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2

2006 年 12 月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Dec .

, 2006  
第 19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Shiy an T echnical Inst itut e        Vol .
19 N o .6 

《牟子理惑论》为佛教辩护的主要思路
苏道玉1 , 肖太国2
(1 .
西南大学  美术学院 ;
2.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重庆  400715)

[ 摘  要]  现存《 理惑论》 是一部为佛教辩护的著作 , 它为佛教进 行辩护的 主要思想 方法是“ 格 义法” , 具 体内容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
在崇拜对象方面 , 把佛解释为中国传说 中的远古 帝王和道 家的神 仙 ;
在思想观 念上 , 用道
家 、儒家经典解释佛教术语努力调和佛教与儒家 、道家的矛盾 , 缩小 它们之间的差距 ;
在行为礼仪 方面 , 求内在精
神之“ 大同” , 存外在表现之“ 小异” 。 这对于佛教得到当时更多人的理解是有 很大帮助的 。
[ 关键词]  牟子理惑论 ;
佛教 ;
辩护
[ 中图分类号]  B94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6)06-0068-02

  《 牟子理惑论》 全文载于梁僧佑编的《弘明集》 卷一 , 其内 佛教初传中国 , 时人 持有强 烈的华 夏中 心观 , 认为 有君


容主要是通过比较佛教 、道教 、儒家 的崇 拜对 象 、思 想观 念 、 王的少数民族也赶不上 灭亡了的 夏朝 , 外族 的都是 落后 的 ,
行为礼仪 、组织制度来为佛教进行辩护 。 虽然对于牟 子其人 可以用华夏的思想去同化夷狄 , 不能用夷狄的思想 来影响华
的有无 、《 牟子理惑论》(以下简称《理惑论》)是他本人 亲为的 夏 , 他们以此为根据 , 批评牟 子舍弃 尧舜周 孔之 道而去 学习
还是有人托名而作没有定论 , 对于《 理惑论》最初是不 是为佛 作为“ 夷狄之术” 的佛教 :
教进行辩护的也有人怀疑 , [ 1] (P27)但是 , 这并不影响本 题目的 “ 孔子曰 :夷狄之 有君 , 不如 诸夏 之所亡 也 。 孟
成立 , 因为所怀疑的对象并不是现存的《 理惑论》 , 现存的《 理 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 , 曰 :̀吾闻用夏变夷 , 未闻用
惑论》 是为佛教进行论辩的这一点是明显的和 被公认的 。 归 夷变夏者也 。' 吾子弱观学尧舜周孔之道 , 而今舍 之 ,
纳起来 ,《 理惑论》 为佛教进行辩护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几 点 。 更学夷狄之术 , 不已惑乎 !”
一 、在崇拜对象上 :
指出佛与神仙 、圣人无异 牟子则认为 , 孔子孟子所言是对一些制度的矫 正和对学
首先 , 佛的称号和神 通与中 国的三 皇五 帝 、神 仙没 有什 习方面的不足之处的纠正 , 并不是有抵触 外族的情绪 。 他还
么区别 。 列举了孔子 、孟子 、禹 、舜 、由余 、管蔡等当时人们都 很尊崇的
当有人问到“佛” 是个什么样的称呼 、怎样描述佛 的神通 人物在外族之地出生 、生活和 作官的 例子 , 并认 为地理 上的
的时候 , 牟子把“ 佛” 的称呼比 作中国 的圣人“ 三 皇五帝” , 把 中央只是一个相 对的 概念 , 汉 族之 地 并不 一定 是世 界 的中
佛的神通描述为和道家的神仙一样 : 央 ,“ 这是对华夏中心观的思想基础提出质疑” : [2](P34)

“ 佛者 , 谥号也 。 犹名三 皇神 , 五 帝圣也 。 佛乃 “ 孔子 所言 , 矫世 法 矣 。 孟 轲 所云 , 疾专 一 耳 。


道德之元祖 , 神明 之宗 绪 。 佛之 言觉也 , 恍 惚变 化 , 昔孔子欲居九夷 , 曰 :̀君子居之 , 何陋之有 ?' 及仲尼
分身散体 , 或 存 或亡 , 能 大 能小 , 能 圆 能方 , 能老 能 不容于鲁卫 , 孟轲不用于齐梁 , 岂复仕于夷狄乎 ? 禹
少 , 能隐能彰 , 蹈火不烧 , 履 刃不 伤 , 在 污不 染 , 在祸 出西羌而圣 颉 , 瞽叟 生 舜而 顽嚣 , 由余 产狄 国 而霸
无殃 , 欲行则飞 , 坐则扬光 , 故号为佛也 。” 秦 , 管蔡 自河 洛而 流 言 。 传曰 :̀北 辰 之星 , 在天 之
其次 , 佛的相貌出众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 中 , 在人之北 。' 以此观之 , 汉地未必为天中也 。”
有人对于佛的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表示不 理解 、不相 信 , 二 、在思想观念上 :
调和佛教与儒道的矛盾
“ 云佛有三十二相 , 八十种好 , 何其异于人之甚也 ? 殆 富耳之 牟子对三教矛盾的调和 主要体 现在用“ 格 义” 的方 法来
语 , 非实之云也 。” 他们认为 , 说佛陀生来就有手足柔软 、肩圆 解释佛教 、会通三教上 。 所谓“ 格义” , 就是“ 量度经 文 , 正明
好等三十二个不同凡俗的 超人的 显著特 征和八 十种更 加细 义理 , 也就是用中国固 有哲学 的概念 、词汇 和观 念来比 附和
微隐秘的超凡特征 , 也许是由于经常听人这样讲就相 信的原 解释印度佛教经典及 其思想 。” [ 3] (P33) 牟子 在解 释佛教 的概
因 , 并不是实际情况 。 牟子反驳说 : 念 、阐明佛教的观点 、论证佛教的论点的时候 , 引用 了大量的
“ 谚云 , 少所见 , 多所怪 , 睹骆驼言马背肿 。 尧眉 《 道德经》 文句和儒家的观点 , 以此来说明佛教与中 国传统文
八彩 , 舜目重瞳子 , 皋陶 鸟喙 , 文 王四乳 , 禹 耳三 漏 , 化是不矛盾的 。
周公背偻 , 伏羲龙鼻 , 仲尼反翩 , 老子日角月玄 , 鼻有 (一)以道解佛
双柱 , 手把十文 , 足蹈 二五 , 此非 异于 人乎 ? 佛 之相 1.把僧人“ 不预世事” 一心读经修行解释为“唯 道是从” 。
好 , 奚足异哉 ?” 沙门“ 终日竟夜 , 讲道诵 经 , 不 预世 事 。 老子 曰 :̀孔 德之 容 ,
牟子列举了时人尊敬 的老子 、尧 、舜 、禹 、皋 陶 、文王 、周 唯道是从 。' 其斯之谓也 。” 僧人整日整夜讲法念经 , 不参与世
公 、伏羲 、孔子等有威望的人 的组织 器官都 是和正 常人 不同 俗事务 。 老子所说的大德之 人的行 动一切 都以 道为标 准就
的 , 来说明佛具有不同常人的生理特征是很正 常的 。 对佛的 是这个道理 。
相好大惊小怪只能说明见识短浅 。 2.把“ 佛道” 的“ 道”解 释为“ 导” , 引导人们达到 无为的境
最后 , 夷与夏、中与非中是相对的 , 不应对佛的国籍有偏见 。 界 。有 人问“ 何谓之道 ? 道何类也 ?” 什么是道呢 ? 道是什么

* [ 收稿日期]  2006-10-16


 [ 作者简介]  苏道玉(1977 -), 男 ,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
肖太国(1972 -), 男 ,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

— 68 —
《牟子理惑论》为佛教辩护的主要思路

样子的 ? 牟子说 : “ 道之言导也 , 导人至于无为 , 牵之无前 , 引 产 , 离弃了妻子和孩子 , 不 听音乐 , 不看 美色 , 可 以说最 为辞


之无后 , 举之无 上 , 抑 之无 下 , 视 之无 形 , 听 之无 声 , 四 表为 让了 , 没有什么违背圣人言语而不合乎孝 道的 。
大 , 蜿蜒其外 , 毫厘为细 , 间关 其内 , 故谓 之道 。” 他 说佛 道的 三、行为礼仪上 :
施舍行为与爱有差等原则的圆融
“ 道” , 没有前后上下 之别 , 看不见 形状 , 听不 到声音 , 它 至大 在爱有差等还是爱无差等的问题上 , 儒家的主 流历来主
无外 , 至小无内 。 这其实就是道家所描述的道的特征 。 张爱有差等 , 认为“ 不敬其亲 , 而敬他人者 , 谓之悖礼 ; 不爱其
3. 引用《 道德 经》 的 语句 来 说明 佛道 的 作用 无处 不 在 。 亲 , 而爱他人者 , 谓之悖德 。” 不尊敬自 己的 亲人 而去敬 奉别
“ 老子曰 :̀有物混成 , 先天 地生' ,` 可以 为天 下母 , 吾不 知其 人 , 叫做违背礼节 ; 不敬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 , 叫做违背
名 , 强字之曰道 。' 道之为 物 , 居家可 以事 亲 , 宰国可 以治 民 , 道德 。 根据这一点 , 人们批评太子悉达多(原文做须大孥)把
独立可以治身 , 履而行 之 , 充乎天 地 , 废而 不用 , 消而 不离 。” 父亲的钱财施舍给不认 识的人 , 国家 的宝象 , 送 给有冤 仇的
有一种物 , 混混沌沌 , 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出现了 , 可以 把它叫 人 , 妻子孩子也都抛 弃了 : “ 以 父之财 , 施 与远 人 , 国 之宝 象 ,
做万物的本原 , 我不 知道它的 名字 , 暂时 称之 为道 。 道 这种 以赐冤家 , 妻子与他人 。” 牟子则认为 :
东西 , 在家可以用来侍奉亲人 , 治理国家可以用来管理百 姓 , “ 苟见于大 , 不拘 于小 , 大人 岂拘 常也 。 须 大孥
独处的时候可以用来修养身心 , 履行它 , 充满天地之间 , 不管 睹世之无常 , 财 货非 己 宝 , 故恣 意 布施 , 以成 大 道 。
不问它 , 虽然看不见了 , 但是却没有消失 。 父国受其祚 , 冤家不 得入 , 至于 成佛 , 父母 兄弟 皆得
4.引用《 道德经》的语句来论证舍弃妻子财产出家是一种礼 度世 。 是不为孝 , 是不为仁 , 孰为仁孝哉 !”
让行为和聪明之举 。有人说“沙门弃妻子 , 捐财物, 或终身不娶” 如果着眼于大局 , 就不拘泥于小节 。 圣人怎能 拘泥于常
违背了福孝的准则 , 是自找苦吃 、自私自利的 , 没有什么值得赞 规呢 ? 太子看到了世事无 常 , 财 货不是 永远 归自己 所有 , 所
赏和称奇的。( “ 自苦而无奇, 自拯而无异”)牟子引用道德经的 以慷慨布施 , 来成就 大道 。 父王 的国家 受到 了他的 恩泽 , 仇
话说 : “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 , 身与货孰多?' ”“ 妻子财物 , 世之余 人没有前来入侵 。 等到他 成了佛 , 父母 和兄 弟都被 度脱 了 ,
也; 清躬无为, 道之妙也 。 ” 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亲近呢 ? 身 这不是孝顺什么是孝 顺 ? 这不是 仁慈什 么是 仁慈 呢 ? 牟子
体与钱财哪个更重要呢? 妻子孩子和财产是世俗的多余之物, 的分析之中包含着事物 普遍联 系和发 展的辩 证法 因素 。 表
清净无为才是修道的玄妙所在 。 面看来太子的施舍行为是挖了父王的墙角 , 但是那 只是一时
5.引用《 道德经》 的语句说明身体的朽坏的必然性 , 并进 的影响 , 从长远看来 , 却是给 自己父 王的国 家带 来的更 大的
而论证佛教身体朽坏而灵魂不死的轮回思想 。“老 子曰 :̀吾 益处 。 所以从根本上并没有违背爱有差等的原则 。
所以有大患 , 为吾有身 也 。 若 吾无身 , 吾 有何 患 !' 又曰 :̀功 在穿着打 扮和 交 往 礼 节问 题 上 , 儒 家 主 张“ 貌 为五 事
成名遂身退 , 天之道 也 。'”“ 身譬 五谷之 根叶 , 魂神 如五 谷之 首” ,“ 服为三德始” ,“ 正其衣冠 , 尊其瞻视” , 所以 , 对于“ 沙门
种实 ; 根叶生必当死 , 种实岂有终亡 , 得道身 灭耳 。” 老子 说 , 剃头发 , 披赤布 , 见人无归 下起之 礼 , 威 仪无盘 旋之 容止” 很
我之所以有大的灾难 , 是因为 我有 身体 。 如 果我没 有身 体 , 不习惯 , 认为“ 违貌服之制 , 乖缙绅之饰” 。 牟子指出 , 大德不
我又会有什么患难呢 ? 又 说 , 功 业成就 、名 声彰显 了之 后就 讲形式上的德 , 所以有真正的德 ; 小德注重形式上的德 , 所以
要急流勇退 , 这才是 合乎道的 。 牟子论 证说 , 身体 好比 是五 没有真正的德 。 三皇治世 的时候 , 人们 吃的 是动物 的肉 , 穿
谷的根和叶子 , 灵魂好 比五谷 的种子 和果实 , 根叶 有产 生就 的是动物的毛皮 , 住在树上或者山洞里 , 因为他们崇尚简 朴 ,
会有死亡 , 但是种子和果实哪里有终结呢 ? 所以说灵 魂可以 所以不需要华丽的帽子和服饰 :
长生 , 身体必然朽坏 。 “ 老子云 :̀上德不德 , 是以有德 ; 下德不失德 , 是
6. 引用老子的话论证佛 教节 制欲望 的合 理性 。 有 人批 以无德 。' 三皇之时 , 食肉衣皮 , 巢居穴处 , 以崇质 朴 ,
评僧人节制欲望 : “ 今 沙门 被赤 布 , 日 一食 , 闭六 情 , 自 毕于 岂复须章黼之冠 , 曲裘之饰哉 !”
世 。” 牟子反驳说 , 老子也是这样主张的 : “老子曰 :̀五 色令人 要之 ,《 理惑论》 主要 采取格 义的方 法从 崇拜对 象 、思想
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 令人口爽 , 驰 骋田 猎令人 心发 狂 , 观念和行为礼仪等几个方面对三教进行了会通 , 在 此基础上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圣人为腹不为目 。”各种颜色伤害 人的视 论证佛教与儒道两家从根本上并无矛盾 , 在某些方 面比儒道
力 , 各种声音伤害人的听力 , 各种味道让人口味变坏 , 游玩打 两家做得还更好 。
猎让人心神散乱 , 宝贵 的东西 让人行 为不轨 , 圣人 都是 主张
把欲望降到最低的 。 本文所引《 理论惑》 原文出自《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
(二)以儒解佛 卷), 石峻 、楼 宇烈 、方 立天 、许 杭生 、乐 寿 明 编 , 中 华 书 局 ,
引用孔子和《孝经》 的话说明佛教没有违背孝道 。 1981 年版 .
有人说“ 沙门剃头 … …不合 孝子之 道” , 因 为“ 孝经 言身 [ 参考文献]
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毁 伤” , 牟子 举了一 个儿子 从河 里救
父亲的例子 , 并引用孔子和孝经的话说 : [ 1] 吕  澄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孔子曰 :̀可与适道 , 未可与权 。' 所谓时宜适者 [ 2] 彭自 强 . 佛 教与 儒道 的 冲突 与融 合[ M] .
成都 :巴蜀 书
也 。 … … 由是而观 , 苟有大德 , 不拘于小 。 沙门捐家 社 , 2000 .
财 , 弃妻子 , 不听音 , 不 视色 , 可 谓让之 至也 , 何 违圣 [ 3] 方立天 . 中国 佛教哲学要义(上卷)[ M] . 北京 :
中国人民
语不合孝乎 !”
大学出版社 , 2002.
孔子说 , 可以教给人 怎么合 乎道 , 但是 不能教 给人 怎样
权变 。如果 有大的德行 , 就不要拘泥于小节 。 沙门抛 弃了财

On principle threads to defend Buddhism in Muzi' s Theory for Clarifying Confusion


SU Dao-y u1 , X IAO T ai-guo2
(1 .A rt Departm ent of Sout hw est Chi na U ni versi ty ;
2 .Polit ics & A dmi ni st ration Depart men t of Sout hw est C hina U ni versi ty , Chongqing 400715 , China)

T he current book Muzi' s Theory f or Clari f ying Con f usion , w hich defends Buddhism by a methodo lo gy called
  Abstract:
Ge Y i ,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aspects in its co nte nt .T he first a spect is mainly abo ut ido l pur suing , which explains Bud-
dha to be ancient king o f Chinese leg end and the immo rtal o f Daoism .T he second endeavo rs to ha rmonize the co ntradictio n
betw een Daoism and Confucius with reg ard to thinking co ncept , and then decreases their differ ences by using classics in their
e xplanatio n o f Buddhism terminolog y .T he third, with the focus on behavior and etique tte , aims to pur sue major simila ritie s
in spiritual fields while keep minor diffe rence in phy sical o ne s.tho se theo rie s helped majority commo ne rs'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at that time .
 Key words:M uzi' s T heo ry for Clarifying Co nfusio n;Buddhism ;defense
— 69 —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