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4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年 5 月 ,第 36 卷第 3 期 ,M ay, 2006, Vol. 36, No. 3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再论唐代夺情起复制度
罗小红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

摘  要 :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 。官员起复后 ,可以从事一般的公务活动 ,


但遇朝集 、庙祭等重大活动和私人生活方式上依然有很多禁忌 。唐初到天宝年间 ,官员夺情起复的
比例逐渐降低 。到唐中后期 ,大多数效命于中央政府的文职官员都能遵守服纪制度的要求 ,守丧终
制 。夺情之制多在外官和部分事物官中实行 。
关键词 : 夺情起复 ; 制度 ;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22731 ( 2006 ) 03 20064 204

[ 3 ] ( P270)
  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 也 吏 ,终唐之世大概不满十人 。” 朱海先生则认
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的 为虽然夺情起复的事例很多 , 但唐代依然有大量官
重要标志 。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 员能够做到守丧终制 ,广大的中下层官员 ,很少能得
[ 1 ] ( P8) [4]
的准则 ,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 。在各项礼仪 到起 复 的 机 会 。陈 戍 国 先 生 的 《中 国 礼 制
[ 5 ] ( P189)
制度中 ,为父母或其他亲属服丧的服纪制度 ,更是和 史》 及李斌成等人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
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中尤以子女为父母所服 第三章
[ 6 ] ( P337 - 338)
也认为守丧终制和夺情起复在唐
的“三年之丧 ”
最为重要 。唐代 , 官员为父母服丧 代均实行 。吴丽娱先生的研究较为深入 , 在认为唐
时 ,须解官去职 , 在家守制 3 年 , 寝苫枕块 , 以尽孝 居丧官员能终制者不多的同时 , 以敦煌书仪为切入
道 。然而 , 各级官员们身负双重角色 : 既为孝子 , 亦 点 ,着重考察了唐中后期藩镇节度观察使等外官的
是忠臣 ,因此 ,官员们居丧解官后 , 若因朝廷的器重 起复情况 ,指出起复“已成为朝廷安抚 、
平衡藩镇势
或国事需要 , 也可由朝廷颁诏释去丧服 , 起之于苫 力的一种手段 。”
[ 7 ] ( P604 - 609)

块 ,复其官职 ,称为夺情起复 。 终唐一代 ,居丧官员终制与起复的比例如何 ,夺


夺情起复之制 , 汉已有之 。唐代夺情起复制度 情起复的制度内涵如何 ? 本文拟从唐代夺情起复制
及其社会实践 ,因资料分散 , 迄今尚无系统研究 , 仅 度及社会实践入手 ,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
在唐代礼制及社会生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中有所涉
及 ,认识也不尽相同 。任爽先生从唐代忠与孝次序
一、
唐代的夺情起复制度
发生变化的角度阐释这一问题 , 指出 :“夺情之制 , 唐代 , 官员居齐衰周以上丧 , 均需解官守 制 。
典型地反映了孝于家与忠于国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 《大唐开元礼 》
卷三《序例下 》
“杂制 ”:“凡斩衰三
[ 2 ] ( P199)
采取的办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伤俗现象 。” 年、
齐衰三年者 ,并解官 。齐衰杖周及为人后者为其
“夺情之弊 , 从唐初延至唐末 , 不仅未能禁止 , 而且 父母 、
若庶子为后为其母亦解官 ,申其心丧 。若嫡继
愈演愈烈 。终唐之世 ,武人依例夺情 ,文官亦援例起 慈养改嫁或归宗三年以上断绝者 ,及父为长子 、
夫为
[ 2 ] ( P200) [8]
复 ,而守丧终制者 , 寥寥无几 , 数人而已 。” 丁 妻 ,并不解官 ,假同齐衰周 。”
凌华先生也认为 :“不愿起复并最终守丧三年的官 这主要是遵循了尊尊 、
亲亲两个原则 。“尊尊 ”

  收稿日期 : 2005 211 222


  作者简介 : 罗小红 (1970 2) ,女 ,陕西西安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 隋唐史 。
64
即以承重者为尊 , 无论嫡子 、庶子 , 均要为父亲 、 嫡 开元二十五年 , 御史大夫李通奏请 :“如有襂故 , 准
母、继母服丧三年并解官 。“亲亲 ” 则缘情入理 , 子 式 不 合 著 朱 衣 袴 褶 者, 其 日 听 不 入
[ 13 ] (《唐会要 》
卷二四 )
为生母 (含改嫁或被出 ) 、
慈母 、
养母服丧 , 均需解官 朝 。” 制下认可 。故起复官员不得参
去职 。即使有的丧期只有一年 ,也要解官三年 ,表达 加每年冬至日等举行的大朝会 。
内心对母亲的追悼 ①。 ( 3 )不能参加庙飨等吉事 。起复官员虽然可以
1. 夺情起复的程序 参加祭祀天地社稷之礼 , 但不得参加祭祀宗庙的活
官员遭丧后 ,需立即闻丧举哀 , 报有司备案 , 申 动 ,否则依律要受到惩处 ④。
请解官守制 ,进入漫长的 3 年守丧期 。待卒哭之礼 ( 4 )私忌日需尽哀 。唐代官员丁忧夺情起复
行后 , 皇帝便会命某人夺情起复 。开元二十一年 后 ,“以服内忌日给假三日 , 大小祥各七日 , 禫五日 ,
( 733 ) ,张九龄居丧 , 玄宗下制 :“为国急贤 , 宁惟金 每月朔望各一日 , 祥禫给程 ”
[ 8 ] (《大唐开元礼 》
卷三 )
, 即哭
革之事 ……张九龄可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假 。龙朔年间 ,宰相李义府在哭假里不悼念亡母 ,反
[ 9 ] (《全唐文 》
卷三 ○五 )
事兼修国史 ,余如故 。主者施行 。” 而与阴阳术士登城东古冢候望 。时人以为其“阴怀
制下后 ,被起复的官员即上表恳辞 ,请求守丧终 异图 ”
[ 12 ] (《旧唐书 》
卷八二 )

制 ,以尽孝道 。皇帝再下制抚慰 , 命其起复 , 被起复 3. 夺情起复制度的主要实施对象及其原因
者再辞 。中宗景龙年间 , 时任工部侍郎的张说三次
夺情起复的目的 , 一是为了表示朝廷对大臣的
上表请让起复 ; 肃宗宝应元年 ( 762 ) , 宗室李涵前后
优赏之情 ,二是为了军国之事 。唐代 ,人们以能够得
上 7 表请让 。如是者再三 。最后 , 皇帝下制 , 多以
到起复为荣 ,而大多数中下级官员无法享受此殊荣 。
“臣节大于孝思 , 王事急于情礼 , 舍轻从重 , 徇公灭
[ 10 ] (《白居易集 》
卷五四 )
被起复的主要是下面几类官员 。
私” 为由 ,命其起复 ,为国尽忠 。
( 1 )身负要务的朝廷重臣 。如唐中前期的侯君
2. 丧期未满时 ,仍需遵守居丧礼仪
集、
长孙无忌 、
于志宁 、
李责力 、
房玄龄 、
褚遂良 、
陈叔
起复官员是为了公务所需 , 不得已抑制孝子哀
达、
李义府 、
姚崇 、
张说 、
陆象先 、
张九龄等 。除了陈
思 。因此 ,尽管他们可从事一般公务 ,但仍需遵守居
叔达 、
张说等少数官员再三辞让 , 得以终制外 , 大多
丧礼仪 。遇朝集 、 庙祭等重大公务活动有诸多禁忌 。
数人均被起复授官 。对这些身居高位的重臣行夺情
( 1 )丧期未满前 , 不视乐 , 不居寝 ; 不参与吊丧 、
之制 ,既是表达朝廷对其优赏之情 , 也是政务所需 。
贺喜 、宴会等交际活动 ; 受册封时 ,虽然仪卫照旧 ,但
[ 11 ] (《新唐书 》
卷四六 ) 有时 ,这种优赏还会推及至他们的亲属 。张九龄居
对鼓乐 却只能 从而 不作 。 武则天时
丧后 ,唐玄宗不仅令其起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还将
期 ,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丁母忧 ,因任中书
舍人之职 ,起复本官 。他每次入朝 ,都是光脚从家里 他两个弟弟张九皋等也起复授京官 , 张九龄力辞后
[ 9 ] (《全唐文 》
卷二八九 )
走到皇城门外 。即使在中书省值夜班 , 也是席地而 方免 。
( 2 )武官 。服丧之事 , 金革无避 。武官居丧 , 依
卧 ,只铺一点蒿草 。4 年居庐不肯释服 , 得到众人称
许。
[ 12 ] (《旧唐书 》
卷一八九上 ) 礼亦当守制 ,但常因军事需要 ,匆匆起复 。武则天长
( 2 )不能着凶服上朝 ,不能参与大朝会 。 安三年 ( 703 ) ,为整顿社会风气 ,曾下敕文 :“三年之
唐制 , “凡凶服 , 不入公门 ”
[ 12 ] (《旧唐书 》
卷四三 )
。夺 丧, 自 非 从 军 更 籍 者, 不 得 辄 奏 请 起
[ 13 ] (《唐会要 》
卷三八 )
情起复的官员 ,要脱下丧服 , 称公除 , 取公家除服之 复 ”, 可见武官起复实属平常 。如安
意 。公除后 ,仍不得着常服 ,办公时着规格低一级的 史之乱后 ,正丁母忧 、
并以孝闻的来 临危受命 , 起
襂服 , 表示已除丧服 , 可无禁于公务 ②; 回家后仍着 复汝南太守 ,未及成行 ,又改为颍川太守 、
招讨使 ,守
[ 12 ] (《旧唐书 》
卷一一四 )
缞麻服 ③ , 不失孝子之情 。依唐制 ,参加大朝会的朝 卫颍川城 ,战功赫赫 。
参官及六品清官以上应着朱衣 ,六品以下则着袴褶 。 ( 3 )节度使 、
州刺史等外官 。节度使及其下属

① 诸母服纪在唐前期多有变动 ,但大多数情况下 ,即使无服 ,仍需守心丧解官 。至《大唐开元礼 》,唐代服纪制度基本定型 。


② 唐中前期 ,对官员遭丧后能否着襂服入朝 ,无明文规定 。德宗贞元七年十一月诏 :“常参官入阁 ,不得奔走 。其有周以下丧
者 ,禁襂服 。”遭三年之丧起复者未在禁止之列 。事见《唐会要 》 卷二四 。
③ 襂服有浅襂 、 墨襂 。在现存的唐代起复制书中 ,常见“墨衰 (缞 ) ”
之说 ,如“墨缞之义 ”
、“墨缞临戎 ”
、“墨衰之典 ”
、“权就墨
衰” 等 ,唐代的皇太子居丧也是墨襂奉朝 、回宫衰麻 。起复官员的襂服很可能指的就是黑色的缞衣 。
④ 详见《唐律疏议 》 卷九“庙飨有丧遣充职事 ”,《通典 》
卷五二“丧废祭议 ” 引《祠令 》

65
州刺史等外官起复 , 在唐中后期极为突出 。两唐书 室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
和《册府元龟 ・总录部 ・起复 》涉及 230 位唐代官 此外 , 各使职差遣及地方节度使下属的一些事
员居丧情况 ,广德之后 ,绝大多数节度使和州刺史均 物官居丧后 ,其上司频频向朝廷奏请起复 ,以至于大
被夺情起复 ,而中央政府内文官多终制 ,形成了鲜明 中五年 ( 851 ) 朝廷不得不明令禁止 :“自今以后 , 除
的对比 。卫伯玉 、侯希逸 、
严震 、
刘昌 、
李元谅 、
李纳 、 特敕及翰林并军职外 ,其诸司诸使人吏职掌官 ,并诸
[ 13 ] (《唐会要 》
卷三八 )
刘玄佐 、
王武俊 、杜佑 、
张茂昭 、
李师古 、田季安 、
卢从 道进奏官 ,并不在更请起复授官限 。”
史、
刘总 、吴少阳 、杜叔良等都是镇守一方的节度使 , 但这些低级官吏多身居专业性较强的职位 , 不易找
或丁父忧后起复 ,子承父职 ,掌握地方军政 。或丁母 人替代 , 只好取折中的方法 ,“其间或要藉驱使官
忧旋起复 ,几成惯例 。即使是以文臣身份出镇的淮 任 ,准旧例举追署职 ,令句当公事 ,待服阕日 ,即依前
[ 13 ] (《唐会要 》
卷三八 )
南节度使杜祐 、 山南东道节度使樊泽 、
楚州刺史路寰 奏官 ” 。这些官员夺情起复 , 固然表
也不能免俗 ,可见对各地方节度使的起复早成惯例 。 达了各地方节度使对自己属下的优赏 , 也同他们工
吴丽娱先生指起复已成为朝廷安抚 、 平衡藩镇势力 作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一时间不方便找人替代有关 。

的一种手段 ,所论极是 。
二、
唐代夺情起复制度施行的特点
( 4 )内侍省 、
诸使及诸道所辖部分事物官 。
唐代 ,除了如唐懿宗时的宣徽使杨复恭 、唐僖宗 笔者对两唐书和《册府元龟 》 总录部有关唐代
时的忠武军监军杨复光等位高权重的大宦官外 , 内 官员的居丧记载作了初步统计 , 230 多位遭父母丧
侍省一些有品级的宦官 , 也被加夺情之恩 。如内侍 官员中 ,居丧终制者 103 人 , 夺情起复者 102 人 , 丧
省内谒者监刘泰伦起复的制书中 , 称其“有行艺可 毁 (居丧不胜哀痛而亡 ) 3 人 ,状况不详者 22 人 。服
以 饰 身 , 才 干 可 以 掌 务 ”, “仍 举 夺 情 之 丧终制与夺情起复的比例大致是 1 ∶1。
[ 10 ] (《白居易集 》
卷五二 )
典” 。这应是内侍省诸官服务于皇
唐代各时期官员守丧情况表
高宗至 穆宗至 僖宗至 时代
高祖 太宗 玄宗 肃宗 、
代宗 德宗 、
顺宗 宪宗 合计
睿宗朝 懿宗朝 唐亡 不详
终制 1 7 15 22 12 18 11 12 5 103
丧毁 1 1 1 3
起复 2 9 13 9 11 25 10 18 4 1 102
不详 1 6 1 1 5 4 4 22
合计 3 18 34 32 24 48 26 34 9 2 230
起复比例 50% 38% 28% 46% 52% 38% 53%

  在夺情起复制度的具体实践中 , 呈现出如下特 官终丧者已逐渐增多 ,陈叔达终制 ,温振不胜悲痛而


点: 丧毁 ,这些名门士族的守丧实践 ,清晰地传递出士族
1. 从唐初到玄宗天宝年间 , 官员夺情起复比例 门风在重构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
逐渐下降 ,终制官员逐渐增加 随着唐太宗和唐玄宗大力振兴儒学 , 重修前代
唐初 ,“群臣居丧者皆夺服 ”
。初定天下后 , 为 礼仪 ,先后修定《贞观礼 》
、《大唐开元礼 》,致力于思
整顿社会风气 ,唐重提魏晋以来孝治天下的宗法原 想文化领域精神重建的努力 ,对于解官守制的规定 ,
则 ,并将服丧制度作为其中重要一环 。唐高祖于武 到玄宗时已臻完善 。纵观这一时期 , 虽然高级官员
德二年 ( 619 ) 、
七年 ( 624 ) 两次下诏 , 令遭父母丧者 夺情风气仍盛 ,如长孙无忌 、 房玄龄 、
张九龄等均是
去职 ,从形式上确立了唐代文官遭父母丧需 3 年终 居丧数月便起复 , 但服丧终制的人数逐渐增加 。陈
制的原则 。不过夺情积习既已沉浸日久 , 并非几道 叔达 、
颜师古 、张说 、
苏颋 、
王维 、吕向等一大批文人
制书能矫正 。一直到唐太宗时 , 夺情之举“然犹时 均服丧终制 ,也不乏信安王李祎以及李峘这样的宗
[ 11 ] (《新唐书 》
卷九一 )
以权迫不能免 ” , 如房玄龄 、
诸遂良 、 室 ,即使如张九龄这样宰相级的人物 ,虽固辞后不得
长孙无忌 、
侯君集 、
李责力等高级官员均被起复 , 但文 已而起复 ,但其居丧“毁不胜哀 ”,乃至出现了“有紫

① 参看吴丽娱著 :《唐礼摭遗 —
——中古书仪研究 》
第十四章外官的凶事吊赠及辍朝 、
起复之制 。
66
芝 产 坐 侧 , 白 鸠 、白 雀 巢 家 树 ”这 样 的 孝 所难免 。
[ 11 ] (《新唐书 》
卷一二六 )
感 。传达出社会风气的取向 。 孝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基础 , 从孝延伸出的
玄宗时 , 起复官员比例降至唐代低谷 28% , 终 忠君敬长 ,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 具有重要的意义 。
制者达到了 69% ①。这一趋势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才 但夺情起复制度则要求人们抑孝尽忠 , 与此不无冲
中止 。翻开两唐书《文艺 》 或《文苑 》
时 ,会惊奇地发 突 。终唐一世 ,夺情起复制度始终处于这种矛盾中 。
现 ,在这一段时期内 ,几乎所有遭丧的文人雅士都是 总体而言 ,在中央政权较为强盛 、
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以守制 3 年来身体力行他们对儒学深厚的理解 。 时 ,夺情起复的现象便呈下降趋势 ,反之则攀升 。在
2. 唐中后期 , 大批地方节度使 、刺史等外官起 唐中央政府数次复兴儒学的影响下 , 任职于中央政
复 ,中央政府系统内部的文官则保持了良好的服丧 府的文官服丧终制比例远较强悍的地方官为大 , 折
终制传统 射出礼仪制度与社会现实相互依存的关系 。
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唐代的政治格局 。唐政府
参考文献 :
在付出了高度分权的代价之后得以幸存 , 藩镇势力
逐渐强大 ,中央政府对地方行使的人事权力受到很 [ 1 ] 〔美 〕
邓尔麟 . 钱穆与七房桥世界 [M ]. 北京 : 社会科学
大限制 。战争甫起 ,国家正当用人之际 ,颇有雅望的 文献出版社 , 1998.
[ 2 ] 任  爽 . 唐代礼制研究 [M ]. 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肃宗宰相吕讠垔 、
绥德府折冲都尉段秀实 、 掌禁兵的羽
社 , 1999.
林军大将军郭英乂等 , 无论文武 , 居丧旋起复 。此
[ 3 ] 丁凌华 . 中国丧服制度史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后 ,起复之风再盛 ,绵延不绝 。
2000.
而从传统伦理的角度 ,“欲求忠臣 , 必于孝子 ”,
[ 4 ] 朱  海 . 唐代忠孝问题探讨 ———以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中
夺情起复制度毕竟有损于“孝道 ”, 大规模推行 , 极 心 [ J ].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000, ( 3 ) .
易动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 。广德二年 ( 764 ) , 战 [ 5 ] 陈戍国 . 中国礼制史 : 隋唐五代卷 [M ]. 长沙 : 湖南教育
乱甫平 ,代宗便下敕 :“三年之丧 , 谓之达礼 。自非 出版社 , 2002.
金革 ,不可从权 。其文官自今以后 ,并许终制 。一切 [ 6 ] 李斌城 、
李锦绣 、
张泽咸等 .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M ].
[ 13 ] (《唐会要 》
卷三八 )
不得辄有奏请 。” 德宗贞元之际 ,再度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998.
推行儒学复兴 ,修订礼仪 。唐中后期 ,中央政府文官 [ 7 ] 吴丽娱 . 唐礼摭遗 ———中古书仪研究 [M ]. 北京 : 商务印
书馆 , 2002.
系统中的杨炎 、陆贽 、
吕元膺 、皇甫镈 、韦执谊 、
令狐
[ 8 ] 萧  嵩等 . 大唐开元礼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0.
楚、
元稹 、
柳公绰 、李宗闵等 ,均守丧终制 。而起复官
[ 9 ] 董  诰等 . 全唐文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3.
员均为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地方节度使 、 州刺史 ,而
[ 10 ] 白居易 . 白居易集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9.
且越往后 ,外官起复越多 ,几成惯例 。 [ 11 ] 欧阳修 ,宋  祁 . 新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唐末官员的服丧实践 ,由于现存史料不均衡 ,尚 [ 12 ] 刘  晌等 . 旧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难以卒下结论 。既有千方百计要求起复的宰相韦贻 [ 13 ] 王  溥 . 唐会要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5.
范 ,也有张文蔚 、
赵光逢等居丧终制的官员 , 或者随
着士族的彻底衰微和长期的社会动荡 , 风气沦丧在
[责任编辑  刘  欢 ]

On O ff ic ia l M ourn in g System of Tang D yna sty


LUO X iao 2hong
( College of H istory and C iviliza tion, S haanx i N orm a l U n iversity, X i′
an 710062, Ch ina )
Abstract: Tang dynasty had a comp lete mourning system , officials kep t deathwatch could be perm itted to stop it the
and recover their official position for meeting m ilitary needs or royal special favor. B ut there was a lim ifation of
which officials could get the favor and what p rocedures they should do and what taboos they should abide during
mourning tim e. After the m 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most of the national civil officials could keep ing mourning
for 3 years. Peop le who stopped deathwatch were mainly the local and civilian officials.
Key words:mourning system; stop deathwatch; p ractice

① 这一趋势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所反复 ,在新进官员和旧世家间出现了清者自清 、
浊者自浊的分化 。限于篇幅 ,不再详述 。
67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