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us êtes sur la page 1sur 274

再版序言

此书的初版序言写于 1984 年, 回首 30 年. 那年暑假, 由陈省身先生召集我


们五人 —— 项武义、伍鸿熙、肖荫堂、Morgan 和我举办首届暑期数学讲学. 事
后, 丁石孙校长约我, 把讲稿写成书. 我遵嘱写完. 后来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
版. 丁校长知会我, 润笔资 1 万元. 我辞谢不受. 于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此 1 万
元挂了帐. 几个月后, 武义成立 “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奖助中学数学老师, 向我
募捐. 我心窃善之, 当即写纸条: 请项武义先生凭此条向北京大学出版社, 取用 1
万元. 多年后, 该书已经绝版, 盗版充斥. 后来,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王丽萍女士约
我出本书的再版. 我同意了.
我衷心希望此书再版以后, 能再用 30 年以上, 后事如何, 只能付之天意了.
因此, 我尽心修改.
此书再版有三大可看之处: (1) 述古. 我适当加入了一些前人的结果 —— 例
如 Euler 的空间旋转轴定理, Sylvester 惯性定理, 等等. (2) 编新. 近 10 年来,
google 及百度的 “搜索引擎” 大行于世. 其实, 它们都是 Perron-Frobenius 定理
的应用. 本版修定, 列入附录. (3) 全书细改, 及加入更多的习题.
过去 30 年, 中国年轻的数学家们, 才俊辈出, 光彩夺目. 希望未来的 30 年,
中国的数学界能修成正果. 是所祈也.

莫宗坚
2014 年 5 月
初版序言 —— 献给中国的青年人

这本书是根据我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及普度大学的讲义编写而成的。当
时讲授的对象是一、二年级的研究生。为了便于课堂讲授及读者自习, 我在编写
过程中, 力求本书能够易于了解、联系各方。我的目标是:
一、抽象与具体结合, 理论与应用结合。目前的代数学书, 常常单线地朝抽
象方向发展, 使读者 —— 甚至一些数学家们 —— 觉得代数学是抽象概念的游
戏。即使代数学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那也如一些半真半假的电影片的片头语,
“如与实际相符, 也纯属偶然” 。此书是要力矫此弊, 希望能通过例题、解说等, 阐
明代数学与代数几何、代数数论、物理、密码学等的联系。
各科数学都是人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钥匙。一般的钥匙只有小部分起
开锁的作用, 其余部分是防止它开别的锁, 这是一般的钥匙的 “有害部分” 。如果
把这些 “有害部分” 完全取消, 就成了百灵钥匙了。我想说明, 代数学正是这样的
百灵钥匙。
二、理论的整合与统一。各种数学理论的平行发展, 到了代数学中, 取得了
整合与统一。例如, 在第四章中, 我们统一了 “有限生成的交换群的基本定理” 及
“矩阵的 Jordan 标准式”; 在第五章中, 我们整合了 “几何作图” 及 “解方程式”;
在第八章中, 我们用 “Dedekind 整环” 统一了 “代数数论” 及 “仿射曲线论” 的
讨论, 等等。
在这些理论的整合与统一中, 我们希望能体现数学的内在规律美。但愿读者
们能欣赏数学的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
对于以上的目标, 我自觉做得不够。向前看中国的未来, 物质的建设可以速
成, 精神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 所谓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数学 —— 人类
· ii · 初版序言 —— 献给中国的青年人

精神活动的最高产物 —— 将促进青年人对真与美的追求, 发展对文化的内省力,


因此丰裕了精神文化的生活。
本书在完成过程中, 得到蓝以中及赵春来两位的协助。他们改正了原稿的许
多遗落、误失, 与我共同商订了一些名词, 并补充了习题, 以及写了本书上册的附
录一 (蓝以中) 。我们联名出书, 正足以纪念我们的共同工作。

莫宗坚
序于 1984 年 8 月
下册目录

第六章 环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环的局部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整数扩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零点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4 环的谱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5 理想的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6 维数论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8 拓扑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9 维数论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第七章 赋值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1 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2 赋值的存在及扩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3 实赋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4 Hensel 引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5 代数扩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 因子类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0
· ii · 下 册 目 录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1 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2 整数扩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3 判别式及差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4 分歧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

第九章 同调代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1 复合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2 同调序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
§3 模的化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4 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5 张量积与 To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6 同调维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5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2

附录二 快速的有限 Fourier 系列算法 · · · · · · · · · · · · · · · 260

汉英名词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4
第六章 环论

§1 环的局部化

本书所说的环都是有幺元的交换环. 读者请参考第三章 §2 关于 “比域” 的


讨论, 特别是定义 3.7 中提出了 “局部化环” 的概念. 在那里, 我们假定了 S 是
一整环, 在本节中, 我们将讨论一般环的情形.

定义 6.1 设 S 为一环. S 的一个非空子集 D 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1) 0 ∈ D;
2) d1 , d2 ∈ D =⇒ d1 · d2 ∈ D,
则称为一分母系.

讨论 类似于定义 3.7, 我们想要定义 s/d, 这里 s ∈ S, d ∈ D. 自然地, 就像


从整数环 Z 引出有理数域 Q 的情形一样, 我们要求
s1 s2 s1 d2 + s2 d1 s1 s2 s1 s2
+ = , · = .
d1 d2 d1 d2 d1 d2 d1 d2
麻烦的问题是 d ∈ D 可能是一个零因子, 即有 s ∈ S, s 6= 0, 但 sd = 0. 则我们不
免得出下面的自相矛盾的算式:
µ ¶
1 1 1
s=s·1=s· d· = (s · d) = 0 · = 0.
d d d
解决之道是通过商环的步骤消除这个难点. 请见下定理.

定理 6.1 令 D 为环 S 的一个分母系. 又令
I = {s : s ∈ S, 存在一个 d ∈ D, 使 sd = 0}.
·2· 第六章 环 论

则有
1) I 是 S 的一个理想;
2) 令 σ : S → S/I 为典型映射, 则 σ(D) 是 S/I 的一个分母系, 而且, 如果
σ(s)σ(d) = 0, 必有 σ(s) = 0, 此处 d ∈ D.

证明 1) 如果 s1 , s2 ∈ I, 则有 d1 , d2 ∈ D, 使

s1 d1 = 0, s2 d2 = 0.

显然立得

(s1 ± s2 )d1 d2 = 0,
(s s1 )d1 = s(s1 d1 ) = s · 0 = 0, ∀s ∈ S.

于是 I 是理想.
2) 显然, σ(d1 )σ(d2 ) = σ(d1 d2 ) ∈ σ(D). 又如果 0 = σ(d) ∈ σ(D), 立得 d ∈ I,
即存在 d1 ∈ D, 使 0 = dd1 ∈ D. 这与 D 的性质不合, 所以 0 ∈ σ(D). 因此 σ(D)
是一个分母系.
现设 σ(s)σ(d) = 0, 则 σ(sd) = 0, 即 sd ∈ I. 故必存在 d1 ∈ D, 使 s(dd1 ) =
(sd)d1 = 0. 立得 s ∈ I, 即 σ(s) = 0. ¤

讨论 从上面的定理, 我们知道: 给定一个分母系 D 以后, 我们从环 S 转


移到环 S/I 来考虑, 则 σ(D) 中没有零因子. 因此, 零因子所产生的难点也即
消失.

定义 6.2 设 S 是环, D 是分母系. 令 I, σ 如定理 6.1 所设. 又令 S 0 =


S/I, D0 = σ(D). 则我们定义 S 对 D 的局部化环 SD 为下面的集合
½ 0 ¾
0 s 0 0 0 0
SD = SD 0 = : s ∈ S ,d ∈ D ,
d0

及其运算规则
s01 s0 s0 d0 + s0 d0
0 + 20 = 1 2 0 0 2 1 ,
d1 d2 d1 d2
0 0 0 0
s1 s2 s s s01 d02 s0
0 · 0 = 10 20 , 0 0 = 10 .
d1 d2 d1 d2 d1 d2 d1

又如果 s0 = σ(s), d0 = σ(d), 则定义

s s0
= 0.
d d
§1 环的局部化 ·3·

讨论 1) 如果 S 为整环, 则定义 6.2 与定义 3.7 相同.


2) 对于分母系的规定, 我们也可以取消 0 ∈ D 的限制. 自然, 如果 0 ∈ D 时,
SD = 0.
L
例 1 令 S = Z Z, D = {(n, 0) : n 6= 0}. 则显然 D 是一个分母系. 此时,
不难看出

I = {(0, m) : m ∈ Z},
S/I ≈ Z, σ(D) = {n : n 6= 0}.

于是, 我们得出 SD ≈ Q. ¤

我们任取 s ∈ S. 一般可以考虑
σ(s)σ(d)
s 7→ σ(s) 7→ .
σ(d)
σ(s)σ(d)
这样把 S 的元素 s, 认同为 SD 的元素 . 例如, 在例 1 中, 把元素 (nm, m)
σ(d)
认同为 n/1 = n. 显然, 这个认同映射不是单射.
在下面的讨论中, 我们将证明, 环的局部化法与取商环法是可以交换的.
T
定理 6.2 设 S 是环, D 是分母系, J 是 S 的理想, D J = ∅. 令 τ : S →
SD 是认同映射. 再令 J 0 = τ (J) · SD , 即 J 0 是 J 的元素在认同映射下的像所生
成的理想. 又令 π : S → S/J 是典型映射. 则恒有

π(S)π(D) ≈ SD /J 0 .

证明 我们先要说明上面的式子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 π(D) 是 π(S) 的分


T
母系. 事实上, 因为 D J = ∅, 自然 0 ∈ π(D). 又有 π(d1 )π(d2 ) = π(d1 d2 ) ∈
π(D) (∀d1 , d2 ∈ D), 所以 π(D) 是一个分母系.
我们定义一个映射 α 如下:

α : π(S)π(D) → SD /J 0 ,
µ ¶
π(s) s
α = + J 0.
π(d) d

请读者自行证明, 这确实是个单满映射, 故为同构. ¤

我们常见的局部化环, 是取 D = S\p, 此处 p 是 S 的一个素理想. 请注意,


按照素理想的定义, 我们有

ab ∈ p =⇒ a ∈ p 或 b ∈ p,
·4· 第六章 环 论

也即

a ∈ p, b ∈ p =⇒ ab ∈ p,
a ∈ D, b ∈ D =⇒ ab ∈ D,

因此, D = S\p 确是一个分母系.


符号 设 D = S\p, p 是素理想, 则我们用 Sp 表示 SD . 又设 J S, τ : S →
Sp 是认同映射, 则我们用 JSp 表示 τ (J)Sp , 即由 τ (J) 生成的理想.

例2 令 S = C[x, y], p = (x − a, y − b), 则有


½ ¾
f (x, y)
Sp = : f, g ∈ S, g(a, b) 6= 0 .
g(x, y)
不难看出, Sp 即是在点 (a, b) 有定义的有理函数的集合.
又令 R = {(f (x), g(y)) : f, g ∈ S, f (0) = g(0)}, 即定义在 x 轴及 y 轴上的
多项式组 (任何一组中的两个多项式在原点取值相等) 的集合. 令 q = {(xf (x),
yg(y))}, 则有
½µ ¶ ¾
f (x) g(x) f (0) g(0)
Rq = , : r(0) 6= 0, s(0) 6= 0, = .
r(x) s(x) r(0) s(0)
不难看出, Rq 即是在原点有定义的 x 轴及 y 轴上的有理函数组 (每组中的两个
有理函数在原点取值相等) 的集合. ¤

定义 6.3 设环 S 中只有唯一的极大理想 m, 则称 S 为局部环.

讨论 定理 3.23 中已经证明, 在任意环 S 中必有一极大理想. 在局部环的


定义中, 我们强调只有唯一的极大理想.

定理 6.3 1) 环 S 是局部环 ⇐⇒ J = {s ∈ S : s 非可逆元} 是一个理想. 于


是 J 是 S 的唯一的极大理想;
2) 设 p 是环 S 的素理想, 则 pSp 是 Sp 的唯一的极大理想. 于是 Sp 是局
部环.

证明 1)=⇒. 令 m 是 S 的极大理想, 则显然 m = J.


⇐=. 任取理想 I 6= S, 显然有 I J. 于是 J 是 S 的唯一的极大理想.
2) 令 s/d ∈ Sp , 其中 d ∈ p. 显然
d
∈ Sp ⇐⇒ s ∈ p.
s
所以 s/d 为可逆元当且仅当 s ∈ p, 也即 s/d 为非可逆元当且仅当 s ∈ p. 于是,
pSp 是 Sp 中的所有非可逆元的集合, 它显然是 Sp 的一个理想. 由 1), 即知 2) 成
立. ¤
§1 环的局部化 ·5·

例 3 一般言之, 任取环 S 的一个分母系 D, 则 S 对 D 的局部化环 SD 不


一定是局部环. 最简单的例子, 令 D = {1}, 则 SD = S, 显然不一定是局部环.
现在我们取一个实例. 令 S = C[x, y], p = (y − x2 ). 请注意 y − x2 = 0 定义
一条抛物线. 我们考虑 Sp , 不难看出
½ ¾
f (x, y) 2
Sp = : g(x, x ) 6= 0 .
g(x, y)

此时, 分母 g(x, y) 不在抛物线 y − x2 = 0 上恒等于零. 然而, 在抛物线的个别点


上, g(x, y) 可以是零. 例如, y 即可以当作分母, 而此多项式 y 在原点 (0, 0) 等于
零. 自然, (0, 0) 是抛物线上的一点.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S 的理想在局部化后的变动情形, 即在 SD 中生成的理


想如何.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6.4 1) 设 D 是环 S 的分母系, J 是 S 的理想. 则


T
JSD = SD ⇐⇒ J D 6= ∅;

2) 设 p 及 J 是 S 的素理想, J p. 则下面的映射是由 S 中含于 p 的素理


想集合到 Sp 的素理想集合的单满映射:

J → JSp .

证明 1) =⇒. 令 τ : S → SD 是认同映射. 已知 JSD = SD , 所以有


X τ (si ) τ (a)
1= τ (ai ) = , si ∈ S; ai , a ∈ J; di , d ∈ D.
i
τ (di ) τ (d)


τ (a) = τ (d), a − d ∈ ker (τ ).

于是存在 d0 ∈ D, 使 (a − d)d0 = 0. 立得 J 3 ad0 = dd0 ∈ D.


⇐=. 显然.
2) 任取 I 为 Sp 的素理想. 令

J = {a : a ∈ S, aSp I}.

则 J 显然是 S 的一个理想, 以及 JSp I. 又任取 a/d ∈ I, 则 a ∈ J, 以及


a/d = a(1/d) ∈ JSp . 于是 I = JSp . 又设 ab ∈ J, 则 a bSp I. 用 I 是素理想这
个条件, 立得 aSp I 或 bSp I, 即 a ∈ J 或 b ∈ J. 所以 J 是 S 的一个素理
想. 这样, 我们证明了映射 J → JSp 是满射.
·6· 第六章 环 论

现在我们假设 JSp = J 0 Sp , J 与 J 0 都是含于 p 的素理想, 求证 J = J 0 . 任


取 a ∈ J, 则有 a/1 ∈ JSp = J 0 Sp . 所以有

a X 0 si a0
= ai = , a0i , a0 ∈ J 0 ; si ∈ S; di , d ∈ p.
1 i
di d

也即
ad − a0 ∈ ker (τ ).

于是, 存在 d0 ∈ p, 使 (ad − a0 )d0 = 0 ∈ J 0 . 但 J 0 p, 所以 d0 ∈ J 0 , 而 J 0 为素理


想, 立得
ad − a0 ∈ J 0 , ad ∈ J 0 , a ∈ J 0.

因此 J J 0 . 同法可证 J 0 J. 即得 J = J 0 . 故映射 J → JSp 是单射. ¤

例 4 对一般分母系 D 而言, J → JSD 不一定是单射. 例如, 取 S =


L
Z Z, D = {(2n, 0) : n 6= 0}. 则不难看出
nm o
SD = : m, n ∈ Z, n 6= 0 ,
2n
L L
以及 (0)SD = ({0} Z)SD , 其中 (0) 表示 S 中的零理想. 显然 {0} Z 是 S 的
一个非零理想. ¤

任给一环 S 及两个非零因子 a, b. 则显然 ab 也为非零因子. 所以, 所有的非


零因子的集合是一个分母系 D. 此时, SD 称为 S 的全比环. 不难看出, 当 S 是
整环时, S 的全比环即是 S 的比域.

习 题

1. 证明局部化环可定义如下: 设 A 是环, S 是 A 的乘法封闭子集. 一个环


X 称为 A 关于 S 的局部化环, 如果存在一个环映射 f : A → X, 使得对任一环映
射 g : A → B, 只要 g(s) 在 B 中可逆 (∀s ∈ S), 必存在唯一的环映射 h : X → B,
使得下面的图表交换:
§2 整 数 扩 充 ·7·

2. 设 R 是环, S 是 R 的乘法封闭子集. 如果对 R 的每个素理想 p 而言,


T
S p 6= ∅,

问零是否一定在 S 中?
3. 求 Z/mZ 的全比环, 其中 m ∈ Z.
4. 设 R 是主理想整环, 证明局部化环 RD 也是主理想整环.
5. 设 R 是唯一分解环, 证明 RD 也是唯一分解环.
6. 设 R 是一个局部环, I 是 R 的真理想. 证明 R/I 仍是局部环.
7. 证明 K[[x1 , x2 , · · · , xn ]] 是一个局部环, 这里 K 是一个域.
8. 证明在零点附近的复解析函数集 C{{x}} 是一个局部环.
9. 证明 Z/pn Z 是一个局部环, 其中 p 为素数, n ∈ N.
10. 令 R = Z/(60), p = 2R. 求 Rp 的基数.
T
11. 设 R 是整环. 证明 R = Rm , 此式右端的交集是对 R 的所有极大理想
m 而言的.
12. 设 Z R Q, R 是一个局部环. 证明 R = Z(p) 或 Q, 此处 p 是一个
素数.
13. 设 K 是域, K[x] R K(x), R 是局部环. 证明 R = K[x](f (x)) 或 K(x),
此处 f (x) 是 K[x] 中一个不可约多项式.

§2 整 数 扩 充

我们考虑 Z Q. 任意有理数 α ∈ Q 都满足下面形式的整系数方程式:

nx − m = 0, n, m ∈ Z, (n, m) = 1.

而且
α ∈ Z ⇐⇒ n = 1.
√ √
又, 我们熟悉的 2 ∈ Q 的一个古典证法如下: 首先, 2 满足

x2 − 2 = 0,

然后再应用下面的定理.

定理 6.5 设 α 为有理数. 如果 α 满足下面的整系数首一多项式:

xn + a1 xn−1 + · · · + an = 0, ai ∈ Z,

则 α 必为整数.
·8· 第六章 环 论

证明 令 α = m/d 为既约分数, 即 (m, d) = 1. 代入上式化简, 则得

mn = d(−a1 mn−1 − · · · − an dn−1 ).

即有 d | mn , 所以 d = ±1. 于是 α = m/d ∈ Z. ¤

从定理 6.5, 我们知道, 如果 2 是有理数, 则必是整数. 显然 x2 − 2 = 0 没

有整数根, 因此 2 必非有理数.
类似于上面对整数的刻画方法, 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6.4 给定两环 S R. 设 r ∈ R, 如果 r 满足下面的首一方程式 f (x) ∈


S[x]:
f (x) = xn + a1 xn−1 + · · · + an = 0, ai ∈ S,

则称 r 对 S 为整数相关的.

与定理 6.5 完全一样, 我们可以证明下面的定理.

定理 6.50 设 S 是唯一分解整环, K 是 S 的比域. 如果 r ∈ K 对 S 为整数


相关的, 则 r 必在 S 中.

证明 读者自证之. ¤

例 5 取 C[x, 1/x] C[x]. 则 1/x 不是对 C[x] 整数相关的. 我们可以把


C[x, 1/x] 表示成 C[x, y]/(xy − 1). 从几何观点来看, xy − 1 = 0 当 x = 0 时无
解, 即双曲线 xy − 1 = 0 上不存在任何一点, 它向 x 轴的投影为原点. 这恰是
y = 1/x 对 C[x] 非整数相关的几何意义. 一般来说, 如果 y 满足下面的方程式

a0 (x)y n + a1 (x)y n−1 + · · · + an (x) = 0,

而其中 a0 (x) 不是常数, 则 a0 (x) = 0 所决定的 x 点上, y 的解数将少于 n. 因此,


y 所满足的方程式是否是首一的, 有很大的几何意义. ¤

我们要仿照域论中对代数相关的研究来处理环论中的整数相关. 在域论中,
我们应用向量空间的理论, 在环论中, 我们要采用模论了.

定理 6.6 给定两环 S R, r ∈ R, 则下列条件是等同的:


1) r 对 S 是整数相关的;
2) S[r] 是有限 S 模;
3) 存在一个有限 S 模 M R, 使 1 ∈ M, rM M.
§2 整 数 扩 充 ·9·

证明 1) =⇒ 2). 设 r 满足 rn + a1 rn−1 + · · · + an = 0. 则有

rn = − a1 rn−1 − · · · − an ,
rn+1 = −a1 rn − · · · − an r
= −a1 (−a1 rn−1 − · · · − an ) − a2 rn−1 − · · · − an r
= b1 rn−1 + · · · + bn , b1 , · · · , bn ∈ S,

等等. 不难看出, rn , rn+1 , · · · ∈ S · 1 + S · r + · · · + S · rn−1 , 于是 {1, r, · · · , rn−1 }


是 S[r] 的有限生成元集, 即 S[r] 是有限 S 模.
2) =⇒ 3). 令 M = S[r] 即可.
3) =⇒ 1). 设 {m1 , · · · , mn } 是 M 的有限生成元集. 按照条件 3), 我们得出

rm1 = a11 m1 + · · · + a1n mn ,


············ aij ∈ S.
rmn = an1 m1 + · · · + ann mn ,

应用初等线性代数的克莱姆法则, 立得
 
r − a11 −a12 · · · −a1n
 
 −a21 r − a22 · · · −a2n 
 
det  .. .. ..  · mi = 0, i = 1, · · · , n.
 . . . 
 
−an1 −an2 · · · r − ann

将上式左端的 “特征行列式” 展开成

f (r) = rn + α1 rn−1 + · · · + αn (αi ∈ S),

则有
f (r) · m = 0, ∀m ∈ M.

取 m = 1, 即有 f (r) = 0. 所以 r 对 S 是整数相关的. ¤

应用上面的定理, 我们可以证明:

定理 6.7 给定两环 S R. 则 R 中所有对 S 为整数相关的元素构成一环


S . 此环 S 0 具有如下性质: 如果 r ∈ R 对 S 0 为整数相关的, 则必有 r ∈ S 0 . S 0
0

称为 S 在 R 中的整数闭包.

证明 任取 r ∈ R 对 S 为整数相关的, 再任取 g(r) ∈ S[r]. 在上面的定理


中, 令 M = S[r], 则显然有 1 ∈ M 及 g(r)M M . 所以 g(r) 对 S 是整数相关
的. 我们证明了 S[r] S 0 .
· 10 · 第六章 环 论

任取 r1 , r2 ∈ S 0 . 显然, r2 是对 S[r1 ] 为整数相关的. 于是

S[r1 , r2 ] = S[r1 ][r2 ]

是有限 S[r1 ] 模. 而 S[r1 ] 又是有限 S 模, 不难得出 S[r1 , r2 ] 是有限 S 模. 任取


h(r1 , r2 ) ∈ S[r1 , r2 ], 令 M = S[r1 , r2 ], 应用定理 6.6, 立得 h(r1 , r2 ) 对 S 是整数相
关的. 所以 S[r1 , r2 ] S 0 . 因此, S 0 当然是一环.
我们又取 r ∈ R 对 S 0 是整数相关的. 设 r 适合下式:

rn + s01 rn−1 + · · · + s0n = 0, s0i ∈ S 0 ,

则 S[s01 , · · · , s0n , r] 是有限 S[s01 , · · · , s0n ] 模. 不难看出, S[s01 , · · · , s0n ] 是有限 S 模,


于是, S[s01 , · · · , s0n , r] 是有限 S 模. 因此, r 对 S 是整数相关的, 也即 r ∈ S 0 . ¤

为了清晰起见, 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6.5 设环 S 的全比环是 R. 如果 S 在 R 中的整数闭包就是 S 自身,


则称 S 是整数封闭的.

讨论 参考定理 6.50 , 任意一唯一分解整环都是整数封闭的. 例如, 任取一


域 K, 则多项式环 K[x1 , · · · , xn ] 是整数封闭的.

我们有下面的重要定理.

定理 6.8 (Noether 正规化定理) 设 K 是域, R = K[r1 , · · · , rm ] 是一个整


环, 此处 r1 , · · · , rm 不一定是变量. 则必存在变量 x1 , · · · , xn ∈ R, 使得 R 的任
意元素 r 都对 S = K[x1 , · · · , xn ] 是整数相关的.

证明 (永田雅宜证法) 取变量 y1 , · · · , ym . 定义下面的环映射

σ : K[y1 , · · · , ym ] → K[r1 , · · · , rm ],
σ(yi ) = ri , i = 1, · · · , m.

如果 ker (σ) = (0), 则 K[y1 , · · · , ym ] ≈ K[r1 , · · · , rm ], 也即 r, · · · , rm 是变量. 此


时我们令 xi = ri , S = R 即可. 以下, 我们假设 ker (σ) 6= (0). 任取 f (y1 , · · · , ym ) ∈
ker (σ), f (y1 , · · · , ym ) 6= 0, 读者不难看出 (请补足之), 适当选取正整数

0 ¿ l2 ¿ l3 ¿ · · · ¿ lm ,
§2 整 数 扩 充 · 11 ·

可以用下面的变量代换

z1 = y 1 ,
z2 = y2 − y1l2 = y2 − z1l2 ,
············
zm = ym − y1lm = ym − z1lm ,

使得

f (z1 , z2 + z1l2 , · · · , zm + z1lm ) = a0 z1l + a1 (z2 , · · · , zm )z1l−1 + · · · + al (z2 , · · · , zm ),

其中 a0 ∈ K, a0 6= 0. 至此, 再相应地令

r10 = r1 ,
r20 = r2 − r1l2 = r2 − (r10 )l2 ,
············
0
rm = rm − r1lm = rm − (r10 )lm ,

不难看出, K[r1 , · · · , rm ] = K[r10 , · · · , rm


0
], 以及

a0 (r10 )l + a1 (r20 , · · · , rm
0
)(r10 )l−1 + · · · + al (r20 , · · · , rm
0
) = 0.

所以 r10 对 K[r20 , · · · , rm
0
] 是整数相关的. 于是, 我们可以用 K[r20 , · · · , rm
0
] 代替上
面的 K[r1 , · · · , rm ], 然后再重新讨论. 如此逐步作下去, 即得本定理. ¤

例 6 考虑例 5, C[x + (1/x)] C[x, 1/x] 满足定理 6.8 的要求, 即 C[x, 1/x]
中任意元素都是对 C[x + (1/x)] 整数相关的. 而 C[x] C[x, 1/x] 与 C[1/x]
C[x, 1/x] 都不满足定理 6.8 的要求. 从几何观点看来, 就是说, 从双曲线 xy − 1 =
0 向 x 轴或 y 轴投影, 都不适当. 如果向直线 x + y = 0 投影, 则有某种正则性
(即对于直线 x + y = 0 上任一点 P , 都有双曲线 xy − 1 = 0 上的两个点投影到
P 上). 其代数观点上的含意, 请见下定理. ¤

定理 6.9 (Cohen–Seidenberg 上升定理) 设有两环 S R, 而且 R 的元


T
素都对 S 整数相关. 那么, 任取素理想 p S, 必有素理想 q R, 使 q S = p.

证明 我们先处理 S 是局部环、p 是它的唯一极大理想的情形. 此时, 任取


T
R 的一个极大理想 q, 自然, q 是素理想. 令 p0 = q S. 我们有下图:

R −−→ R/q
S S

S −−→ S/p0
· 12 · 第六章 环 论

显然, 域 R/q 的元素对 S/p 都是整数相关的. 下面的引理将证明 S/p0 也是域.


因此 p0 是一个极大理想, 即有 p0 = p.
在一般情形下, 令 D = S\p. 考虑 SD 及 RD . 此时, 任取 r/d ∈ RD , 设 r 满
足下式:
rn + a1 rn−1 + · · · + an = 0, ai ∈ S,
则有 ³ r ´n
a1 ³ r ´n−1 an
+ + · · · + n = 0,
d d d d
即 r/d 对 SD 是整数相关的. 请注意 RD SD , 而且 SD 是局部环, pSD 是
它的唯一极大理想. 因此, 应用上半部的证明, 我们有 RD 的素理想 q0 RD , 使
T
q0 RD SD = pSD . 参考下图:
τ
R −−−→ RD
S S
τ
S −−−→ SD

令 q = τ −1 (q0 RD ), 则有
T T T
q S = τ −1 (q0 RD ) S = τ −1 (q0 RD SD )
= τ −1 (pSD ) = p. ¤

引理 设 S R 是二整环, R 的元素对 S 都是整数相关的. 则 S 是域


⇐⇒ R 是域.

证明 =⇒. 域论.
⇐=. 任取 a ∈ S, a 6= 0. 则 a ∈ R, 1/a ∈ R. 令 1/a 满足下式:
µ ¶n µ ¶n−1
1 1
+ b1 + · · · + bn = 0, bi ∈ S.
a a
乘以 an−1 , 立得
1
= −b1 − b2 a − · · · − bn an−1 ∈ S.
a
即 S 的任意非零元素都是可逆的. 因此 S 是域. ¤

讨论 1) 这个引理也是定理 6.9 的特例: 任取 S 的一个极大理想 p, 则必有


T
R 的一个素理想 q, 使 p = q S. 如果 R 是域, 则它的唯一的素理想 q = (0). 因
T
此 p = (0) S = (0). 从这点我们易于推知 S 是域.
2) 回过头来, 我们再看定理 6.8. 在 n 维空间中任取一点 (a1 , · · · , an ), 它对
应于素理想

(x1 − a1 , x2 − a2 , · · · , xn − an ) S = K[x1 , · · · , xn ].
§2 整 数 扩 充 · 13 ·

T
于是必存在一素理想 q R, 使 q S = (x1 − a1 , · · · , xn − an ). 用几何的术语来
T
说, q S 即是向 n 维空间的投影. 但是 q 相应于什么呢? 在下一节中, 我们将说
明, q 相应于几何学中的点. 综上所述, 定理 6.8 是说: 给定了一个相应于 R 的
“代数多样体” V ,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 n 维空间 An , 使从 V 到 An 的投影是满射.
进而言之, 它不仅是满射, 还有其他的优良性质. 详情见后.
3) 在定理 6.9 的条件下, 如果有两个素理想 p1 p2 S, 及素理想 q1 R,
T
使 q1 S = p1 , 自然 S/p1 R/q1 同样满足定理 6.9 的条件. 于是, 存在 q2 (R/
T T
q1 ) S/p1 = p2 (S/p1 ). 不难看出, 素理 q2 满足 q1 q2 及 q2 S = p2 . 这可用
下式表示:
R q2 q1 ,
S T T
q1 S = p 1 , q2 S = p 2 .
S p2 p1 ,

我们很容易把上面的讨论推广到 S 的一个素理想链 pn pn−1 ··· p1 及 R


T
的素理想 q1 (q1 S = p1 ) 的情形. 根据定理 6.9, 必存在素理想 qi (i = 1, · · · , n),
满足下式
R qn ··· q1 ,
S T
qi S = p i .
S pn ··· p1 ,

我们将在环的 “维数论” 中, 详细说明这个现象.

习 题

1. 证明定理 6.50 .
2. 设 S 为整环, R 是 S 在它的比域 K 中的整数闭包. 令

C = {a : a ∈ S, aR S}.

称 C 为 S 的导子理想 (conductor ideal). 证明 C 是 S 的理想, 也是 R 的理想,


并且 C 是同时为 S 及 R 的理想中的最大者.
3. 求 Z 在 p-adic 域 Qp 中的整数闭包.
4. 令 R = C[x, y]/(x2 − y 3 ) = C[x, y]. 求 R 在其比域中的整数闭包.
5. 令 R = C[x, y]/(x2 − y 2 − y 3 ) = C[x, y]. 求 R 在其比域中的整数闭包.
6. Z[x]/(x2 + 3) 是否整数封闭? Z[x]/(x2 + 5) 呢?
7. 设有环 A B. 如果 B\A 是 B 的乘法封闭子集, 证明 A 在 B 中整数
封闭.
8. 设整环 R 是整数封闭的, 证明它的局部化环 RD 也是整数封闭的.
· 14 · 第六章 环 论

9. 设整环 R 是整数封闭的, 证明 R[x] 也是整数封闭的.


10. 设 A 是整数封闭的整环, K 是 A 的比域, L/K 是有限伽罗瓦扩张. 设
B 是 A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证明:
(1) σ(B) = B, ∀σ ∈ G(L/K);
(2) A = {b : b ∈ B, σ(b) = b, ∀σ ∈ G(L/K)}.
T
11. 设有两个环 R T . 如果对于 T 的每个素理想 p, 恒有 T /p 对 R/R p
是整数相关的, 证明 T 对 R 是整数相关的.
12. 令 R = C[x, y, z]/(z 2 − xy) = C[x, y, z] C[x, y] = S, 验证

(x, y) (x + y 2 ) (0)

是 S 的素理想链. 试把这个链上升成 R 的素理想链.


13. 令 R = C[x, y]/(xy − 1). 求 C[z] R, 使得 R 对 C[z] 是整数相关的.
参考定理 6.8 及例 6, 考虑其几何意义.

§3 零 点 定 理

代数学的一个大问题是解多项式. 在第五章的域论中,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


考虑一个一元多项式的解, 由此得出许多代数扩域的性质. 推广来说, 我们要求
解下面的可能是无限多个方程联立的方程组:

fi (x1 , · · · , xn ) = 0, i = 1, 2, · · · ,

其中 fi 都是多项式. 我们先要确定它们有没有公解. 令 I = (f1 (x1 , · · · , xn ),


f2 (x1 , · · · , xn ), · · · ) 为它们生成的理想. 则显然有

g(a1 , · · · , an ) = 0, ∀g(x1 , · · · , xn ) ∈ I
⇐⇒ fi (a1 , · · · , an ) = 0, ∀i.

于是, 求一组多项式的公解的问题, 可化为求一个理想中的所有多项式的公解的


问题.
现在我们给定一个理想 I K[x1 , · · · , xn ], 此处 K 是一个域. 如果 1 ∈ I, 则
下面的方程
1=0

无解.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6.10 (Hilbert (希尔伯特) 零点定理的弱式) 设 K 是一个代数封闭


域, I 是多项式环 K[x1 , · · · , xn ] 的一个理想. 则有
§3 零 点 定 理 · 15 ·

1) I 是极大理想 ⇐⇒ I = (x1 − a1 , x2 − a2 , · · · , xn − an ), 其中 ai ∈ K(i =


1, 2, · · · , n);
2) 1 ∈ I ⇐⇒ I 无公解.

证明 1) ⇐=. 取下面的映射:

σ : K[x1 , · · · , xn ] → K,
σ(f (x1 , · · · , xn )) = f (a1 , · · · , an ).

显然, σ 是满射, ker (σ) = (x1 − a1 , · · · , xn − an ). 而 K 是域, 故 (x1 − a1 , · · · , xn −


an ) 是极大理想.
=⇒. 令 K[x1 , · · · , xn ] = K[x1 , · · · , xn ]/I, 则 K[x1 , · · · , xn ] 是域. 应用 Noether
正规化定理, 存在变量 y1 , · · · , ym , 使

K[x1 , · · · , xn ] K[y1 , · · · , ym ],

且 K[x1 , · · · , xn ] 的元素对 K[y1 , · · · , ym ] 都是整数相关的. 应用上一节的引理,


已知 K[x1 , · · · , xn ] 是域, 所以 K[y1 , · · · , ym ] 也必然是域. 然而 K[y1 , · · · , ym ] 又
是多元多项式整环, 通常不是域, 除非没有任何变量存在. 故

K[y1 , · · · , ym ] = K.

于是 K[x1 , · · · , xn ] 是 K 的整数扩充, 因此必是代数扩充. 又已知 K 是代数封


闭域, 立得
K[x1 , · · · , xn ] = K.


ai = xi ∈ K (i = 1, · · · , n),

则有 xi −ai ∈ I, 即 (x1 −a1 , · · · , xn −an ) I. 又前面已证出 (x1 −a1 , · · · , xn −an )


是极大理想, 故有 (x1 − a1 , · · · , xn − an ) = I.
2) =⇒. 显然.
⇐=. 设 1 ∈ I, 取一极大理想 M I. 根据 1),

M = (x1 − a1 , · · · , xn − an ) I.

令 σ 为下面的映射:

σ : K[x1 , · · · , xn ] → K,
σ(f (x1 , · · · , xn )) = f (a1 , · · · , an ).
· 16 · 第六章 环 论

则 ker (σ) = M I, 即

σ(f (x1 , · · · , xn )) = f (a1 , · · · , an ) = 0, ∀f ∈ I.

于是, (a1 , · · · , an ) 即是 I 的一个公解. ¤

讨论 1) Hilbert 零点定理建立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 一方面, 我们有代数


学中的极大理想, 另一方面, 我们有几何学中的点 (a1 , · · · , an ). 这个定理告诉我
们, 下面的对应
(x1 − a1 , · · · , xn − an ) 7→ (a1 , · · · , an ),

当域 K 是代数封闭域时, 是从多项式环 K[x1 , · · · , xn ] 的极大理想的集合到 An


中的点的集合的一个单满映射.
2) “K 是代数封闭域” 的条件显然是必要的. 例如, 我们取 K = R, 则 (x2 +1)
是 R[x] 的一个极大理想, 可是并不形如 (x − a).
3) 1 是否属于 I, 这并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 可能要牵涉到繁复的计算
才能决定.

在解多项式方程组 fi (x1 , · · · , xn ) = 0 (i = 1, 2, · · · ) 时, 或求一个理想 I


K[x1 , · · · , xn ] 的公解时, 我们常碰到另一个问题. 例如, 令 I = (x21 ), 则显然,
a21 = 0 ⇐⇒ a1 = 0. 换句话说, (x21 ) 与 (x) 的公解是相同的. 为了进一步去繁入
简, 我们引入下面的定义.

定义 6.6 设 I 是环 S 的一个理想. 我们定义 I 的根理想为 I = {a : a ∈ S,
存在某个正整数 n, 使 an ∈ I}.

讨论 1) 易见 I 是一个包含 I 的理想. 而且我们有
√ p T √ T√
(a) I · J = I J = I J;
p√ √
(b) I = I;
√ p√ √
(c) I + J = I + J.

事实上, 设 a, b ∈ I, 则存在正整数 n, m, 使 an ∈ I, bm ∈ I. 于是


m+n ¶
m + n i m+n−i
n+m
(a + b) = ab .
i=0
i

显然, 在上式中, 或者 i > n, 或者 m + n − i > m. 于是易见

(a + b)n+m ∈ I,
√ √
即 a + b ∈ I. 由此, 读者不难论证 I 是包含 I 的一个理想. 下面我们证明上
面给出的三个公式.
§3 零 点 定 理 · 17 ·

(a) 一般言之, 我们恒有 (读者自证之)


T
I ·J I J I.
√ p T √ T√ √ T√
不难得出, I · J I J I J. 现在, 我们任取 a ∈ I J, 则 an ∈
√ √ T √ √
I, am ∈ J, 所以 anm ∈ I · J, 故 a ∈ I · J. 这就是说 I J I · J. 所以
(a) 中的三者都相等.
(b) 显然.
√ √
(c) 显然有 I + J I+ J, 所以立得
q
√ √ √
I +J I + J.
√ √ √ √
又有 I +J I, I + J J, 我们导出
q q
√ √ √ √
I +J = I +J I + J.

2) 设 I K[x1 , · · · , xn ], 则 I 的公解与 I 的公解是相同的.

为了进一步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 我们引入下面的定义.

定义 6.7 1) 设 I 是 K[x1 , · · · , xn ] 中的一个理想. 定义 I 的代数多样体 (即


I 的公解) V (I) 为 n 维仿射空间 K n 的一个子集:

V (I) = {(a1 , · · · , an ) : (x − a1 , · · · , x − an ) I}.

2) 设 B K n . 定义 B 的理想 I (B) 为

I (B) = {f (x1 , · · · , xn ) : f (b1 , · · · , bn ) = 0, ∀(b1 , · · · , bn ) ∈ B}.

定理 6.11 (Hilbert 零点定理的强式) 设 K 是代数封闭域, I K[x1 , · · · ,


xn ]. 则有

1) I (V (I)) = I;

2) V : I → V (I) 是从 {I : I = I} 到代数多样体集合的单满映射;

3) I : B → I (B) 是从代数多样体集合到 {I : I = I} 的单满映射.

证明 1) 显然有

f∈ I =⇒ f m ∈ I =⇒ f m 在 V (I) 上恒为零
=⇒ f 在 V (I) 上恒为零
=⇒ f ∈ I (V (I)),
· 18 · 第六章 环 论


这就是说, I I (V (I)). 反过来, 我们任取 g ∈ I (V (I)). 令

J = I · K[x1 , · · · , xn , xm+1 ] + (1 − gxn+1 ).

此时有两种可能性: 1 ∈ J 或 1 ∈ J.
在第一种情形下, 应用定理 6.10 (Hilbert 零点定理的弱式), 存在 (x1 −a1 , · · · ,
xn − an , xn+1 − an+1 ) J. 自然, (a1 , · · · , an ) ∈ V (I).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两个互
相矛盾的式子:

1 − g(a1 , · · · , an )an+1 = 0, g(a1 , · · · , an ) = 0.

所以, 不可能有 1 ∈ J.
现在, 我们知道 1 ∈ J. 于是有

fi (x1 , · · · , xn ) ∈ I (i = 1, 2, · · · , l),

使下式成立
l
X
1= hi (x1 , · · · , xn+1 )fi (x1 , · · · , xn )
i=1
+(1 − g(x1 , · · · , xn )xn+1 )hl+1 (x1 , · · · , xn+1 ),

其中 hi (i = 1, · · · , l, l + 1) 均为 K[x1 , · · · , xn , xn+1 ] 中的多项式. 既然上式是恒


等式, 我们可以令 xn+1 = g −1 . 代入后, 有
l
X
1= hi (x1 , · · · , xn , 1/g)fi (x1 , · · · , xn ).
i=1

两边乘以 g 的适当的方幂 g s , 得
X
gs = gi (x1 , · · · , xn )fi (x1 , · · · , xn ) ∈ I,
i
√ √
也即 g ∈ I, 所以 I (V (I)) I.
√ √
2) 及 3) I (V (I)) = I = I, V (I (V (I))) = V ( I) = V (I). 所以 I · V 是
恒等映射, V · I 是恒等映射. 因此 I , V 都是单满映射. ¤

讨论 上面的定理建立了代数与几何的关系. 进一步说, 我们有下面的


定理.

定理 6.12 设 I, J, Ii 是 K[x1 , · · · , xn ] 的理想, K 是代数封闭域, Bi 是仿


射空间 K n 的子集. 我们恒有
§3 零 点 定 理 · 19 ·

1) I J =⇒ V (I) V (J);
2) B1Ã B2 =⇒
! I (B1 ) I (B2 );
X \
3) V Ii = V (Ii );
Ti S
4) V (I J) = V (I) V (J).

证明 读者自证 1), 2), 3). 根据 1), 由于


T T
I J I, I J J,
T T
所以 V (I J) V (I), V (I J) V (J), 即有
T S
V (I J) V (I) V (J).
S
又设 (a1 , · · · , an ) ∈ V (I) V (J), 则必有多项式 f (x1 , · · · , xn ) ∈ I, g(x1 , · · · , xn ) ∈
J, 使
f (a1 , · · · , an ) 6= 0, g(a1 , · · · , an ) 6= 0.
T
显然, f · g ∈ I J, 且

(f · g)(a1 , · · · , an ) = f (a1 , · · · , an )g(a1 , · · · , an ) 6= 0,


T
所以 (a1 , · · · , an ) ∈ V (I
J). ¤

例7 任给一个理想 I, I =? 我们可以用定理 6.11 (Hilbert 零点定理的强
式) 来求解答. 例如, I = (x2 , xy). 先求 V (I), 即 x2 = 0 与 xy = 0 的公解. 容易
得出 V (I) = y 轴. 再求 I (V (I)). 显然, 它是 (x). 于是

I = I (V (I)) = (x). ¤

习 题

1. 证明定理 6.12 的 1), 2), 3) 以及


(1) I (V (I)) I, V (I (B)) B;
(2) V (I (V (I))) = V (I), I (V (I (B))) = I (B), 这里 I 是理想, B 是仿射
空间的子集.
2. 设 a 和 b 是环 R 的理想. 证明
√ √
a+ b = R =⇒ a + b = R.

3. 设有环映射 f : A → B. 又设 a 和 b 分别是 A 和 B 的理想. 证明


· 20 · 第六章 环 论

√ p
(1) f ( a)B = f (a)B;
√ p
(2) f −1 ( b) = f −1 (b).

4. 设 R 是环, I 为 R 的理想. 证明
I 等于包含 I 的所有素理想的交.

5. 设 K 是代数封闭域, I 是多项式环 K[x1 , x2 , · · · , xn ] 的理想. 证明 I 是
包含 I 的所有极大理想的交.
p
6. 在环 Z/mZ 中求 (0), 其中 m ∈ Z.
7. 找出环 Z/100Z 的所有幂零元和可逆元.
p
8. 证明 (0) 是环中所有幂零元的集合.
9. 令
I = (x3 − yz, y 2 − xz, z 2 − x2 y) C[x, y, z],

求 V (I).
10. 令
I = (x2 + xy, x3 + xy) C[x, y],

求 I.
11. 设 f, g ∈ C[x1 , x2 , · · · , xn ], 且

g(a1 , a2 , · · · , an ) = 0 =⇒ f (a1 , a2 , · · · , an ) = 0.

证明 f 的素因子都是 g 的素因子.
12. 设 f (x1 , x2 , · · · , xn ) 是 C[x1 , x2 , · · · , xn ] 中的不可约多项式. 证明 V (f (x1 ,
x2 , · · · , xn )) 不能表示为两个代数多样体的非平凡并集.
13. 证明 An \{0} 不是一个代数多样体.
14. 令 V = {(t, t2 , t3 ) : t ∈ C} A3 . 求 I (V ) C[x1 , x2 , x3 ]. 证明 V 不能
分解成两个代数多样体的非平凡并集.

§4 环 的 谱 集

在上节中, 我们讨论了 K[x1 , · · · , xn ] 的极大理想. 此处 K 是一个代数封闭


域. 我们证明了 K[x1 , · · · , xn ] 中的所有极大理想的集合与 n 维仿射空间 K n 的
所有点的集合之间有一个单满映射. 对任意的环 S, 定义其极大谱集为

mspec S = {m : m 是 S 的极大理想}.

我们可以把 mspec S 当成点集, 而把 S 当成定义在这个点集上的函数集. 具体


地说, 就是对 f ∈ S, m ∈ mspec S, 令 τ : S → S/m 为典型映射, 则定义

f (m) = τ (f ) ∈ S/m.
§4 环 的 谱 集 · 21 ·

例 8 令 S = Z, 则 mspec Z = {(p) : p 为素数}. 任取 n ∈ Z, 则 n 可以考


虑成一个函数如下:
n((p)) = n (mod p) ∈ Z/(p).

当然, 这个函数 n 在不同点 (p) 的值, 属于不同的域 Z/(p). 这很不同于以前学


过的函数. ¤

把 S 作为 mspec S 上的函数集时, 如果有环映射 σ : S → R, 能不能自然地


产生一个映射 σ ∗ : mspec R → mspec S 呢? 一般言之, 要求函数间的映射与点集
间的映射, 存在一些自然的对应关系. 我们取一个例子: σ : Z → Q 为嵌入. 显然,
mspec Q = {(0)}. σ ∗ (0) 应是 σ −1 (0) = (0) Z. 但 (0) ∈ mspec Z. 所以, mspec S
对映射而言, 不是一个自然物. 更适当的点集是 S 的素谱集:

Spec S = {p : p 是 S 的素理想}.

同样地, 我们可以把 S 的元素当成定义在这个点集上的函数, 方法如下: 对 f ∈


S, p ∈ Spec S, 令 τ : S → Sp → Sp /pSp , 则定义

f (p) = τ (f ) ∈ Sp /pSp .

此时, 如有环映射 σ : S → R, 我们定义

σ ∗ : Spec R → Spec S,
σ ∗ (q) = σ −1 (q) ∈ Spec S.

在点集 Spec S 上, 我们可以定义如下的 Zariski 拓扑, 使 Spec S 成为一个拓


扑空间.

定理 6.13 任给环 S 的理想 I, 令

V (I) = {p : p ∈ Spec S, p I}.

则我们恒有:
1) V ((1)) = ∅, VÃ((0)) =!Spec S;
\ X
2) V (Ii ) = V Ii ;
S i
3) V (I1 ) V (I2 ) = V (I1 · I2 ).
因此, 我们令 V (I) 为 Spec S 的闭集, 则以上三条保证了这是一个拓扑, 称为
Zariski 拓扑.

证明 参考定理 6.12, 读者自证之. ¤


· 22 · 第六章 环 论

讨论 特别地, 当 S = K[x1 , · · · , xn ] 时, 我们把 Spec S 的点 (即 S 的素理


想) p 与它的代数多样体 V (p) 对应起来, 则 Spec S 的 Zariski 拓扑就给出 n 维
仿射空间 K n 的一个拓扑 (即其闭集均为 S 的理想 I 的代数多样体 V (I)), 称为
K n 的 Zariski 拓扑.
S
例 9 令 S = C[x], 则 Spec C[x] = {(0)} {(x − a) : a ∈ C}. 它的几何意义
是 (0) 对应于平面 C, (x − a) 对应于点 a. Spec C[x] 的闭集是什么? 我们自然有
∅ 及全集合 Spec C[x]. 任取一理想 I 6= (0), (1). 令 I = (f (x)) = (Π(x − ai )). 则
立见
S S S
V (I) = {(x − a1 )} {(x − a2 )} · · · {(x − an )},

相当于 C 中的有限个点 {a1 , a2 , · · · , an }, 这就是所有的闭集. 请注意, 在一般拓


扑下, 无限集 {1, 2, · · · , n, · · · } 是一个闭集. 可是它在 Zariski 拓扑下并不是一个
闭集. ¤

例 10 令 S = Z. 则
S
Spec Z = {(0)} {(p) : p 为素数}.
m
Y
任取理想 (n) 6= (0), (1), 令 n = pni i , 不难看出
i=1

m
[
V ((n)) = {(pi )}.
i=1

这些有限点集, 再加上 ∅ 及全集合 Spec Z, 就构成了所有的闭集. ¤

符号 任给 Spec S 的闭集 C, 以 I (C) 表示 C 中所有素理想的交, 即


\
I (C) = p.
p∈C

定理 6.14 任取 q ∈ Spec S. 则 {q} 的闭包为

{q} = {p : p q} = V (q).

证明 显然闭集 V (q) {q}. 设另有闭集 V (I) {q}. 任取 p ∈ V (q), 则


有p q I, 即 p ∈ V (I), V (q) V (I). 所以 {q} = V (q). ¤

例 11 在例 9 中, {(x − a)} 是闭集. {(0)} 不是闭集, 它的闭包 {(0)} =


Spec C[x]. 同理, 在例 10 中, {(p)} 是闭集, {(0)} 不是闭集. 它的闭包 {(0)} =
Spec Z. ¤
§4 环 的 谱 集 · 23 ·

定理 6.15 Spec S 是一拟紧致空间. 这就是说, 任给 Spec S 的一个开覆盖


[
Ui = Spec S, 必存在一个有限的子覆盖.

证明 任取 a ∈ S, 令 Xa = Spec S\V ((a)). 则 Spec S 的任意开集 U 必


形如
[ [
U = Spec S\V (I) = Spec S\V ((a)) = Xa .
a∈I a∈I

所以
[ [
Ui = Xa ,
a∈A

其中 A 为 S 的一个子集. 令 J 为 A 生成的理想, 则不难看出


[ [
Spec S = Ui = Xa = Spec S\V (J).
a∈J

于是 V (J) = ∅, 也即 J = (1). 所以存在 s1 , · · · , sm ∈ S, 使


m
X
si ai = 1, ai ∈ A.
i=1

立得
m
[
Xai = Spec S\V ((a1 , · · · , am ))
i=1
= Spec S\V ((1)) = Spec S.

取出包含 Xai 的开集 Ui (i = 1, · · · , m), 立得


m
[
Ui = Spec S. ¤
i=1

回到原来引出素谱集 Spec S 的讨论. 设有环映射 σ : S → R, 自然得出



σ : Spec R → Spec S. 我们要证明:

定理 6.16 设 σ : S → R 是环映射, 则 σ ∗ : Spec R → Spec S 是连续映射.


[
证明 任取 Spec S 的开集 U = Xa (参考上定理的证明), 则有
[
(σ ∗ )−1 (U ) = (σ ∗ )−1 (Xa ).

显然, 只要证明 (σ ∗ )−1 (Xa ) 是开集, 便足够了. 事实上, 对于 q ∈ Spec R, 有

q 3 σ(a) ⇐⇒ σ −1 (q) 3 a ⇐⇒ σ ∗ (q) 3 a.

故 (σ ∗ )−1 (Xa ) = Spec R\V (σ(a)) 为 Spec R 中的开集. ¤


· 24 · 第六章 环 论

例 12 设 i : S → R 是嵌入. 换句话说, S 是 R 的子环. 不难看出, 任取


q ∈ Spec R, 则
T
i∗ (q) = i−1 (q) = q S.

这相当于几何学上的投影. 例如, 取

S = C[x] C[x, y]/(y 2 − x).

令 q1 = (x − 1, y − 1), q2 = (x − 1, y + 1), 则

i∗ (q1 ) = (x − 1) = i∗ (q2 ). ¤

从点集与函数的关系来考虑 Spec S 与 S, 尚有一个问题: S 中可能有幂零元


素 f , 即 f 6= 0, 但 f n = 0. 一般说来是不准许这样的函数出现的. 补救的方法是
考虑 S 的幂零根理想 nil rad (S), 见下面的定理.

定理 6.17 1) 令

nil rad (S) = {f : 存在正整数 n, 使 f n = 0}.

则 nil rad (S) 是 S 的理想.


2) 令 I = nil rad (S), 则 nil rad (S/I) = (0). 一般言之, 如果 nil rad (R) = 0,
则称 R 是约化了的. 因此, S/I 是约化了的环.
3) 令 I = nil rad (S), σ : S → S/I 是典型映射, 则

σ ∗ : Spec (S/I) → Spec S

是同胚映射.

证明 1) 设 f, g ∈ nil rad (S). 则有正整数 n, m, 使得 f n = 0, g m = 0. 于是


m+n ¶
m + n i m+n−i
m+n
(f + g) = f g = 0.
i=0
i

由此易知 nil rad (S) 是一个理想.


n
2) 令 h ∈ nil rad (S/I), 则存在正整数 n, 使 h = 0, 即 hn ∈ I. 所以有正整
数 m, 使 (hn )m = 0. 立得 h ∈ I, h = 0.
3) 任取 p ∈ Spec S, f ∈ I, 则 f n = 0 ∈ p. 因为 p 是素理想, 所以 f ∈ p. 于
是p I. 不难看出 σ ∗ (p/I) = p. 显然, σ ∗ 是一个同胚映射. ¤
§4 环 的 谱 集 · 25 ·

讨论 1) 在我们讨论点集与函数的关系时, 常常把环 S 约化, 即以 S/


nil rad (S) 代替 S.
2) 如果我们讨论微分形式、变形等, 环 S 自然有幂零元素, 这是不能由约化
来取消的.

我们在拓扑空间的讨论中, 有下面的基本概念.

定义 6.8 如果拓扑空间 V 的闭子集 C 不能表示成它的两个真闭子集 C1 , C2


S
的并集, 也即: C = C1 C2 =⇒ C = C1 或 C = C2 , 则称 C 为不可约子集. n 维
仿射空间 K n 在 Zariski 拓扑下的不可约子集称为不可约代数多样体. 若此代数
多样体为代数曲线, 则称为不可约代数曲线.

讨论 取 V = C. 如果我们用通常的拓扑, 则
S
C = {x + iy : x > 0} {x + iy : x 6 0}.

所以, 对于通常的拓扑而言, C 不是不可约集. 同样地取 V = C, 可是我们用


S
Zariski 拓扑, 设 C = C1 C2 . 由于 C1 , C2 只可能是 ∅, C 或有限集, 不难看出
C1 = C 或 C2 = C. 所以 C 对于 Zariski 拓扑是不可约的.

定理 6.18 设 C 为 Spec S 的闭集. 则 C 是不可约子集 ⇐⇒ C = V (p), 其


中 p ∈ Spec S. 此时, 称 p 为 C 的一般点.
√ √
证明 =⇒. 设 C = V (I 0 ). 令 I = I 0 , 则 C = V (I), 且 I = I. 我们来证
明 I 是素理想. 假若不然, 则存在 f, g ∈ I, 但 f · g ∈ I. 令

I1 = I + (f ), I2 = I + (g).

则不难看出

I I1 · I2 = (I + (f ))(I + (g)) = I 2 + (f )I + (g)I + (f g) I 2.

所以
S
V (I) V (I2 ) V (I 2 ) = V (I).
V (I1 · I2 ) = V (I1 )
S
令 C1 = V (I1 ), C2 = V (I2 ), 立得 C = C1 C2 . 现在我们要证明 C1 ( C, C2 ( C
(如此, 则 C 是可约的, 与已知条件矛盾, 也就证明了 I 是素理想). 因为 I =

I, f ∈ I, 所以 f n ∈ I(n = 1, 2, · · · ). 设

D = {f n : n = 1, 2, · · · },
T
I = {J : J 是理想, J I, J D = ∅}.
· 26 · 第六章 环 论

不难用 Zorn 引理证明 I 中存在一极大元素 q, 而且 q 是一个素理想 (参考定理


3.23 的证明). 于是 q ∈ C, q ∈ C1 , 也即 C ) C1 . 同样可证 C ) C2 . 于是, 取
p = I 即可.
S
⇐=. 设 C = V (p) = C1 C2 , 其中

C1 = V (I1 ) 6= C, C2 = V (I2 ) 6= C.

显然, I1 ) p, I2 ) p. 令 f ∈ I1 \p, g ∈ I2 \p, 则有


S
p ∈ V (p) = V (I1 ) V (I2 ) = V (I1 · I2 ).

于是 p I1 · I2 3 f · g. 这是不可能的. ¤

一般在代数学里, 我们极有兴趣的是 S 为 Noether 环的情形. 为此, 我们引


入 “Noether 空间” 的概念.

定义 6.9 设 V 为一个拓扑空间. 如果任给的闭子集的链

C1 C2 ··· Cn ···

经过有限步以后, 必然终了, 即存在 m, 使 n > m 时, 必有 Cn = Cn+1 , 则称 V


为 Noether 空间.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6.19 1) 如果 S 是 Noether 环, 则 Spec S 是 Noether 空间;


2) 如果 V 是 Noether 空间, 则 V 的任意的闭子集 C 可以唯一地分解成互
不包含的不可约子集 Ci 的并集:
S S S
C = C1 C2 ··· Cn , Ci Cj (i 6= j).

证明 1) 令 Ii = I (Ci ), 则我们从 Spec S 的任一闭子集的链

C1 C2 ··· Cn ···

导出 S 中的理想链
I1 I2 ··· In ··· .

因为 S 是 Noether 环, 所以存在 m, 使 n > m 时, 必有 In = In+1 , 即有 Cn =


V (In ) = V (In+1 ) = Cn+1 .
2) 如果 C 是不可约子集, 则令 C = C. 如果 C 是可约子集, 则存在闭子集
C1 , C2 , 使
S
C = C1 C2 , C ) C1 , C ) C2 .
§4 环 的 谱 集 · 27 ·

如果 C1 , C2 都是不可约子集, 则上式即是一个分解式. 否则, 不妨设 C1 是可约


S
子集. 令 C1 = C11 C12 . 如此程序可以一直作下去. 如果始终得不到不可约子
集分解式, 则有
C ) C1 ) · · · .
这与 V 是 Noether 空间的条件相违. 这样, 我们证明了分解的存在性.
以下证明分解的唯一性. 设有
S S S S S S 0
C = C1 C2 · · · Cn = C10 C20 · · · Cm ,

其中 Ci , Ci0 均为不可约子集, 且 Ci Cj , Ci0 Cj0 (i 6= j). 我们有


m
X
T T
C1 = C1 C= (C1 Ci0 ).
i=1

因为 C1 是不可约子集, 所以必存在 i, 使
T
C1 = C1 Ci0 , C1 Ci0 .

同法可证存在 j, 使 Ci0 Cj . 于是

C1 Ci0 Cj .

所以必有 1 = j, C1 = Ci0 . 依次证明, 不难看出, 除了次序不同外, 此二分解是完


全一样的. ¤

系 设 S 是 Noether 环, I 是理想, I = I. 则我们恒有
n
\
I= pi ,
i=1

其中 pi 是素理想, pi pj . 而且上式除了 pi 的次序外, 是由 I 唯一确定的.

证明 令 C = V (I). 由上面的定理, 存在 Spec S 中的不可约子集 Ci , 使


n
[
C= Ci , Ci Cj (i 6= j),
i=1

且此分解是唯一的. 设 Ci = V (pi ), pi 为 S 的素理想. 则立得


n
à n !
X \
C= V (pi ) = V pi .
i=1 i=1

于是 Ã Ã !!
n
\ n
\
I = I (C) = I V pi = pi .
i=1 i=1

易见此分解也是唯一的. ¤
· 28 · 第六章 环 论

例 13 取 f (x, y) = x2 (y − x2 ). 令 C = V ((f )), 则


p
C = V ( (f )) = V ((x(y − x2 )))
S
= V ((x)) V ((y − x2 )),
p
即 C 是 x = 0 (y 轴) 及 y − x2 = 0 (抛物线) 的并集. 令 I = (f ) = (x(y − x2 )),
则有
T
I = (x) (y − x2 ),

即 I 分解成两个素理想的交集. ¤

将定理 6.19 的结论 2) 翻译成 n 维仿射空间 K n 中的语言 (参考定义 6.8),


即有

定理 6.190 n 维仿射空间 K n 中的任一代数多样体可唯一分解成互不包含


的不可约代数多样体的并集.

习 题

1. 设 R 是环. 证明 Spec R 是 T0 空间 (即对 p1 , p2 ∈ Spec R, p1 6= p2 , 必存


在一个开集含有 p1 但不含 p2 , 或者含有 p2 但不含 p1 ).
2. 设 S 是环. 任取 a ∈ S, 令 Xa = Spec (R)\V ((a)). 证明当 a 是幂等元 (即
2
a = a) 时, Xa 是开集也是闭集.
3. 证明 Spec S 是连通的 ⇐⇒ S 的幂等元只有 0 和 1.
p
4. 证明 Spec S 是不可约的 ⇐⇒ (0) 是素理想.
5. 证明 Spec S (在包含关系下的) 极大的不可约子集是形如 V (p) 的闭集,
这里 p 为 S 的极小素理想.
6. 设 σ : S → R 是环映射. σ 诱导出

σ ∗ : Spec R → Spec S.

如果 σ 是满射, 证明
σ ∗ (Spec R) = V (ker σ),

且 σ ∗ 是到像集的同胚映射.
7. 设 p 是环 R 的一个素理想, f : R → Rp 是认同映射. f 诱导出 f ∗ :
Spec Rp → Spec R. 证明 f ∗ (Spec Rp ) 等于在 Spec R 中 p 的所有开邻域的交.
8. 找出 Spec C[x] 的所有闭集.
9. 找出 Spec C[x, y] 的所有闭集.
§5 理想的分解 · 29 ·

10. 证明 Spec C[x, y] 不与 Spec C[x] × Spec C[y] 同胚. 把 C[x], C[y] 对应到
C , 把 C[x, y] 对应到 C2 , 考虑上面结论的几何意义.
1

11. 找出 C[x, y]/(xy − 1) 的素谱空间的所有闭集.


12. 设 R 是局部环, 找出 R[[x]] 的所有极大理想.
p
13. 在 C[x, y, z] 中将 (x2 (y 2 − 1), xz 2 ) 分解成素理想的交.

§5 理想的分解

在上一节中, 我们讨论了在任意 Noether 空间 V 里, 任意的闭子集 C 分解



成不可约子集 Ci 的并集. 相应地, 在 Noether 环 S 中, 如果理想 I = I, 则
\
I= pi , pi 是素理想. 在本节中, 我们将讨论任意理想 I 的分解.
n
\
定义 6.10 1) 设理想 I 不能表示成 I = Ii , 其中 Ii ) I. 则称 I 为不可
i=1
约理想;
2) 设理想 I 有下列性质, 则称 I 为准素理想: ab ∈ I, a ∈ I =⇒ 存在正整数
n, 使 bn ∈ I.
√ √ √
讨论 1) 如果 I 是准素理想, 考虑 I. 如果 ab ∈ I, a ∈ I. 则 am bm =
√ √
(ab)m ∈ I, am ∈ I. 所以 (bm )l ∈ I, 即 b ∈ I. 因此我们得出 I 是一个素理想.

2) 反之, 如果 I 是素理想, 则 I 不一定是准素理想. 例如, 取 I = (x2 , xy)

C[x, y]. 不难看出, I = (x) 是素理想. 但 x · y ∈ I, x ∈ I, y n ∈ I (∀n = 1, 2, · · · ),
所以 I 不是一个准素理想.
3) 一个素理想必然是一个准素理想.
T
4) 一个素理想必然是一个不可约理想. 事实上, 设 p 为素理想, p = I1 I2 .
T
假若 I1 ) p, I2 ) p, 取 f ∈ I1 \p, g ∈ I2 \p, 则 f, g ∈ p, 但 f g ∈ I1 I2 = p. 这与
p 是素理想相违.
5) 一个准素理想 I 不一定是一个不可约理想. 例如, 令

I = (x2 , xy, y 2 ) C[x, y].


T
读者自证 I 是一个准素理想. 可是 I = (I + (x)) (I + (y)), x ∈ I, y ∈ I. 所以 I
不是一个不可约理想.
n
\
引理 1) 令 S 是 Noether 环, 则任意的一个理想 I 都可以写成 I = Ii ,
i=1
其中 Ii 是不可约理想;
2) 令 S 是 Noether 环, I 是不可约理想, 则 I 是准素理想.
· 30 · 第六章 环 论

证明 1) 我们应用 “极大原则” (参考定理 3.25). 令


( n
)
\
F = I : I 不能写成 Ii , Ii 为不可约理想 .
i=1
T
假若 F 6= ∅, 令 I 是 F 的极大元, I = I1 I2 , I1 ) I, I2 ) I. 则 I1 , I2 ∈ F . 所
以 I1 , I2 可以写成
n
\ m
\
I1 = I1i , I2 = I2i ,
i=1 i=1

其中 I1i , I2i 都是不可约理想. 我们立得


à n ! Ãm !
\ \ \
I= I1i I2i ∈ F .
i=1 i=1

这是自相矛盾的结论, 所以 F = ∅.
2) 假设 I 不是准素理想, 则存在 a, b, 使得 ab ∈ I, a ∈ I, bn ∈ I(∀n = 1, 2, · · · ).
考虑如下定义的集合:

Jn = {c ∈ S : cbn ∈ I} = I : (bn ).

不难看出, Jn 是一个理想, 而且有

J1 J2 ··· Jn ··· .

因为 S 是 Noether 环, 所以必存在 m, 使 n > m 时, Jn = Jn+1 . 我们先证


T
I = (I + (bm )) (I + (a)). 显然
T
I (I + (bm )) (I + (a)).
T
反之, 任取 c ∈ (I + (bm )) (I + (a)), 则有

c = i1 + d1 bm = i2 + d2 a, i1 ∈ I, i2 ∈ I, d1 , d2 ∈ S.

上式乘以 b, 由于 ab ∈ I, 我们得

d1 bm+1 ∈ I =⇒ d1 ∈ Jm+1 = Jm =⇒ d1 bm ∈ I
=⇒ c = i1 + d1 bm ∈ I.
T
所以 I = (I + (bm )) (I + (a)). 又显然 I + (bm ) ) I, I + (a) ) I, 于是 I 是可约
理想. ¤
§5 理想的分解 · 31 ·

上面的引理说明了, Noether 环 S 的任意理想 I 都可以分解成


n
\
I= Ii ,
i=1
\
其中 Ii 是准素理想. 对于这样的分解式, 我们还要稍加整理: 1) 如果 Ii Ij ,
j6=i
√ p T
我们可以弃去 Ii ; 2) 如果 Ii = Ij , 则可以证明 Ii Ij 也是一个准素理想 (设
T T √ p
有 ab ∈ Ii Ij , a ∈ Ii Ij , 不妨设 a ∈ Ii , 则 bn ∈ Ii , b ∈ Ii = Ij , bm ∈ Ij , 故
T T T
bm+n ∈ Ii Ij ). 此时, 可令 Ik = Ii Ij , 以取代 Ii Ij .
根据上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引入:
n
\
定义 6.11 一个准素分解 I = Ii , 如果满足下面的条件, 则称为 I 的简
i=1
略准素分解:
\
1) Ii Ij , ∀i = 1, · · · , n;
j6=i
√ p
2) Ii 6= Ij , ∀i 6= j.

定理 6.20 设 S 是 Noether 环, 则任意的理想 I 都有一个简略准素分解.

证明 读者自证之. ¤
Y \
例 14 设S=Z3n= pm
i . 则不难看出 (n) =
i
(pm
i ). 反之, Z 的非
i

零准素理想都是形如 (pm
i ), 此处 pi 是素数. 因此, 任给 Z 的一个理想 (n) 6= (0),
i

都可以写成
\ Y
(n) = (pm
i )=
i
(pm
i ).
i

所以上面的定理在 S = Z 时, 相当于整数的分解定理. 可是, 一般言之, 简略准


素分解并不是唯一的. 我们试举一例说明之. 令 I = (x2 , xy) R[x, y]. 它定义
了 y 轴及原点 (0, 0) (二重). I 的简略分解可写为
T
I = (x) (y − ax, x2 ).

前一个理想 (x) 定义了 y 轴, 后一个理想 (y−ax, x2 ) 定义了一条斜线 (y−ax = 0)


与 y 轴相交两次 (x2 = 0). 显然, (y − ax, x2 ) 随 a 的值而变, 所以不是唯一的.
p
请注意, (x) 及 (y − ax, x2 ) = (x, y) 是唯一的. 这是下面要讨论的 “唯一性定
理” 的要义. ¤

定理 6.21 设 S 是环, 它的一个理想 I 的简略准素分解为


n
\
I= Ii .
i=1
· 32 · 第六章 环 论


令 pi = Ii (i = 1, · · · , n), 则 {pi } 是由 I 唯一确定的.

证明 我们考虑下面的理想

I : (c) = {a ∈ S : ac ∈ I}.

1) 如果 c ∈ I, 自然得出 I : (c) = S.
2) 一般言之, 不难看出
à n
! n
\ \
I : (c) = Ii : (c) = (Ii : (c)),
i=1 i=1
p q\ \p
I : (c) = (Ii : (c)) = Ii : (c).

我们指出, 当 c ∈ Ii 时, 恒有
p
Ii : (c) = pi .

证法如下: 设 am ∈ Ii : (c), 即 am c ∈ Ii . 而 c 6= Ii , 故有

aml ∈ Ii pi ,

所以 a ∈ pi . 反之, 设 a ∈ pi , 则 am ∈ Ii , 于是
p
am c ∈ Ii , am ∈ Ii : (c), a ∈ Ii : (c).
 
\ Â
p
3) 当我们取 c ∈  Ij  Ii 时, 就有 I : (c) = pi .
j6=i
p
综上所述, 在集合 { I : (c) : c ∈ S} 中, 所有的素理想 pi 都出现了. 反之,

p
p∈{ I : (c) : c ∈ S},
n
\
则根据 2), 必有 p pi . 我们要说明, p 必是 {pi } 中的某一个. 如若不然, 则
i=1
pi ) p(∀i). 令 ai ∈ pi \p, 则有
Y \
ai ∈ pi p.
p
这是不可能的. 归结来说, {pi } 是 { I : (c) : c ∈ S} 中的素理想的集合, 因此是
由 I 唯一确定的. ¤

上面定理中那些由 I 唯一确定的素理想称为 “I 的素理想”. {pi } 中的极小


元称为 I 的孤立素理想, 其余的称为 I 的嵌入素理想. 例如, 在例 14 中, I =
§5 理想的分解 · 33 ·

(x2 , xy), p1 = (x), p2 = (x, y). p1 是孤立素理想, p2 是嵌入素理想. 从几何学的观


点, 比较容易理解这些术语: p1 相当于 y 轴, p2 相当于嵌入 y 轴的原点. 应用上
\ √
面的观点, 在简略准素分解 I = Ii 中, 如果 Ii = pi 是 I 的孤立素理想, 则
称 Ii 是 I 的孤立准素分支; 否则, 则称 Ii 是 I 的嵌入准素分支. 我们有下面的
唯一性定理.

定理 6.22 设 S 是环, 它的一个理想 I 的简略准素分解为


n
\
I= Ii .
i=1

则 I 的孤立准素分支是由 I 唯一确定的.

证明 任取 Ii , 令
p
qi = {x : I : (x) Ii }.
√ √
1) 如果 a ∈ qi , 即 I : (a) Ii , 于是存在 c ∈ Ii , c ∈ I : (a). 也即
ca ∈ I Ii , 立得 a ∈ Ii . 我们证明了 qi Ii . 2) qi 是一个理想. 事实上, 若 a ∈ qi ,

则不难看出, 对于任意的 b ∈ S, ab ∈ qi ; 又若 a1 , a2 ∈ qi , 即存在 c1 , c2 ∈ Ii , 使

c1 a1 , c2 a2 ∈ I, 于是 c1 c2 ∈ Ii , c1 c2 (a1 + a2 ) ∈ I, 也就是说 a1 + a2 ∈ qi . 因此

qi 是一个理想. 3) 当 Ii 是 I 的孤立素理想时, qi = Ii . 事实上, 根据 1), 恒有

qi Ii , 所以仅须证明 qi Ii . 由于 pi = Ii 是 I 的素理想中的极小者, 所以
m
pj pi (∀j 6= i). 取 bj ∈ pj \pi , 设 bj j ∈ Ij , 则
Y m p
b= bj j ∈ pi = Ii .
j6=i
\
显然, 对任意的 a ∈ Ii , 我们恒有 ab ∈ Ii = I, 故 a ∈ qi , 即有 Ii qi . 4) 根据

定理 6.21, 易知 I 的孤立素理想 pi = Ii 是由 I 唯一确定的, 再根据 qi 的定义,
知 Ii = qi 也是由 I 唯一确定的. ¤

讨论 1) 本节的定理是所谓 “存在性定理”, 而非 “构造性定理”, 即没有提


供一个方法, 能实际作出这些简略准素分解等等.
2) 这些定理一般称为 Lasker-Noether 定理.
3) 熟习本节后, 很容易推广到 “Noether 模的准素分解” 理论.
p
4) 我们考虑 nil rad(S) = (0) (见定理 6.17) 的简略准素分解. 因为
p qp p
nil rad(S) = (0) = (0) = nil rad(S),

所以 (参看定理 6.19 的系)


p n
\
(0) = pi ,
i=1
· 34 · 第六章 环 论

此处 pi 都是素理想. 由分解的唯一性, 立刻可以看出 pi 都是极小素理想 (即任


一素理想 p pi , 则 p = pi ). 另一方面, 设 p 是一个极小素理想, 则有
p n
\
p 3 0 =⇒ p (0) = pi
i=1
=⇒ 对某个 i, p pi =⇒ p = pi .

所以, 我们得知在 Noether 环 S 里, 只有有限多个极小素理想, 以及幂零根理想


是所有极小素理想的交, 也即是所有素理想的交.
5) 以 D 表示 Noether 环 S 中所有零因子构成的集合:

D = {a : a ∈ S, 存在 b ∈ S, b 6= 0, 使 ab = 0}.

则我们有
[
pi = D.
极小素理想
\ √
证明如下: 令 (0) = Ii 是简略准素分解, Ii = pi , 则 pi 为极小素理想. 参看
p
定理 6.21 的证明, 对每个极小素理想 pi , 都存在 c 6= 0, 使 pi = (0) : (c). 所以,
任取 a ∈ pi , a 6= 0, 必存在正整数 r, 使 ar c = 0. 取满足此式的最小的 r, 则有
[
a(ar−1 c) = 0, ar−1 c 6= 0. 故 pi D. 即有 pi D. 反之, 由于

(0) : (a) = {b : ba = 0},

所以
D = {a : (0) : (a) 6= (0)}.

设 a ∈ D, 则存在 b ∈ (0) : (a), b 6= 0. 于是 a ∈ (0) : (b), b 6= 0. 故


[ [p S
D ((0) : (b)) (0) : (b) = pi .
b6=0 b6=0

习 题

1. 设 R 是环, a, b, c, ai , bi 是 R 的理想. 证明
(1) a a : b;
(2) (a : b) · b a;
(3) (a : b) : c = a : bc = (a : c) : b;
\ \
(4) ( ai ) : b = (ai : b);
µX ¶ \
(5) a : bi = (a : bi ).
i
§5 理想的分解 · 35 ·

2. 设有环同态 f : R → S, a1 , a2 是 R 的理想, b1 , b2 是 S 的理想. 证明:


(1) f (a1 : a2 )S (f (a1 )S) : (f (a2 )S);
−1
(2) f (b1 : b2 ) f −1 (b1 ) : f −1 (b2 ).
3. 证明 I1 : I2 = I1 ⇐⇒ I2 不含于 I1 的任何素理想之中.
4. 设 p 为环 R 的素理想, a, b 为理想, 且 ab p. 如果 a p, 证明 b p.
5. 设 q 为 R 的准素理想, a, b 为理想, 且 b 是有限生成的. 如果 ab q, 但
n
a q, 证明存在正整数 n, 使得 b q.

6. 设 S 是环, q 为 S 的准素理想, q = p. 令
T
q(n) = qn Sp S.
p
称 q(n) 为 q 的符号方幂 (symbolic power). 证明 q(n) 是 S 的准素理想, 且 q(n) =
p.
7. 举例说明以素理想 p 为根的无穷多个准素理想的交不一定是以 p 为根的
准素理想.
8. 设 K 是域. 证明在多项式环 K[x1 , x2 , · · · , xn ] 中理想

pi = (x1 , x2 , · · · , xi ) (i = 1, 2, · · · , n)

都是素理想, 它们的方幂都是准素理想.
\
9. 令 I = Ii 是环 S 的理想的简略准素分解, σ : S → S/I 是典型映射. 证

\
(0) = σ(Ii ) S/I

是 (0) 在 S/I 中的简略准素分解. 反之, 令


\
(0) = Ii S/I

是 (0) 在 S/I 的简略准素分解, 证明


\
I= σ −1 (I i ) S

是 I 的一个简略准素分解.
10. 设有环满射 f : R → S. 设 q 是 S 的理想. 证明
(1) q 是 S 的准素理想当且仅当 f −1 (q) 是 R 的准素理想;
(2) q 是以 p 为根的准素理想, 则 f −1 (q) 以 f −1 (p) 为根.
11. 设 R 是环, x 是变元. 证明
(1) 如果 p 是 R 的素理想, 则 p[x] 是 R[x] 的素理想;
· 36 · 第六章 环 论


(2) 如果 q 是 R 中的 p 准素理想 (即 q = p, q 准素), 则 q[x] 是 R[x] 中的
p[x] 准素理想;
n
\ n
\
(3) 如果 a = qi 是 a 在 R 中的一个简略准素分解, 则 a[x] = qi [x] 是
i=1 i=1
R[x] 中的简略准素分解;
(4) 如果 p 是 R 的极小素理想, 则 p[x] 是 R[x] 的极小素理想.
12. 设 F 为任一域. 在 F [x, y] 中, 令 a = (x2 , xy), 证明下述分解都是简略准
素分解:
T
(1) a = (x) (x2 , y);
T
(2) a = (x) (x2 , x + y);
T
(3) a = (x) (x2 , xy, y 2 ).
13. 令 I = (x2 + y 2 − 1, xy − 1) C[x, y]. 找出 I 的简略准素分解.
14. (I. S. Cohen) 证明 S 是 Noether 环 ⇐⇒ S 的每个素理想都是有限生成
的.
15. 平行于环的准素分解, 建立模的准素分解的理论.

§6 维数论 (1)

一个拓扑空间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它的维数. 一般言之, 我们有许多不同的方


式来讨论维数, 现列举几条如下.
1) 空间的自由度. 直观来说, n 维仿射空间 An 的维数应该是 n. 如果有
σ : V → An 是一个满射, 而且映射 σ 的纤维 σ −1 (a) 都是有限集, 则我们定义 V
的维数应当同于 An 的维数 n. 请参考定理 6.8. 以后我们将详细讨论之.
[ [
2) 如果拓扑空间的任何一个开覆盖 Ui 都可细化成一个开覆盖 Vj (即
Vj Ui ), 使任何 n + 2 个 Vj 的交都是空集 ∅, 这种 n 的最小可能的正整数值
称为空间 V 的维数. 例如, 我们取 V = R, 即一条直线. 不难看出, 任给一个开
[
覆盖 Ui (只要不是用 V 作自身的开覆盖), 不可避免地会有两个开集的交集非
[
空. 而适当地加细 Ui 以后, 可以使得任何三个新的开集的交为空集. 所以, 在
这种定义下, R 的维数是 1. 同样的, Rn 的维数是 n. 本节中, 我们将不讨论这种
维数.
3) 在 Noether 空间里, 我们定义闭点的维数是零. 如果一个不可约子集 B )
不可约子集 C, 而且在 B, C 间不能插入任何不可约子集, 则我们定义

dim B = dim C + 1,

即 B 的维数 = C 的维数 +1. 例如, 平面上有直线, 直线上有点, 因此, 我们认为


平面的维数是 2, 直线的维数是 1.
§6 维数论 (1) · 37 ·

我们先把 3) 精确化, 得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6.12 设 S 是一个 Noether 环. S 的 Krull 维数 dim S 定义为 S 的素


理想链 p0 ) p1 ) · · · ) pn 的长度 n 的最大值. 如果这个最大值不存在, 则定义
dim S = ∞.

讨论 在一个 Noether 环 S 里, 任何一个素理想的链都只有有限的长度, 但


是它们的长度可能越来越长, 趋向于无限大. 因此, 可能有 dim S = ∞. 永田雅宜
在他的书《 Local Ring 》的附录中, 提供了一个实例.

与定理 6.9 (Cohen 及 Seidenberg 上升定理) 相结合,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6.23 设环 R 是对环 S 整数相关的 (即每一个 r ∈ R 都是对 S 整数


相关的), R S. 则恒有
dim R = dim S.

证明 任取 S 的一个素理想的链

p0 ) p1 ) · · · ) pn , (1)

应用定理 6.9 后面的讨论, 我们立得 R 的一个素理想的链


T
q 0 ) q1 ) · · · ) q n , qi S = pi . (2)
T
所以 dim R > dim S. 反之, 任取 R 的素理想的链 (2), 令 qi S = pi . 仅须证明

qi ) qi+1 =⇒ pi ) pi+1 ,

便足以证明
dim S > dim R.

令 R0 = R/qi+1 , q0i = qi /qi+1 , S 0 = S/pi+1 , p0i = pi /pi+1 . 显然, R0 S 0 , R0 对 S 0


是整数相关的. 于是, 问题归结为:
T
q0i 6= (0) =⇒ p0i = q0i S 0 6= (0).

任取 r ∈ q0i , r 6= 0. 令 f (x) ∈ S 0 [x] 为 r 满足的最低次数的首一多项式. 写出


f (x) 如下:
f (x) = xn + s1 xn−1 + · · · + sn , si ∈ S 0 .

则 sn 6= 0. 这是因为, 若 sn = 0, 由于 R0 = R/qi+1 是整环, 故 r 满足一个次数更


低的首一多项式
g(x) = xn−1 + s1 xn−2 + · · · + sn−1 .
· 38 · 第六章 环 论

于是立得
S 0 3 sn = −rn − s1 rn−1 − · · · − sn−1 r ∈ q0i ,
T
即 0 6= sn ∈ S 0 q0i = p0i . ¤

与定理 6.8 (Noether 正规化定理) 结合, 我们证明下面的两个定理.

定理 6.24 dim K[x1 , · · · , xn ] = n, 此处 K 是域, x1 , · · · , xn 是变量.

证明 应用数学归纳法. 如果 n = 0, 显然 dim K = 0. 设已知

dim [x1 , · · · , xn−1 ] = n − 1.

在 K[x1 , · · · , xn ] 中任取一素理想链

q0 ) q1 ) · · · ) qm ) (0). (∗)
Y
取 f ∈ qm , f =
6 0. 令 f = fi 为 f 的素元分解式. 因为 qm 是素理想, 所以必
有一不可分解的多项式 fi ∈ qm . 即令 f 为一不可分解的多项式. 应用变量代换

zn = xn , zn−1 = xn−1 − xlnn−1 , ··· , z1 = x1 − xln1 ,

其中 0 ¿ ln−1 ¿ · · · ¿ l2 ¿ l1 . 令 f 为下面的形式:

f = a0 znl + a1 (z1 , · · · , zn−1 )znl−1 + · · · + al (z1 , · · · , zn−1 ),

其中 a0 6= 0. 不难看出, K[x1 , · · · , xn ] = K[z1 , · · · , zn ]. 令

R = K[z1 , · · · , zn ]/(f ),
S = K[z1 , · · · , zn−1 ], q0i = qi /(f ).

则有: 1) z n 是对 S 整数相关的, 因此 R 是对 S 整数相关的, R S. 所以


dim R = dim S. 2) 根据归纳法的假设, dim S = n − 1. 3) 下面是 R 的一个素理
想链
q00 ) q01 ) · · · ) q0m .
综合以上的三点, 立得 m 6 n − 1. 考虑 (∗) 式, 不难推出

dim K[x1 , · · · , xn ] 6 n.

又显然
(x1 , · · · , xn ) ) (x1 , · · · , xn−1 ) ) · · · ) (x1 ) ) (0)
是 K[x1 , · · · , xn ] 的一个素理想链, 所以

dim K[x1 , · · · , xn ] = n. ¤
§6 维数论 (1) · 39 ·

定理 6.25 设 R = K[r1 , · · · , rm ] 是整环, 此处 K 是域. 令 F 为 R 的比域,


则恒有
dim R = tr deg F/K,

即 R 的维数等于 F 对 K 的超越次数.

证明 应用定理 6.8, 存在 S = K[x1 , · · · , xn ] R, R 对 K[x1 , · · · , xn ] 是整


数相关的, x1 , · · · , xn 是变量. 根据上面两个定理, 有 dim R = dim S = n. 不难
看出, F 是 K(x1 , · · · , xn ) 的代数扩域, 所以

tr deg F/K = tr deg K(x1 , · · · , xn )/K = n. ¤

讨论 超越次数 tr deg F/K 可以当成空间的自由度的代数定义. 例如, 定义


在 n 维仿射空间上的有理函数集, 即 K(x1 , · · · , xn ), 其超越次数也是 n, 等同于
空间的自由度. 上面的定理说明了, 本节开始时讨论的维数的定义 1) 及 3) 在同
时有意义时是相同的.

以下, 我们要用局部化来讨论维数.

定理 6.26 设 S 是环. 我们恒有

dim S = sup{dim Sm : m 是极大理想}.

证明 任取 S 的素理想链如下, 其中 m 是极大理想:

m ) p1 ) p2 ) · · · ) pn . (1)

则有
mSm ) p1 Sm ) p2 Sm ) · · · ) pn Sm . (2)

所以
dim S 6 sup{dim Sm : m 是极大理想}.

反之, 设有 Sm 的素理想链如下:

mSm ) q1 ) q2 ) · · · ) qn ,
T
则令 pi = qi S, 立得 (1) 式. 于是

dim S > sup{dim Sm : m 是极大理想}. ¤

讨论 这个定理是说, 在几何的情形, 一个代数多样体的维数等于各几何点


(相当于极大理想) 邻域的维数的极大值. 这是很合于几何直观的.
· 40 · 第六章 环 论

我们可以把以上的维数论的讨论, 推广到一般的理想. 现给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6.13 1) 令 p 是环 S 的素理想. 定义 p 的高度为

ht (p) = sup{n : 存在一个素理想链 p ) p1 ) · · · ) pn }.

如果 ht (p) = 0, 则称 p 为 S 的极小素理想.
2) 令 I 是环 S 的任意理想, 定义 I 的高度为

ht (I) = inf{ht (p) : p I}.


T
讨论 1) 设 I = (x) (x − 1, y) C[x, y]. 则不难看出,

ht (x) = 1, ht (x − 1, y) = 2, ht (I) = 1.

请注意, V (x) 是 y 轴, V (x − 1, y) 是点 (1, 0). V (I) 是 y 轴与点 (1, 0) 的并集.


因此, 高度 ht 相当于余维数 (即 dim C[x, y] − dim V (I)):

ht (x) = 1 = 2 − dim V (x),


ht (x − 1, y) = 2 = 2 − dim V (x − 1, y),
ht (I) = 1 = 2 − dim V (I).

2) 不难看出, 若 p 是素理想, 则恒有 ht (p) = dim Sp .

为了便于后面的讨论, 我们引入下面的有用的定义及引理.

定义 6.14 设 S 是环, S 6= 0. S 的 Jacobson 根理想定义为所有极大理想


的交集, 记为 rad (S).

讨论 所有形如 1 + a (a ∈ rad (S)) 的元素, 不属于 S 的任何极大理想, 因


此必然是可逆元. 反之, 设 I 是一个理想, 如果对于任意的 a ∈ I, 1 + a 都是可
逆元, 则必有 I rad (S). 这是因为, 假若 I rad (S), 则必有某个 a ∈ I, 以及
某个极大理想 m, 使 a ∈ m. 令 σ : S → S/m 为典型映射, 则必存在 b ∈ S, 使
σ(ba) = −1. 不难看出, ba ∈ I, 但 σ(1 + ba) = 0, 即 1 + ba ∈ m, 也即 1 + ba 不是
可逆元, 这与假设矛盾.

定理 6.27 (中山引理° 1
) 设 S 是环, I 是理想, M 是 S 模, N 及 N 0 是 M
的子模. 已知 M = N + IN 0 , 以及 1) I 是幂零的; 或者 2) I rad (S) 以及 N 0
是有限生成的. 那么, 我们恒有
M = N.
°1
此引理即 Nakayama 引理 (Nakayama 的汉字写法是 “中山”). 据永田雅宜研究, 中山引理
是 Krull 及东屋氏首先提出的, 应称为 “Krull-东屋引理”. 因为中山引理已经广泛流传了, 所
以本书仍用旧名.
§6 维数论 (1) · 41 ·

证明 1) M/N = I(M/N ) = I 2 (M/N ) = · · · = 0.


2) 记 M 0 = M/N , 则 M 0 = IM 0 . 我们要证明 M 0 = 0. 显然, M 0 是有限生
成的 S 模. 令
n
X
M0 = Smi .
i=1

我们用数学归纳法. 如果 n = 1, 则有 a ∈ I, 使 m1 = am1 , 即 (1 − a)m1 = 0. 但


a ∈ I rad (S), 故 1 − a 是可逆元, 所以 m1 = 0, 也即 M 0 = 0. 一般言之, 我们
要证明存在 a0 ∈ I, 使 (1 + a0 )M 0 = 0. 令 M 00 = M 0 /Smn . 由归纳法假设, 存在
a ∈ I, 使 (1 + a)M 00 = 0, 即 (1 + a)M 0 Smn . 用 M 0 = IM 0 代入, 即有

(1 + a)M 0 = (1 + a)IM 0 ISmn = Imn .

于是存在 b ∈ I, 使 (1 + a)mn = bmn . 不难看出, 下式

(1 + a)(1 + a − b) = 1 + (2a − b + a2 − ab) = 1 + a0

中的 a0 即所求. ¤

我们要引入 S 模 M 的 “长度” 的概念. 所谓 M 的一个正规序列, 是指下面


的一个子模链
M = M0 M1 M2 ··· Mr = 0.

r 即称为这个正规序列的长度. 如果 Mi 6= Mi+1 (∀i = 0, 1, · · · , r − 1), 则称上面的


正规序列是没有重复的, 如果上面的正规序列是没有重复的, 而且在 Mi 与 Mi+1
之间, 没有别的子模, 则称之为一个合成序列.
一般言之, 任给一个模, 并不一定有合成序列. 例如, 在 Z 中, 我们有 (2) )
(2 ) ) (23 ) ) · · · , 这个子模链是永不终止的. 又如, 在 C[x] 中, 我们有
2

(x) ) (x2 ) ) (x3 ) ) · · · .

但是我们有如下的定理.

定理 6.28 (Jordan 定理) 如果 S 模 M 中有一个长度为 r 的合成序列,


那么每一个合成序列的长度都是 r, 并且每一个没有重复的正规序列都可以加细
成一个合成序列.

证明 读者仿照群论的 Jordan-Holder 定理, 自行证明. ¤

定义 6.15 设 S 模 M 有一个合成序列, 则我们定义模 M 的长度即为此


合成序列的长度, 记为 lengthS M . 按照上面的定理, 这是所有合成序列的共同的
长度. 如果 M 没有合成序列, 则定义 lengthS M = ∞.
· 42 · 第六章 环 论

我们从维数论的角度, 研究最简单的环 S, 即 dim S = 0 的情形. 设 S 是域,


则自然有 dim S = 0. 反之, dim S = 0 定义了什么样的环 S 呢? 事实上, S 必为
Artin 环. 这是我们要在本节说明的. 我们先给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6.16 如果 S 的理想的任一下降的链必然终止, 则称 S 为 Artin 环.


即设有下面的链
I1 I2 ··· In In+1 ··· ,

其中 In 皆是 S 的理想. 则必存在一 m, 使

Im = Im+1 = · · · .

定理 6.29 1) S 是 Artin 环 ⇐⇒ lengthS S < ∞;


2) S 是 Artin 环 ⇐⇒ S 是 Noether 环, 且 dim S = 0.

证明 1) ⇐=. 此时, S 当作 S 模, 它的子模即是环 S 的理想, 因此, S 必然


是 Artin 环.
=⇒. 我们先证明 S 只有有限多个极大理想. 否则, 设 m1 , m2 , · · · , mn , · · · 是
S 的无限多个互不相同的极大理想, 考虑下面的理想链

m1 m1 m2 ··· m1 m2 · · · mn ··· .

我们只要证明相邻的两个理想都不相等便足够了. 假设

m1 m2 · · · mn−1 = m1 m2 · · · mn−1 mn mn .

不难看出, 必有某个 i < n, 使 mi mn . 于是 mi = mn . 这与 m1 , m2 , · · · 互不相


同矛盾.
现设 m1 , m2 , · · · , mr 是 S 的所有的极大理想. 令

I = m1 m2 · · · mr .

考虑下面的下降的理想链:

I I2 I3 ··· .

由于 S 是 Artin 环, 所以必有一 m 存在, 使

I m = I m+1 = · · · .


J = (0) : I m = {a : aI m = (0)}.
§6 维数论 (1) · 43 ·

我们要证明 J = S. 如此, 则 I m = (0).


假若 J 6= S. 令 J 0 为包含 J 而且不等于 J 的理想中的极小者. 为什么存
在这样一个 J 0 呢? 请参考定理 3.26. 在那里我们证明了 Noether 环与极大原则
是等同的. 同样的道理, 可以证明 Artin 环与 “极小原则” 是等同的 (读者试自证
之). 因此有这样的 J 0 存在. 任取 a ∈ J 0 \J, 则 J 0 = J + (a). 显然, I rad (S),
根据定理 6.27 (中山引理), 则知 J + aI 6= J 0 . 再根据 J 0 的选取, 立得 J + aI = J.
于是 aI J, 即有

a ∈ J : I = ((0) : I m ) : I = (0) : I m+1 = 0 : I m = J.

这与 a 的选取是矛盾的. 因此 J = S, I m = (0).
以下, 我们考虑一个理想链:

S m1 m1 m2 ··· m1 m2 · · · mr Im1 ···


I2 I 2 m1 ··· I m = (0).

相邻两项的商模是域 S/mi 上的向量空间, 此向量空间的子空间对应到这两项间


的理想. 根据 Artin 环的条件, 知这些商模都是有限维向量空间, 于是它们都是
有限长度的 S 模. 而 lengthS S 即是这些长度的和, 于是 lengthS S < ∞.
2) =⇒. 根据 1), S 显然是 Noether 环. 我们用上面的符号. 任取 p ∈ Spec (S),
则有
(m1 m2 · · · mr )m = (0) p,

所以必有某个 i, 使 p = mi . 也即所有素理想都是极大理想. 立得 dim S = 0.


r
\ √
⇐=. 令 (0) = Ii 是理想 (0) 的简略准素分解, pi = Ii . 因为 pi 是有限
i=1
生成的, 不难看出, 存在正整数 mi , 使 pm
i
i
Ii . 令 m = max{m1 , · · · , mr }, 则有
r
\
(p1 · · · pr )m Ii = (0),
i=1

所以 (p1 · · · pr )m = 0. 自然, 因为 dim S = 0, 所以诸 pi 都是极大理想. 令 I =


p1 · · · pr , 我们应用 1) 的证明中的最后一段, 立即得 lengthS S < ∞. 因此, S 是
Artin 环. ¤

系 设 Noether 环 S 的有限多个极大理想 m1 , · · · , mn 的乘积 (或交集) 是


(0), 则 S 是 Artin 环.
· 44 · 第六章 环 论

证明 我们只要证明 dim S = 0 就足够了. 换句话说, 我们要证明 S 的任意


素理想 p 都是极大理想. 自然, 我们有
n
\
p (0) = m1 · · · mn 或 p (0) = mi .
i=1

所以 p 等于某个 mi . ¤

例 15 令

A = C[x, y](x,y) , S1 = A/(x, y),


S2 = A/(x, x + y 2 ), S3 = A/(x + y 4 , x + y 3 ),

S1 , S2 , S3 都是 Artin 环. 令 dim C Si 为向量空间 Si 的维数, 经过计算得

dim C Si = lengthS Si = i.

这正好是 Si 对应的那两条曲线在原点相交的次数. ¤

在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中, 我们将讨论 dim S 6 1 的情形. 在那里, 我


们将统一讨论 “代数曲线论” 及 “代数数论”.

习 题

1. 令 R = C[x1 , x2 , · · · , xn ]/(f (x1 , x2 , · · · , xn )), 这里 f (x1 , x2 , · · · , xn ) 是一


个不可约的多项式. 证明 dim R = n − 1.
2. 考察 V ((xz, yz)) A3 在各点的维数, 即令

R = C[x, y, z]/(xy, yz),

考察 dim Rm (∀R 的极大理想 m).


3. 参考上题, 求出 ht (xz, yz).
4. 令 R 是一个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设 x1 , x2 , · · · , xn ∈ R. 如果

(x1 , x2 , · · · , xn ) + m2 = m,

证明 (x1 , x2 , · · · , xn ) = m.
5. 令 R = C[x, y](x,y) . 证明 R 中的理想的等式:

(x + x10 y, y + x3 y 5 ) = (x, y).

6. 设 R 是局部环, m 为其极大理想, M 是有限 R 模, 则 M/mM 是域 R/m


上的有限维向量空间. 设其基为 x1 , x2 , · · · , xn . 取 xi 在 M 中的原像 xi (即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45 ·

xi = xi + mM ). 由中山引理知 x1 , x2 , · · · , xn 是 M 的 R 模生成元. 试举一例,


说明 x1 , x2 , · · · , xn 可以 R 线性相关.
7. 设 K 为域. 再设有有限维 K 向量空间的正合序列
f0 f1 f2 fn−1 fn
0 −−→ M1 −−→ M2 −−→ · · · −−−→ Mn−1 −−−→ Mn −−−→ 0

(即 fi 为 K 线性映射, ker fi = im fi−1 , ∀i = 1, 2, · · · , n). 证明

lengthK Mi = dimK Mi


n
X
(−1)i lengthK Mi = 0.
i=1

8. 证明 Artin 整环是域.
9. 设 R 是主理想整环, a 是 R 的非零理想. 证明 R/a 是 Artin 环.
10. 设 R 是 Noether 环. 证明 R 是 Artin 环 ⇐⇒ Spec R 是离散的.
11. 设 k 是域, R = k[x1 , x2 , · · · , xn ] (xi 不一定代数无关). 证明 R 是 Artin
环 ⇐⇒ R 作为 k 模是有限的.
12. 只有一个素理想的局部环称为准素环 (primary ring). 证明每一个 Noether
准素环必是 Artin 环.
13. 证明每一个 Artin 环是有限多个 Noether 准素环的直和, 而这样的直和
分解是唯一的.
14. 构造一个无限维 Noether 整环.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我们考虑常见的多元多项式环 K[x1 , · · · , xn ] = S. 我们可以自然地把 S


当作 n 维仿射空间 K n 上面的多项式函数的集合. 当我们在 K n 里取坐标系
(x1 , · · · , xn ) 时, S 就自然写成了 K[x1 , · · · , xn ]. 我们取不同的坐标系 (y1 , · · · , yn )
时, S 当然就是 K[y1 , · · · , yn ] 了. 一般说来, (x1 , · · · , xn ) 与 (y1 , · · · , yn ) 两个坐
标系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 例如

y1 = x1 , y2 = x2 + x21 , ··· , yn = xn + xn1 .

此时, f ∈ S 对两个坐标系可能有不同的次数. 例如, yi 对坐标系 (y1 , · · · , yn ) 是


一次式, 可是对坐标系 (x1 , · · · , xn ) 却是 i 次式了.
但是, 如果我们不是考虑仿射空间 K n , 而是考虑射影空间

P n = {K n+1 中通过原点的直线},
· 46 · 第六章 环 论

那么 K n+1 的两个坐标系 (x0 , x1 , · · · , xn ) 与 (y0 , y1 , · · · , yn ) 之间只允许线性变


换的差异了. 如果令 R = K[x0 , x1 , · · · , xn ], 则 f ∈ R 的次数是不随坐标变换而
改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 R 自然地写成
M
R= Ri , Ri = i 次齐次多项式的集合.
i>0

M
定义 6.17 1) 设环 R = Ri , 此处 Ri 是加法子群. 如果
i>0

Ri R j Ri+j , ∀i, j > 0,

则称 R 是一个分次环, Ri 的非零元素称为 i 次齐次元. 对于 ri ∈ Ri , ri 6= 0, 定


义其次数为 deg ri = i;
M M
2) 设 R = Ri 是分次环, M 是 R 模. 如果 M = Mi , 此处 Mi 是子
i>0 i>0

群, 满足
R i Mj Mi+j ,

则称 M 是分次模, Mi 的非零元素称为 i 次齐次元. 如果 mi ∈ Mi , mi 6= 0, 则


deg mi = i.

讨论 因为 R0 R0 R0 , 所以 R0 对乘法是封闭的. 又因为 1 · Ri Ri , 所
以 1 ∈ R0 . 不难推导出 R0 是一环. 令
X
R+ = Ri ,
i>0

容易看出 R+ 是 R 的理想.

例 16 设 S = C[x2 , x3 ], I = (x2 , x3 ). 令 R0 = S/I = C, R1 = I/I 2 , · · · , Rn =


I n /I n+1 , · · · . 一般说来,

I n = (x2n , x2n+1 , x2n+2 , · · · ) = (x2n , x2n+1 ).

记 I n /I n+1 = Cy 2n + Cy 2n+1 , 则
M L L L L L L
R= Ri = C [Cy 2 Cy 3 ] ··· [Cy 2n Cy 2n+1 ] ···
i>0

是一分次环. ¤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47 ·

通常说来, 任取环 S, 理想 I 及 S 模 M , 则 {I i } (I 0 = S) 是下降的理想链,


{I i M } 是下降的子模链. 我们定义

M ∞
M
i i+1
GI (S) = I /I , GI (M ) = I i M/I i+1 M.
i=0 i=0

自然 I i /I i+1 及 I i M/I i+1 M 都是加法交换群. 我们认定它们的元素是 i 次齐


式元.
我们定义 GI (S) 与 GI (M ) 的乘法如下: 设

a ∈ I i /I i+1 , m ∈ I j M/I j+1 M,

此处 a ∈ I i , m ∈ I j M . 定义

a · m = am ∈ I i+j M/I i+j+1 M.

显然这个定义是良好的. 我们再定义
à !  
X X X
ai ·  mj  = ai mj .
i j i,j

不难看出, 这样定义的乘法, 当 M = S 时, 使得 GI (S) 成为一环; 当 M 为任


意 S 模时, 使得 GI (M ) 为 GI (S) 模. 我们称 GI (S) 为与理想 I 相伴的分次环,
GI (M ) 为与理想 I 相伴的分次模.

例 17 令 S = C[x, y](x,y) , I = (x, y). 不难看出,

I i = (xi , xi−1 y, · · · , y i ),
L L L
I i /I i+1 = Cxi Cxi−1 y ··· Cy i ,

于是
GI (S) = C[x, y] ≈ C[x, y]. ¤

定理 6.30 1) 设 R 是分次环. 则 R 是 Noether 环 ⇐⇒ R0 是 Noether 环,


以及 R = R0 [ri , · · · , rs ];
2) 设 R 是 Noether 分次环, M 是有限生成的分次 R 模. 那么, 每一个 Mi
都是有限生成的 R0 模.

证明 1) ⇐=. 显然.
=⇒. R0 ≈ R/R+ , 所以 R0 是 Noether 环. R+ 是有限生成的理想. 取它的生
成元集 {f1 , · · · , fn }. 设
X
fi = gij ,
j
· 48 · 第六章 环 论

其中 gij 是 j 次齐次元. 则显然, {gij } 也是 R+ 的生成元. 所以可以取 R+ 的一


个齐次生成元集 {r1 , · · · , rs }. 现在要证明 R = R0 [r1 , · · · , rs ]. 任取 R+ 的齐次
元 f, 设
X
f= gi ri .
i

显然可以弃去所有 deg gi + deg ri 6= deg f 的项. 所以可设

deg gi = deg f − deg ri < deg f.

用数学归纳法, 立得 gi ∈ R0 [r1 , · · · , rs ]. 所以 f ∈ R0 [r1 , · · · , rs ]. 即 R =


R0 [r1 , · · · , rs ].
2) 我们可以同上面类似地选取 M 的一个齐次生成元集 {m1 , · · · , mt } 以及
R 的一个齐次生成元集 {r1 , · · · , rs }. 则有

R = R0 [r1 , · · · , rs ].

显然, Mi 作为 R0 模是由 {yj mj : yj 是 r1 , · · · , rs 的单项式, deg yj + deg mj = i}


生成的, 这显然是有限集. ¤

我们考虑 R 是 Noether 分次环、R0 是 Artin 环、M 是有限生成的分次 R


模的情形. 按照定理 6.30, 每一个 Mi 都是有限生成的 R0 模, 因此都有一个合
成序列 (请读者想想, 为什么?), 所以

lengthR0 Mi < ∞.

令 l(Mi ) = lengthR0 Mi , 则下面的级数称为 M 的 Poincaré 级数:



X
P (M, t) = l(Mi )ti .
i=0

我们先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Poincaré 级数的意义, 然后再从事一般理论性的


探讨.
M
例 18 令 M = S = K[x1 , · · · , xn ] = Si , 其中 S0 为域 K, Si 为 i 次齐
i>0
次多项式的集合. 经过简单计算, 得出
µ ¶ µ ¶
n+i−1 n+i−1
l(Si ) = = ,
i n−1


∞ µ
X ¶
n+i−1
P (S, t) = ti .
i=0
n−1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49 ·

我们要说明 P (S, t) = 1/(1 − t)n .


证法一 直接展开:
X ∞ µ ¶
1 −n
=1+ (−1)i ti
(1 − t)n i=1
i

X (−n)(−n − 1) · · · (−n − i + 1)
=1+ (−1)i ti
i=1
i!
∞ µ
X ¶
n−1+i
=1+ ti .
i=1
i

证法二 当 n = 1 时,
1
P (S, t) = 1 + t + · · · + ti + · · · = .
1−t
M M
用归纳法. 令 S 0 = K[x1 , · · · , xn−1 ] = Si0 , S 00 = K[xn ] = Si00 . 则显然有
X
l(Si ) = l(Sp0 )l(Sq00 ).
p+q=i

代入, 立得
1 1 1
P (S, t) = P (S 0 , t)P (S 00 , t) = s−1
= .
(1 − t) (1 − t) (1 − t)s

另外一个有趣的计算, 是把 l(Si ) 写成 i 的多项式 χ(i). 令


µ ¶
x x(x − 1) · · · (x − m + 1)
= .
m m!

不难看出
µ ¶ µ ¶ µ ¶
i+n−1 i+n−2 i+n−2
= +
n−1 n−1 n−2
µ ¶ µ ¶ µ ¶
i+n−3 i+n−3 i+n−3
= +2 +
n−1 n−2 n−3
= ·µ· · · · · · ¶
· · · · ·µ ¶µ ¶ µ ¶µ ¶
i n−1 i n−1 i
= + + ··· + + 1,
n−1 1 n−2 n−2 1

即有 µ ¶ µ ¶µ ¶ µ ¶µ ¶
x n−1 x n−1 x
χ(x) = + + ··· + + 1. (∗)
n−1 1 n−2 n−2 1
以后, 我们将称 χ(x) 为 Hilbert 多项式. 请注意, K[x1 , · · · , xn ] 对应于 n − 1 维
射影空间 P n−1 , 此时 deg χ(x) = n − 1 = dim P n−1 . P n−1 一般看成一次代数多
· 50 · 第六章 环 论

样体, 而 (∗) 式的首项系数正好是 1. 又有 P n−1 的 “算术亏格” 是 0, 将 (∗) 式


的常数项 an−1 (= 1) 代入 (−1)n−1 (an−1 − 1) 后, 此式正好等于 0. 这些都不是偶
然的巧合. 一般我们用 (−1)n−1 (an−1 − 1) 来定义所谓算术亏格. ¤

例 19 仿照上面的例子, 计算

R = C[x1 , x2 , x3 ]/(f (x1 , x2 , x3 )).

此处 f (x1 , x2 , x3 ) 是一个 m 次齐次式. 自然, f (x1 , x2 , x3 ) = 0 定义了射影平面


P 2 上的一条代数曲线.
M M
令 S = C[x1 , x2 , x3 ] = Si , 其中 Si 为 i 次齐次式的集合. 令 R = Ri ,
i>0 i>0

则当 i > m 时, 有 Ri = Si /f Si−m . 所以
µ
¶ µ ¶
i+2 i−m+2
l(Ri ) = l(Si ) − l(Si−m ) = −
2 2
µ ¶ µ ¶
i (m − 1)(m − 2)
=m + 1−
1 2!
µ ¶
i
= a0 + a1 ,
1
其中 a0 = m, a1 = 1 − (m − 1)(m − 2)/2. 此时, Hilbert 特征多项式为 (详见后文)
µ ¶ µ ¶
x (m − 1)(m − 2)
χ(x) = m + 1− .
1 2
当 i > m 时, χ(i) = l(Ri ). χ(x) 的次数 1 等于 f (x1 , x2 , x3 ) = 0 所定义的代数曲线
的复维数, 它的首项系数 m 等于代数曲线的重数 (multiplicity). (−1)1 (a1 − 1) =
(m − 1)(m − 2)/2 等于代数曲线的算术亏格. 当代数曲线无奇异点时, 它的算术
亏格等于几何亏格. 例如,

f (x1 , x2 , x3 ) = x31 + x32 − x33 ,

其相应的代数多样体的亏格是 1, 直观上形如图 6.1 所示的中间有一洞的轮胎.


请注意, 这个代数多样体的实维数是 2, 但是它的复维数是 1.
现在我们来计算 R 的 Poincaré 级数 P (R, t):
µ ¶ µ ¶ ·µ ¶ µ ¶¸
3 m + 1 m−1 m+2 2
P (R, t) = 1 + t + ··· + t + − tm
2 2 2 2
·µ ¶ µ ¶¸
i+2 i−m+2
+··· + − ti + · · ·
2 2
1 1 1 − tm
= 2
− tm 2
= .
(1 − t) (1 − t) (1 − t)2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51 ·

图 6.1

¤
为了得到 Poincaré 级数和 Hilbert 特征多项式的一般性质, 我们先证明下面
的引理.

引理 设 R0 是 Artin 环, Mi 是有限生成的 R0 模, 设下面的序列是 “正合”


的:
σ0 1σ 2 σs σ σs+1
0 −−−
→ M0 −−−
→ M1 −−−
→ · · · −−−
→ Ms −−−→ 0.

这就是说, 每个 σi 都是模映射, 而且 im σi = ker σi+1 (i = 0, 1, · · · , s). 那么, 我们


恒有
X s
(−1)i l(Mi ) = 0.
i=0

证明 我们有下面的短正合序列

0 → im σi → Mi → im σi+1 → 0.

显然, Mi /im σi ≈ im σi+1 . 不难得出

l(Mi ) = l(im σi ) + l(im σi+1 ).

所以
s
X
(−1)i l(Mi ) = 0. ¤
i=0

现在我们要证明下面的定理. 请参看上面的两个例子.

定理 6.31 (Hilbert-Serre 定理) 设 R 是 Noether 分次环, R0 是 Artin


环, R = R0 [r1 , · · · , rn ], ri 均为齐次元, deg ri = ei > 0. 又设 M 是一有限生成的
分次 R 模. 则存在一个多项式 f (t) ∈ Z[t], 使

f (t)
P (M, t) = Y .
(1 − tsi )
· 52 · 第六章 环 论

证明 对生成集 {r1 , · · · , rn } 的基数 n 作归纳法. 设 n = 0, R = R0 . 那


么, 当 m 大于 M 的所有生成元的次数时, Mm = 0, l(Mm ) = 0. 于是 P (M, t) =
f (t) ∈ Z[t].
设已证 n − 1 的情形. 考虑下面的映射:

rn∗ : M → M,
rn∗ (m) = rn m.

自然, rn∗ (Ml ) Ml+en . 令


M M
K = ker rn∗ = Ki , C = M/im rn∗ = Ci ,

于是我们有下面的正合序列
j n r∗ τ
0 −−−→ Ki −−−→ Mi −−−
→ Mi+en −−−→ Ci+en −−−→ 0,

其中 j 是嵌入映射, τ : Mi+en → Ci+en = Mi+en /rn∗ (Mi ) 是典型映射. 不难看出,


上面的序列确实是正合的. 根据上面的引理, 我们得到

l(Ki ) − l(Mi ) + l(Mi+en ) − l(Ci+en ) = 0.

乘以 ti+en , 令 i = 0, 1, 2, · · · 取和, 得出

ten P (K, t) − ten P (M, t) + P (M, t) − P (C, t) + g(t) = 0,

其中 g(t) 是一个多项式, 它是由 P (M, t) 及 P (C, t) 缺少最初的 en 项而产生的.


又知 rn K = 0, rn C = 0, 所以 K, C 都是 R/rn R 模. 而 R/rn R 只需要次数为
e1 , · · · , en−1 的 n − 1 个生成元, 用归纳法假设, 立得

(1 − ten )P (M, t) = P (C, t) − ten P (K, t) − g(t)


f (t)
= n−1 ,
Y
ei
(1 − t )
i=1

即有本定理. ¤

我们又有下面的重要定理 (请参看上面的两个例子).

定理 6.32 (Hilbert-Serre 定理) 条件如定理 6.31, 更设 e1 = e2 = · · · =


en = 1. 那么, 存在一个多项式 χ(x) ∈ Q[x], 使得当 i 足够大时, χ(i) = l(Mi ). 这
个 χ(x) 是唯一的, 并且
deg χ(x) 6 n − 1.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53 ·

证明 用上面的定理, 即知存在 f (t) ∈ Z[t], 使


f (t)
P (M, t) = .
(1 − t)n

我们用部分分式展开上式的右侧, 则得
1 1
P (M, t) = g(t) + d0 n
+ · · · + dn−1 .
(1 − t) 1−t

参考例 18, 立得

Ãn−1 µ ¶!
X X i+n−j−1
P (M, t) = g(t) + dj ti .
j=0 i=0
n−j−1

所以, 当 i > deg g(t) 时,


n−1
X µ ¶
i+n−j−1
l(Mi ) = dj .
j=0
n−j−1

即令
n−1
X µ ¶
x+n−j−1
χ(x) = dj ,
j=0
n−j−1

其中 µ ¶
x x(x − 1) · · · (x − s + 1)
= .
s s!
显然, χ(x) ∈ Q[x], deg χ(x) 6 n − 1, 当 i > deg g(t) 时, χ(i) = l(Mi ). 剩下的只需
证唯一性了. 设 χ∗ (x) 是另外一个有同样性质的多项式, 则 χ(x) − χ∗ (x) 对无限
多个大的整数而言取值为零, 因此必恒等于零, 即 χ(x) = χ∗ (x). ¤

讨论 不难看出, 在上文取部分分式时, d0 , d1 , · · · , dn−1 都是整数 (因为


f (t) ∈ Z[t]). 我们通常不把

X µ x + n − j − 1¶
n−1
χ(x) = dj
j=0
n−j−1

展开成 x 的多项式, 而是利用下面的恒等式


µ ¶ µ ¶ µ ¶
x+1 x x
= +
s s s−1

把 χ(x) 写成
n−1
X µ ¶ n−1
X µ ¶
x+n−j−1 x
χ(x) = dj = aj ,
j=0
n−j−1 j=0
n−j−1
· 54 · 第六章 环 论

此时 aj ∈ Z (j = 0, 1, · · · , n − 1). 第一个非零的 aj 必然是正整数 (因为当 x 通


过正整数趋于 ∞ 时, χ(x) > 0), 称为 M 的次数或重数或阶数. 在本章最后一节,
我们将证明, 在某些情形下, d = deg χ(x) 相当于维数. 又, pa = (−1)d (an−1 − 1)
是 “算术亏格” (参考例 18 及例 19).

我们现在回到 GI (S) 与 GI (M ) 的讨论. 设 I = (a1 , · · · , an ) 为一个有限生


成的理想. 那么 a1 , · · · , an 的 i 次单项式的集合是 I i 的一个生成元集. 因此

GI (S) = (S/I)[α1 , · · · , αn ],

其中 αi ∈ I/I 2 . 所以, 如果 S 是 Noether 环, 或 S/I 是 Noether 环时, GI (S) 是


Noether 环.
Xm
如果 M 是有限生成的 S 模, M = Sej . 那么 I i M 是由 a1 , · · · , an 的 i
j=1

次单项式乘 ej 生成的. 不难看出 GI (M ) 是由 {e1 , · · · , em } 生成的分次 GI (S)


模. 自然, ej ∈ M/IM .
又设 I 包含有限多个极大理想的乘积或交集, 那么, 根据定理 6.29 的系, S/I
是 Artin 环. 综上所述, 在 S 是 Noether 环, M 是有限生成 S 模, I 包含有限多
个极大理想的乘积或交集的情形下, GI (S) 和 GI (M ) 满足定理 6.31 及定理 6.32
的要求. 因此, 我们可以定义 Poincaré 级数 P (GI (M ), t) 以及 Hilbert 特征多项
式 χ(x). 特别是 S 是局部环, I 是它的极大理想, M 是有限生成 S 模时, 我们可
以如此考虑.
这样的考虑, 有没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我们回过头来研究例 17. 当 S =
C[x, y](x,y) , I = (x, y) 时,
M
GI (S) ∼
= C[x, y] = Gi ,

其中 Gi 为 i 次齐次式的集合. 因此
µ ¶
i
l(Gi ) = i + 1 = + 1,
1
µ ¶
x
χ(x) = + 1.
1
于是, deg χ(x) = 1 6= 2 = dim S. 这不太恰当. 补救的办法, 是取
 
i−1
M i−1
X µ ¶ µ ¶
i(i + 1) i i
l Gj  = (j + 1) = = + .
j=0 j=0
2 2 1

令 µ ¶ µ ¶
x x
χSI (x) = + .
2 1
§7 分次环及分次模 · 55 ·

则有 deg χSI (x) = 2 = dim S.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6.33 设 S 是 Noether 环, I = (a1 , · · · , an ), S/I 是 Artin 环. 则存在


唯一的多项式 χSI (x), 使得当 i 足够大时,
i−1
X
χSI (i) = l(S/I i ) = l(I j /I j+1 ),
j=0

χSI (x) 称为 S 对 I 的 Hilbert 特征多项式. deg χSI (x) 6 n.

证明 用下面的恒等式:
i−1 µ ¶
X µ ¶
j i
= .
l l+1
j=l

按照定理 6.32 后面的讨论, 当 j 足够大时, 有


X µ
n−1
j
¶ n−1
X µj ¶
j j+1 0
l(I /I )= al = al ,
n−1−l l
l=0 l=0

其中 al = a0n−1−l . 不难看出
i−1 n−1
X X µ ¶ n−1
XX i−1 µ ¶
i j j
l(S/I ) = al + 常数 = al + 常数
j=0 l=0
l j=0
l
l=0
n−1
X µ ¶
i
= al + 常数,
l+1
l=0


n−1
X µ ¶
x
χSI (x) = al + 常数. ¤
l+1
l=0
例 20 设 R 是 Artin 环, S = R[x1 , · · · , xn ], I = (x1 , · · · , xn ). 不难看出,
M
S= Si , 其中 Si 是 i 次齐次多项式的集合. 易见

S/I i ≈ {f (x1 , · · · , xn ) ∈ S : deg f < i}.

因此
µ¶ µ ¶ µ ¶
i i+n−1 i+n−2 i+n−2
l(S/I ) = = +
n n n−1
µ ¶ n−1
X µ ¶µ ¶
i n−1 i
= + .
n j=1
j n − j

于是
µ ¶ n−1
X µn − 1¶µ x ¶
x
χSI (x) = + , deg χSI (x) = n. ¤
n j=1
j n−j
· 56 · 第六章 环 论

习 题

1. 设 R 是分次环, S 是 R 的乘法封闭子集. 证明 S −1 R 也是分次环.


2. 设 R 是分次环, M 是分次 R 模, N 是 M 的子模. 证明 M/N 是分次
R 模.

\
3. 设 R 是环, a 是理想, 并且 an = {0}. 若 Gn (R) 是整环, 证明 R 也是
n=1
整环.
4. 设 f 是定义在 N 上的整值函数 (即 f (N) Z), 这里 N 表示自然数集
合. 设又有 g(x) ∈ Q[x], deg g(x) = m − 1. 如果

f (n + 1) − f (n) = g(n), ∀n ∈ N,

证明 f ∈ Q[x], 且 deg f = m.
5. 设 I 为 C[x1 , · · · , xn ] 中由 x21 , · · · , x2n 生成的理想, 令

R = GI (C[x1 , · · · , xn ]),

试计算 P (R, t). 又设 S = C[x1 , · · · , xn ]/I, m 为 S 中由 x1 , · · · , xn 生成的理想,


试计算 P (Gm (S), t).
6. 设 R = (C[x, y]/(x2 − y 2 − y 3 ))(x,y) , 其中 x, y 为 x, y 在典范映射

σ : C[x, y] → C[x, y]/(x2 − y 2 − y 3 )

下的像. 令 m = xR + yR, 求 Gm (R), 并考虑其几何意义.


7. 令 R = C[x1 , x2 , x3 , x4 ]/(x2 x4 − x21 , x3 x24 − x31 ). 计算 P (R, t), χ(x). 试猜
想其几何意义.
8. 令 R = C[x, y, z, w]/(x3 − yzw, y 2 − xz, z 2 w − x2 y). 计算 P (R, t), χ(x).
9. 令 R = C[x, y](x,y) , f = x+ 高次项, S = R/(f ), I = (x, y). 计算 χSI (x).
10. 令 R = C[x, y](x,y) , f (x, y) = fm (x, y)+ 高次项, fm (x, y) 是 m 次齐次式.
令 S = R/(f ), I = (x, y). 计算 χSI (x), 试猜想其几何意义.

§8 拓 扑 环

在本章 §4 中, 我们给出了环 S 的素谱集 Spec S 的 Zariski 拓扑, 从而使


Spec S 成为一个拓扑空间. 在本节中, 我们将换一个题材, 研究 S (而不是 Spec S)
的各种拓扑.
一个环 S 中, 给定一个拓扑, 如果 S 的加法和乘法在这拓扑下都是连续的,
则称 S 为一个拓扑环. 又设 S 是拓扑环, M 是 S 模, 同时又是一个拓扑空间, 而
§8 拓 扑 环 · 57 ·

且 M 的模运算 (即 M 的加法及 S 与 M 的乘法) 都是连续的, 则称 M 为一个


拓扑模.
我们主要有兴趣的, 是 S 由它的一个理想 I 的诸方幂

I I2 ··· In ···

所定义的如下的拓扑:
1) I I2 ··· In · · · 规定为 0 的邻域基, 这就是说, S 的子集 L 在
0 点是开的 ⇐⇒ 对某个 n, L I n ;
2) a + I a + I2 ··· a + In · · · 规定为 a 的邻域基. 这就是说, S 的
子集在 a 点是开的 ⇐⇒ 对某个 n, L a + I n ;
3) S 的子集是开集 ⇐⇒ 对任一 a ∈ L, 都有相应的 n, 使 L a + I n .
不难看出, 我们确实定义出 S 的一个拓扑.

定义 6.18 以上所定义的拓扑, 称 S 的 I-adic 拓扑. 同样地, 设 M 是 S 模.


对 m ∈ M, 取

m + IM m + I 2M ··· m + I nM ···

为 m 的邻域基, 则定义出 M 的一个拓扑, 称为 M 的 I-adic 拓扑.

引理 1 取 M 的 I-adic 拓扑. 则 M 是 Hausdorff 空间 (即对于任意两点



\
T
a, b ∈ M, a 6= b, 都有邻域 Ua 3 a, Ub 3 b, 使得 Ua Ub = ∅)⇐⇒ I n M = {0}.
n=1

\
证明 =⇒. 假设 I n M 6= {0}, 则存在 m 6= 0, m ∈ I n M (n = 1, 2, · · · ).
n=1
考虑 0 的任一邻域 U0 , 必存在某个 n, 使得

U0 I n M 3 m,
T
即 U0 Um 6= ∅, 其中 Um 为 m 的任一邻域. 所以 M 不是 Hausdorff 空间.
⇐=. 任取 m, m0 ∈ M, m 6= m0 . 则 m − m0 6= 0, 所以必有一 n, 使 I n M 3 m −
m0 . 令
Um = m + I n M, Um0 = m0 + I n M.
T
假若有 m00 ∈ Um Um0 , 那么立得

m00 = m + am1 = m0 + bm2 , a, b ∈ I n , m1 , m2 ∈ M.

即有
m − m0 = bm2 − am1 ∈ I n M,
· 58 · 第六章 环 论

这是不可能的. ¤

\
引理 2 任取 M 的子集 L, 则 L 的闭包 L = (L + I n M ).
n=1
n
证明 设 m ∈ L. 则 m 的每一个邻域 m + I M 都含有 L 的一个元素 ln ,
即 m + I n M 3 ln , 也即 m ∈ ln + I n M L + I n M . 立得

\
L (L + I n M ).
n=1


\
反之, 设 m ∈ (L+I n M ), 则有 m ∈ L+I n M (∀n = 1, 2, · · · ). 即有 ln ∈ L,
n=1
使 m ∈ ln + I n M, ln ∈ m + I n M . 所以 m ∈ L. ¤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设 N 是 M 的子模, 那么 N 可能有两个不同的 I-adic


拓扑. 其一是把 N 看成 S 模 (不是看作 S 的子模), 如此可得出 N 的一个 I-adic
拓扑; 其二是先考虑 M 的 I-adic 拓扑, 再由此拓扑在 M 的子集 N 上引生出一
个拓扑. 下面的定理将说明这两个拓扑是一致的.

定理 6.34 (Artin-Rees 引理) 设 S 是 Noether 环, I 是理想, M 是有限


生成的 S 模, N 是 M 的子模. 那么, 必存在正整数 r, 使得当 n > r 时, 我们恒
有下式:
T T
I n M N = I n−r (I r M N ).

说明 如果定理成立, 我们就有
T T T
I nN I nM N I n−r (I r M N) I n−r N I n−r M N,
T
所以 I n M N 与 I n N (n = 1, 2, · · · ) 规定了 N 的同一个拓扑.

证明 令 x 是变量. 考虑

M
S0 = I i xi S[x].
i=0

设 I = (a1 , · · · , al ), 不难看出 S 0 = S[a1 x, · · · , al x]. 所以 S 0 是 Noether 环.


同法, 令

M
M0 = I i xi M.
i=0
i i i j j j
对于 bx ∈ I x , cx m ∈ I x M , 定义

(bxi )(cxj m) = bcxi+j m ∈ I i+j xi+j M,


§8 拓 扑 环 · 59 ·

立得 M 0 是 S 0 模. 我们又令 I i xi 及 I i xi M 的元素为 i 次齐次元, 则 S 0 成为分


次环, M 0 成为分次 S 0 模. 当然, M 的生成元集也是 M 0 的生成元集, 所以 M 0
也是有限生成的 S 0 模.
令  
X T 
N0 = zi xi : zi ∈ I i M N .
 
有限

显然 N 是 M 的一个子模, 所以 N 0 也是有限生成的 S 0 模 (为什么?). 令


0 0
T
{n1 xe1 , · · · , nq xeq } 是 N 0 的一个齐次生成元集, 此处 ni ∈ I ei M N . 令 r =
T
max{e1 , · · · , eq }. 任取 m ∈ I n M N , 此处 n > r. 则 mxn ∈ N 0 . 所以
q
X
n
mx = (ai xn−ei )(ni xei ), ai ∈ I n−ei .
i=1

于是, 我们得出
T
ai ni ∈ I n−r I r̄−ei ni ∈ I n−r (I r M N ).
X T T
但m= ai ni , 所以 I n M N I n−r (I r M N ). 反之, 显然有
T T
I nM N I n−r (I r M N ). ¤

定理 6.35 (交集定理) 设 S 是 Noether 环, I 是理想, M 是有限生成的


S 模.

\
1) 令 N = I n M , 则有 IN = N ;
n=1

\
2) 如果 I rad (S), 则有 I n M = {0}. 换句话说, M 对 I-adic 拓扑是
n=1
Hausdorff 空间;

\
3) (Krull) 如果 I = rad (S), 则有 I n = (0). 特别是当 S 为局部环, I 是
n=1

\
n
它的极大理想时, I = (0).
n=1

证明 1) 当 n 足够大时,
\ T T
N= I nM = I nM N = I(I n−1 M N) IN N,

所以 IN = N .
2) 用中山引理, 立得.
3) 是 2) 的特例. ¤
· 60 · 第六章 环 论

系 (Krull) 设 S 是 Noether 整环, I ( S 为理想. 那么



\
I n = (0).
n=1


\
证明 令N = I n , 则有 IN = N . 仿照中山引理的证明, 读者不难验证
n=1
必有一 a ∈ I, 使 (1 + a)N = (0). 但 1 + a 6= 0 (否则 1 = −a ∈ I =⇒ I = S), S
是整环, 所以必有 N = (0). ¤
\
当 I n = (0) 时, S 不仅是 Hausdorff 空间, 而且是一个度量空间. 我们引
入一个 “距离” 如下: 令

v(x − y) = sup{n : x − y ∈ I n }.
\
应用 I n = (0), 立得

v(x − y) = ∞ ⇐⇒ x − y = 0 ⇐⇒ x = y.

定义
d(x, y) = e−v(x−y) ,

其中 e 为任意指定的大于 1 的实数. 我们要验证 d(x, y) 满足下面的三个条件,


因此是一个距离:
1) d(x, y) > 0, d(x, y) = 0 ⇐⇒ x = y;
2) d(x, y) = d(y, x);
3) (三角不等式) d(x, z) 6 d(x, y) + d(y, z).
1) 与 2) 两条是明显的. 对于 3), 我们要证明更强的 30 ):
30 ) (强三角不等式) d(x, z) 6 max(d(x, y), d(y, z)). 不难看出, 30 ) 即是

v(x − z) > min(v(x − y), v(y − z)).

事实上, 设上式右端等于 l, 则有

x − y, y − z ∈ I l =⇒ (x − y) + (y − z) ∈ I l =⇒ x − z ∈ I l
=⇒ v(x − y) > l.

在距离 d(x, y) 作用下, S 是一个度量空间, 而且由距离 d(x, y) 引生的拓扑, 即是


原来的 I-adic 拓扑.
以上的讨论容易推广到 S 模 M 上去.
§8 拓 扑 环 · 61 ·

在任何度量空间 M 里, 我们都可以取它的完备化集. 其作法与第一章 §6


“p-adic 数与赋值” 中的作法大同小异, 我们略述如下.
M 的一个序列 (m1 , m2 , · · · , mn , · · · ) 如满足下面的条件, 则称为一个柯西
(Cauchy) 序列: 任给一个实数 ε > 0, 必存在一个正整数 N (ε), 使得

n, n0 > N (ε) =⇒ d(mn , mn0 ) < ε.

两个柯西序列 (m1 , m2 , · · · , mn , · · · ) 及 (m01 , m02 , · · · , m0m , · · · ) 称为等价的 (记为


(m1 , m2 , · · · , mn , · · · ) ∼ (m01 , m02 , · · · , m0n , · · · )), 如果对于任一实数 ε > 0, 必存在
一个正整数 N (ε), 使得

n > N (ε) =⇒ d(mn , m0n ) < ε.

令 C(M ) 为 M 的所有柯西序列的集合. 定义 M̂ = C(M )/ ∼, 则称 M̂ 是 M 的


完备化集.
设 S 为拓扑环, M 是拓扑模, S, M 都是度量空间. 如上定义它们的完备化
集 Ŝ 及 M̂ . 我们可以看出 Ŝ 是环, S 是 Ŝ 的子环, S 到 Ŝ 的认同映射 σ 是如下
定义的:
σ : s → (s, s, · · · , s, · · · ) → Ŝ.

并且 M̂ 是 Ŝ 模. 与第一章 §6 完全一样, 我们可以证明 Ŝ, M̂ 都是完备的, 即


ˆ ˆ
Ŝ = Ŝ, M̂ = M̂ .

定理 6.36 设 S 是 Noether 环, M 是有限生成的 S 模, 则

M̂ = Ŝ · M.
r
X
证明 设M= Smi . 任取 m̂ ∈ M̂ . 令
i=1

m̂ = [(m01 , m02 , · · · , m0n , · · · )].

(即 (m01 , m02 , · · · , m0m , · · · ) 在柯西序列集合 C(M ) 中所决定的等价类). 我们有

m0n+1 − m0n ∈ I sn M,

其中 sn 为正整数, 且 n → ∞ 时 sn → ∞. 不难看出
r
X
sn
I M= I s n mi ,
i=1
· 62 · 第六章 环 论


r
X
m0n+1 − m0n = ani mi , ani ∈ I sn .
i=1


r
X
m01 = b1i mi , b1i ∈ S,
i=1

立得
r
X
m0n = m01 + (m02 − m01 ) + ··· + (m0n − m0n−1 ) = bni mi ,
i=1

其中
bni = b1i + a1i + · · · + an−1,i .

不难看出 (b1i , b2i , · · · , bni , · · · ) 是 S 的一个柯西序列, 故


r
X r
X
m̂ = [(b1i , b2i , · · · , bni , · · · )]mi ∈ Ŝmi Ŝm.
i=1 i=1

反之, 显然有 M̂ ŜM . ¤

例 21 考虑
nm o
Zp = :n∈p ,
n
此处 p 是 Z 的一个素理想, p = (p). 又令 Ẑp 为 Zp 对理想 p 的完备化环, 则 Ẑp
是 p-adic 整数环 (参考第一章 §6). ¤

考虑 S = K[x1 , · · · , xn ], I = (x1 , · · · , xn ). 则 S 对 I 的完备化环为

Ŝ = K[[x1 , · · · , xn ]]
nX o
= ai1 i2 ···in xi11 xi22 · · · xinn : ai1 i2 ···in ∈ K, ij > 0 ,

即 K 上的 n 元形式幂级数环.
例如, 取 K = R 或 C, 则下列都是形式幂级数

X ∞
X ∞
X
xn , nn xn , n−n xn ,
n=0 n=1 n=1

它们分别是函数论中的收敛幂级数, 发散幂级数及整函数. 可是在我们的考虑之


下, 它们都叫形式幂级数. 在函数论中被驱逐出境的发散幂级数, 经过代数学又
回到数学的领域了. ¤
§8 拓 扑 环 · 63 ·

一个环 K 上的形式幂级数
X
f= ai1 ···in xi11 · · · xinn , ai1 ···in ∈ K

可能有无限多项, 因此无最高次项, 也没有次数. 自然, 它有首项, 也有最低次数,


称为阶数, 记为 v(f ). 它也就是我们在引入距离 d(x, y) 时所用的

v(f ) = sup{m : f ∈ (x1 , · · · , xn )m }.

一般地, 我们有
1) v(f ) > 0, v(f ) = ∞ ⇐⇒ f = 0;
2) v(f · g) > v(f ) + v(g);
3) v(f + g) > min(v(f ), v(g)).
当 S = K[[x1 , · · · , xn ]] 的常数环 K 是整环时, 不难看出, 2) 被下面的 20 ) 所
取代:
20 ) v(f · g) = v(f ) + v(g).
由 1) 及 20 ), 我们立刻导出: 如果 K 是整环, 则 K[[x1 , · · · , xn ]] 也是整环.
如果 K 是 Noether 环, 那么我们可以证明 K[[x1 , · · · , xn ]] 也是 Noether 环.
证法有二. 一是仿照定理 3.27 (Hilbert 基定理), 只是我们要略加修改: 令

In = {an : an xn + an+1 xn+1 + · · · ∈ I}.

读者试自行完成这个证明; 二是下面的定理 6.39 的系.


一般言之, 如果 S 是整环, 那么 Ŝ 不一定是整环. 我们以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这个现象.

例 22 设 S = R[x, y], x, y 满足下式:

xy − x3 − y 3 = 0.

读者试自证明, 对变量 X, Y 而言, f (X, Y ) = XY − X 3 − Y 3 是不可分解的.


因此
S = R(x, y) ≈ R[X, Y ]/(f (X, Y ))

是一个整环. 令 I = (x, y), Ŝ 为 S 对 I 的完备化环. 则

Ŝ = R[[x, y]],

而且 x, y 仍满足原来的等式:

xy − x3 − y 3 = 0.
· 64 · 第六章 环 论


Ŝ = R[[X, Y ]]/(f (X, Y )).

可是, 在 R[[X, Y ]] 中 f (X, Y ) 是可以分解的, 即

f (X, Y ) = (X − Y 2 + · · · )(Y − X 2 + · · · ),

所以, 我们有
x − y2 + · · · =
6 0, y − x2 + · · · =
6 0,


(x − y 2 + · · · )(y − x2 + · · · ) = 0,

因而 R[[x, y]] 不是整环.

用几何图形来说明 (见图 6.2), 多项式 f (X, Y ) = 0 的解是一条代数曲线, 而


形式幂级数 f (X, Y ) = 0 的解是两条解析曲线.

图 6.2

以下我们逐步证明, 如果 S 是 Noether 环, 那么 Ŝ 也是 Noether 环. 我们先


证明:

\
定理 6.37 设 S 是 Noether 环, I 是理想, I n = (0), Ŝ 是 S 对 I-adic
n=1

拓扑的完备化环, Iˆ = I Ŝ (见定理 6.36), GI (S) 是 S 的与理想 I 相伴的分次环,


§8 拓 扑 环 · 65 ·

GIˆ(Ŝ) 是 Ŝ 的与理想 Iˆ 相伴的分次环. 那么, 我们恒有

GI (S) ≈ GIˆ(Ŝ).

证明 因为 Iˆi = (I Ŝ)i = I i Ŝ (i = 0, 1, 2, · · · ), 所以
T ˆi+1
Ii I = I i+1 .

考虑映射
τ σ
I i −−−→ Iˆi −−−→ Iˆi /Iˆi+1 ,

其中 τ 为认同映射, σ 为典型映射. 显然, 上面的映射引生出的


T ˆi+1
σ : I i /I i+1 (= I i /I i I ) → Iˆi /Iˆi+1

是单射. 任取 b̂ = [(b1 , · · · , bn , · · · )] ∈ Iˆi , 则存在 b ∈ S, 使

[(b1 , · · · , bn , · · · ) − (b, · · · , b, · · · )] ∈ Iˆi+1 .


T
于是 b = [(b, · · · , b, · · · )] ∈ Iˆi S = I i , 且

σ(b) = σ(b1 , · · · , bn · · · ).

所以 σ 是满射, 也即 I i /I i+1 ≈ Iˆi /Iˆi+1 . 自然


M M
GI (S) = I i /I i+1 ≈ Iˆi /Iˆi+1 = GIˆ(Ŝ). ¤

我们以前已证明, 如果 S/I 是 Noether 环, I 是有限生成的理想, 那么 GI (S)


也是 Noether 环. 现在我们要推出部分逆定理.

定理 6.38 条件如定理 6.37. 设 M 是 Ŝ 模. 如果 GIˆ(M ) 是有限生成的


GIˆ(Ŝ) 模, 则 M 是有限生成的 Ŝ 模.

证明 令 (m1 , · · · , mn ) 是 GIˆ(M ) 的一个齐次生成元集, mi ∈ Iˆei M/Iˆei +1 M .


设 mi ∈ Iˆei M , 使得 mi + Iˆei +1 = mi . 我们要证明 {m1 , · · · , mn } 是 M 的一生
成元集. 任取 m ∈ M , 设 m ∈ Iˆn1 M , 则 m ∈ Iˆn1 M/Iˆn1 +1 M 可以写成
n
X
m= an1 i mi , an1 i ∈ Iˆn1 −ei .
i=1

于是
n
X
m (1)
=m− an1 i mi ∈ Iˆn2 M Iˆn1 +1 M.
i=1
· 66 · 第六章 环 论

再令
n
X
m(1) = an2 i mi , an2 i ∈ Iˆn2 −ei .
i=1

依此类推. 因为 Ŝ 是完备的, 所以

X
ai = anj i ∈ Ŝ.
j=1

我们考虑
n
X
m− ai mi ∈ Iˆnj M, nj → ∞,
i=1

立得
n
X ∞
\
m− ai mi ∈ Iˆnj = {0}. ¤
i=1 j=1

定理 6.39 条件如定理 6.37. 我们恒有 Ŝ 是 Noether 环.

证明 S 是 Noether 环 =⇒ GI (S) 是 Noether 环 =⇒ GIˆ(Ŝ) 是 Noether 环


(在上定理中取 M 为 Ŝ 的任一理想)=⇒ Ŝ 是 Noether 环. ¤

系 设 K 是 Noether 环, 则 K[[x1 , · · · , xn ]] 是 Noether 环, 此处 x1 , · · · , xn


是变量.

证明 令 S = K[x1 , · · · , xn ], I = (x1 , · · · , xn ). 那么, S 对 I 的完备化环


Ŝ = K[[x1 , · · · , xn ]]. ¤

我们现在回到形式幂级数环 K[[x1 , · · · , xn ]] 的讨论. 在 §3 中, 我们建立了


多项式环 K[x1 , · · · , xn ] 与仿射空间 K n 的联系, 此处 K 是一个代数封闭域.
我们能用同样的方法, 用 K[[x1 , · · · , xn ]] 建立几何学吗? 问题是对任意的 f ∈
K[[x1 , · · · , xn ]], f = 0 可能无解 (f 是可逆的) 或 f = 0 仅有原点 (0, · · · , 0) 为唯
一解 (f 是发散的). 例如
X
f (x1 , x2 ) = (i1 + i2 )i1 +i2 xi11 xi22 .

如果我们用 §4 的谱集, 则可避免这些困难. 另外一个方法, 设 K = R 或 C (或


下一章所谈到的 “赋值域”), 那么我们可以考虑介于 K[x1 , · · · , xn ] 与 K[[x1 , · · · ,
xn ]] 之间的收敛幂级数环 K{{x1 , · · · , xn }}, 其定义如下:

K{{x1 , · · · , xn }}
nX o
= ai1 ···in xi11 · · · xinn : 存在 A, B ∈ R, 使得 |ai1 ···in | 6 AB i1 +···+in .
§8 拓 扑 环 · 67 ·

此时, 我们可以用 K{{x1 , · · · , xn }} 建立解析几何. 请注意, K{{x1 , · · · , xn }} 对


理想 (x1 , · · · , xn ) 的完备化集也是 K[[x1 , · · · , xn ]].
应用下面的恒等式:
1
= 1 + x + x2 + · · · + xn + · · · ,
1−x
我们立刻可以知道 K[[x1 , · · · , xn ]] 中的可逆元. 事实上, f (x1 , · · · , xn ) 是可逆元
⇐⇒ f (0, · · · , 0) 是 K 的可逆元 (在 K 是域的情形下, 这就是说 f (0, · · · , 0) 6= 0).
证明如下:
=⇒. 设 f (x1 , · · · , xn ) 可逆, 则有 g(x1 , · · · , xn ), 使

f (x1 , · · · , xn ) · g(x1 , · · · , xn ) = 1,

即有 f (0, · · · , 0)g(0, · · · , 0) = 1.
⇐=. 令

f (x1 , · · · , xn ) = a + g(x1 , · · · , xn ), g(0, · · · , 0) = 0.


f (x1 , · · · , xn ) = a(1 − h(x1 , · · · , xn )), h(0, · · · , 0) = 0.
于是 Ã !

X
f −1 = a−1 1+ (h(x1 , · · · , xn ))i .
i=1

其中
v(hi ) > iv(h) → ∞, 当 i → ∞.
所以 f −1 ∈ K[[x1 , · · · , xn ]].
我们有下面的重要定理.

定理 6.40 (Weierstrass 预备定理) 设 K 是域, f (x1 , · · · , xn ) ∈ K[[x1 , · · · ,


xn ]], f (0, · · · , 0, xn ) 6= 0. 换句话说, f (x1 , · · · , xn ) 中有一项 axhn , a ∈ K, a 6= 0.
那么
1) 任给 g(x1 , · · · , xn ) ∈ K[[x1 , · · · , xn ]], 必存在唯一的 d ∈ K[[x1 , · · · , xn ]]
及 r ∈ K[[x1 , · · · , xn−1 ]][xn ], 使

g = df + r, v(f (0, · · · , 0, xn )) > deg xn r.

2) 存在唯一的可逆元 δ ∈ K[[x1 , · · · , xn ]] 及对 xn 为首一多项式的 f ∗ ∈


K[[x1 , · · · , xn−1 ]][xn ], 使

f = δf ∗ , v(f (0, · · · , 0, xn )) = deg xn f ∗ .


· 68 · 第六章 环 论

证明 1) 唯一性. 设有 g = df + r = d0 f + r0 . 则

(d − d0 )f = r0 − r.

假若 r0 − r 6= 0, 则有

v((d(0, · · · , 0, xn ) − d0 (0, · · · , 0, xn )) · f (0, · · · , 0, xn ))


= v(d(0, · · · , 0, xn ) − d0 (0, · · · , 0, xn )) + v(f (0, · · · , 0, xn ))
> deg xn (r0 − r) > v(r0 (0, · · · , 0, xn ) − r((0, · · · , 0, xn )),

这与 (d − d0 )f = r0 − r 矛盾. 故必有 r = r0 , 也即有 d = d0 .


存在性. 令 R = K[[x1 , · · · , xn−1 ]], m = (x1 , · · · , xn−1 )R. 设
X
f= fi xin , fi ∈ R;
i>0
l = v(f (0, · · · , 0, xn ));
 
X X Á X
0
f = i ∗
fi xn , f =  fi xni
xln = fi xi−l
n .
06i<l i>l i>l

则 f 0 ∈ m[xn ], f ∗ 是 R[[xn ]] = K[[x1 , · · · , xn ]] 的可逆元. 又令

f = −f 0 /f ∗ ,

则 f ∈ m[[xn ]], 且有
f = f 0 + xln f ∗ = (xln − f )f ∗ .

为证明存在性, 我们只需找到一个 d ∈ K[[x1 , · · · , xn ]], 使

g − df ∈ R[xn ],


deg xn (g − df ) < l.

也即只需找到一个 d (= f ∗ d). 使得

deg xn (g − (xln − f )d) < l,

这里 g = g, 即任意给定的幂级数. 我们由 g 及 f 去逐步求解 d 如下: 设


X X
g= gi xin (gi ∈ R), f= f i xin (f i ∈ m). (1)
i i
§8 拓 扑 环 · 69 ·

令 u = 0, 1, 2, · · · . 我们归纳地定义

d0e = gl+e , ∀e > 0, (2)


l+e
X
du+1,e = f j du,l+e−j , ∀u > 0, e > 0, (3)
j=0
X
du = due xen , ∀u > 0. (4)
e>0

那么, 易于看出

deg xn (g − d0 xln ) < l, (5)


deg xn (−du+1 xl + du f ) < l, ∀u > 0. (6)

由于 f j ∈ m, 不难逐步得出

due ∈ mu , ∀u > 0, e > 0.


X XX
d= du = due xen
u>0 u>0 e>0
 
X X X
=  due  xen = d∗e xen ,
e>0 u>0 e>0
X
此处 d∗e = due ∈ R. 显然, 利用 (5) 与 (6) 二式及下式
u>0


X
g − d0 xln + (−du+1 xln + du f ) = g − (xln − f )d,
u=0

即知 d 符合我们的要求. 本定理的前半部得证.
2) 同 1) 一样的, 令 l = v(f (0, · · · , 0, xn )). 应用 1), 令 g = xln , 于是有

xln = df + r, r ∈ R[xn ], deg xn r < l.


xln − r = df.

在上式中, 令 x1 = x2 = · · · = xn−1 = 0, 比较两侧 xn 的阶 v, 立得

l > v(xln − r(0, · · · , 0, xn )) = v(df )


= v(d(0, · · · , 0, xn )) + l.
· 70 · 第六章 环 论

于是必有
v(d(0, · · · , 0, xn )) = 0.

故有

X
d(0, · · · , 0, xn ) = a + ai xin , a, ai ∈ K, a 6= 0.
i=1

所以
d(0, · · · , 0, 0) = a 6= 0,

也即 d(x1 , · · · , xn ) 是可逆元. 我们令

d−1 = δ, xln − r = f ∗ ,

即得本定理的 2). ¤

讨论 1) 上面这个定理, 把形式幂级数环 K[[x1 , · · · , xn ]] 代数化了. 仿此可


以证明收敛幂级数环 K{{x1 , · · · , xn }} 的 Weierstrass 预备定理. 许多解析几何
的定理都可以从这里导出. 例如, 设 K = C, 任取 f ∈ C{{x1 , · · · , xn }}, 令

f = fl (x1 , · · · , xn ) + fl+1 (x1 , · · · , xn ) + · · · ,

此处 fi 是 i 次齐次式. 如果适当地选取坐标
n
X
yj = aji xi ,
i=1

不难看出, 我们可以假设

fl (0, · · · , 0, xn ) = axln (a 6= 0).

于是, 根据 Weierstrass 预备定理, 可得

f = δf ∗ ,

其中 δ 可逆,
l
X
f ∗ = xln + fi∗ (x1 , · · · , xn−1 )xl−i
n .
i=1

在原点附近, δ 6= 0, 所以
f = 0 =⇒ f ∗ = 0.

易于看出, 任取 x1 , · · · , xn−1 充分接近 0, 则由 f ∗ = 0 可以解出 l 个 xn 的值. 这


就是说, 在原点附近, f ∗ = 0 的解形成一个解析多样体, 而它是 Cn−1 的原点的
一个邻域的 l 次覆盖 (可能有分支点).
§8 拓 扑 环 · 71 ·

2) 从代数的观点来看, 立得

K[[x1 , · · · , xn ]]/(f ) = K[[x1 , · · · , xn ]]/(f ∗ ),

所以它是 K[[x1 , · · · , xn−1 ]] 的一个整数扩充. 请与 Noether 正规化定理相比较.

习 题

1. 令 S = R[x1 , x2 , · · · , xn ], 其中 R 为环, I = (x1 , x2 , · · · , xn ). 证明 S 的


I-adic 完备化环为
Ŝ = R[[x1 , x2 , · · · , xn ]].

2. 令 S = K[x1 , x2 , · · · , xn ](x1 ,x2 ,··· ,xn ) , 其中 K 为域, I = (x1 , x2 , · · · , xn ).


证明 S 的 I-adic 完备化环为

Ŝ = K[[x1 , x2 , · · · , xn ]].

3. 令 S = Z(p) , 其中 p 为素数. 令 Ẑ(p) 为 S 的 p-adic 完备化环. 证明 Ẑ(p)


的比域为 Qp (参见第一章 §6).
4. 设 R 是 Noether 环, I 是 R 的理想, R 的 I-adic 完备化环记为 R̂. 对
x ∈ R, 以 x̂ 表示 x 在认同映射 R → R̂ 下的像. 证明 x 不是 R 的零因子 =⇒ x̂
不是 R̂ 的零因子.
5. 令 R = C[x, y]/(x2 − y 2 − y 3 ), I = (x, y). 证明 R 是整环, 但它的 I-adic
完备化环 R̂ 不是整环.
6. 设 R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 R 的极大理想. 证明 m̂ 是 R̂ 的极大理想.
7. 设 R 是环, I 是 R 的理想, S = 1 + I, 则 S 是 R 的乘法封闭子集. 证明
环映射

f : S −1 R → R̂,
r
7→ r(1 − a + a2 − · · · )
1+a

(其中 a ∈ I) 是嵌入.
8. 设 R 是 Noether 环, I 是 R 的理想, M 是有限 R 模. 证明

\ \
I nM = ker (fm ),
n=1 m

其中 fm 表示 M 到 Mm 的认同映射, 上式右端的交是对所有包括 I 的极大理想


m 取的.
· 72 · 第六章 环 论

9. 设 R 是环, I 是 R 的理想, M, N, S 都是 R 模, 且

f g
0 −−−→ M −−−→ N −−−→ S −−−→ 0

正合. 证明在 I-adic 拓扑下, f, g 诱导出 R̂ 模映射 fˆ, ĝ, 使得

fˆ ĝ
0 −−−→ M̂ −−−→ N̂ −−−→ Ŝ −−−→ 0

正合.
10. 举例说明 Noether 环 R 上的非有限生成模 M 在 I-adic 拓扑下的完备
化不一定等于 R̂M (这里 I 是 R 的一个理想).
11. 令 f (x, y) = y 2 +y 3 +xy+x4 . 参考 Weierstrass 预备定理, 求 δ(x, y), a1 (x),
a2 (x) 的次数小于 3 的项, 满足

f (x, y) = δ(x, y)(y 2 + a1 (x)y + a2 (x)).

§9 维数论 (2)

在 §6 中, 我们讨论了维数, 并证明了定理 6.26:

dim S = sup{dim Sm : m 是极大理想}.

因此, 维数被局部化了, 了解一个局部环的维数是很重要的.


在 §7 中, 对于一个局部环 S, 我们讨论了分次环 Gm (S), 此处 m 是 S 的极
大理想. 当我们把 Gm (S) 当作 Gm (S) 模时, 又得出了它的 Hilbert 特征多项式
χSm (x). 我们曾用例子指明 d = deg χSm (x) 即是维数. 在本节中, 我们将对局部环
S, 给出证明. 先引入下面的定义.

定义 6.19 设 S 是一个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又设 I 是一



个准素理想, I = m, 则称 I 是 S 的一个定义理想.

讨论 1) 根据 Hilbert 零点定理,

V (I) = V ( I) = V (m) = {m}.

2) 令 m = (m1 , · · · , mn ), msi i ∈ I. 那么, 当 s 足够大时, 显然有 ms I m.



反之, 如果存在 s, 使 ms I m, 则 I 是准素理想, I = m. 即:

I 是定义理想 ⇐⇒ 对某个 s, ms I m.
§9 维数论 (2) · 73 ·

3) I 是定义理想 ⇐⇒ I m, 且 S/I 是 Artin 环. 说明: =⇒. 令 p 是 S/I 的


s
素理想, 则 p I m ,故
√ √
p= p ms = m,
\
即有 dim (S/I) = 0, 所以 S/I 是 Artin 环. ⇐=. 取 I 的简略准素分解 I = Ii .

如果有 pi = Ii 6= m, 则 pi ( m, 因此 dim (S/I) > 1.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 I 的

简略准素分解必然是 I = I, I = m, I 是准素理想.

引理 设 J, I1 , · · · , In 是环 S 的理想, 而且最多只有两个 Ii 不是素理想. 那


[
么, J Ii =⇒ 存在一个 i, 使 J Ii .

证明 我们对 n 取归纳法. n = 1 时, 本引理显然是正确的. 我们现在考虑


n > 1 的情形. 如果存在某个 j, 使得
[
J Ii ,
i6=j

那么用归纳法, 立得本引理. 因此, 只需考虑下面的情形:


[
J Ii , j = 1, 2, · · · , n.
i6=j

现在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若发生上述情形, 则存在
[
aj ∈ J\ Ii (j = 1, 2, · · · , n).
i6=j
[
已知 J Ii , 立得 aj ∈ Ij . 如果 n = 2, 我们得到
S
a1 + a2 ∈ J I1 I2 .

于是 a1 + a2 ∈ I1 =⇒ a2 ∈ I1 , a1 + a2 ∈ I2 =⇒ a1 ∈ I2 . 两者都与 a1 , a2 的选法
相违, 因此是不可能的. 设 n > 2, 那么至少有一个 Ii 是素理想, 不妨设 I1 是素
理想. 考虑下面的元素
b = a1 + a2 a3 · · · an ∈ J,

于是, a1 ∈ I1 , a2 , · · · , an ∈ I1 =⇒ b ∈ I1 . 任取 j > 1, 则

a1 ∈ Ij , a2 · · · an ∈ Ij =⇒ b ∈ Ij ,
[
所以 J 3 b ∈ Ij . 这是一个矛盾. ¤
· 74 · 第六章 环 论

讨论 如果环 S K, K 是无限域, 那么在上面的引理中, 不需要假定任何


T[ [ T
Ii 是素理想. 此时, S, J, I 都是 K 向量空间. J = J ( Ii ) = (J Ii ). 当
T T
J Ii 6= J 时, J 不可能是子空间 J Ii (i = 1, · · · , n) 的并集.

定理 6.41 设 S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则下面三个数字


是相同的:
1) dim S;
2) 任取 S 的一个定义理想 I, S 对 I 的 Hilbert 特征多项式 χSI (x) 的次数
d(S) = d;
3) n = inf{h : (a1 , · · · , ah ) 是 S 的一个定义理想}.

证明 首先我们要说明, 2) 中的 d 与定义理想 I 的选取无关. 这只须说明

deg χSm (x) = deg χSI (x)

就可以了. 事实上, 由于 I 是定义理想, 所以有正整数 s, 使 ms I m. 故对任


意正整数 i, 有
l(S/msi ) > l(S/I i ) > l(S/mi ).
而当 i 足够大以后, 我们有 χSm (i) = l(S/mi ) 及 χSI (i) = l(S/I i ), 所以

χSm (si) > χSI (i) > χSm (i).

令 i → ∞, 即知 deg χSm (x) = deg χSI (x).


下面我们证明 d > dim S > n > d, 以完成本定理的证明.
1) 证明 d > dim S. 对 d 作归纳法. 设 d = 0, 则当 i 足够大时,
i−1
X
l(S/I i ) = l(I j /I j+1 )
j=0

是常数. 于是 l(I /I ) = 0, 即 I = I i+1 . 应用中山引理, 立得 I i = (0). 由于


i i+1 i

I 是定义理想, 故有正整数 s, 使 ms I, 于是, msi I i = (0). 根据定理 6.29 的


系, S 是 Artin 环, 即得
dim S = 0 6 d.
现在讨论 d > 0 的情形. 任取 S 的一个素理想链

m = p0 ) p1 ) · · · ) pl ,

我们只要证明 l 6 d 就足够了. 考虑 S/pl , 这是一个整环及局部环, 它的极大理


想是 m/pl . 同时我们有

(m/pl )r = (mr + pl )/pl ,


(S/pl )/(m/pl )r = (S/pl )/((mr + pl )/pl ) ≈ S/(mr + pl ).
§9 维数论 (2) · 75 ·

于是
l((S/pl )/(m/pl )r ) = l(S/(mr + pl )) 6 l(S/mr ).

也即 d(S/pl ) 6 d(S). 另一方面,

m/pl = p0 /pl ) p1 /pl ) · · · ) pl /pl = (0)

是 S/pl 的一个素理想链. 显然,

l 6 d(S/pl ) =⇒ l 6 d(S) = d.

所以我们不妨假定 pl = (0), S 是一个整环. 现在, 利用这个假定, 继续我们的证


明. 任取 a ∈ pl−1 , a 6= 0. 考虑 S/aS = R. 显然

m/aS ) p1 /aS ) · · · ) pl−1 /aS

是 R 的一个素理想链, 它的长度是 l − 1. 如果我们能证明

d(R) 6 d(S) − 1 = d − 1,

那么, 应用归纳法假设, 立得

l − 1 6 d(R) 6 d − 1, l 6 d.

下面证明 d(R) 6 d(S) − 1. 我们有下面的算式:

l((S/aS)/(m/aS)r ) = l(S/(mr + aS)) = l(S/mr ) − l((mr + aS)/mr )


T
= l(S/mr ) − l(aS/mr aS).

应用定理 6.34 (Artin-Rees 引理), 存在一 k, 使


T T
mr aS = mr−k (mk aS) amr−k .

于是
T
l(aS/mr aS) > l(aS/amr−k ).

另一方面, 我们已设 S 是整环, a 6= 0, 所以映射

a∗ : S → aS,
a∗ (b) = ab

是一个模同构. 因此 aS/amr−k ≈ S/mr−k . 于是, 得出

l((S/aS)/(m/aS)r ) 6 l(S/mr ) − l(aS/amr−k )


= l(S/mr ) − l(S/mr−k ) = χSm (r) − χSm (r − k).
· 76 · 第六章 环 论

已知 χSm (x) 是 d 次多项式, 显然上面的差最多是 r 的 d − 1 次多项式. 因此我们


得出
d(R) = d(S/aS) 6 d(S) − 1.

2) 证明 dim S > n. 前面已证 dim S 6 d < ∞. 对 dim S 取归纳法. 设


dim S = 0, 那么 S 是 Artin 环. 应用定义 6.19 的讨论 3), (0) 是 S 的定义理想.
按照通常的约定, 空集 ∅ 生成 (0). 因此 n = 0, dim S > n.
现在考虑 dim S > 0 的情形. 令 p1 , · · · , pr 是 S 的所有的极小素理想 (参看
[r
定理 6.22 的讨论 4)). 就用上面的引理, m pi . 令
i=1

r
[
a ∈ m, a∈ pi , R = S/aS.
i−1

我们先证明 dim R 6 dim S − 1. 任取 R 的一个素理想链

p00 /aS ) p01 /aS ) · · · ) p0l /aS,

此处 p0i 是 S 的包含 aS 的素理想. 那么 p0l 必然包含一个极小素理想 pi . 又因为


a ∈ p0l , a ∈ pi , 所以 p0l ) pi . 于是

p00 ) p01 ) · · · ) p0l ) pi

是 S 的一个素理想链. 我们得出 dim R 6 dim S − 1.


应用归纳法假设于 R, 立得 R 有一定义理想 I/aS, 其生成元个数不超过
dim R = k. 设此生成元集为 {α1 , · · · , αk }, 其中 ai ∈ S (i = 1, · · · , k). 不难看出
I 是 S 的定义理想, I = (a, a1 , · · · , ak ), 其生成元集的基数 6 dim R + 1 6 dim S.
3) 证明 n > d. 定理 6.33 已证过. ¤

系1 任何 Noether 局部环 S 的维数 dim S 都是有限的.

系2 Noether 环 S 的素理想的下降的链必然终止.

证明 任取一个素理想的下降的链

p0 ) p1 ) · · · ) pn ) · · · .

对 p0 局部化. 在 Noether 局部环 Sp0 里, 我们有素理想链

p0 Sp0 ) p1 Sp0 ) · · · ) pn Sp0 ) · · · .

所以它的长度 6 dim Sp0 < ∞. ¤


§9 维数论 (2) · 77 ·

从上面的定理, 我们得出下面的富有几何意味的定理.

定理 6.42 (Krull 主理想定理) 1) 设 I 是 Noether 环 S 的理想, I 6= S, I 由


n 个元素所生成. 那么. 令 p 是一个包含 I 的素理想中的极小者, 则有 ht (p) 6 n.
2) 设 a 是 Noether 环 S 的不可逆元. 那么, 令 p 是包含 (a) 的素理想中的
极小者, 则有 ht (p) 6 1.

证明 显然, 2) 是 1) 的特例. 我们仅须证明 1). 考虑局部环 Sp . 不难看出,


pSp 既是包含 ISp 的素理想中的极小者, 又是 Sp 的极大理想, 因此是唯一包含
ISp 的素理想. 用 ISp 的简略准素分解, 立即导出 ISp 是准素理想, 以及
p
ISp = pSp ,

故 ISp 是 Sp 的定义理想. 而 ISp 是由 n 个元素生成的, 应用定理 6.40, 立得

ht (p) = dim Sp 6 n. ¤

讨论 在 C[x1 , · · · , xn ] = S 中, 任取 f ∈ C, 应用上面的定理, 立得 ht ((f )) 6


1. 但是在 S 中只有 (0) 的高度是 0, 所以

ht ((f )) = 1.

令 p1 , · · · , pl 是 (f ) 的孤立素理想, 则
[
ht (pi ) = 1, V ((f )) = V (pi ).

以 codim 表示余维数 (参见定义 6.13 的讨论), 则

codimV (pi ) = ht (pi ) = 1,


dim V (pi ) = n − codimV (pi ) = n − 1.
这就是说, f = 0 的解集是一些超曲面的并集. 这即证明了我们的一个几何直
观. ¤

设 S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d = dim S. 那么存在一个定义


理想 I = (x1 , · · · , xd ). 任何一组如此的 {x1 , · · · , xd } 称为 S 的一个参数系.

K = S/m,
则 K 是域. 于是 m/m2 是一个 K 向量空间. 令 {α1 , · · · , αn } 是向量空间 m/m2
的一组基 (其中 ai ∈ m, n = dim K (m/m2 )), 那么, 我们有

m = (a1 , · · · , an ) + m · m.
· 78 · 第六章 环 论

应用定理 6.27 (中山引理), 请注意 rad (S) = m, 立得

m = (a1 , · · · , an ).

反之, 设 m = (a1 , · · · , an ), 那么, {α1 , · · · , αn } 显然是 m/m2 的一个生成元集. 综


上所述, 我们得到

dim K (m/m2 ) = m 的最小生成元集的基数.

定义 6.20 设 S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S/m = K,

那么,
1) S 的嵌入维数定义为 emb-dimS = dim K (m/m2 );
2) 如果 dim S = emb-dim S, 则称 S 为一个正则局部环. 令

m = (x1 , · · · , xd ),

此处 d = dim S, 那么 {x1 , · · · , xd } 称为 S 的一个正则参数系.

讨论 1) 根据定理 6.41, 对任给的 Noether 局部环 S, 恒有

emb-dim S > dim S.

2) 正则局部环相当于几何上的平滑点或非奇异点, 非正规局部环相当于奇
异点或非平滑点. 参见下面的例子.

例 23 令 k 是代数封闭域, R = k[x1 , · · · , xn ]. 我们已经知道

n = dim R = sup{l : l = dim Rm , m 是极大理想}.

根据 Hilbert 零点定理, R 的极大理想 m 皆形如

m = (x1 − a1 , · · · , xn − an ), ai ∈ k.

不难看出, 在平移映射 xi → xi − ai 作用下, 所有的 Rm 都是同构的. 因此, 对任


给的极大理想 m = (x1 − a1 , · · · , xn − an ) 而言, 我们恒有

dim Rm = n.

自然, {x1 − a1 , · · · , xn − an } 是 Rm 的一个参数系, 所以

emb-dim Rm = dim Rm.

于是 Rm 都是正则局部环. 换句话说, n 维仿射空间 K n 的点都是非奇异点.


§9 维数论 (2) · 79 ·

例 24 令 R = C[x, y]/(x2 − y 3 ) = C[x, y], m = (x, y), S = Rm . 显然,


R C[x], S C[x](x) , 而且 S 对 C[x](x) 是整数相关的, 于是
dim S = dim C[x](x) = 1.
另一方面, m/m 是由 {x , y ∗ } 生成的 (x∗ , y ∗ 是 x, y 在 mS/m2 S 中的像). 读者
2 ∗

自行证明
emb-dim S = dim C (m/m2 ) = 2 > dim S.
因此, S 是一个非正则局部环, 这相应于 (0, 0) 是复数曲线 x2 − y 3 = 0 的奇异
点. ¤

对于参数系, 我们有如下的定理.

定理 6.43 设 S 是 Noether 局部环, {x1 , · · · , xn } 是它的一个参数系. 那么,


dim (S/(x1 , · · · , xd )) = n − d.

证明 令 R = S/(x1 , · · · , xd ). 显然, (xd+1 , · · · , xn ) 是 R 的一个定义理想.


立得
dim R 6 n − d.
反之, 令 {y 1 , · · · , y s } 是 R 的一个参数系, 显然, (x1 , · · · , xd , y1 , · · · , ys ) 是 R 的
一个定义理想. 所以 d + s > n, 即得

dim R > n − d. ¤

由于正则 Noether 局部环在代数学与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给出下面的


定理.

定理 6.44 设 S 是 Noether 局部环, dim S = n,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K =


S/m, Ŝ 是 S 对 m 的完备化环. 那么, 我们有
1) S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 Gm (S) 同构于 n 元多项式环 K[t1 , · · · , tn ];
2) S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 Ŝ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证明 1)⇐=. 显然. m/m2 相当于 t1 , · · · , tn 的一次齐次式的集合, 所以


dim K (m/m2 ) = n = dim S.
=⇒. 令 m = (x1 , · · · , xn ). 显然,

Gm (S) ≈ K[x1 , · · · , xn ],

其中 xi ∈ m/m2 . 我们仅须证明 x1 , · · · , xn 代数无关就足够了. 设 f ∈ K[X1 , · · · ,


Xn ], f 6= 0,
X
Gm (S) 3 f (x1 , · · · , xn ) = f i (x1 , · · · , xn ) = 0.
i
· 80 · 第六章 环 论

此处 f i 是 i 次齐次式. 因为 x1 , · · · , xn 都是一次齐次式, Gm (S) 是分次环, 所以


每一个 f i (x1 , · · · , xn ) = 0. 因此, 不妨即设 f 是一个 r 次齐次式. 令

σ : K[X1 , · · · , Xn ] → Gm (S),
σ(Xi ) = xi .

再令 R = K[X1 , · · · , Xn ]/(f ) = K[y 1 , · · · , y n ]. 又设

l1 (i) = length {g ∈ K[x1 , · · · , xn ] : deg g < i},


l2 (i) = length {h ∈ K[y 1 , · · · , y n ] : deg h < i}.

我们要比较 l1 (i) 与 l2 (i). 由于 f ∈ ker σ, 所以有


(a) l1 (i) 6 l2 (i);
我们又有
(b) 当 i 充分大时, l1 (i)(= χSm (i)) 是 i 的多项式, 且

deg i l1 (i) = deg x χSm (x) = dim S = n.

(参看例 19, 请读者自证.)


(c) 当 i 充分大时, l2 (i) 是 i 的多项式, 且

deg i l2 (i) 6 n − 1.

上面的 (a), (b), (c) 显然是矛盾的.


2) 根据定理 6.39, 我们知道 Ŝ 是 Noether 环. 又有 Ŝ/m̂ ≈ S/m (为什么?),
所以 m̂ 是 Ŝ 的一个极大理想. 任取 α̂ ∈ m̂, 那么

(1 − α̂)−1 = 1 + α̂ + · · · + α̂m + · · · ∈ Ŝ,

所以 1 − α̂ 都是可逆元, 于是
\
m̂ rad (Ŝ) = pi .
极大理想

由此即知 m̂ 是 Ŝ 的唯一的极大理想, Ŝ 是一个局部环. 因为



M ∞
M
Gm (S) = (mi /mi+1 ) ≈ (m̂i /m̂i+1 ) = Gm̂ (Ŝ),
i=0 i=0

所以 dim S = dim Ŝ = n, 而且

Gm (S) ≈ K[t1 , · · · , tn ] ⇐⇒ Gm̂ (Ŝ) ≈ K[t1 , · · · , tn ]. ¤


§9 维数论 (2) · 81 ·

下面这个定理的证明, 要用到同调代数的方法, 我们不加证明了.

定理 6.45 (Auslander–Buchsbaum 定理) 任何正则 Noether 局部环都


是唯一分解整环.

证明请见 Zariski–Samuel 著 《 Commutative Algebra 》, 2 卷, 附录 7; 或


Matsumura 著《 Commutative Algebra 》, 142 页. ¤

从这个定理, 我们立刻看出, 任何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S 都是整数封闭的


等等,
我们很容易证明正则 Noether 局部环必定是一个整环. 设 a 6= 0, b 6= 0, ab =
0. 令 a ∈ mr1 \mr1 +1 , b ∈ mr2 \mr2 +1 , 则

a ∈ mr1 /mr1 +1 , a 6= 0,
r2 r2 +1
b ∈ m /m , b 6= 0,

但 ab = 0 ∈ Gm (S). 可是
M
Gm (S) = (mi /mi+1 ) ≈ K[t1 , · · · , tn ].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又有下面的重要定理.

定理 6.46 (I. S. Cohen 定理) 设 Ŝ 对 m̂ 是一个完备的 Noether 局部环.


设 Ŝ 的特征等于 Ŝ/m̂ 的特征 (所谓一个环 R 的特征数或特征, 即是 min{n :
n · 1 = 0, n 为正整数}. 如果 n · 1 永不为零, 则称 R 的特征为 0), 那么

Ŝ ≈ K[[t1 , · · · , tn ]].

证明请见 Zariski–Samual 著《 Commutative Algebra 》, 2 卷, 304 页. ¤

讨论 当 Ŝ 含有一个域 k 时, 上定理显然是对的. 如果取 S = Z(p) , Ŝ = Ẑ(p) ,


显然可见, 上面的定理的假设是不可免去的. 在一般的几何学中, Ŝ 都包含一个
域, 因此我们可以用它的结论.

习 题

1. 令 R = C[[x, y, z]]/(x2 + xy + z 2 ). 考虑 (x, y), (x, z), (y, z), 它们之中哪些


是定义理想? 哪些不是定义理想? 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 设 R 是正则局部环. 证明 dim R = 0 ⇐⇒ R 是域.
3. 设 R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极大理想, R̂ 是 R 在 m-adic 拓扑下的完备
化环. 证明 dim R = dim R̂.
· 82 · 第六章 环 论

4. 设 R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m 6= (0). 证明 m 6= m2 ,


取 x ∈ m\m2 , 证明 R/(x)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且

dim (R/(x)) = dim R − 1.

5. 参考上题. 更一般地, 设 R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其极大理想. 设


x ∈ m, x 不是零因子, 证明

dim (R/(x)) = dim R − 1.

6. 设 f (x1 , x2 , · · · , xn ) 为 C[x1 , x2 , · · · , xn ] 中不可约多项式. 证明:


¯
∂f ¯¯
P = (a1 , a2 , · · · , an ) 是 f 的零点而 不全为零
∂xi ¯P
⇐⇒ (C[x1 , · · · , xn ]/(f (x1 , · · · , xn )))(x1 −a1 ,··· ,xn −an )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7. 设 R 是环, a1 , a2 , · · · , an ∈ R. 如果
(1) (a1 , a2 , · · · , an ) 6= R, 且
(2) ai 不是 R/(a1 , a2 , · · · , ai−1 ) 的零因子 (∀i = 1, 2, · · · , n), 则称 {a1 , a2 , · · · ,
an } 是一个 R 序列. 设 K 是域, R = K[x, y, z], a1 = x(y −1), a2 = y, a3 = z(y −1),
试证 {a1 , a2 , a3 } 是 R 序列, 而 {a1 , a2 , a3 } 不是 R 序列.
8. 参考上题. 设 R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又设 dim R =
n, 试证 m 可以由一个 R 序列 {a1 , a2 , · · · , an } 生成.
9. 设 R 是 Noether 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又设 m 可以由 R 序列生
成, 证明 R 必是正则局部环.
10. 不应用 Auslander–Buchsbaum 定理, 直接证明正则 Noether 局部环是整
数封闭的.
第七章 赋值论

§1 定 义

读者请参看第一章 §6 “p-adic 数与赋值”. 在本章我们将把那里的讨论充分


地一般化. 我们先引入:

定义 7.1 设 G 是一个加法交换群. 如果 G 含有一个半群 G+ (即 a, b ∈


S S
G+ =⇒ a + b ∈ G+ ), 使得 G = (−G+ ) {0} G+ , 而且这三个子集是两两不相
交的, 那么, 称 G 为加法交换全序群, 或简称全序群. 我们用 G− 表示 −G+ . 此
时, 我们有一个全序, 其定义如下:

a > b ⇐⇒ a − b ∈ G+ .

讨论 1) 读者用 G+ 是半群的性质, 检验

a > b, b > c =⇒ a > c,


a > b, c > d =⇒ a + c > b + d,

任给 a, b ∈ G, 必有 a > b, a = b, b > a 三者之一.


2) 反之, 设 G 有一个全序 “>”, 满足上面的不等式, 那么, 令 G+ = {a :
a > 0}, 读者自行检验 G+ 是一个半群; −G+ , {0}, G+ 是两两不相交的, 及 G =
S S
(−G+ ) {0} G+ .

例1 R 的加法子群 G 都是全序群. 易见
T S S T S S
G = (R− G) {0} (R+ G) = G− {0} G+ .
· 84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同样的, 任何一个全序群的子群, 也是全序群. ¤


L
例 2 在 G = Z Z 中,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字母全序;

G+ = {(n1 , n2 ) : n1 > 0 或 n1 = 0, n2 > 0}.

换一个方式来说,

(n1 , n2 ) > (m1 , m2 ) ⇐⇒ (n1 − m1 , n2 − m2 ) ∈ G+


⇐⇒ n1 > m1 或 n1 = m1 , n2 > m2 .

这和查英文字典一样, 先看头一个数字, 如果两个元素有相同的首项, 再看第二


个数字.
n
M
与上面一样的, 设 G1 , · · · , Gn 都是全序群. 令 G = Gi , 我们可以定义一
i=1
个 “字母全序”:

G+ = {(g1 , · · · , gn ) : 存在一个 i, 使 gi > 0, gj = 0, ∀j < i}. ¤

现在我们引入赋值的定义.

定义 7.2 设 K 是一个域, K ∗ = K\{0}, G 是一个全序群. 如果一个满射


v : K ∗ → G, 满足下列的条件, 则称为 K 的一个指数赋值, 或简称赋值:
1) v(ab) = v(a) + v(b);
2) v(a + b) > min{v(a), v(b)}.

讨论 1) 以上的定义中, 用的是加法全序交换群 G. 同样, 也可以用乘法全


S S
序交换群 G∗ = G−1 1 {1} G1 , 这里 G1 = {g : g < 1} 是一个乘法半群, 与加法
全序交换群 G 中的加法半群 G+ = {g : g > 0} 相对应. 赋值 v 的定义条件, 也相
应地改成:
1∗ ) v(ab) = v(a)v(b);
2∗ ) v(a + b) 6 max{v(a), v(b)}.
与下面的三角不等式 3∗ ) 相比, 2∗ ) 称为强三角不等式:
3∗ ) v(a + b) 6 v(a) + v(b).
不过, 除了特别声明外, 一般我们都用加法全序交换群, 而不用乘法全序交换群.
2) 从定义 7.2 的条件 1), 我们导出

v(b) = v(1 · b) = v(1) + v(b) =⇒ v(1) = 0,


0 = v(1) = v(b · b−1 ) = v(b) + v(b−1 )
=⇒ v(b−1 ) = −v(b),
v(ab−1 ) = v(a) + v(b−1 ) = v(a) − v(b).
§1 定 义 · 85 ·

所以, v 是从乘法群 K ∗ 到加法群 G 的一个群映射.

例 3 1) 第一章 §6 中 Q 的 p 赋值 vp 是用乘法全序交换群 G∗ = {pi : i ∈ Z}


定义的赋值.
2) 令 K 为复变函数论的 “在 x = 0 附近的亚纯函数域”, 即 C{{x}} (参见
第六章 §8) 的比域. 令 G = Z. 以 vx (f ) 表示 f 的阶, 即设

X
f= am xi , am 6= 0, m ∈ Z,
i=m

那么 vx (f ) = m. 读者自行检验, vx 确实是一个赋值.
3) 令 R 是一个唯一分解的整环, a 是一个不可分解元, K 是 R 的比域,
G = Z. 任取
c n
a ∈ K, a - b, a - c, n ∈ Z,
b
我们定义
³c ´
va an = n.
b
读者自行检验, va 是一个赋值.
特别是当 R = C[x], 那么, a = c0 x − c1 (c0 6= 0). va 是一个赋值.
L √
4) 令 K = C(x, y), G = Z Z 2. 按照例 2 的讨论, G 自然是一个全序群.


2
v(f (x, y)) = ord t f (t, t ),

其中 ord t 表示 t 的阶. 则 v 是一个赋值.


5) 我们可以把 v 扩充到整个 K. 定义 v(0) = ∞, 其中的无限大 “∞”, 适合
下列条件:

∞ > g, ∀g ∈ G,
∞ ± g = ∞, ∞ + ∞ = ∞, ∞ − ∞ 没有定义.

那么, 对于任意的 a, b ∈ K, 我们恒有

v(ab) = v(a) + v(b), v(a + b) > min{v(a), v(b)}, ¤

定义 7.3 设 K 是域, R 是 K 的子环. 如果对于任取的 a ∈ K, a 6= 0 而言,


−1
a, a 二者之中至少有一个在 R 中, 那么, R 称为 K 的一个赋值环.

讨论 R 的比域显然是 K.
· 86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定理 7.1 1) 设 R 是域 K 的子环, K 是 R 的比域. 那么, R 是 K 的赋值环


=⇒ m = {a : a 是 R 的不可逆元 } 是 R 的唯一的极大理想, 所以 R 是局部环.
2) 设 v 是 K 的赋值. 令

Rv = {a : a ∈ K, v(a) > 0}.

那么, Rv 是 K 的一个赋值环.

证明 1) 显然, ab 是可逆元 =⇒ a 及 b 是可逆元, 所以

b ∈ m =⇒ ab ∈ m, ∀a ∈ R.

仅须证明 a, b ∈ m =⇒ a + b ∈ m, 便知 m 是一个理想.
考虑 a/b 及 b/a, 二者之一必在 R 中. 无妨假定 a/b ∈ R. 于是

1 + (a/b) = (a + b)/b ∈ R.

假若 a + b 是可逆元, 那么 1/b ∈ R, 即 b 是可逆元, 这与已知条件相违. 所以


a + b ∈ m, m 是一个理想, 且显然是唯一的极大理想.
2) 设 a ∈ Rv , 则 v(a) < 0. 于是

v(a−1 ) = −v(a) > 0 =⇒ a−1 ∈ Rv . ¤

定理 7.1 说明了, 给定一个赋值 v 以后, 我们自然得出一个赋值环 Rv . 反过


来说, 给定一个赋值环 R 以后, 能不能自然地得出一个赋值呢? 这是能做到的.
作法如下 (这里我们用乘法全序交换群).
令 m 是 R 的极大理想, m∗ = m\{0}, U 是 R 的所有可逆元的集合, 即 U =
R\m. 如果 a ∈ R, 那么 a−1 ∈ R, 但 a−1 ∈ U , 所以 a−1 ∈ m, a ∈ (m∗ )−1 , 也即
S S
K ∗ = K\{0} = (m∗ )−1 U m∗ .

这是一个乘法交换群, U 是它的正规子群, 所以
S S S S
K ∗ /U = ((m∗ )−1 /U ) {1} (m∗ /U ) = G−1
1 {1} G1 ,

这就给出 K ∗ /U 的一个全序. 令 U : K ∗ → K ∗ /U 为典型映射, 那么显然有 (参


见定义 7.2 的讨论 1))
v(ab) = v(a)v(b).

任取 a, b ∈ K ∗ , 设 a/b ∈ R, 那么
³ ³ a ´´ ³ a´
v(a + b) = v b 1 + = v(b)v 1 + 6 v(b)
b b
6 max{v(a), v(b)}.
§1 定 义 · 87 ·

所以验证了强三角不等式 2∗ ). 因此, v 是一个赋值.


以上由赋值环 R 定义的赋值 v, 称为赋值环 R 的典型赋值.

定义 7.4 两个赋值 v1 , v2 . 如果它们的赋值环相等, 那么, 我们称 v1 , v2 是


等价的.
给定了 K 的一个赋值环 R 以后,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映射
S
σ : K → (R/m) {∞}

如下:

σ : R → R/m 是典型映射,
σ(a) = ∞, 如果 a ∈ R.

这个 σ 就是通常所说的 “位”.
S
定义 7.5 域 K 的一个位是指一个映射 σ : K → L {∞}, 此处 L 是域, σ
满足下列条件:
1) σ −1 (L) 是 K 的子环, σ : σ −1 (L) → L 是环映射;
2) 如果 a ∈ σ −1 (∞), 那么 σ(a−1 ) = 0.
S
讨论 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 在 L {∞} 中

l ± ∞ = l · ∞ = ∞, l ∈ L∗ = L\{0},
1 1
∞ · ∞ = ∞, = ∞, = 0,
0 ∞
0 ∞
∞ ± ∞, 0 · ∞, , 皆无定义.
0 ∞

例 4 设 K = C(x), L = C, R = C[x](x−a) , v(f ) = ord (x−a) f (x), σ(f ) =


f (a). σ(f ) 即是 f (x) 在 “位” x = a 的值. 如果 σ(f ) = f (a) = ∞, 那么, f (x) 在
位 a 有一个极点. ¤

上面我们已经说明了, 给了一个赋值环 R 以后, 自然得出一个位 σ. 反之,


给定了一个位 σ, 令 R = σ −1 (L), 根据条件 2), a ∈ R(⇐⇒ a ∈ σ −1 (∞)) =⇒
σ(a−1 ) = 0 ∈ L =⇒ a−1 ∈ σ −1 (L) =⇒ a−1 ∈ R, 所以, 我们自然得出一个赋值
环 R.
综上所述, 这三个概念: 赋值 v, 赋值环 R, 位 σ, 是自然对应的. 因此, 从更
高的抽象层次来看, 这三者是完全一样的.

定理 7.2 1) 设 v(a) < v(b), 那么 v(a + b) = v(a);


· 88 · 第七章 赋 值 论

2) 设 v(a1 + · · · + an ) = ∞, 即 a1 + · · · + an = 0, 那么, 至少有两个 ai , aj , 使


v(ai ) = v(aj ) = min{v(al ) : l = 1, · · · , n};
3) 设 I 是赋值环 R 的有限生成的理想, 那么 I 是主理想.

证明 1) v(b/a) = v(b) − v(a) > 0 =⇒ b/a ∈ m Rv =⇒ 1 + b/a ∈ m =⇒


v(1 + b/a) = v((a + b)/a) = 0 =⇒ v(a + b) = v(a).
2) 不难从 1) 导出. 假如 v(a1 ) < v(al )(∀l = 2, 3, · · · , n), 则有

v(a1 + a2 ) = v(a1 ) < v(a3 ),


v(a1 + a2 + a3 ) = v(a1 + a2 ) = v(a1 ) < v(a4 ),
············
v(a1 + a2 + · · · + an ) = v(a1 ).

3) 设 I = (a1 , a2 ), v(a1 ) 6 v(a2 ). 那么 v(a2 /a1 ) > 0, 故

a2 /a1 ∈ Rv , a2 = (a2 /a1 )a1 ∈ (a1 ).

所以 I = (a1 ). 不难推广到 I 是有限生成的理想的情形. ¤

定理 7.3 1) 如果赋值环 R 是 Noether 环, 那么 dim R 6 1. 此时只有两种


可能: dim R = 0 =⇒ R = K; dim R = 1 =⇒ R 是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2) R 是一维的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 R 是整环, 且是它的比域 K 的赋
值环, 相应的全序群 G ≈ Z.

证明 1) 因为 R 的极大理想 m 是有限生成的, 应用上定理, m = (a). 根据


定理 6.41, 立得
dim R 6 1.

当 dim R = 0 时, 因为 R 是整环, 所以 (0) 是 R 的素理想, 因而是极大理想. 假


若有 b ∈ K, b ∈ R, 那么 b−1 ∈ (0).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 R = K. 当 dim R = 1
时, 上面所说的 m 的生成元集 {a} 就是 R 的正则参数系, 所以 R 是正则局部环.
2) =⇒. 根据定理 6.46 前面的讨论, 我们知道 R 是整环. 令它的比域为 K,
极大理想为 m = (a). 任取 b ∈ R, b 6= 0, 设

b ∈ ml , b ∈ ml+1 , l ∈ Z,

即 b = al c, c ∈ R\m, 那么, c 是可逆元. 现考虑任意的 b1 /b2 ∈ K(b2 6= 0). 令

b1 = al1 c1 , b2 = al2 c2 , c1 , c2 ∈ R\m.


§1 定 义 · 89 ·

那么,
l1 > l2 =⇒ b1 /b2 = al1 −12 c1 /c2 ∈ R.

所以 R 是 K 的赋值环. 显然,

v(b) = l, v(0) = ∞

是 K 的一个赋值, 且 Rv = R. 其相应的全序群是 Z.
⇐=. 设 t ∈ R, 使得 v(t) = 1 ∈ G = Z. 任取 a ∈ R, 设 v(a) = l. 令 b = a/tl ,
即 a = btl , 则 v(b) = 0, 即 b 是可逆元. 所以

m = {a ∈ R : v(a) > 0} = {btl ∈ R, l > 1, b 可逆} = (t).

现设 I 是 R 的理想, 不难看出 I = (a), 此处 a 满足

v(a) = min{v(c) : c ∈ I}.

于是 I = (tl ). 立得 (0) 及 m 是 R 仅有的素理想. 故 dim R = 1, {t} 是正则参数


系. 所以 R 是一维正则局部环. ¤

定义 7.6 如果一个赋值 v 的全序群 G ≈ Z, 那么, 称 Rv 为 (一秩) 离散赋


值环, 简称 D.V.R..
当赋值 v 的赋值环 Rv = K 时, 不难看出, v 的全序群 G = {0}. 此时, 称 v
是一个平凡赋值.

我们举出下面的例子, 说明赋值的全序群可以是任意的.

例5 设 G 是任给的加法交换全序群, k 是任给的域. 令

S = {a1 xg1 + · · · + an xgn : ai ∈ k, gi ∈ G, n 是非负整数, x0 = 1}.

定义
axg + bxg = (a + b)xg , axg1 · bxg2 = abxg1 +g2 ,

则 S 自然成一整环 (为什么?). 令 K 是 S 的比域. 定义


³X ´
v ai xgi = min{gi : ai 6= 0},
X 
ai xgi ³X ´ ³X ´
v X =v ai xgi − v bj xgj .
bj xgj

那么, v 是 K 的一个赋值, 而 G 是它的全序群. ¤


· 90 · 第七章 赋 值 论

根据定理 7.3, 一般来说, 一个赋值环 R 不一定是 Noether 环. 它有很多与


Noether 环不一样的性质. 请看下面的定理.

定理 7.4 1) 设 R 是赋值环, K 是其比域. 设有环 S, K S R, 那么, S


T
是一个赋值环. 设 n 是 S 的极大理想, p = n R, 则有 S = Rp ;
2) 设 I1 , I2 是 R 的两个理想, 那么, 必有 I1 I2 或 I2 I1 .

证明 1) 任取 a ∈ K, a 6= 0, 那么必有 a 或 a−1 ∈ R S. 所以, S 是一个赋


T
值环. 令 n 是 S 的极大理想, p = n R, p 显然是 R 的一个素理想. 我们要证明
S = Rp .
任取 a = c/b ∈ Rp , c, b ∈ R, b ∈ p. 那么 b ∈ S, b ∈ n. 所以 b 在 S 中是可逆
元. 于是 a ∈ S. 我们证明了 Rp S.
反之, 设 a ∈ S. 如果 a ∈ R, 则 a ∈ Rp . 如果 a ∈ R, 那么 a−1 ∈ R S. 于
T
是 a, a−1 ∈ S, 即 a 是 S 的可逆元, 所以 a, a−1 ∈ n =⇒ a−1 ∈ n R = p =⇒ a =
1/a−1 ∈ Rp . 我们证明了 S Rp . 于是 S = Rp .
2) 设 I1 I2 . 任取 a ∈ I1 \I2 , b ∈ I2 . 因为 (a/b)b = a, 所以 a/b ∈ R. 故
b/a ∈ R, b = (b/a)a ∈ aR I1 . ¤

定义 7.7 设 R 是一个赋值环. 根据上面的定理, R 的素真理想 pi (即 pi 6=


R, (0)) 对于 “ ” 而言构成一个全序集. 它的序数称为 R 的秩, 记为 rank R. 显
然, 当 rank R 是有限数时,
rank R = dim R.

讨论 1) 在代数数论中, 我们对一秩的赋值有兴趣. 在代数几何学中, 我们


对有限秩的赋值有兴趣, 特别是一秩的赋值. 详见后面.
2)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赋值 v 的全序群 G, 来定义 v 的秩. G 的一个子群
H, 如满足下列的条件, 则称为 G 的一个孤立子群: (a) 任取 h ∈ H, 那么, 只要
−h 6 g 6 h, 则 g ∈ H; (b) H 是 G 的真子群 (即 H 6= G). 我们可以证明: (a) G
的所有孤立子群的集合, 对 “ ” 而言构成一个全序集; (b) 令 p 是 Rv 的一个
素理想, 那么
S
p 7→ Gp = G\(v(p∗ ) v((p∗ )−1 ))

(这里 p∗ = p\{0}) 是从 Rv 的素真理想的集合到 G 的孤立子群的集合的单满映


射, 而且保持序关系. 因此, 两者的序数是相同的. 因而, 我们又有下面的定义.
0
定义 7.7 v 的秩定义为 G 的孤立子群的序数.

例 6 设 {0} 6= G R, 我们称这样的赋值 v 为实赋值. 此时, G 的唯一的


孤立子群是 {0} (为什么?), 所以 rank Rv = 1. 我们也可以从定义 7.7 直接导
§1 定 义 · 91 ·

出 rank (Rv ) = 1: 令 Rv 的极大理想是 mv . 任取 Rv 的真理想 I 6= (0), 我们只



要证明 I = mv 就足够了 (因为此时 (0) 与 mv 是 Rv 的仅有的素理想, 所以,
1 = dim Rv = rank Rv ). 令 0 6= a ∈ I, 任取 b ∈ mv , b 6= 0. 那么, 对足够大的 n,
我们有
v(bn ) = nv(b) > v(a),

即 bn /a ∈ Rv , bn = (bn /a)a ∈ I, 即有 I = mv . 反过来说, 只要 G 的唯一的孤立
子群是 {0}, 那么, 经过一些初等数论的、类似于 Dedekind 分割的步骤, 我们可
以把 G 嵌入 R. 综上所述, 我们知道实赋值即是一秩赋值. ¤

例 7 设 v 是域 K 的一个一秩赋值, 也即是一个实赋值. 那么, 我们可以定


义一个绝对值 “| |v ” 如下: 设 a ∈ K, 则

|a|v = 2−v(a) , |0|v = 2−∞ = 0.

这也就是把加法交换全序群 G 变成了一个乘法交换全序群 G∗ R+ (R+ 表示


全体正实数构成的乘法群). 这个绝对值满足 (参见定义 7.2 的讨论 1)):
1∗ ) |ab|v = |a|v |b|v ;
2∗ ) |a + b|v 6 max{|a|v , |bv |}.
此时, 域 K 称为一个赋值域. 对于这样的域 K, 我们可以引入解析函数论及解析
几何学, 先定义 n 元解析函数环, 或 n 元收敛函数环 K{{x1 , · · · , xn }} 如下 (参
见第六章 §2):
nX
K{{x1 , · · · , xn }} = fi1 ···in xi11 · · · xinn : 存在 A 及 B ∈ R, 使
o
|fi1 ···in |v 6 AB i1 +···+in .

显然 K{{x1 , · · · , xn }} K[[x1 , · · · , xn ]]. 经过它的谱集 Spec K{{x1 , · · · , xn }}


(见第六章), 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解析几何学. ¤

定义 7.8 1) 设 Rv 是 v 的赋值环. 如果 Rv k, 此处 k 是一个域. 那么 v


也称为 k 赋值;
2) 设 v 是 k 赋值. 那么, 它对 k 的剩余维数 res -dim k v 定义为 res -dim k v =
tr deg ((Rv /mv )/k). 如果 res -dim k v = 0, 则称 v 是剩余代数性的, 如果 Rv /mv =
k, 则称 v 是剩余有理性的.

引理 1) 设 k 是 k 在 K 里的代数闭包, 那么, 任何一个 k 赋值 v, 必定是


k 赋值;
2) 设 k 赋值 v 不是平凡的, tr deg (K/k) = n < ∞, 那么

res -dim k v 6 n − 1.
· 92 · 第七章 赋 值 论

证明 1) 任取 0 6= a ∈ k, 满足下面的方程式

al + b1 al−1 + · · · + bl = 0, bi ∈ k.

应用定理 7.2, 必有 0 6 j < i 6 l, 使

v(bi al−i ) = v(bj al−j ),


v(ai−j ) = v(bi ) − v(bj ) = 0 − 0 = 0.

所以 v(a) = 0, a ∈ Rv .
2) 由于 v 不是平凡的, 所以 mv 6= (0). 任取 x ∈ mv \{0}. 根据 1), 即知
x ∈ k (因为 k\{0} 的元素都是可逆元). 所以 x 对 k 是超越的. 而在典型映射
σ : Rv → Rv /mv 之下, σ(x) = 0, 所以

res -dim k v 6 n − 1. ¤

下面的定理给出了 rank v(= rank Rv ) 与 res -dim v 之间的关系.

定理 7.5 设 v 是 k 赋值, K 对 k 的超越次数

tr deg (K/k) = n < ∞.

那么
rank v + res -dim v 6 n.

证明 设 L1 ) L2 是 K 的两个 k 赋值环. m1 , m2 是它们的极大理想. 又设


T
p = m1 L2 . 根据定理 7.4,

L1 = (L2 )p , m1 = p(L2 )p ,

所以 L1 /m1 = (L2 )p /p(L2 )p L2 /pL2 . 令 K = L1 /m1 , L2 = L2 /pL2 , 不难看出


K k, L2 是 K 的 k 赋值环, 它的极大理想 m2 /p 6= (0) (否则 L2 = (L2 )p = L1 ,
矛盾), 所以不是平凡的. 显然

res -dim L2 = res -dim L2 , tr deg (K/k) = res -dim L1 .

根据上面的引理, 我们得出

res -dim L2 < res -dim L1 .


§1 定 义 · 93 ·

回到本定理. 设 rank v = dim Rv = r, 则存在 Rv 的素理想链

(0) ( p1 ( · · · ( pr = mv .

令 Li = (Rv )pi , 则
L1 ) · · · ) Lr = Rv .


n = tr deg (K/k) > res -dim L1 > · · · > res -dim Lr = res -dim Rv .

立得
n > r + res -dim Rv = res -dim v + rank v.

(我们常把 v 与 Rv 等同起来, 就像在上面证明中把 rank Rv 记为 rank v, 把


res -dim v 记为 res -dim Rv 一样.) ¤

例8 参见例 3 的 4). 设 K = C(x, y), G = Z + Z 2,

2
v(f (x, y)) = ord t f (t, t ).

那么, tr deg (K/C) = 2, res -dim v = 0, rank v = 1. 所以

tr deg (K/C) > res -dim v + rank v. ¤

习 题

1. 写出 Q 的所有赋值.
2. 设 K 是域, 找出 K(x) 的所有赋值 v, 使 ∀a ∈ K, v(a) = 0.
3. 设 R 是唯一分解整环, p 是素元, 证明 R(p) 是赋值环.

4. 设 vp 表示 Q 内的 p-adic 赋值. 在域 K = Q( 5) 内, 对 5k ± 2 型素数 p

及 α = a + b 5 6= 0(a, b ∈ Q), 定义
1
v(α) = vp (a2 − 5b2 ).
2
证明 v 是 K 内的一个赋值.
5. 试找出一个整环 R 及其中一个分母系 D, 使 RD 不是 R 的比域 K 的赋
值环.
6. 令 K = C(x1 , · · · , xn ), 又设 α1 , · · · , αn ∈ R, 在 Q 上线性无关. 作变换
xi 7→ tαi , 对 f (x1 , · · · , xn ) ∈ C[x1 , · · · , xn ], 有

f (x1 , · · · , xn ) 7→ f (tα1 , · · · , tαn ).


· 94 · 第七章 赋 值 论

令 v(f ) = ord f (tα1 , · · · , tαn ). 对 f, g ∈ C[x1 , · · · , xn ], 令


µ ¶
f
v = v(f ) − v(g).
g

证明 v 是 K 的一个赋值, 并求 rank v.
7. 令 K = C(x1 , · · · , xn ), 对 f (x1 , · · · , xn ) ∈ C[x1 , · · · , xn ], 定义

v(f ) = f (x1 , · · · , xn ) 中最低次项的次数.

又令 v(f /g) = v(f ) − v(g). 证明 v 是 K 的一个赋值, 试求 rank v 及 v 的赋值环.


8. 设 R 是一个局部主理想整环, 证明 R 是它的比域 K 的一个赋值环, 且
对应的赋值是离散赋值.
n
X
9. 设 v 是域 K 的赋值, 任取 f (x) = ai xn−i ∈ K[x], 定义
i=0

v(f ) = min{v(ai )}.


i

又令 v(f /g) = v(f ) − v(g). 问 v 是否为域 K(x) 的赋值?


10. 续上题. 设 v 是实赋值. 我们定义

v(f ) = min {v(ai )/i}.


0<i6n

又令 v(f /g) = v(f ) − v(g), 问 v 是否为 K(x) 的赋值?


11. 证明赋值 v 是一秩的 ⇐⇒ v 的全序群 G 有阿基米德性质, 即任给
a, b ∈ G, a > 0, 那么存在 n, 使 na > b.
12. 设 f (x, y) ∈ C[x, y], 不可约. 又设 (a1 , a2 ) ∈ C2 , 使得

f (a1 , a2 ) = 0,

∂f ∂f
但 , 在点 (a1 , a2 ) 不全为 0, 令
∂x ∂y

R = C[x, y]/(f (x, y)) = C[x, y].

又设 m = (x − a1 , y − a2 ) 为 R 的一个极大理想,证明 Rm 是 R 的比域 K 的一
个赋值环, 且对应的赋值是离散赋值.
13. 设 R 是整环但不是域, 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 R 是局部 Noether 环, 其极大理想是主理想;
(2) 存在一个素元 t ∈ R, 使 R 内每个非零元素 x 可以唯一地表示成 x = utn ,
其中 u 为可逆元而 n 是非负整数.
§2 赋值的存在及扩充 · 95 ·

§2 赋值的存在及扩充

设已给一域 K, v 是它的一个赋值, 赋值环为 Rv , 极大理想为 mv . 又设 S 是


K 的一个子环. 当 Rv S 时, 我们称 v 在 S 上是有限的. 例如, K = C(x), S =
C[x]. 任何一个
Rv = C[x](x−a) (a ∈ C)
在 S 上都是有限的. 另有一个

Rv = C[x−1 ](x−1 )
T
在 S 上是无限的. 当 Rv S 时, mv S = p 是 S 的素理想, 称为 v 在 S 上的
中心. 例如, 在上面的例子中, C[x](x−a) 的中心即是 (x − a), 相应于几何上的点
x = a. 而 C[x−1 ](x−1 ) 相应于无穷远点 x = ∞. 它在 C[x] 上是无限的, 也没有
中心.
如果 S 是一个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赋值环 Rv , 使
v 在 S 上是有限的, 而且 v 在 S 的中心即是 m 呢? 我们将证明确实存在这样一
个 v.

引理 设 S 是域 K 的子环, I 是 S 的真理想. 任取 0 6= a ∈ K, 那么, IS[a]


是 S[a] 的真理想, 或者 IS[a−1 ] 是 S[a−1 ] 的真理想.

证明 假设 IS[a] = S[a], 且 IS[a−1 ] = S[a−1 ], 我们要导出一个矛盾. 我们


有下面二式
n
X
1= bi ai , bi ∈ I, (1)
i=0
l
X
1= cj a−j , cj ∈ I. (2)
j=0

令 n, l 为满足 (1),(2) 二式的最小的正整数, 不妨又设 n > l. 由 (2) 式又得


l
X
(1 − c0 )an = cj an−j . (3)
j=1

将 (1) 式乘以 1 − c0 后, 以 (3) 式代入其右端最高次项, 有


n−1
X l
X
1 − c0 = (1 − c0 ) bi ai + bn cj an−j .
i=0 j=1

将此式左端的 c0 移至右端并整理, 则得到一个系数均在 I 中但次数小于 n 的 a


的多项式, 这与 n 的选取相矛盾. ¤
· 96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定理 7.6 (存在定理) 1) 设 S 是域 K 的子环, I 是 S 的理想, I 6= S. 那


么, 存在 K 的一个赋值 v, 使
T
Rv S, mv S I;

2) 更进一步, 设 S 是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那么, 存在 K 的一个赋值


T
v, 使 Rv S, mv S = m, 即 v 在 S 的中心是 m.

证明 1) 应用 Zorn 引理. 令

F = {R : R 是 K 的子环, R S, IR 6= R}.

显然 S ∈ F , 所以 F 6= ∅. 包含关系 “ ” 给出 F 的一个半序. 设 {Rα } 是 F


[
的一个链 (即全序子集). 令 R∗ = Rα . 我们要说明 R∗ ∈ F . 假设 IR∗ = R∗ ,
那么有
Xl [
1= ai bi , ai ∈ I, bi ∈ R∗ = Rα .
i=1

于是, 存在一个 α, 使 bi ∈ Rα (i = 1, · · · , l). 立得 IRα = Rα , 与 Rα ∈ F 相违.


所以 IR∗ 6= R∗ , 即 R∗ ∈ F . 因此, F 满足 Zorn 引理的条件.
令 R 是 F 的一个极大元. 我们要证明 R 是一个赋值环. 任取 0 6= a ∈ K, 应
用上面的引理, IR[a] 6= R[a] 或 IR[a−1 ] 6= R[a−1 ]. 因此, R[a] ∈ F 或 R[a−1 ] ∈ F .
但已经知道 R 是 F 的极大元, 立得 R[a] = R 或 R[a−1 ] = R, 即 a ∈ R 或
a−1 ∈ R.
T T
2) 由于 1 ∈ mv , 所以 mv S 6= S. 于是必有 mv S = m. ¤

系 1 设 S 是一个整环, 但不是域. 又设域 K S. 那么存在 K 的一个非


平凡的赋值 v, 使得 v 在 S 上是有限的, 即 Rv S.

证明 取 S 的一个非零素理想 p. 在上定理的 1) 中令 I = p 即可. ¤

系2 一个域 K 只有平凡赋值 ⇐⇒ K 是素域 Z/pZ 的代数扩域.

证明 =⇒. 假若 K 的特征是 0, 则 K Z. 应用系 1, 令 S = Z, 则导致 K


有一个非平凡的赋值, 与已知条件相违. 所以 K 的特征 p 6= 0. 又假设 K 不是
Z/pZ 的代数扩域, 则存在对 Z/pZ 超越的元素 x ∈ K. 于是 K (Z/pZ)[x]. 又
应用系 1, 令 S = (Z/pZ)[x], 又得出 K 的一个非平凡赋值.
⇐=. 令 Rv 是 K 的一赋值环, 则 Rv 3 1, 所以 Rv Z/pZ. 于是 v 是 Z/pZ
赋值. 根据定理 7.5 前面的引理中的 1), 立得本系. ¤
§2 赋值的存在及扩充 · 97 ·

定理 7.7 (扩充定理) 设 L 是 K 的扩域. 那么, 任给 K 的赋值环 Rv , 都


存在 L 的一个赋值环 Rw , 使
T T
Rw K = Rv , mw K = mv ,

这里 mw 和 mv 分别是 Rw 和 Rv 的极大理想.

证明 用上面的定理, 存在 L 的赋值环 Rw , 使

Rw Rv , mw mv .

任取 a ∈ K\Rv , 则 a−1 ∈ mv mw , 所以 a−1 在 Rw 中不是可逆元. 因此


T T
a ∈ Rw , a ∈ Rw K. 这就证明了 Rw K = Rv . 于是也有
T
mw K = mv . ¤

系 设 K 是 k 的扩域. 那么, K 只有平凡的 k 赋值 ⇐⇒ K 是 k 的代数


扩域.

证明 =⇒. 任取 a ∈ K. 如果 a 对 k 是超越的, 那么, k(a) 有一个非平凡的


k 赋值环 k[a](α) . 根据上面的定理, 它可以扩充成 K 的一个非平凡的 k 赋值.
⇐=. 应用定理 7.5 前面的引理. ¤

定理 7.7 中所说的 Rw 称为 Rv 的一个扩充, Rv 称为 Rw 在 K 上的限制.

例 9 设 K = C(x, y), S = C[x, y](x,y) . 则 S 是一个局部环. 我们考虑在 S


上是有限的, 而且在 S 的中心是 (x, y)S 的 C 赋值 v.
根据定理 7.5,

rank v + res -dim v 6 2 = tr deg (K/C).

所以 rank v = 1 或 2. 当 rank v = 1 时, v 是一个实赋值 (参见例 6),

res -dim v = 0 或 1.

v 按照其全序群 G 的性质又可分成三类: 1) G ≈ Z; 2) G 6≈ Z, G ≈ G∗ Q;
3) G ≈ Z + Zr, 此处 r 是一个无理数. 我们分别举一些例子如下.
1) rank v = 1, res -dim v = 1, G ≈ Z. 令

Rv = C(x/y)[y](y) .
T
不难看出, Rv S, mv = yRv 3 x, mv S = (x, y)S, Rv 是一维 Noether 正则局部
环, 也即是赋值环. 又易见 Rv /mv ≈ C(x/y), 故

res -dim v = 1.
· 98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又, 如果我们用 x − y n 代替 x, 就得出许多不同的例子了.
2) rank v = 1, res -dim v = 0, G ≈ Z. 定义映射 α : C(x, y) → C((t)), α(x) =
t, α(y) = tet , 这里 e 是对数函数的底. 因为 et 是超越函数, 所以 t 与 tet 是代数
无关的, 因此 α 是一个嵌入映射. 已知 C[[t]] 是一个一维 Noether 正则局部环,
C((t)) 是它的比域, 所以 C[[t]] 是 C((t)) 的一个赋值环. 不难检验,
T
C[[t]] α(S), tC[[t]] α(S) = α((x, y)S).
T
令 Rv = α−1 (C[[t]] α(C(x, y))), 即得 Rv 是 C(x, y) 的赋值环. 易见

C C[x, y](x,y) /(x, y)C[x, y](x,y) Rv /mv


C[[t]]/tC[[t]] = C,

所以 Rv /mv = C, res -dim v = 0. 又因为 C[[t]] 的全序群是 Z, 不难看出, v 的全


序群也是 Z.
3) rank v = 1, res -dim v = 0, G 6≈ Z, G ≈ G∗ Q. 类似于 2) 的构造方法, 令
 
X ∞ 
Chhtii = ai tni : {ni } 是 Q 的离散子集 .
 
ni >m

(所谓离散子集即无极限点的子集.) 读者自行证明 Chhtii 是一个域. 任意取定


一个

X
h(t) ∈ Chhtii, h(t) = ai tni ,
i=1

其中 ni > 0, 诸 ni 的公分母没有上限. 我们定义, 对于 f (x, y) ∈ C(x, y),

v(f (x, y)) = ord t f (t, h(t)).

读者自行证明, 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赋值.
4) rank v = 1, res -dim v = 0, G ≈ Z+Zr, r 是无理数. 定义映射 β : C(x, y) →
C(t, tr ), β(x) = t, β(y) = tr . 定义赋值 v 如下:

v(f (x, y)) = ord t (β(f (x, y))).


L
5) rank v = 2res -dim v 自然是 0. 取 G = Z Z, 用字母全序. 定义 v(x) =
(1, 0), v(y) = (0, 1). ¤

从上面这个例子, 我们看到 C(x, y) 有无穷无尽的赋值. 这是因为 dim S =


2 > 1 的关系. 我们再举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
§2 赋值的存在及扩充 · 99 ·

例 10 1) 讨论在 Z 上有限的赋值. 设 Q 的赋值 v 在 Z 上是有限的. 令 Rv


S
是它的赋值环, mv 是 Rv 的极大理想. 又令 (p) = mv Z. 如果 (p) = (0), 那么,
Z∗ = Z\{0} 是 Rv 的可逆元集, 故 Rv = Q, 即 v 是平凡赋值. 否则, p 是一个素
数, Z\(p) 是 Rv 的可逆元集. 因此 Rv Z(p) , 由定理 7.4, 即有

Rv = (Z(p) )(p) = Z(p) .

于是我们得出了所有在 Z 上有限的赋值.
2) 设 S = k[x], K = k(x), 此处 k 是域. 设 K 的 k 赋值 v 在 S 上是有限的,
Rv 是它的赋值环, mv 是 Rv 的极大理想. 令
T
(f (x)) = mv S.

与上面一样, 我们得出 f (x) = 0 或 f (x) 是一个不可约多项式,

Rv = K 或 Rv = k[x](f (x)) .

设 K 的 k 赋值在 S 上不是有限的, 那么 x ∈ Rv (否则, Rv k, x ∈ Rv =⇒


Rv k[x] = S),

x−1 ∈ mv Rv , Rv k[x−1 ],
T
mv k[x−1 ] = x−1 , Rv = k[x−1 ](x−1 ) .

从几何学上来看, 令 k = C, 那么 f (x) = x − a, (a ∈ C). 于是 {C(x) 的所有非平


S
凡的 C 赋值 } ←→ C {∞} = 黎曼球面. ¤

赋值的用途之一是下面的定理.

定理 7.8 1) 赋值环 Rv 是整数封闭的;


2) 任给域 K 的一个子环 S, 那么, S 在 K 内的整数闭包 S 是在 S 上有限
的所有赋值环的交集;
3) 更进一步, 设 p 是 S 的一个素理想, F 是在 S 上的中心为 p 的所有赋值
环的集合, 那么
\
Sp 的整数闭包 S p = Rv .
Rv ∈F

证明 1) 设 x ∈ K 对 Rv 是整数相关的, 即 x 适合

xn + a1 xn−1 + · · · + an = 0, ai ∈ Rv .

如果 x ∈ Rv , 那么 x−1 ∈ Rv . 以 xn−1 去除上式, 得到矛盾的结果:

x = −a1 − a2 x−1 − · · · − an x−(n−1) ∈ Rv .


· 100 · 第七章 赋 值 论

2) 由 1), S 含于所有在 S 上是有限的赋值环里. 反过来说, 设 x 不是对 S


整数相关的, 令 y = x−1 , S 0 = S[y]. 我们要先说明 y 不是 S 0 的可逆元. 假若它
是可逆元, 那么, 有

x = y −1 = b0 y m + b1 y m−1 + · · · + bm , bi ∈ S.

两边乘以 xm , 得
xm+1 − bm xm − · · · − b1 x − b0 = 0,

即 x 对 S 为整数相关的, 这与对 x 的假设相违. 所以 y 不是 S 0 的可逆元, 故


yS 0 6= S 0 . 根据定理 7.6, 存在一个赋值环 Rv , 使 Rv S0 S, y ∈ mv , 这里 mv
−1
是 Rv 的极大理想. 所以 y 在 Rv 中不是可逆元, 即 x = y ∈ Rv .
3) 应用 2), 只要证明 “Rw Sp =⇒ 存在 Rv ∈ F , 使 Rw Rv ” 就足够了,
这里 Rw 是 K 的赋值环.
T
设 mw S = q ( p. 在与 w 相伴的位 σ 的作用下, 也就是在典型映射
σ : Rw → Rw /mw = K1 的作用下, 记

S1 = σ(Sp ), p1 = σ(pSp ),

则 p1 是 S1 的极大理想. 于是, 存在 K1 的一个赋值 u, 使


T
Ru S1 , mu S1 = p 1 .

令 Rv = σ −1 (Ru ), 显然有 Rw Rv S. 我们要说明 Rv 是一个赋值环及


T
mv S = p. 任取 a ∈ Rv . 如果 a ∈ Rw , 则

a ∈ Rv ⇐⇒ σ(a) ∈ Ru =⇒ σ(a)−1 ∈ Ru =⇒ a−1 ∈ Rv .

如果 a ∈ Rw , 则 a−1 ∈ mw , 于是

σ(a−1 ) = 0 ∈ Ru =⇒ a−1 ∈ Rv .

所以 Rv 是赋值环. 我们又有
T T T
mv S = p ⇐⇒ mv Sp = pSp ⇐⇒ mu S1 = p 1 . ¤
\
系 如果 S 是整数封闭的, 那么 Sp = Rv .
Rv ∈F
§2 赋值的存在及扩充 · 101 ·

习 题

1. 在 Q 内找一个赋值 v, 使满足下列两条件中某一条:
T
(1) Rv Z, mv Z 6Z,
T
(2) 令 S = Z(7) , Rv S, mv S = 7S.
2. 在 Q(i) 内找一个赋值 v, 使
T
Rv Z[i], mv Z[i] = (2 + i)Z[i].

3. 在 Q 内给定赋值环 S = Z(7) . 试在 Q(i) 内找出赋值 w, 使


T T
Rw Q = S 和 mw Q = 7S.

4. 设 k 为域, 在 k(x, y) 内考虑子环 k[x, y] 对素理想 (x) 的局部化环 S =


T
k[x, y](x) . 试求 k(x, y) 的一个赋值 v, 使得 Rv S, 且 mv S = (x)S.
5. 设 R 是域 K 的子环但不是域, 而且不存在 K 的非域子环真包含 R(即
R 具有极大性), 证明 R 是 K 的一个赋值环.
6. 设 R 是域 K 的子环, p 是 R 的一个真素理想. 证明存在 K 的一个赋值
T
环 Rv , 使 Rv R 且 mv R = p.
7. 利用上一题证明: 设 R 是整环, S 是 R 的子环, R 对 S 整数相关, 那么
对 S 内任一素理想 p, 存在 R 内素理想 q, 使
T
q S = p.

8. 试求一整环 S, 它整数封闭, 但不是它的比域的赋值环.


9. 设 p 为素数, Z(p) 为 Z 对 (p) 的局部化环, 证明
\
Z(p) = Z.
对一切 p

10. 参考例 9 的 3), 证明 Chhtii 是一个域.


11. 令
nX o
K[hti] = ai ti : ai ∈ Q, 所有 ai 6= 0 构成 Q 的良序子集 .

证明 K[hti] 是一个域.
12. 设 R 是环 S 的子环, x1 , · · · , xn ∈ S, 满足下列方程:

xni i + fi (x1 , · · · , xn ) = 0,
· 102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其中 fi (y1 , · · · , yn ) ∈ R[y1 , · · · , yn ], deg fi (y1 , · · · , yn ) < ni . 证明 x1 , · · · , xn 对 R


都是整数相关的.
13. 任取 m/n ∈ Q, (m, n) = 1, n 6= ±1. 用定理 7.8 证明 m/n 不是对 Z 整
数相关的. · 2 ¸
3 x − y3 x
14. 判断 x/y 是否对 C , 整数相关.
x y

§3 实 赋 值

设 v 是域 K 的一个非平凡的实赋值, 这就是说, 它的全序群 Gv R, Gv 6=


{0}. 也等于说, rank v = 1. 读者请参见例 6 及例 7. 此时域 K 称为一个赋值域.
我们用 v 定义一个绝对值 “| |v ”:

|a|v = e−v(a) ,
e > 1;
|0|v = e−∞ = 0.

此处, e 不一定是自然对数的底. 那么, 它满足:


1∗ ) |ab|v = |a|v |b|v ;
2∗ ) |a + b|v 6 max{|a|v , |b|v },
而赋值环 Rv = {a : |a|v 6 1}, Rv 的极大理想 mv = {a : |a|v < 1}. 应用 1∗ ) 及
2∗ ), 我们在 K 里定义一个距离 dv 如下:

dv (a, b) = |a − b|v .

不难看出, dv 满足距离的三个条件:
1) dv (a, b) > 0, 且 dv (a, b) = 0 ⇐⇒ a = b;
2) dv (a, b) = dv (b, a);
3) dv (a, c) 6 dv (a, b) + dv (b, c).
(事实上, 可以用强三角不等式代替 3).) 因此, 对 dv 而言, K 是一个度量空间.
于是, 我们可以通过柯西序列 {ai } 得到 K 的完备化集 K. b 请注意, 嵌入映射
b
b 即是 α(a) = {a, a, · · · , a, · · · } = {a}. 如通常一样, K
b = K,
b 即K
b 是
α : K → K,
一个完备化集. 请参见第一章 §6 及第六章 §8.

定理 7.9 b 是一个域. 任给 K 的柯西序列 {ai }, 定义


1) K

v({ai }) = lim v(ai ),


i→∞

则 v({ai }) 是 Kb 的一个赋值, 仍然用 v 表示之.


bv /mv ≈ R
2) R bv /m b v = {v({ai }) : {ai } ∈ K}.
b v , Gv = G b
§3 实 赋 值 · 103 ·

证明 1) 不难看出 K b 是一个环. 我们仅证 K


b 的每一个非零元素 {ai } 都是
可逆元. 任给 0 < ε ∈ R, 都存在一个正整数 N (ε), 使

n, l > N (ε) =⇒ |an − al |v < ε.

于是显见存在正整数 L, 使

l > L =⇒ |al |v > r > 0.

令 bi = 1(∀1 6 i 6 L), bi = ai−1 (∀i > L). 则

{ai }{bi } = {a1 , · · · , aL , 1, · · · , 1, · · · } ∼ {1}.

现在我们只要证明 {bi } 是柯西序列便足够了. 当 n, l > max{N (ε), L} 时, 有


¯ ¯
¯ al − an ¯
¯
|bn − bl |v = ¯ ¯ 6 r−2 ε.
an al ¯v

故 {bi } 是柯西序列.
b 的一个赋值.
显然, v({ai }) = lim v(ai ) 是 K
i→∞
2) 我们先证 Gv = G b v . 因为

v({a}) = lim v(a) = v(a),

b v . 反之, 假设有 l ∈ G
所以 Gv G b v \Gv , 那么 l = v({ai }) 必然是 Gv 的一个极
限点. 我们可以选取 {ai } 的一个子序列 {bi }, 使 v(bi ) 皆不相同. 于是当 i, j 充
分大时 (无妨设 v(bi ) < v(bj ) < l + 1), 有 (参见定理 7.2)

v(bi − bj ) = min{v(bi ), v(bj )} = v(bi ) < l + 1,

即 dv (bi , bj ) > e−l−1 > 0. 所以 {bi } 没有极限 (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较强的事实:


如果 lim |ai |v 6= 0, 此处 {ai } 是一个柯西序列, 那么, v(ai ) 当 i 充分大后必取一
定值).
我们现在证明 Rv /mv ≈ R bv /m
b v . 不难看出, 由嵌入映射

b
σ:K→K

bv /m
诱导出 Rv /mv 到 R b v 的一个环映射. 由于二者是域, 所以仅须说明这个环映
射是满射. 设有柯西序列 {ai } ∈ R b v \m
b v , 则 v({ai }) = 0. 由于 {ai } 是柯西序列,
所以必存在正整数 l, 使

v(ai − aj ) > 0, ∀i, j > l.


· 104 · 第七章 赋 值 论

由我们在证明 1) 的最后所作的说明, 不妨假定

v(ai ) = 0, ∀i > l.

于是 al ∈ Rv , 而且 v(ai − al ) > 0(∀i > l) =⇒ v({ai } − {al }) > 0 =⇒ {ai } − {al } ∈


m bv /m
b v , 即 {al } 在 R b 中的像与 {ai } 的像相同, 也即前面所说环映射是满射. ¤

例 11 设K b 是如上所述的完备域. 考虑
nX
b
K{{x1 , · · · , xn }} = fi1 ···in xi11 · · · xinn : 存在 A, L ∈ R, 使
o
|fi1 ···in |v 6 ALi1 +···+in
b 1 , · · · , xn ]].
K[[x

b
我们可以定义 f (x1 , · · · , xn ) ∈ K{{x 1 , · · · , xn }} 的收敛半径如下: 设
X
f (x1 , · · · , xn ) = fi1 ···in xi11 · · · xinn .

那么, 它的收敛半径是

r = sup{L−1 : 存在 A ∈ R, 使 |fi1 ···in |v 6 ALi1 +···+in }.

显然, r > 0. 我们要说明, 只要 |ai |v < r(∀i = 1, · · · , n), 那么 f (a1 , · · · , an ) ∈ K. b


这就是说, 在原点 (0, · · · , 0) 附近可以计算 f (a1 , · · · , an ). 设 a = max{|ai |v }, 则
a < r. 故存在 A, L, 使 a < L−1 < r 且 |fi1 ···in |v 6 ALi1 +···+in . 令 f (x1 , · · · , xn )
的部分和为
X
fl∗ (x1 , · · · , xn ) = fi1 ···in xi11 · · · xinn .
i1 +···+in 6l

那么, 按照强三角不等式, 有

|f (a1 , · · · , an ) − fl∗ (a1 , · · · , an )|v 6 A(aL)i

所以
b
f (a1 , · · · , an ) = lim fl∗ (a1 , · · · , an ) ∈ K.
l→∞

这与初等分析学的方法是一致无二的.
我们考虑三个代数实体:
b 1 , · · · , xn ]
K[x b
K{{x1 , · · · , xn }}
b 1 , · · · , xn ]].
K[[x

在谱集的意义下, 三者都建立了几何学, 即代数几何学、解析几何学及形式几何


b 1 , · · · , xn ] 中元素的解是全局性的, K{{x
学. 在解方程式的意义下, K[x b 1 , · · · , xn }}

的元素求解是在微区内进行的, 而形式幂级数的解是没有分析学的意思的. ¤
§3 实 赋 值 · 105 ·

设域 K 上有 n 个实赋值 v1 , · · · , vn , 各自在 K 上定义了一个距离 dv1 , · · · ,


dvn , 各自引生了一个拓扑. 这些拓扑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一些例子. 令
K = Q. 在第一章 §4, 我们研究了中国剩余定理. 设 di 是与素数 pi 相对应的距
离. 由中国剩余定理, 对于任给的 ai ∈ Z, 下面的一组同余式有解:

x ≡ ai (mod pm
i ),
i
i = 1, · · · , n.

换句话说, 即存在 x ∈ Z, 使

di (x, ai ) < e−mi , ∀i = 1, · · · , n,

这里 e 是一个大于 1 的实数. 这也就是说, x 对这些不同的拓扑而言, 可以同时


逼近 a1 , · · · , an 到任何精确度. 这表现了这些拓扑的独立性.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
例子.

例 12 复变函数中有所谓 “Mittag-Leffler 定理”: 任给 C 的一个离散子集


{ai } 及在每一个 ai 附近的一个亚纯函数的主部
si
X
gi (x − ai ) = aij (x − ai )−j ,
j=1

那么, 存在一个亚纯函数 f (x), 使得: 1) 它在 {ai } 之外是全纯的; 2) gi 是它在 ai


的主部.
S
令 K = {极点集是离散的亚纯函数} {0}. 用黎曼定理, 我们可以证明 K
是域. 令
va (f (x)) = ord x−a (f (x)), f (x) ∈ K.

不难看出, va 是 K 的一个赋值. 我们可以把 Mittag-Leffler 定理的结论改写如下:

dvb (f ) 6 1, ∀b ∈ {ai };

dva (f − gi ) 6 1, ∀a ∈ {ai }. ¤

与例 12 不同的, 在代数学中, 只处理有限多个赋值 v1 , · · · , vn . 我们先证明


下面的引理.

引理 设 v1 , · · · , vn 是 K 的不等价的赋值, 即 Rvi 6= Rvj (i 6= j).


1) 如果 vi 都是一秩的, 那么 Rvi Rvj (∀i 6= j);
2) 如果 Rvi Rvj (∀i 6= j), 那么, 存在 b1 , · · · , bn ∈ K, 使得

bi ∈ Rvi \mvi (∀i = 1, 2, · · · , n), bi ∈ mvj (∀j 6= i).

此处 mvi 是 Rvi 的极大理想.


· 106 · 第七章 赋 值 论

证明 1) 假设 Rvi Rvj , 那么, 根据定理 7.4,

Rvj = (Rvi )p ,
T
其中 p = mvj Rvi . 由于 Rvi 是一秩的, 所以 p = (0) 或 mvi , 故 Rvj = K 或
Rv i .
2) 先考虑 n = 2 的情形. 已知 Rv1 Rv2 , 那么, 存在 c ∈ Rv1 \Rv2 . 如果
c ∈ Rv1 \mv1 , 那么
b1 = c−1 ∈ Rv1 \mv1 , b1 ∈ mv2 .
b1 即符合引理的要求. 如果 c ∈ mv1 , 则 1 + c ∈ Rv1 \Rv2 且 1 + c ∈ Rv1 \mv1 , 那
么 b1 = (1 + c)−1 ∈ Rv1 mv1 , b1 ∈ mv2 . 同法可作出.
考虑 n > 2 的情形. 用归纳法. 假设已经解决 n − 1 的情形, 即存在 c ∈
Rv1 \mv1 , c ∈ mvj (j = 2, · · · , n − 1). 我们先找一个 cn , 使 cn ∈ Rv1 \mv1 , cn ∈
mvj (j = 2, · · · , n − 1), 且 cn ∈ Rvn . 如果 c ∈ Rvn , 即令 cn = c. 如果 c ∈ Rvn , 我
们考虑几种可能性: 令 σ : Rv1 → Rv1 /mv1 为典型映射,
(a) 如果 σ(c) 6= 1, 我们令 cn = c/(c − 1);
(b) 如果 σ(c) = 1, σ(Rv1 ) 的特征 6= 2, 我们令

cn = c/(c + 1);

(c) 如果 σ(c) = 1, σ(Rv1 ) 的特征 =2, 我们令

cn = (c3 + c2 + c)/(c3 + c + 1).

通过对 cn 的各个赋值的简单计算, 即知 cn 符合上面的要求. 同样地, 我们找出


ci (i = 2, · · · , n − 1), 使

ci ∈ Rv1 \mv1 , ci ∈ mvj (j 6= 1, i), ci ∈ R v i .


n
Y
b1 = ci ,
i=2

则 b1 即符合本引理的要求. 同法可求出 b2 , · · · , bn . ¤

讨论 令 K = Q, Rvi = Z(pi ) . 请把上面的引理与中国古代的 “大衍求一”


相比.

定理 7.10 (逼近定理) 设 v1 , · · · , vn 是域 K 的实赋值, G1 , · · · , Gn R 是


它们的全序群. 我们任给 a1 , · · · , an ∈ K, l1 ∈ G1 , · · · , ln ∈ Gn . 那么, 存在 a ∈ K,
使
vi (a − ai ) = li , ∀i = 1, · · · , n.
§3 实 赋 值 · 107 ·

证明 我们分成几段来证明.
1) 只要证明对任意的整数 l, 都存在相应的 c ∈ K, 使得

vi (c − ai ) > l, ∀i = 1, 2, · · · , n (1)

便足够了. 这因为, 我们可以取 l > li (∀i). 任取 di , 使 vi (di ) = li . 那么, 存在 d,


使
vi (d − di ) > l > li , ∀i = 1, 2, · · · , n.

而 d = (d − di ) + di , 所以

vi (d) = li , ∀i = 1, 2, · · · , n.

又设 c 满足 (1) 式, 令 a = c + d, 则有

vi (c + d − ai ) = vi (d) = li , ∀i = 1, 2, · · · , n.

2) 应用上面的引理, 存在 b1 , · · · , bn ∈ K, 使

vi (bi ) = 0, vj (bi ) > 0, ∀j 6= i,


.X
h
令 ei = bi bj . 则
j=1

vi (ei ) = 0, vj (ei ) > 0, ∀j 6= i.

而且在典型映射 σi : Rvi → Rvi /mvi 作用下, σi (ei ) = 1. 于是

vi (ei − 1) > 0 (∀i).

3) 令正整数 s 满足下列不等式:

svi (ei − 1) + vi (ai ) > l, ∀i = 1, · · · , n, (2)


svj (ei ) + vj (ai ) > l, ∀j 6= i. (3)

取 fi ∈ K 如下:
fi = 1 − (1 − esi )s , i = 1, · · · , n.

那么

vi (ai (fi − 1)) = vi (fi − 1) + vi (ai ) = svi (1 − esi ) + vi (ai ) (4)


= s(vi (1 − ei ) + vi (1 + ei + · · · + es−1
i )) + vi (ai )
> svi (1 − ei ) + vi (ai ) > l.
· 108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同时, 我们可以看出 fi = esi g(esi ), 此处 g(x) 为整系数多项式. 所以 vj (fi ) >


svj (ei ). 代入 (3) 式, 立得
vj (fi ai ) > l. (5)
令 c = f1 a1 + f2 a2 + · · · + fn an . 应用 (4) 及 (5) 式, 立得 (1) 式. ¤

讨论 1) 上面的定理可以看成中国剩余定理的一般化.
2) 上面的定理说明了实赋值的独立性. 对任意的赋值 v1 , · · · , vn 而言, 当
Rv i Rvj (∀i 6= j) 时, 我们称它们是独立的. 那么, 只要它们是独立的, 上面的
定理还是成立的.
3) 应用上面的定理到 C(x) 上, 我们得出一个类似于 Mittag–Leffler 定理的
命题. 读者试讨论之.

习 题

1. 设 v2 , v3 , v5 , v7 是 Q 内由素数 2, 3, 5, 7 决定的赋值. 试在 Q 内找一 a, 使


vi (a − i) = i.
2. 在有理函数域 Q(x) 内由不可约多项式

f (x) = x2 + x + 1; g(x) = x3 − 2

定义两个赋值 v1 , v2 :
µ ¶
l m(x)
v1 f (x) = l, (m(x), f (x)) = (n(x), f (x)) = 1;
n(x)
µ ¶
m(x)
v2 g(x)l = l, (m(x), g(x)) = (n(x), g(x)) = 1.
n(x)
试求 h(x) ∈ Q(x), 使

v1 (h(x)) = −2, v2 (h(x)) = 2.

3. 给定域 K 的互不等价的实赋值 v1 , · · · , vn , 证明对任意不全为零的整数


l1 , · · · , ln , 关系式
l1 v1 (x) + · · · + ln vn (x) = 0
不可能对一切 K 内的非零元素 x 都成立.
4. 试求 R(x) 对赋值 R[x](x2 +1) 的完备化域.
5. 在 C(x) 内, 由赋值环 C[x](x−n) (n = 1, 2, 3) 决定的赋值记为 vn . 试求
f (x) ∈ C(x), 使
µ ¶
1
vn f (x) − = n (n = 1, 2, 3).
(x − n)n
§4 Hensel 引理 · 109 ·

6. 设 K 是一个完备域, 令

a0 + a1 x + · · · (ai ∈ K) (∗)

是 K 上的一个幂级数. 以 |a|(a ∈ K) 表 K 内的乘法实赋值. 若对 x ∈ K, 幂


级数
|a0 | + |a1 ||x| + · · ·

在 R 内收敛, 则称 (∗) 在点 x 处绝对收敛. 证明: 存在实数 r > 0, 使当 |x| < r


时 (∗) 绝对收敛, 而当 |x| > r 时不收敛. r 称为 (∗) 的收敛半径.
7. 续上题. 令
l = lim |an |1/n .
n→+∞

证明 r = 1/l.
8. 令 R = C[x, y]/(y 2 + 2x − 1), 又取 R 的两个极大理想

m1 = (x − 1, y − i), m2 = (x − 1, y + i)

(x, y 为 x, y 在 R 内的像). 由 Rm1 , Rm2 所决定的 R 的比域 K 的赋值分别记为


v1 , v2 . 试在 K 内找一元素 α, 使

v1 (α − 1) > 0, v2 (α + 1) 6 0.

9. 设域 K 代数封闭, 具有实赋值 v, 证明 K 对 v 的完备化域也是代数封


闭的.

§4 Hensel 引理

在有理数域 Q 里, 我们有普通的绝对值 “| |” 及实赋值 vp (它的赋值环是


Z(p) ). 我们可对它们取完备化域, 得出 R 及 Qp (p-adic 数域). 从纯理论的观点
来看, R 及 Qp 都是一样可用的. 于是发生了求解 Qp [x] 的方程式的问题. 显然,
下面的方程式
xn − p = 0 (n > 1)

在 Qp 中无解. 这因为, 设 an − p = 0, a ∈ Qp , 则

nvp (a) = vp (an ) = vp (p) = 1.

故 vp (a) = 1/n, 但 1/n ∈ Z = Gvp , 矛盾. 所以, 完备域 Qp 不是代数封闭的. 但


是, x2 + 2 ∈ Q3 [x] 在 Q3 里有没有根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的 Hensel 引理, 可
以部分地回答这类问题. 我们先证明一个引理.
· 110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引理 设 δ(x) 是 R[x] 中的首一多项式, 此处 R 是一个环. J 是 R 的一个


理想. 任取 q(x) ∈ J[x], 那么, 存在 d(x), r(x) ∈ J[x], 使

q(x) = d(x)δ(x) + r(x), deg r(x) < deg δ(x).

证明 用欧几里得算法, 立得. ¤

定理 7.11 (Hensel 引理) 设域 K 对离散实赋值 v 是完备的. 又设 σ :


Rv → Rv /mv 是典型映射, σ(a) = a. 对 f (x) ∈ Rv [x], 令 σ(f (x)) = f (x). 如果
f (x) 是首一多项式, 且

f (x) = γ(x)δ(x) ∈ (Rv /mv )[x],

其中 γ(x), δ(x) 均是 (Rv /mv )[x] 中的首一多项式, 且

(γ(x), δ(x)) = (1),

那么存在 Rv [x] 中的两个首一多项式 g(x), h(x), 使得 g(x) = γ(x), h(x) = δ(x),



f (x) = g(x)h(x).

证明 由于 (γ(x), δ(x)) = (1), 所以一定存在 α(x), β(x) ∈ (Rv /mv )[x], 使得

α(x)γ(x) + β(x)δ(x) = 1.

应用欧几里得算法, 令

α(x) = d(x)δ(x) + α(x), deg α0 (x) < deg δ(x),

再令 β 0 (x) = β(x) + d(x)γ(x), 则有

α(x)γ(x) + β 0 (x)δ(x) = 1.

不难看出, deg β(x) < deg γ(x). 我们可令 α(x) = α0 (x), β(x) = β 0 (x). 取
γ(x), δ(x) 为 Rv [x] 的首一多项式, 使

deg γ(x) = deg γ(x), deg δ(x) = deg δ(x),


σ(γ(x)) = γ(x), σ(δ(x)) = δ(x).

类似地选取 α(x) 及 β(x) 在 Rv [x] 中的原像 α(x) 及 β(x), 使它们的次数对应相


等. 于是有
α(x)γ(x) + β(x)δ(x) ≡ 1 (mod mv [x]). (1)
§4 Hensel 引理 · 111 ·

令 g0 (x) = γ(x), h0 (x) = δ(x). 我们要逐步构造出 gn (x) 及 hn (x)(n =


0, 1, · · · ), 使
1) gn (x), hn (x) (皆 ∈ Rv [x]) 都是首一多项式, 且

deg gn (x) + deg hn (x) = deg f (x);

2) f (x) ≡ gn (x)hn (x) (mod mn+1


v [x]);
3) g n (x) = γ(x), hn (x) = δ(x);
4) gn (x) − gn−1 (x) ∈ mnv (x)(n > 1).
在这些条件下, 令 g(x) = lim gn (x), h(x) = lim hn (x), 则 g(x), h(x) 就符合定理的
要求.
用归纳法. 上面已有 g0 (x), h0 (x).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作出了 gn (x), hn (x).

sn (x) = f (x) − gn (x)hn (x) ∈ mn+1
v [x]. (2)

以 sn (x) 乘 (1) 式, 有

sn (x) ≡ α(x)γ(x)sn (x) + β(x)δ(x)sn (x) (mod mn+2


v [x]). (3)

应用引理, 存在 d(x) 及 αn (x) ∈ mn+1


v [x], 使

α(x)sn (x) = d(x)δ(x) + αn (x), deg αn (x) < deg δ(x). (4)


βn∗ (x) = β(x)sn (x) + d(x)γ(x). (5)

我们来考察 βn∗ (x) (mod mn+2


v [x]) 的次数. 令

τ : Rv [x] → (Rv /mn+2


v )[x]

为由典型映射 Rv → Rv /mv 诱导出的环映射, 对 l(x) ∈ Rv [x], 记 τ (l(x)) = l(x).


由 (5) 式, 有
β(x)sn (x) = −d(x)γ(x) + βn∗ (x). (6)

将 γ(x) × (4) + δ(x) × (6), 即有

α(x)γ(x)sn (x) + β(x)δ(x)sn (x) = γ(x)αn (x) + δ(x)βn∗ (x).

根据 (3) 式, 即有
sen (x) = γ
e(x)e e βe∗ (x).
αn (x) + δ(x) (7)
n
· 112 · 第七章 赋 值 论

根据上面的条件 1) 及 (1) 式, 知 deg sn (x) < deg f (x), 故

deg sen (x) < deg f (x). (8)

再由 (4) 式的 deg αn (x) < deg δ(x), 以及 deg γ(x) + deg δ(x) = deg f (x), 知

deg (e
γ (x)e
αn (x)) < deg f (x). (9)

由 (7), (8), (9) 三式即有


e + deg βe∗ (x) < deg f (x).
deg δ(x) n

e
但 δ(x) 是首一多项式, 所以 deg δ(x) = deg δ(x), 于是

deg βen∗ (x) < deg f (x) − deg δ(x) = deg γ(x).

又, 由 (5) 式, βn∗ (x) ∈ mn+1 v [x], 所以可以适当选取 βen∗ (x) 在 τ 作用下的反像


βn (x) ∈ mn+1
v [x] (即 βn (x) ≡ βn∗ (x) (mod mn+2
v [x])), 使

deg βn (x) < deg γ(x).


gn+1 (x) = gn (x) + βn (x), hn+1 (x) = hn (x) + αn (x).
我们只验证 gn+1 (x) 与 hn+1 (x) 满足条件 2), 其余各条都是自明的:

f (x) − gn+1 (x)hn+1 (x) = f (x) − (gn (x) + βn (x))(hn (x) + αn (x))
≡ sn (x) − βn∗ (x)hn (x) − αn (x)gn (x)
≡ sn (x)(1 − (α(x)γ(x) + β(x)δ(x)))
−d(x(δ(x)γ(x) − γ(x)δ(x))
≡ 0 (mod mn+2
v [x]). ¤

讨论 上文提到 x2 + 2 ∈ Q3 [x] 在 Q3 中有根. 事实上,

x2 + 2 = (x + 1)(x + 2) ∈ (Z/3Z)[x],

符合上面定理的条件, 因此 x2 + 2 在 Q3 [x] 中可以分解成一次式的乘积.

下面是一个在复变函数论及代数几何学中有意义的定理.

定理 7.12 (Newton–Puiseux 定理) 设 K 是一个特征零的代数封闭域.


那么, 并集

[
K((x1/n ))
n=1

是 K((x)) 的代数闭包.
§4 Hensel 引理 · 113 ·

证明 1) K((x1/n )) = K((x))[x1/n ], 所以, K((x1/n ))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对


K((x)) 的代数元. 又显然有
S
K((x1/n )) K((x1/l )) K((x1/nl )).

[
由此即知, K((x1/n )) 是一域, 因此它是 K((x)) 的一代数扩域.
n=1
2) 任取一个关于变量 y 的多项式 f (y) ∈ K[[x]][y]. 我们只要证明 f (y) 在

[
K((x1/n ))
n=1

中有解就足够了. (为什么?)
设 f (y) = 0 的展开式如下 (n > 1):

a0 (x)y n + a1 (x)y n−1 + · · · + an (x) = 0, ai (x) ∈ K[[x]]. (1)

用 a0 (x)n−1 乘上式, 并用 a0 (x)y 取代 y, 即不妨设 f (y) 是首一多项式, 即有

y n + b1 (x)y n−1 + · · · + bn (x) = 0, bi (x) ∈ K[[x]]. (2)


1
我们用 y 取代 y + b1 (x), 即不妨设 b1 (x) = 0. 令
n
v(bi (x)) = ord bi (x)

是 K[[x]] 规定的赋值. 又令既约分数


½ ¾
l v(bi (x))
= min : i = 2, 3, · · · , n . (3)
s i

取 t = x1/s , y = tl z, 代入 (2) 式, 得
µ ¶
nl n 0 n−1 bi (ts ) n−i bn (ts )
t z + lz + · · · + il z + · · · + nl = 0,
t t t


bi (ts )
g(z) = z n + c2 (t)z n−2 + · · · + cn (t) = 0, . ci (t) = (4)
til
令 w(ci (t)) = ord t ci (t) 是 K((t)) 的赋值, 根据 (3) 式不难看出

w(ci (t)) = sv(bi (x)) − il > 0, i = 2, · · · , n,

而且最少有一个 j, 使 w(cj (t)) = 0. 对 (4) 式用 Hensel 引理. 在 mod tK[[t]] 的


意义下, 有
g(z) = z n + c2 (0)z n−2 + · · · + cn (0) ∈ K[z]. (5)
· 114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因为 K 是代数封闭的, 又是特征零的, 所以 (5) 式不可能是 (z − a)n (否则,


a = 0 =⇒ cj (0) = 0, 与 w(cj (t)) = 0 矛盾; a 6= 0 =⇒ c1 (0) 6= 0, 亦矛盾). 因此 (5)
式可以分解成两个没有公根的多项式 γ(z) 与 δ(z) 的乘积. 按照 Hensel 引理, (4)
式也可以分解成
g(z) = h(z)q(z).

我们只要对次数 n 用数学归纳法, 便证明了本定理. ¤

讨论 1) Hensel 引理的要求过强了. 事实上, 域 K 不一定要求是完备的, 同


样也可能有它的结论. 最有意义的例子, 是 K 为亚纯函数域 k{{x}} (k 为特征零
的代数封闭域). 因此, 同样地, Newton–Puiseux 定理对亚纯函数域也是对的, 即

[
k{{x}} 的代数闭包 = k{{x1/n }}.
n=1

2) Newton–Puiseux 定理只对 K 是特征零的情形才是正确的. 对 K 是特征


[∞
p 6= 0 的情形是不正确的. 例如, 下面的多项式在 K((x1/n )) 中即无解:
n=1

y p − y − x−1 = 0.

读者自行检验之.
3) 在第五章中, 我们已经证明了域 L 的代数闭包的存在性. 可是那是太抽
象了, 不够具体. 正像我们不能满足于 R 的代数闭包的抽象存在, 而要构造出具
体的 C 一样, Newton–Puiseux 定理也有同样的精神.

与定理 7.11 几乎完全一样, 我们可以证明下面的定理.

定理 7.13 (Hensel 引理) 设 R 是一个完备的局部环, m 是它的极大理想.


σ : R → R/m 是典型映射, σ(a) = a, σ(f (x)) = f (x)(f (x) ∈ R[x]). 又设 f (x)
是 R[x] 的首一多项式, f (x) = γ(x)δ(x), γ(x), δ(x) 是 (R/m)[x] 中的首一多项式,
(γ(x), δ(x)) = (1). 那么存在 R[x] 的两个首一多项式 g(x), h(x), 使

f (x) = g(x)h(x), g(x) = γ(x), h(x) = δ(x).

证明 读者仿照定理 7.11 的证明, 自行证之. ¤

习 题

1. 证明 f (x, y) = x2 − y 2 − x3 在形式幂级数环 C[[x, y]] 内可以分解.


§4 Hensel 引理 · 115 ·

2. 设 p 是一个素数, f (x) = xn + a1 xn−1 + · · · + an ∈ Z[x]. 又令

f (x) = f (x) (mod p).

设 f (x) 在 Z/pZ 内不可约, 试证明 f (x) 在 Qp 内也不可约.


3. 设 f (x) = a0 xn + a1 xn−1 + · · · + an ∈ Qp [x], 且不可约. 证明: 对 Qp 的
赋值 vp , 有

min{vp (a0 ), vp (a1 ), · · · , vp (an )} = min{vp (a0 ), vp (an )}.

4. 试将多项式 x2 + 1, x2 + 2, x3 − 3 在 3-adic 数域内进行因式分解.


5. 设域 K 对离散实赋值 v 是完备的, 又设

f (x) = xn + a1 xn−1 + · · · + an ∈ K[x].

如果 ai ∈ mv (i = 1, 2, · · · , n), 但 an 不能表成 mv 内两个元素的乘积, 则 f (x) 在


Rv [x] 内不可约.
6. 设 K 对离散实赋值 v 是完备的. 令 R = Rv /mv . 若 f (x) 是 Rv [x] 内
首一不可约多项式, 证明: f (x) = f (x) (mod mv ) 是 R[x] 内一个不可约多项式的
方幂.
7. 证明在 Qp 内有 p − 1 个不同的 p − 1 次单位根.
8. 设 Rv 是域 K 的离散赋值环, 若 f (x) ∈ Rv [x] 的某些系数在 Rv 中可
逆, 则称 f (x) 是本原多项式. 证明两个本原多项式的乘积仍是本原多项式. 证
明 K[x] 内任一非零多项式可以写成 cg(x), 其中 c 6= 0, 而 g(x) 是一个本原多项
式. 如果 g(x) 是 Rv [x] 内本原不可约多项式, 试证明: g(x) 在 K[x] 内不可约.
9. 在 Qp [x] 内分解 x5 − 1, 此处 p = 3, 5, 11, 并考虑各因子所引生的域扩充.
10. 设域 K 的特征 p > 0, 证明下列代数方程

y p − y − x−1 = 0

+∞
[ +∞
[
在 K((x1/n )) 中无解. 由此导出 K((x1/n )) 不是代数封闭域.
n=1 n=1

11. 设域 K 关于离散赋值 v 是完备域, R = Rv /mv . 又设 f (x) 是 Rv [x] 内


首一多项式. 如果 f (x) = f (x) (mod mv ) 在 R[x] 内有一个单重一次因子 x − ρ,
证明 f (x) 在 Rv [x] 内有一个一次因子 (x − r), 且 r = ρ.
12. 证明方程 x3 = 4 在 Q5 内有根.
· 116 · 第七章 赋 值 论

§5 代 数 扩 充

设 L 是 K 的代数扩域, v 是 K 的赋值, wi (i = 1, · · · , g) 是 v 在 L 的扩充


T T
赋值, 即 Rwi K = Rv , mwi K = mv . 我们要研究构造 Rwi 的方法, wi 与 v 的
一些数据以及 wi 的个数等.
T
定理 7.14 设 L 是 K 的代数扩域, v 是 K 的赋值, w 是 L 的赋值, Rw K =
T T
Rv , mw K = mv . 令 S 为 Rv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p = mw S, 那么 Rw = Sp .

证明 根据定理 7.8, Rw Rv =⇒ Rw S =⇒ Rw Sp . 反之, 任取 α ∈


Rw , α 是对 K 的代数元. 令 α 满足下式

a0 αn + a1 αn−1 + · · · + an = 0, ai ∈ K, a0 6= 0. (∗)

又令 j = min{j : v(aj ) 6 v(ai ), i = 1, 2, · · · , n}. 用 aj 除 (∗) 式, 得

b0 αn + b1 αn−1 + · · · + bn = 0, bj = 1, b i ∈ Rv .

c = b0 αj + b1 αj−1 + · · · + bj ,
d = bj+1 + bj+2 α−1 + · · · + bn α−n+j+1 .

则有
cαn−j + dαn−j−1 = 0, α = −d/c.

我们要说明 c, d ∈ S, c ∈ p. 如此就证明了 α ∈ Sp .
应用定理 7.8. 任取 L 的赋值环 Ru Sp , 如果 α ∈ Ru , 那么 c ∈ Ru , d =
−αc ∈ Ru . 如果 α ∈ Ru , 那么 α−1 ∈ Ru , d ∈ Ru , c = dα−1 ∈ Ru . 又因为
b0 , b1 , · · · , bj−1 ∈ mv mw , bj = 1, α ∈ Rw , 所以 c ∈ mw , 立得 c ∈ p. 于是 c 在
Sp 中是可逆元,
α = −d/c ∈ Sp . ¤

系 设 L, K, v, Rv , S 如上定理, p 为 S 的一个素理想, 那么, Sp 是 v 的扩充


赋值 ⇐⇒ p 是 S 的极大理想.
T
证明 =⇒. 由于 p Rv = mv , 所以 S/p Rv /mv . 显然, S/p 对 Rv /mv 是
整数相关的. 而 Rv /mv 是域, 根据第六章 §2 中的引理, S/p 为域. 即 p 是 S 的
极大理想.
§5 代 数 扩 充 · 117 ·

T
⇐=. 根据定理 7.6, 存在赋值环 Rw Sp , 使得 mw Sp = pSp . 于是不难看
T T
出, Rw K Rv , mw K mv . 我们先证明上面的两个包含式都是等式. 任取
a ∈ K\Rv , 那么
a−1 ∈ mv mw ,

得 a ∈ Rw . 又任取 a ∈ K\mv , 那么 a−1 ∈ Rv Rw , 得 a ∈ mw . 所以 w 是 v 的


扩充. 而且
T T T T
mw S = mw Sp S = pSp S = p,

根据定理 7.14, 即有 Rw = Sp . ¤

我们定义一个符号: ∆v = Rv /mv . 像以前一样, 用 Gv 表示 v 的全序群. 当


w 是 v 的扩充时, 我们有两个重要的数: 一是 [∆w : ∆v ], 即 ∆w 被考虑成 ∆v 上
的线性空间时的维数, 称为 w 对 v 的相对次数 (或剩余次数), 记为 f (w/v) (简
记为 f ); 二是群指数 [Gw : Gv ], 称为 w 对 v 的缩分歧指数, 记为 e(w/v)(简记为
e). 如果 [Gw : Gv ] > 1, 则称 w 是 v 的分歧性扩充.

例 13 设 K = C(x), L = C(x)[x1/2 ] = C(t), t2 = x. 我们知道 K 的赋值是

vα2 ←→ C[x](x−α2 ) 及 v∞ ←→ C[x−1 ](x−1 ) .

设 α2 6= 0, 那么 vα2 的扩充是

w±α ←→ C(t)(t±α) ,

这是两个不同的扩充. 易见

wα (t − α) = 1, wα (t + α) = wα (t − α + 2α) = 0,
wα (x − α2 ) = wα ((t − α)(t + α)) = 1.

所以 Gwα = Gvα2 , [Gwα : Gvα2 ] = 1, 也即 wα 是 vα2 的非分歧性扩充.

设 α2 = 0, 那么 v0 的扩充是 w0 ←→ C[t](t) , 且 w0 (x) = w0 (t2 ) = 2w0 (t). 所


以, 取 Gw0 = Z 时, 子群 Gv0 = 2Z, [Gw0 : Gv0 ] = 2, 所以 w0 是 v0 的分歧性扩
充, 缩分歧指数是 2. 同样的, w∞ 是 v∞ 的分歧性扩充, 缩分歧指数也是 2. 参考
图 7.1 (参考复变函数论中的 “黎曼曲面”).
· 118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图 7.1

引理 1 设 [L : K] = n, w 是 v 的扩充. 那么
1) w 对 v 的相对次数 f 6 n;
2) w 对 v 的缩分歧指数 6 n.

证明 1) 设 ∆w = Rw /mw , ∆v = Rv /mv . 又设 a 是 a 在典型映射 Rw → ∆w


下的像. 我们仅须证明: 当 a1 , · · · , al ∈ Rw 对 K 线性相关时, 它们的像 a1 , · · · , al
必对 ∆v 线性相关. 设 a1 , · · · , al 满足下面的线性方程

b1 a1 + · · · + bl al = 0, bi ∈ K, bi 不全为零.

令 v(bj ) 6 v(bi ) (∀i = 1, · · · , l). 以 bj 除上式, 立得

c1 a1 + · · · + cl al = 0, ci ∈ R v , cj = 1,
c1 a1 + · · · + cl al = 0, ci ∈ ∆v , cj = 1.

2) 仅须证明: 如果 w(a1 ), · · · , w(al ) 是属于关于 Gv 的不同的陪集, 那么


a1 , · · · , al 对 K 线性无关. 设有

b1 a1 + · · · + bl al = 0, bi ∈ K, bi 不全为零,

那么最少有两项 i 6= j, 使 w(bi ai ) = w(bj aj ), 即

w(ai ) − w(aj ) = w(bj ) − w(bi ) ∈ Gv . ¤

系 rank w = 1 ⇐⇒ rank v = 1.

证明 =⇒. 显然.
⇐=. 考虑群映射 n0 : Gw → Gv R, n0 (g) = ng, ∀g ∈ Gw . 此处 n = [Gw :
Gv ]. ¤
§5 代 数 扩 充 · 119 ·

引理 2 设 L 是 K 的有限代数扩域. 那么 rank w = rank v.

证明 用定义 7.70 . 我们需要建立 Gw 与 Gv 的孤立子群集合之间的一个单


T
满映射. 任取 Gw 的一个孤立子群 Hw , 把它对应到 Hv = Gv Hw . 只要证明
Hv 6= Gv , 即不难看出, Hv 确是 Gv 的孤立子群. 任取 g ∈ Hw . 应用引理 1, 知

[Gw : Gv ] = e 6 [L : K] < ∞,

那么 eg ∈ Gv . 如果 eg ∈ Hv , 则 eg ∈ Hw . 于是 −eg 6 g 6 eg 或 eg 6 g 6 −eg,
从而推出 g ∈ Hw , 与 g 的选取矛盾. 因此 Hv 6= Gv , Hv 是 Gv 的孤立子群.
反过来, 任取 Gv 的孤立子群 Hv , 我们把它对应到

Hw = {g ∈ Gw : 存在整数 s, 使 sg ∈ Hv }.

不难看出, Hw 是 Gw 的孤立子群. 其余的证明请读者补充. ¤

引理 3 设 [L : K] < ∞, 域 L 有两个赋值 w, w1 , Rw Rw1 6= L, Rv =


T T
Rw K, Rv1 = Rw1 K. 它们的全序群分别是 Gw , Gw1 , Gv , Gv1 . 又如通常一样,

∆w = Rw /mw , ∆w1 = Rw1 /mw1 , ∆v = Rv /mv , ∆v1 = Rv1 /mv1 .

又设 rank w < ∞. 那么, 我们有


1) Rw 在 ∆w1 中的像定义了一个赋值 w1 , Rv 在 ∆v1 中的像定义了一个赋
值 v 1 . w1 是 v 1 的扩充, 并且

rank w1 < rank w, rank v 1 < rank v;

2) w 对 v 的相对次数 = w1 对 v 1 的相对次数;
3) w 对 v 的缩分歧指数 [Gw : Gv ] = [Gw1 : Gv1 ][Gw1 : Gv1 ].
T
证明 1) 应用定理 7.4, 由于 Rw1 6= L, 所以 mw1 Rw 6= (0). 因为 Rw1 =
T
Rw /(mw1 Rw ), 而且 Rw 的素理想是互相包含的, 自然有

dim Rw1 < dim Rw .

其余各点都是很容易验证的.
2) 在自然映射下, ∆w ≈ ∆w1 , ∆v ≈ ∆v1 , 所以

[∆w : ∆v ] = [∆w1 : ∆v1 ].

3) 参见定理 7.1 后面的两段文字. 我们用乘法全序群来代替加法全序群, 有

Gw = L∗ /Uw , Gw1 = L∗ /Uw1 ,


· 120 · 第七章 赋 值 论

Gv = K ∗ /Uv , Gv1 = K ∗ /Uv1 ,


Gw1 = ∆w1 /Uw1 , Gv1 = ∆v1 /Uv1 ,

其中 U 表示赋值环中的可逆元集, 例如 Uw = Rw \mw 等.
T T
显然有 Uw K ∗ = Uv , Uw1 K ∗ = Uv1 . 所以有自然的嵌入

Gv → Gw , G v 1 → Gw1 .

应用定理 7.4,
Rw1 = (Rw )m T , Rv1 = (Rv )m T R ,
w1 Rw v1 v

所以, 不难看出 Uw1 Uw , Uv1 Uv . 因此, 又有一个自然映射的正合序列

1 → Uw1 /Uw → Gw → Gw1 → 1

(这无非是说 Gw /(Uw1 /Uw ) ≈ Gw1 ). 考虑自然映射

σ : Uw1 → ∆∗w1

不难看出, σ −1 (Uw1 ) ≈ Uw . 而 σ 显然是满射, 故有

Uw1 /Uw ≈ ∆∗w1 /Uw1 = Gw1 .

结合上面的正合序列, 即有 Gw /Gw1 ≈ Gw1 . 类似地, 有 Gv /Gv1 ≈ Gv1 . 又有


T
Gw Gv , G w1 Gv 1 , Gw 1 Gv 1 , G v 1 = Gv Gw 1 ,

应用群论, 得
(Gw /Gv )/(Gw1 /Gv1 ) ≈ Gw1 /Gv1 . ¤

定理 7.15 设 n = [L : K], v 是 K 的一个有限秩的赋值. 又设 wi (i =


1, · · · , g) 是 v 在 L 的扩充, wi 对 v 的相对次数是 fi , 缩分歧指数是 ei . 那么, 我
们恒有
e1 f1 + e2 f2 + · · · + eg fg 6 n.

证明 我们对 rank v 用数学归纳法.


1) 设 rank v = 1. 设 ∆i = Rwi /mwi , ∆v = Rv /mv , Gwi 与 Gv 分别是 wi 和 v
的全序群. 根据引理 1 的系, rank wi = 1.
在 Gwi 对 Gv 的每个陪集中分别取一个元素 lis (s = 1, · · · , ei ). 又在 Rwi 中
取 fi 个元素 ai1 , · · · , aifi , 使它们在 ∆wi 中的像是对 ∆v 线性无关的.
§5 代 数 扩 充 · 121 ·

我们要应用定理 7.10 (逼近定理). 对每个 i(i = 1, · · · , g), s(s = 1, · · · , ei ),


t(t = 1, · · · , fi ), 选取 bis , cit ∈ L, 使之满足下列方程:

wi (bis ) = wi (bis − 0) = lis ,


wj (bis ) = wj (bis − 0)(= l)
> max{lis : i = 1, · · · , g, s = 1, · · · , ei }, j 6= i,
wi (cit − ait )(= εi ) > 0,
wj (cit )( = εj ) > 0, j 6= i.

只要证明 {bis · cit } 是对 K 线性无关的便足够了 (因为这个集合的基数是 e1 f1 +


e2 f2 + · · · + eg fg ).
假设 bis · cit 满足如下的线性方程:
X
dist bis cit = 0, dist ∈ K, 不全为零.
i,s,t

应用我们多次用过的技巧, 不妨令 d111 = 1, dist ∈ Rv . 把上式分成两部分


X XX
d1st b1s c1t + dist bis cit = 0.
s,t i>1 s,t

根据 bis , cit 选取的条件, 不难看出

w1 (bis cit ) > l11 , i > 2,

所以 Ã !
XX
w1 dist bis cit > l11 .
i>1 s,t

只要证明下式, 便得出了一个矛盾:
à !
X
w1 d1st b1s c1t 6 l11 .
s,t


X
cs = d1st c1t ,
t


X X
d1st b1s c1t = cs b1s .
s,t s
· 122 · 第七章 赋 值 论

我们将证明
w1 (cs ) = min{v(d1st ) : t = 1, · · · , fn } Gv .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 (a) w1 (cs b1s ) 属于 l1s 所在的关于 Gv 的陪集, 因此都不


相等. 所以 Ã !
X
w1 cs b1s = min{w1 (cs b1s )};
s
s

(b) w1 (c1 ) = v(d111 ) = v(1) = 0, w1 (c1 b11 ) = l11 . 于是


à !
X
w1 cs b1s 6 l11 .
s

综上所述, 问题归结为证明下式:

w1 (cs ) = min{v(d1st ) : t = 1, · · · , fn }.

设上式右端为 v(d1s0 t0 ). 那么 cs 可以改写成


à !
X

cs = d1s0 t0 dt c1t ,
t
X
此处 d∗t ∈ Rv , 而且至少有一个 d∗t = 1. 我们只要证明 d∗t c1t 是 Rw1 的一个
à à ! ! t
X
可逆元 即 w1 d∗t c1t = 0 就足够了.
t
显然, w1 (c1t − a1t ) > 0 =⇒ c1t = α1t ∈ ∆w1 =⇒ {c1t } 对 ∆v 线性无关
X ∗ X
=⇒ dt c1t 6= 0 =⇒ d∗t c1t 是 Rw1 的可逆元.
t t
2) 设已知对小于秩 n 的赋值, 本定理是正确的. 现设

rank v = n = rank wi (引理 2).

设 pi 是 Rwi 的仅次于极大理想 mwi 的素理想, 易于看出 (Rwi )pi 是一个赋值环.


令相应的赋值为 wi0 (i = 1, · · · , g). 设其中不等价的赋值为 w10 , · · · , ws0 , 它们在 K
上的限制是 v1 , · · · , vs . 显然,

rank wi0 = n − 1 = rank vi ,

所以 Rvi (i = 1, · · · , s) 都是 Rv 对仅次于极大理想的素理想的局部化环, 而这样


的素理想是唯一的, 于是 v1 = · · · = vs .
§5 代 数 扩 充 · 123 ·

令 wi 在 ∆wi0 = Rwi0 /mwi0 上定义的赋值为 wi , v 在 ∆v1 上定义的赋值为 v 1 .


按照引理 3 的结论 1), 我们知道 rank v 1 < n. 因此, 我们可对 v1 及 v 1 用归纳法
假设, 有
s
X
[Gwi0 : Gv1 ][∆wi0 : ∆v1 ] 6 n. (1)
i=1

又设 Si = {wj : Rwj Rwi0 } {w1 , · · · , wg }, 那么


X
[Gw0ji : Gv1 ][∆w0ji : ∆v1 ] 6 [∆wi0 : ∆v1 ], (2)
wj ∈Si

其中 w0ji 是 wj 在 ∆wi0 上定义的赋值. 又根据引理 3,

[∆w0ji : ∆v1 ] = [∆wj : ∆v ],


[Gwj : Gv ] = [Gwi0 : Gv1 ][Gw0ji : Gv1 ].

以 (2) 式代入 (1) 式后, 再将上两式代入, 立得


g
X
ei fi 6 n. ¤
i=1

讨论 1) 一般说来, 在定理 7.15 中, 即使 w1 , · · · , wg 是 v 的所有的扩充, 也


不能保证 e1 f1 + e2 f2 + · · · + eg fg = n.
2) 如果 ∆v 的特征是零, 那么, 取 v 的所有的扩充 w1 , · · · , wg , 则有 e1 f1 +
· · · + eg fg = n. 见 Zariski–Samuel 著《 Commutative Algebra 》, 二卷, 77 页.

例 14 设 K = R(x), L 为 R[x, y]/(x2 + y 2 + 1) 的比域. 可以认为 L K.


如同前面一样的讨论, 我们不难看出, K 的赋值有下面两类:

Rv = R[x](h(x)) , h(x) 不可约;


Rv = R[x−1 ](x−1 ) .

我们知道 R[x] 中的不可约多项式都形如 x − a 或 x2 − 2ax + (a2 + b2 ). 以下我


们分类讨论. 请注意: [L : K] = 2.
1) h(x) = x − a. 此时 ∆v = R. 令 w 是 v 的扩充. 立得

w(y 2 ) = v(x2 + 1) = 0,

即 2w(y) = 0. 容易看出

∆w = ∆v (y) ≈ R[x, y]/(x − a, y 2 + x2 + 1)


≈ R[y]/(y 2 + a2 + 1),
[∆w : ∆v ] = 2.
· 124 · 第七章 赋 值 论

所以根据定理 7.15, w 是 v 的唯一的扩充赋值, 它的相对次数 f = 2, 缩分歧指


数 e = 1.
10 ) R[x−1 ](x−1 ) . 令 x1 = x−1 , y1 = x1 y, 经变量替换后, 立得 R[x−1 ](x−1 ) 与
R[x](x) 是相同的.
2) h(x) = x2 + 1. 则 2w(y) = w(y 2 ) = v(x2 + 1). 而 v(x2 + 1) 是 v 的全序群
Gv 的生成元. 从上式立得
e = [Gw : Gv ] = 2.

根据定理 7.15, w 是 v 的唯一的扩充赋值, f = 1, e = 2.


3) h(x) 是二次式, h(x) 6= x2 + 1. 即 h(x) = x2 − 2ax + (a2 + b2 ), b 6= 0, 且当
a = 0 时, b 6= ±1. 经过计算, 得

0 = y 2 + x2 + 1
= (y + cx + d)(y − cx − d) + (c2 + 1)(x2 − 2ax + a2 + b2 ),

此处 c, d 满足下列的联立方程:
(
−(c2 + 1)a = cd,
(c2 + 1)(a2 + b2 ) = d2 + 1.

在我们的条件下 (即 b 6= 0, 当 a = 0 时 b 6= ±1), 经过简单计算, 可以证明


cx + d 6= 0. 设 w 是 v 的一个扩充赋值, 那么

2w(y) = w(y 2 ) = v(−x2 − 1) > 0 =⇒ w(y) > 0,


(y + cx + d)(y − cx − d) ∈ mv mw .

所以, y + cx + d ∈ mw 或 y − cx − d ∈ mw . 如果两者都属于 mw , 那么, 它们的差


2(cx + d) ∈ mw , 这是不可能的. 不难看出, 相应于 (y + cx + d) 及 (y − cx − d), 有
两个 v 的扩充赋值 w1 , w2 . 它们的相对次数 f 都是 1 (此时 ∆v = R[x]/(h(x)) ≈
R[a + bi] = C, 为代数封闭域, 故 ∆v 上不能有次数大于 1 的代数扩张). 它们的
缩分歧指数 e 都是 1.
请把这个例子与第一章 §5 “复整数集” 对照. 1) 及 10 ) 相当于那里的惯性型,
2) 相当于那里的分歧型, 3) 相当于那里的分解型. ¤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秩赋值, 即实赋值的情形.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7.16 设 L 是 K 的有限扩域, [L : K] = n, v 是 K 的实赋值, K 对 v


是完备域. 那么, v 在 L 上只有一个扩充 w, L 对 w 是完备域.
§5 代 数 扩 充 · 125 ·

证明 我们先证 L 对 w 是完备域. 设 {u1 , · · · , un } 是 L 对 K 的一组基. 任


取 L 的序列 {ai }, 设
n
X
ai = bij uj .
j=1

我们要说明: {ai } 是 L 对 w 的柯西序列 (注意, rank w = rank v = 1, 所以 w 也


是实赋值)⇐⇒ {bij } 是对 v 的柯西序列 (∀j = 1, · · · , n). 如此, 则
n
X
lim ai = (lim bij )uj ∈ L,
i
j=1

即证明了 L 是完备的.
⇐=. 显然.
=⇒. n = 1 时, 结论是显然的. 现在我们用数学归纳法. 当 bin = 0 (i =
1, 2, · · · ) 时, 结论是正确的. 假若 {ai } 是 L 的柯西序列, 而 {bin } 不是 K 的柯西
序列, 则将导致一矛盾. 事实上, 此时 v(bin − bjn ) 9 ∞ (注意, 距离 |bin − bjn | =
exp(−v(bin − bjn ))). 那么, 存在一个 l, 及一序列的整数对 (pi , qi ), 使 pi , qi → ∞,
而且
v(bpi n − bqi n ) < l.


api − aqi
ci = = di1 u1 + · · · + di,n−1 un−1 + un ,
bpi n − bqi n


w(ci ) = w(api − aqi ) − v(bpi n − bqi n ) → ∞.

所以 {ci − un } 是一个柯西序列, 并且满足归纳法前提的要求, 因此 {dij } (j =


1, · · · , n − 1) 是 K 的柯西序列. 取极限后, 得

0 = lim ci = (lim di1 )u1 + · · · + (lim di,n−1 )ui−1 + un


= d1 u1 + · · · + dn−1 un−1 + un , di ∈ K,

它与 {u1 , · · · , un } 是 L 对 K 的一组基的已知条件不合. 这就是我们要导出的


矛盾.
现在证明 w 的唯一性. 设 w1 与 w2 是 v 的两个扩充. 那么, 任取 L 的序列
{ai }, 我们有

lim w1 (ai ) = ∞ ⇐⇒ lim ai = 0 ⇐⇒ lim w2 (ai ) = ∞.


· 126 · 第七章 赋 值 论

设 a ∈ mw1 , 那么

lim w1 (ai ) = ∞ =⇒ lim w2 (ai ) = ∞ =⇒ w2 (a) > 0


=⇒ a ∈ mw2 .

所以 mw1 mw2 . 同样可证 mw2 mw1 . 所以 mw2 = mw1 . 若 a ∈ Rw1 \mw1 , 显


然 a−1 ∈ mw1 = mw2 , 故 a ∈ Rw2 . 所以 Rw1 Rw2 . 同法可证 Rw2 Rw1 . 于是
Rw1 = Rw2 , 即 w1 = w2 . ¤

讨论 事实上, w(a) = v(NL/K (a))/n. 参看定义 5.16.

定理 7.17 设 L 是 K 的有限可离代数扩域, [L : K] = n. 设 v 是 K 的一
个实赋值, w1 , · · · , wg 是 v 在 L 上的所有扩充. 设 L b i 是 L 对 wi 的完备化域, K
b
是 K 对 v 的完备化域, ni = [L b i : Ki ]. 那么, 我们恒有

g
X
n= ni .
i=1

b
证明 设 L = K[a] ≈ K[x]/(f (x)). 又设 f (x) 在 K[x] 中分解为首一的不可
约多项式的乘积如下:
Y
f (x) = fl (x).
l

取定 K b 的一个代数闭包 Ω. 对 L 的任一赋值 wi , 其相应的完备域 L bi 是 K


b 的
代数扩张, 故存在由 L bi 到 Ω 的 K
b 嵌射 (即保持 K
b 不动的嵌射) σi . K 的赋值 v
可以自然地扩充为 K b 的赋值, 仍记为 v. 根据上定理, v 在 σi (L
b i ) 中有唯一的扩
充 wi∗ . 容易看出, 映射

b i → R,
wi0 : L
wi0 (α) = wi∗ (σi (α))

b i 的一个赋值, 而且是 K
是L b 的赋值 v 的扩充. 根据上定理, 即知 wi = w0 . 按照
i
同样的道理, 易知
b j ) 6≈ σi (L
wj 6= wi =⇒ σj (L b i ),

这里的同构是指 K b 同构.
b i ) = σi (L) · K
易知 σi (L b = K[σ
b i (a)]. σi (a) 显然是 f (x) 的某个因子 fl(i) (x)
的根. 而且不难看出, 当 i 6= j 时, 必有

fl(i) (x) 6= fl(j) (x).


§5 代 数 扩 充 · 127 ·

事实上, 否则

b i ) ≈ K[x]/(f
σi (L b b b
l(i) (x)) = K[x]/(fl(j) (x)) ≈ σj (Lj ),

与上面的结果矛盾. 这样, 我们就建立了由 {w1 , · · · , wg } 到 {f1 (x), f2 (x), · · · } 的


一个单射.
b
反之, 任取 fl (x), 视 K[x]/(fl (x)) 为 Ω 的子域, 我们可以作由 L 到 Ω 的 K

嵌射 σ, 使
b
σ(a) = x ∈ K[x]/(fl (x)) Ω.
b 的赋值 v 在 K[x]/(f
K b l (x)) 上有唯一的扩充 w, w 在 σ(L) 上的限制唯一决定了

L 的一个赋值 wi . 于是, 我们上面所建立的由 {w1 , · · · , wg } 到 {f1 (x), f2 (x), · · · }


的单射也是满射. 所以
X
n = [L : K] = deg f (x) = deg fi (x)
i
X X
= b i : K]
[L b = ni . ¤
i i

讨论 本定理中的 K b 及L
b i 都称为局部域, L, K 称为整体域, [L : K] 称为
b i : K]
整体次数, [L b 称为局部次数. 上面的定理又可以叙述为
X
整体次数 = 局部次数.

例 15 令

L = Q[a] ≈ Q[x]/(x3 + 2), K = Q, Rv = Z(3) , b = Q3 .


K

应用 Hensel 引理, 因为

x3 + 2 = (x − 1)(x2 + 1 · x − 2) ∈ Z/3Z[x],

所以

x3 + 2 = (x − (1 + · · · ))(x2 + (1 + · · · )x − (2 + · · · ))
= (x − α)(x2 + αx − β) ∈ Q3 [x].

因此, Rv 在 L 中有两个扩充, 一个是由映射 L → Q3 , a 7→ α 所引生的, 另一个


是由映射 L → Q3 [x]/(x2 + αx − β), a 7→ x 所引生的. 我们有
X
整体次数 = 3 = 局部次数 = 1 + 2. ¤
· 128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定理 7.18 设 L 是 K 的有限扩域, [L : K] = n, v 是 K 的一秩离散赋值


(即 Gv ≈ Z), K 对 v 是完备域, w 是 v 在 L 中的唯一扩充. 那么, ef = n.

证明 令 mv = (t), mw = (τ ), t = aτ e , 其中 a 为 Rw 的可逆元. 在 L 中取
a1 , · · · , af , 使它们在 ∆w 中的像是对 ∆v 线性无关的. 我们只要证明

{ai τ j : i = 1, · · · , f, j = 0, · · · , e − 1}

是 L 对 K 的生成元集, 便得出 ef > n. 结合定理 7.15, 立得本定理.


任取 b ∈ L. 显然, 当 s → ∞ 时,

w(ts b) = sw(t) + w(b) = se + w(b) → ∞.

这就是说, 当 s 充分大时, ts b ∈ Rw . 因此, 我们只要对于 b ∈ Rw , 证明 b 可以写


成下列的线性式便足够了:
X
b= cij ai τ j , cij ∈ Rv .
i,j

令 σ : Rw → Rw /mw 是典型映射, 那么根据 {ai } 的选取,


X (0) (0)
σ(b) = ci0 σ(ai ), ci0 ∈ ∆v .
i

取 ci0 ∈ Rv , 使 σ(c(0) (0)


i0 ) = ci0 , 即有
X (0)
b− ci0 ai ∈ (τ ).
i
à !
X (0)
同法考虑 b− ci0 ai τ −1 , 得
i
X (0)
X (0)
b− ci0 ai − ci1 ai τ ∈ (τ 2 ).
i i

不难依次作下去. 当我们必须用 τ e 时, 利用 t = aτ e , τ e = a−1 t, 以 a−1 t 取代 τ e .


经过整理, 不难得出
̰ !
X X (l)
X
b= ci,j ai τ j = cij ai τ j . ¤
i,j l=0 i,j

例 16 设 k, k0 是域, k0 ((τ )) k((t)), 其中 t 为变量, [k0 (τ ) : k(t)] = n. 那


么, t = aτ e , a 为 k0 [[τ ]] 的可逆元, k0 = Rw /mw , k = Rv /mv , f = [k0 : k]. ¤
§5 代 数 扩 充 · 129 ·

定理 7.19 设 L 是 K 的有限可离代数扩域, v 是 K 的一秩离散赋值,


w1 , · · · , wg 是 v 在 L 上的所有的扩充, wi 对 v 的相对次数是 fi , 缩分歧指数
是 ei . 那么
X
ei fi = n.
i
X
证明 根据定理 7.17, b i : K],
ni = n, 这里 ni = [L b L bi 与 K
b 是 L (对 wi )
i
及 K (对 v) 的完备化域. 根据定理 7.9, 在完备化作用下, 全序群 Gwi , Gv , 剩余
域 ∆wi , ∆v 皆不变, 因此相对次数 fi 及缩分歧指数 ei 也皆不变. 根据定理 7.18,
即有 ni = ei fi . 所以立得
X X
ei fi = ni = n. ¤
i i

习 题

1. 在 p-adic 数域 Qp 内确定其赋值的值群、赋值环和赋值环的极大理想, 证
明其剩余域同构于 Z/pZ.
2. 试决定 Q(i) 内的赋值, 使它们是 Q 内 7-adic 赋值的扩充.
3. 试决定 Q(i) 的所有可能的赋值.
4. 设 L, L0 是域 K 的两个有限次扩域, 且 L 到 L0 存在一个保持 K 的元素
不动的同构 σ. 又设 K 内赋值 v 在 L0 有一扩充 w0 . 证明

w(x) = w0 (σ(x)) (x ∈ L)

是 L 的一个赋值, 且为 v 的一个扩充.
5. 设 K 是 p-adic 数域 Qp 的有限次扩域, α, β 是 Qp 上不可约多项式 f (x)
在 K 内的两个根, 又设 Qp 内赋值 v 在 K 上扩充为 w, 证明: w(α) = w(β).
6. 设 K 是 Q 的伽罗瓦扩域, 证明 Q 内赋值 v 在 K 的任意两个扩充 w1 , w2
都有相同的相对次数和缩分歧指数.
7. 设 K 是域, v 是 K 上一秩离散赋值. 证明 v 的剩余域 Rv /mv 与 K 特征
相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v 包含 K 的素域.
8. 设 K 关于离散赋值 v 是完备域, L 是 K 的有限次扩域, v 在 L 内的扩充
记为 w. 如果 w 对 v 的缩分歧指数等于 [L : K], 则称扩充 L/K 是全分歧的. 现
令 π, p 分别为 mw , mv 的生成元. 证明 L/K 全分歧的充要条件是: π 满足方程

xn + a1 pxn−1 + · · · + an−1 px + an p = 0,

其中 ai ∈ K, v(ai ) > 0, v(an ) = 0, n = [L : K], L = K(π).


· 130 · 第七章 赋 值 论

9. 设 K 是完备域, 证明 K 的赋值可唯一地扩充为它的代数闭包 K 的赋值.


10. 证明 p-adic 数域 Qp 的代数闭包 Qp 不是完备的.
11. 令 ζ = exp(2πi/5), K = Q(ζ), 试求 Q 的 p-adic 赋值在 K 内互不等价
的扩充的个数, 此处 p = 3, 5, 11.

§6 因 子 类 群

关于赋值论在代数数论中的应用, 请见下一章 “Dedekind 整环”. 我们在本


节里, 讨论赋值论在代数几何学中的应用.
设 k 是一个域, 或称为 “数域”. 我们常常假设 k 是代数封闭的 (参考第六章
的 Hilbert 零点定理), K = k(x1 , · · · , xr ), 此处 x1 , · · · , xr 不一定是代数无关的.
K 称为代数函数域. 设
tr deg (K/k) = n.

定义 7.9 设 v 是 K 的 k 赋值. 如果 tr deg (∆v /k) = n − 1, 则称 v 是 K


的素因子.

讨论 根据定理 7.5, rank v + res -dim v 6 n. 请注意,

res -dim v = tr deg (∆v /k),

因此 rank v 6 1. 又知 rank v 6= 0, 所以 rank v = 1.

例 17 设 K = k(x1 , · · · , xn ), tr deg (K/k) = n, v 是 K 的素因子. 如果


v(xi ) < 0, 则用 x−1 i 取代 xi , 即不妨设 v(xi ) > 0(∀i = 1, 2, · · · , n). 所以
Rv k[x1 , · · · , xn ]. 我们要说明, 当

tr deg ((k[x1 , · · · , xn ]/p)/k) = n − 1


T
时, ht (p) = 1, 此处 p = mv k[x1 , · · · , xn ].
假设有 (0) ( p1 ( p, 此处 p1 是一个素理想. 令

S = k[x1 , · · · , xn ]/p1 = k[x1 , · · · , xn ], p = p/p1 .

那么, tr deg (S/k) < n. 用 Noether 正规化定理, 存在 S1 = k[y1 , · · · , yr ], y1 , · · · , yr


T
是代数无关的, S 对 S1 是整数相关的. 不难看出, p S1 6= (0),
T
tr deg ((S/p)/k) = tr deg ((S1 /p S1 )/k) 6 n − 2,

而且 k[x1 , · · · , xn ]/p = S/p, ∆v 是 k[x1 , · · · , xn ]/p 的比域. 因此得到一个与前提


相矛盾的结论: tr deg (∆v /k) 6 n − 2. 所以我们知道 ht (p) = 1.
§6 因 子 类 群 · 131 ·

Y
任取 f ∈ p, 设 f 的素因子分解式为 f = fi . 因为 p 是素理想, 所以必有
i
一个 fi ∈ p. 但是 (fi ) 也是一个素理想, 且 ht (p) = 1, 所以 (fi ) = p. 这就说明了
在一个唯一分解的整环里, ht (p) = 1 =⇒ p 是主理想.
显然, k[x1 , · · · , xn ](fi ) 是一个一秩离散赋值环, 而且它含于 Rv 中. 因此, 我
们得出 Rv = k[x1 , · · · , xn ](fi ) .
从几何与代数的联系来看, 在 k[x1 , · · · , xn ] 上有限的而且

tr deg ((k[x1 , · · · , xn ]/p)/k) = n − 1

的素因子, 相当于 An 中由 fi = 0 定义的 n − 1 维不可分解的代数多样体. ¤

定理 7.20 K 的素因子 v 必然是一秩离散赋值.

证明 仅须证明 v 是离散的 (参看上面的讨论). 取 x1 , · · · , xn−1 , 使它们在


∆v 中的像对 k 是代数无关的. 又取 xn , 使 x1 , · · · , xn 对 k 是代数无关的, 以及
v(xn ) > 0(如果 v(xn ) < 0, 就用 x−1 n 取代 xn ). 令 S = k[x1 , · · · , xn ], 它的比域为
K1 = k(x1 , · · · , xn ), u 是 v 在 K1 上的限制.
因为 K 是 K1 的代数扩域, 所以 rank u = rank v = 1. 由于

[∆v : ∆u ] > [K : K1 ],

所以 ∆v 是 ∆u 的代数扩域, 即有

tr deg (∆u /k) = tr deg (∆v /k) = n − 1,

于是 u 是 K1 的素因子.
T
我们要说明 tr deg ((S/p)/k) = n − 1, 这里 p = mu S. 显然,

S/p = k[x1 , · · · , xn ] ∆v ,

已经知道其中的 x1 , · · · , xn−1 是代数无关的. 假若 x1 , · · · , xn 是代数无关的, 那


么, S → S/p 是单满映射, 于是

p = (0), Ru S(0) = K1 , rank u = 0.

这与 rank u = 1 不合.
根据例 17 的讨论, u 是一秩离散赋值. 又根据 §5 中定理 7.15 的引理 1, 存
在整数 s, 使 sGv Gu ≈ Z, 不难导出

Gv ≈ Z. ¤
· 132 · 第七章 赋 值 论

系 设 v 是 K 的素因子, 那么, Rv 是一维的正则 Noether 局部环.

证明 应用定理 7.3 的 2). ¤

讨论 一秩离散赋值 v 不一定是素因子.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 18 令 σ(x) = t, σ(y) = et . 由于 t 及 et 是代数无关的, 所以 σ :


C(x, y) → C((t)) 是域的嵌射. 又令 w 是 C((t)) 的赋值:

w(f (t)) = ord t f (t), f (t) ∈ C((t)).

v 是 w 在 C(x, y) 上的限制. 显然

Gv Gw ≈ Z,

所以, v 是一秩离散赋值. 但是

C ∆v ∆w = C,

即 tr deg (∆v /C) = 0, 所以 v 不是一个素因子. ¤


T
例 19 设 v 是 K = k(x1 , · · · , xr ) 的素因子, p = mv k[x1 , · · · , xr ]. 那么,
tr deg ((k[x1 , · · · , xr ]/p)/k) 不一定等于 n − 1, 这里 n = tr deg (K/k). 因此不一
定合于例 17 的讨论. 现在我们举一个与例 17 不同的例子.
设 K = k[x1 , x2 ], tr deg (K/k) = 2. 令 v = ord , 即, 如果 f (x1 , x2 ) 与
g(x1 , x2 ) ∈ k[x1 , x2 ], 则令

v(f (x1 , x2 )) = f (x1 , x2 ) 的最低次数,


v(f (x1 , x2 )/g(x1 , x2 )) = v(f (x1 , x2 )) − v(g(x1 , x2 )).

事实上, 此时 Rv = k[x1 , x2 /x1 ](x1 ) , Gv ≈ Z, ∆v ≈ k(x2 /x1 ). 所以 v 是 K 的素因


子. 可是
T
p = mv k[x1 , x2 ] = (x1 , x2 ),
T
即 tr deg ((k[x1 , x2 ]/p)/k) = 0 < 1. 这也就是说, ht (mv k[x1 , x2 ]) = 2 > 1, v 在
k[x1 , x2 ] 上的中心是 (x1 , x2 ), 相当于几何学的一点. ¤

考虑例 17 以及例 19, 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7.10 设有整环 S = k[x1 , · · · , xr ], K 是它的比域. 又设 v 是 K 的素


T
因子, p = mv S. 如果

tr deg ((S/p)/k) = tr deg (∆v /k) = n − 1,

那么, 称 v 为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否则称 v 为对 S 的第二类素因子.


§6 因 子 类 群 · 133 ·

我们先证明下面的引理.

引理 1 设有整环 S = k[x1 , · · · , xr ], K 是它的比域. 那么, 对素理想 p


而言,
tr deg ((S/p)/k) = tr deg (K/k) − 1 = n − 1 ⇐⇒ ht (p) = 1.

证明 用 Noether 正规化定理, 选取 y1 , · · · , yn , 使 y1 , · · · , yn 对 k 是代数


T
无关的, 而且 S 是对 S1 = k[y1 , · · · , yn ] 整数相关的. 令 p1 = p S1 . 不难看出

ht (p) = ht (p1 ) (为什么?),


tr deg ((S/p)/k) = tr deg ((S1 /p1 )/k).

因此, 本引理简化成 S1 , p1 的情形了.


⇐=. 因为 S1 是唯一分解整环, 所以 p1 = (f ), f 是不可分解的多项式 (参看
例 17), f 6= 1, 0. 于是, 不难看出,

tr deg ((S1 /p1 )/k) = n − 1.

=⇒. 设有素理想 p2 , 使 0 ( p2 ( p1 . 那么, 令 S2 = S1 /p2 , 则 tr deg (S2 /k) 6


n − 1. 易见
S1 /p1 ≈ S2 /(p1 /p2 ), ht (p1 /p2 ) 6 1,

所以, 同理得出

tr deg ((S1 /p1 )/k) 6 tr deg (S2 /k) − 1 6 n − 2,

这与已知条件不合. ¤

讨论 根据引理, k[x1 , · · · , xr ] 的任意一个不能加长的素理想链 (0) ( p1 (


p2 ( · · · ( pl , 必定有长度 n. 同理可以看出, 两个素理想 p ⊂ q 之间的不能加长
的素理想链 p ( q1 ( · · · ( qs ( q 必有相同的长度. 我们称这种性质为垂链性.
上文说明了 k[x1 , · · · , xr ] 有垂链性.
T
定义 7.100 如果 ht (mv S) = 1, 则称 v 是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此处 v, S
等是与定义 7.10 一样的.

讨论 考虑满射

σ : k[X1 , · · · , Xr ] → k[x1 , · · · , xr ] = S,

σ(Xi ) = xi , 这里 X1 , · · · , Xr 是变量. q = σ −1 (0) 是 k[X1 , · · · , Xr ] 的一素理想,


V (q) 是 r 维仿射空间 Ar 中的一代数多样体 V, k[x1 , · · · , xr ] 是 V 上的多项式
· 134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函数环. 设 p 是 k[x1 , · · · , xr ] 的一素理想, 令 σ −1 (p) = q1 , 则 V (q1 ) = W 是 V


的一子代数多样体. 此时有

ht (p) = 1 ⇐⇒ dim W = dim V − 1

(见上面的引理). 于是, v 是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 v 在 S 的中心 p 相应于


一个 n − 1 维的不可分解的子多样体. 一般言之, v → p 的对应不是单射 (请看下
面的解说).

我们要讨论整数封闭的环 S. 整数封闭的环也称为正规环. 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7.21 一个一维 Noether 正规局部整环 S 必定是它的比域 K 的一个


一秩离散赋值环.

证明 根据定理 7.3, 仅须证明 S 是一个正则环便足够了. 这就是说, 我们


仅须证明 S 的极大理想 m 是一个主理想. 以下分段说明.
1) 令 m−1 = {b ∈ K : bm S}. 显然, m−1 是一个 S 模,

m−1 S, m mm−1 S.

不难看出, mm−1 是 S 的一个理想, 所以 mm−1 = m 或 S.


我们先证明 m−1 6= S: 任取 a ∈ m, a 6= 0, 考虑理想 (a) 的简略准素分解,
因为 S 只有一个非零的素理想 m, 所以 (a) 是一准素理想, m 是它的相伴素理
想. 因此存在 c ∈ S, 使 m = ((a) : c) (见定理 6.21 的证明). 显然 c ∈ (a) (否则
((a) : c) = S 6= m), 所以 c/a ∈ S, c/a ∈ m−1 , 因此 m−1 ) S.
2) 证明 mm−1 = S. 假若不然, 则 mm−1 = m, 任取 a ∈ m−1 , 则 am m. 令
m = (b1 , · · · , bl ), 那么
l
X
abi = cij bj , cij ∈ S(i = 1, · · · , l).
j=1

于是令
 
a − c11 −c12 ··· −c1l
 
 −c21 a − c22 ··· −c2l 
 
det  .. .. ..  = al + c1 al−1 + · · · + cl = λ,
 . . . 
 
−cl1 −cl2 ··· a − cll

即有 λm = (0) (参见定理 6.6 的证明). 所以 λ = 0, 也即 a 对 S 是整数相关的.


已知 S 是正规环, 立得 m−1 S, 这与 1) 相冲突. 因此 mm−1 = S.
§6 因 子 类 群 · 135 ·

\
3) 根据定理 6.35, 我们有 mi = (0). 所以 m 6= m2 . 任取 a ∈ m\m2 . 不
难看出 am−1 是 S 的理想. 我们要说明 am−1 = S. 假若不然, am−1 m, 那么,
a ∈ am−1 m m2 , 与 a 的选取不合. 因此 am−1 = S. 于是立得

(a) = aS = am−1 m = Sm = m,

即 m 是主理想. ¤

讨论 1) 设 S = k[x1 , · · · , xr ] 是 Noether 正规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设 v 是


T
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令 mv S = p, 则有 ht (p) = 1, Sp 是一维 Noether 正规
局部环, 因此是一个一秩离散赋值环. 自然 Rv Sp , rank Rv = rank Sp . 应用定
理 7.4, 立得 Rv = Sp . 因此, 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v 的赋值环, 即是 S 对高度为
1 的素理想的局部化环.
2) 从几何的观点来看, 当 S = k[x1 , · · · , xn ] 是正规整环时, 对 S 的第一类
素因子 v 即相当于代数多样体 V 的 n − 1 维子代数多样体 W , 此处 S 是 V 的
多项式函数环, n = dim V .

例 20 取 S = k[t2 , t3 ], 则 S 不是一个正规环. 这是因为 t ∈ K (K 为 S 的


比域), t2 ∈ S, t ∈ S. 令 p = (t2 , t3 ), 不难看出, ht (p) = 1, 但 Sp 不是正规环, 因
此 Sp 也不是一个赋值环. ¤

设 V 是 n 维不可分解的正规代数多样体, 这就是说, 它的多项式函数环


S = k[x1 , · · · , xr ] 是正规的, 而且 dim S = n. 我们引入它的所有的 n − 1 维不可
分解的子代数多样体 Wi 所生成的自由交换群 D(V ) (也记为 D(S)), 即
 
X 
D(V ) = ni Wi : ni ∈ Z, Wi 是 V 的 n − 1 维不可分解的子代数多样体 .
 
有限

这个群 D(V ) 称为 V 的因子群, 其元素称为因子.


任取 f ∈ S, 考虑理想 (f ). 我们要说明: 包含 (f ) 的高度为 1 的素理想 p 只
有有限多个. 这是因为, 考虑 (f ) 的简略准素分解以后, 不难得出, p 必然是 (f )
的一个孤立素理想. 以 vw 表示与 n − 1 维子多样体 W 相对应的赋值, 那么
T
vw (f ) > 0 ⇐⇒ (f ) p, p = mvw S.

因此, 任取 h = f /g ∈ K (K 表示 S 的比域), 定义
X
(h) = vw (h)W.

则只有有限多个 vw (h) 6= 0, 所以 (h) ∈ D(V ). 这样定义的 h 的因子 (h) 称为主


· 136 · 第七章 赋 值 论

因子. 显然, 我们有


X X X
(h1 h2 ) = vw (h1 h2 )W = vw (h1 )W + vw (h2 )W
= (h1 ) + (h2 ).

因此, 所有的主因子形成 D(S) 的一个子群 F (S). 商群

C(S) = D(S)/F (S)

称为 S 的因子类群.
设 h 的因子 (h) = 0, h 有什么性质? 我们先证明:

引理 2 设 S 是正规 Noether 整环, 那么任意的主理想 (a) 的相伴素理想


pi 都有相同的高度 1.

证明 应用 Krull 主理想定理, (a) 的孤立的相伴素理想的高度都是 1. 所以


只要证明 (a) 没有嵌入素理想便足够了.
假设 (a) 有相伴的素理想 p ( q. 对 q 作局部化后, aSq 有相伴素理想
pSq ( qSq . 根据定理 6.21 的证明, 存在 b ∈ Sq , 使得 qSq = (aSq : b), 此处
b ∈ aSq (否则, (aSq : b) = Sq ). 于是

b(qSq ) aSq , (b/a)(qSq ) Sq .

不难看出, (b/a)(qSq ) 是 Sq 的一个理想. 只有两种可能:


1) (b/a)(qSq ) = Sq ;
2) (b/a)(qSq ) qSq .
在情形 1) 下, 存在 c ∈ qSq , 使 (b/a) · c = 1, 即有

a = bc, (c) = (aSq : b) = qSq ,


dim Sq 6 1.

这与 Sq 中存在素理想链 0 ( pSq ( qSq (即 dim Sq > 2) 不合. 所以情形 1) 是不


可能发生的.
在情形 2) 下, 令 d = b/a, qSq = (c1 , · · · , cr ). 那么, 我们得出联立方程式
X
dci = aij cj , aij ∈ Sq (i = 1, · · · , r).
j

不难得出 (参见定理 7.21 及定理 6.6 的证明), d 对 Sq 是整数相关的, 所以 d ∈ Sq .


即 b = ad ∈ aSq , 与 b 的已知性质矛盾. ¤
§6 因 子 类 群 · 137 ·

讨论 当理想 I 的相伴素理想都有相同的高度时, 称 I 是不杂的. 在几何


的情形下, 不杂的理想 I 定义的多样体的各个分支有相同的维数.

定理 7.22 设 S 是整环, 那么, 有


\
1) S = Sp , p 取所有可能的素理想;
\
2) S = Sm , m 取所有可能的极大理想;
\
3) 如果 S 是正规 Noether 环, 则 S = Sp , ht (p) = 1.
\
证明 1) 显然有 S Sp , S Sq . 任取 a/b ∈ S, a, b ∈ S. 这就是说
n
a ∈ (b). 令 p 是与 {a : n = 0, 1, 2, · · · } 交集为空集而且含有 b 的所有理想中的
极大者, 不难看出, p 是一个素理想. 在 Sp 中, a 是可逆元, b 不是可逆元, 因此
a/b ∈ Sp .
2) 任取素理想 p, 设极大理想 m p. 显然有 Sm Sp .
3) 应用定理 7.21, Sp 都是一秩离散赋值环. 令 vp 是与 Sp 相对应的赋值. 任
\
取 b/a ∈ Sp (ht (p) = 1), 立得
µ ¶
b
vp > 0, vp (b) > vp (a).
a

设 (a), (b) 的简略准素分解如下:


\ p
(a) = Ii , Ii = pi ,
\ p
(b) = Jj , Jj = qj .

应用引理, ht (pi ) = ht (qj ) = 1(∀i, j). 于是

vpi (b) > vpi (a), vqj (b) > vqj (a).

不难得出, {pi } {qj }, 以及

(a)Sqj (b)Sqj .

不妨设 pi = qi , 如果 qj ∈ {pi }, 则令 Ij = S. 经过这样的整理以后, 由

(a)Spi = Ii Spi , (b)Sqj = Jj Sqj ,

即知
Ij Sqj Jj Sqj , ∀j.

现在要说明
T T
Ij Sqj S = Ij , Jj Sqj S = Jj .
· 138 · 第七章 赋 值 论

T T
显然, Ij Sqj S Ij . 任取 c ∈ Ij Sqj S, 那么 c = r/s, 其中 r ∈ Ij , s ∈ qj , c ∈ S.

如果 Ij = S (即 qj ∈ {pi } 时), 则显然 c ∈ Ij . 否则 Ij 是 S 的准素理想, I j = qj .
T
由 r = cs, 根据准素理想的定义, 即知 c ∈ Ij . 于是 Ij Sqj S = Ij . 类似地可证
T
Jj Sqj S = Jj .

所以, 我们得出
T T
Ij = Ij Sqj S Jj Sqj S = Jj .

于是有
\ \
(a) = Ij Jj = (b), b ∈ (a),

即有
b/a ∈ S. ¤

讨论 在几何的情形下, S = k[x1 , · · · , xn ] 等于一个代数多样体 V 的多项


式函数环. Sm 是在 m 定义的一点上的不等于 ∞ 的有理函数环. 定理 7.22 的 2)
的意义是: 在 V 上有定义的多项式函数, 即是在各点都不等于 ∞ 的有理函数.

在代数的情形下, 引用谱集 Spec S, 把 S 的比域 K 中的元素当做在 Spec S


上定义的函数, 把 S 当做 Spec S 上的多项式函数. 那么, 定理 7.22 的 2) 也有与
上面相同的意义.

系 设 S = k[x1 , · · · , xr ] 是正规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f ∈ K. 那么, 因子


(f ) = 0 ⇐⇒ f 是 S 的可逆元.

证明 vp (f ) = 0 ⇐⇒ vp (f −1 ) = 0 ⇐⇒ f, f −1 ∈ Sp . ¤

一般说来, 因子群 D(S) 是一个很大的自由交换群, 提供不了什么有用的数


据, 而因子类群 C(S) 可以表现一些有用的现象. 我们先证明下面的引理.

引理 3 设 S 是 Noether 整环, 那么, 下面的三个命题是等价的;


1) S 是唯一分解整环;
2) S 的不可分解的元素 f 都生成素理想;
3) 高度为 1 的素理想都是主理想.

证明 在 S 是 Noether 环的条件下, 我们已有分解的存在性, 以下仅讨论分


解的唯一性.
1) =⇒ 2). 设 S 是唯一分解的整环, f 是不可分解的元素. 设 gh ∈ (f ), 即存
在 h ∈ S, 使 gh = f h0 . 于是, f |g 或 f |h, 即 g ∈ (f ) 或 h ∈ (f ). 因此 (f ) 是一个
0

素理想.
§6 因 子 类 群 · 139 ·

2)=⇒1). 设
Y Y
fi = gj , (∗)
Y
fi , gj 都是不可分解的. 那么 gj ∈ (fi ), 必有某个 gj ∈ (fi ), 即 fi |gj . 因 gj 也
是不可分解的, 不难导出 fi 与 gj 相伴. 我们从 (∗) 式两侧消去 fi 以后, 应用数
学归纳法, 便可得出分解的唯一性.
2) =⇒ 3). 设 ht (p) = 1. 取不可分解元 f ∈ p, 那么 (f ) p, 于是 (f ) = p.
3) =⇒ 2). 取包含 (f ) 的极小素理想 p. 根据 Krull 主理想定理, ht (p) = 1.
因此 p = (g) 3 f , 立得 f = gh. 所以 f, g 是相伴的, (f ) = p. ¤

下面的定理告诉我们因子类群的一个用途.

定理 7.23 设 S = k[x1 , · · · , xr ] 是正规整环. 则 S 是唯一分解的整环 ⇐⇒


C(S) = 0.

证明 =⇒. 设 W 对应于素理想 p, ht (p) = 1. 根据上面的引理, p = (f ). 所


以 (参见例 20 后面引入的记号)
X
主因子 (f ) = vwi (f )Wi = W.

立得 D(S) = F (S), C(S) = 0.


⇐=. 任取一个高度为 1 的素理想 p, 令 W 与它对应. 那么, 存在 f , 使

主因子 (f ) = W,

即 vw (f ) = 1, p 3 f, vwi (f ) = 0, ∀Wi 6= W . 这就是说, 对于任一高度为 1 的素理


6 p, 总有 f ∈ pi . 利用定理 7.22 的 3), 立得
想 pi =
à ! à !
\ \ \ \
(f ) = f S = f Spi Sp = f Spi f Sp
i i
à ! à !
\ \ \ \
= Spi pSp = p Spi Sp = pS = p.
i i

这就是说, 高度为 1 的素理想都是主理想. 应用引理 3, 立得本定理. ¤

例 21 设 S = C[x, y]/(x2 − y(y − 1)) C[y], K 是 S 的比域.


1) S 是正规的. 我们只须证明 S 是 C[y] 在 K 中的整数闭包 C[y] 便足够
了. 显然, x 对 C[y] 是整数相关的, 所以 S C[y]. 在 K 中任取对 C[y] 整数相
关的元素 α(y)x + β(y), 此处 α(y), β(y) ∈ C(y). 它的迹和范数

Tr (α(y)x + β(y)) = 2β(y),


N(α(y)x + β(y)) = −α2 (y)(y(y − 1)) + β 2 (y)
· 140 · 第七章 赋 值 论

都应属于 C[y]. 于是

β(y) ∈ C[y],
2
α (y)y(y − 1) ∈ C[y] =⇒ α(y) ∈ C[y].

所以 S = C[y].
2) 设 v 是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σ : Rv → ∆v = Rv /mv = C 是典型映射.
设 σ(x) = a, σ(y) = b. 不难看出,
T
p = mv S = (x − a, y − b)S,

即 v 对应到曲线
x2 − y(y − 1) = 0

上的一点 (a, b). 反之, 任取曲线上的一点 (a, b), 考虑素理想

(x − a, y − b) = p.

因为 dim S = dim C[y] = 1. 所以 ht (p) 6 1. 于是显然, ht (p) = 1. 所以 Sp 是


对 S 的第一类素因子. 综上所述, 因子群 D(S) 即是曲线上的点所生成的自由交
换群
nX o
ni Wi : Wi 是曲线上的点 .

3) 任取曲线上一点 (a, b). 考虑下面的多项式

f (x, y) = x + y − a − b ∈ S,

读者自行验证 S 的理想 (f ) = (x − a, y − b). 于是

因子 (f ) = (a, b).

因此, C(S) = D(S)/F (S) = 0. 所以 S 是唯一分解的整环. ¤

例 22 设 S = C[x, y]/(x2 − y(y − 1)(y − 2)) C[y], K 是 S 的比域. 就像


上面的例子一样, 我们可以验证
1) S 是正规的;
nX o
2) D(S) = ni Wi : Wi 是曲线 x2 − y(y − 1)(y − 2) = 0 上的点 ;
3) C(S) 6= 0, 这就是说, S 不是唯一分解的整环. 为证明这一点, 应用引理 3,
我们仅须证明素理想 (x, y) 不是主理想便可以了.
§6 因 子 类 群 · 141 ·

假设 (x, y) = (g(x, y)). 令 f (x, y) = x2 − y(y − 1)(y − 2), 立得

(x, y) = (g(x, y), f (x, y)).

不难看出 (为什么?)

g(x, y) = α(y)x + β(y) 6= y, (α(y), β(y)) = (1).


T
我们要说明 (g(x, y), f (x, y)) C[y] = (h(y)), 此处

h(y) = β 2 (y) − α2 (y)y(y − 1)(y − 2).

从这里立刻可以导出 deg h(y) 6= 1, h(y) ∈ C, 所以 y ∈ (h(y)),


T T
(x, y) C[y] 6= (g(x, y), f (x, y)) C[y],
(x, y) 6= (g(x, y), f (x, y)).
T
设 r(y) 是 (g(x, y), f (x, y)) C[y] 中的任一多项式. 则存在 a(x, y), b(x, y) ∈
C[x, y], 使
r(y) = a(x, y)g(x, y) + b(x, y)f (x, y). (1)

用欧几里得算法, 有

a(x, y) = d(x, y)f (x, y) + a0 (x, y), deg x a0 (x, y) 6 1.

代入 (1) 式, 得
r(y) = a0 (x, y)g(x, y) + b0 (x, y)f (x, y).

比较两侧 x 的次数, 不难看出

deg x a0 (x, y) = 1, deg x b0 (x, y) = 0


a0 (x, y) = δ(y)x + ε(y), b0 (x, y) = π(y).

于是得
r(y) = (δx + ε)(αx + β) + π(x2 − y(y − 1)(y − 2)). (2)

比较两侧 x 的系数, 有
δα = −π, δβ + εα = 0.

因为 (α, β) = (1), 所以 δ = λα, ε = −λβ, π = −λα2 , 其中 λ ∈ C[y]. 代入 (2) 式,


即得
r(y) = −λh(y). ¤
· 142 · 第七章 赋 值 论

习 题

1. 令 R = C[x, y]/(x2 − y 2 − x3 ). 证明 R 是整环, 试求 R 的比域 K 的一个


第一类素因子.
2. 续上题. 证明 R 不是整数封闭的.
3. 令 R = C[x, y]/(y 2 − x2 + 1), 证明 R 是整闭整环.
4. 续上题. 试确定 R 的比域 K 的所有第一类素因子.
5. 续上题. 判断 R 是否唯一分解整环.
6. 设题 3 中整环 R 的比域为 K. 又设 x, y 在典型映射下在 R 内的像为
x, y, 令 f = −3 + x2 y ∈ K. 试计算 f 的主因子 (f ).
7. 设 f (x, y) 是 C[x, y] 内不可约多项式, 由它生成的理想 (f ) 对应的不可
约代数多样体 V (f ) 上每一个点都是平滑的. 令 R = C[x, y]/(f (x, y)), R 的比域
K 的因子群中一元素
X
α= ni W i ,
i
X
其次数定义为 deg α = ni . 如果所有 ni > 0, 则 α 称为正因子. 给定因子 α,
i
令 L(α) 表示 K 中满足如下条件的元素 u 所成的集合: (u) + α 为正因子. 证明
L(α) 是域 C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8. 续上题. 设 u ∈ K\C. 令
X X
(u)0 = vw (u)W, (u)∞ = vw (u)W.
vw (u)>0 vw (u)60

证明: deg (u)0 = −deg (u)∞ = [K : C(u)], 从而 deg u = 0.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1 定 义

本章的题材主要源自 “代数数论” 及 “仿射代数曲线论”. 仿射代数曲线加上


无穷远点集即是射影代数曲线, 也即相当于黎曼曲面. 因此, 本章的结果可以应
用到数论、几何学及复变函数论.
设 K 是 Q 的有限代数扩域. 我们要研究 K 的代数整数环 S. 显然, S 应该
包含 1, S 应该以 K 为比域, S 应该是整数封闭的 (即 S 是正规环). 在上面的三
个自然条件下, S 的自然选择应该是 Z 在 K 中的整数闭包. 此时, S 是一维正
规 Noether 整环 (参见定理 6.7 与 6.23, 以及下面的定理 8.3).
设 k 是一个常数域, C 是一个一维仿射正则代数曲线, S 是 C 的多项式函
数环, S = k[x1 , · · · , xn ]. 这时, S 是一个正则环, 即对任意的极大理想 p 而言, Sp
是正则局部环. 由于 S 是一维的, 所以 ht (p) = 1. 根据定理 7.21, Sp 都是赋值
环, 因此都是整数封闭的. 根据定理 7.22, 我们知道
\
S= Sp ,

因此 S 也是整数封闭的 (事实上, 只要 S 是正则 Noether 环, S 一定是正规的).


所以 S 是一个一维正规 Noether 整环.
综上所述, 我们给出如下的定义:

定义 8.1 设 D 是一个整环. 若 D 满足下面的条件:


1) D 是 Noether 环;
2) D 是正规的;
· 144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3) dim D 6 1,
则称之为 Dedekind 整环.

讨论 1) 如果 dim D = 0, 则 D 是域. 如果 dim D = 1, 则 D 是一维正规


Noether 整环.
2) Artin 环的定义是什么?

在本节里, 我们将证明 Dedekind 整环的一些等价的定义. 先引入 “分理想”


的概念. 设 S 是一个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J 是 K 的一个子集, 而且是 S 模. 如
果 J 的所有元素有一个公分母 d, 即 J (1/d)S, 那么, J 就称为一个分理想. 显
然, S 的理想 I 有公分母 1, I S, 所以 I 是一个分理想. S 的理想 I 也称为整
理想. 形如 (a/b)S 的分理想称为主分理想.
固定了 S 以后, 令 F 是所有分理想的集合. 那么, 在 F 中有自然的 “+”,“·”,
T
“ ” 等运算. 我们可以定义运算 “:” (即 “比”):

J1 : J2 = {a : a ∈ K, aJ2 J1 }.

不难看出, J1 : J2 是一个 S 模. 设 J2 6= (0), 令 d1 是 J1 所有元素的公分母, 任


取 b ∈ J2 , b 6= 0, 显然有 d1 b(J1 : J2 ) S, 所以当 J2 6= (0) 时, J1 : J2 也是一个分
理想.
对 “·” 而言, S 显然是 F 的幺元: SJ = J. 我们定义非零的分理想 J 的拟
逆元:
J −1 = {a : aJ S} = S : J.

请注意, JJ −1 不一定等于 S, 当 JJ −1 = S 时, 我们称 J 是可逆的. 当 J 为非零


的主分理想 (a/b)S 时,

J −1 = (b/a)S, JJ −1 = S,

故 J 是可逆的.
我们先证明一些引理.

引理 1 设 J ∈ F . 如果 J 0 是 J 的一个乘法逆元, 则

J 0 = J −1 .

证明 设 J 0 是 J 的乘法逆元, 则 JJ 0 S. 那么 J 0 S : J = J −1 . 我们又
有 S : J = J 0 J(S : J) J 0 S = J 0 , 所以 J 0 = J −1 . ¤

引理 2 如果每一非零整理想 I 都是可逆的, 那么 F \{(0)} 是一个乘法群.


§1 定 义 · 145 ·

证明 取 J ∈ F \{(0)}. 则存在 d, 使 J = (1/d)I, 此处 I 是一个整理想.


显然,
J −1 = dI −1 (JJ −1 = (1/d)IdI −1 = S). ¤

引理 3 每一个可逆的分理想 J 必定是一个有限 S 模.

证明 已知 JJ −1 = S. 那么, 存在有限集 {ai } J, {a0i } J −1 , 使


X
ai a0i = 1.

任取 a ∈ J, 显然 aa0i ∈ S. 于是
X X
a=a ai a0i = (aa0i )ai ,

可见 {ai } 是 J 的生成元素. ¤
n
Y
引理 4 设 I1 , · · · , In 是整理想, Ii 是可逆的, 那么每个 Ij (j = 1, · · · , n)
i=1
都是可逆的.
 
n
Y Y
证明 令J 是 Ii 的乘法逆元, 那么 Ij J Ii  = S. ¤
i=1 i6=j

引理 5 设 p1 , · · · , pn 是可逆的素整理想, q1 , · · · , ql 是素整理想,
Y Y
pi = qj , (∗)

那么, n = l, 且经过整理以后, 有 p1 = q1 , · · · , pn = qn .

证明 设 p1 是 {p1 , · · · , pn } 中的极小者. 由于
Y Y
p1 pi = qj ,

所以必有某个 qj p1 . 同理, 必有某个

ps qj .

由 p 1 qj ps , 立得 p1 = qj = ps . 在 (∗) 式两侧乘 p−1


1 , 应用数学归纳法立得
本引理. ¤

引理 6 设 S 是正规 Noether 整环, a ∈ S. 设 p 是主理想 Sa 的相伴素理


想. 如果 p 是一个极大理想, 那么, p 是可逆的.
· 146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证明 假设 p 不是可逆的. 那么 p p(S : p) ( S. 因为 p 是极大理想, 而


p(S : p) 是 S 的理想, 所以 p = p(S : p). 于是, 任取 r ∈ (S : p), 则有 rp p. 因
为 S 是 Noether 环, 所以可令

p = (b1 , · · · , bn ).

不难看出, 我们得出一组联立方程
X
rbi = cij bj , cij ∈ S(i = 1, · · · , n).
j

所以, r 满足 [cij ] 的特征多项式

det(rI − [cij ]) = 0.

因此 r 对 S 是整数相关的. 已知 S 是正规的, 所以 r ∈ S. 于是,

(S : p) S.

又显然 (S : p) S, 故有 (S : p) = S, 以及 (Sa : p) = Sa. 以下我们要证明, 在


Noether 环里, p 为极大理想, 那么 (Sa : p) = Sa 与 p 是 Sa 的相伴素理想, 二者
不能相容.
\ √
令 Sa = qi 是 Sa 的简略准素分解, q1 = p. 设 q1 pl . 我们有

Sa = (Sa : p) = ((Sa : p) : p) = (Sa : p2 ) = · · · = (Sa : pl )


\ \ \ T
= ( qi : pl ) = (qi : pl ) = ((qi : pl ) S).
T T
显然 (q1 : pl ) S = S. 我们要说明 (qi : pl ) S = qi (∀i 6= 1). 这只要说明
T T
(qi : p) S qi . 任取 b ∈ (qi : p) S, 则 bp qi . 假若 b ∈ qi , 由于 p 是有限生
成的理想, 必有充分大的整数 m, 使

p qi qi = p i ,

于是 p pi . 而 p 是极大理想, 所以 p = pi . 这与简略准素分解的定义相矛盾.
因此必有 b ∈ qi , 即
T
(qi : p) S qi .

于是, 我们得出了 Sa 的另一个简略准素分解


\
Sa = qi .
i6=1

这是不可能的. ¤
§1 定 义 · 147 ·

引理 7 设 S 是一个 Noether 整环. 如果 S 的每个极大理想都是可逆的, 那


么, 每一个非零的理想 I 都是 S 的极大理想的乘积.

证明 设有一个非零的整理想不是极大理想的乘积, 根据 Noether 环的条


件, 必有一个整理想 I 是满足此种条件的整理想中的极大者. 自然, I 不是极大
理想. 设 I ( m, m 是极大理想. 考虑 m−1 I. 显然有 I m−1 I S.
假若 I = m−1 I, 立得 mI = I. 应用中山引理的证明, 易于得出, 存在 a ∈ m,
使 (1 − a)I = (0). 那么, I = (0), 与 I 是非零整理想矛盾. 所以 I ( m−1 I. 根据
I 的选取,
Y
m−1 I = mi ,
Y
这里 mi 是 S 的极大理想, 即 I = m mi . 这与 I 的选法矛盾. ¤

请注意下面的定理的条件 3). 一般说来, 在代数整数环里, 没有整数的唯一


分解定理. Kummer 发现了 “理想的唯一分解定理”, 弥补了部分缺憾.

定理 8.1 设 D 是一整环. 那么, 下面的三个条件是等价的:


1) D 是 Dedekind 整环;
2) 如果 D 不是域, 则 F \(0) 是一个乘法群;
Y
3) 每一个理想 I 可以唯一地写成素理想的乘积 I = pi .

证明 1) =⇒ 3). 我们只须讨论 D 不是域, I 6= (0) 的情形. 于是, dim D = 1.


任取一个素理想 p 6= (0), 那么, p 是一极大理想. 任取 0 6= a ∈ p. 显然, p 包含
Da 的一个相伴素理想; 因此 p 是 Da 的一个相伴素理想. 我们应用引理 6, 得出
p 是可逆的. 再应用引理 7, 得出每一个理想 I 都是极大理想的乘积; 又根据引
理 5, 得出乘积的唯一性.
3) =⇒ 2). 仅须证明每一个非零的分理想 J 都是可逆的. 设 J (1/d)D.
不难看出, dJ = I 是 D 的理想. 令
Y Y
I= pi , (d) = qj .

我们先证明每一个非零素理想 p 都是可逆的. 任取 0 6= a ∈ p, 设
Y
Sa = p0i p.

由于主理想都是可逆的, 应用引理 4, 那么, 每个 p0i 都是可逆的. 此时, p 必包含


某个 p0i , 所以我们只要证明: 在 3) 的条件下, 每一个可逆的素理想都是极大理想
(如此, 则 p p0i =⇒ p = p0i =⇒ p 可逆).
任取 b ∈ D\p01 , p01 是一个可逆的素理想. 考虑

p01 + Db, p01 + Db2 .


· 148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根据条件 3), 我们有下式


Y Y
p01 + Db = q0k , p01 + Db2 = q00l ,

此处 q0k , q00l 都是素理想. 自然, q0k p01 , q00l p01 . 作典型映射 σ : D −→ D/p01 ,
立得
Y
D b = σ(p01 + Db) = q0k /p01 ,
2 Y
D b = σ(p01 + Db2 ) = q00l /p01 .
2
利用引理 4, 主理想 D b 与 D b 都是可逆的, 于是 q0k /p01 , q00l /p01 都是可逆的素理
2
想. 但 (D b)2 = D b , 应用引理 5, 即知 {q00l /p01 } 是 {q0k /p01 } 的两倍重复, 即有
Y ³Y ´2
p01 p01 + Db2 = q00l = q0k = (p01 + Db)2 (p02 )2 + Db.

任取 c ∈ p01 , 由上式即知, 存在 d1 , d2 ∈ p01 , s ∈ D, 使

c = d1 d2 + sb.

因为 b ∈ p01 , 所以 s ∈ p01 , 于是 p01 (p01 )2 + p01 b p01 , 即有

p01 = (p01 )2 + p01 b = p01 (p01 + Db).

由于 p01 是可逆的, 以 (p01 )−1 乘上式, 得 D = p01 + Db. 这就是说 p01 是极大理想.
上面已证明, 每一个素理想 pi , qj 都是可逆的. 回到起始处,
Y Q −1
Y Y
J = d−1 I = I(Dd)−1 = pi ( qj ) = pi q−1
j

是可逆的.
2) =⇒ 3). 应用引理 3, 即知 D 是一 Noether 环. 应用引理 7, 即知每一个非
零的理想都可以分解成素理想的乘积. 再应用引理 5, 得出分解的唯一性.
2) 与 3) =⇒ 1). 如果 D 是域, 则 D 是 Dedekind 整环. 我们仅须考虑 D 不
是域的情形.
应用引理 3, 立得 D 是 Noether 环. 先证 D 是一维的. 应用引理 7, 我们可
Y
把任意的非零素理想 p 写成 mi , mi 是极大理想. 立得 p 包含一个极大理想,
因此必然等于这个极大理想. 所以 D 是一维的.
现在要证明 D 是正规的. 应用定理 7.22, 我们仅须证明 Dp 是正规的, 此处
p 是任意的非零素理想. 只要证明 Dp 是一个赋值环就足够了. 任给 a ∈ D, 令
Y
(a) = pn pni i , pi 6= p.
§1 定 义 · 149 ·

定义 v(a) = n. 又若 v(b) = l, 那么
Y
(a/b) = pn−l pni i ,

定义 v(a/b) = n − l = v(a) − v(b). 显然 v 是一个一秩离散赋值. 现在我们要说


明, v 的赋值环 Rv = Dp . 不难看出,

v(b) = 0 ⇐⇒ b ∈ p,

此处 b ∈ D. 因此 Rv Dp . 又设
a Y Y
∈ Rv , a, b ∈ D, (a) = pn pni i , (b) = pl plii .
b
则 n > l. 那么
(a/b)Dp = pn−l Dp ,

即存在 c, d ∈ D, 使
a c
= , c ∈ pn−l , d ∈ D\p,
b d
也即 a/b ∈ Dp . 所以 Rv = Dp . 因此 D 是正规的. ¤

定理 8.2 设 D 是 Noether 整环. 那么, D 是 Dedekind 整环 ⇐⇒ 任取极大


理想 p, Dp 是赋值环.

证明 如果 D 是域, 则无可证之处. 设 D 不是域.


=⇒ . p 的高度是 1, 应用定理 7.21, 立得.
⇐= . Dp 是 Noether 环. 应用定理 7.3, 立得 dim Dp = 1(∀p). 所以 dim D = 1
(定理 6.26). 又根据定理 7.22, 立得 D 是正规的. ¤

例1 用第七章的例 22. 令

D = C[x, y]/(x2 − y(y − 1)(y − 2)).

不难验证, D 是一维正规 Noether 环, 即 Dedekind 整环. 在例 22 中, 我们已经


知道了 D 不是一个唯一分解的整环. 但是 D 的每一个理想, 都可以分解成素理
想的唯一乘积. 例如, 考虑理想 (y). 现在我们要说明

(y) = (x, y)2 .

显然
x2 = y(y − 1)(y − 2) ∈ (y),
· 150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所以 (y) (x2 , x y, y 2 ) = (x, y)2 . 又有


1 2
y= (x − y 3 + 3y 2 ) ∈ (x, y)2 ,
2
立得 (y) = (x, y)2 . 从几何学的观点来看, 这无非是说, y = 0 定义的曲线与
x2 − y(y − 1)(y − 2) = 0 定义的曲线, 在 (0, 0) 点有一个重数为 2 的交点而已. ¤

例 2 令 S = Z[ −3]. 此时 S 不是正规的. 因为

ω = (−1 + −3)/2

在 S 的比域 Q[ −3] 中, 而且适合

ω 2 + ω + 1 = 0, (1)

但是不在 S 中. 令 D = Z[ω]. 不难看出, D 是一个 Noether 环. 现在要说明 D


是正规的.

任取 a + bω ∈ Q[ω] = Q[ −3], a, b ∈ Q. 众所周知, ω 2 也满足 (1) 式, 与 ω
共轭. 因此 a + bω 2 与 a + bω 共轭. 由此可以算出

Tr (a + bω) = (a + bω) + (a + bω 2 ) = 2a − b,
N(a + bω) = (a + bω)(a + bω 2 ) = a2 + b2 − ab.

设 a + bω 是对 Z 整数相关的, 那么, a + bω 2 也对 Z 整数相关, 所以 2a − b ∈


Z, a2 + b2 − ab ∈ Z. 即有
2a − b = n, n ∈ Z, (2)

a2 + b2 − ab = l, l ∈ Z. (3)

解出 (2) 式中的 b, 代入 (3) 式, 整理后, 得

(3a)2 − 3n(3a) + 3(n2 − l) = 0. (4)

因 Z 是整数封闭的 (正规的), 所以 3a ∈ Z. 由 (4) 式亦知 3|3a, 所以 a ∈ Z. 立


得 b ∈ Z. 这样, 我们证明了 D 是 Z 在 Q[ω] 中的整数闭包, 因此是正规的. 所

以 D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也就是 Q[ −3] 中的代数整数环. ¤

定理 8.2 建立了 Dedekind 整环与赋值论的联系. 我们要进一步地发展两者


的关系.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令 F 为 D 的比域 K 的所有在 D 上为有限的非平
T
凡的赋值 v 的集合. 令 Rv 是 v 的赋值环, mv 是 Rv 的极大理想. 令 p = mv D.
不难看出, Rv = Dp (定理 7.21). 因此 v 是一秩离散赋值. 即
§1 定 义 · 151 ·

(K1 ) F 中的赋值 v 都是一秩离散赋值.


\ \
又根据定理 7.22, D = Dp = Rv , 即
(K2 ) D 是所有 Rv 的交集 (v ∈ F ).
r
Y
任取 0 6= a ∈ D, (a) = pini . 那么, 当 p 6= pi (∀ l) 时, vp (a) = 0. 因此有
i=1
(K3 ) 任取 0 6= a ∈ D, 除了有限多个 vi ∈ F 外, v(a) = 0. 我们还有
(K4 ) 任给 v ∈ F , 恒有 p D, 使 Rv = Dp .
一般地, 我们有下面的定义:

定义 8.2 任何一个整环, 满足上面的条件 (K1 ), (K2 ), (K3 ), (K4 ), 则称为


一个 Krull 整环. F 中的赋值 v, 称为 D 的主要赋值.

讨论 1) 上面的讨论说明了, 任意的 Dedekind 整环都是 Krull 整环.


2) 可以证明, F = {Dp : ht (p) = 1}.
3) 可以证明, Krull 整环 D 是 Dedekind 整环 ⇐⇒ dim D 6 1.
4) 任意正规 Noether 整环都是 Krull 整环.

以下, 我们仿照第七章 §6, 构造 Dedekind 整环的因子类群. 我们将仅应用


条件 (K1 ), (K2 ), (K3 ), (K4 ). 所以, 下面的讨论可以自然地推广到 Krull 整环上.
我们令 Dedekind 整环 S 的因子群
 
X 
D(S) = ni vi : ni ∈ Z, vi ∈ F ,
 
有限

其中 F 如前所述. 任取 a ∈ S, 令 a 的因子
X
(a) = vi (a)vi .
i

应用 (K3 ), 上式右端是有限和, 因此 (a) ∈ D(S). 令


 
X 
F (S) = nj (aj ) : aj ∈ S ,
 
有限

即为由因子 (a)(a ∈ S) 生成的子群. 定义 S 的因子类群为

C(S) = D(S)/F (S).

因子类群又称为理想类群.
当 Dedekind 整环 S = k[x1 , · · · , xn ] 时 (此处 k 是域), 这里定义的因子类群
与第七章 §6 定义的因子类群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一个赋值 v, 只要在 S 上是有
限的, 必然是一个 k 赋值.
· 152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仿照定理 7.22 的系, 我们也可以证明: 因子 (a) = 0 ⇐⇒ a 是 S 的可逆元.


在这个证明中, 我们须应用 (K2 ).
仿照定理 7.23, 我们可以证明: S 是唯一分解的整环 ⇐⇒ C(S) = 0.
有兴趣的读者, 请参考华罗庚著《数论导引》第十六章 “代数数论介绍” 中
有关 “单位数”(即上面提到的可逆元) 、“理想类数” 的讨论.

例 3 我们在第一章 §5 中, 已经证明了 Z[i] 是一个欧几里得整环 (即存在


欧几里得算法的整环), 因此是一个唯一分解的整环. 所以

C(Z[i]) = 0.

图 8.1

现在我们返回去考虑例 2, 证明 C(Z[ω]) = 0. 证法与第一章 §5 类似. 我们


先在复平面上, 对任取的 d1 + d2 ω 6= 0, 作图 8.1 所示的网格. 不难看出, 任给一
p
个 α = a1 + a2 ω, α 必然在某一网格之中. 网格是边长为 N(d1 + d2 ω) 的正菱
形, 于是必有一网格点 (b1 + b2 ω)(d1 + d2 ω) 与 α 的距离小于边长, 即

N(α − (b1 + b2 ω)(d1 + d2 ω)) < N(d1 + d2 ω).

令 r = α − (b1 + b2 ω)(d1 + d2 ω), β = b1 + b2 ω, 即得

α = β(d1 + d2 ω) + r, N(r) < N(d1 + d2 ω).

所以, 立得 Z[ω] 是一个欧几里得整环. 于是它是一个唯一分解的整环. 所以


C(Z[ω]) = 0.
现在来计算 Z[ω] 的可逆元. 不难看出, d1 +d2 ω 是可逆元 ⇐⇒ N(d1 +d2 ω) =
(d1 + d2 ω)(d1 + d2 ω 2 ) = 1. 经进一步计算得

(d1 + d2 ω)(d1 + d2 ω 2 ) = (d21 + d22 ) − d1 d2 = 1.


§1 定 义 · 153 ·

在 Z[ω] 中, 满足上式的 d1 + d2 ω 只有 {±1, ±ω, ±(1 + ω)}, 即是 {±1, ±ω, ±ω 2 }.


¤

例4 我们用例 3 的结果来解决费马问题的一个部分: 下列方程式

x3 + y 3 = z 3 (1)

的整数解 x, y, z, 必然是 x, y, z 三者之一为零. 这就是说, x, y, z 必定是 “平凡


解”.
我们进一步研究 Z[ω] 的算术结构. 令 λ = 1 − ω. 那么,

N(λ) = (1 − ω)(1 − ω 2 ) = 1 − ω − ω 2 + ω 3 = 3.

3 是素整数, 不难由此推知 λ 是不可分解的. 现在, 我们计算 Z[ω]/(λ). 显然


T
(λ) Z = (3),
Z[ω]/(λ) ≈ Z[x]/(x2 + x + 1, 1 − x)
≈ (Z/(3))[x]/(x2 + x + 1, 1 − x)
≈ (Z/(3))[x]/(1 − x) ≈ Z/(3).

所以, 任取 a ∈ Z[ω], a ≡ 0 或 1 或 −1 (mod λ).

我们考虑 (1) 式的非平凡的解组 x, y, z 的两种情形: λ - xyz, 或 λ|xyz.


1) λ - xyz. 于是 x, y, z ≡ ±1 (mod λ). 代入 (1) 式得

±1 ± 1 ≡ ±1 (mod λ3 ).

但是 3 = −ω 2 λ2 , 所以 λ3 - 3. 因此不可能有上式.
2) λ|xyz. 如果有这种不平凡的解组, 那么, 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一组, 使 xyz
有最少数目的不可分解的因子. 不妨假设 λ|z. 那么
x y z
λ|x ⇐⇒ λ|y =⇒ , , 是因子数更少的解组.
λ λ λ
所以 λ - x, λ - y. 设 z = λs v, λ - v. 考虑下面的比较广义的命题: 设 µ 是 Z[ω] 的
可逆元, 那么, 下面的方程式

x3 + y 3 + µλ3s v 3 = 0, s > 1, xyv 6= 0, λ - xyv (2)

在 Z[ω] 中无解.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命题. 假设存在满足 (2) 的解组 x, y, v. 对于 s =
1, 2, · · · , (2) 式给出一系列方程. 考虑所有这些方程的所有可能的解, 从其中选择
· 154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一组 x, y, v, 使 xyv 的因子数目为最少. 读者容易证明, x, y, v 不可能都是 Z[ω]


中的可逆元 (因为这些可逆元的立方皆为 ±1). 如果 x, y 有不可分解的公因元
α, 那么, α|v, 这样, x/α, y/α, v/α 又是一组解, 而且因子数目更少. 所以, 在我们
的选取下, 必有
(x, y) = (y, v) = (x, v) = (1).

因为 x3 + y 3 ≡ x3 + y 3 + µλ3s v 3 ≡ 0 (mod λ), 所以,

x ≡ ±1 (mod λ), y ≡ +1 (mod λ) (为什么?).

不妨令 x = 1 + λa, y = −1 + λb, 此处 a, b ∈ Z[ω]. 代入 x3 + y 3 后得 (请注意


3 = −ω 2 λ2 , ω ≡ 1 (mod λ)):

x3 + y 3 = 3λ(a + b) + 3λ2 (a2 − b2 ) + λ3 (a3 + b3 )


≡ λ3 (−ω 2 (a + b) + (a3 + b3 ))
≡ λ3 (−(a + b) + (a3 + b3 )) (mod λ4 ).

又不难看出, a3 − a ≡ 0 (mod λ), b3 − b ≡ 0 (mod λ), 因此

x3 + y 3 ≡ 0 (mod λ4 ).

结合 (2) 式, 即知 s > 2.
(2) 式又可以改写如下

(x + y)(x + ωy)(x + ω 2 y) = −µλ3s v 3 . (3)

在 x ≡ 1 (mod λ), y ≡ −1 (mod λ) 的假设下, 不难看出,

λ|x + y, λ|x + ωy, λ|x + ω 2 y.


x + ωy ω(x + w2 y) ω 2 (x + y)
x0 = , y0 = , z0 = ,
λ λ λ
则有 x0 , y 0 , z 0 ∈ Z[ω]. 因为

(1 − ω 2 )x = λx0 − λωy 0 ,

所以 x0 , y 0 的公因子 β 必然是 x 的因子. 同法可证 β 必然是 y 的因子. 因此


(x0 , y 0 ) = (1). 经同样的计算, 可得

(x0 , z 0 ) = (y 0 , z 0 ) = (1).
§1 定 义 · 155 ·

(3) 式可以重新写成

x0 y 0 z 0 = −µλ3(s−1) v 3 , s − 1 > 1. (4)

又容易看出
x0 + y 0 + z 0 = 0. (5)

因为 x0 , y 0 , z 0 无公因子, 所以, 从 (4) 式立得

x0 = µ1 x31 , y 0 = µ2 y13 , z 0 = µ03 z13 , (6)

此处 µ1 , µ2 , µ03 是可逆元. 又知 λ 整除 x0 , y 0 , z 0 之一, 不妨设 λ|z 0 , 由 (4) 式即知

z 0 = µ3 λ3(s−1) v1 ,

这里 µ3 是可逆元, λ - v1 . 代入 (5) 式, 立得

µ1 x31 + µ2 y13 + µ3 λ3(s−1) v1 = 0, (7)

其中 s − 1 > 1, x1 y1 v1 6= 0, λ - x1 y1 v1 .

(7) 式与 (2) 式是十分类似的. 我们不难证明 µ1 = ±µ2 . 事实上, 把 (7) 式


mod λ3 , 利用 x1 , y1 ≡ ±1 (mod λ) 以及 µ1 , µ2 都是可逆元 (即只能是 ±1, ±ω, ±ω 2 ),
即可得出 µ1 = ±µ2 . 用 µ1 去除 (7) 式, 立得

x31 + (±y1 )3 + µ0 λ3(s−1) v13 = 0. (8)

此式与 (2) 式完全相同, 即 x1 , ±y1 , v1 是形如 (2) 式的方程的又一组解, 而且具


有较少的不可分解的因子数目. 这就是我们所要找的矛盾. ¤

习 题

1. 设 R 是整环. 如果对于 R 的每个极大理想 m, Rm 都是 D. V. R., 且对每


个非零元素 a ∈ R, R 中只有有限多个极大理想包含 a, 证明 R 是 Dedekind 整
环.
2. 设 D 是 Dedekind 整环, a 是 D 的非零理想. 证明 D/a 中每个理想都是
主理想. 由此导出 D 的任一理想都可由至多两个元素生成.
3. 证明只有有限多个极大理想的 Dedekind 整环是 P. I. D..
4. 设 R 是局部整环, 但不是域, 其极大理想 m 是主理想, 且

\
mn = {0}.
n=1
· 156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证明 R 是离散赋值环.
5. 设 R 是整环, 举例说明 R 的分理想与其拟逆元的乘积不一定等于 R.
6. 设 R 是 Noether 整环. 证明: a 是 R 的分理想 ⇐⇒ a 是有限 R 模.
7. 设 R 是一个整环, α 是 R 的分理想, 试证下述三条件是等价的:
(1) a 是可逆的;
(2) a 是有限 R 模, 并且对 R 的任一素理想 p, 都有 aRp 可逆;
(3) a 是有限 R 模, 并且对 R 的任一极大理想 m, 都有 aRm 可逆.
8. 在本节例 1 中, 将 (x) 分解为素理想乘积.

9. 证明 Z[ 2] 是整数封闭的.

10. 证明 Z[ 2] 的因子类群为零.
11. 证明 Z[e2πi/5 ] 是欧几里得环.
12.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a, b, c 为 D 的理想. 证明
T T T
(1) a (b + c) = (a b) + (a c);
T T
(2) a + (b c) = (a + b) (a + c).

§2 整 数 扩 充

代数数论中讨论的代数整数环 D 是 Z 在一个代数扩域 K 中的整数闭包.


代数几何学中的一维正则多项式整环 k[x1 , · · · , xn ] 也是 k[x1 ] 在一个代数扩
域 k(x1 , · · · , xn ) 中的整数闭包, 此处 x1 是一个变量. 已知 Z 及 k[x1 ] 都是
Dedekind 整环. 我们要说明 D 及 k[x1 , · · · , xn ] 也是 Dedekind 整环. 不难看出,
D 及 k[x1 , · · · , xn ] 都是一维的及正规的. 我们仅须证明它们是 Noether 环.
我们先证明:

引理 1 设 D 是一个正规 Noether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一个有


限可离扩域, S 是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S 是一个有限 D 模.

证明 1) 设 n = [L : K]. 又设 Ω 是 K 的一代数闭包. 那么, 存在 σ1 , · · · , σn :


L → Ω 是 n 个 K 嵌入. 任取 a ∈ L, 参考第五章 §8, 有
X
Tr L/K (a) = σi (a).
i

因此, 如果 a 是对 D 整数相关的, 那么, Tr L/K (a) 也是对 D 整数相关的, 又在


K 中, 所以 Tr L/K (a) ∈ D.
2) 任取 L 的一组 K 基 {a1 , · · · , an }. 令 ai 满足
l
X
bij al−j
i = 0, bij ∈ D.
j=0
§2 整 数 扩 充 · 157 ·

那么, 上式乘以 bl−1 i0 以后, 不难得出 bi0 ai 是对 D 整数相关的. 因此, 存在 L 的


一组 K 基 {c1 , · · · , cn }, 使得 ci 对 D 皆为整数相关的.
X
3) 任取 r ∈ S, r = di ci , di ∈ K. 令
i

d = det[Tr L/K (ci cj )] 6= 0

(参见第五章 §8 定理 5.33). 于是
à !
X
D 3 Tr L/K (rcj ) = Tr L/K di ci cj
i
X
= di Tr L/K (ci cj ), j = 1, · · · , n.
i

由上面这一组线性方程式, 可以解出 di ,

di ∈ d−1 D.
X
于是, S (ci /d)D = M . M 显然是一个有限 D 模, 而 D 是 Noether 环, 所
i
以, S 是有限 D 模. ¤

系 S 是 Noether 环.

当 L 不是 K 的可离扩域时, 我们需要下面的引理.
n
引理 2 设 L 是 K 的纯不可离扩域, p 为 K 的特征, Lp K. 又设 S 是
T
一个以 L 为其比域的 Dedekind 整环. 那么, S K 也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T
证明 令 q = pn , D = S K. 利用定理 8.1, 我们仅须证明 D 的非零理想 I
都是可逆的. 已知 SI 是可逆的, 因此存在 ai ∈ I, si ∈ (SI)−1 = (S : SI), 使
X
ai si = 1. (1)
i

q 是特征 p 的方幂, 所以上式取 q 次方以后, 得


X
aqi sqi = 1, sqi ∈ Lq K, (2)
i
X X
ai aq−1
i sqi = ai bi = 1, (3)
i i

此处 bi = aq−1
i sqi ∈ K. 我们又有 bi I I q sqi S, 所以
T
bi I K S = D,
· 158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也即 bi ∈ (D : I) = I −1 . 从 (3) 式立得
X
1= ai bi ∈ II −1 ,
i

即 II −1 D, 又显然 II −1 D, 所以 II −1 = D. ¤

应用上面的引理, 我们可以证明:

定理 8.3 设 D 是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一个有限扩


域, S 是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S 也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证明 设 L0 是 K 在 L 中的可离闭包, D0 是 D 在 L0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D0 是一维正规环. 应用引理 1 的系, D0 是 Noether 环. 因此 D0 是 Dedekind 整
环.
L 是 L0 的纯不可离扩域. 根据第五章的定理 5.20, 存在一个 q = pl , 使
Lq L0 . 令 Ω 是 L 的一个代数闭包, 在 Ω 中取

L∗ = (L0 )1/q L,

那么, 映射

σ : L∗ → L0 ,
x 7→ xq

是一个同构. 令 D∗ = σ −1 (D0 ). 显然, D∗ 也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T
我们要说明 D∗ L = S. 如此, 则由于 (L∗ )q = L0 L, 应用引理 2, 即得 S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任取 a ∈ S, 令 b = aq ∈ L0 . 因为 a 是对 D0 整数相关的. 所以 b 也对 D0 整
数相关. 而 D0 是整数封闭的, 因此, b ∈ D0 , 即有
T
a ∈ σ −1 (D0 ) = D∗ , S D∗ L.
T
反过来, 任取 c ∈ D∗ L, 则 cq ∈ D0 . 于是 c 对 D0 是整数相关的, 所以 c ∈ S,
T
即 D∗ L S. ¤

定义 8.3 设 L 是 Q 的一个有限扩域, D 是 Z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称 D 为 L 的代数整数环.

定理 8.4 (古典理想理论) 在一个代数整数环 D 中, 每一个理想 I 都可以


唯一地分解成素理想的乘积.

证明 应用定理 8.3 及 8.1. ¤


§2 整 数 扩 充 · 159 ·

设 D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p 是 D 的一个素理想. 设 L 是


K 的一个有限扩域, S 是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根据定理 8.3, S 也是一
个 Dedekind 整环. 因此, 我们有
Y
pS = qei i , qi 6= qj (i 6= j), (∗)
i
T T
此处 qi 是 S 的素理想. 显然有 qi D p. 而 p 是极大理想, 1 ∈ qi D, 于是
T
qi D = p, ∀i.
T
反之, 设 S 的素理想 q 满足 q D = p, 那么
Y
q pS = qei i ,
i

于是, 必有某个 i, 使 q qi , 即有 q = qi .
令 v 是与 p 相应的赋值, 即 Rv = Dp ; wi 是与 qi 相应的赋值, 即 Rwi = Sqi .
那么
T T T T
mwi D = mwi S D = qi D = p.

所以
T
mwi Dp = pDp = mv .

不难看出, wi 是 v 在 L 的一个扩充. 根据 (∗) 式, 我们又有

pSqi = qei i Spi .

因此 v 的全序群 Gv 对 wi 的全序群 Gwi 的指数 (即 wi 对 v 的缩分歧指数) 为

[Gwi : Gv ] = ei .

我们知道,

∆wi = Rwi /mwi = S/qi , ∆v = Rv /mv = D/p.

所以, wi 对 v 的相对次数为

fi = [∆wi : ∆v ] = [S/qi : D/p].

定义 8.4 考虑上文, 我们定义 qi 对 p 的缩分歧指数为 wi 对 v 的缩分歧


指数 ei ; qi 对 p 的相对次数 (或称剩余次数) 为 wi 对 v 的相对次数 fi .

我们立得下面的定理.
· 160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定理 8.5 1) 设 D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p 是它的一个


非零素理想. 设 L 是 K 的一个有限扩域, S 是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一个
Dedekind 整环). 令
Y
pS = qei i , qi 6= qj (i 6= j).
i

那么
X
ei fi 6 [L : K],
i

这里 fi 表示 qi 对 p 的相对次数.
2) 更进一步, 如果 L 是 K 的可离扩域, 那么, 我们有
X
ei fi = [L : K].
i

证明 应用定理 7.15 及定理 7.19. ¤

下面的定理将联系到域论中的伽罗瓦理论.

定理 8.6 1) 条件如同定理 8.5 的 1), 又假设 L 是 K 的正规扩域. 那么, 所


有的 ei 都相等, 令它是 e; 所有的 fi 都相等, 令它是 f . 又令 qi 的个数是 g. 我
们有 ef g 6 [L : K].
2) 更进一步, 如果 L 是 K 的伽罗瓦扩域, 则有

ef g = [L : K].

伽罗瓦群在 {q1 , q2 , · · · , qg } 上有传递性.

证明 令 G 是 L 的 K 自同构群. 先证明 G 在 {q1 , q2 , · · · , qg } 上的作用是


封闭的. 而且有传递性. 任取 σ ∈ G. 显然, 如果 a ∈ S, 那么 a 对 D 整数相关,
所以 σ(a) 对 D 也整数相关, σ(a) ∈ S, 即有 σ(S) = S. 又知
T
σ(qi ) D p,
T
所以 σ(qi ) D = p. 显然 σ(qi ) 是 S 的素理想, 按照定理 8.4 后面的讨论, σ(qi ) ∈
{q1 , · · · , qg }, 即 σ 在 {q1 , · · · , qg } 上的作用是封闭的. 现假设存在 qj 不属于 q1
的轨道
Orb (q1 ) = {q1 , · · · , qi }.
S S S S
那么, qj q1 ··· qi . 取 a ∈ qj \(q1 · · · qi ). 不难看出,
S S
σr (a) ∈ q1 ··· qi (∀σr ∈ G).
§2 整 数 扩 充 · 161 ·

令 s = [L : K]/o(G), 则
à !s
Y T
σr (a) = NL/K (a) ∈ qj D=p q1 ,
σr ∈G

所以必有某个 r, 使 σr (a) ∈ q1 . 这是自相矛盾的. 因此, G 作用在 {q1 , · · · , qg }


上是传递的.
由此易见, 所有的 ei 都相同, 所有的 fi 也都相同. 本定理的其余部分, 可以
自定理 8.5 导出. ¤

例 5 我们现在来举一个例子 (F. K. Schmidt), 说明定理 8.5 及定理 7.15


的不等式并不一定能由等式来代替. 任何一个一秩离散赋值环 Rv 是一维正规
Noether 整环, 因此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令 {z0 , z1 , · · · , zn , · · · } 是对 k0 = Z/(p) 代数无关的. 令

k = k0 (z0 , z1 , · · · , zn , · · · ), K = k(x, y),

ϕ(x) = z0p + z1p xp + · · · + znp xnp + · · · ∈ k[[x]].

现在要说明 σ : k(x, y) → k((x)), σ(x) = x, σ(y) = ϕ(x) 是嵌入. 这就是说,


x, ϕ(x) 是代数无关的. 假设 f (X, Y ) ∈ k[X, Y ] 是 x, ϕ(x) 满足的不可分解的多
项式. 令 k1 为 k0 添加 f 的所有系数所得到的 k0 的扩域. 那么, k1 是由 k0 有限
生成的域. 因此有 f (X, Y ) ∈ k1 [X, Y ] 以及 tr deg(k1 /k0 ) < ∞.
显然, X - f (X, Y ), 即 f (0, Y ) 6= 0. 已知 f (x, ϕ(x)) = 0, 故

f (0, ϕ(0)) = f (0, z0p ) = 0.

所以, z0 对 k1 是代数相关的. 令

f (X, X p Y + z0p ) = X l f1 (X, Y ), X - f1 (X, Y ),

那么 f1 (X, Y ) ∈ k1 [X, Y ], 以及

f1 (x, z1p + · · · + znp x(n−1)p + · · · ) = 0,

立得
f1 (0, z1p ) = 0.

所以 z1 对 k1 代数相关. 以此类推, 不难得出, k0 上的代数无关集 {z0 , · · · ,


zn , · · · } 中每个元素都对 k1 代数相关.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 σ : k(x, y) → k((x))
是一个嵌入.
· 162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应用 σ, 一秩离散赋值环 Ru = k[[x]] 在 k(x, y) 上引生一个一秩离散赋值 v.


不难看出, Gv = Gu ≈ Z, ∆v = ∆u = k.
我们现在要作一个纯不可离扩域

L = k(x, y)[y 0 ] = k(x, y 0 ),

此处 y 0 = y 1/p . 不难看出, v 在 L 上只有唯一的扩充 w, 它是由

σ 0 : k(x, y 0 ) → k((x)),
σ 0 (x) = x, σ 0 (y 0 ) = z0 + z1 x + · · · + zn xn + · · ·

引生的. 此时, Gw = Gv ≈ Z, ∆w = ∆v = k, 所以

e = 1, f = 1, ef < p = [L : K]. ¤

设 C 是 n 维仿射空间的不可分解的曲线. 这就是说, C 的多项式函数环


k[C] = k[x1 , · · · , xn ]/p 是一维的整环, 这里 p = F (C). 又设 C 是无奇异点的曲
线, 则对 k[C] 的任意素理想 q, k[C]q 是正则局部环, 应用定理 6.45, 它是唯一分
解的整环, 因此是正规环. 于是, 根据定理 7.22,
\
k[C] = k[C]q

是一个正规环. 这样, 我们就证明了:

定理 8.7 设 k[C] 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无奇异点的仿射曲线 C 的多项式函


数环, 那么, k[C]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

习 题

1. 设 D 是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K 为有限扩张, S 为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p 为 D 的一个非零理想. 证明 SDp 为主理想整环.
2. 设 R 是主理想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K 是有限可离扩张, R 在 L 中的
整数闭包为 S. 证明 S 是自由 R 模, 且

rank R S = [L : K].

3. 本习题 (Kummer 引理) 给出一大类 Dedekind 环在扩充时素理想分解式


的求法.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 D 的比域, L/K 是有限可离扩张, D 在 L 中
的整数闭包为 S, 且存在 θ ∈ S, 使得 S = D[θ]. 设 θ 满足 K 上的首一不可约多
§3 判别式及差积 · 163 ·

项式为 f (x). 对于 D 的非零素理想 p, 设

f (x) (mod p) = f 1 (x)e1 · · · f g (x)eg ,

其中 f i 均为 (D/p)[x] 中首一不可约多项式, 两两互异. 证明

pS = qe11 · · · qegg ,

其中 qi 皆为 S 中的素理想, qi = (fi (θ), p), 而 fi (x) 是 D[x] 中的多项式, 满足下


列三个条件: (a) 首一; (b) deg fi = deg f i ; (c) fi (x) (mod p) = f i (x).

4. 在 Q( −5) 中分解 (3),(5),(7),(11) 为素理想乘积.
5. 设 ζ = exp(2πi/15). 将理想 (3) 和 (5) 在 Q(ζ) 中分解为素理想的乘积.
6. 证明 S = C[x, y]/(x2 − y 3 ) 不是 Dedekind 整环, 并画出 x2 − y 3 = 0 的实
图形.
7. 证明 S = C[x, y]/(x2 − y(y 2 − 1)(y 2 − 4) · · · (y 2 − g 2 )) 是一个 Dedekind 整
环 (其中 g 为正整数), 并画出相应的实图形.
8. 符号如习题 7. 在 S 中将理想 (x) 及 (y − n) 分解为素理想的乘积 (n 为
整数).

§3 判别式及差积

在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学中, 用到的 Dedekind 整环 D, 都分别包含一个主


理想整环 Z 或 k[x], 因此可以看成一个 Dedekind 整环的整数扩充. 从 Dedekind
整环扩充的观点来看, 有两个问题: 一是求它在一个代数扩域中的整数闭包, 另
一个是考虑分歧点的问题.
我们先考虑第二个问题. 设有两个 Dedekind 整环 D S. S 是 D 的整数扩
充. 任取 D 的一个素理想 p, 令
Y
pS = qei i .
i

定义 8.5 如果 ei = 1, 且 S/qi 是 D/p 的可离扩域, 则称 qi 对 D 是非分


歧的. 如果所有的 qi 都是非分歧的. 则称 p 对 S 是非分歧的.

例6 1) 令 S = C[x, y], x, y 满足

y 2 − x(x − 1)(x − 2) = 0,

D = C[x]. 如果 a 6= 0, 1, 2, 令 p = (x − a), 以及
p p
β1 = a(a − 1)(a − 2), β2 = − a(a − 1)(a − 2),
q1 = (x − a, y − β1 ), q2 = (x − a, y − β2 ).
· 164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pS = q1 q2 .

这些 p, q1 , q2 都是非分歧的. 令 b = 0, 1, 2. 不难看出

(x − b)S = (x − b, y)2 .

所以, (x − b), (x − b, y) 都是分歧的. 请看图 8.2. 因为事实上这两个曲面不相交,


所以在三维空间中无法作出图解, 一定要到高维空间才行.

图 8.2

分歧点即是复叠映射的分支点. 我们向 x 平面作复叠映射. 在 x 平面上看,


有三个点 x = 0, 1, 2, 其像源都不足两个点. 它们上面有分支点 (0,0),(1,0),(2,0).
2) 令 S = C[x, y], x, y 满足

f (x, y) = y 2 (y − 1) − x3 − 1 = 0.

应用代数几何学, 不难看出, 上面的方程式定义了无奇异点的曲线, 因此 S 是一


个 Dedekind 整环. 令 D = C[x]. 不难看出

[C(x, y) : C(x)] = 3.

任取 D 的素理想 p = (x − a), 令
Y
pS = qei i .
i

应用定理 8.5, 我们有


X
ei fi 6 [C(x, y) : C(x)] = 3.
i
§3 判别式及差积 · 165 ·

考虑 f (x, y) 的 y 判别式 Dis y (f (x, y)). 经计算得出


¯ ¯
¯ 1 −1 0 −x3 − 1 0 ¯
¯ ¯
¯ ¯
¯0 1 −1 0 −x − 1 ¯¯
3
¯
¯ ¯
Dis y (f (x, y)) = ¯ 3 −2 0 0 0 ¯
¯ ¯
¯0 3 −2 0 0 ¯
¯ ¯
¯ ¯
¯0 0 3 −2 0 ¯
= (27x3 + 31)(x3 + 1).

令 g(x) = Dis y (f (x, y)). 当 a 不满足 g(x) = 0 时, f (a, y) 有 3 个不同的根


β1 , β2 , β3 . 因此
3
Y
(x − a)S = (x − a, y − βi ).
i=1

于是 e1 = e2 = e3 = 1, f1 = f2 = f3 = 1. 因为 D/(x − a) = C, 其特征是零, 所
以定义 8.5 中的 “可离扩域” 的条件也满足了. 因此, 这些 p = (x − a) 都是非分
歧的.
g(x) = 0 有 6 个解. 我们试取 x = −1 来讨论. 我们得出

(x + 1)S = (x + 1, y)2 (x + 1, y − 1).

所以 (x + 1, y) 是分歧的, (x + 1, y − 1) 是非分歧的. 我们无法作出图解. 但是如


果只考虑实数部分, 可以作出如图 8.3 的示意图.

图 8.3

从另外的观点来看,

Dis y (f (x, y)) = (f (x, y), fy (x, y)) = fy (x, y)S


· 166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因为在 S 里, f (x, y) = 0), 这也就是说,

g(x)S = (fy (x, y)) = (3y 2 − 2y)S. ¤

所以, 我们通过计算 fy (x, y) 便可得出分歧的理想.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 先引入下面的定理, 其证明留待以后再补.

定理 8.8 设 D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一个有


限可离扩域, S 是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我们又设 S = D[y], f (y) 是 y 对 K 的
极小多项式. 那么, f 0 (y) 规定了 S 的所有的分歧理想, 即 S 的素理想 q 是分歧
的 ⇐⇒ q 是 f 0 (y)S 的素理想因子.

一般说来, S = D[y] 的条件不能满足. Dedekind 曾举出例子 (见 Hasse 著


《 Number Theory 》). 为了处理一般的情形, 我们引入 “互余模” 的概念.
考虑 L 是 K 的一个有限可离扩域. 那么, 迹函数 Tr L/K (α) 相当于内积. 我
们有下面的引理.

引理 1 设 [L : K] = n. 任取 a1 , · · · , an ∈ K 以及 L 的一组 K 基 {ω1 , · · ·, ωn },
那么, 存在唯一的一个 α ∈ L, 使得

Tr L/K (αωi ) = ai (∀i = 1, · · · , n).


X
证明 令α= xj ωj , xj 是待定系数. 那么
j

X
Tr L/K (αωi ) = xj Tr L/K (ωi ωj ) = ai (i = 1, · · · , n)
j

是一组线性方程式. 根据定理 5.33, 它的系数行列式

det(Tr L/K (ωi ωj )) 6= 0.

所以有唯一解. ¤

应用上面的引理即知, 任给 L 的一组基 {ω1 , · · · , ωn }, 都存在 L 的一组互余


基 {ω10 , · · · , ωn0 }, 使
Tr L/K (ωi ωj0 ) = δij ,

这里 δij 是 Kronecker 符号. 互余基也即是共轭基.


设 R 是一个正规环, 以 K 为比域, L 是 K 的有限可离扩域. 又设 T 是 L 的
子集. 那么, 集合
T 0 = {z ∈ L : Tr L/K (zT ) R}
§3 判别式及差积 · 167 ·

称为 T 对 R 的互余集. 显然有

T1 T2 =⇒ T10 T20 .

当 T 是 L 的子环, 而且 T 的比域是 L 时, 则称 T 0 是 T 对 R 的互余模. 我们看


几个例子.
X
例 7 1) 设 {ω1 , · · · , ωn } 是 L 的一组 K 基, T = Rωi . 任取 t0 ∈ T 0 , 令
i
X
t0 = ai ωi0 , ai ∈ K,
i

其中 {ω10 , · · · , ωn0 } 是 L 的互余基. 那么

aj = Tr L/K (t0 ωj ) ∈ R.
X
由此不难看出, T 0 = Rωj0 , (T 0 )0 = T .
j
i−1
2) 又设 ωi = α (i = 1, · · · , n), 其余如上. 令 α 对 K 的极小多项式为
Y
f (x) = xn + b1 xn−1 + · · · + bn = (x − αi ),
i

其中 α1 = α, αi 在 L 的一个代数闭包 Ω 中. 应用内插法的公式,
Xn
f (x) αir
0 (α )
= xr , r = 0, 1, · · · , n − 1.
i=1
x − αi f i

上式又可以改写为
µ ¶
f (x) αr
Tr L/K = xr , r = 0, 1, · · · , n − 1. (1)
x − α f 0 (α)
f (x)
我们研究 . 应用下面的计算
x−α
f (x) f (x) − f (α) X xn−i − αn−i
= = bi (2)
x−α x−α i
x−α
X
= bi (xn−i−1 + αxn−i−2 + · · · + αn−i−1 )
i
= c0 xn−1 + c1 xn−2 + · · · + cn−1 ,

其中 

 c0 = b0 = 1,


 c = b + b α = b + α,
1 1 0 1
(3)

 ············



cn−1 = bn−1 + bn−2 α + · · · + b0 αn
· 168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以 (2) 式代入 (1) 式, 比较两边的系数, 立得


µ ¶
cn−1−i r
Tr L/K · α = δir .
f 0 (α)

因此 ½ ¾
c0 c1 cn−1
, ,··· , 0
f 0 (α) f 0 (α) f (α)
X cn−i
是 L 的互余基. T 的互余模 T 0 = R.
i
f 0 (α)
3) 更进一步, 设 α 对 R 是整数相关的. 那么, b1 , · · · , bn ∈ R, 所以

1 α αn−1 1
T0 = R + R + · · · + R= 0 R,
f 0 (α) f 0 (α) f 0 (α) f (α)

此时 (T 0 )−1 = f 0 (α)T . ¤

定理 8.9 设 T, R 如上.
1) T 对 R 的互余模 T 0 是 T 的一个分理想;
2) (T 0 )−1 是 T 的一个非零理想.

证明 1) 如 §2 中引理 1 的证明.
2) T 0 T . 显然. ¤

定义 8.6 符号如上. (T 0 )−1 称为 T 在 R 上的差积 (或表差式), 用符号


DT /R 表示之.

讨论 重新考虑定理 8.8. 应用例 7 的 3), 我们知道

DS/D = f 0 (y)S.

那么, 定理 8.8 无非是说, 在 S = D[y] 时, DS/D 规定了 S 的所有的分歧理想. 下


面, 我们将对一般的情形证明这一点.

设 R 是 Dedekind 整环, T 是 R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T 也是 Dedekind


整环. 于是, 差积 DT /R 可以写成 T 的素理想的乘积
Y
DT /R = qm(q) .
q

自然, 除了有限多个素理想 q 之外, m(q) 皆为零. m(q) 称为 q 对 R 的差积指数.


T
设 p = q R,
Y e(q )
pT = qe(q) qi i , qi 6= q.
i
§3 判别式及差积 · 169 ·

那么, e(q) 是 q 的缩分歧指数. 我们要比较 m(q) 及 e(q) − 1. 请注意, e(q) > 1


时, q 是一个对 R 的分歧素理想.
我们先证明差积可以局部化. 见下定理.

定理 8.10 设 R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一个有


限可离扩域, T 是 R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任取 R 的一个素理想 p. 令 M = R\p.
以 RM 及 TM 分别表示 R 及 T 对分母系 M 的分式化, 那么,

DT /R TM = DTM /RM .

证明 显然, RM = Rp 也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TM 是它在 L 中的整数


闭包.
. 任取 a = a0 /m ∈ DT /R TM , 此处 a0 ∈ DT /R , m ∈ M . 再任取 TM 对 RM
的互余模 (TM )0 的一个元素 b. 我们只须证明 ab ∈ TM 便足够了. 因为, 这样
就有
a ∈ ((TM )0 )−1 = DTM /RM .

已知 Tr (bTM ) RM . 那么, Tr (bT ) RM . 又已知 T 是一个有限 R 模, 所


以 Tr (bT ) 的所有元素有一个公分母 m0 . 这就是说,

Tr (m0 bT ) = m0 Tr (bT ) R.

换言之, m0 b ∈ T 0 , 此处 T 0 是 T 对 R 的互余模. 应用 a0 的性质, 立得 a0 m0 b ∈ T .


所以
ab = (a0 m0 b)/(mm0 ) ∈ TM .

. 任取 a ∈ DTM /RM . 再任取 b ∈ T 0 (T 对 R 的互余模). 显然

Tr (bTM ) RM ,

即 b ∈ (TM )0 (TM 对 RM 的互余模). 于是, ab ∈ RM . 现在我们在 T 0 中变动 b,


即考虑
U = {ab : b ∈ T 0 }.

因为 T 0 是一个有限 R 模, 所以 U 也是一个有限 R 模. 那么, U 的所有元素有


一个公分母 m. 这就是说, mab ∈ R(∀b ∈ T 0 ), 也即

ma ∈ DT /R , a ∈ DT /R TM . ¤
T
系 设 q 在 p 之上, (即 q R = p). 那么, m(q) 等于 qTM 对 RM 的差积
指数.
· 170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为证明定理 8.11, 我们先证明下面的引理.

引理 2 设 R 是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有限可离扩域,


T 是 R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令 p 是 R 的素理想,
g
Y
pT = qei i .
i=1

又令 σ, σi 为下面的典型映射

σ : R → R/p = k,
σi : T → T /qi = ki , i = 1, · · · , g.

那么, 对于 a ∈ T , 恒有
g
X
σ(Tr L/K (a)) = ei Tr ki /k (σi (a)).
i=1
X
证明 设 n = [L : K] = ei fi , 其中 fi = [ki : k] (定理 8.5).
i
应用定理 7.15 的 1) 的证明, 我们可以选取 L 的 K 基

{bis cit : i = 1, · · · , g, s = 1, · · · , ei , t = 1, · · · , fi },

使
1) bis , cit ∈ T (=⇒ bis cit ∈ T );
2) {σi (cit ) : t = 1, · · · , fi } 是 ki 对 k 的基;
3) σj (cit ) = 0, ∀j 6= i;
4) bis ∈ qs−1
i \qsi .
将基 {bis cit } 先按 t, 次按 s, 再按 i 的次序排好:

{b11 c11 , b11 c12 , · · · , b11 c1f1 , b12 c11 , · · · , b12 c1f1 , · · · , bgeg cg1 , · · · ,
bgeg cgfg } = {ω1 , · · · , ωn }.

令 A 为矩阵 [aij ]n×n , 此处 aij 是如下定义的:


n
X
aωi = aij ωj .
j=1

那么,
X
Tr L/K (a) = Tr A = aii .
i
eX
1 f1 eX
1 f1

V1 = Rωl , V2 = Rωl , · · · ,
l=1 l=f1 +1
§3 判别式及差积 · 171 ·

eX
1 f1

V e1 = Rωl .
l=(e1 −1)f1 +1
e1 fX
1 +e2 f2

Ve1 +1 = Rωl , · · · ,
l=e1 f1 +1
e1 fX
1 +e2 f2

Ve1 +e2 = Rωl , · · · .


l=e1 f1 +(e2 −1)f2 +1

显然, V1 V2 ··· Ve1 , Ve1 +1


Ve1 +2 ··· Ve1 +e2 , · · · . 现在我们考察
X
σ(Tr L/K (a)) = σ( aii ).

为此, 考虑映射
σ : T → T /pT.

自然, T /pT 是 n 维 k 向量空间, 它以 {σ(ω1 ), · · · , σ(ωn )} 为一组基. 令 Ui = σ(Vi ),


显然, Ui 是在 σ(A) 作用下的不变子空间, 这里

σ(A) = [σ(aij )]n×n .

现取 U1 U2 ··· Ue1 来研究. 不难看出, 对于 i = 1, 2, · · · , e1 − 1, 都有

Ui /Ui+1 ≈ qi−1 i
1 /q1 ≈ T /q1 = k1 ,

还有 Ue1 ≈ k1 . 并且 σ(A) 在它们上面的线性作用都等于 σ1 (a) 在 k 向量空间


k1 上的作用. 因此, 同样地考虑

Ue1 +1 Ue1 +2 ··· Ue1 +e2 , · · ·

之后, 立得
X
σ(Tr L/K (a)) = ei Tr ki /k (σi (a)). ¤
i

定理 8.11 设 R 是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有限可离扩


域, T 是 R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任给 T 的素理想 q, 设
T
q R = p.

令 m 与 e 分别是 q 对 R 的差积指数及缩分歧指数. 那么, 我们恒有

m > e − 1.

更进一步说, m = e − 1 ⇐⇒ e 不是 R/p 的特征的倍数, 并且 T /q 是 R/p 的可离


扩域.
· 172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证明 应用定理 8.10, 我们可以局部化, 即假设 R 是一秩离散赋值环. 设


p = Rπ. 令
Y Y
pT = T π = qei i , DT /R = qm
i ,
i

i i
Y Y
则T = 0
q−m
i
i
. 所谓 mi > ei − 1, 无非是说 q1−e
i
i
T 0.
i i
Y Y
任取 a ∈ q1−e
i
i
, 则 aπ ∈ qi , aπ ∈ qi (∀i). 令 N 是 K 的包含 L 的最小
i i
正规扩域. 那么 aπ 在 N 中的所有共轭元, 必然也有同样的性质. 由此不难导出
X T
Tr L/K (aπ) = aπ 的共轭元 ∈ qi R = p,

也即
πTr L/K (a) = Tr L/K (aπ) ∈ Rπ, Tr L/K (a) ∈ R.
Y
因为对于任给的 a ∈ q1−e
i
i
, 我们恒有 Tr (a) ∈ R, 于是
i

Tr L/K (aT ) R,

即 a ∈ T 0 . 至此定理的第一部分已证完.
现在我们证明定理的第二部分:
⇐=. 因为 T /q 是 R/p 的可离扩域, 所以存在 b ∈ T /q, 使

Tr (b) 6= 0.
Y ³ Y
应用上面的讨论, 令 q = q1 . 由于 qei i 与 q1 是互为极大的 即 qei i + q1 =
i>1 i>1
´ Y
R , 于是可以找到 b 的像源 b ∈ qei i . 那么, 应用上面的引理, 即有
i>1

σ(Tr L/K (b)) = e1 Tr k1 /k (b) 6= 0,

此处 k1 = T /q1 , k = R/p. 于是, (b/π) ∈ q−e


1 , Tr L/K (b/π) ∈ R (为什么?). 所以
1

b/π ∈ T 0 . 假若 m1 > e1 , 则有

q−e
1
1
q1−m1 T 0.

因此, 从 b/π ∈ q−e1 , b/π ∈ T 0 , 立得 m1 = e1 − 1.


=⇒. 假设 e1 是 R/p(= k) 的特征的倍数, 或者 T /q1 (= k1 ) 是 k 的不可离扩
域. 令
Y
q∗ = q−e
1
1
q1−e
i
i
.
i>1
§3 判别式及差积 · 173 ·

任取 c ∈ q∗ . 那么 cπ ∈ qi (∀i > 1). 又用上面的引理,

σ(Tr L/K (cπ)) = e1 Tr k1 /k (σ1 (cπ)) = 0.

所以 Tr L/K (cπ) ∈ Rπ. 故有

πTr L/K (c) = Tr L/K (cπ) ∈ Rπ, Tr L/K (c) ∈ R,

那么, Tr L/K (cT ) R(∀c ∈ q∗ ), 所以 q∗ T 0 , 即有 m1 > e1 . ¤

定理 8.12 T 的素理想 q 对 R 是分歧的 ⇐⇒ q|DL/K .

证明 应用上定理, 立得. ¤

系 定理 8.8.

证明 见定义 8.6 后面的讨论. ¤

从定理 8.12 中, 我们立刻得知只有有限多个 q ∈ T 是分歧的. 在黎曼曲面


论中, 有更精确的 Hurwitz 公式:
X
2gc1 − 2 = (2gc2 − 2)n + (e(p) − 1),
p

此处, n 是黎曼曲面 C1 对 C2 的复叠次数, gci (i = 1, 2) 是 Ci 的亏格.


定理 8.12 告诉我们 T 中对 R 分歧的素理想 q 的分布情形. 但是, R 的分歧
T
的素理想 p = q R 的分布情形呢? 固然, 我们可以先求 DT /R , 再把 DT /R 的素
理想因子 q 与 R 相交以得出 p. 这种方法繁复不便. 我们要用判别式的方法来
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返回来研究定理 8.8. 那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情形. 在一个代数封闭域 Ω
里, 求首一多项式 f (x) 的分解式
n
Y
f (x) = (x − yi ), y = y1 ,
i=1
Y
那么, f 0 (y1 ) = (y1 − yi ). 而 f (x) 的判别式为
i>1
 
n
Y Y
Dis x f (x) =  (yj − yi ) = NL/K (f 0 (y1 )).
j=1 i6=j

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不难看出, 检查重根的判别式 Dis x f (x) 与差积 (在这里是


f 0 (y1 ) 的范数) 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我们要探明的.
· 174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相对于几何学而言, 范数的作用相当于投影, 而且照顾到代数重数. 因此, 自


然的, 我们对于理想 I T . 也定义它的 “范理想”(对应到 R 所规定的代数多样
体的点集) 如下:
Y
定义 8.7 设 I = qni i 是 T 的理想. 那么, I 的范理想定义为
Y T
NL/K (I) = (qi R)ni fi ,

此处 fi 是 qi 对 R 的剩余次数 (即相对次数).

讨论 不难看出, 映射 NL/K 具有下列的性质:


1) NL/K (I · J) = NL/K (I) · NL/K (J), I J =⇒ NL/K (I) NL/K (J);
2) 当 K L F 时, NL/K (NF/L (I)) = NF/K (I);
3) 令 I 是 R 的理想, n = [L : K], 那么, NL/K (T · I) = I n .

上面的性质 3) 是说, 任取点集 (对应于 I), 先找出此点集在映射 NL/K 下的


像源 (对应于 T · I. 一般言之, 每个点都有 n 个点为像源), 再投影下来, 此点集
的重数将增加到 n 倍. 此结论的证法如下: 我们仅须考虑 I 是素理想 p 的情形.
X
那么, 只要利用 ei fi = n 便可以得出结论了.
i
我们现在证明两个引理.

引理 3 任取 a ∈ T . 那么 NL/K (T a) = RNL/K (a).

证明 请注意, NL/K 对理想 T a 及对元素 a 是分别定义的. 这个引理是要


说明这两个定义是一致的. 以下分两个步骤来证明.
1) 假定 L 是 K 的伽罗瓦扩域, G 是伽罗瓦群. 我们用下面的符号:
Y
Ta = qv(q,a) .
q

考虑
Y
T NL/K (a) = qv(q,N(a)) .
q

因为
Y
N(a)(= NL/K (a)) = σ(a),
σ∈G

所以
X X
v(q, N(a)) = v(q, σ(a)) = v(σ −1 (q), a).
σ∈G σ∈G
§3 判别式及差积 · 175 ·

应用定理 8.7, 在上式中, 每一个 σ −1 (q) 都出现 ef 次, 而且一共有 g 个不同的


σ −1 (q) (即 q1 , · · · , qg ). 因此上式可以缩写成
g
X
v(q, N(a)) = ef v(qi , a).
i=1

现在考虑在 R 中的分解式, 用下面的符号


Y
Rb = pu(p,b) , b ∈ R.
p
T
令p=q R, b = N(a). 那么
Y
p= qei .
T
qi R=p
P
比较上面三式, 不难得出 u(p, N(a)) = f v(qi , a). 从而
Y T Y Y T
N(T a) = (q R)v(q,a)f = (q R)v(q,a)f
q p q
T
R=p
Y P
= p f v(qi ,a) = RN(a).
p

2) 在一般情形下, 令 L∗ 是 K 的包含 L 的最小伽罗瓦扩域, T ∗ 是 R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那么, L∗ 也是 L 的伽罗瓦扩域. 因此我们可以用 1) 以及上面定
义 8.7 后面的讨论中的 1), 2), 3).
令 n = [L : K], m = [L∗ : L]. 那么

(NL/K (T a))m = NL/K (T a)m (公式 1)



= NL/K (NL∗ /L (T a)) (公式 3)

= NL∗ /K (T a) (公式 2)
= RNL∗ /K (a) (步骤 1)
= RNL/K (NL∗ /L (a)) (公式 2)
m m
= RNL/K (a ) = R(NL/K (a)) .

利用 Dedekind 整环的理想的唯一分解定理, 立得本引理. ¤

下面的引理 4 进一步阐明了 NL/K 对理想及元素的两个定义是一致的.

引理 4 理想 NL/K (I) 是由 I 的元素的范数生成的, 即是由

{NL/K (a) : a ∈ I}

生成的理想.
· 176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证明 因为 (a) I, 由引理 3, 显然有

(N(a)) = N((a)) N(I),


Y
所以 N(I) 包含 {N(a) : a ∈ I} 所生成的理想 J. 令 I = qni i , 则
i
Y P Y
f (qi )ni l
N(I) = p = pjj ,
T
p=qi R pj |l

其中
X
lj = f (qi )ni .
qi |pj T

再令
Y m
J= pj j .
pj

我们已经说明了 lj 6 mj . 现在只要证明: 任给一个 pj , 必有一个 a ∈ I, 使


l l +1
N(a) ∈ pjj \pjj .

因为这样我们即可得出
N(a) J =⇒ lj > mj .

应用引理 1, 我们只要找到 a ∈ I, 使
T
a ∈ qni i \qni i +1 , ∀qi R = pj .

简而言之. 因为 a ∈ I =⇒ a ∈ qni i , 所以即是求 a ∈ I, 使


T
a ∈ qni i +1 , ∀qi R = pj .

用 T 的理想唯一分解的性质, 知
Y
I) qni i +1 ,
T
qi R=pj

所以可以找到这样的 a. ¤

我们定义 T 对 R 的 “判别式” 如下.

定义 8.8 令 T 对 R 的差积是 DT /R . 那么, T 对 R 的判别式定义为

δT /R = NL/K (DT /R ).
§3 判别式及差积 · 177 ·

讨论 从上面的定义, 立得判别式 δT /R 规定了 R 的分歧理想. 下面的定理


将说明, 如此定义的判别式 δT /R 与第五章 §8 定义的域判别式

det[Tr L/K (ui uj )] = Dis (u1 , · · · , un )

的关系, 从而提供了直接计算 δT /R 的方法.

定理 8.13 符号如上. 任取 L 在 T 中的一组 K 基 {u1 , · · · , un }. 令 d(u) =


Dis (u1 , · · · , un ). 那么
1) δT /R 是由所有的 d(u) 生成的理想;
2) δT /R = R · d(u) ⇐⇒ {u1 , · · · , un } 是 T 的一组 R 基.

证明 1) 令 J 为由所有的 d(u) 生成的理想. 本定理是要比较理想 δT /R , J


及 R · d(u). 应用 R 是 Dedekind 整环的性质, 我们仅须研究它们对任意一素理
想 p 的指数. 已知差积 DT /R 可以局部化 (定理 8.10), 那么, 显然的, δT /R 也可
以局部化. 为了书写方便起见, 我们令 δ = δT /R .
任取 R 的一个素理想 p, 令 M = R\p. 我们现在考虑 RM (= Rp ), TM , δM (=
δRM ) 等. 已知 RM 是一个一秩离散赋值环, 所以是一个主理想整环. 易见 TM
是主理想整环 RM 的有限生成模. 因此, 根据第四章, 有 {u1 , · · · , un } TM , 使
n
M
TM = RM u i .
i=1

自然, {u1 , · · · , un } 是 L 对 K 的一组基. 取它的互余基 {v1 , · · · , vn }, 即

Tr L/K (ui vj ) = δij .

那么, {v1 , · · · , vn } 即是 TM 对 RM 的互余模 (TM )0 的一组 RM 基, 即


n
M
(TM )0 = RM · vj .
j=1

又因为 TM 只有有限多个素理想, 根据本章 §1 的习题 3, TM 也是一个主理


想整环. 那么, (TM )0 作为 TM 的一个分理想, 是由一个元素 b ∈ L 生成的, 即
(TM )0 = TM · b. 因此
{bu1 , · · · , bun }
是 (TM )0 对 RM 的一组基. 计算这组基的判别式, 令 c(α) 表示 c 在 L 的一个代
数闭包 Ω 中的共轭元素,

d(bu1 , · · · , bun ) = det[Tr L/K (bui buj )]


" n #
X
= det (bui )(α) (buj )(α)
α=1
· 178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 2
(bu1 )(1) ··· (bun )(1)
 .. .. 
= det 
 . .


(bu1 )(n) ··· (bun )(n)
 2
b(1) 0
 (2) 
 b 
 
 
= det  
 .. 
 . 
 
0 b(n)
 (1) 
(1) 2
u1 ··· un
 . .. 

× det  .. 
. 
(n) (n)
u1 ··· un
2
= N(b) d(u).

考虑 (TM )0 的两组基 {v1 , · · · , vn } 及 {bu1 , · · · , bun } 的关系式, 立刻可以导出


N(b)2 d(u)/d(v) 是 RM 的可逆元. 又因为 v 是 u 的互余基, 我们自然有 d(u)d(v) =
1. 所以
(N(b)d(u))2 = N(b)2 d(u)/d(v)

是 RM 的可逆元. 因此 N(b)d(u) 必是 RM 的可逆元. 于是

N(b)−1 RM = d(u)RM .

我们知道 (见引理 4)δM 是由 DM (= DT /R TM = DTM /RM ) 的所有元素 a 的


范数 N(a) 生成的. 又知

0
a ∈ DM ⇐⇒ aTM TM ⇐⇒ ab ∈ TM .

由此立得
δM = N(b)−1 RM = d(u)RM .

现在我们任取 L 对 K 的基 {u01 , · · · , u0n }, 此处 u0i ∈ T . 那么, 它的判别


式 d(u0 ) 在 RM 中是 d(u) 的倍数. 因此, 对任给的素理想 p 而言 (有相应的
M = R\p 及相应的 {u1 , · · · , un }), 总有

d(u0 ) ∈ d(u)RM = δM .

那么, 考虑 p 的指数, 立得 d(u0 ) ∈ δ, 所以 J δ.


§3 判别式及差积 · 179 ·

我们现在要证明 δ 是由所有 d(u0 ) 生成的. 对于上述的 {u1 , · · · , un }, 乘以


RM 的可逆元素, 可以消去分母. 故不妨令 ui ∈ T (∀i). 此时 d(u) ∈ R, 且它的 p
的指数 = δ 的 p 的指数, 因此,

J 的 p 的指数 6 δ 的 p 的指数,

即J δ. 上面又已证过 J δ, 所以 J = δ.
2) ⇐=. 在给出的条件下, {u1 , · · · , un } 显然是 TM 对 RM 的一组基. 上面已
证 d(u)RM = δM , 此式对任意 p 都成立, 所以立得

d(u)R = δ.

=⇒. 设 δ = d(u)R. 考虑对任给的素理想 p 取局部化如上, 则 δM =


d(u)RM , 此处 M = R\p. 任取 TM 对 RM 的一组基 {u001 , · · · , u00n }. 考虑它与
{u1 , · · · , un } 的关系式, 不难导出 {u1 , · · · , un } 是 TM 对 RM 的一组基. 现在要
证明 {u1 , · · · , un } 是 T 对 R 的基.
任取 a ∈ T , 可以写成
X
a= ai ui , ai ∈ K.
i

在 TM 中考虑上式, 立得 ai ∈ RM (= Rp ). 所以
T T
ai ∈ RM = Rp = R. ¤

例 8 我们考虑 Q 的二次扩域的代数整数环 T . 令 L = Q( m), m ∈ Z, 不
妨令 m 没有重因子. 于是 m 6≡ 0 (mod 4). 我们先计算 T .
√ √ √
任取 a + b m ∈ L, a, b ∈ Q. 它的共轭元素是 a − b m. 那么, a + b m 对
Z 为整数相关的充要条件是:
√ √
(a + b m) + (a − b m) = 2a ∈ Z,


√ √
(a + b m)(a − b m) = a2 − b2 m ∈ Z.

不难导出, a = a0 /2, b = b0 /2, a0 , b0 ∈ Z 以及 (a0 )2 − (b0 )2 m ≡ 0 (mod 4). 因此有下


面的结论:

1) 如果 m ≡ 2, 3 (mod 4), 则 a + b m ∈ T ⇐⇒ a, b ∈ Z;

2) 如果 m ≡ 1 (mod 4), 则 a + b m ∈ T ⇐⇒ a0 , b0 同时是奇数或偶数.
于是, T 可以如下写出:
· 180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1) 如果 m ≡ 2, 3 (mod 4), 则 T = Z[ m];

2) 如果 m ≡ 1 (mod 4), 则 T = Z[(1 + m)/2]. 应用定理 8.8 及 8.13, 立得

1) 如果 m ≡ 2, 3 (mod 4), 则差积 DT /Z = 2 mT , 判别式 δT /Z = 4mZ;

2) 如果 m ≡ 1 (mod 4), 则差积 DT /Z = mT , 判别式 δT /Z = mZ.

如果令 m = −1, 立得 2Z 在扩域 Q[ −1] 中是分歧的. 参考第一章 §5. ¤

例9 令 p(6= 2) 是一个素数. 我们考虑割圆多项式

ϕp (x) = (xp − 1)/(x − 1)

(参看第五章 §6 例 7 、例 16 的讨论). 令 ζ 是它的一个根. 我们将证明 Z[ζ] 即是


L = Q[ζ] 的代数整数环 T , 并求其判别式及差积.
已知 ϕp (x) = xp−1 + xp−2 + · · · + x + 1 是不可分解的, 所以

[Q[ζ] : Q] = p − 1.

又知 ζ ∈ T, ζ − 1 ∈ T , 以及 ζ − 1 满足下面的方程式

F (x) = (x + 1)p−1 + (x + 1)p−2 + · · · + 1


= xp−1 + pxp−2 + · · · + p = 0,

因此, NL/Q (ζ − 1) = p.
我们又知
p−1
Y
ϕp (x) = (x − ζ i ),
i=1

以 x = 1 代入, 得
p−1
Y
p= (1 − ζ i ).
i=1

任取 i, j, 我们可以求出 lij ∈ Z, 使 ζ i = (ζ j )lij (换句话说, ζ i , ζ j 都是本原单位


根). 那么,
(1 − ζ i )/(1 − ζ j ) ∈ Z[ζ] T.

因此
p = (1 − ζ)p−1 ε, ε 为 T 的可逆元.

考虑 NL/Q (1 − ζ) = p, 立得 q = (1 − ζ)T 是一个素理想. 在扩域 L 中, (p) 的缩


分歧指数 e = p − 1(= [L : Q]), 所以 f = 1, g = 1.
到此为止, 我们还不知道 T . 为此现在我们来计算 δT /Z . 再用定理 8.13, 求
T 及差积 DT /Z .
§3 判别式及差积 · 181 ·

我们用局部化的方法: 对 p 取局部化, Z(p) Tq , 而且 (p) = qp−1 . 不难看


出, 一秩离散赋值环

Tq = Z(p) + (1 − ζ)Z(p) + · · · + (1 − ζ)p−2 Z(p) .

应用定理 8.13, 有

δTq /Z(p) = (d(1, ζ − 1, · · · , (ζ − 1)p−2 ))


Ãp−1 ! Ãp−1 !
Y Y
0 i 0 i
= F (ζ − 1) = ϕp (ζ )
i=1 i=1
Ãp−1 !
Y p(ζ i )p−1
= = pp−2 Z.
i=1
ζ −i − 1

又在域扩张 Q[ζ]/Q 下, 考虑 d(1, ζ − 1, · · · , (ζ − 1)p−2 ), 自然也得同数 pp−2 . 根据


定理 8.13, δT /Z |pp−2 Z. 所以 δT /Z 没有别的素理想因子. 那么, 因为判别式 δT /Z
可以局部化, 所以易于得出
δT /Z = pp−2 Z.

再次应用定理 8.13, 立得 T = Z[1 − ζ] = Z[ζ].


应用定理 8.8, 我们得出 DT /Z = (ϕ0p (ζ)). ¤

例 10 我们讨论不满足定理 8.8 的条件的情形. 前文提过, Dedekind 找出了


数论的例子. 现在我们就代数曲线论的范围来研究. 已知在这个范围内, Dedekind
整环 T 相当于无奇异点的仿射曲线 C 的多项式函数环. 定理 8.8 的条件即是对
适当选取的 x, y 而言,
T = C[x, y] C[x].

换言之, C 是一个平面曲线. 那么, 只要找出一个无法表现成仿射平面曲线的仿


射空间曲线, 便足以使定理 8.8 的条件不成立了.
我们可以取一个射影平面曲线 C PC2 . 选取 C 的一点 P , 使 P 不为任意
典型因子 (参见附录 2) 的零点集, 即

(2g − 2)P 6= K0 ,

此处 g 是 C 的亏格, K 是任取的典型因子. 那么 C\P 可以表现成一个仿射空


间曲线, 但是不能表现成仿射平面曲线.
具体一点, 令 C 是由 x4 + (x − z)4 = y 4 定义的射影平面曲线. 令

P = (a, 1, 0),
· 182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此处 a4 = 1/2. 那么, C 的亏格 g = 3, 典型因子的零点集 K0 = 直线与 C 的交


集. 不难看出, 没有直线 l 与 C 交于 (2 × 3 − 2)P = 4P , 即没有直线 l 仅与 C 交
于 P 点. 这时, C\P 不能表示为仿射平面曲线, 它的多项式函数环也因此不能
写成 C[u, v].
请看代数几何学的专书, 以了解这个例子. ¤

习 题

1.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L/K 是有限可离扩张, D 在 L 中


的整数闭包为 S, T 为 L 的子集, T 0 为 T 对 D 的互余集. 证明:
(1) 对 a ∈ K ∗ , (aT )0 = a−1 T 0 ;
(2) 若 T S, 则 T T 0;
(3) 若 T 为 L 的非零分理想, 则 T 0 亦是 L 的非零分理想.
2. 符号如题 1, 证明
\ \
T0 = (Dp T 0 ) = (Dp T )0 ,
p D p D

其中 p 取遍 D 中的素理想, (Dp T )0 表示 Dp T 对 Dp 的互余集.


3.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L/K 与 F/L 均为有限可离扩张,
D 在 L 及 F 中的整数闭包分别为 S 和 R. 证明:

DR/D = DR/S · DS/D ,

其中 D 为差积.
4. 符号如题 3. 证明

δF/K = (δL/K )[F :L] NL/K (δF/L )

(δ 为判别式).
5.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L/K, E/K 为有限可离扩张, 且 L
和 E 在 K 的同一代数闭包内, D 在 L 及 E 中的整数闭包分别为 S 和 R, D 在
T
LE 中的整数闭包为 O, L E = K, (δS/D , δR/D ) = (1). 证明:

δO/D = (δS/D )[E:K] (δR/D )[L:K] .

6. D, K, L, S 均如上题. 设 p 为 D 的一个非零素理想, p 在 L 中有 r 个不
b K
同的素因子 q1 , q2 , · · · , qr . D, b 分别表示 D 和 K 在 p-adic 拓扑下的完备化, Sbi
§3 判别式及差积 · 183 ·

b i 分别表示 S 和 L 在 qi -adic 拓扑下的完备化. 证明对 S 的任一理想 a, 有


和L
r
Y
b=
NL/K (a)D NLbi /Kb (aSbi ).
i=1

7. 设 D 为 Dedekind 环, K 为 D 的比域, V 是 K 上的 n 维向量空间. 如果


V 的子集 M 满足条件: (a) M 是有限 D 模; (b) M 中含有 V 的一组 K 基, 则
称 M 是一个 D 格. 证明:
\
(1) 对任一 D 格 M , M = Dp M ;
p∈Spec D

(2) 任给两个 D 格 M 和 N , 总有 a ∈ D, 使 aM N;
(3) 任给两个 D 格 M 和 N , 则对于几乎所有的 p ∈ Spec D, 都有

Dp M = Dp N.

8. 设 M, N 是 D 格, 且都是自由 D 模, M 和 N 作为 D 模的基分别为
{x1 , x2 , · · · , xn } 和 {y1 , y2 , · · · , yn }. 再设
   
x1 y1
 .   . 
A .   . 
 .  =  . ,
xn yn

其中 A 为 K 上的 n × n 矩阵. 则定义 N 对 M 的 D模指数为 (det A)D, 记为


[M : N ]D .
若 M 和 N 不全是自由 D 模, 则定义模指数为
Y
[M : N ]D = (pDp )vp ([Dp M :Dp N ]Dp ) .
p∈Spec D\{(0)}

现设 L/K 为有限可离扩张, S 为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证明:


(1) 对 S 中任一非零理想 a(可视为 D 格), 有

NL/K (a) = [S : a]D .

(2) δS/D = [S 0 : S]D , 其中 S 0 为 S 对 D 的互余模.


9. 设 D, K, L, S, E, R, O 均如题 5. 设 p 为 D 的一个素理想, 满足

pS = q[L:K] ,

这里 q 是 S 中的素理想 (此时称 p 在 S 中全分歧, 参见第七章 §5 习题 8). 又 p


T
在 E 中非分歧, m 为 E 的一素理想, m S = p. 证明:
· 184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T
(1) K = L E;
(2) q 在 LE 中非分歧, m 在 LE 中全分歧.
10. 设 ζ = exp(2πi/pn ), 这里 p 是奇素数. 在 Q(ζ) 中将 (p) 分解为素理想
的乘积.
11. 设 ζ = exp(2πi/m), 其中 m 为正整数, m 为奇数或 4|m. 证明: p|m ⇐⇒
(p) 在 Q(ζ) 中分歧.
√ √ √
12. 证明: (2, 10) 不是 Z[ 10] 中的主理想. 由此可知 Z[ 10] 的因子类群
不等于零.
13. 设 S = C[x, y]/(x2 − y(y − 1)). 计算 δS/C[x] .
14. 设 S = C[x, y]/(x2 − y(y 2 − 1)). 分别计算 DS/C[x] 及 δS/C[x] .

§4 分 歧 论

设 D 是一个 Dedekind 整环, K 是它的比域, L 是 K 的有限可离扩域, S 是


D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在上一节中, 我们已经证明了, D 中只有有限多个素理想
pi 在 S 中是分歧的. 它们是由 S 对 D 的判别式规定了的. 同样, S 中只有有限
多个素理想 qj 是对 D 分歧的. 它们是由 S 对 D 的差积规定了的. 在本节中,
我们假定 L 是 K 的伽罗瓦扩域, 对一个特定的素理想 p D, 研究 p 在 S 中的
分歧状况.
以下, 令 G = G(L/K), 即为 L 对 K 的伽罗瓦群. 令 q 是一个特定的在 p
T
之上的素理想, 即 q 是 S 的素理想以及 q D = p.
显然, G 作用在 q 的共轭集 {q1 , · · · , qg } (即是 S 的所有在 p 之上的素理想
的集合) 上, 此处 q1 = q. 应用定理 8.6, q 的轨道

Orb (q) = {q1 , · · · , qg }.

我们有定义 (参看第二章):

定义 8.9 q 的分解群定义为

GZ = {σ : σ(q) = q} = q 的稳定子群 Stab (q).

讨论 1) 用第二章关于稳定子群的讨论, 可知 GZ 的阶

o(GZ ) = n/g = ef,

这里 n = [L : K], e, f 分别为 q 的缩分歧指数和剩余次数.


2) qi 的分解群 = σi GZ σi−1 , 即 GZ 的共轭子群, 此处 σi 满足

qi = σi (q).
§4 分 歧 论 · 185 ·

3) 德文 “Zerlegung” 是 “分解” 的意思, 因此, 我们用 GZ 表示分解群.

令 KZ 为 GZ 的不变域. KZ 称为 q 的分解域. 应用伽罗瓦理论, 立得


L KZ K, L 是 KZ 的伽罗瓦扩域, 而且其伽罗瓦群

G(L/KZ ) ≈ GZ , [L : KZ ] = ef, [KZ : K] = g.


T
令 DZ 是 D 在 KZ 中的整数闭包, qZ = q DZ .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8.14 1) 我们有下面的关系式: qZ S = qe . 这就是说, q 是 qZ 之上的


唯一的素理想, 而且 q 对 DZ 的缩分歧指数等于 q 对 D 的缩分歧指数. 自然的,
q 对 DZ 的剩余次数 f 等于 q 对 D 的剩余次数.
2) 更进一步说, 如果 GZ 是 G 的正规子群, 那么, KZ 自然是 K 的伽罗瓦扩
域. 此时
g
Y T
pDZ = (qi )Z , (qi )Z = qi DZ .
i=1

证明 1) 应用 GZ 的定义, 它的元素 σ 全部保持 q 映到自身, 因此, 在 GZ


作用下, Orb (q) = {q}. 用定理 8.6, 立得 q 是 qZ 之上的唯一的素理想, 即

qZ S = qe ,

我们现在要证明 e = e∗ .
令 f ∗ = [S/q : DZ /qZ ]. 考虑 D/p DZ /qZ S/q, 不难得出

f ∗ 6 f = [S/q : D/p].

显然, pS = pDZ S, pDZ = qaZ I, a > 1, I 是 DZ 的理想, 从此立得


∗ Y
qae IS = pS = qe qei .
i>1

由 Dedekind 整环的理想唯一分解定理, 即知

ae∗ 6 e =⇒ e∗ 6 e.

又显然 e∗ f ∗ = [L : KZ ] = ef , 结合前面已证的 f ∗ 6 f , 立得

e = e∗ , f = f ∗ , a = 1.

2) 上面已证 a = 1 以及 [DZ /qZ : D/p] = 1. 从定理 8.6 立刻导出, qZ 在 KZ


中有 g 个不同的共轭理想, 以及
Y
pDZ = (qi )Z . ¤
i
· 186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讨论 当 G 是交换群时, 每一个子群都是正规子群. 令
Y
pS = qei .

因为 qi 的分解群是互相共轭的,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 它们全相等. 因此, GZ , KZ


是所有 qi 共有的. 上定理说, 在 KZ 里,
Y T
pDZ = (qi DZ ),
T
即 pDZ 分解成 g 个不同的素理想. 自然, 每一个 qi DZ 对 D 的缩分歧指数及
剩余次数都是 1. 换句话说, 从 K 到 KZ 作域的扩充时, 单纯而完全地表现了素
理想 p 的分解现象.

以下我们进一步求 KZ 的扩域, 以单纯而完全地表现素理想 q 的剩余次数.


我们给出定义:

定义 8.10 令 GT = {σ ∈ G : σ(a) ≡ a (mod q), ∀a ∈ S}. 称 GT 为 q 的惯


性群.

讨论 1) 任取 σ ∈ GT , a ∈ q. 那么

σ(a) ≡ a ≡ 0 (mod q),

即 σ(a) ∈ q. 换句话说, σ(q) q. 以 σ −1 代入此式, 又得

q σ(q).

所以 σ(q) = q. 这也就是说 GT 是 GZ 的子群.


2) 更进一步说, GT 是 GZ 的正规子群. 任取 σ ∈ GT , τ ∈ GZ , a ∈ S, 则有

τ στ −1 (a) − a = τ (στ −1 (a) − τ −1 (a)).

由于 στ −1 (a) − τ −1 (a) ∈ q, τ (q) = q, 所以

τ στ −1 (a) − a ∈ q.

即 τ στ −1 ∈ GT .
3) 德文 “Trägheit” 是 “惯性” 的意思, 所以我们用 GT 表示惯性群. ¤

令 KT 表示 GT 的不变域. KT 称为 q 的惯性域. 用伽罗瓦理论, 我们根据


上面的讨论, 即知
K KZ KT L,
而且 L 对 KT , KT 对 KZ 都是伽罗瓦扩域, 它们的伽罗瓦群分别是 GT 及
T
GZ /GT . 令 DT 是 D 在 KT 中的整数闭包, qT = q DT . 我们有下面的
定理:
§4 分 歧 论 · 187 ·

定理 8.15 1) S/q 是 D/p 的正规扩域, 它的伽罗瓦群与 GZ /GT 同构;


∗ ∗
2) 令 L 为 D/p 在 S/q 中的可离闭包, f0 = [L : D/p], p0 为 D/p 的特征
数, [S/q : D/p] = f0 · (p0 )m . 那么,

[KT : KZ ] = f0 , qZ DT = qT .

自然, qT 对 KZ 的缩分歧指数是 1, 剩余次数是 f0 .


3) [L : KT ] = e(p0 )m , [S/q : DT /qT ] = (p0 )m , S/q 是 DT /qT 的纯不可离扩域,
qT D = qe . 自然, q 对 KT 的缩分歧指数是 e, 剩余次数是 (p0 )m .

证明 1) 及 2). 任取 α ∈ S/q, 令 a 是 α 的像源. 设 a 对 K 的极小多项


式为
f (x) = xn + c1 xn−1 + · · · + cn , cn ∈ D.
因为 L 是 K 的正规扩域, 所以上式可以分解成
n
Y
f (x) = (x − ai ), ai ∈ S, a1 = a.
i=1

对 q 取剩余, 立得
n
Y
f (x) = (x − αi ), α1 = α.
i=1

因而 α 对 D/p 的极小多项式必是 f (x) 的因子, 它在 S/q 中有所有的根. 我们立


刻导出 S/q 是 D/p 的正规扩域.
令 G 为 S/q 对 D/p 的自同构群. 我们定义由 σ → σ 所引生的映射
GZ /GT → G, 这里
σ(α) = σ(a), σ ∈ GZ .
显然, 这个定义与 α 的像源 a 的选取无关. 且

σ 为幺映射 ⇐⇒ σ(a) − a ∈ q(∀a ∈ S) ⇐⇒ σ ∈ GT .

因此, 这个映射的定义是良好的, 而且是一个单射.


∗ ∗
显然, G 是 L 对 D/p 的伽罗瓦群. 应用定理 5.21, L 是 D/p 的一单扩域,

故可设 L = (D/p)[b]. 任取 σ 0 ∈ G, 我们要证明, 存在一个 σ ∈ G, 使 σ = σ 0 .
这样就建立了 GZ /GT 到 G 的单满映射, 因而不难看出, 二者是同构的. 要验证
σ = σ 0 , 只要证明 σ(b) = σ 0 (b) 即可.
令 b 是 b 的像源. 又令 bj ∈ S 是 b 对于 KZ 的共轭元素. 这里 b1 = b. 那么,
与前面一样, b 对于 DZ /qZ 的共轭元素不出 {b1 , · · · , bj , · · · } 之外. 我们应用定
理 8.14, 不难导出
[DZ /qZ : D/p] = 1,
· 188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即 DZ /qZ = D/p. 因此, b 对于 D/p 的共轭元素也不出 {b1 , · · · , bj , · · · } 之外.


于是 σ 0 (b) = bj (对某个 j). 自然有一个 σ ∈ GZ , 使 σ(b) = bj . 那么, σ 0 = σ. 这
样就证明了 1).

这样, 即有 [KT : KZ ] = o(GZ /GT ) = [L : D/p] = f0 . 我们把上面的讨论,
应用到 K ∗ = KT L 的情形 (即以 K ∗ 取代上面的 K). 那么, KZ∗ = KT∗ = K ∗ ,
相应的群 G∗Z = G∗T = G∗ . 于是

f0∗ = [KT∗ : KZ∗ ] = 1.

这就是说 S/q 是 D∗ /p∗ = DT /qT 的纯不可离扩域. 换言之,



L DT /qT , [DT /qT : D/q] > f0 .

又从另外一方面来考虑, 我们有

[DT /qT : D/p] · e(qT ) 6 f0 ,



其中 e(qT ) 为 qT 对 K 的缩分歧指数. 因此立得 DT /qT = L ,

[DT /qT : D/p] = [DT /qT : DZ /qZ ] = f0 ,

qT 对 DZ 的缩分歧指数等于 1, qZ DT = qT .
3) 已经知道 [L : KZ ] = ef = ef0 · (p0 )m , [KT : KZ ] = f0 , 所以

[L : KT ] = e · (p0 )m .

显然, qT S = qe , 那么, q 对 KT 的剩余次数必然是 (p0 )m . ¤

讨论 上面两个定理是说, 从 K 到 L 的伽罗瓦扩张, 可以插入两个扩域: 从


K 到 KZ , 分开了 p 上面的素理想 {qZ }; 任取出一个 qZ , 再从 KZ 扩充到 KT ,
此时单纯地显现了商域 (或称剩余域) 的可离扩张, qZ 并无分解现象, 也无缩分
歧指数的增加; 从 KT 扩充到 L, 此时显现了缩分歧指数的全部增加, 以及商域
的纯不可离扩张. 我们可以列出下表:

域扩张次数 g f0 e · (p0 )m
域 K KZ KT L
整 环 D DZ DT S
素 理 想 p qZ qT q
剩余次数 1 f0 (p0 )m
缩分歧指数 1 1 e
§4 分 歧 论 · 189 ·

定义 8.11 应用上面的记号, 我们定义 q 对 D 的 分歧指数为 e · (p0 )m .



例 11 参考例 8. 令 L 是 Q 的二次扩域, L = Q( m), m ∈ Z, m 无重因
子. 那么, L 显然是 Q 的伽罗瓦扩域. 令 T 是 L 的代数整数环. 根据例 8 的计
算, 我们已知:

1) 如果 m ≡ 2, 3 (mod 4) 则差积 DT /Z = 2 mT , 判别式

δT /Z = 4mZ;

2) 如果 m ≡ 1 (mod 4), 则差积 DT /Z = mT , 判别式

δT /Z = mZ.

因此, 我们立刻算出 Z 中对 L 分歧的素数如下:


1) p 是 m 的奇素因子;
2) 如果 m ≡ 2, 3 (mod 4), 则 2 也是分歧素数.
在这种情形下, pT = q2 T .
我们考虑其余的素数 p - m.
√ T
1) 如果 m ≡ 2, 3 (mod 4), 则 T = Z+Z m. 令 q 为 T 的素理想, q Z = pZ.
√ √
那么, 令 σ : Z[x] → T = Z[ m] 为 σ(x) = m 引生的环映射, 则

T /q ≈ Z[x]/σ −1 (q) ≈ ((Z/pZ)[x]/(x2 − m))/q,

其中 q 为 σ −1 (q) 在自然映射

Z[x] → (Z/pZ)[x] → (Z/pZ)[x]/(x2 − m)

下的像.
如果方程式 x2 − m = 0 在 Z/pZ 中有解, 则
L
(Z/pZ)[x]/(x2 − m) ≈ (Z/pZ) (Z/pZ),

于是不难看出, T /q = Z/pZ, 即 f = [T /q : Z/pZ] = 1, g = 2. 所以

pT = q1 q2 , q1 6= q2 .

我们称这种 p 为分解型的. 请注意, 上面的条件 (x2 − m = 0 在 Z/pZ 中有解)


µ ¶
m
即是 Legendre 符号 = 1.
p
如果方程式 x2 − m = 0 在 Z/pZ 中无解, 则不难看出

T /q = (Z/pZ)[ m], [T /q : Z/pZ] = 2, g = 1.
· 190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此时 pT = q. 我们称这样的 p 为惯性型的. 这时的条件即是 Legendre 符号


µ ¶
m
= −1.
p
2) 如果 m ≡ 1 (mod 4), 则奇素数的分解情况与 1) 全同. 但关于素数 2 的讨

论并没有完成. 令 e∗ = (1 + m)/2, 那么 T = Z[e∗ ]. e∗ 对于 Q 的极小方程式是

x2 − x − (m − 1)/4 = 0.

上式 mod 2 以后, 当 m ≡ 1 (mod 8) 时, 此方程式在 (Z/2Z)[x] 中可以分解. 此时


2 是分解型的. 当 m ≡ 5 (mod 8) 时, 此方程式在 Z/2Z 中无根, 2 是惯性型的.
当 p 是分解型时, KZ = KT = L, GZ = GT = {e};
当 p 是惯性型时, K = KZ , KT = L, GZ = {e, τ } = G, GT = {e};
当 p 是分歧型时, K = KZ = KT , GZ = GT = G = {e, τ }, 上面的 τ 是由
√ √
m 7→ − m 引生出的 L 的自同构. ¤

例 12 参考例 9. 令 p 是一个奇素数. 我们考虑割圆多项式

ϕp (x) = (xp − 1)/(x − 1).

令 ζ 是它的一个根. 则 Q[ζ] = L 的代数整数环 T = Z[ζ].


我们已经知道 δT /Z = (pp−2 ), DT /Z = (ϕ0p (ζ)) = ((1 − ζ)p−2 ). 因此, 在有理
素数中, p 是唯一的分歧素数,

pT = (1 − ζ)p−1 T.

对 (1 − ζ) 而言, K = KZ = KT .
任取一个素数 p1 6= p. 不难看出, 它的缩分歧指数 e = 1, 而且因为 Z/p1 Z
是完全域, 所以, 上面定理中的 f0 = f .
已知 L 对 Q 的伽罗瓦群 G 是循环群, o(G) = p − 1, 所以在 m|p − 1 时, 它
有唯一的 m 阶子群. 因此, 对一个固定的 p1 , 想要决定 GZ , GT 等, 无非是决定
它们的阶.
已知 p1 (6= p) 是非分歧的, e = 1, 所以 f g = p − 1. 我们现在来计算 f . 令 q1
T
是 T 的素理想, q1 Z = p1 Z. 令

σ : Z[x] → T = Z[ζ]

为 σ(x) = ζ 引生的环映射, 则
p
T /q ≈ Z[x]/σ −1 (q) ≈ ((Z/p1 Z)[x]/(ϕp (x))) q,
§4 分 歧 论 · 191 ·

其中 ϕp (x) 为 ϕp (x) 在自然映射 Z[x] → (Z/p1 Z)[x] 下的像, q 为 σ −1 (q) 在


映射 Z[x] → (Z/p1 Z)[x] → (Z/p1 Z)[x]/(ϕp (x)) 下的像. 我们考虑 (Z/p1 Z)[x]/
(ϕp (x)). 易见
l
Y
ϕp (x) = hi (x), hi (x) ∈ (Z/p1 Z)[x],
i=1

其中诸 hi (x) 是不可分解的多项式, 而且两两不同 (因为 ϕp (x) 无重根). 于是


l
M l
M
(Z/p1 Z)[x]/(ϕp (x)) ≈ (Z/p1 Z)[x]/(hi (x)) = ki ,
i=1 i=1

此处 ki 都是域. 于是, 不难看出, T /q 与某个 ki 自然同构. 注意到 ϕp (x) 的每一


个根都是 p 次本原单位根, 应用伽罗瓦理论, 可知诸 hi (x) 次数皆相等. 令

f = deg hi (x),

则 f 即是 q 对 Q 的剩余次数. 易知 l = g.
现在我们要说明

f = min{f ∗ : f ∗ 为正整数, pf1 ≡ 1 (mod p)}.

这是因为, hi (x) 的任一个根 ζi (6= 1), 同时满足


pf −1
ζip = 1, ζi 1 = 1,

所以 p|pf1 − 1. 反之, 设有 f ∗ , 使 p|pf1 − 1. 那么,
f∗
(xp − 1)|(xp1 −1
− 1),

所以 xp − 1 的根在基数为 pf1 的有限域 k∗ 中. 立得 hi (x) 的根在 k∗ 中, 所以
f 6 f ∗.
上面我们已经算出了 f . 于是 g = (p−1)/f . 这样, 我们就可以知道 GZ (GT =
{e}) 及 KZ (KT = L = Q[ζ]). ¤

习 题

1.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L/K 为有限伽罗瓦扩张, F 为 L/K


的中间域, H = G(L/F ), q 为 L 中的素理想, q 关于 L/K 的分解群和惯性群分别
T T
为 GZ 和 GT . 证明:q 关于 L/F 的分解群和惯性群分别为 GZ H 及 GT H.
2.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F/K 为有限可离扩张, L 是包含 F
的 K 上的最小伽罗瓦扩域, p 是 D 的一个非零素理想. 证明:
· 192 · 第八章 Dedekind 整环

(1) p 在 F 内完全分裂 ⇐⇒ p 在 L 内完全分裂 (所谓 p 在 F 内完全分裂


(split completely), 即 p 在 F 内分解为 [F : K] 个不同的素因子);
(2) p 在 F 内非分歧 ⇐⇒ p 在 L 内非分歧.
3.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F/K, E/K 为有限可离扩张 (E, F
含于 K 的同一代数闭包当中). R 为 D 在 E 中的整数闭包, p 为 D 的一素理想,
T
q 为 R 的素理想, q D = p, 且 D/p 为完全域. 证明:
(1) 如果 p 在 F 中完全分裂, 则 q 在 EF 中完全分裂;
(2) 如果 p 在 F 中非分歧, 则 q 在 EF 中非分歧.
4. 设 D 为 Dedekind 整环, K 为其比域, L/K 为有限伽罗瓦扩张, S 为 D
T
在 L 中的整数闭包, q 为 S 中非零素理想, p = q D, q 的分解群和惯性群分别
记为 GZ 和 GT . 证明:
(1) GZ ∼ b K);
= G(L/ b
(2) GT 同构于 qSb 对 L/b K
b 的惯性群, 其中 L,
b Sb 和 K
b 分别表示 L, S (对
q-adic 拓扑) 和 K (对 p-adic 拓扑) 的完备化.
5. 设 K 为数域, L/K 为伽罗瓦扩张, D 和 S 分别表示 K 和 L 中的代数整
数环, q 为 S 中的非零素理想. 定义

Γ i = {σ ∈ G(L/K) : σ(x) ≡ x (mod qi+1 ), ∀x ∈ S}

(i = 1, 2, · · · ), 称 Γi 为 q 的第 i 个分歧群. 证明:
(1) GT Γ1 Γ2 ···;
(2) GT /Γ1 与域 S/q 的非零元素乘法群的某子群同构, 故 GT /Γ1 为循环群;
(3) Γi /Γi+1 (i = 1, 2, · · · ) 与 S/q 加法群的子群同构, 故为交换 p 群;
(4) q 的分解群 GZ 是可解群.
6. 设 ζ = exp(2πi/m), 其中 m 为奇数或 4|m. 令 Q(ζ) 的代数整数环为 R.
T
设 p 为素数, p 为 R 的一个素理想, p Z = pZ. 证明:
(1) [Q(ζ) : Q] = ϕ(m), ϕ 为尤拉函数;
(2) 若 p - m, 则 ζ i ≡ ζ i (mod p) ⇐⇒ i ≡ j (mod m);
(3) 若 p - m, 则
pR = p1 p2 · · · pg ,
其中 pi 为 R 中的素理想, pi 对 pZ 的剩余次数是使得

pf ≡ 1 (mod m)

成立的最小正整数 f , g = ϕ(m)/f ;
(4) 若 p|m, 令 m = pr m0 , (m0 , p) = 1. 则
r
pR = (p1 · · · pg )ϕ(p ) ,
§4 分 歧 论 · 193 ·

其中 pi 为 R 中的素理想, pi 对 pZ 的剩余次数是使得

pf ≡ 1 (mod m0 )

的最小正整数 f, g = ϕ(m0 )/f .


第九章 同调代数

§1 复 合 形

同调代数起源于拓扑学. 我们考虑如下的情形: 取一个三角形 (图 9.1). 令有


向三角形 ABC 为 a, 有向线段 AB, BC, CA 为 b1 , b2 , b3 , 三点 A, B, C 为 c1 , c2 , c3 .
又令 d 为边缘算子. 我们立得

d(a) = b1 + b2 + b3 ,

d(b1 ) = c2 − c1 , d(b2 ) = c3 − c2 , d(b3 ) = c1 − c3 ,


d(ci ) = 0, i = 1, 2, 3.

图 9.1

容易验证
d2 (a) = d(d(a)) = 0, d2 (bi ) = 0, i = 1, 2, 3.
§1 复 合 形 · 195 ·

我们可以引入代数结构: 令 C2 为 a 生成的自由交换群, C1 为 b1 , b2 , b3 生成的自


由交换群, C0 为 c1 , c2 , c3 生成的自由交换群. 我们自然扩充 d 为 C2 → C1 , C1 →
C0 , C0 → 0 的群映射, 得出下图:

d d d
C2 −−−→ C1 −−−→ C0 −−−→ 0.

为了清楚起见, 我们把上面的 d 用三种符号表示如下:

2d 1 d
0 d
C2 −−−→ C1 −−−→ C0 −−−→ 0.

显然, di 满足
di−1 di = 0, i = 1, 2.

我们注意到 “交换群” 是一种 “Z 模”, 因此, 可以推广上面的讨论到一般的环 R


的模上去.

定义 9.1 设 R 为一环. 所谓一个 R 复合形 (C, d), 即是一组 R 模 Ci , (i ∈


Z) 及 R 映射 di : Ci → Ci−1 , 满足 di−1 di = 0. 又设 (C, d), (C 0 , d0 ) 为两个 R 复
合形, 所谓 (C, d) 到 (C 0 , d0 ) 的映射 a 是指一组映射 αi : Ci → Ci0 , 使

αi−1 di = d0i αi ,

或写成
αd = dα.

也即是说, 下图
d
i
Ci −−−→ Ci−1
 
 

αi y αi−1
y
d0
Ci0 −−−
i 0
→ Ci−1

是可交换的.

例1 在上面讨论的拓扑学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令

C3 = C4 = · · · = 0, C−1 = C−2 = · · · = 0,
d3 = d4 = · · · = 0, d−1 = d−2 = · · · = 0.

则 (C, d) 成为一个满足定义 9.1 的 Z 复合形. ¤


· 196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例2 设 K = C[x, y, z],
L L
C0 = K, C−1 = Kdx Kdy Kdz,
L L
C−2 = K(dy ∧ dz) K(dz ∧ dx) K(dx ∧ dy),
C−3 = K(dx ∧ dy ∧ dz),

此处 “∧” 是外积, 即

dx ∧ dx = dy ∧ dy = dz ∧ dz = 0,
dx ∧ dy = −dy ∧ dx, dy ∧ dz = −dz ∧ dy, dz ∧ dx = −dx ∧ dz.

我们定义
∂f ∂f ∂f
d0 (f (x, y, z)) = dx + dy + dz,
∂x ∂y ∂z
d−1 (f1 dx + f2 dy + f3 dz)
µ ¶ µ ¶
∂f3 ∂f2 ∂f1 ∂f3
= − dy ∧ dz + − dz ∧ dx
∂y ∂z ∂z ∂x
µ ¶
∂f2 ∂f1
+ − dx ∧ dy
∂x ∂y
d−2 (f1 dy ∧ dz + f2 dz ∧ dx + f3 dx ∧ dy)
µ ¶
∂f1 ∂f2 ∂f3
= + + dx ∧ dy ∧ dz.
∂x ∂y ∂z

请注意: d0 即是高等微积分中的梯度算子, d−1 即旋度算子, d−2 即散度算子. 我


们定义其余的 Ci 及 di 皆为 0. 如此则定义出一个 C 复合形. ¤

设 (C, d) 是一个 R 复合形. 从下式

di di+1 Ci+1 = 0

立得 di+1 的像 di+1 Ci+1 包含在 di 的核之中. 我们常用 Zi 表示 di 的核, 其中


的元素称为 i 阶闭链, 或简称为闭链; 又用 Bi 表示 di+1 Ci+1 , 其中的元素称为 i
阶边缘, 或简称为边缘. 于是有 Bi Zi , 二者皆是 R 模.

定义 9.2 商模 Zi /Bi 称为 R 复合形 (C, d) 的 i 阶同调模, 记为 Hi =


Hi (C).

例3 计算上面两个例子的同调模. 在例 1 中,
L L
Z0 = Zc1 Zc2 Zc3 ,

B0 = Z(c2 − c1 ) + Z(c3 − c2 ) + Z(c1 − c3 ),


§1 复 合 形 · 197 ·

所以
H0 = Z0 /B0 ≈ Z.


Z1 = Z(b1 + b2 + b3 ) = B1 ,

所以
H1 = Z1 /B1 = 0.


Z2 = 0 = B2 ,

所以
H2 = Z2 /B2 = 0.

其余的 Hi 皆为 0.
现在计算例 2. 显然有

d0 (f (x, y, z)) = 0 ⇐⇒ f (x, y, z) ∈ C,

立得 H0 = Z0 /B0 = C/(0) ≈ C. 又有

d−1 (f1 dx + f2 dy + f3 dz) = 0


∂f3 ∂f2 ∂f1 ∂f3 ∂f2 ∂f1
⇐⇒ = , = , =
∂y ∂z ∂z ∂x ∂x ∂y
⇐⇒ 存在 g(x, y, z), 使得
d0 (g(x, y, z)) = f1 dx + f2 dy + f3 dz
(高等微积分定理)
⇐⇒ f1 dx + f2 dy + f3 dz ∈ B1 ,

所以 H−1 = Z−1 /B−1 = 0. 又有

d−2 (f1 dy ∧ dz + f2 dz ∧ dx + f3 dx ∧ dy) = 0


∂f1 ∂f2 ∂f3
⇐⇒ = = =0
∂x ∂y ∂z
⇐⇒ 存在 h1 dx + h2 dy + h3 dz, 使得
d−1 (h1 dx + h2 dy + h3 dz)
= f1 dy ∧ dz + f2 dz ∧ dx + f3 dx ∧ dy
(高等微积分定理)
⇐⇒ f1 dy ∧ dz + f2 dz ∧ dx + f3 dx ∧ dy ∈ B−2 ,
· 198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所以
H−2 = Z−2 /B−2 = 0.

又不难看出
Z−3 = K(dx ∧ dy ∧ dz),

及任取 g(x, y, z)dx ∧ dy ∧ dz, 总可以找到 f (x, y, z), 使得


∂f
= g(x, y, z),
∂x
也即
d−2 (f dy ∧ dz) = g(x, y, z)dx ∧ dy ∧ dz,

所以
H−3 = Z−3 /B−3 = 0.

其余的 Hi 皆为 0. ¤

请问读者, 本例中两次提到的高等微积分中的定理, 是指什么? 请向梯度、


旋度、散度三算子的方向去追查.

例 4 令 K = C((x)), 即所有的形式的亚纯函数构成的域. 令 C0 = K, C−1 =


Kdx; d0 的定义如下:
d0 f (x) = f 0 (x)dx.

我们定义其余的 Ci 及 di 皆为 0. 则 (C, d) 显然是 C 复合形. 现在我们来计算


Hi . 首先,
Z0 = C, B0 = 0,

所以
H0 = Z0 /B0 ≈ C.

不难看出, Z−1 = C−1 = Kdx. 任取 g(x) ∈ K,



X
g(x) = ai xi ,
i=−m

则, 存在 f (x) ∈ K, 使 f 0 (x) = g(x) ⇐⇒ a−1 = 0. 所以


( )
X
B−1 = ai xi dx : a−1 = 0 .
i

于是, 映射
r : H−1 = Z−1 /B−1 → C,
§1 复 合 形 · 199 ·

à !
X
i
r ai x dx = a−1
i

是同构. 所以 H−1 ≈ C. 这里的 r 即是复变函数论中的 “剩余映射”. 与前面的


例子相同, 其余的 Hi 皆为 0. ¤

如果对所有的 i < 0, Ci 皆为 0, 我们常称此种复合形为正复合形或链复合


形; 反之, 如果对所有的 i > 0, Ci 皆为 0, 则称此种复合形为负复合形或上链复
合形. 在上链复合形中, 通常改变符号, 记

C i = C−i , di = d−i ,

于是有
d0 d1 d2
0 −−−→ C 0 −−−→ C 1 −−−→ C 2 −−−→ · · · .

所有的术语也仿此改称为上闭链、上边缘、上同调模等.
当 Hi (C) = 0 时, 我们自然得出

Zi = Bi , ker di = im di+1 .

此时我们称复合形在 i 处是 “正合的”. 一般言之, 我们有

定义 9.3 设 A, B, C 是 R 模. 在下列图形中,
α β
A −−−→ B −−−→ C,

此处 α, β 是模映射, 如果有
im α = ker β,

则称上面的序列在 B 处是正合的, 或在中央处是正合的.

习 题

1. 计算 8 字形的同调模. 复合形如图.
2. 计算圆环面的同调模, 复合形如图. (把正方形两边对粘起来, 成为一个筒
形, 再把筒形的两圆边粘起来, 则成一圆环面.)
3. 计算实射影平面 (real projective plane) 的同调模: 复合形如图. (实射影
平面即粘合二维球面的对径点所得出的拓扑空间.)
4. 本节例 3 中所提到的 “高等微积分” 中的定理是什么?
5. 参考例 2 及例 3, 令

K = {三维空间 R3 上的可微函数}.
· 200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题1图 题2图

题3图

定义

C0 = K,
L L
C−1 = Kdx Kdy Kdz,
L L
C−2 = Kdy ∧ dz Kdz ∧ dx Kdx ∧ dy, C−3 = Kdx ∧ dy ∧ dz.

定义 d0 , d−1 , d−2 如例 2. 证明 H0 (C) ≈ R, 其余 Hi (C) = 0.


6. 仿照例 4, 用 C{{x}}={在 0 点附近的亚纯函数} 代替 C((x)), 构造复合
形 C, 再计算 Hi (C). 请注意 C{{x}} 的元素在 0 点的一个邻域 N \{0} 是解析
函数.
7. 设 K 是域, (C, d) 是一个 K 模复合形. 假设
X
dim Ci < +∞.

证明
X X
(−1)i dim Ci = (−1)i dim Hi (C).
§1 复 合 形 · 201 ·

8. 设 M 是一个 R 模, 令 Ci = M (i ∈ Z), 及 di = 0. 证明这样得到一个 R


模复合形, 并求 Hi (C).
9. 给定 R 模正合序列
α β
0 −−−→ M1 −−−→ M −−−→ M2 −−−→ 0,

我们令 Ci = 0(i 6 0), C1 = M2 , C2 = M, C3 = M1 , Cj = 0(j > 4). 又令


d2 = β, d3 = α, dj = 0(j 6= 2, 3). 证明这样得到一个 R 模复合形, 并求 Hi (C).
10. 设 G 是有限交换群, R = Z[G] 为整系数群环. 作 G 的笛卡儿乘积:
i+1
z }| {
i+1
G = G × G × · · · × G (i > 0),

令 Ci 是由 Gi+1 生成的自由交换群, 而 Cj = 0(j < 0). 对任意 g ∈ G, 定义它在


Gi 的基元素的作用为

g(g0 , g1 , · · · , gi ) = (gg0 , gg1 , · · · , ggi ).

按线性原则扩充为 R 在 Ci 上的作用, 使 Ci 成为 R 模. 定义 di 在 Ci 的基元素


上的作用为
i
X
di (g0 , · · · , gi ) = (−1)j (g0 , · · · , gj−1 , gj+1 , · · · , gi ) (i > 0),
j=0

di = 0 (i < 0).

再按线性原则扩充为 Ci 到 Ci−1 的 R 模映射. 证明这样得出一个 R 模复合形.


11. 设 α 是 R 模复合形 (C, d) 到 R 模复合形 (C 0 , d0 ) 的映射, 使下图

i d
· · · −−−→ Ci −−−→ Ci−1 −−−→ · · ·
 
 

αi y αi−1
y
d0
· · · −−−→ Ci0 −−−
i 0
→ Ci−1 −−−→ · · ·
L
交换. 令 Ci00 = Ci−1 Ci0 (i ∈ Z), 对 xi−1 ∈ Ci−1 和 x0i ∈ Ci0 , 定义

d00i (xi−1 , x0i ) = (−di−1 xi−1 , αi−1 xi−1 + d0i x0i ).

证明 (C 00 , d00 ) 是一个 R 模复合形.


12. 设 (C, d) 是 Z 模复合形, 其中每个 Ci 都是自由 Z 模, 证明 Zn 和 Bn
也是自由 Z 模, 且 Zn 是 Cn 的直和因子.
· 202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2 同 调 序 列

设 (C, d) 及 (C 00 , d00 ) 为两个复合形, β = {βi } : C → C 00 为映射. 在下列图


形中,
di+1 i d
−−−→ Ci+1 −−−→ Ci −−−→ Ci−1 −−−→
  
  

βi+1 y  βi−1
yβi y
d00
i+1 d00
00
−−−→ Ci+1 −−−→ Ci00 −−−
i 00
→ Ci−1 −−−→

任取 zi ∈ Zi , bi ∈ Bi , 则有

0 = βi−1 di (zi ) = d00i βi (zi ),

所以 βi (zi ) ∈ Zi00 . 令
bi = di+1 (ai+1 ), ai+1 ∈ Ci+1 ,


βi (bi ) = βi di+1 (ai+1 ) = d00i+1 (βi+1 (ai+1 )),

即 βi (bi ) ∈ Bi00 . 所以可以定义

βei : Hi (C) → Hi (C 00 ),

βei ([zi ]) = [βi (zi )].

这里 [zi ] 表示 zi 在同调群 Hi (C) 中代表的元素 (同调类).

例 5 我们应用例 1. 令 (C, d) 为例 1 的 Z 复合形, (C 0 , d0 ) 相应于三角形


的边界, 即
L L L L
C10 = Zb1 Zb2 Zb3 , C00 = Zc1 Zc2 Zc3 ,

Ci0 = 0, ∀i 6= 0, 1.

我们定义映射 α = {αi } : C 0 → C, 其中 α1 , α0 为等同映射, 其余的 αi 皆为 0. 不


难算出
Z10 = Z(b1 + b2 + b3 ), B10 = 0,

H1 (C 0 ) ≈ Z, H0 (C 0 ) ≈ Z,

其余的 Hi (C 0 ) 均为 0. 此时 α
e0 为等同映射, α
e1 为 0 映射, 其余的 αei 均为 0
映射. ¤
§2 同 调 序 列 · 203 ·

参考上面的例子, 设有 R 复合形 (C, d), (C 0 , d0 ) 及映射 α : C 0 → C, 我们可


以进一步地构成一个 R 复合形 (C 00 , d00 ) 如下: 令

Ci00 = Ci /αi (Ci0 );

又, 当 a00i = αi ∈ Ci00 时, 令

d00i (a00i ) = di (ai ).

显而易见, 当 αi = f i 时, 有 ai = fi + α(a0i ), αi0 ∈ Ci0 . 于是有

di (ai ) = di (fi ) + di αi (a0i )


= di (fi ) + αi−1 d0i (a0i ) = di (fi ),

所以 d00i 的定义是良好的. 易于验证 (C 00 , d00 ) 为一个 R 复合形.


如此得出的三组同调模序列 Hi (C), Hi (C 0 ), Hi (C 00 ) 之间有何关系? 为此, 我
们引入定义:

定义 9.4 设有复合形 C 0 , C, C 00 及映射

α β
C 0 −−−→ C −−−→ C 00 .

如果对任意的 i, 序列

α βi
0 −−−→ Ci0 −−−
→ Ci −−−→ Ci00 −−−→ 0
i

α β
都是正合的, 即: αi 是单射, βi 是满射, im αi = ker βi , 则我们称 C 0 −−−→ C −−−→
C 00 为短正合序列.
α β
定理 9.1 设 C 0 −−−→ C −−−→ C 00 是短正合序列, 则存在一组连结映射
∆i (i ∈ Z), 使下面的同调模序列为正合序列:

α
e ei
β ∆ α
ei−1
→ Hi (C) −−−→ Hi (C 00 ) −−−i→ Hi−1 (C 0 ) −−−→ · · · .
· · · −−−→ Hi (C 0 ) −−−
i

证明 此定理的证法是所谓 “查图法”. 这是同调代数的标准证明方法之一,


· 204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读者应该细心体会. 我们作下图:

0
 0 0 0

   
   
y y y y
d0i+1 d0 d0i−1
0
· · · −−−→ Ci+1 −−−→ Ci0 −−−
i 0
→ Ci−1 0
−−−→ Ci−2 −−−→ · · ·
   
   
αi+1 αi αi−1 αi−2
y y y y
di+1 i d di−1
· · · −−−→ Ci+1 −−−→ Ci −−−→ Ci−1 −−−→ Ci−2 −−−→ · · ·
   
   
βi+1 βi βi−1 βi−2
y y y y
d00
i+1 d00 d00
i−1
00
· · · −−−→ Ci+1 −−−→ Ci00 −−−
i 00
→ Ci−1 00
−−−→ Ci−2 −−−→ · · ·
   
   
   
y y y y
0 0 0 0

取 zi00 ∈ Zi00 . 因为 i 列是正合的, 所以必有 zi ∈ Ci , 使

zi00 = βi (zi ),

此处所取的 zi 有几分任意性. 我们有

βi−1 di (zi ) = d00i βi (zi ) = d00i (zi00 ) = 0.

因为 i − 1 列是正合的, 即

im αi−1 = ker βi−1 3 di (zi ),

0 0
所以存在唯一的 zi−1 ∈ Ci−1 ,使

0
αi−1 (zi−1 ) = di (zi ).

令 ∆i ([zi00 ]) = [zi−1
0
]. 自然有

αi−2 d0i−1 (zi−1


0 0
) = di−1 αi−1 (zi−1 ) = di−1 di (zi ) = 0,

因为 αi−2 是单射, 所以 d0i−1 (zi−1 0


) = 0, 即 zi−1 0 0
∈ Zi−1 0
, [zi−1 ] 确为 Hi−1 (C 0 ) 中
的元素.
如此规定的 ∆i 是否是良好的? 我们研究 zi 的任意性. 设另有一个 z i , 同样
满足 zi00 = βi (z i ), 则
βi (zi − z i ) = zi00 − zi00 = 0.
§2 同 调 序 列 · 205 ·

利用 i 列的正合性, 立得

zi − z i = αi (zi0 ) ∈ im αi = ker βi , zi0 ∈ Ci0 .

0
令相当于 zi−1 的元素为 z 0i−1 , 即 αi−1 (z 0i−1 ) = di (z i ), 则有

0
αi−1 (zi−1 − z 0i−1 ) = di (zi − z i ) = di αi (zi0 ) = αi−1 d0i (zi0 ).

因为 αi−1 是单射, 所以得出

0
zi−1 − z 0i−1 = d0i (zi0 ) ∈ Bi−1
0
.

所以, 当考虑商模 Hi−1 (C 0 )=Zi−1


0 0
/Bi−1 时, 此种任意性立刻消失了.
以下我们分三个步骤来证明本定理考虑的同调模序列的正合性: 1) im α ei =
e e
ker βi ; 2) im βi = ker ∆i ; 3) im ∆i = ker α
ei−1 .
1) 任取 [zi0 ] ∈ Hi (C 0 ), zi0 ∈ Zi0 . 则有

βei α
ei ([zi0 ]) = βei ([αi (zi0 )]) = [βi αi (zi0 )] = 0,

也即 im α ei ker βei . 反过来, 任取 zi ∈ Zi , 使得 [zi ] ∈ ker βei . 则有 0 = βei ([zi ]) =


[βi (zi )], 即
βi (zi ) ∈ Bi00 = im d00i+1 .
00
所以存在 zi+1 及 zi+1 , 使

βi (zi ) = d00i+1 (zi+1


00
), 00
zi+1 = βi+1 (zi+1 ).

于是 βi (zi ) = d00i+1 βi+1 (zi+1 ) = βi di+1 (zi+1 ), 所以

0 = βi (zi − di+1 (zi+1 )),

也即
zi − di+1 (zi+1 ) ∈ ker βi = im αi .

于是存在 zi0 ∈ Ci0 使


zi − di+1 (zi+1 ) = αi (zi0 ).

从上式立得

[zi ] = [zi − di+1 (zi+1 )] = [αi (zi0 )]


ei ([zi0 ]) ∈ im α
=α ei .
· 206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2) 任取 [zi ] ∈ Hi (C), zi ∈ Zi . 则有

∆i βei ([zi ]) = [zi−1


0
],

0 0
其中 zi−1 是由 αi−1 (zi−1 ) = di (zi ) 决定的. 立得

0
αi−1 (zi−1 ) = di (zi ) = 0.

0
而 αi−1 是单射, 所以 zi−1 = 0, 也即

∆i βei ([zi ]) = 0, im βei ker ∆i .

现在我们任取 zi00 ∈ Zi00 , 满足 ∆i ([zi00 ]) = 0. 任取 zi ∈ Ci , 使

zi00 = βi (zi ),


βi−1 (di (zi )) = d00i (βi (zi )) = d00i (zi00 ) = 0.
0 0 0
于是存在 zi−1 ∈ Ci−1 , 使 αi−1 (zi−1 ) = di (zi ). 则有

0 = ∆i ([zi00 ]) = [zi−1
0
].

于是
0 0
zi−1 ∈ Bi−1 = im d0i ,

也即存在 zi0 ∈ Ci0 , 使 zi−1


0
= d0i (zi0 ). 代入上式, 得

0
di (zi ) = αi−1 (zi−1 ) = αi−1 d0i (zi0 ) = di αi (zi0 ),

所以
di (zi − αi (zi0 )) = 0.

我们同时有
βi (zi − αi (zi0 )) = βi (zi ) − βi αi (zi0 ) = βi (zi ) = zi00 .

因此, 我们令 z i = zi − αi (zi0 ) ∈ Zi , 则有

βei ([z i ]) = [βi (z i )] = [zi00 ],

即 [zi00 ] ∈ im βei .
3) 任取 zi00 ∈ Zi00 , [zi00 ] ∈ Hi (C 00 ). 令 zi , zi−1
0
满足下式

zi00 = βi (zi ), 0
di (zi ) = αi−1 (zi−1 ),
§2 同 调 序 列 · 207 ·


∆i ([zi00 ]) = [zi−1
0
].
立得
ei−1 ∆i ([zi00 ]) = [αi−1 (zi−1
α 0
)] = [di (zi )] = 0.
于是
im ∆i ker α
ei−1 .
0
现在我们任取 [zi−1 ei−1 , 则
] ∈ ker α
0 0
0=α
ei−1 ([zi−1 ]) = [αi−1 (zi−1 )],


0
αi−1 (zi−1 ) ∈ Bi−1 ,
也即存在 zi ∈ Ci , 使
0
di (zi ) = αi−1 (zi−1 ).
令 zi00 = βi (zi ), 则有

d00i (zi00 ) = d00i βi (zi ) = βi−1 di (zi ) = βi−1 αi−1 (zi−1


0
) = 0,


zi00 ∈ Zi00 .
根据 ∆i 的定义, 我们有
∆i ([zi00 ]) = [zi−1
0
]. ¤
例6 考虑例 5, 令 (C 00 , d00 ) 为下面的 Z 复合形:

C200 = C2 /α(C20 ) ≈ C2 ,
C100 = C1 /α(C10 ) = 0,
C000 = C0 /α(C00 ) = 0,

其余的 Ci00 皆为 0. 又令 βi : Ci → Ci00 为典型映射, 则显然有一短正合列


α β
0 −−−→ C 0 −−−→ C −−−→ C 00 −−−→ 0.

于是, 按照本定理, 有下面的长正合列:


∆ α
e e2
β
→ H2 (C) −−−→ H2 (C 00 )
· · · −−−→ H3 (C 00 ) −−−3→ H2 (C 0 ) −−−
2

∆ α
e e1
β ∆
→ H1 (C) −−−→ H1 (C 00 ) −−−1→ H0 (C 0 )
−−−2→ H1 (C 0 ) −−−
1

α
e e0
β ∆−1
→ H0 (C) −−−→ H0 (C 00 ) −−−→ H−1 (C 0 ) −−−→ · · · .
0
−−−
· 208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经过实际计算后, 代入 Hi 的值, 则得出

∆ α
e e2
β ∆ α
e
· · · −−−→ 0 −−−3→ 0 −−−
2
→ 0 −−−→ Z −−−2→ Z −−−
1
→0
e1
β ∆ α
e e0
β ∆−1
−−−→ 0 −−−1→ Z −−−
0
→ Z −−−→ 0 −−−→ 0 −−−→ · · · .

在拓扑学看来, Hi (C 00 ) 可以理解成相对同调群. ¤

在同调代数中, 有一个起源于拓扑学的概念: 同伦.

定义 9.5 设 α, β 是两个从复合形 (C 0 , d0 ) 到 (C, d) 的映射. 如果存在一组


模映射 s = {si }, si : Ci0 → Ci+1 , 使得

αi − βi = di+1 si + si−1 d0i , ∀i,

则称 α, β 同伦, 以符号 α ∼ β 表示之.

对上面的定义, 我们可以图解如下.

同伦的意义在于下面的定理:

定理 9.2 设 α, β 同伦, 即 α ∼ β, 则

ei = βei : Hi (C 0 ) → Hi (C).
α

证明 任取 zi0 ∈ Zi0 , 则有

ei ([zi0 ]) = [αi (zi0 )] = [(βi + di+1 si + si−1 d0i )(zi0 )]


α
= [(βi + di+1 si )(zi0 )] = [βi (zi0 )]
= βei ([zi0 ]). ¤

例7 我们应用例 5 的讨论, 令 β = {βi } 定义如下:

βi = 0, i 6= 0,
β0 (n1 c1 + n2 c2 + n3 c3 ) = (n1 + n2 + n3 )c1 .
§2 同 调 序 列 · 209 ·

显然, β 是 C 0 到 C 的映射. 我们定义一组模映射 s = {si } 如下:

si = 0, i 6= 0, 1,


 0,
 i = 1,
s0 (ci ) = −b1 , i = 2,


b , i = 3.
0


 0,
 i = 1,
s1 (bi ) = a, i = 2,


 0, i = 3.

不难验证

αi − βi = di+1 si + si−1 d0i ,

ei = βei . 从拓扑学的观点来看, α 相当于三角形的等同映射, β


也即 α ∼ β, 所以 α
相当于把三角形映射到一个顶点 c1 , 在允许考虑三角形内部的情形下, 这两个映
射是同伦的. ¤

习 题

1. 设有 R 模映射交换图:

u v
0 −−−→ M 0 −−−→ M −−−→ M 00 −−−→ 0
  
  
f 0 f f 00
y y y
u0 v0
0 −−−→ N 0 −−−→ N −−−→ N 00 −−−→ 0

其中上、下两行正合. 证明存在 ker(f 00 ) 到 N 0 /im (f 0 ) 的模映射 d, 使下面序列


正合:

u
e v
e d
0 −−−→ ker(f 0 ) −−−→ ker(f ) −−−→ ker(f 00 ) −−−→ N 0 /im (f 0 )
ue0 ve0
−−−→ N/im (f ) −−−→ N 00 /im (f 00 ) −−−→ 0,

其中 u e0 , ve0 分别由 u, v, u0 , v 0 诱导而得.


e, ve, u
2. 给定 R 模映射交换图如下页.
· 210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0 −−−→ 0 −−−→ 0
  
  
  
y y y
δ0 δ
K 0 −−−→ K −−−→ K 00
  
  
f 0 f f 00
y y y
µ0 µ
M 0 −−−→ M −−−→ M 00
  
  
g0 g g00
y y y
ν0 ν
N 0 −−−→ N −−−→ N 00
  
  
h0 h h00
y y y
γ0 γ
C 0 −−−→ C −−−→ C 00
  
  
  
y y y
0 −−−→ 0 −−−→ 0
在图中每个列和中间两行是正合的. 令 x00 ∈ K 00 , y ∈ M . 满足 µy = f 00 x00 . 那
么 νgy = g 00 µy = g 00 f 00 x00 = 0, 且存在唯一的 z 0 ∈ N 0 使得 ν 0 z 0 = gy. 定义
∆x00 = h0 z 0 . 证明 ∆x00 与 y 的选择无关, 且 ∆ : K 00 → C 0 是一个模映射. 验证
δ0 δ ∆ γ0 γ
K 0 −−−→ K −−−→ K 00 −−−→ C 0 −−−→ C −−−→ C 00
是正合的. 证明若 µ0 是单射, 那么 δ 0 也是单射. 若 ν 是满射, 那么 γ 也是满射.
3. 设 R 模复合形 (C, d) 到 (C 0 , d0 ) 的两个映射 α, β 是同伦的: α ∼ β, 又设
R 模复合形 (C 0 , d0 ) 到 (C 00 , d00 ) 的两个映射 γ, δ 也同伦: γ ∼ δ. 试证明 R 模复
合形 (C, d) 到 (C 00 , d00 ) 的两个映射 γα, δβ 必同伦: γα ∼ δβ.
4. 证明 “3 × 3 引理”: 在下列复合形图中
0 0 0
  
  
y y y
0 −−−→ A1 −−−→ A2 −−−→ A3 −−−→ 0
  
  
  
y y y
0 −−−→ B1 −−−→ B2 −−−→ B3 −−−→ 0
  
  
  
y y y
0 −−−→ C1 −−−→ C2 −−−→ C3 −−−→ 0
  
  
  
y y y
0 0 0
§3 模 的 化 解 · 211 ·

假设在三行与三列中, 除了一行 (或一列) 以外, 其他都正合, 证明该行 (或该列)


必定也是正合的.
提示: 读者可以利用每一行都是复合形, 再利用定理 9.1.
5. 考虑 Z 模复合形 (C, d), (C 0 , d0 ), 其中

C1 = (s1 ) ≈ Z, C0 = (s0 ) ≈ Z, Cn = 0(n 6= 0, 1);

d1 (s1 ) = 2s0 , di = 0(i 6= 1);

C10 = (t1 ) ≈ Z, Cn0 = 0(n 6= 1).

定义 (C, d) 到 (C 0 , d0 ) 的映射 ϕ 如下:

ϕ1 (s1 ) = t1 , ϕi = 0(i 6= 1).

证明 ϕ 与 (C, d) 到 (C 0 , d0 ) 的零映射不同伦.
6. 举例说明: 如果 R 模复合形 (C, d) 到 (C 0 , d0 ) 的两个映射 α, β 诱导出它
们的同调模 Hi (C) 与 Hi (C 0 ) 之间的同一个模映射, α 与 β 可能并不同伦.

§3 模 的 化 解

模论与向量空间论的不同点之一是一般的模并非自由模. 我们可以用下面
的方法来研究一般的模.

定义 9.6 令 M 为 R 模. 对于正复合形 (C, d):


d
n 1 d
· · · −−−→ Cn −−−→ Cn−1 −−−→ · · · −−−→ C1 −−−→ C0 −−−→ 0,

如果存在一个模映射 ε : C0 → M , 使 εd1 = 0, 则称 (C, d) 为 M 上的复合形, ε


为增广映射. 更进一步, 如果下面的序列是正合的, 则称 C 是 M 的化解序列:
d n 1 d ε
· · · −−−→ Cn −−−→ Cn−1 −−−→ · · · −−−→ C1 −−−→ C0 −−−→ M −−−→ 0.

讨论 1) 如果 C 是 M 的化解序列, 则显然有

Hi (C) = 0, ∀i > 0,

H0 (C) = C0 /d1 (C1 ) = C0 / ker ε ≈ M.

2) 如果 Ci 又皆是自由模, 则称 C 是 M 的自由化解序列. 任给 M , 可以用


下面的方法建造 M 的一个自由化解序列: 令 {mi } 是 M 的一个生成元集, 取符
· 212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M
号 xi , 令 C0 = Rxi , 定义
i
à !
X X
ε ri xi = ri mi .
i i
L
设 K0 = ker ε. 令 {ki0 } 是 K0 的一个生成元集. 取符号 {x0i }, 令 C1 = Rx0i , 定
i
义 Ã !
X X
d1 ri x0i = ri ki0 .
i i

再设 K1 = ker d1 . 以此顺序建造 C2 , d2 , C3 , d3 , · · · , 即得 M 的自由化解序列


C = (C, d).

例 8 设 R = C[x, y], M = (f (x, y)), N = (g(x, y), h(x, y)), 其中 g(x, y), h(x, y)
无公因子. 则 M, N 有下列的自由化解序列:

1 ε
0 −−−→ R −−−→ M −−−→ 0,
1 d L 2ε
0 −−−→ R −−−→R R −−−→ N −−−→ 0,

此处

ε1 (1) = f (x, y),


ε2 ((1, 0)) = g(x, y), ε2 ((0, 1)) = h(x, y),
d1 (1) = (h(x, y), −g(x, y)). ¤

讨论 不难看出, 任给 R 及一自由模 M , 则存在一个自由化解序列

0 −−−→ M −−−→ M −−−→ 0.

所以我们可以用模 N 的最短自由化解序列的长度来度量 N 与自由模的偏差. 上


面的例子中, 模 M 是自由模; 模 N 虽非自由模, 可是 “偏差度” 是 1.
更进一步说, 如果环 R 是域, 则任意 R 模都是自由模. 所以对任意环 R, 我
们研究所有的 R 模与自由模的偏差, 这可以当成环 R 与域的偏差性的度量.

比自由模广义且一样好用的是 “射影模”. 我们定义如下.

定义 9.7 如果对任意的模映射 α : M → L 及任意的模满射 β : N → L, 必


有模映射 γ : M → N , 使 α = βγ, 则称模 M 是射影模. 换言之, 在下面的图形中
虚线部分可用 γ 补足, 使此图形为可交换的.
§3 模 的 化 解 · 213 ·

讨论 1) 任意的自由模都是射影模. 事实上, 设 M 是自由模,


M
M= Rmi .
i

令 ni ∈ N , 满足
α(mi ) = β(ni ), ∀i,

又令 γ : M → N , 定义如下
γ(mi ) = ni , ∀i,

则显然有
α = βγ.

2) 一个模 M 是射影模的充要条件是: 它是一个自由模 F 的直和因子. 换


言之, 即存在一个模 G, 使
L
F =M G.

我们先讨论充分性, 请见下图:

此处 π(m, g) = m(m ∈ M, g ∈ G) 为 F 到 M 的投影映射. 根据上面的讨论 1),


存在 σ, 使 απ = βσ. 令 γ = σ|M (即 γ 为 σ 在 M 上的限制) 即可.
现在我们讨论必要性. 用定义 9.6 后面的讨论 2), 令 F 为一个自由模 (即
C0 ), 则有下图:
· 214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此处 α = id 是恒等映射. 于是存在 γ, 使

α = βγ.
T
令 G = ker β, 则有 G γ(M ) = {0}, F = G + γ(M ). 从这里我们立得 F =
L L
G γ(M ). 又因为 γ 是单射, 所以存在自由模 F ∗ ≈ F , 使 F ∗ = G M .
3)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M 是射影模的另一个充要条件如下: 任给
一个短正合序列
α β
0 −−−→ N −−−→ L −−−→ M −−−→ 0,

必存在 γ : M → L, 使得 βγ = 1M (即 M 的恒等映射).
4) 应用上面的讨论, 及中国剩余定理, 令 R = Z/(mn), (m, n) = 1, 及 M =
Z/(m), G = Z/(n), 则 M, G 都是 R 模, 而且
L
R=G M.

所以 M 是射影模, 且显然不是自由模 (数一数, M 中有多少个元素?). 由此可


知, 并非所有的射影模都是自由模.

我们引入如下的定义:

定义 9.8 如果 Ci 都是射影模, 则称复合形 (C, d) 为射影复合形; 如果 C


是 M 的化解序列, Ci 都是射影模, 则称 C 为 M 的射影化解序列.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9.3 设 C, ε 是 M 上的射影复合形, C 0 , ε0 是 M 0 的化解序列, 以及


µ : M → M 0 是模映射. 则存在映射 α : C → C 0 , 使 µε = ε0 α0 . 更进一步
说, 如果存在另一个 β : C → C 0 , 使 µε = ε0 β0 , 则 α 必与 β 同伦 (即 α ∼ β),
en = βen (∀n > 0).
α

证明 为了眉目清晰, 我们作下图:

图中实线部分已给定, 虚线部分为待定.
因为 C0 为射影模, ε01 为满射, 所以按照射影模的定义, 存在 α0 , 使

ε0 α0 = µε.
§3 模 的 化 解 · 215 ·

应用数学归纳法, 设已作出 α0 , α1 , · · · , αn−1 , 使

α0 d1 = d01 α1 , ··· , αn−2 dn−1 = d0n−1 αn−1 .

现在我们要作 αn . 考虑
0
αn−1 dn : Cn → Cn−1 .
因为 C 0 , ε0 是 M 0 的化解序列, 即 (C 0 , d0 ) 是正合的, 所以有

im d0n = ker d0n−1 .

已知
d0n−1 (αn−1 dn ) = αn−2 dn−1 dn = 0,
令 K = im (αn−1 dn ), 则有
0
αn−1 dn : Cn → K Cn−1 ,

d0n−1 (K) = 0, K ker d0n−1 ,


所以 K im d0n . 也即有下图:

因为 Cn 是射影模, 所以存在 αn , 使

d0n αn = αn−1 dn .

现设有一个 β, 与 α 有同样的性质. 我们要证明 α 与 β 同伦. 按照同伦的定


义, 我们要定义出 s0 , s1 , · · · , sn , · · · , 使
0
si : Ci → Ci+1 ,
αi − βi = d0i+1 si + si−1 di (s−1 = 0).

与上面的证法类似, 先考虑 α0 − β0 . 由于

ε0 (α0 − β0 ) = µε − µε = 0,


im (α0 − β0 ) ker ε0 = im d01 .
· 216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所以存在下图:

因为 C0 是射影模, 所以存在 s0 , 使

α0 − β0 = d01 s0 .

应用数学归纳法, 设已求出 s0 , s1 , · · · , sn−1 , 现在来求 sn . 考虑

γ = αn − βn − sn−1 dn : Cn → Cn0 .

我们有

d0n γ = d0n αn − d0n βn − d0n sn−1 dn = αn−1 dn − βn−1 dn − d0n sn−1 dn


= (αn−1 − βn−1 − d0n sn−1 )dn = sn−1 dn−1 dn = 0,

所以 im γ ker d0n = im d0n+1 . 于是有下图:

因为 Cn 是射影模, 所以存在 sn , 使

αn − βn − sn−1 dn = γ = d0n+1 sn . ¤

例9 我们举一个几何学的例子. 任取一个平滑的曲面

f (x, y, z) = 0.

平滑的条件即 fx , fy , fz 在曲面上任一点不同时为零. 于是通过曲面上的任意点


P = (a, b, c), 存在一个唯一的切面 TP :

(X − a)fx + (Y − b)fy + (Z − c)fz = 0.

这些切面构成一个切束.
设曲面的定义方程式是代数方程式. 读者不妨设想它是单位球面 x2 + y 2 +
z 2 − 1 = 0. 令 R = R[x, y, z]/(f (x, y, z)), 以及
L L
σ : M = Ru Rv Rw → R,
§3 模 的 化 解 · 217 ·

σ(u) = fx , σ(v) = fy , σ(w) = fz .


又令 T = ker(σ), N = (fx u + fy v + fz w)R. 我们可以证明 T 即切束, N 即法线
束. 平滑的条件可以写成下式:

(f, fx , fy , fz ) = 1,

也即在 R 中 (fx , fy , fz ) = 1. 所以 σ 是满射. 而 R 是自由 R 模, 故是射影模, 于


是存在 γ : R → M , 使 σγ = 1R . 所以
L L
M = γ(R) T ≈ N T,

于是得出切束是射影模. ¤

同调代数论中, 我们常用 “共轭化” 的方法: 反转箭头. 例如, 我们把射影模


定义中的箭头一律反转, 则得出如下的定义.

定义 9.9 如果对于任意模映射 α : L → M , 以及任意模单射 β : L → N ,


必有模映射 γ : N → M , 使 α = γβ, 则称 M 是内射模. 换言之, 在下面的图形
中:

虚线部分可用 γ 补足, 使此图形为可交换的.

我们把定义 9.6 共轭化, 得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9.10 令 M 为 R 模. 对于负复合形 (C, d):


d0 d1 dn−1
0 −−−→ C 0 −−−→ C 1 −−−→ · · · −−−→ C n−1 −−−→ C n −−−→ · · · ,

如果有一映射 ε : M → C 0 , 使 d0 ε = 0, 则称 (C, d) 为 M 下的复合形, ε 为增广


映射. 如果下面的序列是正合的, 则称 C 是 M 的上化解序列:
ε d0 d1 dn−1
0 −−−→ M −−−→ C 0 −−−→ C 1 −−−→ · · · −−−→ C n−1 −−−→ C n −−−→ · · · .

更进一步说, 如果所有的 C i 都是内射模, 则称 C 是 M 的内射上化解序列.

我们对定理 9.3 共轭化, 得出下面的定理.

定理 9.4 设 C, ε 是 M 下的内射复合形, C 0 , ε0 是 M 的上化解序列, 以及


µ : M 0 → M 是模映射. 则存在映射 α : C 0 → C, 使得 εµ = α0 ε0 . 更进一步说,
如果存在另一个具有同样性质的映射 β : C 0 → C, 则 α 必与 β 同伦 (即 α ∼ β),
en = βen (∀n > 0).
α
· 218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证明 读者自证之. ¤

讨论 任给模 M , 是否必存在一个内射上化解序列呢? 我们考虑射影化解


的第一步:
ε
C0 −−−→ M −−−→ 0,

反转箭头后, 得出
ε
0 −−−→ M −−−→ C 0 ,

此处 ε 是单射. 换言之, 能不能把任给的模 M , 嵌入一个内射模 C 0 ? 如果能作


到这点, 同法我们可以把 C 0 /ε(M ) 嵌入内射模 C 1 , 于是作出下图:

因此, 内射上化解序列的存在性, 归结成下面的定理.

定理 9.5 任给模 M , 都可以嵌入一个内射模 N .

此定理与后文无关, 其证明又较复杂, 所以不给出其证明.


给定一个短正合序列

0 → N → L → M → 0,

我们要建造 N, L, M 的射影化解序列 C, D, E, 使下面的图形


§3 模 的 化 解 · 219 ·

为可交换的, 以及每一直列都是正合的 (请参考定理 9.1). 我们先任取 N 的射影


化解序列 C 及 M 的射影化解序列 E, 然后逐步地建造 Di . 令

L
D0 = C0 E0 ,

i0 为嵌入映射, π0 为投影映射. 因为 β 是满射, E0 是射影模, 所以存在映射

ρ : E0 → L,

βρ = µ.

我们定义 λ 如下:

λ(c0 , e0 ) = αε(c0 ) + ρ(e0 ),

不难看出,

λi0 (c0 ) = λ(c0 , 0) = αε(c0 ),


βλ(c0 , e0 ) = βαε(c0 ) + βρ(e0 ) = µπ0 (c0 , e0 ).

所以, 此部分图形是可交换的. 我们现在要证明 λ 是满射. 任取 l ∈ L. 因为

im β = M = im µ,

所以存在 e0 ∈ E0 , 使 β(l) = µ(e0 ) = βρ(e0 ), 即

β(l − ρ(e0 )) = 0, l − ρ(e0 ) ∈ ker β = im α.

于是, 存在 n ∈ N , 使

l − ρ(e0 ) = α(n).

令 c0 满足 ε(c0 ) = n, 则有

λ(c0 , e0 ) = αε(c0 ) + ρ(e0 ) = α(n) + ρ(e0 ) = l.


· 220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因此 λ 是满射. 我们再建造 D1 . 考虑下面的图形:

0
 0
 
 
y y
· · · −−−→ C1 −−−→ N 0 −−−→ 0
 
 
 i0
y y
· · · −−−→ D1 −−−→ L0 −−−→ 0
 
 
 π0
y y
· · · −−−→ E1 −−−→ M 0 −−−→ 0
 
 
 
y y
0 0

其中 N 0 = ker ε, L0 = ker λ, M 0 = ker µ. 我们仅须证明

0 −−−→ N 0 −−−→ L0 −−−→ M 0 −−−→ 0

是正合的, 就可以再次运用上面 D0 的作法, 作出 D1 . 显然, 任取 c0 ∈ ker ε = N 0 ,


则有
λi0 (c0 ) = λ(c0 , 0) = αε(c0 ) = 0,

所以 i0 (N 0 ) L0 . 自然, i0 : N 0 → L0 是单射. 任取 l0 ∈ L0 = ker λ, 则有

µπ0 (l0 ) = βλ(l0 ) = 0,

所以 π0 (L0 ) M 0 , 也即 π0 : L0 → M 0 是一个映射. 现在我们要说明 π0 : L0 → M 0


是一个满射. 任取 e0 ∈ M 0 = ker µ, 则有

0 = µ(e0 ) = β(ρ(e0 )),

所以
ρ(e0 ) ∈ ker β = im α.

即存在 n ∈ N, c0 ∈ C0 , 使

ρ(e0 ) = α(n), ε(c0 ) = n.

令 l0 = (−c0 , e0 ), 则有

λ(l0 ) = −αε(c0 ) + ρ(e0 ) = −α(n) + ρ(e0 ) = 0,


§3 模 的 化 解 · 221 ·

即 l0 ∈ ker λ = L0 , 且
π0 (l0 ) = e0 .

所以 π0 : L0 → M 0 是满射.
最后一步, 我们要证明 ker π0 = im ε0 . 因 π0 i0 = 0 : C0 → E0 , 所以 π0 i0 =
0 : N 0 → M 0 . 如此得出
im i0 ker π0 .

反之, 任取 l0 = (c0 , e0 ) ∈ L0 , 满足 π0 (l0 ) = 0, 即有 e0 = 0. 于是

λ(c0 , 0) = αε(c0 ) = 0.

因为 α 是单射, 所以必有 ε(c0 ) = 0, 即 c0 ∈ ker ε = N 0 . 故

l0 = (c0 , 0) = i0 (c0 ) ∈ im i0 .

综上所述, 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及定理.

定义 9.11 任给一个短正合序列 0 −−−→ N −−−→ L −−−→ M −−−→ 0. 上文


所讨论的射影化解序列的短正合列 0 −−−→ C −−−→ D −−−→ E −−−→ 0 称为短正
合序列 0 −−−→ N −−−→ L −−−→ M −−−→ 0 的射影化解序列.

定理 9.6 任给一个短正合序列 0 −−−→ N −−−→ L −−−→ M −−−→ 0, 都必存


在它的射影化解序列 0 −−−→ C −−−→ D −−−→ E −−−→ 0.

习 题

1. 证明 R 模 M 是有限生成的射影模的充要条件是: 它是具有有限基的自
由 R 模 F 的直和因子, 即存在 F 的子模 G, 使得
L
F =M G.
M
2. 设 Mi (i ∈ I, I 为指标集) 是射影模. 证明 Mi 也是射影模.
i∈I
3. 设 e 是环 R 的一个幂等元素: e2 = e. 证明 eR 是射影 R 模.
Q
4. 设 Mi (i ∈ I) 是内射模, 证明 i∈I Mi 也是内射模.
5. 证明每个 R 模 M 都与一自由 R 模 F 的某个商模同构.
6. 给定两个影射 R 模 M, N , 证明存在一个自由 R 模 F , 使得
L L
M F ≈N F,

且两者都是自由 R 模.
· 222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7. 证明 Q 不是自由 Z 模.
8. 设 M, N 是射影 R 模, 且下面两个序列正合:

0 −−−→ M 0 −−−→ M −−−→ M 00 −−−→ 0

0 −−−→ N 0 −−−→ N −−−→ M 00 −−−→ 0


L L
证明: M N 0 ≈ N M 0 .
9. 证明主理想整环 R 上的射影模都是自由模.
10. 设 M 是环 Z 内由 6,8 生成的理想. 把 M 看作 Z 模, 试求 M 的两个不
同的自由化解序列.
11. 给定正复合形

· · · −−−→ Cn −−−→ Cn−1 −−−→ · · · −−−→ C1 −−−→ C0 −−−→ 0.

证明: Hn (C) = 0 (n > 1) 的充要条件是下面的序列正合:


· · · −−−→ Cn −−−→ Cn−1 −−−→ · · · −−−→ C1 −−−→ C0 −−−→ H0 (C) −−−→ 0.

12. 设

· · · −−−→ Cn −−−→ Cn−1 −−−→ · · · −−−→ C1 −−−→ C0

是一个射影正复合形, 又设有正复合形

· · · −−−→ Dn −−−→ Dn−1 −−−→ · · · −−−→ D1 −−−→ D0 ,

其同调模 Hn (D) = 0(n > 1). 那么, 对 H0 (C) 到 H0 (D) 的每个模映射 ϕ, 都存


在 C 到 D 的映射 α, 使得 ϕ 由 α 诱导出, 即

ϕ=α
e0 .

且如果 C 到 D 的两个映射 α, β 都诱导出 ϕ, 则 α ∼ β.


13. 证明题 12 的共轭 (或称对偶) 命题.

§4 Ext

任给两个 R 模 M 及 A, 令

Hom (M, A) = {σ : σ 为 M → A 的模映射}.

我们自然可以引入下面的代数运算: 对于 f1 , f2 ∈ Hom (M, A), r1 , r2 ∈ R, 定义

(r1 f1 + r2 f2 )(m) = r1 (f1 (m)) + r2 (f2 (m)) ∈ A, ∀m ∈ M.


§4 Ext · 223 ·

在这种运算下, Hom (M, A) 显然是 R 模. 如果我们要着重标明环 R, 以免混淆,


则往往用 Hom R (M, A) 代替 Hom (M, A).
令 C, ε 是模 M 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即有
ε 1 d n d
0 ←−−− M ←−−− C0 ←−−− C1 ←−−− · · · ←−−− Cn ←−−− · · · .

我们可以用 ε 定义如下的映射 ε∗ :

ε∗ : Hom (M, A) → Hom (C0 , A),


ε∗ (f ) = f ε.

请注意, 箭头的方向反转了. 不难验证 ε∗ 确是模映射. 同法我们可以考虑


d∗1 , d∗2 , · · · , d∗n , · · · . 于是得出下面的负复合形:

1 d∗
0 −−−→ Hom (C0 , A) −−−→ Hom (C1 , A) −−−→ · · ·
d∗
n
−−−→ Hom (Cn , A) −−−→ · · · .

它是一个复合形的原因是

d∗n+1 d∗n (g) = d∗n+1 (gdn ) = gdn dn+1 = 0,

∀g ∈ Hom (Cn−1 , A), n = 1, 2, · · ·

令其 i 阶上同调模为 H i (C, A). 我们需要应用定理 9.3 来证明 H i (C, A) 与 C 无


关. 换言之, 设 C 0 , ε0 是 M 的另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则必有

H i (C, A) ≈ H i (C 0 , A), ∀i = 0, 1, 2, · · · .

证法如下. 根据定理 9.3, 存在 αi , βi , 使下图

的上两行交换. 于是从中间一行到下面一行存在映射 {αi βi }. 另一方面, 下两行


之间自然有一等同恒射 1, 故
αi βi ∼ 1.
· 224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即存在映射 si , 使
αi βi = 1 + si−1 di + di+1 si .

由此立得
(αi βi )∗ = 1∗ + d∗i s∗i−1 + s∗i d∗i+1 .

参考下图

所以我们有 (αi βi )∗ ∼ 1∗ . 于是对上同调模 H i 而言,

(αg ∗ e∗
i βi ) = 1 .

也即
(αg ∗ f∗ f∗ i
−−→ H i (C, A)
i βi ) = βi αi : H (C, A) −

是一同构映射. 由此立得 α f∗ 是单射, β f∗ 是满射. 在上面的考虑中, 我们交换


i i
0 0
αi , βi , 也即考虑 βi αi : Ci → Ci , 则同法可得: β f∗ 是单射, α f∗ 是满射. 于是我们
i i
证明了
f∗ : H i (C, A) ≈ H i (C 0 , A).
αi

我们给出如下的定义.

定义 9.12 任给二 R 模 M, A, 任取 M 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C, ε, 我们


定义
Ext iR (M, A) = H i (C, A) = H i (Hom R (M, A)).

讨论 1) 如上面所指出的, Ext iR (M, A) 与射影化解序列的选取无关.


2) Ext iR 原来的定义是 “用 M 得出的 A 的 i 次扩充所构成的模”, 这比较
复杂. 因此, 我们采用了上面那个定义. 请注意 Ext 即 extension 的头三个字母.
3) Ext 0R (M, A) ≈ Hom R (M, A). 原因如下: 首先, 按照定义, 我们知道

Ext 0R (M, A) = ker d∗1 .

其次, 已知下面的序列是正合的:
1d ε
C1 −−−→ C0 −−−→ M −−−→ 0,
§4 Ext · 225 ·

考虑与它相应的序列
d∗
1 ε∗
Hom (C1 , A) ←−−− Hom (C0 , A) ←−−− Hom (M, A) ←−−− 0.

我们要证明它也是正合的. 证明了这一点之后, 我们立得

Ext 0R (M, A) = ker d∗1 = im ε∗ ≈ Hom (M, A).

证法如下:
(a) ε∗ 是单射. 原因是

ε∗ (f ) = 0 ⇐⇒ f ε(c) = 0, ∀c ∈ C0
⇐⇒ f (m) = 0, ∀m ∈ M (因ε(C0 ) = M )
⇐⇒ f = 0.

(b) im ε∗ = ker d∗1 . 原因是: 首先,

d∗1 ε∗ (f ) = f εd1 = f · 0 = 0,

所以 im ε∗ ker d∗1 . 其次, 任取 g ∈ ker d∗1 , 见下图:

我们要找一个 f , 使上面的图可交换. 任取 m ∈ M , 令 ε(c0 ) = m. 定义

f (m) = g(c0 ).

如果取不同的 c00 = c0 + d1 (c1 ), 则

f (m) = g(c0 + d1 (c1 )) = g(c0 ) + gd1 (c1 ) = g(c0 ).

所以, 对所有可取的 c0 , f (m) 是唯一确定的, 即 f 是一个定义良好的映射. 于是,


不难看出 g = f ε = ε∗ (f ) ∈ im ε∗ , 即有

im ε∗ = ker d∗1 .

4) 定义 9.12 给出了一个典范的方法: 自一化解序列 (C, d), 得另一复合形


(Hom (C, A), d∗ ), 又导出它的同调模 Ext iR (M, A). 这是导出函子的方法. 自然,
如果导出的同调模
Ext iR (M, A)(i > 1)
· 226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都是零, 换句话说, 如果复合形 (Hom (M, A), d∗ ) 是正合的, 则这个方法的意义将


大为减少了. 我们举出下面的例 10, 说明一般导出的同调模不是零.

例 10 考虑 Z/mZ 的下面的自由化解序列 (当然是射影化解序列)


m τ
0 −−−→ Z −−−→ Z −−−→ Z/mZ −−−→ 0,

此处 m : Z → Z 表示映射 m(n) = mn(∀n ∈ Z), τ 是典型映射. 任给 Z 模 A(即


一交换群), 我们得出
∆∗ m∗
0 ←−−− A/mA ←−−− Hom (Z, A) ←−−− Hom (Z, A)
τ∗
←−−− Hom (Z/mZ, A) ←−−− 0.

因为任给一个 a ∈ A, 则 f (1) = a 引生出 Hom (Z, A) 中的一个元素 f , 而且 f 是


由 f (1) 唯一确定的, 所以

Hom (Z, A) ≈ A, m∗ Hom (Z, A) ≈ mA.

因此上面得出的复合形是正合的. 这也就是说

Ext 1Z (Z/mZ, A) 6= 0. ¤

例 11 参考例 8. 我们取 R = C[x, y], g(x, y) 与 h(x, y) 无公因子, N =


(g(x, y), h(x, y)). 则有下列的自由化解序列
£ h ¤
−g L [g h]
0 −−−→ R −−−−→ R R −−−→ N −−−→ 0.
L
此时 R R 的元素都写成直列
" #
a1
.
a2

我们考虑 H i (N, R). 先取下面的复合形


£ h ¤∗
−g L
0 ← Hom R (R, R) ←−−−− Hom R (R R, R) ←−−− 0.

于是 " #∗ " #∗
0 h h
H (N, R) = ker /(0) ≈ ker ,
−g −g
§4 Ext · 227 ·

" #∗
1 h
H (N, R) = Hom R (R, R)/im .
−g
L
进一步实际计算. 取 f ∈ Hom R (R R, R), 设
Ã" #! Ã" #!
1 0
f = f1 , f = f2 ,
0 1

则 " #∗ Ã" #∗ !
h h
(f ) = 0 ⇐⇒ (f ) (1) = 0
−g −g
à " #!
h
⇐⇒ f (1) = 0
−g
⇐⇒ hf1 − gf2 = 0 ⇐⇒ f1 = sg, f2 = sh ⇐⇒ f = sσ,
Ã" #! Ã" #!
1 0
其中 s ∈ R, σ = g, σ = h. 所以
0 1
" #∗
0 h
H (N, R) ≈ ker = Rσ ≈ R.
−g

现在计算 H 1 (N, R). 取 1R ∈ Hom R (R, R) 为

1R (r) = r, ∀r ∈ R.

则有 Hom R (R, R) = R · 1R ≈ R. 令 π1 , π2 定义如下


Ã" #! Ã" #! Ã" #! Ã" #!
1 0 1 0
π1 = 1, π1 = 0, π2 = 0, π2 = 1.
0 1 0 1

我们立得
f = f1 π1 + f2 π2 ,
Ã" #∗ ! Ã " #!
h h
(f ) (1) = f (1)
−g −g
Ã" # !
h
=f (1) = f1 h − f2 g.
−g

所以 " #∗
h
im ≈ (g, h) = N R.
−g
· 228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即有
H 1 (N, R) ≈ R/N. ¤

引理 在下列的短正合列中, 如果 En 是射影模:

i
0 −−−→ Cn −−−→ Dn En −−−→ 0, (∗)

则我们恒有

i∗ π∗
0 ←−−− Hom (Cn , N ) ←−−− Hom (Dn , N ) ←−−− Hom (En , N ) ←−−− 0

是正合的.

证明 我们应证明三点: 1) π ∗ 是单射; 2) im π ∗ = ker i∗ ; 3) i∗ 是满射. 前


两点在一般情形下 (即不要求 En 是射影模) 都是正确的, 读者自证之. 我们来证
3).
因为 En 是射影模, 所以序列 (∗) 的虚线部分可以用 j 补足, 使 πj = 1. 不
难看出
L
Dn = i(Cn ) j(En ).

任取 h ∈ Hom (Cn , N ) 令

g(i(cn ), j(en )) = h(cn ) (∀cn ∈ Cn , en ∈ En ),

则 g ∈ Hom (Dn , N ), 而且 i∗ (g) = h. 所以 i∗ 是一个满射. ¤

定理 9.7 设有一个短正合序列

0 −−−→ N −−−→ L −−−→ M −−−→ 0.

则有下面的长正合序列

0 −−−→ Ext 0 (M, A) −−−→ Ext 0 (L, A) −−−→ Ext 0 (N, A)


∆∗
−−−→ Ext 1 (M, A) −−−→ · · · −−−→ Ext i (N, A)
∆∗
−−−→ Ext i+1 (M, A) −−−→ Ext i+1 (L, A) −−−→ · · · .

证明 根据定理 9.6, 我们可以取此短正合序列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0 −−−→


§4 Ext · 229 ·

C −−−→ D −−−→ E −−−→ 0, 即

0
 0
 0

  
  
y y y
ε
· · · −−−→ Cn −−−→ · · · −−−→ C0 −−−→ N −−−→ 0
  
  
in i0 α
y y y
λ
· · · −−−→ Dn −−−→ · · · −−−→ D0 −−−→ L −−−→ 0
  
  
πn π0 β
y y y
µ
· · · −−−→ En −−−→ · · · −−−→ E0 −−−→ M −−−→ 0
  
  
  
y y y
0 0 0

对此图取 Hom (−, N ), 则得下图:

0
x 0
x
 
 
 
· · · ←−−− Hom (Cn , N ) ←−−− · · · ←−−− Hom (C0 , N ) ←−−− 0
x x
 
i∗n i∗0
 
· · · ←−−− Hom (Dn , N ) ←−−− · · · ←−−− Hom (D0 , N ) ←−−− 0
x x
 
πn∗ π0∗
 
· · · ←−−− Hom (En , N ) ←−−− · · · ←−−− Hom (E0 , N ) ←−−− 0
x x
 
 
 
0 0

我们仅须说明每一列都是正合的, 便可用定理 9.1 导出本定理了. 前面的引理正


好证明了这一点. ¤

应用上定理, 我们可以得出射影模的同调代数论的定义, 即下定理.

定理 9.8 对任意模 M 而言, 下面的三个性质是等同的:


1) M 是射影模;
2) 对所有的 n > 1 及所有的模 N , Ext n (M, N ) = 0;
3) 对所有的模 N , Ext 1 (M, N ) = 0.
· 230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证明 1) =⇒ 2). 已知 M 是射影模, 所以下面的序列是 M 的射影化解


序列:
0 −−−→ M −−−→ M −−−→ 0,

即取 C0 = M, C1 = C2 = · · · = 0. 于是序列

0 −−−→ Hom (C0 , N ) −−−→ Hom (C1 , N ) −−−→ · · ·

即是
0 −−−→ Hom (M, N ) −−−→ 0 −−−→ · · · .

计算其同调模, 立得 2).
2) =⇒ 3). 立得.
3) =⇒ 1). 我们任取一个短正合序列
i π
0 −−−→ K −−−→ F −−−→ M −−−→ 0.

此处 F 是自由模. 应用定理 9.7 及性质 3), 我们立得正合序列

0 −−−→ Ext 0 (M, K) −−−→ Ext 0 (F, K) −−−→ Ext 0 (K, K) −−−→ 0,

也即
π∗ i∗
0 −−−→ Hom (M, K) −−−→ Hom (F, K) −−−→ Hom (K, K) −−−→ 0.

取 1K ∈ Hom (K, K), 则必存在 f ∈ Hom (F, K), 使

i∗ (f ) = f i = 1K .

令 M 0 = ker f , 则有
j
0 −−−→ M 0 −−−→ F K −−−→ 0,

其中 j 为嵌入映射. 由此立得 K 是射影模, 以及


L
F = j(M 0 ) i(K), M 0 ≈ j(M 0 ) ≈ F/i(K) ≈ M.

所以, M 是一个自由模的直和因子, 也即是一个射影模. ¤

讨论 本定理将在 §6 “同调维数” 中推广.

我们也可以用内射上化解序列来定义 Ext i .
i
为了眉目清晰起见, 我们先用内射上化解序列定义 Ext , 然后证明 Ext i =
i
Ext .
§4 Ext · 231 ·

定义 9.13 令 D, ε 是 A 的一个内射上化解序列:
ε d0 d1
0 −−−→ A −−−→ D0 −−−→ D1 −−−→ D2 −−−→ · · · .

令 Hom (M, D) 为下面的复合形

0 −−−→ Hom (M, D0 ) −−−→ Hom (M, D1 ) −−−→ · · · .

i
我们定义 Ext (M, A) 为它的 i 阶上同调模.

我们要证明:
i
定理 9.9 Ext i (M, A) ≈ Ext (M, A).

证明 不难看出
0
Ext 0 (M, A) = Hom (M, A) = Ext (M, A).

任取一个短正合序列如下 (其中 P 是射影模):


i π
0 −−−→ K −−−→ P −−−→ M −−−→ 0.

应用定理 9.8 及定理 9.7, 我们得出


π∗ i∗
0 −−−→ Hom (M, A) −−−→ Hom (P, A) −−−→ Hom (K, A)
∆∗
−−−→ Ext 1 (M, A) −−−→ 0 −−−→ Ext 1 (K, A)
∆∗
−−−→ Ext 2 (M, A) −−−→ 0 −−−→ · · · .

用同样方法, 不难看出
π∗ i∗
0 −−−→ Hom (M, A) −−−→ Hom (P, A) −−−→ Hom (K, A)

∆ 1 1
−−−→ Ext (M, A) −−−→ 0 −−−→ Ext (K, A)

∆ 2
−−−→ Ext (M, A) −−−→ 0 −−−→ · · · .

由此立得
1
Ext 1 (M, A) ≈ Hom (K, A)/i∗ (Hom (P, A)) ≈ Ext (M, A),
n n−1
Ext n (M, A) ≈ Ext n−1 (K, A), Ext (M, A) ≈ Ext (K, A).
n−1
应用数学归纳法, 已知 Ext n−1 (K, A) ≈ Ext (K, A), 于是立得本定理. ¤
· 232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与定理 9.8 相同的, 我们可以证明下面的定理.

定理 9.10 对任意模 N 而言, 下面的三个性质是等同的:


1) N 是内射模;
2) 对所有的 n > 1 及所有的模 M, Ext n (M, N ) = 0;
3) 对所有的模 M, Ext 1 (M, N ) = 0.

习 题

1. 设有 R 模映射序列
u v
M 0 −−−→ M −−−→ M 00 −−−→ 0.

证明这个序列正合的充要条件是: 对任意 R 模 N , 下面的序列正合


v∗ u∗
0 −−−→ Hom (M 00 , N ) −−−→ Hom (M, N ) −−−→ Hom (M 0 , N ),

其中 u∗ , v ∗ 是由 u, v 诱导得出的.
2. 设有 R 模映射序列
u v
0 −−−→ N 0 −−−→ N −−−→ N 00 .

证明这个序列正合的充要条件是: 对任意 R 模 M , 下面的序列正合:


u v
0 −−−→ Hom (M, N 0 ) −−−→ Hom (M, N ) −−−→ Hom (M, N 00 ),

其中 u 定义如下: ∀f ∈ Hom (M, N 0 ), 其在 u 下映成 Hom (M, N ) 内的 uf ; v 的


定义方法相同.
3. 证明 R 模 M 是射影模的充要条件是: 对任意的 R 模短正合序列
u v
0 −−−→ A −−−→ B −−−→ C −−−→ 0,

下面的序列正合:
u v
0 −−−→ Hom (M, A) −−−→ Hom (M, B) −−−→ Hom (M, C) −−−→ 0,

其中 u, v 的定义同题 2.
4. 令 R = D 为主理想整环, a ∈ D. 令 M = D/(a) 为 R 模, 它的一个射影
化解序列为
· · · −−−→ 0 −−−→ D −−−→ D −−−→ M −−−→ 0,
§4 Ext · 233 ·

其中 D −−−→ D 是乘 a 的映射, 而 D −−−→ M 是典型映射. 对 R 模 N , 考虑


Hom (D, N ) 到 N 的映射如下: ∀η ∈ Hom (D, N ), 定义 η 7→ η(1), 利用它们证明

Ext 1 (M, N ) ≈ N/aN,

并证明: 若 N = D/(b), 则

Ext 1 (M, N ) ≈ D/(a, b),

这里 (a, b) 表示 a, b 在 D 内生成的理想.
5. 设 M, N 是 R 模, 如果 R 模 E 使下面序列正合:
α β
0 −−−→ N −−−→ E −−−→ M −−−→ 0,

则称 E 是 M 关于 N 的一个扩充. 设 E1 , E2 是两个扩充, γ 是 E1 到 E2 的模映


射, 使下图交换:

证明 γ 必是一个模同构, 并证明 R 模关于 N 的扩充 E 总是存在的.


6. 设 M, N 是 R 模, M 关于 N 的两个扩充 E1 与 E2 称为等价, 若存在 E1
到 E2 的同构 γ, 使下图交换:

命 E(M, N ) 表示 M 关于 N 的扩充的等价类所成的集合. 证明 E(M, N ) 和


Ext 1 (M, N ) 之间存在一一对应.
7. 对 R 模 Mi , N (i ∈ I), 证明
à !
M Y
n
(1) Ext Mi , N ≈ Ext n (Mi , N ),
i∈I i∈I
à !
Y Y
(2) Ext n N, Mi ≈ Ext n (N, Mi ).
i∈I i∈I

8. 证明: R 模 M 是内射模的充要条件是: 对 R 的任意理想 I,

Ext 1 (R/I, M ) = 0.
· 234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5 张量积与 Tor

张量源于物理学中计算物体内的张力. 后来在微分几何学中有了广泛的应
用. 例如, 三维空间的位移微分 ds 可以写成下式
X
ds2 = gij dxi dxj .
i,j

当我们变换坐标 {xi } → {x∗k } 时,


X X ∂xi ∂xj ∗k ∗l
ds2 = gij dxi dxj = gij dx dx
i,j
∂x∗k ∂x∗l
i,j,k,l
 
X X ∂xi ∂xj  ∗k ∗l
=  gij dx dx
i,j
∂x∗k ∂x∗l
k,l
X

= gk,i dx∗k dx∗l ,
k,l

其中
X ∂xi ∂xj

gkl = gij .
i,j
∂x∗k ∂x∗l

此时, {gij } 称为共变张量, 而 {dxi } 称为反变张量, 因为它满足


X ∂x∗k
dx∗k = dxi .
i
∂xi
X
一般而言, 取一向量空间 V = Kei , 我们定义张量积
i

N X N
V V = Kei ej ,
i,j

满足下列公式:
N N N
(v1 + v2 ) u = v1 u + v2 u,
N N N
v (u1 + u2 ) = v u1 + v u2 ,
N N N
(kv) u = v (ku) = k(v u),
N
其中 v, u, vi , uj ∈ V, k ∈ K. 任取 w ∈ V V , 则 w 可以写成下式
X N
w= fij ei ej .
i,j
§5 张量积与 Tor · 235 ·

当我们进行下述坐标变换时:
X
ei = aik e∗k ,
k

则有
X N X N
w= fij aik ajl e∗k e∗l = ∗ ∗k
fkl e e∗l ,
i,j,k,l k,l

此处
X

fkl = fij aik ajl .
i,j

与前段有关 ds2 的计算相比, 可知 {fij } 即相当于共变张量 {gij }.


N
在本节中, 我们将要讨论任意的 R 模 M, N 的 “张量积” M R N .
N N
定义 9.14 M R N 即由符号 m n 生成而且满足下列公式的 R 模:
N N N N N N
(m1 + m2 ) n = m1 n + m2 n, m (n1 + n2 ) = m n1 + m n2 ,

N N N
(rm) n=m (rn) = r(m n),

其中 m, m1 , m2 ∈ M, n, n1 , n2 ∈ N, r ∈ R.
N
讨论 是否存在这样的 R 模 M R N 呢? 于是, 下面的定义 9.140 较好.

定义 9.14 0 取 M ◦ N 为由所有符号 m ◦ n 生成的自由 R 模. 再取 K 为


由所有符号 (m1 + m2 ) ◦ n − m1 ◦ n − m2 ◦ n, m ◦ (n1 + n2 ) − m ◦ n1 − m ◦ n2 ,
(rm) ◦ n − r(m ◦ n), m ◦ (rn) − r(m ◦ n) 生成的子模. 令

σ N N
M ◦ N −−−→ M ◦ N/K = M R N, σ(m ◦ n) = m n.

N
则立得 M RN 是一个 R 模.
N
讨论 上面的定义确实构造出了 M R N , 然而比较复杂. 通常我们可以
用下面的定理, 得出张量积的又一个定义.
N
定理 9.11 给定 R 模 M, N , 则 M R N 是唯一能满足下面条件的 R 模
L (参考下图, 见下页): 存在 α : M × N → L 为一双线性映射, 使得对于任意给
定的模 Q 及双线性映射 β : M × N → Q. 必存在唯一的模映射 γ : L → Q, 使

γα = β.
· 236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N
证明 令L=M R N, α: M × N → L 定义为
N
α((m, n)) = m n.

α 显然对 M 及 N 都是线性的, 所以是双线性映射. 定义

π : M ◦ N → M × N,
π(m ◦ n) = (m, n).

显然 π 是模映射. 对于任给的模 Q 及双线性映射 β : M × N → Q, β 可以扩充为


映射 βe : M ◦ N → M × N → Q, 即 βe = βπ. 由于 β 是双线性的, 所以 β(K)
e = 0.
e N
于是 β 诱导出 M R N = M ◦ N/K 到 Q 的模映射 γ. 显然 γα = β. 又因为在
N
α下M R N 中的任一元素被 M × N 中的某些元素完全确定, 不难看出, 满足

γα = β 的模映射 γ 是唯一的.
反之, 设 L 满足本定理给出的条件. 则有交换图:

N
(即取 Q = M R N, β = α, 得到 γ 0 ; 又取 Q = L, β = α0 , 得到 γ), 即有

γ 0 α0 = α, γα = α0 , γγ 0 α0 = α0 .

但显然 1L 满足 1L α0 = α0 , 由唯一性, 即有 γγ 0 = 1L . 同样, γγ 0 = 1M N N . 于是


γ, γ 0 均为同构. ¤
X X
例 12 1) 设 M, N 都是自由模, M = Rei , N = Rfj . 不难看出,
i j
N X N
M RN = Rei fj . 如果 R 是域, M, N 都是有限维向量空间, 则有
i,j
N
dim M RN = (dim M )(dim N ).
N
2) m n =? 这是一个含意不清的问题. 我们举例说明这一点. 取 R =
N
Z M = mZ, N = Z/mZ. m 1̄ 有如下两种不同的含意:
N N
m 1 ∈ Z ZN ≈ N;
§5 张量积与 Tor · 237 ·

N N
m 1∈M Z N.
N N N N
在第一种情形, m 1 = m(1 1) = 1 m1 = 1 0 = 0. 在第二种情形, 我们
不能自由移动 m (因为 1 ∈ M ). 所以, 在下面的同构作用下
N
σ:M ZN ≈ N,
N
σ(lm 1) = l1,
N N N
我们有 σ(m 1) = 1 6= 0, 即 m 1 6= 0. 因此, 在考虑 m n 时, 我们必须说
明它在哪儿. ¤

定理 9.12 我们有下列的自然同构:
N N N N
1) M N ≈N M :m n n m;
N N N N N N N N
2) (M N) L ≈ M (N L) : (m n) l m (n l). 所以我
N N N N N N
们可以用 M N L 表示 (M N ) L 或 M (N L).

证明 读者自证之. ¤
N N N
根据上面的定理, 我们可以讨论 M1 M2 ··· Mn , 并不至于引起混淆.
与定义 Ext iR (M, N ) 一样地, 我们可以定义 Tor R
i (M, N ) 如下: 任取 N 的
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² 1 d n d
0 ←−−− N ←−−− C0 ←−−− C1 ←−−− · · · ←−−− Cn ←−−− · · · ,

对 M 取张量积, 得出下面的复合形:
N N
N 1 d1 N 1 d2 N
0 ←−−− M R C0 ←−−−−− M R C1 ←−−−−− M R C2 ←−−− · · · ,
N
其中, 映射 1 dn 是如下自然定义的:
N N N
(1 dn )(m cn ) = m dn (cn ).

易于得出
N N N N
(1 dn−1 )(1 dn ) = 1 dn−1 dn = 1 0 = 0.
N
所以, 上面的张量积序列确是一个复合形. 我们对它取同调模 Hi (M C). 应用
N
上节关于 Ext iR (C, N ) 的讨论, 不难看出, Hi (M C) 与 N 的射影化解序列 C
无关. 因此我们有下面的定义.
N
定义 9.15 Tor R i (M, N ) = Hi (M C).
· 238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N
讨论 Tor R
0 (M, N ) = M RN . 证法如下: 我们已知
N N
Tor R
0 (M, N ) = M R C0 /im (1 d1 ).
N N
令L=M R C0 /im (1 d1 ). 我们有下图:

因为
N N N N
(1 ε)(1 d1 ) = 1 εd1 = 1 0 = 0,

所以
N N
ker(1 ε) im (1 d1 ) = ker π.
N
于是自然定义出一个映射 i. 又因 ε 是满射, 任取 (m, n) ∈ M ×N , 必有 m c0 ∈
N N N N
M R C0 , 使 (1 ε)(m c0 ) = m n. 设 c00 与 c0 有同样的性质, 则有

n = ε(c0 ) = ε(c00 ) ⇐⇒ c0 − c00 ∈ ker ε = im d1


N N
⇐⇒ π(m c0 ) = π(m c00 ).

于是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双线性映射

α : M × N → L,
N
α((m, n)) = π(m c0 ).
N
根据定理 9.11, 必存在唯一的映射 j. 不难看出, ij = 1, ji = 1. 立得 M RN ≈
Tor (M, N ). ¤

我们现在仿照上一节建立 Tor R
i (M, N ) 的性质. 首先证明:

引理 在下列短正合序列中:
i
0 ←−−− En Dn ←−−− Cn ←−−− 0, (∗)

如果 En 是射影模, 则我们恒有
N 1⊗π N 1⊗i N
0 ←−−− M R En ←−−− M R Dn ←−−− M R Cn ←−−− 0

是正合的.
§5 张量积与 Tor · 239 ·

N N N
证明 我们应该证明三点: 1) 1 π 是满射; 2) ker(1 π) = im (1 i); 3)
N
1 i 是单射. 在一般情形下 (即不要求 En 是射影模), 前二者都是正确的. 读者
自证之. 我们来证 3).
因为 En 是射影模, 所以序列 (∗) 的虚线部分可以用 j 补足, 使 πj = 1. 不
L
难看出, Dn = i(Cn ) j(En ). 因此
N N L N
M Dn = M i(Cn ) M j(En ).

显然
N N N
1 i:M Cn ≈ M i(Cn ). ¤

与定理 9.7 的证法类似, 我们可以证明:

定理 9.13 设有一个短正合序列

0 ←−−− N 00 ←−−− N ←−−− N 0 ←−−− 0,

则有下面的长正合序列:

0 ←−−− Tor R 00
0 (M, N ) ←−−− Tor R
0 (M, N ) ←−−− Tor R 0
0 (M, N )

←−−− Tor R 00
1 (M, N ) ←−−− · · · ←−−− Tor R 0
i (M, N )

←−−− Tor R 00
i+1 (M, N ) ←−−− Tor R
i+1 (M, N )

←−−− Tor R 0
i+1 (M, N ) ←−−− · · · .

与定理 9.9 类似, 我们可以取 M 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C 0 , ε0 , 然后用它来定


R
义 Tor i (M, N ). 不难看出
R
Tor i (M, N ) ≈ Tor R
i (N, M ).

我们又有下面的定理 (证明略).

定理 9.14 Tor R R
i (M, N ) = Tor i (N, M ).

参考定理 9.8, 我们可以用同调代数论的方法, 即 Ext iR 的性质来定义射影


模. 相应地, Tor R
i (M, N ) 定义了什么呢 ? 为此, 我们进行下面的讨论.
M
设 M 是自由模, M = Rei . 令 xj ∈ M , 满足下列的方程式
X
rj xj = 0, rj ∈ R. (1)
j

用 {ei } 表出 xj 如下:
X
xj = sji ei , sji ∈ R. (2)
i
· 240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代入上式, 立得
X
rj sji ei = 0,
i,j
X
rj sji = 0, i = 1, 2, · · · . (3)
j

定义 9.16 如果在模 M 中, 方程式 (1) 均可由 (2) 及 (3) 求解 (此时 {ei }


不必是 M 的 R 基), 则称 M 为平模.

讨论 自由模显然是平模. 一般言之, 平模可以理解成自由模的极限.

例 13 1) Q 不是自由 Z 模, 但显然是平 Z 模.
L
2) 令 M = C[x, y, z]/(z 2 − f (x, y)) ≈ C[x, y] C[x, y]z. 则 M 是一个自由
C[x, y] 模, 所以是平 C[x, y] 模. 从几何观点来看, z 2 − f (x, y) 定义了复平面 (相
当于 C[x, y]) 的一个复叠曲面, 而这个复叠确实是 “平” 的.
3) 令 M = C[x, y, z]/(xz − y). 视 M 为 C[x, y] 模. 显然

M ≈ C[x, y][y/x] = C[x, y/x].

现在我们要证明 M 不是平 C[x, y] 模. 考虑下面的方程式

xz − y · 1 = 0, z, 1 ∈ M, x, y ∈ R = C[x, y].

如有下面的解:
X
z= si1 ei , ei ∈ M, si1 ∈ R,
i
X
1= si2 ei , si2 ∈ R,
i

xsi1 − ysi2 = 0, i = 1, 2, · · · .

则立得 x|si2 , 即有
1 ∈ (x) C[x, y/x].

此式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 于是 M 不是平 C[x, y] 模. 从几何观点来看, xz−y = 0


定义的曲面, 当 x → 0 时, 曲面渐成垂直的, 自然不是 “平” 的. ¤

有同调代数的方法, 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平模如下.

定理 9.15 M 是平模的充要条件是: 对任给的正合序列

· · · ←−−− N1 ←−−− N2 ←−−− · · · ,


§5 张量积与 Tor · 241 ·

则对 M 作张量积以后的序列
N N
· · · ←−−− N1 M ←−−− N2 M ←−−− · · ·

仍然正合.

证明 充分性. 设有下列方程式
n
X
rj xj = 0, xj ∈ M, rj ∈ R.
j=1

考虑下面的正合序列
σ
R ←−−− Rn ←−−− K ←−−− 0,
X
σ(t1 , · · · , tn ) = rj tj , K = ker σ.
j

对 M 作张量积, 得正合序列
N σ N N
R M ←−−− Rn M ←−−− K M ←−−− 0,


σ N
M ←−−− M n ←−−− K M ←−−− 0,
N
ker σ = K M.

于是
X
rj xj = 0 ⇐⇒ σ(x1 , · · · , xn ) = 0
i
N
⇐⇒ (x1 , · · · , xn ) ∈ K M
X N
⇐⇒ (x1 , · · · , xn ) = ki mi .
i

令 ki = (s1i , · · · , smi ). 则有
X X
xj = sji mi , rj sji = 0.
i j

必要性. 任给一正合序列
1d 2 3d 4 d d
· · · ←−−− N1 ←−−− N2 ←−−− N3 ←−−− N4 ←−−−

都可以分解成下面的短正合序列:
· 242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其中 K3 = im d4 = ker d3 , K2 = im d3 = ker d2 , K1 = im d2 = ker d1 , 斜线上的映


射都是自然导出的. 显然, 要证明
N N N N
· · · ←−−− N1 M ←−−− N2 M ←−−− N3 M ←−−− N4 M ←−−− · · ·

是正合的, 仅须证明
N N N
0 ←−−− Ki−1 M ←−−− Ni M ←−−− Ki M ←−−− 0
N N
都是正合的. 对张量积而言, Ki−1 M 及 Ni M 两处正合性都是易证的. 我
N
们仅证明较难的 Ki M 处的正合性. 即已知
σ
N ←−−− K ←−−− 0

是正合的, M 是平模, 求证
N
N σ1 N
N M ←−−−− K M ←−−− 0

是正合的. 以下我们分成几步来证明: 1) 设 R = N , K 是 R 的理想; 2) 设 N 是


自由模; 3) 一般情形 . 
N X N
1) 设 (σ 1)  rj xj  = 0, rj ∈ K, xj ∈ M , 即
j

X N N
rj xj = 0 ∈ R M ≈ M,
j
§5 张量积与 Tor · 243 ·

NX X
1 rj xj = 0, rj xj = 0.
j j
X X
按照平模的定义, 有 xj = sji ei , rj sji = 0. 代入, 得
i j

à !   
X NX X X N N
rj sji ei =  rj sji  ei  = 0 ∈ K M.
j i i j

L X X N N
2) 设 N = Rfi 及 rj = kij fi , rj xj = 0 ∈ N M, 即
i j
 
X N X N X
kij fi xj = fi  kij xj  = 0.
i,j i j

N L N
因为 N M= (Rfi M ), 所以上式即
 
N X
fi  kij xj  = 0, i = 1, 2, · · · ,
j

亦即
X N
kij fi xj = 0.
j

以下证法与 1) 全同.
α
3) 取自由模 F , 使 F −−−→ N −−−→ 0 正合. 令 L = α−1 (K), P = α−1 (0), 则
有下面左边的图:

N N N
取张量积, 则得上面右边的图. 显然有 F M L M P M , 以及
N N N N N N
N M ≈F M/P M L M/P M =K M. ¤
· 244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请把下面的定理与定理 9.8 相比.

定理 9.16 对任意模 M 而言, 下面的三个性质是等同的:


1) M 是平模;
2) 对所有的 n > 1 及所有的模 N , Tor R
n (M, N ) = 0;
3) 对所有的模 N , Tor R
1 (M, N ) = 0.

证明 1) =⇒ 2). 任取 N 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0 ←−−− N ←−−− C0 ←−−− C1 ←−−− · · · ,

对 M 作张量积. 根据上定理,
N N N
0 ←−−− N M ←−−− C0 M ←−−− C1 M ←−−− · · ·

也是正合的. 所以 Tor R
n (M, N ) = 0(∀n > 1).
2) =⇒ 3). 显然.
3) =⇒ 1). 参考定理 9.15 的证明, 我们仅须取一个短正合序列

0 ←−−− N 0 ←−−− N ←−−− N 00 ←−−− 0,

则有
N N N
0 ←−−− N 0 M ←−−− N M ←−−− N 00 M ←−−− Tor R
1 (M, N ) = 0

是正合的. 所以 M 是平模. ¤

习 题

1. 设 L, M, N 是 R 模, 证明有如下模同构:
N
Hom (M N, L) ≈ Hom (M, Hom (N, L)).

2. 设有 R 模正合序列

u v
M 0 −−−→ M −−−→ M 00 −−−→ 0,

N 是任意 R 模. 证明下面序列正合:
N N
0N f 1 N g 1 N
M N −−−−→ M N −−−−→ M 00 N −−−→ 0.
§6 同 调 维 数 · 245 ·

3. 设 R = Z, p 是素数, 则

M = Z, N = Z/pZ

都是 R 模. 定义模映射正合序列:
f
0 −−−→ M −−−→ M,

其中 f (x) = px(对一切 x ∈ M ). 证明模映射序列


N f ⊗1 N
0 −−−→ M N −−−→ M N

不正合.
4. 设 R = Z, m, n 是正整数, d = (m, n). 又设 M = Z/mZ, N = Z/nZ, L =
N
Z/dZ 均为 R 模. 证明: M N ≈ L.
5. 证明射影模都为平模.
M
6. 设 Mi (i ∈ I) 是 R 模. 证明 M = Mi 是平模的充要条件是: 每个 Mi
i∈I
都是平模.
7. 设 N 是 R 模, 证明 N 是平模的充要条件是: 从任意 R 模映射 f : M 0 →
M 是单射可推出
N N N
f 1 : M0 N → M N

也是单射.
8. 设 M, N 是两个循环群, 视其为 Z 模, 求 Tor Z 1 (M, N ).
Z
9. 设 M, N 是两个 Z 模, 证明 Tor 1 (M, N ) 作为加法群是一个挠群 (torsion
group).

§6 同 调 维 数

我们把任意模 M 与射影模 (或内射模) 相比, 自然有下面定义.

定义 9.17 1) 如果

0 −−−→ Cn −−−→ Cn−1 −−−→ · · · −−−→ C0 −−−→ M −−−→ 0

是 M 的最短的射影化解序列, 则定义 M 的射影维数为 n, 记为 proj. dim M = n.


如果不存在一个有限长的射影化解序列, 则称 M 的射影维数为 ∞.
2) 如果

0 −−−→ M −−−→ C 0 −−−→ C 1 −−−→ · · · −−−→ C n −−−→ 0


· 246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是 M 的最短的内射上化解序列, 则定义 M 的内射维数为 n, 记为 inj. dim M = n.


如果不存在一个有限长的内射上化解序列, 则称 M 的内射维数为 ∞.

讨论 1) 显然,

proj. dim M = 0 ⇐⇒ M 是射影模;


inj. dim M = 0 ⇐⇒ M 是内射模.

2) 取 M = Z/mZ. 显然 M 不是射影 Z 模. 我们有

m
0 −−−→ Z −−−→ Z −−−→ Z/mZ −−−→ 0,

所以 proj . dim M = 1.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 9.17 设 M 是模, n 是非负整数. 则下面的条件等价:


1) proj. dim M 6 n;
2) 对任意模 N , Ext n+1 (M, N ) = 0;
3) 任给一个正合序列

d
n dn−1 1 d ε
0 −−−→ Cn −−−→ Cn−1 −−−→ · · · −−−→ C0 −−−→ M −−−→ 0.

如果所有的 Ci (i < n) 都是射影模, 则 Cn 也是射影模.

证明 1) =⇒ 2). 取 M 的长度不超过 n 的射影化解序列

0 −−−→ Cn −−−→ Cn−1 −−−→ · · · −−−→ C0 −−−→ M −−−→ 0,

计算 Ext n+1 (M, N ) 即可.


2) =⇒ 3). 把正合序列

0 −−−→ Cn −−−→ Cn−1 −−−→ · · · −−−→ C0 −−−→ M −−−→ 0

分解成短正合序列:
此处 Ki = ker di = im di+1 . 应用定理 9.7 于短正合序列

0 −−−→ Ki −−−→ Ci −−−→ Ki−1 −−−→ 0,

以及
Ext j (Ci , N ) = 0 (∀j > 1),
§6 同 调 维 数 · 247 ·

立得
Ext 1 (Kn−1 , N ) ≈ Ext 2 (Kn−2 , N ) ≈ · · · ≈ Ext n+1 (M, N ) = 0.

所以, 根据定理 9.8, Cn ≈ Kn−1 是射影模.


3) =⇒ 1). 先构造一个自由化解序列
dn−1 ε
Cn−1 −−−→ Cn−2 −−−→ · · · −−−→ C0 −−−→ M −−−→ 0.

令 Cn = ker dn−1 , 则自然有


dn−1 ε
0 −−−→ Cn −−−→ Cn−1 −−−→ Cn−2 −−−→ · · · −−−→ C0 −−−→ M −−−→ 0

正合. 根据 3), Cn 是射影模, 立得

proj. dim M 6 n. ¤

例 14 1) 如果环 R 是域, 则任意 R 模都是向量空间, 也即自由 R 模. 此


时我们恒有
proj . dim M = 0.
· 248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2) 如果 R 是主理想整环, 任取 R 模 M 及一个自由 R 模 F , 使
σ
F −−−→ M −−−→ 0

正合. 则 K = ker σ 也是一个自由模. 于是, 立得

0 −−−→ K −−−→ F −−−→ M −−−→ 0

是 M 的一个自由化解序列, 即

proj . dim M 6 1. ¤

以上的例子表明了 proj . dim M 显示环 R 的某种性质. 请见下面的定理:

定理 9.18 设 R 是一环, n 是非负整数. 则下面的条件是等同的:


1) 对所有的 R 模 M , proj . dim M 6 n;
2) 对所有的 R 模 N , inj . dim N 6 n;
3) 对所有的 R 模 M 及 N , Ext n+1R (M, N ) = 0.

证明 1) ⇐⇒ 3). 见定理 9.17.


2) =⇒ 3). 应用 N 的长度不超过 n 的内射上化解序列计算 Ext n+1
R (M, N ),
立得.
3) =⇒ 2). 取正合序列

0 −−−→ N −−−→ C 0 −−−→ C 1 −−−→ · · · −−−→ C n−1 −−−→ D −−−→ 0,

此处 C 0 , C 1 , · · · , C n−1 是内射模. 与上面定理 9.17 的证明一样, 我们可以得出

Ext 1 (M, D) ≈ Ext n+1 (M, N ) = 0.

所以 D 是内射模, 也即上面的正合序列是 N 的内射上化解序列. 于是 inj . dim N


6 n. ¤

从上面的定理, 我们立即导出: 对给定的环 R,

sup(proj . dim M ) = sup(inj . dim M ).


M M

定义 9.18 上面的那个值 (可能是 ∞) 称为 R 的整体维数, 记为 gl dim R.

讨论 例 14 的意义是: 1) 如果 R 是域, 则有

gl dim R = 0;

2) 如果 R 是主理想整环, 则有

gl dim R 6 1.
§6 同 调 维 数 · 249 ·

例 15 我们现举一例, 说明 gl dim R 可以是 ∞. 令 K 是一域, R = K[t2 , t3 ].


用如下的定义, 可以使 K 成为 R 模:

f (t2 , t3 )k = f (0, 0)k, k ∈ K.

我们要给出 R 模 K 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如下:
ε 1 d L 2d L 3 d L
0 ←−−− K ←−−− R ←−−−R R ←−−−R R ←−−−R R

d5 d
4
L L
R ←−−←−−−R
− R R ←−−− · · · ,
" #
L a
此处我们把 R R 的元素写成直列 ,而
b
" # " #
t3 t2 t3 −t2
d1 = [t3 − t2 ], d2 = , d3 = ,
t4 t3 −t4 t3
d4 = d2 , d 5 = d3 , ··· ,

映射 ε, d1 , d2 , d3 的定义即为

ε(f (t2 , t3 )) = f (0, 0),


Ã" #! " #
a a
d1 = [t3 − t2 ] = at3 − bt2 ,
b b
Ã" #! " #" # " #
a t3 t2 a at3 + bt2
d2 = 4 = ,
b t t3 b at4 + bt3
Ã" #! " #" # " #
a t3 −t2 a at3 − bt2
d3 = = .
b −t4 t3 b −at4 + bt3

读者自行检验, 上面的序列确是 K 的一个射影化解序列. 我们现在用这个序列


来计算 Ext n (K, K). 先得到复合形
1 d∗ L 2 d∗
0 −−−→ Hom (R, K) −−−→ Hom (R R, K) −−−→ ··· .
L
任取 f ∈ Hom (R, K) 及 g ∈ Hom (R R, K). 令
Ã" #! Ã" #!
1 0
f (1) = k1 , g = k2 , g = k3 .
0 1

不难看出, 任取 r ∈ R = K[t2 , t3 ], 有

f (r · 1) = rf (1) = rk1 = r(0, 0)k1 ,


· 250 · 第九章 同 调 代 数

à " #! à " #!
1 0
g r = r(0, 0)k2 , g r = r(0, 0)k3 .
0 1

立得
Ã" #! Ã Ã" #!!
a a
(d∗1 (f )) =f d1 = f (at3 − bt2 )
b b
= (at3 − bt2 )k1 = 0 · k1 = 0,


d∗1 = 0.

同法可知
d∗2 = d∗3 = · · · = 0.

于是
L
Ext n+1 (K, K) = Hom (R R, K) 6= 0.

因此
proj . dim K = ∞, gl dim R = ∞. ¤

下面的定理是 “Hilbert 合冲定理” 的一种形式. 证法较繁, 因此略去了.

定理 9.19 令 K 为域, R = K[x1 , · · · , xn ], 其中 xi 为变量. 则有

gl dim R = n.

有一个著名的 “Serre 猜想”.

Serre 猜想
令 K 为域, R = K[x1 , · · · , xn ], xi 为变量. 则任何一个射影 R
模 M 都是自由模.

在 1977 年, Suslin 及 Quillen 分别独立地证明了 Serre 猜想. 与定理 9.19 结


合, 我们得出:

定理 9.20 令 R 如定理 9.19, 则任意 R 模 M 都有一个长度不超过 n 的自


由化解序列.

习 题

1. 设环 R 的每个理想都是射影 R 模, 证明对任意一个 R 模 M, proj . dim M


6 1.
§6 同 调 维 数 · 251 ·

2. 设 I 是环 R 的理想. 证明: 或者 R/I 是射影 R 模, 或者

proj . dim(R/I) = proj . dim(I) + 1.

(这里认为 +∞ = +∞ + 1.)
3. 设 0 −−−→ M 0 −−−→ M −−−→ M 00 −−−→ 0 是 R 模正合序列, 而 M 是射影
R 模. 证明: 或者三个模都是射影 R 模, 或者

proj. dim(M 00 ) = proj . dim(M 0 ) + 1.

4. 设 0 −−−→ M 0 −−−→ M −−−→ M 00 −−−→ 0 是 R 模正合序列. 如果其中两


个模射影维数有限, 那么第三个模射影维数也有限. 特别地, 如果

proj . dim(M 0 ) = n, proj . dim(M 00 ) 6 n,

那么
proj . dim(M ) = n.

5. 设 0 −−−→ M 0 −−−→ M −−−→ M 00 −−−→ 0 是 R 模正合序列, 证明

proj . dim M 00 6 max{proj . dim M 0 , proj . dim M } + 1.

6. 设 0 −−−→ M 0 −−−→ M −−−→ M 00 −−−→ 0 是 R 模正合序列, 证明

proj . dim M 6 max{proj . dim M 0 , proj . dim M 00 }.

7. 证明 gl dim R 6 1 的充要条件是 R 的每个理想都是射影 R 模.


8. 试求 proj. dim(Q) 和 inj . dim(Z). (Q, Z 都看作 Z 模.)
Y
9. 设 Mi (i ∈ I) 是 R 模, M = Mi . 证明
i∈I

inj. dim M = sup{inj . dim Mi }.

10. 证明 gl dim(Z) = 1.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1) 在微积分学中, 我们用部分分式的方法, 可以求下列积分:


Z
f (x)dx, (1)

此处 f (x) 是一个一元有理函数. 进一步考虑


Z
f (sin θ, cos θ)dθ, (2)

此处 f (sin θ, cos θ) 是 sin θ 与 cos θ 的有理函数. 令 sin θ = y, cos θ = x, 那么 x, y


满足圆的方程式
x2 + y 2 = 1.

如图 1, 连接 (−1, 0) 与 (cos θ, sin θ) 成一直线 l. 我们用直线 l 得出圆的参数方


程如下:

θ
l : y = t(x + 1), t = tan .
2
将其与圆的方程式联立求解并弃去 x = −1, y = 0, 得

1 − t2 2t
x= , y= .
1 + t2 1 + t2

又有
− sin θdθ = dx,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 253 ·

图1

代入 (2) 式, 立得 Z Z
f (sin θ, cos θ)dθ = h(t)dt,

此处 h(t) 是 t 的一元有理函数.
总结上面的讨论, 一般言之, 我们可以讨论下列的积分:
Z
f (x, y)dx, (3)

此处 f (x, y) 是一个有理函数, 而且 x, y 满足下面的代数方程

g(x, y) = 0. (4)

我们可以立刻把对 (2) 式的讨论推广到下面的情形: 设 (4) 式有一有理参数


表示式:
x = α(t), y = β(t), α(t), β(t) ∈ C(t).

那么 (3) 式可以变换成 Z
h(t)dt, h(t) ∈ C(t) (5)

因此上式归结成 (1) 式, 可用部分分式求积分.


由此可见, (3) 式的积分问题, 可以归结成 (4) 式所定义的 “代数曲线” 的性
质问题. 我们给出如下的定义.

定义 1 由 (4) 式定义的代数曲线 C1 , 如果有形如 (5) 式的有理参数表示


式, 则称 C1 的亏格为 0.
· 254 ·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2) 在数学中, 有三个概念是一致的, 即:


1) {无奇异点的复数射影代数曲线};
2) {紧致黎曼曲面};
3) {C 上超越次数为 1 的域 L}.
以下我们将自由地交错使用这三个概念, 尤其是前两个概念.
在拓扑学中, 我们知道, 任取一个紧致曲面 C1 , 用三角剖分 (trianglization)
分解 C1 , 令 δ0 为点数, δ1 为线段数, δ2 为面数, 那么, 我们恒有下面的公式:
欧拉特征公式

欧拉特征 = χ = δ0 − δ1 + δ2 = 2 − 2g,

其中 g 是紧致曲面 C1 的 “洞数”, 即亏格.


图 2 给出了亏格是 0,1,2 的图形.

图2

(3) 以下我们要用欧拉特征公式及贝朱 (Bezout) 定理 (第三章) 计算一个无


奇异点的平面射影代数曲线 C1 的亏格.
设齐次式 f (x, y, z) = 0 定义了平面射影代数曲线 C1 . 适当选取无穷远直线
z = 0, 使 f (x, y, z) 与 fx (x, y, z) 在 z = 0 无交点. 应用贝朱定理, 立得
T
#({f (x, y, 1) = 0} {fx (x, y, 1) = 0}) = n(n − 1),

此处 n = deg f (x, y, z) = C1 的次数.


从代数几何的观点来看 (见图 3), f = 0 与 fx0 = 0 的交点正是那些切线为垂
直线的那些点. 从黎曼曲面的观点来说, 当从黎曼曲面向 x 轴 (相当于 C. 加上
无穷远点, 即成了球面) 投影时, 这些点邻近的两点 (或更多点) 重合成一点了.
因此相当于投影映射的分歧点 (见图 4). 适当地选取投影方向, 不妨假定, 所有
的垂直切线都是以二重点切于 C1 . 换句话说, 所有的分歧点都等于二重点.
在作了上面的安排之后, 我们可以如下计算 C1 的亏格: 在球面 (x 轴加上无
穷远点) 上选取一个三角剖分, 使垂直切线在 x 轴上的落点, 都是三角剖分的点.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 255 ·

图3

图4

令球面三角剖分的点数 = δ0 , 线段数 = δ1 , 面数 = δ2 . 然后把这个三角剖分上升


成黎曼曲面 C1 的一个三角剖分. 又令它的点数 = ∆0 , 线段数 = ∆1 , 面数 = ∆2 .
显然, 我们有下列的关系式:

δ0 − δ1 + δ2 = 2,
∆0 = nδ0 − n(n − 1), ∆1 = nδ1 , ∆2 = nδ2 .

于是算出 C1 的亏格 g 如下

∆0 − ∆1 + ∆2 = 2 − 2g,
(nδ0 − n(n − 1)) − (nδ1 ) + (nδ2 ) = 2 − 2g,
2n − n(n − 1) − 2 = −2g,
· 256 ·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1
(n − 1)(n − 2). g=
2
不难看出, 无奇异点的三次平面射影代数曲线的亏格是 1.
(4) 与上面讨论类似地, 我们可以得出 Hurwitz 公式如下:
X
2gC1 − 2 = n(2gC2 − 2) + (ei − 1),
i

此处自黎曼曲面 C1 到黎曼曲面 C2 有一个 n 次代数复叠映射, gC1 是 C1 的亏


格, gC2 是 C2 的亏格, ei 是各点的分歧指数.
(5) 我们回到积分 (3) 的讨论:
Z
f (x, y)dx.
R
如果把积分号 “ ” 取消, 则成了 f (x, y)dx, 称为域 L = C(x, y) 的微分形式.
对于一个函数 f ∈ L = C(x, y), 我们可以考虑它的零因子 (f )0 (zero-divisor)
及极因子 (f )∞ (pole-divisor):
X X
(f )0 = ni pi , (f )∞ = mj qj ,
i i
X X
此处 ni pi 是 f 的零点的形式和, 而 ni 是零点 pi 的重数; mj qj 是 f 的极
i j
点的形式和, 而 mj 是极点 qj 的重数. 与复变函数论类似, 不难证明, 一个有理
函数的零点数等于极点数. 换言之, 我们有下列公式:
X X
deg (f ) ≡ deg (f )0 − deg (f )∞ ≡ ni − mj = 0.
i j

对于一个微分形式 f dx 及任意点 pi , 我们可以考虑 f dx/dt 在 pi 点的零阶


ni 或极阶 mi , 此处 t 是在 pi 点附近的参数. 如此, 我们可以定义 f dx 的因子为
X X
n i pi − mj qj ,
i j
X X
以及 f dx 的次数 deg (f dx) = ni − mj . 任取另一微分形式 gdy, 则立得
i j

f dx
gdy
是一函数. 因此, 我们有
µ ¶
f dx
0 = deg = deg (f dx) − deg (gdy).
gdy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 257 ·

于是我们有下面的定义及定理.

定义 2 任意微分形式 f dx 的因子 K 称为域 L 的典型因子.

定理 1 域 L 的任意两个典型因子 K1 , K2 有相同的次数.

这种典型因子的次数是多少呢? 见下定理.

定理 2 令超越次数为 1 的域 L 的亏格为 g (即与 L 相应的紧致黎曼曲面


的亏格是 g), f dx 是 L 的微分形式, 那么

deg (f dx) = 2g − 2.

证明 1) 设 g = 0, L = C(t). 我们仅须对 dt 证明 deg (dt) = −2. 显然, 在 a


点处, t − a 是它附近的参数, 以及
dt
= 1.
d(t − a)
所以 dt 在有限点 a 处的零阶或极阶恒为 0. 在无穷远点附近, τ = t−1 是参数,
以及
dt dτ −1 1
= = − 2.
dτ dτ τ
因此 dt 在无穷远点有极阶 2. 所以

deg (dt) = −2 = 2g − 2.

2) 以下对 g > 0 证明. 令 L = C(x, y) C(x) = F . 取 dx 为 F 及 L 的微


分形式. 我们有, 在对 F 计算时,

deg (dx) = −2 = 2gF − 2.

L 是 F 的 n 次代数重叠. 对非分歧点考虑, dx 对 F 的一个零点将上升到 L 为


n 个零点; 同样的, dx 对 F 的一个极点将上升到 L 为 n 个极点. 我们再对分歧
点考虑. 设 L 的点 qi 为分歧指数 ei 的对 F 的 pi 的复叠. 设 qi 点附近的参数为
t, 则有
x = εtei , ε(qi ) 6= 0.
即有
dx dε
= ei εtei −1 + tei .
dt dt
于是 dx 在 qi 点的零阶为 ei − 1.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参考 Hurwitz 公式), 在
对 L 计算时,
X
deg (dx) = n(2gF − 2) + (ei − 1) = 2gL − 2. ¤
i
· 258 ·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6) 令 D 是域 L 的一个因子. 换句话说,


X X
D= n i pi − mj q j ,
i j

以上的和是有限形式和, pi 及 qj 是 L 的点 (即 L 的赋值), ni , mj 均为非负整数.



X X
deg D = ni − mj ,
i j

l(D) = dimC {f ∈ L : (f ) + D > 0}.

上面的不等式 (f ) + D > 0 即因子 (f ) + D 中无负项的意思. 我们有下列的著名


定理.

Riemann-Roch 定理 恒有

l(D) = deg D − g + 1 + l(K − D),

此处 K 是一个典型因子.

我们不给出 Riemann-Roch 定理的证明, 而是给出它的一些应用如下.

定理 3 l((dx)) = g.

证明 在 Riemann-Roch 定理中, 取 D = K = (dx). 此时

K − D = 0,

l(0) = {无极点的函数} 的维数 = dimC C = 1.

以定理 2 的结果代入 Riemann-Roch 定理, 立得

l((dx)) = (2g − 2) − g + 1 + 1 = g. ¤

无极点的微分形式 f dx 称为 L 的正则微分形式.

定理 4 L 的所有正则微分形式构成的 C 向量空间的维数 = g.

证明 f dx 是正则的 ⇐⇒ (f dx) = (f ) + (dx) > 0. 于是自上定理立得本


定理. ¤

例 考虑下面的代数曲线 C:

f (x, y) = y 2 − x(x − 1)(x − 2) = 0.


附录一 代数曲线论简介 · 259 ·

考虑 (f, fx , fy ), 不难看出, C 在所有有限点都是非奇异的. 在无穷远点来考虑,


我们首先把 f (x, y) 齐次化, 得出

F (x, y, z) = y 2 z − x(x − z)(x − 2z).

再求 z = 0 时 (相当于无穷远直线上) 的解, 即 x = 0, z = 0, y 6= 0. 可令 y = 1.
得出
z − x(x − z)(x − 2z) = 0.

此曲线在 x = 0, z = 0 点显然是非奇异的. 因此我们知道此代数曲线是无奇异点


的三次曲线. 应用第三部分的算式, 立得
1
g= (3 − 1)(3 − 2) = 1.
2
根据定理 4, 我们知道有一个正则微分形式. 实际上, 此微分形式可以如下算出:

0 = df = 2ydy − [x(x − 1)(x − 2)]0 dx,


2dy dx
0
= .
[x(x − 1)(x − 2)] y
读者自证 dx/y 即是所求的正则微分形式. ¤

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 3 设域 L C, tr deg (L/C) = 1. 那么, L 的正则微分形式构成的 C


向量空间的维数称为 L 的几何亏格.

于是, 上面的定理 4 即是说, 一个无奇异点的代数曲线 (或者说, 一个紧致


黎曼曲面) 的几何亏格等于亏格.
附录二 快速的有限 Fourier 系列算法


给定一个 n − 1 次多项式 f (x) = c0 + c1 x + · · · + cn−1 xn−1 ∈ C[x], i = −1.
一个有意义的定理是第一章 §4 的习题 4, Lagrange 内插法, 即由 f (x) 在 n 个不
同点 b0 , b1 , · · · , bn−1 的值 a0 , a1 , · · · , an−1 可以确定 f (x) 如下:
Y
(x − bk )
n−1
X n−1
X
k6=j
f (x) = aj Y = aj fj (x).
j=0 (bj − bk ) j=0
k6=j

我们有三组数值: {aj }, {bj }, {cj }. 如给定 {bj }, 那么, 数值组 {aj } {cj } 是互相
确定的. 本附录中, 除另有声明, 我们假定 {bj } 已给定. 现代社会讲求速度, 用
计算机计算也要考虑时效. 对于计算速度, 如计乘、除法速度为 1, 那么 +, − 及
位移的速度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计为 0. 那么, 给定 b0 , b1 , · · · , bn−1 , 用上面的
Lagrange 内插法由值求函数, 即由 {cj } 求 {aj }, 或用下列矩阵式:
    
a0 1 b0 ··· bn−1
0 c0
    
 a1   1 b1 ··· bn−1   c1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n−1 1 bn−1 · · · bn−1
n−1 cn−1

我们可以用线性代数的符号, 令 B 为上述 n × n 矩阵, 向量 a, c 定义如下:

a = [a0 , a1 , · · · , an−1 ]T , c = [c0 , c1 , · · · , cn−1 ]T ,


附录二 快速的有限 Fourier 系列算法 · 261 ·


a = Bc,

或用代入法, 由 {cj } 求 {aj }, 各需要几次计算? 下面这个助定理帮助我们讨论.

助定理 由 {aj } 求 {cj }, 用 Lagrange 内插法, 需用 n2 次计算. 由 {cj } 求


{aj }, 则最多用 n(n − 1) 次计算可得.

证明 在 Lagrange 内插法的公式 (见上), 我们可以预先计算


Y
(x − bk )
k6=j
fj (x) = Y ,
(bj − bk )
k6=j

存入计算机中. 此处 fj (x) 是一次数小于或等于 n − 1 的多项式, 因此, aj fj 有 n


X
次乘法, 而 f (x) = aj fj (x), 即需要 n2 次计算.
其次, 我们计算由 {cj } 求 {aj } 的计算速度. 我们有两种证法. 首先, 如我
们先把上文的矩阵 B 存入计算机, 那么, 我们仅需计算非 1 的乘法次数, 那自然
是 n(n − 1). 其次, 已知 n − 1 次多项式 f (x) = c0 + c1 x + · · · + cn−1 xn−1 的系
数 {cj }. 对任意数 d, 用等式 f (d) = c + dg(d) 及数学归纳法, 可证 f (d) 最多用
n − 1 次计算可得. 因此, {aj } 最多用 n(n − 1) 次计算可得. ¤

这样系数与值互相换算有意义吗? 有. 例如处理影像时, 光点数值化以后,


可以当成数值, 从而得出系数. 在传送中, 如传送值的部分误差, 常使影像破碎不
能看; 如传送系数的部分误差, 收到以后再转变成值, 只导致整个影像的小误, 例
如整个影像的光度的变化, 影像一样可看. 为了科学与工业的需要, 我们要求一
个更快速的计算法.
为了增加 {aj } 与 {cj } 间的转换速度, 我们可以适当的选取点集 {bj }. W.
Cooley 及 W. Tukey 在 1965 年, 令

bj = ei( n )j = wnj ,

此处 wn = ei( n ) , b0 = 1, 而其余的 bj 为

1 + x + x2 + · · · + xn−1 = (1 − xn )/(1 − x) = 0

的根, 不难看出,

aj = f (bj ) = c0 + c1 ei( n )j + · · · + cn−1 ei( n )j(n−1)


2π 2π

= c0 + c1 wnj + · · · + cn−1 wnj(n−1) , j = 0, · · · , m


· 262 · 附录二 快速的有限 Fourier 系列算法

我们可以用线性代数的符号, 令向量 a, c 定义如下:

a = [a0 , a1 , · · · , an−1 ]T , c = [c0 , c1 , · · · , cn−1 ]T ,

又定义 n × n 矩阵 Fn 如下:
 
1 1 ··· 1 ··· 1
 
 1 wn · · · wni ··· wnn−1 
 
. .. .. .. 
Fn =  .. . . . 
 
 n−2 i(n−2) (n−1)(n−2) 
 1 wn ··· wn ··· wn 
i(n−1) (n−1)2
1 wnn−1 ··· wn ··· wn

则原来的方程式组可以写成
a = Fn c,

而有
c = Fn−1 a,
 
1 1 ··· 1 ··· 1
 
 1 wn · · · win ··· wn−1
n 
 
. .. .. .. 
Fn−1 =  .. . . . .
 
 n−2 i(n−2) (n−1)(n−2) 
 1 wn ··· wn ··· wn 
i(n−1) (n−1)2
1 wn−1
n ··· wn ··· wn

我们有下面这个定理:

定理 (Cooley-Tukey) (1) (1/n)F−n = Fn−1 . 令 P (n) 为一般仅用矩阵相


乘得 a = Fn c 的计算次数, 及令 Q(n) 为一般仅用矩阵相乘得 c = Fn−1 a 的计算
n−1
1X
次数, 则 P (n) = (n − 1)2 及 Q(n) = n2 . 令 g(x) = aj xj , 则 g(wjn ) = cj , ∀j.
n j=0
(2) 如 n = 2m 是一偶数, 对 m − 1 次多项式, 已知系数, 设有一方法仅用
R(m) 次计算, 可得到值. 那么, 对 n − 1 次多项式, 可以用 R(n) = 2R(m) + m次
计算, 解决同样的问题.
(3) (快速计算法) 如 n = 2s , 则对 n − 1 次多项式, 已知系数, 可以用 S(n) =
(1/2)sn 次计算, 可得到值.

证明 (1) 易知
n−1
X kj
wnjk w−n =n
k=0
附录二 快速的有限 Fourier 系列算法 · 263 ·


n−1
X
wns(k−j) = 0, k 6= j,
s=0

因此 (1/n)F−n = Fn . 其余易证.
(2) 立得 f (x) = f 0 (x2 ) + xf 00 (x2 ) = f 0 (y) + xf 00 (y), 此处 y = x2 . 当然 f 0 , f 00
2j
是次数为 m 的多项式. 不难看出, 我们取 w2m 即 (1 − y m )/(1 − y) 的所有根. 自
2j
f (x) 的系数 c0 , c1 , · · · , cn−1 立得 f 0 (y) 及 f 00 (y) 的系数. 因此, 令 a0j = f 0 (w2m ),
00 00 2j
aj = f (w2m ). 我们有下式:

aj = a0j + wnj a00j , j = 0, 1, · · · , n − 1,


aj+m = a0j − wnj a00j , j = 0, 1, · · · , n − 1.

设我们可用 R(m) 次计算求出 a0j , 另用 R(m) 次计算求出 a00j . 用上两式求值 aj ,


我们只须计算 wnj a00j , 计 m 次. 因此得出 2R(m) + m.
(3) 如 s = 0, 即 n = 1, 则不用计算, 因此公式正确. 设 n = 2s = 2m, 即
m = 2s−1 . 而我们的公式对 m 是正确的, 即 S(m) = (1/2)(s − 1)m. 按照 (2), 我
们得 S(n) = 2(1/2)(s − 1)m + m = (1/2)sn + m − m = (1/2)sn. ¤

例 设 n = 212 = 4096. 用矩阵乘法计算, 我们需用 40952 = 16 769 025 次


计算, 从系数 c 求值 a. 如用上定理的 (3), 我们仅需 6 × 212 = 24 576 次计算, 从
系数 c 求值 a. 两者之比约是 682, 可谓快速.

上面这个定理是指用一般的计算机, 即系列计算机 (sequence computer, 即


把所有需要的计算排成一列, 然后逐个计算). 现在已有的计算机, 绝大部分是系
列计算机, 因此, 上述定理是计算数学中的重要定理, 有人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
突破. 如果我们用平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er, 即把所有不相关联的计算同时进
行计算), 则仅需一次计算即得.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汉英名词索引

Artin 环 artinian ring 42 81


Artin-Rees 引理 Artin-Rees lemma 58 I-adic 拓扑 I-adic topology 57
Auslander-Buchsbaum 定理 Auslander- Jacobson 根理想 Jacobson radical 40
Buchsbaum theorem 81 Jordan 定理 Jordan’s theorem 41
Cohen-Seidenberg 上升定理 Cohen- Krull 维数 Krull dimension 37
Seidenberg going-up Krull 整环 Krull domain 151
theorem 11 Krull 主理想定理 Krull’s principal ideal
Dedekind 整环 Dedekind domain 143 theorem 77
F. K. Schmidt 的例 F. K. Schmidt’s ex- Lasker-Noether 定理 Lasker-Noether
ample 161 theorem 33
Hensel 引理 Hensel’s lemma 110 Mittag-Leffler 定理 Mittag-Leffler the-
Hilbert 合冲定理 Hilbert syzygy theo- orem 105
rem 251 Newton-Puiseux 定理 Newton-Puiseux
Hilbert 零点定理 (强式) Hilbert Null- theorem 112
stellensatz (strong form) 17 Noether 空间 noetherian space 26
Hilbert 零点定理 (弱式) Hilbert Null- Noether 正规化定理 Noether’s normal-
stellensatz (weak form) 14 ization theorem 10
Hilbert 特征多项式 Hilbert character- Poincaré 级数 Poincaré series 48
istic polynomial 49, 55 Riemann-Roch 定理 Riemann-Roch
Hilbert-Serre 定理 Hilbert-Serre theo- theorem 259
rem 51, 52 Serre 猜想 Serre’s conjecture 251
Hurwitz 公式 Hurwitz formula 173, Weierstrass 预备定理 Weierstrass’
257 preparation theorem 67
I. S. Cohen 定理 I. S. Cohen’s theorem
汉英名词索引 · 265 ·

Zariski 拓扑 Zariski topology 21 定义理想 ideal of definition 72


短正合序列 short exact sequence 204
B 多项式函数环 ring of polynomial func-
tions 135
逼近定理 approximation theorem 106
闭链 cycle 197 F
边缘 boundary 197
边缘算子 boundary operator 195 反变张量 contravariant tensor 235
不可约代数曲线 irreducible algebraic curve 范理想 norm of an ideal 174
25 非分歧的 unramified 163
不可约理想 irreducible ideal 29 非分歧性扩充 unramified extension 117
不可约子集 irreducible subset 25 非平滑点 non-smooth point 78
不杂的 unmixed 137 非奇异点 non-singular point 78
分次环 graded ring 46
C 分次模 graded module 46
分解群 decomposition group 184
参数系 system of parameters 77
分解型 decomposed 189
差积 different 168
分解域 decomposition field 185
差积指数 differential exponent 168
分理想 fractional ideal 144
长度 length 41
分母系 multiplicative system 1
超曲面 hypersurface 77
分歧型 ramified 124
乘法全序交换群 multiplicative commu-
分歧性扩充 ramified extension 117
tative totally ordered group 84
分歧指数 ramification index 189
垂链性 catenary 133
负复合形 negative complex 200
复合形 complex 195
D
赋值 valuation 83
代数多样体 (代数簇) algebraic variety 赋值的扩充 extension of valuation 95
17 赋值的限制 restriction of valuation 97
代数函数域 field of algebraic functions 赋值环 valuation ring 85
130 赋值域 valuation field 91
代数整数环 ring of algebraic integers 158
导出函子 derived functor 226 G
等价的赋值 equivalent valuation 87
高度 hight 40
第二类素因子 second kind of prime di-
根理想 radical 16
visor 132
共变张量 corariant tensor 235
第一类素因子 first kind of prime divi-
共轭基 dual basis 166
sor 132
孤立素理想 isolated prime ideal 32
典型赋值 canonical valuation 87
孤立准素分支 isolated primary compo-
典型因子 canonical divisor 258
nent 33
· 266 · 汉英名词索引

孤立子群 isolated subgroup 90 连结映射 connecting mapping 204


古典理想理论 classical ideal theory 158 链复合形 chain complex 220
惯性群 inertial group 186
惯性型 inertial 190 M
惯性域 inertial field 186
幂零根理想 nilradical 24
幂零元素 nilpotent element 24
H
合成序列 composition series 41 N
互余基 complementary basis 166
内射模 injective module 218
互余集 complementary set 167
内射上化解序列 injective coresolution
互余模 complementary module 167
218
化解序列 resolution 212
内射维数 injective dimension 247
拟紧致空间 quasi-compact space 23
J
拟逆元 quasi-inverse 144
极大谱集 maximum spectrum 20
极小素理想 minimal prime ideal 34 O
极因子 pole divisor 257
欧拉特征公式 Euler’s characteristic
几何亏格 geometric genus 260
formula 255
加法全序交换群 additive commutative
totally ordered group 84 P
简略准素分解 irredundant primary
decomposition 31 判别式 discriminant 163

交集定理 intersection theorem 59 平凡赋值 trivial valuation 89

阶, 阶数 order 63 平滑点 smooth point 78

局部次数 local degree 127 平模 flet module 241

局部化环 localized ring 2


Q
局部环 local ring 4
局部域 local field 127 齐次元 homogeneous element 46
奇异点 singular point 78
K 嵌入素理想 embedded prime ideal 32

可逆的分理想 invertible fractional ideal 嵌入维数 embedding dimension 78

145 嵌入准素分支 embedded primary com-

亏格 genus 255 ponent 33


强三角不等式 strong triangle
L inequality 60, 84
全比环 total quotient ring 6
理想类群 ideal class group 151 全序群 totally ordered group 83
汉英名词索引 · 267 ·

R W
认同 identify 3 微分形式 differential form 257
微区 germ 104
S 位 place 87
无限的赋值 infinite valuation 95
三角不等式 triangle inequality 84
上闭链 cocycle 200
上边缘 coboundary 200 X
上化解序列 coresolution 218
上链复合形 cochain complex 200 相伴分次环 associated graded ring 47
上同调模 cohomology module 200 相伴分次模 associated graded module
射影代数曲线 projective algebraic curve 47
143 相对次数 relative degree 117
射影复合形 projective complex 215 相对同调群 relative homology group
射影化解序列 projective resolution 215, 209
222 形式幂级数环 ring of formal power se-
射影模 projective module 213 rieses 62
射影维数 projective dimension 246
Y
剩余次数 residue degree 117, 159
剩余代数性的 residuely algebraic 91 一般点 generic point 25
剩余维数 residue-dimension 91 一秩离散赋值环 discrete valuation ring
剩余有理性的 residuely rational 91 of rank 1 131, 134
实赋值 real valuation 90 因子 divisor 135
收敛幂级数环 ring of convergent power 因子类群 divisor class group 136
serieses 66 因子群 group of divisors 135
素谱集 prime spectrum 21 有限的赋值 finite valuation 95
素因子 prime divisor 130 余维数 codimension 40
算术亏格 arithmetic genus 50 与理想 I 相伴的分次环 graded ring
缩分歧指数 reduced ramification index associated with ideal I 47
117, 159 与理想 I 相伴的分次模 graded module
associated with ideal I 47
T 约化了的环 reduced ring 24

同调模 homology module 197


Z
同伦 homotopy 209
拓扑环 topological ring 56 张量积 tensor product 235
拓扑模 topological module 57 整理想 integral ideal 144
整数闭包 integral closure 9
· 268 · 汉英名词索引

整数封闭的 integrally closed 10 直和因子 direct summand 214


整数相关 integral dependence 8 指数赋值 exponential valuation 84
整体次数 global degree 127 秩 rank 89
整体维数 global dimension 249 中山引理 Nakayama’s lemma 40
整体域 global field 127 中心 center 95
正复合形 positive complex 200 重数 multiplicity 50
正规代数多样体 normal variety 135 主分理想 principal fractional ideal 144
正规环 normal ring 134 主要赋值 essential valuation 151
正规序列 normal series 269 主因子 principal divisor 135
正合序列 exact sequence 204 准素理想 primary ideal 29
正则参数系 regular system of parame- 自由化解序列 free resolution 212
ters 78 字母全序 lexicographic order 84
正则局部环 regular local ring 78 增广映射 augmentation mapping 212,
正则微分形式 regular differential form 218
259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