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662

談 藝 錄

(補 訂 本)
錢 鍾 書 著

三 車 精 舍
據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三月版製作
引 言

一 九 四 八 年 六 月,《談 藝 錄》 由 上 海 開 明 書 店 印 行, 明 年 七 月 再

版 而 止。 海 外 盜 版 勿 絕, 好 事 者 嘗 示 二 本, 均 誤 脫 百 出, 不 堪 思 適,

聊勝於無耳。 自維少日輕心, 淺嘗易足, 臆見矜高; 即億而偶中, 終

言 之 成 理 而 未 澈, 持 之 有 故 而 未 周, 詞 氣 通 侻, 亦 非 小 眚。 壯 悔 滋

深, 藏 拙 為 幸。 故 余 後 來 論 文 有 作, 未 嘗 稍 及 此 書。 一 九 六 五 年,

北 京 中 華 書 局 忽 謀 重 印, 二 三 京 滬 出 版 社 亦 相 繼 慫 恿, 余 胥 遜 謝。

暨乎《管錐編》問世,中華數接讀者來函,以《談藝錄》罕覯為言,因

申前請。 固辭不獲, 乃稍刪潤原書, 存為上編, 而逐處訂益之, 補為

下編; 上下編冊之相輔, 即早晚心力之相形也。 僧肇《物不遷論》 記

梵志白首歸鄉, 語其鄰曰:“吾猶昔人、 非昔人也。” 兹則猶昔書、 非

昔書也, 倘復非昔書、 猶昔書乎!援據漢籍, 多請馬蓉女士、 欒貴明

君檢核, 援據西籍, 多請薛鴻時、 董衡巽、 馬力三君檢核。 西班牙瑪

麗 亞 • 里 維 斯 女 士(S e ñ o r a M a r i a Pé r e z R i b e s )、 西 德 莫 妮 克 博 士

(D r M o n i k a M ot s c h )、 美 國 汪 榮 祖 教 授 皆 遠 貽 新 刻, 濟 吾 所 乏。

審 定 全 稿 者, 為 周 君 振 甫。 當 時 原 書 付 印, 君 實 理 董 之, 余 始 得 與

定交。 三十五年間, 人物浪淘, 著述薪積。 何意陳編, 未遭棄置, 切

磋拂拭,猶仰故人。 誦“ 卬須我友” 之句,欣慨交心矣。

一九八三年五月

1

《談 藝 錄》 一 卷, 雖 賞 析 之 作, 而 實 憂 患 之 書 也。 始 屬 稿 湘 西,

甫 就 其 半。 養 疴 返 滬, 行 篋 以 隨。 人 事 叢 脞, 未 遑 附 益。 既 而 海 水

群 飛, 淞 濱 魚 爛。 予 侍 親 率 眷, 兵 罅 偷 生。 如 危 幕 之 燕 巢, 同 枯 槐

之 蟻 聚。 憂 天 將 壓, 避 地 無 之, 雖 欲 出 門 西 向 笑 而 不 敢 也。 銷 愁 舒

憤, 述 往 思 來。 託 無 能 之 詞, 遣 有 涯 之 日。 以 匡 鼎 之 說 詩 解 頤, 為

趙 岐 之 亂 思 係 志。 掎 摭 利 病, 積 累 遂 多。 濡 墨 已 乾, 殺 青 尟 計。 苟

六義之未亡, 或六丁所勿取;麓藏閣置, 以待貞元。 時日曷喪, 清河

可 俟。 古 人 固 傳 心 不 死, 老 我 而 捫 舌 猶 存。 方 將 繼 是, 復 有 談 焉。

凡 所 考 論, 頗 采“ 二 西 ” 之 書,“ 二 西 ” 名 本《 昭 代 叢 書 》 甲 集《 西 方 要 紀 • 小
引》、《 鮚 埼 亭 詩 集》 卷 八《 二 西 詩》。 以 供 三 隅 之 反。 蓋 取 資 異 國, 豈 徒 色 樂

器用;流布四方, 可徵氣澤芳臭。 故李斯上書, 有逐客之諫;鄭君序

譜,曰“旁行以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雖

宣 尼 書 不 過 拔 提 河, 每 同《七 音 略 序》 所 慨; 而 西 來 意 即 名“東 土

法”,堪譬《借根方說》之言。非作調人,稍通騎驛。附說若干事,則

《史通•補註》 篇固云:“除煩則意有所恡, 畢載則言有所妨;遂乃定

彼榛楛,列為子註。”蕭志離亂,羊記伽籃,遺意足師,祖構有據。余

既 自 嘆 顓 愚, 深 慚 家 學, 重 之 喪 亂, 圖 籍 無 存。 未 耄 善 忘, 不 醉 多

謬; 蓄 疑 莫 解, 考 異 罕 由。 乃 得 李 丈 拔 可、 徐 丈 森 玉、 李 先 生 玄 伯、

徐君調孚、陳君麟瑞、李君健吾、徐君承謨、顧君起潛、鄭君朝宗、周

君 節 之, 或 錄 文 相 郵, 或 發 篋 而 授。 皆 指 饋 貧 之 囷, 不 索 借 書 之 瓻。

1
并書以志仁人嘉惠云爾。 壬午中元日鍾書自記。
右序之作,去今六載,不復追改,以志一時世事身事耳。初稿既就,余時時筆削之。

友好知聞,頗多借閱,且慫恿問世。今承王伯祥、葉聖陶兩先生索付開明書店出

版,稿祗暫定,見多未熟。周振甫、華元龍二君於失字破體,悉心讎正;周君并為

標立目次,以便翻檢,底下短書,重勞心力,尤所感愧。余校閱時,見援據未備者

數處。而排字已就,未宜逐處補闕。因附益於卷尾。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

又記。

2
目 次

一 詩分唐宋 ••••••••••••••••••••••••••••••••••••••••••••••• 1

二 黃山谷詩補註 附論比喻 【 附說一】 山谷鉤章摘句 •••••••••••• 5

三 王靜安詩 【 附說二】 說華山之華字 ••••••••••••••••••••••••••• 2 3

四 詩樂離合 文體遞變 【 附說三】 西人言詩樂離合 【附

說四】 八股文 【 附說五】 退之以文為詩 【 附說六】 西人論以

文為詩 【 附說七】 西人論文體演變 評近人言古詩即史 •••••••••••••••• 26

五 性情與才學 •••••••••••••••••••••••••••••••••••••••••••• 3 9

六 神韻 【 附說八】 神 ••••••••••••••••••••••••••••••••••••••• 40

七 李長吉詩 ••••••••••••••••••••••••••••••••••••••••••••••• 4 4

八 長吉詩境 ••••••••••••••••••••••••••••••••••••••••••••••• 4 7

九 長吉字法 ••••••••••••••••••••••••••••••••••••••••••••••• 4 8

一○ 長吉曲喻 •••••••••••••••••••••••••••••••••••••••••••• 5 1

一一 長吉用啼泣字 【 附說九】 心與境 ••••••••••••••••••••••••• 51

一二 長吉用代字 •••••••••••••••••••••••••••••••••••••••••• 5 7

一三 長吉與杜韓 •••••••••••••••••••••••••••••••••••••••••• 5 8

一四 長吉年命之嗟 【 附說十】 羲和抶馬 •••••••••••••••••••••••• 58

一五 模寫自然與潤飾自然 ••••••••••••••••••••••••••••••••• 6 0

一六 宋人論韓昌黎 •••••••••••••••••••••••••••••••••••••••• 6 2

一七 昌黎與大顛 •••••••••••••••••••••••••••••••••••••••••• 6 5

一八 荊公用昌黎詩 詩用語助 •••••••••••••••••••••••••••• 6 9


1
一九 荊公詩註 •••••••••••••••••••••••••••••••••••••••••••• 7 9

二○ 宋人論昌黎學問人品 ••••••••••••••••••••••••••••••••• 8 3

二一 朱子論荊公東坡 •••••••••••••••••••••••••••••••••••••• 8 4

二二 辨奸論 ••••••••••••••••••••••••••••••••••••••••••••••• 8 6

二三 朱子書與詩 •••••••••••••••••••••••••••••••••••••••••• 8 6

二四 陶淵明詩顯晦 •••••••••••••••••••••••••••••••••••••••• 8 8

二五 張文昌詩 •••••••••••••••••••••••••••••••••••••••••••• 9 3

二六 趙松雪詩 【 附說十一】 方虛谷主詩中用虛字 •••••••••••••••••••• 95


二七 王漁洋詩 •••••••••••••••••••••••••••••••••••••••••••• 9 6

二八 妙悟與參禪 •••••••••••••••••••••••••••••••••••••••••• 9 8

二九 竟陵詩派 •••••••••••••••••••••••••••••••••••••••••••• 1 0 2

三○ 漁洋竹垞說詩 竹垞詩 【 附說十二】 田山薑說詩 •••••••••••• 106


三一 說圓 ••••••••••••••••••••••••••••••••••••••••••••••••• 1 1 1

三二 劍南與宛陵 •••••••••••••••••••••••••••••••••••••••••• 1 1 5

三三 放翁詩 【 附說十三】 誠齋詩賞音 •••••••••••••••••••••••••••• 117


三四 放翁與中晚唐人 •••••••••••••••••••••••••••••••••••••• 1 2 3

三五 放翁詩詞意複出議論違牾 ••••••••••••••••••••••••••••• 1 2 5

三六 放翁自道詩法 •••••••••••••••••••••••••••••••••••••••• 1 3 0

三七 放翁二癡事二官腔 ••••••••••••••••••••••••••••••••••• 1 3 2

三八 甌北論詩 甌北詩 ••••••••••••••••••••••••••••••••••• 1 3 2

三九 龔定庵詩 •••••••••••••••••••••••••••••••••••••••••••• 1 34

四○ 袁蔣趙三家交誼 •••••••••••••••••••••••••••••••••••••• 1 3 7

四一 蔣心餘詩 •••••••••••••••••••••••••••••••••••••••••••• 1 3 9

四二 明清人師法宋詩 桐城詩派 •••••••••••••••••••••••••• 1 4 1

四三 施北研遺山詩註 •••••••••••••••••••••••••••••••••••••• 1 4 8
2
四四 遺山論江西派 •••••••••••••••••••••••••••••••••••••••• 1 5 0

四五 金詩與江西派 •••••••••••••••••••••••••••••••••••••••• 1 5 6

四六 劉靜修詩 •••••••••••••••••••••••••••••••••••••••••••• 1 5 9

四七 靜修讀史評 •••••••••••••••••••••••••••••••••••••••••• 1 6 0

四八 文如其人 【 附說十四】 以目擬文 【 附說十五】 文如其人

與文本諸人 •••••••••••••••••••••••••••••••••••••••••••• 161


四九 梅宛陵 ••••••••••••••••••••••••••••••••••••••••••••••• 1 6 6

五○ 賀黃公以下論宛陵詩 ••••••••••••••••••••••••••••••••• 1 6 8

五一 七律杜樣 •••••••••••••••••••••••••••••••••••••••••••• 1 7 2

五二 錢蘀石詩 •••••••••••••••••••••••••••••••••••••••••••• 1 7 5

五三 學人之詩 •••••••••••••••••••••••••••••••••••••••••••• 1 7 6

五四 蘀石詩以文為詩用語助 ••••••••••••••••••••••••••••••• 1 7 9

五五 蘀石言情詩 •••••••••••••••••••••••••••••••••••••••••• 1 8 2

五六 蘀石七律對聯 •••••••••••••••••••••••••••••••••••••••• 1 8 3

五七 蘀石萃古人句律之變 ••••••••••••••••••••••••••••••••• 1 8 5

五八 清人論蘀石詩 •••••••••••••••••••••••••••••••••••••••• 1 9 2

五九 隨園詩話 •••••••••••••••••••••••••••••••••••••••••••• 1 9 5

六○ 隨園非薄滄浪 •••••••••••••••••••••••••••••••••••••••• 1 9 8

六一 隨園主性靈 【 附說十六】 得心應手 ••••••••••••••••••••••••• 204

六二 隨園詩學於名家深而於大家淺 •••••••••••••••••••••••• 2 1 2

六三 隨園深非詩分朝代 ••••••••••••••••••••••••••••••••••• 2 1 4

六四 隨園論三都兩京賦 ••••••••••••••••••••••••••••••••••• 2 1 9

六五 長干一塔一詩人 •••••••••••••••••••••••••••••••••••••• 2 2 0

六六 隄遠意相隨 •••••••••••••••••••••••••••••••••••••••••• 2 2 0

六七 王延年夢 •••••••••••••••••••••••••••••••••••••••••••• 2 2 1
3
六八 春江水暖鴨先知 •••••••••••••••••••••••••••••••••••••• 2 2 1

六九 隨園論詩中理語 【 附說十七】 說理詩與偈子 【 附說十

八】 釋老生死之見 【 附說十九】 山水通於理趣 ••••••••••••••••••• 222


七○ 隨園述方望溪事 •••••••••••••••••••••••••••••••••••••• 2 4 0

七一 孟東野吹角詩 •••••••••••••••••••••••••••••••••••••••• 2 4 2

七二 詩與時文 ••••••••••••••••••••••••••••••••••••••••••••• 2 4 2

七三 周櫟園論詩雋語 ••••••••••••••••••••••••••••••••••••• 2 4 3

七四 王荊公改詩 •••••••••••••••••••••••••••••••••••••••••• 2 4 3

七五 代字 ••••••••••••••••••••••••••••••••••••••••••••••••• 2 4 7

七六 俗語出詩句 •••••••••••••••••••••••••••••••••••••••••• 2 5 0

七七 山谷午夢詩 •••••••••••••••••••••••••••••••••••••••••• 2 5 1

七八 摘茅朱聯 •••••••••••••••••••••••••••••••••••••••••••• 2 5 3

七九 學問如居室 •••••••••••••••••••••••••••••••••••••••••• 2 5 3

八○ 詠始皇 ••••••••••••••••••••••••••••••••••••••••••••••• 2 54

八一 摘曹史句 ••••••••••••••••••••••••••••••••••••••••••••• 2 54

八二 摘陳尹句 •••••••••••••••••••••••••••••••••••••••••••• 2 5 5

八三 隨園推楊誠齋 •••••••••••••••••••••••••••••••••••••••• 2 5 6

八四 以禪喻詩 •••••••••••••••••••••••••••••••••••••••••••• 2 5 6

八五 祝芷堂絕句 •••••••••••••••••••••••••••••••••••••••••• 2 6 0

八六 章實齋與隨園 【 附說二十】 六經皆史 【 附說二十一】

言公 •••••••••••••••••••••••••••••••••••••••••••••••• 261

八七 隨園記事之誣 •••••••••••••••••••••••••••••••••••••••• 2 6 6

八八 白瑞蒙論詩與嚴滄浪詩話 【 附說二十二】 神祕經驗

【 附說二十三】 聲無哀樂 •••••••••••••••••••••••••••••••••••• 268

八九 詩中用人地名 【 附說二十四】 雪裏芭蕉 ••••••••••••••••••••• 291


4
九○ 庾子山詩 ••••••••••••••••••••••••••••••••••••••••••••• 2 9 7

九一 論難一概 •••••••••••••••••••••••••••••••••••••••••••• 3 0 2

〔 補遺〕

一 波德萊爾論分合 •••••••••••••••••••••••••••••••••••••• 3 0 5

二 鏡花水月 ••••••••••••••••••••••••••••••••••••••••••••• 3 0 5

三 鍾譚以禪說詩 •••••••••••••••••••••••••••••••••••••••• 3 0 6

四 圓 ••••••••••••••••••••••••••••••••••••••••••••••••••• 3 0 7

五 遺山詩註 •••••••••••••••••••••••••••••••••••••••••••• 3 0 8

六 閻百詩評歐公語出處 ••••••••••••••••••••••••••••••••• 3 0 8

七 柏梁體 ••••••••••••••••••••••••••••••••••••••••••••••• 3 0 8

八 俞曲園與袁隨園 •••••••••••••••••••••••••••••••••••••• 3 0 9

九 篇終餘味 •••••••••••••••••••••••••••••••••••••••••••• 3 0 9

一○ 釋氏不重文字 •••••••••••••••••••••••••••••••••••••• 3 1 0

一一 神祕主義之矛盾 ••••••••••••••••••••••••••••••••••• 3 1 0

一二 破我 ••••••••••••••••••••••••••••••••••••••••••••••• 3 1 1

一三 二我 ••••••••••••••••••••••••••••••••••••••••••••••• 3 1 1

一四 在我而非我 •••••••••••••••••••••••••••••••••••••••• 3 1 1

一五 非我而仍是我 •••••••••••••••••••••••••••••••••••••• 3 1 1

一六 悟喻如電光火光 •••••••••••••••••••••••••••••••••••• 3 1 2

一七 克爾愷郭爾論黑格爾辯証法 •••••••••••••••••••••••• 3 1 2

一八 麻了心 •••••••••••••••••••••••••••••••••••••••••••• 3 1 2

談藝錄補訂 •••••••••••••••••••••••••••••••••••••••••••• 3 1 3
談藝錄補訂補正 ••••••••••••••••••••••••••••••••••••••• 6 2 3
談藝錄補訂補正之二 ••••••••••••••••••••••••••••••••• 6 4 9
5
余 雅 喜 談 藝, 與 並 世 才 彥 之 有 同 好 者, 稍 得 上 下 其 議 論。

二 十 八 年 夏, 自 滇 歸 滬 瀆 小 住。 友 人 冒 景 璠, 吾 黨 言 詩 有 癖 者

也, 督 余 撰 詩 話。 曰:“ 咳 唾 隨 風 拋 擲 可 惜 也。” 余 頗 技 癢。 因

思 年 來 論 詩 文 專 篇, 既 多 刊 布, 將 彙 成 一 集。 即 以 詩 話 為 外

篇, 與 之 表 裹 經 緯 也 可。 比 來 湘 西 窮 山 中, 悄 焉 寡 侶, 殊 多 暇

日。 興 會 之 來, 輒 寫 數 則 自 遣, 不 復 詮 次。 昔 人 論 文 說 詩 之

作, 多 冠 以 齋 室 之 美 名, 以 志 撰 述 之 得 地。 賞 奇 樂 志, 兩 美 能

并。 余 身 丁 劫 亂, 賦 命 不 辰。 國 破 堪 依, 家 亡 靡 託。 迷 方 著

處, 賃 屋 以 居。 先 人 敝 廬, 故 家 喬 木, 皆 如 意 園 神 樓, 望 而 莫

接。 少 陵 所 謂:“ 我 生 無 根 蒂, 配 爾 亦 茫 茫”, 每 為 感 愴。 因 逕

攘 徐 禎 卿 書 名, 不 加 標 別。 非 不 加 也, 無 可 加 者。 亦 以 見 化

鶴 空 歸, 瞻 烏 爰 止, 蘭 真 無 土, 桂 不 留 人。 立 錐 之 地, 蓋 頭 之

茅, 皆 非 吾 有。 知 者 識 言 外 有 哀 江 南 在, 而 非 自 比“昭 代 嬋 娟

子” 也。

詩 分 唐 宋, 唐 詩 復 分 初 盛 中 晚, 乃 談 藝 者 之 常 言。 而 力 持 異

議, 頗 不 乏 人。《蘇 平 仲 文 集》 卷 四《古 詩 選 唐 序》 論 楊 士 弘《唐 音》

體 例 不 善, 早 曰:“盛 時 詩 不 謂 之 正 音, 而 謂 之 始 音。 衰 世 詩 不 謂 之

變 音, 而 謂 之 正 音。 又 以 盛 唐、 中 唐、 晚 唐, 並 謂 之 遺 響。 是 以 體 裁

論, 而 不 以 世 變 論。 異 乎 十 三 國 風、 大 小 雅 之 所 以 為 正 變 者” 云 云。

已 開 錢 牧 齋《有 學 集 • 唐 詩 英 華 序》 之 說。 余 竊 謂 就 詩 論 詩, 正 當 本

1
體 裁 以 劃 時 期, 不 必 盡 與 朝 政 國 事 之 治 亂 盛 衰 脗 合。 士 弘 手 眼, 未

可厚非。【補訂一】詩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故姜

西 溟《湛 園 未 定 稿》 卷 四《唐 賢 三 昧 集 序》, 即 詰 駁 牧 齋, 謂:“四 唐 不

可 以 作 詩 者 之 年 月 論。 如 毛 詩 作 誦 之 家 父, 見 於 桓 公 八 年 來 聘、 十

五 年 來 求 車, 為 周 東 遷 後 人, 而 其 詩 不 害 為 小 雅。 黍 離 行 役 之 大

夫, 及 見 西 京 喪 亂, 為 周 東 遷 前 人, 而 其 詩 不 害 為 王 降 而 風” 云 云。

斯 言 也, 并 足 以 上 折 平 仲, 惜 尚 未 能 明 拈 風 格 之 分。 唐 詩、 宋 詩, 亦

非 僅 朝 代 之 別, 乃 體 格 性 分 之 殊, 天 下 有 兩 種 人, 斯 分 兩 種 詩。 唐

詩 多 以 丰 神 情 韻 擅 長, 宋 詩 多 以 筋 骨 思 理 見 勝。 嚴 儀 卿 首 倡 斷 代

言 詩,《滄 浪 詩 話》 即 謂“本 朝 人 尚 理, 唐 人 尚 意 興” 云 云。 曰 唐 曰 宋,

特 舉 大 概 而 言, 為 稱 謂 之 便。 非 曰 唐 詩 必 出 唐 人, 宋 詩 必 出 宋 人

也。 故 唐 之 少 陵、 昌 黎、 香 山、 東 野, 實 唐 人 之 開 宋 調 者; 宋 之 柯 山、

白 石、 九 僧、 四 靈, 則 宋 人 之 有 唐 音 者。《楊 誠 齋 集》 卷 七 十 九《江 西

宗 派 詩 序》 曰:“ 詩 江 西 也, 非 人 皆 江 西 也。”《劉 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九

十五《江西詩派小序》 仍以後山、 陵陽、 子勉、 均父、 二林等皆非江西

人 為 疑, 似 未 聞 誠 齋 此 論。 詩 人 之 分 唐 宋, 亦 略 同 楊 序 之 恉。 猶 夫

英 國 十 八 世 紀 女 主(Q u e e n A n n e ) 臨 朝, 而 其 一 代 詞 章, 乃 號 羅 馬

大 帝 時 代 文 學。 按 此 名 初 見 于 Goldsmith: The Bee, No. viii, 第 二 篇 “A n

A c c o u n t o f t h e A u g u s t a n A g e i n E n g l a n d . ” 當 時 文 壇 主 監 為 安 迪 生, 而

身 後 論 定, 竟 被 十 九 世 紀 女 主 時 班 首 之 稱。 參 觀 B o n a m y D o b r é e :

Essays in Biography, 第 三 篇“J o s e p h Addison : The First Vi c t o r i a n . ” 固 知

文 章 流 別, 初 不 拘 名 從 主 人 之 例, 中 外 一 理 也。 德 詩 人 席 勒(S c h i l -

l e r )有論詩派一文( Ü b e r n a ï v e u n d s e n t i m e n t a l i s c h e D i c h t u n g ),
謂 詩 不 外 兩 宗: 古 之 詩 真 朴 出 自 然, 今 之 詩 刻 露 見 心 思: 一 稱 其 德,

一 稱 其 巧。 顧 復 自 註 曰:“所 謂 古 今 之 別, 非 謂 時 代, 乃 言 體 製”;

2
( Dass wenn hier die neuen Dic hter den alten entgegengesetzt werden, nic ht
sowohl der Unterschied der Zeit als der Unterschied der Manier zu verstehen

ist.) 故 有 古 人 而 為 今 之 詩 者, 有 今 人 而 為 古 之 詩 者, 且 有 一 人 之 身
攙 合 今 古 者。 見 S c h i l l e r s S ä m t l i c h e We r k e , S ä k u l a r - A u s g a b e , B d . X I I ,
S. 189. 按 福 樓 拜 亦 分 詩 人 為 二 派(c l a s s e s ); 語 意 與 席 勒 暗 合, 見 Correspondance de

Flaubert, édition Louis Conard, Ie série, p.385. 席 勒 以 古 詩 人 賦 物 之 不 著 我 相,

比 為 上 帝 創 世, 人 見 神 工, 而 不 覩 帝 相(W i e d i e G o t t h e i t h i n t e r d e m We l t g e b ä u d e

So steht er hinter seinem We r k — S . 1 8 3 ). 福 樓 拜 亦 謂 上 帝 無 往 不 在, 而 無 處 可


見; 作 者 書 中 有 我, 端 宜 如 此。 (L ' a r t i s t e doit être dans son oeuvre comme Dieu

dans la crèation, invisible et tout-puissant; qu'on le sente par tout, mais qu'on

ne le votepas.) 語 尤 巧 合。 見 C o r r . , I Ve s é i e . p . 1 6 4 . 福 樓 拜 書 牘 中 屢 申 明 斯

意。 是 亦 非 容 刻 舟 求 劍 矣。 李 高 潔 君( C . D . L e G r o s C l a rk ) 英 譯 東
坡 賦 成 書, 余 為 弁 言, 即 謂 詩 區 唐 宋, 與 席 勒 之 詩 分 古 今, 此 物 此

志。 後 見 吳 雨 僧 先 生 宓《艮 齋 詩 草 序》, 亦 持 是 說。 夫 人 稟 性, 各 有

偏 至。 發 為 聲 詩, 高 明 者 近 唐, 沈 潛 者 近 宋, 有 不 期 而 然 者。 故 自

宋以來,歷元、明、清,才人輩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範圍,皆可分

唐宋之畛域。 唐以前之漢、 魏、 六朝, 雖渾而未劃, 蘊而不發, 亦未

嘗 不 可 以 此 例 之。 葉 橫 山《原 詩》 內 篇 卷 二 云:“譬 之 地 之 生 木, 宋

詩 則 能 開 花, 而 木 之 能 事 方 畢。 自 宋 以 後 之 詩, 不 過 花 開 而 謝, 謝

而復開。【補訂一】蔣心餘《忠稚堂詩集》卷十三《辯詩》云:“唐宋皆

偉 人, 各 成 一 代 詩。 宋 人 生 唐 後, 開 闢 真 難 為。 元 明 不 能 變, 非 僅

氣 力 衰。 能 事 有 止 境, 極 詣 難 角 奇。” 可 見 五 七 言 分 唐 宋, 譬 之 太

極 之 有 兩 儀, 本 乎 人 質 之 判“玄 慮”、“明 白”, 見 劉 邵《人 物 志 · 九 徵》 篇。


按即 Jung: Psychologische Typen 所分之 Introvert 與 Extravert。 非 徒 朝 代 時

期 之 謂 矣。 乃 尚 有 老 宿, 或 則 虐 今 榮 古, 謂 宋 詩 時 代 太 近, 何 不 取

法 乎 上; 或 則 謂 唐 詩 太 古, 宜 學 荀 卿 之 法 後 王。 均 堪 絕 倒。 且 又 一

3
集之內, 一生之中, 少年才氣發揚, 遂為唐體, 晚節思慮深沈, 乃染

宋 調。 若 木 之 明, 崦 嵫 之 景, 心 光 既 異, 心 聲 亦 以 先 後 不 侔。 明 之

王弇州, 即可作證。 弇州於嘉靖七子, 實為冠冕; 言文必西漢, 言詩

必 盛 唐。《四 部 稿》 中, 莫 非 實 大 聲 弘 之 體。 然《弇 州 續 稿》 一 變 矜

氣 高 腔, 幾 乎 剟 言 之 瘢, 刮 法 之 痕, 平 直 切 至。 屢 和 東 坡 詩 韻。《續

稿》卷四十一《宋詩選序》自言,嘗抑宋詩者,“為惜格故”,此則“非

申宋”, 乃欲“用宋”。 卷四十二《蘇長公外紀序》 於東坡才情, 贊不

容 口, 且 曰:“當 吾 之 少 壯 時, 與 于 鱗 習 為 古 文 詞, 於 四 家 殊 不 能 相

入, 晚 而 稍 安 之。 毋 論 蘇 公 文, 即 其 詩 最 號 為 雅 變 雜 糅 者, 雖 不 能

為吾式,而亦足為吾用。”《讀書後》卷四《書蘇詩》後曰:“長公詩在

當 時, 天 下 爭 趣 之, 如 諸 侯 王 之 求 封 于 西 楚。 其 後 則 若 垓 下 之 戰,

正 統 離 而 不 再 屬。 今 雖 有 好 之 者, 亦 不 敢 公 言 於 人。 其 厄 亦 甚 矣。

余 晚 而 頗 不 以 為 然。” 下 文 詳 言 東 坡 神 明 乎 少 陵 詩 法 之 處, 可 與 早 作《 四 部 稿 》
卷 百 四 十 七《 藝 苑 卮 言 》 論 東 坡 語 參 觀。 然《 卮 言 》 以 東 坡 配 香 山、 劍 南 為 正 宗 而 外 之 廣

大 教 化 主, 又 曰:“ 蘇 之 于 白, 塵 矣 ”; 此 則 徑 以 蘇 接 杜, 識 見 大 不 同。《 四 部 稿 》 卷 四 十 六

《 醉 後 放 言 》 云:“ 死 亦 不 須 埋 我, 教 他 蟻 樂 鳶 愁 ”, 全 本 東 坡“ 聞 道 劉 伶 死 便 埋 ” 一 絕, 則

是 弇 州 早 作 已 染 指 蘇 詩 矣。 雖 詞 氣 尚 負 固 矜 高, 不 肯 遽 示 相 下, 而 乃 心 則

已悅服。 故錢牧齋《列朝詩集》 丁集、 周櫟園《因樹屋書影》 卷一皆

記 弇 州 臨 歿, 手 坡 集 不 釋。 要 可 徵 祖 祧 唐 宋, 有 關 年 事 氣 稟 矣。 按
此 特 明 弇 州 早 晚 年 詩 學 之 不 同, 非 謂 弇 州 晚 年 詩 勝 早 年 也。 吳 梅 村《 家 藏 稿 》 卷 三 十

《 太 倉 十 子 詩 序 》 有“ 拯 輓 近 詩 弊 者, 芟 抹 弇 州 盛 年 用 意 之 瓌 詞 雄 響, 而 表 晚 歲 頹 然 自 放

之 言, 詘 申 顛 倒 ” 云 云, 議 論 極 公。 弇 州《 續 稿 》 中 篇 什, 有 意 無 韻, 木 強 率 直, 實 不 如 前 稿

之 聲 情 並 茂; 蓋 變 未 至 道, 況 而 愈 下 者 也。 近 來 湖 外 詩 家, 若 陳 抱 碧、 程 十

髮輩, 由唐轉宋, 適堪例類。 唐宋詩之爭, 南宋已然, 不自明起; 袁

子 才《與 施 蘭 垞 書》,《隨 園 詩 話》 卷 十 六 引 徐 朗 齋 語 等 調 停 之 說,

4
當 時 亦 早 有。 如 戴 昺《東 野 農 歌 集》 卷 四《答 妄 論 唐 宋 詩 體 者》 云:

“ 不 用 雕 鎪 嘔 肺 腸, 詞 能 達 意 即 文 章。 性 情 原 自 無 今 古, 格 調 何

須 辨 宋 唐”。【補 訂 一】 不 知 格 調 之 別, 正 本 性 情; 性 情 雖 主 故 常,

亦 能 變 運。 豈 曰 強 生 區 別, 劃 水 難 分; 直 恐 自 有 異 同, 摶 沙 不 聚。

莊子《德充符》 肝膽之論, 東坡《赤壁賦》 水月之問, 可以破東野之

惑矣。

冒 疚 齋 先 生 嘗 示 所 為《后 山 詩 註 補 箋》。 余 以 為《山 谷 內 外 集》,

雖 經 天 社、 青 神 疏 通 解 釋, 亦 不 無 瑕 隙, 留 為 後 人 著 手 餘 地。 方 虛

谷《瀛 奎 律 髓》 卷 二 十 四 已 譏 任 註 鹵 莽, 止 能 言 山 谷 詩 字 面 事 料 之

所出, 而不識詩意。 舉《遊王舍人園》、《送顧子敦》 兩詩為證。 兹復

采 鄙 見 所 及 者, 略 補 數 則, 而 評 騭 雌 黃 不 以 充 數 焉。 ○

( 一)《林夫人欸乃歌與王稚川》 第二首云:“從師學道魚千里。” 天社

註引《齊民要術》載《陶朱公養魚經》,略謂:“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

九 洲 六 谷, 魚 在 其 中 周 遶, 自 謂 江 湖。” 按 山 谷 此 事 凡 四 使。《追 和

東坡題李亮功歸來圖》 有“小池已築魚千里”, 天社註與此大同。《去

賢齋》 有“爭名朝市魚千里”,《十月十五早飯清都觀》 有“心遊魏闕

魚千里”, 則不在內外集二註中。 張邦基《墨莊漫錄》 卷三曰:“山谷

詩‘爭名朝市魚千里’。《關尹子》云:‘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游

之,不知其幾千萬里不窮也。’”又龔頤正《芥隱筆記》曰:“山谷用魚

千里事,蓋出《關尹子》:‘以池為沼,以石為塢,魚環游之,不知其幾

千萬里也。’”“千里”字有著落,說較天社為長。○(二)《演雅》云:

“春蛙夏蜩更嘈雜。”天社註引《詩》:“五月鳴蜩。”按《困學紀聞》卷

十八謂出楊泉《物理論》:“虛無之談,無異春蛙秋蟬,聒耳而已。”是

5
也。山谷《題淡山岩》第一首:“春蛙秋蠅不到耳”,天社未註,亦即用

此。○(三)《演雅》云:“江南碧水碧於天。”天社註引盧仝:“水泛碧

天色。”按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引溫庭筠樂府:“春水碧於天”,皮

日 休《松 陵 集》:“漢 水 碧 於 天。” 以 此 為 長。 又 按《演 雅》 云:“江 南

碧 水 碧 於 天, 中 有 白 鷗 閑 似 我。” 明 楊 基《眉 菴 集 · 寓 江 寧 村 居 病

起 寫 懷》 第 七 首 云:“無 數 白 鷗 閑 似 我, 一 江 春 水 碧 於 天。” 疑 即 取

此二語入七律為一聯也。○(四)《演雅》云:“絡緯何嘗省機織,布穀

未 應 勤 種 播。” 天 社 註 但 釋 蟲 鳥 名, 并 引 杜 詩:“ 布 穀 催 春 種。” 按

山谷詞意實本《詩 · 大東》:“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維南有箕,不可

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抱朴子》外篇《博喻》有“鋸齒

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別味”一節,《金樓子 · 立言》篇九下全襲之,而

更 加 鋪 比。 山 谷 承 人 機 杼, 自 成 組 織, 所 謂 脫 胎 換 骨 者 也。 ○( 五 )

《贈 鄭 交》 云:“草 堂 丈 人 非 熊 羆。” 天 社 引《史 記 · 齊 世 家》:“非 龍

非彲,非虎非羆”,而《六韜》以“非虎”為“非熊”。按葉大慶《考古質

疑》卷三略云:“吳氏《漫錄》論豫章此詩及《漁父詞》用‘非熊羆’,據

《六韜》、《史記》皆作‘非虎非羆’,無‘熊’字,恐豫章別有所本。大

慶按李翰《蒙求》云:‘呂望非熊’,徐狀元補註引《後漢書 · 崔駰傳》

註云:‘非熊非羆’;《史記》、《六韜》皆作‘虎’,唐人避高祖諱改。杜

詩、白氏《六帖》、章懷註《東漢書》用《史記》之文,改‘非熊’之字。豫

章 亦 本 諸 此 而 已。 熊 羆, 世 之 常 言,《書》、《詩》、《鹽 鐵 論》 皆 有 之。

善註《文選》,於《賓戲》引《史記》,《非有先生論》引《六韜》,實非原

文, 彷 彿 記 憶 而 為 之 註 爾, 不 足 為 據 也。” 此 節 甚 精, 可 以 補 天 社

註。○(六)《留王郎》云:“蟲鳥聲無人。”天社註引昌黎《琴操》:“四

無人聲。” 按樊宗師《絳守園池記》 云:“蟲鳥聲無人, 風日燈火之。”

吳師道補趙仁舉註云:“黃魯直《送王郎詩》 全用此”; 師道作《吳禮

6
部詩話》亦言之,應補。○(七)《送王郎》云:“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

泛 君 以 湘 纍 秋 菊 之 英, 贈 君 以 黟 川 點 漆 之 墨, 送 君 以 陽 關 墮 淚 之

聲。” 天 社 未 註 句 法 出 處。 胡 仔《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前 集 卷 二 十 九 謂 仿

歐 公《奉 送 原 父 侍 讀 出 守 永 興》:“酌 君 以 荊 州 魚 枕 之 蕉, 贈 君 以 宣

城 鼠 鬚 之 管” 等 語。 孫 奕《示 兒 編》 卷 十 謂 顧 況《金 璫 玉 珮 歌》 云:

“贈 君 金 璫 大 霄 之 玉 珮, 金 鎖 禹 步 之 流 珠, 五 嶽 真 君 之 祕 籙, 九 天 文

人之寶書”, 山谷仿作云云; 晁無咎仿作《行路難》 云:“贈君珊瑚夜

光 之 角 枕, 玳 瑁 明 月 之 雕 牀, 一 繭 秋 蟬 之 麗 縠, 百 和 更 生 之 寶 香。”

按 胡 孫 二 說 皆 未 探 本。 鮑 明 遠《行 路 難》 第 一 首 云:“奉 君 金 卮 之 美

酒, 瑇 瑁 玉 匣 之 彫 琴, 七 彩 芙 蓉 之 羽 帳, 九 華 蒲 萄 之 錦 衾”, 晁 作 亦

名《行 路 難》。 歐 黃 兩 詩 又 皆 送 人 遠 行, 蓋 均 出 於 此, 與 顧 歌 無 與。

宋趙與時《賓退錄》 卷四謂黃詩正用鮑體, 明謝榛《四溟山人集》 卷

二 十 三《詩 家 直 說》 及 郭 子 章《豫 章 詩 話》 卷 三 亦 謂 本 鮑 詩 而 加 藻

潤,是矣。○(八)《和答外舅孫莘老》云:“道山鄰日月。”天社註:“道

山見上註。”然此詩見卷二,以前詩中未有“道山”字,亦無上註,天

社蓋誤憶也。 山谷屢用“道山” 字。《和答子瞻憶館中故事》 云:“道

山非簿領”, 天社註:“蓬萊道山, 天帝圖書之府也”;《以團菜洮州石

硯贈無咎文潛》云 :“道山延閣委竹帛”,天社註 :“道山見上註”;《送

少章》云:“鴻雁行飛入道山”,天社註:“道山見上註。”姚範《援鶉堂

筆記》卷四十云:“道山見《後漢書 · 竇章傳》。”按《章傳》云:“是時

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 道家蓬萊山”, 章懷註:“老子為守藏史, 并

為 柱 下 史。 四 方 所 記 文 書, 皆 歸 柱 下。 事 見《史 記》。 言 東 觀 經 籍

多 也。 蓬 萊、 海 中 神 山, 為 仙 府, 幽 經 祕 錄 並 皆 在 焉。” 天 社 註 未 言

出處,宜補。宋人多以“道山”為館閣之稱,觀王暐《道山清話》跋可

知。 東 坡《送 魯 元 翰》 之“道 館 雖 云 樂”,《次 韻 子 由 與 孔 常 父 唱 和》

7
之“蓬 山 老 舊 散”;《老 學 菴 筆 記》 載 孫 叔 詣《賀 祕 書 新 省 成 表》 云:

“蓬萊道山, 一新群玉之構”, 范石湖《送吳智叔檢詳直中祕使閩》 詩

云 :“直廬須愛道家山”;皆用此事。○(九)《送舅氏野夫之宣城》第

一 首 云:“春 網 薦 琴 高。” 天 社 註:“琴 高、 鯉 魚 也。《列 仙 傳》: 琴 高

乘赤鯉。 歐公亦有琴高魚詩。” 按趙與時《賓退錄》 卷五云:“今寧國

府 涇 縣 東 北, 有 琴 溪, 俗 傳 琴 高 隱 處。 有 小 魚, 他 處 所 無, 號 琴 高

魚。 歲三月, 數十萬一日來集, 網取鹽曝; 州縣苞苴, 索為土宜。 舊

亦入貢, 乾道間始罷。 前輩多形之賦詠, 梅聖俞、 王禹玉、 歐陽公皆

有 和 梅 公 儀 琴 高 魚 絕 句 云 云。 聖 俞 宣 州 雜 詩 又 云 云, 聖 俞、 宣 人

也。 汪 彥 章 嘗 賦 長 篇 云 云。 蜀 人 任 淵 註 山 谷 時, 不 知 土 宜, 但 引

《列仙傳》,直云鯉魚,誤矣。”沈濤《匏廬詩話》卷上亦嘗引此以正任

註。○(十)《次韻劉景文登鄴王臺見思詩》云:“平原秋樹色。”天社

註:“平原今德州。山谷時監德州德平鎮。”按《匏廬詩話》卷上謂“平

原”二字,當讀如江文通《恨賦》:“試望平原”,不必指地名說。殊有

理。○(十一)《懷半山老人次韻》第二首云:“樂羊終愧巴西。”天社

註引《韓非子》。 按此見《韓非子 · 說林》,《淮南子 · 人間訓》、《說

苑 · 貴德篇》均載之。山谷以“秦巴西”為“巴西”,談藝者引為笑枋,

與東坡之“儂家舊姓西”同成口實。梁玉繩《清白士集》卷二十二云:

《抱 朴 子 · 良 規》 云:“樂 羊 以 安 忍 見 疎, 秦 西 以 過 厚 見 親”, 疑“秦

西”是複氏,山谷詩恐是“秦西”之誤。○(十二)《戲呈孔毅父》云:

“校 書 著 作 頻 詔 除, 猶 能 上 車 問 何 如。” 天 社 註:“上 車 何 如 見 上 註。”

按 無 上 註。《援 鶉 堂 筆 記》 卷 四 十 謂“上 車 不 作 則 著 作, 體 中 何 如 則

祕書”,見《顏氏家訓 · 勉學》篇、《隋書 · 經籍志》。是也。○(十三)

《詠 李 伯 時 摹 韓 幹 三 馬》 云:“一 雄 可 將 十 萬 雌。” 天 社 無 註。《援 鶉

堂筆記》卷四十謂本《論衡 · 初稟》篇。按《初稟》篇論鳥別雌雄云:

8
“骨 節 強 則 雄 自 率 將 雌”, 山 谷 節 取 其 字。 ○( 十 四 )《次 韻 子 瞻 題 郭

熙畫山》云:“黃州逐客未賜環。”天社註引《荀子》曰:“反絕以環。”

《援鶉堂筆記》卷四十謂“賜環”見《曲禮》大夫士去國疏。又《荀子 ·

大略》篇、《詩 · 羔裘》箋疏。按天社引荀子語,即出《大略》,然“賜

環”自本《禮》疏“賜環則還”語。○(十五)《觀伯時畫馬作》云:“徑

思著鞭隨詩翁。”天社註引《晉書 · 劉琨傳》:“祖生先吾著鞭。”按王

楙《野 客 叢 書》 卷 十 九 謂 劉 琨 語,“大 綱 言 著 鞭 耳, 非 為 馬 設。 先 此

有《三國志》蜀何祗謂楊洪曰:‘故吏馬不敢駛,但明府未著鞭。’”可

補。 又 此 詩 每 句 用 韻, 每 三 句 一 轉 韻, 三 曡 而 止。《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卷四十八謂其格甚新,《野客叢書》 卷二十謂此體起於《素冠》 之詩。

按《素冠》之什,凡三章,章三句,每句用韻,王說極是。然王未舉七

言古詩之用此體者。《全唐詩》 僅存富嘉謨詩一首, 曰《明冰篇》, 即

三 句 轉 韻 之 體; 岑 嘉 州《 走 馬 川 行》, 亦 純 用 此 體。 按 汪 瑔《 松 烟 小 錄》
卷 一 謂 此 詩 起 云:“ 走 馬 川 行 雪 海 邊, 平 沙 莽 莽 黃 入 天 ”, 一 韻 祗 二 句; 蓋“ 行 ” 字 衍 文 無

義, 誤 自 題 中 羼 入, 削 之 則“ 川 ”“ 邊 ”“ 天 ” 亦 三 押 韻 脚。 是 也。 ○( 十 六 )《 聽 宋 宗

儒摘阮歌》, 題下天社註引《唐書 · 元行沖傳》:“有人破古冢, 得銅

器”云云。按《援鶉堂筆記》卷四十引《舊唐書 · 音樂志》謂阮咸項

長,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明於古墓得之。又《歌》云:“自疑耆

域是前身,囊中探丸起人死。”天社註引《高僧傳》。按《援鶉堂筆記》

卷四十引《耆域經》 又《溫室浴經》 載耆域能醫眾病事。 皆可補。 ○

( 十 七 )《戲 答 王 定 國 題 門 兩 絕 句》 之 二 云:“花 裏 雄 蜂 雌 蛺 蝶, 同 時

本自不作雙。” 天社引李義山《柳枝》 詞云:“花房與蜜脾, 蜂雄蛺蝶

雌。 同 時 不 同 類, 那 復 更 相 思。” 按 斯 意 義 山 凡 兩 用,《閨 情》 亦 云:

“紅 露 花 房 白 蜜 脾, 黃 蜂 紫 蝶 兩 參 差。” 竊 謂 蓋 漢 人 舊 說。《左 傳》 僖

公四年:“風馬牛不相及”,服虔註:“牝牡相誘謂之風”;《烈女傳》卷

9
四 齊 孤 逐 女 傳:“夫 牛 鳴 而 馬 不 應 者, 異 類 故 也”;《易 林》 大 有 之 姤

云:“殊類異路,心不相慕;牝猭無猳,鰥無室家”;又革之蒙曰:“殊

類異路,心不相慕;牝牛牡猳,獨無室家”;《論衡 · 奇怪篇》曰:“牝

牡之會, 皆見同類之物, 精感慾動, 乃能授施。 若夫牡馬見雌牛, 雄

雀 見 牝 雞, 不 相 與 合 者, 異 類 故 也。” 義 山 一 點 換 而 精 彩 十 倍; 馮 浩

《玉谿生詩詳註》於此詩未嘗推究本源,徒評以“生澀”二字,天社亦

不能求其朔也。○(十八)《題小景扇》:“草色青青柳色黃”云云。天

社註引《文選》 及太白詩。 按此亦如《黔南十絕》 之點竄香山, 實唐

人《春思》詩,非山谷作。陸放翁《老學菴筆記》卷四云:唐賈至、趙嘏

皆有此詩,山谷蓋偶書扇上耳;至詩中作“吹愁去”,嘏詩中作“吹愁

卻”,“卻”字為是,蓋唐人語,猶云“吹卻愁”也。《楊誠齋集》卷百十

四亦云:此賈至詩也,特改五字耳。○(十九)《甯子與追和岳陽樓詩

復次韻》 二首之一云:“箇裏宛然多事在, 世間遙望但雲山。” 天社註

引蔡文姬“雲山萬重” 語。 按此自用王摩詰《桃源行》:“峽裏安知有

人 事, 世 間 遙 望 空 雲 山。” 按 岑 嘉 州《 太 白 胡 僧 歌 》 云:“ 山 中 有 僧 人 不 知, 城 裏
看山空黛色”, 即此意。 ○( 二十)《題王黃州墨跡》 云:“掘地與斷木, 智不

如 機 舂。 聖 人 懷 餘 巧, 故 為 萬 物 宗。” 天 社 註 引《易 · 繫 辭》:“斷 木

掘地,萬民以濟。”按《困學紀聞》卷十八引孔融《肉刑論》云:“賢者

所 制, 或 踰 聖 人。 水 碓 之 巧, 勝 於 斷 木 掘 地”, 詩 意 本 此。 ○( 二 十

一 )《次 韻 文 潛》 云:“張 侯 文 章 殊 不 病。” 天 社 註 謂“無 衰 苶 之 氣”,

按此承上文“君亦歡喜失微恙”來,註未覈。○(二十二)《次韻文潛

立 春 日》 三 絕 句 第 一 首 云:“渺 然 今 日 望 歐 梅, 已 發 黃 州 首 重 回。 試

問 淮 南 風 月 主, 新 年 桃 李 為 誰 開。” 天 社 謂 是 憶 東 坡, 東 坡 謫 於 黃

州; 歐 陽 修、 梅 聖 俞, 則 坡 舉 主 也。 按 此 詩 乃 崇 寧 元 年 十 二 月 中 作,

時 山 谷 已 罷 太 平 州。《 外 集 》 載 崇 寧 元 年 六 月 在 太 平 州 作 二 首 之 一

10
云:“歐靚腰支柳一渦,小梅催拍大梅歌”;又《木蘭花令》云:“歐舞

梅 歌 君 更 酌。” 則 是 歐 梅 皆 太 平 州 官 妓。 太 平 州 古 置 淮 南 郡, 文 潛

淮陰人, 陰者水之南;時方貶黃州安置, 黃州宋屬淮南路。 故曰“淮

南 風 月 主”。 蓋 因 今 日 春 光, 而 憶 當 時 樂 事, 與 廬 陵、 宛 陵, 了 無 牽

涉。 南宋吳淵《退菴遺集》 卷下《太平郡圃記》 自言作揮麈堂, 卷上

《揮 麈 堂 詩》 第 二 首 云:“歐 梅 歌 舞 悵 新 知”, 亦 其 證 驗。 天 社 附 會 巾

幗為鬚眉矣。○(二十三)《題回文錦詩圖》云:“亦有英靈蘇蕙手,祗

無 悔 過 竇 連 波。” 按 樓 鑰《攻 媿 集》 卷 七 十 三《跋 蘇 氏 回 文 錦 詩 圖》

云:“武氏及見晉史之成, 不知何所據依, 記載如此之詳。 末云:‘因

述 若 蘭 之 多 才, 復 美 連 波 之 悔 過。’ 山 谷 正 用 武 氏 記, 而 任 子 淵 止 以

晉史註之,豈未考此記耶。”又按《困學紀聞》卷十八亦言此,翁氏集

註未引《攻媿集》也。○(二十四)《王充道送水仙花》云:“山礬是弟

梅 是 兄。” 天 社 註 謂 山 礬 即 瑒 花。 按《淮 南 子 · 俶 真 訓》 云:“槐 榆

與橘柚,合而為兄弟。”山谷屬詞仿此。又《戲詠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馴

鷓鴣》 云:“山鴜之弟竹雞兄。” ○( 二十五)《自巴陵入通城呈道純》

云:“野水自添田水滿, 晴鳩卻喚雨鳩歸。” 天社註引歐公詩。 按《甌

北詩話》 卷十二論香山《寄韜光》 詩, 以為此種句法脫胎右丞之“城

上 青 山 如 屋 裏, 東 家 流 水 入 西 鄰。” 竊 謂 未 的。 此 體 創 於 少 陵, 而 名

定 於 義 山。 少 陵 聞 官 軍 收 兩 河 云:“即 從 巴 峽 穿 巫 峽, 便 下 襄 陽 向 洛

陽”;《曲江對酒》 云:“桃花細逐楊花落, 黃鳥時兼白鳥飛”;《白帝》

云:“戎 馬 不 如 歸 馬 逸, 千 家 今 有 百 家 存。” 義 山《杜 工 部 蜀 中 離 席》

云:“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雲雜雨雲”;《春日寄懷》 云:“縱使有

花 兼 有 月, 可 堪 無 酒 又 無 人”; 又 七 律 一 首 題 曰《當 句 有 對》, 中 一

聯 云:“池 光 不 定 花 光 亂, 日 氣 初 涵 露 氣 乾。” 此 外 名 家 如 昌 黎《遣

興》云:“莫憂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間比夢間。”香山《偶飲》云:“今日

11
心 情 如 往 日, 秋 風 氣 味 似 春 風”;《寄 韜 光 禪 師》 云:“東 澗 水 流 西 澗

水, 南 山 雲 起 北 山 雲。 前 臺 花 發 後 臺 見, 上 界 鐘 聲 下 界 聞。” 宋 人 如

劉子儀《詠唐明皇》 云:“梨園法部兼胡部, 玉輦長亭復短亭。” 邵堯

夫《和魏教授》云:“遊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王荊公《江

雨》 云:“北 澗 欲 通 南 澗 水, 南 山 正 遶 北 山 雲。” 劉 原 父《小 園 春 日》

云:“東 山 雲 起 西 山 碧, 南 舍 花 開 北 舍 香。” 梅 宛 陵《春 日 拜 壟》 云:

“ 南 嶺 禽 過 北 嶺 叫, 高 田 水 入 低 田 流。” 早 成 匡 格。 山 谷 亦 數 為 此

體。 如《雜 詩》 之“迷 時 今 日 如 前 日, 悟 後 今 年 似 去 年”;《同 汝 弼

韻》之“伯氏清修如舅氏,濟南蕭灑似江南”;《詠雪》之“夜聽疏疏還

密密, 曉看整整復斜斜”;《衞南》 之“白鳥自多人自少, 污泥終濁水

終清”;《次韻題粹老客亭詩後》 之“惟有相逢即相別, 一杯成喜只成

悲。”末聯又酷似邵堯夫《所失吟》之“偶爾相逢即相別,乍然同喜又

同悲”也。○(二十六)《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云:“我詩

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天社註引《詩譜》、

《周禮》 等書, 明字面所出。 按史繩祖《學齋佔畢》 卷二謂:“山谷此

四句, 陽若尊蘇, 深意乃自負, 而諷坡詩不入律。 曹鄶雖小, 尚有四

篇 之 詩 入《國 風》; 楚 雖 大 國, 而 三 百 篇 絕 無 取 焉。 黃 嘗 謂 坡 公 文 好

駡 不 可 學, 又 指 坡 公 文 章 妙 一 世, 而 詩 句 不 逮 古 人。 信 斯 言 也” 云

云。 深 文 周 內, 殊 不 足 信。 蓋 自 江 西 詩 成 派 以 來, 餘 子 紛 紛 以 薄 蘇

為事, 史氏囿於風氣, 遂作曲解。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卷一嘗駁此

節, 謂 以 近 世 文 人 相 輕 之 心, 臆 度 古 人。 惜 未 引 事 實 以 折 史 氏。 山

谷 讚 歎 蘇 詩“能 令 人 耳 目 聰 明” 等 語, 姑 置 不 舉。 史 氏 引 黃 第 一 語,

見《答洪駒父》第二書,明言:“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駡,慎

勿 襲 其 規”, 絕 非 抹 摋 全 體 之 謂。 引 黃 第 二 語, 則 山 谷 僅 言“蓋 有 文

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者”,是否指坡公,尚有疑義;故《野客叢

12
書》 卷 七 謂 為 曾 子 固 而 發, 且 曰:“以 坡 公 詩 不 逮 古 人, 猶 陳 壽 謂 孔

明 不 長 將 略 也。” 按《 廣 雅 碎 金 》 卷 四 後 附 袁 昶《 小 漚 巢 日 記 》 五 則, 皆 阿 諛 張 文 襄
詩 之 言。 有 云:“ 白 不 敢 望 蘇 項 背, 而 蘇 詩 又 用 偏 鋒, 非 正 宗, 故 山 谷 微 言 剌 之。 意 謂 曹

鄶 雖 小, 孔 子 列 之 國 風, 楚 雖 大 邦, 實 為 化 外。” 蓋 亦 竊《 學 齋 佔 畢 》 議 論, 而 不 知 辨 正 也。

袁 氏 詩 得 山 谷 之 襞 襀 堅 緻, 故 回 護 如 此; 然 既 推 文 襄 詩 律 深 得 之 陸、 白、 蘇, 而 又 作 爾

許 語, 則 遠 不 如 今 人 媚 達 官 詩 者 之 圓 到 矣。 ○( 二 十 七 )《 寺 齋 睡 起 》 第 二 首

云:“人言九事八為律,倘有江船吾欲東。”天社註引《漢書 · 主父偃

傳》:“所 言 九 事, 其 八 為 律。” 按《容 齋 隨 筆》 卷 十 二 云:“八 事 為 律

令,一事諫伐匈奴”,謂八事為律令而言,則“為”字當作去聲。魯直

以為平聲,誤矣。○(二十八)《記夢》詩。天社於題下引《洪駒父詩

話》、《冷齋夜話》 記山谷語云云。 按張佩綸《澗于日記》 光緒己丑三

月十六日, 略謂:“此皆山谷飾詞。 據《續通鑑長編》 元佑六年所載,

此 詩 當 是 因 得 起 居 舍 人, 為 韓 川 劾 罷, 改 祕 書 著 作 而 作。 靈 君 以 況

宣 仁; 眾 真 以 況 群 輔; 雲 牕 霧 閣 以 言 天 閽 為 雲 霧 所 翳 蔽; 窗 中 遠 山

二 句 對 韓 川 劾 詞 而 發, 自 解 其 少 年 綺 詞 非 實 迹; 兩 客 爭 棋 句 指 傅 堯

俞、 許將;一兒壞局句指陳軒, 謂如軒者, 無人論列之耳” 云云。 說

頗 新 穎。 然 按《續 通 鑑 長 編》 卷 四 百 十 一, 元 祐 三 年 五 月 趙 挺 之 參

山 谷“操 行 邪 穢”, 遂 罷 著 作 郎, 仍 為 著 作 佐 郎。 與 此 事 極 相 類。 山

谷是年有《情人怨戲效徐庾漫體》 三首, 東坡集有和作一首, 皆豔詞

渺 旨, 亦 正 可 援 此 例 索 隱 比 事。 而 張 氏 讀 山 谷 詩 諸 則 獨 未 之 及, 豈

亦 自 知 鑿 空 周 內, 一 之 已 為 甚 耶。 使 山 谷 詩 真 寓 此 意, 亦 何 必 對 其

外 甥 諱 哉。 竊 謂《駒 父 詩 話》 記 山 谷 自 言 一 貴 遊 事, 最 近 似;《冷 齋

夜話》 本多捏造, 此條坐實詩所言為一枕遊仙, 逐句較量, 則類癡人

說夢矣。○(二十九)《次韻楊明叔見餞》云:“金石在波中,仰看萬物

流。”天社註云:“金石見上註。”按《困學紀聞》卷十八云:“二句出趙

13
岐《孟子 · 公行子》章註:“萬物皆流而金石獨止。”○(三十)《次韻楊

明 叔 見 餞》 云:“皮 毛 剝 落 盡, 唯 有 真 實 在。” 天 社 註 引 藥 山 答 馬 祖

云:“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又引《湼槃經》云:“如大村外,有娑

羅林。 中有一樹, 先林而生, 足一百年, 其樹陳朽, 皮膚枝葉悉皆脫

落, 惟 真 實 在。” 按 天 社 說 是 矣 而 未 盡。 寒 山 子 詩 集 卷 上 有“有 樹 先

林生”一詩,與《湼槃經》意同,結句曰:“皮膚脫落盡,惟有真實在。”

山 谷 蓋 全 用 其 語。《苕 溪 漁 隱 前 集》 卷 四 十 八 引《正 法 眼 藏》 藥 山 答

石頭曰:“皮膚脫落盡, 惟有真實在”, 謂山谷全用藥山禪語, 而不知

藥 山 之 用 寒 山 語 也。 此 喻 佛 典 常 見, 如《雜 阿 含 經》 卷 三 十 四 之 九

六二 別譯卷十之一九六 等 均 有 之。 山 谷 好 掇 寒 山、 梵 志 及 語 錄, 未 必

求其朔耳。○(三十一)《夢李白作竹枝詞》云:“一聲望帝花片飛,萬

里 明 妃 雪 打 圍。 馬 上 胡 兒 那 解 聽, 琵 琶 應 道 不 如 歸。” 天 社 註 引 傅

玄《琵琶賦序》,以為漢烏孫公主事,山谷認作明妃事,蓋誤。按《野

客叢書》卷十引石崇《明君詞序》曰:“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

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云云,謂山谷正用《石崇

詞 序 》, 天 社 未 考。 按 崔 東 壁《 考 信 錄 提 要 》 卷 上 謂 自 杜 詩“ 千 載 琵 琶 ” 以 後, 詞 人
沿 用, 遂 謂 琵 琶 為 昭 君 所 自 彈, 幸 現 有 石 崇 詞 可 證 云 云。 東 壁 此 條 論 宋 人 尚 知 考 辯, 至

明 而 衰, 因 舉 韓 退 之、 劉 夢 得 誤 以 桃 源 為 神 仙, 杜 少 陵 誤 以 昭 君 為 自 彈 琵 琶; 然 知 洪 興

祖 能 據 淵 明 記 以 明 桃 源 之 非 神 仙, 而 不 知 宋 人 匪 僅 不 以 昭 君 為 自 彈 琵 琶, 且 以 昭 君 與

《湛園札記》 卷一論《古事沿誤》 條中, 以昭君琵琶, 為


琵琶本無係屬也。

石 崇 懸 擬 之 詞, 初 非 故 實。 此 言 最 概 括, 可 合《野 客 叢 書》 說 以 補。

○(三十二)《題驢瘦嶺馬鋪》云:“老馬饑嘶驢瘦嶺。”天社無註。按

《劍南詩集》卷五十五《雜感》第三首云:“艱危寧度瘦驢嶺”,自註:

“瘦驢嶺在舒黔間, 前輩或有作驢瘦嶺, 蓋誤也”;卷六十七《季夏雜

興》第二首亦云:“巉巉瘦驢嶺。”○(三十三)同首又云:“病人生入

14
鬼門關。” 天社註引班超“生入玉門關” 語。 按唐沈佺期《入鬼門關》

云:“昔傳瘴江路,今到鬼門關”;楊炎《流崖州》詩云:“一去一萬里。

千知千不還。 崖州何處在, 生度鬼門關。” 宜引此。 ○( 三十四)《病

起荊江亭即事》 第十首, 天社註語焉不詳。 按朱弁《曲洧舊聞》 卷六

備 說 山 谷 此 詩 本 事, 文 長 不 錄。 又 吳 子 良《林 下 偶 談》 卷 四 論 此 詩

“鐫”字未穩,子豈應“鐫”父,惇夫亦不能“鐫”和叔。皆可補。○(三

十 五 )《贈 米 元 章》 詩 第 二 首 云:“我 有 元 暉 古 印 章, 印 刓 不 忍 與 諸

郎;虎兒筆力能扛鼎,教字元暉繼阿章。”天社註引《漢舊儀》:“銀印

龜紐, 其文曰章”, 元暉謂謝元暉。 按張淏《雲谷雜記》 卷三云:“任

說非也。 虎兒蓋米芾子友仁小字, 曾慥《百家詩》 引云:友仁少俊早

成,魯直有元暉古印章,因以為字。是山谷以古印偶有‘元暉’二字,

故贈之, 令字元暉; 以芾字元章, 故有‘繼阿章’ 之語。 淵既不得其

實,缺之可也。”竊謂天社註《黔南》十絕,已引曾氏《詩選》,何竟忽

於此事耶。 ○( 三十六)《次韻中玉水仙花》 第二絕云:“可惜國香天

不 管, 隨 緣 流 落 小 民 家。” 自 註:“聞 民 間 事 如 此。” 天 社 註 引 高 子 勉

《國香詩序》及高表弟王性之詩,著其本事。按《能改齋漫錄》卷十一

載高詩,洪邁《夷堅丙志》卷十八詳記此事,並引高王二詩,可補。○

( 三 十 七 )《次 韻 德 孺 惠 貺 秋 字 之 句》 云:“顧 我 今 成 喪 家 狗, 期 君 早

作濟川舟。”天社註引《史記 · 孔子世家》:“纍纍然若喪家之狗。”按

黃東發《日鈔》卷六十五謂“喪家狗”之“喪”本平聲,山谷作去聲用。

其 說 是 也。《史 記 集 解》 引 王 肅 及《韓 詩 外 傳》, 皆 謂 是 喪 事 人 家 之

狗,山谷誤以為無家之狗。據《庭立紀聞》卷二引彭齊賦《東坡》詩。

則 宋 人 多 讀 去 聲, 後 來 沿 襲 其 訛。《堅 觚 二 集》 卷 四 嘲 弔 客 詩, 遂 有

“家風誤認喪家狗, 不過當年讀去聲” 之句矣。 ○( 三十八)《書磨崖

碑後》 云:“南內淒涼幾苟活, 高將軍去事尤危。” 天社註引《唐書 ·

15
玄 宗 紀》, 上 皇 還 居 興 慶 宮, 李 輔 國 遷 之 西 內, 興 慶 即 南 內 也。 又 引

《高力士傳》,隨上皇徙西內居十日,為李輔國所誣,長流巫州。按《苕

溪漁隱叢話》 後集卷三十一、 瞿佑《歸田詩話》 卷中皆謂山谷詩宜作

西內, 作南內, 誤。 是也。 天社以興慶當之, 曲為山谷文飾, 與下句

意不貫矣。○(三十九)又同篇云:“臣結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鵑再拜

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天社註:“‘舂陵’或作‘春

秋’,非是”,引元結《舂陵行》序云云。按《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

十七引此詩作“舂陵”,後集卷三十一又引作“春秋”,謂《元次山集》

但有《時議》三篇,指陳時務,無一言以及明皇、肅宗父子間;子美《杜

鵑》 詩 正 為 明 皇 遷 居 西 內 而 作, 則 次 山 二 三 策, 亦 當 如 杜 鵑 詩 有 為

而言,若以《時議》三篇為是,則事無交涉,乃誤用也。《匏廬詩話》卷

下駁天社,謂山谷詩為元結《中興頌》發,與《舂陵行》無與,當作“春

秋”, 引 范 石 湖《中 興 頌 詩》:“絕 憐 元 子 春 秋 法, 卻 寓 唐 家 清 廟 詩”,

楊誠齋《浯溪賦》:“宜忠臣之痛心,寄《春秋》之二三策也”為證。 按石
湖 詩 有 序, 謂“ 元 廣 以 魯 史 筆 法, 婉 詞 含 譏 ” 云 云, 語 意 尤 顯; 然《 驂 鸞 錄 》 二 月 九 日 引 山

谷 此 詩, 又 作“ 舂 陵 ”, 何 耶。 又《 歸 田 詩 話 》 卷 上 已 略 明 此 恉, 亦 引 范 詩、 楊 賦 為 說。 其說

甚長,天社、苕溪,皆失之固也。曾季貍《艇齋詩話》多載江西派先輩

論詩語,聞見頗切,亦謂山谷詩意言元結《頌》用《春秋》之法,其首

四句,即《春秋》書法也。《援鶉堂筆記》卷四十謂《容齋隨筆》亦作

“春秋”,次山獻《時議》時,尚未為道州,“二三策”者,或即指為道州

刺 史 時 謝 表 兩 通 中 語 云 云。 信 如 姚 氏 所 言, 則“世 上 但 賞 瓊 琚 詞”

一 句 無 著 落,“瓊 琚 詞” 斷 非 為 謝 表 而 發, 自 以 匏 廬 之 說 為 近 似。 袁

文《甕牖閒評》 云:“親見山谷手書作‘春秋’”, 尤足以息諸家之爭,

惜匏廬未引。 ○( 四十)《和王定國詩聞蘇子由病臥績溪》 云:“朝趨

去天咫”,天社註引“天威不違顏咫尺”。按《容齋四筆》卷七云:“《國

16
語》 楚靈築三城, 使子晳問范無宇, 無宇不可。 王曰:是知天咫, 安

知民則。 韋昭曰: 咫者少也, 言少知天道耳。《酉陽雜俎》 有《天咫》

篇。 黃詩正用此。” ○( 四十一)《叔父釣亭》 云:“影落華亭千尺月,

夢 通 岐 下 六 州 王。” 青 神 註 引 東 坡 詩:“世 間 亦 有 千 尋 竹, 月 落 空 亭

影許長”;又《帝王世紀》、《詩正義》“文王平六州”云云。按《墨莊漫

錄》卷四亦說此聯,下句引《毛詩 · 漢廣疏》,與青神略同;上句引華

亭 船 子 和 尚 偈:“千 尺 絲 綸 直 下 垂, 滿 船 載 得 月 明 歸” 云 云。 其 解 較

確。 山 谷 有 自 書《船 子 和 尚 歌 跋》, 極 致 讚 歎, 墨 莊 胡 不 引 此 作 佐

證。○(四十二)《招吉老子範觀梅花》云:“及取江梅來一醉,明朝花

作玉塵飛。”青神註引何遜《雪詩》“玉塵”云云。按《野客叢書》卷二

十謂此二句出潘佑詩:“勸君此醉直須歡, 明朝又是花狼藉。” ○( 四

十 三 )《蕭 巽 葛 敏 修 和 食 筍 詩 答 之》。 題 下 青 神 引 吳 氏《漫 錄》, 山 谷

南還, 至南華, 見葛題詩版云云。 按劉昌詩《蘆浦筆記》 卷三駁《漫

錄》此則曰:“南華在韶州,屬廣東;山谷謫宜州,屬西路,且卒於宜,

而 曰 南 還, 何 耶。” 所 駁 甚 是。 青 神 以 此 詩 編 入 元 豐 六 年, 山 谷 尚 在

太和。葛聖功,廬陵人,與山谷同鄉,《漫錄》所載,不可信也。○(四

十四)《立春》云:“看鏡道如咫。”青神註引杜詩:“勳業頻看鏡。”按

《困學紀聞》卷十八引《汲冢周書》云:“遠人來驩,視道如尺。”山谷

蓋使此語。○(四十五)《百花洲雜題》云:“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

樹 至 今 青。” 青 神 註 引 謝 靈 運《述 祖 德 詩》:“龕 暴 資 神 理。” 按 此 用

《世說》 第十七、 戴公過林法師墓語:“冀神理綿綿, 不與氣運俱盡。”

青神註誤。【附說一】 ○(四十六)《弈棋》云:“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

分 尚 可 恃。” 蓋 借 王 偉 代 侯 景 草 檄 語, 以 喻 棋 眼。《瀛 奎 律 髓》 卷 二

十 七 批 云:“梁 元 帝 盲 一 目。 引 用 此 事, 謂 棋 兩 眼 而 活, 一 眼 而 死;

天 下 中 分 或 作 三 分, 此 又 謂 救 棋 各 分 占 路 數 也。 皆 奇 不 可 言。” 按

17
棋 眼 之 說, 最 先 見 於 漢 桓 譚《新 論》, 嚴 可 均《全 後 漢 文》 卷 十 三 輯

《言體》 篇云:“世有圍棋之戲, 或言是兵法之類。 下者守邊隅, 趨作

罣 目。 不 能 防 衛, 而 令 罣 中 死 棋 皆 生。” 葛 常 之《韻 語 陽 秋》 卷 十 七

引王無功佚詩《圍棋》 長篇云:“雙關防易斷, 隻眼畏難全。” 王荊公

《贈葉致遠》五古亦云:“或撞關以攻,或覷眼而擪”;覷者,徐鉉《圍

棋 義 例》 所 謂“可 斷 不 斷, 先 以 子 視 之” 也。 山 谷 之“一 目 甘 死”,

即無功之“隻眼難全”,青神註殊疏略。○(四十七)《次韻答張沙河》

云:“親朋改觀婢僕敬, 成都男子寧異今。” 青神註上句引孟郊詩, 是

也。 下 句 引《漢 書 · 蕭 望 之 傳》:“杜 陵 男 子”, 大 誤。 按《三 國 志 ·

張裔傳》,裔、成都人,北詣孔明咨事,送者數百,還與所親書曰:“人

自 敬 丞 相 長 史, 男 子 張 君 嗣 附 之, 疲 倦 欲 死。” 沙 河 令 亦 張 姓, 故 用

其 語。 山 谷 為 張 文 潛、 晁 無 咎 作 詩, 已 屢 用 此 傳 中 假 鬼 教 語 矣。 ○

( 四 十 八 )《和 陳 君 儀 讀 太 真 外 傳》 第 二 首 云:“扶 風 喬 木 夏 陰 合, 斜

谷 鈴 聲 秋 夜 深。 人 到 愁 來 無 處 會, 不 關 情 處 總 傷 心。” 青 神 註 引 太 白

詩。按《艇齋詩話》謂全用樂天詩意:“峽猿亦無意,隴水復何情,為

到愁人耳, 皆為斷腸聲”, 所謂奪胎換骨也。 ○( 四十九)《次韻奉送

公定》云:“醇朴乃器師。”青神註:“器師”疑是“吾師”。按《困學紀

聞》卷十八謂出《荀子 · 解蔽》篇:“不可以為器師。”○(五十)《呈吉

老縣丞》 云:“觟䚦今無種。” 青神註:“此兩姓今無人。” 按《困學紀

聞》卷十八引《太玄》難十九云:
“角觟䚦”,二字與“解豸”同;
《論衡 ·

是應》篇云:“一角羊也。”註誤。○(五十一)《壽聖觀道士快軒,庭堅

集 句 詠 之》。 青 神 註 引《冷 齋 夜 話》 而 駁 斥 之, 謂 覺 範 妄 加 評 品, 不

知 山 谷 實 集 古 人 詩 成 篇; 因 逐 句 註 其 原 作 者。 按 覺 範 此 評 見《冷 齋

夜話》 卷五, 當是見山谷文不加點, 遂誤以為自作;然卷三明載山谷

論 集 句,“貴 拙 速 不 貴 巧 遲”, 亦 失 於 照 顧 矣。 青 神 於“安 得 青 天 化

18
作一張紙”一句,闕而不說。此為唐裴說《懷素臺放歌》中句,《詩話

總龜》 卷十六引《零陵志》 載之。 何谿汶《竹莊詩話》 卷十三引山谷

《跋 懷 素 邊 衣 詩》 曰:“說 詩 句 甚 麗, 喜 作 卓 爾 奇 怪。《零 陵 總 記》 敍

述僧懷素草書, 載說詩一首, 尤詼詭也。”《苕溪漁隱叢話》 後集卷十

七 亦 節 引 山 谷 跋。 蓋 山 谷 確 睹 此 詩, 故 賦 快 軒, 遂 摭 取 之。 按 青 天
作 紙 張 之 語, 西 方 各 國 詩 中 皆 有 之, 常 以 碧 海 化 墨 水 為 對(I f all the sky were parch-

m e n t a n d a l l t h e s e a w e r e i n k )。 其 源 甚 遠,I r v i n g Linn 撰 文, 蒐 羅 略 備, 上 溯 至 梵

文之 A t t h ā n a , J a t ā k a , 見 P M L A Vo l . L I I I , n o . 4 . ○(五十二)《快軒集句》云:

“一 粒 粟 中 藏 世 界。” 青 神 註 引 呂 洞 賓 詩 云:“一 粒 栗 中 藏 世 界, 二 升

鉎 內 煑 乾 坤。” 按 夏 元 鼎 編 呂 純 陽《金 丹 詩 訣》 上 卷 七 律 第 二 十 七 首

作“二升鐺內煑山川”;《詩話總龜》 卷四十四引楊文公《談苑》 載洞

賓詩,有此聯,亦同。青神微誤。《四庫提要》據《詩訣》下卷《窯頭

坯歌》 中富鄭公、 趙閱道等語, 定為宋人所託。 今以楊文公、 山谷所

引定之,則《詩訣》中篇章有在北宋以前行世者矣。○(五十三)《過

家》 云:“繫船三百里, 去夢無一寸。” 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 卷三

云:“此 當 用 范 史 楊 倫 語:‘有 留 死 一 尺, 無 北 行 一 寸。’ 外 集 註 於 此

略之。”○(五十四)《宮亭湖》云:“左手作圓右作方,世人機敏便可

爾。 一風分送南北舟, 斟酌神功宜有此。” 青神註引《韓非子》 等書,

說“左手”句。按東坡《泗州僧伽塔》詩云:“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

懷 私 欣 所 便。 耕 田 欲 雨 刈 欲 晴, 去 得 順 風 來 者 怨。 若 使 人 人 禱 輒 遂,

造物應須日千變。”山谷此四句,乃翻案也。○(五十五)《題槐安閣》

云:“白 蟻 戰 酣 千 里 血, 黃 粱 炊 熟 百 年 休。” 按《次 韻 子 瞻 贈 王 定 國》

云:“百年炊未熟, 一垤蟻追奔”, 即此聯意。 又《次韻王荊公題西太

一宮壁》云:“雨來戰蟻方酣”,與此聯上句,皆用錢昭度《野墅夏晚》

詩第四句:“白蟻戰酣山雨來。”○(五十六)《題陽關圖》云:“斷腸聲

19
裏無形影, 畫出無聲亦斷腸。” 青神註引樂天“一聲腸一斷”。 按《能

改齋漫錄》 卷七謂用義山《贈歌妓》 詩:“斷腸聲裏唱陽關。” ○( 五

十 七 )《以 虎 臂 杖 送 李 任 道》 云:“八 百 老 彭 嗟 杖 晚。” 青 神 註 引《神

仙傳》、《論語》 老彭云云。 按《困學紀聞》 卷十八謂出《莊子釋文》:

“彭祖至七百歲,猶曰悔不壽,恨杖晚而吐遠。”○(五十八)《別集 ·

送 人 赴 舉》 云:“送 君 歸 去 明 主 前, 若 問 舊 時 黃 庭 堅, 謫 在 人 間 今 八

年。” 史季溫註:“詩最多體製, 三句者蓋亦罕見。 周詩則有《麟趾》、

《甘 棠》 等 篇, 山 谷 此 詩 蓋 舍 近 例 而 援 古 法。 由 是 推 之, 山 谷 不 特 平

生 句 法 奇 妙, 早 年 詩 格 已 高 古 矣。” 按 方 濬 師《蕉 軒 隨 錄》 卷 三 云:

“‘青 衫 烏 帽 蘆 花 鞭, 送 君 直 至 明 君 前。 若 問 舊 時 黃 庭 堅, 謫 在 人 間

十 一 年。’ 此 山 谷 送 鄉 人 赴 廷 試 詩, 見 宋 吳 垌《五 總 志》。 今 山 谷 詩

《別集》 據《西清詩話》, 截去首句, 十一年訛今八年;季溫不考其訛

誤,而誇三句詩為高古。頗疏陋。”○(五十九)《題養浩堂畫》第二首

云:“陳 郎 浮 竹 葉, 著 我 北 歸 人。” 季 溫 未 註。 按 此 用 唐 薛 照《幻 影

傳》 所載陳季卿事, 見《太平廣記》 卷七十四。 季卿下第不得歸, 終

南 山 翁 折 竹 葉, 命 季 卿 注 視 壁 上 瀛 寰 圖, 遂 得 縮 地 歸 也。 任 史 二

註, 久號善本。 大體詳密, 實符其名。 方東樹《昭昧詹言》 卷十乃謂

任註甚疏漏, 史更劣。 而一無舉例, 殆以編定姚薑塢《援鶉堂筆記》,

見補註山谷詩若干事, 遂臆必武斷耶。 薑塢所補如道山、 賜環、 幘溝

婁 諸 則, 天 社 皆 發 厥 端, 特 未 精 審 耳。 其 說《次 韻 子 瞻 以 紅 帶 寄 王

宣義》 詩, 所舉宣義名字里貫, 及與東坡姻婭, 均見天社此詩原註;

而 方 氏 按 語 謂 出 史 青 神 註。 即 斯 一 端, 張 冠 李 戴, 可 見 渠 儂 胸 中,

初 不 了 了。 以 余 寡 陋, 則 見 他 書 中 有 說 山 谷 詩 出 處 者, 求 之 二 註,

往 往 赫 然 已 備。 如《楊 升 菴 外 集》 卷 七 十 八 云:“山 谷‘蕨 芽 初 長 小

兒拳’, 以為奇語。 然太白有‘不知行徑下, 初拳幾枝蕨’。 已落第二

20
義。”按山谷語出《外集補》卷三《觀化》七絕第十一首:“竹笋初生黃

犢 角, 蕨 芽 已 作《 精 華 錄》 作“ 新 長” 小 兒 拳”, 不 見 內 外 集, 故 註 所 不

及。 太白語出《憶秋浦桃花舊遊》 詩, 而天社為《內集 · 贛上食蓮》

五 古 作 註, 已 引 山 谷 此 詩 及 太 白 語, 升 菴 未 之 見 也。《能 改 齋 漫 錄》

卷三論山谷《黔南絕句》襲香山,卷六論“思親十二時”句本朱晝詩;

《容齋隨筆》卷一論《畫睡鴨詩》出徐陵《鴛鴦賦》,《黔南十絕》用香

山詩,卷十二論《宿觀音院》詩用“夔”字,《續筆》卷三論《和張文潛》

八 詩 用“郢 書 燕 說”;《朱 子 大 全 集》 卷 八 十 三《跋 山 谷 詩》 亦 論 用

“夔” 字; 天 社 所 註, 皆 能 閉 門 造 車, 出 而 與 諸 家 合 轍。《澗 于 日 記》

光 緒 己 丑 三 月 初 七 日 論 山 谷 於 荊 公 始 終 無 貶 詞,《次 韻 西 太 一》 次

章“啜羹不如放麑”云云,天社註太迂,詩意祗言呂惠卿發私書太忍,

子 由 彈 之 是 也。 然 所 據 者, 即 天 社 註 中 已 引 之 文, 特 就 而 別 作 解 釋

耳。 又如曾裘甫《艇齋詩話》 釋山谷詩十餘事, 舍前所釆二事外, 任

史 註 多 與 相 合。 有 論《謝 送 宣 城 筆》 詩 一 則 云:“‘宣 城 變 樣 蹲 雞 距,

諸 葛 名 家 捋 虎 鬚。’ 親 聞 徐 師 川 口 誦 作:‘宣 城 諸 葛 尊 雞 距, 筆 陣 王

家將鼠鬚。’雞距、鼠須皆筆名;曰蹲曰捋,則無意義,曰尊曰將,則

有 理” 云 云。 此 固 可 補 青 神 之 註, 以 備 一 說。 然 青 神 又 參 山 谷 手 書

本,“捋”一作“援”,自較傍人轉述為長。無意義之評,則殊可笑。夫

“蹲”字與“雞距”雙關,
“捋”字與“虎鬚”雙關,又借“虎鬚”以喻鼠鬚

筆; 山 谷 用 字 法 固 如 是。 白 香 山《雞 距 筆 賦》 即 言“假 名 而 善 喻”,

有曰:“紺趾乍舉,既象乎翹足”,猶山谷之用“蹲”字也。例若“青州

從 事 斬 關 來”,“管 城 子 無 食 肉 相, 孔 方 兄 有 絕 交 書”,“王 侯 鬚 若 緣

坡 竹, 哦 詩 清 風 起 空 谷”,“湘 東 一 目 誠 甘 死”,“未 春 楊 柳 眼 先 青”,

“蜂 房 各 自 開 戶 牖”,“失 身 來 作 管 城 公”,“白 蟻 戰 酣 千 里 血” 等 句,

皆 此 類。 酒 既 為“從 事”, 故 可“斬 關”; 筆 既 有 封 邑, 故 能“失 身 食

21
肉”;鬚既比竹,故堪起風;蟻既善戰,故應飛血;蜂窠既號“房”,故

亦“開 戶”。 均 就 現 成 典 故 比 喻 字 面 上, 更 生 新 意; 將 錯 而 遽 認 真,

坐實以為鑿空。《大般湼槃經》 卷五《如來性品》 第四之二論“分喻”

云:“面 貌 端 正, 如 月 盛 滿; 白 象 鮮 潔, 猶 如 雪 山。 滿 月 不 可 即 同 於

面, 雪 山 不 可 即 是 白 象。”《翻 譯 名 義 集》 卷 五 第 五 十 三 篇 申 言 之 曰:

“雪山比象,安責尾牙;滿月況面,豈有眉目。”即前引《抱朴子》《金

樓子》 論“鋸齒箕舌” 之旨。 慎思明辨, 說理宜然。 至詩人修辭, 奇

情幻想,則雪山比象,不妨生長尾牙;滿月同面,盡可妝成眉目。【補

訂 一】 英 國 玄 學 詩 派(M et a p hys i c a l Po et s ) 之 曲 喻(C o n c e i t s ), 多

屬 此 體。 吾 國 昌 黎 門 下 頗 喜 為 之。 如 昌 黎《三 星 行》 之“箕 獨 有 神

靈, 無 時 停 簸 揚”; 東 野《長 安 羈 旅 行》 之“三 旬 九 過 飲, 每 食 惟 舊

貧”;浪仙《客喜》之“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玉川《月蝕》之“吾

恐 天 如 人, 好 色 即 喪 明”。 而 要 以 玉 溪 為 最 擅 此, 著 墨 無 多, 神 韻 特

遠。如《天涯》曰:“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認真“啼”字,雙關

出“淚濕” 也;《病中遊曲江》 曰:“相如未是真消渴, 猶放沱江過錦

城”,坐實“渴”字,雙關出沱江水竭也。《春光》曰:“幾時心緒渾無

事,得及游絲百尺長”,執著“緒”字,雙關出“百尺長”絲也。他若

《交 城 舊 莊 感 事》 曰:“新 蒲 似 筆 思 投 日, 芳 草 如 茵 憶 吐 時”, 亦 用 此

法, 特 明 而 未 融 耳。 山 谷 固 深 於 小 李 者。 後 山 詩 如“打 門 何 日 走 周

公 ”, 按 此 本 玉 川《 謝 孟 諫 議 新 茶 》 詩:“ 將 軍 打 門 驚 周 公 ”, 後 山 添 一 走 字, 愈 坐 實

“風 吹 蛛 網 開 三 面” 等 句, 亦 得 此 訣。 曾 氏 從 徐 師 川、 呂 本 中 遊,
矣。

呂 伯 恭 亦 尊 之 為 父 執, 見《 呂 東 萊 文 集 》 卷 三《 與 艇 齋 曾 先 生 書 》。 而 其 言 瞶

瞶如是。《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九謂“曾裘父文字澀, 說不去”; 蓋

不工於詩文者, 註釋詩文亦終隔一塵也。

【附 說 一】 山 谷 熟 於《世 說》, 為 作 詩 漁 獵 之 資, 此 宋 人 之 公 言 也。

22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 云:“黃庭堅喜作詩得名, 好用南朝人語,

專求古人未使之事, 又一二奇字, 綴葺而成詩。” 沈作哲《寓簡》

卷八云:“黃魯直離《莊子》《世說》一步不得。”方回《桐江集》卷

五《劉元暉詩評》云:“黃專用經史雅言、晉宋清談、《世說》中不

要緊字,融液為詩。”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二十九《跋山谷手

錄 雜 事 墨 迹》, 略 謂 所 錄 皆 漢 晉 間 事, 預 儲 為 詩 文 材 料; 昔 在

《永 樂 大 典》 中 見 山 谷《建 章 錄》, 正 類 此。 按《山 谷 老 人 刀 筆》

卷三《答曹荀龍》云:“要讀左氏、前《漢書》精密。其佳句善事,

皆 當 經 心, 畧 知 某 處 可 用, 則 下 筆 時 源 源 而 來。” 宋 無 名 氏《南

窗 紀 談》 謂 黃 魯 直 作 小 簡 始 專 集 取 古 人 才 語 以 敍 事, 朱 弁《曲

洧 舊 聞》 卷 九 論 宋 人 尺 牘, 亦 謂 山 谷 專 集 取 古 人 才 語 以 敍 事。
按《 澗 于 日 記 》 光 緒 乙 酉 四 月 十 五 日 論 似 雅 實 俗, 因 謂 山 谷 致 句 宗 卨 尺 牘, 聯

篇 謎 語 庾 詞, 閱 之 噴 飯。 蓋 山 谷 恥 干 乞, 故 以 文 滑 稽 云 云。 尚 未 知 其 全 也。 山

谷 狐 穴 之 詩, 兔 園 之 冊, 無 可 諱 言。【補 訂 一】 論 者 以 魏 道 輔 立

身險鄙, 與蘇黃黨派不同, 遂因人廢言, 謂其語不足信。 然則朱

少 章、 方 虛 谷, 皆 推 尊 山 谷 者, 將 何 以 解 其 說 耶。 少 章《風 月 堂 詩
話 》 卷 下 稱 山 谷 以 崑 體 工 夫, 造 少 陵 境 界, 虛 谷《 瀛 奎 律 髓 》 卷 二 十 六 批 簡 齋《 清 明

詩》,列山谷於一祖三宗,上繼少陵。

近 人 論 詩 界 維 新, 必 推 黃 公 度。《人 境 廬 詩》 奇 才 大 句, 自 為 作

手。 五古議論縱橫, 近隨園、 甌北;歌行鋪比翻騰處似舒鐵雲;七絕

則 龔 定 盦。 取 逕 實 不 甚 高, 語 工 而 格 卑; 傖 氣 尚 存, 每 成 俗 豔。 尹

師 魯 論 王 勝 之 文 曰:“贍 而 不 流”; 公 度 其 不 免 於 流 者 乎。 大 膽 為 文

處, 亦 無 以 過 其 鄉 宋 芷 灣。 差 能 說 西 洋 制 度 名 物, 掎 摭 聲 光 電 化 諸

23
學, 以為點綴, 而於西人風雅之妙、 性理之微, 實少解會。 故其詩有

新 事 物, 而 無 新 理 致。 譬 如《番 客 篇》, 不 過 胡 稚 威《海 賈 詩》。《以

蓮 菊 桃 雜 供 一 瓶 作 歌》, 不 過《淮 南 子 · 俶 真 訓》 所 謂:“槐 榆 與 橘

柚,合而為兄弟;有苗與三危,通而為一家”;查初白《菊瓶插梅》詩

所謂:“高士累朝多合傳, 佳人絕代少同時”;公度生於海通之世, 不

曰“有 苗 三 危 通 一 家”, 而 曰“黃 白 黑 種 同 一 國” 耳。 凡 新 學 而 稍 知

存 古, 與 夫 舊 學 而 強 欲 趨 時 者, 皆 好 公 度。 蓋 若 輩 之 言 詩 界 維 新,

僅 指 驅 使 西 故, 亦 猶 參 軍 蠻 語 作 詩, 仍 是 用 佛 典 梵 語 之 結 習 而 已。

【補訂一】嚴幾道號西學鉅子,而《瘉壄堂詩》詞律謹飭,安於故步;

惟 卷 上《復 太 夷 繼 作 論 時 文》 一 五 古 起 語 云:“吾 聞 過 縊 門, 相 戒 勿

言 索”, 喻 新 句 貼。 余 嘗 拈 以 質 人, 胥 歎 其 運 古 入 妙, 必 出 子 史, 莫

知其直譯西諺 I l n e f a u t p a s p a rl e r d e c o r d e d a n s l a m a i s o n d ' u n
p e n d u 也。【 補 訂 二】 點 化 鎔 鑄, 真 風 爐 日 炭 之 手, 非“ 喀 司 德”、
“巴立門”、“玫瑰戰”、“薔薇兵”之類,恨全集祗此一例。其他偶欲就

舊解出新意者, 如卷下《日來意興都盡、 涉想所至、 率然書之》 三律

之“大地山河忽見前, 古平今說是渾圓。 偪仄難逃人滿患, 炎涼只為

歲 差 偏”;“世 間 皆 氣 古 嘗 云, 汽 電 今 看 共 策 勳。 誰 信 百 年 窮 物 理,

反 成 浩 劫 到 人 群。” 直 是 韻 語 格 致 教 科 書, 羌 無 微 情 深 理。 幾 道 本

乏深湛之思, 治西學亦求卑之無甚高論者, 如斯賓塞、 穆勒、 赫胥黎

輩;所譯之書, 理不勝詞, 斯乃識趣所囿也。 老輩惟王靜安, 少作時

時流露西學義諦, 庶幾水中之鹽味, 而非眼裏之金屑。 其《觀堂丙午

以前詩》 一小冊, 甚有詩情作意, 惜筆弱詞靡, 不免王仲宣“文秀質

羸” 之譏。 古詩不足觀;七律多二字標題, 比興以寄天人之玄感, 申

悲 智 之 勝 義, 是 治 西 洋 哲 學 人 本 色 語。【補 訂 三】 佳 者 可 入《飲 冰

室詩話》,而理窟過之。如《雜感》云:“側身天地苦拘攣,姑射神人未

24
可 攀。 雲 若 無 心 常 淡 淡, 川 如 不 競 豈 潺 潺。 馳 懷 敷 水 條 山 裏, 託 意

開 元 武 德 間。 終 古 詩 人 太 無 賴, 苦 求 樂 土 向 塵 寰。” 此 非 柏 拉 圖 之

理 想, 而 參 以 浪 漫 主 義 之 企 羨(S e h n s u c h t , No st a l g i e d u p ays et
d u te mp s ) 乎。《出門》 云:“出門惘惘知奚適, 白日昭昭未易昏。 但
解 購 書 那 計 讀, 且 消 今 日 敢 論 旬。 百 年 頓 盡 追 懷 裏, 一 夜 難 為 怨 別

人。 我 欲 乘 龍 問 羲 叔, 兩 般 誰 幻 又 誰 真。” 此 非 普 羅 太 哥 拉 斯(P r o -

t a g o r a s )之人本論,而用之於哲學家所謂主觀時間(D u r a t i o n )乎。
參觀 A . Wo l f :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o f S p i n o z a , p . 1 1 9 . “ 百 年 頓 盡 ” 一 聯, 酷

似唐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詩之“事去千年猶恨速, 愁來一日即知

長”; 宋遺老黃超然《秋夜》 七絕亦云:“前朝舊事過如夢, 不抵清秋

一夜長”;皆《淮南子 · 說山訓》:“拘囹圄者,以日為修;當死市者,

以日為短”之意。張茂先《情詩》即曰:“居歡愒夜促,在戚怨宵長”;

李 義 山《和 友 人 戲 贈》 本 此 恉 而 更 進 一 解 曰:“猿 啼 鶴 怨 終 年 事, 未

抵 熏 爐 一 夕 間。” 然 靜 安 標 出“真 幻” 兩 字, 則 哲 學 家 舍 主 觀 時 間 而

立 客 觀 時 間, 牛 頓 所 謂“ 絕 對 真 實 數 學 時 間 ” 者 是 也(a b s o l u te ,

t r u e , a n d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t i m e ) 見 Ne w to n : P r i n c . o f P h i l o s . , V, I . 句如

“人 生 過 後 唯 存 悔, 知 識 增 時 轉 益 疑”, 亦 皆 西 洋 哲 學 常 語; 宋 儒 林

之奇《拙齋紀聞》曰:“疑字悔字,皆進學門戶”,用意無此曲折。所撰

《紅 樓 夢 評 論》 第 五 章 申 說 叔 本 華 人 生 解 脫 之 旨, 引 自 作“生 平 頗 憶

挈盧敖” 一七律為例;可見其確本義理, 發為聲詩, 非余臆說也。 丙

午 以 前 詩 中 有《題 友 人 小 像》 云:“差 喜 平 生 同 一 癖, 宵 深 愛 誦 劍 南

詩。” 今觀所作, 平易流暢, 固得放翁之一體; 製題寬泛, 亦近放翁。

若《五月十五夜坐雨》之“水聲粗悍如驕將,山色淒涼似病夫”,則尤

類朱竹垞《書劍南集後》所指摘者。修辭時有疵累,如《曉步》一律,

世 所 傳 誦, 而“萬 木 沈 酣 新 雨 後, 百 昌 蘇 醒 曉 風 前, 四 時 可 愛 唯 春

25
日, 一 事 能 狂 便 少 年”, 中 間 四 句 皆 平 頭 以 數 目 起, 難 免 算 博 士 之 誚

【補 訂 一】。 又 如 前 所 引《雜 感》 頸 聯:“馳 懷 敷 水 條 山 裏, 託 意 開 元

武 德 間”, 即 仿 放 翁《出 遊 歸 鞍 上 口 占》:“寄 懷 楚 水 吳 山 裏, 得 意 唐

詩晉帖間”句調。不曰“羲皇以上”或“黃、農、虞、夏”,而曰“開元武

德”,當是用少陵《有歎》結句:“武德開元際,蒼生豈重攀。”“敷水條

山”四字,亦疑節取放翁《東籬》詩:“每因清夢遊敷水,自覺前身隱

華山”,以平仄故,易“華山”為“條山”。【附說二】 然“敷水華山”乃成

語,唐于鄴《題華山麻處士所居》即云:“冰破聽敷水,雪晴看華山。”

【補 訂 二】 靜 安 語 跡 近 雜 湊, 屬 對 不 免 偏 枯。“路 歧” 一 典, 三 數 葉

內 屢 見 不 一 見, 亦 異 於 段 柯 古 之 事 無 複 使 者 也。 靜 安 三 十 五 以 前,

詩 律 尚 不 細 如 此。 然 靜 安 博 極 群 書, 又 與 沈 乙 菴 遊, 而 自 少 至 老,

所 作 不 為 海 日 樓 之 艱 僻, 勿 同 程 春 海 以 來 所 謂 學 人 之 詩 者。 得 不

謂為深藏若虛也哉。

【附說二】陸友仁《硯北雜誌》卷下曰:“張說《華山碑》云:太華山

者, 當 少 陰 用 事, 萬 物 生 華, 故 曰 華 山。 然 則 不 當 為 去 聲 也。”

按《水經注》 卷十九早言:“遠而望之若華狀, 故名華山。” 可為

陸氏說佐證。杜荀鶴詩中“華山”之“華”即讀平聲;如《費徵君

墓》云:“不知三尺墓,高卻九華山”,又《送李明府》云:“惟將六

幅 絹, 寫 得 九 華 山。” 然 今 詩 人 敢 用 作 平 聲 者, 尟 矣。 又 按 陸

氏所引, 出《西嶽太華山碑銘》 序中, 實唐玄宗語, 張燕公僅作

銘耳。

焦理堂《雕菰集》卷十四《與歐陽製美論詩書》略謂:“不能已於

言, 而 言 之 又 不 能 盡, 非 弦 誦 不 能 通 志 達 情。 可 見 不 能 弦 誦 者, 即

26
非詩。周、秦、漢、魏以來,至於少陵、香山,體格雖殊,不乖此恉。晚

唐以後, 始盡其詞而情不足, 於是詩文相亂, 而詩之本失矣。 然而性

情 不 能 已 者, 不 可 遏 抑 而 不 宣, 乃 分 而 為 詞, 謂 之 詩 餘。 詩 亡 於 宋

而 遁 於 詞, 詞 亡 於 元 而 遁 於 曲。 譬 如 淮 水 之 宅 既 奪 於 河, 而 淮 水 匯

為諸湖也”云云。按《通志》卷四十九《樂府總序》謂:“古之詩,今之

詞 曲 也。 若 不 能 歌 之, 但 能 誦 其 文 而 說 其 義 理 可 乎。 奈 義 理 之 說

既勝, 則聲歌之樂日微, 章句雖存, 聲樂無用”;《正聲序論》 復申厥

說。 理 堂 宗 旨 實 承 漁 仲, 而 議 論 殊 悠 謬。 近 有 選 詞 者 數 輩, 尚 力 主

弦樂之說,隱與漁仲、理堂見地相同。前邪後許,未之思爾。詩、詞、

曲 三 者, 始 皆 與 樂 一 體。 而 由 渾 之 劃, 初 合 終 離。 凡 事 率 然, 安 容

獨 外。 文 字 弦 歌, 各 擅 其 絕。 藝 之 材 職, 既 有 偏 至; 心 之 思 力, 亦

難廣施。 強欲并合, 未能兼美, 或且兩傷, 不克各盡其性, 每致互掩

所 長。 即 使 折 衷 共 濟, 乃 是 別 具 新 格, 並 非 包 綜 前 美。 匹 似 調 黑 白

色 則 得 灰 色, 以 畫 寒 爐 死 灰, 惟 此 最 宜; 然 謂 灰 兼 黑 白, 粉 墨 可 廢,

誰其信之。若少陵《詠韋偃畫松》所謂“白摧朽骨,黑入太陰”,豈灰

色 所 能 揣 侔, 正 須 分 求 之 於 粉 墨 耳。 詩 樂 分 合, 其 理 亦 然。 理 堂 遽

謂不能弦誦即非詩,何其固也。【附說三】 程廷祚《青溪集》卷二《詩論》

第十五力駁鄭漁仲說,以為“詩之切學者二,義理、聲歌,而樂不與。

徒 以 詩 為 樂 之 用, 則 詩 與 樂 皆 失 其 體。” 雖 程 氏 旨 在 申 孔 子“詩 教”

之說, 主以四始六義, 救三風十愆, 而其言殊可節取。 曰義理, 則意

義是也; 曰聲歌, 則詩自有其音節, 不盡合拍入破, 所謂“何必絲與

竹” 者 也, 亦 所 謂“拗 破 女 兒 嗓” 者 也。 參 觀《養 一 齋 詩 話》 卷 四 詩 樂 表 裏 條
駁李西涯,又 D a v i d Daiches: The Place of Meaning in Poetry 一書。理堂“詩

亡” 云云, 又拾明人唾餘。【補訂一】金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始言:

“唐 以 前 詩 在 詩, 至 宋 則 多 在 長 短 句, 今 之 詩 在 俗 間 俚 曲。” 明 曹 安

27
《讕言長語》卷上亦曰:“漢文、唐詩、宋性理、元詞曲。”七子祖唐祧

宋,厥詞尤放。如《李空同集》卷四十八《方山精舍記》曰:“宋無詩,

唐無賦,漢無騷。”《何大復集》卷三十八《雜言》曰:“經亡而騷作,騷

亡而賦作,賦亡而詩作。秦無經,漢無騷,唐無賦,宋無詩。”胡元瑞

《詩 藪》 內 編 卷 一 曰:“宋 人 詞 勝 而 詩 亡 矣, 元 人 曲 勝 而 詞 亦 亡 矣”;

又曰:“西京下無文矣, 東京後無詩矣”; 又曰:“騷盛於楚, 衰於漢,

而 亡 於 魏; 賦 盛 於 漢, 衰 於 魏, 而 亡 於 唐。” 卷 二 曰:“五 言 亡 於 齊

梁。”即不為七子流風所鼓者,亦持此論。如郎仁寶《七修類稿》卷二

十六曰:“常言唐詩、晉字、漢文章。此特舉其大略。究而言之,文章

與 時 高 下, 後 代 自 不 及 前。 漢 豈 能 及 先 秦 耶。 晉 室 能 草 書, 至 如 篆

隸, 較 之 秦 漢, 古 意 遠 不 及 也。 唐 詩 較 之 晉 魏 古 選 之 雅, 又 不 可 得

矣。 至 若 宋 之 理 學, 真 歷 代 之 不 及。 若 止 三 事 論 之, 則 宋 之 南 詞,

元之北樂府, 亦足配言耳。” 陳眉公《太平清話》 卷一曰:“先秦兩漢

詩文具備, 晉人清談書法, 六朝人四六, 唐人詩小說, 宋人詩餘, 元

人畫與南北劇, 皆自獨立一代。” 王損齋《鬱岡齋筆麈》 卷四曰:“唐

之 歌 失 而 後 有 小 詞; 則 宋 之 小 詞, 宋 之 真 詩 也。 小 詞 之 歌 失 而 後 有

曲;則元之曲, 元之真詩也。 若夫宋元之詩, 吾不謂之詩矣;非為其

不唐也, 為其不可歌也。” 陳士業《寒夜錄》 卷上記卓珂月曰:“我明

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鉸絲

之類, 為我明一絕耳。” 尤西堂《艮齋雜說》 卷三曰:“或謂楚騷、 漢

賦、晉字、唐詩、宋詞、元曲,此後又何加焉。余笑曰:只有明朝爛時

文 耳。” 然 李 空 同 為 是 說 時, 王 文 祿《文 脈》 卷 二 已 條 駁 之。 夫 文 體

遞 變, 非 必 如 物 體 之 有 新 陳 代 謝, 後 繼 則 須 前 仆。 譬 之 六 朝 儷 體 大

行, 取 散 體 而 代 之, 至 唐 則 古 文 復 盛, 大 手 筆 多 舍 駢 取 散。 然 儷 體

曾 未 中 絕, 一 線 綿 延, 雖 極 衰 於 明, 參 觀 沈 德 符《野 獲 編》 錢 枋 分 類 本 卷 十《四

28
六》條。 而忽盛於清;駢散並峙,各放光明,陽湖、揚州文家,至有倡奇

偶錯綜者。 幾見彼作則此亡耶。 復如明人八股, 句法本之駢文, 作意

胎 於 戲 曲,【 附 說 四】 豈 得 遂 云 制 義 作 而 四 六 院 本 乃 失 傳 耶。 詩 詞 蛻

化, 何 獨 不 然。 詩 至 於 香 山 之 鋪 張 排 比, 詞 亦 可 謂 盡 矣, 而 理 堂 作

許 語, 豈 知 音 哉。 即 以 含 蓄 不 盡 論 詩, 理 堂 未 覩 宋 之 姜 白 石《詩 說》

耶。 亦 未 聞 王 漁 洋、 朱 竹 垞、 全 謝 山 之 推 白 石 詩 為 參 活 句、 有 唐 音

耶。 按 謝 山 語 見《 鮚 埼 亭 文 集 》 外 編 卷 二 十 六《 春 鳧 集 序 》, 許 增《 榆 園 叢 刻 · 白 石 道

《 白 石 詩 說》
人 詩 詞》 評 論 末 收。 獨 以 含 蓄 許 黃 涪 翁, 以 為“ 清 廟 之 瑟,

一唱三歎”, 其故可深長思也。“詩亡” 之歎, 幾無代無之。 理堂盛推

唐詩,而盛唐之李太白《古風》第一首即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

陳。 正 聲 何 微 芒, 哀 怨 起 騷 人。 揚 馬 激 頹 波, 開 流 蕩 無 垠。 廢 興 雖

萬 變, 憲 章 亦 已 淪。 我 志 在 刪 述, 垂 暉 映 千 春。 希 聖 如 有 立, 絕 筆

於 獲 麟。” 蓋 亦 深 慨 風 雅 淪 夷, 不 甘 以 詩 人 自 了, 而 欲 修 史 配 經, 全

篇本孟子“詩亡然後《春秋》作”立意。豈識文章未墜,英絕領袖,初

匪 異 人 任 乎。 每 見 有 人 歎 詩 道 之 窮, 傷 己 生 之 晚, 以 自 解 不 能 作 詩

之 嘲。 此 譬 之 敗 軍 之 將, 必 曰:“非 戰 之 罪”, 歸 咎 於 天; 然 亦 有 曰

“人定可以勝天” 者矣。 亡國之君, 必曰“文武之道, 及身而盡”; 然

亦有曰“不有所廢, 君何以興” 者矣。 若而人者, 果生唐代, 信能掎

裳 聯 襼, 傳 觴 授 簡, 敦 槃 之 會, 定 霸 文 盟 哉。 恐 祗 是 少 陵 所 謂“爾

曹”,昌黎所謂“群兒”而已。而當其致慨“詩亡”之時,並世或且有

秉才雄驁者,勃爾復起,如鍾記室所謂“踵武前王,文章中興”者,未

可 知 也。 談 藝 者 每 蹈 理 堂 覆 轍, 先 事 武 斷; 口 沫 未 乾, 笑 齒 巳 冷。

愚比杞憂, 事堪殷鑑。 理堂執著“詩餘” 二字, 望文生義。 不知“詩

餘”之名,可作兩說:所餘唯此,外別無詩,一說也;自有詩在,羨餘

為 此, 又 一 說 也。【補 訂 一】 詩 文 相 亂 云 云, 尤 皮 相 之 談。 文 章 之 革

29
故 鼎 新, 道 無 它, 曰 以 不 文 為 文, 以 文 為 詩 而 已。 向 所 謂 不 入 文 之

事 物, 今 則 取 為 文 料; 向 所 謂 不 雅 之 字 句, 今 則 組 織 而 斐 然 成 章。

謂 為 詩 文 境 域 之 擴 充, 可 也; 謂 為 不 入 詩 文 名 物 之 侵 入, 亦 可 也。

《司空表聖集》卷八《詩賦》曰:“知非詩詩,未為奇奇。”趙閑閑《滏水

集》 卷十九《與李孟英書》 曰:“少陵知詩之為詩, 未知不詩之為詩,

及 昌 黎 以 古 文 渾 灝, 溢 而 為 詩, 而 古 今 之 變 盡。”【附 說 五】 蓋 皆 深 有 識

於 文 章 演 變 之 原, 而 世 人 忽 焉。 今 之 師 宿, 解 道 黃 公 度, 以 為 其 詩

能 推 陳 出 新;《人 境 廬 詩 草 · 自 序》 不 云 乎:“用 古 文 伸 縮 離 合 之 法

以 入 詩。” 寧 非 昌 黎 至 巢 經 巢 以 文 為 詩 之 意 耶。 推 之 西 土, 正 爾 同

揆。【附 說 六】 理 堂 稱 少 陵, 豈 知 杜 詩 之 詞, 已 較 六 朝 為 盡, 而 多 亂 於

文乎。 是以宗奉盛唐如何大復, 作《明月篇》 序, 已謂“子美詞固沈

著, 調失流轉”, 實歌詩之變體。《甌北詩集》 卷三十八《題陳東浦敦

拙 堂 詩 集》 復 云:“嗚 呼 浣 花 翁, 在 唐 本 別 調。 時 當 六 朝 後, 舉 世 炫

麗 藻。 青 蓮 雖 不 群, 餘 習 猶 或 蹈。 惟 公 起 掃 除, 天 門 一 龍 跳。” 陳 廷

焯《白雨齋詞話》亦以太白為“復古”,少陵為“變古”。何待至晚唐兩

宋 而 敗 壞 哉。 漁 洋《論 詩 絕 句》 嘗 云:“耳 食 紛 紛 說 開 寶, 幾 人 眼 見

宋 元 詩”, 堪 以 移 評。 經 生 輩 自 詡 實 事 求 是, 而 談 藝 動 如 夢 人 囈 語。

理 堂 不 足 怪 也。 詩 情 詩 體, 本 非 一 事。《西 京 雜 記》 載 相 如 論 賦 所

謂有“心” 亦有“迹” 也。 若論其心, 則文亦往往綽有詩情, 豈惟詞

曲。 若 論 其 迹, 則 詞 曲 與 詩, 皆 為 抒 情 之 體, 並 行 不 倍。《文 中 子 ·

關朗》 篇曰:“詩者、 民之情性也。 情性能亡乎”; 林艾軒《與趙子直

書》 以 為 孟 子 復 出, 必 從 斯 言。 蓋 吟 體 百 變, 而 吟 情 一 貫。 人 之 才

力, 各 有 攸 宜, 不 能 詩 者, 或 試 其 技 於 詞 曲; 宋 元 以 來, 詩 體 未 亡,

苟能作詩, 而故靳其情, 為詞曲之用, 寧有是理。【附說七】 王靜安《宋

元戲曲史》序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之說。謂某體至某朝而始

30
盛, 可也; 若用意等於理堂, 謂某體限於某朝, 作者之多, 即證作品

之 佳, 則 又 買 菜 求 益 之 見 矣。 元 詩 固 不 如 元 曲, 漢 賦 遂 能 勝 漢 文,

相 如 高 出 子 長 耶。 唐 詩 遂 能 勝 唐 文 耶。 宋 詞 遂 能 勝 宋 詩 若 文 耶。

兼擅諸體如賈生、子雲、陳思、靖節、太白、昌黎、柳州、廬陵、東坡、

遺山輩之集固在, 盍取而按之。 乃有作《詩史》 者, 於宋元以來, 祗

列 詞 曲, 引 靜 安 語 為 解。 惜 其 不 知《歸 潛 志》、《雕 菰 集》, 已 先 發 此

說 也。 顧 亦 幸 未 見《雕 菰 集》 耳。 集 中 卷 十 尚 有《時 文 說》, 議 論 略

等尤西堂, 亦謂明之時文, 比於宋詞元曲。 然則斯人《詩史》 中, 將

及制藝, 以王、薛、唐、瞿、章、羅、陳、艾, 代高、楊、何、李、公安、竟陵

乎。 且 在 國 家 功 令、 八 股 大 行 之 世, 人 終 薄 為 俳 體。【補 訂 一】 錢

泳《履園叢話》卷二十一至以時文之不列品,比於豬之不入圖畫。【補

訂 二】 明 清 才 士, 仍 以 詩、 詞、 駢 散 文 名 世, 未 嘗 謂 此 體 可 以 代 興。

然則八股即家誦人習, 而據理堂所云“通志達情” 言之, 亦雖存實亡

而 已。 後 體 盛 而 無 以 自 存, 前 體 未 遁 而 能 不 亡; 按 之 事 實, 理 堂 之

說豈盡然耶。

【附 說 三】 此 即 西 方 美 學 家 所 謂 利 害 衝 突 是 也。L . A . R e i d : A S t u -

d y i n A e s t h e t i c s 中“ C o m p e t i t i o n o f I n t e r e s t s a n d t h e i r Fu -
s i o n ” 一 章, 論 此 最 善。 以 為 詩 樂 相 妨 者, 有 C r o c e : Aesthetic,
E n g . t r . b y D o u g l a s A i n s l i e , p . 1 1 5 o n “T h e U n i o n o f t h e
A r t s ”; S a n t a y a n a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o f R e l i g i o n a n d P o e t r y , p p .
2 5 3 f f ; R o g e r Fr y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 : “ S o m e Q u e s t i o n s i n A e -
st h et i c s ”. 以為詩樂同源,皆聲之有容(L a u te r ge b ä u d e ),而詩後
來 居 樂 上 者, 有 A . S c h m a rs o w, 參 觀 M a x D e s s o i r 所 編 Ze-

itschrifi für Ä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 B d . I I ,

S.316 ff.
31
【附 說 四】 八 股 文 實 駢 儷 之 支 流, 對 仗 之 引 申。 阮 文 達《揅 經 室 三

集》卷二《書文選序》後曰:“《兩都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

卿 二 比, 即 開 明 人 八 比 之 先 路。 洪 武 永 樂 四 書 文 甚 短, 兩 比 四

句, 即 宋 四 六 之 流 派。 是 四 書 排 偶 之 文, 上 接 唐 宋 四 六, 為 文

之 正 統” 云 云。 余 按 六 代 語 整 而 短, 尚 無 連 犿 之 句。 暨 乎 初 唐

四 傑, 對 比 遂 多; 楊 盈 川 集 中, 其 製 尤 夥。 汪 隨 山《松 烟 小 錄》

卷 二 謂 柳 子 厚《國 子 祭 酒 兼 安 南 都 護 御 史 中 丞 張 公 墓 志 銘》 中

駢 體 長 句, 大 類 後 世 制 藝 中 二 比 云 云, 即 是 此 意。 宋 人 四 六,

更 多 用 虛 字 作 長 對。 謝 伋《四 六 談 麈》 謂 宣 和 多 用 全 文 長 句 為

對, 前人無此格;孫梅《四六叢話》 卷三十三論汪彥章四六, 非

隔 句 對 不 能, 長 聯 至 數 句, 長 句 至 十 數 字, 古 意 寖 失。《四 庫 提

要》明胡松編《唐宋元明表》條云:“自明代二場用表,而表遂變

為 時 文。 久 而 偽 體 雜 出, 或 參 以 長 聯, 如 王 世 貞 所 作, 一 聯 多

至 十 餘 句, 如 四 書 文 之 二 小 比。” 言 尤 明 切。 皆 可 與 阮 汪 說 印

證, 惜 均 未 及 盈 川。 至 於 唐 以 後 律 賦 開 篇, 尤 與 八 股 破 題 了 無

二 致。 八 股 古 稱“代 言”, 蓋 揣 摹 古 人 口 吻, 設 身 處 地, 發 為 文

章;以俳優之道,抉聖賢之心。董思白《論文九訣》之五曰“代”

是 也。 宋 人 四 書 文 自 出 議 論, 代 古 人 語 氣 似 始 於 楊 誠 齋。 及

明 太 祖 乃 規 定 代 古 人 語 氣 之 例。 參 觀《 學 海 堂 文 集 》 卷 八 周 以 清、 侯 康
所 作《 四 書 文 源 流 考 》, 然 二 人 皆 未 推 四 書 文 之 出 駢 文。 竊謂欲揣摩孔孟情

事, 須 從 明 清 兩 代 佳 八 股 文 求 之, 真 能 栩 栩 欲 活。 漢 宋 人 四 書

註 疏, 清 陶 世 徵《活 孔 子》, 皆 不 足 道 耳。 其 善 於 體 會, 妙 於 想

像, 故 與 雜 劇 傳 奇 相 通。 徐 青 藤《南 詞 敍 錄》 論 邵 文 明《香 囊

記》, 即 斥 其 以 時 文 為 南 曲, 然 尚 指 詞 藻 而 言。 吳 修 齡《圍 爐 詩

話》 卷 二 論 八 股 文 為 俗 體, 代 人 說 話, 比 之 元 人 雜 劇。 袁 隨 園

32
《小 倉 山 房 尺 牘》 卷 三《答 戴 敬 咸 進 士 論 時 文》 一 書, 說 八 股 通

曲之意甚明。 焦理堂《易餘龠錄》 卷十七以八股與元曲比附, 尤

引據翔實。 張詩舲《關隴輿中偶憶編》 記王述菴語, 謂生平舉業

得力《牡丹亭》, 讀之可命中, 而張自言得力於《西廂記》。 亦其

證 也。【 補 訂 一】 此 類 代 言 之 體, 最 為 羅 馬 修 辭 教 學 所 注 重,

名 曰 P r o s o p o p o e i a , 學 僮 皆 須 習 為 之。 見 Q u i n t i l i a n : I n s t i t u t i o n e s
Oratoriae, Lib. III, viii.49-52. 亦 以 擬 摹 古 人 身 份, 得 其 口 吻,

為 最 難 事。l b i d . : “ P e r s o n a e d i f f i c u l t a s . . . . . . u n i u s c u j u s q u a e e o r u m [ P o -
mpey and Ampius] fortunam, dignitatem, res gestas intuitus omnium

quibus vocem dabat, etiam imaginem expressit.” Cf. VI, i, 25. 馬建

忠《適 可 齋 記 言》 卷 二 有《上 李 伯 相 言 出 洋 工 課 書》, 記 卒 業 考

試, 以 臘 丁 文 擬 古 羅 馬 皇 賀 大 將 提 都 征 服 猶 太 詔 等, 參 觀 D
Mornet:Histoire de la Clarté françatse, p. 114 所舉十九世紀法國中學作

文課題。 即“ 洋八股” 也。【補訂二】

【附 說 五】 呂 惠 卿 首 稱 退 之 能 以 文 為 詩。 魏 道 輔《東 軒 筆 錄》 卷 十

二記治平中,與惠卿、沈括等同在館下談詩。沈存中曰:“ 韓退

之詩,乃押韻之文爾”; 呂吉父曰:“ 詩正當如是。詩人以來,未

有如退之者” 云云。 吉父佞人, 而論詩識殊卓爾。 王逢原《廣陵

集》卷六附有吉甫《答逢原》五古一首, 學 韓 公 可 謂 嚌 胾 得 髓,

宜 其 為 昌 黎 賞 音 矣。 朱 竹 垞《 曝 書 亭 集 》 卷 五 十 一《 太 原 縣 惠

明 寺 碑 跋》 謂 碑 文 書 丹 皆 出 吉 甫 手,“ 雖 當 時 能 文 善 書 者 無 以

過之”。 余按《 東軒筆錄》、


《 清波別志》 卷中皆載吉甫結怨於荊

公,上啟自解,荊公曰:
“ 終是會做文字”
;《 四六話》 卷下亦記吉

甫貶建州,上表云云,東坡曰:
“ 福建子終會作文字。” 竹坨所謂

吉 甫 與 荊 公 文 字 知 契 者, 揆 之 於 理, 當 也。 北 宋 學 韓 詩 者, 歐

33
公、 荊公、 逢原而外,不圖尚有斯人。 南宋劉辰翁評詩,尋章摘

句,小道恐泥,而《須溪集》卷六《趙仲仁詩序》云:
“ 後村謂文人

之 詩, 與 詩 人 之 詩 不 同。 味 其 言 外, 似 多 有 所 不 滿。 而 不 知

其 所 乏 適 在 此 也。 文 人 兼 詩, 詩 不 兼 文。 杜 雖 詩 翁, 散 語 可

見, 惟韓蘇傾竭變化, 如雷霆河漢, 可驚可快, 必無復可憾者,

蓋 以 其 文 人 之 詩 也。 詩 猶 文 也, 盡 如 口 語, 豈 不 更 勝。 彼 一 偏

一曲,自擅詩人詩,局局焉,靡靡焉,無所用其四體” 云云。【 補

訂 一】 頗 能 眼 光 出 牛 背 上。 與 金 之 趙 閑 閑, 一 南 一 北, 議 論 相

同。 林謙之光朝《艾軒集》 卷五《讀韓柳蘇黃集》 一篇, 比喻尤

確。 其 言 曰:“ 韓 柳 之 別 猶 作 室。 子 厚 則 先 量 自 家 四 至 所 到,

不 敢 略 侵 別 人 田 地。 退 之 則 惟 意 之 所 指, 橫 斜 曲 直, 只 要 自 家

屋 子 飽 滿, 不 問 田 地 四 至, 或 在 我 與 別 人 也。” 即 余 前 所 謂 侵 入

擴 充 之 說。 子 厚 與 退 之 以 古 文 齊 名, 而 柳 詩 婉 約 琢 斂, 不 使 虛

字, 不 肆 筆 舌, 未 嘗 如 退 之 以 文 為 詩。 艾 軒 真 語 妙 天 下 者。

《池 北 偶 談》 卷 十 八 引 林 艾 軒 論 蘇 黃 之 別, 猶 丈 夫 女 子 之 接 客,

亦 見 此 篇。《隨 園 詩 話》 卷 一 論 蘇 黃, 引 艾 軒 語, 疑 即 本 之《池

北偶談》,未見林集;故《小倉山房尺牘》卷十《再答李少鶴》復

引 此 數 語, 而 歸 之 於 宋 人 詩 話。 漁 洋 則 確 曾 見《艾 軒 集》;《香

祖筆記》記其門人林石來曾有《艾軒詩鈔》相寄,又嘗向黃虞稷

借閱《艾軒全集》,《偶談》卷十六復有艾軒駁《詩本義》、用《法

語》 二 則。《艾 軒 集》 卷 一 尚 有《直 甫 見 示 次 雲 乞 豫 章 集 數 詩、

偶成二小絕》,亦致不滿於山谷;有曰:“ 神仙本自無言說,尸解

由來最下方。” 蓋即斥“ 學詩如學仙”、“ 脫胎換骨” 之說也。

【附說六】西方文學中, 此例綦繁。就詩歌一體而論,如華茨華斯

(Wo r d s wo r t h ) 之 力 排 詞 藻(p o et i c d i c t i o n ), 見 L y r i c a l B a l l a d s :

34
P r e f a c e . 即欲以向不入詩之字句, 運用入詩也。雨果(H u g o )言

“ 一 切 皆 可 作 題 目 ”(To u t e st s u j et ), 見 L e s O r i e n t a l e s : P ré f a c e .

希 來 格 爾(Fr i e d r i c h S c h l e ge l ) 謂 詩 集 諸 學 之 大 成(e i n e p r o -

g r e s s i v e Un i v e rs a l p o e s i e ), 見 Athenaumfragmente, Nr. 11 6., 即 欲

以 向 不 入 詩 之 事 物, 采 取 入 詩 也。 此 皆 當 時 浪 漫 文 學 之 所 以

自 異 於 古 典 文 學 者。 後 來 寫 實 文 學 之 立 異 標 新, 復 有 別 於 浪

漫 文 學, 亦 不 過 本 斯 意 而 推 廣 加 厲, 實 無 他 道。 俄 國 形 式 論 宗

(Fo r m a l i s m ) 許 克 洛 夫 斯 基(Vi c to r S h k l o vs k y ) 論 文 謂: 百 凡

新 體, 祗 是 向 來 卑 不 足 道 之 體 忽 然 列 品 入 流(Ne w fo r m s a r e

s i mp l y c a n o n i z a t i o n o f i n fe r i o r ge n r e s )。 誠 哉 斯 言, 不 可 復
易。 竊 謂 執 此 類 推, 雖 百 世 以 下, 可 揣 而 知。 西 方 近 人 論 以 文

為 詩, 亦 有 可 與 表 聖、 閑 閑、 須 溪 之 說, 相 發 明 者。 參 觀 J o h n

B a i l e y : W h i t m a n ( E n g l i s h M e n o f L et te rs , N . S . ): “ Po et r y
often finds a renewal of its yout h by a plunge into an invigorating bat h
o f p r o s e ,” et c . 又 T. S. Elio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J o h n s o n ' s “London”
and “The Vanity of Human Wishes”(Haslewood Books Edi-
: “ The or iginality of some poets has consisted in t heir f inding a
tion)
way of saying in verse what no one else had been able to say except in
p r o s e ,” et c .
【附說七】《易餘龠錄》卷十五有一則,亦同答歐陽書之說。 竊謂理

堂此類議論, 西方人四十年前, 奉為金科玉律者也。 文章辨體

(G a t t u n g s k r i t i k ), 德 國 人 夙 所 樂 道。 參 觀 F . G u n d o l f : G o e t h e , S .
17-20. 謂 古 代 論 文, 以 人 就 體; 近 代 論 文, 由 人 成 體。 有 云:“Wa h r e n d im Alter-

tum die Gattung das Mass des grossen Menschen war ist seit der Rena

i s s a n o e d e r M e n s c h d a s M a s s , d e r R i c h t e r o d e r d e r Ve r n i c h t e r d e r

35
G a t t u n g . ”法國 B r u n et i è r e 以 強 記 博 辯 之 才, 釆 生 物 學 家 物 競 天
演之說, 以為文體沿革, 亦若動植飛潛之有法則可求。 所撰《文

體 演 變 論》 中 論 文 體 推 陳 出 新(Tr a n s fo r m a t i o n d e s ge n r e s ) 諸

例, 如 說 教 文 體 亡 而 後 抒 情 詩 體 作,【補 訂 一】 戲 劇 體 衰 而 後

小說體興,見 L ' E v o l u t i o n d e s g e n r e s d a n s I ' h i s t o i r e d e l a l i t t é r a t u r e , p p .

2 2 - 2 8 . 與 理 堂 所 謂 此 體 亡 而 遁 入 彼 體 云 云, 猶 笙 磬 之 同 音 矣。

然 說 雖 新 奇, 意 過 於 通。 A n d ré L a l a n d e : Les Illusions évolu-


tionnistes, v i i : “ L ' A s s m i l a t i o n d a n s I ' a r t ” 及 F. B a l d e n s p e r -

g e r : È t u d e s d ' h i s t o i r e l i t t é r a i r e , t . I , P ré f a c e , 一 據 生 物 學,
一 據 文 學 史, 皆 抵 隙 披 瑕, 駁 辨 尤 精。 按 L a l a n d e 論文學作品與

科 學 研 究 不 同 一 節, Brunetière 未 嘗 不 知, 且 即 以 此 意 攻 Fo n te n e l l e 之 言 進

步, 見 L'Evolution, p.118; 惜 Lalande 未 逕 以 其 矛 攻 其 盾 也。 顧 知 者 不

多, 故 眢 論 尚 未 廓 清 耳。 比 見 吾 國 一 學 人 撰 文, 曰《詩 之 本

質》。 以 訓 詁 學, 參 之 演 化 論, 斷 言: 古 無 所 謂 詩, 詩 即 記 事 之

史。 根 據 甲 骨 鐘 鼎 之 文, 疏 證 六 書, 穿 穴 六 籍, 用 力 頗 劬。 然

與理堂論詩, 同為學士拘見而已。 夫文字學大有助於考史, 天

下 公 言 也。N i e b u h r 羅 馬 史(R o m i s c h e G e s c h i c h t e ) 自 序, 至

推 為 史 學 使 佐(d i e H ü l f s w i s s e n s c h a fte n ) 之 魁 首。 然 一 不 慎,

則 控 名 責 實, 變 而 為 望 文 生 義。《論 語 · 八 佾》: 哀 公 問 社, 周

人以栗,宰我曰:“ 使民戰慄”,孔子斥之。按之孔訓、皇疏,即

斥 宰 我 之 本 字 面 妄 說 而 厚 誣 古 人 也。 故 W h a te l y 論 思 辯, 以

字 源 為 戒 (f a l l a c y o f et y m o l o g y )。 見 Logic, p. 118. 吾 國 考

古, 厥 例 綦 繁。 謂 直 躬 非 人 名,《 群 經 誼 證》、《 論 語 古 訓》。 以 蒼 兕 為

獸稱;《經義雜記》。 會稽之山, 禹嘗會計, 朝歌之邑, 民必朝謳;《論


衡 · 道 虛》 篇。 槐 名“ 玉 樹”, 後 人 譏 曰 虛 珍;《 訂 譌 叢 錄》。 書 曰《 金

36
樓》, 時 輩 傳 言 真 鍛;《金 樓 子 · 雜 記 篇》。 重 華 殛 鮌, 本 為 玄 魚;《路
史 · 餘 論》。 信 懿 公 好 鶴, 誤 認 白 鳥。《 重 論 文 齋 筆 錄》。 乃 至 幹 黃 能 蠱

之禹, 亦即卵生;悲素絲染之翟, 竟復身墨。 學人新論, 下士大

笑。 昔 行 人 拒 侯 辟 疆,《 韓 非 子 · 外 儲 說 》 右 下。 屠 者 解 公 斂 皮,《 尸
子》 下。 客 不 過 康 衢 長 者 之 門, 吏 欲 逮 莊 里 丈 人 之 子。《 尹 文 子 ·
大道》 下。 命狗曰“富”, 叱則家毀, 名子曰“樂”, 哭亦不悲。《劉子
鄙名》。 識趣拘迂, 與斯無異。 夾漈《通志 · 諡略》 序五雖謂禹名

取獸, 湯名取水,當亦不料及此也。 求之談藝,則荊公《字說》

謂“詩”為“寺人之言”,取《詩經》:“寺人孟子,作為此詩”, 用

圓 厥 說,【補 訂 一】 亦 其 倫 比。 夫 物 之 本 質, 當 於 此 物 發 育 具

足, 性 德 備 完 時 求 之。 苟 賦 形 未 就, 秉 性 不 知, 本 質 無 由 而 見。

此 所 以 原 始 不 如 要 終, 窮 物 之 幾, 不 如 觀 物 之 全。 蓋 一 須 在 未

具 性 德 以 前, 推 其 本 質(b e h i n d i t s a t t r i b u te s ), 一 祗 在 已 具 性

德 之 中, 定 其 本 質(d e f i n e d b y i t s a t t r i b u te s )。 參 觀 W o r k s o f
A r i s t o t l e , e d i t e d b y W. D . R o s s , v o l . V I I I . M e t a p h y s i c s 1 0 1 5 a , 1 0 7 2 b . 若

此士文所云, 古本無詩, 所謂詩者, 即是史記。 則必有詩, 方可

究詩之本質;詩且未有, 性德無麗, 何來本質。 皮之不存, 毛將

焉 傅; 此 與 考 論 結 繩 時 之 書 法、 沒 字 碑 之 詞 藻, 何 以 異 乎。 或

曰: 呂 紫 微 贈 吳 周 保 詩 曰:“讀 詩 再 到 新 刪 後, 學 易 仍 窺 未 畫

前”,子太似裴頠之“崇有”矣。應之曰:未畫有易,說本伊川語

錄 所 謂“有 理 然 後 有 象”。 朱 子 集 易 圖 所 謂:“ 有 天 地 自 然 之

易, 有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易”
; 王伯厚《玉海》易所謂:
“ 有

未畫之易,易之理;有既畫之易,易之書。”易理與天地同始,而

卦 象 則 後 世 聖 人 所 為。 理 寓 氣 中, 易 在 畫 先。 故 可 求 已 周 宙

合 而 尚 未 落 圖 象 書 契 之 理。 若 此 士 之 說, 則 太 初 無 詩, 詩 在 史

37
後。 豈 得 相 提 並 論。 厥 物 本 無, 而 謂 其 質 已 有, 此 佛 所 斥“撮

摩虛空”,詩人所嘲“宵來黑漆屏風上,醉寫盧仝《月蝕》詩”者

也。 復 次, 詩 者、 文 之 一 體, 而 其 用 則 不 勝 數。 先 民 草 昧, 詞

章 未 有 專 門。 於 是 聲 歌 雅 頌, 施 之 於 祭 祀、 軍 旅、 昏 媾、 宴 會,

以 收 興 觀 群 怨 之 效。 記 事 傳 人, 特 其 一 端, 且 成 文 每 在 抒 情

言 志 之 後。 參 觀 R . Wa l l a s c h e k : A n f ä n g e d e r T o n k u n s t , S . 2 5 7 論 Dra-

ma 最 早, Lyrik 次 之,E p o s 又 次 之。 賦 事 之 詩, 與 記 事 之 史, 每 混 而

難 分。 參 觀 E . G r o s s e : A n f ä n g e d e r K u n s t , s . 2 3 9 . 此 士 古 詩 即 史

之 說, 若 有 符 驗。 然 詩 體 而 具 紀 事 作 用, 謂 古 史 即 詩, 史 之 本

質 即 是 詩, 亦 何 不 可。 論 之 兩 可 者, 其 一 必 不 全 是 矣。 況 物 而

曰 合, 必 有 可 分 者 在。 謂 史 詩 兼 詩 與 史, 融 而 未 劃 可 也。 按 此
即 Vi c o 論 荷 馬 之 說, 參 觀 Croce: Aesthetic, Eng. tr., pp. 233-5; Croce:

Philosophy of Vico, Eng. tr. by R. G. Colling wood, c h. x i v & x v. 謂

詩 即 以 史 為 本 質, 不 可 也。 脫 詩 即 是 史, 則 本 未 有 詩, 質 何 所

本。 若 詩 並 非 史, 則 雖 合 於 史, 自 具 本 質。 無 不 能 有, 此 即 非

彼。 若 人 之 言, 迷 惑 甚 矣。 更 有 進 者。 史 必 徵 實, 詩 可 鑿 空。

古 代 史 與 詩 混, 良 因 先 民 史 識 猶 淺, 不 知 存 疑 傳 信, 顯 真 別 幻。

號 曰 實 錄, 事 多 虛 構; 想 當 然 耳, 莫 須 有 也。 述 古 而 強 以 就 今,

傳 人 而 借 以 寓 己。 史 云 乎 哉, 直 詩(p o i ê s i s ) 而 已。 故 孔 子 曰:

“文 勝 質 則 史”; 孟 子 曰:“盡 信 則 不 如 無 書, 於 武 成 取 二 三 策。”

王仲任《論衡》於《書虛》之外,復有《語增》
《儒增》
《藝增》三篇,

蓋 記 事、 載 道 之 文, 以 及 言 志 之《詩》 皆 不 許“增”。“增” 者,

修辭所謂夸飾(hy p e r b o l e );亦《史通》所謂“施之文章則可,用

於 簡 策 則 否” 者。 由 是 觀 之, 古 人 有 詩 心 而 缺 史 德。 與 其 曰:

“古詩即史”,毋寧曰:“古史即詩。”此《春秋》所以作於《詩》亡

38
之 後 也。 且 以 藝 術 寫 心 樂 志, 亦 人 生 大 欲 所 存(K u n st wo l l e n )。

儘 使 依 他 物 而 起, 亦 復 顯 然 有 以 自 別。 參 觀 A l o i s R i e g e l : S t i l f r a -
gen, S, 20, 24; Dewey: Experience and Nature, p. 78 (o n u s e f u l l a b o r ),

Art as Experience, p. 327 (o n the aesthetic strand ). 譬如野人穴居

巖宿, 而容膝之處, 壁作圖畫;茹毛飲血, 而割鮮之刀, 柄雕花

紋。 斯 皆 娛 目 恣 手, 初 無 裨 於 蔽 風 雨、 救 飢 渴 也。 詩 歌 之 始,

何 獨 不 然。 豈 八 識 田 中, 祗 許“歷 史 癖” 有 種 子 乎。 初 民 勿 僅

記 事, 而 增 飾 其 事 以 求 生 動; 即 此 題 外 之 文, 已 是 詩 原。 論 者

乃 曰:“有 史 無 詩”, 是 食 筍 連 竹, 而 非 披 沙 揀 金。 以 之 言“詩

史” 一 門, 尚 扞 格 難 通, 而 況 於 詩 之 全 體 大 用 耶。 即 云 史 詩 以

記 載 為 祈 嚮, 詞 句 音 節 之 美 不 過 資 其 利 用。 然 有 目 的 而 選 擇

工 具, 始 事 也; 就 工 具 而 改 換 目 的, 終 事 也。 此 又 達 爾 文 論 演

化 之 所 未 詳, 而 有 待 於 後 人 之 補 益 者。 參 觀 W u n d t : S y s t e m d e r
p h i l o s o p h i e , S . 3 2 5 f f . : “ H e t e r o g o n i e d e r Z w e c k e ” ; Va i h i n g e r : P h i l o s o -

phy of As If, Eng. tr., p. XXX: “ The law of t he preponderance of t he

means over the end”; Charles Bouglé: Leçons de sociologie sur Iévolution

d e s v a l e u r s , p . 8 9 e t s c q . : “ Po l y té l i s m e ” . 三 家 不 期 而 合。 然 黑 格 爾 已 略 悟

斯 旨。 見 其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S. 30. 近 世 價 值 論 者, 有 所 謂 價 值

方 嚮 下 移, 即 此 是 也。 參 觀 Ch. von Ehrenfels: System der Werttheorie, Bd.

I, S. 132 ff.: “Z i e l f o l g e n a c h a b wä r t s ”. 世 之 作 文 學 演 變 史 者, 盍

亦 一 窮 演 化 論 究 作 何 說, 毋 徒 似 王 僧 虔 家 兒 之 言“老 子” 也。

【 補訂一】

王 濟 有 言:“文 生 於 情。” 然 而 情 非 文 也。 性 情 可 以 為 詩, 而 非

39
詩 也。 詩 者、 藝 也。 藝 有 規 則 禁 忌, 故 曰“持” 也。“持 其 情 志”, 可

以為詩; 而未必成詩也。 藝之成敗, 係乎才也。 才者何, 顏黃門《家

訓》 曰:“為 學 士 亦 足 為 人, 非 天 才 勿 強 命 筆”; 杜 少 陵《送 孔 巢 父》

曰:“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張九徵《與王阮亭書》曰:

“歷下諸公皆後天事,明公先天獨絕”;趙雲松《論詩》詩曰:“此事原

知 非 力 取, 三 分 人 事 七 分 天”; 林 壽 圖《榕 陰 談 屑》 記 張 松 寥 語 曰:

“君等作詩, 只是修行, 非有夙業。” 雖然, 有學而不能者矣, 未有能

而不學者也。 大匠之巧, 焉能不出於規矩哉。

余 嘗 作 文 論 中 國 文 評 特 色, 謂 其 能 近 取 諸 身, 以 文 擬 人; 以 文

擬人,斯形神一貫,文質相宣矣。舉證頗詳。鄭君朝宗謂余:“漁洋提

倡 神 韻, 未 可 厚 非。 神 韻 乃 詩 中 最 高 境 界。” 余 亦 謂 然。 拙 文 中 已

引宋張茂獻《文箴》、方虛谷《瀛奎律髓》評許渾《春日題韋曲野老村

舍》 詩語、 明唐順之記《李方叔論文》,【補訂一】 而說明之矣。 人之

骨肉停勻, 血脈充和, 而胸襟鄙俗, 風儀凡近, 則傖父堪供使令, 以

筋 力 自 效 耳。 然 尚 不 失 為 健 丈 夫 也。 若 百 骸 六 臟, 賅 焉 不 存, 則 神

韻 將 安 寓 著, 毋 乃 精 氣 遊 魂 之 不 守 舍 而 為 變 者 乎。 故 無 神 韻, 非 好

詩; 而 祗 講 有 神 韻, 恐 併 不 能 成 詩。 此 殷 璠《河 嶽 英 靈 集 · 序》 論

文,所以“神來、氣來、情來”三者並舉也。漁洋“三昧”,本諸嚴滄

浪, 不 過 指 含 蓄 吞 吐 而 言,《池 北 偶 談》 卷 十 八 引 汾 陽 孔 文 谷 所 說

“清遠”是也。而按《滄浪詩辯》,則曰:“詩之法有五:體製、格力、氣

象、興趣、音節。詩之品有九:高、古、深、遠、長、雄渾、飄逸、悲壯、

淒 婉。 其 大 概 有 二: 優 遊 不 迫、 沈 著 痛 快。 詩 之 極 致 有 一: 曰 入 神。

詩 而 入 神, 至 矣 盡 矣, 蔑 以 加 矣。 惟 李 杜 得 之” 云 云。 可 見 神 韻 非

40
詩 品 中 之 一 品, 而 為 各 品 之 恰 到 好 處, 至 善 盡 美。 選 色 有 環 肥 燕 瘦

之 殊 觀, 神 譬 則 貌 之 美 而 賞 玩 不 足 也; 品 庖 有 蜀 膩 浙 清 之 異 法; 神

譬 則 味 之 甘 而 餘 回 不 盡 也。 必 備 五 法 而 後 可 以 列 品, 必 列 九 品 而

後 可 以 入 神。 參 觀《 莊 子 · 天 運 》 篇 論 柤 梨 橘 柚,《 論 衡 · 自 紀 》 篇 論 美 色、 悲 音、
酒 食。 優 游 痛 快, 各 有 神 韻。 放 翁《與 兒 輩 論 文 章 偶 成》 云:“吏 部、

儀 曹 體 不 同, 拾 遺、 供 奉 各 家 風。 未 言 看 到 無 同 處, 看 到 同 時 已 有

功。”竊謂倘易“已”字為“始”字,則鑑賞更深一層,譬如滄浪之論

“入 神” 是 也。 滄 浪 獨 以 神 韻 許 李 杜, 漁 洋 號 為 師 法 滄 浪, 乃 僅 知

有 王 韋; 撰《唐 賢 三 昧 集》, 不 取 李 杜, 蓋 盡 失 滄 浪 之 意 矣。 故《居

易錄》自記聞王原祁論南宗畫,不解“閒遠”中何以有“沈著痛快”;

至《蠶尾文》為王芝廛作詩序,始敷衍其說,以為“沈著痛快”,非特

李、 杜、 昌黎有之, 陶、 謝、 王、 孟莫不有。 然而知淡遠中有沈著痛

快, 尚 不 知 沈 著 痛 快 中 之 有 遠 神 淡 味, 其 識 力 仍 去 滄 浪 一 塵 也。 明

末陸時雍選《古詩鏡》、《唐詩鏡》,其《緒論》一編,標舉神韻,推奉盛

唐, 以 為“常 留 不 盡, 寄 趣 在 有 無 之 間”。 蓋 隱 承 滄 浪, 而 於 李 杜 皆

致 不 滿。 譏 太 白 太 利, 為 才 使; 譏 少 陵 失 中 和, 出 手 鈍, 病 在 好 奇。

《詩病在過》一條中,李、杜、韓、白胥遭指摘,獨推尊右丞、蘇州。一

則 以 為 摩 詰 不 宜 在 李 杜 下, 再 則 以 為 詩 貴 色 韻, 韋 兼 有 之。 斯 實

上 繼 司 空 表 聖《與 王 駕 評 詩》 之 說, 而 下 接 漁 洋 者。 後 人 因 菲 薄 漁

洋, 而亦歸罪滄浪;塗說亂其皁白, 俗語流為丹青, 恐古人不受此誣

也。翁覃谿《復初齋文集》卷八有《神韻論》三首,胸中未盡豁雲霾,

故 筆 下 尚 多 帶 泥 水。 然 謂 詩“有 於 高 古 渾 樸 見 神 韻 者, 有 於 風 致 見

神 韻 者, 有 在 實 際 見 神 韻 者, 亦 有 虛 處 見 神 韻 者, 神 韻 實 無 不 該 之

所” 云云, 可以矯漁洋之誤解。 惜未能為滄浪一白真相。 胡元瑞《詩

藪》 內編卷五曰:“作詩大要, 不過二端: 體格聲調、 興象風神而已。

41
體 格 聲 調, 有 則 可 循; 興 象 風 神, 無 方 可 執。 故 作 者 但 求 體 正 格 高,

聲 雄 調 鬯; 積 習 之 久, 矜 持 盡 化, 形 迹 俱 融, 興 象 風 神, 自 爾 超 邁。

譬則鏡花水月:體格聲調, 水與鏡也;興象風神, 月與花也。 必水澄

鏡 朗, 然 後 花 月 宛 然; 詎 容 昏 鑑 濁 流, 求 睹 二 者。” 竊 欲 為 胡 氏 更 進

一解曰:詎容水涸鏡破, 求睹二者。 姚薑塢《援鶉堂筆記》 卷四十四

云:“字句章法, 文之淺者也, 然神氣體勢皆由之而見。” 其猶子惜抱

本此意,作《古文詞類篹 · 序目》云:“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

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

苟 舍 其 粗, 則 精 者 亦 胡 以 寓 焉。” 此 滄 浪 說 之 註 脚 也。【附 說 八】 古 之

談藝者, 其所標舉者皆是也;以為舍所標舉外, 詩無他事, 遂取一端

而 概 全 體, 則 是 者 為 非 矣。 詩 者, 藝 之 取 資 於 文 字 者 也。 文 字 有 聲,

詩得之為調為律;文字有義, 詩得之以侔色揣稱者, 為象為藻, 以寫

心宣志者, 為意為情。 及夫調有弦外之遺音, 語有言表之餘味, 則神

韻盎然出焉。《文心雕龍 · 情采》篇云:“立文之道三:曰形文,曰聲

文, 曰 情 文。” 按 E z r a Po u n d 論 詩 文 三 類, 曰 Phanopoeia, 曰 Melopoeia, 曰

L o g o p o e i a , 與 此 詞 意 全 同。 參 觀 H o w t o R e a d , p p . 2 5 - 2 8 ; A B C o f R e a d i n g , p . 4 9 .

惟 謂 中 國 文 字 多 象 形 會 意, 故 中 國 詩 文 最 工 於 刻 劃 物 象, 則 稚 騃 之 見 矣。 人 之 嗜 好,

各有所偏。 好詠歌者, 則論詩當如樂;好雕繪者, 則論詩當如畫;好

理趣者, 則論詩當見道;好性靈者, 則論詩當言志;好於象外得懸解

者, 則 謂 詩 當 如 羚 羊 掛 角, 香 象 渡 河。 而 及 夫 自 運 謀 篇, 倘 成 佳 構,

無不格調、詞藻、情意、風神,兼具各備;雖輕重多寡,配比之分量不

同, 而缺一不可焉。

【 附 說 八 】 西 洋 談 藝,Wa l te r Pa te r: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s : “ St y l e ” 篇

中, 論 文 格 有 M i n d 與 S o u l 之 殊。 近 來 H e n r i B r e m o n d :

Priere et Posie 第 十 二 章 分 別 Animus ou l'esprit 與 Anima-


42
o u I ' â m e , 所 謂 S o u l 若 A n i m a , 其 詞 其 意, 即 中 土 所 謂 神
也。 體 會 極 精。M a u p a s s a n t: P i e r r e et J e a n : P ré f a c e 記 F l a -

u b e r t 論 文 語 亦 以 神(I ' â m e ) 為 主, 可 參 觀。 西 洋 文 評 所 謂
S p i r i t , 非 吾 國 談 藝 所 謂 神。 如《新 約 全 書》 名 句“Not o f t h e
letter, but of t he spir it; for t he letter killet h, but t he spir it
g i v et h l i fe . ”2 C o r i n t h i a n s , i i i , 6 . 文 家 常 徵 引 之。S p i r i t 一 字,

即“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不以詞害意”之“意”字,故嚴幾

道譯 E s p r i t d e s l o i s 為《法意》。M i n d 與 S o u l 之別,在西方哲學

實 為 常 言。P l ot i n u s 六 書 九 章(E n n e a d s ) 以 No u s 別 於 P s yc h e ;

詩 人 L u c r et i u s 物 理 篇(D e r e r u m n a t u r a ) 卷 三 以 A n i m u s

別 於 A n i m a 。 近 如 L ot z e 《 人 極 二 字 出 周 子《 太 極 圖 說 》 論 》(M i -

k r o k o s m u s ) 第 五 卷 第 一 章 亦 專 講 G e i st 與 S e e l e 有 異。No u s
也,A n i m u s 也,G e i st 也,M i n d 也, 皆 宋 學 家 所 謂 義 理 之

心 也。 L u c r e t i u s , I I I , 1 4 0 之 consilium 及 menten. 而 P s y c h e 也,
A n i m a 也,S e e l e 也,S o u l 也, 皆 宋 學 家 所 謂 知 覺 血 氣 之 心,
Lucretius, III, 121 之vita. 亦 即 陳 清 瀾《學 蔀 通 辨》 斥 象 山、 陽 明

“養神”之“神”是也。然而“神”有二義。“養神”之“神”,乃《莊

子 · 在宥》篇:“無搖汝精,神將守形”之“神”,絕聖棄智,天君

不動。至《莊子 · 天下》篇:“天地並,神明往”之“神”,並非無

思無慮, 不見不聞, 乃超越思慮見聞, 別證妙境而契勝諦。《易》

所謂“精義入神”,《孟子》所謂“大而聖,聖而神”,《孔叢子》所

謂“ 心 之 精 神 謂 之 聖”, 皆 指 此 言。 故 P l ot i n u s 略 本 柏 拉 圖 別

No e s i s 出 於 D i a n o i a 之 意, 又 拈 出 一 未 定 名 之 功 能, 謂 是
No u s 之 充 類 拔 萃。 按 W. R . I n g e :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P l o t i n u s , L e c t

ure ix 名 為 Spirit, 又 I . A . Wa t k i n : M e n a n d T e n d e n c i e s : “P l o t i n u s . ” 引

43
Clement 謂 為 精 (P n e u m a t i c a s p e r m a )。 後 來 B o et h i u s 於 知 覺

(S e n s u s , i m a g i n a t i o ) 理 智(R a t i o ) 外, 另 舉 神 識(I n te l l i ge n -

t i a )。 見 C o n s o l a t i o n e s philosophiae, v. 4 . 德 國 哲 學 家 自 Wo l f f 以
下, 莫 不 以 悟 性(Ve rst a n d ) 別 出 於 理 性(Ve r n u n ft ), 謂 所 造

尤 超 卓;J a c o b i 之 說, 更 隱 與 近 人 B e r g s o n 語 相 發。 按 J a c o b i
說 見 T h e L o g i c o f H e g e l , t r . b y W. Wa l l a c e , p . 4 0 1 , n o t e 引, 參 觀

Coleridge: Biographia Literaria, ed. by J. Shawcross, vol. p. 109; pp.

249-250, notes. B e r g s o n 亦 於 知 覺 與 理 智 之 外, 別 標 直 覺(I n -


t u i t i o n ); 其 認 識 之 簡 捷, 與 知 覺 相 同, 而 境 諦 之 深 妙, 則 并 在
理 智 之 表。 蓋 均 合 神 之 第 二 義。 此 皆 以 人 之 靈 明, 分 而 為 三

(t r i c h oto my )。《文 子 · 道 德 篇》 云:“上 學 以 神 聽 之, 中 學 以 心

聽 之, 下 學 以 耳 聽 之。”《 金 樓 子 · 立 言 篇 》 上 — 條 全 同。 晁 文 元《 法

藏 碎 金 錄》 卷 三 亦 謂:“覺 有 三 說, 隨 淺 深 而 分。 一 者 覺 觸 之

覺, 謂 一 切 含 靈, 凡 有 自 身 之 所 觸, 無 不 知 也。 按 即 文 子 所 謂“ 下
學”。 二 者 覺 悟 之 覺, 謂 一 切 明 哲, 凡 有 事 之 所 悟, 無 不 辨 也。

按 即 中 學。 三 者 覺 照 之 覺, 謂 一 切 大 聖, 凡 有 性 之 所 至, 無 不 通

也。” 按 即 上 學。 皆 與 西 說 脗 契。 文 子 曰“ 耳 ” 者, 舉 聞 根 以 概

其他六識,即知覺是,亦即“養神”之“神”,神之第一義也。談

藝者所謂“神韻”、“詩成有神”、“神來之筆”,皆指上學之“神”,

即 神 之 第 二 義,Pa te r 與 B ré m o n d 論 文 所 謂 神 是 也。 略 為

穿穴爬梳如右。【 補訂一】

自杜牧之作《李昌谷詩序》,有“牛鬼蛇神”之說,《麈史》卷中記

宋景文論長吉有“鬼才”之目。【補訂二】說詩諸家,言及長吉,胸腹

44
間 亦 若 有 鬼 胎。 潘 彥 輔《養 一 齋 詩 話》 至 謂 好 作 鬼 語, 乃 夭 壽 之 兆。

即 力 為 長 吉 辯 護 者, 皆 不 得 不 恨 其 奇 詭。 清 初 姚 羹 湖《昌 谷 詩 註》

凡 例 始 謂:“世 間 安 得 有 奇, 即 有 亦 安 得 有 不 可 解 者。 昌 谷 無 奇 處,

無 不 可 解 處。 世 人 耳 食 無 定 識, 遂 如 夢 中 說 夢” 云 云。 故 其 註 悉 取

時 事 附 會。 自 序 曰:“元 和 之 朝, 內 憂 外 患。 賀 懷 才 兀 處, 慮 世 道 而

憂 人 心。 孤 忠 沈 鬱, 命 詞 命 題, 刺 世 弊 而 中 時 隱。 倘 不 深 自 弢 晦,

則必至焚身。 斯愈推愈遠, 愈入愈曲, 愈微愈減, 言者無罪, 聞者不

審”云云。朱軾《箋註長吉詩》自序謂:“《十二月樂詞》,《豳風 · 七月》

也。《章和二年中》,《豳雅》、《豳頌》 矣。《夜來樂》、《大堤曲》 諸篇,

其釆蘭贈藥之遺乎。讀平城雁門之章,如見《東山》、《采薇》之意焉。

善讀者可以興觀,可以群怨”云云。陳本禮《協律鉤元》自序謂:“長

吉 集 中 如《箜 篌 引》、《銅 駝 悲》、《北 中 悲》、《假 龍 吟》、《崑 崙 使 者 劍

子歌》、《貴公子夜闌曲》、《老夫採玉歌》、《洛姝真珠》 等篇, 咸感切

當時, 目擊心傷。 託於詠物寫景, 使人不易窺其意旨” 云云。 三家之

旨 略 同。 張 簣 齋《澗 于 日 記》 嘗 謂 考 據 家 不 足 與 言 詩, 乃 亦 欲 以 本

事說長吉詩。 不解翻空, 務求坐實, 尤而復效, 通人之蔽。 將涉世未

深、 刻意為詩之長吉, 說成寄意於詩之屈平, 蓋欲翻牧之序中“稍加

以理, 奴僕命騷” 二語之案。 皆由腹笥中有《唐書》 兩部, 已撑腸成

痞,探喉欲吐,無處安放。於是併長吉之詩,亦說成史論,雲愁海思,

化而為冷嘲熱諷。 學士心目, 限於世法常理, 初不知韋宗所謂:“《五

經》 之外, 冠冕之表, 復自有人” 也。 夫言者未必無罪, 而聞者或知

所戒, 斯詩有美刺; 苟聞而不審, 何以刺為。 此譬如既信孔子作《春

秋》,所以“正人心,抑邪說,使亂臣賊子懼”,而復稱述何休《公羊解

詁》, 謂 孔 子 懼 禍, 隱 晦 其 文; 不 自 知 前 後 之 矛 盾 也。 長 吉 同 時 元

白《諷諭》 具在, 幾見喪元而焚其身乎。 牧之與長吉, 年輩差接, 聞

45
知見知, 作序明言《騷》 有感怨刺懟, 言及君臣理亂, 賀則無是。 姚

氏生千載之後, 逞其臆見, 強為索隱, 夢中說夢之譏, 適堪夫子自道

耳。【補訂一】長吉穿幽入仄,慘淡經營,都在修辭設色,舉凡謀篇命

意,均落第二義。故李賓之《懷麓堂詩話》謂其“有山節藻梲,而無梁

棟”。 雖以黎二樵之竺好, 而評點《昌谷集》, 亦謂其“於章法不大理

會”。喬鶴儕《蘿藦亭札記》卷四至斥昌谷“餖飣成文,其篇題宜著議

論 者, 即 無 一 句 可 釆, 才 當 在 溫 岐 之 下。 溫 猶 能 以 意 馭 文 藻, 昌 谷

不 能”。【 補 訂 二】 與 李 黎 二 家 所 見 實 同。 余 嘗 謂 長 吉 文 心, 如 短

視人之目力, 近則細察秋毫, 遠則大不能睹輿薪;故忽起忽結, 忽轉

忽 斷, 復 出 傍 生, 爽 肌 戛 魄 之 境, 酸 心 刺 骨 之 字, 如 明 珠 錯 落。 與

《離騷》之連犿荒幻,而情意貫注、神氣籠罩者,固不類也。古來學昌

谷者多矣。 唐自張太碧《惜花》 第一第二首、《遊春引》 第三首、《古

意》、《秋日登岳陽樓晴望》、《鴻溝行》、《美人梳頭歌》, 已濡染厥體。
按 張 碧 自 序 詩 云:“ 嘗 讀 李 長 吉 集, 春 拆 紅 翠, 霹 開 蟄 戶, 奇 峭 不 可 攻。 及 覽 李 太 白 詞,

天 與 俱 高, 青 且 無 際。 觀 長 吉 之 篇, 若 陟 嵩 之 顛 觀 諸 阜 者 ” 云 云。 然 此 數 篇 則 學 長 吉。

孟 東 野 有 讀 張 碧 集 詩, 稱 為“ 先 生 今 復 生 ”, 則 碧 之 年 輩, 不 在 長 吉 後。 學 長 吉 者, 當 以

斯 人 為 最 早 矣。 同 時 莊 南 傑《樂 府》 五 首, 稍 後 則 韋 楚 老《祖 龍 行》、《江

上 蚊 子 歌 》, 亦 稱 殆 庶。 按 胡 元 瑞《 詩 藪 》 內 編 卷 三 謂 韋 楚 老《 祖 龍 行 》, 雄 邁 奇
警, 長 吉 所 出。 大 誤。 長 吉 歿 於 元 和 中; 楚 老 長 慶 時 始 成 進 士, 至 開 成 猶 在。 杜 牧 之 有

送 其 自 洛 陽 歸 朝 詩。 皆 窠 臼 未 成, 語 意 易 曉; 詞 新 而 非 澀, 調 急 而 不 險。

惟李義山才思綿密, 於杜韓無不升堂嗜胾, 所作如《燕臺》、《河內》、

《無 愁 果 有 愁》、《射 魚》、《燒 香》 等 篇, 亦 步 昌 谷 後 塵。 按 溫 飛 卿 樂 府,
出 入 太 白、 昌 谷 兩 家, 詭 麗 惝 怳。 然 義 山 奧 澀, 更 似 昌 谷。 宋 自 蕭 貫 之《 宮 中 曉 寒

歌》, 初 為 祖 構。 金 則 有 王 飛 伯, 元 則 有 楊 鐵 崖 及 其 門 人, 明 則 徐 青

藤, 皆 撏 撦 割 裂, 塗 澤 藻 繪。 青 藤 尤 雜 駁 不 純, 時 有 東 坡 鸚 哥 嬌 之

46
歎。 按 黃 之 雋《 𢈪 堂 集 》 卷 五 有《 韓 孟 李 三 家 詩 選 序 》, 自 言 以 謝 皋 羽、 楊 鐵 崖、 徐 青 藤
詩, 鈔 附 三 家 之 後, 所 以 由 源 竟 委。 黃 氏 能 以 東 野 與 退 之、 昌 谷 齊 稱, 可 謂 具 眼。 然 謝、

楊、 徐 三 人, 實 不 關 韓 孟 事, 只 可 配 饗 昌 谷 耳。 黃 氏 於 昌 谷 用 力 甚 深, 集 中 卷 二 十 一《 雜

著 》 論 昌 谷 有 七 言 律, 尤 為 創 論; 又 考 定 昌 谷 賦《 高 軒 過 》, 當 在 十 九 歲、 二 十 歲 之 間, 陳

本 禮《協 律 鉤 元》 即 取 其 說。 惟 謝 皋 羽《晞 髮 集》 能 立 意 而 不 為 詞 奪, 文 理

相宣, 唱歎不盡。 皋羽亡國孤臣, 忠愛之忱, 洋溢篇什;長吉苟真有

世 道 人 心 之 感, 亦 豈 能 盡 以 詞 自 掩 哉。 試 以 長 吉《鴻 門 宴》, 較 之 宋

劉翰《鴻門宴》、皋羽《鴻門宴》、鐵崖《鴻門會》,則皋羽之作最短,良

由 意 有 所 歸, 無 須 鋪 比 詞 費 也。 蓋 長 吉 振 衣 千 仞, 遠 塵 氛 而 超 世

網, 其心目間離奇俶詭, 尟人間事。 所謂千里絕迹, 百尺無枝, 古人

以 與 太 白 並 舉, 良 為 有 以。 若 偶 然 諷 諭, 則 又 明 白 曉 暢, 如《馬 詩》

二十三絕, 借題抒意, 寄託顯明。 又如《感諷》 五首之第一首, 寫縣

吏誅求,樸老生動,真少陵《三吏》之遺,豈如姚氏所謂“聞之不審”

者乎。李仁卿《古今黈 · 補遺》論作詩天才,謂“若必經此境,始能

道此語, 則其為才也隘矣; 如長吉《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 云

云, 長 吉 豈 果 親 造 其 處 乎”。 李 氏 考 據 家 解 作 此 言, 庶 幾 不 致 借 知 人

論世之名,為吠聲射影之舉矣。

牧之序昌谷詩,自“風檣陣馬”以至“牛鬼蛇神”數語,模寫長吉

詩 境, 皆 貼 切 無 溢 美 之 詞。 若 上 文 云:“雲 烟 綿 聯, 不 足 為 其 態; 水

之迢迢, 不足為其情;春之盎盎, 不足為其和;秋之明潔, 不足為其

格。” 則 徒 事 排 比, 非 復 實 錄 矣。 長 吉 詞 詭 調 激, 色 濃 藻 密, 豈“迢

迢”、“盎盎”、“明潔”之比。且按之先後,殊多矛盾。“雲烟綿聯”,則

非“明潔”也;“風檣陣馬”、“鯨呿鼇擲”,更非迢迢盎盎也。【補訂一】

47
《閱微草堂筆記》 謂“秋墳鬼唱鮑家詩”, 當是指鮑昭, 昭有《代蒿里

行 》、《 代 挽 歌 》。 亦 見《 四 庫 總 目 》 卷 一 百 五 十。 頗 為 知 言。 長 吉 於 六 代

作 家 中, 風 格 最 近 明 遠, 不 特 詩 中 說 鬼 已 也。 蕭 子 顯《南 齊 書 · 文

學傳論》稱明遠曰:“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鍾嶸《詩品》

論明遠曰:“俶詭靡嫚,骨節強,驅邁疾。”與牧之“風檣陣馬、時色美

女、 牛鬼蛇神” 諸喻,含意闇合,諒非偶然矣。

戈 蒂 埃(C a u t i e r ) 作 詩 文, 好 鏤 金 刻 玉。【 補 訂 一】 其 談 藝 篇

(L ' A r t ) 亦 謂 詩 如 寶 石 精 鏐, 堅 不 受 刃(l e b l o c ré s i st a n t ) 乃 佳, 故

當 時 人 有 至 寶 丹 之 譏(l e m a té r i a l i s m e d u st y l e )。 見 Petit de Julevi-

lle 主 編 Histoire de la langue et d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t. VII, p.689 引

A. A. Cuvillier-Fleury 語, 又 Journal des Goncourt 27, decembre 1895 亦 云“L a

m a t é r i a l i t é d u s t y l e d e G a u t i e r ” 近 人 論 赫 貝 兒(F. H e b b e l ) 之 歌 詞、
愛 倫 坡(E. A. Poe) 之 文、 波 德 萊 爾(B a u d e l a i r e ) 之 詩, 各 謂 三

子 好 取 金 石 硬 性 物 作 比 喻。 見 G e r h a r d Wa g n e r : K o m p l e x , M o t i v u n d
Wort in Hebbels Lyrik; D. H. Lawrence: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

a t u r e : “ Po e ” ; J . M . M u r r y : C o u n t r i e s o f t h e M i n d : “B a u d e l a i r e . ” 竊 以 為 求

之吾國古作者, 則長吉或其倫乎。 如《李憑箜篌引》 之“崑山玉碎鳳

凰叫”,“石破天驚逗秋雨”;《殘絲曲》之“縹粉壺中沈琥珀”;《夢天》

之“玉輪軋露濕團光”;《唐兒歌》 之“頭玉磽磽眉刷翠”;《南園》 之

“曉 月 當 簾 掛 玉 弓”;《十 二 月 樂 詞》 之“香 汗 沾 寶 粟, 夜 天 如 玉 砌”;

《秦王飲酒》之“羲和敲日玻璃聲”;《馬詩》之“向前敲瘦骨,猶自帶

銅聲”;《勉愛行》之“荒溝古水光如刀”;《春歸昌谷》之“誰揭頳玉盤,

東方發紅照”;《江南弄》之“酒中倒臥南山綠,江上團團貼寒玉”;《北

48
中寒》之“山瀑無聲玉虹寒”;《溪晚涼》之“玉烟青濕白如幢”;《將進

酒》之“琥珀濃,小槽酒滴珍珠紅”等等。此外動字、形容字之有硬性

者,如《箜篌引》之“空山凝雲頹不流”;《憶昌谷山居》之“掃斷馬蹄

痕”;《劍子歌》之“隙月斜明刮露寒”;《雁門太守行》之“黑雲壓城城

欲摧”,“塞上胭脂凝夜紫”,“霜重鼓寒聲不起”;《唐兒歌》 之“一雙

瞳人剪秋水”;《十二月樂詞》 之“老景沈重無驚飛”,“缸花夜笑凝幽

明”,“戰卻凝寒作君壽”,“白天碎碎墮窮芳”;《浩歌》 之“神血未凝

身問誰”;《走馬引》之“玉鋒堪截雲”;《馬詩》之“夜來霜壓棧,駿骨

折西風”;《觱篥歌》之“直貫開花風”;《傷心行》之“古壁生凝塵”;《新

筍》 之“籜 落 長 華 削 玉 開”,“斫 取 清 光 寫 楚 詞”;《羅 浮 山 人 與 葛 篇》

之“欲剪湘中一尺天”;《昌谷讀書》之“蟲響燈光薄”;《張丈宅病酒》

之“軍吹壓蘆烟”;《自昌谷到洛後門》 之“淡色結晝天”;《夜飲朝眠

曲》 之“薄露壓花蕙蘭氣”;《硯歌》 之“踏天磨刀割紫雲”;《梁臺古

意》之“芙蓉凝紅得秋色”;《神絃曲》之“桂風刷葉桂墜子”;《蘭香神

女廟》之“膩頰凝花勻”;《贈陳商》之“劈地插森秀”;《別皇甫湜》之

“晚 紫 凝 華 天”;《惱 公》 寫 女 子 分 娩 臨 蓐 之“腸 攢 非 束 竹, 胘 急 似 張

弓,古時填渤澥,今日鑿崆峒”,尤奇而褻。【補訂一】皆變輕清者為凝

重,使流易者具鋒鋩,孟東野詠《秋月》曰:“老骨懼秋月,秋月刀劍

棱”,又曰:“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以月比劍。長吉《劍子歌》則

以劍比月。 而其芒寒鋒銳, 無乎不同。 李仁卿《古今黈》 卷八論司空

表聖詩好用“韻”字。表聖言詩主神韻,故其作詩賦物,每曰“酒韻”、

“花韻”,所謂道一以貫者也。長吉之屢用“凝”字,亦正耐尋味。至其

用“骨”字、“死”字、“寒”字、“冷”字句,多不勝舉,而作用適與“凝”

字相通。若詠鬼諸什,幻情奇彩,前無古人,自楚辭《山鬼》、《招魂》

以下,至乾嘉勝流題羅兩峯《鬼趣圖》之作,或極詭誕,或託嘲諷,而

49
求若長吉之意境陰悽,悚人毛骨者,無聞焉爾。劉文成《二鬼》之篇,

怪則是矣, 鬼則未也。《神絃曲》 所謂“山魅食時人森寒”, 正可喻長

吉自作詩境。 如《南山田中行》、《蘇小小墓》、《感諷》 第三首等, 雖

《死弄人》 院本(D e a t h ' s J e st - b o o k ) 中短歌佳篇, 何以過兹。 蘇曼殊

數 以 拜 倫 比 太 白 仙 才, 雪 萊 比 長 吉 鬼 才。 不 知 英 詩 鬼 才, 別 有 所 屬,

唯 貝 多 士(T. L . B e d d o e s ) 可 以 當 之。 至 於 拜 倫 之 入 世 踐 實, 而

謂之“仙”, 雪萊之淩虛蹈空, 而謂之“鬼”, 亦見此僧於文字海中飄

零, 未嘗得筏登岸也。【補訂一】 長吉《將進酒》 云:“勸君終日酩酊

醉, 酒 不 到 劉 伶 墳 上 土”;《浩 歌》 云:“買 絲 繡 作 平 原 君, 有 酒 唯 澆

趙州土。”按希臘古詩有云:“為樂須及生時,酹酒墳前,徒成泥淖,死

人 固 不 能 飲 一 滴 也。” 見 The Greek Anthology, BK XI, no. 8, “Loeb”,

I V, 7 0 - 1 . 則 略 同 高 菊 磵《清 明 日 對 酒》 所 謂:“人 生 有 酒 須 當 醉, 一

滴 何 曾 到 九 泉” 之 意, 視 長 吉 更 進 一 解 矣。【補 訂 二】 夫 鮑 家 之 詩,

“ 操 調 險 急”。 長 吉 化 流 易 為 凝 重, 何 以 又 能 險 急。 曰 斯 正 長 吉 生

面 別 開 處 也。 其 每 分 子 之 性 質, 皆 凝 重 堅 固; 而 全 體 之 運 動, 又 迅

疾 流 轉。 故 分 而 視 之, 詞 藻 凝 重; 合 而 詠 之, 氣 體 飄 動。 此 非 昌 黎

之 長 江 秋 注, 千 里 一 道 也; 亦 非 東 坡 之 萬 斛 泉 源, 隨 地 湧 出 也。 此

如 冰 山 之 忽 塌, 沙 漠 之 疾 移,【補 訂 三】 勢 挾 碎 塊 細 石 而 直 前, 雖 固

體 而 具 流 性 也。 故 其 動 詞 如“ 石 破 天 驚 逗 秋 雨”、“ 老 魚 跳 波 瘦 蛟

舞”、“露脚斜飛濕寒兔”、“自言漢劍當飛去”、“苔色拂霜根”、“宮花

拂 面 送 行 人”、“煙 底 驀 波 乘 一 葉”、“光 風 轉 蕙 百 餘 里”、“暖 霧 驅 雲

撲 天 地”、“霜 花 飛 飛 風 草 草”、“碎 霜 斜 舞 上 羅 幕”、“天 河 夜 轉 漂 迴

星”、“夫人飛入瓊瑤臺”、“東關酸風射眸子”、“直貫開花風”、“天上

驅 雲 行”、“河 轉 曙 蕭 蕭”、“楊 花 撲 帳 春 雲 熱”、“七 星 貫 斷 姮 娥 死”、

“ 飛 香 走 紅 滿 天 春”、“ 天 河 之 水 夜 飛 入” 等, 又 屢 言 轆 轤 之“ 轉”。

50
“轉”也、“飛”也、“撲”也、“驀”也、“舞”也,皆飄疾字,至“逗”字、

“ 貫 ” 字、“ 射 ” 字, 又 於 迅 速 中 含 堅 銳。 按 此 可 與 赫 貝 兒 常 用 之 f u n k e l n ,

strahlen, blitzen, schmücken, prangen 參 觀。 長 吉 言 物 體 多 用“ 凝 ” 字、

“死” 字, 言 物 態 則 凝 死 忽 變 而 為 飛 動。 此 若 人 手 眼。 其 好 用 青 白

紫紅等顏色字,譬之繡鞶剪綵,尚是描畫皮毛,非命脈所在也。

一○

長吉賦物, 使之堅, 使之銳, 余既拈出矣。 而其比喻之法, 尚有

曲折。夫二物相似,故以此喻彼;然彼此相似,祗在一端,非為全體。

苟全體相似, 則物數雖二, 物類則一;既屬同根, 無須比擬。 長吉乃

往 往 以 一 端 相 似, 推 而 及 之 於 初 不 相 似 之 他 端。 余 論 山 谷 詩 引 申

《翻譯名義集》所謂:“雪山似象,可長尾牙;滿月似面,平添眉目”者

也。如《天上謠》云:“銀浦流雲學水聲。”雲可比水,皆流動故,此外

無 似 處; 而 一 入 長 吉 筆 下, 則 雲 如 水 流, 亦 如 水 之 流 而 有 聲 矣。《秦

王飲酒》 云:“羲和敲日玻瓈聲。” 日比瑠璃, 皆光明故;而來長吉筆

端, 則 日 似 玻 瓈 光, 亦 必 具 玻 瓈 聲 矣。 同 篇 云:“劫 灰 飛 盡 古 今 平。”

夫 劫 乃 時 間 中 事, 平 乃 空 間 中 事; 然 劫 既 有 灰, 則 時 間 亦 如 空 間 之

可掃平矣。他如《詠懷》之“春風吹鬢影”,《自昌谷到洛後門》之“石

澗 凍 波 聲”,《金 銅 仙 人 辭 漢 歌》 之“清 淚 如 鉛 水”, 皆 類 推 而 更 進 一

層。 古 人 病 長 吉 好 奇 無 理, 不 可 解 會, 是 蓋 知 有 木 義 而 未 識 有 鋸 義

耳。【 補訂一】

一一

長吉好用“啼”“泣”等字。以詠草木者,則有如《箜篌引》之“芙

蓉泣露香蘭笑”,《蘇小小墓》之“幽蘭露,如啼眼”,《傷心行》之“木

51
葉啼風雨”,《湘妃》 之“九峯靜綠淚花紅”,《黃頭郎》 之“竹啼山露

月”,《南山田中行》之“冷紅泣露嬌啼色”,《新筍》之“露壓烟啼千萬

枝”,《五粒小松歌》之“月明白露秋淚滴”,《春歸昌谷》之“細綠及團

紅,當路雜啼笑”,《昌谷》之“草髮垂恨鬢,光露泣幽淚”。夫子山誌

墓,故曰:“雲慘風愁,松悲露泣”;賓王哀逝,故曰:“草露當春泣,松

風向夕哀”; 山谷懷古, 故曰:“萬壑松聲如在耳, 意不及此文生哀。”

此 皆 有 所 悲 悼, 故 覺 萬 彙 同 感, 鳥 亦 驚 心, 花 為 濺 淚。 若 徒 流 連 光

景,如《劉子 · 言苑》篇所謂:“秋葉泫露如泣,春葩含日似笑。”侔色

揣稱,如舒元輿《牡丹賦》所謂:“向者如迎,背者如訣,坼者如語,含

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悅,褭者如舞,側者如跌,亞者如醉,慘者

如 別。 或 颭 然 如 招, 或 儼 然 如 思, 或 帶 風 如 吟, 或 泫 露 如 悲。” 皆 偶

一 為 之, 未 嘗 不 可。 豈 有 如 長 吉 之 連 篇 累 牘, 強 草 木 使 償 淚 債 者

哉。 殆 亦 僕 本 恨 人, 此 中 歲 月, 都 以 眼 淚 洗 面 耶。 詠 蟲 鳥 如《秋 來》

之“衰燈絡緯啼寒素”,《帝子歌》之“涼風雁啼天在水”,《李夫人》之

“孤 鸞 驚 啼 秋 思 發”,《屏 風 曲》 之“城 上 烏 啼 楚 女 眠”,《追 賦 畫 江 潭

苑》之“啼深竹”,《寄十四兄》之“莎老沙雞泣”,《房中思》之“臥

聽莎雞泣”, 徒成濫調, 無甚高妙。【附說九】《與葛篇》 之“千載石牀啼

鬼工”,亦不過杜詩“上泣真宰”之意。惟《宮娃歌》之“啼蛄弔月鉤

闌下”,《將進酒》之“烹龍炮鳳玉脂泣”,一則寫景幽悽,一則繪聲奇

切,真化工之筆矣。【 補訂一】

【 附 說 九】 李 義 山 學 昌 谷, 深 染 此 習。 如:“ 幽 淚 欲 乾 殘 菊 露”、

“湘 波 如 淚 色 漻 漻”、“夭 桃 惟 是 笑”、“蠟 燭 啼 紅 怨 天 曙”、“薔 薇

泣 幽 素”、“幽 蘭 泣 露 新 香 死”、“殘 花 啼 露 莫 留 春”、“鶯 啼 花 又

笑”、“鶯啼如有淚”、“留淚啼天眼”、“微香冉冉淚涓涓”、“強笑

欲 風 天”、“卻 擬 笑 春 風”, 皆 昌 谷 家 法 也。 溫 飛 卿 卻 不 為 此 種,

52
《曉 僊 謠》 之“宮 花 有 露 如 新 淚”, 僅 見 而 已。《晚 歸 曲》 有 云:

“湖 西 山 淺 似 相 笑”, 生 面 別 開, 并 推 性 靈 及 乎 無 生 命 知 覺 之 山

水;於莊生之“魚樂”“蝶夢”、太白之“山花向我笑”、少陵之“山

鳥山花吾友于”以外,另拓新境,而與杜牧之《送孟遲》詩之“雨

餘 山 態 活” 相 發 明 矣。 夫 偉 長 之“思 如 水 流”, 少 陵 之“憂 若 山

來”,趙嘏之“愁抵山重疊”,李頎或李群玉之“愁量海深淺”,詩

家 此 製, 為 例 繁 多。 象 物 宜 以 擬 衷 曲, 雖 情 景 兼 到, 而 內 外 仍

判。 祗 以 山 水 來 就 我 之 性 情, 非 於 山 水 中 見 其 性 情; 故 僅 言 我

心 如 山 水 境, 而 不 知 山 水 境 亦 自 有 其 心, 待 吾 心 為 映 發 也。 嚴

鐵橋《全漢文》卷三十九載劉向《別錄》云:“人民蚤蝨,多則地

痒, 鑿 山 鑽 石 則 地 痛。” 此 與《東 觀 漢 記》 載 馬 援 上 書, 論 擊 山

賊,“須 除 其 竹 木, 譬 如 嬰 兒 頭 多 蟣 蝨, 必 剃 之 蕩 之”,《論 衡 ·

解除》篇謂“民居地上,猶蚤蝨賊人肌膚”,皆不過設身處地,懸

擬 之 詞。 並 非 真 謂 土 皮 石 骨, 能 知 有 感。 試 以 劉 更 生 所 謂“地

痛”, 較 之 孟 東 野《杏 殤》 詩 所 云:“踏 地 恐 土 痛, 損 彼 芳 樹 根。

此誠天不知,剪棄我子孫。”彼祗設想,此乃同感,境界迥異。要

須 流 連 光 景, 即 物 見 我, 如 我 寓 物, 體 異 性 通。 物 我 之 相 未 泯,

而 物 我 之 情 已 契。 相 未 泯, 故 物 仍 在 我 身 外, 可 對 而 賞 觀; 情

已契, 故物如同我衷懷, 可與之融會。《論語 · 雍也》 篇孔子論

“知者動”,故“樂水”,“仁者靜”,故“樂山”。於游山玩水之旨,

最 為 直 湊 單 微。 仁 者 知 者 於 山 靜 水 動 中, 見 仁 見 智, 彼 此 有

合, 故樂。 然山之靜非即仁, 水之動非即智, 彼此仍分, 故可得

而 樂。 外 物 異 體, 與 吾 身 心 合 而 仍 離, 可 樂 在 此, 樂 不 能 極 亦 在 此, 飲 食 男 女
皆 然。 無 假 他 物, 自 樂 其 樂, 事 理 所 不 許, 即 回 味 意 淫, 亦 必 心 造 一 外 境 也。 董

仲舒《春秋繁露》第七十三《山川頌》雖未引《論語》此節,實即

53
擴充其意;惜理解未深,徒事鋪比, 且指在修身礪節, 無關賞心

樂事。戴逵《山水兩贊》亦乏遊目怡神之趣。董相引《詩經》“節

彼南山”,《論語》“逝者如斯”, 頗可借作申說。 夫山似師尹, 水

比 逝 者, 物 與 人 之 間, 有 待 牽 合, 境 界 止 於 比 擬。 若 樂 山 樂 水,

則 物 中 見 我, 內 既 通 連, 無 俟 外 人 之 捉 置 一 處。 按 孔 子 甚 有 得 於
水, 故 舍《 論 語 》 所 載 樂 水 歎 逝 之 外,《 孟 子 · 離 婁 》 章 徐 子 道 孔 子 語 曰:“ 水 哉 水

哉。”《 宗 鏡 錄 》 卷 十 本 劉 湛“ 莊 子 藏 山、 仲 尼 臨 川 語 ”, 說 孔 子 歎 逝 水 事, 頗 有 佳 諦。

《子華子 · 執篇中》曰:“觀流水者,與水俱流,其目運而心逝者

歟。” 幾 微 悟 妙, 真 道 得 此 境 出 者 矣。 若 以 死 物 看 作 活, 靜 物 看

成 動, 譬 之:“ 山 開 雲 吐 氣, 風 憤 浪 生 花”, 梁 朱 記 室《送 別 不 及》 詩。

塔 勢 湧 出, 江 流 合 抱, 峯 能 吐 月, 波 欲 蹴 天, 一 水 護 田 以 繞

綠, 兩 山 排 闥 而 送 青, 此 類 例 句, 開 卷 即 是。 然 祗 是 無 生 者

如 人 忽 有 生, 尚 非 無 情 者 與 人 竟 有 情, 乃 不 動 者 忽 自 動, 非

無 感 者 解 同 感, 此 中 仍 有 差 異 也。 更 如“落 日 飛 鳥 遠, 憂 來 不

可 極”,“水 流 心 不 競, 雲 在 意 俱 遲”, 此 誠 情 景 相 發, 顧 情 微 景

渺, 幾 乎 超 越 迹 象, 自 是 宜 詩 而 不 宜 畫 者。“意 俱 遲” 之“遲”,

乃 時 間 中 事, 本 非 空 間 藝 術 如 畫 者 所 易 曲 達。 且“不 競 不 極”,

詞 若 缺 負 未 足(p r i v a t i v e ), 而 意 則 充 實 有 餘; 猶 夫“無 極 而 太

極”、“無 聲 勝 有 聲”, 似 為 有 之 反, 而 即 有 之 充 類 至 盡。 此 尤 文

字 語 言 之 特 長, 非 他 藝 所 可 幾 及。 參 觀 B r o u s s o n : A n a t o l e F r a n c e
e n P a n t o u f l e s , P. 8 4 ( I ' e p i t h è t e n é g a t i v e ) ; Wa l t e r R a l e i g h : S t y l e , p p .

17-21( negative capability of words; literature alone can deny ) 說 尤 精

【補
妙。 訂 一 】 少 陵 以 流 水 與 不 競 之 心 相 融 貫。 然 畫 家 口 號

曰:“靠山不靠水”;蓋水本最難狀, 必雜山石為波浪, 以鱗介作

點 綴, 不 足 於 水, 假 物 得 姿。 見 北 宋 董 逌《 廣 川 畫 跋 》 卷 二《 書 孫 白 畫 水

54
圖》。 是 以 方 干《廬 阜 山 人 畫 水》 詩 曰:“常 聞 畫 石 不 畫 水, 畫 水

至 難 君 得 名。” 況 求 畫 水 中 不 競 之 心 哉。 飛 卿 生 山 水 畫 大 盛 之

世, 即目有會, 淺山含笑, 雲根石色, 與人心消息相通, 其在六

法, 為用不可勝言。 北宋畫師郭熙《林泉高致集》 第一篇《山水

訓》 於 此 意 闡 發 尤 詳, 有 曰:“身 即 山 水 而 取 之, 則 山 水 之 意 度

見矣。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如滴, 秋山明淨而如妝, 冬

山 慘 澹 而 如 睡。 春 山 烟 雲 連 綿, 人 欣 欣; 夏 山 嘉 木 繁 陰, 人 坦

坦;秋山明淨搖落, 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 人寂寂” 云云。 後

來沈顥《畫麈》亦曰:“山於春如慶,於夏如競,於秋如病,於冬

如 定。” 見《 佩 文 齋 書 畫 譜 》 卷 十 四 引。【 補 訂 一 】 瑞 士 哲 人 亞 彌 愛

兒(A m i e l ) 雨 後 玩 秋 園 風 物, 而 悟“風 景 即 心 境”(Un p ays a ge

qu e l c o n qu e e s t u n é t a t d e l ' â m e )。 見 Fragments d'un journal intime,

T o m e , I , p . 5 1 , 3 1 o c t o b r e 1 8 5 1 . 後來居友(G u ya u )益加發揮,見 L ' A r t

a u p o i n t d e v u e s o c i o l o g i q u e , p . 1 5 . 實 即 郭 淳 夫 之 意 也。 其 他 論 畫

如宗炳、王微、張彥遠輩所謂“神”,乃對形言,所謂“心”,乃對

手 言。 皆 指 作 畫 時 之 技 巧, 尚 未 知 物 之 神 必 以 我 之 神 接 之, 未

克 如 元 僧 覺 隱 妙 語 所 云:“ 我 以 喜 氣 寫 蘭, 怒 氣 寫 竹。”《 佩 文 齋
書 畫 譜 》 卷 十 六 引《 紫 桃 軒 雜 綴 》, 按《 雜 綴 》 無 此 則。 北 宋 以 後, 抉 剔 此 祕

而 無 遺。 抑 所 謂 我, 乃 喜 怒 哀 樂 未 發 之 我; 雖 性 情 各 具, 而 非

感 情 用 事, 乃 無 容 心 而 即 物 生 情, 非 挾 成 見 而 執 情 強 物。 春 山

冶 笑, 我 祗 見 春 山 之 態 本 然; 秋 氣 清 嚴, 我 以 為 秋 氣 之 性 如 是。

皆 不 期 有 當 於 吾 心 者 也。 李 太 白《贈 橫 山 周 處 士》 詩, 言 其 放

浪山水,有曰:“當其得意時,心與天壤俱,閒雲隨舒卷,安識身

有 無。” 蘇 東 坡《書 晁 補 之 藏 與 可 畫 竹》 第 一 首 曰:“與 可 畫 竹

時, 見 竹 不 見 人。 豈 獨 不 見 人, 嗒 然 遺 其 身。 其 身 與 竹 化, 無

55
窮 出 清 新。 莊 周 世 無 有, 誰 知 此 凝 神。” 董 彥 遠《廣 川 畫 跋》 卷

四《書李營丘山水圖》 曰:“為畫而至相忘畫者”; 卷六《書時記

室 藏 山 水 圖》 曰:“初 若 可 見, 忽 然 忘 之”; 又《書 范 寬 山 川 圖》

曰:“神凝智解,無復山水之相”;又《書李成書後》曰:“積好在

心, 久 而 化 之。 舉 天 機 而 見 者 山 也, 其 畫 忘 也。” 羅 大 經《鶴 林

玉 露》 卷 六 記 曾 無 疑 論 畫 草 蟲 云:“不 知 我 之 為 草 蟲 耶, 草 蟲 之

為我也。”曰“安識身有無”,曰“嗒然遺其身”,曰“相忘”,曰“不

知 ”, 最 道 得 出 有 我 有 物、 而 非 我 非 物 之 境 界。 參 觀 D u r k h e i m :
“D e n e p a s , r e s t e r c o n c e n t ré s u r s o i , d e s ' o u v r i r a u d e h o r s , d e l a i s s e r l a

v i e e x té r i e u r e p é n é r e r e n s o i , e t d e c o m m u n i e r a v e c e l l e j u s q u ' à s ' y

oublier complètement.” 見 H. Delacroix, Psychologie de l'art, p. 55. 論

L'animatlon de l'univers 引。 又 W. E h r l i c h : “ D a n n n ä m l i c h i s t g a r

nicht mehr ein 'Gegenüber'da, sondern die Landschaft—das Lands-

c haft-erlebnis unpersonaler Art—ist selbstpräsent, hat weder einen Beo-

bachter 'vor' sich, noch eine Dinglichkeit 'hinter' sich, sondern ist

a b s o l u t ' d a ' . ” —D a s u n p e r s o n a l e E r l e b n i s , S . 2 9 . 否 則 先 入 為 主,

吾 心 一 執, 不 見 物 態 萬 殊。 春 可 樂 而 庾 信《和 庾 四》 則 云:“無

妨對春日, 懷抱只言秋。” 秋可悲而范堅乃有意作《美秋賦》, 唐

賈 至《沔 州 秋 興 亭 記》、 李 白《秋 日 魯 郡 堯 祠 亭 贈 別》、 劉 禹 錫

《秋 詞》 皆 言 秋 之 可 喜。 漢《郊 祀 歌 · 日 出 入》 篇 曰:“春 非 我

春, 夏 非 我 夏。” 回 黃 轉 綠, 看 朱 成 碧。 良 以 心 不 虛 靜, 挾 私 蔽

欲,則其觀物也,亦如《列子 · 說符》篇記亡斧者之視鄰人之子

矣。【補 訂 一】 我 既 有 障, 物 遂 失 真, 同 感 淪 於 幻 覺。 如 孔 德 璋

《北山移文》之“風雲帶憤,石泉下愴,南岳獻嘲,北隴騰笑,列

壑 爭 譏 攢 峯 竦 誚, 林 慙 無 盡, 澗 愧 不 歇”, 雖 極 嘲 諷 之 致, 無 與

56
游 觀 之 美。 試 以“北 隴 騰 笑” 與“晚 山 淡 笑” 相 較, 差 異 顯 然。

長 吉 詩 中 好 用 涕 淚 等 字, 亦 先 入 為 主 之 類 也。 至 吾 國 堪 輿 之

學, 雖 荒 誕 無 稽, 而 其 論 山 水 血 脈 形 勢, 亦 與 繪 畫 之 同 感 無 異,

特為術數所掩耳。 李巨來《穆堂別稿》 卷四十四《秋山論文》 一

則曰:“相冢書云:山靜物也,欲其動;水動物也,欲其靜。此語

妙 得 文 家 之 祕。 云 云。 按《 青 烏 先 生 葬 經 》:“ 山 欲 其 凝, 水 欲 其 澄 ” 兩 句 下
舊 註 云:“ 山 本 乎 靜 欲 其 動, 水 本 乎 動 欲 其 靜。” 穆 堂 引 語 殆 本 此。 實則山水

畫 之 理, 亦 不 外 是。 堪 輿 之 通 於 藝 術, 猶 八 股 之 通 於 戲 劇, 是

在善簡別者不一筆抹摋焉。【 補訂一】

一二

長吉又好用代詞,不肯直說物名。如劍曰“玉龍”,酒曰“琥珀”,

天曰“圓蒼”,秋花曰“冷紅”,春草曰“寒綠”。【 補 訂 二 】 人 知 韓 孟

《城南聯句》之有“紅皺”、
“ 黃團”,而不知長吉《春歸昌谷》及《石城

曉日》之有“ 細綠”、
“ 團紅”也。 偶一見之,亦復冷豔可喜,而長吉用

之不已。 如《 詠竹》五律,黏著呆滯,固不必言。《 劍子歌》、


《 猛虎行》

皆警鍊佳篇,而似博士書券,通篇不見“ 驢” 字。 王船山《 夕堂永日

緒論》譏楊文公《 漢武》詩是一“ 漢武謎”,長吉此二詩,亦劍謎、虎謎,

如 管 公 明 射 覆 之 詞 耳。《 瑤 華 樂 》 云:“ 鉛 華 之 水 洗 君 骨, 與 君 相 對

作真質”;欲持斯語, 還評其詩。 蓋性僻耽佳, 酷好奇麗, 以為尋常

事物, 皆庸陋不堪入詩。 力避不得, 遂從而飾以粉堊, 繡其鞶悅焉。

微情因掩,真質大傷。 牛鬼蛇神,所以破常也;代詞尖新,所以文淺

也。 張戒《 歲寒堂詩話》 卷上謂長吉詩“ 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

間 一 切 皆 詩 ”, 實 道 著 長 吉 短 處。“ 花 草 蜂 蝶 ” 四 字, 又 實 本 之 唐 趙

璘《 因話錄》 論長吉語。 長吉鋪陳追琢,景象雖幽,懷抱不深;紛華

57
散藻,易供撏撦。 若陶、 杜、 韓、 蘇大家,化腐為奇,盡俗能雅,奚奴

古 錦 囊 中, 固 無 此 等 語。 蹊 徑 之 偏 者 必 狹, 斯 所 以 為 奇 才, 亦 所 以

非大才歟。

一三

長吉詩境, 杜韓集中時復有之。 杜《元都壇歌》 之“屋前太古元

都壇,青石漠漠松風寒;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 韓《 遊

青龍寺》 之“ 然雲燒樹火實駢, 金烏下啄赬虬卵;魂翻眼倒迷處所,

赤 氣 沖 融 無 間 斷 ”。 皆 近 長 吉。 而 長 吉 詩 如《 仁 和 里 雜 敍 皇 甫 湜 》、

《 感諷》 五首之第一首、
《 贈陳商》 等,朴健猶存本色,雅似杜韓。《 開

愁歌》 亦為眉疎目爽之作。《 苦晝短》 奇而不澀, 幾合太白、 玉川為

一手。《 相勸酒》 亦殆庶太白;然而異者,太白飄逸,此突兀也。《 春

歸昌谷》及《 昌谷詩》,劇似昌黎五古整鍊之作。《 北中寒》可與韓孟

《 苦寒》 兩作驂靳。 昌谷出韓門, 宜引此等詩為證;世人僅知舉《 高

軒過》,目論甚矣。 況《 高軒過》 本事頗有疑竇哉。

一四

細玩昌谷集, 舍侘傺牢騷, 時一抒洩而外, 尚有一作意, 屢見不

鮮。 其於光陰之速,年命之短,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每感愴低徊,長

言永歎。《 天上謠》 則曰:“ 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 浩

歌 》 則 曰:“ 南 風 吹 山 作 平 地, 帝 遣 天 吳 移 海 水。 王 母 桃 花 千 遍 紅,

彭祖巫咸幾回死。”《 秦王飲酒》 則曰:


“ 劫灰飛盡古今平”,《 古悠悠

行》 則曰:“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

《 過行宮》則曰:
“ 垂簾幾度青春老,堪鎖千年白日長。”《 鑿井》則曰:

“ 一日作千年,不須流下去。”《 日出行》 則曰:“ 白日下崑崙,發光如

58
舒絲。 奈爾鑠石, 胡為銷人。 羿彎弓屬矢, 那不中足, 令久不得奔,

詛教晨光夕昏。”《 拂舞歌詞》則曰:
“ 東方日不破,天光無老時。”《 相

勸酒》 則曰:“ 羲和騁六轡,晝夕不曾閑。 彈烏崦嵫竹,抶馬蟠桃鞭。”

《 夢天》 則曰:“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皆深有


【 附說十】

感 於 日 月 逾 邁, 滄 桑 改 換, 而 人 事 之 代 謝 不 與 焉。 他 人 或 以 弔 古 興

懷,遂爾及時行樂,長吉獨純從天運著眼,亦其出世法、 遠人情之一

端也。 所謂“ 世短意常多”,


“ 人生無百歲,常懷千歲憂”者非耶。【 補

訂 一 】 李 太 白 亦 有《 日 出 入 行 》, 略 謂:“ 人 非 元 氣, 安 得 與 之 久 徘

徊。 草 不 謝 榮 於 春 風, 木 不 怨 落 於 秋 天。 魯 陽 何 德, 駐 景 揮 戈。 逆

道 違 天, 矯 誣 實 多。 吾 將 囊 括 大 塊, 浩 然 與 溟 涬 同 科。” 自 天 運 立

言, 不 及 人 事 興 亡, 與 長 吉 差 類。 然 乘 化 順 時, 視 長 吉 之 感 流 年 而

欲 駐 急 景 者, 背 道 以 趣。 淮 海 變 禽, 吾 生 不 化; 洛 溪 流 葛, 逝 者 如

斯。 千 年 倏 忽 之 感, 偏 出 於 曇 華 朝 露 如 長 吉 者。 義 山《 夕 陽 樓 》 絕

句云:“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尤堪為危涕墜心者矣。

【 附 說 十 】 詩 中 用 羲 和 抶 馬 一 事, 以 黃 仲 則《 兩 當 軒 詩 》 卷 十 一

《 綺懷》第十六首結句為妙。 郭麐《 靈芬館詩話》卷八曰:


“ 論詩

各有胸懷,其所愛憎,雖己亦不能自喻。 黃仲則詩佳者夥矣,隨

園 最 愛 其 前 後 觀 潮 之 作; 楊 荔 裳 愛 誦 其‘ 似 此 星 辰 非 昨 夜 ’ 二

語;金仲蓮愛誦其‘ 全家都在秋風裏’二語。 余最賞其‘ 茫茫來

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 真古之傷心人語也” 云云。 按司

空表聖《 狂題》 第十五首曰:“ 昨日流鶯今日蟬,起來又是夕陽

天。 六龍飛轡長相窘,更忍乘危自著鞭”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

十 四 記 楊 誠 齋 語 好 色 傷 生 者 曰:“ 閻 羅 王 未 曾 相 喚, 子 乃 自 求

押 到。” 按 參 觀 I H e n r y I V, V, i , a d f i n . F a l s t a f f 答 Prince Hal 語。 以

為即表聖詩意。 王百穀尺牘《 謀野集》卷十《 與梁伯龍》曰:


“足

59
下尺五虬髯,白如霜,尚沈湎欲海,以為羲和之輪未駛,而加策

耶。” 仲 則 特 反 用 其 語, 厭 生 祈 死, 遂 益 令 人 惘 惘 不 甘 耳。【 補

訂一】

一五

長吉《高軒過》 篇有“筆補造化天無功” 一語, 此不特長吉精神

心 眼 之 所 在, 而 於 道 術 之 大 原、 藝 事 之 極 本, 亦 一 言 道 著 矣。 夫 天

理流行, 天工造化, 無所謂道術學藝也。 學與術者, 人事之法天, 人

定之勝天,人心之通天者也。《書 · 皋陶謨》曰:“天工,人其代之。”

《法言 · 問道》篇曰:“或問彫刻眾形,非天歟。曰:以其不彫刻也。”

百 凡 道 藝 之 發 生, 皆 天 與 人 之 湊 合 耳(H o m o a d d i t u s n a t u r a e )。 顧

天 一 而 已, 純 乎 自 然, 藝 由 人 為, 乃 生 分 別。 綜 而 論 之, 得 兩 大 宗。

一 則 師 法 造 化, 以 模 寫 自 然 為 主。 其 說 在 西 方, 創 於 柏 拉 圖, 參 觀
R e p u b l i c , 3 3 9 - 3 9 7 ; 5 9 5 - 6 0 7 ; L a w s , 6 6 9 - 6 7 4 , e t c . 發 揚 於 亞 理 士 多 德, 參 觀

P o e t i c s , I : 5 ; I I : 2 ; I V: 9 ; V: I ; V I : 2 - 6 , e t c . 重申於西塞羅(C i c e r o ),參觀
O r a t o r , c c . I I - I I I . 而 大 行 於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世 紀。 參 觀 J . E . S p i n g a r n :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Renaissance, pp. 27-47; I. Babbitt: New Laocoon,

c h a p . I . 其 焰 至 今 不 衰。 莎 士 比 亞 所 謂 持 鏡 照 自 然( To hold,
a s ' t we r e , t h e m i r r o r u p to n a t u r e ) 者 是。 見 Hamlet, III, ii, 22。 按

Cer vantes: Don Quixote, pt. l, bk. iv, chap. 21 引 Cicero 語 大 同。 S p i n g a r n

書pp. 104-5 有 考。 昌 黎《贈 東 野》 詩“ 文 字 覰 天 巧” 一 語, 可 以 括 之。

“覰” 字 下 得 最 好; 蓋 此 派 之 說, 以 為 造 化 雖 備 眾 美, 而 不 能 全 善 全

美, 作 者 必 加 一 番 簡 擇 取 舍 之 工(s e l e c t i v e i m i t a t i o n )。 即“ 覰 巧 ”

之 意 也。 二 則 主 潤 飾 自 然, 功 奪 造 化。 此 說 在 西 方, 萌 芽 於 克 利 索

斯 當(D i o C h r ys o sto m ), 參 觀 Oratio, XII; “D e dei cogitatione.” 申

60
明 於 普 羅 提 諾(P l ot i n u s )。 參 觀 Enneads, I, lib. vi. 近 世 則 培 根

(B a c o n )、 參 觀 A d v a n c e m e n t o f L e a r n i n g , B K . I I . 牟 拉 託 利(M u r a to r i )、
參 觀 J. G. Robertson: Genesis of the Romantic Theor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p. 75. ff. (“f a r e m i n e n t e l a n a t u r a ”). 儒 貝 爾(J o u b e r t )、 參 觀

Pe n s é e s , Titre XXI, 2. 龔 古 爾 兄 弟(E d m o n d et J u l e s d e G o n c o u -

r t )、 參 觀 J o u r n a l , jeudi jan. 1861; 8 juin 1862; 3 juillet 1865. 波 德 萊 爾

(Baudelaire)、 參 觀 Curiosités esthétiques: “S a l o n de 1859.” 惠 司 勒

(W h i st l e r ) 參 觀 T e n O ' c l o c k . 皆 有 悟 厥 旨。 唯 美 派 作 者 尤 信 奉 之。

但 丁 所 謂:“造 化 若 大 匠 製 器, 手 戰 不 能 如 意 所 出, 須 人 代 之 斲 范”

(M a l a n a t u r a l a d à s e m p r a s c e m a , / s i m i l e m e n t e o p e r a n d o a l l ,

a r t i s t a / c ' h a I ' a b i t o d e l l ' a r t e e m a n c h e t r e m a )。 見 Paradiso, XIII,

7 6 - 8 . 長 吉“筆 補 造 化 天 無 功” 一 句, 可 以 提 要 鉤 玄。 此 派 論 者 不 特

以 為 藝 術 中 造 境 之 美, 非 天 然 境 界 所 及; 至 謂 自 然 界 無 現 成 之 美,

祗有資料, 經藝術驅遣陶鎔, 方得佳觀。 此所以“天無功” 而有待於

“補” 也。 竊 以 為 二 說 若 反 而 實 相 成, 貌 異 而 心 則 同。 夫 模 寫 自 然,

而 曰“ 選 擇 ”, 則 有 陶 甄 矯 改 之 意。 見 A r i s t o t l e : P o l i t i c s , 1 2 8 1 b . 自

出心裁, 而曰“修補”, 順其性而擴充之曰“補”, 刪削之而不傷其性

曰“修”, 亦 何 嘗 能 盡 離 自 然 哉。 師 造 化 之 法, 亦 正 如 師 古 人, 不 外

“擬 議 變 化” 耳。 故 亞 理 士 多 德 自 言: 師 自 然 須 得 其 當 然, 寫 事 要

能 窮 理。 見 P o e t i c s , I X : 1 - 3 . 蓋 藝 之 至 者, 從 心 所 欲, 而 不 踰 矩: 師 天

寫 實, 而 犁 然 有 當 於 心; 師 心 造 境, 而 秩 然 勿 倍 於 理。 莎 士 比 亞 嘗

曰:“ 人 藝 足 補 天 工, 然 而 人 藝 即 天 工 也”。(T h i s i s a n a r t / W h i c h

does mend nature, change it rather, but/That art itself is


Na t u r e )。 見 T h e W i n t e r ' s T a l e , I V, i v , P o l i x e n e s 語。 圓 通 妙 澈, 聖 哉 言

乎。 人出於天, 故人之補天, 即天之假手自補, 天之自補, 則必人巧

61
能 泯。 造 化 之 祕, 與 心 匠 之 運, 沆 瀣 融 會, 無 分 彼 此。 及 未 達 者 為

之, 執著門戶家數, 懸鵠以射, 非應機有合。 寫實者固牛溲馬勃, 拉

雜可笑, 如盧多遜、 胡釘鉸之倫;造境者亦牛鬼蛇神, 奇誕無趣, 玉

川、 昌谷,亦未免也。【 補訂一】

一六

韓 昌 黎 之 在 北 宋, 可 謂 千 秋 萬 歲, 名 不 寂 寞 者 矣。 歐 陽 永 叔 尊

之 為 文 宗, 石 徂 徠 列 之 於 道 統。 按 李 翱 作 昌 黎 祭 文, 首 推 其 攘 斥 二 氏 之 功; 李
光 地《 榕 村 全 集 》 卷 九《 景 行 摘 》 篇 以 韓 文 公 配 諸 葛 武 侯, 即 據 此 文。 至 北 宋, 理 學 家 孫 明

復 始 尊 昌 黎 為 知 道, 不 雜 於 異 端,《 泰 山 集 · 與 張 洞 書 》 論 文 為 道 用, 以 董 仲 舒、 揚 雄、 王

通, 韓 愈 並 稱。 石 守 道 出 孫 氏 之 門,《 徂 徠 集 》 中 幾 無 篇 不 及 昌 黎, 如《 上 趙 先 生 書 》、《 上

蔡 副 樞 書 》、《 上 范 思 遠 書 》、《 與 士 建 中 書 》、《 上 孫 少 傅 書 》,《 答 歐 陽 永 叔 書 》、《 與 君 貺 學

士 書 》、《 與 裴 員 外 書 》、《 與 范 思 遠 書 》、《 送 祖 擇 之 序 》、《 送 張 績 李 常 序 》、《 泰 山 書 院 記 》、

《 怪 說 中 》、《 讀 原 道 》、《 尊 韓 》、《 救 說 》、《 辨 謗 》 諸 篇; 不 但 以 文 中 子 與 昌 黎 並 稱, 且 每 以

昌 黎 追 配 孟 子, 蓋 全 不 以 之 為 文 士。 皮 日 休《 請 韓 文 公 配 饗 太 學 書 》 之 意, 至 徂 徠 而 發

揮 殆 盡 矣。 即 朱 子《與 汪 尚 書 書》 所 斥 為 浮 誕 輕 佻 之 東 坡 門 下, 亦 知

愛敬。子瞻作碑,有“百世師”之稱;少游進論,發“集大成”之說。故

釋契嵩激而作《非韓》 三十篇, 吹毛索瘢, 義正詞厲, 而其書尟稱道

者。自是厥後,迄於有明,雖偶有異議,如王陽明《傳習錄》論道,僅

謂為文人之雄,祝枝山《罪知錄》談文,且薄為粗儇之體,張孟奇《疑

耀》 考行事, 以為趣榮貪位, 始諫佛骨, 晚請封禪, 乃兩截人。 按此即


契 嵩 之 說, 見《鐔 津 文 集》 卷 十 八《非 韓》 第 十。 要 或 就 學 論, 或 就 藝 論, 或 就 人

品論, 未嘗概奪而不與也。 有之, 則自王荊公始矣。 故吳虎臣《能改

齋 漫 錄》 卷 十 謂 荊 公“不 以 退 之 為 是”。 余 按 荊 公 早 歲 作《送 孫 正 之

序》, 雖 嘗 以 退 之 之 不 惑 釋 老, 與 孟 子 之 不 惑 楊 墨, 並 稱 孟 韓 之 心,

62
以 勉 正 之。 其 他 則 多 責 備 求 全 之 說。 劉 昫 等《舊 唐 書》 卷 一 百 六 十

《韓愈本傳》 痛斥昌黎恃才肆意, 有盭孔孟之旨,《羅池神廟碑》、《諱

辨》、《毛穎傳》文章紕繆,然終之曰:“至若抑楊墨,排釋老,雖於道

未 弘, 亦 端 士 之 用 心 也。” 按 契 嵩 非 韓, 特 本《 舊 唐 書 》 而 擴 充 之。 故《 非 韓 》 第
十 七 篇, 第 二 十 三 篇、 第 二 十 四 篇、 第 三 十 篇 皆 引 此 傳 之 語。 契 嵩 老 於 世 故, 文 集 卷 一

《 勸 書 》 第 一 偏 舉 韓 文 中 道 佛 法 之 語, 并 謂 韓 子 於 老 墨 皆 有 取, 非 膠 執 一 端 而 不 通 者, 是

贊 昌 黎 也;《 非 韓 》 第 一、 第 十 四、 第 十 七 則 前 所 舉 以 贊 昌 黎 者, 今 胥 為 詰 難 之 資。 蓋《 勸

書 》 所 以 游 說 公 卿, 不 敢 悍 然 攻 訐 也。 且 於 昌 黎 則 非 難 之, 於 並 世 之 歐 陽 永 叔、 自 命 為

繼 昌 黎 而 攘 斥 佛 老 者, 則 譽 其 知 道 能 文, 卷 八《 記 復 古 》、 卷 十《 上 永 叔 書 》 可 徵, 真 堪 一

笑。 以較荊公,尚為寬恕。【補訂一】荊公《說性》、《原性》二文,與昌

黎 顯 相 牴 牾;《上 人 書》 以 為 昌 黎 於 文, 雖 千 百 年 中 卓 絕, 而 徒 語 人

以其詞, 失文之本意。 其詩《奉酬永叔見贈》 云:“欲傳道義心猶在,

強 學 文 章 力 已 窮; 他 日 當 能 追 孟 子, 終 身 安 敢 望 韓 公。”《秋 懷》 云:

“柴 門 半 掩 掃 鳥 迹, 獨 抱 殘 編 與 神 遇; 韓 公 既 去 豈 能 追, 孟 子 有 來 還

不拒”;語尚含蓄,未明斥也。而《寄蔡天啟》云:“揚雄尚漢儒,韓愈

真秦俠”;【補訂二】《送潮州呂使君》云:“不必移鱷魚,詭怪以疑民。

有如大顛者, 亦弗與為禮”;《讀墨》 云:“退之嘲魯連, 顧未知之耳,

退之醇孟軻, 而駁荀揚氏;至其趣舍間, 亦又蔽於己”;《董伯懿示裴

晉公淮右題名碑》 云:“退之道此尤儁偉, 筆墨雖巧終類俳”;《讀韓》

云:“紛 紛 易 盡 百 年 身, 舉 世 無 人 識 道 真。 力 去 陳 言 誇 末 俗, 可 憐 無

補 費 精 神。”《次 韻 信 都 公 石 枕 靳 席》 一 詩 至 取 退 之 戲 語 而 文 致 之,

有 云:“豈 比 法 曹 空 自 私, 卻 願 天 日 長 炎 曦”, 指 退 之《謝 鄭 群 贈 席》

詩也。與劉昫、契嵩之譏《毛穎傳》,皆焚琴煑鶴,殺風景語。退之可

愛, 正 以 雖 自 命 學 道, 而 言 行 失 檢、 文 字 不 根 處, 仍 極 近 人。《全 唐

文》 卷 六 百 八 十 四 張 籍 上 昌 黎 二 書 痛 諫 其 好 辯、 好 博 進、 好 戲 玩 人,

63
昌 黎 集 中 答 書 具 在, 亦 殊 有 卿 用 卿 法、 我 行 我 素 之 意。 豪 俠 之 氣 未

除, 真率之相不掩, 欲正仍奇, 求厲自溫, 與拘謹苛細之儒曲, 異品

殊科。 諸君所論, 譬如恨禰衡之無規檢, 責孔融之有冰棱矣。 據《唐

摭言》卷五,張文昌二書,亦半為《毛穎傳》而發,故云:“駁雜無實,

有累令德。”則劉昫輩之說,由來亦久。【補訂一】《榕村語錄》續編卷

五亦譏其“好游戲, 貪仕宦, 一能文狂生, 渾身俗骨, 然臨大事不放

過, 如 諫 迎 佛 骨, 使 王 庭 湊 是 也”; 最 為 平 情 之 論。 荊 公 於 退 之 學 術

文章以及立身行事, 皆有貶詞, 殆激於歐公、 程子輩之尊崇, 而故作

別調,“拗相公”之本色然歟。朱弁《曲洧舊聞》卷三《余在太學》條

謂:“歐公及許洛諸先輩, 皆不以能古文許介甫”, 然則“今生安敢望

韓 公”, 真 為 負 氣 語。 蔡 元 鳳《王 荊 文 公 年 譜 考 略》 卷 五 辨 荊 公 非 有

意貶退之,顧所引僅《酬永叔》一律、《讀韓》一絕,其他均揜而不舉;

意 在 洗 雪 荊 公, 遂 曲 為 之 諱, 亦 異 於 實 事 求 是 者。 俞 文 豹《吹 劍 錄》

謂:“韓文公、王荊公皆好孟子,皆好辯,三人均之好勝”云云,殊有

識見。 彼此好勝, 必如南山秋氣, 相高不下;使孟子而生於中古, 或

使當荊公之世, 無涑水、 旴江輩之非難孟子, 恐《七篇》 亦將如韓集

之遭攻擊耳。 古來薄韓者多姓王。 半山、 陽明而外, 王逢原《示王聖

美葛子明》 五古深非退之《南內朝賀》、《示兒》 兩詩, 謂是德累。 王

得 臣《麈 史》 卷 中 亦 謂 淵 明 以 子 賢 愚 掛 懷, 猶 不 免 子 美 之 譏, 退 之

《符 讀 書 城 南》 教 子 取 富 貴; 宜 荊 公 集 四 家 詩 不 之 取。 王 若 虛《滹 南

遺 老 集》 卷 二 十 九 謂 退 之“不 善 處 窮”, 哀 號 諛 君, 卷 三 十 五 指 摘 韓

文 字 句 不 少 假。 王 世 貞 早 作《藝 苑 卮 言》, 斥 退 之 於 詩, 一 無 所 解。
按 見《 弇 州 四 部 稿 》 卷 百 四 十 七; 於 退 之 文 則 推 重 謂 有 上 追 西 京 者, 特 至 晚 年《 讀 書 後 》

卷 三《 書 韓 文 後 》, 尤 善 善 從 長 耳。 陳 眉 公《 妮 古 錄 》 卷 四 載 弇 州 自 言 數 年 來 甚 推 轂 韓 歐

諸 賢 為 大 雅 之 文, 而 於 退 之 詩 則 初 論 似 未 變。 世 人 據 弇 州 題《 歸 震 川 遺 象 贊 》 中:“ 千 載

64
惟 公, 繼 韓 歐 陽。 余 豈 異 趣, 久 而 始 傷 ”, 以 為 弇 州 知 韓 文 之 妙 乃 晚 年 事, 蓋 未 詳 考。 又

以 為 弇 州 心 折 震 川, 推 之 冠 一 代 人 文, 亦 不 甚 確。《 讀 書 後 》 卷 四《 書 歸 熙 甫 文 集 後 》 自

記 與 震 川 牴 牾 事 顛 末, 又 曰:“ 觀 其 遺 集, 故 是 近 代 名 手。 所 不 足 者, 起 伏 與 結 構 ”; 又《 書

洹 詞 》 云:“ 讀 歸 熙 甫 時 義, 厭 其 不 可 了, 若 千 尺 線。” 桐 城 末 派 頌 說 歸 方, 誤 以 弇 州 老 去

【補
之 公 心, 為 才 屈 之 降 款, 加 之 錢 牧 齋 記 事 失 實, 資 其 傳 說。 故 略 訂 正 於 此。 訂 一】

近 人 則 王 壬 秋,《王 志》 深 譏 退 之 學 古 遺 貌 存 神 之 謬,《湘 綺 樓 日 記》

民國五年五月自稱其文出“起衰公” 之上,《南皮佐史總姓王》後, 見
《 朝野僉載》 卷三。 又一談助。

一七

周 濂 溪 按 部 至 潮 州,《題 大 顛 堂 壁》 曰:“退 之 自 謂 如 夫 子,《原

道》 深 排 佛 老 非。 不 識 大 顛 何 似 者, 數 書 珍 重 更 傳 衣。” 退 之 與 大 顛

三 書, 適 可 與 靈 源 與 伊 川 二 簡 作 對, 而 聚 訟 尤 紛 紜。 東 坡 說 以 為 偽,

歐 公 跋 以 為 真。 陸 放 翁《老 學 菴 筆 記》 卷 六 謂 黠 僧 所 造, 以 投 歐 公

之好,故第三書引《易繫辭》作《易大傳》。朱子作《韓文考異》始定

為退之之筆。 陳蘭甫《東塾集》 卷二《書偽韓文公與大顛書後》 謂責

韓 公 不 當 與 大 顛 往 來 則 可, 必 欲 以 偽 書 為 真, 則 雖 歐 公、 朱 子 不 可

掩 後 人 眼 目。 今 觀 荊 公《送 呂 使 君》 詩 中 語, 亦 見 退 之 與 大 顛 三 書,

幾如淵明之《閑情》 一賦, 被人認作白璧微瑕矣。 黃東發《日鈔》 卷

三 十 五、《直 齋 書 錄 解 題》 卷 十 六 以 朱 子 此 舉 為 不 可 曉。 楊 升 菴 不 喜

朱 子, 而 好 襲 東 發 議 論, 參 觀《少 室 山 房 筆 叢》 卷 五《五 行》 條。 遂 推 波 助 瀾。

李穆堂服膺陸王, 深惡朱子, 每借申雪昌黎、 荊公為名, 以攻朱子;

《初稿》 卷四十六亦有《書贋作昌黎與大顛書後》, 氣盛詞峻, 失之肊

必, 尚 不 如 升 菴 言 之 成 理。《升 菴 全 集》 卷 四 十 六、 五 十 三 論 朱 子 論

人,“好 在 無 過 中 求 有 過”, 稱 秦 檜 有 骨 力 而 譏 岳 飛 為 橫, 其 必 欲 證

65
明與大顛書真出韓公手, 亦不樂成人之美也; 因舉李漢《韓集 · 序》

“無有失墜,總其目以七百”等語,以為此書既在集外,其偽可知。後

來崔東壁《考信錄提要》 卷上、 凌揚藻《蠡勺編》 卷二十二皆據李漢

序 以 定 三 書 之 偽, 實 隱 本 其 說 而 推 衍 之。 然 張 淏《雲 谷 雜 記》 卷 二

早言:昌黎知制誥,李漢竟未收;柳子厚《天說》引昌黎論天之文、劉

夢得《柳集序》 舉昌黎遠弔之書、《五竇聯珠集》 載昌黎分韻得“尋”

字五律, 皆在散逸, 安得自矜無有失墜云云。 王白田《讀書紀疑》 卷

十 六 亦 謂 據 柳 子 厚《與 韓 愈 論 史 官 書》、《段 太 尉 逸 事 書》、《答 韋 珩

書》、《送 僧 浩 初 序》, 退 之 皆 有 書 與 子 厚, 四 書 今 不 見 集 中, 劉 夢 得

柳 文 序 所 謂“退 之 以 書 來 弔”, 韓 集 亦 無, 李 漢 之 言, 豈 其 然 乎。 則

楊、 崔、 凌 三 家 之 說, 猶 不 免 盡 信 李 漢 一 面 之 詞。 且 李 漢 所 編 韓 集

中,自有《與孟尚書簡書》,稱大顛為“能外形骸,以理自勝”,則亦不

必 曲 為 退 之 諱 矣。 退 之 與 僧 徒 往 還 不 絕。 趙 德 麟《侯 鯖 錄》 卷 八 謂

退之“不喜僧,每為僧作詩,必隨其淺深侮之”。陳善《捫蝨新話》卷

二謂退之送惠師、靈師、文暢、澄觀等詩,語皆排斥。劉後村《詩話》

前 集 謂 唐 僧 見 韓 集 者 七 人, 惟 大 顛、 穎 師 免 於 嘲 侮, 此 外 皆 為 嘻 笑

之 具。 而 晁 以 道《嵩 山 集》 卷 十 四《懼 說 贈 然 公》 曰:“予 嘗 怪 韓 歐

力排浮屠, 而其門多浮屠之雄。 如澄觀、 契嵩輩, 能自傳於後世, 實

二 公 之 力 為 多。 夫 毀 其 教 而 進 其 徒, 豈 非 一 反。” 李 敬 齋《古 今 黈》

卷 七 亦 歷 數 退 之 集 中 為 僧 侶 所 作 詩 文, 以 為 大 醇 小 疵。 張 爾 岐《蒿

菴 閒 話》 卷 一 謂 退 之《送 文 暢 詩》、《高 閑 序》 皆 以 富 貴 利 慾 相 誇 誘,

不 類 儒 者 語, 竊 計 文 暢 輩 只 是 抽 豐 詩 僧, 不 然、 必 心 輕 之。 三 君 皆

不免皮相, 未能如趙、 陳、 劉三氏之究極退之語意也。 余按朱子“退

之死款”之說,見《語類》卷百三十七,明說因《與孟簡書》中“以理自

勝” 等語而發;升菴以為指與大顛三書, 大誤, 胡元瑞《少室山房筆

66
叢》 卷 二 十 六 已 訂 正 之。 魏 默 深《古 微 堂 外 集 · 再 書 宋 名 臣 言 行 錄

後》 至曰:“升菴揑造死款之說, 以誣朱子”, 則升菴豈若是誕哉。 默

深 衞 護 朱 子, 而 竟 不 一 讀《語 類》, 蓋 伐 異 每 尚 細 究 敵 說, 黨 同 乃 至

浸 忘 師 訓, 理 固 然 耳。 若 以 岳 飛 為 橫, 乃 朱 子 門 人 沈 僩 問 語, 非 出

朱 子, 見《語 類》 卷 百 三 十 一。 同 卷 屢 斥 秦 檜 之 奸, 初 無 假 借。《少

室 山 房 筆 叢》 卷 十 亦 有 辨 論。 升 菴 之 妄, 在 此 不 在 彼 也。 退 之《與

大 顛 第 二 書》 謂 海 上 窮 居, 無 與 話 言, 要 顛 相 過; 第 三 書 怪 顛 不 過,

謂非通道。 則是空谷之喜足音, 豈《師說》“從而相師” 之誼耶。《與

孟簡書》 亦謂:“近奉釋氏, 乃傳者之妄。 遠地無可與語, 因召大顛,

與 語 亦 不 盡 解。 留 衣 服 為 別, 乃 人 之 情; 非 崇 信 其 法, 求 福 田 利

益。” 下 文 亹 亹 數 百 言, 莫 非 申 明 攘 斥 佛 老 之 願, 所 以 自 為 別 白 者

至矣。皮襲美《文藪》卷九有《請韓文公配饗太學書》,稱退之能“蹴

楊 墨 於 不 毛 之 地, 蹂 釋 老 於 無 人 之 境”, 可 見 唐 之 儒 者, 未 嘗 以 退 之

與 大 顛 往 來, 而 疑 其 信 持 佛 法 也。 即 五 代 時 劉 昫 輩 作《舊 唐 書》, 苛

責昌黎, 而亦以斥釋老稱之, 未據此事, 增益罪狀。 惟契嵩《鐔津文

集》卷十九《非韓》第十四論《馬彙之行狀》特記刺血書佛經事,謂昌

黎 外 專 儒 以 護 其 名, 內 終 默 重 佛 道; 第 十 七 論《與 孟 簡 書》, 略 謂 昌

黎 強 掩, 言 愈 多 而 迹 愈 見, 以 理 自 勝 云 云, 已 信 其 法, 佛 教 順 理 為

福, 與 大 顛 游, 談 理 論 性, 已 廁 其 福 田 利 益 矣; 又 引 韓 子 問 道 大 顛,

三 平 擊 牀 悟 入 一 事, 謂 昌 黎 尊 大 顛 而 毀 佛, 如 重 子 孫 而 斥 祖 禰 云

云。 深 文 周 內, 游 談 無 根。 明 蓮 池 大 師《竹 窗 隨 筆》 韓 昌 黎 條 引 與

孟 簡 書 中 語, 則 謂 退 之“悍 然 不 信 佛 法 如 故, 何 曾 悟 入”; 可 見 後 世

緇 流 之 有 識 者, 未 嘗 執 著 形 迹, 引 退 之 以 自 張 門 面 也。 契 嵩 已 坐 實

退之參禪,宗永撰《宗門統要》,本果繼作《正宏集》,揑造事實,謂退

之參大顛, 有一百八念珠公案, 為上根人, 說大乘法。 癡人夢話, 齊

67
東 野 語, 奉 鬼 教、 本《 魏 書》 卷 五 十 三《 李 瑒 傳》。 事 鬼 宿 本《 尚 書 故 實》。 人, 固

宜 搗 鬼; 而 儒 者 亦 復 相 驚 伯 有, 殊 可 哂 也。【補 訂 一】 俞 文 豹《吹 劍

錄》 謂:韓公潮州之行, 豪氣鑠盡, 謝表披訴艱辛, 真有悽慘可憐之

狀。至於佛法,亦復屑意,答孟簡書云云;見《宗門統要》,疑其誕謾,

“觀公此書, 似不誣也”。 夫《與孟簡書》 明言不屑意於佛法, 俞氏豈

善讀書者。 馬永卿《嬾真子》 卷二道王抃語, 謂退之號毀佛, 實則深

明 佛 法, 其《送 高 閑 上 人 序》, 得 歷 代 祖 師 向 上 休 歇 一 路, 所 見 大 勝

裴 休《圓 覺 經 序》 云 云。 更 為 望 文 牽 合 矣。 余 嘗 推 朱 子 之 意, 若 以

為 壯 歲 識 見 未 定, 迹 親 僧 道, 乃 人 事 之 常, 不 足 深 責; 至 於 暮 年 處

困,乃心服大顛之“能外形骸”,方見韓公於吾儒之道,祗是門面,實

無 所 得。 非 謂 退 之 即 以 釋 氏 之 學, 歸 心 立 命 也, 故 僅 曰:“晚 來 沒 頓

身 已 處。” 蓋 深 歎 其 見 賊 即 打, 而 見 客 即 接, 無 取 於 佛, 而 亦 未 嘗 有

得於儒; 尺地寸宅, 乏真主宰。《韓文考異》 中註《與孟簡書》, 亦發

此 意。 雖 較 唐 人 為 刻, 要 非 周 內 之 言, 更 非 怪 退 之 與 僧 徒 書 札 往

還, 詩 篇 贈 答 也。 不 然, 朱 子 早 歲 詩 為 二 氏 言 者 多 矣。 一 則 曰:“聊

被釋氏書,超然與道俱”;再則曰:“登山懷釋侶,盥手閱仙經”;三則

曰:“ 所 慕 在 玄 虛, 終 朝 觀 道 書。” 參 觀 夏 心 伯《 讀 朱 質 疑》 卷 一《 朱 子 出 入 於 老
釋 者 十 餘 年 考 》, 謂 此 等 詩 皆 作 於 二 十 四 歲 以 前。 至 其 交 往, 亦 有 仰 上 人、 可 師

之 流, 何 以 都 著 集 中, 不 稍 掩 飾 乎。《 東 發 門 鈔 》 卷 三 十 四 論 朱 子 此 等 詩 亦
曰:“ 朱 子 博 於 二 氏 書, 而 他 日 謂 昌 黎 與 大 顛 交, 乃 平 生 死 案, 何 嚴 也 ” 云 云。 李 穆 堂 遂

坐 實 朱 子 之 攻 乎 異 端 矣, 參 觀《 初 稿 》 卷 四 十 五《 書 靈 寶 異 法 後 》, 卷 四 十 六《 書 五 燈 會 元

後》。 【補 訂 二】 荊 公《送 呂 使 君 詩》 作 闢 佛 語,《寄 王 逢 原》 亦 云:

“孔 子 大 道 寒 於 灰, 力 排 異 端 誰 助 我”; 而 集 中 詩 作 禪 語 不 計 數, 仿

寒 山、 拾 得 即 至 二 十 首, 亦 屢 與 釋 子 酬 答。《道 山 清 話》 載 唐 子 方 見

公誦《華嚴經》;《吹劍錄外集》記公與葉濤云:“博讀佛書,勿為世間

68
閑文字”;《賓退錄》卷五記公坐禪時作《胡笳十八拍》,自言“坐禪實

不虧人”, 事雖可笑, 亦見公刻意學佛;復作《楞嚴疏解》, 可謂躬蹈

而厚責於昌黎者。 至其暮年捨宅為寺, 請僧主持, 如朱子《語類》 與

余 國 秀 語 所 譏, 又 豈 韓 公 廬 居 火 書 之 旨 哉。 為 儒 家 言 者, 以 退 之 南

遷交大顛為病,而浪子和尚惠洪《石門文字禪》有《次韻游南台》詩;

乃曰:“永懷倔強韓退之, 南遷正坐譏訶佛”, 可發一笑。 李肇《國史

補》 記昌黎數事, 皆非佳話, 有昌黎敬徑山, 出妻拜之, 請賜法名一

則。 後人卻未有引為話柄者,何耶。

一八

邵 氏《聞 見 後 錄》 卷 十 八 以 為 荊 公 既 鄙 夷 退 之 力 去 陳 言, 而 自

作《雪詩》, 又全襲退之語。 余按荊公《讀韓》“可憐無補費精神” 一

語,即退之《贈崔立之》詩中語,改“益”字為“補”字。 按李壁注荊公詩,僅
於 此 句 下 引 韓 詩 云 云, 上 句 未 註。 故 魏 了 翁《 經 外 雜 鈔 》 卷 二 補 言 其 上 句“ 力 去 陳 言 ” 出

退 之《 答 李 翊 書 》。 又《 黃 氏 日 抄 》 卷 五 十 九 力 非 朱 子 編 韓 集 之 錄 荊 公 此 絕, 以 為 象 山 他

日 亦 即 以“ 無 補 費 精 神 ” 譏 朱 子 云 云。 在 荊 公 或 為 反 脣 之 譏, 邵 氏 欲 以 矛 攻

盾, 何為近捨此耶。 荊公詩語之自昌黎沾丐者, 不知凡幾, 豈特《雪

詩》而已。譬如《元豐行》曰:“田背坼如龜兆出”,此荊公得意語也;

故《寄楊德逢》又曰:“似聞青秧底,復作龜兆坼。”《後山詩話》記山

谷 論 荊 公 詩“暮 年 愈 妙”, 即 稱 此 語, 以 為 前 人 未 道。 不 知 昌 黎《南

山》 詩 形 容 山 石 犖 确, 即 日:“或 如 龜 坼 兆, 或 如 卦 分 繇。” 又 如《孔

子》 詩 曰:“聖 人 道 大 能 亦 博, 學 者 所 得 皆 秋 毫”; 李 雁 湖 未 註 出 處。

按 此 逕 用 昌 黎《送 王 秀 才 序》 起 語:“吾 嘗 以 為 孔 子 之 道 大 而 能 博,

門 弟 子 不 能 偏 觀 而 盡 識 也。”《再 用 前 韻 寄 蔡 天 啟》 曰:“微 言 歸 易

悟,捷若髭赴鑷”;比喻新妙,雁湖亦未註出處。按此本昌黎《寄崔立

69
之》詩:“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他如《懷鍾山》曰:“何須更待

黃粱熟, 始覺人間是夢間”; 則本之昌黎《遣興》 曰:“須著人間比夢

間。”《寄孫正之》 曰:“少時已感韓子語, 東西南北皆欲往”; 則又所

謂 自 首 減 等 者 矣。 然 此 皆 不 過 偷 語 偷 意, 更 有 若 皎 然《詩 式》 所 謂

“偷勢”者。如《游土山示蔡天啟》之“或昏眠委翳”四句,《用前韻贈

葉致遠》之“或撞關以攻”十二句,全套昌黎《南山》詩“爛漫堆眾皺”

一 段 格 調。《和 文 淑 湓 浦 見 寄》 之“髮 為 感 傷 無 翠 葆, 眼 從 瞻 望 有 玄

花”, 又 本 於 昌 黎《次 鄧 州 界》 之“心 訝 愁 來 惟 貯 火, 眼 知 別 後 自 添

花”,匪特“玄花”二字,擷取昌黎《寄崔立之》詩“玄花著兩眼”句已

也。 曾子實、 劉起潛皆以為荊公絕句機軸, 得之昌黎“天街小雨潤如

酥” 一 首;《 隱 居 通 義》 卷 六 卷 十 一。 荊 公 五 七 古 善 用 語 助, 有 以 文 為 詩、

渾 灝 古 茂 之 致, 此 祕 尤 得 昌 黎 之 傳。 詩 用 虛 字, 劉 彥 和《文 心 雕 龍》

第 三 十 四《章 句》 篇 結 語 已 略 論 之。 蓋 周 秦 之 詩 騷, 漢 魏 以 來 之 雜

體歌行,如楊惲《拊缶歌》、魏武帝諸樂府、蔡文姬《悲憤詩》、《孔雀

東南飛》、沈隱侯《八景詠》,或四言、或五言記事長篇,或七言,或長

短 句, 皆 往 往 使 語 助 以 添 迤 邐 之 概。 而 極 其 觀 於 射 洪 之《 幽 州 臺

歌》、太白之《蜀道難》、《戰城南》。宋人《雜言》一體,專仿此而不能

望項背也。 五言則唐以前, 斯體不多。 如《十九首》:“同心而離居”、

“ 故 人 心 尚 爾。”《李 延 年 歌》:“ 絕 世 而 獨 立。” 趟 壹《疾 邪 詩》:“ 哀

哉 復 哀 哉, 此 是 命 矣 夫。” 曹 植 樂 府:“扶 桑 之 所 出”,“當 南 而 更 北,

謂東而反西”,“忽亡而復存。”王粲《詠史》:“惜哉空爾為。”劉楨《贈

徐幹》:“我獨抱深感,不必與比焉。”徐幹《室思》:“自君之出矣,明

鏡闇不治”,“端坐而無為,重新而忘故。”嵇康《答二郭》:“天下悠悠

者”,“有能從此者。”郭遐周《贈嵇康》:“欽哉得其所,惄焉如調饑。”

阮 籍《詠 懷》:“誰 可 與 歡 者”,“存 亡 誠 有 之”,“去 者 余 不 及, 來 者 吾

70
不留”,“呼吸永矣哉。”秦宓《遠遊》:“虎則豹之兄,鷹則鷂之弟。”陸

機《樂 府》:“逝 矣 經 天 日, 悲 哉 帶 地 川”,“邈 矣 垂 天 景, 壯 哉 奮 地

雷”;《贈弟》:“行矣怨路長,惄焉傷別促。”潘尼《贈王元貺》:“畢力

贊 康 哉。” 張 協《雜 詩》:“川 上 之 歎 逝。” 曹 嘉《贈 石 崇》:“為 國 之 俊

傑。” 嵇紹《贈石崇》:“未若酒之賊。” 劉琨《贈盧諶》:“時哉不我與,

去乎若雲浮。”謝混《誡族子》:“數子勉之哉。”張駿《薤露行》:“在晉

之二世。”謝靈運《述祖德》:“而不纓垢氛。”謝惠連《夜集》:“誠哉曩

日 歡, 展 矣 今 夕 切。” 鮑 昭《樂 府》:“餘 人 安 在 哉”;“遠 矣 絕 音 儀”;

“有 願 而 不 遂。” 謝 世 基《連 句》:“偉 哉 橫 海 禽, 壯 矣 垂 天 翼。” 何 偃

《冉冉孤生竹》:“歡願亦云已, 坐守零落耳。” 謝脁《懷故人》:“山川

已 間 之”;《觀 朝 雨》:“懷 古 信 悠 哉。” 丘 巨 源《聽 鄰 妓》:“中 山 安 在

哉。”沈約《樂府》:“苦哉遠徵人,悲矣將如何”;《遊鍾山》:“結架山

之 足”;《登 玄 暢 樓》:“迴 望 山 之 陰”;《詠 月》:“清 光 信 悠 哉。” 江 淹

《雜 體》:“遠 與 君 別 者”,“而 我 在 萬 里”,“楚 客 信 悠 哉”,“因 之 平 生

懷”;《效阮公》:“竚立誰語哉”;《悼室人》:“佳人永暮矣。” 吳均《樂

府》:“豔 裔 陽 之 春”;《贈 柳 惲》:“迢 遞 江 之 泝”;《贈 王 桂 陽》:“送 別

江之干”;《送劉餘杭》:“置酒峯之畿”;《壽陽還》:“結景雲之峯”;《贈

周 興 嗣》:“孺 子 賤 而 貧”;《閨 怨》:“妾 坐 江 之 介。” 何 遜《宿 湓 口》:

“共 泛 湓 之 浦”;《歎 白 髮》:“求 我 谷 之 嵎。” 陸 倕《贈 任 昉》:“壯 矣 荀

文 若, 賢 哉 陳 太 丘。” 沈 炯《十 二 屬》:“豬 蠡 窅 悠 哉。” 何 處 士《酬 解

法 師》:“道 林 俗 之 表, 慧 遠 廬 之 阿。” 庾 信《酬 薛 文 學》:“子 居 河 之

曲”;《治渭橋》:“司職渭之陽。” 隋煬帝《樂府》:“先聖之所營”;《賜

史 祥》:“振 旅 河 之 陰”;《還 京 師》:“是 月 春 之 季。” 虞 騫《登 鍾 山 下

峯》:“攜 手 巖 之 際。” 費 昶《巫 山 高》:“彼 美 巖 之 曲。” 唐 人 如 宋 之 問

《謁 禹 廟》:“而 今 功 尚 敷”;《藥》:“君 臣 有 禮 焉”;《傷 王 七 祕 書 監》:

71
“物在人已矣。”張說《樊姬墓》:“楚國所以霸,樊姬有力焉。”李百藥

《途 中 述 懷》:“福 兮 良 所 伏, 今 也 信 難 通”;《戲 贈 迎 新 婦》:“三 星 宿

已會,四德婉而嬪。”楊炯《西陵峽》:“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洞

庭 且 忽 焉, 孟 門 終 已 矣。” 蘇 頲《和 聖 制 春 臺 望》:“壯 麗 天 之 府, 神

明 王 者 宅”;《 哭 樂 安 少 府》:“ 夢 寐 殊 悠 哉, 已 而 梁 木 摧。” 蕭 穎 士

《 答 韋 司 業 見 過》:“ 夫 子 覺 者 也, 其 能 遣 我 乎。” 呂 溫《 寄 季 六 協

律》:“戒 哉 輕 沽 諸, 行 矣 自 寵 之。” 王 維《贈 張 諲》:“隱 居 十 年 餘,

宛 是 野 人 也”;《青 溪》:“請 留 盤 石 上, 垂 釣 將 已 矣。” 高 適《出 獵》:

“失 之 有 餘 恨, 獲 者 無 全 軀”; 福 屢 用“行 矣”、“去 矣”、“已 矣”。 孟

浩 然《符 公 蘭 若》:“依 止 此 山 門, 誰 能 效 丘 也。” 王 龍 標《題 灞 池》:

“借 問 白 頭 翁, 垂 綸 幾 年 也”;《詠 史》:“歎 息 嵩 山 老, 而 後 知 其 尊”;

《 香 積 寺 禮 僧 塔 》:“ 愚 也 駭 蒼 生, 聖 哉 為 帝 師。 韋 應 物《 再 遊 龍

門 》:“ 邈 矣 二 三 子, 兹 焉 屢 遊 盤。” 儲 光 羲《 貽 劉 高 士 別 》:“ 壯

哉 麗 百 常, 美 矣 崇 兩 觀 ”;《 貽 袁 三 》:“ 夫 子 儉 為 德, 而 能 清 約

身”;《茅 山》:“良 以 真 心 曠, 兼 之 外 視 閑”;《寄 申 大》:“況 我 行 且

徒,而君住獨蹇。”暢當《贈宇文中丞》:“焉語弋林者,冥冥鴻遠矣”;

《平阿館赴郡》:“德綏乃吾民, 不得將庶矣。” 徐彥伯《比干墓》:“大

位天下寶,維賢國之鎮,殷道微而在,特進貞而順。”員半千《隴右途

中遭非語》:“出遊非懷璧,何憂乎忌人。”宋務光《海上作》:“曠哉潮

汐地,大矣乾坤力。”王灣《登終南山》:“常愛南山遊,因而盡原隰”;

《晚夏池亭》:“逮此乘務閒, 因而訪幽叟。” 崔顥《贈懷一上人》:“但

有滅度理,而生開濟恩。”陶翰《出蕭關懷古》:“愴矣苦寒奏,懷哉式

微篇。”李華《雜詩》:“玄黃與丹青,五氣之正色,儒風冠天下,而乃

敗 王 度”;《詠 史》:“何 意 李 司 隸, 而 當 昏 亂 時。” 賈 至《閒 居 秋 懷》:

“信矣草創時。”顧況《丁行者》詩:“飼豕如人焉,領我心之虔”;《憶

72
亡子》:“懷哉隔生死,悵矣徒登臨。”其他用“之”字、“哉”字、“而”

字 句 多 不 勝 舉。 按 施 愚 山《 蠖 齋 詩 話 》 有《 詩 用 之 字 》 條, 寥 寥 數 例。 皆“ 何 所 之 ”,
“ 之 ” 作 赴 往 解, 乃 動 詞, 非 語 助 也。 又 如《 十 九 首 》“ 釆 之 欲 遺 誰 ”、 陸 機“ 照 之 有 餘 輝 ”,

劉 伶“ 付 之 與 瑟 琴 ” 等 句,“ 之 ” 作 其 物 其 人 解, 乃 代 名 詞, 亦 非 語 助。 故 此 類 句 皆 從 略, 又

俞 理 初《 癸 巳 存 稿》 卷 十 二《 詩 詞 虛 字》 條, 亦 甚 簡。 六 代 則 徐 幹 一 作, 仿 製 者 尤

多。 唐 則 李 杜 以 前, 陳 子 昂、 張 九 齡 使 助 詞 較 夥。 然 亦 人 不 數 篇,

篇 不 數 句, 多 搖 曳 以 添 姿 致, 非 頓 勒 以 增 氣 力。 唐 以 前 惟 陶 淵 明 通

文於詩, 稍引厥緒, 朴茂流轉, 別開風格。 如“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

馬 喧”;“倒 裳 往 自 開, 問 子 為 誰 歟”;“孰 是 都 不 營, 而 以 求 其 安”;

“理 也 可 奈 何, 且 為 陶 一 觴”;“阿 宣 行 志 學, 而 不 愛 文 術”;“餒 也 已

矣 夫, 在 昔 余 多 師”;“日 日 欲 止 之, 今 朝 真 止 矣”; 其 以“之” 作 代 名 詞 用


者 亦 極 妙, 如“ 微 雨 從 東 來, 好 風 與 之 俱 ”;“ 過 門 更 相 呼, 有 酒 斟 酌 之。” 唐人則元次

山參古文風格,語助無不可用,尤善使“焉”字、“而”字;如“而欲同

其 意”,“而 苟 求 其 祿”,“而 能 存 讓 名”,“而 可 愛 軒 裳”,“似 不 知 亂

焉”,“豈 不 如 賊 焉”,“快 意 無 比 焉”,“常 竊 媿 恥 焉”,“於 斯 求 老 焉。”

五古“而”字起句,昔人尚有;“焉”字押韻,前此似僅劉楨、張九齡、

宋 之 問、 張 說 詩 中 各 一 見 耳。 昌 黎 薈 萃 諸 家 句 法 之 長, 元 白 五 古 亦

能用虛字, 而無昌黎之神通大力, 充類至盡, 窮態極妍。《竹莊詩話》

卷七選昌黎《南溪始泛》三首,引《蔡寬夫詩話》云:“三首乃末年所

作, 獨為閒適, 有淵明風氣” 云云。 夫昌黎五古句法, 本有得自淵明

者, 蔣 叔 起《垂 金 蔭 綠 軒 詩 鈔》 卷 一 云:“昌 黎 有 小 詩 數 首, 力 摹 彭

澤, 偶 讀 一 過, 從 而 追 和 之”; 乃 指“江 漢 雖 云 廣”、“長 安 交 游 者”、

“夜歌”、“岐山下”四首而言。竊意《秋懷》、《晚菊》等篇,詞意亦仿淵

明,不待《南溪始泛》。淵明《止酒》一首,更已開昌黎以文為戲筆調

矣。 昌黎亦善用“而” 字, 尤善用“而我” 字, 其祕蓋發自劉繪。 繪

73
《有所思》云:“別離安可再,而我更重之。”唐如陳子昂《同宋參軍夢

趙六》曰:“驂馭游青雲,而我獨蹭蹬。”丁仙芝《贈朱中書》曰:“而我

守 道 不 遷 業。” 李 東 川《題 李 丞 山 池》:“他 人 驌 驦 馬, 而 我 薜 蘿 心。”

王昌齡《觀江淮名勝圖》:“再詣臨海嶠,而我高其風。”張九齡《奉使

南海》曰:“行李豈無苦,而我方自怡。”孟浩然《下灨石》曰:“榜人苦

奔峭,而我忘險艱。”劉長卿《贈別韋建韋造》曰:“而我倦棲羈,別君

良鬱陶”;又《送薛據宰涉縣》曰:“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諷味。”韋應

物《答韓郎中》曰:“而我豈高致,偃息平門西。”儲光羲《泛東溪》曰:

“草木含新色, 而我任天和”;《貽劉高士別》 曰:“簪珮何璀璨, 而我

送將歸。”沈千運《感懷弟妹》曰:“性情能免此,而我何不易。”皆偶

用 而 已。 太 白 獨 多: 如《贈 新 平 少 年》 之“而 我 竟 何 為, 寒 苦 坐 相

仍”;《贈柳少府》之“而我愛夫子,淹留未忍歸”;《贈劉都使》之“而

我謝明主, 銜哀投夜郎”;《懷岑倫》 之“美人竟獨往, 而我安得群”;

《望廬山瀑布》之“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昌黎五言如《苦寒》之

“而我於此時,恩光何由沾”;《食曲河驛》之“而我抱重罪,孑孑萬里

程”;《寄李大夫》之“而我竄逐者,龍鍾初得歸”;《祖席》之“淮南悲

木 落, 而 我 亦 傷 秋”; 胥 有 轉 巨 石、 挽 狂 瀾 之 力。 韓 門 如 孟 東 野《遠

遊》之“而我獨何事,四時心有違”;賈浪仙《翫月》長篇最步武昌黎,

中 固 亦 云:“此 景 亦 胡 及, 而 我 苦 淫 耽。” 荊 公 用“而 我” 字 無 不 佳。

如《寄耿天騭》云:“而我方渺然,長波一歸艇”;《邀望之過》云:“豈

魚 有 此 樂, 而 我 與 子 無”;《洊 亭》 云:“豈 予 久 忘 之, 而 欲 我 小 停”;

《夢黃吉甫》云:“豈伊不可懷,而使我心往”;《車載板》云:“而我更

歌呼,與之相往返。;《送張拱微》云:“嗟人皆行樂,而我方坐愁。”觀

此 諸 例, 則 宗 風 斷 可 識 矣。 李 雁 湖 註《奉 答 永 叔》 七 律 云:“江 東 王

儔尚友謂予:荊公於退之文, 步趨俯仰, 升堂入室, 而其言如是;豈

74
好 學 者 常 慕 其 所 未 至, 而 厭 其 所 已 得 耶。” 不 免 回 護。 且 不 知 荊 公

詩法, 亦若永叔之本於昌黎;忖他人之同學, 欲獨得其不傳, 遂如逢

蒙 挽 射 羿 之 弓, 康 成 操 入 室 之 戈 耳。 五 代 詩 家 多 不 能 為 此 等 古 體,

故盧多遜《苦吟》曰:“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直是不讀次山、

昌黎人語矣。又前所舉陸士衡、謝惠連、陸倕等以“矣”對“哉”諸聯,

搜 逑 索 偶, 平 仄 俱 調, 已 開 近 體 詩 對 仗 之 用 語 助。 唐 人 如 宋 廣 平

《應制》 曰:“丞相邦之彥, 非賢諒不居; 老臣庸且憊, 何德以當諸”,

更以虛字作扇對。 他若廣平《送張說巡邊應制》:“以智泉寧竭, 其徐

海自清。”劉憲《薦福寺應制》:“佳哉藩邸舊,赫矣梵宮新。”崔沔《恩

賜 樂 遊 園 宴》:“復 承 天 所 賜, 終 宴 園 之 陽。” 劉 元 度《幸 大 薦 福 寺 應

制》:“佳 哉 藩 邸 舊, 赫 矣 梵 宮 新。” 孫 翃《酬 張 九 齡》:“於 焉 審 虞 芮,

復爾共舟航。” 李東川《送暨道士》:“中州俄已到, 至理得而聞。” 儲

光羲《酬張五丈》:“松柏以之茂,江湖亦自忘。”張燕公《挽李工部》:

“昔焉稱夏日, 今也諡冬卿。” 蘇許公《和聖制長春宮登樓》:“帝迹奚

其遠, 皇居之所崇”;《聞韋使君引紼》:“惻矣南鄰問, 冥然東岱幽。”

杜 審 言《和 李 大 夫 奉 使》:“澄 清 得 使 者, 作 頌 有 人 焉, 莫 以 崇 班 閡,

而 云 勝 託 捐。” 褚 朝 陽《五 絲》:“水 底 深 休 也, 日 中 還 賀 之”; 按 結 句


“汨 羅 空 遠 而”, 以 虛 字 押 脚。 王 摩 詰《哭 祖 自 虛》:“謬 合 同 人 旨, 而 將 玉 樹

連, 為善吾無已, 知音子絕焉”;《示外甥》:“老夫何所似, 敝宅倘因

之”;《汎 前 陂》:“暢 以 沙 際 鶴, 兼 之 雲 外 山。” 孟 襄 陽《尋 梅 道 士》:

“ 重 以 觀 魚 樂, 因 之 鼓 枻 歌 ”; 其 他 不 成 對 偶 者 如《 過 檀 溪 別 業 》:“ 余 亦 幽 棲 者,
經 過 竊 慕 焉 ”;《 尋 辛 諤 》:“ 回 也 一 瓢 飲, 賢 哉 常 晏 如 ”;《 秦 中 苦 雨 》:“ 寄 言 當 路 者, 去 矣 北

山 岑。” 高 達 夫《信 安 王 幕 府》:“曳 裾 誠 已 矣, 投 筆 尚 悽 然”;《真 定 即

事》:“光華揚盛矣,霄漢在兹乎,淪落而誰遇,栖皇有是夫。”祖詠《清

明 宴 劉 司 勳 別 業》:“以 文 嘗 會 友, 唯 德 自 成 鄰。” 李 端《早 春 夜 望》:

75
“行矣前途晚,歸歟故國賒”;《下第上薛侍郎》:“幸得皮存矣,須勞翼

長之。”劉長卿《哭魏兼遂》:“艱危負且共,少小秀而文。”貫休《別姚

合》:“言之離別易,免以道途難。”李群玉《吾道》:“鳳兮衰已盡,犬

也吠何繁。”杜荀鶴《逢友人》:“白髮多生矣,青山可往乎”;《與弟話

別》:“干 人 不 得 已, 非 我 欲 為 之。” 以 及 較 著 之 聯 若 杜 少 陵 之“置 驛

常 如 此, 登 龍 蓋 有 焉”;“古 人 稱 逝 矣, 吾 道 卜 終 焉”;“去 矣 英 雄 事,

荒 哉 割 據 心”;“伯 仲 之 間 見 伊 呂, 指 揮 若 定 失 蕭 曹。” 白 樂 天 之“險

阻 嘗 之 矣, 栖 遲 命 也 夫”;“一 之 已 歎 關 於 命, 三 者 何 堪 併 在 身。” 李

義山之“真人塞其內, 夫子入於機”;“求之流輩豈易得, 行矣關山方

獨吟。”溫飛卿之“至言今信矣,微尚亦悲夫”;“角勝非能者,推賢見

射 乎。” 其 例 已 多。 宋 人 更 以 此 出 奇 制 勝。 如 王 中 父 之“命 也 豈 終

否,時乎不暫留。”韓持國之“用舍時焉耳,窮通命也歟”;“居仁由義

吾 之 素, 處 順 安 時 理 則 然。” 王 介 甫 之“男 兒 獨 患 無 名 爾, 將 相 誰 云

有種哉。” 歐陽永叔之“藏之十襲真無用, 報以雙金豈所宜。” 劉原父

之“ 貧 且 賤 焉 真 恥 也, 壯 之 良 者 盍 行 乎”;“ 斯 文 未 喪 微 而 顯, 吾

道 猶 存 嘯 也 歌”;“謝 病 歸 來 真 老 矣, 傷 春 刻 意 益 茫 然。” 劉 貢 父 之

“歸歟那慍見, 去矣約輕齎”;“五十已過無聞爾, 三百雖多奚以為”;

“驅 之 老 馬 尚 知 道, 行 矣 泥 龜 久 不 靈。” 蘇 東 坡 之“君 獨 未 知 其 趣 耳,

臣 今 時 復 一 中 之”;“曲 無 和 者 應 思 郢, 論 少 卑 之 且 借 秦。” 李 師 中 之

“山 如 仁 者 靜, 風 得 聖 之 清”;“夜 如 何 其 斗 欲 落, 歲 云 暮 矣 天 無 晴。”

唐子西之“佳月明作哲, 好風聖之清”;“吾道非邪來曠野, 人生樂爾

復 何 時”;“歲 云 暮 矣 無 雙 雁, 我 所 思 兮 在 五 羊。” 黃 山 谷 之“夫 然 聊

爾耳,得也自知之”;“日者傾三接,天乎奠兩楹”;“日邊置論誠深矣,

聖 處 時 中 乃 得 之。” 張 文 潛 之“歲 云 暮 矣 風 落 木, 夜 如 何 其 斗 插 江。”

梅 執 禮 之“天 之 未 喪 斯 文 也, 吾 亦 何 為 不 豫 哉。” 王 才 臣 之“並 舍 者

76
誰 清 可 喜, 各 家 之 竹 翠 相 交”;“ 歸 去 來 兮 覺 今 是, 不 知 我 者 謂 何

求。” 曾幼度之“不可以風霜後葉, 何傷於月雨餘雲。” 韓子蒼之“曲

檻 以 南 青 嶂 合, 高 堂 其 上 白 雲 深。” 汪 浮 溪 之“何 時 盛 之 青 瑣 闥, 妙

語付以烏絲闌。” 潘倬之“逝者如斯未嘗往, 後之視昔亦猶今。” 朱新

仲 之“何 以 報 之 青 玉 案, 我 姑 酌 彼 黃 金 罍。” 陸 放 翁 之“誰 其 云 者 兩

黃 鵠, 何 以 報 之 雙 玉 盤;“長 安 之 西 過 萬 里, 北 斗 以 南 惟 一 人。” 劉

後村之“師言起子者,翁問倩人耶。”方秋崖之“翁之樂者山林也,客

亦知夫水月乎。” 鄭清之之“兕容於野雖非地, 豹澤其文似識時。” 名

家集中, 膾炙人口之聯, 更僕難數。 然窠臼易成, 十數聯以上, 即相

沿襲。譬如唐子西“佳月”一聯、張文潛“歲云”一聯,即與李師中二

聯相犯; 汪浮溪、 朱新仲、 陸放翁三聯亦大類。 他如鄧林《村居》 之

“數 筆 遠 山 仁 者 靜, 一 篙 流 水 聖 之 清”, 尤 顯 襲 師 中 句。 丁 開《可 惜》

之“日者今何及,天乎有不平”,望而知為本山谷“日者”一聯。王阮

《上 巳 阻 風》 之“天 氣 未 佳 宜 且 住, 樹 猶 如 此 我 何 堪”, 與 朱 新 仲 之

“ 天 氣 未 佳 宜 且 住, 風 濤 如 此 亦 安 歸”, 幾 如 填 匡 格 矣。 按 新 仲 此 聯 不
見《 灊 山 集 》 中,《 後 村 詩 話 》 引 之。 王 氏《 義 豐 集 》 中《 詠 瀑 布 》 尚 有 虛 字 二 聯, 以 其 鈍 拙,

故 與 他 家 集 中 虛 宇 拙 聯 皆 從 略。 宋 人 詩 中 有 專 用 語 助, 自 成 路 數, 而 當 時

無與於文流者, 邵堯夫《擊壤集》 是也。 惟近體虛字雖多, 而虛字對

如“知時所得誠多矣, 養志其誰曰不然”, 全集不數見; 惟《首尾吟》

押“支” 韻, 一題中遂屢為之, 如“無聲無臭儘休也, 不忮不求還得

之”,“物皆有理我何者, 天且不言人代之”,“義若不為無勇也, 幸如

有 過 必 知 之”,“信 道 而 行 安 有 悔, 樂 天 之 外 更 何 疑。” 實 與 梅 執 禮、

王中父、 韓持國所作, 無以大異。 明之陳白沙、 莊定山衍其宗派, 而

皆 視 祖 師 稍 為 雅 飭, 語 助 不 如 康 節 之 濫。 白 沙 虛 字 對 更 少, 如“色

香 本 出 梨 之 右, 風 味 真 無 嶺 以 南”, 偶 一 為 之, 生 勁 差 似 唐 子 西、 韓

77
子 蒼。 定 山 虛 字 對 較 多, 如“天 乎 賢 孝 真 佳 壻, 詩 也 幽 閒 亦 壽 機”,

“鼎 乎 何 可 論 為 蓋, 柱 也 焉 能 夢 作 車”, 頭 巾 氣 殊 不 可 耐。 至“開 闢

以 來 原 有 此, 蓬 萊 之 外 更 無 山”,“越 水 以 更 惟 剡 曲, 子 陵 而 下 幾 漁

翁”, 則 尚 不 失 為 詩 句。 然 理 學 家 作 詩 用 語 助, 雖 無 當 風 雅, 猶 成 文

理。 至 竟 陵 派 以 語 助 為 詩 訣, 遂 如 柳 子 厚 譏 杜 溫 夫 所 謂“助 字 不 中

律令” 者矣。 如鍾伯敬之“何非寒其聲”,“待此花之朝”,“是為月之

時”,“筆 體 老 而 清”,“禪 者 之 戶 庭”,“夫 惟 或 隔 之”,“大 奸 之 臂 足”,

“名 稱 稍 以 臘 別 之”,“兹 花 終 負 梅 之 名”,“既 雨 兼 之 晚, 孤 帆 莫 適

從”,“即 論 兹 山 絕, 登 兹 者 亦 稀”,“一 花 分 合 處, 形 與 影 耶 神”,“計

爾 南 歸 三 月 餘, 十 之 五 六 住 吾 廬”,“行 行 吾 欲 之 官 矣, 此 際 情 詞 不

可言。”譚友夏之“奇矣哉吾師”,“退言於水木”,“懸之而後宿”,“回

首 夕 其 暉”,“柴 門 之 內 滿”,“升 降 之 際 微”,“十 年 之 前 後”,“雪 來 秀

之 山 光 有”,“且 尚 為 人 子, 得 無 憂 老 親”,“解 者 須 之 後, 勤 哉 慎 厥

初。”蔡敬夫之“末見胡然夢,其占曰得書”,“居之僧尚髮,來者客能

琴。”及後來倪鴻寶之“及其老也戒,故詡舌之能”,“鍾鼓享之背,齎

咨 賦 者 誣。” 如 此 笑 枋, 殊 難 備 舉。 或 則 不 通, 或 則 不 必, 真 宋 太 祖

論“朱 雀 之 門” 所 謂“之 乎 者 也, 助 得 甚 事” 者。 按《談 苑》、《湘 山 野 錄》 二


書 作“ 朱 雀 之 門 ”,《 邵 氏 聞 見 錄 》 作“ 明 德 之 門 ”; 方 巨 山《 秋 崖 小 稾 · 題 曹 兄 耕 綠 軒 》 七

古 云:“ 君 不 見 建 隆 聖 人 之 王 音, 者 也 之 乎 助 何 事 ”, 即 指 此 事。 蓋 理 學 家 用 虛 字,

見 其 真 率 容 易, 故 冗 而 腐; 竟 陵 派 用 虛 字, 出 於 矯 揉 造 作, 故 險 而

酸。 一 則 文 理 通 而 不 似 詩, 一 則 苦 做 詩 而 文 理 不 通。 兼 酸 與 腐, 極

以 文 為 詩 之 醜 態 者, 為 清 高 宗 之 六 集。 蘀 石 齋、 復 初 齋 二 家 集 中 惡

詩,差足佐輔,亦虞廷賡歌之變相也。【 補訂一】

78
一九

方氏《瀛奎律髓》 頗薄雁湖《半山詩注》, 屢屢言之。 偶觀其書,

實 亦 未 盡 如 人 意。 好 引 後 人 詩 作 註, 尤 不 合 義 法。 如 羼 入 集 中 之

王逢原《寄慎伯筠》詩“宜乎倜儻不低斂”句,雁湖註乃引呂居仁詩。

昔李善註《文選》,於《洛神賦》“踐遠遊之文履”句下,引繁欽《定情

詩》 云:“有此言, 未詳其本”, 亦不過徵及同時作者, 雁湖則何藉口

哉。 故 卷 三 十 六 末 劉 辰 翁 評 曰:“嘗 見 引 同 時 或 後 人 詩 註 意, 不 知

荊 公 嘗 見 如 此 等 否。” 深 中 雁 湖 之 病。【補 訂 一】 用 典 出 處, 亦 多 疏

漏。吳騫《拜經樓詩話》卷二謂見有《庚寅補註》,或出雁湖門人;是

宋 時 早 有 補 註。《劉 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一 百 七 十 四 亦 已 譏 雁 湖 註“歸

腸繞鍾山”,不引《吳志》,註“妄以蟲疑冰”,不引盧鴻一、唐彥謙語。

清姚薑塢《援鶉堂筆記》卷五十糾正諸則,都精確不磨;引《吳都賦》

“鮣”字註,以明荊公《送福建張比部》“長魚俎上通三印”句不誤,尤

足 關 王 得 臣 見《 麈 史 》 卷 中、 陳 善 見《 捫 蝨 新 話 》 卷 四、 黃 震 見《 日 鈔 》 卷 六 十
四 等 之 口。 惟 段 成 式《酉 陽 雜 俎》 卷 十 七 有 所 謂“印 魚”,本劉淵林

“鮣” 字 註 來, 惜 薑 塢 未 引 為 佐 證。 徐 位 山《管 城 碩 記》 卷 二 十 六 駁

《遯齋閑覽》論印子魚,即引《吳都賦》及《述異記》,並舉荊公此詩,

蓋 在 薑 塢 之 前。 薑 塢 又 曰:“《木 末》 一 首:‘繰 成 白 雪 桑 重 綠, 割 盡

黃雲稻正青’, 二語未詳其意。《齊安院》 詩復用此二句” 云云。 則不

免千慮一失。《苕溪漁隱叢話》 前集卷三十六明言“白雪” 則絲,“黃

雲”則麥;
《履齋示兒編》卷十且欲易“繰”為“捲”,易“割”為“收”,則

絲麥自見, 而用意不露云云。 荊公詩慣用“鴨綠”、“鵝黃”、“蒼官”、

“青女”等代字,薑塢偶未思耳。【補訂二】沈小宛《王荊公詩集補註》

博采廣摭, 用力甚劬, 足以成一家之學。 如註《小姑》 詩謂詠青谿小

79
姑,註《送王彥魯》詩引《宋書 · 王懿傳》,此類三數則,皆卓然有功

於 雁 湖。 惜 矜 心 盛 氣, 勇 於 自 信, 每 有 李 註 未 誤, 而 妄 事 糾 彈, 如

“陽焰”、“乾愁”二註是也。且志在考史,無意詞章,繁文縟引,實尠

關係。《自序》 謂:“李註亦云贍博, 然人物制度, 猶有未盡, 概從缺

略。 李氏在南宋, 世傳史學, 號為方聞, 又時代不甚遠, 洵乎註書之

難” 云 云。 一 言 以 為 不 知, 此 之 謂 矣。 雁 湖 不 詳 制 度 人 物, 正 以 本

朝人註本朝書, 小宛所謂“時代不甚相遠”;於朝章國故, 聞知見知,

習而相忘, 不勞徵文考獻, 鋪陳終始。 施之註蘇, 任之註黃, 亦皆詳

於 事 料, 略 於 掌 故。 小 宛 此 言, 祗 可 責 備 後 世 註 家, 未 足 為 雁 湖 深

病。 姚 氏、 沈 氏 於 荊 公 詩 句 之 襲 前 人 而 李 註 未 言 者, 仍 從 闕 略, 又

皆不及《後村詩話》、《瀛奎律髓》 評雁湖註語, 於槎客所謂《庚寅補

註》, 亦 均 未 道。 近 人 張 簣 齋 篤 好 荊 公, 至 以 半 山 配 義 山、 眉 山 為 三

山, 其《澗 于 日 記》 光 緒 壬 辰 四 月 十 一 日 自 言 在 塞 上, 以 雁 湖 註 甚

略, 頗 求 宋 人 稗 說 補 之。 惜 未 得 見。 余 嘗 增 註 三 十 許 事, 及 覩 姚 沈

二 家 書, 怵 人 先 我, 十 居 八 九。 擇 二 家 所 未 言 者, 略 存 數 則。 聊 為

蹄涔之益云爾。 本昌黎詩文兩事, 已見上文, 兹不贅。 ○“妄以蟲疑

冰”句,後村引盧唐兩氏句,亦未得其朔。孫綽《遊天台山賦》曰:“哂

夏蟲之疑冰”,陸龜蒙《賦螢》亦云:“戚促盡疑冰”,并識於此。○《遊

土山示蔡天啟》云:“苻堅方天厭”;按《匏廬詩話》卷下云:“荊公以

厭與蝶、捷為韻。《論語》:‘天厭之’,《釋文》:厭、於豔反。此讀作於

葉反,誤。又再用前韻云:‘往往心不厭’,亦誤。”○《再用前韻寄蔡

天啟》云:“東京一祭酒,收拾偶余愜”;雁湖註:“退之作《石鼓歌》時

在東都。”按“祭酒”自指許慎,《後漢書 · 儒林傳》僅言慎為郡功曹,

舉孝廉, 再遷除汶長, 而慎子沖上書安帝, 則稱“臣父故太尉南閣祭

酒慎”,詳見段玉裁註;荊公此詩必指許慎,觀上下文可知。○《雲山

80
詩送孫正之》, 雁湖註僅言孫侔為荊公“畏友”。 按《老學菴筆記》 卷

七 有 論 荊 公 與 孫 正 之 交 誼 始 末, 又 卷 八 謂 此 詩“余 有 不 可 誰 余 規”

句,乃用顏延年《陶靖節誄》“誰箴余闕”語。○《重登寶公塔》云:“應

身 東 返 知 何 國”, 雁 湖 未 註。 按《高 僧 傳》:“僧 伽 者、 葱 嶺 北 何 國 人

也”;施註蘇詩《泗州僧伽塔》下引東坡云:“《泗州大聖傳》云:和尚

何國人,又曰:世莫知其所從來,云不知何國人也。近讀《隋書 · 西

域 傳 》, 乃 有 何 國。” 按《 履 齋 示 兒 編 》 卷 十 三《 事 誤 》 條 中 論“ 何 國 ”, 全 同 東 坡 語。
《 冷 齋 夜 話 》 卷 九 則 謂“ 姓 何 何 國 人 ”, 乃 應 對 機 鋒, 李 邕、 贊 寧 皆 癡 人, 以 夢 為 真, 夢 中 說

夢。《 後 村 大 全 集 》 卷 四 十 四《 用 舊 韻 贈 瑩 上 人 》 云:“ 笑 煞 僧 伽 改 姓 何 ”, 當 是 本 冷 齋 語

也。 又 按《 北 史 · 西 域 傳 》 康 國 條 下, 亦 有 何 國。 荊 公 詩 中“ 何 國 ” 二 字, 疑 用

此。 ○《張 侍 郎 示 東 府 新 居 詩 因 而 和 酬》 第 一 首 云:“恩 從 隗 始 詫 燕

臺 ”; 雁 湖 註 引《 史 記 》:“ 昭 王 為 郭 隗 築 宮 而 師 之 ”, 又 引《 復 齋

漫 錄》 云:“ 前 輩 以 荊 公 詩 燕 臺 為 失。 然 太 白 詩 云:‘ 何 人 為 築 黃

金臺’, 則承襲之誤久矣。” 按《能改齋漫錄》 說同。 葉大慶《考古質

疑》論荊公此句,略云:“《新序》及《通監》亦云築宮,不言臺也。《水

經 註》 有 固 安 縣 昭 王 築 金 臺 而 太 子 丹 踵 之 之 說。 孔 文 舉《論 盛 孝 章

書》曰:‘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鮑昭《放歌行》曰:‘豈伊白璧賜,將起

黃金臺’,李善註引王隱《晉書》及上谷郡《圖經》;任昉《述異記》曰:

‘燕 昭 為 郭 隗 築 臺’;《唐 文 粹》 皇 甫 松 有 登 郭 隗 臺 詩; 李 白 杜 甫 詩

皆 屢 用 黃 金 臺; 柳 子 厚 詩 亦 有 之; 白 氏《六 帖》 載 黃 金 臺 事” 云 云。
按 此 則 見《 永 樂 大 典 》 卷 一 萬 一 百 五 十 六,四 庫 館 臣 輯《 考 古 質 疑 》 失 收, 兹 據 文 芸 閣

《 純 常 子 枝 語 》 卷 三 十 七 所 鈔 最 要,《 齊 東 野 語 》 卷 十 七 一 則 略 同 此。 極 為 詳 實, 可

補。【補訂一】○《葛溪驛》云:“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雁 湖 無 註。 按《艇 齋 詩 話》 云:“予 嘗 疑 夜 間 不 應 有 蟬 鳴。 後 見 說 者

云: 葛 溪 驛 夜 間 常 有 蟬 鳴。 此 正 與 寒 山 半 夜 鐘 相 類”; 張 文 虎《舒 藝

81
室賸稾 · 書艇齋詩話後》云:“不知李義山已有‘五更疏欲斷’之語。”

【補訂一】○《謾成》云:“日月不膠時易失”;雁湖註:“言常去而不留

也。” 按 此 本 司 空 表 聖《短 歌 行》:“女 媧 只 解 補 青 天, 不 解 煎 膠 黏 日

月。” 按 參 觀 盧 玉 川《自 詠》 第 三 首:“日 月 黏 髭 鬢。” ○《偶 書》 云:“我 亦 暮 年 專

一壑,偶聞車馬便驚猜”;雁湖註引《莊子 · 秋水》篇:“且夫擅一壑

之水。”按陸士龍集卷一《逸民賦 · 序》起語云:“古之逸民,輕天下,

細萬物,而欲專一邱之歡,擅一壑之美”;荊公用“專”字本此。【補訂

二】○《松間》云:“偶向松間覓舊題,野人休誦北山移;丈夫出處非

無意,猿鶴從來自不知”;雁湖註引《石林詩話》載王介諷荊公詩。按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种明道抗疏辭歸終南,上命設筵禁中,令

廷 臣 賦 詩 寵 其 行。 獨 翰 林 學 士 杜 鎬 辭 不 能 詩, 誦《北 山 移 文》 一 首。

明 道 不 懌 曰:‘野 人 焉 知 大 丈 夫 之 出 處 哉。’ 荊 公 詩 蓋 取 此 也”; 焦 氏

《筆乘》 續集卷六亦言荊公此詩用本朝事, 惟未云《玉照新志》, 又以

“明道”為“明逸”。○《得孫正之詩因寄呈曾子固》;沈氏補註引《宋

史 · 隱逸傳》,孫侔字少述,復據《姑蘇志》,謂一字正之。按《穆堂別

稿》卷三十九《書孫侔傳後》已據《宋文鑑》中林希所撰傳,考定孫少

述即孫正之矣。【補訂三】 ○《韓忠獻挽詩》 第二首云:“木稼曾聞達

官怕”;雁湖註引《舊唐書》讓皇帝事。按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卷

一說此最精, 文長不錄;朝英固為王氏新學者, 可以補雁湖註。 ○雁

湖所註荊公《晝寢》 五律, 中有縮脚語助聯者, 今譌入劉原父《公是

集》卷十九;又荊公《次韻酬朱昌叔》第四首云:“白下門東春水流”,

《暮春》七絕云:“白下門東春已老”;按《養一齋詩話》卷六論陳後山

《寄寇十一》詩:“楊柳藏鴉白下東”,以平添一“東”字趁韻為病,天

社 註 亦 僅 引《古 樂 府》:“步 出 白 門 前, 楊 柳 可 藏 鴉”, 而 不 知 荊 公 有

先 例 在 也。 後 山《絕 句》 二 首 之 一 云:“丁 寧 語 鳥 傳 春 意, 白 下 門 東

82
第幾家”,更見“東”字之確有指,亦如其《謁外大父墓》之“叢篁夾道

更須東”,《謝人寄酒》 之“百壺能為故人東”,《山口》 之“晴湖半落

東” 也。【 補訂一】

二○

荊 公《讀 墨》 一 詩, 與 明 道 語 針 鋒 正 爾 相 對。《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一 李 端 伯 記 明 道 曰:“韓 愈 亦 近 世 豪 傑 之 士, 孟 子 後 大 見 識 人。 如

斷 曰: 孟 醇 而 荀 揚 小 疵, 若 不 是 見 得, 千 餘 年 便 能 斷 得 如 此 分 明

也。” 伊 川 論 韓, 則 較 乃 兄 為 刻。《 遺 書》 卷 十 八 記 伊 川 語 謂:“ 韓

論 荀 揚 非 也”, 又 謂:“ 退 之 正 在 好 名 中”, 又 謂:“ 退 之 晚 來 為 文,

所 得 處 甚 多; 學 本 是 修 德, 有 德 然 後 有 言, 退 之 卻 倒 學 了。” 按《能
改 齋 漫 錄 》 卷 八 謂 小 程 之 意, 本 臨 川 吳 子 經《 法 語 》 曰:“ 古 人 好 道 而 及 文, 退 之 學 文 而 及

“倒 學” 二 字 殊 妙, 即 荊 公《上 人 書》 之 意, 可
道”; 子 經 與 荊 公 論 文 甚 著。

與章實齋《文史通義》所謂“橫通”作對。《朱子語類》卷百三十七評

《原道》即謂“無頭學問”,評《讀墨》亦謂韓公“第一義是學文字,第

二 義 方 究 道 理”。《象 山 語 錄》 卷 上 亦 謂“韓 退 之 是 倒 做”, 因 欲 學 文

而 學 道。 可 見 宋 人 於 韓, 非 溺 愛 不 明 者, 然 畢 竟 大 端 回 護 退 之。 如

元城編《伊川語》 謂:“退之云: 軻死不得其傳。 似此言說, 非襲古,

亦 非 鑿 空, 必 有 所 見。” 朱 子《與 周 益 公 論 歐 文 書》 謂 韓 公 自 言 己 之

道 乃 孔 孟 所 傳, 其 言 不 讓, 亦“譬 為 農 而 自 言 服 田, 為 賈 而 自 言 通

貨; 亦 非 所 以 為 誇”。《象 山 語 錄》 卷 上 亦 謂:“退 之 云: 軻 死 不 得 其

傳云云,何其說得如此端的。”又如魏了翁《經外雜鈔》卷二、羅大經

《鶴林玉露》 卷八皆摘退之《上李實書》, 以為與《順宗實錄》 自相矛

盾; 了 翁 謂 韓 公 有 求 於 人, 則 詞 卑 諂 不 可 據, 大 經 至 以 汪 彥 章 之 於

李忠定相比。他如《符讀書城南》詩及《三上宰相書》,輕薄為文,哂

83
駡未休,宋人集矢者,實繁有徒。王逢原《釆蓮》詩、王得臣《麈史》

語, 前 曾 道 及; 陸 唐 老 語 則 東 稚 堂 昌 黎 集 註《符 讀 書 城 南》 註 中 已

引。 他 如《漁 隱 叢 話》 前 集 卷 十 六 引 東 坡 云:“退 之 示 兒 皆 利 祿 事,

老杜則不然, 所示皆聖賢事”; 張子韶《橫浦日新》 云:“韓退之求官

書略不知恥,豈作文者文當如是,心未必然乎”;陸象山《語錄》卷上

云:“韓退之不合初頭俗了,如《符讀書城南》、《三上宰相書》是矣”;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論《符讀書城南》,謂賢如昌黎,以利祿誇誘其

子; 洪容齋《三筆》 卷十一據此詩, 謂昌黎覬覦富貴; 鄧志弘《栟櫚

集》跋陳了翁書邵堯夫《訓子文》,謂昌黎“愛子之情則至,導子之情

則 陋”。 然 仍 多 諒 宥 之 詞。 山 谷 書《符 讀 書 城 南》 詩 後 小 跋, 即 力 為

昌黎辯護, 樊汝霖《昌黎年譜》 註早引之。 黃東發《日鈔》 卷五十九

論《符 讀 書 城 南》 云:“亦 人 情 誘 小 兒 讀 書 之 常, 愈 於 後 世 之 飾 偽

者。” 按《 甌 北 詩 話 》 卷 三 末 一 則、《 巢 經 巢 文 集 》 卷 五《 跋 韓 詩 示 兒 首 》、《 跋 韓 詩 符 讀 書


城 南 首》 皆 發 揮 此 意, 蓋 與 山 谷、 東 發 闇 合。 張 子 韶《橫 浦 心 傳 錄》 卷 上 論 退 之

三 書 為 人 所 議, 曰:“ 不 可 以 世 俗 見 觀 君 子。” 按 鄭 板 橋《 讀 昌 黎 上 宰 相
書 》 絕 句 云:“ 也 應 不 肯 他 途 進, 祗 把 書 來 上 相 公 ”; 王 圖 炳《 詠 史 》 亦 云:“ 洙 泗 無 暖 席, 斯

人 詎 可 避。 三 上 宰 相 書, 詎 識 艱 難 意。” 至 抹 摋 其 文, 宋 人 更 絕 無 尟 有。 即

陸象山《語錄》亦云:“有客論詩。先生誦昌黎《調張籍》一篇云,讀

書 不 到 此, 不 必 言 詩。” 若 廣 陵、 東 坡、 容 齋 等 之 私 淑 韓 公, 又 不 待

言矣。

二一

《升 菴 全 集》 卷 四 十 九 力 詆 荊 公 謂 為 千 古 權 奸 之 尤, 且 引 黃 鄮

山 語 謂 朱 子“於 東 坡 憎 而 不 知 其 善, 於 介 甫 愛 而 不 知 其 惡。” 其 說 甚

辯。 按 李 卓 吾 景 仰 升 菴,《 焚 書 》 卷 五 幾 儕 之 於 聖 賢, 故 同 卷《 文 公 著 書 》 條 亦 引 升 菴

84
各 說, 而 譏 朱 子 不 能 識 東 坡。 然 朱 子 於 東 坡, 亦 非 全 體 抹 摋 者。《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 卷 十

已 怪 升 菴 未 覩《 語 類 》 中 稱 東 坡 長 處 各 條; 王 弘 撰《 砥 齋 集 》 卷 二《 書 晦 菴 題 跋 後 》, 摘 朱

子 讚 美 東 坡 之 語, 尚 為 未 盡, 宜 以《 東 塾 讀 書 記 》 卷 二 十 一 論 朱 子 晚 年 雅 重 東 坡 一 則 補

【補 訂 一】 朱 子 於 王 蘇 有 軒 輊, 觀《與 江 尚 書 書》 及《語 類》 卷 一
之。

百 三 十 答 斐 卿 一 條 可 見。 蓋 以 東 坡 為 人 放 誕, 持 身 不 如 荊 公 之 飭,

遂 因 此 而 及 其 餘 矣。 故 曰:“二 公 之 學 皆 不 正, 但 東 坡 德 行 那 得 似

荊 公。” 道 學 家 之 嫉 惡 過 嚴 如 此。 朱 子 雖 學 道, 性 質 欠 和 平 中 正。

張 南 軒、 呂 東 萊 與 朱 子 書, 屢 以 爭 氣 傷 急 為 誡。《朱 文 公 集》 卷 五

《答 擇 之》 云:“長 言 三 復 儘 溫 純, 妙 處 知 君 又 日 新。 我 亦 平 生 傷 褊

迫,期君苦口卻諄諄”;《語類》卷一百四亦謂:“某氣質有病,多在忿

懥。” 綽 有 自 知 之 明。 至 與 象 山 爭 而 不 勝, 又 因 象 山 作《王 文 公 祠 堂

記》, 亦為荊公平反, 乃激而移怨江西人, 并波及荊公, 真愛及屋烏,

而惡及儲胥者。《語類》 卷一百二十四曰:“江西士風, 好為奇論, 恥

與 人 同, 每 立 異 以 求 勝, 如 荊 公、 子 靜”; 按 卷 九 十 五 有“江 西 人 志 大 而 心 不
小” 條, 可 參 觀。 卷 一 百 三 十 九 曰:“ 大 率 江 西 人, 都 是 硬 執 他 底 橫 說,

如 王 介 甫、 陸 子 靜。” 皆 王 陸 並 舉, 殊 耐 尋 味。 文 集《答 劉 公 度 書》

云:“臨川近說愈肆, 荊舒祠記見之否。” 升菴之駡荊公, 亦有鄉里之

私 心 在。 魏 默 深《古 微 堂 外 集 · 再 書 宋 名 臣 言 行 錄 後》 即 云:“升 菴

以 太 白 為 蜀 人, 遂 推 之 出 少 陵 上, 其 尊 二 蘇 而 攻 朱 子, 亦 為 蜀 人

故。” 然 默 深 大 肆 咆 哮, 為 朱 子 洗 脫, 於 朱 子 書 實 未 細 讀, 與 升 菴 亦

五十步百步間。 升菴《丹鉛雜錄》 卷七朱紫陽一節, 今見《全集》 卷

六十五, 推尊朱子各體文, 語全襲黃東發《日鈔》 卷三十六一節, 而

不 具 主 名。 則 於 朱 子 之 文, 尚 是 拾 人 牙 慧; 末 痛 言 道 學 家 之 不 工

文, 更 可 見 借 朱 子 以 鍼 砭 當 時, 並 非 真 賞, 遂 輕 信 黃 氏 過 情 之 稱 也。

85
二二

周 草 窗《浩 然 齋 雅 談》 卷 上 曰:“直 齋 陳 先 生 言, 蘇 明 允《辨 奸

論》雖為介甫發,然亦間及二程,所以晦菴極力回護”云云。余按《辨

奸》一論,雖出蜀黨,而其意則洛黨亦有之。《二程遺書》卷二上呂與

叔 記 明 道 對 神 宗 語 謂:“安 石 之 學 不 是, 不 敢 遠 引, 可 以 近 徵。 詩 稱

周 公‘公 孫 碩 甫, 赤 舄 几 几’, 其 盛 德 之 形 容 如 此。 安 石 則 一 身 不 能

自 治 ” 云 云。 參 觀《 呂 東 萊 文 集 》 卷 二 十 記 伊 川 在 涪,“ 衣 冠 雖 不 華 盛, 而 極 於 整
肅; 飲 食 雖 不 豐 厚, 而 極 於 精 美。” 豈 非 明 允“ 囚 首 垢 面 ” 之 說 乎。 李 巨 來

紱《穆堂初稿》 卷四十六《書辨奸論後》 二篇以嘉靖本《嘉祐集》 無

《 辨 奸 論 》, 因 論 此 文 為 河 南 邵 氏 偽 作。 按 同 卷 復 有《 書 宋 名 臣 言 行 錄 後 》、
《 書 邵 氏 聞 見 錄 後 》 二 文, 皆 為 荊 公 父 子 而 發, 痛 斥 邵 氏 及 朱 子。 蔡 元 鳳《 王 荊 文

公 年 譜 考 略》 卷 十 更 為 之 推 波 助 瀾, 惜 未 引 明 道 此 論, 亦 可 資 洛 黨

偽託之傍證也。 穆堂鄉曲之見甚深。 清世宗《硃批諭旨》 第四十九冊

雍 正 六 年 十 月 十 一 日 廣 西 巡 撫 郭 鉷 奏 稱 穆 堂 巡 撫 粵 西, 修 本 省 通

志,至《名宦傳》,凡江西同籍悉行濫載;黃𢈪堂作《穆堂初稿序》,亦

言 其“文 章 學 術, 師 法 不 出 本 鄉, 而 奄 有 前 古”。 其 於 荊 公, 猶 是 志

也。【 補訂一】

二三

《朱文公集》 卷八十二《題曹操帖》 云:“余少時曾學此表, 時劉

共 父 方 學 顏 書 鹿 脯 帖, 余 以 字 畫 今 古 誚 之。 共 父 謂 予: 我 所 學 者,

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余無以應。”又《題荊公帖》云:“先

君 子 自 少 好 學 荊 公 書。 先 友 鄧 公 志 宏 嘗 論 之, 以 其 學 道 於 河 雒, 學

文 於 元 祐, 而 學 書 於 荊 舒, 為 不 可 曉 者。” 周 必 大《平 園 續 稿》 卷 六

86
《跋 王 荊 公 進 鄴 侯 遣 事 奏 稿》 亦 謂:“朱 公 喬 年 之 子 元 晦 為 某 言:‘先

君子少喜學荊公書”云云。韋齋、考亭父子,此事劇類。【補訂一】朱

子 早 歲 本 號 詩 人, 其 後 方 學 道 名 家。《文 集》 卷 九《寄 江 文 卿、 劉 叔

通》 詩 曰:“我 窮 初 不 為 能 詩, 笑 殺 吹 竽 濫 得 癡。 莫 向 人 前 浪 分 雪,

世間真偽有誰知”;自註:“僕不能詩, 往歲為澹菴胡公以此論薦, 平

生 僥 倖 多 類 此。 殊 有 詞 若 憾 而 實 深 喜 之 意。 方 虛 谷 為 江 西 門 下 功

狗,衞黃陳如護頭目,而《桐江續集》卷二十五有《夜讀朱文公年譜》

十 二 絕, 其 一 云:“澹 菴 老 薦 此 詩 人, 屈 道 何 妨 可 致 身; 負 鼎 干 湯 公

豈 肯, 本 來 餘 事 壓 黃 陳。” 虛 谷 晚 年 儼 以 理 學 家 自 居, 推 江 西 詩 學 而

排 江 西 道 學, 參 觀“ 瀛 奎 律 髓 》 卷 四 十 二 朱 文 公 詩 批 語。 雒 閩 真 傳, 言 之 勿

怍, 集 中 又 屢 推 朱 子 為 鄉 先 輩, 故 遂 并 涪 翁、 後 山 而 不 之 屑 矣。《律

髓》 屢 言 朱 子 詩 學 後 山, 得 其 三 昧。 如 卷 十 六《九 日》 七 律、 卷 二 十《梅 花》 五
律 批 語。 而 此 處 忽 又 將 朱 子 壓 倒 後 山, 真 是 興 到 亂 道。 按 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一 謂:“尹 和 靖 任 講 官, 諫 高 宗 曰:‘黃 山 谷 詩 有 何 好 處,

看 他 做 什 麼。’ 只 說 得 此 一 言。” 按 此 可 與《 冊 府 元 龜 》 載 丁 居 晦 答 唐 文 宗 問 李
杜 語 參 觀, 顧 亭 林《 日 知 錄 》 卷 二 十 六《 通 鑑 不 載 文 人 》 條 引 之, 居 晦 謂“ 此 非 君 上 要 知 之

事 ”, 亭 林 取 其 語 以 折 李 因 篤; 且 曰:“《 通 鑑 》 本 以 資 治, 何 暇 錄 及 文 人 ”, 則 尚 未 為 探 本

之 論,《 史 通 · 二 體 》 篇 早 論 春 秋 家 之 短 曰:“ 高 才 儁 德, 跡 在 沈 冥 者, 不 枉 道 而 詳 說。 賢

如 柳 惠, 仁 若 顏 回, 終 不 得 彰 其 名 氏, 顯 其 言 行。 故 細 則 纖 芥 無 遺, 粗 則 丘 山 是 棄 ” 云

云, 豈 特 不 錄 文 人 而 已。 又 卷 一 百 四 謂:“ 有 人 樂 作 詩, 若 移 以 講 學, 多

少 有 益。 符 聖 功 曰: 趙 昌 父 前 日 在 此, 好 作 詩, 與 語 道 理, 如 水 投

石。” 按 昌 父 欲 以 詩 人 為 道 學 家, 出 朱 子 之 門;《 四 庫 提 要 》 別 集 類 十 三
有 考。 其 詩 亦 虛 谷 所 推 崇 不 置 者, 至 以 之 上 配 後 山, 參 觀《 桐 江 集 》 卷
一《 送 胡 植 芸 北 行 序 》、 卷 四《 跋 趙 章 泉 詩 》 及《 瀛 奎 律 髓 》 中 批 語。 未識虛谷見朱

子 顯 斥 黃 趙 之 以 詩 人 自 了, 又 將 何 詞 自 解。【補 訂 二】 文 人 而 有 出

87
位 之 思, 依 傍 門 戶, 不 敢 從 心 所 欲, 勢 必 至 於 進 退 失 據。 況 虛 谷 穢

德 彰 聞, 依 託 道 學, 其 去《金 蓮 記》 中 賈 儒 者 幾 希。 朱 子 在 理 學 家

中, 自為能詩, 然才筆遠在其父韋齋之下;較之同輩, 亦尚遜陳止齋

之 蒼 健、 葉 水 心 之 遒 雅。 晚 作 尤 粗 率, 早 作 雖 修 潔, 而 模 擬 之 迹 太

著, 如趙閑閑所謂“字樣子詩” 而已。 虛谷論詩, 頗有眼力, 其推朱

子 詩, 未 必 由 衷;《桐 江 集》 卷 五《劉 元 暉 詩 評》 僅 稱 朱 子“選 體 卓

絕”, 即 指 其 摹 擬 之 體。 唐 權 文 公 五 古 如《晨 坐 寓 興》、《郊 居 歲 暮 因

書所懷》、《 書紳詩》 諸篇,已導朱子先路,虛谷未之或知也。

二四

淵明文名, 至宋而極。 永叔推《歸去來辭》 為晉文獨一;東坡和

陶,稱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自是厥後,說詩者幾於萬口同

聲,翕然無間。宋《蔡寬夫詩話》言:“淵明詩、唐人絕無知其奧。惟

韋蘇州、 白樂天、 薛能、 鄭谷皆頗效其體。”《國粹學報》 己酉第八號

載李審言丈《媿生叢錄》,一則云:“太白、韓公,恨於陶公不加齒敍,

即 少 陵 亦 祗 云:‘陶 潛 避 俗 翁’ 也”。【補 訂 一】 余 按 少 陵《夜 聽 許 十

誦詩》曰:“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江上值水如海勢》曰:“焉得

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其不論詩而以“陶謝”並舉者,尚有

《石櫃閣》詩之“優游謝康樂,放浪陶彭澤”。李群玉《贈方處上》云:

“喜於風騷地, 忽見陶謝手”, 即本少陵來, 不得謂少陵祗云“陶潛避

俗翁”也。如以“陶潛避俗翁”為例,則太白《古風》第一首雖數古代

作 者 而 不 及 淵 明, 他 詩 如《贈 皓 弟》、《贈 徵 君 鴻》、《贈 從 孫 銘》、《贈

鄭 溧 陽》、《贈 蔡 秋 浦》、《贈 閭 丘 宿 松》、《別 中 都 明 府 兄》、《答 崔 宣

城》、《九日登山》、《遊化城寺清風亭》、《醉題屈突明府廳》、《嘲王歷

陽》、《紫極宮感秋》、《題東溪公幽居》、《送傅八至江南序》 諸作, 皆

88
用陶令事。 沈歸愚《唐詩別裁》 評昌黎《薦士》 詩, 早怪其標舉詩流

而 漏 卻 淵 明; 而 昌 黎 詩 如《秋 懷》、《晚 菊》、《南 溪 始 泛》、《江 漢 雖 云

廣》 等, 未嘗不師法陶公, 前已言之。 清初精熟杜詩, 莫過李天生;

《續刻受祺堂文集》 卷一《曹季子蘇亭詩序》 論少陵得力《文選》, 且

云:“少陵全集, 託興莫如開府, 遣懷專擬陶公。” 由是觀之, 蔡李二

氏 所 言, 近 似 而 未 得 實。 余 泛 覽 有 唐 一 代 詩 家, 初 唐 則 王 無 功, 道

淵 明 處 最 多; 喜 其 飲 酒, 與 己 有 同 好, 非 賞 其 詩 也。 爾 後 如 王 昌 齡、

高達夫、孟浩然、崔曙、張謂、李嘉祐、皇甫曾、嚴維、戴叔倫、戎昱、

竇常、盧綸、李端、楊巨源、司空曙、顧非熊、邵謁、李頻、李群玉、盧

肇、趙嘏、許渾、鄭谷、韋莊、張蠙、崔塗、崔道融、汪遵等,每賦重九、

歸 來、 縣 令、 隱 居 諸 題, 偶 用 陶 公 故 事。 顏 真 卿 詠 陶 淵 明, 美 其 志

節,不及文詞。錢起詩屢稱淵明,惟《寄張藍田》云:“林端忽見南山

色, 馬 上 還 吟 陶 令 詩”, 乃 及 淵 明 之 詩。 孟 郊《報 張 翰 林 舍 人 見 遺》

云:“忽 吟 陶 淵 明, 此 即 羲 皇 人”; 劉 禹 錫《酬 湖 州 崔 郎 中 見 寄》 云:

“今來寄新詩,乃類陶淵明”;許渾《寄李遠》云:“賦擬相如詩似陶”,

《途經李翰林墓》云:“陶令醉能詩”,《南海府罷歸京》云:“陶詩盡寫

行 過 縣”; 皆 空 泛 語。 崔 顥 有《結 定 襄 郡 獄 效 陶》 一 首, 劉 駕 有《效

陶》一首,曹鄴有《山中效陶》一首,司馬扎有《效陶彭澤》一首,唐彥

謙有《和陶淵明貧士》 七首, 并未能劣得形似。 張說之、 柳子厚皆不

言“紹陶”,然張詩如《聞雨》,柳詩如《覺衰》、《飲酒》、《讀書》、《南

磵》、《田家》五首,望而知為學陶;《南磵》、《田家》兩作尤精潔恬雅。

韋蘇州於唐賢中,最有晉宋間格,曾《效陶》二首,然《種瓜》一首,不

言效陶, 而最神似。 蘇州行旅之什, 全本謝客;柳州乃元遺山《論詩

絕 句》 所 謂“唐 之 謝 靈 運”。 二 家 之 於 陶, 亦 涉 筆 成 趣 焉 耳。 東 坡 稱

淵明詩:“質而實綺, 癯而實腴。” 王右丞田園之作, 如《贈劉藍田》、

89
《渭 川 田 家》、《春 日 田 園》, 太 風 流 華 貴, 持 較 淵 明《西 田 獲 早 稻》、

《下 潠 田 舍 獲》、《有 會 而 作》 等 詩, 似 失 之 過 綺。 儲 太 祝 詩 多 整 密,

惟《同王十三偶然作》 第一第三首、《田家雜興》, 淳朴能作本色田夫

語, 異 於 右 丞 之 以 勞 農 力 田 為 逸 農 行 田 者。 然 皆 未 屑 斤 斤 以 陶 詩

為師範,故右丞《偶然作》第五首“陶潛任天真”云云,專論其嗜酒傲

兀,未及其詩;文集《與王居士書》至斥其“忘大守小,終身抱慚”,并

不 取 淵 明 之 為 人 矣。 至 白 香 山 明 詔 大 號,《自 吟 拙 什 因 有 所 懷》 云:

“蘇州及彭澤, 與我不同時”;《題潯陽樓》 曰:“常愛陶彭澤, 文思何

高 玄; 又 怪 韋 江 州, 詩 情 亦 清 閑”; 所 作 詩 亦 屢 心 摹 手 追。 皎 然《贈

韋卓陸羽》曰:“只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薛大拙《論詩》曰:“李白

終無敵, 陶公固不刊”;《讀前集》 第二首自言曰:“愛日滿階看古集,

祗 應 陶 集 是 吾 師。” 然 少 陵 皎 然 以 陶 謝 並 稱, 香 山 以 陶 韋 等 類, 大 拙

以 陶 李 齊 舉, 雖 道 淵 明, 而 未 識 其 出 類 拔 萃; 至 薛 氏 所 謂 師 法 淵 明

者, 其集中亦不可得而按也。 鍾記室《詩品》 稱淵明為“隱逸詩人之

宗”;陸魯望自號“江湖散人”,甫里一集,莫非批抹風月,放浪山水,

宜 與 淵 明 曠 世 相 契。 集 中《襲 美 先 輩 以 龜 蒙 獻 五 百 言、 提 獎 之 重、

蔑有稱實、 再抒鄙懷、 用伸酬謝》 一篇亦溯風騷沿革, 尤述魏晉來談

藝名篇,如子桓《典論》、士衡《文賦》,更道彥和《文心》,唐人所罕,

而 竟 隻 字 不 及 淵 明。【補 訂 一】 更 推 而 前, 則 晉 代 人 文, 略 備 於《文

心雕龍 · 才略》篇,三張、二陸、潘、左、劉、郭之徒,無不標其名字,

加 以 品 題, 而 獨 遺 淵 明。 沈 休 文《宋 書 · 謝 靈 運 傳 論》 敍 晉 宋 以 來

詩流,淵明終不與。蕭子顯《南齊書 · 文學傳論》亦最舉作者,別為

三體,窮源分派,與鍾記室《詩品》相近,而仍漏淵明。記室《詩品》

列淵明於中駟,《自序》 上篇歷數三張、 二陸、 兩潘、 一左, 以及劉、

郭、孫、許,推謝客為極致;與休文論指,無乎不同,而於淵明,勿加

90
齒列。 惟《自序》 下篇末稱五言警策, 陶公《詠貧》 得與二十二作者

之數;謝客則擬古登臨,稱道者再,故篇首曰:“曹劉文章之聖,陸謝

體 貳 之 才。” 則 其 篇 終 論 列, 直 是 蘇 侯 之 配 唐 堯, 匪 特 信 噲 等 伍、 老

韓 同 傳 而 已。 抉 妙 別 尤, 識 所 未 逮。 顏 延 之 與 淵 明 友 善, 及 其 亡

也,為作哀誄,僅稱徵士“孤生介立之節”,於其文章,祗曰:“文取指

達”, 幾 不 以 淵 明 為 工 於 語 言 者。 陽 休 之 能 賞 淵 明 文, 言 其“往 往 有

奇絕異語”矣,而所撰《陶集序錄》乃曰:“詞釆未優”,美中致不足之

意。 鮑明遠、 江文通學陶, 皆祗一首, 而仿他人者甚多;江學嗣宗至

十 五 首, 鮑 學 公 幹 至 五 首, 則 以 淵 明 與 其 他 文 流 類 視, 何 嘗 能 刮 目

相看。 當時解推淵明者, 惟蕭氏兄弟, 昭明為之標章遺集, 作序歎為

“文章不群”,“莫之與京”。《顏氏家訓 · 文章》篇記簡文“愛淵明文,

常 置 几 案, 動 靜 輒 諷”。 顧 二 人 詩 文, 都 沿 時 體, 無 絲 毫 胎 息 淵 明

處。昭明《與湘東王書》論文祗曰:“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

則潘、陸、顏、謝。”宋陳仁子撰《文選補遺》,趙文作序,述仁子語,亦

怪 昭 明 選 淵 明 詩, 十 不 存 一 二。 可 見 淵 明 在 六 代 三 唐, 正 以 知 希 為

貴。即今眾議僉同,千秋定論,尚有王船山、黃春谷、包慎伯之徒。或

以 為 淵 明“ 量 不 弘 而 氣 不 勝, 開 游 食 客 惡 詩”。 見《 夕 堂 永 日 緒 論》 內 編。

或以為“今情五言之境, 康樂其方圓之至矣, 猶之洙泗之道, 徧及人

倫, 雖 陶 彭 澤 亦 夷、 惠、 老、 莊 之 列 也。”《夢 陔 堂 文 集》 卷 三《與 梅 蘊 生 書》。

或 以 為 淵 明 詩“ 不 如 康 樂 詩 竟 體 芳 馨”, 見《 藝 舟 雙 楫》 卷 一《 笞 張 翰 風 書》。

《 歸 去 來 辭》 言 不 麗 而 意 無 則。 卷 一《 書 韓 文 後》 下 篇。 則 當 時 之 進 前 不

御, 奚足怪乎。 近有箋《詩品》 者二人, 力為記室回護; 一若記室品

詩, 悉本秤心, 斷成鐵案, 無毫髮差, 不須後人作諍友者。 於是曲為

之說, 強為之諱, 固必既深, 是非遂淆。 心勞日拙, 亦可笑也。 記室

以 淵 明 列 中 品, 予 人 口 實。 一 作 箋 者 引《太 平 御 覽》 卷 五 百 八 十 六

91
云:“鍾嶸詩評:古詩、李陵、班婕妤、曹植、劉楨、王粲、阮籍、陸機、

潘岳、左思、謝靈運、陶潛十二人,詩皆上品。”又一作箋者亦引《太

平御覽》卷五百八十六云:“鍾嶸詩評:古詩、李陵、班婕妤、曹植、劉

楨、王粲、阮籍、陸機、張協、潘岳、左思、謝靈運、陶潛十二人,詩皆

上品。”據此一條,遽謂陶公本在上品,今居中品,乃經後人竄亂,非

古 本 也。 余 所 見 景 宋 本《太 平 御 覽》, 引 此 則 並 無 陶 潛, 二 人 所 據,

不 知 何 本。 單 文 孤 證, 移 的 就 矢, 以 成 記 室 一 家 之 言, 翻 徵 士 千 古

之 案。 不 煩 傍 引, 即 取 記 室 原 書, 以 破 厥 說。 記 室《總 論》 中 篇 云:

“一品之中, 略以世代為先後”;而今本時有錯亂, 如中品晉張華, 乃

置魏何晏、 應璩之前。 作箋者以《御覽》 所引為未經竄亂之原本, 何

以 宋 之 謝 客, 在 晉 之 陶 公 之 先, 與 自 序 體 例 不 符。 豈 品 第 未 亂, 而

次 序 已 亂 乎。 則 安 知 其 品 第 之 未 亂 也。 且 今 本 上 品 之 張 協, 作 箋

者所引《御覽》 獨漏卻, 而作箋者默不置一詞。 何耶。 高仲武《中興

間 氣 集》 卷 下 論 皇 甫 曾 有 曰:“昔 孟 陽 之 與 景 陽, 詩 德 罔 慚 厥 弟, 協

居上品,載處下流”;當即指《詩品》等次而言。可見唐時《詩品》上品

有張協, 與北宋初《太平御覽》 之上品無張協而有陶公者, 果孰為古

本哉。一作箋者所引《御覽》有張協,然合之《古詩》,數為十三,不

得云十二。 記室論詩, 每曰:“某源出於某”, 附會牽合, 葉石林、 王

漁 洋 皆 早 著 非 議。 然 自 具 義 法, 條 貫 不 紊。 有 身 居 此 品, 而 源 出 於

同品之人者:如上品王粲之本李陵, 潘、 張之本王粲, 陸、 謝之本陳

思; 中 品 謝 瞻 等 五 人 之 本 張 華, 謝 朓 之 本 謝 混, 江 淹 之 本 王 微、 謝

朓, 沈 約 之 本 鮑 照, 其 例 是 也。 有 身 列 此 品, 而 源 出 於 上 一 品 之 人

者:中品魏文本李陵,郭璞本潘岳,張、劉、盧三人本王粲,顏延本陸

機;下品檀、 謝七人本顏延, 其例是也。 有身列此品, 而源出於一同

品、 一上品之人者:鮑照本張華、 張載是也。 若夫身居高品, 而源出

92
下等,《詩品》中絕無此例。古人好憲章祖述,每云後必遜前,如《論

衡 · 超 奇》、《抱 朴 · 尚 博》 所 嘲。 菜 甘 蜜 苦, 山 海 日 月 分 古 今。 按
拉丁文中 antiquus 一 字 數 義: 古 先 一 也, 佳 勝 二 也, 引 申 之 為 愛 悅 三 也。 此 最 曲 傳 信

而 好 古 之 心。 蓋 antiquus 自 ante 來, 亦 猶 吾 國 文 之 前 字 先 字, 不 特 指 時 間 之 古, 亦 指

品 地 之 優 也。 參 觀 Gabr iel Tarde: Les lois de I'imitation, p. 269 論 吾 國 人 好 古, 惟

於 拉 丁 文 釋 義 舉 例, 尚 未 審 確。 齊 世 鈞 世 之 論, 增 冰 出 藍 之 喻, 持 者 蓋 寡。

使如箋者所說, 淵明原列上品, 則淵明詩源出於應璩, 璩在中品, 璩

詩 源 出 於 魏 文, 魏 文 亦 祗 中 品。 譬 之 子 孫, 儼 據 祖 父 之 上。 里 名 勝

母, 曾 子 不 入; 書 稱 過 父, 大 令 被 譏。 恐 記 室 未 必 肯 自 壞 其 例 耳。

記室之評淵明曰:“文體省淨, 殆無長語。 竺意貞古, 詞興婉愜”; 又

標 其“風 華 清 靡” 之 句。 此 豈 上 品 考 語。 固 非 一 字 之 差, 所 可 矯 奪。

記室評詩, 眼力初不甚高, 貴氣盛詞麗, 所謂“骨氣高奇”、“詞彩華

茂”。 故 最 尊 陳 思、 士 衡、 謝 客 三 人。 以 魏 武 之 古 直 蒼 渾, 特 以 不 屑

翰 藻, 屈 為 下 品。 宜 與 淵 明 之 和 平 淡 遠, 不 相 水 乳, 所 取 反 在 其 華

靡 之 句, 仍 囿 於 時 習 而 已。 不 知 其 人 之 世, 不 究 其 書 之 全, 專 恃 斠

勘 異 文, 安 足 以 論 定 古 人。 況 並 斠 勘 而 未 備 乎。【補 訂 一】 余 因 略

述淵明身後聲名之顯晦,於譚藝或不無少補云。

二五

《唐書 · 韓愈傳》 謂從遊者, 孟郊、 張籍其尤。 退之《與馮宿論

文書》亦稱“門下為文,李翱、張籍”;《送孟東野序》則謂“從吾遊者,

李 翱、 張 籍 其 尤”。 李 詩 篇 罕 見, 韓 孟 雲 龍 上 下。 東 野《贈 無 本》 詩

云:“詩骨聳東野, 詩濤湧退之”; 爾時旗鼓, 已復相當。 張文昌《祭

退之》詩云:“公文為時帥,我亦微有聲;而後之學者,或號為韓張”;

是 退 之 與 文 昌 亦 齊 名 矣。 然 張 之 才 力, 去 韓 遠 甚; 東 坡《韓 廟 碑》

93
曰:“汗 流 籍 湜 走 且 僵”, 千 古 不 易 之 論。 其 風 格 亦 與 韓 殊 勿 類, 集

中且共元白唱酬為多。惟《城南》五古似韓公雅整之作,《祭退之》長

篇 尤 一 變 平 日 輕 清 之 體, 朴 硬 近 韓 面 目, 押 韻 亦 略 師 韓 公《此 日 足

可 惜》。 其 詩 自 以 樂 府 為 冠, 世 擬 之 白 樂 天、 王 建, 則 似 未 當。 文 昌

含蓄婉摯, 長於感慨, 興之意為多;而白王輕快本色, 寫實敍事, 體

則 近 乎 賦 也。 近 體 唯 七 絕 尚 可 節 取, 七 律 甚 似 香 山。 按 其 多 與 元

白此喁彼于, 蓋雖出韓之門牆, 實近白之壇坫。《征婦怨》 云:“夫死

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在如晝燭”,謂贅也,立譬極妙。《大般湼槃經 ·

壽 命 品》 第 一 云:“如 以 一 掬 水 投 於 大 海, 燃 一 小 燈 助 百 千 日。”《法

苑珠林》卷六十一僧亡名《自誡》云:“一伎一能,日下孤燈。”英十七

世紀文家蒲頓(R o b e r t B u r to n )《解愁論》(A n a t o m y o f M e l a n c h o l y )

第 二 部 第 二 節 謂 愛 欲 之 苦, 無 須 例 證; 十 八 世 紀 詩 家 楊 氏( E d w a r d

Yo u n g )《諷 諭 詩》(S a t i r e s ) 第 七 篇 笑 註 疏 之 學 為 多 事; 小 說 家 史 木
萊 脫(To b i a s S m o l et t )《旅 行 趣 牘》(H u m p h r y C l i n k e r ) 六 月 十 日 梅

爾福(J . M e l fo r d ) 作函, 譏以人智妄測天道; 皆有白日中舉燭之喻

( S e t a c a n d l e i n t h e s u n o r h o l d a c a n d l e t o t h e s u n )。 取 譬

與文昌巧合。《陽明傳習錄》 卷下《答黃勉叔》 曰:“既去惡念, 如日

光 被 雲 來 遮 蔽, 雲 去 光 已 復 出。 若 惡 念 既 去, 又 要 存 善 念, 即 是 日

光之下,添燃一燈。”比喻亦同。【補訂一】。《四庫提要》據《祭退之》

詩:“遺 約 有 修 章, 令 我 序 其 末”, 以 為 文 昌 目 盲 復 明 之 證。 按 退 之

集中《贈張十八助教》一絕已云:“喜君眸子重清朗”;文昌《詠懷》亦

云:“老去多悲事, 非唯見二毛。 眼昏書字大, 耳重語聲高”; 又《患

眼》云:“三年患眼今年校,免與風光便隔生;昨日韓家後園裏,看花

猶似未分明。” 何不以此為證。

94
二六

人 言 趙 松 雪 詩 學 唐。 余 謂 元 人 多 作 唐 調。 方 桐 江、 宋 之 遺 老,

為 江 西 派 後 殿, 本 非 元 人; 惟 柳 待 制 不 作 同 時 雍 容 新 秀 之 體, 蹊 徑

巉峭, 頗近宋格, 而才力微薄, 末足成家。 松雪詩瀏亮雅適, 惜肌理

太 鬆, 時 作 枵 響。 七 古 略 學 東 坡, 乃 堅 緻 可 誦。 若 世 所 傳 稱, 則 其

七律, 刻意為雄渾健拔之體, 上不足繼陳簡齋、 元遺山, 下已開明之

前 後 七 子。 而 筆 性 本 柔 婉, 每 流 露 於 不 自 覺, 強 繞 指 柔 作 百 鍊 剛,

每令人見其矜情作態, 有如駱駝無角, 奮迅兩耳, 亦如龍女參禪, 欲

證男果。 規橅痕跡, 宛在未除, 多襲成語, 似兒童摹帖。 如《見章得

一 詩 因 次 其 韻》 一 首, 起 語 生 吞 賈 至《春 思》 絕 句,“草 色 青 青 柳 色 黃” 云
云。 結 語 活 剝 李 商 隱 春 光 絕 句,“ 日 日 春 光 鬭 日 光 ” 云 云。 倘 亦 有 會 於 二

作之神味相通, 遂為撮合耶。 一題之中, 一首之內, 字多複出, 至有

兩字於一首中三見者。 此王敬美《藝圃擷餘》 所謂“古人所不忌, 而

今 人 以 為 病”, 正 不 可 藉 口 沈 雲 卿、 王 摩 詰 輩 以 自 文。《雲 溪 友 議》

卷 中 記 唐 宣 宗 與 李 藩 等 論 考 試 進 士 詩, 已 以 一 字 重 用 為 言, 是 唐 人

未 嘗 不 認 此 為 近 體 詩 忌 也。 宋 元 間 名 家 惟 張 文 潛《柯 山 集》 中 七 律

最 多 此 病, 且 有 韻 脚 複 出。 松 雪 相 較, 稍 善 於 彼。 然 唱 歎 開 闔, 是

一作手。 前則米顛《寶晉英光集》 詩, 舉止生硬; 後則董香光《容臺

集》 詩, 庸 蕪 無 足 觀。 惟 松 雪 畫 書 詩 三 絕, 真 如 驂 之 靳 矣。 元 人 之

畫, 最重遺貌求神, 以簡逸為主;元人之詩, 卻多描頭畫角, 惟細潤

是 歸, 轉 類 畫 中 之 工 筆。 松 雪 常 云:“今 人 作 畫, 但 知 用 筆 纖 細, 傅

色 濃 豔, 吾 所 畫 似 簡 率, 然 識 者 知 其 近 古 ”;《 佩 文 齋 書 畫 譜 》 卷 十 六 引。

與其詩境絕不侔。匹似《松雪齋集》卷五《東城》絕句云:“野店桃花

紅 粉 姿, 陌 頭 楊 柳 綠 煙 絲。 不 因 送 客 東 城 去, 過 卻 春 光 總 不 知。” 機

95
杼 全 同 貢 性 之《 湧 金 門 外 見 柳 》 詩;“ 湧 金 門 外 柳 垂 金, 三 日 不 來 成 綠 陰。 折
取 一 枝 入 城 去, 使 人 知 道 已 春 深。” 而 趙 詩 設 彩 纖 穠, 貢 詩 著 語 簡 逸, 皎 然

可 辨, 幾 見 松 雪 之 放 筆 直 幹 耶。 東 坡 所 謂“詩 畫 一 律”, 其 然 豈 然。
按 詳 見 拙 作《 中 國 詩 與 中 國 畫 》— 文。 吾 鄉 倪 雲 林 自 言:“ 作 畫 逸 筆 草 草 ”, 而《 清 閟 閣

【 補 訂 一】
集》 中 詩 皆 秀 細, 亦 其 一 例。 陶 宗 儀《 輟 耕 錄》 卷 九 記 松 雪 言:

“作 詩 虛 字 殊 不 佳, 中 兩 聯 填 滿 方 好”; 戚 輔 之《佩 楚 軒 客 談》、 陸 友

仁《硯北雜志》 亦著是說, 并皆載松雪言:“使唐以下事便不古。” 明

七 子 議 論 肇 端 於 此。 與 方 虛 谷 之 論 七 律 貴 用 虛 字,【 附 說 十 一】 適 相

反 背。 是 以《桐 江 續 集》 中 道 子 昂, 無 慮 二 十 餘 次, 皆 祗 以 書 畫 推

之, 隻 字 不 及 其 詩 篇。 蓋 一 則 沿 宋 之 波, 一 則 纘 唐 之 緒, 家 法 本 逕

庭耳。【補訂二】

【附說十一】 虛谷之說, 可觀《桐江集》 卷一《鮑子壽詩序》、 卷四

《跋 趙 章 泉 詩》、 卷 五《劉 元 暉 詩 評 問 田 夫》 條。 又《瀛 奎 律 髓》

卷四十二後山《贈王聿修商子常》 詩批語、 卷四十三山谷《十二

月 十 九 日 發 鄂 渚 》 詩 批 語。“ 非 五 字 七 字 皆 實 之 為 難, 而 虛 字 有 力 之 為
難” 云 云。 江 西 派 大 家 中 後 山 近 體 用 虛 字 多 於 山 谷;《苕 溪 漁 隱

叢話》 前集卷五十引《詩眼》 記山谷謂“詩句中無虛字方雅健”。

故 虛 谷 亦 隱 推 後 山 出 山 谷 上,《桐 江 集》 卷 一《送 胡 植 芸 北 行

序》於有末一代作者,稱宛陵、後山、章泉三人,山谷不與。《瀛

奎律髓》卷十七後山《寄無斁》詩批云:“自老杜後始有後山,律

詩往往精於山谷。”

二七

周櫟園《尺牘新鈔》卷四載張九徵《與王漁洋書》云:“諸名士序

歷 舉 歷 下、 瑯 琊、 公 安、 竟 陵 為 重。 夫 歷 下 諸 公 分 代 立 疆, 矜 格 矜

96
調, 皆 後 天 事。 明 公 御 風 以 行, 身 在 五 城 十 二 樓, 豈 復 與 人 間 較 高

深乎。譬之絳、灌、隨、陸非不足英分,對留侯則成傖夫。然則明公之

獨絕者, 先天也。” 蓋謂漁洋以天分勝也。《隨園詩話》 卷三駁“絕代

銷 魂 王 阮 亭” 之 說 曰:“阮 亭 之 色 並 非 天 仙 化 人, 使 人 心 驚。 不 過 一

良 家 女, 五 官 端 正, 吐 屬 清 雅, 又 能 加 宮 中 之 膏 沐, 薰 海 外 之 名 香,

取 人 碎 金, 成 其 風 格。” 蓋 謂 漁 洋 以 人 工 勝 也。 竊 以 為 藏 拙 即 巧, 用

短 即 長; 有 可 施 人 工 之 資, 知 善 施 人 工 之 法, 亦 即 天 分。 雖 隨 園 亦

不得不稱其縱非絕色,而“五官”生來尚“端正”也。然一不矜持,任

心放筆, 則譬如飛蓬亂首, 狼藉闊眉, 妍姿本乏, 風流頓盡。 吾鄉鄒

綺《十名家詩選》 所錄、《觀自得齋叢書》 中收為《漁洋山人集外詩》

者, 是 其 顯 例。 如《香 奩 詩》 云:“香 到 濃 時 嘗 斷 續, 月 當 圓 處 最 嬋

娟”,“腸 當 斷 處 心 難 寫, 情 到 鍾 時 骨 自 柔”; 惡 俗 語 幾 不 類 漁 洋 口

吻。 引 申 隨 園 之 喻, 其 為 邢 夫 人 之 亂 頭 粗 服 耶, 抑 西 子 之 蒙 不 潔

耶。 奚 足 與 彭 羨 門 作 豔 體 倡 和 哉。 汪 鈍 翁《 說 鈴 》 載 彭 王 倡 和 集 事;《 松 桂
堂 集 》 中 豔 體 七 律, 綺 合 葩 流, 秀 整 可 喜, 異 於 漁 洋 之 粗 俗 貧 薄。 即 其 卷 三 十 一 之《 金 粟

閨 詞 》、 卷 三 十 二 之《 春 閨 雜 詠 》, 雖 多 冶 而 傷 雅, 然 心 思 熨 貼, 彷 彿 王 次 回。 漁 洋 詩 最 不

細 貼, 未 解 辦 是 也。 漁 洋 天 賦 不 厚, 才 力 頗 薄, 乃 遁 而 言 神 韻 妙 悟, 以

自掩飾。 一吞半吐, 撮摩虛空, 往往並未悟入, 已作點頭微笑, 閉目

猛 省, 出 口 無 從, 會 心 不 遠 之 態。 故 余 嘗 謂 漁 洋 詩 病 在 誤 解 滄 浪,

而 所 以 誤 解 滄 浪, 亦 正 為 文 飾 才 薄。 將 意 在 言 外, 認 為 言 中 不 必 有

意;將弦外餘音, 認為弦上無音;將有話不說, 認作無話可說。 趙飴

山《談龍錄》 謂漁洋“一鱗一爪, 不是真龍”。【補訂一】 漁洋固亦真

有 龍 而 見 首 不 見 尾 者, 然 大 半 則 如 王 文 祿《龍 興 慈 記》 載 明 太 祖 殺

牛 而 留 尾 插 地, 以 陷 土 中 欺 主 人, 實 空 無 所 有 也。 妙 悟 云 乎 哉, 妙

手 空 空 已 耳。 施 愚 山《蠖 齋 詩 話》 自 比 其 詩 於“人 間 築 室, 一 磚 一

97
木, 累積而成”, 漁洋之詩“如華嚴樓閣, 彈指即現”, 有一頓一漸之

別。《漁 洋 詩 話》 亦 載 厥 說。 則 愚 山 又 為 妙 悟 之 說 所 欺; 漁 洋 樓 閣

乃 在 無 人 見 時 暗 中 築 就, 而 復 掩 其 土 木 營 造 之 迹, 使 有 煙 雲 蔽 虧 之

觀, 一 若 化 城 頓 現。 其 迂 緩 實 有 倍 於 愚 山 者。 繆 筱 山《煙 畫 東 堂 小

品》於一《王貽上與林吉人手札》、陶澍跋云:“如《蠡勺亭》詩‘沐日

浴月’四字,初欲改‘虎豹𩣡馬’,既欲改‘𩣡馬’為‘水兕’。此等字

亦在撚髭求安之列, 豈所謂‘華嚴樓閣’ 者, 固亦由寸積尺累而始成

耶。” 正 與 余 言 相 發。《嘯 亭 雜 錄》 卷 八 記 漁 洋 詩 思 蹇 澀, 清 聖 祖 出

題面試, 幾致曳白;兹事雖小, 可以見大。 觀其詞藻之鉤新摘雋, 非

依 傍 故 事 成 句 不 能 下 筆, 與 酣 放 淋 漓, 揮 毫 落 紙, 作 風 雨 而 起 雲 煙

者, 固 自 異 撰。 然 讀 者 祗 愛 其 清 雅, 而 不 甚 覺 其 餖 飣, 此 漁 洋 之 本

領也。要之漁洋談藝四字“典、遠、諧、則”,所作詩皆可幾及,已非

易事。 明清之交, 遺老“放恣” 雜駁之體, 如沈椒園廷芳《隱拙軒文

鈔》卷四《方望溪先生傳》附《自記》所云,詩若文皆然。“貪多”之竹

垞, 能 為 饋 貧 之 糧;“愛 好” 之 漁 洋, 方 為 拯 亂 之 藥。 功 亦 偉 矣。 愚

山之說,蓋本屠長卿來;《鴻苞集》卷十七《論詩文》云:“杜甫之才大

而 實, 李 白 之 才 高 而 虛。 杜 是 造 建 章 宮 殿 千 門 萬 戶 手, 李 是 造 清 微

天上五城十二樓手。 杜極人工,李純是氣化。”【 補訂一】

二八

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

有 所 入 也。 學 道 學 詩, 非 悟 不 進。 或 者 不 好 漁 洋 詩, 遂 并 悟 而 非

之, 真因噎廢食矣。 高忠憲《困學記》 云:“平日深鄙學者張皇說悟,

此 時 只 看 作 平 常, 自 知 從 此 方 好 下 工 夫 耳。” 陸 桴 亭《思 辨 錄 輯 要》

卷 三 云:“凡 體 驗 有 得 處, 皆 是 悟。 只 是 古 人 不 喚 作 悟, 喚 作 物 格 知

98
至。 古 人 把 此 個 境 界 看 作 平 常。” 按 劉 壎《 隱 居 通 議 》 卷 一 論 悟 二 可 參 觀。

又 云:“人 性 中 皆 有 悟, 必 工 夫 不 斷, 悟 頭 始 出。 如 石 中 皆 有 火, 必

敲擊不已, 火光始現。 然得火不難, 得火之後, 須承之以艾, 繼之以

油, 然 後 火 可 不 滅。 故 悟 亦 必 繼 之 以 躬 行 力 學。” 按 此 即 G r a h a m
Wa l l a s 所 言 Illumination 之 後, 繼 以 Ve r i f i c a t o n 也。 詳 見 所 作 Art of Thought,

pp. 88 ff. 擊 石 之 喻, 參 觀 孟 東 野《 勸 學 》 詩:“ 擊 石 乃 有 火 ” 云 云。 罕 譬 而 喻, 可 以

通 之 說 詩。 明 心 見 性 之 學, 有 益 談 藝, 豈 淺 尟 哉。【補 訂 一】 悟 有 遲

速, 係 乎 根 之 利 鈍、 境 之 順 逆, 猶 夫 得 火 有 難 易, 係 乎 火 具 之 良 楛、

風 氣 之 燥 濕。 速 悟 待 思 學 為 之 後, 遲 悟 更 賴 思 學 為 之 先。 漁 洋 將

悟 空 諸 依 傍, 玄 虛 惝 恍, 忽 於 思 學 相 須 為 用 之 旨。 蓋 未 能 將 此 境

“看 作 平 常”, 於 禪 學 亦 似 概 乎 未 聞 焉。 禪 人 論 悟 最 周 匝 圓 融 者, 無

過唐之圭峯, 其《禪源諸詮集都序》 卷下之一詳說有“因悟而修” 之

“解悟”,有“因修而悟”之“證悟”,終之曰:“若遠推宿世,則惟漸無

頓。 今 頓 見 者, 已 是 多 生 漸 熏 而 發 現 也。” 夫 遠 推 宿 生, 則 漸 熏 者

今 人 所 謂 天 才 遺 傳 是 也; 僅 限 一 事, 則 漸 熏 者 西 人 所 謂 伏 卵(I n c u -

b a t i o n ) 是 也。 見 前 引 Wa l l a s 書。 參 觀 張 橫 渠《 正 蒙 》 第 八 篇《 中 正 》 云:“ 不 思 而

得, 素 也。” 又 程 伊 川 論“ 深 思 造 道 ” 及“ 無 思 無 慮 而 得 ”,《 宋 元 學 案 》 卷 十 五 黃 百 家 按 語

云:“ 深 思 之 久, 方 能 於 無 思 無 慮 忽 然 撞 著。” 嚴 滄 浪《 詩 辨 》 曰:“ 詩 有 別 才 非

書,別學非理,而非多讀書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曰“別才”,則宿世

漸 熏 而 今 生 頓 見 之 解 悟 也; 曰“讀 書 窮 理 以 極 其 至”, 則 因 悟 而 修,

以 修 承 悟 也。 可 見 詩 中“ 解 悟”, 已 不 能 舍 思 學 而 不 顧; 至 於“ 證

悟”, 正 自 思 學 中 來, 下 學 以 臻 上 達, 超 思 與 學, 而 不 能 捐 思 廢 學。

猶夫欲越深澗, 非足踏實地, 得所憑藉, 不能躍至彼岸;顧若步步而

行, 趾 不 離 地, 及 岸 盡 裹 足, 惟 有 盈 盈 隔 水, 脈 脈 相 望 而 已。 K i e r k e -
gaard 以 跳 越(S p r u n g ) 為 人 生 經 驗 中 要 事, 參 觀 C. Schrempf 德 譯 本 Der Begriff

99
d e r A n g s t , S . 1 1 , 2 4 。 滄浪繼言:“詩之有神韻者, 如水中之月, 鏡中之

象, 透澈玲瓏, 不可湊泊。 不涉理路, 不落言詮” 云云, 幾同無字天

書。 以 詩 擬 禪, 意 過 於 通, 宜 招 鈍 吟 之 糾 繆, 起 漁 洋 之 誤 解。 禪 宗

於文字, 以膠盆黏著為大忌;法執理障, 則藥語盡成病語, 故谷隱禪

師 云:“纔 涉 脣 吻, 便 落 意 思, 盡 是 死 門, 終 非 活 路。” 見《五 燈 會 元》 卷


十 二。 此 莊 子“得 意 忘 言” 之 說 也。 若 詩 自 是 文 字 之 妙, 非 言 無 以 寓

言 外 之 意; 水 月 鏡 花, 固 可 見 而 不 可 捉, 然 必 有 此 水 而 後 月 可 印 潭,

有此鏡而後花能映影。 王弼《周易略例》 謂“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

言”,王炎《讀易筆記 · 自序》駁之曰:“是未得魚兔,先棄筌蹄之說

也。” 詩中神韻之異於禪機在此;去理路言詮, 固無以寄神韻也。【補

訂 一】 滄 浪 又 曰:“言 有 盡 而 意 無 窮”; 夫 神 韻 不 盡 理 路 言 詮, 與 神

韻 無 須 理 路 言 詮, 二 語 迥 殊, 不 可 混 為 一 談。《鈍 吟 雜 錄》 卷 五 駁 滄

浪 云:“詩 者 言 也, 但 言 微 不 與 常 同, 理 玄 或 在 文 外。 安 得 不 涉 理

路, 不 落 言 詮。” 又 云:“禪 家 死 句 活 句 與 詩 法 並 不 相 涉。 禪 家 當 機

煞活,若刻舟求劍,死在句下,便是死。詩有活句,隱秀之詞也;直敍

事理,或有詞無意,死句也。禪須參悟;若‘高臺多悲風’、‘出入君懷

袖’, 參 之 何 益。 滄 浪 不 知 參 禪” 云 云。 按 前 段 駁 滄 浪 是 也, 後 段 議

論 便 是 刻 舟 求 劍、 死 在 句 下, 鈍 吟 亦 是 鈍 根。 禪 句 無 所 謂“死 活”,

在 學 人 之 善 參 與 否。 譬 如《 參 同 契》 云:“ 執 事 原 是 迷, 契 理 亦 非

悟”; 此 石 頭 掃 空 事 障 理 障 之 妙 諦。 而 達 觀 未 離 窠 臼, 不 肯 放 下, 活

語 變 死, 藥 語 成 病, 宜 來 谷 隱 之 呵 矣。【補 訂 二】 詩 至 李 杜, 此 滄 浪

所 謂“入 神” 之 作。 然 學 者 生 吞 活 剝, 句 剽 字 竊, 有 如 明 七 子 所 為,

似 者 不 是, 豈 非 活 句 死 參 乎。 禪 宗“當 機 煞 活” 者, 首 在 不 執 著 文

字,“ 句 不 停 意, 用 不 停 機。” 參 觀 臨 濟 論“ 一 句 具 三 玄 門”,《 人 天 眼 目》 卷 一 集 釋


甚 詳。 西 洋 哲 學 術 語 所 謂, 莫 將 言 語 之 方 便 權 設(F i c t i o n ) 當 作 真 實 也;H . Va i h i n g e r :

100
Philosophie des Als Ob 全 書 反 復 論 辯, 不 過 釋 氏 岸 筏、 莊 子 筌 蹄 之 旨 而 已。 參 觀

S . 2 7 (f a l s c h e H y p o t h e s e n ), S . 1 2 7 , S . 2 1 9 (l d e e n v e r s c h i e b u n g ), S . Z 2 2 (d a s

A l s O b w i r d z u m We n n )。 古 人 說 詩, 有 曰:“ 不 以 詞 害 意” 而 須“ 以 意

逆志”者,有曰:“詩無達詁”者,有曰:“文外獨絕”者,有曰:“含不盡

之 意 見 於 言 外” 者。 不 脫 而 亦 不 黏, 與 禪 家 之 參 活 句, 何 嘗 無 相 類

處。 參而悟入, 則古人說詩又有曰:“其源出於某” 者, 有曰:“精熟

《文選》理”者,有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者,有曰:“得句法

於某” 者, 有曰“脫胎換骨” 者。 鈍吟真固哉高叟矣。 其鄉後學王東

漵《柳南續筆》卷三引錢圓沙語:“詩文之作,未有不以學始之,以悟

終 之 者”; 以 為 可 補 滄 浪 之 說, 鈍 吟 并 妙 悟 而 詆 之 過 矣 云 云。 實 則

滄 浪 之 意 本 如 是, 初 不 須 補 也。 胡 元 瑞《詩 藪》 內 編 卷 二 謂:“禪 必

深 造 而 後 能 悟; 詩 雖 悟 後, 仍 須 深 造。” 亦 屬 強 生 分 別。 禪 與 詩、 所

也, 悟、 能也。 用心所在雖二, 而心之作用則一。 了悟以後, 禪可不

著言說, 詩必託諸文字; 然其為悟境, 初無不同。 且悟即“造” 之至

“深”; 如須“深造”, 尚非真悟。 宜曰: 禪家講關捩子, 故一悟盡悟,

快 人 一 言, 快 馬 一 鞭。《 傳 燈 錄》 卷 六 載 道 明 語。 一 指 頭 禪 可 以 終 身 受 用

不 盡。 見《 傳 燈 錄 》 卷 十 一。 詩 家 有 篇 什, 故 於 理 會 法 則 以 外, 觸 景 生

情, 即 事 漫 興, 有 所 作 必 隨 時 有 所 感, 發 大 判 斷 外, 尚 須 有 小 結 裹。

顧 大 慧 杲 老 大 悟 至 一 十 八 遍, 小 悟 不 計 其 數, 則 禪 家 亦 未 嘗 如 元 瑞

所謂“一悟便了”也。【補訂一】《大學》曰:“慮而後能得”;《荀子 ·

勸 學》 篇 曰:“真 積 力 久 則 入。” 皆 以 思 力 洞 澈 阻 障、 破 除 艱 難 之 謂;

論 其 工 夫 即 是 學, 言 其 境 地 即 是 修 悟。 元 劉 秉 忠《藏 春 集》 讀 遺 山

詩 四 首 之 一 云:“青 雲 高 興 入 冥 搜, 一 字 非 工 未 肯 休。 直 到 雪 消 冰

泮 後, 百 川 春 水 自 東 流”; 正 指 鍥 焉 不 舍、 豁 爾 頓 通 之 樂。 東 野、 桴

亭 比 之 鑽 石 出 火, 藏 春 喻 為 烘 日 融 冰, 亥 姆 霍 兹(H e l m h o l t z ) 譬 以

101
油 雲 閃 電(G e i ste s b l i t z ), 見 Vorträge und Reden, Bd. l: “T i s c h r e d e bei

F e i e r d e s 7 0 . G e b u r t s t a g e s . ” 皆 極 體 物 揣 稱 之 妙。 詩 人 覓 句, 如 釋 子

參禪;及其有時自來, 遂快而忘盡日不得之苦, 知其至之忽, 而不知

其來之漸。 藏春之詩, 實取杜征南《左傳序》“渙然冰釋、 怡然理順”

二 語, 敷 說 成 章。 若 夫 俯 拾 即 是 之 妙 悟, 如《梁 書 · 蕭 子 顯 傳》 載

《自序》所謂:“每有製作,特寡思功,須其自來,不以力構”;李文饒

外集《文章論》附《箴》所謂:“文之為物,自然靈氣,惝怳而來,不思

而 至。” 與《大 學》、《荀 子》 所 言, 雖 勞 逸 不 同, 遲 速 相 懸, 而 為 悟

一也。

二九

竟 陵 派 鍾 譚 輩 自 作 詩, 多 不 能 成 語, 才 情 詞 氣, 蓋 遠 在 公 安 三

袁 之 下。 友 夏《嶽 歸 堂 稿》 以 前 詩, 與 伯 敬 同 格, 佳 者 庶 幾 清 秀 簡

雋, 劣 者 不 過 酸 寒 貧 薄。《嶽 歸 堂 稿》 乃 欲 自 出 手 眼, 別 開 門 戶, 由

險 澀 以 求 深 厚, 遂 至 於 悠 晦 不 通 矣。 牧 齋《歷 朝 詩》 丁 集 卷 十 二 力

斥友夏“無字不啞, 無句不謎, 無篇不破碎斷落”, 惜未分別《嶽歸》

前後言之。友夏以“簡遠”名堂,伯敬以“隱秀”名軒,宜易地以處,

換 名 相 呼。 伯 敬 欲 為 簡 遠, 每 成 促 窘; 友 夏 頗 希 隱 秀, 祗 得 扞 格。

伯 敬 而 有 才, 五 律 可 為 浪 仙 之 寒; 友 夏 而 有 才, 五 古 或 近 東 野 之 瘦。
如《 糴 米 》 詩 之“ 獨 飽 看 人 飢, 腹 充 神 不 完 ”, 絕 似 東 野。《 拜 伯 敬 墓 過 其 五 弟 家 》 之“ 磬

聲 知 世 短, 墨 跡 引 心 遐 ”,《 齋 堂 秋 宿 》 之“ 蟲 響 如 成 世 ”, 又 酷 肖 陳 散 原。 然 唐 人 律 詩 中

最 似 竟 陵 者, 非 浪 仙、 武 功, 而 為 劉 得 仁、 喻 鳧。 以 作 詩 論, 竟 陵 不 如 公 安; 公

安取法乎中, 尚得其下, 竟陵取法乎上, 并下不得, 失之毫釐, 而繆

以 千 里。 然 以 說 詩 論, 則 鍾 譚 識 趣 幽 微, 非 若 中 郎 之 叫 囂 淺 鹵。 蓋

鍾 譚 於 詩, 乃 所 謂 有 志 未 遂, 並 非 望 道 未 見, 故 未 可 一 概 抹 摋 言 之。

102
【補 訂 一】 周 氏《尺 牘 新 鈔》 二 集 卷 九 高 兆《與 汪 舟 次》 書 謂:“《詩

歸》 不必定在焚棄之列;伯敬詩集無一篇佳者, 而論詩頗有合處。 鳥

不能琴而能聽琴, 魚不能歌而能聽歌” 云云, 論竟陵派者, 唯此人較

能 見 其 全 體。【補 訂 二】 明 初 宣 德 時 長 洲 劉 珏《寄 傲 園 小 景 自 題》 五

律十首,遣詞結響,酷肖竟陵,鍾譚之作,幾於闇合;詩見《列朝詩》

乙 集 卷 六, 可 以 覆 按。 亦 猶 公 安 派 詩 之 隱 開 於 楊 循 吉, 而 皆 無 人 道

及也。李蓴客《孟學齋日記》乙集摘取譚友夏詩文,稱其“情性所嫥,

時有名理;山水所發,亦見清思。”曾剛甫《蟄菴遺詩 · 讀書題詞》之

十 五《題 友 夏 集》 云:“次 山 有 文 碎 可 惋, 東 野 佳 處 時 一 遭”, 自 註:

“小品文字間亦冷雋可觀。” 林畏廬《京華碧血錄》 託邴仲光語, 評鍾

譚 合 集, 極 中 竅 要, 指 摘 友 夏, 亦 甚 平 實。《石 遺 室 詩 話》 尤 細 摘 鍾

譚 二 家 佳 句。《小 三 吾 亭 詩 錄 · 讀 公 安 竟 陵 詩》 七 古 云:“公 安 以 活

法 起 死, 竟 陵 以 真 詩 救 假。” 此 等 近 代 文 獻, 亦 今 日 沾 沾 焉 自 命 為 鍾

譚 撥 霧 見 日 者, 所 宜 知 也。 蓴 客 論 友 夏 語 多 皮 相, 又 未 道 伯 敬 集;

蟄 菴 語 太 簡 略; 小 三 吾 亭 語 殊 模 棱; 石 遺 簡 擇 二 家 詩, 而 未 能 籀 其

同異。《石遺室詩話》亦謂鍾譚談藝,未可厚非,然僅舉《詩歸》為證,

未 釆 及 二 家 集 中 題 序 書 札。【補 訂 三】 鍾 譚 論 詩 皆 主“靈” 字, 實 與

滄浪、 漁洋之主張貌異心同。《隱秀軒文 · 往集 · 與高孩之觀察書》

曰:“詩 至 於 厚, 無 餘 事 矣。 然 從 古 未 有 無 靈 心 而 能 為 詩 者。 厚 出

於 靈, 而 靈 者 不 能 即 厚。 古 人 詩 有 以 平 而 厚 者, 以 險 而 厚 者, 非 不

靈也, 厚之極, 靈不足以言之也。 然必保此靈心, 方可讀書養氣, 以

求 其 厚 ” 云 云。 參 觀 譚 友 夏《 自 題 簡 遠 堂 詩 》 云:“ 詩 文 之 道, 朴 者 無 味, 靈 者 有
痕。 子 進 而 求 諸 靈 異 者 十 年, 退 而 求 諸 朴 者 七 八 年 ”; 又《 與 舍 弟 五 人 書 》 引 蔡 敬 夫 稱

其“ 筆 慧 人 朴, 心 靈 性 厚” 云 云。 議 論 甚 佳。 即 滄 浪 所 謂“ 別 才 非 學, 而 必

學以極其至也。” 亦即桴亭所謂“承艾添膏, 以養火種” 也。 以“厚”

103
為 詩 學, 以“靈” 為 詩 心, 賢 於 漁 洋 之 徒 言 妙 悟, 以 空 為 靈 矣。 范

仲闇曾選《鍾李合刻》, 周氏《尺牘新鈔》 卷七載范《與友人書》 云:

“伯 敬 好 裁, 而 下 筆 不 簡, 緣 胸 中 不 厚 耳, 內 薄 則 外 窘, 故 言 裁 不 如

言養。”按伯敬《詩歸》評語反復於“厚”字,《與高孩之書》又言“養以

致厚”,而自運乃貧薄寒乞,此正伯敬所謂“知而未蹈,期而未至,望

而 未 見” 者 也。 仲 闇 之 譏, 伯 敬 固 早 得 失 寸 心 知 矣。《鈍 吟 雜 錄》 卷

三曰:“杜陵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近日鍾譚之藥石也。元微

之云:‘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王李之藥石也。” 又曰:

“ 鍾 伯 敬 創 革 弘 正 嘉 隆 之 體, 自 以 為 得 真 性 情 也。 人 皆 病 其 不 學。

余 以 為 此 君 天 資 太 俗, 雖 學 亦 無 益, 所 謂 性 情, 乃 鄙 夫 鄙 婦 市 井 猥

媟之談耳,君子之性情不如此也。”按“鄙夫鄙婦”一語,或可譏公安

派 所 言 性 靈, 於 竟 陵 殊 不 切 當。 必 有 靈 心, 然 後 可 以 讀 書, 此 伯 敬

所 自 言; 與 鈍 吟 所 以 譏 訶 伯 敬 者, 正 復 相 同。 此 又 予 所 謂 鍾 譚 才 若

學 不 能 副 識 之 證 也。《雜 錄》 卷 五 謂 王 李 詩 法 本 於 滄 浪。 鈍 吟 不 知

鍾 譚 詩 法, 正 亦 滄 浪 之 流 裔 別 子。 伯 敬《感 歸 詩》 第 十 首 自 註 云:

“譚友夏謂余以聰明妨禪, 語多影響。”《文 · 往集 · 答尹孔昭》 云:

“兄 怪 我 文 字 大 有 機 鋒。 我 輩 文 字 到 極 無 煙 火 處, 便 是 機 鋒。” 譚 友

夏《奏記蔡清憲》 亦有“以詩作佛” 之論。 詩禪心法, 分明道破。 其

評 選《詩 歸》, 每 不 深 而 強 視 為 深, 可 解 而 故 說 為 不 可 解, 皆 以 詩 句

作 禪 家 接 引 話 頭 參 也。 納 蘭 容 若《淥 水 亭 雜 識》 卷 四 稱 伯 敬“妙 解

《楞 嚴》, 知 有 根 性, 在 錢 蒙 叟 上。” 余 竊 以 為 譚 藝 者 之 於 禪 學, 猶 如

先 王 之 於 仁 義, 可 以 一 宿 蘧 廬, 未 宜 久 戀 桑 下。 伯 敬 引 彼 合 此, 看

朱 成 碧。 禪 亦 生 縛, 忘 維 摩 之 誡; 學 不 知 止, 昧 荀 子 之 言。 於 是 鸚

鵡 喚 人, 盡 為 啞 子 吃 蜜。 語 本《 續 傳 燈 錄 》 十 八 慈 受 禪 師 答 僧 問。 其 病 痛

在此。 至以禪說詩, 則與滄浪、 漁洋, 正復相視莫逆。 漁洋《古夫于

104
亭 雜 錄》 卷 五 云:“鍾 退 谷 史 懷 多 獨 得 之 見。 其 評 左 氏, 亦 多 可 喜。

《詩 歸》 議 論 尤 多 造 微, 正 嫌 其 細 碎 耳。 至 表 章 陳 昂、 陳 治 安 兩 人

詩,尤有特識。”漁洋師友如牧齋、竹垞,裁別明詩,皆矢口切齒,發

聲 徵 色, 以 詬 竟 陵。 漁 洋 非 別 有 會 心, 豈 敢 毅 然 作 爾 許 語 乎。《何

義門集》卷六《復董訥夫》云:“新城《三昧集》乃鍾譚之唾餘。”楊聖

遺《雪橋詩話》 續集卷三記焦袁熹斥新城神韻之說, 謂“毒比竟陵更

甚”。 皆 不 被 眼 謾 者。 世 人 僅 知 漁 洋 作 詩, 為“清 秀 李 于 鱗”, 吳 喬《答


萬 季 野 詩 問》 中 語, 趙 執 信《 談 龍 錄》 引 之。 不 知 漁 洋 說 詩, 乃 蘊 藉 鍾 伯 敬 也。

【補 訂 一】《四 庫 全 書 總 目》 卷 一 百 四 十 九 謂:“劉 辰 翁 評 杜 詩, 所

見 至 淺。 其 標 舉 尖 新 字 句, 殆 於 竟 陵 之 先 聲。 王 士 禎 乃 比 之 郭 象

注莊, 殆未為篤論”; 卷一百五十謂:“辰翁論詩, 以幽雋為宗, 逗後

來竟陵弊體。 王士禎顧極稱之, 殆不可解。” 按錢牧齋《註杜詩 · 略

例》 云:“辰翁之評杜, 點綴其尖新雋冷。 近日之評杜者, 鉤深摘異,

以 鬼 窟 為 活 計, 此 辰 翁 之 牙 後 慧 也。” 昔 石 徂 徠 斥 楊 文 公 為“文 怪”,

劉道原詆王文公為“學妖”, 王常宗目楊鐵崖為“文妖”, 而牧齋則比

竟陵於詩中之鬼。其《初有學集》及《歷朝詩集》論竟陵派,皆有“木

客清吟, 幽獨君冥語, 夢而入鼠穴, 幻而之鬼國, 識墮於魔, 趣沈於

鬼”等語。所謂“鬼窟活計”者,亦即指《詩歸》言。《總目》“竟陵先

聲” 云云, 蓋已發於此。“郭象註莊” 云云,《總目》 亦未考。 胡元瑞

《詩藪 · 雜編》卷五曰:“南渡人才,非前宋比,而談詩獨冠古今。嚴

羽崛起燼餘, 滌除榛棘, 如西來一葦, 大暢玄風。 昭代聲詩, 上追唐

漢, 實有賴焉。 劉辰翁雖道越中庸, 玄見邃覽, 往往絕人, 自是教外

別傳, 騷壇具目。” 又曰:“千家註杜, 猶五臣註選。 辰翁評杜, 猶郭

象 註 莊, 即 與 作 者 意 不 盡 符, 而 玄 理 拔 驪 黃 牝 牡 之 外。” 又 稱 其 評:

“含 蓄 遠 致, 令 人 意 消。” 牧 齋 以 辰 翁 為 竟 陵 遠 祖, 元 瑞 以 辰 翁 為 滄

105
浪 別 子,《總 目》 顧 謂 漁 洋 好 辰 翁 為 不 可 解。 夫 漁 洋 夢 中 既 與 滄 浪

神 接, 室 中 更 有 竟 陵 鬼 瞰, 一 脈 相 承, 以 及 辰 翁, 復 奚 足 怪。 辰 翁

《須溪集》卷六《評李長吉詩》謂:“樊川反復稱道,形容非不極至,獨

惜 理 不 及 騷。 不 知 賀 所 長, 正 在 理 外”; 評 柳 子 厚《晨 起 詣 超 師 院 讀

經》詩云:“妙處有不可言。”如此議論,豈非鍾譚《詩歸》以說不出為

妙 之 手 眼 乎。 評《王 右 丞 輞 川 集 · 辛 夷 塢》 云:“其 意 亦 欲 不 著 一

字, 漸可語禪”; 又每曰:“不用一詞”,“無意之意, 更似不須語言”。

如 此 議 論, 豈 非 滄 浪 無 迹 可 求、 盡 得 風 流 之 緒 餘 乎。【補 訂 一】 漁 洋

《論 詩 絕 句》 曰:“解 識 無 聲 絃 指 妙, 柳 州 那 得 似 蘇 州”, 宜 其 曠 世 默

契矣。 清人談藝, 漁洋似明之竟陵派;歸愚祖盛唐, 主氣格, 似明之

七子; 隨園標性靈, 非斷代, 又似明之公安派。 余作《中國詩與中國

畫》 一文, 說吾國詩畫標準相反;畫推摩詰, 而詩尊子美, 子美之於

詩, 則 吳 道 子 之 於 畫 而 已。《尺 牘 新 鈔》 三 集 卷 十 一 載 程 青 谿 與 減

齋 書 云:“竟 陵 詩 淡 遠 又 淡 遠, 以 至 於 無, 葉 榮 木 畫 似 之。” 惲 南 田

《甌香館集》 卷十二甚稱鍾伯敬畫, 謂“得之於詩, 從荒寒一境悟入,

程孟陽、 李長蘅皆不及”。 按“欲寄荒寒無善畫”, 王介甫句也。 伯敬

之 詩, 去 程 李 遠 甚, 而 以 其 詩 境 詩 心 成 畫, 品 乃 高 出 二 子。 此 亦 足

為吾論佐證。

三○

漁洋論詩,宗旨雖狹,而朝代卻廣。於唐、宋、元、明集部,寓目

既博, 賞心亦當。 有清一代, 主持壇坫如歸愚、 隨園輩, 以及近來鉅

子, 詩 學 詩 識, 尚 無 有 能 望 項 背 者。 故 其 自 作 詩 多 唐 音, 近 明 七 子,

遂來“清秀于鱗”之譏,而其言詩,則凡合乎“諧遠典則”之標準者,

雖 宋 元 人 亦 所 不 廢。 是 以 曰:“幾 人 眼 見 宋 元 詩”; 又 曰:“涪 翁 掉 臂

106
出清新”; 又曰:“豫章孤詣誰能解”; 又曰:“生平一瓣香, 欲下涪翁

拜”;又曰:“近人言詩,好分唐宋。歐、梅、蘇、黃諸家,才力學識,皆

足 陵 跨 百 代, 使 俛 首 撦 拾 吞 剝, 彼 遽 不 能 耶, 其 亦 有 所 不 為 耶”; 又

曰:“宋 景 文 詩 無 字 無 來 歷, 明 大 家 用 功 之 深, 如 此 者 絕 少。 宋 人 詩

何可輕議耶”; 又曰:“胡元瑞論歌行, 頗知留眼宋人, 然於蘇黃, 尚

未窺堂奧”; 又曰:“山谷詩得未曾有”; 又曰:“從來學杜者, 無如山

谷”。 翁 覃 谿《復 初 齋 詩 集 · 漁 洋 五 七 言 詩 鈔 重 訂 本 鐫 成 賦 寄 葉 花

谿》 十 二 首 有 云:“撥 鐙 逆 筆 誠 懸 溯, 崑 體 工 夫 熟 後 生。 耆 舊 襄 陽 爭

識得, 槎頭縮項有前盟”; 自註:“先生嘗言: 少陵與襄陽不同調, 而

能賞識其詩。 先生於山谷、 道園亦然。” 覃谿手批《漁洋精華錄 · 敍

州 山 谷 先 生 舊 遊 都 不 及 訪》 詩 評 云:“山 谷 詩 境 質 實, 漁 洋 則 空 中 之

味 也。 然 同 時 朱 竹 垞 學 最 博, 全 以 博 學 入 詩, 宜 其 愛 山 谷。 然 竹 垞

最不嗜山谷, 而漁洋乃最嗜之, 此其故何也。” 又云:“漁洋先生與山

谷 絕 不 同 調, 而 能 知 山 谷 之 妙。” 皆 可 為 余 說 佐 證。 然 覃 谿 疑 問, 頗

贅 而 無 謂。 僅 就 皮 相 論 之, 山 谷 詩 擅 使 事, 以 古 語 道 今 情, 正 合 漁

洋所謂“典”; 宜其賞音, 何不可解之有。【補訂一】 漁洋雖鄙夷荊公

人品, 而《香祖筆記》 中亦稱其詩於歐蘇間自成一家;惟力薄陳簡齋

之 學 杜, 差 為 失 言。 顧 持 較 後 來 袁 隨 園 之 自 負 不 分 唐 宋 畛 域, 而 幾

將 全 部 宋 詩、 半 部 明 詩 抹 摋 者, 真 隔 霄 壤 矣。 朱 竹 垞 論 詩, 則 沿 七

子之教, 墨守唐音, 宗旨與朝代不分;乃至輕心易念, 以讀一代之作

者。《曝書亭集》 中, 如《題王又旦過嶺詩集》 七古、《夏病足留慧慶

寺 談 藝》 七 律 第 二 首、《齋 中 讀 書》 五 古 第 十 一 首、《汪 司 城 詩 序》、

《 楝 亭 詩 序》、《 荇 谿 詩 集 序》、《 丁 武 選 詩 序》、《 王 學 士 西 征 草 序》、

《葉 李 二 使 君 合 刻 詩 草 序》、《張 趾 肇 詩 序》、《南 湖 居 士 詩 序》、《鵲 華

山人詩序》、《胡永叔詩序》、《李上舍瓦缶集序》、《橡村詩序》、《書劍

107
南集後》諸篇,皆力詆宋詩,推尊唐調,尤集矢於山谷、誠齋;雖以嚴

滄浪之主盛唐, 亦遭排斥。 竹垞記誦綜賅, 枕莋經史, 驅遣載籍, 自

是 本 色。 以 滄 浪 有“別 才 非 書” 之 說, 因 譏 其 空 疏 不 曉 事, 單 可 惠 芥
舟《 題 國 朝 六 家 詩 鈔 》 所 謂:“ 不 分 滄 浪 談 藝 語, 知 君 無 奈 腹 中 書。” 復誤認宋詩皆

空疏不學者之所為, 故曰:“開口效楊陸”, 而不知放翁書卷甚足, 至

山 谷 之 穿 穴 組 織, 鉤 新 摘 異, 更 不 必 言。 若 祗 就 取 材 廣 博 而 論, 宋

人 之 視 唐 人, 每 有 過 而 無 不 及 也。【補 訂 一】 清 初 詩 文 好 為 沈 博 絕

麗 者, 莫 如 田 山 薑。 山 薑 明 言 師 山 谷 之 餖 飣, 美 放 翁 之 取 料;【附 說
十 二】 識 趣 雖 卑, 而 視 竹 垞 之 論, 知 見 較 為 親 切。 且 滄 浪 詩 說, 正 對

西江派之掉書袋、 好議論而發。 竹垞乃以滄浪與山谷、 誠齋等類, 本

無 葛 藤 之 牽, 而 同 遭 瓜 蔓 之 抄, 亦 悠 謬 之 至 矣。 竹 垞 自 作 詩, 早 年

與 七 子 同 聲; 特 以 腹 笥 彌 富, 故 語 少 重 複, 意 匠 益 細, 故 詞 加 妥 貼。

論 詩 亦 如 七 子 之 祖 唐 祧 宋, 然 而 貌 同 心 異 者, 風 格 雖 以 唐 為 歸, 而

取材則不以唐為限, 旁搜遠紹, 取精用宏, 與二李之不讀唐後書、 謝

四 溟 之 高 談 作 詩“如 煮 無 米 粥”, 區 以 別 矣。 其 菲 薄 滄 浪, 亦 猶 此

志。 蓋已近學人之詩, 斯所以號“貪多” 歟。 竹垞《明詩綜》 論前後

七 子, 較 牧 齋《列 朝 詩 集》 為 恕。 牧 齋 提 倡 宋 元, 而 竹 垞 專 尚 漢 唐,

與 七 子 主 張 略 似, 故 排 擊 二 李, 不 似 牧 齋 之 峻。 然 竹 垞 於 前 後 七 子

仍 不 無 貶 詞 者, 則 以 門 戶 雖 同, 而 蹊 徑 廣 狹 懸 殊 也。 竹 垞 詩 風 調 俊

逸, 近何大復, 非空同雄傑之才;而書卷繁富, 類王元美, 異于鱗墨

守 之 習。 故 亦 如 牧 齋 之 袒 護 何 王 二 家。 竹 垞 詩 學 曲 折 處, 較 之 李

天 生 可 見。 天 生 與 竹 垞 友 好, 作 詩 亦 沿 明 人 風 會, 專 學 盛 唐。《受

祺堂文集》卷三《元麓堂詩集序》力稱七子,以為“必取材於選,效法

於唐,直登高廷禮正宗之堂。”續刻《文集》卷一《王使君書年五吟草

序》 謂:“詩 自 唐 大 曆 以 還。 至 明 之 李 何 稱 最 盛, 取 材 於 選, 效 法 於

108
唐, 雖聖人復起, 不易也。”《張源森詩序》 深不以牧齋之非滄浪、 獻

吉 為 然。《許 伯 子 茁 齋 詩 序》 至 謂 詩 效 法 自 三 百 篇 以 迄 盛 唐, 而 用

掌 故 率 於 漢 魏 六 朝, 下 此 不 雅 馴。 蓋 純 乎 七 子 不 讀 唐 以 後 書 之 說。

故 其 詩 美 獻 吉、 于 鱗 曰:“絕 構 皆 千 古, 雄 才 有 二 公。 雪 嵐 嘗 抱 日,

金翮久摩空。”【補訂一】 清初詩家如天生、 竹垞、 翁山, 手眼多承七

子, 即 亭 林、 梅 村 亦 無 不 然。 按《 受 祺 堂 文 集》 卷 三《 鈕 玉 樵 明 府 詩 存 序》 記 亭 林
論 詩 愛 盛 唐, 亭 林《 濟 南 》 七 律 亦 云:“ 絕 代 詩 題 傳 子 美, 近 朝 文 士 數 于 鱗 ”, 是 其 不 薄 七

子 之 證。《 藝 舟 雙 楫 · 讀 亭 林 遺 書 》 亦 謂 其“ 詩 導 源 歷 下 ”。 梅 村《 送 施 愚 山 提 學 山 東 》

五 古 第 三 首 有 云:“ 伊 昔 嘉 隆 時, 文 章 尚 丹 雘。 矯 矯 濟 南 生, 突 過 黃 初 作。 百 年 少 知 己,

襃 譏 互 參 錯 ”; 又《 太 倉 十 子 詩 選 序 》 譏 牧 齋“ 芟 抹 貪 州 盛 年 用 意 之 瓌 詞 雄 響, 而 表 晚 歲

頹 然 自 放 之 言 ”, 皆 見 宗 旨, 故 梅 村 門 人 朱 一 是《 上 梅 村 》 詩 有 云:“ 近 時 高 華 推 山 傑, 邊、

徐、 何、 李 詞 源 决。 山 左 更 數 白 雪 樓, 江 南 莫 如 王 弇 州。 弇 州、 梅 村 一 梓 里, 後 來 者 勝 投 袂

【 補 訂 二】
起”, 源 流 明 白 可 證。 毛 西 河 揚 言 薄 七 子, 而 仍 未 脫 彀 中。 匪

特 漁 洋 為“清 秀 于 鱗”。 世 人 以 為 七 子 光 焰 至 牧 齋 而 熸 者, 失 之 未

考 耳。 漁 洋《 與 林 吉 人 手 札 》 感 激 牧 齋 贈 詩 贈 序, 為 千 古 知 己, 而 曰:“ 但 嫌 其 中 議
論, 乃 訾 李 何, 心 所 未 安 ”, 蓋 私 心 篤 好, 不 以 知 己 之 感 而 遷 就 也。《 尺 牘 新 鈔 》 三 集 卷 一

趙 進 美《 與 漁 洋 》 書 云:“ 近 世 公 安、 竟 陵 排 擊 歷 下、 瑯 琊 不 遣 餘 力, 虞 山 指 摘, 并 及 何 李。

自 今 視 之, 公 安、 竟 陵、 虞 山 著 作 具 在, 又 何 如 北 地、 信 陽、 歷 下、 瑯 琊 乎。 此 語 獨 可 與 吾

貽 上 道。”《 柳 南 續 筆 》 卷 三 論 牧 齋 贈 漁 洋 詩 序 云:“ 阮 亭 為 季 木 從 孫, 季 木 之 詩 宗 法 王

李。 阮 亭 入 手, 原 不 離 此 一 派。 顧 王 李 兩 家, 乃 宗 伯 所 深 疾 者, 恐 阮 亭 墮 入 兩 家 雲 霧,

故 以 少 陵、 義 山 勖 之。” 然 天 生 取 徑 既 如 七 子 之 專, 取 材 亦 同 七 子 之 狹,

斯則異於清初之沿明詩者。 亭林、 梅村隸事初不如此拘謹, 漁洋、 竹

垞 更 無 斷 制 矣。 論 竹 垞 詩 者 多 不 中 肯。 例 如 洪 北 江《更 生 齋 詩》 二

《論 詩 絕 句》 評 竹 垞 云:“晚 宗 北 宋 幼 初 唐, 不 及 詞 名 獨 擅 場。 辛 苦

謝 家 雙 燕 子, 一 生 何 事 傍 門 牆。” 直 是 瞽 說。 竹 垞 早 作, 何 止 鑽 仰 初

唐, 於漢魏六朝無不學, 如《題南昌鐵柱觀》、《留別董三》、《送曹侍

109
郎 備 兵 大 同》、《宣 府 鎮》、《雲 中 至 日》 等 詩, 又 皆 七 子 體。 其 於 宋

詩, 始終排棄, 至老宗旨不變;特晚作稍放筆不復矜持, 近體多學杜

陵拗體,即《滄浪詩話》所謂“古律”、《瀛奎律髓》所謂“拗字”者是。

古 體 如《喪 子 百 韻》、《送 梅 文 鼎》、《怪 鴟 行》、《高 麗 葠 歌》, 趣 詭 語

硬, 明是昌黎、 玉川之遺。 北江少見多怪, 遂謂為學北宋。 即《甌北

詩 話》 卷 十 亦 謂 竹 垞 中 年 以 後,“恃 其 博 奧, 欲 盡 棄 格 律。” 皆 非 的

論也。

【附 說 十 二】 清 初 漁 洋 以 外, 山 左 尚 有 一 名 家, 極 尊 宋 詩, 而 尤 推

山 谷 者, 則 田 山 薑 是 也。《古 歡 堂 雜 著》 卷 一 力 非 論 詩 分 唐 宋 而

二之,謂“梅、歐、王、蘇、黃、陸,皆登少陵之堂,入昌黎之室”。

卷二謂七言古“至唐末式微。 歐陽崛起, 直接杜韓而光大之。 山

谷從杜韓脫化, 創新闢奇, 風標娟秀, 陵前轢後, 有一無兩。 宋

人 尊 為 江 西 派, 與 子 美 俎 豆 一 堂, 實 非 悠 謬”; 又 謂 山 谷 七 絕

“新 潔 如 繭 絲 出 盆, 清 颺 如 松 風 度 曲, 下 筆 迥 別”。 卷 三 駁 謝 茂

秦之薄蘇黃。《文集 · 序》卷一《芝亭集序》謂:“宋人之詩,山谷

為 冠; 摩 壘 堂 堂, 誰 與 為 敵”; 真 篤 於 好 而 敢 於 言 者 矣。 然 余 細

繹山薑撰述, 復徵《香祖筆記》卷九所記其處方改藥名軼事, 乃

知 山 薑 弘 衍 之 才, 而 好 塗 澤 撏 撦 以 為 博 奧。 故《 雜 著》 一 主

用奇字,有“訪子雲亭,熏班馬香”之語【補訂一】;卷六謂“生平

於 佳 句 善 字, 每 好 摘 錄, 人 有 餖 飣 之 譏”, 乃 引 山 谷《答 曹 荀 龍

書》 以自解;同卷論古文亦引山谷“陳言使妍妙” 之說。 則其所

得 於 山 谷 者, 恐 亦 不 過 朱 少 章 所 謂 山 谷 之“崑 體 工 夫”, 洪 覺 範

所謂“言用不言名”, 葉石林所謂“減字換字法” 耳。 故《雜著》

卷 一 袒 明 七 子 而 斥《 列 朝 詩 集 傳》, 參 觀《 文 集》 卷 一《 木 齋 詩 序》。 蓋

七子學古,亦粧點字面,牧齋《讀杜小箋》識語,至以“山谷隔日

110
瘧” 斥 之 者 也。 卷 二 論 放 翁 七 律, 亦 美 其 取 料。 著 眼 得 力, 在

此 等 處, 於 神 韻 氣 骨, 所 窺 殊 淺 也。 如 評 放 翁 七 古 曰:“ 登 杜 韓 之 堂,
入蘇黃之室”,非章子厚所謂“ 海行言語” 而何。

三一

孔密娣女士(Y. C o m i t i )曾在里昂大學作論文,考希臘哲人言形

體,以圓為貴(P r o p r i é t é s m é t a p h y s i q u e s d e l a F o r m e s p h é r i q u e d a n s

l a P h i l o s o p h i e g r é c q u e )。 予 居 法 國 時, 聞 尚 未 刊 布, 想 其 必 自 畢 達
哥 拉 斯 始 也。【補 訂 一】 竊 嘗 謂 形 之 渾 簡 完 備 者, 無 過 於 圓。 參 觀 A .
d e M o r g a n : A B u d g e t o f P a r a d o x e s , Vo l . I . p . 5 3 . 圓 形 自 言 曰:“E r a m figura

nobilis/Carensque sola origine/Carensque sola termino.” 吾 國 先 哲 言 道 體 道

妙,亦以圓為象。《易》曰:“蓍之德,圓而神。”皇侃《論語義疏 · 敍》說

《論語》 名曰:“倫者, 輪也。 言此書義旨周備, 圓轉無窮, 如車之輪

也”; 又曰:“蔡公為此書, 為圓通之喻曰: 物有大而不普, 小而兼通

者;譬如巨鏡百尋,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鑒包六合。《論語》小而圓

通,有如明珠。”唐張志和《空洞歌》曰:“無自而然,自然之原。無造

而 化, 造 化 之 端。 廓 然 慤 然, 其 形 團 圞。” 南 陽 忠 國 師 作 圓 相 以 示 道

妙, 溈 仰 宗 風 至 有 九 十 七 種 圓 相, 如 如 厶 如 土 如 卍。 詳 說 見 智 昭《人 天
眼目》卷四。 陳希夷、周元公《太極圖》以圓象道體;朱子《太極圖說解》

曰:“○者,無極而太極也。”明劉念臺《喻道詩》曰:“只圈圓相形容

似,纔點些兒面目肥。”帕斯卡(Pa s c a l )《思辯錄》(P e n s é e s )論宙合真

宰, 亦 謂:“譬 若 圓 然, 其 中 心 無 所 不 在, 其 外 緣 不 知 所 在。”(Un e

sphére infinie dont le centre est partout, et la circonference nulle


p a r t )。阿衞(E r n e st H a v et )作註,考是說所由來,上溯至恩培多克勒
(E m p e d o c l e s )。 按 Abel Lefranc: Grands ecrivains francais de la Eenaissan

111
中 論 Marguer ite de Navarre 文, 復 引 Nïcolas de Cusa 及 Marcilio Ficino 二 家

語 補 其 闕 漏。 英 文 家 Sir Thomas Browne 論 上 帝 亦 云:“T r i s m e g l s t u s his Circle, who-

se center is everywhere, and circumference no where, was no Hyperbole.”

—C h r i s t i a n M o r a l s , P a r t I I I , s e c t . i i , a d f i n . 余 按 英 詩 人 伏 昂(He n r y

Va u g h a n )《六合》詩(T h e W o r l d )比道體無垠,為巨圈普括,光明澄澈
(R i n g o f p u r e l i g h t )。君子法天運,是以柏拉圖比至人自足(A ù t a rk ê s )

於宇宙(K o s m o s )之圓而無外(S p h a i r o e i d é s ); 見 T i m a e u s , 3 7 d . 賀拉斯

(H o r a c e ) 亦 謂 哲 人 不 為 物 役, 圓 滑 完 整(I n s e i p s o tot u s , te r e s a t -

qu e r ot u n d u s )。 見 S a t . , I I , v i i . 亦 庶 幾《 關 尹 子 · 九 藥》 篇“ 圓 道 方

德”、《淮 南 子 · 主 術 訓》“智 圓 行 方” 之 旨。 按 柏 拉 圖 P r o t a g o r a s , 3 3 9 , D
又亞理斯多德 Rhotoric, iii, 11 皆 以 方 比 善 士。 普 羅 提 諾 言, 心 靈 之 運 行,

非直線而為圓形; 見 E n n e a d s , i i i . 8 , § 7 ; i v . 4 . § 1 6 ; v i . 9 , § 8 , 柏洛克勒斯

(P r o c l u s ) 亦 云 然。 見 I n s t i t u t i o T h e o l o g i c a , x x x i i i . 黑 格 爾 以 哲 學 比 圓,
見Encyklopädie, E i n l . § 6 . 即《淮南子 · 精神訓》所謂:“終始若環,莫得

其倫, 此精神之所以能假於道也”。【補訂一】 譯佛典者亦定“圓通”、

“圓覺”之名,圓之時義大矣哉。推之談藝,正爾同符。蒂克( Ti e c k )

短 篇 小 說《貧 賤 夫 妻》(D a s L e b e n s u e b e r f l u s s ) 即 謂 真 學 問、 大 藝 術

皆可以圓形(K r e i s )象之,無起無訖,如蛇自嘬其尾。李浮儂(Ve r n o n

L e e )《屬詞運字論》(H a n d l i n g o f Wo r d s )《結構篇》(L i te r a r y C o n st r-
u c t i o n ) 謂 謀 篇 布 局 之 佳 者, 其 情 事 線 索, 皆 作 圓 形(c i r c l e o r e l l i p -
s e )。【補訂二】求之漢籍,則《南史 · 王筠傳》早載沈約引謝脁語:“好
詩 流 美 圓 轉 如 彈 丸。” 爾 後 此 類 語 意 數 見。 元 微 之《酬 樂 天 江 樓 夜

吟稹詩》云:“布鼓隨椎響,坯泥仰匠圓”;《見韓舍人近律戲贈》云:

“玉 磬 聲 聲 徹, 金 鈴 箇 箇 圓。” 白 樂 天《江 樓 夜 吟 元 九 律 詩》 云:“冰

扣聲聲冷, 珠排字字圓。” 裴延翰《樊川文集序》 云:“仲舅之文, 絜

112
簡 渾 圓。” 司 空 表 聖《詩 品》 云:“若 轉 丸 珠。” 梅 聖 俞《依 韻 和 晏 相

公》 云:“苦詞未圓熟, 刺口劇菱芡。” 東坡《新渡寺席上次韻歐陽叔

弼》 云:“中有清圓句, 銅丸飛柘彈”;《次韻答王鞏》 云:“新詩如彈

丸。”蘇籀《雙溪集》後附《欒城遺言》記子由語云:“余少作文,要使

心 如 旋 牀。 大 事 大 圓 成, 小 事 小 圓 轉, 每 句 如 珠 圓。” 葉 水 心《送 薛

景 石 兄 弟 問 詩 於 徐 道 暉》 云:“彈 丸 舊 是 吟 邊 物, 珠 走 錢 流 義 自 通。”

趙紫芝《寄薛景石》云:“詩篇老漸圓”;王綽作《景石墓誌》,亦記其

評 人 詩, 每 曰:“某 句 未 圓。” 李 耆 卿《文 章 精 義》 云:“文 有 圓 有 方,

韓 文 多 圓, 柳 文 多 方, 蘇 文 方 者 亦 少, 圓 者 多”; 觀 其 所 舉 蘇 文 方 者

諸例, 及下條論韓柳優劣, 乃知圓方即寓軒輊之意。 周草窗《浩然齋

雅談》卷上、元遺山《中州集》卷七皆記蘭泉先生張建語,略謂:“作

詩 不 論 長 篇 短 韻, 須 要 詞 理 具 足, 不 欠 不 餘。 如 荷 上 灑 水, 散 為 露

珠,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細者如塵,一一看之,無不圓成。”張商言

《竹 葉 厂 文 集》 卷 二 十 一《錢 慈 伯 檢 討 招 同 馮 魚 山 編 修 小 集 獨 樹 軒》

七 律 自 註 云:“予 與 蘀 石 侍 郎 在 陳 伯 恭 齋 中 醉 歸, 中 道 侍 郎 忽 下 車,

指 車 輪 顧 余 曰:‘詩 之 妙 如 輪 之 圓 也。’” 何 子 貞《東 洲 草 堂 文 鈔》 卷

五 與 汪 菊 士 論 詩 云:“落 筆 要 面 面 圓、 字 字 圓。 所 謂 圓 者, 非 專 講 格

調也。 一在理, 一在氣。 理何以圓: 文以載道, 或大悖於理, 或微礙

於理, 便於理不圓。 氣何以圓:直起直落可也, 旁起旁落可也, 千回

萬 折 可 也, 一 戛 即 止 亦 可 也, 氣 貫 其 中 則 圓。” 曾 滌 生《家 書》 咸 豐

十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諭 紀 澤》 詳 說:“古 今 文 人 下 筆 造 句, 總 以 珠 圓

玉潤為主;雖揚、馬、昌黎,力求險奧,而無字不圓,無句不圓。”李

廷 機《舉 業 瑣 言》 云:“行 文 者 總 不 越 規 矩 二 字, 規 取 其 圓, 矩 取 其

方。 故 文 藝 中 有 著 實 精 發 核 事 切 理 者, 此 矩 處 也; 有 水 月 鏡 花, 渾

融 周 匝, 不 露 色 相 者, 此 規 處 也。 今 操 觚 家 負 奇 者, 大 率 矩 多 而 規

113
少,故文義方而不圓。”余按彥和《文心》,亦偶有“思轉自圓”《體性》、

“骨 采 未 圓”《風 骨》 等 語。 乃 知“圓” 者, 詞 意 周 妥、 完 善 無 缺 之 謂,

非 僅 音 節 調 順、 字 句 光 致 而 已。【補 訂 一】 若 夫 僻 澀 嘔 啞, 為 字 之

妖, 為文之吃, 則不得與於圓也明矣。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八記

李某跋祕書省畫語,謂“當如蓴菜”,取其“圓滑”;放翁記《夢觀八幅

龍湫》 詩亦云:“君看此圖凡幾筆, 一一圓勁如秋蓴”;恰可與此印證

【補 訂 二】。 苟 為 惡 圓 之 元 次 山、 說 方 之 孫 淵 如 所 見, 則 又 將 引 為 世

道人心之憂矣。《隨園詩話》 卷四引崔念陵詩曰:“無曲不文星”;《小

倉山房尺牘》卷六《與韓紹真》曰:“貴直者人也,貴曲者文也;天上

有文曲星,無文直星。”而按次山集尚有《惡曲》一文,此又論人與論

藝之不同。 梁簡文帝《誡當陽公大心書》 云:“立身之道, 與文章異。

立身須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樓昉《過庭錄 · 文字》條論“刻薄人

善 作 文 字, 和 厚 者 則 平 凡”。 隨 園 意 出 於 此。【補 訂 三】 歌 德 言:“詩

人 賦 物, 如 水 掬 在 手, 自 作 圓 球 之 形”(S c h ö p ft d e s D i c h te rs r e i n e

H a n d / w a s s e r w i r d s i c h b a l l e n )。 見 West-östlicher Divan, “L i e d und Ge-

b i l d e ” 一 詩。 乃 謂 心 兵 意 匠, 萬 物 隨 其 揮 斥 模 範, 非 宣 城 彈 丸 圓 轉 之

意。 繆 賽(A l f r e d d e M u s s et ) 譬 詩 於“ 凝 淚 成 珠 ”(Fa i r e u n e p e rl e

d ' u n e l a r m e ), 指 一 時 悲 歡, 發 之 文 字, 始 可 以 流 傳 而 不 致 澌 滅(é t -
e r n i s e r u n rêv e e t f i x e r l a p e n s é e ), 見“I m p r o m p t u en réponse à cette qu-

e s t i o n q u ' e s t - c e q u e l a p o é s i e . ” 亦非言珠之圓轉。【補訂四】丁尼生(Te -

n nys o n ) 稱彭士(Burns) 歌詩:“體完如櫻桃, 光燦若露珠”(l n s h a -


p e t h e p e r fe c t i o n o f t h e b e r r y, i n l i g h t t h e r a d i a n c e o f t h e d e w -
d r o p ); 見 L o r d T e n n y s o n : A M e m o i r , b y h i s s o n , Vo l . I , p . 2 1 1 . 斯 密 史

(A l e x a n d e r S m i t h ) 詩 劇(A L i f e D r a m a ) 有 句 云:“ 詩 好 比 星 圓 ”

(A p o e m r o u n d a n d p e rfe c t a s a st a r ); 則 宣 城、 元、 白 等 之 意 矣。

114
三二

《艇 齋 詩 話》 載 江 西 先 輩 談 藝 要 旨, 謂 呂 東 萊 論 詩“講 活 法”。

《後村大全集》 卷九十五《江西詩派小序》 亦引東萊作《夏均父集序》

云:“學 詩 當 識 活 法。 活 法 者、 規 矩 備 具, 而 出 於 規 矩 之 外, 變 化 不

測, 而 不 背 於 規 矩。 謝 玄 暉 有 言:‘好 詩 如 彈 丸’, 此 真 活 法 也。” 後

村按謂:“以宣城詩考之,如錦工機錦,玉人琢玉,窮巧極妙,然後能

流 轉 圓 美。 近 時 學 者 誤 認 彈 丸 之 喻, 而 趨 於 易; 故 放 翁 詩 云:‘彈 丸

之 論 方 誤 人。’ 然 則 欲 知 紫 薇 詩 者, 觀 此 集 序, 則 知 彈 丸 之 語, 非 主

於易” 云云。 按琢玉工乃陳克《九僧詩序》 中語。 夫詩至於圓, 如學

道證圓通, 非輕滑也。 趙章泉以東萊與涪翁並稱, 屢道圓活, 如《淳

熙稿》卷十七《與琛卿論詩》一絕曰:“活法端須自結融,可知琢刻見

玲 瓏。 涪 翁 不 作 東 萊 死, 安 得 斯 文 日 再 中。”“ 琢 刻 見 玲 瓏” 五 字,

可以釋放翁之惑矣。【補訂一】 後村引放翁語, 見《答鄭虞任》 七古,

曰:“區 區 圓 美 非 絕 倫, 彈 丸 之 說 方 誤 人。” 放 翁 自 作 詩, 正 不 免 輕

滑之病, 而其言如是;其於古今詩家, 仿作稱道最多者, 偏為古質之

梅 宛 陵。 陳 振 孫《直 齋 書 錄 解 題》 卷 十 七 謂:“聖 俞 詩、 近 世 少 有 喜

者, 或 加 毀 訾, 惟 陸 務 觀 重 之。 此 可 為 知 者 道 也。” 余 按《劍 南 集》

中詩, 顯仿宛陵者, 有《寄酬曾學士》、《過林黃中食柑子》、《送蘇召

叟入蜀》、《與同官縱談鬼神》、《哲上人以端硯遺子聿》、《假山》、《春

社日》、《熏蟁》 之類。《雨夜懷唐安》 之“螢依濕草同為旅”, 則宛陵

《依韻和子充夜雨》 之“濕螢依草沒” 也;《書齋壁》 之“菱刺磨成芡

實圓”, 則宛陵《依韻和晏相公》 之“苦詞未圓熟, 刺口劇菱芡” 也。

《讀 宛 陵 先 生 詩》 云:“歐 尹 追 還 六 籍 醇, 先 生 詩 律 擅 雄 渾。 導 河 積

石 源 流 正, 維 嶽 崧 高 氣 象 尊。 玉 磬 漻 漻 非 俗 好, 霜 松 鬱 鬱 有 春 溫。

115
向來不道無譏品, 敢保諸人未及門。” 又《讀宛陵詩》 曰:“李杜不復

作, 梅 公 真 壯 哉。 豈 惟 凡 骨 換, 要 是 頂 門 開。 鍛 鍊 無 餘 力, 淵 源 有

自來。 平生解牛手, 餘刃獨恢恢。” 又《書宛陵集後》 云:“突過元和

作, 巍 然 獨 主 盟。 諸 家 義 皆 墮, 此 老 話 方 行。 趙 璧 連 城 價, 隋 珠 照

眼 明。 粗 能 窺 梗 概, 亦 足 慰 平 生。”《李 虞 部 詩 序》 云:“歌 詩 復 古,

梅 宛 陵 獨 擅 其 宗。”《梅 聖 俞 別 集 序》 云:“先 生 於 詩, 非 待 學 而 能,

然 學 亦 無 出 其 右。 置 字 如 大 禹 鑄 鼎, 鍊 句 如 后 夔 作 樂; 成 篇 如 周 公

致 太 平。 欲 學 不 得, 欲 贊 不 能” 云 云。 唱 歎 備 至, 於 他 家 蓋 未 有 是。
如 於 少 陵, 不 過 悲 其 志 事, 作 泛 稱 語, 不 詳 論 詩 律 也。 參 觀《 東 屯 高 齋 記 》、《 草 堂 拜 少

陵 遺 象 》 五 古、《 讀 杜 詩 》 七 絕、《 讀 李 杜 詩 》 五 律 等 作。 歐 陽 永 叔 作《 聖 俞 墓 誌 》

曰:“其 初 喜 為 清 麗 閑 肆, 久 則 涵 演 深 遠, 間 亦 琢 刻 以 出 怪 巧”; 又

《水谷夜行》詩云:“梅翁事清切,石齒漱寒瀨。”而放翁《示子遹》則

曰:“我 初 學 詩 日, 但 欲 工 藻 繪。 中 年 始 少 悟, 漸 若 窺 弘 大。 怪 奇 亦

間出, 如石漱湍瀨”;全取歐公稱宛陵語以自道。 宛陵《和晏相公韻》

曰:“因令適性情,稍欲到平淡”;《讀邵不疑詩卷》曰:“作詩無古今,

唯 造 平 淡 難”;【補 訂 一】《 答 蕭 淵 少 府 卷》 曰:“ 大 都 精 意 與 俗 近,

筆 力 驅 駕 能 逶 迤。” 放 翁《題 蕭 彥 毓 詩 卷》 則 云:“詩 卷 雄 豪 易 得 名,

爾 來 閒 淡 獨 蕭 卿”;《追 懷 曾 文 清 公 呈 趙 教 授》 則 云:“工 夫 深 處 卻 平

夷”;《夜坐示桑甥》云:“好詩如靈丹,不雜羶葷腸。大巧謝琱琢,至

剛反摧藏”;《讀近人詩》云:“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君

看太羹玄酒味, 蟹螯蛤柱豈同科”;《何君墓表》 中有“詩欲工、 而工

非 詩 之 極” 一 節, 皆 重 言 申 明 平 淡 之 旨。《邵 氏 聞 見 後 錄》 謂“魯 直

詩 到 人 愛 處, 聖 俞 詩 到 人 不 愛 處”。 按 吳 可《 藏 海 詩 話》 引 東 坡 謝 李 公 擇 惠 詩
帖 云:“ 公 擇 遂 做 到 人 不 愛 處 ”; 葉 夢 得《 石 林 燕 語 》 卷 八 亦 記 東 坡 語 云:“ 凡 詩 須 做 到

眾 人 不 愛 可 惡 處, 方 為 工。” 邵 氏 蓋 用 蘇 語。《 欒 城 遺 言 》 載 魯 直 盛 稱 聖 俞 詩 事, 可 參 觀。

116
《 匏 廬 詩 話 》 卷 上 乃 言:“ 宋 詩 能 到 俗 人 不 愛 者, 庶 幾 黃 豫 章 ”; 似 僅 本 放 翁 詩, 未 考 其

源 也。 放 翁 則 屢 用 其 語,《明 日 復 理 夢 中 作》 曰:“詩 到 無 人 愛 處 工”;

《山 房》 曰:“詩 到 令 人 不 愛 時”;《朝 飢 示 子 書》 曰:“俗 人 猶 愛 未 為

詩。” 按 此 意 即 昌 黎《 與 馮 宿 論 文 書 》 所 謂“ 小 慚 小 好、 大 慚 大 好 ” 之 正 面。 西 方 詩 人
如 Jo a c h i m du Bellay 所 言“R i e n ne me plaît, fors ce qui peut déplaire/Au juge-

ment du rude populaire.” 又 George Chapman 每 斥“ t h e commune reader,” 復

言“ s a t l s f y i n g m y s e l f i f b u t a f e w , i f o n e , o r n o n e l i k e [m y v e r s e s ]. ” 皆 可 參

觀。 其 於 宛 陵 之 步 趨 塐 畫, 無 微 不 至, 庶 幾 知 異 量 之 美 者 矣。【補 訂

一】 抑 自 病 其 詩 之 流 易 工 秀, 而 欲 取 宛 陵 之 深 心 淡 貌 為 對 症 之 藥

耶。 全謝山《鮚埼亭集》 外編卷二十六《春鳧集序》 言東坡作詩為李

杜別子, 而論詩乃致不滿於李杜, 言行一若不符。 按《渭南文集》 卷

十 五《梅 聖 俞 別 集 序》 曰:“蘇 翰 林 多 不 可 古 人, 惟 次 韻 和 陶 淵 明 及

先 生 二 家 詩 而 已。” 東 坡 和 陶, 世 所 熟 知, 東 坡 竺 好 宛 陵, 則 未 之 他

聞。【補 訂 二】 然 二 家 沖 和 質 淡, 與 東 坡 詩 格 不 侔, 斯 亦 放 翁 前 事 之

師, 而 謝 山 之 說 又 得 傍 證 矣。 宛 陵《依 韻 和 晏 相 公》 所 云:“苦 詞 未

圓 熟, 刺 口 劇 菱 芡”, 即 是 彈 丸 之 說。 嚴 滄 浪 力 排 江 西 派, 而 其 論

“詩法”,一則曰“造語須圓”,再則曰:“須參活句”,與“江西派圖”作

者 呂 東 萊 之 說 無 以 異。 放 翁《贈 應 秀 才》 詩 亦 謂:“我 得 茶 山 一 轉

語, 文 章 切 忌 參 死 句。” 故 知 圓 活 也 者, 詩 家 靳 嚮 之 公, 而 非 一 家 一

派之私言也。

三三

《湖 海 詩 傳》 杭 世 駿 條 下 記 大 宗 語 曰:“子 無 輕 視 放 翁, 詩 文 至

此,亦足名家”;因稱大宗“沖懷樂善,異乎世之放言高論者”云云。與

《隨園詩話》謂“詩到誠齋亦談何容易”一則,讀之皆令人失笑。放翁

117
誠齋, 江河萬古, 何須二公作紆尊垂獎語。 乃若不惜齒牙, 惠假羽翼

者, 繆 恭 真 勝 於 侮 矣。 嘗 試 論 之。 以 入 畫 之 景 作 畫, 宜 詩 之 事 賦 詩,

如 鋪 錦 增 華, 事 半 而 功 則 倍, 雖 然 非 拓 境 宇、 啟 山 林 手 也。 誠 齋 放

翁, 正當以此軒輊之。 人所曾言, 我善言之, 放翁之與古為新也;人

所 未 言, 我 能 言 之, 誠 齋 之 化 生 為 熟 也。 放 翁 善 寫 景, 而 誠 齋 擅 寫

生。放翁如畫圖之工筆;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飛魚躍,

稍 縱 即 逝 而 及 其 未 逝, 轉 瞬 即 改 而 當 其 未 改, 眼 明 手 捷, 蹤 矢 躡 風,

此 誠 齋 之 所 獨 也。 放 翁 萬 首, 傳 誦 人 間, 而 誠 齋 諸 集 孤 行 天 壤 數 百

年, 幾 乎 索 解 人 不 得。【附 說 十 三】 放 翁《謝 王 子 林》 曰:“我 不 如 誠 齋,

此論天下同”;又《理夢中作意》曰:“詩到無人愛處工。”放翁之不如

誠齋, 正以太工巧耳。 放翁為曾文清弟子, 趙仲白《題茶山集》 所謂

“燈 傳” 者; 見《江 湖 後 集》 八。 顧 茶 山 詩 槎 枒 清 快, 實 與 誠 齋 為 近, 七 言

律 絕 尤 往 往 可 亂 楮 葉, 視 劍 南 工 飭 溫 潤 之 體, 大 勿 類。 豈 師 法 之 淵

源, 固 不 若 土 風 之 鼓 盪 耶。《後 村 詩 話》 謂“古 人 好 對 仗, 被 放 翁 使

盡”。放翁比偶組運之妙,冠冕兩宋。《四六話》論隸事,有“伐山語、

伐 材 語” 之 別; 放 翁 詩 中, 美 具 難 并, 然 亦 不 無 蹈 襲 之 嫌 者。《困 學

紀聞》 卷十八即舉其本朱新仲、 葉少蘊兩聯, 殆翁《九月一日夜讀詩

稿走筆作歌》所謂“殘餘未免從人乞”者歟。譬如《寓驛舍》云:“九

萬 里 中 鯤 自 化, 一 千 年 外 鶴 仍 歸”; 而 按《東 軒 筆 錄》 卷 三 載 丁 晉 公

移 道 州 詩 曰:“ 九 萬 里 鵬 容 出 海, 一 千 年 鶴 許 歸 遼”;《 皇 朝 類 苑》 載 晉

《 五 燈 會 元》
公 自 崖 召 還 寄 友 人 詩,“ 容” 作“ 重”“ 遼” 作“ 巢”。 卷十六載佛印比

語亦曰:“九萬里鵬從海出, 一千年鶴遠天歸。”《望永阜陵》 云:“寧

知齒豁頭童後, 更遇天崩地陷時”; 而按陳簡齋《雨中對酒》 曰:“天

翻地覆傷春色,齒豁頭童祝聖時。”《春近山中即事》云:“人事自殊平

日樂,梅花寧減故時香”;而按陳後山《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曰:

118
“人 事 自 生 今 日 意, 寒 花 只 作 去 年 香。”《宋 百 家 詩 存》 卷 二 十 羅 公

升《九日書懷》亦仿之云:“只道事隨人意改,如何花作舊時香。”《春

日》 絕句云:“二十四番花有信, 一百七日食猶寒”; 而按徐師川《春

日》 曰:“一 百 五 日 寒 食 雨, 二 十 四 番 花 信 風。” 按《全 唐 詩》 引《提 要 錄》 載

【補
陸 龜 蒙 斷 句 云:“ 幾 點 社 公 雨, 一 番 花 信 風。” 訂 一 】《 江 樓 醉 中 作 》 云:“ 天

上 但 聞 星 主 酒, 人 間 寧 有 地 埋 憂”,《溪 上 避 暑》 又 云:“世 上 漫 言 天

愛酒,古來寧有地埋憂”,《書意》又云:“天上本令星主酒,俗間妄謂

世無仙”; 而按宋子京《感秋》 曰:“天上有星寧免客, 人間無地可埋

憂。”《遊近村》 云:“乞漿得酒人情好, 賣劍買牛農事興”; 而按宋子

京《歲 稔 務 閒、 美 成 都 繁 富》 曰:“賣 劍 得 牛 人 息 盜, 乞 漿 逢 酒 里 餘

歡”,東坡《浣谿紗》詞曰:“賣劍買牛真欲老,乞漿得酒更何求。”《遣

興》 云:“得酒不妨開口笑, 學人時作捧心顰”; 而按山谷《同子瞻韻

和 趙 伯 充 團 練》 曰:“家 釀 可 供 開 口 笑, 侍 兒 工 作 捧 心 顰。”《寓 蓬 萊

館》云:“海上羝應乳,遼東鶴已回”,《獨登東岩》又云:“牧羝未乳身

先老,化鶴重歸語更悲”;而按山谷《次韻宋楙宗觀東坡出遊》曰:“人

間 化 鶴 三 千 歲, 海 上 看 羊 十 九 年。”《遊 修 覺 寺》 云:“山 從 飛 鳥 行 邊

出,天向平蕪盡處低”;而按《麈史》卷中劉賓《題白雪樓》曰:“人從

別浦經年去, 天向平蕪儘眼低。”《遊山西村》 云:“山窮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接《清波別志》 卷中載強彥文句曰:“遠山初見

疑 無 路, 曲 徑 徐 行 漸 有 村”, 強 蓋 紹 興 間 人。《讀 胡 基 仲 舊 詩 有 感》

云:“沈沙側畔千帆過, 剪翮籠邊百鳥翔”; 而按《能改齋漫錄》 卷十

四 記 元 祐、 紹 聖 間 太 學 生 任 敦 夫 投 時 相 啟 曰:“籠 中 剪 羽, 仰 看 百 鳥

之翔;側畔沈舟,坐閱千帆之過”;《野客叢書》卷十二自記集韓退之、

劉夢得詩成一聯云云,僅易“側畔”為“岸畔”耳。《恩封渭南伯》云:

“虛名定作陳驚座, 佳句真慚趙倚樓”;而按陳唐卿《江湖長翁集》 卷

119
十 五《凌 晨 張 司 戶 復 有 惠 急 筆 次 韻》 曰:“假 真 笑 我 陳 驚 座, 造 妙 推

君 趙 倚 樓”, 陳 氏 且 有 放 翁 序。 以 上 祇 就 宋 朝 成 句 言 之 耳。【補 訂 一】

《甌北詩話》摘放翁佳聯,分為“使事”、“寫懷”、“寫景”三類,以《西

村醉歸》之“酒寧剩欠尋常債,劍不虛施細碎讎”,屬“寫懷”類。竊

謂“酒債尋常行處有”,出語本杜甫,人所共知;若對語實取劉叉《姚

秀 才 愛 余 小 劍 因 贈》 短 古 中 語, 所 謂:“臨 行 解 贈 君, 勿 報 細 碎 讎”,
參 觀 白 香 山《 李 都 尉 古 劍 歌 》 云:“ 不 願 報 小 怨, 夜 半 私 刺 讎 ”; 張 祜《 書 憤 》 云:“ 平 生 鏌

鎁 劍, 不 報 小 人 仇 ”, 又 貫 休《 劍 客 》 五 律 云:“ 勇 死 尋 常 事, 輕 仇 不 足 論。 翻 嫌 易 水 上, 細

碎 動 離 魂。” 放 翁 自 註:“ 見 東 野 詩 ”, 蓋 記 憶 之 誤。 此 一 聯 亦 正 以 組

織 成 語 見 長。 又 如 香 山《解 蘇 州 自 喜》 曰:“身 兼 妻 子 都 三 口, 鶴 與

琴書共一船”; 放翁《題菴壁》 本之云:“身并猿鶴為三口, 家託煙波

作四鄰。” 香山《感興》 第二首云:“樽前誘得猩猩血, 幕上偷安燕燕

窠”;放翁《小築》本之云:“生來不啜猩猩酒,老去那營燕燕巢。”賈

浪 仙《山 中 道 士》 曰:“養 雛 成 大 鶴, 種 子 作 高 松”; 放 翁 再 三 襲 之,

《開 東 園 路》 第 三 首 云:“鶴 雛 養 得 沖 霄 漢, 松 樹 看 成 任 棟 梁”,《山

房》云:“老鶴初來未丹頂,穉松親種已虬枝”,《書齋壁》云:“買雛養

得 沖 霄 鶴, 拾 子 栽 成 偃 蓋 松。” 此 等 以 及 前 所 舉 十 數 聯, 貌 若 寫 景 寫

懷,實為運古,甌北尚未能細辨也。【補訂二】即《東園》頸聯之“穿

透天心得句歸”,最為奇警,竊疑亦自劉昭禹《風雪》詩之“句向夜深

得,心從天外歸”化出。東坡《東欄梨花》曰:“惆悵東欄一株雪,人

生看得幾清明”,放翁《老學菴筆記》論之曰:“杜牧之有句云:‘砌下

梨花一堆雪, 明年誰此凭欄干。’ 究竟前人已道之句。” 余按東坡《海

棠》詩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馮星實《蘇詩合註》

以 為 本 義 山 之“酒 醒 夜 闌 人 散 後, 更 持 紅 燭 賞 殘 花。” 不 知 香 山《惜

牡 丹》 早 云:“明 朝 風 起 應 吹 盡, 夜 惜 衰 紅 把 火 看”; 東 坡 斥 徐 凝 為

120
“惡詩”,而凝自言“一生所遇惟元白”,《翫花》詩第一首云:“一樹梨

花 春 向 暮, 雪 枝 殘 處 怨 風 來。 明 朝 漸 較 無 多 去, 看 到 黃 昏 不 欲 回。”

唐人衰颯之語, 一入東坡筆下, 便爾旖旎纏綿, 真所謂點鐵成金、 脫

胎換骨者也。【補訂一】 放翁《花時遍遊諸家園》 云:“常恐夜寒花寂

寞,錦茵銀燭按涼州”;撏拾臨摹,相形見絀,視東坡之於小杜,不如

遠矣。葉潤臣《橋西雜記》云:“嵇承咸《梁溪書畫徵》言其鄉許眉岑

仲堪註放翁詩甚詳, 未板行。 不知存否。 許與鮑若洲汀友善, 乾嘉時

人” 云云。 余就傅以來, 居無錫日少;復遭亂離, 名雖故土, 實等互

鄉。 文 獻 徵 存, 未 知 何 歲。 放 翁 詩 不 僻 不 奧, 具 休 文 之“三 易”, 須

註者尟,許書縱佚,無足深惜也。【 補訂二】

【附 說 十 三】 知 誠 齋 詩 之 妙 而 學 之 者, 以 張 功 甫 為 最 早。 方 虛 谷

《南湖集題詞》 引功甫《嘉定庚午自序》, 有“得活法於誠齋” 之

語。《南湖集》卷四《次韻楊廷秀左司見贈》云:“願得誠齋句,銘

心 祗 舊 嘗; 一 朝 三 昧 手, 五 字 百 般 香”; 卷 七 有《懷 新 筠 州 楊 祕

監》 第六首自註:“誠齋嘗戲余:子詩中老賊也”;皆可徵二人相

契 之 深。 功 甫 詩 率 滑 而 不 靈 活, 徒 得 誠 齋 短 處, 然 聞 見 親 切,

能 道 著 誠 齋 手 眼 所 在。 卷 六《誠 齋 以 南 海 朝 天 兩 集 詩 見 惠, 書

卷 末》 有 云:“筆 端 有 口 古 來 稀, 妙 悟 奚 煩 用 力 追。 後 山 格 律 非

窮 苦, 白 傅 風 流 造 坦 夷”; 又 卷 七《携 楊 祕 監 詩 一 編 登 舟 因 成 二

絕》:“目 前 言 句 知 多 少, 罕 有 先 生 活 法 詩。” 周 子 充 詩 典 雅 平

正,詞科作手,故於誠齋詩別有會心;《平園續稿》卷九《跋楊廷

秀 石 人 峯》 長 篇 略 謂:“今 時 士 子 見 誠 齋 大 篇 短 章, 七 步 而 成,

一 字 不 改, 遂 謂 天 生 辨 才, 得 大 自 在。 未 知 公 由 志 學, 凡 古 今

名人傑作,無不推求其詞源,擇用其句法,歲鍛月鍊,朝思夕維,

然 後 大 悟 大 徹, 筆 端 有 口, 句 中 有 眼。” 蓋 謂 誠 齋 妙 悟, 正 由 力

121
追 而 來 也。《劉 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一 百 七 十 四 謂:“今 人 不 能 道 語,

被誠齋道盡”, 又謂:“誠齋天才, 似太白”; 與南湖說同。《南宋

群賢小集》第十冊葛天民《葛無懷小集 · 寄楊誠齋》云:“生機熟

語 卻 不 排, 近 代 獨 有 楊 誠 齋, 知 公 別 具 頂 門 竅, 參 得 徹 兮 吟 得

到。”方虛谷稱誠齋語,散見《瀛奎律髓》中。【補訂一】《歸潛志》

卷八記李屏山好誠齋, 且曰:“活潑剌底人難及。” 李敬齋《古今

黈》 卷 八 稱 誠 齋 詩“句 句 入 理”。《宋 詩 鈔》 中 呂 晚 村 作 誠 齋 小

傳, 至 曰:“不 笑 不 足 以 為 誠 齋 之 詩”; 鈔 誠 齋 最 多, 放 翁 次 之,

東 坡 又 次 之。《 四 明 四 友 詩》 中, 舍 北 溟 外, 參 觀《 次 韻 答 張 德 符》。

皆 參 誠 齋, 南 溪 為 劣, 西 郭 較 優; 東 門、 南 溪 稱 金 介 山 學 誠 齋,

則 余 未 見。 徐 山 民 重 刊《誠 齋 詩 集》, 趙 甌 北 為 作 序, 論 誠 齋

“爭新,在意不在詞,往往以俚為雅,以稚為老”。《隨園詩話》推

誠 齋 語, 則 世 所 熟 知。 沈 西 雍《柴 辟 亭 詩 集》 卷 一《題 楊 誠 齋

集 後》 云:“活 句 能 參 近 自 然, 青 蓮 以 後 此 詩 仙。 椒 花 雨 酒 梅 花

粥, 酹 爾 盈 甌 當 菊 泉。” 近 人 陳 石 遺 先 生 亦 最 嗜 誠 齋, 詳 見 其

《詩話》 及《談藝錄》。 然以余所見, 自宋至清, 稱道誠齋者, 無

如 潘 定 桂 子 駿;《楚 庭 耆 舊 遺 詩》 後 集 卷 十 九 載 其《三 十 六 峯 草

堂詩鈔》 中《讀誠齋詩》 七律九首, 句如云:“精靈別闢一山川,

百 尺 蠶 叢 直 到 天”,“玉 戚 朱 干 為 大 武, 蕢 桴 土 鼓 出 元 音”,“每

於 人 巧 俱 窮 處, 直 把 天 工 掇 拾 來。 餐 到 韭 萍 驚 異 味, 陶 成 瓦 礫

亦 詩 材”,“但 愛 縱 橫 穿 月 窟, 絕 無 依 傍 寄 人 籬”,“公 子 荷 衣 清

絕 俗, 天 孫 雲 錦 巧 翻 新”, 可 謂 長 言 永 歎 者 矣。 至 作 詩 學 誠 齋,

幾乎出藍亂真者, 七百年來, 唯有江弢叔;張南湖雖見佛, 不如

弢 叔 之 如 是 我 聞 也。 世 人 謂《伏 敔 堂 集》 出 於 昌 黎、 東 野、 山

谷、 後山,蓋過信彭文敬、 李小湖輩序識耳。【 補訂二】

122
三四

《養 一 齋 詩 話》 卷 四、 卷 五 皆 謂, 放 翁 雖 嘗 云:“文 章 光 燄 伏 不

起, 甚 者 自 謂 宗 晚 唐”, 而 所 作 閒 居、 遣 興 七 律, 時 仿 許 丁 卯 云 云,

頗 有 見 地。《瀛 奎 律 髓》 卷 十 六 曾 茶 山《長 至 日 述 懷》 詩 原 批 早 言:

“放 翁 出 其 門, 而 詩 在 中 唐 晚 唐 之 間, 不 主 江 西。” 養 一 所 引“文 章”

二句,見《追感往事》第三首。《記夢》又云:“李白、杜甫生不遭,英氣

死豈埋蓬蒿。晚唐諸人戰雖鏖,眼暗頭白真徒勞”;《示子遹》云:“數

仞李杜牆, 常恨欠領會。 元白纔倚門, 溫李真自鄶”;《宋都曹屢寄詩

作此示之》有云:“天未喪斯文,杜老乃獨出。陵遲至元白,固已可憤

疾。及觀晚唐作,令人欲焚筆。”然放翁時用白香山句,《自詠》且云:

“閉 門 誰 共 處, 枕 藉 樂 天 詩”;【補 訂 一】。《假 中 閉 戶 終 日 偶 得 絕 句》

第 三 首 云:“剩 喜 今 朝 寂 無 事, 焚 香 閑 看 玉 谿 詩”;《楊 廷 秀 寄 南 海

集》第二首云:“飛卿數闋嶠南曲,不許劉郎誇竹枝。”以此類推,其鄙

夷 晚 唐, 乃 違 心 作 高 論 耳。 集 中 讀 樂 天 詩 一 絕 後, 即 繼 以 讀 許 渾 詩

云:“若論風月江山助,丁卯橋應勝午橋。”《渭南文集》卷二十八《跋

許用晦丁卯集》云:“在大中以後,亦可為傑作。自是而後,唐之詩益

衰 矣。” 賞 識 丁 卯, 隱 然 欲 別 之 出 於 晚 唐; 養 一 何 不 引 此 一 詩 一 文 為

其 論 之 顯 證 乎。 江 西 宗 派 懸 晚 唐 為 厲 禁, 陳 後 山《次 韻 蘇 公 西 湖 觀

月 聽 琴》 末 韻 即 曰:“ 後 世 無 高 學, 末 俗 愛 許 渾。” 參 觀《瀛 奎 律 髓》 卷 十


許 渾《春 日 題 韋 曲 野 老 村 舍》 批 語。 放 翁 嗜 好, 獨 殊 酸 鹹, 良 由 性 分 相 近。 譬

如 丁 卯《陵 陽 初 春 日 寄 汝 洛 舊 遊》 云:“萬 里 綠 波 魚 戀 釣, 九 重 霄 漢

鶴愁籠”; 放翁反其意《寄贈湖中隱者》 云:“萬頃煙波鷗境界, 九天

風露鶴精神。” 丁卯《贈王山人》 云:“君臣藥在寧憂病, 子母錢成豈

患貧”; 放翁《幽居夏日》 放其體云:“子母瓜新間奠俎, 公孫竹長映

123
簾櫳”;此皎然《詩式》所謂“偷格”,可補養一齋所未及。【補訂一】放

翁 五 七 律 寫 景 敍 事 之 工 細 圓 勻 者, 與 中 晚 唐 人 如 香 山、 浪 仙、 飛 卿、

表聖、 武功、 玄英格調皆極相似, 又不特近丁卯而已。 如《到嚴州十

五晦朔》之“名酒過於求趙璧,異書渾似借荊州”,與表聖之“得劍乍

如添健僕, 亡書久似憶良朋”, 機杼如一。《書房雜書》 之“世外乾坤

大, 林 間 日 月 遲”, 似 杜 荀 鶴 之“日 月 浮 生 外, 乾 坤 大 醉 間”, 按 范 石

【 補 訂 二】《 荷 鋤》 之“ 膽 怯
湖《 元 日》 亦 云:“ 酒 缸 幸 有 乾 坤 大, 丹 竈 何 憂 日 月 遲”。

沽 官 釀, 瞳 昏 讀 監 書”, 似 杜 荀 鶴 之“欺 春 祗 愛 和 醅 酒, 諱 老 猶 看 夾

注 書”。 竊 以 為 南 宋 詩 流 之 不 墨 守 江 西 派 者, 莫 不 濡 染 晚 唐。 陳 剛 父

《題 陳 景 說 詩 稿》 第 一 首 謂:“今 人 宗 晚 唐, 琢 句 亦 清 好”; 趙 汝 回 作

薛雲泉《瓜廬詩》序,宋伯仁自作《雪巖詩》序,皆以江西派與晚唐體

對舉。武朝宗《適安藏拙乙稿 · 送劉後村被召》云:“細評南嶽稿,遠

勝 後 山 詩”, 相 提 並 論, 門 戶 顯 然。《隱 居 通 議》 卷 十《劉 五 淵 評 論》

條謂:“江西派猶佛氏之禪、醫家之單方劑,近年永嘉,復祖唐律。由

是唐與江西相抵軋” 云云。 大家如後村、 水心等集所記載, 亦多資佐

證。【補 訂 三】 蓋 分 茅 設 蕝, 一 時 作 者 幾 乎 不 歸 楊 則 歸 墨。 方 虛 谷

《瀛奎律體》 中批語, 尤耐玩味。 如卷十杜工部《立春》 批語云:“晚

唐 之 弊, 既 不 敢 望 此; 江 西 之 弊, 又 或 有 太 粗 疏 而 失 邯 鄲 之 步”; 卷

十 六 謝 無 逸《社 日》 批 語 云:“學 晚 唐 人 厭 江 西 詩, 如 師 川 詩 不 律 不

精, 可 厭 也。 至 如 無 逸、 幼 槃 兄 弟 詩 自 佳。” 皆 針 對 南 宋 詩 派 而 發。

紀 文 達 似 未 會 虛 谷 陳 古 刺 今 之 微 旨, 故 卷 二 十 三 姚 合《 題 李 頻 新

居》、 方批欲“學者自姚合進而至賈島, 自賈島進而至老杜”, 紀批斥

為“欺人之語,猶北行而適越”。不知虛谷欲融合兩派,統定一尊,曰

“老 杜” 而 意 在 江 西 派, 曰“姚 賈” 而 意 在 永 嘉 派; 老 杜 乃 江 西 三 宗

之“一祖”, 姚賈實永嘉四靈之“二妙”, 按趙紫芝選《二妙集》。 使二妙可通

124
於 一 祖, 則 二 派 化 寇 仇 而 為 眷 屬 矣。【補 訂 一】 同 卷 陳 簡 齋《放 慵》,

方批謂“薰”字“醉”字“下得妙,又何必專事晚唐”,紀批駁之謂“此

正 晚 唐 字 法”。 不 知 虛 谷 意 謂 江 西 派 兼 有 晚 唐 之 妙, 學 晚 唐 者 乃 自

外 而 另 立 壇 坫, 甚 無 謂 也; 虛 谷 為 南 宋 之 晚 唐 派 忠 告, 文 達 謂 簡 齋

字法正自晚唐來, 則指盛唐後之晚唐詩人, 宜其鑿枘矣。 戴東野《農

歌集》卷四“答妄論唐宋詩體者”一律,已見前引,所謂“唐宋”,亦作

如 是 觀, 與 明 人 之 言 唐 宋 詩, 涵 義 不 盡 合 也。 楊 誠 齋《讀 笠 澤 叢 書》

第 一 首 云:“晚 唐 風 味 誰 同 賞, 近 日 詩 人 輕 晚 唐”; 是 亦 心 好 晚 唐,

“近 日 詩 人” 者, 其 同 鄉 江 西 派 中 人 耳。《荊 溪 集》 自 序 云:“學 半 山

七 字 絕, 晚 乃 學 絕 句 於 唐 人”;《讀 唐 人 及 半 山 詩》 又 云:“半 山 便 遣

能參透, 猶有唐人是一關”。 按《誠齋詩話》 云:“五七言絕句最少而

最難工,晚唐人與王介甫最工於此”;可見“唐人”實即“晚唐人”。【補

訂二】 楊、 陸兩詩豪尚規橅晚唐, 劉後村、 陳無咎、 林潤叟、 戴石屏

輩 無 論 矣。 誠 齋 肯 說 學 晚 唐, 放 翁 時 時 作 喬 坐 衙 態, 訶 斥 晚 唐, 此

又二人心術口業之異也。《後村詩話》 云:“誠齋天分似太白, 放翁學

力 似 少 陵”, 比 擬 尚 非 不 倫。 然 放 翁 頗 欲 以“學 力” 為 太 白 飛 仙 語,

每 對 酒 當 歌, 豪 放 飄 逸, 若《池 上 醉 歌》、《對 酒 歎》、《飲 酒》、《日 出

入行》 等篇, 雖微失之易盡, 如桓宣武之於劉越石, 不無眼小面薄聲

雌形短之恨, 而有宋一代中, 要為學太白最似者, 永叔、 無咎, 有所

不逮。 同時劉改之《龍川集》 中七古, 亦多此體, 傖野粗狺, 信似京

東學究飲私酒、 食瘴死牛肉, 醉飽後所發, 與放翁雅俗相去, 不可以

道里計矣。

三五

放翁多文為富, 而意境實尟變化。 古來大家, 心思句法, 複出重

125
見,無如渠之多者。《曝書亭集》卷四十二《書劍南集後》譏其“句法

稠疊, 令人生憎”, 舉例頗繁。《甌北詩話》 卷六復摘其複句數聯。 兹

聊補益二家所未及, 以見甌北所謂“遣詞用事, 少有重複” 云云, 實

偏 袒 之 詞 也。 許 丁 卯 律 詩 複 句 亦 多, 參 觀《 韻 語 陽 秋 》 卷 一。 翁 信 其 別

傳哉。《閬中作》 云:“三疊淒涼渭城曲, 數枝閑淡閬中花”;《小圃獨

酌》 云:“數點霏微社公雨, 兩叢閑淡女郎花。”《自唐安徙家來和義》

云:“身如林下僧,處處常寄包;家如梁上燕,歲歲旋作巢”;《病中簡

仲彌性等》云:“心如澤國春歸雁,身是雲堂早過僧”;《寒食》云:“身

如 巢 燕 年 年 客, 心 羨 游 僧 處 處 家”;《秋 日 懷 東 湖》 云:“身 如 巢 燕 臨

歸日,心似堂僧欲動時”;《夏日雜題》云:“情懷萬里長征客,身世連

牀旦過僧”。《晚興》云:“客散茶甘留舌本,睡餘書味在胸中”;《風雨

夜 坐》 云:“欹 枕 舊 遊 來 眼 底, 掩 書 餘 味 在 胸 中。”《閉 門》 云:“研 朱

點《周易》,飲酒讀《離騷》”;《小疾謝客》云:“癡人未害看《周易》,名

士真須讀《楚辭》”;《六言雜興》云:“病裏正須《周易》,醉中卻要《離

騷》”;《書懷示子遹》云:“問看飲酒詠《離騷》,何似焚香對《周易》”;

《遣懷》云:“窮每占《周易》,閒唯讀楚《騷》”;《自貽》云:“病中看《周

易》,醉後讀《離騷》”;《讀書》云:“病裏猶須看《周易》,醉中亦復讀

《離騷》”;《雜賦》云:“體不佳時看《周易》,酒痛飲後讀《離騷》。”《自

嘲》云:“清心不醉猩猩酒,省事那營燕燕巢”;《小築》云:“生來不啜

猩猩酒,老去那營燕燕巢”;《感事》云:“已醉猩猩猶愛屐,入秋燕燕

尚爭巢。”《戲書燕几》云:“少通朝籍讒銷骨,晚畏京塵悔噬臍”;《雜

感》 云:“早 仕 讒 銷 骨, 遲 歸 悔 噬 臍。”《小 園 花 盛 開》 云:“鴨 頭 綠 漲

池平岸,猩血紅深杏出牆”;《春行》云:“猩紅帶露海棠濕,鴨綠平堤

湖 水 明。”《閑 中》 云:“活 眼 硯 凹 宜 墨 色, 長 毫 甌 小 聚 茶 香”;《書 室

明暖》云:“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戲遣老懷》云:“阿

126
囝 略 如 郎 罷 老, 穉 孫 能 伴 太 翁 嬉。 花 前 騎 竹 強 名 馬, 階 下 埋 盆 便 作

池”;《書適》云:“老翁垂七十,其實似童兒。群嬉累瓦塔,獨立照盆

池”;《戲詠》云:“此身猶老健,隨處且兒嬉。累瓦初成塔,埋盆又作

池”;《秋 晴 每 至 園 中 戲 示 兒 子》 云:“老 翁 七 十 如 童 兒, 置 書 不 觀 事

游 嬉。 園 中 壘 瓦 強 名 塔, 庭 下 埋 盆 聊 作 池。”《試 茶》 云:“難 從 陸 羽

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戲述淵明、鴻漸遺事》云:“品茶未及毀

茶 妙, 飲 酒 何 如 止 酒 高。” 按 東 坡《 次 韻 江 晦 叔 兼 呈 劉 器 之 》 云:“ 歸 來 又 見 顛 茶

《哀
陸, 多 病 仍 逢 止 酒 陶 ”, 已 以 二 人 作 對。 獨 孤 生 》 云:“ 氣 鍾 太 華 中 條 秀,

文 在 先 秦 兩 漢 間”;《出 遊 歸 鞍 上 口 占》 云:“寄 懷 楚 水 吳 山 裏, 得 意

唐 詩 晉 帖 間。”《奇 二 子》 云:“得 官 本 自 輕 齊 虜, 對 景 何 當 似 楚 囚”;

《觀 諸 將 除 書》 云:“得 官 若 使 皆 齊 虜, 對 泣 何 疑 效 楚 囚。”《初 夏 出

遊》云:“㹀牛將犢過,雄雉挾雌飛”;《舍北溪上垂釣》云:“風和山雉

挾 雌 過, 村 晚 吳 牛 將 犢 歸。”《書 房 雜 書》 云:“世 外 乾 坤 大, 林 間 日

月 遲”;《幽 居 述 事》 云:“壺 中 自 喜 乾 坤 別, 局 外 原 知 日 月 遲。”《雨

夜歎》云:“開元貞觀事誰問,溫洛榮河塵未清”;《客去追記》云:“達

隆 乾 德 開 王 業, 溫 洛 榮 河 厭 戰 塵。”《 舟 中 作》 云:“ 隔 葉 雌 雄 鳴 谷

鳥,傍林子母過吳牛”;《幽居夏日》云:“子母瓜新間奠俎,公孫竹長

映 簾 攏。”《新 歲 頗 健》 云:“神 光 出 眥 夜 穿 帳, 胎 髮 滿 頭 晨 映 梳”;

《養 生》 云:“兩 眥 神 光 穿 夜 戶, 一 頭 胎 髮 入 晨 梳。” 此 類 殆 難 悉 數。

【補 訂 一】 古 詩 如《寒 夜 遣 懷》、《前 春 愁 曲》、《春 愁》、《江 樓 吹 笛 飲

酒大醉》作,亦詞意相複。他若“夏淺勝春”、“莫安排”、“蹬蹭”、“輪

囷”、“兀兀”、“騰騰”等成語,“葛天民”、“濟元元”等結語,皆屢用不

一 用, 幾 乎 自 作 應 聲 之 蟲。 似 先 組 織 對 仗, 然 後 拆 補 完 篇, 遂 失 檢

點。 雖 以 其 才 大 思 巧, 善 於 泯 迹 藏 拙, 而 湊 填 之 痕, 每 不 可 掩。 往

往八句之中, 啼笑雜遝, 兩聯之內, 典實叢疊;於首擊尾應、 尺接寸

127
附之旨, 相去殊遠。 文氣不接, 字面相犯。 例如《秋夜示兒輩》 首句

云:“誰知垂老歎途窮”, 而中間侈陳鄉居魚米之樂, 則奚以歎為。 又

如《飲酒》一首,以“虎口”、“蟹螯”、“牛角”、“虎頭”分列項腹兩聯,

絕 無 章 法, 祗 堪 摘 句。 其 製 題 之 寬 泛 因 襲, 千 篇 一 律, 正 以 非 如 此

不能隨處安插佳聯耳。 詩中議論, 亦復同病。 好正襟危坐, 講唐虞孔

孟,說《論語》《孝經》,誦典墳而附洙泗,攘斥佛老百家,謂為淫詞異

端,《 秋 夜 紀 懷 》 五 律 第 二 首、《 書 感 》 五 古、《 羲 農 》 五 律、《 示 子 聿 》 五 律、《 雜 興 》 六 言、


《 志 學 》 七 律、《 讀 書 有 感 》 七 律、《 蕩 蕩 》 七 律。 至 以 步 兵 非 禮 法 為 可 誅,《 讀 阮
籍 傳》 七 絕。 以 宣 尼 推 老 子 為 虛 妄。《讀 老 子 傳》 七 絕。 而 丹 竈 道 室, 尺 宅 寸

田, 言 之 津 津。 謂 闢 佛 可 笑, 如 愚 公 移 山,《醉 歌》。 謂 老 子 祗 言 清 淨,

丹 經 丹 方 皆 糟 粕 無 用;《 憫 俗 》 七 古、《 讀 老 子 》 七 古。 而 又 曰:“ 人 間 事 事

皆 須 命, 惟 有 神 仙 可 自 求”,《讀 仙 書 作》。“子 有 金 丹 鍊 即 成, 人 人 各 自

具 長 生。”《 金 丹 》。 讀 書 貴 博 而 精,《 讀 經 示 兒 子 》 五 律、 又《 渭 南 文 集 · 萬 卷 樓
記》。 而 又 曰:“一 指 頭 禪 用 不 窮, 一 刀 匕 藥 去 騰 空; 汗 牛 充 棟 成 何 事,

堪 笑 迂 儒 錯 用 功”《冬 夜 讀 書》。 幾 不 似 朱 子 學 侶 語, 雅 近 宗 杲、 象 山

輩議論矣。甌北於放翁道學詩,如《示鄰里》七絕、《讀書》、《誦書示

子聿》七古、《後書感》五古、《羲農》五律、《老學庵》、《聖門》、《書生》

等 七 律, 皆 不 之 舉, 寥 寥 引 數 章, 遽 謂 放 翁 得 力 性 理。 夫 南 宋 詩 人,

於 道 學 差 有 分 者, 呂 本 中、 楊 誠 齋 耳; 放 翁 持 身 立 說, 皆 不 堪 與 此。

甌 北 未 嘗 深 究 性 理 之 書, 故 不 知 詩 人 口 頭 興 到 語, 初 非 心 得; 據 為

典要,尊之適所以困之。【補訂一】《自儆》曰:“學當盡力去浮華,從

事文詞但可嗟”;《老學菴詩》曰:“文詞終與道相妨”;《雜感》第四首

曰:“文 詞 害 道 第 一 事, 子 能 去 之 其 庶 幾。” 周 子《通 書》:“文 乃 虛

車”;《晁 氏 客 語》:“石 子 殖 以 唐 人 詩 為 無 益 語”; 呂 與 叔 遊 伊 川 門 賦

詩:“學 如 元 凱 方 成 癖, 文 到 相 如 始 類 俳。” 放 翁 習 氣 未 湔, 作 門 面

128
套語, 使如甌北之認以為真, 則劍南萬首, 不將責放翁自燒卻乎。 朱

子作《參同契考異》, 自諱其名為“空同道士鄒訢”, 而詩集中如《久

雨齋居誦經》、《步虛詞》 之類, 攻乎異端, 赫然不稍掩飾。 又一詩題

云:《多言害道、 絕不作詩、 至日讀大學誠意章有作》, 然吟弄酬應之

什, 仍 復 層 見 疊 出。 蓋 道 學 家 亦 知 詩 是 奉 敕 亂 道, 初 不 計 後 人 鼈 廝

踢、 固 執 而 盡 信 也。 至 放 翁 詩 中, 居 梁 益 則 憶 山 陰, 歸 山 陰 又 戀 梁

益,此乃當前不御,過後方思,遷地為良,安居不樂;人情之常,與議

論 之 矛 盾 殊 科。 甌 北 又 引 其 自 詠 草 書 之 作, 以 為“工 力 出 神 入 化,

惜今不傳” 云云。 按放翁書法, 實非至工, 學東坡書, 差免疲偃;亦

猶 范 石 湖 書 學 襄 陽, 未 至 欹 斜 而 已。 按“疲 偃”“欹 斜”, 乃《長 公 外 紀》 趙 子 固


論 蘇 米 書 語。 南 宋 人 書 多 取 逕 本 朝, 師 法 不 高。 甌 北 未 見 放 翁 字 跡,

徒 據 詩 中 自 誇 語, 遂 有 聲 聞 過 情 之 慕, 真 所 謂 盡 信 書 不 如 無 書 者。

【補 訂 一】 且 漁 洋《居 易 錄》 記 卞 令 之 所 藏 放 翁 行 書 五 古 一 則, 甌

北 何 不 引 為 佐 證 乎。 放 翁 有《予 素 不 工 書, 故 硯 筆 墨 皆 取 具 而 已,

作 詩 自 嘲》 五 古 一 首, 又《作 字》 五 律 云:“老 夫 端 可 愧, 頭 白 未 名

家”; 甌 北 不 應 未 見。 想 渠 於 放 翁, 頗 相 沆 瀣, 曲 意 衞 護, 放 翁 與 韓

侂 胄 因 緣, 亦 強 為 解 說。 陳 振 孫《直 齋 書 錄 解 題》 卷 十 八 謂 韓 氏 用

事,放翁掛冠久矣,有幼子澤不逮,乃為侂胄作《南園記》;劉壎《隱

居 通 議》 卷 二 十 一 論 放 翁 四 六, 謂 放 翁 本 欲 高 蹈, 一 日 有 妾 抱 其 子

來 前 曰:“獨 不 為 此 小 官 人 地 耶”, 乃 降 節 從 侂 胄 游。 甌 北 未 引, 倘

為賢者諱耶。閻百詩《潛邱劄記》卷四《跋堯峯文鈔》曰:“何屺瞻告

余,放翁之才,萬頃海也。今人第以其‘疏簾不卷留香久’等句,遂認

作 蘇 州 老 清 客 耳。 余 為 失 笑” 云 云。 夫 以 放 翁 為“清 客”, 固 淺 之 乎

視斯人, 而甌北以放翁為道學, 俞理初《癸巳存稿》 卷四至羅列放翁

詩句,標曰:“放翁教子法”,似又皆失之過鑿。俞氏且曰:“放翁教子

129
主寬, 其子之才質亦宜於寬” 云云;不曰放翁性寬易, 而武斷曰其子

不 宜 峻 教, 豈 非 附 會。《吹 劍 錄》 外 集 載 其 子 貪 酷 殺 民 燒 屋 等 事, 倘

亦“主寬” 之效耶。 夫放翁天姿和易, 不特教子為然。 故讀《論語》,

則 有 取 於“恕”; 讀 本 朝 理 學, 則 有 取 於“莫 安 排”。《冬 夜 對 書 卷 有

感》 云:“一 言 惟 恕 可 銘 膺”;《跋 呂 文 靖 門 銘》 云:“聖 門 恕 為 一 字

銘”;《村舍雜興》第二首云:“昔人言可用,第一忌安排”,自註:“徐

仲 車 有 請 問 於 安 定 先 生, 先 生 曰: 莫 安 排”;《兀 坐 久 散 步 野 舍》 云:

“先 師 有 遺 訓, 萬 事 忌 安 排”, 自 註:“胡 翼 之 先 生 教 徐 節 孝 曰: 莫 安

排”;《北齋書志示兒輩》云:“萬事忌安排”,自註:“徐仲車聞安定先

生 莫 安 排 之 教, 所 學 益 進”。【補 訂 一】 俞 氏 徒 以 寬 和 為 因 才 施 教,

亦 未 為 顯 處 視 月 也。 按《 宋 元 學 案 》 卷 九 十 八 以 放 翁 附 王 氏 新 學, 僅 據《 困 學 紀
聞》 引“聖 門 恕 為 一 字 銘” 云 云, 餘 皆 未 錄。 且 放 翁 自 有《家 訓》, 俞 氏 不 道, 更

為失之眉睫矣。

三六

放 翁 高 明 之 性, 不 耐 沈 潛, 故 作 詩 工 於 寫 景 敍 事。 翁 愛 讀《黃

庭經》,試將琴心文斷章取義,以評翁詩,殆奪於“外象”,而頗闕“內

景” 者 乎。 其 自 道 詩 法, 可 以 作 證。《九 月 一 日 夜 讀 詩 稿 走 筆 作 歌》

云:“四 十 從 戎 駐 南 鄭, 酣 宴 軍 中 夜 連 日。 琵 琶 弦 急 冰 雹 亂, 羯 鼓 手

勻 風 雨 疾。 詩 家 三 昧 忽 見 前, 屈 賈 在 眼 原 歷 歷。”《題 蕭 彥 毓 詩 卷 後》

云:“法 不 孤 生 自 古 同, 癡 人 乃 欲 鏤 虛 空。 君 詩 妙 處 吾 能 識, 正 在 山

程 水 驛 中。”《予 使 江 西 時 丐 湖 湘 一 麾 不 果、 讀 舊 稿 有 感》 云:“揮 毫

當 得 江 山 助, 不 到 瀟 湘 豈 有 詩。”《讀 陶 詩》 云:“陶 謝 文 章 造 化 侔,

篇 成 能 使 鬼 神 愁。 君 看 夏 木 扶 疎 句, 遙 許 詩 家 更 道 不。”《 廣 西 通

志》 卷 二 百 二 十 四 載 桂 林 石 刻 放 翁 與 杜 敬 叔 書, 亦 云:“大 抵 此 業 在

130
道 塗 則 愈 工”。【補 訂 一】 可 見 其 專 務 眼 處 生 心。 東 坡《和 陶 歸 園 田

居》則曰:“春江有佳句,我醉墜渺茫”;唐子西《春日郊外》則曰:“疑

此江頭有佳句, 為君尋取卻茫茫”; 陳簡齋《春日》 則曰:“忽有好詩

生 眼 底, 安 排 句 法 已 難 尋”; 皆 不 如 放 翁 之 眸 而 可 得、 拾 而 即 是 也。

【補 訂 二】 自 羯 鼓 手 疾、 琵 琶 絃 急 而 悟 詩 法, 大 可 著 眼。 二 者 太 豪

太捷,略欠淳蓄頓挫;漁陽之摻、潯陽之彈,似不盡如是。若磬、笛、

琴、 笙, 聲幽韻曼, 引緒盪氣, 放翁詩境中, 宜不常逢矣。 按管世銘《韞


山 堂 文 集 》 卷 八《 論 文 雜 言 》 有 以 樂 器 分 配 各 體 詩 一 則, 體 會 甚 妙, 林 昌 彝《 海 天 琴 思 錄 》

【補 訂 三】 至 其 模 山 範 水, 批 風 抹 月, 美 備 妙 具, 沾 匄 後
卷 一 全 竊 之。

人 者 不 淺。 每 有 流 傳 寫 景 妙 句, 實 自 放 翁 隱 發 之 者。 葛 無 懷《郊 原

避暑》 云:“竹疎身共瘦, 湖近意先涼”;下五字真畫所不到, 然放翁

《枕 上 聞 風 鈐》 七 絕 云:“老 人 不 辦 搖 團 扇, 靜 聽 風 鈴 意 已 涼”,“意”

字 已 作 如 此 用 矣。 凌 次 仲《校 禮 堂 詩 集》 卷 一 有《讀 范 德 機 詩 口 占》

云:“雨 止 修 竹 流 螢 至, 此 句 見 賞 王 漁 洋。 果 然 幽 澀 如 鬼 語, 尚 遜 池

荷聞暗香。”蓋謂范《蒼山感秋》詩,有“雨止修竹間,流螢夜深至”,

漁洋《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本之作“螢火出深碧,池荷聞暗香”也。
參 觀《池 北 偶 談》 卷 三。 評 騭 殊 當。 漁 洋 上 句 包 括 德 機 兩 句,“深 碧” 二 字

尤精微;下句“暗香”二字,花氣之幽,夜色之深,融化烹鍊,更耐尋

味。然柳中庸(一作姚崇)《夜渡江》云:“聞香暗識蓮”,許丁卯《過

故友舊居》云:“早荷飄暗香”;賀方回《宿寶泉山慧日寺》云:“流螢

逗 深 竹”; 復 在 德 機 二 語 之 先。 放 翁《雙 清 堂 夜 賦》 云:“人 靜 魚 自

躍, 風定荷更香”;《橋南納涼》 云:“風定池蓮自在香”; 又透露漁洋

下句矣。 漁洋於放翁詩, 濡染不淺, 譬如《池北偶談》 卷十八記少作

題壁絕句云:“彷彿夢中尋蜀道, 打包身度棧雲西”; 即全本放翁《和

高 參 議》 第 二 絕:“大 似 無 家 老 禪 衲, 打 包 還 度 棧 雲 西” 也。 厲 樊 榭

131
《自 石 湖 至 橫 橋》 第 一 首 云:“萬 頃 吳 波 搖 積 翠, 春 寒 來 似 越 兵 來”;

奇 想 也。 然 放 翁《春 寒》 曰:“滔 天 來 洚 水, 震 瓦 戰 昆 陽, 此 敵 猶 能

禦, 春 寒 不 可 當”; 思 路 早 已 及 此。 樊 榭 固 寢 饋 南 宋 人 詩 中 者 也。 至

汪鈍翁於放翁詩中作賊, 則葛翼甫《夢航雜說》 已舉兩例。【補訂一】

三七

趙 松 雪《題 杜 陵 浣 花》 云:“ 江 花 江 草 詩 千 首, 老 盡 平 生 用 世

心”; 可謂微婉。 少陵“許身稷契”,“致君堯舜”; 詩人例作大言, 闢

之 固 迂, 而 信 之 亦 近 愚 矣。 若 其 麻 鞋 赴 闕, 橡 飯 思 君, 則 摯 厚 流 露,

非 同 矯 飾。 然 有 忠 愛 之 忱 者, 未 必 具 經 濟 之 才, 此 不 可 不 辨 也。 放

翁詩余所喜誦,而有二癡事:好譽兒,好說夢。兒實庸材,夢太得意,

已 令 人 生 倦 矣。 復 有 二 官 腔: 好 談 匡 救 之 略, 心 性 之 學; 一 則 矜 誕

無當, 一則酸腐可厭。 蓋生於韓侂胄、 朱元晦之世, 立言而外, 遂并

欲 立 功 立 德, 亦 一 時 風 氣 也。 放 翁 愛 國 詩 中 功 名 之 念, 勝 於 君 國 之

思。 鋪 張 排 場, 危 事 而 易 言 之。 舍 臨 歿 二 十 八 字, 無 多 佳 什, 求 如

文集《 書賈充傳後》 一篇之平實者少矣。【 補訂二】

三八

甌北晚歲論詩, 矜卓都盡。 其《詩話 · 小引》 云:“少日閱唐宋

詩, 不 終 卷 而 己 之 才 思 湧 出, 遂 不 能 息 心 凝 慮, 究 極 本 領。 晚 年 無

事, 取諸家全集再三展玩, 因自愧悔。 使數十年前, 早從尋繹, 擴吾

才, 進吾功;惜乎老知耄及, 不復能與古人爭勝, 然猶愈於終身不窺

堂奧者” 云云。 溫然見道, 慕古法先, 非如隨園、 藏園、 船山輩之予

知自雄,老而更狂也。《詩集》有《讀杜詩》云:“吾老方津逮,何由羿

彀中”; 又《答稚存題詩話》 第一首云:“老始識途輸早見, 貧堪鑿壁

132
借 餘 明”; 亦 猶《小 引》 之 意。 可 謂 以 袁 伯 業 之 老 而 好 學, 求 杜 少 陵

之 老 而 律 細 矣, 吾 鄉 丁 紹 儀《 聽 秋 聲 館 詞 話》 卷 十 八 記 姚 春 木 語

云:“袁 出 入 誠 齋、 放 翁, 而 善 於 變 化。 蔣 宗 山 谷, 而 排 奡 過 之, 趙

學 東 坡, 而 離 形 脫 貌, 獨 出 心 裁。 氣 概 皆 足 牢 籠 一 世, 唯 去 唐 音 尚

遠。 少陵云:‘老去漸於詩律細’, 細之一字, 概似未聞, 故不能斂才

就 範。 是 故 能 詩 而 不 能 詞” 云 云。 議 論 既 似 是 而 非, 亦 不 知 甌 北 客

氣 虛 鋒, 晚 年 頓 盡。 王 述 菴《春 融 堂 集》 卷 二 十 四《長 夏 懷 人 絕 句》

云:“清才排奡更崚嶒,袁趙當年本並稱。試把《陔餘叢考》讀,隨園

那 得 比 蘭 陵。” 尚 以 考 據 之 學 進 退 之, 實 則 二 家 詩 學 已 異 途 矣。《甌

北詩話》中論李、杜、昌黎、遺山、青邱諸家,皆能洞見異量之美;以

查 初 白 上 繼 放 翁, 蓋 喜 其 與 己 有 同 調。《小 倉 山 房 尺 牘》 卷 八《答 李

少鶴》書謂:“蔣心餘痛詆阮亭,專主初白。”而蔣氏《忠雅堂詩集》卷

二 十 六《論 詩 雜 詠》 二 十 首 評 初 白 云:“惜 非 貴 重 人, 枉 現 優 施 態”,

是 則 不 甚 與 之。 周 荇 農《思 益 堂 日 札》 卷 六 略 謂:“蔣 心 餘 將 查 初 白

全 集 痛 加 詆 斥, 謂 是 山 歌 村 唱。 蔣 評 無 刻 本, 予 有 一 冊, 是 蔣 手 書”

云 云, 可 為 證 驗。【補 訂 一】 隨 園《倣 元 遺 山 論 詩 絕 句》 論 初 白 云:

“他 山 詩 史 腹 便 便, 每 到 吟 詩 盡 棄 捐。 一 味 白 描 神 活 現, 畫 中 誰 是

李 龍 眠”; 乃 與 甌 北 之 論 同。 江 左 三 家 嗜 好 同 異 如 此。《隨 園 詩 話》

卷 八 又 記 蔣 好 山 谷 而 不 好 誠 齋, 適 與 己 反; 甌 北 則 亦 好 誠 齋。 乃 知

三 人 行 者, 每 二 人 黨 也。《甌 北 詩 話》 論 香 山, 亦 有 道 著 語, 然 書 末

雜鈔宋元以來絕句, 引“蟭螟殺賊蚊眉上” 等二絕, 謂為元僧溥光所

作, 則於香山集, 何生疏乃爾。 隨園雅慕白傅, 而《隨園詩話》 卷六

亦 以 此 詩 為 出 宋 人。 甌 北 以 二 詩 歸 溥 光, 疑 沿 明 人 顧 元 慶《夷 白 齋

詩話》 之誤, 吳景旭《歷代詩話》 卷七十一已是正顧書。 元慶不學寡

識, 僅堪為倪迂注起居, 不讀白傅, 理則固然, 豈謂甌北亦粗率如此

133
乎。 甌 北 詩 格 調 不 高, 而 修 辭 妥 貼 圓 潤, 實 冠 三 家。 能 理 運 典,

恨 鋒 鋩 太 露, 機 調 過 快, 如 新 狼 毫 寫 女 兒 膚, 脂 車 輪 走 凍 石 坂。 王

麓 臺 論 畫 山 水 云:“用 筆 須 毛, 毛 則 氣 古 味 厚。” 甌 北 詩 筆 滑 不 留 手,

脫 稍 加 蘊 藉, 何 可 當 耶。 予 嘗 妄 言: 詩 之 情 韻 氣 脈 須 厚 實, 如 刀 之

有 背 也, 而 思 理 語 意 必 須 銳 易, 如 刀 之 有 鋒 也。 鋒 不 利, 則 不 能 入

物; 背 不 厚, 則 其 入 物 也 不 深。 甌 北 輩 詩 動 目 而 不 耐 看, 猶 朋 友 之

不能交久以敬,正緣刃薄鋒利而背不厚耳。

三九

龔 定 菴《常 州 高 材 篇》 可 作 常 州 學 派 總 序 讀。 於 乾 嘉 間 吾 郡 人

各 種 學 問, 無 不 提 要 鉤 玄。 論 詞 章 則 曰:“文 體 不 甚 宗 韓 歐”, 此 陽

湖 派 古 文 也。 又 曰:“人 人 妙 擅 小 樂 府, 爾 雅 哀 怨 聲 能 遒”, 此 常 州

派 詩 餘 也。 而 於 常 州 人 之 詩, 獨 付 闕 如。 故 篇 中 人 物, 與 袁 隨 園

“常 州 五 星 聚 文 昌” 一 絕 所 舉 者, 惟 孫 季 逑 一 人 相 同; 然 不 稱 為“奇

才”,而推其“絕學”。按孫氏《冶城遺集 · 遊隨園呈袁太史》云:“我愧

千秋無第一, 避公才筆去研經”;又云:“有懷知己平生語, 無復才奇

氣 尚 奇。” 洪 稚 存《北 江 詩 話》 卷 一 載 所 撰 詩 評, 揚 扢 時 輩, 人 系 八

言,惟於孫曰:“孫觀察星衍少日詩,如天仙化人,足不履地。”管緘若

《韞山堂文集》 卷二《漢學說》 亦曰:“同里孫觀察星衍本以詩名, 駸

駸入古人之室。緣少通《說文》小學,忽去而說經為漢學”。【補訂一】

定菴自言:“勿數耇耄數平輩, 晚矣勿及瞻前修”; 甌北、 北江, 遂皆

未掛姓名, 而兩家子姪如孟慈、 味辛, 以年輩相接, 始遭題目。 其識

季逑,已在季逑“避去研經”之時矣。然徵之《破戒草》,則定菴瑰麗

悱 鬱 之 才, 未 嘗 無 取 於 甌 北 清 麗 流 易 之 體。《 釋 言》 四 首 之 一 曰:

“木 有 彣 彰 曾 是 病, 蟲 多 言 語 不 能 天”; 按 甌 北《聞 心 餘 京 邸 病 風 卻

134
寄》 第二首云:“木有文章原是病, 石能言語果為災。” 定菴外祖段茂

堂註《說文》:“彰、彣彰也”,曰:“彣與文義別。凡言文章,皆當作彣

彰。” 定菴樂此說之利己也, 改“文章” 為“彣彰”, 欲文蓋而彌彰著

矣。 白 香 山《閒 臥 有 所 思》 第 二 首 云:“蟲 全 性 命 緣 無 毒, 木 盡 天 年

為 不 才”, 定 菴 兼 反 用 其 意。《人 草 稿》 云:“陶 師 師 媧 皇, 搏 土 戲 為

人。 因 念 造 物 者, 豈 無 屬 稿 辰。 謚 曰 人 草 稿, 禮 之 用 上 賓”; 按 甌 北

《十不全歌》云:“我讀《山海經》,人生初本無定形。臍為口無舌,乳

為 目 無 睛。 天 公 見 之 不 好 看, 逐 件 端 相 細 改 換。 自 從 鑄 成 人 樣 子,

化 工 能 事 始 畢 矣。 何 哉 爾 獨 缺 不 完, 縮 長 凸 短 雙 必 單。 得 非 女 媧

搏 土 未 定 稿, 千 年 拋 落 荒 山 道。”“人 草 稿” 之 名, 疑 自 此 出;“人 樣

子”一語,則本宋范稱《過庭錄》記狄詠事也。【補訂一】定菴不薄今

人,甚推舒鐵雲、彭甘亭詩,謂為“鬱怒清深兩擅場”。張祖廉《娟鏡

樓叢書》中《定菴先生年譜 · 外紀》載梁章鉅嘗乞定菴賦《虎邱古鼎

歌》, 定菴欲仿翁覃谿體為之, 自謂“遒鬱未及覃谿”, 遂不作。 夫以

覃 谿 之 塵 羹 土 飯、 朽 木 腐 鼓, 定 菴 尚 有 節 取, 而 況 筆 舌 靈 慧 如 甌 北

者 哉。 蔣 子 瀟 極 推 定 菴 之 文 而 不 及 其 詩。《七 經 樓 文 鈔》 卷 五《與 田

叔子論古文第三書》 於並世推劉申受、 龔定菴、 魏默深三人為“周情

孔思, 真能古文”,《春暉閣詩鈔選》 卷五《書龔定菴主政文集後並懷

魏 默 深 舍 人》 有 云:“文 苑 儒 林 合, 生 平 服 一 龔。 齊 名 有 魏 尚, 可 許

我為龍。” 卷六《長夏無俚拉雜書懷》 第十四首云:“吟詩如作史, 中

有春秋書。 聖曰思無邪, 豈在風月鋪。 我友龔與魏, 窮經戒歌呼。 我

今 亦 見 及, 欲 將 詩 掃 除”。【補 訂 二】《春 暉 閣 詩》 為 子 瀟 乞 洪 幼 懷 選

定, 卷 首 幼 懷 序 云:“君 善 為 史 漢 序 事 之 文, 詩 本 餘 技。 然 少 可 多

否, 嘗曰:‘於文吾服龔定菴、 魏默深, 於詩吾服幼懷而已。” 今觀集

中 與 幼 懷 贈 答 之 什, 傾 倒 其 才, 惋 惜 其 不 遇, 反 復 三 致 意; 詩 服 幼

135
懷,當非漫語。而卷六《偶成》三首之一云:“久墮詩魂不可招,未枯

性 海 復 生 潮。 氣 寒 半 夜 防 身 劍, 聲 滿 中 原 乞 食 簫。 但 得 意 時 杯 在 手,

不 如 人 處 綬 垂 腰。 群 星 擾 擾 無 螢 大, 一 月 從 容 鏡 碧 霄。” 此 全 本 定 菴

《秋心》 三首之一也。 詩云:“秋心如海復如潮, 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

漠 鬱 金 香 在 臂, 亭 亭 古 玉 佩 當 腰。 氣 寒 西 北 何 人 劍, 聲 滿 東 南 幾 處

簫。 斗 大 明 星 爛 無 數, 長 空 一 月 墜 林 梢。”《偶 成》 三 首 之 三 云:“抱

得 閒 愁 坐 一 鐙, 盪 胸 放 眼 入 青 冥。 碁 經 國 手 危 難 救, 藥 到 庸 醫 用 轉

靈。 伏 櫪 空 嘶 渥 洼 馬, 誤 人 誰 動 少 微 星。 天 高 不 效 三 閭 問, 為 製 新

詩讀與聽。” 此全本定菴《夜坐》 二首之一也, 詩云:“春夜傷心坐畫

屏, 不 如 放 眼 入 青 冥。 一 山 突 起 丘 陵 妒, 萬 籟 無 言 帝 坐 靈。 塞 上 似

騰 奇 女 氣, 江 東 久 霣 少 微 星。 平 生 不 蓄 湘 纍 問, 喚 出 姮 娥 詩 與 聽。”

同 卷《所 思》 云:“我 所 思 兮 在 何 處, 九 天 九 地 莫 招 魂。 光 褫 海 若 真

無 寶, 法 貶 如 來 自 闢 門。 惹 怪 名 場 雲 入 夢, 不 凋 太 古 雨 流 根。 前 生

應 悔 干 南 斗, 口 勅 詩 篇 作 子 孫。” 一 起 亦 仿 定 菴《秋 心》 三 首 之 三:

“我 所 思 兮 在 何 處, 胸 中 靈 氣 欲 成 雲。” 子 瀟 此 三 首 皆 作 於 丙 申, 為

道光十六年;定菴《秋心》作於丙戌,為道光六年,《夜坐》作於癸未,

為道光三年。子瀟高自標置,顧偶亦襲近人詩,如《城南縱獵》之“男

兒須到古長安”, 則用袁子才句;《謝鄭魯山》 之“知己從來勝感恩”,

則 用 蔣 心 餘 句; 不 圖 其 於 同 輩 友 好 集 中, 竟 爾 作 賊 也。【 補 訂 一】

定菴之詩, 清末以來, 為人撏撦殆盡, 此數首尤成窠臼。 如《康南海

詩 集》 卷 二《出 都 留 別 諸 公》 第 一 首 三 四 云:“高 峯 突 出 諸 山 妒, 上

帝 無 言 百 鬼 獰”; 即 其 一 例。 子 瀟 詩 欲 為 奇 麗 奧 博, 終 不 免 傖 夫 氣、

村 老 語, 即 此 三 篇, 已 有 效 顰 學 步 之 歎。 然 竊 定 菴 詩 者, 定 讞 當 自

子瀟始,《 新民叢報》 及南社諸作者,特從犯耳。【 補訂二】

136
四○

袁、 蔣、 趙三家齊稱, 蔣與袁、 趙議論風格大不相類, 未許如劉

士 章 之 貼 宅 開 門 也。 宜 以 張 船 山 代 之。 故 當 時 已 有 謂 船 山 詩 學 隨

園 者, 參 觀《 船 山 詩 草》 卷 十 一 兩 絕。 惜 乎 年 輩 稍 後, 地 域 不 接 耳。 舒 鐵 雲

《瓶水齋詩話》 謂袁之功密於蔣, 蔣之格高於袁;潘四農《養一齋集》

卷五《夏日塵定軒中取近人詩集縱觀之戲為絕句》 之二云:“蔣、 袁、

王、 趙 一 成 家, 六 義 頹 然 付 狹 邪。 稍 喜 清 容 有 詩 骨, 飄 流 不 盡 作 風

花。”【補訂一】郭春榆《匏園集 · 題國朝名家詩集》亦云:“揖趙拜袁

自風氣, 不應圖裏著清容”;又云:“老船風格似袁絲, 莫怪邯鄲學步

疑。”黃培芳《香石詩話》謂:“心餘持論,有與子才不同者,作某詩序

云:‘詩上通乎道德, 下止乎禮義。” 余按《忠雅堂文集》 卷一《鍾叔

梧秀才詩序》 論詩有“忠孝義烈之心, 溫柔敦厚之旨”。《邊隨園詩集

序》引半山《詩解序》:“詩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禮義”等語。《忠雅堂

詩集》卷四《題中州愍烈記》第四首云:“斯文如女有正色,此語前賢

已 道 之。 安 肯 輕 提 南 董 筆, 替 人 兒 女 說 相 思。” 按“ 斯 文” 句 出 山 谷《次 韻
東 坡 送 李 豸》 七 古。 欲 因 文 見 道, 以 詩 輔 史, 豈 隨 園 佻 㒓 坦 易, 專 講 性

靈者乎。故錢慈伯《麂山老屋詩》卷十二《寒夜雜憶》第二首云:“舂

陵 詩 好 惟 元 結, 愍 女 碑 傳 有 李 翱。 會 得 前 賢 悲 慨 處, 淋 漓 大 筆 尚 能

豪”; 即 為 心 餘 作 也。 蓋“三 家” 之 說, 乃 隨 園 一 人 搗 鬼。 甌 北 尚 將

計就計,以為標榜之資;故《挽隨園》謂“三家旗鼓各相當”,《答李雨

村》謂“角立縱支三足鼎”;隨園作甌北詩序,又《詩話》卷十四亦皆

有 甌 北“自 居 第 三” 之 說, 心 餘 則 無 隻 字 及 此。《忠 雅 堂 文 集》 卷 一

有《趙雲松觀察詩集序》,而《詩集》卷二十六《論詩雜詠》三十首祗

有隨園, 初無甌北; 僅卷九《入京兆闈夜坐》 三絕、 卷二十五《懷人

137
詩》 四 十 八 首 中 兩 掛 甌 北 名。 甌 北 在 乾 隆 十 七 年 已 見 隨 園 之 詩,
集 卷 三。 二 十 一 年 有 答 隨 園 見 寄 之 作, 集 卷 四。 四 十 四 年 遊 西 湖, 始 與

隨 園 晤 面。 集 卷 二 十 五。 其 與 心 餘, 則 早 歲 同 官 京 師, 二 十 三 年 已 相

友 好。 集 卷 六《贈 張 吟 薌》。 送 行 懷 遠, 情 文 稠 疊; 於 心 餘 之 人 品 詩 才, 稱

不 容 口, 惜 其 不 遇。 而 為 隨 園 作 詩, 卻 時 有 微 詞, 匪 特 向 巴 拙 堂 作

控 隨 園 詞 已 也。 如《聞 心 餘 訃 哭 之》 云:“角 逐 名 場 兩 弟 兄”;《題 心

餘 遺 集》 云:“邢 尹 同 時 要 比 妍”; 皆 以 己 與 心 餘 並 提, 了 不 為 隨 園

地。《甌北集》卷三十《子才過訪草堂》五古云:“尹邢不避面,翻欲同

羅幬。 一代詩人內, 要自兩蛟虬。” 心餘已死, 仍曰“尹邢”; 隨園尚

生, 亦曰“尹邢”。 復稱心餘曰:“名高久壓野狐禪”,《再題小倉山房

詩》 則曰:“惹銷魂亦野狐精”, 時隨園亦已逝矣。 蓋棺之論, 厚薄顯

然。 特 不 知 何 以 心 餘 詩 中, 反 與 甌 北 落 落, 而 較 暱 於 隨 園 耳。 心 餘

在蕺山書院時《寄甌北》五古長篇附見《甌北集》卷十七者,今《忠雅

堂集》 竟不收;心餘與隨園兩人酬答之外, 為同人作詩無不及之, 如

卷十六《懷人詩》、卷十八《五君詠》、卷二十五《懷人詩》、卷二十六

《論詩雜詠》, 皆著隨園。 甌北工書法, 隨園十指如椎, 而心餘詩集卷

二十三《題雜家書畫冊》, 祇有隨園, 與童二梅、 鄭板橋等並列。《藝

舟雙楫》以隨園書入“逸品”,適堪倫類。三家交誼,殊耐尋味。【補訂

一】 心 餘 服 膺 者, 皆 為 其 同 鄉 聲 名 寥 寂 之 士。 文 集 卷 二《學 詩 記》,

作 於 五 十 以 後, 曰:“友 則 楊 垕、 汪 軔。 汪 今 之 賈 島, 廣 昌 何 在 田 不

減孟襄陽。 惜皆不壽”; 卷一《何鶴年遺詩序》 則曰:“西江詩廢墮日

久,既生一楊子載,又生一何鶴年。”汪、楊、何三人又皆於《論詩》、

《懷人》 二作兩見。 重言反復, 其指可參。《忠雅堂詩集》 卷四《哭楊

子載》、《拜楊子載墓》、《書何鶴年詩本》、卷五《一哀詩》、《汪生》諸

作, 於三人詩歎賞備至。 翁蘇齋、 王述菴、 袁隨園等風雅總持, 與心

138
餘 時 有 唱 和, 而 未 嘗 被 引 為 詩 友 也。《隨 園 詩 話》 卷 八 摘 何、 楊、 汪

斷 句, 謂 甲 辰 過 南 昌, 心 餘 病 風, 猶 以 左 臂 書 此 數 聯。 心 餘 與 隨 園

二書,今見隨園《續同人集》卷二,傾倒備至,而《忠雅堂文集》不收;

為漏耶, 為刪耶。 隨園自少至老, 不肯學古人家數, 故《詩話》 卷三

謂“甘作偏裨,自領一隊。”甌北則老而知學,已見前則。心餘《學詩

記》 乃 云:“余 十 五 齡 學 詩, 讀 義 山 愛 之。 十 九 改 讀 杜 韓, 四 十 始 兼

取 蘇 黃 而 學 之, 五 十 棄 去。 惟 直 抒 所 見, 不 依 傍 古 人, 而 為 我 之 詩

矣。” 適 與 甌 北 相 反, 而 與 隨 園 漸 合。 甌 北 再 題 隨 園 詩 曰:“老 我 自

知 輸 一 著, 只 因 不 敢 恃 聰 明”; 為 嘲 諷 乎, 為 贊 歎 乎。 而 三 家 詩 學 之

異趣,可以見矣。

四一

心 餘 雖 樹 風 骨, 而 所 作 心 思 詞 藻, 皆 平 直 粗 獷, 不 耐 咀 詠。 李

雨 村《寄 懷 甌 北》 詩 第 四 首 云:“袁 趙 妣 唐 白 與 劉, 蔣 於 長 慶 僅 元

侔”;蓋當時已有違言矣。【補訂一】 王述菴《湖海詩傳》 謂心餘古體

勝 近 體, 七 古 尤 勝 五 古 云 云, 亦 不 過 彼 善 於 此。 心 餘 七 古 確 有 豪 雄

之勢, 然放筆使氣, 一瀉無餘, 一注無折, 曼衍鋪比, 未嘗能挫之以

至於枉,鬱之以至於怒。《論詩雜詠》評李于鱗曰:“暴雨非商霖”,頗

堪 自 道。《題 歐 陽 可 堂 觀 濤 圖》 第 二 首 云:“此 境 何 能 到, 全 收 向 筆

端。 苦 心 為 蓄 洩, 奇 勢 接 風 湍。 泛 濫 吾 滋 懼, 翻 騰 興 易 闌。 低 佪 古

人 作, 字 字 一 平 安”; 亦 尚 得 失 寸 心 知 也。 近 體 呆 鈍 滯 重, 使 事 屬

對, 都欠圓穩, 不特尠完善之篇, 并難得妥貼之句, 視袁趙之靈心妙

舌, 瞠 乎 更 後。 所 謂 五 穀 不 熟, 不 如 荑 稗 也。 譚 復 堂 好 明 人 詩, 故

其 論 詩 多 皮 相 語。 當 時 浙 人 如 李 蓴 客 等 之 學 唐 人, 實 皆 以 明 詩 作 階 梯, 故 議 論 亦

《 日 記》
祗 如 官 府 呵 道 聲 耳。 卷 二 有 曰:“ 心 餘 沈 雄, 仲 則 俊 逸。 一 時 鼎

139
足, 殆 難 其 人。” 此 與 張 南 山《詩 人 徵 略》 之 合 稱 王 仲 瞿、 黃 仲 則 為

“二 仲” 何 異。 竊 未 見 其 沈 雄, 祗 睹 其 獷 鈍 耳。 心 餘 舉 主 師 金 檜 門

學山谷詩,【補訂一】《湖海詩傳》 謂心餘詩學山谷;曾滌生固瓣香山

谷者,《憩紅詩課戲作》云:“鉛山不作桐城死,海內騷壇委寒灰”,蓋

引 心 餘 為 同 調, 以 與 姚 惜 抱 並 稱。 心 餘《學 詩 記》 亦 自 言:“四 十 始

學蘇黃。” 今按其丙子以前詩, 無以拔乎時調;丙子以後, 自卷五起,

摹 放 黃 詩 之 迹 顯 然, 尤 以 七 律 拗 調 為 甚。《十 八 夜 露 坐 柬 穀 原》 所

謂:“詩 好 近 耽 黃 魯 直” 是 也。 遠 在 丙 寅 見 知 檜 門 之 後, 未 必 化 於 檜

門 之 教。 丙 子、 心 餘 實 三 十 二 歲,《學 詩 記》 所 謂 四 十 歲 者, 舉 成 數

言 之。 癸 未、《陳 仲 牧 員 外 新 刻 山 谷 詩 集 拈 韻 示 蓀 圃》 四 首, 於 山 谷

詩境,長言永歎,頗盡其妙;有曰:“書家誰解綿裏針”,尤具聖解,可

與《復初齋文集》卷十《黃詩逆筆說》、《曾文正詩集》卷一《題彭旭詩

集後》參觀。涪翁詩如其字,筋多於骨,韌而非硬;世人以瘦勁學之,

毫釐千里。 甲申, 心餘出都南歸, 始與隨園相遇於金陵, 所謂“六代

江山兩寓公” 者是。 自卷十二以下, 其詩漸萌故態, 雖仍帶宋調, 而

於 山 谷 不 復 如 章 子 厚 之 臨 蘭 亭 矣。【 補 訂 二】 至 其 刻 意 摹 山 谷 之

詩,蠻湊硬做,有力出稜,矜心作態,於“綿裏針”之語,實亦未辦。

然在當時,要為具眼,高出歸愚、隨園輩識見。《辯詩》五古,議論甚

佳, 宋唐並稱, 而不作調人, 前已引之。 同時翁覃谿、 姚惜抱, 雖亦

有取於宋詩。然翁止於蘇杜一源,《石洲詩話》卷四至斥《宋詩鈔》為

率 天 下 而 禍 仁 義。 姚 承 其 伯 父 南 菁 餘 緒, 甚 稱 涪 翁; 參 觀 陳 碩 士 所 輯《惜
抱 軒 尺 牘》 卷 七、 七 月 六 日《與 陳 碩 士》。 譚 復 堂《日 記 補 錄》 光 緒 五 年 四 月 十

二日嘗記“黃襄男以惜抱評點山谷詩四卷屬校, 欲為傳刻” 云云, 其

用力可見, 顧仍仿明七子腔調。【補訂三】。 按《尺牘》 卷四《與管異之》 云:“空


同 集 是 子 先 導 ”, 卷 七《 與 碩 士 》 云:“ 詩 不 從 何、 李、 王、 李 入, 終 不 深 造。” 據 吳 摯 甫《 尺 牘

140
補 遺 · 與 姚 鐵 珊 書 》, 惜 抱 尚 有《 明 七 子 律 詩 選 》, 最 便 初 學。 姚 石 甫《 識 小 錄 》 卷 五 詳 論

惜 抱 詩, 舍 言 其 學 宋 人 處 時 入 妙 境、 得 蘇 黃 妙 諦 外, 復 曰:“ 若 在 明 賢 中, 王 李 見 之, 能 不

擊 節 耶。” 惜 抱 高 弟 方 植 之《 續 昭 昧 詹 言 》 卷 一 論 七 律 兩 派, 空 同、 臥 子 皆 與 其 列, 卷 七 論

學 杜, 以 山 谷 為 得 杜 作 用, 義 山 為 得 杜 氣 格, 空 同 為 得 杜 形 貌; 三 家 並 舉, 消 息 可 參。

皆 無 心 餘 之 著 明 直 截。 黃 棃 洲、 呂 晚 村 後, 具 此 識 力 者, 正 復 不 多。

若厲樊榭、金冬心、符幼魯輩,出入九僧、四靈、林逋、魏野、陸放翁、

劉 潛 夫 間, 正 方 虛 谷 所 謂“唐 詩”, 而 非 宋 人 之 極 詣 也。 同 光 體 詩 人

不過於山谷以外, 參以昌黎、 半山、 後山、 簡齋等。 曾滌生為同光體

巨擘, 上推心餘, 不亦宜乎。 心餘近體偶有佳語, 卻都非山谷調, 如

“ 不 關 天 地 非 奇 困, 能 動 風 雷 亦 異 才”;《薦 福 寺》。“ 已 成 鸞 鳳 猶 飄 泊,

自 古 風 雲 有 晦 冥”;“百 事 都 隨 婚 嫁 畢, 一 樓 真 對 水 雲 空”,“虛 無 不

礙 天 原 闊, 依 傍 都 空 客 自 尊。” 皆 乾 嘉 時 之 大 筆 高 調。《補 遺 · 詠 燭

花》 一聯云:“孤根自結何須地, 長夜能開不待春”;頗渾巧, 下句本

唐太宗《詠燭》:“花開不待春。”宋末黃庚《月屋漫稿 · 詠燈花》云:

“自 喜 結 根 依 小 草, 不 愁 飛 片 落 蒼 苔”;《佩 楚 軒 客 談》 記 周 草 窗 杭 社

詠燈花云:“繁華不結三春夢, 零落空餘寸草心。” 心餘一聯, 工力相

敵。【 補訂一】

四二

明 七 子 之 斥 山 谷, 乃 意 中 事。《李 空 同 集》 卷 五 十 二《缶 音 序》

曰:“黃 陳 師 法 杜 甫, 號 大 家。 今 其 詞 艱 澀, 不 香 色 流 動, 如 入 神 廟

坐 土 木 骸, 即 冠 服 與 人 等, 謂 之 人 可 乎。” 參 觀 卷 四 十 八《 方 山 精 舍 記》 云:
“ 夫 詩 有 七 難: 格 古、 調 逸、 氣 舒、 句 渾、 音 圓、 思 沖、 情 以 發 之。 七 者 備 而 後 詩 昌 也。 然 非

色 弗 神, 宋 人 遺 兹 矣。” 又 胡 元 瑞《 詩 藪 》 內 編 卷 四 云:“ 宋 人 學 杜, 得 其 骨 不 得 其 肉, 得 其

《何
氣 不 得 其 韻, 得 其 意 不 得 其 象。 至 聲 與 色, 并 亡 之 矣, 神 韻 遂 無 毫 髮。” 大 復 集》

141
卷 三 十 八《讀 山 谷 菁 華 錄》 曰:“山 谷 詩 自 宋 以 來 論 者 比 謂 似 杜 子

美,固余所未喻也。”錢牧齋力排李何,而亦深非山谷,其《讀杜小箋

識 語》 謂:“學 杜 莫 不 善 於 山 谷, 生 吞 活 剝, 傍 門 小 徑。 近 來 弘 正 諸

子, 其隔日瘧也, 而黠者乃反脣於西江” 云云。 儼以何、 李為入山谷

室 而 操 戈 之 弟 子, 當 亦 何、 李 輩 所 百 思 不 及 者 也。 明 初 孫 大 雅 詩 苦

硬,頗得山谷皮毛,其《滄螺集》卷一《與陳檢校》七古論蘇黃詩,推

黃 出 蘇 上, 至 云:“涪 翁 吐 句 敵 山 岳, 崿 崿 木 石 森 劍 槊。 磨 牙 咋 舌 熊

豹 面, 以 手 捫 膺 就 束 縛。” 按 葉 文 莊《 水 東 日 記》 卷 二 十 六《 論 唐 宋 詩》 條 謂 浦 陽 黃
容《 江 雨 軒 詩 序 》, 傳 者 頗 少, 錄 之 於 左, 略 云:“ 蘇 文 忠 與 先 文 節 公 獨 宗 少 陵、 謫 仙 二 家

之 妙, 雖 不 拘 拘 其 似, 而 意 遠 義 該, 是 以 有 蘇 黃 並 李 杜 之 稱。 當 時 如 臨 川、 後 山 諸 公, 皆

傑 然 無 讓 古 作 者。 至 朱 子 則 洞 然 諸 家 之 短 長, 其 感 興 等 作 日 光 玉 潔。 近 世 有 劉 崧 者,

以 一 言 斷 絕 宋 代, 曰: 宋 絕 無 詩。 詬 天 吠 日 ” 云 云。 是 亦 明 初 之 主 宋 詩 者, 特 不 專 重 西 江

派 耳。 其 下 文 痛 斥 鐵 崖、 青 邱, 兹 不 錄。 以 後 則 唐 荊 川 極 推 山 谷, 集 卷 十 七

《書 黃 山 谷 詩 後》 云:“真 有 憑 虛 欲 仙 之 意, 此 人 似 一 生 未 嘗 食 煙 火

食 者。 唐 人 蓋 絕 未 見 有 到 此 者 也。 雖 韋 蘇 州 之 高 潔, 亦 須 讓 出 一

頭地耳。”當時解作此語,真有過人之識,包身之膽;然荊川自運,又

絕 無 學 山 谷 處, 他 文 亦 無 道 及 山 谷 者。 祗 屢 稱《擊 壤 集》, 卷 七《與

王遵巖參政》 且曰:“三代以下, 文莫過曾子固, 詩無如邵堯夫。” 此

獨 極 口 推 尊 山 谷, 單 文 孤 證, 可 怪 也。 蓋 與 陳 白 沙 之 愛 後 山, 皆 世

人不曾知, 不能信者。 白沙詩泛學宋人, 不僅一康節, 且往往遙襲成

聯:如《晚步》之“泥筌收郭索,山網落軥輈”,則林和靖之“草泥行郭

索,山木叫軥輈”也;《春陰偶作寄定山》之“共憐春錯莫,更覺老侵

尋”,則王半山之“塞垣春錯莫,行路老侵尋”也。次《王半山韻詩跋》

云:“予愛子美、後山,蓋喜其雅健”;《與陳光宇書》云:“後山之詩,

一時人皆不好,獨山谷、坡翁好之”;《夜坐誦康節詩偶成》云:“無人

142
不 羡 黃 陳 輩, 高 步 騷 壇 角 兩 雄”; 篇 什 如《病 疥》、《用 後 山 韻 寫 懷》,

又如《謝惠壺》云:“春事無多花去眼,老形已具雪添鬚”,本後山《次

韻 春 懷》 之“老 形 已 具 臂 膝 痛, 春 事 無 多 櫻 筍 來”;《寄 林 虛 牕》 云:

“開 眼 已 知 真 有 益, 後 來 歲 月 悔 無 多”, 本 後 山《題 明 發 高 軒 過 圖》

之“晚 知 書 畫 真 有 益, 卻 悔 歲 月 來 無 多”。 因 襲 之 迹, 亦 可 徵 驗。 然

白 沙 論 作 詩 法, 每 貴 下 字 斟 酌 輕 重, 詞 氣 沈 著 穩 實, 參 觀 文 集 中《詩 不
易 》 條、《 送 張 方 伯 詩 跋 》、《 與 汪 提 舉 書 》、《 批 答 張 廷 實 詩 箋 》 諸 篇。 其 愛 後 山, 尚

在意中。 非若荊川書後之突兀。 湛甘泉作《白沙集》 序, 引莊定山贊

白 沙 語 云:“ 非 謝 非 陶 莫 浪 猜, 了 無 一 字 出 安 排 ”, 按 二 句 出《 定 山 集 》
卷 四《 讀 白 沙 先 生 詩 集 》 第 一 首,“ 莫 ” 原 作“ 亦 ”; 實 皆 本 白 沙 自 道,《 飲 陂 頭 》 云:‘ 自 然

五 字 句, 非 謝 亦 非 陶 ”,《 與 客 談 詩 》 云:“ 豈 是 安 排 得。” 本 屬 皮 相; 蒙 叟《 詩 集

傳》、竹垞《詩綜》亦人云亦云,豈識白沙、荊川二公,學既近江西之

學, 詩 復 有 取 於 江 西 之 詩 耶。 王 文 祿《 文 脈 》 卷 二 云:“ 梅 聖 俞、 王 介 甫、 陳 後

【補
山、 朱 晦 菴、 謝 皋 羽, 擇 而 誦 之, 豈 得 曰 宋 無 詩。” 語 頗 空 泛, 故 未 徵。 訂 一】 吳

孟舉《宋詩鈔 · 凡例》謂,黃太沖亦與蒐討勘訂。今按黃氏《撰杖集》,

有《張心友詩序》, 略云:“余謂詩不當論時代。 宋元各有優長, 豈宜

溝 而 出 諸 於 外。 即 唐 詩 亦 非 無 蹈 常 襲 故, 充 其 膚 廓, 而 神 理 蔑 如

者。 聽 者 不 察, 因 余 之 言, 遂 言 宋 優 於 唐。 夫 宋 詩 之 佳, 亦 謂 其 能

唐耳;非謂舍唐之謂, 自能為宋也。 縉紳先生謂子主張宋詩, 噫、 亦

冤矣。 宋之長鋪廣引, 盤摺生語, 有若豫章宗派, 皆原於少陵, 其時

不 以 為 唐 也。 其 所 謂 唐 者, 浮 聲 切 響, 以 單 字 隻 句 計 巧 拙, 然 後 謂

之 唐 詩。 故 永 嘉 言 唐 詩 久 廢; 滄 浪 亦 是 王 孟 家 數, 於 李 杜 無 與。 北

地 摹 擬 少 陵 之 鋪 寫 縱 放 以 為 唐, 而 永 嘉 之 所 謂 唐 者 亡 矣。 是 故 永 嘉

之 清 圓, 謂 之 非 唐 不 可, 然 必 如 是 而 後 為 唐, 則 專 固 狹 陋 甚 矣。 豫

章 宗 派 之 為 唐, 浸 淫 於 少 陵 以 及 盛 唐 之 變, 雖 工 力 深 淺 不 同, 而 概

143
以宋詩抹摋可乎” 云云。 此節文筆, 詰屈糾繞。 蓋棃洲實好宋詩, 而

中心有激, 人言可畏, 厥詞遂枝。 然議論可與吳孟舉《宋詩鈔序》 參

證。【補訂一】 助孟舉鈔宋詩之呂晚村、 吳自牧, 皆與棃洲淵源極深。

晚村《東莊詩稿》亦是宋格,按之《呂用晦續集》,則《宋詩鈔》中小傳

八 十 三 篇, 出 晚 村 手 者 八 十 二 篇; 荊 公、 廣 陵、 東 坡、 山 谷、 後 山、

簡齋、誠齋,無不在品定之列。方虛谷《桐江集》卷五《劉元暉詩評》

云:“東 坡 格 律 寬 而 用 事 博, 自 不 可 學”; 晚 村 論 東 坡 則 云:“用 事 太

多,不免失之豐縟,洗伐之功未盡。”與虛谷之言,若合符節,純是江

西 社 裏 人 口 吻。 參 觀 周 益 公《 省 齋 稾 · 祝 楊 謹 仲 并 駁 童 敏 德 不 合 學 東 坡 》 七 律。

《晚村先生集》卷一《答張菊友書》自述其蒐討宋人遺集,且有“人謂

余主宋詩、 攻時文” 之語。 近人方力為晚村表白, 獨未及其遠開“同

光體”,何也。【補訂二】棃洲自作詩,枯瘠蕪穢,在晚村之下,不足掛

齒, 而 手 法 純 出 宋 詩。 全 謝 山 傳 黃 氏 之 學, 其 詩 亦 粗 硬 作 江 西 體, 雖 與 樊 榭 唱
和, 而 所 師 法 之 宋 詩 則 大 不 同。 當 時 三 遺 老 篇 什, 亭 林 詩 乃 唐 體 之 佳 者, 船

山 詩 乃 唐 體 之 下 劣 者, 棃 洲 詩 則 宋 體 之 下 劣 者。 然 顧 王 不 過 沿 襲

明 人 風 格, 按 亭 林 詩 學, 已 見 前 說。 船 山《 夕 堂 永 日 緒 論 》 痛 詆 七 子 之 詩, 而 持 論 尊
唐 祧 宋, 於 七 子 不 啻 應 聲 踐 迹。 世 人 每 以 為 推 唐 斥 宋 者 必 取 七 子, 特 見 沈 歸 愚 輩 如 是

耳; 船 山 即 推 唐 斥 宋 而 不 取 七 子 者, 吳 修 齡 亦 然。 又 如 顧 俠 君 薄 宋 詩 至 不 值 一 錢, 僅

取 東 坡, 崇 奉 唐 詩, 欲 以 元 詩 繼 之, 而 亦 不 取 七 子。《 秀 野 草 堂 詩 集 》 卷 一《 言 懷 》 第 九 首

可 證, 卷 二 十 四《 論 宋 金 元 明 詩 》 第 二 十 七 首 論 李 于 鱗 云:“ 舉 世 不 知 西 子 面, 效 顰 更 效

效 顰 人 ”, 謔 而 虐 矣。 船 山 識 趣 甚 高, 才 力 不 副, 自 作 詩 悶 澀 纖 仄, 試 以《 倣 體 詩 》 三 十 八

首 較 之 原 作, 真 有 夸 父 逐 日 之 歎。 然 湖 外 論 詩 指 歸, 實 自 船 山 發 之, 譚 復 生《 論 藝 絕 句 》

第 一、 第 二 首 可 參, 所 謂“ 薑 齋 微 意” 也。 獨 棃 洲 欲 另 闢 塗 徑, 殊 為 豪 傑 之 士

也。 葉 星 期 與 孟 舉 同 鄉 友 好,《黃 葉 村 莊 詩 集》 有 星 期 序, 星 期 作

《原詩》,謂:“宋詩不亞唐人,譬之石中有寶,不穿鑿則寶不出”;“昌

144
黎乃宋詩之祖, 與杜蘇並樹千古”;“議論為詩, 杜甫最多, 李杜皆以

文 為 詩”; 又 謂:“嚴 滄 浪、 高 廷 禮 為 詩 道 罪 人”, 夫 嚴 高 皆 力 倡 盛 唐

詩者也。 自作《已畦詩集》, 尖刻瘦仄, 顯然宋格;《兩浙輶軒錄》 卷

五 引 鄧 漢 儀 曰:“燮 詩 以 險 怪 為 工”, 又 引 錢 仁 榮 曰:“燮 詩 不 驚 人 不

道”, 蓋 少 見 多 怪, 不 知 其 師 法 所 在 也。 沈 歸 愚 為 星 期 弟 子, 漁 洋 所

謂“橫 山 門 下, 尚 有 詩 人” 者。 按 見《竹 嘯 軒 詩 鈔》 卷 七。《國 朝 詩 別 裁》 記

葉氏論詩語:“一曰生,二曰新,三曰深”,與歸愚說詩,不啻冰炭。師

為狂狷, 弟則鄉願:歸愚謹飭, 不忍攻其函丈, 謝厥本師, 遂力為之

諱。《國朝詩別裁》論《已畦集》、《原詩》語,皆飾詞也。 歸愚宗仰盛唐,故
作《 葉 先 生 傳 》、《 已 畦 詩 集 序 》, 雖 言 橫 山 詩“ 好 新 ”, 而 復 稱 其“ 氣 盛 ”, 且 記 其 尊 杜、 韓、 蘇

三 人。 按《 已 畦 文 集》 卷 八《 密 遊 集 序》 推 陶、 杜、 韓、 蘇 為 極 至, 然《 已 畦 詩 集》 雖 屢 有 和 杜、

韓、 蘇 之 作, 而 纖 密 無 氣 韻, 與 孟 舉、 晚 村 作 風 相 類。 歸 愚 之 言, 失 之 甚 遠。《 文 集 》 卷 八

《 百 家 唐 詩 序 》 謂:“ 貞 元、 元 和 時, 韓、 柳、 劉、 錢、 元、 白 鑿 險 出 奇, 為 古 今 詩 運 關 鍵。 後 人

稱 詩, 胸 無 成 識, 謂 為 中 唐, 不 知 此 中 也 者, 乃 古 今 百 代 之 中, 而 非 有 唐 之 所 獨, 後 此 千

百 年, 無 不 從 是 以 為 斷” 云 云, 是 以“ 中 唐” 之“ 中”, 為“ 如 日 中 天” 之“ 中”, 凌 駕 盛 唐 而 上。

豈 歸 愚 師 法 所 在 乎, 不 曰 開 元, 而 曰 貞 元、 元 和 之 際, 又 隱 開 同 光 詩 派“ 三 元 ” 並 推 之 說 矣。

浙 派 西 泠 詩 家 多 南 宋 江 湖 體, 惟 秀 州 諸 作 者 知 取 法 西 江 大 家, 上 續

棃 洲 墜 緒, 汪 豐 玉 仲 鈖 一 詩 最 便 例 證。《桐 石 草 堂 集》 卷 五《枕 上 無

事、日課數絕句、語無倫次、次以韻而已》,“真”韻云:“黃詩繙閱枕

函 親, 學 杜 先 宜 此 問 津。 宗 派 百 年 誰 復 識, 解 人 絃 外 兩 三 人”; 自

註:“ 山 谷 為 詩 家 不 祧 之 祖, 元 明 以 來, 無 人 齒 及。 □ □ □ 按 當 是 錢
虞 山、 朱 秀 水 皆 近 時 巨 老, 而 動 有 貶 詞。 余 素 酷 嗜 其 詩, 天 社、 青 神

所 註, 行 止 輒 以 自 隨; 惟 同 里 錢 蘀 石、 萬 柘 坡 及 兄 厚 石 以 為 然 也。”

【補 訂 一】 桐 城 亦 有 詩 派, 其 端 自 姚 南 菁 範 發 之。《援 鶉 堂 筆 記》 卷

四 十 稱 山 谷 以“驚 創 為 奇, 其 神 兀 傲, 其 氣 崛 奇。 玄 思 瑰 句, 排 斥

145
冥 筌, 自 得 意 表”; 蓋 備 極 贊 歎, 而 亦 不 如 汪 豐 玉 之 棄 明 七 子 若 糞

土。 卷 四 十 評 空 同《游 百 門 學 大 謝》 云:“如 趙 同 魯 評 沈 啟 南 仿 倪 元

鎮 畫, 下 筆 又 重 了。” 按 見 董 思 白《 畫 眼 》, 趙 輙 呼 曰:“ 又 過 矣, 又 過 矣。”【 補

訂 一】 古 來 評 七 子 擬 古, 無 如 此 之 心 平 語 妙 者。 卷 四 十 四 又 謂:

“讀 何 李 諸 公 學 古 詩, 轉 讀 十 九 首, 其 妙 愈 出。 正 如 學 書 只 見 石 刻,

後 觀 真 跡。” 是 於 七 子, 未 嘗 盡 奪 而 不 與, 故 同 卷 以 吳 修 齡《圍 鑪 詩

話》醜詆七子,遂為惡聲之反,比之“瘈犬狂噬,橐駝噴穢”。惜抱淵

源 家 學, 可 以 徵 信。 惜 抱 以 後, 桐 城 古 文 家 能 為 詩 者, 莫 不 欲 口 喝

西江。姚石甫、方植之、梅伯言、毛嶽生、以至近日之吳摯父、姚叔節

皆 然。 且 專 法 山 谷 之 硬, 不 屑 後 山 之 幽。 按 後 山 賞 音 更 希 於 山 谷, 惜 抱 同
時 名 輩 深 知 其 妙 者, 乃 為 不 能 作 詩 之 盧 紹 弓, 亦 一 奇 也。《 抱 經 堂 文 集 》 卷 十 三《 後 山 詩

註 跋 》, 自 言 年 五 十 八, 始 讀 而 善 之, 又 推 後 山 詩 情 景 氣 味 真 醇 出 孟 東 野、 黃 山 谷 之 上。

又 欲 以 古 文 義 法, 入 之 聲 律, 實 推 廣 以 文 為 詩 風 氣。 讀《昭 昧 詹 言》

三錄可知。 姚石甫《康輶紀行》 卷十三亦駁楊升菴不知宋詩妙處。 程

秉 釗《國 朝 名 人 集 題 詞》 有 曰:“論 詩 轉 貴 桐 城 派, 比 似 文 章 孰 重

輕”; 自 註:“ 惜 抱 詩 精 深 博 大, 足 為 正 宗。” 按 張 亨 甫 詩 集《 潤 臣 以 近 詩 見


示 率 題 》 三 首 亦 以 漁 洋 與 惜 抱 並 推 為 風 雅 正 宗。 亨 甫 質 美 未 學, 心 粗 氣 浮, 祈 嚮 不 過 明

七 子; 故 姚 石 甫 為 作 傳, 稱 其“ 少 年 詩 才 可 及 空 同, 若 去 其 粗 豪, 則 大 復 矣 ” 云 云。 亨 甫 題

葉 潤 臣 詩 第 二 首 曰:“ 李 何 驂 駕 見 高 徐, 風 骨 孤 騫 世 未 如。 不 信 後 人 輕 七 子, 反 成 老 馬 戒

【補
前 車 ”; 是 其 推 崇 惜 抱, 正 以 惜 抱 不 廢 明 七 子, 可 追 配“ 清 秀 李 于 鱗 ” 之 漁 洋 耳。 訂

二】 按 惜 抱 弟 子 吳 仲 倫《初 月 樓 詩 鈔》 卷 二《示 及 門 諸 子》 即 論 詩

絕句也, 末首早云:“我自心欽姚惜抱, 拜袁揖趙讓時賢。” 歐陽功甫

《秋聲館遺集 · 與羅秋浦書》 記梅伯言論“學詩從荊公、 山谷入, 則

庸熟繁蔓無從擾其筆端。 袁、 蔣、 趙才力甚富, 不屑鍊以就法, 故多

淺 直 俚 諢 之 病。 獨 姬 傳 姚 氏 確 守 矩 矱, 由 摹 擬 以 成 真 詣, 為 七 子 所

146
未 有” 云 云, 即 仲 倫 之 意。 可 見 立 旨 傳 宗, 當 時 隱 然 自 成 一 隊。 後

來 曾 滌 生 定 惜 抱 七 律 為 有 清 第 一 家, 參 觀 吳 摯 甫《 尺 牘 》 卷 二 下《 與 蕭 敬
甫》。 張 濂 卿 本 此 意, 選《國 朝 三 家 詩 鈔》, 其 一 即 惜 抱 七 律。 參 觀《濂 亭
遺 文 · 三 家 詩 鈔 序》。 濂 卿 弟 子 范 肯 堂 固 亦 同 光 體 一 作 家, 集 中《 讀 外

舅 一 年 所 為 詩、 因 論 外 間 詩 派》 有 云:“泥 鼃 鼓 吹 喧 家 弄, 蠟 鳳 聲 聲

滿 帝 城, 太 息 風 塵 姚 惜 抱, 駟 虬 乘 鷖 獨 孤 征。” 沈 乙 菴《海 日 樓 群 書

題 跋》《惜 抱 軒 集》 一 條 亦 甚 稱 惜 抱 詩, 并 謂“張 文 襄 不 喜 惜 抱 文,

而 服 其 詩, 此 深 於 詩 理 者” 云 云。 是 則 曾 氏 之 稱 惜 抱 詩, 非 出 偶 然,

曾詩學亦本桐城,正如其古文耳。言“同光詩體”者,前僅溯吳孟舉,

後祗述曾氏, 固屬疎闊。 為桐城家言者, 祗誦說方姚, 南菁幾如已祧

之祖。 劉聲木曾撰《桐城文學源流考》, 所作《萇楚齋續筆》, 記戴存

莊 入 都 會 試, 曾 滌 生 從 問 古 文 法, 戴 以 陳 碩 士 輯《惜 抱 尺 牘》 授 之,

謂“桐 城 文 訣 具 此” 云 云。 宜 今 世 末 流 奉 惜 抱 談 藝 之 論, 不 解 析 骨

肉以還父母也。 博雅如沈乙菴《跋惜抱集》, 亦祗謂惜抱“選詩講授,

一 宗 海 峯 家 法 ”, 於 餘 子 乎 何 尤。 乙 菴 語 當 是 指 海 峯《 歷 朝 詩 約 選 》 而 言。
《 約 選 》 無 序 例, 泛 濫 已 甚, 不 知 家 法 何 所 徵。 當 時 吳 摯 甫 慫 慂 蕭 敬 甫 校 刻 此 書, 而 於

海 峯 選 政 極 致 不 滿, 屢 言 其 鑑 裁 不 精, 似 以 明 清 兩 朝 為 主, 斥 其 妄 刪 古 人; 又 謂 不 得 劉

之 意 指 所 在; 且 謂 劉 自 作 詩, 有 客 氣 俗 氣, 遠 不 如 姚 之 功 深 養 到。 觀 摯 甫《 尺 牘 》 卷 二 上

下 與 敬 甫 三 札 可 知。 然 家 醜 不 肯 外 揚, 故 卷 二 上《 與 劉 景 韓 》 書, 力 稱 此 選, 推 為“ 大 觀 ”。

《 史 記 · 樂 毅 傳 》 燕 王 遺 樂 間 書 曰:“ 室 有 語, 不 相 盡, 而 以 告 鄰 里 ”; 摯 甫 其 知 免 夫。

要而言之。 清初浙中如棃洲、 晚村、 孟舉, 頗具詩識而才力不副。 晚

村較健放,仍是小家薄相,如雞肋刀豆,槎枒寡味,學誠齋、石湖,劣

得 短 處, 尚 不 及 同 時 汪 鈍 翁 之 清 折 妥 溜。 至 陳 宋 齋 訏 出 南 雷 之 門,

選《宋十五家詩》,有南豐、樂城、梅溪、徽國、秋崖、文山,而不及後

山、 簡齋, 則并詩識亦不高矣。 查初白出入蘇陸, 沿蹊折徑, 已非南

147
雷家法;《初白菴詩評》卷下評《瀛奎律髓》趙章泉《早立寺門作》至

云:“此 吾 所 以 不 喜 江 西 派 也。” 乾 隆 時 秀 水 諸 賢, 則 錢 蘀 石 氣 魄 有

餘, 才 思 殊 鈍, 抗 志 希 為 大 家 而 并 不 足 為 名 家。 萬 柘 坡、 王 穀 原 頗

清 雋 而 邊 幅 甚 狹, 穀 原 中 年 且 厭 薄 西 江。 錢 慈 伯《 麂 山 老 屋 詩 》 卷 八《 讀
丁 辛 老 屋 集 題 後 》 第 二 首 記 穀 原 談 藝 語, 有 曰:“ 槎 牙 未 愛 西 江 派。” 汪 豐 玉 早 死,

未 能 有 成。 蘀 石 子 慈 伯 作 詩, 已 不 遵 庭 訓。《 麂 山 老 屋 詩》 早 作 多 西 江 體,
後 漸 擺 脫, 卷 十 二《 論 宋 人 詩 絕 句 》 第 六 首 云:“ 誰 能 學 杜 得 元 珠, 鉤 棘 槎 枒 派 自 殊。 魯 直

太 生 我 無 取, 論 詩 終 服 小 長 蘆 ”; 顯 與 乃 翁 違 牾。 集 中 無 隻 字 道 蘀 石 詩, 然 蘀 石 習 氣 偶 有

刮 除 未 盡 者, 如《 過 嚴 氏 宅 外 姑 母 留 飯 》 云:“ 念 其 家 室 特 難 為 ”,《 對 案 》 云:“ 欠 伸 向 案 隨

其 妥”, 皆 乃 翁 句 法 也。 桐 城 則 薑 塢、 海 峯 皆 尚 是 作 手, 惜 抱 尤 粹 美。 承

學者見賢思齊, 嚮風成會。 蓋學識高深, 祗可明義, 才情照耀, 庶能

開宗。 坐言而不堪起行者,其緒論亦每失墜而無人掇拾耳。

四三

施 北 研 作《元 遺 山 詩 箋 註》, 初 意 在 箋 證 本 事, 不 在 註 釋 故 實;

偶 為 友 人 慫 慂, 因 復 匆 匆 註 解, 七 月 而 成, 詳 見 例 言。 故 其 箋 尚 多

發明, 雖李光庭《廣元遺山年譜》 卷下糾正其編次之誤, 葉廷琯《鷗

陂 漁 話》 卷 一 指 摘 其 失 收 碑 陰 題 記, 皆 未 可 以 小 眚 掩 大 德。 其 註 則

闕 略 疏 漏, 不 一 而 足。《橋 西 雜 記》、《蘿 藦 亭 札 記》、《窳 記》 等 書 皆

言 之。 竊 謂 施 氏 數 典 之 誤, 多 由 於 徵 引 類 書, 未 究 其 朔。 大 病 尤 在

乎 註 詩 而 無 詩 學, 遺 山 運 用 古 人 處, 往 往 當 面 錯 過。 甚 至 卷 一“相

士如相馬”《雜詩》四首乃宋人汪彥章作,見《浮溪集》卷二十九,題

作《懷 古》, 施 氏 亦 不 知 拈 出。 復 舉 兩 例, 以 概 其 餘。 卷 八《秋 夕》,

施氏於“豹裘敝”、“馬角生”、“嚴尹幕”等語,胥不註出處,數事皆習

見 非 僻 典, 不 註 可 也; 末 二 句 云:“澆 愁 欲 問 東 家 酒, 恨 殺 寒 雞 不 肯

148
鳴”,此用淵明《飲酒》詩第十六首:“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遺

山 曾 仿 淵 明《飲 酒》 先 後 十 首 也。【補 訂 一】 卷 十 三《李 仲 華 湍 流 高

樹 圖》 第 二 首:“不 因 脫 兔 投 林 了, 何 處 而 今 更 有 詩”;“脫 兔 投 林”,

不 註 亦 可,“何 處” 句 乃 用 昌 黎《鎮 州 路 上 酬 裴 司 空》:“風 霜 滿 面 無

人 識, 何 處 如 今 更 有 詩。” 詞 章 胎 息 因 襲, 自 有 其 考 訂, 非 於 文 詞 升

堂 嗜 胾 者 不 能。 遺 山《論 詩》 絕 句 第 七 首 云:“慷 慨 歌 謠 絕 不 傳, 穹

廬 一 曲 本 天 然。 中 州 萬 古 英 雄 氣, 也 到 陰 山 敕 勒 川”; 施 氏 註 謂《北

史》:“北 齊 神 武 命 斛 律 金 唱 歌” 云 云, 并 於 史 學 亦 疏。《北 齊 書》 與

《北史》 中《神武本紀》、《斛律金傳》 均無此文。 郭茂倩《樂府詩集》

卷八十六引《樂府廣題》云:“北齊神武攻周玉壁不克,恚甚欲疾,勉

引 諸 貴, 使 斛 律 金 唱 此 歌 而 自 和。 歌 本 鮮 卑 語, 譯 作 齊 言, 故 句 長

短 不 等。” 施 註 實 出 於 此。《北 史》 金 本 傳 謂:“金 本 名 敦, 不 識 字,

苦 敦 字 難 寫, 遂 改 名 金, 猶 不 能 署。 司 馬 子 如 教 以 屋 山 為 識。” 按
放 翁《 舍 北 搖 落、 景 物 殊 佳、 偶 作 》 五 首 有 云:“ 屋 角 成 金 字, 溪 流 作 縠 文 ”, 即 用 此。 椎

魯 如 斯, 恐 未 必 能 若 沈 慶 之 之 耳 學, 曹 景 宗 之 賦“競 病”。 郭 書 目 錄

於是歌下註“無名氏”,蓋其慎也。梁諫菴《瞥記》極稱郭氏稱“無名

氏”之是;吳槎客《拜經樓詩話》謂:“金不識文字,焉能辦此。故梅

鼎 祚 疑 古 有 此 歌, 神 武 命 唱 之 以 安 眾 心。 沈 歸 愚《古 詩 源》 直 以 為

金作,雖仍《碧雞漫志》之譌,而引《北史》,《北史》實無此語”云云。

實則據郭書“歌本鮮卑語” 一句, 已足定此詩案。 王漁洋《七言古詩

選》亦書“無名氏”,謹嚴可法。王船山《古詩評選》、王壬秋《八代詩

選》 均 以 此 歌 歸 斛 律 金, 未 免 鹵 莽。 凌 揚 藻《蠡 勺 編》 詩 有 別 才 一

條,引金為證,言“不知書而能作詩”,與《碧雞漫志》說合,亦似鶻

突。又《論詩絕句》第二十四首論秦少游云:“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

渠是女郎詩”;施註引《中州集》及《歸田詩話》,按《靈芬館詩話》卷

149
一亦引此二書,皆未及敖陶孫《詩評》所云:“秦少游如時女步春,終

傷婉弱。” 李方叔《師友談記》 載少游自論其文謂:“點檢不破, 不畏

磨難,然自以華弱為愧” 云云。 尤宜引以作證。【 補訂一】

四四

文 人 相 輕, 故 班 固 則 短 傅 毅; 鄉 曲 相 私, 故 齊 人 僅 知 管 晏。 合

斯 二 者, 而 談 藝 有 南 北 之 見。 雖 在 普 天 率 土 大 一 統 之 代, 此 疆 彼 界

之 殊, 往 往 為 己 長 彼 短 之 本。 至 於 鼎 立 之 局, 瓜 分 之 世, 四 始 六 義

之 評 量, 更 類 七 國 五 胡 之 爭 長, 亦 風 雅 之 相 斫 書 矣。《三 國 志 · 吳

志 · 張紘傳》 裴註引陳琳書曰:“自僕在河北, 與天下隔。 此間率少

於 文 章, 易 為 雄 伯, 故 使 僕 受 此 過 差 之 談, 非 其 實 也。 今 景 興 在 此,

足 下 與 子 布 在 彼, 所 謂 小 巫 見 大 巫, 神 氣 盡 矣。” 已 為 北 文 不 如 南 文

張 本。 李 延 壽《北 史 · 文 苑 傳 序》 略 謂:“洛 陽 江 左, 文 雅 尤 甚。 江

左 貴 乎 清 綺, 河 朔 重 乎 氣 質。 氣 質 則 理 勝 其 詞, 清 綺 則 文 過 其 意。

理 深 者 便 於 時 用, 文 華 者 宜 於 詠 歌。 此 南 北 詞 人 得 失 之 大 較 也。”

按但言“質勝”,即是文輸。是以北朝文士,邢邵、魏收實為冠冕,而

《北齊書 · 魏收傳》載邵譏收“於任昉,非宜模擬,亦大偷竊”,收斥

邵“於 沈 約 集 中 作 賊”; 則 皆 步 武 江 南, 未 能 自 出 機 杼。 張 鷟《朝 野

僉 載》 記 庾 信 入 北, 謂 北 中 文 事,“惟 韓 陵 溫 子 昇 碑 堪 共 語, 餘 皆 驢

鳴 犬 吠 聒 耳”。 南 人 輕 北, 其 來 舊 矣。 宋 自 靖 康 南 渡, 殘 山 賸 水, 隅

守 偏 安, 以 淮 南 淮 北 之 雞 犬 聲 相 聞, 竟 成 南 海 北 海 之 馬 牛 風 不 及。

元 遺 山 以 騷 怨 弘 衍 之 才, 崛 起 金 季, 苞 桑 之 懼, 滄 桑 之 痛, 發 為 聲

詩, 情併七哀, 變窮百態。 北方之強, 蓋宋人江湖末派, 無足與抗衡

者, 亦 南 風 之 不 競 也。 雖 以 方 虛 谷 之 自 居 南 宋 遺 老、 西 江 後 勁,《桐

江 續 集》 卷 二 十 四《次 韻 高 子 明 投 贈》 七 律 論 北 方 詞 章, 亦 不 得 不

150
曰:“尚 有 文 才 與 古 班, 詩 律 規 隨 元 好 問。” 汪 堯 峯 好 撏 撦 南 宋 作 家,

而《鈍翁類稿》卷八《讀宋人詩》第四首亦曰:“後邨傲睨四靈間,尚

與 前 賢 隔 一 關。 若 向 中 原 整 旗 鼓, 堂 堂 端 合 讓 遺 山。”【補 訂 一】 遺

山論詩,《中州》名集,實寓南宋偏安之意;故蘇天爵《國朝文類》卷

三十八所載宋流人家鉉翁《題中州詩集後》, 即云:“壤地有南北, 而

人 物 無 南 北, 道 統 文 脈 無 南 北。 雖 在 萬 里 外, 皆 中 州 也。 而 況 於 在

中 州 者 乎”,《則 堂 集》 失 收。 可 謂 義 正 而 詞 婉 者。《紀 文 達 公 文 集》 卷 九

《趙渭川四百三十二峯草堂詩鈔序》 云:“東坡才筆, 橫據一代, 未有

異詞。而元遺山《論詩絕句》乃曰:‘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蘇詩百態

新’; 又 曰:‘奇 外 無 奇 更 出 奇, 一 波 纔 動 萬 波 隨, 只 言 詩 到 蘇 黃 盡,

滄 海 橫 流 卻 是 誰。’ 二 公 均 屬 詞 宗, 而 元 之 持 論, 若 不 欲 人 鑽 仰 於 蘇

黃 者, 其 故 殆 不 可 曉。 余 嘉 慶 壬 戌 典 會 試 三 場, 以 此 條 發 策, 四 千

人莫余答也。 惟揭曉前一夕, 得朱子士彥卷, 對曰:南宋末年, 江湖

一派, 萬口同音, 故元好問追尋源本, 作是懲羹吹虀之論;又南北分

疆,未免心存畛域,其《中州集》末題詩,一則曰:‘北人不拾江西唾,

未 要 曾 郎 借 齒 牙’; 一 則 曰:‘若 從 華 實 論 詩 品, 未 便 吳 儂 得 錦 袍。’

詞 意 曉 然, 未 可 執 為 定 論 也。 喜 其 洞 見 癥 結, 急 為 補 入 榜 中” 云

云。《 策 問 》 五 道 見 卷 十 二。 按 此 說 是 矣 而 尚 未 盡。“ 華 實 ” 二 字, 正 可

與李延壽《北史 · 文苑傳序》參觀。錢竹汀《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

云:“呂 本 中《江 西 詩 派 圖》 意 在 尊 黃 涪 翁; 後 山 與 黃 同 在 蘇 門, 詩

格 亦 不 相 似, 乃 抑 之 入 江 西 派, 誕 甚 矣。 元 遺 山 云:‘論 詩 寧 下 涪 翁

拜, 未作西江社裏人’; 又云:‘北人不拾江西唾, 未要曾郎借齒牙。’

遺 山 固 薄 黃 體 而 不 為, 亦 由 此 輩 尊 之 過 當, 故 有 此 論” 云 云。 竹 汀

是 節 亦 有 語 病, 而 差 與 紀 序 相 發。 遺 山“詩 到 蘇 黃 盡” 一 絕 後 即 曰:

“曲 學 虛 荒 小 說 欺, 俳 諧 怒 駡 豈 宜 時。 今 人 合 笑 古 人 拙, 除 卻 雅 言

151
都 不 知。” 此 絕 亦 必 為 東 坡 發。“俳 諧 怒 駡” 即 東 坡 之“嘻 笑 怒 駡 皆

成文章”;山谷《答洪駒父》第二書所謂:“東坡文章短處在好駡”,楊

中立《龜山集》卷十《語錄》所謂:“子瞻詩多於譏玩”;戴石屏《論詩》

十 二 絕 第 二 首 所 謂:“ 時 把 文 章 供 戲 謔, 不 知 此 體 誤 人 多。”“ 豈 宜

時”即東坡之“一肚皮不合時宜”,《遺山文集.東坡詩雅引》曰:“雜

體 愈 備, 則 去 風 雅 愈 遠。 詩 至 於 子 瞻 而 且 有 不 能 近 古 之 恨” 云 云,

絕句中“坡詩百態新”之“新”字、“雅言都不知”之“雅”字,皆有著

落。 按《 後 山 詩 話 》 亦 云:“ 詩 欲 其 好 則 不 好, 蘇 子 瞻 以 新。”《 桐 江 集 》 卷 五 引 劉

元輝《讀坡詩》云:“詩不宗風雅,其詩未足多。氣如存篤厚,詞豈涉

譏 訶。 饒 舌 空 吾 悔, 吹 毛 奈 汝 何。 為 言 同 道 者, 未 許 學 東 坡。” 遺 山

薄 江 西 派, 而 評 東 坡 語 則 與 江 西 派 議 論 全 同。 遺 山 既 謂 坡 詩 不 能 近

古 而 盡 雅, 故 論 山 谷 亦 曰:“古 雅 難 將 子 美 親, 精 純 全 失 義 山 真。 論

詩 寧 下 涪 翁 拜, 不 作 西 江 社 裏 人。” 山 谷 學 杜, 人 所 共 知; 山 谷 學 義

山, 則朱少章 弁《風月堂詩話》 卷下始親切言之, 所謂:“山谷以崑體

工夫,到老杜渾成地步。”少章《詩話》為羈金時所作;遺山敬事之王

若 虛《滹 南 遺 老 集》 卷 四 十 已 引 此 語 而 駁 之, 謂 崑 體 工 夫 與 老 杜 境

界,“如東食西宿,不可相兼”,足見朱書當時流傳北方。《中州集》卷

十亦選有少章詩,《小傳》并曰:“有《風月堂詩話》行於世。”則遺山

作 此 絕 時, 意 中 必 有 少 章 語 在; 施 註 漫 不 之 省, 乃 引 後 山 學 山 谷 語

以註第三句。少章《詩話》以後,持此論者不乏。許顗《彥周詩話》以

義山、山谷並舉,謂學二家,“可去淺易鄙陋之病。”《瀛奎律髓》卷廿

一山谷《詠雪》 七律批云:“山谷之奇, 有崑體之變, 而不襲其組織。

其巧者如作謎然, 疎疎密密一聯, 亦雪謎也”;《桐江集》 卷四《跋許

萬松詩》云:“山谷詩本老杜,骨法有庾開府,有李玉溪,有元次山。”

即貶斥山谷如張戒,其《歲寒堂詩話》卷上論詩之“有邪思”者,亦舉

152
山谷以繼義山, 謂其“韻度矜持, 冶容太甚”。【補訂一】 後來王船山

《夕堂永日緒論》謂:“西崑、西江皆獺祭手段”,又斥楊文公“詠史詩

如作謎”。《曾文正詩集》卷三《讀義山詩》云:“太息涪翁去,無人會

此情。”楊維屏《翠巖山房偶存稿》卷二《素愛玉溪生近體詩、讀山谷

古 風、 覺 與 玉 溪 生 異 貌 同 妍 因 書 所 見》 一 七 古。 參 觀 同 卷《 放 筆 成 一 首
呈 覺 翁》。 遺 山 詩 中“寧” 字, 乃“寧 可” 之 意, 非“豈 肯” 之 意。 如 作

“豈肯”解,則“難將”也,“全失”也,“寧下”也,“未作”也,四句皆反

對之詞, 偏面複出, 索然無味。 作“寧可” 解, 適在第三句, 起承而

轉, 將 合 先 開, 欲 收 故 縱, 神 采 始 出。 其 意 若 曰:“涪 翁 雖 難 親 少 陵

之 古 雅, 全 失 玉 谿 之 精 純, 然 較 之 其 門 下 江 西 派 作 者, 則 吾 寧 推 涪

翁, 而 未 屑 為 江 西 派 也”; 是 欲 擡 山 谷 高 出 於 其 弟 子。 然 則 江 西 派

究 何 如。 乃 緊 接 下 一 絕 曰:“池 塘 春 草 謝 家 春, 萬 古 千 秋 五 字 新, 傳

語 閉 門 陳 正 字, 可 憐 無 補 費 精 神”; 蓋 舉 後 山 以 概 其 餘 西 江 詩 人, 此

外比諸鄶下,不須品題。遂繫以自述一首,而《論詩絕句》終焉。《遺

山集》 中於東坡頗推崇,《杜詩學引》 稱述其父言:“近世唯山谷最知

子 美”, 而《論 詩 絕 句》 傷 嚴 寡 恩 如 彼, 倘 亦 春 秋 備 責 賢 者 之 意。 遺

山所深惡痛絕,則為江西派,合之《中州集自題》絕句,更彰彰可見。

朱 錢 兩 家 之 說, 未 為 洞 見 底 裏。 朱 謂 遺 山 心 存 南 北 畛 域, 而 未 引 家

鉉 翁, 風 簷 寸 晷, 未 可 責 備 求 全。 至 竹 汀 以 後 山 為 與 山 谷 異 派, 直

是逞臆之談。後山《贈魯直》云:“陳詩傳筆意,願立弟子行”;《贈吳

氏兄弟》 云:“限君不見金華伯, 何處如今更有詩”;《次韻答秦少章》

云:“學 詩 如 學 仙, 時 至 骨 自 換。 黃 公 金 華 伯, 莞 爾 回 一 眄”;《送 劉

主 簿》 云:“平 生 師 友 豫 章 公”;《何 郎 中 出 示 黃 公 草 書》 第 四 首 云:

“當 年 闕 里 與 論 時”, 更 擬 山 谷 於 孔 子 而 以 子 夏 自 居;《答 秦 少 章 書》

亦曰:“僕之詩, 豫章之詩也。” 其列江西派, 亦非無故。 竹汀即不辨

153
詩 格 同 異, 豈 并 未 一 考 此 等 語 耶。 又 引 元 遺 山 作 證, 適 得 其 反, 遺

山 顯 然 以 後 山 屬 西 江 社 裏 也。 陳 善《捫 蝨 新 話》 下 集 卷 一 妄 怪 後 山

不 為 山 谷 一 瓣 香;【補 訂 一】《困 學 紀 聞》 卷 十 八 引 誠 齋 自 言:“詩 嘗

三變:始學江西體,後學後山、半山,最後乃學唐人”,詞氣一若別出

後 山 於 江 西 體。 竹 汀 或 因 此 等 語 致 誤。 誠 齋 之 言 見 其 集 卷 八 十

《江湖集序》;同卷《荊溪集序》曰:“予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

山 五 字 律, 既 又 學 半 山 七 字 絕, 晚 乃 學 絕 句 於 唐 人”, 分 疏 明 白。 是

則所謂始學江西者, 泛觀諸家, 概學各體也;繼學後山者, 取江西派

中 一 家 一 體 而 專 法 之 也。 卷 七 十 九《江 西 宗 派 詩 序》 曰:“人 非 皆 江

西, 而詩曰江西者, 繫之以味, 不以形也。 形焉而已矣, 高子勉不似

二 謝, 二 謝 不 似 三 洪, 三 洪 不 似 師 川, 師 川 不 似 後 山, 而 況 似 山 谷

乎。 味焉而已矣, 酸鹹異和, 山海異珍, 而調胹之妙, 出乎一手也。”

又《和文明主簿叔見寄》第二首云:“黃九陳三外,諸人總解詩”;《跋

徐恭仲省幹近詩》 第三首云:“傳派傳宗我替羞, 黃陳籬下休安腳”;

何嘗溝後山而外之於江西派哉。《陸象山全集》 卷七《與程帥》 一簡,

即 論 誠 齋 所 序 之 書, 有 云:“至 豫 章 而 益 大 肆 其 力。 一 時 如 陳、 徐、

韓、呂、三洪、二謝之流,翕然宗之,由是江西遂以詩社名天下”云云。

後 山 之 景 附 山 谷, 亦 宋 人 之 公 論 也, 豈 可 憑 隅 見 而 翻 定 案 哉。 張 孝

達之洞《廣雅堂詩》下冊《過蕪湖弔袁漚簃》之四云:“江西魔派不堪

吟, 北 宋 清 奇 是 雅 音。 雙 井、 半 山 君 一 手, 傷 哉 斜 日 廣 陵 琴。” 陳 石

遺 丈 謂 斥 江 西 派 為 魔 道, 而 又 撇 開 黃 雙 井 為 北 宋 雅 音, 不 免 語 病。

余 謂 此 即 本 遺 山“論 詩 寧 下 涪 翁 拜” 一 首 之 意, 丈 頷 以 為 的 解。【補

訂 一】 遺 山 之 意, 宋 人 亦 有 言 之 者。《說 郛》 卷 二 十 載 吳 商 卿《視 聽

鈔》 云:“黃 魯 直 詩 非 不 清 奇, 不 知 自 立 者, 翕 然 宗 之。 如 多 用 釋 氏

語, 本非其長處也, 而乃字字剽竊, 萬首一律, 不從事於其本, 而影

154
響 於 其 末, 讀 之 令 人 厭。 章 茂 深 郎 中、 葉 石 林 甥 也, 自 言 從 小 學 作

江 西 詩, 石 林 見 之, 必 顰 蹙 曰: 何 用 事 此 死 聲 活 氣 語 也。《石 林 詩

話》 談山谷之詩不容口, 非不取之, 惡夫學者之過” 云云。 非拜涪翁

而 不 入 西 江 社 之 說 乎。 翁 覃 谿《石 洲 詩 話》 卷 八 論 遺 山 此 絕, 謂 此

不 以 江 西 派 圖 中 論 之, 則 強 詞 乖 理, 遺 山 意 謂 山 谷 乃 江 西 派 中 之 出

類拔萃, 非謂山谷不屬江西派也。【補訂一】 卷七說此絕, 謂:“以山

谷、 義 山 歸 之 杜 法, 議 論 精 微, 為 放 翁、 道 園 所 未 見。 即 遺 山 無 詩

集,此語已足千古”,而不知遺山此絕之取材於《風月堂詩話》也。又

說“中州萬古英雄氣”, 乃譏南宋偏安, 而不知家鉉翁《中州集題後》

已 拈 發 此 意 也。 餘 如 以“滄 海 橫 流”, 為 感 慨 身 世 以 攻 蘇 之 說, 皆 穿

鑿為推蘇之論, 宜見糾於《養一齋詩話》 矣。 李亦元 希聖《雁影齋詩》

有《遺山論詩、有南北之見、作此正之》云:“鄴下曹劉氣不馴,江東

諸 謝 擅 清 新。 風 雲 變 後 兼 兒 女, 溫 李 原 來 是 北 人”; 亦 不 甚 中 肯。

遺 山 絕 句 雖 多 稱 河 北、 山 西 詩 人, 初 未 抹 摋 南 人。 陶 淵 明、 陳 子 昂

皆所推崇;於宋人亦曰:“諱學金陵猶有說, 竟將何罪廢歐梅”, 袒護

介甫、 永叔、 聖俞, 均非北人也。《感興》 第二首曰:“并州未是風流

域, 五 百 年 中 一 樂 天”; 亦 何 嘗 盡 私 其 鄉 曲。 蓋 遺 山 所 菲 薄 之 南 人,

不 過 指 宋 金 對 峙 以 來 蘇 黃 門 下 諸 士; 是 以 論 東 坡 絕 句 後, 即 及“渠

是女郎詩”之秦少游,論山谷絕句後,即及“無補費精神”之陳後山。

蘇 之 影 響 又 遠 遜 黃 門 之 江 西 派, 故《題 中 州 集》 又 舍 蘇 門 而 攻 黃 門,

並非欲報九世之仇, 比劉越石、 斛律金、 柳子厚輩, 一洗自古以來南

人 輕 北 之 辱 也。 故 駁 鍾 記 室 日:“風 雲 若 恨 張 華 少, 溫 李 新 聲 奈 爾

何”; 飛卿、 義山之皆為北人, 遺山寧不知之乎。 又曰:“望帝春心託

杜 鵑, 佳 人 錦 瑟 怨 華 年。 詩 家 總 愛 西 崑 好, 獨 恨 無 人 作 鄭 箋。” 亦 未

嘗 諱 義 山 之 兒 女 情 多 也。 江 西 詩 派 實 未 盡 廢 梅 宛 陵,《 瀛 奎 律 髓》

155
卷 一 批 語 推 宛 陵“五 律 冠 絕 有 宋”, 卷 二 十 四 批 語 以 聖 俞 為“學 盛 唐

而過之,有宋第一”;此皆出諸遺山同時江西派末流之口者。

四五

抑更有進者, 遺山《中州集題詞》:“北人不拾江西唾” 云云, 實

有 所 承, 由 來 已 漸。 紀 翁 二 公 於 此 事, 亦 未 深 考。 古 今 來 詆 訶 山 谷

最 嚴 厲 者, 莫 如 王 從 之, 而 從 之 固 遺 山 及 其 師 趙 閑 閑 以 經 學 議 論 相

推 重 者 也。 見 劉 京 叔《歸 潛 志》 卷 八。《中 州 集》 卷 六 即 選 其 論 蘇 黃 優 劣 四

絕 句, 末 首 於 江 西 派 則 曰:“已 覺 祖 師 輸 一 著, 紛 紛 嗣 法 更 何 人。”

《滹南遺老集》中《詩話》三卷,於山谷詩吹毛索瘢,大而判斷,小而

結裹, 皆深不與之【補訂一】。 從之得文法於乃舅周德卿,《詩話》 卷

上記周兒時便學工部, 終身不喜山谷, 問之, 則曰:“魯直善為新樣,

然 於 少 陵 無 涉。” 按 此 意 可 與 張 戒《 歲 寒 堂 詩 話 》 卷 上 與 呂 居 仁 論 魯 直 得 杜 髓 一 節
參 觀。 張 之 攻 山 谷, 僅 少 減 於 王, 議 論 亦 每 闇 合, 如 張 謂“ 山 谷 只 知 奇 語 之 為 詩 ”, 王 謂

“山 谷 有 奇 而 無 妙” 是 也。 又 云:“善 乎 吾 舅 周 君 之 論 曰: 宋 文 至 魯 直, 已 是

偏仄,後山而後,不勝其弊矣。”按《中州集》卷四選周《讀陳後山詩》

云:“子 美 神 功 接 混 茫, 人 間 無 路 可 升 堂, 一 斑 管 內 時 時 見, 賺 得 陳

郎兩鬢蒼”; 非即遺山《論詩》“閉門陳正字” 一絕句之旨乎。 又李屏

山 固 亦 閑 閑 之 友, 而 遺 山 所 敬 事 者 也。《中 州 集》 卷 二 引 屏 山 為 劉

西 嵓 詩 作 序, 有 云:“魯 直 天 姿 峭 拔, 以 俗 為 雅, 以 故 為 新, 不 犯 正

位, 如參禪。 江西諸君翕然推重, 別為一派;高者雕鐫尖刻, 下者模

影 剽 竄, 公 言 韓 退 之 以 文 為 詩, 如 教 坊 雷 大 使 舞, 又 云 學 退 之 不 至,

即 一 白 樂 天 耳。 此 可 笑 者 三 也” 云 云。 此 不 獨 泛 貶 江 西 派, 尤 對 後

山痛下針砭。 蓋《後山詩話》 嘗曰:“退之以文為詩, 子瞻以詩為詞,

皆 如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雖 極 天 下 之 工, 要 非 本 色。”【補 訂 二】 又 曰:

156
“學 杜 不 成, 不 失 為 工。 無 韓 之 才, 與 陶 之 妙, 而 學 其 詩, 終 為 樂 天

爾。” 屏 山 確 有 所 指, 已 開 遺 山 拜 涪 翁 而 不 入 西 江 派 之 議 論 矣。《歸

潛志》卷八云:“趙閑閑嘗為余言,少初識尹無忌,問:久聞先生作詩

不 喜 蘇 黃, 何 如。 無 忌 曰: 學 蘇 黃 則 卑 猥 也。” 則 更 在 周、 李 以 前。

足 證 遺 山 之 始 則 以 蘇 黃 為 滄 海 橫 流, 繼 則 絀 黃 信 蘇, 終 復 抑 陳 揚

黃, 政非一己之私言。 北學宗傳, 從來已遠;故余曰:紀翁二公尚未

推 本 窮 源 也。 遺 山“北 人 不 拾 江 西 唾” 一 語, 亦 一 時 快 意, 未 堪 盡

信。《歸潛志》 卷四謂:“張運使彀字伯英, 許州人, 詩學黃魯直體”;

舉 其 詩:“溪 口 急 流 裁 燕 尾, 山 腰 世 路 轉 羊 腸, 到 郡 蒞 官 才 九 日, 過

家 上 冢 正 重 陽” 云 云。 按 香 山《初 冬 月 夜 得 皇 甫 澤 州 手 札》 曰:“心

逐報書懸雁足, 夢尋來路繞羊腸”,《東軒筆錄》 卷二載夏英公句曰:

“山 勢 蜂 腰 斷, 溪 流 燕 尾 分”; 皆 工 整 而 曲 折, 宛 然 山 谷 風 味, 張 氏

“到郡” 兩語, 復以疏直繼前聯之密緻, 此尤山谷七律手法也。【補訂

一】 而遺山《中州集》 卷八僅選張氏《石淙》 七絕一首, 小傳祗言伯

英“好收藏,性孝友”而已。伯英與京叔父雲卿友善,《歸潛志》之言

較 為 得 真。《中 州 集》 卷 三 劉 仲 英 小 傳 云:“有《龍 山 集》, 參 涪 翁 而

得 法”; 此 又 北 人 詩 學 江 西, 見 之 紀 載 者。 若 不 見 明 文, 而 按 其 詩 格

實出江西者,《中州集》卷三之劉迎,氣骨騰騫,時作黃體;故其《題

吳彥高詩》 云:“詩到江西別是禪”,《上施內翰》 云:“可無香瓣禮南

豐”, 亦 即 用 後 山 語。 卷 四 之 路 鐸, 幾 篇 篇 點 換 涪 翁 語, 不 特 格 律 相

似, 如“九陌黃塵沒馬頭”、“禪榻坐涼碧樹秋”、“隨人作計魚千里”、

“霽 月 光 風 發 興 新”、“劉 翁 有 道 今 陸 沈”、“牛 刀 小 試 義 熙 前”、“四 望

黃雲寡婦秋”、“柳行燈火試新涼”, 撏撦吞剝, 到眼可辨;《次韻酈著

作 病 起》 云:“貧 是 詩 人 換 骨 時, 徐 行 休 歎 後 山 遲”, 更 分 明 供 狀 矣。

【 補 訂 二】《 甌 北 詩 話》 卷 十 二 論 北 宋 人 著 述 流 布 金 源, 舉 金 人 集

157
中 牽 涉 坡 谷 者 為 例, 乃 於 此 等 處 無 片 語 道 及。 即 就 所 舉 論 之。 見

於《中州集》 者, 高士談尚有《曉起戲集東坡句》 二首, 劉從益尚有

《次韻東坡別歲饋歲》二首,馮璧《題東坡海南烹茶圖》則詠坡事,其

《見華山》 詩之“坡仙曾借海宮春”, 又用東坡《登州海市》 詩。 其他

名 家 如 石 曼 卿、 唐 子 西 輩, 均 見 金 人 歌 詠 中, 甌 北 概 付 缺 如。 甌 北

又 謂 南 宋 人 著 述 不 能 即 時 流 入 中 原, 故 知 者 甚 少, 李 屏 山 愛 楊 萬

里, 而 無 人 道 及 陸 放 翁。 其 言 是 也。 遺 山《被 檄 夜 赴 鄧 州 幕 府》 云:

“未能免俗私自笑, 豈不懷歸官有程”, 與放翁《思子虡》 之“未能免

俗 余 嗟 老, 豈 不 懷 歸 汝 念 親”, 一 何 相 似。 遺 山 賦 詩 時, 金 尚 未 亡

也。《中州集》卷一高士談《楊花》詩,遺山謂:“亦見《橘林集》,然高

集乃高子手錄,必無誤”;按《橘林集》乃北宋石𢘅所撰,《楊花》詩亦

見《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一 百 七 十 七 詩 話 引, 謂 是 石 氏 詩。 當 是 士 談 愛

而手寫,其子遂誤收;則《橘林集》早入金也。《遺山集》卷一《雜詩》

“相士如相馬”四首,見汪彥章《浮谿集》卷二十九,題作《懷古》,是

《浮谿集》 亦早入金也。《中州集》 卷二張公藥小傳摘其《竹堂集》 中

句,《寒食》云:“一百五日寒食節,二十四番花信風”;此則明竊徐師

川詩,改“雨”字為“節”字,可見師川著述,亦流入北方,然張氏敢公

然 盜 襲, 而 遺 山 不 之 知, 更 足 徵 其 雖 流 入 而 傳 播 不 廣 矣。【補 訂 一】

師 川 雖 欲 自 成 一 隊, 與 山 谷 立 異, 見 劉 後 村《 江 西 詩 派 》 小 序, 又 周 暉《 清 波
雜 志》 卷 五 卷 八。 然 何 無 忌 酷 似 其 舅, 謂 非 西 江 派 可 乎。《匏 廬 詩 話》 卷

下謂:東坡《贈李方叔》詩:“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李

華《古戰場文》、李程《日五色賦》,皆李氏故實,《中州集》密國公璹

《送 王 生 西 遊》 詩, 誤“日” 為“目”。 此 又 金 人 讀 蘇 詩 而 誤 解 之 例。

《中州集》 卷三劉迎詩:“餘子風流空魏晉, 上人談笑自羲皇”,《古今

黈》 嘗 痛 詆 下 句 之 割 裂 不 通。 按 王 無 功《田 家》 第 二 首 云:“何 忝 上

158
皇人”,錢仲文《衡門春夜》云:“自謂上皇人”,宋景文《旬沐》第二首

云:“里無休汝騎,牕有上羲人”,《公會亭》第二首云:“靜時飛蝶夢,

閒處上皇風”,宋元憲《晚春小園觀物》云:“此身疑到上皇來。”劉氏

倘亦因襲而加厲耶。【 補訂一】

四六

《敕 勒》 之 歌, 自 是 高 唱。 故 北 人 屢 引 以 自 張 門 面。 遺 山 絕 句,

已見前則。 劉夢吉《靜修文集》 卷十一《題宋理宗南樓風月橫披》 二

絕, 第一首云:“試聽陰山《敕勒歌》, 朔風悲壯動山河。 南樓烟月無

多景, 緩步微吟奈爾何。” 如此比擬, 可謂勝之不武者。《鮚埼亭集外

編》卷三十三《書劉文靖渡江賦後》引斯詩,謂是“哀宋之詞”;說固

是 矣, 然 自 有 不 屑 之 意 在。 第 二 首 較 纏 綿 悱 惻:“物 理 興 衰 不 可 常,

每 從 氣 韻 見 文 章。 誰 知 萬 古 中 天 月, 只 辦 南 樓 一 夜 涼”; 自 註:“理

宗自題絕句其上,有‘併作南樓一夜涼’;‘才到中天萬國明’,宋太祖

月 詩 也。”【補 訂 二】 二 事 關 合 殊 巧。 理 宗 句 實 本 山 谷《鄂 州 南 樓 書

事》 第一首:“清風明月無人管, 併作南樓一味涼。” 陳眉公《太平清

話》 謂 靜 修“詞 勝 詩, 詩 勝 文”。 今 觀 其 詩, 有 氣 勢 而 失 之 粗 獷, 近

體尤甚;漁洋《古詩選》僅取其七古,是也。七律詞句格調,模倣遣山

之迹顯然。【補訂三】《甌北詩話》 稱遺山七律, 自成聲調。 按《中州

集》載雷希顏《滎陽古城登覽寄裕之》,李長源《陝州》、《再過長安》,

李欽用《圍城》、《驟雨》,秦簡夫《悼亡》諸律,入之遺山集中,可亂楮

葉。 雷乃遺山摯友; 二李為遺山“三知己” 之二; 長源七律, 尤所推

服;簡夫一首,遺山稱為“高出時輩”。笙磬同音,嚶鳴相召,師友淵

源,蓋有自來。靜修其繼起也。然《靜修文集》卷一《敍學》謂:“周

宋而降,詩學日弱,弱而復強,歐、蘇、黃其至也。不能李、杜、韓,

159
則歐、蘇、黃。”較遺山議論稍寬。如卷九《新晴》頸聯:“埋盆欲學魚

千里, 試地先栽芋一區”, 竟盜山谷《題歸來圖》:“小池已築魚千里,

隙 地 仍 栽 芋 百 區。” 北 人 論 文 門 戶 之 見, 至 此 而 稍 泯。 後 來 李 天 生

之“不 讀 黃 河 以 南 文 章”, 傅 青 主 之 不 喜 歐 公 以 後 文, 謂 是“江 南 文

章”, 適 可 與“北 人 不 拾 江 西 唾” 遙 遙 相 應, 徒 資 話 柄。 又《池 北 偶

談》謂牧齋《列朝詩集》仿遺山《中州集》,而《偶談》卷七、卷十一皆

謂牧齋選詩有“南北之見”,朱竹垞《與王尚書論明詩書》亦云然,此

則譬如學東坡之并得短處矣。

四七

《靜 修 文 集》 卷 十 一《讀 史 評》:“紀 錄 紛 紜 已 失 真, 語 言 輕 重 在

詞 臣。 若 將 字 字 論 心 術, 恐 有 無 邊 受 屈 人。” 與 王 荊 公《讀 史》:“糟

粕 所 傳 非 粹 美, 丹 青 難 寫 是 精 神”, 可 相 發 明。【補 訂 一】 夫 虛 說 游

詞,如《史通 · 曲筆》《書事》兩篇所糾者,固無論矣。 即志存良直,

言 有 徵 信, 而 措 詞 下 筆, 或 輕 或 重 之 間, 每 事 迹 未 訛, 而 隱 幾 微 動,

已 滲 漏 走 作, 彌 近 似 而 大 亂 真。《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十 五 云:“傳 錄

語言, 得其言未得其心, 必有害理。 孔門亦有是患。”《朱子語類》 卷

九 十 七 論 二 程 語 錄 云:“游 錄 語 慢, 上 蔡 語 險, 劉 質 夫 語 簡, 永 嘉 諸

公 語 絮, 李 端 伯 語 弘 肆。” 夫 諸 君 既 非 轉 益 多 師, 又 皆 親 承 咳 唾, 而

詞 氣 之 差, 毫 釐 千 里, 讀 者 若 有 山 頭 億 子 厚、 水 底 百 東 坡 之 想。 其

故 何 哉。 一 言 也, 而 旁 聽 者 之 心 理 資 質 不 同, 則 隨 人 見 性, 謂 仁 謂

知, 遂爾各別。 一人也, 而與語者之情誼氣度有差, 則因勢利導, 橫

說 豎 說, 亦 以 大 殊。 施 者 應 其 宜, 受 者 得 其 偏。 孰 非 孰 是, 何 去 何

從, 欲 得 環 中, 須 超 象 外。 此 所 以 盡 信 書 者, 未 可 尚 論 古。 一 鱗 一

爪, 參 王 漁 洋 之 談 龍; 載 躍 載 搏, 比 厲 歸 真 之 畫 虎。 見 李 廌《畫 品》。 非

160
傳 真 之 難, 而 傳 神 之 難。 遺 其 神, 即 亦 失 其 真 矣。 荊 公、 靜 修 二 絕

所 為 作 也。 至 遺 山《論 詩 絕 句》 云:“心 畫 心 聲 總 失 真, 文 章 寧 復 見

為 人。 高 情 千 古《閒 居 賦》, 爭 識 安 仁 拜 路 塵”; 則 視 此 又 進 一 解。

匪 特 紀 載 之 出 他 人 手 者, 不 足 盡 據; 即 詞 章 宜 若 自 肺 肝 中 流 出, 寫

心 言 志, 一 本 諸 己, 顧 亦 未 必 見 真 相 而 徵 人 品。 吳 處 厚《青 箱 雜 記》

卷 八 云:“文 章 純 古, 不 害 為 邪。 文 章 豔 麗, 不 害 為 正。 世 或 見 人 文

章鋪張仁義道德, 便謂之君子, 及花草月露, 便謂之邪人, 兹亦不盡

也。” 因 舉 宋 廣 平、 張 乖 崖、 韓 魏 公、 司 馬 溫 公 所 作 側 豔 詞 賦 為 證。

魏叔子《日錄》卷二《雜說》卷二謂:文章“自魏晉迄於今,不與世運

遞降。 古人能事已備, 有格可肖, 有法可學, 忠孝仁義有其文, 智能

勇 功 有 其 文。 日 夕 揣 摩, 大 奸 能 為 大 忠 之 文, 至 拙 能 襲 至 巧 之 語。

雖 孟 子 知 言, 亦 不 能 以 文 章 觀 人。” 此 二 者 則 與 遺 山 詩 相 發 明。 吳

氏 謂 正 人 能 作 邪 文, 魏 氏 及 遺 山 皆 謂 邪 人 能 作 正 文。 世 有 愛《詠 懷

堂詩》者,刺取南雷《汰存錄》所謂“不幸存錄”,為阮圓海洗雪,蓋

未 聞 此 等 議 論 也。 固 不 宜 因 人 而 斥 其 文, 亦 祗 可 因 文 而 惜 其 人, 何

須 固 執 有 言 者 必 有 德 乎。 嚴 介 溪《生 日》 詩 云:“晚 節 冰 霜 恆 自 保”,

愛《 鈐山堂集》者,亦可據此以辯分宜門如市而心如水耶。【 補訂一】

四八

《莊 子 · 列 禦 寇》 載 孔 子 曰:“凡 人 心 險 於 山 川, 難 於 知 天。 天

猶 有 春 秋 冬 夏 旦 暮 之 期, 人 者 厚 貌 深 情”, 按《意 林》 采《魯 連 子》 曰:“人 心


難 知 於 天” 云 云, 本 此;《劉 子 · 心 隱》 篇 同。 故 舉“九 徵” 之 術 以 別 賢 不 肖。《呂

氏春秋 · 論人》踵事增華,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

古 書 中 論 觀 人 之 法, 莫 備 乎 此, 而 著 於 竹 帛 之 文 字 不 與 焉。《法 言.

問神》乃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161
《論衡 · 佚文》 亦曰:“鴻文在國, 聖世之驗。 孟子相人, 以眸子焉;

心 清 則 眸 子 瞭。 瞭 者, 目 文 瞭 也。 夫 候 國 占 人, 同 一 實 也。”【附 說 十 四】

遺山“心畫心聲”一絕,則《世說》記顧君孝語“此中最是難測地”之

意。 余 以 為 若 與 揚 子 雲 作 難, 不 須 旁 徵 潘 岳, 即 以 矛 攻 盾 也 可。“心

畫心聲”,語本《法言》,而《法言》者,橅放《論語》,非子雲心裁意匠

之所自出;譬聲之有回響,畫之有臨本,出於假借,所“形”者果誰之

“心”哉。《法言.吾子》論學仲尼,有“羊質虎皮”之諷,《淵騫》論學仲

尼,致“鳳鳴鷙翰”之譏,而不知躬之自蹈。又無行如劉子駿,《遂初

賦》曰:“處幽潛德,抱奇內光。守信保己,竊比老彭”,亦儼然“比邱

尼” 也。 語 本 都 元 敬《 聽 雨 記 談》 斥 僧 尼 名 則, 俞 理 初《 癸 巳 類 稿》 卷 十 四《 道 笑 論》 亦 有
是 謔。 蓋 自 王 莽 之 擬 周 公, 以 至 揚 劉 等 之 擬 孔 子, 君 臣 代, 莫 非“心

聲失真”者。以文觀人,自古所難;嵇叔夜之《家誡》,何嘗不挫銳和

光,直與《絕交》二書,如出兩手。【補訂一】魏伯起之《枕中篇》,睟

然端士達人之言, 幾不類“驚蛺蝶”、“穢史” 作者所發。 孰料二子立

身行事, 招災取謗, 一則首領不保, 一則骸骨被掘乎。 元微之《誨姪

等 書》 云:“吾 生 長 京 城, 朋 從 不 少。 然 而 未 嘗 識 倡 優 之 門, 不 曾 於

喧 嘩 縱 觀, 汝 知 之 乎。” 嚴 詞 正 氣, 一 若 真 可 以 身 作 則 者。 而《長 慶

集》 中, 如《元和五年罰俸西歸至陝府思愴曩遊五十韻》、《寄吳士矩

五 十 韻》、《酬 翰 林 白 學 士 代 書 一 百 韻》、《答 胡 靈 之 見 寄 五 十 韻》 諸

作,皆追憶少年酗酒狎妓,其言津津,其事鑿鑿,《會真》一記,姑勿

必 如 王 性 之 之 深 文 附 益 可 也。 控 顛 引 末, 洵 愛 其 醜 不 愛 其 過, 非 所

行而行所非者。 吾國文體中有《自序》、《家訓》 之類, 作者既不能如

劉子真、謝安石之以“不教”為“常教”,復不肯如蜀先主《遺詔》之自

言“德 薄 勿 效”; 借 立 言 為 立 德, 託 垂 誡 以 垂 名。 脫 曰“文 可 覘 人”,

亦 須 於 言 外 行 間 遇 之 矣。“ 心 畫 心 聲”, 本 為 成 事 之 說, 實 尟 先 見

162
之明。 然所言之物, 可以飾偽:巨奸為憂國語, 熱中人作冰雪文, 是

也。 其 言 之 格 調, 則 往 往 流 露 本 相; 狷 急 人 之 作 風, 不 能 盡 變 為 澄

澹, 豪 邁 人 之 筆 性, 不 能 盡 變 為 謹 嚴。 文 如 其 人, 在 此 不 在 彼 也。
【附 說 十 五】 譬 如 子 雲 欲 為 聖 人 之 言, 而 節 省 助 詞, 代 換 熟 字, 口 吻 矯

揉, 全 失 孔 子“渾 渾 若 川” 之 度。 即《法 言 · 問 神》 篇 論 聖 人 之 詞 語。 柳 子 厚

《答 韋 珩 書》 謂 子 雲 措 詞, 頗 病“局 滯”; 以 王 弇 州 早 年 之 好 為 撏 撦,

與子雲宜有合契,而《四部稿》卷百十二《讀揚子》亦深病其文之“割

裂、聱曲、闇曶、淟涊”,以為“剽襲之迹紛如也。甚哉其有意乎言之

也。 聖 人 之 於 文 也, 無 意 焉”。【補 訂 一】 阮 圓 海 欲 作 山 水 清 音, 而

其 詩 格 矜 澀 纖 仄, 望 可 知 為 深 心 密 慮, 非 真 閒 適 人, 寄 意 於 詩 者。
按《 詠 懷 堂 詩 》, 鉤 棘 其 詞, 清 羸 其 貌, 隱 情 躓 理, 鼠 入 牛 角, 車 走 羊 腸。 其 法 則 葉 石 林

所 謂“ 減 字 換 字 ”, 其 格 則 皇 甫 持 正 所 謂“ 可 惋 在 碎 ”。 萬 曆 後 詩 有 此 餖 心 飣 肝、 拗 嗓 刺

目 之 苦 趣 惡 道。 孤 忠 奇 節 如 倪 鴻 寶, 亦 濡 染 厥 習。 譬 之《 列 朝 詩 集 》 丁 十 二、 十 六 所 摘

【補
王 季 重、 王 亦 房 魔 道 諸 聯, 入 諸 倪 集, 可 亂 楮 葉。 訂 二 】 所 言 之 物, 實 而 可

徵; 言 之 詞 氣, 虛 而 難 捉。 世 人 遂 多 顧 此 而 忽 彼 耳。 作《文 中 子》

者, 其 解 此 矣。 故《事 君》 篇 曰:“文 士 之 行 可 見”, 而 所 引 以 為 證,

如:“謝莊、王融,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夸人也,其文誕。”餘

仿 此。 莫 非 以 風 格 詞 氣 為 斷, 不 究 議 論 之 是 非 也。 吳 氏《 青 箱 雜

記》 卷 八 雖 言 文 不 能 觀 人, 而 卷 五 一 則 云:“山 林 草 野 之 文, 其 氣 枯

碎。 朝 廷 臺 閣 之 文, 其 氣 溫 縟。 晏 元 獻 詩 但 說 梨 花 院 落、 柳 絮 池

塘, 自有富貴氣象;李慶孫等每言金玉錦繡, 仍乞兒相” 云云。 豈非

亦 不 據 其 所 言 之 物, 而 察 其 言 之 之 詞 氣 乎。 是 以 同 一 金 玉 錦 繡, 而

王 禹 玉 之“至 寶 丹”, 與 歸 處 訥 所 嘲“鍍 金 牙 齒 咬 銀 匙”, 見《鑑 誡 錄》 卷


十。 區 以 別 矣。 且 也, 人 之 言 行 不 符, 未 必 即 為“心 聲 失 真”。常有

言 出 於 至 誠, 而 行 牽 於 流 俗。 蓬 隨 風 轉, 沙 與 泥 黑; 執 筆 尚 有 夜 氣,

163
臨 事 遂 失 初 心。 不 由 衷 者, 豈 惟 言 哉, 行 亦 有 之。 安 知 此 必 真 而 彼

必 偽 乎。 參 觀 J . M . G u y a u : L ' a r t a u p o i n t d e v u e s o c i o l o g i q u e , p . 3 2 : “T r è s

souvent, chez les vrais artistes, l'existence pratique est l'extèrieur, le superfici-

el; c'est par I'oeuvre que se traduit le mieux le caractère moral.” 又 P . Va l é r y :

P ré f a c e p o u r I . ' A d o n i s d e L a Fo n t a i n e : “C e qu'ily a de plus important, l'acte

même des Muses est indépendant des aventures, du genre de vie, des incidents,

e t d e t o u t c e q u i p e u t f i g u r e r d a n s u n e b i o g r a p h i e . ”( M o r c e a u v x c h o i s i s , p .

15 7.) 論 此 事 最 詳 者 為 Ch Lalo: L'Expression de la vie dans l'art. p. 25 et suiv,

p . 1 1 5 , e t s u i v . 見 於 文 者, 往 往 為 與 我 周 旋 之 我; 見 於 行 事 者, 往 往

為 隨 眾 俯 仰 之 我。 皆 真 我 也。 身 心 言 動, 可 為 平 行 各 面, 如 明 珠 舍

利, 隨轉異色, 無所謂此真彼偽;亦可為表裏兩層, 如胡桃泥筍, 去

殼 乃 能 得 肉。 古 人 多 持 後 說, 余 則 願 標 前 論。 是 以 有 自 諱 自 汙 之

士,有原心原迹之談。王仲任《累害》篇云:“清受塵,白取垢,青蠅

所汙,常在練素”;王介甫《眾人》詩云:“眾人紛紛何足競,是非吾喜

非 吾 病。 頌 聲 交 作 莽 豈 賢, 四 國 流 言 旦 猶 聖。” 亦 見 知 人 則 哲 之 難

矣。 故 遺 山、 冰 叔 之 論, 只 道 著 一 半。 遺 山 知 安 仁 之 有《閒 居 賦》

矣, 獨不記淵明之有《閑情賦》, 昭明所謂“白璧微瑕” 者耶。【補訂

一】 吳 處 厚 惜 未 舉 此。 言 固 不 足 以 定 人, 行 亦 未 可 以 盡 人 也。 神

奸 元 惡, 文 過 飾 非, 以 言 彌 縫 其 行, 自 屬 不 鮮。 區 區 之 見, 竊 欲 存

疑。自非“知言”若孟子,【補訂二】亦姑且就事論事,斷其行之利害

善惡,不必關合言行,追索意嚮,於是非之外,別求真偽,反多誅心、

原心等種種葛藤也。

【附 說 十 四】 仲 任 此 語, 乃 吾 國 以 目 擬 文 之 最 早 者。《自 紀》 篇 亦

云:“孟 子 相 賢 以 眸 子 明 瞭 者, 察 文 以 義 可 曉。”《五 燈 會 元》 卷

三 白 居 易 問 惟 寬 禪 師 云:“垢 即 不 可 念, 淨 無 念 可 乎”; 師 答:

164
“ 如 人 眼 睛 上, 一 物 不 可 住。 金 屑 雖 珍 寶, 在 眼 亦 為 病。”《 白

氏 文 集》 卷 四 十 一《西 京 興 善 寺 傳 法 堂 碑》 亦 記 此 問 答。 施 尚

白《愚山別集》卷一《齋詩話 · 詩用故典》條駁東坡論孟襄陽

云:“古 人 詩 入 三 昧, 更 無 從 堆 垛 學 問, 正 如 眼 中 著 不 得 金 屑。

坡詩正患多料耳。” 范肯堂《再與義門論文設譬》 云:“雙眸炯炯

如 秋 水, 持 比 文 章 理 最 工。 糞 土 塵 沙 不 教 入, 金 泥 玉 屑 也 難

容。” 吳 文 木《儒 林 外 史》 第 十 三 回, 馬 純 上 與 蘧 公 孫 論 八 股 文

不宜雜覽, 所謂“古人說得好” 一節, 亦即惟寬語也。 偽書《瑯

嬛記》卷中引《玄觀手鈔》云:“吾心如目,妄念如塵埃,必無可

入之理。”

【附說十五】 吾國論者言及“文如其人”, 輒引 B u f fo n 語(L e st y l e ,

c ' e st l ' h o m m e ) 為 比 附, 亦 不 免 耳 食 塗 說。B u f fo n 初 無 是 意,


其 D i s c o u r s 僅 謂 學 問 乃 身 外 物(h o rs d e l ' h o m m e ), 遣 詞 成 章,

爐 錘 各 具, 則 本 諸 其 人([ d e ] l ' h o m m o m ê m e )。“ 文 如 其 人 ”,

乃 讀 者 由 文 以 知 人;“ 文 本 諸 人 ”, 乃 作 者 取 諸 己 以 成 文。

若 人 之 在 文 中, 不 必 肖 其 處 世 上、 居 眾 中 也。 羅 馬 S e n e c a 嘗

云:“ 如 此 生 涯, 即 亦 如 此 文 詞 ”(Q u a l i s v i t a t a l i s o r a t i o ) 見
E p i s t o l a e , C X I V. I . 則 庶 幾“ 文 如 其 人” 之 旨 矣。W. C. Summ-
e rs 編 S e l e c t L e t t e r s o f S e n e c a 註 此 節, 引 C i c e r o , T u s c . D i s p .
V. 4 5 ,謂 S o c r a te s 亦有是語。余按後來則 J . L . Vi v e s 《修辭論》
(De Ratione Dicendi) 卷 二 發 揮 最 詳(O r a t i o i m a g o a n i m i h o -

minis universi) 見 O p e r a O m n i a , I, P . 1 0 3 e t s e q . Ben Jonson《 文


材 》(T i m b e r ) 第 一 百 二 十 一 節(O r a t i o i m a g o a n i m i ) 一 百 二

十二節( St r u c t u r a et st a t u r a ) 全襲其說。

165
四九

徐君燕謀讀《宛陵集》, 賦五言古一章, 致疑於歐公《水谷夜行》

詩“如 食 橄 欖” 之 喻, 以 為 諫 果 上 口 殊 澀, 擬 未 得 倫。 誠 得 間 之 言。

余 前 論 放 翁 好 宛 陵 一 則, 已 引 宛 陵“作 詩 主 平 淡” 之 句。 其 詩 如 太

羹未下鹽豉,永叔橄欖云云,未足狀之。然歐公《六一詩話》云:“聖

俞覃思精微, 以深遠閒淡為意。” 又為作《墓志》 云:“其初喜為清麗

閑 肆, 久 則 涵 演 深 遠, 間 亦 琢 刻 以 出 怪 巧。 然 氣 完 力 餘, 益 老 以

勁。” 則又曲得都官妙處。 歐公《讀蟠桃詩》 云:“郊死不為島, 聖俞

發 其 藏。 嗟 我 於 韓 徒, 足 未 及 其 牆。 而 子 得 孟 骨, 英 靈 空 北 邙。” 邵

博《聞 見 後 錄》 載 曾 仲 成 言:“聖 俞 謂 蘇 子 美: 永 叔 要 作 韓 退 之, 強

我作孟郊。 雖戲語亦似不平。” 按聖俞《依韻和永叔澄心堂紙》即曰:

“退 之 昔 負 天 下 才, 最 稱 東 野 為 奇 瑰。 歐 陽 今 與 韓 相 似, 以 我 待 郊 嗟

困摧”;可與《後錄》所記相參。【補訂一】貢奎詩云:“詩還二百年來

作, 身 死 三 千 里 外 官。 知 己 若 論 歐 永 叔, 退 之 猶 自 媿 郊 寒”; 亦 即 為

聖 俞 不 平 也。 嘗 試 論 之。 二 公 交 情 之 篤, 名 位 之 差, 略 似 韓 孟。 若

以詩言, 歐公苦學昌黎, 參以太白、 香山, 而聖俞之於東野, 則未嘗

句 摹 字 擬 也。 集 中 明 倣 孟 郊 之 作, 數 既 甚 少, 格 亦 不 類。 哀 逝 惜 殤,

著語遂多似郊者。 如“慈母眼中血, 未乾同兩乳”;“雨落入地中, 珠

沈 入 海 底。 赴 海 可 見 珠, 入 地 可 見 水。 唯 人 歸 泉 下, 萬 古 知 已 矣”;

“慣 呼 猶 口 誤, 似 往 頗 心 積。”“哀 哉 齊 體 人, 魂 氣 今 何 征。 曾 不 若 隕

籜,繞樹猶有聲。”然取較東野《悼幼子》之“生氣散成風,枯骸化為

地。 負我十年恩, 欠汝千行淚”;《杏殤》 之“踏地恐土痛, 損彼芳樹

根。 此 誠 天 不 知, 剪 棄 我 子 孫”; 則 深 摯 大 不 侔。 即 孟 雲 卿 哭 殤 子

之《古挽歌》,視聖俞作亦為沉痛。聖俞他語,若《猛虎行》之“食人為

166
我 分, 安 得 為 不 祥。 而 欲 我 無 殺, 奈 何 飢 餒 腸。” 按《三 國 志 · 魏 志 · 杜
畿 傳 》 裴 註 引 范 洗 語:“ 既 欲 為 虎, 而 惡 食 人 肉, 失 所 以 為 虎 ”, 即 梅 詩“ 食 人 為 分 ” 之 意。

【補 訂 一】《古 意》 之“月 缺 不 改 光, 劍 折 不 改 剛” 等, 亦 雅 近 東 野。

斯 類 不 過 居 全 集 十 之 一 二。 東 野 五 古 佳 處, 深 語 若 平, 巧 語 帶 朴,

新 語 入 古, 幽 語 含 淡, 而 心 思 巉 刻, 筆 墨 圭 棱, 昌 黎 志 墓 所 謂:“劌

目鉥心, 鉤章棘句” 者也。 都官意境無此邃密, 而氣格因較寬和, 固

未 宜 等 類 齊 稱。 其 古 體 優 於 近 體, 五 言 尤 勝 七 言; 然 質 而 每 鈍, 厚

而多愿,木強鄙拙,不必為諱。固不為詩中之“杜園賈誼”矣,“熱熟

顏回” 之譏,“鏖糟叔孫通” 之誚, 其能盡免乎。《次韻和師直晚步徧

覽五壠川》云:“臨水何妨坐,看雲忽滯人”,與摩詰之“行到水窮處,

坐 看 雲 起 時”, 子 美 之“水 流 心 不 競, 雲 在 意 俱 遲”, 欲 相 擬 比。 夫

“臨水”、“看雲”,事歸閒適,而“何妨”、“忽滯”,心存計較;從容舒緩

之“遲” 一變而為笨重黏着之“滯”。 此二句可移品宛陵詩境也。【補

訂 二】 梅 詩 於 渾 朴 中 時 出 苕 秀。《 食 河 豚》 詩 發 端 云:“ 春 洲 生 荻

芽, 春 岸 飛 楊 花”, 一 時 傳 誦。 竊 以 為 不 如《送 歐 陽 秀 才 遊 江 西》 起

語云:“客心如萌芽,忽與春風動。又隨落花飛,去作江西夢”;《郭之

美見過》起語云:“春風無行迹,似與草木期;高低新萌芽,閉戶我未

知”;《阻風秦淮》起語云:“春風不獨開春木,能促浪花高於屋。”此三

“春風”,勝於“春洲、春岸”之句也。歐公《水谷夜行》稱梅詩有云:

“譬如妖韶女, 老自有餘態”;都官自作《接花》 五律亦有“姜女嫁寒

壻,醜枝生極妍”一聯。醜枝生妍之意,都官似極喜之,《東溪》七律

復云:“野鳧眠岸有閒意, 老樹著花無醜枝。” 後來蕭千岩《詠梅》 名

句:“百 千 年 蘚 著 枯 樹, 一 兩 點 花 或 作 三 兩 點 春。 供 老 枝”; 劉 後 村 亟 稱

之, 實 取 都 官 語 意 也。 不 知 名 氏《愛 日 齋 叢 鈔》 云:“近 時 江 湖 詩 選

有可山林洪詩:‘湖邊楊柳色如金,幾日不來成綠陰。’卻似宛陵:‘不

167
上 樓 來 今 幾 日, 滿 城 多 少 柳 絲 黃”; 又 晁 說 之《客 話》 謂 聖 俞 作 試

官 日, 登 望 有 春 色, 題 壁 云 云, 歐 公 以 為 非 聖 俞 不 能。 按《宋 詩 紀 事》 卷
二 十、 卷 七 十 三 於《叢 鈔》《客 話》 均 未 釆 及。 按 劉 貢 父《彭 城 集》 卷 十 八《考 試

畢登銓樓》 云:“不上樓來知幾日, 滿城無算柳梢黃”, 蓋羼入。 林可

山 詩 全 首 未 見, 以 所 引 二 句 決 之, 則 是 元 人 貢 性 之:“湧 金 門 外 柳 垂

金, 三日不來成綠陰” 一絕所本耳。 都官《詠懷》 云:“風驅暴雨來,

雷聲出雲背”,寫景已妙;然劉夢得《天台遇雨》云:“疾行穿雨過,卻

立 視 雲 背”; 樊 宗 師《蜀 綿 州 越 王 樓 詩 序》 云:“日 月 昏 曉, 可 窺 其

背”; 尚 在 都 官 之 前。 至《青 龍 海 上 觀 潮》:“百 川 倒 蹙 水 欲 立, 不 久

卻 廻 如 鼻 吸”, 則 立 喻 奇 創, 真 能 以 六 合 八 荒, 縮 之 口 耳 四 寸 者。 都

官《初冬夜坐憶桐城山行》曰:“吾妻嘗有言:艱難壯時業;安慕終日

閒, 笑 媚 看 婦 靨”, 尤 如 魏 徵 之 嫵 媚。 憚 子 居《大 雲 山 房 札 記》 卷 二

謂《默記》 載歐公為目眊瘦弱少年, 而他書則言其豐腴, 當是老少改

觀;按他書不知所指,都官《永叔內翰見過》詩云:“豐頰光皎皎”,則

言其豐。【 補訂一】

五○

賀 黃 公 裳《載 酒 詩 話》 亦 明 清 間 談 藝 一 佳 作, 吳 修 齡 喬《圍 爐 詩

話》 多 采 其 說。《潛 邱 劄 記》 卷 四 云:“老 友 吳 喬 先 生 嘗 言:‘賀 黃 公

《載 酒 詩 話》、 馮 定 遠《鈍 吟 雜 錄》、 及 某《圍 爐 詩 話》, 可 稱 談 詩 三

絕”; 卷 五 復 稱 黃 公 書“取 譬 語 皆 絕 佳” 云 云。 馮 氏 墨 守 晚 唐, 挾 恐

見 破, 吳 氏 亦 然。 賀 氏 蹊 逕 稍 廣, 持 論 較 平, 中 論 宋 人 一 代 詩 學 頗

詳。 雖 仍 囿 於 唐 格, 如 吳 孟 舉《宋 詩 鈔. 自 序》 所 譏 李 蔉、 曹 能 始

輩;而在當日, 要為眼學, 非盡吠聲捉影, 亦難能可貴矣。 卷五論梅

聖 俞 有 云:“宋 之 詩 文 皆 至 廬 陵 始 一 大 變。 顧 有 功 於 文, 有 罪 於 詩。

168
其 自 為 詩, 害 詩 猶 淺, 論 人 詩 害 詩 實 深。 宛 陵 雖 尚 平 淡, 其 始 猶 有

秀 氣, 中 歲 後 始 極 不 堪 耳。 苟 非 群 兒 之 推 奉, 彼 亦 不 敢 毅 然 放 恣,

大 傷 雅 道 也。 若 汰 其 鄙 俚, 精 搜 雅 潔, 固 自 有 佳 者。 如‘五 更 千 里

夢、殘月一城雞’諸聯云云,《夏日對雨》全首云云,生動卻不平淡。”

又 云:“梅 詩 有 極 佳 處。 其《擬 張 曲 江 詠 燕》 云 云, 捐 軀 殉 國 之 言。

《送滕寺丞歸蘇州》云云,欲解其悲,姑諷其孝,不用勸而用獎,忠告

善 道, 溫 柔 敦 厚, 梅 詩 之 可 敬 在 此” 云 云。 雖 稱 引 未 備, 又 多 頭 巾

之 見, 然 匹 似 佳 風 好 月, 解 賞 能 知, 在 爾 時 固 已 不 凡 矣。 近 人 誇 誕,

以 為 同 光 以 來 始 道 宛 陵, 不 知 王 漁 洋《池 北 偶 談》、 全 謝 山《春 鳧 集

序》 皆推宛陵。《雪橋詩話》 卷九記吳嗣廣《宛陵集》 評本云:“查敬

業 師 常 語 余: 宛 陵 正 是 突 過 摩 詰。” 又 曰:“宛 陵 仍 是 唐 音, 非 宋 調

也;阮亭論詩:曰典、曰諧、曰遠,遠字惟蘇州、宛陵到之”云云。王

禮堂《西莊始存稿》卷十六《冬夜讀梅聖俞詩》云:“滑口讀不下,滑

眼 看 不 入。 高 峭 帶 平 淡, 瘦 硬 兼 酸 澀。 時 時 出 雋 永, 意 及 語 不 及。

幽 蘭 擢 空 岩, 秋 曉 風 露 裛。 諫 果 乍 澀 口, 徐 咀 出 甘 汁。 亦 復 能 使

才,生駒不受縶。”李學孝跋《宛陵集》,推之繼陶、韋、孟,有曰:“冰

雪 文 章 避 俗 攜, 太 羹 玄 酒 供 斟 酌。” 見《 晚 晴 簃 詩 匯》 卷 一 百 十 一。 錢 衎 石

《定廬集》卷二《予恆讀梅聖俞詩,未嘗以語人,李杏村見予詩,以為

似 梅。 既 感 且 恧, 賦 此 奉 酬》 曰:“都 官 鬱 奇 節, 約 氣 為 深 沈。 入 物

皆 飲 羽, 隨 風 自 鳴 琴。 土 蕢 反 淳 朴, 山 林 極 蕭 槮。 落 筆 自 造 意, 隻

字 防 前 侵。” 錢 警 石 年 譜 六 十 六 歲 下 言 好 宛 陵 詩, 兄 弟 蓋 有 同 嗜。

潘 彥 輔《養 一 齋 詩 話》 卷 三 於 宋 詩 獨 取 宛 陵 之“淡”。 厲 心 甫 志《詩

說》 論 唐 後 詩 人, 於 宋 獨 推 宛 陵。 此 皆 同 光 前 事。 余 聊 復 拈 黃 公 一

節, 以 見 明 末 言 唐 詩 者, 於 都 官 佳 處, 亦 時 復 一 遭 也。【補 訂 一】 黃

公又曰:“梅詩誠有品,但其拙惡者亦復不少。讀楊、劉諸公詩,如入

169
玉室,綺疏繡闥,耳倦絲竹,口厭肥鮮,忽見葭牆艾席、菁羹橡飯者,

反 覺 其 高 致。 比 歐 公 把 臂 入 林, 一 時 為 之 傾 動 也。 諸 人 不 明 矯 枉 之

意,盲推眯頌。如:‘青苔井畔雀兒鬬,烏臼樹頭鴉舅鳴’;‘世事但知

開 口 笑, 俗 情 休 要 著 心 行’ 按 此 聖 俞《朝 詩》; 及《蟹》 詩 之‘滿 腹 紅 膏 肥

似 髓, 貯 盤 青 殼 大 於 盆’。 誠 為 過 樸, 亦 甚 推 之。 風 氣 既 移, 當 日 所

為 美 談, 今 時 悉 成 笑 柄 矣。 凡 詩 受 累, 不 由 於 謗 者, 而 由 於 譽 者。”

賀 氏 此 數 語, 亦 甚 平 允。【補 訂 一】 都 官 力 矯 崑 體 之 豔 俗, 而 不 免 於

村 俗, 蓋 使 人 憎 者, 未 必 不 使 人 鄙 也。 如“看 盡 人 間 婦, 無 如 美 且

賢。 譬今愚者壽, 何不假其年”;“水脛多長短, 林枝有直橫”;“魑魅

或為患, 獼猴常可嫌”;“逆上燕迎雨, 將生鵝怕雷”;“桃根有妹猶含

凍, 杏樹為鄰尚帶枯”;“水邊攀折此中女, 馬上嗅尋何處郎”;“行袂

相 朋 接, 遊 肩 與 賤 摩”; 俚 野 者 居 集 中 幾 半。《殿 後 書 事》 云:“林 果

鳥 應 銜 去 後, 燕 窠 蟲 有 落 來 餘”; 荒 冷 語 如 何 可 賦 九 天 宮 闕、 五 雲 樓

閣。 杜牧之《華清宮》 詩固曰:“鳥啄摧寒木, 蝸涎蠹畫梁”; 然所詠

乃寥落古行宮, 故不嫌其淒涼寂寞。 鍾伯敬《辛亥元日早朝》 詩曰:

“殘雪在簾如落月, 輕烟半樹信柔風”;王漁洋《古夫于亭雜錄》 卷五

尚 譏 為“措 大 寒 乞 相, 將 易 金 華 殿 為 土 階 茅 茨”, 不 知 覩 宛 陵 此 聯,

又 將 何 說。 宛 陵 賦《雨》 曰:“長 楊 靜 響 千 重 瓦, 太 液 寒 生 幾 寸 波”;

豈不堂皇名貴, 移此筆詠入直, 庶乎可矣。 宮廷之什, 例皆課虛, 不

事 徵 實, 所 謂“若 畫 得 似, 是 甚 模 樣” 者 也《道 山 清 話》 載 林 特 語。 賀 氏 謂

歐 公 厭 崑 體 肥 鮮, 遂 好 宛 陵 古 淡, 亦 即 東 坡 謂 歐 公 仿 常 建《破 山 寺》

詩乃“厭芻豢而思螺蛤”之意。周草窗《浩然齋雅談》云:“葉水心以

抉 雲 漢 分 天 章 之 才, 未 嘗 輕 可 一 世, 乃 於 四 靈 自 以 為 不 及。 即 昌 黎

之於東野、 六一之於宛陵也。 惟其富贍雄偉, 欲為清空而不可得, 一

旦 見 之, 若 厭 膏 粱 而 甘 藜 藿, 故 不 覺 有 契 於 心 耳。 昔 吳 中 有 老 糜 丈,

170
多學博記,每見吳仲孚小詩,輒驚羨云:老夫才落筆,即為堯、舜、周、

孔、 漢祖、 唐宗追逐不置, 君何為能脫灑如此哉。”《竹坡詩話》 論東

坡 擬 僧 守 詮 小 詩 云:“雖 回 三 峽 倒 流 之 瀾, 與 溪 壑 爭 流, 終 不 相 似。”

皆 可 與 黃 公 之 說 印 證。 然 必 韓 之 於 孟, 歐 之 於 梅, 工 同 曲 異, 乃 可

作如是觀;若白傅、元相,風格相近,而才力相懸,白之尊元,與斯異

例。《誠齋集》 卷十《讀元白長慶二集》 詩曰:“讀過元詩與白詩, 一

生 少 傅 重 微 之。 再 三 不 曉 渠 何 意, 半 是 交 情 半 是 私。” 蓋 文 人 苦 獨

唱之岑寂, 樂同聲之應和, 以資標榜而得陪襯, 故中材下駟, 亦許其

齊名忝竊。 白傅重微之, 適所以自增重耳。 黃公謂“詩文之累, 不由

於 謗 而 由 於 諛”, 其 理 深 長 可 思。 余 則 欲 更 進 一 解 曰: 詩 文 之 累 學

者,不由於其劣處,而由於其佳處。《管子 · 樞言》篇嘗謂:“人之自

失 也, 以 其 所 長 者 也”, 最 是 妙 語。 蓋 在 己 則 竊 憙 擅 場, 遂 為 之 不

厭, 由自負而至於自襲, 乃成印板文字;其在於人, 佳則動心, 動心

則 仿 造, 仿 造 則 立 宗 派, 宗 派 則 有 窠 臼, 窠 臼 則 變 濫 惡, 是 則 不 似,

似即不是, 以彼神奇, 成兹臭腐, 尊之適以賤之, 祖之翻以祧之, 為

之 轉 以 敗 之。 故 唐 詩 之 見 棄 於 世, 先 後 七 子 擬 議 尊 崇, 有 以 致 之

也; 宋 詩 之 見 鄙 於 人, 閩 贛 諸 賢 臨 摹 提 倡, 有 以 致 之 也。 他 若 桐 城

之 於 八 家, 湖 外 之 於 八 代, 皆 所 謂 溺 愛 以 速 其 亡, 為 弊 有 甚 於 入 室

操 戈 者。 雖 明 人 好 立 宗 派 如 鍾 伯 敬 輩, 亦 略 窺 斯 指, 故 集 中《潘 穉

恭詩序》 力闢“竟陵詩派” 之說, 以為“物之有迹者必敝, 有名者必

窮。”《尺 牘 新 鈔》 一 集 卷 五 載 吾 鄉 堵 廷 棻 一 書 云:“以 踵 習 之 流 極,

議 作 者 之 濫 觴。 照 眉 之 屧 已 粗, 苧 村 之 顰 不 綠, 昔 人 所 以 恨 於 臨 摹

者, 謂 真 色 人 難 學, 其 毒 甚 於 詆 訶 也。” 真 痛 乎 言 之 矣。 螙 生 於 木,

還 食 其 木; 本 是 師 子 蟲, 反 把 師 子 壞。《隋 書》 卷 四 十 五 高 祖 嘗 歎:

“譬如猛獸, 物不能害, 反為毛間蟲所損食”;雲門說法, 不許弟子稗

171
販,有以夫。【 補訂一】

五一

李 拔 可 丈 嘗 語 余:“元 遺 山 七 律 誠 不 可 磨 滅, 然 每 有 俗 調。 如

‘翠被匆匆夢執鞭’一首,似黑頭黃三;‘寢皮食肉男兒事’一首,似武

生楊小樓。”誠妙於取譬。遺山七律,聲調茂越,氣色蒼渾,惜往往慢

膚鬆肌,大而無當,似打官話,似作臺步;粉本英雄,斯類衣冠優孟。

吳修齡《圍爐詩話》卷六戲題陳臥子《明詩選》曰:“甚好四平戲,喉

聲 徹 太 空。 人 人 關 壯 繆, 齣 齣 大 江 東。 鑼 鼓 繁 而 振, 衫 袍 紫 又 紅。

座 中 腦 盡 裂, 笑 煞 樂 村 童。” 與 李 丈 之 評 遺 山, 消 息 相 通。 嘗 試 論

之。 少 陵 七 律 兼 備 眾 妙, 衍 其 一 緒, 胥 足 名 家。 譬 如 中 衢 之 尊, 過

者斟酌, 多少不同, 而各如所願。 陳後山之細筋健骨, 瘦硬通神, 自

為 淵 源 老 杜 無 論 矣。 即 如 楊 鐵 崖 在 杭 州 嬉 春 俏 唐 之 體, 何 莫 非 從

少 陵“江 上 誰 家 桃 樹 枝”、“今 朝 臘 日 春 意 動”、“春 日 春 盤 細 生 草”、

“二 月 饒 睡 昏 昏 然”、“霜 黃 碧 梧 白 鶴 栖”、“江 草 日 日 喚 愁 生” 等 詩

來;以生拗白描之筆, 作逸宕綺仄之詞, 遂使飯顆山頭客, 化為西子

湖畔人, 亦學而善變者也。 然世所謂“杜樣” 者, 乃指雄闊高渾, 實

大 聲 弘, 如:“萬 里 悲 秋 長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獨 登 臺”;“海 內 風 塵 諸 弟

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指麾能事迴天地, 訓練強兵動鬼神”;“旌旗

日 暖 龍 蛇 動, 宮 殿 風 微 燕 雀 高”;“錦 江 春 色 來 天 地, 玉 壘 浮 雲 變 古

今”;“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路經灩澦雙蓬鬢, 天入

滄 浪 一 釣 舟”;“伯 仲 之 間 見 伊 呂, 指 揮 若 定 失 蕭 曹”;“三 峽 樓 臺 淹

日 月, 五 溪 衣 服 共 雲 山”;“五 更 鼓 角 聲 悲 壯, 三 峽 星 河 影 動 搖” 一

類。 山 谷、 後 山 諸 公 僅 得 法 於 杜 律 之 韌 瘦 者, 於 此 等 暢 酣 飽 滿 之

什, 未多效仿。 惟義山於杜, 無所不學, 七律亦能兼兹兩體。 如《即

172
日》之“重吟細把真無奈,已落猶開未放愁”,即杜《和裴迪》之“幸不

折 來 傷 歲 暮, 若 為 看 去 亂 鄉 愁” 是 也。 而 世 所 傳 誦, 乃 其 學 杜 雄 亮

諸聯,如《二月二日》之“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即杜

《登高》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也;《安定城樓》之

“永憶江湖歸白髮, 欲迴天地入扁舟”, 即杜《別李劍州》 之“路經灩

澦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是也,而“迴天地”三字,又自杜之“指

揮能事迴天地”來;《蜀中離席》之“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阻殿前

軍”,即杜《秋盡》之“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是也。中

晚 唐 人 集 中, 杜 樣 時 復 一 遭。 如 鄭 都 官《漂 泊》 之“十 口 漂 零 猶 寄

食,兩川消息未收兵”;至顧逋翁《湖南客中春望》之“風塵海內憐雙

鬢, 涕 淚 天 涯 慘 一 身”, 幾 為 明 七 子 之 始 作 俑 者 矣。 下 逮 北 宋, 歐 公

有“滄波萬古流不盡, 白鳥雙飛意自閑”;“萬馬不嘶聽號令, 諸蕃無

事 樂 耕 耘”。 東 坡 有“令 嚴 鐘 鼓 三 更 月, 野 宿 貔 貅 萬 竈 烟”。 皆 即 東

坡 評 七 言 麗 句 所 自 道 仿 杜“旌 旗 日 暖”、“五 更 鼓 角” 諸 聯 者。 蘇 門

諸 子 中, 張 文 潛 七 律 最 格 寬 語 秀, 有 唐 人 風。《柯 山 集》 中《遣 興 次

韻和晁應之》 先後八首尤苦學少陵;如“清涵星漢光垂地, 冷覺魚龍

氣 近 人”,“暗 峽 風 雲 秋 慘 淡, 高 城 河 漢 夜 分 明”,“雙 闕 曉 雲 連 太 室,

九 門 晴 影 動 天 津”,“山 川 老 去 三 年 淚, 關 塞 秋 來 萬 里 愁”; 他 如《夏

日》 之“錯 落 晴 山 移 斗 極, 陰 森 暗 峽 宿 風 雷”。 胥 弘 暢 不 類 黃 陳 輩,

而 近 元 明 人。 顧 不 過 刻 劃 景 物, 以 為 偉 麗, 無 蒼 茫 激 楚 之 致。 至 南

渡偏安, 陳簡齋流轉兵間, 身世與杜相類, 惟其有之, 是以似之。 七

律 如:“天 翻 地 覆 傷 春 色, 齒 豁 頭 童 祝 聖 時”;“乾 坤 萬 事 集 雙 鬢, 臣

子 一 謫 今 五 年”;“登 臨 吳 蜀 橫 分 地, 徙 倚 湖 山 欲 暮 時”;“五 年 天 地

無 窮 事, 萬 里 江 湖 見 在 身”;“孤 臣 白 髮 三 千 丈, 每 歲 煙 花 一 萬 重”;

雄 偉 蒼 楚, 兼 而 有 之。 學 杜 得 皮, 舉 止 大 方, 五 律 每 可 亂 楮 葉。 是

173
以劉辰翁序《簡齋集》,謂其詩“望之蒼然,而肌骨勻稱,不如後山刻

削”也。陸放翁哀時弔古,亦時仿此體,如:“萬里羈愁添白髮,一帆

寒 日 過 黃 州”;“四 海 一 家 天 曆 數, 兩 河 百 郡 宋 山 川”;“樓 船 夜 雪 瓜

洲 渡, 匹 馬 秋 風 大 散 關”;“細 雨 春 蕪 上 林 苑, 頹 垣 夜 月 洛 陽 宮”。 而

逸 麗 有 餘, 蒼 渾 不 足, 至 多 使 地 名, 用 實 字, 已 隱 開 明 七 子 之 風 矣。

元 遺 山 遭 際, 視 簡 齋 愈 下, 其 七 律 亦 學 杜 之 肥, 不 學 杜 之 瘦, 尤 支

空架, 以為高腔。 如《橫波亭》 詩之類, 枵響窽言, 真有“甚好四平

戲” 之歎。 然大體揚而能抑, 剛中帶柔, 家國感深, 情文有自。 及夫

明代,獻吉、于鱗繼之,元美之流,承趙子昂“填滿”之說,仿杜子美

雄 闊 之 體, 不 擇 時 地, 下 筆 伸 紙, 即 成 此 調。 復 稍 參 以 王 右 丞《早

朝》《雨中春望應制》,李東川《寄盧員外、綦毋三》,祖詠《望薊門》之

製, 每 篇 必 有 人 名 地 名。 輿 地 之 志, 點 鬼 之 簿, 粗 豪 膚 廓, 抗 而 不

墜, 放 而 不 斂。 作 悲 涼 之 語, 則 林 貞 恆《福 州 志》 所 謂“無 病 呻 吟”

也; 逞弘大之觀, 則吳修齡《圍爐詩話》 所謂“瞎唐體” 也。 窮流溯

源, 簡齋、 遺山, 實不啻為之導焉。 人知明七子之為唐詩高調, 安知

簡 齋、 遺 山 亦 宋 元 詩 之 易 流 於 高 聲 䃂 者 乎。 故 明 人 雖 不 取 宋 詩, 而

每 能 賞 識 簡 齋。 胡 元 瑞 於 七 子 為 應 聲 之 蟲,《詩 藪 · 外 編》 卷 五 則

云:“南宋古體推朱元晦,近體無出陳去非”,又云:“師道得杜骨,與

義得杜肉”,又云:“陳去非弘壯,在杜陵廊廡。”蓋朱之學選,陳之學

杜, 蹊 徑 與 七 子 相 似 也。 吳 修 齡 於 七 子 為 吠 影 之 狗, 而《圍 爐 詩 話》

卷四亦謂:“陳去非能作杜句。”草蛇灰線,消息可參。【補訂一】近人

俞恪士《觚菴詩》之學簡齋,郭春榆《匏廬詩》之師遺山,郭為較勝,

而 不 能 朴 屬 微 至, 則 二 家 之 所 同 病 也。 陸 祁 孫《合 肥 學 舍 札 記》 卷

六 云:“工 部 七 律 二 種。‘幸 不 折 來 傷 歲 暮, 若 為 看 去 亂 鄉 愁’; 義 山

而後,久成絕調。‘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務觀、裕之、

174
獻吉、 臥子尚能學之” 云云。 竊謂第一種句, 宋人如陳後山、 曾茶山

皆 能 學 之。 晚 唐 李 咸 用《緋 桃》 云:“未 醉 已 知 醒 後 憶, 欲 開 先 為 落

時愁”; 南宋楊誠齋《普明寺見梅》 云:“猶喜相看卻恨晚, 故應更好

半開時”; 亦尚存遺響。 故錢龍錫評義山“重吟、 已落” 一聯云:“閒

冷 處 偏 搜 得 到, 宋 人 之 工 全 在 此。” 馮 註 引。 祁 孫 失 之 未 考 耳。 陳 臥

子 大 才 健 筆, 足 以 殿 有 明 一 代 之 詩 而 無 愧, 又 丁 百 六 陽 九 之 會, 天

意 昌 詩, 宜 若 可 以 悲 壯 蒼 涼, 上 繼 簡 齋、 遺 山 之 學 杜。 乃 讀 其 遺 集,

終覺偉麗之致, 多於蒼楚。 在本朝則近青邱、 大復, 而不同獻吉;於

唐 人 則 似 東 川、 右 丞, 而 不 類 少 陵。 祁 孫 之 言, 亦 未 識 曲 聽 真。 然

知以放翁、 遺山與明之七子並舉,則具眼人語也。

五二

朱 竹 垞 力 非 涪 皤, 而 浙 江 後 起 詩 人, 如 萬 柘 坡、 金 檜 門、 王 穀

原、 汪 豐 玉、 沈 匏 廬 輩, 皆 稱 山 谷。 錢 蘀 石 與 檜 門 情 厚 交 親。【補 訂

一】 作 詩 於 山 谷 之 璣 羽 玉 屑, 亦 時 有 摭 取。《竹 雞》 詩 之‘斷 魂 不 待

鷓鴣兄”,《滄浪亭》 詩之“當年一網收冠蓋”,《橫雲山》 詩即用山谷

《過橫雲渡長谷》 詩韻,《紹泰甎硯》 之“我得二士傾九州”,《觀山谷

淡 山 巖 詩 即 用 其 韻》, 此 皆 未 出 遊 時 已 然。 至 南 昌 識 蔣 心 餘 時, 有
《同 游 百 花 洲》 詩, 見 卷 十。 心 餘 尚 未 為 山 谷 也。 以 後 詩 如《南 昌 旅 夜》 之

“涪 翁 社 裏 詩 宗 杜”,《題 黃 文 節 公 祠 用 觴 字 韻》,《花 朝 分 賦 十 六 韻》

之“掃除塵到蛤蜊前”,《過鈷鉧潭未及遊》 之“柳記所感寓, 魯直亦

少推”,《題山谷遺像》,《題翁蘇齋宋槧施顧注蘇詩》 七律, 自誇所藏

山谷任天社、 荊公李雁湖, 可配此為“三絕”。 汪豐玉《桐石草堂集》

記 蘀 石 於 山 谷 詩, 與 己 有 同 好, 已 見 前 引。 陳 東 浦《敦 拙 堂 集》 有

《假 寐》 一 五 古, 記 蘀 石 教 以 學 昌 黎、 山 谷 兩 家。 吳 思 亭《吉 祥 居 存

175
稿》 有《書蘀石齋詩集》 後一五古, 亦記其沈酣韓蘇, 心折山谷。 在

當 時 要 為 與 涪 翁 淵 源 不 淺 者。 顧 山 谷 骨 氣 嶄 岸, 詞 藻 嚴 密, 與 蘀 石

之 朴 實 儒 緩 大 異, 故 影 響 終 不 深。 蘀 石 詩 多 有 學 東 野 者, 如《 古

琴》、《雪夜》兩五古;有似竟陵派者,如《驟雨過南湖》一五律,其“髮

動涼於樹, 船來活似萍” 一聯, 乃鍾譚句樣。 好以鄉談里諺入詩, 而

自 加 註 釋, 如《 葑 門 口 號 》 之“ 修 娖 ”“ 白 相 ”。 則 又 似 放 翁 慣 技。 然 所 心 摹

手 追, 實 在 昌 黎 之 妥 貼 排 奡, 不 僅 以 古 文 章 法 為 詩, 且 以 古 文 句 調

入 詩。 清 代 之 以 文 為 詩, 莫 先 於 是, 莫 大 於 是, 而 亦 莫 濫 於 是。 固

宜 推 為 先 覺, 亦 當 懸 為 厲 禁。 至 其 盡 洗 鉛 華, 求 歸 質 厚, 不 囿 時 習,

自闢別蹊; 舉世為蕩子詩, 輕唇利吻, 獨甘作鄉愿體, 古貌法言。 即

此 一 端, 亦 豪 傑 之 士。 蘀 石 早 歲, 未 嘗 不 作 風 致 空 靈 之 詩, 今 都 刪

不 入 集, 而 見 自 註 中。 參 觀《 匏 廬 詩 存 》 卷 七《 題 國 朝 名 家 詩 集 》。 如《 秦 淮

河上》之“辛夷開後水榭,乙鳥飛來畫簾”;《溪館偶題》之“春色欲尋

有處, 少年能駐何時”;《志略》 之“十月花開春自小, 三竿日出睡方

深”; 體 格 輕 巧 者 祗 存 一 二。 壯 悔 之 心, 矯 枉 之 旨, 灼 然 可 見。 雖

然, 蘀 石 力 革 詩 弊, 而 所 作 幾 不 類 詩, 僅 稍 愈 於 梅 宛 陵 爾。 決 海 救

焚, 焚 收 而 溺 至; 引 酖 止 渴, 渴 解 而 身 亡。 此 明 道 所 以 有“扶 醉 漢”

之歎也。

五三

蘀 石 處 通 經 好 古、 棄 虛 崇 實 之 世, 而 未 嘗 學 問, 又 不 自 安 於 空

疏 寡 陋。 宜 其 見 屈 於 戴 東 原, 雖 友 私 如 翁 覃 谿, 亦 不 能 曲 為 之 諱

也。 參 觀《 復 初 齋 文 集 》 卷 七《 理 說 》 附 錄, 又《 考 訂 論 》 中 之 二。 然 其 詩 每 使 不 經

見語,自註出處,如《焦氏易林》、《春秋元命苞》、《孔叢于》等,取材

古奥,非尋常詞人所解徵用。原本經籍,潤飾詩篇,與“同光體”所稱

176
“學 人 之 詩”, 操 術 相 同, 故 大 被 推 挹。 夫 以 蘀 石 之 學, 為 學 人 則 不

足,而以為學人之詩,則綽有餘裕。此中關捩,煞耐尋味。鍾記室《詩

品.序》云:“大明、泰始,文章殆同書抄,拘攣補衲,蠹文已甚。雖謝

天才, 且表學問。” 學人之詩, 作俑始此。 杜少陵自道詩學曰:“讀書

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信斯言也,則分其腹笥,足了當世數學人。山

谷 亦 稱 杜 詩“無 字 無 來 歷”。 然 自 唐 迄 今, 有 敢 以“學 人 之 詩” 題 目

《草 堂》 一 集 者 乎。 同 光 而 還, 所 謂“學 人 之 詩”, 風 格 都 步 趨 昌 黎;

顧 昌 黎 掉 文 而 不 掉 書 袋, 雖 有 奇 字 硬 語, 初 非 以 僻 典 隱 事 驕 人。 其

《答 李 翊 書》 曰:“非 三 代 兩 漢 之 書 不 觀”, 學 而 自 畫, 已 異 於 博 覽 方

聞。《進學解》 曰:“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 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貪

多 務 得, 細 大 不 捐”; 又 一 若 河 漢 無 涯 涘, 足 以 為 學 人 者。 然 讀《答

侯繼書》,則昌黎用意自曉。《書》曰:“僕少好學問,自五經之外,百

氏 之 書, 未 有 聞 而 不 求, 得 而 不 觀 者。 然 所 志 惟 在 其 意 義, 至 禮 樂

之名數, 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 未嘗一得門戶” 云云, 則亦如孔明

之“僅觀大略”, 淵明之“不求甚解”。 舍名數而求意義, 又顯與戴東

原《答 是 仲 明 書》 背 道 以 趣, 蓋 詩 人 之 學 而 已。【補 訂 一】 故 得 殷 侑

《公 羊 傳 注》, 答 書 至 云:“每 逢 學 士 真 儒, 愧 生 顏 變, 不 復 自 比 於

人。” 昌 黎 不 自 居 學 人, 即 此 可 證。 唐 後 首 學 昌 黎 詩, 升 堂 窺 奧 者,

乃歐陽永叔, 永叔固即劉原父所譏為“歐九不讀書” 者。 閻百詩《困

學 紀 聞 箋》 卷 二 十 謂:“蓋 代 文 人 無 過 歐 公, 而 學 殖 之 陋, 亦 無 過

公”; 傅 青 主 以 百 詩 為 附 和 原 父。 要 之 歐 公 不 得 為 學 人 也。 清 人 號 能

學昌黎者, 前則錢蘀石, 後則程春海、 鄭子尹, 而朱竹君不與焉。 蘀

石 實 非 學 人, 詩 佳 處 亦 都 在 放 筆 直 幹, 非 以 襞 襀 奧 衍 開 生 面。 程 鄭

皆經儒博識, 然按兩家遺集, 挽硬盤空, 鼇呿鯨掣, 悟無本“膽大過

身” 之旨, 得昌黎以文為詩之傳, 堪與宋之王廣陵鼎足而三;妙能赤

177
手 白 戰, 不 借 五 七 字 為 注 疏 考 據 尾 閭 之 洩 也。 同 光 以 前, 最 好 以 學

入詩者,惟翁覃谿;隨園《論詩絕句》已有夫己氏“抄書作詩”之嘲。

而 覃 谿 當 時 強 附 學 人, 後 世 蒙 譏“ 學 究”。 參 觀《 越 縵 堂 日 記》 同 治 二 年 正
月 二 十 四 日。 以 詮 癡 符、 買 驢 券 之 體, 誇 於 世 曰:“此 學 人 之 詩”; 竊 恐

就 詩 而 論, 若 人 固 不 得 為 詩 人, 據 詩 以 求, 亦 未 可 遽 信 為 學 人。 蘀

石、覃谿,先鑑勿遠。顏黃門《家訓 · 文章》篇曰:“但成學士,自足

為 人。 必 乏 天 才, 勿 強 命 筆。” 人 之 小 有 詞 翰, 略 窺 學 問, 春 華 則 豔

慚庶子, 秋實又茂謝家丞;譬之童牛角馬, 兩無所歸, 卮言日出, 別

標 名 目。《晚 晴 簃 詩 匯 · 序》 論 清 詩 第 二 事 曰:“肴 核 墳 典, 粉 澤 蒼

凡。 證 經 補 史, 詩 道 彌 尊。” 此 又 囿 於 漢 學 家 見 地。 必 考 證 尊 於 詞

章, 而 後 能 使 詞 章 體 尊。 王 仲 任《論 衡. 超 奇》 篇 說“儒 生”、“通

人”、“文人”、“鴻儒”之別,而論定之曰:“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

文人踰通人,鴻儒超文人。”所謂“鴻儒”者,能“精思著文,連結篇

章。” 又《佚文》 篇曰:“論發胸臆, 文成手中, 非說經藝人所能為”;

又《書解》篇曰:“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世儒業易為,文儒

業 卓 絕。” 是 則 著 書 撰 文 之 士, 尊 於 經 生 學 人 多 矣。 此 漢 人 緒 論, 為

漢學者不應不知。東漢而後,舉士大率“孝廉”“秀才”二途;秀才策

文藝,孝廉策經學,晉宋積重秀才。《南齊書》卷三十九《劉瓛、陸澄

列傳》言此甚明。故澄號當世碩儒,以讀《易經》不解,撰《宋書》不

成, 王儉遂有“書廚” 之誚。 北朝崇質經文, 經學盛於南朝。 而《北

齊書》卷四十四《儒林傳》載劉晝自恨不學屬文,作《六合賦》,自謂

絕 倫, 吟 諷 不 輟, 乃 歎 曰:“儒 者 勞 而 少 功, 見 於 斯 矣。 我 讀 儒 書 二

十 餘 年, 而 答 策 不 第。 始 學 為 文, 便 得 如 是。” 又 載 馬 敬 德 研 求《左

傳》, 生 徒 甚 眾, 將 舉 為 孝 廉, 固 辭 不 就, 詣 州 求 舉 秀 才; 秀 才 例 取

文 士, 州 將 以 其 純 儒, 無 意 推 薦。 可 見 學 人 之 望 為 文 人 而 不 可 得。

178
《顏 氏 家 訓 · 文 章》 篇 以 鈍 學 拙 文 二 者 對 舉, 亦 以 文 人 為 高 出 學 人。

即至北宋,“新學” 大行, 熙寧更定科舉,《後山談叢》 卷一載荊公語

曰:“欲 變 學 究 為 秀 才, 不 謂 變 秀 才 為 學 究”; 則 其 本 意, 亦 重 秀 才。

宋 學 主 義 理 者, 以 講 章 語 錄 為 詩, 漢 學 主 考 訂 者, 以 註 疏 簿 錄 為 詩,

魯衞之政爾。 不必入主出奴、 是丹非素也。

五四

蘀石好收藏, 精鑒賞。 顧其題詠書畫, 有議論, 工描摹, 而不掉

書 袋 作 考 訂。 如 題《 秋 山 白 雲 圖》、《 劉 松 年 觀 畫 圖》、《 伯 牙 鼓 琴

圖》、《觀真晉齋圖》、《王右丞精能圖》、《董北苑瀟湘圖》 諸篇, 皆朴

厚中含靈秀。《白雲圖》之“紙色即雲雲半輻”,《觀畫圖》之“人事無

常 畫 中 畫, 畫 中 看 畫 無 人 會。 我 今 猶 是 畫 中 人, 畫 外 居 然 發 長 喟”;

有俯拾即是之妙。《真晉齋圖》 氣機渾灝流轉, 如一筆書, 以文為詩,

盡 厥 能 事。 及 與 翁 覃 谿 交 好 日 深, 習 而 漸 化, 題 識 諸 什, 類 復 初 齋

體 之 如《本 草 湯 頭 歌 訣》, 不 復 耐 吟 諷 矣。 清 高 宗 亦 以 文 為 詩, 語 助

拖沓, 令人作嘔。 蘀石既入翰林, 應制賡歌, 頗仿御製, 長君惡以結

主知, 詩遂大壞。 其和乾隆句, 如“舜之仁義從容合, 益以風雷奮發

深”;“翠 葆 池 之 上, 頳 輪 苑 以 東”;“臣 難 浩 然 氣, 上 有 一 哉 心”;“土

膏先以諗,花信未之要”;“重以三年涖,深於又日詮”;“聖之時以學,

仁 者 壽 於 年”;“一 畝 宮 先 儒 者 業, 百 川 學 啟 道 之 津”;“宣 於 便 殿 垂

詢 悉, 奉 以 閒 身 聚 學 常”;“岸 則 先 登 松 茂 矣, 雨 其 大 悅 物 生 焉”。 洵

《柳南隨筆》 卷二所謂“五七字時文”, 與《明齋小識》 卷八載某生作

詩之“吾人從事於詩途, 豈可苟焉而已乎” 云云, 相去無幾。 李蓴客

《白華絳跗閣詩》 卷丙《論詩絕句》 第四首於洪北江曰:“可惜未除傖

夫氣, 一生多事友船山。”【補訂一】 竊謂蘀石受乾隆之知遇, 與覃谿

179
相結納, 就詩而論, 亦一生之不幸多事也。 文學侍從, 稽古有榮;望

蘀石絕意仕進, 高蹈肥遯, 終身為識字田夫, 自屬不情。 姚元之《竹

葉 亭 雜 記》 卷 五 記 蘀 石、 覃 谿 交 最 密,“每 相 遇 必 話 杜 詩, 每 話 必 不

合,甚至繼而相搏”云云。使飽孤老拳,中君毒手,二人及早絕交,蘀

石集中, 或可省去數首惡詩耶。 覃谿嘗評點蘀石詩集, 屢有“元氣中

聲”之稱,而亦有“未聞道”之訾;《衎石齋紀事稾》卷二《答本之從孫

書》中摘評語數則,余惜未覩其全也。【補訂一】蘀石詩用虛字,殊多

濫 惡。 古 體 中 每 以 語 助 湊 足 一 句 字 數, 闒 茸 支 離, 偃 臥 紙 上; 施 之

近體,一不得當,尤刺目棘喉。如《次韻金詹事丁祭》曰:“幸以宮僚

合坊局,減於牛俎供羔豚”;《哭祝典籍》曰:“大化慣於才士酷,明經

俄 以 客 魂 悲”;《詠 菜 花》 曰:“老 矣 關 心 譚 種 藝, 公 乎 下 筆 畫 田 園”;

《送程晉芳》 曰:“夢亦有鄉誰謂遠, 歸非無路莫之先”;《題管夫人寄

子昂墨竹》曰:“自君之出獨相對,命駕而往誰謂遙”;《哭汪孟鋗》曰:

“憑棺已矣干行淚, 漬酒居然兩鬢絲”;《題黃山歸老卷子》 曰:“已矣

雪 舟 為 社 友, 歸 歟 丹 竈 在 天 都”;《散 木 菴 茶 話》 曰:“人 日 敬 之 逢 國

忌,天風聊以盍朋簪”;《紅心驛哭文端公》曰:“愧於往哲無傳筆,敢

以 征 途 有 薦 杯”;《引 藤 書 屋 對 菊》 曰:“寫 以 琴 三 弄, 參 之 茗 一 甌”;

《寶澤堂花木》曰:“最以堦墀近,兼之雨露香”;《望岱》曰:“孔子未

云 天 下 小, 我 皇 復 以 聖 人 登。 性 之 善 者 斯 為 準, 春 若 生 時 物 可 憑”;

《曹 大 宗 伯 七 十》 曰:“笑 我 同 庚 方 老 矣, 煩 公 有 句 輒 酬 之”;《廬 江

怨》曰:“君爾尚猶蒙見錄,妾然終竟絕來還”;《八陣圖》曰:“萬里神

乎卦,孤心帝者劉”;《我鄉》曰:“逝矣顛毛白,歸哉落日黃。”中間可

取者一二聯耳。《望岱》一聯,與王壬秋《雪霽登玉皇頂》之“戰國曾

嫌 天 下 小, 登 封 常 見 聖 人 來”, 機 杼 如 一, 而 王 聯 語 渾 格 高。 蘀 石 近

體起結處亦好用語助,腐氣中人可噦,如:《陳太淑人畫觀音》之“旅

180
人 稽 首 一 潸 焉”;《城 南 餞 春》 之“我 欲 贈 之 何 以 贈”;《七 月 朔 日 小

集》之“興州之樂竟前緣”;《題陳仲仁山水》之“陳君主簿於陽城”;

《新年出遊》 之“蹣跚著屐或之先”。 他若“畢弘韋偃未之圖”、“麓臺

山迥未之遊”, 皆可不必。 杜少陵《題鄭縣亭子》 首句:“鄭縣亭子澗

之 濱”,《白 帝 城 最 高 樓》 頷 句:“獨 立 縹 緲 之 飛 樓”; 山 谷《題 歸 來

圖》 頷 句:“今 得 見 之 誰 謂 無”,《贈 黃 十 七》 頷 句:“長 歌 勸 之 肯 出

遊”; 皆以健筆拗調, 自拔於惰苶。 李義山《昨日》 首句:“昨日紫姑

神去也”, 搖曳之筆, 尤為絕唱。 理學家如邵康節、 陳白沙、 莊定山,

亦 好 於 近 體 起 結 處, 以 語 助 足 湊 成 句; 然 三 子 本 詩 道 傍 門, 不 煩

苛 論。 賀 方 回、 唐 子 西 均 詩 筆 卓 爾, 而 賀 如《寄 清 涼 和 上 人》 起 曰:

“吾 家 無 儋 石 之 儲”,《書 三 國 志 陳 登 事》 頷 曰:“元 龍 偶 未 思 之 耶”;

唐如《寄潮陽尉》結曰:“越巫雞卜聞之久”,《春》結曰:“能使人之意

也消”; 真下開蘀石。 對聯則賀《留別王子通》 之“憲也但貧猶未病,

公 乎 非 酒 自 能 狂”; 唐《舜 祠》 之“謳 歌 率 土 性 之 也, 號 泣 旻 天 孝 矣

乎”;《雜興》之“加之得卯酒,晚矣恰朝餐”;《獨遊》之“是日遊於獨,

乃 情 知 者 誰”; 語 整 調 腐, 尤 近 蘀 石。 陳 止 齋 詩 筆 蒼 堅, 而 近 體 起 結

處 每 虛 字 冗 沓, 亦 為 一 病。 如“欲 見 其 人 已 異 鄉”、“三 百 於 今 又 六

旬”、“天 作 之 山 曷 為 哉”、“四 皓 莫 知 其 所 終”、“傳 之 溫 國 子 孫 孫”、

“久 矣 懷 歸 曷 月 哉”、“夾 湘 而 住 一 塵 無”、“飽 飯 之 餘 能 細 和”、“急 義

固 於 官 不 知”、“伯 仲 之 間 竹 與 梅”, 均 足 為 蘀 石 先 鞭。《覓 老 桂》 詩

腹聯:“踰牆之樹宜無取,益屋於東本不凶”,自註上句用《國風》,下

句 用《家 語》; 引 經 掉 文, 置 蘀 石 集 中, 可 亂 楮 葉。 蘀 石 未 必 曾 用 功

賀、 唐、 陳三家詩, 當是夢中闇合耳。 劉後村詩於起結句對偶中, 好

湊 語 助, 太 半 佻 滑, 與 蘀 石 之 迂 腐 殊 科。《越 縵 堂 日 記 補》 同 治 二 年

正 月 二 十 四 日 引 翁 覃 谿 手 批《戴 氏 遺 書》, 斥 東 原“如 雜 劇 內 粧 一 帶

181
眼鏡之塾師, 粧作儒者模樣”, 因謂此“覃谿自寫照”。 讀蘀石詩亦有

“ 帶 眼 鏡 塾 師” 之 想, 宜 入 陳 坦 畫 圖、 曹 元 寵 題 詠 事 見《 賓 退 錄》 卷 六。

此所以《 乾嘉詩壇點將錄》 謂為“ 老學究” 歟。【 補訂一】

五五

蘀 石 輶 軒 屢 出, 足 跡 甚 廣。 游 歷 登 臨 之 作, 皆 全 力 以 赴, 而 呆

滯悶塞, 類於朽木腐鼓, 塵羹土飯。 言情古詩以《僮歸》 十七首最為

傳誦, 然詞費意沓, 筆舌拈弄糾繞, 有故作藹如仁者之態, 無沛然肺

肝中流出之致, 吾寧取其《寄善元槥》、《懷婦病》、《聞張夫人訃》 之

朴 摯 敦 實, 不 揚 聲 作 氣 也。 言 情 近 體, 世 多 稱《到 家 作》 第 二 首 之

“兒 時 我 母 教 兒 地, 母 若 知 兒 望 母 來。 三 十 四 年 何 限 罪, 百 千 萬 念

不如灰”;七律對仗如此流轉,自亦難能,而腔吻太厲,詞意太盡,似

遜其《先儒人生日》之“茫茫縱使重霄徹,杳杳難將萬古迴”,沈哀隱

痛, 較耐諷詠。《六月初三夜哭子》 下半首云:“桑園棲骨冷, 螢火照

魂 孤。 再 來 知 愛 惜, 鞭 扑 忍 相 俱”; 因 情 造 境, 由 哀 生 悔。 元 微 之

《哭子》 第五首云:“節量梨栗愁生疾, 教示詩書望早成。 鞭扑校多憐

校少, 又緣遺恨哭三聲”;蘀石“再來” 二句, 絕望中仍為期望之詞,

用意又進。《追憶詩》二十九首悼亡之作,皆苦平鈍,惟第二首之“來

生 便 復 生 同 室, 已 是 何 人 不 是 君”, 透 過 一 層, 未 經 人 道; 他 人 祗 說

到 晏 叔 原 詞 所 謂:“欲 將 恩 愛 結 來 生, 只 恐 來 生 緣 又 短” 耳。 此 絕 與

並時沈確士《歸愚詩鈔》 卷十四《七夕詞》 第四首之“只有生離無死

別, 果 然 天 上 勝 人 間”, 異 曲 同 工, 可 為 悼 亡 七 絕 兩 奇 作。 漁 洋 悼 亡

諸 絕, 不 足 道 也。 有 清 名 家 悼 亡 詩 多 者 無 過 俞 曲 園, 次 則 尤 西 堂,

鬭 多 誇 靡, 如 官 庖 宿 饌, 香 積 陳 齋, 方 丈 當 前, 實 寡 滋 味。 二 君 於

詩, 本非當行。 樂蓮裳 鈞《和綠春詞》 六十首, 替人垂淚, 無病而呻。

182
杭 大 宗、 商 寶 意 所 作, 僅 勝 彭 甘 亭 一 籌。 其 足 以 比 美 樊 榭 悼 月 上 諸

七律者,殆吾鄉鄧石臞 濂《顨盦集》卷五之《斷腸詞》二十四首乎。石

臞 嘗 錄 此 詩 寄 譚 復 堂 索 序, 手 稿 今 存 寒 家, 即 復 堂 圖 籍 燼 餘 也。《復
堂 日 記 補 錄 》 光 緒 十 三 年 十 一 月 十 七 日 稱 為“ 亦 在 義 山、 微 之 間, 近 人 中 差 近 仲 則 ”。 又

按吳澹川《南野堂筆記》卷五稱蘀石詩以“博大為宗,鉅手大家”,摘

句 甚 多, 而 前 數 語 皆 不 與; 蓋 澹 川 服 膺 袁 子 才、 沙 斗 初, 自 作 詩 亦

不 脫 乾 嘉 風 氣, 故 於 薄 石 詩 僅 賞 其 風 致 清 雋, 或 面 目 堂 皇 者 耳。

【 補訂一】

五六

七 律 之 當 句 有 對 體, 前 山 谷 詩 補 註 已 略 言 之。 宋 之 徐 師 川、 呂

居仁、晁景迂、王盧谿、范石湖、楊誠齋、李若水、張表臣、徐靈淵、劉

後村等,明之白沙、定山、升菴、空同、中郎、伯敬等,均有此體對聯。

落套印板。清人《晚晴簃詩匯》卷四十《詩話》摘冒借廬殷書聯“姑遲

一食當再食, 更壞何衣補此衣”, 最峭折不覺堆垛;張南山《藝談錄》

摘清人此體各聯,無堪倫比,却未標舉。邵子湘《西湖》之“南高雲過

北高宿,裏湖水入外湖流”,則與元薩雁門《望吳山》之“後嶺樓臺前

嶺 接, 上 方 鐘 鼓 下 方 聞”, 各 襲 香 山《寄 韜 光 禪 師》 詩 一 句。 祁 叔 穎

《雨後》 之“暑雨送涼似秋雨, 高田流水入低田”, 又與莫子偲《青田

山 中 喜 故 人 相 遇》 之“東 鄰 鳥 過 西 鄰 語, 下 番 花 連 上 番 開”, 各 襲 宛

陵《春日拜壟》詩一句。黃廷昭《晚泊九江》之“東浦水連西浦水,大

姑 山 接 小 姑 山”, 亦 賴 地 名 湊 手, 填 此 匡 格。 朱 紫 貴《初 秋 汎 湖》 之

“風 聲 遠 送 樹 聲 到, 水 氣 涼 兼 花 氣 浮”,“後 港 蓮 開 前 港 謝, 南 山 船 少

北山多”,“山自雲中出雲外,雲從山北度山南”;惟末聯較渾成。鄭子

尹《自霑益出宣威入東川》 云:“出衙更似居衙苦, 愁事堪當異事徵。

183
逢 樹 便 停 村 便 宿, 與 牛 同 寢 豕 同 興。 昨 宵 蚤 會 今 宵 蚤, 前 路 蠅 迎 後

路 蠅。 任 詡 東 坡 渡 東 海, 東 川 若 到 看 公 能。” 寫 實 盡 俗, 別 饒 姿 致,

余讀之於心有戚戚焉。軍興而後,余往返浙、贛、湘、桂、滇、黔間,子

尹 所 歷 之 境, 迄 今 未 改。 形 羸 乃 供 蚤 飽, 腸 飢 不 避 蠅 餘; 恕 肉 無 時,

真 如 士 蔚 所 賦, 吐 食 乃 已, 殊 愧 子 瞻 之 言。 每 至 人 血 我 血, 攙 和 一

蚤 之 腹; 彼 病 此 病, 交 遞 一 蠅 之 身。 子 尹 詩 句 尚 不 能 盡 焉。 覩 記 所

及, 古今為此體未有如蘀石之多者。 蓋鼯鼠之巧, 五技而窮;鸚哥之

嬌, 數句即盡。 意在標新逞巧, 而才思所限, 新樣屢為則成陳, 巧製

不 變 則 刻 板。《清 隱 菴》 云:“蛙 語 入 人 語, 山 香 連 水 香。”《風 渚 湖》

云:“禺山翠對豐山立,下渚清連上渚開。”《月橋作》云:“日氣曉蒸雲

氣暖,鐘樓新出鼓樓高。”《和御製詠風花》云:“綠枝暗比紅枝亞,三

里 濃 勝 五 里 開。”《詠 繡 纓 花》 云:“晼 晚 留 春 更 留 月, 玲 瓏 如 玉 也 如

珠。”《春遊曲》云:“土山抱得石山勢,柳樹濃於松樹林。”《題寒山舊

廬圖》 云:“見畫最先題最後, 江仍當閣樹當樓。”《題紫藤花圖》 云:

“晚來花重曉來枝, 今日人看昨日詩。”《清明至萬壽寺》 云:“冷節出

遊偕冷伴,鄉僧相對說鄉山。”《花朝分賦》云:“盆覆射隨盂覆巧,上

曹 鉤 與 下 曹 連。”《題 秋 堂 講 易 圖》 云:“江 水 平 平 通 澗 水, 竹 林 短 短

夾 蕉 林。”《上 太 后 徽 號》 云:“金 葉 聯 徽 金 篆 古, 冊 文 闡 德 寶 文 同。”

《善 果 寺》 云:“客 面 也 如 僧 面 老, 春 光 還 共 佛 光 浮。”《種 草 花》 云:

“自 知 小 病 原 非 病, 人 道 長 愁 始 欲 愁。”《曉 課》 云:“有 何 許 事 關 君

事,無奈勞生屬我生。”《觀荷》云:“甘瓠花白豆花紫,慈姑葉尖荷葉

圓。”《題秋雨停樽圖》云:“河漢影連蟾影黑,梧桐聲雜竹聲淒。”《挽

沈 觀 察》 云:“三 春 準 擬 為 三 老, 一 哭 俄 教 盡 一 生。”《為 馮 司 農 家 海

棠寫影》云:“春好已知春老又,畫人何不畫花兼。”《竹筏歌》云:“棕

衣 絕 不 蓑 衣 破, 趁 水 兼 他 趁 雨 豪。”《和 御 製 雨 中 至 喀 喇 河 屯》 云:

184
“昨 應 請 雨 即 甘 雨, 今 勿 祈 晴 俄 快 晴。”《法 源 寺 海 棠》 云:“黃 塵 幾

輩 埋 黃 壤, 佛 樹 依 然 傍 佛 臺。 東 院 輕 陰 西 院 暖, 十 分 好 句 百 分 杯。”

《 晚 出 花 塢 書 堂 獨 行》 云:“ 釣 蟹 無 竿 還 放 蟹, 釆 蓴 有 艇 漫 思 蓴。”

《百 花 洲 追 懷 金 總 憲、 先 文 端》 云:“別 非 三 月 非 三 歲, 道 是 新 人 是

故人。”《畫眉關》云:“後水轉為前水出,左山趨與右山迎。”《謝馮編

修贈行》 云:“千秋已失九秋又, 六絕誠難三絕無。 北壁石誇南壁石,

人 心 珠 勝 海 心 珠。”《九 豐 堂》 云:“西 舍 不 遙 東 舍 近, 桃 花 初 落 杏 花

開。”《葬張夫人預營生壙》云:“同穴如同室,我家本汝家。”《敍村老

話》云:“永豐鄉接都豐歲,忙種時催快種田。”《憶西湖》云:“秋日柳

非春日柳,老年情重少年情。”《吾畦》云:“不碌碌時常碌碌,得閒閒

在 且 閒 閒。” 每 如 俳 諧 打 諢。 清 高 宗 詩 亦 多 此 製, 一 體 君 臣, 豈 所 謂

上有好而下必甚耶。

五七

律 體 之 有 對 仗, 乃 撮 合 語 言, 配 成 眷 屬。 愈 能 使 不 類 為 類, 愈

見 詩 人 心 手 之 妙。【補 訂 一】 譬 如 秦 晉 世 尋 干 戈, 竟 結 婚 姻; 胡 越 天

限南北, 可為肝膽。 然此事儷白配黃, 煞費安排, 有若五雀六燕, 易

一 始 等。 見《九 章 算 術》 卷 八。 亦 須 挹 彼 注 兹, 以 求 銖 稱 兩 敵, 庶 免 驥 左

駑 右 之 並 駕、 鳧 短 鶴 長 之 對 立。 先 獲 一 句, 久 而 成 聯 者 有 之。 賈 浪

仙:“獨 行 潭 底 影, 數 息 樹 邊 身”, 自 注 曰:“二 句 三 年 得, 一 吟 雙 淚

流。” 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漁隱叢話》 後

集 卷 二 十 引《復 齋 漫 錄》 謂 始 得 上 句, 彌 年 無 對, 王 君 玉 為 足 成 之。

戴 石 屏:“春 水 渡 傍 渡, 夕 陽 山 外 山”,《歸 田 詩 話》 卷 中 謂 初 見 夕 照

映 山 得 下 句, 欲 對 不 愜, 後 覩 雨 霽 行 潦 得 上 句, 始 相 稱。《中 興 群 公 吟
稿 》 戊 二, 又 袁 選《 石 屏 續 集 》 三 均 有 一 詩 題, 略 云:“ 趙 用 父 問 近 詩, 因 舉‘ 今 古 一 凭 欄、 夕

185
陽 山 外 山 ’ 兩 句, 未 得 對。 用 父 以‘ 利 名 雙 轉 轂 ’ 對 上 句, 劉 叔 安 以‘ 浮 世 夢 中 夢 ’ 對 下 句,

遂 足 成 篇。 僕 終 未 愜 意。 都 下 會 范 鳴 道, 以‘ 春 水 渡 傍 渡 ’ 為 對, 當 時 未 覺 此 語 為 奇。 江 東

夏 潦 無 行 路, 逐 處 打 渡 而 行, 溧 水 界 上, 一 渡 復 一 渡, 時 夕 陽 在 山, 分 明 寫 出 此 一 聯 詩 景。

恨 不 得 與 鳴 道 共 賞 之。” 詩 曰:“ 世 事 真 如 夢, 人 生 不 肯 閑。 利 名 雙 轉 轂, 今 古 一 凭 欄。 春

水 渡 傍 渡, 夕 陽 山 外 山。 吟 邊 思 小 范, 共 把 此 詩 看。” 則 此 聯 非 石 屏 自 得, 瞿 氏 說 誤。 詩

題 言 以 劉 叔 安 句 足 成 篇, 而 詩 乃 曰:“ 吟 邊 思 小 范 ”, 則 是 成 篇 以 後, 至 是 方 改 為 定 本 也。

馬 金 輯《 石 屏 詩 集 》 卷 四 載 此 詩, 盡 削 其 題, 僅 取 詩 首 二 字, 標 曰:《 世 事 》, 則 小 范 不 知 所

指 矣。 又 按 馬 輯 詩 集 卷 三《 風 雨 無 憀 中 攬 鏡 有 感 》 五 律 後 有 石 屏 識 語, 稱 道 其 姪 孫 槃 之

佳 句 云:“ 春 水 綠 平 野, 夕 陽 紅 半 山 ”, 則 此 聯 機 杼 早 已 透 露。 觀《 風 雨 無 憀 》 一 律 前 後 諸

詩, 當 作 於 壬 寅, 為 理 宗 淳 祐 二 年;《 世 事 》 一 律 後 即《 改 元 口 號 》, 更 後《 悼 姪 孫 》 詩 跋 中,

明 署 寶 祐 三 年, 則《 世 事 》 當 作 於 淳 祐 十 二 年。 石 屏 自 稱 出 陸 放 翁 門 下, 放 翁《 老 學 菴 筆

記 》 卷 四 載 法 雲 長 老 戲 仿 程 公 闢 體 得 句 曰:“ 行 到 寺 中 寺, 坐 觀 山 外 山。” 典 型 猶 在, 何 至

不 能 屬 對。 竊 疑 石 屏 恥 盜 其 姪 孫 句, 遂 作 此 狡 獪, 幻 出 一 段 故 實, 寧 歸 功 於 范 鳴 道, 而

置“ 春 水、 夕 陽 ” 之 先 例 勿 道 耳。 瞿 氏 或 見 趙 汝 騰 作 石 屏 詩 序, 記 石 屏 自 云:“ 作 詩 不 論

遲 速, 每 一 得 句, 必 經 年 成 篇 ”, 又 隱 約 聞 此 詩 原 題 之 言, 遽 加 附 會。《 宋 詩 紀 事 》 卷 六 十

三 采《 歸 田 詩 話 》, 不 據《 石 屏 續 集 》 駁 正, 亦 為 闊 略。 石 屏 姪 孫 昺《 東 野 農 歌 集 》 有《 自 武

林 還 家 由 剡 中 》 云:“ 野 渡 淺 深 水, 夕 陽 高 下 山 ”,《 抵 池 陽 泊 齊 山 》 云:“ 漲 水 渺 瀰 春 雨 後,

遠 山 重 疊 夕 陽 時 ”, 然 則 戴 氏 有 傳 家 句 法 矣。 此 則 似 朱 起 求 歡, 曠 日 經 時, 必

得 請 於 氤 氳 大 使, 好 事 方 諧。 否 則 句 佳 而 對 不 稱, 東 坡《答 孔 毅 父》

詩 所 謂:“天 邊 鴻 鵠 不 易 得, 便 令 作 對 隨 家 雞。” 謝 女 嫁 王 郎, 麻 胡

配 菩 薩, 必 有 遺 憾 終 身 者 矣。 作 者 殊 列, 詩 律 彌 苛, 故 曲 折 其 句 法

以自困, 密疊其字眼以自縛, 而終之因難見巧, 由險出奇, 牽合以成

的對。例若《詩苑類格》所舉“回文”、“連綿”、“雙擬”、“隔句”四格。

此似選壻甚嚴, 索聘奇昂, 然倘得良媒, 為尋靈匹, 鴛社待闕, 鵲橋

可填,未遽踏地喚天作老女也。歐公《六一詩話》論韓退之“信倔強。

作古詩, 得韻寬則溢出, 得韻窄則愈險愈奇。 如善馭良馬者, 通衢廣

陌, 縱橫馳逐, 惟意所之, 至於水曲蟻封, 疾徐中節, 而不少蹉跌。”


186
竊 謂 詩 人 矜 勝, 非 特 古 體 押 韻 如 是, 即 近 體 作 對 亦 復 如 是。 因 窄 見

工, 固 小 道 恐 泥, 每 同 字 戲; 然 初 意 或 欲 陳 樣 翻 新, 不 肯 襲 常 蹈 故,

用心自可取也。 古名家集中, 幾無不有此。 如太白《子規》:“一叫一

回 腸 一 斷, 三 春 三 月 憶 三 巴”; 元 微 之《送 嶺 南 崔 侍 御》:“火 布 垢 塵

須 火 浣, 木 棉 溫 軟 當 棉 衣。 桄 榔 麵 磣 檳 榔 澀, 海 氣 常 昏 海 日 微”; 又

《三 兄 以 白 角 布 寄 遺》:“白 髮 過 於 冠 色 白, 銀 釘 少 校 頷 中 銀”; 周 太

朴《贈李裕先輩》:“馬疑金馬門前馬, 香認芸香閣上香。” 殆難備舉。

《海 錄 碎 事》 卷 二 十 二 引 張 祜 句:“杜 鵑 花 發 杜 鵑 叫, 烏 臼 花 生 烏 臼

啼”,尤巧合雙關;前承徐凝《翫花》之“誰為蜀王身作鳥,自啼還自

有花開”,後啟倪韭山象占《卜算子》之“紅笑紅啼兩不分,是杜鵑開

也”。【補訂一】 其格式較夥者, 則推五家。 白香山律詩句法多創, 尤

以《寄韜光禪師》詩,極七律當句對之妙,沾匄後人不淺,東坡《天竺

寺》 詩至歎為連珠疊璧; 其《酬主簿》 等詩又開七律隔句扇對之體;

《歲 日 家 宴 戲 示 弟 妹》 首 句 云:“弟 妹 妻 孥 子 姪 孫”, 實 填 名 詞, 無 一

虛 字, 蓋 移“柏 梁 體” 入 律 詩。 按 漁 洋《池 北 偶 談》 卷 十 三、《香 祖 筆 記》 卷 二、 陸


以 湉《 冷 廬 雜 識 》 卷 五 考 柏 梁 體 句, 皆 未 引 此。 又 漁 洋 論 五 言, 未 引 牧 之《 感 懷 》 之“ 齊、 蔡、

燕、 魏、 趙 ”,《 郡 齋 獨 酌 》 之“ 堯、 舜、 禹、 武、 湯 ”, 東 坡《 張 寺 丞 益 齋 》 之“ 風 雨 晦 明 淫, 跛

躄 瘖 聾 盲 ”; 論 七 言 未 及 劉 伯 溫《 二 鬼 詩 》 之“ 腸 胃 心 腎 肝 肺 脾, 耳 目 口 鼻 牙 舌 眉 ”。 至宋

人遂并以柏梁體作七律對仗,鄧林《皇荂曲 · 賦江郊漁弋》腹聯云:

“鴻鵠鵾鵬鵰鶚鶻, 鱒魴鰷鯉鰋鱨鯋”, 大膽出奇。 清徐文靖以“之乎

者 也 矣 焉 哉” 為 一 句 冠 首, 作 七 言 長 句 十 章。 桂 未 谷《題 翁 覃 谿 雙

鉤 文 衡 山 分 書》 兩 絕 句 之 一 云:“朱 竹 垞、 陳 元 孝、 傅 青 主、 鄭 汝 器、 顧 云
美、 張 卯 君、 王 覺 斯, 氣 勢 居 然 遠 擅 場。” 皆 香 山 有 以 啟 之 也。【補 訂 二】

李義山自開生面,兼擅臨摹;少陵、昌黎、下賢、昌谷無所不學,學無

不 似, 近 體 亦 往 往 別 出 心 裁。《七 月 二 十 八 日 夜 聽 雨 夢 後》 通 篇 不

187
對, 始 創 七 律 散 體, 用 汪 韓 門《 詩 學 纂 聞》 說。《 題 白 石 蓮 華 寄 楚 公》、《 贈

司勳杜十三員外》 前半首亦用散體。【補訂一】《當句有對》 一首幾備

此 體 變 態,《子 初 郊 墅》 復 增 益 以“看 山 對 酒 君 思 我, 聽 鼓 離 城 我 訪

君”; 雖 韋 元 旦《人 日 應 制》:“青 韶 既 肇 人 為 日, 綺 勝 初 成 日 作 人”,

李 紳《江 南 暮 春 寄 家》:“洛 陽 城 見 梅 迎 雪, 魚 口 橋 逢 雪 送 梅”, 先 有

此 格, 而 彌 加 流 動。 後 來 韓 子 蒼《送 錢 遜 叔》 之“北 渚 蕩 舟 公 醉 我,

南 湖 張 樂 我 留 公”; 趙 章 泉《月 夜 懷 子 肅 昆 仲》:“荷 侵 水 檻 公 懷 我,

桂合茅簷我憶公”;吳梅村《琴河感舊》第三首之“青衫憔悴”一聯;

均 從 此 出。《蠅 蝶 雞 麝 鸞 鳳 等 成 篇》 五 律 又 隱 開 山 谷《演 雅》、《戲 題

少 游 壁》 七 古 之 製。 殘 唐 五 代, 杜 荀 鶴 近 體 起 結 處 最 好 反 復 拈 弄 字

面,聯如《送李先輩從軍塞上》云:“好隨漢將收胡土,莫遣胡兵近漢

疆”;《讀張僕射詩》云:“廉頗解武文無說,謝脁能文武不通”;《雋陽

道 中》 云:“爭 知 百 歲 不 百 歲, 未 合 白 頭 今 白 頭”;《空 閑 二 公 相 鄙 解

之》 云:“念 珠 在 手 隳 禪 衲, 禪 衲 被 肩 壞 念 珠。 象 外 空 分 空 外 象, 無

中 有 作 有 中 無”, 顛 之 倒 之, 幾 可 入《璇 璣 碎 錦》、《奚 囊 寸 錦》 等 書

矣。 北 宋 則 邵 堯 夫 寄 意 於 詩, 驅 遣 文 字, 任 意 搬 弄, 在 五 七 字 中 翻

筋 斗 作 諸 狡 獪。 除 當 句 對 不 計 外, 如《和 吳 沖 卿》 云:“人 人 可 到 我

未到,物物不妨誰與妨”;《恨月吟》云:“欄干倚了還重倚,芳酒斟回

又再斟”;《南園花竹》云:“因把花行侵竹種,且圖竹徑對花開”;《弄

筆 吟》 云:“弄 假 像 真 還 是 假, 將 勤 補 拙 總 輸 勤。 因 飢 得 飽 飽 猶 拙,

為 病 求 安 安 未 真”;《喜 春 吟》 云:“酒 因 春 至 春 歸 飲, 詩 為 花 開 花 謝

吟。 花 謝 花 開 詩 屢 作, 春 歸 春 至 酒 頻 斟”;《安 樂 窩 中 吟》 云:“日 月

作明明主日, 人言成信信由人”【補訂二】;《首尾吟》 云:“一盞兩盞

至 三 盞, 五 題 七 題 或 十 題。 因 月 因 花 因 興 詠, 代 書 代 簡 代 行 移。 能

知 同 道 道 亦 得, 始 信 先 天 天 勿 違。 已 著 意 時 仍 著 意, 未 加 詞 處 與 加

188
詞。” 皆 掉 臂 徑 行, 不 受 格 律 桎 梏。 後 來 白 沙、 定 山 雖 亦 步 趨, 都 無

此恣肆。 且堯夫於律, 匪特變化對聯, 篇章結構亦多因革。 如《首尾

吟》起結語同;《四長吟》中間以“一編詩”、“一部書”、“一炷香”、“一

樽酒”平頭鋪作兩聯;《春水》長律起四聯,又《花前勸酒》、《春秋》二

首, 均拈出兩字, 於五律中參差反復, 轆轤映帶, 格愈繁密, 而調益

流 轉。 按 此 體 唐 人 詩 亦 偶 有 之, 如 李 伯 魚《 桐 竹 》 詩、 長 孫 佐 輔《 代 別 後 夢 別 》、 元 微 之
《 水 上 寄 樂 天 》 皆 是。 王 荊 公《 兩 山 間 》 一 首, 回 環 交 錯, 調 叶 對 妥, 實 即 此 製, 編 入 五 古,

非 是。 吳 梅 村《 避 亂 》 第 四 首 雖 不 字 面 連 貫, 而 亦 是 五 排, 緣 其 他 諸 首 皆 五 古, 遂 併 入 一

題 耳。 古 近 體 之 分, 通 人 往 往 混 淆, 如 漁 洋 以 東 坡《 出 潁 口 初 見 淮 山 》 詩 選 入 七 古; 清 館

臣 囿 於 試 帖 之 見, 自《 大 典 》 中 輯 別 集, 每 以 七 言 拗 律 編 入 七 古, 更 不 足 道 矣。 倘有詩

人, 能 善 用 諸 格, 未 嘗 不 彬 彬 然 可 親 風 雅 也。 南 宋 則 楊 誠 齋, 顯 好

身手,得大自在。聯如《道逢王元龜閣學》云:“古誰云遠今猶古,公

亦 安 知 世 重 公”;《送 周 仲 覺》 云:“無 夕 不 談 談 不 睡, 看 薪 成 火 火 成

灰”;《晴後雪凍》云:“本是雪前風作雪,卻緣雪後雪生風”;《閶門外

登溪船》 云:“絕壁入天天入水, 亂篙鳴石石鳴船”;《水月寺寒秀軒》

云:“低低簷入低低樹, 小小盆盛小小花”;《再和謝朱叔正》 云:“自

慚 下 下 中 中 語, 祗 合 休 休 莫 莫 傳”;《賀 胡 澹 菴 新 居》 云:“卻 入 青 原

更青處,飽看黃本硬黃書”;《登多稼亭》云:“鷗邊野水水邊屋,城外

平 林 林 外 山”;《紅 錦 黃 花》 云:“ 節 節 生 花 花 點 點, 茸 茸 麗 日 日 遲

遲。”其中佳對,巧勿可階,而曲能悉達,使讀者忘格律之窘縛,亦詩

之 適 也。 此 外 如《歸 田 錄》 載 楊 文 公 句:“水 底 日 為 天 上 日, 眼 中 人

是面前人”; 司馬溫公《績詩話》 載丁晉公句:“草解忘憂憂底事, 花

能 含 笑 笑 何 人。” 按 此 等 句 法 皆 出 自 韋 莊 之“ 印 將 金 鎖 鎖, 簾 用 玉 鉤 鉤 ”, 杜 荀 鶴 之
“ 舊 衣 灰 絮 絮, 新 酒 竹 篘 篘” 等 句。 石 曼 卿 句:“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月 如 無 恨

月 長 圓”; 梅 聖 俞《和 正 仲 寄 酒》:“欲 比 擬 穌 穌 少 色, 曾 持 勸 客 客 何

189
人。”《侯 鯖 錄》 載 東 坡 句:“與 我 周 旋 寧 作 我, 為 郎 憔 悴 卻 羞 郎”; 按
《 侯 鯖 錄 》 卷 一 僅 言 東 坡 道 此 二 句 為 的 對;《 苕 溪 漁 隱 叢 話 》 前 集 卷 五 十 三 引《 王 直 方 詩

話 》 云, 下 句 乃 直 方 所 對, 想 不 誣 也。 胡 侍《 珍 珠 船 》 卷 六 引 此 聯, 未 具 主 名; 趙 甌 北《 陔

餘 叢 攷 》 卷 二 十 三“ 吾 友 沈 佩 蘭 集 聯 ” 云 云, 則 與 古 人 暗 合 矣。 以及明人如王次回

《寄懷弢仲》云:“見說人歸歸雁後,那堪淚落落花前”,又《箇人》云:

“承恩在貌非因貌,觸緒無歡祗為歡”;王思任《壽陳眉公》云:“帝欲

見公公不見, 蒙方求我我何求”; 王叔聞《寄段季純》 云:“照水紫薇

霞紫處,遶籬黃蝶葉黃時”;倪鴻寶《雪後》云:“幽多多豔處,白最最

高峰”,又《卜居》云:“嗜酒酒泉郡,姓何何國人。”涉筆成趣,時復一

遭。 至錢蘀石而薈萃古人句律之變, 正譎都備, 格式之多, 駸駸欲空

掃前載。如《苕雲草堂曉起得雪》云:“山山敗絮蒙頭我,樹樹空花過

眼 禪”;《苕 雲 草 堂 對 雪 得 月》 云:“身 即 非 魚 方 在 水, 心 元 如 鏡 況 無

埃”;《宜亭新柳》 云:“如何密密疏疏影, 絆惹千千萬萬絲”;《曉寒》

云:“雪外來方知有雪, 風前行不避多風”;《有懷故園親戚》 云:“采

葛 釆 蕭 分 釆 艾, 于 逵 于 木 盍 于 磐”;《德 安 北 山 行 雨》 云:“旱 禾 渴 雨

雨而雨,修樹藏山山復山”;《尊酒會》云:“三揖三終三讓禮,杖鄉杖

國杖朝人。句應胡、吉、盧、張匹,題或歐、韓、范、富頻”
;《小南城》云:

“橋入秀巖巖幾疊, 水環圓殿殿何名”;《題陳仲仁山水》 云:“苔點麓

寒厚所厚,松陰雪活清其清”;《花朝》云:“老去閒情急花事,閒來老

伴 寡 塵 言”;《舟 發 南 昌》 云:“不 住 而 住 一 宵 雨, 可 行 則 行 三 板 船”;

《到家》 云:“兒時我母教兒地, 母若知兒望母來”;《和御製經畬書屋

韻》云:“鄭箋孔傳苗芟莠, 義種仁收富賚貧”;《和履郡王雪興》云:

“粉蛺蝶飛藏凍雀, 碧芭蕉敗壓高松”;《法源寺感徐太守》 云:“丁令

鶴歸歸亦恨,莊生蝶夢夢翻驚”;《樂遊原》云:“寧申岐薛亭臺里,車

馬 衣 裳 士 女 風”;《和 御 題 文 津 閣》 云:“二 三 四 部 六 年 竣, 寫 校 編 官

190
親覽程”;《語永豐鄉人》云:“堰高作廟神斯妥,村近燒香眾所安。秋

月 郡 東 南 白 苧, 石 橋 溪 上 下 紅 欄”;《晨 起 課 桑》 云:“杏 萼 原 隨 柳 絲

碧, 麥苗須及菜花黃。 天陰陰未雞頭鶻, 日曖曖先雀口桑”;《祭掃張

夫人墓》 云:“樹有杉槐松柏檞, 人多男女子孫曾。” 多弄巧成拙, 作

法自苦, 昔人弊止佻滑, 此則趣歸鈍滯。 蓋既無康節之天機洋溢, 復

輸 香 山、 誠 齋 之 風 調 輕 逸, 祗 可 與 杜 荀 鶴 分 據 東 西 屋 兩 頭 耳。 鈕 玉

樵《觚賸》續編卷一稱吳東里《中秋家讌》詩:“大烹豆腐瓜茄菜,高

會 荊 妻 兒 女 孫”, 以 為 句 法 奇 創; 蘀 石《祭 掃 張 夫 人 墓》 一 聯 殆 其 苗

裔耶。諸襄七為蘀石鄉先輩,七律對仗亦好作新體,如《望嶽》之“高

標衡、華、嵩、恆上,世閱齊、秦、漢、魏雄”
;《聽客談武夷山》之“櫂轉

菜瓜葵六曲, 徑無蛇虎雉三斑”;《門神》 之“由後視今今視昔, 看輿

臣 隸 隸 臣 僚”;《再 答 對 松》:“折 芳 要 菊 梅 蘭 蕙, 儲 藥 兼 苓 桂 朮 參”;

《前 韻 酬 和》 之“似 李 似 梅 還 似 蝶, 非 球 非 璧 亦 非 珠; 虎 龍 狗 異 三 分

國,代厲秦橫并屬蘇”,與蘀石諸聯如出一手。蘀石胸中所養,每如蠹

食殘書, 蠅鑽故紙;所作亦太半設客之曲, 供官之詩。 有詩膽而乏詩

心, 故 僅 就 字 面 句 眼 上 作 諸 變 相, 讀 之 徒 覺 其 蠻 做 杜 撰, 煞 費 氣 力。
按 蘀 石 手 批 厲 樊 榭 詩 集, 評《 觀 陳 洪 綬 合 樂 圖 》 云:“ 字 眼 豈 可 杜 撰, 蠻 做 豈 是 才 情。” 清

高 宗 七 律 對 仗 多 糾 繞 堆 疊, 廷 臣 賡 歌, 每 效 其 體。 如 彭 辛 楣 之“六

逢 唐 宋 元 明 代, 疊 衍 來 晜 仍 耳 人”; 吳 蓉 塘 之“得 名 位 祿 欣 兼 壽, 多

子 孫 曾 喜 及 玄”; 當 時 公 卿 集 中, 比 比 皆 是。 蘀 石 漫 與 閒 吟, 亦 仿 御

製, 幾 如 古 來 稗 說 所 嘲 於 私 室 中 行 庭 參、 燕 私 時 操 官 話 矣。 郭 𠐺 伽

《 樗 園 銷 夏 錄》 卷 下 言 蘀 石 自 書 京 師 寓 齋 春 帖 云:“ 三 間 東 倒 西 歪

屋, 一 個 千 錘 百 鍊 人”, 輕 薄 子 書 以 糊 鐵 匠 店 中, 傳 以 為 笑。【補 訂

一】 竊 以 為 此 雖 惡 謔, 亦 殊 有 竅。 昔 人 喻 作 詩, 每 取 材 於 機 人 之

織、 玉 人 之 琢, 若 蘀 石 則 大 類 鐵 匠 之 打 而 已。 綜 觀 蘀 石 律 詩 中 對 格

191
之 新、 古 詩 中 章 法 句 法 之 奇, 其 有 志 開 拓 詩 界 可 見; 惜 僅 在 詞 句 上

用工夫, 興象意境, 未能力破餘地, 亦才之所限也。 然生沈歸愚、 袁

子才之世, 能為程春海、 鄭子尹之詩, 後有漢高, 則亦無慚於先驅之

勝廣矣。

五八

蘀石詩禿筆淡墨, 不側媚弄姿, 不偏銳取勝,故當時名輩, 頗尠

知賞。王述菴作《湖海詩傳》,甚不與之,至謂其“率然而作,信手便

成, 不 加 研 鍊”。 吳 思 亭 修 以 詩 受 知 於 蘀 石, 又 為 蘀 石 子 慈 伯 弟 子,

早有辯護。其《吉祥居存稿》卷一《書蘀石齋詩集後、并序》曰:“向

閱 王 少 寇《蒲 褐 山 房 詩 話》, 評 公 之 詩 云 云。 朱 梓 廬 先 生 語 修 曰: 少

寇 所 論, 適 與 翁 詩 相 反。 又 閱《隨 園 詩 話》, 謂 公 吟 詩 云 云, 語 意 亦

略 同。 似 於《蘀 石 齋 全 集》 全 未 研 閱。 袁 王 兩 家 並 海 內 詩 壇 盟 主,

頗 自 負 其 辨 眼, 且 與 公 皆 有 縞 紵 之 好, 而 評 論 膚 泛 不 切 至 此, 可 見

文 章 知 己 之 難。 因 作 此 詩, 以 質 世 之 讀 公 詩 者。” 詩 略 云:“公 詩 精

益 求, 於 杜 得 縝 密。 韓 蘇 並 沈 酣, 涪 翁 亦 心 折。 氣 勇 怯 千 夫, 脈 細

歸 一 髮。 獲 古 不 傳 祕, 皆 於 人 所 忽。 二 老 未 深 味, 如 何 漫 稱 述。 不

愁背面笑,無乃交臂失。”後人自負為鍾期、桓譚者,多集矢於述菴;

如《聽 松 廬 詩 話》、《石 遺 室 詩 話》 等 皆 駁 之。 然 空 洞 數 語, 稍 足 翻

案, 未 能 關 異 議 之 口 也。 黃 霽 青 安 濤《詩 娛 室 詩 集》 卷 十 六《題 蘀 石

齋 集》 云:“率 意 小 心 論 不 同, 憑 何 幸 苦 證 詩 翁。 晚 年 手 稿 多 塗 乙,

須 問 當 年 老 刻 工”; 自 註:“嘉 善 東 門 外 有 劉 子 端 者, 剞 劂 老 手 也。

《蘀 石 集 詩》 是 其 寫 刻, 親 見 手 稿 改 易 甚 多, 旁 行 斜 註, 幾 有 不 可 辨

者。 劉 嘗 為 先 子 言 如 此, 此 亦 足 見 作 者 苦 心 矣。 此 段 世 無 知 者, 爰

題一絕志之。”郭則澐《匏廬詩存》卷七《題國朝名家詩集》亦曰:“猶

192
有 劂 工 識 心 苦, 蘭 泉、 蘀 石 本 殊 科。” 夫 必 待 劂 工 而 後 能 識 蘀 石 作 詩

之 慘 淡 經 營, 則 諸 君 詩 識 亦 已 淺 矣。 蘀 石 古 體 之 章 法 句 法、 近 體 之

對 法 字 法, 無 往 不 立 異 出 奇, 自 別 時 流。《浪 跡 叢 談》 卷 十 記 翁 覃 谿

云:“蘀石說杜詩:‘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必以麒麟與第一為對

偶 ”; 用 意 苛 細 如 此, 豈 率 意 漫 與 者。 蘀 石 歸 田 後 詩, 老 手 頹 唐, 則 亦 不 免。
如《 小 店 》 之“ 不 成 買 醉 忻 然 坐, 搖 鼓 冬 冬 自 賣 糖 ” 等 句, 不 謂 為 率 易 不 可。 然 此 種 耄 及

之 什 不 多。 詩 之 率 者 必 易; 蘀 石 體 滯 語 悶, 是 拙 也, 非 率 也。 潘 四 農

《養一齋詩》卷首《題詞》一則云:“真率之辨,在厚與不厚”;竊以為

拙 率 之 辨, 在 易 與 不 易。 以 勤 補 拙, 弄 巧 成 拙, 蘀 石 實 兼 有 之。 試

觀 其 自 註 中 附 早 作 詩, 未 嘗 不 求 風 神 澹 宕 也; 集 中 見 存 遊 賞 諸 絕

句, 未 嘗 不 求 姿 致 冶 麗 也; 而 如 蔗 尾 蜜 房, 渣 滓 多 於 滋 味。 王 穀 原

《丁 辛 老 屋 集》 卷 六《看 桃 花》 諸 絕 句 尤 與 蘀 石 祈 嚮 一 致, 而 鬆 秀 之

與 滯 鈍, 較 然 可 識, 則 情 韻 之 差 也。 其 哀 逝 悼 舊 之 作, 未 嘗 不 欲 由

情 生 文, 一 洗 仙 而 不 哀 之 套 語 也。 故《哭 朱 沛 然》 第 一 首 曰:“載 於

倫 紀 地, 至 痛 不 能 文。” 顧 皆 黏 著 鋪 敍, 有 同 訃 告, 幾 能 聲 徹 天 而 淚

徹泉哉。 且蘀石匪特短於才情, 即其氣力, 亦欠彌滿。 查梅史《篔谷

詩集》卷十《與積堂論詩得八絕句》之四云:“七字長城屹上游,單詞

儷 句 若 為 優。 道 人 天 眼 分 明 在, 齒 冷 江 河 萬 古 流。” 自 註:“蘀 石 先

生謂韓、杜、蘇、黃七古,皆一氣單行。二晁以外,始多用偶句,看似

工整, 其實力弱, 藉此為撐拄。 一經拈出, 便覺有上下牀之別, 漁洋

《古詩選》 尚未能覰破也。” 按蘀石之言精矣, 而所作頗不副所言。 五

古多整齊作對仗, 七古多轉韻, 實未能一氣單行, 貫注到底;故雖學

昌黎, 而天骨開張、 磨揚巨刃之境界, 概乎未有。 亦賦稟所囿, 須放

鄭 子 尹 出 一 頭 矣。 郭 𠐺 伽《靈 芬 館 詩 話》 卷 三 云:“張 渠 齋 以《蘀 石

齋集》見貽云:此公孤詣,人不能識,重俟足下鑑別之”;卷八云:“蘀

193
石 齋 詩 淳 音 古 意, 自 成 一 家。 視 曝 書 亭 較 深, 視 樊 榭 山 房 較 大, 然

知 者 蓋 鮮。 隨 園 與 之 同 徵, 亦 但 推 其 經 學 人 品, 未 及 詩 也。 集 中 古

今 體 各 有 極 至 之 處, 亦 皆 有 頹 放 自 適 者, 終 為 大 家。《僮 歸》 十 七 首

純 乎 漢 魏, 卻 無 一 字 摹 仿。 穀 人 祭 酒《懷 人 詩》 云:‘千 詩 槃 鬱 此 胸

襟, 長水侍郎才調深。’ 著一深字, 真蘀翁知己。” 𠐺伽詩格風華, 而

能 賞 異 量 之 美, 作 平 心 之 論, 雖 不 盡 確, 已 是 具 眼。 隨 園 亦 道 其 詩,

《詩 話 補 遺》 卷 一 稱 為“率 真 任 意, 有 夫 子 自 道 之 樂”; 即 𠐺 伽 所 謂

“頹 放 自 適”, 亦 即 述 菴 所 謂“率 然 而 作”。 隨 園 明 見 四 十 九 卷 本《蘀

石 齋 集》, 而 不 能 窺 其 慘 淡 經 營, 蓋 草 草 摭 取 暮 年 兩 詩, 未 從 頭 細 閱

耳。所謂“才調深”者,乃由𠐺伽、穀人之習於淺;較江左三家、吳中

七子、 常州五星, 則蘀石自為深穩;亦猶以蘀石比東原, 未得為通經

之士,而隨園則竟以“經學” 推之矣。《乾嘉詩壇點將錄》評蘀石曰:

“遠 而 望 之 幽 脩 漏, 近 而 視 之 瘦 透 皺, 不 知 者 曰 老 學 究”;“幽 脩 漏”

切“蘀”,“瘦透皺”切“石”,皆本“深”字生發,與𠐺伽意合。雖然,六

字談何容易。蔣超伯《通齋詩話》云:“英石之妙,在皺瘦透。此三字

可 借 以 論 詩。 起 伏 婉 蜒 斯 為 皺, 皺 則 不 衍, 昌 黎 有 焉。 削 膚 存 液 斯

為瘦,瘦則不膩,山谷有焉。六通四闢斯為透,透則不木,東坡有焉。

支離非皺,寒儉非瘦,鹵莽滅裂非透。吁,難言矣。”竊不自揆,為引

申之曰:靜而不囂,曲而可尋,謂之幽,蘇州有焉;直而不迫,約而有

餘,謂之脩,彭澤有焉;澄而不淺,空而生明,謂之漏,右丞有焉。瘦

透皺者, 以氣骨勝, 詩得陽剛之美者也;幽脩漏者, 以韻味勝, 詩得

陰 柔 之 美 者 也。 蘀 石 體 秉 陽 剛, 然 無 瘦 硬 通 神 之 骨、 靈 妙 寫 心 之

語,凌紙不發,透紙不過,劣得“皺”字,每如肥老嫗慢膚多摺而已。

自宋以來,詩用虛字,其弊有二:一則尖薄,乃酸秀才體,鍾伯敬、譚

友夏、蔡敬夫是也;一則膚廓,乃腐學究體,邵堯夫、陳公甫、莊定山

194
是 也。 蘀 石 固 亦 老 學 究 耳。 孔 子 曰:“溫 柔 敦 厚 而 不 愚, 則 深 於 詩

者”; 蘀 石 之 愚, 倘 亦 如 甯 武 子 之 不 可 及 耶。 昔 意 大 利 文 家 塔 松 尼

(A l e s s a n d r o Ta s s o n i )《雜感錄》(P e n s i e r i d i v e r s i )嘗申言醜女(l e d o -

n n e b r u t te ) 亦 能 姿 媚 動 人, 聖 茨 柏 雷 移 以 論 文; 參 觀 S a i n t s b u r y : Hi-

s t o r y o f C r i t i c i s m , v o l . I I , p . 4 1 7 . 吾國張山來《幽夢影》 亦云:“貌有醜

而 可 觀 者, 有 雖 不 醜 而 不 足 觀 者; 文 有 不 通 而 可 愛 者, 有 雖 通 而 極

可厭者。” 蘀石齋詩姿媚可愛則未必,其醜而尚耐看者乎。【 補訂一】

五九

英 人 A r t h u r Wa l e y 以 譯 漢 詩 得 名。 余 見 其 1 7 0 C h i n e s e P o -

e m s 一書,有文弁首,論吾國風雅正變,上下千載,妄欲別裁,多暗中
摸索語,可入《群盲評古圖》者也。【補訂二】所最推崇者,為白香山,

尤 分 明 漏 洩。 香 山 才 情, 昭 映 古 今, 然 詞 沓 意 盡, 調 俗 氣 靡, 於 詩

家 遠 微 深 厚 之 境, 有 間 未 達。 其 寫 懷 學 淵 明 之 閒 適, 則 一 高 玄, 按 香
山《 題 潯 陽 樓 》 稱 淵 明 曰:“ 文 思 高 玄 ”。 一 瑣 直, 形 而 見 絀 矣。 其 寫 實 比

少 陵 之 真 質, 則 一 沈 摯, 一 鋪 張, 況 而 自 下 矣。 故 余 嘗 謂: 香 山 作

詩, 欲 使 老 嫗 都 解, 而 每 似 老 嫗 作 詩, 欲 使 香 山 都 解; 蓋 使 老 嫗 解,

必 語 意 淺 易, 而 老 嫗 使 解, 必 詞 氣 煩 絮。 淺 易 可 也, 煩 絮 不 可 也。
按《 復 堂 日 記 補 錄 》 光 緒 二 年 八 月 二 十 二 日 云:“ 閱 樂 天 詩, 老 嫗 解, 我 不 解 ”; 則 語 尤 峻

矣。 西 人 好 之, 當 是 樂 其 淺 近 易 解, 凡 近 易 譯, 足 以 自 便 耳。 惟 篇 末

云:“欲觀惡詩,須閱《隨園詩話》”,則殊具識力。自有談藝以來,稱

引 無 如 隨 園 此 書 之 濫 者。 尤 以 卷 八 引 青 田 才 女 柯 錦 機 調 郎 五 言

絕, 為 極 糞 土 之 汙。 子 才 不 惜 筆 墨, 一 至 於 斯。 同 卷 謂“詩 話 作 而

詩亡” 者, 殆亦夫子之自道乎。 然此書所以傳誦, 不由於詩, 而由於

話。 往 往 直 湊 單 微, 雋 諧 可 喜, 不 僅 為 當 時 之 藥 石, 亦 足 資 後 世 之

195
攻錯。 子才非目無智珠, 不識好醜者, 特乞食作書, 聲氣應求, 利名

扇 盪, 取 捨 標 準, 自 不 能 高。 重 以 念 舊 情 深, 愛 才 心 切, 欲 發 幽 光,

遂 及 哇 響, 譏 其 道 廣 固 可, 見《 詩 話 補 遺 》 卷 七 許 穆 堂 贈 詩, 稱 其 心 慈 亦

無 不 可。 如 卷 三 于 震 事、 卷 八“ 選 詩 如 散 賑 ” 語, 卷 十 三 引 李 穆 堂 語。 自 言 顯 微

闡 幽, 寧 濫 毋 遺。 見 補 遺 卷 四。 又 曰:“徇 一 己 之 交 情, 聽 他 人 之 求 請,

余 未 能 免。” 卷 十 四“ 選 詩 七 病” 條。 蓋 已 解 嘲 在 先。 若 乃 比 論 詩 於 選 色,
《 補 遺 》 卷 一 和 周 午 塘 詩、 卷 三“ 余 好 詩 如 好 色 ” 條, 又《 小 倉 山 房 尺 牘 》 卷 八《 答 彭 賁 園 》。

竊 謂 若 據 詩 話 而 論, 則 隨 園 之 好 內, 亦 祗 如《 萍 洲 可 談 》 卷 三 所 記“ 濕 活 居 士 ”, 宜 其 自 歎

“ 買 妾 常 如 下 第 人” 矣。 而 實 託 風 雅 為 狹 邪, 評 頭 論 足, 狎 語 媟 言。 例 如

《品 花 寶 鑑》 第 五 十 五 回 寫 侯 石 翁 換 扇 題 詩 事, 即 本《詩 話》 卷 三

題 薛 筠 郎 遺 稿、 卷 八 郭 秀 才 二 條 參 觀《 小 倉 山 房 集 》 卷 二 十《 題 高 南 澗

哭 筠 兒 詩 後 》、 卷 二 十 四《 廬 山 觀 瀑 布、 有 少 年 奇 雅 郭 姓 名 淳、 誤 易 其 扇、 歸 題 二 絕

句》。 點 染 而 成。 昔 王 漁 洋《秦 淮 竹 枝》 以“吟 詩 紀 阿 男” 為 殿, 紀

伯 紫 尚 有 失 言 之 譏。 子 才 佻 達 放 肆, 蕩 檢 踰 閑, 盛 名 之 下, 佔 盡

韻 事, 宜 同 時 諸 君 之 由 羡 生 妒, 由 妒 轉 恨 矣。 故 章 實 齋《 文 史 通

義》 內篇五有《詩話》、《婦學》、《書坊刻詩話後》 等篇; 趙甌北有向

巴 拙 堂 控 詞, 載《 兩 般 秋 雨 盦 隨 筆》 卷 一, 謂“ 實 乃 名 教 罪 人”;

後 來 譚 復 堂 至 以 兆 東 南 大 亂 斥 之。 見《 日 記 補 錄 》 同 治 七 年 九 月 一 日, 并 斥
為“ 文 妖 ”。 參 觀 同 治 元 年 十 月 二 十 五 日、 十 一 年 三 月 十 四 日、 光 緒 五 年 五 月 十 三 日。

實 則 甌 北 雖 諷 子 才 收 女 弟 子, 參 觀《 甌 北 詩 鈔 》 中《 謝 鮑 尊 古 》、《 題 駱 佩 香 詩 》
諸 絕 句。 而 己 亦 見 獵 心 喜, 欲 炙 形 色; 好 與 翁 悟 情、 駱 佩 香 遊,《自 焦

山至揚州雜詩》 且有“公然挾兩雌, 狂煞老頭皮” 之句。 復堂以勸李

蓴客講究微言大義,而復品定都門樂僮,刻《群芳小集》,致為李蓴客

所 譏。 見《 越 縵 堂 日 記 》 同 治 十 二 年 五 月 二 十 五 日, 參 觀《 復 堂 日 記 補 錄 》 同 治 十 年 三
月 二 十 四 日、 四 月 二 十 一 日、 同 治 十 三 年 四 月 初 八 日、 又 光 緒 四 年 七 月 二 十 八 日 以 得 見

196
《 燕 蘭 小 譜 》 為 喜, 光 緒 五 年 正 月 八 日 補 註《 懷 芳 記 》。 二 君 於 子 才, 不 啻 尤 而 效

之者也。 俞曲園《春在堂隨筆》 卷十論隨園紀遊冊, 亦甚不以子才之

狎 褻 為 然; 曲 園 之 於 子 才 行 事, 幾 若 曠 世 相 師, 惟 左 右 風 懷, 則 殊

勿 類, 似 不 二 色 終 其 身 者, 此 一 端 即 可 譏 彈 隨 園 而 勿 怍 矣。 實 齋

《題 隨 園 詩 話》 十 二 絕 句, 人 多 知 之。 凌 次 仲 廷 堪《校 禮 堂 詩 集》 卷

七《絕句四首》 有云:“自怯空疏論轉嚴, 儒林文苑豈能兼。 不聞盧、

駱、 王、 楊輩, 朴學曾將賈孔嫌”; 又云:“何苦矜張村曲子, 翻云勝

得 九 成 簫”; 又 云:“刪 卻 強 顏 支 飾 語, 也 應 喚 作 小 名 家。” 必 為 隨 園

而 發。 次 仲 為 翁 覃 谿 弟 子, 學 人 為 詩, 與 隨 園 詩 派 本 相 水 火。 參 觀
《 詩 話 補 遺 》 卷 二“ 詩 中 有 考 據 ” 條、 卷 三“ 今 之 詩 流 三 病 ” 條,《 小 倉 山 房 詩 集 · 論 詩 絕 句 》

末 首 斥 夫 己 氏“ 抄 書 作 詩 ”, 相 傳 即 指 覃 谿。 洪 北 江《 詩 話 》 自 記 誤 聞 覃 谿 噩 耗, 得 一 聯

曰:“ 最 喜 客 談 金 石 例, 略 嫌 公 少 性 情 詩。” 而 次 仲 作 覃 谿 六 十 壽 詩 獨 稱 其 排 比 金 石, 重

開 詩 境, 針 鋒 正 復 相 對。《 校 禮 堂 文 集 》 卷 二 十 四《 與 江 豫 來 書 》, 亦 相 發 明。 查梅史揆

《篔谷詩集》卷十《論詩絕句寄屠琴塢》十二首,亦疑指隨園言;另有

《 與 積 堂 論 詩 得 八 絕 句》, 其 第 五 首 自 註 明 斥 隨 園 為“ 風 雅 罪 人”。

黃謙牧承吉《夢陔堂詩集》卷十八《憶某公》五古、卷二十二《戲題某

君詩集》七律,亦必指隨園。實齋講義理,次仲治考訂,梅史攻詞章,

謙 牧 治 朴 學 而 尤 自 負 其 詩, 均 與 隨 園 生 世 相 接, 故 諸 作 尤 親 切 有

味。《楚庭耆舊遺詩》後集卷八《茶村詩話》謂劉廣智曾撰《詩話》一

卷,詆袁簡齋云云,余未之見;按之黃培芳《香石詩話》卷一、卷二,

則 廣 智 乃 其 弟 子。《香 石 詩 話》 固 力 斥 隨 園 而 稱 王 漁 洋、 錢 蘀 石 者,

劉 殆 承 其 師 說 爾。 譚 復 堂 亦 自 言 作《正 袁》 數 卷, 旋 毀 其 稿。 陳 杏

孫 昌 紳 嘗 欲 為《小 倉 山 房 集》 作 註, 蒐 羅 乾 隆 一 朝 文 字 掌 故, 積 稾

數十巨冊, 惜末刊行, 無由借證。 隨園說詩要指, 眾所共曉, 勿俟詳

述。 百許年來, 不乏責難, 大都學識勿足, 心氣未平。 竊不自揆, 以

197
《詩 話》 為 據, 取 前 人 論 衡 所 未 及 者, 稍 事 參 稽。 良 以 此 書 家 喻 戶

誦, 深 入 人 心, 已 非 一 日, 自 來 詩 話, 無 可 比 倫。 故 為 之 批 郤 攻 隙,

復借以旁通連類,知言君子,倘有取歟。【 補訂一】

六○

子才論詩, 於同時甚推商寶意。 寶意《質園詩集》 卷十《旅窗自

訂新舊詩四十卷、 因成長句》, 有云:“不分畦畛忘年代, 別有陶鎔屬

性 靈”; 兩 語 幾 可 為《隨 園 詩 話》 之 提 要 鉤 玄。 然 寶 意 作 詩 較 隨 園 為

溫潤流麗, 隨園強攀同志, 實不相同。 觀《質園集》 卷十二《論詩絕

句》 推漁洋為“盟主”、 歸愚為“正宗”, 此隨園所斷不肯言者。 卷二

十三《論詩示芳甸甥》 云:“迦葉獨破顏, 微笑機鋒中。 詩學等禪宗,

千 古 淵 源 共”; 而 子 才 卻 力 非 滄 浪、 漁 洋 禪 悟 之 說。 斯 又 見 兩 人 之

和而不同。《隨園詩話》 卷八言:“滄浪借禪喻詩, 不過詩中一格。 宜

作近體短章, 半吞半吐, 以求神韻。 若作七古長篇、 五言百韻, 即以

禪喻, 自當天魔獻舞, 花雨彌空, 造八萬四千寶塔不為多, 豈作小神

通 哉。”《補 遺》 卷 三 引 梅 沖《詩 佛 歌》 仿 此。《補 遺》 卷 一 言:“阮 亭 好 以 禪 悟 比

詩, 余駁之曰:毛詩三百篇, 豈非絕調。 不知爾時, 禪在何處, 佛在

何方。”按、前之說淺嘗妄測,後之說強詞奪理。【 補 訂 二 】 天 魔 之 舞、

天 花 之 墜, 亦 須 悟 後 方 證 此 境。 已 得 根 本 清 淨 靜 慮, 為 所 依 止, 作

意思惟;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於意,了知於法,修輕舉、 柔軟、 空界

等十二想,如是如是,修治其心,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 此

聖 神 通 也, 非 聖 神 通, 猶 如 幻 化, 唯 可 觀 見, 不 堪 實 用。 參 觀《 瑜 伽 師

《 五 燈 會 元 》 卷 三 龐 居 士 偈 曰:“ 心 通 法 亦 通, 十 八 斷
地 論 》 卷 三 十 三。

行蹤。 但自心無礙,何愁神不通。” 蓋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

別,皆隨定力;悟心得道,既入佛位,萬行莊嚴,如大摩尼珠具十種

198
性, 若純取事相變幻, 認為神通, 有違真趣, 能障般若。 參觀《 宗鏡錄》
卷 十 五。 以“ 天 花 天 魔” 取 詩, 則 元 相 之 稱 杜 詩“ 鋪 張 排 比”,正遺山

《 論詩絕句》 所謂:“ 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珷玞” 者也。 子才

識趣,無乃類是。 滄浪才力甚短,自有側重近體之病;故《 詩法》 篇

謂:
“ 律難於古,絕難於律。”《 詩辯》 篇論詩九品,其五曰“ 長”,亦未

必指篇幅之長而言;然長篇不盡神韻,非不須神韻,是則所謂“ 難”

者, 篇 幅 愈 短, 愈 無 回 旋 補 救 餘 地, 不 容 毫 釐 失 耳。 按 蔣 心 餘 好 友 張 瘦
銅 商 言《 竹 葉 厂 文 集 》 卷 九《 題 王 阮 亭 禪 悅 圖 》 第 一 首 略 云:“ 嚴 滄 浪 論 詩, 本 色 本 妙 悟。 大

約 可 小 篇, 吞 吐 含 情 素。” 第 二 首 略 云:“ 陶 公 千 載 人, 吟 成 菽 粟 味。 菽 粟 非 憚 悅, 飽 便 充

腸 胃。 唐 賢 諷 諭 尚, 冗 長 詞 則 費。 老 杜 生 天 寶, 一 飯 作 歔 欷。 此 豈 悟 所 為, 可 以 判 品 彙。”

【 補 訂 一 】 屠 琴 塢 倬 作《 菽 原 堂 集 序 》, 記 查 梅 史
亦 即 隨 園 駁 滄 浪 之 旨。

論詩大旨,主乎“ 消納”,嘗謂:“ 滄浪香象渡河,羚羊掛角,只是形容

消 納 二 字 之 妙。 世 人 不 知, 以 為 野 狐 禪。 金 元 以 降 冗 弱 之 病, 正 坐

不 能 消 納 耳。《 唐 書. 元 載 傳 》: 胡 椒 八 百 斛, 他 物 稱 是。 舉 小 包

大,立竿表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云云。 此真解人語,嘗試引申

之。 長 短 乃 相 形 之 詞。 滄 浪 不 云 乎:“ 言 有 盡 而 意 無 窮 ”; 其 意 若

曰:短詩未必好, 而好詩必短, 意境悠然而長, 則篇幅相形見短矣。

古人論文,有曰:“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有曰:“讀之惟恐易盡。”

果如是, 雖千萬言謂之辭寡亦可, 篇終語了, 令人惘惘依依。 少陵排

律所謂“篇終接混茫” 者, 是也。 否則雖短篇小什, 亦覺詞費; 以才

窮 意 竭, 而 支 扯 完 篇, 明 月 已 盡, 夜 珠 不 來, 實 不 必 作 此 閒 言 語 也。

隨 園 不 悟“消 納” 之 旨, 宜 其 斤 斤 以 篇 幅 為 言 矣。 悟 乃 人 性 所 本 有,

豈 禪 家 所 得 而 私。 一 切 學 問, 深 造 有 得, 真 積 力 久 則 入, 禪 家 特 就

修 行 本 分, 拈 出 說 明; 非 無 禪 宗, 即 并 無 悟 也。 猶 沈 休 文 論 四 聲 云:

“靈 均 以 來, 此 祕 未 覩。 或 闇 與 理 合, 非 由 思 至。” 伊 川 論《易》 云:

199
“未有《易經》時,天地間固已有易。”可見“思”未“至”、“經”未“有”

時,理已先在霄壤間。故《五燈會元》卷二:“人問安國:達摩未來此

土時, 還有佛法也無。 師曰: 自己分上作麽生, 干他來與未來作麽;

他 家 來 大 似 賣 卜 漢 見 汝 不 會, 為 汝 錐 破, 卦 文 纔 生, 吉 凶 盡 在 汝 分

上。” 亦譬之兒時不識日月, 知有“雞子黃”、“白玉盤”, 豈二曜遂為

之滅沒耶。且言“悟”亦非禪宗獨得之祕,前引陸桴亭《思辯錄》,說

此甚明。昔孫興公《喻道》以為“覺”“佛”祗內外之異名,張思光《問

律》比於“鳧”“乙”為楚越之異稱。子才嘗自言:“孔子與子夏論詩,

高 岸 深 谷, 泠 泠 然 不 見 其 裏, 所 謂 深 微。 乃 滄 浪 羚 羊 掛 角 之 先 聲。”
《 詩 話 》 卷 二。 按 此 節 見《 韓 詩 外 傳 》 卷 二。 孔 子 謂 子 夏 言 詩, 見 其 表 未 見 其 裏, 顏 淵

曰:“ 其 表 已 見, 其 裏 何 有 ”, 子 因 云 云,“ 深 微 ” 當 作“ 精 微 ”。《 孔 叢 子 · 論 書 》 篇 記 此 事

作 言“ 書”, 非 言“ 詩”。 夫 長 篇 之 有 神 韻, 正 如 高 岸 深 谷 之 能 微 遠; 孔 子

既 先 言 之, 則 非 盡 為 祖 師 西 來 意, 即 以 隨 園 之 矛 自 攻 其 盾 也 可。 子

才好友程魚門《勉行堂文集》卷一《正學論》第二篇略謂:“虛靈復初

之說本出儒家, 非釋氏所創。 如寶玉大弓, 忽為盜竊, 及其既得, 則

依 然 內 府 之 寶。” 禪 悟 亦 當 作 如 是 觀, 子 才 豈 并 未 聞 魚 門 自 張 門 面

之 論 歟。 不 特 此 也。 子 才 論 成 章 不 以 神 韻 為 歸, 而 論 作 詩 頗 以 妙

悟 為 主, 與 滄 浪 等 持 論 冥 契 而 不 自 知。《滄 浪 詩 話》 謂:“詩 有 別 才,

非關書也;有別趣, 非關理也。 然非多讀書, 多窮理, 不能極其至”,

又謂:“學詩者以識為主。”按《隨園詩話》卷三曰:“方子雲云:‘學荒

翻 得 性 靈 詩’, 劉 霞 裳 云:‘讀 書 久 覺 詩 思 澀’。 非 真 讀 書 能 詩 者 不

能 道。” 參 觀 卷 六 王 夢 樓 云 條。 又 曰:“作 史 三 長 才 學 識, 詩 亦 如 之, 而 識

為 最 先。 非 識 則 才 學 俱 誤, 北 朝 徐 遵 明 指 其 心 曰:‘吾 今 而 知 真 師

之所在。’ 識之謂歟。” 卷四曰:“陶篁村謂作詩須視天分, 非關學習。

磨鐵可以成針, 磨磚不可以成針。” 卷五曰:“人有滿腔書卷, 無處張

200
皇, 當為考據或駢文, 何必借詩賣弄。 凡詩之傳者, 都是性靈, 不關

堆垛。” 卷六曰:“司空表聖論詩, 貴得味外味。 余謂今之作詩者, 味

內 味 尚 不 能 得, 況 味 外 味 乎。”《補 遺》 卷 一 引 李 玉 洲 曰:“多 讀 書 為

詩 家 最 要 事, 欲 其 助 我 神 氣。 其 隸 事 與 否, 作 者 不 自 知, 讀 者 亦 不

知, 方 謂 之 真 詩。” 與 滄 浪 宗 旨, 有 何 不 同。 蓋 性 之 靈 言 其 體, 悟 之

妙 言 其 用, 二 者 本 一 氣 相 通。 悟 妙 必 根 於 性 靈, 而 性 靈 所 發, 不 必

盡為妙悟;妙悟者, 性靈之發而中節, 窮以見幾, 異於狂花客慧、 浮

光 掠 影。 此 滄 浪 之 說, 所 以 更 為 造 微。 子 才 引 司 空 表 聖, 尤 機 鋒 洩

漏, 表 聖 固 滄 浪 議 論 之 先 河;《與 李 生 論 詩 書》 所 謂:“味 在 酸 鹹 之

外, 遠 而 不 盡, 韻 外 之 致”, 即 滄 浪 之 神 韻 耳。 子 才 所 引 徐 遵 明 指 心

事,出《魏書.儒林傳》,酷肖禪宗不立階梯、直指心源之說。《補遺》

卷三《詩佛歌》 亦云:“一心之外無他師。” 彼法常言: 迷心徇文, 如

執 指 為 月。《觀 心 論》 中 云:“傷 念 一 家 門 徒, 不 染 內 法, 著 外 文 字。

偷 記 註 而 奔 走, 負 經 論 而 浪 行。”《 宗 鏡 錄》 卷 九 十 二 引。 有 檀 越 問 安 國:

“和尚是南宗北宗”,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為宗”;又問:“和尚曾

看 教 否”, 答 云:“我 不 曾 看 教。 若 識 心, 一 切 教 看 竟。”《 宗 鏡 錄》 卷 九


十 八 引, 參 觀 卷 九 十 四 引 證。 與 子 才 說 詩, 若 合 符 節 矣。《 詩 話 》 卷 四 復

云:“白雲禪師偈云:‘蠅愛尋光紙上鑽, 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著

來時路, 始覺平生被眼瞞。’ 雪竇禪師作偈曰:‘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

鷹 纔 見 便 生 擒; 後 來 獵 犬 無 靈 性, 空 向 枯 椿 舊 處 尋。’ 二 偈 雖 禪 語,

頗 合 作 詩 之 旨。” 參 觀 卷 二:“ 未 有 不 學 古 人 而 能 為 詩 者, 然 而 善 學 者 得 魚 忘 筌, 不
善 學 者 刻 舟 求 劍” 云 云。 與“ 羚 羊 掛 角”、“ 香 象 渡 河”、“ 舍 筏 登 岸” 等宗

門 比 案 無 以 異, 分 明 以 禪 說 詩, 何 獨 於 滄 浪、 漁 洋 有 非 難 哉。 子 才

不好釋氏, 或未讀其書, 苟曾一檢《傳燈》 兩錄, 必多所印可。 譬如

陶 篁 村“磨 磚 作 針” 語 即 本《傳 燈 錄》 卷 五 懷 讓 禪 師“磨 磚 豈 得 作

201
鏡, 坐禪豈得成佛” 之說;白雲之偈即本《傳燈錄》 卷九神贊禪師一

日 見 其 師 在 窗 下 看 經, 蜂 子 觸 窗 紙 求 出, 乃 曰:“世 界 如 此 廣 闊, 不

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得”;雪竇之偈即本《傳燈錄》卷十七道膺禪

師曰:“如好獵狗,只解尋得有蹤迹底;忽遇羚羊掛角,莫道迹,氣亦

不識”。【補訂一】 子才不知禪, 故不知禪即非禪, 殊歸一塗, 亦不自

知其非禪而實契合於禪耳。 余曩讀《世說新語 · 文學》 篇云:“客問

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

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又

云:“殷荊州與遠公論《易》,遠公笑而不答”;又云:“支道林造《即色

論》, 示 王 坦 之, 坦 之 都 無 言。 支 曰:‘默 而 識 之 乎。’ 王 曰:‘既 無 文

殊,誰能見賞。’”竊怪舉麈無言,機鋒應接,乃唐以後禪宗伎倆,是時

達 摩 尚 未 東 來, 何 得 有 是。 後 見 宋 劉 辰 翁 批 本《世 說》, 評 樂 令 舉 麈

條 云:“此 時 諸 道 人 卻 未 知 此。 此 我 輩 禪 也, 在 達 摩 前。” 參 觀《文 海 披


沙 》 卷 一 論“ 旨 ” 字 當 作“ 指 ”,《 鬱 岡 齋 筆 麈 》 卷 一 駁 禪 機 之 說。 歎 為 妙 解。 未 有 禪

宗, 已 有 禪 機, 道 人 如 支 郎, 即 不 能 當 下 承 當, 而 有 待 於 擬 議。《世

說 · 言語》篇劉尹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桓公時有入心處,便覺

咫 尺 玄 門。”《北 窗 炙 輠》 卷 下 載 周 正 夫 云:“淵 明 詩 云:‘山 氣 日 夕

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時達摩未西來,淵明早

會禪”云云。子才詰“禪在何處”,誠所見之不廣矣。夫典分內外,而

斯 道 則 如 程 子 說 地 輿 所 謂:“無 處 非 中”; 人 有 白 黑, 本《宋 書 · 蠻 夷 傳》


慧 琳《 均 善 論》, 又《 南 齊 書 · 張 融 周 顒 傳》。 而 此 心 則 如 陽 明 講 良 知 所 謂:“ 其

色 正 赤 ”。 事 見 耿 定 向《 權 子 · 致 知 》 則。 梁 武 之 詩 賦“ 會 教 ”, 周 武 之 觀

築“通 道”, 未 可 全 非, 此 學 問 之 所 以 貴 通 方 歟。 即 若 傳 燈 之 說, 乃

釋氏妙喻。《四十二章經》 謂:“覩人施道, 譬如一炬之火, 數千百人

各以炬來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智度論》、《華嚴經》、《維摩

202
詰經》皆有“無盡燈”之譬,謂“如一燈燃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

盡”。《傳燈錄》 卷十三載首念禪師語:“佛法似傳焰”, 張平叔《悟真

篇》外集《性地頌》有云:“佛性非同異,千燈共一光。增之寧解益,減

著且無傷。” 而古羅馬詩人愛尼厄斯(E n n i u s ) 句謂, 導人出迷途者,

如 許 人 就 燈 取 火, 人 得 有 光, 而 己 光 不 減。(Q u a s i l u m e n d e s u o

lumine accendat facit;/Nihilo minus ipsi lucet, cum illi accen-


derit) 見 E . H . Wa r m i n g t o n , R e m a i n s o f O l d L a t i n , L o e b , Vo l , I , P . 3 7 2 . 按

Lucretius, Lib. II, 79 亦 有 傳 薪 之 喻, 然 意 謂 生 生 不 已, 世 世 相 承, 故 曰:V i t a e lam-

bada tradunt, 非 法 門 無 盡 之 恉。 惟《 俱 舍 論 · 破 我 品 遮 彼 頌 》 論 此 生 彼 生, 五 蘊 相 續 云:

“ 由 中 有 相 續, 入 胎 如 燈 焰”, 則 取 譬 略 近。 儒 貝 爾 論 宗 教 曰:“ 上 帝 之 道 如 炬,

一 炬 燃 千 萬 炬, 而 光 焰 仍 一。”(D i e u m u l t i p l i e l ' i n te l l i ge n c e qu i s e

communique comme le feu à l'infini. Allumez mille f lambeaux


à un flambeau, allumez en un million, sa flamme demeure la
même.) 見 P e n s é e s , e d . 1 8 3 8 , A r t . I , 1 7 . 使 吾 國 禪 家 論 此, 非 禪 即 己

之 禪 也; 而 西 方 哲 人 論 此, 禪 即 其 非 禪 也。 負 蠜 非 小 國 之 蟲, 鸜 鵒

乃夷狄之鳥,《史通 · 書志》篇尚譏為“隅見”,況於要言妙道,心同

理 同, 可 放 諸 四 海 者 耶。《隨 園 詩 話》 卷 十 六 引 鮑 氏 女 聞 鐘 聲 詩 曰:

“是 聲 來 枕 畔, 抑 耳 到 聲 邊”, 子 才 以 為 有 禪 理, 與 朱 子“南 安 聞 鐘”

相 似。 亦 屬 道 聽 塗 說。 朱 子《語 類》 卷 一 百 四 記 少 時 同 安 聞 鐘 鼓,

一聲未絕, 而此心已自走作;乃指人心之出入無時, 飄迅不測, 鐘鼓

動而有聲, 然心之動更疾於鐘鼓之動。 東坡《百步洪》 詩所謂“坐覺

一念逾新羅”是也。《莊子 · 秋水》曰:“夔憐蚿,蚿隣蛇,蛇憐風,風

憐 目, 目 憐 心”; 蓋 念 纔 及 而 心 已 至, 神 行 絕 迹, 極 宇 宙 間 之 速。 按
《 明 儒 學 案 》 卷 四 引 夏 東 岩 云:“ 耳 之 聰 止 於 數 百 步 外, 目 之 明 止 於 數 十 里 外, 惟 心 之 思

則 入 於 無 間。 雖 千 萬 里 之 外 與 數 千 萬 年 之 上, 一 舉 念 即 在 於 此 ” 云 云, 是 莊 子 語 好 註

203
脚。 莊子謂“目憐心”,朱子意言“耳憐心”;雖莊子喜天機之自動,朱

子 惡 人 心 之 難 靜, 指 趣 不 同, 而 取 喻 一 也。【補 訂 一】 流 俗 遂 傳 朱 子

聞 鐘, 覺 此 心 把 持 不 住, 與 伽 耶 舍 那 鈴 鳴 心 鳴、《傳 燈 錄》 卷 二。 慧 能 旛

動 心 動、 同 上 卷 五。 本 寂 聞 鐘 曰:“ 打 着 吾 心 ”,《 五 燈 會 元 》 卷 十 三。 諸 事

略似,亦即《戰國策 · 楚策》一所謂:“寡人心搖搖如懸旌。”此於鮑氏

女子詩, 了無牽涉。《楞嚴經》 卷三云:“汝更聽此祗陀園中, 食辦擊

鼓, 眾 集 撞 鐘。 鐘 鼓 音 聲, 前 後 相 續。 此 等 為 是 聲 來 耳 邊, 耳 往 聲

處。” 鮑 女 之 句, 蓋 全 襲 此。【補 訂 二】《世 說 · 文 學》 記 殷 謝 諸 人 共

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傳燈錄》卷四文益禪

師指竹問僧曰:“見麽”,曰:“見”,師曰:“竹來眼裏,眼到竹邊”;《五

燈會元》卷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惟政禪師“為復窗就日、日就窗”;

亦 本《楞 嚴》 之 旨 而 闇 同《世 說》 之 言。 然 鐘 耳 語 遠 遜 竹 眼 語 之 妙。

竹 眼 不 過 二 物, 鐘 耳 得 聲 而 三, 鐘 耳 之 間, 有 聲 為 介。 竹 貞 固 不 移,

聲流動不居, 聲來枕畔, 了不足異。 聲本無涯際, 而曰“耳到聲邊”,

語 意 皆 欠 妥 適, 鮑 女 誠 為 者 敗 之 也。《隨 園 隨 筆》 卷 二 十 七 有《兩 歧

語 自 佳》 一 條, 參 觀《 小 倉 山 房 尺 牘》 卷 四《 答 唐 靜 涵 又 一 書》。 引“ 食 是 相 公 的

祿, 不 食 是 相 公 的 福”, 謂 是 大 覺 禪 師 答 李 林 甫 語, 而 不 知 乃 馬 祖 對

洪州廉使之言,《 傳燈錄》 卷六。 亦其不熟宗門語錄之證。

六一

《楞 嚴 經》 謂 神 珠 非 從 外 得, 馬 祖 亦 有“自 家 寶 藏” 之 說。《傳 燈
錄》 卷 六。 故 禪 宗 不 甚 主 精 修 用 功, 以 為 此 所 謂 乾 慧, 無 與 根 本。《傳

燈 錄 》 卷 二 十 六。 阿 難 多 聞, 有“ 說 食 不 飽 ” 之 悔; 見《 楞 嚴 經 》。 張 生 博

覽, 來“一 尚 不 會” 之 嘲。《傳 燈 錄》 卷 十 九。 隨 園 論 詩 主 性 靈, 薄 格 律,

亦 曰:“ 詩 是 性 情, 近 取 諸 身 足 矣。”《 詩 話 補 遺》 卷 一。 初 學 讀《 隨 園 詩

204
話》 者, 莫不以為任心可揚, 探喉而滿, 將作詩看成方便事。 只知隨

園 所 謂“ 天 機 湊 合 ”, 參 觀 卷 二“ 村 童 牧 豎 皆 吾 師 ” 條, 卷 三“ 詩 境 最 寬 有 婦 人 女 子
村 氓 淺 學 ” 條, 卷 十 五“ 下 筆 構 思 全 憑 天 分 ” 條。 忘 卻 隨 園 所 謂“ 學 力 成 熟 ”;
參 觀 卷 四“ 蕭 子 顯 自 稱 ” 條, 卷 五“ 詩 有 有 篇 無 句 者 ” 條, 又“ 作 古 體 詩 天 籟 須 自 人 功 求 ”

條,《補 遺》 卷 六“詩 如 射” 條。 粗 浮 淺 率, 自 信 能 詩。 故 隨 園 此 書, 無 補 詩

心, 卻添詩膽。 所以江河不廢, 正由涯岸不高;惟其平易近人, 遂為

廣大教主。錢梅溪《履園叢話》卷八云:“自太史《隨園詩話》出,詩

人日漸多;自宗伯三種《別裁》出,詩人日漸少。”可以見矣。郭𠐺伽

《靈 芬 館 詩 話》 卷 八 云:“浙 西 詩 家, 頗 涉 餖 飣。 隨 園 出 而 獨 標 性 靈,

未 嘗 教 人 不 讀 書 也。 余 見 其 插 架 之 書, 無 不 丹 黃 一 過,《文 選》、《唐

文 粹》 尤 所 服 習, 朱 墨 圍 毋 慮 數 十 遍。 其 用 心 如 此。 承 學 者 既 樂 其

說 之 易, 不 復 深 造 自 得, 輕 薄 為 文 者 又 從 而 嗤 點 之, 此 少 陵 所 謂 汝

曹者也。” 余按元微之《上令狐相公詩啟》 云:“新進小生不知文有宗

主, 妄 相 仿 效, 而 又 從 而 失 之。 遂 至 於 支 離 褊 淺 之 詞, 皆 目 為 元 和

詩 體。” 隨 園 輕 俗, 差 類 元 白。 按 微 之《 酬 孝 甫 見 贈 》 十 絕 稱 少 陵 云:“ 憐 渠 直
道 當 時 語, 不 著 心 源 傍 古 人。” 或 有 引 此 語 以 說 隨 園 宗 旨 者, 卻 未 確 切。 微 之《 樂 府 古

題 序 》 曰:“ 自 風 雅 至 於 樂 流, 莫 非 諷 興 當 時 之 事, 以 貽 後 代 之 人。 沿 襲 古 題、 唱 和 重 複,

於 文 或 有 短 長, 於 義 咸 為 贅 賸。 尚 不 如 寓 意 古 道, 刺 美 見 事, 猶 有 詩 人 引 古 以 諷 之 意 焉。

近 代 惟 詩 人 杜 甫《 悲 陳 陶 》、《 哀 江 頭 》、《 兵 車 》、《 麗 人 》 等。 即 事 名 篇, 無 復 依 傍。 予 少 時,

與 友 人 白 樂 天、 李 公 垂 輩 謂 是 為 當, 遂 不 復 擬 賦 古 題。” 又《 和 李 校 書 新 題 樂 府 序 》 曰:

“ 世 理 則 詞 直, 世 忌 則 詞 隱。 予 遭 理 世 而 君 盛 聖, 故 直 其 詞。” 據 此 二 節, 則“ 直 道 時 語、 不

傍 古 人 ” 者, 指 新 樂 府 而 言, 乃 不 用 比 興、 不 事 婉 隱 之 意, 非 泛 謂 作 詩 不 事 仿 古 也。 是

之 者 毋 為 微 之 所 謂“新 進 小 生”, 而 非 之 者 亦 求 免 於 少 陵 所 謂“輕 薄

汝 曹”, 斯 兩 得 矣。 夫 直 寫 性 靈, 初 非 易 事。 性 之 不 靈, 何 貴 直 寫。

即其由虛生白, 神光頓朗, 心葩忽發, 而由心至口, 出口入手, 其果

能 不 煩 絲 毫 繩 削 而 自 合 乎。 心 生 言 立, 言 立 文 明, 中 間 每 須 剝 膚 存
205
液 之 功, 方 臻 掇 皮 皆 真 之 境。【 附 說 十 六】 往 往 意 在 筆 先, 詞 不 逮 意,

意中有詩, 筆下無詩;亦復有由情生文, 文復生情, 宛轉嬋媛, 略如

謝茂秦《四溟詩話》所謂“文後之意者”,更有如《文心雕龍 · 神思》

篇所云“方其搦翰,氣倍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者。曾滌生《求

闕 齋 日 記 類 鈔》 下 卷 己 未 十 一 月 云:“古 文 一 事, 寸 心 頗 有 一 定 之 風

格。 而作之太少, 不足以自證自慰”; 辛未五月云:“每一作文, 下筆

之先, 若有佳境, 既下筆則一無是處”;辛酉二月云:“往年深以學書

為意,苦思力索,困心衡慮,但胸中有字,手下無字。近歲不甚思索,

但 筆 不 停 揮, 十 年 前 胸 中 之 字, 竟 能 達 之 腕 下, 可 見 思 與 學 不 可 偏

廢。”【補 訂 一】 此 皆 個 中 過 來 人 甘 苦 有 得 之 談。 即 隨 園 亦 不 得 不 言:

“天 籟 須 自 人 工 求” 也。《詩 話》 卷 四。 學 人 每 過 信 黃 公 度《雜 感》 第 二

首“我手寫吾口” 一時快意大言, 不省手指有巧拙習不習之殊, 口齒

有 敏 鈍 調 不 調 之 別, 非 信 手 寫 便 能 詞 達, 信 口 說 便 能 意 宣 也。 且 所

謂“我”,亦正難與非“我”判分。隨園每將“性靈”與“學問”對舉,至

稱“學 荒 翻 得 性 靈 出”, 即 不 免 割 裂 之 弊。 吾 儕 不 幸 生 古 人 之 後, 雖

欲如“某甲”之“不識一字,堂堂作人”,而耳目濡染,終不免有所記

聞。記聞固足汩沒性靈,若《陽明傳習錄》卷下所謂“學而成痞”者,

然 培 養 性 靈, 亦 非 此 莫 屬。 今 日 之 性 靈, 適 昔 日 學 問 之 化 而 相 忘,

習 慣 以 成 自 然 者 也。 神 來 興 發, 意 得 手 隨, 洋 洋 祗 知 寫 吾 胸 中 之 所

有, 沛 然 覺 肺 肝 所 流 出, 人 己 古 新 之 界, 蓋 超 越 而 兩 忘 之。 故 不 僅

髮膚心性為“我”, 即身外之物、 意中之人, 凡足以應我需、 牽我情、

供 我 用 者, 亦 莫 非 我 有。 參 觀 W. J a m e s :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Vo l . I ,

p. 291: “A man's self is the sum to total of all that he can call his.” 萬 方 有

罪,湯曰“在予”;一人或溺,禹如由己。孟子“萬物皆備”,象山“六

經相註”;昌黎所謂“詞必己出”之“己”正當作如是觀。《隨園詩話》

206
卷十三曰:“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

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故少陵“讀破

萬卷,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糟粕。”則庶幾明通之論,惜他處

尚未盡化町畦耳。【補訂一】自“同光體”起,諸老先倡“學人之詩”。

良 以 宋 人 詩 好 鉤 新 摘 異, 炫 博 矜 奇, 故 滄 浪 當 日, 深 非 蘇 黃, 即 曰:

“近 代 諸 公 乃 作 奇 特 解 會, 以 才 學 為 詩。 其 作 多 務 使 事, 用 字 必 有

來歷, 押韻必有出處, 唐人之風變矣” 云云。 東坡謂孟襄陽詩“少作

料”,施愚山《蠖齋詩話》至發“眼中金屑”之歎;而清初時浙派宋詩

亦 遭“餖 飣” 之 譏。 加 之 此 體 鉅 子, 多 以 詩 人 而 劬 學 博 聞, 揮 毫 落

紙,結習難除,亦固其然。然與其言“學人”之詩,來獺祭兔園、抄書

作 詩 之 誚, 不 如 言 詩 人 之 學, 即《滄 浪 詩 話》“別 才 非 學 而 必 讀 書 以

極其至”之意,亦即《田間詩說》所云“詩有別學”是也。滄浪之說,

周匝無病。朱竹垞《齋中讀書》五古第十一首妄肆詆諆,蓋“貪多”人

習 氣。 李 審 言 丈 讀 書 素 留 心 小 處, 乃 竟 為 竹 垞 推 波 張 焰, 作 詩 曰:

“ 心 折 長 蘆 吾 已 久, 別 才 非 學 最 難 憑。” 本 事 見《 石 遺 室 詩 話 》 卷 十 七。 陳

石遺丈初作《羅癭菴詩敍》,亦沿竹垞之訛;及《石遺室文》四集為審

言詩作敍,始謂:滄浪未誤,“不關學言其始事,多讀書言其終事,略

如子美讀破萬卷、下筆有神也”云云。余按“下筆有神”,在“讀破萬

卷”之後,則“多讀書”之非“終事”,的然可知。讀書以極其至,一事

也;以讀書為其極至, 又一事也。 二者差以毫釐, 謬以千里。 滄浪主

別才, 而以學充之;石遺主博學, 而以才馭之, 雖回護滄浪, 已大失

滄 浪 之 真 矣。 滄 浪 不 廢 學, 先 賢 多 已 言 之, 亦 非 自 石 遺 始。 宋 小 茗

《耐冷譚》 卷八曰:“少陵云:‘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此千古學

詩者之極則。《滄浪詩話》 云:‘詩有別才, 非關書也; 詩有別趣, 非

關 理 也; 然 非 多 讀 書 多 窮 理, 則 不 能 極 其 至。’ 持 論 本 極 周 密。 自 解

207
縉《春雨雜述》 截取滄浪首四句, 以為學詩者不必讀書, 詩道於是乎

衰矣。僕昔有:‘滄浪漫說非關學,誰破人間萬卷書’之語,亦由少年

無 學, 循 習 流 俗 人 之 說, 使 滄 浪 千 古 抱 冤。” 錢 星 湖《衎 石 齋 紀 事 續

稾》卷五《頤綵堂詩序》曰:“自嚴滄浪論詩曰妙悟,曰入神,後人不

喻,輒曰何必博聞。此竹垞之所深斥也。顧吾觀嚴氏之說,謂:‘詩有

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

極其至。’ 是雖嚴氏亦何能廢書哉。” 陳恭甫《左海文集》 卷六《薩檀

河白華樓詩鈔敍》曰:“嚴滄浪云:‘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

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卓哉是言乎。犛牛

不可以執鼠,干將不可以補履;鄭刀宋斤、遷乎地而勿良,樝梨橘柚、

相 反 而 皆 可 於 口。 此 別 才 之 說 也。 五 沃 之 土 無 敗 歲, 九 成 之 臺 無 枉

木;飲於江海, 杯勺皆波濤;採於山藪, 尋尺皆松樅。 此多讀書之說

也。 解 牛 者 目 無 全 牛, 畫 馬 者 胸 有 全 馬, 造 弓 者 擇 幹 於 太 山 之 阿,

學 琴 者 之 蓬 萊 山, 此 多 窮 理 之 說 也。 世 徒 執 別 才 一 語, 為 滄 浪 詬

病,亦過矣。”謝枚如《賭棋山莊餘集》卷三引《屏麓草堂詩話》載何

歧海說,謂:“近世瞀儒摘別才不關書一語,以資掊擊。余考鍾嶸《詩

品》曰: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即滄浪別才不關書之說也。

杜工部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文忠云:‘博觀而約取,厚

積而薄發’,又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即滄浪非多

讀 書 不 能 極 其 至 之 說 也。 瞀 儒 所 執 以 詆 滄 浪, 為 皆 滄 浪 所 已 言, 可

謂悖者之悖, 以不悖為悖者矣。” 張亨甫《文集》 卷三《答朱秦洲書》

略謂:“滄浪言別才別趣,亦言讀書窮理,二者濟美,本無偏頗。後人

執 此 失 彼, 既 昧 滄 浪 之 旨, 復 壞 詩 教 之 防。 欲 救 今 日 為 詩 之 弊, 莫

善於滄浪” 云云。 亨甫所謂“今日詩弊”, 乃指南袁、 北翁而言。 參觀


《文 集》 卷 四《劉 孟 塗 詩 稿 書 後》。 一 時 作 者, 不 為 隨 園、 歐 北 之 佻 滑, 則 為 覃

208
谿、 竹 君 之 考 訂; 卷 三《與 徐 廉 峯 太 史 書》。 譬 如 不 歸 楊 則 歸 墨, 故 欲 以 滄

浪 為 對 症 之 藥。 竊 謂 凡 詩 之 空 而 以 為 靈, 塞 而 以 為 厚 者, 皆 須 三 復

《滄浪詩辯》;漁洋未能盡滄浪之理,馮班《鈍吟雜錄 · 糾繆》一卷亦

祗能正滄浪考證之謬。 錢牧齋《有學集》 卷十五《唐詩英華序》、《唐

詩 鼓 吹 序》、 卷 十 七《賴 古 堂 合 刻 序》 等 痛 詆 滄 浪, 尤 斥 妙 悟 之 說 為

誤 入 針 芒, 較 早 作《馮 己 蒼 集 序》 之 極 稱 滄 浪 妙 悟, 不 啻 出 爾 反 爾。

至謂嚴氏以禪喻詩,無知妄論,聲聞、辟支,皆為小乘,臨濟、曹洞,

初 無 優 劣; 則 陳 眉 公《偃 曝 談 餘》 卷 下 已 譏 滄 浪 為“杜 撰 禪”, 又

先 於 牧 齋。 要 之 枝 節 舛 錯, 何 損 於 卓 識 覃 思, 知 言 者 毋 以 小 眚 掩 大

德。《柳 南 續 筆》 卷 三 引 錢 圓 沙 語 謂 牧 齋 詩 病 正 緣 不 解 滄 浪 之 旨;

《夢陔堂詩集》 卷十七《偶題滄浪詩話》 第三首亦曰:“虞山嗤爾劣詩

魔,彼自聲聞淺渡河”;反唇之譏,亦披郤之評也。【 補訂一】

【附 說 十 六】L e s s i n g 劇 本 E m i l i a G a l o t t i 第 一 幕 第 四 場 有 曰:“倘

目成即為圖畫, 不須手繪, 豈非美事。 惜自眼中至腕下, 自腕下

至 毫 顛, 距 離 甚 遠, 沿 途 走 漏 不 少。”(H a ! d a s s w i r n i c h t u n m -

i t t e l b a r m i t d e n A u g e n m a l e n ! A u f d e m l a n g e n We g e , a u s
dem Auge durch den Arm in den Pinsel, wie viel geht da
v e rl o r e n ! ) 後 來 Fr i e d r i c h S c h l e ge l 亦 言“男 女 愛 悅, 始 於 接 吻,
終 於 免 身, 其 間 相 去, 尚 不 如 自 詩 興 忽 發 以 至 詩 成 問 世 之 遠。”

( D e r We g v o n d e r p o e t i s c h e n I n s p i r a t i o n b i s z u m g e d r ü c k -

t e n G e d i c h t n o c h w e i t e r a l s d e r We g v o m e r s t e n K u s s b i s
z u m Wo c h e n b et t )見 R . Müllel-Freienfels: Psychologie der Kunst, Bd. I,

S. 22. 引。 嘗 歎 兩 言, 以 為 罕 譬。B a l z a c 小 說 L a C o u s i n e B e t t e

論 造 作 云:“設 想 命 意, 厥 事 最 樂。 如 蕩 婦 貪 歡, 從 心 縱 欲, 無

罣 礙, 無 責 任。 成 藝 造 器, 則 譬 之 慈 母 恩 勤 顧 育, 其 賢 勞 蓋 非

209
外 人 所 能 夢 見 矣 ”。(p e n s e r, rêv e r, c o n c e v o i r d e b e l l e s o e u v r e s ,

est une occupation délicieuse, c'est mener la vie de court-


isane occupée à sa fantaisie; mais produire! mais accoucher!
m a i s é l év e r l a b o r i e u s e m e n t l ' e n f a n t ! …… u n c o u r a g e d o n t l e
v u l g a i r e n e s e d o u te p a s )。 此 皆 謂 非 得 心 之 難, 而 應 手 之 難
也。 乃 比 來 C r o c e 氏 倡 為 新 說, 即 吾 國 見 事 素 遲, 落 人 甚 後,

亦 不 乏 隨 聲 附 和 者。 以 為 真 藝 不 必 有 迹, 心 中 構 此 想 象, 無 須

託 外 物 自 見, 故 凡 形 諸 楮 墨 者, 皆 非 藝 之 神, 而 徒 為 藝 之 相 耳。

有 曰:“必 手 下 能 達 得 出, 方 心 中 可 想 得 到。 世 人 常 恨 不 能 自

達胸中所有, 實為眢說, 胸中苟有, 定能自達;若難自達, 必胸

中 無。 大 家 之 異 於 常 人, 非 由 於 技 巧 熟 練, 能 達 常 人 所 不 能

達; 直 為 想 象 高 妙, 能 想 常 人 所 不 能 想。 大 畫 師 嘗 云:“畫 以 心

而 不 以 手, 知 言 哉。” 詳 見 Aesthetic, Eng. tr. by D. Ainslie, pp.

8 - 1 1 . 【補 訂 一】 流 俗 以 為 藝 事 有 敲 門 磚, 鴛 鴦 繡 出, 金 針 可 度,

祗 須 學 得 口 訣 手 法, 便 能 成 就。 此 說 洵 足 為 詩 窖 子、 畫 匠 針

砭。 然 矯 枉 過 正, 諸 凡 意 到 而 筆 未 隨、 氣 吞 而 筆 未 到 之 境 界,

既忽而不論,且一意排除心手間之扞格,反使淺嘗妄作、畏難取

巧 之 徒, 得 以 直 書 胸 臆 為 藉 口。 夫 藝 也 者, 執 心 物 兩 端 而 用 厥

中。 興 象 意 境, 心 之 事 也; 所 資 以 驅 遣 而 抒 寫 興 象 意 境 者, 物

之 事 也。 物 各 有 性: 順 其 性 而 恰 有 當 於 吾 心; 違 其 性 而 強 以 就

吾 心; 其 性 有 必 不 可 逆, 乃 折 吾 心 以 應 物。 一 藝 之 成, 而 三 者

具焉。 自心言之, 則生於心者應於手, 出於手者形於物, 如《呂

覽 · 精通》篇所謂:“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

石應之。”自物言之,則以心就手,以手合物,如《莊子 · 天道》

篇 所 謂:“得 手 應 心”,《達 生》 篇 所 謂:“指 與 物 化, 而 不 以 心

210
稽。”C r o c e 執 心 棄 物, 何 其 顧 此 失 彼 也。 夫 大 家 之 能 得 心 應

手, 正先由於得手應心。 技術工夫, 習物能應;真積力久, 學化

於 才, 熟 而 能 巧。 專 恃 技 巧 不 成 大 家, 非 大 家 不 須 技 巧 也, 更

非 若 須 技 巧 即 不 成 大 家 也。“畫 以 心 不 以 手”, 立 說 似 新, 實 則

王子安“腹稿”、文與可“胸有成竹”之類,乃不在紙上起草,而

在 胸 中 打 稿 耳。【補 訂 一】 其 由 嘗 試 以 至 成 功, 無 乎 不 同。 胸 中

所 位 置 安 排、 刪 削 增 改 者, 亦 即 紙 上 之 文 字 筆 墨, 何 嘗 能 超 越

跡象、 廢除技巧。 紙上起草, 本非全盤由手;胸中打稿, 亦豈一

切唯心哉。《朱文公集》 卷四十五《答楊子直書》 之一云:“身心

內 外, 初 無 間 隔。 所 謂 心 者, 固 主 乎 內。 而 凡 視 聽 言 動 出 處 語

默 之 見 於 外 者, 亦 即 此 心 之 用, 而 未 嘗 離 也。 今 於 其 空 虛 不 用

之 處, 則 操 而 存 之; 於 其 流 行 運 用 之 實, 則 棄 而 不 省。 此 於 心

之全體,雖得其半,而失其半矣。”高攀龍《困學記》云:“心不專

在方寸,渾身是心。”融澈之論,正可迻用。是以 G . C . L i c h te n -

b e r g 游 英, 覩 名 伶 G a r r i c k 演 劇, 嚬 笑 運 為, 無 不 入 妙, 歎 曰:
“此 人 竟 體 肌 肉 中, 無 處 非 靈 心”(S e i n S e e l e i n a l l e n M u s k e l n

s e i n e s Kö r p e rs i st )。 見 T h e a t e r b r i e f e aus England, 轉引自 Schopenhauer,

Parerga und Paralipomena, Kap. xxiii, §290. 參 觀 S. Alexander: Beauty

and Other Forms of Value, p. 25:“It used to be said of a famous cri-

cketeer that he bowled or batted with his head.” 《梁 書 · 裴 子 野

傳》:“或問其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於手,我獨成於心’,

雖 有 見 否 之 殊, 其 於 刊 改 一 也。” 此 即“ 畫 以 心 而 不 以 手” 之

好 註 脚。E . M a c h 論 科 學 家 推 求 物 理, 嘗 標“ 經 濟” 為 原 則,

謂 不 每 事 實 驗, 而 以 推 想 代 之(G e d a n k e n e x p e r i m e n t )。 乃 所

以 節 省 精 力。 詳 見 E r k e n n t n i s u n d I r r t u m , S . 1 8 3 - 2 0 0 . 致 知 造 藝,

211
心同此理爾。

六二

《隨園詩話》卷三論王漁洋云:“唐之李、杜、韓、白,俱非阮亭所

喜,因其名太高,未便詆譭。”誠窺見至隱。然子才詩學,亦於名家深

而於大家淺;香山性分相近,太白、少陵聲名極高,故無甚後言,於昌

黎則不免微詞。卷二謂:“昌黎《羑里操》失之偽,豈不讀《大雅》。”又

自訟云:“落筆不經意,動乃成蘇韓。”卷五謂:“溫李方是真才,力量

還在韓蘇之上。”卷六謂:“昌黎鬭險,掇唐韻而拉雜砌之。”卷七引裴

晉 公 笑 韓 昌 黎“恃 其 逸 足, 往 往 奔 放”。 參 觀 卷 四“凡 事 不 能 無 弊” 條、 卷 五“詩


人家數甚多”條。 至於宋之大家,若荊公、東坡、山谷輩,則放詞攻伐,無

忌憚矣。卷一謂東坡《海棠》詩是“惡調”,又引魏道輔、林艾軒語以

斥 山 谷。【補 訂 一】 卷 二 斥 近 時 風 氣 詩 好 學 大 蘇,“筆 太 放 縱”。 卷 三

云:“東 坡 近 體 少 蘊 釀 烹 煉 之 功, 故 言 盡 而 意 亦 止, 絕 無 言 外 之 音,

味 外 之 味。” 卷五云:“蘇 黃 瘦 硬, 短 於 言 情。” 卷 六 云:“杜 甫 長 於 言

情,太白不能。永叔長於言情,子瞻不能”;又云:“荊公作文,落筆便

古, 荊公論詩, 開口便錯。 何也。 文忌平衍, 而公天性拗執, 故琢詞

迥不猶人; 詩貴溫柔, 而公性情刻酷, 故鑿險縋幽, 自墮魔障。”“其

生 平 最 得 意 句 云:‘ 青 山 捫 虱 坐, 黃 鳥 挾 書 眠。’ 首 句 是 乞 兒 向 陽,

次句是村童逃學。” 卷七云:“東坡詩有才而無情, 多趣而少韻;由於

天分高, 學力淺也。 有起而無結, 多剛而少柔;驗其知遇早, 晚景窮

也。”《補遺》 卷三引《世說》, 以坡詩比“王夷甫太鮮明”, 以谷詩比

“張茂先我所不解”;又云:“余不喜山谷詩, 如果中百合, 蔬中刀豆,

畢竟少味”; 又云:“荊公論詩, 終身在門外”; 又云:“魯直、 聖俞詩

俱無可愛,一粗硬,一平淺。”按宛陵、山谷之不能見好子才,尚在意

212
中。 荊 公 詩 甚 工 致, 雖 以 方 虛 谷 之 深 惡 新 法, 吳 修 齡 之 痛 詆 宋 詩,

於 半 山 篇 什, 亦 不 得 不 稱 道。 是 非 之 公, 固 難 盡 奪。 子 才 僅 舉“近

無船舫猶聞笛, 遠有樓臺只見燈” 一聯, 為荊公生平傑構, 可知其未

窺全豹, 故有魔障之謬說。 集中明作“已無”, 子才改為“近無”, 以

對“遠有”,滯相減色。“青山”一聯僅載葉夢得《石林詩話》,半山集

中所無;果為得意語否, 未可信也。 高青邱集中《題樂圃林館》 一聯

則云:“山牕捫蝨坐,石榻枕書眠。”子才推服青邱,《詩話》卷九至倫

之太白、飛卿、誠齋輩,謂“非人間凡響”;然使以施荊公者移之於青

邱, 摘一二語為訕笑之資,“乞兒村豎”, 亦即“非人間凡響” 矣。 子

才 詠 史 諸 絕 句, 好 作 翻 案 語, 宜 有 契 於 荊 公 論 古 之 篇; 乃 以 成 見 梗

胸, 不 肯 讀 其 全 集, 而 妄 肆 詆 諆, 幾 有 瞽 者 無 與 文 章 之 歎。《詩 話》

卷 三 力 持 女 禍 不 至 傾 國, 厥 過 實 在 男 子, 女 寵 未 足 為 患, 因 稱 楊 誠

齋詩云:“但願君王誅宰嚭, 不愁宮裏有西施。” 按明人支允堅《軼史

隨筆》謂:“飛燕、合德無損於漢,妲己、妹喜冤蒙不白”,已有子才此

等 議 論; 至 所 贊 之 誠 齋 詩, 實 荊 公 詠《宰 嚭》 七 絕 第 三 四 句。 好 誠

齋, 遂 欲 天 下 之 美 盡 歸 之。 惡 荊 公, 至 奪 其 佳 作 以 與 人, 真 可 絕 倒。

【補訂一】論東坡語較平允,然“有才無情、多趣少韻”二語,適可自

評。《補遺》卷七云:“東坡、山谷俱少情韻。今藏園、甌北兩才子詩,

鬭險爭新, 余望而卻步;惟於情韻二字, 尚少絃外之音” 云云。 蓋笑

他 人 之 未 工, 忘 己 事 之 亦 拙。 坡 詩 情 韻 不 匱 者 匪 少, 如 為 子 由 所 賦

詩, 即什九情深文明, 子才輕心易念, 未嘗加意。 蓋子才讀人詩, 多

注重近體, 標舉句聯, 而東坡之下筆開生面者, 乃五七古, 近體相形

見 絀。《詩 話》 卷 七 所 云, 直 以 卷 三 論 東 坡 近 體 者, 推 以 為 東 坡 全 體

耳。 故卷十四云:“嚴冬友常誦厲太鴻《感舊》 云:‘朱欄今已朽, 何

況倚欄人’;可謂情深。余曰:此有所本也。歐陽詹《懷妓》云:‘高城

213
不可見, 何況城中人。” 按詹此詩, 題為《初發太原途中寄所思》, 原

句曰:“驅馬覺漸遠, 回頭長路塵。 高城已不見, 況復城中人。” 明是

綿綿思遠道, 恨空間之阻隔, 與太鴻之撫今追往, 悵時光之消逝, 大

不 相 侔。 東 坡《法 惠 寺 橫 翠 閣》 云:“雕 欄 能 得 幾 時 好, 不 獨 憑 欄 人

易老”;苟曰太鴻《湖樓題壁》末二語“有所本”,當舉坡詩也。【補訂

一】《詩 話》 卷 一 稱 于 耐 圃 蔬 香 閣 聯:“今 日 正 宜 知 此 味, 當 年 曾 自

咬其根”;鄂西林亦有菜圃聯云:“此味易知, 但須綠野秋來種;對他

有 愧, 只 恐 蒼 生 面 色 多”; 皆 用 真 西 山 語。 按 山 谷《別 集. 題 徐 熙 畫

菜》 有 云:“不 可 使 士 大 夫 不 知 此 味, 不 可 使 天 下 之 民 有 此 色”;《東

發日鈔》卷六十五、《墨莊漫錄》卷二皆摘載,以為美談。《鶴林玉露》

卷 二 論 真 西 山 論 菜 云:“ 百 姓 不 可 一 日 有 此 色, 不 可 一 日 不 知 此

味”; 亦 忘 山 谷 早 有 此 語, 於 子 才 乎 何 尤。《詩 話》 卷 二 稱 曹 能 始 得

家信詩:“驟驚函半損, 幸露語平安。” 按山谷《外集. 薛樂道自南陽

來 入 都 留 宿 餞 行》 詩 云:“每 持 君 家 書, 平 安 覰 款 縫”; 思 路 已 及 此,

山 谷 固 未 可 抹 摋 也。【補 訂 二】“永 叔 長 於 言 情”, 當 非 指 其 詩; 卷 六

論 歐 公 詩“學 韓 而 頗 似 韓, 所 以 不 能 自 成 一 家”, 似 道 聽 塗 說。 歐 公

古 詩 不 盡 學 昌 黎, 亦 顯 仿 太 白, 五 律 往 往 似 梅 宛 陵, 夷 陵 詠 風 物 排

律又逼香山,七律開闔動盪,沈著頓挫,不特楊、劉、蘇、梅所未有,

即半山、 東坡、 山谷亦每不及也。

六三

隨 園 論 詩, 深 非 分 朝 代、 劃 時 期 之 說, 重 言 申 明。 參 觀 卷 六“詩 分
唐 宋 ” 條、 卷 七“ 詩 區 別 唐 宋 ” 條、 引 楊 龜 山 語 條、 卷 十 六 引 徐 朗 齋 語 條。 潘彥輔不好

隨園,而《養一齋詩話》卷五亦稱道此論,以為不可廢。楊西禾撰《杜

詩鏡銓》,固信崇盛唐者,其《九柏山房詩》卷十《論詩》三首必為隨

214
園 而 發。 第 一 首 云:“詩 取 道 性 情, 亦 必 本 經 史。 其 言 不 雅 馴, 薦 紳

難言矣。 如何一世才, 出語近粗鄙”; 第三首云:“高卑辨詩派, 升降

繫 世 風。 唐 宋 界 不 分, 此 論 殊 未 公。 得 毋 所 習 偏, 護 短 慮 見 攻。” 泛

言 臆 定, 未 足 以 折 子 才 也。 夫 子 才 極 推 黃 石 牧 詩,《詩 集》 卷 二 十 七

《仿 遺 山 論 詩》 亦 曰:“掃 盡 粗 豪 見 靈 活, 𢈪 堂 真 比 稼 堂 工”; 而 似 未

讀石牧《𢈪堂集》卷九《中晚唐三傑詩苕穎集序》者。《序》力為滄浪

分 期 之 說 辯 護, 謂:“四 唐 之 為 唐, 猶 四 時 之 成 歲。 帝 神 遞 嬗, 溫 暑

涼 寒 之 旋 斡 無 迹, 而 氣 機 蒸 變 於 自 然。 及 其 至 也, 而 畫 然 剖 矣” 云

云, 體 會 殊 妙。《四 庫 總 目》 卷 一 百 八 十 九 高 棅《唐 詩 品 彙》 提 要 有

云:“寒溫相代, 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 豈得謂四時無別哉”;此意𢈪

堂 已 先 發 之 矣。【補 訂 一】 余 細 按 子 才 議 論, 知 其 胸 中 實 未 能 化 卻

町 畦, 每 執 世 之 早 晚, 以 判 詩 之 優 劣, 此 已 與 前 說 矛 盾 矣。 且 時 而

崇 遠 賤 近, 時 而 雄 今 虐 古, 矛 盾 之 中, 又 有 矛 盾 焉。 如 卷 五 稱 吳 西

林語謂:“古人積貯深, 元明無餘蘊, 遞降而下, 古勝於今” 云云; 按


此 非 西 林 語, 乃 毛 睿 中 語, 見《 臨 江 鄉 人 詩 · 自 序 》 中。 則 似 唐 宋 詩 勝 元 明 詩 也。

卷六論七律“始於盛唐, 至中晚體格始備, 至宋元愈出愈奇, 明七子

不 知 此 理” 云 云; 則 不 僅 分 別 時 期, 抑 且 謂 宋 元 邁 出 唐 人 也。 同 卷

又 一 條 論“選 韻 響 啞, 可 據 以 分 宋 唐”; 則 似 謂 唐 詩 勝 宋 詩 也。 卷 七

論“三唐之詩文,金銀也,宋元以後,則攙銅錫”云云;則亦以唐詩為

勝宋元也。同卷論“近體須學中晚、宋、元諸名家,蓋李、杜、韓、蘇

音節未協, 中晚名家便清脆可歌” 云云;則宋、 元、 中晚唐又後來居

上也。所謂“名家”,不知何指。摩詰、襄陽、少陵、東川輩近體,豈

不 協 耶。 如 以 少 陵 為 多 拗 調, 故 未 協 聲 律; 則 陸 魯 望 好 作“吳 體”,

張 文 潛 稱 山 谷 詩 近 體“破 棄 聲 律, 如 金 石 未 作 鐘 磬”, 元 裕 之 七 律 平

起句常拗第六字為仄聲,楊廉夫所為“俏唐體”,何莫非中晚、宋、元

215
名 家 之 作 耶。 子 才 於 近 體 聲 律, 抑 何 拘 耶。 太 白 特 不 多 為 七 律, 昌

黎 五 七 言 近 體 皆 整 穩, 不 作 詰 屈 語, 子 才 倘 僅 見 選 本 中 昌 黎 古 體,

而 臆 必 之 耶。 東 坡 近 體 之 不 為 勝 絕, 系 乎 詞 氣, 至 其 聲 律, 無 不 循

規 蹈 矩 也。“清 脆 可 歌”, 與“宋 人 選 韻 啞”, 又 自 相 違 反 矣。 同 卷 論

“唐 以 前 無 有 不 熟 選 理 者, 宋 人 以 八 代 為 衰, 一 筆 抹 摋, 而 詩 文 從

此 平 弱” 云 云; 則 復 抑 宋 尊 唐 也。 袒 護 唐 人, 遂 以 少 陵 之“精 熟 選

理”, 推為公有。 不知如姚合、 許渾、 曹唐、 方干之流, 於選理何與。

少 陵 號 精“選 理”, 而 力 變 選 體, 所 以 為 大; 杜 陵 杜 撰, 亦 如 白 傅 白

描, 此 固 非 斤 斤 於“杜 詩 證 選” 者, 所 能 知 也。 使 杜 詩 妙 處 盡 出 於

《選》,則得《選》已足,何貴有杜;假云亦須有杜之才,濡澤《選》理,

然後大成,則倘無其才,縱精《選》學,祗傳李崇賢“書簏”而已。詩

文 平 弱, 毋 寧 曰 由 於 才 力 卑 遜, 非 盡 關 不 治《文 選》 也。 且 北 宋 之

初,本尚《文選》;《老學菴筆記》卷八謂慶曆以後,始洗厥習,《困學

紀聞》 卷十七謂熙豐而還, 乃廢其學。 袁褧《楓窗小牘》 卷一謂楊億

作《二京賦》成,好事傳寫,有輕薄子書其門曰:“孟堅再生,平子出

世。《文選》中間,恨無隙地。”王得臣《麈史》卷中《神授》門記宋景

文 母 夢 朱 衣 人 攜《文 選》 而 生 景 文, 故 小 字“選 哥”; 同 卷《學 術》

門 云:“ 予 幼 時, 先 君 日 課 誦《文 選》 曰:‘ 我 見 小 宋 說, 手 鈔《文

選》 三 過, 方 見 佳 處, 汝 輩 安 得 不 誦。’ 由 是 知 前 輩 名 公 為 學, 大

率 如 此。” 皆 其 證 也。 顧 楊 文 公 整 飭 而 不 古 雅, 宋 景 文 精 博 而 殊 碎

促, 尚 不 如 初 唐 駢 文 之 安 和 中 節。 且 景 文 晚 歲 竺 志 散 文, 悔 其 少

作。《筆 記》 卷 上 自 言:“年 過 五 十, 被 詔 作《唐 書》, 精 思 十 餘 年,

盡 見 前 世 諸 著, 乃 知 文 章 之 難。 取 視 五 十 前 為 文, 赧 然 汗 下, 知

未 嘗 得 作 者 藩 籬。” 又 曰:“余 於 為 文, 似 蘧 瑗 年 六 十 始 知 五 十 九 年

非。 每見舊作文章, 憎之, 必欲燒棄。” 文集卷四十八《治戒》 亦曰:

216
“吾 生 平 語 言, 無 過 人 者。 謹 無 妄 編 綴 作 集, 使 後 世 嗤 詆 吾 也。” 然

則《麈史》卷中載景文“少時好讀《大誥》,修《唐書》言艱思苦,蓋有

所 自” 云 云, 亦 近 附 會。 景 文 明 言 因 見 唐 世 著 作, 而 翻 然 改 易 塗 轍

也。《日知錄》卷二十六據《新唐書》,論景文不喜對偶之文,《十駕齋

養新錄》卷十六《景文喜韓柳文》條,歷舉《新唐書》列傳為證,而顧

錢 兩 氏 皆 未 引 景 文《筆 記》 卷 上 云:“文 有 屬 對 平 側 用 事 者, 供 公 家

一時宣讀施行, 不可施於史傳。 以對偶入史策, 如粉黛飾壯士, 笙匏

佐鼙鼓。”【補訂一】余按《史通 · 論贊》篇云:“遠棄史班,近宗徐庾,

飾 彼 輕 薄 之 句, 編 為 史 籍 之 文, 無 異 加 粉 黛 於 壯 夫, 服 綺 紈 於 高 士

者矣。”景文之語顯出於此,所謂“見前世諸著乃知文章之難”者,此

亦 一 證。 且 集 中 如《對 太 學 諸 生 文》, 全 仿 退 之《進 學 解》, 不 上 法

《文選》之《解嘲》、《賓戲》,而甘作重儓,舍《選》學唐,的然可據。【補

訂 二】 他 如《胡 文 恭 集》 亦 北 宋 初 儷 體 名 家, 而 外 侈 內 枵, 靡 而 不

綺,豈復見《文選》沈思翰藻之妙,較柳開、穆脩輩之古文,魯衞之政

耳。 平 心 而 論, 安 能 勝 歐、 蘇、 曾、 王 之 散 體 哉。《舊 唐 書 · 武 宗 本

紀》會昌四年、《新唐書 · 選舉志》上皆記李德裕對武宗曰:“臣祖天

寶 末 以 仕 進 無 他 歧, 勉 彊 隨 計, 一 舉 登 第。 自 後 家 不 置《文 選》, 蓋

惡 其 不 根 藝 實。” 歐 公 即 斥 李 論 為“偏 異”。 則 是 唐 人 抹 摋《文 選》,

而 宋 人 反 不 以 為 然, 子 才 敢 斥《會 昌 一 品 集》 為 平 弱 乎。“起 八 代 之

衰”與“以八代為衰”,二語大相逕庭。盛必有衰,衰則必變,非概八

代 之 盛 而 謂 為 衰 世。 子 才《答 友 人 論 文 第 二 書》 有 曰:“蓋 震 於 昌 黎

‘文 起 八 代 之 衰’ 一 語, 而 不 知 八 代 固 未 嘗 衰 也。 文 章 之 道, 如 夏、

殷、周之立法,窮則變,變則通”云云。夫所謂“窮”,非即“衰”乎。如

梁 陳 宮 體 仿 古 樂 府 諸 作, 陳 陳 相 因, 人 人 相 襲, 披 恆 河 沙, 難 見 金

屑;曹、陶、阮、謝,流風欲沫。亦譬之斥曹唐、胡曾輩為三唐之衰,

217
非 并 李、 杜、 王、 孟 而 抹 摋 也。 東 坡 薄 昭 明, 非 薄 其 所 選 之 文。 故

《志林》 譏昭明不解淵明《閑情賦》, 此正推崇魏晉之文章, 而恨《文

選》之未盡。至《答劉沔書》考李陵《答蘇武書》及蘇李贈別詩之偽,

《書 謝 瞻 詩》、《書 文 選 後》 皆 力 駁 五 臣 而 申 善 註, 非 留 心 選 學 而 能 若

是耶。張戒《歲寒堂詩話》駁東坡,謂“《文選》雖昭明所集,非昭明

所 作” 云 云, 可 謂 強 作 解 事。 東 坡 議 論 本 極 分 明, 初 未 以 昭 明 之 選

文, 與 昭 明 所 選 文, 混 為 一 談 也。 以 昌 黎 為“起 八 代 之 衰”, 唐 人 早

有此意, 觀《容齋隨筆》 卷八所輯“唐人論韓文語” 一則可證。 子才

以 為 始 於 宋 人, 亦 未 確。 且 八 代 之 衰, 八 代 末 之 人 自 知 之, 而 亦 嘗

欲自矯之, 子才豈未讀裴子野《雕蟲論》、 李諤《上隋文帝書》、 蘇綽

《大誥》乎。《詩話 · 補遺》卷二謂:“詩之絕品,調必不拗,國風盛唐

是也”;則似乎“清脆可歌”之中晚、宋、元名家,又落下乘矣。進退

失 據, 有 如 此 者。《詩 話》 卷 七 譏“阮 亭 胸 中 先 有 晚 盛 之 分, 不 免 耳

食” 云云, 適堪反唇。 蓋子才立說, 每為取快一時, 破心奪膽, 矯枉

過 正; 英 雄 欺 人, 渠 亦 未 必 謂 安。 譬 如 卷 四 謂:“今 人 論 詩, 動 言 貴

厚賤薄。 不知宜厚宜薄, 惟以妙為主。 以兩物論:狐貉貴厚, 鮫絹貴

薄。 以 一 物 論: 刀 背 貴 厚, 刀 鋒 貴 薄。 安 見 厚 者 定 貴, 薄 者 定 賤 耶。

古人之詩,少陵似厚,太白似薄,義山似厚,飛卿似薄,俱為名家”云

云。《淮 南 子 · 齊 俗 訓》 早 曰:“玉 璞 不 厭 厚, 角 䚩 不 厭 薄”, 子 才 口

角玲瓏, 進而就“一物” 發策。 然詩之厚者, 未必妙於薄者, 而詩之

妙 者, 必 厚 於 不 妙 者。 如 子 才 所 舉“名 家”, 飛 卿 自 下 義 山 一 等; 子

才亦嘗自言:“少陵長於言情, 太白不能”; 卷六。 論望溪阮亭, 謂“一

代 正 宗, 才 力 自 薄”; 卷 二。 論 荊 公 又 曰:“詩 貴 溫 柔。” 卷 六。 可 見 貴 厚

賤 薄, 渠 心 亦 正 同 斯 理。 即 就 所 譬 而 言, 安 見 詩 之 非 狐 貉 耶。 刀 之

有 背 有 鋒 者, 固 勝 於 有 鋒 而 無 背 者 也。 賈 誼《新 書 · 連 語》 記 陶 朱

218
公論璧“側厚則價倍”, 因曰:“牆薄咫亟壞, 繒薄咫亟裂, 器薄咫亟

毀, 酒 薄 咫 亟 酸。 夫 薄 而 可 曠 日 持 久 者, 殆 未 有 也” 云 云。 詩 乃 立

言不朽之一,正須賈生所謂“ 曠日持久” 耳。

六四

《詩話》卷一謂:“古無類書、志書、字彙。故《三都》、《兩京賦》,

言木則若干, 言鳥則若干, 必待搜輯群書, 廣釆風土, 然後成文。 洛

陽 所 以 紙 貴, 自 是 家 置 一 本, 當 類 書 郡 志 讀 耳。 故 成 之 亦 須 十 年 五

年。 使 左 思 生 於 今 日, 必 不 作 此 種 賦” 云 云。 章 實 齋《文 史 通 義.

書坊刻詩話後》 痛駁之, 至斥子才為“一丁不識、 一字不通之妄人”。

然《文 史 通 義 · 文 理》 篇 謂:“古 鈎 玄 提 要 之 書, 果 何 物 哉。 蓋 不 過

尋 章 摘 句, 為 撰 文 之 資 助 耳。 如 左 思 十 年 而 賦《三 都》, 門 庭 藩 溷,

皆著紙筆, 得即書之。 今觀其賦, 並無奇思妙想, 動心駭魄; 所謂得

即 書 者, 亦 必 標 書 誌 義, 先 掇 古 人 菁 英, 而 後 足 以 供 驅 遣 爾。” 與 隨

園 之 說, 又 復 大 同, 何 必 發 聲 徵 色 以 駡 乎。 喬 鶴 儕 松 年《蘿 藦 亭 札

記》卷四論隨園此則云:“近人謂《三都賦 · 序》明言:稽之地圖,驗

之 方 志; 笑 隨 園 迷 於 眉 睫。 然 隨 園 之 語 是 詞 不 達 意, 若 言 是 吳 淑

《事 類 賦》 之 先 聲, 故 人 爭 願 先 覩, 則 得 之 矣。 但 亦 只 可 以 言《三

都》, 若《兩京》 則體大思精, 不在比事也。” 平情之論, 亦見隨園說

未 可 厚 非 矣。【補 訂 一】 明 艾 千 子 論 古 文, 力 非 前 後 七 于 之 撏 撦 漢

魏, 故痛詆《文選》, 推其用意, 略同宋之劉辰翁。《天傭子集》 卷二

《王子鞏觀生草序》謂《上林》、《子虛》、《兩京》、《三都》“不過據《通

考》、《類要》之書,分門搜索”云云,亦可與袁章二說印證。太沖《三

都賦 · 序》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曰:“左思欲作《三都賦》,詣張載

訪岷邛之事”,善註又曰:“《三都賦》成,張載為注《魏都》,劉逵為注

219
《吳 蜀》。” 按 左 以 蜀 都 事 訪 之 張, 則 註 蜀 都 者, 不 應 為 劉; 今 本《文

選.魏都賦》亦標劉註,而賦末“二客䂄焉相顧”句下善註曰:“張以

𢥠、先瓏反”,則《魏都賦》註,似確出張手。顧《世說新語 · 文學》

篇 註 引《左 思 別 傳》 云:“皇 甫 謐 西 州 高 士, 摯 仲 治 宿 儒 知 名, 非 思

倫匹。 劉淵林、 衞伯輿並早終, 皆不為思賦序註也。 凡諸註解, 皆思

自為,欲垂其文,故假時人名姓也。”則不特張未註,亦並無劉註,乃

左 自 註。 眾 說 紛 紜, 不 可 究 詰。 子 才 深 非 詩 文 自 註,《小 倉 山 房 尺

牘》 卷五《與楊蘭坡明府》 載顧亭林詩自註見譏於毛西河事, 傳以為

誡。《 顏 氏 家 藏 尺 牘 》 卷 二 載 亭 林 所 寄 詩 翰,《 先 妣 忌 日 》 七 律“ 一 經 猶 得 備 人 師 ” 句 後,
引《 顏 氏 家 訓 》, 明 其 來 歷。 此 可 證 袁 說 不 誣。 倘 知 太 沖《 三 都 》 亦 出 自 註, 必

更以“ 類書” 目之矣。【 補訂一】

六五

卷 一:“詩 人 陳 製 錦 字 組 雲, 居 南 門 外, 與 報 恩 寺 塔 相 近。 樊 明

徵 贈 詩 云:‘仰 首 陸 離 低 首 誦, 長 干 一 塔 一 詩 人。’ 陳 嫌 不 佳。 余 曰:

若改‘仰首欲攀低首拜’, 則精神全出。 陳為雀躍。” 按洪稚存《北江

詩 話》 卷 一 曰:“ 江 寧 詩 人 何 士 顒, 居 長 干 里。 有 友 人 投 一 詩 曰:

‘仰 首 欲 攀 低 首 拜, 長 干 一 塔 一 詩 人。” 與 隨 園 說 異, 當 以 隨 園 聞 見

為較真。

六六

卷 一:“玉 溪 生:‘堤 遠 意 相 隨’, 真 寫 柳 之 魂 魄。” 按 此 語 乃 自

《詩經》“楊柳依依” 四字化出。 添一“意” 字, 便覺著力。 寫楊柳性

態,無過《 詩經》 此四字者。【 補訂二】

220
六七

卷二:“吾鄉孝廉王介眉延年撰《歷代編年紀事》, 夢見陳壽、 習

鑿 齒, 言 其 為 鑿 齒 後 身。 題 六 絕, 醒 記 二 句 曰:‘ 慚 無 晉 漢 春 秋 筆,

敢道前身是彥威。” 按《 蘀石齋詩集》 卷十二《 題王學正延年紀夢詩

後》 即詠此事,有云:“ 風寒夢回記其二,一十四字懷珠璣。 足成六章

章四句,說夢向人人笑譏。” 與隨園所載合。【 補訂一】

六八

卷 三:“毛 西 河 詆 東 坡 太 過。 或 引‘春 江 水 暖 鴨 先 知’, 以 為 是

坡 詩 近 體 之 佳 者。 西 河 云:‘ 定 該 鴨 知, 鵝 不 知 耶。’ 此 言 則 太 鶻 突

矣。 若持此論詩,則《 三百篇》句句不是。‘ 在河之洲’者,斑鳩鳲鳩

皆可在也, 何必雎鳩耶。‘ 止邱隅’ 者, 黑鳥白鳥皆可止也, 何必黃

鳥耶。” 按《 西河合集 · 詩話》 卷五有一則,記與汪蛟門論宋詩,略

云:“ 汪舉‘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遠勝唐人乎。 予曰:此正效唐人而

未 能 者。‘ 花 間 覓 路 鳥 先 知 ’, 此 唐 人 句 也。 覓 路 在 人, 先 知 在 鳥,

鳥 習 花 間 故 也, 先 者, 先 人 也。 若 鴨 則 先 誰 乎。 水 中 之 物 皆 知 冷

暖,必以鴨,妄矣。”頗能詭辯。 王漁洋《 居易錄》及《 漁洋詩話》遽概

括西河言為“ 鵝豈不先知”,遂成笑枋;西河弟子張文檒《 螺江日記》

卷六已力辯其誣。《 隨園詩話》 卷三論曹能始詩,曾引《 西河詩話》,

不 應 此 處 尚 沿 流 俗 之 訛。 所 駁 亦 未 為 不 是, 惜 尚 非 扼 要。 東 坡 此

句見《 題惠崇春江晚景》 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

知。 蔞 蒿 滿 地 蘆 芽 短,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時。” 是 必 惠 崇 畫 中 有 桃、 竹、

蘆、鴨等物,故詩中遂遍及之。 正鍾記室《 詩品 · 序》所謂:


“ 思君如

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
“ 先”者,亦“ 先人”也。 西

221
河 未 顧 坡 詩 題 目, 遂 有 此 滅 裂 之 談。 張 謂《 春 園 家 宴 》:“ 竹 裏 行 廚

人不見,花間覓路鳥先知”,即西河所謂“ 唐人”。 東坡詩意,實近梁

王筠《 雪裏梅花》
:“ 水泉猶未動,庭樹已先知。”東坡《 遊桓山會者十

人》 五古又云:“ 春風在流水,鳧雁先拍拍”;此意蓋數用也。【 補訂

一 】 田 綸 霞《 古 歡 堂 雜 著 》 卷 四 記 客 有 謂:“ 汪 蛟 門 詩 學 宋 人, 何

也”;答曰:“ 子幾曾見宋詩,只見得‘ 雲淡風輕’ 一首耳。” 按田氏《 文


集 》 卷 二《 鹿 沙 詩 集 序 》 亦 有 此 說。 此 客 亦 必 西 河 之 類。《 列 朝 詩 集 》 丁 十

二譚元春傳後引吳門朱隗曰:“ 伯敬詩:‘ 桃花少人事’; 詆之者曰:

‘ 李 花 獨 當 終 日 忙 乎。’ 友 夏 詩‘ 秋 聲 半 夜 真 ’; 則 甲 夜 乙 夜 秋 聲 尚

假乎”。【 補訂二】 又“ 鵝豈不先知” 所紹述矣。

六九

卷三:“或曰:詩無理語。予謂不然。《大雅》:‘於緝熙敬止’,‘不

聞亦式、不諫亦入’,何嘗非理語。 何等古妙。《 文選》


:‘ 寡欲罕所缺,

理來情無存’
;唐人:
‘ 廉豈沽名具,高宜近物情’
;陳後山《 訓子》 云:

‘ 勉汝言須記,逢人善即師’
;文文山《 詠懷》云:
‘ 疏因隨事直,忠故有

時愚’
;又宋人:
‘ 獨有玉堂人不寐,六箴將曉獻宸旒。’ 亦皆理語。 何

嘗非詩家上乘。 至乃月窟天根等語, 便令人聞而生厭矣。” 按此節引

詩,主名多誤;至以杜荀鶴《 送舍弟》詩為陳無己《 訓子》詩,又改“ 聞”


為“ 逢 ”。 姑 置 不 論。 子 才 好 與 沈 歸 愚 為 難, 如《 詩 話 》 卷 一 論 王 次 回《 疑 雨
集 》,《 文 集 》 卷 十 七《 與 沈 大 宗 伯 二 書 》。 此 則 亦 似 針 對 歸 愚 而 發。 然 所 舉 例,

既 非 詩 家 妙 句, 且 胥 言 世 道 人 情, 並 不 研 幾 窮 理, 高 者 祗 是 勸 善 之

箴銘格言,非道理也,乃道德耳。“ 月窟天根”,見邵堯夫《 擊壤集》

卷十六《 觀物吟》:
“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 乾遇巽時

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又卷十七《 月窟吟》:“ 月窟與天根,中間

222
來往頻。” 固亦不佳, 然自是說物理語, 與隨園所舉人倫之規誡不同

【 補 訂 一 】。 堯 夫 別 有 好 處, 隨 園 稱 賞 之 孫 子 瀟 卻 能 知 之。 隨 園 不 喜

宋 儒, 遂 大 為 抹 摋。 抑 隨 園 既 言 堯 夫 此 等 語,“ 聞 而 生 厭 ”, 則 明 認

理 語 為 不 可 入 詩 矣, 何 以 又 謂 不 然。《 詩 話 補 遺 》 卷 十 稱 梁 元 帝 之

“ 不疑行舫往,惟看遠樹來”,庾肩吾之“ 只認己身往,翻疑彼岸移”,

為見道悟境;梵志之“ 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為禪家上乘。 夫前

兩聯不過寫舟行之景, 如少陵之“ 稍知花改岸, 始驗鳥隨舟”, 並無

涵蓋乾坤氣象,不知所謂“ 道” 者何指。 梵志之句,乃禪和子筋斗樣

子之佻滑者, 雖亦有理, 不得為詩。【 補訂二】 隨園喜作風類己, 遂

標 舉 耳。 且 歸 愚 未 嘗 言 詩 不 可 見 道 明 理。 余 嘗 細 按 沈 氏 著 述, 乃 知

“ 理趣”之說,始發於乾隆三年為虞山釋律然《 息影齋詩鈔》所撰序,
按《 歸愚文鈔》 中未收。 略曰:“ 詩貴有禪理禪趣,不貴有禪語。 王右丞詩: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韋蘇州詩:

‘ 經聲在深竹,高齋空掩扉’;‘ 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

激,雷轉空山驚’。 柳儀曹詩:
‘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 山花落幽

戶,中有忘機客’。 皆能悟入上乘。 宋人精禪學者,孰如蘇子瞻;然贈

三朵花云:‘ 兩手欲遮瓶裏雀,四條深怕井中蛇’。 意盡句中,言外索

然矣。” 乾隆九年沈作《 說詩晬語》,卷下云:


“ 杜詩:
‘ 江山如有待,花

柳自無私’
;‘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
;‘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俱入理趣。 邵子則云:‘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以理語成詩矣。

王右丞詩不用禪語,時得禪理。 東坡則云:
‘ 兩手’云云。 言外有餘味

耶。”乾隆二十二年冬選《 國朝詩別裁》,
《 凡例》云:
“ 詩不能離理,然

貴有理趣,不貴下理語” 云云,分剖明白,語意周匝。 乾隆三十六年

冬,紀曉嵐批點《 瀛奎律髓》,卷四十七《 釋梵類》有盧綸、鄭谷兩作,

紀批皆言:“ 詩宜參禪味,不宜作禪語”;與沈說同。【 補訂三】 隨園

223
故 持 別 調, 適 見 其 未 嘗 以 虛 心 聽、 公 心 辯 耳。 本 歸 愚 之 例, 推 而

稍 廣。 則 張 說 之 之“ 澄 江 明 月 內, 應 是 色 成 空 ”;《 江 中 誦 經 》; 太 白 之

“ 花將色不染, 心與水俱閑”; 常建之“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朱 灣 之“ 水 將 空 合 色, 雲 與 我 無 心。”《 九 日 登 青 山 》。 皆 有 當 於 理 趣 之

目。 而 王 摩 詰 之“ 山 河 天 眼 裏, 世 界 法 身 中 ”; 按 歸 愚 謂 摩 詰 不 用 禪 語, 未
確。 如《 寄 胡 居 士 》、《 謁 操 禪 師 》、《 遊 方 丈 寺 》 諸 詩 皆 無 當 風 雅,《 愚 公 谷 》 三 首 更 落 魔

道, 幾 類 皎 然 矣。 孟 浩 然 之“ 會 理 知 無 我, 觀 空 厭 有 形 ”; 劉 中 山 之“ 法

為 因 緣 立, 心 從 次 第 修 ”; 一 作 香 山 詩。 白 香 山 之“ 言 下 忘 言 一 時 了,

夢中說夢兩重虛”;顧逋翁之“ 定中觀有漏,言外證無聲”;李嘉祐之

“ 禪心起忍辱,梵語問多羅”;盧綸之“ 空門不易啟,初地本無程”;曹

松之“ 有為嫌假佛, 無境是真機”;則祗是理語而已。 李耆卿《 文章

精義》 稱朱子三百篇後一人,其詩“ 音節從陶、韋、柳中來,而理趣過

之”。 然歸愚標“ 理趣”之名,或取《 滄浪詩辯》


“ 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語,未必本諸耆卿。 李獻吉《 空同子集》卷五十二《 缶音序》云:


“夫

詩 比 興 錯 雜, 假 物 以 神 變 者 也。 宋 人 主 理, 作 理 語。 詩 何 嘗 無 理,

若 專 作 理 語, 何 不 作 文 而 詩 為 耶。 今 人 有 作 性 氣 詩, 取 自 賢 於 穿 花

蛺 蝶、 點 水 蜻 蜓 等 句, 此 何 異 癡 人 前 說 夢 耶。 即 以 理 言, 所 謂 深 深

款款者何物耶。”
【 補訂一】胡元瑞《 詩藪內編》卷二謂:
“ 禪家戒事理

二障, 作詩亦然。 蘇黃事障, 程邵理障。” 歸愚議論, 肇端於此。 竊

謂理趣之旨,極為精微,前人僅引其端,未竟厥緒。 高彪《 清誡》 已

以 詩 言 理。 此 後 有 兩 大 宗。 一 則 為 晉 宋 之 玄 學。 如 孫 興 公 詩, 不 論

哀逝贈友,必以“ 太極”、
“ 太朴”、
“ 太素”、
“ 大造” 作冒,真來頭大而

帽子高者;董京《 書壁》之詠兩儀剛柔,苻朗《 臨終》之賦四大聚散。

張君祖《詠懷》、庾僧淵《贈答》,數篇跳出,稍有滋味。而《詩品序》概

譏之曰:“ 貴黃老,尚虛談,理過其詞,淡乎寡味”,“ 平典似道德論”;

224
《 續 晉 陽 秋 》 亦 曰:“ 詩 騷 體 盡。” 二 則 為 宋 明 之 道 學。 堯 夫 之《 打

乖》、
《 觀物》,晦菴之《 齋居》、
《 感興》
;定山、白沙,詩名尤著。 而《 丹

“《 傳燈錄》 偈子,非詩也。”【 附說十七】 道士


鉛總錄》 卷十九亦譏之曰:

作詩,牛鬼蛇神,鋪陳排比,無道之玄,乃術之幻;如韓湘之“ 寶鼎存

金 虎, 玄 田 養 日 鴉 ”; 杜 光 庭 之“ 丹 竈 海 車 休 矻 矻, 蚌 胎 龜 息 自 綿

綿”;呂洞賓之“ 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鐺內煮山川”;比於眩人方士

之大言。 即詩人為之,前若庾子山、 韋渠牟《 步虛》 諸詞,後若陸務

觀《 道 室 》 諸 作, 雲 笈 繙 籤, 仙 圖 開 弔。 按 黃 伯 思《 東 觀 餘 論 》 卷 上 譏 宋 景 文
不 識“ 㢧 ” 字, 賦 詩 誤 作“ 弔 ” 字, 今 檢《 武 英 殿 叢 書 》 本《 景 文 集 》 卷 八《 和 天 休 舍 人 奉 祠 太

一 宮 見 寄 詩 》, 伯 思 所 引“ 仙 圖 幾 弔 開 ”, 刻 作“ 幾 卷 開 ”, 蓋 已 經 後 人 改 正。 向《 抱 朴內

篇》、《 黃庭外景》 中,搬取家當,煊染仙靈,亦未能免“ 霞冠珠佩”、

“ 瓊漿玉酒”等俗態。【 補訂一】釋氏作詩,唐以前如羅什《 十喻》、惠

遠《報偈》、智藏《三教》、無名《釋五苦》、廬山沙彌《問道叩玄》,或則

喻 空 求 本, 或 則 觀 化 決 疑, 雖 涉 句 文, 了 無 藻 韻。 居 士 林 中 為 此 體

者,若王融《 淨行》、梁武帝《 三教》


《 十喻》、簡文帝《 十空》
《 四城門》

之類,語套意陳,無當理趣。 初唐寒山、 拾得二集,能不搬弄翻譯名

義,自出手眼;而意在砭俗警頑,反復譬釋,言俚而旨亦淺。 後來仿

作者,無過於鄭所南《 錦錢餘笑》 二十四首,腔吻逼肖,荊公輩所不

及。 寒山自矜曰:“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拾得自矜曰:“ 我詩

也是詩, 有人喚作偈”;惜詞費如此, 論文已須點煩, 論禪更嫌老婆

舌 矣。 按 寒 山“ 詩 合 典 雅 ” 之 說, 見《 困 學 紀 聞 》 卷 十 八。 寒 山 妥 貼 流 諧 之 作,

較多於拾得。”如“ 杳杳寒山道”一律,通首疊字,而不覺其堆垛。 說

理亦偶有妙喻, 如比人性精靈於經霜老樹曰:“ 皮膚脫落盡, 唯有真

實 在 ”, 黃 山 谷、 戴 石 屏 等 皆 用 以 入 詩。 而 予 則 激 賞 其“ 昨 到 雲 霞

觀” 一首,譏道士求長生不死,即得大藥,仍未脫生死,【 附說十八】 因

225
曰:“ 但看箭射空,須臾還墜地”;深入淺出,真能使難達之情,如同

目 覩 者 也。【 補 訂 一 】《 古 今 禪 藻 集 》 所 輯 自 支 遁 以 下 僧 詩, 乃 釋 子

之 詩, 非 盡 釋 理 之 詩, 佳 者 即 是 詩 人 之 詩。 亦 猶 邵 堯 夫 能 賦“ 半 記

不 記 夢 覺 後, 似 愁 無 愁 情 倦 時。 擁 衾 側 臥 未 欲 起, 簾 外 落 花 撩 亂

飛”;程明道能賦“ 不辭酒盞十分滿,為惜風花一片飛”,又“ 未須愁

日暮, 天際是輕陰”;呂洞賓能賦“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一兩

聲。 歸 來 飽 飯 黃 昏 後, 不 脫 蓑 衣 臥 月 明 ”, 按 夏 元 鼎《 金 丹 詩 訣 》 卷 上 載 此 作
鍾 弱 翁《 題 何 山 》,《 漁 隱 叢 話 前 集 》 卷 五 十 八 引《 西 清 詩 話 》 作 呂 仙《 牧 童 》。 雖皆學道

之人,而詩不必專為理語。 僧以詩名,若齊己、貫休、惠崇、道潛、惠

洪等,有風月情,無蔬筍氣;貌為緇流,實非禪子,使蓄髮加巾,則與

返 初 服 之 無 本 賈 島 、 清 塞 周 朴 、 惠 銛 葛 天 民 輩 無 異。 例 如《 瀛 奎 律 髓 》

卷四十七謂惠洪詩“ 虛驕之氣可掬,自是士人詩、官員詩”,《 弇州讀

書後》 卷六謂洪覺範乃“ 一削髮苦吟措大”, 固不能以禪悅、 道腴苛

求諸家詩矣。 唯禪宗公案偈語,句不停意,用不停機,口角靈活,遠

邁道士之金丹詩訣。 詞章家雋句,每本禪人話頭。 如《 五燈會元》 卷

三忠國師云:“ 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鐮”;卷五投子大同云:“ 依稀

似半月,仿佛若三星”;皆模狀心字也。 秦少游《 南歌子》 云:“ 天外

一鉤斜月帶三星”,《 高齋詩話》 謂是為妓陶心兒作;《 泊宅編》 卷上

極 稱 東 坡 贈 陶 心 兒 詞:“ 缺 月 向 人 舒 窈 窕, 三 星 當 戶 照 綢 繆 ”, 以 為

善 狀 物; 蓋 不 知 有 所 本 也。《 五 燈 會 元 》 卷 十 六 法 因 禪 師 云:“ 天 上

月圓,人間月半”
;吾鄉鄒程村祗謨《 麗農詞》卷下《 水調歌頭 · 中秋》

則云:“ 剛道人間月半,天上月團圓”;死灰槁木人語,可成絕妙好詞

【 補 訂 二】 斯 亦 禪 人 所 謂“ 不 風 流 處 也 風 流” 也。 又 往 往 富 於 理 趣,

佳 處 偶 遭, 未 嘗 不 可 為 風 騷 之 支 與 流 裔。 如《 五 燈 會 元 》 十 三 龍 光

謹禪師云:“ 千江同一月,萬戶盡逢春”,以明法身之分而不減、 散而

226
仍一,妙諦曲包。【 補訂一】 故方虛谷撰《 名僧詩話》 一書,七佛偈、

西天二十八偈皆預編摹;
《 桐江集》 卷一此書《 序》 云:
“ 北宗以樹以

鏡為譬,而曰:‘ 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南宗謂‘ 本來無一物,自

不 惹 塵 埃’, 高 矣。 後 之 善 為 詩 者, 皆 祖 此 意, 謂 為 翻 案 法。” 參 觀 尤
西 堂《 艮 齋 雜 說 》 卷 六 亦 謂 禪 語 與 詩 文 翻 進 一 層 法 同, 舉 例 甚 妙, 梁 茝 林《 浪 跡 叢 談 》

卷 十 全 襲 其 說。 明 通 之 論, 足 為 騎 驛。 蓋 禪 宗 破 壁 斬 關, 宜 其 擅 翻 案;

六祖翻神秀“ 臥輪”諸偈,破洪達之“ 法華轉”為“ 轉法華”,皆此類

也。 而《 桐江續集》卷三十三《 清渭濱上人詩集序》曰:
“ 偈不在工,

取 其 頓 悟 而 已。 詩 則 一 字 不 可 不 工 ” 云 云, 意 亦 謂 偈 語 每 理 勝 於

詞,質而不韻,雖同詩法,或寡詩趣也。 故《 少室山房筆叢》 卷四十

八 集 取 禪 機 中 絕 類 詩 句 者 百 數 十 句, 而 其 中 有 滋 味 者 不 過 十 數 語

耳。 夫 言 情 寫 景, 貴 有 餘 不 盡。 然 所 謂 有 餘 不 盡, 如 萬 綠 叢 中 之 著

點 紅, 作 者 舉 一 隅 而 讀 者 以 三 隅 反, 見 點 紅 而 知 嫣 紅 姹 紫 正 無 限

在。 其所言者情也,所寫者景也,所言之不足,寫之不盡,而餘味深

蘊者,亦情也、景也。 試以《 三百篇》例之。《 車攻》之“ 蕭蕭馬鳴,悠

悠旆旌”,寫二小事,而軍容之整肅可見;《 柏舟》 之“ 心之憂矣,如匪

澣衣”,舉一家常瑣屑,而詩人之身分、 性格、 境遇,均耐想象;《 釆

薇》 之“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寫景而情與

之俱,征役之況、 歲月之感,胥在言外。 蓋任何景物,橫側看皆五光

十 色; 任 何 情 懷, 反 復 說 皆 千 頭 萬 緒; 非 筆 墨 所 易 詳 盡。 倘 鋪 張 描

畫, 徒 為 元 遺 山 所 譏 杜 陵 之“ 珷 玞 ” 而 已。 掛 一 漏 萬, 何 如 舉 一 反

三。 道理則不然。 散為萬殊, 聚則一貫;執簡以御繁, 觀博以取約,

故 妙 道 可 以 要 言, 著 語 不 多, 而 至 理 全 賅。 顧 人 心 道 心 之 危 微, 天

一地一之清寧,雖是名言,無當詩妙,以其為直說之理,無烘襯而洋

溢 以 出 之 趣 也。 理 趣 作 用, 亦 不 出 舉 一 反 三。 然 所 舉 者 事 物, 所 反

227
者 道 理, 寓 意 視 言 情 寫 景 不 同。 言 情 寫 景, 欲 說 不 盡 者, 如 可 言 外

隱涵; 理趣則說易盡者, 不使篇中顯見。 徒言情可以成詩;“ 去去莫

復道,沈憂令人老”,是也。 專寫景亦可成詩;“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

鳴禽”, 是也。 惟一味說理, 則於興觀群怨之旨, 背道而馳, 乃不泛

說理, 而狀物態以明理;不空言道, 而寫器用之載道。 拈形而下者,

以 明 形 而 上; 使 寥 廓 無 象 者, 託 物 以 起 興, 恍 惚 無 朕 者, 著 述 而 如

見。 譬之無極太極,結而為兩儀四象;鳥語花香,而浩蕩之春寓焉;

眉 梢 眼 角, 而 芳 悱 之 情 傳 焉。 舉 萬 殊 之 一 殊, 以 見 一 貫 之 無 不 貫,

所謂理趣者,此也。 如心故無相;心而五蘊都空,一塵不起,尤名相

俱 斷 矣。 而 常 建 則 曰:“ 潭 影 空 人 心 ”, 以 有 象 者 之 能 淨, 見 無 相 者

之本空。 在潭影,則當其有,有無之用;在人心,則當其無,有有之

相。 洵 能 撮 摩 虛 空 者 矣。【 補 訂 一 】 又 如 道 無 在 而 無 不 在, 王 維 則

曰:“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以見隨遇皆道,觸處可悟。 道無在

者,“ 莫向虛空裏釘橛” 是也,見《 傳燈錄》 卷十。 道無不在者,“ 將無佛處

來 與 某 甲 唾 ” 是 也。 見《 傳 燈 錄 》 卷 二 十 七。 道 非 雲 水, 而 雲 水 可 以 見 道,

《 中庸》 不云乎:
“ 詩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道之上下察也”
;《傳

燈 錄 》 卷 十 四 載 李 翱 偈, 亦 曰:“ 我 來 問 道 無 餘 說, 雲 在 青 天 水 在

瓶。” 此 理 固 儒 釋 之 所 同 窺 也。【 補 訂 二 】 宋 之 理 學 家 論 詩, 未 嘗 不

略悟斯旨。《 河南程氏外書》時氏本《 拾遺》記明道曰:


“ 石曼卿詩云:

‘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此詩形容得浩然之氣。” 張九

成《 橫浦心傳錄》 卷上曰:“ 讀子美:‘ 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

相通。’ 凡悟一道理透徹處,往往境界皆如此也”;【 補訂三】 又卷中

稱杜詩曰:“ 水流而心不競, 雲在而意俱遲, 則與物初無間斷, 氣更

混淪。”吳子良《 林下偶談》卷四曰:
“ 葉水心詩義理尤過少陵。‘ 花傳

春色枝枝到,雨遞秋聲點點分’;此分量不同,周匝無際也。‘ 江當闊

228
處水新漲,春到極頭花倍添’;此地位已到,功力倍進也。‘ 萬卉有情

風暖後,一筇無伴月明邊’;此惠和夷清氣象也。‘ 包容花竹春留巷,

謝遣荷蒲雪滿涯’
;此陽舒陰慘規模也。”《 鶴林玉露》 卷八曰:
“ 杜少

陵絕句云:
‘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上

兩 句 見 兩 間 莫 非 生 意, 下 二 句 見 萬 物 莫 不 適 性。 大 抵 古 人 好 詩, 在

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麽用。 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 野色更

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

等句。 只把做景物看,亦可不把做景物看。”魏鶴山《 黃太史集序》曰:

“ 山谷晚歲詩,所得尤深。 以草木文章,發帝機杼,按指《 雨絲》 詩。 以花

竹 和 氣, 驗 人 安 樂。” 按 指《 斌 老 病 起 遊 東 園》 詩。 明 王 鍪《 震 澤 長 語》 卷 下

《 文章》 門曰:“‘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人與物偕,有吾與點也

之趣。‘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又若與物俱化。 謂此翁不知道,

殆未可也。” 清尤侗《 艮齋雜說》 卷二亦曰:


“ 杜詩云:
‘ 水流心不競,

雲在意俱遲。’ 邵堯夫詩云:‘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子美非知

道者, 何與堯夫之言若有合也。 予為集一聯云:‘ 水流雲在, 月到風

來。’對此景象,可以目擊道存矣。”按此等方是以理入詩,既非“ 太極

圈 兒”、“ 先 生 帽 子”, 亦 非 子 才 所 舉 之 修 齊 格 言。《 詩 藪. 內 編》 卷

五云:“ 曰仙、 曰禪,皆詩中本色。 惟儒生氣象,一毫不得著詩,儒者

語言,一字不可入詩。 而杜往往兼之,不傷格,不累情,故自難及。”

【 補 訂 一 】 說 杜 詩 固 得 間 中 肯 矣, 參 觀《 榕 村 語 錄 》 正 編 卷 三 十 論 杜“ 不 自 知 不
足, 乃 一 大 病 ”。 蓋 自 道 學 家 觀 之, 杜 尚 非 儒 者 也。 而 謂 仙 與 禪 皆 詩 中 本 色, 則 猶

指詞藻言,未知仙道、 禪理之未必宜詩也。 程明道《 秋日偶成》 第二

首 云:“ 道 通 天 地 有 形 外, 思 入 風 雲 變 態 中 ”, 乃 理 趣 好 註 脚。 有 形

之外,無兆可求,不落迹象,難著文字;必須冥漠沖虛者結為風雲變

態, 縮 虛 入 實, 即 小 見 大。 具 此 手 眼, 方 許 詩 中 言 理。 如 朱 子 學 道

229
有 入, 得 句 云:“ 等 閑 識 得 東 風 面, 萬 紫 千 紅 總 是 春。” 按 此 朱 子《 春 日 》
絕 句 下 半 首。 朱 子 作 此 詩, 方 學 道 精 進, 故 此 詩 前 後 絕 句 自《 困 學 》 一 題 起, 皆 自 喻 心

得。 如《 春 日 偶 作 》 則 曰:“ 誰 識 乾 坤 造 化 心 ”,、《 觀 書 有 感 》 則 曰:“ 昨 夜 江 邊 春 水 生。” 陸 象

山《 年 譜 》 淳 熙 十 五 年 十 二 月 聞 朱 子《 春 晴 》 詩:“ 不 如 拋 卻 去 尋 春 ”, 色 喜 曰:“ 元 晦 至 此

有 覺 矣。” 蓋 宋 儒 論 道, 最 重 活 潑 潑 生 機, 所 謂 乾 也、 仁 也、 天 地 之 大 德 曰 生 也, 皆 指 此 而

言。 春 即 具 運 行 流 露 也。 故 明 道 稱 石 曼 卿 詩 能 寫 浩 然 之 氣。《 鶴 林 玉 露 》 卷 十 八 載 尼 悟

道 詩 云:“ 盡 日 尋 春 不 見 春, 芒 鞋 踏 遍 隴 頭 雲。 歸 來 笑 撚 梅 花 嗅, 春 在 枝 頭 已 十 分。” 正

可 與 朱 子 詩 比 勘。 湯 若 士《 牡 丹 亭 》 刻 劃 陳 最 良 道 學 迂 腐 云:“ 六 十 多 歲, 並 不 曾 曉 得 傷

個 春。” 蓋 不 知 朱 子 亦 嘗 曰:“ 書 卷 埋 頭 何 日 了, 不 如 拋 卻 去 尋 春 ”; 感 春 亦 道 學 家 分 內 事

也。《 靜 志 居 詩 話 》 載 若 士 自 言:“ 諸 君 言 性, 我 獨 言 情 ”, 宜 其 昧 於 性 理 宗 風 矣。 屈 翁

山《 廣 東 新 語 》 卷 十 二 論 陳 白 沙 以 道 為 詩, 略 謂:“ 道 之 生 生 化 化, 其 妙 皆 在 於 物。 物 之

外 無 道。 學 者 能 於 白 沙 詩 深 心 玩 味, 即 見 聞 之 所 及 者, 可 以 知 見 聞 之 所 不 及 者。 物 無

愛 於 道, 先 生 無 愛 於 言。 然 江 門 詩 景, 春 來 便 多, 除 卻 東 風 花 柳 之 句, 則 於 洪 鈞 若 無 可

答 者, 何 耶。 蓋 涵 之 天 衷, 觸 之 天 和, 鳴 之 天 籟, 油 油 然 與 天 地 皆 春, 非 有 所 作 而 自 不 容

已 ” 云 云。 亦 道 學 家 於 春 別 有 會 心 之 證。 又 楊 誠 齋《 雨 霽 》 詩 云:“ 不 須 苦 問 春 多 少, 暖

幕 晴 簾 總 是 春 ”; 較 朱 子“ 萬 紫 千 紅 ” 語 不 着 色 滯 相。 詩 雖 凡 近, 略 涵 理 趣, 已

大異於“ 先天一字無,後天著工夫”等坦直說理之韻語矣。【 補訂一】

僧達觀撰惠洪《 石門文字禪序》 曰:“ 禪如春也,文字則花也。 春在

於花,全花是春。 花在於春,全春是花。 而曰禪與文字有二乎哉。”余

因悟黑格爾所謂實理( I d e e ),即全春是花、 千江一月、“ 翠竹黃花皆

佛 性 ” 按 此 司 空 曙《 寄 衞 明 府 》 詩。 之 旨, 以 說 詩 家 理 趣, 尤 為 湊 泊。 柏 拉

圖言理無迹無象,超於事外,遂以為詩文侔色繪聲,狃於耳目,去理

遠 而 甚 失 真。 亞 理 士 多 德 智 過 厥 師, 以 為 括 事 見 理, 籀 殊 得 共; 其

談 藝 謂 史 僅 記 事, 而 詩 可 見 道, 事 殊 而 道 共。 黑 格 爾 以 為 事 託 理

成,理因事著,虛實相生,共殊交發,道理融貫迹象,色相流露義理

(Das Schöne bestimmt sich dadurch als das sinnliche Scheinen

230
d e r l d e e )。見 V o r l e s u n g e n ü b e r A e s t h e t i k , A u f b a u Ve r l a g , 1 9 5 5 , s . 1 4 6 ; c f . s . 8 2 .

取 此 諦 以 說 詩 中 理 趣, 大 似 天 造 地 設。 理 之 在 詩, 如 水 中 鹽、 蜜 中

花, 體 匿 性 存, 無 痕 有 味, 現 相 無 相, 立 說 無 說。 所 謂 冥 合 圓 顯 者

也。【補訂一】或曰:梅聖俞《金針詩格》云:
“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

理, 外 意 欲 盡 其 象。 內 外 含 蓄, 方 入 詩 格。” 此 殆 理 趣 之 說 耶。 答

曰: 是 則 貌 同 而 心 異 也。 胡 元 任《 漁 隱 叢 話 》 後 集 卷 三 十 四 引 聖 俞

《 詩格》 及所舉例曰:
“ 如‘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旌旗

喻號令,日暖喻明時,龍蛇喻君臣,宮殿喻朝廷,風微喻政教,燕雀

喻小人。”乃洪覺範《禁臠》、張天覺《律詩格》之流;故胡氏亦譏為穿

鑿如商度隱語。 蓋不過《 國風》、《 離騷》“ 比興” 之舊解,非謂理趣

也。 子夏《 詩序》以“ 哀窈窕”為“ 思賢才”


;王逸《 離騷章句》謂:
《離

騷》 之文,“ 依詩取興, 引類譬喻。 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 惡禽臭物

以 比 讒 佞, 靈 修 美 人 以 嫓 於 君, 宓 妃 佚 女 以 譬 賢 臣, 虬 龍 鸞 鳳 以 託

君子, 飄風雲霓以為小人。” 述者之明, 既以此說詩。 張衡《 四愁詩

序》云:
“ 鬱鬱不得志,為《 四愁詩》。 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

仁 義。” 作 者 之 聖, 復 以 此 成 詩。 按 高 似 孫《 緯 略 》 卷 七:“ 李 嘉 祐 詩:‘ 宋 玉 怨 三


秋, 張 衡 復 四 愁。’ 蓋 以 四 愁 比 騷 也, 可 謂 善 言 詩 ” 云 云。 風 氣 既 開, 囿 人 難 拔。

香艷之篇什, 淆於美刺之史論。 至吾州張氏兄弟《 詞選》, 闡“ 意內

言外”之旨,推“ 文微事著”之原,比傅景物,推求寄託,
“ 比興”之說,

至是得大歸宿。 西方文學有“ 寓託”( A l l e g o r y )之體,與此略同。 希

臘 斯 多 噶 學 派 已 開 後 來 比 擬 附 會 之 風, 參 觀 E . E g g e r , E s s a i s u r l ' h i s -
t o i r e d e l a C r i t i q u e c h e z l e s G r e c s , P . 6 2 . 但丁本當時讀《 聖經》引申商度

之 法, 推 而 至 於 談 藝, 絕 似 子 夏 叔 師 輩 手 眼。 所 異 者: 吾 國 以 物 喻

事,以男女喻君臣之誼,喻實而所喻亦實;但丁以事喻道,以男女喻

天 人 之 際, 喻 實 而 所 喻 則 虛。 一 詩 而 史, 一 詩 而 玄。 顧 二 者 均 非 文

231
章 之 極 致 也。 言 在 於 此, 意 在 於 彼, 異 牀 而 必 曰 同 夢, 仍 二 而 強 謂

之一;非索隱註解,不見作意。【 補訂一】 若夫理趣,則理寓物中,物

包理內,物秉理成,理因物顯。 賦物以明理,非取譬於近( C o mp a r i s -

o n ),乃舉例以概( I l l u st r a t i o n ) 也。 或則目擊道存,惟我有心,物如
能印,內外胥融,心物兩契;舉物即寫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

( E m b o d i m e n t ) 也。【 附 說 十 九】 吾 心 不 競, 故 隨 雲 水 以 流 遲; 而 雲 水 流

遲, 亦 得 吾 心 之 不 競。 此 所 謂 凝 合 也。 鳥 語 花 香 即 秉 天 地 浩 然 之

氣; 而 天 地 浩 然 之 氣, 亦 流 露 於 花 香 鳥 語 之 中, 此 所 謂 例 概 也。 試

以洞山《 五位頌》言之:詩中寫景而不寓理,乃背理就事之“ 正中偏”

也;言理而無趣,乃舍事入理之“偏中正”也;理趣則“兼中到”也。今

人 愛 畧 脫( T. S . E l i ot ) 論 英 國 十 七 世 紀 玄 學 詩 派( M et a p hys i c a l

S c h o o l ), 謂 能 以 官 感 領 會 義 理。( A d i r e c t s e n s u o u s a p p r e h e n s i o n o f
t h o u g h t . , — S e l e c t e d E s s a y s , 3 r d e d , 1 9 5 3 , P. 2 8 6 . ) 實 即 黑 格 爾 說 之
緒 餘。 玄 學 詩 派 以 巧 於 取 譬( C o n c e i t s ) 著 名, 顧 尚 多 以 事 擬 理,

非理趣之即事即理。 如斯派宗祖約翰唐( J o h n D o n n e ) 名篇( To s i r

H e n r y Wot to n ),說萬物皆備於身,方之蝸牛戴殼,隨遇自足,著處
為 家 。( B e t h o u t h i n e o w n h o m e , a n d i n t h y s e l f e d w e l l ; / I n n

any where, continuance maketh hell./And seeing the snaile,


which every where doth rome,/Carrying his owne house still,
still is at home—Complete Poetry and Selected Prose, ed. J.
H ay w a r d , p p . 1 5 3 - 4 )。 新 妙 貼 切。【 補 訂 一 】 然 蝸 牛 如 孟 子 所 謂
“ 食壤飲泉” 之蚓, 初未能無求於外; 故取足於身, 可以蝸牛戴殼為

比 譬, 而 蝸 牛 戴 殼, 未 是 取 足 於 身 之 例 證。 寒 山 之 射 箭 墜 地 以 喻 長

生,亦復如是。 高箭終落,可以擬長生必死,然人之生理,並不能包

物 之 動 態。 皆 以 事 擬 理, 而 非 即 事 即 理。 龍 光 詩 則 不 然, 法 身 現 此

232
世界,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千江也,萬戶也,月也,春也,觀感所

著,莫非法身之顯相也。《 五燈會元》 卷三慧海所謂:“ 應物現形;青

青 翠 竹, 總 是 法 身, 鬱 鬱 黃 花, 無 非 般 若。” 又 如 少 陵 詩 魚 樂 鳥

歸,即不違生理之一端;水心詩包容花竹,自是陽舒,謝遣荷蒲,正

為陰慘。 皆即《 中庸》 說鳶飛魚躍之意。 其在世也,則是物本為是理

之表見( M a n i fe st a t i o n );其入詩也,則是物可為是理之舉隅( I n st a n -

c e ) 焉。 非 若 玄 學 詩 派 每 牽 合 漠 不 相 涉 之 事, 強 配 為 語 言 眷 屬 也。
【 附說十七】按升菴之說非也。 白沙、定山詩格,與《 傳燈錄》偈子

絕 不 類。 偈 子 句 每 俚 淺, 而 意 甚 悠 渺, 不 易 索 解, 待 人 冥 思 自

悟。 白沙、 定山,意盡言中,一望可了,不待商度。 禪宗以不落

言詮為尚,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遂得正法眼藏。《 傳燈錄》 卷

三 記 道 副 以“ 不 執 文 字, 不 離 文 字 ” 為 道 用, 達 摩 僅 許 其“ 得

皮”;慧可無言說,禮拜後依位而立,達摩乃許其“ 得髓”。 理學

家 則 不 然, 以 為 常 道 可 道。 堯 夫 詩 曰:“ 天 且 不 言 人 代 之 ”, 白

沙詩曰:
“ 天不能歌人代之。”《 擊壤集》與《 傳燈錄》大本乖迕,

升 菴 混 為 一 談 矣。 李 賓 之 之 於 定 山、 白 沙, 升 菴 之 於 定 山, 弇

州 之 於 白 沙, 皆 能 披 沙 簡 金, 不 予 抹 摋。 然 所 論 尚 有 未 盡。 二

家之師《 擊壤集》,夫人皆知。《 白沙集》卷五《 隨筆》所謂:


“子

美詩中聖,堯夫更別傳”,又卷六《 次韻廷實見示》 所謂:“ 擊壤

之 前 未 有 詩 ”;《 定 山 集 》 卷 四《 與 王 汝 昌 魏 仲 瞻 雨 夜 小 酌 》 所

謂:“ 贈 我 一 杯 陶 靖 節, 答 君 幾 首 邵 堯 夫。” 白 沙 閒 澹, 定 山 豪

放; 閒 澹 者 止 於 腐, 豪 放 者 不 免 粗, 故 定 山 詩 笑 枋 稍 多。 白 沙

偶 學 後 山, 余 已 考 論。 定 山 則 頗 效 劉 靜 修, 當 是 喜 其 粗 豪 類

己,故《 宿伯顯家》五律引靜修句;
《 壽祁侍御母》曰:
“ 江山不了

劉因句”
;《 和堯嶽》 曰:
“ 歌盡劉因一卷詩”
;亦復線索可尋。 世

233
所譏“ 太極圈兒大,先生帽子高”,蓋出《 定山集》 卷四《 游茆

山》:“ 山教太極圈中闊,天放先生帽頂高”;白沙《 寄定山》 亦

曰:“ 但聞司馬衣裳大,更見伊川帽桶高”,真唱予和汝矣。 孫子

瀟詩聲淫詞冶,《 外集》 五卷,上配《 疑雨》,而為文好作道學家

性理語,
《 長真字說》 亦取之周子《 通書》。《 天真閣集》 卷四十

三《 跋擊壤集》 云:“ 俯拾即是,與道大適。 其風韻勝絕處,後來

惟 陳 白 沙 得 其 元 微。 此 可 為 知 者 道, 難 為 俗 人 言 也 ”; 卷 四 十

一《 林 遠 峰 詩 序 》 亦 極 賞 白 沙 論 詩 之 語。 詞 賦 罪 人 而 有 此 好,

更 奇 於 白 沙 之 好 後 山 矣。【 補 訂 一 】《 濂 洛 風 雅 》 所 載 理 學 家

詩, 意 境 既 庸, 詞 句 尤 不 講 究。 即 詩 家 長 於 組 織 如 陸 放 翁、 劉

後邨,集中以理學語成篇,雖免於《 擊壤集》 之體,而不脫山谷

《 次韻郭右曹》、《 去賢齋》 等詩窠臼,亦寬腐不見工巧。 自宋以

來,能運使義理語,作為精緻詩者,其惟林肅翁希逸之《 竹溪十

一 稿 》 乎。 肅 翁 得 艾 軒、 網 山、 樂 軒 性 理 之 傳, 參 觀 所 作《 樂 軒 詩 筌
序》,見《 隱居通議》 卷三。 於莊、 列諸子,皆著有《 口義》,又熟宗門語

錄。 其 為 詩 也, 雖 見 理 未 必 甚 深, 而 就 詞 藻 論, 要 為 善 於 驅 遣

者矣。 如“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剗盡念頭方近

道, 掃空注脚始明經”;“ 但知絕迹無行地, 豈羨輕身可御風”;

“ 蛇生弓影心顛倒,馬齕萁聲夢轉移”;“ 須信風幡元不動,能如

水鏡卻無疵”;“ 醯鷄甕中世界,蜘蛛網上天機”; 按“ 天機” 與“ 蛛絲”


雙 關, 故 與 簡 齋 之“ 天 機 袞 袞 山 新 瘦 ”、 定 山 之“ 溪 邊 鳥 共 天 機 ” 語 不 同。 蚯蚓

兩頭是性, 桃花一見不疑”;“ 非魚知魚孰樂, 夢鹿得鹿誰誣”;

“ 若 與 予 也 皆 物 《 莊 子 》, 執 而 我 之 則 愚 《 關 尹 子 》。” 無 不 字 斟 句 酌。

有為理語詩摘句圖者,斯焉取斯。 其自《 題新稿》 云:“ 斷無子

美 驚 人 語, 卻 似 堯 夫 遣 興 時 ”, 蓋 亦 自 居“ 濂 洛 風 雅”。 從 來 無

234
道及其人者,故標舉於此。【 補訂一】

【 附 說 十 八 】 寒 山 此 詩, 比 喻 固 妙, 而 議 論 仍 是 黨 同 伐 異 之 常。

《 南齊書 · 高逸傳》載明僧紹《 正二教論》,謂:


“ 佛明其宗,老全

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 今道教謂長生不死,名補天正,大

乖 老 之 本 義 ” 云 云, 即 寒 山 之 意。 然 釋 氏 末 流 亦 言 天 堂 地 獄,

修 福 而 不 修 慧; 以 較 道 家 末 流 之 言 不 死 飛 昇, 養 生 而 不 達 生,

宜 如 同 浴 者 不 得 相 譏 裸 裎。 道 家 之 方 士 祗 可 與 釋 家 之 俗 僧,

挈 短 論 長。 僧 紹、 寒 山 心 存 偏 袒, 遽 折 以 佛 法 本 源, 適 見 其 擬

不於倫耳。《 魏書 · 崔浩傳》 記浩不好老莊,斥為矯誣,然修服

食養性之術,師道士寇謙之,受其《 袖中錄圖新經》。 陶穀《 清

異錄 · 藥門》 載韓退之服餌“ 火靈庫”,按白香山“ 退之服硫黃’ 句,孔毅


夫《 雜 說 》、 陳 後 山《 詩 話 》 皆 謂 指 昌 黎, 後 山《 嗟 哉 行 》 復 曰:“ 韓 子 作 志 還 自 屠, 白 笑

未 竟 人 復 吁。” 洪 慶 善《 韓 公 年 譜 》 引 方 崧 卿《 辨 證 》, 據《 李 千 墓 誌 》, 謂 指 衞 退 之,

《 韓 門 綴 學 》 卷 五、《 十 駕 齋 養 新 錄 》 卷 十 六 亦 云 然。 李 季 可《 松 窗 百 說 》 第 四 十 五

則 據《 李 千 墓 誌 》 謂 昌 黎 被 誣, 而 未 言 衞 退 之。 然 孔 陳 書 皆 已 引《 李 誌 》, 特 未 及

《 清 異 錄 》 所 載 耳; 崔 東 壁《 考 信 錄 提 要 》 卷 上 駁 宋 人 雜 說, 記 昌 黎 服 硫 黃 事, 自 註

即 指《 孔 氏 雜 說 》, 而 亦 未 引《 清 異 錄 》, 蓋 崔 氏 不 喜 雜 家 小 說 者。 退之固亦攘

斥佛老者;
《謝自然》、
《誰氏子》、
《桃源圖》、
《華山女》諸詩痛言

道 士 求 仙 之 荒 唐, 而 竟 以 丹 石 自 戕。 足 徵 道 德 之 與 方 術, 初 不

相關。 老莊本意,實與佛說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無乎不同。 羅

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引老子“ 大患有身”、莊子姬艾之泣、髑髏

之 對, 以 證 道 釋 元 不 為 二, 而 方 士 鍊 丹 形 解, 適 與 老 莊 背 道 而

馳;復力駁歐陽永叔“ 道家貪生、佛家畏死” 之言。 其論可以闢

僧紹、 寒山等門戶之見矣。【 補訂二】 然釋老之言雖達,胸中仍

有生死之見存,故有需於自譬自慰。 莊生所謂“ 懸解”,佛法所

235
謂“ 解 脫 ”, 皆 尚 多 此 一 舉。 參 觀 胡 致 堂《 斐 然 集 》 卷 十 九《 崇 正 辯 》 論。
聖 人 以 生 死 為 分 內 事, 佛 氏 皇 皇 以 死 為 一 大 事。 王 陽 明《 傳 習 錄 》 卷 下 論 佛 氏 著

相, 吾 儒 不 著 相, 又 論 仙 家 說 虛, 從 養 生 上 來, 佛 氏 說 無, 從 出 離 生 死 上 來, 都 於 本

體 上 加 卻 這 些 子 意 思 在。 非 胸 中 橫 梗 生 死 之 見, 何 必 作 達。 非 意 中

繫 念 生 死 之 苦, 何 必 解 脫。 破 生 死 之 執 矣, 然 未 并 破 而 亦 破

也; 忘 生 死 之 別 矣, 然 未 即 忘 而 亦 忘 也。 宋 儒 所 謂 放 心 而 未 心

放者是也。《 論語 · 里仁》 孔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明知

死即是死,不文飾自欺,不矜誕自壯,亦不狡黠自避,此真置死

於度外者。《 先進》 孔子答季路問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尤

能斬絕葛藤。 宋儒如張子《 西銘》 曰:“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已是《 莊子 · 養生主》 口氣,失孔門之心法矣。

【 附 說 十 九 】 狀 詩 人 心 與 物 凝 之 境, 莫 過 華 兹 華 斯( Wo r d s wo r t h :

Preface to the 1814 edition of the Excursion: “How


e x q u i s i t e l y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M i n d . . . . . . t o t h e e x t e r n a l Wo r l d
is fitted:—and how exquisitely, too......the external
Wo r l d i s f i t t e d t o t h e M i n d ; a n d t h e c r e a t i o n . . . . . . w h i c h
they with blended might accomplish”; cf. Coleridge;
Biographia Literaria, c h . x i i i )。 吾 國 詩 人 吟 風 弄 月, 涉 目 怡
情, 幼 輿 之 置 身 邱 壑,《 世 說 · 品 藻 》 又《 巧 藝 》。 簡 文 之 會 心 濠 濮;
《 世 說 · 言 語 》。 烟 霞 逸 興, 山 水 清 音, 過 而 不 留, 運 而 無 積。 初

不 若 西 方 浪 漫 詩 人 之 著 力 用 意, 向“ 風 月 景 山 水 ” 中 五 字 見
《 南 齊 書 · 謝 莊 傳 》。 安 身 立 命, 進 德 悟 道, 有 若《 雲 仙 雜 記 》 卷

二 所 載, 陶 淵 明 聞 田 水 聲 而 歎 為“ 勝 吾 師 丈 人 ” 也。 按 此 與

Wo r d s w o r t h : “T h e Ta b l e Tu r n e d ” 一 詩 詞 意 相 參。 惟 宋 明 理 學 諸

儒, 流 連 光 景, 玩 索 端 倪, 其 工 夫 乃 與 西 土 作 者 沆 瀣 一 氣。

236
附 說 九 已 引 孔 子“ 樂 山 樂 水 ” 之 言, 以 見 宣 尼 於 美 學 移 情 之

理, 深 有 解 會。《 論 語 · 先 進 》 記 曾 晳 浴 沂 風 雩, 孔 子 與 之。
按 李 習 之《 論 語 筆 解 》 謂“ 浴 ” 當 改 作“ 沿 ”, 周 三 月、 夏 正 月, 安 有 浴 理; 蓋 隱 本《 論

衡 · 明 雩 》 篇 之 說。 竊 謂 倘 改 作“ 沿 ”, 愈 得 遊 觀 賞 心 之 趣 矣。 更為後世儒

者,開一方便門。 邵堯夫《 皇極經世》反復論觀物之旨。 如《 觀

物外篇》 云:“ 不我物,則能物物”;又云:“ 易地而處,則無我

也。”《 漁樵問答》 云:“ 以我徇物,則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則物

亦 我 也。 萬 物 亦 我 也, 我 亦 萬 物 也。” 故 葉 水 心《 習 學 記 言 序

目》 卷四十七評堯夫云:“ 邵某以玩物為道,非是。 孔子之門惟

曾晳。”然儒者未嘗不可以樂此,故程明道《 偶成》詩極言“ 雲淡

風輕”、“ 望花隨柳” 之趣。 明道云:“ 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

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又云:“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

云:與自家意思一般。”司馬溫公《 傳家集》卷二《 邵興宗南園草

盛不剪》 詩云:“ 於間置取舍,豈得見天真。 不若任其然,同受

雨 露 恩。” 張 橫 浦 云:“ 程 明 道 書 窗 前 有 茂 草 覆 砌, 或 勸 之 芟,

曰:‘ 不可,欲常見造物生意。’ 又置盆池,畜小魚數尾,時時觀

之,或問其故,曰:‘ 欲觀萬物自得意’”。【 補訂一】 趙季仁云:

“ 朱 子 每 經 行 處, 聞 有 佳 山 水, 雖 迂 途 數 十 里, 必 往 遊 焉。” 諸

如 此 類, 見 之 語 錄 詩 文 者, 不 勝 枚 舉。 迄 乎 有 明, 陽 明 心 學

既行,白沙、 定山莫不以玩物為道。 陽明自作詩,如《 外集》 卷

二《 次欒子仁韻送別》:“ 悟到鳶魚飛躍處, 工夫原不在陳編”;

又“ 正須閉口林間坐,莫道青山不解言”;《 碧霞池夜坐》:“ 潛魚

水底傳心訣,棲鳥枝頭說道真。”《 文心雕龍 · 明詩》 曰:“ 莊老

告 退, 山 水 方 滋”;【 補 訂 二 】 而 今 人 論 西 方 浪 漫 主 義 之 愛 好 自

然,祗引道家為比擬,蓋不知儒家自孔子、 曾晳以還,皆以怡情

237
於 山 水 花 柳 為 得 道。 亦 未 嗜 胾 而 謬 言 知 味 矣。 譬 之 陶 公 為 自

然 詩 人 之 宗, 而 未 必 得 力 於 莊 老。 羅 端 良 願 始 發 此 意,《 鄂 州

小集》卷三《 陶令祠堂記》嘗謂,陶公“ 言論所表,篇什所寄,率

書 生 之 素 業, 或 老 農 之 常 務。 真 風 所 播, 直 掃 魏 晉 澆 習。 諸 人

祖 莊 生 餘 論, 皆 言 淳 漓 朴 散, 翳 周 孔 禮 訓 使 然, 孰 知 魯 叟 將 以

淳之耶”。《 真西山題跋》 卷三《 跋黃瀛甫擬陶詩》 云:“ 予聞近

世 之 評 詩 者 曰: 淵 明 之 詞 甚 高, 而 其 指 則 出 於 莊 老; 康 節 之 詞

若 卑, 而 其 指 則 原 於 六 經。 以 余 觀 之, 淵 明 之 學, 正 自 經 術 中

來, 故 形 之 於 詩, 有 不 可 掩。 榮 木 之 憂, 逝 川 之 歎 也。 貧 士 之

詠,簞瓢之樂也。《 飲酒》 末章有曰:


‘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豈玄虛之士可望耶。”屈悔翁《 翁山

文 外 》 卷 一《 游 白 仁 巖 記 》 謂 靖 節 中 年 聞 道,“ 庶 幾 顏 子 之 卓

爾”
;南昌蘇桓嘗以靖節為“ 周公、孔子之徒,雖與遠公交游而不

赴其社,守道獨立,入焉不緇”。 李恕谷《 年譜》 三十九歲選陶

淵 明 集, 題 詞 曰:“ 淵 明 生 六 朝 異 端 盛 行 之 日, 士 皆 放 誕 成 習,

溺談虛空。 淵明詩曰:‘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

彌縫使其淳。’又曰: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又曰:
‘終日馳

車 走, 不 見 所 問 津。’ 全 集 無 一 言 及 於 佛 老, 可 不 謂 志 道 者 歟。

觀其將遊廬山,聞東林寺鐘聲,蹙眉而返;則世所傳《 三笑蓮社

圖 》, 必 佞 佛 好 事 之 徒 為 之 也。” 李 安 溪《 榕 村 語 錄 》 卷 三 十 謂

陶詩“ 包含義蘊”,如“ 羲農去我久”一首,識見“ 超出尋常”,因

詳為敷說;又曰:“ 靖節詩推周孔處甚多,其逃於酒者,避劉宋

耳。”《 語錄續編》 卷八云:


“ 觀《 飲酒》 詩六首,惓惓六籍,希聖

不 在 韓 公 下 也。” 姜 湛 園《 西 溟 文 鈔 》 卷 二 為 王 丹 麓 作《 敦 好

齋》 記,亦謂齋名本陶公“ 詩書敦宿好” 之義,


“ 陶公為學道者,

238
憤世俗之好黃老。 故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

罪,一朝成灰塵;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云云。 周荇農《 思

益堂日札》卷五《 書淵明集後》亦稱其“ 無一字涉及二氏”。 皆

不 相 沿 襲, 而 所 見 大 同。【 補 訂 一 】 按 陶 公 詩 又 云:“ 先 師 有 遺

訓,憂道不憂貧”;又云:
“ 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又云:
“周

生 述 孔 業, 祖 謝 響 然 臻。 道 喪 向 千 載, 今 朝 復 斯 聞。 老 夫 有 所

愛,思與爾為鄰。”蓋矯然自異於當時風會。《 世說 · 政事》註引

《 晉 陽 秋 》 記 陶 侃 斥 老 莊 浮 華, 淵 明 殆 承 其 家 教 耶。 明 人 郎 仁

寶《 七 修 類 稿 》 卷 十 七 論 陶 詩, 至 欲 語 語 以 性 理 求 之。 近 人 沈

子培《 寐叟題跋》 上冊有論支謝詩三則,深非劉勰“ 莊老告退、

山水方滋” 二語,以為“ 六朝詩將山水莊老,融併一氣。 謝康樂

總 山 水 莊 老 之 大 成, 支 道 林 開 其 先, 模 山 範 水, 華 妙 絕 倫。 陶

公自與嵇阮同流,不入此社” 云云。 沈氏知作詩“ 以莊老為意,

山水為色”,頗合“ 理趣”之說。《 世說》一書所載曲阿、印渚、華

林園、 山陰道等游觀諸語,皆老莊風氣中人所說;孫興公“ 齋前

種松,楚楚可憐”,亦幾有濂溪、 明道愛翫階草之意。 然支道林

存詩,篇篇言理,如《 八關齋》、
《 述懷》、
《 詠懷》、
《 利城山居》 等

作,偶點綴寫景一二語,呆鈍填砌,末見子培所謂“ 模範華妙”

者。 子培好佛學,故論詩蠻做杜撰,推出一釋子,強冠之康樂之

上,直英雄欺人耳。 以山水通於理道,自亦孔門心法,子培必欲

求之老莊, 至不言讀《 論語》, 而言讀皇侃疏, 豈得為探本窮源

乎。 陶公不入此社,固也,與嵇阮亦非同流。 陶尊孔子,而《 擬

古》肯稱莊周為“ 此士難再得”
;阮學老莊,而《 達莊論》乃大言

莊周不足道。 子培之言,誠為淆惑矣。 顏魯公《 詠陶淵明》以張

良、龔勝比淵明。 山谷《 懷淵明》 詩略云:


“ 歲晚以字行,更始號

239
元 亮。 淒 其 望 諸 葛, 忼 戇 猶 漢 相。 時 無 益 州 牧, 指 揮 用 諸 將。”

真西山《 跋黃瀛甫和陶》稱其“ 有長沙公之心而力未逮”。 盧摯

《 題 淵 明 歸 去 圖 》 以 留 侯、 武 侯 相 比。 王 述 菴《 書 淵 明 傳 後 》

稱 有 經 略 用 世 之 志。 龔 定 菴《 己 亥 雜 詩 》 中 讀 陶 詩 三 首 稱 其 有

“ 俠骨”而“ 豪”。 蓋皆韓昌黎《 送王秀才序》所謂:


“ 阮籍、陶潛

為 事 物 是 非 相 感 觸, 有 託 而 逃 ”。【 補 訂 一】 余 復 拈 出 其 儒 學 如

左,以見觀人非一端云。【 補訂二】

七○

卷 四:“相 傳 康 熙 間, 京 師 三 前 輩 主 持 風 雅, 士 多 趨 其 門。 王 阮

亭多譽, 汪鈍翁多毀, 劉公㦷持平。 方望溪先生以詩投汪, 汪斥之。

次以詩投王, 王亦不譽。 乃投劉, 劉笑曰:‘ 人各有性之所近, 子以

後專作文,不作詩可也。’方以故終身不作詩。”按姚南菁《 援鶉堂筆

記》 卷四十三評望溪《 翰林院編修查君墓誌銘》,因記曹古溪言:“ 望

溪嘗以詩質於他山,他山曰:‘ 君於此事,便可不煩留意。’” 姚姬傳

《 惜抱軒文後集》 卷五《 劉海峯先生傳》 亦曰:“ 方侍郎少時,嘗作詩

以視海寧查侍郎, 查侍郎曰:‘ 君詩不能佳, 徒奪為文力, 不如專為

文。’ 方侍郎從之,終身未嘗作詩。” 桐城鄉獻,聞見應較隨園為切,

然初白未官侍郎,姬傳豈誤歟。 望溪《 廌青山人詩序》 却曰:“ 童時

侍先君子, 與錢杜諸先生以詩相唱和, 欲竊效焉。 先君子戒曰:‘ 是

雖小道,非盡心以終世,不能企其成,而耗少壯有用之心力,非躬自

薄 乎。’ 遂 絕 意 於 詩。” 則 是 望 溪 服 膺 庭 訓, 有 所 不 為, 非 沮 於 劉

查, 為而不能。 望溪好佔身分, 張門面, 自言或反不如人言之可信。

【 補訂三】 謝枚如《 稗販雜錄》 卷一痛譏望溪《 論古》 諸詩,采藻既

不 足 取, 而 議 論 尤 谿 刻 迂 闊; 蓋 并 不 能 為 經 生 學 人 之 詩 也。 鮑 倚 雲

240
《 退餘叢話》 卷二有一則畧云:“ 望溪集經術弘深,義蘊充實,而持論

近 刻, 文 品 過 削, 可 畏 而 不 見 其 可 愛。 文 章 關 乎 性 術, 竊 聞 之 外 人

曰:‘ 此公頗偽’;又曰:‘ 此公頗薄。’ 偽與薄吾不敢知,竟集評語溢

美 護 短, 什 九 自 撰, 而 嫁 名 他 氏, 此 則 先 生 之 不 能 欺 余 也。 又 庸 行

舉 不 足 傳, 而 能 納 交 於 望 溪 者 為 奇 行; 他 技 藝 舉 不 足 名, 而 能 誦 法

望溪之文者為不可朽之名。 如宋山言、 汪武曹、 吳宥函諸墓表,似厚

實薄,似謙實傲。 先生不能詩,而嫉詩人如仇;不知書,而以書名者

不掛齒頰。 如《 查夏重墓誌》, 何足以傳夏重; 汪退谷與兄武曹不相

能,而大書於《 武曹墓表》 曰:弟某某,皆以君故知名,是果足以服退

谷 耶。 一 藝 可 名, 一 節 可 紀, 自 不 礙 其 可 傳。 先 生 自 命 固 高, 亦 何

至 一 字 褒 人, 等 於 華 袞 耶。 讀 其 集 而 懍 懍 乎 有 殺 機 焉 ’。” 讀《 望 溪

集》 者,不可不知此則及《 援鶉堂筆記》 卷四十三諸評。 論望溪嫉詩

人 及 所 作《 查 初 白 墓 誌 》 語, 尤 可 與 南 菁 所 記 相 發 明。 南 菁 又 力 駁

望溪《 李剛主墓志》 自記剛主聞己言,“ 立起自責, 取經說中不滿程

朱語,削之過半” 云云,以為誇言不實;恕谷之書具在,其毀程朱之

言,猶班班也,何嘗鐫削。 竊謂望溪文中,本留遁詞餘地,削之過半

者,初非全刪;此老深文,固字字用心也。 按《 李恕谷年譜》,四十五

歲、“ 王 崑 繩 延 先 生 與 方 靈 皋 論 學。 靈 皋 尊 程 朱 者 也, 聞 先 生 言 歎

服,然囑議論宜平允。 先生謝之”;六十五歲、“ 徐蝶園、 張桐城擬徵

先 生, 而 靈 皋 以 老 病 阻 之。 時 先 生 未 嘗 老 病 也, 一 生 志 在 行 道, 非

石 隱 之 流 也。 靈 皋 與 先 生 學 術 不 相 合, 先 生 侃 侃 正 論, 靈 皋 無 能 置

詞,則遁詞以免;暨作墓誌,巧論諞諞,欲沒先生之學以自見”;六十

九歲、“ 靈皋聞先生排宋儒書, 憮然曰:願先生急著《 治平書》 以為

世 法, 則 正 學 興, 彼 學 退 矣。” 恕 谷 孫 鍇 按 語 云:“ 靈 皋 之 言, 遁 詞

也。” 以此三節, 合之望溪《 剛主墓誌》 所言, 心術尚堪問乎。 惜南

241
菁未之見也。

七一

卷 五:“孟 東 野 詠 吹 角 云:‘似 開 孤 月 口, 能 說 落 星 心。’ 月 不 聞

生口,星忽然有心,穿鑿極矣。 而東坡贊為奇妙,所謂好惡拂人之性

也。”按潘德輿《 養一齋詩話》卷一亦云:
“ 東野聞角詩云云,東坡云:

‘ 今夜聞崔誠老彈曉角,始知此詩之妙。’ 東坡不喜東野詩,而獨喜此

二句, 異矣。 此二句乃幽僻不中理者, 東野集中最下之句也。” 竊謂

句之美惡固不論,若子才所說,則“ 山頭”、
“ 水面”、
“ 石脚”、
“ 河口”

等,皆為穿鑿。 杜老《 遊道林二寺》詠山謂“ 重掩肺腑”,


《 絕句》六首

謂“ 急雨梢溪足,斜暉轉樹腰”
;任蕃題《 葛仙井》謂“ 脈應山心”
;皇

甫 持 正 讚 顧 況 為“ 穿 破 月 脅 天 心 ”, 尤 當 懸 為 禁 忌。 又 何 拘 耶。 桂

未谷《 札樸》 卷三嘗論木以“ 頭” 稱,蓋取義於人。 隨園不解近取諸

身 之 義, 識 在 經 生 之 下。 如 宋 末 朱 南 杰《 學 吟 · 垂 虹 亭》 詩 有 曰:

“天接水腰”
;明郁之章《書扇》至曰:
“石枯山眼白,霞射水頭紅”
;則

真“ 不中理”耳。 且東野此二句見《 曉鶴》詩,並非詠角;故有曰:


“既

非 人 間 韻, 枉 作 人 間 禽。” 東 坡 誤 而 二 君 沿 之。“ 月 口 ” 非 謂 月 有

口, 乃指口形似月;“ 星心” 非謂星有心, 乃指星形類心。 鶴喙牛角

皆彎銳近新月,東坡殆因此致誤。【 補訂一】

七二

卷 六:“時 文 之 學, 有 害 於 詩, 而 暗 中 消 息, 又 有 一 貫 之 理。 余

案 頭 置 某 公 詩 一 冊, 其 人 負 重 名。 郭 運 青 侍 講 來 讀 之, 引 手 橫 截 於

五七字之間,曰:詩雖工,氣脈不貫,其人殆不能時文者耶。 余曰:

是也。 後與程魚門論及,程韙其言。 余曰:韓、 柳、 歐、 蘇俱非為時

242
文者,何以詩皆流貫。 程曰:韓、 柳、 歐、 蘇所為策論應試之文,即今

之 時 文 也; 不 曾 從 事 於 此, 則 心 不 細 而 脈 不 清。 余 曰: 然 則 今 之 工

時文而不能詩者何故。 程曰:莊子有言,仁義者,先王之蘧廬也,可

以 一 宿 而 不 可 以 久 處; 今 之 時 文 之 謂 也。” 參 觀 卷 八《 程 魚 門 云 時 文 有 害
古 文 》 條。 按 漁 洋 早 有 此 論。《 池 北 偶 談 》 卷 十 三 謂:“ 予 嘗 見 一 布 衣

有 詩 名 者, 其 詩 多 格 格 不 達, 以 問 汪 鈍 翁。 鈍 翁 云: 此 君 坐 未 嘗 解

為 時 文 故 耳; 時 文 雖 無 與 詩 古 文, 然 不 解 八 股, 即 理 路 終 不 分 明。

近見王惲《 玉堂嘉話》 一條,鹿厂先生曰:作文字當從科舉中來,不

然 而 汗 漫 披 猖, 是 出 入 不 由 戶 也。 亦 與 此 言 同。”《 帶 經 常 詩 話 》 卷

二 十 七 張 宗 柟 附 識 復 申 論 漁 洋 之 意。 鹿 厂 語 見《 玉 堂 嘉 話 》 卷 二。

汪、 程兩家語亦中理,一言蔽之,即:詩學( p o et i c ) 亦須取資於修辭

學( rh eto r i c ) 耳。 五七字工而氣脈不貫者,知修辭學所謂句法( c o m -

p o s i t i o n ),而不解其所謂章法( d i s p o s i t i o n ) 也。

七三

卷 六:“周 櫟 園 論 詩 云: 學 古 人 者, 只 可 與 之 夢 中 神 合, 不 可 使

其白晝現形。 至哉言乎。” 按倪鴻寶《 倪文貞公文集》 卷七《 陳再唐

海天樓書藝序》 云:“ 夫用古如懷遠人, 可使其夢中神合, 不可使其

白 晝 形 見 魅 出。” 櫟 園 襲 用 其 語。 吳 澹 川《 南 野 堂 筆 記 》 卷 一 記 子

才不喜作擬古詩云云,逕以此為子才語;宋咸熙《 耐冷譚》 卷九又以

此為王惕甫語;皆訛。

七四

卷六:“王荊公矯揉造作, 不止施之政事。 王仲至:‘日斜奏罷長

楊賦, 閒拂塵埃看畫牆’; 最渾成。 荊公改為奏賦長楊罷, 以為如是

243
乃健。 劉貢父:‘ 明日扁舟滄海去,卻從雲裏望蓬萊’;荊公改雲裏為

雲氣, 幾乎文理不通。 唐劉威詩云:‘ 遙知楊柳是門處, 似隔芙蓉無

路通’,荊公改為:‘ 漫漫芙蓉難覓路,蕭蕭楊柳獨知門’;蘇子卿詠

梅云:‘ 祗應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荊公改為‘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

香來’;活者死矣,靈者笨矣。” 按此四事須分別言之。 前二事是為他

人改詩。《詩話總龜》前集卷八引《王直方詩話》載之。《漁隱叢話》前

集卷五十二引《 西清詩話》 載王仲至事, 並荊公語曰:“ 詩家語如此

乃健。”
《 侯鯖錄》卷二《 泊宅編》卷上記仲至詩,則上一語作“ 宮簷日

永揮毫罷”。《 滹南詩話》 卷三論荊公改筆,即曰:“ 語健而意窒。” 按


子 才 不 知 曾 覩《 滹 南 集 》 否。《 詩 話 》 所 駁 周 德 卿“ 文 章 驚 四 筵 適 獨 坐 ” 云 云, 即 出《 滹 南 文

辯 》; 然 斥 山 谷 時, 遍 引 魏 道 輔、 林 艾 軒 而 未 及 專 詆 山 谷 之《 滹 南 詩 話 》, 何 耶。 蓋唐人

詩好用名詞, 宋人詩好用動詞,《 瀛奎律髓》 所圈句眼可證; 荊公乙

“ 賦”字,非僅倒粧字句,乃使“ 賦”字兼為動詞耳。《 捫虱新話》卷八

記荊公欲改杜荀鶴“ 江湖不見飛禽影, 嚴谷惟聞折竹聲”, 為“ 禽飛

影”、“ 竹折聲”,其理正同。 劉貢父詩今載《 彭城集》 卷十八,題曰

《 題 館 壁 》。 按《 宋 詩 紀 事 》 引《 彭 城 集 》, 題 曰《 自 校 書 郎 出 倅 泰 州 作 》, 疑 據 本 事 臆

“ 雲裏” 正作“ 雲氣”, 可見貢父已采用荊公改筆, 非如《 道山清


定。

話》 記貢父論荊公改杜詩所謂“ 只是怕他” 者。《 侯鯖錄》 卷二言親

聞貢父向顧子敬誦此詩,亦曰:“ 卻從雲氣望蓬萊”,與“ 彭城集” 中

句同,是貢父服改,的然可據。《 詩話總龜》卷八引《 王直方詩話》載

貢父原詩,作“ 卻將雲表”,《 漁隱叢話》 前集卷五十五亦引《 王直方

詩 話 》, 作“ 卻 將 雲 裏 ”。《 宋 詩 紀 事 》 僅 選 貢 父 詩, 無 引 徵。 夫 蓬 萊 宮 闕, 本

縹 渺 五 雲 之 間; 今 玉 皇 案 吏 既 遠 謫 而 不 得 住 蓬 萊 矣, 於 是 扁 舟 海

上, 回首雲深, 望觚棱而戀魏闕, 此貢父之意也。“ 將雲表” 所以不

妥者,在雲之表,雲遠而蓬萊更遠,可見雲而不可見表,故不得將而

244
望也。“ 將雲裏” 所以不妥者, 在雲之裏, 雲外而蓬萊內, 雲可見而

裏不可見,故不得將而望也。“ 從雲裹” 所以不妥者,似乎身在天上,

從雲中望出, 非身浮海上, 從雲外望入, 詞意欠明晰也。“ 卻從雲氣

望蓬萊” 者,謂姑從雲氣而想望蓬萊宮闕,望者想望也,深得逐臣依

國, 慰情勝無之用心, 何不通之有。【 補訂一】 後二事所改句, 皆即

見荊公本集中。 改劉威《 遊東湖處士園林》 一聯,見《 段氏園亭》 七

律;改蘇子卿“ 梅花落”二句,見《 梅花》五絕。 此則非改他人句,而

是襲人以為己作,與王劉兩事,迥乎不同。 以為原句不佳,故改;以

為 原 句 甚 佳, 故 襲。 改 則 非 勝 原 作 不 可, 襲 則 常 視 原 作 不 如, 此 須

嚴 別 者 也。 荊 公 詩 精 貼 峭 悍, 所 恨 古 詩 勁 折 之 極, 微 欠 渾 厚; 近 體

工整之至, 頗乏疏宕;其韻太促, 其詞太密。 又有一節, 不無可議。

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奪,脫胎換骨,百計臨摹,以為己有;或襲

其 句, 或 改 其 字, 或 反 其 意。 集 中 作 賊, 唐 宋 大 家 無 如 公 之 明 目 張

膽 者。 本 為 偶 得 拈 來 之 渾 成, 遂 著 斧 鑿 拆 補 之 痕 迹。 子 才 所 摘 劉

蘇 兩 詩, 即 其 例 證。《 能 改 齋 漫 錄 》 卷 八 載 五 代 沈 彬 詩:“ 地 隈 一 水

巡城轉, 天約群山附郭來”, 荊公仿之作“ 一水護田將緣遶, 兩山排

闥送青來”。《 石林詩話》 載荊公推少陵“ 開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

為五言模楷,因仿作“ 青山捫蝨坐,黃鳥挾書眠”。《 漁隱叢話》 後集

卷二十五謂荊公選《 唐百家詩》,有王駕《 晴景》 云:“ 雨前初見花間

蕊, 雨後兼無葉底花。 蛺蝶飛來過牆去, 應疑春色在鄰家”; 想愛其

詩, 故集中亦有詩云:“ 雨來未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

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改七字,
“ 語工意足”。 他若《 自遣》 之

“ 閉戶欲推愁,愁終不肯去。 底事春風來,留愁不肯住”,則“ 攻許愁

城 終 不 破, 盪 許 愁 城 終 不 開。 閉 戶 欲 推 愁, 愁 終 不 肯 去。 深 藏 欲 避

愁,愁已知人處”之顯形也。《 徑暖》之“ 靜憩鷄鳴午,荒尋犬吠昏”,

245
則“ 一鳩鳴午寂, 雙燕話春愁” 之變相也。《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 之

“ 天末海門橫北固, 烟中沙岸似西興。 已無船舫猶聞笛, 遠有樓臺只

見燈”,則“ 天末樓臺橫北固,夜深燈火見揚州” 之放大也。《 鍾山即

事》 之“ 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按《 老樹》 七占亦有“ 古詩鳥鳴


山 更 幽, 我 意 不 若 鳴 聲 收 ” 之 句。 則“ 蟬 噪 林 逾 靜, 鳥 鳴 山 更 幽 ” 之 翻 案 也。

《 閒居》之“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則“ 興闌啼鳥換,坐

久落花多”之引申也。 五律《 懷古》、七律《 歲晚懷古》則淵明《 歸去

來辭》等之捃華也。 此皆雁湖註所詳也。 他如《 即事》


:“ 我意不在影,

影長隨我身。 我起影亦起,我留影逡巡”,則太白《 月下獨酌》:“ 月

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之摹本也。《 自

白 土 村 入 北 寺 》:“ 獨 尋 飛 鳥 外, 時 渡 亂 流 間。 坐 石 偶 成 歇, 看 雲 相

與還”,又《 定林院》:“ 因脫水邊履,就敷巖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值

月相尋”,則右丞《 終南別業》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 歸嵩

山作》:“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之背臨也。《 示無外》:“ 鄰雞生

午寂,幽草弄秋妍”,則韋蘇州《 遊開元精舍》:“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

春餘” 之仿製也。《 次韻吳季野題澄心亭》:“ 躋攀欲絕人間世,締構

應從物外僧”,則章得象《 巾子山翠微閣》:“ 頻來不是塵中客,久住

偏宜物外僧” 之應聲也。《 春晴》:“ 新春十日雨,雨晴門始開。 靜看

蒼苔紋,莫上人衣來”,則右丞《 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之效顰也。 子才所舉荊公學劉威一聯,曾

裘 甫《 艇 齋 詩 話 》 已 言 之, 雁 湖 亦 未 註。 按 與 公 唱 酬 之 葉 濤《 望 舊 廬 有 感 》:
“ 已 愧 問 人 纔 識 路, 卻 悲 無 柳 可 知 門 ”, 自 註:“《 江 令 尋 宅 》 詩 云: 見 桐 猶 覓 井, 看 柳 尚 知

門。” 荊 公 詩 蓋 兼 用 此 意, 曾 袁 僅 知 其 一。 又 如 荊 公 晚 歲 作《 六 年 》 一 絕 句, 其

三 四 句 云:“ 西 望 國 門 搔 短 髮, 九 天 宮 闕 五 雲 深 ”, 竊 疑 即 仿 所 改 劉

貢父之“ 明日扁舟滄海去, 卻將雲氣望蓬萊” 也。《 次韻平甫金山會

246
宿》 又演楊公濟《 陪裴學士遊金山回》 一聯為兩聯,蓋漁獵并及於時

人,幾如張懷慶之生吞活剝矣。 子才譏荊公《 梅花》 五絕,《 誠齋集》

卷一百十四《 詩話》 已云:“ 蘇子卿云:‘ 祗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

介甫云:
‘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述者不及作者。 陸龜蒙云:
‘殷

勤與解丁香結,從放繁枝散誕春’;介甫云:‘ 殷勤為解丁香結,放出

枝頭自在春。’作者不及述者。”語甚平允。 而方虛谷《 瀛奎律體》卷

二十齊己《 早梅》 下批曰:“ 一字之間,大有逕庭。 知花之似雪,而云

不悟香來,則拙矣。 不知其為花,而視以為雪,所以香來而知悟。 荊

公似更高妙。” 曲為回護,辛弘智、常定宗之爭“ 轉” 字,惜未得此老

平章。 唐東方虬詠《 春雪》 云:“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不知園

裏樹, 若個是真梅”;仿蘇子卿, 又在荊公以前。 公在朝爭法, 在野

爭墩,故翰墨間亦欲與古爭強梁,佔盡新詞妙句,不惜挪移采折,或

正摹, 或反仿, 或直襲, 或翻案。 生性好勝, 一端流露。 其喜集句,

並非驅市人而戰,倘因見古人佳語,掠美不得,遂出此代為保管,久

假不歸之下策耶。【 補訂一】

七五

卷 九:“吾 鄉 詩 有 浙 派, 好 用 替 代 字, 蓋 始 于 宋 人, 而 成 於 厲 樊

榭。 廋 詞 謎 語, 了 無 餘 味 ” 云 云。 按 此 條 即 譏 浙 派 宋 詩 之 餖 飣 也。

魏泰《 臨漢隱居詩話》謂山谷“ 好用南朝人語,綴葺成詩”,蓋早以摘

冷 鉤 新 為 病。 末 流 泛 濫, 至 矜 替 代 字 為 風 騷 祕 旨。 惠 洪《 冷 齋 夜

話》 卷四《 詩言其用不言其名》 一條、《 漁隱叢話》 前集卷三十七又

《 詩人玉屑》卷十引《 漫叟詩話》記陳本明語一條,
《 叢話》前集卷十

二 引 呂 氏《 童 蒙 詩 訓 》 一 條 皆 以 不 直 說 為 文 章 之 妙。 夫 徐 彥 伯、 宋

子京等澀體,如“ 野禽” 狡兔 、
“ 葦杖” 蒲鞭 、
“ 筱驂” 竹馬 、
“ 虬戶” 龍門 、

247
“ 宵 寐 ” 夜 夢 、“ 弘 休 ” 大 吉 之 類, 僅 以 難 字 換 習 見 字; 而 此 則 舉 物 之

用, 以名其物, 於修辭之道, 較為迂曲。《 曲洧舊聞》 卷四記山谷熟

觀宋子京《 唐史》 稿竄易句字用意所在,文章大進;然江西派詩代名

多 於 換 字, 及 明 人 詩 文、 遂 多 換 字 澀 體 矣。 參 觀《 七 修 類 稿 》 卷 四 十 九《 換
字 詩 》 條、《 湧 幢 小 品 》 卷 十 八《 近 日 名 家 文 字 多 用 換 字 法 》 條、《 陔 餘 叢 考 》 卷 二 十 二《 文

《 老 學 菴 筆 記》 卷 八 有 言 :“ 國 初 尚《 文 選》。 當 時 文 人 專
章 忌 假 借》 條。

意此書, 故草必稱王孫, 梅必稱驛使, 月必稱望舒, 山水必稱清暉,

至 慶 曆 後 始 一 洗 之 ” 云 云。 然 慶 曆、 元 祐 以 來, 頻 見“ 雲 間 趙 盾 ”、

“ 淵底武侯”、
“ 青州從事”、
“ 白水真人”,
“ 醋浸曹公”、
“ 湯燖右軍”、

“ 平頭”、
“ 長耳”、
“ 黃嬭”、
“ 青奴”、
“ 蒼保”、
“ 素娥”、
“ 鵝黃”、
“ 鴨綠”、

“此君”、
“阿堵”,莊季裕《鷄肋編》卷上至載“左軍”為鴨、
“泰水”為

妻 母 之 笑 枋。 況 之 選 體, 踵 事 加 厲。 冷 齋、 漫 叟 輩 尤 沾 沾 焉 惟 此 是

務也。 劉辰翁為西江餘閏,
《 須溪集》卷六《 歐氏甥植詩序》略謂:
“選

體復有宜戒,如漢稱朱光,魏稱黃祚,月曰朏魄,雷雨曰解作,以解

作對升長為草木, 初仕謂之牽絲手, 三十謂之既立, 長夜謂之廣宵。

又如‘雖抱中孚爻’,
‘ 偶與張邴合’,
‘ 莊念昔曾存’,
‘ 案無蕭氏牘’,
‘庭

有貢公綦’,至今亦不知其所指某爻、某張、某莊、某貢、某蕭也” 云

云。 亦似笑他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祗以“ 選體”為厲禁,渾忘西

江亦有“不言名”之教也。《丹鉛總錄》卷二十曰:
“辰翁評選詩云:詩

至《 文選》 為一厄。 此言大本已迷,須溪乃開剪截羅緞鋪客人,元不

曾到蘇、 杭、 南京機坊。” 蓋不知辰翁有激矯枉,遂因噫廢食耳。 竊

謂淵明《 讀山海經》 詩:“ 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瑤流”,即是言用不言

體佳例。 韓退之《 贈同遊》 詩:“ 喚起窗全曙,催歸日未西”,以二鳥

名雙關人事。 柳子厚《 郊居》 詩:“ 蒔藥閒庭延國老, 開樽虛閣待賢

人”,以“國老”代甘草、
“ 賢人”代濁酒。李適之《罷相》詩:
“避賢初罷

248
相,樂聖且銜杯”,
“ 賢”是賢才,
“ 聖”則清酒,一虛一實。 蘇子瞻《 雪》

詩:“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以“ 玉樓” 代肩,以“ 銀

海” 代目。 雖皆詞格纖巧,而表裏二意均可通,即不作二鳥、甘草、濁

酒、肩、目解,亦尚詞達。 駱賓王《 秋日送尹大赴京》 詩:


“ 竹葉離樽

滿,桃花別路長”,又《 送吳七遊蜀》 詩:
“ 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

“ 桃花” 代馬,
“ 竹葉” 代酒,已祗有裏意。 劉夢得《 送盧處士歸嵩山

別業》 詩:
“ 藥爐燒姹女,酒甕貯賢人”,則“ 煑熟王逸少” 之先聲矣。

若 李 義 山 之 以“ 洪 爐 ” 代 天,《 有 感 》:“ 未 免 怨 洪 爐 ”,《 異 俗 》:“ 不 信 有 洪 爐。”

以“ 倏 忽” 代 虺;《 哭蕭 侍郎》:“ 暫 能 誅 倏 忽。” 黃 山 谷 之 以“ 青 牛” 代 老 子,


《 送 顧 子 敦 》:“ 何 人 更 解 青 牛 句。” 用 意 既 偏 晦 可 哂, 字 面 亦 欠 名 雋, 宜 其 雖

出大家, 而無人沿用也。 子才此條道及陶秀實《 清異錄》。 其書依託

五代遺事,巧立尖新名目,然舍《 伐檀集》卷上詠《 雪》、


《 攻媿集》卷

三《 白醉閣》 詩等以外, 宋詩人運用者殊不多。 舍張端義《 貴耳集》

卷 中、 卷 下 四 則, 按《 園 丁 種 梨 》、《 苽 最 盛 》、《 閩 士 赴 科 》、《 水 族 加 恩 簿 》 四 則 皆 不 言


出 自 何 書, 實 則 本 之 陶 氏 也。 周 密《 齊 東 野 語 》 卷 四 《 負 喧 》 條 即 引 攻 媿《 白
醉 軒 》。 外, 筆 記 亦 尟 稱 道。 尚 於 稗 販 中 存 信 而 好 古 之 意, 不 屑 借 底

下 倚 託 之 書, 為 斯 文 捷 徑 也。 代 名 之 體 在 歐 洲 文 學 早 成 風 會, S o -

m a i z e : G r a n d D i c t i o n a i r e d e s P r é c i e u x 所載,M o l i è r e : L e s P r é c i e u s e s
r i d i c u l e s 所譏,厥例甚繁。 英國十八世紀作詩,最講“ 詩藻”( p o et i c
d i c t i o n ), 甚 類 惠 洪 等 所 云 云 也。 始 作 俑 者 殆 為 古 羅 馬 之 Vi r g i l ,
其 A e n e i d 史詩中,每不曰麵包( p a n e m ) 而以稷神名代之,如卷一第

一 七 七 行 之 C e r e r e m c o r r u pt a m , 亦 猶 吾 國 詩 人 之 言“ 福 習 枯 黃 靈

殖焦” 也;每不曰酒( v i n u m ),而以釀神名代之,如卷一第二一五行

之 v ete r i s B a c c h i , 亦 猶 吾 國 詩 人 之 言“ 解 憂 惟 杜 康 ”、“ 杜 康 咥 吾

胃”也。 餘仿是。 後來 Vi d a 《 詩法》( A r s p o e t i c a )則力非直言人名

249
物 名, 而 以 迂 迴 代 換 為 貴。 參 觀 J . A . S p i n g a r n :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i n t h e
Renaissance, p. 127 所 引。 新 古 典 主 義 作 者 以 Vi r g i l 為 楷 模, 本 Vi d a

之議論,此風遂靡歐洲矣。【 補訂 一】

七六

卷 九:“ 世 有 口 頭 俗 句, 皆 出 名 士 集 中” 一 條。 以“ 易 求 無 價

寶, 難得有情郎”, 為女真蕙蘭詩。 蕙蘭為魚玄機字, 集中作《 寄鄰

女》詩,
《 北夢瑣言》謂是怨李億詩,
《 太平廣記》卷百三十引《三水小

牘》 謂是玄機獄中作。 以“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無錢明日愁”, 為

羅隱詩。羅隱《甲乙集》中《自遣》一絕固有此二句,然《全唐詩》第八

函第十冊載權審詩全同,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 亦據《 抒情集》, 謂

是權審詩, 不知果誰屬也。 以“ 晚飯少吃口, 活到九十九”, 為出古

樂 府, 所 據 者《 七 修 類 稿 》。《 朱 子 語 類 》 卷 一 百 三 十 八 謂 出《 古 樂

府三叟詩》,蓋魏應璩《 三叟詩》 也;略云:“ 陌上見三叟,何以得此

壽。 上 叟 前 致 詞, 內 中 嫗 貌 醜。 中 叟 前 致 詞, 量 腹 節 所 受。 下 叟 前

致詞,夜臥不覆首。” 以“ 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為唐人逸詩。

實五代時江為詩,《 全唐詩》 載之;為代故人草表投吳越,事發并誅,

臨刑賦云:“ 街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又 卷 一:“ 有 人 哭 一 顯 者 云:‘ 堂 深 人 不 知 何 病, 身 貴 醫 爭 試 一 方。’

說 盡 貴 人 患 病 情 狀。” 實 劉 後 村《 哭 梁 運 管 伋》:“ 堂 深 外 不 知 何 病,

醫 雜 人 爭 試 一 方。” 卷 三 引 宋 人 詩 云:“ 老 僧 只 恐 雲 飛 去, 日 午 先 教

掩寺門。”《 容齋三筆》 卷十二載僧惟茂住天台山詩云:“ 四面峯巒翠

入雲, 一溪流水漱山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 日午先教掩寺門”; 後來

高青邱《 虎邱》 云:“ 望月登樓海氣昏, 劍池無底鎮雲根。 老僧只恐

山移去,日落先教鎖寺門”,蓋全襲此;而南宋俞桂《 漁溪詩稿》 卷二

250
《 虎邱》 云:“ 寺僧未晚山門閉,不放閒雲一片飛”,子才誤合二詩詞

意 為 一 耳。 明 俞 弁《 山 樵 暇 語 》 卷 四 駁 容 齋, 謂 此 乃 張 籍 虎 邱 詩, 余 檢《 司 業 集 》 未
見。 卷 九:“ 偶 見 晚 唐 人 辭 某 節 度 前 四 句 云 云, 惜 不 能 記 其 姓 名。”

此黃滔《 辭刑部鄭郎中諴》 詩,陸以湉《 冷廬雜識》 已言之。 卷十:

“ 徐爽亭年九十許,有句云:‘ 造物與閒還與健,鄉人知老不知年。’”

此陸放翁《村居》詩,倪鴻《桐陰清話》、吳仰賢《小匏菴詩話》皆已言

之。 卷 九:“ 閨 秀 李 金 娥 詠 路 上 柳 云:‘ 折 取 一 枝 城 裏 去, 教 人 知 道

是 春 深。” 按 徐 渤《 筆 精 》 卷 五、《 列 朝 詩 集 》 閏 六 皆 以 此 為 日 本 人

詩,實則元貢性之《 湧金門見柳》 名句,安容別有主名,貢詩見顧俠

君《 元詩選》 二集辛集。《 補遺》 卷一稱張雲翼句, 實潘雪帆詩, 則

《 雪 橋 詩 話 》 卷 四 已 舉 正。《 詩 話 》 卷 四 以 月 鹿 夫 人 為 黃 莘 田 室, 又

《 補 遺 》 卷 三 誤 以 莘 田 顧 二 娘 硯 絕 句 為 劉 慈 作, 則 王 元 麟《 秋 江 集

註》 卷二、 卷六已糾之。 卷六金質夫遺詩僅得一律一聯,按《 瑟榭叢

談》 卷上復得《 榆林土木二首》。

七七

卷 九:“晁 君 誠 詩、‘小 雨 愔 愔 人 不 寐, 臥 聽 羸 馬 齕 殘 芻。’ 真 靜

中 妙 境 也。 黃 魯 直 學 之 云:‘ 馬 齕 枯 萁 喧 午 夢, 誤 驚 風 雨 浪 翻 江。’

落筆太狠, 便無意致。” 按《 養一齋詩話》 卷七亦有此論。 本事蓋出

《 石林詩話》:“ 外祖晁君誠善詩,黃魯直嘗誦其小雨愔愔云云,愛賞

不 已。 他 日 得 句: 馬 齕 枯 萁 云 云, 自 以 為 工。 以 語 舅 氏 無 咎 曰: 吾

詩 實 發 於 乃 翁 前 聯。 余 不 解 風 雨 翻 江 之 意; 一 日 憩 於 逆 旅, 聞 旁 舍

有澎湃鞺鞳之聲,如風浪之歷船者,起視之,乃馬食於槽,水與草齟

齬於槽間, 而為此聲。 方悟魯直之好奇, 殆適相遇而得之。” 竊謂石

林 所 記, 即 可 盡 信, 亦 未 得 此 詩 作 意。《 山 谷 內 集 · 六 月 十 七 日 晝

251
寢》 云:“ 紅塵席帽烏鞾裏, 想見滄洲白鳥雙。 馬齕枯萁喧午枕, 夢

成風雨浪翻江。” 天社註曰:
“ 聞馬齕草聲,遂成此夢也。《 楞嚴》 曰:

如重睡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

舂 擣 聲, 別 作 他 物, 或 為 擊 鼓, 或 為 撞 鐘。 此 詩 略 采 其 意。 以 言 江

湖之念深,兼想與因,遂成此夢” 云云。 真能抉作者之心矣。 夫此詩

關鍵,全在第二句;
“ 想見”二字,遙射“ 夢成”二字。“ 滄洲”二字,與

“ 江浪” 亦正映帶。 第一句晝寢苦暑, 第二句苦暑思涼, 第三句思涼

聞響,第四句合湊成夢;意根緣此聞塵,遂幻結夢境,天社所謂“ 兼

想 與 因 ” 也。 脈 絡 甚 細, 與 晁 氏 之 僅 寫 耳 識 者, 迥 乎 不 同。 諸 君 不

玩 全 篇, 僅 知 摘 句, 遂 覺 二 語 之 險 怪 突 兀 耳。 風 聲 本 似 吞 啖 之 聲,

韓退之《祭張署文》早曰:
“風饕”
;東坡《次韻山谷畫馬試院中作》亦

曰:
“ 臥聞齕草風雨聲”
;清王芥子太岳《 青虛山房集》 卷五《 高平行

記》 為當時名文,有曰:“ 廐馬千蹏,齕草聲如空山夜壑,風泉撞摐。”

“ 風雨翻江”;初無不可解處。 況山谷以“ 想見”“ 夢成” 四字為伏筆

乎。 此 種 作 法, 山 谷 詩 中 屢 有 之。 如《 次 韻 吉 老 十 小 詩 》 之 八 云:

“ 南風入晝夢,起坐是松聲”;《 答少章聞雁》 云:“ 霜雁叫群傾半枕,

夢 回 兄 弟 綵 衣 行 ”; 而 以 此 絕 線 索 最 為 分 明。 他 若 韓 退 之《 陪 杜 侍

御遊湘西兩寺獨宿有題》 曰:“ 山樓黑無月, 漁火燦星點。 夜風一何

喧,杉檜屢磨颭。 猶疑在波濤,怵惕夢成魘。” 汪遵《 詠酒》 云:“ 秋

宵 睡 足 芭 蕉 雨, 又 是 江 湖 入 夢 來。” 王 介 甫《 秋 風 》 云:“ 揪 斂 一 何

饕, 天 機 亦 自 勞。 江 湖 豈 在 眼, 昨 夜 夢 波 濤。” 陳簡齋《 風 雨》 云:

“ 風 雨 破 秋 夕, 梧 葉 牕 成 驚。 不 愁 黃 落 近, 滿 意 作 秋 聲。 客 子 無 定

力, 夢 中 波 撼 城。 覺 來 俱 不 見, 微 月 照 殘 更。” 楊 誠 齋《 聽 雨》 云 :

“ 歸 舟 昔 歲 宿 嚴 陵, 雨 打 疏 篷 聽 到 明。 昨 夜 茅 檐 疏 雨 作, 夢 中 聽 作

打篷聲。” 范石湖《 病中絕句》 云:“ 病中心境兩俱降,猶憶江湖白鳥

252
雙。 今 夜 雨 聲 鳴 紙 瓦, 聽 成 飛 雪 打 船 窗。” 陸 放 翁《 夜 聞 松 聲 有 感 》

七 古 云:“ 松 聲 驚 破 三 更 夢, 猶 作 當 時 風 浪 聽。” 均 與 山 谷 絕 句 機 杼

略同;
“猶疑”也,
“無定力”也,
“昔年”也,
“猶憶”也,皆伏根語,猶山

谷之言“ 想見”耳。 紀文達批東坡詩,至《 舟中夜起》七古:


“ 微風蕭

蕭 吹 菰 蒲, 開 門 看 雨 月 滿 湖 ”; 知 其 脫 胎 自 僧 無 可《 宿 西 林 寄 賈 島 》

詩:“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極口稱妙。 山谷此詩,作意相類。

【 補訂一】

七八

卷十:“山陰布衣茅商隱《山行》云:‘郭外髑髏眠野草,墳前翁仲

戴山花。”按茅名逸,此詩見《 兩浙輶軒錄》卷二十八,題曰《 郭外》,

五律非七律也,無“ 郭外”、
“ 墳前” 四字。 又按卷五:
“ 揚州轉運使朱

子穎,佳句云:‘ 一水漲喧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 按此聯見《 海

愚詩鈔》 卷六《 雨後過超渡》,當時傳誦,紀曉嵐、姚惜抱、王夢樓、王

述 菴 皆 賞 之。 而《 兩 浙 輶 軒 錄 》 卷 十 六 載 邵 坡《 送 王 耘 渠 入 蜀 》 詩

云:“ 秦樹碧分鴻爪外,蜀山青到馬蹄前”;邵乃康熙壬子舉人,在海

愚前。 海愚全集祗此一聯跳出, 餘皆膚廓語;惜抱許以“ 雄才”, 疑

阿私也。

七九

卷十:“學問之道:四子書如戶牖, 九經如廳堂, 十七史如正寢,

雜 史 如 東 西 兩 廂, 類 書 如 廚 櫃, 說 部 如 庖 湢 井 匽, 諸 子 百 家 詩 文 詞

如書舍花園, 皆不可偏廢” 云云。 章實齋《 書坊刻詩話後》 痛詆之。

按此本明田藝蘅《 玉笑零音》:“ 人之為學:四書其門牆也,五經其堂

奧 也, 子 史 其 廊 廡 也, 九 流 百 家 其 器 用 也。 居 不 可 以 不 廣, 學 不 可

253
以不博。”【 補訂一】

八○

卷十四:“詠始皇者, 朱排山云:‘詩書何苦遭焚劫, 劉項都非識

字人。” 按此本唐章碣《 焚坑》 詩:“ 坑灰未冷山東起,劉項原來不讀

書。”
《梅磵詩話》卷中引楊文公《始皇》詩曰:
“儒坑未冷驪山火”,又

蕭汎之《 讀秦紀》 曰:“ 淒涼六籍寒灰裏,宿得咸陽火一星。” 蕭詩亦

本唐彥謙《新豐》之“一星遺火下燒秦”。【補訂二】朱氏改“讀書”為

“ 識字”,語殊有病。 項王“ 學書不成”,豈勿“ 識字”者;


《 古文苑》載

漢高祖《 手敕太子》,且自言:
“ 書不大工,亦足自辭解”也。 又按《 梅

磵 詩 話 》 并 載 蕭 冰 崖 詠 秦 詩 云:“ 燔 經 初 意 欲 民 愚, 民 果 俱 愚 國 未

墟。 無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黃石讀兵書”;袁中郎《 經下邳》 云:“ 枉

把六經灰火底,橋邊猶有未燒書”;陳元孝《 讀秦紀》 云:“ 夜半橋邊

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此又焚書之另一翻案也。

八一

卷 十 五:“曹 震 亭 與 史 梧 岡 潛 心 仙 佛, 好 為 幽 冷 之 詩。 曹 有 句

云:‘ 秋陰連朔望,黯黯白雲平。 似聽前村裏,呼雞有婦聲。” 按《 西

青散記》卷一卷三皆載此詩,謂是趙闇叔作《 秋日》詩,非曹震亭也。

《 詩話》卷一云:
“ 趙仁叔一聯:
‘ 蝶來風有致,人去月無聊。’一生只傳

此二句。”實即闇叔句,亦見《 散記》卷一,又見史氏《 華陽散稿》卷下

《 程 靜 齋 小 傳》, 謂 程 喜 吟 闇 叔 此 聯。 二 句 大 類《 松 陵 集》 中 皮 襲 美

《 秋晚題魯望郊居》 之“ 秋花如有恨,寒蝶似無聊”,及陸魯望酬詩之

“ 池平鷗思喜,花盡蝶情忙”
;亦頗似梅宛陵《 春寒》之“ 蝶寒方斂翅,

花 冷 不 開 心 ”。《 散 記 》 所 載 律 詩, 佳 者 不 過 造 此 境 而 止。 震 亭 詩 多

254
作門面語, 雖與梧岡、 闇叔交善, 而所作絕非幽冷纖秀, 出入松陵、

竟陵者;
《 隨園詩話》卷十三遊黃山條,已譏其詩矣。【 補訂一】又《 西

青散記》 卷四史與曹遊西山戒壇, 見石上有五言絕句云:“ 一峯兩峯

陰, 三 更 四 更 雨。 冷 月 破 雲 來, 白 衣 坐 幽 女。” 子 才 引 以 為 史 作,

亦誤。

八二

卷 十 六:“陳 楚 南 句 云:‘天 不 欲 人 別, 星 辰 分 方 隅。 地 不 欲 人

別, 山 河 界 道 塗。 吁 嗟 古 聖 賢, 乃 造 舟 與 車。” 按 此 與 賀 拉 斯 送 維

吉爾詩, 語意全同, 謂:“ 彼蒼慮密, 設海為防。 天塹所限, 剖地分

疆。 唯 人 罔 上, 欲 以 舟 航 ”。( Ne qu i c qu a m d e u s a b s c i d i t / p r u d e n s

oceano dissociabili/terras, si tamen impiae/non tangenda rates,


transiliunt vada) 見 Horace: Carmina, Lib. I, iii: “A d Navem qua vehe-

b a t u r V i r g i l i u s . ” 又卷八:
“ 詩雖新,似舊纔佳。 尹似村云:
‘ 得句渾疑是

舊詩’ ‘ 得句渾疑先輩語。’” 按此境即濟慈( K e a t s ) 與友


;陳古漁云:

論詩第一要義( a x i o m ) 所謂“ 好詩當道人心中事,一若憶舊而得者”

( Po e t r y s h o u l d s t r i k e t h e R e a d e r a s a w o r d i n g o f h i s o w n h i -

g h e s t t h o u g h t s a n d a p p e a r a l m o s t a R e m e m b r a n c e . )。 見 Letter to

T a y l o r , 2 7 F e b . 1 8 1 8 , H . E . R o l l i n s , e d . , L e t t e r s I , 2 3 8 . 方 德 耐 爾( Fo n te -

n e l l e ) 亦云:“ 至理之入人心, 冥然無迹; 雖為新知, 而每如忽憶夙


習 者 ”。( L a vé r i té e n t r e s i n a t u r e l l e m e n t d a n s l ' e s p r i t q u e q u a n d

on l'apprend pour la première fois, il semble qu'on ne fasse


qu e s ' e n s o u v e n i r )。 見 P ré f a c e à L ' H i s t o i r e d e l ' A c a d é m i e R o y a l e . 實 皆

柏拉圖語錄《 菲德洛斯篇》( P h a e d r u s )、
《 米諾篇》( M e n o )所論宿記

( A n a m n e s i s ) 之旨,濟慈通之於詞章耳。【 補訂二】

255
八三

隨 園 甚 推 楊 誠 齋。《詩 話》 卷 一 即 引 其 論 風 趣 之 語; 卷 八 稱 為

“ 一代作手”,又謂不好山谷而好誠齋;卷九比誠齋於青蓮、 飛卿、 雁

門、 青邱,謂“ 非人間凡響”。 雖為具眼,微嫌擬不於倫。 誠齋篇什,

尟所援引, 恐祗看担上之花, 拾牙餘之慧, 實未細讀。《 補遺》 卷一

稱 邵 元 直“ 車 前 細 雨 織 成 簾 ”, 為 能 寫 路 中 雨 景。 按 誠 齋 寫 雨 絕 句,

幾無篇不妙, 其《 小雨》 一首云:“ 雨來細細復疏疏, 縱不能多不肯

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峯故隔一簾珠。”又《 補遺》卷八稱押“ 多”

字妙句。 引趙雲松憎蚊云:“ 一蚊便攪人終夕,宵小由來不在多。” 按

誠齋《 宿潮州海陽館獨夜不寐》 云:“ 臘前蚊子已能歌, 揮去還來奈

爾何。 一隻攪人終夕睡,此聲原自不須多。”《 莊子. 天運》早曰:


“蚊

虻𡄋膚,則通昔不寐”;《 鶡冠子. 天權》 亦曰:“ 一蚋𡄋膚,不寐至

旦”,改用“ 一” 字,精彩頓出,然苟善睡如東坡,則飛蚊遶鬢,仍能

腹搖鼻息也。

八四

《補遺》卷三載《梅沖詩佛歌》尊子才教化之廣,法力之大,即取

子 才 論 滄 浪 語 而 加 以 發 揮。 蓋 不 知 道 與 術 有 別。【 補 訂 一 】 滄 浪 所

言者,道也;徒誇神通法術,其識見與《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七所譏

粵 東 學 仙 鉅 商 何 異 乎。 按 H e n r i H u b e r t e t M a r c e l M a u s s : E s q u i s s e d ' u -
ne théorie générale de la Magie 論 Religion 與 Magie 之 別, 最 為 明 晰; 紀 文 達

《品 花 寶 鑑》
論 道 術 之 別, 頗 相 契 合。 中 之 侯 石 翁 即 影 射 子 才, 第 五 十 五

回論石翁云:“ 時人皆稱之為詩佛, 亦廣大法門之意” 云云;梅沖歌

中“ 所到無不化”、
“ 頑石皆點頭”等語亦此意。 嘉應李光昭《 鐵樹堂

256
集》有《 詩禪吟示同學》七古一首,伍崇曜《 楚庭耆舊遺詩》前集卷二

十 一、 劉 彬 華《 嶺 南 群 雅 》 二 集 卷 三 皆 載 之, 兹 錄 之 以 廣 其 傳。 詩

云:“ 喻詩以禪始嚴氏, 作詩能令佛天喜。 但云水月鏡花似, 滄浪且

未 知 禪 理。 浮 光 掠 影 下 乘 禪, 積 健 為 雄 真 種 子。 或 疑 象 教 主 空 寂,

大 雄 何 以 標 宗 旨。 佛 生 已 具 不 凡 骨, 勵 行 焚 頂 還 燒 指。 九 年 面 壁

絕 見 聞, 大 千 雲 遊 豁 目 耳。 尋 師 渡 海 託 枯 槎, 毒 龍 飢 蛟 立 角 齒。 祗

憑 佛 力 千 臂 健, 得 破 禪 關 百 重 峙。 亦 如 詞 客 攻 詩 城, 嘔 出 心 肝 渠 乃

已。 此 後 乾 坤 頓 軒 豁, 大 光 明 鏡 開 塵 裏。 二 莖 草 化 丈 六 身, 火 目 珠

眉 瓔 珞 體。 摩 睺 入 拜 獅 王 迎, 金 剛 攔 門 夜 叉 跪。 琉 璃 宮 殿 七 寶 塔,

富 貴 奚 啻 王 侯 擬。 羽 葆 幢 幢 天 女 招, 雨 花 四 散 紛 紅 紫。 栴 檀 初 爇

震 鐃 鼓, 白 虎 蒼 龍 作 人 起。 廣 施 法 雨 潤 人 間, 四 海 蒼 生 迴 槁 死。 誰

云 佛 法 大 縹 緲, 我 見 其 才 絕 雄 偉。 俱 由 苦 海 浮 航 來, 盆 火 栽 蓮 蓮 結

蕊。 世 儒 爭 取 詩 喻 禪, 云 非 關 學 言 非 是。 片 時 妙 悟 生 風 旛, 露 電 流

光 寧 久 恃。 天 聲 風 雷 人 嘯 歌, 天 色 雲 霞 詩 藻 采。 波 瀾 壯 闊 氣 崢 嶸,

化 為 崇 山 兼 大 海。 觀 其 下 筆 如 有 神, 豈 識 鑽 揅 遍 圖 史。 即 詩 即 佛

妙從心, 為甘為苦難告爾。 十年孤立擢胃腸, 一日長歌泣神鬼。” 此

詩詞藻音節,皆有疵累;議論實與滄浪相合,而自命是正滄浪,蓋尚

誤於俗說,未細究滄浪之書也。【 補訂 一】“ 喻詩以禪始嚴氏”云云,

亦 非 探 本 知 源。 宋 人 多 好 比 學 詩 於 學 禪。 如 東 坡《 夜 直 玉 堂 携 李

之儀端叔詩百餘首,讀至夜半,書其後》 云:“ 每逢佳處輒參禪。”《 詩

人玉屑》 卷十五引范元實《 潛溪詩眼》 論柳子厚詩有云:“ 識文章當

如 禪 家 有 悟 門。 夫 法 門 百 千 差 別, 要 須 自 一 轉 語 悟 入。 如 古 人 文

章 直 須 先 悟 得 一 處, 乃 可 通 於 他 處。” 按 亦 見《 漁 隱 叢 話 》 前 集 卷 十 九。 又

《 漁隱叢話》 前集卷五亦引《 潛溪詩眼》 云:“ 學者先以識為主,禪家

所謂正法眼藏。”韓子蒼《 陵陽先生詩》卷一《 贈趙伯魚》七古末四句

257
云:“ 學詩當如初學禪, 未悟且遍參諸方。 一朝悟罷正法眼, 信手拈

出皆成章。”《 詩人玉屑》 卷五引子蒼《 陵陽室中語》 云:“ 詩道如佛

法,當分大乘、小乘、邪魔、外道。”《滄浪詩話》開首:
“禪家者流,乘

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等數語,與此正同。《 詩人玉屑》 卷一

又載趙章泉、 吳思道、 龔聖任三人“ 學詩渾似學參禪” 七絕九首,按


都 元 敬《 南 濠 詩 話 》 亦 有 和 作 三 首。 陸 放 翁《 贈 王 伯 長 主 簿 》 詩 云:“學詩大

略似參禪,且下工夫二十年。” 葛天民《 寄楊誠齋》 云:“ 參禪學詩無

兩法, 死蛇解弄活鱍鱍。 氣正心空眼自高, 吹毛不動全生殺。” 戴石

屏《 題鄒登龍梅屋稾》 云:“ 鄒郎雅意耽詩句,多似參禪有悟無。” 吳

可《 藏海詩話》云:
“ 凡作詩如參禪,須有悟門。”蓋比詩於禪,乃宋人

常談。【 補訂一】 李氏歌中之“ 詩禪”,亦不過此等用意,安得以滄浪

為 濫 觴 乎。 然 諸 家 皆 著 重 詩 學 之 工 夫, 比 之 參 禪 可 也, 比 之 學 道

學仙,亦無不可也。 山谷《 贈陳師道》 云:“ 陳侯學詩如學道”;後山

《 答秦少章》云:
“ 學詩如學仙,時至骨自換”
;鮑慎由《 答潘見素》云:

“ 學 詩 比 登 仙, 金 膏 換 凡 骨 ”; 方 勺《 泊 宅 編 》 卷 九 記 簡 齋 稱 後 山 詩

“ 如養成內丹”
;放翁《 夜吟》 第二首云:
“ 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

獨 心 知。 夜 來 一 笑 寒 燈 下, 始 是 金 丹 換 骨 時。” 詩 可 比 於 禪, 而 不

必 拘 於 禪, 即 援 陸 桴 亭 語 比 於 儒 家 之 格 物 致 知, 何 獨 不 可。【 補 訂

二 】 滄 浪 別 開 生 面, 如 驪 珠 之 先 探, 等 犀 角 之 獨 覺, 在 學 詩 時 工 夫

之 外, 另 拈 出 成 詩 後 之 境 界, 妙 悟 而 外, 尚 有 神 韻。 不 僅 以 學 詩 之

事,比諸學禪之事,并以詩成有神,言盡而味無窮之妙,比於禪理之

超 絕 語 言 文 字。 他 人 不 過 較 詩 於 禪, 滄 浪 遂 欲 通 禪 於 詩。 胡 元 瑞

《 詩藪 · 雜編》卷五比為“ 達摩西來”者,端在乎此,斯意似非李氏所

解也。 如韓子蒼之言“ 悟罷而信手拈出”, 趙章泉之言“ 要保心傳與

耳傳”,吳思道之言“ 竹榻蒲團不計年”,陸放翁之言“ 且下功夫二十

258
年”,皆指功力說。《 藏海詩話》 舉“ 悟門” 之例曰:
“ 少從榮天和學,

嘗不解其詩云:‘ 多謝喧喧雀,時來破寂寥。’ 一日於竹亭中坐,忽有

群雀飛鳴而下, 頓悟前語。 自爾看詩, 無不通者。” 則亦不過山谷所

謂“ 詩文不可鑿空強作, 待境而生, 便自工耳”;放翁《 題蕭彥毓詩

卷》 所謂:“ 法不孤生自古同,癡人乃欲鏤虛空”;遺山《 論詩絕句》

所 謂:“ 眼 處 心 生。” 與 滄 浪 貌 同 心 異, 界 隔 仙 凡。 戴 式 之《 石 屏

詩 集 》 卷 七《 昭 武 太 守 王 子 文 日 與 李 賈 嚴 羽 共 觀 前 輩 一 兩 家 詩 及

晚 唐 詩, 因 有 論 詩 十 絕 》 第 六 首 云:“ 欲 參 詩 律 似 參 禪, 妙 趣 不

由 文 字 傳 ”; 更 似 滄 浪 持 論。 石 屏 與 滄 浪 本 友 善, 兩 家 集 中 姓 氏

互見。《 石屏集》 卷一《 祝二嚴》 詩,稱滄浪曰:“ 風雅與騷些,歷歷

在肺腑。 持論傷太高,與世或齟齬”;《 論詩十絕》 題中又明及滄浪,

或 即 本 滄 浪 之 說 成 此。 如 第 二 首 云:“ 時 把 文 章 供 戲 謔, 不 知 此 體

誤人多”
;又與滄浪《 詩辯》“ 駡詈為詩”一節相近也。 禪悟可通於藝

術, 唐 人 為 僧 侶 之 有 才 情 者 作 詩 文, 每 申 此 旨。 即 闢 佛 如 韓 退 之,

《 送高閑上人序》 末段亦以浮屠淡泊治心之學, 比勘草書法; 馬永卿

《 嬾 真 子 》 卷 二 記 王 抃 語, 至 據 此 文 為 退 之 深 明 佛 法 之 證。 權 載 之

《 送 靈 澈 上 人 廬 山 迴 歸 沃 州 序 》 曰:“ 心 冥 空 無, 而 迹 寄 文 字。 故 語

其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諸生思慮,終不可至。 讀其詞者,知其心不

待境靜而靜。” 楊巨源《 贈從弟茂卿》 云:“ 吾家驥足楊茂卿,性靈且

奇 才 甚 清。 海 內 方 微 風 雅 道, 鄴 中 更 有 文 章 盟。 扣 寂 由 來 在 淵 思,

搜奇本自通禪智。 王維證時符水月, 杜甫狂處遺天地。” 劉夢得《 秋

日過鴻舉法師院便送歸江陵引》 曰:“ 梵言沙門, 猶華言去欲也。 能

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詞,詞妙而深

者, 必 依 乎 聲。 故 自 近 古 而 降, 釋 子 以 詩 聞 於 世 者 相 踵。 因 定 而 得

境, 故 翛 然 以 清; 由 慧 而 遣 詞, 故 粹 然 以 麗。” 按 晁 以 道《 嵩 山 集 》 卷 十 八

259
《 題 黃 龍 山 僧 送 善 澄 上 人 詩 卷 》 亦 引 夢 得 此 文, 以 為 善 論 僧 家 之 詩。 顧 繼 謂 夢 得“ 知 其

正 而 未 知 其 助, 翛 然 粹 然, 蓋 得 學 士 大 夫 之 助 ” 云 云, 則 又 節 外 生 枝 矣。 皆以詩心

禪心, 打成一片, 不特如李氏歌所謂以禪喻詩而已。【 補訂一】 楊巨

源 不 為 僧 侶 作 詩, 亦 謂 詩 禪 相 通, 尤 難 能 可 貴。 清 張 商 言《 竹 葉 厂

文集》 卷九《 題王阮亭禪悅圖》 二首,皆駁滄浪,第一首有云:“ 詩品

不言禪,水月禪之趣”;自註:“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余謂以禪論詩,

無出此八字之妙” 云云。 八字出司空表聖《 詩品. 洗鍊》, 張氏不知

楊氏早云:
“ 王維證時符水月” 也。 東坡《 送參寥》 有云:
“ 頗怪浮屠

人, 誰 與 發 豪 猛。 細 思 乃 不 然, 真 巧 非 幻 影。 欲 令 詩 語 妙, 無 厭 空

且 靜。 靜 故 了 群 動, 空 故 納 萬 境。 鹹 酸 雜 眾 好, 中 有 至 味 永。 詩 法

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靜了群動”,闇合載之之意,“ 空納萬境”,明

同 夢 得 之 言;“ 鹹 酸 中 有 至 味 ”, 又 本 司 空 表 聖《 與 李 生 論 詩 書 》 之

旨。 東坡《 書黃子思詩後》 極推表聖論詩,而表聖固滄浪之先河;東

坡此篇殊可玩味。

八五

《補 遺》 卷 五 引 祝 芷 塘 一 絕 云:“目 笑 眉 愁 遞 酒 波, 厭 厭 長 夜 奈

卿 何。 摩 登 伽 自 無 神 呪, 不 是 阿 難 定 力 多。” 此 意 即 L a R o c h e f o u c a u l d :
M a x i m e s , c x x i i : “ S i n o u s ré s i s t o n s à n o s p a s s i o n s , c ' e s t p l u s p a r l e u r f a i b -

l e s s e q u e p a r n o t r e f o r c e . ” 按 此《 悅 親 樓 集》 卷 二 十 三《 即 席》 第 四 首。

《 甌北詩鈔》 七絕卷一《 漫興》 第一首云:“ 泥絮風情久不狂,如何竿

木 又 逢 場。 阿 難 自 是 無 禪 定, 不 為 摩 登 呪 力 強。” 芷 堂 似 有 意 翻 乃

師詩案。【 補訂二】

260
八六

《補 遺》 卷 六:“乾 隆 己 丑, 今 亞 相 劉 崇 如 出 校 江 寧, 風 聲 甚 峻,

人 望 而 畏 之。 相 傳 有 見 逐 之 信, 鄰 里 都 來 送 行。 余 故 有 世 誼, 聞 此

言, 偏 不 走 謁, 相 安 逾 年。 公 託 廣 文 劉 某 要 余 代 撰 江 南 恩 科 謝 表,

備 申 宛 款, 方 知 前 說 都 無 風 影。 旋 遷 湖 南 觀 察, 余 送 行 有 一 聯 云:

‘ 月 無 芒 角 星 先 避, 樹 有 包 容 鳥 亦 知。’ 不 存 稿, 久 已 忘 矣。 今 年 公

充 會 試 總 裁, 猶 向 內 監 試 王 葑 亭 誦 此 二 句, 王 寄 信 來 云, 故 感 而 志

之。”按《 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一有《 誤傳予避人歸杭州者、賦詩曉

之》 七律,卷二十二有《 送劉石菴觀察之江右》 五古一篇,略云:“ 客

秋 當 此 時, 蜚 語 群 相 嗾。 道 公 逐 李 斯, 不 許 少 留 逗。 果 然 逢 俉 言,

風 影 皆 訛 謬。 南 國 有 表 章, 群 儒 已 製 就。 公 獨 掉 頭 言, 必 須 某 結

構。”《 外集》卷一有《 代江南士紳謝萬壽恩科表》。 而章實齋《 題隨

園詩話》 第十二首乃云:“ 堂堂相國仰諸城, 好惡風裁流品清。 何以

稱 文 又 稱 正,《 隨 園 詩 話 》 獨 無 名 ”; 指 子 才 見 惡 於 石 菴 事 也。 失 之

毫釐,謬以千里。石菴謐“文清”,謐“文正”者,為石菴父爾純;實齋誤

以 子 為 父。《 隨 園 詩 話 》 固 明 載 石 菴 欲 相 逐 事 也。【 補 訂 一 】 實 齋 痛

詆子才,不遺餘力。 其《 丙辰劄記》 有引譚友夏言山人一條,引方孟

式論閨秀一條, 引朱楚生論閨秀一條, 無恥妄人一條, 皆為子才發。

當時戚鶴泉學標《 景文堂詩集》 卷二《 祛惑》 五古一首,王張最與實

齋相近。 略云:“ 臨汝有才子, 二十聲騰騫。 少年志易滿, 不惜踰短

垣。 一 旦 鳳 池 奪, 乃 有 當 路 援。 出 入 芙 蓉 府, 謝 去 州 縣 煩。 非 吏 亦

非 隱, 車 馬 填 其 門。 園 亭 恣 游 宴, 姬 侍 供 盤 飱。 晚 益 自 任 誕, 夥 頤

為 大 言。 名 教 有 樂 地, 渠 欲 一 力 翻。 人 品 不 足 齒, 詩 文 亦 何 論。 況

觀 所 論 著, 無 一 究 根 源。 腦 脂 遮 俗 眼, 盡 如 古 井 眢。 欲 舉 其 人 書,

261
拉 雜 盡 燒 燔。 一 掃 輕 薄 習, 得 見 古 道 敦。 淫 邪 義 當 闢, 楊 墨 非 有

冤。” 可謂勇於衞道、嚴於嫉惡者,“ 臨汝”、袁氏郡望也。 然實齋論

學大義,與隨園說詩要指,實如月之印潭,土之就範,無甚差異。 隨

園以性靈識力為主,學問為輔。《 詩話》 卷六、《 補遺》 卷三復重言申

明著作與考據之別,一約一博,文集《 與程蕺園書》亦闡此意。【 補訂

一】 而實齋《 原道》 下篇云:“ 訓詁名物,將以求古聖之迹也;而侈

記 誦 者, 如 貨 殖 之 市 矣。 撰 述 文 詞, 欲 以 闡 古 聖 之 心 也; 而 溺 光 采

者,如玩好之弄矣。”《 博約》 上、中、下三篇略謂:博聞多識,可以待

問,未可以為學,問是功力,學本性情;又引王氏“ 致良知”之說。《 說

林》 謂:絕學孤詣,性靈獨至;又謂:考據之體而妄援著作之義;又

謂:“ 文詞猶三軍,志識其將帥。 文詞猶品物,志識其工師。 文詞猶金

石,志識其鑪錘。 文詞猶財貨,志識其良賈。”《 答客問》 謂:獨斷高

出 於 比 次。《 立 言 有 本 》 篇 謂: 汪 容 甫 有 聰 明 而 無 識 力, 散 於 萬 殊,

而 未 能 定 於 一 貫。《 與 周 永 清 論 文 書 》 謂: 功 力 可 假, 性 靈 必 不 可

假。《 為 梁 少 傅 撰 杜 書 山 時 文 序 》 謂: 理 出 於 識, 學 以 練 識。《 答 沈

楓墀論學》 謂:考訂、詞章、義理即才、學、識,亦即記性、作性、悟性。

諸 如 此 類, 與 隨 園 議 論 不 謀 自 合。《 小 倉 山 房 文 集 · 史 學 例 議 序 》

云:
“ 古有史而無經,
《 尚書》、
《 春秋》,今之經,昔之史也。《 詩》《 易》

者,先王所存之言;
《 禮》
《 樂》者,先王所存之法。 其策皆史官掌之。”
參 觀《 隨 園 隨 筆 》 卷 二 十 四《 古 有 史 無 經 》 條, 所 引 劉 道 原 語, 見 道 原《 通 鑑 外 紀 自 序 》。

則《 文史通義》
“ 六經皆史”之說也。【 附說二十】又《 小倉山房文集 · 釋

名》 云:“ 名非聖人意也,《 書》《 詩》 之作,詠歌紀載,蓋以傳聖人之

名,而非以自為其名也。 故《 堯典》、
《 禹貢》、
《 關雎》、
《 葛覃》,皆不

著作者姓名;作《 論語》者,卒無姓氏。”則《 文史通義 · 言公》之旨

也。【 附說二十一】《 隨園詩話》 卷三云:“ 詩稱家數, 猶官稱衙門。 衙門

262
自 以 總 督 為 大, 典 史 為 小; 然 以 總 督 衙 門 之 擔 水 夫, 比 典 史 衙 門 之

典史,則典史雖小,尚屬朝廷命官,擔水夫衙門雖尊,與他無涉。 今

之 學 杜 韓 不 成, 而 矜 矜 然 自 以 為 大 家 者, 不 過 總 督 衙 門 之 擔 水 夫

耳。” 又卷五云:“ 抱韓杜以凌人,權門託足。”《 小倉山房尺牘》 卷五

《 與羅甥》 云:“ 摹韓學杜,自負大家,則又如趙文華夸在太師門下,

舉以傲人。 而不知他人之門面, 不足以為自己之牌坊也。” 而《 文史

通義》 內篇四《 說林》 云:“ 王公之僕圉,未必貴於士大夫之親介也。

而是僕圉也,出入朱門甲第,詡然負異,而驕士大夫曰:吾門大。 學

問 不 求 自 得, 而 矜 所 託 以 為 高, 王 公 僕 圉 之 類 也。” 立 喻 一 何 相 似。

【 補 訂 一】 若 二 家 論 漢 賦 意 見, 則 前 已 為 溝 通 矣。 蓋 並 生 乾 嘉 樸

學大盛之日, 而皆特立獨行, 未甘比附風會, 為當世之顯學;所學不

同, 而 所 不 學 同, 宜 其 響 應 於 不 自 覺。 隨 園 主 性 靈 為 詩, 而 曰:“識

力 最 難 ”;《 詩 話 》 卷 三《 作 史 三 長 》 條。 實 齋 主 識 力 為 學, 而 曰:“ 性 靈 獨

至。”《 說 林》。 一 以 為 無 性 靈 而 持 模 擬 堆 砌, 參 觀《 詩 話》 卷 十 三 引 嚴 冬 友 論
“ 空 語 ”, 又《 文 史 通 義 · 詩 話 》 篇 論“ 學 問 之 有 考 據, 猶 詩 文 之 有 事 實 ”。 不 足 為 詩;

一 以 為 無 識 力 而 持 記 誦 才 辯, 不 足 為 學。 皆 欲 以 內 持 外, 寓 實 於

虛, 老子所謂:“無之以為用” 也。 實齋之攻隨園, 固出於頭巾氣盛,

門 戶 見 深; 後 人 紛 紛 作 左 右 袒, 亦 似 於 司 馬 談 所 言“百 慮 一 致”, 劉

子玄所謂“ 貌異心同”,概乎未有知也。

【附說二十】按“六經皆史”之說,劉道原《通鑑外紀序》實未了了。

王伯厚《困學紀聞》卷八始引《文中子 · 王道》篇、陸魯望《復友

生 論 文 書》 載 其 說, 未 下 斷 語; 卷 十 二 亦 引 劉 道 原 此 數 語。 王

陽 明《傳 習 錄》 卷 一、 王 元 美《藝 苑 卮 言》 卷 一、“天 地 無 非 史 而 已,


六 經、 史 之 言 理 者 也。” 胡 元 瑞《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 卷 二、“ 夏 商 以 前, 經 即
史 也。 周 秦 之 際, 子 即 集 也。” 按 實 齋《 易 教 》《 文 集 》 兩 篇 議 論, 四 語 囊 括。 同 卷 稱

263
鄭 漁 仲《 校 讎 略 》 皆 前 人 未 發; 復 屢 引 漁 仲《 通 志 》, 又 與 實 齋 有 同 嗜。 卷 十 三 云:

“ 才 學 識 三 長, 未 足 盡 史; 有 公 心, 有 直 筆。” 實 齋《 史 德 》《 文 德 》 兩 篇 指 歸, 已 為 抉

發。 不 知 實 齋 曾 讀 元 瑞 書 否。 文 芸 閣《 純 常 子 枝 語 》 卷 二 十 六 疑 實 齋《 校 讐 通 義 》

有 襲 祁 承 樸《 書 目 略 例 》 而 諱 之 者。 竊 謂 實 齋 記 誦 簡 陋, 李 愛 伯、 蕭 敬 孚、 李 審 言、

章 太 炎 等 皆 曾 糾 其 疏 闕; 然 世 人 每 有 甘 居 寡 學, 以 博 精 識 創 見 之 名 者, 陽 為 與 古

人 夢 中 闇 合, 實 則 古 人 之 白 晝 現 形, 此 亦 仲 長 統“ 學 士 第 二 姦 ” 之 變 相 也。 實 齋 知

博 學 不 能 與 東 原、 容 甫 輩 比, 遂 沾 沾 焉 以 識 力 自 命, 或 有 怵 人 先 我, 掩 蔽 隱 飾。 姑

存 疑 以 俟 考 定。 顧 亭 林《 日 知 錄 》 卷 三“ 孟 子 曰: 其 文 則 史。 不 獨《 春 秋 》
也, 六 經 皆 然。” 皆 先 言 之。 而 陽 明 之 說 最 為 明 切。 略 謂:“ 以 事

言 曰 史, 以 道 言 曰 經。 事 即 道, 道 即 事。《春 秋》 亦 經, 五 經 亦

史。《易》 是庖犧之史,《書》 是堯舜以下史, 禮樂即三代史, 五

經亦即是史。 史以明善惡, 示訓戒, 存其迹以示法” 云云。“《春

秋》亦經”,闇合董子《春秋繁露》之緒;“五經亦史”,明開實齋

《易教》上之說。陽明極稱《文中子》,《傳習錄》卷上推為“賢儒

擬經之作,聖人復起,不可復易。”按《中說 · 王道》篇云:“聖人

述 史 三 焉。 其 述《書》 也, 帝 王 之 制 備, 故 索 焉 而 皆 獲。 其 述

《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

跡明,故考焉而皆當。”陽明“五經亦史”之說,殆有所承,而與

程、朱之論,則如炭投冰。《程氏遺書》卷二上云:“《詩》《書》載

道 之 文,《春 秋》 聖 人 之 用。 五 經 之 有《春 秋》, 猶 法 律 之 有 斷

例。《詩》《書》如藥方,《春秋》如用藥治疾。”《朱子語類》卷一

百二十一云:“或問《左傳》疑義。曰:公不求之六經《語》《孟》

之中, 而用功於《左傳》;《左傳》 縱有道理, 能幾何。 呂伯恭愛

與學者說《左傳》,嘗戒之曰:《語》《孟》六經多少道理不說,恰

限說這個;縱那上有些零碎道理, 濟得甚事。”《語類》 卷一百十

264
六 訓 淵、 卷 一 百 十 八 斥 鄭 子 上、 卷 一 百 二 十 答 器 遠 等 均 申 此

意。 蓋 以 經 與 史 界 判 鴻 溝 也。 程 子 亦 以 史 為 存 迹 示 法, 而 異

於陽明者: 存迹示法, 法非即迹, 記事著道, 事非即道。 陽明之

意 若 謂: 經 史 所 載 雖 異, 而 作 用 歸 於 訓 戒, 故 是 一 是 二。 說 殊

淺 陋。 且 存 迹 示 法 云 云, 祗 說 得 事 即 道, 史 可 作 經 看; 未 說 明

經 亦 是 史, 道 亦 即 事, 示 法 者 亦 祗 存 迹 也。 嘗 試 言 之。 道 乃 百

世 常 新 之 經, 事 為 一 時 已 陳 之 迹。《莊 子 · 天 運》 篇 記 老 子 曰:

“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天道》篇記,桓公讀

聖 人 之 書, 輪 扁 謂 書 乃 古 人 糟 粕, 道 之 精 微, 不 可 得 傳。《三 國

志 · 荀 彧 傳》 註 引 何 劭 為《荀 粲 傳》, 記 粲 謂:“孔 子 言 性 與 天

道, 不 可 得 聞, 六 籍 雖 存, 固 聖 人 之 糠 粃” 云 云。 是 則 以 六 經

為 存 迹 之 書, 乃 道 家 之 常 言。 六 經 皆 史 之 旨, 實 肇 端 於 此。【補

訂 一】 經 本 以 載 道, 然 使 道 不 可 載, 可 載 非 道, 則 得 言 忘 意 之

經, 盡 為 記 言 存 迹 之 史 而 已。 且 道 固 非 事, 然 而 孔 子 言 道 亦 有

“命”,道之“墜地”,人之“弘道”,其昌明湮晦,莫非事與迹也。

道 之 理, 百 世 不 易; 道 之 命, 與 時 消 長。 此 宋 儒 所 以 有 道 統 之

說, 意謂人事嬗遞, 初無間斷, 而斯道之傳, 每曠世而後續, 經

也 而 有 史 矣。 按“ 道 統 ” 之“ 統 ” 匪 特 傳 統 系 統 之 統, 而 亦 一 統 正 統 之 統。 故
攘 斥 異 端, 以 為 非 道, 此 所 謂 正 統 也; 而 復 包 括 異 端, 謂 其 說 不 外 吾 道, 此 所 謂 一

統 也。 李 元 綱《 聖 門 事 業 圖 》 第 一 圖 曰:“ 傳 道 正 統 ”, 拈 出“ 正 ” 字, 大 可 玩 味。 張

伯 行《 道 統 錄 · 總 論 》 引 古 來 緒 論, 起 自《 論 語 · 堯 曰 》 章, 然 李 氏 此 圖、 朱 子《 中 庸

章 句 序 》 皆 明 立“ 道 統 ” 之 名 者, 竟 缺 而 不 載。 唐 文 如 杜 牧 之《 書 處 州 韓 吏 部 孔 子

廟 碑 陰 》、 皮 襲 美《 請 韓 文 公 配 饗 太 學 書 》、《 請 立 孟 子 為 學 科 書 》、《 文 中 子 碑 》, 最 足

與 程 朱 議 論 相 發, 亦 未 收 入。 石 徂 徠 集 中 尤 多 此 意, 張 氏 嘗 編 定 石 集, 不 應 不 見

也。 至 桑 民 懌《 道 統 論 》 有 曰:“ 夫 子 傳 之 我 ”, 蓋 與“ 宗 元 小 子 ” 等 語, 如 出 一 轍; 張

265
氏 知 之, 必 且 駭 怒, 又 不 特 作 菅 蒯 之 棄 而 已。 夫 言 不 孤 立, 託 境 方 生; 道

不 虛 明, 有 為 而 發。 先 聖 後 聖, 作 者 述 者, 言 外 有 人, 人 外 有

世。 典章制度, 可本以見一時之政事;六經義理, 九流道術, 徵

文 考 獻, 亦 足 窺 一 時 之 風 氣。 道 心 之 微, 而 歷 代 人 心 之 危 著

焉。 故 不 讀 儒 老 名 法 之 著, 而 徒 據 相 斫 之 書, 不 能 知 七 國; 不

究 元 祐 慶 元 之 學, 而 徒 據 繫 年 之 錄, 不 能 知 兩 宋。 龔 定 菴《漢

朝 儒 生 行》 云:“後 世 讀 書 者, 毋 向 蘭 臺 尋。 蘭 臺 能 書 漢 朝 事,

不 能 盡 書 漢 朝 千 百 心。” 斷 章 取 義, 可 資 佐 證。 陽 明 僅 知 經 之

可以示法, 實齋僅識經之為政典, 龔定菴《古史鉤沈論》 僅道諸

子 之 出 於 史, 概 不 知 若 經 若 子 若 集 皆 精 神 之 蛻 迹, 心 理 之 徵

存,綜一代典,莫非史焉,豈特六經而已哉。

【附說二十一】按“言公”有二意。一謂言由公出,非創於一人;一

謂 言 為 公 立, 不 矜 乎 一 己。 前 者 無 著 作 主 名, 如 風 謠 民 歌 是;

後 者 即 具 著 作 主 名, 而 不 擅 著 作 主 權。 實 齋 論“言 公” 所 云:

“古 人 立 言 為 公, 不 矜 文 詞 為 私 有 以 爭 名”, 蓋 多 指 後 意 而 言。

【 補訂一】

八七

右論《隨園詩話》 各則, 非敢好謗前輩, 求免貽誤來學。 袁氏才

辯縱橫, 筆舌伶俐, 二百年來, 公論已定, 若夫記事之不可盡信, 則

讀伍拉訥子《批本隨園詩話》 可知。 章實齋《書坊刻詩話後》 已疑隨

園 記 童 二 樹 事 之 誣, 吾 郡 虞 石 渠 書 遊 隨 園、 甌 北 之 門, 所 作《燕 石 詩

集》有七古,題云:《讀甌北集中,有子才書來,稱桐鄉秀才程春廬拱

字 畫 拜 袁 揖 趙 哭 蔣 三 圖, 先 生 詩 以 復 之。 後 閱 春 廬 詩, 始 知 未 嘗 有

此 圖, 補 畫 實 隨 園 言。 然 則 隨 園 之 為 是 云, 其 意 蓋 有 在 矣。 作 長 歌

266
呈 雲 崧 先 生 一 粲》。 歌 長 不 錄。【補 訂 一】 據 梁 山 舟《頻 羅 菴 遺 集》,

其《游仙詩》本十首,隨園誤作十三首,因補三首,以足其數;蓋與春

廬 作 圖 以 實 隨 園 言, 厥 事 略 同。 然 一 則 無 心 誤 筆, 一 則 有 意 沽 名,

品 斯 下 矣。 且 子 才 之 無 徵 不 信, 匪 特 瑣 記 叢 話 為 然; 即 高 文 典 冊,

宜信今而傳後者, 亦俗語不實, 布之方策。 王述菴《春融堂集》 卷二

十 四《長 夏 懷 人 絕 句》 曰:“小 倉 詩 境 儘 芳 菲, 鉅 製 穹 碑 稍 見 譏。 原

與 時 賢 供 拊 掌, 休 將 國 史 論 從 違”;《湖 海 詩 傳》 卷 七 袁 枚 條 云:“孫

君 淵 如 又 謂 其 神 道 碑、 墓 誌 銘 諸 文, 紀 事 多 失 實。 予 謂 豈 惟 失 實,

并 有 與 諸 人 家 狀 多 不 合 者。 即 如 朱 文 端 公 軾、 岳 將 軍 鍾 琪、 李 閣 學

紱、 裘 文 達 日 修, 其 文 皆 有 聲 有 色。 然 予 與 岳、 裘 二 家 之 後, 俱 屬

同 年; 而 穆 堂 先 生 為 余 房 師 李 少 司 空 友 棠 之 祖; 且 予 兩 至 江 西, 見

文端後裔, 詢之, 皆云:未嘗請乞, 亦未嘗見所作文。 蓋子才游屐所

至, 偶聞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 著為志傳, 以驚襮時人耳目, 初不計

信 今 而 傳 後 也。” 按 此 條 尚 有 曰:“ 謝 世 未 久, 頗 有 違 言。 吳 君 嵩 梁 謂 其 詩、 人 多 指
摘 ” 云 云。 方 濬 師 極 服 膺 隨 園 者, 其《 蕉 軒 隨 錄 》 卷 五《 生 諛 死 訕 》 一 則 即 專 為 述 菴 此 條

而 發, 所 舉 述 菴 阿 諛 隨 園 語, 見《 續 同 人 集 》, 同 卷 蔣 心 餘 致 隨 園 兩 書, 亦 見《 續 同 人 集 》。

方 氏 怪 心 餘 集 中 未 載, 以 為 失 漏, 錄 示 心 餘 孫, 屬 其 補 刊, 而 不 言 本 之 何 書。 蓋 不 知 當

面 輸 心, 覆 手 為 雨, 逢 迎 竿 牘, 語 不 由 衷,“ 米 湯 大 全 ” 中 物, 作 者 本 不 欲 存 也。 謝 枚 如 甚

薄 隨 園, 而《 課 餘 偶 錄 》 卷 一 引 述 菴 此 則 而 駁 之 云:“ 與 家 狀 不 合, 即 是 失 實, 述 菴 此 語 難

解。” 述 菴 所 纂《 湖 海 文 傳 》, 朱 公 等 四 篇 俱 在; 如 果 不 合, 不 應 入 選, 如 可 入 選, 不 應 有 此

議 刺 之 言。 蓋 述 菴 與 子 才 以 收 召 門 徒 相 軋, 見《 漢 學 師 承 記 》, 心 有 所 蔽, 不 覺 其 言 之

兩 歧 耳。” 彭 尺 木《二 林 居 文 集》 卷 四《與 袁 子 才 先 輩 論 小 倉 山 房 文 集

書》, 亦駁其傳狀諸文, 舉敍淆訛。 至謂:“采道路之傳聞, 剽搢紳之

餘 論, 或 援 甲 以 當 乙, 或 取 李 而 代 桃”; 且 曰:“抑 凡 古 人 碑 志 之 作,

未 有 不 俟 其 子 孫 之 陳 乞, 而 漫 然 為 之 者。 無 子 孫 為 之 徵, 本 末 不

267
具, 是 非 瞀 亂。 愚 意 大 集 諸 碑 誌, 非 有 子 孫 陳 乞 者, 削 之。 其 本 末

具 者, 或 為 傳, 或 為 狀; 不 具 者, 或 別 為 書 事” 云 云。 按 述 菴 選 尺 木 此 文
入《 湖 海 文 傳 》 卷 四 十 四。 子 才 載 筆 不 實, 為 人 所 窘, 觀《 小 倉 山 房 尺 牘 》 卷 六《 答 靖 海 侯

書》 可 知。 王 笠 舫《綠 雪 堂 遺 文》 卷 二 十 補 編《隨 園 古 文 論》 亦 譏 子 才

“一碑一傳,好為神見夢幻之談,取裁《北史》以為新”云云。蓋誇者

必誑, 所以自伐也;諂者亦必誑, 所以阿人也;誇者亦必諂, 己所欲

而 以 施 諸 人 也。 爭 名 於 朝、 充 隱 於 市 者, 鑄 鼎 難 窮 其 類, 畫 圖 莫 盡

其變, 然伎倆不外乎是。 子才粧點山林, 逢迎冠蓋;其為人也, 兼誇

與諂,則其為書也,不盡不實,復奚足怪。

八八

一 九 二 五 年 法 國 神 甫 白 瑞 蒙(H e n r i B ré m o n d ) 夙 以 精 研 神

祕主義文獻得名, 刊《詩醇》 講義, 一時耳目為之更新。 其書發揮瓦

勒利(Va l é r y )之緒言,貴文外有獨絕之旨,詩中蘊難傳之妙(l ' e x p r e -

s s i o n d e l ' i n é f f a b l e ), 由 聲 音 以 求 空 際 之 韻, 甘 回 之 味。 舉 凡 情 景
意理, 昔人所藉以謀篇託興者, 概付唐捐, 而一言以蔽曰:“詩成文,

當 如 樂 和 聲, 言 之 不 必 有 物 ”(c et te e x p r e s s i o n v i d e d e s e n s … … Po -

é s i e , m u s i qu e , c ' e st m é m e c h o s e )。 見 La Poésie pure, p. 23. 陳 義 甚

高, 持 論 甚 辯。 五 十 年 來, 法 國 詩 流 若 魏 爾 倫(Ve rl a i n e )、 馬 拉 美

(M a l l a r m è ) 以 及 瓦 勒 里 輩 談 藝 主 張, 得 此 為 一 總 結。“詩 醇” 之 名,

亦 即 本 諸 瓦 勒 里 文 也。 參 觀 Va l é r y : V a r i è t è s I . p . 1 0 4 : “L a poésie pu-

r e ” ; p . 1 0 5 : “ L a p u r e t é d e r n i è r e d e n o t r e a r t . ” 英 國 評 家 李 特(H e r b e r t

(P h a s e s o f E n g l i s h P o e t r y )一書,謂《詩醇》緒論,
R e a d )繼作《詩態》
英 美 文 人 已 先 發 之; 因 拈 雪 萊(S h e l l e y )《 詩 辯》(D e f e n c e o f P o e -

t r y )、坡(Po e )《原詩》(P o e t i c P r i n c i p l e )、佩特(Pa te r )《論畫派》文


268
(“S c h o o l o f G i o r g i o n e ”) 三 者 為 例。 按 白 瑞 蒙《詩 醇》 本 文 曾 引 佩

特, 附 說(E c l a i r c i s s e m e n t ) 中 引 坡, 按 R e n é L a l o u : “L ' i d é e de poésie pu-

re en France” 文 中 亦 引 The Rationale of Verse: “Ve r s e , which cannot be be-

tter designated than as an inferior or less capable music” 謂 是 馬 拉 美 之 科 律,

波 德 萊 爾 則 異 於 是, 見 D è f e n s e d e l ' h o m m e , p . 7 4 , 8 5 . 一 九 二 六 年 又 刊《 祈

禱與詩》(P r i è r e e t p o é s i e ),為《詩醇》之續,復引雪萊;原未自矜創

見。 李 特 窮 氣 盡 力, 無 補 毫 末。 即 如 佩 特 同 時 人 柯 耐( E d m u n d G u r-

n e y )所撰《不可名言》(T e r t i u m Q u i d )一書,論詩以悅耳(e a r p l e a -
s u r e )與饜心(m i n d p l e a s u r e )並舉,而歸之於“不落理路、神幻無方”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o r m a g i c a l e l e m e n t )。 與 白 瑞 蒙 議 論, 尤 天 然 湊 泊,

如 先 河 之 於 後 海, 亦 未 溯 及。《祈 禱 與 詩》 重 申 不 落 理 路(l e r a t i o n -

n e l )之旨,自柏拉圖、亞理士多德以來之古典主義,皆遭排斥。以為
即 一 言 半 語, 偶 中 肯 綮, 均 由 闇 合, 非 出 真 知; 須 至 浪 漫 主 義 大 行,

而詩之底蘊, 始漸明於世。 若馬仰(C h a rl e s M a g n i n ) 之言詩本靈感

(i n st i n c t d i v i n a to i r e ), 安諾德(M a t t h e w A r n o l d ) 之言詩具魔力(n a -

t u r a l m a g i c ), 皆 其 嚆 矢。 見 Prière et Poésie, ch. vii: “L e Romantisme

e t l a r e s t a u r a t i o n d e l a p o é s i e ”。 參 觀 白 瑞 蒙 Pour le romantisme 自 序。 克 洛

岱 爾(Pa u l C l a u d e l ) 謂 吾 人 性 天 中, 有 妙 明 之 神(a n i m a o ù l ' â m e ),

有智巧之心(a n i m u s o ù l ' e s p r i t ); 詩者、 神之事, 非心之事, 故落筆

神來之際(i n s p i r a t i o n ),有我(m o i )在而無我(j e )執,皮毛落盡,洞見

真 實, 與 學 道 者 寂 而 有 感、 感 而 遂 通 之 境 界 無 以 異(u n é t a t myst i -

qu e )。 見 c h . x , x i i . 【 附 說 二 十 二】 神 祕 詩 祕(l e mysté r e p o è t i qu e ), 其 揆
一也。 藝之極致, 必歸道原, 上訴真宰, 而與造物者遊;聲詩也而通

於 宗 教 矣。 見 p. III: “ A i n s i t o u s l e s m y s t i c i s m e s n a t u r e l s é b a u c h e n t e n

cela des surnaturels — toutes ces expériences inéffables nous montrent ob-

269
s c u r é m e n t l ' I n v i s i b l e m ê m e , l ' Ê t r e d e s ê t r e s . ” 昔 亞 理 士 多 德 談 藝, 特 標

情欲宣洩(c a t h a rs i s )之目,古今聚訟,宜以宗教家言(c o n n ot a t i o n r e -

l i g i e u s e ) 明 之, 即 齋 心 潔 己(p u r i f i c a t i o n ), 以 對 越 上 帝 是 也。 見 ch.
xvi. 故 詩 中 之 音 韻 腔 調, 發 而 中 節, 足 使 誦 者 心 氣 平 和, 思 慮 屏 息,

亦 深 合 心 齋 之 旨。 見 p . 2 0 5 : “ L a r i m e , l e s a l l i t e r a t i o n s , l a r é p é t i t i o n d e s
phrases, les refrains produisent chez le lecteur un apaisement, une purifi-

c a t i o n a n a l o g u e . ” 要 而 言 之。 詩 人 之 與 神 祕, 特 有 間 未 達(myst i qu e

e v a n é s c e n t o ù m a n qu é ), 見 p . 2 0 8 . 讀 者 奇 文 欣 賞, 心 境 亦 遂 與 祈 禱

相 通 云。 見 p. 218:“Chez le parfait poète lui-même, l'expérience poétique

tend à rejoindre, mais ne rejoint pas la prière; chez nous, elle la rejoint sans

peine, gràce au poète. Étrange et paradoxale nature de la poèsie; une prière

q u i n e p r i e p a s e t q u i f a i t p r i e r ” 白 瑞 蒙 繁 徵 廣 引, 自 佐 厥 說。 於 英 國

作者,舍雪萊、佩特外,華慈華斯(Wo r d s wo r t h )、濟慈(K e a t s )、牛曼

(Ne w m a n )、白極德(B a ge h ot )、湯姆生(Fr a n c i s T h o mp s o n )、羅斯金

(R u s k i n )、邁爾斯(Fr e d e r i c M ye rs )、恩特喜爾(E v e l y n Un d e rh i l l )、

墨瑞(J . M . M u r r y )等十許人,皆所援據;尤推服布拉德萊(A . C .

B r a d l e y ), 稱 其 為 詩 而 詩(Po et r y fo r p o et r y ' s s a k e ) 之 說, 即 自 作
《 詩 醇》 所 本, 生 平 得 力 於 斯 人 為 多。 見 p . 6 4 . 可 見 李 特 之 僅 舉 三

家, 真 為 淺 測 矣。 論 因 詩 見 道, 未 采 柏 德 穆(C o v e n t r y Pa t m o r e ) 之

《 詩 人 宗 教 》(R e l i g i o p o e t a e ); 按 書 中 第 一 第 三 第 十 二 第 十 三 各 篇, 多 可 與 白 瑞
蒙 說 相 發 明。“P e a c e in art” 一 篇, 與 白 瑞 蒙 解 catharsis, 實 皆 自 亞 奎 訥 斯(T h o m a s

Aquinas) 論 美 物 能 使 人 清 心 平 氣 息 欲 來。 參 觀 Bosanquet: History of Aesthetic,

p . 1 4 8 . 柏 德 穆 為 名 詩 人, 與 白 瑞 蒙 同 屬 舊 教, 似 交 臂 失 之。【補 訂

一】夫《詩醇》、摭華之書也,《祈禱與詩》、探本之書也;相輔足為經

緯。 然 考 鏡 源 流, 殊 未 詳 覈。 佩 特 謂 諸 藝 造 妙 皆 嚮 往 於 音 樂 之 空

270
靈 澹 蕩(A l l a r t s a s p i r e to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m u s i c ), 其 說 由 來 者

漸。 西 洋 談 藝 鼻 祖 亞 理 斯 多 德 云:“ 樂 在 諸 藝 中 最 近 自 然”(M o st

i m i t a t i v e o f a r t s . ) 一 語 已 伏 厥 根。 參 觀 S. H. Butcher: Aristotle'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 p. 122; Bosanquet: Three Lectures on Aesthetic,

P. 5 3 於 此 語 之 解 釋。 白 瑞 蒙 言 自 浪 漫 主 義 行, 而 詩 之 真 蘊 始 宣。 然 所

引 英 國 浪 漫 派 諸 家 語, 皆 祗 謂 詩 尚 音 節, 聲 文 可 以 相 生, 未 嘗 云 舍

意 成 文, 因 聲 立 義。 如 白 瑞 蒙 之 主 張 偏 宕, 踵 事 而 加 厲 也。 與 白 瑞

蒙 相 視 莫 逆 者, 乃 德 國 之 浪 漫 派 先 進(ä l te r e R o m a n t i k ), 兹 略 徵 引,

以 資 參 驗。 瓦 根 洛 特(W. H . Wa c k e n r o d e r ) 稱 音 樂 為 百 凡 藝 術 之

精 神 命 脈, 宣 達 性 情, 功 邁 文 字。【補 訂 一】 蒂 克(Ti e c k ) 說 詩, 倡

聲 調 即 可 以 寫 心 言 志, 謂 情 與 思 理 相 距 綦 遠, 故 情 之 落 想 結 念, 悉

託 聲 音( L i e b e d e n k t i n s ü s s e n To n e n , / D e n n G e d a n k e n s t e h n z u

fe r n ); 又 謂 詩 何 必 言 之 有 物, 豈 無 物 便 不 得 有 言 耶。(Wa r u m
muss denn Inhalt der Inhalt eines Gedichtes sein?) 見 F. S t r i c h , D e u -

tsche Klassik und Romantik, s. 130 引, 參 觀 S. 184 引 文。 議論更與法國詩

流 相 近。【補 訂 二】 蒂 克 同 輩 諾 瓦 利 斯(No v a l i s ) 才 思 尤 奇 逸, 所

撰《碎金集》(F r o g m e n t e )第二千零六十四則云:“敍事一凭聯想,如夢

中 景 物, 宛 轉 關 生, 不 加 組 織。 作 詩 亦 然, 僅 有 聲 音 之 諧、 文 字 之

麗, 不見意詮安排。” 又云:“詩之高境亦如音樂, 渾含大意; 婉轉而

不 直 捷,( E r z ä h l u n g e n , o h n e Z u s a m m e n h a n g , j e d o c h m i t A s s o z i -

ation, wie Tr aume. Gedic hte, bloss wohlklingend und voll sc h-


ö n e r Wo r t e , a b e r a u c h o h n e a l l e n S i n n u n d Z u s a m m e n h a n g . . . . . .
H ö c h s t e n s k a n n w a h r e Po e s i e e i n e n a l l e g o r i s c h e n S i n n i m
g r o s s e n h a b e n u n d e i n e i n d i r e k t e Wi r k u n g , w i e M u s i k u s w.
t u n . — F r a g m e n t e , h rs g . E . K a m n i t z e r , s . 6 6 7 . )與白瑞蒙語若合符
271
節。 白 瑞 蒙 謂 詩 如 樂 無 意, 諾 瓦 利 斯 謂 詩 如 樂 含 意, 二 說 似 相 反 而

實相成;惟其本無意,故可含一切意,所謂“詩無達詁”,以免於固哉

高 叟 者 也。【 附 說 二 十 三 】 第 一 千 九 百 十 九 則 云:“ 人 常 譜 詩 入 樂 矣,

何 為 不 以 樂 入 詩 耶。”(We n n m a n m a n c h e G e d i c h te i n M u s i k

s et z t , w a r u m s et z t s i e n i c h t i n Po e s i e ? ) 見 S . 6 1 1 . 《 詩 醇 》 宗 旨,

一 語 道 盡。 第 二 千 零 六 十 則 云:“詩 之 感 通 於 神 祕 之 感, 皆 精 微 祕

密, 洞鑑深隱, 知不可知者, 見不可見者, 覺不可覺者。 如宗教之能

通 神 格 天, 發 而 為 先 知 預 言 也。”(D e r S i n n f ü r Po e s i e h a t v i e l m i t

dem Sinn für Mystizism gemein. Er ist der Sinn for das Figen-
t ü m l i c h e , Pe r s o n e l l e , Un b e k a n n t e , G e h e i m n i s v o l l e . . . . . . E r s t e l l t
d a s Un d a r s t e l l b a r e d a r . E r s i e h t d a s Un s i c h t b a r e , f ü h l t d a s Un -
f ü h l b a r e . . . . . . D e r S i n n f ü r Po e s i e h a t n a h e Ve r w a n d t s c h a f t m i t
d e m S i n n d e r We i s a g u n g u n d d e m r e l i g i ö s e n , d e m S e h e r s i n n
ü b e rh a u pt )。 見 S . 6 6 5 . 第 一 千 四 百 八 十 七 則 謂:“真 詩 人 必 不 失 僧

侶 心, 真 僧 侶 亦 必 有 詩 人 心。”(D e r e c h te D i c h te r i st a b e r i m m e r

P r i e s t e r , s o w i e d e r e c h t e P r i e s t e r i m m e r D i c h t e r g e b l i e b e n )。
見 S . 4 7 5 . 此 非《 祈 禱 與 詩》 之 一 言 以 蔽 乎。 瓦 根 洛 特 亦 以 藝 術 為

宗 教 梯 航。 至 謂 畫 苑 可 作 禮 拜 堂(B i l d e rs ä l e s o l l te n Te mp e l s e i n ),

讀 畫(G e n u s s d e r K u n st we rk e ) 如 祈 禱(G e b et )。 見 R . H a y m , D i e
romantische Schule, 4. Aufl., s. 122 引。 於 白 瑞 蒙 宗 旨, 囊 括 無 遺 矣。

《碎 金 集》 第 一 千 八 百 八 十 七 則 謂“詩 之 為 詩, 不 可 傳 不 可 說( u n b e -

s c h r e i b l i c h u n d i n d e f i n i s s a b e l )【 補 訂 一 】,” 亦 遠 在 蘭 波(R i m b a u d )
《文字點金》(A l c h i m i e d u v e r b e )自詡“傳不可言傳”(J e n ot a i s l ' i n e -

x p r i m a b l e ) 以 前。 抑 德 國 浪 漫 派 先 進 之 說, 源 出 於 普 羅 提 諾(P l o -
t i n u s )。 普 羅 提 諾 者、 西 方 神 祕 主 義 之 大 宗 師, 其 言 汪 洋 芒 忽, 弃 智
272
而 以 神 遇, 抱 一 而 與 天 遊, 彼 土 之 莊 子 也。 白 瑞 蒙 雖 基 督 教 神 甫,

而 所 主 張, 實 出 於 教 外 別 傳。 參 觀 M a i s i e Wa r d : W i l f r i d W a r d a n d
the Transition, vol: II, chap. ix 《
記 舊 教 中 人 疑 白 瑞 蒙 為 異 端。 欲 擯 之 出 會。 詩

醇》 中 固 未 道 普 羅 提 諾, 顧 為 其 支 與 流 裔, 則 無 疑 義。 基 督 教 屏 棄

一 切 世 間 法, 詩 歌 乃 綺 語 妄 語, 在 深 惡 痛 絕 之 列。 故 中 世 紀 僧 侶 每

儕 羅 馬 大 詩 人 於 狗 曲, 偶 欲 檢 維 吉 爾 或 賀 拉 斯 之 篇 章, 必 搔 耳 作 犬

態 示 意。 見 I . D i s r a e l i : C u r i o s i t i e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I , p . 1 8 ; S . R . M a i t l a n d :
D a r k A g e s , p . 4 0 3 ; W. E . H . L e c k y : H i s t o r y o f E u r o p o a n M o r a l s , v o l . I I . p .

2 0 2 . 奧 古 斯 丁(A u g u st i n e ) 少 日 好 讀 維 吉 爾 史 詩(A e n e i d ),長而有

意 淫(c o m m i t te d fo r n i c a t i o n ) 之 悔, 又 力 詆 文 章 之 侔 色 揣 稱, 以 為

彌 近 似 而 大 亂 真(m e n t a l f i c t i o n s )。 見 Confessions, tr. by E. B Pus-

e y , B k . I . 德爾圖良(Te r t u l l i a n )亦以文學華言無實(u n r e a l ),好之不

啻行奸(a d u l te r y );伊西獨爾(I s i d o r e o f S e v i l l e )戒基督教徒毋讀詩,

詩 能 亂 心 曲 而 長 淫 欲(m e n te m e xc i t a n t a d i n c e n t i v a l i b i d i n u m )。
二 則 見 Spingar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Renaissance, p. 5 引。 戴 迷 陽

(P i e r r e D a m i e n ) 至 謂 識 字 即 畔 道 之 階, 蓋 始 以 文 字 啟 蒙 者, 厥 唯

魔 鬼 也。 見 É. Gilson: Christianisme et philosophie, p. 13 引。《 舊 約 全 書.

創 世 紀 》 第 三 章 第 五 節 載 魔 鬼 誘 人 祖 食 智 慧 果 云:“ 汝 食 之 後, 將 與 諸 神 等 ”(E r i t i s si-

c u t D i i ); 夫 神 一 而 已(D e u s ), 而 曰 諸 神, 易 單 為 多, 即 隱 授 人 以 文 法 也。 余 按 G o e t h e :

Faust 第 一 部 書 齋(S t u d i r z i m m e r ) 節, 魔 鬼 化 身 為 浮 士 德, 接 見 學 生, 詖 詞 巽 語, 為

書 手 冊, 亦 引“ 將 與 神 等 ” 一 語 拉 丁 文, 而 改 多 數 為 單 數。 惜 戴 迷 陽 不 及 見。 普羅提

諾 則 不 然。 以 為 世 間 萬 相, 皆 出 神 工 而 見 天 心, 正 可 賴 以 為 天 人 間

之 接 引, 烏 可 抹 摋。 故 作 書 深 非 宗 教 家(G n o st i c s ) 之 斷 視 絕 聽, 空

諸 緣 蘊。 見 E n n e a d s . I I : 9 : “T h a t t h e Wo r l d a n d t h e C r e a t o r a r e n o t e v i l ”

(E n g . tr. K. S. Gut hr ie, I, p. 606-7, 又 V: 8 : 1 G u t h r i e , I . p . 5 5 2 ). 而 謂 好

273
聲 色 者 藉 感 官 之 美, 求 道 理 者 以 思 辯 之 術, 莫 不 可 為 天 人 合 一 之 津

梁。 參 觀 E n n e a d s , I : 3 : 1 (G u t h r i e , I . p . 2 7 0 - 1 ) 普 羅 提 諾 之 所 以 自 異 於

柏拉圖者,在乎絕聖棄智。柏拉圖之“理”(l d e a ),乃以智度;普羅提

諾 之“ 一 ”(O n e ), 祗 以 神 合。 參 觀 E n n e a d s , V I , i x , 8 - 9 . 必 須 疏 瀹 而

心, 澡 雪 而 精 神, 掊 擊 而 智, 參 觀 E n n e a d s , I : 6 : 5 , G u t h r i e , I , p . 4 8 f f . ;
I V: 7 : 1 0 , I . p . 8 0 f f . ; I V: 8 : 1 ; V: 8 : 1 0 - 1 1 ; V I : 9 : 1 1 I , p . 1 6 9 論 Purifica-

tion, Ecst asy, St ability 等。 庶 幾 神 明 往 來, 出 人 入 天。 白 瑞 蒙 之 論 旨

無 不 於 焉 包 舉 矣。 然 則 窮 其 根 柢, 白 瑞 蒙 與 德 國 浪 漫 派 先 進 同 出

一本, 冥契巧合, 不亦宜乎。 白瑞蒙嘗游學英國, 雖於英國文學, 造

詣 匪 深, 參 觀 前 引 M a i s i e Wa r d 書 同 章 載 白 瑞 蒙 作 Mystère de Newman, 誤

解“H e w i l l c u t m e ”, 為 人 所 糾, 憤 而 大 爭 事。 尚 熟 其 文 獻 而 似 未 嘗 一 究 近

代 德 國 文 學。 按 P r i è r e e t p o é s i e , p . 5 4 僅一道 Schiller 之 名, 而 曰:“ 其 書 牘

(C o r r e s p o n d a n c e s ) 中 雖 有 瓌 寶(t r é s o r s ), 惜 余 無 暇 領 略(p a s de temps de me les

a s s i m i l e r )”, 自 註 指 L u c i e n H e r r 法 文 譯 本 而 言。 未 見 有 補 隙 拾 遺 者, 竊 不

自 揆, 聊 為 申 說。 白 瑞 蒙 謂 詩 之 音 節 可 以 釋 躁 平 矜, 尤 與 吾 國 詩 教

“持情志”而使“無邪”之說相通。其講詩樂相合,或有意過於通,第

去 厥 偏 激, 則 又 儼 然 嚴 儀 卿 以 來 神 韻 派 之 議 論 也。《滄 浪 詩 話》 曰:

“禪 道 惟 在 妙 悟, 詩 道 亦 在 妙 悟。 詩 有 別 趣, 非 關 理 也。” 按 蘭 波 謂

詩 人 須 修 天 眼 通(s e f a i r e v oya n t ); 馬 拉 美 謂 詩 乃 一 祕 密 藏(Un p o -

è m e e st u n myst è r e ); 白 瑞 蒙 以 詩 祕 與 神 祕 並 舉, 謂 詩 不 涉 理, 本
於 神 而 非 本 於 心。 即 此 旨 也。《滄 浪 詩 話》 曰:“以 文 字 為 詩, 以 議

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終非古詩。”陸仲昭《詩鏡》曰:“古人佳處,不

在言語間。 氣太重, 意太深, 聲太宏, 色太厲, 佳而不佳。 詩不患無

材,而患材之揚;不患無情,而患情之肆;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不

患無景,而患景之煩。’王漁洋《居易錄》論《唐賢三昧集》引洞山云:

274
“語 中 無 語, 名 為 活 句”, 又 達 觀 云:“纔 涉 脣 吻, 便 落 意 思。 並 是 死

門,故非活路。”按諾瓦利斯《碎金集》第一千九百零四則謂:“詩人於

意 理, 稍 着 邊 際 而 已 ”;(D e r D i c h te r h a t b l o s s m i t B e g r i f fe n z u

t h u n )見 S . 6 0 7 . 魏爾蘭《詩法》(A r t p o é t i q u e ) 謂:“巧言雄辯, 詩人
所 忌, 須 迴 避 而 斷 絕 之。”(Fu i s d u p l u s l o i n l a p o i n te a s s a s s i n e

. . . . . . P r e n d s l ' e l o qu e n c e et to r d s l u i s o n c o u ! )。 白 瑞 蒙《 詩 醇 》
謂:“教誨、敍記、刻劃,使人動魄傷心,皆太著言說,言之太有物。是

辯才,不是真 詩 。 ” ( E n s e i g n e r , r a c o n te r , p e i n d r e , d o n n e r l e f r i s s o n

et tirer des larmes—impure, en un mot, l'éloquence, entendant


par là non pas l'art de beaucoup parler pour ne rien dire, mais
b i e n l ' a r t d e p a r l e r p o u r d i r e q u e l q u e c h o s e )。 見 La Poésie

P u r e , p p . 2 2 - 3 . 即 此 旨 也。《 滄 浪 詩 話》 曰:“ 詩 有 別 才, 非 關 書 也。”

按魏爾倫謂:“舍聲(m u s i qu e )與影(n u a n c e )而言詩,祗是掉書袋耳。”

(E t to u t l e r e ste e st l i t té r a t u r e )。 即 此 旨 也。《 滄 浪 詩 話 》 曰:“ 語

忌直,脈忌露。”漁洋《師友詩傳續錄》曰:“嚴儀卿以禪理喻詩,內典

所 云: 不 即 不 離, 不 脫 不 黏, 曹 洞 所 謂 參 活 句, 是 也”;《香 祖 筆 記》

曰:“余 嘗 觀 荊 浩 論 山 水 而 悟 詩 家 三 昧。 其 言 曰: 遠 人 無 目, 遠 水 無

波, 遠 山 無 皴。”【補 訂 一】 按 魏 爾 蘭 謂:“佳 詩 貼 切 而 不 黏 著, 如 水

墨 暈。”( R i e n d e p l u s c h e r q u e l a c h a n s o n g r i s e / O ù l ' I n d é c i s a u

P ré c i s s e j o i n t ) 即 此 旨 也。《 滄 浪 詩 話 》 曰:“ 不 涉 理 路, 不 落 言
詮。 羚 羊 掛 角, 無 跡 可 求。 妙 處 瑩 徹 玲 瓏, 不 可 湊 泊, 如 空 中 之 音,

相 中 之 色, 水 中 之 月, 鏡 中 之 象。 按《 賓 退 錄 》 卷 二 載 張 芸 叟“ 評 本 朝 名 公
詩 ”:“ 王 介 甫 如 空 中 之 音, 相 中 之 色, 欲 有 尋 繹, 不 可 得 矣。”《 困 學 紀 聞 》 卷 十 八 紀 欒 城

【補
論 文,“ 以 不 帶 聲 色 為 妙 ”。 訂 二 】 言 有 盡 而 意 無 窮, 一 唱 三 歎 之 音。”

《詩鏡》 曰:“詩被於樂, 聲之也。 聲微而韻悠然長逝者, 聲之所不得

275
留 也。 凡 情 不 奇 而 自 法, 景 不 麗 而 自 妙 者, 韻 使 之 也。 食 肉 者 不 貴

味 而 貴 臭, 聞 樂 者 不 聞 響 而 聞 音。” 與 前 所 引 法 德 兩 國 詩 流 論 詩 妙

入 樂 不 可 言 傳 云 云, 更 如 符 節 之 能 合。 魏 爾 蘭 比 詩 境 於“蟬 翼 紗 羃

之 後, 明 眸 流 睇 ”(C ' e st d e s b e a u x ye u x d e r r i è r e l e s v o i l e s ), 言 其

似隱如顯,望之宛在,即之忽稀,正滄浪所謂“不可湊泊”也。【補訂

一】 儒 貝 爾(J o u b e r t ) 嘗 云:“佳 詩 如 物 之 有 香, 空 之 有 音, 純 乎 氣

息 ”;( L e s b e a u x v e r s s o n t c e u x q u i s ' e x h a l e n t c o m m e d e s s o n s

o u d e s p a rf u m s )。 見 P e n s é e s , T i t r e x x i , 2 5 . 又 曰:“ 詩 中 妙 境, 每 字 能

如 絃 上 之 音, 空 外 餘 波, 嫋 嫋 不 絕。”(D a n s l e st y l e p o é t i qu e , c h a -

q u e m o t r e t e n t i t c o m m e l e s o n d ' u n e l y r e , b i e n m o n té e , e t l a -
i s s e t o u j o u r s a p ré s l u i u n g r a n d n o m b r e d ' o n d u l a t i o n s )。 I b i d . 38.

正滄浪所謂“一唱三歎”,仲昭所謂“味之臭、響之音”也。【補訂二】

白 瑞 蒙 雖 未 道 儒 貝 爾, 而 儒 貝 爾 固 象 徵 詩 論 之 遠 祖。 參 觀 S a i n t s b u -
r y : H i s t o r y o f C r i t i c i s m , Vo l . I I I . p . 1 2 0 ; J u l e s L e m a i t r e : L e s c o n t e m p o r a i n s .

VIe série: “J o u b e r t ”。《 祈 禱 與 詩 》 第 九 十 五 頁 有 引 儒 貝 爾 半 句, 全 不 緊 要。 蓋弘

綱細節, 不約而同, 亦中西文學之奇緣佳遇也哉。 伊薩克斯(J . I s a -

a c s ) 論 當 世 英 國 詩 派, 開 宗 明 義 乃 引 十 二 世 紀 中 國 一 批 評 家 語,
見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M o v e m e n t s i n E u r o p e a n L i t e r a t u r c , e d . b y Wi l l i a m R o s e

& J . I s a a c s . p . 2 4 . 以為頗切今日。予按其文,即譯《滄浪詩話》中“近

代諸公作奇特解會” 一節;儀卿之書, 洵足以放諸四海、 俟諸百世者

矣。【 補訂三】

【附說二十二】 白瑞蒙謂作詩神來之候, 破遣我相, 與神祕經驗相

同。 立 說 甚 精。 以 余 覩 記 所 及, 西 方 詩 人 中 布 萊 克(B l a k e ) 道

此綦詳。其《密爾敦》(M i l t o n )一詩,反復言“破我”、“滅我”之

義, 如“ I , i n m y s e l f h o o d , a m t h a t S a t a n ”, 又“ T h e Negation……is a

276
s e l f h o o d w h i c h m u s t b e p u t o f f a n d a n n i h i l a t e d a w a y. ” 且 亦 通 之 於

作 詩。 如“I c o m e i n S e l f - a n n i h i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g r a n d e u r o f I n s p i r a t i o n ”;

“T o c a s t o f f t h e r o t t e n r a g s o f M e m o r y b y I n s p i r a t i o n ; ”“ T o c a s t a s i d e

f r o m P o e t r y a l l t h a t i s n o t I n s p i r a t i o n . ” 破 我 之 說, 東 西 神 祕 宗 之 常

言。《莊子 · 齊物論》所謂“吾喪我”,《大宗師》所謂“庸詎知吾

所謂吾之乎”,《秋水》 所謂“大人無己”。《瑜珈師地論》 卷六破

十六種“不如理異論”,其四為“計我論”;略謂:“於諸行中假設

有 我, 一 為 令 世 間 言 說 易 故, 二 為 欲 隨 順 諸 世 間 故, 三 為 欲 斷

除 謂 定 無 我 諸 怖 畏 故, 四 為 宣 說 自 他 成 就 功 德 過 失, 令 起 決 定

信 解 心 故。 如 執 有 實 我, 則 所 計 我 為 即 於 所 見 事 起 薩 埵 覺, 為

異 於 所 見 事 起 薩 埵 覺 耶; 為 即 於 蘊 施 設 有 我, 為 於 諸 蘊 中, 為

蘊 外 餘 處, 為 不 屬 蘊 耶; 為 與 染 淨 相 應 而 有 染 淨, 為 不 與 染 淨

相 應 而 有 染 淨 耶; 為 與 流 轉 相 相 應 而 有 流 轉, 為 不 與 流 轉 相 相

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 曰唯曰否, 兩不應理。”《成唯識論》 卷一

亦謂:“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五

蘊 相 赴, 自 心 相 分 別 計 度, 執 為 實 我。” 按 釋 氏 破 我, 論 證 與 休 謨 要
義 相 同, 而 立 說 宗 旨 則 大 異。 參 觀 Hume: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Bk I,pt

i v . s e c t . 6 a n d 7 . 【補訂一】基督教神祕宗大師愛克哈脫( E c k h a r t )

謂 我 死(A b ge s c h i e d e n h e i t ) 乃 入 道 之 門;《德 意 志 神 學》(T h e o -

l o g i a G e r m a n i c a ) 開 卷 即 以 破 絕 我 相 為 天 人 感 會 第 一 義(S o l l
d a s Vo l l k o m m e n e i n e i n e r K r e a t u r b e k a n n t w e r d e n , d a s m u s s
Kreatürlic hkeit, Gesc haf fenheit, Ic hheit, Selbst heit und der-
g l e i c h e n a l l e s v e r l o r e n g e h e n u n d z u n i c h t e w e r d e n )。 見 F.

Pa u l s e n : E i n l e i t u n g i n d i e P h i l o s o p h i e , S . 3 1 5 引。 帕 斯 卡( Pa s c a l ) 力
言:“我最可恨”(L e m o i e st h a ï s s a b l e );又曰:“虔事上帝,斷滅

277
我 相 ”( L a p i é té c h ré t i e n n e a n é a n t i t l e m o i )。 見 Pensées. Ptie

I I , a r t . X V i i , § 8 1 . 白 瑞 蒙 所 謂“有 我 在 而 無 我 執”,釋典中亦明

此義。佛法“三印”,其二曰:“諸法無我”,謂“人空無我,法空無

我”;其三曰:“湼槃寂靜”,則又以“常樂我淨”四事為境地。《成

唯識論》 卷十論“大湼槃”, 謂此雖“本來自性清淨”, 而“由客

障, 覆令不顯。 真聖道生, 斷彼障故, 令其相顯, 名得湼槃。 一

切 有 情 皆 有 本 來 自 性 清 淨 湼 槃。”《宗 鏡 錄》 卷 三 十 四 云:“佛 初

出 世, 便 欲 說 圓 常 之 妙 門, 真 我 之 佛 性, 為 一 切 外 道 皆 妄 執 神

我 偏 十 方 界, 故 云 無 常 無 樂 無 我 無 淨。 又 二 乘 及 權 假 菩 薩 皆

住 無 我 之 理 以 為 究 竟, 世 尊 又 愍 不 達, 遂 乃 具 說 常 樂 我 淨”; 又

引《大 湼 槃 經》 謂:“真 我 佛 性, 喻 如 淨 刀。 諸 人 或 以 刀 為 羚 羊

角, 或 以 刀 為 黑 蛇, 為 斷 如 是 諸 邪 見, 按 見《 大 般 湼 槃 經 · 如 來 性 品》
第十二。 故如來示現,說於無我。”莊子屢言“忘我”,而《在宥》篇

託 廣 成 子 論 得 道 者 曰:“吾 與 日 月 參 光, 吾 與 天 地 為 常。 當 我 緡

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印度《奧義書》論破小我

(G ï v a ā t m a n ), 參 觀 K h h ā n d o g y a U p a n i s h a d , v i P r a p ā t h a k a , i i i K h a ṇ ḍ a , 2 。
按 Max Müller 在 S a c r e d B o o k s o f t h e E a s t , Vo l . I , p p . 9 4 - 5 譯 為“L i v i n g

s e l f . ” 以 證 大 我(Pa r a m ā t m a n ) 參 觀 B r i h a d ā r a n y a k a , i i i A d h y āy a , i

Brahmana。 按 M a x M ü l l e r , Vo l . I V, p . 1 2 1 譯 為“H i g h e s t S e l f ”. 之 義,

尤 為 詳 盡。 至 有 分 我 為 五, 重 重 膜 裹, 必 須 剝 蕉 抽 繭, 褪 蛻 淨

盡, 由 外 而 內, 以 得 妙 樂 莊 嚴 不 可 思 議 之 我(A n a n d a m ay ā -

t m a n )。T a i t t r  y a k a U p a n i s h a d , i - v i A n a v â k a , i b , Vo l . X V, p p . 5 4 - 8 . 參 觀

K h h ā n d o g y a , v i i i P r a p āt h a k a , v i i - x i i K h ḍ a 論 P r a j ñ ā t m a n , i b . Vo l . I , p p .

1 3 4 - 1 4 2 . 白 瑞 蒙 二 我 之 說, 畧 當 斯 義。 消 除 偏 執 之 假 我, 而 見

正 遍 之 真 我, 不 獨 宗 教 家 言 然。 吾 國 陸 王 心 學 本 出 於 禪, 西 方

278
叔 本 華(S c h o p e n h a u e r ) 則 得 力《奧 義 書》 者 甚 深, 按 叔 本 華 論 致 知
窮 理 最 高 之 境(“d i e I d e e n - E r k e n n t n i s ”, “d i e Betrachtungsart der Dinge

u n a b h ä n g i g v o m S a t z e d e s G r u n d e s ”), 其 我( d a s reine Subjekt der Erken-

n t n i s )越宇宙而泯主客(參觀 J . Vo l k e l t : S c h o p e n h a u e r , S . 1 3 3 ),即《奧義書》大我

之 變 相 也。 同 流 合 轍, 固 置 不 論。 孔 子 言“ 克 己 復 禮, 天 下 歸

仁”, 而又言“為仁由己”;仁所由為之己, 與夫克以使天下歸仁

之 己, 分 明 有 二 己 矣。 參 觀 焦 弱 侯《 筆 乘 》 續 編 卷 一《 讀 論 語 》、 卷 二《 支 談 》
下 答 方 子 及 問, 又 方 植 之《 漢 學 商 兌》 卷 中 之 上。 康 德(K a n t ) 論 一 心 同 理,

超 我 以 為 公 我(d i e t r a n s z e n d e n t a l e E i n h e i t d e s S e l b st b e w u s -

s t s e i n s , d a s a l l g e m e i n e n S e l b s t b e w u s s t s e i n ), 參 觀 Krit. d. reinen

Vernunft: “T r a n s z . D e d . d . r . V e r s t a n d e s b e g r i f f e ”[ n a c h A u s g . ] § 1 6 . 柏

格森(B e r g s o n )論“寄生我”
(M o i p a r a s i te )非“根本我”
(M o i fo n -

d a m e n t a l ), 參 觀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 p. 97-8. 識

得 根 本 我, 端 賴 直 覺。 白 倫 許 維 克(L . B r u n s c h v i c g ) 論 人 宜 自

身 體 情 欲 之 我(L e m o i o r g a n i qu e , p s yc h o l o g i qu e , i n té r i e u r o u

h o m o p h a e n o m e n o n ), 進 而 至 於 德 足 以 順 人 情、 智 足 以 窮 物 理
之 我(L e m o i s p i r i t u e l o u h o m o n o o u m e n o n )。 參 觀 Le progrès de

la conscience dans la philosophie occidentale, t. II, ch. xxii, sect, 1-2,

以 Ego sum 與 Ego sum Cartesius 相 較( 見 p . 7 0 8 ), 二 我 之 別 尤 顯。 此 數

家者, 派別迥異, 平時持論, 或相矛盾攻錯;又其立說, 不為宗

教。 蚌鏡內照,犀角獨喻,乃出而與宗教中神祕經驗脗合,豈神

祕 經 驗 初 非 神 祕, 而 亦 不 限 於 宗 教 歟。 與 白 瑞 蒙 論 詩 始 合 終 離

之瓦勒利(Va l é r y ),言藝術家創作,鍥而不舍,慘澹經營中,重

重 我 障(p e rs o n n a l i té , i n d i v i d u a l i té ), 剝 除 無 餘(s e p e r ç o i t c o m -

m e n u et d ç p o u i l l ç ),而後我之妙淨本體始見(c e m o i l e p l u s n u ,
279
l e m o i p u r , l a c o n s c i e n c e p u r e , l a p u i s s a n c e s a n s o b j et s ), 參 觀

Introduction à la Methode de Léonard de Vinci, §I.。則又與白瑞蒙不

求 合 而 自 合。【補 訂 一】 然 則 神 祕 經 驗, 初 不 神 祕, 而 亦 不 必 為

宗教家言也。 除妄得真, 寂而忽照, 此即神來之候。 藝術家之會

心, 科學家之物格, 哲學家之悟道, 道家之因虛生白, 佛家之因

定發慧,莫不由此。《奧義書》屢以“睡眠”(S a mp r a s ā d a , S v a p n a )

為 超 識 入 智 之 門。 參 觀 K h h ā n d o g y a , v i P r a p ā t h a k a , v i i K h a n d a : 1 - 2 ,

o p , c i t . , Vo l . I , p p . 9 8 - 9 . 《西 京 雜 記》 卷 二 載 司 馬 相 如 為《子 虛》、

《上林》時,“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忽然如睡,煥然而興”。

【 補 訂 二】《 成 唯 識 論》 卷 五 云:“ 云 何 為 定。 於 所 觀 境, 令 心

專 注 不 散 為 性。 依 斯 便 有 抉 擇 智 生。” 蓋 調 息 制 感, 定 入 三 昧,

自 然 生 慧; 以 不 落 思 惟 為 體 者, 有 不 可 思 議 之 用 也。《莊 子 ·

人間世》曰:“仲尼曰:一若志,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

曰:回之未始得使, 實自回也;得使之也, 未始有回也, 可謂虛

乎。 子 曰: 盡 矣。 聞 以 有 知 知 者 矣, 未 聞 以 無 知 知 者 也。 虛 室

生白,吉祥止止,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又《大

宗 師》 顏 淵 自 道 坐 忘 曰:“墮 肢 體, 黜 聰 明, 離 形 去 知, 同 於 大

通。” 又《天道》 曰:“萬物無足撓心, 故靜。 水靜猶明, 而況精

神。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莊子》書中此類語甚多。“未

始有回”, 即無我也;“以無知知, 去知而同大通”,“靜則動, 動

則 得”, 即 定 生 慧 也。 無 我 而 有 我, 相 反 相 成, 德 拉 克 洛 瓦(H .

D e l a c r o i x ) 論 神 祕 經 驗 所 謂“似 明 如 昧”(c l a r té - o b s c u r i té )、“似


作如受”(a c t i v i té - p a s s i v i té )。參觀 L a r e l i g i o n e t l a f o i , p . 2 4 7 。致知窮

理,亦莫不然。【補訂三】其求學之先,不著成見,則破我矣;治

學之際,攝心專揖,則忘我矣。《關尹子 · 一字》謂:“道無人無

280
我。 如 魚 見 食, 即 而 就 之, 魚 釣 斃 焉, 不 知 我 無 我。 逐 道 者 亦

然。”《五 燈 會 元》 卷 十 七 泐 潭 善 清 章 次 記 黃 龍 祖 心 曰:“子 見 貓

兒捕鼠乎。 目睛不瞬, 四足據地, 諸根順向, 首尾一直, 擬無不

中。 子 誠 能 如 是, 心 無 異 緣, 六 根 自 靜, 默 然 而 究, 萬 無 一 失

也。” 按《 禮 記 · 射 義 》:“ 以 貍 首 為 節 ”, 皇 侃 謂 舊 解 云:“ 貍 之 取 物, 則 伏 下 其 頭,


然 後 必 得。 言 射 亦 必 中, 如 貍 之 取 物 矣。” 黃 龍 語 是 其 的 解。 皆 喻 此 境。 及

夫求治有得, 合人心之同然, 發物理之必然;雖由我見, 而非徒

己 見, 雖 由 我 獲, 而 非 可 自 私。 放 諸 四 海, 俟 諸 百 世。 譬 如 鑿

井及泉,鑽石取火;鑽與鑿,我力也,而泉與火,非我力也,斯有

我 而 無 我 也。 故 每 曰“神 助”, 莊 子 所 謂“鬼 神 將 來 舍”。 蓋 雖

出 於 己, 而 若 非 己 力 所 及, 陸 士 衡《文 賦》 所 謂:“雖 兹 物 之 在

我, 非 余 力 之 所 勠”, 是 矣。【補 訂 一】《宗 鏡 錄》 卷 六 十 五 謂:

“聖 人 正 知, 雙 照 有 空, 不 住 內 外。 似 谷 答 聲 而 絕 慮, 如 鏡 鑒 象

而 無 心。 全 色 為 眼, 常 見 色 而 無 緣; 全 眼 為 色, 恆 稱 見 而 非 我。

眼是我,能見,今全為色,正見之時,即非我也。”帕斯卡論窮理

之 功 能 曰:“ 雖 在 我 而 非 我 也。”(Un ê t r e qu i s o i t e n n o u s et

qu i n e s o i t p a s n o u s ) 見 Penses, Ptie II, Art. xvii, §49 德 比 朗(M a -

i n e d e B i r a n )曰:“顯真明理之作用,雖在於我,不同於我”(L '
e s p r i t d e V é r i té p o u v a i t ê t r e e n n o u s s a n s ê t r e n o u s - m ê m e s ,
o u s a n s s ' i d e n t i f i e r a v e c n o t r e p r o p r e e s p r i t , n o t r e m o i )。 見

Naville: Maine de Biran, sa vie et ses pensées, p. 3 77 引。 參 觀 J. E.

Downey: Creative Imagination, p. 171. 所 舉 詩 人 小 說 家 創 作 時 若 非 己 出(n o t

o n e s e l f ) 諸 例。 世 間 學 問 所 證, 至 有 我 無 我、 在 我 非 我 一 境 而 止。

心 宗 神 祕 家 言, 更 增 無 我 乃 是 有 我、 非 我 而 是 真 我 一 境,《奧 義

書 》 所 謂“ 我 即 梵 ”(T h i s S e l f i s B r a h m a n , o m n i p ote n t a n d

281
o m n i s c i e n t ), B r i h a d ā r a n y a k a , II A dhyãya, v Brāhamana 1 9, op. cit,

Vo l . X V, P . 1 1 7 . ; 釋 氏 所 謂“ 不 於 心 外 見 法”。故白瑞蒙謂詩祕

為 未 具 足 之 神 祕 也。 蓋 出 世 宗 教 注 重 虛 靜, 面 壁 絕 緣, 以 見 不

斷 滅 之 清 淨 自 性; 如 淨 眼 人, 遠 離 眩 翳, 以 見 淨 眼 本 性。 見《瑜
珈 師 地 論》 卷 七 十 六。 守 定 此 心, 故 所 得 亦 不 外 此 心; 先 伏 一 法 身

真 我, 故 雖 破 我 而 仍 歸 於 我 耳。 夫 洗 心 藏 密, 息 思 止 欲, 乃 有

意 求 無 意, 決 心 欲 息 心, 如 避 影 而 走 日 中。《東 山 談 苑》 記 伊 川

過漢江遇風, 老父謂“心存誠敬, 不若無心”。《二程遺書》 卷二

上 曰:“司 馬 子 微 嘗 作 坐 忘 論, 是 所 謂 坐 馳 也。”《朱 子 語 類》 卷

九十六論心“操之則存、 舍之則亡”, 曰:“司馬子微坐忘論, 是

所 謂 坐 馳 也。 他 只 要 得 恁 地 虛 靜 都 無 事, 但 只 管 要 得 忘, 便 不

忘, 是坐馳也。” 又卷一百十八云:“纔著個要靜底意思, 便是添

了 多 少 思 慮。” 為 釋 老 之 學 者, 未 嘗 無 見 於 斯 弊。 東 坡《送 柳 子

玉 兼 寄 其 兄 子 璋 道 人》 七 律 云:“說 靜 故 知 猶 有 動, 無 閒 底 處 更

求忙”, 即程、 朱之意。 又《戲錢道人》 兩七絕曰:“首斷故應無

斷 者, 冰 銷 那 復 有 冰 知。 主 人 若 苦 教 儂 認, 認 主 人 人 竟 是 誰”;

“有 主 還 須 更 有 賓, 不 如 無 鏡 自 無 塵。 只 從 夜 半 安 心 後, 失 卻

當年覺痛人。”【補訂一】三祖僧璨《信心銘》曰:“止動歸止,止

更 彌 動。” 六 祖 聞 臥 輪 斷 思 想 以 長 菩 提 之 偈, 以 為 徒 加 繫 縛, 因

示 偈 云:“ 慧 能 沒 伎 倆, 不 斷 百 思 想。 對 境 心 數 起, 菩 提 作 麽

長。”道家《定觀經》偈曰:“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調息靜

坐, 為 者 敗 之; 忘 不 待 坐, 心 不 勞 安。 心 者 以 動 為 性, 以 實 為

用。 非靜也, 凝而不紛, 鍥而不舍。 心專則止於所注之物, 非安

心 不 動, 乃 用 心 不 移。 如 大 力 者 轉 巨 石, 及 其 未 轉, 人 石 相 持,

視 若 不 動, 而 此 中 息 息 作 用、 息 息 消 長 也。 亦 非 虛 也, 聚 精 會

282
神, 心 與 心 所 注 者 融 會 無 間, 印 合 不 賸; 有 所 寄 寓, 有 所 主 宰,

充 盈 飽 實, 自 無 餘 地 可 容 雜 念 也。 陳 器 之《潛 室 語》 云:“明 道

言 中 有 主 則 實, 實 則 患 不 能 入; 伊 川 言 心 有 主 則 虛, 虛 則 邪 不

能入。 其所主不同, 何也。 蓋有主則實, 謂有主人在內, 先實其

屋, 外客不能入, 故謂之實。 有主則虛, 謂外客不能入, 只有主

人 自 在, 故 又 謂 之 虛。 知 惟 實 故 虛。” 見《宋 元 學 案》 卷 六 十 五 引。【補

訂一】 故順世學問, 不事三昧心齋者, 亦每證此境。《管子 · 心

術》 曰:“靜乃自得, 聖人得虛道。 去欲則宣, 宣則靜, 靜則精,

精則獨,獨則明,明則神”;又曰:“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

之。 非 鬼 神 之 力 也, 其 精 氣 之 極 也。” 參 觀《 呂 覽 · 博 志》:“ 精 而 熟 之,

《荀子
鬼將告之。” · 解蔽》曰:“治之要在於知道。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

不 滿 也, 然 而 有 所 謂 一; 心 未 嘗 不 動 也, 然 而 有 所 謂 靜。” 參 觀
《 關 尹 子 · 五 鑑 》 云:“ 無 一 心; 五 識 並 馳, 心 不 可 一。 無 虛 心; 五 行 皆 具, 心 不 可 虛。

無 靜 心; 萬 化 密 移, 心 不 可 靜。 借 能 一, 則 二 偶 之; 借 能 虛, 則 實 滿 之; 借 能 靜, 則

動 搖 之。” 劉 原 父《公 是 弟 子 記》 論“見 天 地 之 心” 一 條 有 云:“復

靜者,言得一也,非死且寐之謂也。”周子《通書 · 聖》第四曰:

“寂 然 不 動 者, 誠 也。 感 而 遂 通 者, 神 也。 動 而 未 形 有 無 之 間

者,幾也。”明道《定性書》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

迎, 無 內 外。 烏 得 以 從 外 者 為 非, 而 更 求 在 內 者 為 是 也。” 朱 子

《答江德功書》 曰:“格物可以致知, 猶食所以為飽。 佛老之學欲

致 其 知, 而 不 知 格 物 所 以 致 其 知, 不 免 於 蔽 隔 離 窮 之 失。” 黃 式

三《儆居集 · 經說》卷二《靜說》云:
“靜非冥寂。《月令》
:事欲靜。

類推之,《詩》:琴瑟靜好, 籩豆靜嘉, 皆以事言。《詩》:靜言思

之。 類推之,《大學》: 定而后能靜,《經解》: 潔靜精微, 皆以思

283
言。《樂記》: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 性之欲也。 好

惡 無 所 感 於 外, 不 思 而 渾 全 之, 固 靜 矣; 思 之 得 正, 好 惡 不 繫

於 物, 亦 靜 矣。” 斯 數 說 也, 不 特 深 明 心 之 體 用, 而 亦 切 中

神 秘 經 驗 之 病 痛。 試 以 前 引 管 子、 莊 子 二 家 之 說 相 較。 則 出

世 間 宗 教 之 神 秘 經 驗 與 順 世 間 學 問 之 神 秘 經 驗, 異 同 之 處,

皎 然 可 識。 管 子 所 謂“ 鬼 神 教 之 ”, 即 莊 子 所 謂“ 鬼 神 將 來

舍” 也。 顧 管 子 曰:“ 思 之 思 之, 精 氣 之 極”; 莊 子 曰:“ 以 無

知 知, 外 於 心 知。” 蓋 一 則 學 思 悟 三 者 相 輔 而 行, 相 依 為 用;

一 則 不 思 不 慮, 無 見 無 聞, 以 求 大 悟。 由 思 學 所 得 之 悟, 與

人 生 融 貫 一 氣, 不 棄 言 說, 可 見 施 行。 而 息 思 斷 見 之 悟, 則

隔 離 現 世 人 生, 其 所 印 證, 亦 祗 如 道 書 所 謂“ 視 之 不 見, 聽

之 不 聞; 搏 之 不 得 ”, 佛 書 所 謂“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 而 已。
按 E n n e a d s , V, V, 6 謂“ 真 一 ”( o n e ) 不 可 言 說,( o p . c i t . , v o l . V.

p . 5 8 5 )《 奧 義 書 》 中 屢 以 不 可 知 覺、 不 可 思 議 等 語 形 容 大 我(A t m a n ) 與

梵(B r ā h m a n ). 見 Brihadāranyaka, II Adhyāya, i Brahmana; i iii

Brahmana, 6; III Adhyāya, iv Brahmana, 2; vii Brahmana, 23; viii,

Brahmana, 8; ix Brahmana, IV Adhyāya, ii Brahmana, 4; iv Brahmana;

2 2 ; v B r a h m a n a , 1 5 ( o p . c i t . , Vo l , X V, p p . 1 0 0 - 5 , 1 0 8 , 1 2 9 , 1 3 6 , 1 3 7 - 8 , 1 3 9 - 5 1 ,

1 6 0 , 1 7 9 - 8 0 , 1 8 5 ); K a ṭ ḥ a , I A d h y ā y a , i i i Va i l l i , 1 2 (o p , c i t . V o l X V , p .

13) 參 觀 P. H . Wi c k s t e a d : R e a c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D o g m a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 p p .

287 ff 論 Theology of Negation 又 Delacroix: La religion et la foi, p. 250


謂 神 祕 經 驗 當 分 l'extase utilitaire 與 l'extase lyrique 二 種。 前 者 求 神 通 法

術。 尚 非 神 祕 真 諦。 後 者 所 證, 不 落 言 說 影 象(v i d e d'inages et de formes) 乃

為 至 境。 不 絕 見 聞, 則 思 有 物 而 悟 有 主, 朱 子 所 謂 食 可 得 飽 也。

【補 訂 一】。 屏 絕 內 外, 抑 遏 興 會; 以 陶 鍊 生 金 之 法, 除 垢 銷 煑,

攝受調柔;醫治癰疽之法, 利刀剖, 周䍤搦, 帖塞團帛, 求圓滿

284
純 淨 之 心。 見《 瑜 珈 師 地 論 》 卷 十 三、 卷 五 十 八。《 四 十 二 章 經 》 比 之 磨 鏡
煅 鐵, 西 方 謂 為 剝 葱 法(P e e l i n g t h e o n i o n )。 見 Inge: Philosophy of Plotinus

v o l . I I , p . 1 4 6 . 【補 訂 一】 空 洞 超 脫, 必 至 以 無 所 見 為 悟, 以 不

可 有 為 得, 以 冥 漠 混 沌 為 其 清 淨 洞 澈。 如《 莊 子 · 知 北 游 》 光 曜 所
謂“ 有 無 無 無 ”;《 傳 燈 錄 》 卷 三 神 光 曰:“ 我 心 未 寧, 乞 師 與 安。” 達 摩 曰:“ 將 心 來

與 汝 安。” 曰:“ 覓 心 了 不 可 得。” 曰:“ 我 與 汝 安 心 竟。” 卷 三 慧 能 偈 曰:“ 本 來 無 一

物, 何 假 拂 塵 埃。” 卷 四 道 信 問 懶 融 曰:“ 在 此 作 什 麼 ”, 曰:“ 觀 心。” 曰:“ 觀 是 何

人, 心 是 何 物。” 卷 七 僧 問 道 在 何 處, 惟 寬 曰:“ 汝 有 我 故, 所 以 不 見。” 曰:“ 無 我 還

見 否。” 曰:“ 無 我 阿 誰 求 見。” 卷 二 十 九 龍 牙 頌 云:“ 悟 了 還 同 未 悟 人 ”, 又 答 僧 問

悟 後 景 象 曰:“ 如 賊 入 空 室。” 卷 三 十 僧 璨《 信 心 銘 》 云:“ 不 用 求 真, 唯 須 息 見。”

譬 如 恐 多 食 致 腹 疾, 乃 絕 飲 食, 移 帶 孔, 使 忘 飢 也。 至 於 為 己

太甚而克己,視物太重而絕物, 端身正願,安住背念,作青瘀膿

爛 胮 脹 骨 鎖 諸 觀, 以 息 泉 塞 徑, 止 煙 滅 火。 病 徵 幻 覺, 往 往 因

之 而 起 矣。 按 心 析 學 派 以 宗 教 神 祕 經 驗 為 人 欲(l i b i d o ) 變 相,J u n g 論 phan-

tasy thinking 不 自 主、 離 實 際、 乏 效 用、 超 言 詮(h y p o l o g i s c h ), 見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Eng. tr. by B. M. Hinkle, pp. 5-11, 皆 與 宗 教 神

祕 經 驗 有 符。 所 舉 例 證 多 出 印 度 及 基 督 教 經 典,《 奧 義 書 》 雖 亦 在 徵 引, 似 未 細 讀。

B r i h a d ā r a n y a k a , V. v i , 真 我 居 心 中, 小 如 黍 米, 而 為 萬 物 主 宰(Vo l . X V, p .

1 9 2 )。K h h ā n d o g y a , I I I . x i v , 3 真 我 居 心 中, 小 於 米 粒 芥 子, 而 大 於 天 地(Vo l .

I , p . 4 8 )。K a t h a , I , i i , 1 8 - 2 1 真 我 無 生 滅, 小 於 至 微, 大 於 至 鉅, 寓 人 心 中,

息 而 能 行 遠, 止 而 能 無 不 至; 同 書 I, vi, 17 真 我 居 心 中, 不 過 如 拇 指 大(t h e per-

s o n n o t l a r g e r t h a n a t h u m b ); 又 同 書 II, iv, 12 有 人 居 我 中, 纔 如 拇 指(T h e

p e r s o n o f t h e s i z e o f a t h u r m b )(Vo l . X V , p p . 1 0 - 1 , 1 6 , 2 2 )。Ś v e t ā ś v a t a r a ,

V. 8 有 人 不 過 拇 指 大(N o t l a r g e r t h a n a t h u m b )(Vo l . X V, p . 2 5 7 )。J u n g

書 中 僅 引 小 於 至 微 大 於 至 鉅 一 節, 說 為 馬 藏 相 之 變 態(p h a l l u s or “d w a r f -

e d G o d ”), 且 舉 伊 甸 拇 指(I d a e a n dactyli) 為 比( 見 英 譯 本 p . 7 3 )。 其說之是

非 姑 置 不 論, 而《 奧 義 書 》 中 明 有 拇 指 之 喻, 胡 不 引 為 論 據 耶。 B r i h a d ā r a n y a k a ,

285
I V , i i i , 2 1 : “N o w a s a m a n , w h e n e m b r a c e d b y a b e l o v e d w i f e , k n o w s

nothing that is without, nothing that is within, thus this person, when

embraced by the intelligent Self, knows nothing that is without, nothing

t h a t i s w i t h i n . ”(Vo l . X V. p . 1 2 8 )。 復 比 神 祕 經 驗 於 男 女 歡 媾, 了 無 忌 諱。

Jung 竟 失 之 眉 睫, 何 哉。 竊 謂《 奧 義 書 》 稊 米 等 語, 當 與 孟 子“ 養 吾 浩 然 之 氣 充 塞

乎 天 地 之 間 ”, 程 子“ 放 之 則 彌 六 合、 卷 之 則 退 藏 於 密 ” 參 觀。 然出世宗教無

所 用 心 而 悟, 世 間 學 問 用 心 至 無 可 用, 遂 亦 不 用 心 而 悟。 按 此
即 Wa l l a s 所 謂 Incubation, 參 觀 Art of Thought, pp. 88-91 又 Keats's Letter

to G. and Georgiana Keats, March 19. 1819。 言 作 詩 中 此 境 最 妙 者 為 Te n -

nyson: “P e rfection in art is perhaps more sudden sometimes than we

think, but then the long preparation for it, that unseengermination, that

i s w h a t w e i g n o r e a n d f o r g e t . ” 出 世 宗 教 之 悟 比 於 闇 室 忽 明, 世 間

學 問 之 悟 亦 似 雲 開 電 射, 按 神 祕 宗 教 家 如 B o n a v e n t u r a 所謂 Scintilla

及 Eckhart 所 謂 Fünkelein, 皆 可 與 前 引 科 學 家 Helmholtz 所 謂 Geistesblitz

參 觀。F . Baldensperger: Littérature, p. 19, p. 23 亦 引 Michelet 言 L'éclair

de Juillet, 又 Buffon 言 U n p e t i t c o u p d ' é l é c t r i c i té , 詞 意 均 脗 合,《 五 燈 會 元 》

卷 十 九 載 佛 眼 撥 爐 見 火 而 悟、 卷 二 十 自 回 鑿 石 見 火 而 悟、 祖 元 見 剔 燈 而 悟, 亦 資

比 勘。 心 境 又 無 乎 不 同。【補 訂 一】 蓋 人 共 此 心, 心 均 此 理, 用 心

之處萬殊, 而用心之塗則一。 名法道德,致知造藝, 以至於天人

感 會, 無 不 須 施 此 心, 即 無 不 能 同 此 理, 無 不 得 證 此 境。 或 乃

曰:此東方人說也, 此西方人說也, 此陽儒陰釋也, 此援墨歸儒

也, 是 不 解 各 宗 各 派 同 用 此 心, 而 反 以 此 心 為 待 某 宗 某 派 而 後

可 用 也, 若 而 人 者, 亦 苦 不 自 知 其 有 心 矣。 心 之 作 用, 或 待 某

宗而明, 必不待某宗而後起也。【補訂二】 上舉釋、 道、 儒、 法,

皆 切 己 體 察 之 言, 初 不 相 為 源 委 也。 余 前 引 陸 桴 亭 謂“ 禪 人

所 謂 悟, 儒 者 喚 作 物 格 知 至, 看 得 平 常”, 洵 為 通 人 卓 識, 惜 其
286
不 知 道 家、 法 家 等 皆 言 此 境, 只 是 亦“別 立 名 目” 耳。 詹 姆 士

(Wi l l i a m J a m e s ) 論宗教有派別之異, 而所證神祕經驗, 則同具

四 種 徵 象, 見 V a r i e t i e s o f R e l i g i o u s E x p e r i e n c e , p p . 3 8 0 - 2 . 惜 其 不

知 神 祕 境 界 初 不 限 於 宗 教 耳。 按 詹 姆 士 書 p . 3 8 9 , p . 4 1 7 又 E.

Spranger: Lebensformen, S. 252-3 皆 謂 黑 格 爾 辨 證 法, 即 以 神 祕 經 驗 納 之 於

論 理 方 式。 參 觀 J. B. Bury: Later Roman Empire. I, p. 13 稱 Proclus 為“ 新

柏 拉 圖 主 義 中 之 黑 格 爾 ”。 又 W. Wa l l a c e : L o g i c o f H e g e l p . 3 8 6 - 7 ; T .

W h i t t a k e r : T h e N e o - P l a t o n i s t s , 2 n d e d . p . 2 5 3 . 諸 凡 心 注 情 屬, 凝 神

忘我,渙然徹然,願償志畢,皆此境也。 參觀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P l o t i n u s ,
vol. II, p. 154:“The mystical experience is not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meditation on the being and attributes of God. Any concentrated mental

a c t i v i t y m a y p r o d u c e i t . ” 故 古 德 有 參 苕 帚、 竹 篦、 石 磨 而 悟 道 者。

按 王 陽 明《 傳 習 錄 》 卷 下 言:“ 曾 實 用 晦 菴 格 物 之 說, 與 錢 友 早 夜 同 格 亭 前 竹 子。

極 心 思 而 不 得 其 理, 錢 友 三 日 致 疾, 余 亦 七 日 致 疾。” 陽 明《 年 譜 》 弘 治 五 年 下 亦

言:“ 官 署 多 竹, 即 取 竹 格 之, 沈 思 其 理 不 得, 遂 遇 疾。” 蓋 陽 明 以 禪 人 參 公 案 之

法, 求 外 物 之 理, 南 轅 北 轍, 宜 其 於 順 世 間 學 問 之 悟 與 出 世 間 宗 教 之 悟, 兩 無 所

得 也。 羅 整 菴《 困 知 記 》 卷 下 自 言:“ 聞 老 僧 舉 禪 語 佛 在 庭 前 柏 樹 子, 為 之 精 思 達

旦, 攬 衣 將 起, 則 恍 然 而 悟。 後 官 南 雍, 潛 玩 儒 書, 乃 知 前 所 見 者, 此 心 虛 靈 之 體,

非 性 之 理 也。” 陽 明 格 竹 而 致 疾, 整 菴 參 柏 而 得 悟, 二 事 相 反 而 正 相 成, 用 陽 明 格

竹 之 道, 充 類 至 盡, 亦 祗 見 自 心 之 體, 非 格 外 物 之 理。 故《 傳 習 錄 》 卷 下 謂“ 花 不 在

《瑜 珈 師 地 論》 卷 三 十 論“九 種 心 住”, 攝
心 外”,“草 木 有 人 良 知” 也。

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調順寂靜,專注一趣。”《朱子語

類》 卷 百 二 十 四 云:“如 禪 家 乾 屎 橛 等 語, 其 上 更 無 意 義, 又 不

得 別 思 義 理。 將 此 心 都 禁 遏 定, 久 久 忽 自 有 明 快 處, 方 謂 之

得。” 又卷一百二十六云:“禪只是一個呆守法, 如麻三斤、 乾屎

橛, 他 道 理 初 不 在 這 上。 只 是 教 他 麻 了 心, 只 思 量 這 一 路, 專

287
一 積 久, 忽 有 見 處, 便 是 悟。” 參 觀 P l o t i n u s : “T h e Soul must forsake

all that is external, and turn itself wholly to that which is within; it

will not allow itself to be distracted by anything external......it will not

e v e n k n o w i t s e l f ”( I n g e :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P l o t i n u s , v o l . I I , p . 1 3 6 )

【補訂一】 而《捫虱新語》 卷十《佛家悟入》 條謂:“治世語言亦

可悟入。” 晁文元《法藏碎金錄》 好言“文字般若”, 每引詩句以

明禪悅, 庾闡、 杜牧、 張蠙、 周賀之什無不掎摭, 取於白香山者

尤多, 卷七取李白《夜懷》 詩:“宴坐寂不動, 大千入毫髮”; 潘

佑《獨坐》詩:“凝神入混茫,萬象成空虛”;以為“人道深密”。卷

六復兩引潘佑此語及貫休“融神出空寂” 兩句, 以為“一則學道

之 初, 一 則 學 道 之 成”。【補 訂 二】 竊 觀 禪 人 接 引 話 頭, 每 取 詩

人 名 句 為 之。《五 燈 會 元》 卷 二 十 袁 覺 至 謂 客 曰:“東 坡 云:‘我

持此石歸, 袖中有東海。’ 山谷云:‘惠崇烟雨蘆雁, 坐我瀟湘洞

庭;欲喚扁舟歸去,傍人謂是丹青。’此禪髓也。”【補訂三】可見

不必參禪,而亦能證禪境。《莊子 · 達生》、《列子 · 黃帝》論全於

酒;《法藏碎金錄》 卷三稱“酒功德, 醉人內外兩全”;波德萊爾

自 云 食 麻 醉 品, 可 臻 人 神 融 合(l ' h o m m e - d i e u ) 之 境。 參 觀 D u
v i n e t d u h a s c h i s c h , i v, v ; Pa r a d i s a r t i f i c i e l s , i i i , i v. 《奧 義 書》 以 出

世 間 神 祕 經 驗 比 於 男 女 歡 媾, 見 前 引。 近 日 勞 倫 斯 復 自 男 女 愛 欲

中, 得 出 世 間 神 祕 經 驗。 參 觀 L e t t e r s o f D . H . L a w r e n c e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y A. Huxley, p. ix f f. “M a t e r i a l i s t i c 【補 訂 四】 此 真 布
m y s t i c i s m ”。

萊 克 所 云:“一 切 情 感, 充 極 至 盡, 皆 可 引 人 入 天(A l l e m ot i o n ,

i f t h o r o u g h e n o u g h , wo u l d t a k e o n e to h e a v e n )。” 《 支 諾 皋 》
卷下載村人為僧紿, 日念“驢” 字, 遂具神通。 白瑞蒙知以詩歌

通 之 神 祕 境 界, 而 於 神 祕 境 界, 未 能 如 桴 亭 之 看 作 平 常(O m -

288
n i a e xe u n t i n myste r i u m ), 余 故 不 憚 煩 而 為 推 演 也。 或 曰:
“既 平 常, 則 何 以 自 己 不 常 覺, 他 人 不 常 道。” 曰: 平 常 非 即 慣

常。 譬 如 人 莫 不 飲 食, 而 知 味 者 則 鮮。 凝 神 忘 我 而 自 覺, 則 未

忘我也;及事過境遷, 亡逋莫追, 勉強揣摹, 十不得一。 微茫渺

忽, 言 語 道 窮, 故 每 行 而 不 能 知, 知 而 不 能 言, 不 知 其 然 而 然。

《莊 子. 天 道》 篇 輪 扁 之 對 桓 公,《達 生》 篇 呂 梁 丈 夫 之 答 孔 子,

非 誕 說 也。 詹 姆 斯 論 神 祕 經 驗 特 徵, 一 曰“ 易 消 失 ”(t r a n -

s i e n c y ),但丁言神祕經驗不可記憶,如作好夢,醒後模糊,僅覺
喜 悅。 見 Paradiso, canto XXXIII, 55-63. 按 Inge: Philosophy of

P l o t i n u s , Vo l . I I . p . 1 5 6 - 7 【補
亦 引 是 節。 而 著 眼 處 與 余 大 異。 訂 一】 亞

理 斯 多 德 論 有 創 造 力 之 思 想, 亦 云:“無 時 間 性, 變 易 不 居, 勿

滯 於 物, 不 可 記 憶 ”(T h i s c r e a t i v e r e a s o n t h i n k s ete r n a l l y. O f

t his unceasing work of t hought, however, we retain no me-


m o r y, b e c a u s e t h i s r e a s o n i s u n a f f e c t e d b y i t s o b j e c t s )。 見 Ari-

s t o t l e ' s P s y c h o l o g y , w i t h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N o t e s , b y E . Wa l l a c e , p . 1 6 1 ,

p . 2 7 2 . 且 日 常 人 生 中, 固 無 事 不 可 凝 神 忘 我。 龐 居 士 所 謂:“神

通并妙用, 運水及搬柴”; 招賢所謂:“困即睡, 倦即起。 夏天赤

骨 力, 冬 寒 須 得 被。” 而 真 能 凝 神 忘 我 者, 卻 不 多 見。《傳 燈 錄》

卷 六 源 律 師 問 慧 海 禪 師 曰:“和 尚 修 道, 還 用 功 否。” 師 曰:“飢

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師用功否。”師曰:“不同。

他吃飯時不肯吃飯, 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 千般計較。”【補訂

二】 勞 倫 斯 亦 謂 世 人 男 女 歡 愛 亦 心 有 二 用, 須 索 計 較, 故 尟

能 證 如 悶 如 墨, 冥 漠 渾 沌(n o c t u r n a l ) 至 高 之 境。 是 以 事 雖 平

常, 而 不 易 證 也。 參 觀 Plotinus: “A l l h a v e , b u t f e w u s e ”(E n n e a d s ,

I : 6 : 8 i n G u t h r i e ' s t r . , Vo l . I , p . 5 2 3 )。 惟出家修行者,專務靜坐默

289
照,故證會較多且易耳。

【附 說 二 十 三】 樂 無 意, 故 能 涵 一 切 意。 吾 國 則 嵇 中 散《聲 無 哀 樂

論》說此最妙,所謂:“夫唯無主於喜怒,無主於哀樂,故歡戚俱

見。 聲 音 以 平 和 為 主, 而 感 物 無 常; 心 志 以 所 俟 為 主, 應 感 而

發。”奧國漢斯立克(E . H a n s l i c k )《音樂說》(V o m m u s i c k a l i s c h

S c h ö n e n ) 一 書 中 議 論, 中 散 已 先 發 之。【補 訂 一】 此 土 古 籍 中
言 樂 理 者, 如《左 傳》 襄 二 十 九 年 季 札 觀 樂;《樂 記》 論 感 物 形

聲;《呂氏春秋 · 精通》篇鍾子期論擊磬;《尸子》下論擊鐘鼓;

《史記 · 孔子世家》 師襄子鼓琴;《關尹子 · 三極》 篇論善琴者

悲思之心,符於手物;《列子 · 湯問》篇鍾子期論伯牙鼓琴;《中

說 · 禮 樂》 篇 釣 者 論 文 中 子 鼓 琴;《譚 子 化 書 · 術 化》 篇 論 聲

氣; 及 其 他 見 諸 詩 文 集 者, 莫 不 以 為 聲 音 可 以 寫 意 達 情, 知 音

者 即 能 觀 風 達 意 之 人 也。 至 知 聲 無 哀 樂 之 理 者, 中 散 以 後, 寥

寥 無 幾。《 金 樓 子 · 立 言》 篇 謂 擣 衣 聲 悲 人,“ 此 乃 秋 士 悲 於

心, 內外相感, 苟無感, 何嗟何怨。”《舊唐書》 卷二十八《音樂

志》、《新唐書》 卷十一《禮樂志》 皆載貞觀二年定雅樂, 太宗答

杜淹曰:“悲喜在心,非由樂也。”張九齡《聽箏》云:“豈是聲能

感,人心自不平。”劉蛻《文泉子集》卷二《山書》十八篇之一詳

說物無常聲,定其悲歡者,在心不在耳。崔塗《聲》詩云:“歡戚

由 來 恨 不 平, 此 中 高 下 本 無 情。 韓 娥 絕 唱 唐 衢 哭, 盡 是 人 間 第

一聲。”《子華子 · 執中》篇亦舉撞鐘彈弦,謂主憂樂者,在內不

在 外。 此 外 恐 無 多 例。 前 乎 中 散 者, 則 劉 向《說 苑 · 善 說》 篇

雍 門 子 周 以 琴 說 孟 嘗 君, 謂 鼓 琴 不 能 使 之 悲,“必 先 憂 戚 盈 胸,

然 後 徐 動 宮 徵, 微 揮 羽 角, 則 流 涕 沾 衿” 矣, 頗 透 露 中 散 之 意。

然中散此文, 妙緒紛披, 勝義絡繹, 研極幾微, 判析毫芒, 且悉

290
本 體 認, 無 假 書 傳。 自 言“推 類 辨 物, 當 先 求 之 自 然 之 理, 理

已 自 定, 然 後 借 古 義 以 明 之 耳。 今 未 得 之 於 心, 而 多 恃 前 言,

以為談證, 自此以往, 恐巧曆不能紀” 云云。 其匠心獨運, 空諸

依 傍, 誠 亦 無 愧 此 言。 黃 石 齋《聲 無 哀 樂 辯》 見《黃 忠 端 公 全 集》 卷 十
四。 謂“ 聲不能使人哀樂,非聲自無哀樂”,實未足以折中散也。

八九

狄 奧 尼 修 斯《屬 詞 論》 首 言 詩 中 用 人 名 地 名 之 效。【補 訂 一】 儒

貝 爾 論 文, 亦 以 善 用 人 名 地 名 為 本 領(l a s c i e n c e d e s n o m s )。 見 P e n -
s é e s T i t . X X I I , 1 0 . 白瑞蒙說詩,貴思維道斷,意行處絕,《詩醇》中曾

摘法國詩斷句,以示詩中極玄至高之境,如杜 · 倍萊(D u B e l l ay )之

Te l l e q u e d a n s s o n c h a r l a B é r e c y t h i e n n e , 拉 辛( R a c i n e )

之 L a f i l l e d e M i n o s et Pa s i p h a ë ,【 補 訂 二 】 內 爾 法 爾(G e r a r d

de Nerval) 之 L a P r i n c e d ' A qu i t a i n e à l a to u r a b o l i e , 皆 與 標

舉。 復 引 L o rs qu e M a i l l a r t , j u ge d ' e n fe r, m e n o i t 一 句 按 此 乃 Clém-

ent Marot 詠 S e m b l a n c a y 被 縊 首 句。 而 為 之 說 曰:“ 一 見 此 人 名, 詩味即油

然 自 生 ”( R e m a r q u e z c e t t e c h o s e s i n g u l i é r e : i l s e m b l e q u e p -

ours'accumuler et èclater ainsi, lecourant poétique ait eu


b e s o i n d e r e n c o n t r e r l e n o m d e M a i l l a r t )。 見 La Poésie pure,

p . 2 0 . 墨立(J . M . M u r r y )談藝,為白瑞蒙諍臣,顧亦略師其意,引彌
爾 敦 Jousted in Aspramont or Montalban 一 句。 見 Countries

of the Mind, 2nd Series: “P u r e P o e t r y ”. 李 特(H . R e a d )《詩 態》(P h a s -


es of Poetry) 復 增 廣 舉 柯 爾 律 治 In Xanadu did Kubla
K h a n 及 白 郎 寧 C h i I d e R o l a n d e t o t h e D a r k To w e r c a m e
等 句, 論 之 曰:“此 數 語 無 深 意 而 有 妙 趣, 以 其 善 用 前 代 人 名、 外 國

291
地名(e xot i c n a m e s ), 使讀者悠然生懷古之幽情、 思遠之逸致也。” 余

按神祕經驗中, 常有此事。 詹姆斯即云:“每有一單字(s i n g l e wo r d s )

而 能 使 人 翛 然 若 冥 接 神 明 者”; 舉 P h i l a d e l p h i a 一 地 名 之 於 一 德 國

老 婦,C h a l c e d o ny 一 地 名 之 於 神 學 家 福 斯 脫(Fo ste r ) 為 例。 見 V a r i e -


t i e s o f R e l i g i o u s E x p e r i e n c e , p . 3 8 3 . 白 瑞 蒙 不 過 舊 事 翻 新, 移 以 說 詩

耳。 英 國 成 語(M e s o p ot a m i a r i n g ) 謂 古 有 老 嫗, 事 天 甚 虔, 一 日 聞

M e s o p ot a m i a 一地之名, 驚為奇字, 奉持念誦, 乃得極樂(T h a t b l e s -


s e d wo r d M e s o p ot a m i a )。 文 家 史 梯 芬 生(R . L . Ste v e n s o n ) 自 言 兒
時 聞 J e h o v a h Ts i d k e n u 一 名, 不 解 何 義, 而 神 移 心 悅。 推 厥 心 理,

正 復 相 同。 斯 亦 詩 祕 通 於 神 祕 之 一 證 也。 吾 國 古 人 作 詩, 早 窺 厥

旨。宋長白《柳亭詩話》卷十三《地理》條云:“金長真曰:詩句連地

理 者, 氣 象 多 高 壯”, 因 舉 庾 開 府、 江 令、 杜 工 部、 儲 太 祝 五 言 聯 為

例,謂“皆氣象萬千,意與山川同廓矣。”卷二十四《明句》條云:“金

觀 察 云: 唐 人 詩 中 用 地 理 者 多 氣 象。 余 謂 明 人 深 得 此 法”, 因 舉 高

季 迪 等 十 數 聯。 卷 十 一《中 聯》 條 謂“句 句 填 實, 不 肯 下 一 游 移 字

面,氣象輝皇”,而所舉例句中,則“天潢華嶽”也,“赤社黃河”也,

“梁園漢節”也,“恆山太嶽”也,“元王宋玉也”,“二陜三秦”也,“函

關華嶽” 也, 皆人地專名也。 蓋明人學盛唐, 以此為捷徑。 為江西詩

者 則 不 好 用 人 地 名, 參 觀《 瀛 奎 律 髓》 卷 二 十 四 司 空 曙《 送 曹 桐 椅》 紀 批, 又 四 十 七
吳 融《 寄 貫 休》 原 批。 此 亦 唐 宋 之 分 界 也。【 補 訂 一】 唐 人 作 詩, 尚 有 用

意,非徒點綴。如陳子昂《度荊門望楚》起四句云:“遙遙去巫峽,望

望 下 章 臺。 巴 國 山 川 盡, 荊 門 煙 霧 開”; 每 句 一 地 名, 而 行 程 層 次 井

然, 不 為 堆 垛。 明 人 學 唐, 純 取 氣 象 之 大、 腔 調 之 闊, 以 專 名 取 巧。

於是“桑干斜映千門月, 碣石長吹萬里風”,“大漠清秋迷隴樹, 黃河

日 落 見 層 城”, 為 之 既 累 累 不 休, 按 之 則 格 格 不 通。 吳 修 齡 醜 詆 於

292
前, 詳 見《 圍 鑪 詩 話 》 卷 六。 嚴 海 珊 微 諷 於 後。《 海 珊 詩 鈔 》 卷 八《 南 行 懷 古 》 之 五
《 邢 臺 》 云:“ 日 離 滄 海 遠, 雲 入 太 行 微。” 題 下 註:“ 滄 溟 登 邢 州 城 樓 詩:‘ 紫 氣 東 盤 滄 海

日, 黃 河 西 抱 漢 關 流 ’; 弇 州 過 邢 州 黃 榆 嶺 詩:‘ 倚 檻 邢 臺 過 白 雲, 城 頭 風 雨 太 行 分。’ 及 身

履 其 地, 方 知 此 景 了 無 涉, 習 為 大 聲 耳。” 陳 臥 子 結 有 明 三 百 年 唐 詩 之 局, 其

名 聯 如“禹 陵 風 雨 思 王 會, 越 國 山 川 出 霸 才”,《錢 唐 東 望》。“左 徒 舊 宅

猶 蘭 圃, 中 散 荒 園 尚 竹 林”,《 重 遊 弇 園》。“ 九 天 星 宿 開 秦 塞, 萬 國 梯

航 走 冀 方”,《送 張 玉 笥》。 及《香 祖 筆 記》 卷 二 所 稱 之“ 四 塞 山 河 歸 漢

闕, 二 陵 風 雨 送 秦 師”,“石 顯 上 賓 居 柳 市, 竇 嬰 別 業 在 藍 田”。 皆 比

類 人 地, 為 撐 拄 開 闔。【補 訂 一】 七 子 之 矯 矯 者, 若 空 同、 大 復、 庭

實、于鱗、元美、茂秦之流,試檢其五七言律詩,幾篇篇有人名地名,

少則二三, 多至五六。 王漁洋《池北偶談》 卷十八取徐禎卿《在武昌

作》云:“洞庭葉未下,瀟湘秋欲生。高齋今夜雨,獨臥武昌城。重以

桑梓念, 凄其江漢情。 不知天外雁, 何事樂長征”; 稱為“千古絕調,

非 太 白 不 能 作”。 而 李 蓴 客《越 縵 堂 日 記》 同 治 三 年 十 一 月 十 三 日

云:“禎卿此詩, 格固高而乏真詣。 既云洞庭, 又云瀟湘, 又云江漢,

地 名 錯 出, 尤 為 詩 病。”【補 訂 二】 然 漁 洋 聞 蓴 客 語, 必 以 為 大 殺 風

景;蓋漁洋所賞, 正在地名之歷落有致。 故《古夫于亭雜錄》 稱溫飛

卿“高 風 漢 陽 渡, 初 日 郢 門 山”, 以 為 有 初 唐 氣 格, 高 出“雞 聲 茅 店

月,人迹板橋霜”一聯之上。《池北偶談》嘗賞梅宛陵,而所標者,不

過“扁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香祖筆記》卷二所舉七律佳聯,“神

韻湊泊”, 如高季迪之“白下有山皆遶郭, 清明無客不思家”, 曹能始

之“春 光 白 下 無 多 日, 夜 月 黃 河 第 幾 灣”, 程 松 圓 之“瓜 步 江 空 微 有

雨, 秣 陵 天 遠 不 宜 秋”, 自 作 之“吳 楚 青 蒼 分 極 浦, 江 山 平 遠 入 新

秋”;作吳天章詩集序,最稱其“泉遶漢祠外,雪明秦樹根”,“至今堯

峯 上, 猶 上 堯 時 日” 等 句。 皆 借 專 名 以 助 遠 神 者。《池 北 偶 談》 卷 八

293
又云:“世謂王右丞雪裏芭蕉,其詩亦然。如‘九江楓樹幾回青,一片

揚 州 五 湖 白’, 下 連 用 蘭 陵 鎮、 富 春 郭、 石 頭 城 諸 地 名; 皆 遼 遠 不 相

屬。 大 抵 古 人 詩 畫, 只 取 興 會 神 到” 云 云。【附 說 二 十 四】 由 是 觀 之, 明

七 子 用 地 名 而 不 講 地 理, 實 遙 承 右 丞。 右 丞 詩 如 送《崔 五 太 守》 七

古, 十 六 句 中 用 地 名 十 二。 漁 洋 自 作 詩, 亦 好 搬 弄 地 名。 故 吳 西 穀

《笏庵詩》 卷八《讀漁洋集戲題》 云:“秦祠漢冢知多少, 動費先生雪

涕零”;張南山《聽松廬詩 · 讀漁洋集》云:“一代正宗兼典雅,開編

惟覺地名多。”豈知“典雅正宗”,多賴“地名”乎。《居易錄》、《漁洋

詩話》皆記孫仲儒駁所作《蜀道》詩:“高秋華嶽三峯出,曉日潼關四

扇開” 之語, 而笑孫為鼈廝踢。 蓋祗取遠神, 不拘細節, 亦荊浩論山

水、 右 丞 畫 芭 蕉 之 意 矣。 按“ 三 峯、 四 扇 ” 之 對, 隱 襲 東 坡《 華 陰 寄 子 由 》:“ 三 峯
已 過 天 橫 翠, 四 扇 行 看 日 照 扉。” 紀 曉 嵐《 點 論 李 義 山 詩 集 》 卷 中《 隨 師

東》 一 首 評 語 有 曰:“漁 洋 倡 為 神 韻 之 說, 其 流 弊 乃 有 有 聲 無 字 之

誚。”夫“有聲無字”,以求“神韻”,非《詩醇》之議論乎。【補訂一】余

前 言 漁 洋 作 詩 為“清 秀 李 于 鱗”, 而 論 詩 乃“蘊 藉 鍾 伯 敬”。《詩 歸》

評詩,動以“說不出”為妙,固亦雅似《詩醇》莫名其妙( l ' i n é f f a b l e )之

旨; 而 鍾 譚 祗 知 向 意 思 深 幽 中 求 神, 撇 下 聲 韻 不 顧, 宜 其 差 毫 釐 而

去 千 里。《尺 牘 新 鈔》 二 集 卷 十 五 雷 士 俊《與 孫 豹 人》 云:“鍾 譚 論

說 古 人, 情 理 入 骨, 亦 是 千 年 僅 見。 而 略 於 音 調, 甚 失 詩 意。 譬 之

於人,猶瘖啞也。”《四庫提要》謂陸仲昭《詩鏡 · 總論》中譏晉人“華

言”、“巧言”,實“隱刺鍾譚”;余按《詩鏡.總論》一條云:“專尋好意,

不 理 聲 格, 此 中 晚 唐 絕 句 所 以 病”, 亦 甚 切 鍾 譚 之 弊。 漁 洋 則 勿 然,

以 神 韻 合 之 聲 調, 不 求 情 思 之 深 切, 雖 人 地 名 之 羌 無 意 義 者, 亦 摭

取以助氣象,《柳亭詩話 · 明句》 條詩訣, 固漁洋所優為也。 西方詩

人善用專名者,以海錫渥特(H e s i o d )之《神譜》(T h e o g o n y )為最先,昆

294
體良(Q u i n t i l l i a n )《修辭學原理》卷十第一章第五十二節論此詩;即

有 專 名 滿 篇 之 譏(M a g n a p a rs e i u s i n n o m i n i b u s e st o c c u p a t a )。

彌爾 頓之《失 樂園》 以 能 用 專 名 著 稱, 吾 國 北 京之 名(C a m b a l u , s e a t

o f C a t h a i a n C a n ) 亦 在 驅 遣 中。 參 觀 H a z l i t t : “O n M i l t o n ' s Ve r s i f i c a -

t i o n ,” H u n t: “ Fa r C o u n t r i e s ” 二 文。 又 Tennyson: A Memoir, vol. II. p. 251.

惟 Landor: Imaginary Conversation: “S o u t h e y and Landor” 則 殊 不 以 其“ 點 名

簿”(r o l l c a l l s o f p r o p e r n a m e s )為然。巴斯卡(Pa s c a l )、伏爾泰(Vo l t a i r e )皆

善 用 人 名(l e g o û t d e s n o m s p r o p r e s , l '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d e l o u rs p hy-

s i o n o m i e s e t d e l e u r s s o n o r i té s )。 參 觀 G. Lanson: L'art de la Prose, p.

8 0 , p . 1 5 3 , p . 1 7 1 . 雨 果 尤 濫 雜。 參觀 P. L a s s e r r e : L e R o m a n t i s m e f r o n c a i s

p . 2 4 6 - 2 4 7 . 古典派祖師布瓦洛(B o i l e a u )《詩法》(A r t p o e t i q u e ) 第三
篇 亦 論 希 臘 古 人 名 尤 宜 人 詩(L à to u s l e s n o m s h e u r e u x s e m b l e n t

nés pour les vers:/Ulysse, Agamemnon, Oreste, Idomenée,/Hélne,


M é n é l a s , Pa r i s , H e c to r, E n é e )。 史 梯 芬 生《游 美 雜 記》(A c r o s s t h e
P l a i n s T u e s d a y ) 有 論 美 國 地 名 云:“凡 不 知 人 名 地 名 聲 音 之 諧 美 者,
不 足 以 言 文 ”(No n e c a n c a r e fo r l i te r a t u r e i n i t s e l f w h o d o n ot

t a k e a s p e c i a l p l e a s u r e i n t h e s o u n d o f n a m e s )。 古 爾 蒙(R e m y
d e G o u r m o n t )《 天 絨 路 》(C h e m i n d e v e l o u r s : L ' i v r e s s e v e r b a l e ) 亦
云:“ 人 名 地 名 而 聲 弘 指 僻, 動 人 勝 於 音 樂 香 味”(Q u e l l e m u s i qu e

e s t c o m p a r a b l e à l a s o n o r i té p u r e , ô C y c l a m o r ? E t q u e l l e o d e u r
à te s é m a n a t i o n s v i e r ge s , ô S a n g u i s o r b e ? )。 亞 爾 巴 拉(A n to i n e
A l b a l a t )《囘憶錄》(S o u v e n i r s d e l a v i e l i t t é r a i r e )記莫雷亞斯(J e a n
M o ré a s ) 好 專 名 之 聲 音 圓 朗 者, 每 日 反 復 呼 喚 至 二 十 遍(I l ré p é t a i t
vingt fois par jour de simples noms propres dont l'harmonle le
r a v i s a i t , c o m m e “D o n D i e g o H u r t a d o d e M e n d o z a ”)。 普 羅 斯
295
特(Marcel Proust)小說中於專名之引人遐思,尤具玄解。 參觀 J . Ve r n d -
ryes, Choix d'études linguistiques et celtiques, pp. 80-8: “M a r c e l Proust et les

n o m s p r o p r e s ”. 近 見 白 立 治 斯(R o b e r t B r i d ge s ) 一 詩(E r o a n d P s y -
c h e ), 十 一 行 用 神 名 三 十 三, 搜 神 記 耶, 點 鬼 簿 耶。 參 觀 E. Thompson:

Robert Bridges, 34-6 稱之為彌爾頓後用專名第一人。

【附說二十四】按《九江》諸句,見右丞《同崔傅答賢弟》詩。雪裏

芭蕉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然《筆談》所引張彥遠《畫評》

謂:“王維畫物,不問四時;桃杏蓉蓮,同畫一景”云云,則今本

《歷代名畫記》 中無如許語也。 都穆《寓意編》 有云:“王維畫伏

生 像, 不 兩 膝 著 地 用 竹 簡, 乃 箕 股 而 坐, 憑 几 伸 卷。 蓋 不 拘 形

似, 亦 雪 中 芭 蕉 之 類 也。” 雪 中 芭 蕉 一 事, 自 宋 以 還, 為 右 丞 辯

護 者 綦 多。 宋 朱 翌《猗 覺 寮 雜 記》 謂 右 丞 不 誤,“嶺 外 如 曲 江,

冬 大 雪, 芭 蕉 自 若, 紅 蕉 方 開 花。 知 前 輩 不 苟”。 明 俞 弁《山 樵

暇語》論此事。引陸安甫《蕞殘錄》云:“郭都督鋐近在廣西,親

見雪中芭蕉,雪後亦不壞也。”明王肯堂《鬱岡齋筆麈》卷二云:

“王 維 畫 雪 中 芭 蕉, 世 以 為 逸 格。 梁 徐 摛 嘗 賦 之 矣:‘拔 殘 心 於

孤 翠, 植 晚 翫 於 冬 餘; 枝 橫 風 而 色 碎, 葉 漬 雪 而 傍 枯。’ 則 右 丞

之畫, 固有所本乎。 松江陸文裕公深嘗謫延平, 北歸, 宿建陽公

館, 時 薛 宗 鎧 作 令, 與 小 酌 堂 後 軒。 是 時 閩 中 大 雪, 四 山 皓 白,

而 芭 蕉 一 株, 橫 映 粉 牆, 盛 開 紅 花, 名 美 人 蕉。 乃 知 冒 雪 著 花,

蓋 實 境 也。” 清 尤 侗《艮 齋 雜 說》 論 此 云:“頃 見 王 阮 亭《南 海

集》, 丁 雁 水 甓 園 木 樨、 玉 蘭、 紅 白 梅 一 時 皆 花。 安 知 畫 之 不 為

真乎。”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云:“南方雪中, 實有芭蕉。 梁徐

摛《冬蕉卷心賦》 云:‘枝橫風而色碎, 葉漬雪而傍枯。’ 王維山

中, 亦 當 有 之。《夢 溪 筆 談》、《嬾 真 子》、《冷 齋 夜 話》 稱 其 神 悟

296
云 云, 此 種 言 語, 譽 西 施 之 顰 耳。 西 施 是 日, 適 不 曾 顰 也。” 而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卷三獨曰:“作畫如作詩文,少不檢點,便

有 紕 繆。 如 王 右 丞 雪 中 芭 蕉, 雖 閩 廣 有 之, 然 右 丞 關 中 極 寒 之

地, 豈 容 有 此 耶。 畫 昭 君 而 有 帷 帽, 畫 二 疏 而 有 芒 蹻, 畫 陶 母

剪 髮 而 手 戴 金 釧, 畫 漢 祖 過 沛 而 有 僧, 畫 鬥 牛 而 尾 舉, 畫 飛 雁

而 頭 足 俱 展, 畫 擲 骰 而 張 口 呼 六, 皆 為 識 者 所 指 摘, 終 為 白 璧

之 瑕。” 此 最 為 持 平 之 論。 漁 洋 之 引 右 丞, 別 有 用 意, 趙 秋 谷

《談 龍 錄》 云:“閻 百 詩 是 正《唐 賢 三 昧 集》 誤 字 之 有 關 地 理 者,

故阮翁《池北偶談》謂詩家論興會, 道里遠近不必盡合云云, 以

自解也。” 按閻語見《 潛邱劄記》 卷五與秋谷書。【 補訂一】

九○

余 曩 遇 南 北 數 老 宿, 皆 甚 稱 陳 太 初 沆《詩 比 興 箋》。 取 而 觀 之,

異 乎 所 聞。 其 書 以 寄 託 為 高, 示 詩 之 不 苟 作; 陳 祚 明《采 菽 堂 古 詩

選》 導 厥 先 路, 實 不 出 吾 郡 學 者 之 緒 餘 而 已。 常 州 詞 派 世 所 熟 知,

宋 于 庭《洞 簫 樓 詩 紀》 卷 三《諭 詞 絕 句》 第 一 首 云:“引 申 自 有 無 窮

意, 端賴張侯作鄭箋”; 自註:“張皋文先生《詞選》 申太白、 飛卿之

意, 託興緜遠, 不必作者如是。 是詞之精者, 可以仁者見仁, 智者見

智也。”【 補 訂 二】 按 張 翰 風《 宛 鄰 文》 卷 一《 古 詩 錄 自 序》 謂:“ 詩

道之尊,由於情深文明,言近指遠”;陸祁孫《 合肥學舍札記》 卷二、

卷三、卷五,載與翰風說古樂府、陶淵明、江文通、庾子山、李義山、

吳 梅 村 詩 各 則, 亦 見 常 州 派 說 詩 說 詞, 同 一 手 眼 也。 包 慎 伯 於 詩 幾

無所解, 而好妄言詩, 每引翰風以自重,《 藝舟雙楫》 中與翰風書及

為 時 人 詩 序, 皆 高 談 詩 教, 尚 微 言 諭 志, 而 不 取 聲 色。 蓋 當 時 隱 成

風會。 然屬詞比事,鉤深索隱,即稍可徵信者,正因傅會拘泥。 輾轉

297
轇轕。 枚乘所謂:
“ 銖銖而稱,至石必差;寸寸而度,至丈必過。” 固哉

高叟,以頭巾氣而成羅織經矣。 宋朱鑑《 詩傳遺說》 卷一引朱子云:

“ 陳 君 舉 兩 年 在 家 中 解 詩。 近 有 人 來, 說 君 舉 解 詩, 凡 詩 中 所 說 男

女 事, 不 是 說 男 女, 皆 是 說 君 臣。 未 可 如 此 一 律。” 以 比 興 說 詩 者,

不 可 不 聞 是 言。 太 初 之 書, 殊 苦 穿 鑿。 兹 舉 其 評 論 之 誤 人 者 一 條,

以概其餘。 太初論庾信,略云:“ 令狐德棻撰《 周書》,稱子山文浮放

輕 險, 詞 賦 罪 人。 第 指 其 少 年 宮 體, 齊 名 孝 穆 者 耳。 使 其 終 處 清

朝,致身通顯,不過黼黻雍容,賡和綺豔。 遇合雖極恩榮,文章安能

命世。 而乃荊吳傾覆,關塞流離,冰蘗之閱既深,豔冶之情頓盡。 湘

纍之吟,包胥之哭,鍾儀土風,文姬悲憤,固當六季寡儔,奚惟孝穆

卻 步。 斯 則 境 地 之 曲 成, 未 為 塞 翁 之 不 幸 者 也。 又 考 滕 王 逌 作 序

所云:昔在揚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亂,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

有三卷,即重遭軍火,一字無遺;今之所撰,止入魏以來,爰洎皇代,

凡所著述,合二十卷。 則是早歲靡靡之音,已燼於冥冥之火,世厄其

遇,天就其名。 少陵詩云:‘ 庾信文章老更成’,‘ 暮年詞賦動江關’。

有以也。”按此段議論,全襲《 四庫總目》,而加以截搭。《 總目》卷一

百四十八謂:“ 庾信駢偶之文, 集六朝之大成, 導四傑之先路, 為四

六宗匠。 初在南朝,與徐陵齊名。 故李延壽《 北史 · 文苑傳》稱徐庾

意淺文匿,王通《 中說》亦謂徐庾誇誕,令狐德棻《 周書》至斥為詞賦

罪 人。 然 此 自 指 臺 城 應 教 之 日, 二 人 以 宮 體 相 高 耳。 至 信 北 遷 以

後,閱歷既久,學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變

化自如,非陵之所能及矣。 杜甫詩曰:‘ 庾信文章老更成。’ 則諸家之

論,甫固不以為然矣。” 陳氏所謂“ 境地曲成,未為不幸”,即趙甌北

《 題元遺山集》:“ 國家不幸詩家幸、 賦到滄桑句便工” 之意。《 總目》

引杜詩, 專論子山駢文; 陳氏以之說子山詩, 蓋又本於楊升菴。《 丹

298
鉛總錄》 卷十九云:“ 庾信之詩, 為梁之冠絕, 啟唐之先鞭。 史評其

詩曰:綺豔,杜子美稱之曰:清新,又曰:老成。 綺豔清新,人皆知

之,而其老成,獨子美能發其妙。 余嘗合而衍之曰:綺多傷質,豔多

無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 補訂一】 陳氏牽合諸

意,曲為之說,無徵失據,不堪一駁。 今傳子山集,已絕非滕王逌之

舊,在南篇什,亦經蒐拾,如和梁簡文帝《 山池》《 同泰寺浮屠》等詩,

開 卷 皆 是。 倪 魯 玉 註 子 山 集《 題 詞 》 第 一 則 即 言 此, 何 得 謂 早 作 盡

付寒灰乎。 見存詩中,研字鍊句,如沈歸愚《 古詩源》 所舉“ 精麗圓

妥 ” 之 聯, 居 十 之 七 八, 幾 乎 俯 拾 即 是。 若 其 語 洗 鉛 華、 感 深 冰 蘗

者, 數 既 勿 多, 體 亦 未 善。 竊 謂 子 山 所 擅, 正 在 早 年 結 習 詠 物 寫 景

之篇,鬥巧出奇,調諧對切,為五古之後勁,開五律之先路。 至於慨

身 世 而 痛 家 國, 如 陳 氏 所 稱《 擬 詠 懷 》 二 十 七 首, 雖 有 骯 髒 不 平 之

氣,而筆舌木強,其心可嘉,其詞則何稱焉。 蓋六代之詩,深囿於妃

偶之習,事對詞稱,德鄰義比。 上為“ 太華三峯” 下必“ 潯陽九派”;

流弊所至, 意單語複。《 史通 · 敍事》 篇所譏:“ 編字不隻, 捶句皆

雙, 一言足為二言, 三句分為四句。 如售鐵錢, 以兩當一”; 文若筆

胥然。 例如:“ 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 雖好相如達,不同長卿

慢”;“ 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 多

士成大業,群賢濟洪績”。 彥和《 麗詞》 笑為“ 駢枝”,後來詩律病其

“ 合掌”。 子山此詩,抗志希古,上擬步兵,刮除麗藻,參以散句。 而

結習猶存,積重難革,失所依傍,徒成支弱。 如:“ 誰知志不就,空有

直如絃”;“ 憒憒天公曉,精神殊乏少”;“ 對君俗人眼,真興理當無”;

“ 誰言夢蝴蝶,定自非莊周”;“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由來千

種意,并是桃花源”;“ 懷生獨悲此,平生何謂平”;“ 洛陽蘇季子,連

衡 遂 不 連”;“ 寓 衞 非 所 寓, 安 齊 獨 未 安”;“ 吉 人 長 為 吉, 善 人 終 日

299
善 ”。 按 子 山 頗 喜 為 此 體, 幾 類 打 諢。 如《 傷 王 司 徒 襃 》 云:“ 定 名 於 此 定, 全 德 所 以 全 ”;


《 傷 心 賦 》 云:“ 望 思 無 望, 歸 來 不 歸。 從 宦 非 宦, 歸 田 不 田。” 補 訂 一】 皆 稚 劣

是 底 言 語。 與 平 日 之 精 警 者 迥 異。 其 中 較 流 利 如“ 榆 關 斷 音 信 ” 一

首,而“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等語,

亦 齊 梁 時 豔 情 別 思 之 常 製 耳。 若 朴 直 淒 壯, 勿 事 雕 繪 而 造 妙 者,

如:“ 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 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 搖落

秋為氣,南風多死聲”;“ 陣雲平不動,秋蓬卷欲飛”;“ 殘月如初月,

新 秋 似 舊 秋 ”;“ 無 悶 無 不 悶, 有 待 何 可 待。 昏 昏 如 坐 霧, 漫 漫 疑 行

海”;“ 壯冰初開地,盲風正折膠”;“ 其面雖可熱,其心長自寒。 匣中

取 明 鏡, 披 圖 自 照 看。 幸 無 侵 餓 理, 差 有 犯 兵 欄。” 在 二 十 七 篇 中

寥寥無幾。 外惟《 寄徐陵》 云:“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時。 莫待山

陽路,空聞吹笛悲”
;沈摯質勁,語少意永,殆集中最“ 老成”者矣。 子

山詞賦,體物瀏亮、 緣情綺靡之作,若《 春賦》、《 七夕賦》、《 燈賦》、

《 對燭賦》、《 鏡賦》、《 鴛鴦賦》,皆居南朝所為。 及夫屈體魏周,賦境

大變,惟《 象戲》、
《 馬射》兩篇,尚仍舊貫。 他如《 小園》、
《 竹杖》、
《邛

竹杖》、
《 枯樹》、
《 傷心》 諸賦,無不託物抒情,寄慨遙深,為屈子旁通

之流, 非復荀卿直指之遺, 而窮態盡妍於《 哀江南賦》。 早作多事白

描,晚製善運故實,明麗中出蒼渾,綺縟中有流轉;窮然後工,老而

更成,洵非虛說。 至其詩歌,則入北以來,未有新聲,反失故步,大

致 仍 歸 於 早 歲 之 風 華 靡 麗, 與 詞 賦 之 後 勝 於 前 者, 為 事 不 同。《 總

目》 論 文 而 不 及 詩, 說 本 不 誤。 陳 氏 所 引 杜 詩, 一 見《 詠 懷 古 跡》;

“ 庾信哀時更蕭瑟,暮年詞賦動江關”,一見《 戲為六絕句》:“ 庾信文

章 老 更 成, 凌 雲 健 筆 意 縱 橫。 今 人 嗤 點 流 傳 賦, 不 覺 前 賢 畏 後 生”;

皆明指詞賦說。 若少陵評子山詩, 則《 春日懷李白》 固云:“ 清新庾

開 府。” 下 語 極 有 分 寸。 楊 升 菴 英 雄 欺 人, 混 為 一 談, 陳 氏 沿 襲 其

300
訛, 不恤造作事實, 良可怪歎。《 總目》 謂子山北遷以後, 文遂與徐

孝穆異格,亦未公允。 孝穆賦才,自在子山之下,而七言樂府,宛轉

多 姿。 集 中《 與 楊 僕 射》、《 與 王 僧 辯》、《 報 伊 義 尚》、《 在 北 齊 與 宗

室》 諸書,意致縱橫,詞氣憤激,曲折盡意,噴薄宣情,亦本家國交集

之感,作聲淚俱下之文,如子山之有《 哀江南賦》、《 擬連珠》 也。 如

子山《 擬連珠》 云:“ 譬之交讓,實半死而言生;如彼梧桐,雖殘生而

欲死”
;又《 慨然成詠》 云:
“ 交讓未全死,梧桐唯半生。” 即孝穆《 與

王僧辯書》 所謂:“ 遊魂已謝, 非復全生;餘息空留, 非為全死。 同

冰 魚 之 不 絕, 似 蟄 蟲 之 猶 蘇。” 而 徐 語 為 更 警 切。 摛 文 振 金 石 之 聲,

懷 歎 極 禾 黍 之 感, 庾 所 寄 於 詩 賦 者, 徐 則 盡 見 諸 文 焉。 老 而 更 成,

徐亦同然, 豈始終為臺城應教體哉。《 提要》 所云, 亦隅見而非圓覽

也。 子山以工於語言,世間有“ 罪人” 之稱,地獄亦斷為罪人,作龜

身 受 苦, 令 狐 德 棻 豈 亦 死 作 閻 羅 耶。 可 發 一 笑。【 補 訂 一 】 六 代 之

文, 舍 簡 帖 小 品 外, 皆 安 於 儷 偶, 不 能 為 單 散, 亦 若 詩 然。 裴 子 野

《 雕蟲論》、 李諤《 上書論文體》 胥力斥駢文,而兩作仍以駢文行之。

周文帝、孝閔帝詔誥皆仿《 尚書》,而明帝以後,浸假仍沿時習。 一代

文章,極“ 起衰”之大觀者,惟蘇綽《 大誥》。 細按之,貌若點竄典謨,

實則排比對偶。《 尚書》 本有駢語,如:“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納於

百揆,百揆時敍”;“ 流共工於幽州,放驪兜於崇山”;“ 九州攸同,四

隩既宅” 之類。 或四字對四字,六字對六字,未嘗錯綜長短為對;陳

叔方《 穎川語小》卷下謂其“ 有四六語”,過矣。《 大誥》則不然。“ 允

文允武,克明克乂”;“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 禮俗之變,一文一質”;

“ 匪 惟 相 革, 惟 其 救 弊。 匪 惟 相 襲, 惟 其 可 久 ”; 此 等 對 句, 固 無 論

矣。“ 惟時三事,若三階之在天。 惟慈四輔,若四時之成歲”;“ 不率

於孝慈, 則骨肉之恩薄。 弗惇於禮讓, 則爭奪之萌生”; 此非駢文排

301
調而何。 蓋不特遠遜新莽《 大誥策命》,即視夏侯孝若《 昆弟誥》,亦

益加整齊;非昌黎《進學解》論《尚書》所謂“渾噩詰屈”之風格。幾

見其能糠粃魏晉、 憲章虞夏哉。

九一

一 手 之 作 而 詩 文 迥 異, 厥 例 甚 多, 不 特 庾 子 山 入 北 後 文 章 也。

如唐之陳射洪,於詩有起衰之功,昌黎《 薦士》所謂“ 國朝盛文章,子

昂始高蹈” 者也。 而伯玉集中文,皆沿六朝儷偶之製,非蕭、 梁、 獨

孤 輩 學 作 古 文 者 比。 宋 之 穆 參 軍, 於 文 首 倡 韓 柳, 為 歐 陽 先 導; 而

《 河南集》 中詩, 什九近體, 詞纖藻密, 了無韓格, 反似歐陽所薄之

“ 西崑體”。 英之考萊( A b r a h a m C o w l e y ) 所為散文,清真蕭散,下開

安迭生( A d d i s o n ); 而其詩則纖仄矯揉, 約翰生所斥為“ 玄學詩派”

者 也。 參 觀 L i v e s o f t h e P o e t s : “N o author ever kept his verse and his prose

a t a g r e a t e r d i s t a r c e f r o m e a c h o t h e r , ” 且 不 特 著 述 為 爾, 即 議 論 亦 往

往一人之說, 是丹非素, 時無先後, 而判若冰炭。 譬如顧亭林,《 日

知 錄 》 談 藝 欲“ 一 代 有 一 代 之 文 ”, 而 論 政 乃 不 欲 一 代 有 一 代 之 治。
按 既 有《 詩 文 代 變 》 條, 而《 書 法 詩 格 》 條 乃 言“ 真 書 不 足 為 字、 律 詩 不 足 為 詩 ”, 亦 牴 牾 也。

朱 竹 垞 論 詩, 抑 宋 尊 唐, 而 論 文, 又 抑 唐 尊 宋。 參 觀《 與 李 武 曾 論 文 書 》。

【 補 訂 一 】 袁 子 才 言 詩, 力 主 新 變, 因 時 從 俗, 而 論 文 又 復 古 墨 守,

循 蹈 成 規。 參 觀《 與 孫 俌 之 秀 才 書 》、《 與 邵 厚 菴 太 守 論 杜 茶 村 文 》 書。 萊 辛( L e s -

i n g ) 既 尊 沙 士 比 亞 為 作 劇 之 登 峰 造 極, 參 觀 H a m b u r g i s c h e Dramaturgie,

D e n 1 2 t e n F e b r u a r , 1 7 6 8 . 而 復 稱 亞 理 斯 多 德 之 論 劇 為 顛 撲 不 破。

( Un f e h l b a r e s ) I b i d . D e n 1 9 t e n A p r i l , 1 7 6 8 . 參 觀 D e n 9 te n Fe b r u a r, 1 7 6 8 :

“D iese [Sophokles, Euripides und Shakespear]sind selten mit den wesent-

l i c h e n Fo r d e r u n q e n d e s A r i s t o t e l e s i n Wi d e r s p r u c h : a b e r j e n e [ C o r n e i l l e ,

302
R a c i n e , C r e b é i l l o n u n d Vo l t a i r e ] d e s t o ö f t e r e ” 伏 爾 泰 ( Vo l t a i r e ),

一 切 議 論 莫 不 摧 枯 拉 朽, 與 舊 更 始, 而 言 文 則 抱 殘 守 闕。 參 觀

S a i n t s b u r y : H i s t o r y o f C r i t i c i s m v o l . I I , p , 5 1 8 夏 多 勃 里 昂( C h a te a u -

b r i a n d ) 於 文 為 詞 場 之 急 進, 論 治 為 政 局 之 遺 頑。 參 觀 B a b b i t t : Masters

o f M o d e r n F r e n c h C r i t i c i s m , p . 6 1 . 拜 倫( B y r o n ) 論 詩 最 推 古 典 派 宗 師

蒲 伯( Po p e ), 而 自 作 詩 為 浪 漫 派 魁 首。 參 觀 B e e r s : H i s t o r y o f E n g l i s h
R o m a n t i c i s m i n t h e N i n e t e e n t h C e n t u r y , p p . 6 9 e t s e q . 佩 特 談 藝, 以 為 入

神 之 藝 必 通 於 樂, 而 最 不 好 以 樂 為 詩 之 魏 爾 倫。 參 觀 A r t h u r S y m o n s :
Figures of Several Centuries: “P a t e r ”. 一 身 且 然, 何 況 一 代 之 風 會、

一 國 之 文 明 乎。 故 若 南 宋 詞 章 之 江 西 詩 派, 好 掉 書 袋, 以 讀 破 萬

卷, 無 字 無 來 歷, 大 詔 天 下; 而 南 宋 義 理 之 象 山 學 派, 朱 子 所 斥 為

“ 江西人橫說” 者, 尊性明心, 以留情傳註為結塞支離, 幾乎說到無

言, 廢 書 不 讀。 二 派 同 出 一 地, 並 行 於 世。【 補 訂 一 】 有 明 弘 正 之

世, 於 文 學 則 有 李 何 之 復 古 模 擬, 於 理 學 則 有 陽 明 之 師 心 直 覺, 二

事 根 本 牴 牾, 竟 能 齊 驅 不 倍。 按 王 龍 溪《 曾 聖 徵 別 言 》 記 陽 明 初 從 李 何 倡 和,

【補
既 而 棄 去。 訂 二 】 在 歐 洲 之 十 六 世 紀, 亞 理 士 多 德 詩 學 大 盛 之

年, 適 為 亞 理 士 多 德 哲 學 就 衰 之 歲。 按 為 一 五 三 六 年。 見 S p i n g a r n :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i n t h e R e n a i s s a n c e , p . 1 3 7 . 十 九 世 紀 浪 漫 初 期, 英 國 文 學 已

為 理 想 主 義 之 表 現, 而 英 國 哲 學 尚 沿 經 驗 派 之 窠 臼。 參 觀 C . B r a d -
ley: A Miscellany: “E n g l i s h Po e t r y a n d G e r m a n P h i l o s o p h y i n t h e A g e o f

Wo r d s w o r t h ” 又 A . N . W h i t h e a d : S c i e n c e a n d t h e M o d e r n W o r l d , p . 9 3 ( P e l i c a n

B o o k s ): “T o literature we must look if we hope to discover the inward thought

o f a g e n e r a t i o n ” e t c . 法 國 大 革 命 時, 政 論 空 掃 前 載, 而 文 論 抱 殘 守

闕。 參 觀 L . B e r t r a n d : L a f i n d u c l a s s i c i s m e , p p . 3 0 0 e t s u i v . 又 Baldensperger,

L i t t e r a t u r e , p p . 8 5 e t s u i v . “ 詩畫一律”,人之常言,而吾國六義六法,標

303
準絕然不同。 學者每東面而望,不覩西牆,南向而視,不見北方,反

三舉一,執偏概全。 將“ 時代精神”、
“ 地域影響” 等語,念念有詞,如

同禁呪。 夫《 淮南子 · 氾論訓》 所謂一哈之水,固可以揣知海味;然

李 文 饒 品 水, 則 揚 子 一 江, 而 上 下 有 別 矣。 知 同 時 之 異 世、 並 在 之

歧 出,【 補 訂 一 】 於 孔 子 一 貫 之 理、 莊 生 大 小 同 異 之 旨, 悉 心 體 會,

明其矛盾,而復通以騎驛,庶可語於文史通義乎。

304
補 遺

第 5 3 頁。“ 有 合 故 樂, 仍 分 故 可 得 而 樂。 飲 食 男 女 皆 然。” ○ 波

德 賴 爾 體 會 及 此, 妙 筆 又 足 以 曲 達 之。F u s é e s i : “L ' a m o u r veut sor-

tir de soi, se confondre avec sa victime, comme le vainqueur avec le vaincu, et

c e p e n d a n t c o n s e r v e r d e s p r i v i l è g e s d e c o n q u é r a n t s . ”【 補訂一】

第 1 0 0 頁。 鈍 吟 曰:“ 詩 有 活 句。” ○ 吳 修 齡《 圍 爐 詩 話 》 卷

一有“詩貴活句賤死句”一則,謂切題而無寄託者為“死句”,即本鈍

吟 之 說。 鈍 吟 僅 知 作 詩 有 活 句 死 句 之 別, 而 不 知 讀 詩 亦 有 活 參 死

參之分, 苟能活參, 斯可以作活句。 譬如讀“春江水暖鴨先知” 之句

而曰“鵝豈不先知”,便是死在句下。滄浪所用“鏡花水月”一喻,即

足 為 當 機 煞 活 之 例。 在 內 典 中, 此 喻 屢 見 不 一 見, 而 用 法 違 牾。 例

如《稱 揚 諸 佛 功 德 經》 卷 上:“為 分 別 一 切 如 夢 如 水 中 月 幻 化 之 法,

用寤眾生”;《淨飯王湼槃經》:“世法無常, 如幻如化, 如熱時炎, 如

水中月”;《說無垢稱經 · 聲聞品》 第三:“一切法性皆虛妄見, 如夢

如焰。 所起影象,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又同經《觀有情品》第七:

“菩 薩 觀 諸 有 情, 如 幻 師 觀 所 幻 事, 如 觀 水 中 月, 觀 鏡 中 象, 觀 芭 蕉

心”;《月 上 女 經》 卷 上:“諸 三 世 猶 如 幻 化, 亦 如 陽 焰, 如 水 中 月”;

305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卷 五:“如 水 中 月, 如 谷 中 響, 如 幻 如 泡。” 凡 此 種

種, 所以賤之也。 而如《文殊師利問菩提經》:“發菩提心者, 如鏡中

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丈殊師利問經 · 雜問品》第十

六:“佛從世間出,不著世間,亦有亦無,亦現不現,可取不可取,如

水中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 序品》 第一:“智慧如空無有邊, 應

物 現 形 如 水 月。” 凡 此 種 種, 又 所 以 尊 之 也。《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序品》用前意,而《七喻品》則用後意。滄浪之說,蓋取後意。夫

一 事 也 而 用 意 相 反 如 此, 祗 求 能 罕 譬 而 喻 可 矣, 所 謂 空 中 鳥 跡 也,

亦 所 謂 到 岸 則 不 戀 筏 也。 參 觀《 雜 阿 含 經 》 卷 四 十 三( 一 一 七 二 )、《 增 壹 阿 舍 經 》
卷 二 十 三( 六 )、 卷 三 十 八( 五 )、《 七 女 經 》( 第 四 女 )、《 五 燈 會 元 》 卷 四( 正 元 ), 又《 大 智 度

【 補訂一】
論》 卷四十四《 釋句義品》、 卷五十四《 釋天主品》、 卷九十五《 釋七喻品》。

第 1 0 4 頁。《詩歸》以禪說詩。○鍾譚評詩,割裂字句,附會文義,

常 語 看 作 妙, 淺 語 說 作 深。 孔 冲 遠《 尚 書 正 義 · 序》 譏 劉 焯 解 經

曰:“非 險 而 更 為 險, 無 義 而 更 生 義, 鼓 怒 浪 於 平 流, 震 驚 飆 於 靜

樹”,大可移評。好用“幽”、“微”、“幻”、“說不出”等字,即禪人所謂

“不 可 說”、“不 可 說” 也。 其 自 道 手 眼 尤 分 明 者, 如《古 詩 歸》 卷 二

《伯牙水仙操 · 序》曰:“學琴三年,精神寂寞”;譚評曰:“大道妙藝,

無 精 神 不 可, 然 精 神 有 用 不 著 處。 寂 寞 字 微 矣 微 矣。”《序》 又 曰:

“刺 船 而 去”; 譚 評 曰:“大 指 點。”《序》 又 曰:“伯 牙 心 悲, 延 頸 四

望”;鍾評曰:“禪機”,又評曰:“到此光景,才是精神真寂寞處,難言

難言。”《序》曰:“仰天歎曰:先生將移我情”;鍾評曰:“悟矣。伯牙

大 悟 頭, 立 地 成 佛, 畢 從 精 神 寂 寞 來。 將 字 妙, 頓 漸 二 義 俱 有。”

《操》 曰:“移 形 素 兮 蓬 萊 山”; 譚 評 曰:“七 字 悟 頭。” 又 鍾 總 評 曰:

306
“古人技藝, 各有神化, 皆以道情禪觀對之。” 卷八王齊之《念佛三昧

詩》二人評語。卷九《淵明飲酒詩》第三首:“悠然見南山”;譚評曰:

“禪偈。”他如《唐詩歸》卷九評王維《嵩丘蘭若》、《鳥鳴磵》,卷十一

評 王 昌 齡《悲 哉 行》, 卷 二 十 評 杜 甫《雙 松 圖 歌》, 卷 二 十 九 評 柳 宗

元《石門長老東軒》, 其例甚多。 皆不特以禪說詩, 并以讀詩為參禪。

於 禪 或 可 借 以 證 悟, 而 於 詩 則 謬 以 千 里。 蓋 禪 破 除 文 字, 更 何 須 詞

章 之 美; 詩 則 非 悟 不 能, 與 禪 之 悟, 能 同 而 所 不 同。 以 禪 而 論,“麻

三 斤”、“乾 矢 橛” 皆 可 參, 不 必 金 聲 玉 相 之 句 也。“悠 然 見 南 山” 參

作偈語,真隋珠彈雀矣。

第 1 1 2 頁。 說 圓。 ○ 按《關 尹 子》 語, 即 莊 子《齊 物 論》 論“五

德” 所 謂:“ 五 者 圓 而 幾 向 方。” 聖 奧 古 斯 丁 以 圓 為 形 之 至 善 極 美

者(f i g u r a m e l i o r v i d e a t u r et p u l c h r i o r ), 以 其 完 整 不 可 分 割 也

( q u o d n u l l a m d i v i s i o n e m p a t i a t u r )。 見 De Quantitate Animae, cap.

v i i i , e t s e q . 釋 書 屢 以 十 五 夜 滿 月 喻 正 遍 智, 如《 文 殊 師 利 問 菩 提

經》云:“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轉心如月十日,補

處 心 如 月 十 四 日, 如 來 智 慧 如 月 十 五 日。”《除 蓋 障 菩 薩 所 問 經》 卷

十 二 云:“如 白 分 中 初 二 夜 月, 與 彼 望 夕, 圓 明 相 遠, 體 無 殊。 菩 薩

身 光 明 照 耀, 對 如 來 前 不 可 倫 比。 其 猶 初 二 與 十 五 月。”《大 乘 本 生

心地觀經 · 報恩品》第二既言“四智圓滿”;其一為“大圓鏡智”,《發

菩 提 心 品》 第 十 一 復 詳 論 菩 提 心 相 如“ 圓 滿 月 輪 於 胸 臆 上 明 朗”。

《雜 阿 含 經》 卷 十 一 之 二 七 六、《增 壹 阿 含 經》 卷 八 之 八 等 皆 有 此 喻,

兹 不 贅。 自 周 濂 溪 以 圓 象 太 極, 入 明 遂 成 嘲 弄 之 資, 至 有“匾 而 中

空、 衝破太極” 之謔。 詳見錢枋分類本《 野獲編 · 補遺》 卷三。

307

第 1 4 8 頁。 遺 山 詩 施 註。 ○《 論 詩 絕 句 》:“ 一 波 纔 動 萬 波

隨”, 施註引《白石詩說》, 按此全用華亭船子和尚偈第二句;參觀山

谷詩補註條第四十一、 又《五燈會元》 卷五;“可憐無補費精神”, 施

註引王半山《韓子》詩,按此即韓子《贈崔立之》詩中語。《和仁卿演

太白詩意二首》註尤謬。夫所謂“太白詩”者,乃《潯陽紫極宮感秋》

五 言 古。 遺 山 詩 起 語 云:“蕭 蕭 牕 竹 動 秋 聲, 紫 極 深 居 稱 野 情”, 結

語 云:“解 道 田 家 酒 應 熟, 詩 中 只 合 愛 淵 明”; 即 取 太 白 原 詩 起 結 語。

蘇黃於太白此作, 皆有追和, 施氏茫不之知, 乃附會曰:“紫極云者,

當即衍洞淵算法事。”

第 1 7 7 頁。 ○ 閻 百 詩 論 歐 公 不 學 語, 亦 見《 潛 邱 劄 記 》

卷一。

第 1 8 7 頁。 柏 梁 體 入 七 律。 ○ 鄭 清 之《 安 晚 堂 集 》 卷 十 一

《和林治中雪詩》 第五首第一句:“貙貗甝狒貊貛貔”, 自註:“見《爾

雅 · 釋 獸》 連 文。” 又 漁 洋 所 引 五 七 言 諸 例, 頗 及 禪 語。 按 釋 典 偈

頌 中, 此 例 甚 多。 如 鳩 摩 羅 什 譯《不 思 議 光 菩 薩 所 說 經》:“雁 鴝 鳩

鴛鴦,俱出妙軟音”;支謙譯《菩薩本緣經》:“此身血肉成,骨髓肪膏

腦”; 唐譯《華嚴經. 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二:“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

足骨髓心血肉”,甚類劉伯溫《 二鬼》 詩中句。 他不勝舉。

308

第 1 9 7 頁。“ 曲 園 之 於 隨 園 行 事, 幾 若 相 師 ”。 ○ 按 曲 園《 日

記》 殘 稿:“光 緒 壬 辰 三 月 十 六 日: 有 謂 以 鄙 人 比 隨 園, 亦 未 敢 退 居

其後。”汪康年《穰卿遺著》卷四《說名士》一文痛詆曲園,中謂:“尤

可 恥 者, 則 一 生 步 趨 隨 園, 而 書 中 多 詆 隨 園, 亦 見 其 用 心 之 回 邪 也”

云云。 胡思敬《退廬文集》 卷一《劉幼雲提學關中贈言》:“舍道德而

專求文章,不成則為尤西堂、 袁簡齋、 俞曲園。”

第 1 9 9 頁。“ 意 境 有 餘 則 篇 幅 見 短。” ○ 按 此 意 在 吾 國 首 發 於

《文 心 雕 龍. 隱 秀》 篇, 所 謂:“情 在 詞 外 曰 隱, 狀 溢 目 前 曰 秀”, 又

謂:“餘味曲包。”少陵《寄高適岑參三十韻》有云:“意愜關飛動,篇

終接混茫”;“終”而曰“接”,即《八哀詩 · 張九齡》之“詩罷地有餘”,

正 滄 浪 謂“ 有 盡 無 窮 ” 之 旨。 按 少 陵《 灩 澦 堆 》 詩 曰:“ 天 意 存 傾 覆, 神 功 接 混
茫 ”, 可 參 觀。《 中 州 集 》 卷 四 周 德 卿 詩 曰:“ 子 美 神 功 接 混 茫 ”, 又 逕 以 喻 水 者 喻 詩 矣。

【 補 訂 一 】 古 希 臘 人 T h e o p h r a st u s 早 拈 此 義,D e m e t r i u s : O n S t y l e ,
§ 2 2 2 ( L o e b e d . p . 4 6 9 ):“ N o t a l l p o s s i b l e p o i n t s s h o u l d b e e l a b o r a t e d , b u t s o -

mething should be left to the comprehension and inference of the hearer,...

. . . l e f t u n s a i d ”e t c . 爾 後 繼 響 寥 寥。【補 訂 二】J . H . W. A t k i n s 僅 言 莎
士 比 亞 所 見 略 同 而 已。 見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i n A n t i q u i t y , vol. I. P. 158.

Vo l . I I , p p . 2 0 6 - 7 . 引 莎 士 比 亞 語 出 H e n r y V. A c t I , P r o l o g . 十 九 世 紀

作 者 復 大 申 隱 秀 含 蓄、 不 落 言 詮 之 旨。 如 卡 萊 爾 諭 象 徵 曰:“語 言

與 靜 默 協 力 ”(S i l e n c e a n d s p e e c h a c t i n g to get h e r )。 見 S a r t o r R e s a r t u s

b k I I I , c h . 3 . 佩 特 論 文 曰:“ 須 留 與 讀 者 思 量 ”(l e a v e s o m et h i n g to
309
t h e w i l l i n g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o f t h e r e a d e r )。 見 Appreciations: “ S t y l e ”. 象

徵 詩 派 闡 揚 此 義, 殆 無 遺 蘊。 馬 拉 美 反 復 致 意 於“無 言 無 字 之 詩”

(l e p o è m e t u , a u x b l a n c s ),【補 訂 一】 即 在 篇 終 言 外 著 眼 也。 愛 倫 ·

坡(Poe) 祗 求 篇 幅 不 長, 參 觀 W o r k s , e d . S t e d m a n a n d Wo o d b e r r y , Vo l .

V I , p p . 3 - 4 , Vo l . V I I , p . 3 0 . 馬 拉 美 知 詩 之 妙 係 乎 情 詞 不 盡, 可 謂 掇

皮見真矣。【 補訂二】

一○

第 2 3 3 頁。 釋 氏 不 重 文 字。 ○ 如《大 方 廣 寶 篋 經》 卷 上 云:“不

著 文 字, 不 執 文 字”。《說 無 垢 稱 經 · 聲 聞 品》 第 三 云:“法 無 文 字,

語 言 斷 故。 法 無 譬 說, 遠 離 一 切 波 浪 思 故。 諸 有 智 者 於 文 字 中, 不

應 執 著, 亦 無 怖 畏。 一 切 言 說, 皆 離 性 相。”《除 蓋 障 菩 薩 所 問 經》

卷 十 云:“此 法 唯 內 所 證, 非 文 字 語 言 而 能 表 示, 超 越 一 切 語 言 境

界。”《 大 智 度 論 · 釋 天 主 品》 第 二 十 七 論 此 尤 詳。 實 為 神 祕 主 義

之常談,西籍中亦多有之。

一一

第 2 7 3 頁。 普 羅 提 納 以 事 物 色 相 為 入 道 階 梯。 ○ 余 近 復 細 究

其 書, 乃 知 渠 意 見 頗 自 相 矛 盾, 蓋 神 祕 主 義 中 每 蘊 此 矛 盾。 道 既

超 越(t r a n s c e n d e n t ), 又 遍 在(i m m a n e n t )。 遍 在, 故 曰:“ 道 在 矢

溺 ”,“ 將 無 佛 處 來 與 某 甲 唾 ”(G o d i s i n t h e m o u s e a s we l l a s i n

t h e a n ge l )。 超 越, 故 又 曰:“視 之 不 見, 聽 之 不 聞, 搏 之 不 得”,“不
可 以 聲 色 等 求 見 如 來”(t h e o l o g y o f n e g a t i o n )。 由 前 之 說, 則 色 相

不必揀擇;由後之說, 則色相必須破除。 世親菩薩《金剛仙論》 卷九

云:“法 身 雖 不 以 色 聲 見 聞, 而 向 者 色 聲, 即 此 法 身 妙 有 體 上 有 彼 色

310
聲”
;D i o nys i u s t h e A r e o p a g i te 謂上帝“ 多名”
( M a ny- n a m e d )而亦“ 無

名”( Na m e l e s s ),即此意,有相斯有名矣。【 補訂一】

一二

第 2 7 7 頁。 愛 克 哈 特 論 破 我。 ○ 兹 據 E . T. C . d e B . E v a n s

英 譯 本。 S e r m o n I I I : “L e t g o t h y s e l f ”( V o l . I , p . 1 8 ) ; T r a c t a t e I I :

“F o r g e t t h y s e l f a n d f l o w i n t o t h e a b y s s o f t h e F i r s t C a u s e ”( I , p . 2 8 7 ; S a -

yings ix: “R e n o u n c e t h y s e l f a n d w i n t h e p r i z e ”I , p . 4 1 9 . )

一三

第 2 7 9 頁。 二 我。 ○ 詹 姆 士 亦 分 I 與 M e 。 詳 見 P r i n c . o f P s y -
c h . Vo l . I p . 3 7 1 f f . 按 Lalo: L'Expression de la vie dans l'art. p. 77 謂白瑞蒙

之 moi, 格 郎 榮(G r a n d j e a n ) 謂 之 je, 白 瑞 蒙 之 je, 格 郎 榮 謂 之 moi。 余 觀 詹 姆 士 I 與

Me 之別,同格郎榮說,而適為白瑞蒙說之反。

一四

第 2 8 1 頁。“ 雖 在 我 而 非 我。” ○ 愛 克 哈 特 亦 申 明 此 意。
參 觀 Sermon III. “K n o w then, the ideas of these acts are not thine own. Lay

n o c l a i m t h e r e t o . . . T h o u r e c e i v e s t i t t e m p o r a r i l y ”( E v a n s , V o l . I , p . 1 1 7 ) .

一五

同 頁。“ 神 祕 宗 更 增 非 我 而 仍 即 是 我。” ○ 普 羅 提 納 屢 言 之

(c o g n i t i o n a n d v i s i o n a s 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參 觀 E n n . V: 3 : 4 G u t h r i e ,

I I , p . 1 0 、 9 6 : V: 8 : I I G u t h r i e , I , p . 5 7 0 .

311
一六

第 2 8 6 頁。 電 光 火 光 喻。 ○ 近 讀 柏 拉 圖 書 牘 第 七 函, 有 論

熟 思 而 後 悟 一 節, 乃 知 西 籍 中 厥 喻 肇 始 於 此。T h i r t e e n E p i s t l e s o f
P l a t o , t r. L . A . Po s t , p . 9 4 : “A c q u a i n t a n c e wit h tr ut h must come suddenly, like

a b l a z e k i n d l e d b y a l e a p i n g s p a r k . ”【 補訂一】

一七

第 2 8 7 頁。 黑 格 爾 辯 證 法 本 之 神 祕 經 驗。 ○ K i e rk e g a a r d 早

言 黑 格 爾 欲 於 論 理 方 式 中 納 置 跳 越 經 驗(statuierte den Sprung

in der Logik), 宜 其 失 敗。D e r B e g r i f f d e r A n g s t , u e b e r s e t z t v o n C . S c h -

r e m p f , S . 2 4 . 【 補訂一】

一八

同 頁。“ 呆 守 法, 麻 了 心。” ○《 雜 寶 藏 經 》 卷 九 即 有 二 例。

一 為 老 比 丘, 朽 邁 昏 塞, 諸 少 比 丘 戲 弄 之, 以 皮 毱 打 其 頭 上 而 語 之

言:“ 此 是 須 陀 洹 果 ”; 老 比 丘 聞 已, 繫 念 不 散, 即 得 四 果。 二 為 女

人求道,請老比丘說法;比丘自知愚闇,俟彼女人閉目靜坐,弃之而

走, 女 人 深 心 思 惟, 即 得 初 果。 英 詩 人 丁 尼 生 常 言 自 思 其 名 字, 繫

念 不 散( t h i n k i n g i n te n t l y o f h i s o w n n a m e ), 能 得 神 祕 經 驗, 詳 見

T e n n y s o n : a M e m o i r , b y h i s S o n . 1 8 9 7 Vo l . I I , p . 4 7 3 - 4 .

312
談藝錄補訂

2頁
【一】 楊 士 弘 說 實 為 北 宋 以 來 常 論。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五 五 二

頁。 俞 文 豹《吹 劍 錄》 曰:“近 世 詩 人 好 為 晚 唐 體。 不 知 唐 祚 至 此,

氣脈浸微,求如中葉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無此力量。今不

為 中 唐 全 盛 之 體, 而 為 晚 唐 哀 思 之 音, 豈 習 矣 而 不 察 也。” 稱“中 唐

全盛”,正謂作者處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則唐詩之“盛”。區

別井然。 葉橫山《汪文糾繆 · 唐詩正序》 曰:“就初而論, 在貞觀則

時 之 正, 而 詩 不 能 反 陳 隋 之 變” 亦 此 旨 也。 左 仁、 周 貽 樸 同 輯 黃 周

星《九煙先生遺集》 卷一《唐詩快自序》 曰:“唐之一代, 垂三百祀。

不能有今日而無明日, 有今年而無明年。 初、 盛、 中、 晚者, 以言乎

世 代 之 先 後 可 耳。 豈 可 以 此 定 詩 人 之 高 下 哉。 猶 之 乎 春、 夏、 秋、

冬 之 序 也。 四 序 之 中, 各 有 良 辰 美 景, 亦 各 有 風 雨 炎 凝。 不 得 謂 夏

劣 於 春, 冬 劣 於 秋 也。 況 冬 後 又 復 為 春, 安 得 謂 明 春 遂 劣 於 今 冬

耶。” 則另明一義,而筆舌恣肆可喜。

3頁
【一】 葉 橫 山《原 詩》 外 篇 卷 四 論 何 大 復 與 李 空 同 書 譏 李 詩“入

宋 調” 曰:“李 不 讀 唐 以 後 書, 何 得 有 宋 詩 入 其 目 中 而 似 之 耶。 將 未

嘗 寓 目, 自 為 遙 契 脗 合, 則 此 心 此 理 之 同, 其 又 可 盡 非 耶。” 即 謂 詩

分 唐 宋, 亦 本 乎 氣 質 之 殊, 非 僅 出 於 時 代 之 判, 故 曠 世 而 可 同 調。

313
聖佩韋好言“精神眷屬。(l e s f a m i l l e s d ' e s p r i t ), 近世德國談藝言“形

態 ”(M o r p h o l o g i e ) 者 別 作 家 才 情 為 二 類(i n te l l e c t u s a r c h et y p u s ,

i n te l l e c t u s e c t y p u s ),亦有見於斯也。

5頁
【一】孫鑛《孫月峯先生全集》卷九《與李于田論文書》論王世貞

曰:“ 鳳 洲 氣 脈 本 出 子 瞻, 稍 雜 以 六 朝, 後 乃 稍 飾 以 莊 左 及 子 長。

俊 發 處 亦 彷 彿 近 之, 然 終 不 純 似。 自 謂 出《國 策》, 正 是 子 瞻 所 祖

耳。” 則 王 氏 老 去 手《東 坡 集》 不 釋, 晚 歲 之 歸 依, 正 敦 少 年 之 宿 好

耳,《文 子 · 道 原》 所 謂:“求 之 遠 者, 往 而 復 返。” 明 承 唐 宋, 法 後

王 其 事 順, 法 先 王 其 勢 逆。 前 後 七 子 始 必 順 流 從 時, 繼 乃 逆 流 復

古, 王九思《渼陂續集》 卷中《康公神道碑》 曰:“喜唐宋韓蘇之作,

尤 喜《嘉 祐 集》。” 康 海 之 初 法 老 泉, 猶 世 貞 之 本 出 子 瞻 矣。 又 按 戴

東野此詩亦見清初邵湘南陵《青門詩集》 卷一, 題為《疎園集自題》,

祗“不用” 作“安用”, 差一字而已。 將無心之暗合, 抑張胆之豪奪,

“ 性 情 無 今 古 ” 異, 詞 句 遂 人 我 共 乎。

【二】 山 谷 詩 補 註 又 增 數 事。 ○ 原 補 九、 按 李 小 湖《好 雲 樓 二

集》卷十四《雜說》亦言之。然似以何屺瞻為最早,《義門先生集》卷

五《與友人書》曰:“二十年前曾嘗宣城琴高魚,始知山谷‘春網薦琴

高’ 之 句 善 道 土 風, 而 已 蒼 駁 之 為 過。 後 見 趙 與 時《賓 退 錄》 亦 載

之”云云。已蒼、馮舒也。○原補十一、按《好雲樓二集》卷十五《雜

說》亦謂“巴西是秦西”之誤。張宗泰《魯巖所學集》卷九《書居易錄

卷十二、十三後》云:“《韓非子》作‘秦西巴’,《說苑》則作‘秦巴西’,

魯 直 自 用 劉 子 政 說, 非 趁 韻。” 是 也。 竊 謂《豫 章 黃 先 生 文 集》 卷 二

十《徐氏二子祝詞》曰:“得麑授秦巴西”,復曰:“巴西之罪,賢於樂

314
羊 之 功。” 散 文 初 無 韻 須 趁, 愈 徵 其 詩 句 之 本《說 苑》 矣。 ○ 原 補 十

五、按吳仰賢《小匏菴詩話》卷一亦謂《走馬川》起句,“行”字是衍

文,此詩逐句用韻,每三句一轉韻,通體一格;若加“行”字,不詞甚

矣。 ○ 原 補 二 十 二、 按 李 端 叔 與 坡 谷 善, 坐 草 范 純 仁 遺 表, 編 管 太

平州。 其《姑溪居士前集》 卷三十九《跋山谷二詞》, 即《木蘭花令》

也, 尤 資 證 驗。 略 云:“當 塗 自 山 谷 留 章 句 字 畫, 天 下 交 口 傳 誦。 如

蘇小、真娘、念奴、阿買輩,偶偕文士,一時筆次夤緣,以至不朽。歐

與 梅 者, 又 幸 之 甚 者 焉, 皆 當 塗 官 妓 也。”《能 改 齋 漫 錄》 卷 一 七 載

山谷此詞有自批云:“歐梅當時二妓。” 方虛谷《桐江集》 卷一《送白

廷玉如當塗詩序》亦謂:“黃魯直作郡九日罷,為大梅、小梅、歐靚賦

風 月 詩。” ○ 原 補 二 十 四、 為 卉 植 敘 彝 倫, 乃 古 修 詞 中 一 法。 其 稱

“兄弟”者,如王士元《亢倉于 · 農道》篇第八云:“是以先生者美米,

後 生 者 為 粃。 是 故 其 耨 也, 長 其 兄 而 去 其 弟; 不 知 耨 者 去 其 兄 而 養

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楊誠齋《菱》云:“雞頭吾弟藕吾兄。”楊

无咎《水龍吟》 賦木樨云:“友蘭兄蕙, 輿桃奴李。” 其不稱男而稱女

者, 如 東 坡《和 陶 和 胡 西 曹 示 顧 賊 曹 韻》:“寧 當 娣 黃 菊, 未 肯 姒 戎

葵。”黃莘田《秋江集》卷三《夜來香》第二首云:“好個通家女兄弟,

珍珠蘭蕊素馨尖”, 反用元遺山《德華小女》 詩之“好個通家女兄弟,

海棠紅點紫蘭芽”。 若吳夢窗《江南好》 云:“好結梅兄礬弟, 莫輕侶

西 燕 南 鴻”, 則 逕 本 山 谷 此 詩 矣。 ○ 原 補 二 十 五、 按 摩 詰《送 方 尊 師

歸嵩山》 云:“山壓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 較甌北所引摩詰

一聯更切。原補舍引少陵、義山、香山、及北宋數家而外,繁而贅,掛

而漏, 皆削去。 ○原補二十六、 按李方叔《濟南集》 卷二《德麟約遊

西 山》 云:“君 詩 如 齊 楚, 凛 凛 兩 大 國; 吾 詩 比 邾 滕, 惴 惴 甘 服 役。”

李 趙 皆 蘇 門, 此 篇 正 仿 黃 之 頌 蘇 也。 許 月 卿《先 天 集》 卷 五《暮 春

315
聯 句》 第 六 首 云:“楚 詩 無 國 風”, 自 註:“山 谷 云 云; 十 五 國 風 無 楚

詩, 蓋 外 之 也。” 與 史 繩 祖 之 說 合, 觀 此 集《附 錄》 下《山 屋 先 生 行

狀》, 史 屢 致 書 起 許 就 官, 則 此 說 或 亦 契 友 之 同 聲 歟。 ○ 原 補 二 十

九、 按外集《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章》 第七首“萬物逐波流, 金石

終自止”,青神註引《說苑 · 叢談》云:“水浮萬物,玉石留止。”○原

補 三 十 一、 按 韓 子 蒼《陵 陽 先 生 詩》 卷 一《題 李 伯 時 畫 昭 君 圖》, 有

《序》 考論琵琶事當屬烏孫公主, 與天社註同。 詩一起云:“春風漢殿

彈絲手,持鞭卻趁奚鞍走”,是畫中明妃未嘗懷抱琵琶,故“持鞭”曰

“卻”。 王民瞻《瀘溪集》 卷一《題羅疇老家明妃辭漢圖》, 自註:“李

伯 時 作 豐 容 靚 飾 欲 去 不 忍 之 狀”; 則 臨 行 惜 別, 亦 未 假 四 弦 作 離 聲

也。○原補三十二、韋子駿《韋先生集》卷九《瘦驢嶺》云:“登嶺今

朝 歎 瘦 驢”; 韋 於 山 谷 亦 為 前 輩, 却 未 誤 也。 ○ 原 補 三 十 三、 按 天 社

註 山 谷 弟 知 命 此 句, 引 班 超“但 願 生 入 玉 門 關” 語, 說 之 曰:“此 借

用。” 余 引 楊 炎 流 崖 州 至 鬼 門 關 作 詩 正 之, 非 徒 以 其 字 面 為“生 度 鬼

門 關” 也。 班 語 乃 終 得 首 邱 之 奢 願, 楊 黃 句 則 漸 入 瘴 鄉 之 絕 望; 班

謂 殘 生 向 盡, 尚 冀 生 還, 楊 黃 謂 忍 死 須 臾, 難 逃 死 地。 天 社 望 文 碎

義, 心知未安, 曰“借用” 者, 為知命解嘲而實自解嘲耳。 宋之問在

桂州《與修史學士吳競書》云:“心憑神理,實冀生還;關號鬼門,常

憂 死 別”; 下 八 字 可 箋 釋 楊 黃 句。 山 谷《雨 中 登 岳 陽 樓 望 君 山》 第 一

首:“投荒萬死鬢毛斑, 生出瞿塘灩澦關。” 天社註復引班超“生入玉

門關”語,則合稱矣。○原補三十七、按《晉書 · 夏侯湛傳》載其《抵

疑》 一 文, 有 云:“當 此 之 時, 若 失 水 之 魚, 喪 家 之 狗。” 玩 其 屬 對,

“喪”與“失”互文同意,早讀去聲。○原補四十三、按劉美中《檆溪

居士集》卷十《跋葛聖功詩》云:“某聞之耆舊,元祐中,聖功試南宮,

論 周 秦 強 弱 不 變 之 弊。 東 坡 奇 其 文, 置 之 高 列; 山 谷 曰:‘此 某 為 太

316
和 令 時, 所 與 唱 酬 進 士 也。’ 因 相 慶 得 人。 聖 功 由 是 名 聞 諸 公 間” 云

云。尤可糾《漫錄》之誤,和答《食筍詩》正所謂為太和令時唱酬也。

《漫錄》 引聖功《竹軒》:“獨拳一手支頤臥”, 則逕取昌黎《題秀禪師

房》 之“暫拳一手支頤臥” 耳。 ○原補四十六、 按元微之《酬孝甫見

贈》第七首:“無事拋棋侵虎口,幾時開眼復聯行”;即指棋“眼”。皇

祐中張靖撰《棋經》,其《洞微》篇第十云:“路虛而無眼”,《雜說》篇

第 十 三 云:“大 眼 可 贏 小 眼。” 張 書 在 兩 宋 當 甚 流 行, 故 俗 書 如《事

林廣記》 續集卷四即收之。 棋“眼” 亦必為宋時常語, 而青神註似憒

憒, 可怪也。 ○原補四十九及五十、 按光聰諧《有不為齋隨筆》 丁所

補二註皆與《困學紀聞》 闇合。 ○原補五十一、 按參觀《管錐編》 一

四 八 ○ 至 一 頁。 ○ 原 補 五 十 六、 按 史 吳 兩 註, 均 局 束 字 面。 陽 關 三

疊, 有聲無形, 非繪事所能傳, 故曰:“斷腸聲裏無形影。” 然龍眠畫

筆, 寫 惜 別 悲 歌 情 狀, 維 妙 維 肖, 觀 者 若 於 無 聲 中 聞 聲 而 腸 斷, 故

曰:“畫出無聲亦斷腸。”即聽覺補充視覺之理也。(參觀《管錐編》四

五 ○ 頁 )。 但 丁 詩 言 石 壁 上 雕 刻 歌 唱 隊 像, 人 巧 奪 天, 觀 賞 時 自 覺

眼耳兩識相爭, 一言:“唱聲無”, 一言:“唱聲有”(a d u e m i e i s e n s i /

f a c e v a d i r l ' u n “No , ” l ' a l t r o “S i , c a n t a ” ——P u r g a t o r i o , X . 5 9 -


6 0 ),正抉剖此境。王從之《滹南詩話》卷二云:“東坡題陽關圖:‘龍
眠 獨 識 殷 勤 處, 畫 出 陽 關 意 外 聲。’ 予 謂 可 言 聲 外 意, 不 可 言 意 外 聲

也。”東坡語意與山谷同,王氏未解詩旨。曹子建《七啟》所謂“造響

於無聲”, 可以斷章焉。 太白《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云:“寒松蕭瑟

如有聲。” 樂天《畫竹歌》 云:“舉頭忽看不似畫, 低耳靜聽疑有聲。”

介 甫《純 甫 出 釋 惠 崇 畫 要 余 作 詩》 云:“暮 氣 沉 舟 暗 魚 罟, 欹 眠 嘔 軋

如聞櫓。” 東坡《韓幹馬十四匹》 云:“後有八匹飲且行, 微流赴吻若

有聲。”放翁《劍南詩稿》卷八十一《曝舊畫》云:“翩翩喜鵲如相語,

317
洶 洶 驚 濤 覺 有 聲。” 樓 大 防《攻 媿 集》 卷 一《題 龍 眠 畫 騎 射 抱 球 戲》

云:“靜中似有叱吒聲,墨淡猶疑錦繡眩。”湯垕《畫鑒 · 高僧試筆圖》

云:“一 僧 攘 臂 揮 翰, 傍 觀 數 士 人 咨 嗟 嘖 嘖 之 態, 如 聞 有 聲。” 攻 媿

“墨淡”句別寫一境,非聽覺補充視覺,而視覺自力補充。張彥速《歷

代名畫記》卷二《論畫工用搨寫》節云:“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

意。”鄭毅夫《鄖溪集》卷十八《記畫》云:“純淡墨畫竹樹黃雀者,雖

墨 為 之, 如 具 五 彩。 云 僧 貫 休 畫。” 李 曾 伯《可 齋 雜 稿》 卷 三 十 四

《滿 江 紅 · 甲 午 宜 興 賦 僧 舍 墨 梅》 云:“ 猶 賴 有 墨 池 老 手, 草 玄 能

白。”王元美《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題石田寫生冊》云:“以淺

色 淡 墨 作 之。 吾 家 三 歲 兒 一 一 指 呼 不 誤, 所 謂 妙 而 真 者 也。‘意 足

不求顏色似’, 語雖俊, 似不足為公解嘲。” 蓋陳簡齋《和張規臣水墨

梅》 第 四 首 云:“意 足 不 求 顏 色 似, 前 身 相 馬 九 方 皋”; 弇 州 進 一 解,

謂 意 足 自 能 顏 色 具, 即 張 彥 遠 之 說 也。 荷 馬 史 詩 描 摹 一 金 盾 上, 彫

鏤 人 物 眾 多, 或 戰 陣, 或 耕 耘, 有 曰:“犁 田 發 土, 泥 色 儼 如 墨。 然

此 盾 固 純 金 鑄 也, 蓋 藝 妙 入 神 矣。”(a n d t h e e a r t h l o o k e d b l a c k

behind them,/as though turned up by plows. But it was


g o l d , / a l l g o l d —— a w o n d e r o f t h e a n i s t ' s c r a f t —— I l i a d , X V I I I ,
6 3 0 - 3 2 )。 美 學 論 師 贊 歎 為 得 未 曾 有, 審 美 形 似(a e st h et i c s e m b l -
a n c e )之旨己發於此兩句中。(參觀 B . B o s a n qu et , H i s t o r y o f A e s t h e t i c ,
2 n d e d . , 1 9 0 4 , 1 2 )。 竊謂攻媿、 可齋等詩詞斷句, 正復同耐玩索;墨
梅 之“草 玄 能 白”, 與 古 希 臘 人(P h i l o st r a t u s ) 言 白 粉 筆 能 畫 出 黑 人

肖 像( a n e g r o f a c e d r a w n i n w h i t e c h a l k — — i b . , 1 1 0 ; c f . E . H .

G o m b r i c h , A r t a n d I l l u s i o n , 5 t h e d . , 1 9 7 7 , 1 54 - 5 ),尤相映成趣。○原
補五十一、按參觀《管錐編》一八四○至一八四一頁。○新補一、《送

王 郎》:“江 山 千 里 俱 頭 白, 骨 肉 十 年 終 眼 青。” 天 社 註 引 杜 蘇 詩 句 而

318
論之曰:“工拙各異。” 按《外集 · 寄忠玉提刑》:“讀書頭愈白,見士

眼 終 青。” 青 神 註 引《王 立 之 詩 話》, 與 天 社 註 僅 數 字 異。 蓋 天 社 實

摭 取 王 氏 詩 話, 青 神 隱 發 其 覆 也。 青 神 註《外 集》, 每 若 欲 陵 加 天 社

《內 集》 註。 如《內 集 · 慈 孝 寺 餞 子 敦 席 上》:“日 永 知槐 夏, 雲黃 喜

麥秋。” 天社註引歐陽公《詩話》 載趙師民句:“麥天晨氣潤, 槐夏午

陰 清。” 而《外 集 · 奉 送 劉 君 昆 仲》:“平 原 曉 雨 半 槐 夏, 汾 上 午 風 初

麥 清”, 青 神 註 先 引 杜 詩:“麥 秋 晨 氣 潤, 槐 夏 午 風 涼”, 然 後 引 歐 公

《詩 話》 載 趙 句。 此 與《寄 忠 玉 提 刑》 註, 似 均 意 在 出 天 社 一 頭。 光

聰諧《有不為齋隨筆》壬駁歐公《詩話》,謂趙聯襲杜詩,未省青神註

已拈示之。 又如《內集 · 效王仲至少監詠桃花》 第四首:“海牛壓簾

風 不 開。” 天 社 註 引 杜 牧 詩:“金 槃 犀 鎮 帷。” 而《外 集 · 二 月 二 日 曉

夢》:“海牛壓風簾”,青神註:“海牛、犀也。《前集》有詩云:‘海牛壓

簾 風 不 開。’ 蓋 用 張 君 房《脞 說》, 蕭 學 士 夢 中 賦 曉 寒 歌 云:‘海 牛 壓

簾 風 不 入。’ 前 註 偶 不 及 此。” 則 明 補 天 社 註 之 闕 也。 天 社 引 牧 之 句

出《杜秋娘詩》,東坡《四時詞》之四:“夜風搖動鎮帷犀”,正用其語。

“海牛”即“犀”,“壓簾”即“鎮幃”,山谷避熟取生耳。○新補二、《柳

閎展如蘇子瞻甥也, 作詩贈之》 第三首:“霜威能折綿。” 天社註未道

來歷。 按吳景旭《歷代詩話》 卷五十九引《潘子真詩話》 記山谷自言

本庾肩吾詩:“清威正折棉”,復引《大人賦》等。竊謂合觀張玉田《甘

州》:“寒氣脆貂裘”, 可悟點化。 ○新補三、《詠雪奉呈廣平公》:“夜

聽 疎 疎 還 密 密, 曉 看 整 整 復 斜 斜。” 天 社 註 引 牧 之《臺 城 曲》:“整 整

復斜斜。” 按竊意山谷或因劉叉《雪車》 詩:“小小細細如塵間, 輕輕

緩 緩 成 樸 簌”, 觸 機 得 法。 前 人 此 類 疊 字 聯, 如 義 山《菊》:“暗 暗 淡

淡紫, 融融冶冶黃”, 初不多見。 山谷斯篇以後, 祖構迭起, 唐眉山、

陳簡齋、 曾茶山、 范石湖等名家皆屢為之。 據《瀛奎律髓》 卷二十一

319
徐 師 川《戊 午 山 間 對 雪》 方 虛 谷 批 語, 似 徐 亦 好 作 此 類 律 句。 ○ 新

補 四、《題 竹 石 牧 牛》:“牛 礪 角 尚 可, 牛 鬭 殘 我 竹。” 天 社 註 引《左

傳》、 退 之《石 鼓 歌》 等。 按 語 型 仿《獨 漉》 篇:“泥 濁 尚 可, 水 深 殺

我。” 參 觀《管 錐 編》 一 四 三 頁。 ○ 新 補 五、《寄 上 叔 父 夷 仲》:“百 書

不如一見面。” 天社註引《漠書》:“百聞不如一見”, 又世傳退之《與

大 顛 帖》:“所 示 廣 大 深 迥 如 此, 讀 來 一 百 遍, 不 如 親 面 而 對 之。” 按

似 都 不 切。 前 者 謂 聞 名 不 如 見 面, 所 同 五 字, 非 主 意 所 在。 後 者 謂

百讀不解, 須待口授, 亦非親朋闊別、 相思相望之忱。 歐陽永叔《蝶

戀 花》 云:“望 極 不 來 芳 信 斷, 音 書 縱 有 爭 如 見”, 下 句 正 山 谷 之 旨

也。 歐 詞 黃 詩 皆 道 出 心 同 此 理。 嘗 見 英 國 文 家 蘭 姆( C h a rl e s L a m b )

與 友(T h o m a s M a n n i n g ) 書 云:“ 得 與 其 人 一 瞥 面、 一 握 手, 勝 於

此 等 枯 寒 筆 墨 百 函 千 牘 也。 噫!”(O ! o n e g l i mp s e o f t h e h u m a n

face, and shake of the human hand, is better than Whole reams
o f t h i s c o l d , t h i n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 e t c . —— W o r k s , e d . E . V. L u -
c a s , V I , 1 7 5 )。○新補六、《再次韻楊明叔 · 引》:“蓋以俗為雅,以故
為 新, 百 戰 百 勝。 此 詩 人 之 奇 也。” 天 社 無 註。 按《後 山 集》 卷 二 十

三《詩話》云:“閩士有好詩者,不用陳語常談,寫投梅聖俞。答書曰:

‘子 詩 誠 工、 但 未 能 以 故 為 新, 以 俗 為 雅 爾。” 聖 俞 答 書 似 已 失 傳,

賴後山援引, 方知山谷所本。 葛常之《韻語陽秋》 卷三稱山谷與楊明

叔 論 詩 此 語, 蓋 南 宋 初 人 早 徵 古 而 忘 祖 矣。《中 州 集》 卷 二 引 李 屏

山 為 劉 西 嵓 詩 序 亦 以 此 為 山 谷 詩 法, 更 無 足 怪。 近 世 俄 國 形 式 主 義

文 評 家 希 克 洛 夫 斯 基(Vi c to r S h k l o vs k y ) 等 以 為 文 詞 最 易 襲 故 蹈

常, 落 套 刻 板(h a b i f u a l i z a t i o n , a u to m a t i z a t i o n ), 故 作 者 手 眼 須 使

熟 者 生(d e f a m i l i a r i z a t i o n ), 或 亦 曰 使 文 者 野(r e b a r b a r i z a t i o n )。( 參

觀 R o b e r t S c h o l e s , e d . , S t r u c i u r a l i s m i h L i t e r a t u r e , 1 9 74 , 8 3 - 4 ;

320
R o b e r t C . Fr e e m a n , e d . ,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1 9 7 0 ,
4 3 - 4 ; R . We l l e k a n d A . Wa r r e n , T h e o r y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1 9 6 3 , 2 3 6 )。
竊 謂 聖 俞 二 語, 夙 悟 先 覺。 夫 以 故 為 新, 即 使 熟 者 生 也; 而 使 文 者

野, 亦 可 謂 之 使 野 者 文, 驅 使 野 言, 俾 入 文 語, 納 俗 於 雅 爾。《六 一

詩 話》 記 聖 俞 論 詩 所 謂“狀 難 寫 之 境, 含 不 盡 之 意”, 數 百 年 來 已 熟

掛 談 藝 者 口 角。 而 山 谷、 後 山 祖 述 聖 俞 論 詩 語, 迄 無 過 問 者, 故 拈

出 而 稍 拂 拭 之。 抑 不 獨 修 詞 為 然, 選 材 取 境, 亦 復 如 是。 歌 德、 諾

瓦利斯、華兹華斯、柯爾律治、雪萊、狄更斯、福樓拜、尼采、巴斯可

里 等 皆 言 觀 事 體 物, 當 以 故 為 新, 即 熟 見 生。(G o et h e : “e i n e m

g e wö h n l i c h e n G e g e n s t a n d e e i n e i n t e r e s s a n t e S e i t e a b z u g e w i n n e n ”
—— E c k e r m a n n , G e s p r a c h e , 1 8 . S e p t . 1 8 2 3 , A u f b a u , 6 2 ; No v a l i s :

“D i e K u n s t , a u f e i n e a n g e n e h m e A r t z u b e f r e m d e n , e i n e n

Gegenstand fremd zu machen und doch bekannt und anzie-


h e n d , d a s i s t d i e r o m a n t i s c h e Po e t i k ” ——F r a g m e n t e , I I I , § 4 0 4 ,
S c h r i f t e n , h r s g . J . M i n o r, 1 9 2 3 , I I , 3 0 4 ; Wo r d s w o r t h : “O r d i n a r y
things should be presented to the mind in an unusual aspect”
——“ P r e f a c e ” t o t h e S e c o n d e d . , P o e m s , O x f o r d , 9 3 5 ; C o l e r i -

d g e : “s o t o r e p r e s e n t f a m i l i a r o b j e c t s a s t o a w a k e n t h e m i n d s
o f o t h e r s t o a l i k e f r e s h n e s s o f s e n s a t i o n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 m ” ——
T h e F r i e n d , “G e n e r a l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E s s a y X V, C o m p l e t e W o r k s ,
e d . G . W. T. S h e e d , I I , 1 0 4 ; S h e l l e y : “ Po e t r y m a k e s f a m i l i a r
o b j e t s b e a s i f t h e y w e r e n o t f a m i l i a r ” ——“ A D e f e n c e o f Po e -
t r y ”, P r o s e W o r k s , e d . , R . H . S h e p h e r d , I I , 1 9 ; D i C k e n s : “S o
getting a new aspect, and being unlike itself. Any odd unIikeness
o f i t s e t f ” —— M e m o r a n d u m B o o k , q u o t e d i n J . H i l l i s M i l l e r ,
321
Charles Dickens: the World of His Novels, 1 959, p. xv; Flaubert:
“I l s ' a g i t d e r e g a r d e r t o u t c e q u ' o n v e u t e x p r i m e r a s s e z l o n g -

temps et avec assez d'attention pour en découvrir un aspect qui


n ' a i t é té v u e t d i t p a r p e r s o n n e ” ——M a u p a s s a n t , P i e r r e e t J e a n ,
“L e R o m a n ”, e d . C o n a r d , p . x x i i i ; N i et z s c h e : “O r i g n a l . . . m a n d a s

Alte, Altbekannte, von jedermann Gesehene und Uebersehene


w i e n e u s i e h t ” ——M e n s c h l i c h e s , A l l z u m e n s c h l i c h e s , B d l l , A b t . i ,
§ 2 0 0 , W e r k e , h rs g . K . S c h l e c h t a , 1 9 54 , I . 8 1 4 ; Pa s c o l i : “L a p o e s i a
è nelle cose. Il poeta presenta la visione di cosa posta sotto
g l i o c c h i d i t u t t i e c h e n e s s u n o v e d e v a ” ——I l S a b a t o , q u o t e d i n
M o m e n t i e P r o b l e m i d i S t o r i a d e l l ' E s t e t i c a , M a r z o r a t i , 1 9 5 9 , I V,
1 6 3 7 ; c f . J o h n D e w e y, A r t a s E x p e r i e n c e , 2 6 7 : “ W h e n o l d a n d
f a m i l i a r t h i n g s a r e m a d e n e w i n e x p e r i e n c e , t h e r e i s i m a g i n a t i o n ”. )
聊舉數家, 山谷《奉答聖恩》 所謂“觀海諸君知浩渺” 也。 且明此諦

非 徒 為 練 字 屬 詞 設 耳。 ○ 新 補 七、《次 韻 答 斌 老 病 起 獨 游 東 園》 第 一

首:“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天社註引《維摩經》:“高原陸地,不

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按是也。《次韻中玉水仙花》第二首:

“淤 泥 解 作 白 蓮 藕”, 天 社 無 註。《贛 上 食 蓮 有 感》:“蓮 生 淤 泥 中, 不

與泥同調”, 天社註亦引《維摩經》。 蓋前兩詩謂花與泥即, 後詩謂花

與泥離;言各有當,同喻而異邊之例也。天社引語見《維摩詰經 · 佛

道品》第八,不切後詩之意;當引《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自說:“譬

如臭泥中生蓮花, 但採蓮花, 勿取臭泥也”, 或《大智度論 · 釋初品

中尸羅波羅蜜下》:“譬如蓮花,出自淤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

新 補 八、《又 和 斌 老 第 二 首》:“外 物 攻 伐 人, 鍾 鼓 作 聲 氣; 待 渠 弓 箭

盡,我自味無味。”天社註引《傳燈錄》:“僧問巖頭:弓折箭盡如何?

322
師 曰: 去。” 按 此 言 用 字 來 歷 也。 詩 意 即《傳 燈 綠》 卷 四 壽 州 道 樹 禪

師所謂:“老僧只消不見不聞, 伊伎倆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 ○新

補 九、《又 戲 題 下 巖》:“未 嫌 滿 院 油 頭 臭, 蹋 破 苔 錢 最 惱 人。” 按 句

法隱同《題竹石牧牛》;放翁《劍南詩稿》卷六十二《夏秋之交小舟早

夜 往 來 湖 中 戲 成 絕 句》 第 八 首 云:“荷 花 折 盡 渾 閑 事, 老 却 蓴 絲 最 惱

人”, 仿 山 谷 此 首 而 洩 露 文 脈 矣。 曾 慥《類 說》 卷 五 十 二《祕 閣 閑

談》:“油 頭 汙 繡 枕。” ○ 新 補 十、《次 韻 高 子 勉 第 二 首》:“行 布 佺 期

近。”天社註謂“行布”字本釋氏華嚴之旨,解《楞伽經》者曰:“名者

是 次 第 行 列, 句 者 是 次 第 安 布”, 而 山 谷 論 書 畫 數 用 之。 按 釋 志 磐

《佛祖統紀》 卷三上曰:“華嚴所說, 有圓融行布二門, 行布謂行列布

措。”《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七《題明皇真妃圖》曰:“故人物雖有

佳 處, 而 行 布 無 韻, 此 畫 之 沈 疴 也”; 即 用 以 論 書 畫 之 例。 范 元 實

《潛溪詩眼》記山谷言“文章必謹布置”,正謂“行布”。曾季貍《艇齋

詩 話》 記 人 問 蘇 子 由, 何 以 比 韓 子 蒼 於 儲 光 羲, 子 由 答 曰:“見 其 行

鍼布線似之。”著語酷類,用意倘亦似耶。竊謂“行布”之稱,雖創自

山谷,假諸釋典,實與《文心雕龍》所謂“宅位”及“附會”,三者同出

而異名耳。《章句》 篇曰:“夫設情有宅, 置言有位。 章句在篇, 如繭

之 抽 緒。 原 始 要 終, 體 必 鱗 次, 跗 萼 相 街, 首 尾 一 體。 搜 句 忌 於 顛

倒, 裁 章 貴 於 順 序”;《附 會》 篇 曰:“附 辭 會 義, 務 總 綱 領。 眾 理 雖

繁, 而無倒置之乖, 群言雖多, 而無棼絲之亂。”《文鏡祕府論》 南卷

《定位》 篇亦曰:“凡製於文, 先布其位, 猶行陣之有次, 階梯之有依

也。” 范 元 實 親 炙 山 谷,《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前 集 卷 十 載 其《潛 溪 詩 眼》

發揮山谷“文章必謹布置”之旨,舉少陵《贈韋見素》詩作例,謂:“有

如 官 府 甲 第, 廳 堂 房 室, 各 有 定 處 不 亂。 最 得 正 體, 為 布 置 之 本。

其他變體,奪乎天造,不可以形器矣。”夫“宅位”、“附會”、“布位”、

323
“布置”,皆“行布”之別名。然《文心》所論,祗是行布之常體;《潛

溪》 知 常 體 之 有 變 矣, 又 僅 以 無 物 之 空 言 了 事。 兹 引 而 申 之, 以 竟

厥緒。何汶《竹莊詩話》卷九引《詩事》曰:“荊公送人至清涼寺,題詩

壁 間 曰:‘斷 蘆 洲 渚 薺 花 繁, 看 上 征 鞍 立 寺 門; 投 老 難 堪 與 公 別, 倚

崗 從 此 望 回 轅。’‘看 上 征 鞍 立 寺 門’ 之 句 為 一 篇 警 策。 若 使 置 之 斷

句尤佳,惜乎在第二語耳。譬猶金玉,天下貴寶,製以為器,須是安頓

得宜,尤增其光輝。”《古詩歸》卷八陸雲《谷風》結句:“天地則爾,戶

庭已悠”,鍾伯敬評:“此二語若在當中,便不見高手,不可不知”;又

謝混《遊西池》起句:“悟彼蟋蟀唱,信此勞者歌”,鍾評:“此中二句

常語, 移作起便妙”。 他如卷十一謝靈運《登池上樓》、 謝惠連《西陵

遇風獻康樂》、卷十四劉孝威《望隔牆花》,《唐詩歸》卷六《玄宗送賀

知章歸四明》 等篇評語不具舉。 賀子翼《詩筏》 曰:“詩有極尋常語,

以作發句無味,倒用作結方妙者。如鄭谷《淮上別故人》詩云:‘揚子

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羌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蓋題中正意,只‘君向瀟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開頭便說,則淺直無

味;此却倒用作結, 悠然情深, 令讀者低徊流連, 覺尚有數十句在後

未竟者。”紀曉嵐《唐人試律說》曰:“陳季《湘靈鼓瑟》:‘一彈新月白,

數曲暮山青。’畧同仲文‘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然錢置於篇末,

故有遠神,此置於聯中,不過尋常好句。西河調度(入聲)之說,誠至

論也。此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悵矣秋風時,余臨石頭瀨’,

作發端則超妙,設在篇中則凡語。‘客髩行如此,滄波坐渺然’,‘問我

何所適, 天台訪石橋’, 作頷聯則挺拔, 在結句則索然。”《瀛奎律髓》

十九陳簡齋《醉中》起句:“醉中今古興亡事,詩裏江山搖落時”,紀曉

嵐 批:“十 四 字 之 意; 妙 於 作 起, 若 作 對 句 便 不 及。” 試 就 數 例 論 之。

倘簡齋以十四字作中聯, 或都官以“君向” 七字作起句, 猶夫荊公以

324
“看 上” 七 字 作 第 二 句, 皆 未 嘗 不 順 理 成 章, 有 當 於 劉 彥 和 所 謂“順

序”、“無倒置”,范元實所謂“正體”。然而“光輝”、“超妙”、“挺拔”之

致,蕩然無存,不復見高手矣。(參觀《管錐編》八九四至五頁、又一一

九八頁)。即如山谷自作《和答元明黔南留別》曰:“萬里相看忘逆旅,

三 聲 清 淚 落 離 觴。 朝 雲 往 日 攀 天 夢, 夜 雨 何 時 對 榻 涼。 急 雪 脊 令 相

並 影, 驚 風 鴻 雁 不 成 行。 歸 舟 天 際 常 回 首, 從 此 頻 書 慰 斷 腸。” 一、

二、三、四、七、八句皆直陳,五、六句則比興,安插其間,調劑襯映。

苟五、 六與一、 二易地而處, 未為序倒而體乖也。 然三、 四而下, 直

陳至竟,中無疏宕轉換;且雲、雨、雪、風四事,分置前後半之起處,

全 詩 判 成 兩 截, 調 度 失 方 矣。 故 劉 范 順 序 正 體 云 云, 僅“行 布” 之

粗 淺 者 耳。 山 谷 標“行 布” 之 名, 初 未 申 說。 顧 觀 其 自 運, 且 參 之

《詩事》、《詩歸》等評騭語,則歷來名家,得於心而成於手者,固昭晰

可 徵。 因 不 憚 煩 而 疏 通 證 明 之。 古 人 立 言, 往 往 於 言 中 應 有 之 義,

蘊 而 不 發, 發 而 不 盡。 康 德 評 柏 拉 圖 倡 理 念(I d e e ), 至 謂: 作 者 於

己 所 言, 每 自 知 不 透; 他 人 參 稽 匯 通, 知 之 勝 其 自 知(d a s s e s g a r

n i c h t s u n g e wö h n i c h e s s e i , d u r c h d i e Ve r g l e i c h u n g d e r G e d a n k e n ,
w e l c h e e i n Ve r f a s s e r ü b e r s e i n e n G e g e n s t a n d ä u s s e r t , i h n s o g a r
b e s s e r z u v e rste h e n , a l s e r s e l b st v e rst a n d ), 可 為 之 鉤 玄 抉 微(d e n
S i n n a u s m a c h e n )( K r i t t i k d e r r e i n e n Ve r n u n f t , h r s g . B . E r d m a n n ,
1 9 2 3 , 2 8 1 )。 談 藝 者 亦 足 以 發 也。 又 古 希 臘、 羅 馬 文 律 以 部 署
(d i s p o s i t i o ) 或 配 置(c o l l o c a t i o ) 為 要 義。( 參 觀 H . L a u s b e r g , H a n d -

b u c h d e r l i t e r a r i s c h e n R h e t o r i k , 1 9 6 0 , I , 2 4 1 - 7 )。 有 曰:“ 詞 意 位 置
得 當, 文 章 遂 饒 姿 致(C r a c e o f st y l e c o m e s f r o m a r r a n g e m e n t )。

同 此 意 也, 置 諸 句 首 或 句 中, 索 然 乏 味, 而 位 於 句 尾, 則 風 韻 出 焉”

( D e m e t r i u s , O n S t y l e , T h e L o e b C l a s s i c a l L i b r a r y, 3 8 9 )。 或 論

325
歐里庇得斯(E u r i p i d e s )悲劇中一句(H e r c u l e s F u r e n s 1 2 4 5 )曰:“語

本 傖 俗(i n d u b i t a b l y v u l g a r ), 而 安 插 恰 在 好 處, 頓 成 偉 詞”(s u b l i m e

b y b e i n g a p t t o t h e s e t t i n g ),( L o n g i n u s , O n t h e S u b l i m e , L o e b ,
3 2 9 ), 正 亦 言 行 布 調 度 爾。 ○ 新 補 十 一、《再 用 前 韻 贈 子 勉》 第 四
首:“鳥 語 花 間 管 絃。” 天 社 註 引 劉 禹 錫 詩:“蘿 密 鳥 韻 如 簧 音。” 按

《山谷外集補》 卷三《觀化》 第一首亦云:“柳外花中百鳥喧, 相媒相

和 隔 春 煙。 黃 昏 寂 寞 無 言 語, 恰 似 人 歸 鎖 管 絃。” 苟 徵 前 人 詩 句, 似

當引庾信《奉和趙王隱士》:“野鳥繁絃囀,山花焰火燃”,或崔湜《春

日幸望春宮》:“庭際花飛錦繡合,枝間鳥囀管絃同。”翁洮《春》:“林

間 鳥 奏 笙 簧 月, 野 外 花 含 錦 繡 風”, 則 有 管 無 絃, 同 劉 句 矣。 西 方 舊

日 亦 以 鳥 囀 管 絃 同 為 詩 中 套 語。( 參 觀 E . R . C u r t i u s , E u r o p ä i s c h e

Literatur und lateinisches Mittelalter, 2. Auf l., 1954, 825, die


M e t a p h e r “ Z i t h e r s p i e l f ü r Vo g e l s a n g ” ; J . R o u s s e t , L a L i t é r a t u r e
d e l ' Â g e b a r o q u e e n F r a n c e , n o u v. é d . , 1 9 5 4 , 1 8 4 - 6 , l e “ v i o l o n
a i l é ”, l e s “l u t h s a n i m e z ”。) ○ 新 補 十 二、《荊 南 簽 判 向 和 卿 用 予 六
言見惠次韻奉酬》第三首:“安排一字有神。”天社註:“前輩詩曰:吟

安一個字。”按盧延讓《苦吟》云:“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又《全

唐詩》載無名氏句云:“一個字未穩,數宵心不閒。”前者“行布”,句

在篇中也;此之“安排”,字在句內也。《文心雕龍 · 練字》篇曰:“善

為文者, 富於萬篇, 貧於一字。 一字非少, 相避為難也”;避重免複,

卑 無 高 論。《風 骨》 篇 曰:“捶 字 堅 而 難 移”, 則 可 為 安 穩 之 的 詮 矣。

昌黎《紀夢》 曰:“壯非少者哦七言, 六字常語一字難”, 其亦謂一字

之 難 安 穩 歟。(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二 一 七 頁。 夫 曰“安 排”, 曰“安”,

曰“穩”,則“難”不盡在於字面之選擇新警,而復在於句中之位置貼

適, 俾 此 一 字 與 句 中 乃 至 篇 中 他 字 相 處 無 間, 相 得 益 彰。 倘 用 某

326
字, 固足以見巧出奇, 而入句不能適館如歸, 却似生客闖座, 或金屑

入 眼, 於 是 乎 雖 愛 必 捐, 別 求 朋 合。 蓋 非 就 字 以 選 字, 乃 就 章 句 而

選 字。 儒 貝 爾(J . J o u b e r t ) 有 妙 語 曰:“欲 用 一 佳 字, 須 先 為 之 妥 覓

位 置 處 ”( Av a n t d ' e m p l o y e r u n b e a u m o t , f a i t e s - l u i u n e p l a c e —

P e n s é e s , Ti t . x x i i , § 1 6 )。 正 斯 之 謂。 江 西 派 中 人 侈 說 鍊 字, 如 范
元實言“句法以一字為工”, 方虛谷言“句眼”, 皆主好句須好字。 其

說易墮一邊。山谷言“安排一字”,乃示字而出位失所,雖好非寶,以

其不成好句也。 足矯末派之偏宕矣。 宋次道《春明退朝錄》 卷上記宋

子京曰:“人之屬文,自〔有〕穩當字,第初思之未至也。”強行父《唐

子 西 文 錄》 曰:“等 閒 一 字 放 過 則 不 可。 作 詩 自 有 穩 當 字, 第 思 之 未

至也。”《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九曰:“蘇子由有一段, 論人做文章,

自有合用底字, 只是下不著, 又如鄭齊叔云:做文字自有穩底字, 只

是人思量不著。 橫渠云:發明道理, 惟命字難。 要之做文字, 下字實

是 難。 因 改 謝 表 曰: 作 文 自 有 穩 字, 古 之 能 文 者, 纔 用 便 用 著 這 樣

字, 如今不免去搜索修改。” 錢澄之尤有味乎言之。《田間文集》 卷八

《詩說贈魏丹石》 曰:“造句心欲細而句欲苦, 是以貴苦吟。 情事必求

其真, 詞義必期其確, 而所爭祗在一字之間。 此一字確矣而不典, 典

矣而不顯, 顯矣而不響, 皆非吾之所許也。 賈浪仙云:‘吟安一個字,

撚 斷 數 莖 髭。’” 又 同 卷《陳 官 儀 詩 說》 曰:“見 三 唐 近 體 詩, 設 詞 造

句, 洵是良工心苦。 未有不由苦吟而得者也。 句工只有一字之間, 此

一字無他奇, 恰好而已。 所謂一字者, 現成在此, 然非讀書窮理, 求

此 一 字 終 不 可 得。 蓋 理 不 徹 則 語 不 能 入 情, 學 不 富 則 詞 不 能 給 意,

若 是 乎 一 字 恰 好 之 難 也。” 異 域 評 文, 心 契 理 符。 如 古 羅 馬 佛 朗 圖

(Fr o n to ) 諄 諄 教 人 搜 索(qu a e r e r e ) 妥 當 之 字, 無 他 字 可 以 易 之 者。

( Ve r b u m a d e o p r o p r i u m e s t u t e o s u b l a t o a l i u d s u b d i e u i s d e m

327
u s u s p o n p o s s i t —C o r r e s p e n d e n c e , “ L o e b ” , I , 9 6 - 8 ; c f . I , 1 0 ; I I ,
5 4 。) 古 天 竺 論 師 以 臥 榻(ś ay y ā ) 之 安 適, 喻 一 字 之 穩 當(r e p o s e ,
p e rfe c t f i t n e s s ) 不 容 同 義 字 取 替(the word cannot be replaced
by synonyms)( 參 觀 S . K . D e , S a n s k r i t P o e t i c s a s a S t u d y o f

A e s t h e t i c s , 1 9 6 3 , 2 1 , 4 1 - 2 )。 法 國 布 瓦 洛(B o i l e a u ) 有 句 云:“ 一 字
安 排 深 得 力 ”(D ' u n m ot m i s e n s a p l a c e e n s e i g n a l e p o u v o i r —

A r t p o é t i q u e , c h a n t I , v e rs 1 3 3 )。 近 世 福 樓 拜 倡 言 行 文 首 務, 以
一 字 狀 難 寫 之 境, 如 在 目 前(Fa i te s - m o i v o i r, p a r u n s e u l m ot ); 字

無 取 乎 詭 異 也(I l n ' e st b e s o i n d u v o c a b u l a i r e b i z a r r e ), 惟 其 是

耳; 屬 詞 構 句, 韻 諧 節 雅(p l e i n e s d e s o n o r i te s et d e rhy t h m e s s a v-

a n t s )。 即 援 布 瓦 洛 之 句 為 己 張 目。(M a u p a s s a n t , P i e r r e e t J e a n ,
“ L e R o m a n ” , C o n a r d p p . x x i i i - i v )。 復 云:“ 意 義 確 切 之 字 必 亦 為
聲 音 和 美 之 字 ”(u n r a p p o r t n é c e s s a i r e e n t r e l e m ot j u ste et l e

m o t m u s i c a l )(F l a u b e r t , C o r r e s p o n d a n c e , C o n a r d , V I I , 2 9 4 ; c f . I ,
1 8 6 - 7 ; I I I , 1 4 2 - 3 ; V, 2 5 0 ; V l , 4 8 1 )。 蓋策勳於一字者, 初非隻字偏
善, 孤標翹出, 而須安排具美, 配合協同。 一字得力, 正緣一字得所

也。兹字狀物如覩,匪僅義切,并須音和;與錢澄之所謂:“必顯,必

確, 必 響”, 方 得 為 一 字 之 安 而 恰 好, 寧 非 造 車 合 轍 哉。 澄 之 談 藝 殊

精, 識 力 在 並 世 同 宗 牧 齋 之 上, 此 即 嘗 鼎 之 一 臠。 然 竊 自 笑 食 馬 肝

未為知味耳。又按《文心雕龍 · 練字》己標“重出”、“同字相犯”為

“近 世” 文“忌”, 唐 以 來 五 七 言 近 體 詩 更 斤 斤 於 避 一 字 複 用。 進 而

忌一篇中用事同出一處。 如王驥德《曲律》 卷三《論用事》 第二十一

云:“用 得 古 人 成 語 恰 好, 亦 是 快 事, 然 只 許 單 用 一 句。 要 雙 句 須 別

處另尋一句對之。”吳天章雯《蓮洋集》卷六《斐然納姬》:“清秋誰和

杜 秋 詩, 寂 寞 樊 川 惱 髩 絲。 漫 言 春 到 花 盈 樹, 遙 看 陰 成 子 滿 枝”, 翁

328
覃谿批:“三用小杜事, 於章法似可商。” 方植之《昭昧詹言》 卷一謂

“用事忌出一處、一書”,舉“荊凡”對“臧穀”為例。法國古典主義祖

師 馬 雷 伯 評 詩, 力 戒 同 字 重 出(l e s ré p é t i t i o n s d e m ot s ) 之 弊( 參 觀

F. B r u n ot , D o c t r i n e d e M a l h e r b e , 1 9 8 );並時作者(R o b e r t G a r n i e r,
P h i l i p p e B e r t a u t ) 亦 頗 化 於 其 說。 晚 近 福 樓 拜 尤 慘 淡 經 營, 刻 意
不 犯 同 字, 而 復 深 歎 斯 事 之 苦(J e n e s a i s p l u s c o m m e n t m ' y

p r e n d r e , p o u r é v i t e r l e s ré p é t i t i o n s . L a p h r a s e l a p l u s s i m p l e
c o m m e “i l f e r m a l a p o r t e ”, “i l s o r t i t ”, e t c . e x i g e d e s r u s e s
d ' a r t i n c r oya b l e s —F l a u b e r t , o p . c i t . , I V, 3 6 ); 不 啻 作 法 自 困, 景
附者卻不乏其人( 參觀 F. D u m o n t , L e s p e t i t s r o m a n t i q u e s f r a n ç a i s ,

1 7 6 , A l p h o n s e R a b b e ; A . Vi a l , G u y d e M a u p a s s a n t e t l ' a r t d u
r o m a n , 9 0 , L é o n C l a d e l )。 後 來 鄧 南 遮(D ' A n n u n z i o ) 大 言 嘩 眾, 至
謂 一 字 在 三 頁 後 重 出, 便 刺 渠 耳(I h a v e s u c h a s e n s i t i v e e a r t h a t

the repetition of a word irritates me three pages away—A.


R h o d e s , T h e p o e t a s S u p e r m a n , 4 6 )。《雕 龍》 所 拈“練 字” 禁 忌, 西
方 古 今 詩 文 作 者 固 戚 戚 有 同 心 焉, 並 揚 搉 之。 ○ 新 補 十 三、《贈 高

子勉》第三首:“拾遺句中有眼,彭澤意在無絃。”天社註:“謂老杜之

詩,眼在句中,如彭澤之琴,意在絃外也。”按《後山詩註》卷六《答魏

衍、 黃預勉予作詩》:“句中有眼黃別駕”, 天社註:“魯直自評元祐間

宇云:‘字中有筆,猶禪家句中有眼’;又六言詩云:‘拾遺句中有眼’。”

即 指 贈 高 子 勉 此 首。《瀛 奎 律 髓》 卷 四 山 谷《送 舅 氏 野 夫 之 宣 州》,

方虛谷批:“明、簇、豐、臥,詩眼也。後山謂‘句中有眼黃別駕’,是

也。” 猶 後 山 之 以 山 谷 贊 少 陵 者, 回 施 於 山 谷。 南 宋 虞 壽 老《尊 白 堂

集》卷二《贈潘接伴》云:“句中有眼人誰識,弦上無聲我獨知”;獨不

畏人“知”其全襲山谷句耶。眼為神候心樞(參觀《管錐編》七一四又

329
七 九 一 頁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 佛 國 品》 第 一 寶 積 以 偈 頌 佛, 僧 肇 註

至 曰:“五 情 百 骸, 目 最 為 長。” 蓋 亦 古 來 通 論( 參 觀 M . H e i d e g ge r,

S e i n u n d Z e i t , I H ä l fte , 1 9 2 7 , 1 7 0 - 1 , “Vo r r a n g d e s S e h e n s ”; M . H .
A b r a h m s , T h e M i r r o r a n d t h e L a m p , 1 9 5 3 , 1 6 0 - 1 , “d e s p o t i s m
o f t h e e ye ”; J . H . H a g st r u m , T h e S i s t e r A r t s , 1 9 5 8 , 1 3 - 4 , “p r i m a c y
o f t h e s e n s e o f v i s i o n ”)。 釋 典 遂 以 眼 目 喻 要 旨 妙 道, 如 釋 智 昭 彙
集 宗 門 語 句、 古 德 唱 說 成 編, 命 名 曰《人 天 眼 目》。 徐 文 長《青 藤 書

屋文集》卷十八《論中》之五曰:“何謂眼。如人體然,百體相率似膚

毛, 臣妾輩相似也。 至眸子則豁然, 朗而異, 突以警。 文貴眼者, 此

也。 故 詩 有 詩 眼, 而 禪 句 中 有 禪 眼” 云 云。 山 谷 曰:“ 拾 遺 句 中 有

眼”, 意 謂 杜 詩 妙 處, 耐 人 討 索 探 求。 而 宗 派 中 人 如 參 禪 之 死 在 句

下, 摭 華 逐 末, 誤 認 獨 具 句 眼 為 不 外 近 體 對 仗 鍊 字。 甚 矣 其 短 視 隘

見也。賀子翼《詩筏》,譏宋人“穿鑿一二字,指為古人詩眼,乃死眼

而 非 活 眼”, 有 以 哉。 如 呂 居 仁《童 蒙 詩 訓》 記 潘 邠 老 言:“七 言 詩

第五字要響,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翻、失是響字。

五言詩第三字要響,如‘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浮、落是響字。所

謂響者, 致力處也。” 張子韶《橫浦心傳錄》 卷上記聞居仁論詩,“每

句中須有一兩字響, 響字乃妙指。 如‘身輕一鳥過’、‘飛燕受風斜’,

過、 受 皆 句 中 響 字”。《 老 學 菴 筆 記》 卷 五 記 曾 致 堯 評 李 虛 己 詩 曰

“工”而“恨啞”,虛己漸悟其法,以授晏元獻,元獻以授二宋,後遂失

傳;“然 江 西 詩 人 每 謂 五 言 第 三 字、 七 言 第 五 字 要 響, 亦 此 意 也。”

觀 潘、 呂 論“響” 所 舉 似, 非 主 字 音 之 浮 聲 抑 切 響, 乃 主 字 義 之 為

全句警策, 能使其餘四字六字借重增光者, 與曾氏戒“啞” 之意, 未

必 盡 同。《 竹 莊 詩 詁》 卷 一 引《 漫 齋 語 錄》:“ 五 字 詩 以 第 三 字 為 句

眼, 七 字 詩 以 第 五 字 為 句 眼。 古 人 鍊 字, 只 於 句 眼 上 鍊。” 則 是 潘

330
呂 之 說 矣。 方 虛 谷 尤 以 此 明 詔 大 號, 賀 黃 公《載 酒 園 詩 話》 卷 一 嗤

其《律髓》標舉句眼之妄,以荊公五律為例,八句有“六隻眼睛,未免

太多”, 蓋“人生好眼只須兩隻, 何必盡作大悲相”。 紀曉嵐《律髓刊

誤》 更 詳 駁 虛 谷。 竊 觀《冷 齋 夜 話》 卷 五 引 荊 公“江 月 轉 空 為 白 晝,

嶺 雲 分 暝 與 黃 昏”,“一 水 護 田 將 綠 遶, 兩 山 排 闥 送 青 來”, 東 坡“只

恐 夜 深 花 睡 去, 高 燒 紅 燭 照 新 粧”,“我 攜 此 石 歸, 袖 中 有 東 海”, 而

記 山 谷 語 曰:“此 皆 謂 之 句 中 眼。 學 者 不 知 此 妙 語, 韻 終 不 勝。” 夫

荊公兩聯中“轉”、“分”、“護”、“排”、“送”五字,尚可當漫齋、虛谷所

言 句 眼; 然 多 在 七 言 詩 中 第 三 字, 第 五 字 之“將”, 殊 不 見 致 力。 若

東 坡 四 句, 絕 非 以 一 字 見 警 策 者。《容 齋 續 筆》 卷 八 記 山 谷 詩:“歸

燕畧無三月事,高蟬正用一枝鳴”,“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

曰“在”,曰“帶”,曰“要”,至“用”字乃定,今本則作“殘蟬正占”。則

所鍊又在第四字( 此聯見《山谷外集補》 卷三《登南禪寺懷裴仲謀》,

“正” 作“猶”)。 故山谷言“句中眼”, 初不同而亦不限於派中人所言

“句眼”,章章可識矣。《律髓》卷十四少陵《曉望》,虛谷批:“五六以

坼、隱、清、聞為眼”;曉嵐批:“馮云:‘尋常覓佳句,五字自然有一字

用力處;虛谷每言詩眼,殊憒憒。假如“池塘生春草”句,句眼在何字

耶。’”“池 塘” 句 與 山 谷 所 稱 東 坡 四 句, 足 相 輔 佐。 范 元 實 著 書, 名

《潛 溪 詩 眼》, 泛 論 詩 事, 尚 未 乖 山 谷 語 意。 偽 書《雲 仙 雜 記》 卷 三、

卷八引《鍾嶸句眼》(卷五、卷六引《續鍾嶸句眼》),片言隻語,指歸

難 究。 然 南 朝 鍾 記 室 拾 取 北 宋 黃 別 駕 牙 後 慧, 洵 如 顧 歡 所 嘲:“呂 尚

盜 陳 恆 之 齊, 劉 季 竊 王 莽 之 漢” 已。 ○ 新 補 十 四、《次 韻 向 和 卿 與 鄒

天錫夜語南極亭》 第二首:“坐中更得江南客, 開盡南窗借月看。” 天

社註:“孟郊詩:‘借月南樓中。’”按句有“看”字、方能得“借”字力。

天社僅覩“借月”字,掇皮而未得髓矣。香山《集賢池答侍中問》云:

331
“池月幸閒無用處,主人能借客遊無”;又《過鄭處士》云:“故來不是

求 他 事, 暫 借 南 亭 一 望 山。” 朱 慶 餘《潮 州 韓 使 君 置 宴》 詩( 一 作 李

頻《答韓中丞容不飲酒》) 云:“多情太守容閒坐, 借與青山盡日看。”

貫休《晚望》云:“更尋花發處,借月過前灣。”無遊字、望字、看字、過

字, 則 借 字 之 用 不 著。 後 來 如 陳 簡 齋《至 董 氏 園 亭》 云:“簾 鉤 掛 盡

蒲 團 穩, 十 丈 虛 庭 借 雨 看。”《梅 磵 詩 話》 卷 中 引 葉 靖 逸《九 日》 云:

“腸斷故鄉歸未得,借人籬落賞黃花”;又趙愚齋《清明》云:“惆悵清

明 歸 未 得, 借 人 門 戶 插 垂 楊。”《列 朝 詩 集》 乙 集 卷 五 瞿 宗 吉《清 明》

云:“借人亭館看梨花。”《匏廬詩話》卷上引唐子畏《墨菊》云:“借人

籬落看西風。”黃莘田《秋江集》卷一《閒居雜興》之八云:“借人亭館

看烏山。”作者殊列,均以看字、賞字、插字暢借字之致,山谷手眼亦

復爾耳。劉須溪評點《簡齋集》,于“十丈空庭借雨看”句評曰:“借字

用 得 奇 傑”, 似 并 山 谷 句 忘 卻 矣。 ○ 新 補 十 五、《 題 李 亮 功 戴 嵩 牛

圖》:“韓生畫肥馬, 立仗有輝光。” 天社註引老杜《丹青引》。 按山谷

《次 韻 子 瞻 和 子 由 觀 韓 幹 馬》 云:“曹 霸 弟 子 沙 苑 丞, 喜 作 肥 馬 人 笑

之”, 天 社 註 亦 引《丹 青 引》。 少 陵 譏 韓 幹 畫 馬“不 畫 骨”, 唐 人 以 為

不 解 事 之 失 言。 張 彥 遠《歷 代 名 畫 記》 卷 九 斥 之 曰:“杜 甫 豈 知 畫

者”, 因 謂 玄 宗 好 大 馬, 故 幹 畫 馬 肥 大。 顧 雲《蘇 君 廳 觀 韓 幹 馬 障

歌》 亦曰:“今日披圖見筆跡, 始知甫也真凡目。” 宋人揣摩情事, 袒

韓 諍 杜, 如 山 谷 此 句 以 天 子 儀 仗 為 解。 同 時 張 文 潛《右 史 集》 卷 十

一《題韓幹馬圖》、 卷十五《讀蘇子瞻韓幹馬圖》、 卷十六《蕭朝散惠

石 本 韓 幹 馬 圖》 又 謂 太 平 無 戰 事, 馬 閒 空 食 粟, 故 皆“圓 脽 豐 膺”。

《宣和畫譜》 卷二云:“世謂周昉畫婦女, 多豐厚態度者。 此無他, 昉

貴 游 子 弟, 多 見 貴 而 美 者, 故 以 豐 厚 為 體。 此 與 韓 幹 不 畫 瘦 馬 同

意。”《說郭》卷十二賈似道《悅生堂隨鈔》引《石渠錄》:“八舅王彥丹

332
侍郎常隨( 疑是論字之訛) 周昉韓幹畫人馬云:天廄無瘠馬,宮禁無

悴 容, 宜 乎 韓 馬、 周 人 皆 肥。” 亦 可 參 觀。 張 彥 遠 斥 少 陵 不 知 畫, 米

元 章《海 岳 名 言》 評 薛 稷 書 慧 普 寺 額, 因 歎 曰:“信 老 杜 不 能 書 也。”

蓋 少 陵 雖 詩 名 塞 天 破, 而 技 藝 各 有 專 門 名 家, 張、 米 不 受 虛 聲 恫 嚇

也。 ○ 新 補 十 六、《次 韻 文 潛》:“ 水 清 石 見 君 所 知, 此 是 吾 家 祕 密

藏。” 天 社 註:“ 水 清 石 見 具 上 註。《 西 清 詩 話》 載( 疑 是 論 或 言 字

之 訛 ) 杜 少 陵 詩 云:‘作 詩 用 事, 要 如 釋 語: 水 中 着 鹽, 飲 水 乃 知

鹽 味。 此 說、 詩 家 祕 密 藏 也。’” 按 詩 作 於 崇 寧 元 年。 山 谷 元 祐 元 年

《奉 和 文 潛 贈 無 咎》 第 二 首 云:“談 經 用 燕 說, 束 棄 諸 儒 傳。 濫 觴 雖

有 罪, 末 派 彌 九 縣。 張 侯 真 理 窟, 堅 壁 勿 與 戰; 難 以 口 舌 爭, 水 清

石自見。”天社註:“古樂府《豔歌行》:‘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

所 謂“具 上 註” 者, 指 此。 山 谷 蓋 重 提 十 六 年 前 舊 語 耳。 世 故 澒 洞,

人生艱窘, 拂意失志, 當息躁忍事, 毋矜氣好勝;日久論定, 是非自

分。 其《贈送張叔和》 云:“我提養生之四印:百戰百勝, 不如一忍;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又《和斌老》第二首云:“外物攻伐人,鐘鼓作

聲氣;待渠弓箭盡,我自味無味。”皆即“口舌難爭,堅壁勿戰”之旨。

《金剛經》所謂“無諍三昧”,亦猶後來陳簡齋《葆真池上》名句所謂:

“微 波 喜 搖 人, 小 立 待 其 定” 也。 蓋 山 谷 昔 在 王 氏 新 學 大 盛 之 時, 嘗

向 文 潛 進 此 言; 今 二 人 投 老 同 為 逐 客, 遂 復 申 前 誡, 豈 論 詩 法 哉。

然 誤 會 不 僅 天 社。 李 似 之《筠 谿 集》 卷 二 十 一《跋 趙 見 獨 詩 後》 早

云:“山 谷 以 水 清 石 見 為 音( 吾 字 之 訛 ) 家 祕 密 藏, 其 宗 派 中 人 有 不

能喻”;後來袁起巖《東坡集》卷一《題楊誠齋南海集》第二首:“水清

石 自 見, 變 定 道 乃 契。 文 章 豈 無 底, 過 此 恐 少 味。” 是 不 乏 錯 認 處 世

之 無 上 呪 為 談 藝 之 祕 密 藏 者。 幸 其 不 能 曉 喻, 否 則 強 作 解 人, 必 如

天 社 斯 註 之 郢 書 燕 說 矣。 夫 山 谷 詩 所 言“祕 密 藏”, 着 眼 於 水 中 石 之

333
可得而見,諺云:“水清方見兩般魚”也(外集《賦未見君子,憂心靡

樂》 八韻第二首:“水清魚自見);《西清詩話》 所言“祕密藏”, 着眼

於 水 中 鹽 之 不 可 得 而 見, 諺 云:“釀 得 蜜 成 花 不 見” 也。 天 社 等 類 以

說, 聞鼠璞之同稱, 而昧矛盾之相攻矣。“水中鹽” 之喻, 卻具勝義。

兹 因 天 社 之 註, 稍 闡 發 之。 相 傳 梁 武 帝 時, 傅 大 士 翕 作《心 王 銘》,

文見《五燈會元》卷二,收入《善慧大士傳錄》卷三,有曰:“水中鹽

味, 色裏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 身內居停。”《西清

詩話》 所謂“釋語” 昉此。 鹽著水中, 本喻心之在身, 兹則借喻故實

之在詩。 元裕之本之,《遺山集》 卷三十六《杜詩學引》 云:“前人論

子美用故事,有著鹽水中之喻” 云云。 後世相沿,如王伯良《曲律 ·

論 用 事》 第 二 十 一 云:“又 有 一 等 事, 用 在 句 中, 令 人 不 覺。 如 禪 家

所謂撮鹽水中,飲水乃知鹽味,方是好手”;袁子才《隨園詩話》卷七

云:“用 典 如 水 中 著 鹽, 但 知 鹽 味, 不 見 鹽 質。” 蓋 已 為 評 品 之 常 談

矣。 實則此旨早發於《顏氏家訓 · 文章》 篇, 記邢子才稱沈休文云:

“沈 侯 文 章 用 事 不 使 人 覺, 若 胸 臆 語 也。” 劉 貢 父《中 山 詩 話》 稱 江

鄰 幾 詩 亦 云:“論 者 謂 莫 不 用 事, 能 令 事 如 己 出, 天 然 渾 厚, 乃 可 言

詩。 江 得 之 矣。” 特 皆 未 近 取 譬, 遂 未 成 口 實 耳。 瑞 士 小 說 家 凱

勒(G ot t f r i e d K e l l e r ) 嘗 言:“ 詩 可 以 教 誨, 然 教 誨 必 融 化 於 詩 中,

有 若 糖 或 鹽 之 消 失 於 水 內 ”(d a s D i d a k t i s c h e i m Po et i s c h e n

a u f z u l ö s e n w i e Z u c k e r o d e r S a l z i m Wa s s e r — B r i e f a n B . A u e r -
b a c h , 2 5 Fe b . 1 8 6 0 , q u o t e d i n H e r m a n n M e y e r , D e r S o n d e r l i n g
i n d e r D e u t s c h e n D i c h t u n g , 1 9 6 3 , 1 9 6 )。 拈喻酷肖, 而放眼高遠, 非
徒 斤 斤 於 修 詞 之 薄 物 細 故。 然 一 暗 用 典 實, 一 隱 寓 教 訓, 均 取 譬 於

水 中 著 鹽, 則 雖 立 言 之 大 小 殊 科, 而 用 意 之 靳 嚮 莫 二。 即 席 勒 論 藝

術 高 境 所 謂 內 容 盡 化 為 形 式 而 已(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三 一 二 頁 )。 既

334
貌 同 而 心 異《史 通》 第 二 十 八《模 擬》), 復 理 一 而 事 分(《河 南 程 氏

遺書》 卷十四“明道語”)。 故必辨察而不拘泥, 會通而不混淆, 庶乎

可以考鏡群言矣。 法國詩人瓦勒里(Pa u l Va l é r y ) 言:“詩歌涵義理,

當 如 果 實 含 養 料; 養 身 之 物 也, 祗 見 為 可 口 之 物 而 已。 食 之 者 賞 滋

味 之 美, 渾 不 省 得 滋 補 之 力 焉 ”(L a p e n s é e d o i t ê t r e c a c h é e d a n s

l e s ve rs c o m m e l a ve r t u n u t r i t i ve d a n s u n f r u i t . Un f r u i t e st
nourriture, mais il ne parîat que délice. On ne perçoit que du
p l a i s i r , m a i s o n r e ç o i t u n e s u b s t a n c e —“ L i t té r a t u r e ” , O e u v r e s ,
B i b . d e l a P l e i a d e , I I , 54 7 - 8 )。 正 亦 此 旨。 較 水 中 著 鹽 糖, 詞 令 更
巧耳。 言之匪艱, 三隅可反。 不特教訓、 義理、 典故等崇論博學, 即

雕鍊之精工、 經營之慘淡, 皆宜如水中之鹽, 不見其形也。 ○新補十

七、《秋冬之間,鄂渚絕市無蟹,今日偶得數枚;戲成小詩》第一首:

“雖為天上三辰次。” 天社註:“陰陽家以井鬼之分為巨蟹宮。” 按《有

不為齋隨筆》乙曰:“沈括《筆談》卷七論蝕云:‘西天法,羅睺、計都

皆 逆 步 之。’ 據 此, 則 宋 時 已 有 西 法。 山 谷 此 詩 謂 十 二 辰 中 有 巨 蟹,

亦是西法, 即中國之鶉首也。 明周恭肅《十二宮辰歌》:‘秋風網巨蟹

螯肥’,作歌在嘉靖時,西士尚未來。”○新補十八、同題第四首:“東

歸 卻 為 鱸 魚 鱠, 未 敢 知 言 許 季 鷹。” 天 社 註 引 張 季 鷹 思 菰 菜 蓴 羹 鱸

魚鱠事。按唐彥謙《詠蟹》七古云:“西風張翰苦思鱸,如斯風味能知

否”, 已發山谷詩意。 後來如方巨山《秋崖小稿》 卷三十六《滿庭芳》

云:“草 泥 行 郭 索, 橫 戈 曾 怒, 張 翰 浮 誇; 笑 鱸 魚 雖 好, 風 味 爭 些。”

嗜 蟹 而 又 善 畫 蟹 之 郎 蘇 門《桃 花 山 館 吟 稿》 卷 七《題 蟹》 之 六 云:

“橙 黃 橘 綠 稻 花 疎, 杯 酒 雙 螯 小 醉 餘; 若 使 季 鷹 知 此 味, 秋 風 應 不

憶 鱸 魚。” 幾 成 此 題 中 應 有 之 義 矣。 ○ 新 補 十 九、《李 宗 古 出 示 從 蔣

彥回乞葬地頌, 作詩奉呈》, 天社無註。 按復有《玉芝園》 並序:“蔣

335
彥回喜太守監郡過其玉芝園, 作詩十六韻, 次其舊韻”;又《游愚溪》

並序:“入朝陽洞, 蔣彥回及余徘徊水濱久之。” 據《楊誠齋集》 卷一

百十七《蔣彥回傳》,彥回名暐,零陵人;山谷謫居,士大夫畏禍,不

與 往 來, 彥 回 日 從 之 遊, 山 谷 臨 終, 託 付 以 後 事。 葉 調 生《吹 網 錄》

卷四引明刻《山谷集》附周季鳳所為《別傳》,道彥回與山谷交誼,又

引周聖楷《楚寶 · 獨行門》中《蔣湋傳》,深怪《宜州家乘》中隻字不

及 彥 回。 蓋 葉 氏 未 求 之《誠 齋 集》, 不 知 明 人 撰 傳 之 所 本 也。 ○ 新

補 二 十、《薛 樂 道 自 南 陽 來 入 都 餞 行》:“ 霜 風 獵 帷 幕。” 青 神 未 註。

按《有不為齋隨筆》丁謂《國語 · 吳語》:“興其眾庶以犯獵吳國”之

“獵”。 ○新補二十一、《弈》 第一首:“簿書堆積塵生案, 車馬淹留客

在 門。” 青 神 未 註。 按《有 不 為 齋 隨 筆》 丁 云 是 櫽 括 韋 曜《博 弈 論》:

“人 事 曠 而 不 脩, 賓 旅 闕 而 不 接。” ○ 新 補 二 十 二、《次 韻 裴 仲 謀 同

年》:“交 蓋 春 風 汝 水 邊, 客 牀 相 對 臥 僧 氈。 舞 陽 去 葉 纔 百 里, 賤 子

與 公 皆 少 年。 白 髮 齊 生 如 有 種, 青 山 好 去 坐 無 錢。 烟 沙 篁 竹 江 南

岸, 輸與鸕鷀取次眠。” 青神註:“裴官於潁昌之舞陽, 山谷尉汝州葉

縣;時年二十四。”按李小湖《好雲樓初集》卷二十八《雜識》駁外集

編 此 詩 入 熙 寧 二 年 之 非, 謂:“前 二 聯 乃 追 敘 傾 蓋 以 來, 地 相 近 而 年

皆 少。 三 聯 乃 言 今 時。 四 聯 乃 言 今 地。 有 離 合 盛 衰 之 感。 蓋 元 豐

三 年 庚 申 作。 時 山 谷 年 三 十 六, 故 言 白 髮。 改 官 太 和 縣, 自 汴 京 歸

江南, 次年乃赴太和, 故言青山, 且明云江南岸也。 若熙寧二年, 公

年 二 十 五, 與 裴 俱 少 年, 何 又 云 白 髮 齊 生 耶。 葉 與 舞 陽 豈 江 南 耶。”

李 氏 多 事 強 解。 夫 正 以 少 年 不 當 生“白 髮”, 而 二 人 華 鬢 星 星, 竟 早

於嵇含, 故曰“如有種”; 正以葉與舞陽非“江南”, 而二人又無錢買

山 而 隱, 故 曰“輸 與 鸕 鷀” 也。 ○ 新 補 二 十 三、《呻 吟 齋 睡 起》 第 三

首:“妬蘖長春木。” 青神無註。 按山谷父亞夫《伐檀集》 卷下有《妬

336
芽 說》, 畧 云:“人 有 以 桃 為 杏 者, 名 曰 接。 其 法 斷 桃 之 本, 而 易 以

杏。 春 陽 既 作, 其 枝 葉 與 花 皆 杏 也。 桃 之 萌 亦 出 於 其 本, 蓊 然 若 與

杏爭盛,其主人命去之,曰:妬芽也。”梅聖俞《宛陵集》卷五十六《次

韻奉和永叔謝王尚書惠牡丹》 云:“偏惡妬芽須打拉”;曹公顯《松隱

集》 卷九《治圃》 亦云:“妬芽盡刪除。” 蓋宋治圃習語也。 ○新補二

十四、《次韻奉送公定》:“唯恐出己上, 殺之如弈棋。” 青神註引《左

傳》:“甯子視君不如弈棋。”按此句得力在“殺”字,借手談慣語,以

言嫉賢妬能者之排擠無顧藉也。馬融《圍棋賦》早云:“深入貪地,殺

亡士卒。”張文成《朝野僉載》卷二記梁武帝“方與人棋,欲殺”一段,

“應聲曰:‘殺卻’。”元微之《酬孝甫見贈》第七首詠“無事拋棋”,有

云:“終須殺盡緣邊敵。”北宋張擬《棋經 · 斜正》篇第九云:“棋以變

詐為務,劫殺為名”;又《名數》篇第十一歷舉用棋之名三十有二,其

二十七至三十云:“有征,有劫,有持,有殺。”後世相沿,如《儒林外

史》 第 五 十 五 回 王 太 曰:“天 下 那 裏 還 有 快 活 似 殺 矢 棋 的。 我 殺 過 矢

棋,心裏快活極了。”寫圍棋時用“殺”字,因陳落套,當然而不足奇

也。 移 用 於 朝 士 之 黨 同 伐 異, 則 有 醒 目 驚 心 之 效 矣。 丁 耶 諾 夫( J .

Ty n j a n o v ) 嘗 謂: 行 業 學 科, 各 有 專 門, 遂 各 具 詞 彙, 詞 彙 亦 各 賦
顏 色(I e x i c c a l c o l o u r a t i o n )。 其 字 處 本 業 詞 彙 中, 如 白 沙 在 泥,

素 絲 入 染, 廁 眾 混 同; 而 偶 移 置 他 業 詞 彙, 則 分 明 奪 目, 如 叢 綠 點

紅,雪枝立鵲。故“殺”字在棋經,乃是陳言;而入此詩,儼成句眼。斯

亦修詞“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之例也。然“殺”字倘無“如圍棋”三字

為依傍, 則真謂處以重典, 死於歐刀;以刑法常語, 述朝廷故事, 不

見精彩。斯又“安排一字”之例焉。○新補二十五、《次韻題粹老客亭

詩 後》“客 亭 長 短 路 南 北, 袞 袞 行 人 那 得 知。 惟 有 相 逢 即 相 別, 一 杯

成 喜 只 成 悲。” 青 神 註 引 韋 應 物 詩:“此 日 相 逢 非 舊 日, 一 杯 成 喜 亦

337
成悲。” 按僅道未句來歷, 未明詩旨。《豫章黃先生文集》 卷二六《跋

胡 少 汲 與 劉 邦 直 詩》, 引 其 詩 有 曰:“夢 魂 南 北 昧 平 生, 邂 逅 相 逢 意

已 傾; 同 是 行 人 更 分 首, 不 堪 風 樹 作 離 聲”, 可 以 參 印。 客 亭 乃 旅 途

暫 歇 止 處,《楞 嚴 經》 卷 一 所 謂:“譬 如 行 客, 投 寄 旅 亭, 或 宿 或 食。

宿 食 事 畢, 俶 裝 前 途, 不 遑 安 住。” 亦 有 素 昧 平 生, 忽 同 投 止, 雖

雲萍偶遇,而針芥相親,如王子淵《四子講德論》所謂:“非有積素累

舊 之 歡, 皆 塗 覯 卒 遇, 而 以 為 親 者。” 羊 胛 易 熟, 馬 足 難 停, 各 趁 前

程, 無 期 後 會, 逢 真 草 草, 別 愈 依 依。 山 谷 詩 即 其 意。 胡 詩 似 反 用

唐 長 孫 佐 輔《別 友 人》:“誰 道 同 衾 又 分 手, 不 如 行 路 本 無 情。” ○ 新

補 二 十 六、《謝 張 泰 伯 惠 黃 雀 鮓》:“醢 以 羊、 彘、 兔。” 自 註:“俗 謂

亥、卯、未餛飩。”按山谷《宜州家乘》:“正月二日,作未酉亥餛飩”;

則 是 醢 以 羊 雞 彘 耳。《清 異 錄》 卷 四 云:“魏 王 繼 岌 每 薦 羹, 以 羊 兔

豬 臠 而 參 之, 厨 官 遂 有 王 羹 亥 卯 未 之 語”; 又 云:“韋 巨 源 家 食 帳 有

卯 羹, 以 純 兔 為 之。” 將 無 偽 書 流 布, 而 成 俗 謂 耶。 ○ 新 補 二 十 七、

《贈答晁次膺》:“野馬橫郊作凝水。” 青神註引《莊子》:“野馬也、 塵

埃也”,《文選 · 連珠》:“沈寒凝水。”按二事邈不相承,截搭無理。青

神知“野馬”之為塵埃,而未知塵埃之為釋書所謂“陽燄”也。如《大

智 度 論》 卷 六《初 品 中 喻 釋 論》 第 十 一 云:“如 燄 者, 以 日 光 風 動 塵

故。 曠 野 中 見 如 野 馬, 無 智 人 初 見 謂 水”;《超 日 明 三 昧 經》 云:“譬

如野馬, 夏行曠野無人之處, 遙見大河, 水流駛疾。 近走有里數, 都

不見水。 乃解野馬, 無有水也。” 即山谷句意。 白香山《讀禪經》 云:

“空 花 豈 得 兼 求 果, 陽 燄 如 何 更 覓 魚”; 正 謂 野 馬 凝 水, 故 觀 花 思 果,

見 水 羨 魚 也。 ○ 新 補 二 十 八、《池 口 風 雨 留 三 日》:“水 遠 山 長 雙 屬

玉, 身 閒 心 苦 一 舂 鋤。” 青 神 註 引《爾 雅》:“鷺、 舂 鋤”, 皮 日 休 詩:

“舂鋤煙雨微。”按《辛酉憩刀坑口》云:“舂鋤貌閒暇,羨魚情至骨”,

338
青神註引《鵬鳥賦》:“貌甚閒暇”,董仲舒云:“臨川羨魚。”兩註均支

離 而 不 湊 泊。 太 白《白 鷺 鷥》 云:“心 閒 且 未 去, 獨 立 沙 洲 傍。” 樂

天《池上寓興》之二云:“水淺魚稀白鷺飢,勞心瞪目待魚時;外容閒

暇 心 中 苦, 似 是 而 非 誰 得 知。” 盧 仝《白 鷺 鷥》 云:“刻 成 片 玉 白 鷺

鷥,欲捉纖鱗心自急;翹足沙頭不得時,傍人不知謂閒立。”羅隱《鷺

鷥》云:“不要向人誇素白,也知常有羨魚心。”來鵠《鷺鷥》云:“若使

見 魚 無 羨 意, 向 人 姿 態 更 應 閒。” 山 谷 採 擷 唐 人 賦 此 題 之 慣 詞 常 意

耳。 明 馮 惟 敏《海 浮 山 堂 詞 稿》 卷 二《玉 江 引 · 閱 世》 云:“外 貌 清

廉, 生 來 只 愛 錢。 好 一 似 鷺 鷥 兒 毛 色 鮮, 素 質 無 瑕 玷, 包 藏 吞 噬 心,

兩 腳 忙 如 箭, 零 碎 魚 兒 嗉 裏 趲。” 則 心 苦 而 不 身 閒 矣。 又 按 山 谷 此

詩以“翁從鄰舍來收網, 我適臨淵不羨魚” 一聯, 承“水遠身閒” 一

聯;“我適”句詞與“翁從”句對照成聯,而意與“翁從”一句及“水遠

身閒”一聯對照作轉,蓋“翁”與“屬玉舂鋤”,皆羨魚者也。章法錯

落 有 致, 不 特 對 仗 流 行 自 在。 ○ 新 補 二 十 九,《題 落 星 寺》 第 三 首:

“小 雨 藏 山 客 坐 久。” 青 神 註 引《莊 子》:“藏 山 於 澤。” 按 僅 標 來 歷,

未 識 手 眼。 勝 處 在 雨 之 能 藏, 而 不 在 山 之 可 藏。 賈 浪 仙《晚 睛 見 終

南諸峯》 云:“半旬藏雨裏, 今日到窗中”, 庶可以註矣。 坐久者, 待

雨晴而山得見;山谷《勝業寺悅堂》詩所謂:“苦雨已解嚴,諸峯來獻

狀” 是 也。 韓 致 堯《丙 寅 二 月 二 十 三 日 撫 州 如 歸 館 作》 云:“好 花 虛

謝雨藏春”,元遺山《晴景圖》云:“藏山只道雲煙好”,用“藏”字亦可

參觀。○新補三十、《題息軒》:“萬籟參差寫明月。”青神註:“萬籟見

上。”按《有不為齋隨筆》丁云:“用王羲之蘭亭詩:‘群籟雖參差,適

我無非親。” 是也。“寫” 指月中竹影言( 參觀《管錐編》 二五六頁)。

此句一、二字指聲,五、六、七字指影,三、四字雙關聲影言之,兼逸

少之“群籟參差”,與柳子厚《南磵》之“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339
○ 新 補 三 十 一、《再 次 韻 寄 子 由》:“風 雨 極 知 鷄 自 曉, 雪 霜 寧 與 菌 爭

年。 何 時 確 論 傾 樽 酒, 醫 得 儒 生 自 聖 顛。” 自 註:“出《素 問》。” 青 神

註引《國風》:“風雨凄凄,鷄鳴喈喈”;《莊子》:“朝菌不知晦朔”;小

杜詩:“蟪蛄寧與雪霜期”;《難經》:“狂、顛之病,何以別之。自高賢

也, 自 辯 智 也, 自 貴 倨 也, 妄 笑 好 歌 樂 也。” 按 山 谷 整 聯 實 點 化 晉 唐

習 用 儷 詞, 青 神 未 識 其 全 也。《風 雨》 詩 當 引 末 章 之“風 雨 如 晦, 雞

鳴不已”,《鄭箋》云:“雞猶守時而鳴,喻君子雖居亂世,不改變其節

度。”是以劉孝標《辯命論》云:“詩云:‘風雨如晦,鷄鳴不已。’故善

人為善,豈有息哉。”較“鷄鳴喈喈”,更切山谷用意。陸機《演連珠》

末 章 云:“是 以 迅 風 陵 雨, 不 謬 晨 禽 之 察; 勁 陰 殺 節, 不 凋 寒 木 之

心。”《文 選》 李 善 註:“冒 霜 雪 而 松 柏 不 彫。 雞 善 伺 晨, 雖 陰 晦 而 不

輟 其 鳴。”《晉 書 · 載 記 呂 光 傳》 載 呂 光 遺 楊 軌 書 云:“陵 霜 不 彫 者,

松 柏 也。 臨 難 不 移 者, 君 子 也。 何 圖 松 柏 彫 於 微 霜, 而 雞 鳴 已 於 風

雨。”又《晉書 · 桓彝等傳》史臣曰:“況交霜雪於杪歲,晦風雨於將

晨。”蓋兩事相儷久矣。曰“雞鳴已”,曰“晦風雨”,皆以《風雨》末章

為 來 歷。 山 谷 同 時 人 曾 子 開《曲 阜 集》 卷 四《次 後 山 陳 師 道 見 寄 韻》

亦 云:“松 茂 雪 霜 無 改 色, 鷄 鳴 風 雨 不 愆 時。” 與 山 谷 此 聯 淵 源 不 二。

山 谷 不 明 言 松 柏, 而 以 菌 作 反 襯 耳。 自 註 誤 以“狂” 為“顛”, 青 神

引文附和之,而未糾正。“自聖”乃《難經》五十九所謂“狂疾始發之

候”,若夫“顛疾之作,患者意不樂,直視僵臥”,初不“自高賢,妄笑

(m a n i c )與“鬱”
樂”。今世術語言“躁” (d e p r e s s i v e ),略當“狂”與“顛”

之 別 矣。 ○ 新 補 三 十 二、《招 吉 老 子 範 觀 梅 花》:“及 取 江 梅 來 一 醉,

明朝花作玉塵飛。”青神註引何遜《雪》詩,謂“玉塵”喻梅片。按《野

客 叢 書》 卷 二 十 謂 山 谷 句 出 於 潘 佑 詩:“勸 君 此 醉 直 須 歡, 明 朝 又 是

花 狼 藉。” 似 未 悉 此 乃 古 詩 詞 中 一 窠 臼, 何 待 潘 佑 哉。 好 景 不 常, 良

340
會 不 易, 及 時 行 樂, 每 以 來 朝 未 卜 為 言。 如 淵 明《諸 人 共 遊 周 家 墓

柏 下》 云:“今 日 天 氣 佳, 清 吹 與 鳴 彈。 未 知 明 日 事, 余 襟 良 以 殫。”

太白《擬古》 十二首之二云:“今日風日好, 明日恐不如。” 少陵《贈

衞 八 處 士》 云:“今 夕 復 何 夕, 共 此 燈 燭 光。 明 日 隔 山 岳, 世 事 兩 茫

茫。”香山《花前歎》云:“欲散重拈花細看,爭知明日無風雨。”張文

昌《讌客詞》云:“明朝花盡人已去,此地獨來空繞樹。”李涉《春晚遊

鶴 林 寺》 云:“野 寺 尋 花 春 已 遲, 背 巖 惟 有 兩 三 枝。 明 朝 携 酒 猶 堪

賞, 為報東風且莫吹。” 孫明復《八月十四夜月》 云:“清尊素瑟宜先

賞, 明夜陰晴未可知。” 東坡《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云:“洞簫聲斷月

明 中, 惟 憂 月 落 酒 杯 空。 明 朝 捲 地 春 風 惡, 但 見 綠 葉 棲 殘 紅。” 稍 後

於 山 谷 如 朱 希 真《西 江 月》 云:“片 時 歡 笑 且 相 親, 明 日 陰 晴 未 定。”

李易安《玉樓春 · 詠紅梅》云:“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曾 茶 山《雪 外 梅 花 盛 開 折 置 燈 下》 云:“迨 此 暇 時 當 把 酒, 明 朝 風 雨

恐 傷 神。” 機 杼 如 一。 羅 棱 佐 美 第 奇(L o r e n z o d e ' M e d i c i ) 舞 曲

(Tr i o n fo d i B a c c o e d A r i a n n a ) 名 句 云:“ 欲 樂 當 及 時, 明 日 未 可

知 ”( C h i v u o l e s s e r l i e t o , s i a : / D i d o m a n i n o n c ' è c e r t e z z a )。 心

所 同 感, 遂 如 言 出 一 口 耳。 ○ 新 補 三 十 三、《過 家》、《上 冢》。 按 二

題 下 青 神 無 註。《後 漢 書 · 岑 彭 傳》:“有 詔 過 家 上 冢”,《吳 漢 傳》:

“ 詔 令 過 家 上 冢”;《 宋 均 傳》:“ 光 武 嘉 其 功, 令 過 家 上 冢”;《 韓 棱

傳》:“遷南陽太守,特聽過家上冢,鄉里以為榮。”山谷假借古語,未

可膠執。 不然, 卑官移監, 冒僭寵榮, 得無類《王直方詩話》 所譏陳

後 山 纔 獲 一 正 字, 而 賦 詩 曰“趨 嚴 詔” 乎。 ○ 新 補 三 十 四、《觀 王 主

簿家酴醿》:“露濕何郎試湯餅, 日烘荀令炷爐香。” 青神註:“詩人詠

花, 多 比 美 女, 山 谷 賦 酴 醿, 獨 比 美 丈 夫; 見《冷 齋 夜 話》。 李 義 山

詩:‘謝郎衣袖初翻雪, 荀令薰爐更換香。” 按引語見《冷齋夜話》 卷

341
四, 義山一聯出《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野客叢書》 卷二十亦謂此

聯為山谷所祖。《冷齋夜話》 又引乃叔淵材《海棠》 詩:“雨過溫泉浴

妃 子, 露 濃 湯 餅 試 何 郎”, 稱 其 意 尤 佳 於 山 谷 之 賦 酴 醿; 當 是 謂 兼 取

美 婦 人 美 男 子 為 比 也。 實 則 義 山《牡 丹》 云:“錦 幃 初 捲 衞 夫 人, 繡

被 猶 堆 越 鄂 君”, 早 已 兼 比。《全 唐 文》 卷 二 百 七 宋 璟《梅 花 賦》, 乃

南 宋 人 竊 取 李 伯 紀《梁 溪 全 集》 卷 二《梅 花 賦》, 潤 削 之 而 託 名 於 廣

平者。廣平原賦久佚,皮日休及覩原賦,仿之作《桃花賦》,見《全唐

文》卷七百九十六,比花於鄭姬、嫦娥、妲己、息嬀、西子、驪姬、神

女、韓娥、文姬、褒姒、戚姬,莫非美婦人。偽《梅花賦》中則有“是謂

何郎”,“是謂韓壽”,“又如通德”,“又如綠珠”,男女當對,伯紀原賦

所 未 及。 蓋 作 偽 者 已 寢 潤 於 冷 齋 之 說 矣。 又 按 賀 黃 公《 載 酒 園 詩

話》卷一《詠物》謂山谷此聯上句“言其白”,下句“言其香”;可補宋

人 所 未 道。 ○ 新 補 三 十 五、《以 潞 公 所 惠 揀 芽 送 公 擇》:“慶 雲 十 六

升龍樣。”青神註引《前漢志》言“慶雲”。按《有不為齋隨筆》丁云:

“此言茶也, 不當泛引。” 即劉夢得《西山蘭若試茶歌》 所謂“白雲滿

碗”,吳淑《茶賦》所謂:“雲垂綠脚”,蔡君謨《蔡忠惠公集》卷二十

《茶錄》引謝宗所謂“浮沫雲騰”;山谷借用“慶雲”之詞,而又以“雲

從 龍” 傅 會 耳。 ○ 新 補 十 六、《 老 杜 浣 花 谿 圖 引》。 按 此 詩 亦 為 四

庫 館 臣 誤 輯 入 蘇 泂《冷 然 齋 詩 集》 卷 二。“故 衣 未 補 新 衣 綻”, 青 神

註引《內則》。 按《有不為齋隨筆》 丁云用古詩:“故衣誰當補, 新衣

誰當綻。” ○新補三十七、《老杜浣花谿圖引》:“落日蹇驢馱醉起, 兒

呼 不 蘇 驢 失 脚。” 青 神 註 引 杜 詩“蹇 驢 破 帽 隨 金 鞍”。 按《誠 齋 集》

卷 一 百 十 四 摘 後 句 為 山 谷 詩 樣。 宋 人 畫 李 杜, 皆 有《騎 驢 圖》( 參 觀

《宋詩選註》 一九九頁)。 晁以道《嵩山文集》 卷四有七言古二章, 題

畧 云:“三 川 言 十 數 年 前, 嘗 有 一 短 帽 騎 驢 之 士, 半 醉 徘 徊 原 上 久

342
之,曰:‘三川非昔時矣。’恍惚失其人所在。有收《杜老醉遊圖》者,

物 色 之, 知 為 老 杜 再 來 也。” 山 谷 詩 句 即 切“醉 遊” 情 事。 觀 梅 聖 俞

《宛 陵 集》 卷 四《詠 王 右 丞 所 畫 阮 步 兵 醉 圖》:“獨 畫 來 東 平, 倒 冠 醉

乘 驢”, 又 卷 四 十 七《觀 邵 不 疑 學 士 所 藏 名 書 古 畫》:“首 觀 阮 與 杜,

驢上瞑目醉”,自註:“阮籍、杜甫”;則古畫尚有阮籍醉騎驢圖,後來

獨傳杜甫圖。 吳師道《吳禮部集》 卷十六《跋跨驢覓句圖》:“驢以蹇

稱, 乘肥者鄙之, 特於詩人宜。 甫旅京華, 白遊華陰, 島衝尹節, 浩

然、 鄭 綮 傲 兀 風 雪 中, 皆 畫 圖 物 色。 第 不 知 此 卷 所 寫 何 人。” 吳 文 苟

增 阮 嗣 宗 此 圖 及 陸 務 觀 入 劍 門 詩, 便 於 詩 家 故 事 大 備。 葛 常 之《韻

語 陽 秋》 卷 十 四 記 親 覩 偽 託 王 右 丞 畫《孟 浩 然 馬 上 吟 詩 圖》, 是 浩 然

亦“跨 馬 覓 句” 也。 ○ 新 補 三 十 八、《戲 贈 曹 子 方 家 鳳 兒》:“莫 隨 閩

嶺 三 年 語, 轉 却 中 原 萬 籟 簧。” 按 恐 此 豸 居 閩 習 其 方 言, 而 忘 卻 中

原 音 吐 也。 東 坡《 次 韻 王 鞏》:“ 勤 把 鉛 華 記 宮 樣, 莫 教 絃 管 作 蠻

聲”, 亦 此 意, 並 囑 其 仍 須 京 樣 梳 粧, 時 王 定 國 謫 賓 州 也。 ○ 新 補 三

十 九、《平 原 郡 齋》:“生 平 浪 學 不 知 株。” 季 溫 無 註。 按 意 謂 不 知 學

之 根 本 或 首 要 所 在 也。《 後 漢 書 · 崔 駰 傳》 記 崔 烈 入 錢 五 百 萬 買

官,靈帝少之,程夫人曰:“賴我得是,反不知姝耶。”章懷註:“言反

不知斯事之美也。 妹或作株, 株、 根本也。” 山谷正用章懷註。《藝文

類聚》卷九十一引《莊子》逸文:“羊溝之鷄,三歲為株”,司馬彪曰:

“株、 魁 帥”; 義 相 發 明。 ○ 新 補 四 十、《送 莫 郎 中 致 仕 歸 湖 州》:“滔

滔夜行者,能不愧清塵。”季溫註引《朱買臣傳》:“富貴不歸故鄉,如

衣錦夜行。”按《有不為齋隨筆》丁云:“非是。此用《三國志》田豫《答

司 馬 宣 王 書》:‘年 七 十 而 以 居 位, 譬 猶 鐘 鳴 漏 盡, 而 夜 行 不 休。” ○

說山谷他詩語已見《管錐編》 者, 不復附益, 最目於此。《睡鴨》、 見

一 四 七 ○ 至 七 三 頁。《王 秋 澗 大 全 集》 卷 二 十 九《桃 花 鸂 𪄠 圖》 云:

343
“桃 花 鸂 𪄠 滿 春 江, 睡 暖 晴 沙 夢 亦 香。 何 處 秋 風 南 去 雁, 斷 雲 寒 影

不 成 行。” 亦 此 機 杼。《 六 月 十 七 日 晝 寢》、 見 四 八 九 頁。《 詠 高 節

亭 邊 山 礬 花》、 見 三 三 二 又 八 二 三 頁。《過 平 輿 懷 李 子 先》、 見 六 一

九 頁。《奉 和 王 世 弼 寄 上 七 兄 先 生》、 見 一 ○ 七 三 頁。《阻 風 銅 陵》、

見 五 六 八 頁。《薄 薄 酒》、 見 九 六 七 頁。《大 雷 口 阻 風》、 見 一 一 七 一

頁。《長 句 謝 陳 適 用 惠 送 吳 南 雄 所 贈 紙》、 見 三 八 ○ 頁。《送 徐 隱 父

宰 餘 干》、 見 一 二 三 ○ 頁。《題 畫 鵝 雁》、 見 一 一 二 三 頁。《答 王 道 濟

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 見一二九四至五頁。

22頁
【一】 宋 吳 沆《環 溪 詩 話》 卷 中 謂:“山 谷 詩 以 物 為 人 一 體 最 可

法。 於 詩 為 新 巧, 於 理 未 為 大 害。” 正 亦 此 類。 雪 山 比 象, 不 妨 生

長 尾 牙; 滿 月 同 面, 儘 可 粧 成 眉 目。 即 所 謂 初 民 思 辯 之 常 經, 以 偏

概全(p a rs p r o toto )也(參觀《管錐編》一五三至四頁)。以文滑稽,

每 復 如 是。 匹 似 古 相 書 云:“婦 人 手 如 乾 薑, 定 配 侯 王”; 指 手 形 言,

猶劉夢得《酬柳州》詩之“薑芽斂手”。明汪廷訥《獅吼記》第二十一

折 陳 季 常 懼 內, 諢 云:“我 娘 子 手 不 是 薑, 怎 麼 半 月 前 打 的 耳 巴, 至

今 猶 辣。” 則 由 薑 之 形 而 引 申 薑 之 味( 參 觀 Wi l l i a m K . Wi m s a t t ,

J r a n d C l e a n t h B r o o k s ,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 1 9 5 7 , 3 5 7 “t h e c l i c h é -
e x te n d e d ”)。 華兹華斯曰:“語已有月眉、 月眼矣。 復欲以五官百體盡
予 此 等 無 知 無 情 之 物, 吾 人 獨 不 為 己 身 地 耶。”(We h a v e h a d t h e

brow and the eye of the moon before; but what have we reser-
ved for human beings, if their features and organs are to be
lavished on objects without feeling and intellingence?—Letters:
L a t e r Y e a r s , e d . E . d e S é i n c o u r t , I , 4 3 6 . )諾瓦利斯(No v a l i s )曰:
344
“比 喻 之 事 甚 怪。 苟 喻 愛 情 滋 味 於 甜, 則 凡 屬 糖 之 質 性 相 率 而 附 麗

焉。”( S e l t s a m e A u s f ü h r u n g e i n e s G l e i c h n i s s e s — z . B . d i e L i e b e

ist süss, also kommt ihr alles zu was dem Zucker zukommt—
F r a g m e n t e , I I I , § 1 3 8 , S c h r i f t e n , h r s g . J . M i n o r, 1 9 2 3 , I I , 2 1 1 )。
蓋 每 立 一 譬, 可 從 而 旁 生 側 出, 孳 乳 蕃 衍( 參 觀 G e o r ge L a k o f f a n d

M a r k J o h n s o n , M e t a p h o r s W e L i v e B y , 1 9 8 0 , 7 f f . “t h e s y s t e -
m a t i c i t y o f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c o n c e p t s ”; 1 5 1 f f , “m e t a p h o r s c r e a t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 猶 樹 有 本 根, 家 有 肇 祖 然。 通 乎 此 意, 詩 人 狡 獪, 或
泰然若假可當真,偏足概全,如義山之“鶯啼如有淚”、山谷之“白蟻

戰 酣 千 里 血”, 是 也; 或 爽 然 於 權 難 作 實, 隅 不 反 三, 如 香 山《啄 木

曲》 云:“錐不能解腸結, 線不能穿淚珠, 火不能銷鬢雪,” 是矣。 雖

從 言 之 路 相 反, 而 同 歸 於 出 奇 見 巧 焉。

23頁
【一】《建章錄》見今存《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二“興”字下

所引最多,卷一萬二千四十三“酒”字、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七“樹”字,

下 亦 引 片 言 隻 語。《容 齋 四 筆》 卷 九《書 簡 循 習》 條 指 摘 當 時 筆 札 之

奇 儇 而“求 雅 反 俗”, 山 谷 或 難 辭 作 俑 之 咎 耶。 山 谷 散 文 每 有 此 病。

《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三 十 云:“山 谷 使 事, 多 錯 本 旨。 如 作 人 墓 誌 云:

‘敬授來使,病於夏畦。’本欲言皇恐之意,卻不知與夏畦關甚事。”竊

揣山谷心事,當以“夏畦”必“鋤田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聶夷中《田

家》),大可借之道“戰戰皇皇,汗出如漿”。《世說 · 言語門》鍾毓語)。

不 徒 使 事 運 古, 亦 復 曲 喻 旁 通。 詩 或 駢 文 中 封 仗 韻 脚 苟 如 是, 信 屬

牽強迂遠,卻未得遽斥謂“錯”。作古文碑版,乃撏撦割裂,以歇後之

隱語,代敍事之直書,則非止“不關本旨”,幾於不通文理。蓋詩文各

345
體之修詞律令(r e g i ste r ),彼此寬嚴不齊也(參觀《管錐編》一五○至

五一頁)。 劉會孟《須溪集》 卷七《答劉英伯書》 云:“歐蘇坦然如肺

肝 相 示。 柳 子 厚、 黃 魯 直 說 文 最 上, 行 文 最 澀。” 夫 黃 文 不 能 望 柳

文項背, 然二家均刻意求工, 矜持未化, 會孟品題, 不中不遠。“澀”

之 一 字, 并 可 評 目 黃 詩 耳。 余 十 六 歲 與 從 弟 鍾 韓 自 蘇 州 一 美 國 教 會

中學返家度暑假, 先君適自北京歸, 命同為文課, 乃得知《古文辭類

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書。絕尠解會,而喬作娛賞;追思

自 笑, 殆 如 牛 浦 郎 之 唸 唐 詩。 及 入 大 學, 專 習 西 方 語 文。 尚 多 暇 日,

許 敦 宿 好。 妄 企 親 炙 古 人, 不 由 師 授。 擇 總 別 集 有 名 家 箋 釋 者 討 索

之, 天社兩註, 亦與其列。 以註對質本文, 若聽訟之兩造然;時復檢

閱 所 引 書, 驗 其 是 非。 欲 從 而 體 察 屬 詞 比 事 之 慘 淡 經 營, 資 吾 操 觚

自運之助。 漸悟宗派判分, 體裁別異, 甚且言語懸殊, 封疆阻絕, 而

詩眼文心, 往往莫逆闇契。 至於作者之身世交游, 相形抑末, 餘力旁

及而已。孤往冥行,未得謂得。游學歐洲,都拋舊業。歸舶邂逅冒君景

璠, 因 以 晉 見 其 尊 人 疚 齋 先 生, 并 獲 讀 所 著《後 山 詩 天 社 註 補 箋》。

其 書 網 羅 掌 故, 大 裨 徵 文 考 獻, 若 夫 劉 彥 和 所 謂“擘 肌 分 理”, 嚴 儀

卿所謂“取心析骨”, 非所思存。 余謂補箋洵善矣, 胡不竟為補註耶。

景 璠 嗤 余:“談 何 容 易。” 少 年 負 氣, 得 閒 戲 別 取 山 谷 詩 天 社 註 訂 之。

多 好 無 恆, 行 衢 不 至, 補 若 干 事 而 罷。 出 乎 一 時 技 癢, 初 不 篤 嗜 黃

詩 也。《談 藝 錄》 刊 行 後, 偶 與 潘 君 伯 鷹 同 文 酒 之 集。 伯 鷹 盛 歎 黃

詩 之 妙, 渠 夙 負 詩 名, 言 下 幾 欲 一 瓣 香 為 山 谷 道 人, 云 將 精 選 而 詳

註 之。 頗 稱 余 補 註 中 歐 梅 為 官 妓 等 數 則, 余 雖 忻 感, 然 究 心 者 固 不

屬此類爾。

346
24頁
【一】 評 黃 公 度 詩 一 節, 詞 氣 率 略, 鄙 意 未 申。 吳 雨 僧 先 生 頗 致

不 滿, 嘗 謂 余 曰:“‘新 學 而 稍 知 存 古’, 亦 大 佳 事。 子 持 論 無 乃 太 苛

乎。” 先 生 素 推 崇 公 度, 曩 在 清 華 大 學 為 外 語 系 講 授 中 國 舊 詩, 以

公 度 之 作 為 津 梁。 余 事 不 掛 心, 鬼 來 擘 口, 悚 謝 而 已。 錢 君 仲 聯

箋註《人境廬詩》,精博可追馮氏父子之註玉溪、東坡,自撰《夢苕盦

詩話》,亦摘取余評公度“俗豔”一語,微示取瑟而歌之意。胡步曾先

生命余訂其《懺盦詩》, 因道及《談藝錄》, 甚許此節。 先生論詩, 初

與 胡 適 之 矛 盾 相 攻, 後 與 雨 僧 先 生 鑿 枘 不 合, 二 人 之 所 是, 先 生 輒

非 之; 余 未 渠 以 其 言 自 壯 也。 余 於 晚 清 詩 家, 推 江 弢 叔 與 公 度 如 使

君 與 操。 弢 叔 或 失 之 剽 野, 公 度 或 失 之 甜 俗, 皆 無 妨 二 人 之 為 霸 才

健筆。乾嘉以後,隨園、甌北、仲則、船山、𠐺伽、鐵雲之體,匯合成

風; 流 利 輕 巧, 不 矜 格 調, 用 書 卷 而 勿 事 僻 澀, 寫 性 靈 而 無 忌 纖 佻。

如公度鄉獻《楚庭耆舊遺詩》 中篇什, 多屬此體。 公度所刪少作, 輯

入《人境廬集外詩》 者, 正是此體。 江弢叔力矯之, 同光體作者力矯

之, 王壬秋、 鄧彌之亦力矯之;均抗志希古, 欲迴波斷流。 公度獨不

絕俗違時而竟超群出類,斯尤難能罕覯矣。其《自序》有曰:“其鍊格

也,自曹、鮑、陶、謝、李、杜、韓、蘇訖於晚近小家”,豈非明示愛古人

而 不 薄 近 人 哉。 道 廣 用 宏, 與 弢 叔 之 昌 言:“不 喜 有 明 至 今 五 百 年

之作”(符兆綸《卓峰堂詩鈔》弁首弢叔序,參觀謝章鋌《賭棋山莊文

集》 卷二《與梁禮堂書》), 區以別矣。 梁任公以夏穗卿、 蔣觀雲與公

度 並 稱“詩 界 三 傑”, 余 所 觀 夏 蔣 二 人 詩, 似 尚 不 成 章。 邱 滄 海 雖 與

公 度 唱 酬, 亦 未 許 比 肩 爭 出 手。 余 稱 王 靜 菴 以 西 方 義 理 入 詩, 公 度

無 是, 非 謂 靜 菴 優 於 公 度, 三 峽 水 固 不 與 九 溪 十 八 澗 爭 幽 蒨 清 泠

347
也。 觀《人 境 廬 集 外 詩》, 則 知 公 度 入 手 取 逕。 後 來 學 養 大 進, 而 習

氣猶餘, 熟處難忘, 倘得滄浪其人, 或當據以析骨肉而還父母乎。 輯

者不甚解事。 如《春陰》 七律四首, 乃腰斬為七絕八首;《新嫁娘詩》

五 十 一 首 自 是 香 奩 擬 想 之 詞,“閨 豔 秦 聲” 之 屬, 乃 認 作 自 述, 至 據

公 度 生 子 之 年 編 次。 此 類 皆 令 人 駭 笑, 亟 待 訂 正。《日 本 雜 事 詩》 端

賴 自 註, 櫝 勝 於 珠。 假 吾 國 典 實, 述 東 瀛 風 土, 事 誠 匪 易, 詩 故 難

工。 如 第 五 十 九 首 詠 女 學 生 云:“捧 書 長 跪 藉 紅 毹, 吟 罷 拈 針 弄 繡

繻。 歸 向 爺 娘 索 花 果, 偷 閒 鉤 出 地 球 圖。” 按 宋 芷 灣《紅 杏 山 房 詩

草》 卷三《憶少年》 第二首云:“世間何物是文章, 提筆直書五六行。

偷 見 先 生 嘻 一 笑, 娘 前 索 果 索 衣 裳。” 公 度 似 隱 師 其 意, 扯 湊 完 篇,

整者碎而利者鈍矣。

【二】“過縊門勿言索”之諺,意、法、西、德、英各國都有。(參觀

A . A r t h a b e r, D i z i o n a r i o c o m p a r a t o d i P r o v e r b i e t M o d i p r o v e r b i -
a l i , 1 9 5 2 , 3 2 2 - 3 。)《 堂 吉 訶 德 》 中 主 僕 各 引 之(D o n Q u i j o t e , I .
x x v ; I I . x x v i i i , “C l á s i c o s C a s t e l l a n o s ”, 1 9 5 6 , I I , 3 1 2 ; V I , 1 9 4 )。
乞斯特非爾德(L o r d C h e ste rf i e l d )《誡子書》 為英語, 而引此諺亦如

余書所引為法語( L e t t e r s , e d . B . D o b ré e , 1 9 3 2 , I V, 1 7 5 2 )。

【三】 靜安論述西方哲學,本色當行, 弁冕時輩。 如《靜菴文集》

中《論近年學術界》 一篇, 評嚴又陵“所奉為英吉利之功利論及進化

論, 不 解 純 粹 哲 學”, 評 譚 復 生 之“形 而 上 學 出 於 上 海 教 會 譯 書, 幼

稚 無 足 道”。 皆 中 肯 綮。 惟 謂 馬 良 講 哲 學 課 程,“ 依 然 三 百 年 前 特

嘉 爾 之 獨 斷 哲 學”, 則 失 之 毫 釐。 特 嘉 爾( 即 笛 卡 爾 ) 號 近 代 哲 學 始

祖, 而淵源於中世紀哲學者不淺, 尤得聖奧古斯丁心印( 參觀 H e n r i

G o u h i e r, L a P e n s é e r e l i g i e u s e d e D e s c a r t e s , 2 8 7 f f . )。 馬 相 伯 則 天
主 教 會 神 甫 耳, 其 所 講 授, 必 囿 於 中 世 紀 聖 托 馬 斯 以 還 經 院 哲 學 範

348
圍, 豈 敢 離 經 叛 道, 冒 大 不 韙 而 沾 丐 於 特 嘉 爾 哉。 王 氏 遊 學 日 本

時, 西 方 上 庠 名 宿 尚 尟 發 揚 傳 播 中 世 紀 哲 學 者; 東 海 師 生, 稗 販 膚

受, 知見不真, 莫辨來牛去馬, 無足怪也。 竊所獻疑, 尚別有在。 王

氏 於 叔 本 華 著 作, 口 沫 手 胝,《紅 樓 夢 評 論》 中 反 復 稱 述, 據 其 說 以

斷 言《紅 樓 夢》 為“悲 劇 之 悲 劇”。 賈 母 懲 黛 玉 之 孤 僻 而 信 金 玉 之 邪

說 也; 王 夫 人 親 於 薛 氏、 鳳 姐 而 忌 黛 玉 之 才 慧 也; 襲 人 慮 不 容 於 寡

妻 也; 寶 玉 畏 不 得 於 大 母 也; 由 此 種 種 原 因, 而 木 石 遂 不 得 不 離 也。

洵 持 之 有 故 矣。 然 似 於 叔 本 華 之 道 未 盡, 於 其 理 未 徹 也。 苟 盡 其 道

而徹其理, 則當知木石因緣, 徼倖成就, 喜將變憂, 佳耦始者或以怨

耦終;遙聞聲而相思相慕, 習進前而漸疏漸厭, 花紅初無幾日, 月滿

不得連宵,好事徒成虛話,含飴還同嚼蠟(參觀《管錐編》一○九頁、

三 二 六 頁、 一 五 二 四 頁 )。 此 亦 如 王 氏 所 謂“無 蛇 蝎 之 人 物、 非 常 之

變故行於其間, 不過通常之人情、 通常之境遇為之” 而已。 請即以王

氏 所 徵《意 志 與 觀 念 之 世 界》 一 書 明 之。 有 曰:“快 樂 出 乎 欲 願。 欲

願 者、 欠 缺 而 有 所 求 也。 欲 饜 願 償, 樂 即 隨 減。 故 喜 樂 之 本 乃 虧

也, 非 盈 也。 願 足 意 快, 為 時 無 幾, 而 怏 怏 復 未 足 矣, 忽 忽 又 不 樂

矣, 新 添 苦 惱 或 厭 怠、 妄 想, 百 無 聊 賴 矣。 藝 術 於 世 事 人 生 如 明 鏡

寫 形, 詩 歌 尤 得 真 相, 可 以 徵 驗 焉。”(D e n n Wu n s c h , d . h . M a n ge l ,

ist die vorhergehende Bedingung jedes Genusses. Mit der Befrie-


d i g u n g h ö r t a b e r d e r Wu n s c h u n d f o l g l e i c h d e r G e n u s s a u f .
D a s s a l l e s G l ü c k n u r n e g a t i ve r, n i c h t p o s i t i ve r Na t u r i st , d a s s
eben desbalb nicht dauernde Befriedigung und Beglückung seyn
kann, sondern immer nur einem Schmerz oder Mangel erlöst,
auf welchem ein neuer Schmerz, oder auch Languor, leeres
Sehhen und Langweile folgen muss; dies findet einen Beleg
349
a u c h i n j e n e m t r e u e n S p i e g e l d e s We s e n s d e r We l t u n d d e s
L e b e n s , i n d e r K u n s t , b e s o n d e r s i n d e r Po e s i e — D i e W e l t a l s
W i l l e u n d V o r s t e l l u n g , I V, § 5 8 , S ä m t l i c h e W e r k e , h r s g . E .
G r i s e b a c h , I , 4 1 3 - 4 . ) 叔 本 華 好 誦 說 天 竺 古 籍, 姑 以 佛 典 為 之 張
目。《大智度論》 卷十九《釋初品中三十七品》 云:“是身實苦, 新苦

為 樂, 故 苦 為 苦。 如 初 坐 時 樂, 久 則 生 苦, 初 行 立 臥 為 樂, 久 亦 為

苦”;卷二十三《釋初品中十想》云:“眾極由作生,初樂後則苦。”古

羅 馬 大 詩 盧 克 來 修 論 人 生 難 足, 早 曰:“一 願 未 償, 所 求 惟 此, 不

計其餘; 及夫意得, 他欲即起。 人處世間, 畢生燥渴, 蓋無解時, 嗷

嗷 此 口, 乞 漿 長 開。”(s e d d u m a b e st qu o d a v e m u s , i d e x s u p e r a r e

videtur/cetera; post aliut, cum contigit illud, avemus/et sitis


a e q u a t e n e t v i t a i s e m p e r h i a n t i s —L u c r e t i u s , D e r e r u m n a t u r a ,
I I I . 1 0 8 2 - 4 , L o e b , 2 4 4 )。 叔 本 華 所 憎 鄙 之 黑 格 爾 嘗 曰:“如 願 快 欲,
不 能 絕 待 至 竟。 新 欲 他 願, 續 起 未 休。 今 日 得 飽 食 酣 眠, 無 補 於

事, 明 日 仍 不 免 復 飢 餒 勞 弊 耳。”(D i e B e f r i e d i g u n g i st n i c h t a b s o l u t

und geht auch zu neuer Bedürftigkeit rastlos wieder fort; das


Essen, die Sättigung, das Sc hlafen hilft nic hts, der Hunger, die
M ü d i g k e i t f a n g e n m o r g e n v o n v o r n w i e d e r a n — A e s t h e t i k , I Te i l ,
“ E i n l e i t u n g ” , A u f b a u , 1 9 5 5 , 1 3 5 . )義大利魏利(Ve r r i )撰《苦樂論》,
謂 樂 自 苦 出, 本 乎 虧 欠(I l p i a c e r e n o n è u n e s s e r e p o s i t i v o ); 康

德 極 賞 斯 語(A n t h r o p o l o g i e , § 6 0 , We rk e , h rs g . E . C a s s i r e r, V I I I ,

120-1; cf. Nietzsche, Aus dem Nachlass der Achtzigerjahre, in


W e r k e , h rs g . K S c h l e c h t a , I I I , 4 1 9 )。 若 夫 饜 即 成 厭( 參 觀《 管 錐
編》四五九頁),樂且轉苦,心火不息,欲壑難填,十六七世紀哲士詩

人 亦 多 體 會。(G u i c c i a r d i n i : “M o l to m a g g i o r e p i a c e r e s i t r u o v a

350
nel tenersi le voglie oneste che nel cavarsele; perchè questo
è breve e del corpo, quello—raffredo che sia un poco lo appetito
—è d u r a b i l e e d e l l ' a n i m o e c o s c i e n z a . ” —“ A p p e n d i c e a i R i c o r d i ” ,

§ 1 0 , O p e r e , R i c c i a r d i , 1 4 5 ; Pa s c a l : “ Q u a n d n o u s a r r i v e r i o n s à
ces plaisirs, nous ne serions pas heureux pour cela, parce que
nous aurions d'autres désirs couformes à ce nouvel état.” —
P e n s é e s , I I . 1 0 9 b i s , e d . V. G i r a u d , 9 9 ; C h a s s i g n e t : “ L a v i e e s t
d u f u t u r e u n s o u h a i t a g ré a b l e , / E t r e g r e t d u p a s s é , u n d é s i r
i n d o m p té / D e g o u s t e r e t t a s t e r c e q u ' o n n ' a p a s g o u s té , / D e c e
q u ' o n a g o u s té , u n d é g o u s t i n c u r a b l e ” —“ L e M e s p r i s d e l a
v i e ”, i n J . R o u s s et , A n t h o l o g i e d e l a P o é s i e b a r o q u e f r a n ç a i s e , I ,
3 8 . ) 十 九 世 紀 名 小 說《包 法 利 夫 人》 實 揭 示 此 義, 至 明 且 清(E m m a
retrouvait dans l'adultère toutes les platitudes du mariage—
M a d a m e B o v a r y , I I I . v i , C o n a r d , 4 0 1 )。叔本華橫說豎說,明詔大號
耳。吾國嵇叔夜《答難養生論》有曰:“又飢飡者,於將獲所欲,則悅

情注心。飽滿之後,釋然疏之,或有厭惡”,亦微逗厥旨。史震林《華

陽散稿》卷上《記天荒》有曰:“當境厭境,離境羨境”(參觀卷下《與

趙 闇 叔 書》), 尤 肅 括 可 亂 釋 典 楮 葉 矣。 苟 本 叔 本 華 之 說, 則 寶 黛 良

緣雖就,而好逑漸至寇仇,“冤家”終為怨耦,方是“悲劇之悲劇”。然

《紅 樓 夢》 現 有 收 場, 正 亦 切 事 入 情, 何 勞 削 足 適 屨。 王 氏 附 會 叔 本

華以闡釋《紅樓夢》, 不免作法自弊也。 蓋自叔本華哲學言之,《紅樓

夢》 未能窮理窟而抉道根;而自《紅樓夢》 小說言之, 叔本華空掃萬

象,斂歸一律,嘗滴水知大海味,而不屑觀海之瀾。夫《紅樓夢》、佳

著也, 叔本華哲學、 玄諦也;利導則兩美可以相得, 強合則兩賢必至

相 阨。 此 非 僅《紅 樓 夢》 與 叔 本 華 哲 學 為 然 也。 西 方 舊 謔, 有 士 語

351
女 曰:“吾 冠 世 之 才 子 也, 而 自 憾 貌 寢。 卿 絕 世 之 美 人 也, 而 似 太 憨

生。 倘 卿 肯 耦 我, 則 他 日 生 兒, 具 卿 之 美 與 我 之 才, 為 天 下 之 尤 物

可 必 也。” 女 卻 之 曰:“此 兒 將 無 貌 陋 如 君 而 智 短 如 我, 既 醜 且 愚,

則 天 下 之 棄 物 爾。 君 休 矣。” 吾 輩 窮 氣 盡 力, 欲 使 小 說、 詩 歌、 戲

劇, 與哲學、 歷史、 社會學等為一家。 參禪貴活, 為學知止, 要能捨

筏登岸,毋如抱梁溺水也。

26頁
【一】 韓致堯《三月》 頸聯云:“四時最好是三月, 一去不回唯少

年”, 靜 安 此 聯 似 之。 而“一 事 能 狂 便 少 年”, 意 更 深 永。 謂 老 成 人

而“能狂”, 即不失為“少年”, 即言倘狂態尚猶存, 則少年未渠一去

不回也。

【二】 王建《贈華州鄭大夫》 亦云:“少華山雲當驛起, 小敷溪水

入城流”;然“ 華” 字讀仄聲。

27頁
【一】 此 說 非 昉 自 明。 元 孔 見 素《至 正 直 記》 卷 三 載 虞 伯 生 云:

“一 代 之 興, 必 有 一 代 之 絕 藝, 足 稱 於 後 世 者。 漢 之 文 章、 唐 之 律

詩、 宋 之 道 學、 國 朝 之 今 樂 府, 亦 關 於 氣 數。” 明 尚 有 如 葉 子 奇《草

木子》 卷四上云:“傳世之盛, 漢以文, 晉以字, 唐以詩, 宋以理學。

元 之 可 傳, 獨 北 樂 府 耳。 唐 之 詞 不 及 宋, 宋 之 詞 勝 於 唐, 詩 則 遠 不

及也。” 李伯華《中麓閒居集》 卷五《改定元賢傳奇序》 云:“南宮劉

追士濂嘗知杞縣事,課士策題,問:漢文、唐詩、宋理學、元詩曲,不

知以何者名吾明。”李卓吾《焚書》卷三《童心說》亦云:“詩何必古、

選, 文何必先秦。 降而為六朝, 變而為近體, 又變而為傳奇、 變而為

352
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

文。”袁中郎《錦帆集》卷二《諸大家時文序》云:“今代以文取士,謂

之 舉 業。 優 於 漢 謂 之 文, 不 文 矣。 奴 於 唐 謂 之 詩, 不 詩 矣。 取 宋 元

諸 公 之 餘 沫 而 潤 色 之, 謂 之 詞 曲 諸 家, 不 詞 曲 諸 家 矣。 天 地 間 真 文

澌滅殆盡,獨博士家言,猶有可取”;其《瀟碧堂集》卷十一《郝公琰

詩序》亦謂時文之“變態,常百倍於詩”。清初如孔東塘《湖海集》卷

九《蘅 皋 詞 序》 稱 唐 以 後 無 詩, 宋 以 後 無 詞。 焦 廣 期《此 木 軒 文 集》

卷一《答曹諤庭書》云:“李唐詩學,宋元沿其支流,漸以不振。而宋

人之填詞, 元人之曲子、 小說, 小道可觀, 竟能與六籍同其不朽。 明

三 百 年 詩 道 之 衰, 仰 睎 宋 人, 未 敢 以 季 孟 相 許, 而 況 於 唐 人 乎。 其

力 能 與 唐 人 抵 敵, 無 毫 髮 讓 者, 則 有 八 股 之 文 焉。” 焦 氏 詩 雖 見 歸

愚《國朝詩別裁》 卷十七, 而清以來談者尠及其人, 故頗徵引, 欲稍

發潛闡幽耳。

29頁
【一】 況 夔 笙《蕙 風 詞 話》 卷 一 云:“詩 餘 之 餘, 作 贏 餘 之 餘 解。

詞 之 情 文 節 奏, 並 皆 有 餘 於 詩。 世 俗 之 說 若 以 詞 為 詩 之 賸 義, 則 誤

解 此 餘 字 矣。” 倚 聲 家 自 張 門 面, 善 於 強 詞 奪 理。

31頁
【一】 古 代 取 士 有 功 令, 於 是 士 之 操 術, 判 為 兩 塗。 曰 舉 業, 進

身之道也;曰學業, 終身之事也。 苟欲合而一之, 以舉業為終身之學

業, 陋儒是矣;或以學業為進身之舉業, 曲儒是矣。 人或偏廢, 而事

常 並 行。 請 徵 八 股, 以 反 三 隅 可 乎。 明 清 兩 朝 制 義 必 宗 朱 子; 明 人

為 陸 王 之 學 者, 入 科 場 則 謹 守 紫 陽, 清 人 為 許 鄭 之 學 者, 應 程 試 則

353
力 闡 集 註。 楊 升 菴 在 明 人 中 要 為 通 經 學 古, 甚 薄 宋 儒, 而 言 八 股,

卻 主 程 朱。《升 菴 全 集》( 從 子 有 仁 編 ) 卷 五 十 二《文 字 之 衰》 條 云:

“今 世 學 者 失 之 陋, 惟 從 宋 人, 不 知 有 漢 唐 前 說 也。 高 者 談 性 命, 祖

宋 人 之 語 錄, 卑 者 習 舉 業, 鈔 宋 人 之 策 論。” 而 同 卷《詞 尚 簡 要》 條

云:“近時舉子之文, 冗贅至千有餘言, 不根程朱, 妄自穿鑿。” 袁中

郎 歸 嚮 禪 宗, 厭 薄 儒 門, 而 言 八 股 文, 則 奉 朱 註 為 三 尺 法。《未 編

稿》卷二《陝西鄉試錄序》云:“夫紫陽註疏,載在令甲,猶爰書之有

律, 禮 例 之 有 會 典 也。 時 義 而 廢 註 疏, 此 奸 紀 之 大 者。 故 洛 閩 之 學

窮, 則 高 皇 帝 之 法 意 衰。” 王 辰 玉《緱 山 先 生 集》 卷 二 十 一《學 藝 初

言》云:“紫陽先生傳註非必盡是;理欲、知行,動輒分為兩截,正如

好 座 堂 房, 零 星 夾 斷。 我 皇 祖 解 經 測 天, 初 未 嘗 純 用 宋 儒, 而 卒 以

取 士; 蓋 以 為 人 有 異 學, 則 國 有 異 政。 乃 今 日 綱 弛 俗 厖, 而 文 亦 如

之。” 馮 開 之 學 問 由 道 入 釋, 觀《快 雪 堂 集》 卷 一《莊 子 郭 註 序》 即

知,而卷三十二《與李君實》、卷三十六《與繆當時》、卷四十五《與錢

湛如》 諸書皆誡其為公車應舉文字, 必守先輩矩矱, 剪裁經術, 毋以

子史雜言,強為容冶。顧亭林《日知錄》卷十八《破題用莊子》條引艾

千 子 語 曰:“嘉 靖 中, 姚 江 之 書 盛 行, 而 士 子 舉 業 尚 知 謹 守 程 朱。 自

興化、 華亭兩執政尊王氏學, 於是隆慶戊辰《論語》 程義首開宗門。”

鄭禹梅出黃棃洲之門,宗陽明、蕺山之學,而《寒村雜錄》卷二《歷科

詩義序》附《選意》十則之一云:“誰謂四始六義,盡之集註。然今科

場 取 士, 非 此 不 錄。 則 時 文 一 道, 斷 須 奉 之 為 聖 書。 予 嘗 笑 世 之 坐

井 者, 往 往 向 時 文 中 播 弄 唇 舌, 便 自 命 為 講 學。 故 是 選 專 從 集 註

者, 專論時文也。” 陸稼書《三魚堂日記》 卷上戊午六月廿九日:“左

襄南極言仇滄柱之非, 講舉業則宗朱, 講學則從棃洲、 山陰之學, 分

作 兩 截, 此 心 便 不 可 對 聖 賢。” 持 論 嚴 正, 而 不 知 滄 柱 得 免 為 陋 儒,

354
正 緣 兩 截 而 非 一 本。 否 則 必 如《儒 林 外 史》 第 十 三 回 馬 靜 上 之 以 舉

業 為 無 所 不 概, 唐 人 詩 賦、 宋 人 理 學 均 不 外 乎 做 官 之 舉 業 矣。 其 兩

行 二 諦( 參 觀《管 錐 編》 四 三 七 至 三 八 頁 ), 蓋 如 第 四 十 九 回 遲 衡 山

所 謂:“講 學 問 的 只 講 學 問, 不 必 問 功 名, 講 功 名 只 講 功 名, 不 必 問

學 問”, 知 二 事 之 難 一 貫 也。 紀 曉 嵐 申 漢 絀 宋, 非 毀 程 朱, 清 儒 為 宋

學者病之。而《紀文達公文集》卷八《丙辰會試錄序》云:“國家功令,

《五經》傳註用宋學,而《十三經註疏》亦列學官。良以制藝主於明義

理, 固當以宋學為宗, 而以漢學補苴其所遺, 糾繩其太過耳。 如竟以

訂正字畫, 研尋音義, 務旁徵遠引以炫博, 而義理不求其盡合, 毋乃

於聖朝造士之法, 未深思乎。”( 參觀同卷《甲辰會試錄序》、《壬戊會

試錄序》。)梁茝林《制藝叢話》卷十一云:“王惕甫試嘉慶丙午,場後

余決其必售, 乃同報罷。 首藝《雖曰未學》, 用古註而不用紫陽集註,

為河間紀師所黜,有‘以此嚇老夫、老夫不懼’之批。”官私異學,有

如此者。自來談士,若罔聞知,當以其無關弘恉耶。既《集註》而外無

學 問, 亦 制 藝 而 外 無 詩 文。 故 詞 章 懸 為 厲 禁。 袁 伯 修《白 蘇 齋 類 集》

卷十《送夾山母舅之任太原序》 云:“余為諸生, 講業石浦。 耆宿來,

見案頭攤《左傳》 一冊, 驚問是何書, 乃溷帖括中。 一日偶感興賦小

詩, 題齋壁, 塾師大駡。 通邑學者號詩文為外作, 外之也者, 惡其妨

正業也。”董玄宰《容臺別集》卷一《雜記》云:“王弇山先生戒子弟勿

攻詩, 恐為舉子業病。 即弇山舉子業無稱也。 王文恪、 瞿文懿聖於舉

業,皆不能為詩。”周櫟園《尺牘新鈔》卷九梅嵒客《與兒耘》云:“客

有 過 余, 問 詩 與 制 藝 孰 佳。 余 曰:‘ 制 藝 佳。 詩 能 窮 人, 制 藝 能 富

人。’”陳臥子《陳忠裕全集》卷首姚希孟《壬中文選序》云:“今則以

帖 括 生 涯, 浸 漬 於 老 生 之 宿 唾。 其 好 為 詩 文 者, 猶 是 夙 生 結 習 未

忘, 竊 其 塾 師 肄 習 之 餘, 以 代 紙 鳶 棘 猴 之 戲。 否 則 謝 去 訓 詁, 乃 從

355
事焉。 如閨中之秀, 既操井臼, 始習粉朱, 風華韶令, 半銷亡矣。 故

曰暮氣也。”李鄴嗣《杲堂文鈔》卷五《戒菴先生藏銘》云:“自海內不

尚古學,學者治一經、《四書》外,即能作制義,中甲乙科。後生有竊

看《左氏傳》《太史公書》,父兄輒動色相戒,以為有害。”吳修齡《答

萬 季 野 詩 問》 云:“明 代 功 名 富 貴 在 時 文。 全 段 精 神, 俱 在 時 文 用

盡, 詩 其 暮 氣 為 之 耳。” 蒲 留 仙《聊 齋 文 集》 卷 三《郢 中 社 序》 云:

“ 當 今 以 時 藝 試 士, 則 詩 之 為 物, 亦 魔 道 也, 分 以 外 者 也。” 鄭 禹

梅《五 丁 集》 卷 一《野 吟 集》 序 云:“三 四 十 年 來, 人 士 之 沒 溺 於 科

舉 者, 不 知 何 故 以 詩 為 厲 禁。 父 兄 師 友, 搖 手 相 戒。 往 往 名 登 甲

乙,而不識平平仄仄為何物。”又《寒村息尚編》卷三《和周薖園黃門

高秋感事原韻》 第一首云:“兒輩辭官表就矣”, 自註:“舉業人作詩,

昔 人 謂 之 辭 官 表。” 黎 媿 曾《託 素 齋 文 集》 卷 三《莆 田 方 翊 霄 稿 序》

云:“今天下蓋群習制舉之書矣。至於賦頌、詩歌、箴銘、詔誥,古人

所 稱 為 經 國 大 業 者, 率 舉 而 名 之 曰 外 學。” 又《仁 恕 堂 筆 記》 自 記 少

時受知陳士奇, 陳視學蜀中, 賦五古二十韻送之,“陳大言:‘詩非不

好, 此 宦 成 之 事, 秀 才 家 便 做 他, 將 何 功 夫 去 辦 舉 子 業。’ 余 乃 感 而

欲泣。”邵子湘《青門旅稿》卷三《贈王子重先生序》云:“進士之名猶

古也。 古者學成而為進士, 後世成進士, 始可以為學。 兢兢守四子一

經 之 說, 一 切 經 史 子 集、 兵 農 禮 樂、 天 文 律 曆 象 數 諸 書, 相 戒 屏 斥,

以是為不利於科舉。” 戴田有為時文高手,《南山全集》 卷五《三山存

業序》亦曰:“當明之初,以科目網羅天下之士,已而諸科皆罷,獨以

時文相尚, 而進士一途, 遂成積重不反之勢。 自其為諸生, 於天人性

命、 禮樂制度、 經史百家, 茫焉不知為何事。” 顧圖河《雄雉齋詩選》

汪蛟門序云:“方今制科取士, 專試時文, 士皆斤斤守章句, 習程式。

非 是 則 目 為 外 道, 而 於 詩 尤 甚, 曰 傍 及 者 必 兩 失。” 章 實 齋《文 史 通

356
義》 外篇三《答沈楓墀論學》:“僕年十五六時, 猶聞老生宿儒自尊所

業, 至 目 通 經 服 古, 謂 之 雜 學, 古 詩 文 詞 謂 之 雜 作。 士 不 工 四 書 文,

不 得 為 通。” 郝 蘭 皋《曬 書 堂 文 集》 卷 三《新 製 書 衣 序》:“數 十 篇 腐

爛 時 文, 不 徒 作 隨 時 竿 木, 並 奉 為 傳 家 衣 鉢。 至 於 經 史 諸 書, 務

囚 鎖 深 室 中 類 怪 物, 不 則 散 置 破 簏, 飽 蠹 魚 腹。 意 若 恐 子 弟 一 見,

遂 荒 其 務 時 文 之 業 者。” 均 慨 乎 言 之。 周 讓 谷 天 度 少 從 其 表 兄 陳

句 山 兆 崙 讀,《十 誦 齋 集》 弁 以 兆 崙 序, 有 云:“余 以 時 文 授 受, 無

甚 高 論, 禁 諸 少 年 毋 得 泛 覽。 一 日 案 頭《 文 選》 忽 失 所 在, 索 之

急。 群指讓谷, 讓谷果首服。 余恚甚, 駡曰: 吾不令若曹業此者, 以

時 未 至 耳, 奈 何 不 聽 余 約。” 更 現 塾 師 身 而 說 法。 通 俗 小 說, 如

《照 世 盃》 第 一 種《七 松 園 弄 假 成 真》 云:“原 來 有 意 思 的 才 人, 再

不 肯 留 心 舉 業。 那 知 天 公 賦 他 的 才 分, 寧 有 多 少, 若 將 一 分 才 用

在 詩 上, 舉 業 內 便 少 了 一 分 精 神”。《 儒 林 外 史》 第 三 回 魏 好 古 自

稱“童 生 詩 詞 歌 賦 都 會”, 周 學 道“變 了 臉” 訶 斥 其“雜 覽” 曰:“當

今 天 子 重 文 章, 足 下 何 須 講 漢 唐”( 參 觀 陳 大 士《已 吾 集》 卷 八《陳

氏 三 世 傳》 引 此 語,“講” 作“誦”); 第 十 一 回 魯 小 姐 憎 薄 蘧 公 孫 吟

詩 不 作 八 股, 曰:“自 古 及 今, 幾 曾 見 不 會 中 進 士 的 人 可 以 叫 做 名 士

的”; 第 十 八 回 衞 體 善 譏 馬 純 上“雜 覽”。《紅 樓 夢》 第 八 十 一 回 賈 代

儒 訓 寶 玉 曰:“詩 詞 一 道, 不 是 學 不 得 的, 只 要 發 達 了 以 後 再 學 不 遲

呢。”“時未至”、“外學”、“暮氣”、“辭官表”、“宦成之事”等語,可以

稗 官 為 外 傳 也。 雖 然, 制 舉 取 士, 其 失 惟 均, 固 不 必 程 文 體 之 為 八

比焉。 即徵之宋金舊聞也可。 強幾聖《祠部集》 卷三十三《送邵秀才

序》云:“余官泗,四方之學者與其州之士,凡遇余,不言其他,而輒

及 賦。 余 之 於 賦, 豈 好 為 而 求 其 能 且 工 哉。 偶 作 而 偶 能 爾。 始 用

此進取, 既得之, 方捨而專六經之微, 鉤聖言之深, 發而為文章, 行

357
而 為 事 業。 所 謂 賦 者, 烏 復 置 吾 齒 牙 哉。 譬 嘗 為 盜 者, 今 既 為 良

民, 有人道向時之為, 必頸漲面赤, 惡人之訐也。” 葉正則《水心集》

卷 二 十 九《題 周 簡 之 文 集》 云:“長 老 語 謂 詩 為 外 學, 乃 致 窮 之 道。

幾稍進於時文爾。”《江湖後集》卷一鞏仲至《送湯麟之秀才》云:“君

今 濯 秀 雙 溪 水, 下 語 不 凡 真 可 喜。 若 使 循 為 舉 子 文, 定 自 棘 門 兒

戲 耳。 古 來 妙 技 如 屠 龍, 不 療 飢 餒 徒 為 工; 不 如 高 科 取 富 貴, 如 一

棗葉持針鋒。”彭子壽《止堂集》卷一《乞寢罷版行時文疏》云:“經史

子集,將覆醬瓿。”許忱父《融春小綴 · 送旦上人序》云:“今人自時

文之外,無學不仇。”《劉後村大全集》卷一百九《跋李光子詩卷》云:

“士 生 叔 季, 有 科 舉 之 累。 以 程 文 為 本 經, 以 詩 古 文 為 外 學, 惟 才 高

能兼工”; 又卷一百十《跋傅渚詩卷》 云:“國家設三場拔士。 士謂程

文為本經,他論著為外學。”元裕之《遺山文集》卷二十三《故河南路

課 稅 所 長 官 兼 廉 訪 使 楊 公 神 道 之 碑》 云:“入 仕 者 惟 舉 選 為 貴 科, 榮

路 所 在, 人 爭 走 之。 程 文 之 外, 翰 墨 雜 體, 悉 指 為 無 用 之 技。 尤 諱

作詩,謂其害賦律尤甚”;同卷《郝先生墓銘》云:“先生工於詩,嘗命

某屬和。 或言:‘令之子欲就舉, 詩非所急, 得無徒費日力乎。” 劉京

叔《歸 潛 志》 卷 八 云:“金 取 士 以 詞 賦 為 重, 故 士 人 往 往 不 暇 習 為 他

文。 嘗聞先進故老見子弟讀蘇黃詩, 輒怒斥。 故學者止工於律賦, 問

之 他 文, 則 懵 然 不 知 聞。 有 登 第 後 始 讀 書 為 文 者, 諸 名 士 是 也。” 蓋

與明清八比, 如五十步與百步耳。 畢公叔《西臺集》 卷一《理會科場

奏 狀》 論 北 宋 王 氏 新 學 云:“以 經 義 為 科 舉 者, 欲 尊 經 術 而 反 卑 之;

使 舉 人 求 合 有 司, 而 為 利 祿 之 具。” 陳 安 卿《北 溪 全 集》 第 一 門 卷 一

《似 學 之 辨》 亦 謂“科 舉 之 學 似 聖 賢 之 學 而 非, 於 經 史 子 祗 以 綴 緝 時

文 之 用。” 明 清 為 八 比 之 學 者, 爛 熟 孔 孟 之 經, 饜 飫 朱 子 之 註, 而 於

儒 家 之 言, 未 嘗 箸 乎 心 而 布 乎 體, 儼 如 金 石 之 處 水 不 流, 非 同 沙 礫

358
之在泥俱黑。呂新吾《實政錄》卷一《弟子之職》一云:“而今把一部

經 史 當 作 聖 賢 遺 留 下 富 貴 的 本 子”( 此 據 道 光 丁 亥 刻 本, 李 中 孚《二

曲集》 卷二十《讀四書說》 引呂氏語作“一部經書”, 於義較長)。 陳

蘭甫《東塾集》卷三《太上感應篇序》曰:“世俗讀《四書》者,以為時

文之題目而已;讀《五經》者,以為時文之詞采而已”;又《東塾先生

遺詩 · 讀書》八首之七云:“《論語》二十篇,束髮即受讀。古人讀半

部, 謂治天下足。 今人誰不讀, 讀者誰不熟;非讀聖賢語, 讀試場題

目。”( 參 觀 明 余 紹 祉《元 邱 素 話》:“士 于 經 書 看 為 題 目, 沙 彌 內 典

認 作 科 儀。”) 官 學 功 令, 爭 為 禽 犢; 士 風 流 弊, 必 至 於 斯。 即 使 盡

舍《四 書》 朱 註, 而 代 以 漢 儒 之 今 古 文 經 訓, 甚 至 定 商 鞅 韓 非 之 書、

或 馬 遷 班 固 之 史、 若 屈 原 杜 甫 之 詩 騷, 為 程 文 取 士 之 本, 亦 終 淪 為

富貴本子、 試場題目、 利祿之具而已,“ 欲尊而反卑之” 矣。

【二】 猪 不 入 畫, 其 說 非 昉 自 錢 梅 溪。 張 山 來《幽 夢 影》 卷 上 已

記 龔 半 千 云:“物 之 不 可 入 畫 者: 猪 也, 阿 堵 物 也。” 蓋 謂 畫 圖 無 以

猪為主者, 不類李迪《風雨歸牧圖》 之畫牛、 王凝《子母雞圖》 之畫

雞、趙孟頫《調良圖》之畫馬、明宣宗《一笑圖》之畫狗也。至若畫巨

幅故事, 則所圖畜獸, 或一及猪。 如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卷五記唐

明 皇 召 吳 道 子、 韋 無 忝、 陳 閎 同 製《金 橋 圖》,“狗 馬 牛 羊 猪 𧰹 之 屬,

無忝主之。”薛季宣《浪語集》卷十一《跋蜡虎圖》七古有云:“歲云暮

矣露為霜, 枯條脫葉衰柳黃, 郊原寂歷無人鄉。 豶牙之豕充稻粱, 含

臕 以 遊 神 氣 揚。 有 斑 者 虎 蹲 在 傍, 低 頭 妥 尾 不 大 忙。 豕 行 過 之 不

虎 防, 虎 往 搏 之 搤 豕 吭, 豕 亡 故 步 聲 喚 長。 虎 如 抱 兒 未 渠 央, 豕 形

雖 在 身 命 亡, 不 如 安 之 充 虎 腸。” 是 此 圖 中 亦 有 豬, 然 祗 為 賓 而 虎

乃主也。戴敦元《戴簡恪公遺集》卷五有《畫猪》七古云:“成家何如

養 春 豕, 惜 墨 不 嫌 多 肉 似。 烝 涉 心 忘 獻 白 頭, 負 塗 名 誤 儕 烏 鬼。 董

359
龍 雞 狗 亦 可 憐, 幾 見 鳴 吠 登 雲 天。 性 阜 甘 伴 拖 腸 鼠, 終 始 陬 維 配 玄

武。”嚴元照《柯家山館遺詩》卷四題《畫猪》、小引云:“為歙縣程秀

才 洪 溥 作 也。 秀 才 生 於 亥, 故 畫 以 乞 題。” 詩 云:“ 平 意 氣 程 公 子,

不 畫 龍 鸞 犀 虎 兕。 眼 前 突 兀 大 蘭 王, 九 錫 文 成 說 彼 美。 畫 師 自 是

通 神 者, 能 以 彭 亨 見 蕭 灑; 戴 嵩 之 牛 韓 幹 馬, 紛 紛 盡 出 此 猪 下。” 嚴

氏 集 中 為 戴 所 作 詩 詞 甚 多, 投 分 不 淺, 所 題 當 是 一 圖。 則 猪 不 特 見

諸繪事,抑且意氣居然籠罩全幅矣。

33頁
【一】 董思白《論文九訣》不見《容臺集》中,李延昰(古文“夏”

字 )《南 吳 舊 話 錄》 卷 四 記 董 行 書《制 舉 文 九 法》 手 卷, 佳 絹 二 十 餘

丈,舊藏李氏,為馬士英勒索以去。備載其文,說“代”曰:“代當時作

者之口,寫他意中事。如《道遙遊》代鸒鳩笑大鵬,說曰:‘我決起而

飛’云云。太史公稱燕將得魯連書曰:‘與人刃我寧自刃’”(參觀《管

錐編》 一六四至一六六頁)。《容臺集 · 文集》 卷二《俞彥直文稿序》

亦 云:“往 聞 之 先 輩 云: 嶺 南 廖 同 墅 為 孝 廉 時, 以 行 卷 謁 吾 鄉 陸 文 裕

公。 公謂之曰:‘曾讀西廂、 伯喈否。’ 廖博雅自命, 不讀非聖書, 頗

訝 其 語 不 倫。 以 經 月, 復 以 行 卷 謁 公。 公 曰:‘尚 未 讀 二 傳 奇 何 也。’

廖始異其語, 歸而讀之。” 倪鴻寶有《孟子若桃花劇序》, 見其弟子鄭

超宗所選《媚幽閣文娛》中,未收入《倪文貞公文集》,略云:“文章之

道, 自經史以至詩歌, 共禀一胎, 要是同母異乳, 雖小似而大殊。 惟

元 之 詞 劇, 與 今 之 時 文, 如 孿 生 子, 眉 目 鼻 耳, 色 色 相 肖。 蓋 其 法

皆 以 我 慧 發 他 靈、 以 人 言 代 鬼 語 則 同。 而 八 股 場 開, 寸 毫 傀 舞。 宮

音串孔, 商律譜孟;時而齊乞鄰偷, 花唇取諢;時而蓋驩魯虎, 塗面

作嗔;淨丑旦生,宣科打介則同。”賀子翼《激書》卷二《滌習》略云:

360
“黃 君 輔 學 舉 子 業, 游 湯 義 仍 先 生 之 門。 每 進 所 業, 先 生 輒 擲 之 地,

曰:‘汝能焚所為文, 看吾填詞乎。’ 乃授以牡丹記。 閉戶展玩, 忽悟

曰:‘先生教我文章變化,在於是矣。’由是文思泉湧。”袁子才《小倉

山房尺牘》 卷三《答戴敬咸進士論時文》 云:“從古文章皆自言所得,

未 有 為 優 孟 衣 冠, 代 人 作 語 者。 惟 時 文 與 戲 曲 則 皆 以 描 摩 口 吻 為

工, 如作王孫賈, 便極言媚竈之妙, 作淳于髡、 微生畝, 便極詆孔孟

之非。 猶之優人, 忽而胡妲, 忽而蒼鶻, 忽而忠臣孝子, 忽而淫婦奸

臣, 此其體之所以卑也。” 李元玉《人天樂》 第十七折亦云:“昔年諸

理齋負笈遨遊,囊中惟携《西廂》一卷,說道:‘能活文機。’”何屺瞻

《何義門先生集》卷十《書塾論文》反復於八股須“順口氣”,正董、倪

所謂“寫他意中事”、“以人言代鬼語” 耳。 陶世徵《活孔子》 梗概見

唐鑑《 國朝學案小識》 卷八、 余未得而讀也。

【二】古羅馬修詞學論代言(s e r m o c i n a t i o , f i c t i o p e r s o n a e ),詳見

H. Lausberg, Handbuch der literarischen Rhetorik, 1960, I, 407-


1 3 . 。 普羅斯特(M a r c e l P r o u st ) 名著小說中一女郎(G i s è l e ) 學校卒
業, 文 題 有《擬 索 福 克 勒 斯 慰 拉 辛 院 本 爨 演 失 意 書》(S o p h o c l e é c r i t

d e s E n fe rs à R a c i n e p o u r l e c o n s o l e r d e l ' i n s u c c è s d ' A t h a l i e ) 等(A


l'ombre des filles en fleurs, in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Bib. de
l a P l é i a d e , I , 9 1 1 ), 正 與 馬 建 忠 所 試“洋 八 股” 同 科。 義 大 利 大 詩
家 列 奧 巴 爾 迪(G i a c o m o L e o p a r d i ) 論 詩, 尚 抒 情 詩 而 薄 戲 曲; 謂 戲

曲 以 借 面 擬 人 為 本, 無 異 學 僮 課 作 之 代 言, 特 出 以 韻 語 而 已, 其 可

嗤 鄙 等 也。(L ' e s t r o d e l d r a m m a t i c o è f i n t o , p e r c h ' e i d e e f i n g e r e

......Così delle Orazioni di finta occasione. Or che altro è la


d r a m m a t i c a ? m e n o r i d i c o l a p e r c h é i n v e r s i ? —Z i b a l d o n e , M o n d -
a d o r i , 1 9 5 7 , I I , 1 1 8 2 )。 雖 旨 在 排 抵, 而 以 二 事 通 類 齊 觀, 則 猶 夫 明
361
清文學之士從《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 參八股法脈矣。 聊發

其端,待好學深思者抉根究柢焉。

34頁
【一】劉會孟論詞,與其論詩一揆,若一反《後山詩話》評韓“以

文為詩”、蘇“以詩為詞”之“非本色”者。《須溪集》卷六《辛稼軒詞

序》云:“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

聲 較 工 拙。 然 猶 未 至 用 經 用 史, 率 雅 頌 入 鄭 衞 也。 自 辛 稼 軒 前, 用

一 語 如 此 者, 必 且 掩 口。 乃 稼 軒 橫 豎 爛 漫。 乃 知 禪 家 棒 喝, 頭 頭 皆

是。”

36頁
【一】 時人評伯呂納吉埃爾之《文體演變論》, 亦舉其謂“法國十

七、八世紀說教文(p u l p i t o r a to r y )遁入十九世紀抒情詩。”為武斷強

詞 之 例( 參 觀 R . We l l e k , C o n c e p t s o f C r i t i c i s m , 1 9 6 4 , 4 4 - 5 )。 余 觀

德 昆 西(T h o m a s D e Q u i n c e y ) 著 作 中, 早 逗 伯 氏 此 意, 特 為 英 國 文

學 而 發 耳。( W h e n b o t h B r o w n e a n d T a y l o r w e r e g o n e , t h e

great oracles of rhetoric were finally silenced. Since then great


passion and high thinking have either disappeared from literature
altoget her, or t hrown t hemselves into poetic for ms whic h, wit h
t h e p r i v i l e g e o f a m a s qu e r a d e , a r e a l l o w e d t o a s s u m e t h e s p i r i t o f p a s t
a ge s —“ R h eto r i c ” , C o l l e c te d Wr i t i n g s , e d . D . M a s s o n , X , 1 1 0 . )

37頁
【一】參觀李端叔《姑溪居士後集》卷十五《雜題跋》,云:“詩須

362
有 來 歷, 不 可 亂 道。 舒 王 解 字 云:‘ 詩 從 言 從 寺, 寺 者 法 度 之 所 在

也。’”羅璧《羅氏識遺》卷九云:“王臨川謂‘詩’制字從‘寺’;九寺、

九 卿 所 居, 國 以 致 理, 乃 理 法 所 也。 釋 氏 名 以 主 法, 如 寺 人 掌 禁 近

嚴 密 之 役, 皆 謂 法 禁 所 在。 詩 從‘ 寺’, 謂 理 法 語 也。 故 雖 世 衰 道

微,必考乎義理,雖多淫奔之語,曰:思無邪。”晁說之《嵩山文集》卷

十三《儒言 · 詩》:“不知禮義之所止,而區區稱法度之言,真失之愚

也哉。” 亦隱斥荊公解字。

39頁
【 一 】 此 節 當 時 有 為 而 發。 忽 忽 將 四 十 年, 浪 淘 人 物, 塵 埋

文 字, 不 復 能 憶 所 指 誰 作 矣。 流 風 結 習, 於 詩 則 概 信 為 徵 獻 之 實 錄,

於史則不識有梢空之巧詞, 祗知詩具史筆, 不解史蘊詩心( 參觀《管

錐 編》 八 八 至 九 ○ 頁、 九 五 至 八 頁、 一 六 四 至 六 頁、 一 二 九 七 至 八

頁 )。 學 人 積 功 不 舍, 安 素 重 遷, 立 說 著 書, 滿 家 名 世, 物 論 固 難 齊

也。 希 克 洛 夫 斯 基 論 普 希 金 敍 事 名 篇, 因 笑 文 學 史 家 誤 用 其 心, 以

詩 中 角 色 認 作 真 人 實 在, 而 不 知 其 為 文 詞 技 巧 之 幻 象(K l j u c h e vs k-

i ' s e r r o r c o n s i s t s i n r e g a r d i n g a “ t y p e ” a s a r e a l - l i f e e n t i t y, w h i l e
i n f a c t i t i s a s t y l i s t i c p h e n o m e n o n —“ P u s h k i n a n d S t e r n e : E u g e n e
Onegin ”, in V. Ehrlic h, ed., Twentieth-Century Russian Literary Cri-
t i c i s m , 1 9 7 5 , 8 0 )。竊謂小說、劇本固爾,史傳中恐亦不乏弄筆狡獪處
(p l ay i n g w i t h —i b . , 7 2 , 7 3 , 7 8 ),名以文章著者為尤甚。雖在良直,而

記言記事, 或未免如章實齋《古文十弊》 之三所譏“事欲如其文” 而

非“文欲如其事”。聊舉一例。平景蓀《樵隱昔寱》卷十四《書望谿集

書左忠毅公逸事後》云:“篇中自‘史前跪’以下數行文字,奕奕有生

氣。 然據〔史可法〕《忠正集》 崇禎乙亥十一月祭忠毅文云:‘逆璫陷

363
師於獄, 一時長安搖手相戒, 無往視者。 法不忍, 師見而顰蹙曰:爾

胡為乎來哉。’ 忠正述當日情事, 必不追諱, 豈易以一言哉。《龍眠古

文》 一集左光先《樞輔史公傳》 亦祗云:‘予已至此, 汝何故來死。’”

按《戴南山全集》卷八《左忠毅公傳》記此事云:“光斗呼可法而字之

曰:‘道鄰,宜厚自愛!異日天下有事,吾望子為國柱。自吾被禍,門

生 故 吏, 逆 党 日 羅 而 捕 之。 今 子 出 身 犯 難, 殉 硜 硜 之 小 節, 而 攖 奸

人之鋒。 我死, 子必隨之, 是再戮我也!” 又與史、 左兩文所記不甚

合。 然《望溪文集》 卷九《左忠毅公逸事》 中此節文自佳:“史前跪,

抱公膝而嗚咽。 公辨其聲, 而目不可開, 乃奮臂, 以指撥眥, 目光如

炬。 怒 曰:‘庸 奴, 此 何 地 也, 而 汝 來 前。 國 家 之 事, 糜 爛 至 此。 老

夫已矣, 汝復輕身而昧大義, 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不、 速去, 無俟姦

人 構 陷。’” 無 愧 平 氏 所 稱“奕 奕 有 生 氣”。 蓋 望 谿、 南 山 均 如 得 死 象

之 骨, 各 以 己 意 揣 想 生 象, 而 望 谿 更 妙 於 添 毫 點 睛, 一 篇 跳 出。 史

傳 記 言 乃 至 記 事, 每 取 陳 編 而 渲 染 增 損 之, 猶 詞 章 家 伎 倆, 特 較 有

裁制耳(參觀《管錐編》一一七頁又《宋詩選註》論范成大《州橋》)。

劉子玄讀史具眼, 尚未窺此, 故堅持驪姬“牀笫私” 語之為紀實, 祗

知《莊子》、《楚辭》之為“寓言”、“假說”而不可採入史傳(參觀《管錐

編》一六五頁、一二九七頁)。於“史”之“通”,一間未達。譬如象之

殺舜、子產之放魚,即真有其事,而《孟子 · 萬章》所記“二嫂使治朕

棲”、“鬱陶思君爾”、“圉圉焉、 洋洋焉”、“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等

語,斷出於懸擬設想。如聞其聲,如得其情,生動細貼,堪入小說、院

本。儒宗“傳記”(參觀趙岐《題辭》),何減“園吏”“騷人”之“偽立賓

主” 哉。 當 吾 國 春 秋 之 世, 希 臘 大 史 家 修 昔 底 德 自 道 其 書 記 言, 早

謂 苟 非 己 耳 親 聆 或 他 口 所 傳, 皆 因 人 就 事 之 宜, 出 於 想 當 然 而 代 為

之 詞(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s p e e c h e s a r e g i v e n i n t h e l a n g u a g e i n w h i c h ,

364
as it seemed to me, the several speakers would express, on the
subjects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sentiments most befitting the
o c c a s i o n —T h u c y d i d e s , I . x x i i . 1 3 , L o e b , I , 3 9 )。 信 不 自 欺 而 能
自 知 者。 行 之 匪 艱, 行 而 自 省 之 惟 艱, 省 察 而 能 揭 示 之 則 尤 艱。

古希臘人論學談藝,每於當時為獨覺,於後代為先覺,此一例也。

40頁
【一】 唐 氏 引 語 出 李 廌《濟 南 集》 卷 八《答 趙 士 舞 德 茂 宣 儀 論 弘

詞書》,參觀《 管錐編》 一三五七頁。

44頁
【 一 】 白 瑞 蒙(H . B ré m o n d ) 區 別 a n i m u s 與 a n i m a , 同 時 法 國

詩 人 克 洛 岱 爾(Pa u l C l a u d e l ) 亦 撰 寓 言(“Pa r a b o l e d ' A n i m u s et A -

n i m a ”, i n P o s i t i o n s e t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 I , O e u v r e s e n P r o s e , B i b . d e l a
P l e i a d e , 2 7 f f . ),謂“心”為夫而“神”為婦,同室而不相得;夫智辯自
雄, 薄 婦 之 未 嘗 學 問, 實 不 如 婦 之 默 識 靈 悟 也。 德 國 古 宗 教 詩 人

(Q u i r i n u s K u h l m a n n ) 則 喻 心 如 火 之 熱 而 烈, 神 如 光 之 明 而 靜(D e r

G e i s t w i r d v o l l e r s t ä r k i n s e i n e r Fe u e r s m a c h t ; / D i e S e e e l e u c h t -
e t s a n f t a u s i h r e r L i c h t e s s t i l l —“K r e i s d e r Tr i n i tä t ”, i n M . We h r-
l i , D e u t s c h e B a r o c k l y r i k , 3 . A u f l . , 1 9 6 2 , 1 8 6 )。要皆不外於中世紀經院
哲 學 判 分 兩 者 之 旨( 參 觀 C . S p e a r m a n , P s y c h o l o g y D o w n t h e A g e s ,

I , 1 4 1 a n d I I , 2 9 7 )。雅可比(F. H . J a c o b i )所謂“超感覺之感覺”
(d e r

S i n n f ü r d a s U e b e rs i n n l i c h e ) 即 柏 格 森 之“ 直 覺 ”, 近 人 考 論 綦 詳
( 參 觀 A . O . L o v e j oy, T h e R e a s o n , t h e Un d e rst a n d i n g a n d Ti m e , 2 -

1 0 )。 十 四 世 紀 德 國 神 祕 宗 師 愛 克 哈 特(M e i ste r E c k h a r t ) 以 學 為 有
365
上 中 下 三 等(t h r e e k i n d s o f c o g n i t i o n ): 下 學 以 身; 中 學 以 心 知; 上

學 以 神, 絕 倫 造 極, 對 越 上 帝。(T h e f i rst i s p hys i c a l . T h e s e c o n d

i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a n d i s m u c h h i g h e r. T h e t h i r d s i g n i f i e s a n o b l e r p o -
wer of the soul Which is so high and so noble that it appreh-
e n d s G o d i n H i s o w n n a k e d b e i n g —S e r m o n X I X , i n J a m e s M .
C l a rk ,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r t , 2 2 0 , c f . 6 2 . )。 與文子契合矣。
【二】 齊己《酬湘幕徐員外見寄》 云:“詩同李賀精通鬼, 文擬劉

軻妙入禪。”錢希白《南部新書》丙載世以“李白為天才絕,白居易為

人才絕, 李賀為鬼才絕。” 元遺山《論詩絕句》 中“燈前山鬼淚縱橫”

一首,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亦謂“當指長吉”。後來陸時雍《詩鏡 ·

總 論》 至 云:“李 賀 其 妖 乎。 非 妖 何 以 惑 人。 故 鬼 之 有 才 者 能 妖, 物

之有靈者能妖。”

46頁
【一】 汪 穰 卿《莊 諧 選 錄》 卷 二 載 一 笑 柄。 某 富 人 子 好 游 蕩, 富

人 偶 以 事 遠 行, 招 子 之 友 數 人 至, 屬 以 隨 時 規 諫。 富 人 去 後, 子 飲

博 狹 邪, 大 喪 家 資。 富 人 歸, 懲 責 其 子, 且 召 所 屬 數 人 至, 怪 其 相

負。 皆 慚 悚 不 能 對, 惟 一 人 奮 然 曰:“吾 嘗 深 言 其 不 可, 奈 郎 君 不 省

何。”子曰:“吾實未聞汝言也。”其人曰:“君試追憶之。我曾語君曰:

‘君 此 等 豪 舉, 信 今 世 所 罕 有。’ 斯 非 反 言 諷 諫 而 何。” 富 人 曰:“感

君 苦 心, 豚 兒 魯 鈍, 不 能 解 會。 然 恨 君 進 言 時 不 自 加 註 脚 耳。” 讀 姚

羹 湖、 陳 本 禮 輩 發 明 長 吉 刺 時 隱 衷, 輒 憶 此 謔。 說 詩 解 頤, 古 來 美

談, 竊謂笑林中解頤語, 說詩者亦聞之足戒。 如董若雨《西游補》 第

五回、孫行者化身為虞美人,與西施、綠娘等聯句,脫口而出曰:“拜

佛西天。” 諸女譁怪, 行者強顏文飾曰:“文字艱深, 又費詮解。 天者

366
夫也, 西者西楚也, 拜者歸也, 佛者心也;蓋言歸心於西楚丈夫也。”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支著者以“一桿長槍”為“啞謎”,勸下棋

者“下馬”;下棋者茫然不解,支著者不憚煩而引申之,下棋者“低頭

想了半天”, 喟然曰:“明白可明白了, 我寧可輸了都使得, 實在不能

跟 着 你 繞 這 大 彎 兒。” 讀 詩 而 察 察 於 遮 詮 者, 以 為 言 言 必 影 射, 深 文

穿 鑿; 蓋 不 可 不 聞 此 二 謔。《孤 本 元 明 雜 劇》 中 闕 名《破 風 詩》 寫 白

樂 天 遊 寺 賦 詩, 賈 浪 仙 為 沙 彌 侍 側, 進 而 言 曰:“大 人 好 則 好 詩, 都

偷着古人的詩”, 因逐句捉其贓證。《唐摭言》 卷十三《矛盾門》 嘗記

長 安 沙 門“善 病 人 文 章, 尤 能 捉 語 意 相 合 處”, 此 沙 彌 似 傳 衣 鉢, 而

口角鄙倍, 杜撰厚誣, 至謂樂天預“偷” 薛能、 呂洞賓等之句。 讀詩

而 斤 斤 於 表 言 者, 以 為 字 字 有 來 歷, 望 文 牽 合; 亦 不 可 不 聞 此 謔。

余為爾許語,亦正所以自戒而自慚笑耳。

【二】 牧 之“稍 加 以 理” 一 語, 後 賢 諍 論, 尚 有 一 端。 如 劉 會 孟

《須溪集》卷六《評李長吉詩》謂牧之“不知賀所長,正在理外”;胡元

瑞《少室山房類稿》 卷一百五謂:“‘加以理’ 且併長吉俱失之, 而胡

《騷》 之 命 也。” 舒 白 香《古 南 餘 話》 卷 三 云:“長 吉 才 情 哀 豔 過 於 少

陵。如《榮華樂》一篇,怨而不怒,風人之旨,旁敲隱刺,妙不容指。善

學《楚辭》;試將《招魂》、《大招》中些只語助一一點去,以七字斷句,

不 全 似 長 吉 樂 府 之 聲 乎。 樊 川 謂 其 少 理, 蓋 不 能 讀 騷。 騷 正 越 理 攄

情, 貴 聲 情 而 略 詞 理 者。 有 娀 之 女 可 求 乎。 鴆 可 為 媒 乎。 魚 可 媵

乎。 天 可 冲 乎。 水 中 可 築 室 而 芙 蓉 可 為 裳 乎。 其 理 安 在, 而 以 少 理

議賀。”姚、陳、張輩謂長吉之詩、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劉、胡、舒

輩 謂 其 妙 在 乎 無 理 而 正 不 須 解; 二 說 相 反, 而 均 一 反 牧 之“少 加 以

理” 之 說, 大 類 外 禦 其 侮 者 乃 鬩 於 牆 之 兄 弟 矣。 舒 氏 論《騷》, 見 識

稚 淺。 情 事 不 妨 荒 誕 而 詞 意 自 有 條 理( 參 觀《管 錐 編》 五 九 四 至 五

367
頁 ); 牧 之 議 長 吉“少 理”, 即 黎 二 樵 評 長 吉 所 謂“於 章 法 不 大 理 會”

也。 王琢崖《李長吉歌詩匯解》 於《昌谷詩》 末引宋吳正子語而申之

曰:“妍媸雜陳,天吳紫鳳。”馬星翼《東泉詩話》卷一謂長吉詩“篇幅

稍長, 則詞意重複, 不可貫注。 如《惱公》 長律重見者四十餘字, 花

開、 露 飛、 金 蛾 等 字 皆 三 見”, 亦 頗 中 其 失, 而 未 勘 入 深 處。《惱 公》

如 第 三 聯 以 下 云:“注 口 櫻 桃 小, 添 眉 桂 葉 濃。 曉 奩 妝 秀 靨, 夜 帳 減

香 筒。 鈿 鏡 飛 孤 鵲, 江 圖 畫 水 葓。 陂 陀 梳 碧 鳳, 腰 裊 帶 金 蟲。 杜 若

含 清 露, 河 蒲 聚 紫 茸。 月 分 蛾 黛 破, 花 合 靨 朱 融。 髮 重 疑 盤 霧, 腰

輕乍倚風。” 入手出場, 便費如許筆墨, 描寫其人, 幾佔全詩七之一,

以 下 敘 述 情 事 波 折, 已 相 形 而 繁 簡 失 當 矣。 且 此 七 十 字 中, 行 布 拉

雜。“月分蛾黛破”二聯當承“注口櫻桃小”一聯,皆寫體貌也,而忽

為“香 筒”、“鈿 鏡”、“江 圖” 三 句 寫 陳 設 語 隔 斷。“陂 陀” 喻 高 髻 也,

此 聯 寫 頭 髮 腰 肢, 亦 當 緊 承 寫 口 眉 語, 而 同 遭 橫 梗; 四 句 之 後 復 有

“髮重”、“腰輕”一聯,則既苦凌亂,復病重疊。“杜若”一聯猶《離騷》

之言“荷衣”、“蓉裳”、“蘭佩”,形容衣著,與“陂陀”一聯之言“梳”、

“帶”,雖尚可銜接,而插在“注口”云云與“月分”云云之間,終如適

從何來, 遽集於此。“靨朱融” 四十字前又有“妝秀靨”, 非善忘即不

憚 煩 耳。 皆“不 可 貫 注”、“章 法 欠 理 會” 之 顯 例 也。《惱 公》 一 篇 奇

語 絡 繹, 固 不 乏 費 解 處, 然 莫 名 其 器 者 亦 無 妨 欽 其 寶。 鄙 心 所 賞,

尤 在 結 語:“漢 苑 尋 官 柳, 河 橋 閡 禁 鐘。 月 明 中 婦 覺, 應 笑 畫 堂 空。”

“漢 苑” 一 聯 即 蕭 郎 陌 路、 侯 門 如 海 之 意。 乃 忽 撇 開 此 郎 之 悵 然, 而

拈出他婦之欣然。“中婦”猶上文“黃娥初出座,寵妹始相從”之“黃

娥”, 指 同 曲 或 同 適 而 稍 齒 長 色 衰 者; 其 人 應 深 喜 勝 己 之 小 婦 一 去

不返, 莫予毒也, 清夜夢回, 啞然獨笑。 冷語道破幸災爭寵情事;不

落 絃 腸 欲 斷 之 窠 臼, 出 人 意 表, 而 殊 切 蛾 眉 不 讓 之 機 栝, 曲 傳 世 態。

368
如 哀 絲 豪 竹 之 後, 忽 聞 清 鐘 焉。《樂 府 詩 集》 卷 三 十 五 陳 後 主《三 婦

豔》 第 一 首:“大 婦 避 秋 風, 中 婦 夜 牀 空。 小 婦 初 兩 髻, …… 可 憐 那

可同”; 第九首:“大婦怨空閨, 中婦夜偷啼。 小婦獨含笑, ……夜夜

畫 眉 齊。” 皆 言 三 婦 寵 愛 專 在 小 者 一 身, 大、 中 均 索 寞 如 房 老。 長 吉

用“中婦” 字, 意中當有此等落套語, 力破陳言而翻舊案,“啼牀空”

者卻“笑堂空”。豈非與古為新、脫胎換骨哉。長吉《謝秀才有妾縞練

改 從 於 人》 詩 第 一 首:“月 明 啼 阿 姊, 燈 暗 會 良 人”, 情 景 適 相 對 照。

“阿姊”正如“中婦”,然其“良人”別有歡“會”,則自傷棄置,不喜而

悲矣。良宵好月,“阿姊”“中婦”,一戚一欣,猩啼狒笑,正如古謠所

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昌谷詩》初云:“光露泣

幽淚”,而繼云:“風露滿笑眼”,似亦“章法”欠“理會”之例。歌德論

卉植生成,拈出“直立傾向”(Ve r t i k a l te n d e n z )與“盤旋傾向”(S p i r a l -

te n d e n z );近世德國談藝者(G ü n t h e r M ü l l e r )本之以論文,謂著作才
分“挈 領 之 才”(F ü h rk r a ft ) 與“鋪 張 之 才”(S c h we l l k r a ft ), 人 尠 兼

美( 參 觀 Manon Maren-Grisebach, Methoden der Literaturwis-

s e n s c h a f t , 8 . A u f l . , 1 9 8 2 , 7 5 )。“梁 棟”、“章 法”、“意 馭 文 藻” 胥 屬


“ 挈領”、“ 直立” 邊事,長吉才質殆偏於“ 鋪張”、“ 盤旋” 者歟。

47頁
【一】 賀貽孫《詩筏》 評牧之此序亦云:“唐人作唐人詩序, 亦多

夸 詞, 不 盡 與 作 者 痛 癢 相 關。 此 序 中 春 和 秋 潔 二 語, 不 類 長 吉, 似

序儲、王、韋、柳五言古詩。而雲烟綿聯、水之迢迢,又似為微之《連

昌宮詞》、香山《長恨歌》諸篇作贊。若時花美女,則《帝京篇》、《公子

行》也。此外數段,皆為長吉傳神,無復可議。”唐人序誄之文,品目

詞翰,每鋪陳擬象,大類司空表聖作《詩品》然,參觀《管錐編》一二

369
三四頁。且即以之作詩,少陵之“翡翠蘭苕,鯨魚碧海”;昌黎之“攬

龍角”、“拔鯨牙”;劉夢得《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之“玉

琴 清 夜 人 不 語, 琪 樹 春 朝 風 正 吹, 郢 人 斤 斲 無 痕 跡, 仙 人 衣 裳 棄 刀

尺”; 均 佳 例 也。 鋪 張 揚 厲, 則 有 如 僧 鸞《贈 李 粲 秀 才》 七 古 稱 其 詩

云:“大 郊 遠 闊 空 無 邊, 凝 明 淡 綠 收 餘 煙, 曠 懷 相 對 景 何 限, 落 日 亂

峰 青 倚 天。 又 驚 大 舶 帆 高 懸, 行 濤 劈 浪 凌 飛 仙, 回 首 瞥 見 五 千 仞,

撲 下 香 爐 瀑 布 泉。 駿 如 健 鶻 鶚 與 鵰, 拏 雲 獵 野 翻 重 霄, 狐 狸 竄 伏 不

敢 動, 卻 下 雙 鳴 當 迅 飆。 愁 如 湘 靈 哭 湘 浦, 咽 咽 哀 音 隔 雲 霧, 九 嶷

深 翠 轉 巍 峨, 仙 骨 寒 消 不 知 處。 清 同 野 客 敲 越 甌, 丁 當 急 響 涵 清

秋, 鸞 雛 相 引 叫 未 定, 霜 結 夜 闌 仍 在 樓。 高 若 太 空 露 雲 物, 片 白 激

青 皆 彷 彿, 仙 鶴 閑 從 淨 碧 飛, 巨 鼇 頭 戴 蓬 萊 出。” 七 律 題 詩 文 卷 多 用

此法,如章孝標《覽楊校書文卷》云:“情高鶴立崑崙峭,思壯鯨跳渤

澥寬”; 殷文圭《覽陸龜蒙詩卷》 云:“峭如謝桂虬蟠活, 清似緱山鳳

路孤”; 羅隱《和禪月大師見贈》 云:“秀似谷中花媚日, 清如潭底月

圓 時”; 陸 龜 蒙《謝 人 詩 卷》 云:“談 仙 忽 似 朝 金 母, 說 豔 渾 如 見 玉

兒”;《王荊文公詩》卷三十二《和宋大博服除還朝》第四首云:“美似

狂 酲 初 噉 蔗, 快 如 衰 病 得 觀 濤。” 山 谷 尤 好 為 之, 如《外 集》 卷 十 五

《吏 部 蘇 尚 書、 右 選 胡 侍 郎 皆 和 鄙 句、 次 韻 道 謝》:“清 如 接 筧 通 春

溜, 快似揮刀斫怒雷”;《外集補》 卷三《和答任仲微贈別》:“清似釣

船 聞 夜 雨, 壯 如 軍 壘 動 秋 鼙”; 卷 四《謝 仲 謀 示 新 詩》:“清 於 夷 則 初

秋 律, 美 似 芙 蓉 八 月 花。” 後 來 祖 構, 不 復 覼 縷。 竊 謂 義 山《錦 瑟》,

實即此製, 特詞旨更深妙耳。 人嘗稱柯律治(C o l e r i d ge )《呼必賚汗》

以 詩 評 詩, 為 英 語 中 此 體 絕 群 超 倫 之 作(“K u b l a K h a n ”, s u r e l y

t h e g r e a t e s t t r i u m p h i n E n g l i s h o f “ t h e C r i t i c a l M u s e ” —G e o r g e
Watson, The Literary Gritics, 1 962, 1 20; cf F. Sc hlegel, LiteraryNote-
370
b o o k s , 1 7 9 7 - 1 8 0 1 , e d . H . E i c h n e r, 1 9 5 7 , 2 2 3 , n ote : “ S c h l e ge l c o n c e i v e s
o f c r i t i c i s m a s ‘Po e s i e d e r Po e s i e ’”)。《 錦 瑟 》 一 篇 借 比 興 之 絕 妙
好詞, 究風騷之甚深密旨, 而一唱三歎, 遺音遠籟, 亦吾國此體絕群

超 倫 者 也。 司 空 表 聖《詩 品》, 理 不 勝 詞; 藻 采 洵 應 接 不 暇, 意 旨 多

梗 塞 難 通, 祗 宜 視 為 佳 詩, 不 求 甚 解 而 吟 賞 之。 吾 鄉 顧 蒹 塘 翰《拜

石山房詩鈔》卷四有仿《詩品》之作,題云:“余仿司空表聖《詩品》二

十 四 則, 伯 夔 見 而 笑 曰: 此 四 言 詩 也。 因 登 諸 集 中, 以 備 一 體。” 表

聖原《品》,亦當作“四言詩”觀耳。道光時,金谿李元復撰《常談叢

錄》, 村 學 究 猥 陋 之 書, 惟 卷 六《詩 品》 一 條 指 摘 表 聖, 令 人 刮 目 異

視。 有 云:“《詩 品》 原 以 體 狀 乎 詩, 而 復 以 詩 體 狀 乎 所 體 狀 者。 是

猶以鏡照人, 復以鏡照鏡。” 即以《詩品》 作詩觀, 而謂用詩體談藝,

詞 意 便 欠 親 切 也。“以 鏡 照 鏡” 之 喻 原 出 釋 典(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一

五頁),道家襲之,如《化書 · 道化》第一云:“以一鏡照形,以餘鏡照

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西

方神祕家言設譬,有相近者(M e i ste r E c k h a r t , S e r m o n , X I I : “I t a -

ke a basin full of water, place in it a mir ror and put it betow


the sun's disc. The reflection of the sun is the sun within the
s u n , a n d yet t h e m i r r o r r e m a i n s w h a t i t i s . ”—o p . c i t . , 1 8 3 - 4 )。後世詩
人評詩,亦每譏“以象擬象”、“以鏡照鏡”。(H e b b e l : “B i l d e r p o e s i e ”:

“ S e t z t i h r a u s S p i e g e l n d e n S p i e g e l z u s a m m e n ? Wa r u m d e n n a u s

Bildern/Eure Gedichte? An sich ist ein Gedicht ja ein Blid!” —


Werke, hrsg. T. Poppe, I, 18 7; W. B. Yeats to t he Editor of The Nation:
“ Yo u r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t q u o t e s m e c o r r e c t l y a s h a v i n g s a i d t h a t M r

S y n g e ' s w o r k w a s t o o l i t e r a r y , t o o ‘f u l l o f i m a g e s r e f l e c t e d f r o m
m i r r o r to m i r r o r ’. ”—L e t t e r s , e d . A . Wa d e , 1 9 54 , 5 2 8 )。李氏斯言,殊
371
可 節 取; 村 塾 老 儒 固 未 許 抹 摋 也。 吾 國 評 論 表 聖《詩 品》 著 作 中 似

無徵引李氏書者。

48頁
【一】 近 世 歐 美 詩 人 中, 戈 蒂 埃 之 名 見 於 吾 國 載 籍 甚 早, 僅 視 美

國 之 郎 費 羅 稍 後 耳( 參 觀 香 港 廣 角 鏡 社 版 拙 作《也 是 集》 中《漢 譯

第 一 首 英 語 詩 及 有 關 二 三 事》)。 張 德 彝《再 述 奇》 同 治 八 年 正 月 初

五 日 記 志 剛、 孫 家 榖 兩“欽 憲” 約“法 人 歐 建 暨 山 西 人 丁 敦 齡 者 在

寓 晚 饌”, 又 二 月 二 十 一 日 記“歐 建 請 志、 孫 兩 欽 憲 晚 饌”。 歐 建 即

戈 蒂 埃; 丁 敦 齡 即 Ti n -Tu n - L i n g , 曾 與 戈 蒂 埃 女(J u d i t h G a u t i e r )

共選譯中國古今人詩成集,題漢名曰《白玉詩書》(L e L i v r e d e J a d e ,

1 8 6 7 ), 頗 開 風 氣( 參 觀 l n g r i d S c h u ste r, C h i n a u n d J a p a n i n d e r
d e u t s c h e n L i t e r a t u r 1 8 9 0 - 1 9 2 5 , 1 9 7 7 , 9 0 )。 張 德 彝 記 丁“品 行 卑 汙”,
拐誘人妻女, 自稱曾中“舉人”, 以罔外夷,“現為歐建之記室。 據外

人 云, 恐 其 作 入 幕 之 賓 矣。” 戈 氏 之 友 記 丁 本 賣 藥 為 生, 居 戈 家, 以

漢 文 授 其 兩 女, 時 時 不 告 而 取 財 物。(É m i l e B e r g e r a t: “J e n ' a i p a s

connu d'homme ayant l'emprunt plus silencieux que ce Célèeste”


—qu o t e d i n W. L . L . S c h w a r t z , T h e I m a g i n a t i v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the Far East in Modern French Literature, 1927, 21; cf. 22-3) 其
人實文理不通,觀譯詩漢文命名,用“書”字而不用“集”或“選”字,

足 見 一 斑。 文 理 通 順 與 否, 本 不 係 乎 舉 人 頭 街 之 真 假。 然 丁 不 僅

冒 充 舉 人, 亦 且 冒 充 詩 人, 儼 若 與 杜 少 陵、 李 太 白、 蘇 東 坡、 李 易

安 輩 把 臂 入 林, 取 己 惡 詩 多 篇, 俾 戈 女 譯 而 蝨 其 間。 顏 厚 于 甲,

胆 大 過 身, 欺 遠 人 之 無 知 也。 後 來 克 洛 岱 爾 擇《 白 玉 詩 書 》 中

十 七 首, 潤 色 重 譯(A u t r e s P o è m e s d ' a p r è s l e C h i n o i s ), 赫 然 有

372
丁 詩 一 首 在 焉(Ti n -Tu n - L i n g ; “L ' O m b r e d e s fe u i l l e s d ' o r a n ge r ” i n

Pa u l C l a u d e l , O e u v r e p o é t i qu e , l a P l é i a d e , 1 9 6 7 , 9 4 7 ; c f . J u d i t h G a u -
t i e r, L e L i v r e d e J a d e , e d . P l o n , 1 9 3 3 , 9 7 )。未識原文作底言語,想尚
不及《東陽夜怪錄》 中敬去文、 苗介立輩賦詠。 此雖祗談資笑枋, 亦

足 以 發。 詞 章 為 語 言 文 字 之 結 體 賦 形, 詩 歌 與 語 文 尤 黏 合 無 間。

故 譯 詩 者 而 不 深 解 異 國 原 文, 或 賃 目 於 他 人, 或 紅 紗 籠 己 眼, 勢 必

如《淮南子 · 主術訓》所謂:“瞽師有以言白黑,無以知白黑”,勿辨

所 譯 詩 之 原 文 是 佳 是 惡。 譯 者 驅 使 本 國 文 字, 其 功 夫 或 非 作 者 驅

使 原 文 所 能 及, 故 譯 筆 正 無 妨 出 原 著 頭 地。 克 洛 岱 爾 之 譯 丁 敦 齡

詩是矣。

49頁
【一】《送秦光祿北征》:“北虜膠堪折”;本《漢書 · 鼂錯傳》:“始

於折膠”,蘇林註:“秋氣至,膠可折,匈奴常以為候而出軍”,庾子山

《擬詠懷》第十五首已云:“盲風正折膠。”亦如《馬詩》之“駿骨折西

風”,皆“霜威折棉”之“折”。《北中寒》:“三尺木皮斷文理”;“斷”即

“折”,猶《感諷》第二首云:“苦風吹朔寒,沙驚秦木折”,而“揮刀不

入 迷 濛 天”, 則 極 寫“凝 寒”, 蓋 寒 威 兼 使 堅 韌 者 散 裂 而 空 蒙 者 固 結

也。《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 賀黃公《載酒園詩話》 卷一

以 王 荊 公 致 疑 於 下 句 之“甲 光 向 日”, 解 之 曰:“王 尋、 王 邑 圍 昆 陽

時, 有雲如黑山, 當營而隕。 壓城亦猶此意。” 雖《後漢書•光武紀》

上 祗 云:“晝 有 雲 如 壞 山, 當 營 而 隕”, 賀 說 較 勝 舊 註。 竊 謂 高 達 夫

《燕 歌 行》:“殺 氣 三 時 作 陣 雲”, 韋 楚 老《祖 龍 行》:“黑 雲 兵 氣 射 天

裂”,均可連類。吳筠《戰城南》:“陌上何諠諠,匈奴圍塞垣。黑雲藏

趙樹,黃塵埋壠垠”,似“塵”實指塵頭大起,而“雲”借喻寇勢盛張。

373
“雲”蓋極寫“殺氣”、“兵氣”,非天氣薈蔚。荊公既致疑,葉與中、沈

歸 愚 遂 強 說 曰:“夫 雲 斯 須 變 化 之 物, 固 有 咫 尺 不 能 無 異 者”,“陰 雲

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水東日記》卷三十六、《唐詩別裁》卷

八 ), 皆 固 哉 高 叟 也。《 惱 公》:“ 古 時 填 渤 澥, 今 日 鑿 崆 峒”; 言 此

日 之 分 娩, 由 於 昔 時 之 歡 合。“渤 澥” 以 海 喻, 猶《大 般 湼 槃 經 · 如

來性品》第四之七言男女“共為欲事”云:“譬如大海,一切天雨,百

川粟流,皆悉投歸:而彼大海,曾未滿足”;“崆峒”以山喻,猶《法苑

珠林》卷七十七《怨苦篇》引《五王經》云:“何謂生苦,欲生之時,頭

向 產 處 , 如 兩 石 峽 山 。 ”

50頁
【一】曼殊尚有《本事詩》十章,綺懷之作也。其三云:“丹頓、裴

倫 是 我 師, 才 如 江 海 命 如 絲。 朱 弦 休 為 佳 人 絕, 孤 憤 酸 情 欲 語 誰。”

又《題 拜 倫 集》 云:“秋 風 海 上 已 黃 昏, 獨 向 遺 編 弔 拜 倫。 詞 客 飄 蓬

君 與 我, 可 能 異 域 為 招 魂。” 竊 謂“命 如 絲” 祗 可 揣 稱 工 愁 薄 命 之 才

子 如 黃 仲 則 輩, 施 諸 柳 子 厚、 秦 少 游 或 納 蘭 客 若 其 人, 尚 嫌 品 目 失

當,何況但丁、拜倫。拜倫自放“異域”,侈奢淫逸,自言在威尼斯兩

年, 揮 霍 五 千 鎊, 寢 處 良 家 婦 與 妓 女 二 百 餘 人(L et te r to We d d e r-

burn Webster, Sept. 8, 1818, quoted in L. A. Marchand, Byron, 1 95 7, II,


74 7 ; c f . l et te r to J . C . H o b h o u s e , J a n , 1 9 , 1 8 1 9 , i b . , 7 6 7 - 8 );
“詞客飄

蓬”,“孤憤酸情”,其然豈然。曼殊憫剛毅傑士,以為柔脆,憐豪華公

子, 以 為 酸 寒, 以 但 丁 言 情 與 拜 倫 言 情 等 類 齊 觀, 而 己 於 二 家 一 若

師 承 相 接, 身 世 同 悲。 不 免 道 聽 塗 說, 而 謬 引 心 照 神 交。 蓋 於 西 方

詩 家, 祗 如 賣 花 担 頭 看 桃 李 耳。 讀 此 等 絕 句, 不 妨 賞 其 楚 楚 小 有 風

致, 若 據 以 言 曼 殊 於 西 方 文 學 能 具 藻 鑑, 則 譽 彼 長 適 所 以 襮 其

374
短矣。

【二】 長 吉 曰:“有 酒 惟 澆 趙 州 土”, 謂 祗 願 澆 此 人 墳 前 土 而 不 澆

他 人 墳 前 土; 高 菊 磵 詩 意 則 謂 祗 能 澆 墳 前 土 而 不 能 使 墳 中 人 得 飲。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寄生草》云:“你便瀽了那百壺漿,也濕

不 透 墓 門 前; 澆 的 那 千 鐘 茶, 怎 流 得 到 黃 泉 下 ”, 即 敷 陳 菊 磵

意也。

【三】閒齋主人《夜譚隨錄》卷五《怪風》記其大父鎮五涼時,有

遊擊將軍在沙磧中遇大風;沙石捲聚如山, 蔽日而至, 有若“山移”,

人面為石子嵌入, 皆流血( 袁子才《新齊諧》 卷六《怪風》 全襲之)。

可資“ 固體而具流性” 箋釋。

51頁
【一】《浩歌》之“南風吹山作平地”,較庾子山《步虛詞》之“海無

三尺水,山成數寸塵”,靈滯判然。《古悠悠行》云:“今古何處盡,千載

隨風飄”,即《秦王飲酒》之“劫灰飛盡古今平”,而“灰”字遂使“飛”、

“平” 有 著 落。《北 中 寒》 云:“山 瀑 無 聲 玉 虹 懸”, 即《自 昌 谷 到 洛 後

門》之“石澗凍波聲”,波“凍”自“無聲”,乃若“聲”亦遭“凍”而待融

解者;令人思及拉伯雷(R a b e l a i s )鋪張之西方古說,謂一國祁寒,入

冬 則 人 語 獸 鳴 皆 凍 合 不 可 聞, 至 來 夏 則 隔 歲 眾 諸 音 聲 解 凍 復 發, 喧

囂 滿 空( 參 觀 P l u t a r c h : “H o w a M a n M ay B e c o m e Aw a r e o f H i s

P r o g r e s s i n Vi r t u e ", § 7 9 , M o r a l i a ,“L o e b ”, I , 4 2 1 ; Le Quart Livre, l v-


l v i : “ C o m m e n t e n H a u l t e M e r Pa n t a g r u e l o u y t D i v e r s e s Pa r o l l e s
D é ge l é e s ”, O e u v . c o m p l . , l a P l é i a d e , 6 8 9 - 9 4 )。《感諷》第一首云:“焉
知腸車轉,一夕巡九方”,用古樂府《黃鵠曲》之一:“腹中車輪轉,君

知 思 憶 誰”; 然 輪 轉 所 以 使 車 行, 故 車 輪 腸 轉, 雖 不 離 腹 中, 而 一 夕

375
行程若歷九州,正《關尹子 · 一宇》篇所謂:“以盆為沼,以石為島,

魚環游之,不知幾千萬里不窮乎。” 由“ 車” 而推出“ 巡” 也。

52頁
【一】昌黎《秋懷》之五云:“露泫秋樹高,蟲弔寒夜永”,即長吉

“啼蛄弔月”之“弔”。錢仲文《效古秋夜長》云:“簷前碧雲靜如水,月

弔棲烏啼烏起”,則“弔”非謂哀傷,而謂引致,景色猶“月明星稀,烏

鵲南飛”。“月弔”之“弔”通“釣”,鉤牽也,如唐彥謙《索蝦》所謂“釣

詩”。《朝野僉載》 卷二載獨孤莊酷虐, 以繩繫鐵鉤掛樹間, 貫賊胲而

殺之,司法曰:“弔民伐罪,深得其宜”,亦徵唐俗語中“弔”字可作此

解會矣。王琢崖註“玉脂泣”云:“曹植詩:‘豆在釜中泣。’詩人用‘泣’

字 作 釜 中 煮 物 聲, 本 此。” 竊 謂 亦 可 兼 指 煎 炮 時 脂 膏 滋 溢;《雲 仙 雜

記》卷二引《金陵記》:“程浩以鐵牀熁肉,肥膏見火,則油焰淋漓。戲

曰:羔羊揮淚矣”,堪移作箋。“脂泣”猶云“揮脂淚”,參觀《漢書 · 西域

傳》 上鄯善國“出胡桐”, 師古註:“蟲食其樹而沫出下流者, 俗名為

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劉偉明《龍雲集》卷四《宿法藏禪院》二首頗

師 長 吉 筆 致, 有 曰:“高 梧 泣 液 涼 參 差”, 又 曰:“白 汗 泣 珠 霍 如 洗”,

皆 言 液 而 不 言 聲。 西 方 詩 文 每 以 泣 淚 稱 果 液, 聖 · 奧 古 斯 丁 早 記

摩尼教徒言無花果被摘時, 其樹“揮淚如乳”(St A u g u st i n e , C o n f e s -

s i o n s , I I I . x : “ u t c r e d e r e m f i c u m p l o r a r e , c u m d e c e r p i t u r, e t m a t -
r e m e u i s a r b o r e m l a c r i m i s l a c te i s ? ” —L o e b , I , 1 34 - 6 )。 他 如 言
“葡萄蓄淚”,言“無花果泣淚”(C e s a r e A b b e l l i : “Vi n d e m i a ”: “d e g l i

o c c h i a p r e n d o i l l a g r i m o s o v a r c o ” — G . G . Fe r r e r o , M a r i n o e i
M a r i n i s t i , 8 2 4 ; Fe d e r i c o M e n i n n i : “G l i a l b e r i e l a s u a d o n n a ”: “p e r
d o l c e z z a d ' a m e r e i l f i c o p i a n ge ”—i b . , 1 0 4 8 )。 以 文 為 戲 者 至 言 無
376
花果 (B a s i l e , I l P e n t a m e r o n e , t r. B . C r o c e , 1 9 5 7, 1 4 5 “
“有淚如妓” : alcu-
ni fichi freschi, chi con la veste di pezzente, il collo d'impiccato
e l e l a c r i m e d i m e r et r i c e ”); 蓋 蓄 淚 在 瞼, 遇 便 即 流, 亦 彼 土 常 嘲
平康伎倆之語( 參觀《管錐編》 一四三七頁), 故湊手拈來耳。“玉脂

泣”上句“羅屏繡幕圍春風”即《韓非子 · 十過》所謂“設酒張飲”(參

觀《文選》江淹《別賦》“帳飲東都”句善註引《漢書 · 高帝紀》,又《雲

麓漫鈔》 卷三考“畫絲施於酒席以障風野次”);張平子《南都賦》 之

“朱帷連網, 耀野映雲”, 王無功《三日賦》 之“帷屏竟野”、“翠幕臨

流, 朱 帷 曜 野”、“山 頭 設 幕”, 皆 寫 此 狀。“圍 春 風” 猶 言“春 風 圍”,

人在屏幕內,而屏幕又在春風中,障風而正復為風裏也。

54頁
【一】亞理士多德《修辭學》已言此(R h e t o r i c , I I I . v i . 7 , L o e b ,

3 7 7:“e p i t h et s f r o m n e g a t i o n s ”; c f . J . W. H . A t k i n s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i n A n t i q u i t y , I , 1 4 3 , n ote )。

55頁
【一】元遺山《中州樂府》載許古《行香子》云:“窗間巖岫,看盡

昏 朝。 夜 山 低, 晴 山 近, 曉 山 高。” 可 與 郭 熙、 沈 顥 之 言 山 笑、 山 睡

云云比勘,即目擊而未心會者。

56頁
【一】《淮南子 · 齊俗訓》:“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

者而笑。哀可樂、笑可哀者,載使然也。是故貴虛。”以“載”狀心之

不 虛, 善 於 用 字。《後 漢 書 · 鄭 玄 傳》:“寢 疾, 袁 紹 令 其 子 譚 遣 使 逼

377
玄隨軍,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篤”;長吉《出城寄權璩楊敬之》:

“何 事 還 車 載 病 身”;“車 載 病 身” 而 身 則“載 病”, 一 直 指 而 一 曲 喻,

命意不二,均“載物”、“載酒”之“載”。身“載病”,亦猶心之“載哀

樂”矣。岑嘉州《題山寺僧房》:“窗影搖群木,牆陰載一峯”,謂峯影

適 當 牆 陰, 故 牆 陰 中 如 實 以 峯 影。 鍊 字 更 精 於《淮 南》、《范 書》 也。

57頁
【一】《南 吳 舊 話 錄》 卷 四 載 董 玄 宰《論 文 九 訣》, 其 七 曰“脫”,

“脫” 者,“脫卸之意。 凡山水融結, 必於脫卸之後; 謂分支擘脈, 一

起 一 伏, 於 散 亂 節 脈 直 脫 至 平 夷 藏 采 處, 乃 是 絕 佳 風 水。 故 青 烏

家專重脫卸。”董若雨《豐草菴文集》卷二《文章形勢玉符》略謂:“拔

地 而 出 者, 文 章 之 山 也。 流 行 灌 注 者, 文 章 之 水 也。 厚 重 而 平 衍

者, 文 章 之 地 也。 或 展 或 縮, 山 之 屈 伸 也。 或 正 或 反, 山 之 向 背 也。

或 主 或 客, 山 之 通 變 也。 或 順 或 逆, 山 水 之 以 克 為 用 也。 或 暗 或

明, 水 之 緣 勢 而 變 也。 或 流 或 聚, 水 之 情 勢 也。” 青 囊 家 視 堪 輿 為 活

物 體 或 人 體。 如 鄭 思 肖 酷 信 風 水,《所 南 文 集》 有《送 吳 山 人 遠 游 觀

地理序》、《答吳山人問遠游觀地理書》, 即暢言“地亦猶吾身”。 吾國

談藝亦近取諸身, 宜二者詞理可以通有無也( 參觀《管錐編》 五○五

至七、 一三五六至八頁)。

【一】 長吉好用代詞。 徐興公《筆精》 卷六歷舉甲曰“金鱗”、 水

曰“泉合”、珠釧曰“寶粟”、嫦娥曰“仙妾”、月曰“玉弓”、鵾絃曰“雞

箏”、王孫曰“宗孫”、筍曰“龍材”、螢曰“淡蛾”、鮫綃曰“海素”等五

十九例;未舉“圓蒼”,見《呂將軍歌》者。《洛姝真珠》首句云:“真珠

小娘下青廓”

,青”即“碧”

,廓”即“落”或“空”。
“碧落”或“碧空”已

成天之慣常代詞,遂避熟求生,逐字替換,較“圓蒼”更僻詭無味,與

378
“虬 戶”、“筱 驂” 何 異。 整 句 不 過 言 真 珠 如 天 仙 降 塵 世 耳。 不 說 破

物名,而祗言其性狀,如“泉合”、“青廓”之類,手眼猶退之、表聖等

以文為戲,呼筆為“毛穎”,呼鏡為“金炯”《容成侯傳》也。又如《秦

王飲酒》 云:“金槽琵琶夜棖棖, 洞庭雨脚來吹笙”, 下句不可解, 豈

謂羯鼓耶。南卓《羯鼓錄》記宋璟善羯鼓,作“南山起雲、北山起雨”

之曲,嘗論“羯鼓之能事”曰:“頭如青山峯,手如白雨點,山峯取不

動,雨點取碎急。”吹笙聲應擊鼓聲,殆如《樂記》所謂:“弦匏笙簧,

會守拊鼓。” 姑妄言之。《綠章封事》 云:“願携漢戟招書鬼”,《秋來》

云:“雨冷香魂弔書客”,《高軒過》云:“龐眉書客感秋蓬”,《題歸夢》

云:“書客夢昌谷”;以“書生作客”約縮為“書客”,“書生之鬼”約縮

為“書 鬼”, 雖 不 費 解, 却 易 誤 解, 將 以 為“書 客” 猶“劍 客”、“墨

客”之“客”而“書鬼”如“酒鬼”

、色鬼”之“鬼”也。然較之少陵《八哀

詩 · 李光弼》之“異王冊崇勳”,約縮“異姓王”為“異王”,則“書客”、

“書 鬼” 尚 非 不 詞 之 甚 者。《始 為 奉 禮 憶 昌 谷 山 居》:“當 簾 閱 角 巾”,

註 家 於“ 閱” 字 皆 不 解, 或“ 脫” 字 之 訛 歟。“ 脫” 古 或 作“ 說”,

“ 說” 通“ 悅”,“ 悅” 音 同“ 閱”, 書 經 三 寫, 魚 魯 帝 虎 也。《 詠 懷》

第 一 首:“ 梁 王 與 武 帝, 棄 之 如 斷 梗”, 謂 長 卿 棄 梁 王 與 武 帝, 觀

首 句“懷 茂 陵” 可 見; 王 琢 崖 註 謂 梁 王 與 武 帝 棄 長 卿, 大 誤。《仁 和

里雜敘皇甫湜》:“脫落纓裾暝朝酒”, 王註:“暝、 夜也。 暝朝酒謂其

朝夜飲酒為樂”;蓋不知“暝”為“瞑”之訛,即“眠”字,如《夜飲朝眠

曲》之“眠”耳。《賈公閭貴婿曲》:“無人死芳色”,王註:“無人為其

芳色而心死”; 實則語意正類《十二月樂詞 · 二月》 之“酒客背寒南

山 死”, 謂 無 人 堪 偶, 紅 顏 閒 置 如 死 或 芳 容 坐 老 至 死 耳(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三 四 七 頁 )。《 致 酒 行》:“ 主 父 西 遊 困 不 歸, 家 人 折 斷 門 前

柳”;王註:“攀樹而望行人之歸, 至於斷折而猶未得歸, 以見遲久之

379
意。” 尚 未 中 肯, 試 申 論 之。 古 有 折 柳 送 行 之 俗, 歷 世 習 知。 楊 升

菴《折楊柳》一詩詠此,圓轉瀏亮,尤推絕唱,所謂:“垂楊垂柳綰芳

年, 飛 絮 飛 花 媚 遠 天。 別 離 河 上 還 江 上, 拋 擲 橋 邊 與 路 邊”( 楊 有 仁

編《大全集》卷三十;參觀梁元帝《折楊柳》:“垂柳復垂楊”,薛能《楊

柳 枝》 第 四 首:“拋 向 橋 邊 與 路 邊”)。 然 玩 索 六 朝 及 唐 人 篇 什, 似 尚

有 折 柳 寄 遠 之 俗。 送 一 人 別, 祗 折 一 次 便 了; 寄 遠 則 行 役 有 年, 歸

來無日, 必且為一人而累折不已, 復非“河上江上”, 而是門前庭前。

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邵謁《苦別

離》:“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楊柳,此地無樹根”;魚玄機

《折 楊 柳》:“朝 朝 送 別 泣 花 鈿, 折 盡 春 風 楊 柳 烟”; 翁 綬《折 楊 柳》:

“ 殷 勤 攀 折 贈 行 客, 此 去 江 山 雨 雪 多。” 此 贈 別 之 折 柳 也。《 樂 府

詩集》卷二十二《折楊柳》諸篇中,有如劉邈:“高樓十載別,楊柳濯

絲枝。 摘葉驚開駃, 攀條恨久離”; 盧照鄰:“攀折聊將寄, 軍中書信

稀”; 韋 承 慶:“萬 里 邊 城 地, 三 春 楊 柳 節。 不 忍 擲 年 華, 含 情 寄 攀

折”;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

龍庭前”; 孟郊:“贈遠累攀折, 柔條安得垂。 青春有定節, 離別無定

時”, 又“枝 疏 緣 別 苦, 曲 怨 為 年 多”。 太 白 又 有《宣 城 送 劉 副 使 入

秦》 云:“無 令 長 相 思, 折 斷 楊 柳 枝。” 此 寄 速 之 折 柳 也。 苟 以 宋 詩

解唐詩,則陳去非《簡齋集》卷八《古別離》言贈別:“千人萬人於此

別,柳亦能堪幾人折”,文與可《丹淵集》卷十九《折楊柳》言寄遠:

“欲 折 長 條 寄 遠 行, 想 到 君 邊 已 憔 悴。” 各 明 一 義, 闡 發 無 賸 矣。《古

詩 十 九 首》 之 九:“庭 中 有 奇 樹, 綠 葉 發 華 滋。 攀 條 折 其 榮, 將 以 遺

所 思。 馨 香 盈 懷 袖, 路 遠 莫 致 之。 此 物 何 足 貢, 但 感 別 經 時”; 雖 不

言何“樹”,而“感別經時”,攀條遺遠,與《折楊柳》用意不二。長吉

詩正言折榮遠遺,非言“攀樹遠望”。“主父不歸”,“家人”折柳頻寄,

380
浸致枝髡樹禿,猶太白詩之言“長相思”而“折斷樹枝”,東野詩之言

“累攀折”而“柔條不垂”、
“年多”“別苦”而“枝”為之“疏”。太白、長

吉 謂 楊 柳 因 寄 遠 頻 而“折 斷”, 香 山、 邵 謁、 魚 玄 機 謂 楊 柳 因 贈 行 多

而“折盡” 以至斷根; 文殊而事同。 蓋送別贈柳, 忽已經時,“柳節”

重逢, 而遊子羈旅, 懷人怨別, 遂復折取寄將, 所以速返催歸。 園中

柳折頻頻寄, 堪比唱“陌上花開緩緩歸” 也。 行人歸人, 先後處境異

而 即 是 一 身, 故 送 行 催 歸, 先 後 作 用 異 而 同 為 一 物, 斯 又 事 理 之 正

反 相 成 焉。 越 使 及 驛 使“寄 梅” 事, 久 成 詩 文 典 實, 聊 因 長 吉 詩 句,

拈“ 寄柳” 古俗,與之當對云。

59頁
【一】《日 出 入 行》 欲 羿 射 日 使 不 得 奔,《苦 晝 短》 更 發 舒 斯 意:

“天 東 有 若 木, 下 置 啣 燭 龍。 吾 將 斬 龍 足, 嚼 龍 肉, 使 之 朝 不 得 迴,

夜 不 得 伏。 自 然 老 者 不 死, 少 者 不 哭。”《天 上 謠》:“海 塵 新 生 石 山

下”,即《古悠悠行》:“海沙變成石”;謂天上不多時,而人間已換世。

《相勸酒》:“羲和騁六轡”云云,可參觀《十二月詞 · 閏月》:“今歲何

長 來 歲 遲, 王 母 移 桃 獻 天 子, 羲 氏 和 氏 迂 龍 轡。”“迂” 之 為 言“緩”

也; 逢 閏 則 一 年 之 過 稍 遲, 似 羲 和 少 緩 其 驅。 李 義 山《河 內 詩》 云:

“入 門 暗 數 一 千 春, 願 去 閏 年 留 月 小”; 願 年 歲 之 速 度, 遂 不 欲 羲 和

“迂轡”而望其加鞭矣。《浩歌》曰:“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

回 死”, 謂 人 壽 縱 長, 較 神 仙 終 為 夭;《官 街 鼓》 曰:“幾 回 天 上 葬 神

仙, 漏 聲 相 將 無 斷 絕”, 謂 仙 壽 長 而 有 盡, 不 如 宇 宙 之 無 窮。 袁 中 郎

《瓶花齋集》 卷四《過黃粱祠》 第二首云:“不脫陰區苦奈何, 仙官塵

侶不爭多。 人間惟有李長吉,解與神仙作輓歌”;殆指此耶。

381
60頁
【一】李端(一作郎士元)《晚夏聞蟬》云:“昨日始聞鶯,今朝蟬

忽鳴”,表聖詩約十言為七字耳。馮夢龍《山歌》卷五《見閻王》一首

詞甚獷褻,又即誠齋語之發揮也。

62頁
【一】 此 節 言 造 藝 兩 宗, 尚 無 大 誤, 而 援 據 欠 審。 當 時 百 六 陽

九, 檢 書 固 甚 不 易, 亦 由 少 年 學 問 更 寡 陋 也。 蘇 易 簡《文 房 四 譜》

卷 二 載 張 太 碧《答 張 郎 中 分 寄 翰 林 貢 餘 筆 歌》 有 云:“他 年 擬 把 補

造 化”, 太 碧 好 長 吉 詩, 又 得 一 證。 長 吉 尚 有 一 語, 頗 與“ 筆 補 造

化” 相 映 發。《春 懷 引》 云:“寶 枕 垂 雲 選 春 夢”; 情 景 即《美 人 梳 頭

歌》之“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沈檀”,而“選”字奇創。曾益

註:“先期為好夢”, 近似而未透切。 夫夢雖人作, 却不由人作主。 太

白《白頭吟》曰:“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言“或”則非招之即來

者也。唐僧尚顏《夷陵即事》曰:“思家乞夢多”,言“乞”則求不必得

者也。放翁《蝶戀花》亦曰:“只有夢魂能再遇,堪嗟夢不由人做”(參

觀《管錐編》一○四一至二頁)。作夢而許操“選”政,若選將、選色

或 點 戲、 點 菜 然, 則 人 自 專 由, 夢 可 隨 心 而 成, 如 願 以 作(A l l m a c h t

d e r G e d a n k e n s , A l l m a c h t d e s Wu n s c h e s —E . C a s s i r e r, P h i l o s o p h i e d e r
s y m b o l i s c h e n F o r m e n , I I , 1 9 4 )。 醒時生涯之所缺欠,得使夢完“補”
具足焉,正猶“造化”之能以“筆補”,躊躇滿志矣。周櫟園《賴古堂

集》 卷 二 十《與 帥 君》:“机 上 肉 耳。 而 惡 夢 昔 昔〔即 夕 夕〕 嬲 之, 閉

目 之 恐, 甚 於 開 目。 古 人 欲 買 夢, 近 日 盧 德 水 欲 選 好 夢”; 堪 為 長

吉 句 作 箋。 納 蘭 容 若 婦 沈 宛 有 長 短 句 集, 名《選 夢 詞》; 吾 鄉 劉 芙

382
初《尚絅堂詩集》卷二《尋春》:“尋春上東閣,選夢下西湖”,又卷五

《白 門 惆 悵 詞》:“尋 芳 院 落 蘼 蕪 地, 選 夢 池 塘 菡 萏 天”; 必 自 長 吉 句

來。 方 扶 南 批 註 長 吉 集, 力 詆 此 詩“庸 下”、“淺 俗”、“滑 率”, 斷 為

偽 作。 方 氏 以 為 長 吉 真 手 筆 者, 亦 每 可 當“庸 下”、“淺 俗”、“滑 率”

之 評, 故 真 偽 殊 未 易 言。 方 氏 所 訶 此 篇 中“庸”、“淺”、“滑” 處, 竊

愧鈍暗, 熟視無覩, 然渠儂於“選夢” 義諦, 正自憒憒耳。《管錐編》

一 二 二 至 三 頁 論《榮 華 樂》、 七 八 二 頁 論《南 山 田 中 行》、《管 錐 編 增

訂》 五六頁論《艾如張》, 兹不復贅。《艾如張》 首句“齊人織網如素

空”, 可 參 觀《 後 漠 書 · 章 帝 紀》 建 初 二 年 四 月:“ 詔 齊 相 省 方 空

縠”,章懷註:“紗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紗也。”所

謂“ 如素空” 矣。

63頁
【一】契嵩於昌黎忽譏忽贊, 於昌黎、 廬陵一非一是,擇地而施,

因人而發,正本其教所謂“權實雙行法”也(參觀《管錐編》四三七至

八頁)。 甚且以己之心, 推置昌黎之腹。《鐔津文集》 卷一《勸書》 第

一謂昌黎於佛之“道本,亦頗推之”,其闢佛、“權道”也,“後世當求

之韓心,不必隨其語也。”南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首《通例》遂云:

“今 人 有 能 少 抑 盛 氣, 盡 觀 此 書, 反 覆 詳 味, 則 知 韓 公 之 立 言 皆 陽 擠

陰助之意也。”全謝山《鮚埼亭集》卷三十八《雪庭西舍記跋》譏李純

甫云:“其引致堂《讀史管見》,以為致堂《崇正辨》之作,滿紙駡破戒

之 說, 而 實 未 嘗 不 心 折 於 老 佛。 嘻。 屏 山 佞 佛 已 耳, 亦 何 用 取 古 人

而 周 內 之。” 蓋 闢 佛 而 名 高 望 重 者, 如 泰 山 之 難 搖、 大 樹 之 徒 撼, 則

釋 子 往 往 不 揮 之 為 仇, 而 反 引 以 為 友; 巧 言 曲 解, 稱 其 於 佛 說 貌 離

而神合、 心是而口非焉。 紀德(A n d ré G i d e ) 當謂: 虔信天主教者論

383
文 有 術, 於 欲 吞 併 而 不 能 之 作 家 則 抹 摋 之, 於 欲 抹 摋 而 不 得 之 作 家

則 吞 併 之( L a m é t h o d e e s t d e d é n i e r t o u t e v a l e u r à c e u x q u ' i l s

ne peuvent annexer; d'annexer tous ceux à qui ils ne peuvent


d é n i e r t o u t e v a l e u r — J o u r n a l , 1 3 m a r s 1 9 3 0 , c f . 2 n o v. , l a P l é i -
a d e , 9 7 3 , 1 0 1 4 . ) 釋 子 取 韓 昌 黎、 胡 致 堂 而“周 內” 之, 亦 正 用“吞
併 術”。 此 術 用 途 至 廣, 固 非 佛 教 及 天 主 教 所 得 而 專, 亦 不 僅 施 於 談

藝,勿待言矣。章實齋《乙卯劄記》謂契嵩《非韓》“毛吹疵剔,亦頗有

中 韓 之 失”, 然“發 端” 辨《原 道》,“於 文 理 尚 未 會 通”, 是 也。 契 嵩

奉禪,而亦遭普昭斥為“無教眼”,“妄據禪經,熒惑天下”,見《佛祖

統記》 卷二十一《 諸師雜傳》。

【二】王逢原作詩,心摹手追,最屬昌黎。《廣陵集》卷八《還東野

詩》 所謂:“吾於古人少所同, 惟識韓家十八翁。” 論道如卷七《答道

士 王 元 之》 云:“周 公 汲 汲 勞, 仲 尼 皇 皇 疲。 軻 況 比 踵 遊, 雄 愈 比 肩

馳”;卷十三《書墨後》至云:“仲尼之後,獨抗撥邪說而自正者,財孟

與韓二人耳。”而卷十四《說孟子序》則云:“性命之際、出處之要,愈

與 孟 子 異 者 多 矣。 韓 愈 立 言 而 不 及 德, 獨 揚 雄 其 庶 乎”; 卷 十 八《與

束 伯 仁 手 書》 第 五 通 且 撇 去 昌 黎, 逕 推 荊 公 上 繼 子 雲:“以 今 所 考,

自 揚 雄 以 來, 蓋 未 有 臨 川 之 學 也。” 荊 公 於 當 世 才 士, 舍 其 子 元 澤 而

外,所稱譽莫過逢原;逢原軒揚輊韓,大似附和荊公“漢儒”、“秦俠”

之 論, 而 尊 子 雲 即 為 尊 荊 公 也。 知 己 感 恩, 阿 私 所 好, 殆 人 情 之

常耶。

64頁
【一】《毛穎傳》 詞旨雖巧, 情事不足動人, 俳諧之作而已。 唐人

卻 有 以 與 傳 奇 小 說 等 類 齊 舉 者。 李 肇《國 史 補》 卷 下 云:“沈 既 濟 撰

384
《枕中記》, 莊生寓言之類。 韓愈撰《毛穎傳》, 其文尤高, 不下史遷。

二篇真良史才也。” 評小說而比於《史記》, 許以“史才”, 前似未見。

《山谷外集》 卷十《廖袁州次韻見答》 云:“史筆縱橫窺寶鉉, 詩才清

壯近陰何”,自註:“干寶作《搜神記》,徐鉉作《稽神錄》”,用意亦同。

李卓吾、金聖歎輩評《水滸》“比於班馬”、“都從《史記》出來”等議

論,阿堵中已引而未發矣。

65頁
【一】《弇 州 山 人 續 稿》 卷 一 百 五 十《吳 中 往 哲 象 贊》 於 歸 震 川

曰:“先生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於昌黎、廬陵。不事

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贊》曰:“風行水上,渙為文章;

當其風止,與水相忘。剪綴帖括,藻粉鋪張。江左以還,極於陳梁。千

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錢牧齋《初學集》卷七十

九《與唐訓導汝諤論文書》、卷八十三《題歸太僕文集》、《有學集》卷

四 十 九《 題 宋 玉 叔 文 集》、《 列 朝 詩 集》 丁 集 卷 六 又 卷 十 二 重 疊 引

《贊》語,皆竊易“久而始傷”為“久而自傷”,以自堅其弇州“晚年定

論”之說。周櫟園《書影》卷一記弇州晚年翻然自悔,本枚齋所說,而

引《贊》中此句,作“始傷”不誤。歸玄恭編《震川全集》,末附弇州

《贊》及《列朝詩集》中震川傳,亦作“始傷”,已據弇州原文以校正牧

齋引文。而《明詩綜》卷四十四、《明史 · 文苑傳》、《四庫提要》卷一

百七十二均作“自傷”, 則未檢《弇州續稿》 而為牧齋刀筆伎倆所欺。

李元仲《寒支二集》 卷一《答葉慧生書》 云:“及元美末年為震川贊,

乃曰:‘余豈異趣,晚而自傷。’蓋傷震川之不可及也。”呂叔訥《白雲

草堂文鈔》卷三《再復嚴明府書》云:“究之王李所成,不能軼出於韓

歐之徒之上。 晚而自傷, 竟屈伏於震川之下。” 蔣子瀟《七經樓文鈔》

385
卷四《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二書》 甚許弇州, 言其非真推震川, 乃“老

而懷虛, 自貶以揚之”, 卻仍謂弇州有“久而自傷” 之語。 近賢論著,

因循不究。蓋眾咻傳訛,耳食而成口實矣。一字之差,詞氣迥異。“始

傷”者,方知震川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賞音恨晚也。“自傷”者,深悔

己之迷塗狂走,聞道已遲,嗟悵何及也。二者毫釐千里。曰“豈異趣”

者,以見己與震川,同以“史漢”為究竟歸宿,特取徑直而不迂,未嘗

假 道 於 韓 歐 耳。 弇 州 弟 敬 美《王 奉 常 集》 卷 五 十 三《藝 圃 擷 餘》 云:

“正 如 韓 柳 之 文, 何 有 不 從 左 史 來 者。 彼 學 而 成 為 韓 為 柳, 我 却 又 從

韓 柳 學, 便 落 一 塵 矣。 輕 薄 子 遽 笑 韓 柳 非 古, 與 夫 一 字 一 語 必 步 趨

二家者,皆非也。”足資傍參。弇州《讀書後》卷四《書歸熙甫文集後》

須與《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八《答陸汝陳》合觀。陳眉公《妮古錄》引

弇州語,亦見《續稿》卷一百七十五《與徐宗伯書》,其書與卷一百八

十一《與李仲子能茂》、卷一百八十二《與顏廷愉》,胥可闡明此《贊》。

《書 譜》 記 王 逸 少 評 書 云:“鍾 張 信 為 絕 倫。 吾 書 比 之 鍾 張, 鍾 當 抗

行, 或 謂 過 之, 張 草 猶 當 雁 行。” 弇 州 晚 歲 虛 憍 氣 退, 於 震 川 能 識 異

量 之 美, 而 非 降 心 相 從, 亦 不 過 如 逸 少 之 於 鍾 張 而 已。 何 嘗 拊 膺

自嗟、 低頭欲拜哉。 牧齋排擊弇州, 不遺餘力, 非特擅易前文, 抑且

揑 造 故 事。 如 記 弇 州 造 訪 湯 若 士, 若 士 不 見, 而 盡 出 所 塗 抹 弇 州 文

集散置几案間, 弇州繙閱, 默然而去。 王山史《砥齋集》 卷二《書錢

牧齋湯臨川集序後》即謂其“欲訾弇州”,所“述事似飾而未確”:“預

出 之 以 度 弇 州 之 至 耶? 抑 延 弁 州 至 堂 而 後 出 之 耶?” 竊 謂 徵 諸《玉

茗堂尺牘》卷一《答王澹生》,則若士“標塗”弇州集,有人“傳於”弇

州“之座”而已;卷三《復費文孫》明言舊與弇州兄弟同仕南都,“不

與 往 還”。 牧 齋 不 應 未 覩 二 牘, 而 悍 然 杜 撰 掌 故, 殆 自 恃 望 重 名 高,

不 難 以 一 手 掩 天 下 耳 目 歟。 牧 齋 談 藝, 舞 文 曲 筆, 每 不 足 信。 渠 生

386
平 痛 詆 七 子、 竟 陵, 而 於 其 友 好 程 孟 陽 之 早 作 規 橅 七 子、 蕭 伯 玉 之

始 終 濡 染 竟 陵, 則 為 親 者 諱, 掩 飾 不 道 隻 字。 竄 改 弇 州 語, 不 啻 上

下其手, 正是一例。 吳修齡《正錢錄》 不可得見, 觀《彙刻列朝詩集

小傳》 錢湘靈序、 及舊鈔本《錢湘靈先生詩集補編》 第五冊《戲為論

詩絕句》 第二十七首, 則吳書專摘《列朝詩集傳》 字句疵累, 於其議

論記敍之不公失實,初無是“ 正” 也。

68頁
【一】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云:“退之所接引,皆是破落戶,

非 好 僧。 如 惠 師、 靈 師 之 徒, 為 退 之 說 得 也 狠。 後 見 大 顛, 不 得 不

服。”張嵩菴所謂“抽豐詩僧”之說,已發於此。陳蘭甫《東塾集》卷

二《書偽韓文公與大顛書後》闡釋《與孟簡書》語意最確,略云:“歐

公 既 知 其 官 銜 之 謬, 而 不 知 其 書 之 偽, 殊 不 可 解。 朱 子 之 說 尤 不 可

解。《與 孟 簡 書》 所 謂 與 之 語 雖 不 盡 解 者, 韓 公 與 大 顛 語, 大 顛 不 盡

解 也。 胸 中 無 滯 礙 者, 大 顛 無 滯 礙 也。 朱 子 則 以 為 大 顛 之 語, 韓 公

雖 不 盡 解, 亦 豈 不 足 暫 空 其 滯 礙 之 懷, 此 尤 於 文 義 不 合 矣。” 朱 文 寧

《湧幢小品》 卷十八云:“潮州韓文公〔祠〕 像, 狀如浮屠。 此後人因

公 闢 佛 而 故 以 此 挫 之, 以 實 大 顛 之 說。 郭 青 螺 為 守, 易 以 木 主, 最

是。”潘稼堂《遂初堂詩集》卷十三《韓山謁昌黎廟》第二首云:“潮州

古 揭 陽, 秦 初 置 軍 屯。 牧 潮 不 匝 歲, 惠 愛 千 秋 存。 邦 人 謹 奉 事, 肅

若周孔尊。 張君感諫草, 守廟不用髡”, 自註:“舊以僧守祠, 拗齋始

罷遣之”。昌黎《原道》曰:“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豈自料

身後亦被迫披剃而為粥飯僧所賴以衣食哉。

【二】 查 悔 餘《初 白 菴 詩 評》 卷 中 論 朱 子 此 數 詩 曰:“既 誦 佛 經,

又觀道書,想亦聊遣詩興,未必果有其事也”;又摘朱子《秋雨》、《寄

387
山中舊知》 兩詩中“悟無生”, 以為是“禪語”。 夫世法視詩為華言綺

語, 作者姑妄言之, 讀者亦姑妄聽之。 袁中郎《瓶花齋集》 卷六《雪

濤閣集序》 所謂:“有泛寄之情, 無直書之事, 故詩虛而文實。” 然執

著“遣 興”、“泛 寄”, 信 為 直 書 紀 實, 自 有 人 在。 唐 李 遠 有 聯 云:“人

事 三 杯 酒, 流 年 一 局 棋”, 一 作:“青 山 不 厭 三 杯 酒, 長 日 唯 銷 一 局

棋。”《幽 閑 鼓 吹》 記 令 狐 綯 薦 遠 為 杭 州 刺 史, 宣 宗 曰:“我 聞 遠 有 詩

云:‘長日唯銷一局棋’, 豈可以臨郡哉。” 綯對曰:“詩人之言, 非有

實也。”周櫟園《尺牘新鈔》二集《藏弆集》卷十施男《與徐巨源》記方

棠 陵 語 張 崑 崙 山 人 曰:“君 詩 固 嘉, 而 鮮 情 實。 如 無 山 稱 山, 無 水 賦

水, 不歡而鬯, 弗戚而哀, 情實安麗。” 張答曰:“風人婉詞託物。 若

文 王 之 思 后 妃, 豈 必 臨 河 洲、 見 雎 鳩 耶。 如 祖 餞 寧 必 携 百 壺 酒, 而

云:‘清酒百壺,惟筍與蒲。’若據情實,老酒一瓶,豆腐麪筋,俱可與

黏 泥 柳 絮 收 入 眉 山 夾 袋 矣。” 皆 初 白 所 謂“未 必 果 有 其 事”。 一 言 以

蔽之, 詩而盡信, 則詩不如無耳。 參觀《管錐編》 九六至八頁。 小普

林 尼(P l i ny ) 嘗 云:“准 許 詩 人 打 誑 語”(Ta m e n p ö et i s m e n t i r i l i c et —

L e t t e r s , V I , x x i , L o e b , I , 5 0 0 )。哈代至曰:“苟伽利略祗作詩述其地
球 轉 動 說, 則 宗 教 法 庭 或 且 縱 任 之 而 不 問”(I f G a l i l e o h a d s a i d i n

verse that the world moved, the lnquisition might have left him
a l o n e —qu ote d i n R . G i t t i n g s , T h e O l d e r H a r d y , Pe n g u i n , 1 9 8 0 , 1 2 0 ),
蓋詩歌雖可招文字之禍, 尚萬一得託“詩人之言”,“虛” 而非“實”,

罪 疑 惟 輕。 散 文 相 形, 更 信 而 有 徵, 鑿 而 可 據, 遂 愈 不 為 羅 織 者 所

寬假也,參觀第 128 頁補訂一。

78頁
【一】陳士業《寒夜錄》卷下摘李端《寄盧綸》、《下第》、《寄薛戴》

388
三 詩 中 句, 謂 其“好 以 語 助 入 詩, 頃 鍾 譚 多 用 此 體”。 李 元 仲《寒 支

二集》卷二《答友》謂鍾譚甚避“庸腐”而必至於“庸腐”,其故在於

“專 禁 使 事, 全 以 語 助 點 綴 成 文”。 王 漁 洋《古 夫 于 亭 雜 錄》 卷 二 引

《老學菴筆記》 所舉王中父、 韓持國詩用語助, 因謂:“天啟後竟陵派

盛行,後生效之,多用焉、哉、乎、也等虛字成句,令人噴飯。”似不省

唐 宋 大 家 均 有 其 體, 明 人 為 之 者 亦 匪 獨 竟 陵。 王 氏 嘗 為 班 孟 堅 所

謂“言 語 侍 從 之 臣”, 使 其 生 當 乾 隆 之 世, 或 將 嚙 唇 忍 笑, 咽 飯 不 敢

噴而至於噎歟,抑且如翁覃谿、錢蘀石、劉石菴輩,仰法聖製,亦“用

虛 字 成 句” 歟。 南 宋 之 季, 趙 昌 甫 蕃 與 韓 仲 止 淲 詩 名 藉 甚, 即 方 虛

谷並推之“二泉”也。方氏《桐江集》卷四《跋趙章泉詩》謂:“於助詞

上 著 力, 亦 須 渾 成 不 露 乃 可。 近 人 學 之, 乃 至 偏 枯 憔 悴, 全 用 之 乎

者 作 對。” 實 則 二 泉 用 語 助, 均 弛 弱 酸 腐, 視 後 來 鍾 譚 蓋 有 過 之,

陳、李、王、翁等或未之知。兹自韓氏《澗泉集》拈古近體各二例。卷

三《春日雜興》:“如水深火熱,亦運之而已”;卷六《贈劉解元》:“劉

改 之 者 忽 相 逢”; 卷 十 三《次 韻 昌 甫 所 寄》:“於 今 之 世 宜 咸 若, 從 古

之 賢 定 復 然”; 卷 十 七《和 昌 甫 竹 句》:“山 村 底 處 無 叢 薄, 我 獨 因 人

以 賦 焉。” 殊 堪 為 乾 隆 御 製 解 嘲 張 目 矣。 李 天 生《受 祺 堂 文 集》 卷 四

《題忠臣孝子詩書》 云:“中丞〔焦涵一〕 弱冠為詩, 模楷杜陵, 既而

曰:‘聖 不 可 為, 姑 狂 之。’ 書 法 亦 然。 孫 大 司 馬 白 谷 嘗 譏 之 曰:‘公

詩 欲 學 高 皇 帝 耶。 高 皇 帝 天 授 豈 可 學。’” 明 末 大 臣 尚 大 膽 隱“譏”

明 太 祖 之 惡 詩, 晚 清 臣 工 於 清 高 祖 詞 翰 倘 有 歎“天 子 揮 毫 不 值 錢”

者乎。 書此以質方聞。

79頁
【一】 余 此 論 有 籠 統 鶻 突 之 病。 僅 註 字 句 來 歷, 固 宜 徵 之 作 者

389
以 前 著 述, 然 倘 前 載 無 得 而 徵, 則 同 時 或 後 人 語 自 可 引 為 參 印。 若

雖 求 得 詞 之 來 歷, 而 詞 意 仍 不 明 了, 須 合 觀 同 時 及 後 人 語, 方 能 解

會, 則 亦 不 宜 溝 而 外 之。《文 選》 開 卷 第 一 篇 班 孟 堅《兩 都 賦 · 序》

之“朝廷無事”句下,善註引蔡邕《獨斷》而自白曰:“諸釋義或引後

以明前, 示臣之任不敢專, 他皆類此”;《東都賦》 之“體元立制” 句

下, 善 註 至 引 晉 人 杜 預《左 傳 註》“體 元 以 居 正” 為 漢 文 來 歷, 此 類

時一遇之。《西京賦》之“右平左墄”句下,善註引《西都賦》“左墄右

平”, 以 班 證 張, 又 如 以 繁 欽 詩 與 曹 子 建 賦 互 印 矣。 劉 須 溪 評 雁 湖

註 語, 亦 不 可 一 概 而 論。 如 卷 三 十 八《送 王 覃》 云:“山 林 渺 渺 長 回

首, 兒女紛紛忽滿前”, 雁湖註引謝師厚詩:“倒著衣裳迎戶外, 盡呼

兒 女 拜 燈 前”;《姑 胥 郭》 云:“旅 病 愔 愔 如 困 酒, 鄉 愁 脈 脈 似 連 環”,

雁 湖 註 引 東 坡 詩:“下 第 味 如 中 酒 味”; 皆 牽 合 無 謂, 兹 不 多 舉。 卷

四十七《黃鸝》 云:“婭姹不知緣底事, 背人飛過北山前”, 雁湖註引

蘇 子 美 詩:“婭 姹 人 家 小 女 兒, 半 啼 半 語 隔 花 枝”; 按《蘇 學 士 文 集》

卷 入《雨 中 聞 鶯》 曰:“嬌 騃 人 家 小 女 兒”, 雁 湖 改 字 以 附 會 荊 公 詩,

尤 不 足 為 訓。 顧 復 有 捉 置 一 處, 使 人 悟 脫 胎 換 骨 之 法 者, 如 卷 四 十

《送望之赴臨江》云:“黃雀有頭顱,長行萬里餘”,雁湖註引山谷《黃

雀》詩:“頭顱雖復行萬里”;卷四十六《韓信》云:“將軍北面師降虜,

此 事 人 間 久 寂 寥”, 雁 湖 註 引 山 谷:“功 成 千 金 募 降 虜, 東 面 置 坐 師

廣 武, 雖 云 晚 計 太 疏 略, 此 事 亦 足 垂 千 古。” 然 此 二 註 之 意, 早 發 於

吳 曾《能 改 齋 漫 錄》 卷 十 矣。 又 按 吳 書 論《送 望 之 出 守 臨 江 詩》 一

條,《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後 集 卷 二 十 五 引 作《復 齋 漫 錄》。 南 宋 人 書 中

所引《復齋漫錄》 多見於今本《能改齋漫錄》 中, 即如雁湖註卷二十

二《即事》“靜憩鷄鳴午句、 卷二十八《張侍郎示東第新居和酬》“恩

從隗始詫燕臺”句,皆引《復齋漫錄》,《叢話》後集卷二十五、卷三十

390
二 亦 然, 而 兩 則 均 見《能 改 齋 漫 錄》 卷 三。《能 改 齋 漫 錄》 卷 七 考 論

荊 公《張 侍 郎 示 東 第 新 居 和 酬》 此 聯 甚 詳, 不 應 卷 三 又 有 寥 寥 數 語,

兩 條 之 一 當 出《復 齋 漫 錄》; 卷 三 論 荷 囊 條《叢 話》 後 集 卷 三 十 六 引

作《復齋漫錄》,而《蘆浦筆記》卷三糾《能改齋漫錄》有之。斯類疑

莫 能 明。《四 庫 總 目》 卷 一 百 十 八《能 改 齋 漫 錄》 提 要 云:“輾 轉 繕

錄, 不 免 意 為 改 竄, 故 參 錯 百 出, 不 知 孰 為 原 帙 也”; 卷 一 百 三 十 五

《白孔六帖》提要小註云:“按《復齋漫錄》今已佚,此條見《苕溪漁隱

叢話》 所引。” 然於兩《 漫錄》 之莫辨葛、 龔,初未措意也。

【二】吳沆《環溪詩話》卷下論其兄濤詩一聯,亦明言“黃雲”為

麥、“白雪” 為繭。《後村大全集》 卷五十八《太乙宮中保蠶麥設醮青

詞》云:“繭似甕而倍收,競練白雪;餅如篩而一飽,蚤刈黃雲。”後村

道“餅”, 蓋 參 東 坡《和 文 與 可 洋 川 園 池》 三 十 首 之 二 十 九《南 園》:

“桑疇雨過羅紈膩,麥壠風來餅餌香”;東坡《初到黃州》云:“長江繞

郭 知 魚 美, 好 竹 連 山 覺 筍 香”, 同 此 機 杼( 參 觀 第 222 頁 補 訂 一 );

如《莊 子 · 齊 物 論》 所 謂:“亦 大 早 計, 見 卵 而 求 時 夜, 見 彈 而 求 鴞

炙”,復大類東坡自嘲之“甕算”也(參觀馮星實《蘇詩合註》卷四十

二《海舶得邁寄書酒作詩、 因用其韻賦一篇、 并寄諸子姪》:“中夜起

舞踏破甕”施、王二註;《梅磵詩話》言“甕算”,據《東坡詩註》。均不

知其事出殷芸《小說》, 文見《事文類聚》 前集卷三十六引)。 李光庭

《鄉言解頤》卷五有云:“鄉人嗤妄想者,則曰:‘在罈子裏睡覺,作甕

兒 夢 罷”; 李 籍 寶 坻, 與 張 南 山、 吳 紅 生 等 相 識, 則 清 中 葉 北 方 流 傳

俗語,尚有類“甕算”焉。“甕算”之嘲,異域載籍有酷似者,如《天方

夜 譚 》 中 薙 髮 師 第 五 弟 事(“T h e Ta l e o f a l - Ā s h a r, t h e Fi ft h B r o -

t h e r o f t h e B a r b e r ”, T h e B o o k o f t h e T h o u s a n d N i g h t s a n d O n e
N i g h t , t r. Po w ys M a t h e rs , r e v. e d . 1 9 3 7 , 1 , 3 3 9 f f . ),拉封丹《寓言》
391
中 鬻 牛 乳 女 郎 一 篇(L a Fo n t a i n e , F a b l e s , V I I . x , “L a L a i t i è r e et

l e Pot a u l a i t ”) 尤 膾 炙 人 口。 吾 國 宋 以 後 詩 文 尠 及“ 甕 算”, 遂 無
人 以 此 類 諷 世 語 捉 置 一 處。“見 卵 而 求 時 夜”, 正 英 諺 所 謂“卵 未 抱

而早計雛數( To c o u n t c h i c k e n s b e fo r e t h e y a r e h a t c h e d ) 也。

81頁
【一】韓孟《鬭鷄聯句》:“受恩暫始隗。”《昌黎集》五百家註引洪

興祖語謂荊公“ 恩從隗始詫燕臺”,句中“ 恩” 字本此。

82頁
【一】唐彥謙更以《夜蟬》為題,有曰:“清夜更長應未已,遠烟尋

斷莫頻嘶。”

【二】《能 改 齋 漫 錄》 卷 七 早 引《逸 民 賦 · 序》 以 明 荊 公 用 字 來

歷。樓大防《攻媿集》卷七十《跋戴伯輿石屋詩卷》亦引《莊子 · 秋

水》及陸士龍《逸民賦》,又卷七十五《題專壑》引《莊子》,謂荊公詩

“ 用其語”。

【三】平景孫《樵隱昔寱》卷十四《跋穆堂別稿書孫侔傳後》復據

歐、 曾文、 蘇詩、《老學菴筆記》 補穆堂所未備。《老學菴筆記》 一節

即 81 頁所徵者。

83頁
【一】因勘訂此書,稍復披尋雁湖註,偶有所見,并識之。○(一)

《禿山》畧云:“吏役滄海上,瞻山一停舟,怪此禿誰使,鄉人語其由。

一 狙 山 上 鳴, 一 狙 從 之 游, 相 匹 乃 生 子, 子 眾 孫 還 稠。 山 中 草 木 盛,

根 實 始 易 求。 眾 狙 各 豐 肥, 山 乃 盡 侵 牟。 狙 雖 巧 過 人, 不 善 操 鉏 耰。

392
生 生 未 云 已, 歲 晚 將 安 謀。” 按 荊 公 雖 自 言 即 目 直 尋, 然 似 意 中 亦 有

柳 子 厚《憎 王 孫 文》 在。 文 畧 云:“湘 水 之 悠 悠 兮, 其 上 群 山。 胡 兹

鬱 而 彼 瘁 兮, 善 惡 異 居 其 間。 惡 者 王 孫 兮 善 者 猨。 跳 踉 叫 囂 兮, 外

以 敗 物、 內 以 爭 群。 嘉 華 美 木 兮 碩 而 繁。 群 披 競 嚙 兮 枯 株 根。” 柳

文以山之“瘁”歸咎於猿性之“惡”,王詩以山之“禿”歸咎於猿生之

繁,所見更卓,稍逗馬爾薩人口論之說矣。○(二)《張良》:“從來四

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劉須溪評:“他口語毒,‘立棄’二字有

疑。便如‘天發一矢胡無酋’,不動聲色。”按“天發”句出荊公《澶州》

詩,須溪識殊銳;荊公《書汜水關寺壁》云:“汜水鴻溝楚漢間,跳兵

走 馬 百 重 山。 如 何 咫 尺 商 於 地, 便 有 園 公 綺 季 閒”, 蓋 蓄 疑 於 四 皓

深 矣。 辛 稼 軒《踏 莎 行》 云:“長 憶 商 山, 當 年 四 老, 塵 埃 也 走 咸 陽

道。為誰書到便幡然,至今此意無人曉”;便“動聲色”。○(三)《桃源

行》:“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雁湖註引《高齋詩話》謂

指 鹿 乃 二 世 事, 長 城 乃 始 皇 事, 又 指 鹿 事 不 在 望 夷 宮 中。 按 曾 季 狸

《艇齋詩話》記聞之徐師川曰:“二句倒了,當易置之,方有倫序”;王

彥 輔《麈 史》 卷 中 曰:“議 者 謂 二 世 致 齋 望 夷 宮, 在 鹿 馬 之 後, 又 長

城 之 役 在 始 皇 時。 或 曰: 概 言 秦 亂 而 已, 不 以 詞 害 意 也。” 均 遠 在 曾

慥《高 齋 詩 話》 之 前。 須 溪 評 曰:“正 在 不 分 時 代, 莽 莽 形 容 世 界 之

不可處者”,即“概言秦亂”之意也。○(四)《贈曾子固》:“假令不幸

賤 且 死, 後 日 猶 為 班 與 揚”; 雁 湖 註 引 王 震 作 子 固 集 序 云:“先 生 自

負 要 似 劉 向, 不 知 韓 愈 為 何 如 也。” 按 此 為 荊 公 推 波 扇 燄, 實 乖 子 固

持論。《元豐類稿》卷四《雜詩》第三首:“韓公綴文詞,筆力乃天授。

並 驅 六 經 中, 獨 立 千 載 後。 謂 為 學 可 及, 不 覺 驚 縮 手。 如 天 有 日 月,

厥耀無與偶。”非如荊公之大言不屑為昌黎也。○(五)《過劉貢父》;

雁 湖 註 引 張 耒《祭 貢 父 文》 云 云。 按 其 文 見《張 右 史 集》 卷 四 十 五,

393
而曾肇《曲阜集》卷四有《代祭劉貢父文》,亦即此篇;《皇朝文鑑》目

錄 中 作 曾 肇 而 本 篇 下 作 張 耒。 ○( 六 )《晝 寢》。 按 四 庫 館 臣 誤 以 此

詩 輯 入 劉 原 父《公 是 集》 卷 十 九, 以 雁 湖 註 為 原 父 自 註, 尤 可 笑 也。

“百年惟有且,萬事總無如”;雁湖註:“《詩》:‘匪且有且’;註:且、此

也。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曰:‘昔人尚存乎。’曰:‘吾猶如也。’”

按引《周頌 · 載芟》毛《傳》註“有且”,甚當;引僧肇《物不遷論》,潛改

“吾猶昔人,非昔人也”為“吾猶如也”,以註“無如”,曲意牽合,而仍

不通。 兩句皆歇後語, 謂:人生百年, 為時亦祗猶此晝寢之久;人世

萬 事, 得 趣 皆 不 如 此 晝 寢 之 佳。 上 句 猶《莊 子 · 齊 物 論》“夢 為 蝴

蝶” 節、 郭 象 註 云:“世 有 假 寐 而 夢 經 百 年 者, 則 無 以 明 今 之 百 年 非

假 寐 之 夢 者 也”; 下 句 猶 張 令 問《寄 杜 光 庭》 云:“試 問 朝 中 為 宰 相,

何 如 林 下 作 神 仙; 一 壺 美 酒 一 爐 藥, 飽 聽 松 風 清 晝 眠”, 或 陳 希 夷

《歸隱》云:“紫陌縱榮爭及睡。”○(七)《半山春晚即事》:“春風取花

去,酬我以清陰。”按孔平仲《朝散集》卷四《夏夜》云:“一天星斗清

人意, 四面芙蕖遺我香。”“酬”、“遺” 皆與司馬相如《子虛賦》 所謂

“色授”之“授”相通,亦猶劉夢得《楚望賦》所謂“萬象森來貺予”也

(參觀《管錐編》九○八至九頁)。○ ( 八 )《徑暖》:“靜憩鷄鳴午,荒尋

犬吠昏”;雁湖註引《復齋漫錄》考定是“鷄”字非“鳩”字。按《漫錄》

所引唐人句“茅屋午時雞”,出劉夢得《秋日送客至潛水驛》詩。荊公

《示無外》云:“鄰雞生午寂,幽草弄秋妍”,又《歸菴》云:“東菴殘夢

午時鷄”, 似不必在邇而求之遠也。 又按此詩結句“疑是武陵源”, 雁

湖註:“詩話云: 公自言武陵源不甚好, 韻中別無韻也。”《瀛奎律髓》

卷十批語同。 然據《詩話總龜》 前集卷九引《王直方詩話》 及葉正則

《水 心 集》 卷 二 十 九《題 荊 公 詩 後》, 別 東 坡 手 寫 荊 公 此 詩 時 評 語 云

然,非荊公自道。雁湖、虛谷豈別有所本耶。○(九)《重游草堂寺》次

394
韻:“鶴 有 思 顒 意, 鷹 無 變 遁 心”; 雁 湖 註 下 句:“支 遁 好 養 鷹 馬 而 不

乘放, 人或譏之, 遁曰: 貧道愛其神駿耳。” 按註未言所引何書。《能

改齋漫錄》 卷十云:“《世說》 載支遁道林常養馬數匹, 或言道人畜馬

不韻,支云:貧道重其神駿。《高僧傳》載支遁常養一鷹,人問之,答

曰:賞其神駿。 然世但稱其賞馬, 不稱其賞鷹, 惟東坡有謝《雲師無

著 遺 予 支 遁 鷹 馬 圖》 詩, 所 謂:‘莫 學 王 郎 與 支 遁, 臂 鷹 走 馬 憐 神

駿。” 觀《高僧傳》 卷四祗云:“人嘗有遺遁馬者, 遁受而養之。 時有

譏之者,遁曰:愛其神駿,聊復畜耳。”初未道養鷹事,不知《漫錄》何

據;且“神駿”之目,明指馬言;物色鷹當言“俊”,如少陵《鵰賦》所謂

“俊無留賞”,或微之《有鳥》所謂“俊鶻俊無匹”。唐釋皎然《支公詩》

僅云:“支公養馬復養鶴”; 馮氏《蘇詩合註》 卷三十五《雲師無著遺

予支遁鷹馬圖》 詩此句下引宋人註, 亦祗據《世說》 言畜馬事也。 然

司空表聖《退棲》 詩已曰:“燕昭不是空憐馬, 支遁何妨亦愛鷹”, 荊

公 之 句 正 沿 唐 人 傳 說。《漫 錄》 謂 唯 見 坡 詩, 失 之 未 考。 阮 芸 臺《石

渠隨筆》卷一記《韓幹神駿圖》云:“設色畫。一僧坐磐石,不冠赤足

挾 杖。 一 人 衣 冠 背 坐。 一 虬 鬚 奴 架 鷹 侍 立。 一 童 紅 襖 持 椎, 騎 白 馬

絕 水 來。 蓋 畫 支 遁 故 事。《庚 子 消 夏 記》 載 此。” 孫 退 谷《庚 子 消 夏

記》 卷八祗有《渡水神駿圖》, 云:“畫不知何人作。 圖中一童子騎馬

入 水 中, 岸 上 石 榻 坐 一 士 人 一 僧; 旁 有 大 樹, 一 侍 者 傍 樹 而 立, 臂

鷹。 於 龔 芝 麓 寓 見 之。” 芸 臺 當 即 指 此。 使 其 圖 果 韓 幹 手 筆, 則 俗

語 不 實, 已 於 盛 唐 流 布 丹 青。 釋 志 常《佛 祖 通 載》 卷 六 記 支 遁 養 鷹

復養馬;元人著作更習焉不察矣。○(十)《歲晚》:“月映林塘靜,風

涵 笑 語 涼。 俯 窺 憐 綠 淨, 小 立 佇 幽 香。 携 幼 尋 新 菂, 扶 衰 坐 野 航。

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按此詩亦見王邁《臞軒集》卷十四,蓋四

庫館臣誤從《大典》輯入。“歲晚”當是“晚歲”之意,謂年老也,因所

395
賦不類彫年冬色。 然既以“月” 領起全篇, 而詩中情景殊非夜間事;

琢句雖工,謀篇未善。即“明月轉空為白晝”(荊公《登寶公塔》句),

池“塘”之“綠淨”亦“映”而“窺”勿得見。此等破綻,皆緣寫景狀物

時, 以“ 心 中 所 憶 攙 糅 入 眼 前 所 覩 ”(l et t i n g r e m e m b e r i n g m i x i t s e l f

w i t h l o o k i n g ), 格 特 魯 德 · 斯 坦 因(G e r t r u d e Ste i n ) 嘗 引 為 深 戒 者。
小說、 院本亦每有之。 張文成《游仙窟》 描摹生動, 而節目粗疎, 不

顧時逐事遷, 徒知景物之鋪陳, 渾忘景光之流轉, 於是有聲有色, 而

不 類 不 倫。 深 宵 開 宴, 覩 梁 間 燕 子 雙 飛; 黑 夜 涉 園, 見“雜 果 萬 株,

含青吐綠;叢花四照,散紫翻紅。”元曲如鄭德輝《梅香》第二折樊

素 唱:“趁 此 好 天 良 夜, 踏 蒼 苔 月 明。 看 了 這 桃 紅 柳 綠, 是 好 春 光 也

呵。 花 共 柳, 笑 相 迎, 風 和 月, 更 多 情。 醞 釀 出 嫩 綠 嬌 紅, 淡 白 深

青。” 鄭 氏 如 盲 人 之 以 耳 為 目, 遂 致 樊 素 如 女 鬼 之 俾 夜 作 晝 也。 學

者 斤 斤 於 小 說 院 本 之 時 代 訛 錯(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二 九 六 至 一 三 ○

四 頁 ), 竊 謂 此 特 記 誦 失 檢 耳, 尚 屬 詞 章 中 癬 疥 之 疾。 觀 物 不 切, 體

物 不 親, 其 患 在 心 腹 者 乎。( 參 觀 Wo r d s wo r t h to S c ot t , 7 No v.

1 8 0 5 : “w i t h h i s e y e o n t h e o b j e c t ”, E a r l y L e t t e r s o f W i l l i a m a n d
D o r o t h y W o r d s w o r t h , e d . E . d e S e l i n c o u r t , 54 1. ) ○( 十 一 )《君 難
託》:“槿 花 朝 開 暮 還 墜, 妾 身 與 花 寧 獨 異。 如 今 始 悟 君 難 託。” 按 直

率無味。放翁《夜游宮 · 宮詞》云:“咫尺長門過萬里,恨君心,如危

欄,難久倚”,以“倚”切扣“託”意而不明犯“託”字,復以欄烘托之,

賦此題恰好。○(十二)《休假大佛寺》:“從我有不思,捨我有不忘”;

雁 湖 註:“王 令 詩:‘來 即 令 我 煩, 去 即 我 不 思。’ 不 若 公 詩 之 婉。” 按

《廣陵集》卷六《寄崔伯易》云:“屢來徒我煩,不來我勿思”;雁湖實

轉 引 自《王 直 方 詩 話》(《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前 集 卷 三 十 七 ), 非 本 來 面

目, 亦不如原句多矣。 又按劉貢父《彭城集》 卷五《結廬》:“客或為

396
我 歡, 客 或 不 我 顧; 歡 我 我 不 驚, 去 我 我 不 慕”; 與 二 王 詩 可 合 觀。

○( 十 三 )《遊 栖 霞 菴 約 平 甫 至 因 寄》:“求 田 此 山 下, 終 欲 忤 陳 登”;

須溪評:“即‘問舍求田意最高’,而更婉美。”按《和楊樂道幕次憶漢

上舊居》云:“如何憂國忘家日,尚有求田問舍心”;《寄平甫》云:“乘

馬從徒真擾擾,求田問舍轉悠悠”;《默默》云:“蒼髯欲茁朱顏去,更

覺 求 田 問 舍 遲”; 須 溪 所 引“問 舍 求 田 意 最 高”, 見《讀 蜀 志》。 荊 公

詩 中 蓋 數 用 劉 玄 德 斯 語。 夫 一 家 詩 集 中 詞 意 重 出 屢 見, 藉 此 知 人,

固 徵 其 念 兹 在 兹, 言 之 諄 諄, 而 談 藝 則 每 嫌 其 事 料 儉 而 心 思 窘, 不

能新變, 幾於自相蹈襲。 黃梨洲《明文授讀》 卷二十周容《復許有介

書》 云:“何 以 讀 君 一 首 而 輒 得 數 十 首 以 後, 讀 君 一 過 而 如 已 數 十 過

之 餘, 曷 故 也。 古 人 著 述 足 以 傳 久 不 朽 者, 大 約 有 三,一 曰 避。 使 龍

而 日 見 形 於 人, 亦 豢 矣。 使 人 而 日 餐 江 瑤 柱, 亦 飲 矣。 故 讀 數 首 而

不 得 其 所 守 之 字, 讀 數 十 首 而 不 得 其 所 守 之 律, 讀 數 十 百 首 而 不 得

其 所 守 之 體。 陸 生 曰:‘數 見 不 鮮’, 可 以 悟 所 避 矣。” 陳 眉 公《晚 香

堂小品》卷十二《汪希伯詩序》云:“吾輩詩文無別法,最忌思路太熱

耳。昔王元美論藝,止拈《易》所云:‘日新之謂盛德。’余進而笑曰:

孫興公不云乎:‘今日之跡復陳矣。’故川上之歎,不曰‘來者’,而曰

‘逝者’。 天馬拋棧, 神鷹掣鞲, 英雄輕故鄉, 聖人無死地;彼於向來

熟處, 步步求離, 刻刻不住。 右軍萬字各異, 杜少陵詩無一篇雷同;

是 兩 公 者 非 特 他 人 路 不 由, 即 自 己 思 路 亦 一 往 不 再 往”( 參 觀《管 錐

編》一一九九頁增訂論“陳言”與“割愛”)。皆快論隽語,欲詩人遣詞

命意, 如蘧廬之一宿不再宿、 阿閃國之一見不再見。 雖陳義過卓, 然

作 者 固 當 仰 高 山 而 心 嚮 往 也。 嘗 試 論 之。 一 首 之 中, 字 句 改 易, 後

來居上, 定本獨傳, 然往往初稿同留天壤, 有若良工示璞、 巧婦留針

線迹者。如少陵《曲江對酒》之“桃花細逐楊花落”,原作“桃花欲共

397
楊花語”,是也。一集之中,語意屢見,亦彷彿斟酌推敲,再三嘗試以

至 於 至 善, 不 啻 一 首 之 有 草 稿 與 定 本。 特 數 篇 題 目 各 異, 語 得 並

存, 勿 同 一 首 塗 逭 之 後, 存 一 而 拾 其 餘 耳。 如 少 陵《奉 寄 鄭 少 尹 審》

云:“社稷纏妖氣, 乾坤送老儒。 百年同棄物, 萬國盡窮途”;《野望》

云:“納 納 乾 坤 大, 行 行 郡 國 遙。 扁 舟 空 老 去, 無 補 聖 明 朝”;《大 曆

三 年 春 白 帝 城 放 船 出 瞿 唐 峽》 云:“此 生 遭 聖 代, 誰 分 哭 窮 途”;《江

漢》云:“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客亭》云:“聖朝無棄物,老病

已成翁”;《旅夜書懷》 云:“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語意相近或

竟相同,而《江漢》、《客亭》、《旅夜書懷》中句毫髮無憾,波瀾老成;則

視 他 三 首 中 句 為 此 三 首 中 句 之 草 創 或 試 筆, 亦 無 傷 耳。 吳 澹 川《南

野堂筆記》 卷一嘗謂少陵“風急天高猿嘯哀” 一首即將“重陽獨酌杯

中酒,臥病起登江上臺”二句“衍為一篇”,正復有見於此。試取斯類

諸篇匯觀, 宛若覩一篇之先後數番改稿, 慘淡經營, 再接再礪, 而非

百 發 百 中 焉。 荊 公 數 使 劉 玄 德 事, 自 以 須 溪 所 稱 為 最 工 也。 若 夫

就熟而成落套, 戀戀不捨, 處處可移, 又當別論。 唐人如許丁卯即是

顯例;葛常之《韻語陽秋》卷一摘其複句,郎仁寶《七修類稿》卷三十

六譏其“常將己詩重用”。 又如韓致堯《奉和孫舍人》 第一首云:“熾

炭 一 爐 真 玉 性, 濃 霜 千 澗 老 松 心”;《病 中 初 聞 復 官》 第 一 首 云:“燒

玉漫勞曾歷試,鑠金寧為欠周防”;《再思》云:“流金鑠石玉長潤,敗

柳 凋 花 松 不 知”;《此 翁》 云:“金 勁 任 從 千 口 鑠, 玉 寒 曾 試 幾 爐 烘”;

真“不悟避”而於“自己思路一往再三往”者。磨驢踏迹,異乎駿馬拋

棧矣。 ○( 十四)《酴醾金沙二花合發》:“我無丹白知如夢”;雁湖註

引《真誥》卷三:“若丹白存於胸中,則真感不應。”按《真誥》卷二云:

“雖 名 夫 婦, 不 行 夫 婦 之 迹。 是 用 虛 名, 以 示 視 聽。 苟 有 黃 赤( 原

註、謂色欲)存乎胸中,真人亦不可得見。”雁湖臆改欺人。《真誥》卷

398
十 三 詳 言 神 女 寒 華“行 玄 白 而 有 少 容。 玄 白 道 忌 房 室, 房 室 即 死”

云云,則道固不忌“白”也。《雲笈七籤》卷三十三載孫思邈《攝養枕

中方 · 學仙雜忌》 條云:“夫習真者, 都無情慾之感。 若丹白存於胸

中, 則 真 感 不 應”; 荊 公 句 本 此。 道 家 所 謂“丹 白”, 即 釋 書 如 智 者

《摩訶止觀》卷七所謂“吐淚赤白二渧”也。○(十五)《江上》:“春風

似補林塘破。”按“補”字得力。昌黎《新竹》云:“稀生巧補林,併出

疑爭地”,宋子京《景文集》卷十二《答張學士西湖即席》云:“返霞延

落 照, 餘 岫 補 疏 林”; 荊 公 不 言 以 甲 物 補 乙 物, 而 言 春 風 風 物, 百 昌

蘇茁, 無闕不補, 有破必完, 句意尤超。 賀方回《慶湖遺老集》 卷五

《龜 山 晚 泊》 云:“長 林 補 山 豁, 青 草 際 潮 痕”, 上 句 與 宋 子 京 下 句 相

反相成,而“豁”字即荊公句之“破”字也。○(十六)《臺上示吳愿》:

“細 書 防 老 讀”; 雁 湖 註:“唐 人 詩: 大 書 文 字 隄 防 老。” 按 非 唐 人 詩。

江少虞《皇朝類苑》卷三十五、曾慥《類說》卷十六皆引張師政《倦游

雜 錄》 稱 張 宗 永 一 聯:“大 書 文 字 隄 防 老, 剩 買 谿 山 準 備 閑”, 吳 可

《藏 海 詩 話》 嘗 斥“隄 防”、“準 備” 二 詞 之 淺 俗。 南 宋 江 湖 小 家 吳 錫

疇《蘭皋集》卷二《夜感》云:“少年未識隄防老,不辦坡翁大字書”,

又 誤 以 張 句 為 坡 詩。 蓋 張 氏 無 詩 集, 流 傳 片 言 隻 語, 遂 不 能 自 保 主

名矣。○(十七)《讀史》:“丹青難寫是精神”;雁湖註引顧長康“傳神

阿堵”語。按《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八裴度《自題寫真》云:“一點靈

臺,丹青莫狀”;陸龜蒙《風人詩》第四首云:“丹青傳四瀆,雞寫是秋

懷。”○(十八)《秋雲》:“欲記荒寒無善畫。”按《歐陽文忠集》卷一百

三十《試筆 · 鑒畫》云:“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

必識也”;《張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記行色詩》稱司馬池絕句云:“冷

於 陂 色 淡 於 秋, 遠 陌 初 窮 到 渡 頭, 賴 是 丹 青 不 能 畫, 畫 成 應 遣 一 生

愁”(《侯鯖錄》卷二亦引之而未言詩題,“到”作“見”、“不能畫”作

399
“無畫處”,“遣” 作“是”)。 一文二詩相發明, 不啻逗倪雲林畫境也。

孫退谷《庚子銷夏記》 卷八《王荊公天香雲嶠圖》:“見荊公此畫, 極

細 密。 上 有 倪 瓚 一 題, 不 佳, 恐 是 偽 作。” 荊 公 作 細 密 圖 畫, 其 事

“恐”亦未可信耳。○(十九)《竹裏》:“自有春風為掃門”;雁湖註引

賀 方 回《題 定 林 寺》:“東 風 先 為 我 開 門。” 按 此 詩 為 李 涉 或 僧 顯 忠

作, 非 荊 公 詩, 參 觀《宋 詩 選 註 · 序》 二 七 頁;“掃 門” 註 當 引 李 太

白《代 壽 山 答 孟 少 府 移 文 書》:“ 亦 遣 清 風 掃 門, 明 月 侍 坐。” 又 按

王景文《雪山集》卷十五《夜坐起贈范西叔、何子方》云:“青熒一點

無 人 到, 賴 有 西 風 為 掩 門。”“東 風 開 門”,“西 風 掩 門”, 相 映 成 對,

豈所謂“反仿”歟(參觀《管錐編》七四六至七頁)。謝茂秦《四溟山

人全集》卷二十二《詩家直說》論“學詩者當如臨字之法”,舉例云:

“子美‘日出籬東水’, 則曰‘月墮竹西峯’; 若‘雲生舍北泥’, 則曰

‘雲 起 屋 西 山”; 雖 庸 劣 詩 匠 沾 沾 自 喜, 正 屬“反 仿” 之 類。 ○( 二

十)《春江》; 雁湖註:“或言是方子通詩。” 按是也。 荊公愛而“親書

方冊間”,遂誤入集中,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二十一)《江

寧夾口》 第三首。 按此亦方子通詩, 荊公嘗手書之, 遂誤入集中, 見

《劉 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二 十《題 聽 蛙 方 君 詩 稿》 第 二 首 自 註;《瀛 奎 律

髓》卷二十選子通《紅梅》詩評語亦道之。○(二十二)《汀沙》:“歸去

北人多憶此, 家家圖畫有屏風”; 雁湖註引王逢原《山茶花》 詩:“江

南 池 館 厭 深 紅, 零 落 山 烟 山 雨 中。 卻 是 北 人 偏 愛 惜, 數 枚 和 雪 上 屏

風。” 按援引不切, 詩亦非逢原作, 不見《廣陵集》, 乃陶弼詠《山茶

花》第二首,見《陶邕州小集》;《後村千家詩》卷十選此絕,即標陶商

翁作。○(二十三)《龍泉寺石井》第一首:“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

向此中蟠。”按《元豐類稿》卷二《奉和滁州九詠 · 歸雲洞》:“天下顒

顒望霖雨,豈知雲入此中來。”真巧合也。○(二十四)胡致堂《斐然

400
集》 卷二十八《跋唐質肅公詩卷》:“嘗聞道鄉鄒公語先君曰:子方送

行 詩, 惟 王 介 甫 為 最, 獨 記 其 一 聯 云:‘薄 俗 易 高 名 已 重, 壯 圖 難 就

學須強’。今《臨川集》中此詩不存,然言不可以因人廢。”按《晁氏客

語》 引 作“衰 俗 易 高 名 已 振, 險 途 難 盡 學 須 強。” ○ 清 人 著 述 如 全 謝

山《鮚埼亭集》 外編卷三十一《題雁湖註荊公詩》 謂其不知四明偃月

堤, 誤以江瑤柱與車螯為一物;靳榮藩《綠溪語》 卷下謂《和楊樂道

見寄》詩“殺青”、“生白”之對落陸魯望《寄華陽道士》儷詞之後;郭

𠐺伽《爨余叢話》卷一、謂《霾風》之“天闕”二字乃“夭閼”之訛;張幼

樵《澗于詩集》 卷一《和唐彥猷華亭十詠》 題下自註糾雁湖註荊公此

題第九首“崑山”之誤;均可補。《管錐編》八九四至五頁、一二○二

頁、 一三○六頁、 一五三二至三頁有論荊公詩語,兹不贅。

85頁
【一】升菴所引黃鄮山語,見黃東發《黃氏日抄》卷八十五《回制

參 黃 通 判 有 大》。《 升 菴 全 集》 卷 五 十 一 引 弘 治 中 周 德 恭 評 荊 公 為

“古今第一小人” 而引申之, 又斥為“偽君子”。 晚明不特有如王弇州

臨 歿 手 東 坡 集 不 釋, 甚 且 尊 奉 東 坡 為 神 聖。 李 卓 吾、 袁 氏 兄 弟 無 論

矣。如馮開之《快雪堂集》卷首朱白民鷺《別敘》云:“先生最喜蘇文

忠, 為 五 百 年 獨 知 之 契。” 王 辰 玉《緱 山 先 生 集》 卷 九《李 茂 實 稿 題

辭》記李“語次稱蘇子瞻不去口,以為古今一人”。陳眉公《晚香堂小

品》 卷十一《蘇長公小品敘》 云:“古今文章大家以百數。 語及長公,

其 人 已 往 而 其 神 日 新, 其 行 日 益 遠, 千 古 一 人 而 已, 古 今 文 人 一 人

而 已。” 張 元 長《梅 花 草 堂 集》 卷 一《蘇 長 公 編 年 集 小 序》 推 東 坡 為

“古 今 一 人”, 至 稱 其 文“可 與 三 教 聖 人 之 書 並 傳”; 卷 七《容 安 館 供

奉 東 坡 先 生 小 像 告 文》, 則 頂 禮 之 如 仙 佛 然。 董 玄 宰 所 言 尤 耐 尋 味;

401
《容臺集 · 文集》卷二《鳳凰山房稿序》云:“程蘇為洛蜀之爭。後百

餘 年, 考 亭 出 而 程 學 勝; 又 三 百 年, 姚 江 王 伯 安 出 而 蘇 學 復 勝。 姚

江 非 嘗 主 蘇 學 也; 海 內 學 者 非 盡 讀 蘇 氏 之 書、 為 蘇 氏 之 文 也。 不 主

蘇 學, 而 解 黏 去 縛, 合 於 蘇 氏 之 學。 不 讀 蘇 氏 書, 而 所 嗜 莊 賈 釋 禪,

即 子 瞻 所 讀 之 書。 不 作 蘇 氏 文, 而 虛 恢 諧 謔, 瀾 翻 變 幻, 蒙 童 小 子、

齒 頰 筆 端, 往 往 得 之。” 蓋 逕 視 陽 明 為 東 坡 之 別 子, 而 以 明 中 葉 而 還

之 學 人 文 士 一 切 皆 東 坡 之 支 與 流 裔 矣。《堅 觚 九 集》 卷 一 引 董 遐 周

謔 語 云:“大 蘇 死 去 忙 不 徹, 三 教 九 流 都 扯 拽”; 考 論 東 坡 身 名 者 似

都 未 留 意 及 此。 查 悔 餘《初 白 菴 詩 評》 卷 中 論 朱 子 遊 廬 山 諸 詩 云:

“朱 子 於 蘇 氏 兄 弟 揮 斥 不 遺 餘 力, 而 詩 中 則 稱 為 蘇 仙, 往 往 次 其 舊

韻,極相引重,亦可見公道難泯。”固徵“公道”猶存,亦緣“詩虛”不

如“ 文實”,篇詠中無妨稍霽威猛耳。

86頁
【一】呂希哲《呂氏雜記》卷下云:“嘉祐中,正獻公〔呂公著〕言:

君 子 當 正 其 衣 冠, 尊 其 瞻 視; 王 介 甫 之 衣 冠 不 整, 亦 一 大 病。” 與 明

道對神宗語意相似, 亦即蘇明允《辨奸論》 之旨。 朱子《語類》 卷四

十 五 謂 荊 公“身 上 極 不 整 齊, 見 說 平 日 亦 脫 冠 露 頂 地 臥”, 亦 引 明 道

此數語;而又據曾子固《送黃生序》有“威儀似介卿”語,“介卿”乃荊

公 舊 字, 後 改“介 甫”, 因 曰:“恐 介 甫 後 生 時 不 如 此。” 蓋“囚 首 垢

面”, 則 何“威 儀” 之 有。 李 穆 堂 袒 護 江 西 鄉 先 輩, 時 人 以 為 口 實。

阮 吾 山《茶 餘 客 話》 卷 九 載 其 在 明 史 館 時,“謂 嚴 嵩 不 可 入 奸 臣 傳;

談 辯 雲 湧, 縱 橫 莫 當, 纂 修 諸 公 無 以 折 之。” 其 於 分 宜 之 辯 奸, 正 如

其於臨川之辯《 辨奸》 矣。

402
87頁
【一】朱子《題曹操帖》即《升菴全集》卷六十二謂朱子學曹操書

所 本。 周 櫟 園《賴 古 堂 集》 卷 二 十 三《題 黃 濟 叔 摹 泰 山 碑》 遂 曰:

“間 嘗 訝 晦 翁 矩 步 聖 賢, 而 其 書 乃 學 阿 瞞; 濟 叔 端 人 正 士, 而 亦 摹

上蔡〔李斯〕 書。 人與事遂大相反。 乃知世間絕技, 不能禁奸臣賊子

之 不 傳, 亦 不 能 禁 端 人 正 士 之 不 學, 有 如 此 也。” 董 玄 宰 工 書 而 復 善

鑑,其《容臺集 · 別集》卷二云:“朱晦翁自言學曹孟德,宋時當有孟

德 書 鋟 板。 今 晦 翁 書, 自 榜 額 之 外, 不 可 多 得。 余 得 端 州 友 石 臺,

愛 其 奇 崛, 縮 為 小 本, 大 都 近 鍾 太 傅 法, 亦 復 有 分 隸 意。” 真 具 眼 人

語。 蓋 朱 子 所 學, 正 是 鍾 元 常 書, 初 無 鋟 板 曹 孟 德 也。 張 得 天 書 法

超董而鑒別不亞董, 學問文詞則遠過之, 其《天瓶齋書畫題跋》 卷上

《跋 自 臨 賀 捷 表》 引 玄 宰 此 數 語 及 朱 子 文 而 論 之 曰:“然 則 朱 子 固 學

鍾繇《賀捷表》也。門人既不知‘天道禍淫、不終厥命’為《賀捷表》

中 語, 亦 不 思 鍾 繇 亦 可 稱‘漢 賊’, 遂 標 目 曰:《跋 曹 操 帖》。 貽 誤 後

人, 雖思翁猶被其惑。”《天瓶齋書畫題跋補輯》 有《跋自臨季直、 力

命二表》亦云:“朱子少時學《賀捷表》,或以‘學漢賊書’調之,世遂

謂朱子學瞞書,可哂也。”丁儉卿未觀張氏跋,而《頤志齋文集》卷四

《朱子題曹操帖辨》 亦云:“按‘天道禍淫、 不終厥命’ 二語, 出鍾繇

《賀 捷 表》。 然 則 朱 子 此 跋 乃 題 鍾 帖, 後 人 以‘漢 賊’ 字, 遂 誤 為 孟

德。 朱 子 又 題 鍾 繇 帖, 疑 征 南 將 軍 為 曹 仁, 稱 其 字 畫 有 漢 隸 體, 皆

謂《賀捷表》。” 王荊公書跡、 余僅覩故宮所藏尺牘一通, 點畫弱而結

構 懈, 殊 不 識 供 臨 摹 之 佳 處 何 在。《升 菴 全 集》 卷 六 十 二 謂:“荊 公

字 本 無 所 解; 山 谷 阿 私 所 好, 却 譏 蘇 才 翁 稱 范 文 正 書 為‘稍 曲 董 狐

之筆’,何耶。”王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文氏停雲館帖十跋》

403
云:“荊 公 本 無 所 解, 而 山 谷、 海 岳 爭 媚 之, 何 也。 中 間 僅 一 二 紛 披

老筆。” 山谷、 海岳與荊公並世,“媚” 之猶或如劉貢父所謂“只是怕

他”;朱喬年復學之,何也。

【二】丁用晦語亦見《南部新書》卷壬;張宗泰《魯巖所學集》卷

一、卷八皆駁《日知錄》,謂《通鑑》載文人,舍屈原、杜甫之外,自陳

琳、 二陸以至韋莊、 羅隱, 毋慮數十人。 方虛谷進退失據, 可笑處甚

多。 渠 推 江 西 詩 學 而 排 江 西 道 學, 而 朱 子《語 類》 卷 一 百 四 十 云:

“ 今 江 西 學 者 有 兩 種。 子 靜 門 猶 有 所 謂 學。 不 知 窮 年 窮 月 做 得 那

詩, 要 作 何 用。 江 西 之 詩 自 山 谷 一 變 至 楊 廷 秀, 又 再 變 遂 至 於 此”,

是 朱 子 於 江 西 之 道 學、 詩 學 兩 無 所 取 也。《語 類》 卷 一 百 四 十 論 趙 昌

父 云:“今 人 不 去 講 義 理, 只 去 學 詩 文, 已 落 第 二 義。 況 又 不 去 學 那

好底, 却只學去做那不好底。 作詩不學六朝李杜, 只學那嶢崎底。 如

近 時 人 學 山 谷 詩, 只 學 得 那 山 谷 不 好 處”; 明 言 江 西 詩 學 之“不 好”

也。 虛 谷 謂 朱 子 詩 學 後 山, 而《語 類》 卷 一 百 四 十 云:“陳 傳 [ 相 傳 ]

在 坡 門, 遠 不 及 諸 公。 未 說 如 秦 黃 之 流, 只 如 劉 景 文 詩 云 云, 陳 詩

無 此 句 矣”; 亦 不 類 宗 尚 後 山 者 口 吻 也。《瀛 奎 律 髓》 卷 十 六 蘇 老 泉

《九 日》:“佳 節 已 從 愁 裏 過, 壯 心 偶 傍 醉 中 來”; 虛 谷 批 語 極 稱 為 佳

句,復曰:“朱文公語錄頗不以為然,恐門人傳錄未必的也。”蓋指《語

類》 卷一百三十論此聯曰:“如此無所守, 豈不為他荊公所笑。” 虛谷

所賞,適為朱子所非;欲衷一是,復得兩全,遂厚誣“門人”也。《桐

江集》卷三《讀明道先生詩跋》謂佳句甚多,且摘其“下馬問老僕,言

公賞花去, 只在近園中, 叢深不知處”(《河南程氏文集》 卷三《九日

訪 張 於 直 承 出 看 花、 戲 書 學 舍》 之 四 ), 從 而 贊 歎 曰:“雖 倉 卒 遊 戲,

世 之 苦 心 極 力 賦 詩 者, 未 必 能 到。” 依 附 程 門, 不 恥 諂 佞, 使 詩 出 他

人 手, 虛 谷 必 訶 斥 其 厚 顏 大 胆、 竄 襲 賈 浪 仙《訪 隱 者 不 遇》 絕 句 也。

404
《桐江續集》 卷二十二《七十翁吟》 第七首云:“晦菴感興詩, 本非得

意作,近人輒效尤,以詩為道學”;居然語不昧心,絕無僅有者矣。黃

白 山 生《載 酒 園 詩 話 評》 卷 上 屢 言:“宋 人 詩 總 不 在 話 下”,“宋 詩 原

不必置之齒頰”, 而卷下論胡澹菴以“詩人” 薦朱子事云:“澹菴雖不

知 朱 子, 卻 知 詩, 蓋 紫 陽 詩 實 勝 當 時 諸 人 也”; 是 亦 為 考 亭 道 學 聲 勢

所震耳。 紀曉嵐《瀛奎律髓刊誤序》 斥虛谷論詩三弊, 其二為“攀附

洛 閩 道 學”, 誠 中 厥 病, 惜 未 知 此 乃 南 宋 之 天 行 時 氣 病 也。 山 谷 已

常 作 道 學 語, 如“孔 孟 行 世 日 杲 杲”、“窺 見 伏 羲 心”、“聖 處 工 夫”、

“聖處策勛”之類,屢見篇什。汪聖錫《文定集》卷十一《書張士節字

序》稱山谷“通道之篤”,又《跋山谷帖》謂其“誨人必以規矩,非特為

說詩而發”。 黃東發《黃氏日抄》 卷六十五云:“今愚熟考其書, 晚年

自 列 其 文, 則 欲 以 合 於 周 孔 者 為 內 集, 不 合 於 周 孔 者 為 外 集。 方 蘇

門 與 程 子 學 術 不 同, 其 徒 互 相 攻 詆, 獨 涪 翁 超 然 其 間, 無 一 語 雷 同,

豈 蘇 門 一 時 諸 人 可 望 哉。” 幾 如《法 言 · 修 身》 所 謂“在 夷 貉 則 引

之”, 引 山 谷 傍 伊 洛 之 戶。 曾 茶 山 承 教 於 胡 康 侯, 呂 東 萊 問 道 於 楊

中 立, 皆 西 江 壇 坫 而 列 伊 洛 門 牆。《老 學 菴 筆 記》 卷 一 記 茶 山“夙 興

誦《論語》一篇,終身未嘗廢”;張子韶亦龜山門人,《橫浦文集》卷四

《悼 呂 居 仁 舍 人》 云:“詞 源 斷 自 詩 書 力, 句 法 端 從 履 踐 來”, 蓋 推 東

萊文學德行,能具“四科”之二。名家如陸放翁、辛稼軒、洪平齋、趙

章泉、 韓澗泉、 劉後村等, 江湖小家如宋自適、 吳錫疇、 吳龍翰、 毛

翊、羅與之、陳起輩,集中莫不有數篇“以詩為道學”,雖閨秀如朱淑

真 未 能 免 焉。 至 道 學 家 遣 興 吟 詩, 其 為“語 錄 講 義 之 押 韻 者”, 更 不

待 言( 參 觀《宋 詩 選 註》 一 六 八 至 七 ○ 頁 )。 方 虛 谷 欲 身 兼 詩 人 與 道

學 家, 東 食 西 宿, 進 退 狼 狽, 遂 尤 貽 笑 矣。《四 庫 總 目》 卷 一 百 六 十

考論朱子與趙章甫師弟之誼, 有“援引甚力” 之說, 似未徵《朱子語

405
類》。 觀《語 類》 所 記 與 符 聖 功、 林 擇 之 語, 則 朱 子 幾 以 章 甫 為 不 可

教 誨。 卷 一 百 二 十:“昌 甫 辭, 請 教。 曰:‘當 從 實 處 做 工 夫’”; 耳 提

面命,較《提要》所引未子《答徐斯遠書》,直捷多矣。昌甫《淳熙稿》

卷十二《十二月初六夜夢》 云:“平生知己晦菴老”, 一若特蒙朱子知

賞者, 頗類標榜夸飾。 朱子薄永嘉之學, 深不以陳君舉為然, 而《淳

熙稿》卷十六《用“一代不數人、百年能幾見”為韻,呈陳君舉十章》,

極 口 尊 崇, 大 有 北 面 師 事 之 意, 渾 忘 朱 子 斤 斤 辨 學 派 之 判“王 霸”、

“義 利”。 脚 跟 蓬 轉, 文 苑 儒 林 之 叩 師 門, 亦 不 異 仕 途 宦 海 之 拜 權 門,

惟名是騖。《朱文公集》 卷五十四《答趙昌甫》 曰:“尤是文士, 巧於

言 語, 為 人 所 說, 易 入 邪 徑”; 可 謂 知 弟 莫 若 師 也。 馮 已 蒼 舒 評 陳 簡

齋《清明》、《送熊博士》 謂山谷可為少陵看門, 後山為之掃地, 簡齋

則可使捧茶;昌甫詩甚拙劣,不中為黃、陳、韓、呂作奴僕。然渠於江

西宗派信奉誦說,儼若嫡傳,一則曰:“我亦漫窺牆”,再則曰:“小子

愧 雲 仍”, 三 則 曰:“江 西 我 濫 名”( 卷 七《賈 丈 用 昂 字 韻 作 詩 見 及》、

卷十《以舊詩寄投謝昌國》 第三首、 卷十一《病臥聞益卿未行》)。 方

虛谷力推之,殆以此耳。

88頁
【一】《有 不 為 齋 隨 筆》 卷 壬 亦 謂 太 白、 少 陵、 昌 黎 皆 不 重 淵 明。

90頁
【一】張說《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歷舉“仲尼以來迄於有隋,擅

名當時、垂聲後代”之文士,自游、夏、屈、宋至於溫、邢、盧、薛,晉、

宋、齊、梁有潘、陸、張、左、孫、郭、顏、謝、鮑、江,不及淵明。李華《蕭

穎士集序》記蕭論文舉屈、宋、賈、枚、馬、揚、班、張、曹、王、嵇、左、

406
干,而不及淵明,當是偏重在文而不在詩爾。

93頁
【一】 北 宋 人 引《詩 品》, 皆 謂 其 位 置 淵 明 於 中 品。 聊 拈 一 例。

晁景迂從蘇黃遊,其《嵩山集》卷十四《和陶引辯》云:“問:曹、劉、

鮑、 謝、 李、 杜諸詩人皆莫及陶淵明, 如何。 曰: 未之前聞也。 梁鍾

嶸作《詩品》,其中品陶彭澤出於應璩、左思。嗟夫,應璩之激、左思

之 放, 本 出 於 劉 而 祖 於 曹, 未 容 後 來 者 勝 之 也。” 即 徵 宋 人 所 見《詩

品》 次第與今本同, 而“宋本”《御覽》 引文之不可盡據矣。“未容後

來 者 勝 之”, 即 余 所 謂“憲 章 祖 述” 之 成 見 也。 鍾 記 室 不 賞 淵 明, 詩

識 之 闇 適 亦 見 文 德 之 高, 非 如 山 谷 所 謂 逐 勢 利 以 權 衡 人 物 者, 參 觀

《 管錐編》 一四五○頁。

94頁
【一】參觀《管錐編》一二五五至六頁、又《增訂》九六頁。《瑜珈

師地論》卷十五云:“映障所礙,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所謂日

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奪眾星。”徐鼎臣《徐公文集》卷二十《復方

訥 書》:“持 稊 米 以 實 太 倉, 秉 爝 火 以 助 羲 馭。” 朱 子 有 喻 與 陽 明 之 喻

箭鋒相值;《語類》卷六周明作謂“私欲去則為仁”,朱子曰:“謂私欲

去後, 仁之體見則可, 謂私欲去後便為仁則不可。 譬如日月之光, 雲

霧蔽之, 固是不是; 若謂雲霧去則便指為日月, 亦不可。”《瑜珈》 以

日 月 光 映 奪 眾 星 為“ 障 礙 ”, 希 臘 才 女 薩 福 首 詠 之(S a p p h o , i i i :

“A r o u n d t h e f a i r m o o n t h e b r i g h t b e a u t y o f t h e s t a r s i s l o s t

them when her silver light illumes the world at its fullest” —
L y r a G r a e c a , L o e b , I , 1 8 9 ); 彼 特 拉 克 每 以 此 譽 意 中 人 之 容 華

407
蓋 代、 風 神 絕 世(Pet r a r c a , R i m e c x x i x : “c o m e ste l l e c h e ' l s o l

c o p r e c o l r a g g i o ”; c c x i x : “i l s o l e f a r e s p a r i r l e s t e l l e , e L a u r a i l
s o l e ” —R i m e , T r i o n f i e P o e s i e l a t i n e , R i c c i a r d i , 1 9 0 , 2 9 1 : c f .
S i r H e n r y Wo t t o n , L i f e a n d L e t t e r s , e d . L . P. S m i t h , I , 1 7 0 :
“O n H i s M i st r e s s , t h e Q u e e n o f B o h e m i a ”, 1 7 1 , n ote )。 猶 元 微

之《夢遊春》之以“禪頓悟”喻一見傾心而諸餘粉黛無顏色(參觀《管

錐 編》 五 二 六 頁 ), 取 譬 明 性 道 者, 亦 可 以 宣 情 志, 無 適 無 莫。 魏 默

深《古微堂詩集》卷八《寒夜》云:“微月不生夜,眾星相向明”,從反

面落筆,寫“大光”不出,“小光”自得相安,平淡簡易,殆庶陶韋。默

深詩作氣用力太過, 常有蠻狠之嫌, 何子貞《東洲草堂詩鈔》 卷十九

《登舟》 第十三首云:“懶閱遺山樂府詞, 試斟老友默深詩;江山幽異

非 人 測, 何 苦 窮 將 拗 筆 追”, 即 所 以 諷。 若 此 二 句, 一 集 中 正 爾 罕

覯也。

96頁
【一】 虞伯生《送袁伯長扈從上京》 腹聯:“白馬錦韉來窈窕, 紫

駝銀甕出蒲萄。” 周荇農《思益堂日札》 卷六譏之曰:“夫蒲萄出於銀

甕,知為酒也;窈窕之來於錦韉,是為何物乎。”蓋“窈窕”非專形容

淑女之詞,不僅與“蒲桃”虛實欠稱也。《松雪齋集》卷五《送岳德敬

提 舉 甘 肅 儒 學》:“春 酒 蒲 萄 歌 窈 窕, 秋 沙 苜 蓿 飽 驊 騮”, 幾 患 同 病;

卷 四《聞 擣 衣》:“苜 蓿 總 肥 宛 騕 褭, 琵 琶 曾 泣 漢 嬋 娟”, 則 銖 兩 悉 當

矣。 卷 五《歲 晚 偶 成》:“老 子 難 同 非 子 傳, 齊 人 終 困 楚 人 咻”, 上 句

指《史記 · 老子韓非列傳》;北宋以還,尊韓退之為“韓子”,遂稱古

所謂“韓子”為“韓非子”,此處恐人誤認退之,割截成“非子”。然據

《履 園 叢 話》 卷 十 載 松 雪 小 像 自 題 七 律 真 跡 正 作“老 子 難 同 韓 子 傳,

408
齊 人 終 困 楚 人 咻”, 則“非 子” 乃 後 人 刻 集 時 過 慮 妄 改, 松 雪 初 不 如

是 陋 鄙 也。 王 弘 撰《山 史》 初 集 卷 一 評 董 香 光 云:“畫 第 一, 制 義 次

之, 書 又 次 之, 詩 古 文 詞 為 下 駟。” 竊 謂 松 雪 詩 文 固 遠 邁 香 光, 而 在

生平能事中亦屬下駟, 畫當為第一, 書次之, 皆能創體開派, 詩文尚

未 堪 語 於 斯。 余 原 論 松 雪 畫 語, 偏 執 蔽 固, 祗 道 其 竹 石 山 水 之 簡

淡, 而 忽 其 羊 馬 人 物 之 工 細。 米 董 不 辦 工 筆, 倪 迂 亦 祗 擅 逸 筆; 李

厚德《戒菴漫筆》卷七《雲林柬》載其與張藻仲札云:“圖寫景物,曲

折 能 盡 狀 其 妙 趣, 蓋 我 則 不 能 之。 若 草 草 點 染, 遺 其 驪 黃 牝 牡 之

形 色, 則 又 非 所 以 為 圖 之 意。 僕 之 所 謂 畫 者, 不 過 逸 筆 草 草, 不 求

形似。”松雪亦工亦逸,如《荀子 · 解蔽》所謂“兩而能精”,然其自

負,似在“簡率”之體,雲林所推為“愈老愈奇”者,即《窠木竹石》一

類風格也。 雲林此柬亦載《 四友齋叢說》 卷二十九。

【二】 宋吳沆《環溪詩話》 卷上載張右丞論詩語, 略謂:“社詩妙

處, 人 罕 能 知。 凡 人 作 詩, 一 句 只 說 得 一 件 物 事, 多 說 得 兩 件。 杜

詩 一 句 能 說 得 三 件、 四 件。 常 人 作 詩, 但 說 得 眼 前, 遠 不 過 數 十 里。

杜 詩 一 句 能 說 數 百 里, 能 說 半 天 下, 能 說 滿 天 下。 唯 其 實 是 以 健,

若 一 字 虛 即 一 字 弱 矣。” 因 舉“旌 旗 日 暖 龍 蛇 動, 宮 殿 風 微 燕 雀 高”

為“一句說五件事”之例,謂旌也、旗也、日也、龍也、蛇也、宮也、殿

也、風也、燕也、雀也;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為“一句說半天

下” 與“一句說滿天下” 之例。 吳氏摘取荊公、 東坡、 山谷句助之張

目。趙行之《賓退錄》卷十備載張吳之說而嗤其“識趣”之“淺”,且

曰:“若 以 句 中 事 物 之 多 為 工, 則 必 如 陳 無 己‘桂 椒 柟 櫨 楓 柞 樟’ 之

句 而 後 可 以 獨 步, 雖 杜 子 美 亦 不 容 專 美。 若 以‘乾 坤 日 夜 浮’ 為 滿

天下句,則凡句中言天地、華夷、宇宙、四海者,皆足以當之矣。”“桂

椒”句出《後山詩集》卷一《贈二蘇公》。松雪謂“填滿”不用“虛字”,

409
張 吳 蓋 已 先 發 之。 張 吳“說 滿 天 下” 云 云, 亦 隱 逗 明 七 子 風 尚。 李

獻吉《空同集》卷六十一《再與何氏書》已曰:“百年、萬里,何其層見

而疊出也。”《大復集》中用“萬里”更多。錢牧齋《列朝詩集》丁集卷

五《李 攀 龍 傳》 引 王 承 甫《與 屠 長 卿 書》, 記 海 陵 生 取 李 于 鱗 慣 用 語

為《漫興》詩以嘲之曰:“萬里江湖迥,浮雲處處新。論詩悲落日,把

酒 歎 風 塵。 秋 色 眼 前 滿, 中 原 望 裏 頻。 乾 坤 吾 輩 在, 白 雪 誤 欺 人。”

即 欲“說 半 天 下”、“說 滿 天 下” 也。 松 雪 戒“使 唐 以 下 事”, 謝 茂 秦

《四溟山人集》 卷二十二《詩家直說》 不特稱子昂“兩聯宜實” 之語,

且申子昂“使唐以下事”之戒;范椁父《木天禁語 · 字法》亦云:“《事

文 類 聚》 事 不 可 用, 多 宋 事 也”, 謝 集 卷 二 十 一 引 之 而 譏 范 自 背 其

教。 七 子 懸 此 為 厲 禁, 然 初 不 能 聊 固 吾 圉, 篇 什 中 時 時 闌 入 唐 宋 人

事。 胡元瑞《少室山房筆叢》 卷二十六云:“何仲默每戒人用唐宋事,

而有‘舊井潮深柳毅祠’,用唐小說,亦太鹵莽。”此句見《大復集》卷

二十四《寄君山》,實則《大復集》中何止一例。且有一事屢用者,如

卷二十六《壽西涯相公》之“十年天下先憂淚,五畝園中獨樂身”,又

《奉 寄 泉 山 先 生》 之“蒼 生 尚 繫 裴 公 望, 白 髮 寧 忘 范 老 憂”; 卷 十 三

《醉歌贈子客》 之“李生近買陽羨田, 又欲鼓柁襄江船”, 又卷二十六

《得江西獻吉書》 之“鼓柁襄江應不得, 買田陽羨定何如。” 所用不止

唐小說, 并有宋人偽造之唐掌故, 如卷三《七述》 云:“躡飛雲之履,

被明霞之紬”,上句出《雲仙雜記》卷一記白樂天事,辛文房《唐才子

傳》 卷 六 本 之, 遂 云 樂 天“自 製 飛 雲 履”, 大 復 亦 取 材 不 嚴 也。 李、

何、邊、徐、康諸家集中斯類甚多,邊尤不謹,未暇歷舉。陳臥子、李

舒 章、 宋 轅 文 禀 七 子 之 教, 合 撰《皇 明 詩 選》, 於 此 事 煞 費 周 旋, 評

語有曰:“ 實事不嫌” 者,有曰:“ 亦自不妨” 者,觀之可以概矣。

410
97頁
【一】參觀《管錐編》七二一頁論推漁洋“遠人無目”之說,則遠

龍亦不見鱗爪。

98頁
【一】 田山薑之孫同之《西園詩說》 云:“詩中篇無累句, 句無累

字, 即 古 人 亦 不 多 覯。 唯 阮 亭 先 生 刻 苦 於 此, 每 為 詩 閉 門 障 窗, 備

極 修 飾, 無 一 隙 可 指, 然 後 出 以 示 人。 宜 詩 家 謂 其 語 妙 天 下 也。”

幾類李賓之《懷麓堂詩話》 載諸翰林“齋居閉戶作詩, 窺之見面目皆

作青色”。可與《嘯亭雜錄》互證。曹子建《公讌》詩:“朱華冒綠池”,

王 船 山《古 詩 評 選》 批 云:“如 雕 金 堆 碧, 作 佛 舍 莊 嚴 爾。 天 上 五 雲

宮 殿, 自 無 彼 位”; 亦 即 屠 長 卿、 施 愚 山 語 意。 英 國 十 八 世 紀 愛 德

華 · 楊論詩名著盛行德國, 恢張心目, 有云:“天才與聰慧之別, 猶

神 通 之 幻 師 迥 異 乎 構 建 之 巧 匠; 一 則 不 見 施 為, 而 樓 臺 忽 現, 一 則

善 用 板 築 常 器, 經 之 營 之。”(E d w a r d Yo u n g , C o n j e c t u r e s o n

O r i g i n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 “A g e n i u s d i f f e r s f r o m a g o o d u n d e r s t a n d -
ing, as a magician from an architect; that raises his structure
by means invisible, this by the skilful use of common tools” —
E. D. Jones, ed., English Critical Essays: 16th, 17th and 18th
C e n t u r i e s , “ T h e Wo rl d ' s C l a s s i c s ” , 2 7 9 )。 取譬無乎不同。

99頁
【一】 桴亭之說早見宋道學家言。 如《朱子語類》 卷十八云:“積

習 既 多, 自 然 醒 悟。 其 始 固 須 用 力; 及 其 得 之 也, 又 卻 不 假 用 力。”

411
陳壽老《篔窗集》卷一《曾子論》筆舌尤明暢,略云:“悟道者以真見,

體 道 者 以 真 力。 力 之 至 而 見 不 與 俱, 是 有 四 肢 而 無 目 也。 見 之 至

而 力 為 之 憊, 是 有 目 而 無 四 肢 也。 夫 真 力 養 於 百 年 者 也, 真 見 發 於

一 朝 者 也。 豈 惟 一 朝, 雖 一 噓 吸 之 間 可 也。 豈 惟 百 年, 雖 與 天 地 相

終 始 可 也。 世 人 知 悟 道 之 難 而 不 知 體 道 之 不 易。 曰‘既 竭 吾 才’, 則

顏 子 亦 嘗 用 力 矣。 然 顏 子 之 力, 施 之 未 有 見 之 初, 曾 子 之 力, 則 持

之 既 有 見 之 後 也。” 目 喻 悟 道, 四 肢 喻 體 道, 差 同 釋 典。 隋 智 者《法

華玄義》卷二云:“智為行本,因智目起於行足”,又卷四云:“智目行

足,到清涼地。”

100頁
【一】《後 村 大 全 集》 卷 八《題 何 秀 才 詩 禪 方 丈》:“能 將 鉛 槧 事,

止 作 葛 藤 看”; 隱 諷 詩 與 禪 扞 格 不 兩 立, 文 詞 乃 禪 家 所 斬 斷 之 葛 藤

也。卷九十九《題何秀才詩禪方丈》則明言曰:“詩家以少陵為祖,說

曰:‘語不驚人死不休。’ 禪家以達磨為祖, 說曰:‘不立文字。’ 詩之

不 可 為 禪, 猶 禪 之 不 可 為 詩, 何 君 合 二 為 一, 余 所 不 曉。” 是 矣 而 尚

未 分 雪 明 白。 禪 於 文 字 語 言 無 所 執 着 愛 惜, 為 接 引 方 便 而 拈 弄, 亦

當機煞活而拋棄。 故“以言消言”( 參觀《管錐編》 四五七頁)。 其以

“麻三斤”、“乾矢橛”等“無意義語”,供參悟,如《朱子語類》卷一百

二十四、 一百二十六所謂“呆守”、“麻了心” 者, 祈嚮正在忘言。 既

“無 意 義”, 遂 無 可 留 戀。 登 岸 則 舍 筏, 病 除 則 藥 贅 也。 詩 藉 文 字 語

言,安身立命;成文須如是,為言須如彼,方有文外遠神、言表悠韻,

斯 神 斯 韻, 端 賴 其 文 其 言。 品 詩 而 忘 言, 欲 遺 棄 跡 象 以 求 神, 遏 密

聲音以得韻, 則猶飛翔而先剪翮、 踴躍而不踐地, 視揠苗助長、 鑿趾

益 高, 更 謬 悠 矣。 瓦 勒 利(Pa u l Va l é r y ) 嘗 謂 敍 事 說 理 之 文 以 達 意

412
為 究 竟 義( l e b u t d e c o m m u n i q u e r à q u e l q u ' u n q u e l q u e n o t i o n

d é te r m i n é e ),詞之與意,離而不著,意苟可達,不拘何詞(e n t i ê r e m e n t
r e mp l a c é e ), 意 之 既 達, 詞 亦 隨 除(c et te i d é e s ' é t a n t p r o d u i te , l e
l a n g a ge s ' év a n o u i t d e v a n t e l l e ); 詩 大 不 然, 其 詞 一 成 莫 變, 長 保 無
失( l a f o r m e c o n s e r vé e c o m m e u n i q u e e t n é c e s s a i r e e x p r e s s i o n —

“C o m m e n t a i r e d e C h a r m e s ”, O e u v r e s , B i b . d e l a P l é i a d e , I , 1 5 1 1 ;

c f . “P r o p o s s u r l a p o é s i e ”, i b . , 1 3 7 2 )。 是 以 玩 味 一 詩 言 外 之 致,
非 流 連 吟 賞 此 詩 之 言 不 可; 苟 非 其 言, 即 無 斯 致。 昔 人 論 賽 南 古

(S é n a n c o u r )曰:“所愛於聲音者,以其能為寂靜之屏藩也”(i l a i m a i t

l e s s o n s p o u r l e s i l e n c e o ù i l s c o n f i n e n t —A . B é g u i n , L ' Â m e
r o m a n t i q u e e t l e r ê v e , 2 e é d . , 1 9 3 9 , 3 34 )。 讀 詩 時 神 往 心 馳 於 文 外
言表, 則必恬吟密詠乎詩之文字語言, 亦若此爾。 王從之《滹南遺老

集》卷三《論語辨惑自序》曰:“聖人之意,或不盡於言,亦不外於言

也。 不 盡 於 言, 而 執 其 言 以 求 之, 宜 其 失 之 不 及 也。 不 外 於 言, 而

離 其 言 以 求 之, 宜 其 傷 於 太 過 也。” 移 此 以 詮 滄 浪 詩 說, 可 為 鄰 壁 之

明, 而亦他山之石矣。 人生大本, 言語其一, 苟無語言道說, 則并無

所 謂“不 盡 言”、“不 可 說”、“非 常 道”。《莊 子 · 知 北 遊》 曰:“道 不

可言,言而非也”,又《徐無鬼》曰:“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

辯”;然必有“道”、有“言”,方可掃除而“不道”,超絕而“不言”。“不

道”待“道”始起,“不言”本“言”乃得。緘默正復言語中事,亦即言

語 之 一 端, 猶 畫 圖 上 之 空 白、 音 樂 中 之 靜 止 也。 毛 德 納 嘗 以 言 語

(d i e S p r a c h e ) 與 行 走(d a s G e h e n ) 呼 吸(d a s A t m e n ) 等 視(F.

Maut hner, Beiträge zu einer Kritik der Sprache, 3. Auf l., 1 923,
I , 1 5 - 6 )。 竊 謂 人 非 呼 吸 眠 食 不 生 活, 語 言 僅 次 之, 公 私 百 事, 胥
賴 成 辦。 潛 意 識 之 運 行, 亦 勿 外 言 言 語 語; 超 現 實 主 義(s u r ré a l i s -

413
m e ) 作 者 昌 言 本“ 內 心 自 動 作 用 ”(a u to m a t i s m e p s yc h i qu e ), 發 為
詩文, 是其明驗( 參觀 A . B r eto n , M a n i f e s t e d u s u r r é a l i s m e - P o i s s o n

s o l u b l e , 1 9 2 4 , 3 7 : “ l a p e n s é e p a r l é e ” , 5 2 : “ L e l a n g a g e a é té
d o n n e â l ' h o m m e p o u r q u ' i l e n f a s s e u n u s a g e s u r ré a l i s t e ”; M.
Na d e a u , H i s t o i r e d u s u r r é a l i s m e , 1 9 4 5 , 7 7: “d e s rêv e s p a rl é s ”), 而
潛 意 識 不 離 語 文(l ' i n st a n c e d e l a l et t r e d a n s l ' i n c o n s c i e n t ), 尤

為 當 世 心 析 學 者 所 樹 新 義( 參 觀 J . L a c a n : “T h e I n s i ste n c e

o f t h e L e t t e r i n t h e Un c o n s c i o u s ” , i n J . E h r m a n n , e d . , S t r u c t -
u r a l i s m , 1 9 7 0 , 1 0 1 f f )。 海 德 格 爾 至 謂 古 訓“人 乃 具 理 性 之 動 物” 本
旨 為“人 乃 能 言 語 之 動 物”( 參 觀《管 錐 編》 四 ○ 八 頁 ), 且 曰:“默

不 言 非 喑 不 言。 真 談 說 中 方 能 著 靜 默。 必 言 之 有 物, 庶 能 無 言。”

(S c h w e i g e n h e i s s t a b e r n i c h t s t u m m s e i n . N u r i n e c h t e n R e d e n

i s t e i g e n t l i c h e s S c h w e i g e n m ö g l i c h . Um s c h w e i g e n z u kö n n e n ,
m u s s d a s D a s e i n e t w a s z u s a g e n h a b e n —H e i d e g g e r , o p . c i t . ,
1 6 4 , 1 6 5 )。“詩禪”當作如是觀。司空表聖《詩品 · 含蓄》曰:“不著
一字, 盡得風流。”“不著” 者、 不多著、 不更著也。 已著諸字, 而後

“不著一字”,以默佐言,相反相成,豈“不語啞禪”哉。馬拉梅、克洛

岱 爾 輩 論 詩, 謂 行 間 字 際、 紙 首 葉 邊 之 無 字 空 白 處 與 文 字 纕 組, 自

蘊 意 味 而 不 落 言 詮, 亦 為 詩 之 幹 體。(M a l l a r m é : “C r i s e d e v e rs ”:

“ l e p o è m e t u , a u x b l a n c s ” ; “ Un c o u p d e d é s ” , P ré f a c e : “ L e s

‘b l a n c s ’, e n e f f e t , a s s u m e n t l ' i m p o r t a n c e ; l a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e n e x i g e a

c o m m e s i l e n c e a l e n t o u r ”; “Q u a n t a u l i v r e ”: “i n d é f e c t i b l e m e n t
l e b l a n c r e v i e n t p o u r a u t h e n t i q u e r l e s i l e n c e ” ; “ S u r Po ë ”: “l e
blanc du papier: significatif silence qu'il n'est moins beau de
c o m p o s e r , q u e l e s v e r s . ” —O e u v r e s c o m p l è t e s , l a P l é i a d e , 3 6 7 ,
414
3 8 7 , 4 5 5 , 8 7 2 . C l a u d e l : C i n q g r a n d e s o d e s , I . “L e s M u s e s ”: “L e
poème n'est point fait de ces lettres que je plante comme
d e s c l o u s , m a i s d u b l a n c q u i r e s t e s u r l e p a p i e r . ” —O e u v r e s
p o é t i q u e s , l a P l é i a d e , 2 2 4 )。 蓋 猶 吾 國 古 山 水 畫, 解 以 無 筆 墨 處 與
點 染 處 互 相 發 揮 烘 托( 參 觀 E . H . G o m b r i c h , A r t a n d I l l u s i o n , 5 t h

e d . , 1 9 7 7 , 1 7 4 - 5 , “s c r e e n ”, “t h e p o w e r o f e x p r e s s i n g t h r o u g h
a b s e n c e o f b r u s h a n d i n k ”), 豈“ 無 字 天 書 ” 或 圓 光 之 白 紙 哉。 破
額 山 人《夜 航 船》 卷 八 嘲 八 股 文 名 師“無 無 生”, 傳“全 白 真 無” 文

訣,妙臻“不留一字”之高境;休休亭主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與

無無生之“不留一字,全白真無”,毫釐千里焉。陸農師《埤雅》卷十三

《楊》論《折楊》、《皇華》之曲曰:“《記》曰:‘清廟之瑟,朱絃而疏越,

一 唱 而 三 歎, 有 遺 音 者 矣。’ 若 此, 詩 之 至 也。《中 庸》 曰:‘上 天 之

載,無聲無臭。’至矣。”夫《樂記》言“有遺音”也,《中庸》言原“無

聲”也;農師連類論詩,是混“含蓄”於“全白”矣。易順鼎實甫《丁戊

之間行卷》 有九言體一首,《白嚴同毛實君、 廖笙陔、 鄭硯孫遊衡山,

遇雨而歸, 四人者皆無詩, 代為解嘲》:“眼前奇景那可乏奇句, 此四

人 者 不 答 皆 搖 頭。 得 無 誤 信 司 空 表 聖 說, 不 著 一 字 謂 足 稱 風 流。”

以 文 為 戲 而 望 文 生 義, 毋 庸 苛 論, 顧 亦 徵 易 氏 之 誤 解 司 空 表 聖 說。

不然,易“ 信” 字為“ 解” 字,未始不可嘲戲“ 四人者” 也。

【二】禪人活參話頭,可用詩句。李鄴嗣《杲堂文鈔》卷二《慰弘

禪 師 集 天 竺 語 詩 序》 所 謂:“諸 釋 老 語 錄 每 引 唐 人 詩, 單 章 隻 句, 雜

諸 杖 拂 間, 俱 得 參 第 一 義。 是 則 詩 之 於 禪, 誠 有 可 投 水 乳 於 一 盂,

奏 金 石 於 一 堂 者 也。” 竊 謂 此 即 春 秋 時“賦 詩 斷 章” 之 充 類 橫 決 耳

( 參 觀 本 書 288 頁 又《管 錐 編》 二 二 四 至 五 頁 )。 西 漢 人 解《詩》 亦

用斯法,觀《韓詩外傳》可知。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一謂“讀《詩》

415
亦 當 與 讀 諸 經 不 同。 引 伸 觸 類, 維 人 所 用。 韓 嬰 作《詩 外 傳》, 正 此

意也”;卷二歷舉《左傳》用《詩》諸例,“不必盡依本旨,蓋即所謂引

伸觸類者。”陳蘭甫《東塾讀書記》卷六引元錢惟善作《外傳》序稱其

書“斷章取義,有合孔門商賜言《詩》之旨”;因申論謂《孟子》、《坊

記》、《中庸》、《表記》、《緇衣》、《大學》引《詩》者,多似《外傳》,“其

於《詩》義,洽熟於心,凡讀古書,論古人古事,皆與《詩》義相觸發”。

《漢書 · 儒林傳》記王式以《詩》為“諫書”,《昌邑王賀傳》記龔遂以

《詩》 為“人事浹, 王道備”( 參觀呂誠之丈《讀史札記》 乙帙《漢儒

術 盛 衰 下》、《 詩 無 作 義》)。 蓋 觸 類 旁 通, 無 施 勿 可, 初 不 拘 泥 於

《詩》之本事本旨也。 劉辰翁《須溪集》卷六《題劉玉田題杜詩》云:

“凡 大 人 語 不 拘 一 義, 亦 其 通 脫 透 活 自 然。 觀 詩 各 隨 所 得, 或 與 此

語 本 無 交 涉。” 其 子 將 孫 序 王 荊 公《唐 詩 選》(《永 樂 大 典》 卷 九 百 七

《詩》字下引,四庫輯本《養吾集》漏收),亦云:“古人賦《詩》,猶斷章

見 志。 固 有 本 語 本 意 若 不 及 此, 而 觸 景 動 懷, 別 有 激 發。” 後 來 王 船

山《詩繹》論“興觀群怨”曰:“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

得。人情之遊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常州派說詞曰:“作者未必然,

讀者何必不然。” 皆西漢“外傳”、 南宗“活句” 之支與流裔也。 谷隱

“藥 語” 之 喻, 乃 釋 典 常 談。《中 論 · 觀 行 品》 第 十 三 曰:“大 聖 說 空

法, 為 離 諸 見 故。 若 人 於 空 貌 生 見 者, 是 人 不 可 化。 譬 如 有 病, 須

服藥可治; 若藥復為病, 則不可治。”《大智度論》 卷三十一《釋初品

中十八空》曰:“又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已得破,藥亦應出。若藥不

出, 則 復 是 病。”《大 般 湼 槃 經 · 如 來 性 品》 第 四 之 五 曰:“如 是 大 乘

典, 亦名雜毒藥;如酥醍醐等, 及以諸方蜜, 服消則為藥, 不消則為

毒”(參觀《管錐編》一三頁引古希臘懷疑派語)。其旨即《莊子 · 庚

桑楚》 所謂:“有不能以有為有, 必出乎無有, 而無有一無有”;郭象

416
註:“若 無 能 為 有, 何 謂 無 乎。 一 無 有 則 遂 無 矣。 無 者 遂 無”; 王 先

謙《莊子集解》引宣穎云:“並無有二字亦無之”(參觀《管錐編》四四

八頁)。又王陽明《傳習錄》徐愛《序》記:“門人有私錄先生之言者,

先生聞之, 謂之曰:‘聖賢教人, 如醫用藥, 皆因病立方, 初無定說,

若拘執一方, 鮮不殺人矣’”;又《傳習錄》 卷下一友問“靜坐時將好

名、 好 色、 好 貨 等 根 逐 一 搜 除”, 陽 明 正 色 曰:“這 是 我 醫 人 的 方 子,

真 是 去 得 人 病 根。 你 如 不 用, 且 放 起, 不 要 作 壞 我 的 方 子。” 皆 針 砭

今語所謂“ 教條” 之病也。

101頁
【一】參觀朱子《語類》卷十七論“物格知至了大徹悟”與“一日

間無時無數介然之覺”。

103頁
【一】 竟陵出於公安。《列朝詩集》 丁十二《譚元春傳》 引金陵張

文寺云:“伯敬入中郎之室, 而思別出奇”; 袁小修《珂雪齋近集》 卷

三《花雪賦引》亦謂:“伯敬論詩,極推中郎,其言出而世之推中郎者

益 眾。” 翁 覃 谿《復 初 齋 詩 集》 卷 七 十《儷 笙 和 予 白 齋 之 作、 因 論 白

詩、兼寄玉亭協揆》:“白蘇齊漸啟鍾譚”,則誤伯修為中郎,欲與“初

白菴”、“白菴” 凑合耶, 抑於公安、 竟陵家法道聽塗說也。 觀譚友夏

《全集》 卷八《東坡詩選序》、《袁中郎先生續集序》, 則中郎之子述之

已化於竟陵;小修《珂雪齋近集》卷二《答須水部日華書》、卷三《蔡

不 瑕 詩 序》、《 花 雪 賦 引》 皆 於 乃 兄 幾 如 陽 明 於 朱 子 之 作“ 晚 年 定

論”, 亦 不 能 謹 守 家 學 而 堅 公 安 壁 壘 矣。 中 郎 甚 推 湯 若 士, 余 見 陳

伯 璣《詩 慰》 選 若 士 子 季 雲 詩 一 卷, 赫 然 竟 陵 體 也, 附 錄 傅 占 衡 序

417
果 言 其“酷 嗜 鍾 譚”。 中 郎 又 亟 稱 王 百 穀,《詩 慰》 選 百 穀 子 亦 房 詩

一卷,至有“非友夏莫辦”之目。蓋竟陵“言出”,取公安而代之,“推

中郎者”益寡而非“益眾”。後世論明詩,每以公安、竟陵與前後七子

為 鼎 立 驂 靳; 余 瀏 覽 明 清 之 交 詩 家, 則 竟 陵 派 與 七 子 體 兩 大 爭 雄,

公 安 無 足 比 數。 聊 拈 當 時 談 藝 語 以 顯 真 理 惑。 王 覺 斯《 擬 山 園 詩

集》 七 律 卷 五《酬 王 玉 煙 數 詩 同 飲 吳 隆 媺 齋 中》 第 三 首:“詞 壇 今 日

眩《詩歸》, 大復、 空同知者稀。” 王述菴編《陳忠裕公全集》 卷十五

《遇 桐 城 方 密 之 於 湖 上 歸 復 相 訪 贈 之 以 詩》 第 二 首:“漢 體 昔 年 稱 北

地, 楚風今日滿南州”, 自註:“時多作竟陵體。” 周櫟園《賴古堂集》

卷十三《賴古堂詩序》:“膚七子,戔竟陵”;卷十四《南昌先生四部稿

序》:“竟陵、歷下各樹旌旗,不相統一”;同卷《汪舟次詩序》:“夫世

尚苟同,分竟陵、歷下而馳者,驅染成風”;卷二十一《書程石門再遊

燕 臺 詩 後》:“近 日 為 兩 家 騎 驛 者, 筆 在 李 而 意 實 在 鍾。” 傅 青 主《霜

紅龕全集》卷三十一《與戴楓仲》:“真正箇中人,可與王李、何李、鍾

譚共坐一堂之上。”杜茶村《變雅堂詩集》卷十《三山草 · 自序》:“此

近 日 王 李、 鍾 譚 所 以 兩 失 其 意 也。” 陳 確 菴《從 游 集》 卷 上 評 王 抃:

“當 代 作 者, 鍾 譚、 王 李 各 有 宗 師; 物 我 異 觀, 更 相 嘲 笑”。 潘 次 耕

《遂初堂集》卷六《五朝名家詩選序》:“四十年前,人醉竟陵之糟醨;

乃 者 駸 駸 復 墮 濟 南 之 雲 霧。” 梁 玉 立《蕉 林 詩 集》 申 鳧 盟《序》:“自

唐以來, 語音節者, 以濟南為至。 慕者效之, 滿目蒼黃, 至不解意欲

道 何 事。 性 情 之 靈, 障 於 浮 藻。 激 而 為 竟 陵, 勢 使 然 耳。 竟 陵 久 為

海 內 所 詬 詈, 無 足 言 者。 相 提 而 論, 各 去 其 偏, 就 彼 音 節, 舒 我 性

情。”潘雪帆《拜鵑堂詩集》卷三《懷鄧孝威》:“竟陵與歷下,各以偏

師攻”;所選《宋詩啜醨集》有《自序》:“于鱗立盟壇坫,迄今百餘年,

詞 歸 餖 飣, 調 入 癡 肥。 使 非 竟 陵 起 而 抉 隱 剔 微, 一 一 表 章, 不 幾 等

418
祖 龍 一 燼 耶。” 賀 子 翼《水 田 居 存 詩》 卷 三《感 懷 和 劉 安 期、 安 于》:

“每遜三叉字,彌驚一字宗。敢云獻吉李,不敵竟陵鍾”;又《詩筏》:

“自鍾譚集出,而王李集覆瓿矣。”方密之《通雅》卷首之三:“近代學

詩, 非七子, 則竟陵耳。” 呂晚村《萬感集 · 子度歸自晟舍以新詩見

示》:“七 子 叢 奧 富 著 作, 沙 飯 塵 羹 事 摽 掠。 竟 陵 兩 傖 矯 此 弊, 不 學

無術惡其鑿。”鄭禹梅《見黃稿詩刪》卷二《與袁公弢、王有容論詩》:

“鍾譚要是寒酸骨, 王李真成朽腐皮。” 王雨豐《弇山詩鈔》 卷一《讀

唐 宋 元 明 人 詩》 第 十 五 首:“聚 訟 紛 紛 堪 一 笑, 謾 推 王 李 折 鍾 譚。”

查初白《敬業堂詩集》 卷十九《題項霜田讀書秋樹根圖》:“熟從牙後

拾王李,纖入毛孔求鍾譚。”《尺牘新鈔》卷五胡介《與龔半千論詩》:

“數 十 年 來 之 言 詩 者, 同 異 相 軋, 去 之 益 遠。 宗 鍾 譚 者 破 碎, 宗 七 子

者 囫 圖”; 卷 六 陳 周 政《答 王 普 瞻》:“ 近 世 詩 人 眼 孔 小 極, 已 投 身

於 李 譚 之 門, 作 彼 重 儓”; 卷 七 李 繼 白《與 張 曉 人》:“ 近 代 何 李 之

後, 矯 以 竟 陵; 兩 相 救 則 相 成, 兩 相 勝 則 相 絀”; 卷 八 徐 增《與 申

勖 菴》:“ 近 日 學 詩 者, 皆 知 竟 陵 為 罪 人 之 首。 欲 改 弦 更 轍 者, 又

不 深 諳 唐 賢 之 門 庭 堂 室, 復 相 率 而 俎 豆 王 李”; 卷 十 張 惣《與 友 論

歷 下、 竟 陵》:“今 之 論 詩 者, 始 焉 多 尸 祝 竟 陵, 久 之 且 俎 豆 歷 下。”

李 元 仲《寒 支 二 集》 卷 二《答 友》:“學 王 李 之 失, 板 滯 而 庸 劣。 學

鍾 譚 之 失, 則 邪 僻 而 已, 勢 亦 必 至 於 庸 劣。” 王 山 史《山 志》 初 集

卷 二:“余 幼 時 喜 言 鍾 譚, 其 文 集 皆 細 加 丹 鉛。 今 每 翻 及, 面 為 之

赤”; 變 而 至 於 道, 乃 奉 七 子 之 王 李, 觀《砥 齋 集》 卷 一 上《題 自 注

華 山 記 稿》、 卷 二《書 錢 牧 齋 湯 臨 川 文 集 序》、 卷 三《艾 千 子 罪 王 弇

州 論》 可 見。 清 初 廣 采 時 人 詩 篇 三 大 總 集 中 序 例 評 按, 亦 相 印 證。

魏 憲《詩 持》 二 集《自 序》:“明 興, 一 洗 宋 元 積 習, 如 日 月 經 天, 照

耀 四 表。 青 田、 長 沙、 北 地、 信 陽、 歷 下、 竟 陵 諸 派 變 而 愈 盛”;

419
《 凡 例》:“ 濟 南、 竟 陵, 日 相 操 戈, 殊 屬 無 謂”; 卷 八 評 釋 函 可 古

樂 府:“樂 府 失 傳 久 矣。 濟 南 起 而 振 之, 竟 陵 曰: 吾 非 不 能, 畏 此 一

副 擬 古 面 目”; 卷 十 評 張 霍:“既 不 為 歷 下, 仍 不 能 竟 陵, 翹 翹 楚 楚,

自成一家。”鄧漢儀《詩觀》初集《凡例》:“首此竟陵矯七子之偏,而

流 為 細 弱。 華 亭 出 而 以 壯 麗 矯 之”; 卷 四 評 許 承 家《留 別 宗 鶴 問》:

“大 樽 一 派, 格 調 非 不 高 敞, 然 只 是 應 付。 矯 之 者 又 趨 而 之 竟 陵。”

王爾綱《天下名家詩永》卷首《雜述》:“杜于皇為詩,取逕在王李、鍾

譚 之 外”, 又 記 吳 次 尾 語:“弘 嘉 諸 君 之 失 也, 以 拘 體 法 而 詩 在。 今

人 之 得 也, 以 言 性 情 而 詩 亡。 嗚 呼, 與 其 得 也, 寧 失 而 已 矣。 吾 非

惡 夫 竟 陵 也, 惡 夫 學 竟 陵 之 流 失 也”; 卷 二 評 錢 謙 益:“歷 下、 竟 陵、

雲間代興”;卷九評張惣:“南村論歷下、竟陵得失,極為持平”;卷十

評孔尚大:“王李、 鍾譚各有其長, 各有其弊”, 卷十四附王氏自作詩

《呈宗遺山》 第一首:“昔在有明時, 七子何光輝。 鍾譚尚中晚, 出語

輕 詆 譏。 簡 遠 固 足 貴, 壯 麗 何 可 非。” 其 他 熟 知 習 見, 如 吳 梅 村《與

宋 尚 木 論 詩 書》:“號 於 人 曰: 我 盛 唐, 我 王 李。 則 何 以 服 竟 陵 之 心

哉”;王貽上《漁洋詩問》卷下:“問:有以尖笨二字評鍾譚、王李者,

何如”;馮定遠《鈍吟雜錄》卷三:“王李、李何之論詩,如貴胄子弟倚

恃門閥, 傲忽自大, 時時不會人情。 鍾譚如屠沽家兒時有慧黠, 異乎

雅 流。” 均 可 徵 七 子、 鍾 譚 兩 派 中 分 詩 壇, 對 壘 樹 幟, 當 時 作 者 如 不

歸 楊 則 歸 墨 然。 公 安 家 言 尚 不 足 擬 於 鄭 之 小 國 處 兩 大 間, 直 曹 鄶

之陋不成邦而已。 賀子翼《水田居文集》 卷五《書竟陵焚餘後》 自言

“愛 竟 陵 詩 而 不 肯 學 竟 陵 詩”;《示 兒 二》 謂 袁 中 郎“亦 近 代 詩 中 豪

傑”,然徐文長、鍾伯敬、譚友夏、錢牧齋、湯若士、陳臥子等“為昭代

翹楚,吾所服膺,有在公安上者。”其《詩筏》每取竟陵,以之與七子

度 長 絜 短, 惟 一 則 云:“舍 性 靈 而 趨 聲 響 者, 學 王 李 之 過 也。 舍 氣 格

420
而 事 口 角 者, 學 徐 袁 之 過 也。 舍 章 法 而 求 字 句 者, 學 鍾 譚 之 過 也。”

全 書 中 竟 陵、 七 子 儷 坐 儷 立, 而 參 之 以 公 安 者, 祗 此 例 耳。 陳 伯 璣

《詩 慰》 之 選, 渺 不 識 用 意 安 在。 錢 牧 齋 序 謂:“萬 茂 先 詩 曾 累 寄 余,

亂 後 失 去”, 朱 無 易 序 謂:“拾 虞 山 之 偶 遺”; 然《歷 朝 詩 集》 漏 而 未

收,采而未盡者,寧止此數。觀其選譚友夏詩最多,《嶽歸堂集》、《嶽

歸堂遺集》 各盈一卷;他如湯季雲、 吳允兆、 王亦房、 程仲權、 萬茂

先,皆竟陵派。是其微旨非“拾虞山之偶遺”,乃矯虞山之固蔽,略類

未長孺之選“鍾譚體”二十人為《寒山集》也(參觀《愚菴小集》卷八

《寒山集序》、《竹笑軒詩集序》)。 魏憲《詩持》 一集之王思任、 陳昂、

戴明說、鄭日奎、程封,二集之釋大依、陸漾波,三集之吳國龍、丁胤

熽、 郝 煌, 均 竟 陵 體, 惟 三 集 卷 八 李 如 梓 一 人 師 法 公 安。 參 稽 多 寡,

頗 窺 當 時 風 尚 焉。 竊 謂 王 覺 斯 之 五 言 古 近 體、 倪 鴻 寶 之 五 言 律, 亦

染 指 鍾 譚, 特 不 似 林 茂 之、 徐 元 歎 輩 之 可 納 入 竟 陵 門 下 耳。 張 宗 子

嘗學鍾譚詩,《瑯嬛文集》卷一《瑯嬛詩集序》自道之。尚有二人,薰

蕕 異 器, 而 同 得 力 取 逕 於 竟 陵, 則 傅 青 主、 阮 大 鋮 是。 青 主 誦 說 鍾

譚 不 諱 言, 劉 䬠 補 輯 本《霜 紅 龕 全 集》 卷 五《偶 借 法 字 翻 杜 句 答 補

巖》 第一首云:“滄溟發病語, 慧業生《詩歸》。 捉得竟陵訣, 弄渠如

小兒”;卷二十三《杜遇餘論》云:“畢竟劉須溪、楊用修、鍾伯敬們好

些,他原慧”(“杜遇”之名疑即本譚友夏“遇莊”來,參觀《友夏合集》

卷六《與舍弟五人書》, 張宗子《瑯嬛文集》 卷一亦有《四書遇序》);

卷二十九《雜記》 引一詩:“雖云常謝客, 太寂亦思人。 月性閒階滿,

秋聲半夜真。 歌連鄉夢了, 坐歷久寒頻。 如此森森柏, 微喧恕好賓”,

而 贊 之 曰:“起 得 自 然, 收 得 完 足。” 所 引 即 譚 友 夏《秋 夕 集 周 安 期

柏鸞堂看月》,“久” 字當作“酒”;《列朝詩集》 丁十二友夏傳中記朱

隗 曰:“則 甲 夜 乙 夜 秋 聲 尚 假 乎”, 正 譏 此 詩。 據《辛 巳 叢 編》 徐 晟

421
《師 友 札 小 引》, 則 隗“是 竟 陵 嫡 派”, 豈 迷 途 未 遠, 昨 非 今 悟 歟。 阮

大 鋮 絕 口 不 道 鍾 譚;《戊 寅 詩 · 與 楊 朗 陵 秋 夕 論 詩》 大 言:“勝 國 至

本 朝, 一 望 茅 葦 積, 滔 滔 三 百 年, 鴻 蒙 如 未 闢。” 顧 按 其 先 後 諸 集,

則洵可謂為“捉得竟陵訣” 者。 昧良忘祖, 毀所自出, 亦僉壬心術流

露 之 一 端 焉。 抑 猶《棗 林 雜 俎》 聖 集 記 王 覺 斯 詆 鍾 譚 曰:“如 此 等

詩, 決 不 富 不 貴, 不 壽 不 子”, 灼 熱 官 諱 稱 寒 瘦 詩 耶。 葉 燦 為《詠 懷

堂 詩》 撰 序 有 曰:“永 明 不 云 乎: 眾 生 言 語, 悉 法 界 之 所 流, 外 道 經

書, 盡諸佛之所說。 而況李杜、 元白、 蘇黃諸大家, 及近日王李、 鍾

袁 諸 名 士, 即 其 中 不 無 利 鈍, 何 容 輕 置 擬 議 於 其 間 乎。” 似 微 示 阮 氏

未 盡 取 法 乎 至 上, 非 不 知 有“勝 國”、 何 論“本 朝” 者 也。 五 十 餘 年

前,南京國學圖書館重印《詠懷堂詩集》,陳散原、章太炎、胡步曾先

生 等 題 識 以 表 章 之; 有 曰:“以 王 孟 意 趣, 而 兼 謝 客 之 精 鍊”, 有 曰:

“具 體 儲 韋, 追 蹤 陶 謝。” 諸 先 生 或 能 詩 或 不 能 詩, 要 未 了 然 於 詩 史

之 源 流 正 變, 遂 作 海 行 言 語。 如 搔 隔 靴 之 癢, 非 奏 中 肯 之 刀。 有 清

一代, 鄙棄晚明詩文;順康以後, 於啟禎家數無復見知聞知者, 宜諸

先生之欽其寶莫名其器也。

【二】清初如方密之《通雅》卷首之一毛稚黃《詩辯砥》卷四,雖

深 非 鍾 譚 談 藝, 尚 不 盡 抹 摋。 賀 黃 公《載 酒 園 詩 話》 卷 一 謂 其 得 失

各半,“得者如五丁開蜀道, 失者則鐘鼓之享爰居”;卷三、 卷四論王

建、 白居易、 元稹、 杜荀鶴諸則皆舉鍾譚詩評妙處、 詩識精處。 賀翼

之《詩筏》 於竟陵論詩作詩均有節取。 他如李元仲《寒支初集》 卷七

《再答蔡人鏡書》、《二集》卷二《答友》、《答邱黃玉》;《尺牘新鈔》卷

六劉榮嗣《回王受人》;《二集》卷三施閏章《與陳伯璣論竟陵》,卷六

董以寧《與倪闇公》, 卷七鄧漢儀《與孫豹人》, 卷十一陳允衡《復施

愚 山 先 生》, 卷 十 三 劉 孔 和《與 友 人 論 詩》; 卷 十 五 雷 士 俊《與 孫 豹

422
人》;《三集》卷七陳允衡《復櫟下先生》;或有非難,而仍甚許與。顧

昌《耳提錄》述乃父黃公語:“鍾譚詩原有好處,如‘聽子酣歌徹,知

君誦讀成’,又如‘雷聲入水圓’,皆不愧大雅”;錢湘靈《錢湘靈先生

詩集》舊鈔本第五冊《戲為論詩絕句》第十首:“詩家自古例相輕,楚

國 三 袁 妙 入 情; 未 必 竟 陵 無 好 處, 莫 將 詩 病 定 平 生。” 言 外 當 均 指 牧

齋,猶朱長孺之選《寒山集》、序《竹笑軒詩》。此等議論皆針切當時,

發 之 有 為, 持 之 有 故, 異 乎 事 後 局 外, 超 然 作 平 心 之 公 斷 者。 全 謝

山《鮚埼亭詩集》 卷一《牧齋本與茶村相契。 及國初, 竟陵譚侍講主

試江寧, 致敬於茶村, 如燕太子所以事荊卿者。 茶村叩之, 則長跪流

涕 曰:‘欲 先 生 為 吾 家 報 世 仇 也。’ 茶 村 默 然。 唐 丈 南 軒 語 及, 因 紀

以 詩》:“門 戶 紛 綸 禍 未 休, 可 憐 文 字 亦 戈 矛。” 竟 陵 子 弟 於 牧 齋 不 共

戴天之仇, 有如斯焉。 又按《耳提錄》 載顧黃公復言:“丁酉在白下,

見 林 叟 茂 之 於 芝 麓 公 座 上, 年 八 十 餘 矣”, 因 記 林 謂:“友 夏 詩 晚 年

益魔,一日適得‘鬚髯颯颯向江鳴’。予曰:方破腹,可即以‘肚腹呼

呼連岸響’作出語。譚微頷,已而悟其戲也,乃舍去。”然此句出友夏

《沙市尋袁述之》詩,仍在集中,未刪改也。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七

十 九 云:“伯 敬 編 籬 詩:‘縛 柴 成 虎 落, 澆 竹 汰 龍 鍾。’ 上 句 用 鼂 錯 論

邊塞事、揚雄《羽獵賦》。下句誤,龍鍾竹乃希世異物,見馬融《長笛

賦》、《南 越 志》。” 此 聯 出 伯 敬《春 日 課 僮 編 籬 訖 成 句》, 以 虛 對 實,

“龍鍾”非竹名,乃竹狀;《荀子 · 議兵》篇:“隴種東籠而退耳”,楊

倞 註:“摧 敗 披 靡 之 貌, 或 曰: 即 龍 鍾 也。” 袁 伯 修《白 蘇 齋 類 稿》 卷

一《曹 元 和 邀 飲 靈 慧 寺 同 諸 公 賦》:“梢 天 樹 輪 囷, 委 地 竹 龍 鍾”; 袁

小修《遊居柿錄》 卷五:“看人斫竹, 去其龍鍾者數百根。” 伯敬用語

正同, 豈誤解漢賦哉。 且漢賦初不爾; 楊子雲《蜀都賦》:“其竹則鍾

龍䇣𥯑, 野篠紛鬯”, 馬季長《長笛賦》:“惟籦籠之奇生兮”,《文選》

423
善註引《竹譜》謂“籦籠、竹名”。則誤會者,乃吳氏而非伯敬也。“虎

落”雖出《漢書 · 鼂錯傳》,似亦流傳後世,如查初白《敬業堂集》卷

二十一《山家柴柵, 編竹而不築牆, 云以拒虎。 虎能踰牆, 而不敢窺

籬, 蓋 疑 其 為 陷 阱 也。 作 虎 落 歌》。 以 林 氏 之 聞 見 親 切, 吳 氏 之 記

誦 淹 貫, 而 失 實 不 中 如 是。 後 世 論 竟 陵 詩, 多 耳 食 而 逞 臆 說, 更 不

足憑。 博覽如沈子培曾植, 而《海日樓札叢》 卷七謂《載酒園詩話》、

《圍 爐 詩 話》 為“實 亦 竟 陵 之 傍 流”, 則 渠 儂 苟 曾 讀《詩 歸》, 亦 如

未讀耳。

【三】焦廣期《此木軒詩》卷五《戲題絕句》第四十九首:“鼠嚙蟲

穿 翻 歎 佳, 鍾 譚 謬 種 惑 提 孩。 勸 君 莫 便 相 嘲 誚, 都 大 聰 明 兩 秀 才”;

自註:“鍾譚不過時文家見識, 攻之太過, 適成其名。” 姚石甫《後湘

詩集》卷九《論詩絕句》第五十一首:“詩到鍾譚如鬼窟,至今年少解

爭譊。請君細讀公安集,幽刻終當似孟郊。”“公安”必“竟陵”之誤。

鄧湘皐《南村草堂文集》 卷二《嶽歸堂全集序》 之稱竟陵, 則以其為

楚 咻 耳, 故 曰:“有 明 之 詩 凡 三 變, 而 風 會 所 趨, 每 轉 移 於 吾 楚。 以

茶 陵 倡 於 前, 以 竟 陵 殿 其 後”; 鄉 曲 之 私, 非 能 真 賞。 施 壽 山《薑 露

盦雜記》 卷六謂長吉鬼才,“猶山精木魅”, 鍾譚鬼語,“乃愁魂餒魄,

丐 食 病 家”, 而 卷 五 則 摘 譚 五 言 古 之 佳 者。 繆 筱 珊《雲 自 在 龕 隨 筆》

卷 五 極 稱 譚 文“疏 雋 明 潔”。 李 審 言《媿 生 叢 錄》 卷 一 力 詆《詩 歸》,

謂“專 標 枯 澀 清 靈 為 宗, 便 味 如 嚼 蠟”。 林 畏 廬 指 摘 友 夏 語 亦 見《畏

廬論文 · 忌輕儇》篇。評詩不廢《詩歸》者,聊舉不甚熟知三例。陸

次雲《五朝詩善鳴集 · 明詩》卷下鍾惺《題劉慎虛書冊》評:“託出選

《詩歸》大意。《詩歸》於古詩評論多佳,惟近體十失八九。”成書《古

詩存 · 凡例》:“向論詩頗不滿於竟陵,後觀其於《士龍集》茫茫數百

首中,獨取‘閒居物外’一章,可謂卓識。”王壬秋《湘綺樓日記》光緒

424
四年六月十一日:“〔鄧〕保之歸,縱談詩法,云:唐詩選以《詩歸》為

善, 先隔斷俗塵。《詩歸》 為世所訾議, 非吾輩不能用之有效也。” 要

以《石遺室詩話》論《詩歸》較詳,特未足上比賀黃公《載酒園詩話》

卷一《詩歸》及毛先舒《竟陵詩解駁議》耳。竊謂譚友夏《東坡詩選》

實 足 羽 翼《詩 歸》。 友 夏 以 袁 中 郎 所 選 為 椎 輪。 中 郎 自 跋 云:“子 瞻

集大成, 前掩陶謝, 中凌李杜, 晚跨白柳。 詩之道至此極盛, 此後遂

無 詩 矣。” 伯 修 尚 白 蘇 並 舉, 中 郎 逕 舍 白 而 專 取 蘇, 道 益 不 廣。 友 夏

序 云:“袁 中 郎 先 生 有 閱 本, 存 於 家, 予 得 之 其 子 述 之, 而 合 之 昔 之

所見增減焉。述之奇士,吾友也,知不罪我矣。”竟陵、公安,共事爭

鋒, 議 論 之 異 同, 識 見 之 高 下, 乃 如 列 眉 指 掌。 凡 袁 所 賞 浮 滑 膚 淺

之 什, 譚 皆 擯 棄; 袁 見 搬 弄 禪 語, 輒 歎 為 超 妙, 譚 則 不 為 口 頭 禪 所

謾, 病其類偈子。 蓋三袁議論雋快, 而矜氣粗心, 故規模不弘, 條貫

不具, 難成氣候。 鍾譚操選枋, 示範樹鵠, 因末見本, 據事說法, 不

疲津梁。 驚四筵而復適獨坐,遂能開宗立教矣。

105頁
【一】賀子翼《詩筏》頗左袒竟陵,一則云:“《滄浪詩話》大旨不

出 悟 字, 鍾 譚《詩 歸》 大 旨 不 出 厚 字。 二 書 皆 足 長 人 慧 根。” 即 謂 滄

浪、 竟陵冥契同功。 徐電發釚《南州草堂集》 卷十九《雲門厂公響雪

詩序》云:“自嚴滄浪以禪理論詩,有聲聞、辟支之說,遂開鍾譚幽僻

險 怪 之 徑, 謂 冥 心 靜 寄, 似 從 參 悟 而 入。 一 若 詩 之 中, 真 有 禪 者。”

尤 為 發 微 之 論。 焦 廣 期 以 漁 洋 比 鍾 譚, 竊 疑 鄧 孝 威 已 隱 示 斯 意,

《尺 牘 新 鈔》 二 集 載 孝 威《與 孫 豹 人》:“竟 陵 詩 派 誠 為 亂 雅, 所 不 必

言。 然 近 日 宗 華 亭 者, 流 於 膚 殼, 無 一 字 真 切; 學 婁 上 者, 習 為 輕

靡, 無 一 字 朴 落。 矯 之 者 陽 奪 兩 家 之 幟, 而 陰 堅 竟 陵 之 壘; 其 詩 面

425
目稍換, 而胎氣逼真, 是仍鍾譚之嫡派真傳也。”“華亭”、 陳臥子也,

“婁上”、吳梅村也,皆七子體而智過其師者也;“奪兩家幟”者,豈非

王阮亭耶。計子發《魚計軒詩話》載淩緘亭《偶作》第二首亦云:“新

城 重 代 歷 城 興, 清 秀 贏 將 牧 老 稱( 自 註: 時 謂 王 阮 亭 為‘清 秀 李 于

鱗’, 錢牧齋亟稱之, 何耶)。 細讀羼提軒裏句, 又疑分得竟陵鐙( 自

註: 新 城 有 絕 似 鍾 譚 者 )。” 然 漁 洋 作 詩, 講 究 聲 調, 自 負 盜 古 人 不

傳之祕;竟陵於此事卻了無解會, 故《尺牘新鈔》 二集卷十五雷士俊

《與孫豹人》 云:“大抵鍾譚論說古人情理入骨, 亦是千年僅見, 而略

於音調, 甚失詩意。 詩以言志, 聲即依之。 鍾譚《詩歸》, 譬之於人,

猶瘖啞也。”則漁洋說詩堪被“蘊藉鍾伯敬”之稱,而作詩又可當“響

亮譚友夏” 之目矣。

106頁
【一】《傅 與 礪 詩 集》 冠 以 揭 傒 斯 序, 有 曰:“劉 會 孟 嘗 序 余 族 兄

以 直 詩, 其 言 曰:‘ 詩 欲 離 欲 近; 夫 欲 離 欲 近, 如 水 中 月, 如 鏡 中

花。”今本《須溪集》中無此序;《揭文安集》亦未收《傅詩集序》,僅

卷八《吳清寧文集序》稱辰翁云:“須溪衰世之作也,然其論詩,數百

年來一人。”傅詩揭序所引辰翁語,雖碎金片羽,直與《滄浪 · 詩辯》

言“神韻”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象,透澈玲瓏,不可湊泊”云云,如出

一口。“不可湊泊”、“欲離欲近”, 即釋典所言“不即不離”。 僧肇《釋

寶藏論 · 離微體靜品》第二:“離者,體不與物合,亦不與物離。譬如

明鏡,光映萬象,然彼明鏡,不與影合,亦不與體離。”唐譯《華嚴經 ·

十通品》 第二十八:“譬如日月、 男子女人、 舍宅、 山林、 河泉等物,

於 油 於 水 於 寶 於 明 鏡 等 清 淨 物 中 而 現 其 影; 影 與 油 等, 非 一 非 異,

非離非合,雖現其中,無所染着。”唐譯《圓覺經》:“世界猶如空花亂

426
起亂滅, 不即不離, 無縛無脫。” 禪宗拈此為話頭, 而易其水鏡之喻,

如《五 燈 會 元》 卷 十 七 黃 龍 祖 心 曰:“喚 作 拳 頭 則 觸, 不 喚 作 拳 頭 則

背”,又《禪林僧寶傳》卷十二薦福古曰:“譬如火聚,觸之為燒,背之

非 火。” 然 則 目 辰 翁 為 滄 浪“ 正 傳”, 似 無 不 可, 何 止 胡 元 瑞 所 謂

“別傳”哉。“不觸不背”、“不即不離”,視儒家言之“無適無莫”(《論

語 · 里仁》)似更深入而淺出也。辰翁《陳簡齋詩集序》亦《須溪集》

所 漏 收, 有 云:“詩 道 如 花, 論 高 品 則 色 不 如 香, 論 逼 真 則 香 不 如

色”;則猶陸農師《埤雅》卷十三引“俗諺”云:“梅花優於香,桃花優

於 色。”“香” 自 是 詩 中 神 韻 佳 譬。《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後 集》 卷 三 十 三

載張芸叟《評詩》,於王介甫曰:“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人皆聞見,

難 有 著 摸”; 正 借 釋 氏 語, 特 不 切 介 甫 詩 耳。 聲 與 色 固“難 著 摸”,

香 祗 是 氣 味, 更 不 落 跡 象, 無 可“逼 真”。 西 方 詩 人 及 論 師 每 稱 香 氣

為花之神或靈魂或心事流露,頗相發明。(J o u b e r t , P e n s é e s , Ti t . X I I I ,

§ 3 1 : “L e s o d e u r s s o n t c o m m e l e s â m e s d e s f l e u r s ”; § 3 3 : “L a t u l i p e
est une f leur sans âme; mais il semble que la rose et le lis en
a i e n t u n e . ” H u g o , L ' A n n é e T e r r i b l e , Fév r i e r v, “ L o i d e f o r m a t i o n
d u p r o g ré s ” : “ L e p a r f u m e s t - i l l ' â m e e r r a n t e d u p i s t i l ? ” J o n a s
C o h n , A l l g e m e i n e A e s t h e t i k , 9 4 : “D e r D u ft e i n e r B l u m e k o m m t u n s
w i e e i n e E r s c h l i e s s u n g i h r e s I n n e r n e n t g e g e n . ”H e n r y d e M o n t h e r -
l a r t , C a r n e l s , 2 7 : “L e s d a h l i a s s o n t s a n s o d e u r, e t l ' o d e u r e s t l ' i n t e -
l l i ge n c e d e s f l e u rs ”)。《須溪集》 卷六《蕭禹道詩序》、《陳宏叟詩序》、
《題王生學詩》 皆著眼於常人滑過之一字一句, 深文窮究, 與《詩歸》

心手相似。 傅青主《霜紅龕全集》 卷二十三《杜遇餘論》 以鍾伯敬與

辰 翁 並 稱 為“慧”, 非 偶 然 也。 張 宗 子《瑯 嬛 文 集》 卷 一《昌 谷 集 解

序》云:“劉須溪以不解解之,此深解長吉者也”;鍾伯敬《隱秀軒集 ·

427
黃 集》 二《賦 得‘不 貪 夜 識 金 銀 氣’ 序》 云:“語 固 有 不 必 解 而 至 理

存 者, 知 此 乃 可 與 言 詩。” 則 鍾 譚 之 隱 承 辰 翁, 殆 猶 辰 翁 之 隱 承 滄

浪歟。

107頁
【一】 漁 洋 稱 道 山 谷 語, 詳 見 傅 君 璇 琮《黃 庭 堅 和 江 西 詩 派 卷》

二 六 ○ 至 三 頁。《然 燈 紀 聞》 記 漁 洋 語 云:“為 詩 須 博 極 群 書, 如 十

三經、 廿一史、 次及唐宋小說, 皆不可不看。 所謂取材於選、 取法於

唐 者, 未 盡 善 也。” 雖 針 砭 七 子 主 張, 亦 見 漁 洋 之 重“博 學” 也。 計

甫草《改亭文集》卷四《甯益賢詩集序》云:“王貽上、詩之君宗也;貽

上 之 所 許, 天 下 誰 不 許。 乃 縱 觀 貽 上 評 次 之 語, 以 益 賢 五 古 似 射

洪, 七言似岑嘉州, 又謂兼空同、 歷下, 又謂似黃山谷。 夫空同七古

不 擬 嘉 州, 山 谷 與 歷 下 豈 復 相 類, 何 貽 上 以 古 人 擬 人 不 齊 若 此。 求

其故而得之, 躍然曰: 是矣。 貽上習聞前輩之論, 以射洪、 嘉州, 唐

人正宗也, 空同、 歷下, 守唐人之家法者也。 貽上以此稱益賢, 以重

之 也。 至 山 谷 詩, 則 貽 上 之 心 乎 愛 矣, 惟 恐 己 之 不 似, 又 喜 見 人 之

能 似 之 者, 則 亟 引 為 同 調 而 親 之。 此 其 稱 益 賢 之 至 者 也。” 可 佐 證

覃谿所謂漁洋“最嗜” 山谷。 甫草與漁洋遊, 故能作爾許語;後世論

漁洋者,似未徵引及之。

108頁
【一】李武曾,竹垞好友也。早年論詩,主張初盛唐(參觀《秋錦

山房集》 卷二《贈王阮亭》), 後來則稱賞宋詩( 參觀卷四《題宋人詩

後》、 卷 五《 吳 孟 舉 以 宋 詩 選 刻 見 貽 奉 柬》、《 外 集》 卷 二《 復 沈 方

鄴》)。《秋錦山房外集》 卷三《與呂山瀏》 云:“宋詩傑出者, 其於杜

428
韓 諸 家 入 而 能 出。 後 來 學 唐, 只 從 門 外 望 見, 既 不 知 唐, 又 安 知 宋。

昨 聞 先 生 高 論, 不 覺 心 折。 宋 人 讀 書 多 一 語, 更 為 確 見。” 與 竹 垞

“空疏淺薄、舍學言詩”之譏,適相抵捂。宋牧仲《西陂類稿》卷二十

八《跋朱竹坨和論畫絕句》謂竹垞:“平日論詩,頗不滿涪翁。今諸什

大 段 學 杜, 而 高 老 生 硬 之 致, 正 得 涪 翁 三 昧。 信 大 家 無 所 不 有。” 邵

子湘為牧仲客,《青門賸稿》 卷三《病起撥悶》 第九首:“宋派同時競

長雄”,自註:“謂竹垞、孟舉諸君”;逕以昌言排宋詩者列入“宋派”,

殆“路上行人口似碑”耶。郭𠐺伽《靈芬館雜著》三編卷九《書山谷詩

鈔 後》、《爨 餘 叢 話》 卷 六 皆 記 乃 師 姚 姬 傳 論 竹 垞 語, 而《樗 園 銷 夏

綠》 卷 下 一 則 最 詳:“姬 傳 先 生 七 律 初 為 盛 唐, 晚 年 喜 稱 涪 翁。 嘗 謂

麐 曰:‘竹 垞 晚 年 七 律 頗 學 山 谷, 枯 瘠 無 味, 意 欲 矯 新 城 之 習; 乃 其

詩云: 吾先無取黃涪翁, 此何為者耶。’” 徐度《卻掃編》 卷下記張巨

山以柳子厚文學《國語》而作《非國語》,嘲為“世俗所謂沒前程者”;

信宋、邵、姚之言也,則竹垞之於山谷,亦“沒前程”之類矣。“吾先

無 取 黃 涪 翁”、 竹 垞《題 王 又 旦 過 嶺 詩 集》 七 古 中 語。 吳 程 九 清 鵬

《笏 菴 詩》 卷 十 七《又 論 曝 書 亭 詩》:“平 生 有 說 皆 心 折, 不 喜 涪 翁 未

敢隨”;尚是過聽竹垞之“ 說”,而未察其亦“ 頗學山谷” 也。

109頁
【一】 天 生 於 獻 吉 亦 每 有 思 齊 之 概。 參 觀《受 祺 堂 詩 集》 卷 二 十

六《 春日岐山詣茹明府感舊述懷》十首《跋》、同卷《文姬詩 · 序》、卷

二 十 八《五 丈 原 再 疊 前 韻 · 序》。 其 友 好 逕 以 天 生 為 獻 吉 繼 人, 如

傅青主《霜紅龕全集》卷五《為李天生作》第一首:“空同原姓李,河

嶽又天生”;屈悔翁《翁山文外》卷二《荊山詩序》:“李子德詩陵轢少

陵, 五 言 長 律 尤 善, 曹 秋 岳 使 君 歎 為 空 同 以 後 一 人。” 又 按 秋 岳《靜

429
惕堂詩集》卷一、卷五、卷七、卷十二皆有天生跋,申明談藝宗旨,足

與集中諸序相發明,而《 續刻受祺堂文集》 未收。

【二】 談遷《北游錄 · 紀文 · 又上吳駿公太史書》 極稱王弇州,

有 云:“ 噫, 何 瑯 琊 後 之 寥 寥 也。 歲 星 在 吳, 文 不 終 厄。 牧 齋 得 其

漪瀾, 臥子得其豪筋, 而門下之風骨又蛻瑯琊, 出之入之, 讀者不知

其 為 王 氏 學。 借 瑯 琊 而 在, 有 不 慰 比 鄰 之 望 哉。” 蓋 以 梅 村 為 弇 州

繼 人, 猶 傅 青 主 之 以 天 生 為 空 同 繼 人, 言 其 詩 學 宗 尚 之 恭 敬 桑

梓也。

110頁
【一】山薑“訪子雲亭”云云一節亦見《文集 · 序》卷一《楓香集

序》。 卷 二《太 倉 王 氏 詩 總 序》 自 言:“絲 繡 東 坡 居 士, 瓣 香 山 谷 道

人”,當補引。

111頁
【 一】 畢 達 哥 拉 斯 謂 立 體 中 最 美 者 為 球, 平 面 中 最 美 者 為 圈。

(T h e m o s t b e a u t i f u l f i g u r e i s t h e s p h e r e a m o n g s o l i d s a n d t h e

c i r c l e a m o n g p l a n e f i g u r e s —D i o ge n e s L a e r te s , V I I I . 3 5 , “L o e b ”, I I ,
3 5 1 ; c f Vo l t a i r e , D i c t i o n n a i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q u e , a r t . “E m b l è m e s ”, O e u v .
c o m p . , G a r n i e r Frè r e s , 1 8 7 8 , X V I I I , 5 2 1. )

112頁
【一】本頁所言,參觀《管錐編》四四六至八頁、九二一至九三○

頁。伏昂詩見 W o r k s , e d . L . C . M a r t i n , 1 9 5 8 , 4 6 6 ; c f . 7 6 6 , n ote 。古羅

馬 哲 人 馬 可 · 奧 勒 留 言 心 不 為 外 物 所 著, 當 如 圓 球(L et i t [ t h e

430
m i n d ] o n c e b e c o m e a s p h e r e , a n d s p h e r i c a l i t a b i d e s —M a r c u s A u -
relius, Meditations, VIII § 41, tr. J. Jackson, 152)。 英 詩 人 馬 委 爾( Andr-
e w M a r v e l l )《露 珠》 詩(“O n a D r o p o f D e w ”) 亦 謂 露 珠 圓 澄, 能
映 白 日, 正 如 靈 魂 之 圓 轉 環 行, 顯 示 天 運 也。(S o t h e S o u l , t h a t

D r o p , t h a t R a y, / o f t h e c l e a r Fo u n t a i n o f E t e r n a l D a y, / … / D o e s ,
in its pure and circling thoughts express/The greater Heaven
i n a n H e a v e n l e s s —H e l e n G a r d n e r , e d . , T h e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P o e t s ,
Pe n g u i n , 1 9 7 2 , 2 4 1. )
【二】 參觀《管錐編》 二二八至二三○頁。 蒂克語全文為:“一切

真 知、 藝 事 與 夫 探 本 之 思 維 必 顛 末 銜 接 無 少 間, 團 欒 示 圓 相, 如 蛇

之 自 囓 其 尾 然。 世 人 常 假 囓 尾 之 蛇 以 象 時 間 之 永 恆, 吾 則 取 為 心

知 運 行 之 象。”(I m m e r m u s s a l l e s e c h te Wi s s e n , a l l e s K u n st we rk

und gründliche Denken in einer Kreis zusammenschlagen und


Anfang und Ende innigste verejnigen,wie die Schlange die sich
i n d e n S c h w a n z b e i s s t —S i n n b l d d e r E w i g k e i t , w i e a n d r e s a g e n ;
e i n S y m b o l d e s Ve r s t a n d e s u n d a l l e s R i c h t u n g e n , w i e i c h b e h a u -
pte —L u d w i g Ti e c k , W e r k e , h rs g . G . L . K l e e , I I I , 54 )。蓋西方古俗以
圓 或 蛇 示 時 間 永 恆, 故 詩 文 中 有 逕 稱“ 圓 永 恆”(Ti l l r o l l i n g t i m e

i s l o s t i n r o u n d e t e r n i t y —D r y d e n , The Hind and Panther, P t I I I , 1 .


1 9 ) 或“ 永 恆 大 蛇 ” 者(w h e r e t h e v a st s n a k e E te r n i t y / I n c h a r m e d
s l e e p d ot h l i e —S h e l l e y, T h e D a e m o n o f t h e W o r l d , I )。《 五 日 談 》
第四日第八篇述一人蓄疑莫釋,欲叩“時間”(i l Te mp o )而問焉,間

關迤邐,越嶺攀峯,至其理所,覩一蛇自囓尾、一牡鹿、一鳳凰( d o v e

v e d r a i u n s e r p e n t e c h e m o r d e l a c o d a , u n c e r v o e u n f e n i c e ); 牡
鹿捷足, 象光陰之疾逝, 鳳凰死而復活, 象日月之常新, 而蛇首尾回

431
合,則象永恆之無始終也(B a s i l e , o p . c l t . , 4 2 2 ; c f . M a r i n o , L ' A d o n e , I .

x x i v : “S t a q u i v i l ' A n n o s o p r a l ' a l i a c c o r t o / c h e s e m p r e i l f i n c o l
suo principio annoda,/e'n forma d'angue inanellato e torto/morde
l ' e s t r e m o e l a v o l u b i l c o d a ” —C . - G . Fe r r e r o , M a r i n o e i M a r i n i s t i ,
4 0 )。 柯 爾 律 治 與 友 書 言:“事 跡 之 直 線 順 次 者, 詩 中 寫 來, 當 使 之
渾 圓 運 轉, 若 蛇 自 嘬 其 尾 然 ”(C o l e r i d ge to J o s e p h C ot t l e : “T h e

c o m m o n e n d o f a l l n a r r a t i v e , n a y , o f a l l Po e m s i s t o c o n v e r t a
series in to a Whole: to make those events, which in real or ima-
g i n e d H i s t o r y m o v e i n a s t r a i t L i n e , a s s u m e t o o u r Un d e r s t a n d -
i n g s a C i r c u l a r m o t i o n — t h e S n a k e w i t h i t ' s Ta i l i n i t ' s M o u t h ”
—C o l l e c t e d L e t t e r s , e d . E . L . G r i g g s , I I I , 54 5 )。歌德讚佳詩云:
“圓如

星 體, 起 訖 為 一; 中 權 所 展, 起 處 已 然, 訖 處 尚 爾”(D e i n L i e d i st

d r e h e n d w i e d a s S t e r n g e wö l b e , / A n f a n g u n d E n d e i m m e r f o r t d a s -
s e l b e , / Un d , w a s d i e M i t t e b r i n g t , i s t o f f e n b a r / D a s , w a s z u E n d e
b l e i b t u n d a n f a n g s w a r — We s t - ö s t l i c h e r D i v a n , “ U n b e g r e n z t ”,
W e r k e i n 1 2 B ä n d e n , A u f b a u 1 9 8 1 , I I , 2 6 )。 皆與蒂克語相印可。 當
世 德 國 論 師 亦 仍 謂 思 維 之 真 正 者, 其 運 行 必 成 規 而 圓(S e i t D i l t h e y

und Heidegger ist das Denken in Zirkelformationen wissenschafts-


fä h i g g e w o r d e n , u s w. —M . M a r e n - G r i s e b a c h , M e t h o d e n d e r L i t e r a -
t u r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 8 A u f l . , 1 9 8 2 , 3 6 )。

114頁
【一】 珠、 彈久成吾國評詩文慣喻, 復益數例。《全唐文》 卷一百

三 十 一 王 無 功《游 北 山 賦》:“賦 成 鼓 吹, 詩 如 彈 丸”; 早 驅 遣 謝 玄 暉

語入文。梅聖俞《宛陵集》卷九《回陳郎中詩集》:“明珠三百琲,一一

432
徑 寸 圓。” 曾 吉 甫《茶 山 集》 卷 一《贈 空 上 人》:“今 晨 出 數 篇, 秀 色

若 可 餐。 清 妍 梅 著 雪, 圓 美 珠 走 盤。” 章 冠 之《自 鳴 集》 卷 五《王 夢

得 念 久 出 遠 歸 惠 詩 次 韻》:“別 後 新 詩 圓 似 彈。” 陳 壽 老《篔 窗 集》 卷

七《又題葉子春詩》:“夫彈丸者, 非以其圓且熟耶。”《文心雕龍》 尚

有《定勢》之“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鎔

裁》之“首尾圓合,條貫統序”,《聲律》之“切韻之動,勢若轉圓”;其

他泛指才思賅備,則如《明詩》之“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論說》之

“義貴通圓,辭忌枝碎”,《麗辭》之“理圓事密”,《指瑕》之“慮動難

圓”。 陳 宗 之《前 賢 小 集 拾 遺》 卷 四 周 孚《洪 致 遠 屢 來 問 詩、 作 長 句

遺之》:“古人作詩有成法,句欲圓轉字欲活”;況夔笙《蕙風詞話》卷

一:“筆 圓 下 乘, 意 圓 中 乘, 神 圓 上 乘。 能 圓 見 學 力, 能 方 見 天 分。”

蓋自六朝以還,談藝者於“ 圓” 字已聞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一】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八記李某語“畫當如蓴菜”,自言:

“ 某 初 曉 不 得”, 後 乃 知“ 蓋 畫 須 如 蓴 菜 樣 滑 方 好, 須 是 圓 滑 時 方

妙”。 按米元章《畫史》 稱吳道子畫云:“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 圓

潤折美”,殆即李某語所本。

【 三】 參觀《 管錐編》 一三八七至八頁、 又一三九二頁。

【四】參觀《管錐編》一四七一至七二頁。李義山《錦瑟》之“滄

海月明珠有淚”則異乎是,兹釋全篇,俾明句意。遺山《論詩絕句》恨

此詩“無人作箋”,漁洋《論詩絕句》謂此詩“解人難”索。黃士龍子雲

《野鴻詩的》訶義山“為三百篇之罪人,《錦瑟》詩其意亦不自解”;則

作 詩 者 難 自 解, 何 況 說 詩 者。 余 不 欲 臨 難 苟 免, 非 敢 因 難 見 能 也

( 劉 夢 得《牛 相 公 見 示 新 什, 謹 依 本 韻 次 用》:“因 難 始 見 能”)。 毛 大

可 論 唐 詩 深 薄 二 李, 麾 斥 義 山 尤 甚 於 太 白,《西 河 詩 話》 卷 七 詆《錦

瑟》“第二句已口赧, 落句是底言, 可稱通人語乎”。 抹摋勾消, 如玉

433
連 環 難 解, 而 齊 君 王 后 以 錐 破 之, 無 須 復 解。 夫 文 章 之 觀, 瞽 者 無

與, 不 堪 曉 喻, 任 其 眼 底 無 物, 放 言 省 事, 得 大 自 在 可 矣。 何 屺 瞻

《義 門 讀 書 記 · 李 義 山 詩 集》 卷 上 則 曰:“此 悼 亡 之 詩 也。 首 特 借 素

女 鼓 五 十 絃 之 瑟 而 悲、 泰 帝 禁 不 可 止 以 發 端, 言 悲 思 之 情, 有 不 可

得 而 止 者。 次 聯 則 悲 其 遽 化 為 異 物。 腹 聯 又 悲 其 不 能 復 起 之 九 原

也。 曰 思 華 年, 曰 追 憶, 指 趣 曉 然, 何 事 紛 紛 附 會 乎。 錢 飲 光 亦 以

為 悼 亡 之 詩, 與 吾 意 合; 莊 生 句 取 義 於 鼓 盆 也。 亡 友 程 湘 衡 謂 此 義

山 自 題 其 詩 以 開 集 首 者, 次 聯 言 作 詩 之 旨 趣, 中 聯 又 自 明 其 匠 巧

也。 余 初 亦 頗 喜 其 說 之 新。 然 義 山 詩 三 卷 出 於 後 人 掇 拾, 非 自 定,

則 程 說 固 無 據 也。” 義 門“初 喜” 之 程 氏 說, 詳 著 於 王 東 漵《柳 南 隨

筆》 卷 三:“何 義 門 以 為 此 義 山 自 題 其 詩 以 開 集 首 者。 首 聯 云 云, 言

平時述作, 遽以成集, 而一言一諾俱足追憶生平也。 次聯云云, 言集

中 諸 詩, 或 自 傷 其 出 處, 或 託 諷 於 君 親; 蓋 作 詩 之 旨 趣, 盡 於 此 也。

中聯云云, 言清詞麗句, 珠輝玉潤, 而語多激映, 又有根柢, 則又自

明 其 匠 巧 也。 末 聯 云 云, 言 詩 之 所 陳, 雖 不 堪 追 憶, 庶 幾 後 之 讀 者,

知 其 人 而 論 其 世, 猶 可 得 其 大 凡 耳。” 程 說 殊 有 見, 義 門 徒 以 宋 本

義 山 集 舊 次 未 必 出 作 者 手 定, 遂 捨 甜 桃 而 覓 醋 李。“莊 生” 句 乃 用

《齊物論》夢蝶事,非用《至樂》鼓盆事,何得謂“取義”悼亡。夢蝶鼓

盆 固 莊 生 一 人 之 事, 然 見 言 夢 蝶 而 斷 其 意 在 鼓 盆, 即 在 文 字 獄 詩 案

之“興也”、“箋云”, 亦屬無理取鬧。 譬如見言“掩鼻而過”, 乃斷其

隱 指“輸 錢 以 觀”, 以 二 事 均 屬 西 施 也( 市 人 輸 金 錢 一 文 見 西 施 事,

見《孟子 · 離婁 · 西子蒙不潔》章孫奭疏、又《琱玉集 · 美人》篇)


;見

言 盜 金, 乃 斷 其 隱 指 盜 嫂, 以 二 事 均 屬 直 不 疑 也; 於 義 安 乎。 濠 梁

之樂、 髑髏之歎, 舉凡漆園行事, 無不可射覆者, 何以獨推知為鼓盆

哉。 義 門 笑“紛 紛 附 會”, 而 不 免 躬 自 蹈 之。 張 孟 劬《玉 溪 生 年 譜 會

434
箋》 卷 四 至 云:“滄 海 句 言 李 德 裕 已 與 珠 海 同 枯, 李 卒 於 珠 厓 也; 藍

田 句 言 令 狐 綯 如 玉 田 不 冷, 以 藍 田 喻 之, 即 節 彼 南 山 意 也。” 釋“滄

海” 句 或 猶 堪 與 第 46 頁 補 訂 所 引“ 拜 佛 西 天” 之 謔 相 擬; 釋“ 藍

田” 句則原語無可依附, 於是想入非非, 蠻湊強攀。 苟盡其道, 亦無

妨曰:“藍令、田綯皆雙聲;日能暖人,故有黃棉襖之謔,狐裘更暖於

棉 襖。 藍 田 日 暖 隱 指 令 狐 綯, 的 然 無 疑。” 蓋 尚 不 足 比 於 猜 謎, 而 直

類圓夢、解讖;心思愈曲,胆氣愈粗,識見愈卑,又下義門數等矣。施

北研《元遺山詩集箋註》 卷十一《論詩三十首》 之十三註引厲樊榭說

此詩, 亦以為“悼亡之作。 錦瑟五十絃, 剖為二十五, 是即其人生世

之 年。 今 則 如 莊 生 之 蝶、 望 帝 之 鵑, 已 化 為 異 物 矣。 然 其 珠 光 玉 潤,

容 華 出 眾, 有 令 人 追 憶 不 能 忘 者。 在 當 日 已 惘 然 知 尤 物 之 不 能 久

存, 不待追憶而始然也。” 施註稱其說之“簡快”, 而未言出處, 檢樊

榭 著 作 亦 不 得。 馮 氏《玉 溪 詩 集 箋 註》 卷 二 說 此 詩 後 半 首, 與 樊 榭

冥契。汪韓門《詩學纂聞》則非“悼亡”之說,謂義山“以古瑟自況”:

世所用者, 二十五絃之瑟, 此則五十絃之古瑟,“不為時尚”, 猶己挾

文 章 才 學 而 不 得 意 也;“不 解 其 故, 故 曰 無 端, 猶 言 無 謂 也”; 自 顧

“頭顱老大,一絃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曉夢“喻少年時事”,春心

指“壯心,壯志消歇”;追憶謂“後世之人追憶”,可待猶言“必傳於後

無疑”; 當時“指現在”, 言“後世之傳雖可自信, 而即今淪落為可歎

耳”。梁茝林《退菴隨筆》卷二十極稱其解。程、厲、汪三家之說,道者

寥寥,皆差能緊貼原詩,言下承當,取足於本篇,不抄瓜蔓而捕風影。

余 竊 喜 程 說 與 鄙 見 有 合, 采 其 旨 而 終 條 理 之 也 可。 義 山《謝 先 輩 防

記念拙詩甚多,異日偶有此寄》有云:“星勢寒垂地,河聲曉上天。夫

君自有恨,聊借此中傳”,乃直白自道其詩也。《錦瑟》之冠全集,倘非

偶然, 則畧比自序之開宗明義, 特勿同前篇之顯言耳。“錦瑟” 喻詩,

435
猶“玉琴”喻詩,如杜少陵《西閣》第一首:“朱紱猶紗帽,新詩近玉

琴”, 或 劉 夢 得《翰 林 白 二 十 二 學 士 見 寄 詩 一 百 篇、 因 以 答 貺》:“玉

琴 清 夜 人 不 語, 琪 樹 春 朝 風 正 吹。” 錦 瑟、 玉 琴, 正 堪 儷 偶。 義 山 詩

數 言 錦 瑟。《房 中 曲》:“憶 得 前 年 春, 未 語 含 悲 辛。 歸 來 已 不 見, 錦

瑟長於人”;“長於人”猶鮑溶《秋思》第三首之“我憂長於生”,謂物

在人亡,如少陵《玉華宮》:“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付金輿,

故 物 獨 石 馬。 冉 冉 征 途 間, 誰 是 長 年 者”, 或 東 坡《石 鼓 歌》:“細 思

物 理 坐 歎 息, 人 生 安 得 如 汝 壽。” 義 山“長 於 人” 之“長” 即 少 陵 之

“長 年”、 東 坡 之“壽”。《回 中 牡 丹 為 雨 所 敗》 第 二 首:“玉 盤 迸 淚 傷

心 數, 錦 瑟 驚 絃 破 夢 頻”; 喻 雨 聲 也, 正 如《七 月 二 十 八 日 夜 與 王 鄭

二秀才聽雨後夢作》 所謂:“雨打湘靈五十絃。” 而《西崑酬唱集》 卷

上楊大年《代意》 第一首:“錦瑟驚絃愁別鶴, 星機促杼怨新縑”, 取

繪 聲 之 詞, 傳 傷 別 之 意, 亦 見 取 譬 之 難 固 必 矣。《寓 目》:“新 知 他 日

好,錦瑟傍朱欄”,則如《詩品》所謂:“既是即目,亦惟所見”;而《錦

瑟》 一詩借此器發興, 亦正覩物觸緒, 偶由瑟之五十絃而感“頭顱老

大”,亦行將半百。“無端”者、不意相值,所謂“沒來由”,猶今語“恰

巧碰見”或“不巧碰上”也(如吳融《上巳日》:“本學多情劉武威,尋

花傍水看春暉。 無端遇著傷心事, 贏得凄涼索漠歸”)。 首兩句“錦瑟

無 端 五 十 絃, 一 絃 一 柱 思 華 年”, 言 景 光 雖 逝, 篇 什 猶 留, 舉 世 心

力,平生歡戚,“清和適怨”,開卷歷歷,猶所謂“自有恨”,而“借此中

傳”。 三 四 句“莊 生 曉 夢 迷 蝴 蝶, 望 帝 春 心 託 杜 鵑”, 言 作 詩 之 法 也。

心之所思, 情之所感, 寓言假物, 譬喻擬象;如莊生逸興之見形於飛

蝶, 望帝沈哀之結體為啼鵑, 均詞出比方, 無取質言。 舉事寄意, 故

曰“託”;深文隱旨,故曰“迷”。李仲蒙謂“索物以託情”,西方舊說

謂“ 以 跡 顯 本 ”、“ 以 形 示 神 ”(d a s s i n n l i c h e S c h e i n e n d e r I d e e ; d a s

436
G e i st i ge a l s v e rs i n n l i c h t e rs c h e i n t ), 近 說 謂“ 情 思 須 事 物 當 對 ”
(o b j e c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v e )( 參 觀《管 錐 編》 六 三 頁、 又 六 二 八 至 九 頁 ),

即 其 法 爾。 五 六 句“滄 海 月 明 珠 有 淚, 藍 田 日 暖 玉 生 烟”, 言 詩 成 之

風 格 或 境 界, 猶 司 空 表 聖 之 形 容《詩 品》 也( 參 觀 第 47 頁 補 訂 )。

《寄謝先輩》以“星勢”、“河聲”品其詩,此則更端而取“珠淚”、“玉

烟”。《博物志》卷二記鮫人“眼能泣珠”,《藝文類聚》卷八四引《搜神

記》亦言之;兹不曰“珠是淚”,而曰“珠有淚”,以見雖凝珠圓,仍含

淚 熱, 已 成 珍 飾, 尚 帶 酸 辛, 具 寶 質 而 不 失 人 氣。《困 學 紀 聞》 卷 十

八早謂“日暖玉生烟”本司空圖《與極浦書》引戴叔倫論“詩家之景”

語;《全唐文》 卷八百二十吳融《奠陸龜蒙文》 讚歎其文, 侔色揣稱,

有曰:“觸即碎,潭下月;拭不滅,玉上烟。”唐人以此喻詩文體性,義

山前有承、 後有繼。“日暖玉生烟” 與“月明珠有淚”, 此物此志, 言

不同常玉寒冷、 常珠凝固。 喻詩雖琢磨光緻, 而須真情流露, 生氣蓬

勃, 異於雕繪汩性靈、 工巧傷氣韻之作。 匹似撏撦義山之“西崑體”,

非不珠圓玉潤, 而有體無情, 藻豐氣索, 淚枯烟滅矣。 珠淚玉烟, 亦

正 詩 風 之“事 物 當 對” 也。 近 世 一 奧 國 詩 人 稱 海 湼 詩 較 珠 更 燦 爛 耐

久, 卻 不 失 為 活 物 體, 蘊 輝 含 濕。(u nv e r we s l i c h e r a l s Pe rl e n / Un d

leuc htender, zuweilen ein Gebild:/Das traget am lebendigen Leib,


u n d n i e / Ve r l i e r t e s s e i n e n i n n e r n f e u c h t e n G l a n z — H u g o v o n
H o f m a n n s t h a l : “Z u H e i n r i c h H e i n e s G e d ä c h t n i s ”, G e s a m . W e r k . ,
Fi s c h e r Ta s c h e n b u c h , 1 9 7 9 , I , 1 9 5 )。非珠明有淚歟。有人(L . F. H u b e r )
嘗 品 目 歌 德 一 劇 本 曰:“ 如 大 理 石 之 光 潤, 亦 如 大 理 石 之 寒 冷 ”

(m a m o r g l a t t u n d m a m o rk a l t ); 海 湼 詩 文 中 喻 人 物 之 儀 表 端 正 而 沉

默 或 涼 薄 者, 每 曰:“如 大 理 石 之 美 好 潔 白, 而 復 如 大 理 石 之 寒 冷”。

(A u c h d a s A n t l i t z w e i s s w i e M a r m o r , / U n d w i e M a r m o r k a t t

437
—A t t a T r o l l , C a p u t x i x , W e r k e u n d B r i e f e , A u f b a u , 1 9 6 1 , I , 3 9 5 ;

D a s m a r m o r s c h ö n u n d m a r m o r k ü h l . —“ L a z a r u s ” , v i i i . i b . I I ,
214; Sie sind weiss wie Marmor, aber auch marmorkalt.—
“D i e B ä d e r v o n L u c c a ”, i , i b . I I I , 2 7 5 )。 差 同 玉 冷 無 烟 焉。 謀

野 乞 鄰, 可 助 張 目 而 結 同 心。 七 八 句“此 情 可 待 成 追 憶, 只 是 當 時

已 惘 然”, 乃 與 首 二 句 呼 應 作 結, 言 前 塵 回 首, 悵 觸 萬 端, 顧 當 年 行

樂 之 時, 即 已 覺 世 事 無 常, 摶 沙 轉 燭, 黯 然 於 好 夢 易 醒, 盛 筵 必 散。

登 場 而 預 有 下 場 之 感, 熱 鬧 中 早 含 蕭 索 矣。 朱 行 中《漁 家 傲》 云:

“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而今”早知“他年”,即“當時已惘然”

也。拜倫深會此情,嘗曰:“入世務俗,交遊酬應,男女愛悅,圖營勢

位, 乃至貪婪財貨, 人生百為, 於興最高、 心最歡時, 輒微覺樂趣中

雜 以 疑 慮 與 憂 傷, 其 故 何 耶。”(W hy, a t t h e h e i g h t o f d e s i r e a n d

h u m a n p l e a s u r e - wo rl d ly, s o c i a l , a m o r o u s , a m b i t i o u s , o r e ve n
avaricious-does there mingle a certain sense of doubt and
s o r r o w ? —L . A . M a r c h a n d , B y r o n , 1 9 5 7 , I I , 9 0 0 )。不啻為“當時己惘
然” 作箋矣。 參觀《 管錐編》 八八五頁註引濟慈詩、 施尼茨勒劇。

115頁
【一】《艇 齋 詩 話》 記 呂 東 萊 論 詩 嘗 引 孫 子 論 兵 語:“始 如 處 女,

終 如 脫 兔。” 陳 起《前 賢 小 集 拾 遺》 卷 四 載 曾 茶 山《讀 呂 居 仁 舊 詩 有

懷其人作詩寄之》五古,今本《茶山集》漏收,有云:“學詩如參禪,慎

勿參死句;縱橫無不可, 乃在歡喜處。 又如學仙子, 辛苦終不遇;忽

然毛骨換, 政用口訣故。 居仁說活法, 大意欲人悟, 豈惟如是說, 實

亦造佳處;其圓如金彈,所向如脫兔。”“脫兔”正與“金彈”同歸,而

“活法”復與“圓”一致。圓言其體,譬如金彈;活言其用,譬如脫兔。

438
茶 山 二 句 即 東 坡《次 韻 歐 陽 叔 弼》 所 謂:“ 中 有 清 圓 句, 銅 九 飛 柘

彈。”觀《謝幼槃文集》卷一《讀呂居仁詩》:“吾宗宣城守,詩壓顏謝

輩。 居 仁 相 家 子, 哦 詩 亦 能 事。 自 言 得 活 法, 尚 恐 宣 城 未”, 則 東 萊

雖 有 取 於 謝 玄 暉 語, 而 尚 以 為 玄 暉 所 行 不 逮 所 言 也。 章 冠 之《自 鳴

集》 卷四《送謝王夢得借示詩卷》:“人入江西社, 詩參活句禪”;“參

活句” 即茶山句之“勿參死句”, 蓋以此為“江西社” 中人傳授心法。

東萊借禪人“死語不離窠臼” 話頭( 參觀《五燈會元》 卷十二曇穎達

觀章次),拍合謝玄暉“彈丸”名言,遂使派家有口訣、口號矣。其釋

“活 法” 云:“規 矩 備 具, 而 出 於 規 矩 之 外; 變 化 不 測, 而 不 背 於 規

矩”;乍視之若有語病,既“出規矩外”,安能“不背規矩”。細按之則

兩 語 非 互 釋 重 言, 乃 更 端 相 輔。 前 語 謂 越 規 矩 而 有 衝 天 破 壁 之 奇,

後 句 謂 守 規 矩 而 無 束 手 縛 脚 之 窘; 要 之 非 抹 摋 規 矩 而 能 神 明 乎 規

矩, 能 適 合 規 矩 而 非 拘 攣 乎 規 矩。 東 坡《書 吳 道 子 畫 後》 曰:“出 新

意 於 法 度 之 中, 寄 妙 理 於 豪 放 之 外”; 其 後 語 畧 同 東 萊 前 語, 其 前 語

畧 當 東 萊 後 語。 陸 士 衡《文 賦》:“雖 離 方 而 遯 員, 期 窮 形 而 盡 相”,

正 東 萊 前 語 之 旨 也(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一 九 三 至 四 頁 )。 東 萊 後 語 猶

《論語 · 為政》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恩格斯詮黑格爾所謂“自由

即 規 律 之 認 識 ”(f ü r i h n i st d i e Fr e i h e i t d i e E i n s i c h t i n d i e Not -

we n d i g k e i t —A n t i - D ü h r i n g , I . x i )。 談 藝 者 嘗 喻 為“ 明 珠 走 盤 而 不
出於盤”、或“駿馬行蟻封而不蹉跌”、甚至“足鐐手銬而能舞蹈”(參

觀《宋詩選註》蘇軾篇注三、四,又楊萬里篇註二四、二五;《管錐編》

一四九頁、一一九七頁、又《增訂》一七頁)。康得言想像力有“自由

紀 律 性 ”(d i e f r e i e G e s et z m ä s s i g k e i t d e r E i n b i l d u n g s k r a ft —K r i t i k

d e r U r t e i l s k r a f t , “A l l g e m e i u e A n m e r k i n g z u m e r s t e n A b s c h n i t t e
d e r A n a l y t i k ”, W e r k e , h rs g . E . C a s s i r e r e t a l , V, 3 1 1 ), 黑 格 爾 言
439
精 神“ 於 必 然 性 中 自 由 ”(d e r G e i st i n s e i n e r Not we n d i g k e i t f r e i

i s t , u s w. —S y s t e m u n d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P h i l o s o p h i e , h r s g . J . H o f f -
m e i ste r, 1 9 4 4 , 1 1 6 - 7 ), 是 其 大 義。 以 此 諦 說 詩, 則 如 歌 德 言:“ 欲
偉 大, 當 收 斂。 受 限 制, 大 家 始 顯 身 手; 有 規 律, 吾 儕 方 得 自 由。”

( We r G r o s s e s w i l l , m u s s s i c h z u s a m m e n r a f f e n . / I n d e r B e s c h rä n -

k u n g z e i g t s i c h e rs t d e r M e i s te r, / Un d d a s G e s et z n u r k a n n u n s
F r e i h e i t g e b e n —“ D a s S o n e t t ” i i , o p . c i t . , I , 2 9 9 ; c f . H e r m a n
M e ye r: “O n t h e S p i r i t o f Ve rs e ”, i n 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s o f C r i t i c i s m ,
e d . P. D e m e t z , T. G r e e n e a n d L . N e l s o n , J r , 1 9 6 8 , 3 3 7 )。 希
勒 格 爾 嘗 言 韻 律 含“ 守 秩 序 之 自 由 ”(d i e ge o r d n ete Fr e i h e i t —A .

W. S c h l e g e l : “ B r i e f e ü b e r Po e s i e , S i l b e n m a s s u n d S p r a c h e ” , i v,
K r i t i s c h e S c h r i f t e n u n d B r i e f e , K o h l h a m m e r, 1 9 6 2 , I , 1 74 )。 黑
貝 爾 語 尤 妙, 謂“詩 家 之 於 束 縛 或 限 制, 不 與 之 抵 拄, 而 能 與 之 遊

戲, 庶 造 高 境 ”。(Nu r d a s s s e i n G e i st z u r H ö h e d r a n g , / Wo m a n

n i c h t k ä m p f t , n u r s p i e l t m i t S c h r a n k e n — C . F. H e b b e l : “ D i e
Po et i s c h e L i z e n z ”, W e r k e , h rs g . T. Po p p e , I , 2 0 5 )。 近 人 艾 略 特
云:“詩 家 有 不 必 守 規 矩 處, 正 所 以 維 持 秩 序 也”。(T h e l i b e r t i e s t h a t

h e m a y t a k e a r e f o r t h e s a k e o f o r d e r — T. S . E l i o t , O n P o e t r y
a n d P o e t s , 3 8 ) 均 相 發 明。《晉 書 · 陶 侃 傳》 記 謝 安 每 言:“陶 公 雖
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其語亦不啻為談藝設也。

116頁
【一】 劉延世《孫公談圃》 卷中記孫君孚言:“與杜挺之、 梅聖俞

同舟溯汴, 聖俞寢食遊觀, 未嘗不吟諷思索, 時時於坐上忽引去, 奮

筆 書 一 小 紙, 納 算 袋 中。 同 舟 竊 觀, 皆 詩 句 也, 他 日 有 可 用 者 入 之。

440
有云:‘ 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乃算袋中所書也。”

117頁
【一】《永樂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詩》字引張功父《吟詩》(今本

《南 湖 集》 漏 收 ):“一 日 吟 成 九 首 詩, 傍 人 都 愛 少 瑕 疵。 直 須 作 到 無

人愛,始是吾詩長進時。”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槀》續集卷五《與友

人 論 文 偶 作》:“舉 世 笑 時 韓 自 喜, 無 人 愛 處 陸 云 工”; 即 以 昌 黎《與

馮宿書》 語傅會。 方虛谷《桐江續集》 卷六《自書續稿末》:“詩律中

年 悟, 嫌 工 恐 更 肥”; 卷 八《讀 張 功 父 南 湖 集 · 序》:“麗 之 極, 工 之

極,非所以言詩”;卷二十二《七十翁》五言第九首:“能使生為熟,何

愁拙不工”; 卷二十五《老矣》:“自喜新詩漸不工。” 均本東坡、 放翁

語來。

【二】 陳 士 業《寒 夜 錄》 卷 上 引 放 翁 語 而 惜 東 坡 和 梅 詩 之 失 傳;

王漁洋《香祖筆記》 卷五引陳語;郝蘭皐《曬書堂筆錄》 卷五引王書

而 謂 放 翁 語 未 可 據。 張 道《蘇 亭 詩 話》 卷 三 謂 東 坡 集 中 僅 存《木 山》

一 首 為 和 梅 宛 陵 者。 東 坡、 放 翁 之 好 宛 陵, 殆 亦 如《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前集卷十六引《蔡寬父詩話》 記白香山之好李義山, 美學家所謂“嗜

好矛盾律” 之例歟( 參觀《 舊文四篇》 二四頁)。

119頁
【一】參觀《宋詩選註》徐俯篇註八、九、十。《容齋四筆》卷四亦

引 此 聯 及“一 百 五 日 足 風 雨, 三 十 六 峯 勞 夢 魂” 為“江 西 宗 派 詩”。

《江湖後集》 卷十九敖器之《清明日湖上晚步》 復云:“一百五日苦多

雨,二十四番能幾風。”

441
120頁
【一】陳鄂父《蒙隱集》卷一《端午洪積仁召客口占戲東薛仲藏》

云:“自 愧 雖 非 趙 倚 樓, 何 當 一 效 陳 驚 座。” 鄂 父 南 渡 時 人, 早 於 放

翁。 陳 唐 卿 與 放 翁 同 時 為 後 進。 方 巨 山《秋 崖 小 集》 卷 十 六《以 越

箋與三四弟》 亦云:“過門盡是陳驚座, 得句今誰趙倚樓”, 則輩行晚

於放翁多矣。放翁沾丐本朝名作,拉雜復舉數例。○《蔬圃》第二首:

“枯 柳 坡 頭 風 雨 急, 憑 誰 畫 我 荷 鋤 歸”;《醉 後 莊 門 望 西 南 諸 山》:“夕

陽又凭闌干立, 誰畫三山岸幘圖”;《世事》:“何人今擅丹青藝, 為畫

蘇門長嘯圖”;《梅花》:“安得丹青如顧陸, 憑渠畫我夜歸圖”;《詹仲

信 以 山 水 二 幅 為 壽》:“不 知 何 許 丹 青 手, 畫 我 當 年 入 蜀 圖”;《記 出

遊 所 見》:“安 得 丹 青 王 右 轄, 為 寫 此 段 傳 生 綃”;《小 憩 臥 龍 山 亭》:

“安 得 丹 青 手, 傳 摹 入 素 屏”;《秋 日 山 居 野 步》:“風 流 畫 手 無 摩 詰,

寫 作 龍 山 野 步 圖。” 按 殊 多 顧 影 自 憐、 對 鏡 相 許 之 意, 而 恨 不 克 形 跡

長 留, 資 永 賞 共 賞 耳。 此 種 設 想 落 筆, 簡 齋 集 中 常 見。《將 赴 陳 留 寄

心老》:“書到及師閑, 為我點枯筆。 畫作謫官圖, 羸驂帶寒日”;《遊

賦詩亭》:“只今那得王摩詰, 畫我憑欄覓句圖”;《送客出城西》:“鄧

州 誰 亦 解 丹 青, 畫 我 羸 驂 晚 出 城”;《晚 望 信 道 立 竹 林 邊》:“恨 無 顧

陸同携手, 寫取孫郎覓句時”;《和王東卿》:“說與虎頭須畫我, 三更

月裏影崚嶒”;《尋詩》:“無人畫出陳居士, 亭角尋詩滿袖風”;《題江

參山水橫軸》:“此中只欠陳居士, 千仞岡頭一振衣。”《卻掃編》 卷中

簡齋少學詩於崔德符鶠,《聲畫集》 卷四采德符《看宋大夫畫山水》:

“個中只欠崔夫子, 滿帽秋風信馬行”;簡齋“此中” 云云, 正師德符

故 智。《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後 集 卷 八 載 世 有 碑 本 杜 子 美 畫 像, 上 題 詩

云:“迎 旦 東 風 騎 蹇 驢, 旋 呵 凍 手 暖 髯 鬚。 洛 陽 無 限 丹 青 手, 還 有 工

442
夫畫我無”;謂“子美決不肯自作,必好事者為之”,《滄浪詩話》亦深

譏 黃 伯 思 以 此 詩“編 入 杜 集”。 竊 謂 詩 語 雖 拙 直, 而 作 意 已 具 椎 輪,

可以踵事增華。 周紫芝《太倉稊米集》 卷三十二《雪中歸竹坡》 第一

首:“烏 帽 舉 鞭 誰 畫 我, 固 應 全 似 灞 橋 驢”; 與 崔 德 符 詩 均 出 此 機 杼。

簡齋《送客出城西》:“鄧州誰亦解丹青”云云胡竹坡註:“杜逸詩:洛

陽 無 限 丹 青 手” 云 云, 蓋 亦 窺 見 脈 絡。 簡 齋 脫 胎 換 骨, 化 獷 率 為 瀟

灑, 遂 成 楷 式, 祖 構 紛 繁。 放 翁 知 交 中 如 姜 特 立《梅 山 續 稿》 卷 十

《野步》:“何人三昧手,晝我看秋山”;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三《次韻

楊廷秀郎中游西湖》 第九首:“憑誰為覓丹青手, 畫我談詩剝芡時”;

與 放 翁 諸 句 之 摹 追 簡 齋, 無 乎 不 同。 聊 為 抉 剔, 亦 可 補 論 簡 齋、 放

翁 兩 家 者 所 未 及 也。 ○《漁 翁》 云:“江 頭 漁 家 結 茆 廬, 青 山 當 門 畫

不如,恨渠生來不讀書,江山如此一句無”,又《乙丑夏秋之交、小舟

早 夜 往 來 湖 中 戲 成 絕 句》 第 十 一 首 云:“滿 眼 是 詩 渠 不 管, 可 憐 虛 作

水邊身。” 按簡齋《將至杉木鋪望野人居》 云:“春風漠漠野人居, 若

使 能 詩 我 不 如。” ○《霜 風》 云:“豈 惟 飢 索 鄰 僧 米, 真 是 寒 無 坐 客

氈。”按張文潛《右史集》卷三十二《寄陳鼎》云:“常憂送乏鄰僧米,

何啻寒無坐客氈。” ○《新夏感事》 云:“近傳下詔通言路, 已卜餘年

見 太 平。” 按 荊 公《讀 詔 書》 云:“近 聞 急 詔 收 群 策, 頗 說 新 年 又 亢

陽。”○《感昔》云:“尊前不展鴛鴦錦,只就殘紅作地衣。”按王禹玉

《華陽集》卷四《宮詞》云:“重教按舞桃花下,只踏殘紅作地裀”,此

首誤入花蕊夫人《宮詞》中,《後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五《詩話》亦

引作王禹玉作,厲太鴻《樊榭山房集》卷三《虎阜即事》云:“似嫌犖

確侵羅襪,却要殘紅作地衣”,善於脫胎。○《無客》云:“硯涵鴝鵒眼,

香斮鷓鴣斑。”按李伯紀《梁溪集》卷八《春晝書懷》云:“匣硯細磨鴝

鵒眼,茶瓶深注鷓鴣斑”;又朱新仲《灊山集》卷二《書事》云:“洗硯

443
諦 觀 鸜 鵒 眼, 焚 香 仍 揀 鷓 鴣 斑。” 後 來 如 查 初 白《敬 業 堂 詩 集》 卷 四

十八《戲柬高要令王寅采同年》 云:“硯開鸜鵒眼, 香點鷓鴣斑”; 程

午 橋《今 有 堂 集》 卷 三《香 溪 集 雲 舫 喜 晤 雪 莊》 云:“畫 就 案 閒 鸜 鵒

硯, 香殘爐印鷓鴣斑”; 尚以此對為新巧也。 ○《讀隱逸傳》 云:“畢

竟 只 供 千 載 笑, 石 封 三 品 鶴 乘 軒。” 按 汪 彥 章 斷 句 云:“人 間 何 事 非

戲劇,鶴有乘軒蛙給廩”,見《困學紀聞》卷十八引。洪稚存《北江詩

詁》 卷 二 自 記 伊 犁 赦 歸 抵 家 日 賦 一 絕, 有 云:“從 此 却 營 閒 富 貴, 蝦

蟆 給 廩 鶴 乘 軒。” ○《晚 涼》 云:“近 村 得 雨 知 何 處, 此 地 無 風 亦 自

涼。” 按 徐 師 川 得 意 聯 云:“不 知 何 處 雨, 已 覺 此 間 涼”, 見《獨 醒 雜

志》卷十。○《文章》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按東坡《次韻

孔 毅 父 集 古 人 句 見 贈》 第 三 首 云:“生 前 子 美 只 君 是, 信 手 拈 得 俱 天

成。”○《小市》云:“客心尚壯身先老,江水方東我獨西。”按東坡《送

歐 陽 主 簿 赴 官 韋 城》 第 二 首 云:“江 湖 咫 尺 吾 將 老, 汝 潁 東 流 子 却

西”,蓋用《北史 · 魏本紀》五孝武帝語,馮氏《蘇詩合註》卷三十四

未註。 清人屢運使之, 如《全浙詩話》 卷四十二載邵兼山《真州別蔣

湘帆》云:“春水方生君又去,此江東下我西迴”(上句用《三國志 · 吳

書 · 吳主傳》 裴註引孫權與曹操牋語);黃仲則《兩當軒全集》 卷三

《十 四 夜 京 口 舟 次 送 張 大 歸 揚 州》 云:“春 水 將 生 君 速 去, 此 江 東 去

我西行”; 宋芷灣《紅杏山房詩鈔》 卷二《荊山守風》 云:“勸君休把

石尤駡,君自西征水本東”;張亨甫《思伯子堂詩集》卷十二《口號別

葉十三等》 第二首云:“雁辭南嚮人同北, 水自東流客更西”, 鄧湘皐

《南 村 草 堂 詩 鈔》 卷 十 一《泊 衡 山 重 寄 雲 渠》 云:“江 水 東 行 我 西 上,

嶽 雲 北 去 雁 南 飛。” 漁 洋《池 北 偶 談》 卷 十 一 記 董 玉 虬 外 遷 隴 右 道 留

別詩云:“逐臣西北去,河水東南流”,初以為常語,“後讀《北史》,乃

深 歎 其 用 古 之 妙”; 不 知 東 坡 為 用 此 事 之 伐 山 手, 放 翁 以 下 皆 祗 伐

444
材。王景文《雪山集》卷十四《和郭子應》:“我輩不須悲聚散,此江原

自有西東”,隱翻古語而已。所舉諸例中必有“偷勢”、“偷意”者,至於

隸事屬對全同者, 却或出於闇合( 參觀《管錐編》 一○二○至五頁 ),

未可遽斷為“偷語”。 點金成鐵, 亦復有之。《晚涼》 以徐師川十字鋪

衍為十四字, 冗贅臃腫, 是顯例也。 至《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不

用 采 芝 驚 世 俗, 恐 人 謗 道 是 神 仙”, 反 用 邵 康 節《小 車 吟》:“俯 仰 之

間無所愧,任他人謗是神仙”,乃驅使本朝文獻,不屬兹類

【二】“猩猩”“燕燕”相儷,亦見皮陸詩文中。皮襲美《重題薔薇》

七絕:“深似猩猩初染素, 輕如燕燕欲凌空”; 陸魯望《中酒賦》:“徒

殲 燕 燕 之 髀, 浸 猩 猩 之 唇。” 放 翁 頗 鉤 摘 皮 陸 詩 中 新 異 語; 如《江 樓

醉 中 作》:“死 慕 劉 伶 贈 醉 侯”, 文 芸 閣《純 常 子 枝 語》 卷 四 十 謂 其 用

皮《夏 景 沖 澹 偶 然 作》:“他 年 謁 帝 言 何 事, 請 贈 劉 伶 作 醉 侯。” 浪 仙

一 聯 乃 翻 用 庾 子 山《奉 和 趙 王 隱 士》:“短 松 猶 百 尺, 少 鶴 已 千 年。”

《周易》、《楚辭》相儷,劉文房《感懷》(一作張謂《辰陽即事》)己先發

之;“愁中卜命看《周易》,夢裏招魂讀《楚辭》”,較放翁語為沉摯矣。

121頁
【一】 香 山、 義 山 語 意, 亦 唐 人 此 題 中 常 見 者。 如 王 建《惜 歡》:

“歲去停燈守,花開把燭看”;司空圖《落花》:“五更惆悵迴孤枕,自取

殘燈照落花。” 杜牧之《寄杜子》 第一首:“狂風烈焰雖千尺, 豁得平

生俊氣無”; 放翁《紀夢》 第二首:“不知挽盡銀河水, 洗得平生習氣

無”, 擬 議 變 化, 足 比 美 東 坡 之 於 牧 之 矣。 易 風 吹 火 為 河 瀉 水, 變 發

洩之意為蕩滌之意, 所謂“反仿” 也( 參觀補訂荊公詩註第十九條)。

放翁《雨過行視舍北菜圃、 因望北村久之》:“急趁路乾來寓目, 十分

閒事却成忙”; 又《東籬》 云:“戲集句圖書素壁, 本來無事却成忙。”

445
按《能改齋漫錄》卷二:“閒人有忙事,俗語也。韓偓詩:須信閒人有

忙事,且來衝雨覓漁師。”韓句出《即目》七絕;元微之《永貞二年正

月 二 日 閒 行 曲 江》 七 絕 亦 云:“卻 著 閒 行 是 忙 事, 數 人 同 傍 曲 江 頭。”

明人小說《 貪歡報》 第二十回有《 閒人忙事》 八十二項。

【二】葉氏所引,見嵇承咸《書畫傳習錄》癸集,許氏之名“一作

美曾”。吾鄉周鎬《犢山類稿》卷三《陸詩選註序》云:“吾友許子美尊

嘗 病 陸 詩 無 註, 慨 然 引 以 自 任。 拔 其 尤 者, 為 家 塾 課 本, 一 一 證 明

其 出 處, 而 疏 通 其 義 類。 又 為 年 譜, 俾 言 與 時 合, 事 與 地 副。” 則 祗

是學僮課本之較詳審者。 未識許別有劍南全詩箋註否。

122頁
【一】周子充《平園續稿》卷一《次韻楊廷秀寄題渙然書院》云:

“誠 齋 萬 事 悟 活 法, 誨 人 有 功 如 利 涉”; 則 誠 齋 於 詩 外 事 亦 一 以“活

法” 貫 之。 南 宋 後 起 稱 頌 誠 齋 不 亞 於 張 功 父 者, 尚 有 王 實 之 邁、 項

平甫安世。 實之《臞軒集》 卷十三《讀誠齋新酒歌、 仍效其體》:“古

來 作 酒 稱 杜 康, 作 詩 只 說 杜 草 堂, 舉 世 無 人 傳 得 方, 奄 有 二 杜 惟 一

楊”; 卷十四《山中讀誠齋詩》:“四海誠齋老, 千年百卷詩”; 卷十六

《山 中 讀 誠 齋 詩》:“萬 首 七 言 千 絕 句, 九 州 四 海 一 誠 齋。 肝 腸 定 不

餐 烟 火, 翰 墨 何 曾 著 點 埃。 錦 瑟 月 中 彈 不 徹, 雲 濤 天 上 瀉 將 來。 巴

( 江字之訛) 西社裏陳黃遠,直下推渠作社魁。” 傾倒之至,意中直不

數放翁。 然實之篇什, 鮮學誠齋。 平甫《平菴悔稿》 卷二《題劉都幹

所 藏 楊 祕 監 詩 卷》:“我 雖 未 識 誠 齋 老, 道 得 誠 齋 句 裏 心。 醉 語 夢 書

詞 總 巧, 坐 擒 活 捉 力 都 任。 雄 吞 詩 界 前 無 古, 新 創 文 機 獨 有 今。 肯

為小山題短紙, 自家元愛晚唐吟”, 自註:“劉自號小山, 楊謂劉詩有

晚唐風氣”;卷七《用韻贈潘楊》:“四海誠齋獨霸詩”;《悔稿後編》卷

446
四《謝 張 直 閣 功 父 示 南 湖 編》:“字 逢 生 處 安 愈 穩, 語 到 平 時 出 轉 奇,

直 與 誠 齋 分 坐 席, 定 知 傳 習 是 宗 師”; 卷 五《曾 宣 幹 煥 謂 余 貌 似 誠

齋》:“雖 負 江 湖 真 格 律, 且 贏 土 木 偽 形 骸。” 亦 推 誠 齋 空 掃 前 人、 獨

霸 當 時。 自 運 各 體 皆 有 肖 誠 齋 者, 七 律 尤 如 唐 臨 晉 帖, 才 思 遠 在 張

功父上。平甫《項氏家說》尚流傳於世,《悔稿》若存若亡,厲太鴻撰

《宋 詩 紀 事》 即 未 得 寓 目 也。《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九 十 七《茶 山 誠 齋 詩

選序》云:“徐淵子、高續古曾參誠齋,警句往往似之。”余觀高氏《疎

寮小集》中詩,殊不似誠齋;徐氏《竹隱集》已失傳,而《後村大全集》

卷一百七十九、 一百八十《詩話》 所稱引淵子詩, 則洵堪與誠齋把臂

入 林, 張 功 父 不 能 望 其 項 背。《宋 詩 紀 事》 卷 五 十 三 摘 取《後 村 詩

話》未全,又自《鶴林玉露》等書增輯八首。弘治本《戴石屏集》卷六

《陪 徐 淵 子 使 君 登 白 雪 樓、 各 賦 一 詩》 附 載 淵 子 作 七 律 一 首; 爬 梳 叢

殘, 必 猶 有 可 掇 拾 者 在。 向 來 談 藝, 祗 道 張 功 父 為 誠 齋 體“ 活 法

詩”,兹復補闕,表章平甫、淵子二人焉。元裕之《遺山詩集》卷十三

《又解嘲》 第二首:“詩卷親來酒醆疎, 朝吟竹隱暮南湖”; 即指功父、

淵 子 二 家 詩, 已 類 聚 而 並 稱 之 矣。 又 按《四 庫 提 要》 卷 一 百 五 十 五

《竹隱畸士集》 稱輯自《永樂大典》, 而挪移《後村詩話》 中論《竹隱

集》 語 於《竹 隱 畸 士 集》, 以 南 宋 之 徐 似 道 附 合 於 北 宋 之 趙 鼎 臣, 張

冠李戴。後村明言徐是“范、陸、楊同輩人”,一作“此公曾見石湖”,

《提 要》 引 後 村 語 時 削 去 此 句, 則 非 粗 心 誤 會, 而 是 有 意 欺 人; 故 後

村嘗引淵子五七古、 律絕等全篇, 館臣概未收入集中、 拾《大典》 之

遺。 彌 縫 心 苦, 而 不 免 振 襟 肘 見 矣。《竹 隱 畸 士 集》 卷 十 四《七 進》

乃 元 金 華 潘 祖 仁 作; 潘 號“竹 隱 老 人”, 見 吳 師 道《吳 禮 部 文 集》 卷

十二《 七進圖記》,又吳氏《 敬鄉錄》 全載此文,館臣誤收。

【二】清詩家誦說誠齋者又得數人。焦廣期《此木軒詩》卷十《閱

447
宋 人 詩 集》 第 十 六 首:“千 妖 百 怪 供 驅 使, 頗 覺 誠 齋 氣 力 全。 杜 叟 一

燈 分 自 可, 若 為 更 說 李 青 蓮”, 自 註:“此 辯 後 村 論 楊 陸 之 非”; 同 卷

《牛 喫 草》 五 古《序》:“楊 廷 秀 有 句 云:‘一 牛 喫 過 柳 陰 西。’ 愛 其 工

於體物,為賦《牛喫草》一篇,以當箋註”;卷十一《與友人論詩漫題》

第 三 首:“西 子 何 曾 值 一 錢, 誠 齋 老 眼 識 妖 妍。 金 鎞 直 是 無 施 手, 讀

盡 唐 詩 總 枉 然。” 王 雨 豐 霖《弇 山 詩 鈔》 卷 二《雲 龍 歌 次 楊 誠 齋 韻 即

效 其 體》、《題 誠 齋 放 翁 集 後》、《江 上 送 春 效 誠 齋 體》、《次 韻 誠 齋 初

夏、 即 效 其 體》, 卷 九《燈 下 讀 東 坡 詩 集 用 誠 齋 謝 福 建 茶 使 吳 德 華 送

東 坡 新 集 并 效 其 體》, 卷 十 六《次 韻 誠 齋 買 菊 即 效 其 體》; 尚 有 顯 效

誠 齋 體 而 未 明 言 者, 如 卷 二《暴 熱 午 睡 起 見 畫 梅 喜 作 長 句》 是。 然

雨豐宗尚,首為放翁,如卷九《讀范陸二家詩》第二首:“有時偶弄狡

獪,何曾全類俳諧;若非我翁自道,誰謂不如誠齋”:卷十八《十月十

七日放翁先生生日》:“少從萬首傳心印( 自註: 予年十四學詩, 即瓣

香先生), 老認三山是本師。” 重刊《誠齋詩集》 之徐山民達源好友顧

畇《殘夜水明樓詩集》卷二《讀楊誠齋詩集》七古有云:“惟有先生矜

獨 造, 亂 頭 粗 服 看 亦 好。 十 年 學 語 苦 未 佳, 金 丹 換 骨 請 學 楊 誠 齋。”

奚鐵生岡《冬花菴燼餘稿》 卷上《夜讀楊誠齋詩》:“憶昔頗自鄙, 不

讀誠齋詩。 今宵春燈下, 展卷始覺奇。 字字出真性, 語語生遐思。 我

不 如 誠 齋, 放 翁 不 吾 欺。” 屠 孟 昭 倬 嘗 從 鐵 生 學 畫, 與 郭 𠐺 伽 交 好 齊

名, 亦 嘗 學 誠 齋 詩。《是 程 堂 集》 卷 七《讀 楊 誠 齋 詩》:“百 三 十 卷 誠

齋 集, 亦 有 蘇 黃 亦 杜 韓。 公 論 自 推 南 宋 冠, 真 詩 不 解 世 人 看。 得 秋

氣 候 文 章 健, 處 國 危 疑 涕 淚 乾。 誰 把 頭 顱 寄 孤 憤, 南 園 記 好 却 權

奸”;《二集》 卷一《題王石谷畫》:“我初學畫學檀園, 頗將筆力破籬

藩。 誠 齋 詩 格 正 相 似, 自 謂 當 在 二 子 間。” 江 弢 叔 以 前, 清 詩 人 入 誠

齋之室者惟郭𠐺伽。《靈芬館詩初集》 卷四《寄湘湄淮陰》 云:“我弟

448
近 為 詩, 懇 苦 思 自 立, 喜 學 楊 誠 齋, 得 五 輒 拔 十”, 然 卷 二 起 已 有 剽

捷爽利之“活法詩”矣。《二集》卷一《書寄舍弟書後》第八首:“黃色

眉 間 定 有 無, 報 君 一 事 意 何 如。 江 西 道 院《朝 天 集》, 新 得 人 間 未 見

書”;同卷《仙林寺即事》第三首:“此間曾著宋詩人(自註:楊誠齋曾

居此),一集《朝天》有寺名。恰得遺編銷永夜,又緣無睡惱比鄰。似

言 辛 苦 成 何 事, 便 到 渠 儂 作 麽 生。 一 笑 推 書 倒 枕 臥, 千 秋 萬 歲 總 微

塵”; 卷二《丹叔手鈔誠齋詩集竟, 校讎一過, 輒書其後》 有云:“嘔

心 怵 腎 更 雕 肝, 走 盡 詩 家 十 八 盤。 活 句 未 應 無 法 在, 當 時 原 不 要 人

看”,又云:“范、陸、尤、蕭張一軍,天然風骨更超群。先生肯作隨人

計,後世知誰定我文。”其《樗園消夏錄》卷下云:“今年於杭州書肆,

得楊誠齋集,手自校勘”;《初集》卷二有詩題:《買得宋人詩鈔、後半

頗 為 蠹 損、 沈 生 志 香 為 余 補 綴 完 好、 書 此 謝 之》, 當 是 在 呂 晚 村、 吳

孟舉之《宋詩鈔》 中先已得讀誠齋詩矣。《爨餘叢話》 卷六云:“竹垞

晚 歲 論 詩, 往 往 譏 切 時 人 之 為 宋 詩, 尤 以 誠 齋 為 俚 俗。 然 誠 齋 自 有

其能成家者;放翁詩:‘吾不如誠齋’, 豈特為讆言以貢諛哉。 楊失之

流易,近乎俚俗,陸失之平熟,近乎粗率”;即《三集》卷三《楊陸譚詩

圖》 所謂:“二老年齒略相等, 亦如詩格無低昂。” 于星伯源《燈窗瑣

話》 卷 二 云:“郭 𠐺 伽 丈 嘗 選 輯《誠 齋 集》, 丹 叔 手 錄 一 過。《靈 芬》、

《山礬》 集中頗自矜賞, 徐山民待詔刻之。” 是𠐺伽不特師法誠齋, 抑

且弘宣教化, 洵南宋以來楊門之大功臣也。 袁子才《隨園詩話》 卷八

以人道其詩似誠齋,遂推誠齊“天才清妙,絕類太白”,卷九論“音節

清脆”,舉太白、飛卿、誠齋、雁門、青邱、黃莘田六家,不倫不類。竊

疑 畧 窺 一 斑 半 爪, 非 出 真 知 深 賞。 吳 程 九 名 父 之 子, 而 不 屑 依 傍 乃

翁 籬 下, 一 變 有 正 味 齋 綺 麗 之 體, 卓 爾 成 家。 鍾 駿 聲《養 自 然 齋 詩

話》 謂其詩宗誠齋, 余取《笏菴詩》 二十卷讀之, 乃大不然。 吳氏祈

449
嚮東坡, 次則放翁, 又嘗問詩於翁覃谿, 亦偶染指山谷, 卷六《讀黃

文節公集》 有句云:“黃詩少所習, 初若逆梳髮”, 取譬新警。 後乃知

鍾 氏 耳 食 錢 星 湖 儀 吉 之 說 耳。 星 湖《衎 石 齋 晚 年 詩 稿》 卷 四《讀 吳

笏 菴 詩 集 却 寄》 第 二 首:“集 中 瘦 句 似 誠 齋, 詩 到 誠 齋 孰 見 佳。 百 丈

孤藤裊深壑,二更明月落清淮”;然《笏菴詩》卷十一《奉酬錢星湖給

諫》 第 一 首 即 曰:“誠 齋 本 不 如 放 翁”, 已 隱 示 師 承 別 有 所 在 矣。 要

之, 清 中 葉 以 後, 於 誠 齋 漸 多 灼 見 真 知, 非 復 有 明 之 道 聽 塗 說。 明

人 通 雅 如 李 賓 之,《懷 麓 堂 詩 話》 竟 云:“楊 廷 秀 學 李 義 山, 更 覺 細

碎”,豈非嚮壁虛造或醉夢囈語哉。

123頁
【一】 焦廣期極推放翁,《此木軒詩》 卷十《閱宋人詩集》 第十二

首:“一 飯 思 君 老 病 身, 劍 南 真 與 浣 花 鄰, 詩 家 若 論 興 王 數, 五 百 年

間 一 聖 人”; 第 十 三 首:“彈 丸 脫 手 如 兒 戲, 射 的 當 心 是 老 成。 寄 語

香 山 教 化 主, 君 家 恰 有 好 門 生”, 自 註:“亦 謂 放 翁 也。 前 詩 以 陸 配

杜,此更為白之門生。或頗怪之。不知李、杜、元、白如齊、晉、秦、楚

四 大 國, 未 可 輕 議 優 劣 也。” 似 未 覩 放 翁“元 白 纔 倚 門”、“凌 遲 至 元

白”等句者;特不知渠雖“枕藉樂天詩”,聞“門生”之稱,亦甘受耶。

諸 襄 七 錦 詩 體 奧 澀, 而 於 放 翁, 頗 識 異 量 之 美;《絳 跗 閣 詩 集》 卷 五

《讀 劍 南 詩 集》:“乍 閱 頗 易 之, 一 日 一 寸 并。 如 人 飲 甘 酒, 酒 盡 無 醉

醒。 又 如 覽 平 山, 山 盡 無 崢 嶸。 千 萬 間 廣 厦, 七 百 里 連 營。 漸 老 出

鍛鍊, 希聲發韺䪫。 悠然正始餘, 鐵中見錚錚。”“又如” 六句, 頗工

揣稱。 諸焦兩家集皆未見有稱引者。

450
124頁
【一】放翁一時興到,越世高談,不獨說詩(參觀《管錐編》一四

四二至三頁、《宋詩選註》陸游《醉歌》註)。自語相違,渾然不覺,慨

然 不 惜, 粗 疎 而 益 嫵 媚 矣。 方 虛 谷《桐 江 集》 卷 一《滄 浪 會 稽 十 詠

序》 早 曰:“學 唐 人 丁 卯 橋 詩 逼 真 而 又 過 之 者, 王 半 山。 陸 放 翁 集 中

多有其體。”《桐江集》卷五《劉元暉詩評》亦摭取後山“末俗愛許渾”

句, 張 皇 其 詞。 竊 意 胡 應 麟 語 較 得 其 真,《少 室 山 房 筆 叢》 卷 二 十 三

云:“無己學杜,與許渾絕不同,言自應爾。然亦趁渾字韻;不然,區

區一丁卯, 何苦發此機耶?”( 參觀《管錐編》 四○○頁)。 然宋末江

湖 派 與 江 西 派 爭 霸, 虛 谷 門 戶 見 深, 喜 後 山 語 之 利 於 己 也, 遂 奉 趁

韻 孱 句 為 王 言 聖 誥, 自 張 聲 勢 耳。 明 人 如 楊 升 菴 至 斥 丁 卯“淺 陋 極

矣, 乃晚唐之最下者”; 賀黃公《載酒園詩話》 卷一曰:“愚意淺則有

之,陋亦未然。晚唐不及許者,更自無限。”馮孟亭《玉谿生詩註》卷

三《淚》註引錢龍惕曰:“陸游效之,作《聞猿》詩。”《詩人玉屑》卷十

八引《雪浪齋日記》 載蔡天啟句:“柳間黃鳥路, 波底白鷗天”, 此處

“ 天” 字即放翁所謂“ 鷗境界” 也。

【二】 此 對 早 成 濫 調。 如 曹 唐《劉 阮 洞 中 偶 仙 子》:“碧 莎 洞 裏 乾

坤 別, 紅 樹 枝 前 日 月 長”; 邵 堯 夫《擊 壤 集》 卷 十 三《何 處 是 仙 鄉》:

“ 靜處乾坤大,閒中日月長。” 放翁套語不必出於杜荀鶴也。

【三】《誠 齋 集》 卷 十 六《送 彭 元 忠 縣 丞 北 歸》:“學 詩 初 學 陳 後

山, 霜 皮 脫 盡 山 骨 寒。 近 來 別 具 一 隻 眼, 要 蹈 唐 人 最 上 關。”《桐 江

集》卷四《跋趙章泉詩》:“不為晚唐,亦不為江西。”趙子固《彝齋集》

卷三《孫雪齋詩序》:“竊怪夫今之言詩者, 江西晚唐之交詆也; 彼病

此冗,此詈彼拘。”趙儀可《青山集》卷四《詩人堂記》:“下者晚唐江

451
西。”餘參觀《宋詩選註》徐璣篇。《山谷老人刀筆》卷四《與趙伯充》:

“學 老 杜 詩, 所 謂 刻 鵠 不 成, 尚 類 鶩 也; 學 晚 唐 諸 人 詩, 所 謂 作 法 於

涼,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若何。”故江西末派聲斥晚唐,放翁遂

亦 揚 言 晚 唐“自 鄶”。 然 山 谷 得 法 義 山, 雖 方 虛 谷 亦 無 能 諱。 祖 師

垂教, 往往僅立大本, 徵其自運, 初勿拘泥;兒孫輩鈍者參死句, 慧

者為彌縫耳。

125頁
【一】 參 觀《桐 江 集》 卷 四《跋 許 萬 松 詩》:“晚 唐 者 特 老 杜 之 一

端。 老 杜 之 作 包 晚 唐 於 中, 而 賈 島、 姚 合 以 下 得 晚 唐 之 一 體。” 同 卷

《 跋仇仁近詩集》:“ 老杜詩、 晚唐特其一端。”

【二】 誠 齋《答 徐 子 材 談 絕 句》:“受 業 初 參 王 半 山, 終 須 投 換 晚

唐間”;亦見《荊溪集•自序》等所云“唐人”。正是“晚唐”人。參觀

第 124 頁 補 訂 三 引 誠 齋《 送 彭 元 忠》 七 古;“ 唐 人” 指 江 湖 派 之 晚

唐, 猶“後 山” 概 江 西 派 也。 誠 齋“原 愛 晚 唐 吟”, 見 第 121 頁 補 訂

一引項平甫詩。四靈而還,宋人每以“唐”詩指“晚唐”詩,如《水心

集》 卷 十 二《徐 斯 遠 文 集 序》、《習 學 記 言 序 目》 卷 四 十 七 論 荊 公 七

絕、《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詩集序》等。周南《山房後稿》有七絕題

為《讀唐詩》,而詩曰:“却是晚唐工狀物,手調烟露染天膏。”明人言

“唐詩”,意在“盛唐”,尤主少陵;南宋人言“唐詩”,意在“晚唐”,尤

外少陵。 此其大校也。

127頁
【一】《六藝示子聿》:“沛然要似禹行水, 卓爾孰如丁解牛”;《題

酒 家 壁》:“智 若 禹 行 水, 道 如 丁 解 牛”; 按 山 谷 稱 後 山“讀 書 如 禹 之

452
治水”,見《豫章文集》卷十九《答王子飛書》、又《後山詩集》首王雲

《 題 記》。《 孤 學》:“ 家 貧 占 力 量, 夜 夢 驗 工 夫”;《 明 日 又 作 長 句 自

規》:“醉 猶 溫 克 方 成 德, 夢 亦 齋 莊 始 見 功”;《勉 學》:“學 力 艱 危 見,

精 誠 夢 寐 知”;《書 生》:“夢 寐 未 能 除 小 忿, 文 辭 猶 欲 事 虛 名。” 皆 詞

重 意 複。《劍 門 道 中》:“此 身 合 是 詩 人 未, 細 雨 騎 驢 入 劍 門”, 千 古

傳誦; 而《岳陽樓再賦一絕》:“不向岳陽樓上望, 定知未可作詩人”,

亦 大 似 不 惜 卷 簾 再 顧 也。 沈 確 士《歸 愚 詩 鈔 • 餘 集》 卷 七《書 劍 南

詩 稿 後》:“劍 南 詩 草 多 復 多, 中 間 豈 無 複 與 訛。 後 人 嗤 點 太 容 易,

以 枚 數 闔 傷 繁 苛”, 自 註 謂 朱 竹 垞。 甌 北 及 余 亦“太 容 易” 而“傷 繁

苛”者乎。又按檢點身心,不遺夢寐,乃宋儒所謂“持敬”工夫(參觀

《管錐編》 四九三至四頁);周櫟園《書影》 卷一載其父坦然《觀宅四

十吉祥相》 之二十四云:“凡夢皆可告人”( 參觀《尺牘新鈔》 三集卷

十 四 周 文 煒《與 人》), 即 其 意。 放 翁 作 此 等 語, 望 道 之 高, 律 己 之

嚴, 直似優入聖域矣。 余嘗見中世紀一教士(Fu l b e r t ) 所撰《貞潔進

階》詩(C a s t i t a t i s g r a d u s ),以醒時(d u m v i g i l a s )見色聞聲而不動心

等 分 為 五 級, 以 眠 無 褻 夢 為 最 高 層, 非 人 力 所 能 臻, 必 賴 基 督 垂 祐,

庶 造 斯 境( u l t i m u s i n s o m n i s p h a n t a s m a t e l u d i : / H o c s i b i n e m o

r a p i t , s e d C h r i s C h r i s t i g r a t i a p r a e s t a t —R e m y d e G o u r m o n t , L e
L a t i n m y s t i q u e , 1 9 6 )。 不 如 吾 國 理 學 家 之 自 信 克 己 而 不 乞 靈 於 神
助也。

128頁
【一】放翁師曾吉甫《茶山集》卷一《陸務觀讀道書,名其齋曰玉

笈》:“賢 哉 機 雲 孫, 道 眼 極 超 勝。 殺 青 貝 多 葉, 收 貯 腹 中 竟。 慨 然

發 琅 函, 窗 白 棐 几 淨。 三 家 一 以 貫, 不 事 頰 舌 競”; 是 放 翁 欲 融 貫 三

453
教,而非攘斥二氏也。放翁《羲農》云:“羲農去不返,釋老似而非”;

惡 二 氏 之 近 似 亂 真, 如 鄉 願 之 為 德 賊。《讀 老 子》 則 云:“孰 能 試 之

出毫芒,末俗可復躋羲黃”;《讀老子有感》亦云:“孰為《武成》二三

策, 寧 取 道 德 五 千 言。 安 得 深 山 老 不 死, 坐 待 古 俗 還 羲 軒”; 是 稍 出

老經之緒餘, 末俗之返羲農, 已可坐而待矣。《斯道》 云:“乾坤均一

氣,夷狄亦吾人”;胞與胸懷,廣大教化,視少陵《有感》之“不過行儉

德, 盜賊本王臣”, 有過無不及; 亦如《雜感》 第一首云:“孔欲居九

夷, 老亦適流沙。 忠信之所覃, 豈間夷與華。” 而《聞虜酋遁歸漠北》

云:“妄 期 舊 穴 得 孳 育, 不 知 天 網 方 恢 恢。 老 上 龍 庭 豈 不 遠, 漢 兵 一

炬成飛灰”;又《塞上曲》云:“窮荒萬里無斥堠,天地自古分夷華。青

氈 紅 錦 雙 奚 車, 上 有 胡 姬 抱 琵 琶。 犯 邊 殺 汝 不 遺 種, 千 年 萬 年 朝 漢

家”; 是 欲 追 窮 寇 而 殲 遺 種 矣。 皆 兩 意 牴 牾。 詩 人 隨 時 即 興, 不 妨

東 食 西 宿 之 兼; 理 學 家 陳 義 垂 教, 則 頓 如 南 轅 北 轍 之 背 焉。 參 觀 第

68 頁補訂二。

129頁
【一】同時人稱放翁書者,祗見喻叔奇良能《香山集》卷九《過嚴

瀨 寄 陸 守 務 觀》:“翰 墨 場 中 老 伏 波, 揮 毫 快 馬 下 晴 坡。 擬 求 墨 妙 輝

衡宇,應有黃庭換白鵝。”

130頁
【一】《邵 氏 聞 見 後 錄》、《清 波 雜 誌》 卷 九 皆 記 安 定 一 日 獨 召 仲

車 食, 二 女 子 侍 立; 仲 車 問:“或 問 見 侍 女 否, 將 何 以 對。” 安 定 曰:

“莫 安 排。” 仲 車 大 悟。《雜 志》 云:“此 段 載 在 哲 宗 實 錄, 乃 元 豐 八

年事。”

454
131頁
【一】 放 翁 與 杜 敬 叔 書 不 見《渭 南 文 集》 中。 覩 石 刻 而 表 章 之

者,自翁覃谿始;參觀《復初齋文集》卷四《朱草林詩集序》、卷十五

《同 學 一 首 示 顧 南 雅》、《復 初 齋 詩 集》 卷 四 十 九《讀 劍 南 集》 第 三 首

自 註。《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一 百 六 十 六《寶 謨 寺 丞 詩 境 方 公 行 狀》:“嘗

從 山 陰 陸 公 游 問 詩, 陸 公 為 大 書 詩 境 二 字”; 豈 亦 謂 得 江 山 助 而 因

境 生 詩 歟。 范 晞 文《對 牀 夜 語》 卷 二 載 放 翁 評 李 長 吉“樂 府 如 百 衣

錦衲,五色眩曜,而無補於用”一大節,不見《渭南文集》、《老學菴筆

記》, 亦 放 翁 談 藝 之 遺 珠 也。 其《即 事》:“組 繡 紛 紛 衒 女 工, 詩 家 於

此欲途窮”;《 示子遹》:“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即此意。

【二】 簡 齋 屢 道 收 取 眼 底 詩 為 筆 下 詩 之 難, 他 如《對 酒》:“新 詩

滿 眼 不 能 裁”;《題 酒 務 壁》:“佳 句 忽 墮 前, 追 摹 已 難 真。” 放 翁 雖 偶

言此,如《劍南詩稿》卷九《草堂拜杜陵遺像》:“公詩豈紙上,遺句處

處滿。人皆欲拾取,志大才苦短。”而所常興歎者,事冗年老,遂不能

眼 到 筆 隨 也。《劍 南 詩 稿》 卷 二 十 二《雜 題》:“山 光 染 黛 朝 如 濕, 川

氣 熔 銀 暮 不 收。 詩 料 滿 前 誰 領 畧, 時 時 來 倚 水 邊 樓”; 卷 二 十 五《晨

起 坐 南 堂 書 觸 目》:“奇 峯 角 立 千 螺 曉, 遠 水 平 鋪 匹 練 收, 詩 料 滿 前

吾老矣, 筆端無力固宜休”;《晚眺》:“個中詩思來無盡, 十手傳抄畏

不 供”; 卷 三 十 三《山 行》:“眼 邊 處 處 皆 新 句, 塵 務 經 心 苦 自 迷。 今

日 偶 然 親 拾 得, 亂 松 深 處 石 橋 西”; 卷 四 十 二《春 日》:“今 代 江 南 無

畫 手, 矮 箋 移 入 放 翁 詩”; 卷 八 十《日 暮 自 湖 上 歸》:“造 物 陳 詩 信 奇

絕, 匆匆摹寫不能工。” 歐陽永叔評文與可詩:“世間原有此句, 與可

拾得耳”,見《東坡題跋》卷二《書曇秀詩》,放翁“偶然親拾得”語本

之。 楊 誠 齋 言 得 句, 幾 如 自 獻 不 待 招、 隨 手 即 可 拈 者, 視 放 翁 事 更

455
便 易。《誠 齋 集》 卷 十 三《曉 經 潘 葑》:“潘 葑 未 到 眼 先 入, 岸 柳 垂 頭

向人揖, 一時喚入誠齋集”; 卷十八《船過靈洲》:“江山慘淡真如畫,

烟 雨 空 蒙 自 一 奇。 病 酒 春 眠 不 知 曉, 開 門 拾 得 一 篇 詩”; 卷 三 十 七

《曉行東園》:“好詩排闥來尋我, 一字何曾撚白鬚。” 方虛谷《桐江續

集》卷五《考亭秋懷》第九首:“登高見佳句,意會無非詩。顧視不即

收,頃刻已失之”;又卷二十八《詩思》第四首:“滿眼詩無數,斯須復

失 之”; 則 不 脫 唐 子 西、 陳 簡 齋 窠 臼。 元 遺 山《中 州 樂 府》 載 趙 可

《好 事 近》:“倚 窗 閒 看 六 花 飛, 風 輕 止 還 作。 箇 裏 有 詩 誰 會, 滿 疏 籬

寒雀”; 言“有詩誰會”, 而不啻言“有句我已拾得” 矣。《遺山詩集》

卷十三《藥山道中》第一首:“石岸人家玉一灣,樹林水鳥靜中閑。此

中未是無佳句,只欠詩人一往還”;言“往還”“欠詩人”而不啻言“此

身合是詩人” 矣。

【三】 吳蘭雪嵩梁《石溪舫詩話》 卷一《朱孝純》 條記王夢樓語,

謂朱詩“如金鐘”,吳詩“如玉笛”,袁子才詩“如琵琶”,蔣心餘詩“如

戰鼓”,唯“琴聲最難”云云。雖旨在揚己,亦可參觀。管緘若《韞山

堂文集》卷八《論文雜言》則謂五古琴聲、七言歌行鼓聲、五律笙聲、

七律鐘聲、 五絕磬聲、 七絕笛聲。

132頁
【一】 此節舉漁洋詩本放翁二例, 殊未審允。《蒼山感秋》 見《范

德機詩集》卷二,祗發端四語為佳,“雨止”云云,乃其三、四;忽接以

“羲 皇 日 云 遠, 雅 頌 日 凋 弊” 等 十 六 句 議 論, 突 如 來 如, 所“感” 甚

大, 於“秋” 無 與 焉。《元 詩 百 一 鈔》 未 選 此 篇, 良 有 以 也。 韋 蘇 州

《寺居獨夜寄崔主簿》:“寒雨暗深更, 流螢度高閣”;孟襄陽《夏夕南

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楊鐵崖《夜坐》:“螢穿濕竹

456
流 星 暗, 魚 動 輕 荷 墜 露 香。” 漁 洋 取 精 用 弘, 正 不 必 喫 放 翁 一 家 飯

也。 蘇 子 由《欒 城 集》 卷 十 六《絕 句 二 首》 之 一 云:“亂 山 環 合 疑 無

路, 小 徑 縈 回 長 傍 溪。 彷 彿 夢 中 尋 蜀 道, 興 州 東 谷 鳳 州 西。” 漁 洋

《池 北 偶 談》 記 曾 見 古 北 口 一 寺 石 刻 此 詩, 故 其 題 壁 絕 句 亦 掎 摭 之,

不 僅 剪 裁 放 翁 語。 余 未 讀《夢 航 雜 說》, 僅 從《蓮 坡 詩 話》 卷 下 得 見

其譏鈍翁一節耳。

【二】放翁談兵, 氣粗言語大, 偶一觸緒取快, 不失為豪情壯概。

顧 乃 丁 寧 反 復, 看 鏡 頻 歎 勳 業, 撫 髀 深 慨 功 名, 若 示 其 真 有 雄 才 遠

略、奇謀妙算,殆庶孫吳,等儕頗牧者,則似不僅“作態”,抑且“作

假 ” 也( 參 觀 E . G o f f m a n , T h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S e l f i n E v e r y d ay

L i fe , “Pe n g u i n B o o k s ”, 1 9 7 1 , 7 6 f f . “r e a l p e rfo r m a n c e s ” vs “c o n -
t r i v e d p e rfo r m a n c e s ”)。 自 負 甚 高, 視 事 甚 易。《 三 朝 北 盟 會 編 ·
炎興下帙》 卷四十二記張魏公欲“一掃金人淨盡”, 郭奕曰:“用條箒

掃,抑用掃箒掃”;又卷一百一引《順昌戰勝破賊錄》記兀朮下令曰:

“順 昌 城 壁 如 此, 可 以 靴 尖 踢 倒。”《劍 南 詩 稿》 卷 二 十 一《醉 中 作 行

草 數 紙》 云:“丈 夫 本 意 陋 千 古, 殘 虜 何 足 膏 碪 斧。 驛 書 馳 報 兒 單

于, 直 用 毛 錐 驚 殺 汝”; 其 簡 捷 省 力, 更 過 於 靴 踢 箒 掃。 然“驛 書 驚

殺”, 非 即 大 言 恫 嚇 而 何。 幾 類《晉 書 · 朱 伺 傳》 載 伺 所 謂“以 舌 擊

賊”而不“以力”矣。卷十一《建安遣興》第六首:“聖時未用征遼將,

虛 老 龍 門 一 少 年”;《 憶 山 南》:“ 老 去 據 鞍 猶 矍 鑠, 君 王 何 日 伐 遼

東”; 卷 十 三《冬 夜 不 寐 至 四 鼓 起 作 此 詩》:“八 十 將 軍 能 滅 虜, 白 頭

吾 欲 事 功 名”; 卷 十 八《醉 中 戲 作》:“插 羽 軍 書 立 談 辦, 如 山 鐵 騎 一

麾 空”;《秋 懷》:“何 時 擁 馬 橫 戈 去, 聊 為 君 王 護 北 平”;《縱 筆》:“安

得 鐵 衣 三 萬 騎, 為 君 王 取 舊 山 河”; 卷 二 十《夜 讀 兵 書》:“長 纓 果 可

請, 上 馬 不 躊 躇。 豈 惟 鏖 皐 蘭, 亦 欲 封 狼 居。 南 鄭 築 壇 場, 隆 中 顧

457
草 廬。 邂 逅 未 可 知, 旄 頭 方 掃 除”; 卷 二 十 四《夜 坐 水 次》:“白 頭 書

生 未 可 輕, 不 死 令 君 看 太 平”; 卷 三 十 四《村 飲 示 鄰 曲》:“焚 庭 涉 其

血,豈獨清中原。征遼詔倘下,從我屬櫜鞬”;卷三十五《書志》:“君

看此神奇, 醜虜何足滅”; 卷三十七《太息》 第一首:“白頭不試平戎

策, 虛 向 江 湖 過 此 生。” 此 類 篇 章 多 不 勝 舉。 劉 會 孟《須 溪 集》 卷 六

《長沙李氏詩序》 所謂:“陸放翁詩萬首, 今日入關, 明日出塞, 渡河

踐華, 皆如昔人想見狼居胥、 伊吾北。 有志無時, 載馳載驅, 夢語出

狂。” 夸詞入誕, 讀之每思及《三朝北盟會編 · 政宣上帙》 中童蔡輩

伐 燕 章 奏。 如《五 月 十 一 日 夜 夢 從 大 駕 親 征》 長 句, 即 彷 彿《上 帙》

卷 十 一 馬 賢 良 獻 郭 藥 師 詩:“油 然 靉 靆 三 千 里, 洗 盡 腥 膻 二 百 年。”

袁伯長《清容居士集》 卷四十六《跋朱文公與辛稼軒手書》:“嘗聞先

生 盛 年 以 恢 復 為 急, 晚 歲 則 曰:‘用 兵 當 在 數 十 年 後。’ 辛 公 開 禧 之

際,亦曰:‘更須二十年。’閱歷之深,老少議論,自有不同。”放翁詩

篇,老且益壯,意氣不衰耶,“閱歷”未“深”耶。《劍南詩稿》卷三十

三《讀 杜 詩》:“後 世 但 作 詩 人 看, 使 我 撫 几 空 嗟 咨。” 夫“但 作 詩 人

看”, 正 杜 陵 大 便 宜 處; 使 果 得 君 秉 國, 當 時 後 世 必 以“致 君 堯 舜”、

“比肩稷契”責望之,或且貽“千古名士之恨”(參觀《管錐編》一一三

○ 頁 ), 未 可 保 耳。 放 翁 投 老 江 湖, 所 言 未 見 諸 行 事, 亦 得 免 於 僨

事, 自是渠儂大幸, 尚博得後世“撫几嗟咨” 也。 居位乃見虛聲之純

盜, 臨事始知客氣之難恃。《涑水紀聞》 卷二記:“寇萊公一日問王嘉

祐曰:‘外人謂劣丈云何。’ 嘉祐曰:‘外人皆云丈人旦夕入相。’ 萊公

曰:‘於吾子意何如。’嘉祐曰:‘以愚觀之,不若未相為善,相則譽望

損 矣”( 參 觀 黃 東 發《古 今 紀 要 · 逸 編》 論 真 德 秀 )。 古 羅 馬 史 家 論

加 爾 巴 帝(S e r v i u s G a l b a ) 云:“當 其 為 平 民, 望 之 儼 然, 非 常 人 也。

苟 未 君 臨 天 下, 則 舉 世 以 為 其 必 能 平 治 天 下 矣。”(M a i o r p r i v a to

458
visus dum privatus fuit, et omnium consensu capax imperii nisi
i mp e r a s s et —Ta c i t u s , H i s t o r i e s , I . 4 9 , L o e b , I , 8 2 )。 聞 聲 相 思,
優 於 進 前 奉 御 焉。 文 士 筆 尖 殺 賊, 書 生 紙 上 談 兵, 歷 世 皆 有 話 欛。

《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沈約》則引《譚藪》:“吳均《劍詩》云:‘何

當見天子,畫地取關西。’高祖謂曰:‘天子今見,關西安在焉。’均默

然無答。”《說郛》 卷三十八引《傳載》:“齊吳均為文, 多慷慨軍旅之

意。梁武帝被圍臺城,朝廷問均外禦之計,忙懼不知所答,啟云:‘愚

意 願 速 降 為 上。”《北 夢 瑣 言》 卷 二 十:“顧 雲 於 市 上 收 得 孔 明 兵 書,

自負可將十萬, 吞并四海。 每至論兵, 攘袂叱咤, 若臨大敵, 人謂之

‘按譜角觝。’” 魏氷叔以古文家而好言兵法, 然自知差明,《魏叔子文

集》卷五《答曾君有書》云:“生平好讀左氏。曾著《春秋戰論》十篇,

為天下士所賞識。 然嘗自忖度, 授禧以百夫之長, 攻萑苻之盜, 則此

百 人 者 終 不 能 部 署。” 清 世 宗《揀 魔 辨 異 錄》 卷 上 嘗 笑“書 生 紙 上 談

兵,數行之間,便身經大小百餘戰,闢土開疆十萬里矣。”奭召南良溯

此風上至孟子,《野棠軒文集》 卷一《讀孟子》, 視李泰伯、 晁以道之

非孟,有過而無不及;其二曰:“既為游士之為,自必言游士之言。游

士之言何也, 易言之也, 危言之也, 牽合言之也, 歆動言之也。 使民

執 梃 以 撻 秦 楚, 易 言 之 也。 且 夫 兵 危 事 也, 而 孟 氏 易 視 之。” 西 方 自

古迄今, 亦每以此為譏。 馬基雅弗利練達政事, 又撰作兵法, 而操演

時, 暴日中二時許, 迄不能號令三千步卒, 使如法列隊成陣, 儕輩笑

其 能 言 而 不 能 行(M e s s e r N i c c o l ò qu e l d í c i te n n e a l s o l e p i ú d i

due ore a bada per ordinar tre mila fanti secondo quell'ord-
ine che aveva scritto, e mai non gli venne fatto di potergli or-
d i n a r e —M . B a n d e l l o , L e N o v e l l e , I . x I , a c u r a d i G . B r o g -
n o l i g o , I I , 8 3 。) 培 根 亦 謂: 空 談 高 論, 闊 於 事 情, 正 如 一 士 言 戰
459
術, 名 將 聞 而 嗤 為 夢 囈 耄 荒(P h o r m i o ' s a r g u m e n t o f t h e w a rs

s e e m e d t o H a n n i b a l t o b e b u t d r e a m s a n d d o t a g e —A d v a n c e -
m e n t o f L e a r n i n g , i n S e l e c t i o n s , e d . P. E . a n d E . F. M a t h e s o n ,
1 2 7 )。 十 九 世 紀 意 大 利 詩 人 咏“ 咖 啡 館 戰 略 家 ”(g l i st r a te g h i d a
c a f è ), 尤 淋 漓 盡 致(G . G i u st i : “A A d r i a n o B i s c a r d i ”, P r o s e e
P o e s i e s c e l t e , B i b l i ote c a C l a s s i c a H o e p l i a n a , 8 1 )。 他 國 均 有“ 筆 桿
戰 士 ”、“ 啤 酒 桌 上 常 勝 將 軍 ” 等 雅 謔。(l e s g u e r r i e rs d u p o r te - p l u -

n e — Pa u l L é a u t a u d , J o u r n a l l i t t e r a i r e , I V, 7 2 ; B i e r t i s c h s i e g e r ,
S t a m m t i s c h f e l d h e r r — H . Kü p p e r , W ö r t e r b u c h d e r d e u t s c h e n U m -
g a n g s s p r a c h e , I I , 6 9 , 1 2 7 )。 或 曰:“火 爐 邊 大 將, 從 不 打 敗 仗。”(A
f i r e s i d e g e n e r a l l o s e s n o b a t t l e s — G . W. S t o n i e r , e d . N e w
S t a t e s m a n C o m p e t i t i o n s , 2 7 )。 蓋 已 成“人 物 典 型”, 在 處 隨 時 可 遇,
而 放 翁 殆 此 中 最 文 采 鉅 麗 者 乎。《列 朝 詩 集》 丙 三 王 越《自 詠》:“自

歎儒官拜將官, 談兵容易用兵難”;《船山詩草》 卷七《題淵如前輩所

藏 孫 子 名 印》 第 二 首:“祗 可 談 兵 勿 將 兵”, 尤 使 人 思 及 吳 清 卿 事。

《人境廬詩草》 卷八《度遼將軍歌》 所謂:“今作將印懸在腰”、“只幸

腰間印未失”。 夫作“征遼將”、“伐遼東”、“下征遼詔”, 非亦放翁之

素 志 偉 抱 歟。《甌 北 詩 鈔》 五 古 卷 四《書 放 翁 詩 後》:“放 翁 志 恢 復,

動 慕 皐 蘭 鏖。 十 詩 九 滅 虜, 一 代 書 生 豪。 及 開 禧 用 兵, 年 己 八 十

高。 設 令 少 十 年, 必 親 與 戎 韜。 是 役 出 必 敗, 輕 舉 千 古 嘲。 公 若 在

其 間, 亦 當 帶 汁 逃。 天 特 善 全 之, 仕 隱 皆 奇 遭。 無 聲 則 恤 緯, 有 事

已 善 刀。” 尚 屬 回 護 之 恕 詞 也。《桯 史》 卷 十 五 載 郭 倪 自 比 孔 明, 兵

敗對客泣,彭法謔曰:“此帶汁諸葛亮也”;甌北“亦當”句蓋用其語。

又按《甌北詩話》 卷六“放翁生於宣和” 條中未發此論, 亦如五古同

卷《偶書》第三首謂:“香山與放翁,晚歲澹容與。語語不畏死,正是

460
畏死語”,而《 詩話》 卷四、 卷六皆不道及。

133頁
【一】《春融堂集》卷三十二《答李憲吉書》謂:“初白學誠齋,圓

熟 清 切, 於 應 世 諧 俗 為 宜。 苦 無 端 人 正 士 高 冠 正 笏 氣 象, 特 便 於 世

之 不 學 者。” 與 心 餘 之 評 初 白 同, 然 初 白 視 漁 洋、 竹 垞 輩, 自 為“白

描 活 現”, 與 誠 齋 則 相 形 而 儒 緩 謹 飭, 拘 放 都 野 迥 異。 述 菴 之 論, 於

初白為皮相, 於誠齋則耳食爾。 黃晦木、 王漁洋序初白詩, 趙甌北詩

話 論 初 白 詩, 皆 以 之 追 繼 放 翁, 洪 稚 存《北 江 詩 話》 卷 二 至 以 放 翁、

初 白、 甌 北 三 家 七 律 並 舉, 較 述 菴 所 言, 差 為 近 似。 稚 存《更 生 齋

詩》 卷 二《道 中 無 事 偶 作 論 詩 絕 句》 之 六 論 初 白 云:“只 辦 人 間 時 世

粧, 名 姝 未 稱 古 衣 裳”, 則 與 述 菴 意 見 相 類, 特 取 譬 男 女 不 同。 然 未

言其學誠齋,尚免於一言以為不知也。

134頁
【一】《北 江 詩 話》 卷 一 又 云:“孫 兵 備 星 衍 少 日, 詩 才 為 同 輩 中

第一。 中年以後, 專研六書訓詁之學, 不復作詩, 間有一二篇, 與少

日如出二手。”張季門問安、船山兄也,其《亥白詩鈔》卷四《廣元道

中述舊》 云:“落落孫刑部, 中歲棄吟詠”, 自註謂淵如。 余觀《芳茂

山 人 詩 錄》, 少 年 寫 景, 擅 作 幽 峭 語, 初 無 大 過 人 處; 中 歲 後 詩 亦 殊

有鋒穎情韻, 何至如北江所揚扢乎。 撰《杜詩鏡銓》 之楊西禾倫, 與

淵如同鄉故交, 其《九柏山房詩》 卷一《孫淵如寄余詩, 謂前身乃墨

胎 氏 子 也, 蓋 生 時 得 之 見 夢 云。 戲 答 長 句》; 卷 三《淵 如 自 負 酒 狂,

昨 同 飲 而 量 甚 淺。 更 疊 前 韻 嘲 之》;《君 嘗 自 誇 室 人 知 詩, 予 索 觀 而

不 一 示。 復 疊 前 韻 戲 呈》;《邑 人 扶 乩, 有 言 淵 如 婦 王 采 薇 為 掌 書 仙

461
女 者。 作 示 淵 如》 等 篇, 皆 寓 規 於 諷。 想 見 淵 如 年 少 矜 才, 好 名 夸

誕,必自負為“謫仙人”,“身有仙骨”,得配“仙眷”;儕偶阿私標榜,

遂目為“ 天仙化人” 矣。

135頁
【一】 定菴《夢中作四截句》 第二首:“叱起海紅簾底月, 四廂花

影 怒 於 潮”, 奇 語 也。 亦 似 點 化 孫 淵 如 妻 王 采 薇《 長 離 閣 集 · 春

夕》:“一 院 露 光 團 作 雨, 四 山 花 影 下 如 潮。” 王 句 傳 誦,《隨 園 詩 話》

卷五即摘之。 祖構不乏, 如陳雲伯《碧城仙館詩鈔》 卷二《月夜海上

觀潮》:“歸來小臥劇清曠,花影如潮滿秋帳”;孫子瀟《天真閣集》卷

十四《落花和仲瞿》第二首:“滿天紅影下如潮,香骨雖銷恨未銷”;黃

公度《人境廬詩草》 卷三《櫻花歌》:“千金萬金營香巢, 花光照海影

如潮。”定菴用“怒”字,遂精彩百倍。其《文續集 · 說居庸關》:“木多

文杏、蘋婆、棠梨,皆怒華”;包天笑鈔錄《定菴集外未刻詩 · 紀夢》:

“西池酒罷龍嬌語, 東海潮來月怒明”;蓋喜使此字。 王懷祖《讀書雜

志 · 史記》四《平原君虞卿列傳》引《廣雅》說“怒”為“健”、
“強”之義,

《莊子 · 外物》:“草木怒生”,又《逍遙游》:“大鵬怒而飛”;《全唐文》

卷七百二十七舒元輿《牡丹賦》寫花酣放云:“兀然盛怒,如將憤洩”,

尤 可 參 觀《後 漢 書 · 第 五 倫 傳》:“鮮 車 怒 馬”, 章 懷 註:“謂 馬 之 肥

壯, 其 氣 憤 盈 也。” 王 荊 公《寄 育 王 大 覺 禪 師》:“山 木 悲 鳴 水 怒 流”;

《山谷外集》卷一《溪上吟》:“汀草怒長”,史容註引《莊子》:“草木怒

生”,又僧善權詩:“桃李紛已華,草木俱怒長。”張皐文《茗柯文》三

編《公祭董潯州文》:“春葩怒抽,秋濤驚滂。”夫枚乘《七發》寫“海水

上 潮” 早 曰:“突 怒 而 無 畏”,“如 振 如 怒”,“發 怒 底 沓”; 若“鼓 怒 溢

浪”,“鼓怒作濤”,亦夙著於木、郭《海賦》、《江賦》。“潮”曰“怒”,已屬

462
陳言;“潮”喻“影”,亦怵人先;“影”曰“怒”,齟齬費解。以“潮”周旋

“怒”與“影”之間,驂靳參坐,相得益彰。“影”與“怒”如由“潮”之作

合而締交莫逆,“怒潮”之言始藉“影”之拂拭而減其陳,“影”、“潮”

之 喻 如 獲“ 怒” 為 貫 串 而 成 其 創。 真 詩 中 老 斲 輪 也。 定 菴 詩 律 甚

細, 觀陳秋舫沆《簡學齋詩稿》 景印本可想。 諸家加墨, 以定菴批語

為 最 嚴 最 精, 包 慎 伯、 吳 蘭 雪、 魏 默 深 等 評 識 相 形 愈 見 膚 廓。 刻 本

《簡 學 齋 詩 存》 八 卷 悉 削 去 定 菴 貶 詞。 如 卷 三《揚 州 城 樓》, 稿 本 上

有定菴評:“近體此壓卷”,又評:“裂笛之作”,又評:“窮字不好,第

七句亦露筋。” 刻本存前二評, 刪後一評;“窮商日夜荒歌舞”、“道誼

既 深 功 利 重” 二 句 病 痛, 洵 如 定 菴 所 糾, 亦 竟 因 循 未 改。 將 技 窮 才

盡 乎, 抑 好 譽 拒 諫 歟。 定 菴 以 秋 舫 才 分 高, 又 交 契 深, 故 為 諍 友 而

無隱無怍。尚喬客鎔《持雅堂文集》卷一《道論》,高頭講章耳,而定

菴評曰:“緊健可傳”,卷二《才辨》,點鬼簿錄耳,而定菴評曰:“此文

可 作 全 史 文 苑 傳 總 論。” 則 應 酬 空 泛 語, 聊 答 陌 生 後 進 好 名 標 榜 之

求, 與 其 評《簡 學 齋 詩》, 未 可 同 日 語 也。 歷 世 詩 文 序 跋 評 識, 不 乏

曾滌生所謂“米湯大全” 中行貨;談藝而乏真賞灼見, 廣蒐此類漫語

而 寄 耳 目、 且 託 腹 心 者, 大 有 其 人 焉。 又 按 西 方 典 籍 亦 每 擬 人 之 醜

弊者為“草稿”、“未定稿”。如古羅馬一帝(C l a u d i u s )幼時愚陋多病,

其 母 曰:“大 自 然 造 人, 此 兒 乃 其 著 手 而 未 完 工 之 品 物 也”。(e u m h o -

minis dictitabat, nec absolutum a natura, sed tantum incohat-


u m —S u eto n i u s , V. 3 , L o e b , I I , 8 )。《 十 日 談 》 記 一 姓 人 皆 狀 貌
醜 弊, 或 謔 曰:“此 姓 之 家 世 最 古 亦 最 貴。 上 帝 造 其 姓 人 時, 初 學

繪 事, 尚 未 解 作 人 物 畫 也; 及 造 他 姓 人, 則 後 來 已 工 丹 青 矣”。(E i

Baronci sono più antichi che niuno altro uomo, si che son più
g e n t i l i . Vo i d o v e t e s a p e r e c h e i B a r o n c i f u r o n f a t t i d a D o -
463
menedio al tempo che egli avea cominciato d'apparare a
dipingnere; ma gli altri uomini furon fatti poscia che Dome-
n e d i o s e p p e d i p i n g n e r e —I l D e c a m e r o n e , V I , 6 , H o e p l i , 3 9 0 - 1 ;
c f B a n d e l l o , L e N o v e l l e . I I , 1 9 , o p . c i t . , I I I , 5 0 : “i l s u o v i s o
te n e v a u n p o c o d i qu e l l i d i B a r o n z i ”)。《 漢 姆 雷 德 》 中 王 子 斥 下
劣 演 員 云:“其 人 似 為 大 自 然 之 學 徒 所 造, 手 藝 甚 拙, 象 人 之 形 而 獰

惡 可 憎 ”( I h a v e t h o u g h t s o m e o f n a t u r e ' s j o u r n e y m e n h a d

made men, and not made them well, they imitated humanity
s o a b o m i n a b l y —H a m l e t , I I I . i i )。 稱 醜 人 為“ 塗 改 狼 藉 之 人 草
稿 ”( u n p e n t i m e n t o d ' u o m o , u n a d o n n a b r u t t a c o m e u n r i -

m o rs o —D . P r o v e n z a l , D i z i o n a r i o d e l l i m m a g i n i , 1 4 4 - 5 ), 亦 常 見 近
人著作中。

【二】 定菴《己亥雜詩》 有云:“問我清游何日最, 木樨風外等秋

潮。 忽 有 故 人 心 上 過, 乃 是 虹 生 與 子 瀟。” 孔 繡 山《對 嶽 樓 詩 續 錄》

卷二《懷人》三十二首中有為蔣子瀟作一首,云:“不為幕府客,能參

定公座”,自註:“ 龔定菴。”

136頁
【一】 子 瀟 詩 初 學 隨 園、 甌 北, 壯 悔 乃 力 諱 之。《春 暉 閣 詩 鈔 選》

有 潘 筠 基 序 云:“君 自 言 初 學 三 李, 後 師 杜 韓, 久 乃 棄 各 家 而 為 自 己

之詩”, 洪符孫序亦云:“俊逸似供奉, 沈雄似拾遺, 精卓似吏部。 至

其獨往獨來、 不可一世之概, 則亦不襲李, 不勦杜, 不規韓, 而自成

其 為 子 瀟 之 詩。” 皆 張 大 門 面 語 也。 吳 巢 松 慈 鶴《鳳 巢 山 樵 求 是 二

錄》卷三《題蔣生湘南詩稿》第二首:“長笛高樓莫漫吹,推袁此事要

尋思”,自註:“生詩宗袁趙。余勸之學杜韓”;巢松《蘭鯨錄》自負學

464
杜 韓, 蓋 不 啻 衣 鉢 之 授 矣。 蔣 為 吳 任 河 南 學 政 時 所 得 士。 師 弟 似

頗 沆 瀣;《春 暉 閣 詩 鈔 選》 卷 六《長 夏 無 俚 拉 雜 書 懷》 第 八 首 自 註:

“ 吳侍讀師臨終謂湘南曰:‘ 傳人宜作,烏紗亦戴也。’”

【二】 學 定 菴 詩 最 早 者, 僅 覩 其 弟 子 陳 抱 潛 元 祿, 七 絕 最 得 乃 師

之 傳。 如《十 二 種 蘭 亭 精 舍 詩 集》 卷 一《道 光 壬 寅 冬 十 二 月 奉 兩 大

人命親迎杭州、同人餞於萬柳堂、作詩留別》,仿定菴《己亥雜詩》極

似。 他 如 同 卷《拉 家 桐 屋 遊 憫 忠 寺 有 懷 仁 和 龔 先 生》、《抱 素 見 迎 因

贈》、卷三《憶牡丹》、《憶亡書》等皆絕好定菴體。戴子高望《謫麐堂

遺詩》卷一《歷歷》、《自江寧歸杭州雜詩四十首》、卷二《雜感五首和

周 十 二》、《別 緒》 皆 學 定 菴, 到 眼 即 辨。 先 君 藏 周 涑 人 星 譼 與 譚 復

堂 手 札 云:“戴 子 高 自 江 寧 至 杭 四 十 首 雜 詩, 章 法 甚 好。 漁 洋《歲 暮

懷 人》 尚 不 及 其 團 卓 也。” 蓋 同 治 時, 定 菴 之 詩 尚 未 大 行, 故 周 氏 祗

擬戴作於漁洋, 而不識其淵源《己亥雜詩》 耳。 黃公度之《歲暮懷人

詩》、《續懷人詩》均師承定菴,祗與漁洋題目相同;其《己亥雜詩》則

與 定 菴 不 但 題 目 相 同, 筆 力 風 格 亦 幾 青 出 於 藍, 陳 抱 潛 當 如 前 賢 畏

後 生 矣。 定 菴 絕 句 每 規 模 金 壽 門;《冬 心 先 生 集》 卷 一 有《懷 人 絕 句

三十首》(《冬心集拾遺》中《懷人絕句三十首》與《集》中本全異),取

勢 鑄 詞, 於 定 菴《己 亥 雜 詩》, 尤 不 啻 先 河。 談 藝 無 拈 出 者, 定 菴

亦 未 嘗 道 及 此 鄉 獻, 故 聊 為 表 微 發 隱 焉。 古 來 作 者 於 己 之 入 手 得

力處, 往往未肯探懷而示;或則夸而飾之, 如蔣子瀟之自言“初學三

李”, 或則默而存之, 如定菴之勿道金壽門。 少陵《白絲行》 云:“美

人 細 意 熨 貼 平, 裁 縫 滅 盡 鍼 線 迹”; 劉 夢 得《翰 林 白 二 十 二 學 士 見 寄

詩 一 百 篇》 云:“郢 人 斤 斲 無 痕 跡, 仙 人 衣 裳 棄 刀 尺, 世 人 方 內 欲 相

尋, 行盡四維無處覓”;禪宗話頭亦云:“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

度與人”(《五燈會元》 卷十四惟照章次、 又卷二十行機章次, 參觀卷

465
十 七 繼 昌 章 次、 卷 十 八 智 策 章 次 )。 元 裕 之 即 移 禪 語 以 論 詩,《遺 山

詩集》卷十四《論詩》之三:“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施

北 研 未 註 出 處 )。 西 方 論 師 喻 詩 文 賞 析 云:“有 如 中 世 紀 相 傳, 獅 子

每 行 一 步, 輒 掉 尾 掃 去 沙 土 中 足 印, 俾 追 者 無 可 踪 跡。”(O n e m ay

remember the lion of medieval bestiaries who, at every step


forward, wiped out his footprints with his tail, in order to
e l u d e h i s p u r s u e r s —L . S p i t z e r :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 i n D . C . Fr e e m a n , e d . ,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 ,
1 9 7 0 , 3 1 。) 詞 旨 一 揆, 均《 老 子》 第 二 十 七 章 所 謂“ 善 行 無 轍 迹”
爾。參觀《五燈會元》卷十三道膺:“忽遇羚羊掛角,莫道蹤跡,氣息

也無”;《 滄浪詩話 · 詩辨》:“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137頁
【一】 方 子 嚴 濬 師 極 推 隨 園, 故 甚 非 養 一 此 詩。《蕉 軒 隨 錄》 卷

三論之云:“以六義望蔣、 袁、 王、 趙, 似視四公太重。 以狹邪加蔣、

袁、 王、 趙, 又 似 視 四 公 為 太 輕。 其 實 四 公 長 處, 潘 恐 未 必 能 夢 到

也。” 是也。 潘氏於法梧門之流,何不亦“ 以六義望” 之乎。

138頁
【一】尚喬客鎔《三家詩話》專論袁、蔣、趙之詩,於“三家”齊名

之說有曰:“此論發自袁、 趙, 蔣終不以為然。 試觀《忠雅堂集》 中,

於袁猶貌為推許, 趙則僅兩見, 論詩亦未數及矣。” 又曰:“苕生初寓

金陵, 感子才訪己題壁之殷, 於是作詩以題其詩、 古文、 駢體, 極其

推 崇, 然 不 存 集 中。 子 才 知 其 言 不 由 衷, 故 題 苕 生 集 詩, 晚 年 亦 刪

第一首, 且時刺為粗才。 雲松於苕生, 始曰:‘跋扈詞場萬敵摧’, 又

466
哭 之 曰:‘久 將 身 作 千 秋 看, 如 此 才 應 幾 代 生’; 乃 觀 其 集 中 論 詩 稱

子 才 而 遺 己, 遂 題 詩 三 首, 第 以 才 氣 推 之, 陰 致 不 滿。” 可 與 余 言 相

輔 佐。 亦 徵 名 士 才 人 互 相 推 挹, 而 好 名 矜 氣 之 爭 心, 終 過 於 愛 才 服

善之雅量。故雖“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李、杜、蘇、黃,後世尚或疑

其彼此不免輕忌,況專向聲氣標榜中討生活者哉。

139頁
【一】 陳亦峯廷焯《白雨齊詞話》 卷八云:“小倉山房詩, 詩中異

端 也; 稍 有 識 者, 無 不 吐 棄。 假 令 簡 齋 當 日 刪 盡 蕪 詞, 僅 存 精 者 百

餘 首, 傳 至 今 日, 正 勿 謂 不 遠 阮 亭、 竹 垞 諸 公 也。《小 倉 山 房 集》 佳

者 尚 可 得 百 首,《忠 雅 堂 集》、《甌 北 詩 鈔》 百 中 幾 難 獲 一; 蓋 一 則 如

粗 鄙 赤 脚 奴, 一 則 如 倚 門 賣 笑 倡 也。” 則 揚 袁 而 力 抑 趙 蔣 為 不 足 齒

之傖矣。 名忝齊而論難齊,然未必物之真不齊如是也。

140頁
【一】 金 檜 門 德 瑛 詩 學 山 谷, 乃 王 述 菴《湖 海 詩 傳》 之 說。 余 得

《檜門詩存》 觀之, 方知王氏臆必也。 錢香樹序云:“宋元人中, 尤愛

東 坡、 梅 溪、 遺 山、 曼 碩 諸 家, 故 所 作 往 往 相 近。” 蓋 不 墨 守 唐 風 而

已。 集 卷 三《錦 屏 山 歸 途 戲 語 心 餘》:“其 出 如 泉 波 如 天, 蓬 萊 海 外

詩 謫 仙。 山 行 水 立 自 顛 倒, 石 牛 洞 中 風 格 老。 奇 外 出 奇 見 豫 章, 峨

眉 競 秀 各 一 方。 錦 屏 山 石 拗 幾 摺, 彷 彿 谷 詩 鑱 天 立。” 稱 谷 詩 與 坡 詩

異 曲 同 工; 見 此 等 篇 什 即 附 會 其 作 詩 學 山 谷, 則 矮 人 之 觀 場 也。 檜

門曾孫衍宗《思怡堂詩稿》 卷十《重游泮宮》 第二首“敢誇詩是吾家

事”云云,自註亦有曰:“王蘭泉少寇《蒲褐山房詩話》論先公及蘀石

詩尤可怪。”又按張瘦銅塤《竹葉庵文集》卷十《過金都御史故宅》第

467
二 首 自 註:“先 生 詩 自 題 曰《檜 門 詩 疑》, 今 刻 曰《詩 存》, 非 先 生 志

也。 又所刪多不當。”

【二】《忠 雅 堂 詩 集》 卷 四《河 口 返 棹 初 發》:“批 鵊 餞 春 愁 落 蕊,

歸牛浮鼻盼栽禾”, 集中學山谷詩昉是。 卷十三《文字》 第三首:“精

熟《文 選》 理, 少 陵 亦 有 言。 豈 謂 摭 浮 艷, 詡 詡 華 藻 間。 摘 獵 什 佰

字, 僻 詭 矜 雕 鐫。 複 贅 雜 腐 晦, 拗 澀 兼 拘 牽。” 似 已 厭 薄“無 字 無 來

歷”、“ 崑體工夫” 矣。

【三】覃谿《復初齋詩集》卷十一《送姚姬川郎中假歸桐城》第一

首:“君去重編海峯集, 肯隨北地乞餘芬”; 卷十八《書空同集後》 十

六首譏空同於詩文不能“竟委窮源” 而漫言“復古”, 末首曰:“不得

姚 郎 與 細 論”, 自 註:“謂 姬 川 也。” 蓋 深 不 然 惜 抱 之 取 明 七 子。 卷 七

《馮生執虞文靖詩來問》:“近人學李學韓杜, 皆向大復、 空同求”, 亦

此旨;然大復、空同皆未嘗學韓,而“向”之“求”,豈非索馬於唐肆

哉。 實 為 語 病。 王 禹 卿 與 姬 傳 友 好,《夢 樓 詩 集 · 自 序》 云:“二 十

五 歲 與 朱 子 穎、 姚 姬 傳 論 詩, 心 甚 愜。 子 穎 詩 豪 宕 感 激, 有 高 達 夫、

李 太 白 之 風。 姬 傳 深 於 古 文, 以 詩 為 餘 技, 然 頗 能 兼 杜 少 陵、 黃 山

谷之長。”正“向”李、何“求”得之少陵也。郭𠐺伽《樗園銷夏錄》卷

下:“吾 師 姚 姬 傳 先 生 曰:‘近 日 為 詩, 當 先 學 七 子, 得 其 典 雅 嚴 重,

但 勿 沿 習 皮 毛, 使 人 生 厭, 復 參 以 宋 人 坡 谷 諸 家。”《惜 抱 詩 集》 卷

五《碩士約過舍,久候不至,余將渡江,留書與之,成六十六韻》:“在

昔 明 中 葉, 才 傑 蹈 高 遐。 比 擬 誠 太 過, 未 失 詩 人 葩。 蒙 叟 好 異 論,

舌 端 騁 鏌 鋣。 抑 人 為 己 名, 所 惡 成 創 痂。 眾 士 遭 豐 蔀, 皎 月 淪 昏

蟆”;為明七子翻案,言甚激切。

468
141頁
【一】 實 不 出 此 類 詠 物 題 中 應 有 之 意。 唐 張 喬《月 中 桂》:“根 非

生下土,葉不墜秋風”;宋王鎡《月洞詩集》卷上《燈花》:“等閒開落

銀缸見,只是春風不得知。” 余少見多怪耳。

143頁
【一】 明人言性理者, 即不主宋儒之說, 亦必讀其書, 耳目濡染,

遂 於 宋 詩 有 所 知 解, 因 道 而 傍 及 於 文。《白 沙 子》 卷 一《認 真 子 詩 集

序》舉“宋儒之大者”周、程、張、朱,以上配顏孟;舉“近”之“能詩”

者 黃 陳, 以“遠” 比 李 杜; 如 推 屋 烏 之 愛 焉。 白 沙 能 賞 後 山, 荊 川

能稱山谷,莊孔暘則能識簡齋。《定山集》卷二《梅花四首》第二首:

“笑把梅花醉一歌, 九方皐奈簡齋何”, 用簡齋《和張規臣水墨梅》 第

四首之“前身相馬九方皐”也;卷五《病眼》第一首腹聯“殘書楚漢燈

前 壘, 草 閣 江 山 霧 裏 詩”, 極 為 楊 升 菴 所 賞, 而 起 句“天 嗔 白 眼 陳 參

政”,用簡齋《目疾》之“天公瞋我眼常白”也;卷六《番陽俞潤夫墓誌

銘》:“詩一帙, 其不得志者類郊島, 其理到之語不下山谷、 後山, 少

減 其 鬯 達, 而 茂 者 又 皆 出 入 簡 齋。” 薛 君 采 與 大 復 友 好, 而 不 欲 以 詞

章 自 了, 究 心 宋 儒 之 書。 文 平 易 淺 近, 純 乎 理 學 家 體; 詩 早 作 稍 化

於何李,故《考功集》卷八《戲成五絕》第一首有“爾時評我李何似”

之語,然旋即如顧東橋《顧華玉集》卷十三《與後渠書》、卷十五《答

浚川公》所稱“今一切為淺語”、“盡去從前脂澤”。李伯華《中麓閒居

集 · 自 序》:“薛 西 原 詩 能 逼 唐, 後 會 馬 西 玄 於 濠 梁 曰: 古 來 詩 人 惟

一陳簡齋。” 鄭繼之學詩於大復, 駸駸齊名(《少谷全集》 卷十六《與

可畫竹卷跋》、卷十七《答曾東石》),及見陽明,乃捐棄詩文,歸向性

469
理(卷十七《答姚元肖》、卷二十《答湛甘泉》),依違朱陸之間(卷二

十 二《子 通 論 道》), 遂 頗 涉 獵 江 西 派 三 宗 之 詩。《少 谷 全 集》 卷 十 下

《葉古厓集序》 云:“宋詩人學杜, 山谷最近, 後山氣力勿逮, 簡齋少

舂融”,與大復《讀山谷菁華錄》所謂“余所未喻”,顯相觸迕;序末復

引“昔人云:詩道如花,論高品則色不如香,論逼真則香不如色”,全

取劉須溪《簡齋詩集序》中語。卷七《喜得家書》:“中原氛䘲三千丈,

故 國 烟 霞 百 萬 重”, 又 即 仿 簡 齋《傷 春》:“孤 臣 白 髮 三 千 丈, 每 歲 烟

花 一 萬 重”, 而 手 拙 筆 鈍 者 也。 弘 正 時 染 指 江 西 派 詩 者, 所 覩 無 過

孫 太 初 一 元。 劉 南 坦 麟 撰 太 初 墓 誌 謂 其 於“ 詩 非 唐 以 前 則 不 顧”,

萬曆丁酉張睿卿增定太初《漫稿》序謂其“學漢、魏、盛唐”,均耳食

膚受。 朱竹垞《明詩綜》 卷三十二《靜志居詩話》 謂其“瓣香山谷”,

亦 尚 辨 之 未 悉。《太 白 山 人 漫 稿》 卷 二《與 杭 東 卿 憲 副 論 宋 人 詩》:

“勃 興 黃 九 窮, 妙 處 空 自 知。 坐 海 不 用 舲, 孤 嘯 三 山 湄。 邇 來 幾 百

載, 還受世人嗤。 平生陳正字, 白首不相疑。 入門坐盤礴, 知有古畫

師。” 竹 垞 殆 僅 據 此, 而 未 細 究 篇 什。 太 初 近 體 之 學 江 西 三 宗 者, 祗

得生硬, 不解綿密, 然撏撦拆補, 痕跡宛然。 如卷四《石林》:“松涼

供穩睡, 山靜與詩宜”, 卷八《南窗下芭蕉盛開》:“儘取幽涼供穩睡,

還 分 秋 色 與 新 詩”; 本 簡 齋《雨 晴》:“盡 取 微 涼 供 穩 睡, 急 搜 奇 句 報

新 晴。” 卷 四《 海 鹽 陳 用 明 等 見 訪 山 中》:“ 可 人 費 招 挽, 今 喜 過 蓬

門”,本後山《寄黃充》:“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卷六《春來兩月

懶 不 讀 書》:“青 山 滿 樓 燕 坐 處, 落 日 半 江 元 氣 中”; 本 山 谷《題 胡 逸

老 致 虛 菴》:“山 隨 燕 坐 畫 圖 出”, 簡 齋《登 岳 陽 樓》:“日 落 君 山 元 氣

中。”卷六《篷窗》:“詩書端坐了節序,山林無事完姓名”,又《率溪書

院和韻》:“坐引短簾供遠望,漫搜奇句了殘暉”;本簡齋《十月》:“病

夫 搜 句 了 節 序, 小 齋 焚 香 無 是 非”,《題 向 伯 恭 過 峽 圖》:“獨 將 佳 句

470
了山川”,又《雨晴》:“急搜奇句報新晴。”卷六《把酒漫成》:“百年事

業 不 須 問, 隨 地 看 山 筇 一 枝”; 本 山 谷《落 星 寺》:“ 處 處 煮 茶 藤 一

枝。” 卷六《送彭濟物》:“西風老雁啼殘夜, 虛館青燈夢九州”; 本簡

齋《十月》:“老雁長雲行路難”,山谷《午睡》:“同駕飛鴻跨九州。”卷

六《秋 日 孤 山 樓 對 酒》:“四 野 秋 聲 酣 晚 日, 半 空 雲 影 抱 晴 樓”; 本 簡

齋《巴丘書事》:“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卷八《江南大

水歌》:“飛閣橫梁通海氣,鳴鷗浴騖失汀洲”,本簡齋《觀江漲》:“黿

鼉 雜 怒 爭 新 穴, 鷗 鷺 驚 飛 失 故 洲。” 他 不 備 舉。 太 初 之 偏 嗜 簡 齋, 過

於 白 沙 之 篤 好 後 山。 亦 自 來 論 簡 齋 及 明 詩 者 所 未 及 也( 參 觀《宋 詩

選註》 陳與義篇註七)。 吳草廬《吳文正公全集》 卷九《董震翁詩序》

極稱簡齋, 且曰:“近世往往尊其詩”, 同卷為聶文儼、 諶季巖, 卷十

三 為 董 雲 龍、 黃 養 浩 等 人 詩 序, 均 以 似 簡 齋 許 之。 程 鉅 夫《雪 樓 集》

卷 十 五《嚴 元 德 詩 序》:“自 劉 會 孟 盡 發 古 今 詩 人 之 祕, 江 西 詩 為 之

一 變, 今 三 十 年 矣。 而 師 昌 谷 簡 齋 最 甚, 餘 習 時 有 存 者。” 合 二 人 之

言 揣 之, 則 簡 齋 詩 盛 行 於 元 初 江 西 詩 人 間。 然 文 獻 罕 徵, 欲 爬 梳 而

末由矣。

144頁
【一】 明 中 葉 以 後, 厭 薄 七 子, 如 公 安、 竟 陵 之 拔 戟 自 成 一 隊 者

不 待 言。 餘 人 為 宋 詩 張 目, 每 非 真 賞 宋 詩, 乃 為 擊 排 七 子 張 本 耳。

觀黃梨洲《明文授讀》 所錄數篇, 思過半矣。 如卷三十六葉向高《王

亦 泉 詩 序》 力 斥 尊 唐 之 失, 有 云:“身 居 宋 後, 語 必 唐 先。 至 使 五 季

以 來, 數 百 年 衣 冠 文 物 之 雅, 曠 絕 幽 奇 之 事, 不 一 入 詞 人 之 筆 端。

則 是 學 遷 史 者, 不 紀 秦 漢, 而 源 流 三 百 者, 必 舉 春 秋 以 前 之 故 實 也。

以故摹之愈似, 合之愈舛。” 卷三十七何喬遠《鄭道圭詩序》 云:“今

471
世 稱 詩 者, 云 唐 詩 唐 詩 云 爾。 余 恨 不 宋, 又 烏 唐 也。 且 夫 一 唐 矣,

自分初、 盛、 中、 晚, 而何獨宇宙之間, 不容有一宋也。 凡前輩今日

所 以 不 喜 宋 詩 者, 目 皆 未 嘗 見 宋。 宋 人 好 唐 詩, 莫 如 嚴 滄 浪; 余 取

滄浪集讀之, 如肥酒大臠, 可供一嚼, 而不可鬯劇飲, 彼皆為唐詩所

限”; 又《吳可觀詩草序》 云:“子瞻詩出於陶白, 魯直詩出於杜。 世

之 人 謂 宋 而 不 好 焉, 甚 哉 耳 食 也。” 同 卷 曾 異 撰《徐 叔 亨 山 居 次 韻 詩

序》 云:“徐子曰: 自有唐而後, 上下近千年, 其間之為詩者數百人,

以 其 詩 行 於 世 者 千 百 卷, 竟 無 一 字 偶 合, 可 頡 頏 三 唐 間 者 乎。 且 唐

與 宋 奚 辨。 曰: 宋 人 率 而 唐 人 練, 宋 人 淺 而 唐 人 深 也。 徐 子 曰: 則

夫‘寬 心 須 是 酒, 遣 興 莫 過 詩’, 此 杜 少 陵 語 也。 子 以 為 深 乎 淺 乎,

宋 人 之 詩 乎, 唐 人 之 詩 乎。 李 白:‘問 余 何 事 棲 碧 山, 笑 而 不 答 心 自

閒’;‘兩 人 對 酌 山 花 開, 一 杯 一 杯 復 一 杯’。 試 雜 之 邵 康 節、 白 玉 蟾

集 中, 子 以 為 有 以 異 乎, 無 以 異 乎。 即 如 陶 元 亮:‘此 中 有 真 意, 欲

辯 已 忘 言’ 之 句, 使 出 自 宋 儒 口 中, 子 能 不 以 為 此 晦 翁 諸 君 子 道 學

之 詩 乎。 吾 讀 高 岑 諸 集, 淺 率 平 衍 者 甚 多, 驅 而 納 之 王 介 甫 諸 公 集

中, 宋 人 猶 不 受 也”( 按 見《紡 授 堂 文 集》 卷 一 )。 數 篇 作 者 皆 閩 人;

明 詩 之 合 矩 矱 於 盛 唐 者, 自 林 子 鴻、 高 廷 禮 之 閩 派 始, 實 導 七 子 先

路。 鄉獻土風,積重固難返,積久復易厭也。

【二】吳孟舉《黃葉村莊詩集》卷七《寄高澹人學士》:“藏弆巾箱

菊磵詩”
;自註:
“寄《菊磵集》補入《宋詩鈔》中。”今本《宋詩鈔》初無

高九萬詩, 是未及補也。 毛大可《西河詩話》 卷五藉馮溥“師相” 之

“大言”以儆作者,舉康熙“皇上”之“聖製”以示楷模,意在杜絕“宋

詩 之 弊”。 假 威 倚 勢, 恫 嚇 諂 佞, 技 止 此 乎, 顏 之 厚 矣。 卷 六 譏“禾

中為宋詩” 者, 當是指石門之吳孟舉、 呂晚村等。 潘雪帆問奇、 祖夢

巖 應 世 合 選《宋 詩 啜 醨 集》 四 卷, 湮 沒 數 百 年,《宋 詩 選 註》 始 稱 引

472
之。 其 評 語 頗 師 鍾 譚《 詩 歸》( 參 觀 雪 帆《 拜 鵑 堂 詩 集》 卷 四《 宋

詩 啜 醨 集 成 同 夢 巖 作》 第 二 首:“但 留 正 氣 還 天 寶, 不 礙 屠 沽 毀 竟

陵”), 宗旨似在矯《宋詩鈔》 之流弊。 二人選此集, 正以明宋詩之不

如 唐 詩, 欲 使 人 不 震 於 呂 吳 之 巨 編 而 目 奪 情 移 也。 觀 書 名 即 徵 命

意。 潘 氏《序》 曰:“啜 醨 何 居 乎, 薄 之 也。 宋 固 唐 若 乎。 曰 不 然。

宋遜於唐,盡人能知之,盡人能言之矣”;祖氏《凡例》曰:“今以啜醨

命 編, 似 非 尊 題 之 意。 蓋 因 嘉 隆 來, 宋 詩 久 已 覆 瓿。 近 雖 稍 稍 宗

尚, 而 與 嘉 隆 同 議 者, 固 自 若 也。 兹 特 以 此 命 名, 一 以 徇 黜 宋 之 心,

一以息襲唐之喙也。” 卷四楊萬里詩、 雪帆評曰:“矢口成音, 終誤後

學。 而 論 者 於 誠 齋 云:‘ 落 盡 皮 毛, 自 出 機 杼, 古 人 之 所 謂 似 李 白

者, 入今之俗目, 則皆俚喭也。’ 又云:‘見者無不大笑, 不笑不足以

為誠齋之詩。’嗚呼,信斯言也,則凡張打油、胡釘鉸,皆當侑食李杜

之庭矣。”即隱斥《宋詩鈔》;“論者”云云諸語皆出《誠齋集鈔》弁首

小傳中,晚村手筆也。

145頁
【一】焦廣期《此木軒詩》卷五《戲題絕句》第三十二首:“江西宗

匠 黃 涪 翁, 細 色 高 品 碾 春 風。 撐 腸 拄 肚 無 一 可, 解 膠 滌 昏 宜 策 功”,

自註:“以茶比之。”卷十《黃涪翁》推之尤至:“昔讀涪翁詩,格格不

入 齒。 槎 枒 突 兀 當 我 前, 大 似 黎 丘 一 奇 鬼。 江 西 初 祖 負 盛 名, 私 語

其 故 胡 乃 爾。 懷 疑 不 敢 向 人 論, 一 事 不 知 鄙 夫 恥。 垂 老 將 集 百 過

讀, 字 字 穩 愜 歎 具 美。 風 容 調 態 悅 我 魂, 褒 女 一 笑 粉 黛 死。 始 信 尤

物 能 移 人, 但 坐 諸 君 不 識 耳。” 卷 十 一 遂 有《效 山 谷 演 雅》 之 作。 然

焦 氏 詩 平 易 直 率, 未 嘗 改 轍 而 取 徑 江 西 也。 汪 豐 玉《桐 石 草 堂 集》

有 其 兄 康 古 孟 鋗 序 曰:“豐 玉 於 宋 人 中 酷 愛 山 谷、 半 山 二 家, 視 時 俗

473
拾 何 李 唾 餘 以 詭 附 盛 唐 者, 心 焉 薄 之。” 卷 七 附 裘 漫 士 曰 修 題 詩 亦

曰:“天 下 無 雙 雙 井 黃, 流 傳 句 法 剡 寒 鋩。 憑 君 更 導 西 江 派, 淨 洗 鉛

華 印 妙 香。” 然 豐 玉 詩 骨 脆 相 薄, 未 足 成 家, 掎 摭 山 谷 字 句, 每 不

成詞。康古《厚石齋集》卷三《賦任註山谷詩》曰:“學杜不為杜,豫

章 何 町 畦。 繼 之 後 山 集, 祖 意 幸 弗 迷”; 其 詩 筆 鈍 如 椎, 更 在 乃 弟

之 下。 豐 玉 謂 萬 循 初 光 泰 於 山 谷 與 己 有 同 好,《柘 坡 居 士 詩 集》 較

二 石 所 作 為 俊 利, 亦 祗 厲 樊 榭 以 來“ 浙 派” 風 格, 未 見 其 得 力 山

谷也。

146頁
【一】惲南田《甌香館集》卷十一《畫跋》亦記趙同魯語。何元朗

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十九:“石田學黃大痴、吳仲圭、王叔明皆逼

真, 往 往 過 之, 獨 學 雲 林 不 甚 似。 余 有 石 田 畫 一 小 卷, 是 學 雲 林 者,

後有跋云:此卷倣雲林筆意為之;然雲林以簡, 余以繁, 夫筆簡而意

盡,此其所以難到也。”《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題石田山水》:

“所擬無論董、巨及梅道人、松雪、房山、大痴、黃鶴筆意,往往勝之。

獨於雲林不甚似,病在太有力耳。” 均可參觀。

【二】亨甫《思伯子堂詩集》卷二十六《潤臣以近詩見示率題》第

一 首:“風 雅 微 茫 有 正 聲, 漁 洋、 惜 抱 兩 分 明。 為 君 更 話 滄 浪 旨, 千

載詩人過眼輕。”

149頁
【一】 淵明《怨詩楚調》:“造夕思鷄鳴, 及晨願烏遷”, 上句亦即

願 夜 之 速 旦, 下 句 則 願 朝 之 速 暮 耳。 遺 山 此 句 流 傳 為 街 談 塗 說, 如

《金瓶梅》 第七十一回:“有詩為證:凄涼睡到無聊處, 恨殺寒鷄不肯

474
鳴。”楊用修《升菴全集》(從子有仁編)卷二十七《百福寺夜宿》:“石

房夜冷難成寐,惱殺荒鷄不肯鳴”,逕取遺山語,易“寒”為“荒”,稍

免 蹈 襲 之 誚, 而 弄 巧 成 拙。“荒 鷄”“惡 聲” 出《晉 書 · 祖 逖 傳》, 鷄

“中夜”不時而鳴,故訶之曰“荒”曰“惡”,“荒”之為言,荒亂、荒誕

也; 今 夜 未 旦 而 鷄 不 先 鳴, 是 具 知 時 報 曉 之 德, 不 得 誣 為“荒” 矣。

顧寧人《亭林詩集》 卷九《與江南諸子》:“濁酒不忘千載上, 荒鷄猶

唱二更餘”, 下句自註《管輅別傳》。 則字妥句適。《三國志 · 魏書 ·

方技傳》裴註引《管輅別傳》初未道“荒鷄”,祗云:“徐季龍言:世有

軍 事, 則 感 鷄 雉 先 鳴”, 故 寧 人 特 自 註 以 示 寓 意 所 在 耳。 遺 山 所 襲 昌

黎句, 江西派二宗皆早摭用。 山谷《鷓鴣天》:“朝廷尚覓玄真子, 何

處 如 今 更 有 詩”; 後 山《贈 吳 氏 兄 弟》:“恨 君 不 見 金 華 伯, 何 處 如 今

更 有 詩。” 又 按 升 菴 詩 雖 主 六 朝 初 唐, 亦 復 時 時 掎 摭 宋 元 佳 句, 如 卷

二十八《秋懷》 第七首:“更借新涼供穩睡, 西風昨夜雁聲南”, 上句

本簡齋《雨晴》:“盡取微涼供穩睡。”其尤令人咋舌者,卷二十九《席

上 漫 興 重 贈 羅 果 齋》:“坐 如 泥 塑 還 和 氣, 醉 若 山 頹 未 盡 情”, 明 目 張

胆, 攘取方虛谷得意聯。《桐江集》 卷一《送俞唯道序》 云:“有阮梅

峯者, 索余詩稿往觀, 批抹圈點, 取‘飲若山頹無舊侶, 坐如泥塑有

新功’”;全詩不見虛谷集, 僅采入程篁墩《新安文獻志》 甲集卷五十

四,題為《 初夏書事》,“ 飲” 字正作“ 醉” 字。

150頁
【一】因勘訂此書,復檢遺山詩,偶有弋獲,并識之。○《種松》。

按《遺 山 文 集》 卷 三 十 六《楊 叔 能 小 亨 集 引》:“予 既 以 如 上 語 為 集

引, 又申之以種松之詩”, 則詩為楊叔能弘道作也。“百錢買松羔, 植

之我東牆。 汲井涴塵土, 插籬護牛羊。 一日三摩挲, 愛比添丁郎。 惘

475
然一太息, 何年起明堂。 鄰叟向我言:種木本易長;不見河畔柳, 顧

盼 百 尺 強; 君 自 作 遠 計, 今 日 何 所 望。” 此 意 屢 見 前 人 詩 中, 遺 山 敷

陳 酣 放 耳。 白 樂 天《栽 松》 第 一 首:“栽 植 我 年 晚, 長 成 君 性 遲。 如

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又《東溪種柳》:

“松柏不可待, 楩柟固難移。 不如種此樹, 此樹易榮滋”;又《種柳三

詠》第一首:“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不及栽楊柳,明年便有陰”;

又《種荔枝》( 一作戴叔倫詩):“紅顆珍珠誠可愛, 白鬚太守亦何痴。

十年結子知誰在, 自向中庭種荔枝。” 李端《觀鄰老栽松》( 一作耿湋

詩):“雖過老人宅,不解老人心。何事殘陽裏,栽松欲待陰。”施肩吾

《誚 山 中 叟》:“老 人 今 年 八 十 幾, 口 中 零 落 殘 牙 齒。 天 陰 傴 僂 帶 嗽

行, 猶向巖前種松子。” 王介甫《酬王濬賢良松泉》 第一首:“我移兩

松苦不早, 豈望見渠身合抱。” 蘇子瞻《種松得徠字》:“我今百日客,

( 自 註: 時 去 替 不 百 日 ), 養 此 千 歲 材。 茯 苓 無 消 息, 雙 鬢 日 夜 摧。

古今一俯仰,作詩寄餘哀。”後來朱竹垞《曝書亭集》卷十七《曝書亭

偶 然 作》 第 六 首:“雨 外 芭 蕉 風 外 楊, 水 中 菡 萏 岸 篔 簹。 衰 翁 愛 植 易

生物,不願七年栽豫章。”參觀《埤雅》卷十三引諺:“白頭種桃”(《爾

雅翼》卷十作“頭白可種桃”),又《曲洧舊聞》卷三及《永樂大典》卷

一萬三千一百九十四《種》字下吳欑《種藝必用》皆引諺:“頭有二毛

好種桃,立不踰膝好種橘”,亦言桃乃“衰翁”宜“種”之“易生物”也。

○《曲阜紀行》第九首:“所得不毫髮,咎責塞八區。”按昌黎《崔二十

六立》:“歡華不滿眼,咎責塞兩儀。”○《贈鶯》:“獨愛黃栗留,婭姹

如 稚 女。 笑 啼 啼 又 笑, 宛 轉 工 媚 嫵。” 按 蘇 子 美《雨 中 聞 鶯》:“嬌 騃

人 家 小 女 兒, 半 啼 半 語 隔 花 枝”; 歐 陽 永 叔《啼 鳥》:“黃 鸝 顏 色 已 可

愛,舌端啞咤如嬌嬰。”○《宿菊潭》:“期會不可違,鞭扑傷心肌。傷

肌尚云可,天閼使人悲。”按仿《獨漉》篇句法,參觀《管錐編》一四三

476
頁。 ○《㶏亭》:“宿雲淡野川,元氣浮草木。” 按陳簡齋《感懷》:“青

青草木浮元氣,渺渺山河接故鄉”,又《龍門》:“金銀佛寺浮元氣,花

木 禪 房 接 上 方。” 簡 齋 用 字 本 劉 文 房《岳 陽 館 中 望 洞 庭 湖》:“疊 浪 浮

元氣,中流沒太陽”,正如其《舟次高舍書事》:“一川木葉明秋序,兩

岸 人 家 共 夕 陽”, 本 文 房《移 使 鄂 州 次 峴 陽 館 懷 舊 居》:“萬 里 通 秋

雁, 千峯共夕陽”,《簡齋詩集》 卷十三、 十九胡仲孺註均未詳。 胡震

亨《唐音癸籤》卷四謂“用元氣二字最多者為劉長卿”,竊以為當云:

以“元氣” 二字寫景最多者為劉文房, 語較圓切。 舍前引一聯外, 尚

有:《登揚州棲靈寺塔》之“盤梯接元氣,半壁棲夜魄”;《登東海龍興

寺高頂望海簡演公》 之“元氣還相合, 太陽生其中”;《送杜越江佐覲

省往新安江》 之“色混元氣深, 波連洞庭碧”;《自鄱陽還道中寄褚徵

君》之“元氣連洞庭,夕陽落波上”;均不如“浮元氣”三字,簡齋洵具

眼 也。《中 州 集》 卷 七 劉 昂 霄《趙 村 晚 望》:“天 地 浮 元 氣, 山 河 半 夕

陽”, 亦本文房句。 簡齋又有《岳陽樓》 之“日落君山元氣中”,《雨》

之“霧澤含元氣”,《登海山樓》 之“此地接元氣”,《詠青溪石壁》 之

“虛 無 元 氣 立”; 遺 山 又 有《乙 酉 六 月 十 一 日 雨》 之“元 氣 淋 漓 中”,

《 南 湖 先 生 雪 景 乘 騾 圖》 之“ 元 氣 開 洪 濛”,《 夏 山 欲 雨》 之“ 太 初

元 氣 入 淋 漓”; 復 均 以“ 元 氣” 作 寫 景 用。 遺 山 用“ 元 氣” 多 於 文

房, 而 寫 景 祗 此 數 處。 余 讀 遺 山 五 古、 七 律, 波 瀾 意 度, 每 似 得

力 簡 齋。 渠 於 宋 詩 人 中, 祗 誦 說 東 坡, 勿 屑 江 西 宗 派, 指 斥 山

谷、後山,無隻語及簡齋詩。然《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云:

“坡以來, 山谷、 晁無咎、 陳去非、 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 又遺

山自序《樂府》極稱“山谷《漁父詞》及陳去非《臨江仙》二闋,而“含

咀”其“不傳之妙”,則非不覩《簡齋集》者。《詩集》卷九《四哀詩 ·

李 長 源 》:“ 同 甲 四 人 三 橫 霣, 此 身 雖 在 亦 堪 驚 ”, 正 取 簡 齋《 臨

477
江仙》中句:“三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卷八《秋懷》:“黃華

自 與 西 風 約, 白 髮 先 從 遠 客 生”, 又 緊 傍 簡 齋《次 韻 家 叔》:“黃 華 不

負秋風意, 白髮空隨世事新。” 其他撏撦痕迹, 往往可辨,“元氣浮草

木”祗是一例。○潘四農善評遺山詩,《養一齋詩話》卷八嘗病其“以

了 字 煞 尾 句 太 多”, 竊 謂 此 亦 遺 山 步 趨 簡 齋 之 證。 少 陵《洗 兵 馬》:

“整 頓 乾 坤 濟 時 了”, 山 谷《病 起 荊 江 亭 即 事》:“十 分 整 頓 乾 坤 了”,

皆 煞 尾“了” 句 樣。 至 簡 齋 而 用“了” 字 不 了。 其 在 句 中 者, 如《清

明》 第 二 首:“病 夫 危 坐 了 清 明”,《十 月》:“病 夫 搜 句 了 節 序”,《漫

郎》:“拄 笏 看 山 了 十 年”,《冬 至》:“閉 戶 了 冬 至”,《觀 我 齋》:“閉 戶

了 晨 夜”,《篷 齋》:“不 須 杯 勺 了 三 冬”,《早 起》:“一 簡 了 百 事”,《晚

步順陽門外》:“六尺枯藜了此生”,《秋夜詠月》:“推愁了此段”,《登

城 樓》:“幾 夢 即 了 我”,《至 葉 縣》:“為 報 了 長 途”,《方 城 陪 諸 兄 坐 心

遠 亭》:“北 去 南 來 了 今 歲”,《題 簡 齋》:“幾 屐 了 平 生”,《無 題》:“焚

香 閱 世 了 閑 身”,《正 月 十 二 日 自 房 州 城 遇 虜》:“輕 了 少 陵 詩”,《出

山道中》:“乘除了身世”,《初至陳留南鎮》:“只將乘除了吾事”,《江

行 晚 興》:“隨 俗 了 悲 歡”,《題 向 伯 恭 過 峽 圖》:“獨 將 佳 句 了 山 川”,

《次 韻 邢 九 思》:“共 君 盟 了 不 須 寒”,《次 韻 家 弟 所 賦》:“共 了 流 年 廢

幾 詩”。 其 煞 句 尾 者, 如《友 人 惠 石 兩 峯》:“暮 靄 朝 曦 一 生 了”,《送

善相僧超然》:“鼠目向來吾事了”,《至陳留》:“等閒為夢了”,《送客

出 城》:“殘 年 政 爾 供 愁 了”,《游 峴 山 次 韻》 第 二 首:“有 屐 一 生 了”,

《題向伯恭過峽圖》:“柱天勳業須君了。” 遺山句中著“了” 如《歷下

亭 懷 古》:“纔 得 了 二 三”,《送 高 信 卿》:“二 十 了 陰 符”,《帝 城》 第 一

首:“悠悠未了三千牘”,《薛明府去思口號》 第五首:“清談了送迎”,

《倫鎮道中見槐花》:“為君忙了竟何成”,《龍泉寺》 第二首:“殘僧隨

分了生涯”,《送子微》:“一片青山了此身”,《論詩》第三首:“鴛鴦繡

478
了 從 君 看”,《三 門 集 津 圖》:“吳 家 纔 了 又 陳 亡”。 其 於 煞 尾“了” 更

見 獵 心 喜,《 過 晉 陽 故 城 書 事》:“ 幾 時 卻 到 承 平 了”,《 鴻 溝 同 欽 叔

賦》:“劉 郎 著 手 乾 坤 了”,《得 一 飛 姪 安 信》:“衰 年 吾 事 了”,《出 都》

第 二 首:“從 今 剗 盡 瓊 華 了”,《贈 答 郝 經 伯 常》:“莫 把 青 春 等 閑 了”,

《十 二 月 十 六 日 還 冠 氏》:“一 瓶 一 鉢 平 生 了”,《贈 張 主 簿 偉》:“從 今

弟 妷 通 家 了”,《 寄 答 商 孟 卿》:“ 書 來 且 只 平 安 了”,《 追 錄 洛 中 舊

作》:“人 間 只 怨 天 公 了”,《追 懷 曹 徵 君》:“因 君 錯 怨 天 公 了”,《晉

溪》:“乾坤一雨兵塵了”,《贈李春卿》:“丹房藥鏡平生了”,《送郭大

方》:“明月太虛君自了”,《玄都觀桃花》:“一杯吸盡東風了”,《劉氏

明 遠 菴》 第 三 首:“栽 花 種 柳 明 年 了”,《曉 起》:“學 似 玉 山 樵 客 了”,

《從 孫 顯 卿 覓 平 定 小 山》:“一 拳 秀 碧 煙 霞 了”,《王 希 古 乞 言》:“一 龜

早 晚 搘 牀 了”,《戲 贈 柳 花》:“只 愁 更 作 浮 萍 了”,《醉 貓 圖》 第 二 首:

“但教殺鼠如丘了”,《黃華峪》 第十首:“故山定已移文了”,《贈修端

卿、 張 去 華、 韓 君 傑》 第 三 首:“枉 教 棄 擲 泥 塗 了”,《樂 天 不 能 忘 情

圖》 第一首:“就使此情忘得了”,《蒼崖遠渚圖》 第一首:“兩椽茅屋

平 生 了”,《三 士 醉 樂 圖》:“凡 盆 一 醉 糊 塗 了”,《李 仲 華 湍 流 高 樹 圖》

第二首:“不因脫兔投林了”,《耀卿西山歸隱》 第三首:“山林鍾鼎無

心 了”,《普 照 范 鍊 師 寫 真》 第 三 首:“人 間 只 說 乘 風 了”,《出 山 像》:

“只 知 大 事 因 緣 了”,《夏 山 風 雨》:“情 知 一 雨 收 晴 了”,《答 俊 書 記 學

詩》:“ 心 地 待 渠 明 白 了”,《 跋 耶 律 浩 然 山 水 卷》:“ 無 因 料 理 黃 塵

了”。 或 則 熟 手 容 與 而 不 艱 辛, 或 則 老 手 頹 唐 而 徒 率 易, 要 之“得 人

嫌處只緣多” 也。 遺山大弟子王仲謀惲《秋澗大全集》 卷十四《中秋

月》:“一杯儘吸清光了, 洗我平生芥蒂腸”,《南城納涼晚歸》:“一杯

粥 了 從 高 臥, 須 信 閒 身 等 策 勳”,《八 月 十 一 日 夜 坐》:“大 家 但 使 康

強了, 未害窮愁老此生”,《送蕭四祖北上》:“中原有幸經綸了, 天外

479
高 鴻 本 自 冥”, 卷 十 六《和 郝 子 貞 見 贈》 第 二 首:“薄 田 粗 足 充 飢 了,

衰 俗 無 依 奈 物 輕”, 卷 三 十 二《獅 貓》:“夢 裏 鼠 山 京 觀 了, 午 欄 花 影

淡離離”; 蓋“了” 字幾同祖師衣鉢之傳矣。“鼠山” 句亦如遺山《醉

貓圖》之用柳子厚《永某氏之鼠》中語,而易“丘”字為“山”耳。《養一

齊 詩 話》 卷 八 又 譏 遺 山 七 律“好 用 平 對 實 字 裝 之 句 首”, 列 舉“神 功

聖 德 三 千 牘, 大 定 明 昌 五 十 年”,“薄 雲 晴 日 爛 烘 春, 高 柳 清 風 便 可

人” 諸聯, 聊供隅反。 夫此體固簡齋喜為者, 如《十月》:“歸鴉落日

天 機 熟, 老 雁 長 雲 行 路 難”,《次 韻 樂 文 卿 北 園》:“四 壁 一 身 長 客 夢,

百 憂 雙 髩 更 春 風”,《招 張 仲 宗》:“空 庭 喬 木 無 時 事, 殘 雪 疎 籬 當 畫

圖”,《清 明》:“寒 食 清 明 驚 客 意, 暖 風 遲 日 醉 梨 花”,《寄 信 道》:“高

灘落日光零亂, 遠岸叢梅雪陸離”,《山中》:“白水春陂天澹澹, 蒼峰

晴雪錦離離”,《觀雨》:“前江後嶺通雲氣, 萬壑千林送雨聲”,《康州

小 舫 與 耿 伯 順、 李 德 升、 席 大 光、 鄭 德 象 夜 語》:“天 闊 路 長 吾 欲 老,

夜 闌 酒 盡 意 難 傾”,《雨 中 對 酒 庭 下 海 棠 經 雨 不 謝》:“天 翻 地 覆 傷 春

色, 齒豁頭童祝聖時”,《友人惠石兩峯》:“暮靄朝曦一生了, 高天厚

地 兩 峯 間”,《同 家 弟 用 前 韻 謝 判 府 惠 酒》 第 二 首:“鸚 鵡 鸕 鷀 俱 得

道, 螟 蛉 蜾 臝 共 忘 機”,《用 大 成 四 桂 坊 韻 贈 令 狐 昆 仲》:“醍 酥 乳 酪

元同味, 羯末封胡更合堂”( 參觀潘邠老《題勌殼軒》:“封胡羯末謝,

龜駒玉鴻洪”,又朱新仲《灊山集》卷二《寄諸洪》:“鵷雛鸑鷟俱為鳳,

乳 酪 醍 醐 總 是 酥”)。 其 在 簡 齋 猶 城 中 岸 髻, 而 在 遺 山 遂 如 四 方 高

一尺矣。簡齋之“高天厚地兩峯閒”、“老雁長雲行路難”,又“老雁孤

鳴漢北州”(《重陽》), 與遺山《張主簿草堂賦大雨》:“厚地高天如合

圍”,《論詩三十首》:“高天厚地一詩囚”,《雨後丹鳳門登眺》:“老雁

叫 群 秋 更 哀”,《寄 答 商 孟 卿》:“老 雁 叫 群 江 渚 深”, 亦 頗 靈 犀 點 通。

遺 山《寄 楊 飛 卿》:“西 風 白 髮 三 千 丈, 故 國 青 山 一 萬 重”, 甚 肖 簡 齋

480
《傷 春》 名 聯:“孤 臣 白 髮 三 千 丈, 每 歲 烟 花 一 萬 重”, 即 143 頁 補 訂

一 所 舉 孫 太 初 曾 擬 議 者。 蛛 絲 馬 跡, 尚 猶 有 在。 遺 山《壬 子 寒 食》:

“兒 女 青 紅 笑 語 譁, 秋 千 環 索 響 嘔 啞。 今 年 好 個 明 寒 食, 五 樹 來 禽

恰放花”; 似仿簡齋《清明》 第一首:“街頭女兒雙髻鴉, 隨蜂趁蝶學

妖 邪。 東 風 也 作 清 明 節, 開 遍 來 禽 一 樹 花”(《簡 齋 詩 集》 卷 十 胡 註

引王延壽《夢賦》:“妖邪之怪物”,謬甚;“妖邪” 即“夭斜”,如香山

《和 春 深 詩》 之“楊 州 蘇 小 小, 人 道 最 夭 斜”)。 遺 山《錢 過 庭 煙 溪 獨

釣 圖》 第 一 首:“綠 衣 蓑 底 玄 真 予, 不 解 吟 詩 亦 可 人”; 似 反 仿 簡 齋

《將 至 杉 木 鋪 望 野 人 居》:“春 風 漠 漠 野 人 居, 若 使 能 詩 我 不 如。” 遺

山與簡齋為文字眷屬, 向來論詩, 都不了此段。 渠雖大言“北人不拾

江西唾”,《自題中州集後》第二首),談者苟執著此句,忘卻渠亦言:

“莫 把 金 針 度 與 人”(《論 詩》 第 三 首 ), 不 識 其 於 江 西 詩 亦 頗 採 柏 盈

掬,便“大是渠儂被眼謾”(《論詩三十首》之十四)矣。簡齋五七古自

山谷入, 五律幾未能從後山出, 知詩者展卷可辨, 納之入江西派, 未

為枉屈。 蓋勤讀詩話, 廣究文論, 而於詩文乏真實解會, 則評鑑終不

免有以言白黑, 無以知白黑爾。 ○《學東坡移居》:“稗官雜家流, 國

風 賤 婦 詩。 成 書 有 作 者, 起 本 良 在 兹。” 按 參 觀《自 題 中 州 集 後》:

“平 世 何 曾 有 稗 官, 亂 來 史 筆 亦 燒 殘。”“起 本” 即“張 本”,《己 亥 元

日》 所謂:“野史纔張本”; 二語均數見《左傳》 杜預註, 如莊公六年

《楚文王伐申》傳、杜註:“為經書楚事張本”,昭公十一年《單子會韓

宣子》傳、杜註:“為此年冬單子卒起本。”後世則常用“張本”,如《文

選》阮嗣宗《詠懷》第六首:“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沈約註:“蘇

子、李斯張本也”,又張平子《思玄賦》:“執彫虎而試象兮,阽焦原而

跟趾”,李善註:“願竭試象之力,而守焦原之義,上句為此張本。”用

“起 本” 者 不 多 見。 遺 山 詩 謂 小 說 野 記 為 正 史“張 本”, 即“野 史 亭”

481
之意,亦司馬溫公《答范夢得書》之旨,參觀《管錐編》二七一頁。○

《愚軒為趙宜之賦》:“氣簁神火俱長物。” 按蔣超伯《通齋詩話》 卷下

謂本《晉書》張湛戲范甯眼方:“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簁”,施未註,

是 也。 蔣 又 謂《 送 宋 省 參》:“ 玉 上 青 蠅 非 一 個”, 乃 本《 四 子 講 德

論》:“夫青蠅不能穢垂棘”, 則施註引陳子昂《宴楚真禁所》, 亦未為

不 切 也。 ○《赤 壁 圖》:“事 殊 興 極 憂 思 集, 天 澹 雲 閑 今 古 同。” 按 王

壬 秋《湘 綺 樓 日 記》 光 緒 元 年 七 月 五 日 云:“看 元 好 問 詩, 大 似 十 八

扯。其《赤壁圖》云:‘事殊興極憂思集,天淡雲閒今古同’;絕妙科白

也。”蓋“事殊”句借自老杜《渼陂行》,“天淡”句借自小杜《宣州開

元 寺 水 閣》, 正 如 其《和 白 樞 判》:“白 日 放 歌 須 縱 酒, 清 時 有 味 是 無

能”, 亦 借 老 杜 句 對 小 杜 句 耳。 此 篇 後 半 尚 借 杜 句“凡 今 誰 是 出 群

雄”, 拉雜趁韻, 宜招“十八扯” 之誚矣。 遺山七古、 雜言常有此弊。

施北研於“事殊”下註:“少陵句”,未註“天淡”句出處。○《巨然松

吟 萬 壑 圖》:“阿 師 定 有 維 摩 手, 斷 取 江 山 著 筆 頭。” 按 此 意 仿 荊 公

《純 甫 出 僧 惠 崇 畫, 要 余 作 詩》:“頗 疑 道 人 三 昧 力, 異 域 山 川 能 斷

取”,又《惠崇畫》:“斷取滄洲趣,移來六月天。道人三昧力,變化只

和鉛。” 其詞則本《維摩詰所說經 · 不思議品第六》:“斷取三千大千

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又《阿閦佛品第十

二》:“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祖唐臣愚菴》:“青州

荊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施註引《國策》。 按本東坡《過嶺》:

“平 生 不 作 兔 三 窟, 今 古 何 殊 貉 一 丘。” ○《賦 澤 人 郭 唐 臣 所 藏 山 谷

洮石硯》:“辭翰今誰江夏筆,三錢無用試鷄毛”;又《劉遠筆》:“三錢

鷄毛吐皇墳。” 按“江夏” 即“江夏黃童” 之畧, 借黃香指黃山谷也。

《豫章黃先生文集》 卷二十五《跋自書卷後》:“用三錢買鷄毛筆書”;

李用章俊民《莊靖集》 卷十三《跋魯直帖》:“鷄毛不擇三錢筆, 蠆尾

482
揮 成 一 幅 書”, 亦 即 用 此 事。 施 註 僅 引 羅 隱《陳 先 生 全 集 序》:“今 已

備 江 夏 之 筆 矣”, 以 宋 人 為 唐 人, 直 不 知 所 云。 山 谷 集 中 有《洮 州 綠

石硯》詩,施未之檢,祗引《中州集》中題詠而已。○《常山妷》:“迴頭

卻看元叔綱,鼻涕過口尺許長。”按本王子淵《童約》:“目淚下落,鼻

涕長一尺。”○《蟾池》:“從今見蟆當好看,爬沙即上青雲端。”按《送

王 亞 夫 歸 許 昌》:“世 間 倚 伏 不 可 料, 井 底 容 有 青 雲 梯。” 一 嘲 諷 而 一

慰藉,意同旨異。“好看”即“善視”,另眼相看也。白樂天《路上寄銀

匙 與 阿 龜》:“小 子 須 嬌 養, 鄒 婆 為 好 看。” 古 詩 文 中 二 字 作 此 用 者 頗

罕。 ○《汎 舟 大 明 湖》:“看 山 水 底 山 更 佳, 一 堆 蒼 煙 收 不 起。” 按 看

水 中 山 影, 詩 家 常 語, 如 張 子 野《題 西 溪 無 相 院》:“浮 萍 破 處 見 山

影”, 或翁靈舒《野望》:“閒上山來看野水, 忽於水底見青山。” 遺山

拈 出“更 佳”, 則 道 破 人 人 意 中 所 有 矣。《老 殘 游 記》 第 二 回 所 謂:

“千 佛 山 的 倒 影 映 在 大 明 湖 裏, 比 上 頭 的 千 佛 山 還 要 好 看。” 達 文 齊

嘗 識 其 事:“鏡 中 所 映 畫 圖, 似 較 鏡 外 所 見 為 佳, 何 以 故?”(W hy

d o e s a p a i n t i n g s e e m b e t t e r i n a m i r r o r t h a n o u t s i d e i t ? —L e o n a r -
d o d a Vi n c i , Note b o o k s , t r. E . M a c C u r d y, I I , 2 7 2 。)竊謂斯語足供談
藝 持“反 映 論” 者 之 參 悟 也。 又 按 古 詩 文 寫 陸 上 景 物 倒 映 水 中, 如

《全 唐 文》 卷 一 百 五 十 六 謝 偃《影 賦》:“平 湖 數 百, 澄 江 千 里。 群 木

懸 植, 叢 山 倒 峙; 崖 底 天 迥, 浪 中 霞 起”; 少 陵《渼 陂 行》:“半 陂 以

南 純 浸 山, 動 影 裊 窕 冲 融 間。 船 舷 冥 戛 雲 際 寺, 水 面 月 出 藍 田 關”,

或《渼 陂 西 南 臺》:“ 顛 倒 白 閣 影, 錯 磨 終 南 翠”; 竇 庠《金 山 行》:

“有 時 倒 影 沈 江 底, 萬 狀 分 明 光 似 洗。 乃 知 水 上 有 樓 臺, 却 從 波 中

看 啟 閉”; 已 工 於 體 物 窮 形。 而 刻 劃 細 緻, 要 推 儲 光 羲《同 諸 公 秋

霽 曲 江 俯 見 南 山》:“魚 龍 隱 蒼 翠, 鳥 獸 游 清 泠; 菰 蒲 林 下 秋, 薜 荔

波 中 輕”; 前 二 句 分 別 言 水 中 動 物 似 亦 居 山 上, 而 山 上 動 物 似 亦 行

483
水 中, 後 二 句 分 別 言 水 中 植 物 似 亦 生 山 上, 而 山 上 植 物 似 亦 浮 水

中, 既 能 易 地 而 處, 仍 復 同 居 相 安。 錢 牧 齋《初 學 集》 卷 十 七《姚

叔 祥 過 明 發 堂 論 近 代 詞 人 戲 作 絕 句》 第 十 三 首 自 註:“余 最 喜 楊 無

補 詩‘閒 魚 食 葉 如 游 樹, 高 柳 眠 陰 半 在 池”; 蓋 柳 影 映 池, 閒 魚 遂

“如 游 樹”, 手 眼 正 同“鳥 獸 游 清 泠”、“薜 荔 波 中 輕”, 而 關 合 流 動,

非徒排比鋪列矣。 潘次耕耒《遂初堂詩集》 卷八《題可帆亭》:“魚游

天 上 餐 雲 影, 樹 倒 波 心 濯 練 光”, 似 仿 此。 參 觀《元 詩 選》 三 集 楊 敬

德《臨湖亭》:“魚在山中泳,花從天上開”;王鐸《擬山園初集》七言

律卷四《水花影》:“波面波心流蛺堞,樹頭樹底浴鴛鴦”;阮大鋮《詠

懷 堂 詩 集》 卷 四《園 居 雜 詠》 之 二:“水 淨 頓 無 體, 素 鮪 如 游 空。 俯

視見春鳥, 時翻藻荇中。” 十七世紀法國名篇嘗寫河(u n l a r ge c a n a l )

明 如 鏡(c o m m e u n b e a u m i r o i r ), 攝 映 萬 象, 天 與 地 在 水 中

會 合, 魚 如 飛 而 上 樹, 鳥 如 游 而 可 釣(Q u e l a te r r e et l e c i e l

se rencontrent dans l'eau;/…/C'est là que sur un arbre il


c r o i t v o i r l e s p o i s s o n s , / Q u ' i l t r o u v e l e s oys e a u x a u p rè s d e s
ameçons,/Et que le sens charmé d'une trompeuse idole,/Doute si
l ' o y s e a u n a g e , o u s i l e p o i s s o n v o l e — H a b e r t d e C é r i s y, Métamor-
hoses des yeux de Philis en astres, in J. Rousset, Anthologie de la
p o é s i e b a r o q u e f r a n ç a i s e , 1 9 6 1 , I , 2 4 5 ; c f . 2 7 7 - 8 , n ote , C y r a n o d e B e r-
ge r a c , L e t t r e s u r l ' o m b r e d e s a r b r e s d a n s l ' e a u )。 祖 構 頗 不 乏 云。
○《湧 金 亭 示 同 遊 諸 君》:“ 空 青 斷 石 壁, 微 茫 散 煙 蘿”, 施 註 引 太

白詩:“煙蘿欲暝時。” 按翁覃谿《復初齋文集》 卷三十六《跋元遺山

湧 金 亭 詩 石 刻》 謂 遺 山 手 書 作“煙 螺”,“可 證 集 本 蘿 字 之 誤”。 是

也。“煙 髻”、“螺 髻”, 形 容 峯 巒 常 語。 ○《醉 後 走 筆》:“遺 臺 老 樹 山

蒼蒼。”按《出都》第二首:“老樹遺臺秋更悲。”《全唐文》卷八百九十

484
六 羅 隱《論 甲 子 年 事》:“歷 歷 見 趙 家 之 遺 臺 老 樹”, 遺 山 用 其 語。 ○

《南 湖 先 生 雪 景 乘 騾 圖》:“一 旦 拂 衣 去, 學 劍 事 猿 公”, 施 註 引 太 白

詩:“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按長吉《南園》第七首:“見賣若邪

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似較切。○《贈答趙仁甫》:“君居南海我

北海, 握手一杯情更親。” 按用山谷《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他如《閻商卿還山中》:“翰林濕薪爆竹聲”, 用山

谷《觀 伯 時 畫 馬》:“翰 林 濕 薪 爆 竹 聲。”《下 黃 榆 嶺》:“直 須 潮 陽 老

筆 迴 萬 牛”, 本 山 谷《以 團 茶 洮 州 綠 石 硯 贈 無 咎、 文 潛》:“張 子 筆 端

可 以 迴 萬 牛”, 又《子 瞻 詩 句 妙 一 世》:“萬 牛 挽 不 前, 我 乃 獨 力 扛。”

《世 宗 御 書 田 不 伐 望 月 婆 羅 門 引》:“兩 都 秋 色 皆 喬 木”, 施 註:“山 谷

句”; 遺山七律《贈答樂丈舜咨》、《存歿》 均有此句, 蓋三用也。《德

恆 齋》:“養 心 如 虎 亦 良 勤, 血 戰 紛 華 老 策 勳”, 兼 用《莊 子 · 人 間

世》:“形 莫 若 就, 心 莫 若 和。 汝 不 知 夫 養 虎 者 乎”, 及 山 谷《次 韻 寄

晁以道》:“念公坐臞禪,守心如縛虎”,并參山谷《送王郎》:“須要心

地收汗馬”。《遺山文集》 卷三十一《孫伯英墓銘》:“束以詩禮, 優柔

饜飫,其鬱鬱不能平者,時一發見,如縛虎之急,一怒故在”,又卷三

十二《東平府新學記》:“而乃強自矯揉, 以靜自囚, 縛虎之急, 一怒

故在”, 均采山谷此喻。《贈馮內翰》 第一首:“扶路不妨驢失脚”, 施

註引陳希夷墮驢事, 非也;蓋用山谷《老杜浣花溪圖》:“兒呼不蘇驢

失脚”,《誠齋詩話》 舉為山谷句樣者。《論詩三十首》 之五:“出門一

笑大江橫”, 逕取山谷《水仙花》 句。《贈湛澄之》 第四首“石門故事

君知否, 好佐涪翁學刺船”, 逕取山谷贈惠洪七律結句,“石門” 即惠

洪,施未知此,遂不作註。《又解嘲》第二首:“詩卷親來酒醆疎,朝吟

竹 隱 暮 南 湖。 袖 中 新 句 知 多 少, 坡 谷 前 頭 敢 道 無”; 首 句 仿 荊 公《晚

春》:“睡起茶多酒醆疎”, 施註未言, 不必苛責, 其註第二句:“宋有

485
竹隱,見劉過《斜川集》,元有竹隱,見吳澄《草廬集》,金人未詳。南

湖即曹通甫號”, 則大誤矣。“竹隱”、 徐淵子也,“南湖”、 張功父也,

皆參誠齋“活法”者(見第 122 頁《補訂》一);遺山蓋謂此輩詩人苟

見東坡、山谷,當“歎息踧踖,愧生於中,顏變於外”,猶昌黎之見殷

侑 耳。 乃 以 山 谷 配 東 坡, 彈 壓 南 宋 詩 流。《贈 脩 端 卿、 張 去 華、 韓 君

傑 三 人 六 首》 全 學 山 谷《病 起 荊 江 亭 即 事》 諸 絕 句 格 調。《文 集》 卷

三十《錦機引》自言命名用意本之山谷《與黃直方書》,蓋“集前人議

論”為己“屬文”之助者。卷三十六《杜詩學引》述其父東巖言:“近世

唯 山 谷 知 子 美。” 有 一 事 尤 發 人 猛 省。 山 谷《再 次 韻 寄 子 由》:“醫 得

儒生自聖顛”,自註:“出《素問》”;記憶未真,用事蓋誤,按《素問》,

“自聖”乃“狂”徵,非“顛”徵也(詳見第 5 頁《補訂》二新補山谷詩註

三 十 一 則 )。《遺 山 文 集》 卷 三 十 二《東 平 府 新 學 記》:“心 失 位 不 已,

合 謾 疾 而 為 聖 顛, 敢 為 大 言”; 卷 三 十 六《楊 叔 能 小 亨 集 引》:“無 為

賢聖顛”; 卷三十八《超然堂銘》:“眼空四海自聖顛。” 寧非稗販山谷

而沿誤傳訛哉。《論詩絕句》中“寧下涪翁拜”一句,翁覃谿以來,談

者 聚 訟, 顧 於 此 等 處 皆 忽 而 未 究, 殆 玩 索 詩 文 難 於 比 勘 詩 話 文 評

歟。○《病中(自註:因食豬動氣而作)》:“養和懲往失,扶老念時須。

杯杓歸神誓, 垣牆任佛踰”; 施註:“《中州集》 宇文虛中詩:‘散步雙

扶老,持身一養和。’按先生註云:‘好問按:養和、几名,見《江湖散

人集》,扶老、見《歸去來詞》。’”按皮襲美《五貺詩》之四《烏龍養和》:

“壽木卷數尺,天生形狀幽”云云;然《李鄴侯家傳》(《太平廣記》卷

三十八) 早言:“採怪木蟠枝, 持以隱居, 號曰養和。” 張師錫《老兒

詩》:“養和屏作伴,如意拂相連”,謂几、屏、爪杖、拂子皆在身畔手

邊,非以“屏”指“養和”。張伯雨《貞居先生詩集》卷五《自笑》:“已

裁 斑 竹 將 扶 老, 更 剪 蟠 枝 作 養 和”, 亦 如 宇 文 詩 之 指 几 杖。 遺 山 句 僅

486
借字面,言衰病宜善消息;苟坐實作几杖解,語理不順矣。“杯杓”句

謂戒酒,“垣牆”句謂斷肉;舊日吳烹、閩庖等有饌名“佛跳牆”或“爬

牆 佛”, 蓋 砂 罐 燉 鷄 也, 謂 雖 佛 戒 行 卓 絕, 而 隔 牆 聞 此 香 味, 亦 饞 口

不 能 自 勝, 踰 垣 攫 食。 觀 遺 山 句, 則 當 時 已 有 此 謔 矣。 ○《癸 巳 四

月 二 十 九 日 出 京》:“興 亡 誰 識 天 公 意, 留 著 青 城 閱 古 今”; 施 註 引

《癸 辛 別 集》 載 北 客 詩:“百 年 興 廢 又 青 城。” 按 郝 伯 常 經《陵 川 集》

卷十一《青城行》 亦此意。 ○《甲午除夜》:“神功聖德三千牘, 大定

明昌五十年。” 按楊叔能《小亨集》 卷二《鷓鴣》:“大定明昌事如昨,

五 十 年 來 人 亦 樂”, 同 卷《王 子 端 溪 橋 濛 雨 圖》:“皇 風 皞 皞 吹 王 民,

樂 哉 大 定 明 昌 人。” ○《外 家 南 寺》:“白 頭 來 往 人 間 徧, 依 舊 僧 房 借

榻眠。” 按荊公《和惠思歲二日絕句》 第一首:“為嫌歸舍兒童聒, 故

就僧房借榻眠。” ○《杏花》 第一首:“一般疎影黃昏月, 獨愛寒梅恐

未平。” 按隱斥南人之重梅花也, 使晏元獻得見, 必嗤遺山乃“北俗”

“傖 夫” 矣。 梅 為 南 植, 北 地 罕 見, 故 南 人 詠 梅, 每 嘲 北 人 之 僅 知 有

杏。 南 唐 李 建 勳《醉 中 詠 梅 花》:“北 客 見 皆 驚 節 氣”; 梅 聖 俞《宛 陵

集》卷十七《京師逢賣梅花》第一首:“北土只知看杏蕊,大梁亦復賣

梅 花”, 又:“驛 使 前 時 走 馬 回, 北 人 初 識 越 人 梅”;《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前集卷二十六, 載晏元獻《紅梅》:“若更遲開三二月, 北人應作杏花

看”,又王荊公《紅梅》:“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洪光弼皓《鄱陽

集》卷三《江梅引 · 自序》:“頃留金國。此方無梅花,士人罕有知梅

事者,故皆註所出”;汪水雲《湖山類稿》卷一《醉歌》第九首:“北人

環 立 闌 干 曲, 手 指 紅 梅 作 杏 花。”《瀛 奎 律 髓》 卷 二 十 選 梅 聖 俞《紅

梅》五律,有句云:“野杏堪同舍”,方虛谷批語:“堪乃是不堪。”遺山

習 聞 此 等 言 說,“未 平” 則 鳴 耳。 遺 山 詠 杏 花 詩 最 多, 如 齊 人 之 僅 知

管晏,施註於《荊棘中杏花》題下已列舉篇名。《南溪》:“南溪酒熟清

487
而 醇, 北 溪 梅 花 發 興 新”, 似 涉 筆 成 趣, 非 寓 目 賞 心。《 癸 卯 歲 杏

花》:“南州景氣煖, 杏花見紅梅”, 正是以杏擬梅。《十月》:“十月常

年 見 早 梅, 今 年 二 月 未 全 開”, 疑 趁 韻 發 端。《同 巖 公 子 大 用 東 園 賞

梅》惟第一句“東閣官梅要洗妝’,點出“梅”字,此外七句皆詠“同公

子”, 敷衍題目, 似未親覩梅而真“賞” 者, 與其賦杏花之侔色揣稱,

迥乎不同。《內鄉雜詩》:“無限春愁共誰語, 梅花嬌小杏花憨”; 夫杏

花“憨笑”(《杏花》:“只嫌憨笑無人管”), 梅花不復與爭春矣, 是亦

扯 湊 語 耳。 ○《明 日 作》:“後 夜 霜 空 月 輪 滿, 可 無 秦 女 共 驂 鸞。” 按

用荊公《扇》詩:“玉斧修成寶月團,月邊仍有女乘鸞。”○《贈張文舉

御 史》:“會 有 先 生 引 鏡 年”, 自 註:“先 生 新 失 明。” 按 李 審 言《媿 生

叢錄》 卷二謂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引鏡皆明目”,《文選》 李

善 註 引 譙 周《史 考》 載 任 永 事, 乃 遺 山 用 字 所 本。 是 也。《後 漢 書.

獨行傳》作任永、馮信二人事,亦無“引鏡自照”語。○《寄答仰山謙

長 老》:“一 鳥 不 鳴 山 更 幽。“按 逕 取 荊 公《鍾 山 即 事》 結 句。 ○《同

嚴 公 子 大 用 東 園 賞 梅 》:“ 佳 節 屢 從 愁 裏 過 ”。 按 用 老 泉 名 篇《 九

日》:“佳 節 已 從 愁 裏 過。” ○《追 錄 洛 中 舊 作》:“酒 兵 易 壓 愁 城 破。”

按 錢 珝《江 行 雜 題》:“一 杯 真 戰 將, 笑 爾 作 愁 兵”, 杜 牧 之《不 飲 贈

酒》:“與愁爭底事,要爾作戈矛”,又韓致堯《殘春旅舍》:“禪伏詩魔

歸 淨 域, 酒 衝 愁 陣 作 奇 兵。” ○《過 寂 通 庵 別 陳 丈》:“從 教 上 界 多 官

府, 且 放 閑 身 作 地 仙。” 按 張 巨 山 嵲《紫 微 集》 卷 六《再 次 韻 寄 朱 希

真》第二首:“天上足官府,人間有地仙。”來歷詳見《管錐編》六四四

至 五 頁。 ○《論 詩 三 十 首》 之 三:“風 雲 若 恨 張 華 少, 溫 李 新 聲 奈 爾

何。” 按賀黃公《載酒園詩話》 卷三:“高仲武稱李嘉祐綺靡婉麗涉於

齊 梁。 余 意 此 未 見 後 人 如 溫 李 者 耳。 如 舜 造 漆 器 而 指 以 為 奢 也。”

持 論 命 意, 與 遺 山 如 出 一 轍。 蓋 謂 古 人 生 世 早, 故 亦 涉 世 淺, 不 如

488
後 人 之 滄 海 曾 經, 司 空 見 慣, 史 識 上 下 千 古, 故 不 少 見 多 怪。 翁 蘇

齋謂其尊晉人而“非專斥溫李”, 尚未中肯。 ○《論詩三十首》 之六。

按參觀《管錐編》 一三八八至九頁。 ○《論詩三十首》 之十三。 按袁

伯長《清容居士集》 卷四十八《書鄭潛庵李商隱詩選》:“其源出於杜

拾遺, 晚自以為不及, 故別為一體。 直為訕侮, 非若為魯諱者;使後

數 百 年, 其 詩 禍 之 作, 當 不 止 流 竄 嶺 海 已 也。 桷 往 歲 嘗 病 其 用 事 僻

昧,間閱《齊諧》、《外傳》諸書,籤於其側。冶容褊心,遂復中止。”此

與 遺 山 身 世 相 接 而 欲 為 玉 溪 詩“作 鄭 箋” 者 也。 胡 孝 轅《唐 音 癸 籤》

卷 三 十 二:“唐 詩 有 兩 種, 不 可 不 註。 今 杜 詩 註 如 彼, 而 商 隱 一 集,

迄 無 人 能 下 手。 始 知 實 學 之 難。 友 人 屠 用 明 嘗 勸 予 為 義 山 集 作

註。”伯長似非知“難”而退,乃守禮而“止”耳。後世註玉溪詩者,尠

道此兩事。 ○《論詩三十首》 之二十五。 按舒鐵雲《瓶水齋詩集》 卷

四《紅 白 薔 薇 用 昌 黎 山 石 詩 韻》:“我 坐 看 紅 復 看 白, 楊 花 輕 薄 桃 花

肥。 少 游 醉 臥 古 藤 下, 得 句 無 力 春 雨 稀。 遺 山 先 生 絕 標 格, 比 若 季

女 悲 朝 飢。 獨 賞 芭 蕉 與 梔 子, 詩 家 一 徑 爭 雙 扉。 那 知 撚 髭 各 有 得,

硬 語 不 礙 清 言 霏。’ 亦 即 瞿 宗 吉《歸 田 詩 話》 卷 上、 袁 子 才《隨 園 詩

話》卷五、又《補遺》卷八評此首之旨。○《論詩三十首》之二十七。

按《永樂大典》卷九百七《詩》字引劉將孫《王荊公詩序》,輯本《養吾

齋 集》 漏 收, 一 起 云:“洛 學 盛 行 而 歐 蘇 文 如 不 必 作, 江 西 派 接 而 半

山 詩 幾 不 復 傳。” ○《鴛 鴦 扇 頭》:“雙 宿 雙 飛 百 自 由, 人 間 無 物 比 風

流。若教解語終須問,有底愁來也白頭。”按香山《白鷺》:“人生四十

未 全 衰, 我 為 愁 多 白 髮 垂。 何 故 水 邊 雙 白 鷺, 無 愁 頭 上 亦 垂 絲”; 楊

廷秀《誠齋集》 卷六《有歎》:“若道愁多頭易白, 鷺鷥從小髩成絲”;

辛稼軒《菩薩蠻 · 金陵賞心亭》:“人言頭上髮,總向愁中白。拍手笑

沙鷗, 一身都是愁”; 皆此機杼。 義山則另出心裁,《代贈》:“鴛鴦可

489
羡 頭 俱 白, 飛 去 飛 來 烟 雨 秋”, 以 白 頭 為 偕 老 之 象 而 非 多 愁 所 致 矣。

○《惠崇蘆雁》第三首:“江湖牢落太愁人,同是天涯萬里身。不似畫

屏金孔雀,離離花影淡生春。”按遺山又有《雪岸鳴䳺》一絕,亦似題

畫 之 作:“離 離 殘 雪 點 荒 叢, 更 著 幽 禽 慘 淡 中。 笑 殺 畫 簾 雙 燕 子, 秋

千 紅 索 海 棠 風。” 第 一 首 以 圖 中 之 畫 禽 與 屏 上 之 畫 禽 對 照, 第 二 首

以 圖 中 之 畫 禽 與 圖 外 之 真 禽 相 形, 皆 以 明 處 境 之 苦 樂 不 齊 也。 參 觀

《管錐編》一四七二頁。○《無題》第二首:“死恨天台老劉阮,人間何

戀却歸來。” 按參觀《管錐編》 六四六頁。 ○《家山歸夢圖》 第三首:

“卷中正有家山在, 一片傷心畫不成,” 又《俳體香雪亭雜詠》 第十四

首:“賦家正有蕪城筆, 一段傷心畫不成”。 按高蟾《金陵晚望》:“世

間 無 限 丹 青 手, 一 片 傷 心 畫 不 成”;“賦 家” 二 句 如 東 坡《洋 川 園 池.

溪光亭》“溪光自古無人畫, 憑仗新詩與寫成”, 謂非畫所能寫, 端賴

賦 詠 以 描 摹 之 耳。 ○《送 窮》:“煎 餅 虛 拋 𡏖 撒 堆, 滿 城 都 道 送 窮 回。

不 如 留 取 窮 新 婦, 貴 女 何 曾 喚 得 來。” 按 參 觀《管 錐 編》 九 六 二 頁。

南宋喻叔奇《香山集》 卷六《二月二日大雪》:“送窮窮不去, 招隱隱

難 來”, 自 註:“俗 以 正 月 二 十 九 日 送 窮, 二 月 二 日 迎 富。”“𡏖 撒 堆”

即垃圾堆, 梁山舟《頻羅菴遺集》 卷十四《直語補證》 所釋是也。 ○

《聊 城 寒 食》:“輕 陰 何 負 探 花 期, 白 髮 於 春 自 不 宜。 城 外 杏 園 人 去

盡, 煮 茶 聲 裏 獨 支 頤。” 按 遺 山 友 楊 叔 能《小 亨 集》 卷 五《迎 祥 觀 即

事》:“紙 錢 灰 冷 女 巫 歸, 庭 樹 陰 斜 見 日 移。 二 尺 短 碑 堪 共 語, 石 香

爐上獨搘頤”;遺山弟子王仲謀《秋澗大全集》 卷二十九《山中雜詩》

第 五 首:“山 前 三 院 說 中 溪, 蕙 帳 空 來 夜 鶴 悲。 一 片 短 碑 堪 晤 語, 宣

尼 堂 下 久 搘 頤”; 似 仿 晏 元 獻《晚 春》:“小 白 長 紅 又 滿 枝, 築 球 場 外

獨支頤。” 詩人體態, 相類乃爾, 其狀即古書寫美人閨思所謂托腮也。

○《姨 母 隴 西 君 諱 日 作》:“竹 馬 青 衫 小 小 郎, 阿 姨 懷 袖 阿 娘 香。” 按

490
周 櫟 園《書 影》 卷 六 引 李 子 田 云:“俗 云:‘姨 娘 懷 裏 聞 得 娘 香’。 此

語 甚 俚, 然 元 遺 山 哭 姨 母 隴 西 君 詩 云 云, 則 其 語 亦 遠 矣。” ○《黃 筌

龜 藏 六 圖》:“世 上 疑 謀 待 君 決, 可 能 藏 六 便 安 全。” 按 其 事 詳 見《法

句譬喻經 · 心意品》第十一:“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

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即說偈言:藏六如龜”;又《出曜

經 · 泥洹品》第二十七:“猶彼神龜,畏喪身命。設見怨仇,藏六甲裏。

內自思惟:我若不藏六者, 便為獵者所擒。” 宋末詩僧文珦《潛山集》

卷四《山居》:“頗謂龜六藏,全勝兔三窟”;儷事工穩而能映發。東坡

《陳季常見過》 第三首:“聞君開龜軒, 東檻俯喬木。 人言君畏事, 欲

作龜頭縮”;《西游記》 第二十一回行者去請靈吉菩薩, 囑八戒“莫要

出頭, 藏在樹林深處”, 八戒曰:“老猪學得個烏龜法, 得縮頭時且縮

頭”, 用 意 正 同。 西 方 古 籍 中 亦 有 此 譬。 蒙 田 自 言 欲 退 藏 於 密, 如

龜 縮 甲 中,( q u e m e s h u y j e s o u s t r a y e l a v e u e d u m o n d e m o n i m -

p o r t u n i té , e t l a c o u v e a m o y s e u l , q u e j e m ' a p p i l e e t m e r e c u e i l l e
e n m a c o q u e , c o m m e l e s t o r t u e s —M o n t a i g n e , E s s a i s , I I I . 9 , l a P l é -
i a d e , 9 4 4 )。貴人有以龜匿於殼、蜎蜷成團為其家徽,寓“裹身有力”、
“ 不 計 外 侮 ”(a s a to r to i s e i n h i s s h e l l , v i r t u t e m e â m e i n v o l v o , o r

a n u r c h i n r o u n d , n i l m o r o r i c t u s —B u r t o n , A n a t o m y o f M e l a n c h o -
l y , P t I I , S e c t . i i , M e m . 7, G e o r ge B e l l , I I , 2 3 2 )。均觀物會心,未必輾
轉 乞 梵 典 之 餘 也。 ○《俳 體 香 雪 亭 雜 詠》 第 七 首:“重 來 未 必 春 風

在, 更為梨花住少時。” 按金埴《巾箱說》 記洪昉思輒向之誦:“明朝

未 必 春 風 在, 更 為 梨 花 立 少 時”, 且 曰:“吾 儕 可 勿 及 時 行 樂 耶。” 金

氏 或 未 省 為 遺 山 詩 也。 查 初 白《敬 業 堂 詩 集》 卷 四 十 四《端 陽 前 二

日 遊 北 蘭 寺》:“衰 年 未 必 能 重 到, 更 為 斜 陽 作 少 留”, 則 仿 遺 山 語。

竊 謂 杜 牧 之《隋 堤 柳》:“自 憐 流 落 西 歸 疾, 不 見 東 風 二 月 時”, 遺 山

491
從反面著想落筆耳。 ○《戲題醉仙人圖》:“醉鄉初不限東西, 桀日湯

年一理齊。 門外山禽呼沽酒, 胡盧今後大家提”; 自註:“提胡盧, 沽

美酒,禽語也。”按參觀《三士醉樂圖》:“依樣胡盧畫不成,三家兒女

日 交 兵。 瓦 盆 一 醉 糊 塗 了, 比 似 高 談 卻 較 爭。”《醉 仙 人 圖》 末 句 以

“提胡盧”與“胡盧提”雙關。“提胡盧”即携葫蘆行沽,如山谷《漁家

傲》所謂:“何處青旗誇酒好,提著葫蘆行未到”;“胡盧提”意即“糊

塗了”,如《庶齋老學叢談》卷三載遺山好友李屏山《水龍吟》所謂:

“和光混俗, 清濁從他, 但尊中有酒, 心頭無事, 葫蘆提過。” 第四句

申說第二句,謂爛醉沉酣,萬事不理,得喪泯而物論齊。《醉樂圖》又

言 此。 均 屏 山 詞 旨 也。 ○《遊 天 壇 雜 詩》 第 五 首 詠 仙 貓 洞。 按 參 觀

《管 錐 編》 六 四 八 頁。 張 德 彝《八 述 奇》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七 月 二 十 六 日

亦 記:“吾 人 嘗 有 俗 諺 云:‘貓 認 家 不 認 人, 狗 認 人 不 認 家。’”《頻 羅

菴遺集》卷十五《日貫齋塗說》謂吳梅村《過淮陰有感》第二首:“我

本淮王舊雞犬, 不隨仙去落人間”, 自遺山此詩“脫胎”。 ○《德華小

女能誦余詩數首, 以此詩為贈》:“學念新詩似小茶”; 自註:“唐人以

茶為小女美稱。” 按俞曲園《茶香室叢鈔》 卷五謂讀遺山此註,“嘗不

得其解”,後見《資暇集》載“宮禁”呼公、郡、縣主為“阿宅家子”,急

語乃為“阿茶子”、或削其“子’,遂云“阿茶”。竊謂“茶”或是“奼”、

“姹” 音 轉,《說 文》:“奼、 少 女 也”, 昌 黎《縣 齋 有 懷》:“歸 弄 小 女

姹。” 元 時 常 以“茶” 為 女 子 名, 如《水 東 日 記》 卷 三 十 一 載 歐 陽 玄

《追封魯郡公許公神道碑》,不見《圭齋文集》中,即云:“孫女五:小

茶、三茶、增茶、順茶、相茶”;《太平樂府》卷三無名氏《一錠銀帶過

大德樂 · 詠姬》有云:“小名兒喚作茶茶”;李直夫《虎頭牌》劇中旦

亦 名“茶 茶”。 想 金 時 亦 已 然, 遺 山 即 俗 見 雅, 故 增 註 耳。《過 庭 錄》

記劉貢父狎妓名“茶嬌”, 歐陽永叔戲之曰:“非獨酒能病人, 茶亦能

492
病人”,是北宋早以“茶”為“姬小名”矣(《清波雜志》作“蔡嬌”,則永

叔 之 謔 無 竅 )。 ○《劉 君 用 可 菴》:“惡 惡 不 可 惡 惡 可, 笑 殺 田 家 老 瓦

盆”,“惡惡不可惡惡可, 大步寬行老死休”; 施註引《丁亥集 · 可菴

詩》:“惡惡不可惡惡可,等是無心恐誤人。”按遺山《臺山雜詠》第十

首亦云:“惡惡不可惡惡可, 未要雲門望太平。” 如言“無可無不可”,

( 參 觀 閻 詠《左 汾 近 稿 · 詩 話》 第 十 一 則 論“古 今 有 三 個 無 可 無 不

可),“惡惡”二字皆平聲《虞》韻。《莊子 · 人間世》
:“顏回曰:則可乎。

曰:惡惡可”,又“顏回曰: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郭註:“言

未可也”,成疏:“猶於何也,於何而可”,釋文:“惡惡皆音烏。”“惡惡

不可” 者,“於何而不可” 也; 恣肆放佚, 無事不可, 以至無惡不為。

遺山《文集》卷十七《寄菴先生墓碑》:“私謂所親言:此人〔胡沙虎〕

口 無 所 不 能 言, 手 無 所 不 能 為, 政 恐 寧 我 負 人, 終 成 噬 主 之 狗”, 又

卷二十二《東平新學記》:“怨讟薰天, 泰山四維。 吾術可售, 惡惡不

可。寧我負人,無人負我”,兩節合觀,語意了然。○《投書圖》第二

首:“虛名底用寒暄問, 卻是洪喬最賞音。” 按本少陵《暮秋枉裴道州

手 札》:“ 虛 名 但 蒙 寒 暄 問, 泛 愛 不 救 溝 壑 辱。” 又 按 遺 山《 再 到 新

衞》:“空 令 姓 字 喧 時 輩, 不 救 飢 寒 趨 路 傍”, 可 與 少 陵 此 二 語 印 可。

○《贈寫真田生》 第二首:“情知不是裴中令, 一片靈臺狀亦難。” 按

本裴晉公《自題寫真》:“一點靈臺, 丹青莫狀。” ○《論詩》 第三首:

“鴛 鴦 繡 了 從 教 看, 莫 把 金 針 度 與 人。” 按 參 觀 第 136 頁 補 訂 二。 ○

《春 日 寓 興》:“雨 過 橫 塘 水 滿 堤, 亂 山 高 下 路 東 西。 一 番 桃 李 花 開

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按誤收,此曾子固詩,見《元豐類稿》卷八,題

作《 城南》。

493
151頁
【一】焦廣期《此木軒詩》卷十《讀兩元才子詩》:“唐家詩人元微

之, 金 家 詩 人 元 裕 之。 微 之、 裕 之 不 同 時, 五 百 年 間 旦 暮 期”; 同 卷

《閱 宋 人 詩 集》 第 十 四 首:“南 渡 君 臣 偷 半 壁, 放 翁 詩 句 作 長 城。 中

原 莫 道 無 英 傑, 生 個 遺 山 敵 也 勍”; 卷 十 三《書 元 裕 之 詩 集》:“昌 黎

韓 愈 氏, 其 言 誠 著 明; 曰 楚 大 國 也, 亡 以 屈 原 鳴。 吾 於 遺 山 亦 云 爾,

豈 非 騷 後 傳 遺 聲” 云 云。“兩 元 才 子” 之 稱 頗 資 談 助。 何 道 生《雙 藤

書屋詩集》 卷七《讀宋元詩有述》:“後有作者推遺山, 生駒汗血來天

閑。 遠攀李杜近蘇陸,下視西江不盈匊”,推之尤甚。

153頁
【一】 撰《江西宗派圖》 之呂居仁《紫薇詩話》 有云:“東萊公嘗

言:少時作詩, 未有以異於眾人, 後得李義山詩熟讀規摹之, 始覺有

異”; 又 云:“東 萊 公 深 愛 義 山‘一 春 夢 雨’ 一 聯, 以 為 有 不 盡 之 意。

楊 道 孚 深 愛 義 山‘嫦 娥 應 悔’ 二 句, 以 為 作 詩 當 如 此 學。” 亦 可 參 消

息。《彥周詩話》自記:“覺範作《冷齋夜話》,有曰:詩至李義山為文

章 一 厄。 僕 讀 至 此, 蹙 額 無 語。 渠 再 三 窮 詰, 僕 不 得 已, 曰:‘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渠 曰: 我 解 子 意 矣。 即 時 刪 去。 今 印 本 猶 存

之, 蓋 前 已 傳 者。” 此 語 見 今 本《冷 齋 夜 話》 卷 四, 亦 徵 覺 範 雖 依 附

山谷門牆,尚未登堂也。

154頁
【一】 朱少章《風月堂詩話》 卷上:“陳無己、 晁以道俱學文於曾

子 固, 無 己 晚 得 詩 法 於 魯 直。 他 日 二 人 相 與 論 文, 以 道 曰:‘吾 曹 不

494
負曾南豐。’又論詩,無己曰:‘吾此一瓣香,須為山谷道人燒。’”《捫

蝨新話》 所引後山“向來一瓣香, 敬為曾南豐”, 出《觀六一堂圖書》

五古,即“論文”之“不負南豐”也;若夫“論詩”,後山自為山谷“一

瓣香”,豈可見其一不見其二哉。

【二】 此 余 二 十 二 歲 時 淺 見 妄 言, 石 遺 丈 恕 其 稚 騃, 姑 妄 聽 之

耳。 袁氏《漸西村人集》 之學山谷, 儕輩共見周知, 無可諱飾。 故張

氏詩不得不道。 觀《廣雅堂詩集》 上冊《憶蜀游》 第七首《摩圍閣》:

“黃 詩 多 槎 牙, 吐 語 無 平 直。 三 反 信 難 曉, 讀 之 鯁 胸 臆。 如 佩 玉 瓊

琚, 舍 車 行 荊 棘。 又 如 佳 茶 荈, 可 啜 不 可 食” 云 云, 其 薄 山 谷 詩 甚

矣,豈“寧下涪翁拜”者哉。泛稱“北宋”而以山谷儷荊公,“清奇雅

音”之稱,遂分減及之;“江西派”為“魔”,而山谷“是雅音”,亦猶《封

神 演 義》 中“截 教” 門 下 妖 怪 充 斥 而 通 天 教 主 尚 不 失 為“聖 人”。 雖

諛 死 之 曲 筆, 亦 評 詩 之 微 文 也。 袁 氏 未 沉 浸 於 荊 公 之 詩, 然“半 山”

與“雙井”現成巧對,自難放過。苟曰“雙井、東坡君一手”,亦復成

章,而“東”非數目,不如“半”之承“雙”起“一”,且張氏自作詩師法

東坡,正如其作字也,未肯濫許他人為蘇門耳。

155頁
【一】鄭獻甫小谷《補學軒文集》外編卷一《書石洲詩話後》:“有

強 作 解 事, 不 切 本 旨 者。 如 遺 山 論 山 谷 詩 云 云, 首 二 句 言 江 西 社 之

毛 病, 第 三 句 還 山 谷 之 本 領, 第 四 句 言 自 己 之 倔 強。 語 本 明 順。 而

謬以為元正是尊江西派,妙處全在‘寧’字,成何語乎。”不知首二句

之 指 山 谷, 當 緣 未 覩 朱 少 章 說; 言 第 三 句“還 山 谷 之 本 領”, 則 中 肯

語 也。 曹 六 薌 庭 樞《謙 齋 詩 稿》( 曹 葆 宸 輯 抄 本 ) 卷 上《讀 山 谷 詩 柬

萬 字 兆 檢 討》 畧 云:“端 明 破 萬 卷, 堅 城 降 眾 敵。 平 生 低 頭 拜, 猶 為

495
涪 翁 屈。 涪 翁 苦 鍛 鍊, 隻 字 不 輕 出。 固 非 晁 張 雙, 亦 豈 曹 鄶 列。 彼

哉 諓 諓 者, 懷 響 竟 傲 兀。 餔 醨 乃 餟 糟, 學 皮 遂 失 骨。 有 如 舍 周 行,

窮 險 空 蹩 躠。 是 實 為 詩 訞, 鳥 空 而 鼠 即”; 前 八 句 即“ 還 山 谷 之 本

領”, 後八句即“言江西社之毛病”,“鳥空鼠即” 出智者《摩訶止觀》

卷八上。

156頁
【一】王氏《詩話》即《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八至四十。所引周德

卿 語 分 別 見 卷 三 十 八、 三 十 九。 卷 三 十 五 謂:“李 不 如 杜, 柳 不 如

韓,黃不如蘇,不必辯而後知”;卷三十七謂:“揚雄之經,宋祁之史,

江西之詩, 皆斯文之蠹也”, 可參觀卷四十:“東坡, 孟子之流, 山谷

則揚雄《 法言》。”

【二】《四庫總目》 卷一百四十一《鐵圍山叢談》 提要謂《後山詩

話》 所 謂“雷 大 使”, 即 徽 宗 時 隸 教 坊 之 雷 中 慶。《叢 談》 卷 六 列 舉

“手 藝 之 人, 視 前 代 之 技 皆 過 之 者”, 雷 其 一 也。 沈 子 培 曾 植《海 日

樓札叢》卷七亦引此條,因駁《後山詩話》曰:“然則雷大使乃教坊絕

技, 謂 非 本 色, 將 外 方 樂 乃 為 本 色 乎。” 與 屏 山 此 序 語 意 相 類 者, 南

宋人詩如王龜齡《梅溪文集》 卷十四《學江西詩者, 謂蘇不如黃, 又

言 韓、 蘇 二 公 詩 乃 押 韻 文 耳。 余 雖 不 曉 詩, 不 敢 以 其 說 為 然。 因 讀

坡詩,感而有作》七古,喻叔奇《香山集》卷三《次韻王待制讀東坡詩

兼述韓歐之美》。

157頁
【一】夏氏《文莊集》卷三十二《野步》中聯,上句作:“壠勢蜂腰

接”,勝於《東軒筆綠》所引之“山勢蜂腰斷”;蓋“蜂腰”較切“壠勢”,

496
不特“接”免於“斷”與“分”合掌也。顧書宣《雄雉齋選集》卷四《山

行》 第 二 首:“嶺 忽 蜂 腰 斷, 溪 還 燕 尾 分”, 則 似 逕 襲《筆 錄》 引 聯。

又按《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引夏氏《秋日村路》(集

漏輯):“斷隴拳鼇足, 輕波起鶴紋”, 亦猶“蜂腰”、“燕尾” 機杼也。

【二】《遺山文集》 卷二十四《蘧然子墓碣銘》 為趙濟甫滋作, 稱

其 才 藝 曰:“畫 入 能 品, 詩 學 江 西 派”;《詩 集》 卷 十《寄 謝 常 君 卿》:

“文除嶺外初無例, 詩學江西又一奇。” 此又遺山自言“拾江西唾” 之

兩“北 人” 也。《歸 潛 志》 卷 八 記 雷 希 顏“詩 亦 喜 韓, 兼 好 黃 魯 直 新

巧”; 遺 山 屢 為 希 顏 作 詩 文, 並 志 其 墓, 絕 未 道 及。 同 卷 又 載 乃 父 劉

雲 卿 從 益 與 劉 少 宣 唱 和 詩 云“ 光 生 杜 曲 今 千 丈, 派 出 江 西 本 一

源”;與遺山“古雅難將子美親”一絕別調異趣,大似甘“作江西社裏

人”語矣。偶檢郭元釪《全金詩》,復補“拾唾”數例。卷首上密國公

璹《 黃 華 畫 古 柏》:“ 意 足 不 求 顏 色 似”, 逕 取 簡 齋《 和 張 規 臣 水 墨

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又《老境》:“不知何處雨,徑作夜來涼”,蹈

襲徐師川名句:“不知何處雨, 已作此間涼”, 陸放翁嘗竄易之( 參觀

第 120 頁《補 訂》 一 ), 辛 稼 軒《浣 溪 沙》:“忽 有 微 涼 何 處 雨, 更 無

留 影 霎 時 雲”, 亦 採 擷 之, 後 來 袁 子 才《小 倉 山 房 詩 集》 卷 五《浴》:

“不 知 何 處 雨, 微 覺 此 間 涼”, 又 攘 竊 之, 亦 徵 有 目 共 賞, 由 愛 生 貪,

而巧取豪奪也。 卷十三趙秉文《登天壽閣》 七律、 卷十四《和陽尚書

之美韻》 七絕四首, 皆學山谷體。 秉文《贈磨鏡李先生》:“黃瀆何曾

涴 明 月, 青 天 元 不 礙 冥 鴻”, 更 撏 撦 山 谷《汴 岸 置 酒 為 黃 十 七》:“黃

流 不 解 浣 明 月, 碧 樹 為 我 生 涼 秋。” 卷 十 五 劉 仲 尹《墨 梅》、《梅 影》,

即《滹南詩話》 卷下譏為“誦之不知為花, 況知為梅” 者, 實仿簡齋

《和 張 規 臣 水 墨 梅》 之“粲 粲 江 南 萬 玉 妃” 一 首。 卷 十 七 劉 迎《題 梁

忠 信 平 遠 山 水》:“烏 鞾 席 帽 動 千 里”, 用 山 谷《六 月 十 七 日 晝 寢》:

497
“紅塵席帽烏鞾裏”, 又《清明前十日作》:“雨餘天氣動朝寒, 寒食都

來 數 日 間”, 用 晁 冲 之《戲 留 次 襃 三 十 三 弟》:“不 知 汝 定 成 行 否, 寒

食 今 無 數 日 間”, 而 冲 之 又 櫽 括 顏 魯 公《寒 食 帖》:“天 氣 殊 未 佳, 汝

定 成 行 否。 寒 食 只 數 日 間, 得 且 住 為 佳 耳”(《全 唐 文》 卷 三 百 三 十

七 )。 卷 四 十 三 元 格《春 雪》:“寒 留 整 整 斜 斜 態, 暖 入 融 融 洩 洩 陰”,

顯 本 山 谷《詠 雪 呈 廣 平 公》:“夜 聽 疏 疏 還 密 密, 曉 看 整 整 復 斜 斜”,

猶 其《山 園 梨 葉 有 青 紅 相 半 者 戲 作》:“不 信 世 間 閒 草 木, 解 隨 兒 女

作青紅”之本東坡《臨安三絕 · 將軍樹》:“不會世間閒草木,與人何

事 管 興 亡”( 東 坡《次 韻 正 輔 表 兄》:“江 邊 閒 草 木”,《以 黃 子 木 拄 杖

為 子 由 生 日 之 壽》:“雖 云 閒 草 木”)。 元 格 豈 異 人 乎, 遺 山 之 父 德 明

也;《中州集》卷十錄“先大夫詩”四十三首,《春雪》赫然在焉。然則

題詞“北人”云云,數典而忘祖乎,為尊親之諱乎,抑以山谷於“江西

派”出類超倫,所謂“寧下拜”者乎。翁覃谿之流似祗讀論詩文之語,

而 不 讀 所 論 之 詩 文 與 夫 論 者 自 作 之 詩 文, 終 不 免 傭 耳 賃 目 爾。 又

按 晁 冲 之 伐 山, 始 取《寒 食 帖》 入 詩, 南 宋 多 繼 而 伐 材 者。《揮 麈 後

錄》 卷八:“朱新仲代王彥昭春日留客致語云:‘寒食止數日間, 纔晴

又雨;牡丹蓋十數種,欲拆又芳。’皆魯公帖與《牡丹譜》中全語也。”

張直夫侃《拙軒集》卷五《跋揀詞》第十一則:“辛待制《霜天曉角》詞

云:‘宦游吾老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用顏

魯公《寒食帖》;按稼軒《玉蝴蝶 · 追別杜叔高》又云:“試聽呵,寒食

近也,且住為佳。”王景文《雪山集》卷十六《眼兒媚》:“雨潤梨花雪

未乾,猶自有春寒。不如且住,清明寒食、數日之間。”劉潛夫《後村

大全集》 卷三十二《送鄭甥主龍溪學》:“春光已過三分二, 寒食都無

數 日 間。 天 氣 未 佳 宜 且 住, 老 來 不 喜 聽 陽 關”; 自 註:“顏 魯 公 帖。”

後來如《范德機詩集》 卷五《留諸生》:“元宵只在數日間, 天氣未佳

498
宜且住”; 王漁洋《卜算子》:“天氣近清明, 汝定成行否”; 桃花源屢

過,漸成五都之市矣。

158頁
【一】《遺山詩集》 卷五《癸卯歲杏花》 自註:“留船買魚作寒節,

宋 方 舟 先 生 李 知 幾 語”; 卷 十 三《又 解 嘲》 第 二 首:“朝 吟 竹 隱 暮 南

湖。” 是 李 石、 徐 似 道、 張 鎡 三 家 集 亦 流 入 金 矣。 徐 師 川 一 聯 實 本 陸

天 隨 斷 句“幾 點 社 翁 雨, 一 番 花 信 風”(《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後 集 卷 十

七、《歲 時 廣 記》 卷 一、《事 文 類 聚》 前 集 卷 七 等 引 ), 南 宋 仿 作 不 絕

(參觀《宋詩選註》徐俯篇註九);《隨園詩話》卷七稱管水初《春日即

事》:“ 兩 三 點 雨 逢 寒 食, 廿 四 番 風 到 杏 花”, 不 省 其 出 於 補 假 也。

159頁
【一】 帛道猷《陵峯採藥詩》 早云:“始知百代下, 故有上皇民。”

亦有不用“人”、“民”而用“時”、“日”者,如駱賓王《同辛簿簡仰酬思

玄上人》:“林疑中散地,人似上皇時”;僧泚《北原別業》:“因知上皇

日,鑿井在雲林。”

【二】《靜修集》 卷七《宋理宗緝熙殿墨》:“文章只數天中月, 萬

卷何曾筆有神”, 亦引宋太祖《月詩》, 以壓末世孱主。 他如同卷《宋

徽 宗 賜 周 準 人 馬 圖》、《 宋 高 宗 題 李 唐 秋 江 圖》、《 宋 度 宗 熙 明 殿 古

墨》、 卷十一《題宋理宗詩卷後》, 均諷多於憫, 與卷七《金太子允恭

墨 竹》 之 痛 惜 亡 金 者 不 同。 全 謝 山 尚 有《書 劉 文 靖 公 退 齋 記 後》; 參

觀羅整菴《困知記》卷三、蔣一葵《堯山集偶隽》卷三論孟攀龍《和平

宋表》、 王山史《砥齋集》 卷三《劉文靖公從祀議》、 李厚菴《榕村語

錄》續編卷五、焦理堂《易餘籥錄》卷九、方植之《儀衞軒文集》卷六

499
《 書劉文靖渡江賦後》 等。

【二】《靜 修 集》 卷 六《呈 保 定 諸 公》:“斯 文 元 李 徒, 我 當 拜 其

傍”,即指遺山。其七律如《入山》:“天公若會登臨意,可信傷心畫得

成”;《晚 眺》:“老 樹 遺 臺 秋 最 早, 斜 陽 流 水 鳥 偏 遲”,《西 窗》:“中 峯

太華一千仞, 皇極乾元十萬年”,《有懷》:“瑞日祥雲程伯子, 冰壺秋

月李延平”;《放歌》:“碧落銀河見高舉, 紅塵白日屬何人”;《自適》:

“清 霜 烈 日 從 渠 畏, 野 鶴 孤 雲 只 自 閑”,《登 中 山 城》:“陵 遷 谷 變 橫 流

地, 卵覆巢傾死節臣”;《賈氏溪堂》:“來今往古年華在, 厚地高天人

力 微。” 格 調 詞 句 皆 淵 源 遺 山。 老 元 詩 律, 王 秋 澗 得 親 傳, 劉 靜 修 乃

私淑,均有優孟衣冠之歎。

160頁
【一】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三引靜修此絕而駁之云:“殊非

確 論。 修 史 自 有 定 例。 謂 如 其 人 功 十 而 過 一, 本 傳 不 言 其 過, 十 功

豈 不 能 贖 一 過, 其 過 必 於 他 傳 見 之。 其 人 過 十 而 功 一, 傳 必 書 其

功, 謂 其 人 豈 無 一 善 可 書。 或 有 當 書 之 事, 本 傳 不 載, 必 於 他 傳 見

之。”論亦非確。此“例”即“定”,豈“必”盡遵;且靜修不曰:“若將

形跡論心術”, 而曰“若將字字論心術”, 則著眼在“記錄” 其人之言

論,非在“記錄”其人之行事也。《叢談》又引靜修《曾點》絕句:“獨

向 舞 雩 風 下 來, 坐 忘 門 外 欲 生 苔。 歸 時 過 著 顏 家 巷, 說 與 城 南 花 正

開”;駁之曰:“坐忘乃莊子之說,非孔門實事,以此求顏子,則誤矣。

況 顏 子 與 聖 人 僅 隔 一 壁, 城 南 之 花 豈 足 動 其 心。” 靜 修 沉 酣 宋 人 理

學, 所言皆有由來, 盛氏未之或究也。 呂大臨《送劉戶曹》:“獨立孔

門無一事, 唯傳顏氏得心齋”,《河南二程遺書》 卷十八伊川稱為“極

好”者,已將莊子之寓言為“孔門”之“實事”(詳見《管錐編》一二八

500
一 至 二 頁 )。《朱 文 公 集》 卷 九《出 山 道 中 口 占》:“川 原 紅 綠 一 時 新,

暮 雨 朝 晴 更 可 人。 書 冊 埋 頭 無 了 日, 不 如 拋 却 去 尋 春。”《 陸 象 山

集》 卷三十六《年譜》 淳熙十五年聞朱元晦此詩, 喜曰:“元晦至此,

有 覺 矣。 可 喜 也”; 又 卷 三 十 四《語 錄》:“二 程 見 周 茂 叔 後, 吟 風 弄

月 而 歸, 有 吾 與 點 也 之 意。 後 來 明 道 此 意 卻 存, 伊 川 已 失 此 意。” 靜

修說城南花開, 即勸“尋春” 之意, 謂當如點之無往而不自在, 豈以

為花能“動”顏氏之“心”哉。《桐城方氏七代遺書》中明方大鎮《寧

靜 語》 論 朱 子 詩 亦 云:“此 可 以 見 內 外 合 一 之 學 矣。 然 書 冊 即 春, 拋

卻尚多一層”; 則如僧璨《信心銘》 所謂:“至道無難, 惟嫌揀揮。 良

由取捨,所以不如。”取“春”而捨“書”,有揀擇之嫌,尚未臻“無作無

相” 也。 嘗 謂 韓 退 之《雜 詩》 乃 昌 黎 集 中 奇 作, 箋 註 者 不 涵 泳 詩 意,

卻 附 會 李 實、 王 伾 文 等 史 事, 鑿 而 轉 淺。 取 朱 子 此 絕 句 參 之, 怡 然

渙 然 矣。 其 詩 曰:“古 史 散 左 右, 詩 書 置 後 前。 豈 殊 蠹 書 蟲, 生 死 文

字 間。 古 道 自 愚 惷; 古 言 自 包 纏。 當 今 固 殊 古, 誰 與 為 欣 歡。 獨 携

無 言 子, 共 升 崑 崙 顛。 長 風 飄 襟 裾, 遂 起 飛 高 圓。 下 視 禹 九 州, 一

塵集毫端。 遨嬉未云幾, 下已億萬年。 向者夸奪子, 萬墳厭其顛。 惜

哉抱所見, 白黑未及分。 慷慨為悲咤, 淚如九河翻。 指摘相告語, 雖

還竟誰親。翩然下大荒,被髮騎騏驎。”“古史”四句可比勘《感春》第

一首:“今者無端讀書史, 智慧只足勞精神”, 又《讀皇甫湜公安園池

詩》第一首:“《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古道”四句可比勘《孟

生》:“嘗讀古人書,謂言古猶今”,又《答孟郊》:“古心雖自鞭,世路

終難拗。”苦為“古言”、“文字”相“包纏”,斯所以“與為欣歡”者,乃

筆舌兩忘之“無言子” 也。“共昇崑崙”, 即朱子詩所謂“拋卻書冊去

尋春”, 亦如李太白《暮春於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 所謂:“僕書

室坐愁,每思遐登蓬萊。”退之《遠遊》:“飄然天外步,豈肯區中囚”,

501
又《忽 忽》:“忽 忽 乎 余 未 知 生 之 為 樂 也, 願 脫 去 而 無 因。 安 得 長 翮

大 翼 如 雲 生 我 身, 乘 風 振 奮 出 六 合 絕 浮 塵”, 用 意 相 彷 彿, 而 此 詩 以

誦 讀 書 史 為 悶 本 愁 基, 更 切 實 而 不 膚 泛 矣。 嘗 試 論 之。 人 於 相 習

而 安、 所 操 以 守 者, 每 厭 其 無 聊 而 忽 生 怠 心, 或 疑 其 無 補 而 忽 生 悔

心。 於 是 學 問 者 萌 捐 書 之 念, 事 功 者 起 倦 勤 之 思。 退 之、 元 晦 等 詩

正 道 此 情。《舊 約 全 書》 中 古 師 即 歎:“書 籍 無 窮, 多 讀 徒 疲 精 弊 體”

(O f m a k i n g m a n y b o o k s t h e r e i s n o e n d ; a n d m u c h s t u d y i s a

we a r i n e s s o f f l e s h . — E c c l e s i a ste s , x i i . 1 2 )。 笛 卡 爾 自 言 博 學 攻 書, 了
無 所 得, 乃 欲 內 觀 心 性、 外 遊 世 界。(et m e r e s o l v a n t d e n e c h e r c h e r

plus d'autre science que celle qui se pourrait trouver en moi-


même, ou bien dans le grand livre du monde, j'employai le reste
d e m a j e u n e s s e à v o y a g e r —D i s c o u r s d e l a m é t h o d e , e d . G . G a d o -
f f r e . 1 9 6 1 , 1 0 )。龍沙、歌德、馬拉梅等詩中皆詠厭苦“書冊埋頭”,渴
欲 騁 懷 游 目, 徜 徉 林 野, 放 浪 海 天(J ' ay l ' e s p r i t to u t e n n u yé /

D'avoir trop estudié/Les Phénomènes d'Arate:/Il est temps que


j e m ' e s b a t e , / E t qu e j ' a i l l e a u x c h a mp s j o u e r. / B o n s D i e u x ! qu i
voudroit louer/Ceux qui collez sur un livre/N'ont jamais soucy
de vivre?/Que nous sert d'estudier,/Sinon de nous ennuyer?—
R onsard, Livre des odes, II. xviii, Oeuvres complètes, la Pléaide, I, 455.
H a b e n u n , a c h ! P h i l o s o p h i e , / J u r i s t e r e i u n d M e d i c i n , / Un d l e i d e r
auch Theologie!/Durchaus studirt, mit heissem Bemühn./Da steh'-
ich nun, ich armer Thor!/…/Flieh! Auf! Hinaus in's weite Land!
—F a u s t , I , 3 5 4 f f . L a c h a i r e s t t r i s t e , h é l a s ! e t j ' a i l u t o u s l e s

l i v r e s . / Fu i r ! l à - b a s f u i r ! —M a l l a r m é : “B r i s e m a r i n e ”, O e u v . c o m p . , l a
P l é i a d e , 3 8 )。此物此志。“萬墳厭其顛”補足“生死文字間”。“惜哉抱
502
所見,白黑未及分”,謂學士輩爭勝辯難,盡氣至死,終無定論;可比

勘《施先生墓志銘》:“古聖人言, 其旨密微。 箋注紛羅, 顛倒是非。”

“指摘相告語,雖還竟誰親”,乃倒敘句,謂“雖還”而無“誰”可“相

告語”,“指摘”即爭“白黑”之“分”也。“下已億萬年,雖還竟誰親”,

插入丁令化鶴、 王質爛柯一段波折, 然後“翩然下大荒” 作收;浩然

邁往,先之以悽然蜷顧,紆徐增妍,頓挫蓄勢,《雉帶箭》所謂“盤馬

彎弓惜不發”者有焉。“長風飄襟裾”四句,參觀《管錐編》一三一六

至 七 頁。 然 而 悔 心 怠 心 往 往 如 水 漚 石 火, 乍 生 還 滅, 未 渠 改 弦 易

轍。 退 之 此 篇 亦 祗 過 屠 門 之 大 嚼 而 已。 觀《進 學 解》 之“口 吟”“手

披”,“提要鈎玄”,《秋懷》第七首之“不如覰文字,丹鉛事點勘”,則

依然“生死文字間” 之故我結習。 匹似轉磨之驢, 忽爾頓足不進, 引

吭長鳴,稍抒其氣,旋復帖耳踏陳跡也。

161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一三八七至九二頁。

162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一○八八至九○頁。

163頁
【一】《柳河東集》 卷三十四《答韋珩書》:“揚雄文遣言措意, 頗

短 局 滯 澀”;《後 山 詩 話》:“揚 子 雲 思 苦 詞 艱, 惟 好 奇 故 不 能 奇 也”;

《須溪集》 卷七《答劉英伯書》:“子雲輩數數可厭, 為遁詞, 為蔽意,

終 亦 不 得 為 奇 耳”; 皆 非 指 其 擬 經 之 作。 弇 州《讀 揚 子》, 則 專 論 其

擬經者。陳騤《文則》卷上戊亦譏《法言》擬《論語》猶“畫虎類狗”。

503
王 壬 秋《湘 綺 樓 日 記》 同 治 八 年 正 月 十 三 日:“揚 雄 為 文 艱 深, 屈 奇

自 喜 耳, 猶 在 王 褒 之 下。 而 世 以 好 奇, 竟 久 得 名, 至 今 傳 之。 朱 熹

尚 以 為 儒 宗 而 攻 擊 焉, 何 作 偽 之 易 售 也”; 以 子 雲 與 子 淵 並 論, 是 謂

詞賦也,而“ 儒宗”、“ 作偽” 之目,又為擬經發矣。

【二】 余 嘗 病 謝 客 山 水 詩, 每 以 矜 持 矯 揉 之 語, 道 蕭 散 逍 遙 之

致, 詞氣與詞意, 苦相乖違。 圓海況而愈下;聽其言則淡泊寧靜, 得

天 機 而 造 自 然, 觀 其 態 則 擠 眉 弄 眼, 齲 齒 折 腰, 通 身 不 安 詳 自 在。

《詠懷堂詩》卷二《園居詩》刻意摹陶,第二首云:“悠然江上峯,無心

入恬目”,顯仿陶《飲酒》第五首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

然”不足,申之以“無心”猶不足,復益之以“恬目”,三累以明己之澄

懷 息 慮 而 峯 來 獻 狀。 強 聒 不 捨, 自 炫 此 中 如 鏡 映 水 照, 有 應 無 情。

“無心” 何太饒舌, 著痕跡而落言詮, 為者敗之耳。《戊寅詩》 如《微

雨坐循元方丈》云:“隱几憺忘心,懼為松雲有”;夫子綦“隱几”,嗒

焉喪我,“心”既“憺忘”,何“懼”之為。豈非言坐忘而實坐馳耶。又

如《晝憩文殊菴》云:“息機入空翠,夢覺了不分。一禽響山窗,亦復

嗤為紛”,自詡“息機”泯分別相,卻心嗔發為口“嗤”,如欲彈去烏臼

鳥、打起黃鶯兒者,大異乎“鳥鳴山更幽”之與物俱適、相賞莫違矣。

詩中好用“恬”、“憺”字,連行接葉,大類躁於鳴“恬”,矜於示“憺”。

又好用“睇”、“騖” 字, 自以為多多益善, 徒見其陳陳相因。 竊謂圓

海詩品,亦如號“恬目”而流“睇”,名“憺慮”而橫“騖”,縮屋稱貞而

“勿 惜 捲 簾 通 一 顧” 也。 又 按《戊 寅 詩》 有《緝 汝 式 之 見 過 谷 中》 亦

云:“坐聽松風響, 還嫌谷未幽”, 較之白香山《松聲》 之“誰知兹檐

下, 滿 耳 不 為 喧”, 境 界 迥 異, 絕 類 拗 相 公 之 言“一 鳥 不 鳴 山 更 幽”,

翻案好勝之爭心,溢於言表矣。

504
164頁
【一】參觀《管錐編》一二一九至二一頁。葛勝仲《丹陽集》卷八

《書 淵 明 集 後》 第 二 首 駁 昭 明 云:“審 爾 則 詩 人 之 變 風、 楚 人 之《離

騷》, 皆 可 刪 矣。 晉 武 末 造, 沉 湎 酒 色, 何 知 非 諷 刺 上 耶。 使 淵 明 此

賦果可無作,則《登徒》、《長門》、《高唐》、《神女》等賦,統何為著之

於《 選》 耶。” 於昭明之旨亦非解人也。

【二】《日知錄》卷十八《文詞欺人》云:“末世人情彌巧,文而不

慚。 苟 以 其 言 取 之, 則 車 載 魯 連, 斗 量 王 蠋。 曰: 是 不 然。 世 有 知

言 者 出 焉, 則 其 人 之 真 偽, 即 以 其 意 辨 之, 而 卒 莫 能 逃 也。” 惜 亭 林

未申說也。

166頁
【一】 余原書此節言之未晰。《宛陵集. 附錄》 載劉性《宛陵先生

年譜序》稱《譜》辯“邵博之厚誣”,余未見《譜》,然玩索聖俞篇什,邵

氏所記, 不為無因。 聖俞古詩, 大段步趨昌黎, 出入於玉川( 如卷四

十一《秋雨篇》即畧仿《月蝕》詩),初不師法東野。歐公以聖俞擬東

野, 乃 謂 聖 俞 於 己, 猶 孟 於 韓, 位 置 堪 當 等, 非 言 彼 此 詩 格 分 別 宗

傳 昌 黎 與 東 野 也。 顧 韓 達 而 孟 窮, 聖 俞 非 無 意 於 高 官 峻 秩 者, 初 未

甘以詩之工博身之窮;故聞劉原父謔其位“必止於都官” 而“不樂”,

歐公自記其事於《詩話》。《宛陵集》 卷七《依韻和永叔、 子履冬夕小

齋聯句見寄》:“必餓嘗見憂,此病各又果”;自註:“永叔嘗見嘲,謂:

‘古 詩 人 率 多 寒 餓 顛 困, 屈 原 行 吟 於 澤 畔, 蘇 武 啗 雪 於 海 上, 杜 甫 凍

餒於耒陽, 李白窮溺於宣城, 孟郊、 盧仝栖栖道路;以子之才, 必類

數子。’ 今二君又為此態, 而反有飯顆之誚, 何耶。” 蓋歐公於聖俞死

505
後序集之意, 早於生前面“嘲” 發之, 聖俞反唇相稽, 亦不樂其斷言

己 之 將 終 老 卑 官 耳。 卷 四 十 一《依 韻 和 王 介 甫 兄 弟 舟 次 蕪 江 懷 寄 吳

正 仲》:“少 陵 失 意 詩 偏 老, 子 厚 因 遷 筆 更 雄”; 前 詩 微 示 未 必“詩 能

窮人”,此詩則顯言“窮而後工”(參觀《管錐編》九三六至八頁),似

漸 省 文 章 憎 命, 宦 達 無 分, 引 古 人 為 己 呴 濡。 卷 三 十 五《依 韻 和 永

叔 澄 心 堂 紙 答 劉 原 父》:“退 之 昔 負 天 下 才, 掃 掩 眾 說 猶 除 埃。 張 籍

盧 仝 鬭 新 怪, 最 稱 東 郊 為 奇 瑰。 歐 陽 今 與 韓 相 似, 海 水 浩 浩 山 嵬

嵬。 石君蘇君比盧〔仝〕 籍, 以我擬郊嗟困摧。 公之此心實扶助, 更

後有力誰論哉。”正謂歐以己“擬郊”,非緣詩品相似,而“嗟”己之身

世“困摧” 相同; 石曼卿、 蘇子美與張、 盧詩格更渺若河漢也。 世故

多經, 志氣銷減, 不復惡歐言己之遇“必’ 如東野, 而感歐許己之才

可比東野,知其語雖殺風景,而其“心實扶助”。足與卷三十三《別後

寄永叔》:“乃欲存此心, 欲使名譽溢。 竊比於老郊, 深愧言過實。 然

於 世 道 中, 固 且 異 謗 嫉”, 互 相 發 明。 卷 五 十 七《次 韻 答 黃 介 夫》:

“韓 愈 嘗 有 言, 百 物 皆 能 鳴。 特 稱 孟 東 野, 貧 篋 文 字 盈。 到 死 只 凍

餒, 何 異 埋 秦 坑。 今 我 已 過 甚, 日 醉 希 步 兵”; 則 深 慨 僚 底 俯 仰, 如

“鮎魚上竹”, 不假歐公“擬郊”, 而逕自比東野, 且謂有過無不及矣。

同 卷《永 叔 內 翰 見 索 謝 公 遊 嵩 書》:“唯 與 公 非 才, 同 在 不 同 昔。 昔

日 同 微 祿, 今 且 異 烜 赫。 昔 同 騎 破 韉, 今 控 銀 轡 革。 死 者 誠 可 悲,

存 者 獨 窮 厄。 但 比 死 者 優, 貧 存 何 所 益。” 畧 類“同 學 少 年 多 不 賤”

之歎;則所謂“強我作孟郊”者,豈非怏怏於“烜赫”人判己之“窮死

終身” 歟。 袁伯長《清容居士集》 卷四十六《書梅聖俞詩後》 即論歐

於梅交久且篤,而不甚汲引,故荊公輓梅詩有微詞焉。

506
167頁
【一】 柳子厚《宥蝮蛇文》:“凡汝之為惡, 非樂乎此。 緣形役性,

不可自止。” 即聖俞謂虎以“ 食人” 為“ 分” 之意。

【一】 聖 俞 詩 力 避 巧 麗 輕 快, 淪 為 庸 鈍 村 鄙。《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三 十 九 即 不 以 歐 之 推 梅 為 然, 曰:“詩 亦 不 得 謂 之 好, 他 不 是 平

淡, 乃是枯槁”, 又卷一百四十曰:“聖俞詩不好底多。 如《河豚》 詩

據 某 看 來, 只 似 個 上 門 駡 人 底 詩, 只 似 脫 了 衣 服, 上 人 門 駡 人 父 一

般。” 蓋《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痛言河豚之不可食:“其狀已可

怪,其毒亦莫加”,所謂“駡題”之作(參觀《鐵圍山叢談》卷二記東

坡、 子由應試文一“和題”、 一“駡題”)。《石林詩話》 卷上指摘其起

四 句 之 不 合 風 物。 詩 固 不 佳, 然 朱 子 何 必 發 風 動 氣, 疾 言 厲 色, 至

於此極, 殆酷嗜河豚者歟。 王述菴《春融堂集》 卷二十二《舟中無事

偶 作 論 詩 絕 句》 有 云:“滄 浪 才 調 徂 徠 氣, 大 雅 扶 輪 信 不 誣。 可 惜 都

官 真 韈 線, 也 能 傾 動 到 歐 蘇”; 可 助 朱 子 張 目。 宋 人 如 劉 後 村、 方 虛

谷皆尊奉朱子, 而論詩又不為苟同, 甚推聖俞;識力雖未高, 文德可

取也。

168頁
【一】重訂此書,因復取《宛陵集》讀之,頗有榛蕪彌望之歎。增

說數事。○《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遊嵩,因誦而韻

之》。 按 謝 絳《游 嵩 山 寄 梅 殿 丞 書》 與 聖 俞 此 詩 及 謝 又 答 聖 俞 書 皆 錄

入《歐陽文忠集.附錄》卷五,《皇朝文鑑》卷一百十三亦選謝書,蓋

北 宋 名 文 也。 光 律 元《有 不 為 齋 隨 筆》 卷 壬 云:“謝 希 深 書 與 此 詩 比

勘,韻不因書,書如就韻,誠奇作也。惟‘草草具觴豆’一語,與書中

507
‘具豐饌醇醴’ 不合。” 此詩在《宛陵集》 中較為竟體完善之作, 然如

“吾儕色先愀”句,自註:“叶韻”,縛韻窘狀,呈露無隱。謝書云:“子

聰疑去月差近,令人浩然”,梅詩云:“或疑桂宮近,斯語豈狂瞀”,趁

韻 而 於 原 書 之 語 意 風 致 兩 失 之;“韻 不 因 書” 固 可 當 之, 得 謂 為“書

如就韻” 耶。 謝書敘事中點綴議論, 容與疏宕, 如云:“明日訪歸路,

步履無苦。昔聞鼯鼠窮技,能下而不能上,豈謂此乎。”梅詩畧去,專

騖敘事,悶密平直,了無振起。光氏祗摘“觴豆”一句與謝書乖迕,抑

末已。聖俞不具昌黎、玉川之健筆,而欲“以文為詩”,徒見懈鈍。其

題畫之作, 欲以昌黎《畫記》 之法入詩, 遂篇篇如收藏簿錄也。 吳修

齡《圍爐詩話》 卷一云:“意喻之米, 文則炊而為飯, 詩則釀而為酒。

飯不變米形, 酒則盡變。 噉飯則飽, 飲酒則醉”;竊謂聖俞以文為詩,

尚 不 足 方 米 煮 成 粥, 祗 是 湯 泡 乾 飯, 遑 語 於 酒 乎。 又 按 修 齡 妙 喻 見

賞於趙秋谷《談龍錄》、 李玉洲《貞一齋詩說》, 紀曉嵐《點論李義山

詩集》卷下《過崔兖海故宅》評語、《點論蘇文忠詩集》卷五《和子由

記 園 中 草 木》 第 三 首 評 語 皆 稱 引 之。 余 見 十 九 世 紀 奧 國 大 文 家 格

里 巴 爾 澤(Fr a n z G r i l l p a r z e r ) 區 別 詩 與 文, 亦 屢 用 此 喻(Po e s i e u n d

Prosa sind voneinander untersc hieden wie Essen und Tr inken.


M a n m u s s v o m We i n n i c h t f o r d e r n , d a s s e r a u c h d e r H u n g e r
stillen soll, und wer, um das zuer reic hen, ekelhaft Brot in seinen
We i n b r o c k t , m a g d a s S c h w e i n e f u t t e r s e l b s t a u s f r e s s e n — G e s a m ,
We r k . , h r s g . E . R o l l et t u n d A . S a u e r, I I , 1 4 2 - 3 ; D i e P r o s a i s t d e s
M e n s c h e n S p e i s e , d i e Po e s i e s e i n Tr a n k , d e r n i c h t n ä h r t , s o n d e r n
e r qu i c k t , u s w. —i b . 1 5 0 )。喜其冥契,表而出之。○《范饒州坐中客語
食 河 豚 魚》, 按 葉 正 則《水 心 集》 卷 二 十 九《題 歐 公 書 梅 聖 俞 河 豚 詩

後》:“余嘗戲語鄉人:河豚雖毒,而人能啖之,毒又甚矣。”○《觀居

508
寧 畫 草 蟲》:“行 者 勢 若 去, 飛 者 翻 若 逐, 拒 者 如 舉 臂, 鳴 者 如 動 腹,

躍 者 趯 其 股, 顧 者 注 其 目。 乃 知 造 物 靈, 未 抵 毫 端 速。 毗 陵 多 畫 工,

圖寫空盈軸。”按“行者”、“鳴者”、“顧者”三句工於揣稱。“乃知”二

句,詞未達意;合觀《墨竹》:“許有盧娘能畫竹,重抹細拖神且速。如

將 石 上 蕭 蕭 枝, 生 向 筆 間 天 意 足”, 則 了 然 矣。 即 山 谷《和 子 瞻 戲 書

伯時畫好頭赤》 所謂“下筆馬生如破竹” 也, 參觀《管錐編》 七一六

頁引白香山、 董香光等詩文。“毗陵” 二句謂常州以畫草蟲擅稱,《公

是 集》 卷 十 六《畫 草 蟲 扇 子》 所 謂“毗 陵 老 匠 含 天 真”。 參 觀《誠 齋

集》 卷 四《題 蕭 岳 英 常 州 朱 氏 畫 草 蟲 軸》、 卷 十 四《戲 題 常 州 草 蟲

枕 屏》、 卷 三 十 四《 寒 食 前 一 日 行 部 過 牛 首 山》; 誠 齋 題 朱 氏 畫 第

二 首:“ 淺 著 鵝 黃 作 蝴 蝶, 深 將 猩 血 染 蜻 蜒”,《咸 淳 毗 陵 志》 誤 以

為 蔣 重 珍 詩,《宋 詩 紀 事》 卷 六 十 二 沿 其 誤。 ○《普 淨 院 佛 閣 上 孤

鶻》:“逡 巡 鶻 飽 自 飛 去, 爭 殘 不 辨 烏 與 鳶。 群 兒 指 點 路 人 笑, 我 方

吟憶秋江邊。” 按仿少陵《縛雞行》 結語,“雞蟲得失無了時, 注目寒

江倚山閣”。《野客叢書》卷二十五、《詩林廣記》前集卷二論東坡、山

谷、後山仿少陵“鷄蟲”句,卻未及宛陵此篇。《蕭氷崖詩集》卷中《琵

琶 亭》 第 二 首:“魯 男 子 事 無 人 記, 此 地 琵 琶 更 結 亭。 獨 倚 欄 干 成 一

笑,晚風低雁著寒汀”;亦祖構也。○《寄題千步院兼示諲上人》:“郊

郭山林有美處,皆為釋子所棲託。”按《說郭》卷十四灌園耐得翁《就

日錄》載“古語”云:“世上好言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姚勉《雪坡

舍人集》卷十三《登北高峯》:“好峰多佛占,人世只僧閒。”○《詠楊

高品馬廄猢猻》:“嘗聞養騏驥,辟惡繫獼猴。”按《西游記》第四回美

猴 王“官 封 弼 馬 溫”, 即 本 俗 說 猴 能“辟 馬 瘟”, 生 發 出 一 段 奇 談 也。

謝在杭《五雜俎》 卷九:“置狙於馬廄, 令馬不疫。《西游記》 謂天帝

封 孫 行 者 為 弼 馬 溫, 蓋 戲 詞 也”; 惜 未 言 其 淵 源 頗 古。 北 宋 舍 宛 陵

509
此篇外,尚見《後山詩註》卷二《猴馬》,小《引》云:“楚州紫極宮有畫

沐 猴 振 索 以 戲, 馬 頓 索 以 驚, 圉 人 不 測, 從 後 鞭 之。 人 言 沐 猴 宜 馬,

而今為累。 作詩以導馬意”; 天社註引韓鄂《四時纂要》 云:“常繫獼

猴於馬房, 辟惡消百病, 令馬不著疥。”《夷堅三志辛》 卷四《孟廣威

獼 猴》:“好 養 馬, 常 蓄 獼 猴 於 外 廄, 俗 云 與 馬 性 相 宜”;《夷 堅 支 丁》

卷十《蜀獼猴皮》:“余仲子前歲自夷陵得一猴, 携歸置馬廄”;《夷堅

志補》 卷四《孫大》:“畜一猴, 甚馴, 名之曰孫大, 嘗以遺總管夏侯

恪,置諸馬廄。”全真教祖王哲《風馬令》:“意馬擒來莫容縱,被槽頭

猢猻相調弄”(《全金元詞》二三四頁,又二五九頁《風馬兒》同);《搗

練子》:“猿騎馬, 逞顛耍”( 二四六頁)。 黃本驥《湖南方物志》(《小

方 壺 齋 輿 地 叢 鈔》 第 六 帙 ):“長 沙 老 猴 乃 明 吉 藩 馬 廄 中 物。 藩 女 適

善 化 李 氏, 贈 以 馬 而 猴 與 焉。 歷 三 百 餘 年, 而 不 為 人 祟。” 蓋 自 宋 至

明, 此 俗 相 沿 不 革。 美 國 舊 金 山“ 亞 洲 美 術 館”(A s i a n A r t M u s e -

u m )藏明玉雕一馬,一猴踞其背,一猴引其索,實“馬廄猢猻”,無知
杜 撰 者 標 曰“馬 上 封 侯”。《輟 耕 錄》 卷 二 十 五《院 本 名 目 · 秀 才 家

門》有《看馬胡孫》,元世早入爨弄矣。○《與蔣祕別二十六年、田棐

二十年、羅拯十年,始見之》:“髮有霜華侵,目有蜘蛛懸。”按即白香

山《與 元 九 書》 所 言:“瞥 瞥 然 如 飛 蠅 垂 珠 在 眸 子 中 也, 動 以 萬 數。”

○《二 十 四 日 江 鄰 幾 邀 觀 三 館 書 畫、 錄 其 所 見》。 按 此 篇 亦 見 荊 公

集 中,《 王 荊 文 公 詩 註》 卷 二 十 一 雁 湖 註:“ 竊 疑 詞 氣 近 類 聖 俞”,

是 也。 宛 陵 如 其《 答 蕭 淵 少 府 卷 》 所 自 言:“ 筆 力 驅 駕 能 逶 迤 ”,

荊 公 則 筆 性 峭 拔, 不 若 是 緩 滯。“ 不 知 姓 名 貌 人 物, 二 公 對 弈 旁

觀 俱。 粉 障 復 畫 一 病 夫, 後 有 女 子 執 巾 裾。 繞 林 屏 風 山 有 無, 畫

中 見 畫 三 重 鋪”; 雁 湖 註:“ 乃 白 公 所 賦 重 屏 圖”, 沈 小 宛《王 荊 公

詩補註》引《揮麈三錄》、《詩話總龜》謂此圖乃周文矩作,本香山《醉

510
眠》( 當 作《偶 眠》) 詩 意。 李 端 叔《姑 溪 居 士 集》 卷 六《後 圃》:“會

應享此百年樂, 何妨盡作重屏圖”;《後集》 卷三《常愛東坡‘去年花

落 在 徐 州、 對 月 酣 歌 美 清 夜’ 二 詩, 因 即 其 韻, 聊 寄 目 前》 第 一 首:

“ 行 當 遂 作 重 屏 圖, 闒 茸 凡 材 任 譏 駡 ”, 自 註:“ 世 圖 白 老, 謂 之

重 屏 圖。” 是 周 文 矩 作 此 圖 後, 不 乏 祖 構 也。 故《清 容 居 士 集》 卷 四

十七《題模本重屏圖》 言:“余嘗見樓宣獻公家周文矩所畫初本”;參

觀《硯 北 雜 志》 卷 上 引 劉 後 村 跋 此 圖 語。 又 按 宛 陵《表 臣 齋 中 閱 畫

而 飲》:“魁 然 中 貴 人, 坐 榻 不 知 名。 畫 中 有 畫 屏, 山 石 侔 天 成”; 則

“畫 中 見 畫 兩 重 鋪” 也。 ○《北 州 人 有 致 達 頭 魚 于 永 叔 者, 素 未 聞 其

名,蓋海魚也》。按當即宋人筆記及《遼史》所謂“頭魚”,周茂振麟之

《海陵集》外集《中原民謠 · 金瀾酒》序及周子充《二老堂雜誌》載金

主享周茂振之“牛魚” 是也。 ○《賦石昌言白鶻圖》。 按《東齋紀事》

卷 四, 記 翎 毛 畫 家 子 孫 以 捕 鼠 為 業,“予 嘗 為 梅 聖 俞 言, 聖 俞 作 詩

以 記 其 事”;《 愛 日 齋 叢 鈔》 卷 三 即 謂 宜 引 以 箋 宛 陵 此 篇。 ○《 薛

九 公 期 請 賦 山 水 字 詩》。 按 參 觀《管 錐 編》 一 四 四 一 頁。 ○《依 韻

和 歐 陽 永 叔 秋 懷 擬 孟 郊 體 見 寄》。 按 無 嶄 絕 語, 尚 未 得 東 野 皮 毛

也。 韻 脚 尤 牽 強, 不 妥 欠 通, 如“胸 懷 如 寶 匣, 夜 夜 吼 生 銅”,“不

眠霜月上,霜月如可捧”。韓、孟、盧皆善作硬語、押險韻,宛陵不辦,

廝 踢 蠻 做, 每 成 笑 枋。 如《依 韻 酬 永 叔 再 示》 言 與 石 蘇 交 誼 云:“曼

卿、 子 美 摟 入 室, 似 使 二 嫂 治 朕 棲”, 是 底 言 語。 安 公 石 磐《頤 山

詩話》嘗譏宛陵《溫成皇后挽詞》之“歌欲傳長恨,人將問少君”,謂

以“致寇失國之貴妃” 比“一代母后”, 失之“不恭”; 竊謂以執友比

舜 之 二 妻, 而 己 則 如 象 之 欲 入 兄 室, 直 荒 唐 狎 褻 矣。《桃 花 源 詩》:

“秦 已 非 秦 孰 為 漢, 奚 論 魏 晉 如 割 瓜”,《觀 楊 之 美 盤 車 圖》:“過 橋 已

有一乘歇,解牛離軛童可哂”;“割瓜”之喻不可解會,“可哂”之狀不

511
合 事 理, 皆 趁 韻 之 敗 缺 也。《依 韻 和 許 待 制 病 起 偶 書》:“嘉 賓 入 幕

金樽抹,賀客衝風席帽攙”,“賓”“客”合掌,“抹”“攙”均不穩。此

類 多 不 勝 舉。 ○《裴 如 晦 自 河 陽 至 同 韓 玉 汝 謁 之》。 按 宛 陵 詩 亦 時

有 風 趣, 卻 不 同 於 伶 牙 利 齒 人 之 輕 俊, 祗 如 端 厚 人 發 一 平 實 語, 冷

冷 得 間 道 破, 不 為 尖 新, 自 能 隽 永。 如 此 篇 結:“況 與 二 三 子, 交 分

久 已 締。 恕 爾 避 客 尤, 新 還 復 新 婿”;《張 聖 民 學 士 出 御 書 並 法 帖 共

閱之,又一軸蘇子美書,杜懿病焉》結:“坐間杜子好弄筆,詆譏前輩

無 全 完。 一 見 寶 蹤 天 下 妙, 稽 首 贊 仰 舌 吻 乾。 如 此 別 識 已 太 險, 我

不頌詠還應難”;《同謝師厚宿胥氏書齋、 聞鼠甚患之》, 結:“唯愁几

硯 撲, 又 恐 架 書 齧。 癡 兒 效 貓 鳴, 此 計 誠 已 拙”; 均 彷 彿 魏 徵 嫵 媚。

《裴 如 晦 自 河 陽 至》 尚 有 云:“逡 巡 冠 帶 出, 青 綬 何 曳 曳。 有 似 縮 殼

龜,藏頭非得計”;則猶《依韻和永叔戲作》:“女奚年小殊流俗,十月

單衣體生粟。 功曹時借乃許出, 他日求觀龜殼縮”;有心“戲” 謔矣。

宛 陵 以 後,“龜 縮” 一 喻 遂 成 宋 詩 常 語, 如 東 坡《陳 季 常 見 過》 第 三

首:“人言君畏事, 欲作龜頭縮”; 簡齊《次韻謝天寧老見貽》:“從今

謝百事,請作龜頭縮。”○《會稽婦》:“園中高樹多曲枝,一日掛與桑

蟲 齊。” 按 謂 朱 買 臣 妻 自 經;《至 廣 教 因 尋 古 石 盆 寺》:“化 蟲 懸 縊 女,

啼 鸌 響 繅 車”, 上 句 可 相 發 明, 今 俗 語 亦 呼 此 蟲 為“弔 死 鬼”。《秋 日

家 居》:“懸 蟲 低 復 上, 鬭 雀 墮 還 飛”, 上 句 復 狀 此 蟲, 下 句 物 色 又 見

《次 韻 景 彝 省 闈 宿 齋》:“庭 前 鬭 雀 墮 還 起, 欄 下 秋 花 落 自 香。” 寫 蟲

雀 爾 許 態, 莫 為 之 先, 似 亦 罕 見 有 繼。 少 陵《落 日》:“啅 雀 爭 枝 墜,

飛 蟲 滿 院 遊”; 釋 惠 崇《國 清 寺 秋 居》:“驚 蟬 移 古 柳, 鬭 雀 墮 寒 庭”;

文與可《丹淵集》卷三《高槐》:“青蟲暖自掛,黃鳥晴輒弄”,又卷十

五《屬 疾 梧 軒》:“暖 蟲 垂 到 地, 晴 烏 語 多 時”; 如 此 而 已。《隨 園 詩

話. 補遺》 卷十:“每見雀鬭, 必一齊下地。 李鐵君有句云:‘鬭禽雙

512
墜地, 交蔓各升籬。’” 苟取此意補入宛陵出句, 當改為“鬭禽雙墜還

飛 起”, 屬 對 殊 不 易 矣。 ○《八 月 七 日 始 見 白 髭 一 莖》:“昔 見 白 髭

驚, 今 見 白 髭 喜。” 按 袁 中 郎《偶 見 白 髮》:“鏡 中 見 白 髮, 欲 哭 還 成

笑”,差類此意。“始見”而又曰“昔見”,詞脈稍窒耳。○《和宋中道

喜至次用其韻》:“趨韓亦已工,比孟猶欠淳。”按“孟”指孟子,非東

野 也。 宋 人 論 學, 並 舉 韓 孟, 如 荊 公《奉 酬 永 叔 見 贈》:“他 日 當 能

追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東溪》:“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

無 醜 枝。” 按 宛 陵 佳 聯, 名 不 虛 傳。 惜 全 詩 甚 不 相 稱, 祗 宜 入 摘 句

圖。 金 聖 嘆《沉 吟 樓 詩 選 · 寄 常 徵 君 擬 杜》:“野 鳧 眠 岸 夢 何 事, 老

樹著花思媚人”;名託“擬” 杜陵, 實為襲宛陵, 行事何殊羊質虎皮、

牛 首 馬 脯 哉。 ○《觀 邵 不 疑 學 士 所 藏 名 書 古 畫》:“逸 少 自 寫 真, 對

鏡 絕 相 類。” 按 張 彥 遠《歷 代 名 畫 記》 卷 五 王 羲 之 條 下 註:“雜 獸 圖、

臨 鏡 自 寫 真 圖、 扇 上 畫 人 物 傳 於 前 代。” 畫 鏡 中 見 像 之 法, 似 創 自

右軍, 得未曾有。 董逌《廣川畫跋》 卷一《書秦宮對鏡圖》:“房中鏡

列, 下有鏡奩, 駢雜參錯, 十行為對。 舉鏡照景, 景出無窮。 每一景

中 作 一 相, 以 形 求 者, 鏡 盡 而 形 不 能 盡 也。 初 為 楚 妝 者, 人 蓋 二 十

有八; 揜秦袖、 捧吳頰者半之; 牽齊衫、 著越釧、 貼鬢點眉, 纔又半

也。而形陊鏡中,與鏡相出〔生〕,為相千萬,觀者眩惑迷落,圖中至

不 能 計 者。 循 視 其 初, 不 離 一 鏡, 此 畫 工 之 妙 也。” 竊 疑 董 氏 虛 夸 失

實;果如其言,則畫師似參《楞嚴》《華嚴》所云十鏡對懸以示刹海涉

入 無 盡 之 法(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一 五 頁 )。 余 唯 覩 故 宮 舊 藏 王 晉 卿 詵

《繡 櫳 曉 鏡》 紈 扇 面, 又 吳 門 一 故 家 藏《對 鏡 簪 花 圖》 忘 出 誰 手, 均

仕 女 小 品。 西 方 畫 臨 鏡 映 象 之 法, 昉 於 文 藝 復 興 時 大 師 (G . Va s a r i ,

Lives of the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tr. A. B. Hlnds,“ E ve r y-


m a n ' s L i b . ”, I , 2 5 8 : P. S p i n e l l i ; I I , 1 7 1 : G i o r g i o n e )
;愛情女神對鏡梳

513
妝(T h e To i l et o f Ve n u s ),尤為圖繪題目,名手(Ti n to r et to , R u b e n s ,

Ve l à z qu e z )皆取材焉。 嘗見攝印《女神梳妝》古畫一二幅,精能遠非
《繡 櫳 曉 鏡》、《對 鏡 簪 花》 可 比; 此 等 處 毋 庸 挾 恐 見 破、 妄 談 彼 短 而

強 說 己 長 也。 ○《代 書 寄 鴨 脚 子 於 都 下 親 友》。 按 此 詩 亦 誤 輯 入 劉

原 父《公 是 集》 卷 十 二。 ○《倡 嫗 歎》:“萬 錢 買 爾 身, 千 錢 買 爾 笑。

老 笑 空 媚 人, 笑 死 人 不 要。” 按 不 謂 之 惡 詩 不 可。《清 平 山 堂 詁 本.

刎頸鴛鴦會》 中梢公歌云:“有朝一日花容退, 雙手招郎郎不來”( 參

觀 馮 夢 龍《 山 歌》 卷 一《 做 人 情》, 似 尚 勝 於 宛 陵 此 篇。《 全 唐 詩》

載 呂 巖《題 廣 陵 妓 屏》:“嫫 母 西 施 共 此 身, 可 憐 老 少 隔 千 春。 他 年

鶴 髮 鷄 皮 媼, 今 日 玉 顏 花 貌 人”; 亦 即 宛 陵 詩 旨, 首 句 簡 辣 多 矣。

169頁
【一】王西莊“諫果乍澀口”之喻,參觀《宛陵集》卷四十五《答宣

闐 司 理》:“歐 陽 最 知 我, 初 時 且 尚 窒。 比 以 為 橄 欖, 回 甘 始 稱 逆。”

“始稱逆”與“初時且尚窒”語意重複,倘易為“始稱濇”,則扣橄欖,

且襯出“甘” 宇, 無此病矣。 又見清初稱宛陵者兩人。 顧黃公《白茅

堂 集》 卷 三 十 四《梅 聖 俞 詩 選 序》:“盡 矯 西 崑 之 習。 然 體 不 出 韓 孟,

時 時 取 法 玉 川。 此 所 謂 英 雄 者, 不 無 廣 武 之 歎。 其 間 簡 遠 淡 拙, 咀

嚼味生,誠有之。”李武曾《秋錦山房外集》卷二《復沈方鄴》:“弟十

年來論詩,始畧識宋人面目。 讀梅宛陵集,尤無間然。”

170頁
【一】《宋 詩 啜 醨 集》 卷 一 選 宛 陵《依 韻 諸 公 尋 靈 濟 重 臺 梅》( 見

《宛 陵 集》 卷 四 十 二 ), 祖 夢 巖 評“郎 官 博 士 留 車 騎, 擁 蔽 修 篁 為 斫

開” 二 句 曰:“夫 少 陵 斬 惡 竹, 以 其 害 於 新 松 也。 而 聖 俞 斫 修 篁, 則

514
以 其 害 於 車 馬, 志 趣 固 已 天 壤 矣。 且 竹 而 曰 惡, 斬 之 也 誠 宜; 今 曰

修 篁, 其 即 王 子 猷 所 謂 此 君 者 非 歟。 湘 靈 有 知, 凄 然 而 泣 矣。 唐 宋

優 劣, 於 此 可 辨。” 此 特 宛 陵 詩 中 寧 殺 風 景 而 不 打 誑 語 耳。 祖 氏 復

舉其七律對偶之劣者、 結句之劣者、 全首之劣者, 頗允當, 可與賀黃

公所指摘者合觀。

172頁
【一】 雲門事見《禪林僧寶傳》 卷二十九記佛印云:“昔雲門說法

如雲雨,絕不喜人記錄其語。見必駡逐曰:‘汝口不用,反記吾語,異

時 裨 販 我 去。’”《五 燈 會 元》 卷 十 五 雲 門 文 偃 章 次 祗 記 其 斥:“一 般

掠 虛 漢, 食 人 涎 唾, 記 得 一 堆 一 擔 骨 董, 到 處 馳 騁。” 禪 宗 反 復 申 明

此 戒。 如《五 燈 會 元》 卷 二 神 秀 稱 惠 能“得 無 師 之 智”; 卷 十 三 龍 牙

云:“江 湖 雖 無 礙 人 之 心, 為 時 人 過 不 得, 江 湖 成 礙 人 去。 祖 佛 雖 無

謾人之心, 為時人透不得, 祖佛成謾人去”;同卷雲居云:“從門入者

非寶,捧上不成龍,知麽”(參觀第 100 頁《補訂》二)。蓋墨守師教,

反 足 為 弟 子 致 遠 造 極 之 障 礙 也。 更 端 如 堵 廷 棻 所 言, 則 尊 聞 護 法 之

弟 子 亦 足 為 乃 師 聲 名 之 累 玷, 殃 及 咎 歸 焉。 張 宗 子《琅 嬛 文 集》 卷

一《柱 銘 鈔 自 序》:“文 人 之 學 文 長 者, 實 多 為 文 長 所 誤。 然 學 文 長

而 全 學 文 長 之 惡 套 者, 則 文 長 又 為 學 文 長 者 所 誤。” 魏 冲 叔《魏 叔 子

文集》卷九《溉堂續集序》記孫豹人語曰:“學古人詩,既當知古人祖

父, 又 當 知 其 子 孫。 知 祖 父, 則 我 可 與 古 人 並 為 兄 弟, 然 不 知 子 孫,

則 不 識 其 流 弊 所 至。 道 德 流 為 刑 名, 荀 卿 一 傳 而 為 李 斯, 知 此 然

後知學之善不善,有以自考。”焦廣期《此木軒文集》卷一《答溧陽史

千 里 論 文 書》:“且 夫 西 子 之 顰, 則 誠 美 矣。 美 而 顰, 顰 乃 更 益 其 美,

非 以 顰 故 美 也。 效 之 者, 顰 而 已 矣, 於 西 子 無 與 也, 而 曰 西 子 則 然。

515
天 下 信 其 顰 之 出 自 西 子 也, 罪 及 西 子 矣。” 鄭 獻 甫《補 學 軒 詩 續 刊》

卷 二《雜 感》:“心 追 而 手 摩, 陋 哉 不 足 數。 神 氣 骨 肉 血, 妙 不 在 毫

楮。 類 狗 與 類 騖, 勢 反 累 其 主。” 皆 堵 氏 語 意。 西 方 談 藝 亦 有 見 於

斯。 如 聖 佩 韋 云:“天 才 乃 自 造 子 民 之 君 王。 弟 子 輩 奉 為 典 型, 力 相

倣效, 於乃師所為, 不啻燭幽破昏, 殊堪尋味。 蓋弟子法師, 往往失

中 過 甚, 因 巧 成 拙, 而 初 不 自 知。 其 摹 擬 猶 顯 微 鏡 然, 師 疵 病 之 隱

微 不 得 見 者, 於 弟 子 筆 下 遂 張 大 呈 露 矣 ”(L e gé n i e e st u n r o i qu i

c ré e s o n p e u p l e . L e s d i s c i p l e s q u i i m i t e n t l e g e n r e e t l e g o û t d e
l e u r m o d è l e e n é c r i v a n t s o n t t rè s - c u r i e u x à s u i v r e e t d e s p l u s
propres, à leur tour, à jeter sur lui de la lumière. Les disciples
d ' o r d i n a i r e c h a r g e n t o u p a r o d i e n t l e m a î t r e s a n s s ' e n d o u t e r. c ' e s t
u n m i r o i r g r o s s i e r e t c . —“ C h a t e a u b r i a n d j u gé p a r s o n i n t i m e ” ,
i i , N o u v a e u x L u n d i s , I I I , 3 0 - 1 )。德 · 桑克提斯(D e S a n c t i s )云:
“詩 派 文 派 者 何 物 乎。 宗 師 腐 潰, 斯 成 宗 派。 宗 師 才 大 力 雄, 雖 有

敗 缺 處, 抑 斂 不 至 橫 決。 流 輩 認 媸 為 妍, 相 率 效 尤 而 結 習 落 套”

(M a c h e c o s a è u n a s c u o l a ? U n a s c u o l a è l a d e c o m p o s i z i o n e d e l

caposcuola. E ne nasce troppo spesso che tutto quello che nel


caposcuola è difetto, ma tenuto a freno dalla forza del genio,
p e r c e r t u n i s i r i t i e n e b e l l e z z a e d i v e n t a m a n i e r a —L a L e t t e r a -
tura italiana nel secolo XIX, in L. Russo, ed., Gli Scrittori d'Ita-
l i a , I I , 1 5 7 ; c f . C r o c e , L a P o e s i a , 5 a e d . , 1 8 0 e 3 1 0 )。 列 那 爾
(J u l e s R e n a r d ) 云:“ 善 呈 露 吾 儕 短 處 俾 得 自 見 者, 莫 過 於 吾 儕 之

弟 子 ”( Pe r s o n n e n e n o u s m o n t r e n o s d é f a u t s c o m m e u n d i s c i p l e

—J o u r n a l , N R F, 34 0 )。 尼采至云“宗師祗有一大弟子, 而此子將背

其 師, 蓋 渠 亦 必 自 成 大 宗 師 也。”(J e d e r M e i ste r h a t n u r e i n e m

516
S c h ü l e r —u n d d e r w i r d i h m u n t r e u —d e n n e r i s t z u r M e i s t e r s c h -
a f t b e s t i m m t . —M e n s c h l i c h e s , A l l z u m e n s c h l i c h e s , I I , § 3 5 7 , o p .
c i t . , I , 8 6 0 . C f A l s o s p r a c h Z a r a t h u s t r a . i , “Vo n d e r s c h e n k e n d e n
Tu g e n d ” ; i i i , “ Vo m Vo r ü b e r g e h e n ” — i b . , i i , 3 3 9 - 4 0 , 4 2 5 - 7 )
其 友 史 家 蒲 克 哈 德(J . B u r c k h a r d t ) 慨 然 曰:“ 吾 永 不 開 派 立 宗。”

(I c h w e r d e n i e e i n e S c h u l e g r ü n d e n ! —P. G a y , S t y l e i n

H i s t o r y , 1 9 74 , 1 8 2 . ) 合 觀 會 通, 於 遺 山 句:“ 論 詩 寧 下 涪 翁 拜, 不
作 江 西 社 裏 人”, 頗 有 契 悟。 蓋 猶 寧 向 杜 陵 老 子 下 拜, 而 不 屑 逐 明

七子隊耳。 文派固爾, 學派教派亦然( 參觀《管錐編》 一五四○頁)。

是 故 弟 子 之 青 出 者 背 其 師, 而 弟 子 之 墨 守 者 累 其 師。 常 言 弟 子 於

師“崇拜傾倒”,竊意可作“拜倒於”與“拜之倒”兩解。弟子倒伏禮

拜, 一 解 也; 禮 拜 而 致 宗 師 倒 仆, 二 解 也。 古 籍 每 載 廟 中 鬼 神 功 行

淺 薄, 不 足 當 大 福 德 人 頂 禮 膜 拜, 則 土 木 偶 像 避 位 傍 立, 或 傾 覆 破

碎。如《翻譯名義集 · 眾善行法》篇第四十八記“禮損神”,“禮一拜,

道像連座動搖不安, 又禮一拜, 反倒狼藉在地”。 宗師之“反倒”, 每

緣門徒之“禮拜”; 舊日俗語云:“無福生受”“折煞”, 即賀黃公所歎

“受 累 不 由 於 謗 而 由 於 譽” 也。 斯 亦 好 為 人 師 之 患, 至 若 逢 蒙 射 羿

( 參觀《 管錐編》 七二七頁),等諸自鄶可矣。

174頁
【一】宋景濂《宋文憲公全集》卷三十七《答章秀才論詩書》深不

與 蘇 門 學 士 及 江 西 宗 派, 而 獨 許 簡 齋:“陳 去 非 雖 晚 出, 乃 能 因 崔 德

符 而 歸 宿 於 少 陵, 有 不 為 流 俗 之 所 移 易。” 然 其 評 騭 殊 漫 浪; 簡 齋

濡染坡、 谷、 後山處, 開卷即見; 崔德符篇什存者無多, 正未許耳食

附會也。

517
175頁
【一】 金 檜 門 曾 孫 衍 宗《思 怡 堂 詩 稿》 卷 十《重 游 泮 宮》 詩 第 二

首:“敢 誇 詩 是 吾 家 事, 浙 派 還 分 秀 水 支。 繼 此 錢 汪 皆 後 起, 除 惟

張蔣乏真知”;自註:“秀水派推錢、汪、王、萬諸君,實先公為之倡。

先 公 詩 惟 蔣 心 畬 太 史、 張 瘦 銅 中 書 得 其 傳。” 蓋 謂 檜 門 開 蘀 石 塗 徑,

而蘀石未登檜門堂陛也。《檜門詩存》卷一《答錢坤一》、《邀坤一、心

餘 遊 百 花 洲》、 卷 四《壁 間 雜 畫 是 坤 一 游 戲 率 題 長 句》 等 足 徵 金、 錢

交契。《蘀石齋詩集》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題檜門遺象》 情文深摯,

而未道詩學。 然《檜門詩存》 卷二《十月朔宿石陂街、 逆旅主人出畫

卷 求 題》:“昔 來 戊 午 今 庚 午, 中 隔 庚 申 作 畫 年。 紙 上 蒲 帆 原 不 動,

人 如 飛 鳥 卻 飄 然。 涼 風 木 葉 聲 蕭 瑟, 茅 舍 山 橋 路 折 旋。 老 去 東 坡 還

好 事, 烟 江 疊 嶂 賦 新 篇。” 此 種 七 律 作 法, 已 開 蘀 石 體 矣。 汪 康 古

《厚石齋詩》 卷九《贈蘀石》 第二首:“詩學興吾黨, 尋微為指蒙。 專

家 開 手 眼, 異 境 拓 心 胸。 醞 釀 誰 窺 裏, 波 瀾 獨 障 東。 有 來 上 下 古,

撫 掌 氣 如 虹。” 推 崇 蘀 石 為 秀 水 詩 派 祖 師, 不 道 檜 門 也。《重 游 泮 宮》

自註所稱諸作者,惟錢、蔣、王三人無慚鼎足。王即王穀原又曾,《丁

辛老屋集》 詩視《蘀石齋集》 輕清爽利, 律體以散為偶, 於排比中見

游 行 自 在, 靳 嚮 相 同。 如 二 十 卷 本 卷 七( 蘀 石 選 定 十 二 卷 本 卷 五 )

《經 天 姥 寺》:“天 姥 峯 陰 天 姥 寺, 竹 房 澗 戶 窈 然 通。 老 僧 敲 磬 雨 聲

外, 危 坐 誦 經 雲 氣 中。 禪 榻 茶 烟 成 夙 世, 天 雞 海 日 又 春 風。 回 頭 卻

憶十年夢,夢與山東李白同。”

177頁
【一】 覃 谿《復 初 齋 集 外 詩》 屢 推 蘀 石 之 詩。 惟 卷 四《四 君 詠》

518
云:“錢 公 今 詩 伯, 大 雅 該 眾 途。 博 學 兼 經 學, 老 筆 承 明 廬。 析 理 瀝

群液,論文傾一壺。篇篇自芟削,要比小長蘆。”與《復初齋文集》卷

六《考訂論》中之二、卷七《理說》附錄《與程魚門》反復言蘀石詩人

“不知考訂之學’、“不善於考訂”者,頗相乖違;“經學”初不能廢“考

訂”, 覃 谿 於 卷 六《自 題 校 勘 諸 經 圖 後》 固 自 道 之。 殆 文 須 質 言, 而

詩 不 妨 虛 詞 耶。《集 外 詩》 卷 十 一《筤 谷 圖》 自 識:“蘀 石 詩 律 之 細,

固 不 待 言。 然 此 事 亦 必 日 日 用 力 於 古 人, 而 後 窺 見 古 人 之 所 以 然。

未 有 終 歲 不 開 卷, 而 徒 憑 舊 日 之 識 解 者 也。 自 今 更 宜 加 力 加 力”;

卷十二《寄懷瘦銅關中、兼柬道甫、獻之》第五首:“潛研待成錄(自

註:謂辛楣),壺尊欲廢書(自註:謂蘀石)。”兩節合觀,則“廢書”非

謂 束 書 不 觀, 勿 復 鉤 新 摘 異、 獵 艷 拾 香 以 資 詩 料, 乃 謂 作 詩 師 心 自

足,不復寢饋於古之大家。“ 不開卷” 專指古人詩集言也。

179頁
【一】《明齋小識》 卷八《學詩貽笑》 條載某生此詩, 亦見《夜航

船》卷二《做一工像一工》條,謂是“以八股為性命”之支八哥作,字

句 小 異. 朱 庭 珍《筱 園 詩 話》 卷 四:“洪 稚 存 經 術 湛 深, 其 詩 初 宗 法

選體, 時能造句, 本負過人才力。 中年以後, 身入詞林, 與張船山同

館交好, 唱和甚密。 降格相從, 頹然放筆, 縱恣叫囂, 前後判然, 如

二 手 矣。 夫 以 稚 存 學 問 才 力, 俯 視 一 時, 一 為 船 山 所 累, 詩 格 掃

地。”即蓴客詩意。稚存為楊西和《九柏山房詩》作序,自言西和“獨

服 余 詩, 以 為 非 近 人 可 及”; 然《九 柏 山 房 詩》 卷 十 五《歲 暮 懷 人 絕

句》 於船山云:“千詩百賦揮毫就, 蛟蚓於中可要分”, 痛下針砭, 稚

存亦當如聞者足戒矣。

519
180頁
【一】 蘀 石 於 覃 谿 詩 亦 必 有 攻 錯,《復 初 齋 集 外 詩》 卷 十《晚 涼》

所謂:“忠告無如錢壺尊, 好事誰比程魚門。” 而文獻無可徵者。 卷九

《即事》自識云:“蘀石勸我由平正入。 真至言也,斷不可走欹仄路”;

僅見此則耳。

182頁
【一】 蘀 石 古 近 體 每 有 倒 裝 句 不 通 可 笑 者, 如 卷 四 十 一《德 安 縣

東 過 渡 山 行 至 隘 口》:“隘 口 有 擔 夫, 停 輿 問 答 相”; 卷 四 十 三《曉 趨

草 涼 驛》:“相 送 莫 相 別, 我 行 鳳 縣 之。 峯 前 路 去 有, 塢 後 水 來 知。”

謂:“相 問 答”、“之 鳳 縣”、“有 路 去”、“知 水 來”; 詩 膽 之 大、 筆 力 之

雄,正不在此等硬做蠻來也。

183頁
【一】歸愚《七夕詞》意,已先發於屈悔翁。《翁山詩外》卷九《七

夕歸自端州有作》 第四首:“人間多死別, 天上只生離。 辛苦雙星隔,

殷 勤 一 夕 期”; 亦 悼 亡 之 作, 遠 勝 卷 十 九《哭 華 姜》 七 絕 一 百 首 也。

張山來潮《悼亡》 七律亦至五十首。 覩記所及, 以湯海秋鵬之作最令

人 笑 來。 海 秋 詩 以 多 為 貴, 泥 沙 俱 下, 一 題 動 輒 數 十 首, 自 表 才 大。

《海 秋 詩 集》 卷 二 十 三《再 哭 瑞 華》 第 二 首 自 註 謂 其 婦 臨 歿, 己 與 之

握手相訣,許作悼亡詩一千首“為報”,而同卷《千詩債》祗以古近體

百 首 了 事, 自 序 文 飾 云:“一 以 當 十,十 以 當 百,百 以 當 千”, 詩 中 故

有 句 云:“百 篇 已 了 千 詩 債”, 強 顏 賴 賬。 吳 蘭 雪 悼 岳 綠 春 之 作,《聽

香館叢錄》 卷五別成一卷。 樂蓮裳《青芝山館詩集》 卷四有《和綠春

520
詞》, 卷 二 十 二 有《再 和 綠 春 詞》, 七 律 各 三 十 首。 初 和 自 序 云:“是

題 創 自 近 人, 和 者 甚 盛。 走 也 旅 思 不 聊, 騷 心 靡 託。 鋪 觀 眾 作, 爰

乃學步,意存綺麗,不惜自誣”;再和自序云:“年近知命,才穎益退,

思 泉 將 涸。 欲 因 側 艷 之 體, 以 潤 搞 枯 之 腸。 事 之 泡 影, 仍 等 曩 篇。”

則 此 六 十 首 亦 如 其 所 作《耳 食 錄》 之 為 寓 言 綺 語 耳。 然“騷 心”“艷

體”,逕賦《無題》即可,何必託同鄉好友寵妾之名,借題發揮哉。張

山 來《友 聲》 丁 集 載 朱 慎 與 山 來 書 論 不 宜 和 友 人 悼 亡 詩, 有 曰:“友

人婦死, 而涕泗交頤, 豈為識嫌疑者哉。” 蓮裳即非“和悼亡”, 亦為

不 避“嫌 疑” 矣。 俞 曲 園 悼 亡 七 絕 亦 盈 一 卷, 或 足 繼 翁 山、 海 秋 乎。

185頁
【一】 王東溆《柳南隨筆》 卷三言此最親切。“家露湑翁譽昌精於

論 詩, 嘗 語 予 曰:‘作 詩 須 以 不 類 為 類 乃 佳。’ 予 請 其 說。 時 適 有 筆、

硯、 茶甌並列几上, 翁指而言曰:‘筆與硯類也,茶甌與筆硯即不類;

作 詩 者 能 融 鑄 為 一, 俾 類 與 不 類 相 為 類, 則 入 妙 矣。’ 予 因 以 社 集 分

韻詩就正,翁舉‘小摘園蔬聯舊雨、淺斟家釀詠新晴’一聯云:‘即如

園蔬與舊雨、家釀與新晴,不類也,而能以意聯絡之,是即不類之類。

子固已得其法矣。’” 又卷二云:“吾邑馮竇伯武詩, 有‘珠圓花上露、

玉碎草頭霜’之句,一友歎為工絕,予不以為然。友請其說,予曰:‘律

詩對偶, 固須銖兩悉稱, 然必看了上句, 使人想不出下句, 方見變化

不測。” (c o n t i g u i t y )與“類似”
“類”者,兼“聯想律”之“類聚” (r e s e m -

b l a n c e ); 筆與硯“類”, 聚也, 珠與玉“類”, 似也。 然苟推王氏之說


以至於盡,則將成詼詭之“無情對”;如“西班牙”與“東坡肉”、“愛妾

換馬”與“老子猶龍”、“三星白蘭地”與“五月黃梅天”,亦皆非族類

者締為眷偶耳。 對仗當以不類為類, 猶比喻“必以非類”,“豈可以彈

521
喻彈”(參觀《舊文四篇》中《讀拉奧孔》第三節、又《管錐編》九三○

頁)。“看了上句, 想不出下句”, 即約翰生所謂:“使觀念之配偶出人

意 表, 於 貌 若 漠 不 相 關 之 物 象 察 見 其 靈 犀 暗 通。”(Wi t , yo u k n o w,

is the unexpected copulation of ideas, the discovery of some occult


relation between images in appearance remote from each other—
R a m b l e r , n o . 1 9 4 , E v e r y m a n ' s L i b . , 2 8 4 ; c f . R . We l l e k , A H i s t o r y
o f M o d e r n C r i t i c i s m , J , 3 )。 當 代 詩 家 持 論, 每 不 謀 而 與 古 會。 或
曰:“兩 事 愈 疏 遠 而 復 拍 合, 則 比 象 愈 動 心 目”(P l u s l e s r a p p o r t s d e s

d e u x ré a l i té s s e r o n t l o i n t a i n e s e t j u s t e s , p l u s l ' i m a g e s e r a f o r t e . —
P. R e v e r d y , q u o t e d i n A . B r e t o n , M a n i f e s t e d u s u r r é a l i s m e —
P o i s s o n s o l u b l e , 1 9 2 4 , 3 5 )。 或 曰:“ 今 人 作 詩, 務 使 邈 遠 之 事 得 以
親 接, 彼 此 愈 遠 則 詩 愈 妙 ”。(L a p o e s i a m o d e r n a s i p r o p o n e d i

mettere in contatto ciò che è piú distante. Maggiore è la


d i s t a n z a , s u p e r i o r e è l a p o e s i a —E . U n g a r e t t i , q u o t e d i n G .
M a r i a n i : “L a t e c n i c a d e l l ' a n a l o g i a n e l l a p o e s i a s e c e n t i s t i c a e i n
q u e l l a c o n t e m p o r a n e a ”, i n L a C r i t i c a s t i l i s t i c a e i l B a r o c c o
letterario: Atti del secondo congresso internazionale di studi italiani,
1 9 5 8 , 2 7 3 )。 一致而百慮,亦一理而萬殊爾。

187頁
【一】《海 錄 碎 事》 引 張 祜 句 有 誤 字,《全 唐 詩》 採 入 斷 句 承 之。

二句出《所居即事》 第二首, 當作“杜鵑花落杜鵑叫, 烏臼葉生烏臼

啼”, 全 詩 見《全 唐 詩 外 編》 一 六 四 頁。 倪 韭 山 詞 見 謝 枚 如《賭 棋 山

莊詞話》卷七引。此意自徐凝、張祜以來,沿襲而成窠臼。楊行敏《失

題》:“杜 鵑 花 裏 杜 鵑 啼, 淺 紫 深 紅 更 傍 谿。” 成 彥 雄《杜 鵑 花》:“杜

522
鵑 花 與 鳥, 怨 艷 兩 何 賒。 疑 是 口 中 血, 滴 成 枝 上 花。” 晏 叔 原《鷓 鴣

天》:“陌上濛濛柳絮飛, 杜鵑花裏杜鵑啼”。《列朝詩集》 丁八選王百

穀《哭 袁 相 公》:“山 上 杜 鵑 花 是 鳥, 墓 前 翁 仲 石 為 人”;《南 有 堂 詩

集》未收,《野獲編》卷二十三引此聯,上句誤作“窗外杜鵑花作鳥”,

因 記 汪 仲 淹 嘲 訕 百 穀 之 疾, 改 為“身 上 楊 梅 瘡 作 果, 眼 中 蘿 蔔 翳 為

花”(姚園客《露書》卷十二記此事,原句“是”字未誤,而嘲語“身上”

作“面上”), 則本集不收, 殆避笑柄歟。 屈大均《翁山詩外》 卷十四

《杜鵑花》 第二首:“上作啼鵑下作花。” 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

卷 五 劉 城《杜 宇》:“血 染 花 成 色, 魂 移 鳥 作 音。” 魏 惟 度《詩 持》 二

集卷四盧士厚《寄訊魏惟度》:“淚既可花亦可鳥”, 魏氏評:“比杜鵑

也。” 呂 晚 村《東 莊 詩 集 · 夢 覺 集 · 遊 慈 相 寺》:“最 是 客 游 難 久 住,

杜 鵑 花 落 杜 鵑 啼。” 李 容 齋 天 馥《花 非 花》:“杜 鵑 枝 上 月 初 來, 杜 鵑

聲 裏 人 將 去。” 許 漱 石 承 欽《 浣 溪 沙》:“ 蛺 蝶 花 間 蛺 蝶 舞, 杜 鵑 枝

上杜鵑啼。”馬章民世俊《匡菴詩》前集卷一《夜聞子規》:“石望夫歸

山望子,魂為鳥去血為花。”蔣心餘《忠雅堂詩集》卷二《過金山》第

二 首“日 午 魚 龍 呼 不 起, 郭 公 墳 上 郭 公 啼。” 宋 芷 灣《滇 蹄 集》 卷 二

《杜 鵑 花 盛 開 作 歌》:“君 不 見, 杜 鵑 開, 一 枝 一 枝 燒 春 來。 又 不 見,

杜 鵑 飛, 一 聲 一 聲 不 如 歸。 舉 頭 看 杜 鵑, 低 頭 拜 杜 鵑。” 似 以 倪 韭 山

詞語最為婉摯也。

【一】堆垛物名,仿“柏梁體”之句,唐宋以下,作者偶為之,不

復 覼 縷。 所 見 莫 如 諸 襄 七 錦《絳 跗 閣 詩 集》 之 樂 此 不 疲 者, 兹 舉 五

七 言 古 近 體 各 一 例。 卷 一《述 懷》 第 三 首:“蓑 笠 銍 耨 .., 弓 廬 陶 旊

段。 硨 磲 瑪 瑙 珠, 魚 菽 鹽 豉 蒜”; 卷 八《又 賦 玉 甕 詩》:“卣 罍 敦 𠤱 甗

匜鬲, 觚盉角洗槃盂彝”;《七蟲篇》:“鼃黽蛾螳鼠雀蟬, 飛鳴跳伏階

庭前”; 卷十《六和塔宋刊四十二章經》:“沈賀錢陳董, 虞洪宋李韓。

523
棣 真 行 狎 草, 長 短 瘠 肥 寬。” 先 於 徐 文 靖 所 為 者, 南 宋 鄭 青 山 清 之

《安晚堂詩集》 卷七《病後再和前韻》 第二首:“事業鏤冰何所有, 之

乎 者 也 已 焉 哉。”《隨 園 詩 話》 卷 四 載 張 璨《戲 題》:“書 畫 琴 棋 詩 酒

花, 當 年 件 件 不 離 他。 而 今 七 事 都 更 變, 柴 米 油 鹽 醬 醋 茶”; 張 南

山《花地集》 卷二《曾樸園》:“烟霞泉石風花月, 柴米油鹽茶醋糖”;

《兩般秋雨盦隨筆》 卷四引郭臣堯《捧腹集 · 村學詩》:“趙錢孫李周

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又柏梁體之打諢也。

188頁
【一】 五言律散體常有。 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孟浩然《泊潯

陽》、 岑 參《送 杜 佐 下 第 歸 陸 渾 別 業》、《江 上 春 歎》、《還 高 冠 潭 口 留

別舍弟》,皎然《過陸鴻漸不遇》等皆傳誦名什。元稹《水上寄樂天》:

“眼 前 明 月 水, 先 入 漢 江 流。 漢 水 流 江 海, 西 江 過 庾 樓。 庾 樓 今 夜

月,君豈在樓頭。萬一樓頭望,還應望我愁”;則以“聯錦”體為散律

( 參 觀 韋 莊《聯 錦 雜 體》)。 祖 構 有 不 止 四 韻 者。 高 西 園 鳳 翰《南 阜 山

人 詩 集》 卷 七《九 月 八 日 早 起 聞 雁, 因 訊 今 歲 花 事 尚 早, 意 思 索 寞。

已 而 解 姪 江 南 書 至, 牽 率 言 懷, 漫 成 散 律 六 韻》; 金 亞 匏 和《秋 蟪 吟

館 詩 鈔》 中 常 有 散 體 五 律, 散 體 排 律 則 如 卷 四《甲 寅 八 月 自 湖 熟 移

家至全椒》十六韻、卷五《得家信寄丹信束季符》十韻、卷六《閒居》

八韻。 七言排律散體昉於義山此篇;牧之《題桐葉》 惟四韻散體, 餘

八韻皆偶體也。 繼響極尠, 余祗見祝止堂德鄰《悅親樓集》 卷二十九

《紀夢仿義山體寄寧圃》, 平景孫《霞外捃屑》 卷八下嘗嗤李、 祝此兩

篇 為“絕 好 彈 詞”。 止 堂 詩 九 韻, 溢 出 義 山 原 詩 一 韻; 原 詩 有 對 偶 一

聯:“恍 惚 無 倪 明 又 暗, 低 迷 不 已 斷 還 連”, 仿 作 步 趨 之:“恍 惚 疑 逢

終 是 別, 迷 離 欲 住 又 仍 還。” 四 韻 散 體 七 律 亦 殊 罕 覯。 兹 舉 宋、 元、

524
明、 清近世各一例。 賀方回《慶湖遺老集 · 補遺 · 聞鶯有懷故園》:

“海陵春後雨冥冥,耳聽鼃嘷鸛齒〔鶴?〕鳴。何意東亭好風景,流鶯

忽 作 故 園 聲。 故 園 千 里 常 牽 夢, 老 病 三 年 不 廢 情。 想 見 楊 花 收 卷

盡,綠苔池院落朱櫻。”王仲謀《秋澗大全集》卷十九《括九峯禹貢解

北 條 北 境 之 山》:“晉 北 諸 山 自 代 來, 胚 凝 首 自 霍 山 開。 連 延 脊 脈 為

壺 口, 南 作 析 城 王 屋 排。 復 折 而 西 雷 首 出, 一 支 北 走 大 行 崖。 次 又

一 支 為 大 茂, 四 條 明 白 不 須 猜。” 王 伯 安《王 文 成 公 全 書》 卷 十 九 外

集 卷 一《泗 州 寺》:“淥 水 西 頭 泗 州 寺, 經 過 轉 眼 又 三 年。 老 僧 熟 認

直 呼 姓, 笑 我 清 癯 只 似 前。 每 有 客 來 看 宿 處, 詩 留 佛 壁 作 燈 傳。 開

軒掃榻還相慰,慚愧維摩世外緣。”諸襄七《絳跗閣詩集》卷九《題僖

承 之 守 瓶 集》:“用 拙 道 人 守 瓶 集, 僖 名 同 格 字 承 之。 石 破 天 驚 李 長

吉, 鑄 金 作 佛 在 於 斯。 每 從 立 意 開 眉 爪, 陡 覺 懷 冰 洗 俗 姿。 賴 是 知

交 有 璩 植, 今 人 中 見 古 人 詩”; 一 起 即 仿 義 山 贈 牧 之 詩。 羅 癭 公 惇

曧《癭 庵 詩 集 · 叔 進、 翼 牟 與 道 階 上 人 邀 賞 丁 香, 因 憶 甲 寅 公 憶

湘 綺 翁 於 此, 今 翁 墓 草 宿 矣》:“憫 忠 寺 裏 花 如 雪, 拂 殿 照 天 三 百 株。

便 與 山 僧 同 作 主, 相 邀 花 下 置 行 廚。 昔 年 百 客 開 佳 會, 危 坐 王 翁 飄

白 鬚。 今 日 深 春 湘 彥 集, 欲 將 紺 宇 比 黃 罏。” 賀、 諸 二 篇 均 尚 有 一 聯

對偶,猶崔顥《 黃鶴樓》、 李白《 鸚鵡洲》 也。

【二】 康節此聯用拆字法, 見《伊川擊壤集》 卷十《安樂窩中吟》

第九首。孫子瀟原湘工為艷體詩,殆庶《香奩》《疑雨》二集,而論詩

甚 推 康 節( 參 觀《天 真 閣 集》 卷 四 十 一《林 遠 峯 詩 集 序》、 卷 四 十 三

《跋擊壤集》),殊出意外。且見諸撏撦,非徒口說。如《天真閣集》卷

二十九《送人》:“花賞半開留後約,酒霑微醉忍餘歡”,即本《安樂窩

中 吟》 第 七 首:“美 酒 教 飲 微 醉 後, 好 花 看 到 半 開 時”( 參 觀 卷 十 二

《飲酒》);《天真閣外集》 卷二《露立》:“言無人達難成信, 秋上心來

525
盡 是 愁”; 又 即 撮 合 康 節 詩 與 夢 窗 詞 之 拆 字 也。 古 之 讖 記 謠 諺 每 託

於拆字,《文心雕龍 · 明詩》所謂:“離合之發,則萌於圖讖。”如《後

漢 書 · 光 武 本 紀》 上 建 武 元 年 六 月 章 懷 註 引《春 秋 演 孔 圖》:“卯 金

刀,名為劉。赤帝後,次代周”;《宋書 · 符瑞志》上引孔子《河雒讖》:

“二 口 建 戈 不 能 方, 兩 金 相 刻 發 神 鋒, 空 穴 無 主 奇 入 中, 女 子 獨 立 又

為雙”,釋之曰:“二口建戈,劉字也,空穴無主奇入中,為寄字;女子

獨立又為雙, 奴字。” 孔文舉以此法作《郡姓名字詩》, 雖有巧思, 殊

乏詩情, 遂未傳誦。 詞章中游戲狡獪, 則似莫早於《玉臺新詠》 卷十

《古絕句》第一首:“藳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詞中如黃山谷《虞美

人》:“你共人女邊着子,爭知我門裏安心”;史梅溪《戀繡衾》:“愁便

是, 秋 心 也”; 陳 德 武《浣 溪 沙》:“山 上 安 山 經 幾 歲, 口 中 添 口 又 何

時”;吳夢窗《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以至厲樊榭《沁

園春 · 詠心》:“門裏輕挑,秋來暗合,閒悶閒愁特地生”;姚梅伯《沁

園春 · 詠青》:“照水能清, 依人慣倩”; 皆《玉臺》 一絕之踵事增華

也。陳仲醇《眉公詩錄》卷六有《悲秋歌》六首,語殊鈍拙,而拆字頗

多:“何 處 合 成 愁, 離 人 心 上 秋。 若 言 非 心 也, 悲 秋 何 為 者”;“心 曲

有緣因, 感恩慚負恩。 展轉寸心生, 無情終有情”;“插刀置心中, 為

儂 長 忍 儂。 思 儂 儂 不 憐, 荊 棘 栽 心 田”;“奴 心 復 誰 訴, 訴 之 逢 薄 怒。

回 心 將 別 去, 怯 怯 還 留 住”;“各 心 防 有 口, 向 頭 當 恪 守。 良 心 少 點

虧, 恨我我何辭”;“但儂視多忤, 心偏子午錯, 念彼二人心, 小忍心

莫 分。”《四 庫 總 目》 卷 一 百 九 十 七 劉 世 偉《過 庭 詩 話》 提 要 引 其 書

云:“古樂府‘山上山’乃字謎之祖。元人《正宮樂府》云:‘拈起這紙

來 呵, 好 教 我 目 邊 點 水 言 難 盡, 拈 起 筆 來 呵, 好 教 我 門 裏 挑 心 寫 不

成。’庶幾善學者。”拆“相思”字尤為小說中常談。《醉翁談錄》己集

卷 一 梁 意 娘 與 李 生《相 思 賦》:“木 傍 目 而 漫 極 瞻 視, 田 下 心 而 徒 勞

526
忖度”;《金瓶梅》第八十三又九十八回、《警世通言》卷三十八《蔣淑

真刎頸鴛鴦會》 等皆有“ 害些木邊之目、 田下之心” 語。

191頁
【一】《閱 微 草 堂 筆 記》 卷 二 十 二 記 此 聯 乃 張 晴 嵐 門 帖, 彭 信 甫

戲 為 鐵 匠 書 之, 遂 成 怨 隙。 余 嘗 覩 日 人 景 印《中 國 名 畫 集》 第 三 冊

第 四 十 六 頁 徐 文 長《青 藤 書 屋 圖》, 有 自 題 句 云:“幾 間 東 倒 西 歪 屋,

一 個 南 腔 北 調 人”; 蘀 石 春 帖 似 本 徐 語 而 稍 竄 易 者。《隨 園 詩 話》 卷

十 二 載 魯 亮 儕 門 聯、《儒 林 外 史》 第 十 一 回 載 楊 執 中 客 座 聯 則 逕 取

青藤句而改“ 幾間” 為“ 兩間”、“ 三間” 耳。

195頁
【一】 沈汲民景脩《蒙廬詩存 · 外集》 有《讀國朝詩集一百首》,

論 蘀 石 云:“前 人 依 傍 一 空 之, 筆 似 粗 疏 脈 似 絲。 別 有 莽 蒼 元 氣 在,

蘭泉眼鉅未深知”; 蘭泉即王述菴,“脈似絲” 正本吳思亭詩之“脈細

歸 一 髮”。 當 時 推 蘀 石 詩 如 翁 覃 谿、 汪 厚 石 等, 乃 其 友 好。 洪 稚 存 不

屬 交 親 之 列,《北 江 詩 話》 卷 一 云“近 時 九 列 中 詩 以 錢 宗 伯 載 為 第

一, 紀尚書昀次之; 宗伯以古體勝, 尚書以近體勝”; 又卷五云:“世

推袁、王、蔣、趙。平心論之,四家之傳及傳之久與否,均未可定。若

必可不朽者, 其為錢載、 施朝幹、 錢澧、 任大椿乎。 宗伯之詩精深。”

郭𠐺伽以吳穀人稱“長水侍郎才調深”, 推為“真蘀翁知己”, 則北江

亦當與“真知己”之數;穀人此詩題為《秋懷》,見《有正味齋詩集》卷

八。管緘若《蘊山堂文集》卷六《錢蘀石先生祭文》稱其“賦詩”曰:

“別有玄解,淺夫難究。出入雙單,知音乃授”;“淺夫”句即“深”之意

也。 𠐺 伽 於 時 人 詩 最 心 折 黎 二 樵,《靈 芬 館 三 集》 卷 三《舟 申 讀 五 百

527
四 峯 堂 詩 竟, 用 其 讀 黃 仲 則 集 韻 題 之》 有 云:“淳 情 吐 澀 語, 庶 幾 錢

老頑”,自註:“蘀石先生”,甚許蘀石,言外可見。黃培芳《香石詩話》

卷三承張南山之說,稱蘀石“小心”。于辛伯源《鐙窗瑣話》卷七記刻

工 言 蘀 石 詩 稿 多 塗 乙 一 則, 即 本 黃 霽 青 詩, 蓋 猶 張 文 潛、 張 芸 叟 之

言 白 香 山 詩 稿 也( 參 觀《宋 詩 選 註》 張 耒 篇 註 三 )。 諸 家 崇 尚 蘀 石,

張南山《藝談錄》至歎其七律能“於唐、宋、元、明諸家外別開境界”,

卻 無 片 言 及 諸 襄 七 者。《絳 跗 閣 集》 於《蘀 石 齋 集》 實 導 夫 先 路, 七

律尤然,揚榷即見;洪、吳、郭、張等年輩接近,若罔聞知,殆睫在眼

前 乎。《絳 跗 閣 集》 卷 六 有 題 蘀 石《澉 上 讀 書 圖》 絕 句, 卷 十 亦 有 酬

蘀 石 詩, 卷 九《芍 藥 繡 球》 和 章 稱 蘀 石 詩“深 秀”。 汪 康 古 兄 弟 詩 與

蘀石音同笙磬, 復與襄七誼均縞紵, 康古《厚石齋詩》 卷七《讀草廬

先 生 近 詩》 云:“晤 對 無 言 獲 賞 心, 拈 來 常 語 鐵 成 金。 個 中 塗 轍 爭 毫

髮, 聖 處 工 夫 見 倚 參。 古 調 獨 彈 難 索 解, 詞 源 三 峽 不 窮 斟。 畫 眉

今 日 空 時 樣, 甚 欲 相 從 問 淺 深”( 參 觀 第 175 頁 補 訂 引 康 古《贈 蘀

石》 五 律 )。 此 段 文 字 因 緣, 足 為 談 藝 之 佐。 故 數 錢 而 忘 諸 者, 於 浙

派之承流枝附, 闕有間矣。 米元章《海嶽志林》 品石四字:“瘦、 秀、

皺、透”,孔見素《至正直記》卷三品靈壁石三字:“瘦、皺、透”,略去

“ 秀” 字。

【二】《群 盲 評 古 圖》 即 見《隨 園 詩 話》 卷 十 二:“有 人 畫 七 八 盲

者,各執圭、璧、銅、磁、書、畫等物,作張口爭論狀,號《群盲評古

圖》。”清初禹之鼎作《瞶瞶圖》,早寫斯意。參觀韓慕廬菼《有懷堂詩

稿》 卷四《 題瞶瞶圖》 二首並《 序》。

198頁
【一】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 自序云:“大同至於天寶, 把筆者近

528
千 人。 除 勢 要 及 賄 賂 者, 中 間 灼 然 可 尚 者, 五 分 無 二。 豈 得 逢 詩 輒

贊,往往盈帙。”子才詩話“盈帙”,亦幾乎“逢詩輒贊”。贊勢要,贊勢

要 之 母 及 姬 妾, 贊 打 秋 風 時 之 東 道 主, 贊 己 之 弟 妹 姻 親, 贊 勝 流 名

輩, 亦 復 贊 後 生 新 進 與 夫 寒 士 窮 儒。 真 廣 大 教 化 主, 宜《乾 嘉 詩 壇

點將錄》擬之於“及時雨宋江”也。劉聲木《萇楚齋續筆》卷九引林象

鼎《樵隱詩話》云:“隨園之盛名,良由肯獎拔後進。感之者多,故譽

之 者 廣。 然 則 植 人 者, 實 植 己 也。” 斯 言 得 之。 尚 喬 客 鎔 評 子 才 語,

都 見 所 撰《三 家 詩 話》, 書 雖 不 著, 按 索 即 知。 乾 嘉 以 來 著 作 中 尚 有

堪掇拾者數事。焦理堂循《雕菰集》卷十五《刻詩品序》:“嗟乎,詩道

之敝也。 用以充逢迎, 供諂媚, 或子女侏儒之間, 導淫教亂。 其人雖

死, 其害尚遺。 一二同學之士, 憤而恨之, 欲盡焚其書。 余曰: 是不

必校”;此必為子才發,即《三家詩話》所云:“子才風流放誕,詩崇鄭

衞。 吳越間聰明兒女以之藉口, 流弊無窮。” 惲子居敬《大雲山房集》

二稿卷四《孫九成墓誌》言子才“巧麗之詞,濟以博辯,傾倒一時。後

生奉之, 以詩為利祿之途, 身後則皆背之。 獨蓮水之詩, 子才不得不

知, 未嘗以詩得隨園毫髮之益, 老而袒護其師不改。”《隨園詩話》 卷

一稱九成《咏小孤山》一絕,又《補遺》卷一引其《過琵琶亭》二句;

短章斷什, 詩既平常, 評更率略。 讀者過眼即忘, 故子居謂“無補毫

髮”。然《小倉山房尺牘》卷七《與陳藥洲方伯》云:“孫韶秀才書來,

蒙公噓拂, 得黃州書記一席, 賓主相安, 孤寒得所, 此皆推老人之諈

諉,愛屋及烏”,韶即九成,九成《春雨樓詩略》有《赴南昌謁陳藥洲

中 丞 途 次 寄 簡 齋 先 生》 一 律, 腹 聯 云:“北 海 有 書 還 薦 禰, 晉 公 多 客

舊 憐 韓”, 正 指 此 事。 是 子 才 嘗 為 九 成 覓 得 噉 飯 地, 豈 徒“毫 髮 之

裨”, 子 居 言 過 矣。 夫 面 諛 而 背 毀, 生 則 諛 而 死 則 毀, 未 成 名 時 諂 諛

以 求 獎 借, 已 得 名 後 詆 毀 以 掩 攀 憑, 人 事 之 常, 不 足 多 怪。 子 才 聲

529
氣標榜最盛, 世態炎涼, 遂尤著耳。 方子嚴濬師《蕉軒隨錄》 卷五畧

云:“王 述 菴 致 袁 簡 齋 先 生 書 曰:‘弟 選《湖 海 詩 存》, 作 詩 話 以 發 明

之; 中 論 大 作 謂 如 香 象 渡 河, 金 翅 擘 海, 足 以 推 倒 一 世 豪 傑’ 云 云。

今閱《詩傳》,稱其‘無論貲郎蠢夫,互相酬答;汰其淫哇,刪蕪雜,去

纖佻,清新雋逸,自無慚於大雅’,云云。選僅二十首,隨意編錄;‘香

象 渡 河’ 數 語 全 行 刪 去, 至 拉 出 吳 嵩 梁 謂 其 詩 人 多 指 摘。 夫 嵩 梁 少

時, 依隨園門牆, 於隨園身後, 竟爾逞其狂吠。 嘉慶庚辰, 先世父出

守湖州, 嵩梁贈詩, 末云:‘我識碧瀾堂下路, 願為六客繼清遊’, 推

尊極矣; 親書短軸以送, 即索百金去, 嗣刊詩集, 此詩不存。”《隨園

詩話 · 補遺》卷一“王蘭泉方伯詩”一則極稱述菴,卷二“獨愛吳嵩

梁 一 首” 一 則 至 夢 見 蘭 雪; 是 二 人 皆 遂 標 榜 之 願 矣。 張 仲 雅 雲 璈 見

賞於雲菘,《甌北詩集》 卷三十五《浙二子歌》, 其一即仲雅也。 仲雅

《簡 松 草 堂 詩 集》 卷 十《湖 上 喜 晤 簡 齋 先 生 因 成 長 篇》 於 子 才 拳 拳 服

膺, 卷 十 六《聽 人 談 袁 簡 齋 先 生 詩 文 退 而 成 篇》 畧 云:“我 昨 廣 坐 逢

群 公, 笑 談 四 起 生 辯 鋒。 縱 言 至 於《小 倉 山 房 集》, 毀 譽 不 肯 相 為

同。 大 都 譽 者 阿, 毀 者 謾, 譽 者 不 敵 毀 者 半。 傍 有 下 士 傾 耳 聽, 不

覺 臨 風 動 長 歎。 先 生 有 才 在 善 用, 如 將 將 兵 偏 以 眾。 生 龍 活 虎 在 人

間, 幾 個 能 擒 復 能 縱。 世 人 不 識 用 筆 精, 毛 舉 細 故 供 譏 評。 今 我 讀

此 心 為 平, 瑕 瑜 不 掩 留 菁 英。 汰 其 四 者 存 其 六, 此 集 自 占 千 秋 名。

吁 嗟 乎, 先 生 之 名 自 不 朽, 先 生 之 死 惜 不 久。 聲 稱 難 愜 眾 人 心, 公

論終憑後世口。李、杜、韓、蘇在昔時,也復有人說好醜。”仲雅所謂

“汰其四”,即述菴所謂“汰淫哇,刪蕪雜”,均韋端己《又玄集序》所

謂:“沙之汰之,班、張、屈、宋亦有蕪詞,沈、謝、應、劉猶多累句。”食

馬 捨 肝, 烹 魚 去 乙, 兩 人 語 意 一 揆; 然 王 攻 訐 而 張 回 護, 貌 同 心 異,

一死一生,交情判矣。蔣子瀟《游藝錄》卷下:“乾隆中詩風最甚。袁

530
簡 齋 獨 倡 性 靈 之 說, 江 南 北 靡 然 從 之, 自 薦 紳 先 生, 下 逮 野 叟 方 外,

得 其 一 字, 榮 過 登 龍。 及 其 既 卒, 而 嘲 毀 遍 天 下, 前 之 以 推 袁 自 矜

者, 皆 變 而 以 駡 袁 自 重。 平 心 論 之, 袁 之 才 氣, 固 是 萬 人 敵 也。 胸

次 超 曠, 故 多 破 空 之 論; 性 海 洋 溢, 故 有 絕 世 之 情。 所 惜 根 柢 淺 薄,

不 求 甚 解 處 多。 所 讀 經 史, 但 以 供 詩 文 之 料, 而 不 肯 求 通, 是 為 所

短。 若 刪 其 浮 艷 纖 俗 之 作, 全 集 僅 存 十 分 之 四, 則 袁 之 真 本 領 自

出。 二 百 年 來, 足 以 八 面 受 敵 者, 袁 固 不 肯 讓 人 也。 壽 長 名 高, 天

下 已 多 忌 之; 晚 年 又 放 誕 無 檢, 本 有 招 謗 之 理。《湖 海 詩 傳》 所 選 袁

詩,皆非其佳者,此蓋有意抑之。”子瀟少日,詩師袁趙,吳巢松《鳳

巢 山 樵 求 是 二 錄》 卷 三《題 蔣 生 湘 南 詩 稿》 至 儆 之 曰:“推 袁 此 事 要

尋 思”; 初 心 未 昧, 故 持 論 平 恕 如 是, 且 於 述 菴 之 選, 有 識 砆 棄 璧 之

疑焉。朱庭珍《筱園詩話》醜詆子才,如卷二斥《隨園詩話》曰:“持

論 多 無 稽 臆 說, 所 謂 佞 口 也”, 因 痛 駁 其“律 詩 如 圍 棋、 古 詩 如 象

棋”、“詩何必貴厚賤薄”、“覽《聲調譜》而失笑”三則;又曰:“袁既以

淫 女 狡 童 之 性 靈 為 宗, 魔 道 妖 言, 潰 詩 教 之 防。 一 盲 作 俑, 萬 瞽 從

風。其詩不講格律,不貴學問;其《詩話》又強詞奪理,小有語趣,無

稽 臆 說, 便 於 借 口。 流 毒 天 下, 至 今 為 梗”; 卷 四 駁《隨 園 詩 話》 謂

“應酬詩不可廢” 乃“昧心之語, 以飾己過”。 朱氏此書湮沒已久, 未

見 有 引 用 者。 天 目 山 樵( 張 嘯 山 文 虎 )《儒 林 外 史 評》 卷 下 第 三 十 三

回:“這姚園是個極大的園” 評:“此即後來隨園也。 園亦不甚大, 而

稱 極 大, 蓋 借 景 於 園 外, 簡 齋 固 已 自 言 之。 然《詩 話》 中 又 冒 稱 即

《紅樓夢》 之大觀園, 則又嚴貢生、 匡超人、 牛浦郎輩筆意也。” 語殊

冷 隽; 其 園 得 入《紅 樓 夢》, 乃 子 才 之 梢 空, 其 人 宜 入《儒 林 外 史》,

則于才之行實矣。

【一】 後 說 實 本 李 玉 洲 重 華《貞 一 齋 詩 說》:“嚴 滄 浪 以 禪 悟 論

531
詩, 阮 亭 因 而 選《 三 昧 集 》。 試 思 詩 教 自 尼 父 論 定, 何 緣 墮 入 佛

事。” 子 才 更 伶 牙 俐 齒 耳。《隨 園 詩 話. 補 遺》 卷 一 駁“阮 亭 好 以 禪

悟比詩”一則後,即引“李玉洲先生”論“讀書隸事”一則,復繼引“先

生笑”答人問“大題目”一則,皆見《貞一齋詩說》,故知此則亦申演

《詩說》 也。 玉洲為子才館前輩,《貞一齋詩集》 卷三有《送袁子才給

假 歸 娶》 七 古。 又 按 捷 克 形 式 主 義 論 師 謂“詩 歌 語 言” 必 有 突 出 處,

不 惜 乖 違 習 用“ 標 準 語 言” 之 文 法 詞 律, 刻 意 破 常 示 異(fo r e g r o -

unding, the intentional violation of the norm of the standard,


d i sto r t i o n ); 故 科 以“標 準 語 言” 之 慣 規,“詩 歌 語 言” 每 不 通 不 順
( J a n M u k a ř o v s k y : “ S t a n d a r d L a n g u a g e a n d Po e t i c L a n g u a g e ” ,

i n D o n a l d C . Fr e e m a n , e d . ,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 , 1 9 7 0 , 4 0
f f . )。 實 則 瓦 勒 利 反 復 申 說 詩 歌 乃“反 常 之 語 言”, 於“語 言 中 自 成
語 言 ”( C ' e s t b i e n l e n o n - u s a g e , c ' e s t u n l a n g a g e d a n s u n l a n g a g e

—V a r i é t é , i n O e u v r e s , B i b . d e l a P l é i a d e , I , 1 2 9 3 , 1 3 2 4 )。 西 班 牙

一 論 師 自 言 開 徑 獨 行(tot a l m e n te i n d e p e n d i e n te ), 亦 曉 會 詩 歌 為

“ 常 規 語 言 ” 之 變 易(l a p o e s í a c o m o m o d i f i c a c i ó n d e l a l e n g u a o

n o r m a ), 詩 歌 之 字 妥 句 適(l a ú n i c a e x p r e s i ó n p r o p i a ) 即“常 規 語 言”
中 之 不 妥 不 適(l a “l e n g u a ” l a e x p r e s i ó n i mp r o p i a )。( 詳 見 C a rl o s

Bousoño, Teoría de la expresión poética, 1952, 6a ed., 1976, I, 13-


6 , 1 1 3 - 5 )。 當 世 談 藝, 多 奉 斯 說。 余 觀 李 氏《貞 一 齋 詩 說》 中 一 則
云:“詩 求 文 理 能 通 者, 為 初 學 言 之 也。 論 山 水 奇 妙 曰:‘徑 路 絕 而

風 雲 通。’ 徑 路 絕、 人 之 所 不 能 通 也, 如 是 而 風 雲 又 通, 其 為 通 也 至

矣。古文亦必如此,何況於詩。”意謂在常語為“文理”欠“通”或“不

妥不適”者,在詩文則為“奇妙”而“通”或“妥適”之至;
“徑路”與“風

雲”,猶夫“背襯”(b a c k g r o u n d )與“突出處”也。已具先覺矣。參觀

532
《 管錐編》 一四九至一五一頁。

199頁
【一】滄浪《詩法》篇之說未可厚非。張玉田《樂府指迷》云:“詞

之難於令、 曲, 如詩之難於絕句, 一句一字閒不得”;賀子翼《詩筏》

云:“七 言 絕 難 於 七 言 律, 五 言 絕 尤 難 於 七 言 絕。 蓋 字 句 愈 少, 則 巧

力 愈 有 所 不 及, 此 千 里 馬 所 以 難 於 盤 蟻 封 也。 長 篇 難 矣, 短 篇 尤

難;長篇易冗, 短篇易盡, 此其所以尤難也。 數句之中, 已具數十句

不了之勢;數十句之後,尚留數十(?)句不了之味。”皆可佐滄浪張

目。 然 作 者 殊 列, 聽 其 言 而 須 觀 其 行。 才 小 者 挾 恐 見 破, 必 言 短 篇

難; 使 立 誠 不 諱, 當 曰 用 長 難 矣。 才 粗 者 自 張 門 面, 必 言 長 篇 難;

使 立 誠 不 諱, 當 曰 用 短 難 矣。 滄 浪 及 張、 賀 輩 皆 才 力 窘 薄, 其 言 不

無為自運回護耳。

202頁
【一】 釋 惠 洪《林 間 錄》 卷 上 記 雪 竇 與 僧 爭 辯 趙 州 柏 樹 子, 一 行

者立傍失笑, 雪竇責之, 行者呈偈云云, 雪竇大驚, 或云即承天宗禪

師也。 則子才所引“一兔橫身” 之偈, 非雪竇作。 陳眉公《晚香堂小

品》卷六《題壁間偈》全襲此偈,當是眉公以古偈題壁,編者不察,猶

卷五《春雨》之實為東坡《寒食雨》第二首四句耳。《林間錄》卷下記

白雲端《蠅子透窗偈》 首句作“為愛尋光紙上鑽”。 漁洋《香祖筆記》

卷 一 亦 引“古 言”:“羚 羊 無 些 子 氣 味, 虎 豹 再 尋 他 不 著, 譬 如 九 淵

潛 龍、 千 仞 翔 鳳”; 參 觀《五 燈 會 元》 卷 四 黃 蘖 希 運 與 僧 獵 犬 羚 羊

問答。

533
204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一冊 538 頁。

【二】 子 才 所 稱 鮑 氏 女 詩, 實 出 顧 黃 公 景 星《白 茅 堂 集》 卷 二 十

五《聞一道人》五古《序》,原作:“是聲來耳畔,抑耳往聲邊。”《隨園

詩 話》 卷 十 六 第 二 則 稱 引《白 茅 堂 集》, 第 六 則 即 鮑 氏 女 詩, 故 知 亦

本顧集。 元張伯雨《貞居先生詩集》 卷三《聽雨樓》:“雨中市井迷煙

霧, 樓 底 雨 聲 無 著 處。 不 知 雨 到 耳 邊 來, 還 是 耳 根 隨 雨 去”; 蓋《楞

嚴》 語 早 成 詩 家 口 頭 禪 矣。 唐 釋 淨 覺《楞 伽 師 資 記》 第 五 師 雙 峰 道

信云:“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 鏡亦不往入人面”; 宋葛魯卿勝仲《丹

陽 集》 卷 二 十 二《畫 竹》 第 二 首 則 本 文 益 問 僧 公 案:“眼 到 竹 邊 知 未

是, 竹 來 眼 裏 亦 全 非。” 西 方 古 希 臘 哲 人 亦 爭 辯 眼 中 出 物 象 抑 物 象

(W h et h e r t h i s s i g h t b e c a u s e d i n t r a m i t t e n d o , v e l e x t r a m i t t e n -
入眼中。

do, & c. by receiving in the visible species, or of sending them


o u t —R . B u r to n , A n a t o m y o f M e l a n c h o l y , P t I , s e c t . i , m e m . i i , s u b s .
6 , B e l l , I , 1 8 )。 參觀《 管錐編》 九○八至九一○頁。

206頁
【一】參觀《管錐編》 五○八至九頁、 一一一八頁又一一七八頁。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韓方明《授筆要說》論“筆居心後”、“意在筆

前”, 尚 未 知 心 中 具 此 意 而 筆 下 未 必 成 此 字, 有“前” 梢 不 保 即 有

“ 後” 梢也。

207頁
【一】 子 才 謂“讀 書 如 吃 飯”, 為 詞 章 說 法 也。 實 則 此 乃 道 學 家

534
講性理時常喻。《朱子語類》 卷一百二十一:“或云: 嘗見人說, 凡外

面 尋 討 入 來 者 都 不 是。 曰: 吃 飯 也 是 外 面 尋 討 入 來; 若 不 是 時, 須

是 肚 裏 做 病, 如 何 吃 得 安 穩; 讀 書 亦 然。”《陽 明 傳 習 錄》 卷 下:“凡

飲 食 只 是 要 養 我 身, 食 了 要 消 化。 若 徒 蓄 積 在 肚 裏, 便 成 痞 了, 如

何 長 得 肌 膚。 後 世 學 者 博 學 多 識, 留 滯 胸 中, 皆 傷 食 之 病 也。” 蓋

“長得肌膚”, 必須飲食, 而“肚裏做病”, 亦緣飲食;豈可矯枉過正、

因 饐 禁 食 哉( 參 觀 第 100 頁 補 訂 二 引《 大 般 湼 槃 經 · 如 來 性 品 》

第 四 之 五 )。 明 釋 德 清《憨 山 老 人 夢 遊 集》 卷 二 十 九《大 學 綱 目 決

疑》謂“致知格物”之“格”兼二義:
“鬭格”之“格”,物我相扞;
“感格”

之“格”,物化歸我。語妙諦圓,儒宗如晦菴、陽明,當頤頷首肯。黑

格 爾 論 人 之 學 養, 謂 取 見 前 事 物 為 己 有, 猶 吞 嗜 而 消 納 之, 化 無 機

體 為 有 機 體(D i e B i l d u n g i n d i e s e r Rü c k s i c h t b e ste h t , v o n d e r

S e i t e d e s I n d i v i d u u m s a u s b e t r a c h t e t , d a s s e s d i e s Vo r h a n d n e
e r we r b e , s e i n e u n o r g a n i s c h e Na t u r i n s i c h z e h r e u n d f ü r s i c h i n
B e s i t z n e h m e —P h ä n o m e n o I o g i e d e s G e i s t e s , “Vo r r e d e ”, h rs g . J . H o -
f f m e i ste r, 2 7 )。 亦 取 譬 於 飲 食 消 化。 諾 瓦 利 斯 逕 云:“ 學 問 之 道 與
生 理 劇 相 類, 不 佳 者 與 無 用 者 徒 成 身 心 中 積 滯。 故 學 猶 食 也”(K e -

n n t n i s u n d Wi s s e n s c h a f t s i n d v ö l l i g d e m K ö r p e r a n a l o g ; i s t e r
nic ht sc hön oder brauc hbar, so ist er eine Last. Daher hat Ler-
n e n s o v i e l , Ä h n l i c h k e i t m i t E s s e n —F r a g m e n t e , h r s g . E . K a m n i t z e r ,
1 7 3 , § 3 9 2 )。 當 世 論 師 以 唯 心 論 與 唯 實 論 均 常 擬 致 知 於 飲 食, 遂 嘲
為“ 口 腹 哲 學 ”。(No r m a l l y e v e r y d a t u m o f s e n s e i s a t o n c e d e v o u -

red by a hungry intellect and digested for the sake of its vi-
t a l j u i c e s . K n o w l e d g e i s n o t e a t i n g —G . S a n t a y a n a , T h e L i f e o f
Reason, I, 75, 77; l'illusion commune au realisme et à l'idéalisme,
535
s e l o n l a qu e l l e c o n n a î t r e , c ' e s t m a n g e r. O p h i l o s o p h i e a l i m e n t a i -
r e ! —J . - P. S a r t r e , S i t u a t i o n s , I , 3 1 )。朱王之言學,子才之言詩,殆
亦不免貽譏耶。

209頁
【一】黃石齋《黃忠端公全集》卷二十三《書雙荷菴詩後》:“此道

關 才 關 識, 才 識 又 生 於 學。 而 嚴 滄 浪 以 為 詩 有 別 才, 非 關 詩 也。 此

真瞽說,以欺誑天下後生,歸於白戰、打油、釘鉸而已。”孫豹人《溉

堂 後 集》 卷 五《贈 張 山 來》:“維 昔 杜 陵 翁, 萬 卷 供 下 筆。 謂 詩 不 關

學, 豈 非 嚴 之 失。 時 賢 吁 可 怪, 讀 書 乃 不 必。” 鄭 荔 鄉 方 坤《蔗 尾 詩

集》 有 其 兄 石 幢 方 城 序:“若 嚴 滄 浪 所 云 詩 不 關 學, 則 英 雄 欺 人, 反

為 打 油、 釘 鉸 開 一 方 便 法 門。 予 又 不 敢 護 桑 梓 之 誼, 請 與 天 下 共 攻

之。” 吳 漢 槎 騫《拜 經 樓 詩 集》 有 錢 竹 汀 序, 謂“詩 與 學 果 有 二 道 乎

哉”, 因引朱竹垞斥滄浪語, 稱之曰:“斯可謂先得我心者矣。 彼哉滄

浪子, 以一孔之智, 輒議論古人長短, 援引禪語, 熒惑聽者, 祗見其

未嘗學問而已。”崔旭《念堂詩話》卷一謂竹垞“但摘”滄浪“上二語

譏之,徒欲自暢其說,厚誣古人”;張宗柟《帶經堂詩話 · 纂例》謂竹

垞“截取”二句,“為滄浪罪案,如墮渺茫”。張宗泰《魯巖所學集》卷

十三《書潛研堂文集、甌北集後》謂竹垞“讀滄浪語未終,遽加排詆,

輕 於 持 論”, 竹 汀 斥“別 才 別 趣, 只 是 依 牆 傍 壁, 亦 非 妙 達 詩 理 者。”

210頁
【一】顧黃公《白茅堂集》附其子昌《耳提錄》一卷,即黃公語錄。

一 則 云:“梅 杓 司 嘗 揚 於 眾 曰:‘吾 於 詩 文, 手 不 及 人, 眼 輒 高 人 數

倍。’ 芝 麓 公 屢 舉 其 說。 予 曰:‘不 然。 眼 到 即 是 手 到, 不 見 大 悲 菩

536
薩 千 手 千 眼 乎, 一 手 隨 具 一 眼。”《大 悲 呪》 卷 首 每 繪 千 手 千 眼 觀 世

音像, 眼生掌中;《封神榜》 第十七回言楊任“眼眶裏長出兩隻手來,

手 心 裏 生 兩 隻 眼 睛”, 師 此 意 也。 黃 公 意 謂 既 得 於 心, 必 應 乎 手, 苟

手 不 應, 乃 心 未 得, 有 能 近 取 譬 之 妙。 克 羅 采 主 張 意 象 與 表 達 二 而

即 一 之 論(C r o c e , E stet i c a , 1 0 a e d . , 1 9 5 8 , 1 1 : “ O g n i v e r a i n t u i z i o n

o rappresentazione è, insieme, espressione. L'attività intuitiva


tanto intuisce quanto esprime”; 14: “Intuire è esprimere: e nient
' a l t r o (n i e n t e d i p i ù , m a n i e n t e d i m e n o )c h e e s p r i m e r e . ”C f .
T. S . E l i o t , O n P o e t r y a n d P o e t s , 1 9 5 7 , 9 8 : “ T h e p o e t d o e s n o t
k n o w w h a t h e h a s to s ay u n t i l h e h a s s a i d i t ”), 正 可 以 大 悲 菩
薩 之 手 眼 一 體 示 象 焉。 克 羅 采 又 引 米 開 朗 琪 羅 語:“ 畫 以 心 而 不

以 手 ”( s i d i p i n g e c o l c e r v e l l o , n o n c o n l e m a n i —i b . , 1 3 ; c f . G .

M i l a n e s i , L e l e t t e r e d i M i c h e l a n g e l o B u o n a r o t t i , 1 8 7 5 , 4 8 9 : “I o
r i s p o n d o c h e s i d i p i n g e c o l c i e r v e l l o e n o n c o n l e m a n i . ”); 實
即 尚 在 心 中 之 人 物 意 象, 已 早 以 將 來 手 下 之 繪 畫 跡 象 懸 擬 出 之

(t h e c o n c e i v e d m e d i u m )( 參 觀 R . Wo l l h e i m , A r t a n d i t s O b j e c t s ,

Pe n g u i n B o o k s , 1 9 7 8 , 5 7 - 9 )。 偏 其 反 而, 則 如 凱 勒 小 說 所 謂 學 畫
者 當 視 大 自 然 為 畫 苑, 覩 風 景 時, 不 作 物 象 看, 而 作 具 有 布 局 筆 法

之 繪 事 看(d i e g a n z e l a n d s c h a ft l i c h e Na t u r n i c h t m e h r a l s e t w a s

rund in sich Bestehendes, sondern nur als ein gemaltes Bilder-


und Studienkabinett, als etwas bloss vom richtigen Standpunket
aus Sichtbares zu betrachten und in technischen Ausdrücken zu
b e u r t e i l e n —G . K e l l e r, D e r g r ü n e H e i n r i c h , I I I , i i , S ä m t l . W e r k . ,
A u f b a u , 1 9 5 8 , I V, 3 7 9 )。 意 匠 經 營, 外 物 已 成 心 畫。 克 羅 采 專
主 意 象(p r o p r i a m e n t e stet i c o e d a v v e r o r e a l e — i b . , 1 0 5 ), 抹 摋 迹

537
象 為 不 足 道, 論 既 偏 宕, 亦 且 自 違 心 手 一 體 之 教 矣。 但 丁 屢 歎 文 不

逮 意、 力 不 從 心(l ' a l t r a i n e f f a b i l i t à ; c i o è c h e l a l i n g u a n o n è d i

q u e l l o c h e l ' i n t e l l e t t o v e d e , c o m p i u t a m e n t e s e g u a c e —I l C o n v i v i o ,
I I I . 3 , O p e r e , e d . E . M o o r e e P. To y n b e e , 2 7 5 ; c h e m o l t e v o l t e
a l f a t t o i l d i r v i e n m e n o — I n f e r n o , I V, 1 4 7 ; c h i p o r i a m a i p u r
c o n p a r o l e s c i o l t e e c c . —X X V I l l , 1 - 6 ; s ' i o a v e s s i l e r i m e a s p r e
e t c h i o c c e e c c . —X X X I I , 1 - 9 ; N e l c i e l c h e p i ù d e l l a s u a l u c e
p r e n d e e c c . —P a r a d i s o , I , 4 - 9 ; Tr a s u m a n a r s i g n i f i c a r p e r v e r b a n o n
s i p o r ì a e c —i b . , 7 0 - 1 ; v e r o è c h e , c o m e f o r m a n o n s ' a c c o r d a / m o l t e
fiate all'intenzion dell'arte,/perchè a risponder la materia è sorda
—i b . , 1 2 7 - 9 ; D a qu i n c i i n n a n z i i l m i o v e d e r f u m a g g i o e c c . —X X X I I I ,

5 5 - 6 3 ; o m a i s a r a p i ù c o r t a m i a f a v e l l a e c c . —i b . , 1 0 6 - 8 ; o h q u a n t o
è c o r t o i l d i r e e c o m e f i o c o / a l m i o c o n c e t t o ! e c c . —i b . , 1 2 1 - 3 ; A l l '
a l t a f a n t a s i a qu i m a n c o p o s s a —i b . , 1 4 2 )。 克 羅 采 引 本 國 畫 聖 語 以
自 佐, 而 於 本 國 詩 聖 道 寸 心 得 失 之 語, 度 外 置 之, 竊 所 未 解。 其 後

來 著 作 則 道 及 詩 家 每 苦 心 之 精 微, 筆 舌 難 宣(qu e sto to r m e n to

d e l l ' i n e s p r i m i b i l e ), 且 引 孟 佐 尼(M a n z o n i ) 未 刊 稿 中 語 曰:“吾 自 覺


入 神 之 妙 思, 不 受 語 言 羈 絆 而 脫 然 飛 逝”(C h ' i o s e n to c o m e i l p i ù

d i v i n s ' i n v o l a , / Né p u ò i l g i o g o p a t i r d e l a p a r o l a )( L a P o e s i a , 5 a
e d . , 1 9 5 3 , 2 6 2 )。鍾記室《詩品》下記袁嘏“詩平平”而“自謂能”,嘗
言:“ 我 詩 有 生 氣, 須 人 捉 著, 不 爾 便 飛 去”; 乃 已 成 章 句 之 誇 誕,

非 未 落 言 詮 之 悵 惘 也。 抑 此 不 僅 構 文 造 藝 為 然, 論 文 談 藝, 亦 時 有

賈生《鵩賦》所謂“口不能言”之感,克羅采嘗自述之(i b . , 1 3 1 - 2 , c a -

r a t te r i z z a r e u n a p o e s i a e c c . )。 蓋 心 手 相 乖, 固 作 者 述 者 所 同 歎
耳。 參觀《 管錐編》 四○六至一○頁。

538
211頁
【一】 雨 果 誨 作 者 云:“多 用 心 想, 少 用 筆 改。 在 頭 腦 中 塗 抹 修

削 ”( É c r i v a i n s , m e d i t e z b e a u c o u p e t c o r r i g e z p e u . Fa i t e s v o s r a -

t u r e s d a n s v o t r e c e r v e a u —H u g o , L i t t é r a t u r e e t P h i l o s o p h i e m ê l é -
e s , A l b i n M i c h e l , 2 3 8 )。 腦 中 塗 抹 堪 與 裴 子 野 心 中 刊 改、 王 子 安 腹
中起稿,三語並傳。

212頁
【一】《艾軒集》卷五《讀韓、柳、蘇、黃集》:“蘇黃之別,猶丈夫女

子之應接。丈夫見賓客,信步出將去;如女子,則非塗澤不可。”漁洋

《池 北 偶 談》 引 作“譬 如 丈 夫 見 客, 大 踏 步 便 出 去; 若 女 子, 便 有 許

多 粧 裹。” 子 才 隱 本 漁 洋 而 增 飾 下 一 語 為:“如 女 子 見 人, 先 有 許 多

粧裹作相。”《小倉山房尺牘》 卷七《與慶晴村都統》:“昔人論詩, 道

蘇東坡如名家女, 大脚步便出, 黃山谷縮頭拗頸, 欲出不出, 有許多

作 態”; 又 申 之 曰:“孫 壽 本 無 顏 色, 又 不 肯 安 心 梳 裹, 故 為 齲 齒 笑、

墮 馬 妝 以 惑 梁 冀、 秦 宮。” 卷 十《再 答 李 少 鶴》:“宋 人 詩 話 說: 東 坡

如宦家女, 大脚步便出;涪翁詩如小家女, 拗項折頸, 有許多做作。”

蓋匪徒由“信步”而放足為“大踏步”、為“大脚步”,亦復由“丈夫”而

變形為“名家女”、“宦家女”,可厠卷五《答人求娶妾》中所謂“美人”

焉。《晚 晴 簃 詩 匯》 卷 一 百 十 一 馬 雨 耕 春 田《讀 黃 山 谷 集》:“山 谷 老

人 人 俊 偉, 餘 事 作 詩 愛 譎 詭。 倩 盼 副 笄 皆 所 棄, 最 愛 齲 齒 墮 馬 髻”;

與 子 才 揣 稱 闇 合。 馬 與 姚 姬 傳 中 表 篤 好, 卻 勿 取 山 谷, 和 而 不 同。

何 蘭 士 道 生 於 同 時 老 輩 中 最 推 子 才,《雙 藤 書 屋 詩 集》 卷 五《讀 宋 元

詩有述》:“豫章羞澀乏神駿, 嬌如姹女工掠鬢”, 則本子才“小家女”

539
來。 隨 園 著 作 風 行, 流 俗 輾 轉 稗 販, 全 失 艾 軒 原 語 之 真。 如 俞 蛟

《潮 嘉 風 月 記》:“從 古 來 歌 詠 美 人, 未 嘗 論 及 其 足。 昔 人 論 東 坡 詩

如 名 家 女, 大 脚 步 便 出。 是 女 之 美 惡, 不 在 足 之 大 小”; 顯 襲 子 才。

奭召南良《野棠軒詞集》 卷三《沁園春. 天足》:“吾含笑, 笑貧家黃

九, 輸與坡仙”;則大類子才不僅謂“小家女拗項折頸”, 抑且謂其纏

脚束趾。 語經三傳,其訛蓋遠甚於書經三寫矣。

213頁
【一】 參觀《管錐編》 二一五頁又一四一○至一一頁。《詩話》 卷

三《女寵》條引“唐人詠明皇”二句,實乃宋張安道方平詩。羅隱(一

作 狄 歸 昌 )《題 馬 嵬 驛》:“馬 嵬 煙 柳 正 依 依, 重 見 鑾 輿 幸 蜀 歸。 泉 下

阿蠻應有語,者回休更怨楊妃”;又《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

亡 來 又 是 誰。” 韋 莊《立 春、 庚 子 年 冬 大 賀 幸 蜀 後 作》:“今 日 不 關 妃

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張功父《南湖集》卷六《姑蘇懷古》:“宰嚭

若能容國士,西施那解誤君王。”周公謹《草窗韻語》二稿《姑蘇臺》:

“堪 笑 吳 傖 太 癡 絕, 不 仇 宰 嚭 恨 西 施。” 已 成 詠 史 翻 案 套 語; 子 才 以

憐香惜玉自負,故尤樂為“ 美人開脫” 也。

214頁
【一】郭𠐺伽《靈芬館詩》初集卷四《鹿城感舊》:“不論橋上驚鴻

影, 兼失年時舊板橋”, 亦此機杼。《詩話》 卷十:“余最愛言情之作,

讀 如 桓 子 野 聞 歌, 輒 喚 奈 何”, 舉 例 中 又 有 厲 太 鴻 一 絕, 即《樊 榭 山

房續集》 卷六《與謝山偕往廣陵, 予至吳門, 疾作遽歸。 謝山有詩惜

別, 次 韻》:“生 來 僧 祐 偏 多 病, 同 往 林 宗 又 失 期。 兩 點 船 燈 看 漸 遠,

暮 江 惆 悵 獨 歸 時。” 誠 回 腸 盪 氣 之 什, 然 實 脫 胎 於 子 才 所 不 喜 之 昌

540
黎、 山 谷。 昌 黎《送 李 員 外》:“飲 中 相 顧 色, 送 後 獨 歸 情”;《山 谷 外

集》 卷 十 四《放 言》 第 六 首:“黃 鵠 送 黃 鵠, 中 道 言 別 離。 送 君 不 憚

遠, 愁 見 獨 歸 時”, 又《送 伯 氏 入 都》:“送 行 不 知 達, 可 忍 獨 歸 時。”

《後村大全集》 卷一百七十四《詩話》 引曾茶山句:“不堪相背處, 何

況獨歸時”; 徐靈暉《贈徐璣》:“不來相送處, 愁有獨歸時。” 宋人詩

中, 幾 成 窠 臼。 趙 雲 崧《甌 北 詩 鈔》 七 言 律 卷 七《石 菴 還 朝 口 占 送

別》:“送公千里終須別, 剩我孤舟獨自歸”;遠紹昌黎, 近承樊榭矣。

夫客子遠役苦辛。 旅程煩縟, 煞費料量, 人地生疏, 重勞應接;而頓

新 聞 見, 差 解 鬱 陶。 故 以 離 思 而 論, 行 者 每 不 如 居 者 之 專 篤, 亦 猶

思 婦 之 望 遠 常 較 勞 人 之 念 家 為 深 摯( 參 觀《管 錐 編》 九 四 頁 )。 此 所

以“惆 悵 獨 歸”, 其“情” 更 淒 戚 於 踽 涼 長 往 也。 法 國 詩 人(A . V.

A r n a u l t ) 舊 有 句 云:“離 別 之 惆 悵 乃 專 為 居 者 而 設”(L e s r e g r et s d u
d é p a r t s o n t p o u r c e l u i qu i r e ste )。 拜 倫 致 其 情 婦(Te r e s a G u i -
c c i o l i ) 書 曰:“此 間 百 凡 如 故, 我 仍 留 而 君 已 去 耳。 行 行 生 別 離, 去
者 不 如 留 者 神 傷 之 甚 也 ”(E v e r y t h i n g i s t h e s a m e , b u t yo u a r 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 u f f e r s l e s s t h a n t h e o n e w h o s t a y s b e h i n d —L e s l i e A . M a r c h -
a n d , B y r o n , I I , 7 8 3 )。生離如是,死別尤甚。逝者已冥漠無知,惟存
者 心 摧 腸 斷, 子 期 思 舊, 安 仁 悼 亡, 此 情 難 遣 已。(C f B ö r r i e s

Fr e i h e r r v o n M ü n c h h a u s e n : “ D u n k e l e r Fa l t e r ”:“ E i n e r v o n u n s
muss streun mit kalter Hand/Erde hernieder vom bretternen
Grabesrand,/Einer von uns muss gehn nach Haus allein,—/Lie-
b e r G ot t , l a s s m i c h d e r a n d e r e s e i n ! ” —W. R o s e , A B o o k o f M o d -
e r n G e r m a n L y r i c Ve rs e , 7 0 . )
【二】陸次雲《澄江集 · 得家問》:“久絕故鄉書,乍得心翻悸。未

541
及啟封函,先看平安字。”亦本山谷、能始之句,而曰“未啟封函”者,

當是聞毛大可之言。《西河詩話》 卷二載“一客” 評曹詩云:“露字不

如 賸 字 之 當。 大 抵 平 安 註 函 外, 損 餘 曰 賸; 若 內 露, 不 必 巧 值 此

字矣。”

215頁
【一】參觀《管錐編》一○五七至八頁。楊仲子鈞《草堂之靈》卷

三 載 其 師 王 壬 秋 書 冊 頁 云:“ 袁 枚 云: 唐 如 周 八 百 年, 則 無 唐 宋。

此謬說也。 周八百年, 文體三變, 而無闌入秦漢者;秦二世, 隋亦二

世, 無 闌 入 漢 唐 者。 故 嘗 譬 之, 文 分 代, 猶 語 分 鄉; 錢 塘 話 不 似 富

陽, 湘 潭 話 必 非 善 化。 相 去 半 里, 土 俗 殊 音; 但 成 朝 代, 即 有 風 尚。

九 州 隨 之 轉 移, 億 兆 同 於 格 律, 豈 以 年 數 而 同 異 乎。” 湘 綺 佚 文, 可

供 掇 拾。 所 謂“袁 枚 云”, 實 即《隨 園 詩 話》 卷 十 六 記 徐 朗 齋 嵩 語:

“倘唐朝亦如周家八百年, 則宋、 元、 明三朝詩俱號稱唐詩。” 朗齋後

改名鑅慶,其《玉山閣詩選》卷一《下第》一首即《詩話》此條所引《咏

唐 寅 畫 像》 絕 句。《詩 話》 無 端 改 易 題 目, 詩 句 初 不 切 唐 子 畏 也。 朗

齋自註言“後場卷損補一字被貼”,《詩話》 載“已定元矣, 因三場策

不到而罷”,亦乖事實。

217頁
【一】趙甌北《陔餘叢考》卷十一《新唐書文筆》條,譏景文:“不

欲 以 四 六 入 文, 則 但 摘 其 大 意 可 矣。 乃 竟 改 作 全 篇 散 文, 首 尾 完

善, 一 似 繙 譯。 私 智 自 用。” 亦 未 引 景 文《筆 記》。 卷 上 此 則 有 曰:

“余 修《唐 書》, 未 嘗 得 唐 人 一 詔 一 令 可 載 於 傳 者。 唯 捨 對 偶 之 文,

近高古,乃可著於篇”;蓋景文且以謹嚴自負也。

542
【二】 景 文《筆 記》 卷 上、 卷 中 極 推 韓 文, 次 則 柳 劉。 卷 中 云:

“韓退之《送窮文》、《進學解》、《原道》等諸篇皆古人意思未到,可以

名家矣。”《景文集 · 拾遺》卷六《讀退之集》:“素瑟朱家〔?絃〕古韻

長,有誰流水辨湯湯。 東家學嗜蒲葅味,蹙額三年試敢嘗。”

219頁
【一】喬鶴儕所謂“近人”,指李小湖聯琇。參觀《管錐編》三六○

至一頁、 又一一五至二頁。

220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一二八五至七頁。

【 二】 參觀《 管錐編》 一三六至七頁。

221頁
【一】子才《子不語》卷六亦記王介眉紀夢詩事。又按《詩話》此

卷 稱 引 錢 辛 楣 過 安 陽 弔 韓 侂 冑 七 律, 而 見 於 錢 氏《潛 研 堂 詩 續 集》

卷二者, 則七絕耳。 平景蓀《霞外捃屑》 卷八上謂子才所錄, 殆辛楣

初稿。

222頁
【一】王筠句乃謂“庭樹”“知”春信,“先”於“水泉”,非東坡詩

意。 余 舊 說 未 審。 孟 東 野《 春 雨 後》:“ 昨 夜 一 霎 雨, 天 意 蘇 群 物。

何 物 最 先 知, 虛 庭 草 爭 出”; 亦 王 詩 之 意。《苕 溪 漁 隱 叢 話》 後 集 卷

二 十 四 引《明 道 雜 志》 等 書 謂 河 豚 必 以 蔞 蒿、 荻 芽 等 物 同 煮, 故 梅

聖俞《食河豚》詩首句曰“春洲生荻芽”;王漁洋《居易錄》亦謂蔞蒿

543
“江 東 用 羹 魚, 故 坡 詩” 云 云。 東 坡 見 畫 中 蔞 蒿 蘆 芽, 遂 思 及 河 豚,

莊生所謂“見彈思炙”也(參觀第 79 頁《補訂》二)。蓋東坡此首前後

半 分 言 所 畫 風 物, 錯 落 有 致, 關 合 生 情。 然 鴨 在 畫 中, 而 河 豚 乃 在

東 坡 意 中:“水 暖 先 知” 是 設 身 處 地 之 體 會(m i mp a t hy ), 即 實 推 虛,

畫 中 禽 欲 活 而 羽 衣 拍 拍;“河 豚 欲 上” 則 見 景 生 情 之 聯 想(a s s o c i a -

t i o n ), 憑 空 生 有, 畫 外 人 如 饞 而 口 角 津 津。 詩 與 畫 亦 即 亦 離, 機 趣
靈 妙。 使 西 河 得 知 全 篇, 必 更 曰:“定 該 河 豚 上, 河 魚 不 上 耶。” 王

文誥《蘇詩編註集成》識解塵垢,筆語蕪穢,王壬秋閱之曰:“知世間

書癡不少, 又非科舉學堂所可盡”,“殊為可笑”(《湘綺樓日記》 宣統

元 年 九 月 二 十 五 日、 二 年 三 月 二 十 二 日 )。 卷 二 十 六 說 此 詩 曰:“上

上 絕 句, 人 盡 知 之, 而 固 陵 毛 氏 獨 不 謂 然。 凡 長 於 言 理 者, 言 詩 則

往 往 別 具 肺 腸, 卑 鄙 可 笑”; 既 不 能 道 東 坡 苦 心, 復 不 肯 引 毛 氏 違

言,“ 卑鄙” 之訶,著語不倫,直是文理欠通耳。

【二】 伯敬《牛首道中看人家桃花》 起句:“桃花沒人事, 青山又

周 之。” 友 夏《秋 夕 集 周 安 期 等 柏 鸞 堂 看 月》 三 四 句:“月 性 閒 階 滿,

秋聲半夜真。”

223頁
【一】 子才所稱“詩中理語”, 皆屬人事中箴規。 賀黃公《載酒園

詩話》卷一以駁嚴滄浪“詩有別趣非關理”開宗明義,曰:“然理原不

足以礙詩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東野《游子行》、韓退之《拘幽

操》、李公垂《憫農詩》,真是六經鼓吹。”是亦祗以“理”作道德解會。

黃 白 山《載 酒 園 詩 評》 卷 上 駁 之 曰:“滄 浪 理 字 原 說 得 輕 泛, 只 當 作

實 事 二 字 看, 後 人 誤 將 此 字 太 煞 認 真, 全 失 滄 浪 本 意”; 卷 下 論 陸 魯

望《自遣》七絕又曰:“此滄浪所謂無理而有趣者,理字只如此看,非

544
以鼓吹經史、裨補風化為理也。”其駁黃公解“理”字太隘,是也。然

於“滄浪本意” 未知得否。 滄浪以“別才非書”、“別趣非理” 雙提並

舉, 而下文申說“以文字為詩, 才學為詩”,“多務使事, 必有來歷出

處”,皆“書”邊事,惟“以議論為詩”稍著“理”字邊際。所數詩流之

“江西宗派”, 亦祗堪示以“書” 為作詩之例。 南宋詩人篇什往往“以

詩 為 道 學”, 道 學 家 則 好 以“語 錄 講 義 押 韻” 成 詩( 參 觀 第 八 七 頁 補

訂二);堯夫《擊壤》,蔚成風會。真西山《文章正宗》尤欲規範詞章,

歸諸義理。竊疑滄浪所謂“非理”之“理”,正指南宋道學之“性理”;

曰“非書”,鍼砭“江西詩病”也,曰“非理”,鍼砭濂洛風雅也,皆時弊

也。 於“理” 語焉而不詳明者, 懾於顯學之威也;苟冒大不韙而指斥

之,將得罪名教,“招拳惹踢”(朱子《答陳膚仲》書中語)。方虛谷尊

崇 江 西 派 詩, 亦 必 借 道 學 自 重; 嚴 滄 浪 厭 薄 道 學 家 詩, 卻 祗 道 江 西

不 是。 二 事 彼 此 烘 襯。 余 姑 妄 揣 之, 非 敢 如 滄 浪 之“ 斷 千 百 年 公

案” 也。

【二】寫景語未嘗不可借用以說理,古人“賦詩”所謂“斷章”(參

觀《管 錐 編》 二 二 四 至 五 頁 )。 然 在 原 詩 祗 屬 流 連 光 景, 非 由 跡 明

本 也。 如《圓 覺 經》 云:“譬 如 動 目, 能 搖 湛 水。 又 如 定 眼, 由 迴 轉

火。 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 亦復如是”; 宗密作此經序亦云:“心本是

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騖驟。”庶幾子才所謂“見道

悟 境”, 而 其 所 引 之“只 認 己 身 往, 翻 疑 彼 岸 移”, 則 祗 即 事 寫 景 耳。

所引王梵志詩, 參觀《管錐編》 一四六至七頁;王從之取說理語而烹

煉以抒情耳。

【 三】 參觀《 管錐編》 一一四四至五頁。

545
224頁
【一】 空同“自賢” 云云指伊川所言:“某素不作詩, 亦非是禁止

不 作, 但 不 欲 為 此 閑 言 語。 且 如 今 言 詩 無 如 杜 甫, 如 云:‘穿 花 蛺 蝶

深深見, 點水蜻蜓欵欵飛’; 如此閑言語, 道出做甚。” 語見《河南程

氏遺書》卷十八,參觀《河南程氏文集》卷十八伊川(一作明道)《答

朱 長 文 書》。《空 同 子 集》 卷 六 十 六《論 學》 上 篇 稱 杜 詩“信 手 拈 來,

頭頭是道”,引“隨風潛入夜”、“水流心不競”、“出門流水住”等句為

例,亦隱謂杜詩非皆“ 閑言語” 也。

225頁
【一】 紀 曉 嵐《點 論 李 義 山 詩 集》 卷 下 評《戊 辰 會 靜 中 出 貽 同 志

二十韻》 云:“終恨有章呪氣”;《點論蘇文忠詩集》 卷四評《讀道藏》

云:“作 僧 家 詩, 不 可 有 偈 頌 氣; 作 道 家 詩, 不 可 有 章 呪 氣。 此 固 未

免於章呪。”

226頁
【一】六祖弟子元覺《永嘉集 · 永嘉證道歌》亦云:“猶如仰箭射

虛空,勢力盡,箭還墜。”

【二】《夷堅志》支庚卷八《江渭遇二仙》則中一侍女曰:“天上月

圓, 人 間 月 半。 教 人 似 月, 正 在 今 宵。” 董 文 友 以 寧《蓉 渡 詞》 卷 下

《滿 江 紅 · 乙 巳 元 夕 述 哀》:“月 正 團 圓, 卻 不 道 今 宵 月 半。” 端 木 鶴

田國瑚《大鶴山人詩集》 卷一《月謠》:“天上一月, 地上一月。 天上

月圓,地上月缺。”

546
227頁
【一】《維 摩 詰 所 說 經 · 佛 國 品》:“各 見 世 尊 在 其 前, 斯 則 神 力

不 共 法”; 肇 註:“法 身 圓 應, 猶 一 月 升 天 影 現 百 水 也。” 唐 譯《華 嚴

經 · 兜 率 宮 中 偈 贊 品》:“譬 如 淨 滿 月, 普 現 一 切 水。 影 象 雖 無 量,

本 月 未 曾 二。” 元 覺《永 嘉 證 道 歌》:“一 月 普 現 一 切 水, 一 切 水 月 一

月攝。” 惠洪《禪林僧寶傳》 卷二贊弘明禪師曰:“公之全體大用, 如

月 照 眾 水, 波 波 頓 見 而 月 不 分, 如 春 行 萬 國, 處 處 同 時 而 春 無 跡。”

《朱子語類》卷十八論“格物”云:“萬物各具一理,而萬理同出一源。

釋 氏 云: 一 月 普 現 一 切 水, 一 切 水 月 一 月 攝; 也 窺 見 這 道 理”; 即 引

“一宿覺”語。黃瑜《雙槐歲鈔》卷十《一月千江》則引明儒語,可參

觀。 餘見《 管錐編》 四○頁。

228頁
【一】常建之“潭影空人心”,少陵之“水流心不競”,太白之“水

與 心 俱 閑”, 均 現 心 境 於 物 態 之 中, 即 目 有 契, 著 語 無 多, 可 資“理

趣” 之例。 香山《對小潭寄遠上人》 云:“小潭澄見底, 閒客坐開襟。

借 問 不 流 水, 何 如 無 念 心。 彼 惟 清 且 淺, 此 乃 寂 而 深。 是 義 誰 能

答,明朝問道林”;意亦相似,而涉唇吻,落思維,祗是“ 理語” 耳。

【二】《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十 八:“壽 昌 問 鳶 飛 魚 躍, 何 故 仁 便 在

其 中。 先 生 良 久, 微 笑 曰:‘公 好 說 禪; 這 個 亦 略 似 禪, 試 將 禪 來 說

看。’ 壽 昌 對:‘不 敢。’ 曰:‘莫 是 雲 在 青 天 水 在 瓶 麽’。” 參 觀 卷 六 十

三論“鳶飛魚躍” 云:“形容道體, 恰似禪家云:‘青青綠竹, 莫匪真

如; 粲粲黃花, 無非般若。’”《捫蝨新話》 卷十一論李翱問藥山、《困

學紀聞》 卷七引陳仲猷語可比勘。

547
【三】“野色”一聯非杜子美詩;《橫浦日新》復引此聯,謂是鄭毅

夫獬詩,是也,見《鄖溪集》卷二十七《月波樓》。《竹坡詩話》引之,

誤 作 滕 元 發 詩,“通” 字 作“連”, 又 嫌“直” 字“著 力 近 俗”, 易 以

“ 自” 字。

229頁
【一】黃東發《日抄》卷六十四評荊公《孔子》詩云:“孔子豈是文

人詩料。” 鄭荔鄉《全閩詩話》 卷四引謝在杭《小草齋詩話》 云:“作

詩 第 一 對 病 是 道 學。 何 者: 酒 色 放 蕩, 禮 法 所 禁, 一 也; 意 象 空 虛,

不踏實地,二也;顛倒議論,非聖非法,三也;議論杳渺,半不可解,

四也; 觸景偶發, 非有指譬, 五也。 宋時道學諸公, 詩無一佳者。 黃

勉齋登臨詩開口便云:‘登山如學道, 可止不可已’; 此正是‘譬如為

山’ 註疏耳。”

230頁
【一】劉起潛壎主象山之學,故《隱居通議》卷二《朱陸》之一、卷

三《近道障道》皆引《春晴》二句為朱服陸之證。《宋詩紀事補遺》卷

四十引《興化縣志》載陳豐《尋春》,與《鶴林玉露》所載尼詩僅數字

異。《山谷內集》卷五《柳閎展如、 蘇子瞻甥也, 作詩贈之》 第八首:

“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歸來坐虛室,夕陽在吾西”;天社註:“孟

子:‘子歸而求之,有餘師。’法眼禪師《金剛經四時般若頌》曰:‘理

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菓熟兼猿重, 山

長 似 路 迷。 舉 頭 殘 照 在, 元 是 住 居 西。’ 此 用 其 意, 謂 道 在 邇 而 求 之

遠也。”《別集》 卷上《題學海寺》:“一段秋蟬思高柳, 夕陽元在竹陰

西”;史季溫註亦引法眼此頌,“山長”作“山高”,“元是”作“元在”。

548
尼詩即法眼頌意(參觀《管錐編》四五○至四五三頁)。安公石磐《頤

山詩話》:“楊月湖方震選陳公甫、 莊孔暘二家詩, 謂其別出新格, 高

處 不 論 唐 人。 二 公 詩 本 學 堯 夫; 公 甫 興 致 儘 高, 孔 暘 一 味 怒 駡, 較

之 堯 夫 安 閒 弘 闊, 已 不 同 矣。 月 湖 云:‘子 美 穿 花 蛺 蝶 一 聯, 視 孔 暘

溪 邊 鳥 共 天 機 語, 擔 上 梅 挑 太 極 行, 尚 隔 幾 塵; 以 是 知 工 於 詞 而 淺

於 理 者 之 未 足 貴 也。’ 予 謂 不 然。 蛺 蝶 之 穿 花, 蜻 蜓 之 點 水, 各 具 一

太極, 各自一天機, 亦鳶飛魚躍之意也。 奚必待天機太極, 始謂之言

理哉。‘擔挑太極’,全不成語。”伊川斥少陵“閒言語”,即舉“穿花”

一聯。 楊氏於伊川拾唾承竅; 推崇白沙, 而拋《白沙集》 於腦後, 渾

不理會《白沙集》 卷一《次王半山韻詩跋》:“予嘗愛看子美、 後山等

詩,蓋喜其雅健”,又卷五《隨筆》第六首:“子美詩之聖”,等語,楊氏

若無覩聞。“太極”即指“擔上梅”;蓋梅花形圓,而周茂叔《太極圖》

亦畫圓圈(參觀《野獲編.補遺》卷三《太極》則),《定山集》卷四《孤

鶴 翁 過 訪》 所 謂“老 懷 太 極 一 圈 子”, 故 二 者 可 以 擬 象。 南 宋 方 巨 山

《秋崖小稿》 卷六《觀荷》 第四首早云:“自憐尚與梅花隔, 曾識先生

太 極 圖。”《定 山 集》 中 以 梅 花 與 太 極 比 類 語, 連 行 接 頁。 卷 一《和

司 馬 提 學 倡 和 詩 韻》:“白 頭 坐 中 太 極 圈, 醉 點 梅 花 歸 未 得”; 卷 二

《題畫》:“太極吾焉妙, 圈來亦偶誇。 此翁江閣路, 騎雪玉梅花”, 又

《梅 花》:“周 子 不 知 天 亦 妙, 乃 畫 太 極 與 人 知”; 卷 五《雪 中 和 趙 地

官》:“許誰太極圈中妙, 不向梅花雪裏求”; 均點出“圈” 字。《官場

現 形 記》 第 四 十 二 回 賈 制 台 畫 梅 花 有“訣 竅”, 其 一 為“圈 兒 畫 得

圓”, 因 取“沙 殼 子 小 錢 鋪 在 紙 上, 叫 管 家 依 着 錢 畫, 沒 有 不 圖 的

了”。此謔堪箋定山“擔上”句,及卷二《梅花》:“一花太極一丸春”,

卷三《雪中和懷玉》:“梅花太極圖”等語。《白沙子全集》卷四《病中

詠 梅》 第 四 首:“何 處 梅 梢 月, 流 光 到 枕 屏。 江 山 都 太 極, 花 草 亦 平

549
生”;以月圓與梅圓牽合, 集中詠梅他作, 未嘗道“太極”。 白沙又嘗

以 程 明 道 詩 與 康 節 詩 並 稱, 謂 皆“天 生 溫 厚 和 樂 一 種 好 性 情”, 見

《全 集》 卷 一《批 答 張 廷 實 詩 箋》。 余 觀 明 人 汪 廷 訥 院 本《獅 吼 記》,

寫 陳 季 常 懼 內 事 者; 第 五 齣 東 坡、 季 常 挾 妓 春 郊 聯 句, 則 全 襲 明 道

《郊 行 即 事》 七 律, 白 沙 倘 見 之, 當 以 為 瀆 侮 大 儒, 未 必 欣 奇 文 之 有

共賞也。

231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一一至二頁、 六二八至九頁。

232頁
【一】 參 觀《管 錐 編》 一 ○ 八 至 一 一 ○ 頁。 古 希 臘 哲 人 斥 荷 馬 史

詩 虛 妄 不 根; 其 詩 之 苦 心 衞 護 者, 曲 解 為 寓 言 寄 意, 謂 假 人 事 以 明

天道(T h e o l o g i e ),於是詞章義理,兩全兼美(E . R . C u r t i u s , E u r o p ä -

ische Literatur und lateinisches Mittelalter, 2. Auf l., 1954, 210-2,


d i e H o m e r a l l e g o r e s e )。 蓋 畧 如 吾 國 談 藝, 每 箋 風 懷 詩 為 風 刺 詩, 借
詠 史 以 為 言 情 張 門 面 而 添 聲 價 也。 厥 說 既 大 行, 託 寓 詩 遂 為 最 資

教 化 之 體, 善 誘 潛 移, 愛 賞 其 詞 者, 濡 染 其 理。 塔 索 嘗 喻 如 於 苦 藥

甌 邊 塗 甘 露, 誘 病 小 兒 飲 之, 裨 得 平 善。(c o s ì a l ' e g r o f a n c i u l

porgiamo aspersi/di soavi licor gli orli del vaso:/succhi amari


ingannato in tanto ei beve,/e da l'inganno suo vita riceve—
G e r u s a l e m m e l i b e r a t a , I . 3 , P o e s i e , R i c c i a r d i , 4 )。有襲用此喻者,舉
藥 製 櫻 桃 為 例(a m e d e c i n e o f c h e r r i e s — S i d n e y: “A n A p o l o g y fo r

Po et r y ”, i n E n g l i s h C r i t i c a l E s s a y s : 1 6 t h , 1 7 t h , a n d 1 8 t h C e n t u r i e s ,
“ Wo rl d ' s C l a s s i c s ” , 2 6 )。《 大 智 度 論》 卷 三 十 五《 釋 習 相 應 品》 第
550
三:“譬 喻 為 莊 嚴 論 議, 使 人 信 著。 以 眼 見 事 喻 所 不 見, 譬 如 苦 藥,

服之甚難,假之以蜜,服之則易”;卷八十七《釋三次第學品》第七十

五 下:“譬 如 小 兒 服 藥, 須 蜜 乃 下”; 即 斯 意 也。 約 翰 生 極 稱 託 寓 體

詩 誨 人 亦 復 娛 人, 大 有 益 而 甚 有 味(A l l e g o r y i s p e rh a p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p l e a s i n g v e h i c l e s o f i n s t r u c t i o n —R a m b l e r , n o . 1 2 1 ,
J . E . B r o w n , T h e C r i t i c a l O p i n i o n s o f S a m u e l J o h n s o n , 5 ),後來德 ·
桑 克 提 斯 則 逕 斥 託 寓 詩 體 為“ 討 厭 詩 體”(Po e s i a a l l e g o r i c a , p o e s i a

n o i o s a )。 兩 語 相 校, 可 以 覘 文 章 時 會 矣。 克 羅 采 有 文 論 此 體, 援 據
詳 實(“S u l c o n c e t t o d e l l ' a l l e g o r i a ”, i n F i l o s o f i a , p o e s i a , s t o r i a ,

3 3 6 - 4 1 ), 甚 資 考 鏡。 微 恨 其 於 黑 格 爾 前, 未 引 莫 禮 茨。 莫 禮 茨 讀
密 爾 頓 詩 中 寫 夏 娃 風 貌 語(H e r l o v l i n e s s , s o a b s o l u te s h e s e e m s /

A n d i n h e rs e l f c o mp l e a t —P a r a d i s e L o s t , V I I I , 54 7 - 8 ), 會 心 有 悟,
因 謂 藝 之 佳 者, 自 身 完 足 具 備(et w a s i n s i c h s e l b st Vo l l e n d ete s ),

絕 待 而 空 依 傍, 託 寓 則 有 所 憑 藉, 故 非 藝 之 至 也(“U e b e r d i e

A l l e g o r i e ”, i n K a r l P h i l i p p M o r i t z , S c h r i f t e n z u r A e s t h e t i k u n d
P o e t i k , h r s g . H . J . S c h r i mp f , 1 9 6 2 , 1 1 2 - 3 )。 正 堪 助 克 羅 采 張 目 云。
【 二 】 古 希 臘 詩 人 呼 蝸 牛 曰“ 戴 屋 者 ”(h o u s e - c a r r i e —H e s i o d ,

W o r k s a n d D a y s , 5 6 9 , L o e b , 4 5 ; c f A n a x i l a s : “S n a i l s i n d i s t r u s t
c a r r y t h e i r h o u s e s a b o u t w i t h t h e m ” —A t h e n a e u s , T h e D e i p n o -
s o p h i s t s , I I § 6 3 , L o e b , I , 2 7 5 )。吾國古時長途遠役,每不得逆旅投止,
而 向 人 家 借 宿, 有 諺 曰:“出 門 人 不 帶 著 屋 子 走”;《水 滸》 第 二 回 王

進向史家莊“假宿一宵”, 史太公所謂:“不妨, 如今世上人那個頂著

房 屋 走 哩。” 蝸 牛 戴 屋 而 行, 遂 為 曲 謹 庸 懦 之 象, 如 陸 道 威 世 儀《桴

亭詩集》 卷九《五蟲吟和陸鴻達》 第四首《蝸以牛名》:“引重原從利

物 稱, 如 君 祗 足 戴 家 行”, 自 註:“蝸 名 戴 家。” 英 國 古 小 說 言 埃 及 婦

551
女 足 不 出 戶,“ 有 如 蝸 牛 頂 屋, 不 須 臾 離 ”。(wo e m e n s h o u l d b e e u e

r l i k e y t S n a i l e , w h i c h h a t h e u e r h i s h o u s e o n h i s h e a d —L y
l y, E u p h u e s , i n C o m p l e t e w o r k s , e d . R . W. B o n d , I , 2 2 3 - 4 )。 法、
意 詩 家 以 蝸 牛 諷 宴 安 墨 守 之 自 了 漢、 戀 家 鬼(C h e z s o i c o m m e

e n p r i s o n , / Vi e i l l i r , d e j o u r e n j o u r p l u s t r i s t e : / C ' e s t l ' h i -
s t o i r e d e l ' é g o ï s t e / E t c e l l e d u c o l i m a c o n - A . - V. A r n a u l t ,
Fa d l e s , I . 4 ; c o n t e n t a a i c o m o d i / c h e D i o l a f e c e , / p u ò d i r s i
il Diogene/della sua specie;/per prender aria/non pass-
a l'uscio;/nelle abitudini/del proprio guscio/sta persu-
a s a / e n o n i n t a s a : / v i v a l a c h i o c c i o l a / b e s t i a d a c a s a —G .
G i u st i : “L a c h i o c c i o l a ”. ) 與 約 翰 · 唐 欲 人 師 法 蝸 牛 戴 殼 之 無 往
而 不 自 適 者, 喻 邊 同 而 喻 柄 異 矣( 參 觀《管 錐 編》 三 七 至 四 ○ 頁 )。

234頁
【一】 鄭 禹 梅 梁 為 黃 梨 洲 弟 子, 而 詩 才 遠 過 其 師, 爽 利 直 白 處 每

近 誠 齋。 其 論 詩 極 推 白 沙、 定 山。《見 黃 稿 詩 刪》 卷 二《借 得 白 沙 子

集賦寄》:“熙甫文章公甫詩, 有明作者更推誰”;《余嘗有“詩到白沙

財 入 聖、 文 除 熙 甫 總 還 疏” 之 句。 見 者 譏 余 成 癖, 且 以 兩 老 舉 人 相

戒。 笑 而 答 此》:“一 生 倘 得 追 雙 甫, 兩 榜 寧 還 想 九 科”;《書 定 山 詩

鈔》:“明 朝 詩 學 推 公 甫, 若 語 仙 才 拜 定 山。 闊 海 空 天 那 見 律, 吟 風

弄 月 幾 同 頑。 從 來 學 到 無 心 妙, 似 此 詩 寧 有 意 嫻。 子 美、 堯 夫 應 共

許,太倉、 歷下或能刪。”

235頁
【一】《十一稿詩選》 有《讀黃詩》:“平生所敬涪江翁, 知翁不特

哦 詩 工。 逍 遙 頗 學 漆 園 吏, 下 筆 縱 橫 法 略 同。 生 前 忍 苦 琢 詩 句, 飄

552
泊 不 憂 無 死 處。 今 人 更 病 語 太 奇, 哀 公 不 遇 今 猶 故。” 末 二 句 當 參

觀《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 卷三《三十年前, 曾與陳剛父論詩云:本

朝詩人極少, 荊公絕工緻, 並非當行;山谷詩有道氣, 敖臞菴諸人只

是 俠 氣。 余 甚 以 為 知 言。 追 懷 此 友, 因 以 記 之》:“ 文 人 縱 有 詩 人

少, 俠 氣 不 如 道 氣 多。” 劉 潛 夫 序 肅 翁 詩, 正 用 此 意 發 策,《後 村 大

全 集》 卷 九 十 四《竹 溪 詩 序》:“本 朝 則 文 人 多, 詩 人 少。” 敖 器 之 陶

孫乃學江西派者,“今人”“俠氣” 等語亦可與遺山“拜涪翁” 而不入

“江 西 社 裏” 一 絕 映 發。“道 氣” 即 謂 山 谷 詩 每 作 理 學 語,《續 集》 卷

一《書 窗 即 事》:“涪 翁 語 忌 隨 人 後, 康 節 圖 看 到 畫 前”; 性 理 之 學,

“道 氣” 之 詩, 可 覘 志 事 焉。 後 村 與 肅 翁 投 分 不 淺, 唱 酬 甚 多, 於 並

時詩人最推崇者,趙南塘外,則肅翁耳。

【二】參觀《管錐編》四二七至八頁、五一七頁、五二八頁。明儒

羅整菴欽順《困知記》卷三:“今之道家,蓋源於古之巫祝,與老子殊

不 相 干。 老 子 誠 亦 異 端, 然 道 德 五 千 言 具 在, 於 凡 祈 禳、 禜 禱、 經

呪、 符籙等事, 初未有一言及之。 而道家立教, 乃推尊老子, 置之三

清 之 列, 以 為 其 教 之 所 從 出, 不 亦 妄 乎。 今 之 所 傳, 分 明 遠 祖 張 道

陵, 近 宗 林 靈 素 輩, 譸 張 為 幻, 又 老 子 之 所 不 屑 為 也。 欲 攻 老 氏 者,

須 為 分 二 端。” 竊 謂 末 流 累 及 始 祖, 有 二 端 焉。 確 出 師 承, 而 歷 久

傳訛, 乖本加厲, 如父殺人則子行劫, 韓非、 李斯之於荀卿是也。 初

無 授 受, 而 私 借 高 名, 僭 居 法 嗣, 如 暴 發 戶、 新 貴 人 之 攀 附 強 宗 華

冑, 亦 猶 虎 威 狐 假 然, 五 斗 米 之 於 五 千 言 是 矣。 詩 文 宗 派, 亦 復

爾耳。

237頁
【一】《鶴林玉露》卷九言“古人觀物,每於活處看”,因引“鳶飛

553
魚 躍”、“逝 者 如 斯”、“山 梁 雌 雉”、“觀 水 有 術”、“源 泉 混 混” 及 程 明

道語為例。 皆儒家言也。

【二】龔定菴《續集》卷三《金孺人畫山水敘》:“嘗以後世一切之

言 皆 出 於 經。 獨 至 窮 山 川 之 幽 靈, 嗟 歎 草 木 之 華 實, 是 不 知 其 所 出。

嘗 以 叩 吾 客。 客 曰: 是 出 於 老 莊 耳。 老 莊 以 逍 遙 虛 無 為 宗, 以 養 神

氣 為 用, 故 一 變 而 山 水 草 木 家 言。 昔 者 劉 勰 論 魏、 晉、 宋 三 朝 之 文,

亦幾幾見及是。” 此節可補箋《 文心》。

239頁
【一】包宏父恢《敝帚稿略》卷二《答曾子華論詩》:“後世詩之高

者, 陶 之 沖 澹 閒 靜。‘羲 皇 去 我 久’ 一 篇 又 直 歎 孔 子 之 學 不 傳 而 竊 有

志焉。”李獻吉《空同子集》卷六十六《論學篇》下:“趙宋之儒,周子、

大 程 子 別 是 一 氣 象, 胸 中 一 塵 不 染, 所 謂 光 風 霽 月 也。 前 此 陶 淵 明

亦 此 氣 象; 陶 雖 不 言 道, 而 道 不 離 之。” 安 公 石《頤 山 詩 話》:“陶 淵

明 有 志 聖 賢 之 學, 人 或 不 能 知 也。 其 詩 曰:‘先 師 遺 訓, 余 豈 云 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又曰:‘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又曰:‘羲

農去我久, 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 彌縫使其淳。’ 又曰:‘先師有

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予謂漢魏以來,知遵

孔 子 而 有 志 聖 賢 之 學 者, 淵 明 也。 故 表 而 出 之。” 韓 慕 廬《詠 懷 堂 文

稿》 卷三《菊社清吟集序》:“晉時崇尚虛遠, 劉阮輩皆遣放於酒以自

豪, 而 淵 明 獨 非 酒 人。 其 言 曰:‘得 知 千 載 事, 正 賴 古 人 書’; 又 曰:

‘羲農去我久, 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 彌縫使之淳。’ 自漢董子而

後 無 此 言, 其 於 少 陵 盜 跖 何 有 之 語, 不 大 遠 哉。” 譚 復 生《譚 瀏 陽 文

集》卷上《報劉淞芙書》之二:“陶本悲歌慷慨之士,而得力經術,涵

養 深 純。” 蓋 儒 家 性 理 有 契 於 山 水, 道 家 玄 虛 亦 有 契 於 山 水; 而 恣

554
情 山 水 者, 可 託 儒 家 性 理 之 說 張 門 面, 亦 可 借 道 家 玄 虛 之 說 裝 鋪

席。 一致百慮, 同歸殊塗, 人心善巧方便, 斯其一端也( 參觀《管錐

編》一一三三至四頁)。孫豹人《溉堂文集》卷四《書陶淵明集後》稱

其“ 出處之節最可觀”,乃緣其“ 讀《 論語》 極熟”,亦可參觀。

240頁
【一】 辛 稼 軒《賀 新 郎》:“看 淵 明, 風 流 酷 似 臥 龍 諸 葛。”《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四 十:“淵 明 自 豪 放, 但 豪 放 得 來 不 覺 耳。 其 露 出 本 相

者,是《詠荊軻》一篇”;又:“隱者多帶氣負性,陶欲有為而不能者,

又 好 名。” 朱 竹 垞《明 詩 綜》 卷 三 選 張 志 道 以 寧《題 海 陵 石 仲 銘 所 藏

淵 明 歸 隱 圖》:“昔 無 劉 豫 州, 隆 中 老 諸 葛。 所 以 陶 彭 澤, 歸 興 不 可

遏。 豈 知 英 雄 人, 有 志 不 得 豁。 高 詠《荊 軻》 篇, 竦 然 動 毛 髮。” 孫

太初《太白山人漫稿》卷二《三隱逸詩》:“淵明豪傑人,出處亦有道。

昔讀《荊軻》詩,彷彿見懷抱。”董若雨說《豐草菴前集》卷二《書桃

花 源 記 後》:“不 能 為 報 韓 之 子 房, 則 當 法 避 秦 之 楚 客。 陶 氏《詠 荊

軻》 與《桃花源記》 異用而同體;慨然欲為荊軻不可得, 然後徙而為

桃 源 避 秦 之 謀。 嗚 呼 悲 哉。” 顧 亭 林《日 知 錄》 卷 十 九《文 詞 欺 人》:

“栗 里 之 徵 士, 淡 然 若 忘 於 世, 而 感 憤 之 懷, 有 時 不 能 自 止 而 微 見 其

情者,真也。”王禹卿文治《夢樓詩鈔》卷十《彭澤》第三首:“人愛陶

令 逸, 我 知 陶 令 豪。 易 水 咏 荊 軻, 寒 水 暮 蕭 蕭。 垂 天 有 奇 翮, 豈 在

騰扶搖。古來世外人,經濟乃更饒。商綺息漢爭,魯連解齊囂。”定菴

以淵明“詩喜說荊軻”而歎“江湖俠骨”,著眼與朱子等相同;又稱淵

明“酷似臥龍豪”, 自註:“語意本辛棄疾”, 實則山谷詩已發此意矣。

【二】補論《詩話》卷三:“詩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則心浮;

多改,則機窒。桐城吳某告予云:〔方〕扶南三改《周瑜墓》詩,而愈改

555
愈 謬。 其 少 作 云:‘大 帝 君 臣 同 骨 肉, 小 喬 夫 婿 是 英 雄’; 可 稱 工 矣。

中 年 改 云:‘大 帝 誓 師 江 水 綠, 小 喬 卸 甲 晚 粧 紅’; 已 覺 牽 強。 晚 年

又改云:‘小喬粧罷胭脂濕, 大帝謀成翡翠通’, 真乃不成文理。 方知

存 幾 句 好 詩, 亦 須 福 分。” 此 子 才 之 道 聽 塗 說。 方 息 翁 世 舉《春 及 堂

二集 · 江北懷古》三十首之第一首《周公瑾墓》頸聯即子才所謂“少

作” 之聯, 赫然具在, 未嘗“薄福” 而不存。 息翁此作頗負時譽, 子

才老友商寶意盤《質園詩集》 卷二十《讀桐城方息翁江北懷古詩》 至

曰:“牧齋死後阮亭亡,一代稱詩得大方”;曰“大方”者,以息翁弟貞

觀世泰亦有詩名也。《春及堂四集》 聲華黯淡, 若存若亡, 而“少作”

此聯獨膾炙人口。 梁退菴《楹聯叢話》 卷四論周瑜祠楹聯, 極稱《桃

符綴語》所載“大帝君臣”云云之“落落大方”,蓋已不知其出息翁詩

矣。 袁 潔《蠡 莊 詩 話》 卷 七 譏 子 才 詩 話“擇 焉 不 精 甚 夥”, 亦 舉 此 則

為例,謂:“今集中原詩具在,何嘗改易;不知此語奚自,隨園遽信為

實。” 然 子 才 記 息 翁 改 詩 之 事 洵 誣, 其 言 改 詩 之 理 則 未 可 厚 非。《詩

話》卷六自記改《引泉》五律,孔南溪見謂“求工反拙”,遂“憶四十年

來, 將 詩 改 好 者 固 多, 改 壞 者 定 復 不 少”; 可 相 參 印。 詩 文 固 須 勤

改,然痛改乃至手滑,苦思漸入魔道,“求工反拙”,亦復有之。《詩人

玉屑》卷八《鍛鍊》門廣載古人論詩不厭改語,如呂居仁《童蒙詩訓》

謂“文字頻改,工夫自出,有終篇不留一字者”,或韓子蒼《陵陽室中

語》至謂“賦詩十首,不如改詩一首”;然卷六引《蔡寬夫詩話》則曰:

“詩 語 大 忌 用 工 太 過。 蓋 鍊 句 勝 則 意 必 不 足, 語 工 而 意 不 足, 則 詩

力必弱”, 卷八又引蔡書曰:“天下事有意為之, 輒不能盡妙, 而文章

尤 然。 文 章 之 間, 詩 尤 然; 世 乃 有 日 鍛 月 鍊 之 說, 此 所 以 用 功 者 雖

多, 而 名 家 者 終 少 也。” 鄭 克 柔《板 橋 詞 鈔 · 自 序》:“為 文 須 千 斟 萬

酌, 以 求 一 是, 再 三 更 改 無 傷 也。 然 改 而 善 者 十 之 七, 改 而 謬 者 亦

556
十 之 三, 乖 隔 晦 拙, 反 走 入 荊 棘 叢 中 去。 要 不 可 以 廢 改。 是 學 人 一

片 苦 心 也。” 與 子 才 同 心 之 言 矣。 柯 爾 律 治 亦 謂:“詩 苟 多 改 痛 改,

猶 學 僮 常 遭 塾 師 扑 責, 積 威 之 下, 易 成 鈍 兒”(Po et r y, l i k e s c h o o l -

boys, by too frequent and severe corrections, may be cowed


i n t o D u l l n e s s —T h e N o t e b o o k s o f S . T . C o l e r i d g e , e d . K . C o b u r n , I
§ 3 5 )。西方論繪事,常申此義。普林尼記古希臘有畫師(C a l l i m a c h u s )
修改不已,人稱為“加工減色手”(c a t a te x i te c h n u s ),精益求精而不知

適 可 而 止 者, 當 引 作 鑑 戒(m e m o r a b i l i e xe mp l o a d h i b e n d i et c u r a e

m o d u m —P l i ny, N a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 X I V. 1 9 , L o e b , I X , 1 9 4 );又記兩
大 畫 師 齊 名 競 爽, 其 一 人(A p p e l l e s ) 自 言 能 抑 制 手 筆 勿 加 工, 故 出

一 頭 地( s e d u n o s e p r a e s t a r e , q u o d m a n u n d e t a b u l a s c i r e t t o l l e -

r e ), 蓋 刻 意 用 力, 過 則 害 事 也(n o c e r e s a e p e n i m i a m d i l i ge n t i a m —
i b . X X X V. 3 6 , o p . c i t . , I X , 3 2 0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名著《藝人
傳》 謂初稿時興酣揮灑, 寥寥數筆, 寫心宣妙;而苦於不知住手, 每

破 費 工 夫, 潤 飾 描 繪, 神 氣 遂 爾 索 然(p a r e c h e n e l l e b o z z e m o l te

volte, nascendo in un subito dal furore dell'arte, si esprima il


suo concetto in pochi colpi, e che, per contrario, lo stento e la
troppa diligenza alcuna fiata toglia la forza e il sapere a coloro
c h e n o n s a n n o m a i l e v a r e l e m a n i d a l l ' o p e r a c h e f a n n o — Va s a -
r i , n e l l a Vi t a d i L u c c a d e l l a R o b b i a , q u o t e d i n L . Pa r e y s o n ,
E s t e t i c a : t e o r i a d e l l a f o r m a t i v i t à , 2 a e d . , 1 9 6 0 , 1 0 4 )。十九世紀法國
一畫家有“經驗之談” 兩句:“須多改, 莫過改”。(I l y a d e u x c h o s e s

que l'expérience doit apprendre: la première, c'est qu'il faut be-


aucoup corriger; la seconde, c'est qu'il ne faut pas trop corriger
—E u g è n e D e l a c r o i x , J o u r n a l , 8 m a rs 1 8 6 0 )。 詩 畫 一 律, 與 隨 園、

557
板 橋 之 論, 出 門 合 轍。 西 諺 有 云:“更 好 乃 恰 好 之 怨 對”。(L e m i e u x

e s t l e m o r t e l e n n e m i d u b i e n —M o n t e s q u i e u , C a h i e r s , B e r n a r d G r a -
s s et , 9 6 ; c f . H . J . J o n e s , S a m u e l B u t l e r , 1 9 1 9 , I I . 3 34 )。詩文斟酌
推 敲, 恰 到 好 處, 不 知 止 而 企 更 好, 反 致 好 事 壞 而 前 功 拋。 錦 上 添

花,適成畫蛇添足矣。

【三】 王 阮 亭《香 祖 筆 記》 卷 八 記 康 熙 初, 士 人 挾 詩 文 遊 京 師,

“ 即 謁 汪 苕 文、 劉 公 㦷 及 余 三 人。 陽 羡 陳 緯 雲 維 嶽, 其 年 之 弟 也。

初入都, 手寫行卷三通, 置桌上。 友人問所請, 曰: 吏部劉公、 戶部

汪 公、 禮 部 王 公 也。 友 人 曰: 吾 為 子 預 卜 之; 汪 必 摘 其 瑕 疵 而 駁 之,

王 必 取 其 警 策 而 揚 之, 劉 則 一 覽 擲 去, 無 所 可 否。 已 而 果 然。 予 聞

之, 笑 謂 公 㦷 曰: 兄 此 一 擲, 最 不 易 到。” 則 子 才 謂“劉 公 㦷 持 平”

者, 非也。 計甫草東《改亭文集》 卷二《汪蛟門詩集序》:“苕文性情

急, 不能容物, 意所不可, 雖百賁育不能掩其口也。 其所稱述, 於當

世 人 物 之 眾, 不 能 數 人 焉。 阮 亭 性 和 易 寬 簡, 好 獎 引 氣 類。 然 人 以

詩 文 投 謁 者, 必 與 盡 言 其 得 失, 不 稍 寬 假。” 此 可 與 阮 亭 自 記 參 印。

杭大宗《道古堂文集》 卷九《鄭筠谷詩鈔序》 記“望溪為詩, 見哂於

劉西谷”。

242頁
【一】劉石菴墉《文清公遺集》卷二《讀孟東野詩用東坡韻》第二

首:“曉 角 有 佳 句, 意 外 得 奇 語”; 用 坡 之 韻 何 必 沿 坡 之 誤 手。 雖 言

“讀 東 野 詩”, 亦 如 未 讀 耳。 ○《詩 話》 此 卷“有 某 太 史 以 哭 父 詩 見

示, 余規之” 云云。 參觀《管錐編》 一一四六至七頁。 清初人尚不戒

哭親詩,如《翁山詩外》卷九《述哀》五律十首、《癸酉秋懷》五律十五

首皆哭母者, 所謂“昨日猶孩笑, 萱堂匕筯邊”,“白頭思殉母, 黃口

558
忍捐兒”。南屈之哭母詩,亦猶北屈《弱水集》卷九《唁菊》之為哭父

詩矣。 ○《詩話》 同卷:“錢稼軒司寇之女, 名孟鈿, 嫁崔進士龍見。

嚴 侍 讀 從 長 安 歸, 夫 人 厚 贈 之, 曰:‘無 他 求, 只 望 寄 袁 太 史 詩 集 一

部。’有《浣青集》行世,欲兼浣花、青蓮而二之也。”按《小倉山房尺

牘》卷六有《寄浣青夫人》一箋。管緘若《韞山堂詩集》卷七《再送竹

初 南 歸 次 表 妹 浣 青 韻》、 卷 十 三《西 溪 清 影 圖 為 表 妹 錢 浣 青 題》、《晡

食詩和韻》, 皆為浣青作。 而卷十三《寓江寧日、 有客勸謁袁簡齋者、

詩 以 謝 之》:“ 耆 舊 風 流 屬 此 翁, 一 時 月 旦 擅 江 東。 寸 心 自 與 康 成

異, 不 肯 輕 身 事 馬 融”; 不 屑 與 子 才 交 往, 矯 然 自 異 於 其 表 妹 及 其 同

鄉 友 好 洪 稚 存、 孫 淵 如 輩 焉。 然 緘 若 以 與 浣 青 唱 和, 得 掛 姓 名 於

《詩話》卷十三,當非意計所及。○《詩話》同卷:“崔念陵進士詩才極

佳, 惜 有 五 古 一 篇, 責 關 公 華 容 道 上 放 曹 操 一 事, 此 小 說 演 義 語 也,

何 可 入 詩。 何 屺 瞻 作 札, 有‘生 瑜 生 亮’ 之 語, 被 毛 西 河 誚 其 無 稽,

終身慚悔。 某孝廉作關廟對聯, 竟有用‘秉燭達旦’ 者, 俚俗乃爾。”

此 等 處 亦 徵 子 才 論 詩 文 尚 多 禁 忌, 初 非 破 執 解 縛、 遊 方 之 外 者 也。

唐 宋 人 已 以 文 言 小 說 入 詩 及 駢 文, 而 不 以 入 古 文, 尺 牘 題 跋 等 小 品

則 可 通 融。 晚 明 白 話 小 說 大 行, 與 文 言 小 說 均 不 特 入 詩 而 且 入 古

文。平景蓀《霞外捃屑》卷七下論明末清初人“犯”以“小說俚言闌入

文字”之“病”,所舉例僅《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未及如

曾異撰《紡授堂文集》卷六《羅山法海寺勸化普度疏》、廖柴舟《二十

七松堂文集》卷七《八卦爐記》、又卷十《與陳牧霞》、牛運震《空山堂

文集》 卷一《與顏清谷索胡廣文脯果啟》 等之用《西游記》 也。 康雍

以 後, 文 律 漸 嚴, 詩 可 用 文 言 小 說 而 不 可 用 白 話 小 說, 古 文 則 並 不

得 用 文 言 小 說。 子 才 之 評 不 外 此 旨, 余 童 時 聞 父 師 之 教 亦 爾。 未 著

明 文, 或 成 墜 緒, 拈 出 以 補 記 載 之 闕。 子 才 言 何 義 門 用“生 瑜 生 亮”

559
語, 必有所據;王東漵《柳南續筆》 卷一則譏王漁洋、 尤西堂兩人文

用 此 語,《霞 外 捃 屑》 卷 七 下 復 舉 金 正 希、 孫 豹 人 文 二 例。“秉 燭 達

旦” 事 不 僅 見 於 楹 聯, 亦 復 勒 石 刊 珉。 尚 喬 客《持 雅 堂 文 集》 卷 二

《關廟碑辨》記許昌關廟有碑謂廟即“秉燭達旦”故址,因歎“好觀小

說” 之誤人。《水滸》、《封神》 中人物多不見經傳, 事跡亦奇譎荒唐,

士 大 夫 尠 以 為 信 史。《三 國 志》 則 不 然, 彌 近 似 而 大 亂 真, 讀 者 忘 其

不實無稽, 誤以野語為雅馴之言。 故陸祁孫《合肥學舍札記》 卷一:

“余 深 惡 演 義《三 國 志》, 子 弟 慎 不 可 閱。 嘗 見 京 朝 官 論 蜀 漢 事, 有

誤引演義者, 頗遭訕笑。 甚至裒然大集, 其中詠古之作, 用及挑袍等

事,笑枋流傳。”章實齋《丙辰劄記》謂周倉見《三國演義》,“儒者所

弗道;如桃園等事,學士大夫直作故事用”;而其《外集》卷二《華陀

墓》 七律二首即用《演義》 七十八回、 二十三回事, 又以吉平誤為華

陀, 正復躬自蹈之, 豈非《演義》 浸染之深哉。 嚴元照《蕙櫋雜記》:

“王文簡《雍益集》有《落鳳坡弔龐士元》詩;元人撰漢壽廟碑云:‘乘

赤 兔 兮 隨 周 倉。’ 皆 出《三 國 演 義》。” 所 謂“元 人”, 當 是 魯 起 元 貞,

《四庫總目》 卷一百六十八《桐山老農文集》 提要云:“如《武安王廟

迎 神 詞》 中 有:‘蘭 佩 下 兮 桂 旗 揚, 乘 赤 兔 兮 從 周 倉’ 句。 考 周 倉 之

名, 不 見 史 傳, 是 直 以 委 巷 俚 言 鐫 刻 金 石。” 可 與 實 齊《劄 記》 語

印證。余嘗謂《後村大全集》卷四十三《釋老》第四首:“取經煩猴行

者, 吟 詩 輸 鶴 阿 師”, 為《西 游 記》 故 事 入 詩 之 創 例( 下 句 用 孟 東 野

《戲 贈 無 本》 第 一 首 中 語 ); 魯 起 元 此 篇 之“乘 赤 兔 兮 從 周 倉”, 當 亦

《 三國演義》 故事入古文之創例歟。

245頁
【一】 竊 疑 貢 父 原 作 已 用“雲 氣”, 荊 公 改 字 事 乃 出 附 會。 貢 父

560
兄 原 父《公 是 集》 卷 十 三《十 二 月 二 十 一 日 雪 中 早 朝》:“我 本 江 湖

人, 雲 端 想 華 闕”; 又 卷 二 十 三《初 雪 朝 退 與 諸 公 至 西 閣》:“真 有 燭

龍 浮 渤 澥, 卻 占 雲 氣 認 蓬 萊。” 王 直 方、 胡 元 任 等 胥 未 檢 原 父 集, 遂

若 貢 父 尊 野 鶩 而 輕 家 雞 矣。 范 純 父 祖 禹《范 太 史 集》 卷 三《八 月 十

一 夜 玉 堂 對 月》 亦 云:“ 蓬 萊 想 像 皆 雲 氣, 宮 殿 虛 無 盡 水 精。” 是

“望見”“雲氣”而“認”“想”“蓬萊”,在當時正屬常言,苟荊公果有改

“裏” 為“氣” 之事, 亦不得譏為私智立異也。《三朝北盟會編. 炎興

下帙》 卷四十四載紹興元年《遙拜太上皇表》:“鴻雁雖賓, 莫附帛書

於 沙 漠; 風 濤 中 阻, 徒 瞻 雲 氣 於 蓬 萊”;“瞻” 即 貢 父 詩 之“望”。《史

記 · 封禪書》言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未至,望之如雲”,是此等

詩文來歷;“船交海中”,遙“望”蓬萊,“如雲”氣然。“從雲裏”則真

“ 文理不通”,子才似忘卻《 史記》 矣。

247頁
【一】《詩人玉屑》 卷六引《陵陽室中語》 謂劉威詩“意勝而語不

勝”,故荊公“用其意而易其詞”。查悔餘《初白庵詩評》卷中:“半山

最熟於唐詩,往往與古人句法暗合,如‘漫漫芙蓉’云云,豈不從‘冥

冥 蒲 葦 不 知 村’ 來 耶。” 模 仿 有 正 反 兩 種。 效 西 施 之 顰, 學 邯 鄲 之

行,此正仿也。若東則北,若水則火,猶《酉陽雜俎》載渾子之“違父

語”,此反仿也。參觀第 83 頁《補訂》一論荊公《竹裏》詩、又《管錐編》

七 四 六 至 七 頁。 英 國 一 小 名 家(S i d n e y D o b e l l ) 嘗 評 其 吟 侶(A l e x a -

n d e r S m i t h ) 作 詩 多 蹈 襲, 曰:“非 作 抄 胥 之 謂, 乃 取 名 章 佳 句 為 楷
模, 而 故 反 其 道, 以 示 自 出 心 裁, 此 尤 抄 襲 之 不 可 救 藥 者”(n ot s o

much plagiarism totidem verbis as that most fatal plagiarism


w h o s e o r i g i n a l i t y c o n s i s t s i n r e v e r s i n g w e l l - k n o w n m o d e l s —l e t t -
561
er quoted in George Gilfillan, A Gallery of Literary Portraits:
“A l e x a n d e r S m i t h ”)。 又 有 學 士 謂 尼 采 議 論 視 若 奇 創, 實 則“ 取 古

人成說, 是其所非, 非其所是, 顛倒衣裳, 改換頭面, 乃假借之一法

耳 ”( t h a t p a r t i c u l a r k i n d o f b o r r o w i n g w h i c h t h i n k s t o d i s g u i s e

i t s e l f b y i n s e r t i n g o r e x t r a c t i n g “n o t s ” —G . S a i n t s b u r y, H i s t o r y o f
C r i t i c i s m , I I I , 5 9 1 )。 蓋翻案亦即反仿之屬。 曩日群學家考論人群嬗
變,標“以反為仿”之目(G . Ta r d e , L e s l o i s d e l ' i m i t a o n , 2 7 0 f f , “l a

c o n t r e - i m i t a t i o n ”), 未 識 其 為 詞 章 中 習 見 事 也。 ○《詩 話》 同 卷:“錫


山鄒世楠過孟廟, 夢懸對句云:‘戰國風趨下, 斯文日再中。’ 覺而異

之, 徧觀廊廡, 無此十字。 後數年過蘇州, 得黃野鴻集讀之, 乃其集

中 句 也。 豈 孟 子 愛 之, 而 冥 冥 中 書 以 自 娛 耶。 黃 以 論 詩 忤 沈 歸 愚,

故 吳 人 多 擯 之。” 按 此 節 記 事 亦 影 響 之 談。 十 字 乃 黃 子 雲 士 龍《長

吟閣詩集》卷二《孟廟》頸聯,集弁首有蕭翀《序》云:“鄒庶常歸涇在

館, 一夕夢請假歸, 過孟廟, 見堂上懸戰國十字, 醒而寄語野鴻曰:

子詩見賞幽冥。” 初非真過孟廟, 亦無“徧觀廊廡”、“數年後過蘇州”

等事。《歸愚詩鈔》卷六《懷人絕句》第九首即為野鴻作,稱其“說詩

一 卷 多 創 論”;《國 朝 詩 別 裁》 卷 三 十 選 野 鴻 詩 多 至 十 一 首, 且 稱 為

“天賦俊才, 少作詩無一語平庸, 無一字輕浮, 真堪壓倒元白”。 子才

謂“忤”而被“擯”,其詞不無過甚。又《詩話》卷三稱野鴻“布衣能詩,

有 某 中 丞 欲 見 之, 黃 不 可, 題 一 聯 云:‘空 谷 衣 冠 非 易 覯, 野 人 門 巷

不 輕 開”。 按《長 吟 閣 詩 集》 卷 三《沈 大 德 潛 偕 山 塘 諸 君 過 舍》 七 律

中有此一聯,非題門拒貴客者。蕭翀《序》云:“乾隆初詔舉鴻博,或

以 野 鴻 名 達 諸 中 丞 高 公, 因 物 色 之, 野 鴻 堅 不 應, 有 詩 空 谷” 云 云,

似 亦 事 後 之 附 會 增 飾。 此 詩 作 於 乾 隆 甲 寅, 同 卷 另 有 乾 隆 癸 丑《唐

二符自洛中致書勸應明詔卻答》一律也。○《詩話》同卷,“童二樹名

562
鈺,少所許可,獨於隨園詩,矜寵太過。聞其臨終時,簾開門響,都道

余 之 將 至。 所 以 殷 殷 望 余 者, 為 欲 校 定 其 全 稿 而 加 一 序 故 也。 余 感

其意,為編定十二卷,作序外,錄其《黃河》”云云。按章實齋《文史

通義內篇》五《書坊刻詩話後》以為此則“誣枉清白”,童乃其鄉“高

士”,視“纖佻儇俗”如子才者“若糞土然”,決不屑與作緣。子才所定

十 二 卷 本 二 樹 集, 余 未 得 覩。《二 樹 今 體 詩》 有 子 才 弟 香 亭 長 跋, 集

中《自贈》五律有香亭評語;《二樹詩略》卷四《題香亭鷇音集》第二

首:“楚中昔日稱三道, 吳下如今有二袁”, 上句謂公安三袁, 下句謂

子 才、 香 亭。《詩 話》 所 記 雖 不 脫 夸 飾 自 譽 之 習,《通 義》 言 其 必 誣,

則 未 免 挾 成 見 而 武 斷 也。 二 樹 詩 可 入 摘 句 圖 者 不 少, 子 才 擷 取, 都

非 其 至, 似 草 率 了 事, 有 負 二 樹 忍 死 以 待 之 意 矣。 二 樹 學 詩 於 王 弇

山霖, 觀《弇山詩鈔》 卷十二為二樹所作諸詩可知, 子才未道此段淵

源;然《二樹今體詩》冠以弇山《題詞》云:“余贈其詩,有:‘近日詩家

惟 二 樹, 同 時 識 者 有 三 山’; 蓋 謂 商 小 山 盤、 劉 楓 山 鳴 玉, 余 亦 忝 與

焉”,《 弇山詩鈔》 卻未存此篇。

247頁
【一】《漫叟詩話》載陳本明所謂“言用勿言體”,與《冷齋夜話》、

《童 蒙 詩 訓》 所 言, 絕 非 一 事。 余 皮 相 而 等 同 之, 殊 憒 憒。 陳 氏 云:

“前輩謂作詩當言用, 勿言體, 則意深矣。 若言冷, 則云:‘可嚥不可

漱’,言靜,則云:‘不聞人聲聞履聲’。”兩例皆東坡詩,分別出《棲賢

三峽橋》、《宿海會寺》。“言體”者,泛道情狀;“言用”者,舉事體示,

化空洞為坐實,使廓落有著落。吳夢窗《風入松》詞:“黃蜂頻探秋千

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正以“蜂探”之“用”,確證“香凝”之體(參觀

《管錐編》六二八至九頁)。蓋描摹刻劃之法,非用“替代字”。此類描

563
繪亦可流為“替代字”
;如言“佳人”者,以“用”顯“體”、以果明因曰: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浸假則“傾城”、“傾國”成姝麗之“替代

字”。然鑄詞本意,初非避“名”,固已直言“北方有佳人”矣。“替代

字” 略 判 二 類。《冷 齋 夜 話》 稱 荊 公 詩“言 用 不 言 名”, 不 言“水”、

“柳”、“絲”、“麥”,而言“鴨綠”、“鵝黃”、“白雪”、“黃雲”;乃擬狀事

物之性態,以代替事物之名稱。韓、孟《城南聯句》以“紅皺”、“黃團”

代“棗”、“瓜”,長吉《呂將軍歌》以“圓蒼”代“天”,《雁門太守行》以

“玉龍”代“劍”,即屬此類。《童蒙詩訓》論“文章之妙”,如“不說作

賦,而說‘雕蟲’,不說寄書,而說‘烹鯉’,不說寒食,但云‘禁火’”,乃

徵引事物之故實,以代事物之名稱(參觀《宋詩選註》論晏殊)。子才

所譏“浙派”用“替代字”,多屬此類。一就事物當身本性,一取事物

先例成語, 二者殊途同揆, 均欲避直言說破, 而隱曲其詞( p e r i p h r a s -

i s )耳(C f . H . L a u s b e r g , H a n d b u c h d e r l i te r a r i s c h e n R h eto r i k , 1 9 6 0 ,
3 0 7 : d i e m y t h o l o g i s c h e Pe r i p h r a s e , d i e m e t o n y m i s c h - a b s t r a h i e r e n d e
Pe r i p h r a s e , d i e m et a p h o r i s c h e Pe r i p h r a s e )。 六 朝 詩 文, 隸 事 為 尚, 借
古申今,詞歸“替代”(參觀《管錐編》一四二○頁、一四七四頁)。流

俗風氣,亦相揚扇。《顏氏家訓 · 勉學》至譏:“江南閭里間,強事飾

詞, 呼徵質為周鄭, 謂霍亂為博陸, 言食則餬口, 道錢則孔方, 問移

則 楚 丘, 論 婚 則 宴 爾, 及 王 則 無 不 仲 宣, 語 劉 則 無 不 公 幹。 凡 有 一

二百件。” 同篇譏詞繁無要, 引諺云:“博士買驢, 書券三紙, 未有驢

字”;此中倘亦有“驢”之“替代字”歟。《陶菴夢憶》卷五記吳人好掉

文者,《赤壁賦》有“少焉月出”語,呼“月”為“少焉”;割裂不通,然與

論婚則“宴爾”, 或少陵《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之“山鳥山花吾友于”

等,實亦百步五十步爾。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下:“《楊柳枝詞》作者

雖 多, 鮮 覩 其 妙。 杜 牧 舍 人 云:‘巫 娥 廟 裏 低 含 雨, 宋 玉 堂 前 斜 帶

564
風’;滕邁郎中云:‘陶令門前罥接䍦,亞夫營裏拂朱旗’;但不言‘楊

柳’ 二 字, 最 為 妙 也。 姚 合 郎 中 道 傍 亭 子 云:‘南 陌 游 人 回 首 去, 東

林道者杖蔾來’; 不謂‘亭’ 稱, 奇矣。” 後來詞曲家言詠物, 均以是

為 度 人 之 金 針。 沈 義 父《樂 府 指 迷》:“鍊 句 下 語, 最 是 緊 要。 如 詠

桃, 不 可 直 說 破 桃, 須 用 紅 雨、 劉 郎 等 字。 如 詠 柳, 不 可 直 說 破 柳,

須 用 章 臺、 灞 岸 等 字。 又 如 銀 鈎 空 滿, 便 是 書 字 了, 不 必 更 說 書

字。 玉 筯 雙 垂, 便 是 淚 字 了, 不 必 更 說 淚 字。 絲 雲 繚 繞, 隱 然 髻 髮,

困 便 湘 竹, 分 明 是 席。 正 不 必 分 曉, 如 教 初 學 小 兒, 說 破 這 是 甚 物

事”; 又:“詠 物 詞 最 忌 說 出 題 字, 如 清 真 梨 花 及 柳 詞, 何 曾 說 出 一

個 梨 柳 字。”“銀 鈎”、“玉 筯”, 當 是 意 中 有 唐 女 冠 李 季 蘭《得 閻 伯 鈞

書》:“莫怪闌干垂玉筯,只緣惆悵對銀鈎”,或晏叔原《河滿子》:“對

鏡 偷 勻 玉 筯, 背 人 學 寫 銀 鈎”, 周 美 成《風 流 子》:“想 寄 書 中 銀 鈎 空

滿, 斷 腸 聲 裏 玉 筯 還 垂”; 吳 梅 村《琴 河 感 舊》:“故 向 閑 人 偷 玉 筯,

浪傳好語到銀鈎”,下句是“書”而上句是“筯”非“淚”,屬對不稱矣。

王驥德《曲律》卷三《論詠物》:“毋得駡題,却要開口便見是何物。不

貴 說 體 只 說 用; 佛 家 所 謂 不 即 不 離、 是 相 非 相。” 皆 一 脈 相 承。 王 靜

菴《人間詞話》 嘗譏“桂華流瓦”, 即不直說出月, 而以月中桂示意,

“不 即” 是 月, 而 復“不 離” 於 月(s y n e c d o c h e , m eto ny my ) 也。 岳 倦

翁珂《玉楮集》 卷三《饅頭》:“公子彭生紅縷肉, 將軍鐵杖白蓮膚”;

上句用彭生“豕人立”事,謂猪肉餡,下句借麥鐵杖之姓,謂麵裹。樊

榭同派丁龍泓敬《硯林詩集》 補遺卷三《火肉糉歌》:“羅含孤黍春緜

熟,彭生曲股紅肖肉”;“羅”字當作“稽”,蓋誤憶。北宋人詩的然用

《清異錄》者,余僅見《山谷外集》卷七《謝張泰伯惠黃雀鮓》:“蜀王

煎藙法,醢以羊彘兔”,自註:“俗謂亥卯未餛飩”;本《清異錄》卷四

《饌 羞 門》 記 魏 王 繼 岌 事, 而 青 神 未 註。 若 東 坡《新 城 道 中》:“ 樹

565
頭 初 日 掛 銅 鉦”, 沈 文 起 補 查 初 白 註 謂 其 本《清 異 錄》 之“金 鑼 騰

空”,尚為疑似臆測 ( 參觀《管錐編》七四九頁)。《北江詩話》卷五謔

云:“銅鉦凑韻,用《庚》韻故曰銅鉦,若《元》韻必曰銅盆,《寒》韻必曰

銅盤,《歌》韻必曰銅鍋。”《歌》韻亦可曰“銅鑼”也。《清異錄》取事

物 性 能, 侔 色 揣 稱, 立 為 名 號, 而 復 杜 撰 故 實, 俾 具 本 末 而 有 來 歷,

思 巧 詞 纖, 一 新 耳 目。 擬 雪 於“天 公 玉 戲”, 想 像 靈 幻,“空 際 撒 鹽”

之舊喻相形見絀矣。呼雁曰“書空匠”,點化成語,使“書空咄咄”生

色增華,“雁足繫書”等故實黯然無色矣。以筍為“甘銳侯”,茶為“不

夜侯”之類,與韓退之以筆為“中書君”、“管城子”,司空表聖以鏡為

“容成侯”、 王景文以枕為“承元居士”(《雪山集》 卷十) 等, 意度不

異。 西 方 十 七 世 紀 之《命 婦 爾 雅》(A . B . d e S o m a i z e , D i c t i o n n a i r e

d e s P r é c i e u s e s )中替代字,每相彷彿。故作詩而擷取《清異錄》,非徒
如 子 才 所 謂 用“僻 典 及 零 碎 故 事”, 亦 實 喜 其 名 目 之 尖 新、 比 擬 之 慧

黠 也。 子 才 云:“董 竹 枝 云: 偷 將 冷 宇 騙 商 人, 責 之 是 也。” 此 與《補

遺》 卷十引“董竹枝” 嘲喫烟二首, 當均指董恥夫偉業《揚州竹枝詞

九十九首》, 阮芸臺《淮海英靈集》 丙集卷三記董以《竹枝詞》 得禍,

鄭克柔《板橋詩鈔. 絕句二十三首》 自言愛玩其《詞》,“小楷鈔謄枕

祕隨”。然子才未嘗不隱使《清異錄》中“冷字”。《小倉山房詩集》卷

二十一《齒疾半年, 偶覽唐人小說有作》:“耳中騎馬兜玄國, 齒內排

衙活玉窩”;按“兜玄國”出《玄怪錄》,“騎馬”當作“駕犢”,“活玉窩”

即見《清異錄》卷四《妖門》,非出“唐人小說”,“窩”當作“巢”。顧書

宣圖河《雄雉齋選集》 卷四《楊妃病齒圖》:“小都郎得安身地, 偷住

楊家活玉巢”,已先用此事,準確無訛。樊榭詩自有“絕調”,《詩話 ·

補遺》卷十固言之;餖飣“替代”,乃其珷玞,而精細不苟。子才見獵

技癢,亦“用僻典及零碎故事”,却敗闕如此,恐未渠能“騙商人”也。

566
亞 理 士 多 德《修 詞 學》 早 言 文 詞 之 高 雅 者(l o ft i n e s s o f st y l e ), 不 道

事 物 之 名 而 寫 事 物 之 狀(u s e o f t h e d e s c r i pt i o n i n ste a d o f t h e

n a m e o f a t h i n g —R h e t o r i c , V I . i , L o e b , 3 7 5 )。 古 羅 馬 修 詞 學 大
師 昆 體 良 謂 詞 達(p e rs p i c u i t a s ) 首 須 正 名(p r i m u s e n i m i n te l l e c t u s

e st s u a c u i s qu e r e i a p p e l l a t i o ), 顧 事 物 之 褻 穢 鄙 俗 者(o b s c e n a et
s o r d i d a et h u m i l i a ), 其 名 不 宜 筆 舌, 必 代 以 婉 曲 之 言(Q u i n t i l i a n ,
I n s t i t u t i o o r a t o r i a , V I I I . i i . 1 2 , L o e b , I I I , 1 9 6 - 8 )。 偉 達《 詩
法》 諄 諄 教 人 詩 中 賦 詠 事 物, 不 可 明 白 說 破, 當 襯 托 隱 約, 傍 示

側指:如稱穀神、酒神、海神之名,而不直言穀、酒、海,稱父之名以

謂 子, 稱 地 之 名 以 寓 土 著(B u t n e ' e r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yo u r wo rk

proclaim/In its own colours and its genuine name;/Let it by


distant tokens be convey'd,/And wrapt in other words, and
c o v e r ' d i n t h e i r s h a d e . / …… / T h e y n o w n a m e C e r e s f o r t h e g o l -
d e n g r a i n , / B a c c h u s fo r w i n e , a n d Ne pt u n e fo r t h e m a i n : / O r t h e
father's name point out the son;/Or for her people introduce
a t o w n . / … … / W h e n e ' e r y o u r i m a g e c a n l a y n o c l a i m / To a f i x ' d
t e r m , a n d w a n t a c e r t a i n n a m e ; / To p a i n t o n e t h i n g , t h e l i c -
ens'd bard affords/A pompous circle, and a crowd of words—
Vi d a , D e A r t e p o e t i c a , t r. C h r i s t o p h e r P i t t , i n A l e x a n d e r C h a -
l m e rs , E n g l i s h Po et s , X I X , 6 3 9 , 6 4 6 , 6 4 8 )。 與 吾 國 之“ 言 劉 必 公
幹”、“杜 康 解 憂”、“天 吳 效 順”、“魏 武 子 孫”、“青 箱 世 業”、“烏 衣 子

弟”、“蘇小鄉親” 之類, 一何相似。 少陵《寄岳州賈司馬六丈、 巴州

嚴八使君》:“賈筆論孤憤,嚴君賦幾篇”,謂賈誼、嚴助;岑嘉州《宿

關 西 客 舍 寄 山 東 嚴 許 二 山 人》:“灘 上 思 嚴 子, 山 中 憶 許 由”, 謂 嚴

光、 許 由。 皆 以 兩 古 人 名 為 兩 今 人 同 姓 者 之“替 代 字”, 明 詩 中 尤 成

567
科 臼。 如 李 于 鱗《集 徐 子 與 席 上 懷 梁 公 實》:“即 看 徐 孺 能 懸 榻, 豈

謂 梁 鴻 更 出 關”; 王 元 美《送 蔡 子 木》:“一 去 蔡 邕 誰 倒 屣, 可 堪 王 粲

獨 登 樓”, 關 合 尤 巧。 西 詩 僅“稱 父 以 示 子”, 未 識 此 種 通 譜 蹊 徑 也。

十 七 世 紀 西 班 牙 詩 人 貢 哥 拉(G ó n g o r a ) 等 所 作, 巧 立 譬 喻, 博 使 典

故, 言 用 以 代 體, 擬 狀 以 當 名(e l a m o n to n a m i e n to d e m etá fo r a s , a l u -

s i o n e s g r e c o l a t i n a s , h i p é r b a t o s , p e r í f r a s i s y c u l t i s m o s —C . B o u -
s o ñ o , T e o r í a d e l a e x p r e s i ó n p o é t i c a , 6 a e d . , 1 9 7 6 , I , 4 6 8 ), 在 彼
土幾如“用替代字”之集大成。然持較吾國“選體”之文、“崑體”之

詩, 尚 猶 小 巫 之 見 大 巫 而 已。 十 八 世 紀 末 里 伐 洛(R i v a r o l ) 曰:“詩

祗 宜 描 繪 事 物 之 狀, 不 得 稱 道 事 物 之 名 ”(L a p o é s i e d o i t to u j o u rs

p e i n d r e e t n e j a m a i s n o m m e r —q u o t e d i n S a i n t e - B e u v e , L e s
g r a n d s é c r i v a i n s f r a n ç a i s , é t u d e s c l a s s é e s e t a n n o té e s p a r M a u r i c e
A l l e m , X , 2 8 9 ); 此 新 古 典 派 之 常 經 也。 十 九 世 紀 末 馬 拉 美(M a l l -
a r m é ) 曰:“詩 之 佳 趣 全 在 供 人 優 柔 玩 索, 苟 指 事 物 而 直 道 其 名, 則
風 味 減 去 太 半。 隱 約 示 其 幾, 魂 夢 斯 縈 ”(N o m m e r u n o b j et , c ' e st

supprimer les trois quarts de la jouissance du poème qui est


f a i t e d u b o n h e u r d e d e v i n e r p e u à p e u ; l e s u g g é r e r , v o i l à l e rêv e
—“ S u r l ' év o l u t i o n l i t té r a i r e ” , O e u v . c o m p . , l a P l é i a d e , 1 9 4 5 , 8 6 9 ;

a l l u s i o n j e s a i s , s u g g e s t i o n —“C r i s e d e v e rs ”, i b . , 3 6 6 ); 此 象 徵 派
之 要 旨 也。 兩 家 綱 領 未 嘗 不 似 鷄 犬 聲 之 可 相 聞, 而 兩 家 篇 什 則 洵 如

馬 牛 風 之 不 相 及。 以 文 論 為 專 門 之 學 者, 往 往 僅 究 詔 號 之 空 言, 不

徵 詞 翰 之 實 事, 亦 猶 僅 據 競 選 演 說、 就 職 宣 言, 以 論 定 事 功 操 守 矣。

253頁
【一】參觀《管錐編》四八九頁論山谷此詩。李義山《柳》:“柳映

568
江 潭 底 有 情, 望 中 頻 遣 客 心 驚。 巴 雷 隱 隱 千 山 外, 更 作 章 臺 走 馬

聲。”《無題》言“車走雷聲”,此篇則言“雷轉車聲”;巴山羈客,悵念

長 安 遊 冶, 故 聞 雷 而 觸 類 興 懷, 聽 作 章 臺 走 馬。 義 山 詩 言 醒 時 之 想

因 結 合, 心 能 造 境 也; 山 谷 詩 言 睡 時 之 想 因 結 合, 心 能 造 境 也。 適

堪對照。屠琴塢倬《是程堂集》卷十《二絕句》之一:“輕雷隱隱溜奔

泉, 消 受 新 涼 過 雨 天。 午 夢 黑 蛟 翻 水 立, 醒 來 人 臥 古 藤 邊”, 亦 此 機

杼, 而言因略想。 魏默深《古微堂詩集》 卷六《江舟聽雨吟》:“篷窗

一 夜 瀟 瀟 雨, 盡 作 夢 裏 譙 樓 鼓; 鼓 中 如 報 兵 合 圍, 號 令 森 嚴 刁 斗 齊。

小 鬟 濃 睡 呼 不 醒, 花 院 落 子 聞 爭 棋。 不 知 舟 人 水 鳥 夢, 又 認 何 聲 互

相 鬨。 醒 鐙 寒 白 悄 無 言, 惟 有 岸 蘆 涼 響 共。 前 聲 前 境 盡 茫 然, 天 冥

地寂江帆重。”一雨聲耳,而眾生心事迥殊,同因異想,夢境遂別;默

深此作謀篇命意, 突破前修窠臼, 累句小眚, 不足掩大德也。 ○《詩

話》 卷九某公子詩:“自憐病體輕於葉, 扶上金鞍馬不知。” 按《夜航

船》卷四《七字千金》記此事,“自”作“可”,“體”作“骨”
;《兩般秋雨

菴隨筆》 卷一則作:“ 比來一病輕於燕,扶上雕鞍馬不知。”

254頁
【一】《詩 話》 卷 十 一 至 卷 十 四 尚 有 舊 所 未 論 及 者 數 則, 補 插 此

間。 ○ 卷 十 一:“有 僧 見 阮 亭 先 生, 自 稱 應 酬 之 忙, 頗 以 為 苦。 先 生

戲 云: 和 尚 如 此 煩 擾, 何 不 出 家。 聞 者 大 笑。 余 按 楊 誠 齋 有 句 云:

‘袈 裟 未 著 嫌 多 事, 著 了 袈 裟 事 更 多。’” 按 此 子 才 之 道 聽 塗 說。 鈕 玉

樵琇《觚賸》 續編卷一《禪諷》:“大汕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 三

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吳園次〔綺〕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

何 不 出 了 家。” 朱 文 寧 國 楨《湧 幢 小 品》 卷 十 七:“一 大 貴 人 奉 六 齋,

嫌味薄, 怒捶廚人。 貴人之姪, 余主其家, 一日飯素, 亦怒甚, 嚇廚

569
人, 凡易十餘品, 皆不稱。 余笑曰: 何不開齋。” 王阮亭《香祖筆記》

卷 九 以 朱 言 與 吳 言 連 類 並 記, 非 自“戲” 語 僧 也。 誠 齋 詩 見《誠 齊

集》卷二十三《送德輪行者》,“嫌”字當作“愁”;其意則數見唐宋人

贈 僧 詩 中, 誠 齋 口 角 尤 俊 利 耳。 昌 黎《和 歸 工 部 送 僧 約》:“汝 既 出

家 還 擾 擾, 何 人 更 得 死 前 休”; 張 喬《宿 齊 山 僧 舍》:“若 言 不 得 南 宗

要,長在禪牀事更多”;《劍南詩稿》卷五《化成院》:“肥僧大腰腹,呀

喘 趨 迎 官。 疾 走 不 得 語, 坐 定 汗 未 乾。 高 人 遺 世 事, 跏 趺 穴 蒲 團。

作此望塵態, 何如返巾冠”;《宋詩啜醨集》 卷四林景逸《答山中侃上

人》:“無髮得高閒”,祖夢巖批:“但今日無髮更忙,君知之乎。”與子

才齊名友好之趙雲菘《甌北詩鈔》五古卷一《偶得》第六首:“山僧例

趨 勢, 向 我 發 歎 嗟。 苦 道 酬 應 冗, 身 不 脫 袈 裟。 方 參 達 官 署, 又 迎

貴 客 車。 廚 催 香 積 飯, 爐 選 頭 綱 茶。 其 詞 若 有 憾, 其 意 實 自 誇。 一

笑語山僧:毋乃路已差;爾既厭煩囂, 何不出了家”;則逕取《觚賸》

所 載 吳 園 次 語 入 詩 矣。 ○ 卷 十 一:“皇 甫 古 尊 得 金 字 扇, 乃 前 朝 名

妓 徐 翩 翩 所 書, 求 題 於 厲 太 鴻 先 生, 得《賣 花 聲》 一 闋 云 云。 余 讀

之,不覺魂消,亦以揮扇士女圖索題,先生為填《南鄉子》”云云。按

《樊 榭 山 房 集》, 題 徐 翩 翩 扇 詞 見 卷 九, 題 揮 扇 士 女 圖 詞 見 卷 十, 皆

未 言 應 誰 之 屬。 子 才 姓 名 不 得 與 壽 門、 堇 浦、 尺 鳧 輩 並 掛 太 鴻 集 中

也。 ○ 卷 十 三:“桐 城 二 詩 人, 方 扶 南 與 方 南 塘 齊 名。 魚 門 愛 扶 南,

余 獨 愛 南 塘, 以 其 詩 骨 清 故 也。 扶 南 苦 學 玉 溪、 少 陵 兩 家, 反 為 所

累, 夭 閼 性 靈。” 按 桐 城 二 方 詩 勝 於 其 鄉 後 輩 劉 耕 南、 姚 惜 抱, 而 嘉

道以後, 聲稱翳如。 方息翁世舉即扶南, 以評註昌黎、 昌谷詩, 學者

尚能道其姓名。《國朝詩別裁》 中不著息翁;《春及堂詩》 四集有《沈

歸愚宗伯方選今詩, 聞以余入, 放言有作, 寄而止之》 兩律, 第二首

云:“天 下 聲 名 須 後 定, 故 人 嗜 好 恐 阿 私。”《別 裁》 凡 例 明 言:“人 必

570
論 定 於 身 後, 采 取 均 屬 已 往 之 人”, 息 翁 誤 於 傳“聞”, 實 多 此 一 舉

矣。 方貞觀世泰即南堂, 則幾無知者,《別裁》 卷二十八抹其詩六首。

《南 堂 詩 鈔》 不 分 卷 本 有 方 宜 田 觀 承 序, 謂 二 方“兄 弟 持 論 每 多 不

合, 當 時 謂 春 及 所 患 在 才 多, 南 堂 窘 於 邊 幅”。 程 魚 門 乃 息 翁 詩 弟

子,《勉行堂文集》卷五有《南堂詩鈔跋》、《春及堂詩鈔跋》兩篇,謂

二 人 趨 向 不 同, 南 堂 專 主 中 晚 唐, 息 翁 尤 嗜 杜 蘇, 因 言:“余 之 詩 蓋

出 於 桐 城 兩 方, 兼 採 其 說 而 學 焉”, 似 非 子 才 所 記 作 左 右 袒 也。《春

及堂詩》斷自雍正甲辰以後,盡刪少作,不見其“苦學少陵、玉溪”者

何在。 竊疑子才實未嘗稍讀息翁集, 第 287 頁補訂二駁《詩話》 卷三

妄言息翁改詩事, 可為徵驗。 請復佐證之。《詩話》 卷三:“隨園有對

聯 云:‘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嶺、 茂 林 修 竹; 是 能 讀 三 墳 五 典、 八 索 九 邱。’

故 是 李 侍 郎 因 培 所 贈, 懸 之 二 十 餘 年”; 復 云“岳 大 將 軍 鍾 琪” 子 夢

亡 父 導 遊 隨 園, 使 觀 此 對 聯, 且 囑 其 求“園 主 人” 作 傳。 通 神 搗 鬼,

言之津津。《春及堂詩》四集《謝觀補亭少司馬重書舊聯》五律自註:

“初 南 歸, 王 儼 翁 為 集 古 書 楹 帖:‘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嶺、 茂 林 修 竹; 是

能讀三墳五典、 八索九邱。’ 雨漏久壞。” 是子才不得專此聯, 且當怵

息 翁 之 為 其 先 也。 又《詩 話》 卷 十 稱 南 塘 六 十 娶 妾 詩:“我 已 輕 舟 將

出世,得君來作掛帆人。”按不分卷《南堂詩鈔》中《戲示小婢》七律

結云:“好似遠行舟楫具, 得卿來作掛帆人”;汪廷璋刻四卷本《方貞

觀 詩 集》 未 收 此 詩。 ○ 卷 十 四:“馬 相 如 有《漁 父》 詩 云 云, 真 王 孟

也。 有人傳其:‘月影分明三李白, 水光蕩漾百東坡’;則弄巧而反拙

矣。” 按此聯出馬相如朴臣《報循堂詩鈔》 卷一《秦淮水閣醉歌》。 子

才評近人詩, 多憑耳食, 一斑片羽, 未識厥全。 歸愚《別裁》 卷二十

七 選 相 如 詩 三 首, 子 才 所 言 兩 首 皆 在 焉;“月 影” 一 聯 極 為 歸 愚 所

賞,“有人傳”者,微詞也。相如與方南堂同鄉同調,《南堂詩鈔 · 答

571
馬 相 如 書 問 近 況》:“自 入 秋 來 常 中 酒, 一 從 君 去 斷 吟 詩”; 想 見 投 分

不淺。《報循堂詩鈔》中如《客中書懷》:“驚回鄉夢如新別,細讀家書

抵暫歸”,《醉後放言》:“思量墮地一聲哭, 領取為人萬種難”;《蠹書

中 檢 得 舊 時 小 照 慨 然 書 尾》:“形 神 寧 道 子 非 我, 鬚 鬢 今 成 弟 與 兄”;

此類當皆恰投子才所好, 渠苟從容披覽, 亦必以“詩骨清” 相許, 而

無 取 於 其 偽“王 孟” 語 矣。 ○ 卷 十 四:“汪 東 山 繹, 精 星 學。 自 知 不

壽, 自 贈 云:‘生 計 未 謀 千 畝 竹, 浮 生 只 辦 十 年 官。” 按《秋 影 樓 詩

集》 卷六《庚辰臚傳後赴順天府宴, 馬上得句云:‘歸計未謀千畝竹,

浮 生 只 辦 十 年 官。’ 歸 舟 試 筆, 忽 憶 前 語, 遂 足 成 八 絕 句》。 此 二

語 見 第 七 首, 蓋 自 明 淡 於 宦 情, 非“自 知 不 壽”。 子 才 又 易“歸” 為

“ 生”,一聯中“ 生” 字重犯,亦粗疎矣。

【二】《詩 話》 卷 一 稱 羅 兩 峯 詠 始 皇 亦 云:“焚 書 早 種 阿 房 火, 收

鐵 還 留 博 浪 椎”; 卷 九 稱 梁 藥 亭 句“詩 書 餘 火 竟 燒 秦”, 謂 其 仿“唐

人:‘ 一星遺火下燒秦’”。

255頁
【一】 史 悟 岡《華 陽 散 稿》 卷 下《松 槐 雙 蔭 初 稿 序》 記 曹 震 亭 語

云:“詩、濬性靈也,汰俗套。潰漢魏之糟粕,錮唐宋之桎梏,摹擬愈

工, 性 靈 愈 蝕, 非 解 脫 法 也。” 論 詩 與 子 才 一 致 同 歸, 而 作 詩 異 趣 分

途, 為 子 才 所“不 慊”。 談 藝 不 可 憑 開 宗 明 義 之 空 言, 亦 必 察 裁 文 匠

筆 之 實 事, 此 一 例 也。 楊 亨 壽 訂 本 法 時 帆《梧 門 詩 話》 卷 一、 卷 三

各摘震亭兩句,稱其“頗得宋人三昧”,“時有拔俗之致”,以示“隨園

不喜震亭詩” 之非公道。 震亭詩筆庸滯, 可取者實尠, 子才“不甚慊

意”,亦良有以。余覩《歸愚詩鈔》餘集卷六《懷舊詩十三章》第十首

為 震 亭 作, 稱“文 宗 庾 信 工 金 玉”。 意 震 亭 當 能 駢 文, 嘗 得《香 雪 文

572
鈔》 閱 之, 則 濫 俗 陳 腐, 大 類 村 學 究 排 綴 兔 園 冊 子, 又 遠 在 其 詩 之

下。《文 鈔》 題:“沈 歸 愚 夫 子 鑒 定”, 蓋 震 亭 乾 隆 戊 辰 禮 闈 出 歸 愚 門

下。子才《子不語》卷二十四《漢江冤獄》記震亭事,可參觀《西青散

記》 卷四記震亭“ 俠骨” 雪誣。

【二】 前人亦曾道此體會。《莊子. 則陽》 取譬於“舊國舊都, 望

之 暢 然” 者 也。《真 誥》 卷 八《甄 命 授》:“學 道 譬 如 萬 里 行, 比 造 所

在, 寒 暑 善 惡, 草 木 水 土, 無 不 經 見 也”;《五 燈 會 元》 卷 六 神 照 本

如偈:“處處逢歸路, 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 何必待思量”; 張子

韶《橫浦心傳錄》卷上:“見道者如見故物,則他物不能易;聞道者如

聞妻兒聲,則他人聲自不相投”;言義理也。王伯良《曲律》卷三《論

句 法》:“我 本 新 語, 而 使 人 聞 若 是 舊 句, 言 機 熟 也”; 言 詞 章 也。 均

證 斯 境。 西 方 作 者, 不 乏 同 心 之 言。 如 約 翰 生 甚 賞 葛 雷(T h o m a s

G r ay ) 憑 弔 墟 墓 詩(E l e g y i n a C o u n t r y C h u r c hya r d ) 中 四 節, 曰:
“創 闢 嶄 新, 未 見 有 人 道 過, 然 讀 之 祗 覺 心 中 向 來 宿 有 此 意。”(T h e y

are to me original: I have never seen the notions in any other


place; yet he that reads them here persuades himself that he
h a s a l w a y s f e l t t h e m —L i v e s o f t h e P o e t s , e d . , B . H i l l , I I I , 4 4 2 。)
聖 佩 韋 重 讀 古 希 臘 牧 歌 宗 工(e n r e l i s a n t T h é o c r i te ), 因 曰:“ 此 真

經 典 之 作 也。 讀 之 使 人 如 覓 獲 夙 心, 如 棖 觸 舊 事”(Vo i l à l e s v r a i s

classiques: en les lisant, il semble qu'on retrouve son âme


d ' a u t r e f o i s , o n s e r e s o u v i e n t —S a i n t e - B e u v e , M e s P o i s o n s , e d .
V. G i r a u d , I I )。 德 · 桑 克 提 斯 評 雨 果 一 詩 集(L e s C o n t e m p l a -
t i o n s ) 文 中 言 此 尤 妙:“好 詩 可 比 氣 味 投 合 之 人, 覿 面 傾 心, 一 見 如
故, 有 似 曾 相 識 之 感。 其 意 態 初 不 陌 生, 彷 彿 偶 曾 夢 見, 或 不 記 何

時 底 處 嘗 一 經 眼, 今 賴 詩 人 昭 示, 赫 然 斯 在。 柏 拉 圖 所 持 宿 記 論,

573
苟 削 其 荒 唐 寓 言, 未 嘗 不 深 入 情 理 也。”(L e b e l l e p o e s i e s o n o c o -

me certe persone simpatiche, che appena vedete amate già, e


d i t e t r a v o i : —E c c o u n a v e c c h i a c o n o s c e n z a ! —Q u e l l e i m m a g i n e
non vi pare al tutto nouva: vi sembra di averla talora intraveduta
ne'vostri sogni, di averl agia conosciuta altra volta, e non vi
ricordate dove e quando, ed ora che il poeta ve la fa brillare
d a v a n t i , v o i l a r a v v i s a t e e d i t e : —È d e s s a ! —L a t e o r i a p l a t o -
nica della reminiscenza, spogliata del suo lato mitico, ha un
p r o f o n d o s e n s o —D e S a n c t i s , S a g g i c r i t i c i , a c u r a d i L . R u s s o ,
1 9 6 3 , I I , 4 6 。) 此 皆 述 者 自 言 也。 作 者 自 言, 亦 復 印 可。 海 湼 曰:
“新 意 萌 生, 輒 如 往 事 憶 起; 舉 達 歌 拉 斯 嘗 云, 宿 生 轉 世 為 今 生 而 一

靈 不 昧, 詩 人 得 句 時, 頗 有 此 感 ”(D i c h te r —wä h r e n d d e s D i c h te n s

wird ihm zumute, als babe er, nach der Seelenwandrungs-


l e h r e d e r P y t h a g o r e e r , i n d e n v e r s c h i e d e n s t e n G e s t a l t e n e i n Vo r -
l e b e n g e f ü h r t —i h r e I n t u i t i o n i s t w i e E r i n n e r u n g —H e i n e , A p -
horismen und Fragmente, in Werke und Briefe, Aufbau, 1962,
V I I , 3 8 1 )。 霍 姆 士 託 為 書 中 人 語 曰:“吾 生 平 每 得 一 佳 句, 乍 書 於
紙, 忽 覺 其 為 百 年 陳 語, 確 信 曾 在 不 憶 何 處 見 過 ”(No w I n e v e r

wrote a “good” line in my life, but the moment after it


w a s w r i t t e n i t s e e m e d a h u n d r e d y e a r s o l d . Ve r y c o m m o n l y I
h a d a s u d d e n c o n v i c t i o n t h a t I h a d s e e n i t s o m e w h e r e — O . W.
H o l m e s , T h e A u t o c r a t o f t h e B r e a k f a s t - T a b l e , i i )。 子 才 所 拈 尹 似
村 蘭、 陳 古 漁 毅 兩 句, 實 能 妙 契 文 心, 而 向 來 無 留 意 者。 故 復 標 舉

數 家, 以 補 舊 引 濟 慈 語 而 博 其 趣 焉。《紅 樓 夢》 第 三 回 寶 玉 初 見 黛 玉

云:“雖 沒 見 過, 卻 看 著 面 善; 心 裏 倒 像 是 舊 相 認 識, 恍 若 遠 別 重 逢

574
的一般”;詞章愜心賞心,與男女傾心同心,若是班乎。○《詩話》卷

十 六:“高 南 阜《泰 州 題 壁》:‘角 觸 那 信 有 神 羊。’ 按 觸 字 韻 本 無 平

聲。惟毛西河引《西京賦》:‘騤瞿奔觸,失歸妄趨’,作平聲押。其博

學 如 此。” 按 孫 貽 穀 志 祖《讀 書 脞 錄》 卷 七 引 此 條 而 駁 之, 謂《西 京

賦》 此 二 句“觸 字、 趨 字 俱 押 去 聲。 下 文 尚 有:‘投 輪 關 輻, 不 邀 自

遇’;其不讀平聲可知”。貽穀即《小倉山房尺牘》卷七《寄奇方伯》稱

為“博雅君子”,欲“託”其“校檢”《隨園隨筆》者。○《補遺》卷一稱

賞 姚 姬 傳 近 體 詩“絕 妙”。 所 引《出 金 陵 留 示 故 舊》 一 律 見《惜 抱 軒

詩集》 卷八, 字句小異, 當是據初稿。 引《哭劉耕南》:“別來書到長

安少, 死去才教天下空”, 則粗心誤讀。《惜抱軒詩集》 卷七《送朱子

穎 知 泰 安 府》:“文 筆 人 間 劉 海 峯, 牢 籠 百 代 一 時 窮。 別 來 書 到 長 安

少, 死 去 才 令 天 下 空。 傳 說 足 疲 登 陟 罷, 尚 應 舌 在 笑 談 雄。 君 懷 師

友 頻 郵 置, 消 息 淮 南 幾 次 通。” 明 言 久 不 與 耕 南 通 聞, 殊 念 其 衰 年

暮 景, 端 賴 子 穎 為 殷 洪 喬。 豈 哀 挽 之 作 哉。 子 才 摘 句 而 忘 章, 甚 至

不 顧 題 目, 亦 笑 枋 也。 姚 仲 實 永 樸《惜 抱 軒 詩 鈔 釋》 卷 四 釋“死 去”

句 曰:“甚 言 其 未 可 死 耳。 海 峯 時 年 七 十 七。” 此 篇 以 散 行 之 章 法,

運 儷 偶 之 句 法, 開 闔 承 轉, 一 氣 貫 注, 乃 極 用 意 之 作。 惜 抱 教 學 詩

者取則明七子, 堪舉為例, 於何大復《得獻吉江上書》、《懷寄邊子》、

或徐昌穀《贈別獻吉》 等篇, 不啻青出於藍也。 ○《補遺》 卷二採馮

懷朴《題韓文公集》:“一檄投溪旋徙窟,聽言猶覺鱷魚賢”,稱其“託

詞冷隽”。按《白沙子全集》卷六《讀鱷魚文》:“刺史文章天下無,海

中 靈 物 識 之 乎。 如 何 皇 甫 兼 逢 吉, 不 及 潮 州 一 鱷 魚。” 陳 美 鱷 魚 之

知文,馮美鱷魚之承教,此物此志也。

575
256頁
【一】 子 才 同 時 人 為 法 時 帆 式 善 作 詩, 亦 如 梅 沖 此 歌 誇 言 佛“法

力”之“大”。曾賓谷燠《賞雨茅屋詩集》卷二《寄題法梧門祭酒詩龕

圖》:“詩 家 往 往 借 禪 喻, 此 道 亦 復 多 神 通。 飛 騰 綺 麗 才 百 變, 鏡 象

一 語 安 能 窮。” 何 蘭 士 道 生《雙 藤 書 屋 詩 集》 卷 四《題 時 帆 山 寺 說 詩

圖》:“宋嚴羽說詩, 好以禪取譬; 大旨歸虛空, 曰不可思議; 羚羊角

無 迹, 鏡 花 象 孤 寄。 此 殆 悟 後 言, 非 徒 自 標 置。 然 而 所 見 偏, 要 義

轉 不 備。 譬 諸 佛 菩 薩, 亦 各 區 地 位。 或 豎 精 進 幢, 詣 力 趨 猛 鷙。 或

放 光 明 燈, 神 通 儘 游 戲。 或 調 伏 虎 龍, 或 驅 使 魑 魅。 拈 花 或 微 笑,

低 眉 或 悲 涕。 如 來 一 人 耳, 應 相 三 十 二。 苟 不 極 幻 化, 胡 為 大 智

慧。 苟 不 現 變 相, 胡 以 覺 塵 世。”《隨 園 詩 話》 卷 十 四 自 記 王 夢 樓 嘗

面 譽 之 曰:“佛 家 重 正 法 眼 藏, 不 重 神 通。 心 餘、 雲 松 詩 專 顯 神 通,

非 正 法 眼 藏; 惟 隨 園 能 兼 二 義, 故 我 獨 頭 低。” 梅 沖 此 歌 專 以“神

通” 為子才“重”, 是未得為善頌善讚也。 子才樂聞諛詞, 來斯受之,

渾忘夢樓語矣。

257頁
【一】《楚 庭 耆 舊 遺 詩》 前 集 卷 二 十 一 又 採 李 氏《羅 浮 南 無 心 聲

大乘佛塔歌》,自誇:“ 鏡花水月譏荒唐,一拳打蹶嚴滄浪。”

258頁
【一】 兩 宋 以 禪 喻 詩 者 復 舉 似 數 家。 李 端 叔 之 儀《姑 溪 居 士 前

集》 卷 二 十 九《與 李 去 言》:“說 禪 作 詩, 本 無 差 別, 但 打 得 過 者 絕

少”;《後集》 卷一《兼江祥瑛上人能詩又能書, 為賦一首》:“得句如

576
得仙,悟筆如悟禪”,上句指詩,下句指書,互文同意,即余所謂“工

夫可比之參禪, 亦可比之學仙” 也。 東坡《書端叔詩後》:“每逢佳句

輒 參 禪”, 查 初 白 註 引《詩 眼》 謂“端 叔 用 意 太 過”, 此 句“所 以 儆

之”。 竊疑未必然;端叔持“說禪作詩無差別” 之論, 東坡本地風光,

即 舉 似 以 還 品 其 詩 耳。 晁 沖 之《具 茨 詩 集》 卷 三《送 一 上 人 還 滁 州

瑯 玡 山》:“上 人 法 一 朝 過 我, 問 我 作 詩 三 昧 門。 我 聞 大 士 入 詞 海,

不 起 宴 坐 澄 心 源。 禪 波 洞 澈 百 淵 底, 法 水 蕩 滌 諸 塵 根。 迅 流 速 度

超 鬼 國, 到 岸 拾 筏 登 崑 崙。 無 邊 草 木 悉 妙 藥, 一 切 禽 鳥 皆 能 言。 化

身 八 萬 四 千 臂, 神 通 轉 物 如 乾 坤。 山 河 大 地 悉 自 說, 是 身 口 意 初 不

喧。 世 間 何 事 非 妙 理, 悟 處 不 獨 非 風 旛。 群 鵝 轉 頸 感 王 子, 佳 人 舞

劍 驚 公 孫。 風 飄 素 練 有 飛 勢, 雨 注 破 屋 空 留 痕。 惜 哉 數 子 枉 玄 解,

但 令 筆 墨 空 騰 騫。” 宋 人 以 禪 喻 詩 之 什, 此 篇 最 為 鉅 觀。 顧 其 意 謂

悟雖一緒, 事乃萬族, 初非參禪可得而專, 因舉王右軍覩鵝轉項( 參

觀《管 錐 編》 一 一 二 三 頁 )、 張 長 史 覩 舞 劍 器 而 悟 書 法 等 事 為 喻, 且

惜 諸 賢“玄 解” 之 僅 局 於 書 而 未 通 諸 詩。 其 言“化 身”、“神 通”, 亦

猶梅沖“歌”、李光昭“吟”用意也。李巽伯處權《崧菴集》卷二《戲贈

巽 老》:“學 詩 如 學 佛, 教 外 別 有 傳。 室 中 要 自 悟, 心 地 方 廓 然。 悟

了更須坐,壁下三十年。”張彥實擴《東窗集》卷一《括蒼官舍夏日雜

書》 第 五 首:“ 說 詩 如 說 禪, 妙 處 要 懸 解。 我 友 呂 居 仁, 句 法 入 三

昧。”王民瞻庭珪《瀘溪集》卷六《贈曦上人》:“學詩真似學參禪,水

在 瓶 中 月 在 天。 夜 半 鳴 鐘 驚 大 眾, 斬 新 得 句 忽 成 篇。” 曾 吉 甫 幾《茶

山集》卷二《東軒小室即事》第四首:“烹茗破睡境,炷香玩詩編。問

詩誰所作, 其人久沉泉。 工部百世祖, 涪翁一燈傳。 閒無用心處, 參

此如參禪”;又陳起《前賢小集拾遺》卷四載吉甫《讀呂居仁舊詩,有

懷其人, 作詩寄之》:“學詩如參禪, 慎勿參死句。 縱橫無不可, 乃在

577
歡 喜 處。 又 如 學 仙 子, 辛 苦 終 不 遇, 忽 然 毛 骨 換, 政 用 口 訣 故。” 前

一 首 可 參 東 坡《書 李 端 叔 詩 後》 之“每 逢 佳 句 輒 參 禪”, 後 一 首 可 參

同 卷 載 周 信 道《洪 致 道 屢 來 問 詩, 作 長 句 遺 之》:“始 循 規 矩 後 變 化,

如以金丹蛻凡骨”,及端叔《贈祥瑛上人》之不別“仙”“禪”。張安國

孝 祥《于 湖 居 士 集》 卷 十 一《贈 鹿 苑 信 公 詩 禪》:“詩 卷 隨 身 四 十 年,

忙 時 參 得 竹 箄 禪。 而 今 投 老 湘 西 寺, 臥 看 湘 江 水 拍 天”; 又:“句 中

有 眼 悟 方 知, 悟 處 還 同 病 著 錐。 一 個 機 關 無 兩 用, 鳥 窠 拈 起 布 毛

吹。” 陳唐卿造《江湖長翁集》 卷二《次韻徐秀才》 第七首:“鈎妙如

悟 禪, 去 瑕 等 居 仇。 學 詩 得 是 法, 善 刀 無 全 牛。” 史 直 翁 浩《鄮 峯 真

隱漫錄》 卷一《贈天童英書記》:“學禪見性本, 學詩事之餘。 二者若

異 致, 其 歸 豈 殊 途。 方 其 空 洞 間, 寂 默 一 念 無。 感 物 賦 萬 象, 如 鏡

懸 太 虛。 不 將 亦 不 迎, 其 應 常 如 如。 向 非 悟 本 性, 未 免 聲 律 拘。” 林

肅翁希逸《竹溪十一稿》 續集卷三《即事》:“澈底書須隨字解, 造微

詩要似禪參。” 姚述之勉《雪坡舍人集》 卷三十七《再題俊上人詩集》

附 七 律:“詩 亦 如 禪 要 飽 參, 未 須 容 易 向 人 談。 陣 無 活 法 徒 奔 北, 車

恐 迷 途 在 指 南。 悟 後 欲 知 新 句 長, 讀 時 須 見 舊 詩 慙。 江 湖 浪 走 知

何 益, 歸 看 秋 空 月 印 潭。”《南 宋 群 賢 小 集》 第 二 十 三 冊 釋 紹 嵩 亞 愚

《江浙紀行集句詩 · 自序》:“永上人曰:禪、心慧也,詩、心志也。慧

之所之,禪之所形;志之所之,詩之所形。談禪則禪,談詩則詩”;又

楊 夢 信 題 詞:“學 詩 原 不 離 參 禪, 萬 象 森 羅 總 現 前。 觸 著 現 成 佳 句

子,隨機飣餖便天然。”《宋詩記事補遺》卷八十張汝勤《戲徐觀空》:

“學 詩 如 學 禪, 所 貴 在 觀 妙。 肺 肝 劇 雕 鏤, 乃 自 鑿 其 竅。 冥 心 遊 象

外, 何 物 可 供 眺。 空 山 散 雲 霧, 仰 日 避 初 照。 曠 觀 宇 宙 間, 璀 璨 同

輝 耀。 但 以 此 理 參, 而 自 足 詩 料。 持 以 問 觀 空, 無 心 但 一 笑。” 皆

言作詩之參悟工夫, 非言成詩之神韻境界。 故如晁、 呂、 曾輩, 乃滄

578
浪 所 擊 排 之 江 西 派 中 人, 亦 未 嘗 不 津 津 言 作 詩 如 參 禪 也。《詩 人 玉

屑》 卷 一 載 龔 聖 任 絕 句:“學 詩 渾 似 學 參 禪, 語 可 安 排 意 莫 傳”,“會

意 欲 超 聲 律 界, 初 無 言 句 與 人 傳”; 謂 詩 外 有 工 夫, 作 者 須 深 造 自

得, 初 無 師 說, 供 稗 販 方 便。 亦 非 滄 浪 所 謂 鏡 花 水 月 之“ 不 可 湊

泊” 也。

【二】 李 端 叔、 曾 吉 甫 說 學 詩, 亦 均 以 參 禪 與 修 仙 等 類 齊 觀。 趙

章泉“學詩渾似學參禪” 絕句早為《詩人玉屑》 卷一所採, 其《淳熙

稿》 卷 七《諸 君 皆 和 詩 再 和 韻 并 屬 湛 挺 之》 第 六 首 復 曰:“渾 忘 詩 似

禪”; 而卷十《和折子明文閒居雜興》 第八首乃曰:“曷日仙能至, 何

時彈比圓”,蓋喻仙喻禪,初無固必也。姜特立《梅山續稿》卷四《和

趙 太 中 覓 詩》:“每 歎 學 詩 如 學 仙, 未 能 換 骨 謾 成 篇。” 趙 崇 鉘《鷗 渚

微 吟 · 學 詩》:“學 詩 如 學 仙, 吞 霞 潔 塵 滓。” 王 鎡《月 洞 詩 集》 卷 下

《題友人詩集》:“學詩玄妙似參禪, 又似凡人去學仙”;兼收無擇, 要

言不煩。 周少隱紫芝《太倉稊米集》 卷五十八《見王提刑書》:“具茨

元 不 伐 勳、 太 史 黃 公 客 也。 具 茨 一 日 問 作 詩 法 度, 向 上 一 路 如 何。

山谷曰: 如獅子吼, 百獸吞聲。 他日又問, 則曰: 識取關捩。 具茨謂

魯 直 接 近 後 進, 門 庭 頗 峻, 當 令 參 者 自 相 領 解。” 曾 季 貍《艇 齋 詩

話》:“後山說換骨, 東湖說中的, 東萊說活法, 子蒼說飽參, 其實皆

一 關 捩, 要 知 非 悟 入 不 可”; 實 胥 本 山 谷 說“識 取 關 捩”。 滄 浪 以 前

“ 喻詩以禪”,用意不過如艇齋所言而已。

260頁
【一】退之《送高閑上人序》實謂禪之與藝,扞格不入,故倘書跡

能工, 必禪心未定; 諷詰高閑, 詞意章然。 宋人曲解, 適得其反。 姜

白 石《續 詩 譜 · 情 性》:“藝 之 至, 未 始 不 與 精 神 通, 其 說 見 於 昌 黎

579
《送 高 閑 序》”; 語 欠 分 雪。 使 指 前 半 論 張 長 史 語, 則 非 此 序 主 腦; 使

指 後 半 論 浮 屠“泊 與 淡 相 遭”, 則 大 乖 昌 黎 立 說 矣。 余 以 退 之 序 與 權

載之序、 劉夢得引、 楊巨源詩並舉, 蓋為馬永卿輩所惑也。 皎然《詩

式》卷一《文章宗旨》稱謝客云:“康樂公早歲能文,性穎神徹,及通

內 典, 心 地 更 精。 故 所 作 詩, 發 皆 造 極, 得 非 空 王 之 道 助 耶”; 庶 幾

與 三 家 言 合。 元 微 之《見 韓 舍 人 近 律 戲 贈》:“輕 新 便 妓 唱, 微 妙 入

僧禪”;下句可參東坡《書李端叔詩後》 所謂“每逢佳句輒參禪”。 然

詩 與 禪 之 異 趣 分 途, 詩 僧 初 不 諱 說。 皎 然 雖 推 謝 客“ 作 詩 得 空 王

之助”,而《詩式》卷一《中序》云:“顧筆硯而笑曰:我疲爾役,爾困我

愚。予將放爾,各還其性”;是學佛人作詩,乃出位非分,白樂天《題

道宗上人十韻》即言皎然“為詩”無與“佛智”。齊己《寄鄭谷郎中》:

“詩 心 何 以 傳, 所 證 自 同 禪。 覓 句 如 探 虎, 逢 知 似 得 仙”, 與 曾 吉 甫、

龔 聖 任 詩 相 似, 非 融 通 詩 禪;《自 題》:“禪 外 求 詩 妙, 年 來 鬢 已 秋”,

更 顯 以 詩 與 禪 溝 而 二 之。 尚 顏《讀 齊 己 上 人 詩》:“詩 為 儒 者 禪, 此

格 的 惟 仙”; 則 逕 視 詩 為 外 學 之 參 悟。 釋 文 珦《潛 山 集》 卷 四《遣

興》:“平生清淨禪, 猶嫌被詩汙”; 同卷《裒集詩稿》:“吾學本經論,

由 之 契 無 為。 書 生 習 未 忘, 有 時 或 吟 詩。 聊 以 識 吾 過, 吾 道 不 在

兹”;卷八《山房》:“詩魔以靜降”;卷九《閒房》:“無因廢得吟”;卷十

《野 寺》:“拈 弄 詩 章 非 俗 事, 斷 除 禪 病 是 良 方”; 卷 十 二《閒 居 多 暇、

追 敘 舊 遊》:“ 連 環 資 講 貫, 涵 泳 藉 詩 篇。 覓 句 歸 陶 謝, 觀 空 體 竺

乾”,明知詩足“汙”禪,而欲罷不能,遂“覓句”“觀空”,雙行二本也。

《華 嚴 經 · 十 通 品》 第 二 十 八:“能 於 一 切 離 文 字 法 中, 生 出 文 字。

與法與義, 隨順無違; 雖有言說, 而無所著。” 僧徒作詩, 雖可藉口,

然 私 衷 自 知 未 克 造 此 境 界, 祗 是 犯 綺 語 戒, 在 文 字 海 中 漂 沒 而 已。

杜 少 陵《謁 真 諦 寺 禪 師》 言 詩 為 佛 法 所 不 許:“問 法 看 詩 妄。” 柳 子

580
厚《送方及師序》斥釋子耽詞章:“代之遊民,文章不能秀發者,則假

浮 圖 之 形 以 為 高; 其 學 浮 圖 不 能 愿 慤 者, 則 又 託 文 章 之 流 以 為 放。”

韓 致 堯 謂 禪 非 使 文 機 活, 乃 所 以 使 詩 心 死;《殘 春 旅 舍》:“禪 伏 詩 魔

歸靜域。”劉後村謂主張“詩禪”之說猶欲東食、西宿,而實乃南轅北

轍,尤足申昌黎《送高閑序》之義;《大全集》卷八《題何秀才詩禪方

丈》:“ 能 將 鉛 槧 事, 止 作 葛 藤 看”, 又 卷 九 十 九《題 何 秀 才 詩 禪 方

丈》:“詩 之 不 可 為 禪, 猶 禪 之 不 可 為 詩 也。 何 君 合 二 為 一, 恐 君 之

禪進而詩退矣”(參觀第 100 頁《補訂》一)。《元遺山詩集》卷十《答

俊 書 記 學 詩》:“詩 為 禪 客 添 花 錦, 禪 是 詩 家 切 玉 刀”; 下 句 正 後 村 所

謂“將 鉛 槧 事 作 葛 藤 看”, 須 一 刀 斬 斷, 上 句 言 詩 於 禪 客 乃 贅 疣 也。

清法梧門“詩龕”命名,略比“詩禪方丈”;張皐聞《茗柯文》三編《詩

龕賦》 亦曰:“禪之有語言文字, 下也。 梧門奚取焉。” 故禪師於門下

詩僧, 輒以為非吾徒眾, 欲鳴鼓而攻。 王景文《雪山集》 卷十四《弔

法空》自註:“從妙喜參禪,妙喜甚恨其障深也,見空來,即曰:拽出

死 屍 著。 蓋 以 屍 為 詩, 提 撕 剖 擊 力 矣。 空 竟 坐 詩 為 魔。”《 夷 堅 乙

志》 卷 十 三 記 釋 慶 老 能 為 詩, 人 比 之 於 湯 惠 休、 洪 覺 範,“亦 嘗 從 佛

日宗杲參禪, 杲不印可, 曰:‘正如水滴石, 一點入不得’, 蓋以言語

為之祟然。”朱喬年《韋齋集》卷一《贈覺師》所謂:“唯餘章句習,心

境時相惱。”詩有進境,則禪難入門,蓋“鉛槧”即是“葛藤”爾。求既

標文苑嘉名, 復居法席上首, 欲熊而勿捨魚, 得隴而仍望蜀, 巧詞飾

說,則不外兩途。或曰:權借翰藻,弘宣般若,為佛事方便;或曰:言

而 無 言, 非 文 之 文, 是 諸 法 解 脫。 兹 舉 數 例,《管 錐 編》 四 五 六 至 七

頁 已 引 者 從 略。《全 唐 文》 卷 三 百 十 九 李 遐 叔《杭 州 餘 杭 縣 龍 泉 寺

故 大 律 師 碑 文》:“又 以 翰 墨 者、 般 若 之 笙 簧, 詞 賦 者、 伽 陀 之 鼓 吹;

故 博 通 外 學, 時 復 著 文。 在 我 法 中, 無 非 佛 事”; 卷 三 百 二 十 遐 叔

581
《揚 州 龍 興 寺 經 律 院 和 尚 碑》:“以 文 字 度 人, 故 工 於 翰 墨; 法 皆 佛

法,兼採儒流。”白樂天《題道宗上人十韻》序云:“予始知上人之文,

為義作, 為法作, 為方便智作, 為解脫性作, 不為詩而作也。 恐不知

上人者,謂為護國、法振、靈一、皎然之徒”;詩云:“是故宗律師,以

詩 為 佛 事。 精 潔 霑 戒 體, 閑 淡 藏 禪 味。 從 客 恣 語 言, 縹 緲 離 文 字。

先 以 詩 句 牽, 後 令 入 佛 智。 不 似 休 上 人, 空 多 碧 雲 思。” 杜 荀 鶴《贈

休 禪 和》:“祗 道 詩 人 無 佛 性, 長 將 二 雅 入 三 乘”; 上 句 述 休 語, 下 句

道休自運。 釋贊寧《高僧傳》 三集卷十五《靈一傳》:“示人文藝, 以

誘世智”;同卷《清江傳》:“系曰:江嘗為《七夕》詩,或謂之四背中一

背也,通曰:惠林《怨別》、陸機《牽牛星》、屈原《湘夫人》,豈為色耶。

皆 當 時 寓 言 興 類 而 已。 若 然 者, 言 火 則 焚 口、 說 食 則 療 飢 也 矣。 實

為此詩警世無常, 引令入佛智焉”; 卷二十九《皎然傳》:“文章儁麗,

莫非始以詩句率勸,令入佛智焉。”正以樂天所不與惠休、靈一、皎然

者許三僧也,“四背”語見《雲溪友議》卷上,《皎然傳》悉本福琳所撰

傳,《全唐文》卷九百十九收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十六《題珠

上人所蓄詩卷》:“余於文字, 未嘗有意, 遇事而作, 多適然耳, 譬如

枯株,無故蒸出菌芝”;參觀卷七《和遊谷山》:“我慚衰老亦作詩,譬

如 菌 芝 出 朽 木”, 卷 十 三《次 韻 閻 資 欽》:“應 憐 妙 語 如 芝 菌, 不 吐 青

林吐臥槎”;謂句妙非出意匠,雖斐然有作,而廓然無營,猶《豫章黃

先生文集》卷十六《福州西禪暹老語錄序》云:“蓋亦如蟲蝕木,賓主

相 當, 偶 成 文 爾。” 惠 洪 喻 本 東 坡《次 韻 呂 梁 仲 屯 田》:“空 虛 豈 敢 酬

瓊玉, 枯朽猶能出菌芝”; 山谷喻本《大智度論 · 如是我聞總釋論第

三》:“諸外道中,設有好語,如蟲食木,偶得成字。”山谷此處以“蟲

蝕木”為褒詞,而《山谷內集》卷八《次韻冕仲考進士試卷》:“少年迷

翰墨,無異蟲蠹木”,又以為貶詞,一喻之兩柄也(呂居仁《東萊先生

582
詩集》卷十一《贈益謙兄弟》:“爾來所為文,宛轉蟲蛀木”,亦褒詞)。

釋 曉 瑩《羅 湖 野 錄》 卷 二 載 則 禪 師《滿 庭 芳 · 牧 牛 詞》, 因 回 護 曰:

“或 譏 其 徒 以 不 正 之 聲, 混 傷 宗 教。 然 有 樂 於 嘔 吟, 則 因 而 見 道, 亦

不失為善巧方便、隨機設化之一端耳。”釋圓至《牧潛集》卷一《次韻

答 許 府 判 見 嘲 詩 癖 之 什》:“君 不 見 蓬 萊 仙 人 五 雲 深, 興 來 忽 起 塵 寰

心。 手 拈 造 化 作 一 劇, 世 上 瓦 礫 皆 黃 金。 又 不 見 珠 宮 靈 娥 睡 新 起,

賽 喫 雲 漿 賭 骰 子。 驀 然 發 笑 成 電 光, 不 料 陰 陽 噓 頰 齒。 道 人 文 章

亦 如 斯, 落 筆 心 手 不 相 知。 豈 如 曲 士 拾 蠹 紙, 堯 桀 滿 腹 堆 群 疑”; 昌

黎 以 浮 屠“心 無 所 起”, 疑 其 未 必 能 工 翰 墨, 此 則 詡 浮 屠 揮 毫 落 紙,

無所用心,即《華嚴經》所謂“離文字法中生出文字”也。詩僧詩禪,

古 來 熟 知 慣 道, 至 其 事 尚 有 曲 隱, 煞 費 斡 旋, 則 尠 留 意 者。 故 稍 述

舊聞,備一段公案焉。

【二】《補遺》卷五:“夢謝山侍郎詩亦奇偉,惜多累句。惟《廣武

原》 一 詩 最 佳。” 按 夢 謝 山 麟 七 言 古 詩 為 當 時 所 推, 余 則 喜 其 仿 古 樂

府。如《夢喜堂詩》卷一《短歌行》之“對酒當歌,無聲奈何”云云,

《車遙遙篇》 之“觸石折軸, 車輪無聲。 白日欲落, 風吹馬鳴” 云云,

皆 能 與 古 為 新, 擬 議 變 化。 近 體 詩 實 非 所 擅。 子 才 獨 賞 其 五 律 一

首,可謂嗜好殊酸鹹矣。《詩話》卷十四論“選近人詩”七病,其一為

不“通觀”全集,而“捃摭一二,管窺蠡測”;其七為“徇交情,應求

請”。 子 才 自 言:“末 一 條 余 作《詩 話》 亦 不 能 免。” 實 則 第 一 條 正 復

不免,其評夢謝山詩是一例也。○《補遺》卷五:“顏鑑堂希源有《百

美新詠圖》, 官鹽大使, 蓋隱於下位者也。” 按顏氏此詠, 為後來吾國

勝 流 所 不 屑 道。 子 才 假 以 齒 牙, 當 是 喜 其 詠“美 人”, 亦 復 憫 卑 官 而

小有才也。 英人猥陋, 遽以與《花箋記》 合譯成一編( P, P, T h o m s ,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u r t s h i p , 1 8 2 4 ),歌德得而寓目焉,取資詩材(C h i n e s i c h -
583
d e u t s c h e J a h r e s - u n d T a g e s z e i t e n )。 顏 書 附 驥 借 重, 可 謂“ 物 離 鄉
貴”; 晚 近 談 者 似 未 知 其 名 曾 掛《隨 園 詩 話》 也。 蓋 隨 園 此 編 亦 幾 如

漆園《 南華》 之成“ 僻書” 矣。

261頁
【一】 劉石菴於《隨園詩詁》 中雖非“無名”, 然名得掛而詩未被

采。《劉 文 清 公 遺 集》 中 詩 固 未 成 家, 顧 遠 勝 於“尹 望 山 尚 書”、“奇

麗川方伯”、“孫補山公相”、“惠瑤圃中丞”、“和希齋大司空” 之流所

作。 子 才 置 之 不 論 不 議, 當 是 有 餘 慊 焉, 亦 或 存 戒 心 焉。《詩 話》 卷

十 六 欲 搜 錄“近 日 十 三 省 詩 人 佳 句”, 無 遠 弗 屆。 當 日“十 三 省 詩

人”中,粵東黎二樵簡生面別開,幽蹊獨往;屠琴塢《是程堂二集》卷

四《題黎簡民集》 至曰:“並世幾人容闊步, 平生此老合低頭。” 二樵

亦雅負時譽, 與黃仲則神交相思, 與孫平叔、 許周生推襟送抱;子才

《詩 話》 中 所 及 勝 流 如 翁 覃 谿、 王 述 菴、 洪 稚 存 皆 稱 賞 之, 郭 𠐺 伽 則

極 口 推 崇 之。 子 才 又 嘗 遊 粵 東, 不 應 不 聞 斯 人。 余 嘗 謂 實 齋“《隨 園

詩話》獨無名”之句,尤堪為二樵誦,心竊怪之。後見譚宗浚《荔村隨

筆》 云:“子才到粵, 攜劉霞裳, 將遊西樵。 二樵與友人書云:‘聞浙

人某將作樵遊, 且攜孌童而來, 足令林慚壑恥, 殊穢名山;聞此公又

欲 選 余 詩, 余 亦 雅 不 欲 以 詩 卷 供 采 摭。’ 子 才 抵 西 樵, 果 有 聚 觀 而 譟

者, 踉蹌走。” 則子才受侮不少, 非如聞石菴欲“逐” 而終乃“相安”

以至“申欵”者,宜其於二樵不著一字也。《詩話》卷七稱孫淵如“詩

近昌谷”,又謂“清才多,奇才少”,淵如乃“天下之奇才”;二樵《五百

四峯堂詩鈔》 卷二十一《贈別沈見亭廣文奎還長洲》 亦自詡“我宗昌

谷 頗 能 仙”。 二 子 相 形, 淵 如 脈 張 聲 嘶, 血 指 汗 顏, 又 每 似 使 酒 裝

瘋, 不 若 二 樵 之 奇 崛 而 能 安 閑。“奇 才” 之 目, 當 在 黎 而 不 在 孫 耳。

584
262頁
【一】《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四《策秀才文》第四道、《詩集》卷

三 十 一《考 據 之 學 莫 盛 於 宋, 而 近 今 為 尤。 余 厭 之, 戲 做 太 白 嘲 魯

儒 一 首》、 卷 三 十 三《遣 興》 第 二 十 一 首 亦 可 參 觀。 以 清 人“考 據 之

學” 為纘宋人之緒, 後來如張佩綸《澗于日記》 光緒十八年六月二十

九日、馮煦《蒿菴隨筆》卷二、王國維《靜菴文集》續編《宋代之金石

學》 等 皆 持 此 論。 子 才 法 語 之 不 足, 復 出 以 滑 稽。《續 子 不 語》 卷 五

《麒 麟 喊 冤》 託 為 齊 諧 志 怪, 以 明 上 帝 亦 尊 詩 文 而 賤“瑣 屑 考 據、 迂

闊講學”。 又寫“四人扛一大桶, 上放稻草千枝, 曰此稻桶也”, 以譏

理學家之爭“道統”;口角輕薄,卻非文獻無徵。黃春谷承吉《夢陔堂

詩集》 卷三十一《題楊體之欲仁同年擔稻圖》 自註:“體之究心理學,

意蓋以‘稻’為‘道’。余考《春秋》,左氏《經》:‘會吳於善道’,公、穀

皆作‘稻’。”何日愈《退厂詩話》卷一記其高伯祖吾騶《題二泉書院》

云:“ 兩儀幾空桶,道義塞中邊。”

263頁
【一】《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五《題宋人詩話》又云:“附會杜與

韓, 瑣 屑 為 誇 張。 有 如 倚 權 門, 凌 鑠 眾 老 蒼。” 此 喻 夙 見 而 亦 屢 見。

黃棃州《南雷文案》 卷二《李杲堂文鈔序》 斥自稱由何李以溯秦漢及

由 歸 唐 以 入 歐 曾 者 云:“此 如 奴 僕 掛 名 於 高 門 巨 室 之 尺 籍, 其 錢 刀

阡陌之數、 府藏筐篋所在, 一切不曾經目, 但虛張其喜怒, 以恫喝夫

田 騶 纖 子。 高 門 巨 室 顧 未 嘗 知 有 此 奴 僕 也。” 焦 理 堂《家 訓》 卷 上:

“釋 經 不 能 自 出 性 靈, 如 投 入 富 貴 有 勢 力 家 為 奴, 假 勢 凌 人。” 樂 蓮

裳《青芝山館詩集》 卷二十《論詩和覃谿先生》:“稱詩託大家, 有似

585
侯 門 隸。 主 尊 身 則 卑, 趨 走 借 餘 勢。” 皆 譏 切 作 詩 文 者 也。 談 藝 者

亦有“託大家”、“倚權門” 之習, 侈論屈原、 杜甫或莎士比亞、 歌德

等, 賣聲買譽, 了無真見, 以鉅子之“門面”, 為渺躬之“牌坊” 焉。

265頁
【一】參觀《管錐編》一一○四至五頁。《淮南子 · 汎論訓》:“聖

人 所 由 曰 道, 所 為 曰 事。 道 猶 金 石, 一 調 不 變; 事 猶 琴 瑟, 每 弦 更

調。” 其 言 道 與 事, 猶 宋 明 儒 者 言 經 與 史。 張 子 韶《橫 浦 心 傳 錄》 卷

中:“經 是 法, 史 是 斷, 我 是 守 法 斷 事 者。” 何 元 朗 良 俊《四 友 齋 叢

說》卷三:“六經如醫家《素》《難》,而諸史則下藥安方也。”皆二程之

旨。 林 肅 翁《竹 溪 鬳 齋 十 一 稿》 續 集 卷 七《讀 史》:“有 人 讀 史 不 讀

經, 史 在 目 前 經 杳 冥。 有 人 讀 經 不 讀 史, 經 有 道 腴 史 泥 滓。 我 云 經

史 無 異 同, 八 窗 四 面 俱 玲 瓏。 經 為 律 兮 史 為 案, 古 來 已 斷 與 未 斷。”

則如通二程、陽明之郵,承先啟後。郝伯常經《陵川文集》卷十九《經

史論》:“古無經史之分。六經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書》、

史之詞也,《詩》、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斷也,《禮》樂經緯於其間

矣。 何 有 於 異 哉。” 劉 夢 吉《靜 修 文 集》 卷 一《敘 學》:“古 無 經 史 之

分,《詩》、《書》、《春秋》皆史也。”又“六經皆史”之旨。載道之經乃

“法律”, 記事之史乃“斷例”, 猶曩日西人常言:“歷史乃哲學用以教

人 之 實 例 ”(H i s t o r y i s p h i l o s o p hy t e a c h i n g b y o r l e a r n e d f r o m

e x a mp l e s ) 耳。

266頁
【一】 考論《補遺》 中三則, 插入此間。 ○卷八:“王元章西湖詩

云:‘湖 邊 欲 買 三 間 屋, 問 遍 人 家 不 要 詩。’ 近 有 以 詩 干 人 而 索 值 者,

586
余戲書此以示之。”按此金房皞《別西湖》詩,見《河汾諸老詩集》卷

五。 ○卷九:“前人弔張江陵相公云:‘恩怨盡時方論定, 封疆危日見

才難。’” 按《池北偶談》、《漁洋詩話》 皆述李天生說荊州張江陵故宅

有 人 題 詩 一 聯 云 云, 即 子 才 所 引,“封” 當 作“邊”。 葉 廷 琯《鷗 陂 漁

話》 卷四考為王啟茂作, 并載全詩。 ○卷十:“嚴遂成太行山云:‘孕

生碧獸形何怪, 壓住黃河氣不驕。’ 氣體沈雄, 名下無虛。” 按《海珊

詩鈔》卷四此詩作“孕生碧獸跪而乳”,亦如“形何怪”之與下句極不

稱。 當 是 先 有 下 句, 思 窘 才 竭, 支 吾 湊 出 上 句 耳。 成 章 之 次 序 適 與

得 句 之 次 序 相 反。 黃 白 山《載 酒 園 詩 話 評》 論“佳 聯 而 上 下 句 工 力

不 能 均 敵” 云:“必 是 先 得 一 好 句, 徐 琢 一 句 對 之。 上 句 妙 於 下 句

者, 必 下 句 為 韻 所 縛 也; 下 句 妙 於 上 句 者, 下 句 先 成, 以 上 句 湊 之

也。” 瓦勒利(Pa u l Va l é r y ) 謂作詩得句,有“贈與句”(l e s v e rs d o n -

n é s ),若不假思功、天成偶得者也,有“經營句”(l e s v e rs c a l c u l é s ),力
索 冥 搜, 求 其 能 與“ 贈 與 句” 旗 鼓 當 而 銖 兩 稱 者 也(qu i o n t p o u r

conditions initiales d'abord les vers donnés, et ensuite la rime,


l a s y n t a x e , l e s e n s d é j à e n g a gé s p a r c e s d o n n é e s — L i t t é r a t u r e , i n
O e u v r e s , B i b . d e l a P l é i a d e , I I , 5 5 1 )。即白山所言“先得句”、“後得
句”。“先得”之“贈與句”張本立標,“後得”之“經營句”成章濟偉。

如“池溏生春草”,“壓住黃河氣不驕”, 先得之贈與句也;“園柳變鳴

禽 ”,“ 孕 生 碧 獸 形 何 怪 ”, 則 後 得 之 經 營 句 也。 謝 客 下 句 之 於 上

句, 尚 未 如 合 璧 之 相 得 益 彰, 海 珊 上 句 之 於 下 句, 則 直 似 續 貂 之 相

形愈絀矣。 參觀《 管錐編》 一二○二至三頁。

267頁
【一】《甌北詩集》 卷三十二有《子才書來, 有松江秀才張鳳舉畫

587
拜 袁 揖 趙 哭 蔣 三 圖。 可 謂 癖 好 矣。 書 此 以 復 子 才, 并 託 轉 寄 張 君》

七古;卷三十五《浙二子歌贈張仲雅、 程春廬兩孝廉》 則言繪圖者為

程,《甌北詩鈔》 選前篇, 亦改張為程。《隨園詩話》 卷四記松江張興

載云:“桐鄉有程拱字者, 畫《拜袁揖趙哭蔣圖》, 其人非三人之詩不

讀。”按程春廬同文《密齋詩集》卷一《同文少時,喜讀簡齋、雲菘、心

餘三先生詩, 嘗欲繪三人像, 張之座右, 未果也。 他日讀〈甌北集〉,

見 有 古 詩 一 首, 題 曰:〈得 子 才 書, 述 同 文 曾 手 繪 拜 袁 揖 趙 哭 蔣 圖〉。

此 不 知 何 人 所 傳, 果 若 此, 亦 佳 話 也。 行 當 作 一 圖 以 實 其 事, 先 次

韻 奉 答》:“拜 袁 揖 趙 哭 蔣 圖, 錯 傳 何 必 非 初 意” 云 云。 蓋 不 闢 謠 辨

妄, 而欲就錯成真。 平景蓀《樵隱昔寱》 卷十題程氏《密齋文集》 論

此 事 曰:“集 中 力 辨 其 無, 讀 者 疑 之。 余 謂 隨 園 盛 時, 三 方 鼎 峙, 依

附 者 不 可 僂 數。 若 宗 丞 本 無 此 圖, 袁 妄 夸 張, 則 於 其 庚 戌 召 試 未 通

籍 前, 袁 已 名 滿 九 州, 何 假 一 廩 生 之 拜, 沾 沾 自 喜。 近 出 後 生 學 子

得 志 後, 率 惡 人 追 話 其 未 遇 時 受 某 人 獎 借 牙 慧。” 後 生 得 志, 惡 人

追 話 其 賴 前 輩 吹 噓, 洵 多 有 之, 然 不 切 春 廬 此 事。《密 齋 文 集》 未 嘗

“力 辨 其 無”,《密 齋 詩 集》 且 願 證 其 有。 子 才 聞 張 氏 子 所 傳,“沾 沾

自喜”,正在情理中。渠好名樂諛,細大不捐,如《詩話》卷六記衡山

縣令僕張彬“以得見隨園叟為幸”,《補遺》 卷四記如皐“寒士” 沙竹

嶼“應 試 不 售”, 棄 書 漫 遊 天 下,“所 推 重 惟 隨 園 一 人”, 莫 不 言 之 津

津。況春廬年事尚少,名位難量,香山《戲贈戶部李巡官》所謂:“男

兒未死爭能料, 莫作忠州刺史看”, 子才安敢斷其終於“一廩生” 乎。

且子才祗言程之“拜” 己, 於程初無一字之褒, 惡得謂程“受” 子才

“獎 借” 哉。《密 齋 詩 文 集》 中 舍 次 韻 甌 北 一 首 外, 無 片 言 及 袁、 蔣、

趙。 所 作《方 長 青 山 靜 居 詩 集 序》 云:“於 時 東 南 言 詩 之 士, 相 率 為

性 靈 之 說, 日 趨 於 淫 靡 佻 薄”, 因 詳 駁“言 性 靈 而 必 以 不 用 事 為 貴”

588
之“偏”;指斥子才,雖未稱名道姓,幾乎發聲徵色矣。《序》末又云:

“余 嘗 悟 詩 法 於 長 青, 又 知 長 青 不 肯 自 伐, 而 相 知 無 有 氣 力 能 譽 人

者, 故 世 之 稱 長 青 詩 者 蓋 尠”; 隱 示 己 非 隨 園 詩 派, 而 長 青 亦 不 屑 求

知於“東南言詩之士”。《詩集》 卷四《王實齋譏其鄉人某曰: 渠但有

紅 紅 綠 綠 兩 句 詩 耳。 余 感 斯 語, 作 詩 記 之》:“紅 綠 妍 然 意 有 餘, 一

花 一 月 弄 清 虛。 尋 常 拈 得 成 新 句, 才 子 原 來 不 讀 書”; 猶 夫《山 靜 居

詩集序》之譏“偏”重“性靈”也。余觀春廬次韻甌北詩,初非無意與

子 才 通 聲 氣、 相 標 榜 者, 然 似 桃 投 而 乏 李 報, 子 才 之 酬 響 嗣 音 缺 如。

春廬觖望而滋悔蘊怒, 可以想見;與甌北唱和之作, 早已流傳, 欲蓋

彌彰, 遂存集中以志少年之過, 竊疑“少時” 二字乃後來增入也。 至

若 平 氏《霞 外 捃 屑》 卷 七 上 指 摘 袁 氏 碑 傳“書 事 失 實”, 諸 篇 記 一

事者自相矛盾,則至當不可易。

270頁
【一】 柏 德 穆 謂 藝 之 至 者, 終 和 且 平, 使 人 情 欲 止 息, 造 寧 靜 之

境; 此 境 高 於 悅 愉, 猶 悅 愉 高 於 痛 快 也。(i n p e a c e —w h i c h i s a s

much above joy as joy is above pleasure, and which can scar
cely be called emotion, since it rests, as it were, in final good,
t h e p r i m u m m o b i l e , w h i c h i s w i t h o u t m o t i o n —w e f i n d o u r -
s e l v e s i n t h e r e g i o n o f “g r e a t a r t ” —C . Pa t m o r e , P r i n c i p l e i n A r t
1 8 8 9 , 2 9 . C f . J . J oyc e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N. Y
1 9 1 6 , 2 4 0 , 2 4 3 , “a r r e st ”, “st a s i s ”; T. G i l b y, P o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 :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o m i s t A e s t h e t i c s , 1 9 34 , 8 1 , 1 0 8 , “p e a c e a n d j oy ”,
“d e s i r e a t r e st ”)。 持 此 論 者 不 必 盡 奉 舊 教, 余 於 德 昆 西 著 作 中, 即

見 其 反 復 言 之(Po et s o f t h e h i g h e st c l a s s , w h et h e r ot h e r w i s e d e l -

589
ighting or not in the storm and tumultuous agitation of passi-
on,…yet have all agreed in tending to peace and absolute re-
pose as the state in which only a sane constitution of feelings
c a n f i n a l l y a c q u i e s c e … Pe a c e , s e v e r e t r a n q u i l l i t y , t h e b r o o d i n g
calm…is the final key into which all the storms of passion mo-
d u l a t e t h e m s e l v e s i n t h e h a n d s o f t h e g r e a t p o e t s . —“ D r S a m u e l
p a r r ”, C o l l e c te d Wr i t i n g s , e d . D . M a s s o n , V. 1 0 3 . 1 0 6 . C f“L et te r to
a Yo u n g M a n ”, X , 4 5 n . , “r e p o s e ”; “Note s o n G i l f i l l a n ' s L i t e r a r y
P o r t r a i t s ”, X I , 3 8 0 n . , “t h e c o u n te r- st a te o f r e p o s e ”)。竊謂荷爾德
林 誨 後 生 作 詩 所 云“ 惟 美 斯 靜 ”(L i e b e n B r u d e r ! e s r e i ft u n s e r e

K u n s t v i e l e i c h t , / D a , d e m J ü n g l i n g e g l e i c h , l a n g e s i e s c h o n g e gä r t ,
/ B a l d z u r S t i l l e d e r S c h ö n h e i t —“A n d i e j u n g e n D i c h t e r ” , S a m t l -
i c h e W e r k e , St u t t g a r te r H ö l d e rl i n - A u s g a b e , I , 2 5 3 ),可以要括,而歌
德 名 篇 發 端 所 云:“萬 事 之 顛, 群 動 皆 息”(U e b e r a l l e n G i p fe l n / I st

R u h —“Wa n d r e rs Na c h t l i e d ”, i i ),可以借喻。《詩.邶風》不云乎:
“靜 女 其 姝”, 復 可 斷 章 焉。 吾 國 首 拈 以 論 文 者, 殆 為 李 文 饒;《會 昌

一品集》外集卷三《文章論》曰:“猶絲竹繁奏,必有希聲窈眇,聽之

者悅聞;如河流迅激, 必有洄洑逶迤, 觀之者不厭。 從兄翰嘗言:文

章如千兵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蓋謂是也。”歐陽永叔《黃夢昇

墓 誌 銘》 引 夢 昇 哭 其 兄 子 庠 之 詞 曰:“子 之 文 章, 電 激 雷 震。 雨 雹 忽

止, 闃然滅泯”; 永叔自撰《祭蘇子美文》 亦曰:“子之心胸, 蟠屈龍

蛇。 風 雲 變 化, 雨 雹 交 加。 忽 然 揮 斧, 霹 靂 轟 車。 人 有 遭 之, 心 驚

膽落, 震仆如麻。 須臾霽止, 而回顧百里, 山川草木, 開發萌芽。 子

於文章,雄豪放肆,有如此矣。”陸農師《陶山集》卷十三《祭王元澤

待 制 墓 文》:“形 於 談 辯, 雄 健 俊 偉。 又 如 白 日, 雲 霧 斗 起; 風 裂 雨

590
驟,雷震霆厲。倏忽斂氛,澄霽娬媚。”宋景濂《圭齋文集序》:“君子

評 公 之 文, 意 雄 而 詞 贍。 如 黑 雲 四 興, 雷 電 恍 惚, 而 雨 雹 颯 然 交 下,

可 怖 可 愕, 及 其 雲 散 雨 止, 長 空 萬 里, 一 碧 如 洗。” 均 輾 轉 本 李 翰 詞

意。 惲 南 田《甌 香 館 集》 卷 十 一《畫 跋》 引 黃 山 谷 論 文 語:“蓋 世 聰

明,驚彩絕艷,離卻靜、淨二語,便墮短長縱橫習氣。”鍾伯敬、譚友

夏 尤 重 言 申 明“ 詩 以 靜 好 柔 厚 為 教”。《詩 歸》 鍾 序:“ 察 其 幽 情 單

緒, 孤 行 靜 寄 於 喧 雜 之 中, 而 乃 以 其 虛 懷 定 力, 獨 往 冥 遊 於 寥 廓 之

外”; 譚序:“夫人有孤懷, 有孤詣, 而世有一二賞心之人, 獨為之咨

嗟 傍 皇 者, 此 詩 品 也。 彼 號 為 大 家 者, 終 其 身 無 異 詞, 終 其 古 無 異

議, 而反以此失獨坐靜觀者之心。”《古詩歸》 卷三唐山夫人《安世房

中歌》:“粥粥音送,細齊人情”,譚評:“與《大雅》有聞無聲,同一靜

想”;卷五:《練時日》:“相放𢘍,震澹心”,譚評:“六字不可言,不可

言,惟靜者默吟得之。”《唐詩歸》卷十五鍾評李太白:“讀太白詩,當

於 雄 快 中 察 其 靜 遠 精 出 處, 有 斤 兩, 有 脈 理”( 參 觀 同 卷《紫 極 宮 感

秋作》 譚評);卷二十八鍾評元微之:“看古人輕快詩, 當另察其精神

靜深處。”譚友夏《東坡詩選》卷七《書王定國所藏烟江疊嶂圖》評:

“坡 結 句 之 妙 者, 亦 只 是 議 論 挽 束 得 有 味 耳。 含 不 盡 於 言 外, 息 群

動於無聲,如管絃之乍停、瀑布之不收者,未有也。”錢牧齋《列朝詩

集》丁集卷十三《胡梅傳》引曹能始序胡詩語:“白叔之為詩,避俗套

如 湯 火, 驅 使 己 意 如 石 工 之 琢 碪 巖, 篙 師 之 下 灘 瀨。 所 未 免 者, 有

斧 鑿 痕 及 喧 豗 聲 耳”; 亦 可 參 觀。 鍾 序《詩 歸》 謂 讀 者 之“ 獨 往 冥

遊”, 庶幾邂逅作者之“孤行靜寄”, 幾如西方古神祕宗師所言“孤孑

與 獨 一 之 遇 合 ”(l a r e c e v o i r s e u l e à s e u l ; f u i r s e u l v e rs l u i s e u l —

Plotin, Énnéades, VI. vii. 34 et ix. 1 0, tr. É. Bréhier, t. VI, ptie ii, 1 0 7
et 1 8 8 ); 或 擯 萬 事, 息 萬 籟, 始 開 心 聲 而 聆 神 告(d o r m i m o s a l a s
591
cosas temporales y callamos dentro en nosotros; un olivido aún
de nosotros mismos, con una total conversacion de nuestro
h o m b r e i n t e r i o r a s ó l o D i o s — Fr a n c i s c o d e O s u n a , i n E . A l l i s o n
Pe e r s , S p a n i s h M y s t i c i s m , 1 8 9 - 9 0 . T h e w o r d l i e s h i d d e n i n t h e
soul in such a way that one does not know it or hear it.
Unless room is made in t he g round of hear ing, it cannot be
heard; indeed all voices and sounds must go out, and there
m u s t b e a b s o l u t e s i l e n c e t h e r e a n d s t i l l n e s s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t t ,
S e r m o n V I I I , i n J a m e s M . C l a rk ,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r t , 1 6 2 )。 西 方 近
世 談 藝 有 謂 讀 者 內 心 萬 籟 皆 寂, 如 屏 人 與 作 者 幽 期 獨 對(No i s e n t i -

amo la poesia soltanto quando tutto tace dentro di noi, etc.—


A. Momigliano, quoted in L. Russo, La Critica letteraria con-
t e m p o r a n e a , 3 a e d . , 1 9 54 , I I , 1 0 7 , c f . 1 1 3 - 4 ; T h e r e a d i n g o f l i te r a t u r e
should, like prayer in the Gospels, step out of the talking
world of criticism into the private and secret presence of li-
t e r a t u r e , e t c . —N. Fr ye , A n a t o m y o f C r i t i c i s m , 1 9 5 7 , 2 7 )。 則 復
類 譚 序 之 言“獨 坐 靜 觀”、“靜 者 默 吟”。 李 義 山《會 昌 一 品 集 序》 有

警 句 曰:“ 靜 與 天 語”; 讀 者 以 靜 心 默 契 詩 篇 靜 境, 殊 堪 借 李 句 揣

稱也。

271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 增訂》 七頁。

【補訂】“詩醇”或“純粹詩”(d i e r e i n e Po e s i e , d i e r e i n - p o et i s c h e

We l t ) 之 名, 早 見 蒂 克 著 作 中( 參 觀 R . H ay m , D i e r o m a n t i s c h e
S c h u l e , 4 A u f l . , b e s o r g t v o n O . Wa l z e l , 1 2 9 引 文 )。 列 奧 巴 爾 迪 亦
592
稱 抒 情 詩 為“ 真 正 純 粹 詩 ”(v e r a e p u r a p o e s i a i n t u t t a l a s u a

e s t e n s i o n e —Z i b a l d o n e , a c u r a d i F. F l o r i o , I I , 1 0 6 3 )。 故 瓦 勒
利非首命此名者, 特使之傳播耳。( 參觀 M . H . A b r a m s , T h e M i r r o r

a n d t h e L a m p . 1 9 5 3 , 8 6 , 3 5 1 引 J o s e p h Wa r t o n , R i c h a r d H u r d )

272頁
【一】 諾瓦利斯此語全文云:“吾人性地中, 於詩有別識, 自具詩

心。 詩 始 終 須 親 切 體 會, 不 可 方 物, 不 可 名 言。 苟 無 直 覺 頓 悟, 則

思 議 道 斷。 詩 即 詩 耳, 與 修 詞 學 邈 如 天 壤”。(E s g i b t e i n e n s p e z i e -

l l e n S i n n f ü r Po e s i e , e i n e p o e t i s c h e S t i m m u n g i n u n s . D i e Po e s i e
ist durchaus personnell und darum unbeschreiblich und indefi-
n i s s a b e l . We r e s n i c h t u n m i t t e l b a r w e i s s u n d f ü h l t w a s Po e s i e
i s t , d e m l ä s s t s i c h k e i n B e g r i f f d a v o n b e i b r i n g e n . Po e s i e i s t
Po e s i e . Vo n S p r a c h - o d e r R e d e k u n s t h i m m e l w e i t v e r s c h i e d e n —
No v a l i s , F r a g m e n t e , I I I , § 3 7 9 , S c h r i f t e n , h rs g . J . M i n o r, I I , 2 9 9 )

275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七二一至三頁。

【二】《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載張芸叟《評詩》作:“王介

甫之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人皆聞見,難有著摸。”《朱子語類》

卷 一 百 四 十 稱:“韋 蘇 州 詩 高 於 王 維、 孟 浩 然 諸 人, 以 其 無 聲 色 臭

味也。”

276頁
【一】 魏 爾 蘭 以 面 紗 後 之 美 目 喻 詩 境 之 似 往 已 迴, 如 幽 非 藏。

593
景物當前, 薄障間之, 若即而離, 似近而遠, 每增佳趣。 謝茂秦《四

溟山人全集》 卷二十三《詩家直說》:“凡作詩不宜逼真, 如朝行遠望

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妙在含胡,方見作手。”董玄宰《容臺別集》卷

四《畫旨》:“攤燭作畫,正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意在遠近之間,亦

文 章 法 也。”《全 唐 文》 卷 五 百 二 十 八 顧 逋 翁《右 拾 遺 吳 郡 朱 君 集 序》

稱 其 作 曰:“如 山 深 月 清, 中 有 猿 嘯。 復 如 新 安 江 水, 文 魚 彩 石, 歷

歷 可 數。 其 杳 敻 翛 颯, 若 有 人 衣 薜 荔 而 隱 女 蘿”; 正 以 亦 隔 亦 透、 不

隱 不 顯 品 其 文 也。 古 羅 馬 詩 人 馬 提 雅 爾 嘗 觀 賞“ 葡 萄 在 玻 璃 帡 幪

中, 有 蔽 障 而 不 為 所 隱 匿, 猶 紗 縠 內 婦 體 掩 映, 澄 水 下 石 子 歷 歷 可

數。”( c o n d i t a p e r s p i c u a v i v i t v i n d e m i a g e m m a / e t t e g i t u r f e l i x n e c

tamen uva latet:/feminineum lucet sic per bombycina corpus,/


c a l c u l u s i n n i t i d a s i c n u m e r a t u r —M a r t i a l , V I I I . x l v i i i . 5 - 8 ,
L o e b , I I , 5 2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赫里克《水晶中蓮花》一首發揮此
意尤酣暢, 歷舉方孔紗下玫瑰、 玻璃杯內葡萄、 清泉底琥珀、 紈素中

婦 體, 而 歸 宿 於“ 光 影 若 明 若 昧 ” 之 足 以 添 媚 增 姿。(Yo u h a v e

b e h e l d a s m i l i n g R o s e / W h e n Vi r g i n s h a n d s h a v e d r a w n / O ' r i t a
C o b w e b - L a w n e : / A n d h e r e , y o u s e e , t h i s L i l l y s h o w s , / To m b ' d i n
a Christal stone,/More faire in this transparent case,/Then when
i t g r e w a l o n e ; / A n d h a d b u t s i n g l e g r a c e . / / … / / Yo u s e e h o w
Amber through the streams/More gentley stroaks the sight,/
Wi t h s o m e c o n c e a l ' d d e l i g h t ; / T h e n w h e n h e d a r t s h i s r a d i a n t
beams/Into the boundlesses aire…//Put Purple Grapes, or Cherries
i n - / To G l a s s e , a n d t h e y w i l l s e n d / M o r e b e a u t y t o c o m m e n d / T h e m ,
from that cleane and subtile skin,/Then if they naked stood…//
S o t h o u g h y ' a r e w h i te a s S w a n , o r S n o w, / A n d h ave t h e p o we r
594
t o m o v e / A w o r l d o f m e n t o l o v e ; / Ye t , w h e n y o u r L a w n s a n d
Silks shal f low;/And that white cloud divide into a doubtful
Tw i - l i g h t ; t h e n / T h e n w i l l y o u r h i d d e n P r i d e / R a i s e g r e a t e r f i r e s
i n m e n —“T h e L i l l y i n a C h r i st a l l ”, R . H e r r i c k , P o e t i c a l W o r k s , e d .
L . C . M a r t i n , 7 5 - 6 ; c f . 5 1 6 , C o m m e n t a r y ) 參 觀 150 頁《 補 訂 》
一 論 遺 山《汎 舟 大 明 湖》:“看 山 水 底 山 更 佳。” 近 世 奧 地 利 詩 人 霍 夫

曼 斯 塔 爾 謂 藝 術 之 善 寫 後 景 者, 得 光 影 若 明 若 昧 之 祕, 猶 花 園 圍 以

高籬, 外人覩扶疏蓊蔚, 目窮而神往(A N T O N I O : D a r u m u m ge b e n

G i t t e r, h o h e , s c h l a n k e , / D e n G a r t e n , d e n d e r M e i s t e r l i e s s e r b a u e n ,
/Datum durch üppig blumendes Geranke/Soll man das Aussen
ahnen mehr als schauen…BATISTA: Das ist die grosse Kunst
d e s H i n t e r g r u n d e s / Un d d a s G e h e i m n i s z w e i fe l h a ft e r L i c h t e r. —
H. von Hofmannsthal, Der Tod des Tizian, Prolog, Gesammelte
W e r k e , Fi s c h e r Ta s c h e n b u c h , 1 9 7 9 , I , 2 54 ),“ 水 晶 中 蓮 花 ”、“ 玻
璃 後 葡 萄”、“清 泉 下 文 石 琥 珀”, 皆 望 而 難 即, 見 而 仍 蔽, 取 譬 與 鏡

中花、水中月相似,滄浪所云“妙處不可湊泊”,劉辰翁所云“欲離欲

近”( 參觀第 106 頁補訂一),是也。

【 二】 參觀《 管錐編》 一三六四至五頁。

【三】滄浪《答吳景仙書》自負:“以禪喻詩,莫此親切,是自家實

證實悟者。” 夫“大抵禪道惟在妙悟, 詩道亦在妙悟”, 尚屬泛言; 詩

“入 神” 境 而 文 外 獨 絕, 禪 徹 悟 境 而 思 議 俱 斷, 兩 者 觸 類 取 譬, 斯 乃

“親切”矣。滄浪“不涉理路,不落言詮者,上也”,猶《五燈會元》卷十

二曇穎曰:“纔涉唇吻, 便落意思, 盡是死門, 終非活路。” 即瓦勒利

論 文 所 謂:“ 以 文 字 試 造 文 字 不 傳 之 境 界 ”(L a l i t té r a t u r e e s s aye

p a r d e s “ m o t s ” d e c ré e r l ' “ é t a t d u m a n q u e d u m o t ” —I n s t a n t s ,
595
o p . c i t . , I , 3 74 - 5 )。然詩之神境,“不盡於言”而亦“不外於言”,禪之
悟境,“語言道斷”,斯其異也(參觀第 100 頁《補訂》一)。當世西方

談士有逕比馬拉美及時流篇什於禪家“公案”(k o a n ) 或“文字瑜珈”

(l i n g u i st i c yo g a ) 者( 參 觀 F. K e r m o d e , P u z z l e s a n d E p i p h a n i e s ,

1 9 6 2 , 4 3 ); 有 稱 里 爾 克 晚 作 與 禪 宗 方 法 宗 旨(d i e G r u n d t a t s a c h e n
d e r M et h o d e u n d Z i e l s et z u n g i m Z e n ) 可 相 拍 合 者( 參 觀 D . B a s s e r-
n a n n , D e r a n d e r e R i l k e , h rs g . H . M o r c h e n , 1 9 6 1 , 2 0 3 ); 有 謂 法
國 新 結 構 主 義 文 評 鉅 子 潛 合 佛 說, 知 文 字 之 為 空 相,“破 指 事 狀 物

之 輪 迴 ”( r e l e a s e d f r o m t h i s c h a i n o f v e r b a l k a r m a o f r e f e r e n c e

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 得“ 大 解 脫”(n i r v a n a ) 者( 參 觀 T. K . S e u n g ,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 a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 1 9 8 2 , 2 4 5 )。 余 四 十 年 前, 僅 窺 象
徵 派 冥 契 滄 浪 之 說 詩, 孰 意 彼 土 比 來 竟 進 而 冥 契 滄 浪 之 以 禪 通 詩

哉。撰《談藝錄》時,上庠師宿,囿於馮鈍吟等知解,視滄浪蔑如也。

《談藝錄》問世後,物論稍移,《滄浪詩詁》頗遭拂拭,學人於自詡“單

刀直入” 之嚴儀卿, 不復如李光照之自詡“一拳打蹶” 矣。 兹贅西方

晚近“ 詩禪” 三例,竊比瀛談,聊舒井觀耳。

277頁
【一】休謨謂“我”(Pe rs o n a l i d e n t i t y, S e l f )初非整體常住,乃先

後相續之無數部分(a succession of parts)


(Treatise, ed. L. A. Selby-

Bigge, 255),猶《楞嚴經》卷二波斯匿王言:“沉思諦觀,刹刹那那,

念念之間, 不得停住。” 休謨謂辨論“我” 之有無, 乃文法上之疑難,

而 非 哲 學 上 之 疑 難(g r a m m a t i c a l r a t h e r t h a n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d i f f l c u l t i -

e s ), 則猶《大智度論 · 我聞一時釋論》 第二云:“問曰:若佛法中言


一 切 無 有 吾 我, 云 何 佛 經 初 頭 言 如 是 我 聞。 答 曰: 佛 弟 子 輩 雖 知 無

596
我, 隨 俗 法 說 我, 非 實 我 也。” 偶 檢 五 十 年 前 盛 行 之 英 國 文 學 史 鉅

著,見其引休謨言“自我不可把捉”(I n e v e r c a n c a t c h mys e l f )一節,

論 之 曰:“ 酷 似 佛 教 主 旨, 然 休 謨 未 必 聞 有 釋 氏 也 ”(T h e p a s s a ge

is remarkably like a central tenet of Buddhism, a cult of


w h i c h H u m e c o u l d h a r d l y h a v e h e a r d —O . E l t o n , A S u r v e y o f
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 : 1 7 3 0 - 1 7 8 0 , 1 9 2 8 , I I , 1 6 3 )。 喜 吾 說 與 合, 標
而出之。

280頁
【一】 參 觀 柯 爾 律 治 論 莎 士 比 亞 撰 作 時,“無 我 而 有 綜 蓋 之 我”

(S h a k e s p e a r e i n c o m p o s i n g h a d n o I , b u t t h e I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 B i o g r a p h i a L i t e r a r i a , e d . J . S h a w c r o s s , I , 2 1 3 n ote )。

【 二】 西 班 牙 古 神 祕 宗 師(B e r n a r d i n o d e L a r e d o ) 亦 謂 靈 魂 睡

眠 時, 心 行 都 寂(e l s u e ñ o e s p i r i t u a l , e n e l c u a l a d o r m i d a s l a s p o -

te n c i a s d e e st a s á n i m a s ), 天 人 融 會, 入 極 樂 之 黑 甜 鄉(e ste b e n d i to
d o r m i r q u e j u n t a e l á n i m a a D i o s — E . A l l i s o n Pe e r s , S p a n i s h
M y s t i c i s m , 7 8 - 9 )。
【三】參觀僧肇《寶藏論 · 廣照空有品》第一:“若言其明,杳杳

冥 冥。 若 言 其 昧, 朗 照 澈 明。 若 言 其 空, 萬 用 在 中。 若 言 其 有, 閴

然無容” 云云。

281頁
【一】參觀《管錐編》一二○五至六頁。哈葛德(H . R i d e r H a g g -

a r d )日記載吉卜林(R u d ya r d K i p l i n g )言得意之作,實非自出,乃別
有 所 受, 借 書 於 己 手 耳。“ 吾 儕 猶 傳 聲 之 電 話 線 而 已。 即 如 君 之

597
《 三 千 年 艷 屍 記》, 君 亦 自 知 於 己 無 與, 有 憑 依 者 而 假 手 於 君 焉”

( We a r e o n l y t e l e p h o n e w i r e s . Yo u d i d n ' t w r i t e S h e , y o u k n o w.

S o m e o n e w r ote i t t h r o u g h yo u ! —qu ote d i n T L S , A u g . 8 , 1 9 8 0 , p .

8 8 8 )。 布 盧 阿 日 記 云:“人 稱 我 有 文 才, 我 亦 自 言 之, 然 我 初 不 解 何
謂也。 偶取己所撰著, 閱讀數葉, 乃識作書之我高出我多多許, 驚愧

無 地 ”( Q u a n d o n m e p a r l e d e m e s d o n s d ' é c r i v a i n s o u q u e j ' e n

parle moi-même aux autres, je ne comprends absolument pas.


I l m ' e s t a r r i vé d e r e l i r e c e r t a i n s p a g e s d e m e s l i v r e s e t d ' ê t r e
é c r a s é p a r l e s e n t i m e n t d e l ' é p o u v a n t a b l e s u p é r i o r i té s u r m o i d e
c e l u i q u i é c r i t c e s p a g e s . —L é o n B l o y , M o n J o u r n a l , a o û t 1 7 ,
1 8 9 8 , p . 1 2 4 )。

282頁
【一】《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十 四 又 云:“才 要 閒 便 不 閒, 才 要 靜 便

不 靜。” 先 秦 子 書 早 道 此 意。《韓 非 子 · 解 老》:“夫 故 以 無 為 無 思 為

虛 者, 其 心 常 不 忘 虛, 是 制 於 為 虛 也。 虛 者、 謂 其 意 無 所 制 也。 今

制 於 為 虛, 是 不 虛 也。” 辣 手 快 刀, 斬 斷 葛 藤。 參 觀 本 書 第 100 頁 補

訂二、 又《 管錐編》 四四八至九頁、 四八○頁、 一二八一至二頁。

283頁
【一】參觀《管錐編》一三九六頁,又本書 56 頁《補訂》。朱子反

復 申 說 此 意。《朱 文 公 集》 卷 四 十 五《答 廖 子 晦》 之 十:“自 其 內 欲

不萌而言, 則曰虛。 自其外誘不入而言, 故曰實”;《朱子語類》 卷一

百 十 三:“有 主 則 實, 此 實 字 是 好, 蓋 指 理 而 言 也。 無 主 則 實, 此 實

字是不好,指私欲而言也”(參觀卷九十六論“有主於中”四條)。《阿

598
含經》 及《二程遺書》 均以瓶器滿盛水喻心之有主則實, 馬丁. 路德

亦能近取譬,其《語錄》第六百五十四則云:“吾遭逢大不如意事,急

往 飼 牧 吾 猪, 不 欲 閒 居 獨 處。 人 心 猶 磨 坊 石 磑, 苟 中 實 以 麥, 則 碾

而成麵;中虛無物, 石仍鑠轉無已, 徒自研損耳。 人心倘無專務, 魔

鬼 乘 虛 潛 入, 挾 惡 念 邪 思 及 諸 煩 惱 以 俱 來, 此 心 遂 為 所 耗 蝕 矣。”

(W h e n I a m a s s a i l e d w i t h h e a v y t r i b u l a t i o n s , I r u s h o u t a m o n g

my pigs, rather than remain alone by myself. The human heart


is like a millstone in a mill; when you put wheat under it, it
turns and grinds and bruises the wheat to f lour; if you put no
wheat, it still grinds on, but then 'tis itself it grinds and wears
a w a y. S o t h e h u m a n h e a r t , u n l e s s i t b e o c c u p i e d w i t h s o m e
employment, leaves space for the devil, who wriggles himself in,
and brings with him a whole host of evil thoughts, temptations
a n d t r i b u l a t i o n s , w h i c h g r i n d o u t t h e h e a r t —M a r t i n L u t b e r ,
Ta b l e Ta l k , t r. W. H a z l i t t , “ B o h n ' s L i b r a r y ” , 2 7 5 )。

284頁
【一】《禮記 · 祭統》:“齊〔齋〕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

不齊, 則於物無防也, 嗜欲無止也。 故記曰:齊者不樂, 言不敢散其

志 也。 定 之 之 謂 齊。 齊 者, 精 明 之 至 也, 然 後 可 以 交 於 神 明 也。” 即

釋道所謂“定生慧”、“虛室生白”也。《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論“打

破 那 黑 底 虛 靜, 換 做 個 白 底 虛 靜”, 卷 一 百 二 十 一 論“只 守 得 塊 然 的

虛 靜, 裏 面 黑 漫 漫 地, 不 曾 守 得 那 白 底 虛 靜, 濟 得 甚 事”。 詞 意 大 類

並出之“虛室生白”。 參觀卷十二論“有死敬, 有活敬”, 卷一百十五

論“ 心在此應事,不可謂之出外”。

599
285頁
【一】鍊金之喻早見《奧義書》(A s a g o l d s m i t h , t a k i n g a p i e c e o f

gold, turns it into anot her, newer and more beautiful shape,
s o d o e s t h i s S e l f , a ft e r h a v i n g t h r o w n o f f t h i s b o d y, m a k e u n t o
h i m s e l f a n o t h e r … l i k e B r a h m a n —B r i h ā d r a n y a k a , I V. i v. 4 , S a c r e d
B o o k s o f t h e E a s t , X V, 1 7 5 - 6 )。《 分 別 六 界 經 》 等 均 有 之。 唐 譯
《華嚴經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亦云:“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

入火, 轉轉明淨, 調柔成就, 種種堪用。”《奧義書》 復以蘆莖抽髓為

喻( L e t a m a n d r a w t h a t S e l f f o r t h f r o m h i s b o d y w i t h s t e a d i -

n e s s , a s o n e d r a w s t h e p i t h f r o m t h e r e e d —K a t h a I . v i . 1 7 , i b . ,
X V, 2 3 - 4 ), 可 與“剝 葱” 之 喻 比 勘。 易 卜 生 一 名 劇 中 主 角 號“自 我
之 帝 皇” 而 欲 覓 處 世 應 物 之“自 我”, 則 猶 剝 玉 葱 求 其 核 心 然, 層 層

揭 淨, 至 竟 無 可 得(P e e r G y n t , I V. x i i i , B e g r i f fe n fe l d t: “L o n g l i v e

t h e E m p e r o r o f S e l f ! ” ; V. v , Pe e r : “ T h e r e ' s a s u r p r i s i n g l o t
of layers[in the wild onion]!/Are we never coming to the kernel?/
T h e r e i s n ' t o n e ! To t h e i n n e r m o s t b i t / I t ' s n o t h i n g b u t l a y e r s ,
s m a l l e r a n d s m a l l e r … ” — E v e r y m a n ' s L i b r a r y , 1 7 1 , 2 0 1 - 2 )。
苟 休 謨 破 我 為 冥 契 佛 旨, 則 易 卜 生 此 節 大 類 佛 之 逸 經。 釋 典 言 車

成於聚材,拳成於合指,皆無自體(參觀《管錐編》四四二頁);玉葱

之 喻, 不 啻“如 是 我 聞”。 法 國 新 文 評 派 宗 師 言 誦 詩 讀 書 不 可 死 在 句

下,執著“本文”;所謂“本文”,原是“本無”,猶玉葱層層剝揭,內蘊

核 心, 了 不 可 覓(I t wo u l d b e b et te r to s e e i t [ t h e te x t ] a s a n

o n i o n ,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l a y e r s (o r l e v e l s , o r s y s t e m s ) w h o s e
body contains, finally no heart, no kernel, no secret, no irredu-

600
cible principle, nothing except the infinity of its own envelopes
which envelop nothing other than the unity of its own surfaces
—R o l a n d B a r t h e s : “ S t y l e a n d I t s I m a g e ” , i n S . C h a p m a n , e d .

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 : A S y m p o s i u m , 1 9 7 1 , 1 0 )。即六祖所謂:“心迷《法華》
轉,心悟轉《法華》”;其破“本文”亦猶釋宗密《原人論》之證人乃“五

陰 和 合”, 初 無 自 體。 此 又 當 世 西 方 談 藝 中 禪 機 一 例。 祖 師 禪 歟,

野狐禪歟,抑冬瓜印子蝦蟆禪歟,姑置勿論可也。

286頁
【一】《朱子語類》卷十八論“致知節目”云:“逐節思索,自然有

覺。 如 諺 所 謂: 冷 灰 裏 豆 爆。” 尼 采 自 道 其“ 烟 士 披 里 純 ”(w a s

D i c h te r st a rk e r Z e i t a l te r I n s p i r a t i o n n a n n te n ) 之 體 驗 云:“ 心 所 思
索,忽如電光霍閃,登時照徹,無復遁形,不可遊移。”(w i e e i n B l i t z

l e u c h t e t e i n G e d a n k e a u f , m i t No t w e n d i g k e i t , i n d e r Fo r m o h n e
Z ö g e r n — E c c e H o m o , i n W e r k e , h r s g . K . S c h l e c h t a , I I , 1 1 3 1 )。
【二】 有 論 神 祕 經 驗 非 一 宗 一 派 所 得 而 專, 取 譬 於 黃 金 可 鑄 各

種 貨 幣, 通 用 雖 異, 而 本 質 無 殊(B u t t h e g o l d f r o m w h i c h t h i s

diverse coinage is struck is always the same precious metal—


E v e l y n Un d e rh i l l , M y s t i c i s m , 1 2 t h e d . , 9 6 )。

288頁
【一】《朱 子 語 類》 卷 一 百 二 十 六 又 云:“麻 三 斤 之 類 看 來 看 去,

工 夫 到 時, 恰 似 打 一 個 失 落 一 般。 莊 子 亦 云:‘用 志 不 紛, 乃 凝 於

神’; 也 只 是 如 此 教 人。” 參 觀 卷 一 百 十 五 訓 人 傑 云:“平 日 工 夫, 須

是 做 到 極 時, 四 邊 皆 黑, 無 路 可 入, 方 是 有 長 進 處”; 又 卷 九 論 司 馬

601
君實“ 念個中字” 條。

【二】包宏父《敝帚稿略》卷二《答曾子華論詩書》亦云:
“李之‘宴

坐寂不動, 湛然冥真心’, 杜之‘願聞第一義, 回向心地初’。 雖未免

雜於異端,其志亦高於人幾等矣。”杜句出《謁文公上方》詩,李句亦

即 出 晁 文 元 所 引《廬 山 東 林 寺 夜 懷》 詩。 李 詩 末 四 句 云:“宴 坐 寂 不

動, 大 千 入 毫 髮。 湛 然 冥 真 心, 曠 劫 斷 出 沒”, 可 參 觀 宋 之 問《雨 從

箕 山 來》 之“深 入 清 淨 理, 妙 斷 往 來 趣”。 均 智 者 所 謂“止 觀” 也。

【三】 釋 曉 瑩《羅 湖 野 錄》 卷 二 載 辯 禪 師 聞 僧 舉 佛 眼 以“揚 子 江

頭楊柳春” 一詩發明罽賓王斬獅子尊者話, 默有所契。 楊有仁編《太

史升菴全集》 卷七十三記元徐士英《金剛經口義》 解“一相無相” 分

“四果”, 以杜詩“山棃結小紅”、“紅綻雨肥梅”、“四月熟黃梅”、“掛

壁移筐果” 一一分證, 謂為“詩禪”。 參觀本書第 100 頁《補訂》 二。

【四】 參 觀《管 錐 編》 五 二 五 至 八 頁、 又《管 錐 編 增 訂》 四 一 至

二 頁。 皇 甫 松《勸 僧 酒》 亦 云:“勸 僧 一 杯 酒, 共 看 青 青 山。 酣 然 萬

象滅,不動心印閒。”

289頁
【一】 山谷茶詞《品令》:“口不能言, 心下快活自省”, 大可借以

櫽 括 但 丁 道 神 祕 經 驗 之 憶 不 真、 說 不 得, 而 餘 甘 在 心(D a qu i n c i

innanzi il mio veder fu maggio/che il parlar nostro ch'a tal vista


cede,/e cede la memoria a tanto oltraggio./Qual è colui che
somniaado vede,/che dopo il sogno la passione impressa/rimane,
e l'altro alla mente non riede,/cotal son io, ché quasi tutta
cessa/mia visione, ed ancor mi distilla/nel cor lo dolce che nacque
d a e s s a —Paradiso, XXXlII, 55-63, La Divina Commedia, Riccardo Ri-
602
c c i a r d i , 1 1 8 9 - 9 0 ; c f . p a r a d i s o , I . 4 - 9 , p p . 7 8 1 - 2 )。普羅提諾言:“與神
遇 接 時, 人 不 及 言 亦 不 能 言; 事 過 境 遷, 庶 擬 議 之”(A u m o m e n t d u

contact on n'a ni le pouvoir ni le loisir de r ien expr imer; c'est plus


t a r d q u e l ' o n r a i s o n n e s u r l u i . —É n n é a d s , V. i i i . 1 7 , t r. É . B ré h i e r,
V, 7 3 )。聖奧古斯丁言:“事後祗戀戀而不了了,彷彿曾遇美食,而僅
得 聞 香, 未 能 嘗 味 ”(n o u m e c u m fe r e b a m n i s i a m a n te m m e m o r i a m

et quasi olefacta desiderantem, quae comedere nondum possem—


C o n f e s s i o n s , V I I . x v l i , L o e b , I , 3 8 6 )。聖貝爾納(St B e r n a r d )謂神
祕 境 界 之 體 驗,“其 事 甚 罕, 其 時 甚 暫, 其 況 超 絕 語 言 文 字”(D u l c e

commercium, sed breve momentum et esperimentum rarum; sed


heu, rara hora et par va mora; nec lingua ualet dicere, nec lettera
e x p r i m e r e —qu ote d i n É . G i l s o n , L e s i d é e s e t l e s l e t t r e s , 4 8 - 9 )。 聖
戴萊莎(St T h e r e s a ) 謂:“記憶力擾人如蚊子, 入定時則此蟲聲銷跡

滅 ”( i n t h e s t a t e o f r a p t u r e t h a t t r o u b l e s o m e g n a t , t h e m e m o r y ,

i s c o m p l e t e l y o b l i t e r a t e d — q u o t e d i n R . A . Va u g h a n , H o u r s w i t h
t h e M y s t i c s , I I , 1 6 9 )。 華 兹 華 斯 詩 亦 寫 靈 魂 出 定 後, 祗 憶 曾 覺
如 何, 而 不 省 所 覺 是 何(T h e s o u l / R e m e m b e r i n g h o w s h e fe I t b u t

what she felt/Remembering not, retains an obscure sense/of


p o s s i b l e s u b l i m i t y —P r e l u d e , B k I I , 1 1. 3 1 5 f f . )。 釋 典 所 言 有
異 乎 是 者。 唐 譯《華 嚴 經 · 十 定 品》 第 二 十 七 之 二:“此 三 昧 名 為

清 淨 深 心 行。 菩 薩 摩 訶 薩 於 此 三 昧 入 已 而 起, 起 已 不 失。 譬 如 有

人, 從 睡 得 寤, 憶 所 夢 事。 覺 時 雖 無 夢 中 境 界, 而 能 憶 念, 心 不

忘失。 菩薩摩訶薩入於三昧, 見佛聞法, 從定而起, 憶持不忘, 而以

此法,開曉一切。”謝勒(M a x S c h e l e r )分神祕經驗為“冷靜明覺”(d i e

kü h l e , h e l l e I n te l l e k t u e l l e n myst i k ) 與“ 冥 墨 沈 酣 ”(d i e d u n k l e v i t a l e
603
R a u c h myst i k ) 二 宗( 參 觀《 管 錐 編 》 五 二 五 頁 ), 蓋 為 此 也。
【二】《朱子語類》 卷九十六論“無適之謂一” 曰:“只是不走作。

且如在這裏坐, 只在這裏坐, 莫思量出門前去;在門前立, 莫思量別

處 去; 讀 書 時 只 讀 書, 著 衣 時 只 著 衣。 聖 人 說:‘不 有 博 弈 者 乎, 為

之 猶 賢 乎 已。’ 博 弈 豈 是 好 事。 與 其 營 營 膠 擾, 不 若 但 將 此 心 放 在

博弈上。”姚園客旅《露書》卷二說“不有博弈者”二句,亦曰:“蓋以

操 心 者 斂 志 凝 神, 若 鷄 伏 卵, 常 靜 常 覺, 不 寂 不 馳。 弈 者 專 心 致 志,

雷 霆 發 而 耳 不 聞, 泰 山 崩 而 目 不 瞬, 珍 味 不 假 於 口, 絲 竹 不 淫 於 心。

心斂在弈,有類於操存,故孔子稱其猶賢。”蓋以《孟子 · 告子》論弈

語通之《 論語 · 陽貨》 此節也。

290頁
【 補訂】 參觀《 管錐編》 一○八六至七頁、 一○九二頁。

291頁
【一】 狄 奧 尼 修 斯 書 第 十 六 章 論 此, 舉 荷 馬 史 詩(I l i a d , I I , 4 9 4

- 5 0 1 ) 為 例。( D i o n y s i u s o f H a l i c a r n a s s u s , T h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W o r d s , t r. w. R hys R o b e r t s , 1 6 7 )。 西 塞 羅《 修 詞 學》 論 拉 丁 詩 一
句 云:“ 此 句 得 雄 偉 地 名 之 力, 光 氣 大 增”(l o c o r u m s p l e n d i d i s n o m -

i n i b u s i l l u m i n a t u s e s t v e r s u s —O r a t o r , X L I X . c x l i i i , L o e b , 4 4 0 )。
【二】 此句出龍沙(R o n s a r d ) 詩(A n t i qu ete z d e R o m e ), 白瑞蒙

誤以屬杜 · 倍萊。

292頁
【一】 皎然《詩式》 卷二云:“三字物名之句, 仗語而成, 用功殊

604
少。 如 襄 陽 孟 浩 然 云:‘氣 蒸 雲 夢 澤, 波 撼 岳 陽 城。’ 自 天 地 二 氣 初

分,即有此六字;假孟生之才,加其四字,何功可伐。”蓋於此聯,不

得 不 道 佳, 而 嫌 襄 陽 趁 現 成、 落 便 宜, 不 願 以 美 歸 之。 足 徵 欲 詩 好

而不費力者,可乞靈於地名也。

293頁
【一】 宋轅文徵輿與臥子同鄉同調, 又同選《皇明詩選》。 其《古

意》 云:“碧 玉 堂 西 紅 粉 樓, 樓 中 思 婦 憶 涼 州。 咸 陽 橋 上 三 年 夢, 回

樂 峯 前 萬 里 愁。 秦 地 煙 花 明 月 夜, 胡 天 沙 草 白 雲 秋。 離 魂 不 識 金

微路,願逐交河水北流。”沈歸愚《國朝詩別裁》卷二稱賞之,謂“酷

似楊升菴《塞垣鷓鴣詞》”。升菴此作選入《明詩別裁》卷六:“秦時明

月 玉 弓 懸, 漢 塞 黃 河 錦 帶 連。 都 護 羽 書 飛 瀚 海, 單 于 獵 火 照 甘 泉。

鶯 閨 燕 閣 年 三 五, 馬 邑 龍 堆 路 十 千。 誰 起 東 山 安 石 臥, 為 君 談 笑 靖

烽煙。”兩詩皆佳,與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香”一篇風格相似,而楊

用地名、 朝代名、 人名共八, 宋用地名七, 愛好遂貪多矣。 按楊句脫

胎於皇甫冉《春思》( 一作劉長卿《賦得》):“鶯歌燕語報新年, 馬邑

龍堆路幾千。”

【二】 漁 洋《香 祖 筆 記》 卷 五 以 徐 禎 卿 此 詩 與 謝 玄 暉“洞 庭 張 樂

地”、 李太白“黃鶴西樓月”、 劉綺莊“桂楫木蘭舟” 三篇並推為“奇

作”, 而 徐 詩“尤 清 警”。 實 則 禎 卿 此 篇 亦 假 借 韋 蘇 州《新 秋 夜 寄 諸

弟》:“高梧一葉下,空齋秋思多”及《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

哉。 淮 南 秋 雨 夜, 高 齋 聞 雁 來”, 漁 洋、 越 縵 均 未 細 究 也。 七 子 模

擬, 為人詬病;呂晚村《萬感集 · 子度歸自晟舍以新詩見示》 至云:

“依 口 學 舌 李 與 何, 印 板 死 法 苦 不 多。” 然 世 祗 觀 其 粗 作 大 賣 而 已,

若其琢磨熨貼, 幾於滅迹刮痕者, 則鮮窺見。 如李于鱗《滄溟集》 卷

605
五《歲抄放歌》,余所愛諷,《皇明詩選》卷六、《明詩別裁》卷八皆甄

取 之, 足 徵 共 賞, 而 迄 無 識 其 全 出 依 仿 者。 李 詩 云:“終 年 著 書 一 字

無, 中 歲 學 道 仍 狂 夫。 勸 君 高 枕 且 自 愛, 勸 君 濁 醪 且 自 沽。 何 人 不

說 宦 遊 樂, 如 君 棄 官 亦 不 惡。 何 處 不 說 有 炎 涼, 如 君 杜 門 復 不 妨。

終 然 疎 拙 非 時 調, 便 是 悠 悠 亦 所 長。” 唐 張 謂( 一 作 劉 慎 虛 )《贈 喬

琳》 云:“去 年 上 策 不 見 收, 今 年 寄 食 仍 淹 留。 羡 君 有 酒 能 便 醉, 羡

君 無 錢 能 不 憂。 如 今 五 侯 不 愛 客, 羡 君 不 問 五 侯 宅。 如 今 七 貴 方

自 尊, 羡 君 不 過 七 貴 門。 丈 夫 會 應 有 知 己, 世 上 悠 悠 何 足 論。” 兩

詩章法、 句樣以至風調, 無不如月之印潭、 印之印泥。 李戴張冠, 而

寬 窄 適 首; 亦 步 亦 趨, 而 自 由 自 在。 雖 歸 摹 擬, 了 不 撏 撦。“印 板 死

法” 云 乎 哉, 禪 家 所 謂“ 死 蛇 弄 活” 者 歟。 禎 卿 此 律, 亦 其 亞 也。

294頁
【一】漁洋被“有聲無字”之誚,又獲“清秀李于鱗”之稱,二事一

致。《皇 明 詩 選》 卷 四 宋 轅 文 評 語 云:“于 鱗 之 於 漢 魏 十 九 首 也, 不

求 其 義 而 求 其 情, 不 求 其 情 而 求 其 聲, 斯 有 針 乳 之 合 焉。” 于 鱗《古

今詩刪》中唐詩諸卷,明世單行而稍損削篇目,題為《唐詩選》,余憶

見 一 本 卷 五 岑 嘉 州《送 李 司 馬 歸 扶 風 別 墅》:“到 來 函 谷 愁 中 月, 歸

去 皤 溪 夢 裏 山”, 有 批 語 云:“是 三 昧 語, 最 要 頓 悟。” 竊 疑 漁 洋《唐

賢三昧集》標目,實此評啟之。屈翁山《廣東新語》卷十二《詩社》記

鄺湛若露曰:“詩貴聲律,如聞中宵之笛,不辨其詞,而遶雲流月,自

是 出 塵 之 音”; 此 真“有 聲 無 字” 之 的 喻 矣。 嘗 試 論 之, 重“聲” 輕

“義”原是明七子宗旨。何仲默《大復集》卷十二《明月篇 · 序》:“四子

者 雖 工 富 麗, 去 古 遠 甚, 至 其 音 節, 往 往 可 歌。 乃 知 子 美 辭 固 沉 著,

而 調 失 流 轉, 雖 成 一 家 語, 實 則 詩 歌 之 變 體 也”; 卷 三 十 二《與 李 空

606
同論詩書》:“絲竹之音要眇, 木革之音殺直。 獨取殺直, 而并棄要眇

之聲,何以窮極至妙、感精飾聽也”(參觀《升菴大全集》卷十三《華

燭引》張愈光跋、卷五十七《螢詩》條)。吳兆騫漢槎《秋笳前集》卷

五有侯元泓研德序云:“究其所撰《明月篇》, 聲浮於情。 學者從是矯

宋元之過, 相與規步唐音, 趨摹格調, 而天下之情隱者, 亦大復為之

戎首也。 數十年以來, 聲盛者情偽, 情真者聲俗”(《書影》 卷七記侯

研德語實出此)。漁洋《論詩絕句》卻云:“接跡風人《明月篇》,何郎

妙悟本從天;王、楊、盧、駱當時體,莫逐刀圭誤後賢”,推其“妙悟”

能“接跡風人”,而戒後生之毋誤認謂其“逐”王、楊、盧、駱;“有聲無

字”者固當喜“聲浮於情”也。然李獻吉《空同子集》卷五十二《缶音

序》:“詩至唐, 古調亡矣。 然自有唐調可歌詠, 高者猶足被管絃。 宋

人主理不主詞, 於是唐調亦亡。 夫詩、 其氣柔厚, 其聲悠揚, 其言切

而 不 迫, 故 歌 之 者 心 暢 而 聞 之 者 耳 動 也。” 是 則 何 李 譚 藝 正 復 沆 瀣,

皆主聲音,李言“心暢耳動”,猶何言“感精飾聽”;特李求揚抑頓挫,

何 欲 流 動 圓 轉, 斯 大 同 中 之 小 異 耳。《空 同 子 集》 卷 十 八《漢 京 篇》、

《楊花篇》、《明星篇》、《去婦詞》、《蕩子從軍行》等,亦如《大復集》之

有《明月》《流螢》等篇,隱示分己餘事,亦能為大復之所欲為。齊名

並駕,而至爭名競勝,事之常也。席勒與友人書云:“作詩靈感,每非

由 於 已 得 題 材, 新 意 勃 生; 乃 是 情 懷 怦 然 有 動, 無 端 莫 狀, 而 鬱 怒

噴勃, 遂覓取題材, 以資陶寫。 故吾欲賦詩, 謀篇命意, 常未具灼知

定見,而音節聲調已先蕩漾於心魂間”(I c h g l a u b e , e s i st n i c h t i m m e r

d i e l e b h a f t e Vo r s t e l l u n g e i n e s S t o f f e s , s o n d e r n o f t n u r e i n B e d ü r f -
nis nach Stoff, ein unbestiminter Drang nach Ergiessung strebender
G e f ü h l e , d a s We rk e d e r B e g e i s te r u n g e r z e u g t . D a s M u s i k a l i s c h e e i n e s
G e d i c h t e s s c h w e b t m i r w e i tö f t e r v o r d e r S e e l e , w e n n i c h m i c h h i n s e -
607
tzte, es zu machen, als der klare Begriff von Inhalt, über den ich
o f t k a u m m i t m i r e i n i g b i n —A n G o t t f r i e d Kö r n e r , S c h i l l e r s W e r k e
i n d r e i B ä n d e n , V E B , I I , 1 4 2 . C f . Va l é r y: “A u s u j et d u C i m e t i è r e
m a r i n ”, O e u v r e s , B i b . d e l a P l é i a d e , I , 1 5 0 3 “u n e f i g u r e r h y t h m i -
q u e v i d e ” ; T. S . E l i o t : “ T h e M u s i c o f Po e t r y ”“ a p a r t i c u l a r
h y t h m b e f o r e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w o r d s ”, J . I s a a c s ,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M o d e r n P o e t r y , D u t to n Pa p e r b a c k , 1 0 2 ; S . S p e n d e r, T h e M a k i n g o f a
P o e m , 6 0 )。 是 以 尼 采 謂 席 勒 之 言 詩 也, 不 貴 取 象 構 思 之 有 倫 有 序、
理 順 事 貫, 而 貴 聲 音 要 眇, 移 情 觸 緒(n i c h t et w a e i n e R e i h e v o n

B i l d e r n , m i t g e o r d n e t e r K a u s a l i tä t d e r G e d a n k e n , s o n d e r n v i e l m e h r
e i n e m u s i k a l i s c h e S t i m m u n g —D i e G e b u r t d e r T r a g o d i e , i n W e r k e ,
h rs g . K . S c h l e c h t a , I , 3 6 - 7 )。加爾杜齊亦嘗明詔大號曰:“聲音乃詩之
極 致, 聲 音 之 能 事 往 往 足 濟 語 言 伎 倆 之 窮”(O c r e a to r i , i l s u o n o è

di per sè l'etere del verso e certe volte effetua ciò che la parola
n o n p o t r e b b e — N. B u s e t t o , G i o s u è C a r d u c c i : l ' u o m o , i l p o e t a , i l
c r i t i c o , i l p r o s a t o r e , 3 2 8 )。魏爾倫論詩曰:“音調為首務之要”(D e l a
m u s i qu e a v a n t to u te c h o s e ), 尤 成 熟 語。 皆 與 七 子 以 來 之 重“ 聲 ”
輕“ 義”,相印可焉。

287頁
【一】 參觀《舊文四篇》 一六至七節。《風月堂詩話》 卷下引晁沖

之《三月雪》 云:“從此斷疑摩詰畫, 雪中自合有芭蕉。” 李長蘅流芳

《檀園集》 卷一《和朱修能雪蕉詩》:“雪中蕉正綠, 火裏蓮亦長”;按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 · 佛道品》 第八:“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

希有”,蓋亦“龜毛兔角”之類;故張謂《長沙失火後戲題蓮花寺》云:

608
“樓殿縱〔總?〕 隨烟焰盡, 火中何處出蓮花”, 即取釋氏家當, 就本

地 風 光 利 口 反 詰。“雪 蕉”、“火 蓮” 兩 者 皆“不 可 能 事 物”(a d y n a t a ,

i mp o s s i b i l i a ),長蘅捉置一處,真解人也。
【二】 常 州 詞 派 主“寄 託”, 兒 孫 漸 背 初 祖。 宋 于 庭 言 稱 張 皐 文,

實失皐文本旨。皐文《詞選》自《序》曰:“義有幽隱,並為指發”;觀

其所“指發” 者, 或揣度作者本心, 或附會作詞本事, 不出漢以來相

承說《詩》、《騷》“比興”之法。如王叔師《離騷經序》所謂:“善鳥香

草,以配忠貞,飄風雲霓,以為小人”云云,或《詩 · 小序》以《漢廣》

為 美 周 文 王,《雄 雉》 為 刺 衞 宣 公 等 等。 亦 猶 白 香 山《與 元 九 書》 所

謂:“噫, 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 豈捨之乎。 假風以刺威虐也, 因

雪 以 愍 征 役 也, 感 華 以 諷 兄 弟 也, 美 草 以 樂 有 子 也。 皆 興 發 於 此 而

義歸於彼。”皆以為詩“義”雖“在言外”、在“彼”不在“此”,然終可推

論 而 得 確 解。 其 事 大 類 西 方 心 析 學 判 夢 境 為“顯 見 之 情 事” 與“幽

蘊之情事”,圓夢者據顯以知幽(Ste l l e n w i r m a n i f e s t e n u n d l a t e n t e n

T r a u m i n h a l t e i n a n d e r g e g e n ü b e r u s w. —Fr c u d , D i e T r a u m d e u t u n g ,
6 . A u f l . , 1 9 2 1 , 9 5 )。“在此”之“言”猶“顯見夢事”,
“在彼”之“義”猶

“幽 隱 夢 事”, 而 說 詩 幾 如 圓 夢 焉。《春 秋 繁 露 · 精 英》 曰:“詩 無 達

詁”,《說苑 · 奉使》引《傳》曰:“詩無通故”;實兼涵兩意,暢通一也,

變通二也。詩之“義”不顯露(i n e x p l i c i t ),故非到眼即曉、出指能拈;

顧 詩 之 義 亦 不 游 移(n ot i n d ete r m i n a te ), 故 非 隨 人 異 解、 逐 事 更 端。

詩“故” 非 一 見 便 能 豁 露 暢“通”, 必 索 乎 隱; 復 非 各 說 均 可 遷 就 變

“通”,必主於一。既通(d i s - c l o s u r e )正解,餘解杜絕(c l o s u r e )。如皐

文《詞選》解歐陽永叔《蝶戀花》為影射朝士爭訌,解姜堯章《疏影》

為影射靖康之變,即謂柳絮、梨花、梅花乃詞所言“顯見情事”,而范

希文、韓稚圭、徽欽二帝本事則詞所寓“幽蘊情事”,是為詞“義”所

609
在。西方“託寓”釋詩,洞“言外”以究“意內”,手眼大同(參觀第

232 頁《補訂》一),近人嘲曰:“此舉何異食蘋婆者,不嗜其果脯而咀
嚼 其 果 中 核 乎 ”(Fo r o n e c a n o n l y “ i n te r p r et ” a p o e m b y r e d u c i n g

it to an allegory-which is like eating an apple for its pips—


G . O r we l l , C o l l e c t e d E s s a y s , J o u r n a l i s m a n d L e t t e r s , 1 9 6 8 , I , 7 2 )。聞
皐 文 之 風 而 起 者, 充 極 加 厲, 自 在 解 脫。 周 止 菴 濟《介 存 齋 論 詞 雜

著》第七則曰:“初學詞求有寄託,有寄託則表裏相宣,斐然成章。既

成格調, 求無寄託, 無寄託則指事類情, 仁者見仁, 知者見知”;《宋

四 家 詞 選 目 錄 序 論》 又 曰:“非 寄 託 不 入, 專 寄 託 不 出。 意 感 偶 生,

假類畢達。 萬感橫集, 五中無主。” 譚仲修獻《復堂詞話》( 徐仲可珂

輯 ) 第 四 十 三、 四 十 六、 八 十 六 則 反 復 稱 引 止 菴 此 說, 第 二 十 四 則

曰:“所謂作者未必然, 讀者何必不然”;《復堂詞錄序》 又曰:“側出

其言, 傍通其情, 觸類以感, 充類以盡。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

讀 者 之 用 心 未 必 不 然。” 宋 于 庭《論 詞 絕 句》 第 一 首 得 二 家 語 而 含

意畢申矣。蓋謂“義”不顯露而亦可游移,“詁”不“通”“達”而亦無定

準, 如 舍 利 珠 之 隨 人 見 色, 如 廬 山 之“橫 看 成 嶺 側 成 峯”。 皐 文 纘 漢

代“香草美人”之緒,而宋、周、譚三氏實衍先秦“賦詩斷章”之法(參

觀《管錐編》 二二四至五頁), 猶禪人之“參活句”, 亦即劉須溪父子

所提撕也( 參觀第 100 頁《補訂》 二)。 諾瓦利斯嘗言:“書中緩急輕

重處, 悉憑讀者之意而定。 讀者於書, 隨心施為。 所謂公認準確之讀

法, 初 無 其 事。 讀 書 乃 自 由 操 業。 無 人 能 命 我 當 何 所 讀 或 如 何 讀

也。”( D e r L e s e r s e t z t d e n A k z e n t w i l l kü r l i c h ; e r m a c h t e i g e n t l i c h

aus einem Buche, was er will. Es gibt kein allgemeingeltendes


L e s e n , i m g e wö h n l i c h e n S i n n . L e s e n i s t e i n e f r e i e O p e r a t i o n . Wa s
i c h , u n d w i e i c h l e s e n s o l l , k a n n m i r k e i n e r v o r s c h r e i b e n —F r a g -
610
mente III, §24 7, Schriften, hrsg. J. Minor, II, 248-9 )。瓦勒利現身說法,
曰:“詩 中 章 句 並 無 正 解 真 旨。 作 者 本 人 亦 無 權 定 奪”; 又 曰:“吾 詩

中之意, 惟人所寓。 吾所寓意, 祗為我設, 他人異解, 並行不倍”(i l

n ' y a p a s d e v r a i s e n s d ' u n t e x t e . Pa s d ' a u t o r i té d e l ' a u t e u r. M e s


v e r s o n t l e s e n s q u ' o n l e u r p rê t e . C e l u i q u e j e l e u r d o n n e n e s ’
a j u s t e q u ' à n o i , e t n ' e s t o p p o s a b l e à p e r s o n n e —“ A u s u j e t d e
‘C i m et i è r e m a r i n ’”, “C o m m e n t a i r e d e ‘C h a r m e s ’”, o p . c i t . , I , 1 5 0 7 ,

1 5 0 9 )。 足 相 比 勘。 其 於 當 世 西 方 顯 學 所 謂“接 受 美 學”(R e z e pt i o n -
s ä st h et i k ),“讀 者 與 作 者 眼 界 溶 化”(H o r i z o n t v e rs c h m e l z u n g )、“拆 散
結 構 主 義”(D e c o n st r u c t i v i s m ), 亦 如 椎 輪 之 於 大 輅 焉。 吳 沖 之 省 欽

《白華前稿》卷十二《勉齋詩序》云:“詩者、學之一端。有所言在此,

所 感 在 彼, 如《晨 風》 之 悟 慈 父,《鹿 鳴》 之 感 兄 弟 同 食 也。 所 言 在

此, 反 若 不 必 在 此, 則 鏡 花 水 月、 與 夫 羚 羊 掛 角 之 喻 也。 古 之 詩 人,

原本性情, 讀者各為感觸, 其理在可解不可解之間。” 意亦“無寄託”

之“詩無通故達詁”,而取禪語為“喻”也。竊謂倘“有寄託”之“詩無

通故達詁”,可取譬於蘋果之有核,則“無寄託”之“詩無通故達詁”,

不妨喻為洋葱之無心矣( 參觀第 285 頁《 補訂》 一 )。

299頁
【一】 田 山 薑《古 歡 堂 雜 著》 卷 二 論 庾 子 山 一 節 全 襲 升 菴 語, 易

“多傷”、“多無”為兩“而有”而已。陳氏“境地曲成”之說,參觀《管

錐編增訂》 五二至三頁。

300頁
【一】 參觀《管錐 編》 四六○至一頁。《啟顏錄》 中不乏此類, 如

611
王 元 景 謂 奴 曰:“汝 字 典 琴, 何 處 有 琴 可 典”, 僧 法 軌 嘲 李 榮 曰:“姓

李應須李, 言榮又不榮。” 王壬秋《圓明園詞》 之“至今福海冤如海,

不信神州尚有神”,倘亦子山體歟。

301頁
【 一】 參觀《 管錐編》 六八七頁。

302頁
【一】 王從之《滹南遺老集》 卷三十七早云:“散文至宋人始是真

文字, 詩則反是矣。” 吳梅村《致孚社諸子書》:“弇州先生專主盛唐,

力 還 大 雅, 其 詩 學 之 雄 乎。 風 雅 一 道, 舍 開 元 大 曆, 其 將 誰 歸。 至

古文詞, 則規先秦者, 失之模擬, 學六朝者, 失之輕靡。 震川、 毘陵

扶衰起敝, 崇尚八家, 而鹿門分條晰委, 開示後學, 若集眾長而掩前

哲,其在虞山乎。”屈元孝《翁山文外》卷二《荊山詩集序》:“詩之衰,

至 宋 元 而 極 矣。 明 興 百 餘 年, 李 獻 吉 崛 起 而 後 風 雅 之 道 復 振”;《于

子 詩 集 序》:“明 三 百 年 巨 匠 莫 如 空 同”; 卷 九《書 淮 海 集 後》:“詩 莫

醜 於 宋 人”; 而 卷 二《廣 東 文 選. 凡 例》:“為 文 當 以 唐 宋 大 家 為 歸,

若 何、 李、 王、 李 之 流, 偽 為 秦 漢, 斯 乃 文 章 優 孟, 非 真 作 者。”

303頁
【一】《象山全集》卷七《與程帥》極稱江西詩派:“至豫章而益大

肆其力,包含欲無外,搜抉欲無祕,體制通古今,思致極幽眇,斯亦宇

宙之奇詭也”(參觀卷十七《與沈宰》之二);卷十二《與饒壽翁》之五:

“‘著察磨礪’ 四字, 不可連用。 孟子之‘行矣而不著焉’、‘習矣而不

察焉’, 此乃著察字出處。 其義尤分明。 此用字之疵也”, 又卷三十五

612
《語 錄》:“文 纔 上 二 字 一 句, 便 要 有 出 處。” 是 象 山 言 詞 章 尊 尚 山 谷,

幾主張“無字無來歷”。 然象山論義理, 則深非“乾沒於文義間”, 斥

為“蠹食蛆長”(卷一《與姪孫濬》、卷十四《與胥伯先》)。故道學家之

出朱子門下者, 如陳安卿淳《北溪全集》 第四門卷二十一《答西蜀史

杜 諸 友 序 文》 譏 象 山 為 禪 學, 至 曰:“江 西 之 學 不 讀 書。” 象 山 所 稱

“程帥”,名叔達,《楊誠齋集》卷一百二十五《贈進程公墓誌銘》即為

其人作( 參觀卷六十六《答盧誼伯書》、 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詩序》)。

【 二】 董 容 宰 首 拈 出 陽 明 義 理 與 何 李 詞 章 之 歧 出 而 並 世。《 容

臺集 · 文集》卷一《合刻羅文莊公集序》:“成弘間師無異道,士無異

學。 程 朱 之 書 立 於 掌 故, 稱 大 一 統, 而 修 詞 之 家 墨 守 歐 曾, 平 平 爾。

時 文 之 變 而 師 古 也, 自 北 地 始 也, 理 學 之 變 而 師 心 也, 自 東 越 始

也”;《重刻王文莊公集序》:“公仕於弘正之朝, 是時海內談道者, 東

越未出,談藝者北地未著。”黃黎洲《明文授讀》卷三十六李夢陽《詩

集 自 序》 評 語 云:“其 時 王 文 成 可 謂 善 變 者 也。 空 同 乃 摹 倣 太 史 之

起 止、 左 國 之 板 實, 初 與 文 成 同 講 究 之 功。 文 成 深 悟 此 理, 翔 於 寥

廓, 反 謂 文 成 學 不 成 而 去。 空 同 掩 天 下 之 耳 目 於 一 時, 豈 知 文 成 掩

空 同 之 耳 目 於 萬 世 乎。” 蓋 謂 詞 章 之 真 能“復 古” 者 亦 即 義 理 師 心 之

王陽明, 道統文統, 定於一尊。 黃氏此論, 固能一新耳目, 其心無乃

亦欲盡“ 掩耳目” 耶。

304頁
【一】 此 書 成 後 十 許 年, 始 知 余 所 謂“同 時 之 異 世、 並 在 之 歧

出”, 亦今日西方文學史家所樹義。 德國論師(W. P i n d e r ) 嘗標“同

時人之不同時性”(die Ungleichzeitigkeit der Gleichzeitigen), 或譬

於 時 鐘 之 鳴 刻 同 而 報 點 不 同(O n p e u t a u s s i p e n s e r á d e s m o n t r e s

613
qui battent en même temps, mais qui ne disent pas la même
h e u r e — J . Po m m i e r , Q u e s t i o n s d e c r i t q u e e t d ' h i s t o i r e l i t t é r a i r e
1 9 4 5 , 9 )。揚榷二十世紀文藝者,別“當世”與“現代”,“當世”文流每
不 入“ 現 代 ” 文 派(t h e t we n t i et h - c e n t u r y a r t i st i c t r a d i t i o n i s m a d e

u p o f t w o r o u g h l y a n t i t h e t i c a l s t r a n d s ; t h e “m o d e r n s ”a n d t h e
“c o n te mp o r a r i e s ”—M . B r a d b u r y a n d J . M c Fa rl a n e , e d . , M o d e r n i s m ,

1 9 7 6 , 2 4 . C f . H . Fo c i l l o n , L a V i e d e s f o r m e s , 1 9 34 , 8 2 “
: L ' h i sto i r e e st
gé n é r a l e m e n t u n c o n f l i t d e p r e c o s i té s , d ' a c t u a l i té s e t d e r e t a r d s ” ;
F. S t r i c h , K u n s t u n d L e b e n , 1 9 6 0 , 2 2 : “Z e i t g e n o s s e n n e n n e i c h n u r
d i e , we l c h e a u s i n n e rste r u n d e i ge n ste r Not u n d Not we n d i g k e i t
d i e n e u e Wa h r h e i t i h r e r Z e i t v e r s p ü r e n u n d d e n We g , d e r n o t
t u t , s u c h e n . ”),即此旨爾。

305頁
【一】黑格爾謂“精神”運行,產生異己之對立物,而復格化之以

歸 於 己(D e r G e i s t w i r d a b e r G e g e n s t a n d , d e n n e r i s t d i e s e B e w e -

gung, sich ein anderes, d. h. Gegenstand seines Selbsts zu werden


u n d d i e s e s A n d e r s s e i n a u f z u h e b e n —P h ä n o m e n o l o g i e d e s G e i s t e s ,
hrsg. J. Hof fmeister, 1 964, 32; so liegt die Mac ht des denkenden
Geistes, darin, nicht etwa nur sich selbst in seiner eigentümlichen
Fo r m a l s D e n k e n z u f a s s e n , s o n d e r n e b e n s o s e h r s i c h i n s e i n e r
E n tä u s s e r u n g z u r E m p f i n d u n g u n d S i n n l i c h k e i t w i e d e r z u e r k e n n e n ,
sich in seinem Andern zu begreifen, indem er das Entfremdete zu
G e d a n k e n v e r w a n d e l t u n d s o z u s i c h z u r ü c k f ü h r t —Ä s t h e t i k , A u -
f b a u , 1 9 5 5 , 5 9 )。由己別出異己,復使其同於己,旋轉不息。波德萊爾
614
語足為箋釋,能近取譬。美國哲學家皮爾斯(C . S . Pe i r c e )言情愛運

行, 作 團 圓 相, 此 機 一 動, 獨 立 與 偶 合 遂 同 時 並 作, 相 反 相 成(T h e

movement of love is circular, at one and t he same impulse pro-


jecting creatures into independency and drawing them into har-
m o ny —Collected Papers, ed. C. Har tshor ne and P. Weiss, VI, 1 9 1 )。亦
波 德 賴 爾 之 意。 蓋 無 分 之 事, 則 不 復 見 合 之 能, 故 奏 合 之 功, 必 常

蓄分之勢也。

306頁
【一】參觀《管錐編》三七至八頁。僧肇《寶藏論》道後一意,殊

有 詞 致。 如《廣 照 空 有 品》 第 一 云:“有 心 無 形, 有 用 無 人。 為 而 無

為, 得 而 無 得。 鏡 象 千 端, 水 質 萬 色。 入 道 之 徑, 內 虛 外 靜。 如 水

凝 澄, 萬 象 光 映。 其 意 不 沉, 其 心 不 浮。” 又 如《離 微 體 淨 品》 第 二

云:“無心應物, 緣化萬有。 水月空華, 形象無主。” 前一意如《大智

度論 · 十喻釋論》第十一、又《諸法釋論》第十二舉十喻:“如幻,如

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

化。”《維摩所說經 · 方便品》第二言“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

於“無常”、“無堅”亦舉十喻:“如聚沫,如泡,如炎,如芭蕉,如幻,如

夢,如影,如響,如浮雲,如電”(參觀《弟子品》第三:“一切法生滅不

住,如幻,如電”云云,《觀眾生品》第七:“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

見己面像” 云云)。 唐譯《華嚴經 · 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四先後兩次

舉八喻:“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象,如燄,如化。”

謝康樂《維摩經十譬讚》 八首、 梁簡文《十空詩》 六首, 均以詞章為

般若之鼓吹焉。《金剛經》之“六如”流傳最廣,所謂:“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唐伯虎自號“六如”,

615
即取義於斯。《容齋四筆》 卷十三謂“六如” 者, 乃用鳩摩羅什譯本,

真諦、玄奘、義淨、菩提流支四譯皆尚有“如燈”、“如星”、“如雲”,合

為“九 如”。 西 方 神 祕 宗 師 普 羅 提 納 論 世 相 空 妄, 喻 如 夢 中 境、 鏡 中

影、 水 中 像。(Fr a g i l e et m e n s o n ge r, m e n s o n ge to m b é s u r u n a u t r e

mensonge, ce ref let doit laisser la matière impassible, comme un


vision de songe, comme un ref let sur l'eau ou dans un miroir—
Ennéades, III. vi. 6, tr. É. Bréhier, III, 105-6 )。基督教詩文言人生脆促,
無堅無常,揣稱博依,舉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雲、如枝

頭花、如日下雪、如風中葉、如箭脫弦、如鳥過空等。鋪比夥頤,或至

二十七事,“六如”、“九如”,瞠乎後矣。(C f . G o l d e n G r o v e : S e l e c t e d

P a s s a g e s f r o m J e r e m y T a y l o r , e d . L . P. S m i t h , 2 5 1 - 3 ; R . C r a s h a w:
“B u l l a ”, Poetical works, ed. L. C. Martin, rev. ed. 1 95 7, 21 6-220; Henr y

King:“Sic Vita ”, Minor Caroline Poets, ed. G. Saintsbur y, III, 236-7;


C i r o d i Pe r s : “ D e l l a m i s e r i a e v a n i t à u m a n e a ” , M a r i n o e i M a r i -
nisti, ed. G. G. Ferrero. 95 7; G. R. Weckherlin: “U e b e r d e n f r ü h e n To d
F r ä u l e i n s A n n a A u g u s t a M a r g r ä f i n z u B à d e n ”, A n d r e a s G r y -
p h i u s : “D a s L e b e n ”, D e u t s c h e B a r o c k l y r i k , e d . M . We h rl i , e r we i t .
A u f l . , 1 9 6 2 , 3 3 - 4 , 5 3 - 4 ; H a r s d ö r f e r : “D a s L e b e n d e s M e n s c h e n ”,
i n J . R o u s s e t , L a L i t t é r a t u r e d e l ' â g e b a r o q u e e n F r a n c e , n o u v,
d . , 1 9 5 4 , 2 7 5 ; A u v r a y : “L a P r o m e n a d e d e l ' â m e d é v o t e ”,
A n t h o l o g i e d e l a p o é s i e l b a r o q u e f r a r ç a i s e , 1 9 6 1 , I , 4 4 - 6 )。古希臘大詩
人 平 達 喻 人 生 如“ 影 之 夢 ”(M a n i s b u t a d r e a m o f a s h a d o w —

P i n d a r, P y t h i a n O d e s , V I I I . 9 5 , L o e b , 2 6 9 );普羅塔克申言曰:“影己
虛 弱, 影 之 夢 更 虛 弱 於 影。”(Fo r w h a t i s fe e b l e r t h a n a s h a d o w ?

A n d a d r e a m o f i t ! —P l u t a r c h : “A L e t t e r o f C o n d o l o n c e t o
616
A p o l l o n o u s ” , § 6 , M o r a l i a , L o e b , I I , 1 2 )。後世作者多承用之(Tay l o r:
“ M a n i s t h e d r e a m o f a s h a d o w ” ; A u v r a y : “ Un s o n g e ! n o n v r a y e -

m e n t , m a i s c ' e st l ' o m b r e d ' u n s o n ge ”)。“ 影 ”“ 夢 ” 重 累, 視 釋 典 之


以“ 如 夢 ”“ 如 影 ” 平 列, 更 為 警 策。 又 以 人 命 危 淺 喻“ 如 玻 璃 ”

( C r a s h a w : “ s e d v i t r o f r a g i l i m a g i s ” ; We c k h e r l i n : “ E i n G l a s a l s o

b r ü c h i g a l s r e i n ”), 猶白樂天《簡簡吟》 所謂:“大都好物不堅牢, 彩


雲 易 散 琉 璃 脆。” 此 亦 在 釋 典 十 喻 之 外 者。 吾 國 古 來 俗 語 以“春 寒、

秋熱、 老健” 三者喻“終是不久長之物”, 早見歐陽永叔《文忠全集》

卷一百四十八《與沈待制》,太平老人《袖中錦》增“君寵”而成四事;

詩歌、小說皆沿襲之(如李天生《受祺堂詩集》卷一《朝雨謠》、姚春

木椿《通藝閣詩三錄》 卷四《春雪席間》、《封神演義》 三十五回黃飛

虎 語、《紅 樓 夢》 五 十 七 回 紫 鵑 語、《兒 女 英 雄 傳》 二 十 一 回 褚 大 娘

語 )。 明 人《三 報 恩 傳 奇》 第 六 折 有 詩, 踵 事 增 華:“老 健 春 寒 秋 後

熱, 半 夜 殘 燈 天 曉 月, 草 頭 露 水 板 橋 霜, 水 上 浮 漚 山 頂 雪”; 又 土 風

本色之“ 九如” 也。

309頁
【一】 參 觀《管 錐 編》 七 一 九 至 七 二 三 頁, 又 本 書 山 谷 詩 註 新 補

十引《詩筏》 論鄭谷《淮上別故人》 結句。 近世法國一論師嘗謂其國

舊日佳詩多意完詞足, 緘閉完密, 匡格周匝, 煞尾警句, 雖使全篇生

色, 而 猶 樹 金 柵 欄 為 關 隘 然(d e p o è m e s b i e n c l o s , b i e n e n c a d ré s , l e

d e r n i e r v e r s r e h a u s s a n t t o u t c e q u i p ré c è d e e t m e t t a n t a u b a s
d e l ' o e u v r e c o m m e u n e b a r r e d ' o r ); 象 徵 派 以 還, 詩 每 能 有 盡 而
無 窮, 其 結 句 如 一 窗 洞 啟, 能 納 萬 象(D ' a u t r e s p o è m e s , d é f i n i t i f s ,

ré u s s i s s e n t à i n f i n i r l e f i n i . L e u r d e r n i e r v e r s o u v r e u n e f e n ê t r e —
617
C . - L . E st è ve , É t u d e s p h i l o s o p h i q u e s s u r l ' e x p r e s s i o n l i t t é r a i r e , 1 9 3 8 ,
1 4 0 )。 其 言 末 句 於 篇 章 如 閉 幕 收 場, 而 於 情 韻 仍 如 捲 簾 通 顧, 堪 為
“ 篇 終 接 混 茫” 之 的 解 矣。 當 世 波 蘭 論 文 鉅 子 英 加 頓 有“ 具 體 化”

(K o n k r et i s a t i o n ) 之 說。 略 謂 小 說 中 人 物 景 象, 縱 描 摹 工 細, 而 於 心

性 物 色, 終 不 能 周 詳 備 悉, 祗 是 提 綱 舉 隅(e i n s c h e m a t i s c h e s G e -

b i l d ),尚多“未分明、不確定處”(Un b e st i m m t h e i t s ste l l e n ),似空白然,


待讀者擬想而為填補(A u s f ü l l u n g )。 抒情詩中“未分明、 不確定處”,

亦須一番“具體化”; 詩愈“醇” 則正說、 確說愈寡, 愈能不落言詮。

(U n d j e “r e i n e r ”l y r i s c h d a s b e t r e f f e n d e G e d i c h t i s t , d e s t o w e n i -

g e r —r o h g e s p r o c h e n —i s t d a s , w a s i m T e x t p o s i t i v g e s a g t w i r d ,
e f f e k t i v b e s t i m m t ; d a s m e i s t e b l e i b t u n g e s a g t —R . I n g a r d e n , V o m
Erkennen des literarischen Kunstwerks, i n R . Wa r n i n g , h rs g . , R e z e p -
t i o n s ä s t h e t i k , 2 . A u f l . , 1 9 7 9 , 4 6 )。曰“未分明、不確定處”,又幾如
“ 隱”、“ 混茫” 之釋義矣。

【二】 古 希 臘 有 諺 云:“簡 短 與 靜 默 比 鄰”(Fo r b r e v i t y to s i l e n c e

i s n e x t d o o r —F r a g m e n t a C h o l i a m b i c a : “ P r o v e r b s ” , 4 , i n H e r o d e s ,
C e r c i d a s a n d t h e G r e e k C h o l i a m b i c P o e t s , L o e b , 34 3 )。 嘗 歎 此 言,
可 資 談 藝, 而 未 覩 有 徵 引 者。 近 人 薩 德 爾 論 列 那 爾(J u l e s R e n a r d )

為 文 削 斂 省 約 云:“ 渠 以 為 寡 言 最 與 默 不 言 相 近, 故 言 而 至 約 極

簡, 則 雖 言 而 猶 默 矣 ”(I l p e n s a qu e l a b r i äv eté d a n s l e d i s c o u rs

offrait l'image la plus rapprochée du silence et que la phrase la


p l u s s i l e n c i e u s e é t a i t c e l l e q u i ré a l i s a i t l a p l u s g r a n d e é c o n o m i e —
J . - P. S a r t r e , S i t u a t i o n s I , 1 9 4 7 , 2 9 6 )。 不 啻 申 說 希 臘 古 諺 也。

618
310頁
【一】參觀第 100 頁《補訂》二。馬拉梅詠禮拜堂窗畫,亦有“能

以 寂 靜 為 音 樂 者” 之 語(“S a i n te ”: “M u s i c i e n n e d u s i l e n c e ”—O e u v

p o o m p . , l a P l è i a d e , 54 )。
【二】 列 奧 巴 爾 迪 力 非 長 詩, 謂 真 詩 必 短, 一 氣 呵 成(l a p o e s i a

sta essenzialmente in un impeto; i lavori di poesia vogliono per


n a t u r a e s s e r c o r t i —Z i b a l d o n e , e d . F. F l o r a , I I , 1 1 8 1 - 2 , c f . 1 0 6 3 )。波德
萊 爾 論 十 四 行 詩 亦 云:“長 詩 乃 不 能 作 短 詩 者 之 方 便 門 也”。(Q u a n t

aux longs poèmes, nous savons ce qu'il faut en penser; c'est la


ressource de ceux qui sont incapables d'en faire de courts—
L e t t r e à A r m a n d Fr a i s s e , Fév. 1 8 , 1 8 6 0 , C o r r e s p o n d a n c e , C o n a r d ,
1 9 4 8 , I I I , 4 0 )。語雖偏宕,尚未黏滯。儒貝爾則云:“詩雖出於大手筆,
而 一 日 讀 之 不 畢 者, 即 有 冗 長 之 病”;(To u t o u v r a ge d e ge n i e , é p i qu e

ou didactique, est trop long, s'il ne peut être lu dans un jour—


P e n s e e s , Ti t . X X l , 4 2 )
;愛倫 · 坡至謂好詩必可在一小時中讀竟。
(a rhy-

med poem, not to exceed in length what might be perused in an


h o u r —W o r k s , e d . Ste d m a n a n d Wo o d b e r r y, V I I , 3 0 )。此等主張,未
可抹摋。 故曼衍鋪排如惠特曼, 亦自言愛倫. 坡“詩不長” 之說與己

見 契 合 也( I w a s r e p a i d i n Po e ' s p r o s e b y t h e i d e a t h a t t h e r e

can be no such thing as a long poem. The same thought had been
h a u n t i n g m y m i n d b e f o r e , b u t Po e ' s a r g u m e n t w o r k ' d t h e s u m
a n d p r o v e d i t to m e —L e a v e s o f G r a s s , C a m d e n e d . , I I I , 5 6 )。 且 愛
倫 · 坡 雖 言 詩 不 可 長, 復 戒 詩 毋 過 短(i mp r o p e rl y b r i e f ), 甚 短

則 韻 味 不 深 永(A v e r y s h o r t p o e m n e v e r p r o d u c e s a p r o fo u n d o r

619
e n d u r i n g e f fe c t )。 不 識 渠 倘 以 吾 國 五 七 言 絕 句 為 太 短 否。 近 世 一
法 國 詩 人 云:“詩 好 難 長。 人 賞 愛 日 本 詩 三 行, 每 過 於 名 作《夏 娃》

詩 三 百 頁 ”(I l e st d i f f i c i l e d ' ê t r e l o n g te mp s b e a u . O n p e u t p ré -

fé r e r u n p o è m e j a p o n a i s d e t r o i s l i g n e s à l ' É v e d e Pé g u y , q u i a
t r o i s c e n t s p a g e s —M a x J a c o b , C o r n e t à d é s , é d . c o r r i gé e , 1 9 2 3 , 1 3 )。
二 詩 長 短 相 形, 不 妨 作 此 衡 鑑。 顧 詩 祗 三 行, 愛 倫 · 坡 得 無 病 其 短

而 憾 美 中 不 足 歟。 覩 記 所 及, 吾 國 古 人 五 七 言 長 篇 無 過 潘 少 白 諮

《林阜間集 · 詩集》 卷五《萬里游》, 自序稱:“原有前後篇, 後篇已

失 去, 此 其 前 篇, 原 千 四 百 韻, 刪 節 存 之。” 其 詩 今 得 一 千 一 百 六 十

四韻, 共一萬一千六百四十字。 姚梅伯燮《復莊詩問》 卷十有《雙酖

篇》一千七百七十一字;宋人《鬼董》卷一載王氏女《妾薄命歎》,五言

中 雜 七 言 三 十 四 句, 都 二 千 六 百 五 十 八 字, 厲 氏《宋 詩 紀 事》、 陸 氏

《補遺》均未採擷。韋端己《秦婦吟》不足一千七百字,尚少於《孔雀

東南飛》百餘字、姚梅伯《詩問》卷五《椎埋篇》八十餘字也。然長如

《萬 里 游》, 讀 之 竟 亦 無 須 如 坡 所 言 歷“一 小 時”。 說 詩 者 苟 如 買 菜

求益, 市瓜揀肥(《開元天寶遺事》 記李太白語:“小兒市瓜, 不擇香

味,唯揀肥大者”),則此等篇什固可以澒耳嵬眼矣。

312頁
【一】 參 觀《管 錐 編》 四 一 至 二 頁。 譯 普 羅 提 納 為 法 語 之 哲 學 史

家 嘗 言 神 祕 主 義 者 述 體 驗, 既 覺 上 帝 與 己 親 接 如 良 師 好 友, 儼 有 色

相 跡 象, 復 覺 上 帝 無 窮 無 垠, 無 可 方 物。 自 語 相 違, 渾 然 莫 省。

( J a m a i s u n m y s t i q u e n ' a j u gé c o n t r a d i c t o i r e , d a n s s o n e x p é r i e n c e

p e r s o n e l l e l a v i s i o n c o n c r è t e e t p a r f o i s g r o s s i è r e m e n t m a té r i e l l e
d'un Dieu pui converse avec lui comme un ami, on le conseille
620
comme un maitre, aveo le sentiment de l'Etre infini et illimite
d a n s l e qu e l l e e x t a s e l e p l o n g e . — E . B ré h i e r, L e s I d é e s p h i l o s o p h i -
q u e e t r e l i g i e u s e s d e P h i l o n , é d . r e v. , 1 9 2 5 , 7 7 )。斯又神祕主義相反相
成之一端也。

312頁
【一】 歌 德 早 言 神 祕 主 義 乃“心 腸 或 情 感 之 辯 證 法”(E i n ge i st -

reic her Mann sagte, die neuere Mystik sei die Dialektik des Her-
Zens; der Mystizismus ist die Scholastik des Herzens, die Dialek-
t i k d e s G e f ü h l s —S p r u c h w e i s h e i t , i n S ä m t l , W e r k e , “ Te m p e l - K l ä s -
s i k e r ”, I I I , 3 3 8 , 34 3 ),即別之於頭腦或思想之辯證法也(參觀《管錐
編》一○五八頁)。今人闡釋黑格爾,甚稱美國哲學家羅伊斯(J o s i a h

R oyc e ) 語:“ 情 感 深 巨, 則 其 消 息 皆 合 辯 證 之 理 ”(A l l t h e g r e a t


e m ot i o n s a r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 見 W. K a u f m a n n , H e g e l : R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T e x t s , a n d C o m m e n t a r y , 1 9 6 5 , 1 7 0 )。 實 則 歌 德 此 言, 已 見 端 倪。 詩
人 如 柯 爾 律 治、 列 奧 巴 爾 迪 皆 體 察 情 感 之 成 虧 生 剋, 筆 之 日 記( 參

觀《管 錐 編》 八 八 四 至 八 八 五 頁 )。 近 世 心 理 學 家 闡 發 古 希 臘 哲 人

赫拉克利特(H e r a c l i t u s )所標“反轉”(e n a n t i o d r o m i a )之說,謂意識

中有偏向,則潛意識中能生相剋之反向(the emergence of the un-

conscious opposite whenever an extreme and one-sided tendency

dominates the conscious life—C. G. Jung, Psychological Types,

tr. H. G. Baynes, 541-2)。 有 人 至 稱 情 感 之 辯 證, 視 觀 念 之 辯 證

更 純 全 正 準, 抒 情 詩 作 者 具 此 相 反 相 成 之 體 會(A n d i e Ste l l e d e r

Dialektik des Begriffs tritt immer reiner und bestimmter die Dia-
lektik des Gefühls: die zugleich einheitliche und gegensätzliche
621
We l t e m p f i n é u n g d e s L y r i k e r s —E . C a s s i r e r, I d e e u n d G e s t a l t , 1 9 2 2 ,
1 5 2 )。 往 日 浪 漫 主 義 論 師 嘗 謂, 抒 情 詩 之 謀 篇 悉 符 辯 證 法 之 自 正
而 反 而 合(D e r G a n g d e r l y r i s c h e n Po e s i e i st b e s o n d e rs i d e a l i st i s c h —

d a s F o r t s c h r e i t e n d u r c h T h e s i s , A n t i t h e s i s u n d S y n t h e s i s —d a s
C y k l i s c h e —d a s Pote n z i e r te —F. S c h l e ge l , L i t e r a r y N o t e b o o k s , e d . H .
E i c h n e r, 1 6 7 - 8 , § 1 6 7 8 ; c f . 1 2 4 , § 1 1 7 6 );其拈示“情感之辯證法”,亦親
切著明矣。

622
談藝錄補訂本補正

315頁
《呂 氏 春 秋 · 辨 土》:“是 以 先 生 者 美 米, 後 生 者 為 粃。 是 故 其

耨 也, 長 其 兄 而 去 其 弟。 …… 不 知 稼 者, 其 耨 也, 去 其 兄 而 養 其 弟,

不收其粟而收其粃。” 原引《 亢倉子》 一節全出於此。

316頁
《全 唐 文》 卷 三 二 六 王 維《韋 公 神 道 碑 銘》:“君 子 為 投 檻 之 猿,

小 臣 若 喪 家 之 狗”; 杜 甫《將 適 吳 楚 留 別 章 使 君》:“昔 如 縱 壑 魚, 今


如喪家狗”; 此二處“喪家” 之“喪” 亦即如夏侯文、 黃詩之讀去聲。
社甫《奉贈李八丈判官》:“真成窮轍鮒,或似喪家狗”,以“喪家”對
“ 窮轍”,則“ 喪” 又似從《 史記》 本義讀平聲矣。

320頁
《東坡題跋》 卷二《題柳子厚詩》 之二:“用事當以故為新, 以俗

為 雅; 好 奇 務 新, 乃 詩 之 病。” 亦 如 山 谷 之 隱 取 聖 俞 語, 而 專 為“用

事” 發,似遜原語之通方也。

321頁
原 第 四 行:“ …… 驅 使 野 言, 俾 入 文 語, 納 俗 於 雅 爾” 後 漏 去:

“( c a n o n i z a t i o n — V . S h k l o v s k y , A S e n t i m e n t a l J o u r n e y ,

t r. R . S h e l d o n , 1 9 7 0 , 2 3 3 )。”
623
322頁
淮南王序《離騷經傳》, 稱屈原“皭然, 泥而不滓”, 太史公《屈
原、 賈 生 列 傳》 取 其 語。 然 以 蓮 揣 稱 高 潔, 實 為 釋 氏 常 談。《四 十 二
章 經》 即 亦 云:“吾 為 沙 門, 處 於 濁 世, 如 蓮 花, 不 為 泥 所 污。” 宋
陸佃《陶山集》卷二《依韻和雙頭芍藥》第六首至云:“若使覺王今識
汝, 蓮 花 寧 復 並 真 如”, 蓋 以 兹 花 為 釋 氏 表 志 矣。 蘇 軾《答 王 定 國》:
“謹勿怨謗讒, 乃我得道資。 淤泥生蓮花, 糞土出菌芝”;亦如黃詩之
用釋語。 周惇頤《濂溪集》 卷八《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
染,……花之君子者也”;名 言 傳 誦, 而 有 拾 彼 法 牙 慧 之 嫌。 故 牟 巘
《陵 陽 先 生 集》 卷 四《荷 花》 詩 序 謂 此 花“陷 於 老 佛 幾 千 載, 自 託 根

濂 溪, 始 得 儕 於 道”, 詩 有 云:“喚 醒 佛 土 從 前 夢。” 足 徵 道 學 家 嚴 儒


釋 之 坊, 於 取 譬 之 薄 物 細 故, 亦 復 煞 費 彌 縫 也。 此 喻 入 明, 漸 成
妓 女 之 佳 稱, 如 梅 鼎 祚 著 錄 妓 之 有 才 德 者 為《青 泥 蓮 花 記》, 錢 謙 益
《 列朝詩集》 閏四讚王微云:“ 君子曰:‘ 修微青蓬亭亭,自拔淤泥’”
( 參觀同卷評楊宛), 又《初學集》 卷一八《有美一百韻》 讚揚柳如是

亦云:“ 皎潔火中玉,芬芳泥裏蓮。” 道學家必謂蓮花重“ 陷” 矣。

324頁
《國 朝 詩 別 裁》 卷 一 六 梁 佩 蘭《秋 夜 宿 陳 元 孝 獨 漉 堂, 讀 其 先 大
司馬遺集, 感賦》 五律發端云:“至今亡國淚, 灑作粵江流”;沈德潛
批語:“以中間語作起步,倍見其超。”即謂其能變“行布”之“常體”
( d e v a t i o n ) 也。

325頁
希 賴 爾 馬 訶 亦 昌 言, 說 者 之 知 解 作 者, 可 勝 於 作 者 之 自 知 親 解

(A u f d i e s e r n e u e n A n s c h a u u n g v o m S c h a f f e n b e r u h t d e r
624
kü h n e S a t z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s , e s g e l t e , e i n e n A u t o r b e s s e r
z u v e r s t e h e n a l s e r s i c h s e l b s t v e r s t a n d . — W. D i l t h e y ,
Entwürfe zur Kritik der historischen Vernunft, I. ii. 6,
G e s a m m e l t e S c h r i f t e n , e d . W. M i s c h e t a l , V I I , 2 1 7 . C f . K .
M u e l l e r -Vo l l m e r ,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R e a d e r , 1 9 8 5 , 8 3 , 8 6 )。

330頁
《老學菴筆記》載曾致堯教李虛己以“響字”訣,可與方回《瀛奎
律 髓》 中 評 語 合 觀。《律 髓》 卷 四 二 選 虛 己《次 韻 和 汝 南 秀 才 游 淨 土
見 寄》 詩, 方 評 亦 記 致 堯 授 以 詩 訣 事, 申 言 曰:“予 謂 此 數 語 詩 家 大
機括也。 工而啞, 不如不必工而響。 潘邠老以句中眼為響字, 呂居仁
又 有 字 字 響、 句 句 響 之 說; 朱 文 公 又 以 二 人 晚 年 詩 不 皆 響 責 備 焉。
學者當先去其啞可也。 抑揚頓挫之間, 以意為脈, 以格為骨, 以字為
眼,則盡之。”邠老祗言“響字”,“句中眼”之說乃出方氏附益。卷一
六 杜 少 陵《九 日 藍 田 崔 氏 莊》: “老 去 悲 秋 強 自 寬, 興 來 今 日 盡 君
歡”;評:“‘強自’與‘盡君’二字正是着力下此,以為詩之骨、之眼
也。 但 低 聲 抑 之 讀 五 字, 却 高 聲 揚 之 讀 二 字, 則 見 意 矣。” 蓋 謂 句 中
字 意 之 警 策 者 方 是“句 眼”, 故 宜“響” 讀; 若 一 字 音 本 響 亮 者, 如
“敲”音之響於“推”,非即“句眼”。其言與曾氏戒“啞”之旨,未必盡
同。 卷四二陳後山《贈王聿修、 商子常》:“貪逢大敵能無懼, 強畫修
眉每未工”;評:“‘能’字、‘每’字乃是以虛字為眼;非此二字,精神
安 在? 善 吟 詠 古 詩 者, 點 綴 一 二 好 字, 高 唱 起 而 知 用 力 着 意 所 在
矣。” 夫此二句“用力着意所在”,為句首之“貪”、“強” 二字,“能”、
“每”賴以策勳;方氏墨守潘邠老“七言詩第五字要響”之說,遂舍本
逐未,摘“句眼”而如紅紗蔽眼矣。卷一少陵《登岳陽樓》,評語開宗
明 義:“凡 圈 處 是 句 中 眼。” 然 即 若 同 卷 陳 簡 齋《渡 江》:“搖 檝 天 平

[ 圈 ] 渡,迎人樹欲 [ 圈 ] 來”;宋之問《登越臺》:“地濕烟常 [ 圈 ] 起,山


625
晴雨半 [ 圈 ] 來”;楊公濟《甘露上方》:“雲捧 [ 圈 ] 樓臺出天上,風飄

[ 圈 ] 鐘磬落人間”;皆圈第四或第二字為“句眼”,又乖邠老“五言詩

第三字、 七言詩第五字要“ 響” 之論。 進退失據,方氏有焉。

337頁
史籍所載弈道“殺”字雙關之例,似莫早於《晉書 · 載記 · 呂纂
傳》:“纂 嘗 與 鳩 摩 羅 什 棋, 殺 羅 什 子, 曰:‘斫 胡 奴 頭!’ 羅 什 曰:
‘不斫胡奴頭,胡奴斫人頭。’超小字胡奴,竟以殺纂。”山谷“殺之如
弈棋”句倘無“如弈棋”三字斡旋,便是“胡奴斫人頭”之“殺”,而非
“ 斫胡奴頭” 之“ 殺” 矣。

338頁
《藝文類聚》卷七六引梁武帝《十喻詩》,詠“如炎”即“陽燄”也。

有云:“亂念矚長原,例 [ 疑訛 ] 見望遙炯 [‘垌’之訛 ]。遙迤似江漠,

泛濫若滄溟。 金波揚素沫, 銀浪翻綠萍。 遠思如可取, 近至了無形。”

約斂即山谷之七字,敷陳則梁武之四十言。

341頁
《猗 覺 寮 雜 記》 卷 上 亦 謂 山 谷 賦 酴 醿 一 聯 師 法 義 山 之 詠 早 梅。

344頁
《 猗覺寮雜記》 卷上引相書:“ 手如薑芽者貴。”

350頁
《世說 · 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講《莊子》、則劉孝標註引支《逍
遙論》:“若夫有欲, 當其所足, 足於所足, 快然有似天真。 猶饑者一
飽, 渴者一盈, 豈忘蒸嘗於糗糧, 絕觴爵於醪醴哉?” 即盧克來修所
謂:“嗷嗷此口, 乞漿長開”, 或黑格爾所謂:“今日飽食, 無濟於事,
626
明 日 仍 不 免 復 飢 餒 耳。” 亞 奧 古 士 丁 有 要 言:“凡 大 樂 均 以 更 大 之 苦
為 先 導 ”( u b i s q u e m a i a s g a u d i u m m o l e s t i a m a i o r e p r a e c -
e d i t u r. —C o n f e s s i o n s , V I I I . i i i , L o e b , I , 4 1 6 - 7 ); 約 翰 生 博 士 亦
慨:“ 人 生 乃 缺 陷 續 缺 陷, 而 非 享 受 接 享 受 ”(L i fe i s f r o m w a n t
t o w a n t , n o t f r o m e n j o y m e n t t o e n j o y m e n t . —B o s w e l l ,
L i f e o f J o h n s o n , e d . B i r b e c k H i l l , I I I , 5 3 )。 又 可 為 叔 本 華
主張之提綱挈領也。

354頁
馮開之《快雪堂集》卷二《刻〈首楞嚴經〉序》至明斥朱子《集註》

之“ 支離汗漫不可讀”。

356頁
袁 簡 齋《隨 園 詩 話》 卷 三:“近 今 士 人 先 攻 時 文, 通 籍 後 始 學 為
詩, 俗所謂‘半路上出家’ 者”( 參觀卷七引梅式菴言“古文人儒者”
皆“ 少年科甲” 一則)。

359頁
方苞《望溪集》卷二《書〈儒林傳〉後》斥公孫弘之“興儒術,則
誘 以 利 祿, 使 試 於 有 司, 由 是 儒 污。” 與 畢 公 叔 論 王 氏“新 學” 所 謂
“ 欲尊經術而反卑之,為利祿之具”,殊事而同揆。

364頁
《望溪集》卷二《書〈刺客傳〉後》論太史公“增損”《國策》本文,

不啻金針度人。讀其《左忠毅公遺事》時,當解此意。參觀《管錐編》

一六六頁《 增訂之二》。

627
370頁
以“詩品”作詩,可上溯《詩 · 大雅 · 烝民》:“吉甫作頌,穆如

清風”;少陵“ 翡翠蘭苕”、 退之“ 鯨牙龍角”,濫觴於是矣。

373頁
少陵《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 之二亦云:“孤雲隨殺氣。” 杜言

雲“ 隨” 殺氣,與高達夫言殺氣“ 作” 雲,如唯之與阿也。

375頁
文 藝 復 興 時 義 大 利 名 著《君 子 論》 亦 記 賈 人 赴 俄 邊 境, 與 土 著

貿易, 冰河間之, 隔岸議價; 寒極語出口即凍, 引吭高呼, 彼此不聞

片言, 乃積柴為燎, 冷氣稍解, 語聲之凍結者亦如春雪融流, 喃喃可

辨(l e p a r o l e c h e p e r s p a z i o d ' u n ' o r a e r a n o s t a t o g h i a c c i a -


to, cominciarono a liquefarsi e discender giù mormorando
c o m e l a n e v e d a i m o n t i i l m a g g i o . —C a s t i g l i o n e , I l L i b r o
del Cortegiano, §55, Biblioteca Classica Hoepliana, 1928,
1 9 5 )。 後 世 詼 詭 小 說 記 書 中 人 游 俄, 一 日 車 過 狹 徑, 御 者 吹 角 戒 來
車, 角喑無聲, 夕投逆旅, 圍爐取煖, 掛壁之角忽悠揚出調, 蓋聲之
凍 者 此 時 冰 釋 也(t u n e s we r e f r o z e n u p i n t h e h o r n a n d c a m e
o u t n o w b y t h a w i n g . —T h e A d v e n t u r e s o f B a r o n M u n c h -
a y s e n , c h . 6 )。“ 熱鬧”、“ 冷靜” 之語又得新解焉。

376頁

義 大 利 古 掌 故 書 載 一 僮 見 無 花 果“ 有 淚 ”(a v e a n o l a l a g r i -

m e ), 擷 食 且 語 之 曰:“ 莫 哭!(No n p i a n ge r, n o )”(Fr a n c o S a c c -


h e t t i , I L T r e c e n t o n o v e l l e , N o . c x v i i i , O p e r e , R i z z o l i , 3 7 1 )。 此
628
亦坐實譬喻,以文為戲也。

377頁
《 文 子 · 道 原》:“ 虛 者, 中 無 載 也。”《 淮 南 子》 蓋 敷 演 此 語。

380頁
孟郊《送遠吟》:“離杯有淚飲,別柳無枝春”,即白居易所謂“長
條折盡”。《玉臺新詠》 卷八庾肩吾《應令春宵》:“征人別來久, 年芳
復 臨 牖。 …… 願 及 歸 飛 雁, 因 書 寄 高 柳”; 此 亦 寄 遠 之 折 柳 也。 李 君
虞《逢歸信偶寄》:“無事將心寄柳條, 等閑書字滿芭蕉。 鄉關若有東
流 信, 遣 送 揚 州 近 驛 橋”; 則 謂 家 人 相 思, 不 須 寄 柳 寓 意, 逕 作 書 盈
幅遣送也可。

382頁
洪亮吉《附鮚軒詩》 卷一《擬古豔詞》:“剩寒回繡幕, 選夢入孤

幃”;陸繼輅《崇百藥齋文集》卷四《自題〈洞庭緣〉曲呈李兵備》之
三:“ 百 意 憐 才 諱 客 癡, 一 燈 選 夢 制 新 詞。” 合 觀 劉 嗣 綰 兩 詩, 則 長
吉“ 選夢” 二字頗為當時常州詩流所偏喜也。

385頁
吳修齡作《正錢錄》, 指摘《列朝詩集》, 而其《圍爐詩話》 卷六
云:“ 元美於文章,以震川為梗,晚知自傷”,則又為錢所誤。

394頁
《劍 南 詩 稿》 卷 六《明 日 午 睡 至 暮, 復 次 前 韻》“萬 事 無 如 睡 不

知”,即申荊公之“ 萬事總無如” 耳。

629
395頁
劉 君 永 翔 告 余, 比 閱 新 校 印 唐 許 嵩《建 康 實 錄》, 乃 知 唐 人 用 支
遁 養 鷹 故 實 蓋 出 晉 許 恂 集。 珠 船 忽 獲, 疑 冰 大 渙。《實 錄》 卷 八 晉 穆
帝永和三年十二月註:“案,許玄度集:遁字道林,……好養鷹馬,而
不乘放,人或譏之,遁曰:‘貧道愛其神駿。’”許集未佚時,亦必不如
《世說》及《高僧傳》之流播,故談者多僅知遁之愛馬耳。《全唐文》卷
二 九 ○ 張 九 齡《鷹 鶻 圖 贊 序》:“工 人 圖 其 狀, 以 象 武 備, 以 彰 才 美。
…… 昔 支 道 林 常 養 名 馬, 自 云:‘重 其 神 駿。’ 斯 圖 也, 非 彼 人 之 徒
歟!”九齡年輩稍早於嵩,即似未覩許氏家集者;不然,所贊為《鷹鶻
圖》,道林養鷹及馬事,本地風光,題中固有之典,九齡俯拾即是,決
不偏舉養馬而搭天橋作陪襯也。 宋末王柏《魯齋集》 卷一一《題賈菊
龍 眠 馬 圖》:“昔 有 名 僧, 獨 愛 養 鷹 與 馬。 人 問 之, 曰:‘獨 愛 其 鋒 神
峻聳耳。’”殆以“駿”不甚宜為“鷹”隼之品目,故竄易原語乎?李邕
《鶻 賦》 亦 曰:“有 俊 鶻 之 超 特。” 元 耶 律 楚 材《過 白 登 和 李 正 之 韻》:
“ 騰 驤 誰 識 孫 陽 驥, 俊 逸 深 思 支 遁 鷹 ”, 正 用 支 遁 養 鷹 事, 而 言
“俊”不言“駿”也。

396頁
《瀛奎律髓》選荊公《歲晚》五律入卷一三《冬日》類,評為“一唱
三歎之音。”似未究詩意,而皮相題目,孟浪分類也。荊公《月夕》又
云:“蹋月看流水,水明搖蕩月。蹇裳伏檻處,綠淨數毛髮”,又即《歲
晚 》 之 “ 月 映 林 塘 靜 ,俯 窺 憐 綠 淨 ” 也 。

400頁
唐 秦 系《山 中 寄 張 評 事》:“流 水 閒 過 院, 春 風 為 閉 門。” 則 賀 方
回之“東風先為我開門”可為秦句“反仿”,而王景文之“賴有西風為

630
掩門”則“反仿”賀句之“東”為“西”而正仿秦句之“閉門”為“掩門”。

倘 亦 謝茂 秦“ 臨字 法 ” 之 例 乎 ?

403頁
胡敬嘗與《秘殿珠林》、《石渠寶笈》 編纂之役, 得覩內廷藏弆名
跡。 其《崇 雅 堂 駢 體 文 鈔》 卷 三《明 東 林 諸 賢 墨 跡 記》 道 朱 子 書 踪
云:“元晦留書, 與魏武同其筆勢”, 則似耳熟於俗說, 率爾漫語, 未
必本之禁中目驗也。

408頁
《劍 南 詩 稿》 卷 一 三《夢 中 作》:“ 油 築 毬 場 飛 騕 褭, 錦 裁 步 障
儲 嬋 娟 ”,亦 以 “ 騕 褭 ”、“ 嬋 娟 ” 屬 對 。

413-415頁
當 世 德 國 文 論 師 謂:“緘 默 祗 是 語 言 之 背 面, 其 輪 廓 乃 依 傍 語
言 而 得 ”( D a a b e r d a s Ve r s c h w i e g e n e n u r d i e K e h r s e i t e d e r
Gesagten ist, gewinntes gerade dadurch seine Konturen.
—Wo l f g a n g I s e r : “ D e r L e s e v o r g a n g ” , i n R . Wa r n i n g ,
e d . , R e z e p t i o n s ä s t h e t i k , 2 n d e d . , 1 9 7 9 , 2 5 5 )。 即 賽 南 古 愛 聲 音 能
為寂靜“屏藩”之旨。
《程 氏 外 書》 卷 一 記 伊 川 語:“得 意 可 以 忘 言, 然 無 言 又 不 見 吾
意。” 即 王 從 之 所 謂:“不 盡 於 言, 亦 不 外 於 言。” 蓋 必 有 言 方 知 意 之
難“盡”,若本無言又安得而“外”之以求其意哉。談藝家如姜白石《詩
說》 云:“文以文而工, 不以文而妙, 然舍文無妙”, 正謂“不盡於言
而亦不外於言”也;陸時雍《詩鏡 · 總論》云:“晉多能言之士,而詩
不佳, 詩非可言之物也。 ……知能言之為佳, 而不知不言之為妙, 此
張 籍 、 王 建 所 以 病 也 ”,則 謂 “ 不 外 於 言 而 亦 不 盡 於 言 ” 耳 。
631
當世英國論師亦謂“默”是詩中至境,示意便了,不復著詞(T h e
p o e m [ K e a t s ' s “O d e t o A u t u m n ”] a c h i e v e s , a s I m a y s a y , t h e
muteness to whic h poer r y, in its essence, always aspires.
Something is held up for us to behold; but nothing is said.
— D . G . J a m e s , q u o t e d i n W. N o w o t t n y , T h e L a n g u a g e P o e t s
U s e , 5 t h I mp r e s s i o n , 1 9 7 5 , 1 5 6 )。 即 由 言 入 默 之 “ 含 蓄 ” 也 。
吾國“傳神寫照”,舊有所謂《屍解圖》者,“空紙一幅”,不著點
墨,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五載之;亦無無生“真白全無”文稿之類。

418頁
明 末 清 初 院 本 中 打 諢 語 亦 資 傍 證。 丁 耀 亢《化 人 游》 第 九 齣 鯨
魚 吟 詩 曰:“百 丈 深 潭 萬 丈 龍, 轟 雷 掣 電 上 天 宮 ——這 是 李 滄 溟 派 ,
專 講 氣 格, 待 學 竟 陵 派 續 完 ——而 今 青 海 成 黃 土 , 做 個 泥 鰍 樂 在
中。” 尤侗《鈞天樂》 第四齣程不識曰:“他們是七才子體, 生員詩是
竟 陵 派, 善 用 虛 字”; 第 二 四 齣 蘇 軾 與 李 賀 論 詩 曰:“可 笑 今 人 家 誇
北 地, 戶 號 竟 陵。” 均 以 七 子 體 與 竟 陵 派 齊 舉。 蒲 松 齡《聊 齋 詩 集》
卷 二《白 雪 樓》 之 二:“𢬵 將 李 杜 悲 涼 調, 盡 付 鍾 譚 日 夜 咻”;“白 雪
樓”,李攀龍故居也。談遷《北游錄 · 記文 · 朱方菴詩稿序》:“吳人比
屋稱詩, 甲旗鼓而乙壇坫, 非瑯琊歷下之糟粕, 即公安、 竟陵之腥腐
也”;為地名屬對計,以公安應景,亦緣張文寺所謂竟陵“入”公安之
“室”耳。

427頁
《五 燈 會 元》 卷 一 三 洞 山 良 价 囑 付 曹 山 一 篇, 為 禪 人 法 脈 所 繫,
所謂:“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中有云:“背觸
俱 非, 如 大 火 聚。” 卷 一 九 徑 山 宗 杲 舉 竹 篦 問 僧 曰:“ 喚 作 竹 篦 即
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僧對:“請

632
和 尚 放 下 竹 篦 ,即 與 和 尚 道 。”

430頁
與 王 漁 洋、 田 山 薑 同 時 之 山 左 詩 人, 馮 廷 櫆 大 木 亦 極 推 山 谷,
却無拈出者。《馮舍人遺詩》 卷五《論詩十首》 之九:“江西詩派幾人
知, 國 史 猶 傳 句 法 奇。 試 上 心 香 第 三 瓣, 來 看 山 谷 道 人 詩”; 又《題
山 谷 詩 後》:“ 有 目 但 覩 蹄 涔 水, 五 湖 浩 浩 空 萬 里。 有 耳 但 聞 箏 笛
聲, 流 水 高 山 空 復 情。 半 生 不 悟 山 谷 詩, 如 生 馬 駒 落 庭 墀, 雖 有 銜
勒何由施。 四十九年悔較遲, 從今初見牛醫兒。 鮫宮生綃冰蠶絲, 紫
鳳 天 吳 光 陸 離。 筆 力 可 使 風 倒 吹, 意 態 欲 作 雁 斜 飛。 公 孫 劍 器 電 光
走, 花 奴 羯 鼓 風 雨 隨。 詩 中 變 化 非 人 為, 詩 外 工 夫 知 者 誰。 用 意 險
怪 李 長 吉, 句 法 聱 牙 韓 退 之, 後 來 亦 有 陸 與 皮, 數 子 於 詩 爭 出 奇。
舉 以 似 公 公 不 知, 江 西 別 自 有 宗 枝, 杜 陵 野 老 真 吾 師。” 大 木 自 運,
却不類山谷,而師法東坡、放翁,絕勿為漁洋空靈之體,趙秋谷《序》
所 謂 :“ 漁 洋 公 色 飛 心 折 ,終 不 能 羅 而 致 之 門 下 也 。”

442頁
陳簡齋寫雨,有一窠臼。《簡齋詩集》卷一一《浴室觀雨》:“誰能
料天工,辦此穎脫手”;卷一五《夏雨》:“天公終老手,一笑破日永”;
又《積雨喜霽》:“天公信難料,變化真神速。”若卷一一《夏日》:“雖
然 不 成 雨, 風 起 亦 快 哉。 白 團 豈 辦 此, 擲 去 羞 薄 才”; 卷 二 八《大 龍
湫》:“小儒歎造化, 辦此何雄哉”; 可以連類。 放翁仿作稠疊。《劍南
詩稿》卷一六《曉望海山》:“蒼龍下曳尾,卷雨灑炎熱。造物信老手,
忽作萬里秋”;卷二五《夏秋之交久不雨,方以旱為憂,忽得甘澍,喜
而 有 作》:“天 公 終 老 手, 談 笑 活 焦 枯”; 又《七 月 十 七 日 大 雨 極 涼》:
“天 公 老 手 亦 豈 難, 雨 來 黑 雲 如 壞 山。 瓦 溝 淙 淙 萬 銀 竹, 變 化 只 在
須臾間”;卷四六《魚池水涸,車水注之》:“試手便同三日雨,滿陂已

633
活十千魚”; 卷七八《喜晴》:“天公真老手, 談笑功皆成。” 韓稚圭詩
中早己屢道此意,《安陽集》卷六《喜雨》:“始信雲龍施美利,豈勞功
力費毫銖”; 卷八《喜雨》:“立解焦枯非甚力, 不知神化此誰權”; 卷
一八《喜雨》:“須臾慰滿三農望,却斂神功寂似無”;卷一九《久旱喜
雨》:“恩 被 無 垠 纔 數 刻, 盡 思 人 力 欲 何 為”; 殊 苦 造 語 平 鈍, 惟“須
臾 ” 二 句 稍 佳 ,皆 不 如 簡 齋 之 簡 快 ,令 人 眼 明 也 。

443頁
汪藻《浮溪集》 卷三二《題江南春曉圖》:“何惜扁舟更畫我, 要
從 海 際 望 春 歸 。”
放 翁《齋 中 雜 題》 之 三 又 云:“棐 几 硯 涵 鸜 鵒 眼, 古 奩 香 斮 鷓 鴣
斑。” 朱 竹 垞《風 懷》:“硯 明 鸜 鵒 眼, 香 黦 鷓 鴣 肪”; 黃 仲 則《元 日 大
雪 》:“ 端 坑 呵 凍 暈 鸜鵒,閩 盞 試 茶 溫 鷓 鴣 。”
趙雲崧《甌北集》卷二《北行》之三:“雁自南回人亦北,水流東
去 我 偏 西 。”

445頁
陸 魯 望《江 南 秋 懷 寄 華 陽 山 人》 又 云:“ 桁 排 巢 燕 燕, 屏 畫 醉
猩 猩 。”
放 翁《雜 興》 之 二 又 云:“何 由 挽 得 銀 河 水, 淨 洗 群 生 忿 欲 心。”

454頁
原 130 頁引《吹劍錄》 記放翁子宰金淵, 為政苛酷,“提兵劫取,
縱火焚燒”,引劉宰詩為證。按劉氏《漫塘文集》卷三《寄陸大夫》七
律是也。

634
459頁
《說 郛》 卷 三 八 引《傳 載》 記 吳 均 事 又 見 卷 六 七 引《國 史 異 纂》。

462頁
陳文述《碧城仙館詩鈔》 卷三《落花》 之二:“芳徑春殘飛作雪,
畫簾風細下如潮”,復用王采薇句;卷二有《題〈長離閣遺集〉》四律,
傾倒采薇, 以不及師事為恨。 汪漱芳《出棧後寶雞道中作》:“直放丹
梯下碧霄,四圍山影瀉如潮”(見《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五),易“花影”
為“山影”,避上句“下”字,遂用“瀉”字,有矜氣努力之態,甚不自在。
阮元《小滄浪筆談》 卷一稱引馬履泰《出歷城東門抵濼口》:“荷花怒
發疑瞋岸,黃犢閒眠解看人”;徵之《秋藥菴詩集》卷二,此聯作:“荷
花 亂 發 瞋 沙 岸, 黃 犢 閒 眠 看 路 人”, 當 是 編 集 時 改 定。 改 本 下 句 確
勝原本,“解”字贅疣;上句“瞋”字險詭,原本以“怒”字照應,“疑”
字 斡 旋, 煞 費 周 張, 終 未 妥 適, 況 突 如 其 來, 併 無 此 二 字 先 容 乎?

466頁
《五 燈 會 元》 卷 一 九 祖 覺 章 次:“直 須 識 取 把 針 人, 莫 道 鴛 鴦 好

毛 羽 。”

《五燈會元》 卷七義存:“我若東道西道, 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

羊 掛 角 ,汝 向 甚 麼 處 捫 摸 ? ”

483頁
王安石《杏花》:“俯窺嬌嬈杏,未覺身勝影”,李壁《王荊文公詩

箋註》 卷一云:“言花影倒水中尤佳”; 即“水底看山山更佳” 也。 杜

甫《秋興》之一:“江間波浪兼天湧”,又《旅夜書懷》:“月湧大江流”,

亦 謂 天 與 月 下 映 水 中 ,故 波 興 浪 作 時 ,水 挾 天 與 月 而 上 湧 。
635
486頁
《遺山文集》 卷二九《忠武任君墓碣銘》 又云:“矯亢忌嫉, 合而

為 聖 顛 。 … … 敢 為 大 言 ,居 之 不 疑 。” 仍 沿 山 谷 詩 之 誤 。

488頁
班婕妤《詠扇》:“紈扇如團月, 出自機中素。 畫作秦王女, 乘鸞

向 烟 霧 。” 荊 公 《 扇 》、 遺 山 《 明 日 作 》 均 運 使 此 詩 語 。

492頁
《列 朝 詩 集》 乾 下 周 憲 王《元 宮 詞》:“進 將 女 真 千 戶 妹, 十 三 嬌

小 喚 茶 茶 。”

508頁
柳 貫《待 制 集》 卷 三《三 月 十 日 觀 南 安 趙 使 君 所 藏 書 畫 古 器 物》
一首學聖俞題畫體最似。
姚椿《樗寮詩話》卷上亦稱引吳修齡之喻。

509頁
《永樂大典》卷九○○《詩》字引郭昂《偶然作》:“群犬安然本一
家, 偶因投骨便相 牙 [ 呀 ]。 白頭野叟俱無問, 醉眼留教看落花”; 卷
二三四六《烏》 字引韓明善詩:“花外提壺柳外鶯, 老烏傍立太粗生。
世 間 好 醜 原 無 定, 試 倚 茅 簷 看 晚 晴。” 兩 篇 命 意 亦 均 師 少 陵《縛 鷄
行 》,而 點 破 “ 俱 無 問 ”、“ 原 無 定 ”,便 淺 露 矣 。

510頁
猴能使馬、羊無疾患,其說始載於《齊民要術》。《養牛、馬、驢、
636
騾 第 五 十 六》“此 二 事 皆 令 馬 落 駒” 句 下 有 註:“術 曰:‘常 繫 獼 猴 於
馬坊, 令馬不畏, 辟惡除百病也”; 又《養羊第五十七》“羊膿鼻口頰
生瘡”節下有註:“豎長竿於圈中,等頭,施橫板,令獼猴上居;數日,
自然差。此獸辟惡,常安於圈中,亦好。”後世似專以猴為“弼馬溫”,
而不復使主羊事。《猗覺寮雜記》 卷下則云:“‘死馬醫’, 自唐已有此
語。其初出《郭璞傳》:‘有主人良馬死者。璞教令一人東行,遇林木,
以杖擊之,得一物如猴,持歸,見死馬,即吹其鼻,少頃活。’故養馬
家多畜猴,為無馬疫。”少陵《從人覓小胡孫許寄》:“預審愁胡面,初
調 見 馬 鞭”; 下 句 即 王 哲《風 馬 令》 所 謂“被 槽 頭 猢 獅 相 調 弄” 也。
權 載 之 《 多 病 戲 書 ,因 示 長 孺 》 亦 言 :“ 眼 眩 飛 蠅 影 。”

512頁
少陵《課小豎斫舍北果林蔓》第一首:“青蟲懸就日”;王得臣
《王氏談錄》記其父王洙“嘗得句”云:“槐杪青蟲縋夕陽。”均體物佳
句,而未道“懸蟲低復上”。楊萬里《誠齋集》卷八《過招賢渡》之二:
“柳上青蟲寧許劣,垂絲到地却回身”,則寫此矣。李鐵君句見《睫巢
集》卷四《幽栖》,“墜”字當從原作“墮”。

513頁
趙子昂亦有“自繪小像。作一鏡,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
笠”;錢泳《履園叢話》卷九記之。蓋師王右軍“臨鏡自寫真”之遺
意也 。

517頁
李北海自道其書法云:“學我者拙,似我者死。”蓋謂弟子仿學
其師者,踐陳迹而乏生機,不啻“死”也。俄國形式主義論師(B .
T o m a š e v s k i j )謂大師手眼創新,後來者取為模楷,陳陳相因,化神
637
奇為臭腐;世人於其原來模楷之賞心亦如遭斷送而“死”,大師因之
聲名掃地(L e s é p i g o n e s ré p è t e n t u n e c o m b i n a i s o n u s é e d e s
p r o c é d é s , e t d ' o r i g i n a l e e t rév o l u t i o n n a i r e q u ' e l l e é t a i t ,
c e t t e c o m b i n a i s o n d e v i e n t s té ré o t y p é e e t t r a d i t i o n n e l l e .
Ainsi les épigones tuent parfois pour longtemps l’aptitude
des contemporains a sentir la force ésthétique des exemples
q u ' i l s i m i t e n t : i l s d i s c ré d i t e n t l e u r s m a i t r e s — T. To d o -
r o v, T h e o r i e d e l a l i t t e r a t u r e : T e x t e s d e s f o r m a l i s t e s r u s s e s ,
1965, 306)。弟子仿學而“死”,并致其模楷之大師“死”焉,洵可謂“既
自殞滅,禍延顯考”者矣!即德桑克提所云“宗師腐潰,斯成宗派”,
亦余所云“拜倒”也。大師無意開派,而自成派,弟子本意尊師,而反
害師。勢所必至,理有當然,事與願違之一例耳。《全唐文》卷二○四
王元策《議沙門不應拜俗狀》記“禮天像,像皆倒地”;釋如惺《高僧
傳四 集 》 卷 一 記釋 蒙潤 “方禮 伽 藍 神 , 土 偶 皆 仆 ” 。

520頁
王靜菴《苕華詞·蝶戀花》:“往事悠悠容細數。見說他生,又恐
他生誤。縱使兹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即蘀石《追憶詩》所
謂 : “ 他 生 便 復 生 同 室 , 己 是 何 人不 是君 ! ”

523頁
《明詩綜》卷八范嵩《過太平府有感》:“昨夜月明鄉夢醒,杜鵑
啼 上杜 鵑花 。 ”
清人金和能於敘事長篇中着堆垛物名句,爽利貫注,不滯不
佻,遠非諸錦、張維屏所能及。《秋蟪吟館詩鈔》卷二《原盜》之八:
“井竈庖廥厠,楣檻屏柱牆;一一搰之爛,惟恐屋不傷。盆盋鼎豆壺,
几匱橱椸牀;一一撞之碎,惟恐物不戕”;又《六月初二日紀事》:
638
“先期大饗聊止啼,軍帖火急一卷批:牛羊豬魚鵝鴨鷄,茄瓠蔥韭菰
菔藜,桃杏櫨芍蔆藕梨,酒鹽粉餌油醬醯。”運用柏梁體可謂能手矣。

528頁
唐顧陶《唐詩類選》自序云:“由是諸集悉閱,且無情勢相託,以
雅直尤異成章而已”;又後序云:“嗟乎!行年七十有四,一名已成,
一官已棄,不懼勢逼,不為利遷”(《全唐文》卷七六五)。可與殷璠
所謂“勢要及賄賂”相印證。蓋評選同代或近代詩者每不免借扢揚
風雅為媚“勢”牟“利”之資,唐人已深悉其弊。子才《詩話》卷一四
論“選詩七病”云:“徇一己之交情,聽他人之求請,余未能免”,正
亦 直認 不 諱 矣 。

537頁
《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神像“臉子是一個骷髏,骷髏眼
裏生兩隻手來”,而大王現形,“眼如漆丸,嘴尖數寸”,則其“漆丸”
之眼似亦 如 大 悲 菩 薩 及 楊 任 之 眼 , 生 於掌 中 者。

544頁
丁敬身《硯林集拾遺·王容大浴鵝圖》:“池塘春漲綠參差,正
是桃花對影時。曾記大毛公有語,暖回鵝也得先知。”即借漁洋所記
西河語,點 題 了 事 , 巧 於 偷 懶 者。

551頁
《高僧傳》三集卷二五《少康傳·系》亦曰:“康所述偈贊,皆附
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譬猶善醫以餳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之入
口耳。”
《平妖傳》第五回野狐精借宿道觀,賈道士亦曰:“說那裏話!
誰个頂著房子走。”
639
558頁
十七世紀意大利科學家( F r a n c e s c o R e d i )曰:“吾常謂天下
與‘好’為仇之大敵,可畏莫過於求‘更好’之一念”( I o s o g l i o d i r e
che in questo mondo non v'è il maggiore e più terribile
n e m i c o d e l b e n e c h e i l v o l e r s t a r m e g l i o . —L . R u s s o , A n t -
ologia della critica letteraria, 2 a ed. 1 958, II, 388)。
姚南菁記查夏重謂方望溪詩“不能佳”,勸其無作;鮑倚雲謂望
系所撰夏重墓誌,“何足以傳”夏重。《望溪集》卷一○《翰林院編修
查君墓誌銘》道及夏重之詩者,祗云:“朋齒中以詩名者皆若為君
屈 。 ……及 與 交 久 長 , 見 其 於 時 賢 中 , 微 若 自 矜 異 , 然 猶 以 詩 人 目
之。”豈夏重不許望溪能詩,望溪耿耿於懷,遂勿願稱夏重之工詩
耶?夫夏重以詩名家,兹乃不正寫大書而涉筆旁襯,且先出以疑詞
曰“若為屈”,則夏重之詩未必果勝“時賢”也,繼復語氣輕藐,似“詩
人”之“目”卑不足道,而夏重亦“微若”不甘自命者。微詞曲筆,直
是刺譏,豈徒“不足以傳”而已。隻字勿道夏重規其無作詩事,倘隱
衷芥蒂,言之有忸怩歟?然望溪敘事濶略,必有詞自解。卷六
《與孫以寧書》力辨所撰孫奇逢傳中不詳其“講學宗旨”、“平生義
俠”、“門牆廣大”,以為“此皆末迹”,“事愈詳而義愈隘”,且引《史
記·留侯世家》語為己張目,謂其“明示後世綴文之士以虛實詳略
之權度”。文過飾說,似是而非。夫史公云:“留侯所從容與上言天
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專指留侯所“言天下事”中之
瑣小者,界域甚明。不然,“老父予書”,史公詫其事“可怪”;“圖狀
如好女”,史公歎人不可“貌取”;此等豈“天下之所以存亡”,何以悉
“著”不遺哉?作詩之於查夏重,講學之於孫夏峰,正如“功力”之於
留侯,傳誌中安能草率爾默爾乎?唐人如陳子昂《率府錄事孫君墓
誌銘》隻字不道過庭之書(《祭率府孫錄事文》則稱其“墨妙”),李華

640
《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銘》隻字不道太白之詩,李邕《故雲麾右武衛
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謐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隻字不道思訓
之畫,李商隱《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僕射太原白公墓碑銘》隻字
不道居易之詩。相形之下,望溪《編修查君墓誌》已非含毫邈然
矣。此類碑誌,庶足資望溪援例解嘲,然望溪未必知,即知又或不
屑也 。

560頁
姚伯昂《竹葉亭雜記》卷八:“雍正問札少宗伯因保舉人才,舉
孔明不識馬謖事。憲皇帝怒其以小說入奏,責四十,枷示。”原奏語
不識如何措詞,若夫孔明忽先主遺誡,不察馬謖之“言過其實”,致
貽後悔,事見《蜀書》謖本傳,非《演義》肊造也。雍正知小說有之,而
渾不知正史亦有之,足見其曾讀小說,復見其未曾究正史。挾人主
之尊,淺學自雄,妄作威福,其不信《演義》與京朝士夫之誤信《演
義》,楚固失而齊亦未為得矣。此段掌故是《演義》膾炙眾口之一證,
雍正與札某君臣均熟讀斯書也。十七世紀英國一貴人(D u k e o f
M a r l b o r o u g h )擅軍旅之事,而未嘗學問,一日與學士(B i s h o p
B u r n e t )談國史,所言前朝故事,悠謬離奇(a d v a n c i n g s o m e
a n a c h r o n i s m s a n d s t r a n g e m a t t e r s o f f a c t )。學士聞所未
聞,大怪之( i n a g r e a t a s t o n i s h m e n t a t t h i s n e w h i s t o r y ),
亟詢由來。答曰:“得自莎士比亞劇本耳”(J a m e s S u t h e r l a n d ,
T h e O x f o r d B o o k o f L i t e r a r y A n e c d o t e s , Po c K e t B o o K e d . ,
N. Y. , 1 9 7 6 , 1 8 ) 。 猶 吾 國士 夫 之 為 《演 義 》 所誤 也 。

561頁
《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而范雲《贈沈左
衛》:“越鳥憎北樹,胡馬畏南風。”此詩家“反仿”古例之尤佳者。

641
572頁
《隨園詩話》記汪東山事,疑亦本之《國朝詩別裁》,正如其論馬
相如詩也。《別裁》卷一汪繹條注:“殿撰於臚唱日,馬上得句‘歸計’
云云。癸未假歸,未十年卒,知詩讖之早成矣!”隨園進而以無意之
“ 詩 讖 ” 為“ 不 壽” 之 “自 知 ” 也 。
《隨園詩話》卷十四:“唐荊川云:‘詩文帶富貴氣,便不佳。’余
謂不然”,因舉金德瑛檜門《郊西柳枝》為例:“長是至尊臨幸地,世
間離別不曾知。”按吳仰賢《小匏菴詩話》卷一亦稱檜門此絕,謂其
似義山《咏柳》:“後庭玉樹承恩澤,不信年華有斷腸。”按咏柳用斯
意者,唐以來數見不鮮。《花間集》卷五毛文錫《柳含烟》第二首:“河
橋柳,佔芳春。映水含煙拂路,幾回攀折贈,暗傷神。樂府吹為橫笛
曲,能離腸斷續。不如移植在金門,近天恩”;第三首“章臺柳,近垂旒。
低拂往來冠蓋,朦朧春色滿皇州,瑞煙浮。 直與路邊江畔別,免教
離人攀折。最憐京兆畫蛾眉,纖葉時。”宋李質《艮嶽百詠.柳岸》:“牽
風拂水弄春柔,三月花飛滿御溝。不似津梁供悵望,一生長得繫龍
舟”(《宋詩紀事》卷四○),“離別”、“攀折”見於言外。清人如嚴蓀友
《秋水集》卷五《萬柳堂竹枝詞》之二:“問訊平泉金柳枝,陌頭飛絮
可同時?移根獨近金莖露,不向春風管別離”;厲太鴻《樊榭山房集》
卷七《西湖柳枝詞》之六:“路旁烟態罥朱樓,長送行人千里游。願作
湧金門外柳,生來渾不識離愁”;梁山舟《頻羅菴遺集》卷一《玉河
柳枝詞》之六:“爭向東風拜舞頻,六龍此日度龍津。生來不解銷魂
事,只送鑾輿不送人。”皆亦早向義山夜半傳衣,或與平珪夢中神遇
矣。然宋之問首拈此意以賦蓮花,《全唐文》卷二四○載其《秋蓮賦》,
有云:“御橋之西,玉池清冷,紅蕖菡萏。謬履扃闥,自春徂秋。見其
生,視其長,覩其盛,惜其衰。得終天年而無夭折者,良以隔礙仙禁,人
莫由窺。向若生於瀟湘洞庭,溱洧淇澳,即有吳姬越客,鄭女衛童,芳

642
心未成,採擷都盡。”移以咏柳,可牽合攀枝贈別一事,遂饒情致矣。

573頁
《五 燈 會 元》 卷 九 潙 山 靈 祐 章 次 記 百 丈 海 誨 之 曰:“時 節 既 至,
如迷忽悟, 如忘忽憶, 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柯爾律治亦曰:“苦思冥
搜, 創 見 出 新, 而 隱 覺 如 久 拋 腦 後 或 深 藏 心 中 之 真 理 忽 然 省 得 記
起 ”( I s e e m r a t h e r t o b e s e e k i n g , a s i t w e r e a s k i n g , a
symbolical language for something within me that always
and fore ver exists, t han obser ving anyt hing ne w. Even
when that latter is the case, yet still I have always an
obscure feeling as if that new phenomenen were the dim
Awakening of a forgotten or hidden Truth of my inner
N a t u r e . —C o l e r i d g e , N o t e b o o k s , e d . K . C o l b u m , 1 9 5 9 , I I
§2546 )。
寶 玉 初 會 黛 玉 ,“ 雖 沒 見 過, 恍 如 遠 別 重 逢 ”, 西 方 詩 文 寫 男 女
一 見 生 情, 亦 常 道 此 境, 希 臘 古 小 說 即 言 之, 皆 柏 拉 圖 之 緒 餘 也

(Ils [Théagène et Chariclée] se regardèrent longuement,


profondement, comme s'ils se connaissaient ou comme si,
s'étant connus auparavant, ils se cherchaient dans leur
s o u v e n i r . — H é l i o d o r e , L e s É t h i o p i q u e s , t r. E . B e r g o u g n a n ,
82. Cf. Schiller: “Das Geheimnis der Reminiszenz”; Coler-
idge: “Recollections of Love”: D. G. Rossetti: “The House
of Life”, xi, “ The Birt h - Bond”; Luigi Carrer: “La Sorella”;
“Quel ch'io provassi la prima volta/che di vederti m'acc-
a d d e , a s c o l t a . / Pa r e a m i a v e r t i s c o n t r a t o a n c o r a , / m a i g n o t i
i l l o c o m ' e r a n o e l ' o r a .” — L . B a l d a c c i , Po e t i m i n o r i d e -
ll'ottocento, I, 1 92 )。
643
580頁
宋初九僧中保暹《早秋間寄宇昭》:“詩來禪外得,愁入靜中平”
( 《 瀛 奎 律 髓 》 卷 四 七) 。 可 參 觀 齊 己 所 謂 “禪 外 求 詩妙” 。

583頁
劉祁《歸潛志》卷一載李純甫《重修面壁庵記》贊禪祖達磨曰:
“道冠儒履,皆有大解脫門;翰墨文章,亦為遊戲三昧。此師之
力 也 。”

585頁
孫子瀟甚推子才,《天真閣集》卷二六《鴻儒歌》略云:“天生聰
明墮雲霧,舍却性靈攻考據。自誇碩學繼馬鄭,却鄙詞章揮李杜。
我有聰明自發議,上窮九天下九地。要令後人考據吾詩文,何為日
與前人 作 奴 隸 ! ” 純乎袁氏 議 論 。

586頁
原文“猶曩日西人常言”云云一句後,脫去:“(參觀 A . O . L o -
vejoy,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ldeas, Capr icor n Book s,
177 )。”
《隨園詩話·補遺》卷一稱賞張雲翼一聯:“明月到樓方是夜,
桃花無水不成春。”按此出傳訛。二語乃明遺民潘問奇《清明二日湖
上 即 事 》 頸聯,見 《拜 鵑 堂 詩集 》卷 一 。

587頁
《瀛奎律髓》卷六姚合《武功縣中》:“夜犬因風吠,鄰雞帶雨
鳴”;方虛谷批謂上句“好”,下句“似乎因而成對”。即謂出語乃“先

644
得”之“贈與”句,對語乃“後得”之“經營”句也。幸二句工拙相形,
尚 未 為 懸 殊 耳。

594頁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山欲高。畫出之,則不高;烟霞鎖其
腰,則高矣。水欲遠。畫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此可以
釋韓拙《山水純全論.觀畫別識》論“韻”所謂“隱露立形”;“烟霞”
之“鎖”,“掩映”之“斷”,皆“隱”也,亦即謝茂秦所謂“妙在含胡”也。
參觀《管錐編》1358頁《補訂》。美國女詩人有一篇言羃面之紗使
人難窺全貌,遂足以添姿增媚,故美人不願揭示真容( A C h a r m i n -
vests a face/Imperfectly beheld…/The Lady dare not lift
h e r Ve i l / F o r f e a r i t b e d i s p e l l e d … / / B u t p e e r s b e y o n d h e r
mesh…/And wishes…and denies…/Lest Interview…
a n n u l / a w a n t / T h a t I m a g e … s a t i s f i e s —E m i l y D i c k i n s o n ,
C o m p l e t e p o e m s , e d . T h o m a s H . J o h n s o n , 1 9 6 0 , 4 2 1 )。猶魏爾蘭之
取喻於“紗羃後美目”( d e s b e a u x y e u x d e r r è i r e l e s v o i l e s )矣。

599頁
馬丁·路德以磨坊石磑擬人心之喻,十七世紀德國詩人嘗采
入所撰“警句”( E i n M ü h l u n d e i n M e n s c h e n h e r z w i r d s t e t s

h e r u m g e t r i e b e n ; / Wo b e i d e s n i c h t s z u r e i b e n h a t , w i r d b e -
i d e s s e l b s t z u r e i b e n . —F r i e d r i c h v o n L o g a u , S i n n g e s c h -
i c h t e : e i n A u s w a h l , b y U. B e r ge r, 1 9 6 7 , 1 0 9 )。

601頁
英詩人丁尼生嘗道自兒時始,即常“出神”或“入定”。閒居獨處,
默呼己名不已,集念專注自我,忽覺自我消亡,與無涯涘之真元融
645
合,境界昭晰,了不模糊,而語言道斷,( … a k i n d o f “ w a k i n g t r a -
nce” this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 have frequently had
quite up from boyhood when I have been all alone. This
hasoftencomeuponmethroughrepeatingmyownnameto
mys e l f s i l e n t ly, t i l l a l l a t o n c e a s i f i t we r e o u t o f t h e i n t -
ensit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ity the individua-
lity itself seemed to dissolve and fade away into boundl-
ess being…and this not a confused state but the clearest of
the clearest, the surest of the surest, utterly beyond words
…where Death was an almost laughable impossibility…
the loss of personality(if so it were)seeming noextinction
b u t t h e o n l y t r u e l i f e . —R . B . M a r t i n , T e n n y s o n : t h e U n q u -
iet Heart, (1980, 28-9)。不啻述“念‘驢’字”、“麻了心”等之禪悟也。

609頁
心析學亦喻夢於謎。猶一謎面打一謎底然,圓夢祗以一解為正
(D e r s i n n d e s R e b u s i s t d e r K l a r t e x t , u n d d i e s e r k l a r t e x t
i s t e i n d e u t i g . —K l a s s i k e r d e r H e r m e n e u t i k , e d . U . N a s s e n ,
1982, 224)。

611頁
普魯斯脫謂,讀者所讀,實非作者,乃即己也;作者所著祗是讀
者賴而得以自知之津逮耳( E n r é a l i t é , c h a q u e l e c t e u r e s t , q u a -
nd il le[l'écrivain]lit, le propre lecteur de soi-mme.
L'ouvrage de l'écrivain n'est qu'un eespèce d'instrument
optique qu'il offre au lecteur afin de lui permettre de disc-
erner ce que, sans le livre, il n'eût peut-être pas vu en soi-
646
m ê m e —M a r c e l P r o u s t , L e T e m p s r e t r o u v é , i i i , A l a r e c h e r c h e
d u t e m p s p e r d u , B i b . d e l a P l é i a d e , I I I , 9 1 1 , c f . 1 0 3 3 )。愛略脫
謂,詩意隨讀者而異,儘可不得作者本意,且每或勝於作者本意( A
poem may appear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readers, and
all of these meanings may be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aut-
hor thought he meant. The reader's interpretation may di-
ffer from the author's and be equally valid.…it may even
b e b e t t e r . — T. S . E l i o t , O n P o e t r y a n d P o e t s , 1 9 5 7 , 3 0 - 1 )。視
瓦勒利更進一解矣。皆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詩無通
故達詁”,已成今日西方文論常談( c o m p l e t e l i b e r t y o f i n t e r p r e -
t a t i o n — R . We l l e k , A H i s t o r y o f M o d e r n C r i t i c i s m , V l ,
1 9 8 6 , p , 2 9 6 ),吾 國 古人 所 主 “ 寄託” , 祗 是 一端耳 。

614 頁
參觀當世德國論師論“同時代者之不同時代性”、“同時代者與
不同時代者之並存”(d i e f a k t i s c h e U n g l e i c h z e i t i g k e i t d e s
Gleichzeitigen, das Koexistenz des Gleichzeitigen und des
U n g l e i c h z e i t i g e n . —H . R . J a u s s : “ L i t e r a t u r g e s c h i c h t e a l s
P r o v o k a t i o n ” , i n R . Wa r n i n g , e d . , R e z e p t i o n s ä s t h e t i k ,
z n d e d . , 1 9 7 9 , 1 4 5 - 6 )。十八世紀意大利文學史家( l ' a b a t e G e r o -
l a m o T i r a b o s c h i )早識同時(s i m u l t a n e i t à )非即並世(c o n t e -
p o r a n e i t à )之義,特明而未融耳( D a n t e d e l l a T e r z a : “ L a s t o -
ria della letteratura italiana”, in R. Antonelli et al,
e d . , L e t t e r a t u r a i t a l i a n a , I V, L ' , i n t e r p r e t a z i o n e , E i n a u d i ,
1985, 311)。

615 頁
647
《成唯識論》卷八:“心所虛妄變現,猶如:幻事、陽燄、夢境、鏡
像、光影、谷響、水月。”則又非十如、八如、六如,而為七如也。

617 頁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與故為新,不曰“影之夢”,偏其反而,喻虛情
假 愛 於 “ 夢 之 影 ” 。 ( … a m o r / Fa l l a x , u m b r a q u e s o m n i j . — R i c h -
ard Crashaw: “Pulchra non diuturna”, in Poetical Works,
ed. L. C. Martin, 2nd ed., 1957, 371, cf. 455, note)。

620 頁
《晚晴簃詩匯》卷三四韓畾下《詩話》謂韓有《天樵子集》,“嘗自
述生平始末為一詩,長數萬言。”是其字數又倍於潘少白之《萬里
游》,吾國五七言詩當無長逾此者,惜余未得而讀之。韓,清初大興
人。所覩近人長篇,如寶廷《西山紀游行》二千九百二十二字,康有
為《六十自述》二千三百五十字;皆鋪敘拖沓,了無警拔可擷。然苟
計 字酬縑,則洵多文 為富矣。

648
談藝錄補訂補正之二

345頁
蘇 象 先 記 乃 祖 頌《丞 相 魏 公 譚 訓》 卷 四:“祖 父 言: 吾 少 在 洪

州,假黃庠《建章集》百餘卷,所謂‘千門萬戶’者。後曾祖為三司判

官, 晏元獻為使, 每剪牋簡之餘置案上, 得異事, 聞奇字, 即鈔之貼

於 大 冊, 或 以 簽 貼 之, 每 用 一 事 即 除 去; 後 積 甚 多, 次 第 編 入 鈔 類,

謂之《類選》 云。 晏乃邀黃至門下, 他客尚數十, 使鈔節史書, 黃去

取之。 晏公出於一手編定。” 則《建章錄》 早有之, 出山谷同姓者手。

然《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二《興》字、卷一二○四三《酒》字、卷一四五

三七《樹》字下皆引《黃山谷建章錄》云云,翁方綱誤繫主名,非無故

也。 書 名 蓋 本 漢 武 帝 建 章 宮“度 為 千 門 萬 戶” 語, 借 喻 類 書 之 門 目

繁多。 晏殊所編當即是名為《 類要》 者,今亦佚。

395頁、《補訂》630頁
北 宋 初 吳 淑《 事 類 賦 註》 卷 一 八《 鷹》:“ 支 遁 則 愛 其 神 俊”;

《註》:“《建康實錄》:‘支遁好養鷹馬,而不乘放,人或問之,曰:‘愛

其神俊’”
;則引《實錄》而易“駿”為“俊”
;又卷二一《馬》乃云:
“支遁

愛 其 神 隽。” 支 遁 愛 鷹 似 入 宋 已 成 類 書 中 尋 常 典 故, 如《全 蜀 藝 文

志》 卷一四載北宋梅摯《留題重光寺羅漢院憲上人》 有“冷笑支公學

養鷹”,梅堯臣《宛陵集》卷四《臘日出獵因游梅山蘭若》亦有“鷹想

649
支公好”。 鷹字與“ 駿” 字比屬,岨峿不安,吳淑似亦會心及之。

418頁、《補訂》632頁
清初曹爾堪《杜鵑亭殘詩續編》(曹葆宸輯、抄本)有《金陵耆舊

行 · 贈林茂之》,亦云:“ 聲調競排王李派,清真己抗鍾譚筆。”

493頁
《莊子 · 大宗師》:“南伯子葵問於女偊曰:‘ ……道可得學耶?’

曰:‘ 惡惡可!子非吾人也。’”

512頁、《補訂》637頁
吳 淑《事 類 賦 註》 卷 三 ○《蟲》:“縊 女 則 吐 絲 自 斃,” 註 引《爾

雅》:“蜆,縊女”又《異苑》記東郭姜自經死化為縊女蟲事,可以註宛

陵 句。 劉 辰 翁《戲 題》:“驚 謂 青 蟲 墮, 垂 絲 忽 上 來”, 則“懸 蟲 低 復

上” 之敷陳也。

517頁、《補訂》637頁
《陸象山全集》 卷六《與傅子淵書》 早痛乎言之:“吾嘗謂一種無

知 庸 人 難 於 鐫 鑿, 往 往 累 人。 事 楊 朱 則 鈍 置 楊 朱, 事 墨 翟 則 鈍 置 墨

翟。 不明者往往歸咎其師,不知為其師者,亦誠寃也!”

573頁、《補訂》643頁
柯爾律治《筆記》一節,可以箋釋黑格爾《哲學史》中論“記憶”

語。 黑 格 爾 謂“記 憶”(E r i n n e r u n g ) 有 深 淺 二 諦: 常 解 為 前 曾 有 之

觀 感 在 心 中 重 現(m a n e i n e v o rste l l u n g r e p r o d u z i e r e , d i e m a n z u
650
e i n e r a n d e r e n Z e i t s c h o n ge h a b t h a t ), 膚 說 無 當; 按 德 語 字 根,
記 憶 乃 化 為 自 心、 進 入 自 心 之 意(A b e r E r i n n e r u n g h a t a u c h a n d e -

ren Sinn, den die Etymologie gibt: den sich-innerlich-machen,


I n s i c h ge h e n ), 普 遍 概 念 之 認 識 祗 是 進 入 內 心, 即 記 憶 也(d a s s d a s
Erkennen des Allgemeinen nichts sei alis eine Erinnerung, ein
I n s i c h g e h e n , —G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P h i l o s o p h i e , S u h r k a m p Ts c h e n b u c h ,
1 9 8 6 , I I , 4 4 )。 原 引 海 湟 言 詩 人“新 意 萌 生, 輒 如 往 事 憶 起”, 大 似
闡其師說, 詞章義理, 心運通軌。 亦《莊子 · 則陽》 之觸類引緒也。

651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