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184

第一章企业所得税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是
规范和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形式。
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来源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
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 ,于 2007 年 3 月 16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
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3 号公布,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
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于 2007 年 11 月 28 日国务院第 197 次常务
会议通过,2007 年 12 月 6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2 号公布,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
行。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企业所得税是仅次于增值税的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在国外被称为 "公司
税"、"公司所得税"、"法人税"或"法人所得税"。对于公司组织所得课征税收,起源于英国早期商业活动
时期。英国自 1909 年起即开始征收公司所得税,是最早实行公司税制的国家,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
开征。目前,世界上有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企业所得税。按照现代税收理论,所得税具有普遍
征收、有利于公平和富有弹性等特性,而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重要理由,更是基于其公平与合理性。
二、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历史不长。1937 年 1 月 1 日,所得税原则及所得税暂行草案开始实施,标志
着中国所得税的产生(高秉坊.中国直接税史实[M].京华印书馆,1943: P17~24)。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0 年政务院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了属于所得税性质的工商业税中的所得税、存款利息
所得税与薪金报酬所得税,标志着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的初步建立。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所得税的征收,对积累资金、稳定物价、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
1958 年实行工商税制改革时,所得税从工商业税中分离出来,定名为工商所得税。这是新中国建立
后所得税成为一个独立税种的标志,为以后的所得税制建立打下了基础。
从 1958 年到 1985 年前后 27 年,工商所得税在我国税收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工
商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集体企业,同时也对未纳入国家预算的国营企业、个体 工商业户和外资企
业征收。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集体企业征收工商所得税,是国家从非国有经济中取得财政收入
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在合理询节收人水平,平衡集体企业之间及集体企业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
企业之间的税收负担,加强国家对集体企业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980 年 9 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企


业所得税法。其税率确定为 30% ,另按应纳所得税税额附征 10%的地方所得税。1981 年又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行 20% - 40%的 5 级超额累进税率,另按应纳税所得额附征
10%的地方所得税。1991 年将两部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技资企业和外国
企业所得税法》,完善了我国的涉外所得税制。涉外 所得税制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
入贯彻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83 年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作为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
措施,1983 年国务院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 30 多年的国营企业
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在此前的 30 多年,受 "非税论"的影响,国家对
国营企业一直不征所得税,而采用利润上缴的办法。1984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实行独立经济核
算的国营企业,大中型企业实行 55%的 比例税率,小型企业等适用 10% -55%的 8 级超额累进税
率。国营企业调节税的纳税人为大中型国营企业,以纳税人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税率由财
税部门商工商企业主管部门核定(具体核定办法是:以核定的基期利润扣除按照 55%的比例税率计算
的所得税和 1983 年合理留利后余额占核定基期利润的比例为调节税税率)。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是
我国所得税制走向规范化的重要起点。
1985 年 4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扎实行 10% 55%的 8
级超额累进税率,原来对集体企业征收的工商税(所得税部分)同时停止执行。这对于适当调节集体企
业收入水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都起
过重要作用。为适应私营企业的发展需要,1988 年开征了私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35% 。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具体提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新税制,做到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
1994 年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外,内资企业所得税有国营
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三个税种。这种三税并存的局面,存在诸多问题。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贯彻 "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1993 年 12 月,
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将原来的国营企业所得税、集 体企业所得税、
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 行。这次改革的要点:
( 1 )统一了各类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实行 33%的比例税率,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
率一致,便于今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这个税率与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基本接近。(2)用税法规
范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标准,改变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从属于企业财务制度的状况,稳定和拓宽
税基,硬化企业所得税。(3)取消国营企业调节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征收。(4)
企业财会制度改革后,企业的贷款利息进入成本,加速折旧为企业还贷提供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
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企业税后还贷能力大为增强,在统一税法的同时,取消了税前还贷,建立了
新的企业还贷制度。(5)税法中明确规定了确有必要继续执行的两项减免税政策,其他减免税政策一
律取消。
第一章企业所得税 7
内资企业所得税制的统一,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 展具有重
要意义:一是税制趋于规范,有利于内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二是理顺了国家与 企业的分配关系;三
是增强了税收聚财功能;四是缩小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差距;五 是稳定了涉外税收政策有利于进
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但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差异较大,造成企业之间税负不平、苦乐不均。在税收优惠、税前扣
除等政策上,存在对外资企业偏松、内资企业偏紧的问题,企业要求统一税收待遇、公平竞争的呼声
越来越高。二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较大漏洞,扭曲了企业经营行 为,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比
如,一些内资企业采取将资金转到境外再投资境内的"返程投资"方式,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外资企业
的所得税优惠。三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实施 1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和国际经济社会等都
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针对新情况及时完善制度和修订法律条款。在此情况下,终于统一了内、外资
企业所得税制度。
三、企业所得税的特点与作用 (一)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为计税基数,与其他税种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征税范围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都要依照税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前者通
常是指企业从事产品生产、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劳务服务和其他营利事业等取得的所得;后者通常是指
提供资金或财产取得的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租金、转让资产收益和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因此,
企业所得税具有征收上的广泛性。
2.税负公平。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行业和层次,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在
普遍征收的基础上,能使各类企业税负较为公平。由于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经营净收入亦称为经营
所得征收的,所以企业一般都具有所得税的承受能力,而且企业所得税的负担水平与纳税人所得多
少直接关联,即"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元所得的不征",因此,企业所得税是能够较好体
现公平税负和税收中性的一个良性税种。
3.税基约束力强。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人每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
予扣除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其中,准予扣除的项目主要是指成本和费用,包括工资支出、原材料支
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所得税的计税涉及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与企业会
计核算关系密切。为了保护税基,企业所得税明确了收入总额、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以及资产的税务
处理等内容,使应税所得额的计算相对独立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现了税法的强制性与统一性。
4.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企业所得税属于企业的终端税种,纳税人缴纳的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
而由纳税人自己负担。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扣除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净利润。
(二)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企业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企业
所得税调节的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我国经济分配制度中最重要的一
个方面,是处理其他分配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所得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财政收入作用。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主体税种,对组织国家税收收入作用非常重要。随着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作为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之一收
入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1994 年至 2007 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情况
见表 1 -10
表 1 -1 1994 年至 2007 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情况及占税收总额的比重

内企所得税占
外企所得税占税
年度 税收收入总额 内企所得税 税 收 总 额 的 比外企所得税
收总额的比重

1994 5070. 8 639. 7 12.62% 48. 1 0.95%


1995 5973. 7 753.1 12.61 % 74.2 1. 24%
1996 7050.6 811. 5 11.51% 104.4 1. 48%
1997 8225.5 931. 7 11. 33% 143. 1 1. 74%
1998 9093.0 856. 3 9.42% 182.5 2.01%
1999 10315.0 1009.4 9.79% 217.8 2.11%
2000 12665. 8 1444.6 11. 41 % 326. 1 2.57%
2001 15165.5 2121. 9 13.99% 512.6 3.38%
2002 16996.6 1972.6 11. 61 % 616.0 3.62%
2003 20466. 1 2342.2 11. 44% 705.4 3.45%
2004 25718.0 3141. 7 12.22% 932.5 3. 63%
2005 30865. 8 4363.13 14.14% 1147.69 3.72%
2006 37636. 3 5545.88 14.74% 1534. 82 4.10%
2007 49449.2 7723. 73 15.62% 1951. 20 3.95%
9
注:根据各年公布的收入数据计算。
2.宏观调控作用。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主要的税种,有减免税降低税率、加
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减计收入等众多的税收优惠措施,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实
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在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同时,企业所得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
要手段,也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意义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
管"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的、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
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国经济制度走向成熟、规范的标志性进程之一,也是社会各
界的普遍共识和呼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客观要
求。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各类企业实行统一的所得税制度,可以在税收方面为其创造
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实行鼓励节约资
源能源、保护环境以及发展高新技术等以产业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的调
控作用,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将优惠重点由以区域优惠为主
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对西部地区需要重点扶持的产业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有
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
4.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国内资金比较充足、外贸出口稳步增长的情况下,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调整优惠政策,可以积极引导外资投资方向,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国民经
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5.有利于推动我国税制的现代化建设。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展开了以"降低税率、扩大
税基、税收中性、严格征管"为主要特征的税制改革。进入 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纷纷
推出了新的减税计划,从而形成了新一轮的世界性税制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内、外资企业适用
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降低法定税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不仅符合"宽税基、低税率"的国际税制改
革潮流,而且使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更为现代化,这对于促进我国税制的总体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
用。

第二节纳税义务人与征税对象

一、纳税义务人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企业所得
税法》第一条规定,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外,在我国境 、内,企业和其他
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法律规定缴 、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这是根据企业纳税义务范围的宽窄 、进行的
分类方法,不同的企业在向中国政府缴纳所得税时,纳税义务不同。把企业分为居 、民企业和非居民
企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税收管辖权的有效行使。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是
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选择了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的双重管辖
权标准,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税收利益。
(一)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
的企业。这里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
企业以及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其中,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由于我国的一些社会团体组
织、事业单位在完成国家事业计划的过程中,开展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活动取得除财政部门各项拨款、
财政部和国家物价部门批准的各项规费收入以外的经营收入,具有了经营的特点,应当视同企业纳
入征税范围。其中,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
和控制的机构。
(二)非居民企业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
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上述所称机构、
场所,是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包括:
1.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
2.工厂、农场、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
3.提供劳务的场所;
4.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
5.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
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或者个人经常代其
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
二、征税对象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其他所得和清算所得。
(一)居民企业的征税对象
居民企业应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作为征税对象。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
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
其他所得。
(二)非居民企业的征税对象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
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
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
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述所称实际联系是指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拥有的据以取得所得的股权、债
权,以及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得的财产。
(三)所得来源的确定
1.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2.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
3.转让财产所得。①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②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
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③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
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5.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
定,或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
6.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节税率

企业所得税税率是体现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核心要素。税率设计的原则是兼顾国家、企业、职工
个人三者利益,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要使企业在发展生产、经营方面有一定的财力保证。
既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负担能力,又要维护税率的统一性。
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比例税率简便易行,透明度高,不会因征税而改变企业间收入分配比
例,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现行规定是:
(一)基本税率为 25% 适用于居民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所得与机构、场所有关联的
非居民企业。
(二)低税率为 20%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
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但实际征税时适用 10%的税率(在第七节税收优惠
中有介绍)。
现行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设定为 25% ,从世界各国比较而言还是偏低的口据有关资料 介绍,
全世界上近 160 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地区)平均税率为 28.6% ,我国周边 18 个 国家(地区)的
平均税率为 26.7% 0 现行税率的确定,既考虑了我国财政承受能力,又考虑了企业负担水平。
第四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
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
额。基本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
入和费用。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且同成本、费用
核算关系密切。因此,《企业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内容包括收入总额、
扣除范围和标准、资产的税务处理、亏损弥 补等。
一、收入总额
企业的收入总额包括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具体有 :销售货物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
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技资以及债务
的豁免等;纳税人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技资、存货、不
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技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这些非货币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
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收入的具体构成为:
(一)一般收入的确认
1.销售货物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 货取得的收
入。
2.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咨询经
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
工以及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3.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 得的收入。
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
益性技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技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
认收入的实现。
5.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
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
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6.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租金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 许权的使用
权取得的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
的实现。
8.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 产、非货币
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9.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以上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
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己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
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二)特殊收入的确认
1.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2.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 者提供其
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 12 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 确认收入的实现。
3.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
的公允价值确定。
4.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
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 国务院财政、税务
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处置资产收入的确认
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企业处置资产的所得税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的规定执行,对 2008 年 1 月 1 日以前发生的处置资产,2008 年 1 月 1 日以后尚未 进行税务处理
的,也按此规定执行。
1.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
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 1 )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2)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
(3)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
(4)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5)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
(6)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2.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 产,应按
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 1 )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2)用于交际应酬;
(3)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4)用于股息分配;
(5)用于对外捐赠;
(6)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3.企业发生第 2 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
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四)相关收入实现的确认
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前述关于收入的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 循权责发
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 1 )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2.符合上款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
( 1 )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
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3.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
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4.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
购进商品处理。
5.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 商业折扣
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 销售商品
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
为财务费用扣除。
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 出商品质量、
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
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6.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
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 1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② 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③ 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2)企业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确定,可选用下列方法:
① 已完工作的测量;
② 己提供劳务占劳务总量的比例;
③ 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3)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
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
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
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4)下列提供劳务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规定确认收入:
① 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
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② 宣传媒介的收费。应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应
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③ 软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应根据开发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④ 服务费。包含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分期确认收入。
⑤ 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相关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收费涉及几项活动的,
预收的款项应合理分配给每项活动,分别确认收入。
⑥ 会员费。申请人会或加入会员,只允许取得会籍,所有其他服务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费的,在取
得该会员费时确认收入。申请人会或加入会员后,会员在会员期内不再付费就可得到各种服务或商品,
或者以低于非会员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该会员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
⑦ 特许权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在交付资产或转移资产所有权时确认收
入;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特许权费,在提供服务时确认收入。
⑧ 劳务费。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的劳务收取的劳务费在相关劳务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7.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
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二、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某些特殊的纳税人和特定的项目,或者避免因征税影响企业的正 常经营,
对企业取得的某些收入予以不征税或免税的特殊政策,或准予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或者是对专项用
途的资金作为非税收入处理,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
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依照法律法
规等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
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政府性基金,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
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
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二)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为鼓励企业积极购买国债,支援国家建设,税法规定,企业因购买国 债所得的
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技资于其他居民企业
取得的投资收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
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该收益都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 12 个月取
得的技资收益。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是指:
( 1 )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
(2)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
(3)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 定的公益
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4)财产及其擎生息不用于分配;
(5)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
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6)投入人对技人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
(7)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
(8)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 组织从事
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扣除原则和范围
(一)税前扣除项目的原则
企业申报的扣除项目和金额要真实、合法。所谓真实是指能提供证明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
合法是指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若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应以税收法规的规定为标
准。除税收法规另有规定外税前扣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费用应在发生的所属期扣除,而不是在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
2.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发生的费用应当与收入配比扣除。除特殊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费用不得提
前或滞后申报扣除。
3.相关性原则。企业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直接相关。
4.确定性原则。即企业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
5.合理性原则。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二)扣除项目的范围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
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实际业务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还应注意三方
面的内容:① 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 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
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②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
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③除《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
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不得重复扣除。
1.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即企业
销售商品(产品、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提供劳务、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包括技术转让)
的成本。
企业必须将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合理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直接计人有关
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是指多个部门为同一成本对象
提供服务的共同成本,或者同一种投入可以制造、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劳务的联合成本。
直接成本可根据有关会计凭证、记录直接计人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间接成本
必须根据与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成本计算对象的产量等,以合理的方法分配计人有关成本
计算对象中。
2.费用。是指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的销售(经营)费用、管理
费用和财务费用。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销售费用是指应由企业负担的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
展览费、保险费、销售佣金(能直接认定的进口佣金调整商品进价成本)、代销手续费、经营性租赁费及销
售部门发生的差旅费、工资、福利费等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提供各项支援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
以及其他非资本化支出。
3.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企业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即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等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这些已纳税金准予税前扣除。扣除的方式有
两种:一是在发生当期扣除;二是在发生当期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在以后各期分摊扣除。
4.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 转让财产损
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企业发生的损失减除
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
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纳税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当期收
入。
5.扣除的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 与生产经营
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可按照实际发生额或规定的标准扣除。
1.工资、薪金支出。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据实扣除。工资、薪金支出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本企
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资金、津贴、补
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是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2.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标准扣除,未超过标准的按实际数
扣除,超过标准的只能按标准扣除。
( 1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14%的部分准予扣除。
(2)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2%的部分准予扣除。
(3)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
总额 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3.社会保险费
(1)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 "五险一金",
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 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
公积金,准予扣除。
(2)企业为技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
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
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商业保险费准予扣除。
(3)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
保险费,不得扣除。
4.利息费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利息费用,按下列规定扣除:
( 1 )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 借利息支
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可据实扣除。
(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
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许扣除。
其中,所谓金融机构,是指各类银行、保险公司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事金融业务的 非银行金
融机构。包括国家专业银行、区域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以及其他综合性银行;
还包括全国性保险企业、区域性保险企业、股份制保险企业、中外合资保险企业以及其他专业性保险企
业;城市、农村信用社、各类财务公司以及其他从事信托 技资、租赁等业务的专业和综合性非银行金融
机构。非金融机构,是指除上述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企业或组织。
5.借款费用
( 1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
(2)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 12 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
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作为资本性支
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可在发生当期扣除
6.汇兑损失
企业在货币交易中,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
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除已经计人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
相关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7.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 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
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 5‰
8.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
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 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企业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应与赞助支出严格区分。企业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必须符合下列
条件:广告是通过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 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
媒体传播。
9.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
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
10.保险费
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11.租赁费。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按照以下方法扣除:
( 1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经营性租赁是指
所有权不转移的租赁。
(2)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人固定资产价值的部
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融资租赁是指在实质上转移与一项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
的一种租赁。
12.劳动保护费。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
13.公益性捐赠支出
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 华人民共
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 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
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捐赠住房作为廉租住房的,视同公益性捐赠,按上 述规定执
行。
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 1 )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
(2)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3)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
(4)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
(5)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
(6)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
(7)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8)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
(9)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门等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14.有关资产的费用。
企业转让各类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允许扣除。企业按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和
递延资产的摊销费,准予扣除。
15.总机构分摊的费用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就其中国境外总机构发生的与该机构、场所 生产经营
有关的费用,能够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费用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 文件,并合理分摊
的,准予扣除。
16.资产损失
企业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由其提供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
审核后,准予扣除;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等原因不得从销项税金中抵扣的进项税金,应视同企
业财产损失,准予与存货损失一起在所得税前按规定扣除。
17.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其他项目。如会员费、合理的会议费、
差旅费、违约金、诉讼费用等。
四、不得扣除的项目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1.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2.企业所得税税款。
3.税收滞纳金,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被税务机关处以的滞纳金。
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是指纳税人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被有关 部门处以
的罚款,以及被司法机关处以的罚金和被没收财物。
5.超过规定标准的捐赠支出。
6.赞助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
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是指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
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
8.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
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
9.与取得收入元关的其他支出。
五、亏损弥补
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 除不征税
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税法规定,企业某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下一年
度的所得弥补,下一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 5 年。而且,企
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
第五节资产的税务处理
资产是由于资本投资而形成的财产,对于资本性支出以及无形资产受让、开办、开发费用,不允
许作为成本、费用从纳税人的收入总额中作一次性扣除,只能采取分次计提折旧或分次摊销的方式予
以扣除。即纳税人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费用可以
扣除。税法规定,纳入税务处理范围的资产形式主要有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投资资产、存货等,均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企
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
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一、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 12 个月的
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 有关的设备、器具、
工具等。
(一)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1.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 用途发生
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 发生的相
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
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4.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
5.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 公允价值和
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6.改建的固定资产除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租人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以改
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下列固定资
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1.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3.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4.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5.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6.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7.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
1.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
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2.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
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3.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年限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1.房屋、建筑物,为 20 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 10 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 5 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 4 年;
5.电子设备,为 3 年。
从事开采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开始商业性生产前发生的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的折
耗、折旧方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二、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
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
农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
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
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一)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1.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2.通过捐赠、技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 资产的公允
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
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 残值。生产
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1.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 10 年;
2.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 3 年。
三、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
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一)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
无形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1.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 用途发生
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 生的支出
为计税基础;
3.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
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范围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下列无形资产不得
计算摊销费用扣除:
1.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
2.自创商誉;
3.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
4.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及年限
无形资产的摊销,采取直线法计算。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 10 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
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外购
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
四、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应在一个年度以上或几个年度进行摊销的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
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2.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3.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4.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企业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企业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果有关固定资产
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规定的
期间内平均摊销。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已足额提取
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租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
资产、租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外,其他的固定资产发生改建支出,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
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税法所指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 1 )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 50%以上;
(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 2 年以上。
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 得低于
3 年。
五、存货的税务处理
存货是指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者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
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一)存货的计税基础
存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
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3.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
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
(二)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的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 法中选用
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转让以上资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资产的净值允许扣除。其中,资产的净值 是指有关
资产、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 余额。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应当在交易发生时确认 有关资产
的转让所得或者损失,相关资产应当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
六、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投资资产是指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而形成的资产。
(一)投资资产的成本
投资资产按以下方法确定投资成本:
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
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二)投资资产成本的扣除方法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技
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
七、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
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是指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中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应 当依照税
法规定予以调整。即企业在平时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按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但在申
报纳税时,对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规定有差异的,要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1.企业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收入及成本、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税务机关
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依法清算时,以其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所谓
清算所得,是指企业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者财产扣除各项清算费用、损失、负债、企业未分配利润、公
益金和公积金后的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
3.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根据税收法规计算出来的,它在数额上与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总
额往往不一致。因此,税法规定:对企业按照有关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的利润总额,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进
行必要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第六节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居民企业应缴纳所得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基本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根据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应纳税额的多少,取决于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两个因素。
在实际过程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直接计算法
在直接计算法下,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
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与前述相同,即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人-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二)间接计算法
在间接计算法下,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 即为应纳
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和税收规定不一致应予以调整的
金额。二是企业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税收金额。
[例 1 -1 ]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08 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
( 1 )取得产品销售收入 4000 万元;
(2)发生产品销售成本 2600 万元;
(3)发生销售费用 770 万元(其中广告费 650 万元) ;管理费用 480 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 25 万
元) ;财务费用 60 万元;
(4)销售税金 160 万元(含增值税 120 万元) ;
(5)营业外收入 80 万元,营业外支出 50 万元(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 30 万元,
支付税收滞纳金 6 万元) ;
(6)计人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 200 万元、拨缴职工工会经费 5 万元、发生职工福利费 31 万
元、发生职工教育经费 7 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 2008 年度实际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 1 )会计利润总额= 4000 + 80- 2600-770 -480-60-40-50 = 80 (万元)
(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调增所得额=650-4000×15% =650-600 =50(万元)
(3)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 25 - 25 x 60 % = 25 - 15 = 10 (万元)
4000×5%= 20 万元>25 ×60% =15(万元)
(4)捐赠支出应调增所得额=30-80×12% =20.4(万元)
(5)工会经费应调增所得额= 5 – 200×2 % = 1 (万元)
(6)职工福利费应调增所得额= 31-200×14% = 3 (万元)
(7)职工教育经费应调增所得额= 7-200×2. 5 % = 2 (万元)
(8)应纳税所得额= 80 + 50 + 10 + 20. 4 + 6 + 1 + 3 + 2 = 172. 4 (万元)
(9)2008 年应缴企业所得税= 172. 4 x25% =43.1 (万元)
[例 1 -2]某工业企业为居民企业,2008 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
全年取得产品销售收入为 5600 万元,发生产品销售成本 4000 万元;其他业务收入 800 万元,
其他业务成本 660 万元;取得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 40 万元;缴纳非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 300 万元;
发生的管理费用 760 万元,其中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为 60 万元、业务招待费用 70 万元;发生财务
费用 200 万元;取得直接技资其他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收益 34 万元 (已在投资方所在地按 15%的税率
缴纳了所得税),取得营业外收入 100 万元,发生营业外支出 250 万元(其中含公益捐赠 38 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 2008 年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1 )利润总额=5600 +800 +40 +34 + 100 -4000 -660 -300 -760 -200 -250 =370 (万
元)
(2)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应调减所得额 40 万元。
(3)技术开发费调减所得额= 60×50% = 30 (万元)
(4)按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的 60%计算= 70×60 % = 42 (万元)
按销售(营业)收入的 5%计算= (5600 + 800)×5%= 32 (万元)
按照规定税前扣除限额应为 32 万元,实际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0-32 =38(万元)
(5 )取得直接技资其他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收益属于免税收入,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34 万元。
(6)捐赠扣除标准= 370×12 % = 44. 4 (万元)
实际捐赠额 38 万元小于扣除标准 44.4 万元,可按实捐数扣除,不做纳税调整。
(7)应纳税所得额=370-40-30 +38-34 =304(万元)
(8)该企业 2008 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304×25 % = 76 (万元)
二、境外所得抵扣税额的计算
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
该项所得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 5 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
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1.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
2.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
税所得。
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 益性投资收
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
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税法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
直接控制,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持有外国企业 20%以上股份。
间接控制,是指居民企业以间接持股方式持有外国企业 20%以上股份,具体认定办法由国务院
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中国境外税收法律 以及相关
规定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 法》的规定抵免企业所
得税税额时,应当提供中国境外税务机关出具的税款所属年度的有关纳税凭证。
抵免限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 计算的应
纳税额。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该抵免限额应当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计算公式
为:
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条例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
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前述 5 个年度,是指从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已经在中国境外缴纳的企业 所得税
性质的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当年的次年起连续 5 个纳税年度。
[例 1 -3 ]某企业 2008 年度境内应纳税所得额为 100 万元,适用 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另外,
该企业分别在 A、B 两国设有分支机构(我国与 A、B 两国已经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在 A 国分支机
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 50 万元,A 国税率为 20% ;在 B 国的分支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 30 万元,B
国税率为 30% 假设该企业在 A、B 两国所得按我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按 A、B 两国税法计算
的应纳税所得额一致,两个分支机构在 A、B 两国分别缴纳了 10 万元和 9 万元的企业所得税。
要求:计算该企业汇总时在我国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 1 )该企业按我国税法计算的境内、境外所得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 100 + 50 + 30)×25 % = 45 (万元)
(2)A、B 两国的扣除限额
A 国扣除限额= 45×[50÷(100 + 50 + 30) ] = 12. 5 (万元)
B 国扣除限额= 45×[30÷( 100 + 50 + 30) ] = 7. 5 (万元)
在 A 国缴纳的所得税为 10 万元,低于扣除限额 12.5 万元,可全额扣除。
在 B 国缴纳的所得税为 9 万元,高于扣除限额 7.5 万元,其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 1.5 万元当年
不能扣除。
(3)汇总时在我国应缴纳的所得税= 45-10-7.5 = 27.5 (万元)
三、居民企业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计算
为了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规范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工作,保障国家税款及时足 额入库,维
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 细则的有关规定,核
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如下:
(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范围
居民企业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
不申报的;
6.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特殊行业、特殊类型的纳税人和一定规模以上的纳税人不适用上述办法,具体办法由 国家税务总
局另行明确。
(二)核定征收的办法
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核定应税所得
率或者核定应纳所得税额。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其应税所得率:
( 1 )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的;
(2)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的;
(3)通过合理方法,能计算和推定纳税人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的。
纳税人不属于以上情形的,核定其应纳所得税额。
2.税务机关采用下列方法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 1 )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 核定;
(2)按照应税收入额或成本费用支出额定率核定;
(3)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测算核定;
(4)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的,可以同时采用两 种以上的方
法核定。采用两种以上方法测算的应纳税额不一致时,可按测算的应纳税额从 高核定。各行业应税所得
率幅度见表 1 -2。
采用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收入额×应税所得率
或: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额+ (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实行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经营多业的,无论其经营项目是 否单独核算 ,
均由税务机关根据其主营项目确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
表 1-2 各行业应税所得率幅度表

行业 应税所得率(% )
农、林、牧、渔业 3 -10
制造业 5 -15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4 -15
交通运输业 7 -15
建筑业 8 -20
饮食业 8 -25
4
娱乐业 15 - 30
其他行业 10 - 30
主营项目应为纳税人所有经营项目中,收入总额或者成本(费用)支出额或者耗用原材 料、燃料、动
力数量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
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增减 变化达到
20%的,应及时向税务机关申报调整已确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三)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管理
1.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向纳税人送达《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及时完成对其核定征收企业
所得税的鉴定工作。具体程序如下:
( 1 )纳税人应在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 10 个工作日内 9 填好该表并报送 主管税务
机关。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一式三联,主管税务机关和县级税务机关 各执一联,另一联送达
纳税人执行。主管税务机关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增加联次 备用。
(2)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 20 个工作日内,分类逐户 审查核实,
提出鉴定意见,并报县级税务机关复核、认定。
(3)县级税务机关应在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认定工作。
纳税人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填列、报送的,税务机关 视同纳税
人已经报送,按上述程序进行复核认定。
2.税务机关应在每年 6 月底前对上年度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进行重新鉴定。重新鉴
定工作完成前,纳税人可暂按上年度的核定征收方式预缴企业所得税;重新鉴定工作完成后,按重新鉴
定的结果进行调整。
3.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分类逐户公示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或应税所得率。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便
于纳税人及社会各界了解、监督的原则确定公示地点、方式。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或应税所得率有 异议的,应
当提供合法、有效的相关证据,税务机关经核实认定后调整有异议的事项。
4.纳税人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方式的,按下列规定申报纳税:
( 1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确定纳税人按月或者按季预缴,年终汇 算清缴。预
缴方法一经确定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改变。
(2)纳税人应依照确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纳税期间实际应缴纳的税额,进行预缴。按实际数额预
缴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可按上一年度应纳税额的1/12 或1/4 预缴,或者按经主管税务
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
(3)纳税人预缴税款或年终进行汇算清缴时,应按规定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
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 》,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时限内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5.纳税人实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方式的,按下列规定申报纳税:
(1)纳税人在应纳所得税额尚未确定之前,可暂按上年度应纳所得税额的1/12 或1/4 预缴,
或者按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按月或按季分期预缴。
(2)在应纳所得税额确定以后,减除当年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余额按剩余月份或季度均分,以此
确定以后各月或各季的应纳税额,由纳税人按月或按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 (季)度预
缴纳税申报表(B类)》,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进行纳税申报。
(3)纳税人年度终了后,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实际经营额或实际应纳税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申报额超过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按申报额缴纳税款 ;申报额低于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按
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缴纳税款。
6.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
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
税所得额;
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财产净值是指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余额。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处理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按当年实际利润据实分季(或月)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对开发、建造的住宅、商
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取得的预售收入,
按照规定的预计利润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利润额,计入利 润总额预缴,开发产品完工、结算计税
成本后按照实际利润再行调整。
(二)预计利润率暂按以下规定的标准确定:
1.非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
( 1 )位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区和郊区的,不得低于
20%
(2)位于地级市、地区、盟、州城区及郊区的,不得低于15% 。
(3)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得低于10%
2.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
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符合《关于印发〈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04] 77号)等有关
规定的,不得低于3%。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按当年实际利润据实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对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
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取得的预售收入,按照规定的预
计利润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利润额,填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
(A类)》(国税函[2008]44 号文件附件1 )第4行 "利润总额"内。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的预售收入进行初始纳税申报时,必须附送有关部门批准
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发、销售的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凡不符合规定或未附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的,一律按销售非经济适用房的规定执行。
(五)上述规定适用于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居民纳税人。(六)以上
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七节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指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对某一部分特定企业和课税对象给予
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一种措施。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方式包 括免税、减税、加计扣除、
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

一、免征与减征优惠

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如果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
目,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一)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包括免征和减征两部分。
1.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 1 )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8) 远洋捕捞 。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 1 )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口
(二)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税法所称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 惠目录》规
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项目。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 产经营收
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上述规定的 项目,不得 享受上述企业所得税 优惠。


(三)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 项目取得第一 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 度起,第一年
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 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 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具体条 件和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 部门商国务院有
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 批准后公布施行。
但是以上规定 享受减免 税优惠的项目,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 可以
在剩余期限内享受 规定的 减免税优惠 ;减免税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 就该项目重复 享受
减免税优惠。
(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税法所称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 指一个纳税年 度内,居民企业
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 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 ;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
业所得税 。

二、高新 技术企业优惠
(一)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 需要重点扶持

的高新技术企业,是 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1.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 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 围;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3.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 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4.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 件。
《国家重 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 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 科技、财政、税务主管
部门商国务院有关 部门制定,报国务院 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过渡性税收优惠
1.对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内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 登记注册的国家 需要重点扶
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新 设高新技术企业) ,在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内取得的所得,自
取得第一 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 度起,第一年 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 三年至第五年按
照25%的法定税 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内新设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在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以外的地区
从事生产经营的, 应当单独计算其在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内取得的所得, 并合理分摊企业的
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 享受企业所得税 优惠。
3.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内新设高新技术企业在按照规定 享受过渡性税收 优惠期间,由于
复审或抽查不合格而不再具有高新 技术企业资格的从其不 再具有高新 技术企业资格年度起,停止
享受过渡性税收 优惠;以后再次被认定为高新 技术企业的,不得继 续享受 或者重新享受过渡性税
收优惠。

三、小型微利企业优惠

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如下:
1.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
万元。
2.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
元。
上述"从业人数"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资产总额"按企业年初和年未的资产总额平均计
算。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所得均负有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企业。
仅就来源于我国所得负有我国纳税义务的非居民企业,不适用上述规定。

四、加计扣除优惠

加计扣除优惠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研究开发费。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
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是指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
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O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
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
务院另行规定。

五、创投企业优惠

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技资,可以按技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
得额。
创投企业优惠是指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
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
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例如:甲企业2008年1月1日向乙企业(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资100万元,股权持有到
2009年12月31日。甲企业2009年度可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为70万元。

六、加速折旧优惠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
加速折旧的方法。可采用以上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是指:
1.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2.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 ;采取加速折方法的,可
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七、减计收入优惠

减计收入优惠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
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综合利用资源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
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人收入总额。
上述所称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
准。

八、税额抵免优惠

税额抵免,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节能节水专用
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
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技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
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享受优惠的企业,应当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规定的专用设备 ;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
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
布施行。
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
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九、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企业所得税法》所称民族自治地方,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对民族自治地方内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不得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o
民族自治地方在新税法实施前已经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
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J202号)第二条第二款有关减免税规定批准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包括
减免中央分享企业所得税的部分)的,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 对减免税期限在5年以内(含5年)的,
继续执行至期满后停止;对减免税期限超过5年的,从第6年起按新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执行。

十、非居民企业优惠
非居民企业减按 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o 这里的非居民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
场所,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企业。该类非
居民企业取得下列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1.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取得的利息所得;
2.国际金融组织向中国政府和居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取得的利息所得;
3.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所得。
十一、其他有关行业的优惠

(一)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1.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
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D
2.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
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
得税。
4.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5.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6.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7.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
3年。
8.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µ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
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
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9.对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
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已经享受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执行本条规定。
10.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
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
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
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技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国内外经济组织作为投资者,以其在境内取得的缴纳企业
所得税后的利润,作为资本投资于西部地区开办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或软件产品生产企业,
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80%的比例退还其再技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技资不满5年撤出
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口
(二)关于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
1.对证券技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
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技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二、其他 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前( 2007年3月16日)已经批准设立(已经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依照当
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低税率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5
年内,逐步过渡到税法规定的税率;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继续享受
到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优惠期限从税法施行年度起计算。具体规定如下:
1.低税率优惠过渡政策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
其中: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企业,2008年按18%税率执行;2009年 按20%税率执行;2010年按
22%税率执行;2011年按24%税率执行;2012年按25%税率执 行。原执行24%税率的企业2008年起按
25%税率执行。
2.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过渡政策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新
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
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年度起计算。
适用15%企业所得税率并享受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半优惠过渡的企业,应一律按照规定的过渡税率
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即2008年按189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09年按20%税
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10年按22%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 011年按24%税
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12年及以后年度 按25%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
对原适用24 %或33%企业所得税率并享受国发[2007]39
号文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半优惠过
渡的企业,2008年及以后年度一律按25%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 半征税。
3.原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的处理
(1 )2008年1月1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累积未分配利润,在 2008年以后分配给外国投资者
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及以后年度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依法缴纳企业
所得税。
(2)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直接再投资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
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技资企业,凡在2007年底以前完成再投资事项,并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完成变更或
注册登记的,可以按照原《外商技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有关规定,给予办理再投资退税O
对在2007年底以前用2007年度预分配利润进行再投资的,不给予退税。
(3)外国企业向我国转让专有技术或提供贷款等取得所得,凡上述事项所涉及的合同是在 2007年
底以前签订,且符合《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免税条件,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免税的,
在合同有效期内可继续给予免税,但不包括延期、补充合同或扩大的条款。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做好合同
执行跟踪管理工作,及时开具完税证明。

(4)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2008年后,企
业生产经营业务性质或经营期发生变化,导致其不符合《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条件
的,仍应依据该法规定补缴其此前(包括在优惠过渡期内)已经享受的定期减免税税款。各主管税务机
关在每年对这类企业进行汇算清缴时,应对其经 营业务内容和经营期限等变化情况进行审核。
4.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 ( 1
)适用范围
本政策的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和广 西壮族自治区(上述地区统
称"西部地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
治州,可以比照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2)具体内容
①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
企业所得税。
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是指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2000年修
订)》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
收入达到比例的,实行企业自行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的管理办法。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企业
方可减按159毛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未按规定提出申请或未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不得享受
上述税收优惠政策。
②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凡减免税款
涉及中央收入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需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③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
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如下优惠政策: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
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新办交通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码头运营和管道运输的企业。
新办电力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电力运营的企业。新办水利企业是指技资新办从事江河湖泊综合治理、
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力发电、水土保持、河道疏泼、河海堤防建设等开发水利、防治水害
的企业。新办邮政企业是指投资新办从事邮政运营的企业。新办广播电视企业是指技资新办从事广播电
视运营的企业。
上述企业同时符合规定条件的,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15%税率计算出应纳
所得税额后减半执行。
上述所称企业,是指技资主体自建、运营上述项目的企业,单纯承揽上述项目建设的施工企业不
得享受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D
(3)对实行汇总(合并)纳税的企业,应当将西部地区的成员企业与西部地区以外的成员企业分开,
分别汇总(合并)申报纳税,分别适用税率。
5.其他事项
( 1 )享受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企业,应按照新税法和实施条例中有关收入和扣除的规定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与新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存在交叉的,由企业选择最优
惠的政策执行,不得叠加享受,且一经选择,不得改变。
(3)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 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 内,以及国务院 已规定执行上述地
区特殊政策的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 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具
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4)国家已确定的其他 鼓励类企业,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 享受减免 税优惠。

第八节 源泉扣缴

一、扣缴义务人

1.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 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 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


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缴纳的所得税,实行源 泉扣缴,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税款由
扣缴义务人在 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
上述所称 支付人,是指依照有关法 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居民企业直接负有 支付相关款项
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上述所称 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权益兑价支付等货币支付和非货币支付。

上述所称到期 应支付的款项,是指支付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当计入相关成 本、费用的应


付款项。
2.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 境内取得工程作业和劳务所得应缴纳的所得税,税务 机关可以指定工
程价款或者劳务费的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

二、扣缴方法

1.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时,按前述第 六节非居民企业计算方法计算税款。
2.应当扣缴 的所得税, 扣缴义务人未 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企业在所得发生
地缴纳。企业未依法缴纳的,税务 机关可以从该企业在中国 境内其他收入 项目的支付人应付的款
项中,追缴该企业的应纳税款。
所得发生地,是 指依照实施条例第 七条规定的原则 确定的所得发生地。在中国 境内存在多处
所得发生地的,由企业 选择其中之一 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该企业在中国 境内其他收入,是 指该企业在中国 境内取得的其他各种来源的收入。
3.税务机关在追缴该企业应纳税款时, 应当将追缴理由、追缴数额、缴纳期限和缴纳方式等 告
知该企业。
4.扣缴义务人每次代扣的税款, 应当自代扣之日起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所在地的税务 机关
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报 告表。

第九节特别纳税调整

一、调整范围
特别纳税调整的范围,是指企业与其关 联方之间的业务 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
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 者所得额的,税务 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 调整。企业与其关 联方共
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 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 本,在诗算应纳税 所得 额时应当按照
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分 摊。
上述所称独立 交易原则,是 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 交价格和营业常
规进行业务 往来遵循的原则。
(一)关联方
关联方是指与企业有下 列关联关系之一的企业、其他组织或 者个人,具体 指:
1.在资金、经营、 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 者间接的控制关系;
2.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 三者控制;
3.在利益上具有相关 联的其他关系 。
(二)关联企业之间关 联业务的税务处理
1.企业与其关 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 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 本,在计算应
纳税所得 额时应当按照独立 交易原则进行分 摊。
2.企业与其关 联方分摊成本时,应当按照成本与预期收 益相配比的原则进行分 摊,并在税务
机关规定的期 限内,按照税务 机关的要求报送有关资料。
3.企业与其关 联方分摊成本时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自行分 摊的成本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 额
时扣除 。
4.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 联方之间业务 往来的定价原则和 计算方法,税务 机关与企
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
预约定价安排,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 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 计算方法, 向税务机关提出申
请,与税务 机关按照独立 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
5.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 申报表时应当就其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 往来,附
送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税务机关在进行关 联业务调查时企业及其关 联方以及与关 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 应当
按照规定 提供相关资料。相关资 料是指:
( 1 )与关联业务往来有关的价 格、费用的制定标 准、计算方法和 说明等同期资 料;
(2)关联业务往来所涉及的财产、财产 使用权、劳务等的再销售(转让)价格或者最终销售(转让)
价格的相关资 料;
(3)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 应当提供 的与被调查企业可比的产品价格、定价方式以及
利润水平等资 料;
(4) 其他与关 联业务往来有关的资 料。
6.由居民企业,或 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 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 25%的税率水平
的国家(地区)的企业, 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 需要而对利 润不作分配或 者减少 分配的,上述利 润中
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 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 当期收入。
所指控制包括:
( 1 )居民企业或 者中国居民直接或 者间接单一持有外国企业 10%以上有表 决权股份,且由
其共同持有该外国企业 50%以上股份;
(2)居民企业,或 者居民企业和中国 居民持股比例没有达到第( 1 )项规定的标 准,但在股份、
资金、经营、 购销等方面对 该外国企业 构成实质控制。

(3)上述所指的实际税负明显偏低 是指实际税负明显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 25%税率的50%


7.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技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包括:
( 1 )关联方通过无关联第三方提供的债权性投资;
(2)无关联第三方提供的、由关联方担保且负有连带责任的债权性投资;
(3) 其他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具有负债实质的债权性技资。
所称权益性投资,是指企业接受的不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拥有所有权
的投资。
8.母子公司间提供服务支付费用有关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 1 )母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各种服务而发生的费用,应按照独立企业之间公平交易原则确定服
务的价格作为企业正常的劳务费用进行税务处理。
母子公司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价款的税务机关有权予以调整o
(2)母公司向其子公司提供各项服务,双方应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内容、收
费标准及金额等,凡按合同或协议规定所发生的服务费,母公司应作为营业收入申报纳税 ;子公司作
为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3)母公司向其多个子公司提供同类项服务,其收取的服务费可以采取分项签订合同或协议收取 ;
也可以采取服务分摊协议的方式,即,由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签订服务费用分摊合同或协议,以母公司
为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并附加一定比例利润作为向子公司收取的总服务费,在各服务
受益子公司(包括盈利企业、亏损企业和享受减免税企业)之间按《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
定合理分摊。
(4)母公司以管理费形式向子公司提取费用,子公司因此支付给母公司的管理费,不得在税前扣
除。
(5)子公司申报税前扣除向母公司支付的服务费用,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与母公司签订的服务
合同或者协议等与税前扣除该项费用相关的材料。不能提供相关材料的,支付的服务费用不得税前扣
除。

二、调整方法

税法规定,对关联企业所得不实的,调整方法如下:
1.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按照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往来的价格进行
定价的方法;
2.再销售价格法,是指按照从关联方购进商品再销售给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方的价格,减除相同
或者类似业务的销售毛利进行定价的方法;
3.成本加成法,是指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进行定价的方法;
4.交易净利润法,是指按照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往来取得的净利润水
平确定利润的方法;
5.利润分割法,是指将企业与其关联方的合并利润或者亏损在各方之间采用合理标准进行分配的
方法;
6.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方法。

三、核定征收

企业不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 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
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税务 机关有权依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 额。核定方法有 :
( 1 )参照同类或者类似企业的利 润率水平核定;
(2)按照企业成 本加合理的 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3)按照关联企业集团整体利润的合理比例核定;
(4)按照其他合理方法 核定。
企业对税务 机关按照前款规定的方法 核定的应纳税所得 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 相关证据,经
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核定的应纳税所得 额。

四、加收利息

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 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 者所得额的,税务 机关有权


按照合理方法 调整。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 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税务机关依照规定进行特 别纳税调整后,除了应当补征税款外, 应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 。

对应当补征的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年 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 止的期间,按日


加收利息 。加收的利息不得在 计算应纳税所得 额时扣除。
利息,应当按照税款所属纳税年 度中国人民 银行公布的与 补税期间同期的人民 币贷款基准利
率加5个百分点计算。
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报 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 申报表时, 附送了年度关联业务
往来报告表的,可以只按规定的人民 币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 。
企业与其关 联方之间的业务 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 者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
目的安排的,税务 机关有权在该业务发生的纳税年 度起10年内,进行纳税 调整。

第十节征收管理

一、纳税地 点

1.除税收法 律、行政法规 另有规定外, 居民企业以企业 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 点;但登记注册


地在境外的,以实 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 点。企业注册登记地是指企业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 登
记注册的住所地。
2.居民企业在中国 境内设 立不具有法人资 格的营业 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
税。企业 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 应当统一核算应纳税所得 额,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
税务主管 部门另行制定。
3.非居民企业在中国 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 境内的所
得,以及发生在中国 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以 机构、场所所在地为纳税地
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 境内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场所的,经税务 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选择
由其主要 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经 批准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后,需要增设、合
并、迁移、关闭机构、场所或者停止机构、场所业务的,应当事先由负责汇总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要
机构、场所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报告;需要变更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机构、场所的依照前款规定办
理。
4.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
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以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为纳税地点。
5.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企业之间不得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纳税期限
企业所得税按年计征,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
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终止经营活动,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 12 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
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企业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自年度终了之日起 5 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
缴应退税款。
企业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 60 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
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三、纳税申报
按月或按季预缴的,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 15 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
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
企业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附送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
企业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依照《企业所得
税法》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人民币计算。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并
缴纳税款。
企业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者亏损,都应当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向税
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和税务机关规定应
当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四、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一)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
为加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税收征管
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
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8] 10 号) ,规定如下:
1.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
的营业机构、场所(以下称分支机构)的,该居民企业为汇总纳税企业,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办法。
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
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
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技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
业)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本办法。
2.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统一计算,是指企业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
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
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
就地预缴,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
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汇总清算,是指在年度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统一计算企业的年
度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税款。
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国库的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
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
3.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
二级分支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均由二级分支机构集中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
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人二级分支机构。
总机构设立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且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
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可将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视同一个分支机构,就地预
缴企业所得税。不能分开核算的,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不得视同一个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
业所得税。
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
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
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撤销的分支机构,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企业在中
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4.企业计算分期预缴的所得税时,其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及分摊因素数额,均不包括其在中国
境外设立的营业机构。
5.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依照规
定的比例、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
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6.总机构和分支机构 2007 年及以前年度按独立纳税人计缴所得税尚未弥补完的亏损,允许在法
定剩余年限内继续弥补。
(二)税款预缴和汇算清缴
1.企业应根据当期实际利润额,按照规定的预缴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预
缴额,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月或者分季就地预缴。
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可以按照上一年
度应纳税所得额的 1/12 或 1/4,由总机构、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预缴方式一经确定当年度不得变更。
2.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50% 由总机构
预缴。总机构预缴的部分,其中 25%就地入库,25%预缴入中央国库,按照财预 [2008] 10 号文件
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3.按照当期实际利润额预缴的税款分摊方法
( 1 )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 10 日内,按照各分支
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 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
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 15 日内,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
报预缴。
(2)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 25%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 15 日内自行就地申
报预缴。
(3)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分配税款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 25%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 15 日内自行就地申
报预缴。
4.按照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 1/12 或 1/4 预缴的税款分摊方法
( 1 )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 1/12 或 1/4,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 10
日内,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 50%在各 分支机构之间进行
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 15 日内,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向所
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2)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 1/12 或 1/4,将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
25%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 15 日内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3)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分配税款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 1/12 或 1/4,将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
25%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 15 日内,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5.总机构在年度终了后 5 个月内,应依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
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当年应补缴的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当年多缴的所得税款,由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
务机关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等凭证,按规定程序从中央国库办理退库。
(三)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比例
1.总机构应按照以前年度(1 - 6 月份按上上年度,7 -12 月份按上年度)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
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
0.35 、0.35,,0.300 计算公式如下:
某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0.35×(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
机构工资总额/各分支机构工资总额之和)+0.30×(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
式中,分支机构仅指需要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该税款分摊比例按上述方法一经确定后,当年不
作调整。
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是指分支机构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全部营业收入。
其中,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全部收入; 金融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
利息和手续费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保费等全部收入。
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是指分支机构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分支机构拥有或者控制的除无形资产外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 资源总额 o
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的数据均以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告数据为准。
2.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计算确定的分摊所得税款比例有异议的,应于收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后 30 日内向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
书面复核建议并附送相关数据资料。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必须于收到复核建议后 30 日内对分摊
税款的比例进行复核,并作出调整或维持原比例的决定。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执行总机构
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复核决定。
分摊所得税款比例复核期间分支机构应先按总机构确定的分摊比例申报预缴税款。
(四)征收管理
1.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均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总机构应在每年 6 月 20 日前,将依照规定方法计算确定的各分支机构当年应分摊税款的比例,
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国税函[2008] 44 号 附件 4,该附件填报
说明第二条第十项"各分支机构分配比例"的计算公式依照上述规定执 行) ,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
务机关,同时下发各分支机构。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总机构报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
配表》后 10 日内,应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或邮寄等方式,及时传
送给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总机构应当将其所有二级分支机构(包括不参与就地预缴分支机构)的信息及二级分支机构主管税
务机关的邮编、地址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2.分支机构应将总机构信息、上级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信息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分支机构注销后
15 日内,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3.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除按纳税申报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外,还应报送《中华人民
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财务会计决算报告和职工工资总额情况表。
4.分支机构的各项财产损失,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
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5.各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
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 ,对其主管分支机构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税款和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 3 项指标
进行查验核对。发现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 3 项指标有问题的,应及 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总机构主管税务
机关。分支机构未按税款分配数额预缴所得税造成少 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及
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处罚,并将处 罚结果通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
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及相关明细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 类)

税款所属期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纳税人名称:
纳税人识别号:□□□□□□□□□□□□□□□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类 别 行次 项 目 金 额
1 一、营业收入(填附表一)  
2 减:营业成本(填附表二)  
3 营业税金及附加  
4 销售费用(填附表二)  
5 管理费用(填附表二)  
6 财务费用(填附表二:)  
利润总额计算 7 资产减值损失  
8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9 投资收益  
10 二、营业利润  
11 加:营业外收八(填附表一)  
12 减;营业外支出(填附表二)  
13 三、利润总额(10+11-12)  
应纳税所得额计 14 加:纳税捌整增加额(填附表三)  
算 15 减:纳税调整减少额(填附表三)  
16 其中:不征税收人  
17 免税收人  
18 减计收入  
19 减:免税项目所得  
20 加计扣除

21 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22 加: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23 纳税调整后所得(13+14-15+22)  
24 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附表四)  
25 应纳税所得额(23-24)  
续表

类 别 行次 项 目 金 额
26 税率(25%)  
27 应纳所得税额(25×26)  
28 减减免所得税额(填附表扛)  
29 减:抵免所得税额(填附裘五)  
30 应纳税额(27-28-29)  
31 加: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填附表六)  
32 减: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填附表六)  
应纳税额计算 33 实际应纳所得税额(30+31-32)  
34 减: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35 其中: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分摊预缴的税额  
36 汇总纳税的总机构财政调库预缴的税额  
37 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所属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额  
38 合并纳税(母子体制)成员企业就地预缴比例  
39 合并纳税企业就地预缴的所得税额  
40 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33-34)  
41 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  
附列资料
42 以前年度应缴未缴在本年人库所得税额  
纳税人公章: 代理申报中介机构公章: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专用章:
经办人: 经办人及执业证件号码 受理人: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代理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 类)》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及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填报,并依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
会计准则等企业的《利润表》以及纳税申报表相关附表的数据填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正常经营的纳税人填报公历当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纳税人年度中间开业
的,填报实际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 1 日至同年 12 月 31 日;纳税人年度中间发 生合并、分立、破产、停
业等情况的,填报公历当年 1 月 1 日至实际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的当月月末;纳税人年度中
间开业且年度中间又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情况 的,填报实际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 1 日至实际
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的当月月末。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所载纳税人的全称。
(二)表体项目在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额后计算出"纳税调整后所得" (应纳税
所得额)。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等一次性和暂时性差异)通过纳税调整明细表
(附表三)集中体现。本表包括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和附列资料四个部
分。
1. "利润总额的计算"中的项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其数据直接取自《利润表》;实行《企
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的企业,其《利润表》中项目与本表不一致的部分,应当按
照本表要求对《利润表》中的项目进行调整后填报。
该部分的收入、成本费用明细项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的
纳税人,通过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和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反映;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 《金
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填报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
表》的相应栏次;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
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填报附表一 (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和附表一
(3)《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项目明细表》。
2.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中的项目,除根据主表逻辑关系计算出的指标外,
其余数据来自附表。
3. "附列资料"包括用于税源统计分析的上年度税款在本年入库金额。
(三)行次说明
1.第 1 行"营业收入"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本项 目应根据"主营
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一般企业通过附表 一(1)《收入明细表》计算填列;
金融企业通过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计算填列;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
利组织应填报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的"收入总额",包括按税法
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2.第 2 行"营业成本"项目,填报纳税人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本项目应根
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一般企业 通过附表二( 1 ) 《成本费用明
细表》计算填列;金融企业通过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计算填列;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
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应按填报附表一(3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和
附表二(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明细表》分析填报。
3.第 3 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填报纳税人经营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
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4.第 4 行"销售费用"填报纳税人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广告费等费用和为销售本企业商
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5.第 5 行"管理费用" :填报纳税人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本项目应根据 "管理费
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6.第 6 行"财务费用"填报纳税人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财
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7.第 7 行"资产减值损失"填报纳税人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本项目应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8.第 8 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填报纳税人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公允价值的变动额。本项目应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损失,本项目以" "号填列。
9.第 9 行"投资收益"填报纳税人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本行应根据 "投资收益"科目
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损失,用" "号填列。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和出让时,处置收益部
分应当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转出,列入本行,包括境外投资应纳税所得额。
10.第 10 行"营业利润"填报纳税人当期的营业利润。根据上述行次计算填列。
11.第 11 行"营业外收入"填报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除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外,其他企业通过附表一( 1 ) {收入明细表》相关行 次计
算填报;金融企业通过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相关行次计算填报。
12.第 12 行"营业外支出"填报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o 一般企业通过
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相关行次计算填报;金融企业通过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相
关行次计算填报。
13.第 13 行"利润总额"填报纳税人当期的利润总额。根据上述行次计算填列。金额等于第 10+11
-12 行。
14.第 14 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填报纳税人未计入利润总额的应税收入项目、税收不允许扣除的支
出项目、超出税收规定扣除标准的支出金额,以及资产类应纳税调整的项目,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按
本期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等。纳税人根据附表三《纳税调整项 目明细表》"调增金额"列下计算填报。
15.第 15 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填报纳税人已计人利润总额但税收规定可以暂不确认为应税收入的
项目,以及在以前年度进行了纳税调增,根据税收规定从以前年度结转过来在本期扣除的项目金额。
包括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转销售收入的预售收入按规定计算的预计
利润等。纳税人根据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调减金额"列下计算填报。
16.第 16 行"其中: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营业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中的属于税收规定的财政
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国务院 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17.第 17 行"其中: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已并入利润总额中核算的符合税收规定免税条件的收入
或收益,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 性投资收益 ;在中国境内
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
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本行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净收益"科目的
发生额分析填列。
18.第 18 行"其中:减计收入"填报纳税人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
主要原材料,生产销售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按 1.0%的规定比例减计
的收入。
19.第 19 行"其中:减、免税项目所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应单独核算的减征、免征项目的所
得额。
20.第 20 行"其中:加计扣除"填报纳税人当年实际发生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
开发费用,以及安置残疾人员和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符合税收规定条件的计
算应纳税所得额按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金额。
21.第 21 行"其中: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填报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
高新技术企业 2 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 70%在股权持有满 2 年的当 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
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22.第 22 行"加: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依据《境外所得计征企业所得税暂行管理办法》的规
定,纳税人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盈利可以弥补境内营业机构的亏损。即当"利
润总额",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减"纳税调整减少额"为负数时,该行填报企业境外应税所得用于弥补境
内亏损的部分,最大不得超过企业当年的全部境外应 税所得;如为正数时,如以前年度无亏损额,本
行填零;如以前年度有亏损额,取应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的最大值,最大不得超过企业当年的全部境外
应税所得。
23.第 23 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填报纳税人当期经过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 13 +
14-15 + 22 行。当本行为负数时,即为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额(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 ;如为
正数时,应继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4.第 24 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金额等
于附表四《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第 6 行第 10 列。但不得超过本表第 23 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25.第 25 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 23-24 行。本行不得为负数,本表第 23 行或者依上
述顺序计算结果为负数,本行金额填零。
26.第 26 行"税率"填报税法规定的税率 25%。
27.第 27 行"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 25×26 行。
28.第 28 行"减免所得税额"填列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实际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包括小型微利企业、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政策的企业,其实 际执行税率与法定税率的
差额,以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金额等于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33 行。
29.第 29 行"抵免所得税额"填列纳税人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
额,其设备投资额的 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 5 个纳税
年度结转抵免。金额等于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40 行。
30.第 30 行"应纳税额"填报纳税人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根据上述有关的行次计算填列。金额等
于本表第 27 - 28 - 29 行。
31.第 31 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纳税所得额 (如分得的所得
为税后利润应还原计算) ,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居民企业 25% )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附表六
《境外所得税抵免计算明细表》第 10 列合计数。
32.第 32 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
纳所得税额,即抵免限额。
企业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额,小于抵免限额的,"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按其在境外实际缴纳
的所得税额填列;大于抵免限额的,按抵免限额填列,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
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可用境外所得弥补境内亏损的纳税人,其境外所得应纳税额公式中"境外应纳税所得额"项目和境
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公式中"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项目,为境外所得,不含弥补境内亏损部分。
33.第 33 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当期的实际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 30 + 31
- 32 行。
34.第 34 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本年已在月(季)累计预缴
的所得税额。
35.第 35 行"其中: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分摊预缴的税额"填报汇总纳税的总机构 1 至 12 月份(或 1
至 4 季度)分摊的在当地入库预缴税额。附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
36.第 36 行"其中:汇总纳税的总机构财政调库预缴的税额"填报汇总纳税的总机构 1 至 12 月份
(或 1 至 4 季度)分摊的缴人财政调节人库的预缴税额。附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

37.第 37 行"其中: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所属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额"填报分支机构就地分摊预缴
的税额。附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
38.第 38 行"合并纳税(母子体制)成员企业就地预缴比例"填报经国务院批准的实行合并纳税(母子
体制)的成员企业按规定就地预缴的比例。
39.第 39 行"合并纳税企业就地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合并纳税的成员企业就地应预缴的所得税额。
根据"实际应纳税额"和"预缴比例"计算填列。金额等于本表第 33×38 行。
40.第 40 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当期应补(退)的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 33 -
34 行。
41.第 41 行"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在本年抵减额"填报纳税人以前年度汇算清缴多缴的税款尚未
办理退税的金额,且在本年抵缴的金额。
42.第 42 行"上年度应缴未缴在本年入库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税
款、上一年度第四季度或第 12 月份预缴税款和汇算清缴的税款,在本年人库金额。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1.第 1 行=附表一( 1 )第 2 行或附表一(2)第 1 行或附表一(3)第 3 行至 7 行合计。
2.第 2 行=附表二( 1 )第 2 行或附表二(2)第 1 行或附表二(3)第 14 行。
3.第 10 行=第 1-2-3-4-5-6-7+8+9 行。
4.第十一行=附表一(1)第 17 行或附表一(2)第 42 行或附表一(3)第 9 行
5.第十二行=附表二(1)第 16 行或附表二(2)第 45 行。
6.第 13 行=第 10 + 11-12 行。
7.第 14 行=附表三第 52 行第 3 列合计。
8.第 15 行=附表三第 52 行第 4 列合计。
9.第 16 行=附表三第 14 行第 4 列。
10.第 17 行=附表五第 1 行。
11.第 18 行=附表五第 6 行。
12.第 19 行=附表五第 14 行。
13.第 20 行=附表五第 9 行。
14.第 21 行=附表五第 39 行。
15.第 22 行=附表六第 7 列合计。(当第 13 + 14 - 15 行≥0 时,本行=0)
16.第 23 行=第 13 + 14-15 + 22 行。(当第 13 + 14 一 15 行<0 时,则加 22 行的最大值)
17.第 24 行=附表四第 6 行第 10 列 o
18.第 25 行=第 23 - 24 行(当本行<0 时,则先调整 21 行的数据,使其本行≥ 0;当 21 行=0 时,
23 - 24 行≥0)
19.第 26 行填报 25%
20.第 27 行=第 25×26 行
21 第 28 行=附表五第 33 行。
22.第 29 行=附表五第 40 行。
23.第 30 行=第 27 - 28 - 29 行
24.第 31 行=附表六第 10 列合计。
25.第 32 行=附表六第 14 列合计+第 16 列合计或附表六第 17 列合计。
26.第 33 行=第 30 + 31 - 32 行。
27.第 40 行=第 33-34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 1 )
收入明细表
填报时间:年月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 目 金 额
1 一、销售(营业)收入合计(2 十 13)  
2 (一)营业收入合计(3+8)  
3 1.主营业务收入(4+5+6+7)  
4 (1)销售货物  
5 (2)提供劈务  
6 (3)让渡资产使用权  
7 (4)建造合同  
8 2.其他业务收人(9+lO+11+12)  
9 (1)材料销售收入  
10 (2)代购代销手续费收人  
11 (3)包装物出租收人  
12 (4)其他  
13 (二)视同销售收入(14 十 15 十 16)  
14 (1)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人  
15 (2)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  
16 (3)其他视同销售收人  
二、营业外收入
17  
(18+19+20+2l+22+23+24+25+26)
18 1.固定资产盘盈  
19 2.处嚣同定资产净收益  
20 3.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  
续表
行次 项 目 金 额
2l 4.出售无形资产收益  
22 5.罚款净收人  
23 6.债务重组收益  
24 7.政府补助收人  
25 8 捐赠收入  
26 9 其他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并实行查账征收
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核算
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收入的"视同
销售收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行"销售(营业)收入合计"金额为本表第 2 + 13 行。本行数据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
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
2.第 2 行"营业收入合计"金额为本表第 3 + 8 行。该行数额填入主表第 1 行。
3.第 3 至 7 行"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不同行业的业务性质分别填报纳税人在会计核算中的主营业
务收入。对主要从事对外投资的纳税人,其技资所得就是主营业务收入。
( 1 )第 4 行"销售货物"填报从事工业制造、商品流通、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商品销售企业的主营业
务收入。
(2)第 5 行"提供劳务"填报从事提供旅游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对外经济合 作等劳务、
开展其他服务的纳税人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
(3)第 6 行"让渡资产使用权"填报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如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版权、
专营权等)而取得的使用费收入以及以租赁业务为基本业务的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技资性房地产
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核算取得的租金收入。
转让处置固定资产、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让渡)属于"营业外收入",不在本行反映。
(4)第 7 行"建造合同"填报纳税人建造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以及船舶、飞机、大型机
械设备等的主营业务收入。
4.第 8 至 12 行:按照会计核算中"其他业务收入"的具体业务性质分别填报。
( 1 )第 9 行"材料销售收入"填报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收入。
(2)第 10 行"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填报从事代购代销、受托代销商品收取的手续费收入。专业从
事代理业务的纳税人收取的手续费收入不在本行填列,而是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填列到主营业务收入
中。
(3)第 11 行"包装物出租收入"填报出租、出借包装物的租金和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押金。
(4)第 12 行"其他"填报在"其他业务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上述未列举的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
已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反映的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5.第 13 至 16 行:填报"视同销售的收入"。视同销售是指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
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提供劳务的行为。第 13 行 数据填列附表三第 2
行第 3 列。
( 1 )第 14 行"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
计准则》的纳税人,填报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
产交换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2)第 15 行"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 度》的纳税人,
填报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按照
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6.第 16 行"其他视同销售收入"填报税收规定的上述货物、财产、劳务之外的其他视同销售收入
金额。
7.第 17 至 26 行"营业外收入"填报在"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
各项收入。并据此填报主表第 11 行。
( 1 )第 18 行"固定资产盘盈"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在
资产清查中发生的固定资产盘盈数额。
(2)第 19 行"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填报纳税人因处置固定资产而取得的净收益。不包括纳税人
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核算的、正常销售固定资产类商品。
(3)第 20 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填报纳税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行为中,执行《企业会计
准则第 14 号一收入》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出资产为国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
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营业外收入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 企业会计制度》实现的与收到
补价相对应的收益额,在本行填列。
(4)第 21 行"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填报纳税人因处置无形资产而取得的净收益。
(5)第 22 行"罚款收入"填报纳税人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的罚款收入。
(6)第 23 行"债务重组收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一债务重组》纳税人,填报确认的债务
重组利得。
(7)第 24 行"政府补助收入"填报纳税人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实
行会计制度下补贴收入核算的内容。
(8)第 25 行"捐赠收入"填报纳税人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
(9)第 26 行"其他"填报纳税人在"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上述未列举的营业外收入。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 + 13 行。
2.第 2 行=第 3 + 8 行。
3.第 3 行=第 4+5+6+7 行。
4.第 8 行=第 9 + 10 + 11 + 12 行。
5.第 13 行=第 14 + 15 + 16 行。
6.第 17 行=第 18 至 26 行合计。
(二)表间关系
1.第 1 行=附表八第 4 行
2.第 2 行=主表第 1 行
3.第 13 行=附表三第 2 行第 3 列
4.第 17 行=主表第 11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2)

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
填报时间: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 目 金额
1 一、营业收入(2+19+25+35)  
2 (一)银行业务收入(3+10+18)  
3 1.银行业利息收人(4+5+6+7+8+9)  
4 (1)存放同业  
5 (2)存放中央银行  
6 (3)拆出资金  
7 (4)发放贷款及垫款  
8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9 (6)其他  
2 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10  
(11+12+13+14+15+16+17)
11 (1)结算与清算手续费  
12 (2)代理业务手续费  
13 (3)信用承诺手续费及佣金  
14 (4)银行卡手续费  
15 (5)顾问和咨询费  
16 (6)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  
17 (7)其他  
18 3 其他业务收入  
19 (二)保险业务收入(20+24)  
20 1.已赚保赞(2l 一 22—23)  
21 保费收入  
22 减;分出保费  
23 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续表

行次 项 目 金 额
24 2 其他业务收入  
25 (三)证券业务收入(26+33+34)  
26 1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7+28+29+30+31+32)  
27 (1)证券承销业务收人  
28 (2)证券经纪业务收入  
29 (3)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收八  
30 (4)代理兑付证券业务收人  
31 (5)代理保管证券业务收人  
32 (6)其他  
33 2 利息净收入  
34 3 其他业务收人  
35 (四)其他金融业务收入(36+37)  
36 1 业务收入  
37 2 其他业务收入  
38 二、视同销售收人(39+40+41)  
39 l 非货币性资产变换  
40 2 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  
41 3 其他视同销售收入  
42 三、营业外收人(43+44+45+46+47+48)  
43 l 固定资产盘盈  
44 2 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45 3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  
46 4 出售无形资产收益  
47 5 罚款净收人  
48 6 其他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的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
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等金融企业,并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
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会计制度核算的有关明细科目分析填报,
应准确归集收入分别填人相关项目。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行"营业收入"填报纳税人提供金融商品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2.第 2 行"银行业务收入"填报纳税人从事银行业取得的业务收入。
3.第 3 行"银行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存贷款业务等确认各项利息收入,包括:存放同业、存放中
央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利息收入。
4.第 4 行"存放同业"填报纳税人存放于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款项的利息收入。
5.第 5 行"存放中央银行"填报纳税人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各种款项利息收入。
6.第 6 行"拆出资金"填报纳税人拆借给境内、境外其他金融机构款项的利息收入。
7.第 8 行"买人返售金融资产"填报纳税人按照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固定价格返售的票据、
证券、贷款等金融资产所融出资金的利息收入。
8.第 9 行"其他"填报纳税人除本表第 4 行至第 8 行以外的其他利息收入,包括债券技资利息等
收入。
9.第 10 行"银行业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项目:填报纳税人在提供相关金融业务服务时向客户收取
的费用。包括:汇款和结算手续费、银行卡手续费、代理手续费、顾问和咨询费、受托业务佣金等 o
10.第 21 行"保费收入"填报纳税人从事保险业务确认的原保费收入和分保费收入。
11.第 22 行"分出保费"填报纳税人(再保险分出人)向保险接受人分出的保费。
12.第 23 行"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填报纳税人提取的非寿险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
再保险合同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3.第 25 行"证券业务收入"填报纳税人从事证券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金额等
于第 26 +33 +34 行。
14.第 26 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填报纳税人承销、代理兑付等业务实现的手续费收入和发生的
各项手续费、佣金等,包括:证券承销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代理兑付证券、代理保
管证券、证券委托管理资产手续费等收入。金额等于第 27 + 28 + 29 +30 +31 +32 行。
15.第 33 行"利息净收入"填报纳税人从事证券业务取得的利息净收入。
16.第 34 行"其他业务收入"填报纳税人取得的投资收益、汇兑收益等。
17.第 35 行"其他金融业务收入"填报纳税人核算的除上述金融业务外取得的收入,包括业务收
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金额等于 36 + 37 行。
18.第 38 行"视同销售收入"填报纳税人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不作收入,按税收规
定视同销售取得的收入。
19.第 39 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填报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
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20.第 40 行"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不填报。
21.第 41 行"其他视同销售收入"填报税收规定的上述未列举的其他视同销售收入金额。
22.第 42 行"营业外收入"填报在"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与其营业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金额等于第 43 +44 +45 +46 +47 +48 行。并据此填报主表第 11 行。
23.第 43 行"固定资产盘盈"填报纳税人在资产清查中发生的、计入营业外收入中核算的固定资
产盘盈数额。
24.第 44 行"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填报纳税人因处置固定资产而取得的净收益。不包括纳税人
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核算的、正常销售固定资产类商品。
25.第 45 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填报纳税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行为中,执行《企业会计
准则第 14 号一收入》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
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的。
26.第 46 行"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填报纳税人因处置无形资产而取得的净收益。
27.第 47 行"罚款净收入"填报纳税人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的罚款收入。
28.第 48 行"其他"填报纳税人在"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的、上述未列举的营业
外收入。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 + 19 + 25 + 35 行。
2.第 2 行=第 3 + 10 + 18 行。
3.第 3 行=第 4 至 9 行合计。
4.第 10 行=第 11 至 17 行合计。
5.第 19 行=20+24 行。
6.第 20 行=21- 22 - 23 行。
7.第 25 行=第 26+ 33 + 34 行。
8.第 26 行第 27+ 28 + 29 + 30 + 31 + 32 行。
9.第 35 行=36+ 37 行。
10.第 38 行=第 39 +40 +41 行。
11.第 42 行=第 43 至 48 行合计。
(二)表间关系
1.第 1 行=主表第 1 行。
2.第 1 +38 行=附表八第 4 行。
3.第 38 行=附表三第 2 行第 3 列。
4.第 42 行=主表第 11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3)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 目 金 额
1 一、收入总额(2+3+……十 9)  
2 财政补助收入  
3 上级补助收入  
4 拨入专款  
5 事业收人  
6 经营收入  
7 附属单位缴款  
8 投资收益  
9 其他收人入  
10 二、不征税收入总额(11+12+13 十 14)  
11 财政拨款  
12 行政事业性收费  
13 政府性基金  
14 其他  
15 三、应纳税收入总额(1-10)  
16 四、应纳税收入总额占全部收人总额比重(15÷1)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
税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并据以
填报主表第 1 行"营业收入"、第 9 行"投资收益"、第 16 行"不征税收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至 9 行:填报纳税人的所有收入项目。
2.第 1 行"收入总额"填报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包括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金额为第 2 行至第 9
行的合计数。
3.第 2 至 9 行:按税收规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调整后的金额填报。
4.第 2 行"财政补助收入"填报纳税人直接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
各类事业经费,包括正常经费和专项资金。来源于会计科目"财政补助收入"。
5.第 3 至 7 行:累计金额填报主表第 1 行"营业收入",据以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
宣传费支出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
6.第 3 行"上级补助收入"填报纳税人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来源于
会计科目"上级补助收入"。
7.第 4 行"拨入专款"填报纳税人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专项资金 。

8.第 5 行"事业收入"填报纳税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来源于会计科
目"事业收入"。
9.第 6 行"经营收入"填报纳税人开展除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以外取得的收入。来源于会
计科目"事业收入"。
10.第 7 行"附属单位缴款"填报纳税人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包括附属事业
单位上缴的收入和附属的企业上缴的利润等。来源于会计科目"附属单位缴款"。
11.第 8 行"投资收益"填报纳税人取得的债权性投资的利息收入、权益性投资的股息红利收入和
投资转让净收入。
12.第 9 行"其他收入"填报除第 2 至 8 行以外的收入。如捐赠收入、固定资产出租、盘盈收入、处
置固定资产净收益、无形资产转让、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罚款净收入、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以
及其他零星杂项收入等。来源于会计科目"其他收入"。
13.第 10 行"不征税收入总额"金额等于本表第 11 + 12 + 13 + 14 行,据以填报主表第 16
行"不征税收入"和附表三第 14 行第 4 列。
14.第 11 行"财政拨款"填报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
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15.第 12 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填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
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
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
16.第 13 行"政府性基金"填报纳税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
用途的财政资金。
17.第 14 行"其他"填报纳税人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
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18.第 15 行"应纳税收入总额"金额等于第 1-10 行。
19.第 16 行"应纳税收入总额占全部收入总额的比重"数额等于第 15÷1 行。 "应纳税收入总额占
全部收入总额的比重"适用范围:准予扣除的全部支出项目金额采用分摊比例法的单位,用第 16
行"应纳税收入总额占全部收入总额的比重"计算应纳税收入应分摊的成本、费用和损失金额。计算公
式:
应纳税收入总额应分摊的成本、费用和损失金额=支出总额×第 16 行"应纳税收入总额占全部收入
总额的比重"。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 行至 9 行合计。
2.第 10 行=第 11 至 14 行合计。
3.第 15 行=第 1 -10 行。
4.第 16 行=第 15 71 行。

(二)表间关系
1.第 3+4+5+6+7 行=主表第 1 行。 2.第 8 行=主表第 9 行。
3.第 10 行=主表第 16 行=附表三第 14 行第 4 列 o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二( 1 )
成本费用明细表
填报时间:年月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 目 金 额
1 一、销售(营业)成本合计(2+7+12)  
2 (一)主营业务成本(3+4+5+6)  
3 (1)销售货物成本  
4 (2)提供劳务战本  
5 (3)让渡资产使用权成本  
6 (4)建造合同成本  
7 (二)其他业务成本(8+9+10+11)  
8 (1)材料销售成本  
9 (2)代购代销费用  
10 (3)包装物出租成本  
11 (4)其他  
12 (三)视同销售成本(13+14+15)  
13 (1)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成本  
14 (2)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成本  
15 (3)其他视同销售成本  
16 二、营业外支出(17+18+ …+24)  
17 l.固定资产盘亏  
18 2.处簧固定资产净损失  
19 3.出售无形资产损失  
20 4.债务重组损失  
21 5.罚款支出  
22 6.非常损失  
23 7.捐赠支出  
24 8.其他  
25 三、期间费刷(26+27+28)  
26 l.销售(营业)费用  
27 2.管理费用  
28 3.财务赞用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并实行查账征收
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成本"、"其他
业务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收入对应的"视同销售成本"。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行"销售(营业)成本合计"填报纳税人根据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
出"并据以填入主表第 2 行。第 1 行=第 2 + 7 + 12 行。
2.第 2 至 6 行"主营业务成本"纳税人根据不同行业的业务性质分别填报在会计核算中的主营业
务成本。第 2 行=第 3+4+5+6 行。本表第 3 至 6 行的数据,分别与附表一 (1)《收入明细表》的"主
营业务收入"对应行次的数据配比。
3.第 7 至 11 行"其他业务支出"按照会计核算中"其他业务支出"的具体业务性质分别填报。第 7
行=第 8+9+10+11 行。本表第 8 至 11 行的数据,分别与附表一( 1 )《收入 明细表》的"其他业务
收入"对应行次的数据配比。第 11 行"其他"项目,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应在"其他业务支出"中
核算的其他成本费用支出。
4.第 12 至 15 行"视同销售确认的成本"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计算的与视同销售收入对应的成
本,第 12 行=第 13 + 14 + 15 行。本表第 13 至 15 行的数据,分别与附表一( 1 )《收入明细表》
的"视同销售收入"对应行次的数据配比。每一笔被确认为视同销售的经济事项,在确认计算应税收
入的同时,均有与此收入相配比的应税成本。本表第 12 行数据填列附表三第 21 行第 4 列。
5.第 16 至 24 行"营业外支出"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在"营业外支出"中核算的有关项目。第
16 行=第 17 + 18 + 19 +20 +21 +22 +23 +24 行,并据以填入主表第 12 行。
(1 )第 17 行"固定资产盘亏"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营业外支出中核算的固定资产盘
亏数额。
(2)第 18 行"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营业外支出中核算的处置固
定资产净损失数额。
(3)第 19 行"出售无形资产损失"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营业外支出中核算的出售无形
资产损失的数额。
(4)第 20 行"债务重组损失"填报纳税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
(5 )第 22 行"非常损失"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营业外支出中核算的各项非正常的财
产损失(包括流动资产损失、坏账损失等)。
(6)第 23 行"捐赠支出"填报纳税人实际发生的捐赠支出数。
(7)第 24 行"其他"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在会计账务记录的其他支出。其中执行《企业
会计制度》的企业包括当年增提的各项准备金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一资产减值》的企业计提
的各项减值准备不在此行反映。
6.第 25 至 28 行"期间费用"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销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
费用。第 25 行=第 26 +27 +28 行。
( 1 )第 26 行"销售(营业)费用"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销售(营业)费用,并据以填入主
表第 4 行。
(2)第 27 行"管理费用"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管理费用,并据以填人主表第 5 行。
(3)第 28 行"财务费用"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财务费用,并据以填入主表第 6 行。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 + 7 + 12 行。
2.第 7 行=第 8 行至 11 行合计。
3.第 12 行=第 13 + 14 + 15 行。
4.第 16 行=第 17 至 24 行合计。
5.第 25 行=第 26 +27 +28 行。
(二)表间关系
1.第 2 +7 行=主表第 2 行。
2.第 12 行=附表三第 21 行第 4 列。
3.第 16 行=主表第 12 行。
4.第 26 行=主表第 4 行。
5.第 27 行=主表第 5 行。
6.第 28 行=主表第 6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二(2)
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 目 金 额
l 一、营业成本(2+17+3l+38)  
2 (一)银行业务成本(3+ll+15+16)  
3 1.银行利息支出(4+5+…+10)  
4 (1)同业存放  
5 (2)向中央银行借款  
6 (3)拆入资金  
7 (4)吸收存款  
8 (5)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9 (6)发行债券  
lO (7)其他  
续表
行次 项 品 金 额
11 2.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12+l3+14)  
12 (1)手续费支出  
13 (2)佣金点出  
14 (3)其他  
15 3 业务及管理费  
16 4 其他业务成本  
17 (二)保险业务支出(18+30)  
1.业务支出(19+20-2l+22-23+24+25+26+27-
18  
28+29)
19 (1)退保金  
20 (2)赔付支出  
21 减:摊回赔付支出  
22 (3)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  
23 减: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  
24 (4)保单红利支出  
25 (5)分保费用  
26 (6)手续费及佣盘支出  
27 (7)业务及管理费  
28 碱:摊回分保费用  
29 (8)其他  
30 2.其他业务成本  
31 (三)证券业务支出(32+36+37)  
32 l.证券手续费支出(33+34+35)  
33 (1)证券经纪业务支出  
34 (2)佣金  
35 (3)其他  
36 2.业务及管理费  
37 3.其他业务成本  
38 (四)其他金融韭务支出(39+40)  
39 l.业务支出  
40 2.其他业务成本  
4l 二、视同销售应确认成本(42+43+44)  
42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成本  
43 2.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成本  
44 3.其他视同销售成本  

续表

行次 项目 金 额
45 三、营业外支出(46+47+48+49+50)  
46 l.固定资产盘亏  
47 2.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  
48 3.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失  
49 4.出售无形资产损失  
50 5.其它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的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保险 公司、证券
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等金融企业,并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
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会计核算的有关明细科目必析填报,应准
确归集成本费用,分别填人相关项目。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 第 1 行 " 营 业 成 本 " 填 报 金 融 企 业 提 供 金 融 商 品 服 务 所 发 生 的 成 本 费 用 。 金 额 等 于 第
2+17+31+38 行。
2.第 3 行"银行利息支出"填报纳税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等发生的利息支出,包括:同业 存放、向中
央银行借款、吸收存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发行债券和其他业务利息支出。
3.第 11 行"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填报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活动相关的各项手续费、佣
金等支出。
4.第 17 行"保险业务支出"填报纳税人发生的赔付支出、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手续费支出、分保
费用、退保金、保户红利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等支出总额,扣减摊回赔付支出、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摊
回分保费用等项目后的支出总额。
5.第 19 行"退保金"填报纳税人寿险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时按照约定应当退还投保人的保单现
金价值。
6.第 20 行"赔付支出"填报纳税人支付的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和再保险赔付款项。
7.第 21 行"摊回赔付支出"填报纳税人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囚的赔付成本。
8.第 22 行"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填报纳税人提取的原保险合同保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提取的
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9.第 23 行"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填报纳税人从事再保险业务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保险责任
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10.第 24 行"保单红利支出"填报纳税人按原保险合同约定支付给投保人的红利。
11.第 25 行"分保费用"填报纳税人向再保险分出人支付的分保费用。
12.第 26 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填报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相关的手续费、佣金支出。
13.第 28 行"摊回分保费用"填报纳税人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分保费用。
14.第 31 行"证券业务支出"填报纳税人核算的证券手续费支出和证券其他业务支出。金额等于
本表第 32 + 36 + 37 行。
15.第 32 行"证券手续费支出"填报纳税人代理承销、兑付和买卖证券等业务发生的各项手续费、
风险结算金、承销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费用及佣金支出。
16.第 38 行"其他金融业务支出"填报纳税人核算的除上述金融业务外与其他金融业务收入对应
的其他业务支出,包括业务支出和其他业务支出。金额等于本表 39 +40 行。
17.第 41 行"视同销售应确认成本"填报纳税人发生的与税收规定视同销售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
金额等于本表 42 +43 +44 行。
18.第 45 行"营业外支出"填报纳税人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
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金额等于本表第 46 +47 +48
+49 +50 行。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17+31+38 行。
2.第 2 行=第 3 + 11 + 15 + 16 行。
3.第 3 行=第 4 至 10 行合计。
4.第 11 行第 12+ 13 + 14 行 0
5.第 17 行=第 18 行+ 30 行。
6.第 18 行=19+20 - 21 +22 - 23 +24 +25 +26 +27 ~ 28 +29 行
7.第 31 行=第 32+36+37 行。
8.第 32 行=第 33+ 34 + 35 行。
9.第 39+ 40 行。
10.第 41 行=第 42 +43 +44 行。
11.第 45 行=第 46 至 50 行合计。
(二)表间关系
1.第 1 行=主表第 2 行;
2.第 41 行=附表三第 21 行第 4 列;
3.第 45 行=主表第 12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二(3 )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明细表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 日 金 额
1 一、支出总额(2+3+…+lO)  
2 拨出经费  
3 上缴上级支出  
4 拨出专款  
5 专款支出  
6 事业支出  
7 经营支出  
8 对附属单位补助  
9 结转自筹基建  
10 其他支出  
1l 二、不准扣除的支出总额  
12 (1)税收规定不允许扣除的支出项目金额  
13 (2)按分摊比例计算的支出项目金额  
14 三、准予扣除的支出总额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二(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
税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会计制度核算的所有支出项目及税收规
定准予扣除的支出项目。并据以填报主表第 2 行"营业成本"。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本表第 1 至 10 行:填报纳税人的所有支出项目。
2.第 1 行"支出总额"填报纳税人的支出总额(含不征税收入形成的支出)。金额等于第 2 至 10 行
合计。
3.第 2 至 10 行:填报按税收规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调整后的金额。
4.第 3 行"上缴上级支出"填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
单位的支出。来源于会计科目"上缴上级支出"。
5.第 4 行"拨出专款"填报按照规定或批准的项目拨出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来源于会计科目"拨
出专款"。
6.第 5 行"专款支出",填报国家财政、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人的指定项目或用途并需要单独
报账的专项资金的实际支出数。来源于会计科曰"专款支出"。
7.第 6 行"事业支出"填报纳税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补助
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来源于会
计科目"事业支出"。
8.第 7 行"经营支出"填报纳税人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
生的支出。来源于会计科目"经营支出"。
9.第 8 行"对附属单位补助"填报纳税人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来源于会计科曰"附属单位补助"。
10.第 9 行"结转自筹基建"填报纳税人达到基建额度的支出。来源于会计科目"在建工程"。
11.第 10 行"其他支出"填报上述第 2 行至第 9 行之外的支出,包括非常损失、捐赠支出、赔偿金、
违约金等。
12.第 11 行"不准扣除的支出总额"填报税收规定的不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包括企业的不征税
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具体分三种方式填
报:
( 1 )税收规定不允许扣除的支出项目金额:采取据实核算支出项目的,根据实际发生额填报。
(2)采取按分摊比例计算支出项目金额:填报金额=第 1 行×(1 -应纳税收入总额占全部收入总额
比例)。
(3)采取据实核算又按分摊比例计算支出项目金额:填报金额= (第 1 - 12 行)×(1 一 应纳税收
入总额占全部收入总额比例)。
13.第 14 行"准予扣除的支出总额"金额等于第 1 -11 行。据此填报主表第 2 行"营业成本"。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 行至 10 行合计。
2.第 14 行=第 1 -11 行。
(二)表间关系
1.第 14 行=主表第 2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三
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账载金 税收金 调增金 调减金
  行次
项 目 额 额 额 额
1 2 3 4
  1 一、收入类调整项目  * *     
  2 l.视同销售收入(填写附发一)  *  *    *
# 3 2.接受捐赠收入  *      *
  4 3.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        
* 5 4.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        
* 6 5.接权益法棱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确认收益  *  *  *  
  7 6.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  *  *    
* 8 7.特殊重组        
* 9 8.一般重组        
* 10 9.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填写附表七)  *  *    
  11 10.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        
  12 11.境外应税所得(填写附表六)  *  *  *  
  13 12.不允许扣除的境外投资搠失  *  *    *
  14 13.不征税收入(填附表一[3])  *  *  *  
  15 14.免税收人(填附表五)  *  *  *  
  16 15.减计收入(填附表五)  *  *  *  
  17 16.减、免税项目所得(填附表五)  *  *  *  
  18 17.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填附表五)  *  *  *  
  19 18.其他        
  20 二、扣除类调整项目  *  *    
  21 l.视同销售成本(填写附表二)  *  *  *  
  22 2.工资薪金支出        
  23 3.职工福利费支出        
  24 4.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25 5.工会经费支出        
  26 6.业务招待费支出        *
  27 7“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写附表八)  *  *    
  28 8.捐赠支出        *
  29 9.利息支出        
  30 10.住房公积金        *

续表
账载金 调增金 稠减金
行 税收金额
  项 目 额 额 额

1 2 3 4
  31 11.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   *
  32 12.税收滞纳金   *   *
  33 l3.赞助支出   *   *
  34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        
  35 15.补充养老保硷、补充医疗保险        
  36 16.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        
  37 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   *   *
  38 l8.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   *
  39 19.加计扣除(填附表五) * * *  
  40 20.其他        
  41 三、资产类调接项列 * *    
  42 1.财产损失        
  43 2.固定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 *    
  44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填写附表九) * *    
  45 4.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填写附表九) * *    
  46 5.无形资产摊销(填写附表九) * *    
  47 6.投资转让、处置所得(填写附表十一) * *    
  48 7.油气勘探投资(填写附表九)        
  49 8.油气开发投资(填写附表九)        
  50 9.其他        
  51 四、准备金调整项目(填写附表十) * *    
  52 五、房地产企业销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 * *    
  53 六、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 * *   *
  54 七、其他 * *    
  55 合计 * *    
注:1.标有*的行次为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填列,标有#的行次为除执行新会计准则以外的企业
填列。
2.没有标注的行次,无论执行何种会计核算办法,有差异就填报相应行次,填*号不可填列。
3.有二级附表的项目只填调增、调减金额,账载金额、税收金额不再填写。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
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填报纳
税人按照会计制度核算与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进行纳税调整增加、减少项目的金额。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本表纳税调整项目按照"收入类项目"、"扣除类项目"、"资产类调整项目"、"准备金调整项目"、"房
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其他"六个大项分类填报汇总,并计算出纳税"调增金额"和"调
减金额"的合计数。
数据栏分别设置"账载金额"、"税收金额"、"调增金额"、"调减金额"四个栏次。"账载金额"是指纳税
人在计算主表"利润总额"时,按照会计核算计入利润总额的项目金额。"税收金额"是指纳税人在计算
主表"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收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金额。
"收入类调整项目" "税收金额"扣减"账载金额"后的余额为正,填报在"调增金额",余额如为负
数,填报在"调减金额"。其中第 4 行"3.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 除外,按"扣除类调整项
目"的规则处理。
"扣除类调整项目"、"资产类调整项目" "账载金额"扣减"税收金额"后的余额为正,填报在"调增
金额",余额如为负数,将其绝对值填报在"调减金额"。
"其他"填报其他项目的"调增金额"、"调减金额"。
采用按分摊比例计算支出项目方式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纳税人,
"调增金额"、"调减金额"须按分摊比例后的金额填报。
本表打*号的栏次均不填报。
(一)收入类调整项目
1.第 1 行"一、收入类调整项目"填报收入类调整项目第 2 行至第 19 行的合计数。第 1 列"账载金
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报。
2.第 2 行"1.视同销售收入"填报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应作应税收入
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 1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分析填报第 3 列"调增金额"。
(2)金融企业第 3 列"调增金额"取自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第 38 行。
(3)其他企业第 3 列"调增金额"取自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第 13 行。
(4)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3.第 3 行"2.接受捐赠收入"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接受捐赠纳入资本
公积核算应进行纳税调整的收入。第 3 列"调增金额"等于第 2 列"税收金 额"。第 1 列"账载金额"和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4.第 4 行"3.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填报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应进行纳
税调整的金额。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和折让金额。第 2 列"税收
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销售折扣和折让。 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第 1 列与第 2 列的
差额。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5.第 5 行"4.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填报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计税时
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收入,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税收规定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收
入、持续时间超过 12 个月的收入的确认、利息收入的确认、租金收 入的确认等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
与税收规定不一致应进行纳税调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的项目数据。
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会计核算确认的收入;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税收规定确认的应纳税收入
或可抵减收入;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按会计核算与税收规定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第 4 列"调减金
额"填报按会计核算与税收规定确认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6.第 6 行"5.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确认收益"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
表十一《股权技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第 5 列"权益法核算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产生的收益"的"合计"行
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 "调增金额"不填。
7.第 7 行"6.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第 3 列"调增金额"、第 4 列"调减金
额"根据附表十一《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分析填列.第 1 列 "账载金额"和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8.第 8 行"7.特殊重组"填报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免税改组产生的企业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
定不一致应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
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会计核算的账面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规定的收入金额;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应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第 4 列"调减金额"填 报按照税收规定应纳税
调整减少的金额。
9.第 9 行"8.一般重组"填报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规定不一
致应进行纳税调整的数据。
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会计核算的账面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规定的收入金额;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应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应纳税调
整减少的金额。
10.第 10 行"9.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第 3 列"调增金额"或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七《以公允价
值计量资产纳税调整表》第 10 行"合计"第 5 列"纳税调整额(纳税调减以‘一'表示) " 。附表七第 5 列"纳税
调整额"第 10 行"合计"数为正数时,附表三第 10 行"公 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第 3 列"调增金额"取自附表
七第 10 行第 5 列;为负数时,附表三第 10 行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七第 10 行第 5 列的负数的绝
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11.第 11 行" 10.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填报纳税人收到不属于税收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免税
收入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会计上计入递延收益,税收规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而
产生的差异应进行纳税调整的数据。
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会计核算的账面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规定的收入金额;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应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应纳税调
整减少的金额。
12.第 12 行" 11.境外应税所得"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六《境外所得税抵扣计算明细表》第 2
列"境外所得"合计行。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 "调增金额"不填。
13.第 13 行" 12.不允许扣除的境外技资损失"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境外投资除合并、撤销、依法清
算外形成的损失。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4 列"调减 金额"不填。
14.第 14 行" 13.不征税收入"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
位收入项目明细表》第 12 行"不征税收入总额"。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
额"不填。
15.第 15 行"14.免税收入"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1 行 "免税收入"金额
栏数据。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额"不填。
16.第 16 行"15.减计收人"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6 行 "减计收入"金额
栏数据。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额"不填。
17.第 17 行" 16.减、免税项目所得"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14 行"减免
所得额合计"金额栏数据。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额"不填。
18.第 18 行" 17.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39 行"创业
投资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金额栏数据。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 "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额"不
填。
19.第 19 行" 18.其他"填报会计与税收有差异需要纳税调整的其他收入类项目金额。
(二)扣除类调整项目
1.第 20 行"二、扣除类调整项目"填报扣除类调整项目第 21 行至第 40 行的合计数。
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报。
2.第 21 行"1.视同销售成本"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视同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
费用。
( 1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分析填报第 4 列"调减金额"。
(2)金融企业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第 41 行。(3)一般企业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第 12 行。
(4)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额"不填。
3.第 22 行"2.工资薪金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计入"应付职工薪酬"和直接计入成本费用
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允许扣除的工资薪金额,对工效挂钩企业
需对当年实际发放的职工薪酬中应计入当年的部分予以填报,对非工效挂钩企业即为账载金额,本
数据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的 基数;第 3 列"调增金额"、第 4 列"调减金额"需分
析填列。
4.第 23 行"3.职工福利费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计入"应付职工薪酬"和直接计入成本费
用的职工福利费;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职工福利 费,金额小于等于第 22 行"工
资薪金支出"第 2 列"税收金额"×14%;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继续执行"工效挂钩"的
企业按规定应纳税调减的金额等。
5.第 24 行"4.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和直接计入成本
费用的职工教育经费;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职工教 育经费,金额小于等于第 22
行"工资薪金支出"第 2 列"税收金额"×2. 5%,或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继续执 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按规定应纳税调减的金额等。
6.第 25 行"5.工会经费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计入"应付职工薪酬"和直接计入成本费用
的工会经费;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工会经费,金额等于第 22 行"工资薪金支
出"第 2 列"税收金额"×2%减去没有工会专用凭据列支的工会 经费后的余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
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继续执行工效挂钩的 企业按规定应纳税调减的金额等。
7.第 26 行"6.业务招待费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第 2 列"税收金额"经
比较后填列,即比较"本行第 1 列×60%"与"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第 1 行×5%"或"附表一(2)《金融企
业收入明细表》第(1 + 38)行×5%"或"主表第 1 行×5%" 两数,孰小者填入本行第 2 列;如本行第 1 列≥
第 2 列,本行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余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8.第 27 行"7.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第 3 列"调增金额"取自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
度纳税调整表》第 7 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额",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八《广
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第 10 行"本年扣除的 以前年度结转额"。第 1 列"账载金额"和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9.第 28 行"8.捐赠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实际发生的所有捐赠。第 2 列 "税收金额"填报
按税收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捐赠限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1 列减 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10.第 29 行"9.利息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
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 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其
中,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符合税收规定债权性投资和 权益性投资比例的,再根据金融企业
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填报;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 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
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2 列减去第 1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4 列"调减金额"。
11.第 30 行" 10.住房公积金"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住房公积金;第 2 列"税
收金额"填报按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住房公积金;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
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12.第 31 行" 11.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 度实际发生的罚
金、罚款和被罚没财物的损失,不包括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 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
和诉讼费;第 3 列"调增金额"等于第 1 列;第 2 列"税收金额"和 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13.第 32 行" 12.税收滞纳金"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税收滞纳金。第 3 列"调
增金额"等于第 1 列;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14.第 33 行" 13.赞助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发生,且不符合税收规定的公益
性捐赠范围的捐赠,包括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各种赞助支出。第 3 列"调 增金额"等于第 1 列;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广告性的赞助支出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规定处理,在第 27 行"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中
填报。
15.第 34 行"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 发生的各类基
本社会保障性缴款,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金额;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
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会计核算中未
列入当期费用,按税收规定允许当 期扣除的金额。
16.第 35 行" 1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 实际发生的补充
性质的社会保障性缴款·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金 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
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 ,如本行 第 1 列<第 2 列,则第 3 列不填;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会计核算中未列入当期费用,按税协收规定允许当期扣除的金额。
17.第 36 行" 16.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第 1 列"账载金额" 填报纳税人采
取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时,按会计准则规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 值之间的差额,分期摊
销冲减财务费用的金额。第 4 列"调减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额"需 分析填列。
18.第 37 行" 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无
关的支出;第 3 列"调增金额"等于第 1 列;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4 列"调 减金额"不填。
19.第 38 行" 18.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年度 实际发生的与
不征税收入相关的支出;第 3 列"调增金额"等于第 1 列;第 2 列"税收金额" 和第 4 列"调减金额"不填。
20.第 39 行" 19.加计扣除"第 4 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 9 行 "加计扣除额合
计"金额栏数据。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和第 3 列"调增金 额"不填。
21.第 40 行"20.其他"填报会计与税收有差异需要纳税调整的其他扣除类项目金额,如分期收款销
售方式下应结转的存货成本、一般重组和特殊重组的相关扣除项目调整。
(三)资产类调整项目
1.第 41 行"三、资产类调整项目"填报资产类调整项目第 42 行至第 48 行的合计数。
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报。
2.第 42 行"1.财产损失"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本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需报税务机关审批的财产损
失金额,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让、处置所得(损失)和金融资产转让、处置所得等损失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填报税务机关审批的本纳税年度财产损失金额, 以及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无
形资产转让、处置所得(损失)和金融资产转让、处置所得等损失金额,长期股权投资除外;如本行第 1 列
注第 2 列,第 1 列减去第 2 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 3 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 1 列<第 2 列,第 1 列减去
第 2 列的差额的绝对值填入 第 4 列"调减金额"。
3.第 43 行"2.固定资产折旧"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
行"固定资产"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
表》第 1 行"固定资产"第 7 列"纳税调整额"负数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4.第 44 行"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
表》第 7 行"生产性生物资产"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
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7 行"生产性生物资产"第 7 列"纳税调 整额"的负数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
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5.第 45 行"4.长期待摊费用"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0
行"长期待摊费用"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
明细表》第 10 行"长期待摊费用"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负 数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
金额"不填。
6.第 46 行"5.无形资产摊销"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5
行"无形资产"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
表》第 15 行"无形资产"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负数的绝对 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
填。
7.第 47 行"6.投资转让、处置所得"第 3 列"调增金额"和第 4 列"调减金额"需分析附表十一《股权技
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后填列。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 不填。
8.第 48 行"7.油气勘探技资"第 3 列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6 行"油气勘
探投资"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6 行"油气勘探投资"第 7 列"纳税调整额"负数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9.第 49 行"油气开发投资"第 3 列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7 行"油气开发
投资"第 7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17
行"油气开发投资"第 7 列"纳税调整额"负数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10.第 50 行"7.其他"填报会计与税收有差异需要纳税调整的其他资产类项目金额。
(四)准备金调整项目
第 51 行"四、准备金调整项目"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第 16
行"合计"第 5 列"纳税调整额"的正数;第 4 列"调减金额"填报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第
16 行"合计"第 5 列"纳税调整额"的负数的绝对值。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五)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
第 52 行"五、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从事房地产业务的纳税
人本期取得的预售收入,按照税收规定的预计利润率计算的预计利润 ;第 4 列 "调减金额"填报本期将
预售收入转为销售收入,其结转的预售收入已按税收规定的预计利润率计算的预计利润转回数。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
(六)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
第 53 行"六、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第 3 列"调增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特别纳税调整规定,自行调
增的当年应税所得。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第 4 列"调减金 额"不填。
(七)其他
第 54 行"六、其他"其他会计与税收存在差异的项目第 1 列"账载金额"、第 2 列"税收金额"不填报。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调增金额栏、调减金额栏大于等于 0.
第 55 行"合计"调增金额、调减金额分别等于第 1、20、41、51、52、53、54 行之和。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3+... +19 行。
2.第 20 行=第 21 行+22 行+... +40 行。
3.第 41 行=第 42 + 43 +. .. + 50 行。
(二)表间关系
1.一般企业:第 2 行第 3 列=附表一( 1 )第 13 行。 金融企业:第 2 行第 3 列=附表一(2)第 38 行。
2.第 6 行第 4 列=附表十一第 5 列"合计"行的绝对值。
3.第 12 行第 4 列=附表六"合计"行第 2 列的绝对值。
4.附表七第 10 行第 5 列为正数时:
第 10 行第 3 列=附表七第 10 行第 5 列。附表七第 10 行第 5 列为负数时:
第 10 行第 4 列=附表七第 10 行第 5 列负数的绝对值。
5.第 14 行第 4 列=附表一(3)第 10 行。
6.第 15 行第 4 列=附表五第 1 行。
7.第 16 行第 4 列=附表五第 6 行。
8.第 17 行第 4 列=附表五第 14 行。
9.第 18 行第 4 列=附表五第 39 行。
当主表 23 行为负数时:且 23 行负数的绝对值大于附表三第 18 行第 4 列,则附表三第 18 行第 4 列
=附表五第 39 行=0;当主表 23 行为负数时:且 23 行负数的绝对值小于附表三第 18 行第 4 列,则附表三
第 18 行第 4 列=附表五第 39 行=主表 23 行负数绝对值。
10.一般企业:第 21 行第 4 列=附表二( 1 )第 12 行。金融企业:第 21 行第 4 列=附表二(2)第 41 行。
11.第 27 行第 3 列=附表八第 7 行。
27 行第 4 列=附表八第 10 行。
12.第 39 行第 4 列=附表五第 9 行。
13.附表九第 1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43 行第 3 列=附表九第 1 行第 7 列。附表九第 1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43 行第 4 列=附表九第 1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
14.附表九第 7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44 行第 3 列=附表九第 7 行第 7 列。附表九第 7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44 行第 4 列=附表九第 7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
15.附表九第 10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45 行第 3 列=附表九第 10 行第 7 列。附表九第 10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45 行第 4 列=附表九第 10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
16.附表九第 15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46 行第 3 列=附表九第 15 行第 7 列。 附表九第 15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46 行第 4 列=附表九第 15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
17.附表九第 16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48 符第 3 列=附表九第 16 行第 7 列。 附表九第 16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48 行第 4 列=附表九第 16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
18.附表九第 17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49 行第 3 列=附表九第 17 行第 7 列。附表九第 17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49 行第 4 列=附表九第 17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
19.附表十第 17 行第 5 列合计数为正数时:
第 51 行第 3 列=附表十第 17 行第 5 列。附表十第 17 行第 5 列合计数为负数时:
第 51 行第 4 列=附表十第 17 行第 5 列的绝对值。
18.第 55 行第 3 列=主表第 14 行
19.第 55 行第 4 列=主表第 15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四
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列至角分)
行次 项日 年度 盈利 合并分 当年可弥
额或 立企业 补的所得 可结转
本年度实
亏损 转入可 额 以后年
际弥补的
额 弥补的 以前年度亏损弥补额 度弥补
以前年度
所得额 的亏损
亏损额

前四年 前三 前二 前一 合计    
度 年度 年度 年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第一年                     *
2 第二年         *            
3 第三年         * *          
4 第四年         * * *        
5 第五年         * * * *      
6 本年         * * * * *    
7 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颓合计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四《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填报本年及本年度纳税申报前 5 年度发生
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本表反映纳税调整后所得为正数,按规定可弥补以前年度结转的亏损额。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列"年度"填报公历年份。第 1 至 5 行依次从 6 行往前推 5 年,第 6 行为本申报年度。
2.第 2 列"盈利额或亏损额"填报主表的第 23 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的数据(亏损额以"一"表示)。
3.第 3 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填报按税收规定可以并人的合并、分立
企业的亏损额(以" "表示) 。
4.第 4 列"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金额等于第 2 +3 列。
5.第 9 列"以前年度亏损弥补额"金额等于第 5+6+7+8 列。 (第 4 列为正数的不填)。
6.第 10 列第 1 至 5 行"本年度实际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分析填报主表第 23 行数
据,用于依次弥补前 5 年度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1-5 行累计数不得大于主表 23 行。10 列小于等
于 4 列负数的绝对值-9 列。
7.第 6 行第 10 列"本年度实际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金额等于第 1 至 5 行第 10 列的合计数(6 行
10 列的合计数运 6 行 4 列的合计数)。
8.第 11 列第 2 至 6 行"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额"填报前 5 年度的亏损额被本年主表中第 24
行数据依次弥补后,各年度仍未弥补完的亏损额,以及本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额。11 列=4 列的绝对值
-9 列-10 列(第四列大于零的行次不填报)。
9.第 7 行第 11 列"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额合计"填报第 2 至 6 行第 11 列的合计数。
四、表间关系
第 6 行第 10 列=主表第 24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五

税收优惠明细表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目 金额
1 项
一、免税收入(2+3+4+5) 额
2 (2+3+4)
1.国债利息收入
3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 3.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续表

行次 项目 金额
5 4.其他 额
6 二、减计收入(7+8)
7 1.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8 2.其他
9 三、加计扣除额合计(10 + 11 + 12 + 13)
10 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11 2.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12 3.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支付的工资
13 4.其他
14 四、减免所得额合计(15 +25 +29 +30 +31 +32)
15 (一)免税所得(16 + 17 +…+24)
16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17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18 3.中药材的种植
19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20 5.牲畜、家禽的饲养
21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
22
温服务业项目

23 8.远洋捕捞
24 9.其他
25 (二)减税所得(26 +27 +28)
26 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7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28 3.其他
29 (三)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30 (四)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
31 (五)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32 (六)其他
·33 五、减免税合计(34 +35 +36 +37 +38)
34 (一)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35 :‘)户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 d

36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37 (四)过渡期税收优惠
38 a 其他
(五)

39 六、创业投资企业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

续表
行次、 项目 金
40 目
七、抵免所得税额合计(41 +42 +43 +44) 额
41 (一)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的税额
42 (二)企业购置用于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的税额
43 (三)企业购置用于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的税额
44 (四)其他
45 企业从业人数(全年平均人数)
46 资产总额(全年平均数)
47 所属行业(工业企业其他企业)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填表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填报本纳税年度发生的免税收入、减计收入、
加计扣除、减免所得额、减免税和抵免税额。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免税收入
1.第 2 行"国债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2.第 3 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收益"填报居民企业直接技资于另
一居民企业所取得的技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 12 个月取
得的投资收益。
3.第 4 行"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填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从事营利性
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4.第 5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免税收入税收优惠政策。
(二)减计收入
1.第 7 行"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填报纳税人以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内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非国家限定并符合国家和行业
相关标准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按 90%计入收入总额 D 本行填报政策规定减计 10%收入的部分。
2.第 8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减计收入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计扣除额合计
1.第 10 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填报纳税人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 100%扣除基础上按研
究开发费用的 50%加计扣除的金额。
2.第 11 行"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填报纳税人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
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 100%加计扣除额。
3.第 12 行"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支付的工资"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就业
人员支付工资优惠政策。
4.第 13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四)减免所得额合计
1.第 16 行"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填报纳税人种植蔬菜、
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取得的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得额。
2.第 17 行"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填报纳税人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
得额。
3.第 18 行"中药材的种植"填报纳税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得额。
4.第 19 行"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填报纳税人从事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得额。
5.第 20 行"牲畜、家禽的饲养"填报纳税人从事牲畜、家禽的饲养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得额。
6.第 21 行"林产品的采集"填报纳税人从事采集林产品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得额。
7.第 22 行"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填报
纳税人从事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免征企业所得
税项目的所得额。
8.第 23 行"远洋捕捞"填报纳税人从事远洋捕捞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所得额。
9.第 24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免税所得税收优惠政策。
10.第 26 行"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填报纳税人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
作物和香料作物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项目的所得额。
11.第 27 行"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填报纳税人从事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项目的
所得额。
12.第 28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减税所得税收优惠政策。
13.第 29 行"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填报纳税人从事《公共基础
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的
投资经营的所得。不包括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该项目的所得。
14.第 30 行"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填报纳税人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
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所得。
15.第 31 行"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填报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 500 万元
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6.第 32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五)减免税合计
1.第 34 行"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填报纳税人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规定条
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税率减征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2.第 35 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填报纳税人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拥有核心自主
知识产权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税额。
3.第 36 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填报纳税人经民族
自治地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减征或者免征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
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4.第 37 行"过渡期税收优惠"填报纳税人符合国务院规定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给予过
渡期税收优惠政策。
5.第 38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六)第 39 行"创业投资企业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
填报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2 年以上的,可以按照
其投资额的 70%在股权持有满 2 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当年不足抵扣的,可
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七)抵免所得税额合计
1.第 41-43 行,填报纳税人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
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
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 1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当年
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 5 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2.第 44 行"其他"填报国务院根据税法授权制定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八)减免税附列资料
1.第 45 行"企业从业人数"项目填报纳税人全年平均从业人员按照纳税人年初和年未的从业人员
平均计算,用于判断是否为税收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
2.第 46 行"资产总额"项目,填报纳税人全年资产总额平均数,按照纳税人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
额平均计算,用于判断是否为税收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
3.第 47 行"所属行业(工业企业其他企业) "项目,填报纳税人所属的行业,用于判断是否为税收
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1 行=第 2+3+4+5 行。
2.第 6 行=第 7 + 8 行。
3.第 9 行=第 10 + 11 + 12 + 13 行。
4.第 14 行=第 15 +25 +29 +30 +31 +32 行。
5.第 15 行=第 16 至 24 行合计。
6.第 25 行=第 26 行+27 +28 行
7.第 33 行=第 34+ 35 + 36 + 37 + 38 行
8.第 40 行=第 41+42 +43 +44 行。
(二)表间关系
1.第 1 行=附表三第 15 行第 4 列=主表第 17 行;
2.第 6 行=附表三第 16 行第 4 列=主表第 18 行;
3.第 9 行=附表三第 39 行第 4 列=主表第 20 行;
4.第 14 行=附表三第 17 行第 4 列=主表第 19 行;
5.第 39 行=附表三第 18 行第 4 列;
6.第 33 行=主表第 28 行;
7.第 40 行=主表第 29 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六

境外所得税抵免计算明细表

境外所 境外所 境外所本年可 未超过境 本年可抵 前五年境


国家 境 外得换算 弥补以 免税 弥补亏损 可弥补境 境外应 得
境外所
得税款抵免的 外所得税 免以前年 外所得已 定率
或地 所得 含税所 前年度 所得 前境外应 内亏损 纳税所税率
应纳税
得可抵
抵免限境外所 款抵免限 度所得税 缴税款未 抵免
区 亏损 税所得额 得额 免税额
得 额 额 得税款 额的余额 额 抵免余额

1 2 3 4 5 6(3-4-5) 7 8(6-7) 9 10(8×9) 11 12 13 14(12-13) 15 16 17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六《境外所得税抵免计算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O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填报纳税人本年度发生的来源于不同国家
或地区的境外所得按照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缴纳和抵免的所得税额。
三、各项目填报说明
1.第1列"国家或地区"填报境外所得来源的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来源于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所
得可合并到一行填报O
2.第2列"境外所得"填报来自境外的收入总额(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扣除按税收规定
允许扣除的境外发生的成本费用后的金额。
3.第3列"境外所得换算含税收入的所得"填报第2列境外所得换算成包含在境外缴纳企业所得税
的所得。
境外所得换算含税收入的所得=适用所在国家地区所得税税率的境外所得÷(1-适用所在国家
地区所得税税率) +适用所在国家预提所得税率的境外所得÷ (1 一适用所在国 家预提所得税率)
4.第4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报境外所得按税收规定弥补以前年度境外亏损额 O

5.第5列"免税所得"填报按照税收规定予以免税的境外所得。
6.第6列"弥补亏损前境外应税所得额"填报境外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前的应税所得额。
第6列=3列-4列-5列
7.第7列"可弥补境内亏损"填报境外所得按税收规定弥补境内亏损额。
8.第8列"境外应纳税所得额"填报弥补亏损前境外应纳税所得额扣除可弥补境内亏损后的金额。
9.第9列"税率"填报纳税人境内税法规定的税率25% 0

10.第10列"境外所得应纳税额"填报境外应纳税所得额与境内税法规定税率的乘积O
11.第11列"境外所得可抵免税额"。实行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的纳税人填报第10至16列。本列填报
从境外子公司取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可分为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子
公司从境外取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为直接抵免税额 ;从境外二级子公司取
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为间接抵免税额。二级子公司可抵免税额= (纳税人
分得的所得÷同一纳税年度子公司税后应分配总额)×(子公司分得的所得÷同一纳税年度二级子公司
税后应分配总额)×二级子公司同一纳税年度已缴所得税。
12.第12列"境外所得税款抵免限额"。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条例的
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O

13.第13列"本年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税款"填报本年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缴纳所得税,在本年度允
许抵免的金额。
14.第 14 列"未超过境外所得税款抵免限额的余额"填报本年度在抵免限额内抵免完 所得税后,
可用于抵免以前年度结转的待抵免的所得税额。
15.第 15 列"本年可抵免以前年度税额"填报本年可抵免以前年度未抵免完毕结转到本年
度抵免的企业所得税。
16.第 16 列"前五年境外所得已缴税款未抵免余额"填报可结转以后年度抵免的境外所得
未抵免余额。
17.第 17 列"定率抵免"。本列适用于实行定率抵免境外所得税款的纳税人,填报此列的
纳税人不填报第 11 至 16 列。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 6 列=第 3-4-5 列。
2.第 8 列=第 6-7 列。
3.第 10 列=第 8×9 列。
4.第 14 列=第 12-13 列。
5.第 7 列各行金额运同一行次的第 6 列。当某行第 6 列≤0 时,同一行次的第 7 列为 0
6.第 13 列"本年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税款"。第 12 列某行≤同一行次的第 11 列,第 13 列=
第 12 列;当第 12 列某行≥同一行次的第 11 列,第 13 列=第 11 列。
7.第 14 列"超过境外所得税款抵免限额的余额"各行=同一行的第 12 ~ 13 列,当计算出
的值≤0 时,本列该行为 0;当计算出的值≥0 时,第 14 列=第 15 列.
8.第 15 列"本年可抵免以前年度所得税额"各行<同一行次的第 14 列;第 13 列合计
行+第 15 列合计行=主表第 32 行。
(二)表间关系
1.第 2 列合计行=附表三第 12 行第 4 列。
2.第 7 列合计行=主表第 22 行。
3.第 10 列合计数=主表第 31 行。
4.第13列合计行+第15列合计行=主表第32行。
5.第17列合计行=主表第32行。
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附表七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纳税   期末金额
额调
整额 财载金额
纳税
资产种类  
  计税基础 (公允价 计税基础
调减 值)
以“-”
1 2 3 4
一、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
  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3 1.交易性金融资产        
2.衍生金融工具        
续表
    期末金额 纳税调整额
(纳税调减
行次 资产种类   计税基础     以“-”表示
1 2 3 4 5
  3.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二、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
         
益的金融负债
  1.交易性金融负债        
  2.衍生金融工具        
  3.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        
  三、投资性房地产        
10 合计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七《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纳税调整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填报。主要
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
税基础以及会计与税收差异。
二、各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列、第 3 列"账载金额(公允价值) " :填报纳税人所有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
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根据会计准则核算的期初、期末金额。
2.第 2 列、第 4 列"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所有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
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按照税收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3.第 5 列"纳税调整额" = (第 4 列-第 2 列) - (第 3 列-第 1 列) 。
四、表间关系
第 10 行第 5 列为正数时:
第 10 行第 5 列=附表三第 10 行第 3 列第 10 行第 5 列为负数时:
第 10 行第 5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10 行第 4 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八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项目 金额
1 本年度广告费和业务宜传费支出
2 其中:不允许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3 本年度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宜传费支出(1 ~2)
4 本年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销售(营业)收入
5 税收规定的扣除率
6 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4×5)
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额(3≤6,本行=2
7
行;3 >6,本行=1-6)
本主在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3 > 6,本行=3~6;3≤6,本行=
8
0)
9 加: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

10 减:本年扣除的以前年度结转额
11 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8+9-10)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年度纳税调整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以及企业会计制度填报。
本表填报纳税人本年发生的全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的有关情况、按税收规定可扣除
额、本年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及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等。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行"本年度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报纳税人本期实际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
宣传费用。
2.第 2 行"不允许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填报税收规定不允许扣除的广告费
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3.第 3 行"本年度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根据本表第 1 行和第 2 行计算
填报,第 3 行=1 行-2 行。
4.第 4 行"本年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的销售(营业)收入"
一般企业:填报附表一( 1 )第 1 行的"销售(营业)收入合计"数额;
金融企业:填报附表一(2)第 1 行"营业收入" +第 38 行"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的收入";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填报主表第 1 行"营业收入"。
5.第 5 行"税收规定的扣除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相关税
收规定的扣除率。
6.第 6 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根据本表计算结果填报,第 6 行=第
4×5 行。
7.第 7 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额"根据本表计算结果填报。当本年允
许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实际发生额小于或等于本年扣除限额时,本行=第 2 行;
当本年允许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实际发生额大于本年扣除限额时,本行=第 1
-6 行。
8.第 8 行"本年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当本年允许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实际
发生额大于本年扣除限额时,直接将差额填人本行;当本年允许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
宣传费实际发生额小于或等于本年扣除限额时,本行填。
9.第 9 行"加: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填报以前年度发生的、允许税前扣除但未扣 除,
需要结转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10.第 10 行"减:本年扣除的以前年度结转额"根据本表计算结果填报,当本年允许税前
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实际发生额大于或等于本年扣除限额时,本行 =0。当本年允许
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实际发生额小于本年扣除限额时,其差额如果小于或者等
于第 9 行"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直接将差额填入本行;其差额如果大于第 9 行 "以前
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本行=第 9 行。
11.第 11 行"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根据本表计算结果填报,本行=第 8+9-10 行。
四、表间关系
第 7 行=附表三第 27 行第 3 列。第 10 行=附表三第 27 行第 4 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九
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折旧、摊销年限 本期折旧、摊销额

账载 计税 纳税
行次 资产类别明 会计 税收 会计 税收
金额 基础 调整额

1 2 3 4 5 6 7
1 一、固定资产 * *
2 1 房屋建筑物 ‘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
3
其他生产设备

4 3.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

续表

本期折旧、摊销
折旧、摊销年限 纳税

行次 资产类别 账载 计税
会计 税收 会计 税收 调整额
金额 基础

1 2 3 4 5 6 7
5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
6 5.电子设备
7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 * *
8 1.林木类
9 2.畜类
10 三、长期待摊费用 * *
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
11
支出
12 2.租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13 3.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14 4.其他长期待摊费用
15 四、无形资产
16 五、油气勘探投资
17 六、抽气开发投资
18 合计 * *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核算
的资产折旧、摊销,会计与税收核算有差异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长期
待摊费用,并据以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 43 行至第 46 行。
三、各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应提取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
(或历史成本)。
2.第 2 列"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的资产价值。
3.第 3 列: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提取折旧、进行摊销的年限。
4.第 4 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提取折旧、进行摊销的年限。
5.第 5 列: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核算的资产账面价值、资产折旧、摊销年限及资产折旧、
摊销率计算的资产折旧、摊销额。
6.第 6 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的资产计税基础、资产折旧、摊销年限及资产折旧、
摊销率计算的资产折旧、摊销额。
7.第 7 列=第 5 -6 列,正数为调增额,负数为调减额。
四、表间关系
1.第 1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1 行第 7 列=附表三第 43 行第 3 列;
第 1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1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43 行第 4 列。
2.第 7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7 行第 7 列=附表三第 44 行第 3 列;
第 7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7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44 行第 4 列。
3.第 10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10 行第 7 列=附表三第 45 行第 3 列; 第 10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10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45 行第 4 列。
4.第 15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15 行第 7 列=附表三第 46 行第 3 列;
第 15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15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46 行第 4 列。
5.第 16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16 行第 7 列=附表三第 48 行第 3 列;
第 16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16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48 行第 4 列。
6.第 17 行第 7 列为正数时:
第 17 行第 7 列=附表三第 49 行第 3 列;
第 17 行第 7 列为负数时:
第 17 行第 7 列负数的绝对值=附表三第 49 行第 4 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十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

填表日期: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期初余额 本期转回额 本期计提额 期末余额 纳税调整额
行次 准备金类别
1 2 3 4 5
1 坏(呆)账准备
~1
2 存货跌价准备
3 *其中: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4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
6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续表
期初余额 本期转回额 本期计提额 期末余额 纳税调整额
行次 准备金类别
1 2 3 4 5
7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9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 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减值准备
11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l2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3 商誉减值准备
l4 贷款损失准备
15 矿区权益减值
16 其他
l7 合计
注:表中*项目为执行新会计准则企业专用;表中加#项目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
计制度的企业专用。
经办人(签章) : 法定代表人(签章) :
附表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计提
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以及会计核算与税收差异填报,据以填报附
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 49 行。
二、各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列"期初余额"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核算的各项准备金期初数。
2.第 2 列"本期转回额"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核算因价值恢复、资产转让
等原因转回的准备金本期转回数。
3.第 3 列"本期计提额"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核算的因资产减值发生的
准备金本期计提数。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填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减值
额扣除原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上升的变动增值额后,计人当期损益的数额。
4.第 4 列"期末余额"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核算前准备金期末数。
5.第 5 列"纳税调整额"金额等于第 3 列"本期计提额"一第 2 列"本期转回额"。如为正数,
则调增额;如为负数,则为调减额。
四、表间关系
第 17 行第 5 列如为正数:
第 17 行第 5 列=附表三第 51 行第 3 列;
第 17 行第 5 列如为负数:
第 17 行第 5 列=附表三第 51 行第 4 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十一

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投资成本 股息红利 投资转让所得(损失)

被 税收确认的股息红
本年度 利 投资
投 期 初 初 权益法核算 投资 会计上确
行 增 会计 投资转 转让 按税收计算
资 投 资 始投 对初始投资 会计核算 会计与税收 转让 认的转让 会计与税
次 (减) 投资 让的会 的税 的投资转让
企 额 资成 成本调整产 投资收益 的差异 净收 所得或损 收的差异
投资额 收益 计成本 收成 所得或损失
业 本 生收益 入 失

免税收 全额征
入 税收入

6(7+14 lO(7—8— 14(11- 15(11— 16(14-


  l 2 3 4 5 7 8 9 11 12 13
) 9) 12) 13) 15)
1                                
2                                
3                                

                               

投资损失补充资料
行 项 当年度结转金
年度 已弥补金额 本年度弥补金额 结转以后年度待弥补金额
欢 目 额
第一
1          

第二
2          

第三 备注:
3          

第四
4          

第五
5          

以前年度结转在本年度税前扣除的股权投资转让损失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
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持有收益、处置收益,以及上述业务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差异
调整情况,据以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表》相关项目。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纳税人应按被技资方逐项填报同时填列以前年度结转投资损失本年度弥补情况。
1.第 2 列"期初技资额"填报年初此项投资余额。
2.第 3 列"本年度增(减)投资额"填报本年度内此项投资额增减变化。
3.第 4 列"初始投资成本"填报纳税人取得该长期股权投资支付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
资产的公允价值及支付的相关税费。
4.第 5 列"权益法核算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产生的收益"填报纳税人在权益法核算下,初
始技资成本小于取得技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
差额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的金额。此列合计数填入调整表中的第 6 行第 4 列。
3.第 6 列"会计核算技资收益"填报纳税人在持有长期股权技资期间会计上核算的投资收
益。
4.第 7 列"会计技资损益"填报纳税人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投资损益,不包括投资转让所
得。
5.第 8、9 列"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填报纳税人在本年度取得的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对
于符合免税条件的填入第 8 列"免税收入",否则填入第 9 列"全额征收收入"。
6.第 11 列"投资转让净收入"填报纳税人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时,转让收入
扣除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7.第 12 列"投资转让的会计成本"填报纳税人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时,会计
核算的投资转让成本。
8.第 13 列"投资转让的税收成本"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计算的投资转让成本。
9.第 14 列"会计上确认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填报纳税人按会计核算确认的长期股权技资
转让所得或损失,所得以正数反映,损失以负数反映。
10.第 15 列"按税法计算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如为正数,为本期发生的股权投资转让
所得;如为负数,为本期发生的股权投资转让损失。纳税人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
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在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
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按规定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
四、投资损失补充资料填报说明
本部分主要反映投资转让损失历年弥补情况。如"按税收计算技资转让所得或损失"
与"税收确认的股息红利"合计数大于零,可弥补以前年度投资损失。
1."年度"分别填报本年度前 5 年自然年度。
2."当年度结转金额"当年投资转让损失需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金额。
3."巳弥补金额"已经用历年投资收益弥补的金额。
4."本年度弥补金额"本年投资所得(损失)合计数为正数时,可按顺序弥补以前年度投资
损失。
5. "以前年度结转在本年度税前扣除的股权投资转让损失"填报本年度弥补金额合计数+
第一年结填入附三表中"投资转让所得、处置所得"调减项目中。
五、表间关系
第 5 列"合计"行=附表三第 6 行第 4 列。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核定征收企业)
税款所属期间:年月至年月

纳税人识别码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
分)

纳税申报栏

项目 行次 本期 累计数

收入总额 1
成本费用 2
应税所得率 3
3
应纳税所得额 4
适用税率 5
应缴所得税额(4×5) 6
6减:实际巳预缴的所得税额 7
7应补(退)的所得税额(8=6-7) 8
8

纳税人公章: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专用章:
经办人(签章) : 受理人: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备注:本表一式三份,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后退还纳税人保存一份,由主管税务机关留
存两份。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核定征收企业)填报说明
一、本表为按照核定征收办法(包括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税额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
得税的纳税人在季度(月)和年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使用。
二、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1.第 1 行"收入总额"填报当期取得的各项收入的合计金额。(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
得率的纳税人填报)
2.第 2 行"成本费用"填报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的合计金额。(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税所
得率的纳税人填报)
3.第 3 行"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4.第 4 行"应纳税所得额"
(1)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 应
税所得率。
(2)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
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额÷(1 一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5.第 5 行"适用税率"根据第 4 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确定的适用税率或者所得税政策
规定的适用税率。
6.第 7 行"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当年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7.实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纳税人,可填第 6 行、第 7 行、第 8 行。其中,第 6 行填报 主
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当期累计应纳所得税额。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
第一节概述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O
作为征税对象的个人所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个人所得,仅限于每年经常、反复发生的
所得。广义的个人所得,是指个人在一定期间内,通过各种来源或方式所获得的一切利益,而不论这
种利益是偶然的,还是临时的,是货币、有价证券的,还是实物的 O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
所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大多以这种广义解释的个人所得概念为基础 O根据这种理解,可以将个人取得
的各种所得分为毛所得和净所得、非劳动所得和劳动所得、经常所得和偶然所得、自由支配所得和非自
由支配所得、交易所得和转移所得、应收所得和实现所得、名义所得和实际所得、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
等O

在改革开放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对个人的所得是不征税的O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来华工作、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日益增多。
为了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际惯例,于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开征个人所得税,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 。1986
年和1987年,国务院分别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这样,我国对个人所得的征税制度就形成了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
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等三税并存的格局 O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后,为了统一、规范和完善对个人所得的课税制度,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原三部个人所得课税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合并的基础上,
于1993年10月31日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 ,自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于1994年1月28日 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
简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之后,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99年2月30日、2005年10 月27日,2007年6月29日、2007年12月29日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四次修
订,国务院相 应地对《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08年2月18日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实行分类征收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O这三种
税制各有所长,各国可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O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
实行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加强源泉控管,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 同 O

时,还可以对不同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便于体现国家的政策。
(二)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
分类所得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综合所得税制通常采用累进税率。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实
行源泉扣缴;累进税率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体现公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
不同性质和特点,将这两种形式的税率综合运用于个人所得税制 O其中,对工 资、薪金所得,个体工
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实行量能负担。对
劳务报酬、稿酬等其他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实行等比负担。
(三)费用扣除额较宽
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均有费用扣除的规定,只是扣除的方法及额度不尽相同O我国本着费用扣除从
宽、从简的原则,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减除费用2000元
(2008年3月1日前,减除费用为1600元) ;对劳务报酬等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800元,
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O按照这样的标准减除费用,实际上等于对绝大多数的工资、薪
金所得予以免税或只征很少的税款,也使 得提供一般劳务、取得中低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大多不用
负担个人所得税。
(四)计算简便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取总额扣除法,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麻烦;
各种所得项目实行分类计算,并且具有明确的费用扣除规定,费用扣除项目及方法易于掌握,计算
比较简单,符合税制简便原则 O

(五)采取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征纳方法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
报两种方法。对凡是可以在应税所得的支付环节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均由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
务;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个人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 以及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
数额(即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此外,对其他不便于扣缴税款的,亦规定由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三、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原则

个人所得税是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之一。1994年我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修订、
颁布、实施个人所得税法,有着重要的经济、财政和社会意义。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一)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
在谋求经济增长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时期的扩大是不
可避免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人已达到较高的
O

收入水平O因此,有必要对个人收入进行适当的税收调节 O在保证人们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不受影响的前
提下,本着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来
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有利于在不损害效 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由于历史的原 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 影响,我国公民的纳税 意识一直较为淡薄,义务 观念比
较缺乏 通过宣传个人所得税法,建立个人所得税的纳税 申报、源泉扣缴制度,通过强 化个人所
O

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对 违反税法行为的处 罚等措施,可以逐步培养、普及全民 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


观念,有利于 提高全体人民的公民 意识和法制 意识,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社
会环境。
(三)扩大聚财渠道,增加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是 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个人所得税收入是 随着一国经济的 市场化、工业化、城
市化程度 和人均 GDP水平提高而不 断增长的 目前,一 些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实行以所得税为
D

主体的税制,个人所得税的规 模和比重均比较大。就我国目前 情况看,由于个人 总体收入水平不


高,个人所得税收入 还十分有限。但是,个人所得税 仍然不失为一个收入弹性和增长 潜力较大的
税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O 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我国 居民的收入水平 将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税源 将不断扩大,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家
税收总额的比重将逐年增加,最 终将发展成为具有活 力的一个主体税种。近些年的个人所得税收
入情况见表2 - 1
表 2 -1 1980 年- 2007 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及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

项目
个人所得税收入 税收总收入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
(亿元) (亿元) 收入的比重(% )
年度
1980 0.0016 571. 7 0.0003
1981 0.05 629.9 0.008
1982 0.10 760.00 0.014
1983 0. 17 775.6 0.022
1984 0.34 947.4 0.034
1985 1.32 2040.8 0.065
1986 5.25 2090.7 0.24
1987 7.17 2140.4 0.33
1988 8.68 2390.5 0.36
1989 17.12 2727.4 0.63
1990 21.13 2821.9 0.75
1991 25.03 2990.2 0.84
1992 31.36 3192.88 0.98
1993 46.82 4078.89 1.15
1994 72.67 4788.81 1.52
1995 131.39 5562.18 2.36
1996 193.06 6430.75 3.00
1997 259.55 7998.42 3.25
1998 338.59 8874.00 3.82
1999 414.24 9920.48 4.18
2000 660.00 12125.88 6.90
项目
个人所得税收入 税收总收入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
(亿元) (亿元) 收入的比重(% )
年度

2001 995.99 14429.5 6.90


2002 1211. 04 17003.58 7.12
2003 1417.18 20461. 56 6.93
2004 1737.18 25718.00 6. 75
2005 2093.91 30866.00 6. 78
2006 2452.00 37636.00 6.52
2007 3184.98 49449. 29 6.44
根据相关《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第二节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
《个人所得税法》列举征税的个人所得共有1 1项。
《个人
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规具体确定了各项个人所得的征税范围。
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
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参照市场价格核
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为有价证券的,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为其他形式的经济
利益的,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一、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
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一般来说,工资、薪金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动所得。所谓非独立个人劳动,是指个人所从事的是由他
人指定、安排并接受管理的劳动、工作,或服务于公司、工厂、行政、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主除外)。非独立劳动
者从上述单位取得的劳动报酬,是以工资、薪金的形式体现的 在这类报酬中工资和薪金的收入主体略有差 O

异。通常情况下,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劳动者(工人)的收入称为工资,即所谓"蓝领阶层"所得;而
将从事社会公职或管理活动的劳动者(公职人员)的收入称为薪金,即所谓"白领阶层"所得O但实际立法过 程
中,各国都从简便易行的角度考虑,将工资、薪金合并为一个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除工资、薪金以外,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也被确定为工资、薪金范畴。
其中,年终加薪、劳动分红不分种类和取得情况,一律按工资、薪金所得课税;津贴、补贴等则有例外O
根据我国目前个人收入的构成情况,规定对于一些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
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予征税 这些项目包括: D

( 1 )独生子 女补贴;

(2)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
(3 )托儿补助费; (4)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其中,误餐补助是指按照财政部规定, 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
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 O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
发给职工的补助、津贴不包括在内O
奖金是指所有具有工资性质的奖金,免税奖金的范围在税法中另有规定 O

关于企业减员增效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实行内部退养办法人员取得收入的征
税问题:
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
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o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
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
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
所得税。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
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O

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
纳个人所得税O
参照国税函[ 2 0 0 1 ] 8 3号批复的规定,公司职工取得的用于购买企业国有股权的劳动分红,按"工资、
2
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出租汽车经营单位对出租车驾驶员采取单车承包或承租方式运营,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客货营运取得的
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征税 O

自2 0 0 4年1月2 0日起,对商品营销活动中,企业和单位对营销业绩突出的雇员以培训班、研讨会、工作
考察等名义组织旅游活动,通过免收差旅费、旅游费对个人实行的营销业绩奖励(包括实物、有价证券等) ,
应根据所发生费用的全额并入营销人员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并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和单位代扣 代缴。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
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生产、
经营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O
3.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
4.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个体工商户或个人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其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下
同)、牧业税征税范围并已征收了农业税、牧业税的,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不属于农业税、牧业税征税范围
的,应对其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兼营上述四业并且四业的所得单独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则办理。对属于征
O

收个人所得税的,应与其他行业的生产、 经营所得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于"四业"的所得不能单独核算的,
应就其全部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注:我国现已取消农业税,上述政策待调整)
从事个体出租车运营的出租车驾驶员取得的收入,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
税O个人因从事彩票代销业务而取得的所得,应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出租车属个人所有,但挂靠出租汽车经营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驾驶员向挂靠单位缴纳管理费的,或出
租汽车经营单位将出租车所有权转移给驾驶员的,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客货运营取得的收入比照个体工商户
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征税 O

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取得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其他各项应税所得,应分别按照有
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如取得银行存款的利息所得、对外投资取得的股息所得,应按"利息、股息、
红利所得"税目的规定单独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
还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个人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形式较多,
分配方式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1.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工商户的 这类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实际
O

上属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再征收企
业所得税 O

2.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仍为企业的,不论其分配方式如何,均应先按照企
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O然后根据承包、承租经营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的所得,依照《个人
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D具体为 :
( 1 )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所得的,应按工资、薪
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O
(2) 承包、承租人按合同(协议)规定只向发包方、出租人缴纳一定的费用,缴纳承包、承租费后的企业的
经营成果归承包、承租人所有的,其取得的所得,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发包、出租经营且经营人为个人的,对经营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分享的收益或取得的
所得,亦按照个人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O

四、劳务报酬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
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 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
务以及其他劳务报酬的所得。
个人担任董事职务所取得的董事费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性质,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税。
上述各项所得一般属于个人独立从事自由职业取得的所得或属于独立个人劳动所得。
是否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判断一种收入是属于劳务报酬所得,还是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重要标准。
劳务报酬所得是个人独立从事某种技艺,独立提供某种劳务而取得的所得;工资、薪金所得则是个人从事非
独立劳动,从所在单位领取的报酬。后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前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如果从事某
项劳务活动取得的报酬是以工资、薪 金形式体现的,如演员从剧团领取工资,教师从学校领取工资,就属
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而不属于劳务报酬所得范围。如果从事某项劳务活动取得的报酬不是来自聘用、雇
佣或工 作的单位,如演员自己"走穴"或与他人组合"走穴"演出取得的报酬,教师自行举办学习班、 培训班
取得的办班收入或课酬收入,就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范围。
在校学生因参与勤工俭学活动(包括参与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而取得属于《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
应税所得项目的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自2004年1月20日起,对商品营销活动中,企业和单位对营销业绩突出的非雇员以培训班、研讨会、工
作考察等名义组织旅游活动,通过免收差旅费、旅游费对个人实行的营销业绩奖励(包括实物、有价证券等) ,
应根据所发生费用的全额作为该营销人员当期的劳务收人,按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并
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和单位代扣代缴。个人兼职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这里所说的作品,包括文学
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作者去世后财产继承人取得的遗作稿酬,亦应征收个人所得税。
稿酬所得具有特许权使用费、劳务报酬等的性质。在原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中,曾把稿酬所得
列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或投稿、翻译所得。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将稿酬所得单列为一个独立征税项目,
不仅因为稿酬所得有着不完全等同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一般劳务报酬所得的特点,而且,对稿酬所得单
列征税,有利于单独制定征税办法,体 现国家的优惠、照顾政策。
根据国税函[2002] 146 号文件,对报纸、杂志、出版等单位的职员在本单位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出版图书
取得所得征税的问题明确如下:
(一)任职、受雇于报纸、杂志等单位的记者、编辑等专业人员,因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取得
的所得,属于因任职、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应与其当月工资收入合并,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
得税。
除上述专业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取得的所得,应按 "稿酬所得"项目
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出版社的专业作者撰写、编写或翻译的作品,由本社以图书形式出版而取得的稿费收入,应按"稿
酬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
的所得。特许权主要涉及以下四种权利:
(一)专利权
专利权是指由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专利申请人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利用
的权利,它是工业产权的一部分,具有专有性(独占性)、地域性、时间性。
(二)商标权
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依法律规定而取得的对其注册商标在核定商品上使用的独占使用权。商标权也是一
种工业产权,可以依法取得、转让、许可使用、继承、丧失、请求排除 侵害。
(三)著作权
著作权即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著作权是公民的
一项民事权利,既具有民法中的人身权性质,也具有民法中的财产权性质。主要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
权、保护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四)非专利技术
非专利技术即专利技术以外的专有技术。这类技术大多尚处于保密状态,仅为特定人知晓并占有。
上述四种权利及其他权利由个人提供或转让给他人使用时,会取得相应的收入。这类收入不同于一般
所得,所以单独列为一类征税项目。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征税办法,各国不尽一致。如有的国家对转让专
利权所得征收资本利得税,而我国是将提供和转让合在一起,一并列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根据税法规定,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的所得,对于作者将自己的文字作品手
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拍卖(竞价)取得的所得,属于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所得,故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
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取得特许权的经济赔偿收入,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赔
款的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
从2002年5月1日起,编剧从电视剧的制作单位取得的剧本使用费,不再区分剧本的使用方是否为其任
职单位,统一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其中:
利息一般是指存款、贷款和债券的利息。股息、红利是指个人拥有股权取得的公司、企业分红,按照一定的比
率派发的每股息金,称为股息;根据公司、企业应分配的、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按股派发的红股,称为红
利。有关具体规定如下:
(一)除国家规定外的其他专户存款
个人从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开设的用于支付电话、水、电、煤气等有关费用,或者用于购买股票等方面
的投资、生产经营业务往来结算以及其他用途,取得的利息收入,属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性质,应依法缴
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结付利息的储蓄机构代扣代缴。
(二)职工个人取得的量化资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允许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可以将有关资产量化给职工个人 。
为了支持企业改组改制的顺利进行,对于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个人取得量化资产的征税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

1.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仅作为分红依据,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业量化资产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股息、红利,应按"利息、股息、红
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外籍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

1.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籍个人和港澳台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外
籍居民个人可凭其护照或其他有效证件及居民国税务主管当局为其签发的居民证明,直接向储蓄机构办理
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手续。
2 .外籍居民个人在银行首次开户取得利息时,凡能提供居民证明的,由县级以上储蓄机构报送同级税
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准予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O

3.外籍居民个人在过渡期间再次存款取得利息时,可凭护照、其他有效证件或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居
民证明复印件享受税收协定待遇,不必再提供居民证明原件。
4.凡储蓄机构不能认定的护照或其他证件,应会同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利息
个人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自2003年9月1日起擎生的利息,应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
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办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储蓄机构在结付利息时代扣代缴。

八、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个人取得的财产转租收入,属于"财产租赁所得"的征税范围O在确定纳税义务人时,应以产权凭证为依
据,对无产权凭证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产权所有人死亡,在未办理产权继承手续期间,
该财产出租而有租金收入的,以领取租金的个人为纳税义务人。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商店购买者个人签订协议,以优惠价格出售其开发的商店给购买者个人,购买者个
人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将购买的商店无偿提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外出租使用 该行为实质上是购买者个人以
O

所购商店交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租而取得的房屋租赁收入支付了部分购房价款。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
规定,对购买者个人少支出的购房价款,应视同个人财产租赁所得,按照"财产租赁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
得税。每次财产租赁所得的收入额按照少支出的购房价款和协议规定的租赁月份数平均计算确定。

九、财产转让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 及其他财产取得
的所得 D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进行的财产转让主要是个人财产所有权的转让。财产转让实际上。是一种买卖行为,
当事人双方通过签订、履行财产转让合同,形成财产买卖的法律关系,使出让财产的个人从对方取得价款
(收入)或其他经济利益。财产转让所得因其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单独列举项目征税。对个人取得的各项财产
转让所得,除股票转让所得外,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具体规定为:
(一)股票转让所得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股票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报国务院批准施行。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股份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对股票转让所得的计算、征
税办法和纳税期限的确认等都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经国务院批准,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
人所得税。
(二)量化资产股份转让
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
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待个人将股份转让时,就其转让收入额,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
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出售自有住房
为促进我国居民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对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关问
题规定如下:
1.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取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
得税。
2.个人出售自有住房的应纳税所得额,按下列原则确定:
( 1 )个人出售除已购公有住房以外的其他自有住房,其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
确定。
(2)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其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的销售价,减除住房面积标准的
经济适用房价款、原支付超过住房面积标准的房价款、向财政或原产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以及税法规定的
合理费用后的余额。
已购公有住房是指城镇职工根据国家和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
按照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按县级(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确定。
(3)职工以成本价(或标准价)出资的集资合作建房、安居工程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拆迁安置住房,比
照已购公有住房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3.为鼓励个人换购住房,对出售自有住房并拟在现住房出售后 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其
出售现住房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视其重新购房的价值可全部或部分予以免税。具体办法为:
( 1 )个人出售现住房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应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前,以纳税保证金形式向当
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 O税务机关在收取纳税保证金时,应向纳税人正式开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纳税保证金收
据",并纳入专户存储。
(2) 个人出售现住房后1年内重新购房的,按照购房金额大小相应退还纳税保证金。
购房金额大于或等于原住房销售额(原住房为已购公有住房的,原住房销售额应扣除已按规定向财政或原产
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下同)的,全部退还纳税保证金;购房金额小于原住房销售额的,按照购房金额占
原住房销售额的比例退还纳税保证金,余额作为个人所 得税缴入国库。
(3)个人出售现住房后1年内未重新购房的,所缴纳的纳税保证金全部作为个人所得税缴入国库O
(4)个人在申请退还纳税保证金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合法、有效的售房、购房合同和主管税务机关
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明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方可办理纳税保证金退还手续 O

(5)跨行政区域售、购住房,又符合退还纳税保证金条件的个人,应向纳税保证金缴纳地主管税务机关
申请退还纳税保证金。
4.对个人转让自用 5 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
5.为了确保有关住房转让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各级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应与税务
机关加强协作、配合,主管税务机关需要有关本地区房地产交易情况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应及时提供。
6.根据财税[2003]123 号文件,个人现自有住房房产证登记的产权人为 1 人,在出售后 1 年内又以产权
人配偶名义或产权人夫妻双方名义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产权人出售住房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以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字
[ 1999 ]278 号)第三条的规定,全部或部分予以免税;以其他人名义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产权人出售住房所
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予免税。
十、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其中,得奖,是指参加各种有奖竞赛活
动,取得名次获得的奖金;中奖、中彩,是指参加各种有奖活动,如有奖销售、有奖储蓄或购买彩票,经过规
定程序,抽中、摇中号码而取得的奖金。
个人因参加企业的有奖销售活动而取得的赠品所得,应按"偶然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赠品所得
为实物的,应以《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方法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
由举办有奖销售活动的企业(单位)代扣代缴。
实际上,税法列举的偶然性所得是个人在非正常情况下得到的不确定性收入。我国过去对个人所得的征
税都没有明确规定对个人偶然所得征税。自 1988 年 9 月起,才有关于对中奖收入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规
定。偶然所得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偶然性和多样性,会对确定征税范围带来困难。因此,除了《个人所得
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得奖、中奖、中彩等所得外,其他偶然性所得的征税问题,还需要由税务机关依法具体
认定。
十一、其他所得
上述 10 项个人应税所得是根据所得的不同性质划分的。除此以外,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需要征税的新
项目,以及个人取得的难以界定应税项目的个人所得,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收个人所得税。例如,银行
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和保值贴补率计算的利息额支付给储户的部分,不管
是以利息、奖金,还是以其他名义支付,均不属于税法规定的免税利息所得,必须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根
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对这种超过国家利率支付给储户的揽储奖金,应按"其他所得"项 目征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为个人购买房屋或其他财产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财税
[2008J83 号)的有关规定,符合以下情形的房屋或其他财产,不论所有权人是否将财产无偿或有偿交付企业
使用,其实质均为企业对个人进行了实物性质的分配,应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1.企业出资购买房屋及其他财产,将所有权登记为技资者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的。
2.企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向企业借款用于购买房屋及其他财产,
将所有权登记为投资者、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且借款年度终了后未归还借款的 O

具体征税办法:
1.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技资者或其家庭成员取得的上述所得,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
利润分配,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O

2.对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外其他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或其家庭成员取得的上述所得,视为企业
对个人技资者的红利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3.对企业其他人员取得的上述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O

第三节 纳 税 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元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 1年,以及无住所又不居
住或居住不满1年但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 商户、外籍个人、香港、澳门、台湾
同胞等。

一、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的判定标准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可以泛指取得所得的自然人,包括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在实际生活中,自然人的情况比较复杂 一个自然人在一国有无住所,是否居住,居住多长时间,情况各异
O

O 根据什么样的标准确定其纳税人身份和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这里涉及 一个纳税人身份,尤其是居民纳
税人身份如何确定的问题。对此,各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政策有所不同 为了有效地行使税收管辖权,我国
O

根据国际惯例,对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 纳税大的划分,采用了国际上常用的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
(一)住所标准
住所通常指公民长期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公民实际的生活和活动场所很多,因此,我国《民法
通则》明确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也就是以公民本人户口簿登记的住址为住所,我
国的公民一人只有一个住所。一般情况下,公民的住所 就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公民
经常居住地可能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
住所分为永久性住所和习惯性住所。《民法通则》上规定的住所,通常是指永久性的住所,具有法律意
义。经常性居住地则属于习惯性住所,它与永久性住所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不一致的。根据这种情况,
我国税法将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界定为"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
人。"可见,我国目前采用的住所标准实际 是习惯性住所标准。采用这一标准,就把中、外籍人员,以及把
港、澳、台同胞与在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区别开来。
所谓习惯性居住或住所,是在税收上判断居民和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例如,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而在中国境外居住的,当其在境外居住
的原因消除之后,则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 那么,即使该人并未居住在中国境内,仍应将其判定为在中国
O

习惯性居住。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所说的"住所",其概念与通常所说的住所是有区别的 O

(二)居住时间标准
居住时间是指个人在一国境内实际居住的日数。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个人在一国境内 并无住所,又没有经常
性居住地,但是却在该国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该国取得了收入,应对其行使税收管辖权,甚至视为该国
的居民征税。各国在对个人所得征税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以个人居住时间长短作为衡量居民与非居民的居
住时间标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也采用了这一标准。
各国判断居民身份的居住时间不尽一致。我国规定的时间是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住满365日,即
以居住满1年为时间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个人即为居民纳税人。在居住期间内临时离境的,即在一个纳税
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连续计算。
我国税法规定的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是判定居民身份的两个并列性标准,个人只要符合或达到
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就可以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

二、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 (一)居民纳

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
根据两个判定标准确定为中国居民的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 1
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向我国政府履行全面纳税义务
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为了便于人员的国际交流,本着从宽、从简的原则,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1年以上而未超过
5年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全部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o对 于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各种所得,经
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上述个人在居住期间临时 离境,在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
雇主支付的部 分纳税O
对于居住满5年的个人,从第6年起,以后的各年度中,凡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
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所谓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满5年,是指个人在中国境内连续居住满5年,即在连续5年中的每一个纳税
年度内均居住满1年。个人从第6年起以后的各年度中,凡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应当就其来源于境内、境外
的所得申报纳税;凡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仅就其该年内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申报纳税,如某一个纳税年度
内在境内居住不足90日,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
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予缴 纳个人所得税,并从再次居住满1年的年度起计算5年期限。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居民纳税人不适用上述规定。
(二)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
根据两个判定标准被确定为非中国居民的个人,即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
居住不满 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税法中的非居民纳税人,只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我国政府履行有
限纳税义务,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纳税人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所得来源及其支付形式也比较多 o为了兼顾有关国家的财政利
益,我国税法根据国际惯例,对于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作了规定o
1.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不超过90日,或者在税收协定规定
的期间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中国境外雇主
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设在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仅就其实际在中
国境内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或者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纳税。不过,如
果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在该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实际在
中国 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该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记载,均应视为该中 国境内企
业、机构支付或负担的工资、薪金,应予以征税O
2.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 日,或在税收协定
规定的期间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1年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无论
是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还是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均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至于个人在中
国境外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除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并在境外履行职务而由境内企
业支付董事费或工资、薪金所得之外,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取得的由
O

中国 境内企业支付的董事费或工资、薪金,不论个人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上述涉及的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如事先可预定在
一个纳税年度中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183日的,其每月应纳税额按期申报缴纳。事先不能预定的,可
以待达到90日或183日后的次月7日内,就以前月份应纳的税款一并申报缴纳。
(三)在我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若干税收政策执行问题
自2004年7月1日起,以前规定与以下规定不一致的,按以下规定为准:
1.判定纳税义务及计算在中国境内居住的天数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需要计算确定其在中国境内居住天数,以便依照税法和协定或安排的规
定判定其在华负有何种纳税义务时,均应以该个人实际在华逗留天数计算。上述个人入境、离境、往返或多
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均按1天计算其在华实际逗留 天数。
2.对个人人、离境当日及计算在中国境内实际工作期间
对在中国境内、境外机构同时担任职务或仅在境外机构任职的境内无住所个人,在按《国家税务总局关
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发[1995J125号)第一条的规
定计算其境内工作期间时,对其入境、离境、往返或多 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均按半天计算为在华实际工作
天数。

三、所得来源的确定

如前所述,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对我国政府承担着不同的纳税义务。一般而言,居民纳税人应
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
税。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此作了规定O
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1.在中国境内任职、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O

对工资、薪金这类非独立个人劳动所得的征税,在国际上一般有两种原则:一种是劳务活动地原则;一种是所
得支付地原则O前者是以劳务活动所在地为工资、薪金所得的发生地,由劳务活动所在地政府对该项所得行
使征税权。后者是以所得实际支付地为工资、薪金所得发生地,由所得实际支付地政府对该项所得行使征税
权。
当然,劳务活动地原则和所得支付地原则是存在矛盾的o当出现跨国非独立个人劳务行为时,就会出
现在一国发生劳务活动,而在另一国支付工资、薪金所得的情况,从而导致两国对同一跨国工薪所得的重
复征税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个时间标 准,即一国居民到另一国从事非独立个人劳动,
D

在其所得是由居住国雇主支付的条件下,该居民在非居住国停留只有超过一定时间,非居住国政府方能对
其所得征税。我国税法确定 的时间标准为90日,而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确定的时间标准为183日o
2.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
3‘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各种劳务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
根据国际惯例,对跨国独立个人劳务报酬所得的征税一般也有限制性的标准,即一国居民到另一国从
事独立个人劳动,其在另一国有经常使用的固定基地,或虽然没有固定基地,但连续或累计停留超过一定
时间,或虽然没有超过时间,但取得劳务报酬数额较大的,可以由另一国征税,否则,另一国对其所得没
有征税权。因此,对于跨国劳务报酬所得来说,也存在划定征税范围的问题。
4.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5.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以及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6.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的所得。
7.因持有中国的各种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取得的利息、
股息、红利所得。

四、扣缴义务人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纳税相结合的征收管理制度 o个人所得税采取代扣代缴办法,
有利于从源控制税源,保证税收收入,简化征纳手续,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税法规定,凡支付应纳税所
得的单位或个人,都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在向纳税人支付各项应纳税所得(个体工商户
的生产、经营所得除外)时,必须履行 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 O

第四节 税率

一、税率设计的原则

对个人所得征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设计税率时,需要全面衡量,通盘考虑,科学设计。其中,
主要体现了以下原则:
(一)税负从轻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个人的所得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工资、薪金所得,而且总体收入 水平不高,
生活费用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重还比较大,因此,在设计税率时,应体现税负从轻原则 特别是工资、薪金
O

所得适用的累进税率,其起点税率不能高,要保证中等收入水平的纳税人负担较少的税额。
(二)区别对待、分类调节
个人所得的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 1 )工资或薪金类所得;(2)生产经营和承租、承包类所
得; (3 )劳务、特许权使用、财产租赁或转让类所得; (4)利息、股息、红利类所得。
上述四类所得的收入性质和纳税能力各不相同 第( 1 )类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动所得,其中的相当
O

部分需要用于生活支出 由于每人基本生计费用大体相同,因此收入越高,扣除基本生计费用后的余额也越
O

多,应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进行调节。第(2)类所得涉及生产经营规模及效益问题,本应比照对企业利润征税
的办法处理,但由于个体业主的生产经营及获利情况相差悬殊,所以,也采用了超额累进税率进行调节。第
(3 )类所得多为一次性所得,且涉及的成本、费用与净所得的比例较为均衡,故采取比例调节的办法。第(4)
类所 得属于纯投资性所得,除不应扣除任何费用外,还应实行超额累进调节的办法。但出于简化计税方法
考虑,采取了按比例税率征收的办法。
(三)体现国家政策
征收个人所得税最重要的目的,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尤其是要调节那些过高收入,鼓励劳动所得。
这项原则不仅体现在分类设计税率、分项制定征税办法方面,还体现在对不同的所得项目或同一所得项目中
不同来源的收入,分别采取减征和加成征税的办法,以体现国家税收的鼓励、调节政策。例如,对属于知识
性勤劳所得的稿酬所得,规定按适用税率减征30%的税额;对劳务报酬所得畸高的,实行加成征税办法。

二、适用税率

个人所得税分别不同个人所得项目,规定了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

1.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5% -45% 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见表2 -2

表2 -2 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税率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 额(含税)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元)
1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O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 、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 企业和合伙企业
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 -35% 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见表2 - 3

表2 -3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 承
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税率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 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元)


1 不超过5000元的部分 5 O
2 超过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 10 250
3 超过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20 1250
4 超过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4250
5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35 6750

3.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
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对储蓄存款利息,从2007年 8月15日起减按5%的税率征收,自2008
年10月9日(含)起,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 得税。

三、减征和加成征税规定

为了体现国家政策,有效调节收入, 《个人所得税法》对有关所得项目作了减征或加成征收的规定O
(一)减征规定
1.对稿酬所得,规定在适用20%税率征税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即只征收70%的税额。主要是考虑
作者写作或制作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有必要给予适当的税收照顾,体现对稿
酬这种知识性所得的特殊政策。
2.为了配合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从2008年3月1日起,对个人出租住房取
得的所得暂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加成征税规定
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规定在适用20%税率征税的基础上,实行加成征税办法。所谓"劳务报酬
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是指个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其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劳务报酬所得加成征税采
取超额累进办法,对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 元至50000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
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对超过 50000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十成这等于对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和超过
50000元的部分分别适用30%和40%的税率,因此,对劳务报酬所得实行加成征税办法,实际上是 一种特殊
的、延伸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见表2 -4

2 -4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表
级数 每次应纳税所得 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元)
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 20 O
2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第五节计税依据的确定

一、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

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减去税法
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之后的余额。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基础和前提 O

(一)收入的形式
个人取得的收入一般是货币o除现金外,纳税人的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所取得的凭证上注明的价
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纳税人的所得为有价证券的,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O

(二)费用扣除的方法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除特殊项目外,一般允许从个人的应税收入中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
除金额,包括为取得收入所支出的必要的成本或费用 。因为个人在取得收入过程中,大多需要支付一些必
要的成本或费用。从世界各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践来看,一般都允许纳税人从其收入、所得总额中扣除必
要的费用,仅就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征税。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其扣除项目、扣除标准及扣除方法也不尽
一致。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确定、分类扣除,根据其所得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
算三种扣除办法o
1.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生计费用,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及财产转让所得,涉及生产、
经营有关成本或费用的支出,采取会计核算办法扣除有关成本、费用或规定的必要费用;
3.对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因涉及既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扣除费用,
又要避免扩大征税范围等两个需同时兼顾的因素,故采取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办法;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因不涉及必要费用的支付,所以规定不得扣除任何费用。
二、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

1.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
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2.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在
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3.自2001年7月1日起,个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个
人所得税时,准予在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农村义务教育的范围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乡镇(不含县和县级市政府所在地的镇)、村的小学和
初中以及属于这一 阶段的特殊教育学 校。纳税人对 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在一起的 学校的捐赠,也享受
规定的所得税前 扣除政策。
接受捐赠或办理转赠的非营利的社会 团体和国家 机关,应按照财务 隶属关系分 别使用由中央或省
级财政部门统 一印(监)制的捐赠票据,并加盖接受捐赠或转赠单位的财务 专用印章。税务 机关据此对
捐赠个人进行税前 扣除。
4.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 团体和国家 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新建)的捐赠,在计
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 准予在税前的所得 额中全额扣除。
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是指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技 、文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活动的
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 心等校外活动的公 益性场所。
5.个人的所得 (不含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 部门确 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用于对非关 联的科研机构
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 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 研究开发经费的资助,可以全额在下月(工资、薪
金所得 )或下次 (按次计征的所得 )或当年(按年计征的所得 )计征个人所得税时,从 应纳税所得 额中扣除,
不足抵扣的,不得 结转抵扣 D
6.对个人通过公 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及其部门向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
在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 额扣除。

第六节应纳 税额的计算

由于个人所得税 采取分项计税的办法,每项个人收入的 扣除范围和扣除标准不尽相同,应纳所得


税额的计算方法存在 差异,下面分 别介绍应纳税所得 额的确定和应纳所得税 额的计算方法 D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 计税方法 (一)应

纳税所得 额
工资、薪金所得实行按月 计征的办法。因此,工资、薪金所得以个人 每月收入额固定减除2000元费
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 额。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所得 额=月工资、薪金收 入-2000元
未经全国人大及其常 委会授权,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均不得擅自提高个人所得税 费用扣除标准,
不得随意变通或超越权限扩大不征税 项目的适用范围。根据《税收征管法》,对于一 些地方违反统一政
策,擅自提高个人所得税 费用扣除标准和扩大不征税 项目适用范围的规定,各 级税务机关一律不得执
行,已执行的必须予以纠正。从2008年3月1日起,每月扣除固定费用由1600元调整为2000元。
(二)减除费用的具体规定
1.附加减除费用o
《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所得规定的普遍 适用的减除费用标准为每月2000元。但是,对在中国
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 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 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 境外取
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税法 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 汇率变化情况 ,确定每
月再附加减除费用2800元。其应纳税所得 额的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所得 额=月工资、薪金收 入-2000元-2800元附加减除费
用所适用的具体范 围是:
( 1 )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
(2)应聘在中国境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
(3)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4)财政部确定的其他人员。
此外,附加减除费用也适用于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
2.雇佣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费用扣除。
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凡
是由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的,支付单位应扣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以纳税人每月
全部工资、薪金收入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为了有利于征管,采取由支付
者一方减除费用的办法,即只有雇佣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才可按税法规定减除费用 ,
计算扣缴税款;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再减除费用,以支付全额直接确定适用税 率,
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上述纳税义务人,应持两处支付单位提供的原始明细工资、薪金单 (书)和完税凭证原
件,选择并固定到一地税务机关申报每月工资、薪金收入,汇算清缴其工资、薪金收入的个
人所得税,多退少补。具体申报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
3.雇佣单位将部分工资、薪金上交派遣单位的费用扣除。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发放给中方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全额计税。但对于可以提供有效合同或有关凭证,能够证明其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按
有关规定上交派遣(介绍)单位的,可以扣除其实际上交的部分,按其余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4.境内、境外分别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
纳税人在境内、境外同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首先判断其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是
否来源于一国的所得,如果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所得,无论支
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人能够提供在境内、境外同时任
职或者受雇及其工资、薪金标准的有效证明文件,可判定其所得是分别来自境内和境外的 ,
应分别减除费用后计算纳税。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上述证明文件,则应视为来源于一 国所
得。若其任职或者受雇单位在中国境内,应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若其任职或受 雇单位
在中国境外,应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有关规定计税。
5.特定行业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
为了照顾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因季节、产量等因素的影响,职工的工资、薪
金收入呈现较大幅度波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特定行业的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采
取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 30 日内,合计其全年工资、薪金
所得,再按 12 个月平均并计算实际应纳的税款,多退少补。用公式表示为:
年应纳所得税额= [(全年工资、薪金收入 712-费用扣除标准)×税率-速算扣除数]
×12 考虑到远洋运输具有跨国流动的特性,因此,对远洋运输船员每月的工资、薪金收入
在统 一扣除 2000 元费用的基础上,准予再扣除税法规定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由于船员
的伙食费统一用于集体用餐,不发给个人,故特案允许该项补贴不计入船员个人的应纳税
工资、薪金收入。
6.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讯补贴收入的扣除标准。
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讯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
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的,并人当月"工资、薪
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
后计征个人所得税。
公务费用的扣除标准由省级地方税务局根据纳税人公务、交通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
调查测算,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确定,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1.一般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每月收入定额扣除2000元或4800元,就其余额作为
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或= (每月收入额一2000元或48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中的各级距均为扣除费用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在确定适用税
率时,不能以每月全部工资、薪金所得为依据,而只能是以扣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依据,找出对
应级次的税率。
例:某经理为中国公民,2008年的下半年每月取得工资收入5000元。计算该经理下半
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 1 )每月应纳税额= (5000 -2000)×15%-125 =325(元)
(2)全年应纳税额= 325 x 6 = 1950 (元)
假定该经理属来华的外籍公民,其下半年应纳税额为:
[ (5000 - 4800)×5 % ]× 6 = 60 (元)
2.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额的计算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雇主(单位或个人)常常为纳税人负担税款,即支付给纳税人的报酬(包括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所得)是不含税的净所得或称为税后所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由雇主代为缴
纳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以纳税人实际取得的收入直接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否则,就会缩小
税基,降低适用税率。正确的方法是:将纳税人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即含税收入,然
后再计算应纳税额。具体分三种情况处理:
( 1 )雇主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应将雇员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后,计算单位
或个人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
1 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 1-税率)
②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在上式中,公式①中的税率,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见表2 -5; 公式②中
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见表 2 -2 。对此,在计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不能混淆。
表 2 -5 工资、薪金不含税收入适用税率表

级数 全月不含税收入级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 475 元的部分 5 0
2 超过 475 元至 1825 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 1825 元至 4375 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 4375 元至 16375 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 16375 元至 31375 元的部分 25 1375
续表

级数 全月不含税收入级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


6 超过 31375 元至 45375 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 45375 元至 58375 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 58375 元至 70375 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 70375 元的部分 45 15375
例:境内某公司代其雇员(中国居民)缴纳个人所得税。2008 年 10 月支付给陈某的不含税工资
为 4000 元人民币。计算该公司为陈某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O

解:由于陈某的工资收入为不含税收入,应换算为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计算应代
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O

应纳税所得额= (4000-2000-125) + (1-15% ) = 2205.88 (元) 应代扣


代缴的个人所得税=2205.88×15% -125 =205. 88(元)
(2)雇主为其雇员负担部分税款。又可分为定额负担部分税款和定率负担部分税款两种情形D
第一种:雇主为其雇员定额负担部分税款的,应将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换算成应
纳税所得额后,计算单位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
①应纳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工资+雇主代雇员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②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二种:雇主为其雇员定率负担部分税款,是指雇主为雇员负担一定比例的工资应纳的税款或负
担一定比例的实际应纳税款。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将公式① 中雇员取得的 "不含税收入额"替换
为"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同时,将公式②中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乘以雇主为雇
员负担税款的比例,从而将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单位应当代扣
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 (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 1-
税率×负担比例)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某外商技资企业雇员(外国居民)某月工资收入12000元,雇主负担其工资所得30%部分的税款。
计算该纳税人当月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 1 )应纳税所得额= ( 12000 - 4800-375×30% ) + (1-20%×30% )
= 7539. 89 (元)
(2)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7539. 89×20%-375 = 1132. 98 (元)
3.对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
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
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o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自2005年1月1日起按
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 1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
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
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O

(2)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上述第
( 1 )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
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①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②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 (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
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4)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按上述第(2) 项、第(3)项
规定执行。
(5)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
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6)对无住所个人取得上述第(5)项所述的各种名目奖金,如果该个人当月在我国境内没有纳税义
务,或者该个人由于出入境原因导致当月在我国工作时间不满一个月的,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
在我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1 9 96 ] 1 83
号)计算纳税。
例:假定中国公民李某 2 0 09年在我国境内1至1 2月每月的绩效工资为1 5 00元,1 2月3 1日又一次
性领取年终奖金(兑现的绩效工资) 1 85 0 0
元。请计算李某取得该笔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
数见表2 -2)。
解: ( 1 )该笔奖金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
按1 2个月分摊后,每月的奖金= [ 1 8 500-( 20 00-1 5 00 ) ]÷ 1 2
1 50 0 (元) ,根据工资、薪 =
金所得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 0%、25元。
(2)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
应纳税额= (奖金收入-当月工资与1 5 0 0元的差额)×适用的税率-速算扣除数 = [ 18 5 0 0
- ( 2 0 00 - 1 50 0]×1
) 0%-2 5
= 1 8 0 00 x 1 0%-2 5
= 1775 (元)
4.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 1 )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查找相应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
(2)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 (不含税的全年-次性奖金收入-速算扣除数A)÷ (1-适用税
率A) ;
(3)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
(4) 应纳税额=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
(5 )如果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
应先将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费用 扣除额的差额部分后,再
按照上述规定处理。
(6)根据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现行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体
工商户为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
例:中国公民王某2 0 0 9年1-1 2月,每月工资均为2 3 0 0元,1 2月3 1日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
1 2 0 0 元。请计算王某取得的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0
解: ( 1 )不含税奖金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
按1 2个月分摊后,每月的奖金= 1 2 0 00 ÷1 2 = 1 0 0 (元)
0 ,根据工资、薪金所得九级超额
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 0%、2 5元。(速算扣除数见表2 - 2 )
( 2 )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 ( 1 2 0 0 0 - )÷(
2 5 1 - 1 0 % ) = 1 3 3 0 5(元)
.56
(3)含税奖金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
按1 2个月分摊后每月的奖金= 1 3 3 0 5 .65÷1 2 = 1 1 0 8 . 8(元)
0 ,根据工资、薪金所得九
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仍然分别为1 0%、2 5元。
( 4 )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 3 3 0 5 .65×1 0%-2 5 = 1 3 0 5 . (元)
56
5.不满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凡在中国境内不满一个月,并仅就不满一个月期间的工资、薪金所
得申报纳税的均应以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为依据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其计算公 式为 :
应纳税额= (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实际在中国境内的天
数÷当月天数
如果属于上述情况的个人取得的是日工资、薪金,应以日工资、薪金乘以当月天数换成月工资、
薪金后,再按上述公式计算应纳税额。
例:日本某公司派其雇员大田来我国某企业安装、调试电器生产线,大田于2 0 0 8年1月1日来华,
工作时间为8个月,但其中8月份仅在我国居住20天。其工资由日方企业支付,月工资合人民币4 0 0 0 0
元。计算大田8月份在我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O

解: ( 1 )应纳税所得额= 4 0 0 0 0 - 2 0 0 0 - 2 8 0 0 = (元)
35200
( 2 )应纳税所得额= ( 3 5 2 0 ×2 5%-1 3 7 5) ×2 0 7 3 1 = 4 7 9 0 .元)
32(
6.对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的计税方法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
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
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精神,自2 0 0 1年1 0月1日起,按以下规定处理:
( 1 )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
免征个人所得税O
(2)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
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 ,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
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
计算。方法为:以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超过1 2年的按
1 2年计算) ,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解除
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 受雇的,已纳税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
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3)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
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7.对非居民个人不同纳税义务计算应纳税额的适用公式
自2004年7月1日起,以前规定与以下规定不一致的,按以下规定为准:
( 1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 90日或在税收协
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适用下述公式:
应纳税额= (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当月境内支付工资
÷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 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
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一年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适用下述公式:

应纳税额= (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工作天数÷
当月天数
(3)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1年而不超过5年的个人,其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
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中国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
得税;其在实施条例第三条所说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
主支付的部分申报纳税,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
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
否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由其任职的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支付。
上述个人,在一个月中既有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也有在临时离境期间由境内
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合并计算当月应纳税款,并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
o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1年而不超过5年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适用下述公式:
应纳税额= (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1-当月境外支付
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天数)
如果上款所述各类个人取得的是日工资、薪金或者是不满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仍应以日工资、
薪金乘以当月天数换算成月工资、薪金后,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其应纳税额。
8.对非居民个人企业高管人员工资、薪金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 1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担任中国境内企业的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称企业高管人员) ,
同时兼任中国境内、外的职务,其从中国境内、外收取的当月全部报酬不能合理地归属为境内或境外
工作报酬的,应分别按照下列规定和公式计算缴纳其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①无税收协定(安排)适用的企业高管人员,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 90
日,或者按税收协定(安排)规定应认定为对方税收居民,但按税收协定(安排)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执行税收协定和个人所得税法若干问 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97号)第四条
的有关规定应适用税收协定(安排)董事费条款的企业高管人 员,在税收 协定(安排)规定的期间在中
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 均应按照《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在中国 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
得工资、薪金所得纳税义务 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48号)第二条和第五条规定 确定纳税义务 ,
无论其在中国 境内或 境外的工作期间长 短,可不适用国税发 [2004] 97号第三条第一款第 (三)项
规定的公式,而按下 列公式计算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
应纳税额= (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 应纳税所得 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当月境内支
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
②下列企业高管人 员仍应按照国税发 [2004]97号第三条第一款第 (三)项规定的公式, 计算其
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O

a. 无税收协定(安排)适用,或按税收 协定(安排)规定应认定为我方税收 居民的企业高管人 员


在一个纳税年 度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但按《财政 部、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在华 元
住所的个人 如何计算在华居住满五年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 J098号) 的有关规定,在中国 境
内连续居住不满5年的 o
b.按税收 协定(安排)规定应认定为对方税收 居民,但按税收协定(安排)及国税发 [2004]97号
第四条的有关规定 应适用税收 协定(安排)董事费条款的企业高管人 员,在税收 协定规定的期间
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的 O

③元税收协定(安排)适用,或按税收 协定(安排)应认定为我方税收 居民的企业高管人 员,在


按财税字[1995]098号的有关规定 构成在中国 境内连续居住满 5年后的纳税年 度中,仍在中国境内
居住满 1年的,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的个人所 得税:
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的工资、薪金 应纳税所得 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 如果上述第一条所述各 类人员取得的是日工资或 者不满 1 个月工资, 应按照国税发
[1994]148号文件第六条第二款和国税发 [2004]97号文件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 换算为月工资后, 再
按照上述第一条规定的 适用公式计算其应纳税额。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 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 额
对于实行 查账征收的个体工商户,其生产、经营所得或 应纳税所得 额是每一纳税年 度的收入
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这是采用会计核算办法归集或计算得出的 应纳税所得
额。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所得 额=收入总额- (成本+费用+损失+准予扣除 的税金)
1. 收入总额
个体工商户的收入 总额,是指个体工商户从 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取
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商品(产品)销售收入、营 运收入、劳务服务收入、工 程价款收入、财产出 租或
转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以上各项收入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确定O
2.准予扣除 的项目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 额时,准予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包括成本、费用、损失和准予扣除 的
税金。
(1)成本、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从 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 项直接支出和分配 计入成本的间接费
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o
"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各种
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等直接材料和发生的商品进价成本、运输
费、装卸费、包装费、折旧费、修理费、水电费、差旅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低值易耗品等,以
及支付给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工资。对个体工商户业主的工资费用,从2008年3月1日起扣除标准每月
2000元,全年为24000元。
销售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展览费、销售服务费,以及其他销售费用o
管理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为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劳动保险费、
咨询费、诉讼费、审计费、土地使用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开办费摊销、无法收回的账款(坏账损失)、业务
招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o
财务费用,是指个体工商户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
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中的其他财务费用。
(2)损失,是指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 包括:固定资产盘亏、报废、
O

毁损和出售的净损失、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
(3)税金,是指个体工商户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教育费附加。
纳税人不能提供有关的收入、成本、费用、损失等的完整、准确的纳税资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
所得额的,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3.准予在所得税前列支的其他项目及列支标准
( 1 )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中的借款利息支出,未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
计算的数额部分,准予扣除。
(2)个体工商户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财产保险、运输保险以及从业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及其
他保险费用支出,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计算扣除。
(3)个体工商户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修理费用,可以据实扣除。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或数额
较大的,应分期扣除。
(4)个体工商户按规定缴纳的工商管理费、个体劳动者协会会费、摊位费,按实际发生数扣除。缴
纳的其他规费,其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

(5 )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中租人固定资产而支付的费用,其扣除分两种情况处理:以融资租赁
方式(即出租人和承租人事先约定,在承租人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该固定资产即归承租人所有 )租
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租赁费,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不得直接扣除;如果是以经营租赁方式(即因生
产经营需要临时租人固定资产,租赁期满后,该固定资产应归还 出租人)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可以据实扣除。
(6)个体工商户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开发费用,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
术而购置的单台价值在 5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和试验性装置的购置费,准予扣除。超出上述标准和范
围的,按固定资产管理,不得在当期扣除。
(7 )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盘亏,即毁损净损失,由个体工商户提
供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以在当期扣除。
(8)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以外币结算的往来款项增减变动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发
生的人民币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所得或在当期扣除。
(9)个体工商户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无法收回的账款(包括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
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还债义务超过 3年仍然不
能收回的应收账款) ,应由其提供有效证明,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按实际发生数扣除。
(10)个体工商户向其从业人员实际支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
(11 )个体工商户拨缴的工会经费、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在工资、薪金总额
2%、14%、2.5%的标准内据实扣除。
(12)个体工商户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用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 收入15%的
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 13 )个体工商户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
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0。
(14)个体工商户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
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不超过其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纳税
人直接给受益人的捐赠不得扣除。
( 15)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家庭生活混用的费用,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分摊比
例,据此计算确定的属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准予扣除。
(16)个体工商户的年度经营亏损,经申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用下一年度的经营所得弥
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17 )个体工商户购入低值易耗品的支出,原则上一次摊销,但一次性购入价值较大的,应分期
摊销O分期摊销的价值标准和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确定。
4.不得在所得税前列支的项目
( 1 )资本性支出,包括: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
资的支出;
(2)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罚款;
(3)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4)各种赞助支出;
(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6)分配给技资者的股利;
(7)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支出;
(8)个体工商户业主的工资支出;
(9)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其他支出;
(10 )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准扣除的其他支出 O

(二)资产的税务处理
个体工商户购入、自建、实物投资和融资租人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只
能采取分次计提折旧或分次摊销的方式予以列支。
1.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个体工商户的固定资产是指在生产经营中使用的、期限超过1年且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
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器具等。
( 1 )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
允许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和各种工器具;季节性停
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以及以经营方式租出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2)不得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不得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方式租人
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O

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计价方式所确定的资产价值和规定的资产折旧年限,计提
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前,应当估计残值(按固定资产原价的5% 确定) ,从固定资产原
价中减除。
(3 )固定资产的计价
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可以分别不同的固定资产,按以下方式计价 :购人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
的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等计价;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
价;以实物形式投资的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扩
建的固定资产,按账面原价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加上改扩、建增加的支出计价;盘盈
的固定资产,按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
定的租赁费加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计价。
(4)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最短年限分别为:房屋、建筑物为20年;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
为10年;电子设备和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个体工商
户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须报经省级税务 机关审核批准o
(5)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按平均年限法和工作计量法计算提取O
①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的公式为:
固定资产的年折旧率=[1-5%(残值率) ] ÷折旧年限× 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②按工作量法计算折旧的公式为:
单位里程(每工作小时)折旧额= (原值一残值)÷总行驶里程(总工作小时)
2.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无形资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
权、商誉、著作权、场地使用权等。
( 1 )无形资产的计价
无形资产的计价应当按照取得的实际成本为准。具体是:作为投资的无形资产,以协议、合同规定
的合理价格为原价;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为原价;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所附单据或
参照同类无形资产市场价格确定原价;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的计价,应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后确认o
(2)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内分期均额扣除。作为技资或受让的无形资产,在
法律、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按该使用年限分期扣除;没有规定使用年限或是自行开发
的无形资产,扣除期限不得少于10年。
3.递延资产的税务处理
个体工商户自申请营业执照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之日止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的费用,除为
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以及应计入资产价值的汇兑损益、利息支出之外,可作为递延资产
中的开办费,并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均额 扣除 O
4.流动资产的税务处理及存货计价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 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应
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所谓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各种原
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在产品、外购商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应按实际成
本计价,领用或发出存货的核算,原则上采用加权平 均法。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其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
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由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应纳税额实行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
少补的方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分别计算按月预缴税额和年终汇算清缴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应预缴税额=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上月累计已预缴税额
公式中的适用税率,是指与计算应纳税额的月份累计应纳税所得对应的税率,该税率
从《五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表》(年换算月)中查找确定。
全年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汇算清
缴税额=全年应纳税额一全年累计已预缴税额
例:某市大华酒家系个体经营户,账证比较健全,2008年12月取得营业额为120000 元,购进菜、
肉、蛋、面粉、大米等原料费为60000元,缴纳电费、水费、房租、煤气费等15000 元,缴纳其他税费合计
为6600元。当月支付给4名雇员工资共4800元,业主个人费用扣除 2000元。1 ~ 11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为55600元,1 - 11月累计已预缴个人所得税为 14397.5元。计算该个体业户12月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
税O
解: ( 1 ) 12月份应纳税所得额= 120000-60000一15000-6600-4800-2000 =31600(元)
(2)全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55600 + 31600 = 87200 (元)
(3)12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87200×35%-6750 -14397.5 = 9372.5 (元)

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

应纳税所得额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
纳税所得额。其中,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按照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
金性质的所得。个人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既有工资、薪金性质,又含生产、经营性质,但考虑到个人
按承包、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到的是经营利润,涉及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已经扣除所以税法规定"减
除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2 0 0 0元, 实际减除的是相当于个人的生计及其他费用 其计算公式为: O

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收入总额-每月2 0 0 0元
个人在承租、承包经营期间,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凡承租经营后,未改变被租企业名
称,未变更工商登记,仍以被承租企业名义对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论被承租企业与承租方如何
分配经营成果均以被承租企业为纳税义务人"。即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先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
才按个人承包所得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其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
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范某2 0 0 9年承包某商店,承包期限1年,取得承包经营所得4 7 0 0 元。此外,范某
0
还按月从商店领取工资,每月2 5 0 0元。计算范某全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 1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47000 + 12×2500) -12×2000 = 53000 (元)
( 2 )全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3000×35%-6750 = 11800(元)
实行承包、承租经营的纳税人,应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计算纳税o 纳税人在一
个年度内分次取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应在每次取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后预缴税款,年终汇算
清缴,多退少补o如果纳税人的承包、承租期在一个纳税年度内, 经营不足12个月,应以其实际承包、
承租经营的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所得额=该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额-( 2 0 00 ×该年度实际承包、承租经营月份数)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某人于2 0 0 8年3月1日起,承包某单位门市部,经营期限 1 0个月 取得经营收入总额 1 5 0 0 0元,
O 0
准许扣除的与经营收入相关的支出总额1 0 2 0 0元。计算该个人承包经营
0 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o
解: ( 1 )承包经营所得= 1 5 0 0 0 0 - 1 0 2 0 0 0 = 4 (元)
8000
( 2 )承包经营的应纳税所得额= 4 8 0 0 0 - 2 0 0 0 x 1 0 = 2(元)
8000
( 3 )承包经营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 8 0 0 0 x 2 0 % - 1 2 5 0 = (元)
4350

四、劳务报酬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每
次收入不超过4 0 0 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 0 0元;每次收入在4 0 0 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 0 %的费用o其计
算公式为:
( 1 )每次收入不超过4 0 0 0元的: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 0 0元
( 2 )每次收入在 4 0 0 0元以上的: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 )
劳务报酬所得 因其一般具有不固定、不经常性,不 便于按月计算,所以,规定 凡属于一次性
收入的,以取得 该项收入为一次,按次 确定应纳税所得 额 ;凡属于同一 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
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据以 确定应纳税所得 额。考虑属地管辖与时间划定有交叉的特殊情况,
统一规定以 县(含县级市、区)为一地,其管 辖内的一个月 内同一项目的劳务服务为一次 ;当月跨县
地域的,则应分别计算。
上述劳务报酬所得中的 "同一项目",是指劳务报酬所得 列举 2 9项具体劳务项目中的 某一单
项,如果个人兼有不同的 劳务报酬所得, 应当分别按不同的 项目所得定 额或定率减除费 用O
此外, 获得劳务报酬所得的纳税人从其收入中 支付给中介人和相关人 员的报酬, 除另有规
定者外,在定 率扣除 2 0%的费用后,一 律不再扣除。对中介人和相关人 员取得的报酬, 应分别计
征个人所得税。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劳务报酬所得 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 额×适用税率
如果纳税人的 每次应税劳务报酬所得 超过2 0 00 0元,应实行加成征税,其 应纳税总额应依 据
相应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 算。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 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例:赵某于2 0 0 8年1 0月外出参加营业性 演出,一次取得 劳务报酬 60 0 0 0元。计算其应缴纳的个
人所得税 (不考虑其他税费)。
解:该纳税人一次 演出取得的 应纳税所得 额超过2 0 0 00元,按税法规定 应实行加成
征税。
( 1 )应纳税所得 额= 60000× (1 - 20% ) = 48000 (元)
(2)未加成应纳税额= 48000×20% = 9600 (元)
(3)加成部分应纳税额= ( 48000 - 20000)×20%×50% = 2800 (元)
(4)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9600 + 2800 = 12400 (元)
为简便计算,对加成征税也 可采用速算扣除数法。每次应纳税所得 额超过20 0 0 0元至
5 00 0 0元的,税率为3 0 % ,速算扣除数为2 0 0 0元。因此,可将上例计算方法简 化为:
应纳税额=48000×30%-2000 = 12400(元) (三)
为纳税人代 付税款的计算方法
如果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代 付税款, 应当将 单位或个人 支付给纳税人的不 含税支付额 (或
称纳税人取得的不 含税收入额)换算为应纳税所得 额,然后按规定 计算应代付的个人所得税款。
计算公式为 :
( 1 )不含税收入额不超过3 3 60元的:
①应纳税所得 额= (不含税收入额-8 0 0 ) + (1-税率)
②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 额×适用税率
( 2 )不含税收入额超过3 3 6 0元的:
①应纳税所得 额= [ (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 x (1 - 20 % ) +][ 1 -税率× ( 1 --
2 0% ) ]
或:应纳税所得 额= [ (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 x ( 1 - 2 0 % ]÷
) 当级换算系数

②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上述公式中:公式( 1 )①和(2)①中的税率,是指不含税劳务报酬收入所对应的税率, 见表2 -6;
公式( 1 )②和(2) ②中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所对应的税率, 见表2 -40
表 2 -6 不含税劳务报酬收入适用税率表

级数 不含税劳务报酬收入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 换算系数(% )


1 未超过 3360 元的部分 20 O 无
2 超过 3360 元- 21000 元的部分 20 O 84
3 超过 21000 元-49500 元的部分 30 2000 76
4 超过 49500 元的部分 40 7000 68
例:高级工程师赵某为泰华公司进行一项工程设计,按照合同规定,公司应支付赵某劳 务报酬
45000元,与其报酬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由公司代付。不考虑其他税收的情况下,计算公司应代付的个
人所得税 O

解: ( 1 )代付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 (45000 - 2000) x (1 - 20% ) ] + 76% = 45263.


16 (元)
(2)应代付个人所得税= 45263. 16 x 30% - 2000 = 11578.95 (元)

五、稿酬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税所得额
稿酬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
入不超过400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o费用扣除
计算方法与劳务报酬所得相同 D

(二)每次收入的确定
所谓"每次取得的收入",是指以每次出版、发表作品取得的收入为一次,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在
实际生活中,稿酬的支付或取得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合理确定不同形式、不同情
况、不同条件下稿酬的税收负担,对稿酬收入特殊规定如下:
1.个人每次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同一作品,不论出版单位是预付还是分笔支付稿酬,或
者加印该作品后再付稿酬,均应合并为一次征税。
2.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出版、发表或再版同一作品而取得的稿酬,则可以分别各处取得的所得或
再版所得分次征税O
3.个人的同一作品在报刊上连载,应合并其因连载而取得的所得为一次。连载之后又出书取得
稿酬的,或先出书后连载取得稿酬的,应视同再版稿酬分次征税。
4.作者去世后,对取得其遗作稿酬的个人,按稿酬所得征税O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规定对应纳税额减征30% ,即实际缴纳税额是应纳税额的
70% ,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实际缴纳税额=应纳税额× (1-30% )
例:某工程师2008年2月因其编著的教材出版,获得稿酬9000元,2008年6月因教材加印又得到
稿酬4000元。计算该工程师稿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O

解:该工程师稿酬所得按规定应属于一次收入,须合并计算应纳税额(实际缴纳税额)。
( 1 )应纳税额= (9000 +4000 )× (1 -20%)×20% =2080( 元)
(2)实际缴纳税额= 2080×(1- 30% ) = 1456 (元)
因其所得是先后取得,实际计税时应分两次缴纳税款:
( 1 )第一次实际缴纳税额=9000×(1-20%)×20% × (1-30%) = 1008( 元)
(2)第二次实际缴纳税额= (9000 +4000 )×(1 -20% )×20%× (1-30% )-1008
= 448 (元)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额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O费
用扣除计算方法与劳务报酬所得相同 O其中,每次收入是指一项特许权的一次许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

对个人从事技术转让中所支付的中介费,若能提供有效合法凭证,允许从其所得中
扣除。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额
1.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得从收入额中扣除任何费
用O其中,每次收入是指支付单位或个人每次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时,个人所取得的收入。对于股份
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 ,应以派发
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O
2.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自2005年6月13日起暂减按50% 计入个人应
纳税所得额,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O
符合上述规定的上市公司,已按股息红利全额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可按财税 [2005] 102 号
文件规定的减税政策将多扣缴的税款退还个人投资者;税款已缴入国库的,由财税部门按规定程序办
理退税,并由扣缴义务人退还个人投资者。
3.对证券投资基金从上市公司分配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财税[2005] 102 号文件规定,扣缴
义务人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减按50%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财税[2005] 102 号文所称上市公司是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 O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 额(每次收入额)×适用税率
银行存款所取得的利息, 除特殊规定外,从 2007年8月15日起按5%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储蓄存款在2007年8月14日以前 擎生的利息按 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自 2008年10月9日(含)
起暂免征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 o

例:某储户2007年2月14日存入一年定期人民 币200000元,假定年利息 率3.78% ,存款到期日 ,


即2008年2月14日把存款及利息取出 o利息及利息税 计算如下:
解: ( 1 )应结付利息额= 200000×3. 78% = 7560 (元)
(2)2007年8月14日前后擎生的利息各有 6个月,利息 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 :

(3)应缴纳的利息个人所得税 额= 756 0×(12÷6)×20%


+7560× (12÷6)×5%=945 (元)

八、财产租赁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 额
财产租赁所得一 般以个人 每次取得的收入,定 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
得额。每次收入不 超过4000元,定额减除费 用800元;每次收入在 4000元以上,定 率减除 20%的费
用。财产 租赁所得以一个月 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在确定财产 租赁的应纳税所得 额时,纳税人在出 租财产过 程中缴纳的税金和 教育费附加,
可持完税(缴款)凭证,从其财产 租赁收入中扣除。准予扣除 的项目除了规定费用和有关税、 费外,
还准予扣除能够提供 有效、准确凭证,证明由纳税人负担的 该出租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 允 O

许扣除的修缮费用,以每次800元为限。一次扣除不完的, 准予在下一次继 续扣除,直到扣完为


止。
个人出租财产取得的财产 租赁收入,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 应依次扣除以下费用:
1.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
2 .由纳税人负担的 该出租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
3.税法规定的 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所得 额的计算公式为 :
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
应纳税所得 额=每次(月)收入额一准予扣除项 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每次(月)
收入超过4000元的:
应纳税所得 额= [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 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 ]×(1 -20% )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财产租赁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但对个人按 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取得的所得,自
2001年1月1日起暂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o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 额×适用税率
例:郑某于2007年1月将其自有的 囚间面积为 150平方米的房屋出租给张某居住,租期1年。郑
某每月取得租金收入 1500元,全年租金收入 18000元。计算郑某全年租金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
税。
解:财产租赁收入以每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因此,郑某每月及全年 应纳税额为:

( 1 )每月应纳税额= (1500 -800)×10% =70(元)


(2)全年应纳税额= 70 x 12 = 840 (元)
本例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未 考虑其他税、费。如果对租金收入计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房产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还应将其从税前的收入中 先扣除后再计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o
假定上例中, 当年2月份因下水道堵塞找人修理,发生 修理费用500元,有维修部门的
正式收据,则 2月份的应纳税额为:
应纳税额= (1500 -500 -800)×10% =20(元) 全年应
纳税额= 70×11 + 20 = 790 (元)
在实际征税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财产 租赁所得的纳税人不 明确的情况。对此,在 确定财产租
赁所得纳税人时, 应以产权凭证为依据口无产权凭证的,由主管税务 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纳
税人。如果产权所有人死亡,在未办理产权继承手续期间,该财产出租且有租金收入的,以 领取
租金的个人为纳税人。

九、财产转让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 额
财产转让所得以个人 每次转让财产取得的收入 额减除财产原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
税所得额。其中, "每次"是指以一件财产的所有 权一次转让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财产转让所得中允许减除的财产原值是 指:
1.有价证券。其原值为 买人价以及 买入时按规定 缴纳的有关 费用O一般地,转让债权采用"加
权平均法"确定其应予减除 的财产原值和合理 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一次卖出某一种类的债券允 许扣除 的买价和费用 =购进该种债券买 入价和 买进过程中缴纳
的税费总和÷购进该种类债券总数量×一次卖出的该种类债券数量+卖出的该种类债券过程中缴
纳的税费
每次卖出债券应纳个人所得税 额= (该次卖出该类债券收入-该次卖出该类债券允许扣除的
买价和费用)×20%
例:某人本期购入债券1000份,每份买入价10元,支付购进买入债券的税费共计150元。本期
内将买入的债券一次卖出600份,每份卖出价12元,支付卖出债券的税费共计110元。计算该个人
售出债券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 1 )一次卖出债券应扣除的买价及费用= (10000 + 150) 71000 × 600 + 110 = 6200 (元)
(2)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 (600×12-6200)×20% =200(元)
2.建筑物。其原值为建造 费或者购进价格以及其他有关税 费O
3.土地使用权 其原值为取得 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费用以及其他有关税 费。
O

4.机器设备、车船。其原值为 购进价格、运输费、安装费,以及其他有关 费用O


5.其他财产。其原值 参照以上方法 确定。如果纳税人未 提供完整、准确的财产原值 凭
证,不能正确计 算财产原值,由主管税务 机关核定其财产原值。
财产转让所得中允许减除的合理费用,是指卖出财产时按照规定 支付的有关费用o 财产
转让所得应纳税所得 额的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所得 额=每次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税费
6.个人因购买和处置债权取得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 1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有关规定,个人通过招标、竞拍或其他方式购置债权以后,通过相
关司法或行政程序主张债权而取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通过上述方式取得"打包"债权,只处置部分债权的,其应纳税所得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①以每次处置部分债权的所得,作为一次财产转让所得征税。
②其应税收入按照个人取得的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的评估价值或市场价值的合计数确定。
③所处置债权成本费用(即财产原值) ,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次处置债权成本费用=个人购置"打包"债权实际支出×当次处置债权账面价值(或拍卖机构公
布价值) ÷"打包"债权账面价值(或拍卖机构公布价值)
④个人购买和处置债权过程中发生的拍卖招标手续费、诉讼费、审计评估费以及缴纳
的税金等合理税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允许扣除。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例:刘某于2008年2月转让私有住房一套取得转让收入220000元。该套住房购进时的原价为180000
元,转让时支付有关税费15000元。计算刘某转让私房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 1 )应纳税所得额= 220000-180000-15000 = 25000 (元)
(2)应纳税额= 25000×20%-5000 (元)

十、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计税方法
(一)应纳税所得额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扣除任何费用。除
有特殊规定外,每次收入额就是应纳税所得额,以每次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偶然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适用税率

十一、个人所得税的特殊计税方法

(一)扣除捐赠款的计税方法
税法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
除。上述捐赠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
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政策上鼓励个人向公益事业及灾区、
贫困地区捐赠,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定对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捐赠给予扣除,不仅体现了国家
的政策,也符合国际惯例。
一般捐赠额的扣除以不超过纳税人申报应纳税所得额的30%为限。计算公式为:
捐赠扣除限额=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
允许扣除的捐赠额=实际捐赠额运捐赠扣除限额的部分;实际捐赠额大于捐赠扣除限额时,只能
按捐赠扣除限额扣除。
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一允许扣除的捐赠额)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某歌星参加某单位举办的演唱会,取得出场费收入 80000 元,将其中 30000 元通过当地教育
机构捐赠给某希望小学。计算该歌星取得的出场费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 1 )未扣除捐赠的应纳税所得额= 80000 × (1-20 % ) = 64000 (元)
(2)捐赠的扣除标准= 64000 ×30% = 19200(元) ,由于实际捐赠额大于扣除标准,税前只能按扣
除标准扣除。
(3)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64000-19200)×30%-2000 = 11440 (元)
(二)境外缴纳税额抵免的计税方法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 1 年以上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
取得的所得,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实际上,纳税人的境外所得一般均已缴纳或负担了有关国家的所
得税额。为了避免发生国家间对同一所得的重复征税同时维护我国的税收权益,税法规定,纳税人从
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实缴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但扣除额不得超过
该纳税人境外所得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具体规定及计税方法如下:
1.实缴境外税款
即实际已在境外缴纳的税额,是指纳税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所得来源国或地区的法
律应当缴纳并且实际已经缴纳的税额。
2.抵免限额
准予抵免(扣除)的实缴境外税款最多不能超过境外所得按我国税法计算的抵免限额 (应纳税额或
扣除限额)。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抵免限额采用分国限额法。即分别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和不同应税项目,
依照税法规定的费用减除标准和适用税率计算抵免限额。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应税项目,以其
各项的抵免限额之和作为来自该国或该地区所得的抵免限额。其计算公式为:
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抵免限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某一应税项目的所得-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
率-速算扣除数
或=∑(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某一种应税项目的净所得+境外实缴税款一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
上式中的费用减除标准和适用税率,均指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有关费用减
除标准和适用税率。不同的应税项目减除不同的费用标准,计算出的单项抵免限额相加后,求得来自
一国或地区所得的抵免限额,即分国的抵免限额。分国抵免限额不能相加。
3.允许抵免额
允许在纳税人应纳我国个人所得税税额中扣除的税额,即允许抵免额要分国确定,即在计算出
的来自一国或地区所得的抵免限额与实缴该国或地区的税款之间相比较,以数额较小者作为允许抵
免额。
4.超限额与不足限额结转
在某一纳税年度,如发生实缴境外税款超过抵免限额,即发生超限额时,超限额部分不允许在应纳
税额中抵扣,但可以在以后纳税年 度仍来自该国家或地区的不 足限额,即实 缴境外税款 低于抵
免限额的部分中补扣。这一做法称为限额的结转或轧抵。下一年 度结转后仍有超限额的,可继续
结转,但结转期最长不得 超过5年。
5 .申请抵免
境外缴纳税款的 抵免必须 由纳税人 提出申请,并提供境 外税务机关填发的完税 凭证原件。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在计算出抵免限额和确定了允许抵免额 之后,便可对纳税人的 境外所得计算应纳税额。其
计算公式为 :
应纳税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所得 -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允许抵免额
例:某美国籍来华人员已在中国境内居住7年。2007年10月取得美国一家公司 净支付的薪金所
得20800 元(折合成人民 币,下同 ) ,已被扣缴所得税 1200元。同月 还从加拿大取得 净股息所得
8500元已被扣缴所得税1500元。经核查,境外完税凭证无误。计算境外所得在我国 境内应补缴的
个人所得税 o
解:该纳税人上述来源于 两国的所得 应分国计算抵免限额。
( 1 )来自美国所得的 抵免限额= (2080 0-4800) ×20%-375 = 2825 (元)
(2)来自加拿大所得抵免限额=8500×20% =1700( 元)
(3)由于该纳税人在 美国和加拿大已被扣缴的所得税 额均不超过各自计算的抵免限额,故来
自美国和加拿大所得的 允许抵免额 分别为1200元和1500元,可全额抵扣,并需在中国补缴税款。
(4)应补缴个人所得税 = [(2825-1200) + (1700 -1500) ] = 1625 + 200 = 1825 (元)
(三)两人以上共同取得同一 项目收入的 计税方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取得同一 项目收入的, 如编著一本书,参加同一场演出等, 应
当对每个人取得的收入分 别按照税法规定 减除费用后计算纳税,即实行 "先分、后扣、再税"的办
法。
例:某高校5位教师共同编写出版一本50万字的教材,共取得 稿酬收入21000 元。其
中主编1人得主编费1000元,其余稿酬5人平分。 计算各教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 (1 )扣除主编费后所得= 21000-1000 = 20000 (元)
(2)平均每人所得= 20000 ÷ 5 = 4000 (元)
(3)主编应纳税额= [(1000 +4000 )× (1-20%) ]×20%× (1-30%) =560( 元)
(的其余4人每人应纳税额= (4000-800)×20%×(1-30%) =448( 元)
(四 )对从事建筑安装业个人取得所得的征税 办法
从事建筑安装业的个人及取得收入的 情况比较 复杂。因此,税法制定有 专门的征税
办法。
1.纳税人
从事建筑安装业并取得个人所得的工 程承包人、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
2.应税项目的适用
应区别承包人、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取得所得的不同 情况,确定应税项目o
( 1 )凡建筑安装业各项工程作业实行 承包经营,对 承包人取得的所得,分 两种情况处理:对经营
成果归承包人个人所有的所得或按合同 (协议)规定,将一部分经营成 果留归承包人个人的所得,
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项目征税;对承包人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所得,按工资、薪金
所得项目征税 O

(2)从事建筑安装业的个体工商户和未领取营业执照承揽建筑安装业工程作业的建筑安装队和个
人,以及建筑安装企业实行个人承包后,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经济性质的,其从事建筑安装业取得
的收入,应依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O
(3)对从事建筑安装业工程作业的其他人员取得的所得,分别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和劳务报
酬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O

3.征收管理
加强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关键在于税源的控管。税法规定,建筑安装业的个人
所得税,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和纳税人申报缴纳O其中,承揽建筑安装工程作业的单位和个人是个
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应在向个人支付收入时依法代扣代缴其应纳的税款。没有扣缴义务人和
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代扣代缴税款的,纳税人应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在异地从事建筑安装业工程作业的单位,应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个人所得税。但所得在单位
所在地分配,并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账簿和核算凭证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
可以回单位所在地缴纳税款。
对未领取营业执照承揽建筑安装工程作业的单位和个人,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其工程规模,
责令其缴纳一定数额的纳税保证金,在纳税人按规定的期限结清税款后,退还纳税保证金;逾期未结
清税款的,以纳税保证金抵缴应纳税款和滞纳金。
对未设立会计账簿,或者不能准确、完整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和个人,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其
工程规模、工程承包合同(协议)价款和工程完工进度等情况,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据以
征税。
(五)对从事广告业个人取得所得的征税办法
对于在广告经营中提供名义、形象,或在广告设计、制作、发布过程中提供劳务并取得所得的个
人,以及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受托从事广告制作的单位和广告发布者,国家制定了专门的个人所
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1.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在广告经营中提供名义、形象,或在广告设计、制作、发布过程中提供劳务并取得所得的个人,
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直接向上述个人支付所得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受托从事广告制作的单位和广告发布者,是个
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其中,"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
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经营者"是指受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
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如广告公司等;"从事广告制作的单位"是指受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委托而从
事广告设计、制作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他们既可以是广告公司,也可以是从事广告产品
设计、制作、加工的其他企业、单位或 个人;"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
发布广告的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
2 .应税项目的适用
( 1 )纳税人在广告设计、制作、发布过程中提供名义、形象而取得的所得,应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
计算纳税。
(2)纳税人在广告设计、制作、发布过程中提供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视其情况分别按照税法规定
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应税项目计算纳税。
(3)扣缴义务人的本单位人员在广告设计、制作、发布过程中取得的由本单位支付的所得,按工资、
薪金所得项目计算纳税。
3.扣缴方法
以上个人所得项目,除工资、薪金所得以外,均实行按次征收或按次扣缴。其中,劳务报酬所得
以纳税人每参与一项广告的设计、制作、发布所取得的所得为一次;稿酬所得以在图书、报刊上发布一
项广告时使用其作品而取得的所得为一次;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提供一项特许权在一项广告的设计、
制作、发布过程中使用而取得的所得为一次。上述所得采取分笔支付的,应合并为一次所得计算纳税。
(六)对演出市场个人取得所得的征税办法
为了加强对演出市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和文化部制定了《演出市场个人所
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主要内容如下:
1.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凡参加演出(包括舞台演出、录音、录像、拍摄影视和在歌厅、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娱乐城参加
演出)而取得报酬的演职员,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向演职员支付报酬的单位和个人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
2.应税项目的适用
演职员参加非任职单位组织的演出取得的报酬,应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按次计算纳税;演职员
参加任职单位组织的演出取得的报酬,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按月计算纳税 演职员取得的报酬
O

中,按规定上交给单位和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费及收入分成,经主管税 务机关确认后,可以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参加组台(团)演出的演职员取得的报酬,由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通过银行转账支付给演职员所
在单位或发放演职员演出许可证的文化行政部门或其授权单位的,经演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确认
后,由演职员所在单位或发放演职员演出许可证的文化行政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按实际支付给演职
员个人的报酬代扣个人所得税。对于组台(团)演出不按上述方式支付演职员报酬,或者虽按上述方式
支付但未经演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的,由向演职员支付报酬的演出经纪机构或者主办、承办单
位扣缴个人所得税,其税款在演出所在地缴纳o
3.征收管理
申报的演职员报酬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在查账核实的基础上,依照演出
报酬总额、演职员分工、演员演出的通常收费额等情况,核定演职员的应纳税所得额,扣缴义务人据
此扣缴税款。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演职员,应在取得报酬的次月7日内,自行到演出所在地或单位所在地的
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 1 )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性质所得的,应将各处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合并
计算纳税;
(2)分次取得属于一次劳务报酬的;
(3)扣缴义务人没有依法扣缴税款的;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其申报纳税的 O

(七)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1. 股票期权所得
企业员工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的 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 控股企业员工的一项权利 ,
该权利允许被授权员工在未来时间 内以某一特定价 格购买本公司一定 数量的股票。员工接受雇主
(含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授予的股票期权指定的股票为上市公司(含境内、外上市公司)股票的,
均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上述"某一特定价 格"被称为 "授予价"或"施权价",即根据股票期权计划可以购买股票的价
格,一般为股票期权授予日的市场价格或该价格的折扣价格,也可以是按照 事先设定的计算方
法约定的价 格;"授予日",也称 "授权日",是指公司授予员工上述 权力的日期; "行权",也称 "执
行",是指员工根据股票期权计划选择购买 股票的过程;员工行使上述权力的当日为 "行权日",
也称"购买日"。
2.股票期权所得性质的 确认及其具体征税规定
( 1 )员工接受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企业授予的股票期权时,除另有规定外,一 般不作为应税
所得征税。
(2)员工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 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
当日的收盘价,下同 )的差额,是因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 绩情况而取得的与 任职、受雇有关的
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的规定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因特殊情况,员工在行 权日之前 将股票期权转让的,以 股票期权的转让净 收入,作为工
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一般是指股票期权转让收入。如果
O

员工以折价购入方式取得 股票期权,可以股票期权转让 收入扣除折 价购入股票时实际支付的价


格后的余额作为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
凡取得股票期权的员工在行权日不实际买卖股票,而按行 权日股票期权所指定股票的市场
价与施 权价之间的 差额,直接从 授权企业取得价 差收益的,该次价差收益应作为员工取得的 股
票期货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 O

员工行权日所在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工资、薪金 应纳税所得 额:


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 应纳税所得 额= (行权股票的每股市场 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
支付的每股施权价)×股票数量
式中, 员工取得 该股票期权支付的每股施权价,一般是指员工行使股票期权购买股票实际
支付的每股价格。如果员工以折价购人的方式取得 股票期权,上述施 权价可包括员工折价购入股
票期权时实际支付的价格。
(3)员工将行权后的股票再转让时获得的高于 购买日公平 市场价的差额,是因个人在 证券二
级市场 上转让股 票等有价 证券而获得的所得, 应按照 "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的征 免规定计算缴纳
个人所得税。
(4)员工因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 润分配取得的所得, 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
用的规定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工资、薪金所得 境内外来源划分
按照《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在中国 境内无住所个人以有价 证券形式取得工资薪金所得 确定纳税义务
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 0 0 0 ] 1号)有关规定,
90 需对员工因参加企业股票期权计划而取得的
工资、薪金所得 确定境内或境外来源的, 应按照该员工据以取得上述工资、薪金所得的 境内、外工
作期间月 份数比例计算划分。该境内外工作期间月 份总数是指员工按企业股票期权计划规定,在
可行权以前须履行工作义务的月份总数。
4.应纳税款的计算
( 1 )认购股票所得(行权所得)的税款计算O员工因参加股票期权计划而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按规定应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的,对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区别于所在月份的其
他工资、薪金所得,单独按下列公式计算当月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 (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规定月份数
式中,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
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
应纳税所得额除以规定月份数后的商数,对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确定。
(2)转让股票(销售)取得所得的税款计算 o对于员工转让股票等有价证券取得的所得,应按现行税
法和政策规定征免个人所得税 即:个人将行权后的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再行转让而取得的所得,暂不征
O

收个人所得税;个人转让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取得的所得,应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
纳税额,依法缴纳税款。
(3)参与税后利润分配取得所得的税款计算。员工因拥有股权参与税后利润分配而取得的股息、红
利所得,除依照有关规定可以免税或减税的外,应全额按规定税率计算纳税。
5.税款的征收管理
( 1 )扣缴义务人。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境内企业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应按税法规定履
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O
(2)自行申报纳税。员工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和没有扣缴义务人
的,该个人应在《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自行申报缴纳税款。
(3)报送有关资料。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境内企业,应在股票期权计划实施之前,将企业的股票
期权计划或实施方案、股票期权协议书、授权通知书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员工行权之前,将
股票期权行权通知书和行权调整通知书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扣缴义务人和自行申报纳税的个人在申报纳税或代扣代缴税款时,应在税法规定的纳税申报期
限内,将个人接受或转让的股票期权以及认购的股票情况(包括种类、数量、施权价格、行权价格、市场
价格、转让价格等)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4)处罚 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企业和因股票期权计划而取得应税所得的自行申报员工,未按规定
O

报送上述有关报表和资料,未履行申报纳税义务或者扣缴税款义务的,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
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上述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
(八)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行使股票认购权取得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
1.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有关规定,企业有股票认购权的高级管理人员,在行使股票认购权时
的实际购买价(行权价)低于购买日(行权日)公平市场价之间的数额,属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
得"应税项目的所得,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
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8J9号)的 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负责
代扣代缴。
2.个人在股票认购权行使前,将其股票认购权转让所取得的所得,应并入其当月工资收入,按照"工
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O上述所得由境内受雇企业或机构支付的,或者属于《国家税务总
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对境外企业支付其雇员的工资薪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9]241号)规定的本应由 境内受雇企业或机构支付但实际由其境外母公司(总机构)或境外
关联企业支付情形的, 相应所得的应纳税款由境内受雇企业或机构负责代扣代缴 ;上述应纳税款在
境内没有扣 缴义务人的,取得所得的个人应按税法规定,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自行申报
纳税O

3.对个人在行使股票认购权后,将已认购的股票 (不包括境内上市公司股票)转让所取得的所得,
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上述税款由直接向个人支付转让收入的单位(不包括境
外企业)负责代扣代缴;直接向个人支付转让收入的单位为境外企业的,取得收入的个人应按税法规
定,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
(九)个人财产对外转移提交税收证明或者完税凭证的规定
1.税务机关对申请人缴纳税款情况进行证明 O税务机关在为申请人开具税收证明时,应当按其收
入或财产不同类别、来源,由收入来源地或者财产所在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别开具O
2.申请人拟转移的财产已取得完税凭证的,可直接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供完税凭证,不需向税务
机关另外申请税收证明O
申请人拟转移的财产总价值在人民币15万元以下的,可不需向税务机关申请税收证明 O

3.申请人申请领取税收证明的程序如下:
( 1 )申请人按照规定提交相关资料,按财产类别和来源地,分别向国税局、地税局申请开具税
收证明D
开具税收证明的税务机关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O
(2)申请人资料齐全的,税务机关应当在15日内开具税收证明;申请人提供资料不全的,可要求
其补正,待补正后开具。
(3)申请人有未完税事项的,允许补办申报纳税后开具税收证明 O

(4)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申请人有偷税、骗税等情形,需要立案稽查的,在稽查结案并完税后可
开具税收证明。
申请人与纳税人姓名、名称不一致的,税务机关只对纳税人出具证明,申请人应向外汇管理部
门提供其与纳税人关系的证明 O

4.税务机关开具税收证明的内部工作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
务局明确 O

5.申请人向税务机关申请税收证明时应当提交的资料分别为:代扣代缴单位报送的含有申请人明
细资料的《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复印件, {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年度申报表》、
《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
得税年度申报表》原件,有关合同、协议原件,取得有关所得的凭证,以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
有关资料。
申请人发生财产变现的,应当提供交易合同、发票等资料。
必要时税务机关应当对以上资料进行核实;对申请人没有缴税的应税行为,应当责成纳税人缴清
税款并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处理后开具税收证明O
6.税务机关必须按照申请人实际入库税额如实开具证明,并审查其有无欠税情况,严禁开具虚
假证明O

申请人编造虚假的计税依据骗取税收证明的,伪造、变造、涂改税收证明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
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理。
7.税务机关应当与当地外汇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共同防范国家税收
流失。税务机关应当将有税收违法行为且可能转移财产的纳税人情况向外汇管 理部门通报,以防止
申请人非法对外转移财产。外汇管理部门审核过程中,发现申请人有偷税嫌疑的,应当及时向相应税
务机关通报。
有条件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与外汇管理部门建立电子信息交换制度,建立税收证明的电子传
递、比对、统计、分析评估制度。 各地税务机关、外汇管理部门对执行中的问题,应及时向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反映。
(十)纳税人收回转让的股权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1.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股权转让合同履行完毕、股权
已作变更登记,且所得已经实现的,转让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转让行为
结束后,当事人双方签订并执行解除原股权转让合同、退回股权的 协议,是另一次股权转让行为,
对前次转让行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款不予退回。
2.股权转让合同未履行完毕,因执行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解除股权转让合同及补充协议的裁决、停
止执行原股权转让合同,并原价收回已转让股权的,由于其股权转让行为尚未完成、收入未完全实现,
随着股权转让关系的解除,股权收益不复存在,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
以及从行政行为合理性原则出发,纳税人不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一)单位低价向职工售房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从2007年2月8日起,单位低价向职工售房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按以下规定执行:
1.根据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有关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在住房
制度改革期间,按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房改成本价格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职工因支
付的房改成本价格低于房屋建造成本价格或市场价格而取得的差价收 益,免征个人所得税。
2.除上述第1条规定情形外,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单位按低于购置或
建造成本价格出售住房给职工,职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价部分,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应按
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上述所称差价部分,是指职工实际支付的购房价款低于该房屋的购置或建造成本价格的差额。
3.对职工取得的上述应税所得,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
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征税办法,计算征收个人
所得税,即先将全部所得数额除以12,按其商数并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表确定适用的税
率和速算扣除数,再根据全部所得数额、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征税。
(十二)个人取得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从2007年5月1日起,个人取得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执行以下计算方法:
1.个人通过拍卖市场拍卖个人财产,对其取得所得按以下规定征税:
( 1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89 号)
,作者将自己的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拍卖取得的所得,应以其转让收入额减除 800 元(转让收
入额 4000 元以下)或者 20% (转让收入额 4000 元以 上)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特许权使用
费"所得项目适用 20%税率缴纳个人 所得税。
(2)个人拍卖除文字作品原稿及复印件外的其他财产,应以其转让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
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 20%税率缴纳个人 所得税。
2.对个人财产拍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以该项财产最终拍卖成交价格为其转让收入额。
3.个人财产拍卖所得适用"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纳税人凭合法有效凭证 (税
务机关监制的正式发票、相关境外交易单据或海关报关单据、完税证明 等) ,从其转让收入额中减除
相应的财产原值、拍卖财产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
( 1 )财产原值,是指售出方个人取得该拍卖品的价格(以合法有效凭证为准)。具体为:
① 通过商店、画廊等途径购买的,为购买该拍卖品时实际支付的价款;
② 通过拍卖行拍得的,为拍得该拍卖品实际支付的价款及缴纳的相关税费 ; ③ 通过祖传收藏的,
为其收藏该拍卖品而发生的费用;
④ 通过赠送取得的为其受赠该拍卖品时发生的相关税费 ; ⑤ 通过其他形式取得的参照以上原则
确定财产原值。
(2)拍卖财产过程中缴纳的税金,是指在拍卖财产时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相关税金及附加。
(3)有关合理费用,是指拍卖财产时纳税人按照规定实际支付的拍卖费(佣金)、鉴定费、评估费、图
录费、证书费等费用。
4.纳税人如不能提供合法、完整、准确的财产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财产原值的,按转让收入额
的 3%征收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拍卖品为经文物部门认定是海外回流文物的,按转让收入额的 2%
征收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5.纳税人的财产原值凭证内容填写不规范,或者一份财产原值凭证包括多件拍卖品且无法确认每
件拍卖品一一对应的原值的,不得将其作为扣除财产原值的计算依据,应视为不能提供合法、完整、
准确的财产原值凭证,并按规定的征收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6.纳税人能够提供合法、完整、准确的财产原值凭证,但不能提供有关税费凭证的,不得按征收率
计算纳税应当就财产原值凭证上注明的金额据实扣除,并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7.个人财产拍卖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拍卖单位负责代扣代缴,并按规定向拍卖单位所
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8.拍卖单位代扣代缴个人财产拍卖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时,应给纳税人填开完税凭证,并
详细标明每件拍卖品的名称、拍卖成交价格、扣缴税款额。
9.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个人财产拍卖所得的税收征管工作,在拍卖单位举行拍卖活动期间派工
作人员进入拍卖现场,了解拍卖的有关情况,宣传辅导有关税收政策,审核鉴定原值凭证和费用凭
证,督促拍卖单位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七节减免税优惠

个人所得税既是一种分配手段,也是体现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为了鼓励科学发明, 支持社会
福利、慈善事业和照顾某些纳税人的实际困难,《个人所得税法》对有关所得项目,有免税、减税的优
惠规定。

一、免税项目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规、政策,对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
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O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O其中,国债利息,是指个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行
的债券而取得的利息;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是指个人持有经国务院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而取得
的利息所得O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
深院士津贴和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其中,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从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 ;救济金是指国家民政部门支付给
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O

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安置费、复员费 O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其
中,退职费是指符合《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的退职条件,并按该办法规定的退
职费标准所领取的退职费 D

离退休人员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或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
不属于免税的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应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的规定缴纳个人所
得税。
8.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
所得。
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10.对外籍个人取得的探亲费免征个人所得税。可以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优惠待遇的探亲费,仅
限于外籍个人在我国的受雇地与其家庭所在地(包括配偶或父母居住地)之间搭乘交通工具且每年不
超过2次的费用O
11.对学生个人参与"长江小小科学家"活动并获得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2.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被拆迁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
税。
13.对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4.生育妇女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生育保险办法,取得的生育津贴、
生育医疗费或其他属于生育保险性质的津贴、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15.对第二届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获奖者所得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6.对2007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个人所获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O
17.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二、减税项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1.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2.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3.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O

上述减税项目的减征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对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才适用减税规定,具体所得项目为 :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
生产经营所得和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
用费所得 O

三、暂免征税项目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对下列
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
2 .外籍个人按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内、境外出差补贴。
3.外籍个人取得的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为合理的
部分。
4. 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5.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籍专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 1 )根据世界银行专项贷款协议,由世界银行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
(2)联合国组织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专家;
(3)为联合国援助项目来华工作的专家;
(4)援助国派往我国专为该国援助项目工作的专家;
(5)根据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交流项目来华工作两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
负担的;
(6)根据我国大专院校国际交流项目来华工作两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
由该国负担的;
(7)通过民间科研协定来华工作的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政府机构负担的O
6.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
7.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 O

8.个人转让自用达5年以上、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
9.对个人购买福利彩票、赈灾彩票、体育彩票,一次中奖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含1万元)暂免征收
个人所得税,超过1万元的,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10.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指享受国家发
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其在延长离休、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
征个人所得税 O

11.对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宣告破产,从破产企业取
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2.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
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 ,在当地上年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数额内的部分,可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
该标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
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1999] 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税发[ 1999] 178号文件,个人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自1999年10月1日起,
按以下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1 )对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
得税。
(2)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
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
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 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
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 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 O

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 12年的按12年计算 O

(3)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个人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单位在支付时
一次性代扣,并于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
(4)个人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
保险基金在计税时予以扣除O
(5 )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对个人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
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13.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人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实际缴付的失业保险费,
均不计人职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不包
括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超过上述规定的比例缴付失业保险费的,应将其超过规定比例缴
付的部分计入职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O

14.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
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5.个人领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以及具备《失业保险条例》规定
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6.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
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 ,按每户每年
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纳税
人年度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 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
限额为限。
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优惠的个体经营人员,从 2006年1月1日起按 上述政策规定
执行,原政策优惠规定停止执行。
17.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和按照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
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所得,免予征收个人
所得税。
18.自2008 年10月9日(含)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纳税人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时的审批原则

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未明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
批,且纳税人取得的所得完全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无须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纳税人可自行享受减
免税。
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
的,或者纳税人无法准确判断其取得的所得是否应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的,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按
照有关规定审核或批准后,方可减免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有"减税项目"规定情形之一的,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方可减征个人所得税。

第八节申报和缴纳

一、源泉扣缴

(一)扣缴义务人
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以取得应税所得的个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
缴义务人,包括企业(公司)、事业单位、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军队、
驻华机构(不包括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联合国及其他依法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国际组织驻华机构)、
个体工商户等单位或个人。按照税法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是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必须依法
履行。
(二)应扣缴税款的所得项目
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时,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
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
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 的其他所得O
(三)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
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
及其他形式支付)时,不论纳税人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均应代扣代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扣
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纳税人不得拒绝。
扣缴义务人在扣缴税款时,必须向纳税人开具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并详细
注明纳税人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身份证或护照号码(无上述证件的,可用 其他能有效证明身
份的证件)等个人情况。对工资、薪金所得和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等,因纳税人众多、不便一一开具代
扣代收税款凭证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可不开具,但应通过一定的形式告知纳税人已扣缴税款。
纳税人为持有完税依据而向扣缴义务人索取代扣 代收税款凭证的,扣缴义务人不得拒绝 O扣缴义务
人向纳税人提供非正式扣税凭证的,纳税人可以拒收。扣缴义务人应设立代扣代缴税款账簿,正确反
映个人所得税的扣缴情况,并如实填写《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及其他有关资料。扣缴义务人每月
扣缴的税款,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代扣代
收税款凭证和包括 每一纳税人姓名、单位、职务、收入、税款等内容的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以及税务
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于日缴义务人违反以上规定不报送或者报送虚假纳税资料的,一经查
实,其未在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中反映的向个人支付的款项,在计算扣缴义务人应纳税所 得额时,
不得作为成本费用扣除。
(四)法律责任
1.属于2001年5月1日前发生的应税行为,如果纳税人拒绝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
报告税务机关处理并暂时停止支付其应纳税所得额。否则,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款由扣缴义务人补缴。
同时扣缴义务人还要承担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的税款应缴纳的滞纳金或罚款。扣缴义务人应补缴的税
款按下列公式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 (支付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属于2001年5月1日后发生的应税行为,按照新的《税收征管法》进行处理: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
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
3倍以下的罚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由税务机关责
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 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3. 口缴义务人的法人代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及具体办理代扣代缴税款的有
关人员,共同对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负法律责任。根据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有偷税或者抗税行为
的,除依法追缴税款,处以罚款(罚金)外,对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O

(五)代扣代缴税款的手续费
税务机关应根据扣缴义务人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 的手续费,由扣缴义务人用于代扣代缴费用
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 O

二、自行申报纳税

(一)申报纳税的所得项目
税法规定,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必须自行向税务机关申报所得并缴纳税款:
1.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
2.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
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
4.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如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O
(二)申报纳税地点
申报纳税地点一般应为收入来源地的税务机关。但是,纳税人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
所得的,可选择并固定在一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从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向境内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
住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对在中国境内几地工作或提供劳务的临时来华人员,应以税法所规定的申报纳税日期 为准,在
某一地区达到申报纳税的日期,即应在该地申报纳税。但为了方便纳税,也可准予个人提出申请,经
批准后固定在一地申报纳税。对由在华企业或办事机构发放工资、薪金的外籍纳税人,由在华企业或
办事机构集中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纳税人要求变更申报纳税地点的,须经原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三)申报纳税期限
除特殊情况外,纳税人应在取得应纳税所得的次月 7 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所得并缴纳税款。
具体规定如下:
1.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款,按月计征,由纳税人在次月 7 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等特定行业的纳税人,其工资、薪金所得应
纳的税款,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自年度终了之日起 30
日内,合计全年工资、薪金所得,再按 12 个月平均并计算实际应纳的税款,多退少补。
2.对于账册健全的个体工商户其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由纳税人在
次月 7 日内申报预缴,年度终了后 3 个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账册不健全的个体工商户其生产、经
营所得的应纳税款,由税务机关依据《税收征管法》自行确定征 收方式。
3.纳税人年终一次性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自取得收入之日起 30 日内申报纳税;在一
年内分次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应在取得每次所得后的 7 日内预缴税款,年度终了后 3 个
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4.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等,按次
计征。取得所得的纳税人应当在次月 7 日内将应纳税款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个人所得税纳税
申报表。
5.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纳税所得,在境外以纳税年度计算缴纳个
人所得税的应在所得来源国的纳税年度终了、结清税款后的 30 日内,向中国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在取得境外所得时结清税款的,或者在境外按所得来源、国税法规定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当在次
年 1 月 1 日起 30 日内,向中国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纳税。
(四)申报纳税方式
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纳税方式主要有 3 种即由本人直接申报纳税委托他人代为申报纳税,以及采
用邮寄方式在规定的申报期内申报纳税。其中,采取邮寄申报纳税的,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
报日期。
三、对高收入者的征收管理
(一)进一步摸清高收入行业及个人的基本情况
摸清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基本情况是做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强化对高收入者调节力度的基础。
目前一些地区对这方面的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直接影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和对高收入者的调节。
1.据调查分析,当前高收入行业和单位主要集中在:
( 1 )电力、电信、金融、保险、证券、石油、石化、烟草、航空、铁路、房地产、城市供水、供气 等行业;
(2)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
机构;
(3)足球俱乐部;
(4)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
(5)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代表机构;
(6)高等院校;
(7)星级饭店;
(8)娱乐业企业;
(9)效益好的其他企事业单位。
2.高收入个人主要是:
( 1 )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体工商大户;
(2)企业承包、承租人员和供销人员;
(3)建筑工程承包人;
(4)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5)演员、时装模特、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
(6)文艺、体育和经济活动的经纪人;
(7)独立或合伙执业的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评估师;
(8)大、中学教师;
(9)医生、导游、美容美发师、厨师、股评人、乐手(师)、音响师、装饰装修设计师等具有专业特长的
自由职业者O
各级征管单位应对上述高收入行业和个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切实掌握这些行业中每一户企业
的生产经营规模、从业人员数量、收入分配形式、发放收入项目和数额、扣缴个人所得税等情况,准确
掌握以上高收入个人的收入项目、收入形式、经济活动特点等基本情况o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行业和个
人建立专门档案,实行重点管理。
(二)在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中突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检查,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每年开展1 ~ 2 次个人所得
税专项检查O在专项检查中应把上述高收入行业和个人作为检查的重点O同时,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的
规定,加大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违反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偷抗税的违
法犯罪活动O各地查处偷抗个人所得税的大案要案要及时曝光,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遏制偷逃税行
为 重点打击和治理以下违反个人所得税有关规定的行为:
D

1.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签订假合同、假协议,少报收入少纳税,共同实施偷逃个人所得税的行
为;
2.扣缴义务人故意为纳税人隐瞒收入,进行虚假申报,并按虚假申报的支付收入数额
扣缴个人所得税款的行为;
3.扣缴义务人不认真履行扣缴义务,连续两年经税务机关指出或处罚后,又再犯的 (三)进一O

步完善收入申报试点,建立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编码制度
各地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立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的
通知》(国税发[ 1995] 213号)的规定,对上述高收入行业普遍建立起扣缴义务人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
制度,为税收检查、稽核提供依据。要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
经营所得、境外所得、在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所得和取得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人的
纳税申报管理。要扩大纳税人自行申 报收入的试点,对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应要求其在
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向主管税 务机关申报全年收入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须申报的具体收入标准
由各省级税务机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和税务机关的监控能力确定。要加强与公安
机关、技术监督部门的配合,依据居民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先对上述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实行纳税人
和扣缴义务人编码制度 O

(四)进一步强化高收入行业的代扣代缴工作
抓好高收入行业和向高收入者支付收入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是加大对高收入者调节力
度、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关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近年来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要求 ,
D

各级税务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使代扣代缴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o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个人所得税代扣
代缴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强化 为此,各级税务机关要做到: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已有的个人
O

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规定 和办法,并在征收管理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二要对上述高收入行业尽快
办理扣缴义务人登记,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收入行业的扣缴义务人台账 ;三要对上述高收入行业定期进
行业务辅导,重点加强代扣代缴管理和检查;四要对扣缴义务人不履行扣缴义务和违法犯罪的行为,
凡属于2001 年5月1日以前发生的,按照老的《税收征管法》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个人所得
税代扣代缴义务人有关法律责任的通知》(国税发[1998] 107 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属于2001 年5月1
日以后发生的,按照新的《税收征管法》进行严肃处理。
(五)进一步加大对高收入者的执法力度
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征收管理,每年都要有所突破o
1.落实好对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技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做好有关各项工作。
要把规模大和效益好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
构的经营者作为加强征管的重点对象,应要求其建账建制、实行查账征税,对不建账建制或者账实明
显不符的,从高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2.继续加强对劳务报酬所得的征收管理力度O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征
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7]62 号)的要求,从源泉上加强劳务报酬所得的征管,尽快制定和完善劳
务报酬所得预扣税款办法,以防止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分解收入逃避纳税。要落实好国家税务总局关
于演出市场、广告市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暂行办法,对演员、节目主持人、时装模特、运动员等参
加演出、表演、广告制作等活动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对演出、表演的主办和承办单位、制作广告的广告
主、广告经营者的账目及时进行检查,核实其向个人支付收入情况,严格对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的征收
管理。
3.强化对建筑工程承包人和企事业单位承包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O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暂行办法,将较大建筑工程的承包人和长期从事建筑工程的
承包人作为征管重点;通过调查测算,摸清当地建筑工程收益率的一般规律,据此判断纳税人申报收
入是否合理;对明显不合理的,要作为重点对象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其收入数额进行必要调整;
对不实行查账征税的,要从高核定征税O要加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者,特别是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承
包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D

四、对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为了规范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国税发 [2000] 149 号文件规


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对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按以下规定处理:
1.律师个人出资兴办的独资和合伙性质的律师事务所的年度经营所得,从2000年1 月1日起,停
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作为出资律师的个人经营所得,按照有关规定,比照"个体 工商户的生产、经营
所得"应税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计算其经营所得时,出资律师本人的工资、薪金不得扣除。
2.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应将年度经营所得全额作为基数,按出资比例或者事先约定的比例计算各
合伙人应分配的所得据以征收个人所得税。
3.律师个人出资兴办的律师事务所,凡有《税收征管法》第二千三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
机关有权核定出资律师个人的应纳税额。
4.律师事务所支付给雇员(包括律师及行政辅助人员,但不包括律师事务所的技资者,下同)的
所得,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O
5.作为律师事务所雇员的律师与律师事务所按规定的比例对收入分成,律师事务所不负担律师
办理案件支出的费用(如交通费、资料费、通讯费及聘请人员等费用) ,律师当月的分成收入按第2款的
规定扣除办理案件支出的费用后,余额与律师事务所发给的工资合并,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
计征个人所得税 O

律师从其分成收入中扣除办理案件支出费用的标准,由各省级地方税务局根据当地律师办理案
件费用支出的一般情况,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的收入分成比例及其他相关参考因素,在律师当月
分成收入的30%比例内确定 O

6.兼职律师从律师事务所取得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律师事务所在代扣代缴其个人所得税时,
不再减除《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以收入全额(取得分成收入的为扣除办理案件支出费
用后的余额)直接确定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兼职律师应于次月7日内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
申报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缴 纳个人所得税O
兼职律师是指取得律师资格和律师执业证书,不脱离本职工作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
7.律师以个人名义再聘请其他人员为其工作而支付的报酬,应由该律师按 "劳务报酬所得"应税
项目负责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为了便于操作,税款可由其任职的律师事务所代为缴入国库O
8.律师从接受法律事务服务的当事人处取得的法律顾问费或其他酬金,均按"劳务报酬所得"应
税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报酬的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
9.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管
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几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暂行办法》等有关法
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五、医疗机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根据财税[ 2 0 0 3 ] 1号文件规定,自
09 2 0 0 3年1月1日起,对医疗机构有关征免个人所 得税问题,
按以下规定执行: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 2 0 0 0 ] 4号)规定的对
2
非营利的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仅指机构自身的各项税
收,不包括个人从医疗机构取得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取得应税
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因在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任职而取得的所得,依据《个人
所得税法》的规定,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对于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在医疗机构任职的个人取得的特殊临时性工作补助等所得,按
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期间个人取得的特殊临时性工作补助等所得免征
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 2 0 0 3 ] 1号)
0 1的规定执行。
3 .医生或其他个人承包、承租经营医疗机构,经营成果归承包人所有的,依据《个人所 得税法》
规定,承包人取得的所得,应按照"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税项目计征个人所得
税O

4.个人投资或个人合伙投资开设医院(诊所)而取得的收入,应依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按
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对残疾人、转业军人、随军家属和下岗职工等投资开设医院(诊所)而取得的收入,仍按现行相关
政策执行。

六、提高了个人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纳税人取得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
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未达到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纳税
O

人,除税收政策规定的以外,一律不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税发[ 2 0 0 3 ] 号文件规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后,对采取核定征税办法的纳税
80
人(包括按综合征收率或按应缴纳流转税的一定比例附征个人所得税等的纳税人) ,可依据《税收征管
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后纳税人所得相应增加的实际情
况,本着科学、合理、公开的原则,重新核定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定额。
对原按照应缴纳流转税的一定比例附征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后不再缴
纳增值税、营业税,而仍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改变原附征方法,重新确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个人
所得税核定征收方法。
第九节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 征收个人所
得税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2 0 0 0年1月1日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对
投资者个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纳税人
按照财税字[2000]91 号文件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为: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登记成立的个人独资
企业、合伙企业;
2.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登记成立的独资、合伙性质的私营企业;
3.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登记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
4.经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批准成立的负无限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其他个人独资、个人合
伙性质的机构或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以投资者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投资
者)。

二、税率

凡实行查账征税办法的,其税率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 5%-35%
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的,先按照应税所得率计
算其应纳税所得额,再按其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
所得税。
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包括参与兴办) ,年度终了时,应汇总从所有企业取得的应
纳税所得额,据此确定适用税率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查账征收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等于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
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一)收入总额
收入总额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商品 (产
品)销售收入、营运收入、劳务服务收入、工程价款收入、财产出租或转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和营业外收入。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企业的投资者按照合伙企业的
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分配比例的,
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人数量平均计算每个投资者的应纳税所 得额。
生产经营所得,包括企业分配给投资者个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 0

(二)扣除项目
扣除项目比照《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国税发[ 1 9 9 7 J 号)的规定确定,但下
43
列项目的扣除依照本规定执行:
1.投资者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参照《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
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确定。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直接扣除。但可按规定的标准扣除,从2 0 0 8
年3月1日起投资者费用扣除标准每月为2 0 0 0元。
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其费用扣除标准由投资者选择在其中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所
得中扣除。
本条规定的意义是:投资者的工资、薪金收入不再按照工资、薪金的规定单独征税,而是将其并入
生产、经营所得一并计算,但可按照工资、薪金征税的规定计算扣除相应的费用 O

2.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不允许在税前扣除。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与企业生
产经营费用混合在一起,并且难以划分的,全部视为投资者个人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不允许
在税前扣除 O

3.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者及其家庭生活共用的固定资产,难以划分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
业的生产经营类型、规模等具体情况,核定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折旧费用的数额或比例O
4.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向其从业人员实际支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允许在税前据实扣
除O

5.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在工资
薪金总额2%、14%、2.5%的标准内据实扣除。
6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用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
收入15%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O
7.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0。
8.计提的各种准备金不得扣除。
9.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
用O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 所得额的,主管税务
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O
所称关联企业,其认定条件及税务机关调整其价款、费用的方法,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
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10.技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O

应纳税额的具体计算方法为:汇总其投资兴办的所有企业的经营所得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以此确
定适用税率,计算出全年经营所得的应纳税额,再根据每个企业的经营所得占所有企业经营所得的
比例,分别计算出每个企业的应纳税额和应补缴税额D计算公式 如下:
( 1 )应纳税所得额=∑各个企业的经营所得
(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3)本企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本企业的经营所得÷三各个企业的经营所得
(4)本企业应补缴的税额=本企业应纳税额一本企业预缴的税额
(三)亏损弥补
1.企业的年度亏损,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
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O

2.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企业的年度经营亏损不能跨企业弥补。
3.实行查账征税方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改为核定征税方式后,在查账征税方式下认定
的年度经营亏损未弥补完的部分,不得再继续弥补 O

(四)境外所得和清算所得
1.投资者来源于中国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已在境外缴纳所得税的,可以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
关规定计算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
2.企业进行清算时,投资者应当在注销工商登记之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结清有关税务事宜。企业
的清算所得应当视为年度生产经营所得,由投资者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清算所得是指企业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者财产的公允价值扣除各项清算费用、损失、负债、以前年
度留存的利润后,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
(五)对外投资分囚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
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技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不并入企业的收入,而应单独作为技资者个
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以合伙企业 O

名义对外技资分回利息或者股息、红利的,应按比例确定各个技资者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分别
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 得税O
(六)企业为个人家庭成员的消费性支出或出借资金
根据财税[ 2 0 0 3 ] 1号文件规定,对个人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关处理如下:
58
1.关于个人投资者以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其他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
关人员支付消费性支出及购买家庭财产的处理问题。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支付与企业生
产经营无关的消费性支出及购买汽车、住房等财产性支出,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利润分配,并入投
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依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 计征个人所得税 D

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
关人员支付与企业生产经营元关的消费性支出及购买汽车、住房等财产性支出,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
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 得税O
企业的上述支出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
2.关于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借款长期不还的处理问题 O

纳税年度内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
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其未归还的借款可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
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O
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 ) (国税发 [ 2 0 0 1 ]号)
57
中关于对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后剩余利润,不分配、不投资、挂账达1年的,从挂账的第2
年起,依照投资者(股东)出资比例计算分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 定,同时停止执行。

四、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核定征收的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个人所得税:
1.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2 .企业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3.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
逾期仍不申报的O
(二)核定征收方式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以及其他合理的征收方式。实行核
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的,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
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或=成本费用支出额÷ (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各行业
的应税所得率见表2 - 7
表 2 -7 应税所得率表

行业 应税所得率(% )
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 5 ~20
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 7~20
饮食服务业 7~25
娱乐业 20~40
其他行业 10~30

企业经营多业的,无论其经营项目是否单独核算,均应根据其主营项目确定其适用的应税所得
率。

五、税收优惠

残疾人员投资兴办或参与投资兴办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残疾人员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
符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减征个人所得税条件的,经本人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
准,可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减征的范围和幅度,减征个人所得税。
实行核定征税的投资者,不能享受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六、征收管理

技资者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由地方税务局负责。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其他事项,依照
《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一)申报缴纳期限
1.投资者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由技资者在每月或者每季
度终了后7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2.企业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时,投资者应当在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60日内,向主管税务
机关办理当期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 O

3.企业在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
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
4.投资者在预缴个人所得税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
得税申报表》 ,并附送会计报表。
5.年度终了后30日内投资者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
申报表》 ,并附送年度会计决算报表和预缴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
6.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年度纳税
申报时,应附注从其他企业取得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含有合伙企业的,应报送汇总从所有企业
取得的所得情况的《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汇总申报表》,同时附送所有企业的年度会计决算报
表和当年度已缴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
(二)纳税地点
投资者应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投资者从合伙企业取
得的生产经营所得,由合伙企业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投资者应纳的个
人所得税,并将个人所得税申报表抄送技资者。
技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应分别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税款。
年度终了后办理汇算清缴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投资者兴办的企业全部是个人独资性质的,分别向各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主管税务机
关办理年度纳税申报,并依所有企业的经营所得总额确定适用税率,以本企业的经营所得为基础,
计算应缴税款,办理汇算清缴。
应纳税款的具体计算方法为:汇总其技资兴办的所有企业的经营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以此确定
适用税率,计算出全年经营所得的应纳税额,再根据每个企业的经营所得占所有企业经营所得的比
例,分别计算出每个企业的应纳税额和应补缴税额O计算公 式为 :
( 1 )应纳税所得额=∑各个企业的经营所得
(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3)本企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本企业的经营所得÷∑各个企业的经营所得
(4)本企业应补缴的税额=本企业应纳税额一本企业预缴的税额
2.投资者兴办的企业中含有合伙性质的,投资者应向经常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办理
汇算清缴,但经常居住地与其兴办企业的经营管理所在地不一致的,应选定其参与兴办的某一合伙
企业的经营管理所在地为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所在地,并在5年内不得变更 O

投资者变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地点的,根据国税发[2004] 81号文件规定,需符合以下相关条
件:
( 1 )在上一次选择汇算清缴地点满5年;
(2)上一次选择汇算清缴地点未满5年,但汇算清缴地所办企业终止经营或者投资者终止投资;
(3)技资者在汇算清缴地点变更前5日内,已向原主管税务机关说明汇算清缴地点变更原因、新的
汇算清缴地点等变更情况。
七、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个人所得税汇总申报表及填报说明
(一)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及填报说明

纳税人 编码:
表2 -8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申报 金额单位:元

期:年月日 至月日

投资者姓名 投资者身份证号

企业名称 企业税务 登记号 企业电话
企业地址 行业类别 企业银行账号
项目 行次 本期数 累计数 补充资料
一、收入 总额 1
减:成本 2
费用、税金 3
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 4
二、企业利 润总额 5 1.年平均职工人数

三、纳税调整增加额 6 2. 工资总额

1.超过规定标 准扣除的项目 7 3. 从其他企业取得的生产
经营所得
(1) 从业人员工资支出 8 (1) (分配 比例 %)
(2) (分配 比例 %)
(2) 职工福利费 9 (3) (分配 比例 %)
(3) 职工教育经费 10 (4) (分配 比例 %)
(4) 工会经费 11
(5) 利息支出 12
(6) 广告费 13
(7) 业务招待费 14
(8) 教育和公益事业捐赠 15
(9) 提取折旧费 16
(10) 无形资产摊销 17
(11 )其他 18
2.不允许扣除的项目 19
(1) 资本性支出 20
(2) 无形资产开发、 受让支出 21 填表人签字:
纳税人签字:
(3) 违法经营罚款和被没收财物损失 22
(4) 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 23
(5) 灾害事故损失赔偿 24
(6) 非教育和公益事业捐赠 25
(7) 各种赞助支出 26
(8) 计提的各种准备金 27
(9) 投资者的工资 28
续表

项目 行次 本期数 累计数 补充资料


(10)与收入 无关的支出 29
3.应税收益项目 30
31
(1) 少计应 税收益

(2)未计应税收益 32

四、纳税 调整减少额 33
1. 弥补亏损 34
(本栏目由税务 机关填写)
2.国库券利息收入 35 收到日期 :
3.投资者标准费用扣除额 36 接受人:
审核日期:
4.其他 37
审核记录:
五、经纳税 调整后的生产经营所得 38 主管税务 机关盖章
六、应纳税所得 额(分配比例%) 39 年 月 日
七、适用税率 40
八、应纳所得税 额 41
减:减、免所得税 额 42
九、应缴入库所得税 额 43
加:期初未 缴所得税 额 44
减:实际已缴 纳所得税 额 45
十、期 末应补(退)所得税 额 46

填表说明

1.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年度申报纳税及月、季度申报纳税。本着求实、简便
的原则,在月、季度申报纳税时,可对本表有关项目进行精简,具体由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O
2.对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投资者,根据这些特殊行业的要求,需要增减、调整本表有关
项目的,可由省级地方税务局在本表基础上自行修改。
3.主要项目填报说明:
表头项目:
( 1 )纳税人编码:按税务机关编排的代码填写O
(2)申报期:填写申报纳税所属时期的起止日期O
(3)金额单位:以人民币元为单位。
(4)行业类别:按纳税人主营项目确定。
(5)企业地址:填写企业经营管理机构的所在地。
表中项目:
( 1 )表中第7栏"超过规定标准扣除的项目",是指企业超过《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技资者征收个
人所得税的规定》和其他有关税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扣除标准,扣除的各种成本、费用和损失,
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上述扣除标准,包括规定中列明的扣除标准,以及规定中虽未列明
但与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标准兼容的 部分O
(2)表中第19栏"不允许扣除的项目",是指规定不允许扣除但企业已将其扣除的各项成本、费用
和损失,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
(3)表中第30栏"应税收益项目",是指企业未计人应纳税所得额而应补报的收益 对属于计算上 O

的差错或其他特殊原因而多报的收益,可以用负号表示 O

(4)表中第34栏"弥补亏损",是指企业根据规定,以前年度亏损允许在税前弥补而相应调减的
应纳税所得额。
(5)表中第35栏"国库券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免予纳税、但已计人收入的因购买国库券而取得的
利息O

(6)表中第36栏"投资者标准费用扣除额",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规定允许扣除的
技资者个人的费用扣除数额O
(7)表中第39栏"应纳税所得额",就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而言,等于表中第38栏 "经纳税调
整后的生产经营所得";就合伙企业的投资者而言,等于表中第 38栏"经纳税调整后的生产经营所
得"乘以依照规定的分配比例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独资企业的,年
终申报时,该栏应等于第38栏"经纳税调整后的生产经营所 得"和"补充资料"中"3. 从其他企业取得
的生产经营所得"的合计数。
(8)表中主要栏次的逻辑关系:
5=1-2-3-4
6 = 7 + 19 + 30
33 = 34 + 35 + 36 + 37
38=5+6-33
41 = 39×40
43 =41-42
46 =43 +44-45
(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汇总申报表及说明

纳税人编码:
表 2 -9 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汇总申报表 金额单位:元
申报期:年月日至月日

投资者姓 投资者身份证号码

投资者经常居住地地址 投资者电话
项目 行次 数额 补充资料
一、应汇总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1 填表人签字:
1 2 纳税人签字:

2. 3
3. 4
4. 5

续表
投资者姓名 投资者身份证号码
投资者经常住地地址 投资者电话
项目 行次 数额 补充资料
5. 6
6 7 (本栏目由税务机关填写)
二、适用税率 8 收到日期:
三、应纳所得税额 9 接受人:
审核日期:
减:减、免所得税额 10 审核记录:
四、应缴入库所得税额 11 主管税务机关盖章
加:期初未缴所得税额 12 年 月 日
减:实际已缴纳所得税额 13 主管税务官员签字:
五、期末应补(退)所得税额 14
填表说明'
1.适用范围
本表只适用于投资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并且其中含有合伙企业的投资者的年度
汇总申报纳税。
2.主要项目填报说明表头项目:
( 1 )纳税人编码:按投资者申报地主管税务机关编排的代码填写。
(2)申报期:填写申报纳税所属时期的起止日期。
(3)金额单位:以人民币元为单位。
表中项目:
(1 )第 2 -7 栏分别填写纳税人从各个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项目"栏填写企业名称。
(2)表中主要栏次的逻辑关系: 1 =2 +3 +4 +5 +6 +7
9=l×8-速算扣除数
11 =9-10
14 = 11 + 12-13
附:案例分析
[案例 1]假定某运输个体工商户,2009 年度有关经营情况如下:
1.取得营运收入 100 万元;
2.发生营运成本 55 万元;
3.发生营运税费 3.3 元;
4.发生业务招待费用 3 万元;
5. 3 月 20 日购买小货车一辆支出 6 万元;
6.共有雇员 6 人,人均月工资 1200 元;个体户老板每月领取工资 3000 元;
7.当年向某单位借入流动资金 10 万元,支付利息费用 1.2 万元,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率为 6.8% ;
8. 10 月 30 日小货车在运输途中发生车祸被损坏,损失达 5.2 万元,次月取得保险公司
的赔款 3.5 万元;
9.对外投资,分得股息 3 万元;
10.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对边远山区捐款 6 万元。
假定该个体工商户 2009 年自行计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如下:
( 1 )应纳税所得额= 100 -55-3. 3 -3-6-8. 64-3. 6-1. 2-5. 2+3-6 = 11. 06 (万元)
(2)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11. 06×35%-0.675 =3.196(万元) 要求:
( 1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个体户自行计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否正确?错在何处?
(2)核定并计算该个体户 2009 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分析处理如下:
1.该个体工商户自行计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不正确。主要错在:
( 1 )按规定业务招待费只能按实际发生额的 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 5‰
按实际发生额计算扣除额= 3×60 % = 1. 8 (万元) ;按收入计算扣除限额= 100 ×5‰ = 0.5 (万元) ;
按规定只能扣除 0.5 万元。
(2)购买小货车的费用 6 万元应作固定资产处理,不能直接扣除。本题中可按 4 年期限折旧(不考
虑残值)计算扣除。
应扣除的折旧费用=6 ÷4 ÷12×7 =0. 875(万元)
(3)雇员工资可按实际数扣除,但雇主工资每月只能扣除 2000 元,超过部分不得扣除。雇主工资
费用扣除额= 0.2×12 = 2.4 (万元)
(4)非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费用按同期银行的利率计算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利息费用扣除限
额= 10×6.8% = 0.68 (万元)
(5)小货车损失有赔偿的部分不能扣除。
小货车损失应扣除额= 5. 2-3. 5 = 1. 7 (万元)
(6)对外投资分回的股息 3 万元,应按股息项目单独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能并入营运的应纳
税所得额一并计算纳税。
分回股息应纳个人所得税=3×20% =0. 6(万元)
(7)对边远山区的捐赠在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30%以内的部分可以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2.该个体工商户 2009 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
(1 )应纳税所得额= 100-55-3. 3-O. 5-O. 875-8. 64-2. 4-0. 68-1. 7 = 26. 905 (万元)
(2)公益、救济捐赠扣除限额= 26.905×30% = 8.0715 (元) ,实际捐赠金额 6 万元小于扣除标准
8.0715 万元,可按实际捐赠额 6 万元扣除;
(3)2009 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工(26.905-6)×35% -0.675+0.6 =7. 24175(万元)
[案例 2]假定陈某 2009 年 1 月 1 日与地处某县城的国有饭店签订承包合同,承包该国有饭店经营
期限 3 年(2009 年 1 月 1 日~ 2011 年 12 月 31 日) ,承包费共计 30 万元(每年 10 万元)。合同规定,承包
期内不得更改名称,仍以国营饭店的名义对外从事经营业务,有关国营饭店应缴纳的相关税、费在承
包期内由陈某负责,上缴的承包费在每年的经营成果中支付。2009 年陈某的经营情况如下:
1.取得餐饮收入 280 万元;
2.取得歌厅娱乐收入 120 万元;
3.应扣除的经营成本(不含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210 万元;
4.年均雇用职工 30 人,支付年工资总额 21. 6 万元;陈某每月领取工资 0.4 万元;
5.其他与经营相关的费用 30 万元(含印花税)。
要求:
1. 2009 年该国有饭店应缴纳的与经营相关的各种税款。
2.陈某 2009 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分析处理如下:
1.国有饭店应缴纳的各种税款:
( 1 )陈某对外从事经营,所取得的餐饮收入和歌厅的收入应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应缴纳营业税
=280×5% + 120×20% =38(万元)
(2)国有饭店地处县城,应缴纳 5%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38 ×5% = 1. 9(万
元)
(3)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工 38×3% =1.14(万元)
(4)陈某承包期内以国营饭店的名义对外经营,未更改名称,按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5 )工资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可按实际数扣除,扣除数 26.4 万元。
(6)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280+120-210-26.4-30-38-1.9-1.14=92.56(万元)
(7)应缴纳企业所得税=92.56×25%=23.14(万元)
2.陈某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 1 )承包经营成果=92.56 -23.14 =69. 42(万元)
(2)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69.42-10 +0.4 ×12-0.2×12 =61. 82(万元)
(3)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61. 82×35%-0.675 = 20.962 (万元)

第三章 土地增值税
第一节 概 述

一、土地增值税的概念

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固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并取得增值性收入
的单位和个人所征收的一种税。
土地属于不动产,对土地课税是一种古老的税收形式,也是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o有些
国家和地区将土地单列出来征收,如土地税、地价税、农地税、未开发土地税、荒地税、城市土地税、土
地登记税、土地转让税、土地增值税、土地租金税、土地发展税,等等。有些国家和地区鉴于土地与地
面的房屋、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密不可分性,对土地、房屋及其他附着物一起征税,统称为房地产
税、不动产税、财产税等。
对土地征税,不论是单列税种,还是未单列税种,也不论其冠以何种税名,依据征税的税基
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产性质的土地税,它以土地的数量或价值为税基,或实行从
量计税,或采取从价计税,前者如我国历史上曾开征的回赋和地亩税,后者如地价税等。这类土地
税的历史十分悠久,属于原始的直接税或财产税。另一类是收益性质的土地税,其实质是对土地收
益或地租的征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先后开征过契税、城市房地产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
种,但这些税科大多属于传统的土地税,有的还带有行为税的特点,调节房地产市场的力度很有限 。
国务院于1 9 9 3年1 2月1 3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土地增值税暂行
条例》) ,财政部于1 9 9 5年1月2 7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决定自
1 9 9 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开征土地增值税,这是我国(除台湾省外)开征的第一个对土地增值额或土地
收益额征收的税种 O
二、土地增值税的特点

土地增值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转让房地并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
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属于"土地转移增值税"的类型,将土地、房屋的转让收入合并征收。作为征税
对象的增值额,是纳税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减除税法规定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 余额。
(二)征税面比较广
凡在我国境内转让房地产并取得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除税法规定免税的外,均应依照税法
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换言之,凡发生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不论其经济性质,也不分内、外
资企业或中、外籍人员,无论专营或兼营房地产业务,均有缴纳土地增值税的义务。
(三)采用扣除法和评估法计算增值额
土地增值税在计算方法上考虑我国实际情况,以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减除法定扣除
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对旧房及建筑物的转让,以及对纳税人转让房地产申报不实、成交
价格偏低的,采用评估价格法确定增值额,计征土地增值税。
(四)实行超率累进税率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是以转让房地产的增值率高低为依据,按照累进原则设计的,实行分级计税。
增值率高的,适用的税率高、多纳税;增值率低的,适用的税率低、少纳税,税收负担较为合理,体现
国家政策O

(五)实行按次征收,其纳税时间、缴纳方法根据房地产转让情况而定
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发生转让的环节,实行按次征收,每发生一次转让行为,就应根据每次取
得的增值额征一次税。其纳税时间和缴纳方法根据房地产转让情况而定。

三、土地增值税的立法原则

开征土地增值税,是国家运用税收手段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维
护国家权益,促进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立法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适度加强国家对房地产开发、交易行为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一直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土地实行无偿、无限期使用,不允许
进行土地买卖,既没有土地交易行为,更不存在土地交易市场 实践证明,这种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
O

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逐步进行改革,随着1987年深圳第
一块土地买卖成交,改变了土地无偿使用、不准买卖的传统规定,确立了房地产有偿使用、允许转让
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和制度。新的土地使用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房地产开发和
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发展。这对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善城
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居住条件,以及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O

但是,由于有关土地管理的各项制度滞后,不健全、不配套,以及行政管理上的偏差,在房地产
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房地产开发过热,炒买炒卖房地产的技机之风一度盛行,房
地产价格上涨过猛,技人房地产的资金规模过大,国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国有土地资源收益流失
过多,冲击和危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且也造成了 社会分配不公。
为此,我国决定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益做法,开征土地增值税,利用税收杠杆对房
地产业的开发、经营和房地产市场进行适当调控,以保护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控制房
地产的投机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调节部分单位和个人通过房地产交易取得的过高收入O
(二)抑制土地炒买炒卖,保障国家的土地权益
土地收益,主要来源于土地的增值,而土地增值又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增值,即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资源相对发生紧缺,导
致土地价格上升。这是土地增值的主要因素 二是投资增值,即投入资金开发建造,把"生地"变为"熟
D

地",建成各种生产、生活、商业设施,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而形成土地增值。在我国,土地资源属
国家所有,国家为整治和开发土地技入巨额资金,应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并取得较大份额。同时,
对房地产开发者投资、开发房地产,也应保证其获得合理收益,即能够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以促进
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
然而,有些地区出于招商引资或急于求成搞建设的考虑,盲目进行土地开发,竞相压低国有土
地批租价格,给炒买炒卖者留下可乘之机,致使国家土地增值收益流失严重,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
益。通过对土地增值性收益征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堵塞漏洞,减少国家土地资源及增值性收益的流
失,遏制土地技机行为,保护房地产开发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三)规范国家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目前,我国涉及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税收,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
这些税种对转让房地产收益只具有一般的调节作用,对房地产转让增值所获得的过高收入起不
到特殊的调节作用。对土地增值收益征税,可以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开辟新的财源。
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土地增值税属于地方财政收入。在土地增值税开征前,有些地区已通过征
收土地增值费的办法,对土地增值收益进行分配,但办法不统一,收费标准也不规范,相差悬殊。因
此,有必要由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用强制性的税收方式,规范土地增值性收益的分配制度。
第二节征税范围、纳税人和税率
一、征税范围
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所取得的增
值额。
(一)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
1.土地增值税只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课税,转让非国有土地和出让国有土地的行为均不
征税。
所谓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人根据国家法律、合同等规定,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使
用权利。土地增值税只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等经济主体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课税。对属于集体所
有的土地按现行规定须先由国家征用后才能转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为了公共
利益,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征用集体土地,依法被征用 后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未经国家征用的集体土
地不得转让。自行转让集体土地是一种 违法行为,应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来处理,而不应纳入土
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国有土地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
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是国家,出让收入在性质上属于
政府凭借所有权在土地一级市场上收取的租金,所以,政府出让土地的行为及取得的收入也不在土
地增值税的征税之列。
2.土地增值税既对转让土地使用权课税,也对转让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产权征税。
所谓地上建筑物,是指建于土地上的一切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附属设施。如厂房、仓库、商店、
医院、住宅、地下室、围墙、烟囱、电梯、中央空调、管道等。所谓附着物是指附着于土地上、不能移动,一
经移动即遭损坏的种植物、养植物及其他物品。上述建筑物和附着物的所有者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
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即拥有排他性的全部产权。
税法规定,纳税人转让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转让,取得的增值性收入,也应计算缴
纳土地增值税 换言之,纳入土地增值税课征范围的增值额,是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全部增值
O

额,而非仅仅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
3.土地增值税只对有偿转让的房地产征税,对以继承、赠与等方式无偿转让的房地产,不予征税。

具体地,不征土地增值税的房地产赠与行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 1 )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直系亲属或承担直接瞻养义务
人的行为O
(2)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将房屋产权、土地
使用权赠与教育、民政和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行为O其中,社会团体是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减灾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年基金会、老
区促进会,以及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其他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口
(二)征税范围的若干具体规定
1.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
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如果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
为联营条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O但对以房地产作价入股,凡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
的,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其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和联营的,或是投资、联营企业将上述房地产再
转让,则属于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范围O
2.合作建房
对于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双方合作建房,建成后分房自用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O
但是,建成后转让的,属于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范围O
3.企业兼并转让房地产
在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o
4.交换房地产
交换房地产行为既发生了房产产权、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交换双方又取得了实物形态的收入,按
照规定属于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范围 D但对个人之间互换自有居住用房地产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核实,
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 O

5.房地产抵押
在抵押期间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待抵押期满后,视该房地产是否转移产权来确定是否征收土地
增值税。以房地产抵债而发生房地产产权转让的,属于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范围 O

6.房地产出租
房地产出租,出租人取得了收入,但没有发生房地产产权的转让,不属于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范

7.房地产评估增值
房地产评估增值,没有发生房地产权属的转让,不属于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范围。
8.国家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用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
国家收回或征用虽然发生了权属的变更原房地产所有人也取得了收入,但按照《土地增值税暂行条
例》的有关规定,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
9.土地使用者转让、抵押或置换土地,无论其是否取得了该土地的使用权属证书,无论其在转让、
抵押或置换土地过程中是否与对方当事人办理了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变更登记手续,只要土地使用者
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该土地的权利,且有合同等证据表明其实质转让、抵押或置换了土地并取
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土地使用者及其对方当事人应当依照税法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等相关税收。

二、纳税人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的一切建筑物
及其附着物产权,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业户及国
内其他单位和个人,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国机构、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国公民等。

三、税率

由于土地增值税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房地产的技机、炒卖活动,限制滥占耕地的行为, 并适当
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分配,保障国家权益,因此,税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增值多的多征,增值少的少
征,无增值的不征 O

按照这个原则,土地增值税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其中,最低税率为30% ,最高税率为60% ,
税收负担高于企业所得税 实行这样的税率结构和负担水平,一方面,可以对正常的房地产开发经营,
O

通过较低税率体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取得过高收入,尤其是对炒买炒卖房地产获取暴利的单位
和个人,也能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见表3 -1。 O

表 3 -1 土地增值税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表

级数 增值额与扣除项 目金额的比率 税率(% ) 速算扣除系数


1 不超过 50%的部分 30 O
2 超过 50% -100%的部分 40 5
3 超过 100% -200%的部分 50 15
4 超过 200%的部分 60 35

第三节转让房地产增值额的确定

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 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 是纳税人


O

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减除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土地增值额的大小, 取决于转让房地产
的收入额和扣除项目金额两个因素 o对这两个因素的内涵、范围和确定 方法等,税法作了较为明确的
规定。

一、收入额的确定
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是指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包括货币收入、 实物收
入和其他收入在内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利益,不允许从中减除任何成本费用O
对取得的实物收入,要按收入时的市场价格折算成货币收入;
对取得的无形资产收入,要进行专门的评估,在确定其价值后折算成货币收入。
取得的收入为外国货币的,应当以取得收入当天或当月 1日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折合 成人民币,
据以计算土地增值税税额。当月以分期收款方式取得的外币收入,也应按实际收款日或收款当月 1日
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折合成人民币O

二、扣除项目及其金额

在确定房地产转让的增值额和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时允许从房地产转让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
及其金额,如果从征税对象或税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土地使用权人将未建建筑物或其他
附着物的土地使用权出售给买受人时允许从收入额中扣除的项目及其金额 ;二是纳税人取得土地使用
权后,建造商品房,并将建造的商品房连同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出售给买受人,允许扣除的项
目及其金额;三是纳税人出售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房地产,如出售旧房及建筑物,允许扣除的项
目及其金额。
以上三类扣除项目依据具体内容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是指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缴
纳的有关费用之和 其中"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可以有三种形式:
D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为支付的土地出让金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为转让土
地使用权时按规定补缴的出让金;以转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为支付的地 价款。
(二)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简称房地产开发成本)
房地产开发成本指纳税人开发房地产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允许按实际发生数扣除。主要
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
用等。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包括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契税、劳动力安置费及有关地上、地下
附着物拆迁补偿的净支出、安置动迁用房支出等。
2.前期工程费,包括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水文、地质、勘察、测绘、"三通一平" 等支出O

3.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以出包方式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以自营方式发生的建
筑工程安装费o
4.基础设施费,包括开发小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信、照明、环卫、绿化等工
程发生的支出 O

5.公共配套设施费,包括不能有偿转让的开发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发生的支出 O

6.开发间接费用,是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
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
(三)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费用(简称房地产开发费用)
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O根据新会计制度的
规定,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费用直接计入当年损益,不按房地产项目进行归集或分摊。为了便于计算
操作,《土地增值税实施细则》对有关费用的扣除,尤其是财务费用中的数额较大的利息支出扣除,
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对于利息支出以外的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金
额之和,在5%以内计算扣除。
对于利息支出,分两种情况确定扣除: ( 1 )凡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并提供金融机
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 (2)凡不能按
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利息支出不得单独计算,而应并入
房地产开发费用中一并计算扣除。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 费用"的计算方法是,按取得土地使
用权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在10% 以 内计算扣除O计算扣除的具体比例,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O
上述规定的具体含义是:
纳税人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并能提供金融机构的贷款证明的,其允许扣
除的房地产开发费用为:利息+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 本) ×5%以内(注:利息
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 0

纳税人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贷款证明的,其允许扣除
的房地产开发费用为: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 以内O

此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对扣除项目金额中利息支出的计算问题作了两点专门规定:一是
利息的上浮幅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超过上浮幅度的部分不允许扣除;二是对于超过贷款期限的
利息部分和加罚的利息不允许扣除。
(四)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
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营业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也可视同税金扣除D
允许扣除的印花税,是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印花税。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施工、房地产开
发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其缴纳的印花税列入管理费用,印花税不再单独扣除。房地产开发企
业以外的其他纳税人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在转让房地产环节缴纳的印花税。
对于个人购入房地产再转让的,其在购入环节缴纳的契税,由于已经包含在旧房及建筑物的评
估价格之中,因此,计征土地增值税时,不另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予以扣除。
(五)财政部确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财政部确定的一项重要扣除项目是,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允许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
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加计20% 的扣除。
这项扣除政策的基本立法意图是,由于纳税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投入资金开发房地产,将生地
变为熟地后转让,属于国家鼓励的投资行为,因此,在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时,不仅可以从转让收
入中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地价款、缴纳的有关费用、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和
规定费用,以及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而且,还允许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
产开发成本加计20%的扣除。这样,就可以保证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取得基本的投资回报,以调
动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积极性。
但是,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进行开发即转让的,在计算应纳增值税时,只允许扣除取得土
地使用权时支付的地价款、缴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不得加计扣除。这样规定
的目的,主要是抑制炒买炒卖地皮的投机行为 O

此外,对于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房时代收的各项费用, 可以根据
代收费用是否计入房价和是否作为转让收入,确定能否扣除 : ( 1 )如果代收费用计人房价向购买方一
并收取,则可作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计税。相应地,在计算扣除 项目金额时,代收费用可以扣
除,但不得作为加计 20%扣除的基数。(2)如果代收费用未计 人房价中,而是在房价之外单独收取,
可以不作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征税。相应地,在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时代收费用就不得在收入中扣除。
(六)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
税法规定,转让旧房的,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
家统一规定缴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
1. "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是指转让已使用过的房屋及建筑物时,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
估机构评定的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折扣率后的价格。评估价格须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
2.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
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
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时,因计算纳税需要对房地产进行评估,其支付的评估费用允许在计
算土地增值税时予以扣除。但是对纳税人因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等情形而按房地产评估价格计
算征收土地增值税时所发生的评估费用,则不允许在计算土地增值 税时予以扣除。
三、评估价格及有关规定
所谓评估价格,指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根据相同地段、同类房地产进行综合评定的
价格。这种评估价格亦须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
税法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需要对房地产进行评估,并以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来确定
转让房地产收入、扣除项目的金额:
(一)出售旧房及建筑物的
新房是指建成后未使用的房产;凡是使用一定时间或达到一定磨损程度的房产均属旧房,使用时
间和磨损程度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地方税务局具体规定。
根据税法规定,出售旧房及建筑物的,应按评估价格计算扣除项目的金额。
评估的基本方法是:对于出售的旧房及建筑物,首先应确定该房屋及建筑物的重置成本价,然后
再确定其新旧程度(即成新度折扣率) ,最后,以重置成本价乘以其成新度折扣率,以确定转让该旧
房及建筑物的扣除项目金额。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主要是:可以消除出售旧房及建筑物按原成本价作为
扣除项目金额所造成的不合理情况,减弱通货膨胀因素对房屋价值的影响,使旧房及建筑物的扣除
项目金额与其实际价值和出售这类房屋的增值 程度相适应。
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度折扣率的价格,在房地产评估
时通常被称为按旧有房地产重置成本法评估出的!日有房地产价格。计算公式为:
旧有房地产的价格=旧有房地产重新建造的完全价值-建筑物折旧
使用上述公式计算、评估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重新建造完全价值是指估价时点的重建(置)价格;(2)
房屋的成新度折扣不同于会计核算中的折旧 o房屋的成新度折扣是根据 房屋在评估时的实际新旧程
度,按专业机构规定的房屋新旧等级标准进行对照,并参考房 屋的使用时间、使用程度和保养情况,
综合确定房屋的新旧度比例,一般用几成新来表示O
(二)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
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纳税人不报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即根
本不申报;二是指纳税人有意低报转让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价款的行为,即少申报。
对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应由评估机构参照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进行评估。这里
所指的市场交易价格,是指在评估被转让的房地产时,选取多坐与该被评估的房地产在地理位置、外
观形状、面积大小、建筑材料、内在结构、性质功能、使用年限、转让时间等诸因素相同或相近的房地产,
以这些房地产的交易价格作为参照物,进行价格的比较。并且,依照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
筛选,再分析各种与房地产交易相关的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对有关数据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一
个比较适合该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格 o 通过这种市场比较法的评估确定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交易价格
作为正常情况下的转让房地产价格。税务机关在征收土地增值税时,则根据上述评估价格确定转让房
地产的收入。
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首先要收集较多的交易实例,从中挑选出可供进行价格比较的类似
房地产的实例,同时,还要对影响交易价格的诸因素进行修正,最后才能确定出最接近于合理的价
格o市场比较法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房地产评估价格=交易实例房地产价格×实物状况因素修正×权益因素修正×区域因素修正×其
他因素修正
(三)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
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是指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不据实提供扣除项目金额,而是虚增被转
让房地产扣除项目的内容或金额,使税务机关无法从纳税人方面了解计征土地增值税所需的正确的
扣除项目金额,以达到通过虚增成本偷税的目的 O

对于纳税人申报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应由评估机构对该房屋按照评估出的房屋重置成本价,乘
以房屋的成新度折扣率,确定房产的扣除项目金额,并用该房产所坐落土地取得时的基准地价或标
定地价来确定土地的扣除项目金额,房产和土地的扣除项目金额之和即 为该房地产的扣除项目金额 。

(四)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
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且无正当理由,是指纳税人申报的转让房地产的成
交价低于房地产评估机构通过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地产评估时所确定的正常市场交易价,对此,纳税
人又不能提供有效凭据或无正当理由进行解释的行为。对这种情况,应按评估的市场交易价确定其实
际成交价,并以此作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计算征收土地增值税。

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
土地增值税以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为税基依据超率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原理与超
额累进税率基本相同。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首先以出售房地产的总收入减 除扣除项目金额,求
得增值额;再以增值额同扣除项目相比,其比值即为土地增值率 ;然后, 根据土地增值率的高低确定
适用税率,用增值额和适用税率相乘,求得应纳税额。
计算土地增值税简便方法:
1.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50%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30%
2.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50% ,未超过 100%的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40%一 扣除项目金
额×5%
3.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100% ,未超过 200%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50%-扣除项目金额
×15%
4.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200%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60%-扣除项目金额×60% 公式中的 5%、15%、35%为速算扣除系数。
以下就转让房地产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一、转让土地使用权和出售新建房及配套设施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转让土地使用权和出售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情况在征管实践中较为普遍,可根据上述计税原理 ,
分四步计算应纳税额。 (一)计算增值额
增值额=收入额一扣除项目金额
(二)计算增值率
增值率=增值额÷扣除项目金额×100% (三)确定适用税率
依据计算的增值率,按其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
(四)依据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
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售一幢写字楼,收入总额为 10000 万元。开发该写字楼有关支出为:支付
地价款及各种费用 1000 万元;房地产开发成本 3000 万元;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为 500 万元(可按转让
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 ,但其中有 50 万元属加罚的利息;转让环节缴纳的有关税费共计
为 555 万元;该单位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计算扣除比例为 5% 。试计算该房地产开发
公司应纳的土地增值税。
解: (1 )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地价款及有关费用为 1000 万元
(2)房地产开发成本为 3000 万元
(3)房地产开发费用= 500-50 + ( 1000 + 3000)×5 % = 650 (万元)
(4)允许扣除的税费为 555 万元
(5)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加计扣除 20%
加计扣除额=(1000+3000)×20% =800(万元)
(6)允许扣除的项目金额合计= 1000 + 3000 + 650 + 555 + 800 = 6005 (万元)
(7)增值额= 10000 - 6005 = 3995 (万元)
(8)增值率= 3995 ÷6005×100% = 66.53%
(9)应纳税额= 3995×40%-6005 ×5% = 1297. 75 (万元)
二、出售旧房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出售旧房及建筑物,首先按评估价格及有关因素计算、确定扣除项目金额,再根据上述方法计算
应纳税额。具体计算步骤是:
1.计算评估价格。其公式为:
评估价格=重置成本价×成新度折扣率
2.汇集扣除项目金额。
3.计算增值率。
4.依据增值率确定适用税率。
5.依据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
例:某工业企业转让一幢 20 世纪 90 年代建造的厂房,当时造价 100 万元,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
如果按现行市场价的材料、人工费计算,建造同样的房子需 600 万元,该房子为七成新,按 500 万元
出售,支付有关税费计 27.5 万元。计算企业转让旧房应缴纳的土地增 值税额。
解: ( 1 )评估价格=600×70% =420(万元)
(2)允许扣除的税金 27.5 万元
(3)扣除项目金额合计=420 +27.5 =447. 5(万元)
(4)增值额=500-447.5 =52. 5(万元)
(5)增值率= 52. 5 ÷ 447. 5×100 % = 11. 73%
(6)应纳税额=52.5×30%-447.5×O = 15. 75(万元)
三、特殊售房方式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房地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特殊,征收管理难度也比较大,其中,最突出的是纳税人成片受让土地
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以及纳税人采取预售方式出售商品房。为了加强土地增值税的
征收管理,堵塞漏洞,保证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土地增值税实施细则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
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依据这项原则,对上述两种经营方式采取了
先按比例征收,然后清算的办法。具体方法如下:
纳税人成片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的,对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可按转让
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若按此办法难以计算或明显不合理,也可按建筑面积或
税务机关确认的其他方式计算分摊。
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扣除项目金额的计算公式为:
扣除项目金额=扣除项目的总金额×(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或建筑面积÷受让土地使用权的总面
积)
第五节减免税优惠
对房地产转让征收土地增值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促进房地产开发结构的调整,改善城镇居
民的居住条件,并有利于城市改造规划的实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规规定了相
应的减免税项目。
一、一般减免税规定

1.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其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之和20%的,予以免税 超过20%的,
O

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计税。
所谓"普通标准住宅",是指按所在地一般民用住宅标准建造的居住用住宅O高级公寓、别墅、小洋
楼、度假村,以及超面积、超标准豪华装修的住宅,均不属于普通标准住宅o普通标准住宅与其他住宅
的具体界限,2005年5月31日前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O 2005年6月1日起,普通标准住宅应同时满足:住
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 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
房平均交易价格1.2倍以下O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
房具体标准o允许单套建筑面积和价格标准适当浮动但向上浮动的比例不得超过上述标准的20% 0
对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
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适用该免税规定。
2.因国家建设需要而被政府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税O
这类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市政规划、国家建设需要拆迁,而被政府征用、收回的房地产。
由于上述原因,纳税人自行转让房地产的,亦给予免税。
税法之所以对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和政府征用、收回的房地产给予免税优惠,主要是因为经营这类
房地产一般属于政策要求必建的微利项目,投资大,收益小。因此,国家应当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
励,同时也可以避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后又征所得税,导致负担过重的问题。
3.自1999年8月1日起,对居民个人拥有的普通住宅,在其转让时暂免征土地增值税。个人因工作
调动或改善居住条件而转让原自用住房(非普通住宅) ,经向税务机关申报核准,凡居住满5年或5年
以上的,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居住满3年未满5年的,减半征收土地增值税;居住未满3年的,按规定
计征土地增值税 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居民个人转让住房一律免征土地增值税。
O

4.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
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o

二、特殊减免税规定

对1994年1月1日以前已签订的房地产转让合同,不论其房地产在何时转让,均免征土地增值税o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对所有在1994年1月1日以前已签订开发合同或已立项的房地产都免税,
享受免税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1 )是否已按合同规定投入了资金并进行了开发。对未技入资金即
转让的房地产,不予免税。(2) 是否属于该房地产开发建成后的首次转让。如果不是首次转让而是再次
转让,每转让一次,都应按规定计征一次土地增值税。 (3)是否在规定的5年期限内(后又延长2年)首
次转让。除特案规定予以免税的外,超过7 年期限的首次转让,也不予免税。

第六节申报和缴纳

一、申报纳税程序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 应自转让房地产合同 签订之日起7日内,向房地产


所在地的主管税务 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同时 向税务机关提交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证书、
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房地产评估报告及其他与 转让房地产有关的资 料,然后在税务 机关核
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增值税 O纳税人因经常发生 转让房地产行为而 难以在每次转让后申报的可按
月或按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 局规定 的期 限缴纳O纳税人选择定期申报方式
的,应向纳税所在地的地方税务 机关备案,定期 申报方式确定后,一年之 内不得变更。纳税人按
规定办理纳税手 续后,持纳税凭证到房产、土地管理部门办理产权变更手续o
在实际工作中,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主要分为 两大类 :一类是从事房地产开发 (包括专营和
兼营)的纳税人,也 就是通常所 说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另一类是其他的纳税人。这 两类纳税人办理
纳税申报的内容和方法不 尽相同 O

(一)房地产开发公司
纳税人应当在签订房地产转让合同、发生纳税义务后 7日内或在税务 机关核定的期限
内,按照税法规定, 向主管税务 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同时提供下列证件和资料:
1.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书 O

2.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 O
3.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资 料。主要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 本方面
的财务会 计资料、房地产开发 费用方面的资 料、与房地产转让有关的税金的完税 凭证,以及其他
与房地产有关的资 料。
4.根据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房地产评估报告。指当税务机关认定纳税人所 提供的转让房地产
所取得的收入或 扣除项 目金额不实,不 能作为计税依据,必须进行房地产评估时,由纳税人 交
由政府批准设立的评估机构对房地产所作的 评估报告。
税务机关应当对上述纳税资 料,包括合同或批件文本等,进行 严格审查。其中, 涉及税收减
免和分次纳税等的 审查内容包括 :
( 1 )签订房地产转让合同、房地产开发合同或立 项的具体日期和 签订土地受让合同的具体日
期,以及按合同规定 投入开发资金的到位 情况。要求就上述合同, 提供是否属于 1994年1月1日以
前签订的有关证明材料,作为税务 机关确定该项目是否征税的参考依据。
(2)房地产开发 项目的类型。要求对开发项目是否属于普通标 准住宅进行备案,作为税务 机关
确定对其是 否征税的参考依据 O

(3)房地产转让的形式。即对一个 项目是一次性 销售还是分次销售,是采取现房销售方式还是


预售方式进行 备案,作为税务 机关核定申报及纳税时间的 参考依据。
(二)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外的其他纳税人
这类纳税人应自签订房地产转让合同之日起 7日内,到房地产所在地的主管税务 机关进行纳
税申报,并提供下列资料:
1.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书O
2.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 O
3.房地产评估报告 如果转让的是旧房,必须出具政府指定的评估机构所作的评估
D

报告。
4.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的完税 凭证。
5.其他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资 料。如房地产的原造价或 买价等。
6.纳税人发生下 列转让行为的, 还应从签订房地产转让合同之日起 7日内,到房地产所在
地主管税务 机关备案:
( 1 )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 回的房地产,纳税人 因此而得到经济 补偿的O
(2)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 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 转让其房地产的(此种情况应同时
提供政府要求其搬迁的批文)。
(3)转让原自用住房的(这种情况应同时提供表明其居住时间的证明,如房屋产权证、住房证、户
口簿等)。
二、纳税时间和 缴纳方法
土地增值税按照 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实 际收益计算征收,由于 计税时要 涉及房地产开发的成
本和费用,有时 还要进行 房地产评估等,因此,其纳税时间 就不可能像其他税种 那样作出统一
规定,而是要 根据房地产转让的不同情况,由主管税务 机关具体确定。主要有 三种情况:
(一)以一次交割、付清价款方式 转让房地产的
对于这种 情况,主管税务 机关可在纳税人 办理纳税 申报后, 根据其应纳税额的大小及向有关
部门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期限等,规定其在 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前数日内一次性缴纳全部土地
增值税。
(二)以分期收款方式 转让房地产的
对于这种 情况,主管税务 机关可根据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来 确定具体的纳税期 限。即先计算出
应缴纳的全 部土地增值税税 额,再按总税额除以转让房地产的 总收入, 求得应纳税额占总收入
的比例。然后,在每次收到价款时,按收到价款的 数额乘以这个比例来确定每次应纳的税额,并
规定其应在每次收款后 数日内缴纳土地增值税 O

(三)项目全部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的
纳税人在 项目全部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由于 涉及成本确定或其他原 因,无法
据实计算土地增值税的, 可以预征土地增值税, 待该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后再进行清算,多
退少补。主要涉及两种情况:
1.纳税人进行 小区开发建 设的,其中一 部分房地产项目因先行开发 并已转让 出去,但小区内
的部分配套设施往往在转让后才建成。在这种 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对先行转让的项目,在取得收
入时预征 土地增值税 O

2.纳税人以预 售方式转让房地产的,对在 办理结算和转交手续前就取得的收入,税务 机关也可


以预征土地增值税。具体 办法由省级地方税务 局根据当地情况制定 O
根据税法规定, 凡采用预征方法征收 土地增值税的,在 该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时,都需要
对土地增值税进行 清算,根据应征税额和已征税额进行清算,多退少补。
三、纳税地 点

土地增值税由 房地产所在地的税务 机关负责征收。所 谓"房地产所在地 ",是指房地产的坐落


地。不论纳税人的 机构所在地、经营所在地、居住所在地设在何处,均应在房地产的所在地 申报纳
税。具体有以下 两种情况:
(一)纳税人是法人的
当纳税人 转让的房地产的 坐落地与其 机构所在地或经营所在地同在一地时, 可在办理税务
登记的原管辖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如果转让的房地产坐落地与其机构所在地或经营所 在地不在一
地,则应在房地产坐落地的主管税务 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 转让的房地产坐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地区的, 应按房地产所在地分 别申报纳税。
(二)纳税人是自 然人的
当纳税人 转让的房地产的 坐落地与其 居住所在地同在一地时, 可在其住所所在地税务 机关
申报纳税 ;如果转让的房地产的 坐落地与其居住所在地不在一地,则 应在房地产坐落地的主管税
务机关申报纳税。

四、相关责任与义务

(一)土地、房地产管理 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税法规定, 土地、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当 地税务机关提供应税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
权、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基准地价、房地产市场交易 价格及权属变更等方面的资 料,并有责任协
助税务机关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工作 ;土地、房产管理部门对于未 依法办理纳税手 续的纳税人 ,
不得办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权属的变更登记。这是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支持搞好土
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 环节O
(二)房地产评估机构的责任与义务
被授权进行房地产价 格评估的各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 应纳税房地产
的价格评估。其评估结果经同级国有资产管理 部门审核验证后作为房地产转让的底价,并按税务
部门的要求按期报送房地产所在地的主管税务 机关,作为 确认计税依据的 参考。
房地产所在地的主管税务 机关要求从事房地产评估的机构提供与房地产评估有关的评估资
料,评估机构应无偿提供,不得以 任何借口 予以拒绝。
房地产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 评估
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法 律责任。任何房地产评估机构在房地产转让的评估过程中有隐瞒事实、
提供虚假评估结果,或与有关 当事人串通作弊等违法行为的,一经发现, 坚决取消其执业资格 O

房地产评估机构因不向主管税务 机关提供有关的、真实的房地产评估资料,造成纳税人不 缴
或少缴土地增值税的, 房地产评估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 责任;对因上述行为而造成国家
税收和国有资产 严重流失的,有关 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纳税人的 责任与义务
纳税人未按规定 提供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证书、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房地产评估
报告及其他与 转让房地产有关资 料的,以及纳税人不 如实申报房地产交易额及规定扣除项目金
额,造成少缴或未缴税款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纳税人偷逃税款、触犯刑律的由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进一步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工作
2002年7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02 ]
615号)指出"土地增值税自开征以来,经各级地方税务局共同努力,在加强征收管理和组织收入方面
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与转让周期较长,造成土地增值税征管难
度大,某些地区对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产生了畏难情绪,还有一些地区误信土地增值税要停征,而
放松了征管工作,造成了应收税款的流失。"
为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工作,规定如下:
1.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制度、
房地产评估规程、委托代征办法等。
2.对在1994年1月1日以前已签订房地产开发合同或立项并已按规定技入资金进行开发,其首次
转让房地产的,免征土地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已到期,应按规定恢复 征税 O

3.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房地产投资商的技资回报趋于正常的情况,各地要进一步完
善土地增值税的预征办法,预征率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对已经实行预征办法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
况,适当调减预征率。
4.要继续加强与房地产有关部门的配合。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关于转让国有房地产征收土地增值税中有关房地产价格评估问题的通知》(财 税字[1995J61号)、国家
税务总局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征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J4号)、国家税务总局、
建设部《关于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J48号)等联合发文的要求,加强部门
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共同搞好土地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O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根据《税收征管法》、
《土地增值税暂行
条例》及有关规定,自2007年2月1日起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
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
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增值额o
(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条件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
( 1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的;
(2)整体转让未竣工决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
(3)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O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
( 1 )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已转让的房地产建筑面积占整个项目可售建筑面积的比例
在85%以上,或该比例虽未超过859毛,但剩余的可售建筑面积已经出租或自用的;
(2)取得销售(预售)许可证满3年仍未销售完毕的;
(3)纳税人申请注销税务登记但未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手续的;
(4)省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况。
(三)非直接销售和自用房地产的收入确定
1.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
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其收入按下列方法和
顺序确认:
( 1 )按本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年度销售的同类房地产的平均价格确定;
(2)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当年、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
2.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时,如果产权未发
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税款清算时不列收入,不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o
根据国税函[ 2 0 0 7 ] 6号文件,土地使用者转让、
45 抵押或置换土地,无论其是否取得了该土地的
使用权属证书,无论其在转让、抵押或置换土地过程中是否与对方当事人办理了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变
更登记手续,只要土地使用者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该土地的权利,且有合同等证据表明其实
质转让、抵押或置换了土地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土地使用者及其对方当事人应当依照税法规定
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相关税收o
(四)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
1.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时计算与清算项目有关的扣除项目金额,应根据《土地增
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及其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执行。除另有规定外,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
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及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税金,须提供合法有效凭证;不能提供合法有效凭
证的,不予扣除。
2.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所附送的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开发
间接费用的凭证或资料不符合清算要求或不实的,地方税务机关可参照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
公布的建安造价定额资料,结合房屋结构、用途、区位等因素,核定上述四项开发成本的单位面积金
额标准,并据以计算扣除。具体核定方法由省税务机关 确定O
3.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与清算项目配套的居委会和派出所用房、会所、停车场 (库)、物业管
理场所、变电站、热力站、水厂、文体场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按以下原
则处理:
( 1 )建成后产权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
(2)建成后元偿移交给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

(3)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 O

4.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已装修的房屋,其装修费用可以计人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
预提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扣除。
5.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成本费用,应按清算项目可售建筑面积占多个项目可售总建筑面
积的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
(五)土地增值税清算应报送的资料
符合上述第(二)条第1项规定的纳税人,须在满足清算条件之日起90日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清算手
续;符合上述第 (二)条第 2项规定的纳税人, 须在主管税务 机关限定的 期 限内办理清算手续 纳税
D

人办理土地增值税 清算应报送以下资料:
1.房地产开发企业 清算土地增值税书面 申请、土地增值税纳税 申报表;
2.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取得 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 凭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银行
贷款利息结算通知单、项目工程合同结算单、商品房购销合同统计表等与转让房地产的收入、成 本
和费用有关的 证明资料;
3.主管税务 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与 土地增值税 清算有关的 证明资料等。
纳税人委托税务中介机构审核鉴证的清算项目,还应报送中介机构出具的《 土地增值税 清算
税款鉴证报告》。
(六)土地增值税 清算项目的审核鉴证
税务中介机构受托对清算项目审核鉴证时,应按税务机关规定的 格式对审核鉴证情况出具
鉴证报告。对符合要求的鉴证报告,税务机关可以采信。
税务机关要对从 事土地增值税 清算鉴证工作的税务中 介机构在准入条件、工作程序、鉴证内
容、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做好必 要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七)土地增值税的 核定征收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下 列情形之一的,税务 机关可以参照与其开发规 模和收入水平相 近的当
地企业的 土地增值税税负 情况,按不低于预征率的征收率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 :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2.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3.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确定转让收入
或扣除项目金额的;
4.符合土地增值税 清算条件,未按照规定的期 限办理清算手续,经税务 机关责令限期清算,
逾期仍不清算的;
5.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 ,又无正当 理由的 O

(八)清算后再转让房地产的处理
在土地增值税 清算时未 转让的房地产, 清算后销售或有偿转让的纳税人 应按规定进行 土地
增值税的纳税 申报,扣除项目金额按清算时的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乘以销售或转让面积计算D
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清算时的扣除项目总金额÷清算的总建筑面积
附:案例分析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 2007年开发商 品房对外出售,具体情况如下(公司营业税税 率 5%、城市维


护建设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印花税税率0.5‰(已记人公司"管理费用"中)、企业所得税
税率33%) :
1.按转让产权合同取得收入 4000万元;
2.支付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金额800万元;
3.开发成本费用1500万元;
4.开发费用250万元(当地政府规定开发 费用的扣除比例为 10% )。
公司计算应缴纳的有关税金 如下:
( 1 )应缴纳营业税 = 4000×5 % = 200 (万元)
(2)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200×7 % = 14 (万元)
(3)应缴纳教育费附加= 200×3% = 6(万元)
(4)应缴纳印花税= 4000×0. 5 ‰ = 2 (万元)
(5)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
①扣除项目金额=800 + 1500 +250 +222 + (800 + 1500)×20% =3232(万元)
②增值额= 4000-3232 = 768 (万元)
③增值率= 768÷3232×100% =24%
④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768×30%-3232 ×0=230. 4(万元)
(6)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 (4000 -3232 -230.4)×33% = 177. 408(万元) 要求:
1.根据上述核算资料,分析公司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 费是否正确?错在何处?
2.核定该公司应缴纳的各种税 费是多少?
分析处理如下:
1.公司自行 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正确,土地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错误O
( 1 )计算土地增值额时,其开发 费用应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计算扣除,而企业按照实
际数扣除 。
(2)按照规定, 房地产开发公司 缴纳的印花税,应记入其"管理费用"账户中,计算土地增值
额时不再单独扣除 O如果转让时印花税未记入其"管理费用",可做扣除。
(3)公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扣除金额中含有计算土地增值额时的加计扣除 金额,加计扣
除金额允许作为计算土地增值额时的扣除数,企业所得税的 扣除项目中没有该项规定。
2.核定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如下:
( 1 )土地增值税 :
①扣除项目金额= 800 + 1500 + (800 + 1500)×10% +220 + (800 + 1500)×20%
= 3210 (万元)
②增值额= 4000 - 3210 = 790 (万元)
③增值率= 790÷3210×100% =25%
④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790×30% -3210×0 =237(万元)
(2)企业所得税 :
①应纳税所得 额= 4000 - 800 - 1500 - 250 - 220 - 237 = 993 (万元)
2 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 993×33 % = 327. 69 (万元)

第四章印花税
第一节概述
一、印花税的概念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使用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一种税。因纳税人主
要是通过在应税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来完成纳税义务,故名印花税。
印花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它的历史悠久,最早始于 1624 年的荷兰。旧中国,北洋
军阀政府曾颁布过《印花税法} ,并于 1913 年首次开征印花税。1927 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印花税条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子 1950 年 1 月发布《全国税政 实施要则》 ,规定印花税为全国
统一开征的 14 个税种之一口 1958 年简化税制时,将印花税并入工商统一税,印花税不再单独征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
活动中依法书立各种凭证已成为普遍现象。根据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法制的需要,国家相继
颁布了《经济合同法》、 《商标法》、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经济法规。为了在税收上适应变化
着的客观经济情况,广泛筹集财政资金,维护经济凭证书立、领受人的合法权益,1988 年 8 月,国务
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印花税暂行条例》) ,于同年 10 月 1 日起恢复
征收印花税。
二、印花税的特点
印花税不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征税方法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税种的特点:
(一)兼有凭证税和行为税性质
印花税是对单位和个人书立、领受的应税凭证征收的一种税,具有凭证税性质。另一方面,任何
一种应税经济凭证反映的都是某种特定的经济行为,因此,对凭证征税,实质上是对经济行为的课
税。
(二)征税范围广泛
印花税的征税对象包括了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应税凭证,凡书立和领受这些凭证的单
位和个人都要缴纳印花税,其征税范围是极其广泛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法制的逐步健全,
依法书立经济凭证的现象将会愈来愈普遍。因此,印花税的征收面将更加广阔。
(三)税率低、税负轻
印花税与其他税种相比较,税率要低得多,税负较轻,具有广集资金、积少成多的财政效应。
(四)由纳税人自行完成纳税义务
纳税人通过自行计算、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的方法完成纳税义务并在印花税票和凭证的骑缝处自
行盖戳注销或画销。这也与其他税种的缴纳方法有较大区别。
三、印花税的立法原则
印花税自 1624 年产生后,很快风靡全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具有一般税收所具有的许多
共同特点和功能。我国现阶段开征印花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立法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
方面:
(一)广集财政收入
印花税税负虽轻,但征税面广,可以积少成多,集腋成袭,为国家建设积累财政资金。
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地方税体系和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促进我国经济法制化建设
在各种应税经济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是完备应税经济凭证法律手续的重要方面。而且,根据印
花税的规定,发放或办理各种应纳印花税凭证的单位负有监督纳税的义务。这样,可以配合各种经济
法规的实施,逐步提高经济合同的兑现率,促使经济交往中的各方依法办事,推进我国的经济法制
建设。
(三)培养公民的依法纳税观念
印花税实行由纳税人自行完税、税务机关检查的征纳方法,可以督促纳税人养成自觉纳税的习惯。

(四)维护我国涉外经济权益
印花税是国际通行的税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开征印花税,有利于在对外经济
交往中贯彻税收对等互惠原则,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促进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五)加强对其他税种的监督管理
经济单位或个人的应税凭证是该单位或仓人经济活动的反映,通过对各种应税凭证的贴花和检
查,税务机关可以掌握经济活动中的真实情况,进行印花税和其他税种的交叉稽核检查,有利于加
强对其他税种的监督管理。
第二节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一、征税范围
我国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凭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现行印花税只对《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
的凭证征收,没有列举的凭证不征税。蓝式列举的凭证分为五类,即经济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
簿、权利、许可证照和经财政部门确认的其他凭证。具体征税范围 如下:
(一)经济合同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经协商一致,明确当事人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以
经济业务活动作为内容的合同,通常称为经济合同。经济合同按照管理的要求,应依照《合同法》和其
他有关合同法规订立。经济合同的依法订立,是在经济交往中为了确定、变更或终止当事人之间的权
利和义务关系的合同法律行为,其书面形式即经济合同书。我国印花税只对依法订立的经济合同书征
收。印花税税目中的合同比照我国原《经济合同法》对经济合同的分类,在税目税率表中列举了 10 大
类合同。它们是:
1.购销合同。包括供应、预购、采购、购销结合及协作、调剂、补偿、易货等合同;还包括各出版单位与
发行单位(不包括订阅单位和个人)之间订立的图书、报刊、音像征订凭证。
对于工业、商业、物资、外贸等部门经销和调拨商品、物资供应的调拨单(或其他名称的单、卡、书、表
等) ,应当区分其性质和用途,即看其是作为部门内执行计划使用的,还是代替合同使用的,以确定
是否贴花。凡属于明确双方供需关系,据以供货和结算,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应按规定缴纳印花税。

对纳税人以电子形式签订的各类应税凭证按规定征收印花税。
对发电厂与电网之间、电网与电网之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内部各级电网互供
电量除外)签订的购售电合同,按购销合同征收印花税。电网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供用电合同不征印花税。

2.加工承揽合同。包括加工、定做、修缮、修理、印刷、广告、测绘、测试等合同。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包括勘察、设计合同的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转包合同。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转包合同。
5.财产租赁合同。包括租赁房屋、船舶、飞机、机动车辆、机械、器具、设备等合同;还包括企业、个人
出租门店、柜台等所签订的合同,但不包括企业与主管部门签订的租赁承包合同
6.货物运输合同。包括民用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公路运输和联运合同。
7.仓储保管合同。包括仓储、保管合同或作为合同使用的仓单、校单(或称入库单)。对某些使用不规
范的凭证不便计税的,可就其结算单据作为计税贴花的凭证。
8.借款合同。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
9.财产保险合同。包括财产、责任、保证、信用等保险合同。
10.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合同。其中:
技术转让合同包括专利申请转让、非专利技术转让所书立的合同,但不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实
施许可所书立的合同。后者适用于"产权转移书据"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是合同当事人就有关项目的分析、论证、评价、预测和调查订立的技术合同,而一般
的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咨询不属于技术咨询,其所立合同不贴印花。
技术服务合同的征税范围包括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培训合同和技术中介合同。此外,在确定应税
经济合同的范围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 1 )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应视同合同征税。
所谓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协议、契约、合约、单据、确认书及其他各种名称
的凭证。它们从属于以上 10 个合同税目的分类,而非独立列举的征税类别。这类 凭证具有上述 10 类
合同大致相同的内容、形式和作用,虽未采用规范的合同名称,但对当事人各方仍具有特定的民事法
律约束力。因为这些凭证一经凭证当事人书立,双方(或多方) 信守,付诸实施(履行) ,就发挥着规范
合同的作用,而不一定具有合同法规要求的完备条款和规范的行为约定,但是,就其书立行为和实
施行为而言,显然属于具有民事法律意义、发生法律后果并以涉及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因此,
鉴于这类凭证的上述性质和特点,印花税除对依法成立的具有规范内容和名称的 10 类合同书征税外,
还规定具有合同性 质的凭证亦应纳税。
(2)未按期兑现合同亦应贴花。
印花税既是凭证税,又具有行为税性质。纳税人签订应税合同,就发生了应税经济行为,必须依
法贴花,履行完税手续。所以,不论合同是否兑现或能否按期兑现,都应当缴纳 印花税。
(3)同时书立合同和开立单据的贴花方法。
办理一项业务(如货物运输、仓储保管、财产保险、银行借款等) ,如果既书立合同,又开立单据,
只就合同贴花;凡不书立合同,只开立单据,以单据作为合同适用的,其使用的单据应按规定贴花。
(二)产权转移书据
产权转移即财产权利关系的变更行为,表现为产权主体发生变更。产权转移书据是在产权的买卖、
交换、继承、赠与、分割等产权主体变更过程中,由产权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所订立的民事法律文书。
我国印花税税目中的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
共 5 项产权的转移书据。其中,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是指经政府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不动产、动产
的所有权转移所书立的书据,包括股份制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 因购买、继承、赠与所书立的
产权转移书据。其他 4 项则属于无形资产的产权转移书据。
另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商品房销售合同按照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
税。
(三)营业账簿
印花税税目中的营业账簿归属于财务会计账簿,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的,反映生产
经营活动的账册。按照营业账簿反映的内容不同,在税目中分为记载资金的账簿 (简称资金账簿)和其
他营业账簿两类,以便于分别采用按金额计税和按件计税两种计税方法。
1.资金账簿。是反映生产经营单位"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金额增减变化的账簿。
2.其他营业账簿。是反映除资金资产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的账簿,即除资金账簿以外的 ,
归属于财务会计体系的生产经营用账册。
3.有关"营业账簿"征免范围应明确的若干个问题:
( 1 )其他营业账簿包括日记账簿和各明细分类账簿 o
(2)对采用一级核算形式的单位,只就财会部门设置的账簿贴花 ;采用分级核算形式的,除财会部
门的账簿应贴花之外,财会部门设置在其他部门和车间的明细分类账,亦应按规定贴花。
(3)车间、门市部、仓库设置的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或虽属会计核算范围,但不记载金额的登记簿、
统计簿、台账等,不贴印花。
(4)对会计核算采用单页表式记载资金活动情况,以表代账的,在未形成账簿(账册)前,暂不贴花,
待装订成册时,按册贴花。
(5)对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凡属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单位,
其记载经营业务的账簿,按其他账簿定额贴花,不记载经营业务的账簿不贴花 ;凡属经费来源实行自
收自支的单位,对其营业账簿,应就记载资金的账簿和其他账簿分别按规定贴花。
(6)跨地区经营的分支机构使用的营业账簿,应由各分支机构在其所在地缴纳印花税。
对上级单位核拨资金的分支机构,其记载资金的账簿按核拨的账面资金数额计税贴花 ;对上级单
位不核拨资金的分支机构,只就其他账簿按定额贴花。
(7 )实行公司制改造并经县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成立的新企业(重新办
理法人登记的) ,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或因企业建立资本纽带关系而增加的资金,凡原已
贴花的部分可不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公司制改造包括国有企业依《公司法》整体改造成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或者
转让部分产权,实现他人对企业的参股,将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以其部分
财产和相应债务与他人组建新公司;企业将债务留在原企业,而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的新公司。
(8)以合并或分立方式成立的新企业,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可不
再贴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分立包括存续
分立和新设分立。
(9)企业债权转股权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10)企业改制中经评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11 )企业其他会计科目记载的资金转为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四)权利、许可证照
权利、许可证照是政府授予单位、个人某种法定权利和准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的各种证照的统称。
包括政府部门发给的房屋产权证、工商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专利证、土地使用证等。
(五)经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除了税法列举的以上五大类应税经济凭证之外,在确定经济凭证的征免税范围时,需要注意以
下三点:
1.由于目前同一性质的凭证名称各异,不够统一,因此,各类凭证不论以何种形式或名称书立,
只要其性质属于条例中列举征税范围内的凭证,均应照章纳税。
2.应税凭证均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法律效力,受中国法律保护的凭证。
3.适用于中国境内,并在中国境内具备法律效力的应税凭证,无论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书立,均
应依照印花税的规定贴花。
二、纳税人
凡在我国境内书立、领受、使用属于征税范围内所列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
人。包括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团体、部队,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公
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在华机构等单位和个人。按照征税项目 划分的具体纳税人是:
1.立合同人。书立各类经济合同的,以立合同人为纳税人。所谓立合同人,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当
事人在两方或两方以上的,各方均为纳税人。
2.立账簿人。建立营业账簿的,以立账簿人为纳税人。
3.立据人。订立各种财产转移书据的,以立据人为纳税人。如立据人未贴印花或少贴印花,书据的
持有人应负责补贴印花。所立书据以合同方式签订的,应由持有书据的各方分别按全额贴花。
4.领受人。领取权利许可证照的,以领受人为纳税人。
对于同一凭证,如果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各方均为纳税人,应当由
各方就所持凭证的各自金额贴花。所谓当事人,是指对凭证有直接权利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不包
括保人、证人、鉴定人。如果应税凭证是由当事人的代理人代为书立的,则由代理人代为承担纳税义务。

5.使用人。指在国外书立或领受,在国内使用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节计税依据、税率和减免税优惠
一、计税依据
印花税根据不同征税项目,分别实行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征收方法。
(一)从价计税情况下计税依据的确定
实行从价计税的凭证,以凭证所载金额为计税依据。具体规定如下:
1.各类经济合同,以合同上所记载的金额、收入或费用为计税依据。
( 1 )购销合同的计税依据为购销金额,不得作任何扣除,特别是调剂合同和易货合同,均应包括
调剂、易货的全额。
在商品购销活动中,采用以货换货方式进行商品交易签订的合同,是反映既购又销双重经济行
为的合同。对此应按合同所载的购、销金额合计数计税贴花。合同未列明金额的,应按合同所载购、销
数量,依照国家牌价或市场价格计算应纳税额。
(2)加工承揽合同的计税依据是加工或承揽收入的金额。
对于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加工、定做合同,凡在合同中分别记载加工费金额和原材料金额的,
应分别按"加工承揽合同"、"购销合同"计税,两项税额相加数,即为合同应贴印花;若合同中未分别记
载,则应就全部金额依照加工承揽合同计税贴花。
对于由委托方提供主要材料或原料,受托方只提供辅助材料的加工合同,无论加工费和辅助材
料金额是否分别记载,均以辅助材料与加工费的合计数,依照加工承揽合同计税贴花。对委托方提供
的主要材料或原料金额不计税贴花。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勘察、设计收取的费用(即勘察、设计收入) 。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计税依据为承包金额,不得剔除任何费用。如果施工单位将自己承包
的建设项目再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其所签订的分包或转包合同,仍应按所载金额另行贴花。
(5)财产租赁合同的计税依据为租赁金额(即租金收入)。
(6)货物运输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取得的运输费金额(即运费收入) ,不包括所运货物的金额、装卸费
和保险费等。
对国内各种形式的货物联运,凡在起运地统一结算全程运费的应以全程运费为计税依据,由起
运地运费结算双方缴纳印花税;凡分程结算运费的,应以分程的运费作为计税依据,分别由办理运费
结算的各方缴纳印花税。
对国际货运,凡由我国运输企业运输的,运输企业所持的运费结算凭证,以本程运费为计税依
据计算应纳税额;托运方所持的运费结算凭证,以全程运费为计税依据计算应纳税额。由外国运输企业
运输迸出口货物的,运输企业所持的运费结算凭证免纳印花税,托运方所持的运费结算凭证,应以
运费金额为计税依据缴纳印花税。
(7)仓储保管合同的计税依据为仓储保管的费用(即保管费收入) 。
(8)借款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借款金额。针对实际借贷活动中不同的借款形式,税法规定了不同的计
税方法:
① 凡是一项信贷业务既签订借款合同,又一次或分次填开借据的,只以借款合同所载金额为计
税依据计税贴花;凡是只填开借据并作为合同使用的,应以借据所载金额为计税依据计税贴花。
② 借贷双方签订的流动资金周转性借款合同,一般按年(期)签订,规定最高限额,借款人在规
定的期限和最高限额内随借随还,为避免加重借贷双方的负担,对这类合同只以其规定的最高额为
计税依据,在签订时贴花一次,在限额内随借随还不签订新合同的,不再另贴印花。
③ 对借款方以财产作抵押,从贷款方取得一定数量抵押贷款的合同,应按借款合同贴花 ;在借款
方因无力偿还借款而将抵押财产转移给贷款方时,应再就双方书立的产权书据,按产权转移书据的
有关规定计税贴花。
④ 对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的融资租赁业务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应按合同所载租金总额,暂按
借款合同计税。
⑤ 在贷款业务中,如果贷方系由若干银行组成的银团,银团各方均承担一定的贷款数额,借款
合同由借款方与银团各方共同书立,各执一份合同正本,对这类合同,借款方与贷款银团各方应分
别在所执的合同正本上,按各自的借款金额计税贴花。
⑥ 在基本建设贷款中如果按年度用款计划分年签订借款合同,在最后一年按总概算签订借款总
合同,且总合同的借款金额包括各个分合同的借款金额的,对这类基建借款合同,应按分合同分别
贴花,最后签订的总合同,只就借款总额扣除分合同借款金额后的余额计税贴花。
(9)财产保险合同的计税依据为支付(收取)的保险费金额,不包括所保财产的金额。
(10 )技术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合同所载的价款、报酬或使用费。为了鼓励技术研究开发,对技术开
发合同,只就合同所载的报酬金额计税,研究开发经费不作为计税依据。单对合同约定按研究开发经
费一定比例作为报酬的,应按一定比例的报酬金额贴花。
2.产权转移书据以书据中所载的金额为计税依据。
3.记载资金的营业账簿,以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两项合计金额为计税依据。
对跨地区经营的分支机构的营业账簿在计税贴花时,为了避免对同一资金重复计税,规定上级
单位记载资金的账簿,应按扣除拨给下属机构资金数额后的其余部分计算贴花。
2002 年 1 月 28 日,国税函[2002] 104 号批复规定,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行,其境外总
行须拨付规定数额的"营运资金",分行在账户设置上不设"实收资本"和"资本公 积"账户。根据《印花税
暂行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外国银行分行记载由其境外总行拨付的 "营运资金"账簿,应按核拨的账面
资金数额计税贴花。
企业执行《两则》启用新账簿后,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大于原已贴花资金的,
就增加的部分补贴印花。凡"资金账簿"在次年度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未增加的,对其不再计算贴花。
4.在确定合同计税依据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合同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如技术
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收入,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是按实现利润分成 ;财产租赁合同只是规定
了月(天)租金标准而无期限。对于这类合同,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 5 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
额计税,补贴印花。
(二)从量计税情况下计税依据的确定
实行从量计税的其他营业账簿和权利、许可证照,以计税数量为计税依据。
二、税率
作为印花税课税对象的经济凭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性质不尽相同。如有些凭证记载有金额,
有些则未记载金额;有些凭证供长期使用,有些则只满足临时性需要。这样,就有必要根据不同凭证的
性质和特点,按照合理负担、便于征纳的原则,分别采用不 同的税率。
现行印花税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税率。
(一)比例税率
印花税的比例税率分为 4 档,即:1‰、0.5‰、0.3‰、0.05‰。按比例税率征收的应税项目包括:
各种合同及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记载资金的账簿和产权转移书据等。这些凭证一般都载有金额,按
比例税率纳税,金额多的多纳,金额少的少纳,既能增加收入,又可以体现合理负担原则。其具体规
定是:
1.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的税率为 1‰。
2.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物运输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中 记载资金的
账簿,其税率为 0.5‰
3.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技术合同的规定税率为 0.3‰。这类合同从低规定税率的主
要考虑是:企业的购销量大,从购到销要签两次合同;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则要按承包总金额计
税。因此,为照顾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宜于规定较低税率。
4.借款合同的税率为 0.05‰。因为借款合同的税基较大,从平衡各类合同的税负考虑,需要从低
设计税率。
此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等的规定:股份制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因购买、继承、赠与所书
立的股权转让书据均依书立时证券市场当日实际成交价格计算的金额,从 2007 年 5 月 30 日起,由立
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 3%0 的税率缴纳印花税(包括 A 股和 B 股)。
2008 年 4 月 23 日财政部宣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 4 月 24 日起由 3‰下调至 1 ‰ 2008 年 9 月
19 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单项收取。
(二)定额税率
适用定额税率的是权利许可证照和营业账簿中的其他账簿,采取按件规定固定税额,单位税额
均为每件 5 元。对其他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单位税额均为每件 5 元。由于这类凭证没有金额记载,
规定按件定额征税,可以方便征纳,简化手续。
在确定适用税率时,如果一份合同载有一个或几个经济事项,可以同时适用一个或几个税率分
别计算贴花。但属于同一笔金额或几个经济事项金额未分开的,应按其中的较高税率计算纳税,而不
是分别按多种税率贴花。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以低税率凭证代替高税率凭证纳税,从而逃避纳税
义务。
三、减免税优惠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税法的规定,下列凭证免纳印花税:
1.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副本或抄本。由于这种副本或抄本属于备查性质,不是正式文本,对外不
发生法律效力,所以对其不应再征收印花税。但副本或者抄本作为正本使用的, 应另行贴花。
2.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其中,社会福利单位是指扶养孤
老伤残的社会福利单位。
3.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业产品收购合同。
4.无息、贴息贷款合同。
5.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所书立的合同。
6.房地产管理部门与个人订立的租房合同,凡房屋属于用于生活居住的,暂免贴花。
7.军事货物运输、抢险救灾物资运输,以及新建铁路临管线运输等的特殊货运凭证。
8.对国家邮政局及所属各级邮政企业,从 1999 年 1 月 1 日起独立运营新设立的资金账簿,凡属
在邮电管理局分营前已贴花的资金免征印花税,1999 年 1 月 1 日以后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9.自 2004 年 7 月 1 日起,对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或批准进行的国有(含国有控股)企业改
组改制而发生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转让行为,暂不征收证券 (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不属于上述情
况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元偿转让行为,仍应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10.企业改制前签订但尚未履行完的各类应税合同,改制后需要变更执行主体的,对仅改变执行
主体,其余条款未作变动且改制前已贴花的,不再贴花。
11.企业因改制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12.对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买卖封闭式证券技资基金免征印花税 o
13.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
14.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生的下列凭证和产权转移书据享受印花税的优惠政策:
( 1 )新设立的资金账簿免征印花税;
(2)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再贷款合同、与证券公司行政清算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3)接收被处置证券公司财产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
(4)以保护基金自有财产和接收的受偿资产与保险公司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
值得注意的是:与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上述应税合同或产权转移书据,只是对保护基金有
限责任公司免征印花税,对应税合同或产权转移书据相关的其他当事人应照章征收印花税。
15.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营管理单位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相关的印花税以及廉租住
房承租人、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
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申报缴纳
一、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一)按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 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
(二)按定额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 应纳税额=凭证数量×单位税额
(三)计算印花税应纳税额应当注意的问题
1.按金额比例贴花的应税凭证,未标明金额的,应按照凭证所载数量及市场价格计算金额,依适
用税率贴足印花。
2.应税凭证所载金额为外国货币的,按凭证书立当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 ,
计算应纳税额。
3.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所执的一份全额贴花。
4.同一凭证因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事项而适用不同税率,分别载有金额的,应分别计算应纳
税额,相加后按合计税额贴花;未分别记载金额的,按税率高的计税贴花。
5.已贴花的凭证,修改后所载金额增加的,其增加部分应当补贴印花税票。
6.按比例税率计算纳税而应纳税额又不足 1 角的,免纳印花税;应纳税额在 1 角以上的,其税额尾
数不满 5 分的不计,满 5 分的按 1 角计算贴花。对财产租赁合同的应纳税额超过 1 角但不足 1 元的,
按 1 元贴花。
例:某企业 2008 年 2 月开业,领受房产权证、工商营业执照、土地使用证各一件,与其他企业订立
转移专用技术使用权书据一件,所载金额 80 万元;订立产品购销合同两件,所载金 额为 150 万元;订
立借款合同一份,所载金额为 40 万元。此外,企业的营业账簿中,"实收资 本"科目载有资金 600 万
元,其他营业账簿 20 本。2008 年 12 月该企业"实收资本"所载资 金增加为 800 万元。
试计算该企业 2008 年 2 月份应纳印花税额和 12 月份应补缴印花税额。 解:
( 1 )企业领受权利、许可证照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3×5 =15(元)
(2)企业订立产权转移书据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800000×0.5%0 = 400 (元)
(3)企业订立购销合同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1500000×0.3%0 = 450 (元)
(4)企业订立借款合同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400000×0.05%0 = 20 (元)
(5)企业营业账簿中"实收资本"所载资金:
应纳税额= 6000000×0.5‰ = 3000 (元)
(6)企业其他营业账册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20×5 = 100(元)
(7)2 月份企业应纳印花税税额:
应纳税额= 15 +400 +450 +20 +3000 + 100 =3985(元)
(8)12 月份资金账簿应补缴税额为:
应补纳税额= (8000000-6000000)×0.5‰ = 1000 (元)
二、印花税的缴纳方法
印花税的纳税方法较其他税种不同,是由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自行购买
印花税票,自行贴花和画销,自行完成纳税义务。同时,对特殊情形采取特定的纳税贴花方法。
(一)一般纳税方法
印花税通常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完纳税款。纳税人
向税务机关或指定的代售单位购买印花税票,就税务机关来说,印花税票一经售出,国家即取得印
花税收入。但就纳税人来说,购买了印花税票,不等于履行了纳税义务。因此,纳税人将印花税票粘
贴在应税凭证后,应即行注销,注销标记应与骑缝处相交。所谓骑缝处,是指粘贴的印花税票与凭证
之间的交接处。
对国家政策性银行记载资金的账簿,一次贴花数额较大、难以承担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核准,可在
3 年内分次贴足印花。
(二)简化纳税方法
为简化贴花手续,对那些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税法规定了以下三种简化的缴纳
方法:
1.以缴款书或完税证代替贴花的方法。
某些应税凭证,如资金账簿、大宗货物的购销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等,如果一份凭证的应纳
税额数量较大,超过 500 元,贴用印花税票不方便的,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填写缴款书或者完税
证,将其中一联粘贴在凭证上或者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
2.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的方法。
同一种类应纳税凭证若需要频繁贴花的,纳税人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经
税务机关核准发给许可证后,按税务机关确定的限期(最长不超过 1 个月)汇总计算纳税。应纳税凭证
在加注税务机关指定的汇缴戳记、编号,并装订成册后,纳税人应将缴款书的一联粘附册后,盖章注
销,保存备查。
3.代扣税款汇总缴纳的方法。
税务机关为了加强源泉控制管理,可以委托某些代理填开应税凭证的单位(如代办运输、联运的单
位)对凭证的当事人应纳的印花税予以代扣,并按期汇总缴纳。
(三)纳税贴花的其他具体规定
纳税人贴花时,必须遵照以下规定办理纳税事宜:
1.在应纳税凭证书立或领受时即行贴花完税,不得延至凭证生效日期贴花。
2.印花税票应粘贴在应纳税凭证上,并由纳税人在每枚税票的骑缝处盖戳注销或画销,严禁揭下
重用。
3.已经贴花的凭证,凡修改后所载金额增加的部分,应补贴印花。
4.对已贴花的各类应纳税凭证,纳税人须按规定期限保管,不得私自销毁,以备纳税检查。
5.凡多贴印花税票者,不得申请退税或者抵扣。
6.纳税人对凭证不能确定是否应当纳税的,应及时携带凭证,到当地税务机关鉴别。
7.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对凭证的性质发生争议的,应检附该凭证报请上一级税务机关核定。
8.纳税人对纳税凭证应妥善保存。凭证的保存期限,凡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理;其他凭
证均应在履行纳税义务完毕后保存 10 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缴纳印花税的其他有关规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外商技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有关问题
的通知》,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在华机构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应按照《印花
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缴纳印花税。为了便于税制顺利衔接,国家税务总局就外商投资企
业和外国企业缴纳印花税的有关问题作出以下具体规定:
1.上述企业在 1993 年 12 月 31 日以前书立、领受的各种应税凭证,包括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
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等,不征印花税。
2.上述企业 1993 年 12 月 31 日以前签订的应税合同但在 1994 年 1 月 1 日以后进行修改,并增加
金额或原合同到期续签合同的,应按规定贴花。
3.对于记载资金的账簿,1994 年 1 月 1 日以后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增加的,就其增加部分贴花 ;
对于启用的新账,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未增加的,免贴印花;对 1994 年 1 月 1 日后启用的其他账簿,
应按规定贴花。
4.上述企业在 1993 年 12 月 31 日以前取得的产权转移书据和权利许可证照,在 1994 年 1 月 1 日
以后有更改、换证、换照、转让行为的,应按规定贴花。
5.上述企业记载资金的账簿一次贴花数额较大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在 3 年内贴足印花;
经营期已不足 3 年的企业,应在经营期内贴足印花。
6.其他征免事宜,均按照印花税现行规定执行。
四、印花税票
为适应税收事业的发展,有效发挥印花税票的作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 2001 年起,每两年
对印花税票进行一次改版。印花税票是缴纳印花税的完税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监制。其票面金
额以人民币为单位,分为宣角、或角、伍角、宣元、或元、伍元、拾元、伍拾元、查侣元 9 种。缴纳印花税时,
按照规定的应纳税额,购贴相同金额的印花税票,凭以完税。
印花税票为有价证券,各地税务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
新版印花税票采用以下防伪措施:一是全部采用防伪纤维纸印制;二是图案右下方采用有色荧光油
墨套印机徽(在紫光灯下显绿色) ;三是图案左下方刮有楼空篆体"税"字;四 是四角边孔采用"十"字异型
孔。
印花税票可以委托单位或个人代售,并由税务机关付给 5%的手续费,支付来源从实征印花税款
中提取。税务机关和代售单位应共同做好代售印花税票的工作。
1.订立代售合同。凡代售印花税票者,应先向当地税务机关提出代售申请,必要时须提供保证人。
税务机关调查核准后,应与代售户签订代售合同,发给代售许可证。代售单 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印
花税票的领、售、存和交款等项代售业务。代售户所领印花税票,除合同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转让他人
转至其他地区销售。
2.税务机关要对代售单位的存花规定限额,代售单位领花要根据售花情况填写代售印花请领单,
经税务机关核准后领取。
3.代售单位所售印花税票取得的税款,须专户存储,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当地税务机关结报,
或者填开专用缴款书直接向银行缴纳。不得逾期不缴或者挪作他用。代售户领有 的印花税票及所售印
花税票的税款,如有损失,应负责赔偿。
4.代售户要建立印花税票领、售、存情况的登记、清点、检查制度。
五、责任和义务
发放权利许可证照和办理凭证的鉴证、公证及其他有关事项的单位,负有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的
义务。由于凭证贴花是取得法律效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贴花而未贴花的凭证 在法律手续上是不完备
的。所以,有关单位在发放或办理应纳税凭证时,有义务监督纳税人贴花,履行完税手续,这样,可
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有利于加强印花税管理和税源控制。
具体来说,有关单位有义务对纳税人的以下纳税事项进行监督: ( 1 )应纳税凭证是否已 粘贴印花;
(2)粘贴的印花是否足额; (3)粘贴的印花是否按规定注销。对未完成以上纳税 手续的,有关单位应督促
纳税人当场履行纳税义务。
六、违章处理
自 2004 年 1 月 29 日起,印花税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1.在应纳税凭证上未贴或者少贴印花税票的或者已粘贴在应税凭证上的印花税票未 注销或者未
画销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 50%以上 5 倍以
下的罚款。
2.已贴用的印花税票揭下重用造成未缴或少缴印花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 、
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 50%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D
3.伪造印花税票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处以 2000 元以上 1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
以 1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的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少缴印花税款的,由税
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 50% 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情
节严重的,同时撤销其汇缴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纳税人违反以下规定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 200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以 2000 元以上 1 万元以下的罚款:
( 1 )凡汇总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应加注税务机关指定的汇缴戳记,编号并装订成册后,将已贴印
花或者缴款书的一联粘附册后,盖章注销,保存备查。
(2)纳税人对纳税凭证应妥善保存。凭证的保存期限,凡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 ;没有明
确规定的其余凭证,均应在履行完毕后保存 1 年。
值得注意的是,印花税的违章处理,教材中使用的是《印花税暂行条例》发布以后的新规定,与
条例中的规定不同,考试和实务处理时,以教材中的新规定为准。
七、纳税环节和纳税地点
(一)纳税环节
印花税应当在书立或领受时贴花。具体是指,在合同签订时、账簿启用时和证照领受时贴花。如果
合同是在国外签订,并且不便在国外贴花的,应在将合同带入境时办理贴花纳税手续。
(二)纳税地点
印花税一般实行就地纳税。对于全国性商品物资订货会(包括展销会、交易会等)上所签订合同应纳
的印花税,由纳税人回其所在地后及时办理贴花完税手续;对地方主办、不涉 及省际关系的订货会、展
销会上所签合同的印花税其纳税地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自行确定。
八、印花税的管理
(一)对印花税应税凭证的管理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加强对印花税应税凭证的管理,要求纳税人统一设置印花税应税凭证登记
簿,保证各类应税凭证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登记;应税凭证数量多或内部多个部门对外签订应税凭
证的单位,要求其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应税凭证登记管理办法。有 条件的纳税人应指定专门部门、
专人负责应税凭证的管理。印花税应税凭证应按照《税收 征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保存 10 年。
(二)对按期汇总缴纳的管理
同一种类应纳税凭证,需频繁贴花的,纳税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采用按期汇总缴纳
印花税的方式,汇总缴纳的期限为一个月。采用按期汇总缴纳方式的纳税人应事先告知主管税务机关,
缴纳方式一经选定,一年内不得改变。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纳税 人的日常监督、检查。
(三)对印花税票代售人的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对印花税票代售人代售税款的管理根据本地代售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检查,
对代售人违反代售规定的,可视其情节轻重,取消代售资格,发现代售人各种影响印花税票销售的
行为要及时纠正。税务机关要根据本地情况,选择制度比较健全、管理 比较规范、信誉比较可靠的单位
或个人委托代售印花税票并应对代售人经常进行业务指导、检查和监督。
(四)核定征收印花税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和印花税的税源特征,为加强印花税征收管理,纳
税人有下列情形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核定纳税人印花税计税依据:
1.未按规定建立印花税应税凭证登记簿,或未如实登记和完整保存应税凭证的;
2.拒不提供应税凭证或不如实提供应税凭证致使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
3.采用按期汇总缴纳办法的,未按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报送汇总缴纳印花税情况报告,经地
方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报告,逾期仍不报告的;或者地方税务机关在检查中发现纳税人有未按规定汇总
缴纳印花税情况的。
地方税务机关核定征收印花税,应向纳税人发放核定征收印花税通知书,注明核定征收的计税
依据和规定的税款缴纳期限。
地方税务机关核定征收印花税,应根据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收入,参考纳税人各期印花税纳
税情况及同行业合同签订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数额或比例作为纳税人印花税计税依据。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逐步建立印花税基础资料库,包括:分行业印花税纳税情况、分户纳税资料等,
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保证核定征收的及时、准确、公平、合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机关可根据以上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印花税核
定征收办法,明确核定征收的应税凭证范围、核定依据、纳税期限、核定额度或比例等,并报国家税务
总局备案。

第五章房产税
第一节概述
一、房产税的概念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以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房屋产权所有人征
收的一种财产税。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1951 年 8 月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城
市中的房屋及占地合并征收房产税和地产税,称为城市房地产税。1973 年简化税制,把对企业征收的
这个税种并人了工商税。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和个人的房屋,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
房屋,继续保留征收房地产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发挥税收的作用,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决定在推行第二步利改税
和改革工商税制肘,对国内企业单位恢复征收房产税。当时考虑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允许买卖,原房
地产税的税名与征收对象内涵已名不符实,故将城市房地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1986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闺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房产税暂行条例》) ,从
当年 10 月 1 日开始施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政府根据条例规定,先后制定了施行细则。至此,房产
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征收。
二、房产税的特点
现行房产税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财产所有结构的框架内恢复征收的,一方面继承了过去房产
税的传统做法,同时又考虑了我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情况。因此,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房产税属于财产税中的个别财产税
按征税对象的范围不同,财产税可以分为一般财产税与个别财产税。一般财产税也称 "综合财产
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各类财产实行综合课征的税收。个别财产税也称"单项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
拥有的土地、房屋、资本和其他财产分别课征的税收。房产税属于个别财产税,其征税对象只是房屋。
(二)征税范围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
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征收,不涉及农村。农村的房屋,大部分是农民居住
用房,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对坐落在农村的房屋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另外,对某些拥有房屋,但自
身没有纳税能力的单位,如国家拨付行政经费、事业经费和国防经费的 单位自用的房产,税法也通过
免税的方式将这类房屋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三)区别房屋的经营使用方式规定征税办法
拥有房屋的单位和个人,既可以将房屋用于经营自用,又可以把房屋用于出租、出典。
房芦税根据纳税人经营形式不同,对前一类房屋按房产计税余值征收,对后一类房屋按租金收
入计税,使征税办法符合纳税人的经营特点,便于平衡税收负担和征收管理。
三、房产税的立法原则
(一)筹集地方财政收入
在分税制体制下,财产税是各级地方财政的主体税。我国的房产税属于地方税,征收房产税可以
为地方财政筹集一部分市政建设资金,缓解地方财力不足的矛盾。而且,房产 税以房屋为征税对象,
税源比较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工商各业的兴 旺,房产税收入将成为地方财政
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二)调节财富分配
房屋是法人和个人拥有财富的主要形式。对房屋,尤其是对个人拥有的经营性房屋征收房产税,
在调节财富分配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加强房产管理,配合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对房屋拥有者征收房产税,不仅可以调节单位、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还有利于加强对房屋的管
理,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房产税规定对个人拥有的非营业用房屋不征房产税,可以鼓励
个人建房、购房和改善住房条件,配合和推动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第二节征税范围、纳税人和税率
所谓房产,是以房屋形态表现的财产。房屋则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 ,能够遮
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至于那些独立于房屋之外的
建筑物,如围墙、烟囱、水塔、变电塔、油池油柜、酒窑菜害、酒精池、糖蜜池、室外游泳池、玻璃暖房、砖
瓦石灰窑以及各种油气罐等,则不属于房产。
一、征税范围
《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其中:
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城市的征税范围为市区、郊区和市辖县县城,不包括农村。
县城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建制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建制镇。建制镇的征税范围为镇人民政府所
在地,不包括所辖的行政村。
工矿区是指工商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建制镇标准,但尚未设立镇建制
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开征房产税的工矿区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纳税人
房产税以在征税范围内的房屋产权所有人为纳税人。其中:
1.产权属国家所有的,由经营管理单位纳税;产权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由集体单位和个人纳税。
2.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纳税。所谓产权出典,是指产权所有人将房屋、生产资料等的产权,在一
定期限内典当给他人使用,而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业务。这种业务大多发生于出典人急需用款,但又
想保留产权回赎权的情况。承典人向出典人交付一定的典价之后, 在质典期内即获抵押物品的支配权,
并可转典。产权的典价一般要低于卖价。出典在规定期间内须归还典价的本金和利息,方可赎回出典
房屋的产权。由于在房屋出典期间,产权所有人已无权支配房屋,因此,税法规定由对房屋具有支配
权的承典人为纳税人。
3.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屋所在地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纳税。
4.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亦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纳税。所谓租典纠纷,是指产权所
有人在房产出典和租赁关系上,与承典人、租赁人发生各种争议,特别是权利和义务的争议悬而未决
的。对租典纠纷尚未解决的房产,规定由代管人或使用人为纳税人,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征收管理,保
证房产税及时入库。
5.无租使用其他房产的问题。纳税单位和个人无租使用房产管理部门、免税单位及纳
税单位的房产,应由使用人代为缴纳房产税。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经营的房产不适用房产税。
三、税率
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根据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分为两种:依据房产计税余值计税的,税率为 1.2%;
依据房产租金收入计税的,税率为 12% ;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对个人居住用房出租仍用于居住的,
其应缴纳的房产税暂减按 4%的税率征收。2008 年 3 月 1 日起,对个 人出租住房,不区分用途,按
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按市场价格向个人出租用于居住的住房,
减按 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
第三节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一)计税依据设计的指导思想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通常是房产的价值。房产的价值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房产的原值,即房屋的造
价;二是房产的净值,即房屋的原值扣除折旧后的价值;三是房产的市价,即 买卖房屋的市场价值(价
格)。
选择不同的房产价值形式计税,其征税效果有着明显不同:其一,按房产原值计税,收入比较稳
定,但不够合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产的价值会发生变化,或者增加,或者减少,税收负担往
往难以与房产的获利水平相适应。其二,按房产净值计税,不仅计税复杂,而且也不科学。其三,按
房产的市价计税较为合理,因为市价是房产的现实价值,同时还包含了房屋因土地开发利用而增加
的价值。但是,按房产市价计税,也存在着房屋估价 工作量大、市价标准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在房产税税制设计时,决定对经营自用的房屋以房产计税余值作为计税依据,
对出租的房屋按租金作为计税依据。这样,既可以将房屋的自然损耗因素和房屋后期的增值因素等综
合考虑进去,同时也便于对不同房屋征税的分类管理。
(二)计税依据的形式
房产税采用从价计征。计税办法分为按房产余值计税和按租金收入计税两种。
1.对经营自用的房屋,以房产的计税余值作为计税依据。
所谓计税余值,是指依照税法规定按房产原值一次减除 10%至 30%的损耗价值以后的余额。其中:
( 1 )房产原值是指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记载的房屋原价。因此,
凡按会计制度规定在账簿中记载有房屋原价的,应以房屋原价按规定减除一定比例后的房产余值计
征房产税;没有记载房屋原价的,按照上述原则,并参照同类房屋,确定房产原值,按规定计征房产
税。
(2)房产原值应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或一般不单独计算价值的配套设施。主要有 :
暖气、卫生、通风、照明、煤气等设备;各种管线,如蒸汽、压缩空气、石油、给水排水等管道及电力、电讯、
电缆导线;电梯、升降机、过道、晒台等。属于房屋附属设备的水管、下水道、暖气管、煤气管等应从最近的
探视井或三通管起,计算原值;电灯网、照明线从进线盒联结管起,计算原值。
为了维持和增加房屋的使用功能或使房屋满足设计要求,凡以房屋为载体,不可随意移动的附
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如给排水、采暖、消防、中央空调、电气及智能化楼宇设备等,无论在会计核算中
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都应计人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
(3)纳税人对原有房屋进行改建、扩建的,要相应增加房屋的原值。
(4)对于更换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在将其价值计人房产原值时,可扣减原来相应设备和
设施的价值;对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中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的零配件,更新后不再计入房产原值,
原零配件的原值也不扣除。
(5)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凡在房产税征收范围内的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包括与地上房屋
相连的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征收房产税。
对于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如房屋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商场的地下部分等,应将地下
部分与地上房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
(6)在确定计税余值时,房产原值的具体减除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税法规定的
减除幅度内自行确定。这样规定,既有利于各地区根据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计税余值,又有利
于平衡各地税收负担,简化计算手续,提高征管效率。
如果纳税人未按会计制度规定记载原值,在计征房产税时,应按规定调整房产原值 ;对房产原值
明显不合理的,应重新予以评估;对没有房产原值的,应由房屋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屋的价
值核定。在原值确定后,再根据当地所适用的扣除比例,计算确定房产余值。对于扣除比例一定要按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比例执行。
2.对于出租的房屋,以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
房屋的租金收入,是房屋产权所有人出租房屋使用权所取得的报酬,包括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
对以劳务或其他形式作为报酬抵付房租收入的,应根据当地同类房屋的租金水平,确定租金标准,
依率计征。
如果纳税人对个人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申报不实或申报数与同一地段同类房屋的租金收入相比
明显不合理,税务部门可以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核定其应纳税款。具
体办法由各省级地方税务机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3.投资联营及融资租赁房产的计税依据。
( 1 )对投资联营的房产,在计征房产税时应予以区别对待。对于以房产投资联营,投资者参与投
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的,按房产的计税余值作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对以房产投资,收取固定收
入,不承担联营风险的,实际是以联营名义取得房产租金,应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由出租方按租金收入计算缴纳房产税。
(2)对融资租赁房屋的情况,由于租赁费包括购进房屋的价款、手续费、借款利息等,与一般房屋
出租的"租金"内涵不同,且租赁期满后,当承租方偿还最后一笔租赁费时,房屋产权一般都转移到承
租方,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的形式,因此在计征房产税时应以房产余值计算
征收。至于租赁期内房产税的纳税人,由当地税务机关根据实 际情况确定。
4.居民住宅区内业主共有的经营性房产的计税依据。
对居民住宅区内业主共有的经营性房产,由实际经营 (包括自营和出租)的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房
产税。其中自营的,依照房产原值减出 10%至 30%后的余值计征,没有房产原值或不能将共有住房划
分开的,由房产所在地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同类房产核定房产原值; 出租的,依照租金计征。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地上建筑物房产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房产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适用税率 其中:房产计税余值=房产原值× (1-原值减除
比例)
(二)地下建筑物房产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1.工业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 50%-6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 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 一
原值减除比例)×1.2%
2.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 70%-8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 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
×(1-原值减除比例)×1.2%
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和地方税务
部门在上述幅度内自行确定。
3.出租的地下建筑,按照出租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
例:某省一企业 2008 年度自有房屋 10 栋,其中 8 栋用于经营生产,房产原值 1000 万 元,不包括
冷暖通风设备 60 万元;2 栋房屋租给某公司作经营用房,年租金收入 50 万元。试计算该企业当年应纳
的房产税(注:该省规定按房产原值一次扣除 20%后的余值计税)。
解: ( 1 )自用房产应纳税额= [ ( 1000 + 60)× (1-20 % ) ]×1. 2 % = 10. 176 (万元)
(2)租金收入应纳税额=50×12% =6(万元)
(3)全年应纳房产税额= 10. 176 + 6 = 16. 176 (万元)
第四节减免税优惠
依据《房产税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下列房产免征房产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
"人民团体"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的各种社会团体。如从事广泛群众
性社会活动的团体,从事文学艺术、美术、音乐、戏剧的文艺工作团体,从事某种专门学术研究团体,
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公益团体,等等。
"自用的房产"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办公用房和公务用房。
二、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单位自用的房产
事业单位自用的房产,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业务用房。
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收入不够本身经费开支的部分,还要由
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经费补助。因此,对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属于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
事业经费的单位对其本身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
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其经费来源实行自收自支后,应征收房产税。
但为了鼓励事业单位经济自立,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 1990 年以前经费来 源实
行自收自支后,从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的年度起,免征房产税 3 年。1990 年 1 月 1 日后,对经
费来源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再享受 3 年免税照顾应照章征收房产税。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
宗教寺庙自用的房产,是指举行宗教仪式等的房屋和宗教人员使用的生活用房屋。
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是指供公共参观游览的房屋及其管理单位的办公用房屋。
公园、名胜古迹中附设的营业单位,如影剧院、饮食部、茶社、照相馆等所使用的房产及出租的房
产,应征收房产税。
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以及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
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单位的经费来源由国家财政部门 拨款,本身没有纳税能
力。至于这些单位非自用的房产,例如出租或作营业用的,因为已有收入来源和纳税能力,所以应按
照规定征收房产税。
四、个人拥有的非营业用的房产
对个人所有的非营业用房产给予免税,主要是为了照顾我国城镇居民目前住房的实际状况,鼓
励个人建房、购房,改善居住条件,配合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但是,对个人所有的营业用房或出租
等非自用的房产,应按照规定征收房产税。
五、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
根据《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下列房产可免征房产税:
1.企业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可以比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
的单位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
2.经有关部门鉴定,对毁损不堪居住的房屋和危险房屋,在停止使用后,可免征房产税。
3.自 2004 年 8 月 1 日起,对军队空余房产租赁收入暂免征收房产税 ;此前已征税款不予退还,未
征税款不再补征。暂免征收房产税的军队空余房产,在出租时必须悬挂《军队房地产租赁许可证》,以
备查验。
4.凡是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各种工棚、材料棚、休息棚和办公室、食堂、茶炉房、汽车房等
临时性房屋,不论是施工企业自行建造还是由基建单位出资建造,交施工企业使用的,在施工期间 ,
一律免征房产税。但是,如果在基建工程结束以后,施工企业将这种临时性房屋交还或者估价转让给
基建单位的,应当从基建单位接收的次月起,依照规定征收房产税。
5.自 2004 年 7 月 1 日起,纳税人因房屋大修导致连续停用半年以上的,在房屋大修期间免征房
产税,免征税额由纳税人在申报缴纳房产税时自行计算扣除,并在申报表附表或备注栏中作相应说
明。
纳税人房屋大修停用半年以上需要免征房产税的,应在房屋大修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的
证明材料,包括大修房屋的名称、坐落地点、产权证编号、房产原值、用途、房屋大修的原因、大修合同
及大修的起止时间等信息和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查验。具体报送材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
列市地方税务局确定,并告知房产税的纳税人。
税务机关应对报告大修的房屋加强跟踪管理和检查,如发现虚假情况,按《税收征管法》的有关
规定处理。
6.纳税单位与免税单位共同使用的房屋,按各自使用的部分划分,分别征收或免征房产税。
7.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暂免征收房产税。老年服务机构是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
护理、健身等多方面服务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机构主要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
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含老年护理院、康复中心、托老所)等。
8.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对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包括企业和自收自支
事业单位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房管部门向居民出租的公有住房;落实私房政策中带户发还产权
并以政府规定租金标准向居民出租的私有住房等暂免征收房产税。
9.对邮政部门坐落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房产,应当依法征收房产税; 对坐落在城
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以外、尚在县邮政局内核算的房产,在单位财务账中划分清楚的,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不再征收房产税。
10.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商品房,在出售前不征收房产税。但对出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已使用
或出租、出借的商品房应按规定征收房产税。
11.自 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对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收费标准
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免征房产税。
12.自 2000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底,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
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
13.铁道部所属铁路运输企业自用的房产,继续免征房产税。铁道部所属铁路运输企业的范围包括:
铁路局、铁路分局(包括客货站、编组站、车务、机务、工务、电务、水电、车辆、供电、列车、客运段)、中铁集
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行 包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

地方铁路运输企业自用的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比照铁道部所属铁路运输企业的政策执行。
14.对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含国家外汇管理局)所属分支机构自用的房产,
免征房产税。
对其他专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技资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经中国人民银 行批准设
立的其他金融组织)和保险公司的房产,均应按规定征收房产税。
15.天然林保护工程相关房产免税。
自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
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用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房产,免征房产税。对上述企业和单位
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房产,仍按规定 征收房产税。对由于国家实行天然
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成森工企业的房产闲置 1 年以上不用的,暂免征收房产税;闲置房产用于出租或企
业重新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之外的其他生产经营的,应依照规定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用于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 免税房产应单独划分,与其他应税房产划分不清的,应按规定征税。
16.国家直属储备粮、棉、糖、肉、盐库。
对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直属粮库经营中央储备粮(油)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中储棉总公司及其直属
棉库经营中央储备棉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华商中心、国家储备糖库、国家储备肉库经营中央储备糖
肉业务自用的房产,中国盐业总公司国家直属储备盐库经营中央储备 盐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免征房产税 o
17.对承担地方粮、油、棉、糖、肉等商品储备任务的地方商品储备管理公司及其直属库经营上述地
方储备商品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到 2008 年 12 月 31 日前免征房产税。
第五节申报和缴纳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的,从生产经营之月起,计征房产税。
自建的房屋用于生产经营的,自建成之日的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委托施工企业建设的房屋,从办理验收手续之日的次月起,计征房产税。对于在办理验收手续前
已使用或出租、出借的新建房屋,应从使用或出租、出借的当月起按规定计征房产税。
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购置存量房,自办理房屋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手续,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签发房屋权属证书之次
月起计征房产税。
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二、纳税期限
房产税实行按年征收,分期缴纳。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各地一般按季或
半年征收。
三、纳税申报
房产税的纳税申报,是房屋产权所有人或纳税人缴纳房产税必须履行的法定手续。纳税义务人应
根据税法要求,将现有房屋的坐落地点、结构、面积、原值、出租收入等情况,据实向当地税务机关办
理纳税申报并按规定纳税。如果纳税人住址发生变更、产权发生转移,以及出现新建、改建、扩建、拆除
房屋等情况,而引起房产原值发生变化或者租金收入变化的,都要按规定及时向税务机关办理变更
登记,以便税务机关及时掌握纳税人的房产变 动情况。(《房产税纳税申报表》略)
四、纳税地点
房产税在房产所在地缴纳。房产不在同一地方的纳税人应按房产的坐落地点分别向房产所在地的
税务机关缴纳。
第六章 车船税
第一节概述
一、车船税的概念
车船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困境内车辆、船舶(以下简称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征收的一种税。
我国对车船课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元光六年) ,我国就开征了算商车。1945 年 6 月,国民党政府
公布了《使用牌照税法》,在全国统一开征车船使用牌照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1951 年 9 月颁布了
《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在 全国部分地区开征。1973 年简化税制、合并税种时,把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征收的车
船使用牌照税并入工商税。从那时起,车船使用牌照税只对不缴纳工商税的单位、个人和外侨征收,征税范围大大缩小 。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对车船征税,因原税名"车船使 用牌照税"不太确定,实际工作中往往误认为是对牌照征税,
因此,改名为车船使用税。1986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 ,从 1986 年 10 月
1 日起在全国施行。
2006 年 12 月 29 日,国务院颁布第 482 号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车船税暂行条
例》) ,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是在原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的基础上合并修订而成的。条例的出台,对
于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拓宽税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强地方税征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统一了各类企业的车船税制。
条例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税",统一适用拥有车辆、船舶的各类纳税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解决了内外资企业车船税制长期不统 一的问题。
2.由财产与行为税改为财产税。
为了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产税制度,为地方财政提供较稳定的税收来源,并考虑到我国在机动车的使用环
节已经征收养路费的情况,条例将过去在保有与使用环节征收 的财产与行为税,改为在保有环节征收财产税,将纳税
人由"拥有并且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 人"改为"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3.适当提高了税额标准。
原来的车船使用牌照税税额已有 55 年没有调整(1951 年至 2006 年) ,而车船使用税的税额是按照车船使用牌照税
的税额标准制定的,也已有 20 年没有调整(1986 年至 2006 年)。为了使车船税的税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考
虑目前对车船征税和收费情况,条例保持了原车船使用税税额幅度的下限,而将上限提高了 1 倍左右,例如,载客汽车
的 上限由原来的 320 元提高到 660 元,载货汽车的上限由 60 元提高到 120 元。这样,为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合理确定税
额标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4.调整了减免税范围。
按照公平税负、拓宽税基的原则,条例采取三种方式对车船税制的减免税范围作了调整:一是取消部分免税规定对港
作车船、工程船等经营性车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财政拨付经费单位的车船,以及歪船、浮桥用船不再规定
免税;为了严格控制减免 税,条例取消了对纳税确有困难的由省级人民政府予以定期减免税的规定。二是增加部分免税
的规定,条例将非机动车船、拖拉机、捕捞和养殖渔船增列为免税车船,以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为鼓励和促进发
展城乡公共交通,条例还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车船给予定期减税免税。三
是保留部分免税的规定,考虑到军队用车的特殊性和警务保障的需要,条例继续保留对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和公安、
司法等部门警用车船免税的规定;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继续保留 了对外交机构、国际组织及相
关人员车船的免税规定,以遵循国际惯例,体现国家间对等的原则。
5.与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强化了税源控管的力度。
对车船征税具有涉及面广、税源流动性强、纳税人多为个人等特点,而税务部门又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过去没有有
效的控管措施一直是制约车船税收征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006 年 7 月 1 日,国务院颁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
制保险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规定,在我国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都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
任强制保险。对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机动车管理部门不得予以登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
构不得予以检验。该险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保险范围与车船税的征税范围相近,《车船税暂行条例》将从事机动车交通
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 机构确定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地方税务机关的车船
税 收征收实施环节控管无法律依据的问题,为基层税务机关加强车船税的征管,实现源泉控管,堵塞机动车车船税的
征管漏洞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车船税的立法原则
1.筹集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业发展迅速,运输紧张状况大为缓解,但矛盾依然存在。
开征车船税,能够将分散在车船所有人手中的部分资金集中起来,可以增加地方财源,增加对交通运输建设的财
政技人,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加强对车船使用的管理,促进车船的合理配置。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拥有车船的数量急剧增加,开征车船税后,购置、使用车船越多,应缴纳的车船税越多,可以
促使纳税人加强对已有的车船的管理与核算,合理使用车船,提高车船的利用效率。
3.调节财富分配,体现社会公平。
车船税属于财产征税的范围,这类税收除了筹集地方财政收入外,另一重要功能是对个人拥有的财产或财富(如轿
车、游艇等)进行调节,缓解财富分配不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拥有私人轿车、游艇及其他车船的
情况将会日益增多,征收车船税的财富再分配作用亦会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节征税范围、纳税人和税额
一、征税对象及范围
车船税的征税范围是指依法应当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车船管理部门是指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依法
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
在机场、港口以及其他企业内部场所行驶或者作业,并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应当缴纳车船税。
拖船,是指专门用于拖(推)动运输船舶的专业作业船舶。
二、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车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
纳车船税。管理人是指对车船具有管理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
三、适用税额
车船税的适用税额,依照条例所附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执行。
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车船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税目范围和税额幅度内,划分子
税目,并明确车辆的子税目税额幅度和船舶的具体适用税额。车辆的具体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
的子税目税额幅度内确定。
车船税采用定额税率即对征税的车船规定单位固定税额。车船税确定税额总的原则是:排气量小的车辆税负轻于排气
量大的车辆;载人少的车辆税负轻于载人多的车辆;自重小的车辆税负轻于自重大的车辆;小吨位船舶的税负轻于大吨位船
舶。由于车辆与船舶的行驶情况不同,车船税的税额也有所不同。见表 6 -10
表 6 -1 车船税税目税额表

税目 计税单位 每年税额 备注

载客汽车 每辆 60 元至 660 元 包括电车
载货汽车专项作业车 按自重每吨 16 元至 120 元 包括半挂牵引车、挂车
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按自重每吨 24 元至 120 元
摩托车 每辆 36 元至 180 元
拖船和非机动驳船分别按船舶税额的 50%
船舶 按净吨位每吨 3 元至 6 元
计算
(一)载客汽车
载客汽车划分为大型客车、中型客车、小型客车和微型客车 4 个子税目。其中,大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大于或者
等于 20 人的载客汽车;中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大于 9 人且小于 20 人的载客汽车;小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小于或
者等于 9 人的载客汽车;微型客车是指发动机汽缸总排气量小于或者等于 1 升的载客汽车,发动机排气量以车辆登记证
书、车辆行驶证书、车辆出厂合格证明、车辆进口凭证等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载客汽车各子税目的每年税额幅度为:
1.大型客车,480 元至 660 元;
2.中型客车,420 元至 660 元;
3.小型客车,360 元至 660 元;
4.微型客车,60 元至 480 元。
客货两用汽车按照载货汽车的计税单位和税额标准计征车船税。
(二)三轮汽车
三轮汽车,是指在车辆管理部门登记为三轮汽车或者三轮农用运输车的机动车。
(三)低速货车
低速货车,是指在车辆管理部门登记为低速货车或者四轮农用运输车的机动车。
(四)专项作业车
专项作业车,是指装置有专用设备或者器具,用于专项作业的机动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是指具有装卸、挖掘、平整等
设备的轮式自行机械。
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的计税单位为自重每吨每年税额为 16 元至 120 元。
具体适用税额由省级人民政府参照载货汽车的税额标准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
(五)船舶
船舶的具体适用税额为:
1.净吨位小于或者等于 200 吨的,每吨 3 元;
2.净吨位 201 吨至 2000 吨的,每吨 4 元;
3.净吨位 2001 吨至 10000 吨的,每吨 5 元;
4.净吨位 10001 吨及其以上的,每吨 6 元。
第三节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1.纳税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本年度车船税的完税
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不能提供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的,应当在购买保险时按照当地的车船税税额标准计算缴纳车
船税。
2.拖船按照发动机功率每 2 马力折合净吨位 1 吨计算征收车船税。
3.《车船税暂行条例》及细则所涉及的核定载客人数、自重、净吨位、马力等计税标准,以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
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到车船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上述计税标准以车船
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不能提供车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
根据车船自身状况并参照同类车船核定。
4.车辆自重尾数在 0.5 吨以下(含 0.5 吨)的,按照 0.5 吨计算;超过 0.5 吨的,按照 1 吨计算。船舶净吨位尾数在 0.5 吨
以下(含 0.5 吨)的不予计算,超过 0.5 吨的,按照 1 吨计算。1 吨以下的小型船,一律按照 1 吨计算。
5. 《车船税暂行条例》及其细则所称的自重,是指机动车的整备质量。
6.对于按照《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无法准确获得自重数值或自重数值明显不合理的载货汽车、三轮汽
车、低速货车、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车辆自身状况并参照同类车辆核定计税依据。对能够
获得总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的,可按照车辆的总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的差额作为车辆的自重;无法获得核定载质量的专项作
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可按照车辆的总质量确定自重。
二、车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购置的新车船,购置当年的应纳税额自纳税义务发生的当月起按月计算。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年应纳税额+ 12×应纳税月份数
例:某运输公司拥有载货汽车 15 辆(货车自重全部为 10 吨) ;乘人大客车 20 辆;小客车 10 辆。计算该公司应纳车船使用
税。(注:载货汽车按自重每吨年税额 80 元,乘人大客车每辆年税额 500 元,小客车每辆年税额 400 元)
解: ( 1 )载货汽车应纳税额= 15 × 10×80 = 12000 (元)
(2)乘人汽车应纳税额=20×500 + 10×400 = 14000 (元)
(3)全年应纳车船税额= 12000 + 14000 = 26000 (元)
三、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和滞纳金的计算
为了做好机动车车船税代收代缴工作,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
单的通知》(保监产险[2007] 501 号)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 )保单中增加了与车船税有关的
数据项目。有关涉税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特殊情况下车船税应纳税款的计算 1.购买短期"交强险"的车辆
对于境外机动车临时入境、机动车临时上道路行驶、机动车距规定的报废期限不足 1 年
而购买短期"交强险"的车辆,保单中"当年应缴"项目的计算公式为:
当年应缴=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应纳税月份数+ 12
其中,应纳税月份数为"交强险"有效期起始日期的当月至截止日期当月的月份数。
2.已向税务机关缴税的车辆或税务机关已批准减免税的车辆
对于已向税务机关缴税或税务机关已经批准免税的车辆,保单中 "当年应缴"项目应为 。;对于税务机关己批准减税
的机动车,保单中"当年应缴"项目应根据减税前的应纳税额扣除依据减税证明中注明的减税幅度计算的减税额确定,计
算公式为:
减税车辆应纳税额=减税前应纳税额× (1 一减税幅度)
(二)欠缴车船税的车辆补缴税款的计算
从 2008 年 7 月 1 日起,保险机构在代收代缴车船税时,应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前次保险单,查验纳税人以前年度的
完税情况。对于以前年度有欠缴车船税的,保险机构应代收代缴以前年度应纳税款。
1.对于 2007 年 1 月 1 日前购置的车辆或者曾经缴纳过车船税的车辆,保单中"往年补缴"项目的计算公式为:
往年补缴=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本次缴税年度一前次缴税年度-1 )
其中,对于 2007 年 1 月 1 日前购置的车辆,纳税人从未缴纳车船税的,前次缴税年度设 定为 2006 年。
2.对于 2007 年 1 月 1 日以后购置的车辆,纳税人从购置时起一直未缴纳车船税的,保单中"往年补缴"项目的计算公
式为:
往年补缴=购置当年欠缴的税款+购置年度以后欠缴税款
其中,购置当年欠缴的税款=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应纳税月份数÷12 应纳税月份数为车辆登记日期的当月起至该
年度终了的月份数。若车辆尚未到车船管理部门登记, 则应纳税月份数为购置日期的当月起至该年度终了的月份数。
购置年度以后欠缴税款=计税单位年单位税额× (本次缴税年度-车辆登记年度-1)
(三)滞纳金计算
对于纳税人在应购买"交强险"截止日期以后购买"交强险"的,或以前年度没有缴纳车
船税的,保险机构在代收代缴税款的同时,还应代收代缴欠缴税款的滞纳金。
保单中"滞纳金"项目为各年度欠税应加收滞纳金之和。
每一年度欠税应加收的滞纳金=欠税金额×滞纳天数× 0.5%
滞纳天数的计算自应购买"交强险"截止日期的次日起到纳税人购买"交强险"当日止。
纳税人连续两年以上欠缴车船税的,应分别计算每一年度欠税应加收的滞纳金。
第四节减免税优惠
一、法定减免
1.非机动车船(不包括非机动驳船)。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的车辆,以及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残疾人机
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非机动船是指自身没有动力装置,依靠外力驱动的船舶;非机动驳船是指在船舶管理部门
登记为驳船的非机动船。
2.拖拉机。拖拉机是指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为拖拉机的车辆。
3.捕捞、养殖渔船。捕捞、养殖渔船是指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的渔业船舶,不包括登记为捕
捞船或者养殖船以外类型的渔业船舶。
4.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是指按照规定在军队、武警车船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军用牌照、武
警牌照的车船。
5.警用车船。警用车船,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取警用牌
照的车辆和执行警务的专用船舶。
6.按照有关规定已经缴纳船舶吨税的船舶。
7.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
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我国有关法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
条例》。
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在办理免税事项时,应当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出具本机构
或个人身份的证明文件和车船所有权证明文件,并申明免税 的依据和理由。
二、特定减免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车船给予定期减税、免税。
对尚未在车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属于应减免税的新购置车辆,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可提出减免税申请并提供机构
或个人身份证明文件和车辆权属证明文件以及地方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相关资料。经税务机关审验符合车船税减免条件
的,税务机关可为纳税人出具该纳税年度的减免税证明,以方便纳税人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新购置应予减免税的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已缴纳车船税的,在办理车辆登
记手续后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验符合车船税减免税条件的,税务机关应退还纳税人多缴的税
款。
第五节申报和缴纳
一、车船税的纳税期限
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所记载日期的当月。纳税人未按照
规定到车船管理部门办理应税车船登记手续的,以车船购置发票所载开具时间的当月作为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对未办理车船登记手续且无 法提供车船购置发票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车船税按年申报缴纳。纳税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具体申报纳税 期限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二、李船税的纳税地点
车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纳税地点,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确定。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车船纳税地点为车船的登记地。
三、车船税的申报缴纳
1.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未缴纳车船税的,使用人应当代为缴纳车船税。
2.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应当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
3.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由于日缴义务人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的,
纳税人应当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同时缴纳车船税。
4.纳税人对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税款有异议的,可以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出。
5.纳税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缴纳车船税的,不再向地方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6.扣缴义务人在代收车船税时,应当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单上注明已收税款的信息,作为纳税人
完税的证明。除另有规定外,扣缴义务人不再给纳税人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纳税人如有需要,可以持注明已收税款
信息的保险单,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开具完税凭证。
7.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解缴代收代缴的税款,并向地方税务机关申报。扣缴义务人解缴税款的具体期限,由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8.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手续费。税务机关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手续费
的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四、其他管理规定
1.各级车船管理部门应当在提供车船管理信息等方面,协助地方税务机关加强对车船税的征收管理。纳税人应当向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和扣缴义务人提供车船的相关信息。拒绝提供的,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处理。
2.车船税的征收管理,依照《税收征管法》及《车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已完税的车船被盗
抢、报废、灭失的,纳税人可以凭有关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和完税证明,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自
被盗抢、报废、灭失月份起至该纳税年度终了期间的税款。
已办理退税的被盗抢车船,失而复得的,纳税人应当从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的当月起计算缴纳车船税。
3.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在非车辆登记地由保险机构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 且能够提供合法有效完税证明
的,纳税人不再向车辆登记地的地方税务机关缴纳机动车车船税。
4.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已经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变更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地方税务机关对原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不予
办理退税手续,对现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也不再征收当年度 的税款;未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变更所有权或管理权的,由现
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缴纳该纳 税年度的车船税。
第七章契税
第一节概述
一、契税的概念
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契税是一个古老的税种,最早起源于东晋的"古税",至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
一个税收法规就是《契税暂行条例》。这个条例对旧中国的契税进行了改革,其基本内容是:凡土地、房屋之买卖、
典当、赠与和交换,均应凭土地、房屋的产权证明,在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时,由产权承受人缴纳契税。税率分
两种:买卖、赠与税率 6% ,典当税率 3% ;对交换房屋双方价值相等的,免税;不相等的,就其超过价值部分按
6%缴纳契税。
1954 年,财政部对《契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对公有制单位的买卖、典当、承受赠与和
交换土地、房屋的行为,免征契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家禁止土地买卖和转让,征收土地契税自然
停止。契税的征税范围只限于非公有制单位的 房屋产权转移行为,契税收入甚微。"文革"期间,有的地方甚至明
令停止办理契税征收业务。1978 年新宪法公布后,逐步落实了房产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房屋
买卖又重新活跃起来。为此,财政部于 1981 年和 1990 年分别发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契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和《关于加强契税工作的通知》 ,对契税政策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调整,契税征收工作全面恢复。
《契税暂行条例》施行 40 多年,在加强对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的管理、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
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地产市场得到较大发展,
交易形式更是多样、灵活, 《契税暂行条例》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本着公平税负,合理负担;规范税制,严格控制减免税范围,增加财政收入;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调动
地方管理税收积极性的原则,国务院对原《契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订,于 1997 年 7 月 7 日重新颁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契税暂行条例》) ,并从 199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二、契税的特点
契税与其他税种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一)契税属于财产转移税
契税以发生转移的不动产,即土地和房屋为征税对象,具有财产转移课税性质。土地、房屋产权未发生转移
的,不征契税。
(二)契税由财产承受人缴纳
一般税种都确定销售者为纳税人,即卖方纳税。契税则属于土地、房屋产权发生交易过程中的财产税,由承
受人纳税,即买方纳税。对买方征税的主要目的,在于承认不动产转移生效,承受人纳税以后,便可拥有转移
过来的不动产产权或使用权,法律保护纳税人的合 法权益。
三、契税的立法原则
财产税是我国税制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财产征税在现阶段有着重要的财政、经济和社会意义。国家修订、开
征契税,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立法精神:
(一)广辟财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契税按财产转移价值征税,税源较为充足,它可以弥补其他财产税的不足,扩大其征税范围,为地方政府
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房产交易的活跃,契税的财政作用将日益显著。
(二)保护合法产权,避免产权纠纷
不动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涉及转让者和承受者双方的利益。而且,由于产权转移形式多种多样如果
产权的合法性得不到确认,事后必然会出现产权纠纷。契税规定对承受人征税有利于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产权关
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避免产权 纠纷。
(三)调节财富分配,体现社会公平
土地、房屋交易本身就意味着财富的流动或分配。在土地、房屋的交易环节征收契税,可以适当调节财产所
有者或财产的取得者的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
第二节征税范围、纳税人和税率
一、征税范围
契税的征税对象为发生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权属转移的土地和房屋。具体征税范围包括:国有土地使用
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即以货币为媒介,出卖者向购买者过渡房产所有权
的交易行为。以下几种特殊情况,视同买卖 房屋:
1.以房产抵债或实物交换房屋。
经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以房抵债和实物交换房屋,均视同房屋买卖,应由产权承受人按房屋现值缴
纳契税。
例如:甲某因无力偿还乙某债务,而以自有的房产折价抵偿债务。经双方同意,有关部门批准,乙某取得甲
某的房屋产权,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按房产折价款缴纳契税。如以 实物(金银首饰等等价物品)交换房屋,
应视同以货币购买房屋。
2.以房产作投资或作股权转让。
这种交易业务属房屋产权转移,应根据国家房地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房屋产权交易和产权变更登记手
续,视同房屋买卖,由产权承受方按投资房产价值或房产买价缴纳 契税。
例如:甲某以自有房产,投资于乙某企业。其房屋产权变为乙某企业所有,故产权所有人发生变化,因此,
乙某企业在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后,按甲某人股房产现值(国有企事业房产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估核价)缴纳
契税。如丙某以股份方式购买乙某企业房屋产权,丙某在办理产权登记后,按取得房产买价缴纳契税。
以自有房产作股投入本人经营企业,免纳契税。因为以自有的房地产投入本人独资经营的企业,房屋产权
所有人和土地使用权人未发生变化,不需办理房产变更手续,也不办理契税手续。
3.买房拆料或翻建新房应照章征收契税。
例如:甲某购买乙某房产,不论其目的是取得该房产的建筑材料或是翻建新房,实际构成房屋买卖。甲某应
首先办理房屋产权变更手续,并按买价缴纳契税。
(四)房屋赠与
房屋的赠与是指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无偿转让给他人所有。其中,将自己的房屋转交给他人的法人和自
然人,称作房屋赠与人,接受他人房屋的法人和自然人,称为受赠人。房屋赠与的前提,必须是产权无纠纷,
赠与人和受赠人双方自愿。
由于房屋是不动产,价值较大,故法律要求赠与房屋应有书面合同 (契约) ,并到房地产管理机关或农村基
层政权机关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才能生效。如果房屋赠与行为涉及 涉外关系,还须公证处证明和外事部门认证才
能有效。房屋的受赠人要按规定缴纳契税。
以获奖方式取得房屋产权的,其实质是接受赠与房产,应照章缴纳契税。
(五)房屋交换
房屋交换,是指房屋住户、用户、所有人为了生活工作方便,相互之间交换房屋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的行为。
行为的主体有公民、房地产管理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交换的标的性质有公房(包括直管房和自管房)、
私房;标的种类有住宅、店面及办公用房等。行为的内容是: ( 1 )房屋使用权交换。经房屋所有人同意,使用者可以
通过变更租赁合同, 办理过户手续,交换房屋使用权。交换房屋的价值相等的不征收契税。(2)房屋所有权交换。
交换双方应订立交换契约,办理房屋产权变更手续和契税手续。房屋产权相互交换,双方交换价值相等,免纳
契税,办理免征契税手续。其价值不相等的,按超出部分由支付差价方缴纳契税。
(六)企业改革中有关契税政策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2001 年 10 月 31 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财税[2001J161 号通知,就企业改革中有关转制重组的契税政策规定如下:
1.公司制改革
公司制改革,是指非公司制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或经批准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在公司制改革中,对不改变技资主体和出资比例改建成的公司制企业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不征
契税;对独家发起、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承受发起人土地、房屋权属的,免征契税;对固有、集体企业经批准改
建成全体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 有限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免征契税;对其余涉及土地、
房屋权属转移的,征收契税。
2.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改建为一个企业的行为。合并有吸收合并和
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企业存续,其他企业解散的,为吸收合并; 设立一个新企业,原各方企业解散的,为新
设合并。
企业合并中,新设方或者存续方承受被解散方土地、房屋权属,合并前各方为相同投资主体的,不征契税,
其余征收契税。
3.企业分立
企业分立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主体相同的企业的行为。分立有存续
分立和新设分立两种形式。原企业存续,而其一部分分出、派生设立为一个或数个新企业的,为存续分立;原企业
解散,分立出的各方分别设立为新企业的,为新设分立。
企业分立中,对派生方、新设方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不征契税。
4.股权重组
股权重组是指企业股东持有的股份或出资发生变更的行为。股权重组主要包括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两种形
式。股权转让是指企业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或出资部分或全部转让他人;增资扩股是指公司向社会公众或特定
单位、个人募集出资、发行股票。
公司制企业在重组过程中,以名下土地、房屋权属对其全资子公司进行增资,属同一投资主体内部资产划
转,对全资子公司承受母公司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不征收契税。
在股权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企业股权,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不属于转移,不征契税;在增资扩股中,对
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入股或作为出资投入企业的,征收契税。
5.企业破产
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宣告破产的法律行为。
企业破产清算期间,对债权人(包括破产企业职工)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以抵偿债务的,免征契税;
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归属的,征收契税。
(七)房屋附属设施有关契税政策
1.对于承受与房屋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停车位、汽车库、自行车库、顶层阁楼以及储藏室,下同)所有权或土
地使用权的行为,按照契税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契税;对于不涉及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转移变动的,不征
收契税。
2.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房屋附属设施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总价款计征契税。
3.承受的房屋附属设施权属单独计价的,按照当地确定的适用税率征收契税;与房屋统一计价的,适用与房
屋相同的契税税率。
4.对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要征收契税。不得因减免出让金而减免契税。
5.对纳税人因改变土地用途而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 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应
征收契税。计税依据为因改变土地用途应补缴的土地收益金及应补缴政府的其他费用。
6.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及所附建筑物、构筑物等(包括在建的房屋、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转
让给他人的,应按照转让的总价款计征契税。
7.土地使用者转让、抵押或置换土地,无论其是否取得了该土地的使用权属证书,无论其在转让、抵押或置
换土地过程中是否与对方当事人办理了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变更登记手续,只要土地使用者享有占有、使用、收益
或处分该土地的权利,且有合同等证据表明其实 质转让、抵押或置换了土地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土地使
用者及其对方当事人应当依 照税法规定缴纳契税。
二、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原契税的纳税人包括城镇、
乡村居民个人;私营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商投 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外国人等五大类,但
不包括国有经济单位。为了体现公平税负,增 加财政收入,修订后的《契税暂行条例》把国有经济单位也作为了
纳税人。
三、税率
契税实行幅度比例税率,税率幅度为 3% ~ 5%。具体执行税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在规定的
幅度内,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个人首次购买 90 平方米以下住房,从 2008 年 11 月 1 日起按 1%税率征收
契税。
第三节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契税的计税依据按照土地、房屋交易的不同情况确定:
1.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其计税依据为成交价格。这样规定的好处:一是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有关房
地产法规规定的价格申报制度相一致;二是在现阶段有利于契税的 征收管理。
2.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其计税依据由征收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这是
因为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属于特殊的转移形式,无货币支付,在计征税额时只能参照市场上同类土地、房
屋价格计算应纳税额。
3.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其计税依据是所交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差额。
对于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且无正当理由的,或者所交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差额明显不合理
且无正当理由的,由征收机关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纳税人隐瞒、虚报成交价格。
4.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其契税计税价格为承受人为取得该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全 部经济利益。
( 1 )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其契税计税价格为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 补偿费、安置补助费、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市政建设配套费等承受者应支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及其他经济利益

没有成交价格或者成交价格明显偏低的征收机关可依次按下列两种方式确定:
① 评估价格: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根据相同地段、同类房地产进行综合 ,评定,并经当地税务
机关确认的价格。
② 土地基准地价: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公示的土地基准地价。
(2)以竞价方式出让的,其契税计税价格,一般应确定为竞价的成交价格,土地出让金、市政建设配套费以
及各种补偿费用应包括在内。
(3)先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经批准改为出让方式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应依法缴纳契税,其计税
依据为应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出让费用。
(4)已购公有住房经补缴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出让费用成为完全产权住房的,免征土地权属转移的契税。
5.房屋买卖的契税计税价格为房屋买卖合同的总价款,买卖装修的房屋,装修费用应包括在内。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应纳税额以人民币计算。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以外汇结算的,按照纳税义务发生之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
民币市场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例:居民甲有两套住房将一套出售给居民乙成交价格为 100000 元;将另一套两室住 房与居民丙交换成两处一
室住房,并支付换房差价款 40000 元。试计算甲、乙、丙相关行为 应缴纳的契税(假定税率为 5% )。
解: ( 1 )甲应缴纳契税= 40000×5 % = 2000 (元)
(2)乙应缴纳契税= 100000×5 % = 5000 (元)
(3)丙不缴纳契税。
第四节减免税优惠
一、契税减免的基本规定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
税。
上述规定的主要考虑是,上述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同时,对教学、医疗、科研等特定项目
免税,有利于教育、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
2.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契税。
1988 年,国务院批准在部分城镇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为鼓励职工买房,国家给予一次性免征契税的优惠照
顾。1992 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精神,对职工个人购买公有住房作了免征契 税的具体规定:
凡全民、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有当地正式城镇户口的职工,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标准价,
第一次购买本单位公有住房,在规定住房标准面积以内的,可以免纳契税,免税照顾每户只能享受一次。
2000 年 11 月 29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对各类公有制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而采取集资建房方式
建成的普通住房或由单位购买的普通商品住房经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房改部门批准、按照国家房改政策出售给
本单位职工的,如属职工首次购买住房,均比照 《契税暂行条例》第六条"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
的,免征"的规定,免征契税。本规定从发文之日起实施,以前已征税款不予退还
3.因不可抗力丧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
4.土地、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是否减免。
5.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并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6.经外交部确认,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双边和多边条约或协定,应当予以免税的
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联合国驻华机构及其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外交人员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免征契
税。
7.对国有控股公司以部分资产投资组建新公司,且该国有控股公司占新公司股份 85% 以上的,对新公司承
受该国有控股公司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减征、免征契税的项目
1.对拆迁居民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
过拆迁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
2.根据《契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要计征
契税。不得因减免土地出让金,而减免契税。
3.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契税予以免征。
以上经批准减税、免税的纳税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用途的,不再属于减免税的范围,应当补缴已经减免
的税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用途的当天。
符合减免税规定的纳税人,应在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生效的 10 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征收机关提
出减免税申报。自 2004 年 10 月 1 日起,计税金额在 10000 万元(含 10000 万元)以上的,由省级征收机关办理减
免手续,办理完减免手续后 30 日内报国家税务 总局备案。
4.对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购买住房作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营管理单位回购经济适用住房继续作为
经济适用住房房源的,免征契税。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在法定税率基础上减半征收契税。普通
住房标准: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 1.0 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 120 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
房平均交易价格 1.2 倍以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的具体标准,允许单套建筑
面积和价格标准适当浮动,但向上浮动的比例不得超过上述标准的 20%。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擅自作出的减税、免税规
定无效,征收机关不得执行,并应向上级征收机关报告。
第五节申报和缴纳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天,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
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天。
二、纳税期限
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 10 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
纳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
三、纳税地点
契税在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征收机关缴纳。
四、征收管理
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征收机关应向纳税人开具契税完税凭证。纳税人持契税完税凭证和其他规定的文
件材料,依法向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向契税征收机关提
供有关资料,并协助契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契税。

第八章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一节概述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概念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开征范围的土地为征税对象,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标准,按规定
税额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我国人多地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是
一项基本国策。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征了地产税。1951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城
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规定在城市中征收房产税和地产税,称之为城市房地产税。1973 年简化税制
时,把对国内企业征收的房地产税并入工商税。长期以来,我国对非农业土地基本是实行行政划拨、
元偿使用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利于合理和节约使用土地。为了控制乱占滥用耕地,国务院
于 1987 年 4 月 1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用经济手段加强对耕地的管理,
但城镇非农业土地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仍然严重存在。1988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并于当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对节约用地和调节土地级差收入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的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城镇土地管理 。
2006 年 12 月 31 日,国务院颁布了第 483 号令,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主要是提高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将征税范围扩大
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修订 后的条例,对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拓
宽税基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o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特点
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占用土地的行为征税
广义上,土地是一种财产,对土地课税在国外属于财产税。但是,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城镇土地
的所有权归国家,单位和个人对占用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实
质上是对占用土地资源或行为的课税,属于准财产税,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税。
(二)征税对象是土地
由于我国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只有占用权或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这样,国家既可
以凭借财产权力对土地使用人获取的收益进行分配,又可以凭借政治权力对土地使 用者进行征税。
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质上是运用国家政治权力,将纳税人获取的本应属于国家的土地收益集中
到国家手中。
(三)征税范围有所限定
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限定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坐落在农村地区的房地产不属于城
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城镇土地使用税在筹集地方财政资金、调节土地使用和收益分配方面发挥
了积极作用。
(四)实行差别幅度税额
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调节土地的级差收入,而级差收入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土地的位置。占有土地位置优越的纳税人,可以节约运输和流通费用,扩大销售 和经营规模,取得
额外经济收益。为了有利于体现国家政策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差别幅 度税额。不同城镇适用不同税额,
对同一城镇的不同地段,根据市政建设状况和经济繁荣 程度也确定不等的负担水平。
三、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立法原则 (一)促进合理、节约使用土地
土地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并不宽裕。过去,我国对
非农业用地基本上都采取行政划拨、无偿使用的办法,企业、单位总是尽量多占地、占好地,宽打窄用,
占而不用,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与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形成 了尖锐的矛盾。
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后,国有土地不再由单位、个人无偿使用,而要按规定向国家纳税。由于土
地使用税的税额按大、中、小城市及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分为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又由地方政府根据
土地所处位置的好坏确定高低不等的适用税额。企业多占地、占好地 就要多缴税;少占地、占次地,就
可少缴税。这样,就可以促使企业在用地时精打细算,把空余不用或可少用的土地让出来,起到加强
土地管理,合理节约用地的作用。
(二)调节土地级差收入,鼓励平等竞争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地理位置好坏是影响企业运输成
本、流通费用高低,进而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因地理位置差异而获得的土地级差收入
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无关,如果对土地级差收入不征税,既不利于 企业经济核算,也无法对企业的
主观经营成果进行比较。
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并按城镇土地的不同位置设置差别税额,土地位置好,级差收入多的,
多征税;土地位置差,级差收入少的,少征税。这样,将国有土地的级差收入纳入国家财政,不仅有
利于理顺国家和土地使用者的分配关系,还为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了一个基本公平的用地条件。
(三)广集财政资金,完善地方税体系
土地是一种税源稳定且具有非流动性的税基,通常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根据 1994
年分税制体制的规定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地方税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广阔,该税种
又在所有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开征,收入额较大,因此,它可以成为地方财政的一
项稳定收入来源,为完善地方税体系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创造条件。
第二节征税范围、纳税人和适用税额
一、征税范围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其中,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
市,其征税范围包括市区和郊区;县城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其征税范围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
镇;建制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符合国务院规定的镇建制标准的镇,其征
税范围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工矿区是指工商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
工矿区的设立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由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的不同地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繁荣程度各不相同,税法很
难对全国城镇的具体征税范围作出统一规定。因此,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
的解释和暂行规定》中确定"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具体征税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划定。"
二、纳税人
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
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技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军队以及其他单位。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使用土地的情况十分复杂,为确保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时、足额地征收入库,税法根据用地者的不同
情况,对纳税人作了如下具 体规定:
1.城镇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缴纳;
2.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的,由实际使用人纳税;
3.土地使用权共有的,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
需要说明的是,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将外商技资企业、外国企业列为城镇土地使
用税的纳税人。
三、适用税额
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分级幅度税额。每平方米土地年税额规定如下:
1.大城市 1.5 元至 30 元;
2.中等城市 1.2 元至 24 元; 3.小城市 0.9 元至 18 元;
4.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0.6 元至 12 元。
上述大、中、小城市是以登记在册的非农业正式户口人数为依据,其中,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
在 50 万以上的,称为大城市;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在 20 万至 50 万的,称为中等城市;市区及郊区
非农业人口在 20 万以下的称为小城市。
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法定税额幅度内,
根据市政建设状况、经济繁荣程度等条件,确定所辖地区的适用税额幅度。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
实际情况,将本地区土地划分为若干等级,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税额幅度内,制定
适用税额标准,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经济落后地区的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可以适当降
低,但降低额不得超过规定的最低税额的 30% 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适用税额标准可以适
当提高,但须报经财政部批准。
第三节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城镇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平方米)为计税依据。
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以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证书与确认的土地面积为准;尚
未核发土地使用证书的,应由纳税人据实申报土地面积,据以纳税,待核发土地使用证以后再作调
整。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应纳税额依据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和适用单位税额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额=计税土地面积(平方米) X 适用税额
土地使用权由几方共有的,由共有各方按照各自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计
算缴纳土地使用税。
例:某市一商场坐落在该市繁华地段,企业土地使用证书记载占用土地的面积为 6000 平方米,经
确定属一等地段;该商场另设两个统一核算的分店均坐落在市区三等地段,共占地 4000 平方米;一座
仓库位于市郊,属五等地段,占地面积为 1000 平方米;另外,该商场自办托儿所占地面积 2500 平方
米,属三等地段。计算该商场全年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一等地段年税额 4 元/平方米;三等地段
年税额 2 元/平方米;五等地段年税额 1 元/平方 米。当地规定托儿所占地面积免税)
解: ( 1 )商场占地应纳税额= 6000×4 = 24000 (元)
(2)分店占地应纳税额= 4000×2 = 8000 (元)
(3)仓库占地应纳税额= 1000×1 = 1000 (元)
(4)商场自办托儿所按税法规定免税
(5)全年应纳土地使用税额= 24000 + 8000 + 1000 = 33000 (元)
第四节减免税优惠
一、减免税优惠的基本规定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免税项目有: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1.人民团体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费的各
种社会团体。
2.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办公用地和公务用地。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
1.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或差
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
2.事业单位自用的土地,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业务用地。
3.企业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其用地能与企业其他用地明确区分的,可以比照由国家
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1.宗教寺庙自用的土地,是指举行宗教仪式等的用地和寺庙内的宗教人员生活用地。
2.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是指供公共参观游览的用地及其管理单位的办公用地。公园、名胜
古迹中附设的营业场所,如影剧院、饮食部、茶社、照相馆等用地,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非社会性的公共用地不能免税,如企业内的广场、道路、绿化等占用的土地。
(五)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
指直接从事种植、养殖、饲养的专业用地。农副产品加工厂占地和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的
生活、办公用地不包括在内。
(六)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
自行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 5 年至 10 年。
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是指纳税人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自行填海整治的土地,不包括纳税人通过出让、转
让、划拨等方式取得的已填海整治的土地。
(七)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用地
此外,个人所有的居住房屋及院落用地,房产管理部门在房租调整改革前经租的居民住房用地 ,
免税单位职工家属的宿舍用地,民政部门举办的安置残疾人占一定比例的福利 工厂用地、集体和个
人举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用地等的征免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
二、减免税优惠的特殊规定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与耕地占用税的征税范围衔接
为避免对一块土地同时征收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法规定,凡是缴纳了耕地占用税
的,从批准征用之日起满 1 年后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用非耕地因不需要缴纳耕地占用税,应从批
准征用之次月起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免税单位与纳税单位之间元偿使用的土地
对免税单位无偿使用纳税单位的土地(如公安、海关等单位使用铁路、民航等单位的土地) ,免征
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纳税单位元偿使用免税单位的土地,纳税单位应照章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造商品房的用地
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造商品房的用地,除经批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用地外,对各类房地
产开发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缴纳农业税的土地
凡在开征范围内的土地,除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按规定免予征税以外,不论是否缴纳农业
税,均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基建项目在建期间的用地
对基建项目在建期间使用的土地,原则上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但对有些基建项目,特别是国
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的大型基建项目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在建期间又没有经营收入,为了照
顾其实际情况,对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免征
或减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已经完工或已经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用地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六)城镇内的集贸市场(农贸市场)用地
城镇内的集贸市场(农贸市场)用地,按规定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为了促进集贸市场的发展及
照顾各地的不同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对集贸市场用地征收或
者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七)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
对于各类危险品仓库、厂房所需的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
务局确定,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仓库库区、厂房本身用地,应依法征收 城镇土地使用税。
(八)关闭、撤销的企业占地
企业关闭、撤销后,其占地未作他用的,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批准,可暂免征收城镇土
地使用税;如土地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或企业重新用于生产经营的,应依照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九)搬迁企业的用地
1.自 2004 年 7 月 1 日起,企业搬迁后原场地不使用的、企业范围内荒山等尚未利用的土地,免征
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税额由企业在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时自行计算扣除,并在申报表附表或备
注栏中作相应说明。
2.对搬迁后原场地不使用的和企业范围内荒山等尚未利用的土地,凡企业申报暂免征收城镇土
地使用税的,应事先向土地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认定书等相关证明材
料,以备税务机关查验。具体报送材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 列市地方税务局确定。
3.企业按上述规定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土地开始使用时,应从使用的次月起自行计算和
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4.税务机关要加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源管理,摸清纳税人土地的使用状况,并设立城镇土地
使用税税源管理台账。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城镇土地使用税信息管理系统,及
时掌握企业有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申报、纳税、免税情况,加强税源管理。
5.税务机关应对上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土地进行调查核实,如发现虚假情况,按《税收
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用地
对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用地除另有规定者外,在企业厂区(包括生产、办公及生活区)以内的,
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厂区以外、与社会公用地段未加隔离的,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一)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
对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尚未利用的,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审批,可
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二)企业的绿化用地
对企业厂区(包括生产、办公及生活区)以内的绿化用地,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厂区以外
的公共绿化用地和向社会开放的公园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三)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所属物资储运企业用地
对物资储运企业的仓库库房用地,办公、生活区用地,以及其他非直接从事储运业务的生产、经
营用地,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物资储运企业的露天货场、库区道路、铁路专用线等非建筑
物用地征免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按照下述原则处理:
1.对经营情况较好、有负税能力的企业,应恢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经营情况差、纳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在授权范围内给予适当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照顾:
( 1 )自 2004 年 7 月 1 日起,纳税人办理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税须提出书面申请并 提供相关
情况材料报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城镇土地
使用税减免税审批权限应集中在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机关,不得下放。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部门在办理减免税审批时,应当按照国家的产业
政策、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把关。对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占地不合理的企业,
一般不予减税免税;对国家不鼓励发展,以及非客观原因发生纳税困难的,原则上也不给予减税免税 ;
其他情况确实需要减税免税的,应当认真核实情况,从严掌握。
(3)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服务管理的要求,制定和规范
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税审批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十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所属单位用地
1.下列油气生产建设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 1 )石油地质勘探、钻井、井下作业、油田地面工程等施工临时用地;
(2)各种采油(气)井、注水(气)井、水源井用地;
(3)油田内办公、生活区以外的公路、铁路专用线及输油(气、水)管道用地;
(4)石油长输管线用地;
(5)通信、输变电线路用地。
2.在城市、县城、建制镇以外工矿区内的下列油气生产、生活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1 )与各种采油(气)井相配套的地面设施用地,包括油气采集、计量、接转、储运、装卸、综合处理等
各种站的用地;
(2)与注水(气)井相配套的地面设施用地,包括配水、取水、转水以及供气、配气、压气、气举等各种
站的用地;
(3)供(配)电、供排水、消防、防洪排涝、防风、防沙等设施用地;
(4)职工和家属居住的简易房屋、活动板房、野营房、帐篷等用地。
除以上所列举免税的土地外其他在开征范围内的油气生产及办公、生活区用地,均应依照规定征
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五)林业系统用地
1.对林区的育林地、运材道、防火道、防火设施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林业系统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可比照公园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3.林业系统的林区贮木场、水运码头用地,原则上应按税法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考虑到林
业系统目前的困难,为扶持其发展,暂予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4.除上述列举免税的土地外,对林业系统的其他生产用地及办公、生活区用地,均应征
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六)盐场、盐矿用地
1.对盐场、盐矿的生产厂房、办公、生活区用地,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盐场的盐滩、盐矿的矿井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3.对盐场、盐矿的其他用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征收城镇土地使
用税或给予定期减征、免征的照顾。
(十七)矿山企业用地
1.矿山的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库、炸药库的安全区,以及运矿运岩公路、尾矿输送管道及回水系
统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位于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内的煤炭企业已取得土地使用权,未利用的塌陷地,自 2006
年 9 月 1 日起恢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除上述规定外,对矿山企业的其他生产用地及办公、生活区用地,均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八)电力行业用地
1.火电厂厂区围墙内的用地均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厂区围墙外的灰场、输灰管、输油(气)管
道、铁路专用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厂区围墙外的其他用地,应照章征税。
2.水电站的发电广房用地(包括坝内、坝外式厂房) ,生产、办公、生活用地,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
税;对其他用地给予免税照顾。
3.对供电部门的输电线路用地、变电站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九)水利设施用地
1.水利设施及其管扩用地(如水库库区、大坝、堤防、灌渠、泵站等用地) ,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其
他用地,如生产、办公、生活用地,应照章征税。
2.对兼有发电的水利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免,具体办法比照电力行业征免城镇土地使
用税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十)核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用地
1.对生产核系列产品的厂矿为照顾其特殊情况,除生活区、办公区用地应依照规定征收城镇土地
使用税外,其他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除生产核系列产品厂矿以外的其他企业,如仪表企业、机械修造企业、建筑安装企业等,应
依照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上述企业纳税确有困难,需要给予照顾的,可由企业向所在地的税务
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审核后,报国家税务总局核批。
(二十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其所属公司用地 下列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1.导管架、平台组块等海上结构物建造用地;
2.码头用地;
3.输油气管线用地;
4.通信天线用地;
5.办公、生活区以外的公路、铁路专用线、机场用地。
除上述列举免税的土地外,其他在开征范围内的油气生产及办公、生活区用地,均应依照规定征
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十二)交通部门港口用地
1.对港口的码头(即泊位,包括岸边码头、伸入水中的浮码头、堤岸、堤坝、校桥等)用地,免征城镇
土地使用税。
2.对港口的露天堆货场用地,原则上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照顾。
除上述规定外,港口的其他用地,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十三)民航机场用地
1.机场飞行区(包括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安全带、夜航灯光区)用地、场内外通讯导航设施用地和
飞行区四周排水防洪设施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在机场道路中,场外道路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场内道路用地依照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
税。
3.机场工作区(包括办公、生产和维修用地及候机楼、停车场)用地、生活区用地、绿化用地,均须依
照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十四)司法部所属劳改劳教单位用地
1.少年犯管教所的用地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劳教单位自用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
使用税。
2.劳改单位及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的劳教单位的工厂、农场等,凡属于管教或生活用地,例如:办公
室、警卫室、职工宿舍、犯人宿舍、储藏室、食堂、礼堂、图书室、阅览室、浴室、理发室、医务室等房屋、建
筑物用地及其周围土地,均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3.对监狱用地,若主要用于关押犯人,只有极少部分用于生产经营的,可从宽掌握,免征城镇
土地使用税。
4.劳改劳教单位警戒围墙外的其他生产经营用地,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十五)军队、武警部队系统用地
1.军办、武警办企业(包括军办集体企业)的用地、与地方联营或合资的企业用地,均应依照规定征
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于军需工厂用地,凡专门生产军品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生产经营民品的,依照规定征收
土地使用税;既生产军品又生产经营民品的,可按各占的比例划分征免城镇土地 使用税。
3.从事武器修理的军需工厂,其所需的靶场、试验场、危险品销毁场用地及周围的安全区用地,
免予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4.对于军人、武警人员服务社用地,专为军人、武警人员及其家属服务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
外营业的,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5.军队、武警部队实行企业经营的招待所(包括饭店、宾馆) ,专为军、警内部服务的,免征城镇土
地使用税;兼有对外营业的,按各占的比例划分征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6.从 2004 年 8 月 1 日起,对军队空余房屋出租免征房产税。
(二十六)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土地
老年服务机构是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服务的福利性、非营利
性的机构,主要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含老年护理院、康复
中心、托老所)等。
(二十七)邮政部门的土地
对邮政部门坐落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应当依法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
坐落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以外的,尚在县邮政局内核算的土地,在单位财务账中划分清
楚的,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不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十八)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予以免征
(二十九)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自用的土地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
并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 经济实体自用的土地,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免征城镇土
地使用税。
(三十)相关规定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供热企业税收问题的通知识财税[2004] 28 号)规定暂免征收房产
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供热企业",是指向居民供热并向居民收取采暖费的企业,包括专业供热企
业、兼营供热企业、单位自供热及为小区居民供热的物业公司等,不包括从事热力生产但不直接向居
民供热的企业。
2.对于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生产用房"和"生产占地",是指上述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
用的厂房及土地。对既向居民供热、又向非居民供热的企业,可按向居民供热收取的收入占其总供热
收入的比例划分征免税界限;对于兼营供热的企业,可按向居民 供热收取的收入占其生产经营总收入
的比例划分征免税界限。
(三十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用的土地
自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国
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用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上述
企业和单位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土 地仍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
由于国家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成森工企业的土地闲置 1 年以上不用的,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
用税;闲置房产和土地用于出租或企业重新用 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之外的其他生产经营的,应依照
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免税土 地应单独划分,与其他应税土地划分不清的,应按规定征税。
(三十二)人民银行自用的土地
对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含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所属分支机构自用的土地,
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十三)铁路行业自用的土地
继续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铁道部所属铁路运输企业的范围包括:铁路局、铁路分局 (包括客货站、
编组站、车务、机务、工务、电务、水电、车辆、供电、列车、客运段)、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
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行包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地方铁路运输企业自用的房
产、土地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比照铁道部所属铁路运输企业的政策执行。
(三十四)国家直属储备粮、棉、糖、肉、盐库自用土地
对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直属粮库经营中央储备粮(油)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中储棉总公司及其直属
棉库经营中央储备棉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华商中心、国家储备糖库、国家储备肉库经营中央储备糖
肉业务自用的房产,中国盐业总公司国家直属储备盐库经营中央储备盐业务自用的房产、土地,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免征城镇土地使 用税。
(三十五)核电站和廉租住房用地
1.对核电站的核岛、常规岛、辅助厂房和通讯设施用地(不包括地下线路用地) ,生活、办公用地按
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其他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核电站应税土地在基建期内减半征收城
镇土地使用税。
2.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及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向规定保
障对象出租的廉租住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开发商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廉租住房,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经济适
用住房,如能提供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可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
比例免征开发商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五节申报和缴纳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购置存量房,自办理房屋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手续,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签发房屋权属证书之次
月起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计征城镇土
地使用税。
纳税人新征用的耕地自批准征用之日起满 1 年时开始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人新征用的非耕
地自批准征用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纳税期限
城镇土地使用税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缴纳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结合当地情况,一般分别确定按月、季、半年或 1 年等不同的期限
缴纳。
三、纳税申报
纳税人应依照当地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填写《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申报表》,将其占用土地的
权属、位置、用途、面积和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内容,据实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登记,并提供
有关的证明文件资料。纳税人新征用的土地,必须于批准新征用之日 起 30 日内申报登记。纳税人如有
住址变更、土地使用权属转换等情况,从转移之日起,按规 定期限办理申报变更登记。
四、纳税地点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地点为土地所在地,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纳税人使用的土
地不属于同一市(县)管辖范围内的,由纳税人分别向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 报缴纳。在同一省 (自
治区、直辖市)管辖范围内,纳税人跨地区使用的土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纳税地点。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 年 3 月 16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
十二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
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第二条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本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
中国境内的企业。
本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
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第三条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 境内的所
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 所设机构、
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条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 25%
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 20%
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
第五条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
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一)销售货物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三)转让财产收入;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
第七条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一)财政拨款;
(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第八条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九条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 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
额时扣除。
第十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收益款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款;
(三)税收滞纳金;
(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
(六)赞助支出;
(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十一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 下列固定资
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一)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
(三)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四)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五)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六)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人账的土地;
(七)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第十二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
(一)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
(二)自创商誉;
(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
(四)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第十三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
准予扣除:
(一)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四)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第十四条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第十五条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照规定计算的存货成本,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十六条企业转让资产,该项资产的净值,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十七条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
盈利。
第十八条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
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十九条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十条本章规定的收入、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资产的税务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
税务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一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
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第三章应纳税额
第二十二条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
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第二十三条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
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
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一)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
(二)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 实际联系
的应税所得。
第二十四条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
益性技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
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
第四章税收优惠
第二十五条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第二十六条企业的
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国债利息收入;
(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
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收益;
(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第二十七条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一)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二)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技资经营的所得;
(三)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五)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第二十八条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 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
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
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条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第三十一条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技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
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十二条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
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第三十三条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第三十四条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
实行税额抵免。
第三十五条本法规定的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六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发事件等原因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重
大影响的,国务院可以制定企业所得税专项优惠政策,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章源泉扣缴
第三十七条对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应缴纳的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
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税款由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
款项中扣缴。
第三十八条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工程作业和劳务所得应缴纳的所得税,税务机关可以
指定工程价款或者劳务费的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
第三十九条依照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应当扣缴的所得税,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
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纳税人未依法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从该纳税
人在中国境内其他收入项目的支付人应付的款项中,追缴该纳 税人的应纳税款。
第四十条扣缴义务人每次代扣的税款,应当自代扣之日起七日内缴入国库,并向所在地的税务
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
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
第四十一条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 其关联方应纳
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在计 算应纳税
所得额时应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分摊。
第四十二条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
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
第四十三条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就其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
往来,附送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税务机关在进行关联业务调查时,企业及其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
当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十四条企业不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
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第四十五条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第四条
第一款规定税率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 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
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第四十六条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
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四十七条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
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第四十八条税务机关依照本章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按照国
务院规定加收利息。
第七章征收管理
第四十九条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除本法规定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
定执行。
第五十条除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居民企业以企业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但登记注
册地在境外的,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 得税。
第五十一条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所得,以机构、场所所在地为纳税地点。非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场所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选择由其主要
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所得,以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为纳税地点。第五十二条除
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企业之间不得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五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纳税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 企业在一
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
十二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
企业依法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第五十四条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
缴。
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 申报表,
预缴税款。
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并汇算清
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企业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附送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五十五条企业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税务机
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企业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五十六条依
照本法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人民币计算。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 计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
算并缴纳税款。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本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依照当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享受低税
率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本法规定的税率;享受定期减免
税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后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
的,优惠期限从本法施行年度起计算。
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内,以及国务院已规定执行上述 地区特殊
政策的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过渡性税收 优惠,具体办法由
国务院规定。
国家已确定的其他鼓励类企业,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
第五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用外国政府订立的有关税收的协定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
协定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六十条本法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1991 年 4 月 9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四次会议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技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 1993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 年 11 月 28 日国务院第 197 次常务会议通过,12 月 6 日 国务院令第 512 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所称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成立的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第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在中
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
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第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
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
第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三款所称机构、场所,是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的机构、场所,包括:
(一)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
(二)工厂、农场、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
(三)提供劳务的场所;
(四)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
(五)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
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或者个人 经常代其
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 的机构、场所。
第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
利等权益性技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 和其他所得。
第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一)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二)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
(三)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
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技资企业所在地确定;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五)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 所所在地
确定,或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
(六)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第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实际联系,是指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拥有据
以取得所得的股权、债权,以及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得的财产等。
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
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
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所称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
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第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五条所称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
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
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 和累计盈
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者低
于技资成本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技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
第二节收入
第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
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 资产、股
权技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技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
第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
额。
前款所称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第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所称销售货物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原材料、包
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货取得的收入。
第十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二)项所称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
通运输、仓储租赁、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 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
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上以及其他劳 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第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所称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
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
第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四)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
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 方作出利
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五)项所称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
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
收入。
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六)项所称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
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七)项所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
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 的实现。
第二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八)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
织或者个人元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
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
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
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
入、汇兑收益等。
第二十三条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一)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 或者提供
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 12 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 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第二十四条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
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 助、集资、广
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 提供劳务,但国务院
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项所称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
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二)项所称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
规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
向特定对象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二)项所称政府性基金,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
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三)项所称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
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第三节扣除
第二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企业。所得税
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
要和正常的支出。
第二十八条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
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人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
除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 支出,不
得重复扣除。
第二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
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
第三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和财务费用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第二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
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第三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
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 抗力因素造成的损
失以及其他损失。
企业发生的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
除。
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纳税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第三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企 业在生产
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第三十四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
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 工资,以及与员工任
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十五条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
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
金,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 主管部门
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第三十六条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
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技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第三十七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 12 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 状态的存货
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 性支出计人有关资
产的成本,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第三十八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 借利息支出、
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 率计算的
数额的部分。
第三十九条企业在货币交易中,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
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除已经计人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
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第四十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14%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
条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2%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
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第四十三条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 60% 扣除,但最高
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 5‰。
第四十四条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
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 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
除。
第四十五条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
第四十六条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第四十七条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按照以下方法扣除:
(一)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
(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 产价值的
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
第四十八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
第四十九条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
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
第五十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就其中国境外总机构发生的与该机构、场所生
产经营有关的费用,能够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费用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文件,并合
理分摊的,准予扣除。
第五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第五十一条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
等社会团体:
(一)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
(二)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
(四)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
(五)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
(六)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
(七)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八)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
(九)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门等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十三
条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 12%的部分,准予扣除。
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第五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六)项所称赞助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
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
第五十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七)项所称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是指不符合国务院财政、
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
第四节资产的税务处理
第五十六条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 资资产、存
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前款所称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
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第五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
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 12 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
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第五十八条固定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 定用途发
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三)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 中发生的
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
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四)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
(五)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 的公允价值
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六)改建的固定资产,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支出外,以改建过程
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
第五十九条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技人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
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
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第六十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
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 20 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 10 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 5 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 4 年;
(五)电子设备,为 3 年。
第六十一条从事开采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开始商业性生产前发生的费用和有关固定
资产的折耗、折旧方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六十二条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 该资产的公
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前款所称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
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第六十三条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技人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 资产,应当
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
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口
第六十四条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 10 年;
(二)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 3 年。
第六十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所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
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 作权、土地使用权、非
专利技术、商誉等。
第六十六条无形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 定用途发
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 发生的支
山为计税基础;
(三)通过捐赠、技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
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第六十七条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 10
年。
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
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
第六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是指改变房屋
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 销 ;第(二)
项规定的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 外,应当适
当延长折旧年限。
第六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
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一)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 50%以上; (二)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 2
年以上。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第七十条企
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 3 年。
第七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四条所称技资资产,是指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和
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
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投资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 费为成本。
第七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五条所称存货,是指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者商
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 成本;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
费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
第七十三条企业使用或者销售的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
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第七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六条所称资产的净值和第十九条所称财产净值,是指有关资产、财
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 余额。
第七十五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应当在交易发生时确
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者损失,相关资产应当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
第三章应纳税额
第七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一抵免税额
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
免的应纳税额。
第七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所称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
外的所得依照中国境外税收法律以及相关规定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
第七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所称抵免限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 得,依照企
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该抵免限额
应当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
(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第七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所称 5 个年度,是指从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已经在中国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当年的次年起连续 5 个纳税年度。
第八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四条所称直接控制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持有外国企业 20%以上股份。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四条所称间接控制,是指居民企业以间接持股方式持有外国企业 20%以上
股份,具体认定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十一条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税额时,应当
提供中国境外税务机关出具的税款所属年度的有关纳税凭证。
第四章税收优惠
第八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所称国债利息收入,是指企业持有国 务院财政部
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第八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
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企 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
(二)项和第(三)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技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
的股票不足 12 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第八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是指同
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
(一)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
(二)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
(三)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
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四)财产及其擎息不用于分配;
(五)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
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六)投入人对技人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
(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
前款规定的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 部门制定。
第八十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
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
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
(一)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术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8.远洋捕捞。
(二)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企业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八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二)项所称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公
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 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
等项目。
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 得第一笔
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
得税。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本条规定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八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所称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 项目,包括公
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 等。项目的具体条件和
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
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 收企业所得税。
第八十九条依照本条例第八十七条和第八十八条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项目,在减
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 ;减免 税期
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第九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 500 万
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九十一条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减按
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下列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一)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取得的利息所得;
(二)国际金融组织向中国政府和居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取得的利息所得;
(三)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所得。
第九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所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
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30 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 100 人,资产总额不超过
3000 万元;
(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30 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 80 人,资产总额不 超过
1000 万元。
第九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所称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
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
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四)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
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科技、财政、税务主管部
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九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所称民族自治地方,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法》的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对民族自治地方内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不得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九十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条第(一)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 业为开发新
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
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 150%摊销。
第九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是
指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 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
的 100%加计扣除。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
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九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一条所称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是指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
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2 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 70% 在股权持有满 2 年的
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第九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所称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
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
(一)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
(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 60% ;采取加
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第九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减计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
收入,减按 90%计人收入总额。
前款所称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
准。
第一百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税额抵免,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
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
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技资额的 10%可以从企业
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 后 5 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享受前款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应当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前款规定 的专用设
备;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 5 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并补缴已经抵免
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一百零一条本章第八十七条、第九十九条、第一百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由国务院财
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一百零二条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 ,
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五章源泉扣缴
第一百零三条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对非居民企业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的,应当依
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所称收入全额,是指非居民企业向支付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 外费用。
第一百零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所称支付人,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
居民企业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一百零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所称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权益兑
价支付等货币支付和非货币支付。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所称到期应支付的款项,是指支付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 当计人相
关成本、费用的应付款项。
第一百零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可以指定扣缴义务人的情形,包括:
(一)预计工程作业或者提供劳务期限不足一个纳税年度,且有证据表明不履行纳税义务的;
(二)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或者临时税务登记,且未委托中国境内的代理人履行纳税义务的;
(三)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或者预缴申报的。
前款规定的扣缴义务人,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指定,并同时告知扣缴义务人所扣税款的计算依
据、计算方法、扣缴期限和扣缴方式。
第一百零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九条所称所得发生地,是指依照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原则确
定的所得发生地。在中国境内存在多处所得发生地的由纳税人选择其中之一 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一百零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九条所称该纳税人在中国境内其他收入,是指该纳税人在中
国境内取得的其他各种来源的收入。
税务机关在追缴该纳税人应纳税款时应当将追缴理由、追缴数额、缴纳期限和缴纳方式等告知该
纳税人。
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
第一百零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所称关联方,是指与企业有下列关联关系之
一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一)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关系;
(二)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控制;
(三)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
第一百一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所称独立交易原则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照
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 o
第一百一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所称合理方法,包括:
(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按照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往来的价格进
行定价的方法;
(二)再销售价格法,是指按照从关联方购进商品再销售给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方的价格,减除相
同或者类似业务的销售毛利进行定价的方法;
(三)成本加成法,是指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进行定价的方法;
(四)交易净利润法,是指按照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往来取得的净利润
水平确定利润的方法;
(五)利润分割法,是指将企业与其关联方的合并利润或者亏损在各方之间采用合理标准进行分配
的方法;
(六)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方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企业可以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独立交易原则与其
关联方分摊共同发生的成本,达成成本分摊协议。
企业与其关联方分摊成本时,应当按照成本与预期收益相配比的原则进行分摊,并在税务机关
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报送有关资料。
企业与其关联方分摊成本时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其自行分摊的成本不得在计算应纳税
所得额时扣除。
第一百一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二条所称预约定价安排,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
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
议。
第一百一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所称相关资料,包括:
(一)与关联业务往来有关的价格、费用的制定标准、计算方法和说明等同期资料;
(二)关联业务往来所涉及的财产、财产使用权、劳务等的再销售(转让)价格或者最终销售(转让)价
格的相关资料;
(三)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当提供的与被调查企业可比的产品价格、定价方式以及利
润水平等资料;
(四)其他与关联业务往来有关的资料。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所称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是指与被调查企业在生产经营
内容和方式上相类似的企业。
企业应当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提供与关联业务往来有关的价格、费用的制定标准、计算方法
和说明等资料。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当在税务机关与其约定的期限内提供相
关资料。
第一百一十五条税务机关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核定企业的应纳税
所得额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参照同类或者类似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核定;
(二)按照企业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三)按照关联企业集团整体利润的合理比例核定;
(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企业对税务机关按照前款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
机关认定后,调整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百一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五条所称中国居民,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
法》的规定,就其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
第一百一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五条所称控制,包括:
(一)居民企业或者中国居民直接或者间接单一持有外国企业 10%以上有表决权股份,且由其共同
持有该外国企业 50%以上股份;
(二)居民企业,或者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持股比例没有达到第 (一)项规定的标准,但在股份、资
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对该外国企业构成实质控制。
第一百一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五条所称实际税负明显低于企业所得税法第 四条第一款规
定税率水平,是指低于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的 50%
第一百一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所称债权性投资,是指企业直接或者间接 从关联方获
得的,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支付利息性质的方式予以 补偿的融资。
企业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技资,包括:
(一)关联方通过无关联第三方提供的债权性投资;
(二)无关联第三方提供的、由关联方担保且负有连带责任的债权性投资;
(三)其他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具有负债实质的债权性投资。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所称权益性投资,是指企业接受的不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投资
人对企业净资产拥有所有权的技资。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所称标准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一百二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所称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
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第一百二十一条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企业作出特别纳税调整的,应当对
补征的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 6 月 1 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的期间,按日加收利息。
前款规定加收的利息,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一百二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八条所称利息,应当按照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中国人民银行
公布的与补税期间同期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加 5 个百分点计算。
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和本条例的规定提供有关资料的,可以只按前款规定的人民
币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
第一百二十三条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者企业实施其他不
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安排的,税务机关有权在该业务发生的纳税年度起 10 年内, 进行纳税调整。
第七章征收管理
第一百二十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条所称企业登记注册地,是指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登记
注册的住所地。
第一百二十五条企业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应当统一核算应纳税所得额,具体办法由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一百二十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一条所称主要机构、场所,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对其他各机构、场所的生产经营活动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二)设有完整的账簿、凭证,能够准确反映各机构、场所的收入、成本、费用和盈亏情况。第一百二
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一条所称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是指经各机构、场所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共
同上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非居民企业经批准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后,需要增设、合并、迁移、关闭机构、场所或者停止机构、
场所业务的,应当事先由负责汇总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机构、场所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报告;
需要变更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机构、场所的,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一百二十八条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由税务机关具体核定。
企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
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
所得额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额预缴,或者按照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预缴方法一经确定,
该纳税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
第一百二十九条企业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者亏损,都应当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
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
和税务机关规定应当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一百三十条企业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算的,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
度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年度终了汇算清缴时,对已经按照
月度或者季度预缴税款的,不再重新折合计算,只就该纳税年度内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部分,按照
纳税年度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 算应纳税所得额。
经税务机关检查确认,企业少计或者多计前款规定的所得的,应当按照检查确认补税或者退税
时的上一个月最后一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将少计或者多计的所得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
额,再计算应补缴或者应退的税款。
第八章附则
第一百三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所称本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是指企
业所得税法公布前已经完成登记注册的企业。
第一百三十二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成立的企业,参照适用企业所得
税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三十三条本条例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1991 年 6 月 30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和 1994 年 2 月 4 日财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
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元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
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
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三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工资二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
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三、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
四、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
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
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第四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
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
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二、储蓄存款利息,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保险赔款;
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
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
所得;
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二、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第六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八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
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
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
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
除。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
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 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
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
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 税额。
第八条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在两处
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和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义务人应当自行申报纳税。
第九条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都应当在次月七日内缴
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缴 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 按年计算、分月预
缴的方式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预
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由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三
十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纳税义务人在一年内分次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
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每次所得后的七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应当在年度终了后三十日内,将应纳的税款缴入国库,并
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第十条各项所得的计算,以人民币为单位。所得为外国货币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
机关规定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缴纳税款。
第十一条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第十二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十四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1 不超过 500 元的 5
2 超过 500 元至 2000 元的部分 10
3 超过 2000 元至 5000 元的部分 15
4 超过 5000 元至 20000 元的部分 20
5 超过 20000 元至 40000 元的部分 25
6 超过 40000 元至 60000 元的部分 30
7 超过 60000 元至 80000 元的部分 35
8 超过 80000 元至 100000 元的部分 40
♂e
9 超过 100000 元的部分 45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八百元后的
余额或者减除附加 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1 不超过 5000 元的 5
2 超过 5000 元至 10000 元的部分 10
3 超过 10000 元至 30000 元的部分 20
4 超过 30000 元至 50000 元的部分 30
5 超过 50000 元的部分 35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
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税法第
一条第一款所说的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
居住的个人。
第三条税法第一条第一款所说的在境内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 365 日。
临时离境的,不扣减日数。
前款所说的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 30 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 90 日的离
境。
第四条税法第一条第一款、第二款所说的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是指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所说的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是指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第五条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一)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
(二)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三)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
所得;
(四)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五)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第六条在
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
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
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居住超过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 的全部所得缴
纳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者累计居住不超过 90 日的
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 的机构、场所负担的
部分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八条税法第二条所说的各项个人所得的范围:
(一)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
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
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
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
取得的所得;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
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 计、咨询、讲
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 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
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五)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
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
财产取得的所得。
(十)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个人取得的所得,难以界定
应纳税所得项目的,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第九条对股票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第十条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
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元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
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为有价证券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和
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一条税法第三条第四项所说的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是指个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
其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20000 元。
对前款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20000 元至 50000 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
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 50000 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第十二条税法第四条第二项所说的国债利息,是指个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发行的债券
而取得的利息所得;所说的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是指个人持有经国务院 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而
取得的利息所得。
第十三条税法第四条第三项所说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
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补贴、津贴。
第十四条税法第四条第四项所说的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
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所说的救济金,是指国家民政
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第十五条税法第四条第八项所说的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
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规定免税的所得。
第十六条税法第五条所说的减征个人所得税,其减征的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规定。
第十七条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所说的成本、费用,是指纳税义务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
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所说的损失,是指纳税
义务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纳税资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
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八条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说的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承包
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说的减除 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
除 800 元。
第十九条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所说的财产原值,是指:
(一)有价证券,为买入价以及买入时按照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 (二)建筑物,为建造费或者购进
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三)土地使用权,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费用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四)机器设备、车船,为购进价格、运输费、安装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五)其他财产,参照以上方法确定。
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财产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财产原值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
其财产原值。
第二十条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所说的合理费用,是指卖出财产时按照规定支付 的有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四项、第六项所说的每次收入,是指:
(一)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
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二)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发表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一项特许权的一次许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四)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五)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时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六)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第二十二条财产转让所得,按照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计
算纳税。
第二十三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取得同一项目收入的,应当对每个人取得的收人分别
按照税法规定减除费用后计算纳税。
第二十四条税法第六条第二款所说的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是指个
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
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第二十五条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是指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
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第二十六条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是指每月在减除 800 元费用的
基础上,再减除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数额的费用。
第二十七条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是指:
(一)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
(二)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
(三)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四)财政部确定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八条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为 3200 元。
第二十九条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参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 十八条的规
定执行。
第三十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 和境外取得
的所得,应当分别计算应纳税额。
第三十一条税法第七条所说的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是指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
得的所得依照该所得来源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缴纳并且实际已经缴纳的税额。
第三十二条税法第七条所说的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
的所得,区别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和不同应税项目,依照税法规定的费用减除标准和适用税率计算的
应纳税额;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内不同应税项目的应纳税额之和,为该国家或者地区的扣除限额。
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际已经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低于依照前款规定
计算出的该国家或者地区扣除限额的,应当在中国缴纳差额部分的税款;超 过该国家或者地区扣除限
额的,其超过部分不得在本纳税年度的应纳税额中扣除,但是 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的该国家或者地
区扣除限额的余额中补扣,补扣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三十三条纳税义务人依照税法第七条的规定申请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时,应
当提供境外税务机关填发的完税凭证原件。
第三十四条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
专项记载备查。
前款所说的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
第三十五条自行申报的纳税义务人,应当向取得所得的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从中国境外
取得所得,以及在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所得的,可以由纳税义务人选择一地申报纳税;纳
税义务人变更申报纳税地点的,应当经原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第三十六条自行申报的纳税义务人,在申报纳税时,其在中国境内己扣缴的税款,准予按照规
定从应纳税额中扣除。
第三十七条纳税义务人兼有税法第二条所列的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所得的,按项分别计算纳税。
在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税法第二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得的,同项所得合并计算纳
税。
第三十八条税法第九条第二款所说的特定行业,是指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以及财政
部确定的其他行业。
第三十九条税法第九条第二款所说的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计征方式,是指本条例第三十八条所
列的特定行业职工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预缴,自年度终了之日 起 30 日内,合计其全
年工资、薪金所得,再按 12 个月平均并计算实际应纳的税款,多退少补。
第四十条税法第九条第四款所说的由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 30 日内将应纳的税款缴入国库,
是指在年终一次性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纳税义务人,自取得收入之 日起 30 日内将应纳的
税款缴入国库。
第四十一条依照税法第十条的规定,所得为外国货币的,应当按照填开完税凭证的上一月最后
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依照税法规定,在年度终了后
汇算清缴的,对已经按月或者按次预缴税款的外国货币所得,不再重新折算;对应当补缴税款的所得
部分,按照上一纳税年度最后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 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

第四十二条税务机关按照税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手续费时,应当按月填开收入退
还书发给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持收入退还书向指定的银行办理退库 手续。
第四十三条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和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
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
第四十四条税法和本条例所说的纳税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第四十五条 1994
纳税年度起,个人所得税依照税法以及本条例的规定计算征收。第四十六条本条例由财政部会向国家
税务总局解释。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7 年 8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
于对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工资、薪金所得减征个人所得税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国家权益,制定本条
例。
第二条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
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 纳土地增值税。
第三条土地增值税按照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和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 税率计算征收。
第四条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为增值
额。
第五条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
第六条计算增值额的扣除项目:
(一)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二)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
(三)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或者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
(四)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
(五)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第七条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50%的部分,税率为 3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100%的部分,税率为 40% 增值额超过扣除
项目金额 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200%的部分,税率为 5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200%的部
分,税率为 60%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一)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20%的;
(二)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
第九条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房地产评估价格计算征收:
(一)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
(二)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
(三)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
第十条纳税人应当自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之日起七日内向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
申报,并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增值税。
第十一条土地增值税由税务机关征收。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税务机 关提供有关资
料,并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土地增值税。
第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本条例缴纳土地增值税的,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有关的
权属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
行。
第十四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实施细则由财政部制定。
第十五条本条例自一丸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各地区的土地增值费征收办法,与本条例相抵触
的,同时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 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
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 房地产的行为。
第三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国有土地,是指按国家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
第四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地上的建筑物,是指建于土地上的一切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
附属设施。
条例第二条所称的附着物,是指附着于土地上的不能移动,一经移动即遭损坏的物品。第五条条
例第二条所称的收入,包括转让房地产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收益。
第六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单位,是指各类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
条例第二条所称个人,包括个体经营者。
第七条条例第六条所列的计算增值额的扣除项目,具体为:
(一)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是指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
规定缴纳的有关费用。
(二)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以下简称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是指纳税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
际发生的成本(以下简称房地产开发成本) ,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
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
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包括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劳动力安置费及有关地上、地下附着物拆迁
补偿的净支出、安置动迁用房支出等。
前期工程费,包括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水文、地质、勘察、测绘、"三通一平"等支出。
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以出包方式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以自营方式发生的建筑
安装工程费。
基础设施费,包括开发小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环卫、绿化等工程发
生的支出。
公共配套设施费包括不能有偿转让的开发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发生的支出。
开发间接费用,是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
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
(三)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费用(以下简称房地产开发费用) ,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
关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
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二计算的金额。其他房地产开 发费用,按本条
(一)、(二)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的 5%以内计算扣除。
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按本
条(一)、(二)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的 10%以内计算扣除。
上述计算扣除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是指在转让已使用的房屋及建筑物时,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
评估机构评定的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度折扣率后的价格。评估价格须经当地 税务机关确认。
(五)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是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因
转让房地产缴纳的教育费附加,也可视同税金予以扣除。
(六)根据条例第六条
(五)项规定,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可按本条(一)、(二)项 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加计 20%
的扣除。
第八条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
第九条纳税人成片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的,其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
可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或按建筑面积计算分摊,也可按税务机关确
认的其他方式计算分摊。
第十条条例第七条所列四级超率累计税率,每级"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均包括
本比例数。
计算土地增值税税额,可按增值额乘以适用的税率减去扣除项目金额乘以速算扣除系
数的简便方法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一)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50%的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 x30%
(二)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50% ,未超过 100%的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40%一扣除项目
金额×5%
(三)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100% ,未超过 200%的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50% -扣除项目
金额×15% (四)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 200%的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 x60%一扣除项目金额×35% 公式中的 5%、15%、35%为速算扣除系数。
第十一条条例第八条(一)项所称的普通标准住宅,是指按所在地一般民用住宅标准建造的居住用
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度假村等不属于普通标准住宅。普通标准住宅与其他住宅的具体划分界限由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本细则第七条(一)、(二)、(三)、(五)、(六)项扣除项目
金额之和 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之和 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
计税。
条例第八条(二)项所称的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 规划、国家
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
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
增值税。
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
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
第十二条个人因工作调动或改善居住条件而转让原自用住房经向税务机关申报核准,凡居住满
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居住满三年未满五年的,减半征收 土地增值税;居住未满
三年的,按规定计征土地增值税。
第十三条条例第九条所称的房地产评估价格,是指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根据相同
地段、同类房地产进行综合评定的价格。评估价格须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
第十四条条例第九条(一)项所称的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是指纳税人不报或有意低报转
让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价款的行为。
条例第九条(二)项所称的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是指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不据实提供扣除项
目金额的行为。
条例第九条(三)项所称的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是指纳
税人申报的转让房地产的实际成交价低于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交易价,纳税人又不能提供凭据或
无正当理由的行为。
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应由评估机构参照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进行评估。税务机关
根据评估价格确定转让房地产的收入。
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应由评估机构按照房屋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度折扣率计算的房屋成
本价和取得土地使用权时的基准地价进行评估。税务机关根据评估价格确定扣 除项目金额。
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由税务机关参照房地产评估价
格确定转让房地产的收入。
第十五条根据条例第十条的规定纳税人应按照下列程序办理纳税手续:
(一)纳税人应在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后的七日内,到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并向税务机关提交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证书,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房地产评估报告
及其他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资料。
纳税人因经常发生房地产转让而难以在每次转让后申报的,经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定期
进行纳税申报,具体期限由税务机关根据情况确定。
(二)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及规定的期限缴纳土地增值税。
第十六条纳税人在项目全部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由于涉及成本确定或其他原因 ,
而无法据以计算土地增值税的,可以预征土地增值税,待该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后再进行清算,
多退少补。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根据当地情况制定。
第十七条条例第十条所称的房地产所在地,是指房地产的坐落地。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坐落在两个
或两个以上地区的,应按房地产所在地分别申报纳税。
第十八条条例第十一条所称的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资料,是指
向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土地 出让金数额、土地基准
地价、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及权属变更等方面的资料。
第十九条纳税人未按规定提供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土地使用权证书土地转让、房产买卖合同,房
地产评估报告及其他与转让房地产有关资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
管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纳税人不如实申报房地产交易额及规定扣除项目金额造成少缴或未缴税额的,按照征管法第四
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土地增值税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为外国货币的,以取得收入
当天或当月 1 日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折合成人民币,据以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税额。
第二十一条条例第十五条所称的各地区的土地增值费征收办法是指与本条例规定的计征对象相
同的土地增值费、土地收益金等征收办法。
第二十二条本细则由财政部解释,或者由国家税务总局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
施行。
第二十四条 1994 年 1 月 1 日至本细则发布之日期间的土地增值税参照本细则的规定计算征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
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缴纳印花税。
第二条下列凭证为应纳税凭证:
(一)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
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 (二)产权转移书据;
(三)营业账簿;
(四)权利、许可证照;
(五)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第三条纳税人根据应纳税凭证的性质,分别按比例税率或者按件定额计算应纳税 额。具体税率、
税额的确定,依照本条例所附《印花税税目税率表》 (此处未附,编者注) 执行。
应纳税额不足一角的,免纳印花税。
应纳税额在一角以上的,其税额尾数不满五分的不计,满五分的按一角计算缴纳。第四条下列凭
证免纳印花税:
(一)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者抄本;
(二)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
(三)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凭证。
第五条印花税实行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 (以下简称贴
花)的缴纳办法。
为简化贴花手续,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采取以
缴款书代替贴花或者按期汇总缴纳的办法。
第六条印花税票应当粘贴在应纳税凭证上并由纳税人在每枚税票的骑缝处盖戳注销或者画销。
已贴用的印花税票不得重用。
第七条应纳税凭证应当于书立或者领受时贴花。
第八条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
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
第九条已贴花的凭证,修改后所载金额增加的,其增加部分应当补贴印花税票。第十条印花税由
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
第十一条印花税票由国家税务局监制。票面金额以人民币为单位。
第十二条发放或者办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负有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十三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在应纳税凭证上未贴或者少贴印花税票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补贴印花税票外,可处以应补
贴印花税票金额二十倍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税务机关可处以未注销或者画销印花税票金额十倍以下的
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税务机关可处以重用印花税票金额三十倍以下的罚款。
伪造印花税票的,由税务机关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印花税的征收管理,除本条例规定者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
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施行细则由财政部制定。 第十六条本条例自一九八八年十月
一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第一条本施行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制定。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所说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是指在中国境内
具有法律效力,受中国法律保护的凭证。
上述凭证无论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书立均应依照条例规定贴花。
条例第一条所说的单位和个人,是指国内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团体、部队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合
作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在华机构等单位和个人。
凡是缴纳工商统一税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其缴
纳的印花税,可以从所缴纳的工商统一税中如数抵扣。
第三条条例第二条所说的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是指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
合同。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包括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转包合同。
第四条条例第二条所说的合同,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
经济合同法》和其他有关合同法规订立的合同。
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是指其有合同效力的协议、契约、合约、单据、确认书及其他各种名称的凭证。
第五条条例第二条所说的产权转移书据,是指单位和个人产权的买卖、继承、赠与、交换、分割等
所立的书据。
第六条条例第二条所说的营业账簿,是指单位或者个人记载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会计核算账簿。

第七条税目税率表中的记载资金的账簿,是指载有固定资产原值和自有流动资金的总分类账簿 ,
或者专门设置的记载固定资产原值和自有流动资金的账簿。
其他账簿,是指除上述账簿以外的账簿,包括日记账簿和各明细分类账簿。
第八条记载资金的账簿按固定资产原值和自有流动资金总额贴花后,以后年度资金
总额比已贴花资金总额增加的,增加部分应按规定贴花。
第九条税目税率表中自有流动资金的确定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印花税只对税目税率表中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征税。第十一条条例
第四条所说的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者抄本免纳印花税,是指
凭证的正式签署本已按规定缴纳了印花税,其副本或者抄本对外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仅备存
查的免贴印花。
以副本或者抄本视同正本使用的,应另贴印花。
第十二条条例第四条所说的社会福利单位,是指抚养孤老伤残的社会福利单位。 第十三条根据
条例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对下列凭证免纳印花税:
(一)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
(二)无息、贴息贷款合同;
(三)外国政府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向我国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所书立的合同。
第十四条条例第七条所说的书立或者领受时贴花,是指在合同的签订时、书据的立据时、账簿的
启用时和证照的领受时贴花。
如果合同在国外签订的应在国内使用时贴花。
第十五条条例第八条所说的当事人,是指对凭证有直接权利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
人,不包括保人、证人、鉴定人。
税目税率表中的立合同人,是指合同的当事人。 当事人的代理人有代理纳税的义务。
第十六条产权转移书据由立据人贴花,如未贴或者少贴印花,书据的持有人应负责补贴印花。所
立书据以合同方式签订的,应由持有书据的各方分别按全额贴花。
第十七条同一凭证,因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经济事项而适用不同税目税率,如分别记载金额
的,应分别计算应纳税额,相加后按合计税额贴花;如未分别记载金额的,按税 率高的计税贴花。
第十八条按金额比例贴花的应纳税凭证,未标明金额的,应按照凭证所载数量及国家牌价计算
金额;没有国家牌价的,按市场价格计算金额,然后按规定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第十九条应纳税凭证所载金额为外国货币的,纳税人应按照凭证书立当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计算应纳税额。
第二十条应纳税凭证粘贴印花税票后应即注销。纳税人有印章的,加盖印章注销; 纳税人没有印
章的,可用钢笔(圆珠笔)画几条横线注销。注销标记应与骑缝处相交。骑缝处是指粘贴的印花税票与凭
证及印花税票之间的交接处。
第二十一条一份凭证应纳税额超过五百元的,应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填写缴款书或 者完税证,
将其中一联粘贴在凭证上或者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
第二十二条同一种类应纳税凭证,需频繁贴花的,应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
税务机关对核准汇总缴纳印花税的单位,应发给汇缴许可证。汇总缴纳的限期限额由 当地税务
机关确定,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二十三条凡汇总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应加注税务机关指定的汇缴戳记,编号并装订成册后,
将已贴印花或者缴款书的一联粘附册后,盖章注销,保存备查。
第二十四条凡多贴印花税票者,不得申请退税或者抵用。
第二十五条纳税人对纳税凭证应妥善保存。凭证的保存期限,凡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
其余凭证均应在履行完毕后保存一年。
第二十六条纳税人对凭证不能确定是否应当纳税的,应及时携带凭证,到当地税务机关鉴别。
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对凭证的性质发生争议的,应检附该凭证报请上一级税务机关核定。 第二十
七条条例第十二条所说的发放或者办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是指发放权利、许可证照的单位和办理凭
证的鉴证、公证及其他有关事项的单位。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十二条所说的负有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是指发放或者办
理应纳税凭证的单位应对以下纳税事项监督:
(一)应纳税凭证是否已粘贴印花;
(二)粘贴的印花是否足额;
(三)粘贴的印花是否按规定注销。
对未完成以上纳税手续的,应督促纳税人当场贴花。
第二十九条印花税票的票面金额以人民币为单位分为宣角、或角、伍角、查元、或元、伍元、拾元、伍
拾元、查侣元九种。
第三十条印花税票为有价证券,各地税务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局制定的管理办法严 格管理,具
体管理办法另定。
第三十一条印花税票可以委托单位或者个人代售并由税务机关付给代售金额 5% 的手续费。支付
来源从实征印花税款中提取。
第三十二条凡代售印花税票者,应先向当地税务机关提出代售申请,必要时须提供保证人。税务
机关调查核准后,应与代售户签订代售合同,发给代售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代售户所售印花税票取得的税款,须专户存储,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当地税务机
关结报,或者填开专用缴款书直接向银行缴纳。不得逾期不缴或者挪作他用。
第三十四条代售户领存的印花税票及所售印花税票的税款,如有损失,应负责赔偿。 第三十五
条代售户所领印花税票,除合同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转托他人代售或者转至其他地区销售。
第三十六条对代售户代售印花税票的工作,税务机关应经常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代售户须详
细提供领售印花税票的情况,不得拒绝。
第三十七条印花税的检查,由税务机关执行。税务人员进行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纳税
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
第三十八条税务人员查获违反条例规定的凭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如需将凭证带囚的,应出具
收据,交被检查人收执。
第三十九条纳税人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者少缴
印花税款的,税务机关除令其限期补缴税款外,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 5%0 的滞纳金。
第四十条纳税人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酌情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
汇缴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纳税人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酌情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代售户违反本细则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规定的,视其情节轻重,给
予警告处分或者取消其代售资格。
第四十三条纳税人不按规定贴花,逃避纳税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揭发,经税务机关
查实处理后,可按规定奖励检举揭发人,并为其保密。
第四十四条本细则由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本细则与条例同时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
第二条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的,由
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或者产权未确定及租 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
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
前款列举的产权所有人、经营管理单位、承典人、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统称为纳税义务人(以
下简称纳税人)。
第三条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 10%至 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具体减除幅
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没有房产原值作为依据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 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
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第四条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 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
计算缴纳的,税率为 12%
第五条下列房产免纳房产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
四、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
五、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
第六条除本条例第五条规定者外,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
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第七条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八条房产税
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 办理。
第九条房产税由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
第十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施行细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抄送财政部备案。

第十一条本条例自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
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契税。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
(三)房屋买卖;
(四)房屋赠与;
(五)房屋交换。
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第三条契税税率为 3%
-5%
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
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四条契税的计税依据: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为成交价格;
(二)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由征收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
(三)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为所交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的差额。
前款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并且无正当理由的或者所交换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的差额明
显不合理并且无正当理由的,由征收机关参照市场价格核定。
第五条契税应纳税额,依照本条例第三条规定的税率和第四条规定的计税依据计算征收。应纳税
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应纳税额以人民币计算。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以外汇结算的,按照纳税义务发生之日中国人民银
行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征或者免征契税: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
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
(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
(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
(四)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减征、免征契税的项目。
第七条经批准减征、免征契税的纳税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的用途,不再属于本条例第六条规定
的减征、免征契税范围的,应当补缴已经减征、免征的税款。
第八条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天,或者纳税人取
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天。
第九条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 10 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
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
第十条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契税征收机关应当向纳税人开具契税完税凭证。
第十一条纳税人应当持契税完税凭证和其他规定的文件材料,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
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纳税人未出具契税完税凭证的,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有关土地、房屋 的权属变
更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契税征收机关为土地、房屋所在地的财政机关或者地方税务机关。具体征收机关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契税征收机关提供有关资料并协助契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契
税。
第十三条契税的征收管理,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财政部根据本条例制定细则。
第十五条本条例自 199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1950 年 4 月 3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发布的《契税
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条例所
称土地、房屋权属,是指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
第三条条例所称承受,是指以受让、购买、受赠、交换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第四条
条例所称单位,是指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军事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
条例所称个人,是指个体经营者及其他个人。
第五条条例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
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第六条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赠与、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将土地使用
权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ρ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出售,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土地使用权作为交易条件,取得货币、实物、无形
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赠与,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无偿转让给受赠者的行为。条例所称
土地使用权交换,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换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第七条条例所称房屋买卖,是指房屋所有者将其房屋出售,由承受者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
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条例所称房屋赠与,是指房屋所有者将其房屋无偿转让给受赠者的行为。条例所称房屋交换,是
指房屋所有者之间相互交换房屋的行为。
第八条土地、房屋权属以下列方式转移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税:
(一)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人股; (二)以土地、房屋权属抵债;
(三)以获奖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四)以预购方式或者预付集资建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第九条条例所称成交价格,是指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
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十条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交换价格不相等的由多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
利益的一方缴纳税款。交换价格相等的,免征契税。
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之间相互交换,按照前款征税。
第十一条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经批准转让房地产时,应由房地产转让者
补缴契税。其计税依据为补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或者土地收益。
第十二条条例所称用于办公的,是指办公室(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办公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
用于教学的,是指教室(教学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教学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医疗的,是指门诊部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医疗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科研的,是指科学试验的场所以及其他直接用于科研的土地、房屋。条例所称用于
军事设施的,是指:
(一)地上和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
(二)军用的机场、港口、码头;
(三)军用的库房、营区、训练场、试验场;
(四)军用的通信、导航、观测台站;
(五)其他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的土地、房屋。
本条所称其他直接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的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的土地、房屋的具体
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三条条例所称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是指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国
家规定标准面积以内购买的公有住房。城镇职工享受免征契税,仅限于第一次 购买的公有住房。超过
国家规定标准面积的部分,仍应按照规定缴纳契税 o
第十四条条例所称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第十五条根据条例第六条的规定,下列项目减征、免征契税:
(一)土地、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是否减征或者免
征契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纳税人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三)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双边和多边条约或协定的规定应 当予以免税
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联合国驻华机构及其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外交人员承受土地、房屋权
属的,经外交部确认,可以免征契税。
第十六条纳税人符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规定的,应当在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后 10 日内,
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减征或者免征契税手续 o
第十七条纳税人因改变土地、房屋用途应当补缴已经减征、免征契税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
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用途的当天。
第十八条条例所称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契约、协议、
合约、单据、确认书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凭证。
第十九条条例所称有关资料,是指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变更登记手
续的有关土地、房屋权属、土地出让费用、成交价格以及其他权属变更方面的 资料。
第二十条征收机关可以根据征收管理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代征契税,具体代征单位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代征手续费的支付比例,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和
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本细则自 199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此前财政部关于契税的各项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管理,制定
本条例。
第二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以下简
称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 土地使用税俨。
第三条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 前款土
地占用面积的组织测量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土地使用税
每平方米年税额如下:
(一)大城市五角至十元;
(二)中等城市四角至八元;
(三)小城市三角至六元;
(四)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二角至四元。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前条所列税额幅度内,根据市政建设状况、经济繁荣
程度等条件,确定所辖地区的适用税额幅度。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本地区土地划分为若干等级,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确定的税额幅度内,制定相应的适用税额标准,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批准执行。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经济落后地区土地使用税的适用税额标准可以适当降低,
但降低额不得超过本条例第四条规定最低税额的百分之三十。经济发达地区土地 使用税的适用税额
标准可以适当提高,但须报经财政部批准。
第六条下列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四)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五)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
(六)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五年至十年;

(七)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
第七条除本条例第六条规定外,纳税人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需要定期减免的, 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审核后,报国家税务局批准。
第八条土地使用税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缴纳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确定。
第九条新征用的土地,依照下列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
(一)征用的耕地,自批准征用之日起满一年时开始缴纳土地使用税;
(二)征用的非耕地,自批准征用次月起缴纳土地使用税。
第十条土地使用税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土地管理机关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提
供土地使用权属资料。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土地使用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十三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实施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并报财政部备
案。
第十四条本条例自 1988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各地制定的土地使用费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车辆、船舶(以下简称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为
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车船税。
本条例所称车船,是指依法应当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
第二条车船的适用税额,依照本条例所附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执行。
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车船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税目范围和税
额幅度内,划分子税目,并明确车辆的子税目税额幅度和船舶的具体适用税额。 车辆的具体适用税
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子税目税额幅度内确定。
第三条下列车船免征车船税:
(一)非机动车船(不包括非机动驳船) ;
(二)拖拉机;
(三)捕捞、养殖渔船;
(四)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
(五)警用车船;
(六)按照有关规定已经缴纳船舶吨税的船舶;
(七)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
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城市、农村公共交通
车船给予定期减税、免税。
第五条车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第六条车船税的纳税地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跨省、自治区、
直辖市使用的车船,纳税地点为车船的登记地。
第七条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所记载日
期的当月。
第八条车船税按年申报缴纳。具体申报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九条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未缴纳车船税的,使用人应当代为缴纳车船税。
第十条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应当
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
税务机关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手续费的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 制定。
第十一条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时,纳税人不得拒绝。
第十二条各级车船管理部门应当在提供车船管理信息等方面,协助地方税务机关加强对车船税
的征收管理。
第十三条车船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本条例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1951 年 9 月 13 日原政务院发布的《车船使用牌照税暂
行条例》和 1986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第一款所称的管理人,是指对车船具有管理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的单位。
第三条条例第一条第二款所称的车船管理部门,是指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依法具有车
船管理职能的部门。
第四条在机场、港口以及其他企业内部场所行驶或者作业,并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应当
缴纳车船税。
第五条条例第三条第(一)项所称的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的车辆,以及符合国家有
关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非机动船是指自身没有动 力装置,依靠外力驱动的
船舶;非机动驳船是指在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驳船的非机动船。
第六条条例第三条第(二)项所称的拖拉机,是指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为拖拉机的车辆。
第七条条例第三条第(三)项所称的捕捞、养殖渔船,是指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
养殖船的渔业船舶。不包括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 以外类型的渔业船舶。
第八条条例第三条第(四)项所称的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是指按照规定在军队、武警车船管理部
门登记,并领取军用牌照、武警牌照的车船。
第九条条例第三条第(五)项所称的警用车船,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
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取警用牌照的车辆和执行警务的专用船舶。 第十条条例第三条第(七)
项所称的我国有关法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 与豁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
豁免条例》。
第十一条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在办理条例第二条第(七)项规
定的免税事项时,应当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出具本机构或个人身份的证明文 件和车船所有权证明文
件并申明免税的依据和理由。
第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到车船管理部门办理应税车船登记手续的,以车船购置发票所载开
具时间的当月作为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对未办理车船登记手续且无法提供车船购置发票的由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第十三条购置的新车船,购置当年的应纳税额自纳税义务发生的当月起按月计算。
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年应纳税额/12)×应纳税月份数
第十四条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已完税的车船被盗抢、报废、灭失的,纳税人可以凭有关管理机关
出具的证明和完税证明,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自被盗抢、报废、灭失月份起至
该纳税年度终了期间的税款。
已办理退税的被盗抢车船,失而复得的,纳税人应当从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的当月 起计算缴
纳车船税。
第十五条由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
保险的同时缴纳车船税。
第十六条纳税人应当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和扣缴义务人提供车船的相关信息。拒绝提供的,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已完税或者按照条例第三条第(七)项、条例第四条规定减免车船税的车 辆,纳税人在购
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本年度车船税的完
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不能提供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的,应当在购买保险时按照当地的车船税
税额标准计算缴纳车船税。
第十八条纳税人对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税款有异议的,可以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
提出。
第十九条纳税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缴纳车船税的,不再向地方税务机关申
报纳税。
第二十条扣缴义务人在代收车船税时,应当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单上注明己
收税款的信息作为纳税人完税的证明。除另有规定外扣缴义务人不再给纳 税人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
证。纳税人如有需要,可以持注明已收税款信息的保险单,到主 管地方税务机关开具完税凭证。
第二十一条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解缴代收代缴的税款,并向地方税务机关申报。扣缴义务人解缴
税款的具体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 的规定确定。
第二十二条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手续费。
第二十三条条例《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载客汽车,划分为大型客车、中型客车、小型客车和微
型客车 4 个子税目。其中,大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大于或者等于 20 人的载 客汽车;中型客车是指
核定载客人数大于 9 人且小于 20 人的载客汽车;小型客车是指核定 载客人数小于或者等于 9 人的载
客汽车;微型客车是指发动机汽缸总排气量小于或者等于 1 升的载客汽车。载客汽车各子税目的每年
税额幅度为:
(一)大型客车,480 元至 660 元;
(二)中型客车,420 元至 660 元;
(三)小型客车,360 元至 660 元;
(四)微型客车,60 元至 480 元。
第二十四条条例《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三轮汽车,是指在车辆管理部门登记为三轮汽车或者
三轮农用运输车的机动车 o
条例《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低速货车,是指在车辆管理部门登记为低速货车或者四轮农用运
输车的机动车。
第二十五条条例《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专项作业车,是指装置有专用设备或者器具,用于专
项作业的机动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是指具有装卸、挖掘、平整等设备的轮式自行 机械。
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的计税单位为自重每吨,每年税额为 16 元至 120 元。具体适用税
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载货汽车的税额标准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
第二十六条客货两用汽车按照载货汽车的计税单位和税额标准计征车船税。
第二十七条条例《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船舶,具体适用税额为:
(一)净吨位小于或者等于 200 吨的,每吨 3 元; (二)净吨位 201 吨至 2000 吨的,每吨 4 元;
(三)净吨位 2001 吨至 10000 吨的,每吨 5 元; (四)净吨位 10001 吨及其以上的,每吨 6 元。
第二十八条条例《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拖船,是指专门用于拖(推)动运输船舶的专业作业船舶。
拖船按照发动机功率每 2 马力折合净吨位 1 吨计算征收车船税。
第二十九条条例及本细则所涉及的核定载客人数、自重、净吨位、马力等计税标准,以车船管理部
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纳税人未按 照规定到车船管理部门办
理登记手续的,上述计税标准以车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 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 ;不能提供车
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 关根据车船自身状况并参照同类车船核定。
车辆自重尾数在 0.5 吨以下(含 0.5 吨)的,按照 0.5 吨计算;超过 0.5 吨的,按照 1 吨 计算。船舶净
吨位尾数在 0.5 吨以下(含 0.5 吨)的不予计算,超过 0.5 吨的按照 1 吨计算。 1 吨以下的小型车船,一
律按照 1 吨计算。
第三十条条例和本细则所称的自重,是指机动车的整备质量。
第三十一条本细则所称纳税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
第三十二条 2007 纳税年度起车船税依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计算缴纳 o
第三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条例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
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三十四条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