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5

第 9 卷第 10 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9,

l. No.10
2011 年 10 月          Journa
l o
f Sou
thwe
st 
Agr
icu
ltur
al 
Uni
ver
siy(
t So
cia
l Sc
ienc
e Ed
iton)          Oc
i t.
2011


从《孟子 》
《庄子 》中的寓言故事看
先秦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
——— 以孟子 、庄子思维方式为代表

朱 莎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孟子》《庄子》中的寓言故事集中体现了孟子和庄子 不 同 的 思 维 方 式 。 孟 子 和 庄 子 作 为 先 秦 儒 道 两 家 学 派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大致代表了先秦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 。以孟子 为 代 表 的 先 秦 儒 家 思 维 方 式 主 要 表 现 为 直 觉 思 维 和 类 比 性 逻
辑思维;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
关键词:孟子;庄子;诸子寓言故事;思维方式;儒家;道家

B22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 A       文章编号:
1672-5379(
2011)
10-0073-05

   “思 维 ,指 理 性 认 识 ,或 指 理 性 认 识 的 过 程 。 从寓言故事这种形式观照先秦儒道两家思维方式的
是 人 脑 对 客 观 事 物 能 动 的 、间 接 的 和 概 括 的 反 研究仍有深入的空间。
映 。” 思 维 通 常 分 为 直 觉 思 维 、形 象 思 维 和 逻 辑

1]

思 维 等 。 思 维 方 式 则 是 运 用 直 觉 、形 象 、抽 象 和 归 一 、诸子寓言故事的界定
纳等方法去理性认识客观事物 的 方 式。思 想 是 思
维 活 动 的 结 果 ,思 维 对 思 想 有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 如 寓言一词始见于 《庄 子》(以 下 引 用 此 书 只 注 篇
果 用“解 题”来 比 喻 思 维 与 思 想 ,那 么 思 维 就 是 认 名)中的《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
识 和 解 析 的 思 路 ,而 思 想 则 是 这 一 思 路 得 出 的 结 以天倪。寓言十九,藉 外 论 之。”[3]774-775 寓 言 一 词 出
果 。 解 题 方 法 和 思 维 方 式 不 同 ,最 终 结 论 也 就 相 现虽早,但寓言在我国古代并不是被视为一种文体,
异 。 一 切 思 想 及 学 派 的 差 异 ,其 原 因 之 一 皆 在 于 而是被视为具有寄 托 性 的 故 事,且 古 代 对 寓 言 的 诠
思维方式的不同。奠定中国思想 文 化 基 础 的 先 秦 释及近代对寓言的界定也争议颇多。既然对寓言的
儒道两家也不例外。 定义存在争议,那 么 就 有 必 要 对 寓 言 进 行 界 定。 因
诸 子 寓 言 是“诸 子 百 家 讲 学 论 道 的 一 种 工 具 , 本文涉及的《孟子》《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统属于诸子
或 游 客 策 士 陈 情 说 理 的 一 种 手 段 ” ,同 时 它 又 是

2]
寓言,因此笔者 在 此 对 诸 子 寓 言 进 行 界 定。 参 照 公
表达各家思想观点的一种形式。诸 子 寓 言 因 其 寓 木、王焕镳、蓝 开 祥 及 陈 蒲 青 诸 人 对 先 秦 寓 言 的 界
意 性 、寄 托 性 和 思 想 性 ,能 较 好 地 体 现 诸 子 百 家 的 定,诸子寓 言 可 称 为 诸 子 寓 言 故 事,是 诸 子 出 于 讲
思 维 方 式 ,在 诸 子 散 文 中 占 据 着 特 殊 的 地 位 。 孟 学、游说的需要,夹 在 文 章 中 间 的 具 有 寓 意 性、寄 托
子 、庄 子 生 活 在 同 一 时 代 ,又 分 别 是 先 秦 儒 道 两 家 性和思想 性 的 故 事,尚 不 是 一 种 独 立 成 熟 的 文 体。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以 《孟 子 》《庄 子 》中 的 寓 言 故 事 本文论及的《孟子》和《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别于所
作 为 切 入 点 来 研 讨 先 秦 儒 道 两 家 的 思 维 方 式 ,具 谓的庄子“寓言”。正如饶龙隼所言:“庄子‘寓言’是
有独特的意义。 著者假借 他 人 之 口 来 表 达 思 想 观 点 的 一 种 言 辞 方
近年 来,先 秦 儒 道 两 家 的 思 维 方 式 成 为 学 术 界 式,诉诸书 面,而 成 为 一 个 文 学 体 式。”[4]若 将 庄 子
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来 “寓言”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相混淆,则误解了“寓
论述儒道两家 思 维 方 式 的 文 章 还 较 为 缺 乏。 因 此, 言”和寓言故事的界限。

* 收稿日期:
2011-03-29
作者简介:朱   莎(
1986—),女,重庆巴南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74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 h
ttp:
//xbg
jxt. cn       2011 年 10 月
swu.
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以羊易牛”这则寓言故事
二 、从 《孟 子 》中 的 寓 言 故 事 看 孟 子 的 思 关于王道仁政思想 的 推 导,明 显 地 体 现 了 孟 子 的 直
维方式 觉思维。齐宣王 问 孟 子:“德 何 如 则 可 以 王 矣?”[5]13
孟子 言:“保 民 而 王,莫 之 能 御 也。”[5]13 齐 宣 王 继 而
《孟子》一书是概述孟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孟子 问道:“若 寡 人 者,可 以 保 民 乎 哉?”[5]13 孟 子 言:
的思维方式相对集 中 地 反 映 在 此 书 的 寓 言 故 事 中, “可。”[5]13 其理由是:“王 坐 于 堂 上,有 牵 牛 而 过 堂 下
具体来讲,孟子的思 维 方 式 主 要 体 现 为 直 觉 思 维 和 者,……舍之!吾不 忍 其 觳 觫 …… 以 羊 易 之 …… 是
类比性逻辑思维。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一)直觉思维 也。”[5]13 孟子认为齐宣 王 不 愿 目 睹 堂 下 之 牛 被 杀 来
直觉 思 维 是 思 维 主 体 借 助 已 有 的 认 知,从 整 体 祭祀,就觉得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不忍之心”就
上考虑思维对象,以 直 观、经 验 为 基 础 去 领 悟、把 握 会“以百 姓 为 爱 ”,“以 百 姓 为 爱 ”就 可 以 保 民,从 而
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和模糊 “王天下”,也即 行 了 王 道 仁 政。 孟 子 的 政 治 理 想 是
性的双重特征,整体 性 即 以 整 体 和 全 面 的 视 角 把 握 在天下推行其王道仁政,他认为人都有“不忍之心”,
对象;模糊性即思维 主 体 对 思 维 对 象 的 性 质 及 界 定 有“不忍之心”,就 可 以 行 “不 忍 之 政”。 这 一 推 导 的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糊化。这在《孟子》一书中的寓 前提是人都有“不忍之心”的经验体认。
言故事里多有体现。 孟子 的 思 想 是 一 条 “‘仁 政 → 不 忍 人 之 心 → 四
孟子政治思想的 核 心 是 “王 道”,“王 道”就 是 要 端 → 人格本体’的内收路线,赋予心理情感以先验的
行“不忍之政”,行“不忍之政”就要怀有“不忍之心”, 形上性质,最 终 归 结 为 道 德 主 体 性 的 建 立”[7]。“不
怀有“不忍之心”就 要 以 民 为 本。 通 览 《孟 子》(以 下 忍之心”和“仁政”构成必然联系吗?显然不是,因为
引用此书只注篇名)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它主要宣扬 “不忍之心”与“仁政”之间并不具有逻辑上的类属关
儒家的王道仁政思 想,从 整 体 上 为 孟 子 的 政 治 思 想 系,异 类 不 相 比,孟 子 的 这 一 推 导 无 疑 是 无 效 的。
服务。为了宣扬王道 仁 政 思 想,《孟 子》中 的 寓 言 故 “不忍之心”可以推 导 出 “仁 政”,这 正 是 孟 子 以 心 理
事涵盖社会各阶层,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民 情感为基础的直觉思维方式使然。
间传闻。写社会现实的诸如“五十步笑百步”、“杀人 孟子 在 定 义 概 念、把 握 对 象 性 质 及 其 类 属 关 系
是兵”、“王 知 夫 苗 乎 ”、“以 羊 易 牛 ”、“挟 太 山 超 北 时,习惯于从整体 上 的 直 观 感 受 出 发。 在 《孟 子》一
海”、“为长者折枝”(《梁惠王章句上》),“苑囿嫌大”、 书中,关于“仁”、“义”、“礼”、“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
“托妻游楚”(《梁惠王章句下》),“仲子食鹅”(《滕文 义,孟子只 告 诉 我 们 这 “四 端”是 源 于 “恻 隐 之 心 ”、
公章句 下 》),“杯 水 车 薪 ”、“指 不 若 人 ”(《告 子 章 句 “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上》)等。写民间传 闻 的 则 如 “揠 苗 助 长 ”(《公 孙 丑 (二)类比性逻辑思维
章句上》)、“月攘一鸡”(《滕文 公 章 句 下》)、“齐 人 乞 孟子为了宣传儒家的王道仁政思想,采用寓言故
食”(《离娄章句下》)、“二人学 弈”(《告 子 章 句 上》)、 事这种寓意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故事形式,以说服君王
“重作冯妇”(《尽 心 章 句 下 》)等。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 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同时驳斥其他学派的观点。《告
和“以羊易 牛”(《梁 惠 王 章 句 上 》)中 对 梁 惠 王 的 讥 子章句 上》云:“凡 同 类 者,举 相 似 也。
”[5]
241
孟子在这
讽与对齐宣王的引 导,均 直 指 王 道 之 本;“挟 太 山 超 里对类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将对类的分析和类
北海”和“为长者折 枝”意 在 说 明 儒 家 王 道 仁 政 的 可 比推理,应用于论证和反驳。笔者将这种思维方式概
行及易行;来自民间的“揠苗助长”、“月攘一鸡”、“齐 括为类比性逻辑思维。
人乞食”等皆旨在关注民生,劝诫统治者应怀有不忍 类比 性 逻 辑 思 维 主 要 依 靠 概 念、判 断 而 进 行 推
之心。 理,以两类事物在某 一 性 质 上 具 有 相 似 性 或 矛 盾 性
孟子说:
“尽其心 者,知 其 性 也。知 其 性,则 知 天 进行类比,体现 了 逻 辑 思 维 过 程 中 的 同 一 性。 类 比
矣。
” [
5]278
在孟子看来,天人是统一的整体,只要能“尽 性逻辑思维方式在《孟子》中的寓言故事里主要表现
心”,便能“知性”,从而“知天”,达到“天人合一”。“孟 为两种形式:“譬喻式”和“矛盾式”。
子可以说是最早提出完整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的 “譬喻式”就 是 “举 他 物 而 以 明 之 也”[8],其 作 用
哲学家。
”[6]
孟子的“天人合一”具有直觉思维的整体 是用浅显的形象来类比说明深刻的抽象事理。如在
性,后来儒家的整体思想集中地表现为“天人合一”。 《滕文公章句下》“月 攘 一 鸡”这 则 寓 言 故 事 中,宋 国
第 9 卷第 10 期     朱   莎:从《孟子》《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看先秦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以孟子、庄子思维方式为代表 75

大夫戴盈之言:“什 一,去 关 市 之 征,今 兹 未 能,请 轻 (一)形象思维
之,以待来年,然 后 已,何 如?” [
5]140
戴盈之明知这种 形象思维是指主体凭借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一
对百姓横征暴敛 行 为 的 荒 谬,却 不 迅 速 阻 止。 孟 子 种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已有的客观形象为基础,
采用明知偷鸡不对而不迅速停止的寓言故事来类比 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再运用想象、夸张、联想、幻
戴盈之之举,孟子反驳道:“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想等多种手段,提炼并创造出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的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具体形象。
以待来年,然 后 已。’———如 知 其 非 义,斯 速 已 矣,何 庄子主张追求自由、顺应自然,其人生哲学玄妙
待来年?” [
5]140
又如在《告子章句上》“杯水车薪”这则 深奥,一般 也 很 难 理 解、领 会。 “先 秦 诸 子 散 文 《庄
寓言故事中孟子 言:“仁 之 胜 不 仁 也,犹 水 胜 火。 今 子》的内容怪诞离奇,其数目甚多的寓言故事更是体
之为仁者,犹以一 杯 水 救 一 车 薪 之 火 也;不 熄,则 谓 现出了整部 作 品 丰 富 多 彩 的 想 象 力。”[10]故 庄 子 借
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 用寓言故事来言 明 事 理,“用 想 象、联 想、夸 张、幻 想
矣。” [
5]252
孟 子 意 在 用 “一 杯 水 救 一 车 薪 之 火”,来 类 等多种手段,通 过 对 丰 富 多 彩 的 生 活 素 材 加 工、提
比“小 仁 胜 大 不 仁 之 不 可 能 ” [
9]62
。 再 如 《梁 惠 王 章 炼”[11],创造出 诸 多 栩 栩 如 生、具 体 可 感 的 形 象,阐
句上》用“五十步笑百步”来类比梁惠王不行王道,与 述他抽象玄妙的哲学思想。
邻国无异。 《庄子》全书约 有 两 百 则 大 大 小 小 的 寓 言 故 事。
“矛盾式”就是 先 承 认 对 方 的 论 点,接 着 列 举 对 这些寓言故事多 由 庄 子 虚 构,充 满 了 奇 人、鱼 鸟、龟
方所赞同的事例,从而指出对方的矛盾,使对方陷入 蛇 等 形 象。 其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各 具 特 色,有 老 子、孔
逻辑矛盾,最后驳倒对方。在《孟子》寓言故事中,孟 子、许由等历史人物形象;也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
子将“矛盾律的 原 则 引 入 类 比 推 理”[9]64 。 如 孟 子 在 处子;不食五谷”(《逍 遥 游》)[3]25 的 “神 人”形 象,“大
《梁惠王章句上》中 的 议 论:“吾 力 足 以 举 百 钧,而 不 泽焚而不 能 热 ”(《齐 物 论 》)[3]90 的 “至 人 ”形 象,“无
足以 举 一 羽 ”[5]14 ,这 是 “一 羽 之 不 举,为 不 用 力 谓有谓,有 谓 无 谓 ”(《齐 物 论 》)[3]94 的 “圣 人 ”形 象,
焉”[5]14 ,显得 矛 盾 而 荒 谬;“明 足 以 察 秋 毫 之 末,而 “入水不濡,入 火 不 热 ”(《大 宗 师 》)[3]186 的 “真 人 ”形
不 见 舆 薪 ”[5]14 ,这 是 “舆 薪 之 不 见,为 不 用 明 象,道德高尚而身 体 残 缺 的 “畸 人”形 象。 这 些 具 体
焉”[
5]14
,同样矛盾而荒 谬;而 齐 宣 王 “今 恩 足 以 及 禽 形象正是庄子凭借想象、联想等手段,进行形象思维
兽,而功 不 至 于 百 姓 者 ” [
5]14
,以 至 于 “百 姓 之 不 见 的结果。
保”[
5]14
,与“一羽 之 不 举”[5]14 、“舆 薪 之 不 见 ”[5]14 类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具体形象来阐明抽象难
似,“不为 也,非 不 能 也 ”[5]14 。 又 如 在 《滕 文 公 章 句 懂的思想。如在《逍 遥 游》中,庄 子 用 一 系 列 丰 富 的
下》“仲子食鹅”这 则 寓 言 故 事 中,陈 仲 子 “以 兄 之 禄 形象言明他“绝对自由”的思想。故事开篇就描绘了
为不义之禄而不食 也,以 兄 之 室 为 不 义 之 室 而 不 居 气势冲天的大鹏形 象:“鹏 之 徙 于 南 冥 也,水 击 三 千
也,辟 兄 离 母,处 于 于 陵 ”[5]145 ,“有 馈 其 兄 生 鹅 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6 接 着 庄 子 展 开 奇 异 的
者”[
5]145
,“其 母 杀 是 鹅 也,与 之 食 之 ” [
5]145
。孟子批 想象,以夜郎自大 的 蝉、斑 鸠 和 低 飞 蓬 蒿 间 的 麻 雀,
评仲子:“以 母 则 不 食,以 妻 则 食 之;以 兄 之 室 则 弗 衬托 大 鹏 的 巨 大 形 象,形 象 地 说 明 “小 知 不 及 大
居,以 于 陵 则 居 之,是 尚 为 能 充 其 类 也 乎? 若 仲 子 知”[3]13 。即使 这 样,在 庄 子 的 眼 中,大 鹏 也 没 有 达
者,蚓而后充 其 操 者 也。”[5]145 这 就 将 陈 仲 子 不 彻 底 到“绝对自由”的境 界,因 “风 之 积 也 不 厚,则 其 负 大
的廉洁行为表现了 出 来,从 而 暴 露 了 他 的 自 我 矛 盾 翼也无力”[3]8 ,大鹏不凭借足够的 风 力,也 不 能 飞 到
与荒谬。 九万里,那么大鹏 也 就 没 有 达 到 “绝 对 自 由”。 接 着
庄子叙述了修养高尚的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因有
三 、从 《庄 子 》中 的 寓 言 故 事 看 庄 子 的 思 所凭借,也没有达到“绝对自由”。到这里,庄子引出
维方式 一个什么是真正自 由 的 问 题,庄 子 言:“若 夫 乘 天 地
之正,而 御 六 气 之 辩,以 游 无 穷 者,彼 且 恶 乎 待 哉!
《庄子》一书是 概 述 庄 子 思 想 的 主 要 著 作,庄 子 故曰,至人无己,神 人 无 功,圣 人 无 名。”[3]18 只 有 “无
的思维方 式 相 对 集 中 地 反 映 在 该 书 的 寓 言 故 事 之 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并通过
中,概括地说,庄子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 “尧让天下于许 由”[3]22 、“肩 吾 问 于 连 叔”[3]25 、“宋 人
和辩证思维。 资章甫 而 适 诸 越 ”[3]30 等 几 则 寓 言 故 事 来 解 释 “无
76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 h
ttp:
//xbg
jxt. cn       2011 年 10 月
swu.

名”、“无功”、“无 己”。 庄 子 就 这 样 通 过 一 连 串 的 寓 间不辩牛马。于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 喜,以 天 下 之 美 为
言故事,借助于大鹏、蝉、斑鸠、麻雀和荣子、列子、许 尽在己。”[3]442 接着他东行至北海,不见水端,始旋 其
由、连叔、宋人等一 系 列 生 动 而 具 体 的 形 象,阐 明 其 面目,望洋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绝对自由”这 一 抽 象 难 懂 的 思 想。 又 诸 如 以“浑 沌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
凿窍”(《应帝王》)阐明必 须 顺 应 自 然,以“望 洋 兴 叹” 义者,始吾弗信;今 我 睹 子 之 难 穷 也,吾 非 至 于 子 之
(《秋水》)阐明他的“道”是 无 与 伦 比 的,以“惠 子 之 樗 门,则殆 矣,吾 长 见 笑 于 大 方 之 家。”[3]442 北 海 若 对
树”(《逍遥游》)说明“无用之用”等。 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二)辩证思维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辩证思维关注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 今尔出于崖涘,观 于 大 海,乃 知 尔 丑,尔 将 可 与 语 大
部分之间的一种既相互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关系。庄 理矣。 天 下 之 水,莫 大 于 海,万 川 归 之,不 知 何 时 止
子的思想中充满着 辩 证 的 观 点,庄 子 认 为:“道 无 终 而不盈。”[3]442 这 里 “曲 士”即 懂 得 局 部 道 理 的 人,如
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秋水》)[3]456 ;“安危相易, 河伯;“大方”、“大理”即 懂 得 整 体 道 理 的 人,如 北 海
祸福相生”(《则 阳》) [
3]741
;“吾 观 之 本,其 往 无 穷;吾 若。河伯只见河水之 大 则 “望 洋 兴 叹”,北 海 若 斥 责
求之末,其 来 无 止”(《则 阳》) [
3]742
;“吾 生 也 有 涯,而 河伯看问题具有 片 面 性,讥 讽 他 为 “井 底 之 蛙”。 这
知也无 涯”(《养 生 主》) [
3]104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 里庄子运用局部和 整 体 这 对 范 畴,生 动 形 象 地 体 现
是运动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对立的双方 了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积百川之流的大海与天地
也是相反相成的,它 们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是 可 以 相 互 转 相比,就如同小树 与 大 山 相 比,显 得 微 不 足 道;人 类
化的。 和整个宇宙 相 比,就 如 同 小 树 比 于 大 山,大 海 比 于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按照一般经验就可以 天地。
表明,如果事物或行 动 到 了 极 端 总 要 转 化 到 它 的 反
面。”[12]这 正 如 老 子 总 结 的 辩 证 判 断———“正 言 若 四 、先秦 儒 道 两 家 的 思 维 方 式 ——— 以 孟
反”。所谓 “正 言 若 反”即 “一 般 通 过 联 结 对 立 的 概 子 、庄子的思维方式为代表
念,构成一个违反常识的驳论式的语句,用以表达事
物的对立统一”[9]116 。《庄 子 》一 书 中 的 寓 言 故 事 体 生 活 时 代 相 同 而 思 维 方 式 相 异 的 孟 子 和 庄 子,
现了这种辩证思维 方 式。 譬 如 《至 乐》中 的 “至 乐 无 他们所代表的儒道两派思想学说及行为方式也就相
乐”,“至乐”又怎么“无乐”呢?“至乐”与“无乐”本是 差甚远。这在《孟子》《庄子》中的寓言故事里就有突
一对矛盾的概念,庄子却言:“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 出反映。《孟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体现了直觉思维
吾又未知乐 之 果 乐 邪,果 不 乐 邪?…… 吾 以 无 为 诚 方式和类比性逻辑思维方式。孟子作为先秦儒家代
乐 矣,又 俗 之 所 大 苦 也。 故 曰:‘至 乐 无 乐,至 誉 无 表,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主张积极参与改变现实的
誉。’” [
3]480
庄 子 接 着 以 寓 言 故 事 “鼓 盆 而 歌”来 说 明 斗争,在直觉思维和类比性逻辑思维方式的作用下,
不同的人对于“乐”与“不乐”有不同的理解。惠子认 他产生了王道仁 政 思 想 及 修 身、齐 家、治 国、平 天 下
为庄子妻子死了,他该“不乐”;庄子却认为:“察其始 的一整套理论。《孟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主要用来
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 直接讨论政 治,说 服 国 君,宣 传 儒 家 的 仁 政 王 道 思
气。杂 乎 芒 芴 之 间,变 而 有 气,气 变 而 有 形,形 变 而 想;而《庄子》一书 中 的 寓 言 故 事 则 体 现 了 形 象 思 维
有 生,今 又 变 而 之 死,是 相 与 为 春 秋 冬 夏 四 时 行 方式和辩证思 维 方 式。 庄 子 作 为 先 秦 道 家 的 代 表,
也。”[3]484 从变 化 这 一 角 度 看,庄 子 则 认 为 该 “乐 ”。 虽不满当时的社会 现 实,却 不 主 张 积 极 参 与 改 变 现
又如《山木》中以寓 言 故 事 “庄 子 行 于 山 中”言 明 “合 实,在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他产生了
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鄙薄利禄及追求“绝对自由”的
肖则欺” [
3]535
。 思想。《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大多数是用来说明
《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注重从局部与整体两 哲学道理的,特别是说明宇宙观、方法论和人生观。
个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庄子自言:“夫自细视大者 由于孟子、庄 子 有 着 不 同 的 人 生 观,其 思 维 方
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
3]450
“望洋兴叹”和“井底之 式、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也有所
蛙”这两则寓言故 事 生 动 地 说 明 了 两 种 对 立 的 观 察 差异。先秦儒家关注的是社会政治问题,追求修身、
方式。“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 齐家、治 国、平 天 下,具 有 现 实 性。 以 孟 子 为 代 表 的
第 9 卷第 10 期     朱   莎:从《孟子》《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看先秦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以孟子、庄子思维方式为代表 77

儒家思维方式,表现为直觉思维和类比性逻辑思维。 念,具有直觉思 维 的 特 征;又 如 孔 子 的 “中 庸 ”思 想
儒家偏爱从整体出发,以情感为基础,通过直观感受 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推导结论,并特别注重事物的同一性,以此为手段宣
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 参考文献:
“正名”思想,具有 政 治 伦 理 意 义 与 类 比 性 逻 辑 思 维
的双重特征。“孔子 在 ‘正 名’时 常 常 喜 欢 且 善 于 运 1]  辞 海 编 辑 委 员 会 .辞 海 [M].上 海: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2000:
4763.
用‘取譬’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取譬’或‘类比’,使
2]  公木 .先秦寓言概论[M].山东:齐鲁书社,
[ 1984:
16.
深奥的问题浅显化、难懂的问题通俗化,帮助人们更
3]  陈 鼓 应 .庄 子 今 注 今 译 [M ].
[ 2 版 .北 京:中 华 书 局,
好地认识 新 事 物 和 获 得 新 知 识。”[13]“仁”是 孔 子 思
2009.
想的核心,尽管它在《论语》中出现了“
109 次”14 ,但
[ ]
4]  饶龙隼 .先秦 诸 子 与 中 国 文 学 [M].南 昌:百 花 洲 文 艺

是它却没 有 被 明 确 界 定,“仁”的 概 念 具 有 模 糊 性。 出版社,
2001:
205.
荀子则指出:“名是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同类性和异类 5]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 3 版 .北京:中华书局,
2010.
性的概括反映,是人 们 认 识 客 观 事 物 和 思 维 的 有 力 6]  胡军 .论 儒 家 思 维 方 式 的 特 质 [
[ EB/OL].(
2005-04-
工具,具有‘辩同异’的逻辑作用。” [
15]
12)[
2010-12-04]
htp:
t //www.
qlwh.
sdnu. cn/
edu.
先 秦 道 家 关 心 的 是 人 生 哲 学 问 题 ,追 求 人 与 kanwu.
asp.

自 然 的 和 谐 相 处 ,具 有 超 越 性 。 以 《庄 子 》中 的 寓 7]  李 泽 厚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史 论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1985:
1-2.
言 故 事 为 代 表 ,体 现 出 道 家 具 有 形 象 思 维 和 辩 证
8]  谭家 健,孙 中 原 .墨 子 今 注 今 译 [M].北 京:商 务 印 书

思 维 的 特 点 。“道 家 的 思 维 弘 通 开 阔 ,飞 越 于 天 地
馆,
2009:
361.
之 先 、六 合 之 外 ,探 究 于 生 死 之 际 、是 非 之 上 ,其 抽
9]  孙 中 原 .中 国 逻 辑 史 [M ].北 京: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象思 辨 性 极 强 。”[16]道 家 往 往 借 助 于 丰 富 多 彩 的 形 1987.
象 来 表 述 他 们 深 奥 玄 妙 的 思 想 ,以 对 立 统 一 的 辩 10]  陈墨姝 .解析《庄子》构建的幻想世 界[
[ J].西 南 农 业 大
证 思 维 方 式 来 认 识 整 个 宇 宙 ,认 识 个 体 存 在 的 问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78-180.
题。道家学说的开山者老子善于 借 助 形 象 说 明 事 11]  苗润田 .论庄 子 的 思 维 方 式 [
[ J].天 津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理 ,如“上 善 若 水”(《老 子 · 八 章 》)[17]86 ,“治 大 国 , 社会科学版,
1995(
1):
46-52.

若 烹 小 鲜 ”(《老 子 · 六 十 章 》)[
17]
286
。 《老 子 》一 书 12]  黑 格 尔 .小 逻 辑 [M ].贺 麟,译 .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充 满 了 辩 证 思 维 ,老 子 认 为 “有 ”和 “无 ”的 对 立 统 2003:
180.
13]  傅坚 .略论先秦儒家的逻辑思想[
[ J].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一 是 现 实 世 界 最 一 般 的 存 在 方 式 ,它 们 共 同 作 用
报:社会科学版,
1993(
2):
45-47,
51.
构 成 了 宇 宙 的 本 源 ———道 。
14]  杨伯 峻 .论 语 译 注 [M].
[ 3 版 .北 京:中 华 书 局,
2009:
综上所述,《孟子》《庄 子》中 的 寓 言 故 事 集 中 体
219.
现了孟子和庄子不同的思维方式。孟子和庄子作为 15]  张晓娟 .从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看中国古代 儒 家 思 维

先秦儒道两家学派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他 们 的 思 维 方 方式[
J].毕节学院学报,
2010,
28(
1):
54-57.
式大致代表了先秦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以孟子为 16]  罗映光 .道家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 J].西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代表的先秦儒家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直觉思维和类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6):
169-171.
比性逻辑思维;以庄 子 为 代 表 的 先 秦 道 家 思 维 方 式 17]  陈鼓应 .老子 注 译 及 评 介 [M].修 订 增 补 本 .北 京:中

主要表现为形 象 思 维 和 辩 证 思 维。 当 然,这 是 相 对 华书局,


2009.

而言的。事实上,这两家的思维方式是有交叉的,如
道家学说 中 的 “道 ”就 是 一 个 含 混 的 多 义 并 存 的 概 责任编辑:秦   俭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