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4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中譯本初版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經 本 會 委 員 會議 討 論 ,亦認 為 有 其必 要 , 乃 由
本會同仁多人分工合作,分段翻譯 。本書之 原
近年來,國人對於臺灣歷史之研究與考 著者為日人,由於 民族 觀點之 不同,立論 或有
證,興趣愈來愈濃,有關著述、期刊等等,發 所異,但參考價值仍在,願國人於 引用時,酌
行愈來愈多,各大專院 校開課討論 者,亦 所在 加考慮!
多有,要求本會提供資料者紛至沓來,無時無
本 書 由 本 會 副主 任 委 員 劉寧 顏 、 委 員 程 大
之 ,確是可喜的現象。本會職司文 獻工作,對 學 、 陳 壬 癸 、 黃 有 興 、 編 纂 王 世慶 、 組 長 黃 耀

或來電(02)2705-5066
於 有 志 從 事 臺 灣 歷 史 研究 之 人 員 提 供 資 料 , 自 東 、 組 員 黃 連 財 、 吳家憲 及 本 人 等 負 責 翻譯 ,
樂為服務。 秘書簡俊耀、編纂郭 嘉雄、莫光華、組長呂武
日人板澤武雄教授及小長谷達吉等,依據 烈 、主 任 吳 俊 雄 等 協 助 ,並 由 委 員 謝 浩 、 鄭 喜
伊 能 嘉 矩 先 生 研究 臺 灣 歷 史 文 化 之 遺稿 及 資 料 夫檢尋書中所徵引我國舊文 獻之 原文 ,及潤色
編 輯 發 行之 ︽ 臺灣 文 化 志 ︾ 一 書 , 內容 宏富 , 字 句與加注 校按,又經逐字逐 句核校日文 ,有
實 為 日 人 據 臺 時 期 臺 灣 研究 之 代 表 作 。 該 書 分 疑義者由有關人員再四參酌始予定稿,以期減
上、中、下三卷刊行,約一百五十餘萬言, 少原書及翻譯過程中之失誤至最低限度,而 提
目 前 國 人 研究 臺 灣 早 期 歷 史 , 仍 有 以 此 為 重 要 高 對讀 者之 參考價值。惟本書僅以一年時間譯
參考資料者,然該 書係日文 ,且屬日本文言文 成 , 付 梓 倉 促 , 校誤 疏 失 之 處 在 所 難 免 , 尚 祈

001  中譯本初版序
諸專家學者先進不吝指教,毋任感謝!
體,以年輕一代之國人,通日本文字者不甚
多,而深諳 日本文言文 體者更少,以致參考發 江慶林
  謹識
生困難,本會迭承各方 建議 將是書譯 成中文 , 民國七十四年八月
  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中譯本初版序 
1

館長序
 
3

校訂版例言
 
5

臺灣文化志序(原序)
 
1

小序
 
5

伊能先生小傳
 
9

凡例 

或來電(02)2705-5066
2
3

第  篇 清代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臺灣 
1

1
由漢民發現臺灣存在之最初時期 《
■ 尚書》〈禹貢〉之揚州 《
■ 山海經》之彫題國

2
較為確實之記載 《漢書》〈地理志〉之東
— 三
■ 國時代之臺灣 《三國志》〈吳志〉及《臨

3
海水土志》之夷洲 夷
■ 洲之土語 獵
■ 頭風俗之素描 將
■ 徐福史蹟比擬於臺灣之新說 《
■ 隋

8
書》〈流求傳〉之批判 關
■ 於流求地名之解釋 夷
■ 洲與流求土俗之比較對照 「
■ 附」臺

1
4

1
5
灣之石器時代遺跡 日
■ 本人之漂流 隋
■ 開皇中占領澎湖之異傳 《
■ 隋書》之外另有《隋

1
7

1
8

1
8
史》 漢
■ 民移殖之開端 《
—諸蕃志》 元
■ 代之臺灣征伐 《
—元史》 求本傳 元
■ 代以後

1
9

2
0

2
0
有關琉球地名之變遷 大
■ 琉球、小琉球 明
■ 代之臺灣 澎
—湖嶼之放棄 鄭
■ 和之靠航

2
2

2
3

2
4

2
5
《星槎勝覽》所載地名之比定 有
■ 關臺灣地名之發端 嘉
■ 靖年間之流寇 日
■ 本人入侵

2
6

2
8

2
8
臺灣之先驅 倭寇
— 有
■ 關高砂名稱之初期 豐
■ 臣秀吉之招諭 有
■ 馬、村山之入侵

3
2

3
2

3
3

3
3
「附」中日間交通路線 萬
■ 曆年間海盜之活躍與明代之備倭策 歐
■ 人遠東航海之機運

3
4

3
5

3
6
伊拉 福爾摩薩
‧ 荷
■ 蘭對葡、西兩國人之角逐與荷人據臺之始端 明
■ 、荷之折衝 荷

3
6

3
7

3
8
人據臺 西
■ 班牙人據臺 荷
■ 人之文化的影響 顏
■ 思齊、鄭芝龍之活躍 日
■ 本甲螺
4
1

4
3

4
5

4
6

4
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顏、鄭與日人、荷人之相對關係 漢
■ 民定居之初 鄭
■ 芝龍降清 漢
■ 民對荷蘭人之反抗 —
4
9

5
0

5
1
郭懷一 明
■ 代識者對臺、澎之重視 上
■ 列提要 。
5
1

5
2

5
3
附錄
  明代以後由中國人所命名之臺灣地名之變遷
  5
4
雞籠山(雞籠)、北港、東番 東
■ 都、東寧 臺
■ 灣(臺員、大灣、臺灣) 毗
■ 舍耶(毗
5
4

5
8

5
8
舍那) 東
■瀛 。
6
3

6
5

第  篇 清代領臺原始 
2

6
7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或來電(02)2705-5066
6
8
鄭成功賜國姓 明
■ 朝運勢漸非 鄭
■ 芝龍降清 桂
■ 王即位 受
■ 冊封為延平郡王 桂

6
8

6
9

6
9

7
0

7
0
王播遷緬甸 成
■ 功定據臺之計 荷
■ 人警備最為寡弱 荷
■ 人投降 成
■ 功之臺灣經營
7
1

7
2

7
4

7
5

7
8
遙向日本乞求接濟 明
■ 代正統告絕 成
■ 功病逝 鄭
■ 經承繼先志 與
■ 英國結盟 施

8
1

8
2

8
2

8
2

8
3
琅降清 成
■ 功用法嚴格 鄭
■ 軍漸陷不利 鄭
■ 清議和 和
■ 約終於決裂 劃
■ 界遷民
8
3

8
4

8
6

8
6

8
7
之制 鄭
■ 經病逝 施
■ 琅上疏請征臺 鄭
■ 經歿後骨肉離間之累 鄭
■ 克塽襲延平王位
8
8

8
9

9
0

9
1

9
3
清人有關征臺之籌畫 作
■ 戰狀況 清
■ 軍占領媽宮澳 施
■ 琅祭陣亡官兵 明
■ 鄭決定降清

9
3

9
5

9
7

9
8

■ 降當時之情景 戰
■ 後之處分 「
■ 附」有關清軍征臺狀況之諸書記事 明
■ 鄭
1
0
0

1
0
1

1
0
3

1
0
3
對附近外島之雄圖 李
■ 科羅 鄭
■ 軍敗戰之因 姚
■ 啟聖有靖臺大功 留
■ 意論功行

1
0
5

1
0
5

1
0
9

1
0
9
賞 明鄭對明宗室耆老之優遇
■ 臺
■ 民對鄭氏之尊敬 皇
—帝魚 流
■ 寓臺灣之主要人士

1
1
1

1
1
1

1
1
2

■ 國魯王與鄭成功之關係 。

1
1
2

1
1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二章
  靖臺之紀功及報賽
 
1
1
8

第一節
  紀
  功
 
1
1
8

施琅之〈靖臺碑記〉 標榜靖臺紀功實錄
■ 《
—靖海紀事》 《
■ 靖海紀》 《
■ 平南事
1
1
8

1
1
9

1
2
1
實》 「
■ 附」《臺灣外記》 。
1
2
1

1
2
2

第二節
  報
  賽
 
1
2
3

對天妃(即媽祖)之報賽 施
■ 琅祭后土 鹿
■ 耳門祭水神 。
1
2
3

1
2
6

1
2
6
第三章
  臺灣之領有
 

或來電(02)2705-5066
1
2
8
以領有為不可之廷議 施
■ 琅持留臺之意見 康
■ 熙二十三年發將臺灣歸入版圖之上諭
1
2
8

1
2
8

1
3
0
恢復臺灣之舊名 治
■ 績不彰 等
■ 閑政治之影響 以
■ 清朝領臺歸為天命 流
■ 布不
1
3
1

1
3
1

1
3
2

1
3
3
利於明鄭之菑殃之巷說 荷
■ 蘭上表進貢賀清人領臺 。
1
3
5

1
3
7
附錄
  對施琅之優遇
 
1
3
8
第  篇 文治武備沿革 
3

1
4
3
第一章
  文治之規制
 

1
4
4
第一款
  組織及權限
 

1
4
4
清代制度上地方文治機關之組織權限 臺
■ 灣文治機關與文治設施之變遷分二期 。

1
4
4

1
4
4
第一節
  臺灣巡撫
  附:布政使
 

1
4
5
福建巡撫春、冬二季分駐臺灣之新例 臺
■ 灣分省之開端 以
■ 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

1
4
8

1
4
9

1
5
0
有關臺灣分省之意見 臺
■ 灣巡撫表 。

1
5
0

1
5
4
第二節
  臺灣道
 
1
5
4

分巡臺廈兵備道 分
■ 巡臺廈道 分
■ 巡臺廈道或分巡臺澎道 臺
■ 灣道表 。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1
5
4

1
5
4

1
5
4

1
5
7
第三節
  知
  府
 
1
5
9

臺灣知府及臺南知府 。
1
5
9

第四節
  知縣及直隸州知州
 
1
5
9

知縣十一(安平、鳳山、嘉義、彰化、恒春、淡水、新竹、宜蘭、臺灣、雲林、苗栗) 直

1
5
9
隸州知州一(臺東) 。
1
6
0

第五節
  同知及通判
 
1
6
0

同知及通判職權之輕重 淡水同知、澎湖通判、噶瑪蘭通判、埔裏社同知及通判
— 卑
■ 南同

1
6
1
知、基隆通判及同知 南
■ 雅通判 。

或來電(02)2705-5066
1
6
1

1
6
2
第六節
  縣丞及巡檢 
1
6
第七節
  海防同知
  2
1
6
北路海防同知及南路海防同知2 。

1
6
3
第八節
  理番同知
  1
6
3
北路理番同知及南路理番同知 。

1
6
4
第九節
  巡視臺灣御史
 

1
6
5
設置巡視臺灣御史之理由 御
■ 史之權限 滿
■ 、漢御史兩立及其弊害 提
■ 督學政

1
6
5

1
6
5

1
6
5

1
6
7
巡視臺灣御史表 。

1
6
8
第十節
  提督學政 

1
7
0
第十一節  特設官司 

1
7
0
第一項
  全臺保甲局及全臺團練局 。

1
7
1
第二項
  全臺釐金局 。

1
7
1
第三項
  臺灣海關 。

1
7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四項
  臺灣商務局 。
1
7
2

第五項
  全臺鹽務局 。
1
7
3

第六項
  臺灣郵政局及臺灣電報局 。
1
7
3

第七項
  臺灣鐵路局 。
1
7
4

第八項
  臺灣金沙局 。
1
7
4

第九項
  臺灣煤務局 。
1
7
4

第十項
  臺灣腦務局 。
1
7
5

第十一項
  臺灣磺務局 。
1
7
5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二項
  招墾局 。
1
7
5

第十三項
  全臺撫墾局 。
1
7
6
第十四項
  全臺清賦局 。
1
7
6
第十五項
  臺灣通志局 。
1
7
7
第十六項
  其他特設官司 。

1
7
7
「附」臺灣最後之各正印官表 。

1
7
7
第二款
  文治設施之變遷 

1
7
8
第一節  隸屬福建省時代 

1
7
8
第一項
  第一期

1
7
8
最初擬定之臺灣、鳳山、諸羅三縣疆域 府
■ 縣署設置之年代 「
■ 附」臺灣府治位置

1
7
8

1
7
8

1
7
9
鳳山及諸羅位置 當
■ 初之疆域 最
■ 初期府治之荒寥 斐
■ 亭及澄臺 地
■ 方官赴任

1
7
9

1
8
1

1
8
3

1
8
3
躇躊 「
■ 附」康熙二十三年至六十一年地方分治區劃表 。

1
8
4

1
8
4
第二項
  第二期

1
8
5
朱一貴事件後內治更張之議起 彰
■ 化縣、淡水廳及澎湖廳之新設 竹
■ 塹巡檢之移駐

1
8
5

1
8
7

1
8
8
淡水公館之設置 公
■ 署完備之開端 沈
■ 起元之文治機關更張意見 「
■ 附」雍正元年

1
8
8

1
8
9

1
9
0
至乾隆五十二年之地方分治區劃表 。
1
9
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三項
  第三期
1
9
1

林爽文事件後移徙鳳山縣治位置 諸
■ 羅縣改稱嘉義 太
■ 極亭 吳
■ 沙之開墾 蛤
—仔難
1
9
1

1
9
2

1
9
2
「番」地拓殖就緒 蛤
■ 仔難不可委諸化外 噶
■ 瑪蘭廳之新設 有
■ 關噶瑪蘭布治利害
1
9
2

1
9
4

1
9
5
之諸論 《
■ 蛤仔難紀略》 移
■ 轉府治縣城之說 趙翼之《武功紀盛》
── 地
■ 方分治
1
9
5

1
9
6

1
9
8
主腦移置淡水之緒端 水
■ 沙連「番」地之開拓 平
■ 埔「番」人大移動之緒端 其
■ 後
1
9
8

1
9
9

1
9
9
之水沙連處分問題 鳳
■ 山縣治移回之議 迷
■ 信與衙署改建 《
■ 天津條約》與北路
2
0
0

2
0
2

2
0
2
之施治 漢
■ 民後山一帶之偷越 「
■ 番」地所惹起之國際問題 「
■ 番」地所屬論
2
0
2

2
0
3

2
0
3

2
0
4
「附」乾隆五十三年至同治十三年之地方分治區劃表 。

2
0
4
第四項
  第四期

或來電(02)2705-5066
2
0
5

福建巡撫春、冬二季駐在臺地 2

■ 春縣之新設 裁
■ 撤偷越「番」境之禁 南
■ 路理番

0
5

2
0
6

2
0
6
同知改為南路撫民理番同知新設卑南廳移紮之,北路理番同知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新設埔裏社
廳移紮之 沈
■ 葆楨之〈臺北擬建一府三縣摺〉 設
■ 臺北府分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
2
0
6

2
0
7
基隆一廳 劉
■ 之府縣添改之議 「
■ 附」光緒元年至十年之地方分治區劃表 。
2
0
9

2
0
9

2
1
0
第二節
  臺灣省時代
 

2
1
0
臺灣省之設立 劉
■ 銘傳〈籌議臺灣郡縣分別添改裁撤以資治理疏〉 分
■ 治機關之添

2
1
0

2
1
0
改 劉銘傳之新政
■ 清代治臺方針一變為緊縮
■ 擬
■ 定臺北為永久省會之地
2
1
2

2
1
4

2
1
4

2
1
5
「附」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一年之地方分治區劃表 。

2
1
5
第三節
  澎湖之規制
 

2
1
5
應重視澎湖之議 應在澎湖通判之下添設一巡檢之議
■ 澎
■ 湖官吏內心不樂 臺
■ 灣分

2
1
5

2
1
6

2
1
7
省之際澎湖施設擴大始就緒 八
■ 罩巡檢之權限 。

2
1
8

2
1
9
第三款
  司法機關
 

2
1
9
清代之司法制度與臺灣之特例 劉
■ 銘傳之改革 行
■ 政、司法混同之弊情 良
■ 司直之

2
1
9

2
2
0

2
2
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例 民
■ 事之控爭主要依賴勸解 嚴
■ 禁教唆詞訟 「
■ 附」處枷號之刑特多 私
■ 刑
2
2
1

2
2
3

2
2
4

2
2
4
與其種類 特殊科罰和解之慣行
■ 因
■ 調處得名之士紳及其傳記 「
■ 番」人對漢民間
2
2
4

2
2
5

2
2
6
之控爭多偏斷 。
2
2
8

第二章
  武備之規制
 
2
2
9

第一節
  陸路及水師
 
2
2
9

班兵之例 陸
■ 路、水師之編制、配置 武
■ 備式廓之端緒 重
■ 視水師 陳
■ 夢林之
2
2
9

2
2
9

2
3
0

2
3
1
兵備更張論 朱
■ 一貴事件後擴張武備 康
■ 熙末年以降兵備頹弛 黃
■ 叔璥、藍鼎元、

或來電(02)2705-5066
2
3
1

2
3
4

2
3
4
覺羅滿保等有關匡正振肅兵備之意見 添
■ 兵之議未獲採納 臺
■ 灣鎮總兵移駐澎湖之議雖

2
3
4

2
3
6
經兵部奏准但又被撤回 藍
■ 鼎元有關振肅兵備之議 兵
■ 丁優遇措施 兵
■ 制廓清措施
2
3
7

2
3
7

2
3
9

■ 代在政略上對臺灣武備所持二消極方針 水
■ 師刷新之議 禁
■ 止駐臺武員設立
2
4
1

2
4
1

2
4
1
官莊 乾
■ 隆中葉制定之〈兵部則例〉 雍
■ 正十一年南、北路營之擴張 馬
■ 兵之添設
2
4
2

2
4
2

2
4
3

■ 隆五十一年改武官更調之例 林
■ 爽文事件後施行兵備添設 訂
■ 定有關臺灣班兵
2
4
3

2
4
3

2
4
3
更替特例 同
■ 治六年改定駐兵數額 同
■ 治十三年因日本犯臺議武備機關之刷新 同

2
4
4

2
4
5

2
4
6
治十三年起施行洋式教練 劉
■ 銘傳有關辦防練兵之奏陳 武
■ 備之釐革,擇要設營之規

2
4
7

2
4
8
模擴張 總
■ 理臺灣營務處之設置 支
■ 應局 善
■ 後局 軍
■ 械機器局、火藥局

2
4
9

2
4
9

2
4
9

2
4
9

2
4
9
轉輸局 劉
■ 巡撫卸任後武備頹弛 劉
■ 巡撫之澎湖水師擴張 臺
■ 營惡習及其救弊論

2
5
0

2
5
0

2
5
0
兵丁之凌虐良民
■ 徐宗幹之〈戍兵議〉
■ 澎湖之戍兵成良民怨府
■ 徐
■ 宗幹對

2
5
1

2
5
3

2
5
4

2
5
6
兵丁之訓誡 臺
■ 營惡習之由來 各
■ 標兵眷之惡業 賄
■ 賂與恩賞之厚薄 。

2
5
6

2
5
7

2
5
8

2
5
9
第二節
     臺
 

2
5
9
臺灣兵備主力注重內備以致 臺設施不完備 籌
■ 建鹿耳門 臺 王
■ 得祿議於要地設置

2
5
9

2
5
9
臺 「
■ 附」各 臺多設置在西人所築城砦遺址或其附近 藍
■ 鼎元之條奏六事 十
■ 七

2
6
1

2
6
1

2
6
2
口 臺之修築 安
■ 平、打狗之 臺 基
■ 隆、淡水 臺 劉
■ 巡撫倣西式修築五 臺

2
6
3

2
6
3

2
6
3

2
6
3
澎湖之設防 「
■ 附」有關臺灣設防論 東
■ 部海岸設防之議 。
2
6
3

2
6
4

2
6
5
第三節
  水師戰船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2
6
5

清代之水師制度 臺
■ 澎之水師戰船定額 康
■ 熙末年造船進水之慣例 軍
■ 工廠
2
6
5

2
6
5

2
6
6

2
6
6
造船材料 造
■ 船港之地名 造
■ 船之管束 戰
■ 船修造之廢弛 官
■ 舟修繕之一面
2
6
7

2
6
7

2
6
7

2
6
7
水師復興之議
■ 沈葆楨船政之議
■ 僱
■ 傭外人、水師戰船之制一變 船
■ 政之更
2
6
7

2
6
8

2
6
9

2
6
9
張與船政廠 最
■ 後之頹勢 。
2
6
9

2
6
9

第四節
  鄉兵之特制
 
2
6
9

第一項
  一般鄉兵
 
2
6
9

民勇之組織 藍鼎元之應設屯田兵制議
■ 方維甸有關班兵之議
■ 葉
■ 世倬鄉兵編成之
2
7
0

2
7
0

2
7
1
議 姚瑩班兵裁撤之議 曹謹有關鄉兵之議與姚瑩之反對論 姚瑩、徐宗幹有關鄉

或來電(02)2705-5066
■ ■ ■
2
7
1

2
7
1

2
7
2
勇之意見 澎
■ 湖戍兵宜召募土著民之議 徐
■ 宗幹之〈澎湖請改募兵議〉 。
2
7
3

2
7
3

2
7
4
第二項
  特殊之鄉兵
 
2
7
4
六堆之組織 屯
■ 「番」之組織 。
2
7
5

2
7
7
第三章
  臺灣之特制及其內容
 

2
7
9
第一節
  官員之特別調補
 

2
7
9
限定臺灣文、武官任期以與中國內地陞進更代之制度 文
■ 官之任期 武
■ 官之任期

2
7
9

2
7
9

2
7
9
「附」關防、鈐記代用之特例 。

2
8
1
第二節
  駐臺官員之優遇
 

2
8
2
養廉銀之加給 武
■ 官之官莊 對
■ 文官之賞銀 接
■ 官亭 。

2
8
2

2
8
2

2
8
4

2
8
4
第三節
  官員挈眷之限制
 

2
8
4
文、武官挈眷之限制 朱
■ 一貴事件後禁止挈眷 挈
■ 眷之特例 。

2
8
4

2
8
5

2
8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四節
  官場之弊痼
 
2
8
5

在臺官員多曠職 官場痼弊之因
■ 在臺官員之情弊
■ 頌德去思匾、碑
■ 文、武官

2
8
5

2
8
5

2
8
6

2
8
6
員傾軋之實例 行
■ 私曲之官司排擠正直之士 聲
■ 名之爭奪 臺
■ 灣官場之宿弊 。
2
8
7

2
8
8

2
9
1

2
9
2
第五節
  吏胥之積蠹
 
2
9
2

吏胥之私曲 致
■ 力於釐革吏胥之舊弊 吳
■ 性誠之〈諭戒書役口號〉四首 徐
■ 宗幹之
2
9
2

2
9
2

2
9
3
〈諭書吏〉 杜
■ 紹祁之訓飭 流
■ 弊不絕 澎
■ 湖污吏之放肆 吳
■ 子光之吏治意見
2
9
3

2
9
4

2
9
5

2
9
5

■ 湖戍兵、胥役之弊竇近代倍加滋長 。
2
9
6

2
9
6
附錄
  文、武之宦績
 
2
9
7

或來電(02)2705-5066
施琅 姚
■ 啟聖 蔣
■ 毓英 沈
■ 朝聘 季
■ 麒光 楊
■ 芳聲 陳
■ 遠致 張

2
9
7

3
0
0

3
0
1

3
0
2

3
0
2

3
0
2

3
0
2

■ 治揚 李
■ 中素 衛
■ 台揆 陳
■ 孫
■ 元衡 王
■ 敏政 王
■ 仕俊
3
0
3

3
0
3

3
0
3

3
0
3

3
0
4

3
0
4

3
0
5

3
0
5
宋永清 周
■ 元文 洪
■ 一棟 張
■ 伯行 覺
■ 羅滿保 周
■ 鍾瑄 俞
■ 兆岳
3
0
5

3
0
6

3
0
6

3
0
7

3
0
7

3
0
8

3
0
8
阮蔡文 黃
■ 曾榮 施
■ 世驃 藍
■ 廷珍 林
■ 亮 陳
■ 倫 陳
■ 林每 陳
■ 夢
3
0
9

3
1
0

3
1
0

3
1
1

3
1
2

3
1
3

3
1
4
林 藍
■ 鼎元 黃
■ 叔璥 陳
■ 大輦 楊
■ 毓健 王
■ 作梅 吳
■ 廷華 夏
■ 之芳
3
1
4

3
1
5

3
1
8

3
1
8

3
1
9

3
1
9

3
1
9

■ 樟 林
■ 天木 周
■ 于仁 陸
■ 鵬 錢
■ 洙 黃
■ 光國 嚴
■ 瑞龍 方

3
2
0

3
2
0

3
2
0

3
2
1

3
2
1

3
2
1

3
2
2

3
2
2
邦基 張
■ 湄 張
■ 天駿 六
■ 十七 魯
■ 鼎梅 陳
■ 志泰 陳
■ 玉友 吳
■ 士功
3
2
2

3
2
3

3
2
3

3
2
3

3
2
4

3
2
5

3
2
5

■ 瑚 朱
■ 山 胡
■ 邦翰 譚
■ 垣 奇
■ 寵格 張
■ 珽 鄒
■ 應元 胡
■ 建
3
2
5

3
2
6

3
2
6

3
2
7

3
2
7

3
2
8

3
2
8

3
2
8
偉 3 朱
■ 景英 李
■ 思敏 解
■ 文燧 穆
■ 和藺 魁
■ 德 福
■ 康安 方
■ 維甸
2
8

3
2
9

3
2
9

3
2
9

3
3
0

3
3
0

3
3
0

■ 廷理 徐
■ 夢麟 王
■ 得祿 黃
■ 清泰 萬
■ 鍾傑 奎
■ 林 楊
■ 紹裘
3
3
1

3
3
2

3
3
2

3
3
3

3
3
4

3
3
4

3
3
5

3
3
6
宋學灝 胡
■ 應魁 薛
■ 志亮 楊
■ 桂森 盧
■ 植 翟
■ 淦 黎
■ 溶 姚
■ 瑩

3
3
6

3
3
6

3
3
7

3
3
8

3
3
8

3
3
9

3
3
9

3
3
9
吳性誠 趙
■ 慎軫 方
■ 傳穟 蔣
■ 鏞 孫
■ 爾準 林
■ 廷福 仝
■ 卜年 周
■ 凱

3
4
0

3
4
0

3
4
0

3
4
1

3
4
1

3
4
2

3
4
2

■ 謹 曹
■ 士桂 徐
■ 宗幹 丁
■ 曰健 洪
■ 毓琛 吳
■ 大廷 王
■ 凱泰

3
4
2

3
4
4

3
4
5

3
4
6

3
4
7

3
4
7

3
4
8

3
4
8
沈葆楨 袁
■ 聞柝 鮑
■ 復康 蔡
■ 麟祥 林
■ 達泉 徐
■ 廷灝 劉
■ 銘傳 林

3
4
9

3
5
2

3
5
2

3
5
3

3
5
3

3
5
4

3
5
5
維源 林
■ 朝棟 。

3
5
7

3
5
9
第四章
  城垣之沿革
 
3
6
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一節
  城垣之起源
 
3
6
1

設置城垣之處為大小政治中心地 臺
■ 灣建城之由來 「
■ 附」荷蘭及西班牙人之手建成之
3
6
1

3
6
2
城砦規制及沿革 熱蘭遮城
── 普
■ 羅民遮城 北
■ 線尾砦 聖
■ 救主城及巴里安砦
3
6
4

3
6
6

3
6
8

3
7
0
聖多明各城 。
3
7
2

第二節
  臺南城
 
3
7
4

建城由來 規
■模 修
■ 造沿革 。
3
7
4

3
7
5

3
7
第三節
  鳳山城
  9
3
7
9

建城由來 規
■模 修
■ 造沿革 。
3
7
9

3
8
0

3
8
1
第四節
  嘉義城
 

或來電(02)2705-5066
3
8
2

建城由來 規
■模 城
■ 名由來 修
■ 造沿革 。
3
8
2

3
8
3

3
8
3

3
8
3
第五節
  彰化城
 
3
8
建城由來 規
■模4 彰
■ 化之名稱 修
■ 造沿革 。
3
8
4

3
8
4

3
8
4

3
8
4
第六節
  新竹城
  3
8
6
建城由來 規
■模 修
■ 造沿革 。
3
8
6

3
8
6

3
8
6
第七節
  宜蘭城
 

3
8
7
噶瑪蘭城 規
■ 模及修造沿革 改
■ 稱宜蘭城 。
3
8
7

3
8
8

3
8
8
第八節
  恒春城
 

3
8
8
原來之瑯 建
■ 城及城名之由來 。

3
8
8

3
8
8
第九節
  臺北城
 

3
8
9
建城之由來及規模 「
■ 附」勸誘民人來住 。

3
8
9

3
8
9
第十節
  臺灣城
 

3
9
0
建城之由來及規模 城
■ 工之中止 。

3
9
0

3
9
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十一節
  雲林城
 
3
9
0

建城之由來及規模(校按:上三字原文脫) 移
■ 建斗六 。
3
9
1

3
9
1
第十二節
  大埔城
 
3
9
1

第十三節
  媽( 校按:上字原文誤作﹁瑪﹂)宮城
 
3
9
1
建城之由來 規
■模 。
3
9
2

3
9
2

第十四節
  城垣總論
 
3
9
3

城垣之工料 利
■ 用於環護之植物 圓
■ 型城與方型城 年
—代 上 之 差 異 及 戰 術 上 之 優 劣
3
9
3

3
9
3

3
9
4
「附」街巷區域名稱之布置 。
3
9
4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五章
  地方自治行政
 
3
9
5
第一節
  本島之地方自治
 
3
9
5
臺灣之地方區劃 區
■ 劃稱呼之變遷 總
■ 簽首、簽首、總理、街庄正及地保之職掌
3
9
5

3
9
5

3
9
6
「附」總簽首、簽首、總理、街庄正及地保就任時官府所發給諭飭之文例 有
■ 關上列公職之

3
9
7
情弊 地
■ 方吏員為古時耆老之遺制 地
■ 方下級行政實施之年代 街
■ 市之建置經營專
3
9
8

3
9
8

3
9
8
委由民眾自治且為自治要務如公約者亦均任由民眾因應時宜而訂立 永
■ 靖街新設之公約及其

3
9
8
附帶之公罰 出
■ 於官司之手之公約之例 歸
■ 附熟「番」「番」社準援街庄之例 。

3
9
9

3
9
9

4
0
1
第二節
  澎湖之特別自治
 

4
0
1
特殊之民治自理之慣例 澳
■ 、鄉之公約 鄉
■ 老、澳甲 神
■ 權政治之遺意 八
■ 罩

4
0
1

4
0
2

4
0
2

4
0
3
澳花宅鄉之公約 雍
■ 正年間訂定之公約延續至近代光緒年間 對
■ 違反公約者之制裁

4
0
3

4
0
3

4
0
4
禁制公示之形式 將
—公約之旨趣用告諭之形式示禁者 將
■ 公約之禁條勒石者 鄰
■ 保共濟

4
0
5

4
0
5
之風 八罩嶼之好善堂
— 自
■ 警之設施 澎
■ 湖之人情概稱敦厚 保
■ 甲制度未及厲行

4
0
6

4
0
6

4
0
7

4
0
7
第六章
  保甲及團練
 
4
0
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一節
  保甲制
 
4
0
9

保甲之制 保
■ 甲之旨趣 臺
■ 灣保甲制度之實施旨趣 保
■ 甲之體制 明
■ 代里
4
0
9

4
0
9

4
1
0

4
1
0
甲遺制偶行於移民之間 藍
■ 鼎元建議實施保甲 保
■ 甲制之實施 保
■ 甲之組織
4
1
0

4
1
0

4
1
1

4
1
1
「附」門牌之形式 乾
■ 隆中葉起致力於厲行保甲制度 保
■ 甲制度之改善 臺
■ 灣之保
4
1
1

4
1
2

4
1
2
甲制為特別之變制 保
■ 甲制度之更張 清庄聯團之法
— 一
■ 文緣之法 防
■ 盜之獎賞
4
1
3

4
1
4

4
1
4
保甲制之廢弛
■ 沈葆楨再興一部份保甲
■ 保甲局之設置
■ 劉
■ 巡撫為決行改善
4
1
4

4
1
5

4
1
5

4
1
9
保甲制度命各府廳縣編查 劉
■ 巡撫之清庄聯團組織改善 冬
■防 。
4
1
9

4
1
9

4
1
9
第二節
  團練制
 
4
1
9

團練制度之淵源 義
■ 民 依
■ 藍鼎元之議實施團練制、雍正初年此制已撤廢 其
■ 後之

或來電(02)2705-5066
4
1
9

4
2
0

4
2
1
團練組織 義
■ 民之報效 淡
■ 水廳下之保安總局 設
■ 定遍及全臺之團練規制 全

4
2
1

4
2
1

4
2
1

4
2
2
臺團練大臣 澎湖之特殊團練組織
■ 保
—定局 團練總局
■ 培
■ 元總局 〈
■ 全臺團
4
2
2

4
2
2

4
2
2

4
2
2
練章程〉 團練組織之大要
■ 新制團練組織之特色
■ 劉巡撫之卸任與團練制之廢弛

4
2
2

4
2
3

4
2
4

■ 撫唐景崧之再興團練 漁
■團 漁
■ 團之組織 漁
■ 團實施之地域 。
4
2
4

4
2
4

4
2
4

4
2
4

4
2
6
第七章
  清代之靖臺政略
 

4
2
7
第一節
  遺才之收拾養贍及黎民之綏撫賑卹
  

4
2
7
清代之民心收攬策 清■ 世祖之詔 施
■ 琅之〈收用人才疏〉 授
■ 與明鄭文、武官僚投

4
2
7

4
2
7

4
2
8
誠者官職 以
■ 行詐獲官職者亦有之 免
■ 澎湖島民三年徭稅、差役 優
■ 遇投降將弁

4
2
9

4
2
9

4
3
0
施琅奏請蠲減租賦
■ 致力於綏撫島民
■ 沈
■ 光文頌揚清人領臺 懷
■ 柔投誠之餘

4
3
0

4
3
0

4
3
1

4
3
1
弊,成為滋擾之禍根 追
■ 慕前朝之士尚存 。

4
3
1

4
3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第二節
  宣揚朝威之鼓勵
 
4
3
2

銷熄追慕前朝之情以圖覃敷清代恩威 萬
■ 壽節、元旦、冬至舉行典禮 明
■ 倫堂
4
3
2

4
3
2

4
3
2
〈新建萬壽宮碑記〉 覺羅四明強化人民對皇威之景仰
■ 朝
■ 天臺 接
■ 詔之典
4
3
3

4
3
3

4
3
4

4
3
4
詔書公布之貼示 萬
■ 壽節及新年進獻西瓜 。
4
3
4

4
3
4
第三節
  薙髮令之強制
 
4
3
6

第四節
  起初對前明之消極策略
 
4
3
聖祖准鄭成功父子遷葬 清 7
■ 代闡錄明末殉節諸臣使入祀祠 〈
■ 鄭氏附葬祖父墓誌銘〉
4
3
7

4
3
8

■ 附」鄭氏之墳墓 野
■ 史有關鄭氏墳墓修造之說 否
■ 認鄭氏受明代優遇之形述
4
3
8

4
3
8

4
3
9

■ 圖否認國姓朱之賜姓 致
■ 力於湮滅鄭氏史跡 未
■ 見描寫明末鄭氏心事流傳事實

或來電(02)2705-5066
4
3
9

4
4
0

4
4
0
之成書 聽
■ 任開山王廟荒廢 將
■ 歸降之鄭氏一門移置京師 鄭
■ 氏族人為數夥多
4
4
1

4
4
1

4
4
1

4
4
2
清代虞慮明鄭餘部之再起 4 派
■ 人搜索明鄭餘部 鄭
■ 氏世系圖 一
■ 時禁止廈門之南洋貿
4
2

4
4
2

4
4
3
易 。
4
4
4

第五節
  尊重明代之最後史蹟
 

4
4
4
清人漸尊重明代某種史蹟 重
■ 修文廟、武廟 寧
■ 靖王之墓基 五
■ 烈墓 寧
■ 靖王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廟 明
■ 末名族塚墓之保存 夢
■ 蝶處之保存 北
■ 園別館之保存 再
■ 築盧若騰之墳
4
4
5

4
4
5

4
4
5

4
4
6
墓 鄭
■ 成功之賜諡、建祠 「
■ 附」可見清代對鄭氏觀感改變之文藻 。
4
4
7

4
4
7

4
4
8
第  篇 治「匪」政策 
4

4
4
9
第一章
  治「匪」梗概
 

4
5
0
清代治下之臺灣歷史過半為治「匪」歷史 臺
■ 民之習性 —臺 民 中 不 少 為 海 盜 或 其 後 裔

(1)
4
5
0

4
5
0
鄭氏流風浸漸民心之情形 臺民氣質多具冒險性之說 見
■ 於文獻之臺民習性

(2)

(3)

4
5
1

4
5
2

4
5
2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治
■ 「匪」政策之變遷 — 對於與明代遺臣有關連者之政策

(1)
4
5
3

4
5
4
對於與海盜有關係者之政策 變
■ 亂對臺灣治安之影響 乾
■ 隆中葉黃蘗寺住僧之陰謀
(2)

4
5
4

4
5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 一貴事件之一異事 鴉
■ 片戰爭之餘波 姚瑩之〈防夷急務狀〉
— 歷
■ 代識者有
4
5
5

4
5
6

4
5
6
關治「匪」之意見 藍鼎元之意見
— 魏
■ 源之意見 楊
■ 廷理之意見 謝
■ 金鑾之意見
4
5
7

4
5
7

4
5
8
徐宗幹之意見 丁
■ 曰健之意見 起
■ 事首腦自行僭號 吳
—球 朱
■ 一貴 林
■ 爽
4
5
8

4
5
8

4
5
9

4
6
0

4
6
0
文 蔡
■ 牽 張
■ 丙 戴
■ 潮春 起
■ 事首腦之失態招惹民眾之失笑 朱
—一貴 林

4
6
0

4
6
0

4
6
0

4
6
0

4
6
0
爽文 戴
■ 潮春 「
■ 賊勝皆賊黨,官勝皆好人」 僻
■ 遠地區土匪之跳梁 鳳
—山縣
4
6
0

4
6
0

4
6
1

4
6
1
濁水溪域 斗
■ 六門 羅
■ 漢門 設
■ 寨掠行人者 斗
■ 六門縣丞姚鴻之示禁
4
6
1

4
6
1

4
6
1

4
6
2

4
6
2
淡水同知婁雲之〈禁約八條〉 丁
■ 曰健之奏片 戢
■ 匪弭盜之所以難 民
■ 匪勾結之弊
4
6
2

4
6
2

4
6
3
竇 洋
■ 匪之橫行 懸
■ 賞購拏與其弊 「
■ 土匪」以革弊濟民之義舉為口實 用
■ 懷
4
6
3

4
6
3

4
6
4

4
6
4
柔手段掃除會黨 偶
■ 有立論關於治「匪」百年長計者但未實施 優
■ 獎靖亂戢「匪」之功

或來電(02)2705-5066
4
6
5

4
6
5
甚至許可建立生祠 嚴
■ 煙之天地會 官
■ 司姑息予匪徒造潛勢餘地 。
4
6
6

4
6
6

4
6
6
第二章
  抗清事件各志
 
4
6
8
第一節
  吳球及劉 事件
 

4
6
8
鄭氏流風遺績浸潤人心懷念前朝之治者不少 吳
■ 球事件 劉
■ 卻 事件 藉
■ 名恢復前朝

4
6
8

4
6
8

4
6
8

■ 諸羅知縣之無能 鳳
■ 山縣吏投降賊夥 處
■ 分首魁數人而已餘黨任由潛脫 。
4
6
9

4
6
9

4
6
9

4
7
0
第二節
  朱一貴事件
 

4
7
0
朱一貴事件 假
■ 託明朝後裔 凡
■ 七日全臺淪沒 朱
■ 一貴自立稱王 林
■ 亮死守

4
7
0

4
7
0

4
7
1

4
7
1

■ 浙總督善於處變 官
■ 軍入府治 朱
■ 一貴被擒 杜
■ 君英等投降 朱
■ 一貴
4
7
1

4
7
2

4
7
2

4
7
4

4
7
4
餘黨盡絕 藍
■ 鼎元之機略 上
■ 諭臺灣民眾 謀
■ 善之策 論
■ 功行賞 陳
■ 夢

4
7
4

4
7
4

4
7
5

4
7
5

4
7
6
林、藍鼎元之功績 「
■ 附」〈赤嵌筆談〉所引之《平臺異同》 藍
■ 鼎元著《平臺紀略》

4
7
6

4
7
7

■ 叔璥著〈赤嵌筆談〉之「朱逆附略」 蔡
■ 芳著《平臺始末》 黃
■ 耀 著《靖

4
7
7

4
7
9

4
7
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臺實錄》 〈
■ 康熙重定臺灣記〉 蔡
■ 世遠之〈安海詩〉 藍
■ 鼎元之《東征集》
4
7
9

4
7
9

4
8
0

4
8
0
《鹿洲奏疏》之〈經理臺灣〉 。
4
8
1

第三節
  吳福生事件 
4
8
4

第四節
  黃教事件
 
4
8
4

第五節
  林爽文事件 
4
8
5

林爽文 天
■ 地會、添弟會 遂
■ 叛 莊
■ 大田呼應林爽文 年
■ 號稱順天 改
■ 諸
4
8
5

4
8
6

4
8
6

4
8
6

4
8
7
羅縣為嘉義縣 進
■ 戰誤事機 林
■ 爽文伏誅 莊
■ 大田被捕 討
■ 伐之策基於高宗親
4
8
8

4
8
8

4
9
0

4
9
0
授 南
■ 路平定 鄭
■ 光策之六策 軍
■ 需之概數 〈
■ 勦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
4
9
0

4
9
0

4
9
0

4
9
1
語〉 〈
■ 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 〈
■ 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 「
■ 附」

或來電(02)2705-5066
4
9
1

4
9
3

4
9
4
〈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 御
■ 製之紀事詩 《
■ 臺灣紀略》之撰 南
■ 路

4
9
6

4
9
9

4
9
9
平定頌功之碑 大
■ 繡房之地 〈
■ 平定臺灣述略〉 〈
■ 乾隆三定臺灣記〉 岸

4
9
9

5
0
0

5
0
0

5
0
0
「番」把守之圖 。
5
0
0
第六節
  陳周全事件
 

5
0
1
陳周全事件 鳳
■ 山縣賊鄭賀、陳光愛餘黨與許強交結 楊
■ 兆事件 。
5
0
1

5
0
2

5
0
2
第七節
  蔡牽及朱濆之入寇
 

5
0
2
蔡牽入寇 朱
■ 漬入寇 于
■ 山磨崖〈平海紀略〉百字碑 「
■ 附」鄭兼才著〈山海賊總

5
0
2

5
0
4

5
0
5
論〉 5

0
6
第八節
  高夔之陰謀
 

5
0
7
第九節
  噶瑪蘭料匠挑夫、土匪之滋擾
 

5
0
7
匠首林永春採伐樟料及其叛變 水
■ 師提督許松年之進勦 捕
■ 斬林永春 「
■ 附」姚瑩之

5
0
7

5
0
8

5
0
8
料匠構變之善後策 挑
■ 夫橫肆之弊 挑
■ 夫林瓶事件 土
■ 匪吳瑳及林汶英事件 。

5
0
8

5
0
9

5
0
9

5
0
9
第十節
  許尚及楊良斌事件
 

5
1
0
許尚事件 楊
■ 良斌事件 。

5
1
0

5
1
0
第十一節
  黃斗奶之滋擾
 
5
1
1

粵民黃祈英投化「番」界改名斗奶 黃
■ 斗奶等事件 三
■ 灣要口設隘 清
■ 人重視其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5
1
1

5
1
1

5
1
1
事 。
5
1
1

第十二節
  張丙事件
 
5
1
2

店仔口之禁米 閩
■ 民陳辦與粵人之私 知
■ 縣、知府敗死 張
■ 丙自稱開國大元帥,
5
1
2

5
1
2

5
1
2
年號為天運 閩
■ 民許成又以滅粵為名起事 粵
■ 莊監生李受之掠閩莊 閩
■ 、粵分類
5
1
2

5
1
2

5
1
2
械 成燎原之勢 彰
■ 化縣黃城應張丙起事稱興漢大元帥 諸
■ 賊分踞各地 諸
■ 賊悉就
5
1
2

5
1
3

5
1
3
縛,北路、南路平 善後之處理
■ 餘
■ 孽之搜捕 懲
■ 議之上諭 「
■ 附」〈記臺灣
5
1
3

5
1
3

5
1
3

5
1
3
張丙之亂〉 嘉
■ 義縣之沈知 。
5
1
4

5
1
4
第十三節
  郭光侯之糾眾抗官
 

或來電(02)2705-5066
5
1
5
民眾反抗納穀改納銀 郭
■ 光侯糾眾抗官 有
■ 司擬倡亂罪名 郭
■ 光侯到京師訴冤
5
1
5

5
1
5

5
1
5

5
1
5
減少換算銀額 。
5
1
5

第十四節
  李石事件
  5
1
6
太平天國之影響 李
■ 石事件 張
■ 顯貴之功 鳳
■ 山、嘉義二縣土匪之蜂起 〈
■ 鄭
5
1
6

5
1
6

5
1
6

5
1
6
邑侯克復鳳山縣碑記〉、〈克復鳳山論〉 殘
■ 孽之片影 。

5
1
6

5
1
7
第十五節
  黃位之侵擾
 

5
1
7
第十六節
  戴潮春事件
 

5
1
7
戴潮春起事於彰化縣下 戴
■ 潮春稱大元帥後稱東王 林
■ 日成亦稱大元帥 設
■ 置籌防

5
1
7

5
1
7

5
1
8
局 戴
■ 潮春就捕情形之二說 餘
■ 孽之平定 林
■ 占梅之事前預防計 羅
■ 冠英之偉
5
1
8

5
1
9

5
1
9

5
2
0
勳 丁
■ 曰健奏摺中涉及全臺團練事 林
■ 占梅之覆陳福建巡撫 丁
■ 曰健之善後策

5
2
0

5
2
1

5
2
1

5
2
1
丁曰健之〈平臺藥言〉六條款 丁
■ 曰健之〈諭同誅首惡解散脅從札示〉 丁
■ 曰健之多籌

5
2
1

5
2
2
臺灣餉項接濟軍糧稟 淡
■ 水紳士舉人陳維英寄丁道書 文
■ 武欠缺和衷 丁
■ 曰健卸任

5
2
3

5
2
3

5
2
4

■ 附」關於戴潮春事件靖平記事 《東瀛紀事》
— 《
■ 戴案紀略》 《
■ 治臺必告

5
2
4

5
2
4

5
2
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錄》 。
5
2
5

第十七節
  陳心婦仔並蔡顯老案
 
5
2
6

匪黨乘日軍進「番」地張勢 陳
■ 心婦仔之案 蔡
■ 顯老之案 。
5
2
6

5
2
6

5
2
6
第十八節
  施九緞 (校按:上字原文作﹁段﹂)事件  
5
2
7
施九緞事件 施■ 九緞策劃中止劉巡撫清賦事業 設
■ 置保安局 。
5
2
7

5
2
7

5
2
8
附錄
  澎湖島民之習慣性搶奪
 
5
2
8
島民性喜殺伐而肆搶奪 海
■ 賊島 官
■ 不能革除此陋習 。
5
2
8

5
2
9

5
2
9
第三章
  義民之鼓勵
 

或來電(02)2705-5066
5
3
0
義民 義
■ 民所以重要之緣由 招
■ 募義民為治「匪」之上策 對
■ 義民之恩例
5
3
0

5
3
0

5
3
1

5
3
1
朱、林兩案對義民優獎之事例 忠義亭
—   效
■ 忠里 嘉
■ 義 旌
■ 義亭 褒
■ 忠莊

5
3
1

5
3
2

5
3
2

5
3
2
福安莊
■ 義民亭
■ 淡水義民
■ 義民陣亡者列入祀典
■ 追
■ 嘉林朝英之功
5
3
2

5
3
2

5
3
2

5
3
2

5
3
2

■ 民之弊害 「
■ 附」忠烈祠與忠義馬,二十三將軍廟與義犬 。
5
3
3

5
3
4

5
3
4
第四章
  抗清事件之間接動機
 

5
3
6
第一節
  抗清事件與結拜訂盟
 

5
3
6
結拜訂盟之風 認
■ 小說稗史為誨盜之書而予禁止 丁
■ 曰健之諭示 。

5
3
6

5
3
6

5
3
6
第二節
  迷信之影響
 

5
3
7
不逞之匪徒利用迷信 匪
■ 徒散播妖言蠱惑民心之事例 假
■ 裝類似幻技之奇蹟蠱惑愚民之事

5
3
7

5
3
7
例 官軍亦利用迷信鼓舞民心
■ 「附」變亂與迷信之依從
■ 起
■ 於陰謀之秘密結會概與

5
3
8

5
3
9

5
4
1
宗教上之迷信相結合 《東瀛紀事》之有關戴潮春結會之記述
■ 良民啖匪魁肉以作避免土

5
4
2

5
4
2
匪加害厭勝之風 乘
■ 天變地異流布訛言以達到煽惑目的之例 「
■ 附」火災之迷信 。

5
4
3

5
4
4

5
4
6
第五章
  軍器等之禁制
 
5
4
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禁止軍器之私藏及製造 軍器違禁之管束未充分執行
■ 禁止鐵器之輸入私賣
■ 阻
■ 止
5
4
7

5
4
7

5
4
8
鑄冶工業之發達與名工呂亞錦 「
■ 附」鳳山縣下粵莊之大 。
5
4
8

5
4
9
第六章
  分類械  
5
5
0

閩、粵兩屬之拮抗 閩
■ 屬與粵屬間氣類之差異 閩
■ 、粵兩屬或泉、漳二籍民眾之分類械
5
5
0

5
5
0
及其事例 分類械 與「叛亂」之關係
■ 官司對分類械 之究辦
■ 方
■ 傳穟、方維
5
5
1

5
5
4

5
5
6
甸、王衍慶之籌策 淡水同知婁雲之〈莊規禁約〉
■ 淡水同知曹謹之謀泉、漳兩屬和睦

5
5
6

5
5
7
碑記 周
■ 凱著〈治漳泉械 議〉萬餘言 劉
■ 巡撫〈全臺團練章程〉中之特別規定 鄉

或來電(02)2705-5066
5
5
8

5
5
9

5
5
9
老、耆紳之慰解調停例 藍鼎元之〈諭閩粵民人〉
■ 鄭
■ 用錫之〈勸和論〉 吳
■ 子光
5
5
9

5
6
1

5
6
1
之〈分類擬序〉 分
■ 類滋事有一定特色 。
5
6
2

5
6
3
附錄
  西皮福祿之爭
  5
6
4
西皮、福祿二樂派 5
6 平
■ 手之紛爭 日
■ 本據臺後之諭告 。
4

5
6
4

5
6
5
第一章 望其母,掩涕。《一肚皮集》〈鄭事紀略〉云:成功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68
明鄭在臺灣
每寢必東首。蓋同事異傳。後,隆武元年,從唐王在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州,嘗以母病陛辭,將歸省安平鎮。唐王曰:「有事之
與清人之勦蕩 秋,卿何忍舍朕去 ?」成功泣曰:「臣七歲別母,忽爾
病危,為子者心何安 ?以報陛下之日長,故敢請。」唐
王不得已許之云。可見其思親孝情之切。)叔父鄭鴻逵
(校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達﹂)甚器重之,常撫其
頂,至謂「此吾家千里駒」云。讀書精敏,不治章句,
中國近代史上一大演變 明、清二代之興衰交 曾以「洒掃應對進退」之題作文,中有:「湯武之征

替,兆於明萬曆四十六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誅,一洒掃也;堯舜之揖讓,一應對進退也。」之句。

或來電(02)2705-5066
起於滿洲,建元天命,開始顯示其南下之勢時。至明崇 塾師大奇之。先輩王觀光亦謂芝龍曰:「是兒英物,非
禎 九 年 , 定 其 擁 有 天 下 之 國 號 稱 為 大 清 。 ︵清 太 宗 崇 德 爾所及也。」年十五補諸生,試高等,食餼。時有術士
元年 ︶明隆武元年,唐王聿鍵︵校按:上字原文誤作 視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
﹁ 釗 ﹂ ︶ 入 閩 疆 , 在 福 建 之 福 州 踐 祚 , ︵時 以 福 建 為 福 科甲中物也。」弘光中,弱冠而入南京太(校按:上
京,以福州為天興府。︶徐圖復國之策。平西侯鄭芝 字伊能原書作﹁大﹂)學,聞錢謙益之名,執贄為弟
龍,據有閩省要鎮泉州南方之安平,由於夙習海事,且 子。謙益字之曰大木。(校按:金鶴沖︽錢牧齋先生年
極富饒,所部兵精糧足,有威震八閩之概。乃令其子成 譜︾繫其事於崇禎十一年戊寅,並云成功時年十五)
功晉謁唐王,因賜國姓,以示優遇。 至隆武元年,賜姓、名「成功」。由是咸稱之「國姓
爺」。如斯,初拜御營中軍都督,起而一身委於邦家。
鄭成功幼名福松,初由母撫育於日本(肥前平戶)。 同年七月,唐王將親征,頒詔四方,中有:「鄭家父
崇禎三年,父芝龍具書迎請,獲准,赴之,改擬漢名 子兄弟,實是將星聚於一門。 功臣鄭(校按:上
……
為森,時年甫七歲。(《小腆紀年》云:成功每東向 三字伊能原書作﹁勳臣﹂)芝龍,振古之豪傑。」之
語。既而芝龍累進封平國公,成功封忠孝伯,掛招討大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倘有不測,兒惟有縞素復讎而已。﹂鄭芝龍不聽,率
將軍之印,鄭氏廝養皆有恩賜,可知鄭氏一族受特別 五百人到福州,遵制剃頭投降。而清人疑其桀黠多智,
重用。 恐縱之有意外之憂,遂挾之北去。︵是歲即清順治三
︵校按:上字原文誤作﹁五﹂︶年,與鄭芝龍以一等
翌二年,唐王淪落於汀州,為清軍所襲,於其府堂 精奇尼哈番︵清初,於公、侯、伯之外,授予功臣之
遇害,明之運勢漸非也。 封爵︶︵校按:視一品,乾隆時改為子爵︶。後,順
治十年封同安侯,而其實不過名譽之桎梏也。︶時鄭
《小腆紀年》附考云:「諸書皆謂隆武(唐王)被執, 成功嘗蒙南明之殊遇,雖敘崇爵,而未嘗掌兵柄,諫

或來電(02)2705-5066
送至福州,斬於市,曾妃被執投九龍潭死。《臺灣外 父不聽,且既聞北行,又痛母死於非命,︵同年,清
記》云:錦衣衛陸昆亨眼見隆武帝后戎裝小帽,與妃嬪 軍南下時,逼安平鎮,鎮兵棄城泊於外海。初成功之
被難於汀州之府堂,百姓收群屍,葬於羅漢嶺。當得實 母田川氏︵即翁氏︶迎自日本,住圍城中,持劍不肯
也。或又曰:在汀州代死者為張致遠,王實未死。後, 去,歎曰:遠在異域,事至此,今惜一死,有何面目
鄭成功屯兵鼓浪嶼,有遣使存問諸臣者,謂為僧於五指 復 見 人 乎 ?遂 登 樓 自 刃 投 河 水 云 。 而 黃 宗 羲 ︽ 賜 姓 始
山。然亦莫別其真偽也。」 末︾所載:﹁北兵至安海大事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

069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縊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
先是,鄭芝龍曾與文臣忤,心竊有意歸款於清。 納之以歛。﹂自屬異聞。︶乃悲歌慷慨,欲起義兵,
︵成功嘗入侍唐王,見其有憂容,頓首曰:﹁陛下鬱 以圖恢復,詣泉州文廟,拜先師,脫所著儒服焚之,
鬱 不 樂 , 得 無 以 臣 父 有 異 志 耶 ?臣 受 國 厚 恩 , 義 無 反 用招討大將軍之印,自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
顧,願以死扞陛下矣。﹂云。 ︶至此,將從其招撫,召 國姓﹂,回安平訓練士卒,整飭船隻,收集餘眾,得數
成功謀事,成功再度力諫曰:﹁夫虎不可離山,魚不 千 人 。 往 來 閩 、 粵 海 上 以 觀 變 。 而 金 門 及 廈 門 ︵含 鼓 浪
可脫淵,離山無威,脫淵則困,大人思之!﹂又曰: 嶼 ︶二島︵皆屬泉州府同安縣,在閩海南北對峙 ︶,
﹁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且北朝何信之有? 實為其立腳之根據地。︵︽讀史方輿紀要︾曰:﹁同
安三面距海,金、廈尤險要,為門戶之防。﹂︽海國聞 二月,遣使冊封成功為海澄︵校按:上二字原文誤作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70
見錄︾曰:﹁金為泉郡之下臂,廈為漳郡之咽喉。﹂可 ﹁澄海﹂︶公。成功不受。同年八月,復遣使招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見金、廈二島在閩海兵要上位置之重要也。 ︶時桂王由 諭可畀以泉、漳、惠、潮四府事權。成功斥之。嗣於
榔,既立於廣東肇慶府,擬為發祥正位之始都,以明年 九年︵順治十二年︶六月,十年︵順治十三年︶十二
為永曆元年。越二年八月,鄭成功遙聞之,加額曰: 月,累書勸降,成功置之不答,尤其最後之勸降,傳有
﹁ 吾 有 君 焉 。 ﹂ 遣 特 使 ︵前 中 書 舍 人 江 子 燦 及 黃 志 高 ︶ 接受鄭芝龍之本意者,名謝表,面說就撫,以其不聽
航 海 至 行 在 , 上 表 奉 正 朔 。 ︵先 是 , 鄭 成 功 於 海 上 稱 隆 日夜涕泣,至以無可復命為憂。成功雖持強硬態度,
武三年、四年。︽小腆紀年︾載:﹁時道阻,未通粵 但父子之情不能忘,常於中夜起立北向,私自悲哭哀
中也,從大學士路振飛、曾櫻議,仍稱隆武四年,頒 痛云。 ︶
曆 ; 用 文 淵 閣 印 鈐 之 。 ︵考 曰 : 顧 炎 武 集 有 ︿ 路 舍 人 家

或來電(02)2705-5066
見東武四先曆﹀詩。舍人,振飛長子澤溥,﹁東武四 鄭成功在廈門,自置官屬,分理庶事,立儲賢館,
先 ﹂ 蓋 隆 武 四 年 之 隱 語 也 。 ︶即 是 也 。 ﹂ 至 此 始 用 永 曆 延四方之士係在此際。如其改廈門為思明州,亦不外標
年號。 ︶ 榜 回 天 憑 據 之 意 耳 。 ︵當 時 屯 兵 東 南 內 島 , 鼓 浪 嶼 為 其
外護,又廈門城東郊之太平巖及紫雲巖等佛宇禪房所
由是專雄視海上,分所部為七十二鎮,仗節守義, 在,傳係鄭氏讀書之處。見︽鷺江志︾。 ︶
出沒閩、粵之間,屢與清軍抗衡,有如︽一肚皮集︾
︿ 鄭 事 紀 略 ﹀ 月 旦 云 : ﹁ 所 謂 喑 嗚 ︵校 按 : 上 二 字 伊 能 永曆十二年正月,鄭成功冊封延平王,︵先是,
原書作﹁暗鳴﹂ ︶則山岳崩頹,叱 則風雲變色者,此 永曆二年晉威遠公,三年晉廣平公,七年晉漳國公。既
其鋒銳誰與敵?﹂之概。因此清廷有如浙江監察御史李 而次年︵校按:永曆十三年︶,江南一敗,上表待罪,
振宜上書所云:﹁鄭逆為閩、浙、江南之重患。﹂之 且自貶王爵,仍用招討大將軍印云。或謂鄭成功封延平
憂。︵於是,清廷倣其父之例,將行招撫之策,先降 王 , 旋 晉 封 潮 王 。 此 說 未 有 根 據 。 ︶ ︵校 按 : 據 朱 希 祖
旨鄭芝龍,勸成功投誠。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 ︿鄭延平王受明官爵考﹀一文考定:成功於隆武二年三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月封忠孝伯,永曆二年十月封威遠侯,三年七月封漳國 事。︽小腆紀年︾曰:﹁其山羊多,故名之。相傳其下
公,八年七月封延平王,九年四月齎延平王冊印重來, 有龍宮,戒震驚,成功曰:﹃成功統率三軍,恢復中
十一年十一月晉封潮王。封潮王事,見於阮旻錫︽海 原,如天命有在,即將諸船沈滅,神其鑒諸。﹄祝畢,
上見聞錄︾及夏琳︽海紀輯要︾、︽閩海紀要︾,應屬 風頓止。﹂又︽偽鄭逸事︾曰:﹁成功久踞金、廈,蓄
可 信 。 ︶ 賜 尚 方 劍 。 ︵尚 方 劍 之 故 事 , 漢 代 之 制 , 凡 為 志內侵,造戰艦三千餘艘。順治十三年︵永曆十二年係
調製供御之器物,屬少府三官之一,有尚方、珍寶貴什 順治十五年,故上列﹁三﹂字應係﹁五﹂字之誤︶,將
之外,掌作可充天子佩用刀、劍之類,所謂:﹁願賜 大發兵,窺江南, 連檣八十里,見者增慄。至江南
……
︵校按:上字伊能原書作﹁得﹂︶尚方斬馬劍,斷 臣 羊山,山有神、獨嗜畜羊,海舶過者必置一生羊而去,

或來電(02)2705-5066
一人,以厲其餘。﹂︵︽漢書︾朱雲傳︶如此暗示特意 日久蕃息至 山,不可數計。鄭氏戰艦泊山下,將士競
期待矣。 ︶令以便宜行事。且手詔有:﹁進師江南,伸 取羊為食,干神怒,大風驟至,巨艦自相撞擊,立碎,
大 義 於 天 下 。 ﹂ 之 語 。 於 是 七 月 ︵校 按 : 永 曆 十 二 年 ︶ 損 人 船 十 七 、八 , 大 失 利 返 。 ﹂ 蓋 所 傳 雖 大 同 小 異 , 而
大整舟師,將攻略江南重鎮 ─金陵︵即南京 ︶,抗 皆將其禍歸於干神怒,記時人之恐怖耳。 ︶其後,清軍
衡亙年餘,終不克。股肱將領多陣亡。翌十三年九月, 南下,屢次進攻廈門,鄭軍反擊退之,終成功之世,廈
無 功 回 師 退 返 閩 海 , ︵校 按 : 成 功 之 北 伐 凡 二 次 , 永 曆 門島未曾覆沒。

071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十二年及十三年各一次,前者因羊山遭風,損失慘重,
中止不前。後者師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至圍金陵 永曆十三年閏正月,桂王自雲南西出鐵壁關,播遷
時竟功敗垂成,令人扼腕。謂之﹁抗衡 年餘﹂,似滋 緬 甸 , ︵據 傳 ﹁ 自 古 乘 輿 之 奔 播 未 有 若 此 艱 難 者 ﹂ 。 ︶
誤解。 ︶僅保廈門、金門二島。而此一敗實為鄭氏在大 以後音訊不通金、廈,幾有存亡不詳之狀。而且地蹙軍
陸 失 其 勢 之 致 命 傷 。 ︵初 , 鄭 氏 舟 師 舳 艫 相 接 , 自 閩 海 孤,稍有不堪愁悶之感。鄭成功尚倣唐天祐、天復之故
北上,而於羊山遭颶。碎巨艦數十,漂沒士卒八千人, 事,奉正朔,欲易地以圖恢復。此時東方海島之臺灣,
成功之子三人亦溺之。乃一時旋舟山理舟楫,為後圖。 為 荷 蘭 人 所 據 , 偶 有 荷 通 事 何 斌 ︵泉 州 府 南 安 縣 人 , 流
蓋屬成功戰歷中未嘗有之失敗也。時為永曆十二年七月 寓臺灣,據︽臺灣府志︾所載,似亦曾冒稱﹁日本甲
螺﹂。︶夙為荷蘭人掌會計,虧空二十萬,懼事發難 功以臺灣初定不能行,張煌言乃以孤軍徘徊金、廈兩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72
償,乃前來廈門說鄭成功曰:﹁臺灣沃野千里,雞籠、 島之間云。︶時荷蘭人已扼住南部西岸已開之臺江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淡水硝磺有焉。橫絕大海,肆通外國;耕種可以足食, 害,於外屏之一島 ─ 一鯤身︵後之安平 ︶築熱蘭遮
興販銅、鐵,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養,真霸王 ︵ ︶ 城 , 即 赤 嵌 城 , 又 於 內 部 沿 岸 之 赤 嵌 ︵後
Zeelandia
之區也。﹂言畢自袖中出示地圖,指點水陸之布置,鄭 之臺南 ︶築 城即赤嵌樓,以為遠東貿易之一根
Provintia
成 功 悅 , 以 為 此 亦 海 外 扶 餘 也 。 ︵據 ︽ 小 腆 紀 年 ︾ 載 何 據地。而鄭成功一面將金、廈兩島,委世子經監守,
斌遣其私人郭平,駕小舟,偽裝釣魚者,順鹿耳門至赤 十五年三月四日︵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校
嵌城往來探視,得港路一條云。可知其經過。 ︶蓋其父 按:括註有誤,永曆十五年三月四日為一六六一年四月
芝龍,嘗占有此地以制海,地利既所與聞,心乃倍動, 二日 ︶親率優勢之舟師︵稱有船隻不下九百,兵二萬
因召集僚屬計議,終日不決,遂獨斷而決定之。︵此 五 千 云 ︶ 發 自 廈 門 ︵校 按 : 上 列 日 期 有 異 說 , 當 以 ︽ 先

或來電(02)2705-5066
時,對於據臺之利害,明鄭將領之間,似有甚多異見, 王實錄︾即︽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所載為準 ︶,
且多非之,唯有馬信、楊朝棟等則以為是。兵部尚書張 橫 渡 臺 灣 海 峽 , 進 入 澎 湖 大 山 嶼 之 媽 宮 澳 。 ︵六 日 , 鄭
煌言,原與鄭成功有舊,亦非之,遣幕客羅子木,苦言 成功自祭禱海岳,並巡視附近諸嶼,對諸將言曰:﹁臺
進諫曰:﹁思明︵即廈門︶為根本,臺灣枝葉耳,無 灣若得,則此門戶保障。﹂遂撥派陳廣、楊祖、林福、
思 明 , 臺 灣 豈 得 一 日 保 乎 ?此 時 與 紅 夷 交 爭 , 殊 非 至 張在等守澎湖。 ︶旋究測漲潮,進入臺灣之臺江北口鹿
計。﹂而責以今如一入臺灣,則將來兩島不可並守,是 耳 門 。 ︵當 時 鄭 成 功 命 設 香 案 , 冠 帶 叩 祝 曰 : ﹁ 成 功 受
孤天下之望也,且作詩譏誚之曰:﹁中原方逐鹿,何暇 先帝眷顧重恩,委以征伐,奈寸土未得,孤島危居,
問虹梁。﹂﹁圍師原將略,墨守亦夷風。﹂﹁只恐幼安 今冒波濤闢不服之區,天若祐我,假我潮水,行我舟
肥遯老,杖藜皂帽亦徒然。﹂﹁寄語避秦島上客,衣 師。﹂驗之,則加漲丈餘,乃以手加額曰:﹁是天之哀
冠黃綺總堪疑。﹂後有遷界之令,沿海流亡失所,張 孤,不委之溝壑也。﹂令何斌按圖轉舵,發 云。 ︶
煌 言 頓 足 歎 曰 : 棄 此 十 萬 生 靈 , 與 島 夷 爭 乎 ?復 以 書
招鄭成功,請乘機取閩南,再遣使苦口責之。而鄭成 先是,駐臺灣之荷蘭太守揆一︵ ︶
Frederik Coyett
鄭成功像及明鄭征臺圖(東洋文庫所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73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夙察明鄭對臺灣之關注,為嚴其守備起見,乃向巴達維 國妖孽之示兆擬於荷蘭敵人之異傳乎 ?︶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74
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請求增遣軍艦,而該公司評議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會則予以彈劾,謂揆一怯懦,並無理由而驚惶,且對 鄭軍︵部將楊祥專督其進攻部隊 ︶先將熱蘭遮與
揆一下停職令,派克蘭克︵ ︶代之。
Herumanus Clenk 普羅民遮兩城之間截斷,而先占領普羅民遮城所在地,
如斯,明鄭之艨艟,已壓迫臺江外口,而新任太守尚 遣通事李仲勸降,告以此地乃先人故土,不可不收復,
未到達,且其警備至為薄弱,堪作實際戰鬥之船艦亦 珍寶不急之物,聽任載歸。荷蘭太守固拒,竭盡兵力死
缺 乏 。 ︵康 熙 五 十 四 年 間 , 從 事 測 繪 臺 灣 輿 圖 之 法 國 傳 守熱蘭遮城。其後兩軍對抗,相持數閱月,鄭軍採取長
教士馬俠所著︽踏察記︾云:﹁余聞當時為鄭國姓一部 期包圍之策,最後決意以數船積載可燃性材料,乘東北
將之實話:鄭國姓來征時,臺灣之城及港之守備,僅以 烈風放火,自上風接近荷蘭船舶。此計奏效,共燒夷荷
荷人幹部十一人所成立,其餘一部分為自東印度諸島隨 蘭 船 四 艘 中 之 三 艘 。︵ 初 鄭 軍 一 入 鹿 耳 門 , 有 荷 蘭 一 遊

或來電(02)2705-5066
來之黑奴與一部分土番組織而成者耳。港內有四艘荷蘭 艇馬里亞︵ ︶號,由臺江南口逃出,急往巴達維
Maria
船,各以一荷蘭人率引衛兵數名搭乘而已。雖另有荷蘭 亞報告戰情,適遇西南信風,逆向航行費時五十三日,
船七艘,然被困於城內。﹂︵據甘為霖著︽荷蘭治下之 及其抵達巴達維亞,時在新太守克蘭克出發後二日。新
臺灣︾所載 “De Mailla’s Notes on his visit to Formosa in 太守克蘭克抵達臺灣,將入臺江時,目擊鄭軍占領之意
。 ︶尤 應 視 為 實 錄 。 又 ︽ 小 腆 紀 年 ︾ 述 鄭 軍
A.D. 1715” 外光景,乃改變航路北上,寄泊北部之雞籠港,知悉已
入臺光景云:﹁先數夕,風潮驟振,聲震雲霄,揆一王 難抵抗之情後,乃向日本長崎而去。當時,在雞籠之荷
率諸酋登城望海,見一人襆頭紅衣,騎長鯨,從鹿耳門 蘭人一百七十餘人同行避難云。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接
游漾紆洄,繞赤嵌城而沒。是日 聲轟天,登高以千里 獲馬里亞號之急報,乃在主將卡宇︵ ︶指揮
Jacob Kaew
鏡視之,見鹿耳門船隻旌旗,笑謂:﹃唐船近 臺則無 之下,以七百之兵,分乘船艦十艘,併載運軍械與糧
遺類。﹄俄見首船樹旗纛,倏北︵校按:上二字伊能原 餉。︵自臺江南口進入。︶一面,在臺灣之漢人,競為
書脫︶倏東,餘船以次銜尾魚貫,悉遠 臺而行,駭為 鄭軍內應,故荷人已成眾寡難敵之勢也。據荷蘭人之記
兵自天降。﹂如其一人騎長鯨云云一齣,或許漢人將亡 錄,鄭軍對待荷蘭之俘虜,頗加虐待,被屠戮之屍骸,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裸 體 堆 積 , 竟 有 一 坑 埋 葬 五 、六 十 人 者 。 其 被 殺 害 者 不 實不能因一為鄭軍所敗,而完全忘卻臺灣。乃與清軍約
僅有戰鬥力之男子,竟及於婦孺。加之熱蘭遮城被圍困 攻守同盟,一面願為清軍提供撲滅明餘黨之方便,以一
日久,缺乏糧食,軍民陷於飢餓,戰死、病亡者計達 面獲清軍資助恢復臺灣之捷徑。於是,西元一六六三
一千六百人,以致軍無鬥志,甚至有與鄭軍通款曲者 年 ︵康 熙 二 年 ︶ , 荷 蘭 水 師 提 督 波 特 ︵ ︶,率軍艦
Bort
云。 ︶於是,荷蘭軍終告不支,太守揆一向鄭軍乞降, 十六艘,搭載水陸精銳數千,占得鄭軍根據地金、廈兩
其和約全文十八條,包括:﹁停止彼此一切敵意,忘卻 島 。 越 二 年 ︵西 元 一 六 六 五 年 , 即 康 熙 四 年 ︶ , 該 荷 蘭
前嫌,將所有公物移交與國姓爺︵ ︶,但其各
Koxinga 提督波特,又將雞籠港口之聖薩爾瓦多︵ ︶
San Salvador
自私有財產應准予保留,容許攜出島外。﹂之條款。鄭 城,加以重修,以為徐圖恢復其勢力之基礎。然清軍

或來電(02)2705-5066
軍許之,當時荷蘭人移交鄭成功之物件,除城砦及兵器 忙於自衛,不能履行對其應援。及至明年鄭軍進兵北
外,有商品、雜物等財貨,實計達八百萬兩云。︵據 部,荷蘭人鑑於孤軍無援之形勢,於是對占領臺灣絕望
荷蘭人之紀錄,當時,在確實履行降約之前,先行交 而退去,是為西元一六六八年︵永曆二十二年,康熙
換人質,國姓爺送交武將 Moor Ongkun 、 文 官 Pimpan 七年 ︶五月之事。︵荷蘭人駐足之根據地聖薩爾瓦多
,而荷蘭人則送交
Jamooje 及 St.
Jan Ortzens van Waveren ︵ San ︶城所在地,即基隆港口社 嶼︵即西人
Salvador
云。 ︶ 謂 島︶,其面臨北方海洋之山腰,有一岸洞,洞內

075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David Harthouwer Palm
刻有洋字參差交錯,大小約一千餘字,其中其文字添有
十二月三日︵西元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太守 、
1664 、
1666 等西元紀年。後來漢人稱此洞為﹁番
1667
揆一以下全部軍民,分乘船艦八艘,退出臺灣南部。先 字洞﹂。而所刻文字之種類,除紀年外,似係人名,據
是,荷蘭人代替西班牙人,擴張其勢力範圍至臺灣北 實地採訪示其一、二著例,如: 1664 IACOB SCHELCK.
部,據雞籠、淡水二港,且將在淡水港頭之西班牙舊城 HANS HUBENER. 1667CK HANS HENRICK. BOTEN
─聖多明各︵ San Domingo
︶城加以修築,在放棄南部 ,西元
PORY. MICOIAWS IROS. ANNO LIRII 1666.
主權後,以明鄭之統治實際尚未及於北部為奇貨,故尚 一 八 九 三 年 告 成 之 C. Imbault-Huart
著 ︽ 臺 灣 島 ︾ ︵ L'ile
有在此駐足者。加之,荷蘭經營臺灣前後達三十餘年, ︶,敘述及此史蹟之查考云:﹁港口以 Lile Palm
Formose
番字洞之內部壁面及其入口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76
荷蘭人投降圖(東洋文庫所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77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島︵即社 島︶為防禦,用珊瑚礁加以圍繞,由一小通 過。如插在書內之一張圖,描寫鄭成功穿著明代衣冠,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78
路,僅與臺灣端分離。中央小丘,高不過七十公尺。吾 坐高椅上,鄭成功之面前,荷蘭人低頭約投降之狀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人至今尚可辨認在山腰所存洞窟之沙岩內側面,以小刀 見 有 暗 示 諷 刺 之 意 。 該 著 者 C.E.S. 究 係 何 人 ?識 者 認 係
雕 刻 之 二 、三 荷 蘭 人 姓 名 。 此 乃 與 堡 壘 同 為 荷 蘭 人 占 領 拉丁語 即 揆 一 及 其 同 伴 之 簡 寫 。 ︵ J.
“Coyett et Societas”
該堡壘之紀念,其附載於姓名之年代,則為明顯證示: 著
J. van Toorenenbergen “De Nederlandsche Zending op
荷蘭人雖於一六六二年為國姓爺︵ ︶逐出熱蘭遮
Koxinga 則以為
Formosa 1624-1661.” Dr. 之有根據之推測,
Grothe
城,而迄至一六六八年,仍有寄寓於基隆者。﹂此實為 明言其所以有採信之價值。︶ 乃荷蘭最後之臺灣
Coyett
中肯之說,蓋此姓名乃往時荷蘭人占據此地之紀念簽名 太守,為臺灣之守備建策綢繆之計,反被彈劾,終不得
無疑。 ︶ 已留投降之污名者也。 ︶

或來電(02)2705-5066
據漢人口碑,鄭軍從雞籠港外西方已開之金包里 初,鄭成功占領普羅民遮城,即開始分治之端,
海 岸 , 萬 里 加 投 之 小 澳 ︵或 係 金 包 里 堡 下 萬 里 加 投 庄 之 改赤嵌為承天府,府治擬於此處,又於北路設天興縣
礦港附近乎。 ︶登陸,其一部由東方直衝雞籠側面,一 ︵屬 於 明 鄭 時 設 立 之 開 化 里 , 位 於 後 來 之 佳 里 興 堡 佳 里
部由西方突擊淡水之背後云。是為昔日西班牙人所開雞 興 庄 之 位 置 ︶ , 南 路 設 萬 年 縣 ︵後 來 鳳 山 縣 城 , 即 興 隆
籠、淡水之海岸聯絡道路,就其地理形勢而言,應可首 內里埤仔頭庄之位置 ︶隸屬之,時為永曆十五年五月。
肯 。 ︵荷 蘭 人 退 出 後 經 過 十 四 年 , 西 元 一 六 七 五 年 , 荷 ︵最 初 任 承 天 府 尹 ︵ 後 為 知 府 ︶ 為 楊 朝 棟 , 任 天 興 知 縣
蘭阿姆斯特丹府出版一書,著者匿名署以 ,書名
C.E.S 為祝︵校按:上字原文誤作﹁視﹂︶敬,任萬年知縣為
題 為 ︽ 被 閑 卻 之 臺 灣 ︾ ︵ ’tVerwaarloosde Formosa
︶。 莊之烈。 ︶至是年十二月,荷蘭人履行降約,退出臺灣
書中揭發荷蘭最後經營臺灣,誤採退縮之政策,且其當 南部,鄭成功乃祭告山川神祗,改稱全島為東都,置安
局者,本身專注於利己營私之計,雖其歲入有餘裕,而 平 鎮 於 熱 蘭 遮 城 ︵ 赤 嵌 城 ︶ 。 ︵當 時 其 公 廳 設 於 安 平 鎮
歲出則僅不過十分之一上下,從而軍備之設施,亦屬有 之赤嵌城,︽裨海紀遊︾云:﹁功自就臺灣城居,鄭氏
名無實,因此,終使鄭軍乘虛攻破之而收攻略之功之經 所謂臺灣城,即今安平城也。﹂︽臺灣縣志︾︿外編﹀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遺蹟﹂赤嵌城條云:﹁康熙元年,偽鄭就內城改建內 筆 談 ﹀ ﹁ 泉 井 園 石 ﹂ 云 : ﹁ 鄭 氏 北 園 , 去 郡 治 五 、六
府,塞北門,欲闢南門,斧鑿不能入,乃止。﹂︽臺 里,從海視之,則直北矣,故名。園在平壤,無邱壑、
海 使 槎 錄︾所載︿赤嵌筆談﹀之﹁城堡﹂亦云:﹁紅毛 亭臺曲折凌峻之致。﹂︵開元寺為其後身︶ ︶
城,鄭成功僭竊時,宮殿在焉。﹂又同書︿偽鄭附略﹀
云:﹁ ,鄭國城門名,偽鄭據紅毛城,因取以名內 鄭成功於是謂諸將曰:﹁此膏腴之土,當寓兵於
城之門。﹂等可徵之。︵赤嵌城一名紅毛城︶又其私邸 農。﹂諸將請其法,曰:﹁今僻處海濱,安敢忘戰?按
似在承天府內,清人入臺當初,就之置臺灣府署處, 鎮分地,按地開荒,有警時則荷戈而戰,無警時則負耒
︽臺灣府志︾︿規制志﹀云:﹁臺灣府:在東安坊,南 而耕,將使野無曠土,軍有餘糧。﹂於是即日貼分地

或來電(02)2705-5066
向。舊係偽宅 ,署右側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
…… 方 , 督 兵 開 墾 。 營 盤 之 制 是 也 。︵ 營 盤 為 一 種 屯 田 , 顧
︵︽︵臺灣縣志︾︿政志︵校按:伊能原書作﹁地 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國家設立屯田,有邊
志﹂︶﹀亦有略同之記載。︶關於臺灣縣署︵後之海東 屯,有營屯。邊屯為屯於各邊空閒之地,且耕且戰者;
書院︶之位置,據︽臺灣府志︾︿規制志﹀云:﹁舊縣 營屯為屯於各營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即古寓兵於農
署在東安坊,開闢時建。﹂又︽臺灣縣志︾︿政志︵校 之意,法莫善於此。﹂︵北直二所引︽三河縣志︾之屯
按:伊能原書作﹁地志﹂︶﹀云:﹁偽時故宅也。﹂等 田︶明鄭之營盤兼營屯與邊屯為一體。康熙七年施琅

079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節可徵知之。此外,承天府北郊有鄭氏退閒之別墅︵外 ︿陳海上情形勦撫機宜疏﹀中所載﹁今雖稱三十餘鎮﹂
武定里鄭仔 庄之洲仔尾︶。︽臺灣紀略︾所載:﹁辛 可以推察當時明鄭營盤布置之大概。又︽臺灣縣志︾
酉︵永曆三十五年︶鄭經預立其庶子鄭欽︵即克 ︶為 ︿外編﹀﹁遺蹟﹂載:﹁馬兵營井:在寧南坊。 鄭
……
監國,退閒於洲仔尾,築遊觀之地:峻宇雕墻、茂林嘉 氏駐馬兵此,故名。﹂由此可知當時兼有馬兵之設施。︶
卉 , 極 島 中 之 華 麗 ; 不 理 政 務 , 嬉遊為樂。﹂即是。或
因鄭氏別墅所在,故有﹁鄭仔 ﹂ 地 名 乎 ?有 北 園 別 館 曩清人屢次以書勸諭鄭成功歸降,而成功不應,
︵永康下里三份仔庄︶。︽臺灣府志︾及︽縣志︾云: 至此乃令閩、粵沿海居民,盡向內地遷徙,以斷絕與臺
﹁偽鄭為其母董氏建。﹂即是,亦係鄭經所置,︿赤嵌 灣 明 餘 黨 之 聯 絡 應 援 。 ︵此 劃 界 遷 民 之 議 , 實 基 於 海 澄
公黃梧所陳滅賊五策,其一云:﹁金、廈兩島,彈丸之 君輕別妾出門走,從軍遠涉大海東,向妾叮嚀代將母。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80
區,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實由沿海人民走險,糧餉、 驚聞海東水土惡,征人疾病十而九,猶望遙傳事未真,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油、鐵、桅船之物,靡不接濟。若將山東、江、浙︵校 豈意君訃播人口,滔滔白浪拍天浮,誰為負骨歸邱首,
按:上字伊能原書作﹁折﹂︶、閩、粵沿海居民盡徙 君 骨 不 歸 君 衣 存 , 攬 衣 招 魂 君 知 否 ?死 怨 君 骨 不 同 埋 ,
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則不攻自滅也。﹂其二 死願君夜共相守,骨可灰兮怨不灰,衣可朽兮願不朽,
云:﹁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凡溪 妾 怨 妾 願 只 如 此 , 節 烈 聲 名 妾 何 有 ?﹂ 又 如 據 ︽ 臺 灣 外
河豎樁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如 記︾,載述出征軍眷之怨聲:鄭成功將征臺灣,一夜二
此半載,海賊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賊眾許多,糧 更時分,倣俗問吉凶於聽背後言,︵閩南語俗稱聽闇
草不繼,自然瓦解。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卦,類似夕占橋占之占卜。︶忽聞一婦人獨語毒罵曰:
乃令兵部尚書蘇納海履勘之。時湖廣道李芝芳︵校按: ﹁國姓好死不死,留這一個長尾星,在此害人。﹂︵鄭

或來電(02)2705-5066
當作﹁湖廣道御史李之芳﹂︶以為﹁自古養兵,原以衛 成功應速死,此不祥之彗星生存,將害人之意。︶成功
疆土,未聞棄疆土以避賊也﹂,因上疏條陳所以不可者 竟忘其咒罵,以為﹁長尾星﹂一語,乃示武運長久之吉
八,而終不見採納。︶ 且議以:﹁其父芝龍 糜在京, 兆,心中大喜,於是,在其門上暗留記號,次日差衛
︵ 鄭 ︶ 成 功 賂 商 賈 , 南 北 興 販 , 時 通 消 息 。 宜 ……
嚴加 兵帶該婦人前來,問知係出征兵眷,乃以好言勸慰之,
懲 治 。 ﹂ 云 。 ︵黃 梧 之 議 ︶ 於 是 , 將 芝 龍 棄 市 , 及 其 子 諭以此係天意,勿怨藩主,賞銀四兩、白麻五觔令去云
弟 ︵共 十 一 人 ︶ , 悉 數 伏 誅 , 時 為 清 順 治 十 八 年 即 明 永 云之逸事。係描寫與之相表裏從征兵眷之怨聲也。︶ 鄭
曆 十 五 年 十 月 初 三 日 , 鄭 成 功 據 臺 後 八 個 月 。︵ 此 時 從 成功聞之長嘆曰:﹁使吾徇諸將意,不自斷東征得一塊
征於鄭軍者,多係閩、粵士民。而其文、武官僚及兵民 土,而英雄無用武之地。沿海幅員,上下數萬里,田
諸眷,概有躊躇之色,︽臺灣外記︾云:﹁臺地初闢, 廬、邱墓無主,寡婦孤兒哭望天末,惟以吾故耳。今當
水土不服,病者即死,故各島之搬眷,俱遷延不前。﹂ 移我殘民,闢東土,養精蓄銳,閉境息兵,待天下之
明盧若騰︿殉節篇︵為烈婦洪和作︶﹀古詩,即足以想 清,未為晚也。﹂乃招徠閩之漳、泉與粵之惠、潮之流
見其懷念故山家人情緒也。詩曰:﹁妾為君家數月婦, 民,與其營盤相表裏,大行開闢草萊。︵據明沈光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平臺灣序﹀載承天府分坊云:﹁坊有東安、西定、寧 此外,︽臺灣外記︾康熙十三年︵永曆二十八年︶條
南、鎮北四坊。﹂又載各地之建里云:﹁里有文賢、仁 云:﹁差兵都事李德,駕船往日本,鑄永曆錢,並銅
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 、倭刀、器械,以資兵用。﹂ ︶
祥、仁壽、武定、廣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
康、永豐、新化、永定、善化、感化、開化諸里。﹂此 而另一面,與其所占金門、廈門兩島,隔重洋而成
四坊二十四里為明鄭時代漢人聚落之中心。 ︶ 犄角之勢。相傳:﹁成功於一切謀畫,皆出己見;其所
任用,不過荷戈執戟、摧鋒陷陣之徒,絕無謀士為 ……
於是,制法律,定職官,大獲臺灣民心;一面又 畫一策者。非成功不好士,亦非士不為用,良以謀畫無

或來電(02)2705-5066
得 日 本 之 接 濟 , 故 軍 備 得 無 虛 耗 。 ︵︿ 偽 鄭 逸 事 ﹀ 曰 : 出 成 功 右 耳 。 ﹂ ︵︽ 偽 鄭 逸 事 ︾ ︶ 又 傳 : ﹁ 成 功 特 重 操
﹁成功為日本婦所出,因以渭陽誼相親,有求必與,故 練,舳艫陳列,進退有法;將士在驚濤駭浪中無異平
鄭氏府藏日盈。﹂蓋國際上之援助雖予以拒絕,而私交 地,跳躑上下,矯捷如飛。將帥謁見,甲冑僅蔽身首,
上之接濟,尚繼續至其末年,係屬事實。該書又載起兵 下體多赤腳不褌;有以靴履見者,必遭罵斥,併抑其
當初情形云:﹁聞父降,咨嗟太息。頃之,其弟襲舍自 賞。凡海岸多淤泥陷沙,惟赤腳得免粘滯,往來便捷,
外來,成功告之故;且曰:﹃汝宜助我。﹄即與徒手出 故 與 王 師 鏖 戰 屢 勝 , 其 於 勝 勢 固 已 占 卻 一 籌 ︵校 按 : 上

081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門 ,棹小舟,至廈門隔港之古浪嶼山︵校按:即鼓
…… 字伊能原書作﹁等﹂ ︶矣;官兵以靴履行泥淖中,不陷
浪嶼︶招集數百人。方苦無資,人不為用。適有賈舶自 即 滑 , 奚 免 敗 績 ? ﹂ ︵︿ 偽 鄭 逸 事 ﹀ ︶ 其 隨 機 應 變 之 巧
日 本 來 者 , 使 詢 之 , 則 二 僕 在 焉 , 問 有 資 幾 何 ?曰 : 妙如此。︽沈文肅公政書︾所謂﹁滄溟獨闢田橫之別
﹃近十萬。﹄成功命取佐軍。僕曰:﹃未得主母命,森 島﹂之偉業實須如斯果斷也。︵又鄭成功夫人董︵校
舍 安 得 擅 用 ?﹄ 成 功 怒 曰 : ﹃ 汝 視 我 為 主 母 何 人 !敢 抗 按 : 上 字 原 文 誤 作 ﹁ 堇 ﹂ , 下 同 ︶氏 內 助 之 功 , 亦 有 不
耶 !﹄ 立 斬 之 。 遂 以 其 資 招 兵 製 械 。 從 者 日 聚 , 竟 踞 可沒者,︿偽鄭逸事﹀云:﹁成功婦董氏,勤儉恭謹,
金、廈門。﹂此亦日本接濟之一齣。︵校按:此鄭氏賈 日率姬妾、婢婦為紡績及製甲冑諸物,佐勞軍。成功於
舶之資,而逕視為﹁日本接濟之一齣﹂,不知何所據︶ 賞賚將士,揮千萬金不吝;獨於女紅,不令少怠,使絕
其淫佚之萌,可謂得治內之道者矣。﹂ ︶ 灣見鄭成功,鄭成功先問雲南皇上恢復如何,林英詳陳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82
蒙塵緬甸之末路情形,鄭成功頓足咨嗟者良久云。鄭成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桂王︵校按:即永曆帝︶ 功之忽然臥病不起,似因此精神沮喪所致。夏琳著︽閩
蒙塵於緬甸阿瓦之舊城下。︵據稱當時桂王之居, 海紀要︾亦為鄭氏實錄,推為直筆,其述成功之臨終,
為草廬十餘間,編竹為城,守兵百餘人,從臣自備 與其他諸書不同,曰:﹁五月朔,成功感冒風寒;文、
竹木,結宇聚居。其荒涼境遇,可想而知。︶及明 武官入謁,尚坐胡床談論,人莫知其病。及疾革,都督
之降將吳三桂欲俘之以為功,乃追入緬甸,緬酋莽 洪秉誠調藥以進,成功投之於地,嘆曰;﹃自國家飄零
猛白︵ M o h â P a r a r a D h a m m a R â︶
ja 生擒桂王送至 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
軍營。翌十六年三月,吳三桂擁之北旋,至雲南, 屏 跡 遐 荒 , 遽 捐 人 世 , 忠 、 孝 兩 虧 , 死 不 瞑 目 !天 乎 天
越四月殂於此地。︵︽小腆紀年︾載:﹁宋光伯謹 乎 !何 使 孤 臣 至 於 此 極 也 !﹄ 頓 足 撫 膺 , 大 呼 而 殂 , 時

或來電(02)2705-5066
案:伯幼時聞先曾王母云:﹃吳三桂絞桂王於滇省 年三十有九,為五月八日也。﹂蓋此係當時泉南地方所
篦子坡,天晦黑七日。﹄計時相隔不遠,傳言當不 行之異傳也。 ︶十四日,世子鄭經,在廈門嗣立,布告
誤也。﹂ ︶ 各島,方令舉哀。諸將有哭泣過傷而死者。
明代正統,至此全絕。而臺灣鄭氏,仍然奉永曆 時鄭經克纘先人遺志不屈,亦奉永曆年號,且襲
正朔。是歲正月,清聖祖即位,改元康熙。五月朔日, 延平王,佩招討大將軍之印,其實並無所受命也。初,
鄭成功偶感風寒,猶日強起登將臺,持千里鏡,望澎湖 鄭成功溘然而逝,其弟鄭襲在臺灣暫時護理,適有權臣
諸島。越八日,登臺觀望,回書室,冠帶請出明太祖遺 投其間弄策,偽稱有先藩遺言,將擁鄭襲為主,而行廢
訓,禮畢,坐胡床,命左右進酒,讀至第三帙,嘆曰: 立。群情恟恟。於是,十月,鄭經欲自率舟師,到臺灣
﹁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以兩手掩面而瞑云。自 彈壓,以精通地理之周全斌為嚮導,於大霧蔽天之間,
隆武起兵,凡十七年,壽三十九。︵初,是年四月, 遽然登岸。諸將多持兩端以觀望者,咸歡迎之,鄭襲亦
明兵部司務林英,祝髮為僧,自雲南逃抵廈門,遂來臺 懇切釋明其不存異心,乃得無事。十一月,鄭經往南、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北路巡視綏撫。翌十七年︵康熙二年︶正月,又回廈 ﹂ ︶炮臺。守將以四閱月更代。八月,改稱東都為東
門。此時清軍正由閩浙總督李率泰,與荷蘭人訂立攻守 寧,陞天興、萬年二縣為天興州、萬年州,於南、北兩
同盟之約,企圖合攻金、廈兩島,以絕後顧之虞。先是 路及澎湖,各設安撫司,皆出於籌謀擴張地方分治也。
在中國之澳門以其歸葡萄牙先占,而不得志之英國重新 永 曆 二 十 年 ︵康 熙 五 年 ︶ 建 學 宮 , 旁 置 明 倫 堂 , 並 於 各
與鄭經結托,立約與臺灣貿易,係八年後之西元一六七 社 設 學 校 。 ︵︽ 閩 海 紀 要 ︾ 永 曆 十 六 年 十 月 條 云 : ﹁ 東
年。若其二年前之西元一六六八年不曾使荷蘭斷念於
○ 寧初開,南、北二路之人猶尚夷習,相沿侈靡,等威無
臺灣並與清人絕緣之頓挫,表面上雖為明、清爭衡之一 別。成功方欲遣官敷教,會疾革,不果。至是,鄭經以
片斷,但背後或是當時在東洋海面被英、荷兩國之勢力 賞勳司蔡政為審理所正,巡訪其地。所至,毀淫祠、崇

或來電(02)2705-5066
競爭,餘波所及,明英同盟︵島國聯合 ︶與清荷同盟 正道、定制度、別尊卑,民悉向化,知所率循。﹂ ︶時
︵大 陸 聯 合 ︶ 之 衝 突 在 中 國 海 上 所 演 之 活 劇 也 未 可 知 。 洪旭立議云:﹁文事武備,兩者不可缺一,當勤訓練操
先是,鄭將施琅因事忤成功而逃出,投歸清軍,為所重 演,備一旦之變。﹂經可之。乃檄各鎮、營,凡農隙教
用,列秉鉞專閫之要位,乃密陳略取金、廈二島之方 習武藝弓矢,春秋致力操演陣法,更為縮減澎湖守兵,
策,於十月進兵,連戰克之。二島之民遭受劫掠,縻爛 以 充 臺 灣 之 屯 墾 。 ︵先 是 , 有 漳 人 江 勝 者 , 勇 略 過 人 ,
不堪。鄭經退守銅山嶼︵漳州府漳浦縣屬,漳之一重 乃於永曆二十年,授水師一鎮,使駐 廈門。︽臺灣外

083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鎮 ︶,至永曆十八年︵康熙三年︶決議東徙臺灣,致力 記︾曰:﹁勝踞廈門,斬茅為市,禁止擄掠,平價交
經營自立之計。舉用原鄭成功幕賓之陳永華為諮議參 易,凡沿海內地窮民,乘夜竊負貨物入界,雖兒童無
軍 , 頗 多 獻 替 。 三 月 , 鄭 經 偕 同 部 將 忠 振 ︵校 按 : 上 字 欺。由是,內外相安,邊疆無釁。﹂如斯餘響流通於臺
原文誤作﹁信﹂ ︶伯洪旭等,踏勘澎湖諸島。洪旭曰: 灣,洋販愈興。 ︶既而中國大陸發生三藩叛亂事件,其
﹁澎湖乃臺灣門戶,上至浙江、遼東、日本,下通廣 據 閩 疆 之 靖 南 王 耿 精 忠 , 乞 師 於 臺 灣 。 ︵據 雲 、 貴 一 方
東、交趾、暹羅必由之路,當設重鎮鎮守,不可苟且。 之平西王吳三桂,僭號﹁大周﹂,改元﹁利用﹂。 ︶鄭
倘被占踞,則臺灣難以措手足。﹂鄭經然其議,於媽宮 經於是親自統兵渡海而西赴之,時為永曆二十八年︵康
澳 設 立 營 壘 , 左 右 峙 中 置 煙 墩 ︵校 按 : 上 字 原 文 誤 作 ﹁ 熙十三年︶五月。可知其意在於東西相呼應,以期復興
先業也。經令長子克 守臺灣,號為監國,補諮議參 私匿之,已逾三載,無敢為成功言者。某氏怙寵,頗凌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84
軍陳永華為留守東寧總制,以膺監國之輔佐,︿偽鄭逸 錦舍婦,婦不能堪,以告其祖父唐某號枚臣者,為致書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事﹀附︿陳參軍傳﹀云:﹁國事無大小,惟公主之,轉 成功。時錦舍守廈門,成功居臺灣,以令箭授禮都司
粟餽餉。五、六年,軍無乏絕。﹂之概。 ︵校按:上字當作﹁事﹂︶黃元亮,命渡海立取錦舍頭
來,並令錦舍母董氏自盡。母子遷延未即死,會成功病
初,鄭成功在臺灣,用法尤嚴,以至多誅殺細過, 亡,得免。﹂︵︽小腆紀年︾所載與此略異,其康熙元
部將馬信以為言。鄭成功曰:﹁立國之初,法貴嚴,後 年鄭成功病卒條云:﹁成功駐臺灣,令長子經監守兩
之守者易治耳,子產治鄭,孔明治蜀,用嚴乎?用寬 島。經謙恭慈讓,好學善射,而頗耽聲色。聘尚書唐顯
乎?﹂馬信服其說云。果然據︿偽鄭逸事﹀所載:﹁成 悅之女孫為妻,不相能;通於四弟之乳母陳氏,生男,
功立法尚嚴,雖在親族,有罪不少貸。有功必賞,金帛 詭報侍妾所出,成功賚經母董︵校按:上字伊能原書

或來電(02)2705-5066
珍寶頒賚無 容;傷亡將士,撫恤尤至。故人皆畏而懷 誤作﹁堇﹂︶氏暨生子者金錠花紅,頒賞臺灣諸將士。
之,咸樂為用。其立法:有犯奸者,婦人沉之海,姦 顯悅發其奸,成功大怒,令黃毓持令箭,諭兄泰監斬
夫死杖下;為盜,不論贓多寡,必斬,有盜伐人一竹 經、陳氏與其所生孫,並董︵校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
者,立斬之。至今臺灣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以承 ﹁堇﹂︶氏以教兒不謹也。洪旭等接令,大驚曰:﹃主
峻 法 後 也 。 ﹂ 即 證 之 。 ︵︽ 閩 海 紀 要 ︾ 云 : ﹁ 成 功 自 起 母 、 小 主 , 其 可 殺 乎 ?﹄ 乃 議 殺 陳 氏 及 孫 以 復 命 , 成 功
兵以來,軍律嚴明,禁止淫掠;犯者立斬。破城之日, 不許。部將蔡鳴雷以罪懼責,乞假來廈,搆之曰:﹃藩
諸軍雖爭取財物,遇婦人在房內,則卻退不敢入,遠近 主誓必盡誅,否則且及監斬諸公,已密諭南澳周全斌,
稱快。﹂為始,︽臺灣外記︾云:﹁︵永曆十五年十二 以兵來矣。﹄旭等益駭,既聞成功有疾,謂此亂命也,
月︶初六日,諸鎮兵詣成功轅門,告給發月糧扣剋用小 謀曰:﹃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諸將,臣也,不可
斗,質實,殺府尹楊朝棟、知縣祝敬、斗給陳伍等示 以拒君;泰於藩主為兄行,拒之可也。﹄調兵守大擔,
眾。﹂︿偽鄭逸事﹀亦載云:﹁長子錦舍︵即鄭經︶與 誘全斌而執之。成功接諸將公啟,有﹃報恩有日,候闕
弟裕舍乳母某氏通,成功知之,命以某氏沉海;錦舍又 無期﹄之句,知金、廈諸將拒命,心大恚︵校按:上字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伊 能 原 書 作 ﹁ 圭 ﹂ ︶ 恨 , 疾 遂 革 。 ﹂ ︶是 為 用 法 峻 嚴 之 至陳永華,則承創業尚峻厲之後,不失守成以寬
一面。又︽臺灣外記︾康熙十四年︵永曆二十九年︶ 宏為主之要諦,一如︿偽鄭逸事﹀︿陳參軍傳﹀所云:
條,載述在泉州責其將士︵校按:所舉楊明琅並非明鄭 ﹁公一以寬持之;間有斬戮,悉出平允。民皆悅服,相
之將士︶之反側云:﹁二月, 又竄︵洪︶承疇侄士
…… 率 感 化 , 路 不 拾 遺 者 數 歲 。 ﹂ 著 有 成 績 。 ︵陳 永 華 初 於
昌、士恩,暨故明癸未翰林泉州晉江縣人楊明琅二眷口 明鄭在廈門開設儲賢館時,雖與之,但未嘗受職。
共百餘人於雞籠、淡水,且責明琅曰:爾身為詞林,當 遇 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瞭如指掌,不為群議所
甲申︵祟禎十七年︶煤山之變,既不能死難,反敢於賊 動,鄭成功曾指陳永華語經曰:﹁我遺以佐汝,汝其師
隊中揚揚︵校按:上二字伊能原書作﹁楊楊﹂︶得意, 事之。﹂及鄭經嗣立,乃舉為諮議參軍,職兼將、相。

或來電(02)2705-5066
策馬過梓宮,而復睨視之。旬後。明琅亦死竄所。﹂ 陳永華慨然以身任事,謀無不盡,鄭經甚為倚重。既而
︽諸羅縣志︾︿雜記志﹀﹁古蹟﹂,以此流刑為在雞籠 鄭經出師,移駐泉州,即為留守東寧總制,輔佐監國鄭
嶼。︽鹿洲初集︾載︿阮驃騎傳﹀云:﹁淡水為產硫磺 克 ,治理之效有可見者。而鄭經歸臺灣,見其掌握重
所,毒氣薰蒸,鄭氏以投罪人。﹂當時鄭氏似以此地方 權,心中微有忌意。權臣、部將之憚其方正敢為者,乘
擬為極邊煙瘴之充軍發遣地。又︽鳳山縣志︾︿典禮 機中傷之,似終為所賣,乃不得已而解去印綬。︿偽鄭
志﹀鄉厲壇條下載:﹁舊鄭氏時,自港東至瑯嶠,皆安 逸事﹀︿陳參軍傳﹀載云:﹁一日,命家人灑掃廳事,

085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置 罪 人 所 。 ﹂ ︵ ︽閩 海 紀 要 ︾之 彼 洪 、 楊 二 姓 流 竄 之 地 內設供具,扃閉甚嚴;日齋沐,具表入室拜禱,願以身
為狼︵校按:上字伊能原書作﹁瑯﹂︶嶠︶,可知,當 代民命。或曰:﹃君秉國鈞,民之望也;今為此,實駭
時自下淡水溪東岸至車城灣頭,瀕臨西海岸狹長如帶之 觀 聽 , 其 若 民 心 何 ?﹄ 公 曰 : ﹃ 此 吾 所 以 為 民 也 。 ﹄
一帶地方,亦視為極邊煙瘴之域。︽臺灣府志︾︿人物 復 歎 曰 : ﹃ 鄭 氏 之 祚 不 永 矣 !﹄ ﹂ 係 洩 其 末 路 之 情 形
志﹀﹁流寓﹂沈光文傳云:﹁及經嗣,光文以賦寓諷, 也。︶
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等。皆鄭氏峻法之餘影
也。 ︶ 其後,依陳永華之策,立﹁十年生長,十年教養,
十年成聚,三十年而可與中國相甲乙﹂之計畫。一面,
進行種穀、插蔗、製糖、滷鹽、煉瓦、伐木等事業;同 為滿清漁翁之利耳。又︽閩海紀要︾載述鄭軍不得已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86
時,鞏固立教育才之基礎,一時稱為少康寧息。鄭經馳 放棄廈門當時之困迫情形云:﹁時︵劉︶國軒 猶
……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逐閩、粵之間,屢有戰功,偶因小故齟齬,與耿精忠失 欲據廈門,然兵心已變,不可收拾。諸文官如楊︵校
和,及至耿精忠降清,鄭軍漸失利,所在概遭敗衄, 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揚﹂︶英、洪磊等已先攜眷登
將弁多向清軍通款曲。永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 舟,諸軍乘間擄掠;國軒禁之不止。︵經︶懼為人所
終於引兵退回臺灣,於是多年賴以為根據之金、廈全 圖,乃焚演武亭行宮,輜重、寶玩悉毀於火;踉蹌回東
失 。 ︵從 來 記 載 鄭 、 耿 齟 齬 原 因 之 史 志 , 以 鄭 經 東 遷 以 寧。時二月二十六日也。二十九日,次於澎湖,諸文、
來,偃武日久,兵甲鈍敝,船不滿百,軍不滿萬,耿精 武、士民俱接踵而至。﹂次述清軍平廈門之狀云:﹁總
忠乃失望,頗悔之,不如棄經,獨為進攻。然而據趙翼 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水師提督萬正色,率兵入廈
︽陔餘叢考︾云:﹁經時尚有二十八鎮,如征北將軍吳 門。 秋毫無犯,百姓歡呼。﹂ ︶先是,清廷聞鄭成

或來電(02)2705-5066
……
淑、平北將軍何祐、侍衛馮︵校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 功病歿,即擬採懷柔為主之策略,以招撫其餘眾,閩浙
﹁憑﹂︶鍚範、左武衛劉國軒、右武衛薛進思︵校按: 總 督 李 率 泰 , 遣 派 特 使 ︵都 司 李 振 華 、 總 兵 林 忠 ︶ 至 廈
上字伊能原書誤作﹁恩﹂︶、左虎衛許耀、左都督趙得 門,對鄭經諭以:﹁朝廷誠信待人,若釋疑,遵制削髮
勝︵校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超﹂︶,宣毅前鎮江 出 降 , 當 厚 爵 加 封 。 ﹂ 之 旨 。 是 為 成 功 溘 逝 之 翌 月 ︵即
勝、宣毅後鎮陳諒、建威後鎮朱友、援剿左鎮金漢臣、 康熙元年六月三日 ︶事。而鄭經決守節不從,至康熙六
樓船中鎮蕭琛︵校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探﹂︶、樓 年︵永曆二十一年︶五月,河南人孔元章,以非公式奉
船左鎮朱天貴、吏官洪磊、禮官柯平、兵官陳繩武等橫 密旨渡來,傳宣清廷之德意,致力招撫。鄭經至此,心
行一時,負嵎自雄。﹂由此情形加以推察,雖不及往年 稍動,乃答以如僅將臺灣置於附庸之地位,使自立,在
鄭成功據臺初之盛,然亦可見其威勢不可輕侮。所謂兵 此條件下訂立和約,則當讓步云云之意。孔元章因無專
甲鈍敝,乃其末年衰運,並非當時實狀。究竟不外乎 權加以裁決,而空自回去。至康熙八年︵永曆二十三
鄭、耿爭勢而起齟齬所致。傳聞鄭軍所向風靡,耿之故 年︶七月,清廷再令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齎
封悉入鄭氏,可以窺見其消息也。如斯,鷸蚌相爭,終 招 撫 之 詔 書 抵 福 建 , 與 督 、 撫 商 議 , 派 特 使 ︵興 化 知 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慕天顏、都督僉事李佺︵校按:︽臺灣外記︾作﹁季 議:﹁海澄實為廈門之戶,決不可棄。今既承親王之
佺﹂︶ ︶至臺灣,傳詔鄭經。時鄭經不肯接詔,惟展明 命,將海澄為往來公所。﹂而清方對此堅持主張:﹁照
珠之副書,中有:﹁誠能翻然歸命,使海隅變為樂土, 朝鮮事例,貴藩當退守臺灣。凡海島歸之朝廷,以澎湖
流離復其故鄉,閣下亦自海外而歸中原,不亦千古之大 為界,通商貿易。海澄乃版圖之內,豈可以為公所?﹂
快,而事機不可再得者乎?﹂之語。於是鄭經乃出示比 而予拒絕,以為尚有求取試行招撫機會之餘地。翌年,
較具體條件,持﹁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 大集舟師征伐海島,同時,平南將軍貝子賴塔,以私信
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要求重加折衝。福建督、撫 形式諭鄭經曰:﹁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
聯名勸曰:﹁夫稱臣納貢,既已遵國制,定君臣之義, 令,而議終不成,皆由於封疆諸臣執泥於削髮登岸,彼

或來電(02)2705-5066
譬如父子,從無父子而異其衣冠,豈可君臣而別其章 此齟齬。臺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棘,且睠
服?此剃髮一事,所當一意仰從,無容猶豫者也。﹂終 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 ,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
則激勵之曰:﹁忠孝兩全,在此一舉;得失利害,決於 之地,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
片言。﹂鄭經仍不輕從,復明珠書以示意向曰:﹁即如 豪傑識時,必復噓已灰之焰,不思毒瘡痍之民,若能保
田橫,不過三齊一匹夫耳,猶知守義不屈,而況不佞世 境息兵,不必由此登岸,稱臣入貢亦可也,不稱臣入貢
受國恩,恭承先王之訓乎?﹂於是,議竟不成。後來, 亦可也。以臺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市之日本,於世無

087  第一章 明鄭在臺灣與清人之勦蕩
如和碩康親王,察知鄭軍作戰之布置周密,不能平之。 患,於人無爭,沿海生靈,永息塗炭,惟足下圖之。﹂
至康熙十八年︵永曆三十三年︶,中書蘇 以邊海殘黎 清人雖肯讓步,許鄭氏以臺灣幾同獨立,惟對於保留海
受困已久,啟請親王,重申前議招撫,以息兵安民。許 澄為公所一節,不能一致。結果,閩浙總督姚啟聖阻議
之 , 乃 派 特 使 ︵蘇 之 姪 蘇 埕 ︶ ︵校 按 : 上 字 原 文 作 ﹁ 謂:﹁寸土屬王,誰敢將版籍封疆輕議作公所?﹂於是
﹂ ︶ 至 廈 門 , 有 所 折 衝 , 而 偕 同 鄭 氏 之 賓 客 司 ︵校 按 : 和約決裂。此間,康熙四年︵永曆十九年︶以來,施琅
上字原文誤作﹁師﹂ ︶傅為霖,前往福建省,更數加妥 企圖統諸鎮,發戰船,征剿臺灣,往往為颶風所阻而徒
議,和約將成,而鄭經之侍衛馮錫范最後欲留廈門對岸 勞空還,由時稍無事,又漸厭兵戈,乃姑置不問。可
之 海 澄 一 港 ︵福 建 漳 州 府 ︶ , 以 為 緩 衝 中 立 地 帶 , 因 提 知,清人作某種程度之讓步,儘可能避免干戈之抗衡,
而期望懷柔之局甚切之內情。 盤,營將為千、把總,率眾守護其間,晝瞭望,夜伏

臺灣文化志•第二篇 清代領臺原始  088
路。若有警,一臺煙起,左右各相應,指揮眾人合圍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一面,鄭經在此前後,廣集亡命,且與外國結托, 攻擊。而守界之弁兵,最弄威權,賄之者縱其出入不
企圖於臺灣及金、廈兩島互市通商,清人對此之彈壓, 問,有睚 拖出﹁界牆﹂外殺之,官不敢問。百姓無由
厲 行 已 於 中 國 大 陸 發 布 之 禁 海 令 。 ︵順 治 十 二 年 題 准 : 訴冤,民皆失業,號泣之聲載道,鄉井極流離顛沛之
﹁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違式大船,攜違禁貨物 慘,背夫棄子,失父離妻,至於老弱填溝壑,骨骸暴荒
下海,潛通海賊結聚,或為響導劫掠良民者,正犯處 野云。當時流謠曰:﹁宮空野鶴呼群立,門蹋城狐引子
斬、梟示,全家送邊衛充軍。﹂順治十八年題准:﹁官 蹲 , 墜 鈿 莫 思 悲 婦 女 , 路 門 何 處 泣 王 孫 ?﹂ ﹁ 盜 殘 兵 慘
吏、兵民,不許出海貿易,遷徙海島,建家種地。﹂ ︶ 頻相連,一日徙移意外傳。鳥雀啄腸農事少,麥苗生土
尤其在閩、粵地方,為杜絕其接濟起見,所有漁舟、商 主人邊。﹂︵︽廈門志︾︿舊事志﹀曰:﹁先是有﹃嘉

或來電(02)2705-5066
船 等 , 寸 板 不 許 下 海 。 ︵康 熙 十 一 年 題 准 : ﹁ 閩 、 粵 地 禾斷人種﹄之讖;至是果驗。﹂蓋永曆二年所傳,嘉禾
方,嚴禁出海,其餘地方,止許木筏捕魚,不許小艇出 為廈門舊名。︶旋於康熙八年,奉旨解禁,康熙十二年
海。又,凡大、小船隻,出海貿易,又遷徙海島,建家 十月,閩浙總督范承謨抵任,見閩地百姓無依,雖云開
種地者,不論官兵、民人,俱以通賊論,處斬。﹂ ︶且 界,而堡臺限守,依然嚴禁,乃上疏︵校按:即︿條陳
於閩、粵各島,並沿海倣以前順治十八年之例,屢施劃 閩省利害疏﹀︶言:﹁閩人活計,非耕則漁。一自遷界
界 遷 民 之 制 。 ︵按 劃 界 遷 民 之 制 , 啟 端 於 康 熙 三 年 , 施 以來,民田廢業二萬餘頃︵校按:上字伊能原書誤作
行達十九年,有一張一弛之沿革。康熙三年,閩浙總督 ﹁項﹂︶,虧減正供約計有二十萬之多,以致賦稅日
李率泰,移舟師於銅山澳,下令福建、廣東等各島沿海 缺,國用不足,而沿海之廬舍、畎畝化為斥鹵,老弱婦
住民,在三十里界外者,盡徙內地,逢山開溝,闊二丈 子輾轉溝壑、逃亡四方者,不計其數;所餘孑遺無業可
餘,名為﹁界溝﹂;又溝內築牆,厚四尺餘,高八尺, 安 、 無 生 可 求 , 顛 沛 流 離 , 至 此 已 極 !邇 來 人 心 皇 皇 ,
名為﹁界牆﹂。逢溪河,用大木樁柵,五里相望,於高 米價日貴;若不安插,倘饑寒迫而盜心生,有難保其常
阜之處,置一砲臺,臺外置二煙墩,每二十里設一大營 為 良 民 者 矣 !我 皇 上 停 止 海 界 之 禁 , 正 萬 姓 更 生 之 會 ;
臺灣文化志 / 伊能嘉矩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
--初版. --臺北市:台灣書房, 2011.03
   面; 公分

ISBN 978-986-6764-74-5 (全套:精裝)

1.臺灣文化 2.臺灣史

733.409 97021613

8U11

臺灣文化志.上卷(中譯本‧修訂版)
著作財產權人  國 史 館 臺 灣 文 獻 館
原 著 者 日.伊能嘉矩
初版翻譯人   江 慶 林   劉 寧 顏   程 大 學   陳 壬 癸   黃 有 興
     王世慶 黃耀東 黃連財 吳家憲 
初版協助人   郭 嘉 雄   莫 光 華   吳 政 恒   陳 文 達   簡 俊 耀
     呂武烈 吳俊雄 林永根 何綉英
校 按 人  謝 浩 鄭喜夫
 

新版校訂  鄭喜夫 陳文添 徐國章 許錫慶 黃得峰
策劃編輯  歐素瑛 劉澤民 
行政編輯  簡秀昭 傅光森 陳惠芳 林春綢
 

美術設計  童 安 安
執行主編  蘇 美 嬌
執行編輯  張 鈺 梅   程 于 倩   蔡 明 慧
 

總 策 劃  謝嘉 梁   林 金 田
發 行 人  楊榮川 
出 版 者  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地   址  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339號4樓
電   話  02-27055066
傳   真  02-27066100
郵政劃撥 18813891
網   址   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tcp@wunan.com.tw
總 經 銷  朝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地   址  臺北縣中和市橋安街15巷1號7樓
電   話  02-22497714
傳   真  02-22498715
 

顧   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授權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出版日期  2 0 1 1 年 0 3 月 初www.wunan.com.tw
版一刷
(封面影像原件為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 定   價  全套三冊新臺幣1500元整(不分售)
或來電(02)2705-5066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