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17

第二章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一、專門用語翻譯及解釋
1. Evaluation research
評鑑性研究。以衡量某些變項的效應為研究目的就是評鑑性研究,它與
實驗性研究不同的是,通常「某些變項」指的是一系統或一產品。評鑑性研究
也與描述性研究有類似性,它試圖描述人們使用一系統或一產品的績效與行
為。
2. Representative sample
代表性樣本。一組樣本之具有代表性意即這組樣本能夠擁有真正母群體
中相同比例的所有與主題有關的成分。例如,某煤礦工人之母群體,有 30%
的工人為 20 歲以下,40% 介於 21 至 40 歲之間,30% 超過 40 歲,那麼一組
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就必須包含相同比例的年齡群。代表性的關鍵在於與主題
攸關的或切題的 (relevant) 這一概念。如果一組樣本儘管在非切題變項與母群
體有所不同,但是就描述的目的而言,仍然有其用處。舉例來說,如果吾人
要測量航空管制員對聽覺警報的反應時間,可行的作法是選取一、二個機場
進行研究,並不需要從全國各地的每一機場抽取管制員組成樣本。因為就反
應時間來說,地理區域應是一個不影響其差異的非切題變項。
3. Correlation
相關係數。它是用來衡量二個變項間相關聯程度的指標,線性相關係數的
範圍在 +1.0 ~ -1.0 之間。若兩變項相關係數為正,表示一變數值之高值傾向
與另一變數之高值有所關聯,而彼此的低值也傾向有關聯,唯需注意的是:
相關關係並非因果關係。
4. Repeated measures reliability
重複測量信度。又稱為再測信度,就是針對一群相同的受測者,在二個不
同的時間施以相同測量時其結果的穩定性。如果測驗工具是可靠的,則受測
者每次所得的分數應該差不多,其得分高低位序和差距也應該相似;如此可
謂這二次測驗的結果高度關聯,反之則關聯度就不高。
5. Face validity
表面效度。是指某套量測工具表面上、主觀上看來像不像能夠測出欲測的
事物。乍見之下,表面效度好像並不重要,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評鑑
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在現場實地進行時,表面效度會影響到受試者參與研究
之動機。例如,欲測試辦公室電腦螢幕易讀性時,所選用的實驗材料最好是
與辦公室事務有關係的 (如商務文書),而不要使用一些無意義的符號。
6. Content validity
內容效度。係指量測工具所測量的內容,能夠代表 (適當抽樣) 所擬探討的
領域 (如知識範圍或工作行為) 的程度。由於要衡量這種效度,必須以系統和
邏輯化的方法,加以詳細分析所研究的領域內容,故又可稱為邏輯效度。一
套量測工具所具有的內容效度如何,常涉及研究人員的專業訓練和主觀判斷,
看法可能並不一致。所以內容效度的關鍵因素,在於發展量測工具時所遵循
的編製程序與理論基礎。
三、複習題
1. 身為一位研究人員,應該遵守哪些研究倫理呢?
以下幾個課題,是研究人員除顧慮不造成受試者的身心傷害之首要規範
外,仍應特別注意遵守的倫理項目
(1) 保密:研究人員應尊重受試者的隱私權,對其身分或具有私人敏感性
的資料,負有保密的義務,不可隨便讓別人接觸或取得這些資料,這
點是非常重要的倫理守則。
(2) 徵求同意:當實驗安排有造成受試者任何身心傷害的可能性時,研究
人員應向他們說明實驗內容、程序以及傷害的可能性,並讓他們有權
決定是否參與、何時參與、何時退出,絕不可利用職位、權勢、甚至高
額的經濟誘惑,強制或引誘其接受實驗。
(3) 隱瞞研究目的之斟酌:就算是研究過程中確有對受試者隱瞞研究目的
的必要,研究人員也應該在測試完畢後應讓受試者知道真相,並說明
隱瞞的原因及事實經過。
(4) 不予處理之正當性:在某些實驗研究中,研究設計安排某些人 (控制
組) 不接受處理或者接受無效果的處理,這樣做是否道德也常引起爭
議。
(5) 風俗及文化禁忌:不同種族、文化或社會階層的人們,各有其特殊禁
忌。例如在我國,與「性」有關的諸如女性乳房與胸罩尺寸測計這類研
究,事涉敏感,不易進行。
(6) 信實而充分揭露:所有的科學研究者都應遵守信實原則,也就是對於
研究發現應誠實地、公正地、客觀地、完整地提出報告,絕不可以有所
保留,也不可屈服人為操縱,因為這些都足以影響研究主題之論證;
當然更不可以偽造資料或數據,作不實或誇大的引伸,以支持自己或
某群體的成見或利益。
(7) 公開發表:如果研究結果要向外界公開發表,則在發表前必須事先取
得相關個人或機構的同意或授權。

2. 比較描述性研究、實驗性研究和評鑑性研究此三種研究方法之異同。
描述性研究之目的在於識別某些重要屬性,以描述某一母群體 (事物、現象或
人員) 的特徵。由於人因工適對人類行為特徵最感興趣,所以在描述性的研究
中,通常都是以蒐集此類資料為焦點。雖然描述性研究表面上看來學問不大,
但這些研究所提供的資料,卻是許多物品與工程設計決策的重要基礎。此外,
描述性研究通常在尚未尋求問題的解答之前即需先進行,俾評估該問題的規模
和範圍。
實驗性研究的目的旨在檢定某些變項對行為的影響。所探討的變項和所測量
的行為究竟是什麼,通常根據實務情境所遭遇的設計問題,或者理論上所擬預
測的變項或行為,而加以確定。通常,實驗性研究所關心的是某一變項對行為是
否產生影響及其影響方向。研究人員對於績效水準之高低,固然感到興趣,可是
關注的焦點通常為不同條件下所造成的績效相對「差異」。例如,受試者在高噪
音下比低噪音時平均有超過 15 次的信號漏失。反之,描述性研究的主要興趣卻
在描述母群體的某參數 (如平均數),而不是評估某變項的影響或效應。
評鑑性研究以衡量某些變項的效應為研究目的。它與實驗性研究類似,不同的
是,在評鑑性研究裡,通常「某些變項」指的是一系統或一產品。評鑑性研究也
與描述性研究有類似性──試圖描述人們使用一系統或一產品的績效與行為。
評鑑性研究一般比實驗性研究的探討範圍更廣泛且更具整體性。 對人因工適專
家來說,評鑑性研究就是評估設計的「妥善性」或「適用性」,並根據所蒐集的資
訊提出改進建議。 評鑑性研究必須是在該系統或產品之具有代表性的使用條件
下進行,且其受試者也必須是具有代表性的最終使用人,由於這種限制,評鑑
性研究事實上需在現場來進行實地研究。

3. 請以電腦鍵盤為例,列出評估此一產品的人員和系統效標量度
第三章 工程應用的人體測計
一、專門用語翻譯及解釋
1. Anthropometry
人體測計學。是結合希臘文 anthropos (人類)和 metron (測量)二字而得,
其意為量度人員身體各項特徵的學問。廣義而言,這些特徵包括:直線距離
(如高度、寬度、長度、深度)、環圍、彎曲角度、體表面積、肌肉厚度、身體各部
運動的可及範圍、肌肉強度、反應速度、能量消耗……等
2. Static anthropometry
靜態人體測計。指受測者在靜止的標準化穩定姿勢下,依事前設定的測
定點所測得的人體各部位尺寸。根據一套完整的尺寸資料,可以複製出像櫥
窗模特兒這樣的三度空間人體模型。靜態尺寸項目繁多,包括各種直線與周
圍之尺寸;例如美國 NASA 所輯錄的人體測計數據達 973 項之多。這種尺寸
數據可應用於靜態或極少運動的場合或特定部位的用品,例如頭盔、耳機、
眼鏡架、棒球裁判護胸、服裝之設計等。
3. Dynamic anthropometry
動態人體測計。又稱為機能人體測計,係指人體執行各種操作或進行各
種活動時處於活動狀態下的各部位尺寸之測量。由於在一般工作或生活情況
下,人並非靜止不動的 (即使在睡覺時,也需翻身),所以動態人體測計所測
量的身體特徵數據較接近實際狀態。動態人體測計的主要理念,即認為活動
中的人體各部位相互間並非獨立無關,而是協調支援與牽制妨礙兼而有之。
例如,伸臂可及的範圍並非單以手臂長度為限,它還會受到肩部運動、軀幹
扭轉、背部屈曲以及工作本身特性 (如按壓或轉動) 等有關因素的影響。因此
並不能「直接」引用靜態的人體測計資料來解決機具設計或作業空間設計有
關的問題。
4. System error
系統誤差。是指方向一致的誤差,例如每具儀器雖都有其本身容許的公
差,但在量測前及量測過程中,若因未歸零校正而造成量測結果產生一定
方向的偏差,此即系統誤差。又量測的時段 (一天中的哪些時刻) 以及量測的
期間 (整個調查的持續時間),對於某些量測項目如身高、體重等亦會發生方
向一致的系統誤差影響。因此,應儘量安排適當且一致的時機,以減少此種
影響。
5. Average man
平均人。各個測計項目均可求得平均數,各項尺寸均合乎平均值附近 30%
的人,即所謂的平均人 (average man)。事實上,真正的「平均人」並不存在,
那只是一種理論上抽象的概念。有研究調查過 4,063 個人,測量其服裝設計
上常用的十項身體尺寸;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的十項尺寸都能在平均數附
近 30% 的範圍內。
6. Extreme design
極端設計。就是以兩極端的測計值(最大母群值和最小母群體值)作為設
計的基準,以使母群體的最大部分能適合此一設計因為若以平均數為設計基
準時,會有低於此值的 50% 的人觸碰不到。
7. Maximum population value
最大母群體值。又稱高百分位數尺寸設計,係以人體測計資料的較高百
分位數 (如 ) 的數值作為設計基準。例如大門、逃生口和走廊的高度、寬度等
場合之設計,因為高個子能適用時矮個子必無問題。
8. Minimum population value
最小母群體值。又稱低百分位數尺寸設計,係依人體測計資料的較低百
分位數 (如 ) 的數值為設計基準。這種設計適合用於控制器與操作員間距離之
決定,因為只要手腳較短者能觸及的控制器,手腳較長者必更易觸及。
9. Adjustable design
可調設計。可調式設計因可調整以適合各種體型的人,當然最為理想,
但成本將相對增加。例如汽車座椅可以前後調整,以適應各種手腳長短不同
的駕駛人。但是由於坐高差異的影響並不大,就一般平價汽車來說,不一定
值得安裝上下可調式的座椅。但飛機駕駛座椅就應設計成上下前後都能調整,
因為增加上下可調設計的成本,相對於飛機造價和可能造成的事故損失來說,
就值得這樣做。
3. 很少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就連「同卵雙胞胎」也不例外。那麼,影響人體
尺寸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體尺寸的大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1).年齡:從出生到成年這段期間,
身體各部分均不斷成長,由於其生長速度不同,身體各部位的比例也不相同。
以四肢來說,在 5 歲以前以及青春期成長得最快,所以頭部佔身高比例由嬰兒
期的四分之一,變成成年期的七分之一。年過 40 以後,由於肌肉的萎縮、脊柱
彎曲以及椎間盤的壓縮等原因,身高反而有降低的現象,但是腰圍、體重卻在
中年後日益增加,到老年時又再降低。(2).性別:一般而言,男性在各方面的條
件大都「大」於女性,以成年男女的平均身高來說,大約相差 10 至 15 公分;唯
女性在 9 至 11 歲間由於發育較早的緣故,身高要比同齡男性為高。在成年以後
女性在皮下脂肪、臀圍及腿圍方面勝過男性。懷孕會引起女性身體某些尺寸明
顯的變化,如腹部、骨盆、胸部等,會在懷孕四個月時達到統計上顯著程度的
變化。
(3).種族:就大體而論,白種人、黑種人及黃種人的體型間也有顯著不同。東方人
顯然要比西方人矮小;美國白人最高、最重,而黑人的手腳最長,腰臀最細,日
本人雖最矮,但上半身卻與這兩種人差不了多少。(4).年代:由於生活品質的提
高,不論哪一人種,在身高及體重方面均有逐漸提升的長期趨勢,自 1900 年至
2000 年的百年之間,平均身高約增加 7.5 公分。尤其亞洲的日本和四小龍,因為
經濟的進步,營養的改善,身高體重增加的趨勢尤大,因此在比較或應用人體
測計資料時,要注意到年代的問題。(5).職業: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其體型上也
常有顯著的不同,例如卡車司機以矮胖型較為常見,而研究人員又多為瘦高型。
殊不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這種情形值得工程設計人員加以留意。(6).其他:如
地域 (中國北方人比南方人塊頭大)、運動 (田賽選手比徑賽選手粗壯)、飲食 (過度
營養或營養不良)、健康 (生病影響體型、體力及心理動作能力)、姿勢 (尤其影響動
態尺寸)、穿著、努力 (相對於自然狀態下量度者) 等,甚至測量係在一天的哪一
時段進行也會有所影響。身高和體重在一天之內會有約 2% 左右的變化。

6. 在設計上靜態人體測計和動態人體測計何者較為重要?請就您的觀點比較並
說明之?
由於在一般工作或生活情況下,人並非靜止不動的 (即使在睡覺時,也需翻身),
所以動態人體測計所測量的身體特徵數據較接近實際狀態。動態人體測計的主要
理念,即認為活動中的人體各部位相互間並非獨立無關,而是協調支援與牽制
妨礙兼而有之。例如,伸臂可及的範圍並非單以手臂長度為限,它還會受到肩部
運動、軀幹扭轉、背部屈曲以及工作本身特性 (如按壓或轉動) 等有關因素的影響
靜態適配強調的是適當的餘隙,這樣顯然不夠實用,所以在動態適配則考慮到
實際動作時,身體各部位相互牽連移動,此動態關係下的操作性。

9. 將人體測計資料應用於特定產品的設計案時,應依循哪些程序?
將人體測計資料應用於特定產品或系統的設計時,應依循下述程序:
(1).識別在該設計案牽涉到哪些測計項目。例如,坐高是設定汽車座面到車頂
尺寸的重要依據,而臀膝窩長則為椅面深度的決定因素。
(2).瞭解該系統為哪些使用者所設計。例如,人種別?卡車司機?軍人?銀髮
族?每類群體可能各有其不同的群體尺寸特色。
(3).決定資料選用之準則。例如,應採極大或極小尺寸?是否要可調?
(4).決定適用群體的百分比。在考慮成本與效益的取捨之下,決定應採何百分
位數為設計基準;若是可調設計,其調整範圍為何?
(5).找出使用者群體的人體測計資料圖表,檢索需用的數值。
(6).最後加上某些必要的修正。所考慮的修正包括:(a)衣物:各種不同穿著下
的增加量。(b)姿勢:自然時比努力時之差異或特殊姿勢所受之限制。(c)安
全係數:額外的容許限度。(d)其他:如壓力、負荷、材質等所造成的影響。
第四章
一、專門用語翻譯及解釋
1. Absolute threshold
絕對閾。在引起任何感覺經驗之前,感受器所接收的刺激能量必須達到
某一最低強度,而刺激感受器所需的最低物理能量即稱為絕對閾限或絕對閾。
心理學家對絕對閾所下的操作性定義為:能被察覺的次數百分比為 50% 時
的刺激強度。
2. Psychophysical function
心理物理函數。能顯示心理變項 (感覺機率) 和物理變項 (刺激強度) 兩者間
關係的即稱為心理物理函數。例如,給予受試者一系列主試者已知強度的刺
激,測試在各刺激強度下受試者能否有所反應/能否察覺,測試結果即可繪
製成心理物理函數曲線。
3. Difference threshold
差異閾。能夠感覺出兩刺激間具有差異的最小差異量稱之為差異閾,其界
定亦採用機率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在測試時,有一刺激其強度保持不變,稱
為「標準刺激」;而變換另一刺激之強度,稱為「比較刺激」或「可變刺激」。
每次主試者呈現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令受試者判斷兩者是否「相同」或「不
同」。倘若兩刺激間之差異不夠大,則受試者將無法分辨何大何小,而總是
作成「相同」的肯定反應;倘若差異夠大,則作成「不同」的否定反應;倘若
介於這兩者之間,時而會認為「相同」,時而則覺得「不同」。後一情況下同
異的次數百分比各為 50% 時,兩刺激強度間的差異量即為其差異閾。
4. jnd
恰辨差。差異閾又稱為恰辨差 (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意即:恰
好可資辨別兩者不同的差異量數。其操作性定義同差異閾。
5. Weber’s law
韋伯定律。韋伯 (E. H. Weber) 發現:差異閾隨著標準刺激的大小而改變,
且這兩者間有定比關係。例如,標準刺激為 10 克時,若差異閾為 1 克,則當
標準刺激為 20 克時,差異閾將為 2 克,此比例為一常數稱為韋伯常數,韋
伯定律可適用於各種感覺形式。不過其後學者研究發現,該定律較適用之範
圍為中等強度的刺激,當刺激強度低弱時,韋伯常數之值變大且不穩定,所
以較不準確。
6. Accommodation
調節作用。眼睛水晶體的周圍是「睫狀肌」,透過其自動伸縮控制,可改變
水晶體凸度以調整焦距;看近物時睫狀肌放鬆而使水晶體凸起,看遠物時則
拉緊而成扁平,此即為眼睛的調節作用
7. Visual acuity
視銳度。 「視銳度」或稱「視覺敏銳度」,即狹義下通俗所稱的「視力」,係指人
眼可分辨物體細節和輪廓的能力。視銳度或視力的類型不少,就其量測方法而
言,其中最普遍使用者為最小可判離敏銳度或最小可分度,供量測這種敏銳度
的視覺標的物(文字或圖形),量測時可變換這些標的物的大小或判讀距離,受
測者的視力便取決於其所能辨別的最小標的物。
8. Minimum separable acuity
最小可分度或稱最小可判離敏銳度。係指可辨別某標的物其組成要素間乃
呈分離狀態的最小間隙,或可分辨標的物的最小組成要素之視力。一般使用
文字或圖形作為量測這種敏銳度的視覺標的物。量測時可變換這些標的物的
大小或判讀距離,受測者的視力便取決於其所能辨別的最小標的物。
9. Dark Adaptation
暗適應。人眼從明亮處突然進到黑暗中,很難立刻適應。例如,進入黑暗
的電影院時,起初往往什麼都看不見,幾分鐘之後,才能逐漸愈來愈清楚地
看到周遭東西,此即「暗適應」的現象。一般而言,完全的暗適應所需時間長
達 30 分鐘以上
10. Luminance contrast
亮度對比。又稱為「明暗對比」或簡稱為「對比」,係指被觀察的物體所反射
的光量與其背景所反射的光量間之對比。
11. Decibel
分貝。貝爾(Bel, B) 為量度聲音強度最基本的單位,係兩聲音強度比率的對數
由於單位較大,實務上通常以分貝 (decibel, dB) 為測量單位,一分貝即為十分
之一貝,亦即 1 dB = 0.1 B。
12. SPL
聲壓水準(sound pressure level, SPL)。由於聲音能量與聲壓的平方成正比,因
此可採用聲壓水準來表示聲音強度,最常被用來代表 0 dB 的聲壓參考值為 (
為 0.000001 牛頓,N),此一參考聲壓約略等於健康成人在理想條件下所能聽
到 1,000 Hz 純音的最小強度。
13. Localization of sound
聲源定位。由於人有雙耳,所以對於聲音來源 (聲源) 的定位 (距離與方向的判
定),憑藉單耳所得線索,就能有效判斷聲源的距離。因為聲音的強度隨著距離
的增加而減弱,所以耳朵愈近聲源,則覺聲音愈大,反之則愈小。當聲源來自
側方時,則兩耳接收到音波刺激的時間 (相位) 與強度 (聲壓) 會有差別,可藉
著這些差別作為聲源方向的判斷線索。
14. Masking effects
遮蔽效應。係指某聲音 (受遮者) 在有無遮蔽音的兩情況下絕對閾之差,一般
而言遮蔽效應隨著遮蔽音和受遮音本身的種類而異(如純音、複合音、白噪音、語
音等),遮蔽效應的概念在聽覺顯示器的設計和選用上相當重要。
15. Twopoint threshold
兩點覺閾。所謂兩點覺閾是指能夠判別兩個觸壓點為分離狀態的最小距離。實
驗顯示從手掌到指尖其敏銳度漸增;因此,需要予以精確辨別的觸覺顯示器宜
採用由指尖來接收訊息的設計。
16. Graveyard spin
死亡螺旋。錯覺的一種,這種錯覺通常在飛行時發生。例如,當飛行員在平飛
時進行轉彎,卻常有直飛或爬升之錯覺,而當由轉彎改回平直飛行時,卻又常
生俯衝下降之錯覺;當飛機左轉飛行時,若有突然向前低頭動作,則常產生向
左翻滾之錯覺。這些錯覺大多由於毛狀細胞對於某動作已產生適應所導致;如
試圖改正反而會導致飛機螺旋下墜必死無疑,這就是航空界非常有名的死亡螺
旋。
三、複習題
1. 請以絕對閾和差異閾為例,說明其對於系統設計人員的重要性。
刺激感受器所需的最低物理能量即稱為絕對閾限或絕對閾。絕對閾因人而異,
個人的絕對閾亦會因時而異。上述的絕對閾又稱為「下絕對閾」,若刺激強度續
增到某程度後,則會喪失感覺或感到疼痛,此時的刺激強度稱為「上絕對閾」。
由於下絕對閾在資訊捕捉上較上絕對閾重要,所以通常將下絕對閾簡稱為絕對
閾。要在黑暗中察覺一小光點,必須此光點達到某強度以上才能辦到;在隔音
的無噪音房間裡,收音機的播音亦需達到某強度以上才聽得到。換言之,在引
起任何感覺經驗之前,感受器所接收刺激能量必須達到某一最低強度,它可指
引工程師在不同情況下,到底信號強度應該設定多大才可正確地被偵察檢出。
相同道理,兩刺激間的強度也要至少達到某種程度的差異,人們才能予以分辨,
這種能夠感覺出兩刺激間具有差異的最小差異量稱為差異閾 (difference
threshold)或恰辨差。因此,兩刺激間的差異量若小於其差異閾,即分辨不出兩
者之不同,這點在促銷活動、顯示裝置、控制裝置的比較區辨時也是很重要的。
4. 「暗適應」對於人員績效的重要性為何?
人眼無論從黑暗到明亮,或從明亮到黑暗,都很難立刻適應。例如,進入黑
暗的電影院時,起初往往什麼都看不見,幾分鐘之後,才能逐漸愈來愈清楚地
看到周遭東西,此即「暗適應」一般而言,完全的暗適應所需時間長達 30 分鐘
以上。眼睛的錐狀體對介於綠色和黃色之間的光譜感應較為敏銳;而桿狀體只
有無色視覺,但卻對波長在藍色和綠色之間的部分光譜有較敏銳的感應。傍晚
開車相當危險,雖然黃昏時錐狀體和桿狀體的作用仍在,但效能已大為降低。
而夜晚開車,突然被對向來車的遠光燈照射時,瞬間視覺作用幾乎全部喪失。
一般而言,眼睛在暗適應時對藍綠部分的敏感性比對紅色還強;這對在黑暗中
工作的如攝影師、礦工等或必須迅速從明亮進入黑暗中工作的人來說,如果能
夠戴上紅色護目鏡或在暗室中裝設紅色光燈,當可大為縮短暗適應所需時間。
此乃因為紅色光只刺激錐狀體,而桿狀體仍停留在暗適應狀態;故處於紅色光
下,一旦進入黑暗中即能馬上適應,可提升工作的效率及減少工安事故。

7. 請說明「兩點覺閾」對於系統設計人員的重要性。
皮膚接觸某物體或承受某物體的壓力時所產生的觸覺敏銳度,身體的不同
部位均有所差異。測量觸覺敏銳度的常用方法是量度兩點覺閾。所謂兩點覺
閾是指能夠判別兩個觸壓點為分離狀態的最小距離。實驗證實從手掌到指尖
其敏銳度漸增,因此需要予以精確辨別的觸覺顯示器,宜採用由指尖來接收
訊息的設計。觸覺敏銳度亦隨著皮膚溫度的下降而削弱;在低溫下使用的觸
覺顯示器之設計,宜特別注意這項限制因素。

10. 高速公路的「隧道照明」,應如何設計以解決人們的暗適應問題?
提示:從白天、晚上;隧道內、隧道外;進隧道、出隧道…等狀況來思考。

第五章 人員的資訊輸入與處理

一、專門用語翻譯及解釋
1. Sequential constraints: 順序約制;某事件(u)發生的絕對機率可能很小,然而
在另一事件發生之後(q),其發生機率卻可能變成很高(qu),即 P(u∣q)=1。
2. Redundancy: 餘備;資訊縮減量,當一系列刺激 (事件選項) 被發送時,若各
刺激的出現機率相等時,所傳達的資訊量最大;唯若出現機率不同或有順序
約制情況,則所傳資訊量較少。因而出現機率愈不相等時,則資訊量之縮減
量稱為餘備。
3. Indirect sensing:間接感覺;資訊可以經由直接或間接感覺 (direct or indirect
sensing) 的途徑為人們所接收。原始資訊來源可以間接透過介面或裝置 (即顯
示器,如雷達或望遠鏡) 轉換成新刺激後始被接收
4. Stimulus dimension:刺激向度;當吾人將資訊予以編碼時,乃在各種「向
度」(dimension) 上予以符碼化。例如,電腦螢幕上的標的物可以使用不同的
大小、亮度、色彩、形狀等製作成不同的符碼;又如,聽覺警示信號可以使用
不同的頻率、強度、斷續等作為符碼。這些種種「不同」或「變異」即構成所顯示
的刺激之向度。
5. Compatibility:相容性;指刺激與反應間的關係與人們所預期者一致的程度。
相容性為人因工適設計上的核心概念。
6. Echoic storage:餘音儲存;在聽覺資訊也有類似現象,以餘音儲存之情況。
餘音儲存可持續數秒,這些表徵才會消失。
7. Chunking:串組作用;數字若以三或四項目成一串集,則有較佳的記憶效果;
例如,2-39-39-889 比 23939889 更易於記憶與回憶。愈有意義的串集愈容易
記憶,例如,IBM-CKS-TV 就比 IB-MCK-STV 易記。
8. Magic number 7 ± 2:神奇數目;活性記憶中能夠保留的項目數最大為神奇
數目 ( (即 5~9)。
9. Decision making:決策;是資訊處理的核心,係一種評估各替選方案並從中
擇定行動路線的複雜歷程。決策歷程涉及與待決問題有關的資訊之蒐尋、各
可能後果的機率之評估、所意料各後果的價值之賦給。
10. Load stress:負荷壓力;當資訊管道數增加,即使全部訊號出現率保持不變,
注意力績效反而下降。
11. Timesharing:分時作業;當人們必須同時從事數件作業時,則至少其一作業
績效常會降低。
12. Discriminability:易辨識性;編碼所用符號要能夠和其他的編碼符號相區別。
一般而言,符碼化的層次數或水準數不能太多,例如大小經製作成 20 個水
準,將不易區分其差異而令人混淆彼此

三、複習題
1. 何謂「資訊」?請舉例說明之。
【解】
(1) 資訊理論將「資訊」(或譯情報) 界定為不確定性之降低。(4 分)
(2) 例如,在開車途中如果溫度警示燈突然亮起,則所傳送的資訊較多,
因為此事件不太可能發生;至於開動引擎後「請繫安全帶」也亮起,則所
傳送的資訊較少,因為此事件在每次發動時總在預料內。
2. 試簡述影響資訊測量的三個變項及其計算公式。
【解】
(1) 事件選項數目: H s = log 2 N
1
(2) 發生機率: H s = log 2 ( )
Pi
N
1
(3) 順序約制: H ave =  P [ log
i 1
i 2 (
Pi
)]

3. 何謂「警戒」?「餘備」設計為何能改善警戒作業之績效?
【解】
(1) 在持續性注意之作業中,人員之作業績效及偵測速度將隨時間增加而
遞減。
(2) 例如,由於英文各個字母的出現機率並不相同,且某些字母通常結合
使用 (如 th 和 qu),所以一個字母實際所傳資訊量約 1.5 位元;當假設出現
機率相同時,則每字母所傳資訊為 4.7 位元;故英文字母的餘備程度為
68%。意涵實際運用 32%,多餘備用 68%。此一餘備百分比在很多情況下有
其功能;在信號識別較為困難的作業,例如警戒 (vigilance) 和絕對判斷
(absolute judgment),餘備設計有助於工作績效之提升。
4. 在哪些情況下必須藉由間接顯示才能被人體感覺器官所接受? 以下任意寫
四個
【解】
(1)刺激物在覺閾值 (threshold values) 以下 (如太遠、太小、強度不足),必須以電
子、光學或其他方式加以放大。
(2)刺激物必須予以縮小才能妥當地感覺,如非目視可及的廣大地區必須轉換成
地圖。
(3)剌激物埋藏在太多的雜訊或噪音之中,必須加以過濾或增幅。
(4)刺激物會實體性的消失或受到阻隔,必須予以複製或符碼化才可被感覺。
(5)所要求對刺激物的感覺精確度超過感覺器官的辨別能力 (如溫度、重量、尺寸
與聲音)。
(6)刺激物必須加以貯存以供未來參考之用 (如相片、錄影帶)。
(7)刺激物如果轉換成另一種型態,則較易感覺或效果更佳,型態轉換可以是相
同的感覺形式 (如同為視覺的圖表之替代計量資料) 或是不同的感覺形式 (如危
險警示之以聽覺裝置替代視覺裝置)。
(8)關於事件或事情狀況的資訊,其性質原本就需使用顯示器予以呈現 (如緊急
狀況、道路號誌和危險狀況)。
5. 「相容性」有哪四種類型?請各舉例說明之。
【解】
1. 概念相容性 (conceptual compatibility):指所使用的編碼和符號等刺激與
人們的概念聯想相符合的程度,即使用者對於編碼和符號所涵攝意義的
瞭解程度。例如,地圖上以飛機形狀表示航空站,其概念相容性遠比以
綠色方塊表示者為佳;體型指數以數字愈大代表愈胖,數字愈小愈瘦。
2.移動相容性 (movement compatibility):指控制器或顯示器的移動與所控
制或顯示的系統之反應 (移動) 相互一致的程度。例如,汽車方向盤打向右
邊,則車子便偏向右邊行進;垂直式量錶上的指針愈往上移,預期其讀數
也愈大。
3.空間相容性 (spatial compatibility):指控制器及其對應顯示器或受控件在
空間配置構形 (configuration) 上相互一致的程度。例如,大辦公室天花板燈
具分布與牆壁上其集中型各開關間之關係;三盤式瓦斯爐各出氣盤與其前
面三點火開關旋鈕之關係。
4.感覺形式相容性 (modality compatibility):指各類作業各有其適用的刺激
與反應間
6. 試繪圖簡述 Wickens 的人員資訊處理模型。
【解】
此模型除了說明人類處理資訊的構成要素或階段之外,亦包括其間的假設性關
係。
所涵蓋的構成要素有:知覺 (perception)、記憶 (memory)、決策 (decision
making)、注意 (attention)、反應執行 (response execution) 及回饋 (feedback)。

7.試簡述人們在訊號偵檢的過程中,其所設定的反應基準、感覺活動強度,
與決策傾向 (中庸、保守、冒險) 的關係。
【解】
例如: 患者常先告訴牙醫某顆牙齒附近很痛,那麼患有齲齒的可能性大增,所以
牙醫便傾向把 X 光片上的可疑斑點,判斷為蛀牙洞。是故隨著訊號機率之增加,
反應基準便也降低 ( 值也降低);即使僅有一絲線索的訊號 (如蛀牙) 暗示,便被
視為訊號。其次亦以前例說明成本 (代價) 與效益之影響。誤警 (當沒蛀牙時卻判
斷有) 的成本,即牙齒白白被鑽個洞;或者漏失 (有蛀牙卻判斷沒有) 的成本,
為蛀牙會惡化,甚至最後必須拔掉。因此牙醫可能設定個較低基準,而傾向於把
可疑斑點判斷為蛀牙洞。然而,如果患者定期檢查牙齒,則牙醫會認為即使這次
漏失 ,下次仍有機會 發 現並 加 以 矯 正, 牙醫 便 會設 定個 較
保守的高基準,而較不會立即把可疑斑點判定為蛀牙症狀。

8. 試舉例說明「注意」作業之分類。
【解】
(1)選擇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例如,飛行員必須掃瞄儀表板以監看飛
航狀態;足球員必須掃瞄對手防衛線以尋找攻擊空隙。
(2)聚焦性注意 (focused attention): 例如,在喧鬧的宴會中努力傾聽某人說話,
或者家人收看連續劇時自己試圖專心讀書。
(3)分割性注意 (divided attention): 例如,邊開車邊聊天或邊作習題邊收聽新
聞廣播。
※ 有些書將注意分成四類包括「持續性注意」。

9. 請舉例說明分割性注意中的單一資源理論和多元資源理論。
【解】
1. 分割性注意的單一資源理論 (single-resource theories of divided attention):此
理論假定人們僅有一具未分化的注意力資源,供所有心智活動或歷程來分享 (如
Moray, 1967;Kahneman, 1973)。這理論可用以解釋在分時作業情況下,某作業
的困難度增加時,為何會降低另一作業的績效。因為困難度之增加,會耗用更多
有限供應的注意資源,而剩下較少的資源去執行其他作業。
2. 分割性注意的多元資源理論 (multiple resource theories of divided attention):
此理論假定人類的注意力資源庫不是僅有中央共用的一具,而是相互獨立的數
具資料庫;只有當不同的作業分享相同的資源庫時,績效才會受到不良影響。例
如: Isreal (1980) 發現,當兩項作業未共用同一感覺形式 (即分別以視覺與聽覺呈
現) 比共用者,其分時績效較佳。

第六章 人員的體力活動
一、專門用語翻譯及解釋
1. Stress:壓力;為加諸於個體身心的一些不希望的狀況、環境、任務或其他因
素。
2. Strain:緊張;係指個體對於壓力的效應。
3. Synovial joints:滑液關節;滑液關節為人體主要的活動關節之一,可使人體
作複雜的動作,所以又稱為可動關節 (diarthroses)。
4. Metabolism:代謝作用;人體運動出自肌肉收縮,而肌肉收縮需要能量。能
量的基本來源是食物,食物經轉化成為機械能和熱能的過程,稱之代謝作用。
5. Oxygen debt:氧債;人體活動需要氧氣,當氧需要量超過氧攝取量,稱之
氧債。
6. EMG:肌電圖;關於個別肌肉或肌肉群生理條件的測量方法之一。將電極裝
置於肌肉表面皮膚或肌肉內部,而測量肌肉在活動時微弱的電流變化,並藉
增幅器加以放大記錄。肌電圖的肌動波 (myograms) 愈大,參與活動的運動單
位就愈多,運動單位興奮的程度也愈高,故通常利用肌電圖可以推測局部肌
肉活動的劇烈程度。
7. Flexion:屈曲;彎曲或減少身體兩部位間之角度。
8. Lateral rotation:外旋;轉離身體中心線。
9. Manipulative movements:操縱動作;以手或手指巧妙處理零件、工具或控制
機構等。
10. Static adjustment:靜態調節動作;表面上並無運動或動作,而將身體某一部
位維持在某特定位置一段時間。
11. Endurance:耐力;人們必須維持其施力於一段不短的時間時,其大小應遠
低於他們的靜態肌力能耐之下。
12. Movement time:動作時間;完成反應歷程中的動作階段所需的時間係視動
作的性質而定。
13. Free style:自由式;此法有點像半蹲的姿勢,而且有時在抬舉時負重會停靠
在大腿上。
14. Workload:工作負荷;體力活動和環境因素構成了人們工作上 (甚至非工作
上) 的壓力來源,由此也決定了人們的工作負荷之大小。工作負荷越大主要
受到生理能量也越多。

三、複習題
1. 何謂「壓力」(stress) 和「緊張」(strain)?人體對於外來的壓力可能帶來生理或
心理的效應,試簡述其不同的測量方法。
【解】
(1) 壓力(stress)為加諸於個體身心的一些不希望的狀況、環境、任務或其他因素。
(2) 緊張(strain)係指個體對於壓力的反應。
(3) 生理上的壓力包括沈重的工作、姿勢受限、熱和冷、噪音等。其帶來的生理反
應為:
(a)化學方面-血液成分、尿液成分、耗氧量、氧氣不足、氧恢復曲線、熱量
(b)電學方面-EEG、EKG、EMG、EOG、GSR
(c)物理方面-血壓、心率、體溫、竇性心律不整、心輸出量、呼吸速率
(4) 心理上的壓力包括危險、訊息超載、厭倦、孤獨和財務危險等。其帶來的心理
反應為:
(a)活動-產量、失眠、眨眼率
(b)態度-厭煩、其他的態度因素
2. 何謂「氧債」(oxygen debt),請繪圖說明之。
【解】
當氧需要量超過氧攝取量時,稱為氧債。

3. 試簡述身體大體活動和局部肌肉活動之生理量度方法。
【解】
(1) 身體大體活動之量度:耗氧量是身體能量需求的一項指標。氧消耗量可以
換算成大卡。如果氧需求量增加了,心臟血管系統的功能也會「加速」,使得
心搏率、血壓、呼吸率和心縮排血量等跟著增加。耗氧量雖然可以用心搏來估
算,可是此二變項間的關係卻因人而異;所以,如果要用心搏率來推估耗氧
量,必須經過個別的校正程序。
(2) 局部肌肉活動之量度:個別肌肉或肌肉群生理條件的測量方法之一,就
是利用肌電圖 (electromyogram, EMG)。肌電圖就是將電極裝置於肌肉表面皮
膚或肌肉內部,而測量肌肉在活動時微弱的電流變化,並藉增幅器加以放大
記錄。肌電圖所表現的變化,是一種經由運動神經纖維傳達至肌肉的神經衝
動。一般而言,肌電圖的肌動波 (myograms)愈大,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就愈
多,運動單位興奮的程度也愈高,故通常利用肌電圖可以推測局部肌肉活動
的劇烈程度。
4. 請舉例說明第一種、第二種和第三種槓桿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解】
(1) 第一種槓桿:支點位於施力點和抗力點之間。剪刀就是屬於第一種槓桿。
(2) 第二種槓桿:抗力點在支點與施力點之間。踝關節即是此種槓桿,例如跳芭
蕾舞力的角色,體重便是抗力。
(3) 第三種槓桿:施力點在抗力點與支點之間。人體中手臂的尺骨與肱骨間即形
成此種槓桿,它是以肱骨滑車作為支點,肱肌扮演了施力的角色,手中物重則
是抗力。
5. 試簡述會影響反應時間的因素。
【解】
(1) 預期因素:不論是單一或選擇反應時間,其數據大多得自受試者在實
驗室中能夠期刺激之出現的情況;當然,在某些實際的工作場合,也的確
有坐等刺激出現的情況。然而,當刺激很少出現或意外出現時,則反應時
間將會有所增加。
(2) 其他因素:除上述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反應時間。
(a)刺激型式:即刺激所涉及的感覺型式。
(b)刺激強度:當刺激強度提升到某一點之前,反應時間會有減少的傾
向;該點之後,反應時間及維持穩定。
(c)時間不確定性:如果刺激出現以前有某種型式的警示,則這種警示
的任何不確定性,會增加反應時間的傾向。
(d)刺激可區辨性:刺激的可區辨性越佳,則反應時間越快。
(e)相容性:刺激與反應的相容性越高,則反應時間越快。
(f)重複性:重複具有學習效果,有減少反應時間的傾向。
(g)所要求準確度:在選擇反應時間方面,若所要求必須做出正確反應
的準確程度越高,則反應時間有增加的傾向。
6. 何謂「人工物料搬運」(MMH)?人工物料搬運對人體有何不良效應?如何防
範?
【解】
(1)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工作和活動需要用手來從事搬運工作,這類工作
稱為人工物料搬運。一般而言,MMH 包括抬舉作業 (lifting tasks)、提攜作
業 (carrying tasks)、推頂作業 (pushing tasks)、後拉作業 (pulling tasks)、持住
作業 (holding tasks) 等。
(2) 人工物料搬運對於短期和長期的健康具有種種的影響,其中包括裂傷、
瘀傷和骨折;心臟血管過勞所引發的心搏率和血壓加快;肌肉疲勞;肌肉
骨骼的傷害,特別是脊柱; 以及背痛等。
(3) 解決與 MMH 有關的問題其最佳的方法是剔除有關人工物料搬運的工作。
由於 MMH 無法完全被剔除掉,所以 Ayoub 和 Mital (1989) 建議循下列的
途徑來降低工作中有關 MMH 的需求:
(a)減輕被搬物件的重量 (例如,訂購包裝數量較少的箱子)。
(b)由兩人以上來搬運較粗重的物體。
(c)變更作業方法:例如,以推頂或後拉來代替提攜作業。
(d)使抬舉作業的起點和終點兩者間的水平距離最小化 (亦即使提攜距離
最小化)。
(e)物料堆積高度不要超過肩高水準。
(f)粗重的物體要維持在指節高的水平。
(g)降低抬舉的頻率。
(h)加入休息時間。
(i)與較不劇烈的工作相互輪調。
(g)設計能夠緊靠身體且附有手柄的箱子。
7. 假如 NIOSH 1991 抬舉範例 (圖 6.38) 中之抬舉頻率為每分鐘 3 次,則 RWL
和 LI 為何?又該如何改善此一作業?
【解】
(1)作業描述
某一包裝作業人員其工作佈置如圖 6.38 所示,產品重量為 11.35 kg,係經
由輸送帶 A 以每分鐘 3 次的頻率輸送過來。作業人員將產品抬起後轉身 90°
裝入紙箱中,並將箱子推至桌子 B 後面的輸送帶。假設作業人員可以彎曲
手指抓握箱子底部,且工作時間為 8 小時。
(2)作業分析
抬舉開始時,垂直距離 HM 為 60 cm,水平距離 為 35 cm,抬舉終點時,
垂直距離 為 100 cm,為箱子高度加上桌子高度,而水平距離 AM40 cm,
將上述資料代入 NIOSH 1991 公式中之各組成要素,即:
LC=23kg
HM=25/H=25/35=0.714
VM=1-(0.0031∣V-75∣)=1-(0.003∣60-75∣) =0.955
DM=0.82+(4.5/D)=0.82+(4.5/40)= 0.9325
AM=1-(0.0032A)=1-(0.0032×90)=0.712
FM=0.55
CM=0.95
RWL=23×0.714×0.955×0.9325×0.712×0.55×0.95
=5.44kg
LI=11.35kg/5.44kg
=2.086>1
(3)風險評估
顯示此一被抬舉的產品重量大於 NIOSH 1991 公式所建議的重量極限,亦
即此一抬舉作業具有傷害下背的潛在風險,所以需要加以改善。
(4)重新設計與建議
要改善此一抬舉作業,最好的方法是先從最小的乘數 (亦即可以提供最大
的懲罰),即 0.55 以及 0.712 和 0.714 開始進行,例如:
(a)降低抬舉頻率,從每分鐘 3 次降低到每分鐘 1 次,則 FM 可提高到
0.75。
(b)將抬舉的產品移近作業人員,以增加水平乘數 。假設本個案可以使
水平距離 縮小為 30 cm,則 可從 0.71 增加到 0.83 (= 25/30)。
(c)將抬舉的起始點和終點儘量靠近以降低身體扭轉角度,以增加非對
稱乘數 。試用 L 型輸送帶,使變成為對稱式抬舉,使 從 0.71 增加到
1.0。

將上述改善的資料代入公式中,則
RWL=23kg×0.83×0.955×0.9325×1.0×0.75×0.95
=12.11kg
LI=11.35kg/12.11kg
=0.937<1
經由上述的改善,此一作業變成為可以接受的作業水準。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