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20

科 學 與 信 仰

無神論鼻祖達爾文
之疑惑(上)
吳家望

化石資料帶給達爾文的悲傷多於喜樂 ──
古生物學權威斯帝分顧德(Stephen Jay Gould)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 達爾文和化石資料


十九世紀以來對人類歷史影響最深的科學家和思 達爾文在他歸納「自然選擇」理論時遇到一
想家,也是世界無數論風潮的動力。經過150年的 大困難。達爾文認為,物種從機遇變化,通過自然
「進化」,達爾文的學說在科學上已經面目全非, 選擇,優生進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經得起考驗,
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教育舞台上倒是根深蒂固。 那麼,不同年代的地層就應該埋著不同種類的化
用今天超越科學範疇的「達爾文主義」來衡量達爾 石,從單細胞動物到菌藻、從無體腔動物到假體腔
文本人,他都算不得是達爾文主義者了。二十世紀 動物、到真體腔動物,從節肢動物到魚類、到飛
著名新達爾文主義動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禽、到走獸,清清楚楚。所以,化石資料應該明顯
Huxley)說:「所謂達爾文主義乃是達爾文啟用於 地展示這些階段,成為達爾文理論最好的證據。可
生物進化研究之歸納法與演繹法之綜合(blend of 惜的是,地質化石資料極為稀罕,不但不能支持他
induction and deduction)。達爾文著眼於確定進 的學說,反而添加種種疑惑。達爾文只能強調化
化之事實(establish the facts)以及進化運作之機 石資料之缺陷,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挖掘的化石資
構(mechanism of operation)。」(Appleman, 料。在他的經典著作《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325)。從科學和社會哲學兩個角度,我們分四次 Species )一書中,他是這樣描寫的:
來討論達爾文的科學成就和歷史地位。首三次,我 我不能滿意地回答為甚麼在寒武紀之前
們研究達爾文對現代科學的貢獻,以及他本人對所 的地層中找不到化石儲存的這個問題……要解
謂「達爾文主義」的疑惑。今天,我們著眼於進化 釋這種化石缺乏的原因更是非常困難的……物
之事實,探討達爾文對化石資料的疑惑。下兩次, 種在演變(modification)過程中必須經過多
我們著眼於進化之運作機構,討論他對動物最精確 次久長的過渡階段(transitional stages)。但
之器官的疑惑。第四次,我們探討達爾文對世界政 是,這種以年月為單位的演變過程,和那漫長
治思想的深遠影響。 的無變化階段相比,顯得十分短……你如果否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77 December 2008 33


認這種地質資料有缺陷的觀點,你就有權全 forms)未曾發現;2.地質時期之短暫(too brief)
盤地否決我的理論。(He who rejects this view 不足於進化演變之完成;3.現有化石資料沒有顯
of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cord, will 示有條理的種類模式(phyletic pattern);4.地
rightly reject the whole theory.)你一定會失望 層結構未曾顯現生物形態之逐漸變化(gradual
地發問,那連接類似物種之間的、相繼的、無 progression);5.整群物種突然出現(sudden
數的轉換環節在哪兒?(Darwin, 1872, 439-440, appearance);6.整系列的、多樣主要動物種類無
478)。 先例地突然出現於最低之寒武紀化石地層(sudden
為甚麼不是每組化石都能清楚地展示 appearance in the lowest known fossiliferous strata,
生物形態式的漸變(gradation)和變異 Romer, 368-369. See also Darwin, 1872, Chapter
(mutation)的證據?我們看不到如此證據 ─ 10)。因為這六項都是關聯的,我們著重討論第一
─ 這便是許多能夠反對我的理論的異議中最明 和第六點。
顯和有力的一項。(Darwin, 1859, 463) 達爾文不惜筆墨地強調化石資料之失蹤中間
達爾文早年是科班出身的地質學家,他對化石 環節對於他主張的進化論的關鍵意義:「地質研究
資料評價應該是十分到家的。他說: 尚未提供一點微不足道的資料來破曉物種之間的區
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以及那些致命的異議 別 ── 沒有用無數的、細微的、中間的變種將它
(objections)的唯一前提是:這些地質資料 們連接起來;這種缺乏可說是所有的、反對我的論
的缺陷(far more imperfect)比絕大多數地質 點的異議中最明顯的和致命的一點。」不但如此,
學家所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達爾文十分悲觀地預告:「除非未來的地質學家
我們都承認地質資料之缺陷,但是, 能發現無數的中間層次,這種境況不會改變。但
為了滿足我們理論的需要,我們都不願意承 是,我認為他們能夠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認這種缺陷的嚴重程度。」(Darwin, 1859, (Darwin, 1859, 299)。
464-465) 不出達爾文所料,一百幾十年來,考古學家
這裡,達爾文的邏輯十分微妙。達爾文必須 未曾發現過物種的中間環節。既然如此,我們的話
強調地質資料之嚴重缺陷 ──「超過絕大多數地 題也就斷了,只能聽一部插曲了。達爾文所說的
質學家所想像的」,因為,地質資料如果不是那麼 無數的中間環節包括半蟲半鳥之類的過渡化石形
糟糕,達爾文的理論漏洞太多,即刻被推翻,沒戲 態(midway transitional fossil)。說也奇怪,1861
可唱了。如果地質資料確實是糟糕,那麼說不定在 年,考古學家就在德國發現150億年前的似鳥似蟲
遙遠的將來,這些「失蹤」的化石環節(missing 的化石,被稱為Archaeopteryx(希臘文archaios
links)有一日會出現。他雖然心中無主,手裡卻抓 ── 古老 加pteryx ── 翅膀或羽毛,中文名叫
住一線希望。 「始祖鳥」)。體重不到1磅,這「始祖鳥」有恐
龍的結構,卻長得像一頭鳥。當時,一些生物學
失蹤環節毫無影跡 家感到興奮,認為它是爬蟲與鳥類之間的轉變環節
達爾文後100多年以來,考古學和古生物學成 (intermediate between birds and reptiles)。達爾
果纍纍,卻沒有發現多少達爾文所期望的失蹤的化 文的門徒們,包括最好鬥,號稱「達爾文之警犬」
石環節。相反,重要的化石發現推翻了達爾文的學 的動物學家湯姆赫胥黎(Thomas Huxley),大多
說,直到傳統的達爾文主義脫胎換骨,為現代的新 數都鼓吹恐龍乃是鳥類先祖的說法(Gould, 1980,
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所取代。1958年, 268-269)。惟有達爾文本人憂慮不安,只是稱它為
哈佛大學著名古生物學家羅默(A. S. Romer)在達 一種「帶蜥蜴尾巴的怪鳥」(that strange bird with
爾文學說百年紀念專輯上總結達爾文的論點時說, a long lizard-like tail)。他說:「在最新的發現中,
反對進化論信仰的異議有六點:1.支持進化論的 沒有比這個(怪鳥)更有力的顯示我們對地球上的
化石資料之失蹤環節(missing links,transitional 原始居住者之無知。」(Darwin, 1866, 367)。達

34 《大使命》雙月刊 第七十七期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爾文心裡非常清楚,一個似是而非的過渡化石遠不
能解開他心中「無數中間環節」的疙瘩。
因為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過渡化石,
多少年來,達爾文主義者也只能繼續用「始祖鳥」
大做物種進化的文章。到頭來,達爾文主義古生
物學家顧德(Stephen Jay Gould)認真
研究化石學家和鳥類學家多年來的研
究之後,承認「始祖鳥」乃是道地的
爬蟲:它的骨骼結構限定它無法起
飛;它的羽毛有兩種功能,一是保
暖,二是捕食。顧德說,蝙蝠能飛都
不是鳥類,「始祖鳥」不會飛,更不能算
是鳥類了 (Gould, 1980, 275-277)。
現代知名鳥類學家范度夏(Alan Feduccia)
說,「始祖鳥」屬於鳥類的說法不堪一擊,關鍵 (孔子鳥);不知孔老夫子有何想法(Fuduccia,
在於細節(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仔細對照 37)。季強為這小恐龍取名為「中華龍鳥」,認為
「始祖鳥」和鳥的骨架,幾乎在所有解剖上的類似 它是介於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過渡型動物。頓時,媒
之處都格格不入(a round peg has to fit a square 界報導,這一則新聞「震驚了全世界」,「中華龍
hole),消失無蹤(fall to the wayside)。他說, 鳥已經由朝陽飛向全世界!」
繼達爾文150多年後,鳥類之起源仍然是個謎。 1996年底,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美國著名的《國
(Fedducia,405)。 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創刊110周
年慶祝大會上,手持封面印有名叫「尾羽鳥」的遼
「始祖鳥」之趣聞 寧「始祖鳥」圖片的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
以色列物理學家兼神學家西羅德說,科學家 稱讚中華龍鳥乃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不錯,遼
為「始祖鳥」是鳥還是蟲爭論不休,他倒是不以為 寧「始祖鳥」可以和德國的「始祖鳥」平起平坐。
然。他說,既是鳥又是蟲的動物在科學史只出現過 但是,聲譽赫赫的《國家地理》雜誌卻鬧出前所未
這麼一次,在舊約聖經也同樣出現過這麼一次,叫 有的大笑話,事後無地自容。今日的美國知識界,
作tinshemet(希伯來文字母:tav-nun-shin-mem- 甘心為捍衛達爾文主義赴湯蹈火的人多如鳥毛。有
tav)。舊約利未記詳細記載上帝創造的多種動物, 一位聽說阿利桑拿州(Arizona)的化石市場上有
在十一章18節,tinshemet被列入鳥類(中文新譯 一塊從遼寧盜運出來的「尾羽鳥」化石,就以8萬
本「白鷺」,英譯barn owl),在利未記十一章30 美元重金為猶大州(Utah)的一個博物館買了下
節,一字不差,它又被列入爬蟲類(中譯「變色 來,並謹慎地為它保險160萬。《國家地理》雜誌
龍」,英譯chameleon, Shroeder, 96)。聖經的白 的一位達爾文主義編輯喜出望外,發表專題封面文
紙黑字,你沒有必要和它爭論。 章,介紹這個「恐龍進化之失蹤環節」(missing
「始祖鳥」不但引起論爭,還鬧出笑話。1996 links in dinosaur evolution)。作為一個非學術刊
年8月,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獲得了一塊在遼 物,《國家地理》雜誌趁興為這原始鳥取了一個學
寧省西部的朝陽市境內發現的,長有很短羽毛的小 術名稱,叫做 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 (「遼
「恐龍」化石。這小恐龍具有恐龍和鳥類的特點, 寧始祖鳥」),氣得美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鳥族館主
乃是中國的「始祖鳥」。中國北部好幾省都發現 任奧爾森(Storrs Olson)大喊:「這是動物學家們
此類化石,其中一種的術名居然是confuciousornis 最糟糕的噩夢。」(the worst nightmare of many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77 December 2008 35


zoologists, Dalton, 2000A, B;Sloan, 1999)。 寒武紀,突然所有和今日相似的水生動物都同時出
當中國科學家發現國寶被盜,向猶大州的博物館 現了。水生動物又有一億多年沒有演變,突然飛蟲
索還時,事情就鬧大了。《國家地理》雜誌的噩夢也 和爬蟲都同時出現了。爬蟲又爬了一億多年沒有進
接踵而來。奧爾森邀請5位專家到國家自然博物館鑒 化,到了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2.5億年前),突
定這塊化石,不到5分鐘,他們宣布這化石是偽造的。 然飛禽走獸都同時出現。這大量的化石資料所證明
事後,X光掃描檢查發現該化石乃是以半塊鳥化石和 的,基本上和聖經《創世記》所記載的符合。
半塊蟲化石拼接而成。狼狽不堪,《國家地理》雜誌 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家史密遜博物館
出錢邀請中國專家從北京帶了一塊真品來華盛頓對 (Smithsonian Museum)館長瓦爾考特(Charles
照,終於真相大白。可惜,完璧歸趙已經不可能了。 Walcott)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化石考古學家。有一
不久,該雜誌編輯艾倫(Bill Allen)公開表示,他為 年,他帶著馬隊到位於加拿大洛磯山海拔8,000呎
此事「極度憤怒」,承認此事毀壞了該雜誌的信譽。 的波基斯關去挖化石。5億多年前,地球的東西兩
《國家地理》雜誌除了發表文章解釋此事以外,也公 塊大陸地盤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洛磯山脈。波基斯
開聲明,表示遺憾(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 關地區在洛磯山脈形成之前是萬物叢生的熱帶沼澤
com)。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捨不得,要在聲明書最 窪地。兩大陸撞擊造成流動的淤泥,埋葬了一切
後沒頭沒腦地加上一句:「不論(遼寧)始祖鳥如 水陸生物。多年後淤泥沉積變成化石。因為那淤
何,多數古生物學家早已認可,鳥類來自恐龍。」 泥非常細膩,不但動物的細小骨頭的形狀能被完整
(Regardless of Archaeoraptor, most paleontologists 地保存下來,連動物的內臟也都能從化石中看得清
have been convinced for some time that birds 楚。當瓦爾考特博士挖到這豐富的化石庫時,他大
emerged from dinosaurs)。有這樣好的捍衛者,達 吃一驚。他做夢也沒想到現代地球上所有動物的基
爾文可以瞑目了。 本体形,從單細胞動物到有眼、有鰓、有肢体、有
內臟、會爬會游水的動物,他都能在這個約5億年
動物大爆發之樂章 前的化石堆裡找到相似的標本。他收集的6萬個化
哈佛大學化古生物學專家顧德說: 石標本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在寒武紀前,地
化石資料帶給達爾文的悲傷多過喜樂。 球上只有最簡單的菌藻類生物,它們實在不可能在
沒有任何事情比寒武紀(Cambrian Period, 大 短短0.1億年中進化成為會爬會游水的動物!這些
約5.4億年至4.9億年前)(生物)大爆發更惹 生物都是爆發性地突然出現的。可惜當年達爾文主
他苦惱;那時,幾乎所有的、複雜的、有機體 義風行,幾乎每個科學家都不得已要相信進化論。
的設計出乎意外地同時出現。這大爆發沒有發 瓦爾考特雖是個基督徒,也不例外。他的大科學家
生在地球形成的時候,卻是在地球形成後六分 的地位使他沒有勇氣宣告他的成就,向進化論挑
之五的後期。他的反對者將這一霎那解釋為上 戰。這些出土的珍貴的化石標本,又被「埋」入
帝創造的時刻,因為,在達爾文寫作《物種起 博物館的倉庫,60來年後才被一個研究生發現。
源》一書時,連一個寒武紀之前的化石都未曾 (Schroeder,34-39)。
出現。(Gould,1980,238-239) 顧德是研究瓦爾考特化石的權威,他總結說:
顧德的意思是,地球在45 億年前形成,過了 「現代多細胞動物在五億多年前,第一次毫無拖
將近40億年,到了5.4億年前(寒武紀前),還沒 延、無競爭地顯現於化石記錄中。這『寒武紀大爆
有任何動物出現。突然間,在寒武紀初期,幾乎所 發』在幾百年內,也就是地質年代之一瞬間,成了
有的、設計複雜的動物都同時像爆發似地出現,難 幾乎全部的、主要的、現代動物群來臨的標誌和直
怪神學家會說,這是上帝設計和創造的事件。最近 接的證據。」(Gould, 1989, 23-24)。
幾十年來,化石考古學的進展從根本上質疑進化 在波基斯化石標本被「埋」在華盛頓博物館
論。化石學的資料證明,在寒武紀前,將近40億 的年代中,古生物學家包括顧德在內,也被蒙在鼓
年中,單細胞動物都沒有進化成複細胞動物。一到 裡。1958年,哈佛大學著名古生物學家羅默說:

36 《大使命》雙月刊 第七十七期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從寒武紀開始,每個時期,我們 細胞現代動物群之前身的轉變比科學
都有充足的代表性動物化石。但 家想像的要突然、迅速和普遍得多。
是,在寒武紀層底下的、廣闊的深 它們不但是此類化石中最古老的,更
厚的沈積層中,我們找不到我們所 不平常的是,它們的軟體部件、骸骨
預期的寒武紀動物的祖先。這些古 及外殼都保存得罕見的完美。」瑞士
老的床位幾乎是生命證據的不毛之 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貝格斯瓊
地,大體上符合寒武紀前夕的特殊 (Jan Bergstrom)研究澄江化石之
創造的觀念(the idea of a special 後,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
creation)。」(筆者註:「特殊 文,認為澄江化石和波
創造」并非科學術語,而是解釋聖 基斯化石大有相
經《創世記》所用的神學術語)。 似之處,證明寒
羅默似乎十分遺憾地說,「達爾 武紀動物新生命形
文曾說過:『有關為甚麼我們沒 態迅速地多樣化和
有找到大量的、最早期的、寒武紀 擴散(diversification
之前儲藏之化石的問題,我們沒有滿意的答案。』今 and proliferation of
天,我們還是沒有滿意的答案……我們還沒有解答這 new life form)。他說:
個最後、最重要的古生物學之謎。」(Romer, 375; 「與其說是進化,不如說
Darwin, 1872, 439)今天,羅默的話讀來幽默,因 是革命。」(a revolution
為羅默所嚮往和預期的答案,在他有生之年安全地 perhaps more than evolution,
被埋在華盛頓的博物館裡。 New York Times, 4-23-1991, 4-28-1991)。
當代無神論先鋒,動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此後,中國科學家在澄江不斷發現新的化石
Dawkins)非常現實地說:「這些化石沒有任何 區,國際專家也爭先恐後到雲南學習。國際古生物
進 化 歷 史 可 談 , 好 像 是 才 剛 被 埋 下 的 …… 地 質 協會主席、英國著名地質學家奧德里奇(Richard
資料中的鴻溝確實是現實,是真正的缺陷(true Aldridge)在考察時指出,澄江動物化石群為揭示
imperfection)。化石學的不同學派都承認:唯一 生物進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証據,可算是世
可選擇的解釋(alternative explanation)(雖然他 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群,它的發現意義可以和DNA
們不同意)乃是上帝之創造。」(Dawkins, 229) 結構的發現相提並論。到2006年6月,科學家已鑒
定185種物種(species),其中近半數為節肢動物
動物大爆發之前奏曲 (arthropods)。
1981年,中國西北大學古生物學家舒德干帶 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專家諾爾(Andrew Knoll)
隊在雲南澄江縣城東部帽天山發現大量三葉蟲等 說:「我們從波基斯化石看到,寒武紀的生物已經
類寒武紀頁岩化石。84年7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 極度多樣化,到寒武紀中期,包括無脊椎動物在
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學家侯先光的團隊在澄江繼 內,幾乎可能發生的都已經發生。現在看來,新的
續發現有系統的、比波基斯化石群更古老、更複 生命形態乃是在寒武紀的最初幾百萬年中發明的
雜、更多樣性的澄江早寒武紀動物化石群。澄江 (invented)。在地質年代中,幾百萬年不過是一
化石群年代被鑒定為5.22億年前,比波基斯頁岩化 眨眼而已。」(New York Times, 4-23-1991)。 諾
石群(5.05億年前)要早1,700萬年(Zhang, etc. 爾的意思是,以前,我們形容波基斯化石為生物大
2001)。當中國專家的研究成果傳播到西方,轟動 爆發,現在我們知道,澄江化石才真正代表那一眨
一時。《紐約時報》宣稱這是二十世紀最為驚人的 眼間發生的生物大爆發。澄江化石群年代比波基斯
發現,「展示生命從原始單細胞有機體到複雜的多 化石群要早1,000多萬年,也將生物大爆發所需的年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77 December 2008 37


限縮短了1,000多萬年!諾爾用「發明」(invent) Phillip Johnson (1999), "The Church of Darw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August 16, 1999.
一詞來形容生命之爆發,那發明者是誰呢?《紐約
A. S. Romer (1958), "Darwin and the Fossil Record," in
時報》稱澄江生命大爆發為Early Riot of Creation Darwin,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 366-375.
──「早期創造之爆發」;那創造者又是誰呢? Gerald Schroeder (1997), The Science of God,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Wisdom , New York:
後記 Free Press.
Christopher Sloan (November 1999), "Feathers for T. rex?"
波基斯岩化石群發現後,沒人能好好解釋動物
National Geographic , 98–107.
大爆發之起源。有些聰明人評論說,是上帝故意在
Xingliang Zhang (張興亮), Degan Shu(舒德干), Yong
波基斯關埋了這些化石。當代無神論科學家道金斯 Li & Jian Han (2001), "New sites of Chengjiang fossils:
不信上帝,他只能說,也許是人故意埋了這些毫無 crucial windows on the Cambrian explosio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Vol. 158, 211-218.
進化歷史的化石。瓦爾考特發現波基斯化石,又把
它們「埋」在博物館裡,因為這些化石似乎牴觸了 (作者為自由傳道人,曾獲得數學及神學等學位)
達爾文主義的觀點。澄江化石群發現後,問題又來
了:是不是上帝故意將這些化石埋在「無上帝」的
中國?一位中國古生物學家被邀請到美國講授澄江
化石群,看到達爾文主義者在美國知識界的統治地
位,感嘆地說:「在中國,我們可以批評達爾文,
不可以批評政府;在美國,你們可以批評政府,卻
不可以批評達爾文!」(Johnson, 1999)。達爾文
對地質資料之缺乏感到失望,但他從未掩飾過他對
他本人的進化理論的疑惑。近150年的科學成就不
但沒有排除,反而加深了達爾文曾經面對的疑惑。
今天,達爾文主義是無神論思想的中流砥柱,達爾
文不散之疑惑豈不成了無神論者的絆腳石?

參考資料:
Philip Appleman(1970), Editor, Darwin,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 New York: Norton.
Rex Dalton (2000A), "Feathers fly over Chinese fossil bird's
legality and authenticity," Nature , 17 February 2000, 689-690.
_________(2000B), "Fake bird fossil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illegal trading," Nature , 13 April, 2000, 696.
Charles Darwin(1859),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First Edition, Harvard Press, 1964.
Sixth Edition (1872),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3. Fourth
Edition(1866) is avialable at darwin-online.org.uk.
Richard Dawkins (1986), The Blind Watchmaker, New
York: Norton.
Alan Feduccia (1999),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irds
(Second Edition), Yale Univ. Press.
Stephen Jay Gould (1980), The Panda’s Thumb, More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 New York: Norton.
__________ (1989), Wonderful Life: The Burgess Shale
and the Nature of History , New York: Norton.

38 《大使命》雙月刊 第七十七期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科 學 與 信 仰

無神論鼻祖達爾文
之疑惑 (中)
吳家望

到今天為止,想到這眼睛,我就
會出冷汗。
──達爾文(1860)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 夠靠自然選擇而產生,那麼,我必須坦白承認,這


十九世紀以來對人類歷史影響最深的科學家和思 種說法乃是極端的無稽」(absurd in the highest
想家,也是世界無神論風潮的動力。經過150年的 possible degree, Darwin, 1859, 186)。
「進化」,達爾文的學說在科學上已經面目全非, 現代生物學家華特遜(Lyall Watson)補充
但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教育舞台上卻根深蒂固。 說:「我們透明的眼角膜不可能是自然選擇(試驗
用今天超越科學範疇的「達爾文主義」來衡量達爾 加錯誤)之進化過程的產物。你要麼能看見,要麼
文本人,他都算不得是達爾文主義者了。我們會從 看不見。如此的創新必須一舉成功,沒有第二次機
科學和社會哲學兩個角度,分四次來討論達爾文的 會,因為那瞎眼的已被吃掉!」(Watson, 166)。
科學成就和歷史地位。首三次,我們談談達爾文對 面對這樣「極端的無稽」,達爾文仍能自圓其
現代科學的貢獻,以及他本人對所謂「達爾文主義」 說。他接著解釋:「但是,理由告訴我,如果我們
的疑惑。上一次,我們探討過達爾文對化石資料的疑 能證實,在一個完美和複雜的眼睛和一個非常不完
惑,這一次和下一次,我們討論他對動物最精確之 美和簡單的眼睛之間存在無數有效果的層次;如果
器官,包括眼睛和大腦功能來源的疑惑,第四次, 那眼睛每次都有極為細微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斷
我們探討達爾文對世界政治思想的深遠影響。 然能夠遺傳;如果任何變化或修正能在那動物生命
條件的轉變中有益處;那麼,這完美和複雜的眼睛
達爾文和眼功能 能夠靠自然選擇而產生這樣難以致信、超過我們想
達爾文在總結他的「自然選擇」理論時所遇 像力的困難,就不算一回事了。」(Darwin, 1859,
到的重大困難是,無目的自然選擇不可能解釋動物 167)達爾文這兩段話是後人在辯論進化論時最喜
器官的無限精確。他說,「如果我們想像眼睛所具 愛引用的。懷疑進化論的人會引用第一段話說:
備的,包括調節不同焦距、接受不同強度的亮光和 「達爾文說得這麼堅定,眼睛能夠靠自然選擇而產
矯正弧度及彩色差錯的,這些不可模仿的設計,能 生,真是無稽之談。」而沉迷於進化論的人則說:

32 《大使命》雙月刊 第七十八期 二零零九年二月


「慢著,達爾文的第二段話已清楚解釋,自然選擇 位置。如果這種震顫稍有停頓,大腦就不再收到信
有我們想像不到的能力,在它沒有難成的事。」 息,我們的視覺也就消失了。奇妙的是,我們的眼
過了幾年,達爾文又說:「如果有人能證 睛在八小時內能這樣震顫150萬次,而我們的眼圈
明,任何曾經存在過的、複雜的器官不可能從無 卻不會感到疲乏。
數次、連貫的細微變化而產生,我的理論就會徹底 人的眼睛跟動物,特別是飛鳥、昆蟲、魚蝦
破產。」他自我安慰說:「但是,我尚未看到這 類的眼睛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了(見圖一)。
樣的事例。」(Darwin, 1859, 185)達爾文一生對 每一個人眼的視網膜中區(fovea)每一平方毫米
複雜器官的形成沒有把握,他說,他從未確信他的 有160000個(感光)受體細胞(receptor cell);
有關眼睛形成的理論是正確的。晚年他告訴他的 而老鷹的視網膜中區每一平方毫米有1000000個
好朋友說:「到今天為止,想到這眼睛,我就會 受體細胞。此外,鷹的每個眼睛有兩個fovea,一
出冷汗。」(to this day the eye causes me a cold 個往前看,一個向下看,鷹瞵鶚視,此說不虛。
shudder, Darwin, 1892, 220) 科學家稱人的眼睛為單一照相機式的眼睛(single
camera eye),因為它像照相機鏡頭那樣靠光的折
眼功能不可思議的奧秘 射(refract)來造形。我們有眼的都知道,我們
難怪達爾文會這麼猶豫,因為當時科學家對 的眼睛能夠感光、調節焦距、控制光的強度和造
細胞的內在結構一無所知。事過境遷,和現代的科
學標準相比,達爾文時代的科學家憑最高超的想像 圖一 動物眼睛的各種結構
力所得知的,可能只有今天小學六年級的水平。今 B

天,分子生物學家在強而有力的電子顯微鏡下看
A D
到,我們每一個眼睛的視網膜具有120000000個對
光極為敏感的微管(rods-photoreceptor cells, C
感光細胞),能同時處理1500000個信息;它具
有電視攝像機一般的功能,能自動對光。它還有
7000000個對光不十分敏感的錐體(cones),能辨
別7000000種顏色。人工設計的、最高級的硅二極 單腔眼(Single Chambered Eyes)
管檢測器(silicon diode detector)能辨別光線強 (A)各種幼蟲 (B)魚類 (C)蜘蛛,陸上脊椎動物 (D)扇貝
直線代表光線。感光點位於底部的具有遮光作用的帶色素的凹穴
弱的幅度是300比1,較人眼1000000000000比1的幅
(pigment pit)。
度差得太遠。科學家越了解眼睛的細節就越清楚,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夠解釋,無指導(unguided) B

的自然選擇能夠產生像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這樣 D
的證據也成了達爾文所說的,能夠導致他的理論徹 A

底破產的事例。 C
其實,電視攝像機的功能不能與眼睛相比。
人的眼圈外有6片肌肉,它們是人身上最有力的肌
肉。這些肌肉密切關聯,極準確地控制眼睛的各種
複眼(Compound Eyes)
動作:無論所看的目標是近隔咫尺,或是遠在山 (A)海參 (B)甲殼類 (C)夜間昆蟲,磷蝦 (D)龍蝦
間,我們的雙眼都能準確配合,自動對光,萬無一 直線代表光線。每個感光點各自有獨立的帶色素的小管
(pigmented tube),聚合構成凸形軟墊(convex cushion)
失。這些肌肉也能控制眼睛極其細微的的運動叫做
「震顫」(tremors)。眼睛之所以能夠看見,是 單腔眼與複眼有互斥的(mutually exclusive)獨立發展過程

因為這種震盪自動地、細膩地、以八萬分之一圓周 參考:M. Land, "The optical structures of eyes," Current


Biology , May 10, 2005
的微差,以每秒鐘50次的頻率,不停地變動眼珠的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78 February 2009 33


形。與人眼大為不同地,甲殼類動物靠光的反射 傳來的、不同的抽像信息,恢復成為栩栩如生的立
(reflect)來造形。我們不太熟悉的是,小小昆蟲 體圖畫,我們只能等到以後有篇幅時再談了。
如蒼蠅的眼睛是由密密麻麻的六角形的「小眼」
(ommatidium)組成的複合式的眼睛(compound
眼功能的共同祖先
eyes);每個小眼都有它自己的鏡頭、感光細胞和 著名的達爾文主義生物學家梅約(Ernst
視神經。它不但能夠直接構成三度的、彩色的形 Mayr)在59歲時曾說過,動物進化是「條條大
象,並且能夠覺察動向。小小的螞蟻也有六個小 路通羅馬的」。他的意思是,偶然變異似乎是一
眼,蒼蠅有4,000個,而蜻蜓竟然有28,000個小眼! 呼即應,自然選擇更是萬無一失的。他在73歲時
近百年來,科學家設計和建造了精密的、含 (1977)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企圖幫助達爾文
有雙重鏡頭的天文望遠鏡。遠在寒武紀前,三葉蟲 解開眼睛不可能從逐漸進化而來的疑惑;他認為,
(trilobites)已經擁有15,000個、有180度視角的雙 從細胞解剖著眼,動物的眼睛從脊椎動物到魚蝦、
重鏡頭。達爾文為人眼的機遇「起源」深感不安。 蒼蠅,至少有40到65次獨立的起源。到了97歲,他
如果當時他懂得三葉蟲眼睛的奧秘的話,說不定他 不得不承認,現代分子生物的新發現證明他的看法
會徹底修改他的進化論。(Wyller, 101-115; Freese, 是錯誤的(Mayr, 2001, 205-206; Carroll, 2005)
46-49; Falk, 153, 192-193; Cornsweet, 399-403; Purves, 為 甚麼梅約錯了?我們知道,DNA是生命的
860-861. ) 藍圖,而基因乃是DNA為不同功能編碼(encodes a
科學家們近年來發現,諸如蝦、蟹的十腳類動 particular function)的遺傳單位。1994 年,瑞士生物
物有極為巧妙的眼睛。龍蝦也有反射式的眼睛,但 學家顧林(Guiring)發現,果蠅(Drosophila or fruit
是它的設計卻與人眼截然不同。龍蝦圓圓的眼睛乃 fly)眼睛發展關鍵的一個名叫Pax-6(俗名為「小
是由大量的六角形鏡頭組合而成,光線通過這些鏡 眼」-small eye)的基因原來就是控制人和老鼠眼睛
頭,折射到視網膜上構成形象。最奇妙的是,在龍 發展的同一基因。不但如此,這個基因必然在寒武
蝦未長成生活於水面上的幼蟲時期(larval),它的 期「動物大爆發」之前就存在(Nilsson, 1996)。
眼睛是折射式的;到它長大後生活在海底時,它的 早在1915年,何奇(M. A. Hoge)就發現一
眼睛卻轉變為反射式的。是否龍蝦的眼睛從折射式 種影響果蠅眼睛發展的基因,被稱為「無眼」。
忽然「進化」為反射式的呢?如果說龍蝦反射式的 (Eyeless. Gehring, 12)顧林發現,他們的「小
眼睛是長期從折射式進化為反射式的,那麼,過渡 眼」和何奇的「無眼」居然是同一類的基因
時期之不倫不類的半折射、半反射式的眼睛又是甚 (Halder, 1995),於是便稱這個Pax-6基因為「主
麼怪物呢?它對龍蝦的存活又有甚麼影響呢?為甚 宰控制基因」(master control gene),因為它控
麼龍蝦要放棄它完善的折射式眼睛,冒著絕種的風 制所有的、截然不同種類眼睛的發展。他們把這基
險走上向反射式眼睛的進化之路呢?這些都是科學 因無論放在果蠅的翅膀、觸角或腳上,都會長出眼
家沒法回答的問題。(Danton, 354-356) 睛來。他們將老鼠的基因放在果蠅身上,也可以
阿里斯多德(Aristotle)說得不錯,「眼睛 生出眼睛來!他們非常驚訝:科學家一直認為,
乃是大腦之分支」(The eye is an off-shoot of the 哺乳類和昆蟲分道揚鏢進化已5億多年,他們眼睛
brain, Falk,152),但是他可能會為這些眼睛和 的來源顯然不同,怎麼會有相同的(homologous,
大腦之間的視神經(optic nerves)處理和傳遞信 universal)、控制眼睛形成的基因呢?
息的方法所驚嚇。每一個人眼的視網膜有1億個神 密西根大學華裔生物學家XU教授(X.Z.
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s),它們以嚴謹的分工來 Shawn Xu)想必是位非常有耐心的科學家。據該
處理和分析那100億個感光細胞所感受的信息,歸 校校刊(www.lsi.umich.edu/newsevents)2008年7
納為與條形碼(bar code)相似的發射模式(firing 月報導,XU教授多年專門研究一種長僅一毫米的
pattern),傳達到大腦。至於大腦怎樣將兩個眼睛 蠕蟲(C. elegans roundworm)。最近,他發現這

34 《大使命》雙月刊 第七十八期 二零零九年二月


蠕蟲身上有感光細胞:這蠕蟲雖然沒有眼睛,卻對 係。惟有這種偶發事件進入DNA結構之後,才會經
光有敏銳的反應!(Ward, 2008)兩年前,XU教 歷機械式地、準確地複製和翻譯。從此,「機遇」
授曾發現,這蠕蟲除擁有觸覺、味覺和嗅覺之外, (chance)進入「必然」(necessity)。摩諾德似
還有第四感覺 ──「位覺」(proprioception, 乎重整了達爾文的理論:「機遇」代表達爾文的偶
「本體感受」)。XU教授高興地說,現在他又發 然變異;「必然」代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這就是
現了蠕蟲的第五感覺 ──「光覺」(ability to sense 說,摩諾德把全部賭注放在DNA密碼的結構上。
light)。他說:「我們發現的感光細胞,正如任 連現代最著名的無神論生物學家道金斯
何視覺系統必備的原型(prototype)原始眼睛 (Richard Dawkins)也承認,偶然變異對生物進
(primitive eye),已被保持了幾億年。」 化的影響微不足道,但是,道金斯不同意摩諾德的
現代威斯康辛大學生物學家凱洛(Sean 自然選擇出於盲目機運(blind chance)的說法。
Carroll)說,達爾文當年對哲學上的智慧設計論 他認為,變異是偶然的,自然選擇卻不是偶然的。
有深刻的感受,因為生命之精確顯示有超自然的設 所以,進化是一種複製體(replicator)偶然變異
計。但是,他之所以向智慧設計論挑戰,是因為 的非偶然保留的結果。(Evolution is the outcome
許多設計可能出於自然選擇,不必涉及超然的設計 of the nonrandom survival of randomly varying
者。現代科學家發現,儘管動物的外形有極大差 replicators)他說,基因就是這複製體──遺傳的單
別,但幾乎所有動物都共有一個同樣的、身體建造 位。(參考本刊2006年6月號,〈一個無神論科學
的基因工具箱(genetic tool-kit)。凱洛說:「遠 家的狂妄〉)
在絕大多數動物的基本身體和複雜器官出現之前, 達爾文認為,生物肢體類似(homologous)
幾乎所有建造身體的基因已經存在。」他說,這些 是進化論的證據;新達爾文主義者,包括他們
新發現使以往強調動物相互差異的概念化為烏有 的先驅辛普遜(George Gaylord Simpson),認
(vaporized)。凱洛批評梅約所主張的「條條道 為從共同祖先而來的類似結構才是進化論的證
路通向羅馬」──不同生物朝同一方向進化──的 據。(Simpson, 1949, 183; 1960, 79-81)但是,
說法,但他仍然希望將這基因工具箱與長期的進化 人和龍蝦的眼睛全然不同,卻含有同樣的Pax6
過程連接起來。但是,正如凱洛所說,動物,包括 原始基因。共同祖先和生物類似之間因果倒置,
XU教授所研究的蠕蟲,在最初(幾億年前)就擁 應該是會聚(convergent)的過程,卻趨異分歧
有包含像Pax-6基因這樣的工具箱,進化論的說法來 (divergent)。Pax6這個恆久不變的、非偶然保留
之晚矣。與其說是「條條道路通向羅馬」,不如說 的「遺傳單位」不但算不得是進化論的證據,反而
是「條條大河出於伊甸」。 顯示「祖先」所擁有的、不可思議的設計因素。
作為進化論鼻祖的達爾文,逼不得已說,他必
須思考那「第一起因(上帝)」(feel compelled
小結
to look to a First Cause)。他說,他感到「這個浩瀚 達爾文之所以想到眼的功能便會心寒,不是
和美好的宇宙,包括人以及其回顧遙遠過去和展望 因為他不欣賞這功能驚人的奧秘,而是因為他所提
遙遠將來的能力,居然是盲目機遇與必然的產物, 倡的無目的的進化論不但沒有能力解釋眼功能的來
是極端困難甚至是不可能想像。」(the result of 源,而且面臨他所說的「徹底破產」的前景。達爾
blind chance and necessity, Darwin, 1892, 66)諾貝 文為自己對眼功能的無知而震驚不安,而現代進化
爾獎得主、法國生物學家摩諾德(Jacques Monod) 論生物學家則徘徊不前,早已將探討眼睛奧秘的責
回應達爾文,寫了一本名著叫《機遇和必然》 任讓給光學專家了。這些頭腦冷靜的光學專家在高
(Chance and Necessity)。摩氏認為,在達爾文的 性能顯微鏡下發現,眼睛的不可思議的奧秘遠遠超
理論中,導致生物變異的微細事件,和物種有目的 乎達爾文所能想像的境界,一層一層地銷化了進化
之功能(teleonomic functioning)的變異,毫無關 論的根基,顯示出達爾文本人所預料的破產境地。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78 February 2009 35


達爾文進化論有三個主要環節:共同祖先、盲 Harper & Row.
Walter Guhring (1996), "The Master Control Gene
目變異和自然選擇。它們又被簡化為兩個原則:機 for Morpho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Eye," Genes to
遇和必然(Chance and Necessity)。近代達爾文主 Cells , 1, 1996, 11-15.
義的台柱摩諾德認為,無目的的生物變異和物種有 Georg Halder, P. Callaerts, P. and W.J. Gehring
(1995), "Induction of ectopic eyes by targeted
目的的功能變異毫無關係。現代科學資料證明,偶 expression of the eyeless gene in Drosophila", Science 267,
然變異對物種進化的影響微乎其微。現代達爾文主 1788–1792.
義的先鋒道金斯說,變異是偶然的,自然選擇卻不 Michael Land (2005), "The optical structures of
animal eyes," Current Biology , May 10, 319-323.
是偶然的。所以,進化是一種複製體(replicator)
Ernst Mayr (1989), Toward a New Philosophy
偶然變異的非偶然保留的結果。進化論陣營裡的內 of Biology: Observations of an Evolutionist , Harvard
亂讓我們看到,「變異」或「選擇」都不是偶然 University.
________ (2001), What Evolution Is , Basic Books.
的,倒是達爾文所說的「必然」還有些道理。
Dan E. Nilsson (1996), " Eye Ancestry: Old genes
感謝摩諾德和道金斯的歸納,達爾文進化論只 for new eyes," Current Biology , January 1996, 39-42.
剩下一個可靠的主要環節:共同祖先論(common George Gaylord Simpson (1949), The Meaning of
Evolution , Yale University.
ancestor)。生物有一個共同起源是最初、最基本
________ (1961), Principle of Animal Taxonomy ,
的達爾文學說,但是他說,因為這樣說法,他必須 Columbia University.
連想到「第一起因」(First Cause ──上帝)。有 Alex Ward, Jie Liu, Zhaoyang Feng, X.Z. Shawn Xu
了萬物來源的「第一起因」,他那沒有起因的進化 (2008), "Light-sensitive neurons and channels mediate
phototaxis in C. elegans," Nature Neuroscience , Aug.1,
論就泡湯了。活了一百多歲的梅約是新達爾文進化 2008.
論的建築師之一,幾十年來,他最感自豪的是,動 Arne Wyller (1996), "The Creating Consciousness,
物眼睛因為偶然變異和自然選擇,能獨立地發展 Science as the Language of God," Divina .
William Purves, et al. (1992), Life , the Science of
(develop),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幾十次。到 Biology (Third edition), Freeman & Co.
末了,他認錯了。那太古的、掌管眼功能發展的 Lyall Watson (1979), Lifetide — The Biology of the
Pax6 master control gene ──「主宰控制基因」, Unconscious , Bantam New Age Books.

幾億年來都不曾走錯一步。誰是那位master control (作者為自由傳道人,曾獲得數學及科學等學


gene的master?誰是那位「主宰控制基因」的主 位。)
宰?這似無「起因」的小小Pax-6 基因是不是那位
「第一起因」的傑作?

參考資料
Sean B. Carroll (2005), " The Origins of Form. "
Natural History Magazine , November, 2005.
Tom N. Cornsweet (1970), Visual Perception ,
Academic Press.
Charles Darwin (1859), The Origin of Species , First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64.
________ (1892),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and Selected Letters , Edited by Francis Darwin,
Dover, 1958.
Michael Denton (1998), Nature’s Destiny, How the
Laws of Biology Reveal Purpose in the Universe , The Free Press.
David S. Falk, Dieter R. Brill and David G. Stork
(1986), Seeing The Light: Optics in Nature , Photography,
Colour Vision, and Holography , Harper & Row.
Arthur S. Freese (1977), The Miracle of Vision ,

36 《大使命》雙月刊 第七十八期 二零零九年二月


科 學與信仰

無神論鼻祖達爾文
之 疑 惑 (三)
吳家望

如果人的頭腦是來自低等動物的頭腦,那麼,
它的判斷力有甚麼價值和可信賴之處呢?
難道有人會信賴猴子頭腦的判斷力? ──達爾文(1881)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 實地期待淵博的數學家們來發現的那種本能的來


十九世紀以來對人類歷史影響最深的科學家和思 源?」(Darwin, 213)。
想家,也是世界無神論風潮的動力。經過150年 達爾文稱動物的本能為精神能力(mental
的「進化」,達爾文的學說在科學上已經面目全 powers),稱蜜蜂造蜂窩的本能為「建築師的本
非,但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教育舞台上卻根深 能」(Darwin, 348)。他說:「如果你察看那蜂
蒂固。用今天超越科學範疇的「達爾文主義」來 窩的精緻結構,以及它多麼美好而適合的功能,
衡量達爾文本人,他算不得是達爾文主義者了。 卻缺乏熱誠的欽佩,你一定是個遲鈍的人。我們
從科學和社會哲學兩個角度,我們分幾次來討論 聽到數學家們說,蜜蜂已經現實地解答了一道深
達爾文的科學成就和歷史地位。前兩次,我們已 奧的難題(a recondite problem),已經建造了
談及達爾文對現代科學的貢獻,以及他本人對所 它們合理的蜂窩樣式:耗費最少量寶貴的蜂蠟,
謂「達爾文主義」的疑惑,包括他對化石資料缺 使用最經濟的勞力,來建造能容納最大量蜂蜜的
乏的憂慮以及對動物眼功能來源的疑惑。這一 蜂窩。一個技巧高超的工人,使用最合適的工具
次,我們探討達爾文對動物本能以及腦功能之疑 和計量器具,用蜂蠟來製造這樣的結構也會感到
惑。從第四次起,我們將探討達爾文對世界政治 極度困難;而一群蜜蜂卻能在黑暗的蜂房裡完成
思想的深遠影響。 它們的任務。」(Darwin, 339, 350)。
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etologist)梵弗理奇
達爾文和動物本能 (Karl von Frisch)盡畢生精力研究蜜蜂的行為,
達爾文在他的經典著作《物種起源》(The 最後榮獲諾貝爾獎。他得獎時以「譯解蜜蜂之語
Origin of Species )一書中,以整整一章歸納他 言」為題發表論文,描繪了蜜蜂不可思議的兩種
進化論的致命弱點,又以另一章來解釋和質疑動 舞蹈(參考von Frisch, 1967, 1973)。梵弗理奇
物本能(直覺,instinct)的來源。他感嘆地又 十分驚訝,一個蜜蜂在找到花粉後,能夠一步不
淋漓盡致地描寫和讚揚蜜蜂本能的奧秘,並用一 差地飛行幾公里回到蜂窩,又帶成群的蜜蜂來到
些沒有答案的難題來總結他的疑惑:「(動物) 原來那花朵。經過50年的觀察,像達爾文所說那
能否通過自然選擇取得各種本能?我們應該如何 樣,他用數學幾何分解,發現蜜蜂用舞蹈來傳遞
看待蜜蜂製造蜂窩的不可思議的,以及我們曾現 花蜜來源地──包括方向和距離,以及流蜜量等訊

32 《大使命》雙月刊 第八十期 二零零九年六月


息。如果距離較近,這蜜蜂跳一種圓形舞(round 腦是一種生物器官,所以受到它本身(起源)歷
dance);距離較遠,它就跳擺尾舞(waggle 史的局限;但是,我們又必須依靠大腦來解釋歷
dance),擺尾的強度表達距離的大小。以幾何學 史。他感嘆說:「我們怎能逃脫這種反覆的矛盾
家之準確性,蜜蜂完善了導航的藝術。梵氏說, (recursive paradox)呢?」(Gould, 51-56)。
蜜蜂出奇的方向感和傳達信息的才能,是他們獨 我們應該十分同情達爾文當時的處境。達爾
特語言不可分的兩部分(von Frisch, 1967, vi)。 文時代,科學家對細胞的性能一無所知,德國生
我們不知道梵氏所說的「蜜蜂語言學」的創造者 物學權威 Ernst Haeckel 稱細胞為 homogeneous
是誰,也不清楚達爾文所期望的那位、設計蜜蜂 globules of plasma(「同類血漿球」, Haeckel,
本能的、淵博的數學家是誰。但是,毫無疑問, 356)。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酒釀湯圓,相當合
他必定先蜜蜂之先,淵蜜蜂之淵。 適。到二十世紀,科學家發現,人身上的每一
像許多大科學家一樣,梵弗理奇雖然是專家 個細胞的功能比一架最高超的電腦要強得多。
群中的專家,卻不過是位「觀察專家」,沒法解 這麼說,每個嬰兒出生時有1,000億個腦神經
釋他所觀察到的奇蹟。數學家希普曼(Barbara 細胞,便已成為一個擁有1,000億部電腦的聯網
Shipman)是一位蜜蜂專家的女兒,從小喜愛 (network)了。相比之下,如果世上每人都有
蜜蜂,驚訝蜜蜂處理訊息的能力。希普曼是 一部電腦,全地球總共也不過只有60億部電腦
研究數學上所謂「旗簇幾何」(flag manifold 而已!如果我們認為這些數據不可思議,便應該
geometry)的專家。有一天,當希普曼繪製一個 再上一層樓。腦細胞的能力不是在於其數量,而
六度空間旗簇之二度空間輪廓時,出乎意料,她 在於它們怎樣相互連接呼應,傳遞訊息。我們的
得到的答案是一個正六角形,和蜂窩上的一模一 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每一個都和幾千個甚至十
樣。希普曼聯想到,當粒子物理學家沒法解釋比 萬個其他細胞連接。少算一點,如果每個細胞有
最基本的粒子更細微的、無法測度的微粒子夸克 1萬個連接點(synapses),那麼,我們腦殼裡便
(Quarks)時,他們用旗簇幾何來判斷,認為夸 有1000000000000000(一千萬億)個細胞的連接
克是一種未見的量子場(unobserved quantum 點!這樣的「電腦系統」是任何高級電腦設計師
fields)。參考梵弗理奇的資料,經過仔細的推 不敢夢想的奇蹟。(Schwartz, 110-112)
敲,希普曼相信,蜜蜂之所以能表演這樣奧秘的 顯然,要將這樣複雜的系統排列在一個電子
舞蹈,是因為它們能辨別和利用那些人沒法捉摸 晶片(microchip)上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那麼,
的游離夸克,利用夸克來編製它們的舞蹈。梵氏 我們的大腦是怎樣一絲不亂地工作呢?現代科學
有關蜜蜂語言的巨著出版40年來,希普曼是唯一 家曾把希望寄托在DNA基因組(genome)的研
嘗試解釋蜜蜂舞蹈的科學家。她也沒法進一步解 究項目,希望能靠這基因組的結構來揭曉大腦的
釋她的推論,於是安心去教書了。她感嘆地說, 電路圖(wiring diagram)。十分令人失望的是,
你說這是「本能」,無非是用一種神秘來代替另 當科學家終於解開基因組之謎後,發現人身上
一種神秘(Frank, 1997)。 只有35,000個基因(其中一半以上和大腦功能無
關),遠遠不夠為一千萬億個細胞的連接點提供
達爾文和腦功能 指令(carry instructions, Schwartz, 110-112)。
達爾文晚年寫信給他朋友時說:「有一種
可怕的疑惑老是纏著我:如果人的頭腦是來自低
大腦和心智
等動物的頭腦,那麼,它的判斷力有甚麼價值和 英文的 mind 這字,可以和豐富細膩的中文
可信賴之處呢?難道有人會信賴猴子頭腦的判 詞組對應:頭腦、心智、心意、智力、理智、思
斷力嗎?(Francis Darwin, 68)。現代知名古 想,等等。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神經科學權威
生物學家顧特(Steven Jay Gould)說,人的大 艾格士(John Eccles)和當代知名哲學家波普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80 June 2009 33


之一。他費了莫大心血希望能認識大腦功能的複
雜性。談到第一(物質)世界、第二(精神,
mental)世界的關係,潘羅士說「物質條件能
產生精神動態」的想法,大有問題:「我們的感
覺、感情、色彩感、害羞和喜樂的觀念,怎麼可
能和物理有任何關係?我以此為一大奧秘。」
(Penrose,1997, 94)他覺得,這物質世界本身
極端精確地遵守(抽象的)數學規律,就是一種
高深的奧秘。(Penrose, 1997, 95)
潘羅士說,心智程序(mental processes),
包括判斷力、常識、洞察力、美感、愛心和道
德,都是不可計算的(beyond computation,
non-computable ─「超數學」),他說,我們
需要超越已知物理學的新理論。(outside known
(Karl Poppor)多年合作研究大腦和心智(brain physics)潘羅士將這些因素都歸於形而上學範
and mind)的關係。他們將大腦和心智列入兩 疇(metaphysics ─玄學,Penrose, 1997, 102,
個世界:大腦和身體所在的「第一世界」是物質 125)。Meta-physics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超物
世界,心智所在的「第二世界」是非物質的精神 理」(beyond physics)─ 超過潘羅士的想像能
世界(mental world)。他們稱兩個世界之間、 力。大數學和物理學家潘羅士不便用「超自然」
由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構成的大腦為「聯絡大 一詞,便以「超數學」和「超物理」來替代。
腦」。第二世界(mind)又分為內在感覺和外
在感覺。當處於第一世界的動物感官將所感受的
大腦和知覺
訊息傳到大腦,外在感覺將收到的訊息傳到內在 不用說達爾文了,現代科學家的第一大難
感覺,內在感覺分析之後,就化訊息為思維,繼 題也是這「精神世界」的知覺(consciousness)
而通知大腦採取行動。艾格士進一步解釋,人的 問題。人的主觀意識、感覺、情緒(subjective
大腦和心智的關係與動物的不同。人的心智能在 awareness, feeling, mood)和主觀性(subjectivity
訊息化為思維後、通知大腦採取行動前,做出有 of experience)都好像是沒有把柄的熱鍋,無
智慧的決策。在人心智的中心,有一個動物所沒 處著手。加拿大知覺科學專家哈那特(Stevan
有的、處理訊息和作出決定的「指揮部」,叫作 Harnad, 2005)說,我們不懂大腦如何活動,更
「自我」,也可稱為「靈魂」或「意志」(self, 不懂它為何導致感覺。這不是甚麼巫師的邪術,
soul or will)。後來,波普又將艾格士包括第一、 嘗試用一般的因果關係(how/why,如何-為
第二世界的二元論,推廣到包括第三世界(非物 何)來解釋感覺,我們像是穿著「皇帝的新衣」
質文化和觀念的世界)的三元論。(Popper & 那般的無助。(powerless)。
Eccels, Chapters P2, E7)艾格士總結說,非物質 物理學家柯立克(Francis Crick)因為發現
的心智指令物質的大腦(non-material mind acts DNA結構得了諾貝爾獎(編按:本刊2008年10
on material brain)已是科學研究驗證的事實, 月號〈一個無神論科學家的野心〉一文曾討論柯
為傾向唯物主義的科學家帶來不可克服的困難。 立克的研究),但為了面對科學界最大的挑戰,
(insuperable difficulty, Eccles, 1985,65-66) 他放棄了DNA項目而改行研究知覺。他說,知
數學物理學家潘羅士(Roger Penrose)是 覺看去極為神秘,應該是現代心理學家和神經科
大爆發論的數學理論泰斗,現代最重要的數學家 學家鑽研的科目。但是大多數心理學家對知覺問

34 《大使命》雙月刊 第八十期 二零零九年六月


題一字不提,大多數神經科學家更置之不理。相 我們經歷一個獨特的自我和靈魂所有的、無窮多
對而言,是不是柯立克最有勇氣?說不定這些心 的種類。」(all of its infinite variety of a unique
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都有自知之明,柯立克研究 self and soul. Eccles, 1994, 42)潘羅士在他最近
了很多年,還是一無成就。後來他寫了也本書, 出版的一本1,000多頁、總結宇宙規律的巨著中
叫做《驚人的假設 ── 科學探索靈魂》(The 表示,能夠解釋知覺的、非計算性的理論(non-
Astonishing Hypothesis ─ The Scientific Search computational theory)至今尚不存在。反言之,
for the Soul ),他的結論是:如果這本書是別人 一個能夠被觀察到的宇宙必須要有維持知覺思維
寫的,他會毫無保留地將它批評得一錢不值,像 (conscious mentality)的能力,因為唯有知覺
是用撲克牌搭的房子,一觸即潰(Crick, 252)。 才能扮演那觀察者的最終角色。知覺思維的可能
諾貝爾獎得主,粒子物理學家溫伯格 存在,便是宇宙物理規律的約制。(constraints.
(Steven Weinberg)是當代屈指可數的大物理學 Penrose, 2004, 1031-1033)
家,只有他有資格來探求可以解釋宇宙一切現象 斯達普(Henry Stapp)是用量子物理來研
的統一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雖然,正 究知覺的權威,他的文章很少人能讀懂。研究
像他著作的書名《最終理論之夢》(Dream of a 了20多年後,他的結論是:量子理論和傳統的
Final Theory)所表達的,他的理論還在「夢寐以 知覺理論同樣面臨解釋能力的鴻溝。知覺經驗
求」階段。但是,他承認,知覺這現象似乎是他 (experience)高高在上,遠遠超過世上之一切
機器中的幽魂(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即 物質屬性。量子理論不可能解釋知覺之存在。他
使有一天有人發現了這樣的萬能理論,它也不能 蠻有哲理地說,儘管量子理論不可能解釋知覺,
解釋知覺現象(Weinberg, 45)。 說不定有一種知覺理論可以解釋量子力學。大科
在前文我們看到,數學家希普曼用量子力學 學家斯達普好像是在說風涼話,兩手空空,卻要
來研究蜜蜂的本能,物理學家潘羅士也嘗試用量 看看哪一只手抓的多。(Chalmers, Chapter 10)
子力學這最後一招來解釋知覺,認為從量子物理 哲學家賈玫士(David Chalmers)是研究知
的觀念來看,人的知覺是粒子波函數倒塌的產物 覺的後起之秀和新一代的發言人之一。他認為,
(resul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wave function)。 進化論不能解釋知覺,因為知覺從物質體系中
簡單的解釋是,以電子為例的、非物質粒子的行 出現的原則不隨空間和時間而變化,和進化的
動,是捉摸不定、不可見、不可知的,只有當這 概念無關。(Chalmers, 120-121)他說,唯物
粒子的波函數倒塌時,它才被觀測到;那時,這 主義再好,它也無法提供解釋知覺所必須的資
粒子的物質現象才能表現出來。以大數學家、物 料。賈玫士說,知覺現象的性質(phenomenal
理學家的身份,潘羅士承認,數學、物理和再有 properties)不可能是物理性質(physical
力的電腦,都無法解答精神世界的問題,更不可 properties)。也許它們是我們所不知道的、難
能模仿人的知覺(Penrose, 1989, Chapter 6)。 以想像的非物理的性質(nonphysical properties,
潘羅士曾寫過一本叫作《皇帝的新思想》 Chalmers, XIV, 126-127)。賈玫士說,現有的
(The Emperor’s New Mind )的暢銷書,將 知覺理論有三種:一是否認知覺之存在,二是
這類機械智能的理論比喻為不能遮羞的皇帝的新 答非所問,三是提升知覺為永恆的神秘(Shear,
衣。潘氏說:「知覺現象乃是宇宙的絕對存在的 28)。賈玫士並非埋怨,因為他本人的假設,也脫
顯示……唯有知覺現象才能把一個想像中「理論 不了這個圈圈。他同意其他物理學家的想法:傳統
性」的宇宙召喚成為現實的存在。」(conjure 理論無法跨越解釋能力的鴻溝(suffer explanatory
a putative theoretical universe into actual gap),但是,知覺經驗高過世上的一切物理性
existence! Penrose, 1989, 448)艾氏同意潘羅士 質;量子力學也許可能解釋某種心理和物理之間的
的說法,他說:「對於我們每一人來說,知覺讓 關聯(the psychophysical link),但是它本身不能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80 June 2009 35


解釋知覺存在之根源(Chalmers, 333)。 參考資料
David Chalmers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 Oxford
小結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Crick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
我們要向達爾文致歉!我們討論了這麼動
Scribner & Sons.
動物本能以及大腦和知覺問題,都不曾和進化論 Charles Darwin (1872), The Origin of Species , Sixth
掛 ;實在是因為時過境遷,進化論不管用了。 Edition, Random House, 1993.
動物的本能是關乎它們生死存亡非常現實的問 Francis Darwin (1892), Editor,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and Selected Letters , Dover, 1958.
題,蜜蜂的本能不可能來自長期自然選擇的進化
John Eccles, etc. (1985), Nobel Prize Conversation ,
過程。如果蜜蜂沒有他導航的本能,它不是被吃
Saybrook.
掉,也會餓死。知覺科學家哈那特對他本行的前 ______ (1994), 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 ,
途十分悲觀,也反映了當代科學家的無助。他 Berlin: Springer-Verlag.
說:「我們不但目前不懂知覺的『如何-為何』 Adam Frank (1997), “Quantum Honeybees –
(how/why)問題,看來我們永遠也不會懂得 Research on Honeybee Behavior,” Discover Magazine ,
November, 1997.
了!」(Harnad, 2005)正如詞人李煜所說「剪
Karl von Frisch (1967), The Dance Language &
不斷,理還亂」。蜜蜂只有7,000神經細胞,我們 Orientation of Bees , (L. Chadwick, translator), Harvard
讚歎蜜蜂的異能,卻無法解釋。人依靠他自己的 Press. Also “Decoding the Language of the Bee,”
Nobel Lecture , December 12, 1973.
1000000000000000神經細胞來研究這些細胞的作
Stephen Jay Gould (2001), “The Man Who Set the
為,出爾反爾,好像愈剪愈亂,正如李煜所描繪
Clock Back,” New York Review , 48-15, October 4,
的,科學家們「無言獨上西樓」,卻「別是一般 2001.
滋味在心頭」。 Ernst Haeckel (1904), The Wonders of Life ,
柯立克和溫伯格都是無神論的大科學家,不 Translated by Joseph McCabe, Watts & Co.
Stevan Harnad (2005), “What is Consciousness?”
遺餘力地攻擊宗教信仰。我們以前也介紹過,他
New York Review , 52-11, June 23, 2005.
們心中充滿矛盾,沒有平安 (參本刊2007年4月
Roger Penrose (1989), The Emperor’
s New Mind ,
號及2008年10月號)。柯立克承認,如果他的 Penguin Books, 1991.
「知覺論」(用撲克牌搭成的「驚人的假設」) ______ (1997), The Large, the Small, and the Human
不能被證實,那麼,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類似 Mi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宗教的觀念才更為有理(Crick, 262)。他試圖 ______ (2004), The Road to Reality , Vintage Books.


Karl Popper and John Eccles (1977), The Self and Its
以科學探索靈魂,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宗教的領
Brain, An Argument for Interactionism , Routledge.
域。溫伯格最後發現,唯一能解釋他「最終理
Jeffrey Schwartz and Sharon Begley (2002), The
論」的原來是「人類原理」:宇宙存在的目的是 Mind & the Brain , Regan Books.
為人類的生存準備條件。艾格士認為人的精神世 Jonathan Shear (1995), Explaining Consciousness –
界(心智)之中心,乃是人的靈魂所在。如果我 The Hard Problem , The MIT Press.
Henry Stapp,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們稍微讀一點(研究靈魂的)聖經,我們就會不
Mechanics,” in David Chalmers, The Conscious Mind
以為奇了。我們有時對哲學家所研究的形而上學 (Oxford University), Chapter 10.
論(Metaphysics)敬而遠之;但是,惟有「超越 Steven Weinberg (1992), Dream of a Final Theory ,
物理」的Metaphysics才能研究物理學所束手無策 Vintage Books.
的、屬於非物質範疇的難題。說也奇怪,科學家 (作者為自由傳道人,曾獲得數學、神學等學
在面臨難題時,無論信仰程度如何,都會聯想到 位)
超自然的上帝;達爾文也不例外。下一回,我們
會討論達爾文的宗教觀念。

36 《大使命》雙月刊 第八十期 二零零九年六月


科 學與信仰

無神論鼻祖達爾文
之歷史地位(四)
吳家望

即使在我思想極端動搖的時刻,我從未是一個否認上帝存在的無神論者。
In my most extreme fluctuations I have never been an Atheist in the sense
of denying the existence of God.
達爾文(1879)

達爾文使我可能成為一個心滿意足(理智)的無神論者。
Darwin made it possible to be an intellectually fulfilled atheist.
無神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86)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十 necessity)之結果。想到這一點,我無法避免地在


九世紀以來對人類歷史影響最深的科學家和思想 尋求一位有智慧思維的第一起因(上帝)…… 我配
家,也是世界無神論風潮的動力。前文我們談到 得被稱為一位有神論者。」(F. Darwin, 66)。
達爾文和進化論的關系,現在我們繼續從信仰的 有史以來,以牛頓為代表的科學家們,絕
角度探討達爾文的影響。 大多數在讚歎神明的氣氛中研究科學,科學和
無神論似乎絕緣。達爾文時代,歐洲是基督教
達爾文和宗教信仰
世界,達爾文年青時準備要當神學家。當他的
當代無神論風潮領袖,英國生物學家道金 愛女10歲去世時,他開始抱怨,為甚麼上帝允
斯 (Richard Dawkins, 1986, 6)說:「達爾文使 許這事發生。後來,「自然選擇」成了他心愛
我可能成為一個理智上得以滿足的無神論者。」 的孩子。他同時提出進化論的生物學家華萊士
恰好相反,達爾文本人卻是一位謙遜的科學家, (Alfred Wallace)1869年在學術論文中指出,人
生平避免談論宗教信仰。他提倡進化論以後,不 的大腦、說話器官、雙手和外型都不可能靠自然
單是科學界,政界和宗教界都有強烈反應。到了 選擇進化而來。達爾文讀後驚怒交加,寫信責備
晚年,他在自傳和信件中表達了他對科學與信仰 華萊士說:「……我希望你還沒有完全殺了你我
關係的看法。達爾文本人從未承認自己是一位否 的孩子(自然選擇)。」(Wallace and Marchant,
認上帝存在的無神論者。他說(1876):「我感到 196-197)。
極端困難,甚至不可能想像,宇宙之浩瀚和壯 達爾文深知進化論之困難(參考前文),卻把
麗,包括人能夠回顧久遠之過去和展望遙遠之將 它像親生孩子那樣保護。盲目進化論最大的阻礙
來的能力,是盲目機遇和命運(blind chance and 便是超自然的、有目的的創造。所以,無神論生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84 February 2010 33


物學家萊旺丁(Richard Lewontin)指出,「唯物主 隨著倒塌(The collapse of all traditional values)。
義是絕對的,我們不能允許上帝的一只腳跨進門 達爾文認為,人類進化的過程是強者征服弱者。
坎」(We cannot allow a Divine Foot in the door. 用科學界的語彙,達爾文這麼說:「兩個部落相
Lewontin,1997)。到了晚年,從科學研究退下來 爭,勇敢、憐憫和 忠的人數眾多、內部團結
後,達爾文表達了他對科學和信仰關係的看法。 互助的部落無疑能夠戰勝並征服對方。在這無
達爾文在1873年給荷蘭學生的信上說:「我無法 休止的、殘忍的戰爭中,不可缺少的是忠貞和勇
想像,這浩瀚和奧秘的宇宙,包括我們的知覺, 敢。」(Darwin, 1871, 162)青出於藍,到了哲學家
是機運的產物。換言之,這應該是上帝存在的主 尼采筆下,他一無掩飾地說:「憑著人類的原始
要論點…… 即使我們承認『第一起因』(上帝)的 天性,那全然未開化的掠奪者,滿懷不間斷的、
存在,我們的內心仍然渴望知道他的來源和他的 貪婪和追求權勢的強烈意念,猛然撲向那軟弱、
起點…… 我認為,最安全的結論似乎是:這是一 已開化和愛好和平的種族。」(Nietzsche, 1885,
道人的智慧所高不可攀的大難題。」1879年,達 Section 257);難怪尼采被稱為是納粹偶像了(the
爾文告訴一個德國學生說,各人為他心目中上帝 icon of the Nazis)。
所下的定義可能不同,但是進化論與信仰上帝毫 尼采主張人類只不過是低等猿猴向未來的
無衝突」(quite compatible, F. Darwin, 61)。他 「超級人」(overman, or superman)進化過程中
說:「毫無疑問,一個人可以既是熱情的有神論 的過渡形態。他譏笑說,與人相比,猿猴豈非笑
者,又是進化論者。」(Desmond, 636)。 料;與超級人相比,人豈非笑料,或是難堪的羞
愧(laughingstock or painful embarrassment)。尼
1850-1900,從達爾文到尼采:「上
采認為,雖然人不能創造上帝,但是他能創造超
帝死矣」 級人(Nietzsche, 1883, Section 3)。尼采也應該被
德國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稱為是後現代主義的偶像,因為他為二十世紀和
可謂二十世紀影響最深的哲學家,被稱為後現代 二十一世紀「人定勝天」或「人人皆上帝」的個
主義哲學之父。他的名言「上帝死矣」在哲學論 人主義理想奠定了基礎。
壇上或雞尾酒會上傳播了100年,方興未艾。他 基督教哲學家魯益師(C. S. Lewis)曾對人要
從一個「狂人」(madman)口中喊說:「上帝死 「征服自然」的想法作出頗有哲理的評價。他
矣!上帝仍然是死的,是我們殺了他。身為劊子 說:「人首先將周遭事物貶為自然,從而可以征
手中之劊子手,我們要怎樣面對自己……有誰能 服它(自然)。但是,每一次人『征服』了自然,
抹去我們身上的血?」尼采到晚年成了瘋子,但 就擴展了自然的領域。例如,在我們未懂得如何
是他說這話時頭腦清醒。他想像自己為殺上帝的 度量星球之前,星球尚未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兇手,卻一無歉意。他狂妄地推銷所謂「權勢意 這樣向自然投降的過程,結果是我們將人類貶低
志」(will to power),說:「我們是否必須成為 為盡是自然。到末了,人『征服自然』成了自然
配得的『上帝』……世上從未有過如此的重要事 征服人。」(Lewis, 79-84)。
蹟。」(Nietzsche, 1882, 125)
1900-1950: 從「上帝死矣!」到
哲學家尼采少壯不得志,直到科學家達
「上帝死乎?」
爾文的進化論喚醒了他,使他認識在生物歷史
中,包括人類在內,沒有一樣種族是不變的 1966年4月,美國《時代周刊》以「上帝死
(immutable)。舉一反三,尼采將進化論運用於宇 乎?」(Is God Dead?)為題出版了重要的專刊,總
宙學和哲學,得出這樣結論:宇宙的存在和人類 結了從尼采以來幾十年神學和哲學理論的變化。
的出現都不需要永恆的上帝,傳統的價值觀也要 二十世紀有一小批神學家繼承了尼采的、自我中

34 《大使命》雙月刊 第八十四期 二零一零年二月


心的人取代上帝的論調,企圖用科學的眼光來研 1950-2000:從「上帝死乎?」到
究神學。既然「上帝已死」,他們就推出所謂
「上帝未死!」
「自由神學」運動,鼓吹一種沒有上帝的神學,
引起所謂「世俗反叛」(secular rebellion)。儘 2008年7月,美國《今日基督教》月刊縱覽
管1965年的民意測驗表露,97%的美國人相信上 40多年神學界的大轉變,發表了現代著名哲學家
帝,這一撮神學家認為,他們不再需要上帝來解 克瑞格(William Craig)的專題文章〈上帝未死〉
釋、管理和判斷某些生活層面(Time , 1966)。 (God is Not Dead Yet),回應1966年《時代周刊》
神學家瓦哈年(Gabriel Vahanian)指出,現 所提出的難題。二十世紀中期,神學家跟在科學
代人(modern mind)口稱「上帝死矣」,並不是 家後面,認為既然我們的五官不能驗證(verify)
說上帝不存在,而是他們需要一種後現代、後基 上帝,上帝的存在成了毫無意義的議題。後來這
督的改觀文化,從而創造他們所能夠經歷的、 種驗證主義(verificationism)也倒塌了,因為它
新型的上帝。他認為問題在於文化。他說,長 本身更是無法驗證的。克瑞格說,驗證主義之倒
期以來,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基督信仰逐漸融入 塌是二十世紀哲學界之最重要事件。他認為,現
於藝術、政治和經濟,上帝無形中成為文化的一 代以道金斯為代表的所謂「新無神主義」(New
部分。所以,每當文化經歷改變,對上帝的信仰 Atheism),雖然寫了些暢銷書,卻缺乏說服力
也受到衝擊。《時代》編者得出的結論是:這 (lack of intellectual muscle)。
種世俗化過程的最重要啟動者乃是科學。(Time , 與哲學界的改變不無關係的是科學界的劃
1966) 時代重大事件:二十世紀中期宇宙大爆發論和生
俄國大文豪陀思托也夫斯基(1821-1881)小說 物DNA藍圖的同時露面,前者展現宇宙誕生時
裡的主人公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沒有上帝, 的壯觀,後者顯示細胞內部不可思議的奧秘。大
人可以為所欲為。」現代波蘭大詩人、諾貝爾獎 爆發論推翻了幾千年宇宙永恆(無起點)的觀點,
得主米洛滋(Czeslaw Milosz)是研究陀思托也夫斯 DNA結構表達了生物內部數十億年前已存在的
基的權威。他說,陀氏有先見之明,從心底裡為 設計因素。在科學家極度興奮的時刻,1976年哲
世界未來將會出現的(沒有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 學家卡特(Brandon Carter)提出了「人類原理」
的)「虛無主義」擔憂。米洛滋說:「信仰空間是 (Anthropic Principle),認為宇宙被創造和它存在
極端重要。我認為,人是否虔誠乃是解決一切事 的目的乃是為人的出現和生存準備條件。
物的關鍵。虔誠是我們避免虛無主義的保障。」 「人類原理」在科學界大有反響。很多科學
他感嘆地說,在美國教學的年月,他看到美國勞 家著書立說,聽來都蠻像哲學家。無神論的科學
動人民的「我的上帝、我的國家、我的家庭」 家不敢接受這樣有「宗教味」的原理,卻無言以
的傳統道德觀念被逐漸顛覆。今日美國社會逗留 對。得過諾貝爾獎的無神論核子物理學家溫伯格
在以十九世紀科學為標準的純理性主義。根據這 (Stephen Weinberg)是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
樣幼稚的觀念,從功能而言,人類和病毒或細菌 一,也是能夠推翻「人類原理」最合適的人選。
沒有差異。人無非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個小污點(a 他畢生研究大爆發論,希望發現能夠解釋宇宙間
speck)。米洛滋是個文學家,但他對現代科學家 至細胞內一切現象的「統一理論」。溫氏化了幾
處境的評判可謂旁觀者清也,他指出:「有如此 十年功夫鑽研所謂「史無前例的物理學難題」
觀點,屠殺100萬、200萬或1,000萬人又算甚麼? (the mother of all physics problems):演算宇宙
說穿了,希特勒還不是讀了這類十九世紀科學的 大爆發後物質形成時的最初條件。最後他發現,
粗俗小冊子(vulgarized brochures)長大的。」 那最關鍵的「宇宙常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Gardels, 66-74) 如果這常數差了百分之零點零零零……(120個零)
分之一,生物就不可能出現,人類更沒法存在。

Great Commission Bi-monthly No.84 February 2010 35


溫氏終於承認,唯一能夠解釋這種科學現象的便 起源何在?第一個DNA從何而來?人的知覺從何
是「人類原理」(Susskind, Chapter 2)。 而來?人的道德觀念從何而來?科學家為他們永遠
1966年,《時代》編者認為,現代社會「世 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感到悲觀。如果上帝未死,說不
俗化」過程(secularization)的最重要啟動者乃是 定人能夠從更新的、更不可思議的科學資料中認識
科學。到了二十一世紀,這種看法倒過來同樣有 上帝的作為。那時,達爾文若仍存活,也可以成為
效;當前的「非世俗化」過程(desecularization) 一個心滿意足的有神論者。
的重要啟動者也是科學。面對自然主義科學家的
參考資料
沉默,無神論哲學家史密斯(Quentin Smith)感到
William Craig (2008), “God is Not Dead Yet,”
失望。他感嘆地說:「在學術界,上帝未死,他 Christianity Today , July, 2008.
在後1960年代復活了。在哲學界……他現在越活 Charles Darwin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越強壯。」(Craig, 2008)。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1.
Francis Darwin (1892), Editor, The Autobiography
小結 of Charles Darwin and Selected Letters , Dover, 1958.
Richard Dawkins (1986), The Blind Watchmaker, W.
達爾文自認為應該是一位「有神論者」, W. Norton.
卻必須捍衛無目的的進化論;他有足夠資格當一 _______ (2006), The God Delusion , Houghton Mifflin.
位「無神論者」,最後還是稱自己為「未知論 Adrian Desmond & James Moore (1991), Darwin, The
者」。有神還是無神,已知還是未知,他似乎是 Life of A Tormented Evolutionist , Warner Books.

一位忐忑不安的迷途客。因為達爾文的影響,生 Nathan Gardels (1985), “The Withering Away


of Society: An Interview with Czeslaw Milosz,”
物學家道金斯成為一位理智上得以滿足的無神論 in Czelaw Milosz: Conversations , University press of
者。在他的代表作《上帝幻覺》一書中,他大罵 Mississippi, 2006.
聖經和上帝,最後還是稱自己為「未知論者」, Thomas Haydon (2009), “What Darwin Didn’t
Know,” Smithsonian Magazine , February, 2009.
不敢戴「無神論者」的帽子。他前朝後代、天文
C. S. Lewis (1947), The Abolition of Man , Collier
基因,大談科學,最後承認人對宇宙和生命的了
Books, 1955.
解極為有限。他形容自己的眼界好比是蒙了阿拉 Richard Lewontin (1997), “Billions and Billions of
伯婦女的雙層大頭罩(The mother of all burkas), Demons,” NY Review of Books , January 9, 1997.
從那一隙窄縫中看世界(Dawkins, 2006, 362-374)。 Friedrich Nietzsche (1882), The Gay Science , Edited
by Bernard Williams,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1.
他可算是一位惟恐天下不亂、坐立不安的無神論
_______ (1883) Thus Spoke Zarathustra , Translated
革命者。1966的《時代周刊》說,對一位無神論
by Walter Kaufmann, Penguin Books, 1978.
者來說,「上帝死了嗎?」是個讓他十分煩惱的 _______ (1885) Beyond Good and Evil , Translated by
問題,因為他可能懷疑也許上帝沒死。 Walter Kaufmann, Dover, 1997.
100年前,尼采接受了達爾文的科學學說,認 Leonard Susskind (2006), The Cosmic Landscape,
Little, Brown.
為上帝已死。50年前,因為以達爾文主義為主的科
Time Magazine (1966), “Toward A Hidden God,”
學發展,《時代周刊》質疑上帝之存在。又因為科
Time , April 8, 1966.
學的突飛猛進,現代科學家和神學家都認真思考, Alfred Wallace and James Marchant (1916), Alfred
看來上帝未死。生物學家阿亞拉(Francisco Ayala) Russell Wallace, Letters and Reminiscences , Harper.
說,我們現有科學知識的99%都是達爾文所不懂的
(作者為自由傳道人,曾獲得數學、神學等學
(Haydon, 2009)。但是,現代科學家明白,科學越
位)
是發達,他們不能解釋的問題也越多。將來50年,
科學家仍然面臨那些最古老、也是最困難的難題:
宇宙究竟有多大?宇宙存在的目的如何?有機物的

36 《大使命》雙月刊 第八十四期 二零一零年二月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