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17

辛弃疾 永遇乐 千山怀古

原文 译文


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

雨打风吹去。 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草树,寻常巷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

陌,人道寄奴曾住。 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金戈铁马,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

气吞万里如虎。 猛!


2
元嘉草草,封狼居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
胥,赢得仓皇北顾。 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
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四十三年,望中犹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

记,烽火扬州路。 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可堪回首,佛狸祠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

下,一片神鸦社鼓。 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

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

行宫。

凭谁问,廉颇老矣,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 1205 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
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
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
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
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年代 南宋 出处 《稼轩长短句》 体裁 词 词牌名 永遇乐

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
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
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
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
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
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文学赏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
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
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
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
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
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
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
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
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
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
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
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
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
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
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
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
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
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
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
嘉二十七年(450 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
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
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
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
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
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
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
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
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
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
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
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
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
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
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
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
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
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
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
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
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
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
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
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
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
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
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
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
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
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1] [4] [7-8]

名家评价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5]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
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
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 600 多
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
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后被弹劾落职,退隐,1207 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 68 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1]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
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
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
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
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
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
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
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
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
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
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
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
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
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
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
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
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
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
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
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
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
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
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
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
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
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
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
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
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
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
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
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
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
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
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
“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
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
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
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
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
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
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
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
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
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
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
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
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
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
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
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
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
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
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
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
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
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
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
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
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
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
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
“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
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
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
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
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
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
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
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
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
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
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
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
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
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
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
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
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
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
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
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
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
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
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
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
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
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
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
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
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
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
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
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
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
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
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
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
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
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
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
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
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
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
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
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
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
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
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
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
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
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
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
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
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
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
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
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
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
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
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
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
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
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
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
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
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
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
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
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
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
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
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
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
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
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
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
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
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

【小题 1】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小题 2】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 “不尽长江滚滚流”一
句 是 化 用 前 代 哪 位 诗 人 哪 首 诗 的 诗 句 ?
【小题 3】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 ,暗讽 。

【小题 1】理解诗词的句子含义要结合诗人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去理解,所谓
“知人论世”就是这个意思。辛弃疾的后期,主要面对的是国家分裂的局面和朝
廷偏安的现状。所以,这个问句的意思应该有很深的言下之意。上片的意思是: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
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小题 1】学生对于名句的化用的识别能力主要来自于平时的记忆,要善于从一
些关键的词语中嗅到信息。杜甫原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题 1】结合整个词作的典故加以理解。

【小题 1】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
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小题 2】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小题 3】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
一例进行赏析。
【小题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 1205 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 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
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
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
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
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 词的题
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
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
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 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
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
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1)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
分)
(2)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 分)
参考答案
(1)、(2 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
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 分)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
苦闷。


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
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
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
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
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
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
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
达。

(8)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
点?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
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10)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
的理由。

参考答案:
(7)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
一事,“封狼居胥”是描述刘义隆希望获得霍去病那样的功勋。)
(8)孙权和刘裕(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
是从京口起步的)
(9)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
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
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10)观点一:同意。①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②他们都勇猛而持
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③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
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
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空怀报国之心;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
门的苦闷、怨愤之情。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 1205 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
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
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
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
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
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
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
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
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
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
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
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
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
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
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
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
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
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
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
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
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
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
十七年(450 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
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
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
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
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
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
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
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
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
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
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
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
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
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
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
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
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
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
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
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
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
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
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
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
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
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
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
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
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
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
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
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词语注释

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 年—252 年),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
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早逝。孙权
继位为江东之主。

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⑷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
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⑸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⑹“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金戈,用金属
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
队。

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
到对手的重创。

⑻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 年)
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
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
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
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⑼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
北观望形势。赢得,剩得,落得。

⑽: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从北方抗金南归,
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 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
年。
⑾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
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⑿可堪: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⒀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 450 年,他曾反击刘宋,两


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⒁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
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
帝的行宫。

⒂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
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
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
“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
廉颇已老,遂不用。[1]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