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49

第六节 晶体的 X 射线衍


本节主要内容 :
1.6.1 晶体衍射的基本方

1.6.2 X 射线衍射方程
1.6.3 晶体 X 射线衍射的几种
方法
1.6.4 原子散射因子和几何结构因

§1.6 晶体衍射
1.6.1 晶体衍射的基本方法
1.X 射线衍射

X 射线是由被高电压 V 加速了的电子,打击在 “靶极 ”物


质上而产生的一种电磁波。
c
hγ max = eU h = eU
λmin

hc 1.2 × 10 3
λmin = ≈ (nm)
eU
U
h ≈ 6.62 × 10 −34 J ⋅ s c = 3 × 108 m s e ≈ 1.6 × 10 −19 C
U = 10 4 V , λ ~ 0.1nm

在晶体衍射中,常取 U--40 千伏,所以 --


0.03nm 。
2. 电子衍射
h P 2 h
λ= , = eU , P = 2meU , λ=
P 2m 2meU

h ≈ 6.62 × 10 −34 J ⋅ s e ≈ 1.6 × 10 −19 C m ≈ 9.1 × 10 − 31 kg

1 .5
λ≈ U =150 V,λ ~ 0.1nm
U (nm)
电子波受电子和原子核散射,散射很强透射力较弱, 电
子衍射主要用来观察薄膜。
3. 中子衍射
1. 5 7.5
m中 ≈ 2000m电 λ≈ ≈ × 10 − 2 nm
2000U U

U ~ 0.1V,λ ~ 0.1nm

中子主要受原子核的散射,轻的原子对于中子的散射也

很强,所以常用来决定氢、碳在晶体中的位置。

中子具有磁矩,尤其适合于研究磁性物质的结
构。
1.6.2 X 射线衍射方程
1. 布拉格反射公式
1 2 衍射加强的条件

1′ θ θ 2′
2d h1h2 h3 sin θ = nλ

布拉格反射公式
dh h h
1 2 3 n 为整数,称为衍射级
数。
是否可以用可见

θ θ 光进行晶体衍射呢?
A C
B
2d h1h2h3 sin θ = nλ
2d
由上式可以看出: λ ≤ λ ≤ 2d
n
不能用可见光进行晶体衍射

2. 劳厄衍射方程
设 X 射线源和晶体的距离以及观测点和晶体的距离都
比晶体线度大得多。
(1) 入射线和衍射线为平行光线;

(2) 略去康普顿效应;
(3) S 0和 S分别为入射和衍射线方向的单位矢量
(4)
; 只讨论布拉维晶格。
设 A 为任一格点,格矢 S0 A
R l = l1′ a 1 + l 2′ a 2 + l 3′ a 3 S
Rl
C
O D
(
CO + OD = − R l ⋅ S 0 + R l ⋅ S = R l ⋅ S − S 0 )
衍射加强条件为:

( )
R l ⋅ S − S 0 = µλ ( µ为整数) --- 劳厄衍射方

2π 2π
k0 = S0, k = S
λ λ
(
R l ⋅ k − k 0 = 2π μ )
( )
R l ⋅ k − k 0 = 2π μ R l ⋅ K h′ = 2π μ

k − k 0 = K h′

K h′ = h1′ b 1 + h2′ b 2 + h3′ b 3 = n( h1 b 1 + h2 b 2 + h3 b 3 )


= nK h

k − k 0 = nK h

h1′ : h2′ : h3′ = h1 : h2 : h3

(h h h )
1 2 3 ( nh nh nh )
1 2 3
衍射面指数。
3. 反射公式与衍射方程是等价的
2π 4πsinθ
k = k0 = , k − k0 = , k0
λ λ k
θ
n2π nK h
nKh = , O θ
d h1h2 h3

4πsinθ n2π
= , 2d h1h2h3 sin θ = nλ
λ d h1h2 h3

( )
R l ⋅ S − S 0 = µ λ ( µ 为整数) ( )
R l ⋅ k − k 0 = 2π μ

k − k 0 = nK h 2d h1h2 h3 sin θ = nλ
4. 反射球 S0
S nK h
k − k 0 = nK h O
k k0
则 nK
必落在以
h k0
和 k
的交点 C 为中 C

心, 2π/λ 为半径的球面上,反之,落

k − k 0 = nK h
在球面上的倒格点必满足      

 ,这些倒格点所对应的晶面族将产生

反射,所以这样的球称为反射球 。
反射球中心 C 并非倒格点位置, O 为倒格
点。
如何作反射球呢 ?
CO = 2 π ,其中是所用单色
设入射线沿 CO 方向,取线段 λ
2π λ
X 射线的波长,再以 C 为心,以 为半径所作的球就是反射
球。O 、 P 、 Q 是反射球上的倒 S0
S nK h
O
格点, CO 是 X 射线入射方向
k k0
,则 CP 是以 OP 为倒格矢的一 C
族晶面 (h1h2h3) 的反射方
Q
向 , OP 间无倒格点 , 所以 CP 方 O
向的反射是 n=1 的一级衍射。 P
k0
而 OQ 联线上还有一倒格点,所 k
C
以 CQ 方向的反射是二级衍射。
如果入射方向一定, 波长一定,一族晶面是否可能同
时产生不同的反射级呢?
1.6.3 晶体 X 射线衍射的几种方法

1. 劳厄法

(1) 单晶体不动,入射光方向不变 2π λmax


; k
(2)X 射线连续谱,波长在λ min ~ λ max O
2π λmin k0
2π 2π
间变化,反射球半径λ <R < 。
λmax
min

在红色区域的倒格点和各球心的连线都表示晶体可以
产生反射的方向 ( 衍射极大方向 ) 。
衍射斑点与倒格点相对应。

衍射斑 倒格点 倒格点 晶格的


点分布 的分布 对称性 对称性

当 X 光入射方向与晶体的某对称轴平行时,劳厄衍射斑
点具有对称性。

用劳厄法可确定晶体的对称性

2. 转动单晶法

(1)X 射线是单色的

(2) 晶体转动。
CO 为入射方向 , 晶体在 O 点处

晶体 倒格 反射球绕 CP 的方向即为
转动 转动 过 O 的轴 反射线的方向
转动
在圆筒形底片上衍 反射线构成
实际反射线是
射斑点形成一系列 以转轴为轴
通过晶体 O 的
的一系列圆
直线

由直线间距 P
计算晶格常

O
C O
O

根据衍射斑点间的距离可以求晶体的晶格常量。
3. 粉末法

(1)X 射线单色 (λ 固
定 );
(2) 样品为取向各异的单晶粉末。

由于样品对入射线方向是 “轴

对称 ”的,不同晶面族的衍射线构

成不同圆锥。衍射线与圆筒形相交

,形成图示衍射条纹。

据不同的晶面族的衍射条纹位置和波长,可求出晶面
族面间距,进而确定晶格常量。
例 1 :设有某一晶体具有简单正交格子的结构,其棱

边长度分别为 a 、 b 、 c ,现在沿该晶体的[ 1 , 0 , 0 ]

方向入射 X 射线。( 1 )确定在哪些方向上出现衍射极大

?并指出在什么样的波长下,能观察到这些衍射极大。

( 2 )如果采用劳厄法作 X- 射线衍射实验,请指出衍射

简单正交格子正格基矢:
斑点的分布。
0
 a1 = ai i , j, k

 a2 = b j 表示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单位矢量
 0

a 3 = c k 。
简单正交格子正格基矢: 其倒格基矢:
 2π
 a1 = ai  b 1 = i
a
 

 a2 = b j  b2 =

j
b
 0 
a 3 = c k b 3 = 2π k
0


 c

倒格矢:K hkl = 2π hi + 2π j + 2π k
0

a b c

k0 =
据题意,入射的 X 射线的波矢 i
λ
2π  k i + k j + k k0 
设衍射波矢为 k =  x 
λ  y z

且 k x2 + k y2 + k z2 = 1 (衍射前后波长保持不
变)
由劳厄衍射方程: k −k 0 =n K h

2π    nh nk nl o 
( k x − 1) i + k y j + k z k  = 2π i + j + k 
0

λ    a b c 

 λ 由 k x2 + k y2 + k z2 = 1 得:
 k x = 1 + a nh
 λ  nh 
 yk = nk 2 
 b λ =−  a 
 k = λ nl
2 2 2
 nh   nk   nl 
 z c   +  + 
 a   b   c 
2 2 2
 nh   nk   nl 
−  +  + 
a b c
kx =  
2
 
2
 
2
 nh   nk   nl 
  +  + 
 a   b   c 
2 2 2
 nh   nk   nl   nh 
−  +  +  2 
a   b   c 
kx =   a 
2 2 2 λ=− 2 2 2
 nh   nk   nl  nh   nk   nl 
  +  +    +  + 
 a   b   c   a   b   c 

 nh   nk 
− 2     λ
 a  b   xk = 1 + nh
ky = a
2 2
 nh   nk   nl 
2  λ
  +  +   y k = nk
 a   b   c  b
 k = λ nl
 z c
 nh   nl 
− 2   
 a  c 
kz = 2 2 2
 nh   nk   nl 
  +  + 
 a   b   c
( 2 )由波长一式可以看出,如果( nh,nk,nl )满足衍射

(nh, nk , nl )
极大的话,那么      也满足衍射极大。

( )
nh, nk , nl 对应的衍射方向表示成
与      [k x , k y , k z ]

它们是以[ 1 , 0 , 0 ]为轴二度旋转对称的,所以
其衍射斑点将呈现出二度旋转对称性。
1.6.4 原子散射因子和几何结构因子

X 射线与晶
体相互作用
几何结构因子

某些方向干涉
X 射线受 各原子的散
极大某些方向
原子散射 射波间相互
干涉极小
干涉
原子散射因子
X 射线受原子
中电子的散

1. 原子散射因子

原子内每个电子对 原子内所有电子对
X 射线散射波振幅 X 射线散射波振幅
Ae Aa
原子散射因子
f=Aa/Ae

(1) 定义

原子内所有电子的散射波的振幅的几何和与一个电子的

散射波的振幅之比称为该原子的散射因子。
(2) 计算 S0 P
r 为原子中某一点 P 的位矢, S
r
S 和 S分别为入射方向和散射
0
O
方向的单位矢量,则 P 点和 O
点散射波之间的位相差为:

∆ϕ =

λ
( )
S − S 0 ⋅ r = 2π
s⋅r
λ

设 O 处一个电子在观测点产生的振幅为 Ae ,则 P 点的
i∆ϕ
Aee
一个电子在观测点产生的振幅就是:
()
ρ r为电子分布函数 ( 概率密度 ) , 在 P 点附近体积元 dτ

内的电子个数为: ()
ρ r dτ 。

()
这 ρ r d个电子在观测点产生的振幅就是:
τ

Aee i∆ϕ ρ ( r )d τ
原子中所有电子引起的散射波在观察点的总振幅

()
为: i 2π
s ⋅r
Aa = ∫∫∫Ae ρ r e λ

原子散射因子

()
s ⋅r
Aa i 2π
f( s) = = ∫∫∫ρ r e λ dτ
Ae
()
s ⋅r
Aa i 2π
f( s) = = ∫∫∫ρ r e λ

Ae

(1) 因为 s = S − S一定,
0 ,S0 s
只依赖于散射方向,因此,散
射因子是散射方向的函数;

(2) 不同原子,ρ (r )不同,因此,不同原子具有不同的散


射因子;
(3) Aa = f ( s ) Ae

原子所引起的散射波的总振幅也是散射方向的函数,

也因原子而异。
若电子分布函数是球面对称的

U(r)
U ( r ) = 4πr ρ( r ) , ρ( r ) =
2

4πr 2
dτ = 2πr 2sinϕdϕdr s ⋅ r = sr cos ϕ
∞ π 2π sr cosϕ
1
U(r) e
i
f( s) = ∫ ∫
4π 0 0
λ
2πsinϕdϕdr


sin β r s ϕ
f( s) = ∫U(r) dr其中 β = 2π s
0
βr λ r
sin β r
k → k 0时, s → 0, →1
βr

f ( 0 ) = ∫ U ( r ) dr = Z = 原子序数
0

f ( 0 ) = ∫ U ( r ) dr = Z → 原子序数
0

沿入射方向,原子散射波的振幅等于各个电子散射波

的振幅的代数和。

由傅里叶逆变换得:

2r
U(r) = ∫ β f ( β ) sinβ rdβ
π 0
实验测知原子散射因子,可求出电子在原子内的
分布。
2. 几何结构因子

总的衍射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 各子晶格的相对位置。
(1) 各衍射极大的位相差;

(2) 各衍射极大的强度。--- 不同原子的散射因子



(1) 定义
原胞内所有原子的散射波,在所考虑方向上的振幅与一个
电子的散射波的振幅之比。
(2) 计算

设原胞内有 n 个原子,它们的位矢分别为
R1 , R 2 , R 3 ,⋅ ⋅ ⋅ ,
位矢为 R j 的原子和原点处的原子的散射波的位相 差为:

( )
∆ϕ = k − k 0 ⋅ R j =

λ
s⋅Rj Aa = f ( s ) Ae

2π 2π
i s⋅ R j i s⋅ R j
Aaj = f j ( s ) Aee λ A = ∑ f j Aee λ

j

i s⋅ R j
A = ∑ f j Aee λ

j
在所考虑方向上 , 几何结构因子为

i s ⋅R
F( s ) =∑
j
f je λ


λ
s=

λ
( )
S − S0 = k − k0 = nK h

( )(
K hkl ⋅ R l = ha * + k b * + l c * ⋅ u j a + v j b + w j c )
= 2π( hu j + kv j + lw j )
( )
Fhkl = ∑ f j e
i 2πn hu j +kv j +lw j 2
I ∝ Fhkl = Fhkl ⋅ Fhkl
*
j
例 2 :面心立方晶格的几何结构因子。
面心立方平均每个布拉维原胞包含 4 个原子,将其坐
标1 1 1 1 1 1
000, 0, 0 , 0
22 2 2 22
代入公式 :
( )
Fhkl = ∑ f j e = ∑ f je
in K hkl ⋅ R j i 2πn hu j + kv j + lw j

j j

(
Fhkl = f 1 + e iπn ( h+ k ) + e iπn ( h+ l ) + e iπn ( k + l ) )
= f [1 + ( − 1) + ( − 1) + ( − 1) ]
nh+ nk nh+ nl nk + nl

4 f , nh.nk .nl全为奇数
= 4 f , nh.nk .nl全为偶数
0, nh.nk .nl部分为奇数, 部分为偶数.
4 f , nh.nk .nl全为奇数
Fhkl = 4 f , nh.nk .nl全为偶数
0, nh.nk .nl部分为奇数, 部分为偶数.

当 nh, nk ,部分为奇数或部分为偶数时,几何结构因子为
nl
零,相应的反射消失。
例 3 : 金刚石结构的几何结构因子
金刚石结构平均每个布拉维原胞包含 8 个原子,将其
坐标:
11 1 1 11
000, 0, 0 ,0 , 1 1 1,1 3 3,3 3 1,3 1 3,
22 2 2 22 444 444 444 444

( )
Fhkl = ∑ f j e
i 2πn hu j + kv j + lw j
代入
j
Fhkl = f [1 + e iπn ( h+ k ) + e iπn ( h+ l ) + e iπn ( k + l )
π π π π
i n ( h+ k + l ) i n ( h+ 3 k + 3 l ) i n ( 3 h+ 3 k + l ) i n ( 3 h+ k + 3 l )
+e 2
+e 2
+e 2
+e 2
]

= f {[1 + e iπn ( h + k ) + e iπn ( h+ l ) + e iπn ( k + l ) ]


π
i n ( h+ k + l )
+e 2
[1 + e iπn ( k + l ) + e iπn ( h+ k ) + e iπn ( h+ l ) ]
π
i n ( h+ k + l )
iπn ( h + k ) i πn ( h + l ) i πn ( k + l )
= f [1 + e 2
][1 + e +e +e ]

= S1 S 2
π
i n ( h+ k + l )
S1 = f [1 + e 2
],
iπn ( h + k ) iπn ( h + l ) iπn ( k + l )
S 2 = [1 + e +e +e ]
111
000,
S1 正是在面心立方格点上所放置的基元 的
444

结构因子 。
[ ]
π
] 1 + ( − 1) + ( − 1) + ( − 1)
i n ( h+ k + l ) nh + nk nh + nl nk + nl
Fhkl = f [1 + e 2

8 f , nh .nk .nl全为偶数且 nh + nk + nl = 4 µ ( µ为整数 )


0 , nh .nk .nl全为偶数且 nh + nk + nl = 4 µ + 2
=
4 f ( 1 ± i ), nh .nk .nl全为奇数
0 , nh .nk .nl部分为奇数部分为偶数
例 4 :一氯化铯结构的 AB 晶体, A 与 B 离子的散射因
子分别为 fA 和 fB , 且为实数。 (1) 求出晶体的几何结构因子
; (2) 设 fA=fB , 求衍射消光条件; (3) 设 fA=fB , 粉末衍射
中最小衍射角为 m
3 × 10 − 10
30,0 ,
求晶格常数。
X 光波长为
( )
∑fe
i 2πn hu j + kv j + lw j
解 :(1) Fhkl = j
j

A 离子坐标为000 ,B 离子坐标为
111
,
222
iπn ( h + k + l )
Fhkl = f A + f B e
(2) nh + nk + nl 全为奇数时消光

(3) 2d h h h sin θ = nλ
1 2 3

a
d hkl =
h2 + k 2 + l 2

λ ( nh)2 + ( nk )2 + ( nl )2
a=
2 sinθ
对应于最小的衍射角 nh , nk , nl应取(110)
 =300 ,
λ 2 −10
a= = 3 × 10 2 = 4.23 × 10 −10 m
2 sin 300
例 5 :采用转动单晶法对某一具有简单四角格子结构

的单晶体作 X 射线衍射实验,晶体绕四度旋转轴 ---C 轴进

行转动,波长 = 0. 1542nm 的 X 射线沿着垂直于 C 轴的

方向入射。感光胶卷的半径 r=3cm 。第 0 层线上的衍射

斑点离中心点 ( 即入射线的斑点 ) 的距离分别为

0.54 , 0.75 , 1.08 , 1.19 , 1.52 , 1.63 , 1.71 , 1.97cm 。

而第 1 层线与第 0 层线间的距离为 0.66cm 


。试求该晶体的
* 2π
a = i
解:四方晶系  a
晶格常量 a 和 c 。 a = a i 
 * 2π
:  倒格基矢 b = j
正格基矢 b = a j : * b
: c = c k c = 2π k

 c

(1) 求 c :
第2
第1 层

第0
中心层 O

K ( hk 0 ) , K ( hk 1 ) , K ( hk 2 ) ,⋅ ⋅ ⋅
转轴沿 C 方向,所以所有倒格矢

分别处在第 0 , 1 , 2 等平面层内 , 这些平面层都与


C 轴垂直。2π 2π
AC = AB = A
λ c
B α O
C
* *
K ( hk 0) = ha + k b 第 0层
* * *
A
K ( hk 1) = ha + k b + c 第1 B α O
C
* * *

K ( hk 2) = ha + k b + 2c 第2

AB 2π c λ
sin α = = =
AC 2π λ c
h
tan α =
r
λ 2
c= r + h2 λ = 0.1542nm,h = 0.66cm,r = 3cm
h
c = 0.718nm
(2) 求 L
= ϕ = 2θ k L
a: r
k0 ϕ =2
2d hk 0 sin θ = nλ θ θ 中心点

第 0 层线上的截面

2π 2π a
d hk 0 = = =
K hk 0 2π
( h +k )
2 2 12
(h + k )
2 2 12

a
1  nλ  2 1λ 
 ( h + k ) =  [ ( nh) 2 + ( nk ) 2 ]
12 12
sin θ =  2
2 a  2 a 

sin 2 θ i Ni
γi = = , N i = ( nh) 2 + ( nk ) 2
sin 2 θ 1 N 1
L sin 2 θi Ni
= ϕ = 2θ γi = = , N i = ( nh) 2 + ( nk ) 2
r sin 2 θ1 N1
1 λ 1 λ  12
sin θ =  [( nh) 2 + ( nk ) 2 ] a=  N
1 2
2a  2  sin θ 

i 1 2 3 4 5 6 7 8

L 0.54 0.75 1.08 1.19 1.52 1.63 1.71 1.97

θ( 弧 0.09 0.125 0.18 0.198 0.253 0.272 0.285 0.328


度)
sinθ 0.284 0.125 0.178 0.196 0.250 0.268 0.281 0.322

1.94 3.95 4.78 7.74 8.91 9.77 12.8


γ 1
≈2 ≈4 ≈5 ≈8 ≈9 ≈ 10 ≈ 13

(hk0) (100) (110) (200) (210) (220) (300) (310) (320)


L
= ϕ = 2θ sin 2θi Ni
r γi = = , N = ( nh ) 2
+ ( nk ) 2

sin 2θ1
i
N1
1 λ  12
1λ
[
sinθ =   ( nh) + ( nk )
2 a 
2 2 1 2 a = ] 
2  sin θ 
N

γ 1 2 4 5 8 9 10 13

(hk0) (100) (110) (200) (210) (220) (300) (310) (320)

N 1 2 4 5 8 9 10 13

a o.859 0.874 0.861 0.877 0.871 0.861 0.867 0.863

a = 0.867nm
例 6 :已知 Ta 晶体属于立方晶系,现以波长
=0.15405nm 的 X 射线对 Ta 晶体粉末作德拜法 ( 粉末法 )
衍射实验,假设胶卷的半径 r=5cm 。在胶卷上测得一系列
衍射谱线,其中离中心点最近的 5 条谱线离中心点的距离
分别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L/cm 3.42 4.91 6.14 7.30 8.45

(1) 决定 Ta 晶体属于体心立方结构还是面心立方结构;

(2) 求出 Ta 晶体的晶格常量。
解: (1) 确定结
构:
对于立方晶系:
 * 2π
 a =a i  a = i
倒格 a
正格  
 * 2π
基矢  b =a j 基矢  b =
a
j
 0 : *
: c = 2π k
c =a k
0


 a
2π  0

K hkl =  h i + k j + l k  k L
a  
a k0 ϕ =2
d hkl = θ θ
( h2 + k 2 + l 2 ) 1 2 中心点

L
2d hk 0 sin θ = nλ = ϕ = 2θ
r
L
2d hk 0 sin θ = nλ = ϕ = 2θ k L
r ϕ=
k0

1  nλ  2 θ 2θ 中心点
( h + k + l )
12
sin θ =  2 2
2 a 
1λ 
[
=   ( nh) + ( nk ) + ( nl )
2 2 2 ] 12
2 a 

1 λ  12
a=  N r=5cm.
2  sin θ 

sin 2 θ i Ni
γi = = , N i = ( nh) 2 + ( nk ) 2 + ( nl ) 2
sin 2 θ 1 N 1
sin 2 θ i Ni
γi = = , N i = ( nh) 2 + ( nk ) 2 + ( nl ) 2
sin 2 θ 1 N 1

i 1 2 3 4 5

L 3.4 4.9 6.1 7.30 8.4


2 1 4 5
θ / 度 19.6 28.1 35.2 41.8 48.4
sinθ 0.33 0.47 0.57 0.66 0.74
5 6 7 7
sin θ 0.11 0.22 0.33 0.44 0.55
2

γ 3 2 22.94 4 9
1 .96 3. 93 4.95
1
≈2 ≈3 ≈4 ≈5
Ta 晶体属于什么结构呢 ?
考虑到几何结构因子:

对于体心立方必须满足: nh+nk+nl= 偶数。

对于面心立方必须满足: nh , nk , nl 全为奇数或全
为偶数。
i 1 2 3 4 5
(nhnknl)(bcc) (110) (200) (211) (220) (310)
N (bcc) 2 4 6 8 10
γ i (bcc) 1 2 3 4 5
(nhnknl)(fcc) (111) (200) (220) (311) (222)
N (fcc) 3 4 8 11 12

γ i (fcc) 1 1.33 2.667 3.667 4


Ta 晶体属于体心立方结构

(2) 求 由 γ i值比较可知, Ta 晶体属于体心立方结
a: 构。
i 1 2 3 4 5

L/cm 3.42 4.91 6.14 7.30 8.45

θ / 度 19.6 28.1 35.2 41.8 48.4

sinθ 0.335 0.47 0.576 0.667 0.747

sin2θ 0.113 0.222 0.332 0.444 0.559

γ 1.96 2.94 3.93 4.95


1
≈2 ≈3 ≈4 ≈5
1 λ  12
(nhnknl) (110) (200) (211) (220) (310) a=  N
2  sin θ 
N 2 4 6 8 10
a/nm 0.325 0.327 0.327 0.327 0.326 a ≈ 0.326nm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