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8

由聖殿的重建談上帝的同在 1

由聖殿的重建談上帝的同在

謝秀雄

「…我雖然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

(詩廿三 4)

自主前第七世紀末葉,亞述帝國勢微;猶大王約西亞趁此時機大力改

革,力圖振興國勢,為要讓國家能獲得獨立自主。然埃及法老王尼哥二世
亦在此時驅軍北上,為要援助亞述,抵制新興的巴比倫帝國,約西亞想阻

止埃及軍隊的政治意圖,不幸在米吉多平原和埃及軍交戰而中箭陣亡。埃

及王尼哥二世便控制猶大,並囚禁約哈斯王而另立約雅敬為猶大王,猶大

國便淪為埃及的附庸國。
約雅敬是一位揮霍又無能的暴君,雖然猶大國必須向埃及繳納龐大的

貢稅,他仍然浪費庫銀,強迫勞役來建造新的王宮。百姓疾苦,怨聲四

起。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主前六○五年),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

以及哈馬兩地大敗埃及軍。他本要繼續向南進軍,但因父王駕崩而被急召

回巴比倫。主前六○三年約雅敬轉而投靠巴比倫帝國成為附屬國。後來埃

及漸漸強盛起來,約雅敬又背叛巴比倫而投靠埃及。巴比倫因忙於其他地

區的事務沒有立即報復,但在主前五九八年巴比倫派遣軍隊南下征討猶

大,當耶路撒冷遭圍困時,約雅敬突然死亡,死因不詳。約雅敬的兒子約

雅斤繼位為王,只統治猶大三個月,終因留守無望而向巴比倫投降。巴比
2  神學與教會 第廿七卷第一期

倫將王和貴族,智者擄至巴比倫,王叔西底家被巴比倫立為猶大的統治

者,約雅斤則終身以猶大王的身份被拘禁於巴比倫。然而許多以色列人始

終認為他是合法的君王,西底家只是他的代表而已,他們仍然期盼約雅斤

能早日被釋回來重建國家。

西底家是位優柔寡斷的統治者,他的搖擺外交政策導致巴比倫的再次

征討。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再次被圍攻。西底家眼看存糧已盡,留守無

望,趁夜突圍逃出城外,但在耶利哥附近被追捕而押至尼布甲尼撒面前,

敵人在他面前殺死他的兒子,又挖出他的雙眼,且以鎖鍊著他並押至巴比

倫,後來他便死在那裏。耶路撒冷城牆被摧毀,聖殿被焚毀,許多人被擄

至巴比倫。猶大國至此已完全被消滅了。

一、亡國的原因和衝擊

猶大國滅亡的事實給予以色列人極大的衝擊。本來許多以色列人堅信

耶和華揀選錫安為其座所和祂對大衛王朝永遠的應許。這些傳統的思想信

念似已變成偶像化的迷信而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以色列人只以樂觀的迷

信態度而無視於自己內部的腐敗及現實的政治情勢,必導致悲劇性的結

局。宗教家(如耶利米和以西結)認為這種偶像化的信念是國家滅亡和百姓
被擄的重要原因。上帝的子民背叛上帝,不忠又違約的行為導致上帝的審

判。若以色列去投靠世界強權,無異是懷疑上帝的權能,拒絕上帝的應

許。在古時候任何政治聯盟都含有宗教的因素——以色列和外國聯盟,不

但破壞其與上帝的契約,更得接受結盟國的文化和神祗。這是以色列人的

背叛,不忠貞的行為,同時外國的神明偶像和宗教習俗也玷污以色列人的

心靈和土地。因此,上帝決意要懲罰這背逆的子民。

不但如此,南猶大末期政局不穩,社會混亂,國家產生許多亂象。因

其缺乏優秀的領導者,而導致在外交和內政的錯失情勢。國勢衰弱無力,
由聖殿的重建談上帝的同在 3

社會倫理道德淪落,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由於領導者所採取的錯誤政策

造成國家人民的苦難。難怪先知們極力批評政治宗教的領導者的缺失行為

是導致國家滅亡,人民被擄的厄運。南猶大週旋於列強彼此爭鬥較力的漩

渦中,僅能靠納貢依附而得苟延殘存,於是強權者的野心侵略也是亡國的

因素。雖然宗教家認為那是歷史的主宰耶和華對其子民的審判工具,可是

這些異教強權者並沒有那種被揀選的意識。因此,有些先知在末後的預言

常嚴厲地宣告耶和華對列國的審判和懲罰。誠然,耶和華是歷史的主宰,

在其智慧的攝理中有其永遠的拯救計劃,先知認為猶大的滅亡和百姓的被

擄是其拯救計劃的必經過程。

猶大國滅亡後,以色列人大致分成三個部份:即留居在本地的人;流

散逃亡於周圍鄰國的人和被擄於巴比倫的人。他們對國家的滅亡至少有下

面三種心理的反應和衝擊:(1) 他們產生信仰的懷疑——由於許多信仰的歷

史根據如聖城、聖殿、大衛王朝均被摧毀,使人對傳統的信仰和先知的應
許產生強烈的質疑。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有關耶和華的權能和其與以色列

的契約關係。由於他們認為耶和華的無能而離棄祂,轉而接受外邦的文

化、宗教和習俗。(2) 他們產生不平憤世的心態——有些人雖然承認上帝,

不懷疑其權能,但他們認為上帝是不公平的,他們自認是無辜的受害者,

他們不該承擔上代的罪孽而受到上帝如此嚴厲的審判(參以西結十八)。(3)

他們表現出絕望的嘆息——有些人不否認上帝,也不懷疑其作為,可是他

們認為上帝的棄絕和嚴厲的審判,使他們絕望無助而了無生氣(參以西結卅

七)。在這黑暗絕望的時代,先知耶利米、以西結和第二以賽亞皆向以色列

人宣揚上帝權能的拯救和希望的應許,許多宗教家也以傳統的史料、智慧

的訓言和詩歌來鼓勵安慰絕望無助的百姓,期望他們能信靠權能的上帝而

得救再生。
4  神學與教會 第廿七卷第一期

二、歸回與重建

巴比倫帝國尼布甲尼撒王死後,國勢日衰,在主前五四○年被波斯王

古列大帝所征服。主前五三九年古列王允許以色列人回歸猶太地。從那時

候起,許多人陸續返回耶路撒冷,其中有所羅巴伯、設巴薩、尼希米和以

斯拉等人。他們回國後最重要的任務是要重建社會秩序和信仰心靈的建

設。

由於亡國受擄的嚴重打擊,使許多人產生信仰的迷失和冷漠;有些人

甚至轉而信奉異教神明並接受外部的文化習俗,導致以色列的民族和宗教

信仰產生極大的危機。人種和宗教因混雜而喪失了特色及目的,人們忽略

了耶和華的信仰及約法。不但如此,耶路撒冷的城牆倒壞,田園荒蕪,人

民既無生存的尊嚴且生活疾苦,真是滿目淒涼,令人心傷。設巴薩和所羅

巴伯回國後致力修建城牆,重建聖殿。重建的工程雖得百姓熱烈的響應和

參與,但因撒瑪利亞人的問題而遭到阻礙;又因波斯政府的金錢補助被取

消而迫使重建事工停頓下來。後來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得到先知哈該

和撒迦利亞的協助,在主前五一六年才完成聖殿的重建,這聖殿即所謂第

二聖殿。如此猶太人士氣重振,心存無比的希望遠景,他們舉行獻殿儀式

並慶祝逾越節。

先知撒迦利亞將自己所得到的異象和啟示告訴百姓:上帝派遣祂的使

者來保衛耶路撒冷;祂必使所羅巴伯和約書亞來完成聖殿的重建工程;以

色列必再復興,錫安勝利君王必早日臨到聖城。雖然先知的鼓勵使重建工

程得以完成,但百姓的熱情和希望卻因所羅巴伯的神秘失蹤而破滅了。他

們認為先知所宣揚希望的應許並沒有實現。這些社會秩序和宗教信仰的問

題還得留待後來的歸回者尼希米和以斯拉去處理。他們的重要任務為使猶

太地區有其政治地位和安全感。尼希米使猶太脫離撒瑪利亞的控制而成為

獨立的一省,而以斯拉的宗教復興運動,使猶太人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由聖殿的重建談上帝的同在 5

制度,並確立律法書(五經)的權威性。他非常強調以色列民族的純粹性,

因他們是上帝所揀選的子民。

三、重建聖殿的意義

以色列人有許多重要的歷史傳統,但其中有二個最為重要的是出埃及

—西乃的傳統(Exodus-Sinai Tradition)和大衛 - 錫安的傳統(Davidic-Zion

Tradition)。出埃及-西乃的傳統展現出上帝的權能以及恩典的契約,而大

衛-錫安的傳統則表現上帝的恩典,揀選大衛來領導以色列人進入尊嚴、

平安的帝國境界;祂也選擇錫安為祂神聖的居所。大衛在立國之初建都於

耶路撒冷,並將約櫃從基列耶琳搬移至耶城,其目的為要以耶路撒冷成為

全國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他藉著約櫃將新建的秩序和古老的傳統連結在一

起,使王國制度成為舊秩序合法的繼承者,進而宣示這種制度為以前神聖

制度所護衛的對象。不但如此,大衛也立意想建造聖殿,但其心意未蒙允

可,可能是古老先知團體的堅持和北部支派的反對。所以建殿的計劃暫時

被擱置下來。然而大衛王因此蒙上帝的應許擁有了永遠的家業,即其王朝

永存的保證。

所羅門興趣於建築工程,他不但建造了許多皇宮、要塞,也繼承先王

未了的心願,建造了偉大的耶路撒冷聖殿。聖殿的建造至少有二種作用,

它是國家的聖壇,也是皇家的禮拜堂,凡一切節期慶典必須在此舉行。此

外,聖殿是全民禱告、求恩赦及新生的地方,在這特別的地點和建築使人

容易和上帝交通,懇求祂垂聽他們的祈禱。聖殿的獨特性在於其與耶和華

有特別的連結,它象徵著耶和華的恩典揀選和其神聖同在的應許。上帝揀

選了大衛,堅定祂與百姓契約的關係;而聖殿的建造則象徵著上帝同在的

應許。如果百姓背信不義,上帝必隱藏其神聖臨格而離棄聖殿和百姓(參以

西結八至十一章)。當耶路撒冷淪陷以後,先知以西結宣揚拯救的希望信
6  神學與教會 第廿七卷第一期

息。他宣稱上帝必然以其權能拯救被擄者回歸故土,打敗敵人,潔淨被玷

污的土地,重建一個平安、和諧的國度;耶路撒冷聖殿必被重建並奠定永

遠平安的契約應許(參以西結卅七 22-28)。哈該和撒迦利亞也根據大衛-

錫安的傳統來從事社會的改革和宗教心靈的重建。他們確立了上帝重新揀

選的信念並讓百姓確信——上帝恩典的同在是一切能力、祝福和生命的源

頭。聖殿的重建是上帝同在最具體的記號,耶和華的榮耀回歸於聖殿,這

是新以色列必要的因素,也是復興新生的記號。

四、上帝同在的神學思考

在族長傳統中(創十二至五十章)以色列人見證了上帝為拯救人類而揀

選了他們的祖先,上帝以其權能和應許來吸引以色列人的祖先追隨祂 1 。

上帝應許其祖先:(1)亞伯拉罕之後裔的壯大成國,(2)應許美地的賜予(3)

上帝的同在 2 。這些應許在族長傳統中不斷地重述。祂的應許讓以色列人

能常心存希望、福氣,和生命的取向。上帝在出埃及事件中展現其權能拯

救,並在西乃山和希伯來人建立了契約關係。這個契約更堅立了他對族長

的恩典應許。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建立王國後,他們充分地體驗了應許

的實現。上帝更和大衛建立無條件的契約(撒下七章),應許其王朝永遠存
在,祂的慈愛會永遠眷顧大衛的後裔。大衛的約和耶路撒冷聖殿使上帝的

應許加添了新的含義。上帝臨在的恩典實根據於族長的傳統和大衛-錫安

的傳統。

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呼召移居迦南地,他多次和上帝對話並得到應許

的確證。雅各在伯特利和雅博渡口的經驗顯示出上帝的同工和祝福。約瑟

的成就也因上帝的同在,使他能克服一切患難和誘惑而得到非凡的成就和

1 參 謝 秀 雄 , 〈 上帝 對 族 長的 應 許 〉 , 《 神學 與 教 會》 , 第 廿 一 卷 一 期 , ( 台 南 市 : 南
神, 1996 ) ,頁 23-29 。
2 R.E.Clements, God And Temple (Phladelhia, Fortress Pren,1965), pp.112f.
由聖殿的重建談上帝的同在 7

榮耀。當族長的上帝在何烈山火燒荊棘的異象中,摩西領受了啟示和使

命,而上帝應許其同在是其能力和勇氣的來源和依靠。出埃及的神蹟顯示

出上帝的權能拯救。在以色列民族歷史過程,上帝的僕人體驗到上帝的同

工是能力、智慧和愛心的原動力,也是平安、福氣和生命的源頭。雖然上

帝是萬能的神,祂可自由選擇不同的方法來顯現其神聖的臨在,可是以色

列人見證上帝常以(1)靈 (2)天使或使者 (3)他所揀選的僕人(如士師與君

王,先知) (4)權能的作為(審判或拯救) (5)異象、夢和自然界的徵兆等

方式來表現其神聖的臨在。 3 這些體驗的見證能讓人較容易體會上帝臨在

的事實。

有關上帝同在的記號和同在的影響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上帝和族長

的相遇過程中,其神聖同在並沒有顯著的記號。但在火燒荊棘的經驗裡,

摩西的牧羊 m杖是最早、最具體來顯示上帝同在的記號。摩西將 m杖變成

蛇,施行神蹟,更可分開海水。後來的約櫃、會幕、聖所和聖殿皆表示上
帝和其子民同在的具體記號。王國的建立和聖殿的建造建立了大衛-錫安

的重要傳統。上帝揀選了大衛來領導百姓進入繁榮、富強的帝國,上帝也

揀選錫安為其地上的居所。聖殿是上帝同在的記號,但已經增添了新的因
素——即上帝的揀選。聖殿被認為是上帝同在的象徵,有三種基本形態來

理解:(1)上帝親自居住於聖殿中的觀念(參列王下八章) (2)上帝的名立於

聖殿的觀念(申十二21) (3)上帝顯現於聖殿中的觀念。這些看法能幫助人

解決上帝的超越性和內在性的矛盾。聖殿被摧毀象徵著上帝的棄絕和審

判;而聖殿的重建意味著上帝的揀選和祝福。

在〈以西結〉四十七章 1-12節,先知以西結強調上帝的臨在是其希望

信息的最高 k。水從聖殿的至聖所流出而變成一條溪河,此河水是生命之

水,能使死海之水變甜,使河邊樹木滋生,其樹葉能醫百病,使大地繁榮

3 基督徒常祈求主的同在,可是他們有時不能體會上帝同在的作為和方法。參雅各•
艾德門,《舊約神學》,( 台南市:東南亞神學協會, 1 9 6 4 ) ,頁 7 9 - 9 0 。
8  神學與教會 第廿七卷第一期

如樂園一般。這種生動的象徵描繪,表達了極重要的象徵意義。聖殿象徵

著上帝的同在,是一切力量、智慧和福氣的來源。此河水能洗滌心靈,使

生命改變而重得新生,使人能享有樂園的境界。上帝的同在使人有靈力和

智慧,能讓人得到神奇的醫治和重生的奇蹟。對於民族和國家來說,上帝

的同在確立祂再次的揀選和復興的希望。祂的顯現讓敵人受到審判,卻讓

其子民得到拯救、希望和平安樂園的應許。耶和華的榮耀回歸以色列而再

次留居於百姓之間(撒迦利亞二 10-13;八 20-23),而榮耀的平安王臨到

耶路撒冷,這種神聖臨格的預言在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得到完全的應驗。

祂來到世上讓人類得到真理、恩典和拯救,我們確信主的同在能使人得到

拯救和應許。

今日我們台灣的教會應該反省:教會在急變的社會中,是否讓人感受

到基督道成肉身的同在?或者,我們只是注重花上幾百萬、幾千萬來蓋現

代化的教堂建築物,而沒有注重內在靈命的成長與耶穌基督的臨在?有人
說過,台灣的教會是「有神學無上帝,有教堂沒十字架,有傳教者、有信

徒沒靈命、無使命」,果真如此,我們應痛下決心,反省悔改,不要讓教

會只成為堂皇富麗的教堂建築物而已,我們的〈信仰告白〉如此告白:

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

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佇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

通過疼及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基督徒應學習道成肉身的精神而成為世人被祝福及盼望的橋樑。主

說,祂是真理、道路和生命。祂希望門徒去宣揚上帝國的福音,使萬民做

其門徒,且應許祂必與他們同,直到永遠(參馬太廿八 19-20)。

*作者簡介:謝秀雄,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本院圖書館館
長、舊約神學教授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