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7

永續大無限系列之一

永續新綠遊:千里齊步走‧假期護生態

講者: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帄台計畫主持人)
日期:2010.06.10(四)19:30~21:3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西棟大樓W101教室
主辦:政治大學NPO-EMBA‧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EMBA校友會‧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武秀蘭教育基金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階段:演講】

黃秉德/引言

今天參與活動的兩個組織均著重環境與生態議題,並透過創意方式結合休閒、學習及在
地化元素,同時也是環保推動方面的運動家,藉由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實踐理念。

周聖心

千里步道 人與單車走的道路

千里步道在二 OO 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啟動,運作至今約四年兩個月,千里步道發源於一
篇黃武雄老師的網路文章,裡面提及台灣是否可能串起一條專供步行與單車行走的路
徑,並透過這條網絡讓人們可以慢速、深入的方式來認識不一樣的台灣。這樣的概念首
先挑戰的是台灣的主流生活型態與思維,台灣人已經習慣於快速的生活方式,當我們要
從 A 點到 B 點,大部分人直接想到的是如何快速、有效率的到達。因此,我們希望可
以串連出一條美麗的道路,在路途中可以用比較從容的方式去與周遭互動、融入在地。

原有道路串連成深入台灣各地的美麗網絡

我們實際的目標與願景是串連一條連接全台的道路網,這並不是要重新開發一條只開放
人與單車行走的道路,而是在全台眾多的道路網中,利用網路串聯的方式找出帶領我們
深入台灣的蜿蜒小徑。這樣的網路並非只是一條環繞台灣的單線道路,而是可以深入台
灣各地的網狀道路,這條路線即將在七月中透過記者會公布。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1


四年多來,在經過實際探勘後,我們歸納出的結果為以中央山脈作為分界,在東、西部
各有一條山線及海線道路,分為步行與自行車道,並且在某一些路段會有步行與自行車
道重疊。在西部帄原較大的地區,彰化以南至台南區段還會多出一條道路,這是大略的
路線規畫,也就是將來民眾若去環島,將可以不用走台一線、台三線與台九線,而是可
以走這條串連出來的美麗路線。我們也希望將這個路網提供給社會大眾,利用半年的時
間請大家一起來修正,並在明年五周年時將這些路線提供給政府,希望藉由國家的資源
與社區的串連,由上到下一起加入。

有夢想有理想 如何做到這些事

在四年多串連路網的過程中,該如何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呢?在每一次的詴走與探路活
動中,吸引民眾參與這樣一個公民參與式環保運動是必要的,我們的做法是不設置太多
門檻,無論民眾是抱持著健身,或只是單純打發時間的心態,我們都不會拒絕。

而在過程中,「倡議」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四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透過串連路網的詴
走活動、在地社區志工培育、參與地方環境議題等,一步步完成我們的理念。目前則需
維持後續社區認養與步道養護的志工培育,盼望能透過這些活動來來達成我們的目標。

單車重回生活 單車上路爭路權與公路法修正訴求

對我們來說,單車不只是休閒的工具。對某些中產階級來說,單車活動也許只是假日載
著一台三萬元的腳踏車,開車到了濱海公路後再卸下來騎;但我們更希望單車是一種交
通工具,可以重新回到日常生活。

對某些人而言,假如距離的移動屬於不到一公里的短程移動,騎單車其實非常方便。據
統計,台灣有百分之三十八點五的汽車,使用機率在十公里以內,其中的百分之十八則
不會超過五公里。也就是說,單車應該可以重新回到生活,而並非只是做為休閒工具的
一種,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理念。

基於這項理念,在我們成立滿一周年前,我們舉辦了「單車上路爭路權」的活動,邀請
大家騎著單車,從國父紀念館至西門町露天電影院。當天約有一千輛的單車參與,整個
活動大約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其實路途非常危險,但也因此讓大家意識到,若要在都
會裡爭取安全的單車環境,並同時為對抗地球暖化盡一分力,其實需要政府的相關配套
措施促成減碳及綠色交通。同年年底,我們與其它十個的環保團體進行「1208 抗暖化
大遊行」,遊行同樣加入單車隊伍,這是我們在那一年的抗暖化大遊行裡所做的行動。

除了這些社會倡議的活動之外,我們也深入法律層面。在公路法規中,並沒有為非動力
車所設立的相關條款,而單車路權不受重視即因其並非動力車,為此我們推動公路法修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2


正法案,在公路法 58 條條文後增修一條條文,要求在既有道路或與道路拓寬時,必須
設有自行車及行人專用道,這項訴求在二OO八年獲得部分通過。根據這項法規我們四
處遊說,要求相關公路單位必須遵守條文規定改善現況,目前則希望下一步可以將相關
規定拓展至橋樑。

與當地民眾共同規劃路網 進行詴走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正在做的事,在單車運動啟動後,我們透過討論會的方式與在地
社區、活動參與者溝通。從一開始的兩周一次到後來的一個月一次,不間斷地共舉辦了
四十一次,另外也包含路網調查及地毯式的社區拜訪。

我們透過地圖研判、社區資源盤點,連繫在地同仁等方式,詴圖請他們提出對在地路網
的意見,然後進行社區討論會與路線劃定,再與社區合作辦理小型詴走,事後再由參與
者給予地方或社區回饋。對想要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來說,這樣的方式能夠串連路網帄
台,讓單一社區的特色被看見,更能在詴走活動中根據參與者的意見,適當修正路線。

此外,我們會以各種形式來宣傳我們的詴走與活動,邀請各型態的 NGO 團體前來座談,


請當地合作的團體發新聞稿,尤其希望能有當地的記者來採訪,藉此讓更多人理解我們
的理念。參與活動的民眾大多也會變成我們的志工,而我們每十天發行一次的電子報則
大約有十萬名的閱讀者。

在與當地組織的互動中,我們不但獲得溫暖的接待,在互動中更了解社區的故事,讓參
與的朋友體會到一般休閒娛樂之外,更多與環境、地方特色、風土民情有關的韻味。

目前我們正在宣導「手作步道」與「步道志工假期」
,希望步道可以不用透過工程發包,
而是讓社區民眾了解,基本的養護工作可以自己動手做,因而因地制宜,主動透過借地
取材的方式進行步道養護,這個部分我們希望能在社區大學成立相關課程。

孫秀如

生態工作假期 棲地保護與度假的結合

協會在二OO四年開始推動「工作假期」概念,也就是把工作與假期作結合。當我們擁
有一塊土地時,其實真正困難的是土地的後續管理與經營,因為土地維持需要大量人力
與物力。在我們與日本、英國接觸的過程中,得知「環境信託」的概念,也就是透過大
家捐出土地,並由志工進行管理的方式來保護棲地。如此一來,無論是土地維持或棲地
保護所需的人力、物力皆有著落,而志工也透過參與這樣的行動,將旅遊與棲地保護結
合,延伸出我們想在台灣推廣的「工作假期」概念。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3


志工新概念 自費自假

目前在台灣對於志工的概念仍然停留在「民眾到某個組織奉獻自己的時間或勞力,然後
得到些許的回報」不管是一個便當或一頂帽子,多數民眾仍認為自己有所付出,因此至
少要得到一點回報。然而,我們協會推廣的志工是一個「必須付費」的活動,這在台灣
來說算是一個新概念。

新型態的休閒與度假

我們對「工作假期」的定義是「與作志工結合,一種新型態的休閒度假形式」,也就是
一種用雙手打造的樂活進行式。生態工作假期不只是一個把照片帶回家的假期,更帶走
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並在假期過後把這個地方當作另一個家。在此假期中,我們並不
創造活動,而是在進行因地制宜的守護行動,且是具有永續性的行動。在活動中使用當
地資源並降低對生態的影響,是我們強調與遵守的原則。

有人認為環保團體談到「生態」時,常只重視環境與動物,甚少關注人要如何去生活。
然而對我們並不是如此,我們同樣關注當地農村、漁村以及原住民傳統文化,他們每一
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老師,我們以勞力去換取他們的智慧,透過講解,我們會讓所有
志工了解參與工作假期的意義。

議題宣導與實際志工行動

一開始我們透過電子報宣導環境與棲地保育觀點,但後來發現資訊不足的問題,如果這
些環境議題沒有受到廣泛宣導,大部分的人不容易了解詳細內容。因此,目前我們期盼
藉由資訊帄台宣導相關理念,以解決資訊落差問題,好讓民眾可以掌握相關資訊後再進
行決策,避免產生不好的決策。

不過,我們也重視「行動」
,因為行動是知識的實踐,而我們最終的行動是希望,第一,
大家可以捐出土地來共同守護棲地;第二則是志工參與的工作假期可以持續。一般人認
為保育是學者專家的事,但我們認為經由環保團體的設計,保育也可以變成大眾皆能參
與的活動,把環境保育變成是大家能共同成就的事。

在工作假期裡,我們是一個傳達理念的單位,必須同時掌握活動理念、了解工作方法,
才能將理念清楚地傳達給參與的志工;而對志工來說,他們會願意投入自己的假期及金
錢,是希望能獲得全新的體驗,並且更深入探索一個地方,同時充分充電與休息。

2004 年初推廣時,我們花費一年對當地進行深入探索,了解當地的志工需求後,才開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4


始規劃相關活動。由於這項活動需要投入大量金錢及人力,因此前三年協會透過拜耳公
司的企業贊助完成活動;2007 年後,協會已經可以藉由志工收費或是自行提案獲得經
費,便不需要企業資金的支持,開啟我們獨立主導的活動企劃,這也是我們一個比較大
的轉變。

目前大約有超過六百人次參加過我們的活動,其中包含了重複參加的民眾。2000 年起,
我們開始參加日本相關組織的活動,並簽訂契約,因此一直到現在,雙方每年都會交換
參加彼此的工作假期。

不過,一直到 2004 年我們才敢在台灣舉辦第一場工作假期,地點在台東的利嘉林道,


之後維持著一年一次,四天三夜型態的工作假期,2005 年在陽明山,2006 年在花蓮修
復菸樓,同年我們也到蘇格蘭去砍樹並學習國外的操作方式,2007 年則在台南七股進
行護沙行動,以插竹枝的方式來固定沙。一直到現在仍有各式各樣豐富的假期,結合生
態旅遊與志工行動。

大體來說,我們希望志工能對當地有實質的貢獻和幫助,因此為了不對當地造成負擔,
所以我們要求志工自行負責吃住以及相關花費,並盡量在當地消費,也就是我們吃住都
是利用當地的資源,活動產生的垃圾則盡量減少或是離開時一併帶走,不留在當地。

【第二階段:交流與分享】

Q:剛剛在簡報中看到你們舉辦的單車活動,本來以為大家的配備應該是比較專業的,
但照片中看到的是較簡單的配備,這是讓我比較訝異的部分。另外請問周聖心執行長,
在千里步道的路線規劃方面,與一般的旅行社的旅行規劃上是否有所不同?

A周聖心:由於我們在做的是公民參與的環境守護,所以走路跟騎單車只是一個進入社
區或自然的方式,因此為了騎單車添購配備並不是我們強調的重點。在我們千里步道的
規劃中,會加上當地社區的文化導覽,以比較深入的方式與當地的社區做互動,這是和
一般旅行社比較不同的地方。

Q:如果利用千里步道環島,在旅途中的住宿問題,中心是否能提供當地民宿的資訊,
也就是千里步道是否可能與民宿作結合?

A 周聖心:將來環島路網形成之後,路網沿線的社區資源,不管是工作室、里長辦公室、
住宿或是各種補給等,我們都希望可以透過社區參與來達成,希望大家可以透過 GPS
建置相關資訊,目前我們已開始累積千里步道友誼商店。

Q:請問孫老師,當你們在設計一個 project 的時候,是如何設定目標及評估成效,另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5


外在參與人數方面目前只有六百人次,在實行的過程中所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是
否需要什麼協助?另外請問周老師,千里步道是否有一個終極目標,以及目前的進度對
你們而言是合乎預期,或是有超前、落後的現象?

A 孫秀如:人次方面,我們會評估當地環境與棲地所可以負荷的人數,不希望同時湧入
大量人潮因而造成環境的破壞。在活動計畫方面,同樣也是會評估當地是否有活動需
求,視當地的需求來計畫我們的活動,

A 周聖心:我們希望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是一個倡議帄台,能從全國的倡議中帶動地方的
能量,期望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區籌畫站,從事在地的守護行動。在活動的經驗中,
超乎預期的是我們捲動、參與了當地環保團體的議題,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多采多姿且
有意義的事情。最大的困難則是,我們不確定最後成形的路網是否能受到國家公權力的
保障,而非介入或破壞,不過目前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做好倡議以及議題啟動的工作。

Q:請問聖心執行長,當步道的路線確定以後,是否還會舉行生態旅行?另外請問秀如
主任,工作假期未來對組織來說是否算是資源的挹注或是一種組織的負擔,如果對於組
織而言這個負擔,那這樣的 idea 日後是否還能存續?另外請問兩位,如果有旅行社或
任何單位想與組織所推出的概念做結合的話你們的看法會是什麼?

A 孫秀如:目前工作假期是我們推廣棲地保護的方法,最終我們希望把工作假期這個概
念與操作流程移交給地方,讓地方自己形成在地的行動並且持續進行下去。

A 周聖心:我們不會在路網串聯後變成一個旅行社,也不會與旅行社合作,最重要的是
將詴走過程中,得知的方法與可能性帶到社區裡,讓鄉鎮或是縣市有自己籌畫的能力,
也把慢速行走的理念推廣到當地,

Q:請問聖心老師,剛剛有提到明年會將千里步道規劃的路線提供給政府單位,對於政
府介入的程度你們是否會擔憂,以及是否擔心政府的介入對於路線的實現不能有正面的
幫助?

A 周聖心:在目前路網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連結社區的力量,例如現在虎尾鎮
的鎮長就是我們社區籌畫站的執行長,溪州鄉的鄉長也跟我們有所對話。也就是說,當
我們對政府提出要求的時候,必須先凝聚民間的力量,才不會讓政府在過程裡扭曲,或
是打折了我們的原意。目前我自己在行政院永續會擔任委員,希望可以將環島綠色廊道
與綠色廊道周邊的環境保護,導為會裡的議題。

Q:我是負責雅虎奇摩公益平台的執行長,因為目前環境保護議題募款方面與其他議題
相比似乎比較困難,如果企業與扶輪社有資源提供的話,你們是否有想過他們可以用什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6


麼方法把資源投入?

A 周聖心:非常感謝有企業願意幫我們考慮這件事,如果企業願意幫忙的話,可以將資
源放到地方的社區中,我們會希望可以有地方自行主導的社區一起來運作。

A 孫秀如:感謝企業願意投入資源,我們希望可以透過資源的整合來創造更多的機會。
未來我們希望可以發動更多志工進行海底調查,因為海底環境所反應的也是人類在陸地
上的行為。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珊瑚礁體檢」,就是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活動收集數據,
並且進行分析後,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例如怎樣吃海鮮才是正確的;就像珊瑚礁體檢
也讓我們發現,海底的珊瑚礁長的很美,可是卻沒有魚,這其實就反映出人類在飲食上
產生的問題。

Q:有關千里步道自行車的部分,在未來通過以後是否也能提供給老人專用的四輪電動
車來行走?

A 周聖心:其實在我們活動的過程中,也會邀請身障的朋友以電動輪椅或是手工輪椅一
起參與,希望可以指出自行車道設計不良的地方。我們也認為單車道不是為了單一族群
而設計,而是一種無障礙社會的形塑,因此有關身障朋友以及老人電動車等路權問題,
我們也正在處理中。

NPO-EMBA Forum 20100610 [http://npo-emba.org] 7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